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丞相沇

指数 丞相沇

丞相沇,三国东吴丞相。梁章鉅推测可能是许沇。 《三国志》无丞相沇记载,但天玺元年(276年)所立的《禅国山碑》有“丞相沇”之语。梁章鉅《三国志旁证》曰:“又案注云:吴丞相许晏,字孝然,长史四世族祖也。”此许晏疑即丞相许沇,与嘉禾二年出使辽东为公孙渊所杀的执金吾许晏不是一人。丞相沇276年前后为东吴丞相,但拜相不会早于凤皇元年(272年)八月秋其前任丞相万彧于卒于任上之时,罢相也不会晚于天纪三年(279年)八月张悌被拜为丞相之际。 X X Y.

10 关系: 天玺 (孙皓)天纪孙吴丞相三国嘉禾 (孙权)凤凰 (孙皓)国山碑真诰梁章鉅

天玺 (孙皓)

天玺(276年七月-十二月)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吳末帝孙皓的第七个年号,共计6个月。 《三国志·吴书三》:“天玺元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又於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馀,刻上作皇帝字,於是改年,大赦。”.

新!!: 丞相沇和天玺 (孙皓) · 查看更多 »

天纪

天纪(277年-280年三月)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吳末帝孙皓的第八个年号,共计4年。天纪四年三月降晋朝,东吴政权灭亡。三国时代也就此结束。 《三国志·吴书三》:“吴兴阳羡山有空石,长十馀丈,名曰石室,在所表为大瑞。...明年改元,大赦,以协石文。”.

新!!: 丞相沇和天纪 · 查看更多 »

孙吴

#重定向 孫吳.

新!!: 丞相沇和孙吴 · 查看更多 »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新!!: 丞相沇和丞相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新!!: 丞相沇和三国 · 查看更多 »

嘉禾 (孙权)

嘉禾(232年-238年八月)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吴大帝孙权的第三个年号,共计7年。 嘉禾七年八月改元赤乌元年。.

新!!: 丞相沇和嘉禾 (孙权) · 查看更多 »

凤凰 (孙皓)

#重定向 凤凰 (东吴).

新!!: 丞相沇和凤凰 (孙皓) · 查看更多 »

国山碑

国山碑位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国山西麓,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碑全文见于杨慎《谭苑醍醐卷九》。 国山原称离墨山,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此处地震后突现十余丈长的石室,并有大石自立,孙皓以为瑞祥之兆,遣大司空董朝来此封禅,并刻石立碑以为记。国山碑大致呈圆柱形,高2.35米,四周环刻文字,共四十三行,每行二十五字,篆书,由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所书。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唐仲冕在此筑碑亭,民国储强南改建石亭,现已扩建为国山碑园。.

新!!: 丞相沇和国山碑 · 查看更多 »

真诰

《真诰》,南朝梁陶弘景在茅山(句曲山)隐居期间编,为道教上清派要典, 凡七卷。 “真诰”意为「真人口授之诰」,“真人”是道教对神仙人物的尊称,“诰”是上对下的一种诫勉。《真诰》系东晋杨羲、许谧、许翽等人的"通灵"记录。在陶弘景前,顾欢曾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真迹》一书。陶弘景勤加搜访,并加注解,编之《真诰》。书中内容庞杂,介绍了道教上清派的历史、传记和方术等,对道教其他派别也有所涉及。《真诰》认为“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真诰》重视《抱朴子》的金丹和守一,但认为“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 《真诰》奉上清法为"上道",认为高出旧天师道的"太清家"。崇尚诵经、存神、守一、斋戒。书中“上清真人”,"为老君之师",反映出上清派信仰特征有异于旧天师道。此书描述佛有如神仙,反映佛教初入中国时人们对佛教的观念。 《真诰》也是精彩的文学作品,文字典雅,人物形象生动,描写了许多女仙下凡和凡人恋爱的故事。女仙教导凡夫俗子修炼,同她们一起过神仙生活。《隋书·经籍志》未见著录《真诰》。《三洞珠囊》多引其文。.

新!!: 丞相沇和真诰 · 查看更多 »

梁章鉅

梁章鉅(),字閎中,又字茝林,號茝鄰,晚號退庵。祖籍福建長樂縣,生于福州。清朝政治人物、学者。.

新!!: 丞相沇和梁章鉅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