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行书

指数 行书

行書,分為行楷及行草,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相傳是在東漢年間劉德升所創。唐朝張懷瓘《書斷》對行書的來源有如此看法:「行書即正書(楷書)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晉朝以來,多數書法家都兼工行書,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蘭亭序》。 《祭姪稿》是顏真卿著名的行書作品,感情生動,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寒食帖》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節於東坡雪堂寫成,是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被稱為「蘇書第一」,書法家--譽為繼《蘭亭序》、《祭姪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行草則介於草書與行書之間,文字動感也較易辨認。.

158 关系: 历代古人像赞十人書畫展卡通体卢昌衡叶衍兰吳寬吳鎮草書《心經》卷吴锡麒堅尼地城站大众电影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观圣作之碑 (平乡)奚南薰字帖字体列表孔依平孙过庭实胜寺 (北京)宮書體宗孝忱宋太宗宋朝寒食帖屠倬 (嘉慶進士)崔玄伯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纪念币中华文化中古汉语中國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三笔九天普化宫九龍三公九霄環佩于洪起伍銓萃伯遠帖張廷濟張照張文淵 (弘治進士)何景崧快雪時晴帖北宋北京东岳庙北惠济庙國立故宮博物院刘德升や行い...八和會館倚天中文系統CJK字体列表王珉 (東晉)王羲之王献之王鐸 (唐朝)王藻 (劉宋)王澍 (书法家)破體硬笔行书祭姪文稿禹州市筆書體简化字罗廪羊忱羊固爨底下村申時行盛植型白云腾隶书隸變韓文字體莲花峰摩崖石刻聶大年草书華視新聞雜誌青梅竹馬 (2009年電視劇)顏季明衛瓘颍川郡風信帖颜真卿西津桥高步青魏了翁魏象枢谢无量谭延闿鹡鸰颂黃庭堅齐己龐塏蜀素帖胡昭舒嘉猷蘭亭集序蘇瑋薛绍彭董景安葫芦山摩崖石刻鑒真蒙高生蓬戶手卷鄧文原鄭嘉訓鄭際平重庆市市徽金膺顯蕭思話雷鳴遠雄鎮蠻煙碑陳朝 (越南)陶然亭公园陈秋阳陆柬之Hiragino柳公權掛物恩久·达玛巴扎李开侁李待問 (崇禎進士)李登 (明朝書法家)李邕東亞書法東蓮覺苑桂洲文塔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每日一字 (台灣)毓嶦毛泽东书法汉字汉字字体风格汉字简化汉仪雪君体汉族沈尹默沈業富泰山羊氏洛阳之最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溫泉銘漢字史漢字簡化爭論朱之蕃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碑明征君碑明鄭時期明朝明思陵新闻联播新每日一字日語書寫系統曹登庸曹曰瑛晋朝 扩展索引 (108 更多) »

历代古人像赞

《历代古人像赞》是一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刊刻的赞颂中国历代古人的书籍,书中收录自伏羲至黄庭坚共88幅人物画像。共一卷,不著绘者姓名,由明朝宗室朱天然撰写赞,每人一画一赞,图均为半身像,每图右上角题姓名,左上角题辞,文字均为行楷。本书为现所见刊刻时间最早的版画人物肖像画集。.

新!!: 行书和历代古人像赞 · 查看更多 »

十人書畫展

十人書畫展為台灣書法界重要展覽,首次展覽可溯自1959年7月。 以書法展覽為展示內容的十人書畫展,參展人員,成員包括台灣書法家陳定山、張隆延、傅狷夫、曾紹杰、陳子和、丁翼、丁念先、朱雲、李超哉及王壯為等家。1959年-1975年長達14年間,簡稱十人展的此書畫展公開展覽10次,帶動台灣書法研習藝術,並延續自中國帶來的隸書、行書、小楷、二爨書體、墨水書畫、篆刻、印藝、金石學、標準草書、小篆等書法藝術。.

新!!: 行书和十人書畫展 · 查看更多 »

卡通体

卡通體是北京方正集團於2001年開發的創意美術字體。因其風格適合應用於卡通而得名。其特點是在採用黑體基本筆型的同時,融入了行書的筆意和形態,使得原有的嚴肅形態顯出活潑。 現在卡通體已應用於一些包裝、卡通書籍及兒童出版物上。.

新!!: 行书和卡通体 · 查看更多 »

卢昌衡

卢昌衡(),字子均,小字龙子,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东魏卫大将军、幽州刺史、临淄恭文公卢道虔第五子,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官员。.

新!!: 行书和卢昌衡 · 查看更多 »

叶衍兰

葉衍蘭(),字南雪,號蘭臺,廣東番禺人,祖籍浙江余姚,清朝官員、文学家、书法家。.

新!!: 行书和叶衍兰 · 查看更多 »

吳寬

吳寬(),字原博,号匏庵。直隸長洲縣(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散文家、書法家。成化八年狀元,孝宗、武宗兩代帝師。弘治年間官至禮部尚書。.

新!!: 行书和吳寬 · 查看更多 »

吳鎮草書《心經》卷

吳鎮草書《心經》卷,是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吳鎮(1280-1354年)唯一傳世的草書精品,此書卷作於元代至元六年(1340年),為吳鎮61歲,隱居於浙江嘉興魏塘橋梅花庵時的書法作品。原作為紙本,以草書書寫,紙卷長29.3公分,總寬203公分,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卷曾為清朝劉鏞珍藏,後轉手藏於成親王永瑆的詒晉齋,再轉贈給嘉興人吏部左侍郎錢樾,錢樾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請江南鑴刻名手錢泳將吳鎮的草書《心經》卷刻勒於碑石上,碑石後嵌砌於梅花庵牆上。 元代大畫家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晚年濳心佛道,常與僧道同參,自號「梅沙彌」,墓碑上自題 「梅花和尚」。吳鎮博學多才,為人孤潔清高,一生隱居魏塘,不願出仕為官,交往友人多為文人雅士或僧眾、道侶,很少與達官顯貴來往,靠賣字畫和占卜餬口,終身守志清貧,不改志節。吳鎮精詩文、工書法、擅水墨畫,時人讚為「詩、書、畫三絕」,傳世有一百餘首詩文,收錄在《梅道人遺墨》 中。吳鎮十八、九歲便開始習畫,對山水、梅竹、樹石皆有很深的造詣,明代的惲南田讚其「筆力雄勁,墨氣沉厚」,與黃公望、王蒙、倪瓚並稱為元四家。他的畫風對明、清兩代的藝術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力,在中國近代美術史有其地位。 吳鎮書法擅長草書,得益於北宋黃庭堅,他的筆法具有古秀蒼勁之美,又有一種化外之人的瀟灑,雖然灑脫但不顯狂浪。晉唐以來抄寫佛經的風氣很興盛,但抄本多為楷書或行書,少見草書抄本,狂草作品更是稀中之稀。.

新!!: 行书和吳鎮草書《心經》卷 · 查看更多 »

吴锡麒

吴锡麒(),字聖徵,號穀人。浙江錢塘縣(今杭州市)人。清代文学家。.

新!!: 行书和吴锡麒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站

堅尼地城站(Kennedy Town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西端終點鐵路車站,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士美菲路和科士街之間的地底,於2014年12月28日隨西港島綫通車正式啟用並取代上環站成為港島綫的西面終點站。.

新!!: 行书和堅尼地城站 · 查看更多 »

大众电影

《大众电影》是中国大陆的一份电影杂志,于1950年6月在上海创刊。它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初的1966年6月停刊。在1979年1月复刊后,《大众电影》迎来了黄金时期,在1981年达到了单期九百万册的巅峰发行量,之后数量逐渐降低,到1989年后再未能突破百万。1990年代,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崛起,其影响力也越来越低。.

新!!: 行书和大众电影 · 查看更多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座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被傅里茨·何乐模(Frits Holm)认为是了解古代中国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极为重要的石碑,他认为石碑当与罗塞塔石碑、米沙石碑、阿兹特克太阳历石同属世界上四大代表性碑刻。.

新!!: 行书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查看更多 »

大观圣作之碑 (平乡)

大观圣作之碑,位于河北市邢台市平乡县,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该碑是河北省现存的两块大观圣作之碑之一(另一块是赵县的大观圣作之碑)。.

新!!: 行书和大观圣作之碑 (平乡) · 查看更多 »

奚南薰

奚南薰(),號墨孫、墨蓀、玄孫、蜀玄翁,1974年罹肺癌後改名南勛,江蘇武進人,中國書法家、醫生。 奚南薰兼善醫學及書法,民國41年(1952年)榮登中醫特考榜首,隔年於台北開業。曾任衛生署中醫委員會主任委員、台北市中醫公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學院教授等職。書法方面兼善篆、隸、行、楷,篆隸尤精、懸腕書,所著《奚南薰篆書集》更曾獲教育部文藝獎。.

新!!: 行书和奚南薰 · 查看更多 »

字帖

字帖,或習字帖,是學習寫字所用的臨摹範本,主要分為毛筆所用的書法字帖與鋼筆等硬筆字帖。.

新!!: 行书和字帖 · 查看更多 »

字体列表

字体列表,列出各種文字字體。.

新!!: 行书和字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孔依平

孔依平()出生於湖北枝城市,原名孔祥玉,是孔子第75世後裔。為書法家及陶瓷器繪畫藝術家,畢業於市立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台灣藝術大學)。從事藝術教育,曾為洪秀柱國小老師,現任臺灣江漢畫會會長、臺北中國畫學會理事長、中華書道學會理事長,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書法風格多為中國畫、水墨畫及山水畫,善用草書、篆書及行書等。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曾舉辦個展多次,參加聯展不計其數。.

新!!: 行书和孔依平 · 查看更多 »

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703年9月),字虔礼,自称吴郡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汉及三国时富阳属吴郡),一说陈留人。历任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陈子昂为他撰写墓志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说他很有才华,并有大志,但生平不得意。因暴病于洛阳植业里客舍去世。 孙过庭擅长书法,工楷书、行书和草书,尤其是他的草书学习王羲之,笔法精熟,在唐代首屈一指,唐高宗曾经评价他“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陈子昂为他写的墓志铭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他比作锺繇;唐代的《续书评》提到他:“过庭草书如悬崖绝壑, 笔势劲健”;宋代的《宣和书谱》说他:“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 他的传世作品为垂拱三年(公元687年)自己亲自书写创作的《书谱》,原为两卷,传到明代时被严嵩装订为一卷,后被清宫收藏,并作为书法理论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原本现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另外有传为他书写的草书《千字文》,是後世的仿本,现藏于中国辽宁博物馆。 孙过庭不仅是书法家,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书法理论家,为中国的书法理论奠定了基本框架。他认为书法内容是随着时代而兴起的,形式是因为世俗而变化的。他主张书法风格应融合各种风格兼取其长。从哲学角度分析了书法创作的变易关系。 孙过庭草书中的许多字都成为现在汉字简化的楷模,例如--,--,--,--,--,等简化字都是孙过庭创造的。 S S S G孙.

新!!: 行书和孙过庭 · 查看更多 »

实胜寺 (北京)

实胜寺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路红旗村的团城演武厅西南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新!!: 行书和实胜寺 (北京) · 查看更多 »

宮書體

宮書體 宮書體(朝鮮語:궁서체;英語:Gungsuh)是韓文中常用的手寫體,其筆畫具有毛筆的柔和特徵,起筆往往有頓筆,屬於襯線體。相當於中文字體中的楷體或行楷體。.

新!!: 行书和宮書體 · 查看更多 »

宗孝忱

宗孝忱,字敬之,出生於中國江蘇如皋。書法家,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新!!: 行书和宗孝忱 · 查看更多 »

宋太宗

宋太宗趙炅(),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1年,享年58岁。趙弘殷第三子,是北宋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本名趙匡義,字廷宜,其兄长赵匡胤登基後為避諱,改名趙光義,即位時又改名趙炅(音炯)。 宋太宗文治有為,但不善武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之后又灭亡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次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980年又试图兼併交趾,但惨败,使交趾(越南)最终得以保持独立地位。.

新!!: 行书和宋太宗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行书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寒食帖

《寒食帖》,全名《黃州寒食詩帖》,簡稱《寒食詩帖》,又稱《寒食節帖》,是北宋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年)的行書代表作,左側有黃庭堅跋文,被譽为“苏書第一”,二十世紀末更被評為“天下第三行書”,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行书和寒食帖 · 查看更多 »

屠倬 (嘉慶進士)

屠倬(),清朝画家。字孟昭,号琴邬,晚号潜园老人,钱塘(另说杭县,均属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新!!: 行书和屠倬 (嘉慶進士) · 查看更多 »

崔玄伯

崔宏(),字玄伯,清河東武城(今山东德州市武城县)人。北魏大臣、書法家。曹魏司空崔林的六世孫。崔宏歷仕前秦、後燕及北魏政權,在北魏歷仕道武帝、明元帝兩朝,也受二帝器重。.

新!!: 行书和崔玄伯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纪念币

流通纪念币,官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称谓为“普通纪念币”,此称谓相对于金、银等“贵金属纪念币”。普通流通纪念币的价格远低于贵金属流通纪念币,收藏门槛较低,且题材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因而深受普通人民群众的喜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84年发行第一套流通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以来,已经发行了80多套流通纪念币。初期的流通纪念币多以铜镍合金为材质,唯有《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使用铜锌合金。在《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之后改为钢芯镀镍。《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在侧边缘上第一次采用了滚字加星的技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又采用了铜合金双色镶嵌。在1999年第一次发行了纪念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2000年第一次发行了塑料材质的纪念钞《迎接新世纪》。 在1993年以前,流通纪念币多以纪念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文体活动为题材;从1993年开始,出现特种题材的流通纪念币,如珍稀野生动物系列、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以及北京奥运会系列。.

新!!: 行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纪念币 · 查看更多 »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新!!: 行书和中华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使用於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徵。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稱爲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新!!: 行书和中古汉语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行书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书法

中國書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也是東亞書法的代表。所以以漢字為依托的角度看,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但是这种独特性并不妨碍不认识汉字的人欣赏中国书法。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裏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書法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其表現形式是依附於漢字的藝術,而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筆劃的組合變化多端,與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相比較,漢字更富於造形性。加上漢字書法不僅有一套完整的筆法(點、橫、撇、豎、鈎等),更加有一套成熟的審美體系。依循漢字的結構規律,變化組合,就可以表現出千姿百態的書法藝術,創造出不同面貌和情趣的美感。 书法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有自身悠久、深厚的传统,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具有非常高的参与程度,一般的知识分子都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学习书法,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中国自从秦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相当多的书法作品被创造出来;其中最优秀者成为皇室、贵族和文人最珍贵的收藏品。此外,中国书法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这表明书法在中国古代已是一门很成熟的艺术。 中国书法有非常好的生活基础,很多完美的书法作品是以书信、诗词手稿、碑文、墓志铭、牌匾、屏风、室内装饰品等形式存在的,这些作品大多具有文字内容和书法的艺术美相得益彰的特点。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篆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 中国书法受到中国古代当权者和知识分子的重视,具有一定的书法水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之一。很多皇帝本人非常重视书法的学习,有的皇帝甚至有很高的水平,是有名的书法家。中国书法直接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书法的发展,尤其是其中以汉字为书写内容的部分。.

新!!: 行书和中国书法 · 查看更多 »

中国书法史

中國書法歷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新!!: 行书和中国书法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一种。持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有效,并载明持照人有返回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权利。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中國公民有资格申领本护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法律签发。此外,中国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代表机关和外交部授权的其他驻外机关也可以办理签发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事宜,但有严格的规定和周密的安排。.

新!!: 行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 · 查看更多 »

三笔

三笔(日語漢字:三筆,假名:さんぴつ,羅馬字:Sanpitsu)是指日本書道中最優秀的3名書法家,由平安時代初期的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開始。其他被尊稱為三筆的有以下幾種,但是只是三筆的話就是指前述的3人。.

新!!: 行书和三笔 · 查看更多 »

九天普化宫

九天普化宫,俗称“九天宫”,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北侧,是一座道教宫观。1986年4月,朝阳区人民政府为“九天普化宫”立有“北京市朝阳区文物保护单位”牌。2013年1月,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为“九天普化宫”立有“北京市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牌。.

新!!: 行书和九天普化宫 · 查看更多 »

九龍三公

九龍三公,又稱為魏府三王公,是宋代的三位忠臣,即魏太師(魏了翁)、魏統制(魏國佐)、魏御史(魏天忠)祖孫三代。泉州晉江、漳州龍海等地皆有香火奉祀。.

新!!: 行书和九龍三公 · 查看更多 »

九霄環佩

九霄環佩是唐朝時由四川斫琴世家雷氏斫制的數床古琴,現存五床。 除去香港商人何作如和沈興順所有的兩床外,分別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國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 何作如最初在2003年北京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春拍時以約當時近350萬人民幣的價格拍下其中一床,目前估價高達4億人民幣。他常借之給古琴家李祥霆彈奏。.

新!!: 行书和九霄環佩 · 查看更多 »

于洪起

-- --(),字范亭,山东栖霞连家庄清河口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书法家。.

新!!: 行书和于洪起 · 查看更多 »

伍銓萃

伍銓萃()字选青,号叔葆,室名葆庵,广东新会人, 清末民初学者、书法家、官员。.

新!!: 行书和伍銓萃 · 查看更多 »

伯遠帖

《伯遠帖》,為晉朝書法家王珣的墨寶,全文五行四十七字以行書寫成。.

新!!: 行书和伯遠帖 · 查看更多 »

張廷濟

張廷濟(),浙江嘉興縣(今嘉興市)人,原名汝林,字順安,又字作田、說舟,號叔未,晚年號眉壽老人。 嘉慶三年(1798年)中解元,後屢試不中,遂結廬高隱。為當時書法大家,書法初學鐘王,後學米芾、顏真卿、歐陽詢,精篆隸,亦能行楷草隸。精通考證金石之學與文物鑑賞,筑清仪阁藏之,清仪阁则毁于清咸丰年间,古董散失。 道光十年(1830年)尝作四体书屏。阮元督学浙江时,对张廷济极为推重,訂為金石交,傳為盛事。著作有《清儀閣全集》、《清儀閣古器物釋文》、《清儀閣印譜》、《眉壽堂集》、《桂馨堂集》、《瀛洲徐君墓志銘》。 Category:嘉慶三年戊午科浙江鄉試舉人 Category:清朝浙江鄉試解元 Category:清朝收藏家 Category:清朝書法家 Z张 Ting.

新!!: 行书和張廷濟 · 查看更多 »

張照

張照(),原名默,字得天,號涇南、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今屬上海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新!!: 行书和張照 · 查看更多 »

張文淵 (弘治進士)

張文淵,浙江上虞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工書法,法朱熹,善真、草,笔力遒劲。.

新!!: 行书和張文淵 (弘治進士) · 查看更多 »

何景崧

何景--(),顺天府宝坻县(今天津市宝坻区)人,字又叔,清末科进士,近代书法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殿试,高中二甲第十五名,赐进士出身,任工部主事。民国建立后在鹿钟麟麾下任讲师。抗战爆发后隐居天津,拒不同侵华日军合作。1940年病逝。 何景--善书法,承袭刘墉风格,长于行楷。 Category:清朝工部主事 Category:清朝書法家 Category:宝坻人 J.

新!!: 行书和何景崧 · 查看更多 »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為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墨寶,以行書寫成,現存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摹本。此帖材質為紙本,尺寸縱23公分,橫14.8 公分。如今則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被譽為「二十八驪珠」。至明清年間,為降清明官馮銓所藏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馮銓之子馮源濟將此墨本呈獻給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宮內「三希堂」中,成為「三希堂」第一珍品。到1795年間,乾隆皇帝共親自御筆題識71則,晚年因視力不佳,改由董誥代筆三則,可見乾隆皇帝對此帖之熱愛。.

新!!: 行书和快雪時晴帖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行书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北京东岳庙

北京东岳庙,位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第一大丛林,现同时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庙内保存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教建筑和历代碑刻,对研究中国古代道教以及玄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 行书和北京东岳庙 · 查看更多 »

北惠济庙

北惠济庙,原址位於今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制氧厂内,是永定河最大的河神庙。.

新!!: 行书和北惠济庙 · 查看更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別名中山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並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也在2015年12月28日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物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4,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則每3個月定期更換。.

新!!: 行书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 查看更多 »

刘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東漢書法家,創立了行書,后世称为“行书鼻祖”。著有《書斷》、《陸深書輯》及《夢英十八體書》。 Category:漢朝書法家 Category:禹州人 Category:劉姓.

新!!: 行书和刘德升 · 查看更多 »

や行い

平假名𛀆與片假名㇙是日语的假名之一,屬於や行,由一个音节组成。其發音同あ行「い」,現代假名遣已不使用,由い代之。Unicode收錄該字於U+1B006。.

新!!: 行书和や行い · 查看更多 »

八和會館

八和會館是由鄺新華、獨腳英、林之等粵劇藝人所建立粵劇仝人的行會組織,約始創於1889年,原址位於廣州黃沙,此後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均設有分館,其會員稱為八和子弟,目前人數逾7000人。.

新!!: 行书和八和會館 · 查看更多 »

倚天中文系統

倚天中文系統,係臺灣倚天資訊於1980~90年代針對IBM PC XT/AT相容個人電腦之DOS平臺,所開發可讀取、輸入、顯示與列印中文之軟體或帶有硬體。在微軟推出Windows 95之前,倚天中文系統在臺灣PC領域有壓倒性的市場佔有率。至今部分廠商開發的POS(收銀機)、工業電腦及嵌入式系統等仍有使用倚天中文系統。.

新!!: 行书和倚天中文系統 · 查看更多 »

CJK字体列表

CJK字体列表,是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在電腦的所有字體列表。 代表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 (FOSS); 代表曾經獲普遍認為是自由及開源軟件,但現在有爭議。.

新!!: 行书和CJK字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王珉 (東晉)

王珉(),字季琰,小字僧彌,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官員、書法家。東晉丞相王導孫。王珉官至中書令,時人稱之為小令、王小令。.

新!!: 行书和王珉 (東晉) · 查看更多 »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会稽,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稱,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盡善盡美。但其真跡皆已失傳,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為後人臨摹。.

新!!: 行书和王羲之 · 查看更多 »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逸事多見於「世說新語」中。.

新!!: 行书和王献之 · 查看更多 »

王鐸 (唐朝)

王铎(),字昭范,唐太原人,曾任中書令,後改滄州節度使,赴任途中遭到魏博節度使樂彥禎之子樂從訓劫殺。工書法,行書於當代甚有影響。.

新!!: 行书和王鐸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藻 (劉宋)

王藻(),琅邪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偃之子,南朝宋书法家。宋孝武帝文穆皇后王憲嫄之兄。 王藻官至东阳郡太守。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作王藻之,列其行书、草书入中之中品。尚宋文帝第六女临川长公主刘英媛,而另爱左右人吴崇祖。前废帝景和年间,公主向前废帝刘子业谗毁王藻,王藻下狱而死。公主与王氏离婚。其子王彻。.

新!!: 行书和王藻 (劉宋) · 查看更多 »

王澍 (书法家)

王澍(),字若林,号虚舟,江南金坛人,清代进士,以书法闻名。 王澍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进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累迁户科给事中。雍正初年,改吏部员外郎。二年後告归,专注书法,名扬海内。四种书体皆善,特别致力於唐欧阳询、褚遂良两家。内阁学士翁方纲称其“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

新!!: 行书和王澍 (书法家) · 查看更多 »

破體

又稱變體,是在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體之外,或打破其常規形態,或融合其中某幾種形態而成的特殊漢字書體。 歷史上自發形成的破體並不鮮見,如秦漢由篆書向隸書演變時期衍生的“隸變”體、魏晉南北朝由隸書向楷書演變時期的正書和碑文,都是破體的表現形式。另不乏自覺創新而形成的破體,如清代鄭燮博採眾長的書法體,時人秦祖永評價為:.

新!!: 行书和破體 · 查看更多 »

硬笔行书

行書是硬筆書法的常見形式之一。書寫工具主要為鋼筆,呈現形式是自毛筆時代傳承下來的行書。囿於鋼筆特性,與毛筆行書相比尚顯不成熟,在書寫規範上不及硬筆楷書。但其仍有著實用性、較強的觀賞性等優勢,能為多數人所接受。 為更好適應計算機帶給傳統書法藝術的沖擊,一些硬筆行書字體被計算機字庫所收錄。以書法家閻銳敏書寫、方正集團開發的硬筆行書及文鼎科技開發的鋼筆行楷系列為代表。.

新!!: 行书和硬笔行书 · 查看更多 »

祭姪文稿

《祭姪文稿》,全名《祭姪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文稿》,俗謂《祭姪帖》、《祭姪稿》。是唐朝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後世譽為「在世顏體第一」、「天下行書第二」,真跡現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東坡《寒食帖》合稱「天下三大行書字帖」。.

新!!: 行书和祭姪文稿 · 查看更多 »

禹州市

禹州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由许昌地级市代管。夏朝建都于禹州,大禹封国于禹州,夏启即位于禹州,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市禹王大道与画圣路交汇处有一座高大的手拿石耜的大禹石雕像,便是“大禹像”,为如今禹州的标志性雕像。全市城镇化率45.25%,供水、供气、供暖覆盖率分别为95%、80%、55%,绿地率34%;森林覆盖率27.6%,林木覆盖率40.2%,绿化覆盖率41%。 地理上,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北部,北距郑州80公里,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禹州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前列,2015年禹州市GDP总量5,123,810万元。禹州全市辖4个街道、19个镇、3个乡、2个管委会。市政府驻颍川街道。 禹州最著名的特产为神垕镇的钧瓷,北宋时期与汝、官、哥、定瓷一起称为五大名瓷。禹州还是历史上中药材主要集散地,据称唐代药王孙思邈曾长期在此行医。另外,禹州还是河南省主要的产煤区之一。 198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2007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和“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08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2015年先后荣膺“中国中原瓷都”“中国环境艺术陶瓷生产基地”称号,2017年被正式命名“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被全国爱卫办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新!!: 行书和禹州市 · 查看更多 »

筆書體

書體()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一種常見的書法韓文字體,目前已知的版本是由平壤信息中心(평양정보쎈터)開發製作,字體名為KP PusKul。筆書體是在毛筆筆觸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化處理,其筆畫粗壯有力,傳達出生動醒目的視覺信息。該字體與中文字體中的行楷體類似,但本身未包括漢字字符。 筆書體在朝鮮的政治宣傳上還有獨特地位。朝鮮存在大量口號標語,一般都以粗壯的手寫體面目出現,很多正是採用了筆書體或在筆書體基礎上描摹變形。這與中國大陸普遍採用黑體作標語的情況有所不同。.

新!!: 行书和筆書體 · 查看更多 »

简化字

化字(simplified Hanzi《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指大陆地區的汉字简化过程中已经被简化了的汉字。目前《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收录的简化字是大陆地區最新的简化字规范。 《简化字总表》中收录的简化字大约有两千二百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大约有简化字两千五百左右。 大多数汉字并没有被简化,被称为傳承字。 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之下,简化字有时会被不精确的称为殘体字、简笔字或者俗体字。 简化字的字形一些是古來有之,如「--」與「--」本義相同,是異體字的關係,並主要來自于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許多偏旁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 自1976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发布的简体字表与大陆的简化字完全相同。.

新!!: 行书和简化字 · 查看更多 »

罗廪

罗廪(),字高君,明朝书法家、学者。万历时浙江慈谿县(在今宁波市)人。.

新!!: 行书和罗廪 · 查看更多 »

羊忱

羊忱(),一名陶,字长和《世说新语注·方正第五·19》:文字志曰:“忱字长和,一名陶,泰山平阳人。世为冠族。父繇,车骑掾。忱历太傅长史、扬州刺史,迁侍中。永嘉五年,遭乱被害,年五十余。”,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西晋车骑掾羊繇第五子,西晋官员。.

新!!: 行书和羊忱 · 查看更多 »

羊固

羊固(),字道安,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升遷至黃門侍郎,大鴻臚,官居臨海太守,東晉書法家,以擅長草書和行書著名於世。.

新!!: 行书和羊固 · 查看更多 »

爨底下村

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村落。村内至今仍完整保留大量清朝民居。2001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该村还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另外,在官方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中,該村的名稱為川底下村。.

新!!: 行书和爨底下村 · 查看更多 »

申時行

申時行,字汝默,号瑶泉,晚號休休居士,是一位生於直隸长洲县(今屬蘇州市)的明朝政治人物,曾任首輔,後追贈太師官銜、諡號文定。.

新!!: 行书和申時行 · 查看更多 »

盛植型

盛植型(1829年-1887年),晚清政治人物、书法家。字钧士,号蓉洲,浙江宁波府镇海县人。.

新!!: 行书和盛植型 · 查看更多 »

白云腾

白云腾(),陕西米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书法家。现任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会长,陕西书画院名誉院长。曾任第十届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兼省委秘书长。.

新!!: 行书和白云腾 · 查看更多 »

隶书

隶书為秦書八體之一,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長方形狀,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变,又称为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中國文字在小篆以前仍然遵從「六書」造字原則,漢隸則不再遵守「六書」原則,自行變化造形。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新!!: 行书和隶书 · 查看更多 »

隸變

變,是漢字由小篆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大約發生在秦漢之間,是漢字發展的轉捩點。 由於小篆筆劃繁複,書寫不方便,一些下級官員(隸)於是將筆劃簡化(如將「艸」頭簡化為「艹」,「靁」字下的三個田減為一個,變成「雷」),將弧筆改為直筆,方便書寫;又將同一偏旁用在不同位置時改為不同形狀(如「心」用在旁:情;用在下:恭)等等。對後世的漢字有很大的影響。現代的楷書和行書寫法絕大部份和隸變之後相差不遠。.

新!!: 行书和隸變 · 查看更多 »

韓文字體

韓文字體是指韓文(朝鮮文)在書法、印刷等領域使用的文字樣式。一般包括諺文和漢字部分。.

新!!: 行书和韓文字體 · 查看更多 »

莲花峰摩崖石刻

莲花峰摩崖石刻,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西南海边的莲花峰。史称“莲峰海色”,为潮阳八景之一。有宋代至现代石刻93题。.

新!!: 行书和莲花峰摩崖石刻 · 查看更多 »

聶大年

聶大年,字壽卿、號東軒,生於洪武壬午十二月初三,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明史·聶大年傳》《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五》明朝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著有《冷齋集》、《東軒集》。《堯山堂外紀》.

新!!: 行书和聶大年 · 查看更多 »

草书

草书(別稱:藁書)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因字跡潦草而得名。.

新!!: 行书和草书 · 查看更多 »

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新聞雜誌》是臺灣中華電視公司於1981年1月20日開播的新聞雜誌節目,是迄今為止臺灣電視史上播出最久的新聞雜誌節目。目前本節目使用3D全虛擬攝影棚及高畫質錄製。.

新!!: 行书和華視新聞雜誌 · 查看更多 »

青梅竹馬 (2009年電視劇)

《青梅竹馬》(Happy Together/4 Friends),是中視2009年八點檔電視劇之一,中視無線台首播期間為2009年12月8日至2010年4月9日。 從該劇第一集開始,中視無線台的八點檔時段正式定名為《全家劇場》。第四十四集改新的片尾。.

新!!: 行书和青梅竹馬 (2009年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顏季明

顏季明(),雍州京兆郡萬年縣(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安史之亂時,被安禄山处死,追贈贊善大夫。.

新!!: 行书和顏季明 · 查看更多 »

衛瓘

衞瓘(),「瓘」音ㄍㄨㄢˋ,字伯玉,司隸河東安邑人,三國時期魏國、西晉的大臣,魏國侍中衛覬之子,出身於書法世家。年輕時在魏國仕官,擔任廷尉、鎮西將軍。參加討伐蜀漢的戰事,為持節監軍。蜀漢亡後,瓦解了鍾會的叛亂。入晉後衞瓘曾出鎮幽州,削弱了北方鮮卑的勢力,後任朝任尚書令,官至太保,八王之亂期間為賈后誣陷,被楚王司馬瑋殺害。.

新!!: 行书和衛瓘 · 查看更多 »

颍川郡

川郡 穎川郡,常訛誤成“潁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說文解字注』 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韻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 依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可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書寫穎川的現象存在了。支持「穎川」的人認為,雖然穎川得名於潁水,但是潁水與穎川是不同的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水河流,穎川指的是河流兩岸廣闊的地帶。還舉例說明如舞陽縣、女陽縣等,都因㵲水、汝水而得名,卻不稱作㵲陽、汝陽(與現在的汝陽沒有關係)。並且漢代時候的石碑就有「穎」川的寫法了,所以郡望堂號為「穎川」不會錯。.

新!!: 行书和颍川郡 · 查看更多 »

風信帖

信帖,全名弘法大師筆尺牘三通,日僧空海與最澄之間的三篇尺牘書信的合稱,是空海最著名代表作。日本著名書法法帖,為日本國寶,現藏於日本京都東寺。分成三帖,風信帖、忽披帖、忽惠帖,寫作時間約在810年至813年間,以行書寫成,風格近於王羲之。.

新!!: 行书和風信帖 · 查看更多 »

颜真卿

真卿(),字清臣,雍州萬年縣(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其楷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新!!: 行书和颜真卿 · 查看更多 »

西津桥

西津桥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永康市的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石桥墩木结构重檐廊桥,南北走向,横跨于永康江之上。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 行书和西津桥 · 查看更多 »

高步青

步青(),字云阶,山西代县人,中华民国政治及军事人物、书法家。柴建国,山西书法通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7页.

新!!: 行书和高步青 · 查看更多 »

魏了翁

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蜀地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哲學家,蜀学集大成者,工書法,尤善篆書、行書。曾為礼部尚书、端明殿學士,贈太師,諡文靖。能填詞。 泉州泉安人尊魏了翁、其子魏國佐、其孫魏天忠三人為「九龍三公」,虔誠香火奉祀。.

新!!: 行书和魏了翁 · 查看更多 »

魏象枢

魏象枢(),字環極,一作環溪,清初大臣,学者。蔚州(今河北省蔚縣)人。.

新!!: 行书和魏象枢 · 查看更多 »

谢无量

谢无量(),名大澄,字仲清,中国近代著名學者、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四川乐至县人。民国时曾任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民國37年當選為四川省樂至縣選出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著有《佛学大纲》、《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诗经研究注释》、《楚辞新论》、《中国哲学史》、《古代政治思想研究》等书。并出版了《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书法》等作品。 谢无量学养深厚,是一位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驱,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深刻的体认,许多著作具开创之功。既是古代文学、哲学的研究者,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和古体诗人,是在诗词、书法、文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卓有成就的大家。他一方面传承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又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使得他的研究既不拘泥于古人,更不偏废于西方,而是立于新时代之辩证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

新!!: 行书和谢无量 · 查看更多 »

谭延闿

譚延闓(),幼名寶璐,字組庵,或作祖庵、組安、祖安,別號無畏,齋號切齋,湖南茶陵人,民國初年政治人物,曾任湖南都督,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亦長於詩法、書法、槍法,綽號「譚三法」,當年與陳三立、譚復生並稱「湖湘三公子」。 父親譚鍾麟曾任清戶部左侍郎、工部尚書、閩浙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他镇压了1895年孙中山第一次广州起义。.

新!!: 行书和谭延闿 · 查看更多 »

鹡鸰颂

《鹡鸰颂》為唐玄宗書於開元七年(719年)秋天之行書書法,紙本,縱24.5公分、橫184.9公分,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行书和鹡鸰颂 · 查看更多 »

黃庭堅

黃庭堅(),字鲁直,號山--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乃江西詩派祖師。书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庭堅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一。黃庭堅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曾習藝於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一生陷入新舊黨爭,被新黨誣害、流放,官至知州。紹興初年,宋高宗追封其为太師、龍圖閣直学士,謚文節。.

新!!: 行书和黃庭堅 · 查看更多 »

齐己

己 (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 胡德生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塔祖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新!!: 行书和齐己 · 查看更多 »

龐塏

庞垲(),字霁公,号雪崖。直隶任丘人。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科举人。十八年(1679年)己未,召试博学鸿词,位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历官建宁府知府。工诗文,善小行楷。有《丛碧山房集》。 Category:清朝翰林院檢討 Category:清朝建寧府知府 Category:清朝書法家 Category:任丘人.

新!!: 行书和龐塏 · 查看更多 »

蜀素帖

《蜀素帖》,為北宋書法家米芾的墨寶。寫於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書寫成。今藏於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亦称《擬古诗帖》、《诸体诗》,清乾隆末年编簒《石渠宝笈续编》时取今名。《蜀素帖》縱長27.8公分,橫長270.8公分。「蜀素」指的是這卷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在四川東方所織造的名貴絹。卷上的烏絲欄也是織出來的,可見是專供書寫用的。湖州郡守林希寶存家中二十餘年,至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裝裱成卷。當時許多書法家只敢在蜀素上書寫少許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寫的滿滿的八首詩句。此作可說是米芾早年的力作,董其昌以「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來形容。用筆的快慢、輕重、起收及轉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結體偏縱長傾側,表現靈動。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寫法,極盡變化之能事。書風完全顯露出米芾「不偶於俗」的人格特質。 《蜀素帖》真迹在明代时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人收藏,清代曾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蜀素帖》曾摹刻入《戏鸿堂帖》及《三希堂帖》等,民国初年,其墨迹经北京的延光室(书画出版社)按黑白摄影柯罗版印刷的形式出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又有类似的影印本面世,近年已按彩色印刷出版。.

新!!: 行书和蜀素帖 · 查看更多 »

胡昭

胡昭,字孔明,潁川人。東漢末及三國時隱士、書法家。喜歡研究史書,與鍾繇、邯鄲淳、衛顗、韋誕等都有名氣。.

新!!: 行书和胡昭 · 查看更多 »

舒嘉猷

舒嘉猷(),云南鶴慶州(今鶴慶縣)云鹤镇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考取末科进士,位列三甲第十名。出任四川通江县知县。民国初年任永北直隶厅(今麗江市)厅长。工书法,楷書、行書俱佳。遗作有《重建白马庙碑》《重修一相寺记》等。.

新!!: 行书和舒嘉猷 · 查看更多 »

蘭亭集序

-- 兰亭集序,又稱作《禊序》、《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孫統、李充、孫綽、謝安、支遁、太原王蘊、許詢、廣漢王彬之、高平郗曇、餘姚令谢胜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蘭亭集會,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選的鼠鬚筆和蠶繭紙,首先写聚会盛况,描述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后笔锋突变,格调转为悲伤,写人生短暂,然而他并不宣扬“人生无常”、“及时行乐”,而是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论调。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0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後,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

新!!: 行书和蘭亭集序 · 查看更多 »

蘇瑋

蘇瑋,一作偉。贵州大定府大方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卯科進士,三甲八十九名,官內閣中書。 工詩文,善書畫。其行書五言詩折扇傳世,詩曰:「魚羣知月避,蘭性壓風吹。笑放空山滿,歌憐綠樹欹。自今煙國里,鶴去看浮巵。.

新!!: 行书和蘇瑋 · 查看更多 »

薛绍彭

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万泉(今山西省万荣县)人。 薛向之子。生卒年不详。官秘阁修撰。工書法,行書與草書取法王羲之、王献之。楷书师法锺繇。元人虞集《道园学古灵》云:“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方知古法,长睿书不逮,唯绍彭最佳。”传世作品有《兰亭临写本》、《晴和帖》、《二像帖》、《大年帖》等。 X category:万荣县人 category:薛姓.

新!!: 行书和薛绍彭 · 查看更多 »

董景安

董景安(Tong Tsing-en,)名翰谱,一名正鹄,字景安,号新三,曾用名鑫山,以字行。浙江鄞县人。清朝末年秀才,沪江大学第一位中国籍教授,中国近代扫盲事业的先驱者。章华明、黄美树,董景安:民国初年的扫盲先驱,档案春秋2012年第9期.

新!!: 行书和董景安 · 查看更多 »

葫芦山摩崖石刻

葫芦山摩崖石刻,位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西湖公园内的葫芦山(葫芦山原称银山,又称湖山或西湖山)。石刻主要集中在葫芦山的南岩与北岩,自唐宋以来至今尚保存130多处。.

新!!: 行书和葫芦山摩崖石刻 · 查看更多 »

鑒真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江苏扬州江阳县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新!!: 行书和鑒真 · 查看更多 »

蒙高生

蒙高生(),陕西大荔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 早年从事书法绘画,尤擅行书和草书。担任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2014年,以团长身份率领中国艺术代表团去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交流会,3月8日返航时,因马来西亚航空370号班机事故遇难。.

新!!: 行书和蒙高生 · 查看更多 »

蓬戶手卷

《蓬戶手卷 - 朱熹書法》是朱熹傳世真跡書法之一。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宋的書法自古為世推崇, 善行草、尤善大字。傳世作品以行書簡牘為主,大字墨跡很少。《蓬戶手卷》是朱熹大字真跡之代大号字表作, 紙本, 橫537厘米, 縱33.5厘米, 內容包括三部份:題耑、朱熹行草手跡和前代名人題跋。朱子在書法作品中寫出了他閒逸的隱居生活, 披露了這位在中國哲學上影響深遠的大儒, 「用之則行, 捨之則藏」,隨遇而安的清高品格。題跋中前代名人對朱子書法造詣和品格推崇備至, 同時敘述了手卷流落世間的來龍去脈。 題耑是隸書四字, 字體可喜, 但題耑人陳某的名字殘缺不復可認。 朱熹享年七十一, 死後谥號「文」, 故世人尊稱為文公。 《蓬戶手卷 - 朱熹書法》真跡行草共三十五行, 一百零二字。 朱熹學養深邃, 胸懷道義, 正是書如其人, 所以手跡氣象雄偉超逸, 洋溢著文人書卷氣, 當是非同凡輩, 題跋中文天祥以唐顏真卿書法的「忠臣骨」來形容文公用筆的氣派。 其落筆圓潤, 絕無斧鑿痕跡, 然一點一畫都合乎法度, 故筆勢活潑而不失厚重, 章法俯仰顧盼瀟洒自然, 堪稱朱熹書法之代表作。白話翻譯全文如下: 蓬草的門戶關閉著, 井徑也荒蕪了, 地上長滿著青苔, 鞋子的飾帶已斷了, 也再不會思君 。園內種了「邵平瓜」*, 門前栽著「先生柳」*。清早起來便呼喚書童, 問問山桃是否落下? 辛夷花已開否? 總是依時手拿甕子為花澆水,除去害虫和絲蛛。不帶巾子, 沒穿鞋子, 坐在水窗傍, 享受涼風, 燒好香,煮苦茶。忽然看見奇鳥飛來樹間鳴叫。稍有微微倦意便臥, 康涼地睡去, 一覺安靜無夢, 即或有夢亦不離開竹坪和茶塢的事情。 朱熹。 題跋于此卷者有宋朝抗元名將文天祥、明代有大儒方孝孺、「吴中四才子」書法家祝允明, 著名書畫家唐寅和名臣海瑞。 作品內鈐印多枚, 有朱熹印、文天祥印、方孝孺印、祝允明印和、海瑞印、唐寅印、尚有、、、、、、等, 可謂歷代有緣者獲觀朱子寶墨的記錄。.

新!!: 行书和蓬戶手卷 · 查看更多 »

鄧文原

鄧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綿州(今四川省綿陽縣)人,著有《編類運使復齊郭公敏行錄》、《巴西集》十卷、《素履斋稿》等作品。工書與趙孟頫齊名。《巴西集》《元史·鄧文原傳》《新元史·鄧文原傳》.

新!!: 行书和鄧文原 · 查看更多 »

鄭嘉訓

鄭嘉訓(),通稱古波藏親方,名爾方,號泰橋,琉球國官僚、書法家。他是19世紀琉球的代表書法家,擅長行書和草書。今日沖繩縣和鹿兒島縣留有許多他的筆跡。 鄭嘉訓是閩人三十六姓的後代。1791年,成為御右筆相對役。1796年,前往清朝的福州留學。他曾三次前往中國和薩摩藩。1806年,尚灝王繼位,他作為謝恩使團的儀衛正隨行上江戶。1816年,受到島津齊興的招聘,留在鹿兒島城一年半,對薩摩藩士的書道進行指導。同年,升紫金大夫。1824年,成為總理唐榮司(久米村總役),為久米村的首領。 Category:鄭姓 Category:第二尚氏王朝人物 Category:琉球書法家 Category:閩人三十六姓.

新!!: 行书和鄭嘉訓 · 查看更多 »

鄭際平

郑际平()字吉甫、平甫,浙江省黄岩县宁溪五部人,后迁黄岩县城关砚池港。清末民初政治人物、书画家。.

新!!: 行书和鄭際平 · 查看更多 »

重庆市市徽

重庆市市徽是中国重庆市的市徽,启用于2006年。虽然在1997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但重庆市徽仍然以“重庆城市形象标志”的身份继续在市内流通和使用。重庆市市徽被命名为“人人重庆”。.

新!!: 行书和重庆市市徽 · 查看更多 »

金膺顯

金膺顯(朝鮮文:김응현,1927年1月22日-2007年2月1日)字善卿,號如初,韓國知名書法家,書法家金忠顯之弟。擅融行書、草書、隸書於一爐。於晚年遭遇車禍,右手不行,仍然嘗試左手作書。著有作品集《如初金膺顯左手書展》及論文集《東方書範》等。.

新!!: 行书和金膺顯 · 查看更多 »

蕭思話

蕭思話(),南蘭陵人。孝懿皇后蕭文壽侄兒,父親是蕭文壽弟蕭源之。南朝宋外戚,屢次外任刺史,亦參與多場內亂和對外戰爭。.

新!!: 行书和蕭思話 · 查看更多 »

雷鳴遠

雷鳴遠(Vincent Lebbe,),字振聲,洗名文森,本籍比利時,天主教遣使会神父(1933年脱离),也是两个中国修会耀汉小兄弟会和德来小姊妹会的创始人。他於1927年加入中国国籍,於抗日战争初期,組織救濟團隊,救治中國各地平民。.

新!!: 行书和雷鳴遠 · 查看更多 »

雄鎮蠻煙碑

鎮蠻煙碑,位於新北市貢寮區草嶺古道內,為清台灣鎮總兵劉明燈於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冬所題。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新!!: 行书和雄鎮蠻煙碑 · 查看更多 »

陳朝 (越南)

陳朝(Nhà Trần),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1225年底(或1226年初),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禪位給陳煚,建立了陳朝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至1400年終結,国号「大越」,首都位於昇龍(今河內)。因该朝君主姓「陳」,故历史上称为「陳朝」。 陳朝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被史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開國至1293年、第二階段為1293年至1341年、第三階段為1341年至1400年。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階段裡在陳守度、陳太宗、陳聖宗、陳仁宗等統治者的經營下,內政得以鞏固及調整,採取太上皇主政的方式,以及近親通婚,以妨大權落入外戚之手;學術文教亦得以發展,如科舉的沿用、越南首部官方史籍《大越史記》的編撰等等。對外方面,蒙古帝國(元朝)於13世紀曾三度出兵攻越(分別為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1287年至1288年),但在陳朝君主及名將陳興道等人的奮力抵抗下,成功撃退蒙古軍,陳朝與元朝保持朝貢關係,元封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第二階段裡,陳英宗、陳明宗、陳憲宗等保持祖業,但亦未能化解國內的社會分歧,時治時亂。在第三階段,陳裕宗縱情享樂,朝綱紊亂,其後出現楊日禮被立及被廢內亂局面。陳藝宗、陳睿宗、陳廢帝時長期受占城國王制蓬峩的侵寇,國家元氣衰弱。陳朝晚期適值中國明朝建立,明廷繼續冊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陳順宗、陳少帝時,權臣黎季犛把持朝政。最後,在1400年,黎季犛廢少帝,自立為新君主,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新!!: 行书和陳朝 (越南) · 查看更多 »

陶然亭公园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19号,因园中的陶然亭而得名。.

新!!: 行书和陶然亭公园 · 查看更多 »

陈秋阳

秋阳(),民国教育家、报人。曾任陈布雷秘书。.

新!!: 行书和陈秋阳 · 查看更多 »

陆柬之

陆柬之(),唐朝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书法家。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初唐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草聖」張旭的外祖父。传世的书法作品有行书《文赋》。 L陆 Category:吴郡陆氏.

新!!: 行书和陆柬之 · 查看更多 »

Hiragino

Hiragino是字游工房设计的系列字体名称,从1993年开始由大日本網屏製造株式会社(,前身為大日本網屏製造)面向专业用户发售。Mac OS X和iOS系统中内置字体之一。这一系列除日文的明朝體(宋体)、KakuGothic(黑体)、MaruGothic(圓體)、行书、假名专用字体等以外,还有简体中文、繁體中文的黑体。Hiragino的名称源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北区的地名。.

新!!: 行书和Hiragino · 查看更多 »

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大書法家。柳公權封河東郡公。公權是顏真卿的後繼者,但惟懸瘦筆法,自成一格;後世以「顏柳」並稱,成為歷代書法楷模,有“顏筋柳骨”之說。.

新!!: 行书和柳公權 · 查看更多 »

掛物

掛物是日本茶道藝術中,掛於茶室中「床之間」(又稱凹間、壁龕)中之書畫裝飾品,形式十分多樣化,必具的為掛軸,有直式行書一行物、橫物(橫式書寫)、畫讚(書畫並存)等形式,此外還有扇子、、書信、色紙等。掛物也常根據季節的意境氣氛不同而有不同的擺設。 其中掛軸的尺寸會依據凹室的尺寸所設計。《南方錄》所述:掛軸為茶道具中最為重要者,乃客、主得茶湯三昧一心得道之物也。由此可見,掛物為茶道具中最重要之裝飾品。 茶道掛物中,掛物的書畫並不單純看書法或水墨功力;墨跡比文字本身更重要,因為他們強調墨跡形成的圖像意境以及其中的禪意。比起書法的好壞,也更強調書寫者本身的修為。通常會帶有簡約、直樸、中性的氛圍。.

新!!: 行书和掛物 · 查看更多 »

恩久·达玛巴扎

恩久·达玛巴扎(,)藏族,後藏也如人,第一世恩久活佛。 由他开始的活佛转世系统称为“恩久活佛”(一译“欧曲活佛”),其名即来自欧曲日绰的名字。.

新!!: 行书和恩久·达玛巴扎 · 查看更多 »

李开侁

李开侁()字英生,號潁陳、隱塵。湖北黃岡李塘塍灣(今屬武汉市新洲区)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湖北省志人物志稿,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新!!: 行书和李开侁 · 查看更多 »

李待問 (崇禎進士)

李待问(),字存我。明代書法家、政治人物。松江府华亭县人。.

新!!: 行书和李待問 (崇禎進士) · 查看更多 »

李登 (明朝書法家)

李登,字士龙,一字如真。南直隶上元(今南京)人。 三歲而孤。嘉靖乙丑拔贡,隆庆初以选贡充太学生,授新野知县。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任崇仁县教谕,其书法独步當时,善真、行、草及钟鼎、小篆。其行书学《圣教序》,于结构不失,小篆学《峄山碑》,而于钟鼎文尤妙。学者称如真先生。.

新!!: 行书和李登 (明朝書法家) · 查看更多 »

李邕

李邕(),字太和,江夏咸宁(今湖北咸宁市)人,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唐代學者李善之子,著名书法家。 李邕为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新!!: 行书和李邕 · 查看更多 »

東亞書法

東亞書法是指東亞文化圈的傳統書法,其中漢字書法是東亞各地所共有的書法。中國、越南稱為「書法」,日本稱為「書道」、韩国稱為「書藝」。以毛筆舔墨書寫,並且常會以印章作為裝飾。 東亞書法的典型概念是「蘸墨水、握毛筆、寫漢字」,講求線條揮灑中透露出來的那股書卷氣。書法被認為是東亞的重要藝術和最優雅的寫字形式。寫好漢字,歷來都是一種素養。它源自中國,受東亞文明社會敬重並被廣泛實踐,包括:中國、日本、越南、韩国、琉球。它亦促成了其他東亞藝術發展,如:紙鎮、硯、圖章雕刻等,當中以水墨畫影響最深。 傳統毛筆書法需懸肘懸腕,現代人大多望而卻步。抄書是練習書法最好的方式,同一篇文可用不同字體抄寫。.

新!!: 行书和東亞書法 · 查看更多 »

東蓮覺苑

東蓮覺苑(Tung Lin Kok Yuen)是香港一個佛教場所,由何東夫人張蓮覺出資興建(東蓮覺苑就是以何東及張蓮覺夫婦之名字組合而成。),於1935年與鄰近的寶覺小學一同建成,位於香港島跑馬地山光道15號,為香港島首間佛教寺院,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新!!: 行书和東蓮覺苑 · 查看更多 »

桂洲文塔

桂洲文塔(又叫容桂文塔,简称文塔,原名桂洲古塔根据《顺德县志》记载桂洲文塔叫“桂洲古塔”。)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振华居委会文塔公园内,是一座清代风水古塔,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桂洲文塔是容桂的地标式建筑,也是“容桂十景”之一,以“文塔朝晖”命名。文塔位处容桂街道的繁华商业地段,其西面是大型购物中心天佑城。文塔被列为顺德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其“聚奎阁”也被列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 行书和桂洲文塔 · 查看更多 »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位于中国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北园路曲靖一中内,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国明政三年(971年),段氏政权与大理以东三十七个部落在石城(今曲靖市)会盟后立此碑,后人又称石城碑。此碑在明代尚有记载,后渐埋没于荒土中,清康熙年间出土,置城外武侯祠,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移于城内奎阁。1927年因战乱被掩埋,1937年重现后与爨宝子碑一同移于现址。碑高1.25米,宽0.58米,厚0.16米。书体为行楷,在中国书法史、西南民族史上有重要价值。.

新!!: 行书和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 查看更多 »

每日一字 (台灣)

《每日一字》是中華民國的中華電視台(1988年11月25日正式改名為中華電視公司,仍然簡稱「華視」)教學部(2000年代上半期改名為「教學事業處」)製作且於1981年1月25日至1998年5月28日播出的電視教學節目,每集節目時間約5分鐘,每集由一位女主持人主持,每集介紹一個合乎中華民國教育部規範的「正體字」,是許多臺灣人共同的回憶之一。但時有專家撰文批評,該節目矯枉過正,取一些冷僻的字音或錯誤資訊誤導民眾。 該節目1980年代版由華視新聞四位女主播李艷秋、李蕙芳、--、羅敏輪流主持,1990年代版由蕭裔芬主持。粟奕倩亦曾主持,但所屬時期不明。.

新!!: 行书和每日一字 (台灣) · 查看更多 »

毓嶦

愛新覺羅·毓嶦(),字君固,生於大連,恭親王溥偉的第七個兒子,是一位書法家,拿手的是行書及草書,且傑作數量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毓嶦曾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創作員。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裡以假名「小固」代替「君固」。.

新!!: 行书和毓嶦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书法

毛体是具有毛泽东特色的书法风格。 毛泽东的书法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要形式,不事篆隶。主要是各种公开题词(共产党、国家各单位,报纸,学校,纪念碑等),以及大量私人书信、手稿、书自作诗词和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留下来的稿纸。后面几种绝大部分在他逝世后才由有关部门整理出版。很多报刊杂志、单位、建筑物上都留下了他的字迹,如人民日报、人民邮电、新华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等。全国著名的报纸和大部分省报,都是毛泽东题写的报头。一些高校校名都使用毛体字,但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毛泽东亲笔题名,其它大部分为集字所成。在各种建筑中广泛使用毛体字有“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服务”,“新文化”,“实事求是”等。毛泽东亲笔题名的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安徽大学、华南农学院、贵州大学。 在个人崇拜的时代,各单位广泛使用毛体。改革开放后,个人崇拜遭停止,使用毛体字的部门单位日渐减少。1990年代以后毛体再次遭广泛使用,现在除了原本使用的单位,一些新单位也使用毛体字。在书法界也有许多人喜欢他的书法,中国大陆有不少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或类似团体。模仿他的人也不少,甚至在国家级的展览中都出现过赝品。 毛泽东是中国书法界公认的20世纪的书法大家,其独特的“毛体”书法艺术已为书法界所公认,毛体书法受到了中国广大书法家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各种关于毛体书法艺术的书籍、字画出版发行,现今中国各地成立了专门研究毛体书法的学会、研究会、艺术馆、创作中心。喜爱毛泽东书法的书法爱好者认为,他晚年草书臻于炉火纯青,直笔劲书,汪洋恣肆,任意挥洒,线条奔放呈左斜势,动感强烈。也有人认为毛泽东书法是名人书法,算不上名家书法。.

新!!: 行书和毛泽东书法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行书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汉字字体风格

汉字字体可以按照其字的样式形态分成几个不同的风格。 在汉字书法上,传统手写字体风格有五大类,分别为:篆书、隶书、行書、草書和楷書。书法手写字体风格又称书体。 古代传统的印刷字体风格包括:宋体、仿宋体。 现代印刷字体风格还有:黑体。 非专业人士会将宋体等当做一种字体。其实这些风格,比如隶书,或楷書,或宋体等,都并不能叫做一种“字体(typeface)”,而是一类相似风格的许多个字体的集合。两位书法家写出来的楷書就可称为两种字体。而像宋体,在电脑上也有中易宋体和新細明體等多种不同字体。虽不应叫“字体”,但隶书、楷書等书法手写字体风格可以叫“书体”,而宋体则一般不归类为“书体”。 Category:漢字書體.

新!!: 行书和汉字字体风格 · 查看更多 »

汉字简化

汉字简化是通過減省筆畫等方式對漢字規範字的字形所進行的改造。林玟萱.

新!!: 行书和汉字简化 · 查看更多 »

汉仪雪君体

雪君體,是一種中文字體,由中國書法家譚學軍創作並書寫、漢儀公司開發。屬於TrueType字體。而在外型及風格上,雪君體與行書有點相似,且都屬於手書體。 Category:漢字美術字體 Category:汉仪字体.

新!!: 行书和汉仪雪君体 · 查看更多 »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新!!: 行书和汉族 · 查看更多 »

沈尹默

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厅(今陕西省汉阴县)。中国书法家,早期尝试派诗人。.

新!!: 行书和沈尹默 · 查看更多 »

沈業富

沈業富(),字既堂,又字方榖、方穀,號味鐙老人,室名味鐙齋、味鐙書屋。江蘇省揚州府高郵州(今屬揚州市高郵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新!!: 行书和沈業富 · 查看更多 »

泰山羊氏

泰山羊氏,亦稱太山羊氏,是中國古代泰山郡的一个羊姓士族,自東漢至魏晉南北朝一直活躍於政治及軍事舞台。.

新!!: 行书和泰山羊氏 · 查看更多 »

洛阳之最

洛陽之最是指在河南洛陽的領域上某一些方面最頂尖的事物。這裡列舉了一些洛陽之最。 (注意:某些紀錄可能因編輯不及更新而非最新紀錄;另因洛陽之最涉及多個層次,因此只列入部分紀錄。).

新!!: 行书和洛阳之最 · 查看更多 »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是一座和平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陽明鎮。這座紀念碑被認為是中國首座與抗日戰爭有關的紀念碑,旨在紀念50名在一·二八事變後抵抗侵華日軍、籍貫和平縣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軍人(其中48人陣亡)。紀念碑在1933年5月由和平縣捐款而建立,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遭到破壞,後在1985年列入和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列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 行书和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溫泉銘

溫泉銘,唐太宗的书法作品。 《温泉铭》是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原来的石刻早已佚失。现存拓本仅48行,总共354个字。拓本是“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1908年,藏于甘肃省莫高窟藏经洞的拓本被伯希和发现并运往法国,现藏法國國家圖書館。 Category:流失海外的莫高窟文物 Category:唐朝书法作品 Category:甘肃书法作品 Category:唐太宗.

新!!: 行书和溫泉銘 · 查看更多 »

漢字史

漢字史是中國最主要文字漢字的變化與發展過程的歷史。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包括汉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傳說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新!!: 行书和漢字史 · 查看更多 »

漢字簡化爭論

漢字簡化爭論是一個討論漢字正式字體議題。批評者認為,心理學研究表示,筆劃數效應僅對啟蒙時期有影響,對高頻字或閱讀技能較高者而言,多是以組塊為單位識別,筆劃數效應並不明顯,反而是組合性更有影響,簡化字自成一體,難以由常用部件組合,反而不利學習。由於两岸三地的使用習慣、文化認同、意識形態不同,至今簡繁雙方仍爭執不休。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如日本、越南、韩国則較少關注這一爭論。 這裡所謂的「漢字簡化」,主要針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推行的簡化字,臺灣、香港與澳門地区並不採用,更有激烈批評簡化字者。簡化字推行當時也曾招致多方批評,於「大鳴大放」時更有激烈辯論,批評者旋即被「反右運動」清算,從此只有一面倒的喝采聲。本條目中的“繁體字”是中國大陸對傳統漢字字體的稱呼,在香港、澳門等地區也較常使用此名稱,中华民国官方稱之為“正體字”。國民政府所推行的「漢字簡化」與中共所施行的「漢字拉丁化」政策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混淆。現行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屬於毛澤東時代下,為響應蘇聯語言國際化而推動漢字拉丁化的过渡性政治產物。然而198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求国家语委“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正式宣告拉丁化道路的放弃,简化字作为中国的官方书写系统一直使用至今。 按中國官方的分類,簡化字為規範漢字,正體字為非規範漢字,非特殊場合如書法、藝術、古籍、教育、研究外,不可使用於普通印刷品。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部分海外華人地區也採用簡化字。日本和韩国的漢字簡化方案,沒有比中國的簡化字規模還大。.

新!!: 行书和漢字簡化爭論 · 查看更多 »

朱之蕃

朱之蕃(),字元介,号兰隅。明朝政治人物、状元。山东聊城茌平县人。后附籍南直锦衣卫(今属江苏南京)。.

新!!: 行书和朱之蕃 · 查看更多 »

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碑

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碑,是内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牌楼街道梅家山村。.

新!!: 行书和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碑 · 查看更多 »

明征君碑

明征君碑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建于唐朝上元三年(676年),是明崇俨为纪念其五世祖明僧绍向唐高宗求得的御碑,现立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寺山门前西侧的碑亭内。 明僧绍是南朝名士,隐居于建康摄山(今南京市栖霞山),舍家宅创建了栖霞寺。他多次受朝廷征召而不应,世称“征君”、“隐君”。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是唐高宗宠臣,为纪念先祖向高宗求立此碑。高宗亲自起草碑文,高正臣行书书写,王知敬篆书碑额。明征君碑制作精美、保存完好,是中国仅存的数块唐代行书碑之一。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与栖霞寺千佛崖石窟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行书和明征君碑 · 查看更多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新!!: 行书和明鄭時期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行书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思陵

思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区鹿马山,为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

新!!: 行书和明思陵 · 查看更多 »

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又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日晚間19:00播出的一個重点主时政新聞節目,在中国大陆擁有官方的影響力,被称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该节目于1978年1月1日启播,现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晚间19:00并机首播。中国大陆省级地方卫视同步转播,绝大多数地市级、县级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和部分广播电台也会同步转播。.

新!!: 行书和新闻联播 · 查看更多 »

新每日一字

《新每日一字》是中華電視公司(華視)教學事業處製作的教學節目,是以1981年1月25日開播之《每日一字》為基礎 製作,每日介紹一個中國文字的節目,第一屆主持人是莊雨潔。該節目自2009年7月27日起,於華視教育文化頻道播出,播至2009年10月26日為止。隔日,再於華視教育文化頻道重播第一集。.

新!!: 行书和新每日一字 · 查看更多 »

日語書寫系統

日語書寫系統是指為了用文字來記載日語文章等的系統方法。現代日語書寫系統由幾種文字構成:起源於中國形意文字的漢字,多用在文字的語幹上;表音文字(音節文字)的平假名(文法型式上也常用)和片假名(主要是用於外來語)以及稱做羅馬字的拉丁字母。這些文字體系各自有特定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交互使用著。 跟世界其他語言相比,日語的書寫系統對於外國人來說要複雜許多,也使得日語在世界語言的難度中僅次於中文和韓國語。 以下舉出幾個用日語寫成的單字範例: 日文單字的配列法不以漢字,而以記載單字發音的「假名」為基礎。通常用於「假名」的排序法有「五十音順」和「伊呂波順」兩種。後者為舊式。漢字會另外以部首來排序。.

新!!: 行书和日語書寫系統 · 查看更多 »

曹登庸

曹登庸,字薌溪,河南光山人。清朝官員,書法家。.

新!!: 行书和曹登庸 · 查看更多 »

曹曰瑛

曹曰瑛(),字渭符,號恆齋,祖籍安徽省贵池县,随父亲占籍顺天府大兴县,清朝书法家、官员。邢东风,北京广通寺小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新!!: 行书和曹曰瑛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行书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行楷行楷體行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