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虔敬主义

指数 虔敬主义

虔敬主义(Pietism)是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发生在路德宗的一次变革所产生的思想。它在新教和圣公会裏影响较大。.

23 关系: 墨頓命題威爾斯循理派大復興富朗開尼尔·道丹麥教育乌托邦建筑风格伊曼努尔·康德克里斯蒂安六世福音派約翰·衛斯理约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泽约翰·阿恩特畢樓奇聖潔運動联合基督教会菲利普·雅各·施本爾阿拉德·皮尔逊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新教施内勒尔孤儿院愛許蘭神學院1880年美国总统选举

墨頓命題

墨頓命題(Merton Thesis)是一項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對實驗科學提出的命題,與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關係做的研究類似。墨頓質問新教虔敬主義與實驗科學之間是否有積極性的關聯。墨頓命題至今仍是個爭論中的科學命題。 雖然許多學者還在辯論墨頓提出的這個命題,在墨頓發表於1936年的博士論文(兩年後出版同名學術專著)《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17th-Century England)中仍然認為現代科學與宗教的連結存在某種重要的因素,使此書成為領域的重要著作之一,並持續受到引用。墨頓之後也在其他著作中發展此一命題。.

新!!: 虔敬主义和墨頓命題 · 查看更多 »

威爾斯循理派大復興

威爾斯循理派大復興(Welsh Methodist Revival)是在十八世紀時的一個福音復興,在威爾士這地方振興了基督教。衛理公會的牧師,像是(Griffith Jones)、和(Howell Harris)等,都深深在這運動中發揮影響力。這次的復興結束於1790年末,也就在Williams、約翰·衛斯理和(Daniel Rowland)死後。由於這次復興對威爾士的影響,導致建立了(Calvinistic Methodists)),並振興一些反對意見的教會。 在1730和40年代,來自歐洲的敬虔運動和清教徒主義,這兩股生氣勃勃的力量,致使教會猶如出現了新生的時代。一些信仰復興的運動興起,在英國叫做福音奮興或循道復興,在北美則叫做大覺醒運動。通常認為奮興運動開展到達威爾斯,是從1738年到1742年。其實,像在美國發展的過程一樣,在這之前奮興運動早有跡象可尋。 1735年夏季,奮興運動幾乎同時出現在英國威爾斯的塔爾加斯(Talgarth)和蘭格伊陶(Llangeitho)。跟英國其他地方比起來,威爾斯大復興是早於英格蘭大復興的。 鍾斯(Griffith Jones,683-1761)是威爾斯巡迴慈善學校的創辦人,他在蘭道若(Llandowror)宣揚福音信息已有二十年之久,他真夠資格被稱為”循道宗奮興運動的晨星”。他致力於進一步推行社會及宗教改革,有幾次的遊行佈道非常成功,可說是巡迴佈道的先驅,他所組織的教會日後也發展成為巡迴式的。他在當時是基督教知識促進會(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的著名領袖。 1735年夏季,塔爾加斯小學校長哈里斯(.

新!!: 虔敬主义和威爾斯循理派大復興 · 查看更多 »

富朗開

奧古斯特·赫爾曼·富朗開 (富朗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德国路德宗牧師、慈善家與聖經學者。他是德國敬虔運動的領袖,繼承菲利普·雅各·施本爾,出生在呂貝克(Lübeck)。.

新!!: 虔敬主义和富朗開 · 查看更多 »

尼尔·道

尼尔·道(Neal Dow,)是美国禁酒运动倡导者和政治家,人称“禁酒拿破仑”和“禁酒运动之父”(Father of Prohibition)。道于1804年在缅因州波特兰的贵格会家庭出生,年纪轻轻就积极参与禁酒事业,认为酒是众多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希望能实现禁酒的理想。1850年,道当选缅因州禁酒联盟主席,次年又成为波特兰市长。不久后,州议会通过禁止生产和销售酒精饮料的法律,人称《》,道对此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担任市长期间,道严厉执行《缅因法》,对胆敢抗法者处罚日益加重。1855年,反对人士,市长下令州民兵向人群开枪,导致一人死亡,多人受伤。事件发生后,局势变得对道不利,于是他决定不竞选连任。 道之后两次入选州议会,但在牵涉财务丑闻后退休。1861年,他在南北战争爆发后加入联邦军,最终官拜准将。道在哈德逊港围城战中受伤,随后被俘。1864年经交换战俘获释后,他退伍回乡,再度投身禁酒事业。道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各地演讲,为禁酒事业摇旗呐喊。1880年,他代表參加美国总统选举。虽然获得的票数很少,但道此后仍继续为禁酒运动写作及演说,直至1897年以93岁高龄在波特兰谢世。.

新!!: 虔敬主义和尼尔·道 · 查看更多 »

丹麥教育

丹麥教育於 15~16歲以下的兒童為義務性質,雖然並沒有強制要求學童進入公立學校(丹麥語 Folkeskole ),但義務教育結束後大約有 82% 的青少年學生會升學。Danmarks Radio: S ønsker mindst 12 års skolegang ("Social Democrats want at least 12 years of education") http://www.dr.dk/Nyheder/Indland/2007/04/12/225441.htm?wbc_purpose.

新!!: 虔敬主义和丹麥教育 · 查看更多 »

乌托邦

烏托邦(utopia,国际音标:/juˈtoʊpiə/)也稱「理想鄉」(和製漢語,曾為魯迅《華蓋集》中使用),「無何有鄉」(無何有之鄉、此句出自《莊子》逍遙遊篇),是一个理想的群体和社会的构想,名字由托马斯·摩尔的《烏托邦》一书中所写的完全理想的共和国“乌托邦”而来。意指理想完美的境界,特別是用於表示法律、政府及社會情況。托马斯·摩尔在书中虚构了一个大西洋上的小岛,小岛上的国家拥有完美的社会、政治和法制体系。这个词用来描述一种被称为“意向社群”的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这个概念也引申出了其他的概念,最突出的概念就是反乌托邦。.

新!!: 虔敬主义和乌托邦 · 查看更多 »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一般认为是一种区域性的或者国际性的建筑物的风格,是对某一建筑师、建筑学校或者历史时期建筑特色的描述。 常见的最重要的建筑风格划分方法是根据地區及时代划分,并且与当时艺术风格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

新!!: 虔敬主义和建筑风格 · 查看更多 »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為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认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新!!: 虔敬主义和伊曼努尔·康德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六世

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6.,)是丹麥及挪威國王,他的妻子是波兰王后的女侍臣。 他是個很虔誠的信徒,熱心于敬虔運動,他对宗教过于热衷,本身人格又缺乏亲和力,所以他是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丹麦国王之一,虽然后来的历史学家力图为他正名,认为他是非常努力工作和正直的国王。 在他统治期间,于1733年颁布了农奴制法令,强迫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受到领主和军队的双重制约,这个法令使他更不得人心,并于1788年被废除。 在他的宗教情绪引导下,1736年在丹麦引进了坚振圣事,但敬虔運動受到许多教区长和普通民众的秘密抵制,当他去世后敬虔運動立即失去了政府的支持。 他在位期间还热衷于建设,在他主持下建造了多个重要的宫殿。 他的外交政策是始终保持中立,所以能使丹麦的商业获得发展,有多个公司和银行成立。 他去世后被安葬在罗斯基勒主教座堂。 category:丹麥君主 category:挪威君主.

新!!: 虔敬主义和克里斯蒂安六世 · 查看更多 »

福音派

福音派(evangelical)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新兴派別,而非一个教派,其与自由派、基要派等相区别,常被视为自由派和基要派兩個基督的中间立场。源自希腊语「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無教派之意。福音派強調基督徒個人跟耶穌基督之關係,並把社区和信仰连结。有別於其他基督教主流教派,其直接通過福音及信息把基督教传播。 福音派与传福音是完全不同的,「福音派」是新教中的新兴派別,其通過直接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基督教價值觀融入主流社會,而「传福音」则是宣传基督教圣经中的福音的活动。 整體來說,福音派恪守新教傳統教義,重視《聖經》權威和學術研究,但不愿被人視為固執無知。福音派比基要派相对更願意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福音派逐漸成為主流社會的一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末,福音派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教派,逐漸參與主流政治,相比於其他信眾減少的主流教派,福音派在世界各地呈日益增長的趨勢。 福音派常與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合作,但也認為應該限制教會對政治決策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強調“聖經無謬” (infallibility of the Bible)。1994年,福音派與天主教会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書《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同意以包容手段接納天主教。福音派教會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有相當的參與,但其內部對此仍存在意見分歧。.

新!!: 虔敬主义和福音派 · 查看更多 »

約翰·衛斯理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是18世纪的一位英國國教(聖公會)神職人員和基督教神學家,為衛理宗的創始者。他所建立的循道會跨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四個地區,帶起了英國福音派的大復興。 十八世紀末開始到十九世紀末,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其實是對教會很不利的,但這一百年卻是教會有史以來擴展最快的時期。衛理宗在約翰衛斯裡的帶領之下,成為許多當時社會政治亂象的出路,包括監獄工作、勞工失業問題等等。衛斯理是位實踐神學家,他將神學理念化成實際可行的社會運動。.

新!!: 虔敬主义和約翰·衛斯理 · 查看更多 »

约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泽

约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泽(Johann Friedrich Struensee,)他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德国医生,他成为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私人医生,丹麦政府的大臣。他以“事实上的统治者”身份掌握了权力后,他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他与皇后卡罗琳·玛蒂尔达的不当关系成为了当时一大丑闻,尤其是皇后生下他们的孩子路易丝·奥古斯塔以后。因为他过于激进的改革和密谋的政变,他很快失势并被处死,终身未曾结婚。.

新!!: 虔敬主义和约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泽 · 查看更多 »

约翰·阿恩特

约翰·阿恩特(Johann Arndt;),或譯約翰·亞仁特,文艺复兴时期德國神学家。他是活躍于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叶的信義宗神秘主义者,多年致力于强调真正的信徒与信仰之间保持协调一致性。他被視為虔敬主義的先行者。.

新!!: 虔敬主义和约翰·阿恩特 · 查看更多 »

畢樓奇

樓奇( Bloesch, Donald G.,1928年-)改革宗,著名二十世紀神學家。他的父親曾任福音派改革宗教會(後輩併入聯合基督教會)的牧師。此宗派有極強的信義宗敬虔主義色彩,對年幼的畢樓奇有極大的影響。他在宗派性的艾姆赫斯特學院第一次接觸到自由派神學,他選擇進入以進程神學為主的芝加哥神學院,於1956年得到博士學位,加入長老宗的杜比克神學院任教。.

新!!: 虔敬主义和畢樓奇 · 查看更多 »

聖潔運動

聖潔運動(Holiness movement),是19世紀時美國基督教發起的原教旨主義的運動,源於循道主義創始人約翰·衛斯理。 在基督宗教中,沉靜的人們深信並使這項理念普及,藉著聖靈的權柄,屬肉體的人性能經由信心潔淨,並且透過耶穌饒恕人的罪的一項信仰。有助於包括宣稱的屬靈權柄以及堅守心靈純潔的能力(換句話說,思想與目的就罪來說是未墮落的)。典型教導被認為是源自於聖潔會,例如「全然成聖」(entire sanctification),儘管它更廣泛地稱為「完美基督徒」。.

新!!: 虔敬主义和聖潔運動 · 查看更多 »

联合基督教会

联合基督教会(United Church of Christ,縮寫為 UCC)是美国的主流新教(Oldline Protestant)教會之一,主要遵循改革宗的傳統,但在历史上也深受信義宗的影响,教會體制主要是會眾制又帶有些許長老制的特點(Covenantal Polity),其總部在克里夫蘭。 联合基督教会是一間偏向自由主義神學的教會,支持民權、女權、墮胎權和LGBT權利。在2009年,联合基督教会是少数公開支持同性婚姻的教會,并且为同性伴侶举行宗教祝福儀式的教会之一。不過UCC採取會眾制,各會堂在教義和會務上保有高度的獨立自主權,不必然採取和總會決議一致的立場。 UCC參與普世教會協會以及(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並和基督會(Disciples of Christ)、美國歸正教會、美國長老教會、美國福音路德教會、(德國)、加拿大聯合教會達成共融。UCC重視和不同信仰傳統的對話,以及參與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在2017年,投票決定採納《關於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該聯合聲明由和羅馬天主教會在1999年發表,宣稱雙方教會對「通過對基督的信念,憑藉神的恩典稱義」這一觀點的一致。.

新!!: 虔敬主义和联合基督教会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雅各·施本爾

菲利普·雅各·施本爾(Philipp Jakob Spener,),德國神學家,稱為「敬虔主義之父」。.

新!!: 虔敬主义和菲利普·雅各·施本爾 · 查看更多 »

阿拉德·皮尔逊

阿拉德·皮尔逊(荷兰语:Allard Pierson,1831年4月8日-1896年5月27日), 荷兰神学家和历史学家, 荷兰激进批评的主要倡导者。.

新!!: 虔敬主义和阿拉德·皮尔逊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德國信義宗神學家。.

新!!: 虔敬主义和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虔敬主义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施内勒尔孤儿院

施内勒尔孤儿院又名“叙利亚孤儿院”(Syrisches Waisenhaus),是从1860年到1940年,在耶路撒冷开设的一所德国 新教 孤儿院。 这是十九世纪在耶路撒冷旧城以外建造的第一批建筑物之一,除此以外的其他建筑物还包括亚伯拉罕葡萄园、戈巴主教学校、平安居所和俄国大院 – 它们为耶路撒冷在19世纪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这是一所为数以百计的阿拉伯孤儿和弃儿提供了学术和职业培训的慈善机构,其毕业生在耶路撒冷和中东传播了 "秩序、纪律和德语" 的哲学,也对整个区域的阿拉伯人口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叙利亚孤儿院是德国南部虔敬主义的产物,后者融合了圣经直译主义、理想主义和宗教个人主义。。 孤儿院向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亚美尼亚、土耳其、俄罗斯、伊朗和德国的孤儿孤女提供学术和职业培训,使毕业的学生熟练掌握 裁缝、制鞋、雕刻、木工、金工、陶器、装修、印刷、农业和园艺等手艺。1903年,在院内开设了盲人学校,包括宿舍、教室和实习作坊。孤儿院还经营自己的印刷厂和装订厂、面粉厂和面包店、洗衣及缝补店、木工作坊、陶器厂、树木和植物苗圃,以及砖瓦厂。孤儿院位于高地上,四周是高高的石墙,其独特的洋葱圆顶塔、多层建筑,以及装饰的立面,都体现在19世纪中叶欧洲基督教在耶路撒冷的势力和影响。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孤儿院的占地面积已经增加到150英亩(600杜纳亩)Chinkis, Binyamin.

新!!: 虔敬主义和施内勒尔孤儿院 · 查看更多 »

愛許蘭神學院

愛許蘭神學院(Ashland Theological Seminary(ATS))是一所位於美國俄亥俄州愛許蘭市的福音神學學院,還有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校區、俄亥俄州的哥倫布校區和密西根州的底特律校區。愛許蘭神學院於西元1906年由The Brethren Church所設立,為愛許蘭大學的一個研究部門。愛許蘭神學院或得美國與加拿大神學學校協會和北中央學院學校協會認可。.

新!!: 虔敬主义和愛許蘭神學院 · 查看更多 »

1880年美国总统选举

1880年美国总统选举于1880年11月2日举行,是历史上第24次美国总统大选。大选每4年举办1次,本次的竞争双方主要是共和党候选人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和民主党候选人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最终加菲尔德胜出当选美国总统,选民投票率在美国历史上属最高之列。两位候选人的普选票总数差距尚不足2000,截至2016年大选,这仍然是美国所有总统大选中普选票差距最小的一次。但从选举人票来看,加菲尔德的优势要大得多,人口众多的北方州几乎全部为他所得,以214张选举人票战胜155票的对手。汉考克赢得了所有的南方州,但仍不足以取胜,不过巩固了他的党派今后数十年裡在这些州的主导地位。 在任总统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遵守1876年竞选期间的承诺,没有竞选连任。经过共和党历史上耗时最长的提名大会,四分五裂的党派选择又一位俄亥俄州人,联邦众议员兼内战将领加菲尔德作为旗手。民主党的人选同样是内战将领,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职业军人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绿背党这一新兴左翼政党也提名内战将领,艾奥瓦州联邦众议员詹姆斯·B·韦弗出山,希望打破两大主要党派的支配地位。选战主要围绕内战忠诚度、关税和华人移民问题展开,加菲尔德和汉考克赢得的普选票数均略超过总票数的48%,剩下的不到4%由韦弗和另外两位候选人瓜分。.

新!!: 虔敬主义和1880年美国总统选举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敬虔主義敬虔運動虔敬主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