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哈特维希环形山

指数 哈特维希环形山

哈特维希环形山(Hartwig)是位于月球正面西侧,靠近赤道区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卡尔·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哈特维希(Carl Ernst Albrecht Hartwig,1851年-1923年),194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16 关系: 天文学家德国國際天文聯會前酒海纪科迪勒拉山脉 (月球)秋湖罗卡环形山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赤道里乔利环形山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月球正面月面座標施吕特环形山撞击坑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國際天文聯會 · 查看更多 »

前酒海纪

依巴谷环形山 前酒海纪是月球地質時代中的第一阶段,指從45億5千萬年前(月球初步形成时期)到39億2千萬年前(酒海形成于隕石撞击)的這段時期,紧随之后的是酒海纪。.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前酒海纪 · 查看更多 »

科迪勒拉山脉 (月球)

科迪勒拉山脉(Montes Cordillera)是月球上环绕东方海撞击盆地的三圈同心环山脉中最外层的一座(其它二座是更里面的内、外鲁克山脉),较周边地形高出1250米,所在区域月面坐标为南纬4.17°-34.89°、西经78.29°-112.04°,直径574公里(357英里)。它确切的形成时间尚不确定,可能产生于晚雨海世。 该山脉横跨月球西南侧边缘,西部伸至月球背面西经112°的地方,北部就位于月球赤道以南,而南部一直抵达南纬约38°处,从地球上只能观察到它的东部。山脉内侧环绕鲁克山脉的环状地表特别崎岖,而外侧很大范围地域覆盖着一层东方海形成时的溅射堆积物,在月海表面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山脊和放射状分布的月谷,并很大程度地改变了附近原先已有陨坑的形态。 沿山脉内侧东北,坐落着一座小月海-秋湖,山脉东北面是施吕特环形山和哈特维希环形山,后者明显已被东海溅射物改变,而前者可能是形成于大撞击之后的年轻撞击坑。山脉东南部分布有克拉斯诺夫陨石坑和沙勒陨石坑,后者的东南是一条叫作"布瓦尔谷"的纵向山谷。再南和东,分别是另外二条纵向月谷-巴德谷和因吉拉米谷,而玻尔月谷则位于山脉的北部,它的西面是就是波尔陨石坑。 根据以陆地名称命名月球山脉的惯例,它取名自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科迪勒拉"(Cordillera)在西班牙语中意思为"山脉"。.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科迪勒拉山脉 (月球) · 查看更多 »

秋湖

秋湖(“Lacus Autumni”,拉丁文意思是"秋日之湖")是靠近月球西侧的一个月海区。朝月表正面的一侧,是一座处于东海中央的巨大撞击盆地,二个同心山脉环绕着东海,其中:内环被命名为鲁克山脉,外环称作科迪勒拉山脉。秋湖则坐落于这两个山环之间的东北区,这一月表区从地球上很难被直接观察到。 该月海中心的月面座标为9.9°S,83.9°W,大约195公里(120英里)长并呈东南-西北走向,最大地区宽度达到90-100公里(55-60英里)。 月表裸露剥落的玄武岩从高往下滚落,填塞了丘状间的低洼地区,导致该月湖不规则的外形。 秋湖的正北坐落着施吕特环形山和卫星坑"施吕特 A"陨坑。 该月表特征于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认定。.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秋湖 · 查看更多 »

罗卡环形山

罗卡环形山(Rocca)是位于月球正面西部赤道附近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意大利数学家"乔凡尼·安东尼奥·罗卡"(Giovanni Antonio Rocca,1607年-165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罗卡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縮寫:USGS)是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科學機構,是內政部唯一一個純粹的科學部門,有約一萬名人員,總部設在弗吉尼亚州里斯頓,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美國的地形、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與其的應付方法;負責四大科學範疇: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水文學。.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赤道 · 查看更多 »

里乔利环形山

里乔利环形山(Riccioli)是月球正面西侧边缘上一座大型的古老撞击坑,形成于前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意大利耶稣会天文学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1598年—167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里乔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是美国一个发射至月球轨道的无人宇宙飞船。该飞行器原本计划于2008年10月发射,但为了让曾发生氢燃料漏泄的奋进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发射计划遭到了推迟。这个属于月球先锋机器人计划(Lunar Precursor Robotic Program)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于2009年6月18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是10年来美国首个目标为月球的航天任务。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美国的外层空间探索计划。为了成功的达到“计划”的目标,包括人类再次登月,该飞行器将会勘测月球的资源并决定可能的登陆地点。它将沿着绕月轨道运行,这有助于绘制月球表面的三维地图。 搭载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擎天神五号运载火箭还携带了月球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它的任务是在月球表面实施两次撞击,探测月球表面的深坑以及在地表之下寻找月球水冰存在的线索。月球坑观测和遥感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外层空间探索计划重返月球的先锋。.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 查看更多 »

月球正面

月球正面是月球永遠朝向地球的半球,而相對的另外半球被稱為月球背面。因為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和它繞著自己的軸心自轉的周期相同,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一面,這種情形稱為同步自轉或是潮汐鎖定。月球直接被太陽照亮,而繞著地球產生的外觀變化稱為月相。月球未被照亮的部分有時也能看到朦朧的影像,這是地球反照的結果。這反映了地球表面反射的陽光也會照亮月球的表面。由於月球的軌道有點橢圓並且對黃道平面傾斜著,因此產生天秤動,使得從地球上累计能觀察到的月球表面總共達到59%(但在任何一個瞬間能看見的略少於一半)。.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月球正面 · 查看更多 »

月面座標

月面座標是用來標示地球的衛星,月球表面上的位置。在月球表面上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經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的兩組數字指出位置。經度給出在月球子午線 (這是通過月球面對地球這一側表面中心點的經線,參見地球的本初子午線) 的東側或西側,這個點被認為是從地球上可以看見的月球表面的中間點;緯度給出在月球赤道以南或北的位置。這兩個座標直都以度表示。 天文學家以一個小的碗狀隕石坑 ('莫斯汀 A') 作為定義月面座標的基準點。這個隕石坑的座標定義如下: |緯度: |南緯3° 12' 43.2" |- |經度: |西經5° 12' 39.6" | 這個座標系統已經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精確的定義。 在經度90°E至 90°W 之間的表面可都以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天秤動使我們可以看見的月球兩側的總表面達到59%。.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月面座標 · 查看更多 »

施吕特环形山

施吕特环形山(Schlüter)是月球正面西侧附近的一座大型撞击坑,形成于早雨海世,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施吕特"(Heinrich Schlüter,1815年–1844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施吕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哈特维希环形山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