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

指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是俄罗斯的国家节日,在11月4日庆祝(俄历10月22日)。在帝国时期庆祝直至1907年,自2005年起成为俄罗斯联邦节日。节日庆祝人民起义使得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612年11月离开莫斯科,也庆祝着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和外国势力武装干涉俄罗斯的结束。这一名称表明俄罗斯社会各阶层愿意为祖国的存在而牺牲,甚至当沙皇和主教都不领导的时候。1613年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创立了莫斯科解放日。这一天也是喀山圣母像的瞻禮日。.

16 关系: 反犹太主义主教下诺夫哥罗德俄罗斯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民族统一党喀山圣母像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紀念碑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沙皇沙文主义波兰立陶宛联邦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新納粹主義普京

#重定向 卍.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卐 · 查看更多 »

反犹太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一種意識型態,對於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反犹太主义在世界各地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皆存在,在歐洲、亞洲及阿拉伯也有。 「反猶太主義」的原文(Antisemitism、Anti-Semitism 或 anti-semitism)直譯為反閃族主義。在字面意義上,反閃族主義是對於所有閃族的反感情緒,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但是這個名詞在歐洲特指對於猶太人的仇恨情緒。這個名詞在1873年首次在德國出現,同義詞是「仇恨猶太人者」(Judenhass,Jew-hatred)。.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反犹太主义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下诺夫哥罗德

下诺夫哥罗德(p),俄罗斯城市,位于东欧平原的中心,伏尔加河与其最大支流奥卡河的交汇处,是伏尔加联邦管区和下诺夫哥罗德州的行政中心(首府)。在1932年至1990年间被称作高尔基(p)(为了纪念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 下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重要的经济,工业,科学,教育和文化中心、伏尔加联邦管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俄罗斯最大的游船旅游中心,有很多历史景点、工厂和剧场。.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下诺夫哥罗德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民族统一党

#重定向 俄罗斯民族团结.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俄罗斯民族统一党 · 查看更多 »

喀山圣母像

喀山圣母像(Казанская Богоматерь)是俄罗斯东正教的最高圣像,代表着圣母玛利亚作为喀山市的主保聖人。画像的复制品在天主教中同样受到尊敬。 它被视作俄罗斯的保护神长达数个世纪,直至1904年被窃取并险些被毁。随后发生了1905年俄国革命,俄国也在日俄战争中战败。俄罗斯的土地上有无数座喀山大教堂均为为喀山圣母像献祭而建,其中最主要的两座为莫斯科喀山大教堂和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古本和复制品分别被放在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和圣彼得堡。 她的瞻禮日在7月21日和11月4日(俄罗斯民族统一日)。 Category:圣母玛利亚相关绘画作品 Category:俄羅斯聖像 Category:喀山.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喀山圣母像 · 查看更多 »

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紀念碑

米甯和波紮爾斯基紀念碑(Па́мятник Ми́нину и Пожа́рскому)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的一個銅質雕像,位於聖瓦西里主教座堂之前。紀念碑上有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和庫茲馬·米寧的雕像,這兩個人都是俄羅斯在俄羅斯混亂時期抵抗波蘭立陶宛聯邦侵略的英雄人物。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紀念碑完成於1818年,原本位於紅場的中央。1936年,紀念碑被移動到了現在的位置。 為慶祝第一個俄罗斯民族统一日(2005年11月4日),由Zurab Tsereteli創作的微縮複製品在下諾夫哥羅德完成。複製品僅比莫斯科的原件矮5 cm。 Category: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Category:俄罗斯纪念物 Category:紅場.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紀念碑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1613年-1645年在位),是俄國沙皇,羅曼諾夫王朝的開創者。 父亲是菲拉列特大主教费多尔,为罗曼诺夫家族族长,在波兰入侵期间被俘虏并强迫进入修道院成为僧侣。1613年,米哈伊尔被选为沙皇。他得知自己被选为沙皇之後一度惊慌失措,躲在伊帕提耶夫修道院中,最后很不情愿地接受了沙皇的王位(主要是由于前面几位沙皇的命运不祥)。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代表着王朝混乱的结束。在位初年由父亲在幕后掌握政权。1645年去世后,王位由长子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继承。.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 · 查看更多 »

沙皇

沙皇(俄语:царь)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沙皇 · 查看更多 »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 )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義也囊括其他領域,主要指盲目熱愛自己所處的團體,並經常對其他團體懷有惡意與仇恨。 词源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有可能是位文藝上杜撰的)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而“沙文主义”这个名词則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情绪。後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還曾被女权运动的领袖用於“男性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子主义”)。英語中有一個對等的詞,是Jingoism。所以經過演变,如今“沙文主義”這個詞在英語中更多場合中指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尤其是後者。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沙文主义 · 查看更多 »

波兰立陶宛联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 查看更多 »

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

1605年至1618年間的俄波戰爭,俄國稱為大崩潰,或是波蘭稱之為迪米德里戰爭。是17世紀早期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沙皇國之戰爭,起因為沙皇瓦西里四世推翻和謀殺了波蘭支持的偽德米特里一世,自任沙皇,開創了,引起政局動盪。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對此干涉,並於1609年侵攻俄國。1610年,波蘭軍總司令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攻陷莫斯科,滅亡叔伊斯基王朝,齊格蒙特三世之子瓦迪斯瓦夫任沙皇,開啟了俄羅斯瓦薩王朝。 在南方的梁贊公爵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在梁贊召開全俄縉紳會議,組建臨時政府。加上親王成功抵擋攻入梁贊。但卻被堂弟下毒毒殺,頭顱被砍下送交波蘭人,致使臨時政府大亂。波蘭人隆重地埋葬了米哈伊爾的首級,並拒絕德米德里對波蘭效忠。他本人後來率軍投降瑞典方,在被波軍擒獲,除在北方與瑞典王國進行率軍南下救援的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公爵和庫茲馬·米寧的民兵,波蘭軍基本消滅了反抗勢力。波扎爾斯基六度被波軍圍困,均能突圍而出,反阻截若烏凱夫斯基攻打臨時政府所在地梁贊。波扎爾斯基因在1610年11月至1611年7月上旬指揮少量軍隊在伏爾加河一帶牽制波蘭軍,拯救了臨時政府,被稱為祖國母親的救星。 1611年8月,波蘭的戰線不斷延伸,波扎爾斯基採用消耗戰形式,以俄國的大縱深和廣大人力截斷波軍的補給線。同時派遣從南部分兵直攻圖拉,主軍從梁贊西上攻打科洛姆納,在莫扎斯克大敗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幾乎一度攻至莫斯科。若烏凱夫斯基迅速反應南下阻截,波扎爾斯基退兵,但被波軍分隊的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突襲,受傷險死。但由庫茲馬·米寧的援軍救回,米寧還帶來了40,000士兵,令俄軍成功維持戰線。1612年10月20日,波扎爾斯基和米寧軍推進至莫斯科,乘若烏凱夫斯基主軍不在的時機,攻入莫斯科。1612年11月1日,俄軍收復首都莫斯科。1613年2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選舉大牧首之長子,17歲的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在經過5年多的戰爭後,俄國成功收復大片失土,並抵擋了波蘭軍最後一次對莫斯科的反攻,最終以割讓了切爾尼戈夫和斯摩棱斯克為代價結束了戰爭。 瑞典王國在此次戰爭中,亦與雙方時戰時和,時與波蘭立陶宛聯邦進行,亦同時與俄羅斯進行因格里亞戰爭。最終在1617年,瑞典新任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大帝授意下,俄瑞雙方簽訂,兩國共同對波蘭作戰。.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 · 查看更多 »

新納粹主義

新納粹(Neo-Nazism)是二戰後歐洲一些為了使當時的納粹和法西斯復辟所出現的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新納粹運動基本上以納粹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的「繼承人」自居,延續其国家社会主义使命,以及支持纳粹主义、反猶太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及種族主義等。這些組織因經常以报复製造事端(例如塗污猶太人的墓碑,近年反猶已大大減少,转而攻擊穆斯林移民),而引起警察的關注。他們大多是極右派,包括國家主義者。.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新納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普京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新!!: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和普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