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上海中山故居

指数 上海中山故居

上海中山故居,也称上海孙中山故居,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黄浦区香山路7号,是一幢2层深灰色洋楼,1918年至1924年间为孙中山在上海市的居所。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该寓所由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居住至1937年。1945年,宋庆龄将该寓所转交给南京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49年,该寓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该寓所共分为上下2层,下层为客厅和餐厅,上层为书房、卧室和小客厅。1961年,上海中山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 关系: 埃德加·斯诺博古孫中山孫中山紀念館孫文學說孫文越飛宣言宋庆龄實業計畫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上海宋庆龄故居上海市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法租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抗日战争广州市庐山北京市北京政变周公馆周恩来冯玉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伯纳香山路 (上海)马林 (共产国际)護法運動黄浦区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董健吾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林伯渠李大钊淞沪会战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 P. 斯诺(Edgar Snow,),美国記者,因其在中国革命期间著作而闻名。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参访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西方记者。1937年的《西行漫记》是斯诺最为著名的出版物,该书纪录了从中共创建至1930年期间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埃德加·斯诺 · 查看更多 »

博古

博古(),本名秦邦宪,字则民,博古为化名。江苏无锡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参加学生运动,后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精通俄语与政治理论,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临时受命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负总责。由于中央红军在他的领导下连遭重大损失,他在遵义会议上退出中共领导集体。他代表中共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与中国国民党会谈合作,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创建领导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和新华社,是中共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因飞机失事遇难。.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博古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紀念館

革命家孙中山在世界各地的行踪有迹可循,因此全球多处皆有孙中山故居以纪念馆的形式开放,或由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筹建的专门纪念性建筑,如中国、香港、澳門、台湾、日本、夏威夷、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极等。.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孫中山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孫文學說

《孫文學說》,又名「知難行易學說」,是一部哲學思想書籍,是孫中山思想中《建國方略》之心理建設。 《孫文學說》於1919年完成,強調「行之非艱,知之惟艱」,是為「心理建設」。 1919年5月20日,《孫文學說》卷一“知難行易”付印,由上海強華書局發行。 中華民國尊稱孫文為國父:儲存各式各樣資訊於國父紀念館。孫文著作:《孫文學說》、《倫敦蒙難記》、《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實業計畫》、《民權初步》.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孫文學說 · 查看更多 »

孫文越飛宣言

《孫文越飛宣言》,簡稱《孫越宣言》,是孫中山與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越飛1923年1月16日於上海見面,商談中俄兩黨合作問題後,於1923年1月26日所共同發表之宣言。主要內容包括共同努力促成中國統一,而強調共產主義和蘇維埃制度不適用於中國,并同意蘇聯無意進行帝國主義侵略下讓苏军继续留驻外蒙古,且不允許外蒙古以獨立國名義參與中蘇會談。 但事實上,蘇聯在當時已於外蒙古駐軍,私設關卡,侵害中蒙商民。.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孫文越飛宣言 · 查看更多 »

宋庆龄

宋庆龄(曾用名:宋庆林、宋庆琳;英文译名:Soong Ching-ling;曾用英文名:Rosamond;),20世纪中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是已故中国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总理及中華民國國父孙中山先生在中國的第二任正式妻子,孫在前已有元配盧慕貞以及日配大月薰。 在国共内战时期,她堅持孙中山的「聯俄容共」的政策,反对中国国民党“清党”。抗战爆发后,宋庆龄通电支持国共合作,并和宋家姐妹以「團結合作」的面貌示人,还筹建了中国福利基金会,积极投身社会福利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等职务,并曾两次代理国家元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家元首,亦位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列。1981年,她获授予国家名誉主席称号,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士。同年,她因病于北京逝世。.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宋庆龄 · 查看更多 »

實業計畫

實業計畫,為《建國方略》之物質建設。1920年《實業計畫》完稿,原以英文發表,英文本名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劃書),是為「物質建設」。1921年10月10日由林雲陔、馬君武等人譯出中文本,孫文在廣州發表中文自序,《實業計畫》中提出六項計劃,分港口建設、鐵路、道路建設、採礦業、治河道等八個範疇。而對於此計畫書,孫中山在其自序中有提到,希望借助外國資本與技術,與中國政府簽約一同開發中國,使得中國基礎建設與輕重工業進行發展,中外共創雙贏。.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實業計畫 · 查看更多 »

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

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650弄3号(原宝昌路408号)。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至1913年3月期间在上海的行馆。.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 · 查看更多 »

上海宋庆龄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于1948年以后在上海的住所。该住所最早由一名希腊船主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修建,后来为朱博泉所购,抗日战争结束后被南京国民政府收归国有,并于1948年拨给宋庆龄居住。该房屋为砖木混凝土结构,外形为船型假三层。2001年,上海宋庆龄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上海宋庆龄故居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所积极宣传与发展的一批场馆,主要用于向市民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场馆被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查看更多 »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历史上法国在中国上海的租界。法租界大致位于上海市原卢湾区和徐汇区两区境内,东部狭长地带(今金陵东路及中山东二路一带)伸入原黄浦区。它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上海法租界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

广州市(Canton,),简称穗或广,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開創中國市政建制,現在是副省級市。廣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 广州擁有2200年以上歷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发展程度优秀,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并称为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广州市 · 查看更多 »

庐山

庐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明旅游风景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庐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脉,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 庐山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鄱阳湖西北岸,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人物蒋介石、毛泽东等。 庐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非常大,堪称中国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曾在此大兴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形成了今日牯岭镇的雏形。北伐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夏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上山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商讨共同抗日事宜。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对日宣战的庐山谈话,中国开始全面抗战。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三次在此主持大会,即著名的“庐山会议”。.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庐山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也稱為首都革命、北京事變,1924年10月23日发生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发动者为冯玉祥、胡景翼、孙岳。.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北京政变 · 查看更多 »

周公馆

周公馆可以指:.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周公馆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周恩来 · 查看更多 »

冯玉祥

冯玉祥(),譜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生長於直隸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本屬直系軍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倒戈,改所部為國民軍,後敗退西北,自成勢力。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西北军领袖。1935年,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馮玉祥軍旅一生,擅长见风使舵,八次临阵倒戈。故民間有“倒戈將軍”之稱。.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冯玉祥 · 查看更多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查看更多 »

萧伯纳

蕭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直譯為喬治·伯纳德·蕭,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早年靠写作音乐和文学评论谋生,后来因为写作戏剧而出名。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1926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192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Alan Lerner曾改編其喜劇作品《賣花女》(Pygmalion)成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該音樂劇又改編為好萊塢同名賣座電影而家喻戶曉。.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萧伯纳 · 查看更多 »

香山路 (上海)

香山路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到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长328米,宽12米。 香山路原名莫利爱路(Rue Molier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戏剧家莫里哀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香山路。.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香山路 (上海) · 查看更多 »

马林 (共产国际)

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Hendricus Josephus Franciscus Marie Sneevliet,),化名马林(Maring),荷兰共产主义者,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马林 (共产国际) · 查看更多 »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指由孫文領導,反對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終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中華民國國會,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因陳炯明反對孫文後失敗並向段祺瑞主持的北洋政府和談而結束。在中國國民黨歷史中,亦稱為「三次革命」。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時的臨時憲法)。.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護法運動 · 查看更多 »

黄浦区

浦区,上海市市辖区之首,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上海市建成区中心,西部陆地与静安区及徐汇区接壤,北依苏州河与虹口、闸北两区相隔,东部、南部与浦东新区隔黄浦江相望。目前,黄浦区总面积为20.54平方公里,辖下10个街道。至2010年,境内总人口约为90余万人。 上海开埠前,黄浦区所在的地区属松江府上海县高昌乡,上海县治所亦在此地。自北宋熙宁年间以后逐渐形成聚落,至南宋咸淳年间始建上海镇,隶华亭县。1291年起,上海镇更为上海县后,县治仍设于境内。至1843年以前,此地已成为内外贸易的重镇,尤以十六铺一带为甚。1845年后,境内北部分别设立上海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英租界后又发展成为公共租界。境内的北部与西部逐渐成为上海近代发展的重心。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境内基本形成今日的城市风貌。.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黄浦区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

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飛(Адольф Абрамович Иоффе,拉丁化:Adolf Abramovich Joffe;)是俄國革命家、布爾什維克政治家、蘇聯外交家,曾任蘇聯特使與中國國民黨創黨領袖孫中山會談。.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 · 查看更多 »

董健吾

董健吾()是一位以基督教牧师身份为掩护的中共特工。.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董健吾 · 查看更多 »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美国著名左派记者,以对中共革命的报道著称。她支持女权、支持印度独立、亦支持中国共产党,她著有8本书。.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 查看更多 »

林伯渠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縣(今临澧縣)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林伯渠 · 查看更多 »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時期推翻北洋政府的主要角色之一,同時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1927年由西方國家授權下遭到逮捕,被捕後因裡通苏联颠覆中国政府遭張作霖控制的北洋政府處決。.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李大钊 · 查看更多 »

淞沪会战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或上海戰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发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會戰。卢沟桥事变后,蔣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國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採取主動發起战役。對中國而言,标志著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之间不宣而战,由地区冲突真正升级为全面战争。即使當時日本國力遠高於中國,也動員全國,馬上投入全面戰爭。例如隨即大量增加公債發行,並發起了日本全國性的「消費節約運動」。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市区和郊区展开。上海是中國當時首都南京門戶,又是中國經濟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上海為中國第一大商港,每年對外貿易額佔全國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劃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三个月。.

新!!: 上海中山故居和淞沪会战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上海孫中山故居上海孫中山紀念館上海孙中山故居上海孙中山纪念馆孫中山故居 (上海)孫中山紀念館 (上海)孙中山纪念馆 (上海)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