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黃道光

指数 黃道光

黃道光是在夜空中靠近太陽的地方,沿著黃道或黃道帶泛出略呈三角形的白色微光。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最適合觀察黃道光的時段是春季的暮光完全消失之後的西方天空,或是秋季曙光出現之前的東方天空。因為黃道光非常黯淡,月光或光污染很容易盖住黄道光。黃道光的強度會隨者远离太陽而減弱,但在非常黑暗的夜晚也能觀察到黃道光籠罩著整個黃道。事實上黃道光是散逸在整個天空的,在晴朗无月的夜晚大约能够占到夜天光总亮度的60%。在背對太陽的方向上可以看見一團微弱但比周圍稍亮一點的橢圓形的光暈,這就是所謂的對日照。 黃道光是被散佈在太陽系內的塵埃粒子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其光譜與太陽光是相近的。太阳系内的这些尘埃粒子稱為行星際塵雲,以太陽為中心呈现透鏡的形狀,一直擴散到地球公转轨道以外的空間。因為大部分行星际灰尘都位於黃道面上,所以看見的黃道光就沿著黃道散發出來。形成黃道光所需要的物質總量非常少,如果這些塵埃粒子的直徑都是1mm、反照率(反射光線的能力)和月球相当,那么每隔8公里需要一顆塵粒。對日照則是由在地球上看来正好對背著太陽方向的塵埃粒子造成的,能看見的發出微光的範圍大約是滿月大小。 坡印亭-羅伯遜效應會造成塵粒緩慢的以螺旋的路徑進入太陽,因此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新塵粒來補充黃道中的雲氣。來自彗星塵埃尾和小行星碰撞產生的塵埃粒子是補充形成黃道光和對日照的顆粒最主要的來源。這幾年,來自不同太空船的觀測顯示,確實有一些帶狀分布的塵埃粒子是與一些特定的小行星族和彗尾有所關聯。.

28 关系: 假日出天空亮度太阳系太阳系天体列表太陽神號宇宙背景探測者安德斯·埃格斯特朗对日照巴黎天文台主小行星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冕 (大氣層)光學現象灰塵猎户座流星雨爱德华·海斯行星際塵雲行星際物質麥克諾特彗星黃道十二宮黃道塵黄道霞光HD 69830極限星等河外背景光波特尔暗空分类法星周盤

假日出

假日出或曙光日狗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幻日,屬於光學現象暈的家族。 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事件,當太陽還在地平線下時,通過小冰晶體組成的卷雲或卷層雲反射或折射陽光造成的大氣光學現象。 假日出傳播的光比真實太陽的能量為低,但在視覺距離上的行為與真實的太陽上有著驚人的相似。它與日下暈非常相似,只是假日出時太陽還在地平線下,而冰晶在地平線之上。.

新!!: 黃道光和假日出 · 查看更多 »

天空亮度

天空亮度是指視覺感受的天空反射和輻射的光。事實上,晚上可以很容易地觀測到天空不是完全的黑暗。如果能將來自天空的光源(例如月光和來自城市的光汙染)完全移除,它看起來才是絕對黑暗,但這樣就不可能看見物體與天空的輪廓。 天空的亮度差別很大,每一天的主要原因也不盡相同。在白天,當太陽在地平面之上時,直接散射的陽光(瑞利散射)佔有壓倒性的優勢。在日出與日沒前後的曙暮光情況較為複雜,必須進一步的區分和了解。曙暮光依據太陽在地平面下的角度分為三個區段,每一段為6°。 在日沒之後的第一段是民用曙暮光,開始於日沒,結束於太陽在地平線下6°。緊接著的是航海曙暮光,太陽在地平線下的角度從6°-12°。最後是太陽在地平面下12°-18°的天文曙暮光。一般而言,當太陽的位置在地平面下18°,天空已經到達最黑暗的程度。 有幾個來源被認為是天空本質的亮度,統稱為氣輝,還有間接散射的陽光、散射的星光、和人為的光汙染。 氣輝現象是瑞典科學家安德斯·埃格斯特朗在1868年首先確認的。從此之後,在實驗室裡和對各種化學反應的研究,已經觀察到這是電磁能量過程的一部分。科學家也發現這些過程會出現在地球的大氣層,天文學家也已經驗證這些過程和排放的存在。.

新!!: 黃道光和天空亮度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黃道光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天体列表

太陽系天體列表收錄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太陽,及所有的行星和矮行星,還有較具代表性的太陽系小天體和1890年代以前發現的衛星。 依據行星定義,環繞太陽的天體可分為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而環繞它們的天體皆稱作衛星。小行星和彗星是由國際小行星中心認定並給予編號的天體,它們幾乎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只有少部份的小行星同時是矮行星。流星體是太陽系小天體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而質量最小的天體,因為難以觀測,只有在黃道光和對日照,以及成為流星時才容易被發現。.

新!!: 黃道光和太阳系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神號

太阳神-A和太阳神-B(即和)是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而发射进入日心轨道的两艘姊妹探测器。太阳神号是由西德和NASA联合研制的,分别于1974年12月10日和1976年1月15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太阳神号由于创造了人类的最大速度记录:252,792 km/h (157,078 英里/小时 或 43.63 英里/秒 或 70.22 千米/秒 或 0.000234c)而令世人瞩目。太阳神2号比太阳神1号飞抵太阳近300万千米,并于1976年4月17日抵达拱点,创造了0.29天文单位(或4343.2万千米)的距离记录,这刚好在水星的轨道之内。太阳神号在1980年代初完成了它们的主要任务,直到1985年它们还在朝地球传输数据。当前太阳神号探测器已经不再工作了,但仍停留在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中。.

新!!: 黃道光和太陽神號 · 查看更多 »

宇宙背景探測者

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也稱為探險家66號 ,是建造來探索宇宙論的第一顆衛星。他的目的是調查宇宙間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而測量和提供的結果將可以協助提供我們了解宇宙的形狀,這工作也將可以鞏固宇宙的大霹靂理論。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的看法:「宇宙背景探測的計畫可以視為宇宙論成為精密科學的起點。」 這個計劃的兩位主要研究員,乔治·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新!!: 黃道光和宇宙背景探測者 · 查看更多 »

安德斯·埃格斯特朗

安德斯·約納斯·埃格斯特朗(Anders Jonas Ångström,發音:,),瑞典物理学家,光谱学的奠基人。.

新!!: 黃道光和安德斯·埃格斯特朗 · 查看更多 »

对日照

對日照((德文的意思是"反向光")是在夜晚的反日點出現的微弱光斑。它表現為沿著黃道帶方向的微弱卵形光斑,約有幾度寬,10-15°長。它非常暗淡,如果夜晚有月光或靠近銀河,就觀察不到了。.

新!!: 黃道光和对日照 · 查看更多 »

巴黎天文台

巴黎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Paris)位于法国首都巴黎,是法国的国立天文台,在巴黎、墨东、南賽(Nançay)等地建有观测基地。 巴黎天文台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根据海军国务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的建议于1667年开始建立的,1671年完工,首任台长是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卡西尼,他曾在这里发现了土星的四个卫星(土卫八、土卫五、土卫四、土卫三)、卡西尼环缝、木星的较差自转、大红斑,解释了黄道光的成因。 1679年,巴黎天文台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天文年历,利用木星卫星的掩食帮助船舶测定经度。1863年,天文台出版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图。1913年9月,巴黎天文台用埃菲尔铁塔做天线,接收美国海军天文台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精确测定了两地的经度差。巴黎天文台还是国际时间局的所在地,直到国际时间局于1987年解散。.

新!!: 黃道光和巴黎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主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在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中,有98.5%是在这里被發現的這個數值来自2006年2月8日的資料。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組成,圍繞著太陽運動的小天體。因為在比較上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主小行星帶,简称“主带”。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木星巨大的引力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並造成許多星子相互間高能量的碰撞,造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繼續受到木星的攝動,形成了與木星的軌道共振。在這些軌道距離(即柯克伍德空隙)上的小行星會被很快地掃进其它軌道。 主帶內最早发现的三顆小行星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而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则为智神星、健神星和灶神星,它们的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在主帶中只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大約950 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不大,有些甚至只有塵埃那样大。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平安的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色彩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新!!: 黃道光和主小行星帶 · 查看更多 »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意大利文: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法文名让-多米尼克·卡西尼(Gian Domenico Cassini或Jean-Dominique Cassini),是一位在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境內)出生的法国籍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师。 卡西尼1625年出生于熱那亞共和國的佩里納爾多(即今意大利因佩里亞省佩里納爾多),在1648年至1669年期間曾在旁扎诺天文台工作。1640年起,担任博洛尼亚大学天文学教授,並在1671年巴黎天文台落成后成為该台的第一任總監直到去世。1673年加入法国国籍,改名为法文,即让-多米尼克·卡西尼,又称卡西尼一世(Cassini Ier,其曾孙与其同名,称卡西尼二世)。 卡西尼被认为与胡克同时发现了大红斑(1665年)。卡西尼是第一个发现土星的四个卫星(土卫八、土卫五、土卫四、土卫三)的人。1690年,他在觀測木星的大氣層時發現木星赤道旋轉得比兩極快,因此發現了木星的較差自轉。1675年,他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条暗缝,这就是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的卡西尼环缝。他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1671年到1679年,他仔细观测了月球的表面特征,1679年送呈法国皇家科学院一份大幅月面图,在一个多世纪内始终没人能在这方面超过他。1683年3月起,卡西尼研究了黄道光,认为它是由于行星际尘埃反射太阳光引起的,不属于大气现象。 卡西尼是一位保守的天文学家,他拒绝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反对开普勒定律、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光速有限说。卡西尼於1711年失明,次年(1712年)逝世于法国巴黎。除了天文學的貢獻以外,他亦曾被教宗委任治理波河的防治、管理及防汛工程。 当代人类探测土星的探测器“卡西尼号”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黃道光和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 · 查看更多 »

冕 (大氣層)

冕是太陽或其他天體由電漿構成的大氣層,延伸至太空中數百萬公里,在日全食的時候很容易看見,但使用日冕儀隨時都可以看見。在拉丁文中字根corona的意義就是光環。 高溫的日冕呈現特殊的光譜特徵,在19世紀產生了一些爭議,認為有一種早先未知的元素「coronium」。後來,這些光譜的特徵被追蹤對應上了高度電離的鐵(Fe(XIV)),顯示是在溫度超過106 K 的電漿 。 來自冕的光有三種主要來源,雖然所有的都分享相同的空間,但有各自不同的名稱。K-冕(源自德文的kontinuerlich,是"連續"的意思)是被陽光驅散的自由電子創造的,都卜勒致寬使被反射的光球層吸收線完全被遮蔽掉,讓光譜呈現連續而完全看不見吸收線。F-冕(F來自夫朗和斐)是由被陽光彈起的微塵粒子創造的,因為它包含了未加工就能在陽光下看見的夫朗荷斐吸收線,所以可以被觀測到。F-冕延伸到離太陽非常遠的距角時,就會被稱為黃道光。E-冕(E源自輻射這個字)是來自冠冕部分的電漿離子的發射譜線,並且是關於冕區成分的主要訊息來源 。.

新!!: 黃道光和冕 (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光學現象

光學現象是來自光和物質之間互動結果可以觀察到的事件。一般常見的光學現象通常是由來自太陽或月球的光與大氣、雲、水、灰塵和其他粒子相互作用,在大氣層中表现出的光學特性。其它現象可以是人為的光學效果或我們的眼睛产生的內眼學現象(幻影已經被排除)。 有許多現象肇因於光是粒子或波的本性。有些非常微妙,只有通過科學儀器的精密測量才能觀察到。一個著名的觀測是日食期間觀察到星光的偏折,這證明了相對論理論預測的空間彎曲。.

新!!: 黃道光和光學現象 · 查看更多 »

灰塵

塵是大氣中一種固態懸浮物,常態存在於空氣之中,易伴隨風的吹拂而四散至各處,包括家中的每一個角落。其粒徑大小有所差異,不一定能以肉眼見到。.

新!!: 黃道光和灰塵 · 查看更多 »

猎户座流星雨

獵戶座流星雨是發生在10月至11月初的流星雨,高峰期出現在10月21至22日,每小時約可以觀測到60顆來自獵戶座靠近雙子座邊緣輻射點的流星。不同於其他的流星雨,獵戶座流星雨在極大期的10月21至22日前後幾天都能夠見到,且來自輻射點的流星每小時大約仍有5至10顆。.

新!!: 黃道光和猎户座流星雨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海斯

爱德华·海斯(Eduard Heis)是一位德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1806年2月18日出生于科隆,1877年6月30日在明斯特去世。 1827年海斯从毕业波恩大学后,在科隆一所学校教授数学,1832年转至亚琛任教,并在那一直呆到1852年。1852年被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为明斯特大学首席教授,1869年成为该学院院长。 他在明斯特大学期间曾对夜空进行了一系列的观测,包括银河系、黄道光、恒星及流星,这些研究都发表在他的著作中,其中包括: 海斯在明斯特大学期间对夜空进行了一系列的观测,包括银河系、黄道光、恒星及流星。这些研究都发表在他的著作中,其中包括:.

新!!: 黃道光和爱德华·海斯 · 查看更多 »

行星際塵雲

行星際塵雲(Interplanetary dust cloud)是瀰漫在太陽系的行星空間與其它行星系空間的宇宙塵(漂浮在太空中的小顆粒)。它已經被研究了許多年,以了解其本質、起源和大天體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的太陽系,行星際塵埃粒子不僅散射陽光(稱為"黃道光",因為它們被侷限在黃道平面),也產生熱輻射,這是夜晚的天空中5至50微米波長的主要來源(Levasseur-Regourd, A.C. 1996)。這些在地球附近輻射出紅外線特徵的顆粒,典型的大小在50至100微米(Backman, D., 1997)。這些星際塵埃的總質量相當於一顆半徑15公里的小行星(密度大約是2.5公克/公分3)。.

新!!: 黃道光和行星際塵雲 · 查看更多 »

行星際物質

行星際物質是填充在太陽系的物質,太陽系內較大的天體,如行星,小行星和彗星都運行在其間。.

新!!: 黃道光和行星際物質 · 查看更多 »

麥克諾特彗星

麥克諾特彗星(正式編號:C/2006 P1)是一顆由澳大利亞的天文學家罗伯特·麦克诺特在2006年8月7日發現的彗星。它在2007年1月上旬,過近日點前亮度大增,是30年來最亮的彗星(只計最亮光度);也是70年來第二亮的,僅次於1965年達-17等的池谷·關彗星;比1947年的南天大彗星C/1947 X1、1976年的威斯特彗星C/1975 V1、1996年的百武彗星以及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都還要亮。一月底前在南、北半球較高緯度地區,白天肉眼可見。.

新!!: 黃道光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黃道十二宮

在西洋占星術之中,黃道十二宮是描述黃道帶上人為劃分的十二個隨中氣點移動(與實際星座位置不一致)的均等區域,以數學方式的劃分為十二個30°的扇區,並且在占星術領域上則使用這些區域分別充當實際天文學上的黃道星座。從(vernal equinox)開始的(黃道與赤道的交叉點之一),也稱為白羊宮的第一點。 黃道十二宮的順序依次為: 01.

新!!: 黃道光和黃道十二宮 · 查看更多 »

黃道塵

黃道塵,也稱為黃道雲,是太陽系內散佈在黃道面附近形成薄煎餅狀雲氣的集合體,因為所處的位置與行星所在的黃道一致因而得名。這些塵埃粒子的直徑介於1至300微米之間,來源是彗星由彗尾拋出的顆粒,或是小行星碰撞產生的碎屑。於1934年被德國天文學家Walter Grotrian發現。 在2007年8月,皇后合唱團的首席吉他手布賴恩·梅摒棄了從事36年的音樂生涯,以在黃道塵的徑向速度遞出了博士論文。之所以以此為題的一個原因可能是這個題目幾乎沒有人從事研究,而在近年來這已是過時的題目了。 臨近恆星環繞著的黃道塵稱為外星黃道塵,來自其中的雜訊所形成的影像,可能是系外行星存在的直接影像。.

新!!: 黃道光和黃道塵 · 查看更多 »

黄道

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准。另外,黄道也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共面(看起来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并不能经常被观测到,地球自转产生了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这掩盖了太阳相对其他星星运动的轨迹。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蚀(eclipse)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新!!: 黃道光和黄道 · 查看更多 »

霞光

霞光(或天空輝光)是部分來自夜空本身的光照,而最常見的來源自人造光源發出的光汙染。這些累積在高空中的大片霞光,可以來自數公里外城市無用的光照。來自人造燈光的霞光在全世界大多數城鎮和集中居住區普遍的都可以的觀察到,會在它們的上空形成一個發光的圓頂。霞光的穹頂可能很大,可以覆蓋整個城市,也可以很小,只會照亮該購物中心或體育場的上空。 雖然通常都是人造光,霞光也包括天然的來源,像是在夜晚漫射在空中的黃道光、星光,和高層大氣發出來的氣輝 。 霞光也可能是自然事件引發的,例如1908年的通古斯事件,一顆直徑數米的流星體,在俄羅斯克拉斯諾雅斯克邊疆區的通古斯河上空平均半徑5-10公里處爆炸。估計這次爆炸釋放的能量有15百萬噸上下,是1945年投擲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能量的1,000倍,或是曾經引爆過威力最大的核彈,沙皇炸彈的三分之一強。通古斯爆炸輻射的光線非常強烈,創造出的霞光遠在英格蘭都能看見。那裏的人經歷了數週了斷斷續續的光明之夜("bright nights",現在是與霞光同意義的術語)。.

新!!: 黃道光和霞光 · 查看更多 »

HD 69830

HD 69830是一顆位於船尾座,距離大約41光年的橘色恆星。在2005年,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發現一圈小行星帶環繞著這顆恆星。這個小行星帶比太陽系的小行星帶大了許多,並且更為活躍。而在2006年,確認有三顆海王星質量的系外行星環繞著這顆恆星,並且它們的活動像小行星帶的牧者一樣 。.

新!!: 黃道光和HD 69830 · 查看更多 »

極限星等

極限星等是天文學上由給定的儀器可以檢出的最暗弱天體的視星等 。 在某些情況下,極限星等指给定设备可以检测到的上限阈值。在更正式的使用上,極限星等指的是信號強度(例如,20σ是10星等)。有時極限星等是由儀器使用的目的來規範(例如,光度計的星等是10等星),這聲明光度計可以很可靠的測量檢測星等比10等更亮的星。 國際暗天協會一直致力於减少霞光和光汙染,以提升極限星等。.

新!!: 黃道光和極限星等 · 查看更多 »

河外背景光

河外背景光(extragalactic background light,EBL)是由於恆星形成過程加上活躍星系核(AGNs)的活動累積在宇宙中形成的瀰漫性輻射。這種輻射涵蓋的波長範圍在0.1~1000微米(這些是紫外線、光學、和紅外電磁頻譜的範圍)。河外背景光被定義為涵蓋整體電磁頻譜的瀰漫河外背景輻射(DEBRA,diffuse extragalactic background radiation)的一部分,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後,河外背景光是第二高的彌漫背景能量,因而成為了解宇宙能量平衡必要的條件。 對河外背景光的了解也是研究非常高能(VHE, 30 GeV-30 TeV)天文學的基礎。來自宇宙距離的VHE光子會被成對產生的河外背景光的光子稀釋。因此,在研究VHE來源的內在屬性上,有必要知道河外背景光的光譜能量分布(SED,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新!!: 黃道光和河外背景光 · 查看更多 »

波特尔暗空分类法

波特爾暗空分類法(Bortle scale)是业余天文学中用以测量特定观测点天空亮度的分类法,它量化了天体的可观察性以及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干扰程度。为了帮助业余天文爱好者能容易地分辨出观测地点的黑暗程度,約翰·波特爾创立了这套分类法,并于2001年2月在天空与望远镜杂志上发表。这套分类法共分九级, 由在地球上能看到的最黑程度的天空起,逐级到繁华城市市中心的天空。.

新!!: 黃道光和波特尔暗空分类法 · 查看更多 »

星周盤

星周盤 (circumstellar disk)是在環繞著恆星的軌道上,由氣體、塵埃、星子、小行星或碰撞的碎屑堆積,構成花托或環狀的物質。環繞在年輕的恆星周圍,將來可能成為構成行星的原料;環繞在成熟的恆星,它們可以發展成微星;而如果是環繞著白矮星,則表明了是整個恆星演化過程剩下來的材料。這些盤面可以呈現如下的形式:.

新!!: 黃道光和星周盤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黄道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