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台灣蜻蛉列表

指数 台灣蜻蛉列表

台灣蜻蛉列表列出了台灣目前已知的161種(亞種)蜻蛉目昆蟲(蜻蜓和豆娘),其中包括19種特有種及10個特有亞種。特別標示保育類、存疑物種及離島物種。.

26 关系: 台灣中華珈蟌弓蜓科勾蜓科短尾幽蟌短腹幽蟌粗腰蜻蜓紹德春蜓無霸勾蜓特有種青紋細蟌褐基蜻蜓豆娘黃基蜻蜓黃尾琵蟌蜻蜓蜻蜓科蜻蛉目錘角春蜓薄翅蜻蜓鉸剪春蜓陽明晏蜓杜松蜻蜓泰雅晏蜓春蜓科晏蜓科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中華珈蟌

中華珈蟌(學名:Psolodesmus mandarinus mandarinus)為色蟌科褐頂色蟌屬下的一種。主要分布於台灣中部以南及東部山區,苗栗、新竹、桃園,棲息低、中海拔山區,喜歡陰暗的溪流或溝渠。體長54-68mm,雄蟲頭、胸部綠色具光澤,翅膀透明具紫褐色的光澤,翅端黑色,雌蟲腹部較肥大。.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中華珈蟌 · 查看更多 »

弓蜓科

弓蜓科(Corduliidae)是差翅亞目下的一個科,其下的蜻蜓體色長為黑色或深褐色,部份呈現綠色或黃色的金屬光澤。大部份都有綠色的複眼。幼蟲通常是黑色的,半水生。 其下的蜻蜓分佈範圍很廣,遍佈全球。但也有一些瀕危物種,如美國的Somatochlora hineana。.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弓蜓科 · 查看更多 »

勾蜓科

勾蜓科(Cordulegastridae)亦稱大蜓科,是差翅亞目下的一個科。 體型較大,體色呈褐色或黑色,有黃色斑點。見於流速緩慢的溪流旁,飛行高度約。 一般在潛水的沙中產卵。 分佈與世界各地,北美洲的全部八個種都屬於Cordulegaster。 其學名來源於古希臘語“kordylinus”(棒狀)和“gaster”(腹部)。.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勾蜓科 · 查看更多 »

短尾幽蟌

短尾幽蟌(學名:Bayadera brevicauda brevicauda)為幽蟌科尾溪蟌屬下的一種。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但數量較短腹幽蟌少,常見於清澈溪流或上游活動。體長40-48mm,雄蟲複眼為黑色,合胸呈黑色具藍色的粉末,未成熟的雄蟲近似雌蟲,合胸側視具黑、黃相間條紋,成熟的個體為藍灰色不具斑紋,腹部為黑色,末端呈白色,雌蟲較小,合胸側視具黑、黃斑紋無粉末分布,腹部較粗,末端無白色分布。.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短尾幽蟌 · 查看更多 »

短腹幽蟌

短腹幽蟌(學名:Euphaea formosa)又稱台灣蜻蛉,為幽蟌科幽蟌屬下的一種。分布於全台,4-11月出現,其中以6-9月份最多,常見於溪流。體長39-52mm,雄蟲頭胸部呈黑色,腹部為橙紅色,後半段為黑色,雌蟲腹部為黑色,側視有一條黃色的縱線,翅膀呈黑褐色,末段透明。雌蟲產卵於水中的石頭或枯木上,也會潛入水中產卵,行為十分特殊,稚蟲體型寬廣,腹面體側具腹管鰓,尾鰓三條肉質,末端束管狀。.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短腹幽蟌 · 查看更多 »

粗腰蜻蜓

粗腰蜻蜓(學名Acisoma panorpoides),又名錐腹蜻,是一種蜻蜓。它們分佈在阿爾及利亞、安哥拉、波斯尼亞、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乍得、科特迪瓦、埃及、赤道畿內亞、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畿內亞、印度、利比里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南非、多哥、烏干達、贊比亞及津巴布韋,也有可能在蒲隆地、肯雅及坦桑尼亞出沒。它們棲息在亞熱帶或熱帶的潮濕低地森林、大草原、叢林、河流、濕地、沼澤、湖泊及淡水泉。.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粗腰蜻蜓 · 查看更多 »

紹德春蜓

紹德春蜓分布於低海拔山區的溪流,也常出現在林道,數量多且分布廣。體長52-57mm,雄蟲複眼呈綠色,合胸呈黑色,背方有2條黃色縱紋,下方左右各有一枚黃色斑點,側視有3條黃色斜帶,腹部為黑色,腹背第7節基部有一枚較大的黃斑,雌蟲腹部較粗,第7節黃斑較小,以點水式產卵。.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紹德春蜓 · 查看更多 »

無霸勾蜓

無霸勾蜓(日本語:オニヤンマ、鬼蜻蜓、馬大頭;學名:Anotogaster sieboldii)是一種原産於日本的蜻蜓。體長達,也發現於亞洲其他地區。.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無霸勾蜓 · 查看更多 »

特有種

特有種(endemic species,指特有性之現象或性質,英文為endemism)是指「因歷史、生態或生理因素等原因,造成其分布僅侷限於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或大陸,而未在其他地方中出現」的物種。有些特有種原來就起源於該地區,這些物種因此又可以稱為該地區的固有種或土著種,比如說無尾熊和紅袋鼠,都僅產於澳洲,而未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發現過,因此兩者都是澳洲的固有種動物。有些則是從其他地區遷來的,比如說南美洲的駱馬(Lama guanicoe),根據古生物學的資料,它原發生於北美洲,是北美洲的固有種,後來卻在原產地絕滅了,現在的駝馬只分布在南美洲,成為該洲的特有種。.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特有種 · 查看更多 »

青紋細蟌

青紋細蟌(学名:Ischnura senegalensis),又名褐斑異痣蟌或藍胸細蟌,是原住在非洲的豆娘,也廣泛分佈在中東,亞洲東部及南部。後來被引入了部份歐洲地區,包括英國及芬蘭。.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青紋細蟌 · 查看更多 »

褐基蜻蜓

褐基蜻蜓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棲息於池塘、沼澤等水域。體長40-50mm,雄蟲複眼上紅下黑褐色,合胸呈紅色,腹部為紅色,背面第8-9節有2枚小黑斑,翅膀透明,前翅的前緣脈為紅色,前後翅基具黑褐色斑紋。雌蟲胸腹為黃褐色,腹背中央具一條黑色的中線,後翅基脈褐斑區域較大。未成熟的雄蟲近似雌蟲但腹背無黑色縱走的斑紋,容易區別。外觀近似大華蜻蜓但雄蟲腹末端黑色發達及肛附器較長。.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褐基蜻蜓 · 查看更多 »

豆娘

豆娘(damselfly)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屬於蜻蛉目均翅亞目 (學名:Zygoptera)。牠們的身体细长,複眼發達生於頭兩側,咀嚼式口器,觸角剛毛狀,前後翅形狀相似,翅脈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同属蜻蛉目,與蜻蜓不同點在於豆娘的前後翅大小、形狀相似;蜻蜓的前後翅大小、形狀相異。.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豆娘 · 查看更多 »

黃基蜻蜓

黃基蜻蜓主要分布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山區,棲息水質較好的水域。體長40-45mm,雄蟲身體呈紅色,合胸側緣有2條黑色寬大的斜帶;雌蟲身體呈黃褐色,合胸側視有2條黑色的斜帶斑,腹部也為黃褐色,各節側緣具黑斑。.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黃基蜻蜓 · 查看更多 »

黃尾琵蟌

黃尾琵蟌(學名:Coeliccia flavicauda flavicauda)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主要於台灣中、南部,棲息於林中的溝渠 、瀑布等環境,北部較少見。體長48-53mm,雄蟲複眼上黑下藍,腹部黑色,末節黃色;雌蟲腹部第8節後半及9、10節為黃色。.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黃尾琵蟌 · 查看更多 »

蜻蜓

蜻蜓(英語:Dragonfly),是一種屬於蜻蛉目的昆蟲,部分種類全年出現,有細長翅膀與腹部。 蜻蜓,又稱灯烃、负劳、蟌、蝍蛉、桑蜋、蜻虰、纱羊、青娘子、尋塘,尾庵,塘梶(广州话)是屬於蜻蛉目差翅亞目的昆蟲。它的特徵包括碩大的複眼,兩對強而有力的透明翅膀,以及修長的腹部,长约8厘米。停止時翅膀為平放。 蜻蜓一般捕食蚊子、搖蚊和其他小昆蟲, 例如蒼蠅、蜜蜂、蝴蝶等,部分甚至捕食魚類。常雌雄成群,在水边飞行,交尾后,雌虫产卵于各種環境中,如水中、水草上、樹枝上。 蜻蜓通常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湖泊、池塘、溪流或濕地附近活動。由於它們獵食害蟲, 故此被視為重要的捕獵者。 《日華子本草》說:“蜻蜓,涼,無毒。”“入药去翅足,炒用良”,《别录》:“强阴止精。”《陆川本草》:“治肾虚陽萎。”為四川名菜。 蜻蜓的祖先最初出現於泥盆紀,大約到了3億年前石炭紀時期大氣含氧量比現在還要高,蜻蜓開始演變得巨大,巨脈蜻蜓翅膀到達75厘米。大約經過5000萬年,從二疊紀中期到晚期,大氣含氧量減少,蜻蜓的身體開始縮小,牠們渡過幾億年甚至逃過大滅絕還生存的昆蟲。.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蜻蜓 · 查看更多 »

蜻蜓科

蜻蜓科(学名:Libellulidae)是差翅亚目最大的一科,分布在全世界,总计超过1000种。.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蜻蜓科 · 查看更多 »

蜻蛉目

蜻蛉目(學名:Odonata)的昆蟲主要包括蜻蜓和豆娘,又名丁蛵、虰蛵。這些昆蟲有著碩大的複眼、兩對強而有力的透明翅膀, 與及修長的腹部。 大型肉食性飛蟲。頭部靈活,複眼發達,單眼3個。觸角短,4-7節。翅膀4翼,細長。腹部修長。不完全變態,稚蟲水棲,無蛹期。 蜻蛉目的昆蟲包含「豆娘」和「蜻蜓」二大類,細長的身體、二對透明的翅膀、一對大複眼是牠們的共同特徵。種類繁多,台灣已知的約有161種。.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蜻蛉目 · 查看更多 »

錘角春蜓

錘角春蜓(學名:Stylogomphus shirozui shirozui)為臺灣特有種動物,主要分佈於海拔600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成蟲出現於4-9月,雄蟲複眼成綠色,顏面為黑褐色,額頭有黃斑,胸部成淡黃綠色,擁有明顯的「Y」形黑紋,翅膀是透明的,翅基為黃色,翅痣成褐色,腹部為黑色,第2節側面有一個「ㄩ」形的綠黃斑,第3-8腹節前端有一個小白斑,腹長32--34公厘,後翅長23--27公厘。雌蟲與雄蟲相似。.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錘角春蜓 · 查看更多 »

薄翅蜻蜓

薄翅蜻蜓(学名:Pantala flavescens),俗稱黃衣,為蜻蜓科薄翅蜻蜓屬下的一種,廣泛分布於世界溫帶至熱帶地區,可能為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蜻蜓。.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薄翅蜻蜓 · 查看更多 »

鉸剪春蜓

鉸剪春蜓(學名:Sinogomphus formosanus)為臺灣特有種動物。主要分佈於臺灣中、北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成蟲出現於4~7月,雄蟲複眼為褐綠色,顏面是黑色,額頭上方有一個黃斑,胸部呈黃色,側面有2條黑斑,翅膀透明,翅膀基部起約五分之一面積為橙褐色,腹部呈黑色,1~2節側面有黃色橫斑,之後每個腹節都有小黃斑。雌蟲與雄蟲相似,腹部黃斑比雄蟲發達。.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鉸剪春蜓 · 查看更多 »

陽明晏蜓

陽明晏蜓(學名:Planaeschna taiwana)為臺灣特有種生物。主要分佈於臺灣中北部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成蟲出現於6-8月,雄蟲在第3-7腹節除了具有兩個靠近的三角形黃色斑外,每節末端都具有兩個山峰狀的黃斑,雌蟲大致與雄蟲相似,但胸部黃色斑紋中無雄蟲黃綠色的部份。.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陽明晏蜓 · 查看更多 »

杜松蜻蜓

杜松蜻蜓(學名:Orthetrum sabina)又稱中分蜻蜓或綠沼蜻蜓,是蜻蜓科下的一種常見蜻蜓。本種北到歐洲東南部和日本,南到澳大利亞及密克羅尼西亞都有分布。.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杜松蜻蜓 · 查看更多 »

泰雅晏蜓

泰雅晏蜓(學名:Aeshna petalura taiyal)為晏蜓科晏蜓屬下的一種蜻蜓,主要棲息在臺灣南部海拔約1,700至3,000公尺左右的山區。成蟲出現於6至10月,腹部背面佈滿青綠色的大小斑紋。.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泰雅晏蜓 · 查看更多 »

春蜓科

春蜓科(Gomphidae)是差翅亞目下的一個科,下含90屬900種蜻蜓。學名來自拉丁語gomphus或gond,意思是“樞紐”。 幼蟲生活在溪流中,成年體體長約,複眼之間的距離很大。.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春蜓科 · 查看更多 »

晏蜓科

晏蜓科(学名:Aeshnidae)是差翅亞目下的一個科。 有學者認為該科實際上應該分為Aeshnidae和Telephlebiidae。 其學名本身實際上是排版錯誤而產生的,原來的詞應該是希臘語Aechma(矛)。 “Aeschnidae”也曾作為其學名流行過一段時間,但最後還是採用了現名,不過其下的屬例如依舊保留了“sch”的拼寫。.

新!!: 台灣蜻蛉列表和晏蜓科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