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華民國外交部

指数 中華民國外交部

外交部為中華民國有關涉外事務之最高主理機構。《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四十一條明定:「中華民國之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明確指出中華民國之外交政策方針之基本精神與原則,外交部據以做為爭取並維護國家最高利益之圭臬。.

112 关系: 博愛特區南京府台灣日本關係協會吳釗燮外交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外國駐臺機構外務部孫寶琦宋子文上海市 (中華民國)丁懋時中央通訊社中国外交中国抗日战争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外交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北)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中華民國駐臺北總領事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華民國憲法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常務次長亞東關係協會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仁愛路伍廷芳張群徐斯儉侵华日军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北洋政府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國際傳播司國民政府周书楷傅秉常唐绍仪唐有壬凱達格蘭大道环形交叉王大閎王寵惠王世杰王荫泰王正廷...理藩院程建人簡又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美國羅文榦田弘茂遠見雜誌聯合報非洲非政府组织行政院行政院院長行政院新聞局行憲颜惠庆首席执行官高承元魏道明黃少谷黃志芳黄郛錢復胡志強胡適胡漢民胡惟德郭泰祺蘋果日報 (台灣)葉公超钢筋混凝土蔡廷幹蔣姓蔣孝嚴蔣中正蔣彥士重庆陪都时期臺北市臺北賓館連戰陳唐山陸徵祥陈友仁陈锦涛林永樂李大維 (外交官)梁如浩楊子葆楊進添歐鴻鍊汪大燮汪精卫沈瑞麟沈昌煥洋务运动清朝清末新政新臺幣施肇基日本敦化南路曹汝霖 扩展索引 (62 更多) »

博愛特區

博愛特區是指臺北市中正區內以中華民國總統府為中心所劃定的一塊區域,中華民國國軍稱之為臺北市博愛警備管制區。由於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機構多位於此區域內,堪稱是臺灣的政治中樞,也因此被劃定為限航區(特別申請許可外,任何航空器禁止經過),並訂定許多管制措施。.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博愛特區 · 查看更多 »

南京府

南京府,中华民国初年设置的府,在今江蘇省南京市。 清代為江蘇省江寧府。1911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定都於此,故在1912年改稱為南京府。或说废江宁府的倚郭县——上元县、江宁县两县置南京府。1913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南京府废,置江宁县。1927年,又置南京特别市。.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南京府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本關係協會

#重定向 臺灣日本關係協會.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台灣日本關係協會 · 查看更多 »

吳釗燮

吳釗燮(),生於臺灣省彰化縣大城鄉,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学者和外交官。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中華民國總統府副秘書長、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民主進步黨秘書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駐美代表(大使級),為首任非中國國民黨籍的駐美代表。.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吳釗燮 · 查看更多 »

外交

外交是一個國家、城市或組織等在國際關係上的活動,其目的在於建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關係。如互派使節、進行談判、會談。一般來說外交是國家之間通過外交官就和平、文化、經濟、貿易或戰爭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體系。一般來說國際條約首先是由外交官協商而成,然後由國家的政治家批准簽署生效的。國家、國際間的外交為邦交或國交,城市、城際間的外交為友好城市。.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外交 · 查看更多 »

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

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是中華民國外交部所屬機構,簡稱外交學院,負責中央各部會駐外人員的職前教育及外交部的在職訓練,與外國外交學院及智庫學術交流。.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 · 查看更多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常簡稱為領務局)是中華民國外交部轄下的機關,成立於1992年。主要業務為核發護照、辦理外國護照簽證、協助旅客及發布國外旅遊訊息,是外交部為民服務的窗口。設於臺灣臺北市濟南路的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內。.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 查看更多 »

外國駐臺機構

#重定向 駐臺灣外交機構列表.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外國駐臺機構 · 查看更多 »

外務部

外務部,中國清朝中央国家机关之一,創設於1900年,相當於今西方官制的外交部,其前身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不過,因為清末賠款條約事務眾多,外務部於設立初,班列各部上,置總理親王的要職。1912年,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改由中華民國外交部取代。.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外務部 · 查看更多 »

孫寶琦

孙宝琦(),字慕韩,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官,曾任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国务总理。.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孫寶琦 · 查看更多 »

宋子文

宋子文(Tse-ven Soong,缩写为T.;),廣東文昌(今屬海南省)人,生於上海。民國年間著名的宋氏家族成員之一。父親宋嘉澍是美南監理會(今衛理公會)的牧師及富商,孫中山革命支持者。與大姐宋靄齡的丈夫孔祥熙,二姐宋慶齡的丈夫孫中山,弟弟宋子良,妹妹宋美齡的丈夫蔣中正關係都很密切。1927年起,歷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長、中國銀行董事長、最高經濟委員會主席、外交部長、駐美國特使、廣東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去法國,後長期住在美國。.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宋子文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中華民國)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华民国的直轄市之一,同时是远东及亚洲最大的城市和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有“东方巴黎”的美誉,曾被蒋中正称为“中外观瞻之所系”。.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上海市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丁懋時

丁懋時(),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雲南賓川人,著名外交官。兄為丁中江。.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丁懋時 · 查看更多 »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Central News Agency,略稱CNA)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5年轉型為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央通訊社 · 查看更多 »

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依時間排列可以指:.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国外交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民國外交是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其與邦交國的外交關係是建立在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基礎上,即使在1949年兩岸分治後仍是如此。現今中華民國與世界18個主權國家擁有正式外交關係,其餘國家則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而不與中華民國建交;但中華民國與部分無邦交國家仍保持政治及經貿往來,並視情形互設以民間機構名義運作的外交代表機構。 由於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個中國政策,世界上沒有主權國家同時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邦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參與的國際組織當中(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中華民國政府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名義加入。此外,中華民國雖被排除聯合國會籍,仍積極尝试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等聯合國系統之組織與機構。.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華民國外交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對內則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且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武裝最高總司令),直接任命行政院院長,並提名司法、考試、監察三院院長,交由立法院(國會)行使同意權。除身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之外,也在慣例上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等中華民國政府外圍民間機構的領銜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華民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北)

#重定向 總統府 (臺灣).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北)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

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及駐外人員列表。本列表包括中華民國邦交及非邦交國的駐外機構及人員現況。.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駐臺北總領事館

中華民國駐臺北總領事館於1931年4月6日開館,1938年2月1日降旗閉館,為中華民國外交部在大日本帝國臺北州臺北市(今中華民國臺北市)所設立之外交領事機構。館舍原本承租位於大稻埕的林本源柏記事務所商舖,1934年遷往宮前町90番地張月澄(又名張秀哲)宅(約在今中山北路二段112-114號)。館舍建築目前已被拆除,原址現為華南銀行圓山分行。.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華民國駐臺北總領事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中國辛亥革命期間,由独立各省和革命党人於1912年1月1日在江苏省南京府成立的政府機構,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又稱南京臨時政府,簡稱臨政。其存在時間約3個月。.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的根本法,擁有最高位階的法律權力。民國35年(1946年)12月25日由制憲國民大會於南京議決通過,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全文共14章、175條,主要特色為彰顯三民主義與主權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並明列基本國策等。 該憲法制定時, 國共內戰已全面爆發,國民大會因而在民國37年(1948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做為戰時的憲法附屬條款;但隨著中華民國在民國38年(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治權、以及有效統治區域限縮至臺澎金馬,該條款的適用時間不斷被延長,而致憲政的實施有名無實。至民國80年(1991年),國民大會始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同時在憲法本文之外再另增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凍結部分憲法本文,以因應當前國情,現已經過七次修訂。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的核心價值為:民主制度、法治規範、自由與人權保障、政府機關相互制衡、關懷婦女與弱勢及少數族群、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與救助、義務教育實施、農業與科技及經濟發展。.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華民國憲法 · 查看更多 »

中正區 (臺北市)

中正區是臺灣臺北市的區之一,位於臺北市西南側,其涵蓋臺北府城大部份區域,為臺北市區較早開發的區域,也是台北都會區的核心,除了首都核心的博愛特區與中央政府機關多座落於此區外,加上本區內的臺北車站為全國最大交通樞紐,確立其政經中樞的特殊地位 2010年,臺北市政府配合舉辦花博而制定各區區花,中正區為木棉花,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正區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是一座為紀念已故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也是眾多紀念蔣中正總統的建築中規模最大者。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落成以來成為臺北市及臺灣在國際上最著名地標之一。 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華歡迎儀式(軍禮)也在此舉行。園區主體建築及牌坊等以「臺灣民主紀念園區」之名義,被登錄為國定古蹟 ;園區及園區周邊以「中正紀念堂」之名義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中正紀念堂 · 查看更多 »

常務次長

常務次長(Permanent Under-secretary of State,簡稱Permanent Secretary),或譯常务次官、常务秘书,是在英國內閣部門中的一至兩名資深的公務員,由大臣帶領,掌管內閣部門內的實際行政工作。這些常務次官和政務次長(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of State)不同,政務次官是由國會議員擔任的政務官,參與大臣、首相所屬的内閣政府活動,隨內閣共同進退,而常務次官則處理部內的日常工作,保持政治中立(行政中立),不參加黨派活動,聘任不會受內閣的任期影響。而非內閣部門(Non-ministerial government department)則更常由這些常務次官所掌管,因為這些非內閣部門往往負責監督或管理功能,為保持其公正性,必須由政治中立的常務次官掌管,以免其地位受政冶利益所抵觸。在常務次官屬下同是高級公務員的有:副常務次長(Second Permanent Secretary)、次長及助理次長。在國防部、行政事務部、財政部和內政部,由於事務較多,編制龐大,故此有兩名的常務次長掌管部內事務。.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常務次長 · 查看更多 »

亞東關係協會

#重定向 臺灣日本關係協會.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亞東關係協會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 查看更多 »

仁愛路

仁愛路是常見街道名。在台灣地區,通常會與忠孝、信義、和平等路名搭配使用。彰显中华民族美德。 可指:.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仁愛路 · 查看更多 »

伍廷芳

伍廷芳(),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齋號、筆名觀渡廬,祖籍中國廣東新會,生於南洋的英屬馬六甲。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學家、书法家。他是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也是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後於中國從政,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官至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伍廷芳 · 查看更多 »

張群

張群(),字岳軍,是一位出生於四川省華陽縣的政治人物。他是中國國民黨的元老成員之一,也是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政學系的元老之一。.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張群 · 查看更多 »

徐斯儉

徐斯儉(Hsu, Szu-chien)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及後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和博士,期間師從黎安友。回國後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等,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 專長為比較政治、中國大陸內政研究、大中華圈國際關係等,曾任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現任外交部政務次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徐斯儉 · 查看更多 »

侵华日军

侵华日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所有参与侵略中国的日本军各部隊的泛称,先后包括中国驻屯军、关东军、华北方面军(北支那方面军)、上海派遣军、华中方面军(中支那方面军)、驻蒙军、华南方面军(南支那方面军)、中国派遣军(支那派遣军)、参加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的大日本帝国海军部分军队。.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侵华日军 · 查看更多 »

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

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簡稱北協)於1979年3月1日成立,業務由外交部督導。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成立美國在台協會,中華民國行政院則通過設置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作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機構。.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北洋政府 · 查看更多 »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舊稱國立中央圖書館(簡稱中圖),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圖書資訊機構,也是中華民國三所國立圖書館之一(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隸屬於教育部;该館為臺灣唯一一所「國家圖書館」等級的圖書資訊機構,不同於其他兩間國立圖書館為公共圖書館。總館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經行政院裁定將於臺南市新營區設立南部分館暨聯合典藏中心。另設有3處典藏專業領域資料的中心於臺北市。 身為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的法定送存機構,國家圖書館收藏各種類型的出版品與文獻資料,尤以漢學文獻最具特色。該館亦為中華民國各圖書館的最高輔導機關,其附設的「中華民國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為臺灣的國際標準書號(ISBN)管理單位,獲配的冠碼為957及986。.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國際傳播司

#重定向 外交部國際傳播司.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國際傳播司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周书楷

周書楷(),中華民國外交家,湖北安陆人。.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周书楷 · 查看更多 »

傅秉常

傅秉常()字褧裳,广東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中華民国政治家、外交官。.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傅秉常 · 查看更多 »

唐绍仪

唐紹儀(),又名紹怡,字少川。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外交家。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之後在廣州軍政府、國民政府擔任不同職位的官職,1938年9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统特工殺手暗殺於上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唐绍仪 · 查看更多 »

唐有壬

唐有壬(),字寿田,湖南省浏阳县人,唐才常三子。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外交官。.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唐有壬 · 查看更多 »

凱達格蘭大道

凱達格蘭大道(簡稱凱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道路,全線位於總統府與景福門之間。原名「介壽路」,1996年3月21日改為現名,來源自此處為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之傳統領域。該道路見證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至今歷次國家中樞儀式慶典,與自由廣場並列為臺北市的集會遊行舉辦時選擇的重要集結點。.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凱達格蘭大道 · 查看更多 »

环形交叉

环岛也称环形交通 (中國大陸稱环--岛,台灣稱圓--環,香港稱迴--旋處,澳門官方稱圓--形地及俗稱迴--旋處) ,是交通节点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平面道路交叉。环形交叉的地段也俗称环岛、转盘等。环形交叉由环形车道和一个中心岛组成,这种设置使得任何一個方向而來的交通流量進入迴旋處後,均需以迴旋處的中心圈以單一方向旋轉行駛,直至轉向所需的行駛方向而離開。因为它不需要信号灯、减少了交通冲突点、提高了交通安全系数、造价比高架桥便宜等原因,通常认为环形交通优于十字交叉。但是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量日益庞大,以至于在环形交通处的交通流出现了自锁现象,在中国大陆及台灣某些繁忙的环形交通口不得不安装交通信号灯来控制交通,至此,环形交通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而且环形交通增加了行人过街的危险系数。 File:Zeichen_215_-_Kreisverkehr,_StVO_2000.svg|德國的环形交叉前的标志 File:Gefahrenzeichen 3a.svg|奥地利的环形交叉指示牌 File:Japan road sign 201-2.svg|日本的环形交叉指.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环形交叉 · 查看更多 »

王大閎

王大閎(Dahong Wang,),原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北京。中華民國建築師、作家與翻譯家,建築作品以國立國父紀念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競圖原案」最為知名。.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王大閎 · 查看更多 »

王寵惠

王寵惠(),字亮疇,廣東東莞人,生於香港。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家、法学家。历任外交总长、司法总长、國務總理、代理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第一任司法院院長、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等职务。.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王寵惠 · 查看更多 »

王世杰

--可以指:.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王世杰 · 查看更多 »

王荫泰

王荫泰(),字孟群,山西临汾人,祖籍浙江省紹興府,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王荫泰 · 查看更多 »

王正廷

王正廷(),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官、体育活动家,基督教人士,欧美同学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创始人之一。.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王正廷 · 查看更多 »

理藩院

藩院(z)是清朝時處理外藩事務的部門,始創於清朝皇太極年間,在順治年間由附屬於禮部改為獨立部門,並在清初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前兼領對俄羅斯事務。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清末新政中因改革官制,理藩院改爲理藩部。在清亡後,再無藩屬的概念,理藩部被撤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理藩院 · 查看更多 »

程建人

程建人(),出生於上海,中华民国著名外交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籍,現在已經退休。.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程建人 · 查看更多 »

簡又新

簡又新(),臺灣桃園人,國民黨籍,中華民國前任外交部長(陳水扁政府),現任無任所大使(蔡英文政府)。目前也擔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從事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公益倡議活動。 出任公職前,曾擔任淡江大學航空工程學系教授、系主任、工學院院長,同時期並主持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製作三台聯播科技性電視節目《尖端》(第18屆金鐘獎電視金鐘獎新聞節目獎得獎節目)。蔣經國時代,於臺北市當選立法委員,後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環保署長;李登輝時代,擔任交通部長(任內發生十八標弊案)、駐英國代表、國安會諮詢委員。陳水扁擔任總統時則出任外交部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簡又新 · 查看更多 »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a),簡稱總理衙門,是清朝後期自強運動中所設立的外交事務衙門機構。在晚清的外交事務以及推動現代化事務上發揮了作用。.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羅文榦

羅文榦(),字鈞任,廣東番禺县(今廣州海珠區瀝滘)人。民国政治家。.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羅文榦 · 查看更多 »

田弘茂

弘茂(),臺灣臺南市六甲區人,政治科學學者、政治人物,現任總統府資政,亦任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兼院長、台亞衛星通訊獨立董事、中華票券金融公司獨立董事及中興保全持股董事。曾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中華民國駐英國代表。.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田弘茂 · 查看更多 »

遠見雜誌

是中華民國一本新聞雜誌,由天下文化出版。遠見雜誌於1986年7月創刊。創辦人高希均指出,創辦《遠見》的宗旨有二: 第一,是傳播國際知識,包括不同的領域、主題及人物,使中國人瞭解國際社會中的世界觀。 第二,則是要提倡遠見,期盼透過媒體的報導,能夠讓讀者揚棄個人的偏見與一己的短見,代之以爭千秋的遠見。 內容方面,以國際及兩岸間重大的趨勢、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為主要取材方向。 此雜誌同集團的事業體包括1982年創辦的「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的「93巷人文空間」,2002年的「小天下出版公司」,2004年的《30雜誌》,2006年的《遠見民調中心》和《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011年的《未來少年》雜誌。2010年此雜誌首度舉辦「第一屆遠見雜誌環境英雄獎」。 自2013《遠見》獲得的國內外各獎項如: 1) 金鼎獎 最佳財經時事類雜誌獎 2) 金鼎獎 最佳攝影獎──〈你所不知道的環境中國〉 3) SOPA 傑出財經報導首獎──〈服務啟動新中國〉 4) SOPA 傑出財經報導佳作──〈台灣正在買日本〉 5) SOPA 傑出環境報導首獎──〈你所不知道的環境中國〉 6) SOPA 傑出新聞攝影首獎──〈你所不知道的環境中國〉 7) SOPA 傑出調查性報導佳作──〈你所不知道的環境中國〉 8) APC 亞洲出版獎 最佳多媒體行銷──《節慶特刊》 9)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我的老年誰來養〉 10) 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 年度傑出新聞報導獎首獎──〈年輕人憑什麼贏〉 11) 第一屆台灣微電影節專業組銅牌獎──〈台灣憑什麼再贏〉系列影片 12) 第27屆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深度報導獎──〈我的老年誰來養.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遠見雜誌 · 查看更多 »

聯合報

《聯合報》(英語:United Daily News)是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發行的中文報紙,由知名報人,前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王惕吾於1951年9月16日創立,是臺灣報業的主要業者之一。.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聯合報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NGO, Organisation Non Gouvernementale,缩写:ONG)是一类不属于任何政府、不由任何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国家政府。虽然从定义上包含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但该名词一般仅限于非商业化、合法的、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倡导群体。非政府组织通常是非营利组织,他们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私人捐款。现在该名词的使用一般与联合国或由联合国指派的权威非政府组织相关。 由于各国文化、法律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对这个概念的指称所适用的对象范围也各不相同。美国一般称之为“非營利组织”、“独立组织”或“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英国称之为“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还有许多国家则用“社团”称之。 由于认为“非政府组织”被滥用了,因为它可以涵盖一切非政府的组织,一些非政府组织倾向于使用“民间志愿”组织(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PVO)。 据一份1995年联合国关于全球管理的报告统计,有接近29000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国家级的更多。据估计,美国有两百万个非政府组织,大部分是过去30年成立的。俄罗斯至少有65000个。每天都有数十个非政府组织成立,光肯尼亚每年就有240个非政府组织新成立。.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非政府组织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行政院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院長

行政院院長(通稱行政院長,雅稱閣揆)是中華民國行政院的首長,也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行政部門的最高領導者,由總統直接任命,其職位相當於其它共和制國家的內閣總理。總統和副總統同時因故不能視事時,行政院長代行總統職權,行政院長為任代總統順位第2位,僅次於第1順位代總統的副總統。 行政院長的前身為國務總理,行政院的第一任院長是譚延闓,行憲後首任院長是翁文灝,政府遷臺後就任的首位院長是陳誠。現任院長是賴清德,2017年9月8日就任。.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行政院院長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簡稱新聞局)為中華民國行政院曾經設置的附屬機關,具有部會級地位。成立於1947年5月2日,後隨著政府遷台而有多次的縮編與恢復。其主要負責行政院的公共關係、政策宣傳、形象推廣、政府發言等工作,因而有「政府化妝師」之別稱;除此之外,並負有協助大眾傳播產業發展的任務。為配合行政院組織調整,新聞局於2012年5月20日裁撤,改為在行政院本部內設置發言人辦公室。.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行政院新聞局 · 查看更多 »

行憲

行宪是「施行宪政」的简称。该词在汉语中使用往往指的是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颁布后,在中国开始的一系列施行民主宪政的措施和行动。这个过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孙中山所著之《建国大纲》。孙中山认为中国应沿着“军政→训政→宪政”道路实现三民主义。而施行宪政是中国民主化最后一步,也是中国国民党的奋斗目标和对国民的承诺。行宪开始之后,国民政府过渡为中华民国政府,国民革命军成为中华民国国军。 《中華民國憲法》生效於1947年12月25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行宪纪念日。.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行憲 · 查看更多 »

颜惠庆

惠庆(英文名:Yen, Wei Ching Williams或W.,),字骏人,上海虹口人。,中華民国大陆时期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政治家。.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颜惠庆 · 查看更多 »

首席执行官

執行長(Chief Executive Officer,縮寫為CEO;香港稱行政--總裁;臺灣稱執--行長;中國大陸稱首席--執行官),是許多企業,尤其是美國企業的頭銜,是公司三長之一(另二為董事長、財務長),是在一个企業集團、財閥或行政單位中的最高行政負責人。.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首席执行官 · 查看更多 »

高承元

承元,清朝政治人物。四川銅梁縣人。 高承元為四川鄉試解元。乾隆十年(1745年)五月,出任湖南永順府龍山縣知縣。.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高承元 · 查看更多 »

魏道明

魏道明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2464页,字伯聰,江西省九江府德化县(今江西省九江市区)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外交官。中国现代史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878页.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魏道明 · 查看更多 »

黃少谷

黃少谷可以指:.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黃少谷 · 查看更多 »

黃志芳

黃志芳(),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職業外交官出身(公務員資格),臺灣臺南市人。曾任外交部長,2015年加入民主進步黨,擔任國際事務部主任,2016年出掌蔡英文政府「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一職,2017年轉任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黃志芳 · 查看更多 »

黄郛

黃郛(),原名紹麟,字膺白,號昭甫,浙江省紹興府上虞县百官镇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家。.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黄郛 · 查看更多 »

錢復

錢復(),字君復,浙江省杭州市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為前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王力行,《遠見雜誌》第001期,1986年7月號監察院院長。錢復是現任國泰世華銀行董事,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錢復 · 查看更多 »

胡志強

胡志強是中國國民黨籍臺中市政治人物,曾任臺中市市長、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外交部部長、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現任旺旺集團副董事長、大學教授。 胡志強是第18任(第14屆)、第19任(第15屆)臺中市(省轄市)市長。2010年臺中縣、臺中市(省轄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胡志強被選舉為首任臺中市(直轄市)市長,就臺中市(省轄市)8個市轄區而言,其連續擔任地方首長達13年,為中華民國地方自治史上,連續擔任同一地區的地方首長期間最長者(前任高雄市市長陳菊於2006年12月25日至2018年4月22日,對於高雄市(合併前)11個市轄區,其連續擔任首長期間達11年5個月,為居次者)。.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胡志強 · 查看更多 »

胡適

胡適,原名嗣穈,行名洪骍,字希彊,后改名適,字適之,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等職。胡适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紅學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張少談主義,主張先疑後信,主張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胡適 · 查看更多 »

胡漢民

胡漢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清末民初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區)人。自稱汉民,意为不做滿清臣民,做大汉之民。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黨前期的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胡漢民 · 查看更多 »

胡惟德

胡惟德(),字馨吾,浙江吴兴人,中國清朝及民國初期的政治及外交人物。.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胡惟德 · 查看更多 »

郭泰祺

郭泰祺,字保元,号復初,湖北省黄州府廣濟县(今武穴市)人,中華民國外交官。.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郭泰祺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台灣)

《蘋果日報》(Apple Daily,2003年5月2日-)是香港壹傳媒在臺灣所發行的正體中文報紙,創辦人是黎智英,以香港《蘋果日報》為藍本,集團總裁為張劍虹;自2018年3月起,分為數位及紙媒編輯部,社長陳裕鑫現兼任紙媒總編輯。 臺灣《蘋果日報》的推出,亦直接打擊了同系同質的臺灣《壹週刊》的銷路。同時繼三重幫財團挾資本優勢入主報業後,此役臺灣財團報業格局確立,臺灣文人報業正式終結。《蘋果日報》的最大特色是著重圖片以及視覺化之圖表,並採用一般報紙所無的全彩印刷(包括分類廣告在內),印紙量和週末版的《紐約時報》相若。臺灣《蘋果日報》目前為臺灣最具影響力報紙之一。.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蘋果日報 (台灣) · 查看更多 »

葉公超

葉公超(),原名崇智,字公超,後以字行,祖籍浙江余姚,廣東番禺人,生於江西九江。中國學者暨外交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上海國立暨南大學、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1949年-1958年)、駐美大使(1958年-1961年)、總統府資政。.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葉公超 · 查看更多 »

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Ferroconcrete,RC),工程上常简称为钢筋砼或钢混,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钢筋网、钢板或纤维而构成的一种组合材料,两者共同工作从而改善混凝土抗拉強度不足的力学性质,为混凝土加固的一种最常见形式。.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钢筋混凝土 · 查看更多 »

蔡廷幹

蔡廷幹(),字耀堂,广東省广州府香山县人,清末民初海軍将领、政治家。.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蔡廷幹 · 查看更多 »

蔣姓

蔣姓为中文姓氏及韓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3位。.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蔣姓 · 查看更多 »

蔣孝嚴

蔣孝嚴(英文:John Chiang,1942年3月1日 上註明章孝慈是1942年5月出生,由於蔣孝嚴、蔣孝慈兩人是雙胞胎,所以原先所知1941年5月2日生可能有誤。蔣孝嚴也曾說過身分證上的生日是舅舅代報的,不是正確日期。—)原名章孝嚴,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籍贯浙江奉化,生於廣西桂林,蔣經國雙胞胎兒子中的兄長。曾任立法委員、行政院副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國民黨副主席、國民黨秘書長、外交部部長等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蔣孝嚴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蔣彥士

蔣彥士(),浙江杭州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學博士。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長、外交部部長、總統府資政。 蔣彥士有一位著名的堂弟蔣彥永醫師。.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蔣彥士 · 查看更多 »

重庆陪都时期

重庆陪都时期是指中华民国由1937年11月至1946年5月間遷都重庆的时期,时值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此间重庆的地位头衔有:“中华民国战时首都”、“中华民国陪都”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司令部驻地”、大韩民国临时首都等。 1937年,國民政府軍在对日作战中接连失利,大片国土失守,首都南京告急。由于当时与日本相比中国军事实力差距较大,因而自战端开启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虽竭尽全力,三军效命,但还是大都失利,致使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会战。于是国民政府决定放弃南京,将政府驻地迁往别处。10月,國防最高委員會決議遷都重慶。12月,軍事委員會遷武漢辦公。 关于迁都重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重庆陪都时期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賓館

臺北賓館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博愛特區內的官署建築,門牌號碼為凱達格蘭大道1號。最初為臺灣日治時期的總督官邸,現為中華民國的國家招待所,由中華民國外交部管理使用,專門接待國賓或舉辦慶祝活動。現今亦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臺北賓館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臺灣總督官邸」,除了是總督住所之外,也是總督接待與宴請貴賓、皇族的地方,從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為止,共有16位總督曾居住於此。1945年中華民國治台後,總督官邸曾短暫成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官邸,1950年改為現名。1952年,《中日和約》在此簽署。2002年展開修復工作,於2006年5月竣工,並定期開放公眾參觀。.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臺北賓館 · 查看更多 »

連戰

連戰(),字永平,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陕西西安,祖籍台灣台南,祖父為臺南文人連橫,父親為連震東。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行政院院長、臺灣省政府主席與中國國民黨主席。他是第二位台籍人士出任國民黨主席。親中媒體常在一些報導中尊稱他為連爺爺,被視為海峽兩岸重要的溝通橋樑人物,與前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習近平關係密切。因眼睛罹患「畏光症」 ,於陽光下眨眼次數過於常人,成為其招牌動作。.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連戰 · 查看更多 »

陳唐山

陳唐山(Mark Chen Tang-shan;白話字:Tân Tông-san,),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鹽水街(今臺南市鹽水區),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氣象學家,民主進步黨籍,曾任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研究員、外交部部長、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立法委員等。 其於1975年至2007年期間任職於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從事氣象學研究,曾投入研發靜止環境觀測衛星SMS-1,乃全球首批投入氣象衛星的研究人員之一,並透過偵測南極臭氧层空洞等。留學期間,同時參與黨外運動,推動台灣民主化,為臺灣獨立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在國民黨獨裁戒嚴時代長期列名海外黑名單中,乃至雙親過世時仍無法返回台灣。1992年當選僑選立法委員,1993年當選台南縣長到2001年卸任。2004年到2006年出任外交部長。2012年立委選舉中,陳唐山獲民進黨徵召參選臺南市第五選區立委,擊敗對手李全教當選立委。也是第8屆立委中年紀最大者。.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陳唐山 · 查看更多 »

陸徵祥

徵祥(),上海人,原籍江苏省苏州府太仓县(今江苏太仓)人。中華民國外交家,天主教本篤會修士、神父。.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陸徵祥 · 查看更多 »

陈友仁

友仁(Eugene Chen,),原籍广东顺德,太平军後裔,是一位著名的左派铁腕人物。他一生最著名的事蹟是在1927年担任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时,依靠强硬的外交手段,几经交涉,收复了汉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创造了弱国取得外交胜利的神话。.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陈友仁 · 查看更多 »

陈锦涛

锦涛(),字澜生,广东省南海县人。中华民国政治家、经济学家。中華民国財政部网站.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陈锦涛 · 查看更多 »

林永樂

林永樂,中華民國資深外交官。曾先後擔任中華民國駐休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駐格瑞那達大使兼任駐聖文森大使、駐印度尼西亞代表、駐歐洲聯盟兼駐比利時代表,2012年9月接替楊進添擔任外交部部長,於2016年7月接替劉志攻擔任中華民國駐英代表。.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林永樂 · 查看更多 »

李大維 (外交官)

李大維(),中華民國資深外交官,籍貫青島,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1973),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外交事務碩士(1980),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外交事務博士(1986)。現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曾任外交部部長、次長、駐美國代表、駐澳洲代表、駐歐盟代表、駐加拿大代表、新聞局局長、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委等職。2010年4月曾獲加拿大渥太華外交政策期刊《大使館》肯定為「最具影響力大使」第2名。.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李大維 (外交官) · 查看更多 »

梁如浩

梁如浩()(Liang Yu Ho, Liang Hu-hao),原名滔昭,字如浩,号孟亭、夢亭。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唐家湾镇(今属珠海市)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梁如浩 · 查看更多 »

楊子葆

楊子葆(),中華民國(臺灣)政治人物,現任駐愛爾蘭代表。臺灣外省人第二代,臺大畢業,取得法國國立橋路學校博士,為土木工程學者、葡萄酒專家、作家。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出任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代理部長、中華民國駐法國代表(大使)、僑委會副委員長等要職、文化部政務次長;另亦曾任新竹市副市長、中華航空副總經理。.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楊子葆 · 查看更多 »

楊進添

楊進添,中華民國資深外交官,非洲和亞太事務專才。1969年外交特考第二期;先後曾任中華民國駐愛爾蘭代表、駐休斯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駐澳洲代表、駐印尼代表,曾任外交部部長。一般認為,吳敦義內閣任命楊進添為外交部長,是欲借重其亞洲事務專才,進一步增進中華民國與東南亞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關係。2012年2月6日,陳冲內閣成立,楊進添繼續擔任外交部長至2012年9月底升任總統府秘書長。2015年2月6日,楊進添以完成階段性任務為由請辭,由前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接任,之後轉任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董事長。.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楊進添 · 查看更多 »

歐鴻鍊

歐鴻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資深外交官,西班牙語和拉丁美洲事務專才,是中華民國第一位拉美通、西語系出身的外交部長。曾任先總統蔣介石之西語翻譯;1972年當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2008年5月20日出任外交部部長後,推動「活路外交」、「外交休兵」,維繫邦交國關係,強化非邦交國實質關係,參與聯合國功能性國際組織,為國民向英國、愛爾蘭等取得免簽證待遇。 歐鴻鍊在駐瓜地馬拉大使任內,前總統陳水扁和前副總統呂秀蓮出訪中南美洲時,曾出現會議主辦國在最後關頭「不方便」接待及願意款待我國元首、副元首往訪的國家太少的窘境,最後均由歐鴻鍊在短短的一兩周內臨時「遞補」承辦,據說這是2008年陳前總統參加瓜地馬拉總統就職典禮後公開宣布「歐大使願意幹多久就幹多久」的原因之一。 在2009年的八八水災中,發生外交部因僅聽信消防署長黃季敏的意見,未依規定轉陳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便由當時的常務次長代行發文至駐外館處指示館長婉拒國外援助的事件,當時代理部長的政務次長夏立言於8月17日提出辭呈,時任外交部長、八八水災時人在國外公出的歐鴻鍊為此兩度求見總統馬英九,並分別向其及行政院長表達願意負責的態度;後於8月27日證實為此請辭並婉拒留任。 歐鴻鍊曾於2005年(時65歲)因做退休生涯規畫而參加美國移民簽證抽獎並被抽中,同年底拿到美國永久居留權,但因還在駐瓜地馬拉大使任內,並未使用,2008年4月復因即將出任外交部長而放棄美國永久居留權。歐鴻鍊夫婦從未持有美國護照或具有美國公民身分。 於卸任部長後,發表若干文章闡述「活路外交」與「外交休兵」,可見「談『外交休兵』 與『活路外交』」,國際關係學報(政大外交系),第35期(2013),頁1-10;「檢討外交休兵與兩岸關係」,展望雜誌,第598期(2016),頁6-12。他認為中華民國在蔡英文總統執政時的種種外交困境,主要是因為忽視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2013年6月獲選為會長、2015年1月9日復接任理事長,以民間身分繼續協助中華民國推動對外交流。 |- |colspan.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歐鴻鍊 · 查看更多 »

汪大燮

汪大燮(),原名堯俞,字伯唐,一字伯棠,祖籍安徽省黟县,生于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中华民国初期政治家,曾任北京政府外務总長等要职,并曾担任临时国务总理。在当时的中国政界同孙宝琦、钱能训合称“三老”。.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汪大燮 · 查看更多 »

汪精卫

汪兆銘,表字季新,別號精卫(亦為其筆名),歷史多沿用其號,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人物、革命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柯桥区),生于广东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清末秀才、官費留學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 青年時曾經參與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因為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敗被捕。本应处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早年擔任孫文的秘書及文膽,孫文逝世後,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仍然是蔣中正主要政治對手之一,後來主張对日求和,與日本合作,建立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为名的傀儡政权。.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汪精卫 · 查看更多 »

沈瑞麟

沈瑞麟(),字砚裔,浙江省湖州府(今湖州市吳興区)人,清末民初、滿洲國的政治家、外交官。.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沈瑞麟 · 查看更多 »

沈昌煥

沈昌煥(),祖籍江苏苏州吴县,生于江苏嘉定,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著名外交官,有「外交教父」之稱。.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沈昌煥 · 查看更多 »

洋务运动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是大清後期時,洋務派官員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基礎,在全國展開之工業運動,口號和目標先後分別是「師夷之長技以自強」和「師夷之長技以求富」。此運動自1861年至1894年,持續約34年,歷經同治光緒二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所主導推動,在專制皇權之背景下發生。 洋務自強運動是近代中國首次全國規模之西方工業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科技及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則帶來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有助中國走上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然而最終洋務運動卻難逃失敗之命運;因為清軍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沉重打擊了清廷之信心,洋務運動黯然收場。.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洋务运动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末新政

晚清改革,又稱庚子新政、庚子後新政,是因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亂後,慈禧太后為反省縱容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亂,而展開的第三波的政治變革(之後中華民國称其為「遮羞變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這是清朝末年的一场政治体制和经济改革运动,也是中國千年專制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並攻入紫禁城,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等百位皇親在忠臣隨扈下出宮避禍。回鑾之後,滿清政府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主導下,清朝政府进行第三次變革,改革比1898年的戊戌變法更廣更深,還涉及廢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舉制度。.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清末新政 · 查看更多 »

新臺幣

新臺幣,簡稱臺幣,是中華民國現行的法定貨幣,於1949年6月15日起發行流通,當時定位為限定臺灣使用的區域貨幣,目前則在整個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區域(臺灣地區)均可流通使用。原始發行機構為臺灣銀行,2000年起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收回負責。基本單位為圓(簡作元)。貨幣代碼採行ISO 4217標準編為TWD,符號為NT$或NTD,並使用NT$100、NTD100之類方法表示(中間無空格)。 新臺幣現行的發行幣值自民國70年(1981年)起使用,硬幣單位包括:0.5圓(五角)、1圓、5圓、10圓、20圓及50圓,紙鈔單位有:10圓、50圓、100圓、200圓、500圓、1000圓與2000圓,塑膠鈔單位則為50圓。換算基準為:1圓=10角=100分。5角硬幣(角圓)至今已不常使用,日常生活只有郵票、汽油等在計算單價時會用到角,實際上的價金交付會四捨五入至1圓,例如3.5圓郵票的售價四捨五入為4圓,存款利息也是四捨五入至1圓。角圓雖然仍可流通使用,現在多為收藏用,故價值比面額還要貴。.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新臺幣 · 查看更多 »

施肇基

施肇基(Alfred Sao-ke Sze,),字植之,江蘇省蘇州府吳江縣人,笠泽施氏,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施肇基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敦化南路

敦化南路是臺北市著名的林蔭大道,屬雙向道路,北於八德路口接敦化北路,南抵基隆路,分為二段。.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敦化南路 · 查看更多 »

曹汝霖

曹汝霖(),字润田,生于上海。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家,新交通系首领,也是20世纪初著名亲日官员之一。.

新!!: 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曹汝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华民国外交部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列表台灣外交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