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緣生

指数 緣生

緣生(梵語:,巴利語:),或譯為緣已生,含義為由緣而生者,是與緣起有關的重要佛教概念。在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和分別說部對“緣生”的定義不同,是二者之間的根本分歧之一。.

12 关系: 十二因缘中觀依他起性分別說部緣起经量部真如 (佛教)真實 (佛教)相續說轉部法界法性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巴利文:),佛教重要基礎理论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過去世到未來世、這一過程的十二个环节。它們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个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1.「無明」 緣「行」(緣:可解作引起),2.「行」緣「識」,3.「識」緣「名色」,4.「名色」緣「六處」,5.「六處」緣「觸」,6.「觸」緣「受」,7.「受」緣「愛」,8.「愛」緣「取」,9.「取」緣「有」,10.「有」緣「生」,11.「生」緣「老死」;周而復始。在解說緣起法時亦可結合上《大緣經》的「名色緣識」。.

新!!: 緣生和十二因缘 · 查看更多 »

中觀

中觀(मध्यमिका,Madhyamaka),大乘佛教術語,以觀察中道作為修行。其思想起源於《雜阿含經》,即八正道中的正見。龍樹著《中論》以此為理論核心,為中觀派的核心思想與修持方法。.

新!!: 緣生和中觀 · 查看更多 »

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parataṇtra-svabhāva),又譯為因緣相、依他性、依他起自性、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大乘佛教術語,意指世間法依緣起而生起的自性,屬於虛妄分別,為三自性之一。這個學說由唯識學派提出,是唯識派的根本宗義之一。.

新!!: 緣生和依他起性 · 查看更多 »

分別說部

分別說部(巴利語: ,梵語: ),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源於本上座部,與大眾部、可住子部和說一切有部並列為佛教的最初四大派系。在《大毘婆沙論》中據宗義而歸結其下各部派為分別論者。.

新!!: 緣生和分別說部 · 查看更多 »

緣起

緣起(梵語: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巴利語:),重要佛教術語,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此理即為緣起。除十二緣起外,還有九緣起和十緣起等說法。.

新!!: 緣生和緣起 · 查看更多 »

经量部

经量部(梵語, 巴利語 ),又譯說經部、经部,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異部宗輪論》記載佛灭后第四百年初(即佛滅三百多年後),由说一切有部中分出。此部在三藏之中,唯以经为正量,反對《大毗婆沙論》,故名经量部。《異部宗輪論》所記載的經量部宗義基本上屬於其前身說轉部。.

新!!: 緣生和经量部 · 查看更多 »

真如 (佛教)

真如(巴利文與梵文:)或實如(梵文:),又譯為如實、如如、本無,佛教術語,一般被解釋為法(dharma)的本性,即法的真實本質,也就是法的真實自性。.

新!!: 緣生和真如 (佛教) · 查看更多 »

真實 (佛教)

真實(bhūta,Bhūtamidanti),又譯為實、真說,佛教術語,意為存在、本質、此在、真理等。在阿含經中,通常被用來指對於緣起及緣生法的正確理解。.

新!!: 緣生和真實 (佛教) · 查看更多 »

相續

續(梵語:, 巴利語:),是佛教術語,義為有為法前因後果連續不絕。在部派佛教中,“無我”、“無眾生”、“無壽命”是共通之基礎,在性空論者所傳承契經中更加之“無人”,稱為第一最空之法,因此佛教界經常用“相續”來替代詞語“人”,如說“欲有相續”、“色有相續”、“無色有相續”、自相續、他相續。.

新!!: 緣生和相續 · 查看更多 »

說轉部

說轉部(梵語:;巴利語:)是早期佛教部派之一,又稱為說度部、相續部或無上部。繼承了《大毘婆沙論》所稱的譬喻者的理論傳統,是經量部的前身。《異部宗輪論》所記載的經量部宗義基本上屬於說轉部。.

新!!: 緣生和說轉部 · 查看更多 »

法界

法界(Dharmadhatu),佛教術語,是由法與界組成的複合字。隨經典和教派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

新!!: 緣生和法界 · 查看更多 »

法性

法性(dharmatā),又譯法自然,佛教術語,指法(dhárma)本身內在具有的性質,也就是指法的本性(prakṛti)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37:「法性者,諸法實相。除心中無明諸結使,以清淨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為法性。性名真實,以眾生邪觀故縛,正觀故解。」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65:「此中說因緣:有佛無佛,諸法性常住世間。諸法性者,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以常、無常等求諸法實相,是皆為錯。若人入法性中,則無有錯謬,法性常故不失。」,為諸法二種自性(svabhāva)之一。.

新!!: 緣生和法性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緣已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