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魔笛

指数 魔笛

《魔笛》(Die Zauberflöte),编号K.620。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于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維登劇院首演,作者于同年去世。 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C.

75 关系: 埃娃·琳德反派角色古斯塔夫·馬勒台視交響樂團安娜·涅特列布科安东尼奥·萨列里安魂曲 (莫扎特)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小行星3026小行星471小行星539席卡內德 (音樂劇)丽塔·史塔里希一位小姑娘或太太交響情人夢音樂列表庫特·艾希霍恩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伊曼紐爾·席卡內德張清郎弗朗辛·若尔迪德意志留声机在這些聖殿之中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囧男孩噢,別發抖,我的愛子皮諾丘 (電視劇)灼眼的夏娜第20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維也納河畔劇院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終末的伊澤塔盧西亞·波普花腔女高音音樂劇莫華倫莫札特歌劇列表莫扎特作品列表菲利浦·約丹鐘琴非此即彼西西里舞曲譚天樂贤者之石 (歌剧)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迪里拜尔阿瑪迪斯赫伯特·冯·卡拉扬蒙特賽拉特·卡芭葉邱君強自殺...至福樂土艾度·迪華特艾迪塔·葛貝洛娃鋼片琴這幅畫像迷人美豔陳浩峰 (歌手)Mateki: The Magic Flute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The Magic Flute林惠珍格羅佛·安德伍德歌劇作曲家列表歌唱剧歌剧江守徹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之死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法爾可洛特·赖尼格木村昴我正是一個捕鳥人旅行者1号旅行者金唱片旅行者金唱片内容9月30日 扩展索引 (25 更多) »

埃娃·琳德

埃娃·琳德(Eva Lind),奥地利女高音歌唱家。 出生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她19岁凭借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唱歌剧《魔笛》中的经典选段《夜后》,以及初次亮相于巴塞尔演出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此后埃娃更是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主要音乐厅以及歌剧院的邀请。 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期间,埃娃还饰演过诸多著名歌剧的角色,如:Nannette(出自歌剧《法斯塔夫》)、Siebel(出自歌剧《浮士德》)、Sophie(出自歌剧《玫瑰骑士》)、Sophie(出自歌剧《维特》)、Celia(出自歌剧《鲁乔席拉》)、Lucia(出自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以及Adele(出自歌剧《蝙蝠》)。 埃娃至今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市音乐厅以及歌剧院表演过,诸如:米兰、巴黎、伦敦、纽约、维也纳、柏林、慕尼黑、汉堡、苏黎世、斯德哥尔摩、奥斯陆、马德里、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布宜诺斯艾利斯、北京、上海、香港、深圳、东京、大阪等。同时她也参演了许多的节日表演,如: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维罗纳歌剧节、石勒苏毅格-荷尔斯泰因节、葛莱英德堡艺术节、慕尼黑歌剧节、舒伯特艺术节以及因斯布鲁克古典音乐节。 她的保留曲目包括意大利歌剧角色Lucia(出自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Amina(出自歌剧《梦游女》)、Marie(出自歌剧《军中女郎》)、Elvira(出自歌剧《清教徒》)、Violetta(出自歌剧《茶花女》)、Gilda(出自歌剧《弄臣》)以及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经典歌剧中的角色Konstanze(出自歌剧《后宫诱逃》)、Sophie(出自歌剧《玫瑰骑士》)还有法语歌剧中的一些角色诸如Juliette(出自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Manon,Ophelie(出自歌剧《哈姆雷特》)、Micaela(出自歌剧《卡门》)。 埃娃·琳德还与诸多世界级音乐大师同台合作过,如:鲁契亚诺·帕瓦罗蒂、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并且她还与许多著名指挥同台演出过,如:穆蒂、阿巴多、索迪、哈农库特、安德鲁·普列文、梅纽因、马里、萨瓦莉施、马世尔、泰特、普列特莱以及小泽。 埃娃除了参与了许多的歌剧演出,她还参与了许多的音乐会(如: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海顿的创世纪以及奥尔夫的卡尔米拉.布拉那等。)以及独唱音乐会(演唱了莫扎特、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沃尔夫、勃拉姆斯、施特劳斯、李斯特、马勒、加布里埃尔·福莱以及德彪西等人的音乐作品)。 如今大量的唱片记录了艺术家的种种卓越演艺。埃娃·琳德至今已经录制了诸多完整的歌剧作品(如:由Jeffrey Tate指挥的《霍夫曼的故事》、由Neville Marriner指挥的《魔笛》、由Colin Davis指挥的《自由射手》以及其他许多著名歌剧)与此同时也录制了10个人唱片曲以及3张DVD光盘。 埃娃·琳德也曾进行过多次来华演出:2003年埃娃在香港与斯图加特国家歌剧院合作演绎了莫扎特经典歌剧《后宫诱逃》中的Konstanze一角;2005年她再次来华与中国著名男中音廖昌永先生于上海歌剧院同台合作,演绎了著名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Rosina一角(罗马歌剧院版本);2007年埃娃又在上海举行了一场庆典音乐会;2011年她又携手德国柏林爱乐乐团在中国几大城市进行巡回演出(其巡演城市有北京,上海,大连,长沙等地)并且于2012年12月,埃娃被邀请作为德国广播交响乐团中国巡演深圳站音乐会演出的驻场嘉宾。 Category:奧地利女高音.

新!!: 魔笛和埃娃·琳德 · 查看更多 »

反派角色

反派角色可能代表惡役角色或對立角色。(在寶可夢卡通中的小次郎說「ラブリーチャーミーな敵役」儘管被翻譯為「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在此的反派角色指的是對立角色而非惡役角色。) 惡役角色(Villain),又稱奸角、惡役,是故事中的一種角色類型,扮演邪惡的一方。通常會擔任主角的對手或故事的對立角色、並會對其他角色帶來負面影響。 惡役是懲惡類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這類故事以懲罰邪惡為主題,而惡役就是扮演邪惡的一方。.

新!!: 魔笛和反派角色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馬勒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猶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揮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廣而得到复兴,其音樂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甚為频繁地被演出,亦有無數其作品之录音發行。 马勒是犹太人,出生于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出身并不显贵,但在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才华。1878年,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欧洲众歌剧院中担当过指挥;并于1897年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现在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监。在维也纳的十年--,马勒从信仰犹太教转变为信仰天主教,但由于其犹太血统,还是颇受反犹舆论的攻击和排挤。然而他的演出不仅水平优异,而且具有创新性,使他至今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指挥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对瓦格纳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绎最为突出。晚年他也短暂地担任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总监。 马勒的创作范围较窄,作品数量不多。终其一生,作曲总是指挥之外的副业。其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交响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响曲篇幅很长,最短者也接近一个小时;规模庞大,增加了乐队编--,并在第二、三、四、八几部中加入了人声;其宏篇巨製《第八交响曲》除超大編制管弦樂團外,更动用了八位独唱家和两个混声四部合唱团,首演时乐手数达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響曲」之別稱。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随着争议,很久之后才得到批评家的认可;只有《第八交响曲》在首演时就大获成功。马勒的音乐直接影响了许多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尤其是zh:勋伯格; zh-hans:勋伯格; zh-hant:荀白克-、贝尔格和韦伯恩。此外,zh:肖斯塔科维奇; zh-hans:肖斯塔科维奇; zh-hant:蕭士塔高維契-和zh:布里顿; zh-hans:布里顿; zh-hant:布瑞頓-也为马勒所影响。1955年,国际古斯塔夫·马勒学院成立,以纪念其生平与作品。.

新!!: 魔笛和古斯塔夫·馬勒 · 查看更多 »

台視交響樂團

台視交響樂團(Taiwan Television Symphony Orchestra),為台灣電視公司(台視)所屬之交響樂團及第一個樂團,成立於1967年7月7日。.

新!!: 魔笛和台視交響樂團 · 查看更多 »

安娜·涅特列布科

安娜·尤利耶芙娜·涅特列布科(Anna Jur'evna Netrebko,)是來自俄羅斯,當紅於世界歌劇界的女高音歌手。她不僅具有華麗的嗓音,扎實的歌唱基本功,而她的美貌更是為人所稱道。她與更因男高音羅蘭度·維拉臣多次成功合作,而和其被並稱為當今歌劇界的「夢幻情侶」。2006年她在萨尔兹堡取得奥地利国籍。.

新!!: 魔笛和安娜·涅特列布科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萨列里

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意大利作曲家,生于威尼斯共和国莱尼亚诺,在奧地利帝國维也纳逝世。.

新!!: 魔笛和安东尼奥·萨列里 · 查看更多 »

安魂曲 (莫扎特)

《d小调安魂弥撒曲》,KV626,或简称《d小調安魂曲》,是莫扎特創作的一套安魂曲,亦是他最後的作品之一,写于1791年。.

新!!: 魔笛和安魂曲 (莫扎特) · 查看更多 »

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

《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是一部描寫天才指揮家與內向的首席小提琴家,充滿戲劇性的愛情喜劇。為日本長篇輕小說,合共六部、正章連外章日語版本暫為34卷。作者為秋月こお(又譯作秋月扣或秋月皓),前19卷的插畫由西炯子負責,而其後的則插畫由後籐星繪畫,由角川書店結集出版。自1992年10月起於Magazine Magazine旗下雜誌《June》連載。。曾被改編成廣播劇CD及動畫化等作品。因為這部作品的人氣使很多人對古典音樂有興趣,日本亦有地方交響樂團仿傚作品中的活動。近年其插畫師後籐星亦繪畫了漫畫版以慶祝出版十週年。.

新!!: 魔笛和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026

小行星3026(3026 Sarastro)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名稱來自歌劇《魔笛》角色。1977年10月12日,P. Wild在齐美尔瓦尔德发现了此天体。 这颗小行星的绝对星等为106.1772312283901等。.

新!!: 魔笛和小行星302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71

小行星471(471 Papagena),是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于1901年6月7日在德国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471以是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的歌剧《魔笛》角色帕帕基娜命名。.

新!!: 魔笛和小行星47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39

小行星539(539 Pamina),是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于1904年8月2日在德国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利用照相法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539以奧地利音乐家莫扎特出品歌剧《魔笛》劇中人物命名。.

新!!: 魔笛和小行星539 · 查看更多 »

席卡內德 (音樂劇)

《席卡內德──魔笛背後紛亂喧鬧的愛情故事》(Schikaneder – Die turbulente Liebesgeschichte hinter der Zauberflöte)是德國作曲家和克里斯蒂安·斯圖佩克編寫的音樂劇。其內容為德國音樂家伊曼紐爾·席卡內德和其妻的生平和愛情故事,於2016年9月30日在維也納萊蒙特劇院首度公演。.

新!!: 魔笛和席卡內德 (音樂劇) · 查看更多 »

丽塔·史塔里希

丽塔·史塔里希(Rita Streich,1920年12月18日在巴尔瑙尔,俄罗斯-1987年3月20日在维也纳)是战后最重要的德国花腔女高音歌手。 史塔里希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俄国人。小时候她跟随双亲迁往德国。这就是说她是在双语环境中长大,这对她日后的演唱生涯意义重大。她的教师有Willy Domgraf-Fassbaender,Erna Berger和Maria Ivogün。 她的首演是1943年在波希米亚奥辛市立剧院,演唱理查·施特劳斯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的Zerbinetta。三年后她获得了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一个职位,她在那里一直唱到1952年。1953年她转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她曾在拜罗伊特音乐节,萨尔斯堡音乐节,罗马,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皇家歌剧院,芝加哥等地登台。1957年她巡演北美洲。 自1974年起她就到了埃森鲁尔区Folkwang高校和维也纳音乐学院教学。1983年起她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举办了大师班。 她的演唱角色有《依多美尼奥》,《女人心》,《后宫诱逃》,《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的花腔女高音。她的双语优势,使得她能不带任何口音演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 史塔里希的名演:.

新!!: 魔笛和丽塔·史塔里希 · 查看更多 »

一位小姑娘或太太

一位小姑娘或太太(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是1791年歌劇《魔笛》第二幕內由男中音角色——演唱的詠嘆調,由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作曲,伊曼紐爾·席卡內德作詞。本曲的調性為F大調,由旋律相同的三段構成,各段前為行板(Andante),後為快板(Allegro),反覆三遍。.

新!!: 魔笛和一位小姑娘或太太 · 查看更多 »

交響情人夢音樂列表

本列表是漫畫作品交響情人夢所使用的音樂列表:.

新!!: 魔笛和交響情人夢音樂列表 · 查看更多 »

庫特·艾希霍恩

庫特·彼得·艾希霍恩(Kurt Peter Eichhorn;),德國指揮家,以指揮布魯克納與卡爾·奧福的音樂聞名。.

新!!: 魔笛和庫特·艾希霍恩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奥尔加·伊丽莎白·弗里德里克·舒瓦兹科普夫女爵士,(Dame Olga Maria Elisabeth Frederike Schwarzkopf,1915年12月9日亚罗钦生-2006年8月3日施伦斯逝,原名Olga Maria Elisabeth Frederike Schwarzkopf),德国歌剧歌曲演员。她被视为20世纪后半叶女高音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尤擅长莫扎特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演绎。她在1953年与瓦尔特·莱格结婚,歸化英国国籍。在2006年8月2日夜晚到3日的凌晨間,於睡眠中過世,享壽90歲。.

新!!: 魔笛和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 查看更多 »

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伊曼紐爾·席卡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18世紀德意志劇作家、戲劇歌唱家、演員,曾任維也納河畔劇院經理,委託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替德語歌劇《魔笛》作曲,其本人則擔任編劇及作詞工作,並在1791年該劇首演時親自扮演劇內的男中音角色——。.

新!!: 魔笛和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 查看更多 »

張清郎

張清郎,台灣新竹人,男中音、合唱指揮與音樂教育者。.

新!!: 魔笛和張清郎 · 查看更多 »

弗朗辛·若尔迪

弗朗辛·若尔迪(Francine Jordi,,生於瑞士伯尔尼州里希根,原名弗朗辛·雷曼)是一名瑞士德语民俗流行音乐(Schlager)和民俗音乐歌手和作曲家。.

新!!: 魔笛和弗朗辛·若尔迪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留声机

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縮寫為DGG,不過現在多被稱作DG。公司在草創時期就是以生產及銷售留聲機及唱片為主,因為這個基礎,令它後來成為世界著名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之一。目前公司位於漢堡市。 DG公司歷史逾百年,見證了整個20世紀古典音樂界及唱片業的發展,它在70年代初成為寶麗金唱片集團(PolyGram)的一份子,當時迪卡唱片公司(Decca)和飛利浦唱片公司(Philips)亦隸屬於同一集團;不過集團後來在1998年被環球唱片收購。 現在DG公司擁有阿奇夫(Archiv),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兩個子品牌。其中阿奇夫以錄製古樂,特別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為主。DG公司在美國、日本和法國都有分部。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全球唱片業蕭條,新唱片數量大幅下滑。為了保持優勢,DG公司提出的策略是,一方面繼續支持樂壇新人,製作新的錄音;另一方面,不斷再版錄音庫裡的珍貴錄音資料,並對其使用「原像位元處理」(Original-Image Bit-Processing)技術重新母帶重製(remastering)再發行。 DG公司的錄音風格是,注重整體效果的平衡。技術方面,不追求發燒特效,所以它的錄音出現暴音等瑕疵的情況少,錄音質量有保證。.

新!!: 魔笛和德意志留声机 · 查看更多 »

在這些聖殿之中

在這些聖殿之中(In diesen heil'gen Hallen)是1791年歌劇《魔笛》第二幕內由男低音角色——演唱的詠嘆調,由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作曲,伊曼紐爾·席卡內德作詞,屬E大調甚緩板(Larghetto)。此曲在劇情上緊接於花腔女高音角色的詠嘆調「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後,並在歌詞中融入友愛、寬恕等共濟會教義,兩者形成強烈之對比。.

新!!: 魔笛和在這些聖殿之中 · 查看更多 »

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

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是1791年歌劇《魔笛》第二幕內由花腔女高音角色演唱的詠嘆調,由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作曲,伊曼紐爾·席卡內德作詞,屬甚急速快板(Allegro assai),整體調性為D小調,中段轉為F大調,並以高音技巧知名。.

新!!: 魔笛和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 · 查看更多 »

囧男孩

是一部2008年兒童成長台灣電影,由楊雅喆導演所執導,李冠毅與潘親御分別飾演「騙子一號」和「騙子二號」,另有梅芳與馬志翔等老牌演員演出,阮經天也在本片中特別演出長大後的「騙子二號」。電影在2008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與台北電影節首映,於2008年9月5日在台灣上映。.

新!!: 魔笛和囧男孩 · 查看更多 »

噢,別發抖,我的愛子

噢,別發抖,我的愛子(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是1791年歌劇《魔笛》第一幕內由花腔女高音角色演唱的詠嘆調,亦為該角登場後所唱的第一首曲,由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作曲,伊曼紐爾·席卡內德作詞。本曲分為三段,前為宣敘調,屬莊嚴快板(Allegro maestoso),調性為降B大調,中段轉為G小調甚緩板(Larghetto),後段則變為降B大調中庸快板(Allegro moderato),花腔唱段也於此段展開。.

新!!: 魔笛和噢,別發抖,我的愛子 · 查看更多 »

皮諾丘 (電視劇)

《皮諾丘》(피노키오,-)為韓國SBS於2014年11月12日起播出的水木迷你連續劇,由朴信惠、李鍾碩及金英光主演,《聽見你的聲音》趙秀沅導演與朴惠蓮作家合作打造。.

新!!: 魔笛和皮諾丘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灼眼的夏娜

| | 《灼眼的夏娜》(灼眼のシャナ)是日本作家高橋彌七郎撰寫的系列輕小說,伊東雜音繪製插畫。作者曾自言以娛樂動作小說為該作定位而進行創作。系列共有正傳22卷及短篇集第0卷、S~SIII三卷,共計26卷。截至2013年,日本當地小說銷售量達到860萬冊。 由原作改編的電視動畫第一季於2005年10月推出,共24話;以原作輕小說第一卷為題材的劇場版則於2007年4月21日在日本上映;第二季電視動畫於2007年10月4日在日本MBS開始播放;2009年10月23日起陸續推出四卷OVA,名為《灼眼的夏娜S》;最終季電視動畫則於2011年10月7日在日本TOKYO MX開始播放。台灣於2009年7月10日在Animax動漫台播映第二季。香港於Animax在2007年播放第一季,2009年8月5日播放第二季。 先後兩次被改編為漫畫版,此外尚有4本畫集、廣播劇CD及PS2、NDS遊戲軟體等發行。.

新!!: 魔笛和灼眼的夏娜 · 查看更多 »

第20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作品號K.

新!!: 魔笛和第20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河畔劇院

維也納河畔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位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座建於帝王時代的歷史劇院。它是由維也納熟知戲劇的伊曼紐爾·席卡內德所建造,莫扎特在1791年首演的歌劇魔笛的詞曲。在席氏的開場之下,劇院於1801年6月13日啟用,緊接著演出Alexander Teyber的歌劇 "Alexander"。 儘管維也納(Wien)是劇院名稱的一部分,但它的來源是流經劇院旁的維也納河(Wien River、Wienfluss)的名字。例如"an der Wien"是來自「在維也納的堤岸上」(on the banks of the Wien)。今日河流是流經這一個地區,還有一座露天市場Naschmarkt。 1786年席卡內德獲得建築新劇院的准許,但是他一直到1798年才覺得準備好要動工興建。該建物是由建築師Franz Jäger所設計,於1801年完工。它被描述"具有最完整的設備以及當代最大的劇院之一"。.

新!!: 魔笛和維也納河畔劇院 · 查看更多 »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爵士,CBE (Sir John Eliot Gardiner,)生於英国多赛特,是一位指挥家和合唱指挥家。.

新!!: 魔笛和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 查看更多 »

終末的伊澤塔

《終末的伊澤塔》(終末のイゼッタ)是一部由藤森雅也执导,亚细亚堂制作的原創動畫,于2016年10月1日在AT-X首播。《伊泽塔》于2016年6月24日正式發表,並公開宣傳影片及官方網站,但並未提及製作團隊及聲優。直至同年9月2日,官方才首次公開本作的製作團隊及聲優名單等資訊。 本作是藤森雅也第一次执导的长篇动画,在此之前也有不少动画制作的经验。本片的角色原案由被认为与abec同一人的BUNBUN设计,角色设计、总作画监督则为山下祐,Abec与山下祐皆与《刀剑神域》的制作有关联。山下祐一贯负责任的在动画制作过程中般保持人物设计出的形象。作为动作作画监督的竹内哲也所擅长表现的烟雾、物体碎片和枪支也是《伊泽塔》中常见的构成元素。受出资方制片人的要求,在配乐方面启用了未知瑠。.

新!!: 魔笛和終末的伊澤塔 · 查看更多 »

盧西亞·波普

盧西亞·波普 (Lucia Popp,),斯洛伐克女高音歌劇唱家,是20世紀後半頁最受歡迎的花腔女高音之一,以飾演莫札特筆下《魔笛》中的夜--而聞名於世。晚年轉換行當,改唱瓦格納和理夏德·施特勞斯的抒情女高音角色,同樣出色。.

新!!: 魔笛和盧西亞·波普 · 查看更多 »

花腔女高音

花腔女高音(意大利语:Coloratura Soprano)是在西洋古典音乐中,有花腔技巧的女高音,就是说主要在高音域的炫技演唱。花腔女高音要求一如戏剧女高音,需有优秀的高音区演唱技巧,换气技巧,气量和耐力。 根据角色要求的情感内容分为:.

新!!: 魔笛和花腔女高音 · 查看更多 »

音樂劇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簡稱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和綜藝結合的一種音樂表演。它以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等情感引发剧情,再通过演員的語言、音樂、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衆。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真善美、西城故事、悲惨世界、貓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而习惯上称呼为音乐剧的戏剧,多是指西方音乐剧。.

新!!: 魔笛和音樂劇 · 查看更多 »

莫華倫

莫華倫 (Warren Mok Wah-yeun,),澳門居港男高音歌唱家,為中國三大男高音之一。祖籍廣東珠海會同村,為香港開埠初期太古洋行買辦莫仕揚家族家族成員,莫慶義醫生之子。7歲隨父母移居香港,後移民美國,近年回流香港。 莫華倫是夏威夷大學學士、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音樂碩士。1987年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初度登台,曾飾演50多個角色,亦灌錄了很多唱片。近年亦涉足音樂製作,旨在把歌劇介紹給亞洲的聽眾,此外由2000年起擔任澳門國際音樂節總監以及港澳多個歌唱團的指揮、顧問等。.

新!!: 魔笛和莫華倫 · 查看更多 »

莫札特歌劇列表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创作的歌剧作品总计有22部。这些歌剧的类型以及规模各有不同。其中既有莫扎特早年临摹之作,也有他后来技巧纯熟时的作品。这些歌剧中有三部没有最终完成,并且直到他去世多年后才得以上演。莫扎特几齣成熟时期的歌剧都是世界各地上演不息的经典剧目。 莫扎特幼年即有采撷吸收各种风格作品中养分的能力。在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他说:“您知道,从任意一个类型或风格的作品中,我都可以多多少少地学习模仿一些东西。”他善于运用这种天赋来同化与完善学习内容,并由此创新进而实现更大的突破。因而,他早年虽然会循规蹈矩地按照正歌剧、喜歌剧以及歌唱剧的传统去创作作品,但在成熟后就会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来改良这些体裁。比如《唐·喬望尼》就结合了正歌剧与喜歌剧两种体裁的特点:这部剧既有正歌剧型的角色唐娜·安娜,也有喜歌剧型的角色莱波雷洛与泽琳娜,更有二者的混合体唐娜·埃尔薇拉。 莫扎特也常发展与提炼其早期作品中的一些创意与亮点。例如,一些研究者认为其晚期歌剧中的一系列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特别是那些既有魅力又谙于世故的“威尼斯风流妇人”,都能在莫扎特早期作品中发现她们的影子:比如巴斯蒂妮(《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妮》)与桑德里娜(《假女园丁》)就是康斯坦策(《后宫诱逃》)与帕米娜(《魔笛》)的原型。桑德里娜的配角塞尔佩塔则是布隆德(《后宫诱逃》)、苏珊娜(《费加罗的婚礼》)、泽琳娜(《唐·喬望尼》)以及蒂丝皮娜(《女人皆如此》)这些光彩照人的配角的前身。 这些歌剧取材广泛。早期作品的剧本大多改编自己有的作品。由莫扎特自己挑选的第一个剧本是1781年神父所写的《依多美尼欧》。五年后,他开始与其最重要的伙伴,洛伦佐·达·彭特,的合作,并迎来了自己的“凤凰涅槃”。此前曾有达·彭特早在1783年即为未完成的《失望的新郎》写过剧本的说法,但目前的研究否定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莫扎特认为,作为作曲家,他也应该为剧本投入大量精力,以令其更好地为音乐服务。音乐学家这样写道:“达·彭特可能确实在对于戏剧性的需求方面与莫扎特一拍即合。但在与达·彭特合作前,莫扎特曾带些威胁意味地要求过几个作家在剧本中安排其所爱的充满戏剧性的合唱。”.

新!!: 魔笛和莫札特歌劇列表 · 查看更多 »

莫扎特作品列表

以下是奧地利作曲家 Category:各作曲家樂曲列表 cs:Seznam skladeb Wofganga Amadea Mozarta es:Anexo:Catálogo Köchel de la obra de Mozart.

新!!: 魔笛和莫扎特作品列表 · 查看更多 »

菲利浦·約丹

菲利浦·約丹(Philippe Jordan,1974 年,蘇黎世- )瑞士指揮家。是歐洲目前最炙手可熱的青年指揮之一。 出生於音樂戲劇世家,父親是瑞士知名指揮阿爾敏·約丹(Armin Jordan, 1932-2006),母親是愛爾蘭籍芭蕾舞者,妹妹是話劇演員兼編舞家。菲利浦自小在瑞士德語區長大(故稱呼其姓為德文發音之:約丹),由於父母的關係,身兼德語、法語、英語三種母語,其後,為了發展音樂職業生涯,並兼善義大利語和俄語。六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時進入蘇黎世少年合唱團,不久便於蘇黎世歌劇院製作之莫札特歌劇《魔笛》中,演唱小天使一角;十一歲開始學習小提琴,隨後進入蘇黎世音樂院,學習樂器演奏和理論作曲,並先後拿下鋼琴及指揮的雙文憑。 1994 年開始他的指揮生涯,先於巴黎擔任 Jeffrey Tate 的指揮助理,演出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根指環,然後,於德國烏姆市立劇院 (Stadttheater Ulm, 即卡拉揚起家之地) 擔任常任指揮,1998 年受丹尼爾·巴倫波因 (Daniel Barenboim) 之邀,轉往柏林國家歌劇院 (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 Berlin),擔任其助理,同年,以僅僅 24 歲之齡,於柏林國家歌劇院首演米堯(Darius Milhaud) 的歌劇《哥倫布》(Christophe Colombe, 1929),一舉成名,並於 2001 年,被奧地利格拉茲歌劇院 (Opernhaus Graz) 聘請為音樂總監(GMD),成為歐洲歷年來最年輕之音樂總監。2007 年起,獲邀出任柏林國家歌劇院的第一客席指揮 (Princeple Guest Conductor)。 2009 年起,接任巴黎國家歌劇院 (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音樂總監 (加尼葉劇院與巴士底歌劇院)、2014 年起同時兼任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音樂總監。.

新!!: 魔笛和菲利浦·約丹 · 查看更多 »

鐘琴

鐃鈸(右上方)和鐘琴(左下方) 鐘--琴(glockenspiel,glockenspiel,亦可簡稱為bells,香港稱為鐵片--琴,但容易跟另一種敲擊樂器鋼片琴混淆。)是一種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將不同音高的金屬片按鍵盤樂器的琴鍵排列好,然後鑲於支撐架上,並以琴棒敲打琴鍵發聲。由於能產生不同的音高,鐘琴能如一般的樂器般奏出旋律。 一般的鐘琴都有2個半八度至3個八度的音域,通常由F5至C8。個別型號甚至能將高音伸延至E8。記譜音比實際音低2個八度,因此鐘琴亦是移調樂器。 於一般演奏上,鐘琴的擺法和其他的鍵盤樂器相同,即低音部置於左方,高音部置於右方;但在軍樂隊時,鐘琴會垂直的架在演奏者的支撐架前,變成低音部在下方,高音部在上方,而琴鍵亦變成了橫放。.

新!!: 魔笛和鐘琴 · 查看更多 »

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丹麦文:Enten-Eller)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著作。.

新!!: 魔笛和非此即彼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舞曲

西西里舞曲(Sicilienne)是一种慢步舞曲,起源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节奏为12/8拍或6/8慢节奏,旋律抒情,伴奏多用分解和弦。 西西里舞曲起源于巴洛克时期,在古典主义时期非常流行,海顿在他的神劇《创世纪》中,莫扎特在他的《魔笛》中,都用西西里舞曲风格写过女高音咏叹调,在出名的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结尾《哦,罗拉》也是西西里舞曲形式的作品。 法國作曲家佛瑞也曾写过西西里舞曲,最早出現在莫里哀戲劇《城市貴族》的配樂,是为钢琴和大提琴谱写的室内乐作品,后来也被改变为长笛演奏作品。.

新!!: 魔笛和西西里舞曲 · 查看更多 »

譚天樂

譚天樂 (Alex Tam,),男高音,合唱指揮,及作曲家。現為香港歌劇院合唱總監,艾莉亞音樂學院院長,香港演藝學院合唱指揮,及聲樂導師,香港浸會大學聲樂講師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http://rthk.hk/special/xmasconcert2014/artists03.htm.

新!!: 魔笛和譚天樂 · 查看更多 »

贤者之石 (歌剧)

《贤者之石》(又称《魔岛》,Der Stein der Weisen, oder die Zauberinsel)是由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与约翰·巴普蒂斯特·亨内贝格、弗朗茨·克萨韦尔·格尔、贝内迪克特·沙克及伊曼紐爾·席卡内德合写的一部两幕歌唱剧。剧本作者是席卡内德。.

新!!: 魔笛和贤者之石 (歌剧) · 查看更多 »

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

以下皆為Macross系列作品的虛構歷史,主要以日本與河森正治承認及公開的年表為主。近年《Macross Ace》的「超時空歷史年表」,以及「30週年Macross超時空展覽會」的「Macross History」已將《超時空要塞II:再愛一次》相關歷史整合納入。.

新!!: 魔笛和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 · 查看更多 »

迪里拜尔

迪里拜尔·尤努斯(دىلبەر يۇنۇس,Dilber Yunus,艺名:Dilbèr,),中国维吾尔族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被誉为中国的菲洛墨拉。她具有芬兰国籍。.

新!!: 魔笛和迪里拜尔 · 查看更多 »

阿瑪迪斯

《阿瑪迪斯》(Amadeus)是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編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改編自謝弗於1979年的舞台劇《》。描述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傳奇的一生。 《阿瑪迪斯》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新!!: 魔笛和阿瑪迪斯 · 查看更多 »

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出生于萨尔茨堡,是一位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年。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到1988年为止他发行超过1万张唱片约700款录音),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甚至部分現代樂派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新!!: 魔笛和赫伯特·冯·卡拉扬 · 查看更多 »

蒙特賽拉特·卡芭葉

麗亞·德蒙特賽拉特·薇維安娜·康塞普西翁·卡芭葉-富爾克(María de Montserrat Viviana Concepción Caballé i Folc ,),常簡稱蒙特賽拉特·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é),是加泰罗尼亚籍歌劇女高音演唱家,並以其美声唱法和對羅西尼、貝利尼和多尼采蒂等名家作品的深入刻劃而闻名。.

新!!: 魔笛和蒙特賽拉特·卡芭葉 · 查看更多 »

邱君強

邱君強,台灣指揮家,曾任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常任指揮。.

新!!: 魔笛和邱君強 · 查看更多 »

自殺

自殺是指當事者蓄意使自己死亡的行為。試圖自殺或非致命的自殺行為一般視為自殘,有自殺的意圖,但後來沒有死亡。协助自杀是指一個人藉由提供建議或是其他方式,協助有死亡意願者達成目的,但沒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這和安樂死不同,在安樂死中他人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是有自殺的想法,有可能會演變成。 自殺的風險因素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人格障礙或是物質濫用在內的心理疾病,其他因素還有因為經濟問題、人際問題或是霸凌而有的壓力而產生的衝動行為。以往曾試圖自殺的人,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也較高。自殺防制的方式包括管制可能用來自殺的物品(如槍枝及毒藥),提高取得的難度,治療心理疾病及物質濫用,改善媒體報導自殺的方式,及提升經濟條件等。生命線之類的協談電話雖常見,但到2007年時,有關其成效的研究還不太充份。 常用的自殺方法會隨著地區而不同,也會和自殺工具是否容易取得有些關係。常用的方式包括上吊、及枪械。自殺造成2013年842000人死亡,較1990的712000人增加,使之成為全球第十大死因。通常男性自殺完成的比率高於女性,而男性想要自殺的比率也是女性的四至五倍。估計每年有一千萬至二千萬人試圖自殺,試圖自殺可能會造成受傷甚至長期的失能 -->。在西方國家中,年輕人較容易有試圖自殺的情形,女性發生比率是男性的五倍。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自殺的看法受到宗教、榮譽感和人生意義這類普遍存在的議題所影響。亞伯拉罕諸教認為,所以自殺有違上帝旨意。在日本武士時代,切腹自殺象徵對失敗負責或表達抗議。印度習俗「薩提」,即丈夫過世後,寡婦因為自願或迫於家庭和社會壓力,在丈夫的中跟著自焚殉葬,後來在英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止。現在大部分西方國家已不再將自殺和自殺未遂視為非法,但自殺在許多國家仍屬於犯罪行為在20和21世紀,自殺已成為特殊情況下的抗議形式, 敢死隊和 自殺炸彈則用來作為軍事戰略或恐怖攻擊。自殺一詞源於拉丁語suicidium,意為「將自己殺死」。 2011年發表在上,追蹤台灣1080位社區自殺嘗試(自我傷害)者5年的研究,去探討這些被認為自殺最高危險群的人最後真的死於自殺原因的人有多少。在嘗試自殺後5年內,死於自殺的比例有3.8%。.

新!!: 魔笛和自殺 · 查看更多 »

至福樂土

Franz Nadorp作。 至福樂土(Ἠλύσιον πεδίον,Ēlýsion pedíon;英語:Elysium 或 Elysian Fields,音譯:伊利西恩、伊利西昂。中文翻譯上亦可名為歸靜樂土或是歸淨樂土,意為回歸安靜或回歸純淨的樂土。)是一個的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並由一些希臘的宗教教派的儀式與哲學流派所延續發展。最初是從冥府範圍分離出來,能夠獲准進入之資格為死後即將加入諸神行列的凡人和英雄等等。後來,祂也擴展到包含了由眾神所挑選的人,如正直有道德的人,還有偉人,在那裡死後的他們依然可以保有幸福,如生前所受到的庇佑以及快樂的生活,並且可以熱中於采取任何他們可以享福的生活方式。Peck, Harry Thurston (1897).

新!!: 魔笛和至福樂土 · 查看更多 »

艾度·迪華特

艾度·迪華特(Edo de Waart,)是荷蘭近代最卓越的指揮家。他以指揮樂團及歌劇節目享負盛名,並將部分二流樂團轉變為一流的樂團,因而被冠以「樂團建造者」之美譽。.

新!!: 魔笛和艾度·迪華特 · 查看更多 »

艾迪塔·葛貝洛娃

艾迪塔·葛貝洛娃 (Edita Gruberová,),斯洛伐克女高音歌劇唱家,近年倍受好評的花腔女高音。她那清晰、輕快且高而有力的嗓音,是她成為莫札特《魔笛》中夜后角色的理想扮演者,近年來,她通過出演若干重要的美聲歌劇中的主角,取得相當的成功。.

新!!: 魔笛和艾迪塔·葛貝洛娃 · 查看更多 »

鋼片琴

鋼片琴(celesta)是一種體鳴樂器,外型類似於直立式鋼琴。使用到鋼片琴最著名的作品為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當中的《糖梅仙子之舞》,和莫扎特的歌劇《魔笛》。.

新!!: 魔笛和鋼片琴 · 查看更多 »

這幅畫像迷人美豔

這幅畫像迷人美豔(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是1791年歌劇《魔笛》第一幕內由男高音角色——演唱的詠嘆調,由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作曲,伊曼紐爾·席卡內德作詞,屬甚緩板(Larghetto),調性為降E大調。.

新!!: 魔笛和這幅畫像迷人美豔 · 查看更多 »

陳浩峰 (歌手)

陳浩峰,香港演員、歌手及填詞人,為香港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駐團演員,音樂製作品牌人山人海成員,獨立樂隊假音人及der fluss成員,他是一位公開的男同性戀者。.

新!!: 魔笛和陳浩峰 (歌手) · 查看更多 »

Mateki: The Magic Flute

#重定向 魔笛.

新!!: 魔笛和Mateki: The Magic Flute · 查看更多 »

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

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Play World Tour)是臺灣歌手蔡依林的第四輪巡迴演唱會,由凌時差音樂、Live Nation與超級圓頂製作。該巡演於2015年5月22日於臺灣臺北市開始,並於2016年7月16日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結束。.

新!!: 魔笛和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 · 查看更多 »

The Magic Flute

#重定向 魔笛.

新!!: 魔笛和The Magic Flute · 查看更多 »

林惠珍

林惠珍 (Mewas Lin),活躍於台灣及東南亞的樂壇上的女高音,第一位以泰雅族原住民身分踏入樂壇的聲樂家。曾獲 V. Bellini 國際聲樂大賽第四獎,以及 G. B. Viotti 國際聲樂大賽決賽權。 1992 年獲選舊金山歌劇院太平洋之聲臺灣唯一入選者,赴舊金山歌劇院接受舞台訓練、觀摩及演出。 林惠珍富含技巧與力度的聲音,使情感表達遊刃有餘、收放自如,並充分表現出曲調之優美、高貴及戲劇性。曾到仁愛鄉、信義鄉的原住民部落,推展音樂欣賞演唱會的活動。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並兼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

新!!: 魔笛和林惠珍 · 查看更多 »

格羅佛·安德伍德

格羅佛·安德伍德(Grover Underwood)是奇幻小說《波西傑克森》系列的主角,由美國作家雷克·萊爾頓(Rick Riordan)所創。格羅佛·安德伍德是名半人半羊。.

新!!: 魔笛和格羅佛·安德伍德 · 查看更多 »

歌劇作曲家列表

本條目為重要歌劇作曲家之列表,上起自雅各布·佩里(十六世紀晚期義大利、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的作曲家),下至約翰·亞當斯(現代歌劇巨匠之一)。作曲家後附上其重要原由的簡略說明。欲查歌劇史緒論,請見歌劇。本列表依出生時間排序。.

新!!: 魔笛和歌劇作曲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歌唱剧

歌唱剧(德语:Singspiel)是带有歌唱和乐器音乐演奏的小型的话剧,起源于英国的“叙事歌剧”和法国的“喜歌剧”,十八世纪后半期传入德国,逐形成后来的歌唱剧。其特点是以音乐化的对白代替宣叙调的形式,加入民谣的风格,内容多带有政治讽刺的含义。.

新!!: 魔笛和歌唱剧 · 查看更多 »

歌剧

歌剧(opera,opere為複數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樣,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新!!: 魔笛和歌剧 · 查看更多 »

江守徹

江守 徹(えもり とおる,)是日本的演员、播音员、剧作家、翻译家。本名為加藤 徹夫(かとう てつお)。艺名的由来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文学座成员。.

新!!: 魔笛和江守徹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之死

作曲家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於1791年12月5日逝世,得年35岁。他离世前患病过程非常短促,而他离世时的景况历来吸引大量的研究和推测。.

新!!: 魔笛和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之死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奧地利大公國薩爾斯堡,逝世于維也納,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共濟會會員。.

新!!: 魔笛和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 查看更多 »

法爾可

法爾可(Falco),本名約翰·「漢斯」·赫策爾(Johann "Hans" Hölzel,),奧地利流行音樂歌手,作品廣受傳唱歡迎。1986年以《》(Rock me Amadeus)歌頌名音樂家莫札特勇奪德國、英國、美國三週流行音樂排行榜冠軍與最佳音樂錄影帶而聲名大噪。另有作品描述德奧著名民間故事魔笛改編之《維也納的呼喚》(Vienna calling)及描述娼妓遭重度精神病兇殺案之《》(Jeanny)也奪得歐陸流行音樂排行榜冠軍。除了是少數在以英文為主的全球歌曲市場中走紅之德語歌手外,也是近代饒舌歌曲的先驅之一。.

新!!: 魔笛和法爾可 · 查看更多 »

洛特·赖尼格

洛特·雷尼格(Lotte Reiniger;),德国剪影动画师及电影导演。.

新!!: 魔笛和洛特·赖尼格 · 查看更多 »

木村昴

木村昴(),日本的男性聲優、演員。所屬於Atomic Monkey,出生於德國薩克森自由州萊比錫,代表作品『哆啦A夢 (第2期)』(胖虎)。.

新!!: 魔笛和木村昴 · 查看更多 »

我正是一個捕鳥人

我正是一個捕鳥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是1791年歌劇《魔笛》第一幕內由男中音角色——演唱的詠嘆調,由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作曲,伊曼紐爾·席卡內德作詞,屬行板(Andante),調性為G大調,採民謠曲風,由旋律相同的三段構成。.

新!!: 魔笛和我正是一個捕鳥人 · 查看更多 »

旅行者1号

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重825.5kg,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18年仍然正常运作。它是有史以来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也是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飞行器。受惠于几次的引力加速,旅行者1号的飞行速度比现有任何一个飞行器都要快些,这使得较它早两星期发射的姊妹船旅行者2号永远都不会超越它。它的主要任务在1979年经过木星系统、1980年经过土星系统之后,结束于1980年11月20日。它也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号”成为第一个穿越太阳圈并进入星际介质的宇宙飞船。截至2018年1月2日止,旅行者1号正处于离太阳,是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 旅行者1号目前在沿飞行,并已经达到了第三宇宙速度。这意味着他的轨道再也不能引导太空船飞返太阳系,与没法联络的先驱者10号及已停止操作的先驱者11号一样,成为了一艘星际太空船。 旅行者1号原先的主要目标,是探测木星与土星及其卫星与环。现在任务已变为探测太阳风顶,以及对太阳风进行粒子测量。两艘旅行者号探测器,都是以三块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作为动力来源。这些发电机目前已经大大超出了起先的设计寿命,一般认为它们在大约2020年之前,仍然可提供足够的电力令太空船能够继续与地球联系。钚核电池能够保证旅行者号上搭载的科学仪器继续工作至2025年。2036年,讯号传输的电力将消耗殆尽。一旦电池耗尽,“旅行者1号”将继续向银河系中心前进,不会再向地球发回数据。.

新!!: 魔笛和旅行者1号 · 查看更多 »

旅行者金唱片

旅行者金唱片是一張於1977年隨兩艘航海家探測器發射到太空的唱片。唱片內收錄了用以表述地球上各種文化及生命的聲音及圖像,以期宇宙中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發現。旅行者探測器在距今40000年後,才會靠近最接近地球(1.6光年)的恆星。探測器被捕獲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唱片的最终目的虽然仍是與外星人溝通,但其对人类与宇宙之间关系的象征意义更大。.

新!!: 魔笛和旅行者金唱片 · 查看更多 »

旅行者金唱片内容

旅行者金唱片上刻录了116幅图片和各种自然界的声音,例如海浪、风、雷及动物所發出的声音,包括鸟类和鲸鱼。此外,还有来自不同文化的歌曲,用59种不同的语言講的问候语,以及来自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及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的讯息。唱片的内容由以康乃尔大学的卡尔·萨根为首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委员会筛选决定。 在美國太空總署接收到大眾對於在先驅者鍍金鋁板上以線條繪出一對裸體男性及女性圖像的批評後,總署不再批准薩根和他的同事收錄一名裸體男性及一名裸體孕婦的照片於唱片內,改以一對男女的輪廓代替。 以下是卡特總統於1977年6月16日置於旅行者探測器上的訊息節錄:.

新!!: 魔笛和旅行者金唱片内容 · 查看更多 »

9月30日

9月30日是阳历年的第273天(闰年是27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92天。.

新!!: 魔笛和9月30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