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荆州 (古代)

指数 荆州 (古代)

荊州,是中國古代的ㄧ個行政區劃,最早由漢武帝依據九州分區而設置。.

241 关系: 嚴稜劉宋宗室內訌劉巴劉穆之劉義恭劉璋劉遵考劉道產劉道規劉毅 (東晉)劉渾劉懷肅劉敏 (蜀漢)卢柔卫觊南乡郡南郡區星古蜀司馬休之司馬元顯后梁 (南朝)名驹吳巨吳國太吳喜合肥之戰吕諲夏侯尚夏朝夷陵之战姚苌始安郡始興郡 (中國)婁圭孟建孫吳孫吳行政區劃孫鄰孙坚孙破虏吴夫人孙綝宾阳县宜都郡宗子卿宗元饒宗預宇文达宋武帝宋文帝...對諸葛亮的評價山南东道岳阳市岳阳楼岑参崔弘度崔谦巫山县中國中国历史中国疆域史中国行政区划中国水军史东汉行政区划三国三国行政区划三国演义三顧茅廬九州 (中国)广州 (古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庞山民庞德公交阯之亂庾登之建昌郡廖化伊籍张南 (蜀汉)张飞張允修張裔張津 (東漢)何無忌侍灵演武後趙州郡列表來敏保静州北府军刘备刘宋刘义宣刘义康刘牢之刘表刘诞 (刘宋)周倉周瑜呂範傅亮 (六朝)关索关羽元志元嵩元遵先秦行政区划回到三國皇甫覆王彌王冲 (南朝)王商 (蜀郡太守)王誕王蘊 (劉宋)王恭叛亂王敬弘程文季章陵郡童淵紅巾軍绿林军羊祜羅尚羅憲瓜步之戰熊曇朗隆中對隋朝韦操韓延之韓嵩荊州刺史部荆州荆州历史荆州市荆湖北路荀朗营阳郡萧颖胄顺阳郡 (西晋)顾觊之袁喬颜师伯褚裕之西城郡西棘阳县襄阳郡討伐董卓之戰諸葛玄魏延魏晉玄學譙縱诸葛亮诸葛珪诸葛恪谢晦費禕贺州市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麥城之戰黃巾軍人物黃祖黄忠黄冈郡黄香龐羲霍峻霍弋范式 (汉朝)范泰蜀汉蜀漢行政區劃郝姓胡僧祐郢州郭虚己郑系赤壁之戰赵云薛元嗣關氏 (關羽女)董和蒯恩邓州 (隋朝)蔡允恭蔣琬臨賀郡臨江郡蕭寶攸蕭退长坂坡之战长沙郡苻雄苻暉陸子隆陈震 (三国)陆元方柳元景李严 (蜀汉)李勝李神俊李豐 (蜀漢)杜崱桓玄桓谦桓振楊肇樊猛樂廣樂進檀道济武士彠武寧郡武则天毛玠江州 (西晉)江会郡江陵府江陵郡汉朝河東郡 (中國)沈君高沈炯沈田子沈林子沈恪淳于量淅州 (隋朝)湘州潛江縣朱姓春秋閣 (荊州)昙摩蜜多新城郡 (曹魏)慕容垂慕容皝扬州 (九州)智顗晉滅成漢之戰晉朝行政區劃晋朝252年 扩展索引 (191 更多) »

嚴稜

嚴稜,馮翊臨晉人。北魏官员。 於北魏太宗泰常年(公元416年-423年)間官拜平遠將軍,獲封為郃陽侯,代理荊州刺史。年九十歲卒於家中。.

新!!: 荆州 (古代)和嚴稜 · 查看更多 »

劉宋宗室內訌

劉宋宗室內鬨是發生於南朝宋时的事件,劉姓皇族宗室間因猜忌或爭奪權力而引起的一連串鬥爭,因相關宗室大多外任方鎮,擁有地方軍政權力,故屢次發生戰事。戰後勝方亦大加屠戮,造成宗室相殘,子裔死絕的情況。.

新!!: 荆州 (古代)和劉宋宗室內訌 · 查看更多 »

劉巴

劉巴(),字子初,荊州零陵烝陽(今湖南邵東)人。三國時期蜀漢尚書令。祖父劉曜曾任蒼梧太守。父劉祥,曾任江夏太守、蕩寇將軍。.

新!!: 荆州 (古代)和劉巴 · 查看更多 »

劉穆之

劉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東莞郡莒縣人。西漢齊王劉肥的後裔。東晉末年政治人物,官至尚書左僕射。劉穆之深受劉裕倚仗,更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並且總掌朝廷內外事務。.

新!!: 荆州 (古代)和劉穆之 · 查看更多 »

劉義恭

江夏文献王刘义恭(),宋武帝刘裕第五子,母為袁美人。劉義恭作為南朝宋宗室,曾於內外出任要職,官至太宰,宋文帝、宋孝武帝及宋前廢帝在位期間都任高職,亦為宋孝武帝所遺命的輔政大臣。後因謀廢宋前廢帝而被其殘忍殺害。.

新!!: 荆州 (古代)和劉義恭 · 查看更多 »

劉璋

劉璋(),字季玉,荊州江夏竟陵(今属湖北省潜江市)人,東漢末年三国时代割据军阀之一。繼父親劉焉擔任益州牧,振威將軍,後為劉備所敗投降,被迫离开益州,病逝於荊州。.

新!!: 荆州 (古代)和劉璋 · 查看更多 »

劉遵考

劉遵考(),表字不詳,彭城人。南朝宋宗室,宋武帝劉裕族弟。封營浦縣侯,在宋官至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

新!!: 荆州 (古代)和劉遵考 · 查看更多 »

劉道產

劉道產(),彭城呂縣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將領。官至雍州刺史,在地方很有治績,亦成功招撫蠻族,讓治下人民安居樂業。.

新!!: 荆州 (古代)和劉道產 · 查看更多 »

劉道規

劉道規(),字道則,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南朝宋宗室,宋武帝刘裕异母弟,母為孝懿皇后萧文寿。東晉末年重要將領,官至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

新!!: 荆州 (古代)和劉道規 · 查看更多 »

劉毅 (東晉)

劉毅(),字希樂,小字盤龍,沛國沛縣人。東晉末年的重要軍事人物,與劉裕和何無忌等一同舉義兵消滅桓玄,後又曾參與討伐盧循的戰事。在東晉官至衞將軍、荊州刺史。因不服於劉裕,故此被劉裕所攻,兵敗自殺。.

新!!: 荆州 (古代)和劉毅 (東晉) · 查看更多 »

劉渾

武昌王劉渾(),字休渊,刘宋文帝刘义隆第十子,母为江修仪。劉渾在宋官至雍州刺史,但他年輕而凶狠暴戾,做出很多乖張的事,在雍州就因自號楚王之事而被宋孝武帝賜死。.

新!!: 荆州 (古代)和劉渾 · 查看更多 »

劉懷肅

劉懷肅(),表字不詳,彭城郡人。宋武帝劉裕的姨表兄。東晉末年將領,曾與劉裕一同起兵討伐桓玄,及後亦主要負責平定桓楚餘眾。.

新!!: 荆州 (古代)和劉懷肅 · 查看更多 »

劉敏 (蜀漢)

劉敏(),中國三國時代的蜀漢官員與書法家。荆州零陵郡泉陵縣(當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原先他的祖先為徐州彭城郡人,後來整個家族遷居到零陵生活。祖父劉優於漢獻帝在位時,官至尚書右僕射。表兄蔣琬也與他同為侍奉劉禪的蜀漢官員,曾擔任過大司馬,更受封為安陽亭侯。劉敏自成為孝廉起,擔任許多官職,又協助王平破敵,而立功封侯。在眾多纪传体史書中,其傳記被作為《三國志》卷四十四〈蔣琬費禕姜维傳〉的附傳,另在同樣蒐錄於《三國志》的卷四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注文與卷四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的內容,皆可以查閱到他的事蹟。.

新!!: 荆州 (古代)和劉敏 (蜀漢) · 查看更多 »

卢柔

卢柔(),字子刚,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南祖,北魏骠骑府法曹参军卢元礼之子,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卢柔 · 查看更多 »

卫觊

衛覬,字伯觎,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中国漢末三國魏時文學家、書法家。.

新!!: 荆州 (古代)和卫觊 · 查看更多 »

南乡郡

南乡郡,中国古代的郡。始置于东汉末年。 王莽新朝末(23年),析人邓晔起兵南乡以应汉。东汉始置南乡县,属南阳郡。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夺荆州,分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西晋太康十年(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郡治南乡县(今淅川县滔河乡一带)。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又改为南乡郡。永和十年(354年),桓温伐前秦,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后陷后秦。义熙元年(405年),后秦文桓帝姚兴割南乡郡归东晋。 南北朝时,刘宋复曰顺阳郡。南齐沿袭。建武末(498年),陷于北魏。永元初(499年),陈显达拔北魏马圈城(一说位于岵山之阴,另说位于镇平县侯集镇马圈王村一带),派军主庄丘黑进击南乡,拔之。旋复陷于北魏,又置南乡郡。南朝梁普通六年(526年),晋安王纲自雍州遣长史柳浑破北魏(386年~534年)南乡郡,寻复失之。西魏(534年-556年)仍置南乡郡及淅州于此。后周(557年—581年),仍设南乡郡,并龙泉、湖里、白亭(今淅川县滔河乡白亭村附近)三县入。又有左南乡县,并置左乡郡。西魏改郡为秀山,改县为安山。后周秀山郡废。 隋朝开皇初年(581年),废南乡郡。大业初年,又改淅州为淅阳郡。.

新!!: 荆州 (古代)和南乡郡 · 查看更多 »

南郡

南郡,中国古代的郡,秦昭襄王时设置,位于今湖北省荆州一帶。.

新!!: 荆州 (古代)和南郡 · 查看更多 »

區星

區星,東漢末年荊州南部長沙地區義軍首領。 漢靈帝中平四年(西元187年)10月,區星在長沙自稱將軍,與周朝、郭石率領部眾一萬餘人起兵叛亂,為新任長沙太守孫堅擊潰。 Category:東漢軍事人物 Category:三國軍事人物 Category:漢朝民變人物 Xing.

新!!: 荆州 (古代)和區星 · 查看更多 »

古蜀

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是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新!!: 荆州 (古代)和古蜀 · 查看更多 »

司馬休之

司馬休之(),字季預,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譙王司馬恬的第三子。在晉官至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曾先後因國亂而出奔南燕及後秦,在後秦為劉裕所滅後,轉投北魏。.

新!!: 荆州 (古代)和司馬休之 · 查看更多 »

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字朗君,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朝宗室,會稽王司馬道子之長子,东晋晚期权臣,受封為會稽王世子。官至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自隆安三年起至元興元年的三年間曾經一度執掌東晉政權,但期間叛民孫恩連年入侵當時朝廷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三吳地區,戰事不息,而司馬元顯仍貪腐不已,國庫空虛下仍聚斂錢財之餘亦驕傲自大,信任身份奉承自己的小人,敗壞朝政。及後司馬元顯討伐桓玄,倚靠了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然而劉牢之因擔心助司馬元顯擊敗桓玄後將不為對方所容,於是不戰而降。司馬元顯不能抵抗桓玄,終敗於桓玄並被其所殺,桓玄亦因而結束了晉安帝繼位以來司馬道子與司馬元顯父子掌政的局面,自掌朝政,終令其成功篡奪晉室,建立桓楚政權。.

新!!: 荆州 (古代)和司馬元顯 · 查看更多 »

后梁 (南朝)

後梁(555年-587年)為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南朝梁蕭-詧-建立的政权。國都於江陵,统治地区位于原梁朝國都建康的西边,故又稱為西梁。.

新!!: 荆州 (古代)和后梁 (南朝) · 查看更多 »

名驹

古骏马有飞兔、腰褭『要袅、骠褭(niao)』。.

新!!: 荆州 (古代)和名驹 · 查看更多 »

吳巨

吳巨(),東漢末年荊州长沙郡人,官至蒼梧太守,與劉備為舊識。原本的蒼梧太守史璜死後,劉表派遣吳巨代替。吳巨後來與同為劉表派遣的交州刺史賴恭不和,吳巨舉兵逼走賴恭。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在劉表死後曾經打算前往依靠,後為魯肅所阻。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以鄱陽太守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看出吳巨心懷異心,吳巨被步騭以邀請見面為由借機殺害。.

新!!: 荆州 (古代)和吳巨 · 查看更多 »

吳國太

吳國太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吴太夫人之妹,孫堅的次妻,孫朗、孫仁的母親。.

新!!: 荆州 (古代)和吳國太 · 查看更多 »

吳喜

吳喜(),吳興臨安人。本名吳喜公,公字為宋明帝所減。南朝宋時期官員。吳喜會文才,亦有口才,曾經用游說方式勸降了一群鎮壓失敗的賊匪;又能統兵,在宋明帝即位不久的戰事中屢建戰功,助明帝穩住帝位,後亦助宋防御北魏。不過宋明帝最終記恨他當日圓滑沒有殺掉支持義嘉政權的東軍敗將,認為他在自己死後不會支持太子,還是將其賜死。.

新!!: 荆州 (古代)和吳喜 · 查看更多 »

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一座曹操命劉馥所建設,位處東南方戰略要地的堅固城池,後来又再增築一城远水互为据守,名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魏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位於其進軍路線的交通要衝,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大型的衝突,孙吴军皆未能攻克曹军守势,北进之路从未展开。.

新!!: 荆州 (古代)和合肥之戰 · 查看更多 »

吕諲

吕諲(),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爵封须昌县开国伯,谥号肃,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拜相。史学家往往认为他后来担任地方官时比担任宰相更出色。.

新!!: 荆州 (古代)和吕諲 · 查看更多 »

夏侯尚

夏侯尚(),字伯仁,三國時代曹魏的武將,曹丕一朝的重臣、重要將領,官拜荊州牧、征南大將軍。他是曹操重要部下夏侯淵的侄子。.

新!!: 荆州 (古代)和夏侯尚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新!!: 荆州 (古代)和夏朝 · 查看更多 »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清代時避諱改稱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漢君主劉備進攻孫吳之戰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即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以逸待勞,擋住蜀军攻勢,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以火攻打败蜀军。.

新!!: 荆州 (古代)和夷陵之战 · 查看更多 »

姚苌

武昭帝姚苌()《晉書》及《資治通鑑》皆載姚萇死於太元十八年,通鑑更寫姚萇死於十二月庚子日,但據中央研究院之,十二月丁巳朔,無庚子日,或誤。,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後趙末年南安羌酋長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姚萇在姚襄死後率其部眾入秦,成為前秦的將領。淝水之戰後姚萇在關中羌人的推舉下自稱萬年秦王,建立後秦,並與苻堅領導下的前秦作戰。姚萇後來殺害了苻堅,並乘西燕東退而進駐長安,不久稱帝。前秦宗室苻登在關中氐族殘餘力量支持下繼續與姚萇作戰,姚萇一度處於不利形勢,但終大敗苻登,漸處優勢,但在消滅前秦勢力前去世,直至兒子姚興即位後才完全消滅前秦勢力。.

新!!: 荆州 (古代)和姚苌 · 查看更多 »

始安郡

始安郡,中国三国时设置的郡。.

新!!: 荆州 (古代)和始安郡 · 查看更多 »

始興郡 (中國)

始兴郡是中国孫吳至唐朝時設置的一個郡。.

新!!: 荆州 (古代)和始興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婁圭

婁圭,字子伯,南陽郡人,曹操屬下謀士及將軍。曾在取荊州及潼關之戰中協助曹操,後被曹操所殺。.

新!!: 荆州 (古代)和婁圭 · 查看更多 »

孟建

孟建,字公威,汝南人,仕魏,官拜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新!!: 荆州 (古代)和孟建 · 查看更多 »

孫吳

吴(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孫策奠基、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且受封为“吴王”,定國號為“吳”。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在三国之中,东吴水軍最強,佔領扬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亡于西晋。.

新!!: 荆州 (古代)和孫吳 · 查看更多 »

孫吳行政區劃

孫吳行政區劃,大體上沿習了東漢以來的州、郡及縣政區制度。孫吳的疆域北至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與蜀漢相鄰於長江三峽;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

新!!: 荆州 (古代)和孫吳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孫鄰

孫鄰(),字公達,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吳宗室,孫權堂兄孫贲子。.

新!!: 荆州 (古代)和孫鄰 · 查看更多 »

孙坚

孙坚(),字文臺,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区)人,东汉末年軍閥諸侯将领,是東吳勢力奠基者孫策、建國者孫權的父親,汉破虏將軍乌程侯、领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再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修復洛陽皇陵宮廷。史载其“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据《三国志》记载自称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其次子孫權稱帝後,追尊為武烈皇帝。.

新!!: 荆州 (古代)和孙坚 · 查看更多 »

孙破虏吴夫人

孙破虏吴夫人(),原名不详,中国东汉末年江东地区的女性,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江东孙氏政权的开创者孙坚的元配妻子,三国之一吴国的奠基者孙策和建国者孙权的亲生母亲。由于孙坚生前担任过东汉的破虏将军,人称“孙破虏”,为妻的她因此被称为孙破虏吴夫人、吴太夫人、吴太妃。次子孙权自立为吴国皇帝后,她受追尊为皇后。.

新!!: 荆州 (古代)和孙破虏吴夫人 · 查看更多 »

孙綝

孫綝(chēn)(),字子通。三國東吳的皇族、权臣。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孫暠的孫子,孫綽的兒子,孫據、孫恩、孫幹、孫闓的哥哥、孫峻的堂弟。.

新!!: 荆州 (古代)和孙綝 · 查看更多 »

宾阳县

宾阳县(邮政式拼音:Pinyang)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是南宁市所辖的一个县。县城宾州镇距南宁市城区公路里程90公里。.

新!!: 荆州 (古代)和宾阳县 · 查看更多 »

宜都郡

宜都郡,中国东汉时设置的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管辖夷道、西陵、佷山三县。三国东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后称宜都郡。西晋时宜都郡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三县。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县置宜昌县。西魏时,宜都郡属柘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四县。隋朝开皇七年(587年),废宜都郡。 Category:东汉的郡 Category:东吴的郡 Category:晋朝的郡 Category:刘宋的郡 Category:南齐的郡 Category:西魏的郡 Category:北周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湖北的郡 Category:宜昌行政区划史.

新!!: 荆州 (古代)和宜都郡 · 查看更多 »

宗子卿

宗子卿(),东汉末年南阳郡功曹。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因南阳吏民苦于徭役,宛城守将侯音联合南阳吏民反叛,又联合控制益州的军阀汉中王刘备部下前将军关羽。南阳太守东里衮与功曹应余出逃,侯音遣骑追杀,应余被杀,东里衮被擒归。时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以镇荆州,丞相魏王曹操命曹仁回师讨侯音。宗子卿劝说侯音:“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我和你并力,等曹公的军队来了,关羽的兵也到了。”侯音从之,放了东里衮。宗子卿于是趁夜越城随东里衮聚集余民围攻侯音,曹仁军也到了,一同攻之。二十四年(219年)正月,曹仁破宛城,斩侯音。 赵一清认为当时的南阳功曹应是应余,非宗子卿。卢弼认为郡功曹不止一人,应余和宗子卿都是南阳郡功曹。 Z.

新!!: 荆州 (古代)和宗子卿 · 查看更多 »

宗元饒

宗元饒(),南郡江陵人《陳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敬聞。仕梁世,解褐本州主簿,遷征南府行參軍,仍轉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高祖受禪,除晉陵令。入為尚書功論郎。使齊還,為廷尉正。遷太僕卿,領本邑大中正,中書通事舍人。尋轉廷尉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時高宗初即位,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臺省號為稱職。《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聞。仕梁為征南府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陳武帝受禪,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宣帝初,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台省號為稱職。,南梁、南陳官员。 宗元饒少年好學,以孝順尊敬長輩著名。南梁年間出身本州主簿,遷任征南府行參軍,轉為外兵參軍。司徒王僧辯建立幕府,他與沛國劉師知一同擔任主簿。陳武帝受禪建立南陳,除授晉陵縣令,入朝任職尚書功論郎;出使北齊回國後,出任廷尉正,轉遷太僕卿,領任本邑大中正,中書通事舍人。不久改任廷尉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官尚書左丞。當時陳宣帝剛即位,致力軍國事務,事無巨細都諮詢宗元饒,在御史台號稱稱職。 他轉任御史中丞,管理五禮。當時合州刺史陳裒貪污聲名狼藉,遣使在水邊陸地收集漁獲,又從六郡乞求糧食,百姓苦不堪言。他上表彈劾陳裒獲准,後來吳興太守、武陵王陳伯禮與豫章內史、南康嗣王陳方泰都傲慢放縱,宗元饒亦上奏朝廷之,二人都被罷去官職。 宗元饒個性公平,善於主持法律,通曉故事要旨,官吏犯法、施政不方便民眾及禮儀不足也會及時糾正,獲益良多。他改任貞威將軍、南康內史,提供三千多斛米協助人民赋税,慰問老人,拯救窮困,百姓很依賴他。他為賦稅入朝,朝廷下詔加任散騎常侍、荊雍湘巴武五州大中正。尋很快就以本官再次領授尚書左丞,又出任御史中丞。歷任左民尚書、右衛將軍、領任前將軍,遷轉為吏部尚書。太建十三年(581年)他去世,虛齡六十四,朝廷贈封他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協助喪事。.

新!!: 荆州 (古代)和宗元饒 · 查看更多 »

宗預

宗預(),字德豔,荊州南陽安眾(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國時蜀漢後期重臣,尤其在與東吳的外交上作出了貢獻。.

新!!: 荆州 (古代)和宗預 · 查看更多 »

宇文达

宇文达(),字立久突,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十一子,代奰王。.

新!!: 荆州 (古代)和宇文达 · 查看更多 »

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区)人,東晉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期劉宋開國皇帝。早年出身十分貧寒,劉裕最初為北府將領孫無終的司馬,在孫恩之亂中展現其軍事才能,及後更發起義軍擊敗篡位的桓玄,恢復了東晉政權,並獲得了極高名望,並在不久之後掌握朝權。 劉裕趁南燕内讧之际而出兵滅燕,隨後又平定了盧循之亂,以及消滅了劉毅、諸葛長民及司馬休之等異己,鞏固了在東晉國內的地位。接著又乘後秦内乱而北伐,收復了洛陽及關中地區,受封宋公並得九錫,終篡奪了東晉政權,建立劉宋,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新!!: 荆州 (古代)和宋武帝 · 查看更多 »

宋文帝

宋文帝劉義隆,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宋少帝被廢後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新!!: 荆州 (古代)和宋文帝 · 查看更多 »

對諸葛亮的評價

中國三國時代蜀漢政治人物及軍事家諸葛亮,當時及後世頗有評價和月旦。 《三国演义》神化诸葛亮军事指挥才能,历史上诸葛亮军事功績不如其政治功績。但若以此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则是不恰当的。諸葛亮政治品德忠誠不二、奮鬥精神不畏艱難困苦、人格特色嚴於律己、人生態度積極進取、獻身精神死而後已、領導能力長於協調、管理思想以法為治,無論對於今人治軍治政置業,人生價值取向,都有著現實借鑒意義。 相比起诸葛亮政治功績杰出,其军事功績稍逊,但作为军事家,得到历代兵家认可。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与李靖多次提到诸葛亮治军之法与八阵图,评价极高,并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评选诸葛亮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为武庙十哲。诸葛亮军事著述众多,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贡献。.

新!!: 荆州 (古代)和對諸葛亮的評價 · 查看更多 »

山南东道

山南東道,中国唐朝时设置的道。 唐朝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東部置,為全國十五道之一。採訪處置使治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轄境約當今陝西省秦嶺、華山以南,汶水河、子午河、大巴山和重慶市萬州區、墊江、梁平縣一線以東,河南省伏牛山、桐柏山丘陵以西,自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至湖北省洪湖市長江以北地區。乾元元年(758年)廢。安史之乱後,梁崇义曾经在这里割据。.

新!!: 荆州 (古代)和山南东道 · 查看更多 »

岳阳市

岳阳市(湘语岳阳市区方言:; 赣语平江县南江方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长江从北蜿蜒而过,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武广高铁贯穿其境。总面积14,8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规划面积为84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为83.73平方公里。总人口562.92万。岳阳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中部六省大中城市前十位;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长沙,居同级地市州之首;2014年4月,中国城市等级划分出炉,岳阳位列三线强市。是湖南唯一的国际贸易口岸城市。岳阳矿产资源丰富,矿藏矿点200多处,其中钒矿蓄量居亚洲之冠。岳阳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始源地之一;亦是海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新!!: 荆州 (古代)和岳阳市 · 查看更多 »

岳阳楼

岳阳楼是一座位于中國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之上的古城楼,下临洞庭,前望君山,北倚长江,主要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闻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始称“岳阳楼”。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

新!!: 荆州 (古代)和岳阳楼 · 查看更多 »

岑参

岑参(),荆州江陵县人,郡望南阳,唐朝诗人,宰相岑文本曾孙,边塞诗代表人物,與高適並稱高岑。曾任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

新!!: 荆州 (古代)和岑参 · 查看更多 »

崔弘度

崔弘度(),一名衍,字摩诃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周、隋朝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崔弘度 · 查看更多 »

崔谦

崔谦(),原名士谦,字士逊,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崔谦 · 查看更多 »

巫山县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东、南与湖北省相邻,西接奉节县,北依巫溪县。幅员面积29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9.59万人。.

新!!: 荆州 (古代)和巫山县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荆州 (古代)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荆州 (古代)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疆域史

中国疆域史是關於從古至今中國領土變化過程的歷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夏朝起迄中華民国的秋海棠葉形狀,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的又有改變。 基於中國的疆域不斷變遷,因此中國的領土主張受到爭論,部分領土是否曾經被中國統治,亦存爭議。.

新!!: 荆州 (古代)和中国疆域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历代多有所变更。而且除了中原王朝外,往往还同时存在着許多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其行政区划制度各不相同。.

新!!: 荆州 (古代)和中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中国水军史

中国水军史是中国古代水軍與現代海军的共同歷史。中国历史上最早记录的水战是在公元前570年楚子重在伐吴时用水军攻陷芜湖。早期中国水军主要担负运输职能,尤其是粮草运输。后期为了争夺某些战略要地,水军也开始作为独立的战斗单位。.

新!!: 荆州 (古代)和中国水军史 · 查看更多 »

东汉行政区划

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时确定,基本沿用西汉行政区划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交趾刺史部改名为交州。.

新!!: 荆州 (古代)和东汉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新!!: 荆州 (古代)和三国 · 查看更多 »

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新!!: 荆州 (古代)和三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國志通俗演义》,又稱作《三國志傳》、《三國全傳》、《三國英雄志傳》,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歷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演義以史为据,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講述汉末黃巾之亂至魏、蜀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近百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该书叙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百川书志》。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但也让许多人误以为《三国演义》的内容就是三国正史。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渔有言曰:“演义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

新!!: 荆州 (古代)和三国演义 · 查看更多 »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或三顧草廬是指东汉末年蜀漢君主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諸葛亮的《出師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見”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 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駐軍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后人将其更名为《草庐对》)。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後來的種種攻略皆本於此。.

新!!: 荆州 (古代)和三顧茅廬 · 查看更多 »

九州 (中国)

九州,中国古代的一种地理区划概念,傳說為漢族先民大禹所劃分,故又稱為禹迹。《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及《容成氏》等先秦典籍中均有“九州”区划的记载,但相互之间存有差異。九州概念的产生时间雖有争议,但产生於先秦時期己成為學界的共識。 至汉武帝时,依據《禹贡》九州和《职方》九州,将京畿地区之外的疆域划分为十三個刺史部,但魏晋以后随着行政州份增多以致行政區劃與九州完全脫鉤,《禹貢》九州成为人們理解現實世界的地理座標之一。 “九州”作为一个地理区域范圍,又稱為赤縣神州或十二州,“赤縣神州”一詞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十二州”源自舜将九州改为十二州的传说。九州的范圍東至東海,含遼東地區在內,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遊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西以河西走廊、巴蜀與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嶺南地區。古代九州的地理范圍與古代漢族傳統聚居地區重疊,稱為“華夏九州”或“漢地九州”。.

新!!: 荆州 (古代)和九州 (中国) · 查看更多 »

广州 (古代)

广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州,位於漢族地區南部,其范围曾覆盖今天的广东省和广西北部。.

新!!: 荆州 (古代)和广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新!!: 荆州 (古代)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庞山民

庞山民(),一字仙民,中國东汉末年名士庞德公之子,荆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也有佳名。娶诸葛亮姐。 曹操占据荆州(208年)后,庞山民为曹魏黄门吏部郎。.

新!!: 荆州 (古代)和庞山民 · 查看更多 »

庞德公

庞德公,本名不詳,字尚长(《四库全书·巵林》据《宋书》,《宋書》尚長原指後漢隱士向長,向長其名在《高士傳》即作尚長,《宋書》所謂“尚長之言”正是向長的貧富之論,《四庫全書·巵林》誤),號德公,是中國歷史上东汉末年的名士,荆州南郡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他在襄阳之南的岘山躬耕,和司马徽、诸葛亮、徐庶等为好友。他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他的侄儿庞统为凤雏。拒绝刘表的出仕邀请,在鹿门山隐居,采药而终。.

新!!: 荆州 (古代)和庞德公 · 查看更多 »

交阯之亂

交阯之亂,又稱作「晉吳交阯之爭」,是三國末期在交州發生的一次事件。該事件因吳交阯郡吏呂興在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起事反抗吳國統治而起,適逢蜀漢為曹魏所滅,於是其向曹魏投誠,而引起魏國以及其後的晉朝介入。該事件持續了近十年之久,波及吳國交、廣兩州多地(今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及越南北部),直至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才被吳國集結重兵平定。交、廣分置也因這一事件成為定制並被後世沿用,今越南北部地區開始成為獨立的行政區域。.

新!!: 荆州 (古代)和交阯之亂 · 查看更多 »

庾登之

庾登之(),字元龍,潁川鄢陵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官員,官至江州刺史。東晉中書監庾冰曾孫。庾氏曾被桓溫誣以謀反而被族誅,庾登之祖父庾蘊聞變即服毒酒自殺,然其後代卻得保全。.

新!!: 荆州 (古代)和庾登之 · 查看更多 »

建昌郡

建昌郡,中國西晉時設置的郡,後廢。南朝劉宋時復置僑郡,後來不知所終。.

新!!: 荆州 (古代)和建昌郡 · 查看更多 »

廖化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儉,荊州襄阳郡中盧縣(今湖北省襄阳市)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後期的重要将领。.

新!!: 荆州 (古代)和廖化 · 查看更多 »

伊籍

伊籍(生卒年不詳),字機伯,兗州山陽高平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新!!: 荆州 (古代)和伊籍 · 查看更多 »

张南 (蜀汉)

张南,字文进,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新!!: 荆州 (古代)和张南 (蜀汉) · 查看更多 »

张飞

张飞(),字益德(小说《三国演义》为翼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與關羽並称“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遇刺身亡,蜀汉追谥桓侯,是为西乡桓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張飛与關羽、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粗獷剛烈好酒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很多人误以为张飞字翼德,以为这才跟飞字相协。其实「益」是通假「鷁」,一种会飞的水鸟。.

新!!: 荆州 (古代)和张飞 · 查看更多 »

張允修

张允修(),字嗣弼,號建初,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朝官員。.

新!!: 荆州 (古代)和張允修 · 查看更多 »

張裔

張裔,字君嗣,益州蜀郡成都人。東漢末時益州及三國時蜀漢早期的官員。.

新!!: 荆州 (古代)和張裔 · 查看更多 »

張津 (東漢)

張津(),字子雲,出身於荊州南陽郡的東漢末期官員,官至交州牧《三國志•蜀書八•許麋孫簡伊秦傳•許靖》裴松之--:「子雲名津,南陽人,為交州刺史。」。靈帝駕崩之後,在京城生活的他,成為讓何進和袁紹在未來規劃除掉宦官過程的關鍵人物。接著,受遣到京城以外地帶,先後擔任交阯刺史和交州牧。最後,被部領殺害而死。關於正史記載方面,《三國志》和《後漢書》皆描述其生平,卻無單篇為他而撰的傳記。.

新!!: 荆州 (古代)和張津 (東漢) · 查看更多 »

何無忌

何無忌(),晉代東海郡郯縣人,劉牢之之甥,東晉末年將領。曾與劉裕等起兵討伐篡位的桓玄,後官至江州刺史,在盧循之亂中與徐道覆作戰戰死。.

新!!: 荆州 (古代)和何無忌 · 查看更多 »

侍灵演武

《侍靈演武》是一部由白貓所作,左小權編劇的漫畫作品,於2012年5月開始在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尚漫上連載。 2016年1月宣佈動畫化,並於同年10月開始播放。.

新!!: 荆州 (古代)和侍灵演武 · 查看更多 »

後趙州郡列表

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的南匈奴貴族劉淵麾下,屢立戰功,勢力強盛,控有晉朝的冀州,名義上臣屬於匈奴漢國,實際上已經割據自立。漢昌元年(318年),國丈靳準殺死隱帝劉粲奪權,自立為漢天王。十月,鎮守長安的劉曜北上討伐靳準,族滅靳氏,遷都到長安。與此同時,石勒亦參與討伐靳準,後來試圖挑起城中變亂促其投降的計劃失敗,導致靳明掌權並倒向劉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陽城。光初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稱王,稱趙王元年,史稱後趙。 趙王五年(323年),石勒派石虎攻滅割據青州的曹嶷,盡有青州。六年(324年)後趙擴展至淮河流域,東晉退至淮水之濱,徐州淮水以北陷於後趙。七年(325年)東晉司、兗2州全境及豫州大部全入後趙,太和元年(328年)南侵東晉至淮南及沔水流域一帶。同年劉曜親征洛陽,為石勒所擒;二年(329年)石勒滅前趙,關隴地區大部和弘農、上洛郡等地為後趙所有。次年(330年)石勒稱帝。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從子石虎篡位,335年,遷都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建武四年(338年)燕王慕容皝與後趙帝石虎聯軍滅段部鮮卑,幽州之地全入後趙。史稱後趙強盛之時,「其地南逾淮、漢,東濱於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 石虎在位時期,東晉復奪沔水流域一帶。太寧元年(349年),後趙爆發梁犢領導的雍涼戍卒舉兵,一度攻克後趙長安,有眾40餘萬。石虎卒,其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盡殺石氏子孫及羯胡,控有洛、豫、徐、荊4州及魏尹、廣平郡、冀州南部。次年自立為帝,建立冉魏。與此同時雍、秦2州及汲郡、河內郡、黎陽等為前秦控制,幽、營2州及冀州西部入前燕,青州入段龕,涼州入前涼,朔州復為羌胡佔據,淮南入東晉。後趙僅能控制司隸的襄國郡、并州、兗州、豫州、徐州、荊州、冀州部分地區。永寧二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殺,後趙亡。永興三年(352年)四月,前燕俘虜冉閔,冉魏亡。.

新!!: 荆州 (古代)和後趙州郡列表 · 查看更多 »

來敏

來敏,字敬達,義陽新野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來歙的七代孙,司空來豔之子。.

新!!: 荆州 (古代)和來敏 · 查看更多 »

保静州

保静州,五代十國期間设置的州。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唐溪州三亭县置,治所在今湖南省保靖县。属荆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为羁縻州,为彭氏土司控制,属荆湖北路。元朝初年,改保靖州,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新!!: 荆州 (古代)和保静州 · 查看更多 »

北府军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所创立的一支军队,一開始軍權幾乎只屬於陳郡謝氏家族,后數度易主,並成为東晉中後期及劉宋前期的军队主力。.

新!!: 荆州 (古代)和北府军 · 查看更多 »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新!!: 荆州 (古代)和刘备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新!!: 荆州 (古代)和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义宣

刘义宣(),小字師護,宋武帝刘裕第六子。刘宋宗室,受封為南郡王。劉義宣在宋官至丞相,曾出任荊州刺史達十年,並憑荊州軍力量先後起兵討伐劉劭及反抗宋孝武帝,但最終為孝武帝討伐軍所敗,被殺。.

新!!: 荆州 (古代)和刘义宣 · 查看更多 »

刘义康

劉義康(),小字車子,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南朝宋皇子,宋武帝劉裕第四子,母親是美人王氏。劉義康在劉裕稱帝後受封彭城王,多次在外任刺史,後入朝以司徒掌政,因宋文帝多病,故朝事一度由劉義康獨掌。然而義康行事不顧君臣禮儀,其黨眾更圖推義康登上帝位。宋文帝最終除去其黨眾,義康被逼請外任江州。後義康因涉及孔熙先等謀反之事而被為庶人。宋文帝及後見北魏大舉南侵,兵臨長江北,擔心義康又被人趁機擁立而下令殺死義康。.

新!!: 荆州 (古代)和刘义康 · 查看更多 »

刘牢之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晉北府軍將領。參加了多場戰爭,並在淝水之戰大敗並斬殺前秦將領梁成,助東晉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亦參與接著的北伐行動,後又參與壓制孫恩的叛亂。至晉安帝在位期間,東晉朝廷內亂頻生,劉牢之因率領精銳的北府軍而先後受王恭和司馬元顯倚重,討伐其敵對勢力,但劉牢之先後背叛兩人,令兩人皆兵敗被殺。最終桓玄借助其倒戈消滅司馬元顯後削奪其軍權,令劉牢之再圖叛變,卻被僚屬指責他「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在得不到僚屬支持之下打算帶家屬北走廣陵,卻因以為家屬被桓玄所殺而在路上自殺。.

新!!: 荆州 (古代)和刘牢之 · 查看更多 »

刘表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邹城市)人,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子郁桹侯刘骄的九代孙。刘表身长八尺餘(約1.86米),姿貌温厚伟壮,個性優柔寡斷,但有儒者風範。他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割据軍閥,領有荊楚數千里之地,並先後由漢廷授封官銜「荊州刺史」和「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也是漢末的黨錮名士之一。.

新!!: 荆州 (古代)和刘表 · 查看更多 »

刘诞 (刘宋)

劉誕(),字休文,宋文帝劉义隆第六子,母為殷修華。劉誕官至司空、南兗州刺史,雖在劉劭及劉義宣的兩場動亂中堅定支持兄長孝武帝,然仍遭猜忌,最終遭孝武帝誅殺。.

新!!: 荆州 (古代)和刘诞 (刘宋) · 查看更多 »

周倉

周倉,字元福,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在《山西通志》中也有记载,關西人,本為黃巾賊首領張寶的麾下之將,在黃巾軍潰敗之後落草為寇。漢壽亭侯關羽千里走單騎尋找劉備之時,經過裴元紹的介紹而結識周倉。周倉在隨黃巾軍征戰之時即聽聞過關羽的大名,當即表示要追隨關羽。.

新!!: 荆州 (古代)和周倉 · 查看更多 »

周瑜

周瑜(),字公瑾,人稱「周郎」,庐江舒縣(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著名的東吳勢力重要的將領,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两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與魯肅、呂蒙和陸遜合稱四大都督。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聰明謙虛、氣量寬大、相貌堂堂、精熟音律,傳言「曲有誤,周郎顧」,並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妻子小橋亦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小说《三國演義》裡,作者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將周瑜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之人物。.

新!!: 荆州 (古代)和周瑜 · 查看更多 »

呂範

呂範(),字子衡,汝南細陽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官至大將軍。.

新!!: 荆州 (古代)和呂範 · 查看更多 »

傅亮 (六朝)

傅亮(),字季友,北地郡靈州县(今陝西耀縣東南)人。西晉文學家傅咸玄孫,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官員,也是宋武帝劉裕遺命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在南朝宋官至左光祿大夫、中書監、尚書令。傅亮參與了徐羨之廢黜宋少帝的行動,終被宋文帝降罪誅殺。.

新!!: 荆州 (古代)和傅亮 (六朝) · 查看更多 »

关索

索,字維之,又名花關索,是傳說中關羽与胡氏的第三子,但無任何史料記載。.

新!!: 荆州 (古代)和关索 · 查看更多 »

关羽

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万人敌”。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後,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後來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許都以避其锐。後曹派徐晃前来增援,而东吴背盟,遣陆逊、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景耀三年(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历代推崇,並且視為神衹膜拜,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于其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二爺、關老爺,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民間受《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陈寿撰写之《三国志》,将關羽与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前將軍關羽为五虎之首。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义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新!!: 荆州 (古代)和关羽 · 查看更多 »

元志

元志(),字猛略,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烈帝拓跋翳槐的后裔,内都大官、河间敬公拓跋齐之孙,武川镇将、建阳子拓跋兰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元志 · 查看更多 »

元嵩

元嵩(),字道岳,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任城康王拓跋云第二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元嵩 · 查看更多 »

元遵

元遵(),字世顺,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后裔,淮南僖王元显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元遵 · 查看更多 »

先秦行政区划

先秦行政區劃,範圍是從遠古至秦朝統一九州的這一段時間,由於年代久遠,其地方行政只能大略緒述。而九州是漢族傳統地理區劃,又稱為「漢地九州」。.

新!!: 荆州 (古代)和先秦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回到三國

《回到三國》(Three Kingdoms RPG)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科幻古裝電視劇,2012年TVB Amazing Summer劇集之一, 全劇共25集,由林峯、馬國明及楊怡領銜主演,監製为劉家豪。.

新!!: 荆州 (古代)和回到三國 · 查看更多 »

皇甫覆

皇甫覆(),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人,皇甫真堂侄《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苻坚密谋兼并,欲观审衅隙,乃遣其西戎主簿郭辩潜结匈奴左贤王曹毂,令毂遣使诣邺,辩因从之。真兄典仕苻坚为散骑常侍,从子奋、覆并显关西。辩既至邺,历造公卿,言于真曰:“辩家为秦所诛,故寄命曹王,贵兄常侍及奋、覆兄弟并相知在素。”真怒曰:“臣无境外之交,斯言何以及我!君似奸人,得无因缘假托乎!”乃白暐请穷诘之,暐、评不许。《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秦王坚闻恪卒,阴有图燕之计,欲觇其可否,命匈奴曹毂发使如燕朝贡,以西戎主簿冯翊郭辩为之副。燕司空皇甫真兄腆及从子奋、覆皆仕秦,腆为散骑常侍。辩至燕,历造公卿,谓真曰:“仆本秦人,家为秦所诛,故寄命曹王,贵兄常侍及奋、覆兄弟并相知有素。”真怒曰:“臣无境外之交,此言何以及我!君似奸人,得无因缘假托乎!”白暐,请穷治之;太傅评不许。,前秦、后秦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皇甫覆 · 查看更多 »

王彌

王彌(),東萊郡人。曹魏將領王頎之孫。西晉末年的叛民領袖,後歸附漢國為將,官至大將軍。後因被另一將領石勒所忌而被殺。.

新!!: 荆州 (古代)和王彌 · 查看更多 »

王冲 (南朝)

王冲(),字长深,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齐侍中王僧衍之孙,南梁给事黄门侍郎王茂璋之子,南梁、南陈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王冲 (南朝) · 查看更多 »

王商 (蜀郡太守)

王商,字文表,廣漢郪人。官至東漢蜀郡太守。.

新!!: 荆州 (古代)和王商 (蜀郡太守) · 查看更多 »

王誕

王誕(),字茂世,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末年官員,東晉丞相王導曾孫,祖父是後將軍王恬,其父王混過繼了給王恬兄王悅為其後嗣。王誕早年曾依附司馬元顯勢力,元顯敗後遭流放。回建康後便為劉裕所倚,屢次隨軍。.

新!!: 荆州 (古代)和王誕 · 查看更多 »

王蘊 (劉宋)

王蕴(),字彦深,小字阿答據《南齊書·高帝紀上》及《南史·卷二十三》。《宋書·王景文傳》作「阿益」,琅邪临沂人。南朝宋宁朔将军、湘州刺史。王僧朗的孙子,王彧之兄王楷子。.

新!!: 荆州 (古代)和王蘊 (劉宋) · 查看更多 »

王恭叛亂

王恭叛亂是東晉時期的一段歷史事件,分別於隆安元年(397年)及隆安二年(398年)發生,皆由當時的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主動發起。王恭於第二次叛亂時被擒且被處死,不過至死仍堅持他起兵叛亂是出於他對朝廷的忠心。.

新!!: 荆州 (古代)和王恭叛亂 · 查看更多 »

王敬弘

王裕之(),字敬弘,琅邪臨沂人。東晉荊州刺史王廙曾孫。東晉及南朝宋官員,在宋官至尚書令,但為人不喜歡做官,喜愛山水,晚年長期隱居,屢獲召命也不願再度出仕。.

新!!: 荆州 (古代)和王敬弘 · 查看更多 »

程文季

程文季(),字少卿,新安海寧人《陳書·卷十·列傳第四》:程靈洗字玄滌,新安海寧人也。……子文季嗣。文季字少卿。幼習騎射,多幹略,果決有父風。弱冠從靈洗征討,必前登陷陣。靈洗與周文育、侯安都等敗於沌口,為王琳所執,高祖召陷賊諸將子弟厚遇之,文季最有禮容,深為高祖所賞。永定中,累遷通直散騎侍郎、句容令。世祖嗣位,除宣惠始興王府限內中直兵參軍。是時王為揚州刺史,鎮冶城,府中軍事,悉以委之。《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文季字少卿,幼習騎射,多幹略,果決有父風。靈洗與周文育、侯安都等敗於沌口,為王琳所執,武帝召陷賊諸將子弟厚遇之,文季最有禮容,深見賞。文帝嗣位,除宣惠始興王府限內中直兵參軍。,南北朝南陳官員、將領。 程文季是重安縣公程靈洗的兒子,他自小學習騎射,做事有謀略,當機立斷,有父親的影子。成年後跟隨程靈洗征討,總會衝鋒陷陣;程靈洗與周文育、侯安都等人在沌口遭打敗,被王琳抓獲,陳武帝召來各將領的子弟厚待他們,程文季的禮貌儀容最好,得到武帝欣賞。永定年間,累遷通直散騎侍郎、句容縣令。陳文帝嗣位,除授宣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的府限內中直兵參軍,其時陳伯茂擔任揚州刺史,鎮守冶城,府中的軍事都交託給程文季。天嘉二年(561年)獲授貞毅將軍、新安太守,跟從侯安都東征留異,留異的黨羽向文政佔據新安,他帶領三百名精兵,輕壯前往攻打。向文政派遣侄子向瓚拒守,他大敗向瓚軍隊,向文政於是投降。次年(562年),陳伯茂出鎮東州,程文季任職鎮東府中兵參軍,帶任剡縣縣令。天嘉四年(563年),陳寶應與留異勾結,又伴隨周迪出兵臨川,陳文帝派信義太守余孝頃從海道襲擊晉安,他擔任先鋒,戰無不勝,陳寶應被平定,他的戰功居多,回朝轉任府諮議參軍,領中直兵。之後外任臨海太守,不久搭乘金翅協助父親鎮守郢城。華皎平定,程靈洗及程文季父子皆有防禦功勳,到程靈洗逝世,他接收父親部下,起用為超武將軍,仍然協助防守郢州。程文季個性孝順,雖然因為軍旅除去喪服,出任官職,但他依然悲傷得很消瘦。 太建二年(570年),程文季任職豫章內史,依然擔任將軍,服喪完畢,襲封重安縣公。他伴隨都督章昭達帶領軍隊到荊州攻打西梁蕭巋,蕭巋與北周軍隊製造許多戰艦,放在青泥水中,其時水流急速,章昭達就派程文季和錢道戢乘搭輕舟偷襲,燒毀北周艦隊。章昭達又因蕭巋等兵忪懈,再次派他於夜晚潛入外城,殺傷無數,不久大量周兵攻至,巴陵內史雷道勤戰死,他只能身免,以功加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增食邑五百戶。太建五年(573年),都督吳明徹北伐秦郡,秦郡江濱連接滁水,北齊人放下大柱為木樁作水中欄柵,吳明徹首先派他率領勇猛士卒拔開欄柵,吳明徹帶領大軍從後來到,攻陷秦郡。又另外遣派程文季包圍涇州屠城,攻陷盱眙,再隨吳明徹包圍壽陽。程文季做事謹嚴急刻,治理部下嚴明整齊,攻克的城池,一概在窄河上建堰,工程總會動員數萬人;每次戰事他一定比各將領晚睡早起,到傍晚也不休息,軍中沒有人不佩服他的勤奮;打仗期間也置身前鋒,北齊士兵十分害怕他,稱為「程虎」。因功獲授散騎常侍、明威將軍,增食邑五百戶,又帶任新安內史,進號武毅將軍。太建八年(576年),朝廷任命程文季為持節、都督譙州諸軍事、安遠將軍、譙州刺史,同年又監督北徐仁州諸軍事、北徐州刺史,其他如故。次年(577年),再次跟隨吳明徹北伐,在呂梁設立土堰,至太建十年(578年)春天被北周打敗,在當地囚禁,但授與他開府儀同三司。太建十一年(579年)他從北周逃歸,在渦陽被為邊境地區的官吏抓獲,送到長安,在獄中去世,當時陳後主和北周斷絕來往,不知此事。至德元年(583年)後主得始程文季去世,追贈散騎常侍,讓他的兒子程響襲封重安縣侯,食邑一千戶。.

新!!: 荆州 (古代)和程文季 · 查看更多 »

章陵郡

章陵郡,中国东汉末年的郡。 东汉末年在南阳郡章陵县置章陵郡,治所在章陵县(今湖北省枣阳市南)。汉末与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南阳郡、江夏郡、武陵郡、南郡,并称荆州八郡。蒯越和黄祖的儿子黄射担任过章陵太守。曹操取得荆州后,被废除入南阳郡。 Category:东汉的郡 Category:湖北的郡 Category:襄阳行政区划史.

新!!: 荆州 (古代)和章陵郡 · 查看更多 »

童淵

童淵(生卒年不詳),元曲虛構人物,字雄付,荊州襄陽人,中國漢代知名武術家,擅使槍,人稱蓬萊槍神散人。與并州之李彥是結義兄弟,師承於其義父玉真子,其妻為河北顏家的二小姐顏雨,有一子名童飛,武術為百鳥朝鳳槍。 ‘童渊’曾经被人打伤,大腿处中毒非常深,后来被‘华佗’用刮骨疗毒治好。.

新!!: 荆州 (古代)和童淵 · 查看更多 »

紅巾軍

紅巾軍,又稱作紅軍、紅巾賊,是中國元朝末年起來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因樹立紅旗,頭綁紅巾,故稱作「紅巾」或「紅軍」,又因焚香聚眾,又稱作香軍。.

新!!: 荆州 (古代)和紅巾軍 · 查看更多 »

绿林军

绿林军,指中国新朝末年主要的一支反对王莽政权的军队,由因旱災和蝗災造成的饑民所組成,主力起兵於荊州的綠林山(位於今湖北省京山县)而得名,稱為绿林起义。绿林军的活动几遍大半个中国,影响十分巨大,此后绿林一词成为了中国黑社会的代名词之一。.

新!!: 荆州 (古代)和绿林军 · 查看更多 »

羊祜

羊祜(),字叔子,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曹魏晚期與西晋早期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一代名將。羊祜出身泰山名门望族羊氏家族,家族人才辈出,東漢名臣蔡邕為其外祖父,世代皆有人在朝为官。他的祖父羊续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曾任上党太守;其胞姊羊徽瑜為晉景帝司馬師的皇后。.

新!!: 荆州 (古代)和羊祜 · 查看更多 »

羅尚

羅尚(),字敬之,一名仲,字敬真,襄陽(今湖北襄陽)人。蜀漢巴東太守、西晉陵江將軍羅憲侄。羅尚官至平西將軍,益州刺史,任內正遇成漢叛晉立國,屢次與成漢軍隊交戰。.

新!!: 荆州 (古代)和羅尚 · 查看更多 »

羅憲

羅憲(),字令則,襄陽人。三國後期蜀漢將領,巴東郡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於蜀漢滅亡後投降曹魏,成功抵禦孫吳的入侵,守住入蜀的要衝永安。.

新!!: 荆州 (古代)和羅憲 · 查看更多 »

瓜步之戰

步之战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發生在北魏與劉宋之間的一場反復攻防戰爭。此役雙方均主動向對方境內發動攻擊,最後以北魏撤軍告終。此後南朝各國的勢力開始從淮北向南後撤,直退到長江,也基本奠定了此後南北朝北強南弱的局勢。.

新!!: 荆州 (古代)和瓜步之戰 · 查看更多 »

熊曇朗

曇朗(),豫章南昌人《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熊曇朗,豫章南昌人也,世為郡著姓。曇朗跅弛不羈,有膂力,容貌甚偉。侯景之亂,稍聚少年,據豐城縣為柵,桀黠劫盜多附之。梁元帝以為巴山太守。荊州陷,曇朗兵力稍彊,劫掠鄰縣,縛賣居民,山谷之中,最為巨患。《南史·卷八十·列傳第七十》:熊曇朗,豫章南昌人也,世為郡著姓。曇朗跅弛不羈,有膂力,容貌甚偉。侯景之亂,稍聚少年,據豐城縣為柵,桀黠劫盜多附之。梁元帝以為巴山太守。魏克荊州,曇朗兵力稍強,劫掠鄰縣,縛賣居人,山谷之中,最為巨患。,南北朝南梁官員,於南陳建立初期割據新淦,兵敗被殺。 熊曇朗家族是郡內望族,他個性放蕩不羈,力氣巨大,容貌英偉。侯景之亂時,他聚集少年佔據豐城縣,立下欄柵,附近凶惡奸詐劫的盜賊都依附他,梁元帝任命他以為巴山太守。荊州失陷,熊曇朗的兵力加強,就掠奪鄰縣,綁架居民到山谷中,成為地方禍患。侯瑱鎮守豫章,熊曇朗表面服從,但暗中卻想取代侯瑱;侯方兒推翻侯瑱時,熊曇朗作為其背後謀主,侯瑱敗亡,他獲得很多侯瑱的兵馬。蕭勃跨過山嶺,歐陽頠擔任前軍,他欺騙歐陽頠會一同前往巴山襲擊黃法𣰋;又向黃法𣰋約定一起打敗歐陽頠,說:「事成後給我兵馬武器。」熊曇朗出兵和歐陽頠夾擊,又欺騙他說:「余孝頃打算突然偷襲,需要分一些伏兵。」他就送三百名兵甲協助熊曇朗。到城下即將打仗,熊曇朗假裝向北走,黃法𣰋乘虛而入,歐陽頠失去支援,狼狽退後,他奪取歐陽頠的兵馬武器回歸。其時巴山人陳定也擁兵建寨,熊曇朗假裝以女兒嫁給陳定的兒子,對他說:「周迪、余孝頃不贊同此婚事,需要強兵迎接。」陳定遣派三百精兵和土豪二十人前往,到達後熊曇朗收拾他們,取去馬仗,又開價讓陳定贖回。 紹泰二年(556年),熊曇朗作為南川的武裝首領依例除授游騎將軍,很快擔任持節、飆猛將軍、桂州刺史,領官豐城縣令,歷任宜新、豫章兩郡太守。王琳派李孝欽等人跟隨余孝頃在臨川攻打周迪他也率領部下支援。同年,因功獲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寧遠將軍,封為永化縣侯,食邑一千戶,樂隊一部,並以抵抗王琳的功勳,授平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其他依舊。周文育於豫章攻擊余孝勱,熊曇朗出軍會合,惟周文育失利時他就乘機殺害周文育呼應王琳,奪取周文育的部將,佔據新淦縣,貼著江邊為筑城。王琳東下,陳蒨出兵南川,江州刺史周迪、高州刺史黃法𣰋打算沿河流接應,熊曇朗就據城用軍艦阻攔;周迪和黃法𣰋帶領南中士兵築城圍攻,斷絕他和王琳的通訊。王琳敗走他的黨羽有異心,周迪攻陷新淦城,俘虜部下男女萬多人;熊曇朗隻身逃到村中,被村民斬死,屍體被送回建康,在朱雀觀懸掛,他的家族也不分老少被棄市。.

新!!: 荆州 (古代)和熊曇朗 · 查看更多 »

隆中對

《隆中對》,是指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又稱為《隆中三策》,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后人稱之為《隆中对》,还有一种名稱叫《草庐对》。 根据《三国志》,《隆中對》的發生起始自“凡三往,乃見”等精練文字。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駐軍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市卧龙岗或襄阳市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對》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劉備聽完《隆中對》曾表示“善”,善字可以解释成“不错”,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发现孙权意在荆州,便不再坚持“横跨荆、益”的主张。崔浩说过:“委弃荆州,退据巴蜀……此策之下者也。”,苏洵称:“弃荆州而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有專家稱《隆中对》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吴国的安顾,孙权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田余庆在《再认识》指出:“後人評論諸葛亮及其《隆中對》,由於種種原因,往往出現溢美和回護之詞。《隆中對》中睿智的判斷,有時被賦予先驗的色彩﹔瑜中之瑕,甚至也被認為是美玉的本色。”“《隆中对》所言的自秦川、宛、洛北伐,若不是书生议政,纸上谈兵,就只能是以退为进,虚张声势。”.

新!!: 荆州 (古代)和隆中對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荆州 (古代)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韦操

韦操(),字元节,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东眷,北周、隋朝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韦操 · 查看更多 »

韓延之

韓延之(),字顯宗,南陽赭陽(今河南方城)人。曹魏司徒韓暨的後人。東晉末年及北魏人物,初在東晉仕官,因拒絕支持劉裕而與司馬休之北走後秦,後秦亡後歸北魏,並北魏任職。.

新!!: 荆州 (古代)和韓延之 · 查看更多 »

韓嵩

韓嵩(),字德高,荊州義陽郡(今河南省桐柏縣)人,是東漢末年的治政人物。他在侍奉荊州牧劉表時,曾任別駕、從事中郎。後被劉表疑懷存有貳心,故曾被收監囚禁。劉琮歸降曹操後,被拜為九卿之一的大鴻臚。.

新!!: 荆州 (古代)和韓嵩 · 查看更多 »

荊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漢壽縣(今湖南省常德市東北),東漢末移治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及貴州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邊緣。.

新!!: 荆州 (古代)和荊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荆州

荆州,地理上可以指:.

新!!: 荆州 (古代)和荆州 · 查看更多 »

荆州历史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自从楚国建都自此,乃兵家必争之地,多个政权曾在此建立政权。.

新!!: 荆州 (古代)和荆州历史 · 查看更多 »

荆州市

荆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长江中游两湖平原腹地,1895年《马关条约》开埠,沙市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中国最内陆的一个通商口岸。至20世纪初期开始成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现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和长江重要港口城市、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全国大遗址保护示范区;荆州也是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精细化工产品基地等。荆州市区分为荆州区、沙市区和荆州开发区(国家级),并辖三县(江陵、公安、监利)三市(松滋、石首、洪湖)。.

新!!: 荆州 (古代)和荆州市 · 查看更多 »

荆湖北路

荆湖北路是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 的一个路,首府在江陵府(今荆州市,南宋末年迁于鄂州,今武汉市境内)。由于大部分土地在洞庭湖以北,故而民間也稱呼其為湖北路;後於宋朝滅亡後劃入元朝的湖广行省武昌路。.

新!!: 荆州 (古代)和荆湖北路 · 查看更多 »

荀朗

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也。祖延祖,梁潁川太守,父伯道,衛尉卿。朗少慷慨,有將帥大略,起家梁廬陵王行參軍。《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也。祖延祖,梁潁川太守。父伯道,衛尉卿。朗少慷慨,有將帥大略。,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荀朗的祖父荀延祖是南梁潁川太守,父親荀伯道則是南梁的衛尉卿。他少年性格豪爽,有將帥的謀略,從梁朝廬陵王蕭續的行參軍起家。侯景之亂時,荀朗招攬民眾同行據守巢湖,不屬於任何人。臺城被攻陷後,梁簡文帝密詔授與他雲麾將軍、豫州刺史,下令他和各諸侯王討伐侯景;侯景命令儀同宋子仙、任約等人頻頻征討,荀朗據山立寨固守,宋子仙未能攻破。當時京師饑荒,百姓都逃難到江外謀生,他就招引部隊,贈送衣食給百姓以賑災,於是部隊聚眾到數萬人。侯景在巴陵戰敗,荀朗在濡須攔截侯景,擊敗他的後續部隊。王僧辯東征,荀朗派遣部將范寶勝及和弟弟荀曉率領二千兵士協助。平定侯景後,他又於踟躕山打敗北齊將領郭元建;承聖二年(553年),他帶領萬餘命士兵過江,到宣城郡邊安頓,梁元帝讓他擔任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安南將軍、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但他未赴任,荊州就已經失陷。陳霸先輔政,北齊的蕭軌、東方老入侵,佔領石頭城,荀朗從宣城赴戰,和侯安都等人打敗齊軍。 南陳永定元年(557年),荀朗得賜爵興寧縣侯,食邑二千戶,封他的兄長荀昂為左衛將軍,弟弟荀晷為太子右衛率。很快他伴隨陳蒨在南皖拒守王琳。陳霸先駕崩,宣太后和舍人蔡景歷密不發喪,荀朗的弟弟荀曉在建康暗中探悉,就陰謀率領家兵襲擊。事情敗露,蔡景歷殺死荀曉,同時囚禁荀朗和他的兄弟。陳蒨即位為陳文帝後釋放他們,撫慰荀朗,下令他和侯安都等人防守王琳。王琳敗亡,荀朗遷任使持節、安北將軍、散騎常侍、都督霍晉合三州諸軍事、合州刺史。天嘉六年(565年)他去世,虛歲四十八,贈南豫州刺史,諡壯,兒子荀法尚嗣爵。.

新!!: 荆州 (古代)和荀朗 · 查看更多 »

营阳郡

营阳郡,中国古代的郡,孫吳時始置,南齊時更名為永陽郡,隋廢。.

新!!: 荆州 (古代)和营阳郡 · 查看更多 »

萧颖胄

萧颖胄(),字云长,南朝南兰陵郡(治吴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齐和帝时担任侍中、尚书令。齐高帝从祖弟萧赤斧之子。.

新!!: 荆州 (古代)和萧颖胄 · 查看更多 »

顺阳郡 (西晋)

顺阳郡,中国西晋时时设置的郡。.

新!!: 荆州 (古代)和顺阳郡 (西晋) · 查看更多 »

顾觊之

顧覬之(),字偉仁,吳郡吳縣人。南朝宋官員,官至湘州刺史。在當時以儉素著稱。.

新!!: 荆州 (古代)和顾觊之 · 查看更多 »

袁喬

袁喬(),字彥叔,小字羊,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官員、將領。袁喬也是東漢末郎中令袁渙玄孫,東晉國子祭酒袁瓌子。袁喬長期擔任桓溫屬官,並參與晉滅成漢之戰,成功消滅成漢,但戰後不久即去世。.

新!!: 荆州 (古代)和袁喬 · 查看更多 »

颜师伯

顏師伯(),字長淵,琅邪臨沂人。東揚州刺史顏竣族兄。顏師伯受宋孝武帝重用,在宋官至尚書僕射,並是孝武帝遺命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顏師伯後因與劉義恭、柳元景等謀廢前廢帝而被其誅殺。.

新!!: 荆州 (古代)和颜师伯 · 查看更多 »

褚裕之

褚裕之(),字叔度,《晉書》作褚喻之,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東晉外戚,晉恭思皇后褚靈媛兄,他亦是南朝宋的開國元勳。東晉征北將軍褚裒曾孫。褚裕之在南朝宋官至雍州刺史、征虜將軍。.

新!!: 荆州 (古代)和褚裕之 · 查看更多 »

西城郡

西城郡,中国东汉时设置的郡。.

新!!: 荆州 (古代)和西城郡 · 查看更多 »

西棘阳县

西棘阳县,中国古县名。 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棘阳成为北魏的领地,析棘阳县置西棘阳县和南棘阳县,西棘阳县的县治位于今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古城村一带,而南棘阳县的县治位于前棘阳县。西棘阳县和南棘阳县同属荆州汉广郡。.

新!!: 荆州 (古代)和西棘阳县 · 查看更多 »

襄阳郡

襄阳郡,中国古代的郡。.

新!!: 荆州 (古代)和襄阳郡 · 查看更多 »

討伐董卓之戰

讨伐董卓之战是東漢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組織地方联軍對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长官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参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联軍起了內訌,盟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在董卓被杀后,徐州刺史陶谦、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再次推举朱儁为太师(盟主)讨伐董卓的继承者李傕、郭汜,但李傕一纸诏书将朱儁召回朝廷,第二次讨伐战胎死腹中。.

新!!: 荆州 (古代)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諸葛玄

諸葛玄(),東漢末期人物,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曾為劉表的屬吏。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叔父。.

新!!: 荆州 (古代)和諸葛玄 · 查看更多 »

魏延

魏延(),字文長,荊州義陽郡人,三國時期蜀漢中期重要將領,作戰英勇、並有將略、屢立戰功,深得蜀主劉備信任、丞相諸葛亮重用。於諸葛亮北伐時期出任前軍師,主理北伐時前線戰事之決策。.

新!!: 荆州 (古代)和魏延 · 查看更多 »

魏晉玄學

魏晉玄學,為魏晉時代思想主流,與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當代新儒家皆為中國哲學史之重要脈絡。.

新!!: 荆州 (古代)和魏晉玄學 · 查看更多 »

譙縱

譙縱(),字不詳,巴西南充(今四川南充)人。十六國時期西蜀國建立者。其祖父譙獻之就是成漢司空,於蜀地甚有名望,成漢亡後亦獲招攬入仕東晉。.

新!!: 荆州 (古代)和譙縱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新!!: 荆州 (古代)和诸葛亮 · 查看更多 »

诸葛珪

诸葛--(),字君贡,東漢末年人物,曾任兗州泰山郡丞。 共育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後為東吳大將軍;次子諸葛亮後為蜀漢丞相;幼子諸葛均亦仕蜀漢;次女嫁于襄陽名士庞季;长女嫁於荊州望族子弟蒯祺。 Z諸葛 G珪 Z.

新!!: 荆州 (古代)和诸葛珪 · 查看更多 »

诸葛恪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後遷升為大將軍,官至丞相。孫權臨終,任之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攬軍政,初期籠絡民心,東興之戰勝利頗有眾望,但窮兵黷武、大舉進攻魏國,最終輕敵大敗而回;漸失民心未有反思,仍獨斷專權。最終遭到孫峻刺殺、夷滅三族,死時五十一歲。.

新!!: 荆州 (古代)和诸葛恪 · 查看更多 »

谢晦

謝晦(),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出身陳郡謝氏士族,是東晉太保謝安兄謝據的曾孫。謝晦是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重要官員,後更擔任宋少帝劉義符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謝晦後聯同徐羨之及傅亮廢黜了宋少帝,迎立了宋文帝,並外調為荊州刺史,但不久宋文帝就下詔誅殺徐羨之及傅亮,並出兵討伐謝晦。最終謝晦兵敗被擒,並被處死。.

新!!: 荆州 (古代)和谢晦 · 查看更多 »

費禕

費禕(),字文偉,荊州江夏鄳县(今河南罗山)人,三國時代蜀漢的政治家和將領,官至大將軍。在一次回途的筵會中,被降將郭脩刺殺而亡,死後諡號敬侯。.

新!!: 荆州 (古代)和費禕 · 查看更多 »

贺州市

贺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湘、粤三省区交界。西与桂林市毗邻,南与梧州市相接,北连湖南省永州市,东接广东省清远、肇庆两市。地处桂东北山地与桂东南丘陵区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为山岭连绵的山区,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南部为信都平原区。北有萌诸岭,西北部有都庞岭,南部为大桂山。贺江自北向南纵贯,流经市区,西部有桂江流过市境。全市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202.59万。贺州森林资源丰富,著名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市区北部,被誉为“华南地区的天然氧吧”。.

新!!: 荆州 (古代)和贺州市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該時期的越南受中國的隋、唐等王朝統治,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此一時期的起迄時間,越南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定為603年至939年;另有定為602年-905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隋朝及唐朝統治,並過渡至獨立建國的時期。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勢力,將今越南北部直接置於隋朝的統治之下。621年,唐朝取代隋朝並繼續統治安南,並設置都護府(曾稱作交州總管府、交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等)及節度使等軍政官署,管轄當地。在第三次北屬期間,該地曾爆發多起民變,並受環王國(位於現今越南中、南部)、闍婆(位於爪哇)、南詔國(位於中國西南)的侵擾。到唐末五代時期,曲承裕成為靜海節度使,其後,越南人士逐漸取得自主權力,標誌著第三次北屬時期結束。.

新!!: 荆州 (古代)和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麥城之戰

麥城之戰是一場發生於東漢末年最後一場戰爭,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战争。戰爭結果為孫權佔領荊州,並造成守將關羽父子被俘斬首,蜀漢與東吳關係惡化,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曹魏其間,遭東吳突襲,荊州失陷,手下士卒皆逃離關羽帳下,關羽只剩數百士兵把守麥城。最後,關羽於突圍時遭埋伏,不降孫權而被斬首。.

新!!: 荆州 (古代)和麥城之戰 · 查看更多 »

黃巾軍人物

黃巾軍人物為後漢中平年間參與黃巾之亂的黃巾軍人物,包含正史《三國志》所記載的史實人物及《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

新!!: 荆州 (古代)和黃巾軍人物 · 查看更多 »

黃祖

黃祖(),表字不詳,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之宿將,曾為鐵匠,終任江夏郡太守。 相對於主張擁護劉琮及傾曹操路線政策的蔡瑁、蒯越為首的士族派系,是少數主張擁護長子劉琦並且尚能與傾曹派士族與之抗衡的人。.

新!!: 荆州 (古代)和黃祖 · 查看更多 »

黄忠

黃忠(),字漢升,荊州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三國時蜀漢的著名將領。本為漢末群雄劉表部下中郎將,長沙太守韓玄部將,後成為劉備部將,歷任討虜將軍、征西將軍,官至後將軍,去世後諡號為剛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黃忠与關羽、張飛、馬超、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新!!: 荆州 (古代)和黄忠 · 查看更多 »

黄冈郡

黄冈郡,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郡。 西魏改汉广郡置,治所在百宁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部。属荆州。北周废。 Category:西魏的郡 Category:北周的郡 Category:河南的郡 Category:南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新野县.

新!!: 荆州 (古代)和黄冈郡 · 查看更多 »

黄香

黃香(汉明帝永平十一年至延光元年),字文彊,江夏云梦人(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縣)。東漢時期著名大臣,歷任尚書郎、左丞、尚書令,官至魏郡太守,後被免官。為《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主角。.

新!!: 荆州 (古代)和黄香 · 查看更多 »

龐羲

羲,河南尹河南县(今属河南省洛阳市)人氏,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先后效力于益州牧劉焉、刘璋父子与建立蜀汉的刘备,其女嫁给了刘璋的长子刘循。.

新!!: 荆州 (古代)和龐羲 · 查看更多 »

霍峻

霍峻(),字仲邈,荊州南郡枝江人,三國時期刘备部将。.

新!!: 荆州 (古代)和霍峻 · 查看更多 »

霍弋

霍弋(,卒于271年或以前),字紹先。荊州南郡枝江人,三國時期蜀漢及西晋將領。父親為霍峻,同樣是蜀漢將領。.

新!!: 荆州 (古代)和霍弋 · 查看更多 »

范式 (汉朝)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今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雞黍鎮)人。東漢名士。曾任郡功曹、荆州 (古代)刺史、廬江太守等職。.

新!!: 荆州 (古代)和范式 (汉朝) · 查看更多 »

范泰

范泰(),字伯伦,东晋顺阳山阴人(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范甯之子。.

新!!: 荆州 (古代)和范泰 · 查看更多 »

蜀汉

蜀漢(221年-263年,自稱季漢)為中国历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於221年由昭烈帝稱帝開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共經過43年,二帝統治。漢昭烈帝劉備、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為蜀漢建國、北伐奠定基礎。 刘备以延续汉代劉氏皇室政权,称国号为“漢”,自稱「季漢」。不過,魏晉政權皆不承認季漢政權承繼漢室、國號為「漢」,而因其主要領土古稱蜀地,而稱之為「蜀」,「蜀」遂成為其俗稱。由於季漢為曹魏所滅亡,晉又取代魏國,所以《三國志》作者陳壽(季漢出身,季漢滅亡後仕西晉)為保持政治正確,以「蜀」稱呼其國號,而不使用正式國號「漢」;資治通鑑稱其為「漢」。後來歷史為區別西漢和東漢,稱劉備政權為「蜀漢」、「季漢」。.

新!!: 荆州 (古代)和蜀汉 · 查看更多 »

蜀漢行政區劃

蜀漢行政區劃,大體上沿習了東漢以來的州、郡及縣政區制度。蜀漢的疆域北至秦嶺一帶;東與孫吳相鄰於長江三峽;南至雲貴高原一帶,西南伸入今緬甸境內。.

新!!: 荆州 (古代)和蜀漢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郝姓

郝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7位。.

新!!: 荆州 (古代)和郝姓 · 查看更多 »

胡僧祐

胡僧祐(),字願果,南陽冠軍人《梁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四十》:胡僧祐字願果,南陽冠軍人。少勇決,有武幹。仕魏至銀青光祿大夫,以大通二年歸國,頻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節、超武將軍、文德主帥,使戍項城。城陷,復沒于魏。中大通元年,陳慶之送魏北海王元顥入洛陽,僧祐又得還國,除南天水、天門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讀書,不解緝綴。然每在公宴,必強賦詩,文辭鄙俚,多被嘲謔,僧祐怡然自若,謂己實工,矜伐愈甚。《南史·卷六十四·列傳五十四》:胡僧佑字願果,南陽冠軍人也。少勇決,有武幹。仕魏位銀青光祿大夫。以大通三年避爾朱氏之難歸梁。頻上封事,武帝器之,拜文德主帥,使戍項城。魏克項城,因入北。中大通元年,陳慶之送魏北海王元顥入洛陽,僧佑又歸梁,徐南天水、天門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讀書,愛緝綴,然文辭鄙野,多被嘲謔,而自謂實工,矜伐彌甚。,南北朝北魏、南梁官員。 胡僧祐年少勇敢果斷,有武功才能,在北魏擔任銀青光祿大夫,大通二年(528年)回到南梁,經常上奏奏章,令梁武帝器重他,拜假節、超武將軍、文德主帥,防守項城。項城失陷,他被北魏俘虜,至中大通元年(529年),陳慶之送回北魏北海王元顥到洛陽時他又可以回國,除授南天水、天門二郡太守,有德政。胡僧祐喜歡讀書,但不理解文辭意義,然而他每次在宴會中總會強行賦詩,文辭粗俗被嘲笑,胡僧祐神色自若,稱自己有實力,愈來愈誇耀自己。之後他在蕭繹處擔任鎮西錄事參軍,侯景作亂,西邊沮蠻反叛,蕭繹命令胡僧祐征討,並要求殺死當地渠帥,他勸諫蕭繹不要這樣做,就被判忤旨入獄。大寶二年(551年),侯景入侵荊陝,在巴陵包圍王僧辯,於是蕭繹釋放胡僧祐,拜任假節、武猛將軍,封新市縣侯,命令他支援。臨行前他對兒子說:「你可以開兩扇門,一扇紅色,另一扇白色。吉利的話我從紅門進屋,我死了就從白門抬入屋,我不打勝仗不會回家。」蕭繹聽說後認為他很豪邁。胡僧祐到達楊浦,侯景派部將任約率領五千名精兵據守白塉,遙遠等待之。他抄岔道西上,任約認為他怕自己而退後,立刻追趕,在南安芊口,對胡僧祐說:「吳兒,為何你不投降?走到哪兒去。」他不理睬任約,偷偷退卻,至赤砂亭適逢陸法和到達,二人一同擊破任約,擒拿任約到江陵,侯景得知後逃去。蕭繹任用胡僧祐為侍中、領軍將軍,回到荊州。 其後他拜任領軍將軍,積累許多財物,所得的儀仗經常放在齋中,對自己自娛。別人說:「這是羽儀,你名聲隆重,不應這樣。」他回應:「我喜歡這樣,不用見怪。」出遊時亦隨身攜帶儀仗,別人都笑他。承聖二年(553年),胡僧祐進官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其他依舊。西魏入侵,朝廷任命他僧祐為都督城東諸軍事。魏軍四面攻至,同時出擊,他親自抵擋箭和垒石,日夜督戰,獎勵士兵,賞罰分明,各人都被感動,願意拼死一戰,所向披靡,敵軍不敢前進。不久他中流矢逝世,虛歲六十三,梁元帝知道後趕過去哭泣,於是內外惶恐,城池陷落。.

新!!: 荆州 (古代)和胡僧祐 · 查看更多 »

郢州

郢州,可以指:.

新!!: 荆州 (古代)和郢州 · 查看更多 »

郭虚己

郭虚己(),字虚己,唐玄宗年间将官,官终剑南节度使。高祖父隋骁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郭昶,曾祖父泾州刺史朔方道大总管赠荆州都督郭澄,祖父朝散大夫太子洗马郭琰,父朝议大夫赠郑州刺史郭义。颜真卿《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并序》.

新!!: 荆州 (古代)和郭虚己 · 查看更多 »

郑系

郑系,十六国后赵、冉魏政治人物。.

新!!: 荆州 (古代)和郑系 · 查看更多 »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战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勝多的战爭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之戰,也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後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協議結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军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在之後10年占领了荆州(兩湖)和益州(四川)大片土地,建立了蜀漢。.

新!!: 荆州 (古代)和赤壁之戰 · 查看更多 »

赵云

趙雲,字子龍,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蜀漢千古名將,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劉禪。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箕谷失利後自請貶為鎮軍將軍。故后追諡曰順平侯,是为永昌亭顺平侯。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新!!: 荆州 (古代)和赵云 · 查看更多 »

薛元嗣

薛元嗣,名伯孙,字元嗣,以字行,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出自河东薛氏南祖,北魏河东康王薛安都之子,南齐、南梁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薛元嗣 · 查看更多 »

關氏 (關羽女)

氏,名不詳,漢末三國時劉備麾下將領關羽之女。.

新!!: 荆州 (古代)和關氏 (關羽女) · 查看更多 »

董和

董和(生卒年不詳),字幼宰,東漢荊州南郡枝江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

新!!: 荆州 (古代)和董和 · 查看更多 »

蒯恩

蒯恩(),字道恩,蘭陵承縣人。東晉末年將領,參與多場重要戰事如孫恩盧循之亂、劉裕北伐等。後在護送劉義真從關中東還時敗於夏軍被俘,死在北方。.

新!!: 荆州 (古代)和蒯恩 · 查看更多 »

邓州 (隋朝)

邓州,中国隋朝时设置的一个州。 开皇七年(587年)改荆州为邓州,治所在穰县(今河南省邓州市)。唐朝乾元时,全国废郡,改南阳郡为邓州。户四万三千五十五,口十六万五千二百五十七。下辖六县:穰县、南阳县、向城县、临湍县、内乡县、菊潭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伏牛山以南的丹江、白河、湍河流域等地。 五代十国后汉时,临湍县改临濑县,北宋初年废县。北宋末的崇宁年间,户一十一万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九万七千五百五十。下辖五县:穰县、南阳县、内乡县、顺阳县、淅川县。因邓州位于南北交通要道,是防守荆州、襄州的要地。南宋时,南宋与金国争夺激烈。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州领3县:新野县、内乡县、淅川县。清朝时,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1913年,邓州改为邓县。.

新!!: 荆州 (古代)和邓州 (隋朝) · 查看更多 »

蔡允恭

蔡允恭,唐代荊州江陵人。隋朝、唐朝时官员。贞观时期十八学士之一。 祖父蔡点为梁尚书仪曹郎、南兖州别驾。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曾在隋朝當官,歷任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隋煬帝寫好的詞賦,多令其諷誦之。煬帝死後,相繼被宇文化及、竇建德延攬。入唐以後,為文學館學士。貞觀初年,除太子洗馬,為十八學士之一。唐太宗嘗覽周武帝所撰《三局象經》,不能看懂,有人說蔡允恭能懂,蔡則向唐太宗表示“少通其略,老乃忘”。著作有二十卷,今存詩一首。.

新!!: 荆州 (古代)和蔡允恭 · 查看更多 »

蔣琬

蔣琬(),字公琰,三國時代蜀漢的重臣,是劉敏、潘濬表兄。荊州零陵湘鄉(今湖南省双峰縣)人,蜀汉四英之一。初随刘备入蜀,诸葛亮卒后封大将军,辅佐刘禅,主持朝政,统兵御魏。采取闭关息民政策,国力大增。官至大司马,蜀漢安阳亭侯,諡號恭。.

新!!: 荆州 (古代)和蔣琬 · 查看更多 »

臨賀郡

临贺郡,中国古代的郡。.

新!!: 荆州 (古代)和臨賀郡 · 查看更多 »

臨江郡

臨江郡,中國東漢末年曹操於南郡設置的郡。《宋書·州郡志》記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分南郡枝江縣以西置臨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年)為劉備所併,臨江郡隨後被併入宜都郡中,僅存在3年。實際轄有枝江、夷陵、巫縣、秭歸4縣,屬荊州管轄。 Category:汉朝的郡 Category:三国的郡.

新!!: 荆州 (古代)和臨江郡 · 查看更多 »

蕭寶攸

蕭寶攸(),字智宣,齊明帝蕭鸞第九子,母为管淑妃。.

新!!: 荆州 (古代)和蕭寶攸 · 查看更多 »

蕭退

蕭退(),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追尊梁文帝萧顺之之孙,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荆湘雍梁益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鄱阳王忠烈王萧恢之子。.

新!!: 荆州 (古代)和蕭退 · 查看更多 »

长坂坡之战

长坂坡之战发生于中国东汉末年,曹操軍在荆州当阳附近的长坂坡追擊劉備軍。赤壁之戰之前哨戰。.

新!!: 荆州 (古代)和长坂坡之战 · 查看更多 »

长沙郡

长沙郡,中國秦朝至唐朝時設置的的一個郡。.

新!!: 荆州 (古代)和长沙郡 · 查看更多 »

苻雄

苻雄(),字元才,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十六国時前秦的开国元勋、宗室。苻洪之幼子,景明帝苻健之弟,屡建军功,官至丞相,曾參與抵抗東晉將領桓溫發動的北伐戰爭。.

新!!: 荆州 (古代)和苻雄 · 查看更多 »

苻暉

苻晖(),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人物,前秦天王苻坚的儿子。 357年,前秦天王苻坚封弟弟苻融为阳平公,苻双为河南公,儿子苻丕为长乐公,苻晖为平原公,苻熙为广平公,苻睿为钜鹿公。380年,苻坚任命平原公苻晖为都督豫、洛、荆、南兖、东豫、阳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豫州牧,镇守洛阳。丁零人翟斌起兵背叛前秦,在洛阳攻打苻晖,苻晖让武平武侯毛当讨伐翟斌。慕容凤和丁零联合,斩杀了毛当。384年正月初二,慕容垂抵达洛阳,平原公苻晖听说他杀了毛当、苻飞龙,把慕容垂拒之门外。洛阳失陷后,苻晖率领洛阳、陕城兵众七万回到了长安。苻坚听说西燕慕容冲逼近长安,派抚军大将军苻方戍守骊山,命平原公苻晖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率军五万抵抗慕容冲。慕容冲与苻晖在郑西交战,大败苻晖。385年,苻晖多次被西燕慕容冲打败,苻坚责备他:“你是我有才能的儿子,带领众多的兵众与白虏小儿作战,反而屡屡失败,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三月,苻晖愤恨自杀,谥号悼(平原悼公)。.

新!!: 荆州 (古代)和苻暉 · 查看更多 »

陸子隆

子隆(),字興世,吳郡吳縣人《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陸子隆字興世,吳郡吳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起家東宮直後。侯景之亂,於鄉里聚徒。是時張彪為吳郡太守,引為將帥。彪徙鎮會稽,子隆隨之。及世祖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世祖義之,復使領其部曲,板為中兵參軍。歷始豐、永興二縣令。《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陸子隆字興世,吳郡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侯景之亂,於鄉里聚徒。時張彪為吳郡太守,引為將帥,仍隨彪徙鎮會稽。及文帝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文帝義之,復使領其部曲。,南梁、南陳官员。 陸子隆的祖父陸敞之是南梁嘉興縣令,父親陸悛則是南梁的封氏縣令。陸子隆年少慷慨大方,立志建立功名,以東宮直後起家。侯景之亂時,他在家鄉聚集群眾,當時的吳郡太守張彪引薦為將領;張彪徙任會稽太守,陸子隆跟隨。陳蒨討伐張彪,張彪的將領沈泰、吳寶真和申縉等人都投降,唯有陸子隆力戰到底,最終失敗。陳蒨欣賞他的忠義,給他繼續率領部下,任命為中兵參軍,歷任始豐、永興二縣縣令。 陳蒨嗣位為陳文帝,陸子隆領兵保衛宮殿,很快就隨侯安都於柵口拒守王琳。王琳平定後,授為左中郎將。天嘉元年(560年),他受封益陽縣子,食邑三百戶,外任高唐郡太守;次年(561年)除授明威將軍、廬陵太守。當時周迪據臨川造反,東昌縣人脩行師和應,率兵攻打陸子隆,勢力巨大。陸子隆在外邊安排伏兵,城門則緊閉示弱。脩行師部隊來到就兩邊夾擊,脩行師大敗投降,他准許並送脩行師到京師。天嘉四年(563年),周迪引導陳寶應從臨川出兵,他跟隨都督章昭達討伐周迪。周迪退兵,二人跨越東興嶺征伐陳寶應。官軍至建安郡後他負責管理本郡。陳寶應據守建安的湖邊抵抗官軍,他和章昭達各自據守營地,章昭達先和敵軍戰鬥,失利而失去戰鼓和號角。陸子隆知道後率兵支援,擊敗叛軍,取回章昭達失去的羽儀甲仗。晉安平定,他的功勞最大,遷任假節、都督武州諸軍事,仍然為將軍如故,不久改封朝陽縣伯,食邑五百戶。陳廢帝即位,進號智武將軍,加員外散騎常侍,其餘依舊。 華皎據湘州叛陳,考慮陸子隆駐守重鎮,因此覺得憂患,頻頻派使節召喚投靠,他不願意,於是華皎派兵攻打,又未能攻克。華皎於郢州被打敗,他出兵偷襲華皎後部,和官軍會合。陸子隆獲授職持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武州諸軍事,進爵朝陽縣侯,增食邑到七百戶。不久遷任都督荊信祐三州諸軍事、宣毅將軍、荊州刺史,依然為持節、常侍。其時荊州新設立,治所在公安縣,城池不穩固,他修建城郭,安抚笼络人民,得到民心,號稱稱職。任職三年後,居民都上表請求立碑讚頌他的功績,朝廷准許。太建元年(569年),進號雲麾將軍,次年(570年)去世,虛歲四十七。贈散騎常侍,諡威,子陸之武嗣爵。.

新!!: 荆州 (古代)和陸子隆 · 查看更多 »

陈震 (三国)

陳震(),字孝起,荊州南陽人,三國时期蜀漢官吏。.

新!!: 荆州 (古代)和陈震 (三国) · 查看更多 »

陆元方

陆元方(),字希仲,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武周官员,两度出任宰相。.

新!!: 荆州 (古代)和陆元方 · 查看更多 »

柳元景

柳元景(),字孝仁,河東解縣(今山西运城解州鎮)人。南朝宋軍事人物,曾參與元嘉北伐、討伐劉劭及劉義宣等戰事,屢建功勳。官至尚書令,並成為宋前廢帝顧命大臣,但因圖謀廢黜前廢帝而被誅殺。.

新!!: 荆州 (古代)和柳元景 · 查看更多 »

李严 (蜀汉)

李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三国时期荊州南陽郡(治今河南省南陽市)人,蜀汉的將領和重臣,与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托孤大臣;後因北伐延誤糧草押運推卸責任,被貶為庶民。在諸葛亮病逝後,認為自己不會再被起用,憂憤病死。.

新!!: 荆州 (古代)和李严 (蜀汉) · 查看更多 »

李勝

李勝(),字公昭,荊州南陽人。父親李休曾是張魯部下,張魯投降曹操後先後在東漢和曹魏任職。李勝亦是曹魏官員,是大將軍曹爽的黨羽。.

新!!: 荆州 (古代)和李勝 · 查看更多 »

李神俊

李神俊(),名挺,小名提,字神俊,以字行,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北魏辅国将军、荆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泾阳昭子李佐的儿子,北魏、东魏的官员。.

新!!: 荆州 (古代)和李神俊 · 查看更多 »

李豐 (蜀漢)

李豐,中國三國時荊州南陽郡(治今河南省南陽市)人,蜀漢官員。李嚴之子。.

新!!: 荆州 (古代)和李豐 (蜀漢) · 查看更多 »

杜崱

杜崱(),京兆杜陵人《梁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四十》:杜崱,京兆杜陵人也。其先自北歸南,居於雍州之襄陽,子孫因家焉。祖靈啓,齊給事中。父懷寶……官至驍猛將軍、梁州刺史。……崱卽懷寶第七子也。幼有志氣,居鄉里以膽勇稱。釋褐廬江驃騎府中兵參軍。世祖臨荊州,仍參幕府,後爲新興太守。《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杜崱,京兆杜陵人也。其先自北歸南,居於雍州之襄陽,子孫因家焉,父懷寶……嶷位西荊州刺史……崱,嶷弟也。幼有志氣,居鄉里以膽勇稱,後為新興太守。,南北朝南梁官員。 杜崱家世從北邊歸南,定居雍州襄陽,祖父杜靈啓是南齊給事中,父親杜懷寶則是南梁的驍猛將軍、梁州刺史。他少年有志氣,在家鄉以勇敢聞名,最初釋褐廬江驃騎府中兵參軍。蕭繹到荊州,他加入幕府,後擔任新興太守。太清二年(548年),他跟隨岳陽王蕭詧侵犯荊州,蕭繹與他有交情,秘密邀請他歸順。杜崱與兄長杜岸、弟弟杜幼安、侄子杜龕連夜等夜歸順,蕭繹任命他為持節、信威將軍、武州刺史,不久遷官宣毅將軍,領鎮蠻護軍、武陵內史,封枝江縣侯,食邑一千戶。蕭繹下令他伴隨王僧辯東討侯景,在巴陵遇上侯景攻打,但數十日攻不下而逃遁,杜崱因此獲加侍中、左衛將軍,進爵為枝江縣公,增食邑五百戶,仍然隨著僧辯追擊侯景到石頭城,兩軍於橫嶺爭持。戰事開始,侯景親自帶領精兵作戰;杜崱從嶺後橫截,令侯景大敗,東奔晉陵,杜崱佔據石頭城。侯景平定後,加散騎常侍、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增加食邑千戶。 同月,北齊將領郭元建在秦郡攻打秦州刺史嚴超遠,王僧辯下令杜崱支援,而陳霸先亦從歐陽會合,和郭元建在士林作戰。陳霸先令弓箭手射箭,郭元建部下後退,杜崱就因驅使士兵攻擊,大破北齊軍隊,斬首級萬多人,生擒千餘人,郭元建聚集餘眾逃走。當時蕭繹於江陵抓獲王琳,王琳的長史陸納等人在長沙反叛,蕭繹徵任他與王僧辯共同討伐。承聖二年(553年),他和陸納在車輪交戰,大勝陸納軍隊,取得兩個城池,陸納等人避走保住長沙,杜崱就圍攻當地。之後陸納投降,杜崱又和王僧辯於硤口西征武陵王蕭紀,平定並鎮守當地,於是旋,遇病去世。朝廷追贈車騎將軍,加鼓吹一部,諡武。.

新!!: 荆州 (古代)和杜崱 · 查看更多 »

桓玄

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名將桓溫之子,東晉末期桓楚政權建立者。曾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佔據荊江廣大土地,後更消滅了掌握朝政的司馬道子父子,掌握朝權。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個月後劉裕就舉義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但後再遭西討的義軍擊敗。試圖入蜀途中遇上護送毛璠靈柩的費恬等人,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因曾襲父親「南郡公」之爵,故世稱「桓南郡」。.

新!!: 荆州 (古代)和桓玄 · 查看更多 »

桓谦

桓謙(),字敬祖,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末期人物,車騎將軍桓沖次子。在晉官至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桓楚時官至侍中、衞將軍。桓玄死後,桓謙仍然抵抗東晉,並於失敗後出奔後秦。後又因支持西蜀王譙縱對抗東晉而入蜀,終在西蜀的軍事行動下而再度與東晉作戰,被劉道規擊敗,被殺。.

新!!: 荆州 (古代)和桓谦 · 查看更多 »

桓振

桓振(),字道全,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末期人物,征西將軍桓豁孫,冠軍將軍桓石虔之子。桓玄敗死後繼續領導桓楚餘眾對抗東晉,終因兵敗被殺。.

新!!: 荆州 (古代)和桓振 · 查看更多 »

楊肇

楊肇,字秀初,滎陽人,曹魏肅侯楊暨之子、西晉荊州刺史、戴侯、折衝將軍,封東武伯。山濤稱其有才能。.

新!!: 荆州 (古代)和楊肇 · 查看更多 »

樊猛

樊猛(),字智武,南陽湖陽人《陳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樊)猛字智武,毅之弟也。幼俶儻,有幹略。既壯,便弓馬,膽氣過人。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虜短兵接,殺傷甚眾。臺城陷,隨兄毅西上京,累戰功為威戎將軍。梁南安侯蕭方矩為湘州刺史,以猛為司馬。會武陵王蕭紀舉兵自漢江東下,方矩遣猛率湘、郢之卒,隨都督陸法和進軍以拒之。時紀已下,樓船戰艦據巴江,爭峽口,相持久之,不能決。法和揣紀師老卒墯,因令猛率驍勇三千,輕舸百餘乘,衝流直上,出其不意,鼓譟薄之。紀眾倉卒驚駭,不及整列,皆棄艦登岸,赴水死者以千數。時紀心膂數百人,猶在左右,猛將部曲三十餘人,蒙楯橫戈,直登紀舟,瞋目大呼,紀侍衛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動。猛手擒紀父子三人,斬於中,盡收其船艦器械。以功授游騎將軍,封安山縣伯,邑一千戶。仍進軍撫定梁、益,蜀境悉平。軍還,遷持節、散騎常侍、輕車將軍、司州刺史,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二千戶。《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樊毅字智烈,南陽湖陽人也。祖方興,梁散騎常侍、司州刺史、魚復縣侯。父文熾,梁散騎常侍、東益州刺史、新蔡縣侯。……毅弟猛字智武,幼俶儻,有幹略。及長,便弓馬,膽氣過人。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侯景軍短兵接戰,殺傷甚眾。台城陷,隨兄毅西上。梁南安侯方矩為湘州刺史,以猛為司馬。會武陵王紀舉兵自漢江東下,方矩遣猛隨都督陸法和進軍拒之。猛手禽紀父子三人,斬於䑽中,盡收其船艦器械。以功封安山縣伯。進軍撫定梁、益。還遷司州刺史,進爵為侯。,南梁、南陳官员。 樊猛的祖父樊方興是梁朝的散騎常侍、司州刺史、魚復縣侯,父親樊文熾則是梁朝的散騎常侍、東益州刺史、新蔡縣侯,兄長侍中、逍遙郡公樊毅。樊猛少年卓越不凡,有才幹,長大後懂得弓箭騎馬,膽量過人。青溪之戰,樊猛日夜和侯景軍對戰,殺傷很多侯景軍隊的士兵。臺城失陷,他跟隨兄長樊毅西上,累積戰功為威戎將軍。梁朝南安侯蕭方矩擔任湘州刺史,任用樊猛為司馬,當時武陵王蕭紀舉兵從漢江東下,蕭方矩派遣他帶領湘州和郢州的士兵,跟隨都督陸法和進軍拒守。蕭紀的樓船戰艦佔據巴江,兩軍在峽口爭持不下,陸法和猜度蕭紀士兵老弱,因此命令樊猛率領三千名驍勇,乘搭輕舟逆流而上,出其不意,鼓譟進迫,蕭紀部下倉卒受驚,來不及整理行列,棄船上岸,浸死者以千計。蕭紀心腹數百人仍然在左右,樊猛的部曲三十多人持矛盾直接登上蕭紀的船隻,瞪大眼睛大叫,蕭紀的侍衛都後退,一起躺卧不敢行動。樊猛親自擒拿蕭紀父子,於大船斬首,沒收船艦器械,他亦因功授游騎將軍,封安山縣伯,食邑一千戶。仍然進軍安撫梁州、益州,蜀地平定。軍對回來後遷任持節、散騎常侍、輕車將軍、司州刺史,進爵為安山縣侯,增食邑到二千戶。 南陳永定元年(557年),周文育等人在沌口打敗仗,被王琳俘虜,王琳乘勝攻打南中各郡,派樊猛與李孝欽等人進攻豫章的周迪,戰敗被周迪捉拿,很快就逃回王琳處。王琳敗亡,他回朝,在天嘉二年(561年)獲授通直散騎常侍、永陽太守,遷任安成王府司馬。光大元年(567年),樊猛任職壯武將軍、廬陵內史,至太建初年遷轉為武毅將軍、始興平南府長史,領任長沙內史,不久隸屬章昭達西征江陵,偷襲周軍船艦,因功封富川縣侯,食邑五百戶。其後他歷位散騎常侍,遷使持節、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宣遠將軍、荊州刺史,入朝官位左衛將軍。陳後主即位,增加他的食邑到一千戶,其餘如故。至德四年(586年),樊猛獲授使持節、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忠武將軍、南豫州刺史;隋朝將領韓擒虎渡江時他在建康,第六子樊巡代行南豫州事務,韓擒虎進軍攻陷當地,擒拿樊巡和其家屬,當時樊猛和左衛將軍蔣元遜領青龍八十艘為水軍於白下巡邏,防禦隋朝的六合兵,後主知到樊猛的妻子在隋軍中,害怕他有異心,打算讓任忠取代,但發現難以傷害樊猛心意,就終止此事,禎明三年(589年)南陳滅亡,樊猛入隋朝。.

新!!: 荆州 (古代)和樊猛 · 查看更多 »

樂廣

樂廣(),字彥輔,南陽淯陽人。西晉時期官員,官至尚書令,在當時聲望很高,故亦稱樂令。八王之亂期間因被司馬乂懷疑叛投司馬穎而憂死。.

新!!: 荆州 (古代)和樂廣 · 查看更多 »

樂進

樂進(),字文謙,兖州陽平郡衛國縣(今山東省莘縣)人,東漢末年曹操重要將領,五子良將中最先跟隨曹操。在袁氏討伐的戰役中表現出色,每戰都率先到達戰場,經常立下戰功;逝世后,諡曰威侯。.

新!!: 荆州 (古代)和樂進 · 查看更多 »

檀道济

檀道济(),祖籍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南朝宋之名将,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檀韶、檀祗之弟。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亦屢立功勳,卻引來宰相劉義康與宋文帝的猜忌,最終被兩人下令誅殺。.

新!!: 荆州 (古代)和檀道济 · 查看更多 »

武士彠

武士(,),字信明,隋末唐初官员,是随李渊在晋阳起兵的功臣,亦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父亲,死後諡號魏忠孝王。.

新!!: 荆州 (古代)和武士彠 · 查看更多 »

武寧郡

武宁郡,中国古代的郡。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桓玄以蛮户设置武宁郡,隶属于荆州。治所在乐乡县(今湖北省钟祥市西北六十六里乐乡关)。後属刘宋、南齐、南梁,后来治编县(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北)。西魏、北周为鄀州治。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废武宁郡。.

新!!: 荆州 (古代)和武寧郡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荆州 (古代)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毛玠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東漢末年人物,主要效力於曹操掌握下的東漢朝廷。.

新!!: 荆州 (古代)和毛玠 · 查看更多 »

江州 (西晉)

江州是中国西晉时设立的一个州,包括今天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的部分。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有大臣上奏,以荊、揚二州疆土廣遠,統理尤難,建議分置新州以便管理。晉惠帝從揚州分出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荆州分出武昌、桂陽、安成,合10郡置江州,以今江西省九江市為治所。江州之名係因江水之名而來,諸葛亮孫諸葛京曾於西晉任江州刺史。 東晉咸康六年徙治尋陽縣(今湖北黃梅縣西南),东晋王朝偏安江左,以建康为都城,以扬州、荆州和江州为军事重镇,常使大将居之。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 南朝宋升明元年徙治柴桑縣(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南朝梁太平二年徙治南昌縣,陳天嘉初夏徙治湓口城(今江西九江市)。 後來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轄境縮小。唐朝以後,江州成為二級行政區劃。.

新!!: 荆州 (古代)和江州 (西晉) · 查看更多 »

江会郡

江会郡,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郡。 北周天和五年(570年)改开江郡置,治所在新浦县(今重庆市开县西南)。属荆州。辖境约当今重庆市开县、万州区等部分地区。建德五年(576年)废。 Category:北周的郡 Category:重庆的郡.

新!!: 荆州 (古代)和江会郡 · 查看更多 »

江陵府

江陵府,唐朝时设置的府。 武德初年,全国郡改州,南郡改为荆州。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州改郡,荆州改为江陵郡。758年,全国郡改州,仍为荆州。上元元年(760年),号南都,升为江陵府。二年罢都,是年又号南都。寻罢都。户三万三百九十二,口十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下领八县:江陵县、枝江县、当阳县、长林县、石首县、松滋县、公安县、荆门县。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省)。辖境约当今湖北省枝江市以东,潜江市以西,荆门、当阳二市以南地区。 五代为南平国都,北宋为荆湖北路治所。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改为荆南府,淳熙中复改江陵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荆南府路,大德中改为江陵路,天历二年(1329年)改为中兴路。.

新!!: 荆州 (古代)和江陵府 · 查看更多 »

江陵郡

江陵郡,唐朝设置的郡。 武德初年,全国郡改为州,南郡改为荆州。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州改为郡,荆州改为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全国郡改州,仍为荆州。上元元年(760年),号南都,为江陵府。二年罢都,是年又号南都。寻罢都。户三万三百九十二,口十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下领七县:江陵县、枝江县、当阳县、长林县、石首县、松滋县、公安县。.

新!!: 荆州 (古代)和江陵郡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荆州 (古代)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河東郡 (中國)

河東郡,中國古代的郡。.

新!!: 荆州 (古代)和河東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沈君高

沈君高(),字季高,吳興人《陳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書。父巡,素與高祖相善,梁太清中為東陽太守。侯景平後,元帝徵為少府卿。荊州陷,蕭詧署金紫光祿大夫。……君理第六弟君高,字季高,少知名,性剛直,有吏能。以家門外戚,早居清顯,歷太子舍人、洗馬、中舍人、高宗司空府從事中郎、廷尉卿。《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也。祖僧畟,梁左戶尚書。父巡,元帝時位少府卿。魏平荊州,梁宣帝署金紫光祿大夫。……君理弟君高、君公。君高字季高,少知名,性剛直,有吏能。位衛尉卿,平越中郎將、都督、廣州刺史,甚得人和。卒,諡祁子。,南陳官员。 沈君高的祖父沈僧畟是南梁左民尚書;父親沈巡和陳霸先交好,在太清年間擔任東陽太守,侯景平定後得梁元帝徵任為少府卿,之後荊州失陷,被西梁蕭詧任用為代理金紫光祿大夫;兄長太子少傅、望蔡縣侯沈君理。沈君高年少知名,個性剛直,有當官的才能,因為家世早就到達清要显达的官位,歷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馬、太子中舍人、陳頊司空府從事中郎、廷尉卿。 太建元年(569年),南陳東部水災,百姓饥饿疲惫,朝廷任命沈君高為貞威將軍、吳縣縣令,很快就除授太子中庶子、尚書吏部郎、衛尉卿。之後他外任宣遠將軍、長沙王陳叔堅的長史、南海太守,行廣州事。朝廷打算將他的女兒嫁給長沙王為王妃,但他推辭了,於是再次擔任衛尉卿。太建八年(576年),詔授沈君高為持節、都督廣等十八州諸軍事、寧遠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嶺南俚人、僚人世代互相伐,他作為文职沒有武才,推心置腹地安抚兩族人,令人民和睦。太建十年(578年)他在任內去世,虛歲四十七,贈散騎常侍,諡祁子。.

新!!: 荆州 (古代)和沈君高 · 查看更多 »

沈炯

沈炯(),字禮明,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陳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三》:沈炯字禮明,吳興武康人也。祖瑀,梁尋陽太守。父續,王府記室參軍。炯少有雋才,為當時所重。釋褐王國常侍,遷為尚書左民侍郎,出為吳令。侯景之難,吳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師,以炯監郡。京城陷,景將宋子仙據吳興,遣使召炯,委以書記之任。炯固辭以疾,子仙怒,命斬之。炯解衣將就戮,礙於路間桑樹,乃更牽往他所,或遽救之,僅而獲免。子仙愛其才,終逼之令掌書記。及子仙為王僧辯所敗,僧辯素聞其名,於軍中購得之,酬所獲者鐵錢十萬,自是羽檄軍書皆出於炯。及簡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於江陵勸進,僧辯令炯製表,其文甚工,當時莫有逮者。《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九》:沈炯字初明,吳興武康人也。祖瑀,梁尋陽太守。父續,王府記室參軍。炯少有俊才,為當時所重。仕梁為尚書左戶侍郎、吳令。侯景之難,吳郡太守袁君正入援建鄴,以炯監郡。台城陷,景將宋子仙據吳興,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子仙怒,命斬之。炯解衣將就戮,礙于路間桑樹,乃更牽往他所,或救之,僅而獲免。子仙愛其才,終逼之令掌書記。及子仙敗,王僧辯素聞其名,軍中購得之,酬所獲者錢十萬,自是羽檄軍書,皆出於炯。及簡文遇害,四方嶽牧上表勸進,僧辯令炯製錶,當時莫有逮者。,南梁、西魏、南陳官员。 沈炯的祖父沈瑀是南梁尋陽郡太守;父親沈續是王府記室參軍。沈炯年少才智出眾,得當時的人重視,最初任官王國常侍,改任尚書左民侍郎,外任吳縣縣令。侯景之亂時,吳郡太守袁君正支援京師,委派沈炯代理郡事。到京城失守,侯景部將宋子仙佔據吳興,遣派使者徵召他擔任書記;他藉詞說生病推卻,宋子仙聽後很生氣,命人殺死他。沈炯脫去衣服準備斬首,但被路邊桑樹阻礙,就改到其他地方處決,突然獲救。宋子仙愛才,最後都逼令他掌管書記。後來宋子仙被王僧辯擊敗,王僧辯早聽聞沈炯的才華,在軍中買起他,賣他的人獲得鐵錢十萬,於是王僧辯的軍事文書都出自他手中。到梁簡文帝遇害,地方官員向江陵上表勸進,王僧辯吩咐沈炯寫作表書,文筆通順,其他作品都及不上。 陳霸先南下,和王僧辯在白茅灣會合登壇設盟,沈炯為他們寫盟約。及後侯景東奔到吳郡,俘虜他的妻子虞氏和兒子沈行簡,一同殺害,沈炯的弟弟帶著他的母親逃脫。平定侯景後,梁元帝憐憫他的妻兒遇害,特封他為原鄉縣侯,食邑五百戶。王僧辯出任司徒,任用他為從事中郎,之後梁元帝徵任為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西魏奪取荊州,他被俘虜,唯西魏人禮遇他,授官儀同三司。沈炯因為母親在江東,經常思念南梁,害怕西魏人愛惜他的文才留住,於是閉門謝客,不和別人交往;寫作文章後立刻丟掉,不准流傳。他曾獨自行經漢武帝的通天臺,寫下思鄉的文章上奏。付奏後,當晚沈炯夢見有皇帝居所,守衛森嚴,他就詳細說明心事,有人說:「很不捨得讓你走,不知道何時能再見面。」幾天之後,他和王克等人就被放回南梁,紹泰二年(556年)回到建康,除授司農卿,遷官御史中丞。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加沈炯為通直散騎常侍,仍然任職御史中丞;他以母親年紀老邁而上辭官養老,但朝廷不准。當初,陳霸先曾稱沈炯適宜輔助君主,軍國大政都讓他參與籌劃,繼位的陳文帝也重用他,打算讓他尊榮顯貴。適逢王琳侵犯大雷,留異割據東部,文帝欲給沈炯立功,就解任他中丞職務,加號明威將軍,送還家鄉聚集部眾。可是他不久就因病在吳中去世,虛歲五十九。文帝聽聞後即日辦理喪事,并遣使者拜祭,贈侍中,諡恭子,有文集二十卷傳世。.

新!!: 荆州 (古代)和沈炯 · 查看更多 »

沈田子

沈田子(),字敬光,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人。東晉末年將領,曾參與北伐南燕和後秦的戰爭,並留鎮關中。不久因擅殺另一將領王鎮惡而被處死。沈田子是南北朝文學家沈約的伯祖父。.

新!!: 荆州 (古代)和沈田子 · 查看更多 »

沈林子

沈林子()《宋書·自序·沈林子傳》中載沈林子卒於永初三年(422年),時年四十六,即沈林子應生於晉太元二年(377年),但同傳中寫:「從高祖剋京城,進平都邑。時年十八,身長七尺五寸。」按劉裕起義兵時為元興三年(404年),沈林子生年應在太元十二年(387年)。而其兄沈田子於《宋書》中載卒於義熙十四年,時年三十六,即應生於太元八年(383年),故沈林子應生於太元十二年。,字敬士,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早年將領,參與了伐南燕、抵抗盧循、討伐司馬休之及伐後秦等各個戰役,因為才智而深受劉裕親重。甚至在沈林子死後,官員都不敢將其死訊報告劉裕。.

新!!: 荆州 (古代)和沈林子 · 查看更多 »

沈恪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梁新渝侯蕭映為郡將,召為主簿。映遷北徐州,恪隨映之鎮。映遷廣州,以恪兼府中兵參軍,常領兵討伐俚洞。盧子略之反也,恪拒戰有功,除中兵參軍。高祖與恪同郡,情好甚暱,蕭映卒後,高祖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勳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招集宗從子弟。《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梁新渝侯蕭映之為廣州,兼映府中兵參軍。陳武帝與恪同郡,情好甚昵。蕭映卒後,武帝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勳,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總集宗從子弟。,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沈恪個性深沉,有辦事才能,梁朝新渝侯蕭映為郡將時徵召他為主簿。蕭映搬往北徐州,他也跟隨鎮守;到蕭映遷到廣州,他則兼任府中兵參軍,經常領兵伐黎族。盧子略反梁,他對戰有功,除授中兵參軍。陳霸先和沈恪來自同一郡,感情很好,蕭映去世後,陳霸先南征李賁,差遣妻子依附沈恪回鄉,很快他補任東宮直後,因嶺南功勳除授員外散騎侍郎,詔令他聚集宗族。侯景包圍臺城,沈恪率部下入城,依例加右軍將軍。侯景派人在東西堆起兩個土山逼城,城內也堆起土山和應,沈恪擔任東土山主,日夜迎戰,以功封東興縣侯,食邑五百戶,遷員外散騎常侍。建康陷落,沈恪抄小路回到故鄉;陳霸先征討侯景,派人通知他,於是在東邊起兵和應,至侯景被平,他在京口參見陳霸先,同日授都軍副,很快轉任府司馬。 陳霸先打算討伐王僧辯,沈恪參與計劃,當時王僧辯的女婿杜龕鎮守吳興,陳霸先就派陳蒨到長城縣建立欄柵防備杜龕,又下令他回到武康縣招兵。王僧辯遭誅殺,杜龕果然差遣副將杜泰率兵在長城攻擊陳蒨。其時沈恪已率領士兵離開武康縣擊敗杜龕的黨羽,不久陳霸先遣派周文育支援長城,周文育到達時杜泰就逃走。陳蒨和周文育進軍離開吳興郡,沈恪的部隊亦到達,屯駐郡南。杜龕獲平定,陳蒨襲擊東揚州刺史張彪,任命沈恪監督吳興郡。太平元年(556年),他除授宣猛將軍、交州刺史,同年遷轉為永嘉太守,但未拜任就下令他再次監督吳興郡。他從吳興入朝,適逢陳霸先準備受禪,於是派中書舍人劉師知帶領他勒兵入宮,好像在別宮保衛梁敬帝。沈恪推門入見陳霸先,叩頭推辭:「沈恪曾經侍奉蕭家,今日不忍看到這樣的事,我願意受死,不會遵奉命令。」陳霸先嘉許他的志向,不再逼他,任用盪主王僧志取代。 陳霸先建立南陳,他擔任吳興太守;永定二年(558年)轉到會稽郡任職。當時余孝頃隱謀和應王琳,到臨川出兵攻打周迪,朝廷任用沈恪為壯武將軍,率兵跨過山嶺營救周迪;余孝頃得知他來到就退走。永定三年(559年),遷官使持節、通直散騎常侍、智武將軍、吳州刺史,顺便就任鄱陽郡,很快追還鄱陽郡職,改行會稽郡事;同年改除散騎常侍、忠武將軍、會稽太守。陳蒨繼位為陳文帝,進封他監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建安、晉安、新寧、信安九郡諸軍事,依然擔任將軍、太守。天嘉元年(560年),增爵位食邑五百戶,次年(561年)徵召為左衛將軍,不久外任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諸軍事、軍師將軍、郢州刺史;天嘉六年(565年)再徵召為中護軍,改任護軍將軍。光大二年(568年),沈恪轉遷使持節、都督荊武祐三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唯未就鎮就改為護軍將軍。 陳宣帝即位,他獲加散騎常侍、都督廣衡東衡交越成定新合羅愛德宜黃利安石雙等十八州諸軍事、鎮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他未到嶺南,前廣州刺史歐陽紇就舉兵抵抗,令他不能前進,朝廷派遣司空章昭達督軍討伐歐陽紇,之後歐陽紇平定,沈恪入州。廣州經歷兵荒,房屋遭摧殘破壞,他關心安撫,施行恩惠,當地人民很依靠他。太建四年(572年),他被徵為領軍將軍,調回朝廷後被指就任不及時而被罷免;太建十一年(579年)獲起用出任散騎常侍、衛尉卿,同年又授與他平北將軍、假節,監督南兗州。次年(580年),改授他散騎常侍、翊右將軍,監南徐州,又派電威將軍裴子烈領馬五百匹協助他沿江防守。明年(581年)他再次入朝任職衛尉卿,仍然擔任常侍、將軍,很快又加侍中,遷護軍將軍。陳後主繼位,因病改授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同年去世,虛歲七十四,贈翊左將軍,朝廷下詔賜他棺材,為他舉哀,提供喪事資金,諡元,兒子沈法興嗣爵。.

新!!: 荆州 (古代)和沈恪 · 查看更多 »

淳于量

淳于量(),字思明,濟北人《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京師。父文成,仕梁為將帥,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起家湘東王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參軍。累遷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餘載,兵甲士卒,盛於府中。荊、雍之界,蠻左數反,山帥文道期積為邊患,中兵王僧辯征之,頻戰不利,遣量助之。量至,與僧辯并力,大破道期,斬其酋長,俘虜萬計。以功封廣晉縣男,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為新興、武寧二郡太守。《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建鄴。父文成,仕梁為將帥,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以軍功封廣晉縣男。,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淳于量家族世居建康,父親淳于文成是南梁將領,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他自少懂得對待自己,樣子英偉,有才幹,熟悉弓箭騎馬,梁元帝蕭繹擔任荊州刺史時,父親分給他人馬叫他到元帝處工作。淳于量自湘東王國常侍起家,兼任西中郎府中兵參軍,遷官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多年,在府中的兵卒十分多。荊州雍州邊界處經常有蠻夷反叛,蠻夷的山帥文道期成為邊防禍患,中兵王僧辯出征不利,派遣淳于量幫助。他來到後和王僧辯合作打敗文道期,斬殺當地酋長,俘虜萬多人,以功封廣晉縣男,食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任新興、武寧二郡太守。侯景之亂,梁元帝派遣五軍支援京邑,他參與其中;到建康失陷,他回到荊州。之後元帝承制,任命淳于量為假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巴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巴州刺史。侯景西上攻打巴州,元帝命令都督王僧辯佔據巴陵,他和王僧辯一同防衛侯景,大敗侯景的軍隊,擒拿他的部將任約。接著二人進攻郢州,捉獲宋子仙,仍然隨著王僧辯討平侯景。承聖元年(559年),朝廷以功勳授與淳于量左衛將軍,封為謝沐縣侯,食邑五百戶,不久外任持節、都督桂定東西寧等四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安遠護軍、桂州刺史。 荊州被西魏攻陷,淳于量保住桂州;王琳割據湘州和郢州,多次派人招攬他,他雖然對外和王琳往來,但暗地遣使抄小路歸附陳霸先。陳霸先受襌建立南陳,授於淳于量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大將軍,給他一隊儀仗,依然任職都督、刺史;不糾進號鎮南將軍,仍授與都督、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陳文帝繼位,進號征南大將軍。王琳平定後,朝廷多次要求他入朝,天嘉五年(564年),徵任為中撫大將軍,依然擔任常侍、儀同、獲得鼓吹。淳于量的部下大多眷戀本土,打算逃入山谷,不願意入朝。陳文帝派湘州刺史華皎征討衡州界黃洞,並以兵迎接他。天康元年(566年),他到達建康,被他人以在路途上逗留而彈免去儀同;光大元年(567年),朝廷再次給他給一部鼓吹。華皎謀亂,他出任使持節、征南大將軍、西討大都督,率領艦隊從郢州樊浦應戰,之後華皎失敗逃遁,同時北周將領長胡公拓跋定投降,因功授侍中、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醴陵縣公,增食邑一千戶。不過官職尚未拜授就外任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依舊擔任侍中、儀同,得到鼓吹。 太建元年(569年),淳于量進號征北大將軍,給人扶侍他;至太建三年(571年),淳于量向江陰王蕭季卿购买梁朝陵墓的樹木被連坐免去侍中,但很快復官。太建五年(573年),再徵召為中護大將軍,仍然是侍中、儀同、得到鼓吹、扶侍。吳明徹西伐也,他表示贊成,派第六子淳于岑率領跟從軍隊;淮南攻克,淳于量改封始安郡公,增食邑一千五百戶,次年(574年)外調使持節、都督郢巴南司定四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郢州刺史,其他官職優待一如以往。太建七年(575年),徵召為中軍大將軍、護軍將軍;太建九年(577年)因公事免去侍中,不就又復加侍中。太建十年,吳明徹被北周俘虜,朝廷加淳于量使持節、都督水陸諸軍事,授散騎常侍、都督南北譙三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南兗州刺史,其他如故。太建十三年(581年),加左光祿大夫,增食邑五百戶,次年(582年)四月薨,虛歲七十二,贈司空。.

新!!: 荆州 (古代)和淳于量 · 查看更多 »

淅州 (隋朝)

淅州,隋朝时设置的州。 隋朝时,下辖一郡一县。开皇二年(582年),荊州的南乡县等3县編入。大業元年(605年),均州废止,所属县由淅州移管。大業三年(607年)郡制施行,淅州改称淅陽郡,下辖7县。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再置淅州,治所在淅川县(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并置默水县。武德八年(625年),废南丰州。南丰州的郧乡县、安福县、堵阳县归属淅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安福县、堵阳县入郧乡县。贞观八年(634年),州废,省默水县入内乡县。.

新!!: 荆州 (古代)和淅州 (隋朝) · 查看更多 »

湘州

湘州,中国古代的州。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广两州的衡阳、建昌、湘东、临湘、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境)。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湘、资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 东晋以后屡有废置,湘州辖境亦有增减。南朝宋、齐时陆水流域割属郢州,增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和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梁、陈时南部地区分置衡(治今广东英德市西北)、东衡(治今广东韶关市南)、桂(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等州,辖境缩小。东晋、南朝时为上流重镇。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为潭州。.

新!!: 荆州 (古代)和湘州 · 查看更多 »

潛江縣

潛江縣在湖北省孝感縣西南260里。 漢代竟陵縣、江陵縣二縣地;唐代為江陵縣地;宋代始析置潛江縣,屬荊湖北路江陵府,縣東有潛水,即禹貢荊州沱潛既道之潛水;今名蘆洑河,縣以此名,故城在今治西北;元代屬河南省中興路;明代屬湖廣省承天府;清代屬湖北省安陸府;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劃屬湖北襄陽道,國民政府成立,廢道,直屬湖北省政府。縣城瀕漢水支流永長河之間,為漢水沿岸要地,商務以南門大街為最盛。附近多名勝古蹟。出產向以菽、麥、米、粟、玉蜀黍等為大宗;棉花、絲、半夏、蓮子等出產,亦頗有名。 1988年,撤县建市,是为潜江市。.

新!!: 荆州 (古代)和潛江縣 · 查看更多 »

朱姓

朱姓是人口超过千万的中文姓氏之一,在現今中國排行第14位,在《百家姓》中排第17位。朱姓曾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两个王朝,分别是五代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新!!: 荆州 (古代)和朱姓 · 查看更多 »

春秋閣 (荊州)

春秋閣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的中山公园内。原是清朝嘉庆年间建在城西郊金龙寺前的一座戏楼,1931年迁建于此,以紀念鎮守荊州的三國名將關羽,閣內供奉關羽讀《春秋》像,故而得名。2008年,春秋閣被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阁分两层,上阁下室,高13米。上层面阔三间,歇山頂,斗拱枋额,朱檐金瓦。前设石栏,上刻精細纹饰。.

新!!: 荆州 (古代)和春秋閣 (荊州) · 查看更多 »

昙摩蜜多

昙摩蜜多(Dharmamitra,),意译法秀,迦湿弥罗国僧人,佛经翻译家。.

新!!: 荆州 (古代)和昙摩蜜多 · 查看更多 »

新城郡 (曹魏)

新城郡,中国三国时设置的郡。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合房陵、上庸等郡置,治所在房陵县(今湖北省房县)。属荆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房县、保康、南漳、竹溪、竹山等县地。其后分西部置上庸郡,辖境缩小。南朝齐改为南新城郡。梁复为新城郡。属岐州。北周改为光迁郡。 Category:曹魏的郡 Category:晋朝的郡 Category:刘宋的郡 Category:南齐的郡 Category:南梁的郡 Category:西魏的郡 Category:北周的郡 Category:湖北的郡 Category:十堰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襄阳行政区划史.

新!!: 荆州 (古代)和新城郡 (曹魏) · 查看更多 »

慕容垂

燕成武帝慕容垂,字道明,原名霸,字道業,一說字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時屢有戰功,更加曾擊退東晉桓溫的北伐軍。然而因為受到當政的慕容評排擠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堅的寵信。淝水之戰後慕容垂乘時而起,復建燕國,建立後燕,後又滅了同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參合陂之戰戰敗後率軍再攻北魏,在期間發病病重,並在退軍時去世。.

新!!: 荆州 (古代)和慕容垂 · 查看更多 »

慕容皝

燕文明帝慕容皝(),字元真,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鲜卑族人。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開國君主,不過當時仍名義上臣屬於東晉,直至其子慕容儁正式稱帝後,才追尊廟號太祖,諡號為文明皇帝。其父為慕容部落的首領、遼東公慕容廆,其母段夫人。其庶長兄為建威将军慕容翰。.

新!!: 荆州 (古代)和慕容皝 · 查看更多 »

扬州 (九州)

扬州,是漢族傳統地域(九州)之一,也是“十二州”之ㄧ,即今江蘇、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全境及廣西部分地區。.

新!!: 荆州 (古代)和扬州 (九州) · 查看更多 »

智顗

釋智顗(漢語拼音:Zhi-yi,),俗姓陈,字德安,法名智顗,法號智者,生於荆州华容(縣治位於今中國湖北潜江),漢傳佛教出家僧侶。曾居於天台山國清寺,人稱天台大師,為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後世尊崇他為天台宗四祖。其学说以《法华经》为主教依据,故天台宗亦称法华宗。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立一心三观。智顗于陈、隋两朝深受帝王礼遇,隋煬帝楊廣授予智顗“智者”之号,世稱智者大师。.

新!!: 荆州 (古代)和智顗 · 查看更多 »

晉滅成漢之戰

晉滅成漢之戰是中國東晉時期的一場戰爭,由東晉荊州刺史桓溫所領導,進攻據有益州的成漢政權。桓溫於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出兵,至次年三月攻下成都並接受李勢投降,歷時約四個月。戰後東晉吞併成漢全境。.

新!!: 荆州 (古代)和晉滅成漢之戰 · 查看更多 »

晉朝行政區劃

晉朝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晉政區制度承襲東漢末期的制度,為州郡縣三級制。於三國曹魏時期有司、豫、兗、青、徐、冀、幽、--、雍、涼、荊、揚十二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晉代曹魏後,分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後分益州地設寧州,後分幽州地設平州。280年滅孫吳後得荊、揚、交、廣四州,並將荊、揚兩州與原曹魏荊、揚兩州合併,共十九州。秦州、寧州曾經廢止,後來復置。291年分荊、揚州地設江州,307年分荊、江州地設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國。晉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國諸王,有大國、次國、小國三種類型(詳見晉朝藩王列表)。但諸王僅得租稅,王國如同郡縣。諸王的軍權,主要來自鎮守之地。郡、王國以下為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至於公國、侯國,其地位同縣。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新!!: 荆州 (古代)和晉朝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荆州 (古代)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252年

没有描述。

新!!: 荆州 (古代)和252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荊州 (古代)西荆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