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匡國軍節度使

指数 匡國軍節度使

匡國軍節度使,簡稱匡國節度使、同州節度使,為唐朝、五代關中地方的藩鎮節度使之一。.

50 关系: 华县华州 (华县)后唐同州天祐 (唐朝)孫德昭定國軍節度使安重霸宋史宋太祖上元 (唐肅宗)乾寧京畿五代十国廣德 (唐朝)张正甫 (唐朝)刘知俊刘禹锡周智光唐代宗唐德宗唐肅宗唐朝唐昭宗冯行袭关中 (消歧义)元稹王珂 (唐朝)王檀王思同节度使鎮國軍節度使馬燧馮道許州谢彦章資治通鑒趙匡胤黄巢胡三省興德府興元苏文建陳州陕西省李茂庄汝州市温韬朱温新唐書

华县

#重定向 华州区.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华县 · 查看更多 »

华州 (华县)

华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华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东雍州设置华州,治所在华县(今陕西省华县西南)。隋朝大业初年,改爲華陰郡。唐朝武德初复置华州,治所在郑县(今华县)。圣历后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华县、华阴、潼关等县市及渭北的下邽镇附近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华州。乾宁四年(897年)升为兴德府。光化元年(898年)复为华州。之後辖境屡有变迁。 明朝时,华州属西安府。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商州的雒南县改属华州。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复属商州。终明一朝,华州下领两县:华阴县、蒲城县。清朝初年,仍属于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华州直隶州,华阴县、蒲城县隶之。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爲不辖县的散州,改属同州府。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1913年华州降为华县。.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华州 (华县) · 查看更多 »

后唐

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國五代時期的政權之一。923年,唐朝的赐姓宗室李存勖消灭後梁,聲稱重建唐朝。後為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而滅亡。後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歷時十四年。史学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稱之為後唐。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 另外,雖然后唐統治者的祖源是沙陀族,但當時的後唐統治的是漢族地帶,後唐也被稱為「漢國」。.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后唐 · 查看更多 »

同州

同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华州置同州,治所在武乡县(今陕西省大荔县)。唐朝同州属关内道。辖境约今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澄城县、白水县等县市地。曾改为冯翊郡,又复为同州。宋朝时为定国军。金朝时沿袭。元朝时仍为同州,属奉元路。下领五县:朝邑县、白水县、郃阳县、澄城县、韩城县。 明朝时,属西安府,仍领五县:朝邑县、郃阳县、韩城县、澄城县、白水县。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同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年)升为同州府。.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同州 · 查看更多 »

天祐 (唐朝)

天祐(904年-924年)是唐昭宗李晔开始使用的年號,天祐元年八月唐哀帝李柷即位沿用。四年三月李柷禅位于朱温(904年闰四月-907年三月)。共计4年。之后河东、凤翔、淮南仍称天祐年号,碑刻中有用至天祐二十年。 孙光宪《续通历》记载哀帝之后朱温又拥立濮王,改元天寿,然后禅位。这种说法与正史不合,李崇智认为这是传闻谬误。 前蜀王建、南汉刘隐、南吴、晋李克用、岐李茂贞、吴越錢鏐等割据政权仍行唐天祐年号。 南吴太祖楊行密从904年开始用唐昭宗天祐年号。天祐二年十一月南吳烈宗楊渥即位继续沿用,天祐五年五月(908年)南吴高祖杨隆演即位继续沿用到919年。 吴越太祖錢鏐907年五月用该年号一个月。.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天祐 (唐朝) · 查看更多 »

孫德昭

孫德昭(),唐末鹽州五原(今陝西定邊)人。 生卒年不詳。其父孫惟最,世為州校,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德昭以蔭累職為左神策指揮使。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劉季述等預廢昭宗,另立太子李裕。宰相崔胤謀反正,暗中說服孫德昭,勸之迎昭宗復位,並割下一衣带,写上亲笔信派人送给德昭。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周承晦擒劉季述等,劉季述、王彥範為亂梃所斃,薛齊偓投井自殺,誅其黨二十餘人,昭宗重新復位,因功任同平章事,充靜海節度使,赐姓名李繼昭。又在凌烟阁上画其肖像。晚年拜为金吾大将军。.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孫德昭 · 查看更多 »

定國軍節度使

定國軍節度使,為北宋關中地方的節度使之一。 前身為唐、五代的匡國軍節度使。北宋為避宋太祖諱,改名為定國軍節度,仍駐同州,郡名馮翊郡。但宋制以文官任知州軍事,又於各路設置安撫使、轉運使、提刑使、提舉使,剝奪節度使對屬州統治權。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罷廢節度使統轄支郡,定國軍節度僅為同州之「州格」,定國軍節度使成為武職、宗室之官階。所繫同州州名也僅為遙領之虛銜。 金朝改名安國軍節度使,後廢除。.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定國軍節度使 · 查看更多 »

安重霸

安重霸,(),五代云州(今山西祁县东)人,前蜀、后唐武将。.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安重霸 · 查看更多 »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宋太祖

#重定向 赵匡胤.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宋太祖 · 查看更多 »

上元 (唐肅宗)

上元(760年閏四月-761年九月)是唐肅宗的年號,共计2年。 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号,明年只称元年,以建子之月为岁首。.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上元 (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乾寧

乾寧(894年正月至898年八月)是唐昭宗的年號。.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乾寧 · 查看更多 »

京畿

京畿一词用于漢字文化圈, 意指一國的國都和其周圍的地方。.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京畿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廣德 (唐朝)

廣德(763年七月—764年十二月)是唐代宗的年號,共计2年。 当时唐朝西域被与中原隔绝,西域将士不知道唐朝已改元,仍继续使用广德年号,有文物显示他们至少使用该年号到“广德四年”(766年)。.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廣德 (唐朝) · 查看更多 »

张正甫 (唐朝)

張正甫(),字踐方。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生於天寶十年(751年),出身官宦之家,曾祖張大禮,官至坊州刺史,祖父張紹貞,官至尚書右丞。父张泚,官至苏州司马。兄長張式於大历七年壬子科进士第一名。 張正甫於貞元二年(786年)丙寅科狀元及第,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樊澤招为从事,舉薦李絳。贬为彬州长史。历任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大和五年(831年)任检校兵部尚书、太子詹事。卒於大和八年(834年)。赠太子太师。韓愈稱之“正直之性,懷剛毅之姿。嫉惡如仇讎,見善若飢渴。備更內外,灼有名聲。”有子張毅夫。.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张正甫 (唐朝) · 查看更多 »

刘知俊

刘知俊(《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字希贤,外号刘开道,在后梁太祖朱全忠为晚唐大军阀乃至后梁皇帝时为其部将。后来他担心太祖对他不利,叛变,先投岐国,再投前蜀。前蜀高祖皇帝王建却忌其才能,后将其诛杀。.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刘知俊 · 查看更多 »

刘禹锡

刘禹锡(),河南洛阳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刘禹锡 · 查看更多 »

周智光

周智光(生年不详,卒于大历二年正月十三甲子;即公元),籍贯不详,唐朝同华节度使。为人桀骜不驯,与同僚不合,屡次擅自谋害朝廷命官,劫掠贡物。后阴谋发动叛乱,最后众叛亲离,被帐下部将所斩而失败。.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周智光 · 查看更多 »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唐代宗 · 查看更多 »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唐代宗與睿真皇后所生的长子,唐朝第1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在位26年,享壽62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唐德宗 · 查看更多 »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姓李諱晔,原名--,即位後改名為敏,又改名曄。是唐朝第2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年间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终为朱全忠部所弑。 Category:李姓.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唐昭宗 · 查看更多 »

冯行袭

冯行袭(《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字正臣,封长乐郡王,谥忠敬,晚唐军阀,后依附取代唐朝的后梁。身材魁岸雄壮,脸上有青色胎记,时人称之“冯青面”。《旧五代史》卷一十五.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冯行袭 · 查看更多 »

关中 (消歧义)

中可以指:.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关中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元稹

元稹(),字微之,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隋朝兵部尚书、益州总管长史、平昌郡公元岩六世孙。父元宽,母郑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元稹 · 查看更多 »

王珂 (唐朝)

王珂(),唐朝末年军阀,从895年继承叔父王重盈起,作为护国军节度使统领护国军,至900年被迫投降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为止。.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王珂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檀

王檀(),字众美,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五代后梁将领。 王檀年轻时聪明,仪容英俊,喜读兵书,颇有韬略。唐僖宗中和年间,朱温镇守汴州,王檀为小校。勇冠诸将,摧锋陷阵,屡建战功。中和四年(884年)以军功历迁踏白副指挥使,光启三年(887年),辅佐朱珍败敌,获敌将孙用和、束诩。文德元年(888年),补冲山都虞侯。次年改左踏白马军副将。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转任顺义都将。大破王师范,官至密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密州刺史。朱温称帝,建立后梁,王檀以功升为保义军节度使(驻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潞州东北面行营招讨使、检校太尉。乾化元年(911年),梁晋柏乡之战,梁将王景仁兵败,河朔大震。王檀守邢州,接应败军。李存勗来攻,晋大军围邢州,王檀以孤城力战拒敌,坚守数月,迫使晋军回师,终于保全邢州。此役结束后,王檀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瑯琊郡王。梁末帝即位,以王檀为匡国军节度使(驻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率兵袭击晋阳,几乎攻陷,不克而返。改任为天平军节度使(驻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为帐下叛兵所杀,时年五十一,追谥忠毅。.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王檀 · 查看更多 »

王思同

王思同(《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旧五代史》卷六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及其前身晋国将军。应顺元年(934年),皇帝李从厚养兄李从珂反叛,王思同受命镇压,但很快被击败并在未得李从珂许可的情况下被处决。.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王思同 · 查看更多 »

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鎮國軍節度使

鎮國軍節度使,簡稱鎮國節度使、華州節度使,為唐朝、五代關中地方的藩鎮節度使之一。.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鎮國軍節度使 · 查看更多 »

馬燧

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省郟縣)人。唐朝官员、武将。嶽麓山道林精舍之創建人。.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馬燧 · 查看更多 »

馮道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馮道 · 查看更多 »

許州

许州,北周直到清朝设置的州。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北周改郑州,设立许州,治所在长社县(颍川县、今河南省许昌市)。唐朝时,曾更名为颍川郡。土贡:绢、席、柿。户七万三千三百四十七,口四十八万七千八百六十四。下辖九县:长社县、长葛县、阳翟县、许昌县、鄢陵县、扶沟县、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县。 宋朝元丰(1078年—1085年)年间,许州升格为颍昌府。金朝改回许州,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许州直隶州。1913年,中华民国废除许州,改为许昌县。.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許州 · 查看更多 »

谢彦章

#重定向 谢彦璋.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谢彦章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趙匡胤

#重定向 赵匡胤.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趙匡胤 · 查看更多 »

黄巢

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時人。初為鹽幫首領,售私鹽為業,後成民變軍首领,曾自立为帝,尊号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国号大齐,年號金統,史稱黄巢之亂。黃巢退敗時死於部下之手。野史有稱「黃巢殺人八百萬」惡名。.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黄巢 · 查看更多 »

胡三省

胡三省(),原名滿孫,字身之,又字景參,號梅澗,寧海中胡村人,中国南宋末年、元代初年历史学家,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竹素園集》一百卷及《江東十鑑》、《四城賦》,然已散迭不可得見,今存《资治通鉴音注》294卷,《通鉴释文辩误》12卷。.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胡三省 · 查看更多 »

興德府

#重定向 华州 (华县).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興德府 · 查看更多 »

興元

興元(784年正月—十二月)是唐德宗的年號,共计1年。.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興元 · 查看更多 »

苏文建

苏文建(),唐朝末年将领。最初为禁军翊卫,四次担任指挥使。崔远《授苏文建豳州节度使制》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讨伐拥兵逼宫的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七月,败王行瑜弟匡国军节度使王行约,王行约弃军部同州出走。苏文建被任为匡国军节度使。十月,李克用克宁州,奏请以苏文建为静难节度使,暂治宁州,招抚降人。十一月,王行瑜弃军部邠州出走,李克用入邠州,上奏敦促苏文建赴任。王行瑜为部下所杀。昭义节度使李罕之见王行瑜已灭,请求为静难节度使,李克用称自己已上奏请苏文建就任,不可以反复而为朝野所非议。《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苏文建加同平章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李克用请求彻底消灭李茂贞,但唐昭宗担心此后李克用无人可制危及朝廷,没有答应。于是李克用领兵回本镇,而李茂贞骄横如故,多据河西州县,三年(896年)九月,李思谏被任为静难节度使,可见苏文建已非静难节度使,很可能系被李茂贞驱逐而失位,而李思谏也因静难被李茂贞控制而并未赴任。四年(897年),昭宗改感义军为昭武军,治利州,以苏文建为节度使。当时利州正在西川节度使王建与李茂贞之间数次易手,未详苏文建是否赴任。苏文建后事无载。.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苏文建 · 查看更多 »

陳州

陳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北周武帝改信州为陈州。治所在秣陵县(今河南省沈丘县南)。隋朝迁到宛丘县(今河南省淮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项城市、淮阳县、商水县、沈丘县等地。北宋宣和初年改为淮宁府。金朝为陈州。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陈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改为陈州府,治所在宛丘县(今河南省淮阳县)。1913年废除。.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陳州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李茂庄

李茂庄(),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唐朝末年军事人物。 李茂庄本姓宋,生年不详,仅知不迟于其弟宋文通的生年856年。祖父宋铎,祖母张氏,父宋端。宋文通母卢氏,未详是否李茂庄母。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宋文通因功被赐名李茂贞,列入宗室属籍,李茂庄可能也在此时被赐姓名。约文德元年(888年)至龙纪元年(889年),李茂庄被任为匡国军节度使。约大顺元年(890年),任天雄军节度使。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正月,时任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军节度使韩建、匡国军节度使王行约、李茂庄上言称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窝藏自己的养堂伯、先前背叛昭宗的前当权宦官杨复恭,请求出军讨伐,自备供军粮料,并请求加李茂贞山南西道诏讨使。朝议认为一旦李茂贞得到山南西道就不可控制,下诏和解,诸镇都不听,李茂贞、王行瑜等擅自出兵。二月,昭宗加李茂贞山南西道招讨使。八月,杨守亮兵败出奔。李茂贞从此兼并相邻藩镇并在势力范围内表自己的亲族、养子为节度使、刺史,朝廷不能制。 二年(893年)七月,李茂庄被加同平章事。 约乾宁元年(894年)离任。约二年(895年)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光化元年(898年)五月前,李茂庄卒于山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兼侍中、兴元尹任上,唐昭宗派官员册赠他为太师。 Category:李姓 Category:宋姓 Category:保定人 Category:山南西道节度使 Category:唐朝赐姓名者 Category:匡国军节度使 Category:唐朝同平章事 Category:唐朝开府仪同三司.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李茂庄 · 查看更多 »

汝州市

汝州市,是中国河南省下辖的一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屬平顶山市西北的縣級市。辖境南与宝丰、鲁山县接壤,西临汝阳县,北与伊川县与登封市毗邻,东连禹州市与郏县。面积1,573平方公里,人口95.67万人(2009年)。汝州市辖5个街道、4个镇、11个乡,市政府驻煤山街道。.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汝州市 · 查看更多 »

温韬

溫韜(?-926年),京兆华原(今陝西耀縣)人。五代時期的盜墓賊,曾盜掘昭陵。 出生時相传曾有匪星坠落在嵯峨山,少年為盜,後事李茂貞,易名李彥韜。朱全忠圍李茂貞於鳳翔,溫韜以耀州降梁,不久復叛歸茂貞。朱全忠建立后梁,温韬降后梁,易名温昭图,改耀州为崇州,仍任节度使。 温韬在鎮七年,盡堀唐朝帝塚,“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史載温韬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又曾率5萬餘眾盜掘乾陵,近之輒有風雨,遂止。投降后唐后改名李紹衝。天成元年(926年)後唐明宗入洛陽,將溫韜流放德州,又下詔賜死。.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温韬 · 查看更多 »

朱温

梁太祖朱温()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曾参与黄巢之亂,后降唐为将,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但又密谋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后废哀帝自立,建立“后梁”,称帝后改名朱晃。晚年大肆荒淫,強姦兒媳。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61歲。.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朱温 · 查看更多 »

新唐書

#重定向 新唐书.

新!!: 匡國軍節度使和新唐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同州節度使匡國節度匡國節度使匡國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