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全覆裝甲騎兵

指数 全覆裝甲騎兵

鐵甲騎兵(κριβαναριος)是裝甲化的重騎兵類型,運用在西歐亞大陸與歐亞草原的許多民族之中。 鐵甲騎兵一詞源於希臘語 κατάφρακτος(或作 κατάφρακτοι),字面上的意思是「完全覆蓋裝甲」。歷史上鐵甲騎兵是種全裝甲騎兵,騎馬者與坐騎皆從頭到腳穿掛鱗甲,一般裝備騎槍或騎矛(kontos)作為武器。 鐵甲騎兵為許多帝國與民族當成精銳騎兵或突襲戰力,最初用於突破步兵陣列的衝鋒。他們據信出現在上古到中古許多西方歷史學家的編年著作中,通常與歐洲封建時期的騎士與聖騎士相提並論,此乃與東羅馬帝國接觸的結果Nell, Grant S. (1995) The Savaran: The Original Knight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一些著名的傳說故事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包括西徐亞、亞述、薩爾馬提亞、安息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薩卡、亞美尼亞、塞琉古帝國、帕加馬、高句麗、薩珊王朝、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會安排鐵甲騎兵出現。在西方世界中,追求重裝甲羅馬騎兵的潮流似乎是回應波斯安息王朝與薩珊王朝等東方世界在小亞細亞之類地區的戰役,尤其是無數由在歐亞草原穿梭的鐵甲騎兵帶頭打下的勝仗,如卡萊戰役(Battle of Carrhae)。但傳統上,羅馬騎兵既不配重裝甲也沒如此彰顯的用處:羅馬騎士軍團主要由配備長矛和劍的輕裝騎兵組成,用來追擊脫隊落伍者和攪亂敵軍陣列。鐵甲騎兵式的騎兵類型主要在三世紀後半至四世紀的羅馬晚期軍隊才成為主流,羅馬皇帝加里恩努斯(西元253年–268年)與他的將領兼預謀篡位者奧勒良(Aureolus)對此要負起將羅馬鐵甲騎兵部隊制度化的主要責任。.

103 关系: 加喜特人加里恩努斯十字軍東征古希腊古波斯語塞琉古帝国多瑙河大伊朗大草原奧古斯都安那托利亞安息安息帝國封建封建社会尤利烏斯·凱撒尼姆鲁德巴比伦丝绸之路中亚希臘城邦希臘化文明希腊希腊语亚历山大大帝亞美尼亞亞美尼亞王國伊朗高原弓騎兵哈德良克拉苏前189年前1世纪前323年前38年前3世纪前4世纪前53年前625年前681年前705年前727年前740年代种姓制度篡位米坦尼米底王国繼業者美索不达米亚羅馬帝國...羅馬皇帝羅馬軍隊畜牧业盧加拉斯花剌子模鎖子甲聖騎士萨尔马提亚人萨珊王朝西亚西徐亞西羅馬帝國馬可·奧里略馬格尼西亞戰役馬戰車騎士马克里努斯骑士团骑枪高句丽鱗甲鹹海黑海辛那赫里布阿契美尼德王朝阿利安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阿斯克列庇歐多圖斯阿拉米人薩爾馬提亞铁鹞子重骑兵Osprey Publishing投石器提格兰二世板鏈甲槍騎兵歐亞大陸歷史學家毛皮民族波希戰爭波利比奧斯波斯札格羅斯山脈斯特拉波新巴比倫王國旗隊拜占庭帝国拉丁化拉丁语普魯塔克2世纪 扩展索引 (53 更多) »

加喜特人

加西特王朝,是西亚两河流域古代王朝。公元前16世纪由加喜特人,克喜特人,喀西特人(Kassites)建立。又称加喜特巴比伦、巴比伦第三王朝。 加喜特人可能原居于札格罗斯山脉中部,其語言由於語料缺乏而仍未歸類,但其部份統治者有印歐人名字。.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加喜特人 · 查看更多 »

加里恩努斯

普布里烏斯·利奇尼烏斯·埃格納提烏斯·加里恩努斯(Publius Licinius Egnatius Gallienus,約218年-268年),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在253年-260年與父親瓦勒良成為帝國的共治者;在瓦勒良兵敗波斯被俘之後,260年-268年為帝國的皇帝。 加里恩努斯面對羅馬帝國在三世紀危機高潮,帝國發生分崩離析的現象:261年高盧帝國分裂,267年巴爾米拉王國實值獨立;各地層出不窮的篡位事件,以及蠻族的不斷入侵。在他當政期間,政軍分離原則確立,國家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致使羅馬面臨生產力低落的情況。268年,軍人發動政變,加里恩努斯在米蘭被殺。.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加里恩努斯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古希腊 · 查看更多 »

古波斯語

古波斯語是兩個證實了的古代伊朗語言之一(另一個是阿維斯陀語)。古波斯語主要出現在阿契美尼德帝国時代(大約公元前600年到前300年)的碑銘、泥板和印章上。古波斯語實例在現代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埃及都曾找到過。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實證是贝希斯敦铭文的內容(確定日期為公元前525年)。.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古波斯語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帝國(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ων Σελευκιδών),又稱塞琉古王朝或塞流卡斯王朝,古代中國又稱之為條支。它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塞琉古一世所創建,是以叙利亞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是希臘化时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塞琉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Br.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多瑙河 · 查看更多 »

大伊朗

大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بزرگ、Irān-e Bozorg;ایران‌زمین、Irān-zamīn;《伊朗百科全書》使用伊朗文化大陸一語)是指明顯受到伊朗文化影響的地區,大抵是指伊朗高原一帶,由高加索延綿至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符合歷史所認知的伊朗全境。在媒體及學術文章上,大伊朗又被稱為大波斯。 大伊朗一詞與文化有關,意指伊朗部族定居的地區,與任何政治實體無關。這詞語也用以表示後青銅時代伊朗的散落族群,較政治實體的出現早了多個世紀。薩珊王朝在三世紀的刻文首次使用帶有政治含意的「伊朗」,多民族的伊朗地區包括小亞細亞,不包括伊朗兩個鹽土荒漠盆地以東的地區,但卻適用在文化語境上。.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大伊朗 · 查看更多 »

大草原

大草原(Prairie)指地球上干旱(半干旱)地区较少长树的一望无际的平坦草原地带,如北美大草原和蒙古高原大草原等。 世界草原定义:Pampas、Prairie、Savanna、Steppe和 Veld。Pampas专指南美无树木的潘帕斯大草原;Prairie专指较少长树的北美大草原和蒙古高原大草原;Savanna专指非洲热带(亚热带)的稀树大草原(比如蘇丹草原)和美国东南部的无树平原;Steppe专指从东欧横穿前苏联南部直至西伯利亚的大片地区上的无树干草原(比如東歐大草原);Veld专指南部非洲高地上的稀树草原。 中国人的大草原概念一般指横跨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的蒙古高原大草原。.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大草原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都

#重定向 奥古斯都.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奧古斯都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安息

安息可以指:.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安息 · 查看更多 »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称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亞帝國(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亚细亚東南的幼发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汉朝之間的貿易路線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傚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國是安息帝國在西線的敵人,斯基泰人則盤據在東面。不過,隨著安息帝國向西擴張,帝國也先後與亞美尼亞王國及羅馬帝國爆發衝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互相爭奪,爭取將亞美尼亞君主成為他們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戰役徹底擊敗克拉苏統領的羅馬軍隊。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羅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區被安息人攻陷。羅馬軍官马克·安东尼對安息帝國進行反擊,多名羅馬將領也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策應,塞琉西亞及泰西封的控制權數度易手,羅馬人始終不能牢固地控制這些地區。与对外战争相比,争夺王位而频繁爆发的内战对安息帝国危害更大,法爾斯伊什塔克爾的統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變,他在224年殺害了安息帝國最後一位統治者阿爾達班五世。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紀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統治著伊朗和近東大部分地區,安息帝國的分支阿薩息斯王朝則仍在亞美尼亞繼續其統治。 相對薩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語、希腊语及其他語言記載的本土安息文獻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簡、殘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幣、殘存的羊皮紙文獻,安息帝國的歷史只能透過外來的資料而得知,這些外來資料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史學,也包括中國貨品在安息帝國流通而形成的中國史學。安息帝國的藝術品被史學家視為了解安息帝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來源,而關於這一方面的文獻資料卻匱乏。.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安息帝國 · 查看更多 »

封建

封建是源自於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或功臣做為食邑的制度。在此制度下,大地主或領主能強行索取土地收入,並且能在其領地上行使政府職權。.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封建 · 查看更多 »

封建社会

封建社會指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狀態,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常用的學術名詞。 封建這個字的由來,馬克思主義史家基於法律的論點,認為它主要強調劃分土地所有權。目前一般將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做為對比。.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封建社会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凱撒

乌斯·尤利乌斯·凱撒¹(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²,),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為羅馬尤利乌斯家族成员。 凱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時間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亦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佔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凱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且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Imperator)。.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尤利烏斯·凱撒 · 查看更多 »

尼姆鲁德

尼姆鲁德(النمرود,Nimrud),伊拉克古城,位于摩苏尔以南。公元前13世纪撒缦以色一世建立。亚述纳西拔二世时期选此为王室驻地和军事首府,此后日渐重要。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公元前798年建立的文学之神那波及其配偶的神殿。神殿藏书室及附属房舍中收有许多宗教和亚述文献及以撒哈顿的遗嘱。外城最重要的建筑物为占地12英亩的军火库。从这些建筑物中曾发掘出数千件牙雕,多为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制品,是当前世界上最丰富的牙雕宝藏。公元前7世纪,由于萨尔贡二世迁都尼尼微,此城地位低落。 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從2015年3月5日開始破壞當地古蹟。2016年11月13日,伊拉克政府軍收復尼姆魯德。.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尼姆鲁德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丝绸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張騫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希臘城邦

城邦(πολις,,Polis,複數形為πόλεις,,poleis),希臘文的字面意思是城市。它也代表了公民以及公民組成的群體。是古希臘一種政治共同體,以城市為單位形成自治國家。古希臘的眾多城邦中,雅典和斯巴達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形式的城邦。.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希臘城邦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文明

公元前4世紀下半頁,馬其頓的腓力二世統一了整個希臘,其後後繼者亞歷山大大帝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將希臘文明傳播至東方。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稱希臘文化(Hellenistic civilization)。希臘語漸漸成為“世界語言”。《聖經》的“七十士譯本”即是在公元前三世紀被譯為希臘文。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駕崩之後,其帝國分裂成四大部分,各自獨立,有馬其頓安提哥那王朝、小亞細亞的阿塔羅斯王朝、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猶太人聚居的以色列地區在塞琉古王朝境内。塞琉古王朝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安息帝國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公元前168年,馬其頓安提哥那王朝被羅馬共和國所滅。 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卓圖書館,此處展示一位藝術家對它的描繪,這是一座偉大並且具重大意義的古代世界圖書館。Cosmos: A Personal Voyage, Sagan, C 198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希臘化文明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亚历山大大帝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王國

亞美尼亞王國(Kingdom of Armenia)是一個存在於公元前321年至428年的王國,除了提格蘭二世於公元前83-66年獨立外,其餘時間都是羅馬帝國與波斯的從屬地區,最大疆域從裡海伸延到東地中海的敘利亞。.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亞美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 University of Texa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07),它是由於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其東部邊界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將伊朗與印度分開;其西部邊界是扎格羅斯山脈,它將伊朗高原與底格里斯河谷分開;其南部邊界是印度洋和波斯灣;其北部邊界是阿拉斯河、里海、科彼特山鏈、阿姆河以南的帕羅帕米蘇斯山。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濶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從伊朗高原各山脈內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這個乾燥貧瘠的盆地之中。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區。伊朗高原的總面積有370萬平方公里。 按照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征明顯的自然地區:.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伊朗高原 · 查看更多 »

弓騎兵

弓骑兵是一种陆军兵种,以骑乘动物作为移动手段,使用的武器为弓箭。弓骑兵有可能是最早出现的骑兵兵种。.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弓騎兵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

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Augustus,),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兴建了哈德良长城,划定了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尼亚的北部国境线。他还在罗马城内重建了万神庙,并新建了维纳斯和罗马神庙。身為罗马皇帝,他倡导人文主义,提倡希腊文化。 哈德良另一個廣人為知是與希臘青年安提諾烏斯的同性戀情,安提諾烏斯死後,哈德良皇帝用各種方式緬懷安提諾烏斯,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獎章上刻上了他的畫像,帝國的多處場所樹立起了他的雕像,宣布安提諾烏斯為神,並在比提尼亞、曼提尼亞、阿卡迪亞以及雅典等地建立了多座廟宇,今天的安提諾波利斯市()就是哈德良在安提諾烏斯溺水的地點所修建的城市。日本暢銷漫畫《羅馬浴場》也把這段故事劃入漫畫之中。 哈德良生于意大利卡(另一说罗马)一個富裕的意大利裔家庭,是前任君主圖拉真的遠房姻親。事實上,圖拉真從未正式指定繼任人,但據皇后所說,他在臨嚥氣之前將帝位傳給哈德良。由於皇后對哈德良懷有好感,哈德良的繼任很大可能出於她的安排。 哈德良在统治期间几乎走遍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行省。他崇尚希腊文化,试图将雅典建设为帝国的文化中心,在雅典城内建设了许多神庙。他通过自己与希腊青年安提诺乌斯的亲密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希腊的景仰,而这也成为古代最为著名的一段罗曼史之一。哈德良与军队关系密切,时常身着军服,甚至与士兵一同进餐和就寝。他要求更加严苛的军事训练,并利用假警报来保持军队的警惕性。 即位之后哈德良便将图拉真的罗马军队从对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的征服战中撤回,还考虑过放弃达基亚。在统治后期他镇压了犹太行省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并将该行省改名为叙利亚-巴勒斯坦。136年,病重的哈德良将卢修斯·埃里乌斯认养为继承人,但后者却在两年后突然死去,于是他决意认养安敦宁·毕尤,前提是后者将马可·奥勒留和卢修斯·埃里乌斯之子维鲁斯认养为继承人。安敦宁同意了这一请求,而哈德良也在之后于拜亚去世。.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哈德良 · 查看更多 »

克拉苏

克拉苏可能指:.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克拉苏 · 查看更多 »

前189年

没有描述。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189年 · 查看更多 »

前1世纪

公元前100年1月1日至前1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1世纪。.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1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323年

没有描述。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323年 · 查看更多 »

前38年

没有描述。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38年 · 查看更多 »

前3世纪

前300年至前2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3世纪。 秦始皇統一中國,制定度量衡標準,統一文字,對中國文化影嚮深遠。與此同時,匈奴勢力亦達至高峰,與中國之間的衝突亦隨之升級,引致日後的民族大遷徙,影響達數個世紀。阿育王提倡佛教,對印度以至整個亞洲影響深遠。在歐洲,雖然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業者在帝國內互相爭奪,但希臘文明持續影嚮帝國內各民族。兩次布匿戰爭奠定了羅馬崛起的基礎。.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3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4世纪

前400年至前3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4世纪。.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4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53年

没有描述。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53年 · 查看更多 »

前625年

没有描述。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625年 · 查看更多 »

前681年

没有描述。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681年 · 查看更多 »

前705年

----.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705年 · 查看更多 »

前727年

----.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727年 · 查看更多 »

前74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前740年代 · 查看更多 »

种姓制度

种姓(Caste,有时也被称为卡斯特)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內婚制、继承的方式传承某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方式(通常包括职业、阶级、沟通交流习惯、禁忌等)。虽然说许多不同的宗教中都有种姓制度,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种姓将印度社会的人们严格地划分成不同的组别,这一习俗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然而,由于城市化、肯定性行动活动的进一步推广,印度种姓制度在经济活动上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印度种姓制度也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印度之外类似于种姓的社会分级系统。种姓一词有时也用来描述蜜蜂、蚂蚁等非人类动物的社会习惯。.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种姓制度 · 查看更多 »

篡位

篡位是一個貶詞,通常用來形容不合法地或有爭議地在君主制下奪取王位(皇位/帝位)的權力;或者一個人不是透過繼承王位來成功成為君主;或者任何人違反憲法而行使權力,都屬於篡位。篡位也可伸延到在一個人在他的權力或管轄權(權限)以外,作出超越權限的公務行為。.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篡位 · 查看更多 »

米坦尼

米坦尼王國極盛時期疆域(以深黃色標示),約西元前1400年 米坦尼(Mitanni)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國家,由胡里特人(Hurrians)在大約前1500年所建立,領土範圍在現在的美索不達米亞,於前14世紀國力達到頂峰,當時佔有目前的土耳其東南部、敘利亞北部與伊拉克北部,首都瓦舒戛尼(Washukanni)的位置則尚未確定。在亞述的國王亞述尼拉里五世時期,米坦尼被亞述人所攻陷,成為亞述王國的一部份。.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米坦尼 · 查看更多 »

米底王国

米底王国或米底亚王国(Median dynasty),又称玛代王国(Mādai),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领土面积最大时西起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亞,东至阿拉霍西亚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米底王国 · 查看更多 »

繼業者

繼業者(希臘語:),泛指承繼人。在泛希臘歷史中,專指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繼業者和繼業者的兒子()們為爭奪亞歷山大所留下的廣大領土而陷入一連串紛爭的時期,而從前323年亞歷山大逝世開始,到皮洛士前272年逝世為止又稱為繼業者時代。另外,這段時期也是古希臘歷史中希臘化時期的開始。.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繼業者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皇帝

羅馬皇帝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最高頭銜,是身兼國家元首和-zh:政府首腦;zh-hans:政府首脑;zh-hk:政府首腦;zh-sg:政府首脑;zh-tw:行政首長;-的最高領導人。在歐洲歷史中,皇帝(Imperator;emperor)源自于古罗马时期,音譯為“英白拉多”,原意是统帅,源自Imperium(意為權威、權力、統治)。 羅馬帝政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之後,由於羅馬內戰將本來由羅馬元老院實行的權利集於屋大維一身,而由屋大維創立的政府體制。作為共和國獨裁官、大征服者凱撒的養子,屋大維以凱撒之名行世,而後又令名存實亡的元老院封他為「奧古斯都」,意為聖上、至尊、神聖。屋大維死後,被羅馬帝國神格化而列入神的行列。凱撒(他借用的名字)和奧古斯都(他的稱號)兩者,遂成為未來400多年羅馬統治者的永久性稱號。此外君主的稱號还有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中文又譯為“元首”、“第一公民”),直到三世紀末,皇帝戴克里先才拋棄「第一公民」的稱號,史學家通常將從屋大維至戴克里先的羅馬帝國政體稱為元首制的封号。.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羅馬軍隊

#重定向 古羅馬軍事.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羅馬軍隊 · 查看更多 »

畜牧业

牧业是繁殖、饲养陆地动物和鸟类的行业,一般分为饲养业和驯养业,不包括水生生物的饲养管理。畜牧业是人类生产中最古老的生产方式之一,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中,都有关于畜牧业的学科。人类进行畜牧的目的主要是从被畜牧的动物身上获取食物、皮毛等原材料,但也有为了保护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群而对其进行畜牧的例子。.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畜牧业 · 查看更多 »

盧加拉斯

#重定向 卢库鲁斯.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盧加拉斯 · 查看更多 »

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Xorazm;Хорезм;خوارزم,Khwārizm;خوارزم,Khwārazm;Khwarezmia 或 Chorasmia),是一个位于中亚西部阿姆河三角洲地区的大型绿洲。它的南部为卡拉库姆沙漠,北部是曾经的咸海,西部为乌斯秋尔特高原,东部是克孜勒库姆沙漠。在中世纪曾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花剌子模帝国。现今为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一部分。.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花剌子模 · 查看更多 »

鎖子甲

锁子甲或稱環鎖鎧、鏈甲(Chainmail、Mail或Maille),是一种在铁器冷兵器时代出现的盔甲。漢唐環鎖鎧為制式鎧甲的一種,宋代與北方遊牧民族在遠程武器弓弩和破甲箭簇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遂不再使用,只剩下兜鍪護頸的頓項常以環鎖製作,方便活動,環鎖頓項一直延續到明代,制作特点是将直径2cm左右的铁环连串在一起,一般为上身铠甲。相对于皮甲,其防护性更强。而且比板甲要灵活。一般认为,对抗刀剑的砍、劈攻击的防护效果较好,但对于锤一类的打击武器或矛一类的穿刺性武器,防护力则较弱。现代人则用作预防鯊魚袭击。锁子甲缺点是,制作较贵(但比昂贵的钣金铠甲还是要便宜一些),保养困难,因为铁环容易生锈,所以忌水,潮湿的环境也容易使其生锈,甚至断裂。.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鎖子甲 · 查看更多 »

聖騎士

聖騎士(Paladin)或稱「聖武士」,在歐洲歷史上是指公元800年前後跟隨查理曼東征西討的十二位勇士。查理曼故事在基督教的正史裡廣為流傳,其中夾雜了很多有關神話魔法、愛情等的故事,查理曼的禁衛部隊和近身侍臣都是受封的騎士。.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聖騎士 · 查看更多 »

萨尔马提亚人

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是上古时期位于西徐亚西部的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它第一次被提及是在公元前512年。 老普林尼在作品中认为拉丁语中的“Sarmatae”与希腊语中的“Sauromatae”的意思是相同的。在萨尔马提亚人鼎盛时期,其部落分布在西到维斯瓦河和多瑙河、东到伏尔加河、北到神秘而寒冷的许珀耳玻瑞亚、南到黑海和里海的区域内。有关萨尔马提亚人的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发生在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境内。他們是欽察人其中一族源,奄蔡即是奧塞梯人是他們後裔。 Category:歐洲民族 Category:古代族群 Category:烏克蘭歷史.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萨尔马提亚人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亚

西亞,或稱西南亞,指亞洲的西南部,和中東有很大部份的重合。不過,中東是一定義不清的區域,包含非洲國家埃及,而西亞則是純粹的地理學名詞,表示亞洲的西南端,人口約3.3億人。 经纬度定位为东经74度56分到东经26度16分;北纬43度34分到北纬12度35分。 西亞大致相當於傳統所謂的「中東」和「近東」,後兩者都是以距歐洲的遠近來稱呼,而不是依地帶在亞洲的所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和印度、澳洲等比中東位置更東的國家,較偏好使用「西亞」這一名詞,因為「中東」這個傳統的名詞會讓人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感覺。在文化和政治地理學裡,中東有時也包括北非和南亞西部的國家,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埃及。 聯合國將土耳其和外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也包含在西亞之內。不過,這些國家亦位於亞洲和歐洲相接的地帶,且和後者有社會和政治上的關連。土耳其的領土位於歐洲和亞洲之內。阿拉伯世界(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的亞洲部份被稱為「馬什里克」。.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西亚 · 查看更多 »

西徐亞

#重定向 斯基泰人.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西徐亞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馬可·奧里略

#重定向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馬可·奧里略 · 查看更多 »

馬格尼西亞戰役

格尼西亞戰役(Battle of Magnesia),發生在公元前190年,是塞琉古帝國與羅馬在羅馬-敘利亞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場在馬格尼西亞附近,羅馬和他的同盟帕加馬擊敗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確認了羅馬在東地中海的霸權。.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馬格尼西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馬戰車

戰車為古代常見的軍事戰鬥車輛與運輸工具。最早發源於欧亚大草原,後來向西亞、歐洲與東亞傳播,成為一種古代世界普遍的軍事單位與交通運輸工具。許多國家,如古埃及、古希臘、波斯以及中國的商朝、周朝,都以戰車兵為重要的軍事兵種,駕車也成為一種貴族階層的專門技藝。此外馬戰車也充作賽車與座車之用,成為常見的貴族運輸工具。直到騎兵興起後,馬戰車才逐漸被取代。.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馬戰車 · 查看更多 »

騎士

#重定向 骑士.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騎士 · 查看更多 »

马克里努斯

馬爾庫斯·歐佩里烏斯·馬克里努斯(Marcus Opellius Macrinus),大約生於165年,卒於218年,羅馬帝國的皇帝,217年-218年在位。馬克里努斯是羅馬帝國第一個北非努米底亞行省出身的皇帝;他的父親是毛里塔尼亚凯撒利恩西斯行省的解放奴隸,沒有顯赫的家世。 馬克里努斯在卡拉卡拉進行波斯戰役之前,暗殺了卡拉卡拉,受到軍團擁立為帝。他在和波斯簽訂了退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和約,但此時駐在敘利亞的軍團,擁立具有塞維魯王朝血緣的少年埃拉伽巴路斯為帝。馬克里努斯在安提阿外與埃拉伽巴路斯的軍隊對抗,但他底下的士兵卻紛紛投靠對方。馬克里努斯打算逃--首都,卻在小亞細亞的比提尼亞被士兵認出殺死,其子迪亞杜門尼安也一同遇害。他的在位僅僅只有一年。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2世纪罗马人 Category:3世纪罗马人.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马克里努斯 · 查看更多 »

骑士团

骑士团(Chivalric order)是欧洲中世纪以来,由騎士建立的军事组织。其組織方式倣效十字軍時期的軍事修士會。 骑士团的种类繁多,大體分類為兩種:一為帶有強烈宗教性質、為信仰或教廷而戰的騎士團,以及由王室建立、專為國王作战的王國骑士团。.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骑枪

騎槍(Lance),或稱騎士槍、騎兵槍,是一種騎兵用的槍類長兵器,通常被密集騎兵陣中的騎兵使用,用於衝垮對方的陣形,西元前就已經出現,到20世紀初才隨著騎兵從戰場上淘汰。用於戰場的騎槍有尖銳的槍頭,但用於競技比賽的騎槍通常是鈍頭。.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骑枪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鱗甲

#重定向 鳞甲.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鱗甲 · 查看更多 »

鹹海

鹹海(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Orol dengizi;俄语:Аральскοе мοре),是中亞的一个内流鹹水湖,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交界處。“咸海”意为“岛之海”,得名于曾分布于其中的超过1,100个岛屿。在突厥语族中,aral意为“岛或岛屿”。咸海的流域包括了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及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的部分地区。水源主要来自阿姆河和錫爾河。 咸海曾以68,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名列世界第四大湖,但196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的引水灌溉的河道改道工程,導坆咸海的面积不断地萎缩。至2007年,咸海的面积已萎缩至原面积的10%,并分裂为四个湖。.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鹹海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辛那赫里布

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中文圣经中译作西拿基立,),為亞述帝國的國王(統治時期:前705年-前681年),也是薩爾貢二世之子。在辛那赫里布的年代,他攻占並焚烧了75座城市,人和財物都被擄走,并且辛那赫里布曾經于前689年毁壞過巴比倫。.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辛那赫里布 · 查看更多 »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代波斯语: ;现代波斯语:شاهنشاهی هخامنشی ;前550年-前330年),也稱波斯第一帝國,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領土擴張到大部份中亞和西亚領域的王朝,也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极盛时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帝国,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约为1800万。.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阿契美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利安

#重定向 阿里安.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阿利安 · 查看更多 »

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

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325年?-391年),或譯“阿米亚努斯·瑪尔凱里努斯”,古羅馬末期最知名史學家。 出身於希臘貴族家庭,從西元350年起以文學書寫及編年方式詳細描繪羅馬帝國後期歷史,直至378年。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將近30年的史學編著所遺留羅馬歷史相關著作本共有31卷,後來因動亂等各種原因佚失13冊,不過即使如此,遺留下的18本著作仍是羅馬史研究的最主要根源之一。 Category:古罗马人 Category:歷史學家 Category:古罗马历史学家.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 · 查看更多 »

阿斯克列庇歐多圖斯

阿斯克列庇歐多圖斯(Asclepiodotus)可以指:.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阿斯克列庇歐多圖斯 · 查看更多 »

阿拉米人

阿拉米人(,又译为亞拉米人、亚兰人、阿拉姆人、亚拉姆人、阿拉美亚人)是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生活在今叙利亚南部及幼发拉底河中上游一带(即《圣经》中提到的亚兰地区)的半游牧民族,属于闪族的一支。曾建立过大马士革王国等政权,据《圣经》中提到,其经常与以色列交战。 阿拉米语在前1000年至公元7世纪是西亚的国际性语言,目前仍在使用,是世界上少数存活了上千年的古老语言之一。阿拉米人后裔在7世纪中叶之后受到阿拉伯人的许多影响,但仍然继续使用阿拉米语。但后来,很多阿拉米人后裔在加入伊斯兰教以后便放弃了原有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民族认同,成为了阿拉伯人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等地还有许多的古阿拉米人后裔,他们仍有阿拉米人民族认同。他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其教会语言仍是阿拉米语(Aramaic),当今他们的语言宗教和风俗生活与亚述人极相似,有时这些古阿拉米人的后裔和亚述人被看做是同一个民族。 分类:闪米特人.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阿拉米人 · 查看更多 »

薩爾馬提亞

#重定向 萨尔马提亚人.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薩爾馬提亞 · 查看更多 »

铁鹞子

铁鹞子,是宋、辽时期西夏元昊创建的一支骑兵队伍,类别属重甲骑兵。骑士与马装甲连为一体,均装备厚装甲,全重可达40公斤,全速冲锋时冲击力量极强,用于冲破步兵方阵。骑士即使被射杀只要马还活着骑士就不会掉落马下,这些死亡骑士武器固定在装甲上,随着马的跑动依然会对敌人造成伤害。 铁鹞子与当时辽国的铁林军、金国铁浮屠并列为当时三大骑兵军团。.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铁鹞子 · 查看更多 »

重骑兵

重骑兵主要泛指全副武装的騎馬部隊;其黃金時期較現在一般泛指的輕騎兵要來的早。一般裝備著較厚重的武裝;且其馬匹多半披有馬鎧。最早可能起源於安息和萨珊王朝。經阿拉伯傳入西欧演变为骑士。.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重骑兵 · 查看更多 »

Osprey Publishing

#重定向 魚鷹出版.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Osprey Publishing · 查看更多 »

投石器

投石器是投石工具,可以指:.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投石器 · 查看更多 »

提格兰二世

提格兰二世(大帝)(亚美尼亚语:;希腊语:Τιγράνης ο Μέγας;拉丁语:Tigranes Magnus,?-前56年)(约前95年-前56年在位)。在他执政时期,古代亚美尼亚王国达到极盛,一度成为实力足以与罗马相抗衡的国家。.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提格兰二世 · 查看更多 »

板鏈甲

板鏈甲(Plated Mail)是一種嵌入金屬板的锁子甲。過去在中東、日本、中國、朝鮮、中亞、大伊朗、印度、東歐,以及摩爾人都有使用這種鎧甲。.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板鏈甲 · 查看更多 »

槍騎兵

槍騎兵(Lancer)是以槍、矛或騎槍(Lance)作為武器的騎兵。早在公元前700年,亞述人即在戰爭中使用長矛作為武器,後來希臘、馬其頓、波斯、高盧、中國和羅馬也陸續發展出槍騎兵。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更是被廣泛用於亞洲和歐洲的裝甲騎兵,其後又被使用於輕騎兵,特別是在東歐最為盛行。 至於古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並不使用長槍,他們的戰術配置通常先由弓騎兵風箏到敵人傷殘無力之後才由持彎刀的騎兵肉搏衝鋒。.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槍騎兵 · 查看更多 »

歐亞大陸

歐亞大陸或亚欧大陆是亚细亚洲大陆和欧罗巴洲大陆的合稱。面积5473.8万平方公里。亚、欧二大陆单从地理学方面来归类应属同一个、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洲。亚洲与欧洲的分别主要出于社会学区别这两个地区人文历史的需求。 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亞歐大陸由亞歐板塊、印度板塊、阿拉伯板塊和東西伯利亞所在的北美板塊所組成。注意,在此说的亞歐大陆并不完全是亚洲与欧洲的并称,而是大陆的连着的陆地部分,所以亞歐大陆并不包含两大洲的“岛屿”。 另外,亞歐大陸亦有其他意思。它亦可以是前蘇聯解體後各個加盟共和國所在的地域的雅稱。而傳統上,亞歐大陸這一塊大陸地有不同的種族居住,組成了西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及歐洲等多個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圈。亞歐大陸(以及北非)在歷史上也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地域(不包括西伯利亞等邊陲)所在。.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歐亞大陸 · 查看更多 »

歷史學家

#重定向 史家.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歷史學家 · 查看更多 »

毛皮

毛皮是指动物带毛的皮革,一般用于制作御寒服装,也有用于服装装饰部分的,有的动物保护组织认为不人道,组织抵制毛皮服装活动,美国于2000年颁布法律禁止进出口和买卖猫和狗的毛皮以保护宠物。由於剝取動物毛皮殘忍而且沒必要,所以已有多個國際知名品牌摒棄使用動物毛皮作為時裝材料。 动物毛皮的毛一般分为两种或三种,底层的为绒毛,细而轻,但产量低,价格高;上层为刚毛,毛皮的颜色通常都来自刚毛,有的动物还有中层毛。 通常应用的毛皮有羊、兔、狗的等,比较名贵的有狐狸、海獭、貂、海狸鼠、海豹的毛皮等,常用做大衣、帽子、围巾的材料,比较厚重的毛皮如熊、狼的毛皮一般作为褥子、挂毯等材料。 如果去除毛为皮革,如羊皮,皮革作为制鞋的材料更为常用,也可用于制作服装。 单独的毛也是纺织的材料,羊毛是最常用的材料,山羊绒轻软,比较名贵,在印度非常流行藏羚羊绒制作的围巾,轻软可从戒指孔中穿过。中国的毛笔中的狼毫是用黄鼠狼尾部、山羊或兔的刚毛制作的。 根据国际保护动物组织的统计,每年在全世界有8百万张动物皮毛在进行交易,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养殖场还有3千万头以上的生产皮毛动物。 由于对毛皮的需要,现在也有许多种人造毛皮在生产。.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毛皮 · 查看更多 »

民族

民族,又称人,简称民、族。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十分豐富而复杂的內涵,可以表达多种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词汇本身歧义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较大影响,这些义项之间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於民族的範疇與用法也有許多歧異。在学术上,族群比民族的概念更宽泛。而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民族可以被表示为包括族群、国族在内的多种含义。民族一词在中英翻译时也十分容易混淆。Ethnic group和Nation经常被翻译为民族,然而更精确地应分别译为译为族群和国族。 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其中一种解释是,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然而,中华民族中的民族却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长城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被升格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民族 · 查看更多 »

波希戰爭

#重定向 波希战争.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波希戰爭 · 查看更多 »

波利比奧斯

#重定向 波利比烏斯.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波利比奧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札格羅斯山脈

札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波斯語:شتهکوههای زاگرس;阿拉伯語:سلسلة جبال زاجروس;庫德語:Çîyayên Zagrosê),是伊拉克與伊朗境內最大的山脈,由西北土耳其與兩伊邊境庫爾德斯坦,至東南方波斯灣和荷姆茲海峽,綿延約一千五百公里,寬三百多公里。 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受阿拉伯板塊的衝撞而形成的;形成的過程在原本的沉積岩層產生大規模皺摺地形。山脈形成的地質年代與阿爾卑斯山相同,同屬漸新世(Oligocene)到中新世(Miocene)。風化作用將泥岩等較軟的岩層侵襲掉,留下石灰岩與白雲石等較硬的岩層。這種風化的差異,使得札格羅斯山區形成許多直條狀的山脊。沉積與板塊作用將許多古代有機物封鎖於地下變成石油,札格羅斯山區是波斯灣地區的重要產油區。伊朗的主要油田是分佈於札格羅斯山脈西部的中央丘陵山麓。若干石灰岩含有豐富的化石,曾經有探險隊在三千公尺的岩層中發現了重達兩公斤的蝸牛化石,證明此處五千萬年前是位於深海海底。 鹽丘(salt dome)與鹽川(salt glacier)是札格羅斯山脈地區常見的景觀;鹽丘是石油探勘的重要依據,由於鹽層具有非滲透性,可使油礦保持在岩層中。 山勢西高東低,最高峰阿拉拉特山位於土耳其境內,而扎尔德峰(Zard Kuh:4,548m)是分佈於伊朗境內的札格羅斯山脈最高峰,第二高峰稱為迪納峰。往東南越來越低,到伊朗法爾斯省只有四千公尺以下的山峰。 西部平行山脈間的河谷山麓,海拔高,氣候較溫和,是伊朗主要的人口密集區。.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札格羅斯山脈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波

斯特拉波(Στράβων,前64年–23年),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生於現在土耳其的阿馬西亞(當時屬羅馬帝國),著有《地理學》(Γεωγραφικά)17卷。.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斯特拉波 · 查看更多 »

新巴比倫王國

没有描述。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新巴比倫王國 · 查看更多 »

旗隊

#重定向 護旗隊.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旗隊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拉丁化

#重定向 罗马化.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拉丁化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普魯塔克 · 查看更多 »

2世纪

101年1月1日至2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世纪。.

新!!: 全覆裝甲騎兵和2世纪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