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奎萊亞

指数 阿奎萊亞

阿奎萊亞(Aquileia)是義大利乌迪内省的一个市镇,曾經屬於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519人,人口密度97.8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30004。 A Category:意大利世界遗产.

36 关系: 基奧賈戰爭卡诺莎之行卡洛林文艺复兴天主教帕維亞教區天主教康科迪亚-波代诺内教区天主教維托廖韋內托教區奧薩河 (烏迪內省)威尼斯威尼斯嘉年華會巴尔比努斯亞力山卓·帕多阿庇护一世伊松佐河戰役 (489年)佩雅托桥圣冈体诺堂 (威尼斯)匈人帝國利奧波德六世 (奧地利)冷河战役的里雅斯特科佩尔第一次里昂公會議義大利世界遺產列表狮子门 (维罗纳)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路易吉·德尔内里霍克森宝藏都靈和議阿奎莱亚圣母升天宗主教圣殿主教座堂阿奎莱伊阿阿提拉腓特烈二世 (奧地利)欧洲和北美洲世界遗产列表昆提卢斯教宗列表普皮恩努斯10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基奧賈戰爭

基奧賈戰爭(或翻譯為吉奧佳戰役,義大利語:Guerra di Chioggia)為威尼斯共和国與热那亚共和国在1378年至1381年所發生的戰爭,由威尼斯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另外,此次戰爭可視為威熱戰爭的一部分,為第三次(依算法不同或為第四次)威熱戰爭。.

新!!: 阿奎萊亞和基奧賈戰爭 · 查看更多 »

卡诺莎之行

卡诺莎之行(德语:Gang nach Canossa;意大利语:l'umiliazione di Canossa)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从莱茵河畔的施派尔到艾米利亚-罗马涅的卡诺莎城堡,以及围绕旅程的事件,发生在1077年1月。.

新!!: 阿奎萊亞和卡诺莎之行 · 查看更多 »

卡洛林文艺复兴

卡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發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的卡洛林王朝,由查理曼及其後續者在歐洲推行的文藝的復興運動,主要的進步在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當時歐洲普遍處於文盲或半文盲狀態,除了教士以外,幾乎沒有人會讀書,而低级教士的--也是很低的,同樣缺乏教育。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查理曼廣納歐洲的優秀學者来到帝国,恢復和興辦學校與圖書館,形成了文藝復興的局面。.

新!!: 阿奎萊亞和卡洛林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帕維亞教區

天主教帕維亞教區(Dioecesis Papiensis、Diocesi di Pavia),是義大利一個天主教教區。屬米蘭總教區。 教區包括帕維亞省的東北部。2004年有教友158,711人,佔總人口98.2%。有九十九個堂區、司鐸157名。現任教區主教為若望·鳩迪奇。.

新!!: 阿奎萊亞和天主教帕維亞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康科迪亚-波代诺内教区

天主教康科迪亞-波代諾內教區(Dioecesis Concordiensis-Portus Naonis、Diocesi di Concordia-Pordenone)是天主教會在義大利的一個教區。屬威尼斯宗主教區。 康科迪亞的主教座堂388/9年奠基,教區因此被認為在四世紀時已經成立。倫巴第人入侵時,教區撤退到考爾萊,9世紀才回到康科迪亞。 1586年教座遷至波爾托格魯阿羅。直到1753年教區一直處於阿奎萊亞宗主教區管轄之下,此後歸烏迪內總教區。1818年起歸威尼斯宗主教區管轄。1972年1月12日教區易名,1974年10月26日教座自遷至波代諾內。 教區範圍包括波代諾內省和威尼斯省東部,2006年有教友345,361人,佔轄區總人口98.6%。教區下轄188個堂區,有321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若瑟·佩萊格里尼。.

新!!: 阿奎萊亞和天主教康科迪亚-波代诺内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維托廖韋內托教區

天主教維托廖韋內托教區(Dioecesis Victoriensis Venetorum、Diocesi di Vittorio Veneto)是天主教會在義大利的一個教區。屬威尼斯宗主教區。 早在羅馬時代奧德爾佐就有了教區。倫巴第人入侵時,教區撤退到赫拉克利亞。至7至8世紀之交,教區一分為三,包括現在教區的前身切內達教區。直到1753年教區一直處於阿奎萊亞宗主教區管轄之下,此後歸烏迪內總教區。1818年起歸威尼斯宗主教區管轄。1939年5月13日易名至今。教宗若望·保祿一世也曾任該教區的主教。 教區範圍包括特雷維索省東方,以及貝盧諾省、波代諾內省和威尼斯省一小部,2010年有教友333,500人,佔轄區總人口92.0%。教區下轄162個堂區,有267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科拉多·皮齊奧洛。.

新!!: 阿奎萊亞和天主教維托廖韋內托教區 · 查看更多 »

奧薩河 (烏迪內省)

奧薩河(Ausa)是意大利的河流,位於烏迪內省,河道全長22公里,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發源自烏迪內附近,河口處在馬拉諾拉古納雷和阿奎萊亞之間。 Category:意大利河流.

新!!: 阿奎萊亞和奧薩河 (烏迪內省)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新!!: 阿奎萊亞和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嘉年華會

威尼斯嘉年華會(Carnevale Di Venezia,Carnival of Venice)是義大利威尼斯最重要的慶典之一,每年都在大齋首日(Ash Wednesday)前2個禮拜開始,並在懺悔節(Shrove Tuesday)結束;此慶典是以各式各樣精美製作的面具而聞名於世。.

新!!: 阿奎萊亞和威尼斯嘉年華會 · 查看更多 »

巴尔比努斯

巴尔比努斯(Decimus Caelius Calvinus Balbinus,),罗马帝国皇帝,於238年在位。.

新!!: 阿奎萊亞和巴尔比努斯 · 查看更多 »

亞力山卓·帕多阿

亞力山卓·帕多阿(Alessandro Padoa,1868年10月14日 - 1937年11月25日)是一位義大利數學家暨邏輯學家。他因為給出一個方法,能在一定形式理論下,決定一個新的基本概念是否獨立於其他基本概念而留名。這在公理化理論中有個類似的問題,即確定一個給定的公理是否獨立於其他公理。 在皮亞諾傳記裡有一段在描述帕多阿的職涯: 1900年的巴黎大會尤其著名。帕多阿在這些大會上的演講因為他對數學現代公理化方法清晰而不雜亂的闡述而聞名。實際上,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完全知悉那些已定義或未定義概念的人。.

新!!: 阿奎萊亞和亞力山卓·帕多阿 · 查看更多 »

庇护一世

教宗聖庇護一世(Sanctus Pius PP.,),142年或146年―157年或161年在位。.

新!!: 阿奎萊亞和庇护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松佐河戰役 (489年)

伊松佐河戰役指發生於489年8月28日於阿奎萊亞附近的伊松提烏斯河(Isontius)河畔的戰役。伊松提烏斯河(Isontius)並非義大利語稱呼的伊松佐河(Isonzo,斯洛維尼亞語稱索亞河,Soča)。這場戰役也不是在一戰中12場一系列的同名戰役。 東哥德人國王狄奧多里克大帝於489年開始與奧多亞塞的競爭,企圖從後者奪得義大利。在8月28日,兩軍於伊松提烏斯河河畔相遇。狄奧多里克大帝擊敗了奧多亞塞,而後者撤退。第二場戰役於維羅納爆發。 Category:489年 Category:義大利戰役.

新!!: 阿奎萊亞和伊松佐河戰役 (489年) · 查看更多 »

佩雅托桥

佩雅托桥(Ponte Pietra,意为“石桥”),是意大利维罗纳的一座罗马拱桥,跨阿迪杰河。该桥建于公元前100年,从热那亚到阿奎莱亚的Via Postumia古道经过此桥。它是维罗纳最古老的一座桥梁。 该桥连接右岸的城市和东岸的罗马剧场。最靠近阿迪杰河右岸的桥拱于1298年由Alberto I della Scala重建。在二战期间,撤退的德国军队破坏了该桥五个桥拱中的四个。1957年使用原来的材料重建。.

新!!: 阿奎萊亞和佩雅托桥 · 查看更多 »

圣冈体诺堂 (威尼斯)

圣冈体诺堂(San Canciano或San Canziano)是意大利威尼斯 卡纳雷吉欧区的一座小教堂。 该堂据说创建于864年,当时阿奎萊亞的市民为逃避野蛮人,逃往威尼斯潟湖。该堂属于居住在威尼斯的格拉多宗主教管辖。该堂供奉在阿奎萊亞殉道的圣冈喜、圣冈体诺、圣冈喜纳拉三兄妹。该堂在1330年重建,1351年祝圣,1550年修复,18世纪初最后由安东尼·加斯帕里改建。立面在1706年重建。钟楼可追溯到1532年。中殿天花板在18世纪中期的重建过程中使用了乔治马萨里的设计。 San Canciano.jpg| Chiesa di San Canciano organo Venezia.jpg| Chiesa di San Canciano - baptismal font.jpg|.

新!!: 阿奎萊亞和圣冈体诺堂 (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匈人帝國

匈人帝國(370年–469年)是匈人在欧洲建立的帝国,控制地區从中亚大草原到相当于如今的弗兰德尔;从多瑙河河谷到波罗的海海滨。其領土包括現今的德國大部分、中歐、巴爾幹和烏克蘭。它的西部和西南部和西羅馬帝國接壤,東南方與東羅馬帝國接壤,但是北部和東部邊界無法確定。453年阿提拉死亡後,在領導權和繼承權的鬥爭下,帝國開始解體;469年阿提拉的兒子鄧吉西克陣亡後,帝國最終滅亡。.

新!!: 阿奎萊亞和匈人帝國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六世 (奧地利)

利奧波德六世(Luitpold VI.;),有“光榮的利奧波德”稱號,施蒂里亞公爵(1195年—1230年在位)及奧地利巴本堡王朝藩侯(1198年—1230年在位)。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與妻子匈牙利國王蓋薩二世的女兒伊蓮娜的次子、腓特烈一世的弟弟。利奧波德六世是熙篤會成員,他被譽為巴本堡王朝最偉大的君主。.

新!!: 阿奎萊亞和利奧波德六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冷河战役

冷河战役(Battle of the Frigidus)是一场于公元394年9月5日到6日发生的战役。战役的双方分别为东部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统帅的军队和西部帝国僭位者尤吉尼厄斯所率领的西部帝国军。 尤吉尼厄斯和他的法兰克人指挥官大元帅阿波加斯特的战败使得整个帝国再次归于统一统治。该战役最重大的意义乃是结束了最后一次对基督教在帝国内地位的争论,基督教在晚期西罗马帝国的命运也就随着战役结果尘埃落定了。.

新!!: 阿奎萊亞和冷河战役 · 查看更多 »

的里雅斯特

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或譯的里雅斯德、的港。是意大利东北部靠近斯洛文尼亚边境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的最深處,也是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和的里雅斯特省的首府。人口为207,069人(2001年)。 在1372年到1918年間,的里雅斯特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及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因而这座城市虽然在地理上显然属于南欧,但在语言、文化方面却具有明显的中欧特色,与其他意大利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1867年到1918年期间,的里雅斯特作为奥匈帝国的主要出海口,曾是地中海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和音乐与文学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崩溃,的里雅斯特并入意大利,随之经济文化衰落下去。 現今的里雅斯特是邊界城市的代表。的里雅斯特的人口混合了鄰區的人種。的里雅斯特市區占优势的方言稱為的里雅斯特語(的里雅斯特語:Triestin,意大利语:Triestino),是威尼斯方言在当地的变种;而在紧邻市区的部分近郊,已经开始使用斯洛維尼亞語。義大利語以及斯洛維尼亞語都被認為是本地語言,而弗留利語以及克羅埃西亞語也有少數人使用,由於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緣故,在該城也有很多人使用德語。 的里雅斯特的經濟主要依賴港口貿易以及与邻近地区的商業交易,是意大利邮船公司(Lloyd Triestino)的发祥地。在冷戰時期,的里雅斯特因为地处东西方对抗前沿成為次要港口,但目前正在重振它昔日的商業影響力。在2006年的里雅斯特被選為義大利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的里雅斯特的景点主要是众多奥匈帝國时代存留的新藝術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以其明显的中欧特色在意大利众多城市中独树一帜。该市还拥有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的里雅斯特大学。.

新!!: 阿奎萊亞和的里雅斯特 · 查看更多 »

科佩尔

科佩尔(斯洛文尼亚语:Koper;意大利语:Capodistria),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与意大利的边境地区,亚得里亚海北端,是斯洛文尼亚全国唯一的商业港口。该市全境约311平方公里,人口47539人,斯洛文尼亚语和意大利语同为该市官方语言。 科佩尔早在希腊化时代便已建城,希腊语称之为Aegida,其拉丁语名称Capris更为流行,今日Koper一词便是Capris的变音。568年,附近罗马帝国城市的里雅斯特的大量市民为躲避伦巴德人入侵而逃来该市,使得该市开始繁荣。当时,该市处于东罗马帝国治下,其名字也为纪念查士丁尼二世而改为“查士丁诺波尔”。不久以后,该地被并入伦巴底王国,后又随着伦巴底被兼并入法兰克王国。 932年,科佩尔开始与威尼斯建立起稳定的贸易关系。虽然如此,当威尼斯和神圣罗马帝国发生冲突时,科佩尔却站在帝国一边。因此,康拉德二世于1035年授予科佩尔自治市镇的地位。但是,1232年,科佩尔被划入了阿奎莱拉大主教区,1278年随之并入威尼斯共和国,被更名为“Caput Histriae”,意为“伊斯特利亚之都”,今日Capodistria一词便来自于此。 哈布斯堡家族夺得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后,科佩尔作为的里雅斯特的一部分,被划成奥地利的领地。一战之后,被奥地利割让给意大利。二战之后,科佩尔作为第里雅斯特自由區的B区一部分,1954年被正式划入南斯拉夫,其意大利裔居民多半迁走。 1991年,随着斯洛文尼亚的独立,科佩尔成为其唯一的商业港口。.

新!!: 阿奎萊亞和科佩尔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里昂公會議

一次里昂公會議(Lyons I)是天主教會第十三次的大公會議,於1245年在法國里昂召開。 第一次里昂公會議由教宗依諾增爵四世主持。依諾增爵四世被揚言攻打羅馬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威脅,在1244年12月2日抵達里昂,並於隔年年初召集教會主教開會。大約250名主教回應了這次召集,包括拉丁禮君士坦丁堡宗、與阿奎萊亞(威尼斯)及140名主教。拉丁皇帝、與都有參加。當時羅馬處於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圍困下,教宗召開會議以逐出及廢位皇帝,以及葡萄牙國王桑喬二世。會議同時指示了新的一次十字軍東征(見第七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是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所帶領,以收回聖地為目標。 1245年6月28日,會議一開始,在唱完了「」的古聖歌之後,依諾增爵四世講道有關教會五傷的主題,並以自己的五悲做比較:(1)聖職者及信徒的守貧的操性(2)佔領聖地的撒拉森人的傲慢(3)東西教會大分裂(4)匈牙利韃靼人的殘酷(5)皇帝腓特烈對教會的迫害 同年7月5日,在第二會期中,泰亞諾-卡爾維教區的主教與一名西班牙主教抨擊了皇帝的作為,在7月17日的下一個會期中,依諾增爵四世宣判腓特烈逐出教會。該放逐有150名主教簽署,且道明會與方濟各會負責其公開。然而,依諾增爵四世沒有任何實施該法令的實質手段。 第一次里昂公會議頒布了以下幾項純粹的紀律措施:.

新!!: 阿奎萊亞和第一次里昂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世界遺產列表

義大利是目前世界上世界遺產项目最多的國家。截止2017年7月,意大利共擁有53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48项,自然遗产5项。意大利也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目最多的国家。意大利拥有多项跨国遗产,其中1项与圣座共有,2项与瑞士共有,1項与克羅埃西亞、蒙特內哥羅等2國共有,1项与瑞士、奥地利、法国、德国、斯洛文尼亚等5国共有,还有一项与阿尔巴尼亚等12国共有。 意大利于1978年6月23日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从而可在下一年申报并登录本国的世界遗产项目。1979年在开罗和卢克索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瓦尔卡莫尼卡的岩画成为意大利的首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直到2000年,意大利才拥有了第一项自然遗产——埃奥利群岛。目前,意大利尚未拥有混合遗产。意大利的大多数世界遗产项目都是在2000年以前登录的,其中1997年在本土那不勒斯召开的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意大利一举成功登录了10项世界遗产。 意大利曾多次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执委,分别为1978年至1985年 、1987年至1993年、1993年至1999年 、1999年至2001年。曾两次主办世界遗产大会,分别是1983年在佛罗伦萨和1997年在那不勒斯。.

新!!: 阿奎萊亞和義大利世界遺產列表 · 查看更多 »

狮子门 (维罗纳)

子门(Porta Leoni)是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的一座古罗马城门。 狮子门建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在罗马帝国时期重建。它连接通往博洛尼亚和阿奎莱亚的道路。 在中世纪,它称为“圣费尔莫门”(Porta San Fermo),得名于附近的教堂。现在的名称源于一个装饰以两只狮子的罗马古墓。.

新!!: 阿奎萊亞和狮子门 (维罗纳)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

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全名蓋烏斯·朱利斯·威勒斯·馬克西米努斯(Gaius Iulius Verus Maximinus,),俗稱色雷斯的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 Thrax),罗马帝国皇帝,於235年至238年在位。.

新!!: 阿奎萊亞和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 · 查看更多 »

路易吉·德尔内里

路易吉 "吉吉" 德尔内里(Luigi "Gigi" Delneri),一般被称作“德尔内里”,()意大利著名足球教練,曾執教意甲豪門尤文圖斯。。.

新!!: 阿奎萊亞和路易吉·德尔内里 · 查看更多 »

霍克森宝藏

霍克森宝藏(Hoxne Hoard),是1992年11月16日在英国英格兰萨福克郡霍克森发现的一个英国罗马时期晚期金银,该窖藏被霍克森的当地农民艾瑞克·劳斯(Eric Lawes)用金属探测器发现,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主要藏品和部分其他藏品在该馆永久性展出。该窖藏包括14865枚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和大约200件银质餐具和黄金首饰,是英国已发现的同时期金银窖藏中最大的,也是在原罗马帝国各地区发现的四、五世纪金银币文物中数量最多的。1993年,对其估值是175万英镑(合年英镑)。 根据宝藏中的钱币,推测其埋藏时间在407年不列颠作为罗马省份之后。宝藏原本的所有者以及当时的埋藏原因仍不明确,不过从包装的精致程度和内容的丰富程度可以推断其所有者家境富裕。由于其中没有大型银器和常见珠宝,该宝藏可能仅仅是原主财富的一部分。 霍克森宝藏中的黄金体链和包括在内的镀银胡椒罐均是非常罕见的文物。宝藏的发现令考古学家提高了对金属探测器的重视程度,并促使英国修改了与发掘宝藏相关的法律规定。.

新!!: 阿奎萊亞和霍克森宝藏 · 查看更多 »

都靈和議

都靈和議簽署於公元1381年8月8日,結束了威尼斯與熱那亞間最後一場大戰──基奧賈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承受了相當的損失,但熱那亞的損失比威尼斯更為嚴重。最終,威尼斯在與熱那亞漫長的地中海貿易爭鬥中獲得了勝利。.

新!!: 阿奎萊亞和都靈和議 · 查看更多 »

阿奎莱亚圣母升天宗主教圣殿主教座堂

阿奎莱亚圣母升天宗主教圣殿主教座堂(Basilica patriarcale di Santa Maria Assunta)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宗座圣殿,乌迪内省阿奎萊亞主要的宗教建筑,在古代曾是一座主教座堂,现在则属于戈里齐亚教区。 该堂历史可追溯到4世纪,其马赛克路面保存至今。1031年在原址兴建一座平顶教堂,1379年重建为哥特-罗曼式建筑。堂内壁画属于不同年代,包括4世纪、11世纪、12世纪。该堂还包括建于5世纪的洗礼堂和建于9世纪的气势非凡的钟楼,以及后面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十位士兵的墓地。 Image:Aquileia, Basilica.

新!!: 阿奎萊亞和阿奎莱亚圣母升天宗主教圣殿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阿奎莱伊阿

#重定向 阿奎萊亞.

新!!: 阿奎萊亞和阿奎莱伊阿 · 查看更多 »

阿提拉

阿提拉(Attila,),一譯亞提拉,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東羅馬帝国及西羅馬帝国,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威胁。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戰役被逼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意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国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国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疆土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同時相對地亦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新!!: 阿奎萊亞和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奧地利)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有“好鬥的腓特烈”稱號,奧地利巴本堡王朝公爵(1230年—1246年在位)及施蒂里亞公爵(1230年—1246年在位)。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六世與妻子狄奧多拉·安吉麗娜的第三子,巴本堡王朝第五位、亦是最後一位奧地利公爵。.

新!!: 阿奎萊亞和腓特烈二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欧洲和北美洲世界遗产列表

本列表目前列出50个国家的世界遗产。 在这个列表中,代表文化遗产,代表自然遗产,代表双重遗产。 国家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顺序排列,基本上按照国家英文/法文名称的首字母排列;個別国家的遗产项目按照列入世界遗产的时间顺序排列,但由于官方列表的排列顺序时有变化,所以可能与官方排列顺序不一致。 说明: 依照,世界遗产所在地区共分为五类:.

新!!: 阿奎萊亞和欧洲和北美洲世界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昆提卢斯

庫斯·奧瑞利烏斯·克勞狄烏斯·昆提盧斯,羅馬帝國的皇帝。.

新!!: 阿奎萊亞和昆提卢斯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阿奎萊亞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普皮恩努斯

普皮恩努斯·马克西穆斯(Marcus Clodius Pupienus Maximus,),罗马帝国皇帝,於238年在位。.

新!!: 阿奎萊亞和普皮恩努斯 · 查看更多 »

10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阿奎萊亞和10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阿奎莱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