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小品般若经

指数 小品般若经

《小品般若经》(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小品经》、《新小品经》;梵文《八千颂般若》。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共十卷,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部、二二七卷。 该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般若空观的理论;其中主要阐释菩萨之般若波罗蜜、诸法无受三昧、菩萨摩诃萨等,兼论般若波罗蜜与五蕴关联、受持修习般若波罗蜜的功德,以及诸法空无所得、空三昧等。.

13 关系: 后秦大乘佛教大般若经五蕴後漢前秦玄奘竺佛念道行般若经鸠摩罗什支娄迦谶支谦

后秦

后秦(,或稱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国号秦,史称后秦。 其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和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而别称姚秦。 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後涼,得鳩摩羅什。是年,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國內曾歸降的多族勢力趁機反叛,乘丧发兵。东晋劉裕派檀道濟等北伐,陷洛阳。后秦宗室皇弟為奪位反叛,被姚泓消滅。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圍攻长安,姚泓舉家投降,竟被劉裕滅族,后秦亡。后秦共存在32年(384-417)。.

新!!: 小品般若经和后秦 · 查看更多 »

吴是原吴国、吴郡地域的概称,大致相当于今太湖平原一带 吴也可以指:.

新!!: 小品般若经和吴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小品般若经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Mah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大乘佛教经典,为宣说“诸法空相”之义的般若类经典汇编,並廣述菩薩道的甚深見和廣大行,由唐朝玄奘法师译出,共600卷。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 “般若波羅蜜多”,意译為“智慧到彼岸”,此经主旨在阐明万事万物都出于“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後世也称“空经”。.

新!!: 小品般若经和大般若经 · 查看更多 »

五蕴

#重定向 蘊 (佛教).

新!!: 小品般若经和五蕴 · 查看更多 »

後漢

後漢()是五代十國的第四個朝代,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亦称刘汉。後漢承自後晉,根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晉的「金」德之後是「水」德,因此後漢以「水」為王朝德運。.

新!!: 小品般若经和後漢 · 查看更多 »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新!!: 小品般若经和前秦 · 查看更多 »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新!!: 小品般若经和玄奘 · 查看更多 »

竺佛念

佛念,又稱佛念。涼州(今甘肅武威)沙門,晉代著名譯師之一,卒于長安。慧皎称“自世高、支谦以後,莫逾于念,在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盛讚其譯經的功績。.

新!!: 小品般若经和竺佛念 · 查看更多 »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經》,又名《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般若道行品經》,為大乘佛教早期流傳的般若經。由後漢支娄迦谶译出,共三十品十卷(或八卷),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般若部》。 该经为现存最早譯為漢語的般若類經典,与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摩訶般若鈔經》、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玄奘译《大般若经》第四分(《八千頌般若經》,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為同本異譯。经中主要讲述各种般若波羅蜜教法,提倡「般若波羅蜜」來取代只對「窣堵坡﹙佛塔﹚」作形式崇拜的供養,此外叙述受持不同方法的功德。.

新!!: 小品般若经和道行般若经 · 查看更多 »

鸠摩罗什

鳩摩羅什(कुमारजीव,IAST:;344年-413年灵山海会),東晉十六国时期西域龜茲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等。.

新!!: 小品般若经和鸠摩罗什 · 查看更多 »

支娄迦谶

支婁迦讖(),又叫支讖,生卒年不詳(大約2世紀)。东汉时來自月支(貴霜帝國)的佛教僧人。為最早将大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的譯經僧。 其本为月支國人,故稱為「支」,「婁迦讖」為梵語的音譯。在东汉桓帝末年(約167 CE)到洛阳,于汉灵帝时(178—189 CE)翻译《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經》等十餘部佛典,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支婁迦讖所譯術語多用音譯,少用意譯,譯文晦澀難懂,又以無為、自然、本無等老子及道家詞語來譯般若經,支敏度說他「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 安世高所译的佛经是上座部教典,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涉及般若、華嚴、寶積、涅槃等部。後來「般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

新!!: 小品般若经和支娄迦谶 · 查看更多 »

支谦

支謙(約三世紀),字恭明,一名越,從支婁迦讖之弟子支亮受業的優婆塞(佛教居士),三国时佛教著名译经人。.

新!!: 小品般若经和支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小品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八千頌般若經新小品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