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诺曼底战役

指数 诺曼底战役

諾曼第戰役發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為霸王行动的一部份。這場戰役在1944年6月6日展開,是迄今為止人類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近300萬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後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登陸。 在諾曼第戰役中作戰的盟軍軍隊主要由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自由法軍及波蘭軍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的士兵。 進攻諾曼第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乘滑翔機降落、進行大規模的空中轟炸、海軍軍艦砲擊,而兩棲登陸戰則在當地時間6月6日早上6時30分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樸茨茅斯部署。.

252 关系: 加拿大加拿大军事史加拿大軍隊加拿大歷史埃默里大學厌战号战列舰历史群像十字弓行動十次史達林突擊南安普敦反影偽裝司事式自行火炮君特·布魯門特里特坚忍行动坦克复仇级战列舰大君主行動大君作戰大岛浩大西洋壁壘大戰略 德意志電擊作戰奥克角奥马哈海滩奥拉杜尔大屠杀威廉·加尼尔威廉·希利·沙利文威廉·戈尔丁威傑里男爵約翰·威傑里威爾摩托車孤拔号战列舰孤拔级战列舰安大略416號省道安德鲁·弗里德曼安東尼·麥考利夫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小西奧多·羅斯福少女与战车巴黎-奥利机场巴斯通戰役巴拉圭公共假期中華民國與法國關係希特拉青年團布雷斯特戰役世界大戰市場花園行動乔治·巴顿乔治·巴顿对第三集团军的演讲乔治·巴顿掌掴事件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庫爾特·邁爾...庫爾特·斯圖登特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伊達善伍冰枝伦敦大轰炸伴我同行 (電影)使命召唤 (游戏)使命召唤:二战佔中後援會德克薩斯號戰艦 (BB-35)德累斯顿轰炸德法關係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保罗·尼普科夫电视台保羅·豪塞爾圣奥诺里讷-德佩尔泰圣詹姆士广场圣洛北美洲历史國際海盜模仿日喬治·羅傑呂秀蓮傑拉德·德布魯傅達仁哥利亞遙控炸彈冷战内华达级战列舰入侵義大利內華達號戰艦兄弟连剧集列表勒阿弗尔固鉑輪胎国军52军浴血诺曼底四號坦克四號驅逐戰車C-47運輸機皮埃尔·梅斯梅尔火炬行動獵豹式驅逐戰車珀尔·维什林顿理查德·溫特斯碧血長天 (1962年電影)空降部隊竞速第101空降师第1集团军 (德国国防军)第2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第82空降師第9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后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列表納粹德國納粹德國陸軍納爾遜號戰艦納瓦霍人維希法國縱深防禦约翰·福特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纳尔逊级战列舰罗曼·加里美國史上最血腥的戰役列表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美國陸軍第29步兵師美國陸軍第4步兵師美國陸軍第506步兵團E連美國陸軍第7軍美國陸軍遊騎兵美国历史年表美国陆军参与的二战战役美国陆军第30步兵师羅德尼號戰艦羅拔·辛克翼神世音猶太人大屠殺眼鏡蛇行動瓦尔特·莫德尔特劳德尔·荣格登陸之日登陸作戰百夫长坦克D (消歧义)D日聖羅號航空母艦聖誕樹行動荣誉勋章:前线荷蘭皇家空軍菲利普·勒克萊爾萊斯利·麥克奈爾飛馬橋西奥多·罗斯福西西里島戰役西方戰線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親衛隊第1師解放巴黎許特根森林戰役马里-皮埃尔·柯尼希马斯特里赫特亚琛机场詹姆斯·加文詹姆斯·督漢詹姆斯·H·博伊德 (政治人物)诺曼底大区诺曼底登陆战役豫湘桂会战賈乃錫軍人少女!黑衛士兵團龍騎兵行動达勒姆城堡迪特里希·馮·寇爾蒂茨近距离作战进入死神的魔爪霍巴特滑稽坦克霸王行动范諾克號驅逐艦胡安·普约尔·加西亚胡戈·耶格航空母舰阿纳姆战役阿肯色號戰艦蘇聯戰爭罪行鵝卵石行動赫曼-柏恩哈特·雷姆克钢铁之师:诺曼底44钳形攻势铜头蛇行动重机枪自由女神像艾伦·谢泼德苏德战争苏联历史英國2009年10月英國陸軍第11裝甲師英国战争史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11年)英雄连雪曼螢火蟲坦克雅各布·L·德弗斯考特尼·霍奇斯虎II坦克虎I戰車M10驅逐戰車M3榴彈炮M4雪曼的衍生型Mk.VII領主式輕型坦克OVERLORDP-38閃電式戰鬥機PIATWerfer-Granate21火箭發射器恩尼格玛密码机恩斯特·巴克曼格哈特·施羅德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格拉讷河畔奥拉杜尔梅普·吉斯楊景鍾步行者號驅逐艦比爾·米林決勝時刻2没落行动沃爾頓·沃克沙雅 (滙豐銀行)波蘭流亡政府法国法国军事史法萊茲包圍戰温斯顿·丘吉尔湯馬士·戈爾德 (天文學家)溫順行動潘加朱姆朝鲜战争空战朴次茅斯戰地風雲2142戰利品行動戰爭紀念碑 (倫敦)戰艦战略情报局海峡群岛海上閱兵 (英國)海因茨·古德里安斯特罗姆·瑟蒙德摩托头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普利茅斯時事通識1945年春天盟軍在義大利的攻勢2004年6月2009年6月2014年2014年6月2019年38式防空戰車6月6日7月20日密谋案 扩展索引 (202 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诺曼底战役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军事史

加拿大军事史包含了几百年以来在加拿大的土地上发生的军事行动,和加拿大军队在全球的维和任务。加拿大的各个原住民部落之间很少会发生冲突,这样的和平时期一直持续了几千年。自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引发了他们与加拿大原住民和同样在探索新大陆的另外一些欧洲人之间的冲突。从17世纪开始,英国和法国的殖民者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双方都各自拉拢了一些原住民部落。1763年,英国最终控制了整个加拿大,并对法裔加拿大人采取了同化政策。在美国革命中,英属北美选择了忠于英国。在成功独立后,美国人开始尝试扩大自己的版图,并在1775年和1812年两次入侵了英属北美。尽管英军与当地武装成功地击退了美国的入侵,但是美国的威胁还是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才消除。这个威胁也是加拿大于1867年独立的原因之一。 在独立之后,一支训练有素的加拿大军队随即成立。刚刚诞生的加拿大还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它的宗主国英国对它的内部事务依然拥有很高的影响力。也正因为如此,在英国参加第二次布尔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拿大自动地派出了军队来协助英军。在1931年英国颁布西敏寺法令后,加拿大获得了完全的独立自主权。尽管如此,加拿大与英国的关系还是很紧密,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得到了加拿大的帮助。二战以后,加拿大开始信奉多边主义,它只参与了非单边的军事行动,比如朝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加拿大也在联合国的维和任务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出动的部队人数比其余任何一个国家都多。至2006年为止,加拿大是在维和行动中阵亡军人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印度。.

新!!: 诺曼底战役和加拿大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軍隊

加拿大軍隊(英語:Canadian Forces;法語:Forces canadiennes;分別簡稱為「CF」或「FC」)是加拿大各軍部隊自1968年2月1日起採用的統稱。加拿大聯邦政府由當日起將陸海空三軍合併為統一架構。 以2006年的官方資料,加拿大軍隊的六大作戰機構為:.

新!!: 诺曼底战役和加拿大軍隊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歷史

加拿大歷史可追溯至大約33,000年前。當地的原住民由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組成,大約在33,000年前移居到北美洲。北歐的斯堪地納維亞人(Viking) 在大約公元986年在現为紐芬蘭的地方暫居。斯堪地納維亞人是第一批踏足北美的歐洲人。但是在16和17世紀才有歐洲人到北美作永久性定居。來北美定居的欧洲人主要來自英國和法國。 在1763年結束的七年戰爭,英法簽訂的巴黎條約令法國放棄它們在北美殖民地的主權。美國革命戰爭(1775年-1783年)以後,大規模的親英分子北上移居到英屬北美。在1812年至1815年,美國和英國在北美展開1812年戰爭。 在1867年,英國政府通過《英屬北美法案》,在1867年7月1日將在北美的三個殖民地合併成爲一個聯邦制的殖民地——加拿大自治領。1867年,四個省份,安大略、魁北克、-zh-hans:新斯科舍;zh-hk:諾華士高沙;zh-tw:諾瓦斯科西亞;-(新蘇格蘭)和-zh-hans:新不伦瑞克;zh-hk:紐賓士域;zh-tw:紐布朗斯維克;-(其中安大略和魁北克已作爲一個殖民地管轄,所以四省是三個殖民地),同意加入聯邦政府,組成英帝國內的加拿大自治領。到1910年,加拿大已有9個省份(紐芬蘭省是在1949年加入聯邦的)。1931年的《西敏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擴大加拿大政府自主權,包括外交。英國國會在1982年 通過的《加拿大法案》把修改憲法的權力從英國國會移交給加拿大。.

新!!: 诺曼底战役和加拿大歷史 · 查看更多 »

埃默里大學

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或譯艾文理大學、愛默蕾大學,創校於1836年,為一位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都市地区迪卡尔布县德鲁伊山之私立菁英大學。1836年循道宗主教约翰·埃默里创办埃默里学院为其起源。1915年学院迁到亚特兰大都市地区,改名为埃默里大学。它是乔治亚州第二老的私立高校。 埃默里大學设有多个学院:埃默里文理学院、牛津学院、戈伊苏埃塔商学院、莱尼研究生院、法学院、内尔霍奇森伍德拉夫护理学院、罗琳斯公共卫生学院和康德勒神学院。埃默里大學与佐治亚理工学院一起运行生物医学工程系,该系与中国北京大学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合作紧密。它和南京大学协作运行亚特兰大的孔子学院。埃默里大學与韩国科学技术院不断加强系际研究伙伴关系。埃默里大學的学生来自美国50个州、6个领土和100多个国家。 埃默里医疗集团是喬治亞州最大的医疗集团系统,由七座大医院组成,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埃默里大学医院和埃默里大学医院中城院区。温希普癌症研究所、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和其它许多疾病和免疫研究中心也由埃默里大学运行。埃默里大学是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疟疾病原体互动中心和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家埃博拉训练和教育中心的主要组织者。埃默里大学是参加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肺结核研究项目的四所研究单位之一。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国际联盟的总部位于埃默里大学。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美国癌症协会的总部就位于大学校园边上。埃默里大学和卡特中心有伙伴关系。 埃默里大學的学校基金会财产在美国排第16名,在全世界是第21富有的,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7年国家大学排榜排第20名,综合排名乃第21名,其中商学院本科课程排名为全国前四名,公共衛生學院則為全國前五名。幾乎在所有領域皆列為全美前二十強,研究生的数量和本科生的数量基本持平。向來以入學標準極端嚴格而聞名。卡耐基高校评估把它评为“最高研究活动”。莱顿大学的高校排名里它被称为拥有最高科学成就和引文影响。国家科学基金会把它列为美国研究開發支出第36名高的学术机构。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主要由美國聯邦政府,尤其是國立衛生研究院支付。1995年埃默里大學被选入由62座美国和加拿大领先研究大学组成的美國學院與大學協會。 它是大學運動聯盟(UAA)的成員學校之一。.

新!!: 诺曼底战役和埃默里大學 · 查看更多 »

厌战号战列舰

厌战号战列舰(HMS Warspite)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该舰于1913年11月26日在下水,至今仍是皇家海军最负盛名的舰只之一。二战期间厌战号因得到安德魯·康寧漢爵士赞誉而获得绰号“可敬的老女士”。 厌战号与其他同级舰一样由两人共同设计。其中之一为約翰·費舍爾爵士,他在史上第一艘无畏舰「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ought)」下水时便是第一海务大臣。另一位为温斯顿·邱吉尔,当时的海军部长,也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从设计到建造的首要角色,他劝说已退休的费舍尔爵士重出江湖,并受到后者造舰思想的影响。.

新!!: 诺曼底战役和厌战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历史群像

《历史群像(れきしぐんぞう)》是日本一册专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人物与军事战争内容的双月刊插图杂志。1992年6月由学习研究社(现为学研ホールディングス)创刊,2009年10月后改由学研パブリッシング发行。1997年4月至2000年12月间曾一度改为季刊,2001年后变回双月刊。.

新!!: 诺曼底战役和历史群像 · 查看更多 »

十字弓行動

十字弓行動(Operation Crossbow)是英國皇家空軍在二戰中最卓越的貢獻之一,他們鉅細靡遺地拍下歐洲淪陷區內所有地貌,再藉著3D立體定位、辨識後,有效摧毀納粹的導彈,使英軍在後續諾曼地登陸時更具威脅,也縮短整個戰爭的時程。.

新!!: 诺曼底战役和十字弓行動 · 查看更多 »

十次史達林突擊

十次史達林突擊(俄語:Десять сталинских ударов)是一個蘇聯史學名詞,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在1944年內所成功實施的十次戰略攻勢。這些攻勢成功地將軸心國勢力從蘇聯的領土驅趕出去,並造成德意志國防軍崩潰。.

新!!: 诺曼底战役和十次史達林突擊 · 查看更多 »

南安普敦

南安普敦(Southampton,讀音:),亦稱--,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漢普郡的港口城市,南、西南臨索倫特海峽,擁有城市地位,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人口228,600,面積51.47平方公里。 南安普敦是濱海城市,東、西、北被漢普郡包圍:東北、東、東南與伊斯特利區相鄰,西與-新福里斯特-區相鄰,西北與泰斯特河谷區相鄰。 南安普敦以港口貿易和輪船製造而聞名。南安普敦自中世紀時期已是英國城市之一,13世紀造船業己出現於南安普敦。雖然時至今日英國製造業日漸式微,南安普敦依然是英國主要港口,有多條豪華郵輪航線,並擁有多個貨櫃碼頭。.

新!!: 诺曼底战役和南安普敦 · 查看更多 »

反影偽裝

反影偽裝(Countershading)是一種伪装方法,即动物體表的着色在上侧较暗,而在身体的下侧较浅。.

新!!: 诺曼底战役和反影偽裝 · 查看更多 »

司事式自行火炮

司事式25磅履帶式自行火炮 ,是一款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自行火炮。它基於美軍的M4A1雪曼的底盤設計,由加拿大為英國軍隊及其他同盟國成員生產。 它的設計是用來給英國軍隊提供一款裝備25磅榴彈炮的自行火炮。從1943年開始,它取代了美製的M7“牧師” (使用M3李的底盤,在上面安裝105mm火炮);同時,它也取代了因設計匆忙而不太成功的主教式自行火炮 。.

新!!: 诺曼底战役和司事式自行火炮 · 查看更多 »

君特·布魯門特里特

君特·布魯門特里特 (德語:Günther Blumentrit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步兵上將,策劃1939年入侵波蘭的軍事行動。.

新!!: 诺曼底战役和君特·布魯門特里特 · 查看更多 »

坚忍行动

坚忍行动(Operation Fortitud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的一个准备活动。这项军事欺骗是通过试图使德军相信,盟军将会攻击诺曼底地区以外的地方,从而阻止德军在诺曼底部署大量兵力。另外,阻止德军组织士兵反扑诺曼底地区也是这项行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个行动取得了成功,最后德军甚至认为诺曼底的登陆是一次佯攻。.

新!!: 诺曼底战役和坚忍行动 · 查看更多 »

坦克

坦--克,或者稱為戰--車。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坦克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新!!: 诺曼底战役和坦克 · 查看更多 »

复仇级战列舰

复仇级战列舰(Revenge-class battleship)是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该级舰同级5艘.

新!!: 诺曼底战役和复仇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大君主行動

#重定向 诺曼底战役.

新!!: 诺曼底战役和大君主行動 · 查看更多 »

大君作戰

#重定向 诺曼底战役.

新!!: 诺曼底战役和大君作戰 · 查看更多 »

大岛浩

大岛浩(),日本陆军中將,日本外交官,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长期担任日本驻德国大使,是德意日三国同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为甲级战犯。.

新!!: 诺曼底战役和大岛浩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壁壘

大西洋壁壘(德語:Atlantikwall)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 ,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

新!!: 诺曼底战役和大西洋壁壘 · 查看更多 »

大戰略 德意志電擊作戰

《大戰略 德意志電擊作戰》(アドバンスド大戦略 ドイツ電撃作戦,下文簡稱為本作),是由設計,移植至世嘉的Mega Drive上發行,屬於移植至該電視遊樂器上的大戰略系列第一作。並於2006年2月22日,在Playstation 2推出了復刻版。 本作於當年的《》雜誌中評價為1991年度的模擬遊戲類第一名;在該雜誌的讀者評分單元(BEメガ読者レース)中平均值為8.8896分。.

新!!: 诺曼底战役和大戰略 德意志電擊作戰 · 查看更多 »

奥克角

奥克角(法语:Pointe du Hoc)是位于法国下诺曼底大区卡尔瓦多斯省沿海的一处悬崖,距离奥马哈海滩约6.4--,高约30--。 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期间,奥克角是美军攻击的一处重点。.

新!!: 诺曼底战役和奥克角 · 查看更多 »

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是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四个主要登陆地点之一的代号名稱,盟軍於此日在諾曼第地區著陸,試圖深入歐洲內陸以解放被納粹德國與傀儡政府維希法國所統治的民眾。 奧馬哈海灘这片位于法国北部海岸,并且直接面对着英吉利海峡的滩头全长有8公里(約5英里),东起聖奧諾里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结束。此海滩对盟军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盟军能够成功控制这片海滩,那么登陸於海滩东部黃金海灘的英国登陆部队,就能与海滩西部猶他海灘的美国登陆部队会師;这样的话便可將整个诺曼底前线从零散的滩头阵地,沿著英吉利海峽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军的作战计划中,负责进攻此海滩的是美国陆军,而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则负责将登陆部队送上滩头。 盟军计划派遣两股部队,於「D-Day」當天分别进攻此海滩的东西两部分:进攻海滩东部的是久经战争考验的美国陆军第1师,而进攻海滩西部的则是从奥克角调过来9个连規模的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与之前从未上过战场的第29步兵師。在計劃中,將會由坦克、装甲部队、步兵与战斗工程兵参加最初的几波攻击;如果计划进展顺利的话,这几波攻击将会大大的削弱德军在海滩上的防御力量,这时盟军的大型登陆舰就可以安全登陆。 奥马哈登陆部队的主要目标是在贝桑-于-潘港与維爾河之间,建立一座长8公里(約5英里)的灘頭堡,并且与东边黃金海滩上的英军第30軍第50師,以及西边犹他海滩上的美国第7军团会师。當時德國負責防守奥马哈海滩的是德军第352步兵师,其轄下的士兵為青少年,另外也有自德蘇戰爭調職過來的老兵;同時,德軍第352步兵师下面也並沒有另設有訓練營或訓練團。在這有12,020人數規模的步兵師中,他們得肩負著守衛著自奥马哈海滩往內53公里的範圍;其中只有6,800名有經驗的作戰步兵,其餘則多尚未有作戰經驗。德军的计划是利用海滩上的大量沿海据点,在盟军登陆部队尚未上岸之前就将其击退。 出乎意料的是,盟军的作战计划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实现。首先,由于导航系统的原因,大部分登陆舰都在错误的地方上了岸。其次,防守海滩的德军比美军预想之中的要强大的多,美軍的登陆部队因此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之下,美军战斗工程兵只能以很慢的速度清理海滩上的地雷以及障礙物,结果后续部队只能沿着区区几条已清除障礙的通道开上滩头。由于在上岸之前承受了过多的损失,幸存下来的--兵已没有能力清除位于内陆一侧的德军据点;美军因此遇到了更多的麻烦,后续部队的登陆时间也不得不被推迟。尽管如此,幸存下来的小股登陆部队还是成功在当天战斗结束时,建立了两个互不相连的小阵地。由于内陆的德军力量仍相对比较弱,因此美军通过逐渐扩大这两个阵地,最後还是达成了原「D-Day」计划中的目标。.

新!!: 诺曼底战役和奥马哈海滩 · 查看更多 »

奥拉杜尔大屠杀

奥拉杜爾大屠殺(Oradour-sur-Glane massacre),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占法國軍事管轄區上維埃納省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納粹德國黨衛隊在此屠殺600位村民。.

新!!: 诺曼底战役和奥拉杜尔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威廉·加尼尔

威廉·葛奈瑞(William J. "Wild Bill" Guarnere,),是一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人,二战老兵和编辑。他曾经出演过电视剧《兄弟连》,并在二战中参与诺曼底战役直至突出部之役。 2014年3月8日,他在费城因自然原因去世,享年90岁。.

新!!: 诺曼底战役和威廉·加尼尔 · 查看更多 »

威廉·希利·沙利文

威廉·希利·沙利文(William Healy Sullivan,)生于美国罗得岛州克兰斯顿,美国外交官。.

新!!: 诺曼底战役和威廉·希利·沙利文 · 查看更多 »

威廉·戈尔丁

威廉·傑拉德·戈爾丁爵士,CBE(英语:Sir William Gerald Golding,)是一位英國小說家及詩人,他也是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為《蒼蠅王》。威廉·戈爾丁於1988年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冊封為爵士 。2008年,泰晤士報在「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位英國作家」名單中將戈爾丁名列為第3位。.

新!!: 诺曼底战役和威廉·戈尔丁 · 查看更多 »

威傑里男爵約翰·威傑里

軍準將威傑里男爵約翰·帕斯莫爾·威傑里,OBE,TD,PC(,),英國法官及大律師,1971年4月至1980年4月任英格蘭及威爾斯首席法官,任內於1972年就北愛爾蘭發生的血腥星期日主持富爭議性的「威傑里法庭」。 威傑里勳爵於1933年考獲事務律師資格,但從未正式執業,二戰後才於1946年轉業為執業大律師,後於1958年奉委御用大律師。成位首席法官以前,他於1959年起出任海斯廷斯特委法官、1961年奉委高等法院皇座法庭法官、以及在1968年升任上訴法院法官。他任內撰寫的判詞理據常以簡潔精僻著稱;在1966年,他又發表「威傑里準則」,為超越經濟資格限額的人士如何能夠酌情獲得法律援助,設下界線。 「威傑里法庭」是回應當年英軍被指無理開槍鎮壓在倫敦德里舉行的一場和平遊行而召開的,可是他隨後發表的《威傑里報告書》卻辯稱軍方出於自衛開火,結果被輿論猛烈批評有包庇軍方和政府之嫌。1998年,政府決定委任常任上訴法官薩維爾勳爵重新就事件展開歷時12年的研訊,最終在2010年發表的《薩維爾報告書》正式推翻《威傑里報告書》,確認英軍無理開火,須就傷亡負起責任。 在任首席法官後期的威傑里患上失智症,嚴重影響日常工作,情況幾近不受控制的地步。經過多次拒絕接受退休安排,倍受壓力的威傑里才於1980年4月退休,未幾於翌年病逝,終年70歲。.

新!!: 诺曼底战役和威傑里男爵約翰·威傑里 · 查看更多 »

威爾摩托車

威爾摩托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英國第9局的約翰·多芬和哈利·萊斯一起研製的摩托車,該摩托車是小型摩托車而且可以摺疊起來後由傘包空投,適合傘兵使用。.

新!!: 诺曼底战役和威爾摩托車 · 查看更多 »

孤拔号战列舰

孤拔号战列舰(Courbet)是孤拔级战列舰的首艦。本艦於1910年9月1日在鋪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完工,並以法國著名將領阿梅代·孤拔命名。一次大戰期間,孤拔號幾乎在地中海海域執行任務,在1914年8月時與姊妹艦讓·巴爾號合力擊沉奧匈帝國海軍的,接著與英軍聯手維持,將奧匈帝國海軍封鎖在亞得里亞海內。一次大戰結束後,本艦在二次大戰前經歷數次改裝作業。鑒於多數國家在這段期間建造出性能比孤拔级更好的軍艦,法國海軍遂將本艦轉作砲術訓練艦。 當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開始入侵法國後,孤拔號再次重新武裝,於6月期間支援盟軍部隊防守瑟堡。因法軍在陸上節節敗退,本艦接下來駛往英格蘭樸茨茅斯避難。法國投降後,英國於7月3日執行彈弓行動,將位於樸茨茅斯的孤拔號繳獲,並在1星期後轉交給。直至1941年3月31日解除武裝並被當作前,本艦被當作和防空艦使用。艦上的發動機與鍋爐在1944年時被拆卸,並在1944年6月諾曼地登陸期間當作防波堤而被盟軍鑿沉,其殘骸至戰後才。.

新!!: 诺曼底战役和孤拔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孤拔级战列舰

孤拔级战列舰(Courbet-class)是法國最早建造的无畏型战列舰,所有艦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完工,首艦名稱取自法国海军將領孤拔。本級舰共有四艘,分别是孤拔号、法兰西号、让·巴尔号、巴黎号。在設計上,孤拔级配備12門在6座雙聯裝砲塔內,水線裝甲帶最大厚度為,標準排水量,最大航速可達。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间,所有孤拔级战列舰都部署在地中海,护送北非與法國本土往来之間的法军运输舰,同时兼顾着协约国在亞得里亞海設立的。1914年8月16日,孤拔号战列舰所领导的英法联合舰队在中成功击沉奧匈帝國海軍的。然而在1914年12月21日,二號艦让·巴尔号的艦艏卻被奧匈帝國海軍所发射的鱼雷击中,但仍能航行到马耳他进行修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兰西号在1922年8月26日於觸礁沉沒。其他同型艦在戰間期時則进行了数次现代化改造作業,但都改造地不够彻底,以至于后来与现代化的德国或意大利战列舰相比较显得陈旧过时。到了1930年代,所有孤拔级战列舰都降级为训练舰。 當法国於二戰期間沦陷后,孤拔号与巴黎号驶往朴茨茅斯,被英軍繳獲後被當作和兵營艦使用。让·巴尔号则在1936年時更名為海洋號(Océan),维希法国時解除武裝,駐紮于土伦作为训练舰。1942年11月27日,让·巴尔号在维希法国凿沉舰队行动中被纳粹德国缴获並用作实验,直到1944時被盟军飞机击沉。孤拔号则于1944年6月9日在诺曼底战役中被盟军自沉以作为防波堤。最後僅巴黎号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並在1956年6月於濱海拉塞訥拆解。.

新!!: 诺曼底战役和孤拔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安大略416號省道

安大略416號省道(Ontario Highway 416),正式名稱為國王416號公路(King's Highway 416),又稱退伍軍人紀念公路(Veterans Memorial Highway),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條南北向400系列高速公路,南端在約翰斯頓(Johnstown)附近與401號公路交匯,北端則在渥太華與417號公路(橫加公路)交匯。此公路全長,為連接紐約州和安大略省東部的主要貿易走廊,並聯同401號公路構成渥太華和多倫多之間最快捷的陸路通道。.

新!!: 诺曼底战役和安大略416號省道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弗里德曼

安德鲁·弗里德曼(André Friedmann),)一般稱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匈牙利裔美國籍摄影记者,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参与报道过5场發生於20世纪的主要战争:包括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及第一次印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卡帕跟随美國军隊报道了北非及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诺曼第登陆中的奥马哈海滩战役以及巴黎的解放。 卡帕被认为是“决定性瞬间”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作品通过凝结瞬间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突出表现在他的几幅名作中。1947年,他和“决定性瞬间”的倡导者布勒松一同创立了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成为了全球第一家自由摄影师的合作组织。.

新!!: 诺曼底战役和安德鲁·弗里德曼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麥考利夫

安东尼·克莱门特·麦考利夫(,1898年7月2日-1975年8月11日),二战军人,美国陆军上将。1944年突出部战役期间,时任第101空降师代理师长的麦考利夫率领该师坚守比利时小镇巴斯托涅,在身陷重围、敌众我寡的绝境下坚持战斗,为其赢得了荣誉。突出部战役胜利后,他继续指挥参与了萊茵兰、中欧等对德攻势。最终于1956年以司令身份退役。他最著名的事迹发生在巴斯托涅戰役,当德軍以最后通牒逼迫他投降时,他的回复只有斩钉截铁的一个词:“Nuts!(美国俚语“扯淡”)”。.

新!!: 诺曼底战役和安東尼·麥考利夫 · 查看更多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部分美國人通常以其姓名縮寫FDR稱之)第32任美國總統,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且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NRA)和(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和(NLRB)等等,仍然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向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提供援助。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日裔美國人遷往收容所。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羅斯福曾促成了政黨重組,大膽地利用聯邦政府導致新政聯盟的建立,政治學家稱之為「第五政黨制度」。該聯盟主導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羅斯福推出的新政,影響到所有的收入群體。雖受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但羅斯福領導的新政聯盟仍常佔優勢,直到他在1937年試圖打發走最高法院。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至今仍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 羅斯福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了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哩抵達目的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經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新!!: 诺曼底战役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小西奧多·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三世(Theodore Roosevelt III,),一般稱為小西奥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暱稱泰德·羅斯福(Ted Roosevelt),生於美國紐約州。出身羅斯福家族,為美國總統西奥多·罗斯福與伊蒂絲·羅斯福的長子。.

新!!: 诺曼底战役和小西奧多·羅斯福 · 查看更多 »

少女与战车

| 《少女與戰車》(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GIRLS und PANZER),是由Actas製作、水島努執導的原創動畫作品;此部動畫的漫畫版已先行在Media Factory《》2012年7月號至2014年4月號連載,由新人漫畫家才谷屋龍一負責作畫。 2012年5月17日,於官方網站公開了作品首波宣傳影片以及角色視覺圖等相關資訊。.

新!!: 诺曼底战役和少女与战车 · 查看更多 »

巴黎-奥利机场

巴黎-奧利機場(Aéroport de Paris - Orly,)是一座位於瓦勒德马恩省奥利的機場。機場距離巴黎市中心13公里(8.1英里)。該機場的航班都是往歐洲、中東、非洲、加勒比地區、北美洲和東南亞地區。在戴高樂機場建成前,這座機場是全巴黎最重要的機場。現在多數國際航班都轉往戴高樂機場,只有剩餘的國際航班和國內航班在此機場。在整個法國中,奧利機場是第二最繁忙的機場。在2007年,客運量為26,441,000。 此機場佔地15.3平方公里,跨越2個省和7個市鎮:.

新!!: 诺曼底战役和巴黎-奥利机场 · 查看更多 »

巴斯通戰役

巴斯通的圍攻是在1944年12月美軍和德軍之間於比利時小鎮巴斯通的一場較量,是突出部戰役之一部分。德軍的進攻的目標是海港安特衛普。為了在盟軍可以重整旗鼓、發揮其巨大的空中優勢之前到達該處,德軍機械化部隊必須通過比利時東部以攻佔必經的道路。由於所有在阿登山脈的7條主要道路均通過巴斯通這座小城,控制這個十字路口對德軍的進攻來說是至關重要。圍困從12月20日開始一直持續至27日、被圍困的美軍被喬治·巴頓的第3軍團單位解圍。.

新!!: 诺曼底战役和巴斯通戰役 · 查看更多 »

巴拉圭公共假期

日期中文名当地名称备注 1月1日新年Año Nuevo 3月1日英雄日Día de los Héroes巴拉圭战争结束的日子 3月、4月濯足、圣日(星期四)Jueves Santo阴历,日期不定 3月,4月耶稣受难日Viernes Santo阴历,日期不定 5月1日劳动节Día de los Trabajadores 5月15日独立日Día de la Independencia学校14日15日放假 6月12日查科停战日Dia de la Paz del Chaco大厦谷战争结束的日子 8月15日亚松森成立日Fundación de Asunción西班牙人到来 9月29日博克龙战役胜利纪念日Victoria de Boquerón大厦谷战争中相当于诺曼底登陆的战役 12月25日圣诞节Día de Navidad耶稣降生日.

新!!: 诺曼底战役和巴拉圭公共假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法國關係

中華民國與法國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法蘭西共和國之間的關係。1913-1964年,兩國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於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

新!!: 诺曼底战役和中華民國與法國關係 · 查看更多 »

希特拉青年團

希特勒青年團(德語:Hitler-Jugend,縮寫为 HJ)是1922年至1945年間由德國納粹黨設立的青年组织。这是纳粹党在在衝鋒隊成立一年后設立的第2個准军事組織。1933年后推行至全国,并成为该时期纳粹德国唯一的青年组织,成员人数达8,700,000人,占当时德国青年的98%。 希特勒青年团按年龄和性别下分为3个组织,其构成主体为14到18岁的男性青年。10到14岁的男孩加入其附属的德国少年团、14岁后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0到14岁的女孩加入其附属的青少女联盟、14岁后加入德国少女联盟。 二战结束后,希特勒青年团停止活动。1945年10月10日《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希特勒青年团及其他纳粹党附属组织解散并宣布为非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德国刑法典》第86条中将其划为违宪组织,并禁止其符号和象征的使用。.

新!!: 诺曼底战役和希特拉青年團 · 查看更多 »

布雷斯特戰役

布列斯特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霸王行動期間,於7月27日開始盟軍突破諾曼第的眼鏡蛇行動中其中一場最激烈的戰役。 盟軍入侵歐洲大陸計劃的一部分,是攻佔沿岸港口設施,以確保及時運送大量戰爭物資供應入侵盟軍之所需(據估計,在1944年9月於大陸的37個盟軍師每天將需要26,000噸物資)。盟軍希望攻佔並投入使用的主要港口是在法國西北部的布雷斯特。.

新!!: 诺曼底战役和布雷斯特戰役 · 查看更多 »

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指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數強大和多人口國家、規模最大的戰爭。世界大戰可橫跨幾個大洲,並持續多年。這個用詞通常應用於20世紀二個規模空前的全球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但回顧一些之前的衝突亦可被視為「世界大戰」。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則用來假設、描述任何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性衝突。.

新!!: 诺曼底战役和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市場花園行動

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發動的一次作戰。 此作戰的戰術目標是藉由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部隊奇襲,配合地面裝甲部隊的快速行動,奪取荷蘭境內主要河川上仍由德軍控制的一系列橋樑;而戰略目標則是在奪得這些橋樑的控制權後,讓盟軍得以跨越萊茵河這個德國邊境上最後的天險,趁德軍尚未站穩之際,在短時間內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此行動開始之初尚稱成功,盟軍在9月20日時攻下位於奈梅亨(奈美根)的瓦爾橋,但是最終因為位於阿納姆的最後一座橋樑,步兵援軍無法抵達完全佔領而宣告失敗,儘管英軍第一空降師已經堅守在當地並超過了最初預期的時間。然而一直到1945年3月,萊茵河仍然是盟軍與德國本土間一直無法跨越的屏障。.

新!!: 诺曼底战役和市場花園行動 · 查看更多 »

乔治·巴顿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而闻名。 巴顿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家中有悠久的军事背景。他先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之后入读西点军校。他曾参加1912年夏季奥运会,也是M1913型军刀(又称“巴顿军刀”)的设计者。巴顿在潘乔维拉远征期间首次参与战斗,这一战也是最早的机械化作战实例之一。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新成立的坦克军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顿在战争期间首度统领位于法国的美国坦克学校,不过到战争快要结束时因负伤离职。在战间期,巴顿一直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全国各地出任过众多职位。他的军衔不断得到提升,并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第2装甲师的指挥官。 1942年,巴顿带领美军官兵在北非战场通过入侵卡萨布兰卡进入地中海战场,并在这迅速恢复了第2军受挫的士气,从而建立了身为一位有效率指挥官的名声。西西里岛战役期间他指挥第7集团军,抢在英国将军伯纳德·蒙哥马利之前攻下墨西拿,但也在这因打了两名士兵耳光而卷入争议,并被暂时解除指挥权。1944年,巴顿回到战场,在诺曼底战役中指挥第3集团军成功地实施了一场快速穿越法国的行动。突出部之役期间,他带领第3集团军解救了被圍困在巴斯通的美军,并在战争结束前率先带领自己的部队进入德國本土。 战争结束后,巴顿成为巴伐利亚的军政府首长,但不久因去纳粹化问题上的不当言论而被解职。后来他还有两个多月时间担任了第15集团军的指挥官。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因车祸逝世,享年60岁。 巴顿多姿多彩的形象、难以驾驭的个性和身为指挥官的成功有时会被报刊上有关他在政治上不称职的陈述所掩盖,但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领导风范,以及利用对第3集团军所做的这类粗俗演讲来激励部下的能力,已经成为美国军官队伍中新的领导哲学。他高度重视快速和咄咄逼人的攻势催生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新战略。盟国领袖对巴顿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他在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对手却都给予他高度评价。1970年上映的美国传记电影《巴顿将军》获得了很大成功,在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大奖,将巴顿转变为一位美国民族英雄并带入流行文化中。.

新!!: 诺曼底战役和乔治·巴顿 · 查看更多 »

乔治·巴顿对第三集团军的演讲

巴顿对第三集团军的演讲(Patton's Speech to the Third Army),简称“巴顿的演讲”(Patton's Speech)或者“那场演讲”(The Speech),是1944年由美国陆军乔治·巴顿中将在诺曼底登陆前对其统领的将士所作出的一次演讲。巴顿当时已经建立了一个高效率而有魅力的领导人形象,这场演讲的目的是鼓励缺乏经验的第三集团军为可能到来的战斗做好充分准备。在演讲中,巴顿要求他的士兵丢掉个人的恐惧尽到自己的责任,要求他们努力前进,不断进攻。巴顿在演讲中经常掺杂有脏话,这被另外一些军官视为不专业的表现,但这场演讲却在士兵中引起强烈回响。一些历史学家称赞这不但是巴顿最出色的演讲,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激励演讲。 在197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巴顿将军》片头,男演员乔治·C·斯科特扮演巴顿站在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前面进行演讲,该演讲是巴顿对第三集团军演讲的缩写版本,并且去除了其中的许多脏话。这一段表演成功地将巴顿融入美国的流行文化中,并将其转变成一位民族英雄,斯科特也因此获得了第43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新!!: 诺曼底战役和乔治·巴顿对第三集团军的演讲 · 查看更多 »

乔治·巴顿掌掴事件

1943年8月初,乔治·巴顿中将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西里岛战役期间掌掴了手下两名美国陆军士兵而招来了很大的争议。巴顿脾气火爆,性格强硬,对战斗疲劳的病情不以为然。8月3号和10号,他分别在两所后送医院遇到远离前线在此住院、但身上又没有明显受伤的两名二等兵,这让他非常愤怒,并因此斥责了两人,还打了他们耳光。 这一事件在驻军中开始传扬开来,并最终传到了巴顿的上级,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上将的耳朵裏,他命令巴顿向两位士兵道歉。巴顿的行为一开始没有被新闻广泛报道,但在记者德鲁·皮尔森(Drew Pearson)将之公开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一事件在美国国内引起很大的关注,联邦国会和广大民众对巴顿的行为有些表示支持,有些表达了不屑。艾森豪威尔与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决定不解除巴顿的指挥官一职,但巴顿却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继续指挥作战。 之后,艾森豪威尔以巴顿的这一困境作为机遇,在坚忍行动中将巴顿作为一个诱饵,让纳粹德国的间谍获得巴顿正领导进军欧洲战场军事行动的假情报。巴顿最终于1944年中期回到了欧洲战场指挥战斗,对于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和其他领导人来说,这两起掌掴事件均是巴顿莽撞和冲动的例证。巴顿的军旅生涯一度止步不前,以前的下属如奥马尔·布拉德利之后也成了他的上级。.

新!!: 诺曼底战役和乔治·巴顿掌掴事件 · 查看更多 »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

亚瑟·威廉·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Arthur William Tedder, 1st Baron Tedder,)GCB,英国皇家空军元帅。他在一戰時是一名陸軍皇家飛行隊戰鬥機機師以及飛行中隊隊長,二戰期間負責指揮中東的皇家空軍,曾參與在地中海和北非的行動,包括克里特撤退和北非的十字軍行動。他的轟炸有泰德地毯之稱。後來泰德成為盟軍地中海空軍司令部司令、參與計劃入侵西西里和義大利。當大君主作戰制定時,泰德成為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副司令,地位僅次於德懷特·艾森豪。戰後成為英國皇家空軍參謀長,期間面對大量機師流失,因此他主張招聘人手,同時把增編一倍,1948年他落實柏林封鎖的空運。.

新!!: 诺曼底战役和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邁爾

庫爾特·邁爾(Kurt Adolph Wilhelm Meyer,),外號「裝甲邁爾(Panzermey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國的知名武裝親衛隊軍官,同時也是最年輕的武裝親衛隊旅隊領袖,曾參與許多重大戰役,包括:法國戰役、巴巴羅薩作戰、诺曼底战役等。 在克雷格·路德(Craig.W.H.Luther)所著的《鮮血和榮譽》(Blood and Honor)中,邁爾被描述成「擁有鋼青色的敏銳眼神和體育選手般的體格」,而迪特里希則描述邁爾是一名「激昂的戰士」、一個武裝親衛隊好鬥又殘忍的典型,能使自己部隊的能力發揮至極限的優秀指揮官。同時,邁爾也是個勇猛的摩托車騎士,在他的軍旅生涯中最喜歡與部下交流摩托車相關事務,而在整場二戰中邁爾也是經常騎著赴往前線,也導致18次的骨折和4次的腦震盪,充分表現出他的蠻勇特質。 然而,邁爾勇敢的戰鬥紀錄卻被戰爭罪行所連累,他被指控在1944年的卡昂戰役後殺害了投降的加拿大戰俘,原被判處死刑,後改在英國、加拿大監獄服刑9年後獲釋,之後加入並成為“納粹武裝親衛隊老兵互助會”(HIAG)的活躍份子。.

新!!: 诺曼底战役和庫爾特·邁爾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斯圖登特

庫爾特·斯圖登特(Kurt Student,)是德國空軍一級上將、德軍傘兵的首創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戰鬥機飛行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德國傘兵部隊—空降獵兵(Fallschirmsjaeger)司令。.

新!!: 诺曼底战役和庫爾特·斯圖登特 · 查看更多 »

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

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是英国为了抵抗可能发生的德军入侵,而于1940年和1941年间做出的准备。在这期间,英国政府建立了,并在英国全境修建了防御工事。在缺少重型装备的情况下,英军需要将手中的一切可用资源运用到极致。 由于在不列颠空战中战败,德国为入侵英国而开展的海狮计划遭到了无限期的推延。英国也就没能在其本土与德国陆军展开战斗。今天,英国修建的大部分防御工事都已消失,只有一些加固过的混凝土工事还较常见。.

新!!: 诺曼底战役和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Queen Elizabeth-class battleship)是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本級艦火力、防護力、速度均遠超越前代戰艦,本級艦被視為第一款問世之高速戰艦。本级舰共建造5艘,马来亚号建造经费来自英联邦自治领马来亚的贡献;除了巴勒姆號在1941年U型潛艇擊沉外,所有本級戰艦均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最後均於1940年代末期退役拆解。.

新!!: 诺曼底战役和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伊達善

伊達善,CMG,LVO,CPM(Edward Caston Eates,),英國人,生於英國倫敦巴特錫,於1967年至1969年期間出任香港警務處處長。.

新!!: 诺曼底战役和伊達善 · 查看更多 »

伍冰枝

伍冰枝,PC,CC,CMM,COM,CD,FRSC(hon),FRAIC(hon),FRCPSC(hon)(Adrienne Louise Clarkson,又译阿德利安·克拉克森,),生於香港,祖籍廣東台山四九镇玄潭村水仔口,是前任加拿大總督。她是加拿大首位華裔和第二位女性總督。作爲加拿大總督,她的繼任者是莊美楷(Michaëlle Jean)。 伍冰枝的母親是客家人。她的父親伍英才是澳大利亚华人,拥有英國國籍,在二战时沦为日本的战俘,后被英国通过交换战俘换回。因此伍氏家族在1942年(民國31年),根据《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中許可華人入境的「特別個案」规定,举家移民到加拿大。 伍冰枝曾在渥太華的公立學校就讀,1956年至1960年间在多伦多大學三一學院修修读文学学位。在大學期間她被當時的總督頒發英文文學獎。 伍冰枝1962年開始在巴黎大學文理學院修读碩士課程。她论文的研究方向是梅瑞狄斯的詩。1963年,她和在多倫多大學任教的政治科學教授史蒂芬·克拉克森結婚。1975年,二人离婚,她和子女间的感情非常疏远,直到现在他们也甚少見面。 伍冰枝在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製作和主持過幾個節目。它們包括:《Take Thirty》、《Adrienne at Large》、《The 5th Estate》、《Adrienne Clarkson's Summer Festival》和《Adrienne Clarkson Presents》。她的廣播生涯大大提高了她的知名度。1987年至1988年间,她任McClelland and Stewart出版公司主席,並寫了幾本書。她在1980年代也擔任過安大略省駐法國巴黎的代表。 經過當時總理克理田推薦、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委任後,伍冰枝在1999年10月7日宣誓上任,成為加拿大第26任總督。她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非白人和第一位沒有政治或軍事背景的總督。 在2002年她用加拿大總督,兼加拿大軍隊的三軍總司令身份,探望了在阿富汗作戰的加拿大士兵。 伍冰枝上任之初,她令總督一職帶來更多公眾注意而受到大衆讚賞。可是自她上任,總督府的支出增加了200%,遭到了公衆的質疑。但是支出增加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一些以前由政府機構支付的費用,例如安全人員,現在變成了總督府的支出。 2003年,在外交及國際貿易部的策劃和資金支持下,伍冰枝和50個加拿大名人訪問了芬兰,俄罗斯和冰岛。有人批評她的訪問是浪費金錢。但總督辦公室反駁說這是很成功的訪問,尤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會面是非常建設性的。 2004年,伍冰枝前往法國參與紀念盟軍登陸諾曼第海灘的典禮。伍冰枝當時是以“加拿大元首”的身份出席,但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亦有同時出席,所以伍冰枝出席典禮用的頭銜,在法理上出現了問題,也使得英國政府不悅。 雖然伍總督承受了很多批評,但她比其他總督都更積極地,不停到加拿大每個角落會見加拿大的各階層的人士。她曾到科索沃去會見當地的加拿大維持和平部隊;也曾在駐波斯灣的加拿大驅逐艦上度過了一個聖誕節。她也總是自己寫自己的演説稿。 伍冰枝1984年起同哲學家與作家約翰撒羅(索尔,曾于1996年获总督非小说类文学奖,2009年任国际笔会主席)同居,並於1999年結婚,但延用前夫的姓克拉克森。她的哥哥伍卫权是一名医生,1999年获加拿大勋章,伍衛權醫生的妻子利德蕙,是前香港行政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利銘澤的女兒,也是加拿大华裔第一個上議院女参議員。.

新!!: 诺曼底战役和伍冰枝 · 查看更多 »

伦敦大轰炸

伦敦轰炸(The Blitz)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的战略轰炸。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一直到不列颠战役结束,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伦敦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由于闪电战在欧洲大陆的成功,德国同样试图用「空中闪电战」击溃英国的防御限度。由于海狮计划的无限期推迟,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便制定了所谓鹰日计划:对伦敦和各大工业城市实行不分昼夜,不分军民的战略轰炸。德国空军的作战方针使得英国皇家空军有了充实队伍的机会,使得英国的空中实力不降反升。皇家空军逐渐恢复了制空权,并对德国本土实施了象征性的轰炸。苏德战争爆发后,轰炸终于不了了之。 到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夕,德国将最新研制的V-1飛彈和V-2飞弹布署在法国北部海岸,对盟国展开了最后一次空中进攻。直到同年6月6日,8938名伦敦市民死于导弹的袭击。加上零星轰炸时死亡的人数,死亡人数超过6万。.

新!!: 诺曼底战役和伦敦大轰炸 · 查看更多 »

伴我同行 (電影)

《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是1986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原作為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作品《不同的季节》中的《尸体》。 描述1950年代末,四名住在奧勒岡州虛構小鎮城堡岩,各自懷著心傷的少年們因為好奇心展開一段沿著鐵路的“發現屍體”之旅的一個夏天冒險故事(原作背景則是在緬因州)。 本作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金球獎作品獎,導演獎提名。另外也讓班·伊·金的同名曲站在我這邊重新發行而因此大賣。 另外本作也有描寫到因為兄弟相爭而產生的該隱情結。.

新!!: 诺曼底战役和伴我同行 (電影) · 查看更多 »

使命召唤 (游戏)

是一款以二戰为背景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採用了強化過的重返德軍總部之遊戲引擎(即再次強化過的雷神之錘III引擎)。這款遊戲模擬了盟軍士兵在二戰時的作戰情形。 《決勝時刻》的獨特之處在於單人故事中玩家並非如當時其他FPS的主角一般孤軍作戰,遊戲過程中大部份時間均有大量的NPC隊友支援。同時隊友之間的互動亦給予玩家一種投入感,而這點亦成為往後續作的賣點之一。而另外一大卖点就是游戏裡时常出现的对好莱坞战争大片场面的致敬。 《決勝時刻》的發售時間為2003年10月29日,開發工作由Infinity Ward進行,並由Activision負責出版。Mac OS X版的決勝時刻由Aspyr進行移植。2004年底,N-Gage版本的決勝時刻是由Nokia開發並由Activision出版。之後其它版本也陸續釋出,有典藏版(原聲帶與攻略)、年度最佳遊戲版(內含遊戲更新)以及豪華版(美國豪華版內容則是資料片和原聲帶,而歐洲豪華版內容則移除原聲帶)。 決勝時刻國際中文版於2003年12月25日在台發售,由松崗科技代理發行;中国大陆首先于2004年1月发行英文版,简体中文版则由上海育碧制作并于2004年7月14日发行。.

新!!: 诺曼底战役和使命召唤 (游戏) · 查看更多 »

使命召唤:二战

是一款由Sledgehammer Games和Raven Software开发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为使命召唤系列第14部主系列作品,也是继《使命召唤:战争世界》后再次将背景设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品。游戏预计由动视于2017年11月3日发行,登陆PlayStation 4、Xbox One和Microsoft Windows平台。2017年4月26日,本作首个预告片通过livestream公布。.

新!!: 诺曼底战役和使命召唤:二战 · 查看更多 »

佔中後援會

佔中後援會(Supporters of Occupy Central)是激進民主派及支持者所發起。他們不滿香港的民主進程緩慢,響應戴耀廷提倡的「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可是,他們擔心溫和的泛民主派會妥協而中止佔中行動,因此另外成立後援會,聲言從旁監察、背後督促。.

新!!: 诺曼底战役和佔中後援會 · 查看更多 »

德克薩斯號戰艦 (BB-35)

德克薩斯號(BB-35)是紐約級戰艦的二號艦,也是美國海軍第二艘以德克薩斯州命名的艦隻。她為美國海軍服役34年,成為該戰亂年代的活見證。她參與了1914年墨西哥坦皮科事件、在一次大戰為協約國船隻護航、二次大戰時更活躍於大西洋、北非、參與諾曼地登陸,再轉戰太平洋,協助盟軍登陸硫磺島與沖繩島,單在二戰就獲得了5個戰鬥之星。除役後德克薩斯號改建成侯斯頓的浮動博物館,偶爾也會參與電影拍攝。 德克薩斯號之所以聞名於世,乃其保持的多項歷史性紀錄。她既是美國尚存最古舊的無畏艦,歷史最長的前無畏艦則為日本的三笠號戰艦,與無畏艦本身有所分別。德克薩斯號更極可能為世上現存的最後一艘無畏艦。又是世上少數現存、曾服役兩次大戰的艦隻。暫時統計,另外數艘分別為米蒂亞號,皇家海軍的M33、輕巡洋艦:en:HMS Caroline (1914)、希臘裝甲巡洋艦:en:Georgios_Averof及保加利亞魚雷艇Drazki等等。 就美國而言,德克薩斯號更是美軍第一艘裝上防空高炮及現代火控系統、彈射軍用偵察機、NC-4艦載偵察機,並非民用機種。使用CXZ雷達信號及安裝CXAM-1型雷達、雷達功用詳見:en:CXAM Radar。部分資料指當時接受的CXZ雷達信息乃實驗性而非商用性;CXAM型雷達則在在稍早時於德克薩斯號的同級艦──紐約號上安裝測試,最後才改良成為CXAM-1型雷達。這雷達於1941年8至10月分別安裝在14架船隻,德克薩斯號只是其中一架。永久改裝成博物館船、第一艘改建成博物館的戰艦,是日本的三笠號戰艦。美軍第一艘則為奧勒岡號(BB-3)。但奧勒岡號只時暫借予奧勒岡州,在二戰時再被徵召入伍,並且沉沒。故此德克薩斯號才是第一艘永久博物館艦。及被評作美國國家級歷史地標的戰艦。詳見:en:List of U.S.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ships, shipwrecks, and shipyards.

新!!: 诺曼底战役和德克薩斯號戰艦 (BB-35)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轰炸

德勒斯登轰炸(1945年2月13日-2月15日)是二战期间由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軍联合发动的针对德国东部城市德勒斯登的大规模空袭行动。7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被看成二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 英国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曾说:“德勒斯登被毁具有史诗般的悲剧性。这座象征着德国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城市曾经美得让人惊叹。而纳粹期间,它又成为德国的地狱。在这个意义上,就20世纪的战争恐怖而言,德勒斯登轰炸事件是一个绝对带有惩戒意味的悲剧”。.

新!!: 诺曼底战役和德累斯顿轰炸 · 查看更多 »

德法關係

德法關係是指法國和德國間的外交關係。历史上,法國和德國源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后产生的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最终演变成为法國和德國。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德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熱心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兩國,被稱為“歐洲雙核”。.

新!!: 诺曼底战役和德法關係 · 查看更多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ˈaɪzənˌhaʊ.ər/ EYE-zən-how-ər,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位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艾森豪威尔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本名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後來才改名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間對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進攻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

新!!: 诺曼底战役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查看更多 »

保罗·尼普科夫电视台

保罗·尼普科夫电视台(Fernsehsender „Paul Nipkow",以下简称“尼普科夫电视台”),又名德国电视广播(Deutscher Fernseh-Rundfunk),是纳粹德国时期的一家电视台,也是二战期间世界上唯一能够进行常规播出的电视台。其名称源自发明了尼普科夫盘的波兰裔德国物理学家保罗·高特列本·尼普可夫。尼普科夫电视台于1934年4月18日开播,1944年10月19日停播。.

新!!: 诺曼底战役和保罗·尼普科夫电视台 · 查看更多 »

保羅·豪塞爾

保羅·豪塞爾(德語:Paul Hausser,),是一名德國將領,在兩次大戰的戰間期期間服役於威瑪防衛軍,軍階為中將,退役後加入武裝親衛隊,並作為主要領導者之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在「東戰場」及「西戰場」皆有輝煌勝戰紀錄,且戰鬥負重傷兩次導致瞎一眼;戰後加入前納粹武裝親衛隊老兵互助會(HIAG),並積極爭取武裝親衛隊的榮譽和法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紐倫堡審判是做為證人而非戰犯。.

新!!: 诺曼底战役和保羅·豪塞爾 · 查看更多 »

圣奥诺里讷-德佩尔泰

圣奥诺里讷-德佩尔泰(法语:Sainte-Honorine-des-Pertes)是法国下诺曼底大区卡尔瓦多斯省的一个镇,面积5.69平方公里,年时的人口为人。 圣奥诺里讷-德佩尔泰位于奥马哈海滩的东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的登陆点之一。.

新!!: 诺曼底战役和圣奥诺里讷-德佩尔泰 · 查看更多 »

圣詹姆士广场

圣詹姆士广场(St.

新!!: 诺曼底战役和圣詹姆士广场 · 查看更多 »

圣洛

圣洛(法语:Saint-Lô)位于法国下诺曼底大区,是芒什省的首府。.

新!!: 诺曼底战役和圣洛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历史

北美洲历史是北美洲地区人类既往的活动。普遍认为,人类跨越白令海来到北美洲的时间,是大约17,000年至40,000年前 。但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北美洲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能还要向前追溯90,000年。从最早的人类抵达北美开始,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蔓延到整个北美大陆,从因纽特到阿兹特克和玛雅,都分布有简易的人类定居点,甚至是早期的城镇。这些孤立社群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文明之间的交流则相对有限。而后来同大洋彼岸的亚欧之间的的贸易活动和武装冲突,改变了北美族群间孤立的局面。 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欧洲人陆续到达美洲,并开始殖民。虽然有证据显示維京人在至少500年前就已经到达北美,但哥伦布仍是欧洲公认的最早发现新大陆的人。此后,欧洲人涌入美洲,使得当地人不堪重负,北美成为欧洲的政治竞争舞台,几乎被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瓜分。在今天的北美文化中,殖民的烙印清晰可见。 欧洲各方势力在北美洲抢夺资源,而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了随之而来的战争。但与此同时,这些欧洲的殖民地也逐渐萌发了独立思想。美国革命和墨西哥独立战争等革命运动产生了新兴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成为了北美洲新的政治主导力量。1867年加拿大的联邦成立,展现了北美洲全新的现代政治面貌。 从19到21世纪,北美洲国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虽然冲突时有发生,但是北美大陆大体保持了安定和平,国际开放商业贸易合作频繁。但现今自由贸易区、拉丁美洲移民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北美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新!!: 诺曼底战役和北美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國際海盜模仿日

國際海盜模仿日(International Talk Like a Pirate Day,縮寫:ITLPD),是於每年9月19日舉辦的一個戲仿假日。.

新!!: 诺曼底战役和國際海盜模仿日 · 查看更多 »

喬治·羅傑

喬治·羅傑(George Rodger,)是一位英國的攝影師,也是馬格蘭攝影社的創辦人之一,出生於英國的柴郡(Cheshire)。他對於非洲大地上的風土人文紀實攝影相當經典,是二次戰後重要的攝影大師。.

新!!: 诺曼底战役和喬治·羅傑 · 查看更多 »

呂秀蓮

呂秀蓮(),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出生於日治台灣新竹州桃園郡桃園街,曾任中華民國第10-11屆副總統、民主進步黨第11屆代理黨主席、桃園縣第12-13屆縣長、總統府國策顧問(李登輝任命)、立法委員等職。她是臺灣民主運動和臺灣婦女運動的關鍵倡議者之一,也是臺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她所提倡的九六共識,相當程度影響了台灣的「國際地位」論述。呂秀蓮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也是臺灣目前唯一女性副總統,更是解嚴後目前唯一連任的副總統。.

新!!: 诺曼底战役和呂秀蓮 · 查看更多 »

傑拉德·德布魯

傑拉德·德布魯(Gérard Debreu,),又譯為罗拉尔·德布鲁,生於法國加萊,著名數學家與經濟學者,擁有法國與美國國籍。他在數理經濟學與拓樸學方面有傑出的貢獻,為198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新!!: 诺曼底战役和傑拉德·德布魯 · 查看更多 »

傅達仁

傅達仁(),台灣電視公司(台視)體育主播之一,也是知名節目主持人,以播報NBA賽事聞名,也曾和沈春華一起主持過台視綜藝節目《大家樂》並榮獲金鐘獎優良綜藝節目獎。其妻鄭正玨(鄭貽)是傅達仁在台視時的同事,鄭正玨與時任海軍將軍的雷學明離婚後改嫁傅達仁。傅達仁因胰臟癌末期希望推動台灣安樂死立法,但始終未果。2018年6月2日,傅達仁飛往瑞士接受協助自殺,後於瑞士時間7日中午12時58分(UTC+2)辭世,享壽85歲。於瑞士當地時間11日上午9點20分火化完畢,並在台灣時間6月21日上午9點,於新北市金山區的基督教平安園下葬。.

新!!: 诺曼底战役和傅達仁 · 查看更多 »

哥利亞遙控炸彈

哥利亞遙控炸彈(Leichter Ladungsträger Goliath)(Sd.Kfz. 302/303a/303b)是二戰時德軍一種破壞用遙控炸彈。 此由德意志國防軍部署的履帶式遙控炸彈約4英呎長、2英呎寬、1英呎高,並攜帶了75到100公斤的高爆炸藥。哥利亞遙控炸彈可不少用途,例如直接炸毀坦克、建築物、橋樑及打亂隊形密集的步兵。.

新!!: 诺曼底战役和哥利亞遙控炸彈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诺曼底战役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内华达级战列舰

内华达级战列舰是美国建造的一种超無畏艦。 内华达级战列舰采用了当时颇具争议的被称为“All or Nothing Armor Scheme”的装甲防护设计(称为“重点防护”),因为美国海军认为战列舰传统防护体系的中等厚度装甲无法防御无畏型战列舰不断加大口径的主炮穿甲弹。这是美国海军战列舰防护设计上的重大革新。其主要设计特点是,战舰的非重要部位减少或没有装甲防护,而重要部位(主炮塔、轮机舱、指挥塔等要害部位)则得到最大限度的装甲防护。其设计思想被其他各国海军所借鉴。安装10门14英寸口径主炮,双联装和三联装主炮炮塔各两座,采用艏艉对称的布置形式。 同级舰两艘,首舰內華達號(BB-36)1916年3月服役。另一艘是奧克拉荷馬號戰艦(BB-37)。 1930年两舰进行中期改装,加宽舰体增加浮力和改善对鱼水雷的防护能力,彻底改造舰桥和前后主桅。改装三脚主桅并增设桅楼。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俄克拉荷马号至少承受了5枚鱼雷和數枚小型炸彈的攻擊,致使该舰倾覆沉没。而内华达号是港中唯一得以开动的战列舰,企图驶出港口,在日军第二波进攻中成为主要目标,为避免在港口出口沉没抢滩搁浅。其后在西海岸进行现代化改装,改建上层建筑,撤去全部旧式副炮,改装高平双用炮。战争中内华达号往来于太平洋和欧洲战区之间,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战争结束後,内华达号1946年参与比基尼岛原子弹的试验。1948年7月作为靶船被击沉。.

新!!: 诺曼底战役和内华达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入侵義大利

同盟國入侵義大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1943年9月入侵義大利本土的軍事行動,該行動由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率領的第15集團軍實施(由馬克·韋恩·克拉克指揮的美國第5軍團及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8軍團組成)。此行動是跟隨於西西里島登陸戰役的勝利而實施的,主要戰役是代號為雪崩作戰的在西海岸的薩萊諾登陸,另外還有兩個支援性的行動包括在卡拉布里亞登陸的海灣城行動及在塔蘭托登陸的鬧劇行動。.

新!!: 诺曼底战役和入侵義大利 · 查看更多 »

內華達號戰艦

內華達號戰艦(舷號BB-36)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內華達級戰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內華達州為名的軍艦,亦是美國首批超級無畏艦。 內華達號在1912年於霍河造船廠建造,於1914年下水,在1916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內華達號一直留在近海訓練。美國參戰後,內華達號被派到英國海域,加入英國本土艦隊,主要負責護航任務。 戰後內華達號恢復日常訓練,並參與多次艦隊解難演習(Fleet Problems),又曾在1927年進行現代化改建。1941年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時,內華達號是惟一一艘美軍戰艦成功啟航,並在日軍飛機接連攻擊下成功繞道擱淺,避免坐沉港內、阻塞珍珠港出入口的厄運。1942年內華達號進行復修,然後參與阿圖島戰役。接著內華達號回到美國東岸作現代化改建,然後轉到歐洲戰場,負責護航任務,並先後在諾曼第戰役及龍騎兵行動中負責炮火支援。1945年內華達號回到太平洋艦隊,並先後參與硫磺島戰役及沖繩戰役,期間曾遭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中。1946年內華達號參與十字路口行動核試,並被編為首輪核試的目標艦,但因核彈嚴重偏離目標而受損輕微。接著內華達號亦未有在兩次核試中遭受嚴重破壞,卻遭到嚴重的輻射污染。同年8月29日內華達號退役,並在1948年7月被艾奧瓦號等用作靶艦擊沉(未於火炮演習中沉沒,最後是空射魚雷結束了它的任務)。 內華達號在二戰共獲得七枚戰鬥之星。.

新!!: 诺曼底战役和內華達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兄弟连剧集列表

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是改編自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史蒂芬·E·阿姆布鲁斯的同名著作的十集二战電視連續劇,史蒂芬·史匹柏和湯姆·漢克在联手拍摄完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1998)后紧接着为兄弟连聯合製片2001年剧集在HBO首映,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电视网络中播放。 全劇主要談論二戰時期,美軍101空降師506團第二營E連士兵的故事。剧集叙述了士兵们在托科阿 (佐治亚州)的基础训练、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突出部之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剧情主要来自于阿姆布鲁斯的研究以及对E连老兵的访谈。剧集为了艺术效果改编了部分内容,其他参考书列出了真实历史和电视剧的差别。所有的角色来自于真实的人物;并且在每一集前会放映一些老兵的采访录像作为引子(他们的身份在剧集结尾才被交代)。之后史蒂芬·史匹柏和湯姆·漢克又制作了太平洋的姊妹剧集太平洋 (电视剧),该剧首映于2010年3月。.

新!!: 诺曼底战役和兄弟连剧集列表 · 查看更多 »

勒阿弗尔

勒阿弗尔(Le Havre)是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继鲁昂之后的第二大城市,位于塞纳河河口,濒临英吉利海峡,以其作为“巴黎外港”的重要的航运地位而著称,在法国经济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勒阿弗尔是法国海岸線上横渡大西洋航线的远洋船舶到欧洲的第一个挂靠港,也是离开欧洲前的最后经停港。勒阿弗尔是法国第二大输出港(仅次于马赛),集装箱货运量则居法国第一位。 勒阿弗尔除了港口以外,还拥有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和一所大学。该市在体育方面,拥有法国最古老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勒哈費爾體育會。2005年,奥古斯特·佩雷主持重建的勒阿弗尔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诺曼底战役和勒阿弗尔 · 查看更多 »

固鉑輪胎

固鉑輪胎(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為美國一家輪胎製造商,於1914年在美國俄亥俄州阿克倫成立。該公司主要產品為汽車與大卡車輪胎,而子公司則專門生產中卡車、機車(特別是競技用)輪胎。該公司曾在諾曼地登陸時為美軍的製造海陸兩用車輪胎與登陸艇,目前固鉑輪胎在全球各地設有超過60個製造工廠、銷售中心、研發中心等機構。 固鉑輪胎並擁有另一品牌英國雅方輪胎(Avon Tyres),該品牌專門生產汽車、機車與競技用輪胎。固鉑輪胎的英文廣告標語為「The tire with two names....the company and the man who built it」。 以美國本土輪胎製造商而言,優耐陸·百路馳(Uniroyal Goodrich,也就是美國橡膠公司的前身)已經被法國米其林購併,而凡士通(Firestone)也成為日本普利司通的美國分公司,剩下固鉑輪胎與固特異乃僅存的本土股票上市輪胎廠。若以年度銷售額計算,2014年該公司在全世界排行第12名。.

新!!: 诺曼底战役和固鉑輪胎 · 查看更多 »

国军52军浴血诺曼底

“国军52军浴血诺曼底”是一则网络谣言(或“钓鱼文”)中提及的所谓“历史事件”。内容主要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在诺曼底战役中浴血奋战,令世界刮目相看,最终使中国获得联合国“五常”席位。.

新!!: 诺曼底战役和国军52军浴血诺曼底 · 查看更多 »

四號坦克

四號坦克(Panzerkampfwagen IV,或稱IV號坦克)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且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四號戰車逐漸成為裝甲師裝備的主力車種。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較為容易改裝,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從投产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就數量、服役時間來看,這型戰車才是德國裝甲兵的主力,因此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四號坦克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新!!: 诺曼底战役和四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四號驅逐戰車

四號驅逐戰車(Jagdpanzer IV,Sd.Kfz.

新!!: 诺曼底战役和四號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C-47運輸機

道格拉斯C-47空中火車(Skytrain,或稱空中列車,英文又名Dakota(達科塔))是由DC-3民用客機衍生而成的軍用運輸機,為二戰盟軍廣泛採用的機种之一,並一直採用至1950年代,時至今日仍然服役於少數國家。.

新!!: 诺曼底战役和C-47運輸機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梅斯梅尔

埃尔·梅斯梅尔(Pierre Messmer,),法国戴高乐主义政治家。他从1960年至1969年在戴高乐总统下担任陆军(国防)部长。1972年至1974年任法国总理。1999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新!!: 诺曼底战役和皮埃尔·梅斯梅尔 · 查看更多 »

火炬行動

火炬行動(最初被稱為體育家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及大英帝國在1942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間攻打法屬北非的軍事行動。 蘇聯對美國及英國施加壓力,要求儘快在歐洲展開軍事行動及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納粹德國軍隊對蘇聯紅軍的壓力,當美軍指揮官贊同大鎚行動,儘快在歐洲佔領區登陸時,英軍指揮官相信這類型行動將會導致災難,因此建議以進攻法屬北非來代替,以消滅在北非的軸心國軍隊、改善在地中海的制海權及為準備在1943年入侵歐洲南部作好準備,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懷疑盟軍如果进攻非洲就排除了在1943年入侵歐洲的可能性,但同意支持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

新!!: 诺曼底战役和火炬行動 · 查看更多 »

獵豹式驅逐戰車

獵豹式驅逐戰車(德文:Jagdpanth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五號豹式戰車車體開發出來的一款驅逐戰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它是二次大戰中最佳的驅逐戰車。.

新!!: 诺曼底战役和獵豹式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珀尔·维什林顿

塞西尔·珀尔·维什林顿·科尔尼奥利,CBE(Cecile Pearl Witherington Cornioley,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特别行动处(SOE)的一名女特工。 她生于巴黎,父母都是英国人。.

新!!: 诺曼底战役和珀尔·维什林顿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溫特斯

查德·戴维斯·“迪克”·温特斯(Richard Davis "Dick" Winters)()少校,是一位美國陸軍退伍軍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指揮第101空降師第2營的E連作戰。 在「D-Day」前夕,溫特斯空降到諾曼第參與戰事,隨隊穿越過法國、荷蘭及比利時,最終抵達德國,至二次大戰末期,在歷任E連第二排長及E連連長後,晉升為第2營營長,隨着德軍宣布投降,他選擇離開506團返抵法國,並在那裡以高級軍官的身份安排輪侯回國。在1951年,由於韓戰爆發,溫特斯獲美國陸軍再次徵召,主要負責團部策劃,以及在新澤西迪克斯堡基地培訓軍官,當時他一度收到參戰指示,更準備出發前往韓國,不過,根據當時軍方高層的一項新規定,針對所有自二戰後不再活躍於前線的軍官,他選擇中止職務並退出陸軍。 溫特斯從此卸除在陸軍的軍籍,回歸到日常生活,他首先在新澤西州工作,及後回到家鄉賓夕法尼亞,成立屬於自己的巧克力分銷公司,售賣軍用品配給商好時公司生產的巧克力商品。此外,他也是西點軍校的常任嘉賓講師,至1997年正式退休。 溫特斯的軍旅經歷及事跡,為多本著作所描述,在2001年,美國HBO上演的小型連續劇《雷霆傘兵》便是以溫特斯的回憶錄為藍本,其劇中角色則由英國演員戴米恩·路易斯擔綱演出。.

新!!: 诺曼底战役和理查德·溫特斯 · 查看更多 »

碧血長天 (1962年電影)

是一套1962年的美國史詩戰爭片,改編自的1959年著作《》,描述二戰期間盟軍登上諾曼地的第一天(即俗稱D-Day的1944年6月6日)。 電影幕前幕後人員鼎盛,光是導演已有四人;而主要演員則有尊·榮、李察·波頓、辛·康納利及亨利·方達等。.

新!!: 诺曼底战役和碧血長天 (1962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空降部隊

-- 空降 軍事跳傘或滑翔前運人員或物資的形式。 用途 提供人員,設備或耗材。 起源 起源於1927年11月意大利部隊。 空降部隊(Airborne forces)屬於軍事單位,早期為輕裝步兵,近年分演為「傘兵」、「」、「」3種,其部隊運動採航空器和“空投”戰鬥。因此,他們可以放在敵後,有能力與小警告,幾乎在任何地方部署。編隊是有限的,只能經由他們的航空器運輸,難以有足夠的武力,主要的優勢在於“在幾分鐘內突然冒出的數量和大小”,歐美稱為。.

新!!: 诺曼底战役和空降部隊 · 查看更多 »

竞速

速是指速度上的竞赛,都有一个评判标准,例如完成某项任务所用的时间或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项任务的完成程度。运动员会在比赛中尝试用比对手更少的时间来完成指定的任务。任务可以是穿越某一段距离,然后测算出每个运动员完成这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谁用的时间更短,谁就是赢家。总而言之,只有涉及到比较速度快慢的比赛才可以称之为竞速。 竞速比赛可以是不间断的从起点跑向终点。也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例如分为预赛、正赛和决赛。一些竞速比赛是所有运动员一起做某个任务,根据完成该任务的顺序来判定名次。还有一些竞速比赛则是分开进行,通过使用秒表测算每个运动员完成该任务的时间,再根据该时间来判定名次。 古希腊人曾在一个瓷器上描绘了一名男子在跑步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对竞速比赛的记录。.

新!!: 诺曼底战役和竞速 · 查看更多 »

第101空降师

101空降师(101st Airborne Division (Air Assault)),是美国陆军的一支空中突击部队,於创建時是一支空降部隊,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以及突出部战役,在越南战争中被整编为空中机动师(air mobile),随后则确立为空中突击师(air assault),利用直升机进行空中突擊及快速推進,并参加了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师一直保留了“空降师”(Airborne)的名称。第101师的总部位于肯塔基州的坎贝尔堡。至目前,第101师共有约350架UH-60黑鹰和CH-47运输直升机,以及约120余架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机。.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101空降师 · 查看更多 »

第1集团军 (德国国防军)

1集团军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一个野战军,成立于1939年8月,撤销于1945年5月。.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1集团军 (德国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第2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第2裝甲師(2.)是納粹德國「國防軍」的一個裝甲師,曾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諸多重要戰役,包括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巴爾幹戰役、莫斯科會戰、庫斯克會戰、諾曼第戰役、法萊茲包圍戰與突出部戰役等。 裝 2.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2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第82空降師

82空降師(82nd Airborne Division)是美國陸軍中最早建立的空降師,該師前身是『全美』第82步兵師(82nd Division),成立於1917年8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於1942年3月重新組建。全師官兵承續第82步兵師傳承,配戴「全美」肩章。 第82空降師參與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西西里島戰役作為首役。隨後參與盟軍在法國的諾曼第戰役,以及荷蘭發動的市场花园行动,作戰結束後於西歐戰線後方休整擔任戰區預備隊,在德國發動阿登突出部作戰時做為步兵投入美軍防線。 第82空降師師部的本土駐地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布拉格堡(Fort Bragg),同一營區也是美國陸軍空降兵訓練部、美國陸軍第十八空降軍軍部、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甘迺迪特種作戰中心與三角洲部隊等與空降作戰相關的美國陸軍部隊的駐地。 第82空降師目前隸屬於美國第18空降軍,劃歸美國中央司令部(CENTCOM),為美軍具有傳奇色彩的精銳部隊之一。自從越戰期間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改--為第101空中突擊師(101st Air Assault Division)之後,第82空降師是美國現存唯一的現役正規空降師,至今仍活躍在美軍的各個戰場中。.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82空降師 · 查看更多 »

第9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第9裝甲師(9.)是納粹德國「國防軍」的一個裝甲師,曾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諸多重要戰役,包括荷蘭戰役、法國戰役、巴爾幹戰役、庫斯克會戰、諾曼第戰役與魯爾戰役等。 裝 9.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9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

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纳德·劳·蒙哥马利,KG,GCB,DSO,PC(Bernard Law Montgomery, 1st Viscount Montgomery of Alamein,),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军事指挥官。1887年11月17日出生在伦敦肯宁顿区圣马克教区的牧师家庭。1901年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课成绩极差,但体育成绩极好。1908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2月任英国驻印度的少尉排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升任旅参谋长和师作战参谋。大战结束时任师司令部中校参谋。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蒙哥馬利得第88名。領軍戰鬥最著名的經典戰役就是擊倒「沙漠之狐」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時與之對壘超過100日,並以海、空軍封鎖西西里海峽,致使隆美爾彈盡援絕而撤軍。.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本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二战指挥官们大多都是职业军官,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同时担任军队指挥官,如阿道夫·希特勒(德国元首)、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首相)、斯大林(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等。.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后方

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参战国家都有给前线提供弹药和生活补给、医疗设施以及物资,装备的制造生产研发等的地区,或者是指挥阶层的所在地。还有一些未参战或未受战火影响的地区,为同盟国提供军事援助的,也可称之为大后方。.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后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會議列表列舉了盟國的所有會議。 丘吉爾共出席14次會議,羅斯福出席了12次,斯大林出席了5次。.

新!!: 诺曼底战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列表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诺曼底战役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陸軍

納粹德國陸軍(德語:,意為陸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隸屬於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德意志國防軍的陸軍。德國陸軍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限制德國僅能保有的100,000名陸軍,《凡爾賽條約》亦在其裝備和機關上設有重重限制,將其打壓為警察性質的軍隊,但德國軍方透過與外國合作,暗地研究與發展若干軍事學說和武器,並培育100,000名陸軍的軍官團,將其打造為日後擴軍的骨幹,素質遠較同時期的各國陸軍優越。德國陸軍在此時發展尤其令人矚目的是裝甲部隊,在瓦爾特·馮·布勞齊區與海因茨·古德里安等人的推動下,即便德國此時並無坦克,但德軍已於未來將裝甲部隊視為重要的地位,並建立一套相當優越的作戰規範。 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宣佈撕毀《凡爾賽條約》,其陸軍即開始擴軍,建立了36個師,並大量生產裝甲車輛,進行現代化。希特勒憑著他國對德國軍事力量的恐懼而屢屢獲得外交上的勝利,一直到1939年8月波兰第二共和国拒絕其要求後,希特勒下令進攻該國,令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最终于1939年9月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陸軍作為其武裝力量的核心屢屢征戰,並以結合坦克、火砲與飛機進行快速协调聯合打擊的戰法,在戰爭初期獲得了快速而驚人的勝利,相繼打敗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佔領了西欧和中欧大多数国家領土。希特勒視僅存的敵國英國已不构成威胁和衰落,而德軍正處巔峰,故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規模空前的「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蘇聯,望於同年底打敗該國。 對蘇戰爭初期,德軍憑著訓練素質優越、作战經驗豐富和战斗力强而佔盡上風,不斷完成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圍殲敵作戰,俘虜苏军280萬士兵和裝備,展現極為輝煌的戰爭藝術。然而年底德軍於1941年10月2日、1941年12月1日、1942年1月7日的台风行动中失败,接著相繼於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蓝色行动惨败與1943年的7月5日、7月15日的城堡行动被蘇軍打敗,完全喪失主動權,後者開始大規模反攻。其他戰場上盟軍亦將德軍擊敗,1943年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使德軍失去战争的战略主動權,爾後盟軍登陸義大利半岛,德軍將其亚平宁半岛佔領阻止了盟军北上攻進德國,維持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1944年6月6日諾曼底戰役之后,東西線的德軍逐漸退回本土。1944年9月德軍動員剩餘的部隊發起最後的大規模突击进攻反擊,但仍失敗。最後德國於柏林战役战败后,在5月8日正式宣布投降,其陸軍則在1946年8月20日解散.

新!!: 诺曼底战役和納粹德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納爾遜號戰艦

纳尔逊号战列舰(英语:HMS Nelson)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中的一艘。其被命名为纳尔逊以纪念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纳尔逊号于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8月15日建成服役,于1949年3月15日被拆解。.

新!!: 诺曼底战役和納爾遜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納瓦霍人

納瓦霍(英語和西班牙語:Navajo、Diné)是美國西南部的一支原住民族,為北美洲地區現存最大的美洲原住民族群,人口據估計約有30萬人。「納瓦霍」族名由西班牙人所起,族人則自稱為「Diné」,即納瓦霍語「人」之意。 納瓦霍族也擁有現今美國面積最大的印第安保留地,部族政府稱為Navajo Nation,橫跨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猶他三州,面積7萬平方公里。部族政府有地方自治權,首府設在亞利桑那州温多罗克(Window Rock)鎮。.

新!!: 诺曼底战役和納瓦霍人 · 查看更多 »

維希法國

维希法國(法语:Régime de Vichy),正式国名为法兰西国(l'État françai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納粹德國控制下的法国政府;它也被称为维希政权、维希政府,简称“维希”。1940年6月德国占领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故名。维希政府在被德国国防军占领的法国北部领土(即占领区)还保有一些权力;但是它主要统治包括维希在内的非占领区,也就是自由区,约占法国本土领土面积的40%。维希政府于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解放法国后覆灭。.

新!!: 诺曼底战役和維希法國 · 查看更多 »

縱深防禦

縱深防禦是為一種軍事戰略,有時也稱作彈性防禦或是深層防禦,是以全面深入的防禦去延遲而不是阻止前進中的敵人,透過放棄空間來換取時間與給予敵人額外的傷亡。有別於以一個單一而強大的防禦戰線去防禦敵人,縱深防禦試圖用下列方式阻擊敵人.

新!!: 诺曼底战役和縱深防禦 · 查看更多 »

约翰·福特

约翰·福特(John Ford,),原名John Martin Feeney,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生于缅因州伊丽莎白角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早年曾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戴维·沃克·格里菲思执导)演出。1928年首次拍片《铁骑》,至1966年共拍摄140多部影片。福特的创作最能体现勇敢开拓的美国精神,他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 约翰·福特是有史以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得獎最多的電影導演,計4次得獎:《革命叛徒》(The Informer)、《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翡翠谷》、《蓬門今始為君開》(The Quiet Man)。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兩度得到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中途岛战役》(The Battle of Midway)和《十二月七日》(December 7th)。福特也是美國電影學會終身成就獎首位得主。 他與演員約翰·韋恩維持長達35年,多達21次的合作。其他經常合作的著名演員還有詹姆斯·史都華(4次)、亨利·方達(8次)、維多·麥克勞倫(12次)。福特是位溫和派共和黨人,他與韋恩及史都華相當志同道合,與導演霍華·霍克斯也有甚好的交情。 在约翰·福特眾多經典西部片中,一般被認為是巔峰之作的有《驛馬車》、《侠骨柔情》、《搜索者》、《雙虎屠龍》等影片。他另有3部經典作品《要塞風雲》、《黃巾騎兵隊》、《邊疆鐵騎軍》被合稱為「騎兵隊三部曲」。 约翰·福特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於二次大戰期間參與過諾曼第戰役的奧馬哈海灘登陸,以攝影機紀錄歷史,曾被授與功績勳章(美軍第6高勳獎)及紫心勳章。戰後晉升至美國海軍預備役一星少將(Rear Admiral,美國海軍無准將銜,Rear Admiral當時還沒有lower half與upper half之分,現在的美國海軍少將Rear Admiral lower half相當於准將)。1973年獲頒美國平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他與詹姆斯·史都華是好萊塢僅有的兩位將軍。.

新!!: 诺曼底战役和约翰·福特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新!!: 诺曼底战役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Nelson-class battleship)是英国在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建造的一型35000噸級、裝備16英吋主砲的战列舰。也是過去放棄的N3級戰艦之縮小改良版,該型共有納爾遜號、羅德尼號兩艘。.

新!!: 诺曼底战役和纳尔逊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罗曼·加里

罗曼·加里(Romain Gary,-1980年12月2日),法国小说家,电影剧本作者,外交官,是唯一两次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

新!!: 诺曼底战役和罗曼·加里 · 查看更多 »

美國史上最血腥的戰役列表

這個頁面是美國史上最血腥的戰役列表。此列表列出了那些戰役的戰死人數。 Category:戰役列表 Category:美国军事相关列表.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國史上最血腥的戰役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

1步兵師(1st Infantry Division)是美國陸軍中是歷史最悠久的師。曾立下了不少戰功。由於這個單位的標誌有一個很明顯紅色阿拉伯數字1,因而隊名為「大紅一師」(The Big Red One)。.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29步兵師

29步兵師,别称“蓝灰师”,師部位于美國維吉尼亞州。隸屬於陸軍國民警衛隊,由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和北卡羅來納州三州的國民警衛隊所組成。最早成立於1917年。在一战中编入美国远征军派往法国。二戰爆發之後,該師又重新进入正規部隊的編制。其後,第29步兵師參與了後來的霸王行动。其第116步兵團临时配属至第1步兵師,并与第16步兵團共同组成登陸奥马哈海滩的第一波部隊。并在战役中负责支援游骑兵部队清除重要据点。在之后的战争中深入内陆到达圣洛,随后穿过整个法国进入德国。在戰後,该师经历了多次整编与解散。尽管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没有直接参与作战,但其多次在世界范围内参加演习活动。后来進駐波斯尼亚和科索沃作为指挥单位。除此之外,该师中的部分单位先后参加过驻守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阿富汗战争(持久自由行动)以及伊拉克战争(伊拉克自由行动及新黎明行动)。 2016年,有两支29师的单位分别派往海外。在7月和10月,29师分别有超过80名和450名士兵参加关键决心行动以及斯巴达盾牌行动。.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國陸軍第29步兵師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4步兵師

4步兵师 是美国陆军的一个师,师部位于科罗拉多州卡森堡。第4步兵师的官方昵称是“常春藤”(Ivy),因师番号“4”的罗马字“IV”而得名,常春藤的坚韧和尽职也刚好诠释了第4步兵师的师训“坚定忠诚”。第4步兵师的另一个外号是“铁骑”,象征着第4步兵师和将士们的速度力量和勇猛。.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國陸軍第4步兵師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506步兵團E連

E連(Easy Company)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506團2營E連。這個單位因為著作《兄弟连》(ISBN 0-7432-2454-X)及同名電視連續短劇《諾曼第大空降》而受到廣泛注意。.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國陸軍第506步兵團E連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7軍

7軍(VII Corps)是冷戰時兩個主要的軍級部隊之一。最初成立於一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重新建軍。於1946年裁撤。在從1950年又重新成立,並一直派駐西德。直到冷戰結束,該軍重新部署到美國國內,並於1992年解散。.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國陸軍第7軍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遊騎兵

美國陸軍遊騎兵(United States Army Rangers),相當於其他國家所說的突擊兵或特攻兵,經過特殊訓練的輕裝步兵,是美國陸軍中的精英成員。只要通過遊騎兵學校訓練,就會獲授游骑兵臂章、承認擁有遊騎兵資格。 遊騎兵在美国陆军中代表的是精英,但並不是單一的特种部队。遊騎兵可以於一般單位服勤,也可以進入全部由遊騎兵組成的美國陸軍第75遊骑兵團。.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國陸軍遊騎兵 · 查看更多 »

美国历史年表

此处收列了美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时间表。.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国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美国陆军参与的二战战役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参与过多场战役。以下列表包含陆军正式参与的战役,所有部队和军人所获得的奖项和荣誉都是来自这些战役,没有包括那些美国陆军参与度很小的战役,因此这并不是美军参与过的所有二战战役列表。 二战期间,美国陆军一共正式参与了46场战役,其中亚太战区24场,欧洲、非洲和中东战区19场,美洲战区1场。此外,美国陆军在除美洲战区以外的其它战区都参与过3类总体战役:反潜作战、地面作战和空中作战,在美洲战区则只参与过反潜作战。针对3大类型作战颁发的奖章都有不同的的丝带。列表中不但包括美国陆军参与的地面作战,也包括美国陆军航空军参与的空中作战。.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国陆军参与的二战战役 · 查看更多 »

美国陆军第30步兵师

美国陆军第30步兵师(30th Infantry Division)是在一战与二战期间隶属于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的一支步兵师。该师的绰号为“老山胡桃”,意在向美国前总统安德鲁·杰克逊致敬。德军则戏称其为“罗斯福的党卫军”(Roosevelt's SS)。该师被美国军方历史学家 评价为欧洲战区排名第一的步兵师。自1944年6月至1945年4月,第30步兵师共经历282天的激烈战斗。.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美国陆军第30步兵师 · 查看更多 »

羅德尼號戰艦

罗德尼号战列舰(英语:Rodney)是英国皇家海军于两次大战间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的二号舰(舷号29)。于1922年在伯肯希德的Cammell Laird船厂建造,1925年下水,1927年12月11月10日服役。其被命名为罗德尼以纪念海军上将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男爵。罗德尼号参加过著名的击沉俾斯麦号的战斗和诺曼底登陆。她于1948年3月被拆解。.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羅德尼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羅拔·辛克

羅拔·費特歷·辛克(Robert Frederick Sink)中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陸軍軍官,以指揮第101空降師而聞名,此外亦曾經參加過韓戰和早期的越戰。辛克中將在以二次大戰歐洲戰場為主題的電視劇《雷霆傘兵》內由上尉(自美軍退伍並擔任多集戰爭片技術顧問)飾演。.

新!!: 诺曼底战役和羅拔·辛克 · 查看更多 »

翼神世音

《翼神世音》,又譯《翼神傳說》(日文:ラーゼフォン,英文:RahXephon),日本科幻電視動畫,共26集。2002年1月21日至2002年9月10日於富士電視台首播。 動畫由BONES製作,導演是首次執導動畫的出淵裕,人物設計則由山田章博擔任。2003年推出由電視版改編成的劇場版《翼神世音 多元變奏曲》。2002年在日本推出了同名小說,由大野木寬編寫,中文亦於2006年出版。.

新!!: 诺曼底战役和翼神世音 · 查看更多 »

猶太人大屠殺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השואה,Shoah;חורבן,Hurban)指的是纳粹德国及其协作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行动。当时欧洲共有近900万犹太人,其中近三分之二被害,包括近150万儿童。一些学者称大屠杀亦当涵盖近500万非犹太遇难者,由此总受害人数将达到近1,100万人。屠杀发生于纳粹德国、德佔欧洲地区及纳粹德国盟国所控区域。 1941年至1945年,纳粹对欧洲诸种族及政治群体展开迫害,犹太人遭到广泛系统性屠杀,其规模为史上最大。。在纳粹党领导及党卫队协调之下,德国所有政府部门均参与了大屠杀的相关事宜。其他受害的非犹太群体包括波兰人、其他斯拉夫人、苏联平民及苏联战俘、罗姆人、共产党人、同性恋者、共济会成员、耶和华见证人及身心障碍者。德国与德国占领区有近42,500个设施用于集中关押受害者,将其作为奴隶劳工使用,对其进行屠杀或其他反人权活动。参与执行大屠杀的总人数估计超过200,000人。 迫害与屠杀分阶段进行,最终发展为所谓的“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欧洲犹太人进行集体灭绝。最初德国政府通过法案(如《1935年纽伦堡法案》)以将犹太人自社会中排除出去。1933年起纳粹开始建立一系列集中营,而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建立犹太区。1941年,德国在东欧开始广泛获取新领土,别动队在这些区域屠杀了近两百万犹太人、游击队员及其他群体,手段普遍为大规模射杀。至1942年年末,受害者普遍乘火车前往灭绝营,若能在旅途中幸存,则将于毒气室中遭系统性杀害。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1945年4月至5月欧洲战场尾声阶段。 犹太武装抵抗运动规模相对有限。最大规模的抵抗运动为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数千武装贫乏的犹太人抵御武装党卫队时间长达四周。在东欧,约20,000至30,000犹太游击队员同纳粹及其协作者展开斗争。法国犹太人加入法国抵抗运动行列,对纳粹及维希法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期间犹太武装起义超过一百次, accessed 22 December 2013.

新!!: 诺曼底战役和猶太人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眼鏡蛇行動

鏡蛇行動(英语:Operation Cobr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曼第戰役期間,美國第1軍團在D日8週之後,發起進攻的行動代號。美國陸軍中將奧馬爾·布萊德雷的意圖是趁德軍集中注意力應付英軍和加拿大軍在卡昂的軍事活動時,利用對手的分心和戰線上的不平衡,突破面對他的部隊的德軍防線。一旦一條走廊被建立起來,第1軍團屆時將能夠推進到布列塔尼,迂迴德軍兩翼和清除諾曼第灌叢農村對自己部隊推進的障礙。經過進攻開始時緩慢的進展後,德軍的抵抗崩潰,被擊潰部隊的殘餘邊戰邊逃到塞納河。由於缺乏資源,以應付這種情況,德軍的反攻未能成功,而整個諾曼第防線也崩潰了。眼鏡蛇行動,連同同時由英國第2和加拿大第1軍團的進攻,確保了盟軍在諾曼第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在受到惡劣天氣影響而被推遲數次後,眼鏡蛇行動於7月25日在數以千計的盟軍飛機進行集中的空中轟炸中展開。支援的攻勢已將德軍大部分的裝甲預備隊吸引到英軍和加拿大軍的戰線,再加上德軍普遍缺乏兵力和物資,令他們無法形成連續的防線。美國第7軍屬下的兩個師首先展開攻擊,而其它第1軍團的單位實施支援攻擊以分割在當地的德軍單位。第1天的進展緩慢但當防線被突破後守軍的抵抗開始崩潰,到7月27日大部分有組織的抵抗已經被克服,第7和第8軍迅速挺進,以孤立科唐坦半島。 7月31日第19軍摧毀了面對第1軍團最後的守軍,和布萊德雷的部隊終於擺脫了灌叢。京特·馮·克魯格元帥向西派出增援部隊和實施數次反擊,其中最大的一次(代號為盧提西行動)在8月7日於莫爾坦和阿弗朗什實施。雖然這導致了戰役中最血腥的戰鬥,但克魯格的部隊已經筋疲力盡及被削弱和沒有多大作用,只有進一步削弱馮·克魯格部隊的兵力。8月8日新參戰的美國第3軍團佔領了勒芒,這裡之前是德國第7軍團的總部。眼鏡蛇行動將諾曼第戰役從高度的步兵作戰改變為快速機動作戰,並導致建立了法萊茲口袋和令德軍失去了在法國西北部的防線。.

新!!: 诺曼底战役和眼鏡蛇行動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莫德尔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Otto Moritz Walter Model,),德国陆军元帅。.

新!!: 诺曼底战役和瓦尔特·莫德尔 · 查看更多 »

特劳德尔·荣格

特劳德尔·荣格(Traudl Junge,),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43到1945年间,担任希特勒私人秘书之一。希特勒自杀后,特劳德尔逃出元首地堡,2002年去世,著有回忆录《》,后改编为电影。.

新!!: 诺曼底战役和特劳德尔·荣格 · 查看更多 »

登陸之日

《登陸之日》(마이웨이,My Way,即我的征途)是一部2011年末上映的日本、韓國合拍電影。姜帝圭執導,韓國CJ Entertainment及日本東映株式會社攝製及發行。.

新!!: 诺曼底战役和登陸之日 · 查看更多 »

登陸作戰

登陸作戰(landing operation),是指一場將登陸部隊運抵岸邊或陸地的軍事行動,目的是進行力量投射。登陸作戰的載具,在過去通常是凭借登陸艇;但在現代,也能使用其他船舰與航空器達到同樣效果以進行戰鬥。 現代的登陸作戰部隊,依照載具的不同,可概分為兩棲作戰部隊,與空降部隊。.

新!!: 诺曼底战役和登陸作戰 · 查看更多 »

百夫长坦克

夫長主戰坦克(A41 Centurion)是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開發的主戰坦克,雖然在戰爭結束前有6輛原型車送到歐洲戰場,可是並未趕上任何戰鬥。 大戰結束後,百夫長持續生產並且在英國陸軍服役。由於設計優良,受到其他國家的青睞,成為西方國家在二戰之後服役國家最多的坦克,同時也是服役最久的設計。 百夫長参加過朝鲜战争,越战和中东战争,特别是赎罪日战争,成就了它最輝煌的戰歷。以色列國防军第7装甲旅在戈蘭高地以100辆進行過沙地適應改进的百夫長击败了叙利亞军500辆T-55和T-62的进攻。從1945年開始到2006年為止以色列国防軍仍在使用改裝自百夫長的裝甲人員運輸車與戰鬥工兵車。.

新!!: 诺曼底战役和百夫长坦克 · 查看更多 »

D (消歧义)

D,d可以指:.

新!!: 诺曼底战役和D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D日

D日(D-Day)在軍事術語中經常作為表示一次作戰或行動發起的那天。迄今為止,最著名的D日是1944年6月6日-諾曼第戰役打響之日,即同盟國反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歐洲大陸的開始。本文將介紹術語「D日」的一般用途。 術語「D日」和「H時」,用作表示一次作戰或行動發起的日期和時刻。之所以使用D和H,是由於英文“日(Date)”和“時(Hour)”的第一個字母。它們在行動日期和時刻未決定或保密的時候作為行動日期和時刻的代號。通常所有參與一次特定行動的所有單位擁有唯一的D日和H時。不言而喻,H時應在D日當中。 當和數字以及正號或負號一起使用時,這些術語表示指定行動的提前或推遲時間長度。如「H-3時」表示「H時」的3小時前,「D+3日」表示「D日」的3天後。「H+75分」則表示「H時」加上1小時15分鐘。 大規模行動的計畫書通常在行動時刻之前很久就會詳細得制訂完畢。因此,命令通常會通過標記有D日或H時加上或減去一個特定日,時或分的數字來下達。在後來的適當時間,後續的命令將標記真實的日期和時間。 最早使用這些術語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美軍。在日期為1918年9月7日的美國遠征軍第一軍的第9號戰地命令中寫到“第一軍將在D日H時發起以迫使St.

新!!: 诺曼底战役和D日 · 查看更多 »

聖羅號航空母艦

聖羅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St.

新!!: 诺曼底战役和聖羅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聖誕樹行動

聖誕樹行動(德語:Unternehmen Tannenbaum,或譯為冷杉行動),早先稱為綠色行動(德語:Unternehmen Grün),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制定入侵瑞士的計畫。計畫後來取消,從未實施。.

新!!: 诺曼底战役和聖誕樹行動 · 查看更多 »

荣誉勋章:前线

《荣誉勋章:前线》(Medal of Honor: Frontline)是电子艺界公司《荣誉勋章系列》的第四部作品,2002年5月发布于PS2、NGC和Xbox三种时兴的游戏平台。.

新!!: 诺曼底战役和荣誉勋章:前线 · 查看更多 »

荷蘭皇家空軍

荷蘭皇家空軍(荷蘭語:Koninklijke Luchtmacht,縮寫 KLu;英語:Royal Netherlands Air Force,縮寫 RNLAF),是荷蘭軍隊的航空軍種。它的前身是荷蘭陸軍航空部隊,成立於1913年7月1日,當時只有4名飛行員。皇家荷蘭空軍現在是獨立的軍種。.

新!!: 诺曼底战役和荷蘭皇家空軍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勒克萊爾

菲利普·勒克萊爾(Philippe Leclerc de Hautecloque,本名Philippe François Marie Leclerc de Hauteclocque,),法國著名將領,1952年追晉為法國元帥。.

新!!: 诺曼底战役和菲利普·勒克萊爾 · 查看更多 »

萊斯利·麥克奈爾

萊斯利·詹姆斯·麥克奈爾(英文:Lesley James McNair,),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陸軍中將。他是馬歇爾的好友,曾經一起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麥克奈爾在聖洛進行諾曼第戰役的眼鏡蛇行動時,美國陸軍航空軍第八航空隊的炸彈轟炸到他所在的散兵坑,以致他成為盟軍誤炸而死的軍人中軍階最高的一名。死後,麥克奈爾下葬在法國諾曼第美軍公墓和紀念館,於1954年追封為上將。.

新!!: 诺曼底战役和萊斯利·麥克奈爾 · 查看更多 »

飛馬橋

飛馬橋(Pegasus Bridge)座落於(Caen Canal)上,鄰近兀斯特罕(Ouistreham)。此橋是君主行動時,英軍第6空降師的主要目標,該師部隊於1944年6月6日乘滑翔機於飛馬橋附近著陸。飛馬橋就是以當時英軍士兵臂章上的飛馬命名,以記念這次戰事。.

新!!: 诺曼底战役和飛馬橋 · 查看更多 »

西奥多·罗斯福

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姓名縮寫為TR,),又譯--,暱稱泰迪(Teddy),人稱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參與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歷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歷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國進步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礦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勞工與資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時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1908年他放棄爭取連任。 卸任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有意再参选总统,但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黨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由於共和黨分裂,造就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勝出,但西奥多·罗斯福取得88張選舉人票,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取得最多的一屆,他从此退出政坛。 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弟、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裡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與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並駕齊驅。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他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新!!: 诺曼底战役和西奥多·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島戰役

盟軍入侵西西里開始於1943年7月9日晚上,而盟軍獲勝於8月17日。入侵西西里島之行動代號為哈士奇及被視為入侵義大利的行動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登陸行動之一。從軍事策略上進攻西西里之行動達到盟軍策劃者之目的,從島上消滅軸心國的空中及海上力量,控制地中海及令義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此行動為後來入侵義大利揭開續幕。.

新!!: 诺曼底战役和西西里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西方戰線是形容整個一戰或二戰中位於德國以西、協約國(一戰時期)或同盟國(二戰時期)以東邊境的軍事爭奪。這一種「武裝邊境爭奪」的形式在整個戰時被稱為「戰線」。 在兩次大戰的大部份時間,歐洲另一面亦同樣形成了東方戰線。.

新!!: 诺曼底战役和西方戰線 · 查看更多 »

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納粹德國稱「帝國保衞戰」,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欧同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英国等国家之间的战事。战事最初爆发于1940年德軍利用闪电战战术,先后快速攻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家。随后对英国展开空袭,但德国空战失利,未能对英国展开攻击。进入1944年盟军展开诺曼底战役,全面转入进攻。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战事以盟军的胜利结束。.

新!!: 诺曼底战役和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1師

武裝黨衛隊第1師「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1.),是從希特勒的私人衛隊發展演變而來的一支部隊,完全由標準的日耳曼人组成,從團擴大到旅再擴大為師。是武裝黨衛隊戰鬥力最強的師之一。1939年参加入侵波兰行动的时候还是一支独立部队,1941年归属党卫军并参加巴巴罗萨行动。战后在纽伦堡审判中,党卫军被判为犯罪组织,第1装甲师是其组成部分,该部队在1940年至1945年之间杀害了至少5,000名战俘。 從1933年3月至1945年5月的十幾年歲月中,“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已由原先護衛德國元首的120員貼身侍衛,擴充成為第一黨衛裝甲師。這是一支兵力超過20,000人、火力十分強大的裝甲部隊。.

新!!: 诺曼底战役和親衛隊第1師 · 查看更多 »

解放巴黎

解放巴黎,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从德国人手中夺回对巴黎控制权的战斗。战斗自1944年8月19日起,至8月25日德国守军投降为止。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進行登陸成功。此后盟军在诺曼底地区的军事行动进展顺利,到8月初提前达到了大君主作戰的目标,控制了诺曼底地区的大部分。在此形势之下,8月19日法国抵抗力量在巴黎举行起義与德军进行巷战,夏爾·戴高樂说服盟军的最高决策层对起义给予支援。 盟军派出法國第2裝甲師向巴黎进攻,24日勒克萊爾師的先头部队进入巴黎与德军交火,25日法军对守城德军指挥官迪特里希·馮·寇爾蒂茨中將发出最后通牒,馮·寇爾蒂茨决定向盟军投降而没有执行希特勒发出的死守并破坏巴黎的命令。後來他本人於1964年在巴登-巴登家中受訪時解釋了他抗命的原因:「如果這是我首次抗命的話,是因為我知道希特勒是個瘋子」。 同一天戴高樂抵達巴黎市政府大廈发表演讲,宣布解放巴黎,26日和29日第2装甲师和随后到达的美军陸軍第28步兵师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了阅兵式,以庆祝巴黎的解放。 此次战斗中法国抵抗力量和市民约有1,500人死亡,法军伤亡约300人;德军约3,200人死亡, 12,800人投降。.

新!!: 诺曼底战役和解放巴黎 · 查看更多 »

許特根森林戰役

許特根森林戰役(Schlacht im Hürtgenwal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和德軍在許特根森林進行之一系列激烈戰鬥的統稱。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德國本土進行最長時間的戰役,亦是美軍在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單一戰役Regan, More military blunders, p.178.

新!!: 诺曼底战役和許特根森林戰役 · 查看更多 »

马里-皮埃尔·柯尼希

里-皮埃尔·柯尼希(法語:Marie-Pierre Kœnig,),法国将军。他指挥的自由法国旅1942年在北非比尔哈凯姆战役成功阻击了隆美尔(Rommel)的军队,使英国盟军得以顺利撤退到埃及准备反攻。 柯尼希出生于法国卡昂(Caen),他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法国军队服役和参战,战争结束后,他在驻摩洛哥的法国军队继续服役。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柯尼希返回法国。他先被委派为队长率领法国军队前往目的地挪威,任自由法国军队第一师参谋长。1941年他在叙利亚和黎巴嫩参加运动。他后来升任上将坐镇指挥埃及的法国第一旅。1942年6月19日他的部队在比尔哈凯姆战役成功阻击德军直到他们被迫撤回。1944年,他指挥的自由法国参加诺曼底登陆。在1944年6月,他指挥的法国军队内部统一各种法国抵抗组织,属戴高乐控制。1944年8月21日戴高乐任命他为巴黎军事总督,以恢复法律和秩序。 战后1952年5月,柯尼希成为一名在德国的法国占领区内法军指挥官,直到1949年。1949年他成为北非监察长和最高战争理事会副主席。1951年,退休后,他被选为戴高乐在法国国民议会代表,和短期担任国防部长到1955年。 柯尼希1970年9月2日在诺伊市(Neuilly sur Seine)去世,1984年他被追授为法国元帅。除了纪念碑在法国,还有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和在以色列内坦亚(Netanya)。.

新!!: 诺曼底战役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 · 查看更多 »

马斯特里赫特亚琛机场

斯特里赫特-亚琛机场 (Maastricht Aachen Airport) )是一座位於荷兰小镇比克的机场,距离荷兰南部城市马斯特里赫特9.3公里,而德国城市亚琛则与该机场相距28公里。马斯特里赫特-亚琛机场是荷兰第二大货运机场。2011年,该机场录得出行乘客人数36万人次、货物进出口9.25万吨。 该机场亦为欧洲空中航行安全组织的马斯特里赫特上部区域控制中心 (MUAC) 所在地。.

新!!: 诺曼底战役和马斯特里赫特亚琛机场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加文

詹姆斯·M·加文(James Maurice "Jumpin' Jim" Gavin,),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少將,於二次大戰期間繼奧馬爾·布拉德利及馬修·李奇微擔任第三任第82空降師師長(1944年8月28日-1948年3月26日)。加文是二次大戰期間最年青的少將將軍,在戰場上,他習慣攜帶M1加蘭德步槍而非傳統軍官攜帶的手鎗,他的部下會尊稱他為「Slim Jim」及「The Jumping General」,因他擁有運動員的體型,以及經常親上戰陣而得名。但他因反對軍隊中的種族隔離措施,使軍中不少人對他有負面評價。參與了著名的西西里島登陸戰役、諾曼第戰役及市場花園行動等,其後以中將退役。.

新!!: 诺曼底战役和詹姆斯·加文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督漢

詹姆斯·蒙哥馬利·督漢(James Montgomery Doohan,)是加拿大籍的演員與配音員。最為人所知的演出是在電視影集與電影《星艦奇航記》系列裡面飾演史考提(Scotty,全名為Montgomery Scott)。.

新!!: 诺曼底战役和詹姆斯·督漢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H·博伊德 (政治人物)

詹姆斯·H·「吉米」·博伊德(James H. -,)是一名大西洋城政客和犯罪,他為腐敗的大西洋縣伊努·L·強森和新澤西州參議員法蘭克·S·法利工作。.

新!!: 诺曼底战役和詹姆斯·H·博伊德 (政治人物) · 查看更多 »

诺曼底大区

诺曼底(Normandie),又譯諾曼第或諾曼地,是法国的一个地区。以前在行政上它被分为两个大区:上诺曼底由滨海塞纳省和厄尔省组成,下诺曼底由卡尔瓦多斯省、芒什省和奥恩省组成。在2014年6月2号之后,根据总统奥朗德颁布的权力下放第三法令,原来的两个大区上诺曼底和下诺曼底合并为一个诺曼底大区。 历史上的诺曼底公国是一个独立的公国,其疆域包括今天法国北部塞纳河下游、马槽乡直到科唐坦半岛。诺曼底还曾是法国的一个省。 海峡群岛今天属于英國皇家,从文化和历史上它们始终是诺曼底的一部分,但它们从未归属于法国。.

新!!: 诺曼底战役和诺曼底大区 · 查看更多 »

诺曼底登陆战役

#重定向 诺曼底战役.

新!!: 诺曼底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 · 查看更多 »

豫湘桂会战

豫湘桂會戰(日方稱之為「一號作戰」(一号作戦)或「大陸打通作戰」)是日本帝國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於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貫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攻勢,4月中國豫湘桂大溃败开始,37天失去38座城市。 此戰主要分為3個個階段:進攻河南中部的豫中會戰、進攻長沙的長衡會戰和針對桂林與柳州的桂柳會戰。 主要戰略目標為開通由東北經華中、華南前往中南半島的路線,以及佔領其東南方的機場,防止美國陸軍航空軍自該地起飛攻擊日軍海上交通線和轟炸本土。 為了本次攻勢,日軍投入了410,000名的士兵、800輛戰車和將近70,000匹馬,於2,400公里的戰線發動攻擊,這也是有史以來日軍動員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勢作戰。最後日軍成功佔領美國航空隊基地,並給予中國人力與物質上相當大的損失,但同時也因為兵力不足而無法擴張戰果,日後於中國戰場長期維持守勢。.

新!!: 诺曼底战役和豫湘桂会战 · 查看更多 »

賈乃錫

軍中將賈乃錫爵士,KBE,CB,DSO,MC(Lieutenant-General Sir Arthur Edward Grasett,),加拿大籍英國陸軍將領,1938年11月至1941年7月在香港擔任駐華英軍司令(即駐港英軍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於1944年4月至1945年7月出任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SHAEF)G-5科總長,戰後於1945年8月至1953年10月奉派海峽群島擔任澤西副總督。 賈乃錫早年於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接受軍事教育,1909年加入英國陸軍旗下的皇家工兵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於法國和比利時參與戰事,曾獲五度傳令褒獎,並先後因傑出表現獲頒軍功十字勳章和傑出服務勳章。一戰完結後,他曾獲兩度調派往英屬印度,另曾分別獲軍方補送到坎伯利參謀學院和帝國國防學院深造,1938年獲擢升為陸軍少將。 賈乃錫在任駐華英軍司令期間正值中國抗日戰爭,遠東戰雲密佈,香港局勢更隨著日軍於1938年10月壓境而日趨嚴峻。有見及此,他任內致力強化香港防務,又認為如果香港守軍由四營增至六營,就能夠有效守住醉酒灣防線,對駐港英軍展開持久戰有很大幫助。然而,當時英方內部認為香港位處邊陲,無險可守,根本難以抵禦日軍入侵,加上二次大戰於1939年爆發,英方難以進一步增兵香港。幾經爭取,賈乃錫於1941年卸任離港後取道加拿大,終獲加拿大軍方答應派出兩營合共1,975人增援香港,隨後於同年11月抵達。可是,這批援軍沒有實戰經驗,未及適應香港的環境,日軍便於同年12月突襲香港,香港保衛戰一觸即發,而加拿大援軍在戰事中更是死傷枕藉。 卸任駐華英軍司令一職後,賈乃錫被調回英國,以中將身份鎮守本土,到1944年4月出任SHAEF旗下G-5科總長一職。當時SHAEF正籌備代號「大君行動」的反攻歐洲大陸計劃,因此他的主要職責是要協助歐洲各國一旦光復以後重整秩序,以及安排各國在短時間內由臨時軍管手上接過權力,恢復建立文官政府。為肯定他在二戰期間的表現,他在1945年獲英廷頒授KBE勳銜。二戰結束後,賈乃錫成為澤西島光復後首任副總督,任內積極協助重整當地的秩序和經濟,到1953年卸任,展開退休生活。.

新!!: 诺曼底战役和賈乃錫 · 查看更多 »

軍人少女!

《軍人少女!》是風道屋(まもウィリアムズ)的日本四格漫畫作品,一迅社出版,最初於《漫畫Palette Lite》VOL.1至VOL.38(最終號)上刊登,其後改以《漫畫4格Palette》2011年5月號至2013年7月號刊載,2014年4月連載續篇《軍人少女! 乙型》(みりたり! 乙型)。2014年7月宣佈動畫化決定,為短動畫。.

新!!: 诺曼底战役和軍人少女! · 查看更多 »

黑衛士兵團

黑衛士兵團(Black Watch,或簡稱為黑衛士),是英國陸軍的一支步兵部隊。 黑衛士的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初。1725年,英國漢諾威王室於蘇格蘭高地徵召警衛民兵,用以維持高地治安及鎮壓詹姆斯黨。當時民兵已經有「黑衛士」之別稱,並很可能與民兵穿著深色的花呢格紋制服有關。後來英國在1739年為準備與西班牙的戰爭,而將黑衛士改編為正規步兵。此後黑衛士參與了英國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的多場重要戰事,包括詹金斯的耳朵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崙戰爭,亦曾調到愛爾蘭警衛當地,聞名於英國及海外地區。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黑衛士多次部署到海外作戰,包括克里米亞戰爭、第三次英國-阿散蒂戰爭、鎮壓印度反英起義、英埃戰爭、馬赫迪戰爭及第二次波耳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黑衛士主要部署到歐洲西方戰線的戰壕,但也有一營部隊派到美索不達米亞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黑衛士的部隊主要派到歐洲、中東及非洲戰區,並投入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屬索馬里蘭戰事、北非戰場、西西里島戰役、入侵意大利及諾曼第戰役,但也有一營部隊被派往東南亞,編入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黑衛士曾經以聯合國軍身份參與韓戰,並協助英國鎮壓茅茅起義及處理北愛爾蘭衝突。除此以外,黑衛士也是最後一批離開巴基斯坦及香港殖民地的英國部隊。踏入21世紀,黑衛士曾在科索沃戰爭中以北約維持和平部隊名義到當地執勤,後來又隨北約參與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2006年,黑衛士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軍事改制,而縮減為營級部隊,編屬於的第三營。.

新!!: 诺曼底战役和黑衛士兵團 · 查看更多 »

龍騎兵行動

龍騎兵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於1944年8月15日在法國南部的入侵行動,也称普罗旺斯登陆。入侵是由美國第7軍團部隊與主要由法國第1軍團組成的後續部隊發起的兩棲攻擊,儘管是一次龐大而複雜的軍事行動,并由兩棲和空降部隊成功執行,可是龍騎兵行動直到今天仍是並不著名。.

新!!: 诺曼底战役和龍騎兵行動 · 查看更多 »

达勒姆城堡

达勒姆城堡(Durham Castle)位于英國英格兰达勒姆 市,是一座诺曼式城堡,城堡建立在达勒姆半岛中威尔河边的一座山顶上,对面就是达勒姆座堂。自1840年以来一直归属于达勒姆大学,现在的达勒姆城堡用来办公住宿,这里是100余名学生的宿舍,城堡目前只对有导游带领的游客开放。.

新!!: 诺曼底战役和达勒姆城堡 · 查看更多 »

迪特里希·馮·寇爾蒂茨

迪特里希·冯·寇尔蒂茨(Dietrich von Choltitz,),按法語發音則譯作肖爾蒂茨或肖爾鐵茨,是一名德国將領,分别于一战和二战时期在德意志帝国陸军、德意志国防军中服役。他所为人熟知的事迹主要发生在1944年时的巴黎,时任的他拒绝服从希特勒关于抹平该城市的命令,而是将其和平转交给自由法国的军队。 在当今的普世观念下,寇尔蒂茨作为“巴黎的救星”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 对于他拒绝服从希特勒指示的原因,冯·寇尔蒂茨后来解释道:这个做法在军事方面没有意义,那时的希特勒也全然失去了理智。此外,还有他对法国首都历史文化的热爱。.

新!!: 诺曼底战役和迪特里希·馮·寇爾蒂茨 · 查看更多 »

近距离作战

近距离作战是由原子游戏开发的一系列即时战术 (RTT) 电脑游戏。在近距离作战中,玩家以二维俯视视角控制一小支部队(排或者连级)并带领他们参加二战中的战斗。.

新!!: 诺曼底战役和近距离作战 · 查看更多 »

进入死神的魔爪

《往返地狱的出租车——进入死神的魔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幅著名的历史照片。由美国海岸警卫队首席摄影师罗伯特·F·萨金特于1944年6月6日在法国下诺曼底卡尔瓦多斯省诺曼底战役期间的奥马哈海滩登陆时从一艘由海岸警卫队(APA-26)派出的上拍摄。当时罗伯特·F·萨金特与美国陆军第1步兵师第16步兵团E连的士兵同乘一条登陆艇,E连士兵冲下登陆艇后登陆在奥马哈海滩红简易区(Easy Red),在的火力防御之下,全连超过三分之二的士兵最终阵亡。.

新!!: 诺曼底战役和进入死神的魔爪 · 查看更多 »

霍巴特滑稽坦克

霍巴特滑稽坦克(Hobart's Funnies)是指二戰時期英國陸軍第79裝甲師的一系列的裝甲工程車輛,開發原因是因為第厄普突擊戰時盟軍欠缺有效的支援,裝甲車輛根本無法脫離灘頭,為了在日後的諾曼第戰役中順利登陸,由珀西·霍巴特(Percy Hobart)少將領導的改裝團隊以當時服役坦克改裝而成各式特殊用途工程車輛,這些設計亦一直留存下來,成為今天軍用工程車輛的始祖。.

新!!: 诺曼底战役和霍巴特滑稽坦克 · 查看更多 »

霸王行动

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为诺曼底战役的代号,是盟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入侵德占西欧的军事行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始(海王星行动,Operation Neptune;亦称D日,D-Day),霸王行动正式打响。近1,200架飞机首先发动空降突袭,此后超过5,000艘舰船投入两栖攻击。当日近160,000名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至8月底超过200万盟军士兵已成功登陆法国。 1943年5月,同盟国领导人于华盛顿召开,决定于1944年发动跨海入侵行动。美军上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受任为盟军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总司令,英军上将伯纳德·蒙哥马利则受任为总司令,负责指挥参与本次行动的全部陆军力量。诺曼底海岸为行动目标,美军负责登陆代号为犹他和奥马哈的两处海滩,英军负责登陆与,加军负责登陆。为应对诺曼底海滩的特殊状况,盟军开发投入专项技术,包括两个人造港()及一系列特型坦克(霍巴特滑稽坦克)。在入侵发起前数月,盟军发起一系列欺敌计划,称,成功使德军对登陆日期及地点做出错误判断。阿道夫·希特勒任命德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负责于大西洋壁垒一带建设防御工事,以应对未来入侵。 盟军首日未能达成行动目标,但在6月26日和7月21日分别夺取瑟堡和卡昂,获取关键立足点,并由此逐渐扩展行动规模。8月8日德军发动反攻未果,近50,000名士兵陷入法莱兹包围圈。8月15日盟军入侵法国南部(代号龙骑兵行动),8月25日巴黎解放。8月30日德军全线撤往塞纳河,霸王行动就此结束。.

新!!: 诺曼底战役和霸王行动 · 查看更多 »

范諾克號驅逐艦

范諾克號驅逐艦(舷號H33)是一艘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驅逐艦,為V級驅逐艦的1號艦。她是英軍第一艘以范諾克(Vanoc)為名的軍艦,艦名取自圓桌騎士團的范諾克騎士。 范諾克號在1916年於蘇格蘭克萊德班克開始建造,在1917年下水,並在1918年8月服役,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晚期的海軍巡航,並且受到戰損。戰後范諾克號留在後備役待命。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范諾克號主要負責設航商船,又曾參與挪威戰役。1941年范諾克號與與友艦步行者號為護航時,遭遇德國潛艇。步行者號成功迫使奧托·克瑞奇米爾指揮的U-99號潛艇投降,而范諾克號則撞沉了U-100號潛艇,並殺死了约阿希姆·施普克。這次攻擊使納粹德國海軍在一日內失去了兩名優異的潛艦軍官。在及後的戰爭,范諾克號參與了火炬行動、增援馬爾他、以及諾曼第戰役的海王星行動。德國投降後,范諾克號退役待命,最後在1946年出售拆解。.

新!!: 诺曼底战役和范諾克號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胡安·普约尔·加西亚

胡安·普约尔·加西亚,MBE(加泰罗尼亚语、Juan Pujol García;)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双重间谍,为交战双方的英国和纳粹德国服务:在英国方面,他的代号为嘉宝(),而在纳粹德国方面,他的代号为阿拉贝尔()。在整个二战过程中,普约尔是极少数在交战双方国家都被授勋的人士,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位,他既从英国方面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也从纳粹德国方面获得了铁十字勋章。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普约尔逐渐对内战双方所提倡的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产生了厌恶情绪,因此,在二战开始后,他立志成为同盟国的间谍,“为了让人性更美好”而贡献力量。普约尔和他的妻子Seaman (2004).

新!!: 诺曼底战役和胡安·普约尔·加西亚 · 查看更多 »

胡戈·耶格

胡戈·耶格(Hugo Jaeger,),德國攝影師,曾擔任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攝影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期間他拍攝了約2000張與希特勒相關的彩色照片,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彩色攝影師。.

新!!: 诺曼底战役和胡戈·耶格 · 查看更多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新!!: 诺曼底战役和航空母舰 · 查看更多 »

阿纳姆战役

安恆战役是1944年9月17日至9月26日盟军与纳粹德国(-zh-cn:德国国防军; zh-hk:德國國防軍;zh-mo:德國國防軍; zh-tw:德意志國防軍;-)在荷兰的安恆市及其周围进行的一场战役,它是市场花园行动的一部分。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与波兰的空降部队始终无法夺取纳粹德国控制的「安恆大桥」,也无法推进到安恆大桥,最后英国与波兰的空降部队被迫强行突围,战役结束时英国与波兰军队有1984人阵亡,6854人被俘,纳粹德国方面则有1300人阵亡,2000人受伤Middlebrook, p.439。 这场战役,事隔多年於1974年由他人撰寫成小說,1977年被拍成了同名电影《-zh-cn:遥远的桥; zh-hk:英雄塚; zh-tw:奪橋遺恨;-》。.

新!!: 诺曼底战役和阿纳姆战役 · 查看更多 »

阿肯色號戰艦

阿肯色號戰艦(舷號BB-3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懷俄明級戰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三艘以阿肯色州為名的軍艦。 阿肯色號在1910年於紐約造船廠建造,於1911年下水,在1912年服役。接著阿肯色號主要在大西洋執勤,並在1914年支援美國在坦皮科事件後入侵韋拉克魯斯。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阿肯色號被派到英國海域,加入英國本土艦隊,主要負責護航任務。 戰後阿肯色號恢復日常訓練,並參與多次艦隊解難演習(Fleet Problems),又曾在1925年進行現代化改建。1941年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肯色號主要在北大西洋及地中海進行護航任務,並先後在諾曼第戰役及龍騎兵行動中負責炮火支援。歐洲戰事即將結束之際,阿肯色號被調到太平洋艦隊,並先後參與硫磺島戰役及沖繩戰役。戰後阿肯色號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1946年阿肯色號被編入十字路口行動核試的靶艦。7月1日,阿肯色號在首波核試中損傷輕微,但在25日的水下核試中遭近距引爆核彈擊沉。同月29日阿肯色號在海軍正式退役。 阿肯色號在二戰共獲得四枚戰鬥之星。.

新!!: 诺曼底战役和阿肯色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蘇聯戰爭罪行

蘇聯戰爭罪行概略描述苏联军队在1919年至1990年間,其領導人和數目不詳成員所犯之嚴重、並可能違反國際法之戰爭行為,包括1944年至1945年初在東歐與中國東北所進行的戰爭或武力鎮壓,特別是謀殺和強姦。至今未有任何國際軍事裁判組織對紅軍領導階層任何一人就戰爭罪行在法庭起訴追究。.

新!!: 诺曼底战役和蘇聯戰爭罪行 · 查看更多 »

鵝卵石行動

鵝卵石行動(Operation Shingle)開始於1944年1月2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戰役時,盟軍在義大利中部的安濟奧與聶圖諾地區對軸心國軍進行的兩棲登陸行動;行動由約翰·P·盧卡斯少將統領及意圖包抄冬季防線以切斷德軍退路和進攻羅馬;這場戰鬥亦被稱為安濟奧戰役(Battle of Anzio)。.

新!!: 诺曼底战役和鵝卵石行動 · 查看更多 »

赫曼-柏恩哈特·雷姆克

赫曼-柏恩哈特·「格哈特」·雷姆克(Hermann-Bernhard "Gerhard" Ramcke,),為德國將領,曾獲得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他是德意志國防軍中,少數同時擁有陸海空三軍資歷的將領。.

新!!: 诺曼底战役和赫曼-柏恩哈特·雷姆克 · 查看更多 »

钢铁之师:诺曼底44

是由法国开发商开发,Paradox Interactive发行的即时战略游戏。.

新!!: 诺曼底战役和钢铁之师:诺曼底44 · 查看更多 »

钳形攻势

鉗形攻勢是一種战术。主要是將已方军队分成两路,于两个方向對敌方进攻。.

新!!: 诺曼底战役和钳形攻势 · 查看更多 »

铜头蛇行动

铜头蛇行动(Operation Copperhe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进行的一次小型军事欺骗行动。这次行动是的一部分;保镖行动的整体目标是为了隐藏诺曼底战役的真实意图,而其中铜头蛇行动的目标是使德国情报机构误判蒙哥马利上将的位置。于1944年观看电影《》后策划了本次行动。 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蒙哥马利作为盟军最杰出的指挥官,将在英吉利海峡的渡海登陆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克拉克和其他军事欺骗计划者推断,蒙哥马利将军在英国以外的高调亮相将传递出“盟军不会在近期发动登陆作战”的信息。克拉克找到面貌酷似蒙哥马利的演员,安排其与蒙哥马利本人接触一段时间,以便学习蒙哥马利举手投足间的特殊习惯。1944年5月26日,詹姆斯按计划飞往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故意出现在德国情报特工视野中,随后秘密飞往开罗隐藏起来,直至登陆作战结束后蒙哥马利本人在诺曼底公开亮相。 铜头蛇行动没有传达到德军高层,也没有对德军的计划造成显著影响。本次行动执行于D日前夕,同时进行的还有若干其他军事欺骗计划。德国情报机构认定确实是蒙哥马利出访,但是怀疑这次访问是欺骗性质的,因此对其没有特别重视。战后,詹姆斯将本次行动始末撰写成书《》。稍后本书又改编为电影,詹姆斯出演其中主角。.

新!!: 诺曼底战役和铜头蛇行动 · 查看更多 »

重机枪

重机枪是机枪的两个分类中较大型号那类的统称(相对于轻机枪)。这个词原本是指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射枪弹(.30和7.62毫米),拥有紧密的支架结构以及拥有水冷设备的重型支撑型防御武器。但是此类武器由于过于笨重,难以移动而最终被弃。那段时间,“重”在“重机枪”中的意思并不是枪管口径(10毫米以下口径的比比皆是)而是其连续发射枪弹的能力,通常定义为三脚架、水冷式、弹鏈供弹。这类武器中最好的例子是由美国人马克沁发明的马克沁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三个独立的敌对国家使用的机枪都是马克沁机枪的变种(德国的MG08重机枪,英国的维克斯机枪和俄国的M1910重机枪)。 现代定义的重机枪(.50或12.7毫米)的始祖是由约翰·摩西·勃朗宁制造的M2勃朗宁机枪,这类机枪在破坏力和移动能力上相对于老式重机枪有了提高,并且被装备在车辆载具,飞机,建筑物和轻型工事内。在这里,“重机枪”中的“重”字是来体现重机枪的威力和控制范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车辆载具,飞机和防御工事中广泛使用M2机枪。同样的,苏联也在广泛使用DShK重机枪。德军的MG34及MG42兩款機槍大规模的出现在欧洲战场,虽然他对步兵的攻击十分有效,但其缺乏像M2那样的反工事和反车辆的能力,这个弱点也在D日攻击以后的战役中体现了出来。现在,M2重型机枪是美军现役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武器,并且该型机枪还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使用。目前,口径小于12毫米一般被认为是中型机枪,而那些等于或大于20毫米一般被称为机炮,而不是重机枪。.

新!!: 诺曼底战役和重机枪 · 查看更多 »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又名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La 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纽约港自由島上的巨型新古典主义塑像。这座塑像由弗里德利·奥古斯特·巴特勒迪设计,由居斯塔夫·埃菲尔建造,于1886年10月28日落成,是法国共濟會送给美国分部的礼物,在自由女神的基座上刻有共濟會的標誌。塑像人物是一位身穿长袍的女性,代表罗马神话中的自主神,她右手高举火炬,左手的册子上用罗马数字写有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脚下还有断裂的锁链。这座塑像是自由和美国的象征,对外来移民展现出欢迎信号。 法国法学教授和政治家曾于1865年表示,法国和美国人民应该共同制作美国独立的纪念品。他的这一想法可能是为了纪念南北战争以北军胜利、奴隶制寿终正寝结束。巴特勒迪正是因为受到拉沃拉叶的启发而开始设计这座塑像,但由于当时法国在政治形势上陷入困境,因此塑像的建造工作一直到1870年代初才展开。1875年,拉沃拉叶提出法国为塑像注资,美国则提供场地并制造底座。巴特勒迪在雕塑全部设计好以前就完成了其头部和高举火炬的手臂,这些部分还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用于宣传。 1876年,神像举起火炬的手臂在费城展出,再从1876到1882年在纽约麦迪逊广场展出。筹款的进展非常缓慢,其中又以美国为甚,到1885年时,底座的建设仍然受到缺乏资金的威胁。《》出版商约瑟夫·普立兹发起捐款,吸引了超过12万人捐助,不过大部分捐献金额都不到一美元,这一项目才得以完成。塑像在法国建成,再装船跋涉重洋运抵当时的贝德罗岛,装到已经完成的底座上。塑像完成之际,纽约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主持了落成仪式。 自由女神像起初由负责管理,1901年管理权移交战争部,1933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始负责塑像的维护和管理工作。193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塑像都因翻新工程暂停向公众开放。1980年代初,塑像出现严重老化,必须加以重大修复,因此塑像于1984年至1986年关闭,将火炬和大部分内部结构替换。2001年的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塑像出于安全和保安方面原因再度关闭,其底座于2004年重新开放,而塑像则要到2009年才开放,还对能够登上王冠的游客人数设了限制。包括底座和地基在内的整座塑像之后又关闭了一年,直到2012年10月28日再度开放,目的是安装辅助楼梯等安全保障,自由岛在这期间一直保持开放。不过就在塑像重新开放次日,自由岛因飓风桑迪的影响导致关闭,于2013年7月4日再次开放。出于安全方面考量,火炬周围的阳台自2016年起就不再面向公众开放。.

新!!: 诺曼底战役和自由女神像 · 查看更多 »

艾伦·谢泼德

小艾伦·巴特雷特·谢泼德少将(Alan Bartlett Shepard Jr.,)是一位美国宇航员、海军航空兵、试飞员,也是一位商人。他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早的水星计划七名宇航员之一,1961年执行水星-红石3号任务,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也是继尤里·加加林之后第二位在太空飞行的人类。 谢泼德1944年毕业于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二战期间,他曾在太平洋战场的水面部队服役。他在战后返回美国,于1947年完成海军航空兵的培训,1950年又接受了试飞员课程,之后逐渐成为海军的顶级飞行员之一。195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选中谢泼德成为最早一批宇航员,即水星计划7人之一。1961年5月5日,谢泼德参加水星计划的首次载人任务水星-红石3号,乘坐“自由7号”太空舱进入太空。此次飞行未能进入地心轨道,但足以使他成为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人类,以及第一位在太空飞行的美国宇航员。任务中,谢泼德在舱内手动操纵了航天器的飞行姿态,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这一成就。水星计划最后阶段中,谢泼德原定于1963年乘坐“自由7号II”太空舱完成水星-宇宙神10号任务,计划在太空飞行三天,但任务最终取消。 水星计划结束后,谢泼德获得机会成为双子座计划首次载人任务的指令长,但在1963年确诊患有内耳疾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不适宜参加太空项目,被无限期禁飞。他于1963年11月获任命成为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办公室主任,负责宇航员训练和任务计划等工作。1969年,谢泼德接受手术治疗后恢复飞行资格,开始参与阿波罗计划。1971年,他成为阿波罗14号指令长,驾驶“心大星”号登月舱降落月球,成为第五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登月时年龄最大的一位宇航员、水星计划7人中唯一一位登月者。他在月球表面时曾打出两颗高尔夫球,是人类历史上的唯一一次月球高尔夫。1974年,谢泼德自航空航天局和海军退役,之后晋升为海军少将,成为第一位达到此军衔的宇航员。 谢泼德在两次太空任务之后两度获得,在水星-红石3号任务之后还获得海军杰出服役勋章和飞行优异十字勋章。1978年,时任总统吉米·卡特为谢泼德颁发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高荣誉國會太空榮譽勳章。美国海军以谢泼德的名字命名了一艘补给舰,美国多地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建筑和学校。.

新!!: 诺曼底战役和艾伦·谢泼德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诺曼底战役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苏联历史

本条目叙述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苏联历史。.

新!!: 诺曼底战役和苏联历史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曼底战役和英國2009年10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第11裝甲師

第11装甲师,也就是被英国人所俗称的黑公牛师(The Black Bull),是1941年二战期间英国组建的一支装甲师。 为了应对德军的装甲师而组建。因在诺曼底登陆后取得了几次重大胜利而备受瞩目。并且参加了此后解放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莱茵穿越等作战行动。1946年改部队被解散,但在1950年又被重新组建。1956年,该师重组成为第4步兵师(4th Infantry Division)。 Category:英國陸軍裝甲部隊.

新!!: 诺曼底战役和英國陸軍第11裝甲師 · 查看更多 »

英国战争史

英国战争史既包括岛国内部之间的战争,也包括大不列颠参与西欧大陆、世界各大洲的战争。.

新!!: 诺曼底战役和英国战争史 · 查看更多 »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11年)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 同级舰:.

新!!: 诺曼底战役和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11年) · 查看更多 »

英雄连

是一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線为背景的PC即时战略游戏,時間跨度約從諾曼第登陸直至市場花園行動。这款游戏在2005年4月25日第一次对外界宣布,游戏是由加拿大游戏开发组遗迹娱乐(Relic Entertainment)开发,并由美国THQ公司发行(2012年SEGA收購了遗迹娱乐並接手該遊戲的運營),而台湾由松岗科技(後為翎盛科技接替)代理發行繁体中文版本。 遗迹娱乐在2007年11月上市了首部資料片《英雄连:抵抗前线》(Company of Heroes: Opposing Fronts),加入了市场花园行动中的英军第2军和德军裝甲精銳隊。而第二部資料片《英雄连:勇气传说》(Company of Heroes: Tales of Valor),在2009年4月发布,其中加入了手动射击模式及三个《战锤40000:战争黎明II》风格的单人剧情。 2012年5月7日,THQ公司和遗迹娱乐正式在《英雄连》官网上公布了官方续作《英雄连2》,該作于2013年发行,側重於二次大戰中的苏德战争。.

新!!: 诺曼底战役和英雄连 · 查看更多 »

雪曼螢火蟲坦克

雪曼螢火蟲坦克(Sherman Firefl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將美國提供的M4雪曼改裝主砲,換成更具威力的QF 17磅炮之戰車。當時,英國也正在研發其他使用QF 17磅炮的戰車,本來只是在這段過渡期先以螢火蟲填補空缺,然而後來因其他戰車研發並無預期順利,所以在所有使用QF 17磅炮的載具中,螢火蟲所佔比例是最高的。 英國政府原先希望能夠加速本國其他戰車設計進程,並減少對美國提供的戰車的依賴。儘管不受官方支持,在喬治·布萊提少校(George Brighty)和威瑟理治中校(George Witheridge)等人的努力下,將17磅炮裝上雪曼坦克的計畫得以有進一步發展。之後,此舉被證實非常幸運,因為挑戰者和克倫威爾坦克研發遇到了困難,使得它們不能在原先預期的時間點投入戰場。 解決了裝設17磅炮到雪曼的問題後,雪曼螢火蟲在1944年初正式投入生產線,適時地裝備在蒙哥馬利元帥預備參加諾曼地登陸的部隊中。它很快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因為螢火蟲在諾曼地是唯一可在正常作戰距離擊毀豹式坦克和虎I坦克的英軍坦克。當德軍意識到這點後,其坦克和反坦克組員被指示優先攻擊螢火蟲。在1945年生產終止前,共生產了2100至2200台。.

新!!: 诺曼底战役和雪曼螢火蟲坦克 · 查看更多 »

雅各布·L·德弗斯

雅各布·L·德弗斯 (Jacob "Jake" Loucks Devers,),美国陆军上將,擅長裝甲戰;他被人最讚回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他帥領美軍第6軍團自光復法國南部到攻佔德國南部,并在D日後第一個到達萊茵河的軍官。.

新!!: 诺曼底战役和雅各布·L·德弗斯 · 查看更多 »

考特尼·霍奇斯

考特尼·希克斯·霍奇斯(Courtney Hicks Hodges,1887年1月5日—1966年1月16日),美國陸軍上將,主要指揮他的美軍第1集團軍活躍于歐洲西北部戰場。.

新!!: 诺曼底战役和考特尼·霍奇斯 · 查看更多 »

虎II坦克

六號戰車B型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 II,通稱「虎王坦克」或「虎II坦克」),是一款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研發的重型坦克。亦有資料將其簡稱爲「虎B」(Tiger B)Jentz and Doyle 1993, p. 16.

新!!: 诺曼底战役和虎II坦克 · 查看更多 »

虎I戰車

虎I戰車(Panzerkampfwagen VI Ausf.),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裝親衛隊所使用的戰車,正式名稱為六號戰車(VI號戰車)。一般稱為虎式戰車,簡稱「虎式」或「Tiger」。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為止,一直是活躍於第一線的重戰車。.

新!!: 诺曼底战役和虎I戰車 · 查看更多 »

M10驅逐戰車

M10--(M10 tank destroyer)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的一款--。當時的美軍部隊一般都稱它作「TDs」(美軍當時以TDs一詞來稱呼所有--),而其官方名称为3in GMC M10s。英国在租借法案下也装备了大量的M10坦克歼击车,被称为“狼獾”式(Wolverine)或“阿基里斯”式(Achilles)。.

新!!: 诺曼底战役和M10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M3榴彈炮

M3 105mm榴彈炮(105mm Howitzer M3)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研製量產的榴彈炮。該武器炮架與制退復進機可與M1山炮互通,以105公厘火炮標準重量相當輕盈,適合供輕裝部隊運用;二戰時主要由美軍空降部隊配備。.

新!!: 诺曼底战役和M3榴彈炮 · 查看更多 »

M4雪曼的衍生型

M4雪曼坦克曾經生產過多種衍生型,也是需多相關車輛的基礎。 此外,多個國家對其車身進行現代化升級使其能完成其他考驗。.

新!!: 诺曼底战役和M4雪曼的衍生型 · 查看更多 »

Mk.VII領主式輕型坦克

Mk.VII輕型坦克(A17)(),又名領主(),是一款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於1930年代晚期生產的輕型坦克,曾在二戰中服役。這款產品推出時是維克斯公司為英軍生產的一系列輕型坦克的最新型。它安裝了一門火力較強的QF 2磅炮來改善同公司前一代Mk VIB輕型坦克的性能。英國陸軍部最初訂購了70輛領主坦克,稍後增加到220輛。由於一些因素耽擱了生產進度,導致最後僅生產了100到177輛。 由於設計上的缺陷,加上陸軍部決定不在英國裝甲師中使用輕型坦克,使得它沒能參加北非戰役。儘管有20輛透過《租借法案》提供予蘇聯,大多數領主坦克都被留在了英國。1941年初期,英國皇家裝甲軍團(Royal Armoured Corps)新組建的三個用于海外兩栖作戰的连队,其中一个裝備了領主坦克。1942年5月,一小批領主坦克參加了。1942年6月,在確定其設計方案使之可以用作可空运的轻型坦克以支援英國空降部隊后,领主坦克被配属给了。它們由專門設計的運輸并投送至地面。但滑翔機數量不足使得它們未能參加1943年的西西里島戰役。它們转而被編入的第六空降裝甲偵察團。 第六空降師曾在1944年6月的諾曼第登陸戰之前的空降作战中(即)中使用大約20輛領主坦克。雖然它們藉助滑翔機成功降落,但是表現卻不盡人意。有一些坦克因事故而損毀,而那些參加戰鬥的坦克在裝甲和火力上都劣于德軍的裝甲戰鬥車輛。行动开始數天後,領主坦克不再參予与德军装甲部队的直接戰鬥,而僅用來提供火力支援。到1944年8月,大部份参与作战的領主坦克已由克倫威爾坦克替代。1944年12月,剩下的也被M22蝗蟲式輕型坦克取代。 此後,領主坦克再也沒有參加過作戰,1946年時被認為已經過時;最後一輛領主坦克在1950年退役。領主坦克還有幾種衍生型,包括阿萊克托自行火炮和Mk.VIII輕型坦克,但這些車輛都從未被英軍投入现役使用。.

新!!: 诺曼底战役和Mk.VII領主式輕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OVERLORD

OVERLORD可能是指:.

新!!: 诺曼底战役和OVERLORD · 查看更多 »

P-38閃電式戰鬥機

P-38“闪电”式战斗机是二战时期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一款雙引擎战斗机。为了满足美国陆军航空軍(USAAF,美國空軍前身)的要求,P-38的两具发动机分别装設在機身兩側並連結至雙尾椼,飞行员与武器系统則設置在中央的短机身里。这架飞机的用途十分廣泛,可執行多種任务,包括远程的攔截,制空及护航战斗机,偵查,对地攻击,俯冲轰炸,水平轰炸等 2007年1月21日造访。P-38在西南太平洋战场得到了最广泛也最成功的应用,其最為知名成功的一役,便是1943年4月18日,被日軍稱為“双胴惡魔”的P-38在一趟精心策劃的長距離跨海攔截任務中,成功擊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 P-38對於美國航空科技史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它擁有許多第一的紀錄,包括:.

新!!: 诺曼底战役和P-38閃電式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PIAT

PIAT(英文全稱:Projector, Infantry, Anti Tank, 步兵用反坦克發射器)是一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軍所用的一款反坦克武器。PIAT於1942年因應英軍需要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而設計,並於1943年開始服役。 PIAT基於的原理,發射一枚重的前置炮彈。其射程按其發射方向而有所不同,直射所反坦克用時達,而曲射作爆破用時則可達。PIAT的好處包括擁有低廉的製造成本,使用時沒有槍口煙霧,由此可較少暴露其發射的位置。另外一面,使用彈簧造成巨大後座力,準備使用十分困難,而炮彈的穿透力則不穩定。 PIAT於1943年開始服役,並於同年首次在西西里島戰役中使用,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由美製巴祖卡火箭筒取代為止。蘇聯按租借法案獲得大量PIAT,而法國和波蘭的地下抵抗組織亦有使用。以色列哈加拿在1948年的中東戰爭中使用了PIAT。英國和英聯邦軍隊中共六名成員在戰鬥中使用PIAT而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新!!: 诺曼底战役和PIAT · 查看更多 »

Werfer-Granate21火箭發射器

Werfer-Granate21火箭發射器,亦被稱為21公分BR(BR相信是官方空軍手冊中Bordrakete的縮寫),是一種沒有制導系統的空對空武器,為42年式Nebelwerfer的空用版本。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起)服役於納粹德國空軍,它亦是德國空軍中第一種機載火箭。它由萊茵金屬的所研發。.

新!!: 诺曼底战役和Werfer-Granate21火箭發射器 · 查看更多 »

恩尼格玛密码机

在密码学史中,恩尼格玛密码机(德语:Enigma,又译哑谜机,或「谜」式密碼機)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确切地说,恩尼格玛是对二战时期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系列相似的加解密机器的统称,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型号,為密碼學對稱加密算法的流加密。 恩尼格玛密码机在1920年代早期开始被用于商业,一些国家的军队与政府也曾使用过它,其中的主要使用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纳粹德国。 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所有版本中,最著名的是德国使用的军用版本。尽管此机器的安全性较高,但盟军的密码学家们还是成功地破译了大量由这种机器加密的信息。1932年,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根据恩尼格玛机的原理破译了它。1939年中期,波兰政府将此破译方法告知了英国和法国,但直到1941年英國海軍捕獲德國U-110潛艇,得到密碼機和密碼本才成功破解。密码的破解使得納粹海軍對英美商船補給船的大量攻擊失效。盟军的情报部门将破译出来的密码称为ULTRA,这极大地帮助了西欧的盟军部队。ULTRA到底有多大贡献还在争论中,但是人们都普遍认为盟军在西欧的胜利能够提前两年,完全是因为恩尼格玛密码机被成功破译。 尽管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加密方面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经它加密的文件还是很难破解,盟军能够破译它的密码是因为德国还犯了其它一些大错误(如加密员的失误、使用步骤错误、机器或密码本被缴获等等)。.

新!!: 诺曼底战役和恩尼格玛密码机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巴克曼

恩斯特·巴克曼(,Ernst Barkmann,Ernst Barkmann)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一位党卫军坦克指挥官。战后任基斯多夫的市长。.

新!!: 诺曼底战役和恩斯特·巴克曼 · 查看更多 »

格哈特·施羅德

格哈特·弗里茨·库尔特·施罗德(,),生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的莫森貝格,德国政治家,曾任德国总理。.

新!!: 诺曼底战役和格哈特·施羅德 · 查看更多 »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是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军官,1940年7月19日被晋升为元帅。他是纳粹政权军官中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曾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其一直从事军旅生涯却一生對政治都缺乏兴趣和了解。 伦德施泰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的重大战役有:波蘭戰役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战争担任A集团军群总司令;巴巴罗萨计划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后被中途撤离;在纳粹转而防守时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总司令。.

新!!: 诺曼底战役和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 查看更多 »

格拉讷河畔奥拉杜尔

格拉讷河畔奥拉杜尔(Oradour-sur-Glane)是法国新阿基坦大区的一个村庄。1944年6月10日,642個居民被德国一支武裝親衛隊屠杀。.

新!!: 诺曼底战役和格拉讷河畔奥拉杜尔 · 查看更多 »

梅普·吉斯

梅普·吉斯(又譯作米普·吉斯,Miep Gies,本名:赫米内·桑特鲁希茨(Hermine Santruschitz),),荷蘭籍奧地利人。她在二戰期間曾聯同丈夫扬·吉斯(Jan Gies)與其他4人,協助安妮·法蘭克等8位猶太人的藏匿,以躱避納粹迫害。後來安妮等人被捕後,梅普妥善保存了安妮於躲藏期間所寫的日記,并於戰後交還安妮的父親,整理出版成《安妮日記》。晚年為了駁斥有关《安妮日記》造假的質疑,梅普到處談論她親身經歷、与安妮有关的故事,致力于澄清有关法蘭克家族遭遇的真相。.

新!!: 诺曼底战役和梅普·吉斯 · 查看更多 »

楊景鍾

楊景鍾(音譯;양경종,1920年3月3日 – 1992年4月7日),朝鮮裔軍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曾經服役於大日本帝國陸軍、蘇聯紅軍以及德意志國防軍。然而,其事蹟是否真實還存在著一些爭議。Antony Beevor, 2 June 2012,, Daily Mail26 June 2012,, Huffington PostAmbrose, Stephen (1994).

新!!: 诺曼底战役和楊景鍾 · 查看更多 »

步行者號驅逐艦

步行者號驅逐艦(舷號D27)是一艘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驅逐艦,為W級驅逐艦的3號艦。她是英軍第一艘以步行者(Walker)為名的軍艦。 步行者號在1917年於蘇格蘭鄧巴頓開始建造,在1918年2月下水服役,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晚期的海軍巡航。戰後步行者號介入俄國內戰,到波羅的海封鎖蘇聯港口,並曾遭到蘇聯戰列艦攻擊。後來步行者號主要在北大西洋執勤,於1932年退役待命。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步行者號重新服役,並在凱爾特海護航商船,期間因撞船意外而遭受重創。復修後步行者號繼續護航任務,並曾參與挪威戰役。1941年步行者號與友艦范諾克號為護航時,遭遇德國潛艇。步行者號成功迫使奧托·克瑞奇米爾指揮的U-99號潛艇投降,而范諾克號則撞沉了U-100號潛艇,並殺死了约阿希姆·施普克。這次攻擊使納粹德國海軍在一日內失去了兩名優異的潛艦軍官。在及後的戰爭,步行者號仍然以護航任務為主,並參與了諾曼第戰役的海王星行動。德國投降後,步行者號退役待命,最後在1946年出售拆解。.

新!!: 诺曼底战役和步行者號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比爾·米林

威廉·米林(William Millin,),小名比爾(Bill),經常被暱稱為風笛手比爾(Piper Bill),生於加拿大薩克其萬,三隨時隨蘇格蘭籍父親回到格拉斯哥。他在二次大戰諾曼地登陸行動中,擔任英國陸軍指揮官賽門·弗雷澤(Simon Fraser)的專屬風笛手,引導英軍進攻諾曼地海灘。 Category:蘇格蘭音樂家 Category:英國軍事人物 Category: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格拉斯哥人 Category:薩斯喀徹溫省人.

新!!: 诺曼底战役和比爾·米林 · 查看更多 »

決勝時刻2

《使命召唤2》於2005年推出,分別有蘇軍、英軍、美軍三大陣營戰役,而且都是最經典的名戰像是莫斯科保卫战、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諾曼地登陸、北非戰役、十字軍作戰、突出部之役。 本游戏Xbox 360版本于2016年8月23日在Xbox One平台向下兼容。.

新!!: 诺曼底战役和決勝時刻2 · 查看更多 »

没落行动

没落行动(Operation Downfall)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所酝酿的对日本本土的进攻计划。之後由于日本在广岛和长崎遭受两次核打击,同时蘇聯也对其宣战,于1945年8月中旬无条件投降,计划遂告取消。如果行动发生,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作战行动。 没落行动包括两个部分:奥林匹克行动(Operation Olympic)和小王冠行动(Operation Coronet)。奥林匹克行动计划于1945年10月实施,目标是占领九州岛南部约三分之一左右的领土,使之与已经占领的冲绳成为下一步进攻的主要基地。小王冠行动则计划于1946年春实施,其目标直指迫近东京的关东平原。按计划,此时位于九州的机场将为行动提供机降补给。 由于日本列岛的地理特征,日本军部对于入侵的可能方向做出精确的判断,并相应地谋划本土防御作战计划—“决号作战”。其计划欲倾日本全部国力,不打算为任何可能的后续作战计划留存余裕。 虽然没落行动最终未能付诸实施,但倘若果真实现,参战双方必将付出巨大伤亡。视日本一般民众的抵抗程度若何,盟军的伤亡估计可达数百万,日本军民死伤则可能数倍于此。.

新!!: 诺曼底战役和没落行动 · 查看更多 »

沃爾頓·沃克

沃爾頓·哈里斯·沃克(Walton Harris Walker,),或譯「華克」,美國陸軍將領。曾經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第20軍在他指揮下推進迅速,所以此軍便有幽靈軍之稱。在韓戰時,在釜山环形防御圈打敗朝鮮人民軍,但在清川江戰役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側襲而失利,撤軍到38線進行重整。他於1950年乘吉普車在漢城北郊發生車禍而身亡,追晉為上將。.

新!!: 诺曼底战役和沃爾頓·沃克 · 查看更多 »

沙雅 (滙豐銀行)

沙雅,CBE(Guy Mowbray Sayer,)英國銀行家,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董事長,曾任行政局和立法局議員。.

新!!: 诺曼底战役和沙雅 (滙豐銀行) · 查看更多 »

波蘭流亡政府

波蘭共和國流亡政府(,1939年-199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波蘭被德國與蘇聯佔領後的流亡政府,常駐倫敦,領導境外波蘭人的抗戰活動。 波蘭戰役後,波蘭全境失守。逃出波蘭的軍隊效忠波蘭流亡政府並參與多場戰爭,在前波蘭國境的波蘭士兵組織對抗前波蘭國境上的德軍,協助1943年的華沙猶太區起義。但因波蘭流亡政府及波蘭地下國與蘇聯的關係已經破裂,蘇聯改派由波蘭共產黨與降蘇波軍組成的軍隊參與1944年在波蘭的戰鬥。波蘭地下國被迫獨自發動華沙起義,但在蘇軍冷眼旁觀下遭德軍殘酷鎮壓。二戰後蘇聯扶植以波共為首的政府,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波蘭流亡政府無法重回波蘭。 雖然二戰結束後該政府未被廣泛承認且對波蘭本土並無實際行政能力,該政府仍持續運作直至共產黨政府結束(1990年)。這一年在列赫·瓦文薩當選波蘭總統後,波蘭流亡政府最後一任總統雷沙爾德·卡丘羅夫斯基親返華沙,將波蘭共和國全部法統象徵(總統旗幟、國璽、總統印信、總統綬帶、1935年憲法之正本)交給了新政府。1992年波蘭新政府宣布承認流亡政府所頒發的所有勳章。.

新!!: 诺曼底战役和波蘭流亡政府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诺曼底战役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军事史

法国军事史是指从2,000多年前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中,在今天的法国、欧洲和欧洲海外殖民地上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反抗。法国发生的大事常常会影响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 高卢-罗马冲突从前400年一直延续到了前50年,罗马在凯撒的领导下取得了高卢战争的胜利。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一支名为法兰克人的日耳曼人分支在战胜其他民族后控制了高卢。法国的扩张在克洛维一世和查理大帝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在中世纪,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冲突,例如百年战争。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自罗马时代以来的第一支常备军队使法国成为了中世纪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只在意大利战争中输给了西班牙。16世纪的胡诺格战争(1562—1598年)一度使法国一蹶不振,但是在瑞典的帮助下,法国在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并再一次成为了西部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和18世纪初,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下扩大了法兰西王国的领土,但是此时法兰西王国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国力已达到极限了。 法国与英国在18世纪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與全球竞争,导致了1756—1763年七年战争。虽然法国最终战败,丧失了它的北美殖民地,但是它随后又帮助北美十三州从英国独立了出来,因此英国的损失也不小。然而國內的財政問題與政治纷争,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法国的势力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1813年10月中旬的莱比锡戰役和1814年3月,它的国力大幅退縮,甚至不如大革命之前(失去所有的境外領土與海外殖民地)。接下来就是殖民帝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法国共与俄国(1853年10月—1856年2月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1859年法奥战争)和普鲁士(1870年7月—1871年2月普法战争)发生了战争。 在1870年7月—1871年2月的普法戰爭中被打败之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一次成为了德国的劲敌。这次,法国和英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占领。盟军最终战胜了德国,战后法国也在德国境内有了一个占领区。两次世界大战化解了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并为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今天,法国军队经常出现在它从前的殖民地,并与法国在北约中的盟友一起在全球焦点地区执行任务。.

新!!: 诺曼底战役和法国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法萊茲包圍戰

法萊茲包圍戰發生在1944年8月,在接近下諾曼第卡爾瓦多斯省法萊茲城附近德勒、亞爾根坦、維穆捷與尚布瓦四個法國鄉鎮,盟軍試圖包圍並消滅德國第7軍團與第5裝甲軍團,是屬於諾曼地登陸後深入法國內陸戰事之一。.

新!!: 诺曼底战役和法萊茲包圍戰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诺曼底战役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湯馬士·戈爾德 (天文學家)

湯馬士·戈爾德(Thomas Gold,)是一位生於奧地利的天文物理學家,他曾擔任康乃爾大學天文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皇家學會院士。戈爾德是1950年初提出現已幾乎被廢棄的宇宙穩恆態理論的三位年輕科學家之一。戈爾德的研究是跨學科的,涉及生物物理學、天文學、航空航天工程和地球物理學。.

新!!: 诺曼底战役和湯馬士·戈爾德 (天文學家) · 查看更多 »

溫順行動

溫順行動是諾曼第戰役中加拿大軍和波蘭軍實施的最後總攻擊行動。這次行動的目標是奪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法國的市鎮法萊茲,並在此之後,攻佔小鎮特蘭與尚布瓦。這一行動由波蘭第1裝甲師和加拿大第1軍團攻擊德意志國防軍的B集團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西部戰線中最大的一次包圍。雖然攻勢初期時因在法萊茲以北只攻佔有限地區而進展緩慢,但由斯坦尼斯瓦·毛採克指揮的波蘭第1裝甲師以創新的戰術向尚布瓦前進,使法萊茲空隙在1944年8月19日被局部封閉,約150,000名德軍士兵被困在法萊斯口袋內。 雖然法萊茲空隙的距離已經縮小到只有數百碼,但波蘭第1裝甲師的兩個戰鬥群和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在蒙特奧梅爾(第262號山頭)一系列長期激烈的攻擊和防禦戰令法萊茲空隙無法快速關閉,讓成千上萬的德軍士兵逃離諾曼第。在為期兩天的連續作戰,波蘭軍隊使用火炮彈幕射擊和近身戰設法拖延7個德軍師的反攻。1944年8月21日加拿大第1軍團的單位與該戰役的波蘭軍倖存者換防及加拿大軍終於能夠與在另一面的美國第3軍團會師以封閉法萊茲口袋。這導致被困在法萊茲口袋內的德國第7軍團的剩餘單位被俘虜和投降。.

新!!: 诺曼底战役和溫順行動 · 查看更多 »

潘加朱姆

潘加朱姆火箭车(英文:Panjandrum),又被称作大首领(The Great Panjandrum),是二战期间由英国军方研发的一种重型火箭驱动爆破车,也是海军部的多类型武器研发部(Directorate of Miscellaneous Weapons Development)在战争的最后一年研发的一系列实验性武器之一(一同研发的还有Hajile和刺蝟砲)。潘加朱姆火箭车最终没有被用于实战。.

新!!: 诺曼底战役和潘加朱姆 · 查看更多 »

朝鲜战争空战

朝鲜战争空战,是指在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发生于朝鲜半岛的朝鲜战争空战相关战争,包括空对空、空对地及地对空战争。.

新!!: 诺曼底战役和朝鲜战争空战 · 查看更多 »

朴次茅斯

朴次茅斯(Portsmouth,讀音:),別名龐培(Pompey),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漢普郡,南臨索倫特海峽的港口城市,位于伦敦西南70英里(110公里),南安普顿东南19英里(31公里),人口20540。朴茨茅斯是南汉普郡都市带的一部分,南汉普郡都市带包括南安普顿,哈文特,滑铁卢镇,等市镇。 朴茨茅斯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时期。历来都是英国最为重要的军港。她见证了英国800多年的海军历史,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干船坞。1545年朴茨茅斯为防止法国入侵而进行了堡垒化,当时的防御设施还基本保存。19世纪为防止法国入侵朴茨茅斯继续堡垒化,逐渐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防守最严密的城市,也留下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大规模的生产线式造船基地。二战期间,朴茨茅斯的工业设施遭到德国毁灭性轰炸。 朴茨茅斯见证了英国很多历史性事件,1787年,由亚瑟.菲利普斯船长率领的11艘船组成的第一舰队,前往澳大利亚建立了流放地,现代澳大利亚从此建立。1805年尼尔森勋爵率舰队从朴茨茅斯出发,在特拉法加海战击败法西联合舰队,1945年,盟军登陆指挥部设立在朴茨茅斯,登陆部队从此地出发。1982年,由朴茨茅斯出发的英国舰队击败阿根廷海军重新控制福克兰群岛。1997年,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从朴茨茅斯前往香港移交主权,象征大英帝国的最后落幕。 朴茨茅斯至今还是英国皇家海军三分之二水面舰艇的母港。位于朴茨茅斯海军基地内,但是已经开放旅游的朴茨茅斯历史船坞里陈列了勇士号,马丽玫瑰,胜利号等著名的博物馆军舰,以前的伟农军事基地已经改造成了著名的大炮码头购物中心。还拥有百年历史的朴茨茅斯足球俱乐部。 朴茨茅斯的铁路线直达英国南部各大城市和伦敦滑铁卢车站,拥有商业码头和能到达法国和西班牙的国际渡轮码头。是英国第二繁忙的国际旅客码头。 朴茨茅斯也是作家狄更斯和著名工程师布鲁内尔的家乡。.

新!!: 诺曼底战役和朴次茅斯 · 查看更多 »

戰地風雲2142

由瑞典遊戲公司Digital Illusions CE(简称DICE)製作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也是戰地風雲系列的第四套遊戲。遊戲的時代是設定於22世紀的冰河時期,描述世界兩個超級大國 – 歐洲聯盟和泛亞聯盟 – 為求生存的戰爭。 此遊戲主要是為多人連線遊戲而設計,容許最多64人在同一伺服器中遊玩或最多16人在單人遊戲與電腦對手進行征服模式。與前作戰地風雲2一樣,戰地風雲2142擁有自己的玩家排行系統令玩家可以查詢自己的成績和進度。但與戰地風雲2不同,戰地風雲2142有新種類的載具和武器。戰地風雲2142擁有物品解鎖功能令玩家可以在提升一個等級後得到一個解鎖點以解開一件物品。美商藝電其後推出其遊戲的擴充包名為極地風暴(北部突擊);其擴充包提供新的地圖、載具和可以解開的物品。.

新!!: 诺曼底战役和戰地風雲2142 · 查看更多 »

戰利品行動

戰利品行動(Operation Plund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軍在1945年3月23日晚上開始的一次行動。這次行動是盟軍強渡萊茵河的其中一次行動,目的是要在德國的里斯、威塞爾及利珀運河以南強渡萊茵河。.

新!!: 诺曼底战役和戰利品行動 · 查看更多 »

戰爭紀念碑 (倫敦)

--紀念碑(The Cenotaph,或譯--紀念碑)是位于英國倫敦白廳的戰爭紀-念碑-。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勝利閲兵時豎立的臨時建築,但在全國民意支持下在1920年改爲永久性的建築,並成爲英國的主要國家級戰爭紀念碑。 紀念碑由埃德溫·魯琴斯設計,1919年至1920年之間由霍蘭·漢能·邱比玆公司(Holland, Hannen & Cubitts)以波特兰石建成,代替了也是魯琴斯設計的、原來在同一位置的木結構石膏質臨時紀念碑。在每年離11月11日國殤紀念日最近的星期日(國殤禮拜日),英國的全國性國殤紀念儀式即在此舉行。魯琴斯的紀念碑設計在世界各國廣泛使用:在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百慕大和香港等地都有相同形制的戰爭紀念碑。.

新!!: 诺曼底战役和戰爭紀念碑 (倫敦)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新!!: 诺曼底战役和戰艦 · 查看更多 »

战略情报局

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OSS、美國戰略情報處)是美国在二战期间成立的一个情报组织,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总统(小罗斯福)下令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美国战时情报局(OWI)。该组织即为后来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将其解散。.

新!!: 诺曼底战役和战略情报局 · 查看更多 »

海峡群岛

海峽群島(Îles de la Manche,Channel Islands),又称盎格鲁-诺曼底群岛(Îles Anglo-Normandes),是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群岛,群島距離法國北部諾曼第只有大約10海里。整個群島被劃為兩個行政區——根息(Bailiwick of Guernsey)和澤西(Bailiwick of Jersey)。雖然經常被誤會是英國(聯合王國)的屬地,但海峽群島實際上是英國皇家屬地(Crown Dependencies),其宗主權直屬於英國皇室而非聯合王國的一部分。海峽群島的皇家屬地淵源可回溯至10至12世紀時,當時諾曼地公國曾經統治法國北部,並在1066年征服英格蘭。1204年諾曼地公國被法國趕出了歐洲大陸之後,海峽群島的主權並沒有被法國收回,反而由英王繼續掌控,因此海峽群島可說是見證這段歷史僅存的遺跡。.

新!!: 诺曼底战役和海峡群岛 · 查看更多 »

海上閱兵 (英國)

海上閱兵是英國的傳統,由英國國王校閱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閱兵儀式。據說1346年6月英國愛德華三世在出征法國前第一次舉行。至今英國有記錄的海上閱兵舉行過46次,舉行時機並非固定。最初是在出征前,其後也在外國元首訪問時展示實力。19世紀以來成為新君王加冕或君王在位25、50、60、70周年等喜年大慶典的慶祝儀式,也因邀請他國海軍參與成為國際性的海軍活動。此項傳統於2002年伊麗莎白二世在位50周年時被打破,當時由於費用的關係並未舉行。其後在2005年6月為紀念特拉法加海戰200周年,30多個國家的167艘船隻參加英國主辦的海上閱兵。.

新!!: 诺曼底战役和海上閱兵 (英國) · 查看更多 »

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上將。古德里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新型戰爭型態:「閃擊戰」並屢屢擊敗敵軍,古德里安也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在波蘭戰役期間指揮了第19裝甲軍進行快速的突穿攻勢,與蘇聯軍隊會師。在1940年的西線戰役中,古德里安擔任A集團軍第19裝甲軍軍長,為西線主攻的裝甲兵力矛頭之一。攻勢發起後,古德里安指揮部隊通過了被盟軍認為戰車難以橫越的阿登森林,直駛英吉利海峽,將困於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消滅,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令德國乃至全世界體會到裝甲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古德里安出任中央集團軍的第2裝甲兵團司令,指揮德軍裝甲師完成多次包圍殲滅戰,直趨蘇聯首都莫斯科,但在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下,古德里安放棄其原先的目標,轉而率軍南下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基輔戰役」,這場戰役雖然以德軍的勝利結束,但因為延誤的時間而使德軍必須在極不利的冬季狀態下進攻莫斯科,古德里安也因此被免職。1943年德國於「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後,古德里安復出成為了裝甲兵總監,進行重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進而發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鬥「庫尔斯克會戰」,雖然德軍在戰場上佔盡優勢,將3倍人數於德軍的蘇軍打敗,但是由於美軍在西西里島登陸使得希特勒下令德軍回防。1944年7月古德里安出任陸軍參謀長,這是他所晉升到的最高職位,但於戰爭結束前不久被免職。 古德里安現今成為了德國發展裝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歷史學家稱作「閃擊戰之父」和「世界裝甲車之父」 ,同時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茨」(Schneller Heinz)的綽號。.

新!!: 诺曼底战役和海因茨·古德里安 · 查看更多 »

斯特罗姆·瑟蒙德

--·斯特罗姆·瑟蒙德(James Strom Thurmond,),美国政治家,于1947年-1951年任南卡罗来纳州州长。他在1954年当选参议员,1956年辞职但同年再次参选,连续在任长达47年之久。1948年瑟蒙德试图参选总统,未成。他原本是民主党人,但因为他和其他南方民主黨人强烈支持維持种族隔离政策,和当时民主党认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的立场有分歧,1957年民權法案表決前他發表長達24小時的冗長辯論。他于1964年民權法案后退出民主党并加入共和党。他于2003年退休,同年逝世,是唯一一位曾在任內超過100歲的参议员。 儘管瑟蒙德聲稱他從來不是信奉种族主义,並指出他反對民權法案是基于反對當時民主黨政府對地方州權的干涉。雖然他于1970年代逐漸立場溫和,但並未就早年的政治立場修正。.

新!!: 诺曼底战役和斯特罗姆·瑟蒙德 · 查看更多 »

摩托头

摩托頭(Motörhead,又譯為火車頭)是英國搖滾/重金屬樂團,由貝斯手、主唱兼詞曲作者伊恩"萊米"凱爾密斯特(藝名:萊米)於1975年6月成立,他是唯一沒變動過的成員。陣容大多是,即只有吉他手、貝斯手和鼓手的三人組合。樂團是刺激英國重金屬新浪潮誕生的典範之一,也參與了1970年末到1980年代初的重金屬音樂復興運動。 摩托頭總共發行了22張錄音室專輯、13張現場專輯、13張合輯、10張影像作品和4張迷你專輯。1980年代早期,他們的單曲多次進入英國單曲排行榜前40名內。專輯《殺過頭》、《轟炸機》、《黑桃A》,特別是《到漢默史密斯都沒睡》,使摩托頭成為頂尖樂團。他們名列VH1頻道的百大硬搖滾樂團排行第26名。截至2016年,摩托頭已在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張唱片。 摩托頭通常被歸類重金屬樂團,他們演變自1970年代中期的龐克音樂時代,融合重金屬音樂和龐克搖滾,對速度金屬和鞭擊金屬的發展具有影響力。但提及這類問題時,萊米曾明確表示自己玩的是搖滾樂。 他們的歌詞通常涵蓋戰爭、善與惡、權力濫用、濫交、濫用藥物,以及最為知名的:賭博。野豬獠牙、鏈條和角釘組合成的樂團標誌,是1977年美國插畫藝術家為摩托頭的專輯封面所創作的,該標誌的變體在後來的專輯封面常常出現。 2015年底,萊米逝世,享壽70歲。在永遠失去樂團的靈魂人物後,鼓手和吉他手都證實摩托頭活動結束,樂團解散。.

新!!: 诺曼底战役和摩托头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

意大利王国(Regno d'Italia)是于1861年義大利统一后建立的国家。王国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一个控制整个義大利半岛的国家。在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掌权的1922年-1943年这段时间里,義大利王国也通常被历史学家称做“法西斯義大利”。在二战结束前的两年中,意大利王国转投同盟国阵营,墨索里尼及其狂热法西斯主义追随者曾在義大利北部成立过一个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義大利社会共和国。战后的1946年民怨四起,导致在1946年義大利政体公投中人民选择放弃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就是现在的義大利共和国。.

新!!: 诺曼底战役和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意大利文: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由於其政府所在地於薩羅,亦称薩羅共和国(意大利文:Repubblica di Sal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贝尼托·墨索里尼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扶植下于意大利北部建立的法西斯主義傀儡政权,成立于1943年9月23日,解散滅亡于1945年4月25日。.

新!!: 诺曼底战役和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Plymouth,讀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文郡,面積79.29平方公里,人口246,100,人口密度3,085每平方公里。普利茅斯是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東北310公里(192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東北58公里(36英哩)達德文郡郡治埃克塞特。此「普利茅斯」是世界各地同名城市的發源地。 普利姆河(Plym)流經普利茅斯西部、泰馬河(Tamar)流經東部,兩條河的河口形成普利茅斯灣(Plymouth Sound);西南臨英倫海峽,東北、東、東南與南哈姆斯區相鄰,北與西德文區相鄰。普利茅斯商業發達。市內有大規模購物中心。普利茅斯每年八月都會舉行煙花節。市內有多處文化機構。 普利茅斯有豐富的航海歷史,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基地,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為德國空軍的襲擊目標(稱為「普利茅斯閃電戰」)。在1941年,該市的船塢和市中心遭受破壞後。战后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负责重建,现在該市設有,是皇家海軍三大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少數仍保留海军船塢、及西欧最大的軍港城市之一。该市的重要地点包括城堡、德文港船塢和碉楼(1620年清教徒前往美洲出发点)。普利茅斯交通發達。港口有開往法國和西班牙的定期國際渡輪。聯盟街是普雷斯頓文化的核心區。市內有多家美術館。.

新!!: 诺曼底战役和普利茅斯 · 查看更多 »

時事通識

《時事通識》(Behind The Headlines)是由無綫新聞部製作的時事資訊節目,常規於無綫新聞台、TVB新聞台及翡翠台播放及間場於無綫財經·資訊台播放。 此節目及其前身《時事百科》於2013年及之前由新鴻基財務特約。.

新!!: 诺曼底战役和時事通識 · 查看更多 »

1945年春天盟軍在義大利的攻勢

1945年春天盟軍在義大利的攻勢是盟軍的美國第5軍團及英國第8軍團進攻倫巴第平原,攻勢開始於1945年4月6日(接著數星期前的牽制性進攻),直到5月2日在義大利的德軍投降為止。.

新!!: 诺曼底战役和1945年春天盟軍在義大利的攻勢 · 查看更多 »

2004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诺曼底战役和2004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诺曼底战役和2009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1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曼底战役和2014年 · 查看更多 »

2014年6月

; 災害事故.

新!!: 诺曼底战役和2014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19年

没有描述。

新!!: 诺曼底战役和2019年 · 查看更多 »

38式防空戰車

38式防空戰車,官方命名Flakpanzer 38(t) auf Selbstfahrlafette 38(t) Ausf M (SdKfz 140),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一種自行防空系統.

新!!: 诺曼底战役和38式防空戰車 · 查看更多 »

6月6日

6月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7天(闰年第158天),離全年结束還有208天。.

新!!: 诺曼底战役和6月6日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新!!: 诺曼底战役和7月20日密谋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諾曼底戰役諾曼底登陸戰諾曼地戰役諾曼地登陸諾曼第之役諾曼第戰役諾曼第登陸戰诺曼底登陆诺曼第登陆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