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全羅斯大親王

指数 全羅斯大親王

全羅斯大親王(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 всей Руси),經常約定俗成地翻譯為全罗斯大公,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君主称号。.

23 关系: 基輔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伊凡一世伊凡四世伏尔加河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保加利亚君主列表俄国君主列表俄罗斯全罗斯大公克里米亞汗國罗斯莫斯科大公萨莱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金帐汗国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沙皇成吉思汗拜占庭帝国拔都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基輔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

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 (俄語: Андрей Боголюбский ;真名:安德烈·尤里耶维奇,俄語: Андрей Юрьевич ,约1111年~1174年6月28日)罗斯王公,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爵(1157年~1174年在位)。 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为著名的苏兹达尔王公尤里·多尔戈鲁基(长手尤里)之子。他在年幼时即被父亲封为维施戈罗德的公爵,后又成为图罗夫的王公(1150年~1151年),但他却于1155年在自己的出生地苏兹达尔建立政权,并将王公府邸设在弗拉基米尔。这是弗拉基米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位王公的首府。在尤里·多尔戈鲁基去世后,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违背父亲的遗嘱,从两个弟弟手中夺取了罗斯托夫和苏兹达尔两座城市。在他的统治下,苏兹达尔公国日渐强盛。1169年,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攻占了“罗斯之母”基辅,赶走了基辅大公姆斯季斯拉夫二世·伊贾斯拉维奇,在一段时间内自立为基辅大公。从此,弗拉基米尔取代基辅成为罗斯的政治中心。 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是弗拉基米尔城辉煌壮丽的圣母升天大教堂的建立者。 1172年,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封其子尤里·博戈柳布斯基为诺夫哥罗德王公。尤里后来与格鲁吉亚女王塔玛拉结婚。 1174年6月28日,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被阴谋反对他的廷臣刺杀。 Category:弗拉基米尔大公 Category:基辅大公 Category:图罗夫王公 Category:1174年逝世.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 · 查看更多 »

伊凡一世

伊凡一世·丹尼洛维奇(钱袋)(,),是莫斯科大公(约1325年-1340年3月31日在位),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幼子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之子。 伊凡一世富于谋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狡猾而残忍。金帳汗國在俄羅斯的達魯花赤人數太少,無法有效統治。因此只有委託當地大公統治。利用以往积累的财力贿赂金帐汗国统治阶层,又站在对清算封建分裂势力有利的教会一方,抑制以特维尔王公为首的莫斯科邻近各公国。.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伊凡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俄羅斯沙皇國的開創者。留里克王朝君主,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伊凡四世 · 查看更多 »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俄语:Волга,又譯--),位於俄罗斯西南部,全長3,692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流入裏海。 伏尔加河是歐洲流域最廣以及流量最大的河流,流經歐洲俄羅斯,是代表型的俄羅斯河流。俄羅斯前二十個人口最多的城市中,有十一個是在伏尔加河流域中,其中也包括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世界水量前十大的水庫中,古比雪夫水庫和雷賓斯克水庫位在伏尔加河流域中。窩瓦河在俄羅斯文化中有特別的意義,常在俄國文學稱為Волга-матушка(伏尔加母親),被稱為是「俄羅斯的母親河」。.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伏尔加河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

弗拉基米尔(Владимир,英语:Vladimir),俄罗斯城市,弗拉基米尔州首府,位于莫斯科市东北方向190公里克里雅吉马河北岸。面积:124.6平方公里。人口:340,700 (2006年)。 弗拉基米尔建城于990年,城中有一所大学和三所学院,还有博物馆和两个剧场。 12世纪长手尤里扩建了弗拉基米尔城,此地成为东北罗斯的中心。苏兹达尔-弗拉基米尔大公以此地为基地同以基辅为首的西南罗斯诸公争雄。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击溃以后,弗拉基米尔受到严重破坏,从此一落千丈,东北罗斯的中心也由弗拉基米尔转移到了莫斯科。.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弗拉基米尔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

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Владимиро-Су́здальское кня́жество)又被称为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罗斯(Владимирско-Су́здальская Русь),是中世纪基辅罗斯的诸侯国之一,存在时间为1168年—1389年,首府在今俄罗斯的弗拉基米尔。.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

#重定向 全羅斯大親王.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君主列表

保加利亞君主是指保加利亞從早期歷史記載直至1946年廢止帝制期間的君主。 保加利亞人祖先來由中亞,據信早期的保加利亞君主,是以可汗(Кан)作為稱謂,後來是稱為沙皇(Цар),而其間也曾使用王公(Княз)稱謂。另外根據17世紀史書《Djagfar Tarikhy》(被史學者認為內容可疑)所載,最早的保加利亞君主是使用baltavar稱謂,依阿拉伯10世紀的史學家(拉丁語:Al-Masoudi)記載,baltavar也是韃靼語中的İltäbär(拉丁語:Elteber,是一種突厥對附庸國國王的稱謂),於當時的國家達吉斯靼-保加爾(Dagestani Bulgars)中使用。 當西美昂一世於913年取得對拜占庭帝國決定性的勝利後,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謂,隨後的所有繼承者皆沿用此一稱謂,直至1396年保加利亞被奥斯曼帝國所統治。1878年,保加利亞脫離奥斯曼土耳其統治,首位君主亞歷山大一世採用親王稱謂,但當保加利亞於1908年完全獨立後,他的繼承者斐迪南一世恢復沙皇稱謂,且一直至1946年帝制結束。.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保加利亚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俄国君主列表

俄國君主列表,指俄羅斯由862年留里克創立諾夫哥羅德公國開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其間,共1055年間俄國君主的列表。 862年,留里克創立諾夫哥羅德公國,是為俄羅斯國家的開始。882年,第二代諾夫哥羅德大公奧列格攻陷基輔,創立了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創立早期,匯聚周邊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羅斯人。伊戈爾繼位後,創立留里克王朝,是為統治俄羅斯的第一個王朝。基輔羅斯在這段時間屢次出兵劫掠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可薩汗國等周邊國家。 智者雅羅斯拉夫死後,長子、次子、四子分別爭位,基輔羅斯小分裂,最終由四子弗謝沃洛德再度統一,是為弗謝沃洛德一世。弗謝沃洛德之子紅太陽莫諾馬赫打敗南俄草原的波洛韋茨人,消除了突厥人對基輔羅斯的威脅。紅太陽莫諾馬赫死後,基輔羅斯大分裂,他的長孫伊賈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維奇曾統一大部分基輔羅斯,但被七叔尤里·多爾戈魯基所敗,基輔羅斯再度陷入動亂。1169年,尤里·多爾戈魯基長子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聯合十六個大公國的軍隊攻陷基輔,將首都遷移至弗拉基米爾,再度名義上統一基輔羅斯,但一年後再分裂。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死後,除了其弟大窩弗謝沃洛德能暫時穩定局勢外,基輔羅斯長時間陷於動亂中。最後在長子西征中,基輔羅斯亡於拔都為首的蒙古侵略軍。 伊凡大帝在位期間,吞併諾夫哥羅德、布良斯克、特維爾、圖羅夫、明斯克、霍爾姆等公國,滅亡金帳汗國,莫斯科大公成為俄國君主。伊凡三世晚年娶巴里奧略王朝的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將莫斯科大公國視作拜占庭帝國的承繼人。伊凡大帝和其子瓦西里三世致力出兵消滅蒙古和其他大公國殘餘勢力,打下了統一俄羅斯的根基。1547年1月16日,伊凡大帝之孫伊凡四世自稱沙皇,成立俄羅斯沙皇國,俄國再度統一。 1598年1月17日,伊凡四世之子費奧多爾一世·伊萬諾維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結束,俄羅斯陷入混亂。僅伊凡四世的顧問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登位時,勉強維持了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和平,但戈東諾夫在位七年間,俄國內部多有暴亂。戈東諾夫去世後,波蘭扶植了三位德米特里,皆稱為伊凡四世幼子。偽德米特里一世成功取得沙皇之位,但被瓦西里四世所推翻,成立叔伊斯基王朝。但波蘭立陶宛聯邦撕破停戰協定,宣稱瓦迪斯瓦夫四世對俄國王位有繼承權,入侵俄國。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率領軍隊攻陷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叔伊斯基王朝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終結。瓦迪斯瓦夫自稱沙皇伏拉斯基拉夫一世,透過七波耶會議,開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的管治。梁贊公爵以留里克王朝後裔身份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召開全俄縉紳會議。在他死後,大主教被推舉為領導人。在1613年2月21日其子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費奧多爾三世治下,分別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帝國處取回烏克蘭地方,並因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率領哥薩克酋長國附庸俄國,俄國領土獲得大幅度的擴張,但因波羅的海沿岸的歸屬問題與瑞典帝國的關係急速惡化。彼得大帝於1696年開始進行彼得大帝改革,俄國開始西化。終於在1721的大北方戰爭打敗瑞典,取回自古斯塔夫大帝時代交給瑞典的俄國東北部海岸線。彼得大帝因此稱帝,成立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去世後,由於他處決其子,導致無嗣繼位,他十四歲的孫子彼得二世去世後,羅曼諾夫王朝絕男嗣。在其女伊麗莎白女皇去世後,彼得大帝外孫彼得三世繼位,開始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彼得三世在位不到一年便被妻子葉卡捷琳娜大帝所廢,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三次瓜分波蘭、於第五次俄土戰爭大敗奧斯曼,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在她去世後,由其子保羅一世繼位,但因改革不得貴族支持,被暗殺於米哈伊洛夫宮,由其子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領土再度大幅擴張,先後打敗奧斯曼和波斯,從瑞典處取得芬蘭大公國。在拿破崙戰爭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撃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取得波蘭會議王國國王頭銜,俄國成為歐陸霸主。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戰敗,尼古拉一世之子亞歷山大二世因此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並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出售阿拉斯加。在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青年謀殺後。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俄羅斯開始工業化進程,並佔領全中亞。尼古拉二世登位後期,因1905年俄國革命,俄國開始立憲運動。因大斯拉夫主義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7年俄國革命,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及軟禁,俄國君主制結束。.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俄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全罗斯大公

#重定向 全羅斯大親王.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全罗斯大公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亚汗国、克里木汗国(قريم خانلغى;Крымско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oye khanstvo;Кримськ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e khanstvo;Kırım Hanlığı;Chanat Krymski),是一個1430年至1783年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國家,為金帳汗國衍生出的國家中國祚最長的一個。汗國不只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是延伸到北高加索與坦波夫及耶列兹一帶的钦察草原。金帳汗國的实际建立者拔都把汗國分成13分,克里米亞是禿花帖木兒封地。.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克里米亞汗國 · 查看更多 »

罗斯

罗斯,可指下列:.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罗斯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大公

莫斯科大公(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 московский)是中世纪俄罗斯封建分裂时期莫斯科公国统治者的称号。.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莫斯科大公 · 查看更多 »

萨莱

萨莱,在波斯语中解作宮殿。是金帐汗国首都,有新舊两个,另一个诺蓋汗国的萨莱楚克。當時大約有600000人生活在這一帶。.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萨莱 · 查看更多 »

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

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Симеон Бекбулатович,),原名为萨因-布拉特(Саин-Булат),鞑靼王公,卡西姆汗國汗,成吉思汗直系子孫。 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的家族世代为莫斯科大公家族的走卒。1573年,他受洗礼入东正教,取名西美昂。由于沙皇伊凡四世的一个怪念头,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于1575年被封为“全罗斯大公”(拉攏他對抗克里米亞汗國),在11个月后又让位给伊凡四世。伊凡四世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增加对各蒙古汗国统治的合法性,也可能是想表明自己是成吉思汗在欧洲和亚洲的帝国的正统继承人。 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在让位后从伊凡四世处获得特维尔维持生活,从此他就被称为特维尔大公。后来他进入修道院当修士。1616年,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在莫斯科去世,葬于谢苗诺夫修道院。 Category:鞑靼人 Category:特维尔亲王 Category:俄罗斯盲人.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 · 查看更多 »

金帐汗国

#重定向 欽察汗國.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金帐汗国 · 查看更多 »

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

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俄語:Ярослав II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佩列亚斯拉夫王公(1200年~1206年),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王公(1212年~1238年),基辅大公(1236年,1238年,1243年~1246年),弗拉基米尔大公(1238年~1246年在位)。羅斯國家基輔羅斯未任君主,基輔羅斯於1240年被蒙古帝國所滅亡後,雅羅斯拉夫被立為蒙古人的政治傀儡,名義上是羅斯人的最高領袖,代表大汗施政。 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弗谢沃洛德·尤里耶维奇(大窝)的第四子。他的教名为费奥多尔。1200年,他被父亲安排到佩列亚斯拉夫当王公。1206年,他暂时统治过加利奇,后来又去梁赞。他在梁赞与当地居民发生激烈冲突。1209年,弗谢沃洛德·尤里耶维奇派遣雅罗斯拉夫去诺夫哥罗德与他的政治对手姆斯季斯拉夫·姆斯季斯拉维奇作战,但后来雅罗斯拉夫与姆斯季斯拉夫和解并娶了他的女儿。 在弗谢沃洛德·尤里耶维奇去世后,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成为佩列斯拉夫尔的全权统治者。13世纪20~30年代,他还多次被选为诺夫哥罗德的王公。 1238年其兄长、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弗謝沃洛多維奇在与蒙古入侵者作战阵亡后,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继承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公位。1243年他被叫到萨莱去谒见金帐汗国的创建者拔都,在汗的宫廷里待了数月。显然,他受到拔都的赏识。 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是莫斯科大公王朝和特维尔大公王朝的始祖。 category:佩列亚斯拉夫王公 category:弗拉基米尔大公 category:诺夫哥罗德王公 category:基辅大公 category:1191年出生 category:1246年逝世.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 · 查看更多 »

沙皇

沙皇(俄语:царь)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沙皇 · 查看更多 »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根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元史·祭祀三·宗庙上》记载,至元十三年,元朝太庙中元太祖的牌位上写的是“成吉思皇帝”,原文是:“是岁,改作金主,太祖主题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题曰“太上皇也可那颜”,皇后皆题名讳。”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皇帝”这一称呼,还见于元朝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正文中和书后面附录记载的圣旨中对元太祖的称呼也是“成吉思皇帝”。具体内容可参见: 1998年12月,一块“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发现于河北廊坊,上面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其意:速、走马,或快马。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可汗民國以前的漢文蒙古史料中除史集及新元史本紀外都以成吉思可汗及成吉思皇帝稱呼,成吉思汗稱呼為民國自西方翻譯而來。(元朝秘史記載為成吉思皇帝,蒙古秘史漢文版是現代翻譯。)為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可汗)。名铁木真(),满清官译为特穆津。也有其他译法忒没真。奇渥温·孛儿只斤氏(满清官译全称为却特.博尔济吉特.特穆津)(),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合罕。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为太祖,《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二年,“冬十月己卯,享于太庙,尊皇祖为太祖。”节选自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为聖武皇帝。《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更敕牒旧式。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议。”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议,定为八室。申禁京畿畋猎。”节选自《新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二》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大都。太庙成,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廷议,定太庙为八室。 ”节选自《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庙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时定”。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术赤、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带、皇伯妣也速伦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庄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节选自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啟運,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諡號变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大二年“十二月乙卯,亲享太庙,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祖圣武皇帝尊谥曰法天启运,庙号太祖,光献皇后曰翼圣。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圣,庙号睿宗,庄圣皇后曰显懿。”节选自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为国主,欽定窩闊台为继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選拔,担任监国两年后,1229年,拖雷和宗王们一起拥戴自己的三哥窝阔台登基。1232年九月,在消灭金朝军队精锐主力后,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帝國灭金朝,為將來忽必烈揮軍南下南宋打下基礎。.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成吉思汗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拔都

拔都(,),是铁木真之孙,朮赤的次子,是生母兀乞旭真可敦,为弘吉剌部按陳那顏的女兒。蒙古欽察汗國的開創者。蒙古人因他对部下宽大,称他撒因汗。 1225年朮赤去世,拔都受諸兄弟推戴繼承父位。1235年,窩闊台召集庫里爾台大會,聽從二哥察合台建議,決定由各系宗王居長者統兵遠征欽察人、基辅羅斯、波蘭王国等國,是為蒙古第二次西征。而拔都又為諸王之長,遂領銜統率全軍西出,因此又稱為「長子西征」。1236-1241年,拔都率軍征戰上述諸國,大破钦察人、伏尔加保加利亚、基辅羅斯、加利西亚、摩尔达维亚、立陶宛大公国、波蘭王国(时译“孛烈儿”)、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波西米亚与捷克、摩拉维亚与斯洛伐克、拉什卡、威尼斯共和国等國,先後擊敗波蘭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所率領的日耳曼-波兰聯軍(神圣罗马帝国、波蘭、波西米亞)以及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所率領的匈牙利軍,席捲東歐與中歐,使基輔、布達佩斯等三十个城镇遭受摧毁與屠殺。但是在蒙古軍企圖繼續進軍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的時候接到窩闊台汗死讯而引軍東撤。 1242年,拔都建都於伏爾加河下游河畔的欽察的薩萊,正式立国,史称金帳汗國。當時記載為蒙古“朮赤汗國”(Ulus of Jochi,Ulus是国家的意思),由於大量的欽察人是汗國的居民,甚至成為汗國的骨幹,因此稱“欽察汗國”。 拔都透過俄羅斯大公的輔佐管理東俄。1242年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二世晉見拔都,領取封誥,這是管理東俄的方法,後來也成為定制;至於西俄,拔都命令加里西亞的大公丹尼爾把政權交結給一位蒙古將軍,將之納入蒙古轄地。 拔都故後,先傳位其子撒里答;撒里答死,蒙哥提名幼王乌剌黑赤代替他,並由拔都遗孀博剌克斤监国(她是阿勒赤塔塔儿人)。在1257年,由弟弟別兒哥繼承金帳汗國的可汗之位。;子:.

新!!: 全羅斯大親王和拔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