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和县

指数 和县

和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是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318.6平方公里,人口54万。邮政编码238200。县政府驻历阳镇。.

29 关系: 历阳镇安徽省巢湖市 (地级市)巢湖专区中國乌江县乌江镇 (和县)张即之张寿武张籍俞建章北齐刘禹锡和县猿人和州 (北齐)唐朝秦朝芜湖市项羽马鞍山市謝允许海峰长江林散之杜默歷陽郡沈巷镇滁河憨山德清

历阳镇

历阳镇是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下属的一个镇,为和县政府所在地,全镇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3.3万人。.

新!!: 和县和历阳镇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和县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巢湖市 (地级市)

巢湖市,旧市名。原为中國安徽省下辖地级市,2011年7月14日撤销,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原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流域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大部分在该市境内,市名由此得来。巢湖市政府驻姥山路。原辖域拆分至合肥、芜湖、马鞍山。撤销前的2010年,辖域内地区生产总值625亿元,年末户籍人口460.5万人,常住人口387.3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

新!!: 和县和巢湖市 (地级市) · 查看更多 »

巢湖专区

巢湖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已撤销的专区,在今安徽省中南部。 1949年置,属皖北行署区,专员公署驻巢县(今巢湖市)。辖三河市及巢县、无为、含山、和县、庐江、肥东6县。1950年,原由皖北行署直辖的肥西县划入;撤销三河市,并入肥西县。1952年,巢湖专区改属安徽省;同年,撤销巢湖专区,将巢县、含山、和县、无为、庐江5县划归芜湖专区;肥东县划归滁县专区;肥西县划归六安专区。 1965年,恢复巢湖专区,专署驻巢县。辖原属芜湖专区的巢县、无为、含山、和县4县;原属滁县专区的肥东县和原属六安专区的庐江县。1971年,撤销巢湖专区,改置巢湖地区。.

新!!: 和县和巢湖专区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和县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乌江县

乌江县,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和县境。 西晋太康六年(285年),由东城县置乌江县,属扬州淮南郡,后属历阳郡。南北朝时,乌江县建制多有变化。南梁时,属江都郡,北齐改为齐江郡,南陈时,又改为临江郡,北周,改为同江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郡。大业初年,属历阳郡。明朝初年,并入历阳县。.

新!!: 和县和乌江县 · 查看更多 »

乌江镇 (和县)

乌江镇,是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下属的一个镇,位于和县东北,与南京市、马鞍山市接壤,面积141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下辖11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居委会。乌江镇为项羽自刎处。 浦口區乌江镇与和县乌江镇原属于一个城镇,后行政分开分属两地,位于长江北岸。 前202年初,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胜出,楚霸王项羽在乌江地觉得沒有面目見江東父老,“不肯过江东”。項羽命令士兵全部下馬步戰,最後楚軍全部戰死,項羽獨自力戰漢軍,殺數百人,但也受了幾十處傷。這時他看到老朋友呂馬童,便說「聽說漢用千金的價格、萬戶侯的地位懸賞我的人頭,我就做個人情給你吧」,然後自刎而死。 乌江从此因为是霸王自刎之地而闻名于世,众多历史小说与影视戏剧从此取材。如霸王别姬等。.

新!!: 和县和乌江镇 (和县) · 查看更多 »

张即之

张即之(),字温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南宋书法家。 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生于鄞县桃源乡(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博学多识,“性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官至司农寺丞。后知嘉兴縣,以言論罢歸。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工书,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的体势笔法,尤善写大字。《宋史》本传称其“以能书闻天下”,“大字古雅遒劲,细书尤俊健不凡”。墨跡為金人珍愛。存世书籍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等。.

新!!: 和县和张即之 · 查看更多 »

张寿武

张寿武(),美国华裔数学工作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新!!: 和县和张寿武 · 查看更多 »

张籍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又稱“詩腸”。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新!!: 和县和张籍 · 查看更多 »

俞建章

俞建章(),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安徽省和县历阳镇人。 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在河南中州大学任助教。1928年经李四光介绍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3年升任副研究员,同年赴英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兼任国立中央大学及重庆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同年调长春地质专科学校任地质科主任,同时仍兼任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64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80年10月3日因病在吉林省长春市逝世。 Y俞 Y俞 Y俞.

新!!: 和县和俞建章 · 查看更多 »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新!!: 和县和北齐 · 查看更多 »

刘禹锡

刘禹锡(),河南洛阳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新!!: 和县和刘禹锡 · 查看更多 »

和县猿人

#重定向和县人.

新!!: 和县和和县猿人 · 查看更多 »

和州 (北齐)

和州,中国古代州名,辖区在今安徽省和县和含山县境内。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省和县)。 北齐时始置。隔着长江和采石矶相对,为江防重镇。隋朝、唐朝、明朝平定江南,都从和州渡江。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属凤阳府,寻直隶京师(南直隶),改为和州直隶州。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与滁州、江宁县划地给新置的江浦县。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和州改为和县。.

新!!: 和县和和州 (北齐)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和县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和县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芜湖市

芜湖市(普通话:Wúhú Shì;芜湖话:Vúhú S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城区位于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南京都市圈组成城市之一,人口构成主要为汉族,市区通用芜湖话,部分地区使用吴语等。芜湖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孙中山称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

新!!: 和县和芜湖市 · 查看更多 »

项羽

項羽(),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朝末年西楚軍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將項燕之孫,七歲後隨叔父項梁遷吳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 ,被楚後懷王封為魯公。前207年鉅鹿之戰中,項羽統率楚軍五萬大破秦軍五十萬,決定秦朝覆亡之勢,秦三世自降為「秦王」,不再稱「皇帝」。項羽起兵三年,即率領山東六國諸侯滅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僅二十五歲。 前206年,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項羽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未能重用范增、韓信、陳平,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战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項羽被譽為中國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史學家稱“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亦認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新!!: 和县和项羽 · 查看更多 »

马鞍山市

鞍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沿岸。马鞍山是中国七大钢铁基地之一,市名来源于江边的一座形似马鞍的腰形山脉。马鞍山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市的西南侧,市区离南京市区仅有半小时的车程,宁安客专开通后,乘坐动车组列车自马鞍山到南京时间需时18分钟。本市为南京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组成城市之一,本港为安徽境内4个长江一级港口之一。.

新!!: 和县和马鞍山市 · 查看更多 »

謝允

谢允可以指:.

新!!: 和县和謝允 · 查看更多 »

许海峰

许海峰(),籍贯安徽和县,出生於福建漳州。中國退役射擊運動員,任國家射擊隊總教練和國家體育總局射擊中心副主任、首位奪得奧運金牌的中國人。.

新!!: 和县和许海峰 · 查看更多 »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新!!: 和县和长江 · 查看更多 »

林散之

林散之(),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以字行,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七棵松村,生于江苏江浦县乌江镇江家坂村(今属南京市浦口区)。中国近代书法家、画家。 林散之幼年即开始作画,1930年拜入黄宾虹门下学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江浦县副县长等职,1963年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迁居南京。1989年12月6日病逝。.

新!!: 和县和林散之 · 查看更多 »

杜默

杜默(1019年-约1085年),字师雄,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北宋人。 早年好诗文,二十岁游学开封,師從石介。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聘其任幕府书记官,杜默未允,同年六月任武成军节度判官,官場不得意。和石延年、歐陽修合稱“三豪”。杜默作诗多不合律,後人稱之“杜撰”。晚年曾任新淦县尉。著有《诗豪集》一卷。.

新!!: 和县和杜默 · 查看更多 »

歷陽郡

历阳郡,晋朝到唐朝的郡。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时设置历阳郡,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包括今安徽省和县、含山县。北齐时,在辖区内置和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南陈,废除历阳郡。大业初年,又置历阳郡,统历阳和乌江两县,户八千二百五十四。 唐朝天宝、至德年间,一度将和州改为历阳郡。.

新!!: 和县和歷陽郡 · 查看更多 »

沈巷镇

,是下辖的一个镇,2013年开始芜湖市鸠江区政府部分搬迁至沈巷镇,该镇东临长江,南与芜湖市一桥相连,面积228.5平方公里,人口11.83万人,下辖18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

新!!: 和县和沈巷镇 · 查看更多 »

滁河

滁河音同“除”,汉语拼音chú,注音符号ㄔㄨˊ,古称涂水,唐以后称滁河;是长江下游北边的一条支流。 滁河位于今安徽省与江苏省境内,发源自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附近,曲折东流,流经安徽滁州,江苏南京,河长224公里,其中安徽境内178.5公里,江苏境内45.5公里,到南京六合区龙袍镇流入长江。 滁河总流域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以丘陵、山地为主,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尝言“环滁皆山也”。滁河的支流众多,在辖境内自上而下有小马厂河、管坝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支流,均集中于北岸,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南麓,其中清流河最大,襄河、来安河次之。.

新!!: 和县和滁河 · 查看更多 »

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謚號弘覺禪師,南直全椒(今屬安徽)人,明朝佛教比丘,傳承臨濟宗,為明代禪宗復興的重要人物,與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新!!: 和县和憨山德清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历阳历阳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