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清教徒

指数 清教徒

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會內保有羅馬公教會儀式的改革派新教徒,此字詞於16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源於拉丁文的Purus,意為清潔。 清教徒信奉公理宗新教(喀爾文主義),認為《聖經》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会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清教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欧洲大陸的英国新教團體中,之後部分移居至美洲。.

167 关系: 基督教历史基督教對酒的觀點埃利奥特·菲奇·谢泼德埃米莉·狄更生十三殖民地反天主教口紅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吳威廉吉爾伯特·田內特塞勒姆审巫案塞繆爾·帕里斯塞缪尔·亚当斯天主教奥利弗·克伦威尔女巫 (2015年電影)威廉·劳德威廉·廷代尔威爾斯循理派大復興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宣信宗教迫害宗教改革安妮 (英国女王)安妮 (查理一世女)寶寧山上的城中华人民共和国LGBT权益中興百貨一名女水手的自白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亨利·羅傑斯康科特 (麻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行政区划二十年后五月花号公约五朔節以撒·華茲伊莎貝拉·布萊克摩爾传教士復原主義圣诞节圓顱黨喬納森·愛德華茲喬治·懷特腓喀爾文主義預定論呂奇哈佛大学哈佛神学院哈維·庫興...凯蒂·普莱斯免于匮乏的自由全善 (宗教)光荣革命剑桥 (马萨诸塞州)国王礼拜堂倫敦大火环球剧场玛丽·博林玛丽二世 (英格兰)禁酒令禁酒時期第一次大覺醒紐華克 (新澤西州)素食主義約翰·黑爾紅襪國红字约翰·弥尔顿约翰·洛克约翰·温斯罗普罗伯特·崔特·潘恩罗杰·威廉姆斯美丽的阿美利加美國例外論美國經濟史美國高等教育美国美国历史美国宪法历史美国政治美国总统美洲殖民絕命精神病院2瑪麗亞·卡拉絲莫爾奈的菲力浦萨缪尔·摩尔斯被提西班牙帝國马里兰州马里兰省詹姆士六世及一世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魔法禁書目錄用語列表鲁思·本尼迪克特貴格會麻薩諸塞州露西尔·鲍尔蘇格蘭宗教改革蘇格蘭人蘋果派资本主义钦定版圣经野生火雞自慰金属乐队艾伦·谢泼德英国君主英語文學英格兰宗教改革耶鲁大学虔敬主义In God We Trust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查理一世 (英格蘭)查理二世 (英格兰)查爾斯·司布真柳丁擱來亂角色列表格连·古尔德格蕾丝·舍伍德桂格燕麥公司殖民地学院列表比屬剛果汤姆叔叔的小屋汀克溪的朝圣者波士頓聯足球會波士顿派拉諾曼:靈動小子洋基温琴佐·贝利尼纪念碑清教朝圣先辈本傑明·富蘭克林本傑明·林肯會眾制昭昭天命昆尼帕人浪漫主义文学海灣聖詩浸礼宗斯彌特新英格蘭新模范军新教新教伦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文豪Stray Dogs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日内瓦圣经摩洛哥基督教攻占提康德羅加堡感恩節大餐感恩节愛爾蘭歷史扎卡里·泰勒拉什道爾普利茅斯普利茅斯 (麻薩諸塞州)普利茅斯足球俱乐部普利茅斯殖民地普爾11月11日1620年1632年1689年波士顿起义1753年婚姻法令5 扩展索引 (117 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清教徒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對酒的觀點

基督教對酒的觀點有許多,基督教千餘年的歷史中,基督教徒將酒精飲料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在聖餐中幾乎總是飲用葡萄酒。依據《聖經》和基督教傳統,認為酒是神的禮物,可以使到生活更加快樂,但是酗酒所導致的醉酒是一種罪。Raymond, p. 90.

新!!: 清教徒和基督教對酒的觀點 · 查看更多 »

埃利奥特·菲奇·谢泼德

埃利奥特·菲奇·谢泼德(Elliott Fitch Shepard,)是纽约律师、银行家,也是《特快邮报》业主和纽约州律师协会的创始人兼主席。谢泼德的夫人玛格丽特·路易莎·范德比尔特是慈善家、商业巨头和范德堡家族族长康内留斯·范德比尔特的孙女。谢泼德位于布莱克利夫园的住所伍德里,以及他在附近建立的斯卡伯勒长老会教堂,如今都已成为斯卡伯勒历史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泼德生于纽约州学托扩县的詹姆斯敦,另有两个兄弟,父亲是票据雕刻公司的总裁。他曾就读纽约市立大学,当过25年律师。南北战争期间,谢泼德官拜上校,是北军募兵军官。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度想晋升他为准将,但谢泼德出于对参与过实战军官的尊重而没有接受。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创立或资助多家机构和银行。迁居布莱克利夫园后,谢泼德建起斯卡伯勒长老会教堂和住所伍德里,这座房子及其领地如今都是断头谷乡村俱乐部的一部分。.

新!!: 清教徒和埃利奥特·菲奇·谢泼德 · 查看更多 »

埃米莉·狄更生

埃米莉·伊丽莎白·狄更生(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又譯艾彌莉‧狄瑾蓀或艾米莉·狄金森,),美國詩人。詩風凝煉,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語法於不顧。生前只发表過10首詩,默默無聞,死後近70年開始得到文學界的認真關注,被現代派詩人追認為先驅。與同時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為美國最偉大詩人,後世對她的詩藝、戀愛生活、性取向多有揣測。 狄更生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安默斯特颇具影响力的一个显赫家族,性格内向,不爱露面。年轻时,她曾在安默斯特学院学习了七年,此后,又在曼荷莲女子神学院度过了一段短暂的时光,最终返回到位于安默斯特的家中。当地人认为她似乎格格不入。大家都知道她偏爱白色衣着,不愿见客,晚年时甚至不愿迈出自己房间一步。因此她与大多数朋友的友情都靠通信维系。 作为一位高产却孤僻的诗人,狄更生的1800多首诗歌作品仅有十几首在她在世时得到出版。这些在她生前出版的作品常常会被出版商大肆修改,以符合当时传统的诗歌规则。在狄更生所处的时代里,她的诗歌是独特的。她的诗歌包含短句,略去标题,韵脚不齐,并且还有反常规的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McNeil (1986), 2.

新!!: 清教徒和埃米莉·狄更生 · 查看更多 »

十三殖民地

十三殖民地(Thirteen Colonies)是指大英帝国于1607年(弗吉尼亚)至1733年(佐治亞)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最终成为了美國独立时的组成部分,即後來。 这些殖民地分别是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及普罗维登斯种植地,每个殖民地都建立并发展了自治体制,居民大多数是拥有自己土地的独立农民。在18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经过一系列抗争,殖民地联合武装反对英国和英王乔治三世的统治,最终于1775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十三个殖民地宣布独立,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之前,十三个殖民地是英属美洲殖民地的一部分。在独立战争期间,英属北美(即加拿大)、西印度、纽芬兰、魁北克、新斯科舍、东佛罗里达和西佛罗里达保持了对英国的忠诚。这些英属殖民地对美国革命都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但地理位置上的隔离和英国海军的强大使他们未能真正参与到斗争中来。.

新!!: 清教徒和十三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反天主教

反天主教是一种针对天主教徒的歧视、敌意或偏见,也可用来指针对天主教會的宗教迫害。 在16世紀初期,天主教會在欧洲长期的权势受到了挑战和竞争,激起针对教宗和天主教神职人员权力的敌对态度。这种敌意称为反教权主义(anti-clericalism)。宗教改革又带来对其属灵权威提出异议,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此後新教徒為主的國家曾禁止天主教活動。 当代的反天主教表现为许多形式,包括对天主教少数派的迫害,政府攻击天主教信仰、歧视,和恶意攻击神职人员與信徒。加上世俗主義的興起,反天主教的行動包括批評教廷的保守取態,如反對使用保險套等避孕行為、墮胎權和同性戀權利,也有人籍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犯兒童等醜聞批評天主教。.

新!!: 清教徒和反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口紅

--紅,又称--,是一種主要使用於嘴脣上並可以增加嘴脣的色澤或改變嘴脣的顏色的化妝品。口红是彩妝中重要的化妝品之一;主要成份包含了蠟、油和食用色素。最初的口紅是膏狀,與現今的唇蜜相似,子彈型的口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發明的。 許多化妝品廠商會以顏色或流行的名稱來為口紅命名,第一個不以口紅顏色為名而以號碼行銷的品牌是伊夫·圣罗兰。.

新!!: 清教徒和口紅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Gustav II Adolf,),瑞典瓦薩王朝國王,生於斯德哥爾摩,即位後,與神聖羅馬帝國相爭,節節獲勝,卻於呂岑會戰不幸陣亡。他是歷代瑞典國王中惟一被國會封為「大帝」(den store)者,另外,清教徒称之為「北方雄狮」。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都有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以紀念這位君主。.

新!!: 清教徒和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 查看更多 »

吳威廉

吳威廉牧師(Rev.,),是一位出身加拿大安大略倫敦市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教會建築設計師及神學教育家。.

新!!: 清教徒和吳威廉 · 查看更多 »

吉爾伯特·田內特

吉爾伯特·田內特(Gilbert Tennent,),也可以譯為吉爾伯特·騰能特,曾任新澤西州的新布倫斯威克教堂的牧師,是大覺醒運動在美國殖民地宗教改革的領導人之一。因其個性和講道的風格,被稱為 “雷鳴之子”。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在大覺醒運動中,似乎吉爾伯特·田內特的影響力不如喬納森·愛德華茲和喬治·懷特腓,但實際上他的貢獻很大。MILTON J COALTER 在他的書中寫到,他認為吉爾伯特·田內特被忽略的一個原因是“雖然吉爾伯特的講道和書信文集非常的多,但是他個人的軼事太少,讓這些傳記作者們覺得沒有什麼興趣可值得去寫的。”.

新!!: 清教徒和吉爾伯特·田內特 · 查看更多 »

塞勒姆审巫案

塞勒姆審巫案是指在塞勒姆於1692年2月至1693年5月間遭指控使用巫術者所參與的一系列聆訊及訴訟。該審判導致二十人遭處以死刑(其中十四位是女性),除其中一位以外皆處以絞刑。另有五位死於獄中(其中二位是幼兒)。.

新!!: 清教徒和塞勒姆审巫案 · 查看更多 »

塞繆爾·帕里斯

塞繆爾·帕里斯()(1653年─1720年2月27日)是塞勒姆審巫案時,麻薩諸塞州塞勒姆的清教徒牧師。他也是原告之一貝蒂·帕里斯的父親,以及另一位原告艾比蓋兒·威廉斯的叔叔。.

新!!: 清教徒和塞繆爾·帕里斯 · 查看更多 »

塞缪尔·亚当斯

山繆·亞當斯(Samuel Adams,1722年~1803年),美国革命家、政治家、開國元勛,约翰·亚当斯堂兄。生于麻萨诸塞州波士顿,毕业于哈佛大学。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自由之子(茶黨)的创建者之一和领导人,反对食糖条例、反对印花税条例 、反对《唐森德税法》,策动波士頓茶黨事件,震惊全美。他是两届大陆会议的代表,签署了《美國獨立宣言》,参与起草宪法。1787年,反抗州政府对农民漠视的谢伊斯起义爆发后,他支持詹姆斯·鲍登严厉镇压。立宪会议后,他在联邦党与反联邦党人之间游移不定。他曾在1794年至1797年任麻萨诸塞州州长,1803年他在波士顿逝世。.

新!!: 清教徒和塞缪尔·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清教徒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英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獨裁者,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王党(Cavalier),1649年斬殺了查理一世後,克伦威尔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苏格兰、爱尔兰,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之护国公。 克倫威爾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大卫·休谟、克里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指责他是“大逆不道”的人物。他在苏格兰、爱尔兰残害天主教信徒的行为,被人批评是与种族灭绝无异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视他为英雄,如托馬斯·卡萊爾、塞繆爾·羅森·加德納(Samuel Rawson Gardiner)。在2002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選中,克伦威尔名列第十。.

新!!: 清教徒和奥利弗·克伦威尔 · 查看更多 »

女巫 (2015年電影)

《--》(The Witch,或記作The VVitch;而副標題為A New-England Folktale)是一部2015年美國和加拿大合拍的歷史恐怖片,為執導和編劇,這也是他第一部執導的電影。由安雅·泰勒-喬伊、拉爾夫·伊尼森、、Harvey Scrimshaw、Ellie Grainger與Lucas Dawson主演。 《--》於2015年1月22日在上首映,並由A24發行於2016年2月19日在美國上映。電影贏得了正面好評和成功的票房。.

新!!: 清教徒和女巫 (2015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威廉·劳德

威廉·劳德(William Laud )在1633年至1645年间担任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一职。任上,劳德反对清教徒的激进改革并支持时任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从而导致他在英国内战当中被砍头。 Category:坎特伯雷大主教 Category:圣公宗圣人 Category: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校友.

新!!: 清教徒和威廉·劳德 · 查看更多 »

威廉·廷代尔

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又译廷岱勒、丁道尔、丁铎、廷德尔,)是16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学者和宗教改革先驅,被认为是第一位清教徒。 在廷代尔的時代,羅馬天主教教廷只允許拉丁文聖經,不容许私自翻译,並且只有神職人員可以擁有和詮釋聖經。廷代尔卻主張應該讓普通老百姓都可透過讀聖經來認識神,決心把聖經譯成英文,於是被誣陷為異端,后来在比利时被杀害。 廷代尔是第一個把原文本圣经译为现代英语的聖經翻譯家。后来著名的钦定版圣经有百分之九十采用了他的译本。2002年,廷代尔被英國廣播公司選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

新!!: 清教徒和威廉·廷代尔 · 查看更多 »

威爾斯循理派大復興

威爾斯循理派大復興(Welsh Methodist Revival)是在十八世紀時的一個福音復興,在威爾士這地方振興了基督教。衛理公會的牧師,像是(Griffith Jones)、和(Howell Harris)等,都深深在這運動中發揮影響力。這次的復興結束於1790年末,也就在Williams、約翰·衛斯理和(Daniel Rowland)死後。由於這次復興對威爾士的影響,導致建立了(Calvinistic Methodists)),並振興一些反對意見的教會。 在1730和40年代,來自歐洲的敬虔運動和清教徒主義,這兩股生氣勃勃的力量,致使教會猶如出現了新生的時代。一些信仰復興的運動興起,在英國叫做福音奮興或循道復興,在北美則叫做大覺醒運動。通常認為奮興運動開展到達威爾斯,是從1738年到1742年。其實,像在美國發展的過程一樣,在這之前奮興運動早有跡象可尋。 1735年夏季,奮興運動幾乎同時出現在英國威爾斯的塔爾加斯(Talgarth)和蘭格伊陶(Llangeitho)。跟英國其他地方比起來,威爾斯大復興是早於英格蘭大復興的。 鍾斯(Griffith Jones,683-1761)是威爾斯巡迴慈善學校的創辦人,他在蘭道若(Llandowror)宣揚福音信息已有二十年之久,他真夠資格被稱為”循道宗奮興運動的晨星”。他致力於進一步推行社會及宗教改革,有幾次的遊行佈道非常成功,可說是巡迴佈道的先驅,他所組織的教會日後也發展成為巡迴式的。他在當時是基督教知識促進會(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的著名領袖。 1735年夏季,塔爾加斯小學校長哈里斯(.

新!!: 清教徒和威爾斯循理派大復興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St.

新!!: 清教徒和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 · 查看更多 »

宣信

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加拿大籍牧師、神學家、作家及作曲家;亦是基督教宣道會(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簡稱 C&MA 或 Alliance Church) - 一個強調「全球普傳福音」的新教教派的創辦人,亦創辦了宣教士培訓研究院,即現今纽约州乃役大學(英文:Nyack College)之前身。 宣信生於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Cavendish鎮。父母是敬虔的保守蘇格蘭長老會及清教徒基督徒。14岁时经历重生并献身宣教事業。19岁进入长老会多伦多大学Knox学院修讀神學。畢業后旋即受按成为长老会的年轻牧师,在汉弭顿(Hamilton)牧职。1874年前往肯塔基州路易维尔(英文:Louisville)事工。1880年被調往紐約市主理「十三街长老会」。两年後辭職並專注於向新移民及弱勢社群傳福音工作。1889年成立「紐約會幕」教會 (英文:The New York Tabernacle),這不單為他的本地福音事工,亦為他日後的「全球普傳福音」理念打下穩固基礎。 宣信對聖經的教誨認識很深,在追求基督信仰的信徒中间,做成不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對美、加教會派遣宣教士往落後貧困地區之影嚮尤深;他對基督教诗歌貢獻良多,一生所写的诗歌有九千多首。 宣信效法保罗,拒绝接受任何的薪水,过著只憑信心的生活,也拒绝一切的荣誉和崇拜。.

新!!: 清教徒和宣信 · 查看更多 »

宗教迫害

宗教迫害是一種歧視政策及作為,以針對某種特定的宗教信仰,或是缺乏此類信仰為理由,對於某個人或是團體,系統性的採取一系列行動,例如取消部份或全部的公民權、虐待以至於謀殺或屠殺。這通常被視為是一種缺乏人權的作為。 這也可能是因為政治原因所造成,例如:罗马帝国曾經长期迫害基督教;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歐洲互相爭戰迫害引發宗教戰爭;豐臣秀吉與清聖祖(康熙帝)曾經禁止天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時期红卫兵消灭宗教;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打壓巴哈伊信仰、蘇菲派及基督徒等。.

新!!: 清教徒和宗教迫害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清教徒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安妮 (英国女王)

安妮(Anne,又譯為安;),通称安妮女王(Queen Anne),1702年3月8日起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707年3月1日,英蘇《联合法令》正式生效,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於是她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王”的名义继续统治,直到1714年逝世。 安妮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及七世与夫人(即位前)的次女。1683年,她与丹麦的喬治親王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被確認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威廉三世及二世的王位继承人。1702年威廉逝世,安妮即位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併,两个国家真正地联合在一起。 自1701年起,安妮就飽受體質虛弱及無後嗣問題的困擾,即使當年的“嗣位法”規定:排除掉所有天主教徒的王位繼承權之後,英國王位將由新教的漢諾威家族繼承(德意志諸侯),但安妮和多數英人卻認為這樣的安排並非最令人滿意的選擇。1710年後,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多次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联系,希望詹姆斯能夠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詹姆斯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为首席大臣(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確保新教的汉诺威选帝侯格奥尔格一世·路德维希,能夠安全地繼承英國王位。 雖然安妮是個貪吃肥胖的平庸婦女,但她虔誠篤實的性格,配上一定的政治敏銳度,使她經常能順應民意、放權給國會與才幹大臣(約翰·邱吉爾為首),促進了內閣制的發展。加上當時英國軍事與經濟的發展都一片大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更使英國大獲其利並上升為一流大國(成為超越荷、法的海上首強)(英)尼爾·弗格森 著,雨珂 译:《帝國》,第一.

新!!: 清教徒和安妮 (英国女王) · 查看更多 »

安妮 (查理一世女)

英格兰的安妮·斯图亚特公主(Princess Anne Stuart of England,)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斩首的斯图亚特王朝的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查尔斯一世(旧译“查理一世”)与王后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的女儿,她是国王夫妇俩所生的在童年夭折的三个孩子之一。.

新!!: 清教徒和安妮 (查理一世女) · 查看更多 »

寶寧

寶寧爵士(Sir John Bowring,),又譯寶靈、包令,曾是英國的國會下議院議員,也是英國政府派駐香港的第4任總督。他同時也是一名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家、旅遊家、多才多藝的作家和語言學家。.

新!!: 清教徒和寶寧 · 查看更多 »

山上的城

山上的城(City upon a hill)或山巔之城通常是指约翰·温斯罗普于1630年在一次著名的布道“基督徒慈善的典范”(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中提到的一个惯用语。當年温斯罗普購買了英國皇帝新成立的馬薩諸塞公司的股票,舉家搬到馬薩諸塞,溫索普本人則當選為殖民地總督,于1630年布道時他引用了马太福音5章14节耶穌的登山宝训中关于盐和光的隐喻:“你们是世上的光。城立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来提醒在新英格兰建立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清教徒殖民者,他们的新社区将成为一座“山上的城”,被全球矚目:這成為新英格蘭殖民者放置在他們的山丘首府波士頓的理想。清教徒新英格蘭社區將設置公共慈善事業,親情,團結的樣子走向世界,或者如果清教徒沒有維護他們與上帝的約,將受到神的審判。 温斯罗普相信所有民族都与上帝有契约。因为英格兰已经亵渎了这个宗教契约,所以清教徒必须离开这个国家。这表达了清教徒的一个信条——由于英國聖公會接受天主教仪式,已经从恩典中堕落。 约翰·肯尼迪在他就任美國總統前11天,在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政府的演说中,引用温斯罗普的著名的。在演说中,肯尼迪称,他希望他的政府拥有4个基本品质 :勇气、判断、正直和奉献。 温斯罗普的演说还有一次著名的引用,是在1989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中,但是他强调了他自己对这个惯用语的解释。 溫斯羅普的講道引起了人們普遍相信美國民間傳說,美國是“神的國家”,因為它比喻是一個“山上光輝的城”,這是美國例外論的早期例子。山上的城已成為美國政客的流行語。.

新!!: 清教徒和山上的城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LGBT权益

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权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受法律保障。同性性行为在中国大陆并不属于违法行为,但同性婚姻、民事结合等同性伴侣关系也不受法律支持,也没有任何相关的反歧视法律和政策;惟跨性别者在完成变性手术后,可以依据医院开据的变性手术证明修改自己的户籍信息。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废除了模糊地将同性性行為入罪的流氓罪。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等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將“自我和谐型同性恋”從中刪除。这两个事件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同性恋在中国的非罪化和非病理化。 儘管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轉,但同志群體仍常遭到警察騷擾與任意扣押。公安常常利用LGBT人群的性因素針對他們,例如以涉嫌賣淫罪逮捕。同志群體有可能面临警察的敲诈和勒索,以及外界惡意揭露其同志身份的威脅。 由於中國政府對於同志議題的三不政策(不支持、不鼓勵、不反對),同志組織也處於法律的尷尬狀態,缺乏法律保障。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明文表示因為「公序良俗」等模糊的道德原因,拒絕當地同志組織的民政註冊要求。 在影视出版方面,同性恋题材的戲劇或影片通常会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禁播或因媒体的自我審查而删减。在受广电总局监管的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于2017年颁布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中,同性恋与性变态、乱伦等被共同列为“不正常的性关系”并被放置于“渲染淫秽色情和庸俗低级趣味”段落下,禁止出现在视听节目中。對同性恋群體的污名和內容審查,廣泛地存在於影視、出版、網路管理的國家行政法規和學校課程的教材內容上。.

新!!: 清教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LGBT权益 · 查看更多 »

中興百貨

中興百貨(),簡稱中百,是臺灣一家已停業的百貨公司,總部位於臺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與長安東路口。.

新!!: 清教徒和中興百貨 · 查看更多 »

一名女水手的自白

《一名女水手的自白》(The True Confessions of Charlotte Doyle),是美國青少年及兒童文學作家,本名愛德華·厄文·華蒂斯(Edward Irving Wortis),於1990所作的小說。該作品曾經得到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牌獎。.

新!!: 清教徒和一名女水手的自白 · 查看更多 »

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

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学院。1893年起,她在哈佛大学天文台担任計算員,负责监视感光片,计算和记录各种星体的亮度。勒维特最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这一发现在她在世时没有得到认可,但却使之后的天文学家能够计算地球与遥远星系间的距离。勒维特逝世后,天文学家哈勃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连同在洛厄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维斯托·斯里弗首先测量的光谱变化,发现银河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并且宇宙一直处在膨胀之中,这就是著名的哈伯定律。.

新!!: 清教徒和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 · 查看更多 »

亨利·羅傑斯

亨利·赫特爾斯頓·羅傑斯(Henry Huttleston Rogers,1840年1月29日~1909年5月19日)是美國資本家、商人、實業家、金融家和慈善家,1840年1月29日生於麻薩諸塞州,1909年5月19日死於紐約市。.

新!!: 清教徒和亨利·羅傑斯 · 查看更多 »

康科特 (麻薩諸塞州)

康科德(Concord)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米德爾塞克斯縣的一個鎮。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該鎮人口為17,668人。美國人口普查局將康科德歸為大波士頓的一部份。 康科德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歷史與文學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新!!: 清教徒和康科特 (麻薩諸塞州) · 查看更多 »

康涅狄格州行政区划

-- 而才能美国康涅狄格州共有8个县,其中4个于1666年康涅狄格殖民地经多个小殖民地合并组建时设立。大英帝国统治期间,殖民地又新建了两个县,只有米德尔塞克斯县和托兰县是在美国独立后于1785年建立。有6个县的名称来源于英国地名,许多当地定居者就是从这些地方移民到北美新大陆。 虽然整个州分为8个县,但这些县并没有县政府,因此也就没有县城。 康涅狄格州于1960年废除县级政府,只是各县名称由于地理上的需要继续保留。不过,州内仍以县为单位组建司法和州执法官体系。除费尔菲尔德县、哈特福德县和纽黑文县外,另外5个县的法院管辖范围仍以县为界。这3个县则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管辖区。 以下表格会在每一个县的名称后面列出其联邦资料处理标准代码(简称FIPS代码),该代码是联邦政府用来区分各州和各县的唯一识别码。康涅狄格州的代码是09,结合任何一个县的代码则为“09XXX”。所有的FIPS代码将链接至该县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数据。.

新!!: 清教徒和康涅狄格州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二十年后

《二十年後》(Vingt ans après)是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大仲馬於1845年為他大獲成功的作品《三個火槍手》所出版的續集,又譯作《續俠隱記》, 它與《三個火槍手》以及《布拉熱洛納子爵》組成了《達爾達尼央浪漫三部曲》。 這部小說以法國投石黨運動、路易十四的童年生活和英國內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主線描述了火槍手們如何英勇的進行保護年幼的路易十四以及營救查理一世的活動。大仲馬在這部小說裡重現了17世紀中期的法國和英國的重大事件,也對小說中的著名人物進行了進一步的刻畫,不僅讓讀者更了解火槍手們的真實身份,並且加入新元素,如路易十四,紅衣主教馬薩林, 拉烏爾(既後來的布拉熱洛納子爵),為下一部續集《布拉熱洛納子爵》打下了基礎。.

新!!: 清教徒和二十年后 · 查看更多 »

五月花号公约

《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是前往北美洲新英格兰殖民地的102名英国清教徒在上岸之前,其中的41名成年男子于1620年11月11日在五月花号船上签订的政治声明,同意创建并服从一个政府。 《五月花号公约》创建了一个先例,即政府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以法治国。这也是创立美国的主要思想之一,即在同一个社会里的所有公民自由结合的权利,并可以通过制定对大家都有利的法律来管理自己。.

新!!: 清教徒和五月花号公约 · 查看更多 »

五朔節

5月1日的五朔節對於許多北半球各地的文化而言是春季的傳統節日,通常是公共節日 。.

新!!: 清教徒和五朔節 · 查看更多 »

以撒·華茲

以撒·華茲(Isaac Watts,)是英国17世纪一位多产的圣诗作者,一生创作了大约750首圣诗,被称为“英文圣诗之父”。他的许多圣诗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并且已经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

新!!: 清教徒和以撒·華茲 · 查看更多 »

伊莎貝拉·布萊克摩爾

伊莎貝拉·布萊克摩爾(Isabella S Blackmore ,)是一位加拿大·循道宗教會婦女傳道會的傳教士。 1863年她生於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的翁斯洛。1889年7月畢業於楚羅的師範學校,以教育傳教士的身分來到日本。在1889年成為東洋英和女學校的英語科教師。在1891年轉職到山梨英和女學校任教,並在1895年12月時復職成為東洋英和女學校的校長,之後並連任三次。 1895年(明治28年)至1923年(大正12年),她擔任加拿大循道宗婦女傳道會的日本分部理事長。 還有,她還參加許多社會事業,設立並營運永坂孤女院,並擔任日本基督婦人矯風會理事。 1918年(大正7年)與高等科的東京女子大學合併,她成為東京女子大學的理事長。 1925年(大正14年)在三任校長任期期滿後,返回加拿大。.

新!!: 清教徒和伊莎貝拉·布萊克摩爾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清教徒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復原主義

基督教原始主義(Christian primitivism),也被稱為「復原主義」(Restorationism),是一種信念;相信基督教必須回歸到被指為早期使徒教會(apostolic early church)的源流上。那些「復原主義者」認為這種追求,能達致更純正、更古老的宗教形態。基本上,「這個願景是希望以初代教會作為一個規範性的模版,來糾正教會積習的錯謬和缺陷。」 「復原主義」一詞有時更具體地作為「美國復原運動」的同義字。這詞彙被更近期的群體(例如一些於20世紀70年代在英國及世界各地興起;反宗派的靈恩派復原主義者),用來描述他們的目標;要重建基督教而達致其原始的形式。雖然按比照,早期的恢復運動;包括胡司派、重洗派、地界派、清教徒和瓦勒度派,因有不少安息日派成份,故此被形容為「復原主義」先例。但地界主義(通常等同於「浸禮派替代主義」)因某些關鍵的教義,應視為延續數世紀的純正教會理論之延續,會更為恰當。許多群體曾試圖將自身的教會觀和所推行的運動之歷史,設定為介乎「復原主義」與「替代主義」之間的觀念。 而宗派主義經常引發教會傾力於恢復成為早期,更純淨的基督教形態。正如貝爾・雪麗說「所有復原運動背後的動機,皆希望藉著實踐原始、純正和富普及特質的基督教、來拆毀隔離的高牆。」不同群體曾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實踐復原主義者的異象,一些人聚焦在教會結構與實踐,其他則看重教會的道德生活,有些人卻關注信徒生命中直接經歷聖靈。在復原的理念中包含一個相對重要的要點,是相信已有某些群體完全恢復至初代教會的程度了。.

新!!: 清教徒和復原主義 · 查看更多 »

圣诞节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與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新!!: 清教徒和圣诞节 · 查看更多 »

圓顱黨

圓顱黨(Roundhead)為17世紀中期,英國國會中的一知名黨派。該黨發跡與最盛時期約為1642年—1651年的英國內戰時期。.

新!!: 清教徒和圓顱黨 · 查看更多 »

喬納森·愛德華茲

约拿单‧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或譯乔纳森‧愛德華滋,或把「滋」作「兹」,),至今仍被認為是美國最出色的神學家,是十八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的領導者,也同時被視為美國哲學思想的開拓者。 十八世紀初正值理性時代和物質主義的思潮,理性至上的浪潮对教會产生了冲击,愛德華滋將屬靈生命與理性思維融合在一起,将對信仰的熱情注入到當時僵化的正統神學系統之中,使神學真的成為教會更新的動力。.

新!!: 清教徒和喬納森·愛德華茲 · 查看更多 »

喬治·懷特腓

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是基督教大覺醒運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循道宗的共同創始人。 懷特腓德1714年12月16日生於英國格洛斯特,12歲時已發揮演說及表演長才。1732年進入牛津大學的彭布羅克學院,在大學時悔改信耶穌基督。1733年結識約翰·衛斯理,受循道宗影響開始操練禁慾。1736年被按立為英國國教牧師。1738年抵達美國喬治亞州,在各殖民據點巡迴佈道、提供民生補給品。同年回到英格蘭,為他在喬治亞州創立的孤兒院募款。1739年展開室外佈道行動並第二次登陸北美洲巡迴講道。 1741年再次返英解決與約翰.衛斯理之間的鴻溝。同年結婚,10月第三度登陸北美洲,健康狀況堪憂。1748年返抵倫敦,解決英國循道派的內部紛爭,並向貴族傳福音。1750年代積極呼籲:黑奴也有寶貴靈魂。1751年,在懷特腓德支持下,美國喬治亞州恢復本已廢除的奴隸制度。1760年代身體狀況已極度惡劣,仍堅持巡迴佈道為主得靈魂。1764年準備擴大孤兒院事工,設立學院。1770年9月30日晚上,于北美麻薩諸塞州友人家的樓梯平台講道,隨即因身體不適而去世,傳道三十四年,享年56歲」。.

新!!: 清教徒和喬治·懷特腓 · 查看更多 »

喀爾文主義預定論

加尔文主义预定论(Calvinistic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又稱預選說,是加尔文主义神学理论体系的中心理论和加尔文主义者的主要信念。《西敏斯特信仰信条》宣称,上帝“自由不变地预定了将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加尔文主义者将其“预定论”适用于其救赎论,认为上帝以其恩典指定某些人得救的永恒命运,而留下其余的人为他们自己的罪甚至人类的原罪得到永恒的诅咒。前者称“无条件的拣选”, 后者称“遗弃”。加尔文主义认为,一个人必须被上帝所预定,蒙有效的呼召(更新/重生)而得到神赐给他的信心,然后才会愿意相信耶稣基督,或者说想要去被称义。加尔文主义者相信上帝在创世以前拣选了祂要拯救的人,使被拣选者最终进入神的国;他们同时相信上帝不予拯救的其余人将下地狱。加尔文主义神学的创始人约翰·加尔文认为“选民”永远不会失去他们得到的救恩,雖然他們不能確定自己將會得救,但是這上帝預定的人在社會上負擔重責大任,在工作上有傑出表現,在世間的榮耀是來自天命。加尔文亦認為預定論和自由意志不矛盾,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新!!: 清教徒和喀爾文主義預定論 · 查看更多 »

呂奇

呂奇()生於廣東台山市,原名湯覺民。香港粵語片演员、編劇、導演。1949年來香港,是聖保羅書院校友。呂是香港電影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与影迷公主陳寶珠被称为銀幕情侶。他是香港女歌手呂珊的世叔伯。配偶为曾经在他电影中演出的女演员凌黛,育有两儿。.

新!!: 清教徒和呂奇 · 查看更多 »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為一所本部坐落於-zh-hans:麻省; zh-tw:麻薩諸塞州; zh-cn:马萨诸塞州; zh-hk:麻省-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其因歷史、學術影響力、財富等因素而獲評為世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 哈佛於1636年由當地的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迄今為全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並擁有北美最古老的校董委員會。 其最初稱之為「新學院」,該機構為了感謝一名年輕的牧師約翰·哈佛所作出的捐贈,而改名為「哈佛學院」。雖然從沒有與任何宗教派別有正式的聯繫,但早期的學院還是以培養公理會及一位論派神職者為主要職責。可是自18世紀起,其課程與學生群體的宗教性質漸漸淡化,而19世紀的哈佛則進一步成為了的文化起源地。美國南北戰爭後,當時的校長查爾斯·艾略特將哈佛各個學術機構綜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學,並增添了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而這些模式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中高等教育政策。此校亦為美國大學協會其中一個原始成員,並在經濟大蕭條及二次大戰後進一步修改了課程及收生政策。後與拉德克利夫學院合併成為了男女校。 校方目前共有十所學院及一所高等研究院。這些單位偏佈鄰近各區:其本部位於劍橋的;醫學、公共衛生及牙醫學院位於波士頓的長木醫學區;而包括哈佛體育場在內的大學體育設施以及商學院則在。哈佛同時擁有龐大的資產,每年所收到的捐款回贈數目長期位列全球教育機構之首。 哈佛大學為全美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 學校的研究生課程較為多元化,而本科教育則主要集中在文理學範疇。校方在2007年起實行了財政援助政策,家庭年收入低於一定數目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學費豁免。 哈佛擁有全美最古老的圖書館系統,這同時也是全球最具規模的私立及大學圖書館系統,館藏量逾1600萬冊。 其為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現共有42支參與不同運動競賽的代表隊,屬全美大學體育協會甲組。除了體育,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包括各個學會所舉辦的活動。哈佛校友涵蓋8名美國總統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其亦培養了62名富豪企業家及335位羅德學者,人數均為全美最多;另也有15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現在或曾經在哈佛學習或工作。.

新!!: 清教徒和哈佛大学 · 查看更多 »

哈佛神学院

哈佛神学院是哈佛大学的一个分校,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该校2015年6月的任务是在宗教学、宗教布道或其它公共服务上培训并教育学生。学院也为哈佛其它分校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服务。哈佛神学院是全美少数大学非宗派神学院(其它院校包括芝加哥大学神学院、耶鲁神学院、范德堡神学院和维克弗斯特神学院)。.

新!!: 清教徒和哈佛神学院 · 查看更多 »

哈維·庫興

哈維·威廉斯·庫興(Harvey Williams Cushing,)是美國的神經外科名醫、美國陸軍退役軍醫上校。他是腦外科學的先驅、最早提出庫興氏症候群的學者,後世稱之「現代神經外科之父」。.

新!!: 清教徒和哈維·庫興 · 查看更多 »

凯蒂·普莱斯

凯蒂·普莱斯(英文名:Katie Price,)英国著名商人、艺人、模特儿、作家和歌手。.

新!!: 清教徒和凯蒂·普莱斯 · 查看更多 »

免于匮乏的自由

《免于匮乏的自由》(Freedom from Want)又名《感恩节图画》(The Thanksgiving Picture)或《我会回家过圣诞》(I'll Be Home for Christmas),是美国画家诺曼·洛克威尔《四大自由》系列油画的第三幅。这四幅油画代表的理念都源自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41年1月6日国情咨文中的四大自由。 画作于1942年11月创作完成,1943年3月6日经《星期六晚邮报》首发。画中所有人物都是洛克威尔在佛蒙特州本宁顿县阿灵顿的亲朋好友,画家先单独拍下每个人的照片,再把他们绘入油画,画作内容是许多人围在餐桌前享用节日大餐。《免于匮乏的自由》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感恩节当天创作,描绘庆祝节日的喜庆场景,之后画作不但成为庆祝感恩节假期的标志画面,也成为其他家庭节日聚会的标志。同《四大自由》的另外三幅作品一样,《免于匮乏的自由》也是作为文章插图在《星期六晚邮报》刊登,文章作者是菲律宾移民卡洛斯·卜娄杉,他以美国国内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困境为切入点,而不是像当时许多人那样畅谈其他国家的社会政治困境,这种思路为他打响名气。 洛克威尔的这幅画广为流传,之后还成为戏仿和恶搞的对象,在各类媒体上反复亮相,还是1946年出版书籍《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的封面。虽然画作在美国一直很得民心,但在经历二战创伤的欧洲却激起反感。从艺术角度而言,画作对白上加白的应用成为艺术评鉴焦点,是洛克威尔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新!!: 清教徒和免于匮乏的自由 · 查看更多 »

全善 (宗教)

全善(,源自拉丁語中意爲「全」的「omni」、意爲「好」的「bene」與意爲「意願」的「volent」)是一個宗教上的詞匯,《牛津英語詞典》將其定義爲「無盡的慈善」(Unlimited or infinite benevolence)。一些哲學家認爲由於罪惡問題的存在,神不可能(至少幾乎不太可能)在全知和全能之餘展現出全善的本質。不過包括阿爾文·普蘭丁格在内的另外一些哲人則主張全善與其它神性。這一詞匯較多地在宗教哲學的學術創作層面被當作術語使用,以罪惡問題及相關神義論話題上的討論爲主。由於「無限慈善」的構成難以有具體定義,全善一詞也通常由「完美品德」(perfect goodness)或「道德完美」(moral perfection)等短語指代。.

新!!: 清教徒和全善 (宗教) · 查看更多 »

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是英国一场政变,導因於英国國王與英国国会權力之爭以及基督教新舊教(英國國教會及天主教會)之爭,发生於1688年到1689年。 英国国会辉格党、托利党信奉新教(英國國教會)之黨人們聯合起義;將信奉舊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罷黜,改由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與夫婿威廉三世,兩伉儷君主共治英国。.

新!!: 清教徒和光荣革命 · 查看更多 »

剑桥 (马萨诸塞州)

劍橋(Cambridge),是緊鄰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西北方的一個城市,与波士顿市区隔查尔斯河相对。这里是兩所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所在地。至2006年,世界上共有780人獲諾貝爾獎;由於這兩所名校位於此小鎮,劍橋市號稱培養了780人中的130諾貝爾獎得主。劍橋市亦集結了100多家生物科技相關公司,成為美國生技產業的聚集區域。 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美國每十年做一次統計),劍橋市有101,355名居民。.

新!!: 清教徒和剑桥 (马萨诸塞州) · 查看更多 »

国王礼拜堂

国王礼拜堂(King's Chapel)是美国波士顿的一座基督教一位论派(Unitarian)教堂,位于特莱蒙街(Tremont Street)和学校街(School Street)路口。.

新!!: 清教徒和国王礼拜堂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火

1666年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是英國倫敦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火勢自儒略曆9月2日(星期日)開始蔓延,至9月5日(星期三)才撲滅。火災燒毀了不列顛尼亞城牆內的中世紀倫敦市建築,並直逼貴族勢力範圍西敏市、查理二世的懷特霍爾宮和許多近郊貧民區,但幸及時獲得控制。火災損失包括13200戶住宅、87座教區教堂、聖保羅大教堂以及多數市政府建築,估計造成城市8萬人口之中的7萬居民無家可歸。火災的死亡人數已不可考,但傳統上推測傷亡甚少,上也只有8人被證實死於大火。然而,出現了挑戰此推想的觀點,認為貧民和中產階級的死亡人數並未列入紀錄,且火災可能焚毀了受害者的屍首,才沒有留下易於辨認的遺體。 1666年9月2日星期日凌晨1點左右,倫敦市普丁巷(Pudding Lane)有一間麵包鋪失火。一陣大風將火焰很快吹過幾條全是木屋的狹窄街道,然後又進入了泰晤士河北岸的一些倉庫裡。大火延燒了整個城市,連續燒了4天,包括89間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000間民房盡被焚毀,歐洲最大城市倫敦大約六分之一的建築被燒毀吞沒約160公頃的土地(佔全城五分之四的面積)。後來起火點普丁巷附近立了一個紀念碑,高61.5公尺,共有311階,頂端為火焰飾圍繞的圓球,是英國天文學家和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所設計;重建的工作由雷恩主導,54間教堂中有51間是他重新設計的,包括聖保羅大教堂。.

新!!: 清教徒和倫敦大火 · 查看更多 »

环球剧场

环球剧场(Globe Theatre)位于英国伦敦南華克區,最初的环球剧场由威廉·莎士比亚所在宫内大臣剧团于1599年建造,1613年6月29日毁于火灾。1614年环球剧场重建,并于1642年关闭。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1998年版本。1997年,一座现代仿造的环球剧场落成,命名为“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或“新环球剧场”,距离公园街(Park Street)的原址约205米远。.

新!!: 清教徒和环球剧场 · 查看更多 »

玛丽·博林

玛丽·博林(Mary Boleyn,),是影响了16世纪早期历史的英格兰贵族博林家族的一员。但一些歷史學家卻聲稱她是英國王后安妮·博林的妹妹,但是她的孩子以及安妮王后的女儿相信玛丽是姐姐,今天多数的历史学家亦持同样看法。 玛丽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情妇之一,依其所述,她还是亨利八世的对手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情妇。她结过两次婚。.

新!!: 清教徒和玛丽·博林 · 查看更多 »

玛丽二世 (英格兰)

麗二世(Mary II,),自1677年11月4日起出任奧蘭治王妃,自1689年2月13日起出任英格兰、苏格兰與爱尔兰女王,至逝世时为止。玛丽的羅馬天主教父亲詹姆斯二世及七世在光荣革命中遭废黜,未几同为新教徒的玛丽与夫婿兼表兄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登基分别成为女王和国王,并在不久后签署《權利法案》。瑪麗在1694年死後,威廉便成了英伦的單一統治者。史學界普遍將夫妻倆的共治稱做「」。 瑪麗並不熱衷於統治,當丈夫威廉留在英格蘭時,她總是退居幕後,把大部分的權力讓與威廉;然而,當威廉到海外忙於軍事戰役時,瑪麗仍舊得獨自統治英伦,事實證明她是一位強大、果決、有力的統治者。當威廉動員英伦人物力進行反法的大同盟戰爭(1688-1697年)時,他發現自己在英伦的合法性不足,只有依靠廣受人民愛戴的瑪麗,才能夠有效地在議會發揮影響力,進行擴軍加稅。瑪麗身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統治者,對國教會的事務十分積極、活躍;她以自身品行作出良好表率,改善了1660年代以來的不良風俗。史學家認為,儘管她與丈夫共有王位,瑪麗主要仍是獨自行使其權力。.

新!!: 清教徒和玛丽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禁酒令

禁酒又稱禁酒令,就是禁止製造、運輸、進口、出口、銷售、飲用酒(即含酒精飲料)的情形。一般與宗教信仰、政治與醫療有關。各國歷史上行使禁酒令的時期為禁酒令時期。由於禁酒政策在西方社會並不成功,當代禁酒運動(反對者稱為〔Neo-prohibitionism〕)只能要求立法限制或倡導移風易俗,以減少酒的銷售與消費。 在很多宗教都是禁酒的,包括了佛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但在伊斯蘭世界是多以法律的明文禁止平時買賣酒類的,即使不完全禁酒的地區,酒也是需要牌照才買到的奢侈品,或專供外國人購買的持牌專用店才可以售賣。實際上因為醫療和衛生關係,三大宗教信徒使用酒精是。.

新!!: 清教徒和禁酒令 · 查看更多 »

禁酒時期

禁酒時期(Prohibition Era)又稱美國禁酒令,是指從1920年至1933年期間在美國推行的全國性禁酒,禁止釀造、運輸和銷售含酒精飲料。 19世紀時期,酗酒、家庭暴力和以酒館為主的政治腐敗導致了由虔誠的新教教徒領導的激進分子,去結束酒精飲料貿易,以治癒有問題的社會,並削弱政治反對力量。結果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許多團體引入了酒精禁令,隨後在法律上的強制實施成為一個激烈的討論問題。禁酒令支持者,被稱為「乾」(drys),表示這是公德上和健康上的勝利。 在「乾」的運動參加者推動下,禁酒黨、民主黨與共和黨中的農民新教教徒和社會進步主義者領導了一場運動。透過獲得了全國草根基層大本營。1900年後,運動被協調。禁酒令在一個緊接一個的州份,然後最終在1920年的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中全國性授權。被稱為沃爾斯泰德法的賦權法例,制定了執行禁令的規則,並界定了被禁止的酒精飲料類型。例如,允許葡萄酒在宗教上的用途。根據聯邦法律,酒精私有和消費並不是非法的,但許多地區的地方法律較為嚴厲,一些州份更完全是禁止私藏。 在1920年代,該法律被廣泛忽視,並且損失了税收收入。禁酒令不但沒有使得酒精的消耗減少,反而使得私釀酒猖獗、假酒氾濫導致民眾失明死亡、無辜百姓淪為罪犯、執法官員收賄腐敗、黑手黨藉由運販私酒獲得龐大利益,並延伸出其它許多社會問題;在非物質文化影響層面,毀滅了幾百年來各地移民所帶來的釀酒技術與文化多樣性。反對力量在全國動員起來,而禁酒令最後結束於二十一修正案的正式批准,該修正案在1933年12月5日廢除了第十八修正案,禁酒時期一共持續了13年10個月又19日。。一些州份則繼續全州範圍的禁酒令,標誌著進步時代的最後階段之一。 雖然大眾的看法認為禁酒令失敗,但在1920年代期間,成功地將整體酒精消費量削減了一半,消費量仍然低於禁酒令前的水平直至1940年代為止,這表明禁酒令確實在大部分人的節制習慣中變成值得關注,至少是暫時性。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其政治上的失敗可歸因於歷史背景的轉變,而不是法律本身的特性。有批評其禁酒令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例如使城市的犯罪組織增長。作為一個實驗,禁酒令在每年都失去支持者,當經濟大蕭條於1929年開始時,政府就需要這些損失了的稅收收入。.

新!!: 清教徒和禁酒時期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大覺醒

一次大觉醒是18世纪美洲的一次宗教运动。以公理会为主的许多牧师认为殖民地人民失去了其清教徒祖先的信仰,在1730年代到1740年代,这些牧师发起了一系列试图恢复宗教热情和投入的活动。牧师们特别向全年龄段的女子和年轻男子布道。这一系列活动被称为大觉醒或第一次大觉醒。.

新!!: 清教徒和第一次大覺醒 · 查看更多 »

紐華克 (新澤西州)

紐華克(Newark, New Jersey)是美國新澤西州最大城市,位於新澤西州艾塞克斯郡(Essex County, NJ)。紐華克人口273,546人(2000年普查),平均人口密度約為4,400人/平方公里(11,400人/平方英里),是美國境內人口密度前幾位的城市。.

新!!: 清教徒和紐華克 (新澤西州) · 查看更多 »

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是一種有關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被稱為素食主義者(vegetarian),宗教中立的說法為蔬食。 這些人不食用飛禽、走獸、魚蝦等動物的身體,只以穀糧、蔬菜和水果等植物及其製品來維持生命。世界各國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義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者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等动物产品,純素主義者不食用包括蛋類、奶製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目前擁有最高素食人口比例的地方是印度。.

新!!: 清教徒和素食主義 · 查看更多 »

約翰·黑爾

約翰·黑爾(,1636年6月3日─1700年5月15日),常被稱呼為「黑爾牧師」,是美國的一位清教徒牧師。他是塞勒姆審巫案中最具知名度且影響事件最深的牧師之一,最初他支持女巫審判,後來改變了想法,並對審巫案做出批評。.

新!!: 清教徒和約翰·黑爾 · 查看更多 »

紅襪國

紅襪國(Red Sox Nation)或紅襪族,是指波士頓紅襪隊的球迷。「紅襪國」一詞是《波士頓環球報》的專欄作家內森·科布(Nathan Cobb)於1986年10月20日的一篇文章中首創。他談到期間,在康乃狄克州划分為支持紅襪和紐約大都會隊的球迷。.

新!!: 清教徒和紅襪國 · 查看更多 »

红字

《紅字》(The Scarlet Letter: A Romance)是一部在1850年代出版,有歷史背景的小說,作者是納撒尼爾·霍桑,此作品是他的代表作。故事背景在 1642年到1649年期間,地點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的清教徒區。故事是關於一位女孩,她紅杏出牆,懷了一個女孩,並奮力地建立一個悔悟且有莊嚴的新生活。透過這本書,霍桑探索了三個主題:守法主義、原罪和內疚。.

新!!: 清教徒和红字 · 查看更多 »

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英语:John Milton,),英国诗人,思想家。英格蘭共和国时期曾出任公务员。因其史诗《失乐园》和反对书报审查制的《论出版自由》而闻名于后世。.

新!!: 清教徒和约翰·弥尔顿 · 查看更多 »

约翰·洛克

約翰·洛克(John Locke,)是英國的哲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他發展出了一套與托馬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意,那麼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约翰·洛克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并主张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行政权与对外权的统一;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 洛克的思想對於後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並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他的著作也大為影響了伏爾泰和盧梭,以及許多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和美國開國元勳。他的理論被反映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上。 洛克的精神哲學理論通常被視為是現代主義中「本體」以及自我理論的奠基者,也影響了後來大衛·休謨、讓·雅各·盧梭、與伊曼努爾·康德等人的著作。洛克是第一個以連續的「意識」來定義自我概念的哲學家,他也提出了心靈是一块“白板”的假設。與笛卡爾或基督教哲學不同的是,洛克認為人生下來是不帶有任何記憶和思想的。.

新!!: 清教徒和约翰·洛克 · 查看更多 »

约翰·温斯罗普

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1629年,溫索普因清教信仰被剝奪公職。溫索普是一位律師,畢業於劍橋大學,屬於擁有土地的貴族。他購買了新成立的馬薩諸塞公司的股票,而該公司年初獲得了在新英格蘭開辟殖民地的特許狀。溫索普表示如果公司能夠把理事會遷到美洲,成立自治殖民地,他願意出賣自己在英國的土地,舉家搬到馬薩諸塞。那些不贊成建立契約社會的股東,友好的轉讓了自己的股票,溫索普本人則當選為殖民地總督。在1629年率领一批清教徒前往新大陆并成立马萨诸塞湾殖民地。他在1630年4月8日被选为殖民地第二任总督,在其后的20年内4度担任总督。 约翰·温斯罗普以他著名的布道辞“山上的城”(真正的标题是“基督徒慈善的典范”)而著称。 马萨诸塞州的温斯罗普镇是以他命名的,而哈佛大学的温斯罗普大楼也是以他命名,因为他曾短期担任过哈佛校长。.

新!!: 清教徒和约翰·温斯罗普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崔特·潘恩

罗伯特·崔特·潘恩(Robert Treat Paine;),美國政治家、北美大陆会议代表,曾签署美国独立宣言,開國之父之一。美国麻塞诸塞州(麻州)第一任大法官, 美国文理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创始人之一。.

新!!: 清教徒和罗伯特·崔特·潘恩 · 查看更多 »

罗杰·威廉姆斯

罗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是一位英格蘭新教神学家,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早期支持者。1636年,他在北美创立,成为了少数宗教团体的避难所,他还开创了美洲第一所浸信会教堂。他曾学习美洲土著语,并支持与印第安人进行公平交易。威廉姆斯无疑是北美地区最早的废奴主义者之一,并尝试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组织了一场废除奴隶制的运动。.

新!!: 清教徒和罗杰·威廉姆斯 · 查看更多 »

美丽的阿美利加

("America the Beautiful",或譯、)是美國一首很受欢迎的愛國歌曲,几乎与其国歌一样脍炙人口。.

新!!: 清教徒和美丽的阿美利加 · 查看更多 »

美國例外論

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又譯美國卓異主義、美國例外主義、美式例外主義,一種理論與意識形態,認為美利堅合眾國是個獨特的國家,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为亞歷西斯·托克維里於1831年所杜撰之詞句。有观点认为,美國例外論實質上已經成爲美國淩駕于國際法之上,推行全球霸權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干涉其他國家内政的藉口和思想根源。 美國例外論的概念為,美利堅合眾國與美國人在世界上地位獨特,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獨一無二,以自由、個人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等思想為建國基礎的國家;人民特別富裕幸福,國家特別穩定強盛,並在世界上領導與保衛自由潮流,因此獨特優越,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之處;因其為人類提供機會與希望,由注重於人身與經濟自由的憲政理想所治理,衍生出獨一無二的公私利益平衡。美利堅合眾國有多項特徵在政治學上獨一無二,如反專制反獨裁的傳統、個人主義、各社會主義政黨不成氣候、美洲大陸與世界其他地區在地理上的區隔、受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大力影響。這些特徵和開發程度相近的西歐與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北歐)國家、共產國家或影響拉丁美洲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完全不同。.

新!!: 清教徒和美國例外論 · 查看更多 »

美國經濟史

美国经济史是从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建立殖民地开始算起。美洲殖民地由起初最低限度成功的殖民经济,一步步的演变成小规模的独立农场经济,直到于1776年成为美利坚合众国。二百三十年间,美国建立了一个工业化的,完整而巨大的经济体,占据了世界经济的四分之一有余。而这则归功于美国拥有统一的市场以及大量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煤矿和木材)和肥沃的农耕地。政治上政府又十分支持经济行为,再加上愿意投资物力和人力的企业精神,美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盈利,吸引来自各地数以百万计的移民。.

新!!: 清教徒和美國經濟史 · 查看更多 »

美國高等教育

美國高等教育泛指美國高中生在畢業後所接受的各種教育。這些教育都由不同類型的高等學府提供。美國很多大學也有很濃厚的研究氣氛及不同的教研成果,故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國際師生前來工作或求學。 全美高等院校種類繁多,公、私立大學、文理學院及社區學院各擔當不同的角色。現時,網上教育(如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職業訓練為本課程、學費及學生負擔的加大,為美國高等教育的熱門討論話題。.

新!!: 清教徒和美國高等教育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清教徒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美国历史

美国历史由多個時代组成,美国原為英國殖民地,在独立之后後逐漸興起,成為当今世界上有较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

新!!: 清教徒和美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美国宪法历史

美国宪法建立于1787年,美国与英国之间的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四年之后。美国宪法是邦联条例的后继者,但是其本源是英国宪法大宪章和英国权利法案。.

新!!: 清教徒和美国宪法历史 · 查看更多 »

美国政治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家,總統、國會及法院依據美國憲法共同擁有聯邦政府的權力。與此同時,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共同擁有主權。 美国两大政党分別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兩党自美國內戰後一直主導及控制美國的政治。另外还有一些政治影响力较小的党派,包括自由意志黨等,但那些黨派未能在全國範圍中取得勝利,這在選舉人票中可以反映。 十八岁以上公民几乎均拥有选举权,十八岁以上公民有罪犯记录的没有选举权(各州法律不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五十万人有投票權,在美國國會擁有無投票權的三名眾議員。.

新!!: 清教徒和美国政治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新!!: 清教徒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美洲殖民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歐洲各個強權對美洲殖民的熱潮是在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開始的,在那之後大量的歐洲殖民者來到了美洲,進而改變了美洲大陸的歷史。 儘管是哥倫布開始了大量的美洲移民潮,但是他並不是第一個來到美洲的歐洲人,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其中包括維京人〕才是第一個登陸美洲的歐洲人,他們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年前就在文蘭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後來這些維京人放棄了他們在美洲的殖民地。 第一個歐洲勢力在美洲征服當地原住民文化的是西班牙,其在美洲的佔領地幅員遼闊,包含了絕大部分的南美洲和中美洲以及北美洲的一部分。葡萄牙佔據了巴西,英國、法國、還有荷蘭則佔據了加勒比海中的大小島嶼。除此之外,英國與法國人也分別在北美洲的加拿大、新英格蘭、北美十三州及路易西安納建立各自的殖民地。 剛開始的殖民大部分都是由各個國家所贊助,到了後來前往美洲殖民的主要因素,是因為人民為了逃離歐洲的貧窮或是宗教迫害。.

新!!: 清教徒和美洲殖民 · 查看更多 »

絕命精神病院2

是由開發兼發行的隱蔽類生存恐怖遊戲。在前作《絕命精神病院》發行并擁有知名度後不久,Red Barrels即宣佈《絕命精神病院2》正在製作當中。遊戲試玩版先在與E3 2016,分別4月23日及6月15日登場讓玩家優先體驗,而後在2016年4月23日于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4及Xbox One推出供玩家下載。本作原先預定於2016年秋天推出,但由於一些原因而推遲至2017年4月25日才發售。Red Barrels在2018年2月28日發佈宣傳片,即將於3月27日發佈任天堂Switch版本,並同時提供預訂服務。 遊戲的主角為記者夫婦:布萊克(Blake)與琳恩(Lynn),兩人為了調查一宗孕婦離奇被害的案件而前往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但其乘搭的直升機發生意外墜機,夫婦兩人因而失散。布萊克醒來後不見琳恩,為此他必須走進一個恐怖村落中找尋妻子。被童年夢魘所困擾的布萊克正逐步揭開村落背後的秘密。.

新!!: 清教徒和絕命精神病院2 · 查看更多 »

瑪麗亞·卡拉絲

玛丽亚·卡拉丝(英文:Maria Callas;希臘文:Μαρία Άννα Σοφία Καικιλία Καλογεροπούλου,),美国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丝是意大利“美声歌剧”(bel canto)复兴的代表人物。她兼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超凡的舞台表演能力,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高音之一。卡拉丝能够胜任各种风格的歌剧,出演的歌剧涵盖从早期古典歌剧直到晚近的威尔第和普契尼的作品。社会也曾广泛留意卡拉絲的個人生活。.

新!!: 清教徒和瑪麗亞·卡拉絲 · 查看更多 »

莫爾奈的菲力浦

莫爾奈的菲力浦(),杜立石馬爾利諸侯,通常被稱為杜立石莫爾奈或莫爾奈杜立石,是法國的一個莊園主、一位新教徒及反君權運動者。他同時也是學者作家、外交家,曾經被稱為「胡格諾派的教皇」。.

新!!: 清教徒和莫爾奈的菲力浦 · 查看更多 »

萨缪尔·摩尔斯

萨缪尔·芬利·布里斯·摩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美国发明家,摩尔斯电码的创立者。.

新!!: 清教徒和萨缪尔·摩尔斯 · 查看更多 »

被提

被提(英語:Rapture),是基督教末世论中的一種概念,認為當耶穌再臨之前(或同時),已死的信徒將會被復活高升,活著的信徒也将會一起被送到天上与基督相會,并且身體将升华为不朽的身体。雖然幾乎所有基督徒团体都相信自己得到救赎和永远的生命,「被提」这个术语特别用于这个特别事件。这个概念在1830年代,以及较近的1970年代,由千禧年前论者,特别是时代论者对圣经的解释而开始普及。根据这些理论,世界上的事件表明,末日预言即将應驗,被提可能在任何时刻发生。許多较保守的新教基督徒(包括基要派、福音派、五旬节派、浸信会和许多独立团体)支持此解釋。 「被提」的確切意義、時間以及影響,在基督徒社群中仍然有爭議,這個術語至少會被以兩種意義使用。災前被提論的觀點,一群人將會像字面上一樣離開“與主在空中相會”,另一群人則會被留在地上。這是現在最常用的意義,特別在美國基要派之中。過去傳統的觀點,則只是將「被提」當作「最後復活」的同義詞,不相信有一群人會另外被從地上帶走。這個區別很重要,因為某些類型的基督教從來沒有在宗教教育中提及“the Rapture”,但在描述最後的復活發生時,可能會使用較古老但更一般性的詞彙“rapture”。 關於耶穌再臨的時間有很多種說法(包括究竟會是一次事件或兩次),被提的時間也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被提將发生在大灾难(耶稣再临之前为期7年的时期)前夕,另一种解释认为被提将会发生在大灾难中途,此后基督到地上建立他的王国,统治世界1000年(见千禧年)。對於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所描寫「在空中相遇」的目的為何,也有不同的觀點。許多教派如羅馬天主教 ,東正教,路德宗和改革宗,相信被提的意義只是表示當耶穌再臨時,一般性的最後復活。他們不相信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7節的事件發生後,還會那個大災難的時期,讓一群被留在地上的人經歷。 學者普遍認為,災前被提論起源於十八世紀的清教徒傳道英克里斯·馬瑟和科頓·馬瑟, 隨後由約翰·納爾遜·達秘在1830年代普及, 再透過司可福串注聖經的廣泛流傳普及於20世紀初美國。。其他人包括格蘭特·傑佛瑞則認為,七世紀敘利亞教會文獻《托名的以法蓮的啟示錄》支持災前被提。.

新!!: 清教徒和被提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清教徒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马里兰州

里兰州(State of Maryland),是美国的一州,屬於美國中大西洋地區,其西邊與南邊與西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接壤,北方是賓夕法尼亞州,東鄰為德拉瓦州。馬里蘭州是第七個通過美國憲法的州,有三個常見的暱稱:老戰線州(the Old Line State)、自由之州(the Free State)、切薩皮克灣州(the Chesapeake Bay State)。本州郵政縮寫為MD。 馬里蘭州也被認為是美國宗教自由的誕生地。"George Calvert and Cecilius Calvert, Barons Baltimore" William Hand Browne, Nabu Press(August 1, 2010), ISBN 117662539X ISBN 978-1176625396"Reconstructing the Brick Chapel of 1667" Page 1, See section entitled "The Birthplace of Religious Freedom" 這可追溯自英國殖民時代早期由將本州建立為天主教徒的避難處。 馬里蘭州是美國土地面積最小以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州之一。本州最大的城市為巴爾的摩,首府為安納波利斯。雖然官方宣稱馬里蘭州得名自亨利埃塔·瑪麗亞,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本州名稱是由第一代巴爾的摩男爵1632年去世前依照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所命名。不過實情可能難以得知。 馬里蘭州的家戶收入中位數為全美最高,就此而論,其為美國最富裕的州。.

新!!: 清教徒和马里兰州 · 查看更多 »

马里兰省

里兰省(Province of Maryland),又称马里兰殖民地,是自1632年至1776年存在于美国现在的马里兰州区域的英国殖民地。1776年,北美十三殖民地共同组成美利坚合众国,英属马里兰省以独立十三州之一的身份加入联邦,成为今天的马里兰州。.

新!!: 清教徒和马里兰省 · 查看更多 »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詹姆士六世和一世(James I and James VI,),英格蘭及愛爾蘭國王,稱詹姆士一世(James I),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同时也是蘇格蘭國王,稱詹姆士六世(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新!!: 清教徒和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

詹姆斯二世(蘇格蘭稱為詹姆斯七世,,1685年到1688年間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為最后一位信奉天主教的英国国王。其臣民不信任其宗教政策,反对他的专权,在光荣革命中他被剥夺王位。其天主教儿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在他被迫退位后也没有获得王位,王位落到了其新教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三世手中。认为他的儿子是合法国王的人则被称为詹姆斯派。 詹姆斯二世退位后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保护。一直到他死后,路易、他的儿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和孙子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还继续策划恢复詹姆斯派的王位,但最后也没有成功。 詹姆斯二世的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封号是约克公爵。他的兄弟查理二世将北美洲的一个殖民地以他的封号命名为纽约。.

新!!: 清教徒和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魔法禁書目錄用語列表

法禁書目錄用語為日本作家鎌池和馬的輕小說作品《魔法禁書目錄》及其外傳《科學超電磁砲》、《科學一方通行》的用語介紹。.

新!!: 清教徒和魔法禁書目錄用語列表 · 查看更多 »

鲁思·本尼迪克特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原姓Fulton,),美國人類學家。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受到法蘭茲·鮑亞士的影響,同愛德華·薩丕爾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 潘乃德早年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並善於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Patterns of Culture)與《菊與刀》最為著名。儘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

新!!: 清教徒和鲁思·本尼迪克特 · 查看更多 »

貴格會

贵格会(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 该派成立于17世纪的英國,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貴格」(Quaker),中文意译为“震颤者”。但也有说法称在初期宗教聚會中常有教徒全身顫抖,因而得名。该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不尊称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称自己(即不使用“先生”、“女士”、“夫人”头衔,对任何人皆以名字相称呼),不起誓。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该教会坚决反对奴隶制,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很进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现在得到广泛接受。 贵格会信徒曾受到英國国教迫害,与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贵格会教徒逃离马萨诸塞州而定居在罗得岛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由于宾西法尼亚州有大量贵格会教徒聚居,习惯上以「Quaker City」作为费城(Philadelphia)的别名,因而费城人也被称为「Quaker」。 貴格會後傳播到美國、肯尼亞和玻利維亞。贵格会也曾经传入中国。美国差会(俄亥俄年议会)在1887年派遣第一位传教士Esther H. Butler来华,1890年到江寧府,主要在六合縣(1898)工作(今日六合区基督教堂系源于貴格會传统),1953年迁往台湾继续工作;英国差会(称为公谊会)曾经在四川的重庆、成都、三台等地工作。 貴格會的人數现在大約有六十萬。.

新!!: 清教徒和貴格會 · 查看更多 »

麻薩諸塞州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又稱--、--或者--;正式名稱為--,位於美國東北部,為美國獨立時最初的13州的一州,也是新英格蘭地區六州裡人口最密集的一州。根據美国2014年人口估算顯示,該州共有人口674.5萬。波士頓為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新!!: 清教徒和麻薩諸塞州 · 查看更多 »

露西尔·鲍尔

露西尔·戴泽蕾·鲍尔(Lucille Désirée Ball,)是美国著名的喜剧女演员,在她的一生中,她一直活跃在电影、电视、舞台、电台等各种媒体上,成为了美国文化一个时代的象征。她的一些经典作品如《我爱露西》、《》、《》等至今还时常出现在银幕之上,给观众们带来欢声笑语。 在露西尔的一生中,她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演员之一,同时也是好莱坞生涯最长的演员之一。露西尔在1930年代就开始了她在电视上的表演生涯,她在1940年代不仅是一名电台表演员,同时还成为了一名B級片明星。到了1950年代,露西尔成为了一名电视明星,直到1970年代她都还一直在制作电影。1962年,露西尔·鲍尔成为了第一个经营电视音像公司的女性。她的公司—德西路制片厂,创作了许多流行一时的电视系列节目。 露西尔曾十三次获得艾美奖(Emmy Award)提名,获奖四次,在1979年金球奖颁奖典礼上获“西塞尔·B·德米尔”奖,在1986年肯尼迪中心艺术表演大奖颁奖典礼上获终身成就奖",于1989年由电视电影学会(ATAS)颁发州长奖,并且露西尔在1999年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1929年,露西尔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模特,不久之后,她就在百老汇开始了她的表演生涯。她当时的艺名是“丹尼·贝尔蒙”。30年代,她与雷电华电影公司(RKO)签约,参演了很多小角色。因为在B级片中有过许多角色,露西尔被称为"B-movie天后"。1951年,露西尔主演了电视连续剧系列《我爱露西》,这部电视剧一直延续到了1957年,共计180集。在这之后,节目形式有了一些调整:节目时间从30分钟延长到了60分钟;加入了一些新的角色;剧情有了一些改变。新的节目被命名为《露西-戴西喜剧时间》重新登上银屏,播放了三季(1957—1960)和13集。露西尔在她接下来的《露西秀》、《》 等电视系列中继续了她的辉煌。她的最后一次电视节目演出的尝试是在1986年的《》中,在摄制了13集、播出了8集之后,不幸因为露西的逝去而终止。 露西尔在1940年与古巴乐队领舞戴西·阿纳兹相识并与之私奔。1951年7月17日,将近40岁的露西尔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露西·戴茜丽·阿纳兹。一年半之后,露西与戴西又有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戴西德里奥·阿尔伯托·阿纳兹(以“戴西·阿纳兹”出名)。露西尔·鲍尔和戴西·阿纳兹于1960年5月4日离婚。 1989年4月26日,露西尔死于夹层动脉瘤,享年77岁,至此时她已与她的第二任丈夫—盖里·莫顿结婚27年。.

新!!: 清教徒和露西尔·鲍尔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宗教改革

蘇格蘭宗教改革(Scottish Reformation)是蘇格蘭王國在1560年正式與罗马天主教会教宗決裂而產生的一系列改革,為整個歐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蘇格蘭宗教改革以加爾文主義重塑了蘇格蘭的教會,使得蘇格蘭長老會成為了蘇格蘭國教。 1560年蘇格蘭改革議會形成,該議會拒絕承認教皇的權威,禁止教眾舉行彌撒,並且批准了蘇格蘭信條。在這之前蘇格蘭由教皇支持者法蘭西王國的瑪麗·德·吉斯統治,因此這項改革也被看做是反抗法蘭西霸權的運動。.

新!!: 清教徒和蘇格蘭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人

蘇格蘭人(低地蘇格蘭語:Scots Fowk,蘇格蘭蓋爾語:Albannaich),是國家和社會所定義蘇格蘭的族群居民。 從歷史上看,他們是兩族—皮克特人和凱爾特人的混合。前者在西元9世紀創立蘇格蘭(阿爾巴)王國,並在民族語言上已經認同凱爾特人。後來,附近也使用凱爾特語的坎布里亞英國人,以及日耳曼語盎格魯撒克遜人及北歐,皆被納入蘇格蘭民族。現代使用“Scottish people” (蘇格蘭人)或“Scots” (蘇格蘭人)可用來指任何人的語言、文化、家庭祖先或遺傳起源是來自蘇格蘭。拉丁文“Scotti ”原指“蓋爾”但後來用來描述蘇格蘭的所有居民。“Scotch”儘管有時被認為是過時的或貶義的,這種用法還是被用來指稱蘇格蘭人,主要是在蘇格蘭外使用。 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南下到英格蘭,繼承伊麗莎白一世留下的王位,成為統治兩地的共同國王。然而,英國和蘇格蘭的實質合併是1707的聯合法令生效。今天,蘇格蘭是英國的國家之一,絕大多數生活在蘇格蘭的人是英國公民。.

新!!: 清教徒和蘇格蘭人 · 查看更多 »

蘋果派

蘋果派(或稱蘋果餡餅)(Apple pie),是一種西式水果餡餅,餡料主要材料是蘋果。在西方,許多的場合都用上蘋果派,表面覆蓋了餡餅皮,內裡是切碎的蘋果。製作蘋果派時人們多是加上糖、葡萄乾、肉桂和肉豆蔻等調味品,甚至加上別的水果和芝士。.

新!!: 清教徒和蘋果派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清教徒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钦定版圣经

钦定版圣经(Authorised Version,縮寫為 AV),又稱詹姆士王译本(King James Version,縮寫為 KJV)或詹姆士王聖經(King James Bible,縮寫為 KJB),由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命令下翻译的英文版本聖經,於1611年出版,自诞生至今一直都是英語世界極受推崇的圣经译本,也称為英王詹姆士译本或英皇欽定本等。英王钦定本圣经是英国国教会官方批准的第三部圣经,第一部是1535年出版的《大圣经》,第二部是1568年出版的“主教圣经”。但早期译本都有问题,所以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斯授权翻译一本新的英语圣经。詹姆斯给译者一些指示,要他们确保新的译本符合英国国教的治理方式,反映国教的主教制度。有47位学者参与了钦定本圣经的翻译,他们都是英国国教的成员。钦定版圣经除了39卷舊約聖經、27卷新約聖經外,亦包括14卷次經。 钦定版圣经不仅影响了随后的英文版圣经,对英语文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未受良好教育的普通人也能知晓神的旨意,该部圣经词汇量一共只有8000个常用的英文单词,因此十分容易理解。一些著名作者,如約翰·班揚、约翰·弥尔顿、赫爾曼·梅爾維爾、约翰·德莱顿及威廉·華茲華斯很明显从这个版本的圣经中得到启发。一些圣经如英语修订版圣经(English Revised Version)、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修订标准版圣经(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还有新钦定版圣经(New King James Version)等都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尽管新国际版圣经等其他版本的圣经没有说它们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但是可以看出这些版本所受的深厚影响。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这个版本的版权已经过期了,但是在英国,由于“永久王家版权”(perpetual Crown copyright)的缘故,还是有版权的。虽然钦定版圣经已经年代久远了,现在绝大部分仍然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 它也被认为是现代英语的基石,并从它诞生以来一直是被最广泛阅读的文献之一。.

新!!: 清教徒和钦定版圣经 · 查看更多 »

野生火雞

野生火雞(學名:Meleagris gallopavo),又名普通火雞,是原產於北美洲的火雞,也是最重的火雞。家火雞與牠們屬於同一物種,是將墨西哥的亞種馴化而來的。.

新!!: 清教徒和野生火雞 · 查看更多 »

自慰

自慰,又称自渎、自淫或手淫,是指自行刺激性器官而获得性快感或達到性高潮的行為。自慰時可能用手、手指、日常物品或專門的性玩具等來進行性刺激。伴侶間互相刺激性器官的行為稱為相互抚慰,可取代插入式性行為。研究發現自慰雖然有各種不同形式,但皆為普遍存在的人類行為,無分性別與年紀,雖然頻率有變化。對於性的健康態度能帶來許多醫學和心裡上的益處。“淫”在中文中有「過多」、「沉迷」和「不正當」的意思,「瀆」則有「不尊重」的意思,都屬于貶義詞,故此現代比較傾向稱其為自慰,因為科學家並未發現適當的自慰與任何形式的心理或生理異常之間有關。 自史前時代開始,許多藝術和文學作品就已有關於自慰的描繪。在18和19世紀時,部分歐洲的神學家和醫生曾用「可憎」、「可悲」和「醜陋」來形容自慰行為,但到了20世紀,將自慰視為禁忌的觀念已經逐漸不復存在。在藝術、流行音樂、電視、電影和文學中對於自慰的討論和描繪持續增加。各宗教間對於自慰則有不同見解,有些宗教認為自慰會造成靈性層面的傷害,有些宗教則認為自慰在靈性層面上並無害,而亦有宗教對自慰採用的觀點。從古至今,自慰的合法性也經過多次變遷,而公開自慰在現今大多數的國家屬違法行為。 在西方世界,私下或與伴侶間的自慰通常被認為是健康正常的性娛樂,許多正式的醫療機構也在宣傳折頁或政策中表達同樣的看法。科學家也觀察到不同物種的許多動物亦有自慰行為。.

新!!: 清教徒和自慰 · 查看更多 »

金属乐队

金屬製品(Metallica)是美國殿堂級重金屬樂團,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鞭擊金屬樂團,1981年10月28日成立於美國加州洛杉磯。起源是鼓手拉爾斯·烏爾里希在當地報紙刊登招募成員的廣告,前去應徵的是主唱兼吉他手詹姆斯·海特菲爾德。金屬製品目前的陣容共計四人,包括兩位創始成員詹姆斯和拉爾斯、長期吉他手柯克·哈米特,以及貝斯手羅伯特·特魯希略。前任成員包括吉他手、戴夫·馬斯泰恩,三位貝斯手、克利夫·伯頓和。 由於快節奏的音樂和侵略性的演奏風格,該團成為美國鞭擊金屬界的先驅,他們與麥加帝斯、超級殺手、炭疽並稱為「鞭擊金屬四巨頭」(有時稱作四大鞭)。他們是四巨頭中最具影響力的樂團,被視為是該音樂流派甚至是整個重金屬音樂的龍頭,尤其對鞭擊金屬的發展與普及有極大貢獻。金屬製品成立數年內即在地下音樂界累積了大量樂迷,前四張專輯都大獲好評。他們的第三張專輯《》被公認為最具影響力和聲音最重的鞭擊金屬專輯之一。之後樂團改變了音樂方向,在第五張專輯《》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同時吸引到數量更龐大的主流聽眾。該專輯使他們首次拿下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冠軍,並獲得美國唱片業協會的16×白金唱片認證。接下來的五張專輯張張熱銷,且經歷了硬式搖滾、另類搖滾,以及更具實驗風格的路線,近期新作品又回歸鞭擊金屬的核心。 2000年時,樂團與一些藝人聯合控告Napster,因該軟體公司未經樂團成員授權,便將版權歌曲在網路上免費分享。兩方最終達成協議,改為付費下載。隨後發行第八張專輯《》,他們採用鐵桶般的小鼓聲,完全沒有編寫,導致金屬樂迷相當反彈。影片《》紀錄了該專輯的錄製過程。在受到金屬樂迷的抨擊之後,樂團在第九張專輯《》中試圖重回早期根源,以長篇吉他演奏為核心。2009年樂團列名搖滾名人堂。經過八年的巡演後,發行第十張專輯《》,基調與前作相似,但也展現出些微不同的音樂風格。 截至2016年,金屬製品共發行10張錄音室專輯、4張現場專輯、5張迷你專輯,26支音樂錄影帶和37張單曲。他們獲得九座葛萊美獎,連續六張專輯在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奪冠。1991年的同名專輯《金屬製品》在美國售出超過1600萬張,成為建置以來最賣座的專輯。樂團位居美國唱片業協會「美國本土最暢銷音樂排行榜」第18位,也是全球音樂史上最暢銷的音樂家之一,在全世界賣出超過1億2000萬張專輯。許多雜誌已經將他們列為歷來最偉大的音樂藝術家之一,包括美國權威音樂雜誌《滾石》將金屬製品列為「史上最偉大的一百個藝人」第61位。截至2012年12月,他們是1991年後史上第三大最暢銷的音樂藝術家,根據尼爾森唱片市場調查系統的資料指出,樂團在美國共賣出5426萬張專輯。樂團與音樂製作人長期合作,他在1990至2003年間製作了樂團四張專輯,並在《聖氣凌人》的製作期間擔任臨時貝斯手。2012年,金屬製品成立獨立唱片公司燻黑唱片,完全持有其專輯和影像的版權。.

新!!: 清教徒和金属乐队 · 查看更多 »

艾伦·谢泼德

小艾伦·巴特雷特·谢泼德少将(Alan Bartlett Shepard Jr.,)是一位美国宇航员、海军航空兵、试飞员,也是一位商人。他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早的水星计划七名宇航员之一,1961年执行水星-红石3号任务,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也是继尤里·加加林之后第二位在太空飞行的人类。 谢泼德1944年毕业于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二战期间,他曾在太平洋战场的水面部队服役。他在战后返回美国,于1947年完成海军航空兵的培训,1950年又接受了试飞员课程,之后逐渐成为海军的顶级飞行员之一。195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选中谢泼德成为最早一批宇航员,即水星计划7人之一。1961年5月5日,谢泼德参加水星计划的首次载人任务水星-红石3号,乘坐“自由7号”太空舱进入太空。此次飞行未能进入地心轨道,但足以使他成为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人类,以及第一位在太空飞行的美国宇航员。任务中,谢泼德在舱内手动操纵了航天器的飞行姿态,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这一成就。水星计划最后阶段中,谢泼德原定于1963年乘坐“自由7号II”太空舱完成水星-宇宙神10号任务,计划在太空飞行三天,但任务最终取消。 水星计划结束后,谢泼德获得机会成为双子座计划首次载人任务的指令长,但在1963年确诊患有内耳疾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不适宜参加太空项目,被无限期禁飞。他于1963年11月获任命成为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办公室主任,负责宇航员训练和任务计划等工作。1969年,谢泼德接受手术治疗后恢复飞行资格,开始参与阿波罗计划。1971年,他成为阿波罗14号指令长,驾驶“心大星”号登月舱降落月球,成为第五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登月时年龄最大的一位宇航员、水星计划7人中唯一一位登月者。他在月球表面时曾打出两颗高尔夫球,是人类历史上的唯一一次月球高尔夫。1974年,谢泼德自航空航天局和海军退役,之后晋升为海军少将,成为第一位达到此军衔的宇航员。 谢泼德在两次太空任务之后两度获得,在水星-红石3号任务之后还获得海军杰出服役勋章和飞行优异十字勋章。1978年,时任总统吉米·卡特为谢泼德颁发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高荣誉國會太空榮譽勳章。美国海军以谢泼德的名字命名了一艘补给舰,美国多地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建筑和学校。.

新!!: 清教徒和艾伦·谢泼德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新!!: 清教徒和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英語文學

英語文學(English literature)指英語寫成的文學作品,作者不一定是來自英格蘭。如约瑟夫·康拉德是波蘭人,羅伯特·伯恩斯是蘇格蘭人。詹姆斯·喬伊斯來自愛爾蘭,愛倫·坡來自美國,薩爾曼·魯西迪來自印度等。在學術界,“英語文學”經常都在致力於“英語研究”的部門或項目中進行分析與批評。原因在於英格蘭的前殖民地都發展出了自己的英語文學,這些地方所使用的英語互相也有區別。所以英語文學隨著英語在世界上的變化而發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分支。 美國文學中的英語作品可以算作英語文學的一部分,但通常是按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處理;愛爾蘭文學也是如此(但本文涉及在英國活躍的愛爾蘭文學家)。而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雖然重複的部分很多,但包括來自大不列顛其他地區和語言的文學,所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新!!: 清教徒和英語文學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宗教改革

英格兰宗教改革是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以1534年《至尊法案》的颁布为开始的标志,英格兰教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不同于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的改革,英格兰宗教改革是由英格兰王室发动的,它的直接导火索是亨利八世的再婚问题,因此,英格兰宗教改革相比于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普遍被认为不够彻底。但是,这场运动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一环,仍然大大地影响了英国和世界。.

新!!: 清教徒和英格兰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耶鲁大学

耶魯大學(英文: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於美國紐黑文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學校最初於1701年10月9日,以“大學學院”之名成立,是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校方為了感謝伊利胡·耶魯(英屬東印度公司總裁)的捐助,而在1718年改名為“耶魯學院”。學院最初旨在為公理會培養神學與聖典語言學人才,其後自1777年起加入了人文與科學教育課程。19世紀期間,學校增設了多所研究生與專業學院,更於1861年頒發了美國第一個博士學位。1886年,耶魯正式以現代大學的運作模式辦學。 耶魯大學的各個學術單位被歸入12所學院裡:最原始的本科學院、文理研究院及10所專業學科學院。儘管大學是由耶魯校董會所管理,但每個學院都有權編制、修改及監察自己的學位課程。除了紐黑文市中心的中央(本部)校園外,耶魯還在該市的西部建設了多個體育場所(包括了)及西黑文校園,亦在新英格蘭地區擁有多個森林與自然保育區。截至2015年6月30日,耶魯的捐款回贈達到二百五十六億美元,金額在全球教育機構中位列第二。 耶魯的--教育為博雅模式,並提供多個,附設住宿學院系統;研究或專業學科課程的模式則各有不同。幾乎所有的大學教職員都會參與教授本科課程。館藏逾1500萬冊,是全美第三大的圖書館系統。除了學習外,學生還能通過名為“耶魯牛頭犬”的校隊參與各種跨校體育競賽,也能加入各個學會。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著名人士來自不同學術範疇:這包括了5位美國總統、15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多個國家政治要員及13位在世的億萬富豪。另也有60名諾貝爾獎得主及230位羅德學者是此校的師生或校友。.

新!!: 清教徒和耶鲁大学 · 查看更多 »

虔敬主义

虔敬主义(Pietism)是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发生在路德宗的一次变革所产生的思想。它在新教和圣公会裏影响较大。.

新!!: 清教徒和虔敬主义 · 查看更多 »

In God We Trust

“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是美利坚合众国及其佛罗里达州的官方格言。 这句格言首先出现于南北战争期间。因着基督教的影响,这一格言首次出现在美国于1864年发行的两美分硬币上。1956年,在面對共產主義的無神論蘇聯政權下,一项国会法案获得通过,“我们信仰上帝”正式成为了美国的官方格言。, via NonBeliever.org在《美国法典》第36编302条中写道:“‘我们信仰上帝’为国家格言。”.

新!!: 清教徒和In God We Trust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

查尔斯·爱德华·路易斯·约翰·卡西米尔·西尔维斯特·塞弗里诺·马里亚·斯图亚特(Charles Edward Louis John Casimir Silvester Severino Maria Stuart;),生前在不列颠被称为小王位觊觎者、小僭王(The Young Pretender)、小骑士(The Young Chevalier),在其它一些记录中又被称为英俊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是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的长子,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之孙,是第二位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查理三世”)的詹姆斯党王位觊觎者。查尔斯因身为1745年失败的起事者而知名,他领导的意在为家族复辟大不列颠王国王位的起事以在卡洛登战役失败而告终,也事实上终结了詹姆斯党夺取王位的行动。詹姆斯党支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是希图得到对天主教的宽容和信仰君权神授说。后来人对他事败后逃离苏格兰的经历进行的一些描述赋予他浪漫的失败英雄的形象。1759年,查尔斯又参与法国方面入侵不列颠的计划,但因不列颠海军获胜而作罢。.

新!!: 清教徒和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英格蘭)

查爾斯一世(Charles I,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12年其兄威尔士亲王去世后成为王储。所有本文中的日期,除了特殊指明的,都取自儒略历。)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他是唯一以国王身分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卷入了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他试图获得王室的收入,而议会则试图节制国王自以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对他的行为,认为他是残暴的独裁者。尤其是他干扰英格兰与苏格兰教会的活动,未征得议会同意就任意向民眾課税。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不信任他们国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外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例如(Richard Montagu)和威廉·劳德,他们都曾任查理一世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在查理一世最后的几年中,由于企图推翻英格兰与苏格兰国会的权威,他与国会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为英国内战。同时他又利用自己英国国教领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加尔文派清教徒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年 - 1645年)中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从而导致了第二次英国内战(1648年 - 1649年)查理一世再次被击败,随后他被拘捕,审判,定罪,并以叛国罪处死。君主制瓦解,英格兰成了共和国,名为英格兰联邦,由國會的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執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后继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复辟后才得以行使君主权力。.

新!!: 清教徒和查理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查理二世 (英格兰)

查理二世(Charles II;),蘇格蘭及英格蘭爱尔兰国王,屬於斯圖亞特家族,生前獲得多數英國人的喜愛,以「歡樂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聞名。 早年父親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處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國。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稱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国政坛混乱,國會遂聲明由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即位之初他就與強勢的議會妥協,謹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權。他在1665與1672年,發動兩次英荷戰爭,結果因為戰局不利,得失參半;國內政局反而捲入外國勢力的鬥爭,深受法、荷的操控與干擾。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進派議會,利用“天主教阴谋”釀成的政治大風暴,展開對天主教徒的強力迫害,並試圖徹底架空王權。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國會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後政治人物即使身處風暴,仍有一定的人權保障。1681年後查理掌握主動,打敗政敵並大幅提升王權,重建了其父的絕對君主制(專制王權)。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為了順應民心,長期保持英國國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後,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被称为「歡樂王」,個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他意志坚定,臨機制變,精明機智,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挽回民心。但是他在作戰外交上成果不多,1670年後英國成為法國實質上的附庸(他最寵愛的法國情婦牽線引出英法聯盟),國際地位下降成二流國家;他的最大政績是讓英國海權大幅擴張,提升英國未來爭霸的實力(參見「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他死后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嗣,但和情妇至少有14个私生子。 史家至今無法分斷查理真實的意圖,因此對他好與壞的各種行動,也就無法判斷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或是出於利國利民的善意;他外表高貴幽默,但內心神祕且難以捉摸,是一個不容易下定論的傳奇人物。.

新!!: 清教徒和查理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司布真

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9世纪英国著名浸信会牧师。   .

新!!: 清教徒和查爾斯·司布真 · 查看更多 »

柳丁擱來亂角色列表

這裡介紹的是YouTube影片「柳丁擱來亂」裡面所出現的角色。.

新!!: 清教徒和柳丁擱來亂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格连·古尔德

格伦· 赫伯特·顧尔德(Glenn Herbert Gould,)出生、去世於加拿大多倫多,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古典鋼琴家之一,他同時也是一位管风琴家、廣播節目主持人與作曲家,以演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乐曲而闻名於世。於31歲(1964年)以后停止公开演奏,转向录音和其他項目。.

新!!: 清教徒和格连·古尔德 · 查看更多 »

格蕾丝·舍伍德

格蕾丝·怀特·舍伍德(Grace White Sherwood,)人称“庞戈女巫”,是弗吉尼亚殖民地已知遭巫术罪名定罪的最后一人。她以务农为生,做过助产士,还会用草药为他人治病。邻居指控她会变幻成猫,还会破坏庄稼、导致牲畜死亡。舍伍德多次受到使用妖法的指控,1706年,她被控妖惑伊丽莎白·希尔并导致后者流产。法庭裁决将舍伍德浸入水中来判断她是否有罪,如果沉下去,她就是无辜的,否则就有罪。舍伍德浮上了水面,由此导致可能长达8年的牢狱之灾,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受到巫术罪名指控。 2006年7月10日是舍伍德遭定罪300周年。弗吉尼亚州州长蒂姆·凯恩宣布舍伍德当年遭受了冤狱,并恢复了她的名誉。弗吉尼亚海滩独立大道的森塔拉碧沙医院附近树立起一座舍伍德的雕像,这里距她当年受审的殖民地法院很近。雕像上她身边还站有一只浣熊,代表她对动物的热爱,后面背的筐里盛有蒜和迷迭香,相当于对她在草药治疗领域知识的认可。.

新!!: 清教徒和格蕾丝·舍伍德 · 查看更多 »

桂格燕麥公司

桂格燕麥公司(Quaker Oats Company)是一個美國食品集團,其總部設於芝加哥。.

新!!: 清教徒和桂格燕麥公司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学院列表

殖民地学院(英语:Colonial Colleges)是指位于今日美国境内九所高等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均建立于欧洲殖民时期,建校时间早于美国建国,其中七所现今为常春藤盟校成员,分别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另一所盟校康奈尔大学创建于1865年)。另外两所非常春藤盟校成员的威廉与玛丽学院和罗格斯大学均为公立大学。威廉与玛丽学院在1693年建校时为皇家学院,独立战争后改为私立学院,美国内战后为纾缓财政困缺接受了部分来自弗吉尼亚州政府的支持,并于1906年成为公立大学。罗格斯大学原名女皇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新泽西州的州立大学。.

新!!: 清教徒和殖民地学院列表 · 查看更多 »

比屬剛果

比屬剛果(法文:Congo belge)是比利時在1908年至1960年在今日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殖民地。 在1885年,歐洲各國舉行了柏林西非會議。德國政府在會議當中把剛果交予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以作為其私人領地,並將之稱為剛果自由邦。而到了1908年,剛果正式被轉交予比利時政府,並改稱為比屬剛果。而剛果最富庶的地方 - 加丹加省也被比利時幾家公司共同開發了。 比屬剛果趁剛果危機發生時,在1960年6月30日取得獨立。但比利時政府卻仍與扎伊爾(即今刚果民主共和国)保持特殊的關係,有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力。.

新!!: 清教徒和比屬剛果 · 查看更多 »

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籲天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於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的小说。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 出生于康乃狄克州的斯托夫人,是的一名教师,同时,她也是一位积极的废奴主义者。全书以久经苦难的黑奴汤姆叔叔(Uncle Tom)的故事為中心,在旁及他周圍人——均为奴隶与奴隶主——的经历。这部深刻地描绘出奴隶制度残酷的本质;并认为基督徒的爱可以战胜由奴役人类同胞所带来的种种伤害其中提到这是一部关于“奴隶制度的破坏力与基督徒之爱战胜它的能力”(destructive power of slavery and the ability of Christian love to overcome it…)的小说.其中认为,这部小说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之一是“惟有用基督徒的爱才能化解奴隶制的危机”(The slavery crisis can only be resolved by Christian love).其中引用简·汤普金斯(Jane Tompkins)的话提到,斯托夫人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通过“基督徒的爱的拯救力量”(saving power of Christian love.)去摧毁奴隶制度本身.引用的话出自:在这篇评论中,Tompkins还认为“斯托将她的作品设想为一种工具,一种能让世界不再受武力所控制,而由基督徒的爱来决定其秩序的工具”(Stowe conceived her book as an instrument for bringing about the day when the world would be ruled not by force, but by Christian love.)。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以及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并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在它发表的头一年裡,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受其启发而写作出的各种剧本,还促进了大量黑人刻板印象的产生,不少的这些形象在当今都为人们所熟知。譬如慈爱善良的黑人、的原型、以及顺从、坚忍并忠心于白人主人的汤姆叔叔。最近几十年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这些消极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本书作为“重要的反奴隶制工具”的历史作用。.

新!!: 清教徒和汤姆叔叔的小屋 · 查看更多 »

汀克溪的朝圣者

《汀克溪的朝圣者》(Pilgrim at Tinker Creek,又译:《溪畔天问》)是一本1974年由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写的非虛構叙事书。此书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详述了一位无名叙述者在她家附近的探索和许多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思索。书名所指的汀克溪在弗吉尼亚州蓝岭山脉的罗亚诺克之外。迪拉德以她个人日记为灵感,在1973年春开始写《朝圣者》。故事发生在一年的时期之内,被划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代表一个季节。 此书记录了叙述者关于独居、写作、宗教,以及对所见到的动植物群的科学观察的思考。《朝圣者》触及到了信仰、自然、意识的主题,同时它也以对神义学和自然世界的内在残酷的探究著称。作者将此书描述为“神学书”,并反对自然作家的标榜。许多章节已被分开收录在杂志和其他出版物裡,但是迪拉德认为此故事为一个“单一连续的非虛構叙事”(single sustained nonfiction narrative)。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1854)是迪拉德在霍林斯学院(Hollins College)的硕士论文的主题,而此书的设计与风格类型也和瓦尔登湖类似。评论者通常将迪拉德比作超验主义运动中的作者;爱德华·艾比(Edward Abbey)尤其将她视为梭罗的“真正传人”。 《汀克溪的朝圣者》紧接着迪拉德的第一本书,诗篇《转经筒门票》(Tickets for a Prayer Wheel)之后出版。《朝圣者》自它首次出版以来就受到了评论家的赞赏。此书也赢得了1975年普利策非虛構奖,1998年,它被收录在现代图书公司(Modern Library)的百大非虛構作品列表之内。.

新!!: 清教徒和汀克溪的朝圣者 · 查看更多 »

波士頓聯足球會

波士頓聯足球會(Boston United Football Club)是位於英格蘭東米德蘭茲林肯郡波士頓(Boston, Lincolnshire)的足球俱乐部,現時在英格蘭足球議會北部聯賽參賽。球會綽號「朝聖者」(the Pilgrims)源於逃離當地前赴美國建立現時麻省波士顿的清教徒移民,而球會會徽內的雙桅帆船亦是引用此事。波士頓聯的傳統隊色是琥珀和黑色,其鄰近球會有林肯城、-zh-hans:斯坎索普; zh-hk:斯肯索普;-、-zh-hans:格林斯比镇; zh-hk:甘士比;-、格兰瑟姆(Grantham Town)和-zh-hans:基特宁; zh-hk:凱特靈;-。.

新!!: 清教徒和波士頓聯足球會 · 查看更多 »

波士顿

波士頓(Boston)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全美大都市排名第21。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欧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陆美洲所建立的城市,在美国革命期间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源地,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今天,该市是美国高等教育、医疗保健及投资基金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它的经济基础是教育、金融、医疗及科技,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数大城市之一,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该市位于大波士顿都会区的中心,这个都会区包括萨福克县的全部和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里维尔和切尔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镇和远离波士顿的郊区,还包括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部分。.

新!!: 清教徒和波士顿 · 查看更多 »

派拉諾曼:靈動小子

《派拉諾曼:靈動小子》(ParaNorman)是一部2012年美国3D定格动画電影,由萊卡公司制作,焦点影业发行,於2012年8月17日上映。主要配音演员有卡西·阿弗莱克、、杰夫·格尔林、約翰·古德曼、、安娜·姬妲妮、莱斯利·曼恩、、寇帝·史密-麥菲、、和。 影片获得很高评价,总票房为1.07亿美金,并获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动画电影提名。.

新!!: 清教徒和派拉諾曼:靈動小子 · 查看更多 »

洋基

洋基(Yankee)一詞, 最初意指美国北部新英格蘭地區居民之後裔。其民俗意義則延伸為美國東北部地區(新英格蘭、中大西洋各州、與上五大湖區)之居民,美國內戰期間與戰後之美國北方人,甚至全體美國人。在若干英語系國家中-尤指英國、澳大利亞、與紐西蘭-所稱之『洋客』("Yank")即美國人,相當於今日通稱的Brit、Pom、Pommy(指英國人)、Aussie(指澳洲人)、Kiwi(指紐西蘭人)。.

新!!: 清教徒和洋基 · 查看更多 »

温琴佐·贝利尼纪念碑

温琴佐·贝利尼纪念碑(Monumento a Vincenzo Bellini)位于卡塔尼亚斯特西克鲁斯广场的东部。.

新!!: 清教徒和温琴佐·贝利尼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清教

#重定向 清教徒.

新!!: 清教徒和清教 · 查看更多 »

朝圣先辈

朝圣先辈(Pilgrims,或Pilgrim Fathers)是普利茅斯殖民地(今美国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的早期欧洲定居者。 朝圣先辈的领导人来自的宗教会众,他们逃离了英格兰动荡的政治环境,在16世纪至17世纪相对平静和容忍的尼德兰地区的荷兰生活。朝圣先辈持有加尔文主义宗教信仰,类似于清教徒,但与许多清教徒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他们的教会需要与英格兰国教会分离开。作为一个分离团体,他们还担心,如果他们移民到荷兰,他们可能失去他们的英格兰文化身份,所以他们安排英格兰投资者在北美建立一个新的殖民地。殖民地成立于1620年,成为北美第二个成功的英格兰定居点(第一个是在1607年建立的詹姆斯敦)。在为自己的群体寻求宗教自由的同时,朝圣先辈对其他信仰表现出不宽容。他们的故事成为美国历史和文化的中心主题。.

新!!: 清教徒和朝圣先辈 · 查看更多 »

本傑明·富蘭克林

班傑明·富蘭克林 FRS FRSE(Benjamin Franklin,),出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美國博學家、開國元勛之一。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學家、發明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共濟會的成員。作為科學家,他因電學發現和理論成為美國啟蒙時代和物理學史上重要人物。作為發明家,他因避雷針、雙目眼鏡、富蘭克林壁爐等聞名。他創立了許多民間組織,包括費城消防站和賓夕法尼亞大學。 富蘭克林很早就不懈倡導殖民地團結,最初以作者和發言人身份在倫敦呼籲,被譽為“美國第一人”。作為美國駐法國第一任大使,他成為新生國家榜樣。富蘭克林在美國民族精神上起奠基作用,倡導實用節儉、艱苦奮鬥、教育明哲、團體精神、自治政府,反對政治和宗教威權主義,富有啟蒙運動的科學和包容精神。歷史學家亨利·斯蒂爾·康馬格稱:“富蘭克林出清教徒精神而不染,濯啟蒙運動光芒而不妖。”沃爾特·艾薩克森認為這讓富蘭克林:“成為當時美國成就之最,在創立美國社會形式上影響最深。” 費城是殖民地大都,富蘭克林是該城成功的報紙編輯和出版人,在23歲時出版《賓夕法尼亞報》。富蘭克林用筆名“理查德·桑德斯”出版《窮理查年鑒》,由此致富。在1767年後,他參與《賓夕法尼亞紀事》報,該報主張革命,批評英國政策。 1751年,富蘭克林協助創辦費城學院,擔任首位校長,學院後為賓州大學。他組織創辦美國哲學會,任首位秘書,在1769年擔任主席。富蘭克林代表眾殖民地前往倫敦,力勸議會撤銷不得人心的印花稅法案,成為美國民族英雄。作為傑出外交家,他在法國巴黎大受歡迎,在建立積極的美法同盟上貢獻巨大,這些努力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起關鍵作用,確保革命能從法國獲得補給。 在費城做郵政多年後,富蘭克林於1753年成為殖民地郵政代理總長,建立首個全國通訊系統。在革命期間,他成為美國首任郵政總長。富蘭克林積極參與社區、殖民地、州際、全國、國際各項事務。1785至1788年,他擔任賓夕法尼亞州長。最初,富蘭克林擁有並販售奴隸,但到1750年他釋放仆人,從經濟角度表示反對,成為廢奴主義者中傑出代表。 富蘭克林人生傳奇多彩,科學與政治上遺產豐富,在眾開國元勛中雄踞鰲頭,之後兩個世紀紀念不斷,多次在硬幣百元鈔票、艦船、城郡、學院、公司及各類文化活動再現。.

新!!: 清教徒和本傑明·富蘭克林 · 查看更多 »

本傑明·林肯

本傑明·林肯(Benjamin Lincoln,),英格蘭清教徒移民後裔,北美麻省殖民地民兵軍官,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少將。他是邦聯議會任命的第一任美國戰爭部長,亦是美國獨立後第二任麻省副總督。.

新!!: 清教徒和本傑明·林肯 · 查看更多 »

會眾制

會眾制(Congregationalism)是基督宗教的教會體制(church polity)之一。會眾制教會的每一個地方教会都是獨立自治的。在新教歷史中較主要的會眾制宗派有十七世紀英美兩地清教徒運動流傳下來的公理會(Congregationalist, 现已衰微),浸禮會(Baptist,是当今美国最大的新教宗派),門諾會(Menonite)和貴格會(Quakers)等。十九世紀以後的新興宗派或獨立教會大多採取會眾制。除了會眾制,基督教會還有主教制及長老制兩種治理體制。.

新!!: 清教徒和會眾制 · 查看更多 »

昭昭天命

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為一個慣用措詞,是19世紀美國民主黨所持的一種信念,他們認為美國被賦予了向西擴張至橫跨北美洲大陸的天命。昭昭天命的拥护者們认为,美国在领土和影响力上的扩张不仅明显(Manifest),且本諸不可違逆之天數。昭昭天命最初為19世纪時的政治標語,後來成為標準的歷史名辭,意義通常等於美國領土擴張橫貫北美洲,直達太平洋。 昭昭天命一直是籠統的觀念而非特定政策。若另加領土擴張主義,此詞也包含美國卓異主義、羅馬式國家主義與所謂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優越性等信念。許多白人在論說昭昭天命時專注於最初的美式擴張主義;另有人認為該詞所表達之概念為,拓展疆域為美國對這個世界的「使命」。其使命的內容在不同的年代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恩斯特·李·圖弗森(Ernest Lee Tuveson)總結這些各式各樣的可能意義,寫道:「『昭昭天命』一詞涵括廣闊繁複的觀念、政策與作法。彼此間既無預期般的相容,出處也各自不同。」 「昭昭天命」一詞最初由1840年代傑克森式民主的信徒所使用,用以宣傳兼併今日的美西地區(奧勒岡屬地、兼併德州與墨西哥割讓)。該詞於1890年代復由共和黨支持者用以在理論上作為美國介入北美洲以外事務的理由。昭昭天命曾是政治人物的慣用語,但許多評論員相信,其觀念在廿世紀持續影響了美國政治觀。 本條目並非美國領土擴充史,或拓荒者西向墾殖美國邊疆的故事。昭昭天命是對西向擴充運動的一種辯解或理由;又或者是一種促發其進程的意識形態或學說。本條目為昭昭天命此一觀念之沿革,及其對美國對外擴張之影響。.

新!!: 清教徒和昭昭天命 · 查看更多 »

昆尼帕人

昆尼帕人(Quinnipiac),是康奈狄格州新港县(New Haven, CT)曾经的土著居民,属于阿尔冈琴印第安人(Algonquian Indians)。在17世纪初欧洲人到来的时候,大约有250-460人。昆尼帕人大致分为4个社群:昆尼帕本支(Quinnipiac proper)、梦涛威瑟酋长领(Montowese Sachemdom)、多多坎(Totoket)、麦农科塔(Menuncatuck)。自从17世纪初英国清教徒前来定居以后,昆尼帕人的土地被陆续骗走,他们被限制在一个美国最早的保留地内。但是150年以后,由于清教徒的隐蔽种族清洗政策,他们的土地被完全骗取,他们也开始了流浪生涯。.

新!!: 清教徒和昆尼帕人 · 查看更多 »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 清教徒和浪漫主义文学 · 查看更多 »

海灣聖詩

海灣聖詩(Bay Psalm Book)是一部聖詠經,1640年出版於馬薩諸塞灣省劍橋。是北美十三州印刷最早的書籍。是當時清教徒對希伯來文《聖詠》的忠實英文翻譯。 本書最初印刷了1700本,而現知現存有十一本。2013年11月其中一本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1420萬美元售出,成為世上最貴印刷物。.

新!!: 清教徒和海灣聖詩 · 查看更多 »

浸礼宗

浸礼宗(Baptists,又称浸信宗),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起源时间有争议,一说起源于17世纪上半叶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浸信会反对给婴儿行洗礼,主张得救的信徒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须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故名。并主张独立自主、政教分離,反对英国国教和政府对地方教会的干涉。浸信會傳入美國後,自1836年差派宣教士到中國。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立為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爾後仍繼續在世界各地宣教,美南浸信會國際傳道部現在是基督教會最大的宣道差會。 在教会治理上,浸信会采用会众制,各地方的浸信會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和自治,這是浸信會的特色之一。各類浸信教會聯會(例如:世界浸聯會、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美南浸信會聯會、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香港浸信會聯會、馬來西亞浸信會聯會、新加坡浸信會聯會、日本浸信會聯會、德州華人浸信會聯會、南加州浸信會聯會等等),並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會的組織,其目的在協調及推動共同事工,各地方浸信會教會自由加入。.

新!!: 清教徒和浸礼宗 · 查看更多 »

斯彌特

斯彌特(John Smyth,),又可譯為約翰·史密斯。他是英國人,畢業於劍橋大學,約翰生(Francis Johnson)是他的老師和朋友,英國聖公會的牧師,後來接受了分離派的思想。他是浸信會的創始者。.

新!!: 清教徒和斯彌特 · 查看更多 »

新英格蘭

新英格兰(New England),--,是位于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区域。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的六个州,由北至南分別为: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麻薩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麻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顿是该地区的最大城市以及经济与文化中心。 近400年前的17世纪初,英格兰的清教徒们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而来到新英格兰地区时,这片土地上已经有北美的原住民居住。在18世纪,新英格兰是最早表现出从英国统治下独立意志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之一——尽管新英格兰地区在后来的英美之间的1812年战争时持反战态度。19世纪,新英格兰在美国的废奴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美国文学和哲学的发源地、最早组织起免费公共教育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北美最早体现出工业革命成果的地区。 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人常被称为New Englander。新英格兰地区和中大西洋地区合称东北地区。新英格兰地区也是大美国—加拿大东北大西洋区域的一部分。.

新!!: 清教徒和新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新模范军

新模范军(英文:New Model Army)是英国内战期间议会一派于1645年成立的一支军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被解散。这支军队区别于当时其他部队的特点是它并不是某一特定地区的驻军,而是在英国各地都能执行任务。它的军人是全职专业军人。它的军官也被指定为未参加任何派系的职业军人。 新模范军部分是从清教徒老兵中招募,部分是从那些对社会或宗教有世俗观点的人中招募。它的普通士兵较其他的英国军队观点更为激进。虽然这只军队的年长军官并不同意普通士兵们的观点,但他们独立于议会,因此倾向于推翻国王和议会的权利,建立共和政体。最终,该军队的将军们(尤其是奥利弗·克伦威尔)依靠军队的内部训练及士兵们的宗教热情得以建立一种实际上独裁的统治。.

新!!: 清教徒和新模范军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清教徒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新教伦理

新教伦理(全称基督新教工作伦理,Protestant work ethic)是一个关于西方基督教新教的社会和经济理论的概念。它基于加尔文主义的看法,即强调努力工作是一个人的使命,世俗的成功可以作为个人超度的一个标志。新教徒在马丁·路德的时代开始重新定义世俗的工作,将它作为不仅有益于个人而且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因此将天主教对于工作的概念,转而认为勤奋地工作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新教伦理的概念最早由马克斯·韦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出。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是国家繁荣的基石。这种观点认为,基督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更注重实效工作,例如,和新教占主导的地区(包括北欧、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相比,天主教占主导的地区(包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拉丁美洲等)的人们对待工作更加懒散。.

新!!: 清教徒和新教伦理 · 查看更多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是德國社會學者馬克斯·韋伯的經典著作。這本書是由兩篇文章組成,上篇談〈問題〉,下篇談〈禁欲主義新教諸分支的實踐倫理觀〉,全書分成五個章節。.

新!!: 清教徒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 查看更多 »

文豪Stray Dogs

《文豪Stray Dogs》(文豪ストレイドッグス)是由擔當原作、春河35作畫的日本漫畫作品。於2015年8月公佈決定動畫化。.

新!!: 清教徒和文豪Stray Dogs · 查看更多 »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在文艺复兴時期,人文主义(Humanism)是對古典時代的研究,最初起源於義大利,隨後擴展到全歐洲。這是一套关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教学方法的集合体,由那些在今天被人们广为熟知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所传承发展,这些人包括学者、作家和公民领袖。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此后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14和15世纪的得到发展,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教育所带来挑战的回应。文艺复兴重视对实践和专业性和科学性知识的学习。 经院哲学致力于把人塑造为医生、律师或是职业神学家。通过学习逻辑、自然哲学、医学和神学文本而培养。 人文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和狭隘迂腐的教育方法。他们试图使用一种市民化的方法,引导包括女子在内的市民采用文雅和谦卑的方法表达和书写,以此参与到所在共同体的公民生活中,并且劝导他人过一种向善的生活,谨言慎行。这些需要通过学习人文学而获得, 这是今天被大家所熟知的人文主学科:包括语法学、修辞学、历史,诗歌和道德哲学。早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在某些方面延续了中世纪的语法学和修辞学的传统,不仅仅只是用一种新型且更新颖的方法来命名古老的三学科,(人文学科), 而是不断提升它在学校、大学和广泛的文学衍生物中的实际范围、内容和重要观点的应用。这种人文学科 包括逻辑学,不仅在传统语法和修辞学加入了历史、古希腊和道德哲学,而且使得诗歌经过一系列语法和修辞学的装饰即可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部分。 作为对文化,特别是古典道德学遗产的复归,人文主义即是一种普遍化和大众化的文化模式而非仅仅针对小部分精英团体。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威尼斯、热那亚、曼图亚、费拉拉和乌尔比诺出现了众多人文主义中心。 人的尊严是文艺复兴人文学者热衷的主题,例如,佩脫拉克、瓦拉、皮科·米兰多拉。对他们来说,人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那就是通过古典的和文学的—即人文的-学科。.

新!!: 清教徒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日内瓦圣经

日内瓦圣经(Geneva Bible),是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圣经译本之一,早于英王钦定本圣经51年。是16世紀新教使用的圣经,也是约翰·诺克斯、约翰·班扬、奥利弗·克伦威尔、莎士比亚所用的圣经。乘坐五月花号前往美洲大陆的清教徒,携带的圣经之一就是日内瓦圣经,美国清教徒博物馆(Pilgrim Hall Museum)和蒋博士收藏有早期清教徒用过的日内瓦圣经。在日内瓦圣经出现之前的英语译本有丁道尔译本,还有《马太圣经》,以及《大圣经》。日内瓦圣经在很多地方依照了丁道尔的译本,80%来自丁道尔的圣经.

新!!: 清教徒和日内瓦圣经 · 查看更多 »

摩洛哥基督教

摩洛哥的基督教徒人数佔該國人口(2014年普查為3360万)不足1%,即少於33万6千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天主教徒或是新教徒。 据美国国务院估计,摩洛哥基督教徒的总人数大概在5千到2万5千人左右。据牛津大学坦普利顿学院估测,摩洛哥基督教徒人数约为2万人。改宗基督教的摩洛哥人(大多数是秘密信奉者)数量大约在8千到4万人之间。另有数据估测在摩洛哥约有15万穆斯林教徒皈依到基督教。.

新!!: 清教徒和摩洛哥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攻占提康德羅加堡

攻佔提康德羅加堡(Capture of Fort Ticonderoga)是美國獨立戰爭早期的一場軍事衝突。1775年5月10日,反叛英國的,以及阿諾德號召的新英格蘭民兵,突襲尚普蘭湖南部、哈德遜河河畔的英軍要塞,並以極少兵力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及,俘虜全部駐守英軍,以及多門重型火炮。這些火炮後來透過大炮遠運送抵波士頓的大陸軍陣地,最終迫使英軍撤出波士頓。 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對美國獨立戰爭有重要戰略影響。在此以前,駐守加拿大的英軍可以沿哈德遜河南下,穿過整個紐約州,由北面夾擊正在包圍波士頓的民兵。提康德羅加堡失守後,英軍南下路線開始受阻。到1776年,當華盛頓指揮的大陸軍於紐約州遭受重創時,提康德羅加堡又阻礙了加拿大英軍南下夾攻,為大陸軍提供喘息空間。雙方在哈德遜河區域的衝突,最終在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達致頂峰。 攻佔提康德羅加堡亦是大陸軍遠征加拿大的前奏。早在英國國會頒布《強制法案》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便試圖拉攏加拿大人協助,甚至邀請其參與,但未有獲得響應。新英格蘭殖民地與英國爆發戰爭後,大陸議會希望阻止英軍從加拿大南下,終於決定入侵加拿大。.

新!!: 清教徒和攻占提康德羅加堡 · 查看更多 »

感恩節大餐

感恩节大餐是美國和加拿大家庭中感恩节的一项活动。感恩節的重頭戲就是一頓以巨大烤火雞為主菜的大餐。由于最初是美國原住民把食物送給清教徒,美國傳統的感恩節菜餚大多是由新世界的原生食材做成。.

新!!: 清教徒和感恩節大餐 · 查看更多 »

感恩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Jour de l'Action de grâce),是美国的全国节日,为感谢上帝赐予一年度豐收的祝福。美国感恩节定於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 1620年,五月花号船满载英国受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當年冬天,不少人饥寒交迫,染病身亡。在印第安人帮助下,新移民学会狩猎、种植玉米、南瓜,并在来年迎来丰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歐陸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過來一同感謝上帝的賜予。 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定於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並从这一天起休假一天,這一天通常被認為標誌着聖誕採購季節的正式開始。加拿大的感恩節則起始於1879年,定於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联合国总部于感恩节当天放假。.

新!!: 清教徒和感恩节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歷史

愛爾蘭历史起始於西元前6600年前後,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开始。约前300年当地的人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可能与此同时随着凯尔特人向爱尔兰的迁徙凯尔特语来到爱尔兰,后来凯尔特语与当地人的语言混合后形成了爱尔兰语。 4世纪和5世纪爱尔兰基督化后在爱尔兰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但随着维京人的入侵这个文化受到冲击。1169年和1171年诺曼人占领爱尔兰,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的文化和政治中占支配作用。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由许多王国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兰才完全占领爱尔兰。 1801年以前,爱尔兰由一个由新教徒支配的爱尔兰议会统治,这个议会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新教徒在爱尔兰属少数人。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在政治和武力斗争后,1921年,爱尔兰岛南部的26个郡从英国独立,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争执至今未能解决,从1960年代开始这个争执恶化为危机,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922年后爱尔兰南部在此后的几个十年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大量居民外移。从1990年代开始,爱尔兰共和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新!!: 清教徒和愛爾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扎卡里·泰勒

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第12任美国总统、美國陸軍退役少將。.

新!!: 清教徒和扎卡里·泰勒 · 查看更多 »

拉什道爾

黑斯廷斯·拉什道爾(Hastings Rashdall,),英國的道德哲學家與神學家,英國現代主義最出色的其中一位學者,參與在1898年鼓吹自由派思想的「聖職人員協會」(the Modern Churchman's Union),後來在1928年改名為「現代聖職人員協會」。 在藍彼得(Lampeter)、德倫(Durham)、牛津(Oxford)教授哲學,他想要在當時的英國國教裡復興劍橋的柏拉圖派(Cambridge Platonists)的思想,並且譴責當時內在論者(immanentist)的神學,像Inge的神秘主義和立敕爾(Ritschl)的歷史主義, 而劍橋的柏拉圖派是一群17世紀的劍橋學者,反對清教徒教條式的加爾文主義與霍布斯(Hobbes)的物質主義,並且想用柏拉圖的唯心論(idealism)、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用在宗教上建立神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而拉什道爾似乎否認宗教經驗的效用,並且發表教導冷酷的道德主義, 他也在1907年以《善與惡的理論》(The Theory of Good and Evil)一書紀念他的老師格林(Thomas Hill Green)和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其中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思想源自這兩位老師,而善的觀念是出自格林, 這本書也是首次使用理想的功利主義(ideal utilitarianism)一詞。 他主張位格唯心論(personal idealism),反對自然主義(naturalism)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是對絕對唯心論(absolute idealism)的反動,與黑格爾(Hegel)的啟迪有關,兩者相同之處都認為現實是靈性的,但絕對唯心論強調包涵萬有的精神,相反地,位格唯心論則是位格的屬靈生命之本質,他對位格的定義是具有思考和感覺的意識,具備永恆(permanence)或統一(unity)的性質,可以區別自己與他人,也可以區別自己與經驗的對象(objects of experience),這是行動的來源,而且他認為位格有等級之分,即使人類也無法符合上述的條件,因為統一性要仰賴記憶,但沒有人的記憶是完全的,只有神完全符合。而他也接受一位有限之神的教義,雖然這一位神只有在受造物之前被限制,這舒緩了邪惡的問題,卻讓人懷疑神是否能戰勝邪惡,他認為神雖然不是全能,卻是宇宙中最強大的,既然祂是理性且道德的位格,我們就可以樂觀以待,雖然會有邪惡的爭戰,但我們與神一起合作終將戰勝邪惡。 拉什道爾也寫《基督教神學的贖罪觀》(Idea of Atonement in Christian Theology, 1919)表達他對基督教救贖論的看法,這被認為是亞伯拉德理論與榜樣說(Exemplarist)的重申,但實際上過於理性主義,遠超過亞伯拉德所說的。 他認為亞伯拉德(Peter Abelard)理論比傳統代贖理論好,易被現代思想所接受, 他引述亞伯拉德對羅馬書第二章的註釋,指出亞伯拉德強調喚醒我們裡面的神的愛,而且其救贖觀有三點值得注意:(1)他沒有提到代罰、代贖、賠償的觀念,更沒有提到客觀性的有效犧牲。(2)基督的救贖之工不僅限於祂的死,而是祂的整個生命,挑旺人的生命來達到基督完全的標準,而產生救贖,恢復因罪破裂的神人關係。(3)這種救贖觀使「基督使人稱義」帶出真實、而非律法上的虛擬果效,不是讓一個人看起來好像是好的,而沒有真實的改變。 這是一種道德影響理論(moral-influence theory),強調基督的死證明了神的愛,強調了基督的神性,而不是安瑟倫(Anselm)的補贖說(Satisfactio),因為補贖說認為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人犯罪得罪神,需要對神做某種形式的補償,可是是因為人對神的恐懼與無知需要被矯正,基督之死才完成了這件事,所以基督之死的效力主要是在人身上,而不是神身上。 然而救恩只是獲得了屬靈生命,需要繼續從效法耶穌所展示出來的理想,這個理想是神的的本質的顯露,人的屬靈生命在世是持續的、被成全的。 雖然他使用了亞伯拉德的理論,可是他誤解這理論,以為只是純粹的道德影響理論,所以,他認為基督只是一個有崇高道德榜樣的人而已,他更認為教父時期對太20:28有嚴重的誤解,當時「基督的勝利」(Christus Victor)是一種過分的解釋。.

新!!: 清教徒和拉什道爾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Plymouth,讀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文郡,面積79.29平方公里,人口246,100,人口密度3,085每平方公里。普利茅斯是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東北310公里(192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東北58公里(36英哩)達德文郡郡治埃克塞特。此「普利茅斯」是世界各地同名城市的發源地。 普利姆河(Plym)流經普利茅斯西部、泰馬河(Tamar)流經東部,兩條河的河口形成普利茅斯灣(Plymouth Sound);西南臨英倫海峽,東北、東、東南與南哈姆斯區相鄰,北與西德文區相鄰。普利茅斯商業發達。市內有大規模購物中心。普利茅斯每年八月都會舉行煙花節。市內有多處文化機構。 普利茅斯有豐富的航海歷史,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基地,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為德國空軍的襲擊目標(稱為「普利茅斯閃電戰」)。在1941年,該市的船塢和市中心遭受破壞後。战后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负责重建,现在該市設有,是皇家海軍三大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少數仍保留海军船塢、及西欧最大的軍港城市之一。该市的重要地点包括城堡、德文港船塢和碉楼(1620年清教徒前往美洲出发点)。普利茅斯交通發達。港口有開往法國和西班牙的定期國際渡輪。聯盟街是普雷斯頓文化的核心區。市內有多家美術館。.

新!!: 清教徒和普利茅斯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 (麻薩諸塞州)

普利茅斯(Plymouth, MA)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郡境內的一個城鎮,歷史上它曾是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首府。 在1620年11月,一群不满英国迫害统治的清教徒来到了现在的马萨诸塞州开始了新的殖民地。普利茅斯是继維吉尼亞州詹姆斯鎮后的第二个成功进入美国的英国殖民地。 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港,共同簽署《五月花號公約》,決定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Category:美国历史 Category:马萨诸塞州城市.

新!!: 清教徒和普利茅斯 (麻薩諸塞州)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足球俱乐部

普利茅夫·阿盖尔足球會(Plymouth Argyle Football Club,)是位於英格蘭德文郡普利茅斯的職業足球隊,為聯賽中位處最西及最南的球隊,亦是兩支採用全綠色主場球衣的球隊之一。成立於1886年,在1903年轉為全職業,並於1920年加入英格蘭足球聯賽,球隊別號「朝聖者」(The Pilgrims)源於1620年一批清教徒由普利茅斯乘搭五月花号前赴新大陸,而球隊會徽上的帆船正是五月花号,主場為家鄉公園球場(Home Park),因遭遇財困而於2010/11年球季連續兩季降班到英乙聯賽作賽。 2016/17年度球季,普利茅夫奪得英乙聯賽亞軍,來季升上英甲作賽。.

新!!: 清教徒和普利茅斯足球俱乐部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殖民地

普利茅斯殖民地(Plymouth Colony),又稱新普利茅斯或普利茅斯灣殖民地,是英國1620年至1691年間在北美的殖民地。拓墾者在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一個定居點是先前由約翰·史密斯上尉勘測、命名的新普利茅斯,即今日麻薩諸塞州普利茅斯。它後來成為殖民首都,全盛時期幾乎佔領了現今麻薩諸塞州東南部的所有土地。 普利茅斯殖民地由一群分離主義者和英國國教徒,即後來合稱的清教徒前輩移民所興建,和維吉尼亞州詹姆斯鎮一樣,都屬英國在北美洲最早成功建立的殖民地,也是新英格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英國拓墾地。在帕圖西特族的印第安人史廣多的幫助下,殖民者和酋長馬薩索德順利定下契約,才確保了殖民地的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在菲利普國王戰爭(最早的北美印第安戰爭之一)扮演了核心角色。殖民地最終在1691年被麻薩諸塞灣殖民地併吞。 Category:前英國殖民地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北美洲君主國 Category:美洲的英國殖民地 Category:麻薩諸塞州文化 Category:麻薩諸塞州歷史 Category:十三殖民地历史 Category:英属殖民美国 Category:英格兰前殖民地 Category:马萨诸塞建州前历史.

新!!: 清教徒和普利茅斯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普爾

普爾(Poole,)是位於英國多塞特郡沿海的大型市鎮,位於多爾切斯特以東,與東部的伯恩茅斯毗鄰。當地議會為普爾區議會,1997年成為單一管理區,從多塞特郡議會獨立。2001年人口138,288人,是多塞特郡第二大人口聚集地。它和伯恩茅斯、克萊斯特徹奇一起組成人口40萬的東南多塞特郡組合都市。 普爾的人類活動記錄可追溯到鐵器時代,而鎮名最早出現於12世紀,并開始成為重要貿易港,以繁榮的羊毛貿易著稱。18世紀成為英國最繁榮的港口之一。二戰時期是諾曼第登陸的主要出發點之一。 普爾的天然港、燈塔和藍旗海灘提供了該鎮大部份的旅遊收入。伯恩茅斯交響樂團和皇家救生艇協會總部也位於普爾,皇家海軍在此有基地。此地高等教育機構則有伯恩茅斯藝術大學和伯恩茅斯大學。.

新!!: 清教徒和普爾 · 查看更多 »

11月11日

11月1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5天(闰年第31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0天。.

新!!: 清教徒和11月11日 · 查看更多 »

1620年

没有描述。

新!!: 清教徒和1620年 · 查看更多 »

1632年

没有描述。

新!!: 清教徒和1632年 · 查看更多 »

1689年波士顿起义

1689年波士顿起义是发生在1689年4月18日反抗新英格兰自治领总督埃德蒙·安德罗斯爵士的统治的民众起义。在自治领民兵和波士顿市民的精心组织下,“暴民”在城内逮捕自治领官员。被清教徒认为支持自治领政府统治的圣公会教徒也遭拘捕。不过这次起义期间双边都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前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领导人重新取得政府控制权。之前被自治领政府撤职的其他殖民地政府官员重新掌握了权力。 1686年获命成为自治领总督的安德罗斯上任后无视地方代表权、对镇民大会设限、积极推行圣公会、强制执行航海法案,还否认马萨诸塞殖民地已有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性,种种极其不得人心的行径和英格兰发生的光荣革命共同影响,导致殖民地清教徒决定揭竿而起,推翻他的统治。.

新!!: 清教徒和1689年波士顿起义 · 查看更多 »

1753年婚姻法令

《1753年婚姻法令》(,喬治二世在位第26年第33章法令),詳題為「一項更好地去防範秘密婚姻的法令」("An Act for the Better Preventing of Clandestine Marriages"),坊間通稱為「哈德威克勳爵婚姻法令」(Lord Hardwicke's Marriage Act),法令於1754年3月25日生效,是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首次有成文法明文規定婚姻關係必須透過正當儀式締結。 一如法令的詳題所指,法令制定的目的是要打擊盛行的秘密婚姻,這種風氣在當時造成了社會上出現男女未經家長同意私奔、甚至是重婚的問題。有見及此,法令除了規定婚姻必須在教堂內由聖公宗神職人員主持證婚外,又規定男女雙方婚前必先經由教會刊登結婚啟事,或先向教會申請結婚執照;每家教堂也要保管一份婚姻登記冊以記錄所有曾經舉行的婚姻。針對21歲以下的未成年男女,如果他們以申領結婚執照的形式結婚,必須徵得家長或監護人同意;他們即使透過刊登結婚啟事的形式結婚,也不可遭到父母的反對。違法主持證婚的人士,最高可被重罰流刑14年。 法令有效打擊長久以來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的秘婚問題,但另方面卻催生不少男女選擇前往不受法令規管的蘇格蘭舉行婚禮,在格雷特納綠園等接壤英格蘭的蘇格蘭「邊區村莊」,往後很長的時間成為了男女私奔的結婚勝地。另外,由於法令沒有對羅馬天主教教徒實施豁免,結果當地的天主教徒被迫於聖公會的教堂接受聖公宗神職人員證婚。法令實施多年後,才於1823年被廢除,但一直要到1836年,國會才立法通過容許國民舉行非宗教儀式的民事婚姻,意味婚禮無須再被強制規定於教堂內舉行;同時,天主教徒也獲准在天主教教堂內舉行婚禮。而遲至1929年,國會才立法通過把男女最低合法適婚年齡劃一降至16歲。.

新!!: 清教徒和1753年婚姻法令 · 查看更多 »

5

5(五)是4与6之间的自然数,是第3個質數。.

新!!: 清教徒和5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清教主義清教徒运动清教會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