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河朔

指数 河朔

河朔在中国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大体包括今山西、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汉之后尤以指冀州,即今之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 《書·舜典》正月上日。《傳》上日,朔日也。《疏》月之始日謂之朔日。 《周禮·春官·大史》頒告朔于邦國。《註》天子頒朔於諸侯,諸侯藏之祖廟。至朔朝於廟,告而受行之也。《禮·玉藻》聽朔於南門之外。 《書·堯典》宅朔方曰幽都。《傳》北稱朔; 朔藏于祖庙,一般祖庙皆坐北朝南,听朔、朝朔皆是朝北而听拜。故而朔可代指北。 《尚书·泰誓》中有“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的记载。《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袁绍)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有河朔三镇的割据势力,即卢龙(或称幽州,今北京及长城一带)、成德(庐龙以南)、魏博(又稱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清朝时有河朔诗派。清人李寅《书邺侯传》有詩:“但清河朔风尘易,欲扫宫庭枳棘难。”.

37 关系: 劉昌裔卫青完顏亨宋江起义岳飞崔植令狐彰唐朝允礽獨孤求敗田布 (唐朝)盧程韦巨源袁绍高乾 (北魏)高彪高蟾郭子仪藩鎮割據藩镇蕭王家奴陳堯叟陳堯佐陳省華陈尧咨陈俊 (汉朝)李嘉祐李琼 (沧州)李益李棠階楊於陵歐陽歙河北 (消歧义)河北九公河朔三镇河朔旧事泾原兵变

劉昌裔

劉昌裔(752-813),字光後,唐代軍事人物,太原府陽曲縣人,祖籍彭城,曾任陳許節度使,官至使相,爵位彭城郡開國公,追贈潞州大都督,諡為威。.

新!!: 河朔和劉昌裔 · 查看更多 »

卫青

卫青(),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汉武帝时期皇后卫子夫的异父弟,本名郑青,因为卫子夫的缘故冒姓卫。任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西汉擊潰匈奴名将。.

新!!: 河朔和卫青 · 查看更多 »

完顏亨

完顏亨(),本名完顏孛迭,金朝宗室、大臣。被皇帝完颜亮所杀。.

新!!: 河朔和完顏亨 · 查看更多 »

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在河北、山东、江苏一带的一次民變。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

新!!: 河朔和宋江起义 · 查看更多 »

岳飞

岳飛,字鹏举,中國相州汤阴(今中國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宋高宗以谋反罪名赐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谥武穆、後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與金军進行過数百次大小战斗。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紹興和議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鴆,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皆被害。宋孝宗即位后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元修《宋史》記載: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史·岳飛傳》。岳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高宗「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之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著有詞作《滿江紅·寫懷》。其著作編成《岳忠武王文集》。.

新!!: 河朔和岳飞 · 查看更多 »

崔植

崔植(《旧唐书》卷一十七上),字公修,京兆长安人,祖籍博陵安平,唐穆宗年间为宰相。他和再从兄崔倰都因导致唐朝政府对河朔诸镇失控的政治过失而受到指责。.

新!!: 河朔和崔植 · 查看更多 »

令狐彰

令狐彰字伯陽。京兆富平(今陝西富平)人。祖輩自敦煌内徙中原。令狐温之子。 早年事安禄山,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令狐彰撤至河朔,后转投靠史思明,署官滑、博二州刺史,守滑台。令狐彰暗中與唐军滑州监军杨万定联络,投奔唐军。唐肅宗時,拜滑毫魏博節度使,令狐彰服從中央,“时藩镇率皆跋扈,独彰贡赋未尝阙”。河朔三鎮平定後,封上柱國、霍國公,檢校尚書右僕射。齊映是他的女婿。.

新!!: 河朔和令狐彰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河朔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允礽

允礽(a;),幼名保成,清朝宗室,康熙帝時的废太子。原名胤礽(a),后避其弟雍正帝之諱,改名允礽。允礽是康熙皇帝唯一公布天下中外親自册封禮的皇太子。爾後康熙帝不再公開立太子,恢復舊有祖制以遺詔的形式立太子。.

新!!: 河朔和允礽 · 查看更多 »

獨孤求敗

孤求敗是香港武俠小說家金庸的作品裡一位武林高手,是小說中唯一被提及过真正「無敵於天下」的高手,於小說中從未出場過,而其事跡只在極少數武林人士之間口耳相傳。其名字曾於金庸的三部小說中出現,分別為《神雕俠侶》、《笑傲江湖》以及《鹿鼎記》。《神鵰俠侶》主角楊過習得獨孤求敗使用重劍以及其修練內力的法門後,繼以晉身當代絕頂高手之列。《笑傲江湖》主角令狐沖原來武功平平,因緣際會學得獨孤九劍以後,一躍為當代劍術高手。《鹿鼎記》只有一句提及獨孤求敗,是澄觀和尚想及「無招勝有招」的前人例子時念起。.

新!!: 河朔和獨孤求敗 · 查看更多 »

田布 (唐朝)

布(),唐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字敦礼。成德节度使田弘正子。.

新!!: 河朔和田布 (唐朝) · 查看更多 »

盧程

盧程(),唐朝士族,祖父盧懿與父親盧蕴都是大臣。盧程於天复年間登进士第,署为巡官。昭宗迁洛阳,柳璨陷害士族,盧程避居河朔,變服爲道士,遊弋於燕趙之間。被豆盧革薦爲河東節度判官。同光元年,李存勖置百官,卢程因其范阳卢氏的身份而就任行台右丞相。同年七月以事忤存勖而被赐死,赖卢质极力相救得免,贬为右庶子。.

新!!: 河朔和盧程 · 查看更多 »

韦巨源

韦巨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唐朝和武则天周朝官员,在武则天、其子唐中宗及其孙唐殇帝年间多次任宰相。唐中宗年间,他和中宗有权势之妻韦皇后相结,中宗于景龙四年(710年)崩及中宗妹太平公主、侄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杀韦后之后,韦巨源也被杀。.

新!!: 河朔和韦巨源 · 查看更多 »

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新!!: 河朔和袁绍 · 查看更多 »

高乾 (北魏)

--(),字--邕,渤海蓚县人。北魏官员,官拜司空,封长乐郡公,后因受到北魏孝武帝和权臣高欢的猜忌而被赐死。.

新!!: 河朔和高乾 (北魏) · 查看更多 »

高彪

彪,本名召和失,辰州渤海人。.

新!!: 河朔和高彪 · 查看更多 »

高蟾

蟾,河朔(今河北)人。 生卒年不詳。家貧,早年久困科場,屢試不中,心中不服,遂有《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詩贈禮部侍郎高湜,詩--:“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依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咸通十四年,孔纁榜進士及第。乾宁年間,任御史中丞。與鄭谷、貫休友善,有詩互酬。有《高蟾詩》一卷,久佚。《全唐诗》輯其詩一卷。《全唐诗补编》补二首。.

新!!: 河朔和高蟾 · 查看更多 »

郭子仪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

新!!: 河朔和郭子仪 · 查看更多 »

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餘年直至唐朝滅亡。 其發生是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直至宋太宗979年灭北汉。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 藩镇割据总是不自觉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似乎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已经是四分五裂,气息奄奄,而且也模糊对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以致文学艺术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笼统地称作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黄巢之亂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接于五代十國,陷于军阀混战的另一番境地。 實際上,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懿宗在位期間黄巢起义爆发的乾符年间,大约110多年时间里,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藩镇数目最多也大体固定在46个左右。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p.17-29, 77-1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只是事實上,李唐皇室大权旁落,無法完全控制節度使,但節度使也不像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般,完全不受中央政府控制。.

新!!: 河朔和藩鎮割據 · 查看更多 »

藩镇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唐代朝廷設置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唐玄宗為防止邊地胡人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 天寶十節度中,安祿山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後發動叛亂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唐國勢中衰,“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大多依舊服從中央政府,向中央繳納賦稅。而在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一帶的藩鎮,即時稱「河朔三鎮」的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則割據一方,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亦不賦稅,形同獨立政權,“父子相襲,親黨膠固。其兇戾者,強買豪奪,逾法犯令,長吏不能禁。變易主帥,有同兒戲,如史憲誠、何進滔、韓君雄、樂彥禎,皆為其所立,優獎小不如意,則舉族被害”。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稱為“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後,藩镇成為唐政府對抗邊犯的重要屏障,“大者連州十馀,小者猶兼三四”,藩鎮和皇室、宦官之間構成錯綜復雜的關係,藩鎮“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并”。唐朝后期財賦重心轉移到江淮地區,東南豐沛的資源,使朝廷得以延續其統治。宋人尹源評說:“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新!!: 河朔和藩镇 · 查看更多 »

蕭王家奴

蕭王家奴,奚人,居住在庫黨河。被金朝官職封為猛安。.

新!!: 河朔和蕭王家奴 · 查看更多 »

陳堯叟

尧叟(961年—1017年),字唐夫,阆州阆中新井县(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人。北宋状元,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致仕,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新!!: 河朔和陳堯叟 · 查看更多 »

陳堯佐

尧佐(963年—1044年),字希元,阆州阆中新井县(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人。北宋大臣,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致仕,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陈尧佐,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陈尧佐与长兄陈尧叟、弟陈尧咨皆中状元。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陈尧佐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

新!!: 河朔和陳堯佐 · 查看更多 »

陳省華

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阆州阆中(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人,北宋大臣。官至光禄寺卿、权知开封府事,追赠太子少师。.

新!!: 河朔和陳省華 · 查看更多 »

陈尧咨

尧咨(970—1034),字嘉謨,閬州閬中新井县(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人。北宋状元,官至武信军节度使,追赠太尉,谥号“康肃”。.

新!!: 河朔和陈尧咨 · 查看更多 »

陈俊 (汉朝)

陳俊,字子昭,南陽西鄂人。東漢初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新!!: 河朔和陈俊 (汉朝) · 查看更多 »

李嘉祐

李嘉祐,字從一,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人。唐朝官员,大曆时詩人。 生卒年不詳。天寶七年(748年)楊譽榜進士,授祕書省正字,升补阙。因事由侍御史贬謫鄱阳縣令,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上元二年(761年),量移江阴縣令;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回朝任拾遗、司勋员外郎。,而大曆中期,又出京擔任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大曆九年(774年)卸任後定居苏州。大曆末至建中初,起用爲台州刺史。約卒於建中四年以前。 嘉祐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等人友好。工詩,詩風麗婉,有齊梁風。刘辰翁评论道:“ 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 ,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有诗二卷,《全唐诗》存其诗二卷,共134首。.

新!!: 河朔和李嘉祐 · 查看更多 »

李琼 (沧州)

李琼,五代十国军事人物,字隐光,沧州饶安(今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人。 李琼年轻时籍本军为骑兵,李存勗平定河朔,李琼归附。与石敬瑭隶于李嗣源帐下,为小校。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随李嗣源军出涿州,与契丹作战,他和石敬瑭战败逃回,在渡过刘李河的时候,石敬瑭的马跌倒,李琼用长矛拉起他,把自己的马让给了石敬瑭,于是救了石敬瑭一命。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在魏州起兵,李琼随石敬瑭率领三百骑兵先赴汴州。石敬瑭领陕州任保义军节度使,奏补李琼为云骑指挥使,不久转任侍卫牙队指挥使。长兴年间,改龙武指挥使。 石敬瑭建立后晋,李琼担任护圣都虞候。晋高祖石敬瑭赐给他金帛,但是不封他官爵。李琼闷闷不乐,之后很久担任护圣都指挥使、相州刺史、申州刺史。晋出帝即位,李琼担任棣州刺史。杨光远叛乱,写信招纳李琼,李琼不接受。于是升任洺州团练使、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契丹灭后晋,任李琼为威州刺史。李琼走到郑州,被盗贼杀害。.

新!!: 河朔和李琼 (沧州) · 查看更多 »

李益

李益(),字君虞,郑州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肅省临洮县),中唐詩人,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新!!: 河朔和李益 · 查看更多 »

李棠階

李棠階(),字樹南,號文園,又號強齋,河南河內縣(今溫縣)人,晚清大臣,著名理學家。.

新!!: 河朔和李棠階 · 查看更多 »

楊於陵

楊於陵(),字達夫,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家族自称是东汉太尉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父楊太清,客居河朔,死於安史之亂。杨於陵六歲時因戰亂避居到建昌(今永修),少年就有奇志。十九歲,擢進士第,授潤州句容(今江蘇)主簿,節度使韓滉將女兒嫁給他。貞元八年(792年),入朝為膳部員外郎。歷官吏部郎中、中書舍人、潼關防御、鎮國軍使(今陝西華縣)、浙東(今浙江紹興)觀察使,入為京兆尹(首都市長),“奸人無所影賴,京師豪右大震”,官至戶部侍郎。 元和初年,擢牛僧孺對策第一,為李吉甫排斥,元和四年(809年)出任嶺南(今廣東廣州)節度使,聘用韋詞、李翱為幕僚,“諮訪得失,教民陶瓦易薄屋,以絕火患。”為監軍許遂振所誣,憲宗下令追究此事。宰相裴垍為楊氏辯白,改授吏部侍郎,為唐鄧(今河南沁陽)供軍使,高霞寓兵敗,貶郴州(今湖南郴州)刺史。復升戶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平定李師道,命楊於陵為淄青宣撫使。穆宗時,遷戶部尚書,以左僕射致仕。太和四年(830年)卒,贈司空。.

新!!: 河朔和楊於陵 · 查看更多 »

歐陽歙

歐陽歙(),字正思,乐安郡千乘县(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境)人。西汉、东汉官员。 出身士族,世代传授《尚书》,至歐陽歙連續八代都是博士,史称“欧阳八博士”,又稱“歐陽尚書學派”。王莽时期,欧阳歙任長社縣(在今许昌市境)县宰。被更始帝任命为原武县令。刘秀平定河北时,在原武县见到欧阳歙,任命为河南都尉,后行太守事。 刘秀登基,建立东汉后,欧阳歙任河南尹,封被阳侯。建武五年(29年),坐事免官。第二年,任命为扬州牧,迁汝南郡太守。建武九年(33年),更封夜侯。建武十五年(39年)《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十五年春正月辛丑,大司徒韩歆免,自杀。丁未,有星孛于昴。汝南太守欧阳歙为大司徒......冬十一月甲戌,大司徒欧阳歙下狱死。,接任大司徒。欧阳歙不自爱,贪得无厌。一次,光武帝派遣谒者清查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土地,结果查出欧阳歙在汝南太守任內,貪污千餘萬錢,被捕下獄。其門徒一千餘人集結在皇宮門外,請求皇帝饒恕,甚至有人自處髡刑和剃刑。又有平原郡(山東省平原縣)人禮震,年僅十七歲,赶赴京城,請求代替歐陽歙一死。劉秀不准,歐陽歙遂于冬十一月甲戌死在獄中。《资治通鉴》稱歐陽歙是因“度田”事而下獄死,有誤。.

新!!: 河朔和歐陽歙 · 查看更多 »

河北 (消歧义)

河北可以指:.

新!!: 河朔和河北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河北九公

河北九公是指金宣宗于兴定四年(1220年)封地方武装首领王福等九人为“公”。 當時金朝受蒙古嚴重打擊,將都城南遷開封之後,在黃河以北一带出现了許多“義軍”。這些義軍是一些“抗蒙擁金”為號召的地方武裝勢力。在興定二年(1219年),金朝丢失太原、平陽等地並且在河朔一带割劇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金宣宗於興定四年接受宣徽使移剌光祖等人的建議,封這些地方武裝首領九人为“公”,希望他們能幫助金朝抵抗蒙古。九公都兼任宣撫使,宣宗賜號“宣力功臣”,總帥本部兵馬,可以任免官吏,征收賦税,賞罰號令自便。金末,在蒙古軍隊的強烈攻擊下,九公有的投降自保,有的被誅殺,並未能保住金朝。.

新!!: 河朔和河北九公 · 查看更多 »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薊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三個節度使的合稱。其中燕薊又作范陽、幽州或盧龍,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北部。.

新!!: 河朔和河朔三镇 · 查看更多 »

河朔旧事

河朔指河北,黄河中下游以北区域。河朔旧事主要指唐后期藩镇割据下的藩镇主帅的世袭更替、牙兵自任藩帅,此些藩镇并不受唐中央管理,相对独立,以藩镇牙兵为支柱,牙兵之势力左右着藩帅及藩镇。 最早进行世袭的为魏博藩镇,其节度使田承嗣死后,由其侄子田悦继承。后来河朔三镇的其它成德、幽州以及其它区域的藩镇都进行了世袭更替。 史书上出现“河朔旧事”的典籍不多,如下:.

新!!: 河朔和河朔旧事 · 查看更多 »

泾原兵变

涇原兵變,是唐代中期的兵變事件。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地方士兵叛變,叛軍攻陷首都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更引發皇帝被叛軍包圍一月餘,史稱奉天之難。自此事件後朝廷威嚴掃地,唐德宗更為重用宦官制約武將,促成宦官專权的局面。.

新!!: 河朔和泾原兵变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