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单果树科

指数 单果树科

单果树科又名球花柞科,只有1属1种,是单种科,生长在马达加斯加岛及其对面的非洲东海岸、东面的马斯克林群岛和塞舌耳群岛。 本科植物为常绿灌木,单叶互生,叶缘有锯齿,无托叶,叶子干燥后会变成蓝色。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大风子科内,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但没有放在任何一个目中,直接列在蔷薇分支之下,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维持原分类,但2006年5月7日的新修订将其列在缨子木目中。.

21 关系: 基因单果树科大风子科單子葉植物克朗奎斯特分类法灌木缨子木目物种非洲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被子植物门马达加斯加岛马斯克林群岛藍色蔷薇类植物植物

基因

基因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生”。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通常由DNA序列来承载。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因测序。基因的结构由增强子,启动子及蛋白编码序列组成:即基因产物可以是蛋白质(蛋白质编码基因)及RNA,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差異)表现。在一个个体当中所有的基因总和叫基因组。在一个物种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合叫基因库。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基因分为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也含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叶绿体基因组。人類約有一万九千至兩萬两千個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一个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有两个对列的位点,称为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与母。依所攜帶性状的表現,又可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般来说,同一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體都含有相同的基因(除了已经分化的免疫细胞),但并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所有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都会被表現出来。控制基因表达的因素分为传统的遗传学(增强子,启动子序列相关)因素及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脱乙酰化及RNA干扰相关)因素。職司不同功能的細胞或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活化而表現的基因也不同。在某一细胞类型当中所有被表达的基因叫转录组,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叫蛋白质组。通过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或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可得到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信息。用电脑处理基因序列的学科叫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项目。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的30亿个碱基对形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繪製人类基因组圖譜,並且辨識其载有的基因,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该计划起始于1990年于2000年完成。.

新!!: 单果树科和基因 · 查看更多 »

单果树科

单果树科又名球花柞科,只有1属1种,是单种科,生长在马达加斯加岛及其对面的非洲东海岸、东面的马斯克林群岛和塞舌耳群岛。 本科植物为常绿灌木,单叶互生,叶缘有锯齿,无托叶,叶子干燥后会变成蓝色。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大风子科内,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但没有放在任何一个目中,直接列在蔷薇分支之下,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维持原分类,但2006年5月7日的新修订将其列在缨子木目中。.

新!!: 单果树科和单果树科 · 查看更多 »

大风子科

大风子科(学名:Flacourtiaceae Rich., 1815-1816)又名刺篱木科,共有约80属800餘种,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中国有约15属60餘种,分布在南方各地。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堇菜目中,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维持原分类,但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不承认这一科,将本科部分属列在杨柳科中,其余的列为鐘花科,属于金虎尾目,另有2属单独列为一个智利藤科。.

新!!: 单果树科和大风子科 · 查看更多 »

属(genus,genus)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科和种之间。属名由拉丁词或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构成,首字母必須大寫。.

新!!: 单果树科和属 · 查看更多 »

單子葉植物

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dons,簡稱monocots),舊名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或百合綱(Liliopsida),單子葉植物有約59,300個物種。當中最大的科是蘭科,有超過20,000個物種。.

新!!: 单果树科和單子葉植物 · 查看更多 »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約翰·克朗奎斯特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此網頁之分類系統主要乃參考克朗奎斯特於1988出版之《開花植物的演化及分類》(The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是數個常被使用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之一,Zomlefer在書中(第2頁)提到,當時流行的高等植物分類系統有克朗奎斯特 (1981年、1983年、1988年)、塔赫塔江 (1969年、1980年、1983年、1991年)、 (1974年)、與相關的系統等。,但目前因為分子生物学的發展,學者倾向採納《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分別是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及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

新!!: 单果树科和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 查看更多 »

灌木

木是沒有明顯主幹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比較矮小,不會超過6米。從近地面的地方就開始叢生出橫生的枝幹。都是多年生。一般為闊葉植物,也有一些針葉植物是灌木,如刺柏。如果越冬時地面部分枯死,但根部仍然存活,第二年繼續萌生新枝,則稱為「半灌木」。如一些蒿類植物,也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但冬季枯死。.

新!!: 单果树科和灌木 · 查看更多 »

科可指:.

新!!: 单果树科和科 · 查看更多 »

缨子木目

缨子木目(Crossosomatales)又名燧体木目或流苏子目,是一类显花植物,由2003年的《APG II 分类法》新分出的一个目部,包括三个科。 在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这三个科分属于蔷薇目、堇菜目和无患子目。 缨子木目中还有不属于上述三个科的四个独立属:单果树属, 四棱果属,西兰木属和栓皮果属。 2009年的APG III 分类法中上述四个独立属皆升为科,于是本目下共有七个科。.

新!!: 单果树科和缨子木目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单果树科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单果树科和目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单果树科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

《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修订版)》是由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于2003年發表的,基于1998年所發表的《被子植物APG分类法》之修訂版,在吸收了全世界大部分植物分类学家的意见,2009年發表《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目前已经在现代的参考文献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新!!: 单果树科和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是1998年由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出版的一种对于被子植物的现代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和传统的依照形态分类不同,是主要依照植物的三个基因组DNA的顺序,以亲缘分支的方法分类,包括两个叶绿体和一个核糖体的基因编码。虽然主要依据分子生物学的数据,但是也参照其他方面的理论,例如将真双子叶植物分支和其他原来分到双子叶植物纲中的种类区分,也是根据花粉形态学的理论。 2003年这种分类法出版了修订版《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2009年又出版了 APG III,2016年更新到 APG IV。.

新!!: 单果树科和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门

#重定向 被子植物.

新!!: 单果树科和被子植物门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岛

#重定向 馬達加斯加地理.

新!!: 单果树科和马达加斯加岛 · 查看更多 »

马斯克林群岛

斯克林群岛(Mascarene Islands),是位于印度洋中马达加斯加以东洋面上的一个火山岛群,由留尼汪、毛里求斯和罗德里格斯岛等岛屿组成。该群岛由葡萄牙航海家迪奥古·罗德里格斯在1512年命名,以纪念其同胞航海家佩德羅·馬斯克林。 马斯克林群岛形成于数百万年内,其实是印度洋底马斯克林高原中的数座海底火山露出海面而形成,由于远离大陆,马斯克林群岛上的生物群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新!!: 单果树科和马斯克林群岛 · 查看更多 »

藍色

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其中一元,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约470-440纳米)。 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约750纳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蓝色,由于氘-氧键吸收波长比较长的光(约950纳米),因此重水是无色的。 蓝色的互补色是橘色。.

新!!: 单果树科和藍色 · 查看更多 »

叶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侧边发育自植物的茎的叶原基。叶内含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同时,植物的蒸散作用是通过叶的气孔实现的。 叶只出现在真正的茎上,即只有维管植物才有叶。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所有高等植物都有叶。相对地,苔蘚植物、藻类、真菌和地衣则没有叶。在这些扁平体(Thallus)中只能找到与叶相似的结构,但只能作为类似物(Analoga)。 但有人认为,上述的叶的外延,只是狭义的。广义的叶应该指所有能行光合作用的组织结构。但有一部分的茎為了不讓水分被蒸散掉,而演變出如仙人掌般針狀的葉子。 完全叶包含三部分,叶片,叶柄和托叶。叶片指的是完全叶上扁平的主体结构。它会尽可能地吸收阳光,并通过气孔调节植物体内水分和温度。在叶片的纵切面可见三种主要结构:表皮組織(即上、下表皮),葉肉組織(包括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及維管束組織。 叶柄是连接叶片与茎节的部分。托叶则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或叶腋处,细小,早落。不同的植物种类,托葉的形态也不同。例如豌豆有着大的叶片状托叶,而洋槐和酸枣的托叶则是针形,山櫻花的托葉為羽狀。其作用是保护幼叶。 而叶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从非常原始的针状小型叶发展出各种各样形态的大型叶。有些叶,已不再行使叶的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成为花瓣,花刺,叶卷须和保护幼叶的牙鳞。.

新!!: 单果树科和葉 · 查看更多 »

蔷薇类植物

蔷薇类植物是APG 分类法中的一个具有亲缘关系的植物类群,和菊类一起组成真双子叶植物的主要部分。蔷薇类基本包括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金缕梅亚纲和蔷薇亚纲中的种类,还有五桠果亚纲中的部分种。这种基于遗传学的分支法比传统分类法更准确反映植物的基因亲缘关系。.

新!!: 单果树科和蔷薇类植物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单果树科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单果树单果树属球花柞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