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胡佛研究所

指数 胡佛研究所

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简称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是位於美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著名公共政策智囊机构。機構前身為1919年由共和黨員、史丹佛校友的赫伯特·胡佛前總統成立的圖書館,館藏有胡佛、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他世界史相關書籍。根據2016年的全美國共90個智庫排名中名列第18名。唐納·川普總統任內的國防部長詹姆士·馬提斯先前就在胡佛智庫擔任研究員。智庫在史丹佛大學內分別坐落於四處建築物,其中最有名的地標是熱門遊客觀光景點。.

49 关系: 埃里克·沃格林台灣共識史丹佛大學大憲章威廉·拉特利夫對蔣中正的評價两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五分之三妥协张纯如張嘉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福阿德·阿贾米米爾頓·佛利民约翰·B·泰勒维基百科羅伯特·巴羅羅伯特·康奎斯特羅伯特·約翰·瑟維斯羅德西亞駐葡萄牙代表處百人会会员列表道格拉斯·诺斯馮客魏鏞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赫伯特·胡佛葛超智蔣中正家族蔣中正遺囑蔣介石日記蔣經國蔣經國日記連字號戰爭耶鲁法学院知名校友陰謀論陳明銶陈仁宜提莫西·艾什歐思邦沈克勤戴鴻超愛德華·泰勒托瑪斯·薩金特托马斯·索维尔拉里·戴蒙德智庫

埃里克·沃格林

埃里克·沃格林(Erich Hermann Wilhelm Vögelin,1901.1.3-1985.1.19),美国政治哲学家。沃格林出生于德国科隆,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政治学,后成为法学院政治学副教授。 1938年,沃格林与妻子逃离了纳粹控制下的维也纳,移居美国,1944年获得美国国籍。沃格林的大部分学术生涯都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圣母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渡过。.

新!!: 胡佛研究所和埃里克·沃格林 · 查看更多 »

台灣共識

台灣共識,台灣政治名詞,由蔡英文於2011年提出的政治主張,作為其總統大選政見之一。不採用馬英九政府支持的九二共識、維持限狀作為兩岸基礎,主張先以民主程序匯集台灣各政黨間對於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共識,再以此作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談判基礎。但許多評論者認為,臺灣共識是尚未成形的設想,仍有待討論。.

新!!: 胡佛研究所和台灣共識 · 查看更多 »

史丹佛大學

小利蘭·史丹福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常直接稱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為一所坐落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因其學術聲譽和创业氛围而獲評為世界上最知名的高等學府之一。 斯坦福大學於1891年由時任加州參議員及州長的鐵路大亨利蘭·史丹福和他的妻子創辦。這是為了紀念他們因傷寒而於16歲生日前夕去世的兒子()。其為男女及宗教自由的學校,在1930年代前所有學費全免。可是,1893年利蘭·史丹福的逝世及1906年對校園造成重大損毀的三藩市大地震,為該校帶來嚴重的財政困難後才開始收費。二次世界大戰後,時任學校教務長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全力支持校友與教職員的企業精神,希望能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本地工業,這也是現今硅谷的源流。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史丹福成為了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所在地,及其中一個高等研究計劃署網路(互聯網雛形)的起源地。 學校的校園位於矽谷的西北方,鄰近帕羅奧圖。校方的各個學術部門被歸入七所學術學院內,而包括生物保育區及加速實驗室在內的其他資產則設於主校區之外。此校同時為最富有的教育機構之一,並為第一所在一年內獲得超過十億美元捐款升幅的大學。 史丹福為一所擁有高住宿率及高選擇性的大學,當中的研究生課程較本科的多元化。該校也是馬丁路德金手寫原稿的保存地。史丹福學生透過36支代表隊參與不同的體育競賽,其為兩所太平洋十二校聯盟的私立大學之一。有關校隊曾奪得過104次大學體育協會賽事的冠軍,成績於眾多大學中位列第二。自1994-95年起,其亦一直為全國大學體育競技董事杯的年度得主。 史丹福培養了不少著名人士。其校友涵蓋30名富豪企業家及17名太空員,亦為培養最多美國國會成員的院校之一。史丹福校友創辦了眾多著名的公司機構,如:谷歌、雅虎、惠普、耐克、昇陽電腦等,這些企業的資金合計相等於全球第十大經濟體系。共81名諾貝爾獎得主現或曾於該校學習或工作。.

新!!: 胡佛研究所和史丹佛大學 · 查看更多 »

大憲章

大憲章(Magna Carta,The Great Charter)又称作自由大宪章(Magna Carta Libertatum,The Great Charter of the Liberties),是英格兰国王約翰最初於1215年6月15日在温莎附近的訂立的拉丁文政治性授权文件;但在随后的版本中將大部分对英國王室絕對權力直接挑战的条目删除;1225年首次成为法律;1297年的英文版本至今仍然是英格兰威尔士的有效法律。 这份由坎特伯里大主教史蒂芬·朗顿起草的大憲章乃封建貴族用來對抗英國國王(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約翰)權力的封建權利保障協議。訂立大憲章的主因是教宗、英王約翰及封建貴族對王室權力出現意見分歧。大憲章要求王室放棄部分權力,保护教会的权力,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的限制。大憲章是英格蘭議會接收國王行政及立法權的端點。 约翰死后,亨利三世的摄政政府为了争取支持,在删除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条款后,于1216年重新颁布了“大宪章”。到1217年第一次诸侯战争结束时,亨利三世颁布的大宪章成为了停战协议的一部分。由于资金匮乏,1225年,亨利再次颁布了“大宪章”,以此换取征收新税的权力。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在1297年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爱德华一世确认了大宪章是英格兰成文法的一部分。.

新!!: 胡佛研究所和大憲章 · 查看更多 »

威廉·拉特利夫

威廉·拉特利夫(William Ratliff),美国著名学者。曾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美洲所所长等职务。他致力于对中国、美国外交政策以及拉丁美洲政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长期担任国际共产主义年鉴和美洲研究杂志等出版物编辑。其论著亦见于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各大报刊。.

新!!: 胡佛研究所和威廉·拉特利夫 · 查看更多 »

對蔣中正的評價

前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字介石),曾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張玉法:〈民國歷任元首的性格特質(1912-1988)〉,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12月。蔣中正帶領中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勝出,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並在國共內戰落敗後,領導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臺澎金馬,堅決反共對保存中華文化及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發揮重大貢獻。另一方面,有人則認為蔣中正在中國大陸軍事失利失去政權到臺灣後,以反共為名實行威權體制。蔣中正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世界各國對蔣中正的評價非常歧異,除了蔣中正因戰敗失去政權而備受日後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批評之外,在全世界依然有不同的評價。.

新!!: 胡佛研究所和對蔣中正的評價 · 查看更多 »

两蒋

两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常用二字人物并称,指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总统,即蒋中正和蒋经国。二人是父子关系,出生地和籍贯均相同,均为浙江奉化。.

新!!: 胡佛研究所和两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胡佛研究所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新!!: 胡佛研究所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查看更多 »

五分之三妥协

五分之三妥協(Three-Fifths Compromise)是1787年美國南方與東北方在美國制憲會議中達成的協議。妥協將奴隸的實際人口乘以五分之三,以作為稅收分配與美國眾議院成員分配的代表性用途。此妥協是由與會成員詹姆士·威爾森和羅傑·謝爾曼所提出。 反對奴隸制的與會成員一般希望只計算每個州的自由居民,但另一方面,支持奴隸制的與會成員則希望能夠實際計算奴隸的人口。因為奴隸不能投票,奴隸主將因在眾議院和選舉人團的代表增加而得到好處。最終對計算「其他所有人口」的妥協是將實際數字乘以五分之三,相對於原方案可降低蓄奴州的勢力,而提升北方的地位。 五分之三妥協規定在美國憲法的第1條第2款第3節中:.

新!!: 胡佛研究所和五分之三妥协 · 查看更多 »

张纯如

张纯如(Iris Shun-Ru Chang,),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祖籍江苏淮安,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新聞系,是一位已故的美籍华裔新聞從業員、政治活動家、作家。生前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而闻名。张纯如于2004年11月9日舉槍自杀。以张纯如为主题的传记《发现张纯如》2007年出版发行,2007年还上映了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2017年在其故乡江苏淮安张纯如纪念馆正式开馆。.

新!!: 胡佛研究所和张纯如 · 查看更多 »

張嘉璈

张嘉璈(),字公权,江苏嘉定人(今上海市嘉定区),中国近代政治家、銀行家、学者,浙江財閥巨頭。.

新!!: 胡佛研究所和張嘉璈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新!!: 胡佛研究所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查看更多 »

福阿德·阿贾米

福阿德·A·阿贾米(Fouad A. Ajami,فؤاد عجمي,),是一位黎巴嫩裔-美国教授、作家。他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教授。 他也是伊拉克战争的支持者,并在CNN节目中多次出现。2014年,他因前列腺癌死于美国缅因州,享年68岁。.

新!!: 胡佛研究所和福阿德·阿贾米 · 查看更多 »

米爾頓·佛利民

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是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複雜性等範疇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 佛利民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罗纳德·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及貨幣政策有極大影響。.

新!!: 胡佛研究所和米爾頓·佛利民 · 查看更多 »

约翰·B·泰勒

约翰·布赖恩·泰勒(John Brian Taylor ,),美国货币政策方面的专家。.

新!!: 胡佛研究所和约翰·B·泰勒 · 查看更多 »

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Wikipedia, 或 )是一個网络百科全书项目,特点是自由內容、自由编辑。它目前是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大眾歡迎的参考工具书.

新!!: 胡佛研究所和维基百科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巴羅

羅伯特·約瑟夫·巴羅(Robert Joseph Barro,),美國經濟學家,目前為哈佛大學保羅·瓦爾堡經濟學講座教授、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與小罗伯特·卢卡斯、托瑪斯·薩金特等人,皆為新興古典經濟學派代表人物。.

新!!: 胡佛研究所和羅伯特·巴羅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康奎斯特

喬治·羅伯特·阿克沃斯·康奎斯特,CMG,OBE,FBA,FAAAS,FRSL,FBIS(George Robert Acworth Conquest,),美籍英国歷史学家和诗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以對於蘇聯歷史的研究最為著名。他被認為是現代歐洲最早揭露史達林時代恐怖統治真相的歷史學者之一。.

新!!: 胡佛研究所和羅伯特·康奎斯特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約翰·瑟維斯

羅伯特·約翰·瑟維斯(Robert John Service 1947年10月29日—)英国历史学家、学者。写作内容主要涉及苏联历史,曾担任牛津大学俄罗斯历史教授,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知名著作包括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的传记。.

新!!: 胡佛研究所和羅伯特·約翰·瑟維斯 · 查看更多 »

羅德西亞駐葡萄牙代表處

羅德西亞駐葡萄牙代表處(Rhodesian mission in Lisbon;Missão da Rodésia em Lisboa)是辛巴威前身——羅德西亞(或南羅德西亞)派駐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代表機構,存在於1965年9月至1975年5月之間。羅德西亞原為英國轄下的,1965年11月發表後成為未受承認的國家,此前的6月即把其欲開設駐葡代表處、領導館務,並讓該機關獨立於英國駐葡大使館之外的意向傳達給英國。儘管白廳的英國政府拒不支持該主意,但羅德西亞仍繼續行事,6月底就任命哈利·里德曼(Harry Reedman)為代表處長。此為羅德西亞首次單邊行動,英政府在此後數個月試圖攔阻,但未能成功。 代表處設置事件發生當時,適逢羅德西亞對英爭取主權獨立,但兩國對於獨立的條件爭執不下。白人佔絕大多數的羅德西亞政府堅持根據1961年英國批准的憲法取得國家地位,但英方堅稱,全面獨立實現之前須要先為黑人多數統治的引入制訂時間表。羅德西亞在此案上的立場使之於大英國協內更顯孤立,並自1964年起被逐出--內部大部分的機構,而羅德西亞軍方更遭主流的英國和美國供應商實施非正式禁運。 羅德西亞自1923年起即為自治殖民地,但對外事務的最終責任仍在英國手上。羅德西亞對立即落實黑人統治的堅決抗拒和對英理想幻滅,驅使其轉而傾向葡萄牙這個領有羅德西亞東西兩鄰——安哥拉和莫三比克的國家。羅德西亞為了證明獨立駐葡代表處的合法性,援引了授權殖民政府自行任命「外交代表、領事或貿易代表到願意接受之國家去」的英國法規,並藉此發起辯論。英方反對說法則指出,羅德西亞涉外事務的最終權限仍為白廳所有,建議將里德曼併為英國駐葡萄牙大使館下屬的羅德西亞領事,但羅德西亞回絕英方開給里德曼的職位,因為其比羅德西亞駐南非代表和駐莫三比克代表的位階還低。 為期數月的英羅對談宣告流產,以及英國經外交手段威嚇葡萄牙的意圖失敗之後,里德曼在1965年9月前往里斯本履新,以獨立於英國的姿態擔任羅德西亞代表處處長。儘管堅稱其在羅德西亞一事中保持中立,並謹慎避免激怒英方,還將「外交」字樣從其授予里德曼和代表處的銜稱中去除,但他們仍因接受了里德曼遞交的委任書而使英國大為惱怒。羅德西亞聲稱過去一直著手在里斯本增設獨立的外交代表處,因此視代表處的正式設立為一項勝利。里德曼上任代表處長兩個月後的1965年11月11日,羅德西亞便進一步單方宣布脫英獨立,辛巴威史暨羅德西亞史學家J·R·T·伍德博士(Dr J R T Wood)之後遂稱設館事件為「羅德西亞首次獨立和真正的單方行為——名副其實的風吹草動」。羅德西亞代表處一直運作至1975年,才因為此前一年在葡萄牙發生的康乃馨革命而閉館。.

新!!: 胡佛研究所和羅德西亞駐葡萄牙代表處 · 查看更多 »

百人会会员列表

人会是美籍华人的精英组织,本条目为该会现任及历任的各位会员名录。以下列表按英文名排序,共152人 已去世会员(共7人) 曾入列但未出現在最新(2017年)會員名單(共80人).

新!!: 胡佛研究所和百人会会员列表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诺斯

道格拉斯·塞西爾·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1993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美國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

新!!: 胡佛研究所和道格拉斯·诺斯 · 查看更多 »

馮客

馮客(Frank Dikötter,),荷蘭學者,中國歷史學家。現任香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教授中國近代史。 2011年以《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榮獲塞繆爾·約翰遜獎。.

新!!: 胡佛研究所和馮客 · 查看更多 »

魏鏞

魏鏞,中華民國湖北省黃岡縣人,國際知名政治學學者與政治家,被譽為臺灣知識界第一位有系統由美國引進社會科學方法到臺灣的學者。魏鏞多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及研討會提出極具份量的論文,從1976年起先後提出「多體制國家」與「雙重承認」理論,曾引起國內外廣泛討論,對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大陸政策的形成具有相當影響力。學者朱雲漢稱魏鏞『在政界與學術界間穿梭而能遊刃有餘,真的是極少數,令人佩服甚至羨慕,大概只有美國的約瑟夫·奈伊博士(Dr.

新!!: 胡佛研究所和魏鏞 · 查看更多 »

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

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是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圖書館與檔案館。檔案館最初的收藏來自史丹福大學校友赫伯特·胡佛成為美國總統之前的檔案。.

新!!: 胡佛研究所和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 · 查看更多 »

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

#重定向 胡佛研究所.

新!!: 胡佛研究所和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сыгин,Alexei Nikolayevich Kosygin,),苏联政治人物,1964年10月15日至1980年10月23日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任期长达14年,是苏联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理,也是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任内最重要的副手之一。 柯西金1919年加入苏联红军,参加了苏联国内战争。战后,柯西金被送往列宁格勒接受培训,其后赴西伯利亚工作,1927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0年代,柯西金进入学习,毕业后成为当地一家纺织厂厂长。1938年,柯西金出任列宁格勒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市长)。 1939年,柯西金进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并担任苏联中央政府纺织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1940年,柯西金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即苏联部长会议的前身)副主席,主管消费品生产工作。1943年起,他还兼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1946年,柯西金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8年成为政治局正式委员。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而柯西金接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一职,直到1980年去世前夕方才卸任。.

新!!: 胡佛研究所和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 查看更多 »

赫伯特·胡佛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曾為自己取漢名胡華,中國大陸後來改譯為胡佛,第31任美国总统。共和党籍。除从事政治外,还是采矿工程师和作家。曾任沃伦·G·哈定和卡尔文·柯立芝两届总统的商务部长,其间打出“经济现代化”的旗号推动政府干预经济。1928年大选,此前从未经选举而担当政府职位的胡佛轻松赢得党内提名,并在国内一片欣欣向荣的乐观气氛中完胜民主党候选人阿尔·史密斯当选总统。他是美国迄今为止由内阁部长直接升为总统的唯一一人,也是迄今唯一能够流畅使用汉语的美国总统。 胡佛作为专业工程师,奉进步主义思潮所提倡的效率运动(Efficiency Movement)为圭臬,深信政府和经济充斥着低效与浪费,其改善则需籍由有关专家对这些问题的识别并解决。当选八个月后,1929年10月,华尔街金融恐慌爆发。胡佛试图通过市场的自由運作来战胜随后而来的大萧条,但他的政策在其任期内并未带来任何起色。 1932年美國經濟很差,但胡佛依然有大多數報紙的支持,因報社老闆多為共和黨人,但总统选举最終仍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所击败,結束共和黨自1860年來的長期執政。历史学家大多相信胡佛输掉连任主要是因为他未能抑制经济下滑和人们对禁酒法的普遍反对。胡佛的其他缺点还包括缺乏吸引对选民的魅力,以及不善于与其他政治家合作等。因此,在今天对美国总统的历史排名中,胡佛的排位通常都很低。.

新!!: 胡佛研究所和赫伯特·胡佛 · 查看更多 »

葛超智

葛超智(George Henry Kerr;),又譯柯喬治、喬治柯爾,美國歷史學者、外交官。.

新!!: 胡佛研究所和葛超智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家族

蔣中正家族,又称蒋氏家族,家族以“两蒋”为核心,家族成员遍布世界各地,横跨党、政、军、商、学、演、藝各界,家族后代成员也多各国混血。以两蒋为轴心的“嫡系”,是近现代华人最大的家族政治力量。蒋氏家族对近现代史影响巨大,包括反袁世凯、东征、国民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东西方冷战、臺灣戒嚴時期海峡两岸关系等事件均与蒋家直接有關。蒋家對中國政治的影響,起始於自蒋中正于1914年出任討袁第一路軍司令,1924年成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掌握中國國民黨的軍權,以黨領軍,1926年成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軍北伐,1927年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經歷中国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1949年領導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地區至今,一直執掌中國國民黨總裁及中華民國總統職權至去世。後由蔣經國繼承中華民國總統至1988年去世。21世纪孙辈蒋孝严任国民党副主席、蔣萬安2016年当选中華民國第9屆立委。.

新!!: 胡佛研究所和蔣中正家族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遺囑

蔣中正遺囑,官方稱總統蔣公遺囑,也稱蔣介石遺囑,中國國民黨內稱為總裁遺囑〈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奉行總裁遺囑決議文〉,《總統 蔣公哀思錄》第一編,台北:總統蔣公哀思錄編纂小組,1975年10月31日,是中國現代史重要人物蔣中正的遺囑。据考证,蒋中正年轻时就已留有遗嘱,从1920年至1975年这55年中至少写过9个遗嘱(其中3个具体内容不详)。其逝世遺囑目前刻在中正紀念堂大廳裡的蔣中正坐像之正下方。.

新!!: 胡佛研究所和蔣中正遺囑 · 查看更多 »

蔣介石日記

蔣介石日記,是中國現代史重要人物蔣中正自1915年至1972年7月21日手部肌肉萎縮症不能執筆為止之私人日記,共57年,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完整、資料量最巨的領導人日記。其中1915年、1916年及1917年之日記,於1918年底福建永泰縣遭北軍襲擊逃難時失落,1915年日記僅存13天。蔣後來自撰《中華民國六年前事略》回憶1917年前個人歷史,亦被學者引用,但非日記。1924年日記可能遺失於黃埔軍校時期。台海兩岸都有學者認為此日記高度真實及有權威性,顛覆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過去官方論述。 蔣日記原本由其本人保管,蔣死後交蔣經國保管;蔣經國死後,交蔣孝勇保管;蔣孝勇死後,交蔣方智怡保管。2004年,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與馬若孟取得蔣方智怡授權,親自到加拿大與美國的蔣家,將日記帶到胡佛研究所存放。 蔣介石日記「目前暫存於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已開放供研究者參閱」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台北,時英出版社,2009年微縮攝影版,但因蔣家後人(可能是蔣經國或蔣介石自己)對日記有刪節或塗黑,導致少部分日記內容不完整。胡佛研究所也在蔣家要求下,將部份與史學研究無涉的隱私少量內容進行處理,此部分內容將在2035年完全公開。.

新!!: 胡佛研究所和蔣介石日記 · 查看更多 »

蔣經國

蔣經國(),字建豐,生於大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曾任中華民國總統、陸軍二級上將,國際知名反共人士。他是蔣中正與毛福梅所生的獨子。1925年至1937年在蘇聯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回国后他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籌備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1944年至重慶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中国东北地区事務。1948年8月至10月,一度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經濟。 1952年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救國團主任。1956年,主持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率隊開闢中橫公路等台灣地區交通、民生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繼蔣中正成為首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72年至1978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當時蔣經國在台灣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蔣經國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中華民國經濟,解除多年之戒嚴,促進政治民主化。.

新!!: 胡佛研究所和蔣經國 · 查看更多 »

蔣經國日記

蔣經國日記,是中國現代史重要人物蔣經國私人日記。2004年,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與馬若孟取得蔣方智怡授權,親自到加拿大與美國的蔣家,將日記帶到胡佛研究所存放。.

新!!: 胡佛研究所和蔣經國日記 · 查看更多 »

連字號戰爭

連字號戰爭或稱連接號戰爭(Pomlčková válka,Pomlčková vojna)是對於捷克斯洛伐克的正式名稱中是否應當加入連字號這一問題的一種揶揄式的稱呼。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社會主義政權倒台之後,對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名應該怎樣稱呼的問題,在捷克和斯洛伐克之間爆發了一場政治爭議。這場爭議也是導致後來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解體的一個重要因素。.

新!!: 胡佛研究所和連字號戰爭 · 查看更多 »

耶鲁法学院知名校友

此列表为 耶鲁法学院知名校友。 耶鲁大学知名校友名单,请参见耶鲁大学名人录.

新!!: 胡佛研究所和耶鲁法学院知名校友 · 查看更多 »

陰謀論

謀論通常是指對歷史或當代事件作出特別解釋的說法,通常暗指事件的公开解释为故意欺骗,而背后有集团操纵事态的发展及结果,以到达该集团损人利己的目的。此類特別解釋不同於一般廣為接受的解釋,將事件解釋為個人或是團體秘密策劃的結果。而且此類特別解釋中特別激進者還會進一步駁斥那些廣為接受的解釋,認為那些是陰謀策劃者的掩飾。 阴谋论往往缺乏证据,荒謬的邏輯,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很多谣传的基础。但是被指责为阴谋当事人的一方,也很难证伪阴谋论的说法,许多阴谋论有不可证伪的特点,即通常说的“难以自证清白”。逻辑上,任何一件自然发生的事件,事后都可以被描绘成事先策划的。因此,說一個理論是陰謀論同时有该理論不被廣為接受的意味。 陰謀論不只是指理論,也用來指許多沒有證據的說法、傳聞。.

新!!: 胡佛研究所和陰謀論 · 查看更多 »

陳明銶

陳明銶(Chan Ming Kou),中國歷史學家,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他亦是早期海外香港研究的重要奠基人,長期為香港的海外影響搭建平台,促成不同派別聲音的傳播。其主要學術著作包括與澳門大學教授余永逸合編的《China’s Macao Transformed: Challenge &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和與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饒美蛟合編的《嶺南近代史論: 廣東與粤港關係,1900-1938》,以及有八十篇有關中國歷史、中葡關係、廣東香港與澳門研究的論文發表在國際學報和論文集。.

新!!: 胡佛研究所和陳明銶 · 查看更多 »

陈仁宜

仁宜(Lanhee J. Chen,白話字: Tân Jîn-gî, )是一位美国臺灣裔政策专家,学者和政治评论员。百人会成员。目前在胡佛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在斯坦福大学担任国内政策研究主任和公共政策项目讲师, 和斯坦福法学院法律讲师。 还是律所Arent Fox LLP的法律顾问。.

新!!: 胡佛研究所和陈仁宜 · 查看更多 »

提莫西·艾什

提莫西·賈頓·艾什(Timothy Garton Ash,)是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以对中东欧现当代史的研究蜚声学界,是西方世界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毕业于牛津大学,曾留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及柏林洪堡大学。现为牛津大学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新!!: 胡佛研究所和提莫西·艾什 · 查看更多 »

歐思邦

--,(George Gideon Oliver Osborne,),英國保守黨政治家,2001年至2017年任下議院塔頓(Tatton)選區議員。2010至2016年任卡梅倫內閣的財政大臣。 奥斯本曾在《每日电讯报》工作,后加入保守党中央研究部,任政治组的组长。1995年他成为农业、渔业和食品大臣的特别顾问,并在唐宁街10号,以及首相约翰·梅杰的1997年大选竞选团队工作,然后成为梅杰党领袖的继任者威廉·黑格的撰稿人兼政治秘书。 2001年,奥斯本当选为塔顿的国会议员,成为下议院中最年轻的保守党议员。他于2004年被保守党领袖迈克尔·霍华德任命为影子财政部首席秘书。2005年,他负责戴维·卡梅伦成功的竞选领袖运动。随后卡梅伦任命奥斯本为影子财政大臣,并在2010年大选后,保守党 - 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中任财政大臣。 作为财政大臣,奥斯本奉行旨在减少英国国债的财政紧缩政策。在保守党意外赢得2015年大选后,奥斯本在卡梅伦的第二届政府中留任财政大臣,并获得了第一国务大臣的额外头衔。在2016年脱欧公投和卡梅伦辞职后,奥斯本被新首相特蕾莎·梅解雇,回到了后座。 2017年3月,奥斯本獲《倫敦標準晚報》聘用為下一任編輯。2017年4月19日,奥斯本宣佈辭去下議院議席。.

新!!: 胡佛研究所和歐思邦 · 查看更多 »

沈克勤

沈克勤,字敬庸,安徽合肥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沈為退休外交官兼國際法專家,現旅居舊金山灣區,曾任精忠日報採訪主任、中央社編譯、臺灣防衛司令部宣傳部長、孫立人隨從秘書、軍校及憲校教官、政治作戰學校教授、立法院秘書、駐澳大利亞布里斯本領事及駐泰代表等職。 沈克勤於2007年12月將總共四大箱收集的孫案相關文件,包括為孫立人作秘書期間的日記、孫立人演講原稿、日常行程記錄、珍貴的「緬甸作戰報告」及孫立人抗日期間在緬甸大勝的仁安羌及其他幾場戰役資料捐給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又在2009年6月8日捐出擔任孫立人秘書時所記手稿,著作《使泰20年》、南海書稿」以及珍貴藏書「國父墨蹟」,李登輝著《台灣農業經濟論文集》、「蔣氏家譜」以及在中國的孫立人舊屬所編之《印緬抗戰》一套三冊,交給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該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稱譽為珍貴史料。.

新!!: 胡佛研究所和沈克勤 · 查看更多 »

戴鴻超

戴鴻超(Paul Hung-chao Tai),(),河南人,知名華裔美籍政治學者、作家、翻譯家。前底特律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

新!!: 胡佛研究所和戴鴻超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為Teller Ede,),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被誉为「氫彈之父」,但他本人對此稱號並不在意。除氫彈之外,他對物理學多個領域都有相當的貢獻。 泰勒於1930年代移民美國,並成為曼哈頓計畫的早期成員,參與研制第一顆原子彈。這段期間,他还熱衷於推動研制最早的核聚变武器(氢弹),不過這些構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實現。在一場對於羅伯特·奧本海默背景調查的聽證會上,泰勒對這位過去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同事,作出一些具爭議性的證詞,此後他在科學界中變得不受歡迎。他持續尋求美國政府與軍事研究機構的援助。他是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建立者之一,並於此機構擔任多年的主管及助理主管。 泰勒晚年對於一些軍事與公共議題,發表了一些具爭議性的技術解決方法,其中包括計畫在阿拉斯加利用熱核爆開鑿港口。他是羅納德·雷根的戰略防禦計劃之熱衷支持者。泰勒的一生因其科學才能、欠佳的人際關係,以及善變的個性而知名。此外也被認為是1964年電影《奇愛博士》的靈感來源之一。.

新!!: 胡佛研究所和愛德華·泰勒 · 查看更多 »

托瑪斯·薩金特

托瑪斯·约翰·“汤姆”·薩金特 (Thomas John "Tom" Sargent,),美國經濟學家,擅長於總體經濟學、貨幣經濟學、時間序列等領域。他和小羅伯特·盧卡斯、尼爾·華勒斯、羅伯特·巴羅等人同為理性預期革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並且是數篇開創性論文的作者。他和華勒斯共同研究,發展出了理性預期均衡的馬鞍路徑穩定性特徵化及政策無效性命題。2011年,薩金特與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們對總體經濟學成因與效果所投入的實證研究」。.

新!!: 胡佛研究所和托瑪斯·薩金特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索维尔

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等学术机构讲授经济学课程。曾担任政府部门经济顾问。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罗斯与米尔顿·弗雷德曼”学会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驻校学者。索维尔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总统人文成就奖、全国人文学科奖、布莱德雷基金奖等。.

新!!: 胡佛研究所和托马斯·索维尔 · 查看更多 »

拉里·戴蒙德

拉里·戴蒙德(Larry Jay Diamond),漢名戴雅門,美國政治社會學者,世界知名的民主理論學者。他早年就讀史丹福大學,並於1980年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曾經擔任范德堡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現為史丹福大學政治及社會教授以及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stanford.edu,.

新!!: 胡佛研究所和拉里·戴蒙德 · 查看更多 »

智庫

智庫(Think Tank)又稱智囊团,大多以「研究所」或「學會」為名稱,是對政治、商業或軍事政策進行調查、分析研究與研發策略,並致力於將學術研究與策略影響落實為政府政策的機構,一般由政府、政黨或商業公司出資組建,大部分的智庫是非營利組織,這種營運的型態在美國與加拿大等國家可以免繳稅金,有些智庫藉由諮詢顧問與研究報告賺取佣金。優良的智庫應該全面、完整且深度介紹主題,並確保內容基於事實與內容正確性。 依照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智庫與公民社會計畫統計,目前世界上有超過7,500個智庫,以下智庫的分類是以洲際大陸為最高層分類,再來是相對國家分類,並非完整的分類列表。.

新!!: 胡佛研究所和智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胡佛研究院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