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汉口法租界

指数 汉口法租界

汉口法租界曾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之一(另外3个是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汉口法租界是汉口的娱乐商业区。.

39 关系: 向警予天津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工部局上海法租界中山大道 (武汉)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汉口)一元路 (武汉)广州法租界在华俄租界在华法租界石库门租界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首善堂车站路 (武汉)胜利街 (武汉)蔡漢卿李青萍武汉历史武汉市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武昌起义江岸区汉口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圣母无原罪堂汉口商业银行大楼汉口租界汉口英租界汉口日租界沿江大道 (武汉)法租界法蘭西殖民帝國洞庭街湖北历史1940年代中国1943年

向警予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湖南溆浦人,土家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女权运动领袖。.

新!!: 汉口法租界和向警予 · 查看更多 »

天津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是法国设在天津的专管租界。它是近代中国四个在华法租界之一,同时也是天津的九国租界中第二个划定和发展最繁荣的租界之一,同时法租界也是天津租界中大型公共建筑最为聚集的地方,著名的劝业场、西开教堂等重点文物坐落于此。因与天津英租界毗邻位于天津紫竹林附近,亦有“紫竹林租界”之称。历史上,法租界内曾发生过如“天津教案”“老西开事件”等中国民众冲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法租界在天津自1861年起共存在了八十余年。.

新!!: 汉口法租界和天津法租界 · 查看更多 »

天津法租界工部局

天津法租界工部局是设置于天津法租界内从事警务、道路和卫生的工作机构,原为天津法租界董事会的执行机构,成立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总部曾经设在法国河坝与水师营路北角(今张自忠路与赤峰道交口),1934年后设在当时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大法国路(今解放北路34号至36号)的法国工部局大楼内。后来,原工部局所辖的秘书部与工程部这两个部门改组成天津法租界公议局,而公议局下属的巡警局改组成为新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要负责天津法租界内的警务、道路和卫生等工作。.

新!!: 汉口法租界和天津法租界工部局 · 查看更多 »

工部局

工部局,即英文municipal council的中文翻译,意为市政委員會,是设置于租界的相当于一种行使行政权的机构。因與中國之工部類似而名為「工部局」。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以后,清朝政府失去对外侨居留地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租界组成自治的行政机构工部局,开始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类似于政府的体系,进行市政建设、治安管理、征收赋税等行政管理活动。其后开辟的租界都仿照上海租界的制度。后来部分租界(如天津)甚至有常规外国军队入驻。工部局在实质上担任了一种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新!!: 汉口法租界和工部局 · 查看更多 »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历史上法国在中国上海的租界。法租界大致位于上海市原卢湾区和徐汇区两区境内,东部狭长地带(今金陵东路及中山东二路一带)伸入原黄浦区。它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

新!!: 汉口法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 查看更多 »

中山大道 (武汉)

中山大道(武汉) 是一条从西南部的硚口路到东北部的黄浦路,贯穿整个汉口中心区的商业街,总长8445米。中间与武胜路、三民路、民生路、江汉路、南京路、黄石路、黄兴路、车站路、蔡锷路、胜利街、一元路、三阳路等共48条能通行机动车辆的街道相交,南与沿河大道和沿江大道、北与解放大道和建设大道平行。.

新!!: 汉口法租界和中山大道 (武汉) · 查看更多 »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汉口)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汉口)是法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国汉口建造的分行大楼。东方汇理银行的汉口分行开设于1901年,位于汉口法租界江滩的威尔逊总统路(今车站路洞庭街口至沿江大道)下首,是一座洛可可式2层红砖楼房,楼高2层,外墙中部设腰线进行水平划分,竖向则以半圆形壁柱进行划分,配以拱形门窗,并且这些部位都有精美的砖雕。隔路与汉口俄租界内的美国驻汉口总领事馆相邻。该楼现为武汉市文化市场管理中心。 category:武汉近代建筑 Category:江岸区.

新!!: 汉口法租界和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汉口) · 查看更多 »

一元路 (武汉)

一元路,原名皓街(Augusta street),是武汉市江岸区的一条垂直于长江的道路。东南到沿江大道,西北到中山大道,中间与洞庭街和胜利街相交。 一元路原为汉口城堡(俗称后城)的下端顶点。1895年和1896年,以城墙稍南处为界,两侧分别设立了汉口德租界和汉口法租界。一元路本身位于德租界内,为该租界6条垂直于江岸的道路中最靠南面的一条,命名为皓街(Augusta street)。1917年德租界被中国收回,次年更名。 一元路保存有一些历史风貌建筑,包括原德国驻汉口领事馆(今一元路2号武汉市外事办公室)、西门子洋行(今武汉市卫生局)、江汉关监督公署(今一元路5号武汉市档案局)等。 2009年,江岸区计划将一元路自中山大道向西北延伸348.8米,至京汉大道公安街口。 category:武汉街道 Category:江岸区.

新!!: 汉口法租界和一元路 (武汉) · 查看更多 »

广州法租界

广州法租界,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之一(另外3个是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和汉口法租界)。同时也是广州的2个租界之一,与广州英租界同在沙面岛上。今为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道。.

新!!: 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 · 查看更多 »

在华俄租界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曾经在中国的2个港口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汉口俄租界、天津俄租界。 这2个在华俄租界都开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以“迫日还辽(东半岛)”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于1896年开辟了汉口俄租界。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期间,1900年又开辟了天津俄租界,2个在华俄租界的开辟时间相隔4年。 这2个在华俄租界的规模相差悬殊。汉口俄租界面积为414亩,而天津俄租界面积超过5000亩。 这2个在华俄租界都没有经历过扩展。 这2个在华俄租界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0年9月被中国政府接管,到1924年《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后正式收回,分别改为天津特别行政区第三区和汉口第二特别区。 汉口俄租界介于汉口英租界与汉口法租界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为汉口的娱乐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有不少各国上流社会人士定居此处。而天津俄租界由于开辟较迟,位于偏僻的河东区,虽然占地广阔,始终未能繁盛起来,仅有少数其他国家的商人在界内设立仓库等,后来形成天津主要的工业及仓储区。 汉口俄租界所在地至今大体仍保持旧日风貌,保存有不少租界时代遗留的建筑。而天津俄租界所在地原有高质量建筑甚少,河东区后来形成工业区,遗留的少量建筑淹没在大片工厂中。.

新!!: 汉口法租界和在华俄租界 · 查看更多 »

在华法租界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法国曾经在中国的4个港口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广州法租界和汉口法租界。.

新!!: 汉口法租界和在华法租界 · 查看更多 »

石库门

石庫門()是一種上海独特的建築風格,也是近现代上海民居的主要形式。其是從传统的江南民居建築式样和英国传统排屋建築式样融合演變出來,故而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石库门是里弄式住宅的一种,共分为新老两种形式,而老式石库门还有早后期之区别。同时石库门里弄也有别于上海的其他里弄形式,例如同时期的广式里弄和之后的新式里弄,是上海开埠后租界时期的独特产物。 石库门里弄住宅多分布在原上海公共租界(即今上海黄浦区、静安区中北部、虹口区南部和杨浦区南部等)、上海老城厢(即原上海南市区)和原上海法租界(即今上海徐汇区、原卢湾区、静安区南部)。同时,从上海发源的石庫門建筑也在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其它地区出现,例如汉口的英租界、法租界和德租界等地。汉口江滩等地至今仍旧保存了一些石庫門建筑。 石库门建筑作为曾经上海城区最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见证了上海近一个半世纪翻天覆地的变迁。近些年来,随着上海经济发展及市区开发的需要以及民众生活水准的改善,大量石库门弄堂狭窄,缺乏卫生设施且年久失修,导致居住状况恶劣而开始作为旧城区改造的一部分逐渐被拆除。截止至2015年,上海有较为完整的石库门风貌街坊173处,共有里弄1900余处。其中,只有51处被列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街坊”,而只有更小的一部分因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而获得明确的保护地位,故而使不少民众对石库门的未来产生疑虑,也激起了社会上的不少讨论。现在,石库门已经不只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上海文化的象征,例如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成为了现在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地标。.

新!!: 汉口法租界和石库门 · 查看更多 »

租界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新!!: 汉口法租界和租界 · 查看更多 »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Wuhan)是美國國務院在華中地區設置的外交代表處,始建於1861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後於2008年重新開館。現館址位於武漢市江漢區建設大道568號新世界國貿大廈I座47樓,領區範圍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河南省。目前暂不提供簽證服务,待新馆完工后提供完整领事服务。.

新!!: 汉口法租界和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 查看更多 »

首善堂

首善堂是天主教遣使会曾经在中国天津、上海、汉口等城市所设立的办事处(俗称帐房),神甫以法国籍居多。遣使会曾经在中国河北(包括京津)、江西、浙江等省传教,建立了诸多教区。为支持传教事业,在天津、上海等通商口岸设立办事处,经营房地产业。 天津首善堂是华北地区遣使会所设立,其房地产收入支持北京教区、天津教区、保定教区、正定教区及北京文声修院所需经费。天津首善堂拥有大量房地产,为租界时代天津实力雄厚的地产公司。天津首善堂设在天津法租界内,初设于营口道上的紫竹林圣路易堂,1900年迁到东接今吉林路,南抵今营口道,西临今大沽北路,北沿今承德道的地块(今承德道21号),1919年建造建筑面积1544平方米的二层法式楼房。天津首善堂1956年改为天主教天津教区神学院,1958年改为天主教修女院。 上海首善堂设在上海法租界吕班路(今重庆南路)139号,为江西省遣使会设立。 汉口首善堂没有设在汉口法租界内,而是设在毗邻的汉口俄租界(今黎黄陂路11号),建于1913年。该建筑目前为江岸区人民政府使用,并被列为二级保护建筑。.

新!!: 汉口法租界和首善堂 · 查看更多 »

车站路 (武汉)

车站路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内一条重要街道。东南到沿江大道,西北到大智门火车站,中间与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原名德托美领事街)、中山大道(原西贡街)交汇,全长750米。两侧分别与黄兴路(原名巴黎街)和蔡锷路平行。 车站路形成于1896年汉口法租界设立以后,是该租界的主要干道之一。该路在历史上分段形成,各有不同的路名:.

新!!: 汉口法租界和车站路 (武汉) · 查看更多 »

胜利街 (武汉)

胜利街 (武汉) 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一条街道,西南到江汉路,东北到和平村上,纵贯整个江岸区,总长3.8公里,与两侧的沿江大道及中山大道平行。中间与南京路、北京路、天津路、合作路、兰陵路、黎黄陂路、黄兴路、车站路、蔡锷路、一元路、三阳路等多条街道相交。 胜利街贯穿原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从江汉路(原歆生路)到至合作路(原界限路)属于汉口英租界,名为湖南街。从合作路到黎黄陂路(原夷玛街)下首原属汉口俄租界,名玛琳街,收回后改名四民街。从黄兴路(原巴黎街)口以上至中山大道(原西贡街)属于汉口法租界,原名德托美领事街。从一元路(原名皓街)稍上至六合路(原名实街)稍下,属于汉口德租界,旧名汉中街。从陈怀民路(原名上小路)至芦沟桥路(原名大正街)属于汉口日租界,以郝梦龄路为界,南段旧名中街,北段旧名大和街。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统一命名为胜利街。 胜利街的宽度仍维持租界时代的原状,各段宽窄不一。从江汉路至一元路段,即原英、俄、法三国租界段,宽约12米;从一元路至郝梦龄路段,即原德租界与日租界南段,宽约20米;郝梦龄路以下宽10米左右。各段两侧人行道的布置也不相同。 今天,胜利街两侧仍保留了不少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建筑。在原英租界内,有交通银行(现建设银行)、英商卜内门洋行(现市电子工业局)、英文楚报馆(现省轻工进出口公司)、英商隆茂打包厂(现汉口打包厂)、俄商德林公寓(现市蔬菜公司)等。在原俄租界内,有英商怡和洋行住宅、俄国工部局(现黄陂路小学)、唐生智公馆等。在原法租界内,有协和教堂(业余学校)、平汉铁路局、犹太人经营的德明饭店(现江汉饭店)等。在原德租界内,有德商西门子洋行(现市卫生局)、德国巡捕房(现武汉市公安局户政处)、犹太人经营的安利英洋行(现胜利饭店)、英商和记蛋厂(现汉口蛋厂)等。.

新!!: 汉口法租界和胜利街 (武汉) · 查看更多 »

蔡漢卿

蔡漢卿(),又名蔡希圣,湖北沔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武昌起义时,蔡汉卿向清朝湖广总督衙门打响了第一炮,故人称“蔡一炮”。是中华民国著名歌星蔡琴的祖父。.

新!!: 汉口法租界和蔡漢卿 · 查看更多 »

李青萍

李青萍()原名赵毓贞,曾用名李媛,女,湖北荆州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画家。.

新!!: 汉口法租界和李青萍 · 查看更多 »

武汉历史

武汉市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是国务院认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湖 (武汉)之畔放鹰台出土的遗物表明,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武汉地区即有人类活动。50年代发现的3500年前的盘龙城遗址被认为是“武汉城市之根”,也是目前武汉有着比北京、西安等更悠久的建城历史的依据。春秋战国时武汉属楚国范围。现代武汉的起源,是东汉末军阀刘表命江夏太守黄祖在今汉阳月湖 (武汉)附近所建的“--月城”和东吴孙权于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所筑的“夏口城”。自此以降千余年,武汉及其附近地区以其贯穿东西、沟通南北的“居中华之中”的地理特征,一直是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的交汇点,史上发生多次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比如汉末赤壁之战、南宋岳飞抗金等;或成为著名的文学诗词之城,比如唐宋之际无数诗人骚客登临黄鹤楼、拜访武昌古城留下无数诗篇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明太祖朱元璋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后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成为湖北乃至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镇由汉阳分离出来,成为商业重地,到清代已跻身中国四大名镇之列。从清中后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的一两百年间,武汉经济繁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华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世人称为“东方芝加哥”。1911年,著名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由此诞生了中華民國,故每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纪念日,也是。1927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也使武汉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目前,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因其悠久的历史底蕴,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辉煌地位,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汉口法租界和武汉历史 · 查看更多 »

武汉市

武汉市(普通话拼音:Wǔhàn Shì;武汉话拼音:Wǔhán Sì),简称“汉”,别称“江城、东方芝加哥”,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中国三大“内河航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客运量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公路枢纽之一。“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块区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统称之为“武汉三镇”。 清中后期,武汉经济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荣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称为“东方芝加哥”。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中華民國诞生于此。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并将其设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同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迁到武汉,中國共產黨中央机关也搬到武汉,使其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内迁伊始将武汉定为临时陪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点城市。1949年以后,武汉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1年,武汉大学生人数(本科生加研究生)已超过100万,在世界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近年来,武汉经济大幅增长,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武汉近年来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2014年起至2028年的每年9月,武汉都要举行武汉网球公开赛,是中國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2019年,武汉将举办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参与举办国际篮联世界杯篮球赛。 201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武汉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授予武汉“设计之都”称号,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个“设计之都”。同年12月,武汉荣膺“2017年度城市创新”奖。.

新!!: 汉口法租界和武汉市 · 查看更多 »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又称武汉地铁1号线,英语:Wuhan Metro Line 1,习惯上被误称为轻轨“不要认为地下的才是地铁,1号线也是地铁的一种方式……”何继斌开门见山地纠正概念,他是武汉市国土规划局交通市政处处长……),是武汉市的一条全高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1号线全线位于汉口地区,东西方向橫穿汉口的东西湖区、硚口区、江汉区、江岸区和黄陂区,全线西起径河,东至汉口北,线路全长38公里,共设32座车站。.

新!!: 汉口法租界和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 · 查看更多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國武汉武昌发生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進會和文學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再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在清廷將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平定保路運動之際,留守湖北之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遂計畫在1911年10月16日發動革命。但10月9日事跡敗露,導致革命黨人遭搜捕殺害,於是10月10日晚間黨人先發制人,齊集猛攻湖廣督署,湖廣總督出逃後督署陷落,至12日攻陷武漢三鎮,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武昌起义的成功发动,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最終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个共和國,就是中华民国,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 汉口法租界和武昌起义 · 查看更多 »

江岸区

江岸区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江岸区位于长江西岸,武汉三镇汉口一方的东部,是武汉市历史上唯一存在过租界的城区。该区东濒长江与武昌区、青山区和洪山区隔长江相望,东北邻黄陂区,西与江汉区接壤,北接东西湖区。全部辖区面积64.24平方千米,其中农村面积33.54平方公里。总人口78.86万人(2004)。下辖16个街道和1个乡。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机关、市人大、市政协机关及大部分市级行政职能部门均设在区内;江岸区是武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该区的身份证区号号码为420102。.

新!!: 汉口法租界和江岸区 · 查看更多 »

汉口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特别市存在。 在清末、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及中共建政初期,汉口经济繁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繁华程度位居亚洲前列。民国时期的汉口是绝无仅有地和上海共享荣耀的远东大都会,因位于长江沿岸,为交通枢纽,工商业极为发达,与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芝加哥论坛报》称为“东方芝加哥”。由于租界林立,对外贸易频繁,新移民不断涌入,汉口现代化程度和城建规模远远领先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因此汉口也被广泛称为“大汉口”。 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大致是今天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四个区所覆盖的范围。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

新!!: 汉口法租界和汉口 · 查看更多 »

汉口德租界

汉口德租界近代中国2个在华德租界之一(另外1个是天津德租界),同时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

新!!: 汉口法租界和汉口德租界 · 查看更多 »

汉口俄租界

汉口俄租界近代中国兩个在华俄租界之一(另外一个是天津俄租界)。同时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汉口俄租界是汉口的娱乐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

新!!: 汉口法租界和汉口俄租界 · 查看更多 »

汉口圣母无原罪堂

汉口圣母无原罪堂,又名汉口“法国堂”。是位于汉口法租界内的专供外侨使用的小型天主教堂。 该堂建于1910年-1911年,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圣人,位于汉口法租界内的大法总理街(今车站路25号)。堂区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1910年,湖北东境教区的田瑞玉主教委任法籍教士丁寿(Amedeus Tissot de Merona)负责修建此堂。教堂占地300余平方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内部装饰为哥特式,华丽精美,天花为蓝色饰白色满天星。建堂造价银1.2万两。1924年—1925年,汉口教区于教堂右侧修建了账房(经理处),成为华中地区天主教的经济中心。1953年这里曾发生车站路教堂事件。此后该作他用。1997年,此教堂被天主教爱国会租给设计师袁骏开设神曲酒吧,原来精美的玫瑰花窗被打掉用铁皮覆盖,内部亦多有改动。 2010年酒吧停业。2014年8月8日,重新作为教堂开放。.

新!!: 汉口法租界和汉口圣母无原罪堂 · 查看更多 »

汉口商业银行大楼

汉口商业银行大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南京路86号,地处南京路与胜利街的交汇处。原为汉口商业银行的银行大楼,现为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商业银行行址设在汉口法租界西贡街(今中山大道113号)。1933年在今址(当时为汉口第三特别区湖南街)建成5层高的新银行大楼。大楼由上海建筑师陈念慈设计,占地1083平方米,楼长37.O米,宽20.65米。底层高2.74米,为仓库等用房。外踏步直达2层营业大厅,层高5.49米,大厅中部采光井至3层;3层高4.57米,回廊联通3连房室;4、5层高均为3.8米。楼梯、厕所设在楼后两侧,梯井中装有笼式电梯一部。大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杉木桩基。临街立面古典柱廊式,自下而上3段造型,大门前18级踏步上门廊,廊长15.85米,深3.8米,廊前沿6根砖砌圆柱,分两对立于门两侧,两根在廊两端,柱高至3、4层楼顶。廊柱、外墙面均饰灰色水刷石。钢外窗。正面楼顶有砖木结构亭阁,飞檐筒瓦。建筑外观在严谨对称中,增加了活泼的气氛,颇有中西结合的特色。抗日战争,武汉三镇沦陷。1938年11月25日,武汉治安维持会在此成立。1939年4月20日,又在此成立了武汉特别市政府。1957年至2000年,为武汉图书馆。2004年起成为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新址。2008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 汉口法租界和汉口商业银行大楼 · 查看更多 »

汉口租界

汉口租界,汉口外国租界,甲午战争以前只有一个汉口英租界;在甲午战争之后的数年间增加了4个(法、日、俄、德),形成5国租界沿江岸排列的局面(1898年-1917年),租界数目仅次于天津。 1917年汉口德租界被北洋民国政府收回,1924年汉口俄租界被北洋民国政府收回,1926年汉口英租界被国民党北伐军国民革命政府收回。1943年汪精卫政府名义上收回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抗战胜利后,法租界,日租界被正式收回。.

新!!: 汉口法租界和汉口租界 · 查看更多 »

汉口英租界

汉口英租界是近代中国7个在华英租界之一(另外6个是上海英租界(不久并入上海公共租界)、天津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广州英租界和厦门英租界)。同时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汉口英租界是汉口的金融贸易区。.

新!!: 汉口法租界和汉口英租界 · 查看更多 »

汉口日租界

汉口日租界是近代中国5个在华日租界之一(另外4个是天津日租界、重庆日租界、苏州日租界和杭州日租界)。同时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

新!!: 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 · 查看更多 »

沿江大道 (武汉)

武汉沿江大道是汉口沿长江修建的一条交通干道,其途径区域又称汉口江滩,原汉口五国租界区,十里洋场。西南起长江、汉水交汇处的大兴路,向东北直到六合沟省石油仓库,与上游处衔接的沿河大道一起称为汉口一干道(同它平行的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发展大道,依次称为二、三、四、五干道)。同沿江大道有20条主要街道垂直相交,包括民权路、民生路、江汉路、上海路、南京路、青岛路、天津路、合作路、兰陵路、黎黄陂路、车站路、蔡锷路、一元路、三阳路、五福路、六合路。沿江大道上仓库林立,码头云集,货物吞吐量很大,全国四大港口之一的武汉港就在道旁,水陆运输十分繁忙。王家巷码头、武汉关码头和粤汉码头,通过轮渡直接与武昌中华路、徐家棚、汉阳门、余家头及青山红钢城相连接。 沿江大道最早修筑的是从江汉关以下的五国租界的部分,汉口英租界到汉口日租界,沿江均立有铁栏杆,种植了树木花草,还设置了不少座椅。 1929年10月16日-1930年5月23日,汉口特别市政府从江汉关至民生路招商局一段修筑沿江马路。拆迁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洋行的房屋、仓库。接着又从招商局门口延至周家巷,至7月7日竣工。此段全为沥青路,长580米,宽40米。 到1931年6—7月大水之前,沿江马路通至民权路,1932年再通到打扣巷,1937年10月通至集稼嘴,沿江道路全部竣工。.

新!!: 汉口法租界和沿江大道 (武汉) · 查看更多 »

法租界

法租界可以指:.

新!!: 汉口法租界和法租界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指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諸多殖民地。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了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在1919至1939年这个巅峰时期,它横跨了123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把法国本土也计算在内的话,它的面积就达到1289.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8.6%。這些殖民地在20世紀陸續獨立後,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佈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總面積只有12.315万平方公里,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

新!!: 汉口法租界和法蘭西殖民帝國 · 查看更多 »

洞庭街

洞庭街 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一条街道,西南到江汉路,东北到一元路,长3.8公里,与两侧的沿江大道及鄱阳街平行。中间与上海路、南京路、青岛路、天津路、合作路、兰陵路、黎黄陂路、洞庭小路、车站路、蔡锷路等多条街道相交。 洞庭街贯穿原英、俄、法三国租界:.

新!!: 汉口法租界和洞庭街 · 查看更多 »

湖北历史

在湖北京山县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了蛋壳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商代在湖北境内,有楚(今南漳荆山)、卢(今襄阳)、彭(今房县)、庸(今竹山)等封国。.

新!!: 汉口法租界和湖北历史 · 查看更多 »

1940年代中国

中國1940年代可說是歷史轉折的年代。在這段時間,中國長期處於戰爭情勢之中。1940年代起始,中国抗日战争仍艱苦進行。到了1940年代中期,中國除了獲得戰爭最後勝利喜悅外,也充滿大國崛起憧憬。1943年廢除不平等條約,而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與同盟國家並肩作戰,因而獲得更多外援和國際支持,亦為國家發展開創新機。1900年起始的中國革命,最終由中國共產黨取得最後勝利,並告一段落。.

新!!: 汉口法租界和194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43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口法租界和1943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