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自然历史

指数 自然历史

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通用辞典》 自然历史()又译自然史、博物学,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地球上各种生物(动物、植物、菌类、微生物)以及它们周边生存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不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和实验方法比起来,更倾向于观察方法,是现代科学萌芽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经途径。它包含了科学研究但并不局限于此,目前各种自然历史类的文章主要发表在科学普及杂志上,少见于学术期刊 WordNet Search, princeton.edu.

156 关系: 加伊乌斯·朱利叶斯·索利努斯动物志历史博物馆华莱士卡尔·林奈可愛史密森尼学会博物馆列表吕奎安博物馆塗壁花蜂塔巴斯科辣椒醬夏尔·吕西安·波拿巴大衛·阿羅拉奥肯环形山奧德班縣 (愛阿華州)威廉·盧卡斯·迪森威廉·F·雷诺兹學科列表安德烈·曼纽尔·德·里奥小獵犬號崔佛斯中国科学史中非皇家博物館丹尼尔·索兰德希尔德加德环形山希拉里·达夫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三得利學藝獎平賀源內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乔治·佩里亥伯龙树亨利·布萊恩特亨利·穆奥庫柏鷹人类演化历程伊利乌姆的波勒蒙伊萬·雷根弗朗西丝·伍德·夏默弗朗西斯·克里克休厄尔陨石坑佩雷斯克环形山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佛罗伦萨自然史博物馆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國立中央科學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刘华杰列文虎克环形山...喬治·居維葉嗅感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公众科学具象人类知识系统克里特自然史博物馆克里斯蒂安·康拉德·斯普壬格克雷斯特拉杜斯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勃朗峰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法国)倫敦林奈學會皮埃尔-尤金·迪西默蒂埃皮克泰环形山皮耶特·博塔埃特福克兰群岛科妄科学史科普利獎章米兰达·奥图約瑟夫·萊迪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约翰·雷细胞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罗斯地球和空间中心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美国国家自然地标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牛蛙羅馬帝國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生物学生物学史男同性戀文學甘氏巨螯蟹異盲蛇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發現之旅叢書白霜杯傘白胸鸲鹟百慕大遠洋白鰭鯊達爾文 (福克蘭群島)鍾榮峰非虛構作品袖粉蝶屬詹姆斯·鲍登詹姆斯·赫顿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路易士·阿格西达尔文肖像列表霹雳博物馆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阿科斯塔环形山阿米希诺陨石坑阿爾德羅萬迪山脊阿爾西德·道比尼赫顿陨石坑藍腳鰹鳥蒙古自然史博物馆邹元爔蓝白细尾鹩莺蓝鹇自然自然 (消歧义)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自然哲学自然神学自然科学艾德華·威爾森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苏黎世苦力雪鹭雪曼將軍樹老人星虎皮鸚鵡Population Matters查尔斯·达尔文李國士李时珍杉浦日向子植形动物植物考察歐帕茲永斯·贝采利乌斯汉斯·斯隆泰奧弗拉斯托斯派地亚滑嘴犀鵑演化朱尔·韦罗朱利葉斯·馮·羅爾月球環形山列表 (G-K)月球環形山列表 (O-Q)显微图谱海洋学斯賓塞·富勒頓·貝爾德日内瓦大学扁鯊普利茅斯普林尼陨石坑4月2日5月24日 扩展索引 (106 更多) »

加伊乌斯·朱利叶斯·索利努斯

加伊乌斯·朱利叶斯·索利努斯(Gaius Julius Solinus),约于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前后活动。200年写作《要事集》,是老普林尼《自然史》和麦拉的地理著作概要。“地中海”一名即由他始。.

新!!: 自然历史和加伊乌斯·朱利叶斯·索利努斯 · 查看更多 »

动物志

《动物志》(Περὶ Τὰ Ζῷα Ἱστορίαι,Historia Animālium,History of Animals)是一本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自然史著作。 一般意义上说,动物志是对特定动物区系(动物相)的系统描述。.

新!!: 自然历史和动物志 · 查看更多 »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新!!: 自然历史和历史 · 查看更多 »

博物馆

博物館(拉丁语、德语、英语、荷兰语: Museum)又稱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築物或機構。 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位於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質的博物館位於較小城市、城鎮甚至鄉村。一般人歸納出博物館所富有之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 在古代的博物館,例如亞歷山卓的繆斯,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研究所。近代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與文物展示給中上階級。現在博物館遍佈世界各地,類型也非常多,對大眾有償或無償開放。.

新!!: 自然历史和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华莱士

华莱士(Wallace)可以指:.

新!!: 自然历史和华莱士 · 查看更多 »

卡尔·林奈

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也譯為--,受封貴族前名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由于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卢斯·--烏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並且担任第一任主席。他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础,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之父之一。他的很多著作使用拉丁文撰写,他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Carolus Linnæus(在1761年之后为Carolus a Linné)。 1707年,林奈出生于瑞典南部斯莫蘭的一个小乡村里。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接受了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并在1730年开始教授植物学。1735年至1738年之间,他居住在国外和做研究。他在荷兰出版了第一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之后,他回到瑞典的乌普萨拉,担任了医学和植物学教授。在1740年代,他旅行遍及瑞典各地,搜集和分类各种植物和动物。在1750年代和1760年代,他继续搜集和分类各种动植物,并将成果出版了好几卷。当他逝世的时候,他已经是欧洲最受赞誉的科学家之一。 瑞士哲学家卢梭在给林奈的信中写到“告诉他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人比他更伟大”。德国学者歌德写过:“除了莎士比亚和斯賓諾莎,再没有其他的先人对我的影响比林奈更强。”瑞典作家斯特林堡说过:“林奈实际上是个诗人,只不过碰巧成为了一个博物学家。”除了这些赞誉,林奈还被称为“植物学王子”,“北方的博物志”,以及“第二个亚当”。Broberg (2006), p. 7.

新!!: 自然历史和卡尔·林奈 · 查看更多 »

可愛

可愛是一種吸引力,和青少年以及外貌的概念息息相關。由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建立的動物行為學也對可愛的定義提出了科學根據。可愛的特色包括了嬰兒特徵的體態或臉孔,特別是小小的身軀有著不成比例的大頭、大眼、小鼻與酒窩,而且身體顯得圓滾滾又柔軟。除了生理方面,嬰兒的心理特質也被視為可愛的象徵,例如愛玩、脆弱、無助、好奇心、天真以及撒嬌等特質。.

新!!: 自然历史和可愛 · 查看更多 »

史密森尼学会博物馆列表

史密森尼学会博物馆列表,本条目记录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所运营和管理的各處博物馆、艺术馆及动物园,共计20座.

新!!: 自然历史和史密森尼学会博物馆列表 · 查看更多 »

吕奎安博物馆

吕奎安博物馆(Musée Requien)是法国阿维尼翁的一个自然史博物馆,得名于法国植物学家艾斯彼灵特‧吕奎安。让-亨利·法布尔的一些作品在此展出。.

新!!: 自然历史和吕奎安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塗壁花蜂

塗壁花蜂,體長約3~6公分,算是中大型的歐洲蜂類。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偶有時會在較高緯度的地區被發現。塗壁花蜂並非群居的蜂類,而是比較像是穴蜂科一樣分散式的在牆孔、磚牆的縫隙中築巢。以花蜜為食,也會傳播花粉,因此屬於益蟲。.

新!!: 自然历史和塗壁花蜂 · 查看更多 »

塔巴斯科辣椒醬

塔巴斯科辣椒酱(Tabasco sauce),在港澳地區稱為辣椒仔辣汁。它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艾弗里岛(Avery Island)McIlhenny公司的註冊商標品牌。其主要以塔巴斯科辣椒(亦即是塔巴斯科州變種的小米辣)作為原料加工製成辣椒醬,味道擁有獨特的塔巴斯科香辣風味。.

新!!: 自然历史和塔巴斯科辣椒醬 · 查看更多 »

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夏尔·吕西安·儒勒·劳伦·波拿巴,第二代卡尼诺和穆西格纳诺亲王(Charles Lucien (Carlo) Jules Laurent Bonaparte, 2nd Prince of Canino and Musignano,)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和鸟类学家。他是吕西安·波拿巴和Alexandrine de Bleschamp的儿子,也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 波拿巴在意大利长大,而在1822年6月29日与他的堂姐成婚后,他们旅居美国。在离开意大利前他发现了莺科中的新物种须苇莺(Acrocephalus melanopogon),在航海中他收集到新物种黄蹼洋海燕(Oceanites oceanicus)的标本。一到美国他就写了关于这种鸟的一篇论文,并以亚历山大·威尔逊(Alexander Wilson)的名字命名。 之后波拿巴开始更新威尔逊的《American Ornithology》,修订版在1825年和1833年间发行。在1824年他设法使费城自然科学协会接收当时并不知名的约翰·詹姆斯·奥杜邦,但是这遭到鸟类学家乔治·沃德(George Ord)的反对。 在1826年底波拿巴举家回到欧洲。他访问了德国,遇到了菲利浦·雅格布·克莱茨迈(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访问英格兰时,在大英博物馆遇到了约翰·爱德华·格雷,并再次结识奥杜邦。在1828年他全家迁往罗马。在1832年和1841年间波拿巴发表了他关于意大利动物的作品《Iconografia della Fauna Italica》。 在1849年他被选入罗马议会,参与创建了罗马共和国。按照Jasper Ridley所说,当议会第一次召开时:“当維泰博人卡洛·波拿巴被点到名时,他这样回应:‘共和国万岁!’(Viva la Repubblica!)”他参加了保卫罗马的战争,对抗由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派遣的4万法国人组成的部队。在1849年7月共和军被打败后,他离开罗马,然后去了马赛,但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命令他离开。 後来他旅居英格兰,出席了伯明翰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会议,之后他访问了居住在苏格兰南部的威廉·查顿。他后来准备系统分类世界上的所有鸟类,访问了全欧洲的博物馆去研究其中的藏品。在这段时间中他被允许返回法国,将巴黎作为他度过余生的地点。在他去世之前,他发表了《Conspectus Generum Avium》的第一卷,而第二卷是由赫尔曼·施勒格尔(Hermann Schlegel)校订的。.

新!!: 自然历史和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大衛·阿羅拉

大衛·阿羅拉(David Arora,Barnard J. 1993.

新!!: 自然历史和大衛·阿羅拉 · 查看更多 »

奥肯环形山

奥肯环形山(Oken)是位于月球正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裔瑞士籍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及鸟类学家洛伦兹·奥肯(1779年-185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自然历史和奥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奧德班縣 (愛阿華州)

奧德班縣(Audubon County, Iowa)位美國愛阿華州西部的一個縣。面積1,149平方公里。根据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6,830人。縣治奧德班(Audubon)。 成立於1851年1月15日,縣政府成立於1855年7月9日。縣名紀念博物學家、鳥類學家約翰·詹姆斯·奧德班。.

新!!: 自然历史和奧德班縣 (愛阿華州) · 查看更多 »

威廉·盧卡斯·迪森

威廉·盧卡斯·迪森(William Lucas Distant;),英國昆蟲學家。.

新!!: 自然历史和威廉·盧卡斯·迪森 · 查看更多 »

威廉·F·雷诺兹

威廉·富兰克林·雷诺兹(William Franklin Raynolds,)是位美国工程师、探险家,还曾于美墨战争和南北战争期间担任美国陆军军官。作为陆军测绘工兵队的一员,他曾于1859至1860年间引领雷诺兹远征,这成为他一生中最知名的事迹。 19世纪50年代期间以及内战结束后,雷诺兹是多个灯塔建设项目的首席工程师。在他的监督下,许多河流和港口得以疏浚,航运条件获得改善。雷诺兹对包括五大湖在内的许多地区进行勘测,绘制出很多岛屿和海岸线的地图。由他监督建造的灯塔中有多座至今仍在使用,并且还有些已经入选国家史迹名录。 1848年,美军占领墨西哥城,雷诺兹与其他多位美国陆军人员成为史上首批确认登上该国最高峰奥里萨巴山的人,这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创下北美登山高度的新纪录并保持了50年之久。1859年,雷诺兹带队探索黄石河上游地区,该地区之后会发展成黄石国家公园,这次探险人称雷诺兹远征,是联邦政府资助的第一次针对该地区的探险。由于遭遇峭壁和深厚的积雪,远征队未能到达黄石公园的核心地带,雷诺兹等人被迫转向南下,经过风河山北部的尤宁山口后,最终穿过蒂顿岭南部进入皮埃尔洞。 雷诺兹曾于美国内战期间参与河谷会战的克罗斯基斯战役,一年后还负责驻防西弗吉尼亚州军事要地哈珀斯费里。1865年3月13日,雷诺兹因立功表现加衔准将。1884年3月17日,雷诺兹以永久上校军衔从工兵队退役,为40余年的军旅生涯划上句点。1894年10月18日,威廉·富兰克林·雷诺兹在底特律辞世,享年74岁。.

新!!: 自然历史和威廉·F·雷诺兹 · 查看更多 »

學科列表

這是一個學科的列表。學科是在大學教學(教育)與研究的知識分科。學科是被發表研究和學術雜誌、學會和系所所定義及承認的。 領域通常有子領域或分科,而其之間的分界是隨便且模糊的。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裡只有四個學系:神學、醫學、法學和藝術,而最後一個的地位稍微低於另外三個的地位。在中世紀至十九世紀晚期的大學世俗化過程中,傳統的課程開始增輔進了非古典的語言及文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工程等學科,現今的學科起源便源自於此。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教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也開始出現在大學的課程裡了。 以下簡表展示出各大類科目,以及各大類科目中的主要科目。 "*"記號表示此一領域的學術地位是有爭議的。注意有些學科的分類也是有爭議的,如人類學和語言學究竟屬於社會科學亦或是人文學科,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工程学科亦或是形式科学。.

新!!: 自然历史和學科列表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曼纽尔·德·里奥

安德烈·曼纽尔·德·里奥(1764年11月10日 — 1849年3月23日),出生于西班牙的墨西哥籍化学家,作为博物学者发现了钒铅矿和元素钒。.

新!!: 自然历史和安德烈·曼纽尔·德·里奥 · 查看更多 »

小獵犬號

HMS小獵犬號(HMS Beagle,或譯貝格爾號,Beagle就是知名的米格魯獵兔犬)是一艘屬於英國皇家海軍的雙桅橫帆船。於1820年5月11日下水啟航。第二次出航時,查爾斯·達爾文登上此艦擔任隨船博物學家。.

新!!: 自然历史和小獵犬號 · 查看更多 »

崔佛斯

崔佛斯(),又譯特拉弗斯、卓華斯、特拉韋爾等,可以指:.

新!!: 自然历史和崔佛斯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学史

中國科学史,是一套以科学發展為主軸的中國史。中國科学史可與中國思想史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是世界科学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國科学萌芽於先秦時期,受到當時的哲學家中注重逻辑思辯、认识论及几何学研究的墨家,以及重視辯論的名家所啟蒙。漢代造紙術的普及提供了條件,使前人的科學思想知識及辯證,通過紙張保存了下来,後人得以前人的科學著作為藍本作改良,或通過辩证後推翻,形成一套經验主义科學傳統。至隋唐及宋朝時,中国的科学曾長时期高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由于近代历史原因,許多古中國科學著作或失傳或流失海外,均不利於中國科学史的发掘整理。科學著作的失傳及流失,甚至令後世史家曾一度認為中國沒有科學。 现时可考证到的古中国科学著作,以及相关的古代著作数量庞大,涵盖科学数个主要分支:数学、医学、自然科学、建筑及工程学,又有其他次分支,包括农学、航海学、心理学、地图学及物候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系统化地记载了当时的科学知识及技术的发现及发明,包括了算术、草药应用、活字印刷、建筑及铸造术、机械构造法、观星导航术及地图制作。其中较为著名的中国科学著作有刘徽的数学著作《海岛算经》,記載了四次重差观测术的發明,领先世界一千余年;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著有的《缀术》,准确估算圆周率,該書後來東传至朝鲜、日本;唐代王孝通的《缉古算经》;金朝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明代数学家王文素的《算学宝鉴》;数学家程大位的珠算理论著作《直指算法统宗》;数学家李之藻的《同文算指》;数学家朱载堉著有的《律吕精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 医学方面有张仲景的医学临床著作《伤寒杂病论》;隋朝医学家巢元方的外科手术著作《诸病源候论》;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代医学家吴有性的温病学派著作《瘟疫论》,为中国最早有关传染病研究的著作。另外有明代茅元仪的军事书籍《武备志》,记载有当时的兵器发明;明代学者屠本畯又著成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发明了对数微积分,并在组合恒等式方面提出李善兰恒等式,发表了《考数根法》,是质数论方面最早的著作。隋朝时又兴博物学,出现为数不少的地方志(或称图志、图经)。著有《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与《诸州图经集》,风俗物产图《物产土俗记》及《区宇图志》,开中国编撰一统志之先河。朗蔚之采各地所上图经,纂成《隋诸州图经集》二百卷。裴矩写成《西域图记》,记载自敦煌通中亚诸国直至地中海的三条丝路。 中国科学及数学的传统造就了农业、纺织及手工业、铸造工业、商业及兵器的技术发展,并衍生出各种发明品。其中科學家沈括發明了指南針,此外他還發現了真北的概念,改進了天文觀測用的日規、渾天儀、瞄準管和水鐘以及描述了如何使用乾船塢來修理船隻;設計出了一套地形學理論,以及區域氣候隨時間漸變的理論;沈括的同期的科學家蘇頌創製了星圖的天球圖集,寫過跟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及冶金學相關的製藥專著,及於1088年在開封市建過一座大型天文鐘樓。為操作最高處的渾天儀,他的鐘樓配備了擒縱器裝置,這裝置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環狀動力傳輸的鏈傳輸裝置。兵器方面有十四世纪末发明的热兵器“神火飞鸦”;十六世纪中叶发明的火箭“火龙出水”;1580年军事家戚继光发明的地雷“自犯钢轮火”。周代发明的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的数字体系,而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在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之后传入阿拉伯帝国,之后在十二世纪传入西班牙,到十三世纪传入意大利,到十四世纪初叶传遍整个欧洲。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证据,可见于汉代大司农耿寿昌发明的浑象;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对子午线长度的测量;明代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累黍定尺法,精确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磁偏角,又计算出回归年长度和水银的比重,均是著名的经验主义科学研究例子。晋代医学家葛洪《抱朴子‧博喻》曰:“学而不思, 则疑阂实繁;讲而不精,则长惑丧功。”,道出了古代中国学者对辩证及实验重要性的认知。 至近代,中國科學漸見没落,經歷了一段再啟蒙時期,歐洲列强的科學傳統及成果傳到中國。在清末的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及制度为基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術,是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拥护者冯桂芬主張接受欧美思想为主的学术,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至廿一世纪,随着現代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國科學才見起色。.

新!!: 自然历史和中国科学史 · 查看更多 »

中非皇家博物館

中非皇家博物館(Koninklijk Museum voor Midden-Afrika, KMMA;Musée royal de l'Afrique central,MRAC)是一座位於比利時特爾菲倫的人種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主要展覽1897年世界博覽會時剛果自由邦的展品,但也包含一些其他地區的展品。與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有密切關係。 2013年11月開始翻新工程,並且開始建造新建築,預計將在2017年完工并重新開放。.

新!!: 自然历史和中非皇家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丹尼尔·索兰德

丹尼尔·索兰德(Daniel Carlsson Solander、Daniel Charles Solander,)为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的学徒.

新!!: 自然历史和丹尼尔·索兰德 · 查看更多 »

希尔德加德环形山

希尔德加德环形山(Hildegard)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中世纪德国女神学家、作曲家及作家,自然史研究奠基人希尔德加德·冯·宾根(1098年-1179年),2016年2月25日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自然历史和希尔德加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希拉里·达夫

希拉蕊·达芙(Hilary Erhard Duff;),是美國女演員、歌手、企業家、設計師。 年幼時年就開始接觸娛樂圈。在出演迪士尼频道电视剧《新成长的烦恼》(Lizzie McGuire)的主角後成名,而後開啟了她的電影生涯。 至今共發行了五張专辑。拥有個人時裝公司「Stuff by Hilary Duff」,香水品牌「With Love」。.

新!!: 自然历史和希拉里·达夫 · 查看更多 »

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

《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Brockhaus Enzyklopädie)是由布羅克豪斯出版社所出版以標準德語來編寫的百科全書。第一版內容來自《特別為當代撰寫的百科全書》(Conversations-Lexikon mit vorzüglicher Rücksicht auf die gegenwärtigen Zeiten),那本百科全書由勒貝爾(Renatus Gotthelf Löbel)和Christian Wilhelm Franke合著,於1796-1808年間在萊比錫發行。與其他同期百科全書的內容超越了以往的範圍,而且更詳細。內容包括了地理學、歷史、生物學、神話、哲學和自然史等等。 第21版已經有30萬條條目,篇幅達2萬4千頁,3萬5千幅地圖、圖片及表格。它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刊印出來的德語百科全書。2008年2月,布羅克豪斯宣布不再發行刊印版本。Noam Cohen,, New York Times, March 16, 2008 《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对19世纪俄国的百科全书影响很大。1891年俄国加尔别尔出版公司出版了8卷本《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的俄文版《案头百科词典》,后几经改变成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1890-1907年俄国印刷业者艾弗隆与德国布罗克豪斯合作推出了《布罗克豪斯-艾弗隆百科词典》,共82卷和4卷补编,由俄国学者撰写。 德国也受《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的影响,19世纪出版了《迈耶百科词典》和《赫德尔大百科全书》。.

新!!: 自然历史和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 · 查看更多 »

三得利學藝獎

三得利學藝獎(サントリー学芸賞)是一個由公益財団法人三得利文化財團主辦的学術獎。.

新!!: 自然历史和三得利學藝獎 · 查看更多 »

平賀源內

平賀源内(1728年〔享保13年〕- 1780年1月24日〔安永8年12月18日〕)為日本江戶時代的博物学者、蘭学者、醫生、作家、發明家、画家(蘭画家)等。父為白石茂左衛門(良房)、母為山下氏的女兒,兄弟很多。通称為源内,亦寫成元内,本名為国倫。擁有許多不同的號:畫號鳩溪、李山、戲作筆名風來山人、淨瑠璃筆名福内鬼外、從事殖產事業時使用天竺浪人、家窮做手工品維生時則自稱貧家錢内等。.

新!!: 自然历史和平賀源內 · 查看更多 »

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

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Ulisse Aldrovandi,),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自然史的教授与科学家,他曾在博洛尼亚建立了一个植物园。于1574年出版的关于药材的论著即以该园中的植物的研究为其基础。.

新!!: 自然历史和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 · 查看更多 »

乔治·佩里

乔治·佩里(),19世纪英格兰博物学者、软体动物学家。 他因两部自然历史著作闻名:.

新!!: 自然历史和乔治·佩里 · 查看更多 »

亥伯龙树

亥伯龙树(Hyperion tree),或“亥伯龙神”,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高的树木。亥伯龙树是加州红木,现高115.61米,树龄约为700-800年。2006年8月25日,博物学家克里斯·阿特金斯和邁可·泰勒于美国加州的红木国家公园一处偏僻区域发现该树,并以希腊神话中提坦巨人之一亥伯龙神为其命名。此树高度超过了之前最高纪录的保持者同温层巨人(又名“云层巨人”)。出于保护当地生态的考虑,该树的具体地点未向游客公开。.

新!!: 自然历史和亥伯龙树 · 查看更多 »

亨利·布萊恩特

亨利·布萊恩特(英語:Henry Bryant,)是一位美國醫師和博物學家,他是亨利·布萊恩特·比奇洛的祖父。.

新!!: 自然历史和亨利·布萊恩特 · 查看更多 »

亨利·穆奥

亨利·穆奥(Henri Mouhot,),19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以重新发现吴哥闻名,著有《暹罗柬埔寨老挝安南游记》(Voyage dans les royaumes de Siam, de Cambodge, de Laos)。.

新!!: 自然历史和亨利·穆奥 · 查看更多 »

庫柏鷹

庫柏鷹(Accipiter cooperii),外號雞鷹,是一種原生於北美洲的中型鷹,從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均去找到牠們的身影。與一般的鳥類一樣,雄鳥的體型較雌鳥小;而在密西西比河以東的體型普遍較在河以西的為大。.

新!!: 自然历史和庫柏鷹 · 查看更多 »

人类演化历程

人类演化历程记录了人及其祖先在发展与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还包括对可能是人类祖先的物种的简要介绍。但其中并不包含生命起源的内容,只是描述从生命诞生直至演化为人类的可能历程。本条目的内容都基于对古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形态学的研究,以及解剖学和遗传学的数据。对人类演化的研究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新!!: 自然历史和人类演化历程 · 查看更多 »

云是大气层中以水為主,包含其他多种較少量化学物质构成的可见液滴或冰晶集合体,这些悬浮的颗粒物也被称作气溶胶。研究雲的科學稱為云物理学,為氣象學的一支。實務上,雲專指距離地面較遠的液滴冰晶集合體,距離地表較近的則稱為霧,不過兩者在化學構成上其實是相同的。在太阳系的其它一些行星和卫星上也观测到云。由于各星球的温度特性不同,构成云的物质也有多种,比如甲烷,氨,硫酸。雲在中華文化中具有重大價值意義,在古典文學中,由於雲的輕、淡、隨風吹送、高舉脫俗,盈溢等現象,常被寄託為作者的的理想、品質、操守、氣節、感悟等。 科學上,雲的主要結構為水,當大氣中的水氣達到飽和蒸汽壓時,便會成雲。在地球上,水氣能達到飽和通常肇於兩種原因:空气的冷却和水氣的增加。当雲的密度超過空氣浮力時,有些雲會落至地面,形成降水;幡状云則不會形成降水,因為所有液態水在到达地表前就先被蒸发了。云是地球上水循环和能量的最好例子。太阳輻射電磁波至地表,提供熱能使地表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最後,雲再藉由降水的方式釋放潛熱並將水回歸至地表。 雲的顏色與外觀成因於水滴或冰晶散射陽光的行為。此外,因为云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电磁波,所以云的颜色成灰度色,云层比较薄时成白色,但是当它们变得太厚或太浓密而使得阳光不能通过的话,它们可以看起来是灰色或黑色的。 虽然地球上大部分的云都形成于对流层,但有时也会在平流层和中间层观测到云。这三个大气层的主要圈层常並稱為「均质层」,均質層中大氣各物質組成比例大致均勻(水除外),不太因地點、時間、高度改變。均質層常與非均質層作為對比,後者由增溫层和散逸层組成屬於外层空间的过度区。.

新!!: 自然历史和云 · 查看更多 »

伊利乌姆的波勒蒙

波勒蒙(Polemon of Ilium, Polemon of Athens),古希腊地理学家、博物学家与旅行家。生活于伊利乌姆。他常年远游四方,其足迹遍及希腊世界,他在旅途的同时亦重视对所到之处的文物古迹进行相关的整理工作,他将所见的纪念碑、铭文以及艺术品录入其书,其中以斯巴达、雅典以及德尔菲的文物最为出名。.

新!!: 自然历史和伊利乌姆的波勒蒙 · 查看更多 »

伊萬·雷根

伊萬·雷根 (Ivan (Janez) Regen,亦作Johann Regen,),斯洛文尼亚生物学家, 以其对生物声学领域的研究而知名.

新!!: 自然历史和伊萬·雷根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丝·伍德·夏默

弗朗西丝·伍德·夏默(Frances Wood Shimer,),原名弗朗西丝·安·伍德(Frances Ann Wood),美国人,伊利诺州芒特卡罗尔神学院(后来的夏默学院)创办人。也是1870年至1896年退休為止,該学院唯一的女性經營者。她于1826年生于纽约巴尔斯顿斯帕村,1849年毕业于奥尔巴尼的纽约州立师范学院。 1853年,在芒特卡罗尔鎮民的邀請之下,她與往昔的同班同學西德雷拉·M·格雷格里(Cinderella M. Gregory)一起來到芒特卡罗尔,她們已於1852年取得神學院的教學執照。1855年,她與格雷格里從財務狀況不樂觀的共同創辦人那裡買下該神學院,而當時它還只是一幢建築物。隨後神學院擴建為一塊擁有25英畝(大約10萬平方公尺)的校園,這主要歸功於她的勤奮,以及謹慎的財務管理。 1857年,她与當地的博物學家亨利·夏默(Henry Shimer)结婚。1866年,亨利後來成為一位醫生,並且在神學院班上任教。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在20世紀末不斷地流傳著一種普遍性的說法,他們兩人之所以會結婚純粹是基於權宜婚姻。 1853年至1870年之間,她與西德雷拉·M·格雷格里以合夥人關係經營芒特卡罗尔神学院,就在夏默掌管財務與非學院性質的事務時,兩人皆以首席學院職員的身份工作著。1870年,格雷格里因結婚而離開學校,並且賣掉她的股份。阿德利亞·喬伊(Adelia Joy)被帶來並接替格雷格里管理方面的職務,但是該學校仍保有弗朗西丝·夏默僅有的資產。 1895年,亨利·夏默自殺,是在立下一份新遺囑的五天後發生,其內容涉及大約20萬美元,並指定她的妻子為全部遺產的繼承人。這場官司每天吸引著數百位民眾前來旁聽,最後透過這份遺囑駁回了亨利的母親與姊姊提出的訴訟,依法得到她應有的財產繼承權。 1896年,弗朗西丝·夏默安排將芒特卡罗尔神学院的控制權,移交給隸屬於芝加哥大學之下的董事會。她後來退休前往佛羅里達州,並且從事柑橘種植。儘管如此,她的柑橘園仍毀於一場霜害。 弗朗西丝·夏默於1901年11月10日去世。她的遺體被運送至芒特卡罗尔的橡樹山公墓埋葬,那裡也是她丈夫長眠的地方。 File:Frances Shimer portrait signed.jpg|《卡罗拉县史》内的夏默画像(1878年) File:Frances Shimer memorial p8.jpg|《弗朗西丝·夏默》内的夏默照片(1901年) File:Frances Shimer headstone.jpg|夏默墓志(2010年).

新!!: 自然历史和弗朗西丝·伍德·夏默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立克,OM,FRS(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二人也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獲獎原因是「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克里克在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於美國加州。他的同事克里斯多福·科赫,曾感叹道:“他临死前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至死仍是一名科学家”。.

新!!: 自然历史和弗朗西斯·克里克 · 查看更多 »

休厄尔陨石坑

休厄尔陨石坑(Whewell)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西岸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及博物学家威廉·休厄尔(1794年-186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自然历史和休厄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佩雷斯克环形山

佩雷斯克环形山(Peirescius)是月球正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古董商及博物学家尼古拉斯-克洛德·法布里·德·佩雷斯克(Nicolas-Claude Fabri de Peiresc,1580年-163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自然历史和佩雷斯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为美国应用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天文学博士麦可·哈特所著。英文初版发行于1978年,中国中文版书名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台湾中文版书名为《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1991年有修訂版。.

新!!: 自然历史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 查看更多 »

佛罗伦萨自然史博物馆

佛罗伦斯自然史博物馆(Museo di Storia Naturale di Firenze)是意大利佛罗伦斯的一个自然史博物馆。它是佛罗伦斯大学的一部分,创建于1775年2月21日。现在它已经成为意大利最好的自然史博物馆之一。 佛罗伦斯自然史博物馆分为6个部分。 File:Orto Botanico di Firenze - general view.JPG| File:Zoologia La Specola - wax anatomical models.JPG|.

新!!: 自然历史和佛罗伦萨自然史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

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Hungar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Magyar Természettudományi Múzeum)是匈牙利国内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802年,位于首都布达佩斯。.

新!!: 自然历史和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科學館

韓國國立中央科學館(국립중앙과학관),是位於韓國大田廣域市儒城區大德大路的國家級科学博物馆。該館於1990年10月9日開放,展出有科學技術史、自然歷史、自然科學及科技產業相關的資料和樣品。.

新!!: 自然历史和國立中央科學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是臺灣最主要的國立人類學與自然史博物館,也是臺灣東部唯一的國家級博物館,以臺灣史前文化和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文物收藏、研究與教育推廣為主。 史前館的基礎在卑南遺址,館地約有10公頃,包含康樂的博物館,位於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公園以及台南科學園區的分館籌備處。該館建築由美國建築師麥可·葛瑞夫設計興建。.

新!!: 自然历史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刘华杰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科学思想史。 思想活跃,富创新性。曾提出学妖(academic demon)、数字毒品(digital drug)、双非原则等概念,发明“科学主义是我们的缺省配置”的表述。关于science studies提出"科学元勘"的译法。根据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和非线性动力学,提出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在演化中形成了一种分形结构的猜测。研究过统计物理学的奠基问题、非线性动力学浑沌(chaos)的历史与哲学、分形艺术,提出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提出博物学编史纲领,倡导恢复博物学(Natural History)教育。从2008年起带领研究生一起研究博物学的历史与认识论。1995年曾以"记者"的身份在《南方周末》头版率先报导朱令铊中毒事件,向有关部门正面展示了正在兴起的Internet的重要性,当时上网还没有Netscape和IE可用。.

新!!: 自然历史和刘华杰 · 查看更多 »

列文虎克环形山

列文虎克环形山(Leeuwenhoek)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博物学家、显微镜设计师安东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自然历史和列文虎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喬治·居維葉

喬治·利奧波德·克雷蒂安·弗列德里克·達戈貝爾·居維葉男爵(Baron Georges Léopold Chrétien Frédéric Dagobert Cuvier;),簡稱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法國博物學家、比较解剖学家 與動物學家,也被称为“古生物学之父”。為博物學家弗列德利克·居維葉(Frédéric Cuvier)之兄,为19世紀早期的巴黎科學界名人之一。他在动物和化石方面的研究开启了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领域。 居维叶的研究被认为是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的基础,他扩展了卡尔·林奈分类法,将门分入不同的纲,并将化石和动物纳入分类系统。 居维叶是最早确认了生物灭绝的生物学家。在他1813年的《对地球理论的论文》()中,提出新的物种在周期性的灾难性的洪水后产生。他是19世纪初灾变论学说最具影响力的支持者。 他与亚历山大·布隆尼亚尔对巴黎盆地地层的研究确立了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其他成就包括,确认了在美国发现的类似大象的骨头属于一种灭绝的动物,并将其命名为乳齿象;在巴拉圭挖掘的大骨骼是大地懒,一种巨大的史前地面树懒;命名了翼龙;描述了水生爬行动物沧龙。并且他第一个提出史前地球由爬行动物(而非哺乳动物)占据主导地位。 居维叶也因为强烈反对进化理论而闻名。在达尔文的理论提出之前,进化论的主要支持者为让-巴蒂斯特·拉马克和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居维叶支持进化的证据不足,当时的证据只能证明周期性的创造和因洪水等自然灾害破坏生命形式的生物集群灭绝。在1830年,居维叶和若弗鲁瓦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体现了当时生物学界的主要分歧——动物结构究竟是由于功能还是(进化)形态学决定的。居维叶支持动物结构由功能决定,因此反对拉马克等人。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819年,他被授予終身貴族以纪念他的科学贡献。此后,他被称为居维叶男爵。1832年因霍乱在巴黎死亡。 居维叶一些最有影响力的追随者包括美国的路易士·阿格西和英国的理查德·欧文。居维叶的名字被刻在是埃菲尔铁塔上,为埃菲尔铁塔上的72个名字之一。.

新!!: 自然历史和喬治·居維葉 · 查看更多 »

嗅感器

嗅感器(Tömösváry organs,亦作temporal organs或postanntennal organs)是一個由匈牙利博物學家及馬陸學家在1883年所發現的感覺器官,存在於大多數的馬陸及部份蜈蚣和昆蟲物種,位於頭部觸角的基部,包含一個盤狀結構以及一個被感覺細胞包圍的中央孔,它們可能用來感應振動,甚至提供聽覺,但其實其具體功用我們到現在還未能詳細掌握。所以嚴格來講,「嗅感器」這個譯名其實不大準確。.

新!!: 自然历史和嗅感器 · 查看更多 »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優勝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是美国加州中东部横跨图奥勒米县、马里波萨县和马德拉县东部部分地区的国家公园,,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26 August 2013。该公园占地并延伸到了横跨内华达山脉西坡。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每年大约有三百八十多万游客:大部分人在七平方英里(约合十八平方公里)的约塞米蒂山谷逗留。1984年,优胜美地被选定为世界遗产,其壮观的花崗岩峭壁、瀑布、清澈的溪流、巨型红杉林和生物多樣性为国际所公认。该公园大约95%的地方被指定为。约塞米蒂虽然不是第一个指定的国家公园,但它对国家公园这个概念的发展起到了支配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像和约翰·缪尔等人的工作所起的作用。 优胜美地是内华达山脉最大而且最不分散的栖息地之一。该公园还拥有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该公园海拔从不等,还包括五个主要植被区:/橡树林地,低山地森林,高山地森林,亚高山植物和高山植物。加州7000种植物物种中,内华达山脉占了 约50%,而约塞米蒂公园内占了20%多。该公园内记载的160多种稀有植物有着合适的栖息之地,以及以这些植物中的许多植物所占据的有限范围为特征的罕见的当地地质岩层和特有的土壤。 是以花岗岩和更老的岩石残留物为特点。大约一千万年前,内华达山脉隆起而后偏斜形成西部相对平缓的山丘以及令人着迷的东部山丘。这些隆起增加了溪流和河床的陡峭程度,产生了又深又窄的峡谷岩层。约一百万年前,雪和冰积累而形成了将那些河谷往里移动的较高的高山草甸上的冰川。早期冰川时期,约塞米蒂山谷的冰的厚度可达。大块冰的下坡运动切割并雕刻了如今吸引如此之多的游客到其风景优美的U形山谷观光。 2014年被用來命名Apple電腦作業系統OS X Yosemite。.

新!!: 自然历史和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公众科学

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公民科学或群智科学,是指公众参与的科学研究, 包括非职业的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 范围涵盖科学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从形式上看,公众科学已被定义为“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开发技术;对自然现象的测试,以及这些活动的散发由主要基于业余爱好的研究者。”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公众和科学家合作发起。 公众科学有时也包含在诸如“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和。.

新!!: 自然历史和公众科学 · 查看更多 »

具象人类知识系统

具象人类知识系统(figurative system of human knowledge)有时也被称为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是用来展示知识结构的树状图,由让·勒朗·达朗贝尔和德尼·狄德罗为《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制作。 该树是人类知识的分类,其灵感来自弗兰西斯·培根的《学术的进展》。树状图上只是的三个主要分支为:“记忆”/历史, “理智”/哲学和“想象”/诗歌。 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神學归类在“哲学”下。历史学家羅伯·丹屯主张将宗教分类到人类理智中,其本身(啟示)并不是一个知识来源,是有关这个作品争议的重要因素。 另外注意,「神的知识」与「占卜」和「黑魔法」只隔几个节点。 右图中是法文原版。也有用。另一个该树状图的翻译在文献中(参考Schwab)。下面是一个中文版本。.

新!!: 自然历史和具象人类知识系统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自然史博物馆

克里特自然史博物馆(Μουσείο Φυσικής Ιστορίας Κρήτης, ΜΦΙΚ;英语: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Crete,NHMC)位于希腊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是一个自然史博物馆,在克里特大学主持下运作。其宗旨是研究、保护地中海东部地区的不同植物和动物。该博物馆设在一座经过修复的工业建筑物中,原来是一个电厂。 2012年12月底,克里特自然史博物馆获得雅典科学院颁发的埃马诺尔·贝纳基斯奖。.

新!!: 自然历史和克里特自然史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康拉德·斯普壬格

克里斯蒂安·康拉德·斯普壬格(Christian Konrad Sprengel,是德國的神學家、教師,但最為人所知的是做為一名自然學家。他對植物性別(plant sexuality)的研究最為人所稱道。斯普壬格是第一位發現花的功能是吸引昆蟲進行異花授粉的自然學家。斯普壬格跟的貢獻奠定了和的基礎。雖說在查爾斯·達爾文複驗了斯普壬格的發現之前,斯普壬格的研究並沒有得到太多關注。.

新!!: 自然历史和克里斯蒂安·康拉德·斯普壬格 · 查看更多 »

克雷斯特拉杜斯

克雷斯特拉杜斯 (Κλεόστρατος; 公元前520年-约公元前432年)是一位古希腊忒涅多斯岛天文学家,古代历史学家认为是他引入了黄道带(从白羊宫和人马宫开始)和阳历,根据 J.韦布的说法,克雷斯特拉杜斯的这些理念来源于古巴比伦人。 没有任何可将黄道十二宫的创造或设计归功于某一人的原始资料。这方面的历史研究表明,存在有翻译问题以及包括哲学家泰勒斯与忒涅多斯岛关系在内的巧合。历史著作中还提到了克雷斯特拉杜斯用作树立传统希腊文化权威的方法。对巴比伦历法的延续被认为并非是一种进步,因为希腊人早已改善了他们的历法精度,只是在调整年月日组合的过程中汲取了巴比伦人均衡天数的做法。如同其他的文明一样,希腊人可能已建立了一套独立于巴比伦的历法体系,然而,大多数人一致认为,有关谁建立了西方第一套所知历法的争论,永远不会有明确的答案。 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一书中写道:第58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据说是第一个理解地球倾角的人,从而开辟了正确认识学科知识的道路。之后,克雷斯特拉杜斯创作了这方面的符号,第一次标出了白羊宫和人马宫,而在此之前天球图就早已出现。普林尼与同时代人一样,认为合理的观点必须建立在以往知识或思想家成就的基础上。 肯索里努斯(在《论生辰》中)就将克雷斯特拉杜斯视作八年历(octaeteris)或八年循环历的发明人。克雷斯特拉杜斯的名字与维持希腊民间历法(按月亮周期)与太阳历相一致的8年循环闰期有关—一种被哈尔帕卢斯·肯索里努改进的循环历,八年历之前所采用的是被普遍认为是由欧多克索斯提出的19年的默冬章。泰奥弗拉斯托斯(《de Sign.

新!!: 自然历史和克雷斯特拉杜斯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

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大多数剑桥的学生都喜欢以「Catz」的名称来称呼该学院。圣凯瑟琳学院位于剑桥城的历史中心,北面紧邻着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院建筑比较显著的特征是面向特兰平顿街的开放庭院(而不是剑桥大学学院通常使用的四方院形式)。 2011年,圣凯瑟琳学院拥有4200万英镑的捐赠基金。.

新!!: 自然历史和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 · 查看更多 »

勃朗峰

勃朗峰(Mont Blanc,Monte Bianco,意為「白色山峰」),是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位於法國的上薩瓦省和義大利的瓦萊達奧斯塔大區的交界處。勃朗峰是西歐與歐盟境內的最高峰,海拔為4,808.73公尺。勃朗峰於1786年8月8日首次被人類征服。勃朗峰有時也被稱為「白色少女」(法語:La Dame blanche)或「白色山峰」(義大利語:Il Bianco)。 勃朗峰附近最有名的兩個城鎮是義大利瓦萊達奧斯塔大區的庫爾馬耶烏爾(Courmayeur)與法國羅納-阿爾卑斯大區上薩瓦省的霞慕尼(Chamonix),這裡也是第一屆冬季奧運會的舉辦地區。遊客可以搭乘纜車上山,路線會經過庫爾馬耶烏爾與霞慕尼。 白山隧道於1957年開始建造,於1965年完成,連接著法國的霞慕尼及義大利的庫爾馬耶烏爾,全長11.6公里,是穿越阿爾卑斯山主要的交通路線。 勃朗峰的登山活動、遠足、滑雪和單板滑雪都相當盛行。.

新!!: 自然历史和勃朗峰 · 查看更多 »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法国)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位于法国巴黎。其前身为皇家药用植物园。19世纪其在科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新!!: 自然历史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法国) · 查看更多 »

倫敦林奈學會

倫敦林奈學會(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是一個研究生物分類學的協會。出版動物學、植物學以及其他生物學期刊;同時也研究分類學此學門本身的歷史沿革。此學會建立於1788年,名稱是來自生物分類系統早期建立者、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地點位於倫敦皮卡迪里(Piccadilly)。 任何對學會研究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加入成為會員,其會員可分為學生會員(Student member)、準會員(Associate member)以及完全會員(full Fellow),三者的加入皆需要經由兩位會員的提名以及之後的選舉才能完成。.

新!!: 自然历史和倫敦林奈學會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尤金·迪西默蒂埃

埃尔-尤金·迪西默蒂埃(原名 Pierre-Eugène Ducimetière,;1737年9月18日Helmut Stalder, Swiss made – die Dollarnote, Der Schweizerische Beobachter 26/2010 (December 24, 2010).

新!!: 自然历史和皮埃尔-尤金·迪西默蒂埃 · 查看更多 »

皮克泰环形山

克泰环形山(Pictet)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瑞士实验物理学家暨博物学家“马克-奥古斯特·皮克泰”(Marc-Auguste Pictet,1752年-182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自然历史和皮克泰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皮耶特·博塔埃特

耶特·博塔埃特(Pieter Boddaert,) 是一名荷蘭的醫生及博物學家。 博塔埃特的父親是米德爾堡的法學家及詩人(1694–1760)。與其父同名的博塔埃特與1794年畢業於乌特勒支大学,並成為該校博物學的講師。與1768至1775年間,曾與另一著名博物學家卡爾·林奈通信,並有14封信件留存至今。 根據布豐的巨作《自然通史》(Histoire Naturelle)而出版的《自然史圖集》(Planches enluminées)中的物種名稱,並沒有使用到當時方興未艾但後來被學界所接受的二名法去命名,於是博塔埃特根據這些物種的插圖,於1783年出版了五十本以二名法命名當中物種的辨識手冊。由於這是這些物種首次獲得以二名法命名的學名,因此這些名稱仍然沿用至今。 1785年,他出版了《動物列表》(Elenchus Animalium),以二名法為物種命名,當中包括大量哺乳類動物,如已滅絕的斑驢及歐洲野馬等。.

新!!: 自然历史和皮耶特·博塔埃特 · 查看更多 »

福克兰群岛

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阿根廷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亚大陆架上的群岛。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福克兰群岛是英国海外领土,拥有内部自治权,英国负责其国防和外交事务。群岛首府是斯坦利,位于东福克兰岛。 福克兰群岛的发现及其后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历史均存在争议。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岛上设立定居点。英国于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统治,但阿根廷仍宣称拥有岛上主权。1982年,阿根廷对岛上实施军事占领,福克蘭戰爭由此爆发,之后阿根廷战败撤军,英国再次拥有群岛主权。 根据201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除卻服役军人及其家眷,福克兰群岛一共有2,932位居民,其中大部分都是具英国血统的福克兰群岛人。其他种族包括法国人、直布罗陀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自英国、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和智利的移民已经扭转岛上人口数量下降的趋势。群岛的主要和官方语言都是英语,根据,福克兰群岛人都是合法的英国公民。 群岛坐落在亚寒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边界,两个主要岛屿上都拥有海拔高度达到700米的山脉。岛上有大量鸟类种群,但由于有外来物种的竞争,有许多种鸟类已经不再在主岛繁衍。群岛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旅游业和以高品质羊毛出口为重心的绵羊养殖业。由于与阿根廷存在海上争端,由福克兰群岛政府许可的石油勘探仍然存在争议。.

新!!: 自然历史和福克兰群岛 · 查看更多 »

科妄

科學妄人(crank),又稱妄人科學家、科妄,有時也稱民间科学家、民科,具有偏执倾向,在缺乏科研素养的同时,运用大规模宣传、向有所属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寄送电子邮件、求见权威科研工作者等方法强行推行自己的理论。由于民间科学爱好者所具有的共性,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对象。 另外,民间科学家(民科)也是对极少接受过(或拒绝)正规科學学习及训练,却又经常热衷于相关领域研究之人士的一种称谓。部分民间科学家潜心学习,通过正当方式发表论文,其科研成果通过同行评审,确实有一定贡献。.

新!!: 自然历史和科妄 · 查看更多 »

科学史

科學史,利用了思想史和社會史兩個面向的歷史研究方法。科學起源於對自然其功能性的實用考量以及纯粹的哲學探究。 雖然科學方法自古便不斷發展,但現代科學方法卻是始自伊斯蘭科學家,海什木(Alhazen)在大約西元1000年左右,運用實驗的經驗法則寫出了一本關於光學的著作《》。然而,現代科學方法在13世紀的歐洲由大學經院哲學的學者所發起科學革命時,方才算發展完全Thomas Woods, How the Catholic Church Built Western Civilization, (Washington, DC: Regenery, 2005), ISBN 978-0-89526-038-3,到了16世紀及17世紀早期的發展高峰,現代科學方法的廣泛應用更引領了知識的全面重估。科學方法的發展被某些人(尤其是科學哲學家及實證科學家)認為是太過於基礎而重要的,認為早先對於自然的探索只不過是前科學(pre-scientific),現代科學方法才被他們認為是真正的科學。習慣上,科學史學家仍舊認定早先的科學探索也包含於廣大而充足的科學範疇之中。 數學史、科技史及哲學史則在其各自的條目中描述。數學跟科學很接近但有所區别(至少在現代的觀念上是這樣認為)。科技涉及設計有用的物件和系統的創造過程,跟尋求传统意义上的真理(empirical truth)又有所不同。哲學跟科學的不同在哲學還尋求其他的知識領域,如倫理學,即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都是以既定的事實作爲理論基礎。實際上這些領域都作爲外在的重要工具為其他領域所用。.

新!!: 自然历史和科学史 · 查看更多 »

科普利獎章

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是英國皇家學会每年頒發的科學獎章,以奖励“在任何科学分支上的杰出成就”。始于1731年授予的科普利獎章是皇家學会仍在颁发的最古老的科学奖章,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奖章。.

新!!: 自然历史和科普利獎章 · 查看更多 »

米兰达·奥图

米兰达·奥图(Miranda Otto,)是一位澳大利亚女演员,其雙親和妹妹也都是演员。奥图的演艺生涯于1986年开始,已经出演过多部独立和大型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奥图的大银幕处女作是1986年的澳大利亚电影《埃玛的战争》(Emma's War),在其中扮演一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搬到澳大利亚乡间生活的少女。接下来的十年里继续出演了多部澳大利亚电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并在出演了1998年的战争片《细细的红线》和2000年的恐怖片《危机四伏》(What Lies Beneath)后成为好莱坞影星。2000年代初,她在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系列电影三部曲中饰演伊歐玟一角,开始成为家喻户晓的女演员。.

新!!: 自然历史和米兰达·奥图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萊迪

約瑟夫·萊迪()是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

新!!: 自然历史和約瑟夫·萊迪 · 查看更多 »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美国画家、博物学家,法裔美國人,他绘制的鸟类图鉴《美国鸟类》被称作“美国国宝”。.

新!!: 自然历史和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 查看更多 »

约翰·雷

约翰·雷(John Ray,)为英国博物学家,其有时被誉为英国博物学之父。他发表了大量植物学、动物学及自然神学方面的著作。在其专著《Historia Plantarum》中对植物的分类是现代分类学历史中重要的一步。.

新!!: 自然历史和约翰·雷 · 查看更多 »

细胞

细胞(Cell)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是除了病毒之外所有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单位,也经常被称为生命的积木(病毒仅由DNA/RNA组成,并由蛋白质和脂肪包裹其外)。 in Chapter 21 of fourth edition, edited by Bruce Alberts (2002) published by Garland Science.

新!!: 自然历史和细胞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

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Robert Sterling Clark,)是一位美国艺术品收藏家、马主和慈善家,胜家缝纫机(Singer Sewing Machine)产业继承人。.

新!!: 自然历史和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 · 查看更多 »

罗斯地球和空间中心

罗斯地球和空间中心是美国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它的全称是The Frederick Phineas and Sandra Priest Rose Center for Earth and Space(弗雷德里克·和菲尼亚斯·罗斯和桑德拉·普利斯特·罗斯地球和空间中心)。正门位于博物馆的北侧,在曼哈顿上西城中央公园西附近的81号街。罗斯地球和空间中心竣工于2000年,纽约市新海登天文馆就建在其中,海登天文馆旧馆于1935年开放,于1997年关闭。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是新海登天文馆的首任馆长。.

新!!: 自然历史和罗斯地球和空间中心 · 查看更多 »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上西区(Upper West Side),是专注于天文学、地球科学、人类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等的博物馆。建馆于1869年,现有馆员超过1200人,每年承办超过100场特别展览。该馆的主要收藏项目包括于各大洲哺乳动物的收集,以及人类学的馆藏。其人类起源馆(Hall of Human Origin)是全美唯一此领域的专项展览,展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除了展览各种展品外,这家博物馆还有各种培养中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的教育活动,还会给教师们提供培训。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浏览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2010年时有超过500万人参观过这个博物馆。.

新!!: 自然历史和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自然地标

美国国家自然地标(National Natural Landmarks)是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自然历史而成立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是囊括生物学、地质学的唯一一个国家级自然区域项目,同时将公有、私人领地囊括其中。该项目于1962年5月18日由美國內政部長启动。.

新!!: 自然历史和美国国家自然地标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一家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博物馆,由国立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尼学会管理,于1910年启用。.

新!!: 自然历史和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美国牛蛙

美国牛蛙(學名Rana catesbeiana)是一种水生青蛙,是蛙屬的一种。是现存北美的最大的蛙之一。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新!!: 自然历史和美国牛蛙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自然历史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historiska riksmuseet,直譯為“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一座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是瑞典主要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 該博物館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成立於1819年,其收藏品有一部分也來自皇家科學院,這些藏品1739年開始就收藏在博物館所在地了。1786年它們對外開放參觀,1965年時博物館才從瑞典皇家科學院分割出來。 現在的博物館建築由阿克塞爾·安德堡設計建造於1916年,後來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校區也緊挨著博物館建成。.

新!!: 自然历史和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生物学

生物学研究各種生命(上图) 大肠杆菌、瞪羚、(下图)大角金龟甲虫 、蕨類植物 生物學(βιολογία;biologia;德語、法語:biologie;biology)或稱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s)、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是自然科學的一大門類,由經驗主義出發,廣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佈、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生物分類學等。現代生物學是一個龐大而兼收並蓄的領域,由許多分支和分支學科組成。然而,盡管生物學的範圍很廣,在它裡面有某些一般和統一概念支配一切的學習和研究,把它整合成單一的,和連貫的領域。在總體上,生物以細胞作為生命的基本單位,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元,和進化是推動新物種的合成和創建的引擎。今天人們還了解,所有生物體的生存以消耗和轉換能量,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穩定的和重要的生命條件。 生物學分支學科被研究生物體的規模所定義,和研究它們使用的方法所定義:生物化學考察生命的基本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分子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植物學研究植物的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檢查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生理學檢查組織,器官,和生物體的器官系統的物理和化學的功能;進化生物學考察了生命的多樣性的產生過程;和生態學考察生物在其環境如何相互作用。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

新!!: 自然历史和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生物学史

生物学史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生命研究的过程。虽然生物学的概念作为单一领域出现於19世纪,但生物学从传统医学起就已经出现,并可以根据自然史追溯到古埃及医学及时代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工作。中世纪时,及学者贾希兹(al-Jahiz)、阿维森纳、伊本·苏尔(Ibn Zuhr或Avenzoar)、伊本·贝塔尔(Ibn al-Baitar)及伊本·纳菲斯(Ibn al-Nafis)进一步发展。欧洲文艺复兴及近代时期,生物学思想被新的经验主义思想彻底变革并发现了一些新的生物。这次活动中比较突出的是对生理机能进行了实验和认真观察的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和威廉·哈维以及开始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化石记录的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和蒲豐,同时还对有机体的发展和行为进行研究,显微镜展示了之前从未看到的世界并为细胞学说打下基础。自然神学的重要性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机械论学说的兴起,鼓励了博物学的发展(虽然它也巩固了)。 从18世纪到19世纪,植物学及动物学等生物科学逐渐形成专门的学科。拉瓦锡和其它物理学家开始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有生物的世界和无生命的世界连接起来。探索博物学家如亚历山大·冯·洪堡调查了生物和他们所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取决於地理,并建立了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及动物行为学。博物学家开始否认本质主义并考虑灭绝及物种突变的重要性。细胞学说为生命的基础提供了新的角度。这些发展以及胚胎学和古生物学,被查尔斯·达尔文综合到自然选择的演化论中。19世纪末,自然发生说开始没落,同时兴起,而遗传的机制仍处於神秘状态。 20世纪初,对孟德尔的作品的重新发现带来了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的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到了1930年代,群体遗传学和自然选择相结合形成「新达尔文主义」。新的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结构之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的建立和遗传密码的破译,生物学被明显地分为有机体生物学(organismal biology)——主要研究生物体及所在的群体—和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所在领域。到20世纪末,一些新学科如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则打破了这一趋势,有机体生物学家使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而分子生物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也调查了基因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然生物体的遗传。.

新!!: 自然历史和生物学史 · 查看更多 »

男同性戀文學

男同性戀文學(Gay literature)廣義而言可指表達、描述,又或者展現男子與男子間發生親密友誼、戀愛、--、性愛等情感關係的書寫,乃至於參與到社會脈絡中,這些主題為社會所接受的方式。狹義而言,則限定在十九世紀晚期,性傾向成為界定自我和社會互動的一種身份认同意識之後。更嚴格的範圍,會限縮至歐美1960年代中期之後,與LGBT權利運動的目標和精神—亦即要求社會制度對同志群體達到平等權利和對待—有關的文學作品。 由於歷史上的迫害或壓迫,LGB群體常轉向文學作為認同、瞭解和表達同性親密關係的泉源。LGBT文學也紀錄了同志社群在遭遇偏見、暴力、霸凌、自我埋怨、否認、自殺等挫折時的心理壓力和磨難。以浪漫「同性愛」為主題的作品,亦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古代和現代文本當中,例如古希臘時代會飲篇對愛的本質所進行的探索。.

新!!: 自然历史和男同性戀文學 · 查看更多 »

甘氏巨螯蟹

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是已知世界上現存体型最大的甲殼動物、十足目短尾下目蜘蛛蟹總科巨螯蟹屬唯一的現存種。.

新!!: 自然历史和甘氏巨螯蟹 · 查看更多 »

異盲蛇

异盲蛇科(学名:Xenotyphlopidae)是蛇亚目下的一个科,仅有1属1种:异盲蛇属(学名:Xenotyphlops)下的格氏异盲蛇(学名:X.

新!!: 自然历史和異盲蛇 · 查看更多 »

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

染性腦白質退化症(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亦稱: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症、芳基硫酸酯酶A缺乏症、Greenfield's disease)為一種溶酶體貯積症(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將MLD的神經纖維切片以結晶紫染色結果不呈紫色而呈黃褐色、故名之"異染性"(meta-chromatic),一般歸於腦白質營養不良(leukodystrophies)的類別、同於鞘脂質代謝障礙(sphingolipidoses),因其影響神經鞘脂質(sphingolipids)的代謝。而腦白質營養不良影響髓磷脂的"生長"和/或"發展",而"脂質"的被覆是作為周圍神經纖維的"阻隔體"(insulator)貫穿整個中樞和外週的神经系统。MLD亦涉及脑苷脂的積累。 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如同大多數的"酶缺陷"(enzyme deficiency)一樣,存有「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

新!!: 自然历史和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有時簡稱牛津大學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是牛津大學收集陳列自然史標本的大學博物館,位於英國牛津大學基伯爾學院對面。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為達爾文發表演化論的機構;創館時的館長為地質學家,為達爾文演化論的主要懷疑者之一。該博物館的講座大廳,曾是1860年的場址,現時由大學的化學、動物學及數學系所使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成立標志了牛津大學發展科學及科學園區的歷史意義。.

新!!: 自然历史和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發現之旅叢書

《發現之旅》(中譯版別名:Voyage D’exploration)是法國加利瑪出版社於1986年推出的圖鑑式百科全書《Découvertes Gallimard》(,直譯「加利瑪發現文庫」,「Découvertes」即「發現」之意)的中文譯本,由臺灣時報文化翻譯發行。首卷中譯本《文字與書寫:思想的符號》於1994年5月31日推出,歷時12年陸續編輯發行,截止到2006年2月20日出版的《達利:超現實主義狂想天才》,共計發行81冊。相較法文原版的700多冊(包含番外系列),這只是很小的一部份。法國原版的首部作品《À la recherche de l’Égypte oubliée》在中譯版裡被作為第2冊《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

新!!: 自然历史和發現之旅叢書 · 查看更多 »

白霜杯傘

白霜杯傘(學名:Clitocybe dealbata),俗稱象牙漏斗(ivory funnel)和出汗蘑菇(sweating mushroom),屬於口蘑科杯傘屬,是一種於歐洲及北美洲廣泛地生長在草坪和草地的真菌。白霜杯傘體形細小,顏色為白色,外形呈漏斗狀。白霜杯傘俗稱「出汗蘑菇」是因為吃下白霜杯傘後中毒的人會有出汗的症狀。因白霜杯傘含有毒性的毒蕈鹼,因此白霜杯傘不可食用。.

新!!: 自然历史和白霜杯傘 · 查看更多 »

白胸鸲鹟

白胸鸲鹟(學名:Eopsaltria georgiana)是一種屬於鸲鹟科的鸟纲動物。白胸鸲鹟是西澳大利亞州西南部份獨有的品種。与许多其他澳大利亚鸲鹟不同,牠們身上没有颜色鲜艳的羽毛,僅有一些灰色羽毛,以及位於腹部的白色羽毛。白胸鸲鹟與澳大利亞其他雀形动物的相似之處,就是當一對或一群白胸鸲鹟找到定居點後,他們便會保衛自己的家園。.

新!!: 自然历史和白胸鸲鹟 · 查看更多 »

百慕大

慕達(Bermuda),法律文件中也作百慕大群岛或薩默斯群岛,位於北大西洋属北美,是英國的自治海外領地。位于北纬32度14分至32度25分,西经64度38分至64度53分,距北美洲约900多公里、美國東岸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東北約1,100海里及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東南約840海里。 最接近的地標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Cape Hatteras),西北約640海里(1,030公里)。百慕達是歷史最悠久的英國海外領地,早於英格蘭殖民《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頒佈及英國建立前的一、兩個世紀。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自1945年起將其列為全球16個非自治領地之一。 「百慕達」一般指單一的群島,由約138個島嶼和许多岩礁组成。百慕達的一些島嶼擁有多個名稱(整個群島,連同兩個正式名稱,歷史上曾稱為「La Garza」、「Virgineola」及「魔鬼島」)。雖然地標不多,但地方重名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有兩個島嶼名為「長島」,兩個海灣名為「長灣」,而聖喬治鎮位於聖喬治島的聖喬治政區。另外,百慕達的首府──哈密尔顿,位於主島中部,漢密爾頓港北岸。百慕達經濟繁榮,依靠金融業和旅遊業,以「避稅天堂」和「公司天堂」聞名,是世界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當地有暖和的熱帶氣候、風景優美的海灘,更常以粉紅色細沙和藍綠色海洋自詡。.

新!!: 自然历史和百慕大 · 查看更多 »

遠洋白鰭鯊

远洋白鳍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和温暖海域上层的大型鲨鱼。其敦实的身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狭长、尖端白而圆的鰭。 这种鲨鱼行动缓慢但很具攻击性,对于海难或海上空难事件的幸存者来说非常危险。研究表明远洋白鳍鲨的数量正急剧下降。其大片的鳍可制成魚翅,因而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白鳍鲨面临着越来越多渔业捕杀。.

新!!: 自然历史和遠洋白鰭鯊 · 查看更多 »

達爾文 (福克蘭群島)

達爾文(英語:Darwin)是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東福克蘭(East Falkland)Lafonia的一個村落,位處古斯格林(Goose Green)以北4--,群島中地峽東面,面向舒瓦瑟爾海灣(Choiseul Sound)。 達爾文建於1859年,是Lafonia的牧羊業中心。及至1922年,農場遷往該村以南的Goose Green,並被一道泥炭場所隔,達爾文因而黯然失色。 畜欄、Galpon建築(19世紀高楚人(gaucho)的家園)、阿根廷軍人公墓(Argentine Military Cemetery),以及舒瓦瑟爾海灣與池塘的鳥類,都是達爾文的特色。 達爾文以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名字命名的。他在英國皇家海軍小獵犬號戰艦(HMS Beagle)第二次航行時,在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上進行過一項動物學研究。 在古斯格林戰役(Battle of Goose Green)中的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s War)期間,達爾文和附近的市郊可看到重型戰場。.

新!!: 自然历史和達爾文 (福克蘭群島) · 查看更多 »

鍾榮峰

鍾榮峰(),台灣新竹縣客家人,台灣師大生物系、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全職自然生態與自然史工作者。 鍾榮峰從事自然保育、攝影與紀錄片工作二十餘年,至今完成野生動物生態紀錄片作品五十餘部。2002年起密集研讀台灣近400年自然歷史相關文獻,迄今已對櫻花鉤吻鮭(台灣鮭魚)、梅花鹿、台灣雲豹、澎湖海溝古脊椎動物化石等四項自然議題提出全新論點。.

新!!: 自然历史和鍾榮峰 · 查看更多 »

非虛構作品

非虛構作品,与虛構作品相对,是報告或是任何描述事實的作品總稱,.

新!!: 自然历史和非虛構作品 · 查看更多 »

袖粉蝶屬

袖粉蝶屬(學名:Dismorphia)是粉蝶科袖粉蝶亞科裡的一個屬。共有30個物種,分佈於新熱帶界。物種著名於其外型貝氏擬態各種有毒的蛺蝶,尤其綃蝶族的蝶種。亦因為這兩類外表相似的蝴蝶令英國自然史學家亨利·沃爾特·貝茲創立出貝氏擬態的理論。.

新!!: 自然历史和袖粉蝶屬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鲍登

詹姆斯·鲍登(James Bowdoin,1726年—1790年),美国政治家,波士顿人。曾是殖民会议的议员和马萨诸塞州州宪法制定会议的成员,父亲是商人,174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747年他父亲逝世后他继承了一大笔财产。1753年他被选入州殖民会议,1779年他主持州宪法制定工作。1785年,他成为马萨诸塞州州长,任内漠视农民,残酷镇压谢伊斯起义。1787年,州长选举中他负于约翰·汉考克。1788年鲍登参加了美国宪法在麻省的批准会议,支持宪法。1790年他在波士顿逝世。他除了参与政治,对自然历史的研究也有一定贡献,写过一些论文。缅因州的鲍登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自然历史和詹姆斯·鲍登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赫顿

詹姆斯·赫顿 (James Hutton ,1726年6月3日 OS (1726年6月14日 NS) – 1797年3月26日),苏格兰地质学家、医生、博物学家、化学家、实验农场主。 他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地质学和地质时期,包括了火成说和均变论。赫頓的理論為現代地質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而常被稱為“現代地質學之父”。.

新!!: 自然历史和詹姆斯·赫顿 · 查看更多 »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The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是一座自然史博物馆,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占地1900平方米,2010年10月16日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收藏有200余万种标本,这些标本的制作年代跨越1910年代至现在。博物馆展厅包括考文四足动物标本馆、海洋无脊椎动物标本馆、化石标本馆、斯宾塞昆虫标本馆、鱼类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博物馆尤其注重收藏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育空地区、太平洋海岸特有物种的标本。博物馆最著名的陈列是一具雌性蓝鲸骨架,高达25米,以凌空悬吊方式展示。 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包括面向儿童、游客、贝蒂生物多样性中心相关实验室的故事会和科学讨论会、生物多样性公众报告会、播放电影纪录片。.

新!!: 自然历史和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路易士·阿格西

路易士·阿格西(Jean Louis Rodolphe Agassiz,),19世纪瑞士裔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以冰川理论闻名。.

新!!: 自然历史和路易士·阿格西 · 查看更多 »

达尔文肖像列表

达尔文肖像列表列出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的历年肖像。达尔文出身富裕家庭,是著名的博物学學家,出版過多种重要著作,自童年、成年和晚年都有肖像留下。达尔文早年肖像为粉笔画或彩画,晚年肖像为黑白相片。1859年当时非常有争议的《物种起源》出版和广为传播之后,达尔文成为无数讽刺画的嘲讽对象。 达尔文的容貌,尤其是其标志性胡子,直到21世纪依然有重要文化意义和有辨识度。根据历史学家珍妮特·布朗的说法,达尔文授权了大量自己的肖像供人使用,这些肖像被广泛制作为橱柜像和,这有助于在大众中强化达尔文与进化论二者之间的联系,原因在于其他为进化论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被排除在肖像之外,特别是这些肖像又被讽刺画重新解读。在19世纪,大部分科学家还不能像达尔文那样有财力拍摄照片。。 在达尔文生命的最后十年,随着病情恶化,他对坐着拍照感到厌倦。1869年,他婉拒了一次与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一起坐着拍照的机会,达尔文解释说,坐着拍照“是平生最厌恶的事情,与他人一起坐着拍照只会带来更多麻烦和耽误时间”。但是,据达尔文肖像专家基因·克里茨基(Gene Kritsky)的说法,达尔文至少留下53张照Richard Milner, "", Scientific American, November 1995, pp.

新!!: 自然历史和达尔文肖像列表 · 查看更多 »

霹雳博物馆

太平霹雳博物馆()是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Jalan Muzium(博物館路)和Jalan Taming Sari(主路)交匯處的公共博物館。它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博物館,突顯了馬來西亞的国家歷史。是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中47项建筑物遗迹中的其中一座建筑物遗迹。.

新!!: 自然历史和霹雳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 (,),英國博物學者、探險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以「天擇」獨立構想演化論而聞名。他以此為主題的論文在1858年與查爾斯·達爾文的一些著作共同出版,這促使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發表自己的想法。華萊士1848年在亞馬遜盆地進行博物學調查,1854在馬來群島做了8年的廣泛的田野調查,並在馬來群島確定了現在生物地理學中區分東洋區和澳大拉西亞區的分界線(華萊士線)。 他被認為是19世紀動物物種地理分佈的權威專家,有時被稱為“生物地理學之父”或“達爾文的擋箭牌”。華萊士是19世紀主要的演化思想家之一,除了是天擇的共同發現者之外,還為演化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許多其他貢獻,包括動物的警戒作用和華萊士效應(關於天擇如何除去雜交種來促成種化的假設)。.

新!!: 自然历史和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 查看更多 »

阿科斯塔环形山

阿科斯塔陨石坑(Acosta)是位于月球正面丰富海东侧边缘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葡萄牙医生暨数本自然史书籍的作者"克里斯托旺·德·科斯塔"(Cristóvão da Costa ,1515年-1580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自然历史和阿科斯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米希诺陨石坑

阿米希诺陨石坑(Ameghino)是月球正面位于成功湾北侧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阿根廷博物学家、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及动物学家"佛罗伦天奴·阿米希诺"(1854年-1911年), 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认可。.

新!!: 自然历史和阿米希诺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爾德羅萬迪山脊

阿尔德罗万迪山脊(Dorsa Aldrovandi)是位于月球澄海北纬24.0°、东经28.5°()的一道皱岭,长约136公里。在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以意大利博物学者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之名命名。该山脊北端起源于勒莫尼耶环形山,南端靠近克勒克陨石坑。.

新!!: 自然历史和阿爾德羅萬迪山脊 · 查看更多 »

阿爾西德·道比尼

阿爾西德·道比尼(法語: Alcide Dessalines d'Orbigny,1802年9月6日 - 1857年6月30日)是一名法國自然歷史學家,在許多領域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包括動物學、病理學、古生物學、地質學、考古學和人類學。 道比尼出生於法國庫厄龍,父親是一名船醫,同時也是一名業餘自然學家。 1820年,道比尼全家搬到拉羅謝爾,他開始對自然歷史產生興趣,研究起海洋生物,特別是微生物,他稱之為“有孔蟲”。 到了巴黎,他成為地質學家和喬治·居維葉的門徒。 他一生遵循著居維葉的災變論,堅持反對拉馬克的拉馬克主義。.

新!!: 自然历史和阿爾西德·道比尼 · 查看更多 »

赫顿陨石坑

赫顿陨石坑(Hutton)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苏格兰博物学家、地质学家暨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现代地质年代学之父"詹姆斯·赫顿"(1726年-179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自然历史和赫顿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藍腳鰹鳥

藍腳鰹鳥(學名:Sula nebouxii)是一種鰹鳥。牠們棲息在熱帶及亞熱帶的太平洋島嶼,當中最著名的有厄瓜多爾的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亦是查爾斯·達爾文首次對藍腳鰹鳥進行廣泛研究的地方。 藍腳鰹鳥的種名得名自法國博物學家 Adolphe-Simon Neboux,他對於19世紀中葉在加拉巴哥群島的鳥類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

新!!: 自然历史和藍腳鰹鳥 · 查看更多 »

蒙古自然史博物馆

蒙古自然史博物馆(Байгалийн түүхийн музей)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是自然史专门博物馆。.

新!!: 自然历史和蒙古自然史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邹元爔

邹元燨(),中国材料学家、冶金专家。字立清,浙江省平湖市人。.

新!!: 自然历史和邹元爔 · 查看更多 »

蓝白细尾鹩莺

蓝白细尾鹩莺(学名:Malurus leucopterus)是雀形目鸟类的一个物种,属于细尾鹩莺科中的细尾鹩莺属。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中心的干燥地带;从昆士兰州中心与南澳大利亚州到西澳大利亚州都有分布。如同其它细尾鹩莺一样,此物种也有显著的两性异形,在繁殖期,一个群居集体中的一只或更多雄性会长出色彩明亮的羽毛。雌性全身为沙褐色,尾部羽毛浅蓝 ;雌性体型比雄性小,繁殖期时雄性身体的羽毛为亮蓝色,喙为黑色,翅膀为蓝色。较年轻的性成熟雄性外形几乎与雌性相同,通常这些雄性正在繁殖。一队蓝白细尾鹩莺在春夏两季会拥有一只较大的、色彩明亮的雄性,这只鸟由许多不显眼的同样是雄性的棕色小鸟陪伴着。得到承认的亚种共有三个;除开大陆上的亚种之外,一个亚种是在德克哈托格岛上找到的,而另一个栖息于西澳大利亚州海岸外的巴罗岛上。这些岛屿上的雄性在繁殖期羽毛是黑色而不是蓝色。 蓝白细尾鹩莺主要以昆虫为食,以小型水果和叶芽为补充食物,它们生活在石南荒原和干旱的灌木丛林中,因为这些地方的灌木提供了掩蔽。如同其它细尾鹩莺一样,此物种也进行合作繁殖,小群的鸟整年都会进行维持领土、保护领土的工作。家庭由社会体制上一夫一妻制的配对构成,几只輔助者鸟帮着养育小鸟。这些輔助者是已经性成熟的后代,它们在羽毛丰满后还会继续留在家庭中一年或更长时间。虽然没有基因的证实,但蓝白细尾鹩莺很可能会是性乱的,并会帮着抚养其它配对的子女。作为求偶表演的一部分,雄性鹩莺会从花上采下花瓣,并将这些花瓣向雌性展示。.

新!!: 自然历史和蓝白细尾鹩莺 · 查看更多 »

蓝鹇

蓝鹇(學名:Lophura swinhoii),又稱蓝腹鹇、臺湾蓝腹鹇、華雞或斯文豪氏鷴,俗稱臺灣山雞,是一种大型雉类,雄性通体蓝色。它的近缘种白鹇与之形态相似,都在高山林地生活,但二者体色一蓝一白,且蓝鹇只在台湾山區有分布,这对于研究动物地理、系统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 自然历史和蓝鹇 · 查看更多 »

自然

自然(英文:Nature),是指不断运行演化的宇宙萬物,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 人类所能理解地自然现象有:生物界的基因模因、共识主动、意识行为、社会活动和生态系统等;宇宙间的天使粒子、次原子粒子、星系星云和黑洞白洞等。 人类不能理解地宗教信仰、灵魂观念和神明信念等现象,被称为超自然现象。 从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索,到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是人类逐渐理解自己、适应生存环境和丰富社会活动的过程。例如,古时,火是神明,日月星辰是超自然现象;如今,卫星、电视、电脑和手机成为了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区块链成了全球共识共享的无字天书。.

新!!: 自然历史和自然 · 查看更多 »

自然 (消歧义)

自然可以指:.

新!!: 自然历史和自然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

自然史博物馆(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位于英国伦敦市南肯辛顿博览会路上的一家大型博物馆,与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比邻。该博物馆是由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赞助的。這座博物館的入口位於。該博物館是一個免稅慈善機構,由文化媒體和體育部所資助的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機構。 該館所擁有的生物和地球科學標本約七千萬件,包括五個主題:植物學、昆蟲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和動物學等自然歷史。該博物館是世界著名的研究中心,專門從事生物分類、鑑定和保存。由這個機構建館已有百餘年,許多藏品具有偉大的歷史和科學價值,例如由达尔文所採集的標本。自然史博物館圖書館典藏有大量書籍、期刊、手稿,以及關連到這些科學部門的研究工作的藝術品收藏。如欲使用該圖書館,必須事先預約。 該博物館特別廣為人知的是恐龍骨骼展示及其華麗的建築 -有時被稱為自然大教堂 – 兩者同時體現於雄踞在拱形中央大廳的大型梁龍模型。 這座博物館的典藏品源自於大英博物館,其地標(Alfred Waterhouse)於1881年建成並開放參觀,後來將地質博物館納入。達爾文中心是最近新增的,有一部分設計為現代化的設施以保存珍貴的典藏品。 如同其他由英國政府資助的國家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並不收取入館費用。.

新!!: 自然历史和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 · 查看更多 »

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是現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主要是思考人对于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包括自然界和人的相互关系、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这当中不少理论,都奠下了今時今日物理学的基石。法蘭西斯·培根稱自然哲學為「科學的偉大母親」。不少近代的名人,如英国科学家艾薩克·牛頓、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黑格尔都曾为自然哲学编写过著作。 从发展脉络上来看,西方的现代科学是通过经历自然历史、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三个阶段发展而来。 牛顿的著作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1687).

新!!: 自然历史和自然哲学 · 查看更多 »

自然神学

自然神学是仅用人所共有的资源,例如理性,感知,内省,历史,科学等,进行的宗教,神学研究,通常与“启示神学”相对。由于自然神学不诉诸任何宗教神圣文本,因此无论有神论者,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皆可参与。.

新!!: 自然历史和自然神学 · 查看更多 »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學、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等。.

新!!: 自然历史和自然科学 · 查看更多 »

艾德華·威爾森

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美国昆虫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他尤其以他对生态学、演化論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而著名。他的主题研究对象是蚂蚁,尤其是蚂蚁通过信息素进行通讯。 威尔森于1996年从哈佛大学退休。目前他和他的妻子艾琳在美国麻省列克星敦市居住。.

新!!: 自然历史和艾德華·威爾森 · 查看更多 »

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

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法国博物学家。 Category:法國博物學家 Category: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新!!: 自然历史和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

苏黎世(Zürich ;瑞士德語:Züri )是瑞士联邦的最大城市(2012年城市人口約38万,市区人口近110万,包括郊区在内的苏黎世都会区人口达190万。),苏黎世州的首府。苏黎世是瑞士主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瑞士的政治中心和首都在伯尔尼)。苏黎世是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贷银行和许多私人银行都将总部设在苏黎世。苏黎世国际机场是瑞士全国最大的机场。国际足球联合会总部也设在苏黎世。根据2006年和2007年的部分调查显示,苏黎世在这两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高居全球首位。 「苏黎世」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凯尔特语中的“Turus”,一项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出土的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占领时期的墓志铭上发现了古代该城名称的罗马化形式——“Turicum”。.

新!!: 自然历史和苏黎世 · 查看更多 »

苦力

苦力(粵語稱作咕喱,英文普遍寫成Coolie,亦作Cooli、Cooly、Kuli、Quli或Koelie等)是指從事勞動工作,以付出勞力來維生的廉價勞工。他們大多在碼頭負責貨物的裝卸、建築地盤的運輸工作。從中國出發到外國工作的苦力,歷史上稱之為華工。.

新!!: 自然历史和苦力 · 查看更多 »

雪鹭

雪鹭(学名: Egretta thula)是一种中小型鹭科白鷺屬鳥類,主要分布於五大湖以南的美洲地區,外形極近似於旧大陆的白鹭(其中巴哈马更都在兩者的分布範圍內)。 雪鷺的模式標本採集於18世紀的智利,其種名「thula」來自當地馬普切人的馬普切語。在馬普切語中,「Thula」指的原是黑頸天鵝,但智利的西班牙裔博物學家胡安·莫里納(Juan I. Molina)卻把「Thula」誤當成了雪鷺,他爾後在1782年發表了這個被誤用的名字,於是也因此被沿用至今。.

新!!: 自然历史和雪鹭 · 查看更多 »

雪曼將軍樹

雪曼將軍樹(General Sherman)是世界上最大的樹,通常也被認為是最大的生物,高83.8公尺,底部最大直徑達11.1公尺。雪曼將軍樹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美洲杉國家公園內,屬於巨杉(也稱為世界爺),樹齡約為2300-2700年。雪曼將軍樹在2002年時曾被測量過體積,為1487立方公尺。 雪曼将军树既不是地球上已知高度最高的(地球上最高的树是亥伯龙树),亦不是最宽阔的(此殊荣归猴面包树和赛普赖斯树所有),更不是最古老的树木。但是论体积,它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现存单体树木。.

新!!: 自然历史和雪曼將軍樹 · 查看更多 »

老人星

老人星(α Car / 船底座α)亦叫南極老人星,壽星,是船底座主星,在中国传统天文系统里是位于井宿的老人星官裡唯一肉眼可见的恒星。雖然老人星距離地球超過300光年,不過視星等為−0.72等,是南半球船底座最明亮的恆星,也是全天空中第二亮的恆星,僅次於天狼星。而它實際的絕對星等則為−5.71等。.

新!!: 自然历史和老人星 · 查看更多 »

虎皮鸚鵡

虎皮鹦鹉(学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又名背黃青鸚鵡、脊黃青鸚鵡或脊黃青鸚哥,俗稱石燕、娇凤、彩凤、鹦哥、阿苏儿、五色小鹦鹉或长尾恋爱鸟,是一种小型的鹦鹉,经常被当作宠物饲养。.

新!!: 自然历史和虎皮鸚鵡 · 查看更多 »

Population Matters

Population Matters(双关语,可理解为人口事情或人口至关重要或人口控制运动)是一个注册於英国的慈善组织、智庫及倡导团体,前身为“理想人口信托”("Optimum Population Trust")。该组织致力于呼吁大众关注人口增長對於永續性、生活品質和自然環境(尤其是自然資源、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新!!: 自然历史和Population Matters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FRS(Charles Robert Darwin,)又譯達爾溫,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為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

新!!: 自然历史和查尔斯·达尔文 · 查看更多 »

李國士

李國士,CBE(Edward Hewitt Nichols,),英國殖民地漁農官員,1965年12月至1980年1月任香港漁農處處長,1976年10月至1980年1月兼任立法局官守議員,是香港郊野公園的主要創建人之一。 李國士早年先後畢業於達拉謨大學英皇學院、劍橋大學皇后學院和帝國熱帶農業學院。在大學主修農業的他在1947年加入殖民地部,獲遣派到西非塞拉里昂的殖民地政府出任農業主任,其後於1954年和1957年分別升任高級農業主任和首席農業主任。他在當地主要從事大米種植研究,早年也曾經參與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大衛·艾登布祿擔任主持、名為《動物園探奇》的西非野生動物電視紀錄特輯。 1959年,李國士調到香港出任農林漁業管理處助理處長,1965年12月接替姬達出任漁農處處長。任內,香港的漁農業日益受到城市化等不利條件所帶來的壓力;有見及此,他提出以「慎密」政策支援本土漁農業,並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和對漁農業提供資助,使到漁業、蔬菜種植業和禽畜養殖業的生產量得以維持。面對香港人對鮮魚的龐大需求,他鼓勵和支援香港漁民到南中國海拓展漁場和開發中層漁類,且推動以機動漁船取代傳統的風帆漁船,從而提升漁業的運作水平。終李國士一任,香港的漁農生產總值由1965年約2億港元躍增至1980年的11億港元,仍然能夠維持有限度的糧食自給。 本身熱愛大自然的李國士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已經呼籲香港社會大眾正視自然保育的重要性,警告港人不應「只顧目前和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略將來受到歷史的批判」。隨著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在1971年上任後積極研究設立郊野公園,香港政府於1976年正式制定《郊野公園條例》,並由李國士出任郊野公園管理局首任總監和郊野公園委員會首任主席。短短四年間,漁農處在李國士的指導下在全港劃定21個郊野公園,佔全港總面積約40%的土地。他還負責為郊野公園提供各類的配套設施,為早期郊野公園的運作奠下基礎。英廷更於1980年向他頒授CBE勳銜,以肯定他多年來在推動香港漁農業和發展郊野公園方面的表現。.

新!!: 自然历史和李國士 · 查看更多 »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號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李时珍与扁鹊、华佗、张仲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新!!: 自然历史和李时珍 · 查看更多 »

杉浦日向子

杉浦日向子(すぎうら ひなこ、本名:鈴木 順子(すずき じゅんこ)、1958年〈昭和33年〉11月30日 - 2005年〈平成17年〉7月22日)、日本漫畫家、江戸風俗研究家、随筆家。.

新!!: 自然历史和杉浦日向子 · 查看更多 »

植形动物

植形动物是指外观上像植物的动物,例如海葵。早期的博物学家不能确定某些动物是否真是动物,在这种情况下,瑞典博物学家林奈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把它们统称为“植形动物”。现代生物学已不再使用此名词。 在古代东亚特别是古代中国的典籍里,是将食用菌类(蘑菇等)视为植物,而将冬虫夏草视为植形动物。.

新!!: 自然历史和植形动物 · 查看更多 »

植物考察

植物考察是形容為了研究一特定區域的植物所進行的科學考察旅行。一個植物考察的目的可能是設計在探索某一種特定植物群,又或可以是專注於討論一個地理區域的自然史。植物考察時,通常由博物學家或植物学家進行。在進行考察時,研究人員通常會藉由繪圖、攝影、收集標本等手段取得植物樣本,以便行生物學分析,確定其科學分類或潜在经济價值。以政府贊助的植物考察來說,植物在經收集後,通常會交由其他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分析並命名,而不是由發現者進行此些任務。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1804年至1806年的路易斯和克拉克远征,兩人的發現成果最後由科學家Frederick Traugott Pursh命名並發表。.

新!!: 自然历史和植物考察 · 查看更多 »

歐帕茲

歐帕茲(英文:Out-of-place artifact,簡稱OOPArt)一詞是由美國博物學家伊萬·桑德森(Ivan T. Sanderson)發明,用於史學、人類學、考古學、主流科學和禁忌人類學上,主要針對近些年來從古老地層中掘出的、已如動植物化石般的懷疑人造物品,意即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土的加工物,日本稱為「時代錯誤遺物」()。歐帕茲被年輕地球創造論、外星生物創造論、古代太空人的支持者當成證據。反對此觀點的人會視之為偽科學。.

新!!: 自然历史和歐帕茲 · 查看更多 »

永斯·贝采利乌斯

永斯·雅各布·貝采利烏斯男爵(Jöns Jacob Berzelius,),又譯--、柏濟力阿斯、貝齊里烏斯、白則里,瑞典化學家。他就讀烏普薩拉大學,獲得後投身於研究工作,並先後在醫學外科學院(卡羅琳學院前身)擔任教師(無薪)和教授(有薪)。貝采利烏斯發現了鈰、硒、矽和釷這四種化學元素,成功測定幾乎所有已知化學元素的原子量,提出了同分異構物、聚合物、同素異形體和催化這些重要化學術語,提出了近似現制的元素符號系統,還在化學教育、學術機構管理、礦物學、分析化學作出貢獻;但是,他主張和活力論後來被確認是錯誤的。貝采利烏斯在1848年逝世,他被譽為現代化學發展的關鍵人物之一、以及「瑞典化學之父」,在生前以至死後均獲享多種榮譽及紀念。.

新!!: 自然历史和永斯·贝采利乌斯 · 查看更多 »

汉斯·斯隆

汉斯·斯隆(Hans Sloane,),17世纪英国博物学家、内科医生、收藏家。 去世后他的71000多件藏品根据遗嘱捐赠与国家,这也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发端。.

新!!: 自然历史和汉斯·斯隆 · 查看更多 »

泰奧弗拉斯托斯

泰奧弗拉斯托斯(Θεόφραστος,也称提奥弗拉斯特,约前371年-约前287年),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和科學家,先後受敎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來接替亞里士多德,領導其「逍遙學派」。Θεόφραστος解作「神樣的說話者」,並非真名,據說是亞里士多德見他口才出眾而替他起的名。.

新!!: 自然历史和泰奧弗拉斯托斯 · 查看更多 »

派地亚

派地亚(Paideia)古典希腊与希腊化文化的教育和训练体系,包括体操、语法、修辞、音乐、数学、地理、自然史与哲学等课程。在早期基督教时代,又称为人文学,成为基督教高等学府的典范,这类学校以神学为它们的最高科目。.

新!!: 自然历史和派地亚 · 查看更多 »

滑嘴犀鵑

滑嘴犀鵑(学名:Crotophaga ani),又名光嘴犀鵑或平嘴犀鵑,是一種大型杜鵑科鳥類,廣泛分布於加勒比地區至南美洲中部的大廈谷草原一帶,目前沒有已知的亞種。.

新!!: 自然历史和滑嘴犀鵑 · 查看更多 »

演化

--(evolution),指的是生物的可遺傳性狀在世代間的改變,操作定義是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在繁殖過程中,會經複製並傳遞到子代。而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新性狀又會因為物種迁徙或是物種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而隨著基因在族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选择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而在族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稀有時,就是演化。演化會引起生物各個層次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生物個體和分子 。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起源,約35-38億年前出現,其被稱為最後共同祖先,但是2015年一項在西澳的古老岩石進行的研究中發現41億年前「的行跡」。 新物種(物種形成)、種內的變化()和物種的消失(絕種)在整個地球的不斷發生,這被形態學和生化性狀證實,其中包括共同的DNA序列,這些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因為它源於最近的共同祖先,並且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生命之樹(系统发生学),其利用現有的物種和化石建立,化石記錄的事物包括由的石墨 、,以至多細胞生物的化石。生物多樣性的現有模式被物種形成和滅絕塑造。據估計,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99%以上已經滅絕。地球目前的物種估計有1000萬至1400萬。其中約120萬已被記錄。 物種是指一群可以互相進行繁殖行為的個體。當一個物種分離成各個交配行為受到阻礙的不同族群時,再加上突變、遺傳漂變,與不同環境對於不同性狀的青睞,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產生新的物種。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顯示所有已知物種皆是從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漸分化產生。 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演化理論,最早是由查爾斯·達爾文與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所提出,詳細闡述出現在達爾文出版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

新!!: 自然历史和演化 · 查看更多 »

朱尔·韦罗

朱尔·皮埃尔·韦罗(Jules Pierre Verreaux,)是法国的植物学家、鸟类学家以及专业的自然史标本收藏家与交易家。他是自然学家的兄长,自然学家和探险家的外甥。 Category:法国鸟类学家 Category:法国自然学家.

新!!: 自然历史和朱尔·韦罗 · 查看更多 »

朱利葉斯·馮·羅爾

朱利葉斯·菲利普·本傑明·馮·羅爾(德語:Julius Philip Benjamin von Röhr,1737年-1793年)是一位出生於普魯士的植物學家、植物收集家、博物學家、醫師和水彩畫畫家。在為丹麥工作時,他將很多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島的植物寄往歐洲。1784年他在卡宴收集到了雄性肉豆蔻的種子。.

新!!: 自然历史和朱利葉斯·馮·羅爾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G-K)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G,H,I,J 及 K 开头的环形山。.

新!!: 自然历史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G-K)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O-Q)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O、P及Q开头的环形山。.

新!!: 自然历史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O-Q) · 查看更多 »

显微图谱

《显微图谱》(Micrographia,又译为《显微制图》、《显微术》、《显微图集》、《显微图片》、《微观图集》)是罗伯特·胡克的一部著作。这本书于1665年9月出版,曾经风靡一时,是皇家学会第一份主要的出版物。.

新!!: 自然历史和显微图谱 · 查看更多 »

海洋学

海洋学(oceanography)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它是研究海洋的地理学的分支。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生态系统动力学、洋流、波浪和; 板块构造和海底地质; 以及各种化学物质和物理性质在海洋内及其边界的通量。这些不同的主题反映了海洋学家融合多个学科对世界洋的进一步认识和对天文学,生物学,化学,气候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科学,气象学和物理学中的过程的理解。研究了地质历史中海洋的历史。.

新!!: 自然历史和海洋学 · 查看更多 »

斯賓塞·富勒頓·貝爾德

斯賓塞·富勒頓·貝爾德(英語:Spencer Fullerton Baird,)是美國博物學家、鳥類學家和魚類學家。他曾在1878年至1887年任史密森學會的第二任秘書。他一生中寫過1,000多份報告,並且致力於擴大史密森學會的自然歷史藏品,到他去世時藏品數量已經從開始的6,000件增加到200多萬件。.

新!!: 自然历史和斯賓塞·富勒頓·貝爾德 · 查看更多 »

日内瓦大学

日内瓦大学(Université de Genève,常缩写为UNIGE),是瑞士日内瓦州的一所公立大学。前身是1559年约翰·加尔文建立的日内瓦学院(Schola Genevensis)。作为一所神学院,这里主要教授修辞学、辩证法、希伯来语和古典希腊语,在欧洲宗教改革期间获得广泛声誉。经过启蒙时代,其学科领域逐渐扩展,1873年建立医学系后,正式更名为大学。 日内瓦大学每年开展不同学科的240多种学位教育以及约150种继续教育项目。2005年度之前,大学采用法国学位系统,即学位分学士(Licence)、高等深入研究文凭(DEA)和博士(Doctorat)三级。在此之后,根据欧洲29国教育部长签署的《博洛尼亚宣言》精神,大学的学位系统逐步与欧洲各国接轨。日内瓦大学享有国际声誉,是集合了欧洲12所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的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的成员之一。 2005-2006年度,大学主体共有注册学生名。其中外国学生占37%(来自131个国家和地区,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学生最多),教研人员人,规模仅次于苏黎世大学排在瑞士第二位。学生每学期需要缴纳500瑞士法郎的“大学税”方可参加考试。.

新!!: 自然历史和日内瓦大学 · 查看更多 »

扁鯊

扁鯊(學名Squatina squatina)是扁鯊科下的一種鯊魚,曾一度廣佈在大西洋東北部的海岸水域。它們的身體扁平,胸鰭及臀鰭也很闊,可以將自己偽裝成為海床的一部份。它們的特徵是有圓錐狀的觸鬚,背上沒有刺及呈灰色或褐色,有一些深淺色的斑紋。它們可以長達2.4米。 扁鯊是夜間活動的,會將自己隱藏在沉積中埋伏獵物。它們主要吃底棲區的硬骨魚、鰩科及無脊椎動物。它們是無胎盤胎生的,雌鯊每隔一年會生7至25條幼鯊。它們並不怎麼帶有攻擊性,但若受到騷擾,則會很快的咬對方。扁鯊早至古希臘時就已經被漁獵作為食物,並被當作安康魚賣到歐洲。自20世紀中茱,頻繁的漁業令它們的數量大減,現已從北部滅絕。餘下的群落也因繁殖率低而面臨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故此將它們列為極危。.

新!!: 自然历史和扁鯊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Plymouth,讀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文郡,面積79.29平方公里,人口246,100,人口密度3,085每平方公里。普利茅斯是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東北310公里(192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東北58公里(36英哩)達德文郡郡治埃克塞特。此「普利茅斯」是世界各地同名城市的發源地。 普利姆河(Plym)流經普利茅斯西部、泰馬河(Tamar)流經東部,兩條河的河口形成普利茅斯灣(Plymouth Sound);西南臨英倫海峽,東北、東、東南與南哈姆斯區相鄰,北與西德文區相鄰。普利茅斯商業發達。市內有大規模購物中心。普利茅斯每年八月都會舉行煙花節。市內有多處文化機構。 普利茅斯有豐富的航海歷史,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基地,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為德國空軍的襲擊目標(稱為「普利茅斯閃電戰」)。在1941年,該市的船塢和市中心遭受破壞後。战后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负责重建,现在該市設有,是皇家海軍三大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少數仍保留海军船塢、及西欧最大的軍港城市之一。该市的重要地点包括城堡、德文港船塢和碉楼(1620年清教徒前往美洲出发点)。普利茅斯交通發達。港口有開往法國和西班牙的定期國際渡輪。聯盟街是普雷斯頓文化的核心區。市內有多家美術館。.

新!!: 自然历史和普利茅斯 · 查看更多 »

普林尼陨石坑

普林尼陨石坑(Plinius)是月球正面位于澄海与静海南北交界处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爱拉托逊纪,其名称取自古罗马政治家、博物学者、《自然史》(又译《博物志》)作者盖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常称"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23年-79年),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自然历史和普林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4月2日

4月2日是公历年中的第92天(闰年的第9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3天。.

新!!: 自然历史和4月2日 · 查看更多 »

5月24日

5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4天(闰年第14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21天。.

新!!: 自然历史和5月24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博物学博物學家自然史自然歷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