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殖民主义

指数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645 关系: 加勒比人领地加拿大军事史努鲁丁·法拉赫劳动人民进步党城中區 (台北市)基地 (小說)基督教基督教历史基隆市基齐库斯埃德温·泰勒·波洛克原始宗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华尔街十字軍國家卡佩尔 (西澳)卡拉登男爵曉治·富特卢卡斯·瓦斯克斯·德·艾利翁印加帝國印度历史印度尼西亞國旗印度盧比印度音乐印度性史南安大略南非历史南門二南蒙古南蒙古大呼拉尔反帝國主義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反日古巴人口古希臘殖民地古代殖民地台灣獨立黨台灣棒球史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史陶諾動亂后现代主义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吳叡人吳廷琰各地LGBT權利吉田松阴塞浦路斯共产党塔拉烏馬拉人多姆·明托夫...多丽丝·莱辛夏喬士·羅便臣大士爺廟大川周明大东亚战争大希腊大国大国崛起大韓帝國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大陆政策 (日本帝国)大湖地区大朝鮮帝國史大摩洛哥太空帝国IV外交报外国殖民统治外星生命入侵女傭女性主義歷史奔向地球威廉·范德哈根威省娘惹糕學生運動學校旅行孔庆东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宝嘉康蒂宮崎滔天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官方语言宗教史宗教学宗教人类学宇宙世紀安多弗 (马萨诸塞州)安哥拉国旗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安東尼·艾登宋辽金元对基督教的批评对毛泽东的评价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密歇根大学對蔣中正的評價小开曼小泉谈话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尼布楚條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岷倫洛區已開發國家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巴厘虎巴哈伊信仰与人类一体巴特克人巴泰勒米·波岡達巴拿马历史上尉密令丁姓丁丁在剛果不列顛擲彈兵進行曲不列颠南非公司不结盟运动帝国帝国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华朝贡体系中俄蒙协约中國基督教史中國話 (歌曲)中國-多哥關係中國-肯雅關係中国和平崛起中国内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中国本土中秋博饼中美 (政治地理学)中華民國殖民台灣時期中葡和好貿易條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中葡里斯本草約中文圖書分類法丹帕沙丹麦王朝主义主权国家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东亚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希波达莫斯东方哲学史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世界世界語言世界歷史世界殖民地独立时间列表世界政策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三监三监之乱三毛流浪记平埔族群幾內亞比紹-朝鮮關係乌斯曼·塞姆班乔治·奥威尔乔治市街道名称列表亚拉巴马州亞倫·雷奈亞細亞的孤兒亞裔美國人亞歷西斯·托克維爾亞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亨利·萊特·哈葛德人口遷徙人口贩卖人種人类学人权人民报 (越南)庙街 (俄罗斯)廢奴主義以華制華任那日本府他加祿語伊班族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民族陣線伊斯兰合作组织伊斯梅利亚传教士弗吉尼亚殖民地弗里敦弗朗西斯·萊特弗朗茨·法农低地德语彭定國归纳推理何塞·德·圣马丁何塞·范韦尔特佛教與基督教征服世界征服者徐學聚德尔斐德屬東非德國殖民地德氏大羚羊後殖民女性主義保守黨 (英國)忠烈祠 (臺灣)俄羅斯人圣尼古拉教堂 (哈尔滨)圣诞老人圣赫勒拿圣托里尼地图学地理大发现地方主義地方色彩匹兹堡北美印第安战争北美殖民年表北爱尔兰问题北进政策 (朝鲜)國家安全警備總署國民聯盟 (葡萄牙)刚果危机喬治·馬司培羅周南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婉窈咽喉點傳染病歷史傅培梅哺乳动物哈伊姆·魏茨曼哈土依哈斯特鷹儒教 (宗教)农业推广内地内鲜一体内部殖民主义军区制凡那伽罗內地延長主義內陸國家全印穆斯林联盟全球帝国全球研究八月革命公共领域六七暴動克罗地亚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前688年国父国际辅助语图库洛尔帝国皮埃爾·莫佩爾蒂皮钦语皇家尼日尔公司皇家港石壁道灣生回家火星三部曲獵象記班图斯坦現代英語砂拉越人民联合党祖魯戰爭祖魯族种族主义移民加拿大秘鲁科特迪瓦国家女子足球队稻草人 (電影)穴鴞穆罕默德·哈塔米穆莱蒂武穆阿迈尔·卡扎菲突厥斯坦突尼西亞人突尼斯王国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主義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百年战争第二次歐洲殖民浪潮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簡德倫米尔顿·奥博特米纳斯吉拉斯州米歇尔·阿弗拉克粵穗慰問團事件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紫石英号事件約翰·德范克約翰·柴爾德總督府红云纳奈莫维格沃姆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罗兴亚人罗斯美好年代美國飲食美国美国种族及民族美国:我们的故事美国梦美国殖民协会美洲原住民美洲非殖民化美洲殖民猎屿铳城看不见的大陆烏倫迪之役爪哇虎爱德华·萨义德瑞典瑞典帝國瑪雅文明瑪雅曆瓦斯科·達伽馬瓜分非洲瓜拉尼语字母甘地 (消歧義)甘美蘭熱帶神經衰弱異形:聖約煙草抗議特別統治主義特许公司狼牙脩狂野的梦狄奥尼西乌斯盎格魯化發展人類學白多祿百年國恥芭芭拉·卡素爾芽笼韓錦雲莫那能莱索托莱索托历史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聯合國會員國列表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國旗聖誕晚餐联合国大会荷兰东印度公司華盛頓·歐文菲律宾菲律賓披索萨摩亚族萬隆會議萬朝圳非殖民化非洲非洲縱向佔領政策非洲联盟非洲解放日非洲贫困问题非洲橫向佔領政策非洲殖民地衣索比亞歷史领土收复主义食人煉獄食糖风中奇缘 (电影)餉碼制度西班牙西班牙帝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珍宝船队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班牙銀圓西班牙歷史西維吉尼亞州西藏农奴制度西方世界西方化西方文化馬來西亞土著馬凱碩馬拉巴咖啡香蕉戰爭香港製造業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香港重光香港民族黨香港文化騎警靴马哈拉惹里拉马六甲海盗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马赛人马来亚共产党马来亚联邦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历史马普切军事詹姆斯·庫克詹姆斯河種植園語言滅亡高山族高砂義勇隊高雄市高雄市歷史魏清德魯德亞德·吉卜林魯道夫·拉梅爾象刑貝克島鲸湾港賽德克·巴萊贝尔陶器文化贡萨洛·维利乌·卡布拉尔货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越南國家銀行越南獨立宣言越南民族解放运动超時空男臣黑風洞黑暗的心龚古尔文学奖龍田村 (澳門)辜鸿铭辛巴威迪尼什·迪亚士迫害远古文明近佔七村,遠奪三島錫蘭現代史郭子儀紀念堂航海蘭柏會議阮朝阮文紹阿尔基罗库斯阿尔及利亚历史阿布-卡西姆·卡沙尼阿兰·芬基尔克罗阿提卡阿比西尼亚猫阿戈什蒂纽·内图蘇利南蘇維埃帝國蘇爾州赤道几内亚的西班牙语文学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历史薩拉曼卡學派開羅會議门罗主义闽南民系葡萄牙帝國葡萄牙裔巴西人葡萄牙語蒼藍革命之女武神蒂博尼哥罗邊域世界那卜星肯·洛區邵語锡金历史蔣中正考察蘇聯鄭成功臺灣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臺灣島史觀臺灣五大家族臺灣建築臺灣光復節臺灣省籍情結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臺灣臺東農田水利會臺灣文化協會臺語通用拼音金文泰苏里南中央银行苏格兰历史若瑟·瓦斯若昂·瓦斯·科尔特-雷阿尔若昂·迪亚士英語文學英语雒邑雅岡雅科梅·德布鲁日耶稣会耶谢巴尔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历史退步左派陳日君陽犬號陈平 (经济学者)SpaceXW·E·B·杜波依斯X世代X檔案 (電影)柏立基柳書琴枫糖果敢族林有福搶救民族誌李勤岸東南亞武裝抗日東部發電廠清水機組松前藩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格拉薩·馬謝爾桃園市行政區劃桑切斯·拉米斯省梦幻帝国2:拓荒时代森林法則楚楚可憐超能少女組槟城次殖民地欧亚族欧洲欧洲历史歐裔美國人歐陽翥歐洲中心主義武装力量歷史人類學死亡空间系列殖民主义殖民地殖民国家殖民计划比照法毛里求斯文化民主律師國際協會民族主義民族國家民族独立运动民族自決污名認同汇报 (报纸)汉字拉丁化汉诺威王朝汉族沙姆地区沙特阿拉伯统一波尔布特泛阿拉伯主义淡水河淘金潮渡渡鳥 (愛麗絲夢遊仙境)渡渡鸟清風山號誌站溫源寧滾石家族遊太空滿洲歷史潘佩珠潘鼎新澳門對外事務澳門回歸朝貢朝鲜历史末路小狂花本多利明本地治里本质主义朱安达朱利叶斯·尼雷尔朴露子月球殖民望廈山望廈山市政公園望廈炮台望廈村戰象星际战争明古魯省明末清初屠殺事件昂山昂船洲海外華人海伦娜海牛海地文化海商王2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斐迪南·麥哲倫斐濟斯里兰卡佛教新帝国主义新北市新党三杰新移民新西兰土地战争新殖民主义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807-1953)施玉麒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日不落帝国日越關係日本国旗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旧保守主义悉尼悉尼奧林匹克公園悉尼商業中心區政权政治哲学意大利敲桌事件扎卡里·泰勒扎吉德扩张主义托马斯·品钦所羅門人拔萃男書院拉丁字母拉丁字母發展史拉丁非洲拉科塔族拉明·珊拿普世價值普拉特修正案智利歷史12世纪的文艺复兴12月20日12月2日1571年1662年16世纪17世纪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19世纪2008年8月2009年11月2010年7月2015年苏丹大选2017年20世纪2千纪5号弗吉尼亚州州道 扩展索引 (595 更多) »

劍,是一种尖頂且雙面開鋒的冷兵器,是種可以用来刺击和砍杀的武器。但歐洲僅用於受封儀式的或用於斬首的(沒有戳刺的需要)則是無劍尖的劍,而則是只有單面開鋒的劍。 世界上许多文明都早从青铜时代开始就使用剑这种武器了,是從匕首演變而來的。青铜时代的劍約在西元前1600年。鐵器時代的劍不長,而且沒有劍身與劍柄之間的劍格。晚期羅馬軍隊用的是中古時期歐洲劍的前身,最早演變為,在中世紀中期演變為有劍格的。 用劍的方式稱為劍術。近代時西方的劍演變為護手刺劍及,在18世紀時僅作為決鬥時的武器。19世紀時西方的劍變成或是击剑運動中用到的武器之一。 劍是軍事榮譽的象徵,也代表自由及力量。新約聖經曾用劍代表上帝的話(希伯來書四章十二節)。在神話、文學或是歷史中看到許多的劍的名字可以反映武器及其擁有者的威望。.

新!!: 殖民主义和劍 · 查看更多 »

加勒比人领地

加勒比人领地(Carib Territory),也被称作加勒比人保留地(Carib Reserve),是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克的一个地区,位于多米尼克最偏僻的山区,濒临大西洋,面积15平方千米(3700英亩)。它为多米尼克岛的原住民加勒比人而创建。加勒比人比欧洲殖民者和移民更早来到多米尼克定居。 经由当时的英国殖民当局同意,加勒比人领地于1903年正式成立。 加勒比人领地目前大约有3000名加勒比人。领地有一个具有一定权力的政府(加勒比人委员会)和一位领袖(加勒比人酋长)。领地的行政中心是萨利比亚,它是领地下辖的8个小村庄中最大的。.

新!!: 殖民主义和加勒比人领地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军事史

加拿大军事史包含了几百年以来在加拿大的土地上发生的军事行动,和加拿大军队在全球的维和任务。加拿大的各个原住民部落之间很少会发生冲突,这样的和平时期一直持续了几千年。自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引发了他们与加拿大原住民和同样在探索新大陆的另外一些欧洲人之间的冲突。从17世纪开始,英国和法国的殖民者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双方都各自拉拢了一些原住民部落。1763年,英国最终控制了整个加拿大,并对法裔加拿大人采取了同化政策。在美国革命中,英属北美选择了忠于英国。在成功独立后,美国人开始尝试扩大自己的版图,并在1775年和1812年两次入侵了英属北美。尽管英军与当地武装成功地击退了美国的入侵,但是美国的威胁还是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才消除。这个威胁也是加拿大于1867年独立的原因之一。 在独立之后,一支训练有素的加拿大军队随即成立。刚刚诞生的加拿大还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它的宗主国英国对它的内部事务依然拥有很高的影响力。也正因为如此,在英国参加第二次布尔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拿大自动地派出了军队来协助英军。在1931年英国颁布西敏寺法令后,加拿大获得了完全的独立自主权。尽管如此,加拿大与英国的关系还是很紧密,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得到了加拿大的帮助。二战以后,加拿大开始信奉多边主义,它只参与了非单边的军事行动,比如朝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加拿大也在联合国的维和任务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出动的部队人数比其余任何一个国家都多。至2006年为止,加拿大是在维和行动中阵亡军人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印度。.

新!!: 殖民主义和加拿大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努鲁丁·法拉赫

努鲁丁·法拉赫()是一位索马里小说家。他一开始用索马里语创作短篇小说,后来到印度念大学时改用英语。他的第一部长篇《From a Crooked Rib》(1970)讲述一名逃婚的流浪女孩的故事。 F Category:旁遮普大學校友 Category:艾塞克斯大學校友 Category:倫敦大學校友 Category:20世紀小說家 Category:21世紀小說家.

新!!: 殖民主义和努鲁丁·法拉赫 · 查看更多 »

劳动人民进步党

勞動人民進步黨(Ανορθωτικό Κόμμα Εργαζόμενου Λαού,罗马化:Anorthotikó Kómma Ergazómenou Laoú ;Emekçi Halkın İlerici Partisi),简称劳进党(ΑΚΕΛ,AKEL),是賽普勒斯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現為塞浦路斯众议院第二大党及最大反对黨。 該黨前任總書記季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亚斯於2008年塞普勒斯總統選舉獲選為塞普勒斯總統,成為迄今为止唯一当选歐盟成员国国家元首的共产主义领导人。.

新!!: 殖民主义和劳动人民进步党 · 查看更多 »

城中區 (台北市)

城中區為台灣舊台北市行政區之一,位於台北市市中心。.

新!!: 殖民主义和城中區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基地 (小說)

《基地》(Foundation,意為地基、基石。),是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出版於1951年的科幻小說短篇集,「基地三部曲」的第一部(後來發展成「基地系列」),1955年曾以《千年計劃》(The 1,000-Year Plan)為名,收錄在「雙重王牌叢書」(Ace Double),第D-110號叢書。這部短篇集裡其中的4篇故事,原載於1942年到1944年之間的《驚奇雜誌》(Astounding Magazine,但是不同標題),第5篇則是集結成書時加進去的。幾十年後,艾西莫夫又追加兩本前傳,之後也授權其他作家為這個系列編寫新的故事。.

新!!: 殖民主义和基地 (小說)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殖民主义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殖民主义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新!!: 殖民主义和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基齐库斯

基齐库斯(Κύζικος)是位于安那托利亞密细亚的古代城市,位於現今土耳其巴勒克埃西爾省。.

新!!: 殖民主义和基齐库斯 · 查看更多 »

埃德温·泰勒·波洛克

埃德温·泰勒·波洛克(Edwin Taylor Pollock,)是美国海军职业军官,曾参与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官拜上校。与其他许多海军官员一样,他的名字也经常以首字母缩写表示为E·T·波洛克(E.)。 青年时期的波洛克曾于美西战争期间在纽约号巡洋舰上担任少尉。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在多艘舰船服役,军衔逐渐提升,并对无线通讯开展重要研究。1917年,美国在加入一战前不久从丹麦买下美属维尔京群岛(当时是丹麦属西印度群岛),波洛克比另一名军官先行抵达群岛,然后主持与丹麦官员的主权交接仪式并担任首任代理总督。一战期间,他又晋升上校,统领乔治·华盛顿号运输舰将约6万美国军人送抵法国,因此获颁海军十字勋章。此后,他成为美属萨摩亚第8任海军总督,然后又当上美国海军天文台台长,再于1927年退休。1943年6月4日,长年卧病在床的埃德温·泰勒·波洛克与世长辞,享年72岁。同月7日,他的遗体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

新!!: 殖民主义和埃德温·泰勒·波洛克 · 查看更多 »

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Prehistoric religion,或稱自然宗教或自發宗教),是史前人類宗教信仰和習俗的總稱。更具體的,包括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宗教。西方殖民主義興起後,殘存於近代原始部落的原住民宗教受到嚴重衝擊,宗教之原始狀態與文明社會之接觸發生許多變形。原始宗教多表現為對大自然的崇拜。.

新!!: 殖民主义和原始宗教 · 查看更多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會國家機關及主權所有,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與壓迫的社會。隨著其它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力度的加強,一部分國家會完全喪失國家主權,成爲徹底的殖民地國家;另一部分國家則發生反彈,取得獨立地位。大部分國家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是不平等條約造成的直接影響。這種社會性質主要分佈在19世紀時依然保持封建社會性質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少數國家。此概念有爭議。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近代中國大陆的社會性質總概括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分類有爭議。.

新!!: 殖民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查看更多 »

华尔街

華爾街(Wall Street)是一條位於美國紐約市下曼哈頓的狹窄街道,西起百老匯三一教堂,向東一路延伸至東河旁的南街,是橫跨紐約曼哈頓的金融中心。今日,「華爾街」一詞已超越這條街道本身,成為附近區域的代稱,同時也可以借指對整個美國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 華爾街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總部所在,美國證券交易所、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和也曾将总部设在这里。纽约市依靠华尔街成为了世界最具经济活力之城和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 。不過,現時許多金融公司已經把總部遷離華爾街,取而代之的是曼哈頓的中城,以及紐約市其他外圍地帶諸如長島、威斯特徹斯特郡等地。.

新!!: 殖民主义和华尔街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國家

十字軍國家指經由十字軍東征而建立之拉丁國家,他們建立國家時,一般都會將法蘭克人那套成熟的采邑制度移植至新征服地,而他們所征服之地區,一般都會同時設立拉丁主教,這些國家之存在,無一例外的都如狂風掃落葉,除了一些因保護殖民城市而建立的碉堡外,一般在人口結構、宗教信仰、文化等等,都無法為這些地區留下深刻影響。 十字軍國家主要在兩次十字軍東征時建立,即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聖地所建立的幾個王國、公国、伯国,包括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埃德萨伯国,以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拜占庭帝國所建立的拉丁帝國及其屬國。.

新!!: 殖民主义和十字軍國家 · 查看更多 »

卡佩尔 (西澳)

卡佩尔(Capel)是一個位於澳洲西澳大利亞州西南區,珀斯以南的一個小鎮。卡佩尔亦位於班伯利和巴瑟尔顿之間。.

新!!: 殖民主义和卡佩尔 (西澳) · 查看更多 »

卡拉登男爵曉治·富特

卡拉登男爵曉治·麥金托什·富特,GCMG,KCVO,OBE,PC(Hugh Mackintosh Foot, Baron Caradon,),英國殖民地官員、外交官、工黨政治家和外交關係學者,他在1964年晉爵前稱為曉治·富特爵士(Sir Hugh Foot),晉爵後成為卡拉登勳爵(Lord Caradon)。 卡拉登在1929年加入殖民地部,先後在中東、地中海、加勒比海和非洲各殖民地任職逾30年,期間於1947年出任尼日利亞布政司、1951年出任牙買加總督、以及在1957年出任塞浦路斯總督。深信自由主義的卡拉登為各殖民地推動憲制改革,並見證塞浦路斯在1960年正式獨立,成為塞浦路斯的末任總督。 卡拉登自1961年至1962年獲英政府指派到聯合國出任聯合國託管理事會代表,其後在1963年至1964年獲聯合國秘書處邀請出任聯合國特別基金顧問,繼續關注各殖民地的獨立進程。在1964年,他加入工黨政府出任外交部國務部長兼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任內三度出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輪任主席,並負責草擬《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和《核不擴散條約》等重要文件。他在1970年退--後從事學術工作,於美國多間院校擔任訪問學人,主講不同的外交關係課題。 卡拉登出身自政治世家,父親曾任自由黨下議員,家中其中三名兄弟也投身政壇,其中五弟邁克爾·富特更嘗任工黨黨魁。卡拉登著有自傳A Start in Freedom,於1964年出版。.

新!!: 殖民主义和卡拉登男爵曉治·富特 · 查看更多 »

卢卡斯·瓦斯克斯·德·艾利翁

卢卡斯·瓦斯克斯·德·艾利翁(Lucas Vázquez de Ayllón,),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探险家之一,伊斯帕尼奥拉的行政管理官员和商人。他曾在北美洲大西洋海岸建立了一个殖民地(待考),非洲奴隶是当地人口的一部分。在殖民活动失败后,许多奴隶逃入了荒野。.

新!!: 殖民主义和卢卡斯·瓦斯克斯·德·艾利翁 · 查看更多 »

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克丘亞語:Tawantinsuyu)是11世紀至16世紀時位於南美洲的古老帝國,亦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帝国,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位于今日秘鲁的库斯科。印加帝國的重心區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上,其主体民族印加人也是美洲三大文明印加文明的缔造者。 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鲁的高原地区,后来他们迁徙到库斯科,建立了库斯科王国,这个国家在1438年发展为印加帝国。印加帝国在1438年到1533年间,运用了从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种方法,使得印加帝国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地跨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南美洲印第安人帝国。 除了印加帝国的官方语言克丘亚语,印加人还使用数百种美洲原住民语言和各种的克丘亚语方言。印加人称印加帝国为Tawantinsuyu,意为“四方之地”,或是“四地之盟”。印加帝国内部存在着多种原始信仰,但是印加的统治阶级推崇印加宗教,信仰太阳神因蒂、创世神维拉科查、地球女神帕查玛玛等神明。印加帝国的君主称萨帕·印卡,意为“独一无二的君主”,同时萨帕·印卡亦被印加人当作“太阳的儿子”。 印加帝国的国力在君主瓦伊纳·卡帕克统治期间达到顶峰。1526年,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带领一支有168人的军队从巴拿马南下,发现了印加帝国。1529年,在瓦伊纳·卡帕克感染天花而意外去世后,两位继承人选瓦斯卡尔与阿塔瓦尔帕为了争夺王位,而爆发血腥内战,大大地削弱了印加帝国的实力。1533年,西班牙人施计杀掉了赢得内战的阿塔瓦尔帕,皮萨罗的军队与数十万名原住民盟军成功将印加征服,印加帝国灭亡,沦为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印加人的最后抵抗势力新印加王国亦在1572年灭亡。.

新!!: 殖民主义和印加帝國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殖民主义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亞國旗

印度尼西亞國旗(印尼語:Sang Merah Putih),別稱榮耀紅白,是一面由紅白兩色橫帶組成的旗幟。这面旗帜是基于13世纪满者伯夷的旗帜设计的。1945年8月17日首次升起。此后没有更改过。 旗帜的设计很简单,是两条一样宽的横带,上面的那条是红色的,下面的那条是白色的。整体的比例为2:3。旗帜类似波兰国旗和新加坡国旗,除比例外与摩纳哥国旗一样。紅色是勇氣的象徵,而白色代表純潔。在印度尼西亚还有一首叫做《红与白》(Merah Putih)的歌。.

新!!: 殖民主义和印度尼西亞國旗 · 查看更多 »

印度盧比

印度盧比(印地语:रुपया)是印度的法定貨幣,通常會使用Rs作為簡寫,ISO 4217的編碼則為INR。2010年7月15日,印度政府宣布启用新的货币符号(₹)。 在當地,盧比在不同地區有不少別名,有Taka、Tanka、Rubai、Rupaye等。.

新!!: 殖民主义和印度盧比 · 查看更多 »

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泛指印度半岛的音乐,包括北印度古典音樂(音譯為印度斯坦尼音樂,或興都斯坦尼音樂,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南印度古典音樂(音譯為卡納提克音樂,Carnatic classical music)、各地區種類繁多的民間音樂和現代的流行音樂、電影音樂等。印度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和社會及宗教活動關係密切。.

新!!: 殖民主义和印度音乐 · 查看更多 »

印度性史

印度的性史是多元文化的印度根據其獨特的地區用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同地發展了對性的話語。印度文化是指在印度形成的关于性文化的事物。.

新!!: 殖民主义和印度性史 · 查看更多 »

南安大略

南安大略(Southern Ontario),又稱南安省,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區,位於法國河和阿爾岡金省立公園以南。連同帕里灣區和穆斯科卡區在内,本區約占安大略省總面積的14-15%。本區也是加拿大最南端的地區。 南安大略與北安大略有著極大的差異。與北安大略相比,南安省人口較多,而兩者的氣候和文化亦有所不同。南安大略也可再細分為中安大略、東安大略、西南安大略和金馬蹄地區(包括大多倫多地區)。.

新!!: 殖民主义和南安大略 · 查看更多 »

南非历史

在南非历史中,在几个不同的民族群体之间一直存在的互动和冲突占有主导地位。科伊桑人等原住民居住在该地区达数千年之久。然而目前人口中的大部分为移民。土著南非黑人是大约一千年前来自于北部非洲移民的后裔。南非白人则主要是来自荷兰和英国的欧洲移民的后裔。有色人种中的一部分来自于东印度群岛,还有很大部分十九世纪末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的劳工后裔。南非历史不仅包括目前建立于非洲南部的南非国的历史,还涵盖了科伊桑人,殖民统治之前的几班图王朝,荷兰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所谓的布尔共和国(包括奥兰治自由邦和南非共和国)。1948年以后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1994年南非首次平等选举之后非洲人国民大会上台执政。.

新!!: 殖民主义和南非历史 · 查看更多 »

南門二

南門二(α Cen、半人馬座α)位於天空南方的半人馬座,英文名Alpha Centauri或Toliman,雖然肉眼分辨不出來,不過南門二實際上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其中一顆恆星是全天空第4明亮的恆星。不過因為其中兩顆恆星距離過近,肉眼無法分辨出來,所以它們的綜合視星等為-0.27等(超過第3亮的大角星),絕對星等為4.4等。南門二也作為南十字星座最外圍的指引而聞名,因為南十字星座的位置太過南邊,所以大部分的北半球都看不到。傳聞當年鄭和下西洋,就是用它來指引方向。 南門二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只有4.37光年(約277,600天文單位)。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通常被認為是這個恆星系的成員,距離太陽只有4.24光年。因為南門二距離地球相對較近,所以在關於星際旅行的冒險小說中,理所當然將它當成「第一個停靠港口」,並預測在人口爆炸時甚至會對這個恆星系進行開發與殖民活動。這些觀點通常也在科幻小說與電子遊戲中出現。 2016年8月24日ESO(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了他们的新发现——一颗位于比邻星附近的类地行星。.

新!!: 殖民主义和南門二 · 查看更多 »

南蒙古

南蒙古(Southern Mongolia)是指南部蒙古,由當代一些具有政治意识的蒙古人漸漸頻繁地用于把南北蒙古做地理上的區分,而非政治上的分裂。狭义上的南蒙古指代内蒙古自治区,也包括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陕西、河北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的部分领土。广义上的南蒙古地区指代整个沙漠以南,天山南路,阿尔泰山以南,以至青藏高原的蒙古人聚居区域。 歷史上,內外蒙古的名詞源自清朝的汉语行政區分,清朝覆灭后,南蒙古境内从德王1919年执掌旗政到1937年10月27日由日本协助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泛蒙古主义兴起,致使部分主張內蒙古分裂人士加入到內蒙古獨立思潮中。随着日本战败,日本扶植的德王政权独木难支,內蒙古局勢逐漸由左翼勢力「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所控,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乌兰巴托请求南蒙古与蒙古人民共和國合并。 蒙古人民共和國方面認為此事屬中國內政而予以拒絕。而后中国共产党派遣乌兰夫与内人党谈判签订了《四三会议》条约,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 殖民主义和南蒙古 · 查看更多 »

南蒙古大呼拉尔

南蒙古大呼拉尔(Southern Mongolia Congress),或稱南蒙古大呼拉爾台,蒙古語意指「世界南蒙古(人)會議(大議會)」(源於成吉思汗時代經過選舉的貴族民主制度),是經流亡海外的南蒙古人於2011年、2013年、及2015年1月倡議,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6-11-14, 本土新聞, 2016年11月12日、2015年3月組成「南蒙古大呼拉爾籌備委員會」、2016年11月10日由内蒙古人民党、蒙古自由联盟党、内蒙古民主党、南蒙古自由民主运动基金、南蒙古青年联盟以及青旗協会等南蒙古人政黨和團體共同成立的組織。, 自由亞洲電台, 2016-11-10.

新!!: 殖民主义和南蒙古大呼拉尔 · 查看更多 »

反帝國主義

反帝國主義嚴格而言是指反對任何帝國主義和殖民主义形式的運動,而廣義上也反對侵略戰爭,尤其是對拥有不同文化,且非鄰近國家之間的侵犯。起源於19世紀後期與20世紀初期對於歐洲勢力擴張的反抗。是20世紀亞洲與非洲國家逐漸脫離殖民統治時所盛行的政治思想之一。而較為晚近的當代,全球化也被部分的反帝國主義者看作是一種帝國主義,進而成為反帝國主義的主要反抗對象,導致反全球化運動誕生。除此之外,當代的一些軍事衝突,例如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也是反帝國主義者的抗爭目標。.

新!!: 殖民主义和反帝國主義 · 查看更多 »

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

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或反黑箱課綱運動,是一場在2015年5月24日由臺灣多所高級中學及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發起、以反對高中課綱微調為目的之學生運動。.

新!!: 殖民主义和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 · 查看更多 »

反日

反日為對於日本、日本人、日本民族及日本文化存在不滿意、不信任以至仇恨的負面情緒或者行為表現,相似詞彙有「仇日」和「排日」,相反詞彙為「崇日」、「哈日」和「親日」。依據各個地區歷史差異,因為可能受到日本侵略、殖民統治、日本政府、日本軍隊及日本企業等負面言行舉止所影響,產生對於日本戒備、反感、憤慨甚至仇視或者排斥的態度;關於這點,又能夠稱之為反日情感、反日情緒或者反日主義。相關的情緒表現亦經常涉及對於日本民族、日本文化及日本天皇等等與日本相關的文化符號及習慣。 近代因為殖民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因素,在美國、大中华地区、朝鲜半岛等交戰國或殖民地區中,曾有明顯與集體的反日輿論發表和行為,比如:美國和中國等主要交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製作並散佈反日的戰爭宣傳,和當時的親日戰爭宣傳形成宣傳戰 。另外,美國戰後1980年代因日本汽車工業興起挑戰美國汽車工業,也發生少數日製車遭公開毀損的事件。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陳果仁還因美国的反日情绪遭美国人圍殴打致死。1990年起因歷史教科書、靖國神社和慰安婦等事件,在東亞諸國也有不少從抗議或反對日本政府作為的抗爭遊行,而其部份情緒的表現包括從對日本政府特定行為的不滿,轉化或延伸為對對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本質或種族的仇恨。.

新!!: 殖民主义和反日 · 查看更多 »

古巴人口

古巴最早只有印第安原住民居住。在西班牙人殖民时期,古巴本地的印第安原住民被西班牙殖民者全部屠殺。而後,西屬古巴大量引進非洲黑奴从事劳役,进行奴隶买卖,使得古巴成为整个美洲的黑奴集散地。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此几乎占上古巴总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其它大多是西班牙人后裔。 古巴曾经有一些华侨,尤其在首都哈瓦那,但是大部分在菲德尔·卡斯特罗1961年宣布古巴实行社会主义之后移居美国或其它国家。 古巴最普遍的宗教是天主教,其中包括一种非洲部落的信仰和天主教混合的分支。但是在卡斯特罗之下的古巴,官方长期宣布古巴遵守无神论。1962年卡斯特罗政府曾经强力关闭400多所天主教学校,声称这些学校散布威胁安全的信仰。1991年,古巴共产党撤除宗教禁令。次年,宪法更改,宣布政府为非宗教性机关,但是不再反对宗教信仰。 虽然古巴不再禁止宗教,而且天主教发展为古巴最大的私人团体,其宗教自由卻并不完全。教堂不准自行出版书本,不准开学校,也没有不受限制的与媒体联络。 1996年11月,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卡斯特罗邀请教宗约翰·保罗二世访问古巴。.

新!!: 殖民主义和古巴人口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殖民地

古希腊殖民地是由母城邦国家所成立的城邦国家。殖民地和母邦之间的纽带通常保持紧密,以特定的不同形式。不同于处于文艺复兴和现代之间的欧洲殖民主义,古代殖民地从开始通常就拥有独立主权和自治权。 在古希腊,殖民地的建立者或为逃脱外敌之手的被征服者;或为在内乱中失败而逃离的一方;或为城邦为避免人口增长过快引发危机而派出的殖民者;或是被陶片放逐制所驱逐的不受欢迎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海外殖民的动机是为了建立与巩固与外国的贸易关系,进而增加母城市(希腊语中被称为metropolis)的财富。早在前8世纪,希腊人就在爱奥尼亚和色雷斯建立了殖民地。 30多个希腊城邦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活跃的是米利都,他们从前9世纪晚期至前5世纪建立的90个殖民地遍布地中海,东至黑海海岸和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西至伊比利亚半岛的南部海岸,同时他们还在北非的利比亚海岸拥有数个殖民地。 古希腊的殖民城邦分为两种:一种叫做ἀποικία - apoikia(复数形式为ἀποικίαι,apoikiai),另一种为ἐμπορίov - emporion (复数形式为ἐμπορία,emporia)。第一种本身就是城邦,而第二种则是小规模的贸易站点。 希腊城邦在前900年至前800年左右开始建立殖民地,最早是在叙利亚海岸建立的港口以及在今天那不勒斯湾的伊斯基亚建立的商业城市匹德库塞(Pithekoussai),两处殖民地均在前800年左右由优卑亚人建立。 在“黑暗时代”与古风时期之交,希腊爆发了两次殖民潮,其中一次发生于前8世纪早期,另一次发生于前6世纪。人口增长和生存空间狭窄似乎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而由经常性的无政府状态带来的竞争精神与政治经济活力,新产生的希腊城邦概念,以及试图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的努力,才是这两次移民潮的真正原因。在希腊人的此次扩张中,金属货币的使用逐渐风行于整个地中海盆地。 在殖民者启程之前,由于宗教原因,通常要遵守一些准则。当一个城邦准备进行殖民前,殖民者通常都要先请求神谕(一般是询问德尔斐的皮媞亚祭司)。对于殖民者的选择,有时会征召特定阶层的市民参与;有时会从每个拥有多个子嗣的家庭中选择一个儿子;而外邦人表达参与殖民的请求也被允许。人们将选择其中的一名优秀者来领导移民和指挥行动。成为殖民地的建立者是十分光荣的事,在他们死后,会被作为英雄看待。殖民者将从议会场所的公共壁炉中取出圣火,而火种将被用来点燃新城市的公共壁炉。新的城市将延续原有城市的主要神明的信仰,而即使几个世纪后,殖民地仍然会在母城市的重要庆典时派遣使节和进献贡品。 殖民城市与母城市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友好互惠的,大多数分歧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只有极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战争手段。在殖民地建立时,一般会采用母城市的法律和宪章,但新城市会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如果殖民城市准备建立新的殖民地,通常会向母城市咨询意见,或至少要求母城市派遣一名领导者。殖民地城市经常要向希腊本土的母城市联盟宣誓效忠,或向德尔斐、奥林匹亚、提洛等宗教中心进献贡品以示敬意。值得一提的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科林斯与其殖民地克基拉之间的纠纷。而雅典城邦则形成了一类特殊的殖民者,被称为“cleruch”(klêrouchoi),他们受领被征服的土地,负责开垦和守卫,并依然保有雅典的公民权。而设在国外(如埃及)的商站则与一般的殖民地有所不同,商站的成员依然保有在自己祖国的居住权,并且有固定的任期。 Category:古希腊 Category:殖民地.

新!!: 殖民主义和古希臘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古代殖民地

古代殖民地是指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建立的海外殖民地,大多是与母城邦(metropolis,英语中大都市一词即来源于此)领土不接壤的殖民城邦的形式。殖民城市与母城市之间的联系依然十分紧密,但与近代的殖民主义不同的是,这种联系并不以母城市直接控制殖民城市的形式存在。相反,古代的殖民地通常从一开始就是独立且自治的。.

新!!: 殖民主义和古代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黨

台灣獨立黨是中華民國第273個注册政黨,成立於2015年5月8日,主席為陳兆銘,其目標是為了台灣獨立,認為生長在台灣土地的人,有權建立自己的國家。為了建立幸福台灣國,推出多位候選人參選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目的宣揚台灣獨立的重要性。.

新!!: 殖民主义和台灣獨立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棒球史

棒球運動在臺灣的發展已有百餘年歷史。在日治時期的發展階段(1897年-1945年),棒球具有濃厚的殖民主義色彩;戰後初期(1945年~1960年代)民生困苦,觀賞棒球逐漸發展成庶民生活的一部分;1970年代開始進入三級棒球狂飆時期;1980年代以後,成棒開始在國際間揚眉吐氣;1990年代期間,中華職棒開打;2000年以後,臺灣棒球運動也要開始面對新世紀的挑戰。 百年來臺灣棒球邁向多元化發展的歷程,正如同一世紀以來臺灣社會變遷的縮影。.

新!!: 殖民主义和台灣棒球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殖民主义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

台灣日據時期日本移民村依照移民性質分類,約可分為私營移民與官營移民,而兩類型移民都是以解決日本內地人口過剩問題為最主要目的。若只論及有計劃的大型移民村,應始自1899年,賀田組主導,位於台灣東部的花蓮平原移民村為首座的日人移民村。不過,並沒有造成明顯的日式聚落。 1909年-1918年,台灣總督府開始積極介入移民措施。仍以台灣東部為主要目標的移民計劃,共引進了約1700餘人的移民。之後,東部平原的移民再轉為私營,並轉以臺東為主。到了1932年,台灣總督府再於台灣西部的濁水溪、虎尾溪、高屏溪等河床大量設置移民村。而此大規模的移民村計劃直至太平洋戰爭轉熾的1942年才緩和;至1945年10月,台灣日治時期結束,總移民人數達數萬人的全部日本移民村隨即撤離。 因為水土不服、衛生條件太差、耕種作物選擇、移民無法取得所有權等因素,移民村設置並不成功。實際的農村轉移人口,比遷往各大都市的日籍移民人數有著懸殊的差距。.

新!!: 殖民主义和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 · 查看更多 »

史陶諾動亂

史陶諾動亂(Stono rebellion)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奴隸叛亂。 1739年9月的一個星期天,當農場主和白人管家們都前往教堂禮拜。一群奴隸聚集起來攻擊了附近城鎮的商店,他們燒毀了大半個農場、掠奪財物、殺死二十多名白人男子、婦女和兒童。 混亂很快得到平息,叛亂首領被處決,殖民者用對他的處罰告誡參與鬧事的其他同黨。 此事件發生之後,南卡羅來納州立法委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來限制奴隸起義,以確保他們不再有機會聚眾反叛。 Category:美國歷史.

新!!: 殖民主义和史陶諾動亂 · 查看更多 »

后现代主义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範其主義。對於此學說的持續時間有不同說法,其中有一說是指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目前,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均就當下的後現代境況,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述。他們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來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由於它是由多重藝術主義融合而成的派別,因此要為後現代主義進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說是無法完成的。若以單純的歷史發展角度來說,最早出現後現代主義的是哲學和建築學。當中領先其他範疇的,尤其是六十年以來的建築師,由於反對國際風格缺乏人文關注,引起不同建築師的大膽創作,發展出既獨特又多元化的後現代式建築方案。而哲學界則先後出現不同學者就相類似的人文境況進行解說,其中能夠為後現代主義大略性表述的哲學文本,可算是法國的解構主義了。排斥“整體”的觀念,強調異質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不同于文学批评家,一个严肃的哲学家可能不喜欢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因为这个术语过于模糊,后现代主义可能指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的一个或几种。.

新!!: 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 查看更多 »

后过程主义考古学

後過程主義考古學(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簡稱後過程考古學,也稱為 解釋考古學(interpretative archaeologies),是考古學理論中強調主觀解釋的考古學。儘管有一些模糊的相似之處,後過程主義融合多樣化的思想 在後過程主義運動中,包括結構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的各種理論觀點,有各種不同的考古學技術如。 後過程主義運動在1970年到1980年代初的英國由考古學家伊恩·霍德(Ian Hodder)、人類學家(Daniel Miller)、考古學家(Christopher Tilley)和考古學家(Peter Ucko)受到法國的马克思主义和 人类学的影響,如同後現代主義對於文化人类学的影響,並很快到發展到美國。 最初的後過程主義主要是批判與其相對的過程主義考古學。過程主義考古學是1960年代由提出的新考古學方法,並在1970年代在英國考古學中占有主導地位。過程主義的重要主張之一是考古如果應用科學方法,可以得到徹底客觀性的結論,後過程主義則強烈批判此觀點。後過程主義也批評以前的考古工作過分強調用唯物主義解釋過去,是在道德上和政治上不負責任。 在美國,考古學家大部分認為後過程主義只是伴隨著過程主義運動;在英國,它們是兩個對立的理論運動;在世界其他地區,後過程主義對考古學的影響較小。.

新!!: 殖民主义和后过程主义考古学 · 查看更多 »

吳叡人

吳叡人,台灣桃園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曾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客座副教授,現任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研究專長為比較政治學(比較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與族群政治)、政治理論(民主理論、民族主義、後殖民主義、西洋政治思想史)、亞洲民族主義研究、台灣政治史、台灣政治思想史、日本近現代政治史、日本近現代政治思想史。 長期投入臺灣社會運動,幾乎無役不與,年少時曾參與野百合學運,2008年於野草莓運動現場發表朗誦《讓野草莓團結我們吧》一詩,其餘包括2012年的反媒體壟斷運動、2014年3月的太陽花學運,皆可在現場見其身影。 因為曾經為《香港民族論》撰文以及被記錄於許知遠《抗爭者》一書中,而廣為兩岸三地讀者所認識。胞弟是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吳豪人。 為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中文版譯者。.

新!!: 殖民主义和吳叡人 · 查看更多 »

吳廷琰

吳廷琰(,,),其他華文媒體亦曾譯為「吳廷炎」或「吳庭艷」,聖名若翰(Gioan Baotixita),是越南共和國第一任总统(1955年—1963年),因為他的支持者來自自由之路行動南遷的天主教徒,因而相對偏袒天主教,歧視大多數越南人口信奉的佛教,引發佛教徒危機,造成多名佛教徒示威者死亡,並因而失去美國支持。吳廷琰在1963年南越政變中被殺,不少人認為吳廷琰死後,南越再也沒有政治強人治理南越,間接造成美軍介入越戰。.

新!!: 殖民主义和吳廷琰 · 查看更多 »

各地LGBT權利

世界各國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的法律處境,光譜廣泛而差異極大。部分國家承認同性婚姻或其他形式的同性結合,視LGBT為人類群體多樣性的一部分;亦有國家視同性性行為或性別認同為非法行為,以監禁甚至死刑等刑罰對該群體加以迫害。.

新!!: 殖民主义和各地LGBT權利 · 查看更多 »

吉田松阴

吉田松陰(),名矩方,字義卿,號松陰,又號二十一回猛士,幼名寅之助或大次郎,通稱寅次郎。長州藩武士,名列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著作有《讲孟余话》、《幽囚录》、《留魂录》等。在井伊直弼镇压尊王攘夷派的“安政大狱”事件中,吉田松阴于安政6年(1859年)八月被解至江户,同年十月廿七日(11月21日)被处死。.

新!!: 殖民主义和吉田松阴 · 查看更多 »

塞浦路斯共产党

塞浦路斯共产党(希腊语:Κομμουνιστικού Κόμματος Κύπρου),简称塞共(Κ.Κ.Κ.),是塞浦路斯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8月15日。塞共成立后,把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作为主要任务,多次组织工人罢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要求民族自治。1931年因支持民族主义暴动遭镇压,党的主要领导人被驱逐出境,国内由科斯塔斯·科诺纳斯任总书记。1933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塞共非法,党组织陷于瘫痪。1937年,普劳蒂斯·塞尔瓦斯重建党的组织,大力开展工人运动,逐步恢复和扩大了党的力量。1941年4月14日,塞尔瓦斯另行组建了劳动人民进步党,作为塞共的统一战线组织。1944年,塞共并入劳动人民进步党。.

新!!: 殖民主义和塞浦路斯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塔拉烏馬拉人

塔拉烏馬拉人(Tarahumaes,Tarahumaras,Rarámuri Indians),根據2008年資料,塔拉烏馬拉族人口約有10,6000人,為北美最大的原住民群體之一。 塔拉烏馬拉人分布在墨西哥契瓦瓦州的山區及峽谷區。使用塔拉烏馬拉語言,隸屬猶他-阿茲特克語系,信仰天主教及其原始信仰。 多保有其傳統生活,近年來受觀光業及政策影響而有逐漸走向現代化的趨勢。.

新!!: 殖民主义和塔拉烏馬拉人 · 查看更多 »

多姆·明托夫

多米尼克·"多姆"·明托夫(Dominic "Dom" Mintoff,Duminku Mintoff,),马耳他政治人物、记者和建筑师。他是工党领袖(1949年-1984年),马耳他总理(1955年-1958年)。马耳他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从1971年到1984年再次担任总理。他担任总理期间,马耳他人的平均生活标准普遍提高,马耳他成为一个全面的福利国家。.

新!!: 殖民主义和多姆·明托夫 · 查看更多 »

多丽丝·莱辛

多麗絲·萊辛,CH(Doris Lessing,),英國女作家,代表作有《》等,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是迄今為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性諾貝爾獲獎者。此外她是歷來第三十四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在文學獎則是第十一位。.

新!!: 殖民主义和多丽丝·莱辛 · 查看更多 »

夏喬士·羅便臣

夏喬士·喬治·羅伯特·羅便臣,第一代羅士敏男爵,GCMG,PC(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 1st Baron Rosmead,),早年稱羅便臣爵士,1897年晉封世襲男爵後,改以羅士敏勳爵(,又譯樂善美勳爵)為通稱,並為後世所廣泛採用。羅士敏是一位英國資深殖民地總督,最初在軍隊服役,後來改於愛爾蘭地方政府工作,在當地爆發飢荒期間表現突出,從而受到重視,並獲派到西印度的殖民地政府工作。在1859年,時年僅三十五歲的羅士敏獲委為第五任香港總督,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督。任內,他對政府進行大幅整頓,而且還作出不少革新,包括發行貨幣、郵票和興修水塘、港口,使香港的根基得到穩固確立,為日後的發展作好準備。 羅士敏勳爵的工作得到英廷肯定,使他在此後得以在錫蘭、澳洲新南威爾斯和南非開普殖民地等地繼續擔任總督。在新南威爾斯供職期間,他的親民作風頗得民眾歡迎,但卻曾與當地的責任政府出現磨擦。羅士敏晚年任開普殖民地總督,任內由於成功與特蘭斯瓦波爾人展開談判而頗獲加許;惟後來他又協助當地政壇巨頭塞西爾·羅德斯的殖民主義擴張計劃,結果在英國引起一定的爭議。.

新!!: 殖民主义和夏喬士·羅便臣 · 查看更多 »

大士爺廟

大士爺廟是臺灣主祀大士爺之罕見廟宇,為嘉義縣縣定古蹟,位在嘉義縣民雄鄉,是民雄主要信仰中心,主祀大士爺。 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至廿三日是大士爺廟的年度盛事-普渡祭典,三天祭典起源於早期「打貓街」農曆七月份的「頂街大士爺普」、「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童子普」(俗稱:囝仔普,係因半夜聽聞嬰兒或小孩的哭聲而得名。)之亡魂普渡活動而演變至今。根據文獻記載及部分耆老口述,表示原上述三普祭典時間分別於:頂街普(農曆七月初一、初二及初三)、下街普(農曆七月十五、十六及十七日)及囝仔普(農曆七月二十一、二十二及二十三日)各分科儀祭祀,相當盛大,但因二戰後期與戰後初期民生物資缺乏,簡化祭祀方式每年僅擇農曆七月二十一、二十二及二十三日三日進行,雖縮短祭祀祭典時間但不簡化各項科儀方式,儀式莊嚴隆重並延續至今。演變為三天祭祀期間民雄市中心之重要街道,各式攤販林立彷彿不夜城,附近鄉鎮民眾紛紛前往逛街購物,俗稱:逛下街。.

新!!: 殖民主义和大士爺廟 · 查看更多 »

大川周明

大川周明(),出生於山形县酒田市,日本极端民族主义者、大亚细亚主义作家思想家、回教学者及甲級疑犯。.

新!!: 殖民主义和大川周明 · 查看更多 »

大东亚战争

大東亞戰爭()是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時在遠東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爭總稱。其目的是為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解放受英國、美國、荷蘭殖民的东亚人民及殖民地。這個名稱是在1941年12月12日確定的,其意義為「為大東亞新秩序建設而進行的戰爭」。这一词在日本战败后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视为“战时用语”而禁止使用,如今日本多使用“太平洋战争”和“十五年战争”两词来表示这一时期日本对美英,以及对中国发动的战争。而在中韩两国,“大东亚战争”一词则因对侵略战争带有正义情绪,而被人排斥。.

新!!: 殖民主义和大东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大希腊

大希腊(希腊语:Μεγάλη Ἑλλάς)是指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在安纳托利亚、北非以及南欧的意大利半岛南部建立一系列殖民城邦的总称。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安纳托利亚的艾菲斯以及地中海岛屿的城邦,例如意大利的他林敦。 大希腊的诸城邦经常与周围意大利半岛各部族发生战争,另外,他们彼此之间也常有战争。公元前4世纪和前3世纪之交,大希腊诸城邦遭到西西里島城邦叙拉古的僭主狄奥尼西奥斯统治。公元前282年,他林敦与罗马共和国发生战争,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应他林敦人要求支援。但是他林敦在皮洛士離開後在公元前272年落入罗马人之手,至此大希腊的所有城邦陆续为罗马人占领。 大希腊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对罗马文化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大希腊拥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同时也是著名哲学家芝诺、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等人主要的活动场所。 File:Colonne Doriche.JPG|塔蘭托的多利亞圓柱 File:Metapontum 2013.JPG|的赫拉神廟 File:Temple of Heracles - Agrigento - Italy 2015 (2).JPG|阿格里真托的海格力斯神廟 File:Paestum BW 2013-05-17 13-58-28.jpg|帕埃斯图姆的雅典娜神廟.

新!!: 殖民主义和大希腊 · 查看更多 »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新!!: 殖民主义和大国 · 查看更多 »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級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该电视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50分钟。 本片播出后,中国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2007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该电视片采访的名人有《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保罗·肯尼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耶鲁法学院教授布鲁斯·阿克曼、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马来西亚前首相馬哈迪等。 由于片中涉及诸多政治敏感内容,《大国崛起》在首播后引起巨大轰动,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创造了一个月内重播两次的纪录。韓國教育放送公社和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亦于2007年引进和播出该片。,天下杂志.

新!!: 殖民主义和大国崛起 · 查看更多 »

大韓帝國

大韩帝国(,1897年10月12日-1910年8月29日)是朝鲜王朝末期所使用的国号。国土与原朝鲜王朝相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与中国为界),国都同為汉阳(今首爾),其皇帝高宗亦为原朝鲜國君主。大韩帝国是朝鲜王朝历史的一部分,只是國號由「朝鮮國」改為「大韩帝国」,得名於古時的三韓。 1897年,亡命俄羅斯駐朝公使館的高宗回到德寿宫称帝。大韩帝国历经兩代十四年,至1910年8月被日本併吞而滅亡。由於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的分裂,大韓帝國也是迄今最後一個實際統治整個半島的主權國家。.

新!!: 殖民主义和大韓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

《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是由日本光荣株式会社于1999年在Windows平台发行的一款角色扮演战略游戏(后来被移植到任天堂DS和PlayStation之上),也是大航海时代系列的第五作(包括《大航海时代外传》)。 游戏延续了该系列的特色,在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位商会首领,率领一支远航舰队进行贸易、私掠、交战、探险等。可操作的主角人物是4位(威力加强版中又增加了3位),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不再继续以欧洲为世界观的中心。本作大致时间背景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人在新大陆、非洲、亚洲等地开展殖民和贸易活动,与此同时,原来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在受到新兴航海国家的挑战。 游戏在作画和音乐上延续了光荣以往游戏的高水平,而本作中独特的“霸者之证”系统将几名主角的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然而亦有美中不足处,例如航海视图较为粗糙,使人难以感受航海途中的波澜壮阔。而相较于大航海时代系列的前几作,游戏的整体难度偏低,使人很难体验到前几代作品中那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生存危机,这也使得该系列的拥趸对《大航海时代IV》褒贬不一。但与此同时,更富休闲性、欣赏意味的游戏方式却吸引了很多意在休闲的玩家的加入。.

新!!: 殖民主义和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 · 查看更多 »

大陆政策 (日本帝国)

日本的“大陆政策”是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日本帝国推行的對外扩张政策,意图先吞并朝鲜、中国等周边大陆国家,最终称霸东亚。.

新!!: 殖民主义和大陆政策 (日本帝国) · 查看更多 »

大湖地区

大湖(英语:Great Lakes)是指东非大裂谷中和裂谷周围一系列湖泊的总称。这些湖泊中包括世界水面面积第二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还有世界容积第二大和第二深的淡水湖——坦噶尼喀湖。大湖共有七大,包括(括号中是其水面积/最深度):.

新!!: 殖民主义和大湖地区 · 查看更多 »

大朝鮮帝國史

《大朝鮮帝國史》(韓語:대쥬신제국사),是韓國出版社於1994年出版的朝鮮半島歷史漫畫,作者是金珊瑚。本書獲得1994年韓國漫畫出版獎。 此書之內容與傳統歷史大相逕庭,將古代朝鮮描述成一個領土涵蓋中國、-zh-hans:朝鲜半岛; zh-hant:韓國;-及日本的大帝國,中國古代人物、部落、日本皇室為朝鮮民族後裔,韓語為全世界語言之母等等,其另類史觀引發三國爭議。 《大朝鮮帝國史》其分五--:.

新!!: 殖民主义和大朝鮮帝國史 · 查看更多 »

大摩洛哥

大摩洛哥(阿拉伯语:المغرب الكبير,法语:Grand Maroc)是历史上摩洛哥在反西班牙、法国殖民统治时所提出的概念,反殖民的领导者们将更广阔的领土以历史的角度与摩洛哥君主的统治联系起来以联合多方势力以进行抵抗。 而现今,「大摩洛哥」多用于他国在讨论摩洛哥对有争议的西撒哈拉地区提出收复领土要求的行为的谴责措辞中。在摩洛哥,无论官方与非官方都有对这些地区有领土主张的声音。他们认为早在殖民时代,同为西班牙在非洲的飞地,这些地区都在摩洛哥某种形式的主权范围之下。这种说法被一些舆论指斥为有扩张的心态。摩洛哥政府曾经宣称对「大摩洛哥」的概念不作参考,但自1970年代西撒哈拉问题的爆发很快否定了这一说法。 自从摩洛哥于1956年独立以及国王穆罕默德五世去世后,政府与国王哈桑二世都宣称了大量的领土主张。除了在与西班牙进行了伊夫尼战争(the Ifni War)后获得了塔尔法亚地带(Tarfaya Strip)之外,对休达与梅利利亚以及撒哈拉地区也有大量的领土主张。 1963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爆发,摩洛哥攻占了阿尔及利亚西部的廷杜夫和贝沙尔,并声称其为摩洛哥领土。冲突在一个月的战争及上百的伤亡的同时僵持不下。 在非殖民化时期的初级阶段,某些摩洛哥的政客,尤其是摩洛哥独立党的一些成员,例如Allal al-Fassi(于1956年出版了大量宣传“大摩洛哥”的地图),在摩洛哥独立后的几年里主张要求更广阔的领土。最初,苏丹并不支持这一意见。Al-Fassi的野心在1960年代依然获得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直到1969年,摩洛哥才承认早已在1960年就独立的毛里塔尼亚政权。在敌对的几年里,毛里塔尼亚一直谴责摩洛哥参与恐怖袭击,入侵领土;而在1970年代中期,冲突又在西撒哈拉问题上展开。 尽管摩洛哥政府依然坚称西撒哈拉和其北部的西班牙飞地;休达与梅利利亚为其领土,但是Allal al-Fassi的领土主张在1960年代后期已经被摩洛哥主流所放弃。在西撒哈拉进行加入非洲联盟的过程中,作为非盟成员的摩洛哥由于拒绝承认其领土边界,因而 退出非洲联盟,而代表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西撒哈拉)的波利萨里奥阵线则顺利获得了非盟的席位。2017年,摩洛哥重新加入非盟。.

新!!: 殖民主义和大摩洛哥 · 查看更多 »

太空帝国IV

太空帝国4 (Space Empire IV)是一个個人電腦平台上的回合制太空战略游戏,由Malfador Machinations于2000年11月推出。 Malfador Machinations开发的太空帝国系列游戏是相当强调4X概念体系的回合策略游戏(Explore/Expand/Exploit/Exterminate,探索/扩张/开发/战争),参与者们控制一个宇宙中的帝国势力,治理国土开发科技,组建舰队并与其他势力在宇宙中展开一系列角逐。这一系列游戏普遍拥有庞大而精妙的系统,并在10多年的发展中不断进化扩充,4代为其中最近的一部作品,其继承了之前数代的各种要素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拓展,可谓集大成之作。.

新!!: 殖民主义和太空帝国IV · 查看更多 »

外交报

《外交报》创刊于1902年1月,终刊于1911年1月,是近代中国第一份以研究国际问题和评论外交事务为主要内容的报刊,是研究中国近代外交政治和国际形势的重要史料。曾拟名《开先报》,正式发行时定名为《外交报》。报馆创办于上海,由张元济、蔡元培、赵从蕃、温宗尧等发起,由张元济任主编。.

新!!: 殖民主义和外交报 · 查看更多 »

外国殖民统治

#重定向 殖民主义.

新!!: 殖民主义和外国殖民统治 · 查看更多 »

外星生命入侵

外星生命入侵或外星人入侵(Alien Invasion)是科幻作品裡常見的一種要素,故事大多是描寫低等的外星生物或具高度文明的外星人來到了地球,並對地球上的生物和人構成威脅,到最後地球人往往慘遭殖民、馴化或是絕種。.

新!!: 殖民主义和外星生命入侵 · 查看更多 »

女傭

女傭是職業的一種,主要職務為雇主打理家務。因應不同時代也有不同的稱呼,然而基本的工作性質是一致的,舊時中國稱為婢女。.

新!!: 殖民主义和女傭 · 查看更多 »

女性主義歷史

女性主義歷史可以遠遠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真正引發女性主義運動的論述則大約在18世紀的後期才出現。最早期的女性主義者致力於所謂的「女人問題」,他們批判女人受到限制的角色,但他們不一定認為女人是弱勢的,或者男人該因此受到譴責。.

新!!: 殖民主义和女性主義歷史 · 查看更多 »

奔向地球

| | | | 《奔向地球》(,)是竹宮惠子的日本科幻漫畫作品和作為原作的派生作品。並以此作品在第9回1978年獲得星雲賞漫畫部門賞、第25回1979年獲得小學館漫畫賞。.

新!!: 殖民主义和奔向地球 · 查看更多 »

威廉·范德哈根

威廉·范德哈根(Willem van der Haegen,有时也做Willelm van der Hagen或Willelm van der Haagen,Guilherme da Silveira或Guilherme Vanderaga,)是一名15世纪的佛兰德贵族、商人和探险家,亚速尔群岛的首批殖民者之一。.

新!!: 殖民主义和威廉·范德哈根 · 查看更多 »

威省

威省(Seberang Perai,Province Wellesley),全名威斯利省,是马来西亚州属槟城州在马来半岛上的属地。吉打马来人原称此地为“诗布朗北赖”(Seberang Perai),属于吉打王国。1800年,英国殖民此地,改称英文名「Province Wellesley」,当时的华人译为威尔斯利省,简称威省。马来亚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后,此地即恢复马来名Seberang Perai,但Province Wellesley还是有人继续使用,而华人至今仍然沿用中文名威省。.

新!!: 殖民主义和威省 · 查看更多 »

娘惹糕

娘惹糕(馬來文:Nyonya Kuih)為娘惹糕點的總稱,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及泰國南部一帶,其種類及口味繁多,有蒸、炸、烤、甜、鹹、辣等,主要製作原料為糯米、米、木薯粉等,並依照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的特殊材料,如班蘭(Pandan)、椰漿、椰絲、綠豆泥、紅豆泥、花生粉、椰糖(Gula Melaka)、叁巴(Sambal)等。大多數娘惹糕因使用糯米粉或木薯粉的緣故,口感較為軟糯,加上早期娘惹善於利用各種植物的汁液為糕點染色,鮮豔的色彩及混合各種香料的強烈香味為娘惹糕的最大特色。.

新!!: 殖民主义和娘惹糕 · 查看更多 »

學生運動

學生運動 ,簡稱學運 ,是一種以學生為主要成員的社會運動。这种运动一般是自發的(也有可能是受新聞媒體、社論、社會意見、專欄作家、電台名嘴、意見領袖等所引導)、为集體建立某種社會價值文化判斷,从而引發行動方向、回應或引發社會運動的大潮流。 學運目標有為學生組織的正名運動、聲援被捕的政治人物、反殖民主義、反一黨專政等。.

新!!: 殖民主义和學生運動 · 查看更多 »

學校旅行

學校旅行,又稱修学旅行、戶外教學,是中小学教育的一环,指教职员带领学生集体行动、合宿的旅行活动,為人類最早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自2000年左右開始,英國、美國、日本、澳洲等國紛紛以國家層級制定相關政策並投入資源,推行戶外教育實施。 在山口县秋吉台的一群修学旅行學生.

新!!: 殖民主义和學校旅行 · 查看更多 »

孔庆东

孔庆东(),外号孔和尚,汉族人,是一名中共党员。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祖籍山东费县。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友,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自称孔子和平獎發起人及評委,常以具爭議性的言論,如极端仇视“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而被受到網民注意。他曾经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任教2年。.

新!!: 殖民主义和孔庆东 · 查看更多 »

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

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生100周年而举行的系列活动。此次纪念活动的筹备始于1965年,纪念活动的举行时间为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数月,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政治生活及外交中具有重要影响。.

新!!: 殖民主义和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 · 查看更多 »

宝嘉康蒂

宝嘉康蒂(Pocahontas;)又譯波卡洪塔斯,美国弗吉尼亚州印第安人,因其与早期在詹姆斯敦的殖民者的交往而闻名,她是印第安部落联盟的酋长的女儿。根据历史上知名的传闻,她救了一个被印第安人俘虏的英国人约翰·史密斯的命。 早年名叫玛托阿卡(Matoaka),而后被广为熟知的名字叫丽贝卡·罗尔夫。1613年在英印战争之中宝嘉康蒂被英国人俘获以赚取赎金。在她被俘虏的期间,她信仰了基督教并取了丽贝卡(Rebecca)这个教名。後來雖有机会回到自己的部落,她选择与英国人生活。在1614年,她与烟草种植园主结婚,并在1615年一月生下一个孩子。 1616年,罗尔夫夫妇前往伦敦,宝嘉康蒂作为开化的野蛮人而出现在英国的社交界,殖民者们期望可以籍此刺激在詹姆斯敦的投资。她于是成为名人,参加各种上流社会的晚会,包括在怀特霍尔宫的假面舞会。1617年罗尔夫夫妇启航返回新大陆,但在格雷夫森德宝嘉康蒂病死,病因不详。她被葬在格雷夫森德的一座教堂,具体地点今天已不可考证。 在美国有许多地名、地标、产品都以宝嘉康蒂来命名。她的事迹在几百年裏越来越富于传奇色彩,许多艺术、文学、电影作品按照她为原型进行改编。.

新!!: 殖民主义和宝嘉康蒂 · 查看更多 »

宮崎滔天

宮崎滔天(みやざき とうてん,)本名寅藏(或作虎藏)。日本熊本縣人,号白浪庵滔天。世以號稱。是一位支持辛亥革命的日本人,孫文的好友。他同时也是一名浪曲師,艺名为桃中軒牛右衛門(とうちゅうけん うしえもん)。.

新!!: 殖民主义和宮崎滔天 · 查看更多 »

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

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Sir Ellis Kadoorie Secondary School (West Kowloon),簡稱SEKSS(WK))是一所以收錄非華語學生為主的男女英文中學,也是教育局特許的114間英文中學之一。校舍位於九龍大角咀西九龍填海區海帆道22號,佔地7741平方米,毗鄰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鄰近凱帆軒、浪澄灣及維港灣。與學校有聯繫及收生背景近似的小學為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

新!!: 殖民主义和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 · 查看更多 »

官方语言

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是經由國家、政府或其他具有管轄權的組織所認定具備法定地位的語言。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通常就是政府機構中使用的正式語言,是其公民与其政府机关通讯时使用的语言。.

新!!: 殖民主义和官方语言 · 查看更多 »

宗教史

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是指對人類宗教經驗和思想的文字記錄。宗教的歷史時期約在5,200年前(公元前3,200年)與文字的發明一同開始。史前的宗教涉及文字記載出現之前的宗教信仰研究。 今天西方意義下的“宗教”(religion)一詞,在西方之外的非歐洲語言中沒有明顯的前殖民詞彙可以對應。 人類學家寫道:“西方和宗教史後來在『宗教』這一概念的客觀化是非常獨特的,它可能只合適於自己和自己的歷史。” 其他文化在宗教範疇互動的歷史,因此是他們與這個在基督教文化影響下的歐洲才首次發展出的觀念的互動。.

新!!: 殖民主义和宗教史 · 查看更多 »

宗教学

宗教学(英语Religious Studies或者Study of Religions,德语为Religionswissenschaft),一般指以研究各種宗教形成、发展、变化、成果、理论、著作的一门人文學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宗教學與神學都以宗教為研究對象,其差異在於宗教學較由從宗教外部的各種角度來觀察分析宗教,並經常與其他相關學科如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結合。宗教學相較於神學是較新興的學科,例如在美國約在1950年代才出現宗教學相關科系。.

新!!: 殖民主义和宗教学 · 查看更多 »

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religion|Anthropology of religion)始於19世紀,研究處於無文字階段的原始民族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各種因素、探索遠古時代的原始宗教。與宗教社會學不同的是,它較傾重於原始宗教。隨著西方殖民擴張和傳教活動發展,宗教學家在大洋洲、非洲等地的原始部落中進行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土著文化及其宗教資料加以整理,令宗教人類學得以迅速發展。宗教人類學著重傳統的田野調查、統計學及象徵體系的比較方法,與民俗學及民族學交叉。代表學說有萬物有靈論、前萬物有靈論、巫術論、原始一神論、功能論及神話結構學說等。.

新!!: 殖民主义和宗教人类学 · 查看更多 »

宇宙世紀

宇宙世紀(Universal Century,简称U.C.)是GUNDAM虛構世界中的架空紀元。從第一個宇宙殖民地完成建設並開始殖民,人類紀元就由公元(A.D.)改為宇宙世紀。由于宇宙世纪是《机动战士GUNDAM》原作系列的背景纪元,而GUNDAM作品中使用U.C.設定的占绝大多数(包括除影视剧作外的漫画、小说、游戏、模型等),而這也是作品持續成功的其中一個重點。许多人士認為宇宙世紀的設定才為正統,称之为“正史”;當然,其他背景纪元的爱好者通常认为這只是偏頗的說法。.

新!!: 殖民主义和宇宙世紀 · 查看更多 »

安多弗 (马萨诸塞州)

安多佛(Andover)(又译“安多福”或“安道夫”)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埃塞克斯县的一个镇级行政单位,距波士顿三十多英里。该镇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创建于1646年。2000年注册人口为31247人。 该镇境内的菲利普斯学院被公认为美国顶尖的私立高中之一。该学院也被人称作安多佛菲利普斯学院,以与位于新罕布什尔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区别。.

新!!: 殖民主义和安多弗 (马萨诸塞州) · 查看更多 »

安哥拉国旗

安哥拉國旗是以橫向分間的紅色和黑色作為背景,再加上一個弧形的齒輪、一把柴刀以及一顆黃星構成,根據安哥拉的憲法說明,紅色代表了「安哥拉人民在殖民壓迫下所流的鮮血、民族自由鬥爭與國防。」,黑色表達出了「非洲大陆」。 而國旗中的齒輪、星與柴刀的黃色比喻為國家的財富,齒輪有「工人與工業生產」之意,星代表了團結和進步,而柴刀就象徵著「農業生產與武裝抗爭」。 該國旗是於1975年11月11日,脫離葡萄牙的統治後採用。.

新!!: 殖民主义和安哥拉国旗 · 查看更多 »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안중근 이등박문을 쏘다)是1979年北朝鲜为纪念爱国义士安重根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艺术电影,片长145分钟,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上海电影译制厂同年译有中文版本。时至今日,该片作为怀旧影片在中国大陆仍有影碟销售。 本片由白头山创作团编写。.

新!!: 殖民主义和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艾登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 ,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少。.

新!!: 殖民主义和安東尼·艾登 · 查看更多 »

宋辽金元

宋辽金元(960年-1279年),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宋朝、辽朝(契丹)、金朝和元朝(包括其前身蒙古帝國)四朝之合称。这一段时期属于多民族競爭時期,而这四个朝代也分别由不同的民族所建立,比如宋朝为汉族、辽朝为契丹族、金朝为女真族、元朝为蒙古族统治。此時期直到元滅南宋,中国本土(包括华北和华南)从未被一个统一中央政权所控制。.

新!!: 殖民主义和宋辽金元 · 查看更多 »

对基督教的批评

对基督教的批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基督教产生初期的罗马帝国时期。批评人士批评了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和基督教行动,其批评的方面包括从十字军到现代的恐怖主义。知识分子反对基督教的观点一般抱着这样的假设:基督教是一种暴力、腐败、迷信、多神论和带有偏见的信仰。 在基督教早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斐利(Porphyry)成为批评基督教的主要批评家之一,他写了一部《反对基督教》的作品。波斐利认为基督教是建立在尚未实现的假预言上。继罗马帝国接纳了基督教后,政府和教会当局逐渐压制了不同的宗教声音。一千年后,新教改革导致了欧洲基督教的根本分裂,重新唤起了基督教信仰内部和外部的批评声音。随着科学革命与启蒙时代的到来,基督教经历了诸如伏尔泰、大卫·休谟、托马斯·潘恩和保爾·霍爾巴赫等主要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进一步攻击。Martin, Michael The Case Against Christianity, p. 4这些批评的中心主题否定了基督教圣经的历史准确性,着重抨击基督教宗教当局的明显贪污腐败。其他思想家,如康德发起了对基督教神学的第一次有系统而全面的攻击,试图驳斥有神论的观点。 在现代,基督教面临着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批评。在十八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中,无数政治家和哲学家批评传统基督教教义,引发了一系列的世俗主义浪潮,其中数以百计的教会倒闭,成千上万的牧师被驱逐出境。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有名的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哲学家,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马克思批评了基督教教义,认为它是保守的和反民主的。弗里德里希·尼采说,基督教培养了一种压制人类意愿所包含欲望的奴隶道德。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几次近现代革命运动也带来了对基督教思想的批评。 对这些批评作出正式回应的基督徒被称为基督教护教者。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护教士之一。.

新!!: 殖民主义和对基督教的批评 · 查看更多 »

对毛泽东的评价

对毛泽东的评价是关于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评价。直至今日,毛泽东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争议极大,评价褒贬不一。.

新!!: 殖民主义和对毛泽东的评价 · 查看更多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部分美國人通常以其姓名縮寫FDR稱之)第32任美國總統,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且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NRA)和(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和(NLRB)等等,仍然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向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提供援助。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日裔美國人遷往收容所。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羅斯福曾促成了政黨重組,大膽地利用聯邦政府導致新政聯盟的建立,政治學家稱之為「第五政黨制度」。該聯盟主導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羅斯福推出的新政,影響到所有的收入群體。雖受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但羅斯福領導的新政聯盟仍常佔優勢,直到他在1937年試圖打發走最高法院。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至今仍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 羅斯福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了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哩抵達目的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經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新!!: 殖民主义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密歇根大学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简称:UMich 或 Michigan,縮寫:UM)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一所世界名校,于1817年建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有三个校区,分别是安娜堡(主校区,又译安阿伯)、迪尔伯恩(Dearborn)和弗林特。 密大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拥有巨大影响,多項调查显示该大学超过70%的专业排在全美前10名,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威斯康辛大学麥迪遜分校以及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密大同时也是美国重要的学术联盟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个发起者之一。因为高质量的教育,该校的学术水平和校友水準都很高。其校友中包括1位美国总统、24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美國太空總署宇航员、18位普利策奖得主、25名罗德奖学金得主、30多位各个大学的校长。.

新!!: 殖民主义和密歇根大学 · 查看更多 »

對蔣中正的評價

前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字介石),曾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張玉法:〈民國歷任元首的性格特質(1912-1988)〉,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12月。蔣中正帶領中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勝出,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並在國共內戰落敗後,領導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臺澎金馬,堅決反共對保存中華文化及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發揮重大貢獻。另一方面,有人則認為蔣中正在中國大陸軍事失利失去政權到臺灣後,以反共為名實行威權體制。蔣中正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世界各國對蔣中正的評價非常歧異,除了蔣中正因戰敗失去政權而備受日後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批評之外,在全世界依然有不同的評價。.

新!!: 殖民主义和對蔣中正的評價 · 查看更多 »

小开曼

小開曼(Little Cayman)是開曼群島的三個島嶼中面積最小、人口最稀少的島嶼,位在加勒比海,距離大開曼島東北方約87英里、開曼布拉克西方約5英里。.

新!!: 殖民主义和小开曼 · 查看更多 »

小泉谈话

小泉纯一郎 小泉谈话(小泉純一郎内閣総理大臣談話)是2005年8月15日(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60周年紀念日)日本國内閣總理大臣小泉纯一郎發表的談話。該談話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等曾遭受日本殖民主義禍害的國家及日本國内部分人士的肯定。.

新!!: 殖民主义和小泉谈话 · 查看更多 »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国际音标:,,),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於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秘密报告”,对前領導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與中華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

新!!: 殖民主义和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 查看更多 »

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Нерч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是清朝和俄國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條約,于1689年订立,也是中国政府首次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正式条约。簽訂該條約的結果使大清與俄羅斯分據了廣大土地,並一度阻止了俄羅斯的東擴。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按照國際法原則談判達成的條約,也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國際法文件,國體意義上的“中國”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西方外交條約文件上。 条约的权威版本为拉丁文版本,另有俄文和满文译本,但这些版本相差甚远。两个世纪以来未有正式的汉文文本,但界碑上同时以汉文、满文、俄文和拉丁文标识。.

新!!: 殖民主义和尼布楚條約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

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尼泊尔语: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 (माओवादी केन्द्र)),简称尼共(毛中心),是尼泊尔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是普拉昌达。1994年,以普拉昌达为首的一个派别从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分裂出来,另组新党,也以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为名。1995年,该党改称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2009年1月,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火炬)并入该党,该党遂改名为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 2016年5月19日,其它9个毛主义政党和派别并入该党,形成“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2018年5月17日,该党与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 该党曾是南亚毛主义政党和组织协调委员会的成員。.

新!!: 殖民主义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 · 查看更多 »

岷倫洛區

岷倫洛(Binondo),亦稱賓南杜,是位於菲律賓國馬尼拉市內的一個區域,主要居住著菲律賓華人。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华埠或唐人街,始建於1594年。該區是歷史上西班牙殖民者允許的常来人和他們的妻子、混合血種的後代,以及麦士蒂索人等人的居住地。同樣地,一個臨近王城區的叫八連(Parían)的地方,又是西班牙人首次限制中國移民活動的區域。他們允許常来人(即當時的中國移民)住在八連,因為這裡處在王城區的火力範圍內,統治者覺得他們能在這裡防止華人勞工的任何抗爭。 岷倫洛區與王城區中間隔著一條巴石河,這裡擁有代表性的小型中國城,並被視作當地的“中國城”。該區是所有由菲律賓華商經營的各種類型的商業與貿易的中心。從華人在大西洋的歷史活動來看,岷倫洛區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就已在1521年成為華商人的商貿中心。 岷倫洛區還被視為麦士蒂索人社區的歷史中心;該區有名的居民包括菲國的第一位殉道者李樂倫教士。.

新!!: 殖民主义和岷倫洛區 · 查看更多 »

已開發國家

发达国家(也称作--,developed country)是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較高,人民生活水準較高的國家,又稱作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已開發國家的普遍特徵是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藉由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類發展指數,但未必屬於已開發國家(比如文莱、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國)。 發達國家大都處於後工業化時期,服務業(也就是商業)為主要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則大都處於工業化(製造業,也就是工業)時期,未開發國家則還在農業時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5年的統計資料,發達國家的GDP佔世界60.8%,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佔42.9%,人口佔世界比率約16%。.

新!!: 殖民主义和已開發國家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

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پاکستان مسلم لیگ (ن)是巴基斯坦中間偏右政党,总部位于伊斯兰堡,现任領導人为纳瓦兹·谢里夫。 穆盟-谢派于1993年从穆斯林联盟分裂而成立,但仍是穆斯林联盟的主體部分。該黨的票源集中至旁遮普省。 該黨曾於1990年-1993年、1997年-1999年、2013年至今執政。.

新!!: 殖民主义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 · 查看更多 »

巴厘虎

巴厘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balica)是一种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虎的亚种,自1937年已灭绝。它是除爪哇虎和苏门答腊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内的第三个虎亚种,也是已知体型最小的一种虎。.

新!!: 殖民主义和巴厘虎 · 查看更多 »

巴哈伊信仰与人类一体

人类一体是巴哈伊信仰的核心教义之一。巴哈伊教义认为,所有人类都依据上帝的形象创造,并未因种族、肤色而有所不同。正因所有人生而平等,所有人类应有同等的机会,并应受到同样的对待。因此,巴哈伊信仰倡导人类一体,人类的视野应立足于世界、人们应爱整个世界超过自己的国家。但是,这个教义并不意味着人类应千篇一律。巴哈伊信仰推崇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人类的多样性是极具价值的。.

新!!: 殖民主义和巴哈伊信仰与人类一体 · 查看更多 »

巴特克人

巴特克人(Teke people)Bakete是Teke的複數型,他們是非洲中部班圖人的一個分支(a Bantu Central African ethnic group)。這個民族的名字顯示了他們的職業:貿易,Teke這個字的意思是買。他們主要居住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剛果共和國,少部分居住在加彭。哈吉·奥马尔·邦戈,二十世紀末的一位加彭總統即為巴特克人。.

新!!: 殖民主义和巴特克人 · 查看更多 »

巴泰勒米·波岡達

巴泰勒米·波岡達(Barthélemy Boganda,)是法属乌班吉沙立领地(今中非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政治家和独立运动领袖,他在政坛上活跃时,乌班吉沙立是法国殖民地联邦法属赤道非洲的四个领地之一。波岡達成功促使烏班吉沙立获得自治地位並成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即中非共和国,而他则担任中非自治政府的第一任主席。波冈达没有等到中非正式独立的那一天就因空难离世,但他仍被尊为中非的“建国之父”。 波冈达出生于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当地罗马天主教会的传教士们收养了他并让他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于1938年被任命为司铎,成为首个来自乌班吉沙立本地的罗马天主教司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冈达从事了一些传教活动,后在班吉主教的劝说下开始从政。他于1946年成为第一个被选入法国国民议会的乌班吉沙立籍议员,在议会他坚持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之后他回到乌班吉沙立发起了一场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草根运动,该运动发展到1949年形成了黑非洲社会进化运动,受到农民和工人阶级的欢迎。波冈达与议会秘书米歇尔·茹尔丹结婚后被,因为司铎必须独身,这使他的声誉受到了轻微的损害。尽管如此,他在1950年代仍继续呼吁殖民当局给予当地黑人以平等的对待和公民权利。 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的法国已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此时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政府开始考虑同意大部分非洲殖民地获得独立地位。波冈达于1958年会见了时任法国总理夏尔·戴高乐,双方讨论了波冈达提出的让乌班吉沙立独立的建议。戴高乐同意波冈达的建议,波冈达遂于同年12月1日宣布成立半独立的中非共和国,中非加入新成立的法兰西共同体,享有自治地位。波冈达成为中非自治政府的首任主席(总理),并行使该国国家元首(总统)的职权。他于1959年3月29日乘坐飞机前往首都班吉途中遭遇了一起神秘的空难而逝世,专家们在飞机残骸中发现了微量的炸药,但调查的细节被隐瞒了。尽管空难的责任人从未确定,但人们怀疑是制造了这起空难,甚至波冈达的妻子茹尔丹也牵扯其中。波冈达逝世后仅一年多,中非共和国即获得了完全的独立,他的梦想最终实现了。.

新!!: 殖民主义和巴泰勒米·波岡達 · 查看更多 »

巴拿马历史

巴拿马是中美洲劃分北南美洲的國家。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的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

新!!: 殖民主义和巴拿马历史 · 查看更多 »

上尉密令

,是日本游戏公司卡普空于1991年制作和发行的横向卷轴类清版动作游戏。游戏最初在街机发行,后移植至多个平台。 游戏硬件采用CPS-1系统(基于摩托罗拉68000CPU和一系列协处理器,拥有约16MB内存,硬件性能远高于同时代PC),是卡普空第17款CPS系统的游戏。《名将》虽不是同类游戏的首创(此类型游戏的开山鼻祖是1989年的《快打旋风》),其丰富的角色、流畅的动作、磅礴的音乐、丰富的道具系统和独特的科幻世界观,确是此类游戏中的经典。 《名将》具有科幻色彩,时代背景定位于近未来的2026年。根据游戏介绍,此时的人类已掌握外星殖民、基因改造等多种先进科学技术,但是利用高科技的犯罪活动也越发猖獗。一位自称Scumocide的天才科学家把自己改造成破坏力和战斗力远超常人的怪物,并在外星建立基地,妄图成为“犯罪界的黑暗上帝”。他的信徒、党羽和跟班在地球上疯狂作恶,明抢银行,暗搞人体实验,极大地扰乱社会治安。对此,一名勇敢的,自称“突擊上尉”(Captain Commando)的美国人,组建了一只四人突击队,立志和Scumocide的犯罪集团斗争到底。 四人突击队中上尉担任领导,他拥有极限的体能和能让他喷火、放电的高科技作战服。其余三名成员分别是「木乃伊」(Mummy),一名使用‘化骨刀’,木乃伊造型的外星刀客;“翔”(Sho "Ginzu"),来自日本的忍者;还有胡佛“嬰兒頭”(Hoover “Baby Head”),实验室中诞生的超级天才婴儿。四人组经过一路追查,过关斩将,最终发现并捣毁了Scumocide位于Calisto星的秘密据点,使世界恢复了和平。 《名将》的一大技术特色是能支持四人同时上场联合作战,这在CPS同类游戏中是绝无仅有的。《名将》(1991)之后推出的《吞食天地2 赤壁之战》(1992)和《恐龙新世纪》(1993),分别由5名和4名主角,但同时上场人数最多3人。 本游戏在中国大陆又称為《名将》,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青少年中曾广泛流行。.

新!!: 殖民主义和上尉密令 · 查看更多 »

丁姓

丁姓在《百家姓》排第177位,中國大陸第48大姓(2007年統計數據)。.

新!!: 殖民主义和丁姓 · 查看更多 »

丁丁在剛果

丁丁在剛果(法語:Tintin au Congo;英語Tintin in the Congo)是《丁丁歷險記》的第二部作品。作者是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故事的場景是比屬剛果(今剛果民主共和國)。此作品於1930年6月到1931年6月期間在比利時的兒童報紙二十世紀小伙伴上刊載。於1931年出版成冊。最早為黑白兩色印刷。1946年彩色化再版,1975年又進行了小的改編。由於此書中有一些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宣傳,以及一些虐殺動物的場面 (例如丁丁用槍射殺野生猩猩),因而引發的一些批評與爭議。.

新!!: 殖民主义和丁丁在剛果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擲彈兵進行曲

不列顛擲彈兵進行曲(英語:The British Grenadiers)是一首創作於17世紀的英國陸軍擲彈兵進行曲。該曲是皇家工兵部隊、擲彈兵衛隊、榮譽砲兵連以及皇家燧发枪手軍團的快步行進曲(quick march)。此外,皇家直布羅陀軍團、皇家加拿大砲兵團、加拿大擲彈兵衛隊、皇家加拿大軍團、露易丝公主火槍隊和加拿大第五槍騎兵營也採用不列顛擲彈兵進行曲作為其部隊的官方進行曲。美国野战炮兵的兵种进行曲的曲调也借用了此曲。.

新!!: 殖民主义和不列顛擲彈兵進行曲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南非公司

不列颠南非公司(英文: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縮寫:BSAC或者BSACo),由塞西尔·罗兹通过合并中央研究协会和探索有限公司建立,是一家拥有皇家特许权的特许公司。公司是效仿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建立的,目标是殖民、开发南非、中非,和其他国家一起瓜分非洲。亚伯康公爵(Duke of Abercorn)和阿尔弗雷德·拜(Alfred Beit)等名人都是公司的董事。.

新!!: 殖民主义和不列颠南非公司 · 查看更多 »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拥有120个成员国和17个观察员国的松散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联合国中三分之二的会员是该组织的成员国,全球人口的55%也生活在不结盟运动国家。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前南斯拉夫、埃及、赞比亚、阿尔及利亚、斯里兰卡、古巴、印度、津巴布韦、印尼、哥伦比亚、南非、马来西亚和塞尔维亚各举行了一次会议。.

新!!: 殖民主义和不结盟运动 · 查看更多 »

帝国

帝國,原指国家元首或统治者称为皇帝或女皇的君主制国家,但通常亦泛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往往统治或支配多个民族或邦国的强盛一时的国家。现在有些大的企业或被一个人控制的政治实体也被称为帝国,如商业帝国。.

新!!: 殖民主义和帝国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是關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實施的外交政策和其歷史,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谋求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宣称外交以建立一个强大与统一的中国为目标,并应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力。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并未经历政黨輪替,其社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也一直呈现一元及权威的形态,所以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很好的连续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贯反对與其有外交關係的國家與中華民國政府、西藏流亡政府和東突組織建立任何關係或與其代表會面,視之為干涉內政。.

新!!: 殖民主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谋求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立,中国政府不承认一切外国与中华民国政府或清政府签订的条约。要重新建立与外国的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教科书称之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但因某些原因,英国占领的香港、葡萄牙占领的澳门、苏联占领的旅顺军港并没有被立刻收回。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策略,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在冷战中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走上了完全独立发展的道路,并积极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随着中法建交,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也取得了进展。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而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此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陆续和中华民国断交,转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联系。目前全球有177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承认中华民国的還有18个。1988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斯里兰卡总理普雷马达萨时指出: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又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在国际关系中最经得起考验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1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开始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多边组织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新!!: 殖民主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 查看更多 »

中华朝贡体系

中國朝貢體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这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國際關係體系。东亚朝貢體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星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往外推拓(详见: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權列表)。政治名義上藩屬國都向中國稱臣,中國不管各藩屬國之間的關係,所以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星狀架構。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曾以进贡与赏赐的名义进行贸易,称为朝贡贸易。贡品同时也如齐桓公伐楚,藉口之一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包茅。 而在某些时期,中原王朝由于种种原因也向其他强势的民族或国家进贡。.

新!!: 殖民主义和中华朝贡体系 · 查看更多 »

中俄蒙协约

《中俄蒙协约》,即《恰克图条约》(Кяхтинское соглашение;Хиагтын гэрээ),是民国初年中国北洋政府同沙俄签订的有关外蒙古的不平等条约。 宣统三年(1911年)下半年,趁清朝灭亡之机,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王公与博克多格根宣布独立。沙俄同外蒙地方当局签订《俄蒙协约》和《商務專條》激起中国政府的反对。袁世凯政府为换取沙俄的援助和承认,屈从沙俄的胁迫,于1913年11月5日与之签订了《中俄声明文件》5条和《中俄声明另件》4条。沙俄虽表面上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中国政府承认了《俄蒙协约》的内容和外蒙古的“自治”,并不得在外蒙古设治、驻军、移民等,实际承认沙俄对外蒙古的控制权。 根据上列声明,中国全权专使毕桂芳、沙俄驻蒙外交官兼总领事亚力山大·密勒尔及外蒙古代表希尔宁达木定两国三方代表,经过48次正式会议和40次私下会晤,于1915年6月7日在恰克图签订此约。共22条。主要内容是:.

新!!: 殖民主义和中俄蒙协约 · 查看更多 »

中國基督教史

“基督教”在中国有两个意涵。一則是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在内,以基督耶稣为救主的宗教。另一则是口語習慣上的專指新教,或曰更正教、反对教等。本词条指的是前者。基督教的传统认为多马(“印度使徒”)或巴多罗买是最早将基督福音带到中国的人。而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是公元635年,唐朝初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初次来到中国。.

新!!: 殖民主义和中國基督教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話 (歌曲)

〈中國話〉是收錄於S.H.E《Play》專輯的首波主打歌,由中國創作人鄭楠作曲,並和作詞人施人誠共同填詞的歌曲。跳脫以往主打歌的模式,挑戰中國最傳統的繞口令,並融合電子、舞曲、嘻哈、RAP,是繞口令與RAP混血的新曲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该歌曲也作为男子跳水比赛赛场的背景音乐使用。.

新!!: 殖民主义和中國話 (歌曲) · 查看更多 »

中國-多哥關係

中國-多哥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多哥、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多哥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多哥共和國在1972年建交;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多哥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 殖民主义和中國-多哥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國-肯雅關係

中國-肯雅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肯雅(包括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肯雅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 中國與肯雅的來往可以追溯至唐朝,這是因為肯雅曾出土唐朝的文物,亦有唐朝書籍提及現今肯雅一帶;明朝時的鄭和據說也有踏足現今的肯雅,但中國和肯雅的來往其後一度中斷。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肯雅獨立兩天後與之建交,兩國關係曾一度降至代辦級,但其後已恢復。 現在的中國和肯雅有着文化和經貿上的交往,中國亦有對後者施以援助,例如在當地援建基础设施、向該國提供糧食援助等。2013年,中國是肯雅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亦是後者第二大的貿易夥伴。.

新!!: 殖民主义和中國-肯雅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的政治用语,自2003年开始面对国际对中国军力大幅提升而提出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的主点是中国经济和军事发展是对世界有利,而且中国不希望跟其它国家有军事冲突。 做為基本國策,中國有望能打破冷戰格局,一方面與美國合作,一方面支持多個大國,完成世界多極化的目標。強調大國合作而不是以大國責任為基調的崛起,歷代殖民主義者如西班牙、法國,帝國主義者如英國、日本,超級大國如蘇聯與美國均輸出人民風俗、政治體制、軍事力量、意識形態等,這也是世界首次只有中國特別提到國家沒有把以上當作目標,並強調對外關係保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則,不過因為不干涉原則會導致世界的亂局,也造成了西方認為中國是不負責任的大國、變相的封閉主義這種輿論的產生。.

新!!: 殖民主义和中国和平崛起 · 查看更多 »

中国内地

中国内地是中國的政治及地理術語,最早源於清朝的「內地十八省」,現代則主要用來指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接統治領土(港澳地区除外),與「中國大陸」的意思近似但不同。.

新!!: 殖民主义和中国内地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于1968年4月16日发表的旨在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新!!: 殖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 查看更多 »

中国本土

中国本土(又稱中國本部;China proper 或Inner China)是西方世界对歷史上由漢族人口大量聚居、漢文化佔統治地位的中國核心地帶的称呼。由於漢族強勢地帶隨朝代不同而擴張或縮小,中國本部的範圍也隨之變動。近代所用的「中國本部」,與中國最近的漢人朝代明朝的疆域的漢族聚居區,即两京十三省(亦稱關內十八省、内地十八省等)大體一致。此區域多指長城以南,并不包括由滿洲族統治之清朝所在的滿洲,以及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域。民國初年的「中國本部」,也時常包括內滿洲。近現代以來,由於「中華民族」概念範圍的擴大,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中國本部」一詞因排除不少中国的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時受汉民族主义影响受到抵制,有关说法亦影响中共統治。在現代英語中這一用法有所減少;而中文已少使用。 中國學者钱穆認為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所谓本部非本部之别,这样的区分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来做侵略的口实。美國東亞史學家歐立德(Mark C. Elliott)以及中國史學家賈寧指出,清朝在意識型態方面主張內外一家,認為在「外部的」蒙古人、藏人、维吾尔人等以及在「內部的」漢人都是屬於「一家」。歷史學教授(Peter C. Perdue)亦指出,清朝官員會見了土爾扈特蒙古領袖阿玉奇後記載土爾扈特蒙古人都「不像俄國人」,認為他們像「中國(dulimba-i gurun)之人」,這裡的中國人亦包括清朝疆域内所有民族,这意識型態后来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 與之相對的概念,是「Outer China」(中國外圍、中國疆部、外部中國)。近代隨著中國及華人地區在現代地緣政治及經濟等的變化發展,「Greater China」(大中華)一詞在商業領域开始興起。.

新!!: 殖民主义和中国本土 · 查看更多 »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poj)是自古流傳於泉州、漳州、潮州三府,特別是原泉州府的廈門和金門,後傳至台灣部分地區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內容是投掷六粒骰子,利用结果的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或“餅金”,相传利用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在闽南晋江、石狮有些乡镇也流传着的中秋节夺状元饼的习俗,其玩法与廈門规则基本相同。在安海,中秋赌饼也已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和大众游戏。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福建风物志》记载:在厦门、漳州、泉州、金门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 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在金门县,金城镇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庆祝中秋社区联欢晚会,都有博状元饼大赛。.

新!!: 殖民主义和中秋博饼 · 查看更多 »

中美 (政治地理学)

中美(英语:Middle America,法语:L'Amérique moyen)是一个政治地理学中的地理名词,它表示的是美洲的中部地区。它位于北美洲的南半部分,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三部分。按政治地理学角度,它与它北部的北美和南部的南美一起组成了整个美洲。偶尔它也包括南美大陆的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因为它们有很多岛屿位于加勒比海。.

新!!: 殖民主义和中美 (政治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殖民台灣時期

中華民國殖民台灣時期是指非主流观点认为臺灣目前為第五次被殖民時期,从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终结大日本帝国殖民台湾时期开始至今,相當於台灣戰後時期。這是一個有爭議的研究主題,這派學者認為,中華民國在接管台灣之後,採取內部殖民或類殖民(quasi-colonial)的統治方式,形成中華民國殖民體系,對於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各層面皆產生影響。殖民時期的結束點,有幾種不同說法,一個說法是持續到今天,也有以1987年台灣解嚴作為分界點,第三種論點則以在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政黨首次輪替後作為分界點,之後進入後殖民階段。 採取這個觀點的學者,包括陳紹馨、葉石濤、李喬、李筱峰、陳芳明、吳介民與吳乃德、陳翠蓮等人。.

新!!: 殖民主义和中華民國殖民台灣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葡和好貿易條約

《中葡和好貿易條約》(或稱《中葡和好貿易章程》、《和好貿易條約》、《中葡和好貿易條約五十四款》),是指清政府與葡萄牙於1862年草簽的不平等條約。條約在天津草簽,共54款。條約第54款約定兩年後在天津換約,讓條約正式生效,及後因修改條約出現分歧而沒有成為有效的法律文件。約文原藏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殖民主义和中葡和好貿易條約 · 查看更多 »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或稱《中葡北京條約》(Tratado de Amizade e Comércio Sino-Português),是清政府與葡萄牙王國於1887年在北京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已於1928年由國民政府宣佈期滿。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當中寫明中國同意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不過,條約中中國亦保留了葡萄牙如将澳门让与他国必须经过中国同意的权利。此為16世紀以來中葡間首個有關澳門的正式條約。.

新!!: 殖民主义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 查看更多 »

中葡里斯本草約

《中葡里斯本草約》或稱《中葡會議草約》、《中葡草約》,是清政府與葡萄牙於1887年草簽的外交文件,內容“定准在中國北京即議互換修好通商條約”及“中國堅准,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結果草約內容,成為日後的不平等條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之基礎,但亦做出了不少修改。.

新!!: 殖民主义和中葡里斯本草約 · 查看更多 »

中文圖書分類法

中文圖書分類法,原版名為《賴永祥中國圖書分類法》,是參照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改進而成的中文圖書分類法。換言之,此圖書分類法更適用於中文書籍,特別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現時普遍應用於中華民國台灣及香港、澳門。增訂八版後,賴永祥將版權無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2007年國家圖書館完成新版修訂,並更名為《中文圖書分類法》。.

新!!: 殖民主义和中文圖書分類法 · 查看更多 »

丹帕沙

丹帕沙市(Kota Denpasar),舊名--(Badung),是印尼峇里島最大城市。它除了是峇里省下轄九個次級行政區中唯一一個「市」(Kota)級次行政區之外,也是峇里省首府,位於該島中央偏南位置,人口約79萬。.

新!!: 殖民主义和丹帕沙 · 查看更多 »

丹麦王朝

丹麦王朝(1013年-1066年),又称克尼特林王朝(House of Knýtlinga),是来自北欧的丹麦人在英格蘭所建的王朝,属于北海帝国的一部分。首任完全殖民英格蘭全境的君主是丹麦国王八字胡斯韦恩,而王朝得名于其子克努特大帝。 統治家族叫作克尼特林,是傳說中維京海盜朗納爾(Ragnar Lodbrok)的小兒子「眼中有蛇的西格德」(Sigurd Snake-in-the-Eye)的後代,但英國人只知道他們是丹麥人,所以便稱之為丹麥王朝。 Category:英格蘭朝代 Category:中世纪英国 Category:丹麦.

新!!: 殖民主义和丹麦王朝 · 查看更多 »

主义

主义(principle;常用后缀“–ism”表示),代表理念或有完整體系的思想和信念,也可视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若於政治理論中,冠以「主義」此一後綴,往往具有「思想、運動、體制」三種互為相關之內容。.

新!!: 殖民主义和主义 · 查看更多 »

主权国家

主權國家,指擁有獨立主權的独立国家,是國際社會的最基本成員,其统治和管理的权力由该国家或組織的人持有,不受他方影響。.

新!!: 殖民主义和主权国家 · 查看更多 »

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

东帝汶印度尼西亚佔領时期(Ocupação de Timor-Leste pela Indonésia,Pendudukan Indonesia di Timor Timur,或称印尼佔东帝汶时期),指由1975年12月至1999年10月,印度尼西亚对东帝汶实施的军事占领与实际统治。 葡萄牙对东帝汶进行长达270余年的殖民统治后,1974年,葡国的康乃馨革命爆发,葡政府宣布实行非殖民化政策,放弃海外殖民地。各个殖民地纷纷脱离葡的统治,宣告独立,但这也让东帝汶的未来充满了不稳定因素。一场小规模的内战后,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在帝力宣告胜利,并于1975年11月28日单方面宣告东帝汶独立。 1975年12月7日,印尼以东帝汶领导人要求其帮助为由,出兵东帝汶并实施占领。到了1979年,几乎所有东帝汶武装抵抗力量都遭到其摧毁。印度尼西亚遵照所谓“公民大会”不真实的自决,宣布东帝汶领土成为其第27个省。 24年来,东帝汶人民遭受到印尼有组织有系统的法外处决、酷刑、屠杀、强暴、瘟疫以及人为制造的饥荒的折磨。 文件中援引各方的调查报告,提到:“印尼军方将饥饿也作为一种武器,妄图让东帝汶人灭绝⋯⋯入侵者使用凝固汽油和化学武器污染了食物和水源⋯⋯各种途径被用来折磨受害者,骇人的细节诸如斩首于众、损坏外生殖器、活埋、火烧活人、在受害者亲人面前砍断其耳朵或外生殖器⋯⋯强奸、性奴役、性暴力被用作工具来恐吓绝望而无力的东帝汶独立支持者⋯东帝汶的人口数量比印尼占领前减少了三分之一。”1991年,东帝汶发生了让世界为之震怒的事件,诸如此类残杀的报道更是不计其数。 东帝汶始终对印尼的统治进行着强烈的反抗。Schwarz (1994), p. 195 1996年,来自东帝汶的若泽·拉莫斯·奥尔塔和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为和平结束印尼统治所做的贡献。1999年,决定东帝汶未来的全民公投以压倒性多数支持独立。2002年,东帝汶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据东帝汶接纳、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调查结果,最低限度估计,东帝汶在1974至1999年间,死于冲突及其相关的人数为102,800(±12,000)。其中死于杀戮或失踪的人数为18,600(±1,000),死于饥饿或疾病的人数为84,200(±11,000)。 “Chega!”是葡萄牙语“够了!”的意思。 1976年,印尼入侵东帝汶后,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立即通过了第389号决议,要求印尼政府不再拖延地撤军。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政府在印尼占领东帝汶整个期间向印尼政府提供了帮助。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仅有承认“东帝汶是印尼一个省”的两个国家。紧随着印尼占领东帝汶,印尼和澳大利亚开始展开对帝汶海沟(亦称帝汶缺口) 的划界谈判,以瓜分东帝汶的油气资源。包括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在内的他国政府支持了印尼的举动。然而,印尼对东帝汶的侵略以及对其独立运动的镇压,极大地损害了其名声信誉和国际形象。 1999年东帝汶独立公决后,东帝汶危机爆发,东帝汶局势急转直下。亲印尼民兵四处纵火并袭击东帝汶独立人士,当地基础设施几近遭到全部破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建立一支具有统一指挥机构的多国部队,由澳大利亚牵头。多国联合部队最终平息了暴乱并恢复了当地秩序。印度尼西亚撤军后,东帝汶由联合国驻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1999年–2002年)接管,东帝汶人与许多观察人士曾要求联合国设立东帝汶战犯国际法庭却遭拒绝,取而代之的是设立重罪股(Serious Crime Unit)以调查和起诉暴徒的罪行。有鉴于其规模有限,以及印尼法院作出的相关判决较少,不少的观察者都呼吁为东帝汶建立国际法庭。.

新!!: 殖民主义和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 · 查看更多 »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新!!: 殖民主义和东亚 · 查看更多 »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或新疆独立运动(簡稱疆獨),是当地民族自19世纪中期以來谋求脱离中国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分离运动。近代以來新疆曾分別在大英帝國和蘇聯與中共的支持下,於1933年11月12日與1944年4月在南疆、北疆前後建立了兩個短暫的國家,因遭到中華民國的反對與鎮壓而滅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中共捨棄了原先所支持的疆獨激進勢力,加強政令加上中蘇交惡的政治背景,衝突趨於激烈。 該獨立運動等支持者认为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是各种突厥人生活的土地,当地的民族有与中华文化迥异的语言、文化、信仰、艺术和历史轨迹,中国对东突厥斯坦自18世纪以来实行了殖民统治,并在当地实行资源掠夺、文化灭绝与种族灭绝等政策;并希求通过各种手段最终达到从中国独立的目的。中華民國認為「東突厥斯坦」一词是近代蘇聯、共產黨为了分裂肢解中国而炮制出的概念,並無历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自公元60年开始即对该地区拥有不间断的主权,包括维吾尔文化在内的当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该地区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民族均被平等对待,且少数民族更受到优待;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扬,疆獨全部是与「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与「极端宗教势力」等「三股势力」为伍的恐怖分子。.

新!!: 殖民主义和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 · 查看更多 »

希波达莫斯

希波达莫斯(Hippodamus of Miletus),()。古希腊最著名的城市规划者。米利都人,公元前5世纪中期,他在老港口附近规划设计了皮拉埃乌斯城。后来他又与殖民者一同前往图里伊负责规划。米利都亦在重建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新!!: 殖民主义和希波达莫斯 · 查看更多 »

东方哲学史

东方哲学流派众多,历史悠久,研究东方哲学史一般认为是受西方哲学史研究的影响于近代开始的。东方哲学中历史最早的当数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其中中国哲学在东亚,东南亚有巨大影响;中国哲学于历史上深刻影响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国家地区的哲学思想。印度哲学通过佛教影响了中国哲学并在南亚有巨大影响。七世纪产生了伊斯兰阿拉伯哲学。.

新!!: 殖民主义和东方哲学史 · 查看更多 »

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

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 ,全名Oliver Brown et al.,以下簡稱布朗案)是一件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具有指標意義的訴訟案。該案於1954年5月17日由美國最高法院做出決定,判決種族隔離本質上就是一種不平等,因此原告與被告雙方所爭執的「黑人與白人學童不得進入同一所學校就讀」的種族隔離法律必須排除「隔離但平等」先例的適用(該先例由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簡稱普萊西案──所建立),因此種族隔離的法律因為剝奪了黑人學童的入學權利而違反了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中所保障的平等權而違憲,該法律因而不得在個案中適用,學童不得基於種族因素被拒絕入學。因為本判決的緣故,終止了美國社會中存在已久白人和黑人必須分別就讀不同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從本判決後「隔離但平等」的法律原則被推翻,任何法律上的種族隔離隨後都可能因違反憲法所保障的平等權而被判決違憲;同時本案也開啟了接下來數年中美國開始廢止一切有關種族隔離的措施;美國的民權運動也因為本案邁進一大步,此後數年中美國社會的與民權擴張等社會上的改變開始興起且方興未艾。.

新!!: 殖民主义和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 · 查看更多 »

世界

世界,亦稱天地、天下、人间、世间、万物、世上等,是對所有事物的代稱。可以有下列意思:.

新!!: 殖民主义和世界 · 查看更多 »

世界語言

世界語言指發展中國家通用的语言。不少人以此為第二語言,但並非單靠使用者(母語或第二語言使用者)人數而定的。其地理分佈,乃至在国际组织和外交上的應用亦是考慮的因素。因為殖民主义的影響,不少世界語言均來自欧洲。來自歷史上的殖民帝國的世界語言有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語及法语。至於阿拉伯语的國際地位,則歸功於中世纪阿拉伯征服者的伊斯蘭教傳播。 有些主要語言不橫跨大陸使用,但在國際上有重要意義。它們曾作為歷史上的帝國的通用語,譬如罗马帝国的拉丁语、中國的漢語、俄羅斯帝國的俄語、德意志帝國的德語,以及通行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坦米爾語,以及在英屬印度以後統一印度的印地語。 印度次大陸的主要語言(包括所有北印度方言和烏爾都語)及孟加拉語,因為數十年來過度的人口增長,使用人數媲美主要世界語言。同樣,日語的使用者比法語為多,分別在於法語是洲際語言,也是不少人的第二語言;而日語使用者以本國的日本人居多,以日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則主要集中在東亞,日本ACG在全球的流行也增加了學習日文的人口。 在現代,英語被最多國家作為官方語言且也是事實上的國際語言。除英文之外,法語、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也是世界上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亦是重要的世界語言。.

新!!: 殖民主义和世界語言 · 查看更多 »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又稱人類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世界历史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根据不同的地区,可分为不同地区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根据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为不同事物的历史,例如環境史、航空史。.

新!!: 殖民主义和世界歷史 · 查看更多 »

世界殖民地独立时间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殖民主义和世界殖民地独立时间列表 · 查看更多 »

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德语:Weltpolitik)是德国在19世纪末的外交政策,用以取代早前现实政治(德语:Realpolitik)之大陆政策。 此策具有侵略性,令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屡次发生冲突,间接导致很多强国之间的外交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近因之一。 根据世界政策,德国要寻找「」,借建立一个殖民帝国,与其工业实力相称、与其他强国一较高下。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争取扩建德意志帝国海军,企图超越英國皇家海軍的实力。鉴于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生存依赖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国土安全及海上补给路线,故德国之海军扩张惹来英国的忌惮,于是,这引起两国争相建造无畏舰,造成军备竞赛。 在很多方面,德国民族主义的自然发展,在当时大大影响德国历史进程,而世界政策正是其中一个产物。以往,民族主义只支持建立统一德国。德国统一后,支持者进一步想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认为必须建立殖民帝国。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适者生存之论被认为适用于国家以至个人。如果一个国家不思进取,一定会变衰弱,最后灭亡。这种论调引致德国更具野心,去追求世界政策所代表着的扩张主义。 为了应付德国的崛起,英国与她长期争夺殖民地的法国与俄国达成友好协定,共同制衡企图争霸的德国。如此,欧洲两大敌对阵营鼎足而立:由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与德、奥、意组成的三国同盟。因此,如果任何两个强国发生冲突,将很容易波及其他强国,无论是基于盟国协定或是错误的估计。最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1914年7月和8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抵抗俄罗斯;她又采取一早拟定好的施里芬计划,计划通过永久中立的比利时迅速入侵法国,于是引起英国以正义理由参战,以保卫1839年签订的伦敦条约(保证比利时的独立)。这样具侵略性的策略,造成外交死结,令战争无可避免。 Category:政府战略 Category:德意志帝国政治 Category:19世纪德国政治 Category:德國外交政策.

新!!: 殖民主义和世界政策 · 查看更多 »

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

三个世界理论指毛泽东在冷战背景下,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国际社会划分为3个部分的国际关系理论。 毛泽东这一思想萌芽于194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雏形于196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战略,形成于1970年代。.

新!!: 殖民主义和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 · 查看更多 »

三监

三监,中國古代周朝的三個諸侯國的合稱。 武王克殷后,周武王並未消滅殷商勢力,為了鞏固政權,分殷商京畿朝歌为三部分,设三监監督商朝遺民頑軍,實行軍政殖民統治。封殷都朝歌給商纣王之子武庚。殷都以东为衛國,由武王之弟管叔监管,殷都以西为鄘國,由武王之弟蔡叔监管,殷都以北为邶國,由武王弟霍叔监管。 三监的具体君主及領土,说法不一。一说为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另说为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商都附近武裝,共同監護武庚的領土。前说出现较早,後說較為通行。总称三监。.

新!!: 殖民主义和三监 · 查看更多 »

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故商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貴族(三监)叛乱的事件,為中國第一個宗室之亂,周武王逝后,周成王年少登基,周公摄政,武庚、管叔、蔡叔和霍叔等諸侯非常不滿,起兵反对周公。周公也發動了周公东征,斬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將霍叔廢為庶人,平定了三监之乱。.

新!!: 殖民主义和三监之乱 · 查看更多 »

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是中國漫畫家張樂平於1935年創作的,其主角「三毛」到現在仍然是中國最著名和受人喜愛的虛構人物之一,也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版本。 在「三毛」面世前,大多數的中國漫畫書的對象都是以成人為主的。而這些故事都沒有對話的。當張樂平創作三毛這漫畫人物系列時,他的主要目的是想透過漫畫以戲劇形式表現抗日戰爭為社會帶來的禍害。他想表達對年輕難民的關注,尤其是在街上流浪的孤兒。角色們的大轉變都是發生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三毛則是這些孤兒的代表。 現在虛構人物三毛有著歷史最悠久的電影、卡通及書本製作。三毛的形象也從一個飢餓、無家可歸的男孩轉變成一個健康、平常的21世紀學生。依據製作,角色人物會跟著中國最重要歷史時期一直活到未來的太空探索時代。.

新!!: 殖民主义和三毛流浪记 · 查看更多 »

平埔族群

平埔族群(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過往稱之平埔族,是外來政權對台灣原住民族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對應的另一稱呼為高山族。後因隨著學術界、文化界進一步研究,認知其為多數民族集合而非僅單一民族,故當今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群,多數以「平埔族群」來泛稱。多數平埔族群至今皆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為原住民族,除了部分當前歸籍排灣族之馬卡道族及花東原歸籍阿美族之噶瑪蘭族等族人以外。 平埔族群往昔在荷蘭、西班牙統治時稱為「土著」;清領時期,則大多稱為化番、熟番,與生番、野番等詞相對。因化番、熟番多住在「平地草埔」,故又稱平埔仔、埔仔人、平埔番(Pêⁿ-po͘-hoan;Pepohoan),其中「平埔」一詞代表「平原」或「平地」之意。到了日治時期則於《臺灣蕃人事情》一書中將臺灣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平埔族,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至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起平埔族後代大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獲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臺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埔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但平埔族群曾一度誤以為同為「平埔族」這個民族,後來才逐漸重新細分。 賽夏族及邵族也曾一度被歸為平埔族群,可見「平埔族」、「熟番」、「化番」及「生番」等分類,皆為外來政權依統治方便,未依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所做的分類,造成當代的平埔正名或平埔復名運動。.

新!!: 殖民主义和平埔族群 · 查看更多 »

幾內亞比紹-朝鮮關係

幾內亞比紹-朝鮮關係,是指西非國家幾內亞比紹共和國與東亞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兩國均沒有在對方國家的首都設立領事館。.

新!!: 殖民主义和幾內亞比紹-朝鮮關係 · 查看更多 »

乌斯曼·塞姆班

乌斯曼·塞姆班(Ousmane Sembène,),塞内加尔电影导演、制作人和编剧。他常被人们称作“非洲电影之父”。.

新!!: 殖民主义和乌斯曼·塞姆班 · 查看更多 »

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為奥威尔的传世作品。當中,奥威尔以锐目观察,批判假社会主义之名、行极权主义之实的斯大林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与历史相印证,所以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皆已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新詞,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語汇,可见奥威尔和其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巨大影响。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一九八四》直到1985年才有简体中文版刊行,且出版初期被列为“内部读物”,只允许特定人群购买阅读。.

新!!: 殖民主义和乔治·奥威尔 · 查看更多 »

乔治市街道名称列表

本列表阐述并介绍马来西亚槟城州首府乔治市范围内的街道名称。1780年代,槟城在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接管统治下成为大不列颠王国最早的远东贸易转口港,乔治市正值开辟期间皆由殖民政府为新建街道命名。槟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乔治市街道在马来西亚下为迎合国家政策需要而被译成马来语,但大量街道的英语原名仍沿用迄今。 乔治市街道名称多与当时老百姓的生活起居和习惯、环境、人物、历史事迹等息息相关,反映了城市的多元文化遗产。乔治市的街牌除马来文之外,一般附有英文、中文或阿拉伯文译名。.

新!!: 殖民主义和乔治市街道名称列表 · 查看更多 »

亚拉巴马州

阿拉巴马州(Alabama,,又译作--)是美國東南部地區一個聯邦州。北接田納西州,東鄰喬治亞州,南至佛羅里達州和墨西哥灣,西臨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是各州當中面積第30大以及人口第24大的州。阿拉巴馬州的全長1500英哩,是所有州份當中最長的。 阿拉巴馬州譽為「金色啄木鳥之州」,其名來自州鳥。同時阿拉巴馬州亦以「迪克西的心臟」和「棉花之州」為人所知。州樹是長葉松,而州花是山茶花。阿拉巴馬州的州府位於蒙哥馬利,按人口計算最大城市是伯明翰,該城長期都是州內最工業化的城市;按面積計算最大城市是亨茨維爾。最老的城市是莫比爾,1702年由法國殖民者建立,作為法屬路易斯安那的首府。 自南北戰爭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阿拉巴馬州與其他美國南部州份一樣遭遇經濟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長期依賴農產品。與其他南部州份一樣,阿拉巴馬州議員在進入二十世紀時以及許多貧窮的白人。雖然工業和都市中心快速發展,白人自1901年起到1960年代一直壟斷郊區利益,市區利益和非裔美國人的代表性嚴重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拉巴馬州將經濟由主產農業變得多元化。21世紀的州經濟是基於管理、汽車、金融、製造業、航天、提煉礦產、醫療、教育、零售以及科技。.

新!!: 殖民主义和亚拉巴马州 · 查看更多 »

亞倫·雷奈

亞倫·雷奈(,)是一位法國電影導演,他最廣為人知的是早期以記憶與創傷為題材的作品,代表作品包含《夜与雾》(1955年)、《广岛之恋》(1959年)和《去年在马倫巴》(1961年)等。亞倫·雷奈也是法國新浪潮導演的主要代表,雖然亞倫·雷奈並不認為自己是法國新浪潮的一部分。他與左岸派導演緊密聯繫,具有現代主義風格,也是左翼政治電影製片人。他的電影曾經與让·凯罗尔(Jean Cayrol)、瑪格麗特·杜拉斯、阿蘭·羅伯-格里耶、乔治·松伯朗(Jorge Semprun)與雅克·斯騰伯格(Jacques Sternberg)等人合作Peter Cowie, The Explosion of World Cinema in the 60s.

新!!: 殖民主义和亞倫·雷奈 · 查看更多 »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日文名:アジアの孤児)是台灣作家吳濁流成名的長篇日文小說。.

新!!: 殖民主义和亞細亞的孤兒 · 查看更多 »

亞裔美國人

亞裔美國人(簡稱亞裔美人)指的是具有亞洲血統的美國公民,包括了印度裔美國人、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越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日裔美國人、阿拉伯裔美國人或其他血緣來自於亞洲的美國人,但不包括基因和外觀跟蒙古人等相似的美洲原住民和愛斯基摩人,而對於西亞或南亞的移民是否亞裔有爭議,因為他們不想自己被誤會是佛教徒或黃種人。根據牛津辭典,「亞洲人」這個辭彙在美國通常被視為僅有東亞血緣的人而已。故「亞洲人」(或「亞裔」)便通指據有東亞(包含越南)血統或任何有內眥贅皮特徵的人。然而這樣的說法已不附合近來美國政府的定義,目前在美國常常會將來自東亞、南亞、東南亞不管有無內眥贅皮特徵的人都認作亞洲人。在美國的人口普查中,起緣於遠東、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的民眾都被介定為亞裔族群。 總體來說,亞裔美人在美國所有族群中擁有最低的貧窮比率、最高高等教育接受率、家戶所得及個人所得的中位数最高。 以往,人們大多以「東方人」()稱呼亞裔美人。然而在1960年代起,開始有人反對這樣的稱呼,認為其帶有貶義及殖民主義的思想。但直到1970年代時學術界開始使用「亞裔美人」(Asian American)做為替代的正式稱呼。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即為歷史學家市岡裕次(Yuji Ichioka),人們多將此一名稱的轉變歸功於他的推廣上。今日,「亞裔美人」這個名詞已廣為接受,多數的正式場合包括政府或學術機構都使用此名詞。在一般場合中,我們也常將其只省略成「亞裔」(Asian)。 不像其他族群在很久以前就有許多相關的名稱出現,人們稱呼亞裔美人的方式其轉變也與其他族群一樣顯著。最明顯的改變是在1965年當新的移民法「1965年移民法」通過後,廢除了原為了限制亞洲移民而設立的各國移民輸出限制 ,而改成以家庭因素、及專業技術為考量的新移民政策。這樣的決定大大提升了來自亞洲各國的移民數量,使亞裔美人的人口數有顯著的增長。由於人數的增加,大眾對亞裔美人有了更多的認識,定義範圍也不如以往的侷限。來自亞洲的新移民在教育、經濟及其他多個面向上也與廿世紀的上輩移民有明顯不同,開始在美國從事不同的工作、居住於不同的環境中。.

新!!: 殖民主义和亞裔美國人 · 查看更多 »

亞歷西斯·托克維爾

亞歷西斯-夏尔-昂利·克雷莱尔·德托克維爾(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是法國政治社会学家、政治思想家及歷史學家。他最知名的著作是《论美国的民主》(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1835)以及《舊制度與大革命》(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1856),在這兩本書裡他探討了西方社會中民主、平等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並檢視平等觀念的崛起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產生的摩擦。在《民主在美國》一書裡,托克維爾以他遊歷美國的經驗,從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傳統出發,探索美國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這本書成為社會學的早期重要著作之一。托克維爾提出以私人慈善而非政府來協助窮人的主張,也對於日後的保守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有著深遠影響。托克維爾曾積極投入法國政治,包括了從七月王朝(1830-1848)至第二共和國(1849-1851),但在1851年的政變後他便退出了政壇,並開始撰寫《舊制度與大革命》,但只完成了全書的第一卷便去世了。.

新!!: 殖民主义和亞歷西斯·托克維爾 · 查看更多 »

亞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

亞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 (Asian Rout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RIH) 之倡議源於2012年11月於臺灣臺北市舉辦的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ICCIH)第15屆會員大會。TICCIH是成立於1973年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致力於工業考古學研究,工業遺產的保護、推廣和詮釋,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轄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針對工業遺產保存、登錄與審查的官方諮詢單位。2012年TICCIH的第15屆會員大會是該組織首度在亞洲城市舉辦,會中並正式發表《臺北亞洲工業遺產宣言》(Taipei Declaration on Asian Industrial Heritage)。《臺北宣言》明確指出亞洲地區工業發展的歷程與西方世界的不同。尤其在殖民主義與近代工業化的脈絡下,地方性的生產方式與設施發展已成為亞洲區域歷史的一部份。亞洲區域工業遺產的定義包含工業革命之前及之後的技術、機器與生產設施、人造物與人造環境,宣言中提到:「……體認到跨國與區域工業遺產的重要性,且日後亞洲區域合作推動工業遺產保存維護之需求是極為關鍵的。因此,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全體會員同意,有必要在該會的架構內建立一個亞洲工業遺產網絡。.

新!!: 殖民主义和亞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 · 查看更多 »

亨利·萊特·哈葛德

亨利·萊特·哈葛德爵士,KBE(Sir Henry Rider Haggard,),英國小說家。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受歡迎的小說家,以浪漫的愛情與驚險的冒險故事為題材,代表作為《所羅門王的寶藏》。林紓最常翻譯哈葛德的小說。哈葛德常年住在非洲,擔任過南非納塔爾省省長祕書。.

新!!: 殖民主义和亨利·萊特·哈葛德 · 查看更多 »

人口遷徙

人口遷徙是一種人類族群集體或個別改變居住地域的現象,其形式有自願或非自願、合法或非法之別,原因則可能包括(但不限於)資源短缺、氣候變遷、戰爭、奴隶贸易、种族清洗、政治迫害、經濟壓力等。 歷史上大規模的人口迁徙称为民族遷徙,包括美洲原住民的先祖自歐亞大陸移往美洲大陸、南島民族自東亞播遷大洋洲各地、古以色列民族離開古埃及前往迦南地,中國晉朝「五胡亂華」以來漢族和鮮卑族等「胡人」民族南遷,以及歐洲「蠻族入侵」造成的「歐洲民族大遷徙」,等等。.

新!!: 殖民主义和人口遷徙 · 查看更多 »

人口贩卖

人口販賣,又稱人口販運。依據《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預防、禁止和懲治販運人口特別是婦女和兒童行為的補充議定書》中對人口販運的定義.

新!!: 殖民主义和人口贩卖 · 查看更多 »

人種

人種(Race),是在体质形态或遺傳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划分时可以根據外在特征(如肤色、髮色、面部骨骼结构等)、基因、以及自我认同为标准。人種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他范畴。 20世纪以前,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分为若干个本质主义方式划分的(即以不可缺的特征来划分的)人種,如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等。但自1940年代起,演化科学家开始淘汰这种理论。另外,种族长期以来理解为一种科学分类,即将种族视为一个分类的层次,如将种族等同于亚种;但1960年代起,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以及模型也使一些科学家开始质疑这种理解,而转而以群体、特征线等其他概念来研究人类内部的差别。1990年代以来,基因体学以及分支系统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和模型也使科学界对人类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使一些科学家转而用世系而非特征来定义种族的划分,并且认为种族应该理解为模糊集合,统计群体,或广义的家族。 有许多演化学家以及社会学家认为,基于近年来的生物学研究结果,任何对于人类种族的定义,都缺乏科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正确性;人種的定义是不准确的,随意性的,政治化的,约定俗成的,随文化视角的差异而变化,种族应该视为一种社会建构。但也有其他科学家认为,人種概念并非毫无根据,人種概念和多位点基因数据之间的确有关联,而试图摒弃人種概念的真正动机,主要为政治原因而非科学。 目前,各个学科对于人種是什么,是否存在,到底有几个,应该如何定义,如何理解,如何分析等问题,尚无定论或共识。.

新!!: 殖民主义和人種 · 查看更多 »

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ς(anthrōpos,人)”以及“λογος(-logia,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這個學科名稱首次出現於德國哲學家在1501年的作品《人類學——關於人的優點、本質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Antropologium de hominis dignitate, natura et proprietatibus, de elementis, partibus et membris humani corporis),當時人類學這個字指的是人的體質構造。Dieserud, Juul (1908) London:Open Court Publishing ISBN 978-0-8021-3943-6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誌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則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人類學的基本關注問題是:什麼是智人的定義?誰是現代智人的祖先?人類的體質特徵是什麼?人類如何做出行為?為什麼在人類不同群體之中,有著許多變異與差異?智人在過去的演化歷程,如何影響其社會組織與文化?依此類推。 自從法蘭茲·鮑亞士與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在十九世紀晚期與二十世紀早期從事人類學研究後,這個學科就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區分開來,人類學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社會文化人類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比較研究學科),以及對研究區域的長期、經驗上的深入了解,這往往稱為參與觀察。文化人類學格外強調文化相對性,並運用其研究發現來建構文化批判。這在美國特別風行,源於法蘭茲·鮑亞士對十九世紀種族主義的反對,經過瑪格麗特·米德倡導性別平等與性自由,到當代對於後殖民壓迫的批評,以及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倡。 在美國,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個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也反映在許多大學部教科書,以及許多大學的人類學課程里。在英國以及許多歐洲的大學,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的科系,且被視為不同的學科。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受到後現代理論嚴重影響。在1970與1980年代,有一個認識論的轉向,脫離了這個學科所熟知的實證論傳統。在這個轉向中,關於知識的本質與生產的各項議題,佔據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核心位置。相對地,考古學、生物人類學與語言人類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實證論。由於這種認識論上的差異,甚至導致某些人類學系分家,例如史丹佛大學在1998-9學年,「科學家」與「非科學家」分成兩個科系:人類學,以及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稍後,在2008-9學年,史丹佛大學人類學重新整合為一個科系)。.

新!!: 殖民主义和人类学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殖民主义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人民报 (越南)

《人民报》(越南语:Báo Nhân Dân)是越南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称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1951年3月11日,《人民报》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战争中创刊,继承了胡志明创刊的《青年报》的传统。.

新!!: 殖民主义和人民报 (越南) · 查看更多 »

庙街 (俄罗斯)

庙街(v),俄語全稱為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Никола́евск-на-Аму́ре),中國称庙街(又作廟爾、廟屯),现为俄羅斯城市,是遠東聯邦管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庙街县行政中心,邻近黑龍江出海口,俄罗斯於1850年建市,2014年的人口統計有20,774人。本市距離黑龍江口約80公里,距離伯力約977公里、共青城火車站約582公里。.

新!!: 殖民主义和庙街 (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廢奴主義

廢奴主義(),又稱廢除主義、奴隸廢除論,是一場以廢除奴隸制度及其奴隸貿易而展开的政治運動,其運動開始於啟蒙時代,並在19世紀推至高峰,也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大致上的成功。.

新!!: 殖民主义和廢奴主義 · 查看更多 »

以華制華

以華制華是指以華人(中國人)制服華人的統治策略,主要用於其他民族統治中國、或海外華人受「非華人的統治者」(政府、殖民者或者外族)壓制的情形。由於統治者對華人民眾不熟悉,容易遭致華人的反抗,故培植一些華人來管理另一批華人,授予當地部分華人行政權力,去監管所有華人守法或放棄抵抗。 此一策略促進地方行政本地化,帶有「親疏有別」、問責制等色彩,方便監控一般的華人民眾,而且華人只是幫助統治,實際的大權不在華人手上,當統治者的政權結束之後,當時為那些統治者做事的華人,有可能被視為漢奸而定罪。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一系列由日本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汪精衛國民政府等,為近代以華制華的典型案例。.

新!!: 殖民主义和以華制華 · 查看更多 »

任那日本府

任那日本府或任那之倭宰是古代日本大和王權在朝鮮半島南部任那可能曾設置的統治機構。任那日本府被視為皇國史觀、殖民史觀,常年受到韓朝抨擊。舊日本政府就以任那日本府為征韓論、日韓併合的依據,在朝鮮半島實施殖民統治。1960年代後,任那日本府開始受到否定 ,全昌淑,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34(4),南北韓學者也視任那日本府為誇大失實的宣傳 北青网,2009/04/1。2010年第二期韓日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報告上韓國委員金泰植的論文表示可以否定倭國”武力征服”加耶建立任那日本府的理論,韓日歷史共同研究報告書中,韓方認為,雖然六世紀任那置於倭人支配範圍,但「任那日本府」非當時用語,建議改稱為「安羅倭臣館」。日方認為,「任那日本府」在日本書紀以「在安羅諸倭臣」表現,故韓方建議不使用「任那日本府」可以接受,但重申當地倭人由倭人統治,非置於任何朝鮮半島政權之下。.

新!!: 殖民主义和任那日本府 · 查看更多 »

他加祿語

他加祿語(Wikang Tagalog),又稱為他加洛語、塔加洛语和塔加路语,在語言分類上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主要於菲律賓呂宋島使用。菲律賓的國語之一菲律賓語(英語為另一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正是以他加祿語為主體發展而來的。 根據2000年菲律賓人口普查,在76,332,470菲律賓人中,有21,485,927人以他加祿語為母語。此外,還有將近5,000萬其他菲律賓人則以他加祿語為第二語言。在菲律賓將近170種的本土語言中,只有他加祿語具有官方語言地位。.

新!!: 殖民主义和他加祿語 · 查看更多 »

伊班族

伊班族(Iban)是婆羅洲上的原住民達雅族的一個分支,在英國殖民時期,伊班族人被稱為海上的達雅族或海达雅族(Sea Dayaks)。在馬來西亞,大多數伊班族人居住在砂拉越的诗里阿曼省、木中省和加帛省,又有一小部分居住在沙巴,也有少数遷移到马来西亚半岛居住。 伊班族原來是獵頭族,用以驱逐妖魔鬼怪;但自從歐洲人抵達並慢慢的殖民當地,現時他們已不再進行獵頭活動,但其他族群習俗仍有繼續,例如喜欢吃腌与卤的食物,而且仍繼續使用伊班語。伊班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砂拉越、印尼的西加里曼丹省及汶萊。他們居住在稱為rumah panjang的長屋內。 如今,大多數的伊班長屋都配備了現代化的設施,如供電、供水等配套設施,道路也覆蓋了瀝青,還有電話線和互聯網。年輕的伊班人主要分佈在城市地區,在節假日期間返回探訪他們的家鄉。伊班人今天正變得日益城市化,但同時仍保留大部分的傳統遺產和文化。.

新!!: 殖民主义和伊班族 · 查看更多 »

伊朗伊斯蘭革命

伊朗伊斯蘭革命(又稱1979年革命;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 Enghelābe Eslāmi)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領導的伊朗君主立宪政體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亞圖拉(革命領袖)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成立了以伊斯兰教什叶派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於1978年1月發生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罷工及示威活動癱瘓了整個國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因此在兩星期後,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蘭,受到數百萬伊朗人的歡迎。在不久後的2月11日,游擊隊和叛軍在巷戰裡擊敗了忠於沙阿的部隊,導致皇室政權的崩坍。經過了全國公投後,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為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新宪法《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 這一次異乎尋常的革命使全世界感到錯愕:它的发生沒有那些引起革命的慣常因素,更傾向於價值觀上,西方開放生活形态、世俗化宗教與傳統而保守的伊斯蘭思想之間的深刻矛盾;革命很快使國家发生了彻底的轉變;革命获得了廣大群众的支持The Unthinkable Revolution in Iran,第121頁;耗費大量資金建立的軍隊及保安部門保護下的原政权仍能被推翻,親美巴勒維政權所推崇的、物質主義的世俗化政策被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基赫的监护(伊斯蘭法理學家的管治)之下的神權性政教合一政體,即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在一位來自庫姆的80歲流亡宗教學者監護下,伊斯蘭共和國需要進一步證明它的存在價值」。.

新!!: 殖民主义和伊朗伊斯蘭革命 · 查看更多 »

伊朗民族陣線

伊朗民族陣線(جبهه‌ی ملی ایران)是伊朗政治家穆罕默德·摩薩台與其他在1940年代的法國接受教育的伊朗世俗主義者、民族主義者一起成立的反對黨。這個政黨在1953年伊朗政變之前把持伊朗議會多年,此後作為反對派繼續運作。.

新!!: 殖民主义和伊朗民族陣線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合作组织

伊斯兰合作组织(منظمة التعاون الإسلامي;Organis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Organisation de la coopération islamique)原名伊斯兰会议组织,是一个伊斯兰世界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为联合国大会观察员;该组织由遍及中东、中亚、西非、北非和印度次大陆的57个国家组成,覆盖的人口约为16亿。秘书处设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吉达市;现任秘书长是原沙特社会事务大臣Yousef Al-Othaimeen(从2016年开始)。 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权利和重返家园的斗争;支持穆斯林保障其尊严、独立和民族权利的斗争。 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每個成員國是伊斯蘭國家,如蓋亞那、蘇利南、莫三比克、喀麥隆、烏干達和加彭等國,伊斯蘭反而是極少數人的信仰,阿尔巴尼亚則是唯一加入該組織的歐洲大陸的主權國家和聯合國會員國,2011年脫離蘇丹獨立的南蘇丹也在獨立後脫離該組織的勢力範圍。.

新!!: 殖民主义和伊斯兰合作组织 · 查看更多 »

伊斯梅利亚

伊斯梅利亚市(al-Ismāʻīlīyah;)是埃及伊斯梅利亚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位于埃及东北部,全市总面积约1442平方公里,人口约47万(包括郊区)。它位于苏伊士运河西岸, 大约在其北面的塞得港和其南面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中间。运河在该市境内加宽,与提姆萨赫湖相连,再往南则与大苦湖相连,隔运河向东则是埃及的亚洲部分西奈半岛。它是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中心城市、苏伊士运河管理中心所在地,被称为“运河女皇”,并且拥有大量的法国和英国在埃及殖民时期遗留下的住宅群。这些建筑物大部分仍然在被运河的职工和官员们所使用。该市拥有苏伊士运河沿岸三大港口(从北往南依次为塞得港、伊斯梅利亚港、苏伊士港,被称为“运河三城”、“运河三姐妹”。)之一,是依靠运河的水浇灌出来的花园城市,到处分布着椰枣树、草地和花园,有很多旅馆和酒店,市容干净整洁,环境安静优美,被誉为“埃及最美的城市”、“运河的新娘”。.

新!!: 殖民主义和伊斯梅利亚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殖民主义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弗吉尼亚殖民地

弗吉尼亚殖民地(Virginia Colony)是英国在北美大陆上设立的第一个殖民地,也是其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於1607年由弗吉尼亚公司首建,於1624年经敕许获得英国政府承认,升格为英国皇家殖民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签订以后,该殖民地从英国独立,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最初的13个州之一,即今日的弗吉尼亚州。 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范围包含了现在的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及肯塔基州的全境,以及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威斯康辛州的部分地区。又以其面向切萨皮克湾,而与位于切萨皮克湾北面的英属马里兰省一同被称为“切萨皮克殖民地”。.

新!!: 殖民主义和弗吉尼亚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弗里敦

弗里敦(Freetown),塞拉利昂首都,经济、文化中心。位於大西洋岸邊的弗里敦半島(Freetown Peninsula),2004年人口有1,070,200人。它不仅是塞拉利昂主要出口港口,更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其經濟主要與港口有關。弗里敦主要工業包括鑽石切割和食品工業。.

新!!: 殖民主义和弗里敦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萊特

法蘭西斯·萊特(Francis Light)() ,是馬來半島檳榔嶼於英國殖民時期的第一任總督。常被稱做莱特船長(Captain Francis Light)。.

新!!: 殖民主义和弗朗西斯·萊特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法农

弗朗茨·奥马·法农(法语:Frantz Omar Fanon,),法国馬提尼克法蘭西堡作家,散文家,心理分析学家,革命家。他是20世纪研究非殖民化和殖民主义的精神病理学較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超过40年来,他的作品启发了不少反帝国主义解放运动。.

新!!: 殖民主义和弗朗茨·法农 · 查看更多 »

低地德语

低地德语(Plattdeutsch、Plattdüütsch),又称低地萨克逊语、古萨克逊语,是低地日耳曼语的一种区域性语言,主要使用者在德国北部、丹麦南部和荷兰东部,另外亦有使用者在波兰沿海地区,以及如加拿大等地的移民社群。 根據其語言學特徵的不同,可分爲西低地德語和東低地德語。 由1999年起,德国根据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认可低地德语为区域性语言。低地德语并未标准化,但在德国,北低地萨克逊语有在电视台和电台广播中使用。.

新!!: 殖民主义和低地德语 · 查看更多 »

彭定國

彭定國爵士,KBE,CMG,GM,QPM,CPM(Sir John Vincent Prendergast,),英國殖民地資深情報人員、特務和執法人員,1973年至1977年出任香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的首任執行處處長(1993年12月後改稱執行處首長)兼副廉政專員。 彭定國在1945年起先後在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黃金海岸、肯雅、塞浦路斯和香港等殖民地的警隊任職,專門從事情報工作,並歷任肯雅、塞浦路斯和香港警隊的政治部和情報部門首長,與軍情五處關係密切。他為各殖民地政府處理性質敏感且具一定危險性的棘手難題,當中包括協助招降參與肯雅茅茅起義的武裝份子、搜捕塞浦路斯的反殖民地武裝份子、以及揭發香港警務處助理警司曾昭科為中共從事間諜活動一案。外界形容彭定國是「殖民地頭號解難專家」和「真實版占士·邦」,深為英政府所倚重。 彭定國在1966年以香港警務處副處長的身份退--,但不久以後再度復出,在1966年至1967年間於中東亞丁從事情報工作。在1973年,彭定國第二度復出,獲港督麥理浩勳爵邀請出任香港廉政公署執行處處長。在任內,他致力於撲滅貪污罪行,並成功引渡涉嫌貪污的前外籍總警司葛柏返回香港受審,因而獲輿論讚揚為「反貪強人」。廉政公署成立初期在肅貪倡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與彭定國、港督麥理浩勳爵和首任廉政專員姬達爵士三人不無關係。 從事情報工作約30年的彭定國曾多次獲英廷授勳,以表揚他對英國的貢獻。其中,他在1955年因英勇表現而獲頒授喬治獎章,1977年榮--後再獲授KBE勳銜,成為爵士。.

新!!: 殖民主义和彭定國 · 查看更多 »

归纳推理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的推理过程。它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把性质或关系归结到类型;或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观察,公式表达规律。例如,使用归纳法在如下特殊的命题中:.

新!!: 殖民主义和归纳推理 · 查看更多 »

何塞·德·圣马丁

何塞·德·圣马丁(José de San Martín;全名何塞·弗朗西斯科·德·圣马丁·马托拉斯,José Francisco de San Martín Matorras;),阿根廷将军、南美洲思想家、政治家、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獨立戰爭的領袖之一。他将南美洲南部从西班牙统治中解放,与西蒙·玻利瓦尔一道被誉为美洲的解放者,被視為國家英雄。.

新!!: 殖民主义和何塞·德·圣马丁 · 查看更多 »

何塞·范韦尔特

何塞·范韦尔特(Josse van Huerter,也称Joss van Hurtere、Joost de Hurtere或Joss van Hürter,Joss de Utra或Joss Dutra,)葡萄牙语,是亚速尔群岛中法亚尔岛的首位殖民者和总督。1482年后,皮库岛也划入他的领地范围。他的儿子若斯·德乌特拉在他死后继承了其领地的所有权。.

新!!: 殖民主义和何塞·范韦尔特 · 查看更多 »

佛教與基督教

佛教與基督教同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釋迦牟尼佛在耶穌約五百年之前誕生。而聖經在在耶穌誕生前約一千五百年前開始寫,歷經一千多年寫成。從孔雀王朝起,佛教開始向印度各地、中東以及中國傳播。而基督教起源於猶太地區,從西元一世紀傳往羅馬帝國及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31年-前325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至印度河,希臘人其後更在該地區成立了多個印度-希臘王國,不單將希臘文化帶至印度,也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傳播至中東、埃及和希臘。公元前722年與586年以色列王國與猶大王國分別被亞述與巴比倫帝國毀滅,開始了猶太人流亡期,並開始將舊約聖經影響巴比倫、波斯等東亞地區。有學者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教授,透過分析早期基督教的偽經和佛教經文,推測兩者有關係。在諾斯底教派的多馬福音中 ,柏高絲認為「有部份和佛教相似,這些早期的經文很可能受到當時已經發展成熟的佛教傳統影響。」 另外,認為約翰福音裏含有一些佛教與道教的概念。 其它學者亦曾比較路加福音和方廣大莊嚴經裏關於耶穌誕生和釋迦牟尼佛誕生相似的描述。 偽經多馬福音成書之時(公元200年),有不少佛教的傳教者居住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歷史學家認為公元4世紀時,天主教的修道院開始在埃及建立,而當地的修道院的結構和同時期的佛教寺院有相似之處。 13世紀时,歐洲的旅行家如柏郎嘉宾及鲁不鲁乞在他們的旅行報告中描述了佛教的經文、戒律、寺院生活、宗教儀式和冥想修行的法門,和當時聶斯脫里派(即景教)極為相似。Macmilla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2004, page 160 16世紀早期,天主教的傳教士如聖方濟·沙勿略亦曾提及東方的佛教。 同時期的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斯里蘭卡禁制佛教,並沒收了寺廟的財產,後來斯里蘭卡的荷蘭及英國統治者亦一樣禁制佛教。 但葡萄牙的歷史學家發現原來天主教的聖約沙法就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並向羅馬教廷報告。 18世紀歐洲的大學開始對梵文研究,引起更多人對佛經的興趣。 19世紀開始有西方人信佛教,20世紀初更開始有西方人在佛教寺廟成為僧侶。 在20世紀,基督教和佛教的教徒之間展開更多的交流,如天主教徒湯瑪士·梅爾頓、、、修女 以及佛教徒如佛使比丘、一行禪師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都致力尋找兩個宗教的對話。 他們都認為基督和佛陀的教誨並不一定衝突,而是可以互補和對照。 世界文化歷史學者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更認為基督教和佛教的接觸會是這個世紀重要的事情。.

新!!: 殖民主义和佛教與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征服世界

征服世界,又稱征服地球、統治世界或統一世界,是指一個國家或組織採取武力或特殊武器等戰爭手段,將世界上的國家全部佔領、併吞或消滅,把全人類納入底下支配的行為。人類歷史中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成功征服世界過,此情況僅會出現在虛構作品情節和一些猜想中。.

新!!: 殖民主义和征服世界 · 查看更多 »

征服者

征服者(西班牙語:Conquistador)指的是15世紀至17世紀間,到達並征服美洲新大陸及亞洲太平洋等地區的西班牙与葡萄牙軍人、探險家。自1492年航海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來,這些征服者便在美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建立殖民統治。.

新!!: 殖民主义和征服者 · 查看更多 »

徐學聚

徐學聚(),字敬輿,浙江金華府蘭谿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殖民主义和徐學聚 · 查看更多 »

德尔斐

德尔斐()是一处重要的“泛希腊圣地”,即所有古希腊城邦共同的圣地。这里主要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Appollon pythien,以下简称“阿波罗”),著名的德尔斐神谕就在這裡頒布。德尔斐位于福基斯(),现在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泛希腊圣地”是一个外在于城邦政治的复杂构造,在宗教意義上為所有希腊人提供自我认識的唯一途径,據說阿波羅神廟的入口處刻著三句箴言:「認識你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凡事不過份」(μηδεν αγαν)、「妄立誓則禍近」(ἐγγύα πάρα δ'ἄτη)。.

新!!: 殖民主义和德尔斐 · 查看更多 »

德屬東非

德屬東非(德文:Deutsch-Ostafrika)是德國在東非地區的殖民地,其領土約為現今的盧安達、蒲隆地、坦桑尼亞、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等地區,總面積大約994,996平方公里,几乎是今日德国面积的三倍。 德属东非最早由德属东非公司建立并运营;在1880年代晚期,德属东非公司由于无法镇压土著起义,遂寻求军方的帮助。德意志帝国亦在此地設立殖民地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比利時、葡萄牙均有派遣軍隊進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德國投降時,協約國陣營都始終無法佔領全境。 德國投降後,國際聯盟於1919年依據凡爾賽條約分別將盧安達及蒲隆地交付比利時、洛伏馬河以南地區交付葡萄牙、坦噶尼喀交付英國託管,結束了德國34年的統治。.

新!!: 殖民主义和德屬東非 · 查看更多 »

德國殖民地

德意志帝国殖民地(Deutsche Kolonien 或 Deutsches Kolonialreich)由霍亨索伦王朝的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后期建立。德国统一之前,一些德意志政权也曾经短暂建立过殖民地。.

新!!: 殖民主义和德國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德氏大羚羊

德氏大羚羊(學名:Taurotragus derbianus)是一种分布非洲西部及中部地区的羚羊,目前已知在南苏丹,中非共和国到喀麦隆北部和乍得南部有种群分布。.

新!!: 殖民主义和德氏大羚羊 · 查看更多 »

後殖民女性主義

後殖民女性主義(),是一種女性主義流派,它是回應原本女性主義似乎僅以西方文化中的女性經驗而產生。後殖民女性主義試圖說明種族主義以及殖民主義造成長期以來的政治、社會、文化影響,使非白人、非西方的女性在受到影響。 1後殖民女性主義源自於對已開發國家女性主義理論家的批評,指出他們傾向於將主流女性主義者的觀念用於全世界,並認為這些觀念無法用於非西方國家的女性的境況。2 後殖民女性主義認為,使用「女人」一詞並視之為一個同質性的群體,會只以性別而忽略了從社會階級、種族、族群、性傾向來看待她們。3後殖民女性主義者也試圖將原住民族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運動納入主流的西方女性主義。 後殖民女性主義有時會受到主流女性者批評,認為因為會讓女性主義分裂而削弱了更廣泛女性主義運動的力量。 5有時也被批評仍帶有西方的偏見。.

新!!: 殖民主义和後殖民女性主義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新!!: 殖民主义和保守黨 (英國) · 查看更多 »

忠烈祠 (臺灣)

忠烈祠是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衿式的國軍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廟。臺灣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時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黃花崗紀念墓園,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到了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訂定出「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忠烈祠」一詞才被廣泛地使用。設立用意是政府經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揚與紀念抗戰烈士的忠烈行動,藉以塑造國民典範、並建立國民共通歷史記憶。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宏偉,大多直接改建為忠烈祠,作為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的場所。隨後,各地政府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痕跡,紛紛拆原神社舊有建築,將其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 在臺灣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設置,其入祀典禮及祭祀會按照「國家祭典標準」舉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別於3月29日青年節及9月3日軍人節的春、秋兩次國殤中,依《忠烈祠祀辦法》舉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華民國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新!!: 殖民主义和忠烈祠 (臺灣)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人

俄罗斯人(русские)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及其邻国,在中国东北又被称作老毛子。 俄罗斯人也可以不论其民族泛指所有俄罗斯国民。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俄罗斯民族占俄罗斯总人口约80%。.

新!!: 殖民主义和俄羅斯人 · 查看更多 »

圣尼古拉教堂 (哈尔滨)

1940年旧照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原址位于哈尔滨市秦家岗中心广场,即现在的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博广场。教堂建于1900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于1966年被毁。.

新!!: 殖民主义和圣尼古拉教堂 (哈尔滨) · 查看更多 »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或稱耶誕老人(Santa Claus、Saint Nicholas、Father Christmas,或簡稱Santa),西方文化中虚构的一位人物,在聖誕節前夕會發送禮物。原型为罗马帝国时期米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此人慷慨大方,经常给儿童送礼物。.

新!!: 殖民主义和圣诞老人 · 查看更多 »

圣赫勒拿

聖赫勒拿(Saint Helena)是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屿,主权属于英国,离非洲西岸1900公里,离南美洲东岸3400公里。圣赫勒拿岛与其北方的阿森松岛和南方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一起组成英国的-zh-cn: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zh-tw:聖赫倫那、阿森松和崔斯坦達庫尼亞;zh-hk:聖赫勒拿、崔斯坦達庫尼亞-(St Helena, Ascension and Tristan da Cunha)英國海外領地。.

新!!: 殖民主义和圣赫勒拿 · 查看更多 »

圣托里尼

圣托里尼(希腊文:Σαντορίνη)是在希腊大陆东南200公里的爱琴海上由一群火山组成的岛环,位于北纬 36.40° —东经 25.40°。圣托里尼岛环上最大的一个岛也叫圣托里尼岛,别名锡拉岛(Θήρα)。圣托里尼岛位于基克拉泽斯群岛的最南端,面积约73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万四千--人,多为希腊人。“圣托里尼”是十三世纪时威尼斯人所命名的,起源于圣·爱莲(義大利語:Santa Irene);在此前这个岛称为锡拉岛、卡利斯提(Καλλίστη,在古希臘語意為“最美”)或斯特隆基里(Στρογγύλη)。岛上建筑蓝白相间,衬以蔚蓝大海,美不胜收,是著名旅游胜地。 3600多年前这里发生一次几千年来最猛烈的火山爆發,留下一个大火山口和几百米厚的火山灰,可能间接地促成克里特島的米诺斯文明的消亡。.

新!!: 殖民主义和圣托里尼 · 查看更多 »

地图学

地圖學(Cartography;χάρτης ,即为英文的Mapmaking,chartis是地圖,graphein是編寫之意)是研究地圖的理論、編製技術與應用方法的科學。傳統的地圖製作是利用紙和筆為主要工具,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製作已改由電腦繪製。包括CAD(電腦輔助設計)、GIS(地理資訊系統)或一些地圖繪畫軟件。地圖的功能就如形象化的空間資料,空間資料是由量度得成的,並能儲在資料庫中,現時的製作由類比的製圖方法趨向電子和互動。 地圖學正邁向可量度的地步,使人能製作一個真實的圖像。製作需要先進的技術和態度,尤其是利用一些符號來表達真確的地方,讓使用者能如真的從上面看清涵蓋的資訊。国家的疆域可以用地图、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其中地图是表示国家版图最常用和最主要的形式。在地图上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国家的疆域范围和边界、各级行政区域、行政中心、主要城市等。.

新!!: 殖民主义和地图学 · 查看更多 »

地理大发现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海權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在几个世纪中,这一情况都是数学家和航海者们面临的难题,亦为当时的帝国崛起制造了障碍。经度测定已成为了当务之急:远洋航行缺乏精确测量工具的支持,从而无法准确测定航船的位置。直接导致了时间和负重量上的浪费,以及频繁发生的船只失事事故。这一问题直到18世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后才得以解决。自那以后,在任何时刻离港的任何船只,都可通过比较航船的当地时间与本初子午线的时间,直接计算出航船所在的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导致坏血病在船员间的传播。,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张箭,31-32页.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後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新!!: 殖民主义和地理大发现 · 查看更多 »

地方主義

地方主義(Localism),又稱本土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指一個地區为维护本土社会利益而實行文化及人口保護,防止外來事物可能冲击或侵蚀本土生态。明顯地,一個發達地區的人所享有的權利或福利,比一個合法的移民多很多,或者移民根本不能享有。另一方面,由於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本地人難免與外來人發生矛盾,引發地方保護主義。在處理地方和全國的關係上的一種傾向。地方主義也是反全球化運動的一環。.

新!!: 殖民主义和地方主義 · 查看更多 »

地方色彩

地域色彩是日據時期台灣美術的核心理念,也被稱為“地方色彩”、或“南國色彩”,始於1920年代前後開始勃發的美術運動,至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成立後正式成為官展的主流。這個由日人主導的重要美術思潮,透過台灣美術展覽會制度的強大影響力,成為近代台灣美術發展的方向。.

新!!: 殖民主义和地方色彩 · 查看更多 »

匹兹堡

匹兹堡(Pittsburgh)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阿勒格尼河与莫农加希拉河汇合成俄亥俄河的河口,為美國最適宜居住的都市。宾夕法尼亚州第二大城市,阿利根尼縣縣治。2000年人口統計334,563(七縣大都區人口2,462,571)。匹兹堡曾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有“世界鋼都”之稱。但1980年代後,匹茲堡的鋼鐵業務已經淡出,現已轉型為以醫療、金融及高科技工業為主之都市。市內最大企業為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並為全美第六大銀行匹茲堡國家銀行所在地。 由於近年的經濟發展堪為典範,於2009年獲選主辦世界二十國集團(G20)高峰會。匹兹堡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和水上运输发达,匹兹堡国际机场位於該市西部,为美国东部著名的大型機場,有18家航空公司聚集此地。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新!!: 殖民主义和匹兹堡 · 查看更多 »

北美印第安战争

北美印第安战争(英语:American Indian Wars)是在美國和加拿大用來描述一系列的美國和加拿大拓荒者和聯邦政府與印第安人在美國和加拿大獨立戰爭前後的衝突。 冲突的起因在北美洲西部的白人殖民者数量日益增多,逐漸壓迫了原住民的土地。1872年在黑山发现金矿后,使得大量淘金人潮湧入,打破了苏族印地安人和美国政府的条约,壓迫印地安人的生存空間。導致許多美國人被苏族攻击獵首。 美軍借此理由向印第安部落发动綏勦政策,在反抗白人的壓迫中,阿帕契族、苏族,和夏延族的頭目「疯马」的反抗最烈。「疯马」酋长與他的薩滿巫師「坐牛」向白人表現出紅人的驍勇,於印第安战争在罗斯巴德战役、小大角战役中都取得胜利,南北戰爭名將乔治·卡士達也敗死於陣中。 随著印第安人的時常起義,1876年政府憤而停止了对苏族的食物补给,並且將他們賴以維生的野生動物驅離,紧跟着頭目疯马和红云的投降,是确定政府勝利结局。.

新!!: 殖民主义和北美印第安战争 · 查看更多 »

北美殖民年表

這是殖民北美的時間線,裡面記錄歐洲各國建立的日期。.

新!!: 殖民主义和北美殖民年表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Na Trioblóidí)简称为北爱问题,是指由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是持续不断在爱尔兰发生的周期性暴力冲突,该冲突在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对北爱问题的观点繁杂不一,称其是一场多方冲突、游击战或低強度戰爭,甚至是一场内战。参与者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准军事组织、、英国陆军及其他人员,超过3,500人因为冲突而丧生。 這場暴力衝突始於一場抗議歧視天主教愛國者的新教政府的社會運動Dominic Bryan.

新!!: 殖民主义和北爱尔兰问题 · 查看更多 »

北进政策 (朝鲜)

北进政策是李氏朝鲜政府制定的向北扩张领土的国策。该政策延续了高丽的北扩政策。.

新!!: 殖民主义和北进政策 (朝鲜) · 查看更多 »

國家安全警備總署

國家安全警備總署(又被稱作國際及衛國警察,或是國家防衛國際警察。該條目的翻譯是按照其機構性質和規模按照中文的概念予以翻譯的。)(Polícia Internacional e de Defesa do Estado),是一個在由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所領導的一黨專政新國家政權時期所存在的葡萄牙情報部門。其對外宣稱的職能為邊境管制和行使維護國家安全,即情報機構職能。然而,該部門所發揮的祕密警察職能卻廣為人知。 該部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依1933年8月所簽發之22992號法令所成立之國家情報與安全警察。該部門是由之前的葡萄牙國際警察以及葡萄牙政治與社會防衛警察合併而來。國家情報與安全警察在1945年的時候變成了國家安全警備總署。而在1968年時國家安全警備總署變更為最高安全指導局,直至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解散為止。 而其海外分布雖然以"軍事情報警察"存續過一段時間,但也在1975年終止運行。 國家安全警備總署的葡萄牙語縮寫PIDE雖然僅在1945至1969年間使用,往後的新國家時期的情報部門也被稱作PIDE。歷史上也用過PIDE/DGS作為該機構的簡稱。葡萄牙憲法293條關於此機構的轉型正義條款中就使用了PIDE/DGS縮寫指代該機構。 該機構在西班牙內戰時就被廣知為秘密警察。其他的還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的反間諜行動。.

新!!: 殖民主义和國家安全警備總署 · 查看更多 »

國民聯盟 (葡萄牙)

國民聯盟(葡萄牙語:União Nacional),並於1970年改名為人民國民行動黨(葡萄牙語:Acção Nacional Popular)。在新國家時期(1933年-1974年)是葡萄牙唯一的合法政黨及執政黨。在意識形態上,國民聯盟是一個獨裁及法西斯的政黨,它是以薩拉查為領袖在葡萄牙國會中取得全部席位,而不像大部份一黨專政的政權只佔國會的多數席位,而全國總工會更是政府的政治部門。.

新!!: 殖民主义和國民聯盟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刚果危机

刚果危机(Crise congolaise)指1960年到1965年间(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危机和冲突。危机在刚果脱离比利时独立后立即开始,以整个国家由蒙博托·塞塞·塞科统治为非正式的结束。刚果危机构成一系列内战,又因苏联和美国支持对立的派系,成了冷战中的代理人战争。危机期间据信有10万人丧生。 1960年6月30日,比属刚果爆发民族主义运動,要求结束殖民统治,引领国家独立。虽然已经做了些许准备,但诸如联邦主义和民族等问题仍未解决。7月首周,军队叛变,黑人和白人平民之间爆发暴力事件。比利时派遣部队保护逃跑的白人,该国加丹加和南开赛地区脱离比利时的支持分裂。在动乱和暴力持续的情形下,联合国部署维和部队,但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拒绝动用军队帮助利奥波德维尔中央政府抗击分裂份子。作为响应,最大民族主义派系的魅力领袖帕特里斯·卢蒙巴寻求苏联协助,苏联则迅速派出军事顾问及其他支持。 苏联的参与分裂了刚果政府,引起卢蒙巴与总统约瑟夫·卡萨武布僵持。军队司令蒙博托发动政变驱逐苏联顾问,在他的控制下成立了一个有效的新政府,打破了僵局。卢蒙巴于1961年被囚禁,随后遭处决。对立政府由安托万·基赞加领导的卢蒙巴支持者在东部城市基桑加尼成立。新政权获得苏联支持,但于1962年初瓦解。与此同时,哈马舍尔德在1961年末的中丧生后,联合国对叛乱分子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利奥波德维尔得到联合国军队支持,到1963年初打败了加丹加和南开赛的分裂运动。 随着加丹加和南开赛收归政府管辖,和解妥协的宪法生效,流亡的加丹加领导人莫伊兹·冲伯被召回筹建临时政府。然而就在政府筹备工作前,自称的毛派激进分子在该国东部崛起。辛巴斯控制了大量的领土,在斯坦利维尔宣布成了共产主义的“刚果共和国”。政府军逐渐重新占领领土外,比利时和美国于1964年11月斯坦利维尔,救走辛巴斯俘虏的人质,不久后击败瓦解辛巴斯。1965年3月大选后,蒙博托和卡萨武布再陷政治僵局。蒙博托于1965年11月第二次发动政变,私自控制国家。在蒙博托的统治下,刚果(1971年改名薩伊)转变成独裁统治国家,直至1997年废除。.

新!!: 殖民主义和刚果危机 · 查看更多 »

喬治·馬司培羅

喬治·馬司培羅(Georges Maspéro,),另譯馬斯伯樂、馬伯樂等,法國東方學家,殖民官員。.

新!!: 殖民主义和喬治·馬司培羅 · 查看更多 »

周南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周南(),原名高慶鏈,後改名高慶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新!!: 殖民主义和周南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 查看更多 »

周婉窈

周婉窈(),臺灣歷史學者,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新!!: 殖民主义和周婉窈 · 查看更多 »

咽喉點

咽喉點(choke point),又譯作阻塞點或瓶頸(bottleneck),為軍事戰略上的一種地理特徵,諸如山谷狹徑或是隘口等。這樣的地方迫使一個軍隊在開過此時得收縮成縱隊才能通過,此結果必大幅削弱其戰鬥力量。一個咽喉點能使數量上較弱的軍隊成功抵擋較多的軍隊,連攻方無法在其數量上發揮優勢。.

新!!: 殖民主义和咽喉點 · 查看更多 »

傳染病歷史

傳染病歷史记述在世界历史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的传染病。.

新!!: 殖民主义和傳染病歷史 · 查看更多 »

傅培梅

傅培梅(),是台灣的知名廚師、烹飪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2012年追授第47屆金鐘獎特別獎。.

新!!: 殖民主义和傅培梅 · 查看更多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新!!: 殖民主义和哺乳动物 · 查看更多 »

哈伊姆·魏茨曼

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又拼作Chaijim或者Haim.,希伯来文:חיים עזריאל ווייצמן,)是一位犹太裔化学家、政治家,曾任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会长,第一任以色列总统(1949-1952年),并是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创建人。 出生在俄羅斯帝國品斯克附近的小村庄Motol。1899年毕业于瑞士的弗里堡大学化学系。1901-1903年期间在日内瓦大学教授化学。1904年起执教于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并在此长期从事研究工作。1910年加入英国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1919年)领导英国皇家海军的实验室。他在化学上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通过细菌发酵取得大量化学产品的方法,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发酵技术之父。他使用细菌丙酮丁醇梭杆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来生产丙酮。用丙酮制造的无烟炸药对协约国方面取得大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魏茨兹曼把这个方法以收取版税的形式转让给了“商用溶剂公司”(Commercial Solvents Corporation)。 1917年,他协助贝尔福勋爵写出了《贝尔福宣言》。该宣言称“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人群体之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但魏茨曼却说:“关于阿拉伯问题,英国人告诉过我们,那里有几千万黑人,不过没什么要紧”。他创立了称为合成锡安主义的理论,支持为了以色列建国,采用民间殖民和高层外交斡旋并行的手段。他一般被认为是取向偏中的锡安主义者。 1919年1月3日,他和费萨尔一世签订了费萨尔-魏茨曼协定,在中东建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联系。1920年以后,他在锡安主义运动中承担了领导地位。1920-1931、1935-1946年间任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会长。1921年,他和著名犹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起参加了一次为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筹款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英国供给部的名誉顾问,并在合成橡胶和高辛烷值汽油方面进行研究。(前者是因为日本封锁了英国天然橡胶的来源)。他会见美国总统杜鲁门,并帮助取得了美国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1948年建国后,魏茨曼成为第一任以色列总统。他并且在居住的雷霍沃特,建立了一个研究所,即今天的魏茨曼研究所。此外他还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他的侄子埃泽尔·魏茨曼后来也担任了以色列总统之职。.

新!!: 殖民主义和哈伊姆·魏茨曼 · 查看更多 »

哈土依

哈土依(Hatuey,)是16世紀初印第安泰諾族(Taíno)的酋長,是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原住民。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古巴東部時,哈土依率領游擊隊抗抵,終因叛徒密告,被西班牙人捉住,活活燒死。他是首位對抗探索新大陸的殖民者的戰士,被譽為「古巴首位國家英雄」Running Fox, 'The Story of Cacique Hatuey, Cuba's First National Hero', La Voz del Pueblo Taino (The Voice of the Taino People) (United Confederation of Taino People, U.S. Regional Chapter, January 1998)。.

新!!: 殖民主义和哈土依 · 查看更多 »

哈斯特鷹

哈斯特鷹(學名:Harpagornis moorei)是一種體型巨大的鵰,目前已經在地球上絕跡,牠們曾經生活在紐西蘭的南島,也稱為Harpagornis Eagle。毛利人稱牠們為與Hokioi(或hakawai),Hokioi這個經常被引用的名稱則是與虛幻的鳥類紐西蘭鷸有關連-特別是牠們已經絕種,棲息在南島的亞種Miskelly, C. M. (1987): The identity of the hakawai.

新!!: 殖民主义和哈斯特鷹 · 查看更多 »

儒教 (宗教)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何光沪对于儒教的定义如下:“所谓儒教,非指儒学或儒家之整体,而是指殷周以来绵延三千年的中国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为核心,包括‘上帝’观念、‘天命’体验、祭祀活动和相应制度,以儒生为社会中坚,以儒学中相关内容为理论表现的那么一种宗教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儒教是宗教。民间也多不认为儒教是宗教,多数人认为敬天、祭祖属于道教而不是儒教。.

新!!: 殖民主义和儒教 (宗教) · 查看更多 »

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是通过教育农民将科学研究和新知识传播到农业实践过程的活动。这一领域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由不同学科的专家为农村人士组织的更大规模的沟通和学习活动,包括农业、、保健及商业研究等。 全球范围的推广人员多数都是为政府机构所服务。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机构常常会得到一些国际组织的支持,如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新!!: 殖民主义和农业推广 · 查看更多 »

内地

內地可能有多種含意:.

新!!: 殖民主义和内地 · 查看更多 »

内鲜一体

宣传“内鲜一体”理论的明信片 内鲜一体(,新字体:,)指甲午战争至二战结束期间,大日本帝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曾推动过的观点以及政策。该理论被日本帝国当局用于理证日本帝国政府在1890年代在朝鲜所执行的殖民政策,及其后兼并朝鲜的作为。“内”指日本内地,即日本本土,“鲜”指朝鲜。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得胜后,朝鲜脱离中国清朝的藩属关系,更国名为“大韩帝国”,步步向日本靠拢。日本则觊觎吞并朝鲜。终于1910年8月22日日韓併合。日本学者通过歪曲历史来理证朝鲜是日本的领土。这些学者举例如古代任那是日本统治过朝鲜的依据。日语、朝鲜语都属于孤立语言,二者在语法和简要词汇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又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明日韩民族实为一体。.

新!!: 殖民主义和内鲜一体 · 查看更多 »

内部殖民主义

内部殖民主义(Internal colonialism)是指中央政权在一个国家内部采取与殖民主义有关的统治形式,与19世纪一国对另一国的殖民主义政策一样,中央政权把这种思路引入境内,经济上或者政治上的强势地区扮演着殖民者的角色,通过吸附被殖民区的资源形成利润,造就新兴的发达阶级和发达地区。国内殖民与帝国殖民在经济结构上相同。中央政权利用不同的经济政策手段奴役和剥削殖民区,实现经济掠夺。.

新!!: 殖民主义和内部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军区制

军区(希腊语:θέματα,拉丁转写:themata,单数形式:thema)为东罗马帝国中期的行政区划制度。7世纪中叶,在穆斯林征服了部分拜占庭领土后,军区制得以建立并取代了由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建立的行省制度。最初的军区是从驻屯军的的驻扎营地发展而来,军区亦与该驻营单位的名称相对应。随着旧军区遭到分割、帝国获得新的领土,军区制在9至10世纪达到了顶点。在11至12世纪,军区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直到帝国灭亡,军区制始终统辖着行省级地区的行政与财政。.

新!!: 殖民主义和军区制 · 查看更多 »

凡那伽罗

凡那伽罗是一种以祖鲁语为基础,掺杂了英语和一点点南非语的混合语。它在金矿、钻石、煤矿、铜矿产业都是被广泛使用的通用语,并小部分地扩张入刚果(金)、纳米比亚、赞比亚以及津巴布韦。虽然凡那伽罗只被用作第二语言,但是1975年它已经有几十万的使用者。不过就像印度,当英国人带来了英语,英语便成为了这个国家内各个部落之间交流的通用语,凡那伽罗的使用日渐减少。 凡那伽罗是唯一的以祖鲁语为基础的洋腔浜语言,它非常罕见地以一种土著语言,而非以殖民者或贸易者的语言为基础。 奇拉帕拉帕是凡那伽罗在津巴布韦(罗德西亚)的方言,它因受到绍纳语的影响演化而来;而西卡邦迦(有时也被叫做奇卡邦迦)是凡那伽罗在赞比亚(北罗德西亚)的方言,它因受到本巴语的影响演化而来。.

新!!: 殖民主义和凡那伽罗 · 查看更多 »

內地延長主義

內地延長主義(ないちえんちょうしゅぎ)為台灣日治時期,大日本帝國在台灣所施行的的一種法國型態的殖民統治政策。該項殖民統治政策主張將包括台灣在內的殖民地以「雖與內地有稍許不同,但視為內地的延伸,直接適用本國法律,將之做為本國領土來統治『圖解臺灣史』(2012年)第114頁」此一方針做為基本政策。.

新!!: 殖民主义和內地延長主義 · 查看更多 »

內陸國家

內陸國家,或稱陸封國家、陸鎖國家(Landlocked Countries),指四面均與陸地接壤而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國家。2013年,全球共有48個內陸國家,其中包括2個雙重內陸國,即本國是內陸國家而且周圍鄰國也均為內陸國家的國家。 島國是內陸國家的相對概念,意指一個國家的四周皆鄰靠海洋而完全不與其他陸地接壤。.

新!!: 殖民主义和內陸國家 · 查看更多 »

全印穆斯林联盟

全印穆斯林联盟(अखिल भारतीय मुस्लिम लीग、All-India Muslim League),通称穆斯林联盟,为英属印度时期成立的政党,创建于1906年,其宗旨是在印度次大陆以武力建立穆斯林国家。這意念在1930年由詩人穆罕默德·伊克巴提出。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以后,成为印度小党派,现该党的影响力主要在喀拉拉邦,通过和其他势力的合作参与政府管理。 1947年以来,巴基斯坦民选及軍人政府多数由穆斯林政党掌权。巴基斯坦独立以后,该党组建了第一届政府,自1950年代以来,随着军人政变的频发,该党分裂成若干派别。1976年穆斯林联盟重整旗鼓,1979年议会选举中赢得14席,之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无所作为。1990年代,穆盟重新振作,其領導人纳瓦兹·谢里夫曾两次当选巴基斯坦民选总理,1999年被穆沙拉夫以军事政变手段推翻。穆沙拉夫領導的軍政府透過扶立穆盟的領袖派掌權。2008年大選,穆盟的謝派重新成為主要政黨,2013年,穆盟再次執政。.

新!!: 殖民主义和全印穆斯林联盟 · 查看更多 »

全球帝国

全球帝国(英文:Global empire)或世界帝国(德文:Weltreich,荷兰文:Wereldrijk) 是帝国的一种形式,即全球性或世界性的帝国,属于超级帝国范畴,通常表现为幅员辽阔、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全球”性或“世界”性意味着属于这个国家主权下的领土遍及全世界。它的基本标准是,当在全球航行时,从该帝国版图的最东端至最西端或最西端至最东端至少要航行半个地球的圆周,“全球”即意味着帝国版图要横跨至少180度的经度而不是90度的纬度。举例来说,由于西班牙帝国的版图曾遍及全球,所以在16世纪它常常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个说法后来也适用于大英帝国。.

新!!: 殖民主义和全球帝国 · 查看更多 »

全球研究

全球研究是一门集中探讨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与全球发展之间的过程与关系的学术课题。全球研究以全球化为中心,涉及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同方面 – 例如市场关系,商品运转,全球通讯以及消费、难民、移民等其他围绕全球化进行的活动。 全球研究将跨国界和本土趋势融入其课程中以更好地解释全球变化中所呈现的更广义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选修全球研究相关课程将涉及到特定领域的田野工作和研究。 全球研究亦可以包括国际研究或者国际教育。国际研究相比之下比较狭义的关注国家间的关系,而国际教育更倾向于国际教育系统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的教育系统的比较研究。两者都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研究,有别于国际研究覆盖全球到地区研究的特质。.

新!!: 殖民主义和全球研究 · 查看更多 »

八月革命

越南八月革命()亦稱“八月总起义”(),是越南獨立同盟會(簡稱越盟)在1945年8月發起的一次革命,共持续两周,席卷越南南北,越盟从而得到了越南大部地区的统治权,并最终成功自親日國家越南帝國处夺取了越南政权。越盟主席胡志明于1945年9月2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国為維持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派兵入越,法越战争爆发。.

新!!: 殖民主义和八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一个哲学与社会学概念,与相对,是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公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参与公共事务而不受干涉。 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出版品、產品、以及發明方法在未受到專利或著作權保護的情況下,屬於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

新!!: 殖民主义和公共领域 · 查看更多 »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1967年香港左派暴亂(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六七左派工會暴動、香港五月風暴。现在一般公认其於1967年5月6日起開始,於同年12月基本結束,是一場由香港親共人士受到大陸文化大革命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在大陆取代中華民國政权后香港唯一左派暴动。 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后来有罷工工人被警方打伤打死,示威者其後使用暗殺、炸彈放置(涉及1,167個炸彈)和槍戰作為報復。在事件中,全體香港警察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左派示威者冲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拘捕行動。期間,1,936人被檢控,约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32人受傷,51人死亡(5名警察在事件中死亡;5名香港边境警察和1名来自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共產黨民兵在边境冲突中死亡;参加反英示威的示威者约20多人因为镇压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 其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国不少城市都爆发支援“香港抗暴”的游行示威,英国驻华代办处亦被红卫兵捣毁,英国驻沪处理侨务专员办事处一同受到冲击并被关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其本人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被認為是這次暴動的標誌性事件。六七事件可算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新!!: 殖民主义和六七暴動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新!!: 殖民主义和克罗地亚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Cristoforo Colombo),),意大利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西北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新!!: 殖民主义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查看更多 »

前688年

没有描述。

新!!: 殖民主义和前688年 · 查看更多 »

国父

国父(Father of the Nation),或称为国家之父、祖国之父、建国之父、国民之父、民族之父、独立之父,是给予当前国家政权奠基者的称谓,当匹配此荣誉者多于一人时,则统称为开国元老或开国元勋(Founding Fathers)。 现代汉语中的“国父”一词,可考证的最早出处是清代学者梁廷枏的著作《海国四说》,书中提及第一任美国总统喬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逝世时,举国称其为国父。.

新!!: 殖民主义和国父 · 查看更多 »

国际辅助语

国际辅助语(International Auxiliary Language(IAL、auxlang)、Interlanguage)是为帮助使用不同的民族语言的人们更好的进行语言交往而设计的一种辅助性语言。其目的并非是为了取代任何一个民族语言,而是起到一种“中介语”或“桥梁语”的作用。 至2006年年底,全世界已经有100多种国际辅助语言,但大多数并没有受到人们广泛的应用。在国际辅助语中最为廣泛使用的是由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世界語維基百科至今已有大约个条目,是第32大维基百科(曾在2005年排名第32),也是最大的人造语言维基百科。 。国际辅助语言在被接受后通常是第二语言,只有如世界语、伊多语这类较广泛的辅助语言拥有少数的第一语言使用者。.

新!!: 殖民主义和国际辅助语 · 查看更多 »

图库洛尔帝国

图库洛尔帝国(也被称为提泽尼亚圣战国或塞古图库洛尔)(1861-1890)于十九世纪中叶被图库洛尔族的建立,位于今马里。 乌玛·塔尔在1836年朝觐归来时,带着哈迪(El Hadj)与弟兄会的哈里发头衔。在(位于今塞内加尔)进行长时间停留后,他转移到了(位于富塔賈隆东部,位于今几内亚)。这里成为了他在1850年发动吉哈德的集结地。 在1857年征服失败后他放弃了猛攻法国殖民地的军队,然后转而攻打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首先赢得然后赢得塞古(班巴拉帝国的首都)。 在1861年3月10日的塞古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他将塞古作为了他的帝国的首都。一年后他把塞古的管理权交给了他的儿子然后去了(今马里城市),这里是富拉尼人建立的马西纳帝国的首都。乌玛·塔尔在征服廷巴克图(通布图的旧称,今马里城市)的行动中失败后,撤退到了靠近多贡地区邦賈加拉的迪贡贝尔(Deguembéré)。在1864年,他死于他的火药储备库的一次爆炸。 他的侄子继承了他的王位,并将图库洛尔帝国的首都安置在了邦賈加拉。在塞古,乌玛·塔尔的儿子继续统治着这里,并顺利压制了附近几个城市与其决裂的企图。他与兄弟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在1890年,法国人和结成了同盟一同攻陷了塞古。阿赫马杜·塔尔先逃到了马西纳,然后在1893年于索科托(位于今奈及利亞)落脚,这从真正意义上标志着帝国的灭亡。.

新!!: 殖民主义和图库洛尔帝国 · 查看更多 »

皮埃爾·莫佩爾蒂

埃爾·路易·莫佩爾蒂(Pierre Louis Moreau de Maupertuis,)是一位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他是最先确定地球形狀為近扁球形的科學家。他也擁有首先提出最小作用量原理之榮譽。.

新!!: 殖民主义和皮埃爾·莫佩爾蒂 · 查看更多 »

皮钦语

钦语(Pidgin,,或pidgin language),又稱混杂语言,一種簡化版本的自然語言,這種語言來自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群體,他們之間沒有共同語言,為了彼此溝通而發展出的語言,跟一般語言相較,皮欽語的地位通常較低。當皮欽語進一步發展,成為母語,出現完整文法,則形成進化版本的皮钦语——克里奧爾語。 皮欽語不是其中任一個族群的母語,但常被當成第二語言。不同族群之間為了貿易,常會發展出這種語言,或是這個族群居住的國家,使用的語言與這個族群不同時,也會發展出皮欽語。特点是词汇量很小,都是从现有语言中的借词;没有固定的语法、句法。从纯粹语言学的观点看,皮钦语只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早期阶段,指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交流的人群中间产生的一种混合语言,属于不同语言人群的联系沟通用的语言。中国的皮钦语有洋泾浜英语、协和语等。 使用皮钦语的人在本族群内或家庭内仍然使用本族群的固有语言。而其新出生的后裔在其幼年时就与共同生活玩耍来自不同族群的同龄幼儿以当地的皮钦语为基础,自发的形成了新的母语(幼儿在习得语言阶段可以掌握多门母语),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交际语,称之为克里奧爾語,开始逐步扩大词汇,形成严密固定的语法,仅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为固定下来的完善语言。.

新!!: 殖民主义和皮钦语 · 查看更多 »

皇家尼日尔公司

皇家尼日尔公司(Royal Niger Company)是19世纪获得英国政府特许的商业机构。公司成立于1879年,曾先后称为联合非洲公司(United African Company)和非洲国民公司(National African Company)。 这一公司存在的时间虽然相对较短,但是它仍然在尼日利亚殖民地(Colonial Nigeria)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它在19世纪80年代击败德国,为英帝国夺得了尼日尔河下游的控制权。1900年,公司将自己控制的领土转交予政府。1914年,一度是公司领土的南尼日利亚保护国(Southern Nigeria Protectorate)和北尼日利亚保护国(Northern Nigeria Protectorate)合并为尼日利亚殖民地及保护国(Colony and Protectorate of Nigeria)。尼日利亚殖民地最终于1960年独立为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新!!: 殖民主义和皇家尼日尔公司 · 查看更多 »

皇家港

皇家港(西班牙语:Port Royal),音譯為羅亞爾港,是17世紀一直到18世紀初位于中美洲京斯敦港附近的一座城市,也是当时加勒比海地区的航运中心。在17世纪曾被称为“西方最邪恶的城市” 1692年6月7日,皇家港遭遇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城市面积三分之二的区域因建筑物的不合理建造导致的土壤液化而沉入加勒比海。灾难过后,在皇家港的基础上建立了京斯敦,即今日牙買加的首都。在那之后,还遭受了1907年的另一场地震,不计其数的飓风,火灾和多种人口毁灭性疾病。.

新!!: 殖民主义和皇家港 · 查看更多 »

石壁道

石壁道(Cliff Road)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佐敦的一條街道,連接彌敦道及永星里。石壁道在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時為官涌山石壁。經殖民政府填海發展九龍後,該街道便被列入香港街道之列內。 石壁道是一條挖頭路。而它亦是土木工程拓展署記錄現存29條的防空隧道之一。該隧道位於加士居道及石壁道側山丘以下,編號為K1。因殖民政府要防禦日軍空襲,所以便於1941年建成防空隧道以讓當時的市民躲藏。防空隧道現存的入口位於石壁道,位於加士居道的入口已經於1965年封閉 。.

新!!: 殖民主义和石壁道 · 查看更多 »

灣生回家

《灣生回家》為導演黃銘正於2013年進行田野調查,2014年監製及出資方陳宣儒(筆名田中實加)出版同名書籍《灣生回家》之電影。.

新!!: 殖民主义和灣生回家 · 查看更多 »

火星三部曲

《火星三部曲》是由三本科幻小說所組成的一個系列,作者是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記錄了人類在火星殖民及將地球化的編年史。這三本小說分別是《紅火星》(Red Mars,1992年),《綠火星》(Green Mars,1993年)以及《藍火星》(Blue Mars,1996年)。另外還出版了一本額外的短篇故事《火星人》(The Martians,1999年)。.

新!!: 殖民主义和火星三部曲 · 查看更多 »

獵象記

《獵象記》,又譯為《射象》,是喬治·歐威爾所寫的一篇文章,描述英國帝國主義的不正當與荒謬。.

新!!: 殖民主义和獵象記 · 查看更多 »

班图斯坦

班图斯坦(Bantoestan,Bantustan)又称“黑人家园”、“黑人家邦”,是南非政府为推行种族隔离政策而对南非班图人实行政治上彻底“分离”的地區。.

新!!: 殖民主义和班图斯坦 · 查看更多 »

現代英語

代英語(Modern English),又稱新興英語(New English,相對於中古英語與古英語),是指現代使用的英語,其產生開始于元音大推移,大致完成于1550年。在語言學歷史角度來看,現代英語包含了中古英語後期的英語。撇除個別的詞彙差異,諸如威廉·莎士比亞作品及《欽定版聖經》等17世紀初的讀物,可視為現代英語;若作更確切劃分,則屬于近代英語。大多數通曉21世紀初英語的人大致讀懂這些書籍。 現代英語有多種方言,分佈於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它們分別是英國英語、愛爾蘭英語、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洲英語、紐西蘭英語、加勒比英語、印巴英語及南非英語,當中大多數可互通。這些英語方言可應用於不同環境,譬如,美國一些演出好莱坞歷史或神話史詩的演員,往往會使用來自英國口音;同時,很多美國、澳洲及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國際流行歌手會訴諸於國際人口統計學,以「工業中立」的美國口音演唱。 根據民族語網站,1999年有超過五億八百萬人以英語作為第一或第二語言,其使用者數目在全世界僅少於漢語的使用者。然而漢語的使用範圍較小,主要侷限於大中华地区及华人间的交流。相對於其使用範圍來說,使用英語的地區遍及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洲、紐西蘭、印度、巴基斯坦及南非等地。(民族語網站) 長久以來,龐大的使用人口,加上全球的普及應用,讓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現今不論文化交流、資訊傳播、商業活動,還是國際外交等領域,英語都必不可少。.

新!!: 殖民主义和現代英語 · 查看更多 »

砂拉越人民联合党

拉越人民联合党,简称人联党,成立于1959年6月4日,党员多为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左派份子,也有地下共产党员。在大馬成立前有亲共倾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于2018年6月12日与其他四个砂拉越国阵成员党宣布正式退出国阵,另组一个本土阵线。.

新!!: 殖民主义和砂拉越人民联合党 · 查看更多 »

祖魯戰爭

魯戰爭發生於1879年,是大英帝国與南非祖魯王国之间的戰爭。在一开始,战争就因几起大规模流血冲突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因此成为英国在那一地区殖民主义统治的标志性事件。战争终结了祖鲁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

新!!: 殖民主义和祖魯戰爭 · 查看更多 »

祖魯族

鲁族 (amaZulu) 是非洲的一个民族,約1100萬人口,主要居住於南非的夸祖鲁-纳塔尔省。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是祖鲁语,這語言是由班圖語演變而成(班圖是)內其中一個子群)。祖鲁王国是十九世紀南非的历史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种族隔离下,祖魯人被列為二等公民,並受到嚴重的歧視;現在的南非,祖魯是人口最多的種族,與其他南非人民享有相同的權利。.

新!!: 殖民主义和祖魯族 · 查看更多 »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Racism" in R. Schaefer.

新!!: 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移民加拿大

移民加拿大是指人们迁徙至加拿大,并最终在该国永久定居的过程。这些移民中的大部分成为加拿大公民。1947年后,加拿大国内移民法经历了很多重大的修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加拿大移民法案和2002年开始沿用至今的移民和避难者保护法案。 在加拿大的移民可以分为四种:家庭原因移民(有直系亲属是加拿大居民),经济移民(熟练工人和行业人士),其他(因人道主义或体恤理由而接受的移民)以及避难者(逃避迫害、酷刑或残酷惩罚的人)。 目前,加拿大以具有宽松的移民政策而闻名,这一特点体现在加拿大的种族多元性上。根据加拿大统计局 2001年的统计数据,加拿大十万人以上的族群有34个,其他小族群不计其数。16.2%的人口属于有色人种:人数最多的是南亚裔(占总人口的4.0%),华裔(3.9%),黑人(2.5%)和菲律宾裔(1.1%)。而比例上超过有色人种的少数族裔是不列颠,爱尔兰和法国以外的白色人种,其中最多的是德国裔(10.18%)和意大利裔(4.63%),另外3.87%是乌克兰裔 ,3.87%是荷兰裔,3.15%是波兰裔。(“北美印第安人”是指可能包括来自美国和墨西哥的群体,但其中大部分不属于移民,占全国人口的4.01%。)其他白色少数族裔包括俄罗斯裔(1.60%),挪威裔(1.38%),葡萄牙裔(1.32%)和瑞典裔(1.07%)。.

新!!: 殖民主义和移民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秘鲁

魯共和國(República del Perú),通称秘魯(Perú),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秘鲁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印加帝国,建立秘鲁总督区,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821年独立后,秘鲁既经历了政治动荡、财政危机,也有出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 现在的秘鲁是总统制议会民主共和国,全国划分为25个地区。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秘鲁是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为中等,全国约有50%人口生活在贫穷之中,主要经济活动有农业、渔业、矿业以及制造业(如纺织品)。 秘鲁人口估计为3,100万,民族包括印第安原住民、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和其他印第安土著语言。各民族文化传统的融合在艺术、饮食、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创造了多元的表达方式。.

新!!: 殖民主义和秘鲁 · 查看更多 »

科特迪瓦国家女子足球队

科特迪瓦国家女子足球队(Équipe de Côte d'Ivoire de football féminin)是代表科特迪瓦参加国际女子足球赛事的国家队,并受科特迪瓦足球协会领导。她们于1988年首次参加国际比赛,目前在中位居第67位,同时亦是非洲足联区内的第六位。.

新!!: 殖民主义和科特迪瓦国家女子足球队 · 查看更多 »

稻草人 (電影)

《稻草人》(Strawman)是一部於1987年上映的台灣電影,由王童擔任執導。 此電影的主要內容以描述日治時期台灣農村人民生活作為背景。 台灣導演王童運用近代台灣歷史搭配細膩描述台灣人遭遇,因而享譽國際的「台灣近代三部曲」之第一部曲(另兩部為香蕉天堂及無言的山丘)。.

新!!: 殖民主义和稻草人 (電影) · 查看更多 »

穴鴞

小鴞(學名:Athene cunicularia),鴟鴞科小鴞屬(Athene)的一種,因住在洞穴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及南美洲地區。常見於草原、牧地、農業地區、荒漠,或者低植被的乾燥區域Lewis (2005)。有別於其他種貓頭鷹僅活動於夜間,穴小鴞於日間依舊能照常活動,亦因此,其狩獵時間自黃昏即已開始。.

新!!: 殖民主义和穴鴞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哈塔米

罕默德·哈塔米(波斯语:سید محمد خاتمی,),出生于伊朗亚兹德省阿爾達坎,是一位伊朗政治家和学者,从1997年8月2日至2005年8月2日出任第五任伊朗总统,卸任后由艾哈邁迪內賈德接任。在1980和1990年代中他还担任过伊朗文化部长的职务。他是Association of Combatant Clerics中央委员会的成员。 哈塔米于1997年5月23日被选为总统,2001年6月8日再次当选第二任期。哈塔米胜利的原因主要是女性和青年的选票,他们投给他是因为他承诺改善妇女的地位,并响应伊朗年轻一代的要求,被認為是伊朗改革派政治人物。.

新!!: 殖民主义和穆罕默德·哈塔米 · 查看更多 »

穆莱蒂武

萊蒂武(英語:Mullaitivu;முல்லைத்தீவு;මුලතිව්),斯里蘭卡東北部漁港,有稻和煙草種植園為稻米和蔬菜之集散地,沿岸有燈塔導航。十八世紀荷蘭殖民者曾於此修築城堡。 2009年1月25日,斯里蘭卡政府軍攻佔下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控制的最後一座主要城鎮,穆萊蒂武區的首府穆萊蒂武。.

新!!: 殖民主义和穆莱蒂武 · 查看更多 »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卡扎菲(مُعَمَّر القَذَّافِي ,),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绿色革命的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獨裁者。對利比亞長達42年的统治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者。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卡扎菲统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内戰。6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簽發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針對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了該市,並在全城搜捕卡扎菲。 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引述卡扎菲已經被俘虜,並曾说是因雙腿傷重死亡。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并在随后执政当局武装与卡扎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终年69岁。.

新!!: 殖民主义和穆阿迈尔·卡扎菲 · 查看更多 »

突厥斯坦

--((察合台突厥语:ترکستان / Türkistān;奥斯曼土耳其语:ترکستان / Türkistân ;波斯语:ترکستان / Torkestān;达利语:ترکستان / Turkistān;塔吉克语:ترکستان / Туркистон / Turkiston;乌兹别克语:ترکستان / Туркистон / Turkiston;维吾尔语:تۈركىستان / Түркистан / Türkistan;阿拉伯语:التركستان / al-Turkistan 英语:Turkestan / Turkistan)(旧译土耳其斯坦为误译)一词为伊朗语「突厥人的国家」、「突厥之地」之意。该词最早出现在7世纪的粟特文文书中,并于8世纪被阿拉伯人撰写的地理学著作广泛使用,其範圍大致为东起戈壁沙漠,西濱裏海,南接西藏、克什米尔、阿富汗中部、伊朗东部,北连西西伯利亞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突厥斯坦」这一地理称谓一直被当地民族及与当地有政治经济联系的周边民族所使用,在从7世纪至今的各个时期里,在粟特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印地语(包括乌尔都语)的各种历史文献、碑铭、外交文书、经济文书及文学作品中广泛可见。 突厥斯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突厥斯坦是指包括以上所述全部范围的地区,即西突厥斯坦(或称俄国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或称中国突厥斯坦)与南突厥斯坦(或称阿富汗突厥斯坦)的总和。狭义是指西突厥斯坦,以与在历史上又被称为蒙兀儿斯坦的北部东突厥斯坦、又被称为畏兀儿斯坦的东部东突厥斯坦和被称为阿富汗突厥斯坦的南突厥斯坦相区别。 至18世纪,随着东部突厥斯坦被满族建立的大清帝国所吞并,南部突厥斯坦被阿富汗的伊兰语民族的国家所控制,突厥斯坦内部原本通畅的联系开始变化。于是「东突厥斯坦」一词开始被使用。同时,保持政治独立的西部即被称为「西突厥斯坦」或狭义上的「突厥斯坦」。19世纪中期,西部的希瓦、布哈拉、浩罕三个汗国沦为俄罗斯帝国的殖民地,于是「西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俄国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中国突厥斯坦。.

新!!: 殖民主义和突厥斯坦 · 查看更多 »

突尼西亞人

突尼西亞人是指以突尼西亞阿拉伯語為母語的民族。大多數居住在突尼西亞境內,少部分移民至其他國家,1956年3月20日,在殖民地獨立風潮之際,突尼西亞贏得了獨立,受到此時期民族主義的思潮影響,生長或來自此地擁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的人多稱作突尼西亞人。.

新!!: 殖民主义和突尼西亞人 · 查看更多 »

突尼斯王国

突尼斯王国(阿拉伯语:,拉丁化:Al-Mamlakah al-Tūnisīyah;法语:Royaume de Tunisie;1956年3月20日-1957年7月25日)或译突尼西亚王国,是在从法国独立出来的突尼斯贝伊国基础上短暂建立的一个王国,由突尼斯贝伊穆罕默德八世·艾敏出任国王。王国建立一年多以后,君主制被推翻,成立突尼斯共和国。.

新!!: 殖民主义和突尼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第三世界

圖中三種不同顏色分別表示屬於冷战时期「三個不同世界」的國家。 '''藍色''':第一世界國家,'''紅色''':第二世界國家,'''綠色''':'''第三世界'''國家 第三世界通常指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其所指涉的國家和區域,雖然沒有絕對明確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经济、社会現代化進程中比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大眾文化中,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詞,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甚至是蠻荒狀態(如傳染病肆虐、巫覡與私刑氾濫)的地區,帶有強烈的貶意。 傳統觀點是將世界諸國區分為第一世界:資本主義陣營的西方國家、第二世界:共產主義陣營的東方國家,以及第三世界:發展中的南方國家。.

新!!: 殖民主义和第三世界 · 查看更多 »

第三世界主義

三世界主義(Third-Worldism)是一個在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早期冷戰時期出現的政治理念與意識形態,旨在團結起不願加入美國或蘇聯陣營的國家。這一概念與毛主义 (第三世界主义)存在關聯,但兩者不盡相同。 支持第三世界主義的思想家與領袖們主張,世界的南北分歧與衝突在冷戰時期的東對立當中至關重要。在三個世界模式里,第一世界國家屬於美國的盟友;這些國家自始至終有著較低的、機能更健全的民主制度、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第二世界國家指受蘇聯影響、曾經以工業爲主而一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則包含了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共產主義集團均不存在聯係的餘下國家。在此背景下,第三世界通常被認爲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與亞洲各地有著被殖民歷史的國家。一些情況下,第三世界主義會與支持不結盟運動之國家同義,代表著由所掌控之世界經濟結構中的邊陲區域。Tomlinson, B.R. (2003).

新!!: 殖民主义和第三世界主義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又稱第一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是從1895年開始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殖民戰爭。.

新!!: 殖民主义和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文常用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War)或1956年戰爭指稱此次事件,阿拉伯世界則常以三方衝突()稱呼之,其它名稱尚有西奈戰爭(Sinai war)、蘇伊士-西奈戰爭(Suez-Sinai war)、1956年以阿戰爭(1956 Arab-Israeli War)、第二次以阿戰爭(Second Arab-Israeli War)、蘇伊士運河戰役(Suez Campaign)、西奈戰役(Sinai Campaign)、卡德墟戰役(Kadesh Operation)或火槍手行動(Operation Musketeer),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新!!: 殖民主义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百年战争

二次百年战争(the Second Hundred Years' War,1689年-1815年)是一些历史学家使用的历史分期术语,用以描述从约1689年至1815年间英国(起先为英格兰王国,后为大不列颠王国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与法国(先后为法兰西王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这个名词由在他的著作《英格兰的扩张:两场讲座》(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Two Courses of Lectures,1883年)中首次创造。 和“第一次百年战争”一样,第二次百年战争并不是一场单一而连贯的战争,而是由两个主要交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战争组成。这个名词也用来指代英法两个世界强国之间的竞争状态,而不仅是直接军事冲突。这是一场决定这两个殖民帝国未来的较量,而英國在1815年的最終勝利,確立其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英法在18世纪的一系列战争,通常将其他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更大同盟的一员卷入其中。除了在四国同盟战争中两国曾携手合作之外,在所有的欧洲的大规模冲突中,英法两国总是互相敌对。而其中的部分战争,如七年战争,有时会被视作“世界大战”——双方将战火烧到了印度、美洲等殖民地地区以及全球各大洋的航路上。.

新!!: 殖民主义和第二次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歐洲殖民浪潮

之所以称之为第二次歐洲殖民浪潮是因為它發生在第一次歐洲殖民浪潮(15世紀至19世紀)之後,第二次浪潮開始於19世紀中葉的新帝國主義時期,這時期帶來的最特別的變化是瓜分非洲。這次浪潮持續到反殖民化時期,剩下的也於二戰之後徹底結束。.

新!!: 殖民主义和第二次歐洲殖民浪潮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二次摩洛哥危机又称为阿加迪尔危机,在1911年发生,是一宗国际危机。该年的7月1日,德国派出黑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国与德国之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由1890年代开始大量制造无畏舰,而英国则视之为企图挑战它海上霸权的举动。当英国发现德军舰只到达阿加迪尔后,误以为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军港。结果,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而英国则根据英法协约而倾向支持法国。 德国之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1906年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国之利益。是以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宗因殖民主义而起的纷争。 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 (今乍得南部) ;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 (今刚果共和国北部) 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于1912年3月30日签订《非斯条约》,把摩洛哥变为它的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 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强化了英法协约以及三国协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它们对德国的扩张更为敏感,所以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这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新!!: 殖民主义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 查看更多 »

簡德倫

簡德倫(英文:Michael David Cartland,)是香港在1993年至1995年英國殖民統治下的財經事務司。 由於前港督彭定康推動公務員本地化,簡德倫的職位被許仕仁取代。.

新!!: 殖民主义和簡德倫 · 查看更多 »

米尔顿·奥博特

阿波罗·米尔顿·奥博特(斯瓦希里语:Apollo Milton Obote,),乌干达政治家,1962至1966年间出任该国总理,1966至1971及1980至1985年期间两度出任总统。1962年,他带领乌干达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走向独立,因而被视为现代乌干达的国父。1971年,他被-zh-hans:伊迪·阿明;zh-hk:伊迪·阿敏;zh-tw:伊迪·阿敏;-将军推翻,1980年他重新掌权,但于1985年再次被推翻。奥博特第二次出任总统期间,乌干达发生内战,导致大量平民死亡;他亦被指涉及镇压异己。.

新!!: 殖民主义和米尔顿·奥博特 · 查看更多 »

米纳斯吉拉斯州

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is)是巴西东南部一个州,居民两千多万。它排名全国第二人口众多,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全国第三,按面积排名全国第四大。 米纳斯吉拉斯州共有853座城市,是巴西城市最多的一州。州政府所在地为贝洛奥里藏特是米纳斯吉拉斯州最大的城市,有240万居民,是拉丁美洲的主要城市和金融中心,是巴西第六大城市。米纳斯吉拉斯州是巴西总统数量最多的州。 它是巴西第四大州,面积是 - 比法國本土大。米纳斯吉拉斯州是该国主要的咖啡和牛奶生产州,其历史名城如圣若昂-德雷,孔戈尼亚斯,欧鲁普雷图,迪亚曼蒂纳,蒂拉登蒂斯和马里亚纳以其建筑和殖民艺术的遗产而闻名。 米纳斯吉拉斯州在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僅次于圣保罗州及里约州,在18世纪淘金时代时巩固了巴西内陆的殖民。在18世纪尾期淘金低潮,经济停滞,直到19世纪初出现了具有强大出口启动力的咖啡,在联邦政府的保护政策之下开始工业化,盖建道路、水力发电厂以满足行业的需求。 米纳斯吉拉斯州位于海拔100米至1500米的高原上,最高点2891,9米为比库大邦德拉Pico da Bandeira,意为旗峰。 以山、瀑布、历史名城、珍贵的石头,以及盛产铁等金属而著称。 米纳斯吉拉斯州是一个比较多样化的州,比如在北部是比较干旱的气候,在南部却比较潮湿。北部和西部以奶牛、牛奶、牛肉闻名。不同种族的人混杂地住在一起。 巴巴塞纳是该州东南部的一个城市,葡萄牙语是Barbacena。.

新!!: 殖民主义和米纳斯吉拉斯州 · 查看更多 »

米歇尔·阿弗拉克

米歇尔·阿弗拉克(ميشيل عفلق,)是一位叙利亚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他的理论对复兴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被部分复兴社会主义者视为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首要创始人。他生前出版了一些著作,主要有《为了复兴》、《唯一的归宿之战》和《反对扭曲阿拉伯革命运动的斗争》等。 阿弗拉克出生于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巴黎索邦求学时,他遇见了未来的政治伙伴萨拉赫丁·比塔尔,并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兴趣。1932年他回国任教,并开始了政治生涯。他最初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活动分子,却在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支持法国殖民政策的情况下与共产主义运动一刀两断。后来在1940年,阿弗拉克与比塔尔创建了阿拉伯复兴运动(后来参照了扎基·阿尔苏齐领导的“阿拉伯复兴”,把“复兴”一词的阿拉伯文由改为)。该运动很成功,在1947年与阿尔苏齐的“阿拉伯复兴”组织合并,成立阿拉伯复兴党。阿弗拉克进入党的执行委员会并被选为主席(阿拉伯文:,意为党的领袖)。 1952年阿拉伯复兴党与阿克拉姆·胡拉尼领导的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成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阿弗拉克于1954年当选党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1950年代中到后期,复兴党与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开展合作,并最终促成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联成立后,纳赛尔迫使阿弗拉克解散复兴党,阿弗拉克在未与其他党员协商的情况下被迫执行。阿联解体后不久,复兴党恢复活动,阿弗拉克又重新被选举为党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1963年叙利亚政变后,虽然复兴党夺取了政权,阿弗拉克本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却被削弱,他不得不于1965年辞去领导职务。1966年叙利亚政变后,阿弗拉克被流放,此举也造成了复兴党的分裂。他先是流亡到黎巴嫩,后来去了伊拉克。1968年阿弗拉克被选举为复兴党分裂后的伊拉克领导分支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却没有实权。此后他一直担任这一象征性职务直到于1989年6月23日在巴黎去世。 阿弗拉克关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理论被统称为复兴社会主义,他主张阿拉伯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为实现阿拉伯祖国的统一和强盛而奋斗。他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持批判态度,尤其批判卡尔·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真理的观点。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重点是自由与阿拉伯社会主义——一种有阿拉伯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西方界定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阿弗拉克信仰政教分离,他是世俗化的坚定信徒,却反对无神论。虽然他是一名基督徒,却相信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天才”的证明。1966年复兴党分裂后,党的叙利亚领导分支指责阿弗拉克剽窃了阿尔苏齐的理论,称他为“小偷”,党的伊拉克领导分支则拒绝这一指控,并不承认阿尔苏齐对于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贡献。.

新!!: 殖民主义和米歇尔·阿弗拉克 · 查看更多 »

粵穗慰問團事件

粵穗慰問團事件是香港1950年代初發生的一件騷亂,源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於1952年從廣州市派遣一隊「粵穗慰問團」到香港慰問災民,有群眾在3月1日迎接慰問團與警方發生衝突,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傷。.

新!!: 殖民主义和粵穗慰問團事件 · 查看更多 »

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

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或稱澳門關部行台、澳門正稅總口、澳門總口),是清政府粵海關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澳門設立的海關機構。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澳門關部行台被澳門總督亞馬留所封閉。 澳門關部行台乃粵海關七個總口之一,兩名旗員防禦由粵海關監督管理,分駐於廣州的省城大關及澳門總口。澳門關部行台主理對外貿易事務,《粵海關誌》記載澳門關部行台的人員:“有旗员防御一名,又有总书一名,柜书一名,家人二名,巡役五名,水手十五名,火夫二名”,共27人。其下設四小稅館於大馬頭口、娘媽閣口、南灣口和關閘口,具體負責征收關稅稽察外國商船貿易及進入廣州事宜。大馬頭稅館專理中外商人諸稅,南灣稅館主稽查來澳外人、番舶並辦理涉外勞務,娘媽閣稅館以盤查閩、粵入澳商漁船隻,嚴防偷漏課稅,關閘則以徵收陸路貿易稅項職能。.

新!!: 殖民主义和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 · 查看更多 »

紫石英号事件

“紫石英”号事件(Amethyst Incident)又称扬子江事件(Yangtze Incident),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于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在长江下游镇江附近江面发生的军事冲突。 1949年4月20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正准备于次日在长江镇江段发起渡江作战时,駛入中国內河长江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轻护卫舰(HMS Amethyst, 又译“紫水晶”号)驶入人民解放军前线预定渡江江段防区毛澤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注释1,载《毛泽东选集》四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61-1462頁。。人民解放军炮兵首先炮击“紫石英”号,英舰随即开炮还击。在炮战中,“紫石英”号重伤搁浅。4月20日下午至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炮兵又将先后赶来增援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伴侣”号驱逐舰(HMS Consort)、“伦敦”号重巡洋舰(HMS London)、“黑天鹅”号轻护卫舰(HMS Black Swan)击退。此后,双方就事件责任及“紫石英”号的扣押问题展开接触和谈判,但一直未有结果。7月30日,“紫石英”号趁夜逃走,途中与人民解放军炮兵再度交火。7月31日,“紫石英”号逃出长江口,有关谈判随之终止。 在“紫石英”号事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252人,英国海军死45人、失踪1人、伤93人英国外交部(Foreign Office)档案.

新!!: 殖民主义和紫石英号事件 · 查看更多 »

約翰·德范克

约翰·德范克(John DeFrancis,),汉学家,语言学家,捐助教育者,美国夏威夷大学(Hawaii University)荣誉教授。.

新!!: 殖民主义和約翰·德范克 · 查看更多 »

約翰·柴爾德

約翰·柴爾德爵士(Sir John Child, 1st Baronet,)本籍英國倫敦,商人,經濟學家。.

新!!: 殖民主义和約翰·柴爾德 · 查看更多 »

總督府

總督府是殖民主義者派駐殖民地的行政首長居住和辦公地點。總督府可以指:.

新!!: 殖民主义和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红云

红云(拉科塔语:Maȟpíya Lúta;Red Cloud;),美國印地安酋长,曾參與多次的北美印第安战争,後投降美国政府,在1909年死亡。.

新!!: 殖民主义和红云 · 查看更多 »

纳奈莫

纳奈莫(Nanaimo)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部乃磨地區一座城市,是該地區的行政中心。據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乃磨市內人口為83810人,是温哥华岛上人口第二多的地方政體。乃磨都會區人口則達98021人,是溫哥華島上人口第二多的都會區。 “纳奈莫”这个名字来源于印第安原住民的薩利希语,其中一個意思为“聚会之地”。因其天然的深水良港,纳奈莫的官方綽號為“海港之城”(Harbour City);1986年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到訪時簽署官方聲明正式確立此綽號。.

新!!: 殖民主义和纳奈莫 · 查看更多 »

维格沃姆

维格沃姆(英文:wigwam或wickiup)是一种北美土著人部落使用的类似于窝棚的住宅(主要是单人居住,也有大型者供十余人居住),在美国西部称为wickiup,在东北部被称为wigwam。实际上,使用这个词语的非土著美国人有些武断,因为这个词语在实际上可无视建筑的具体地理位置或所属的文化族群,指代各种印第安人(包括派尤特族、欧及布威族等诸多民族)类型的建筑。但注意维格沃姆不能与在大平原上与其种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圆锥形帐篷梯皮混为一谈。.

新!!: 殖民主义和维格沃姆 · 查看更多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西方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新!!: 殖民主义和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查看更多 »

罗兴亚人

罗兴亚人(ရိုဟင်ဂျာ)也譯成洛興雅人,是居住于緬甸若開邦的一个回教徒(穆斯林)族群,主要居於近孟加拉边界的貌夺和布帝洞镇,罗兴亚人大多是在英治時代進入緬甸的孟加拉人,尤其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孟加拉V支隊的後裔,英軍當時為阻斷日軍通過阿拉干向印度推進,組建了一支由孟加拉人組成「孟加拉V支隊」。但英國人撤進印度之後,V支隊不太抵抗日軍,而是驅趕、屠殺阿拉干地區的若開族佛教平民。緬甸政府至今仍稱之為“孟加拉的非法移民”。根據緬甸人和英國人的記錄,V支隊燒了上百個村莊,屠殺了超過十萬名佛教徒,僅在一個邊境小城「貌奪」(Maungdaw),V支隊就殺死了三萬多個手無寸鐵的佛教徒,若開人稱之種族清洗。 緬甸獨立後,V支隊也沒有將土地歸還,反而創建了「穆斯林解放組織」((Muslim Liberation Organization,MLO),後改名為「穆斯林聖戰黨」,(Mu-jahid),發動對緬甸政府的「聖戰」,摧毀若開邦北部倖存的佛教徒村莊,控制了若開邦北部之後,印巴分治之後,更多孟加拉難民湧入若開邦,增加了羅興亞人的人數。1948年爆發了羅興亞人在緬甸西部的衝突,羅興亞人開始宣稱要脫離緬甸並且加入東巴基斯坦(孟加拉)──他們的祖居地。他們的目標是脫離緬甸建立「阿拉干尼斯坦國」(Araganistan),並最終與東巴基斯坦合併,發起了聖戰。這場聖戰運動中,許多無辜的若開人再次遭受到戰火波及,在自己的家園喪命。經過政府幾次圍剿後,這群聖戰分離分子才最終投降。而吳努繼任的吳奈溫政府再也無法忍受要求更多的羅興亞人,政府已經給與羅興亞人緬甸的公民權與參政權,但羅興亞人卻是以武裝分離運動來回報,於是1982年,緬甸政府發布了新的公民法,不承認羅興亞人的政治權利。 2012年5月28日傍晚,三個羅興亞回教青年姦殺了一個若開佛教女性,引發了2012年若開邦暴動,6月時有16個羅興亞人和13個佛教徒傷亡。10月時,共有82人死亡、22,587名居民失去家園,他們大多是羅興亞人。 2015年隨著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報復、迫害的力道加大,羅興亞人四處流徙,但東南亞各國幾乎都不願意接納羅興亞難民,引致了2015年羅興亞人難民危機。 2016年10月至今,羅興亞人組織了若開羅興亞救世軍,多次襲擊緬甸軍警,甚至殺害信奉印度教的平民。2017年8月25日,150名恐怖分子向若開邦的24個警察哨所和第552輕步兵營營地發動襲擊,造成10名警員、1名士兵、1名移民官死亡,這引發了緬甸軍隊大規模清鄉,捉拿恐怖分子,行動激烈,戮及無辜,對於青年男子更是直接就地正法,造成約有80萬羅興亞人偷渡孟加拉,即2017年羅興亞難民危機。 按照聯合國的説法,羅興亞人是世界上受到迫害最嚴重的少數民族之一。許多羅興亞人被迫從緬甸逃離到鄰國孟加拉國的貧民窟和難民營生活,並沿泰國到緬甸邊境地區一路逃難,很多羅興亞人更從海上逃至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避難。而羅興亞人祖籍地孟加拉,通常是不願意接納羅興亞人,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印度,驅逐力道更大。 根據緬甸民眾的說法,他們認同其他的回教徒,如來自中國雲南的潘泰人(Panthay)、來自波斯的卡曼人(Kaman)、來自馬來亞的帕術人(Pashu)等回教徒為緬甸人,但唯獨反對「羅興亞人」為緬甸人。緬甸人不能接受羅興亞人這名詞,是因為這個詞在緬甸獨立前是不存在的。在緬甸的語境中,他們被稱為「孟加拉的非法移民」。而國際對羅興亞人的同情更加引起緬甸人的反感,緬甸有許多貧困的少數民族,許多就在若開邦,卻因為他們信仰佛教,而不被重視。也沒有人去深究歷史上這些孟加拉移民對佛教徒有過的迫害。.

新!!: 殖民主义和罗兴亚人 · 查看更多 »

罗斯

罗斯,可指下列:.

新!!: 殖民主义和罗斯 · 查看更多 »

美好年代

美好年代(法語:Belle Époque)是歐洲社會史上的一段時期,從19世紀末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結束。美好年代是後人對此一時代的回顧,這個時期被上流階級認為是一個「黃金時代」,此時的歐洲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歐洲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方式等都在這個時期發展日臻成熟。此時期約與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及愛德華時代相互重疊。.

新!!: 殖民主义和美好年代 · 查看更多 »

美國飲食

美國的飲食文化反映出它的歷史。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引進了一批食材和烹飪風格,時間進入19世紀和20世紀以後,由於眾多外國移民的湧入,使得全美國各地展現出豐富的食物與多樣性。 美国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有可能都把时间放在工作上了。.

新!!: 殖民主义和美國飲食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殖民主义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美国种族及民族

美国从种族和民族上来讲都是一个多元化国家。官方承认六大种族:白人、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人、亚洲裔美国人、非洲裔美国人和夏威夷及太平洋岛屿原住民。有时也有“其他种族”来指同时归属于两个及以上种族的人,但这并不是官方说法 。美国人口调查局有时候也会使用“西班牙或拉丁人”来鉴别这一种族,实际上如此算来的话“拉丁裔美国人”是美国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群体。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其中大部分美国人是原住民印第安人、白人(欧洲殖民者)、黑人(非洲黑奴),其他则是从美国立国后,从世界各地来美国淘金、謀生的人以及逃避战争的人等等。2008年统计美国人口已经突破3亿人。 美國由于早期对移民相对宽松,因此擁有十分多樣化的種族及民族,白種人佔大部份(約2/3),而其餘三分之一的少數人種多集中在沿海或都會區。拉丁裔為一支人種分化廣泛的民族,為少數民族中的最多數。非裔美国人則集中在南部、及部分東北及中西部,為美國少數種族中的最多數。2006年美國社區調查顯示(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ACS),全美人口中白種美人就佔74%,其中約有8%為部分拉丁美裔;未混有拉丁美裔血統之白種美裔者則約佔66%。 白種美人在每個區域都佔多數,又以中西部為尤,高達82%全區人口。亞裔美人集中在西岸地區,其中有47%居住於加州及夏威夷等地。美洲原住民部分也集中於西部,公元2000年人口調查發現目前美洲原住民人口約有490萬人,這是自從1776年來最高的數字,超越西部四分之三的夏威夷原住民及太平洋群島地區原住民數量。其他裔籍者則大部份居住於西部或南部,这些地区約有69%多族裔美国人(multiracial)居住。拉丁裔人口佔西部人口27%,佔全國人口43%。.

新!!: 殖民主义和美国种族及民族 · 查看更多 »

美国:我们的故事

《美国:我们的故事》(America: The Story of Us)2010年4月上映于美国的纪录片。.

新!!: 殖民主义和美国:我们的故事 · 查看更多 »

美国梦

美國夢(American Dream),发展于19世纪,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在美国獲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富裕,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儘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的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也並不存在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 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佔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變得可能。 依據歷史學家的說法,美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工業擴張並非只是因為美國的自然資源豐富,更是因為所有人都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奮鬥而獲取財富。美國夢成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無論過去或現在。在今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成為美國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移民地點。.

新!!: 殖民主义和美国梦 · 查看更多 »

美国殖民协会

美国殖民协会(英文:American Colonization Society,全称:The Society for the Colonization of Free People of Color of America)是一个在利比里亚成立的殖民组织。 「伊莉莎白號」是第一艘運送獲解放美國黑人奴隸的船隻,於1820年2月6日由紐約港出航,當時船上共有86名黑人。在之後的10年,共有2,638美國非裔黑人陸續移居賴比瑞亞。 Category:非洲殖民 Category:非洲裔美国人 Category:利比里亚组织 Category:利比里亚历史.

新!!: 殖民主义和美国殖民协会 · 查看更多 »

美洲原住民

美洲原住民,是对美洲所有原住民的总称。美洲原住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剩下的则是主要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因紐特人。美洲原住民属于东亚人种美洲支系,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先,最晚在一万年前从东亚迁徙到美洲。当欧洲人首次来到美洲时,东亚后裔的美洲原住民早已遍布南北美洲各地。之后欧洲人开始了对原住民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和奴役,加上原住民大量感染來自舊大陸的疾病,导致其骤减近乎灭绝。美洲原住民所说的語言众多,曾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目前仍然存在的美洲原住民語言约有350个,分属十几个语系,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新!!: 殖民主义和美洲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美洲非殖民化

美洲非殖民化指的是北美和南美国家脱离殖民统治独立的斗争过程。.

新!!: 殖民主义和美洲非殖民化 · 查看更多 »

美洲殖民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歐洲各個強權對美洲殖民的熱潮是在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開始的,在那之後大量的歐洲殖民者來到了美洲,進而改變了美洲大陸的歷史。 儘管是哥倫布開始了大量的美洲移民潮,但是他並不是第一個來到美洲的歐洲人,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其中包括維京人〕才是第一個登陸美洲的歐洲人,他們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年前就在文蘭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後來這些維京人放棄了他們在美洲的殖民地。 第一個歐洲勢力在美洲征服當地原住民文化的是西班牙,其在美洲的佔領地幅員遼闊,包含了絕大部分的南美洲和中美洲以及北美洲的一部分。葡萄牙佔據了巴西,英國、法國、還有荷蘭則佔據了加勒比海中的大小島嶼。除此之外,英國與法國人也分別在北美洲的加拿大、新英格蘭、北美十三州及路易西安納建立各自的殖民地。 剛開始的殖民大部分都是由各個國家所贊助,到了後來前往美洲殖民的主要因素,是因為人民為了逃離歐洲的貧窮或是宗教迫害。.

新!!: 殖民主义和美洲殖民 · 查看更多 »

猎屿铳城

屿铳城,是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北猎屿的铳城,明天启三年(1623年)由南澳副总兵黎国炳修建。猎屿铳城在1989年列入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猎屿铳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防御荷兰殖民者的侵略,有上下铳城、营房以及上下炮台等。上炮台营房十八间,大炮八门,下炮台围宽一十八丈二尺,营房四间,大炮十二位。.

新!!: 殖民主义和猎屿铳城 · 查看更多 »

看不见的大陆

《看不见的大陆》(法语:Raga: approche du continent invisible),全称是《拉迦:看不见的大陆》,是法国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出版于2006年。.

新!!: 殖民主义和看不见的大陆 · 查看更多 »

烏倫迪之役

烏倫迪之役於1879年6月4日爆發在祖魯首都烏倫迪,5,317名英軍以精良的武器大敗20,000名祖魯戰士,烏倫迪被攻克。英軍傷亡人數不過100人,祖魯則損失了超過1,500名戰士。祖魯的軍事力量因此而瓦解,再不能對抗大英帝國殖民者的入侵。.

新!!: 殖民主义和烏倫迪之役 · 查看更多 »

爪哇虎

哇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ondaica)是曾经存活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个虎的亚种,自从1980年代就已灭绝。爪哇虎是除巴厘虎和苏门答腊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内的第三个虎亚种,也是最近期绝灭的一种虎。虽然迄今还不时有目击的传闻,但都未获得证实。.

新!!: 殖民主义和爪哇虎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萨义德

爱德华·瓦迪厄·萨义德(إدوارد سعيد,Edward Wadie Said,),国际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也是巴勒斯坦建國运动的活跃分子,由此也成为了美国最具争议的学院派学者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乐评家、歌剧学者和钢琴家 。.

新!!: 殖民主义和爱德华·萨义德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殖民主义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瑞典帝國

典帝國(svenska stormaktstiden)是1611年至1721年期間存在的一个帝国。这一时期瑞典曾晉身歐洲列強之一,在近代史上又稱為帝國時代(stormaktstiden)。.

新!!: 殖民主义和瑞典帝國 · 查看更多 »

瑪雅文明

雅文明,是古代分布於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貝里斯5個國家的叢林文明。雖然處於新石器時代,惟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與印加帝國及阿茲特克帝國並列為美洲三大文明(阿茲特克帝國與馬雅文明位於中美洲;印加帝國位於南美洲安地斯山一帶)。 依據中美洲編年,瑪雅歷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后古典期。前古典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250年)也稱形成期,曆法及文字的發明、紀念碑的設立及建築的興建均在此時期;古典期是全盛期(約3世紀-9世紀),此時期文字的使用、紀念碑的設立、建築的興建及藝術的發揮均在此時期達於極盛;後古典期(約10世紀-16世紀),此時期北部興起奇琴伊察及烏斯馬爾等城邦興起,文化也逐漸式微(衰弱)。玛雅从來不像中國、羅馬及埃及等文明擁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但因為沒有冶金術,農業技術薄弱,無法支撐起龐大的人口,帝國在10世紀之後又逐步回到分散部落的型態。16世紀時,玛雅文化的傳承者阿茲特克帝國被西班牙帝國帶來的瘟疫消滅了大量居民,唯一的美洲文字也被基督徒視為宗教異端而加以抹除,侵略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直到19世紀遺址才被重新發現,今天的馬雅原住民已經不知道過去的文明歷史。.

新!!: 殖民主义和瑪雅文明 · 查看更多 »

瑪雅曆

雅曆是一套以不同曆法與年鑑所組成的系統,為前哥倫布時期中部美洲的瑪雅文明所使用。現仍使用於墨西哥的瓦哈卡州、恰帕斯州、韋拉克魯斯州Miles, Susanna W, "An Analysis of the Modern Middle American Calendars: A Study in Conservation." In Acculturation in the Americas.

新!!: 殖民主义和瑪雅曆 · 查看更多 »

瓦斯科·達伽馬

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是葡萄牙探險家,初代维迪格拉伯爵,中文譯名多簡稱「達伽馬」或「達迦馬」,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的人(1498年),该航路绕过地中海沿岸及危险的阿拉伯半岛,为日后葡萄牙对外殖民扩张铺平道路。達伽馬全程的航程是當時最長的航程,長度比沿著赤道繞地球一圈的距離要長。 在達伽馬發現印度的一百年後,英國、荷蘭及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挑戰葡萄牙在非洲、印度洋及遠東海權的獨霸局面,也開始另一波歐洲國家的亞洲殖民行動。 達伽馬在1498年5月20日抵達印度的科澤科德,在印度进行香料貿易,藉由貿易提昇葡萄牙帝國的經濟,香料一開始是以黑胡椒和桂皮為主,并很快加入了欧洲人没有见过的其他香料,葡萄牙因此成為經濟強權。 達伽馬二次率領艦隊前往印度,分別是第一次和第四次的航行,也是達伽馬的第一次及第二次航行。他因為對葡萄牙的貢獻成為葡屬印度總督,在1519年受封為一世。今天來看他仍然是一個優秀的探險家。葡萄牙的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就是為歌頌瓦斯科·達伽馬而作。他的第一次印度之旅視為第一波全球多元文化浪潮的開始。 後世史家認為達伽馬是在航海家亨利之後唯一成功開拓葡萄牙海上貿易的探險家,除了他首先連起非洲與亞洲的航線,他對於政治和戰爭的精明也使得葡萄牙取得海上貿易角頭的地位,葡萄牙文學中「全國史詩」national epic,就有相當一部分在描寫達伽馬的遠航。在麥可·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瓦斯科·達伽馬名列第86名。.

新!!: 殖民主义和瓦斯科·達伽馬 · 查看更多 »

瓜分非洲

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有關列強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又稱非洲大獵。有關對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歐洲人的殖民。(參見非洲史、對非洲的殖民和殖民主義) 從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新帝國主義時代,由於歐洲各國對於非洲領土所有權的爭執,有關對非洲的殖民(或稱在非洲的競賽)的爭論白熱化。 19世紀末,可以看到這樣的轉變,從「非正式」的帝國主義控制到以武力和經濟優勢的直接控制。企圖調停這些競爭的,如柏林會議(1884年-1885年),與會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未能確實的建立競爭的主張。不間斷的紛爭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協約、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而且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 殖民主义和瓜分非洲 · 查看更多 »

瓜拉尼语字母

拉尼语字母表 (achegety) 是南美洲巴拉圭等地使用的瓜拉尼语的语音书写字母系统,共包含以下33个字母: 其中"A", "E", "I", "O", "U", "Y"6个字母是元音;有些字母上加了波浪號,代表是鼻音化。独立字母的撇号" ' "(瓜拉尼语称作puso),代表着喉塞音。其他的字母(包括"Ñ"、"G̃"和其他的二合字母)均为辅音字母。 拉丁文字字母系统的B、C和D仅用于与另一个字母形成的二合字母中。然而拉丁文字字母系统的F、Q、W、X和Z根本的没有被利用到。"L"与二合字母"RR"仅用于西班牙语的外来语、受西班牙语语音体系影响的单词中或不发音的拟声词中。西班牙语字母系统中的"LL"二合字母在瓜拉尼语中没有得到使用。 ISO/IEC 8859-1字体没有提供"E"、"I"、"U"、"Y"和"G"的鼻音化字母形素的电脑显示,瓜拉尼语鼻音化"G"字母在Unicode中也没有得到收录。如需输入这些字母时可以把鼻音化符号置於字母之後,分别用"E~", "I~", "U~", "Y~", "G~"来代替,也可以用带有抑扬符号的字母来代替,(即:"Ê", "Î", "Û", "Ŷ", "Ĝ")。 重音符号 " ´ " 用于指示词中的重音(muanduhe)。在省略重音符号时,重音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syva (前额), áva (头发), tata (火), tái (胡椒)。.

新!!: 殖民主义和瓜拉尼语字母 · 查看更多 »

甘地 (消歧義)

地(印地語:गान्धी,英語:Gandhi)主要是2個印度政治家族的姓氏。.

新!!: 殖民主义和甘地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甘美蘭

美朗是印度尼西亞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民族音樂,又以峇里島及爪哇島的甘美朗合奏最為著名。主要的樂器有鋼片琴類、木琴類、鼓、鑼、竹笛、撥弦及拉弦樂器,有些曲目亦可以加上演唱者。甘美朗是整隊組合的名稱,「甘美」(gamels)在印尼語解作敲擊,而字尾「朗」(-an)用來標示名詞,合起來即敲擊樂的意思。甘美朗除了成為印尼的宮廷和宗教音樂,也對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影響很大。.

新!!: 殖民主义和甘美蘭 · 查看更多 »

熱帶神經衰弱

熱帶神經衰弱--最早出現於1902年,作為神經衰弱的延伸,主要用以表示白人前往熱帶殖民地後,一系列身體不適的症狀,產生神經系統的機械性衰弱。 1930年代,日本南方醫學研究會亦做了一次500人的調查,發現在台居住一段時間的日本工作者,有相當比例得到了與熱帶精神衰弱相似的症狀。 而這個疾病,也成為1930年代大日本帝國政府南進派與中國東北派之間的重要議題之一。.

新!!: 殖民主义和熱帶神經衰弱 · 查看更多 »

異形:聖約

《異形:聖約》(Alien: Covenant)是一部2017年的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為2012年電影《普羅米修斯》的續集以及-「異形電影系列」的第六部作品。電影再次由雷利·史考特執導,傑克·裴格倫和麥可·葛林编剧,由麥可·法斯賓達再次擔任主角、其他新主演還包括凱薩琳·華特斯頓、丹尼·麥布萊與德米安·畢齊等。 電影定於2017年5月4日在倫敦首映,並於5月19日在北美上映。電影上映後獲得多數正面評價,其中讚美了雷利·史考特的回歸執導,以及麥可·法斯賓達在片中的完美「雙重」演出。電影於全球上映後獲得2.4億美元的最終票房,以9700萬美元成本的相對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新!!: 殖民主义和異形:聖約 · 查看更多 »

煙草抗議

煙草抗議是指伊朗一次由伊朗教士階層領導的起事,抗議沙阿在1890年將煙草特許權給予不列顛西方帝國勢力。大阿亞圖拉米爾扎·穆罕默德·哈桑·侯賽尼·設拉子在1891年12月頒佈了禁止使用煙草的教令,使事件推向高潮。煙草抗議是伊朗教士精英分子首次成功迫使政府在政變上作出退讓,事件被認為展示了「什葉派烏理瑪是抵抗殖民主義的先鋒」。.

新!!: 殖民主义和煙草抗議 · 查看更多 »

特別統治主義

特別統治主義為殖民主義中關於殖民地統治方針的一種理論,其內容是指將新附領土(即殖民地)視為一個不同於本國的特殊地區,落實於實際政策上即表現為尊重殖民地舊慣,不刻意對該地區人採取同化政策。該主義主張,對殖民地人民統治需實施與本國不同的法律,並採取獨立特殊方式統治。該主義的相對名詞為內地延長主義。 特別統治主義是標準的英國型態殖民統治政策,也影響英國的殖民統治政策。在亞洲,朝鮮日治時期與台灣日治時期前半段為該主義的實踐場所。在此主義影響下,殖民地總督通常握有絕對權力實施接近獨裁的殖民地統治。.

新!!: 殖民主义和特別統治主義 · 查看更多 »

特许公司

特许公司是投资人或股东以贸易、探险和殖民为目的建立的协会,為現代公司的前身。.

新!!: 殖民主义和特许公司 · 查看更多 »

(學名:Canis lupus),或稱為灰狼,哺乳綱,犬科,在生物學上與狗為同一物種,為現生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狼這個物種曾是地球上分佈地區最廣的哺乳動物,包括北美和歐亞大陸,但如今在西歐、墨西哥與美國大部份地區已然絕跡。它們主要棲息在荒野或偏遠地區,但並不限於此。由於人類蓄意厌恶狼對豢養牲畜不顧一切的獵捕行為、以及害怕被狼攻擊的恐懼、棲息地大量的破壞,其棲息地已經縮減了三分之一。 目前,狼主要分佈於亞洲、歐洲、北美和中東(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它們是生態系統原有的一部分,各地不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反映了狼這個物種的適應能力。這其中包括而不限於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西伯利亞針葉林、草地。 雖然就整個物種而言,狼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絕種威脅程度最小的等級,然而在某些地區,不同亞種的狼被列為瀕臨絕種或是受絕種威脅的動物。現今在很多地區,狼仍然因為運動或是被視為對牲口威脅的原因,而遭受捕獵。 狼是社會性的獵食動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包括一對配偶、及其子女,有時也包括收養的未成年幼狼。狼屬於典型的食物鏈上層掠食者。在它們的棲息地中,只有人類和老虎對它們構成實質威脅。它們通常群體行動,由於狼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亞種如日本狼、紐芬蘭狼等都已經絕種,雖然有一些其它亞種已經確認,但亞種的確切數量仍舊未定。 在人類文化與狼並存的區域,狼經常出現在這些民俗的傳聞中,正面和負面的都有。.

新!!: 殖民主义和狼 · 查看更多 »

狼牙脩

牙脩(Langkasuka)是古代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之一,其领土包括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约位于東經101°18',北緯6°48',及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 狼牙脩在宋代称为“凌牙斯加”、元代称为“龍牙犀角”、明代称为“狼西加”。“Langkasuka”一词首见于,印度尼西亞11世纪泰米尔文碑銘作 Ilangasongam,14世纪《爪哇史颂》(Nagarakrtagama),作Langkasuka,16世纪出版的阿拉伯文《吉打纪年》(Kitab al-Minhaj al-fakhir fi-ilm al-bahr al-zakhir)作Langashuka。“Langkasuka” 的得名或来自印度文化,依照印度的佛經《枵伽經》里的記載,Lanka是傳說中一個在马来亚峰(英文:Mount Malaya)上面的山城;而在梵文中Sukha乃是“快樂世界─Sukhavati”一詞中的前半截。因此Langkasuka或取義於“快樂的马来半岛山城”。 狼牙脩建國年代约于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 狼牙脩的居民以吉蔑人為主,而統治階級是印度人。狼牙脩开始是盛行佛教,使用南印度的文字。但至元代称“龍牙犀角”时期,已不见佛教盛况,那时期伊斯兰教已传入东南亚多时。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狼牙脩是當時世界的重要航站。.

新!!: 殖民主义和狼牙脩 · 查看更多 »

狂野的梦

《狂野的梦》(英語:Wildest Dreams)是由美国创作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为她的第五张录音棚专辑《1989》(2014)创作的歌曲。由斯威夫特与歌曲的制作人马克斯·马丁和歇尔贝克共同创作,歌曲于2015年8月25日由大机器唱片作为继《敌对》后《1989》第五首单曲,在电台发布。音乐上,歌曲是一首带有梦幻流行突出影响的民谣,斯威夫特在歌词中恳求她的情人记住她。 歌曲普遍获得音评人的积极评价,他们称赞歌曲的影响和创作。继《1989》发布后,歌曲获得适度的商业成功,凭借数字下载的实力荣登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榜单。.

新!!: 殖民主义和狂野的梦 · 查看更多 »

狄奥尼西乌斯

奥尼西乌斯(希臘語:Διονύσιος ὁ Χαλκοῦς),约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挽歌体诗人之一,曾参加过图里伊的殖民活动。他为宴饮所作的诗歌现仅存有残篇。他曾建议雅典人采用青铜作为铸币,故获得了“青铜”的绰号。.

新!!: 殖民主义和狄奥尼西乌斯 · 查看更多 »

盎格魯化

格魯化(anglicisation,亦作anglicization),又稱英化、英國化(Englishing),廣義而言,指任何事物對英國文化的看齊或同化。比如當初併愛爾蘭(已部分獨立)進入聯合王國之舉,隨之而來的實質上的殖民同化,即是所謂的盎格魯化的例子。 在語言上是指使語彙符合和對應英語的拼音規則的框架,或等化成其同源英文字詞的過程。.

新!!: 殖民主义和盎格魯化 · 查看更多 »

發展人類學

展人類學 (Development anthropology)是將人類學觀點應用於這個跨學科的發展研究分支。發展人類學將國際發展與國際援助視為主要研究課題。在這個人類學分支學科,發展這個術語係指由不同行動者自發產生的社會行動,這些行動者包括機構、企業、組織、國家與獨立志工,他們試圖改善在世界某些特定地方的經濟、技術、政治或(與)社會生活,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對發展人類學而言,發展既不是一個目標、一個理想,也不是一場失敗。發展是一個研究課題(某位讀者注:許多發展人類學家可能會反駁這個說法,而清楚表示他們一面提出批評,一面對發展提出貢獻;然而有一些理論家清楚劃分了「人類學的發展研究」'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其中發展是研究課題) 與「發展人類學」'development anthropology' (做為一種應用實踐),這種區分逐漸被視為是陳腐的想法(參閱 Escobar, 1997, in Edelman and Haugerud, 2005:40))。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中,人類學家可以描述、分析與理解在某個特定地方所採取與發生的各種發展行動。所要檢視的是這些行動對於地方人群、自然環境、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的影響。.

新!!: 殖民主义和發展人類學 · 查看更多 »

白多祿

聖白多禄,亦译为聖白伯铎、聖桑实(San Pedro Sans y Jordá,)是18世紀到中國福建傳教的天主教傳教士。他生於西班牙塔拉戈纳,为罗马天主教多明我会会士,1732年到1747年间担任天主教福建教区主教,1747年因传播天主教而在福州被杀,2000年10月1日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聖人,為中華殉道聖人之一。.

新!!: 殖民主义和白多祿 · 查看更多 »

百年國恥

年國恥(英文:Century of Humiliation)是中國人用來描述中國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歷史的一個敘事框架。百年國恥的開端是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1940年代抗戰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終結。 此詞起源於1915年中國民族主義崛起的氛圍,反對中國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後來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普遍使用。.

新!!: 殖民主义和百年國恥 · 查看更多 »

芭芭拉·卡素爾

布力般的卡素爾女男爵·芭芭拉·安妮·卡素爾,PC(,),英國工黨左翼政治家,1945年至1979年擔任下議院布力般選區議員,期間於1964年至1965年任海外發展部長、1965年至1968年任運輸部長、1968年至1970年任就業及生產力大臣兼第一國務大臣、以及在1974年至1976年任社會服務大臣。離開下院後,她在1979年至1989年代表大曼徹斯特選區出任歐洲議會議員,1990年獲封終身貴族加入上議院。 卡素爾從小便對社會主義產生濃厚興趣,在牛津大學求學期間已開始參與工黨活動。1945年當選國會議員前,她曾在多份左翼報章和刊物任職記者和編輯,二戰期間也曾以公務員身份加入過英政府食物部擔任政務主任。作為下院少有的女性議員,她憑藉其鮮明的立場和不易妥協的作風,逐漸建立知名度,但她在五十年代也因為大肆批評英軍鎮壓反殖武裝力量,使她成為議會內的惹火人物。 卡素爾與另一工黨人物哈羅德·韋爾遜在政治上具密切的關係。她早於1947年至1951年擔任韋爾遜的政務私人秘書,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當韋爾遜在1964年出任首相後,她隨即獲邀加入內閣,更一度被視作韋爾遜的潛在接班人。在內閣任職期間,她成功推動多項改革,原本頗獲韋爾遜器重,但她在就業及生產力大臣任內於1969年1月發表的《免於衝突》白皮書,卻成為其仕途的轉捩點。該份白皮書建議立法制約工會權力,結果引起工會群起聲討,內閣以詹姆斯·卡拉漢為首代表工會的一派更公開表態反對白皮書,兩人關係從此決裂,白皮書最終胎死腹中。 卡素爾此後雖然在政壇浮沉,未能再上層樓,但她繼續活躍政壇,到晚年仍關注退休人士福利方面的政策,被視為上一代「舊工黨」的元老人物之一。卡素爾從政接近60年,其敢言作風深入民心,她把婦女參政的程度提升到更高和更前的層次,啟引後來保守黨的戴卓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英國歷史上首位女首相。.

新!!: 殖民主义和芭芭拉·卡素爾 · 查看更多 »

芽笼

芽笼(Geylang)与芽笼士乃(Geylang Serai),是城市国家新加坡之一个社区,在新加坡金融区以东,位于新加坡河的东部。.

新!!: 殖民主义和芽笼 · 查看更多 »

韓錦雲

韩锦云(),譜名義凖,字紫东,廣東省瓊州府文昌县(今海南省锦山镇)人。.

新!!: 殖民主义和韓錦雲 · 查看更多 »

莫那能

列雅弗斯·莫那能(Malieyafusi Monaneng,),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詩人,臺東縣達仁鄉人,世稱莫那能,曾用漢名曾舜旺,臺東縣立大武國民中學畢業。長期主張台灣原住民也是中國人,主張兩岸統一所帶來的兩岸和平對臺灣原住民最有利。.

新!!: 殖民主义和莫那能 · 查看更多 »

莱索托

莱索托王国(Mmuso wa Lesotho,Kingdom of Lesotho),简称莱索托,位处非洲南部,是全世界最大国中国,全境完全被南非共和国包围,接壤边境线909公里长。因地处高原,莱索托也被称为“天空王国”。 莱索托这一国名的意思是“说塞索托语的人们”。其曾是欧洲的殖民地,所以欧洲惯称莱索托为巴苏陀兰。 莱索托是英联邦国家成员,1966年10月4日从英国独立。 其国土大小为30355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约1,942,008。 莱索托经济落后,为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约有49%的人口生活低于国际贫困线一天1.25美元,而且艾滋病情况严重失控。.

新!!: 殖民主义和莱索托 · 查看更多 »

莱索托历史

今莱索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目前史学界较为公认的说法是,莱索托的巴苏陀族是山人(the San)、科伊人和一支自非洲中东部迁徙而来的班图语族人的后裔。 现今的莱索托(当时称为巴苏陀兰)于1822年由酋长莫舒舒整合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在与布尔人的不断战争后,于1867年,成为英国保护国。巴苏陀兰于1966年独立,并成立莱索托王国。.

新!!: 殖民主义和莱索托历史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是在1972年6月5日至16日,於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舉行的聯合國會議,會後提出了人类环境宣言。 联合国大会決定召開人類環境會議時,在瑞典政府的提議下,聯合國秘書長吴丹邀請為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秘書長,而加拿大在總理皮埃尔·特鲁多的帶領下,其外交官也已為此計劃進行了兩年。.

新!!: 殖民主义和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聯合國一共有193個會員國。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都是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成員。 原則上,只有主權國家可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今日聯合國所有193個成員國全部皆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過,在聯合國初創時,菲律賓、印度這2個創始會員國尚未從他們的殖民母國獨立,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为苏联加盟共和国。而美国在联合国成立之初也争取到了与苏联对等的增加两个席位的权利,却因无法在当时的48个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当时还未升级为州)中选出两个州而搁置此事。如今,美国国务院网站在介绍联合国的创建过程时,依然声称“美国至今仍保留在适当时候增加两个联合国代表席位的权利”。再者,由於所有欲申請成為會員的國家必需通過安全理事會和大會的批准,部份依照《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可視為主權國家的政治實體,因為聯合國不承認他們的主權、缺乏國際普遍承認、或是遭受特定成員國的反對,導致這些國家沒有辦法成為聯合國的會員。 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那些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只能成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觀察員可以在大會上發言,但是不能參與投票。.

新!!: 殖民主义和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 查看更多 »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國旗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國旗(Flag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由一個位於左上方的綠色三角形、一個位於右下方的紅色三角形、一條從右上方延伸到左下方的黃邊黑色斜條以及兩個位於黑色斜條的白色星星組成。該旗在1983年採用以取代之前的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旗幟,並自此成為於同年獨立的聖克里斯多福和尼維斯聯邦之官方旗幟。雖然該國國旗使用了象徵泛非洲主義運動的泛非顏色,但是其涵義則有不同的解釋。.

新!!: 殖民主义和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國旗 · 查看更多 »

聖誕晚餐

聖誕晚餐也稱聖誕大餐、耶誕晚餐、耶誕大餐,是聖誕節傳統性的首要餐點。它通常被視為當天的主要活動,讓全家人團聚一堂共享美食。從許多方面來說,聖誕晚餐與一般週末晚餐相似,不過食物品質更加精美,而且包含了一些非同平日菜色的額外項目,例如培根包香腸(又名肉腸捲餅)和多種類的馬鈴薯(通常烘烤並搗碎或薯茸)等。聖誕節晚餐最著名的特色是火雞,不只可供食用,也可作為餐桌中央的應景點綴。 在食物以外的方面,聖誕晚餐還有一些與假日晚餐區隔之處,譬如使用優質餐具,以及擺飾聖誕節脆餅和啜飲白酒。.

新!!: 殖民主义和聖誕晚餐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大会

会员资格 请参阅关于大会会员资格的两篇文章:.

新!!: 殖民主义和联合国大会 · 查看更多 »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名稱為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是荷蘭歷史上為向亞洲發展而成立的特許公司,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1798年解散,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 其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縮寫,代表該船隻或設備是阿姆斯特丹所派出,若為米德爾堡市派出者則加註M字,依此類推。)。在其成立將近200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從荷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25,000名員工、12,000名船員。.

新!!: 殖民主义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華盛頓·歐文

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生於美國紐約州曼哈頓。是美國著名作家、短篇小說家、亦是一名律師,亦曾當過政府官員,是對西班牙及英國的外交官。在文學上最為著名,為人所知的作品包括《李伯大夢》、《沉睡谷传奇》等。他常被譽為「美國文學之父」。 1907年林紓翻譯的《拊掌录》系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书名今译为《见闻杂记》,內容收錄有《李伯大夢》、《沉睡谷传奇》等,因為收錄十篇短篇小說故稱“拊掌”。林纾序说:“欧文气量宏广,而思致深邃而便敏。” 他的史学的作品包括乔治·华盛顿、奥立佛·高德史密斯以及穆罕默德的人物传记。此外还包括有关西班牙15世纪的诸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安达卢斯和阿兰布拉宫的文章。 1802年通过使用Jonathan Oldstyle这个笔名在《纪事晨报》发布一些书信体散文,欧文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而在1815年移居英格兰后,《拊掌录》使他在国际上获得了名声。从1819年开始,他开始定期地发布一些文章。而在他去世前八个月,还完成了关于乔治·华盛顿的一部长达五卷的传记。.

新!!: 殖民主义和華盛頓·歐文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殖民主义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披索

菲律賓披索(菲律賓語:Piso,ISO 4217貨幣編碼:PHP)是菲律賓的法定貨幣,1菲律賓披索相等於100 centavos(菲律賓語:sentimo)。 菲律賓披索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曾被西班牙殖民統治而使用披索作為貨幣的國家。其他使用披索的國家包括墨西哥、哥倫比亞、阿根廷等。.

新!!: 殖民主义和菲律賓披索 · 查看更多 »

萨摩亚族

薩摩亞人(英文:Samoans)為薩摩亞群島上的主體民族;,屬於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與其玻里尼西亞民族有共通類似地血緣基因、語言、歷史及文化。由於殖民主義關係,薩摩亞人所居住的薩摩亞群島在政治上被一分為二,西邊是薩摩亞獨立國(舊稱西薩摩亞,1997年改現名);東邊是美屬薩摩亞。以下介紹以薩摩亞為主。薩摩亞人屬南島語系,使用薩摩亞語,因18~19世紀受過西方統治的原因,亦會使用英文。也因統治關係,信仰從原始信仰改為基督教信仰。薩摩亞人社會以「瑪泰」系統為基礎,以「戶」為基本單位,原始依靠農業、漁業等維生,再由瑪泰進行資源的再分配。除次之外,「紋身」藝術,是薩摩亞社會成年的象徵,也代表著他們的階級身分。 根據2006年估計,大約有18萬8000名左右的薩摩亞人定居在薩摩亞 ,大多數的薩摩亞族如今散居在其他國家,主要包括美國(2012年估計有18萬人),新西蘭(2001年估計11萬5000人)及澳大利亞(2006年估計3萬9992人)。.

新!!: 殖民主义和萨摩亚族 · 查看更多 »

萬隆會議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間接促成不結盟運動。.

新!!: 殖民主义和萬隆會議 · 查看更多 »

萬朝圳

萬朝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池上鄉的灌溉水圳系統,該水圳為花東縱谷臺東縣境內少數引水自秀姑巒溪水系的灌溉水圳,並且是池上鄉名產池上米灌溉區的重要水源。目前萬朝圳由台東農田水利會池上工作站進行管理與維護。.

新!!: 殖民主义和萬朝圳 · 查看更多 »

非殖民化

1945年殖民国家和它们的殖民地 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decolonisation,又稱去殖民化、解除殖民,對殖民主義的反動),是指一個地方因外國殖民統治,造成政治與經濟上的不平等關係,轉而進行獨立及自治的過程。这个概念最早是1932年莫里茨·尤里乌斯·波恩提出的。 非殖民化這個詞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西方列強位於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爭取獨立的過程。1945年至1960年的時期,非殖民化運動發展得最蓬勃,當中由印度及巴基斯坦脫離英國管治牽起序幕。部分地方的非殖民化運動是以和平手段進行,亦有不少推行非殖民化運動的地方以暴力形式推行。在这个过程中从1943年到2002年共120个过去的殖民地独立。.

新!!: 殖民主义和非殖民化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殖民主义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非洲縱向佔領政策

非洲縱向佔領政策,又稱縱斷政策,是英國於19世紀提出的非洲殖民地佔領政策。該政策目的是佔領垂直非洲北南的一大片土地,由非洲北部尼羅河延伸至非洲南部開普殖民地。該政策最後以成功告終。.

新!!: 殖民主义和非洲縱向佔領政策 · 查看更多 »

非洲联盟

非洲聯盟(Union Africaine; African Union),簡稱非盟(UA 或 AU),是一個包涵了55個非洲国家的聯盟,是屬於集政治、經濟和軍事於一體的全非洲性政治實體。非洲聯盟於未來有計畫統一使用貨幣、聯合防禦力量、以及成立跨國家的機關,這包括一個管理非洲聯盟的內閣政府。此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發展及穩固非洲的民主、人權、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經濟,除此之外亦希望減少非洲內部的武裝戰亂及創造一個有效的共同市場,最終目標是建立「非洲合眾國」。 前身是1963年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立的「非洲统一組織」。2002年7月在南非改組。 2017年在第28届非盟首脑会议上,摩洛哥获得了54个成员国中的42国同意,时隔33年重新成为该组织成员国,至此非洲联盟已涵盖所有非洲主权国家。.

新!!: 殖民主义和非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非洲解放日

非洲解放日,前稱非洲自由日,是非洲人民慶祝脫離殖民主義奴役的日子,其日子與非洲日相同 (5月25日)。多個非洲國家都有慶祝。.

新!!: 殖民主义和非洲解放日 · 查看更多 »

非洲贫困问题

非洲贫困问题是指非洲社会中部分人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尽管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无论采用何种计算方式(例如人均收入或人均GDP),非洲国家的经济表现仍大多位居倒数。200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24个国家当中有22个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发展指数低的地区。 2006年,非洲的50个国家之中有34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 在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低于5200美元,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还要远远低于这一数字。此外,从上个世纪以来,非洲的收入占全球收入比例一直在下降(无论采用何种计算方式)。 在1820年,欧洲的工人平均收入是非洲的三倍;而现在,这一差距拉大到了20倍。 尽管非洲的人均GDP也一直在增长,然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表现远远好过非洲。.

新!!: 殖民主义和非洲贫困问题 · 查看更多 »

非洲橫向佔領政策

非洲橫向佔領政策,又稱東西軸心計畫及橫斷政策,是法國於19世紀提出的非洲殖民地佔領政策。該政策目的是佔領橫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一大片土地,由非洲東岸延伸至非洲西岸。該政策最後以英國成功切斷非洲,法方失敗告終。.

新!!: 殖民主义和非洲橫向佔領政策 · 查看更多 »

非洲殖民地

列強於非洲的殖民始於1415年,葡萄牙帝國佔領休達,至現今仍由西班牙管三台(歐洲國家仍控制非洲一些小島作為海外自治领土,例如法國的留尼汪島)。列強殖民非洲的高峰期約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約有95%非洲領土被列強侵佔,只有埃塞俄比亞、賴比瑞亞仍然獨立。非洲殖民地於1947年開始陸續獨立,而非洲獨立年(1960年),多數非洲国家脫離欧洲列強統治,象徵欧洲对非洲殖民時代的結束。.

新!!: 殖民主义和非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衣索比亞歷史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和世界最古老的獨立國家。舊稱阿比西尼亞,直到二次大戰後。和一般非洲国家不同,埃塞俄比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意大利王國入侵(1936-1941)之前,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都一直保存下来,并未有受到殖民主义浪潮的吞噬。1974年,一次军事流血政变将1930年代以来一直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推翻以后,埃塞俄比亚改为奉行社会主义。.

新!!: 殖民主义和衣索比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领土收复主义

领土收复主义(irredento;Irredentism)或譯收復故土主義、民族统一主义,是人文地理學及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名词。收復故土主義倡議,以各種不同實質或宣稱的共同民族或其他擁有權記錄,將另一國政府所管轄的土地合併(annexation),其乃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 、地缘文化及地缘政治特征之一。由于歷史上的帝國国界和民族生活領域常有变化,部分政府在領土及國界問題上,常以這意識型態想法,有時以民族主義運動為動員力量,以收回的失去的故土(失地)的訴求,向邻国提出要求领土。 在現代民族國家為主的國際關係體系形成時,原來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歷下下的行政及勢力分界,使得部份現代國家在立国时遇到國界與實質或宣稱的民族傳統生活領域不相同的问题。如很多非洲現代国家的边界,並非是以單一民族國家劃定,而是由欧洲的殖民势力划定。其结果是有不少民族被現代国界分开。伊博人就被尼日利亚、喀麦隆和赤道几内亚分隔着。 由於現代國際關係體系及國界相對穩定,全球化人口移動及地域經濟整合等等因素, 有爭議的领土已有其他在動員民族统一主义或收復故土主義來合併他國政府土地的作法之外的其他作法。.

新!!: 殖民主义和领土收复主义 · 查看更多 »

食人煉獄

《食人煉獄》(The Green Inferno)是一部美國2013年恐怖片,由艾利·羅斯執導、監製並與吉勒摩·阿莫埃多共同編劇。電影的靈感來自於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義大利吃人電影,如《》(1980年),而也因當中的戲中戲使本片命名為《食人煉獄》。本片由蘿蘭莎·伊柔、艾瑞爾·利维、亞倫·伯恩斯、柯碧·布莉絲·布蘭頓和達洛·薩巴拉主演。 電影原由開路影業發行於2014年9月5日,但因製作公司世界觀娛樂的財務困難問題而無限期延後。電影改由環球影業和High Top Releasing排定於2015年9月25日在美國上映。.

新!!: 殖民主义和食人煉獄 · 查看更多 »

食糖

糖(sugar)泛指各種可食用的帶有甜味的晶體,有甜味、短鏈、可溶於水的有機化合物,許多會用在食品中。糖在有機化學中屬於醣類,由碳、氫及氧三種原子組成。單醣是結構較簡單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日常用的蔗糖則屬於雙醣,在人體中會分解成葡萄糖及果糖。其他的雙醣有麥芽糖及乳糖。較長鏈的糖稱為寡醣。有些化學結構不同的物質也有甜味,但不會歸類為糖,有些會用來代替食物中的糖,稱為甜味劑,一般俗稱代糖。 大部份植物的組織中都有糖分,但只有在甘蔗及糖用甜菜中才有夠高的濃度。依全球性的生產比例來看,蔗糖約占七成,甜菜糖約占三成。自古在南亞及東南亞等熱帶氣候地區都有種植甘蔗,在18世紀在西印度群島及美洲開始開設製糖工廠,其產量大幅增加。這是首次使糖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之前只能靠蜂蜜使食物有甜味。糖用甜菜是甜菜的一個栽培品种,在較寒冷的氣候中成長,在十九世紀發現萃取糖的技術後,也成為糖的主要來源。糖的生產及交易在許多方面都改變了人類歷史,包括殖民的形成、奴隶制度的出現、契約勞工的產生、19世紀時因為糖交易控制國家而產生的人民遷徙及戰爭,以及新大陸的民族組成及政治結構。 全世界在2011年消耗了1.68億噸的糖,每人每年平均消耗24公斤的糖(若在工業化國家中,每人年均消耗量則為33.1公斤),相當每人每天從糖攝取了260卡路里。在二十世紀後期開始質疑高糖分(特別是精製糖分)的飲食到底對人類是否有益。食糖已確定和肥胖有關,也懷疑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癡呆、黃斑變性及蛀牙有關。許多研究都試著找出其中的關係,但結果各有不同,原因是很難找到完全不攝取糖,或是幾乎不攝取糖的控制組族群。.

新!!: 殖民主义和食糖 · 查看更多 »

风中奇缘 (电影)

《風中奇緣》(Pocahontas),是一部由華特迪士尼於1995年製作並發行的動畫電影。它首次的上映日期是1995年6月16日,為第33部華特迪士尼經典動畫長片,屬於迪士尼復興時代(1989年~1999年)的作品之一。主角为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公主宝嘉康蒂。 這部電影的劇情是迪士尼首次取材於真實歷史人物的故事、再加上一些流傳於印第安人中,有關寶嘉康蒂的民間故事混合編輯而成的。其主要敘述了主角寶嘉康蒂和英國探險家約翰·史密斯相遇後發生的愛情故事、以及來自維吉尼亞公司的商人們踏上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後對原住民的生活所帶來的變化。 本片DVD、VCD已经分别由中录德加拉、博伟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发行。电影原声带由滚石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发行后,EMI、艾迴分别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再度发行。男女主角粵語配音為劉德華及魏綺清、主題曲為李蕙敏主唱,而男女主角國語配音為劉德華及辛曉琪。在這部電影上映後不久,迪士尼就發行了一套這部電影的電子遊戲。另外,其續集《-zh-tw:風中奇緣2:倫敦之旅;zh-cn:风中奇缘2:伦敦之旅;zh-hk:風中奇緣2:新世界旅程-》則是由迪士尼於1998年以錄影帶首映的方式上映。.

新!!: 殖民主义和风中奇缘 (电影) · 查看更多 »

餉碼制度

餉碼制度(Farm System),是英國、荷蘭等國在東南亞殖民地實施的一種稅收承包制度,設有碼官,採用公開招標。許多有勢力的華人幫派領袖都靠承包餉碼致富,這種制度成為十九世紀華人社會紛擾的主要根源。 當地華人來自中國的勞工,多為年青力壯者,至海外工作之餘,需要进行消遣活動来打發時間。餉碼制度基本上滿足了華人对生活品的基本需求,包括:煙(鴉片)、酒、賭博等。殖民政府利用華人的嗜好以充實殖民地的財庫增加母國稅收,與甲必丹制度相輔相成。.

新!!: 殖民主义和餉碼制度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殖民主义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殖民主义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法兰西王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帝國王位,從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份君主制國家參與的大戰。.

新!!: 殖民主义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珍宝船队

西班牙珍宝船队(Flota de Indias)是指从16世纪开始,由西班牙组织的,定期往返于西班牙本土和其海外殖民地之间,运送贵金属和其他特产品的大型船队。运输的货物包括金银、宝石、香辣料、烟草、丝绸等。 珍宝船队通常包含有两支:一支是加勒比珍宝船队,由西班牙本土前往美洲新大陆(主要停泊港口包括哈瓦那、韦拉克鲁斯、波托韦洛、卡塔赫纳)。另一支则往返于亚洲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被称为马尼拉船队,负责将亚洲的货物送到墨西哥。亚洲的货物到达墨西哥后会被集中运送到韦拉克鲁斯并最终由加勒比珍宝船队运回西班牙。.

新!!: 殖民主义和西班牙珍宝船队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属美洲)是指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西班牙在美洲拥有的殖民地的统称。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的三个世纪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分地區、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在19世纪初期,西属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动,西班牙因此丢失了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更使其丢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并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转化而成的新国家基本上都继承了西班牙的语言和宗教,并成为了现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还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属地区)。.

新!!: 殖民主义和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銀圓

西班牙銀圓(El Real de a 8,即西班牙銀元,在中國又稱本洋、双柱、柱洋、佛頭、佛銀、佛頭銀,是一種銀質硬幣,直徑約38毫米,價值8個西班牙雷亞爾。.

新!!: 殖民主义和西班牙銀圓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時期,其间经历第二个全球性帝国——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欧盟成员国的现状。 现代人类在大约三万五千年前即已经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其后数千年里,又有数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zh-hant:西哥德人; zh-hans:西哥特人-。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們为摩尔人)入侵,并几乎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里,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宗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對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地运动。随着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地运动的結果,使伊比利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雷多王國、穆爾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塞維利亞王國、格拉納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國、瓦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西班牙殖民帝国興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裡,西班牙諸國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和17世纪大部分时间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阴谋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廣濶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後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数场战争。西班牙諸國的欧洲战争換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统治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占据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混乱,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布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費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老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发血腥的内战。内战最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终结,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仍发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是现代西班牙显示在受欢迎的胡安·卡洛斯国王领导下、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健康、现代、民主的发展趋向,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現今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举办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

新!!: 殖民主义和西班牙歷史 · 查看更多 »

西維吉尼亞州

西維吉尼亞州(State of West Virginia),又译为--,簡稱西弗州,是美國東部的一個州,有著名的阿帕拉契山脈,景觀優美,別稱為「山脈之州」。 現仍有相當多人認為西維吉尼亞州屬於美國南方,在西維吉尼亞州北邊長臂處卻已經充滿了美國北方色彩,與此州南邊的文化大為不同。西維吉尼亞州是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當時的維吉尼亞州所分裂出來的。今日的西維吉尼亞州以煤礦廢墟聞名,也在美國工會運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維吉尼亞州的天然景觀由於地勢起伏較大的關係,相當豐富,旅遊勝地包括有新河峽大橋(New River Gorge Bridge)長3030呎,高876呎,全美第二高,在聯邦規定的築橋紀念日(Bridge day)時,准許跳傘跟高空彈跳。此外也有許多國家公園和34座州立公園。 西弗吉尼亚州一共有55個縣:西弗吉尼亚州行政区划。 西維吉尼亞州同時也是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放置綠堤天文望遠鏡(Green Bank Telescope)之處。.

新!!: 殖民主义和西維吉尼亞州 · 查看更多 »

西藏农奴制度

西藏农奴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與部分學者對1959年西藏土地改革運動之前西藏社會制度的描述。这一描述在部分內容引起很大爭議。 西藏自1720年代清朝以來被認為受到中國的有效統治,目前西藏农奴議題是指在中國長期統治下西藏仍然保有「農奴制度」。農奴制度引起的爭議有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在政治方面,中国政府方面將1959年之前的西藏社會称為“封建農奴制”和“人間地獄”,稱西藏的农奴根本没有人权,旧西藏是世界上人权最糟糕的地方之一,认为這賦予中國統治西藏的道德權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西藏和平解放時承諾要「維持西藏現有的社會階級」,共同打倒帝國主義與國民黨勢力,並沒有提到「解放農奴」。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西藏後的前幾年也保留了當地貴族對農民的權利。1959年騷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在西藏推行階級鬥爭與土地國有化,农奴議題才逐漸浮現。 中國之外的學者多半不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的描述。西藏独立运动的支持者甚至声称1959年前西藏无农奴制度。.

新!!: 殖民主义和西藏农奴制度 · 查看更多 »

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也称西洋、西方国家、西方文化区,旧称泰西,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有不同定义。这些国家文化與文字皆是一脉相承。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後來的基督教,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及通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战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基督教文化及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资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的西亚、南亚與东亚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裡,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美洲及大洋洲的國家。 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现代用法则与“西方世界”同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洲島中间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新!!: 殖民主义和西方世界 · 查看更多 »

西方化

西方化,又稱西化、西洋化、歐美化,是指社會在產業、技術、藝術、法律、政治、經濟、生活方式、飲食、語言、字母、宗教、哲學及價值方面採納西方文化的歷史進程。 在最近多個世紀,西方化在全球都有普遍且促進的影響力。此外西方化的字面意義容易令人誤會,所謂西方化通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受到西方的影響力影響的傳統社會會驅使使之轉變成更加類似西方化的社會,以希望獲得西方的生活或它的某部分,例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一代表。另一方面西方本身也透過西方化來使文明具有可塑性與文化接受能力,來維持其在全球的影響力,例如現實中現代倫敦隨處可見的外籍人士、巴黎的穆斯林社區、加拿大華埠,這些移民第二代受西方教育後通常具有本地籍,通常會組成政治團體在影響著西方國家走向,甚至操控出兵海外的行為,就是西方自身也在被西方化的明證,而進化成為更強勢主導的新時代西方文明。 所以綜上所述,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西方化又與文化互滲和文化適應相關。文化互滲是指一個社會或文化裡兩個不同族群的持續接觸所產生的轉變,接觸以後雙方文化模式的轉變是明顯的。西方化在流行的說法是指西方擴張和殖民主義對當地社會的作用。例如接納歐洲語言和典型西方習俗的本土人可被稱為文化適應或西方化。取決於文化接觸的處境,西方化可以是被迫或自願的。例如除了南美洲國家是被迫西方化、連身處西方文化中心的美國也遭受到明顯的自我西方化過程,這是因為大量歐洲移民使得英美為主的文化受到西歐的德法文化的衝擊。 跨民族接觸可對本土文化產生不同程度的控制、壓迫、抵抗、殘存、適應及改變。當本土文化受到強大外來者的破壞,經常都會造成「休克期」。「休克期」是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時期相互作用的特徵。在休克期,利用軍隊鎮壓民間會導致文化浩劫或文化灭绝,使一個文化被消滅。據康拉德·科塔克所說,「西方人試圖以他們的想像力重塑當地文化,漠視他們所創造的文化模式不適合西方文明以外的範圍這個事實」可能是由於康拉德·科塔克認為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的亞細亞人比歐羅巴人更具奴隸性,他們忍受專制統治而無怨的歐洲中心主義觀點是正確的,非西方國家只適合絕對君主制不適合民主。.

新!!: 殖民主义和西方化 · 查看更多 »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於南欧、北歐;盛行於西歐、北歐、北美,澳洲,纽西蘭等國家的文化,包括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在欧美,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伊斯兰、亚洲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新!!: 殖民主义和西方文化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土著

來西亞土著(馬來語:Bumiputera),在《馬來西亞憲法》下指的是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及沙巴和砂拉越的原住民族。Bumiputera一詞源自梵文,意指地球之子或是土地之子,這是由於Bumi一詞有“土地”和“地球”之意。在馬來西亞,中文使用者一般都使用“土著”一詞來稱呼這些人。由於馬來人佔了土著92%以上的人口,所以,一般人使用土著一詞時,指的就是馬來人。而不屬於Bumiputera的人,则稱為非土著。而非土著一詞指的就是華人、印度人、歐亞裔和一些已具有馬來西亞公民權的新移民。华人和印度人佔了非土著近99%的人口,所以非土著通指華人或印度人。 不同于马来人的(Orang Asli),在馬來西亞一般被稱為原住民,他們是否是土著範圍下的人向來是輿論的焦點。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了有利于马来西亚土著的“新经济政策”,《经济学家》将其称为“种族歧视”,政策目的是为马来西亚土著创造机会,缓和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后华人与马来西亚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政策成功打造了大量的马来人城市中产阶级,但是对于消除农村社区的贫穷状况见效甚微。一些分析学者注意到,那些被排斥在外的群体充满怨氣,对这些政策强烈抵制,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华人和马来西亚少数民族。.

新!!: 殖民主义和馬來西亞土著 · 查看更多 »

馬凱碩

凱碩(किशोर महबूबानी ,Kishore Mahbubani),,是新加坡外交官和學者,曾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主席,目前任職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他從1971年到2004年擔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他擔任該職期間,於2001年1月到2002年5月擔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 2015年,馬凱碩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演講,他說,美國在南海問題上需要做的只是「給自己積點德,留後路」、以身作則遵循國際規則,未來20年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是時候了,美國要認真計畫好如何取代中國的老二位置」,否則20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艦將在加州海岸如入無人之境;中國歷史上沒有殖民海外的紀錄,鄭和下西洋帶去的是歡聲笑語而不是殖民剝削,如果中國做老大,會和美國做老大的方式截然不同;他在1980年去中國的時候中國很少人可以出境旅遊,但2014年中國就有1億人次出境,如果中國是西方媒體口中毫無自由的人間煉獄,那1億人就不會回去了;美國知識分子的眼界落後於塞爾維亞、土耳其、希臘的知識分子,如何提升美國的世界觀是個大難題;美國媒體自說自話令人不寒而慄,西方200年的興起並非人類歷史主線,美國媒體需要打開心扉努力認識外部世界;他認為,歐洲時代世界中心是倫敦,北美時代世界中心是紐約,亞洲時代世界中心是新加坡。.

新!!: 殖民主义和馬凱碩 · 查看更多 »

馬拉巴咖啡

拉巴咖啡(盧安達語:Ikawa ya Maraba,Café de Maraba)是經公平貿易認證的咖啡,長於盧安達南部的馬拉巴一帶。 馬拉巴的咖啡作物是屬阿拉比卡種中的波旁品種,種植於高海拔山丘上肥沃的火山土壤。咖啡樹的果實主要在三至五月間的雨季以人工摘取,隨後運送至馬拉巴的清洗站,將咖啡豆進行選粹及烘乾。在其中的某些階段,咖啡豆會被區分為各級品質。農人則依據其所生產的咖啡豆的產量與品質,賺取相對的利潤。 馬拉巴咖啡的合作銷售對象有多家烘焙公司,其中品質最佳的售予英國的英國咖啡烘焙公司(Union Coffee Roasters)與美國的公眾咖啡公司。至於國內市場,則是由盧安達特產咖啡烘焙公司從馬拉巴購買咖啡豆,再轉而內銷。馬拉巴咖啡亦用於釀造啤酒。 1999年,阿巴烏札姆甘比合作社(Abahuzamugambi)創立,約兩千戶小戶自耕農人在合作社管理下種植咖啡樹。自2000年起,該合作社開始接受盧安達國立大學(NUR)與聯合加強盧安達農業合夥計畫(PEARL)的資助。阿巴烏札姆甘比合作社改善了咖啡的品質,並成功打入咖啡專業市場。.

新!!: 殖民主义和馬拉巴咖啡 · 查看更多 »

香蕉戰爭

香蕉戰爭(Banana Wars)是指美国采取的、围绕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一系列占领、干預行動。這一時期開始于1898年的美西戰爭和隨後的巴黎條約,使美國控制住古巴和波多黎各。結束於1934年美軍撤出海地和美國總統小羅斯福的睦鄰政策。 這些衝突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主要是經濟性質。香蕉戰爭的術語是出自之間的聯繫,這些措施是為了保護美國在該地區的商業利益,最明顯的是聯合果品公司已在重大的經濟利害關係的在整個加勒比地區,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部分地區可生產香蕉、煙草、甘蔗以及其他多種產品。美國也推進其政治利益,保持了勢力範圍和控制巴拿馬運河,至關重要的全球貿易和海軍力量。.

新!!: 殖民主义和香蕉戰爭 · 查看更多 »

香港製造業

香港製造業有悠久的歷史,惟直至1950年代後才有重大的發展,至1970年代初期到達頂峰,並且維持蓬勃發展至1980年代中期。進入1980年代,隨著生產工序北移中國大陸,香港公司則轉向生產前期和後期的管理與支援活動。至1990年代中期,香港經濟結構轉向高度服務業為主,製造業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趨於下降。 早於19世紀中香港開埠不久已經出現以造船為主的製造業,1920年代,香港島東部及九龍油麻地一帶也先後發展手工業。但香港製造業的急促發展,直至1950年代才開始。當時來自上海,從中國大陸南下以躲避戰火與中共政權的資本家、實業家大批湧入由英國殖民當局管治下的香港,為其後香港製造業的興盛寫下重要的一頁。在1950-80年代,製造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由於香港土地狹小,不適宜重工業發展,故香港一直走輕工業為主的發展道路,1960-70年代輕工製造業是最大行業,包括早期的塑膠花、紡織以至後期主要集中進行以簡單機械輔助的勞工密集製造程序的電子產品、玩具、鐘錶等;工業產品行銷世界各地。然而,隨著1970年代末以來本地人力、土地成本上漲,歐美國家對香港實施貿易配額,以及1979年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對港商的吸引,香港現時的工廠數目已大減,生產線多數已北移;藍領階級接近完全消失。現時在香港,傳統工業已逐漸式微,不少工業用地或工廠大廈已改作住宅或商業用途,或者空置。.

新!!: 殖民主义和香港製造業 · 查看更多 »

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從英國殖民統治的初期至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生效前之間,香港從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現在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多元文化的亞洲國際都會。.

新!!: 殖民主义和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重光

香港重光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統治。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新!!: 殖民主义和香港重光 · 查看更多 »

香港民族黨

香港民族黨(Hong Kong National Party)是香港一個主張香港獨立的政黨,成立於2016年3月28日。香港民族黨的召集人為陳浩天,現任發言人則由周浩輝擔任。香港民族黨主張香港應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

新!!: 殖民主义和香港民族黨 · 查看更多 »

香港文化

香港文化饒有特色,屬遠東文化版圖之內,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而在過去百多年間香港曾經成為英國殖民地,故此同時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釀造成華洋融合的獨特文化。從19世紀的轉口港,到21世紀的國際都會,世界各地的文化也持續影響香港文化。.

新!!: 殖民主义和香港文化 · 查看更多 »

騎警靴

騎警靴,美國稱Motorcycle Cop/Officer Boots或者Police Patrol Boots,是專為騎摩托車執勤的交通警(或少部分地區的騎警)設計的一種摩托靴。按地區警察部隊所選擇的不同製造公司,騎警靴之間的造型會有一定的差異。但騎警靴的構造及功用與技師靴大致相同,除了鞋身與靴統相對地扁和瘦之外,一般騎警靴都會是17至18英吋高及膝蓋的皮靴,油光處理的犢皮或者母牛皮革製。這些特徵亦令騎警靴出現於一些地區的儀仗隊中。這種靴習慣配以貼身的馬褲以令其能自然穿進比技師靴要窄身的騎警靴中。香港及澳門受到西方殖民時期文化傳入的影響,其騎警部隊至今都仍舊維持了穿騎警靴(儘管在類型上更接近摩托賽靴)的制度。.

新!!: 殖民主义和騎警靴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纪后,才被歐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新!!: 殖民主义和马 · 查看更多 »

马哈拉惹里拉

拿督馬哈拉惹里拉(Dato Maharaja Lela ,)是馬來西亞霹靂州的馬來民族主義者。 拿督马哈拉惹里拉來自蘇拉威西盧武克(Luwuk)區,是一位布吉人(武吉士)國王的兒子,的後裔。苏丹慕扎法沙三世(Sultan Muzaffar Shah III)在位期間,他來到霹靂和被任命為穆夫提,被授予「拿督馬哈拉惹里拉」的頭銜,授予他權力可以不經審訊把罪犯斬首。 潘達蘭後來成為霹靂州反英鬥爭的領導者。領導人中還有拿督沙可(Dato’ Sagor)和雅坎丁(Ngah Kandin)。計劃聯合暗殺,英國在霹靂的駐紮總長。這決定由蘇丹阿卜杜拉於1875年7月21日在榴蓮塞巴當(Durian Sebatang)主持的會議批准。 畢治在1875年11月2日被拿督馬哈拉惹里拉和他的助手Seputum刺死。當時他正在附近的霹雳河洗澡。 畢治被暗殺有不同的原因。一種觀點認為,畢治被刺殺是因為他在霹靂州取締奴隸制。這樣激怒了拿督馬哈拉惹里拉,因為他們的收入依賴於捕捉和銷售霹靂或馬來原住民(Orang Asli)作為奴隸,他嗾使一些奴隸貿易商趁畢治在河邊洗澡時,用矛刺死他。 在馬來右翼歷史學家間更加流行的觀點是,畢治被暗殺,因為他的不尊重當地的習俗和傳統,導致與當地馬來酋長衝突。這是因為現代馬來歷史學家普遍拒絕接受在前殖民地時代,馬來原住民被作為奴隸買賣。有些記載聲稱,畢治甚至沒有脫鞋進入霹靂州蘇丹的宮殿。 畢治被殺後,英軍進攻巴西沙叻,戰鬥幾天後,叛亂領導人投降。審訊於12月14日和12月22日間在霹靂馬塘(Matang)舉行。蘇丹阿卜杜拉和雅易卜拉欣(Ngah Ibrahim)被廢黜,放逐到塞舌爾。與此同時,拿督馬哈拉惹李拉,被發現犯謀殺畢治,並被判處死刑。他在1877年1月20日在太平被吊死。在事件發生後,英國在霹靂的行政中心遷到太平。.

新!!: 殖民主义和马哈拉惹里拉 · 查看更多 »

马六甲海盗

六甲海盗对于经过900 千米(550英里)长的航道的船主和水手来说,历来都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威胁。根据国际海事局(IMB)的数据最近几年,由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整合的海上巡逻队,以及船舶上日益强大的安全防卫措施显著地减少了海盗的活动。"Watchdog hails improved security in Malacca Strait; Increased patrols and other measures have cut number of pirate attacks", The Straits Times, January 23, 2007 piracy in the straight of malacca was originated around the 14th century.

新!!: 殖民主义和马六甲海盗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奠基人,十九世纪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对于宗教有着相当矛盾的看法,他一方面将宗教视作统治阶级给工人阶级施加的“精神鸦片”,因为宗教让他们对禧年抱有虚假的幻想,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是工人阶级对低落经济状况的一种抗议。 俄国革命者弗拉基米尔·列宁为主的人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认为,宗教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且遵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各种衍生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主张无神论,并且是明确反宗教的。因此,二十世纪许多明确主张马克思主义的政权,例如前苏联和中国,都推行国家无神论政策。但是,一些宗教共产主义一直存在,如基督教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发展的初期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 殖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 查看更多 »

马赛人

赛人(Maasai),是东部非洲现在依然活跃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9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如今的马赛人一方面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当地的旅游业中。.

新!!: 殖民主义和马赛人 · 查看更多 »

马来亚共产党

来亚共产党(Parti Komunis Malaya;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简称马共(PKM或CPM),是曾活跃于马来半岛的共产主义政党,於1930年4月30日在马来亚森美兰州瓜拉比拉的鄉村成立。.

新!!: 殖民主义和马来亚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马来亚联邦

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1946年—1948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殖民政府为整合英属马来亚,而在马来半岛所策划的联邦体制,属英国皇家殖民地,由第一任总督在1946年4月1日宣布成立。后来在马来人民族主义高涨的反对声浪下,于1948年1月31日终止,由马来亚联合邦所取代。 马来亚联邦由马来联邦、马来属邦与海峡殖民地(不包括新加坡)所组成,共11个州属。.

新!!: 殖民主义和马来亚联邦 · 查看更多 »

马来群岛

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過去曾有「東印度」、「印度群島」、「印度尼亞西群島」等名稱。是一组散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上,位於东南亚大陸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群島。該群島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群岛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 、文莱、新加坡、东帝汶"."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新!!: 殖民主义和马来群岛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历史

來西亞是一個擁有狹長海岸線(如馬六甲海峽),並且接受全球貿易與外來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過去,傳自印度的兴都教与佛教文化一直主導该国的早期區域史,其影響力於西元7世紀到14世紀之間擴大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以及婆羅洲諸多地方,並在室利佛逝文明於蘇門答臘島的統治時期達到頂峰。 早在前3—1世紀,即已出現古吉打王國(羯荼);布央谷文明則在3世紀出現。10世紀起來自中東的穆斯林就曾多次途徑馬來半島。 1136年第9任吉打统治者玛哈拉惹得哇拉惹二世自兴都教皈依伊斯兰教,改称,建立吉打苏丹王朝,兴都王朝也就此走入歷史。15世紀伊始,島上以馬六甲為首的一些新興蘇丹國開始採用伊斯蘭教,使得伊斯蘭教對马来人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反之亦然。 1511年,葡萄牙人佔據馬六甲,成為在馬來半島和東南亞地區建立定居點的第一個歐洲殖民列強,而荷蘭人也在1641年緊隨其後。然而,當英國人在亞庇、古晉、檳城和新加坡初步建立軍事基地之後,他們卻成為最終能夠確保其霸權橫穿各個 出於外部因素影響,現在的馬來群島地區被劃分成六个主權國家(即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東帝汶和菲律賓)。儘管如此,基於地理和歷史連接,今天的馬國在文化和語言上,与馬來群島國家之間的差別較少。.

新!!: 殖民主义和马来西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马普切军事

普切人从他们开始在阿劳卡尼亚定居起,他们的历史就充满了战争与冲突。他们相信历史是通过战事创造的,因此他们从事了许多的军事冲突。.

新!!: 殖民主义和马普切军事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庫克

海軍上校詹姆斯·庫克,FRS,RN(Captain James Cook,),人稱庫克船長(Captain Cook),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航海家、探險家、製圖師,他曾經三度奉命出海前往太平洋,帶領船員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岸和夏威夷群島的歐洲人,也創下首次有歐洲船隻環繞紐西蘭航行的紀錄。 庫克年少時曾於英國商船隊服役,1755年加入皇家海軍後,他參與過七年戰爭,後來又在魁北克圍城戰役期間協助繪製聖勞倫斯河河口大部份地區的地圖,戰後在1760年代為紐芬蘭島製作多張精細的地圖。庫克繪製地圖的才能獲得海軍部和皇家學會的青睞,促成他在1766年獲委任為HMS奮進號司令,首度出海往太平洋探索。 庫克曾經三度出海前往太平洋地區,在數千公里的航程途中深入不少地球上未為西方所知的地帶。透過運用測經儀,他為紐西蘭與夏威夷之間的太平洋島嶼繪製大量地圖,地圖的精確度和規模皆為前人所不能及的。在探索旅途中,庫克也為不少新發現的島嶼和事物命名,大部份經他繪製的島嶼和海岸線地圖,都是首次出現於西方的地圖集和航海圖集內。在歷次的航海旅程中,他展現出集合航海技術、測量和繪圖技術、逆境自強能力和危機領導能力等各方面的才華。 1779年,庫克和他的船員在第三次探索太平洋期間,與夏威夷島上的島民發生打鬥,他在事件中遇害身亡。庫克對航海科學和地理學方面的知識作出貢獻,他對後繼者的影響一直持續至20世紀,不少地方均建有紀念碑和雕像以表揚庫克的成就。不過,他的探索成就同時啟引了西方國家後來對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化,使當地原居民的生活面貌和方式產生巨大轉變,這方面的影響長久以來都是政界和學術界的爭論焦點。.

新!!: 殖民主义和詹姆斯·庫克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河種植園

詹姆斯河種植園建立在維吉尼亞殖民地,沿著詹姆斯河,在漢普頓錨地和今天的里士滿中間。 在17和18世紀早期,河就是商務的高速公路,所以大部分的種植園都是建在河的北部和南部,多數的都有自己的碼頭。.

新!!: 殖民主义和詹姆斯河種植園 · 查看更多 »

語言滅亡

語言滅亡(language death、language extinction、linguistic extinction、linguicide、glottophagy)是一個影響語言社群的過程。這現象顯示某項語言變體的講者族群,相關之語言能力呈下降跡象,最終造成沒有母語者或流利講者承繼,導致相關語言絕跡。語言滅亡會同時影響不少相關細項,包括方言及文字等的傳承。有關現象與只有部分言語喪失的語言消耗截然不同。Crystal, David,2000年,《Language Death》,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新!!: 殖民主义和語言滅亡 · 查看更多 »

高山族

山族是外來政權依歸化程度對台灣原住民執行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其範圍大概等同相於清朝時期所謂的「生番」,以及日本殖民當局所謂的「蕃人」、「高砂族」。中華民國政府概稱「17世紀漢人移民臺灣前即已在台灣島定居的族群」為台灣原住民族。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定義下,高山族屬於「中華民族」,但因其治權未及台灣、蘭嶼,故其高山族官方人口數僅包含歷史因素而移往大陸各省之台灣原住民及其後裔。 與「高山族」對應的另一稱呼為「平埔族」,而這種二分法是外來政權依歸化程度對台灣原住民執行管理所使用的政治性劃分,並無任何人類學等分類根據,因此「高山-平埔」的二分法在台灣是被認為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不過,目前無論是台灣普遍社會認知,或是各政府核准的教課書籍中,仍不乏使用此分類。目前原住民族意識抬頭,近年族人都致力於打破此政治性歸類,以回復呈現傳統文化樣貌。.

新!!: 殖民主义和高山族 · 查看更多 »

高砂義勇隊

義勇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日本殖民政府動員臺灣原住民前往南洋叢林作戰之組織。據說動員臺灣原住民到南洋熱帶雨林作戰之想法,是出自日軍和知鷹二參謀的建議。此構想起源於霧社事件中,臺灣原住民表現英勇,又熟知叢林氣候,以寡擊眾,對日本軍警頑強抵抗;如能徵召參加日本侵略戰爭,應能有所貢獻。「高砂義勇隊」是一總稱,個別梯次的派遣有另行命名者,如「薰空挺隊」等等。 依多年研究台灣原住民歷史的學者陳俊安所言:“在原住民的心中,本來就不是一般漢人的那種國族認同,所以他們不見得是為了日本而戰,以部落為中心的原住民是沒有什麼中國人、日本人之分的。”學者李筱峰也提出,原住民參軍有自願的,但有些為被迫的。 「高砂」一語為日本古籍對臺灣之稱呼。.

新!!: 殖民主义和高砂義勇隊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殖民主义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歷史

有所記載的历史可遠溯至荷屬時期前的明朝,而高雄原名包括有打狗與打鼓等,在明代與清代兩朝文獻中上述二種用法都曾被採用;至於「高雄」一詞,則是在日治時期所命名。 14世紀以前,打狗嶼本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西拉雅(Siraya)族的分支馬卡道(Makatau)族的居住地。15世紀左右,此地的馬卡道族為抵禦來犯的海盜,以遍植刺竹的方式作為防禦工事,,並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荷蘭東印度公司則稱此地為Tankoya,稱打狗港為Tancoia;此外日本古代稱呼台灣為「高砂」,也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台灣日治時期後,因「打狗」(Ta-kau)音近京都附近的的日文發音,且台灣總督府官方覺得其原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據目前考古調查,打狗地區有人類活動的紀錄可追溯到在約7000年前。而正式明文記載的文獻則是出現在1603年(明神宗萬曆卅一年),當時明朝將軍沈有容,率水師到澎湖台灣追剿倭寇,隨軍福建人陳第著《東番記》,稱高雄為「打狗嶼」。.

新!!: 殖民主义和高雄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魏清德

魏清德,字潤庵,號佁儗子、尺寸園,臺灣新竹市人,記者、作家、翻譯家、收藏家。.

新!!: 殖民主义和魏清德 · 查看更多 »

魯德亞德·吉卜林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又译吉普林或盧亞德·吉卜齡),生於印度孟买,英国作家及诗人。主要著作有儿童故事《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1894年)、印度侦探小说《基姆》(Kim,1901年)、 诗集《营房谣》(Gunga Din,1892年)、短诗《如果》(If—,1895年)以及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他是英國19世紀至20世紀中一位很受歡迎的散文作家Rutherford, Andrew.

新!!: 殖民主义和魯德亞德·吉卜林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拉梅爾

魯道夫·約瑟夫·拉梅爾(Rudolph Joseph Rummel,)是夏威夷大學榮譽退休的政治學教授。他将自己的大半生用于收集並研究人類近代的集體暴力歷史。拉梅爾也是發展民主和平論的重要學者之一,他主張民主政府是最不會隨意殘殺其人民的政府形式,同時民主國家之間也從來不會(或幾乎不會)互相爭戰。 拉梅爾著作豐富,寫下了24本學術書籍,並且在1975-1981年間出版的《認識衝突與戰爭》(Understanding Conflict and War)中記載了他研究的主要成果。他在接下來15年裡埋頭於建構民主和平的理論,不斷加入各種新的資料和數據測試,對比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並對許多單獨的戰爭案例進行研究。1997年出版的《權力屠殺》(Power Kills)一書總結了拉梅爾的研究,其他重要的作品還包括了《》(1990)、《》(1991)、《》(1992)、《》(1994)、以及《》(1997)。拉梅爾同時也將他眾多著作中的各種圖表、摘要、和表格刊登在自己的網站上,包括他收集的參考文獻和各種統計上的資料。拉梅爾早年也曾發表過《》(1970)和《》(1976)。 拉梅爾還撰寫了《》一系列的架空歷史小說,由一個神祕的組織派遣兩名戀人傳送重回1906年,透過現代的武器和科技改變人類歷史,以將20世紀改寫為一個和平的世紀。拉梅爾在他的網站有一串廣泛的FAQ問答集,回答各種對於民主和平理論及大滅絕的問題及批評。.

新!!: 殖民主义和魯道夫·拉梅爾 · 查看更多 »

象刑

象刑(Execution by elephant,Gunga Rao,زير پى ِپيل افكندن,Hình phạt voi giày)是一千餘年以來東南亞、南亞地區處死犯人的主要方式,在印度尤為盛行。犯人在公眾場合会被亞洲象踐踏、肢解或折磨。經過專門訓練的亞洲象被當作劊子手廣泛運用于刑罰,既可以使受刑者立即斃命,也可以使他們遭受長時間非人折磨而慢慢死去。在印度文化圈,作為劊子手的大象被王室所供養,代表著王公的絕對權威。 用象刑處決犯人的情景往往吸引著歐洲旅行家的注目,令他們感到恐懼。其場景在當時的遊記中曾大量出現。此刑罰終在18至19世紀期間被殖民當局禁止。此刑罰也曾被一些西方國家(例如古羅馬、迦太基)所採用,主要用於處決嘩變的士兵。.

新!!: 殖民主义和象刑 · 查看更多 »

貝克島

貝克島(Baker Island)是一座位於中太平洋赤道稍北的環礁,大約在檀香山西南3100千米(1675海里),夏威夷至澳大利亞的半程,面积1.18平方公里。 貝克島是美國的無建制領地,無人居住,美國負責防衛。.

新!!: 殖民主义和貝克島 · 查看更多 »

鲸湾港

湾港(Walvis Bay),也译作沃尔维斯湾,是纳米比亚埃龙戈区的一座港口城市。.

新!!: 殖民主义和鲸湾港 · 查看更多 »

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賽德克語:Seediq Bale )是一部2011年台灣導演魏德聖拍攝的電影長片。改編自邱若龍漫畫《霧社事件》。片名賽德克·巴萊意為「真正的人」,在賽德克語,賽德克(Seediq)是人的意思,而巴萊(Bale)是真正的意思 2011-09-04 网易娱乐。 本片分為上下兩集:上集以象徵日本的〈太陽旗〉命名,描寫1930年莫那·魯道帶領族人反抗日本長期壓迫原住民而引發的霧社事件;下集命名為彩虹橋,刻畫日軍鎮壓,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浴血抵抗的過程,並深入刻畫族人從容犧牲後,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故事。.

新!!: 殖民主义和賽德克·巴萊 · 查看更多 »

贝尔陶器文化

在英國來自於貝爾陶器文化時期最為著名的景點是巨石陣。 貝爾陶器文化(簡稱陶器文化、燒陶器的人、陶器民俗,Glockenbecherkultur),距今約2800-1800年前,是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的史前西歐「考古學文化」的一種用語。其用語源自於,基本上是屬於可盛裝物品的陶器之獨特文化。然而,貝爾陶器文化的影響範圍擴大至整個歐洲,連同物理及遺傳學也同樣受其影響。.

新!!: 殖民主义和贝尔陶器文化 · 查看更多 »

贡萨洛·维利乌·卡布拉尔

贡萨洛·维利乌·卡布拉尔(Gonçalo Velho Cabral)是一位15世纪的葡萄牙修士、北大西洋探险家和殖民者,基督骑士团骑士,亚速尔群岛的首先发现者之一。他也是亚速尔群岛的首批殖民者之一,他后来举家迁居到圣玛利亚岛,并在那里进行开垦畜牧。 他曾一度被认为是亚速尔群岛前七个岛屿的发现者。1431-1432年,卡布拉尔向里斯本以西方向的大洋深处航行两次,终于在1400公里处发现了亚速尔群岛中的圣玛利亚岛,并在后30年间陆续发现了该群岛的所有岛屿。但葡萄牙历史学家达米安·佩雷斯在考证了一幅加布里埃尔·德瓦尔塞卡绘制于1439年的航海地图后,确认迪奥戈·德锡尔维什才是亚速尔群岛的正式发现者,发现时间也被提前到了1427年。 由于他的功绩,他被授予圣米格尔岛和圣玛利亚岛的世袭总督之位,他也是圣米格尔岛和圣玛利亚岛的首位地方长官。 他是德维莱达领主费尔南·维利乌和玛丽娅·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的伯祖母)之子。他的三个兄弟姐妹阿尔瓦罗·维利乌·卡布拉尔、特蕾莎·维利乌·卡布拉尔和薇奥兰特·维利乌·卡布拉尔均随他一起迁居到了亚速尔群岛从事殖民活动。 他并未结婚育子,因而他的姐姐特蕾莎的独子、医师若昂·苏亚雷斯·德阿尔贝尔加里亚继承了他圣玛利亚岛和圣米格尔岛世袭总督之位。但传至第三代时,其家族领地只剩下了圣玛利亚岛。.

新!!: 殖民主义和贡萨洛·维利乌·卡布拉尔 · 查看更多 »

货贝

货贝(又称黄宝螺,俗名白贝齿,学名:Monetaria moneta,舊名:Cypraea moneta)是小型海螺的一个物种,为宝贝科货贝属的一种腹足纲软体动物。; accessed: October 20, 2010 货贝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水区,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浅水的池塘内,退潮后,常隐藏在礁石块下面或礁石缝隙内,属于暖海产。 货贝的模式产地是马尔代夫岛。 该物种被称为“货贝”是因为其贝壳在金属货币广泛使用之前曾被很多太平洋及印度洋国家用作交换媒介,为一种常见的原始货币。.

新!!: 殖民主义和货贝 · 查看更多 »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長的總理,1952年印度第一次大選獲勝,连任总理。他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參與人,主張印度要從大英帝國獨立,同時更為人所知的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他活躍於二戰後的國際政治舞台上,經常被人稱呼为博學尼赫魯(पंडित,班智達在梵語和印地语及英語中有大博學者的意思),尤其在印度,他更被稱呼為偉大的學者(पंडित जी Panditji,加上जी ji一词表示尊敬之意)。 尼赫魯在印度獨立運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被甘地信任而得以成為他的繼任者。尼赫鲁终其一生都是費邊主義的倡导者。印度獨立後,為了解決貧窮问题,尼赫鲁一直重視公共部門的表現,使得他的經濟政策充滿社會主義色彩。.

新!!: 殖民主义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 查看更多 »

越南國家銀行

越南国家银行(State Bank of Vietnam,简称SBV),成立于1951年5月6日,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家银行,属于越南中央政府中的一个部级机构,其总部设于首都河内市。.

新!!: 殖民主义和越南國家銀行 · 查看更多 »

越南獨立宣言

越南《獨立宣言》(),指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時发布的一篇文告,於1945年9月2日在首都河內的巴亭廣場發表,由越南獨立同盟會主席胡志明撰寫及朗讀。當時越南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法國殖民統治,加上二戰期間日本的五年軍事佔領,至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亦即表示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脫離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並且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政體。.

新!!: 殖民主义和越南獨立宣言 · 查看更多 »

越南民族解放运动

越南民族解放运动(Phong trào giải phóng dân tộc Việt Nam),又称越南独立运动(Phong trào độc lập Việt Nam),指的是越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段时间里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一系列独立运动的统称。.

新!!: 殖民主义和越南民族解放运动 · 查看更多 »

超時空男臣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穿越喜劇,由蕭正楠、田蕊妮、曹永廉、王君馨及何廣沛領銜主演,並由朱晨麗及姜大衛聯合主演,監製羅永賢。 此劇為2017無綫節目巡禮14部劇集之一、無綫海外業務及簡介2017所推介的17部劇集之一、2017香港國際影視展16部推介劇集之一、2017年TVB Amazing Summer劇集之一。 此劇演員朱晨麗於《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7》中憑「方惠玲」一角奪得「最佳女配角」殊榮。.

新!!: 殖民主义和超時空男臣 · 查看更多 »

黑風洞

黑風洞(Batumalai Sri Subramaniar Swamy Devasthanam、Batu Caves,பத்து மலை)是個擁有一系列洞穴與寺廟的石灰岩山丘,位在距離馬來西亞吉隆坡北方13公里的雪蘭莪州鵝嘜縣。其名「Batu」來自於山丘旁的巴都河,此外黑風洞也是當地的村名。黑風洞為印度外著名的印度教聖地之一,祭拜室建陀,並且是馬來西亞大寶森節慶典的重鎮。.

新!!: 殖民主义和黑風洞 · 查看更多 »

黑暗的心

《黑暗的心》或譯《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一部中篇小说, 讲述了船员马洛的故事。马洛在行程中,被象牙貿易公司業務員库尔兹的事蹟所吸引。这本书探索了人潜在的、固有的黑暗面,涉及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野蛮、文明等多个主题。 这本书在出版后,不斷再以各種形式出版(包括合集版、平装版、带注解研究版),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黑暗之心在1998年的现代图书馆百大英文小说排行榜中,位居編輯小組名單第67名。这本书还是西方文學正典之一。1979年法蘭西斯·柯波拉根据小说拍摄了一部越战背景电影《现代启示录》。.

新!!: 殖民主义和黑暗的心 · 查看更多 »

龚古尔文学奖

龚古尔文学奖或龔固爾獎(Prix Goncourt)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每年11月頒獎。.

新!!: 殖民主义和龚古尔文学奖 · 查看更多 »

龍田村 (澳門)

龍田村 (Povoação de Long Tin),是一個位於澳門半島的古村落,已消失。香山縣稅契證明其屬中國領土,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始被葡萄牙人侵佔。 昔日龍田村位於香山縣前山寨之南,澳門城外,望廈村南,琴山護其東。今澳門地理位置約在文第士街、羅沙達街、巴士度街及飛良紹街一帶。古村後有大龍泉及二龍泉兩山泉,供村民灌溉食用。.

新!!: 殖民主义和龍田村 (澳門) · 查看更多 »

辜鸿铭

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以字行,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曾用過很多英文名,初用Koh Hong-beng,回国用Ku Hweng-Ming,另外还有Kaw Hong Beng、Amoy Ku,但最为人知的是Th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海峽殖民地槟榔屿。因其學博中西,故人稱「清末怪傑」、「清末狂儒」,為當時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据说曾經和泰戈爾同年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中國第一個被諾貝爾文學奬提名的人,但近些年来据学者考证,这极大可能是一个谣传。他翻译了四书之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創獲甚鉅;并著有《清流傳》(又名《中国的牛津运动》)和《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人了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新!!: 殖民主义和辜鸿铭 · 查看更多 »

辛巴威

津巴布韋共和國(Republic of Zimbabwe)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地处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南接南非,西部和西南与博兹瓦纳接壤,西北与赞比亚接壤,东部和东北与莫桑比克相邻,尽管津巴布韦与纳米比亚无领土接壤,但是在赞比西河河岸两国仅相隔200余米相望。津巴布韦于1980年4月18日独立建国,面积39万平方公里,最大城市和首都为哈拉雷。 津巴布韦人口的組成在立國後變化巨大,獨立時總人口690萬,其中約30萬(當時約佔5.5%)是白人統治階級,但因為土地改革政策使白人大量移民他國後,目前白人僅剩不到數萬人,且多在歐美境外居留。由於黑人極高的生育力,津巴布韦人口暴增來到约1415万(2013年),黑人已經占总人口的99%以上,主要有绍纳族(占79%)和恩德贝莱族(占17%)两大民族。 津巴布韦有16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他主要语言还有修纳语和恩德贝莱语。 津巴布韋原本是名為羅德西亞的由白人统治的國家,這个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个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進入20世紀後由伊安·史密斯領導,接受南非政權的援助,展開白人少數統治並抵抗共產游擊隊而知名。羅德西亞因天候宜人,當時的物產多以農產品為主,當時白人農場主因此地富饒,有「阿非利加麵包籃」美譽,並建立了歐洲式首都哈拉雷,原名索尔兹伯里,是羅德斯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為非洲中部經濟大城之一。在1980年之後白人少數統治被推翻,進入了津巴布韦時代,但同時經濟卻遭遇嚴重通貨膨脹,產量已經下跌不足以供養國民,今改以從外國進口食品為主,官方則提到殖民是導致津巴布韦持續貧窮的主要原因。.

新!!: 殖民主义和辛巴威 · 查看更多 »

迪尼什·迪亚士

迪尼什·迪亚士(Dinis Dias)是一位15世纪的葡萄牙航海家和探险家。 他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在非洲大陆西岸的探险活动。1442年,他受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之命参加了努诺·特里斯唐船队对阿尔金湾的发现。 1444年,他创下连续航行800公里的当时最远航行记录,从布朗角到达非洲大陆最西端的海角,迪尼斯·迪亚士将其命名为“佛得角”(意译为“绿角”,因为当地植被十分茂盛)。迪尼什·迪亚士并未发现佛得角群岛,仅发现了佛得角海角。 1445年,他还和航海家、殖民者兰萨罗特·德拉古什合作,在非洲西海岸进行殖民开拓活动。 迪尼什的父亲若昂·迪亚士也是一名活跃在非洲大陆西海岸的航海家。而其子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更为著名,他为葡萄牙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为开辟新航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 殖民主义和迪尼什·迪亚士 · 查看更多 »

迫害

迫害,指任何人或團體在某社群中受到的嚴重不公平對待,包括嚴重的歧視、不正當的法律和司法、不正當的社會規範,以及各式暴力等。迫害源於社會對被壓迫者的利益衝突,包括歧視。當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偏見被付諸實行或列入法律,即構成迫害。强势的迫害者惮于过高的谋杀率会动摇群众基础,因而常常改以低调施行其他各种迫害方式。相较于雇凶设局谋杀而言,迫害则可以兼使受迫害的一方身败名裂抑或倾家荡产,令其失去社会群众的支持,从而更为彻底的消除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民意的剧烈反弹,使一系列由受迫害者所引发的社会参与度较高的事件事态更趋于平和。 迫害可能是無意的(壓迫者可能是在無意中進行迫害),亦不限於是政府所作的行動。迫害者對不同對象亦會進行不同程度的迫害,常用的迫害手段包括抹黑、妖魔化、媒體暴力、代罪羔羊、黑名單、監禁、投毒喂药等等。 迫害被普遍認為是侵犯被迫害者的人權。包括世界人權宣言在內的多項人權理念或宣言均對迫害行為予以譴責及挑戰。被迫害者也可能會進行抗爭以抵抗迫害。 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保守主義、獨裁主義、極端主義和極權主義都是歷史上與迫害相關連的思想或政治制度。.

新!!: 殖民主义和迫害 · 查看更多 »

远古文明

《遠古文明》Ikariam是一款由德國游戏公司Gameforge AG製作的、在瀏覽器內使用的免費大型多人線上遊戲(MMOG)。 目前已有德國、英國、西班牙、法國、土耳其、波蘭、葡萄牙、美國、丹麥、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希臘、荷蘭、芬蘭、俄羅斯、台灣、香港版本,將來會繼續增加版本。 各語種版本分別有各自多個伺服器,玩家無法在各個伺服器之間交互通訊。除非在升級期間,全部玩家使用同一個遊戲版本。.

新!!: 殖民主义和远古文明 · 查看更多 »

近佔七村,遠奪三島

近佔七村,遠奪三島,是十九世紀中期澳葡政府為擴大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勢力範圍而向澳門城附近地區擴張的殖民計劃。當中七村為沙崗、新橋、沙梨頭、龍環、龍田、塔石以及望廈村;三島為氹仔、路環以及青洲島。經過澳葡政府一連串的擴張行動,澳門現有的地理區域基本上被形成。.

新!!: 殖民主义和近佔七村,遠奪三島 · 查看更多 »

錫蘭現代史

《錫蘭現代史》(英語:The Modern History of Ceylon),由斯里蘭卡學者伊夫林·弗雷德里克·查爾斯·盧多維克(E.F.C. Ludowyk)在1966年寫成。本書以邊敍邊議的方式,講述了18世紀晚期斯里蘭卡(時稱「錫蘭」)遭受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至1965年這百多年的歷史,是研究該國英治時期的專門著作。.

新!!: 殖民主义和錫蘭現代史 · 查看更多 »

郭子儀紀念堂

原內湖郭氏古宅,又稱「內湖紅樓」,位於臺灣臺北市內湖區,1917年興建,有「內湖地區最精緻的磚樓」雅譽。1999年6月29日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現時名為「郭子儀紀念堂」,亦是世界郭氏宗親總會所在地。.

新!!: 殖民主义和郭子儀紀念堂 · 查看更多 »

航海

航海,是人類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陸地去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從冒險行為,慢慢的轉變於一種商業行為,因為當船到達了另一個地方,船員開始在當地生活,習慣與風俗 漸漸的同化了當地的人種,此為航海最基礎的成果,漸漸的各國的發展慢慢的開始了移民與殖民,有了貿易,商業行為慢慢的活絡了起來,至今 商業貿易還是航海的最主要目的。.

新!!: 殖民主义和航海 · 查看更多 »

船或船舶,指的是:舉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風帆、發動機(如蒸氣機、燃氣渦輪、柴油引擎、核子動力機組)等動力,牽、拉、推、--、或推動螺旋槳、高壓噴嘴,使能在水上移動的交通運輸--。另外,民用船通常稱為船(古稱舳艫)、船舶、輪機、舫,軍用船稱為艦(古稱艨艟)、艦艇,小型船稱為艇、 舢舨、筏或舟,其總稱為艦艇或船舶。 船舶是隨著人類的發展而開發的。不論是戰時或是平時,都有船舶的出現。世界上有數百萬的漁民用漁船捕魚。戰時的海战及都和船有關。2007年的商船約有35,000艘,貨物約有740萬噸UNCTAD 2007, p. x and p. 32.

新!!: 殖民主义和船 · 查看更多 »

蘭柏會議

蘭柏會議(Lambeth Conference)是全球普世聖公宗主教的一個定期會議。出席的主教需要得到邀請才可出席。 蘭柏會議始於1867年。150年以來,蘭柏會議已經成為聖公宗內,四個象徵聖公宗團結個體中,最具影響力一個。.

新!!: 殖民主义和蘭柏會議 · 查看更多 »

阮朝

阮朝()是越南历史上最后的朝代,1802年至1804年使用南越国号(阮世祖朝贡之时自称“南越国长”),1804年至1839年使用国号越南()、大越南(),1839年,明命帝阮福晈将国号改为大南()。 阮朝前身為郑阮纷争时的阮氏广南国,存在於1558年至1777年,而後於1802年,滅西山朝正式建國统一越南,直至1945年最後一位皇帝保大帝退位,王朝正式结束。阮朝的历史是越南历史上较动荡的一段时期,此时期的历史与中国清朝的衰落和法国在中南半島的崛起紧密相关。 阮朝的历史可被分为两段时期,独立时期与殖民时期。独立时期(1802年-1883年),阮朝对越南有着绝对的统治权,但是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势力逐渐崛起,威胁到了阮朝的统治,在独立时期末,阮朝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交趾支那(南圻)、东京(北圻)和安南(中圻),其中交趾成为法国殖民地、安南和东京则成为法国的保护国,阮朝朝廷的权力随之减弱。殖民时期(1883年-1945年),法国殖民势力逐渐取得越南的统治权,阮朝朝廷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在这段时期的越南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越南一度被日本占领。.

新!!: 殖民主义和阮朝 · 查看更多 »

阮文紹

阮文紹(;)是南越的将军和前总统。.

新!!: 殖民主义和阮文紹 · 查看更多 »

阿尔基罗库斯

卡尔基罗库斯(Archilochus),()。古希腊最早的抒情诗人。与荷马齐名。他曾参与殖民萨索斯的相关活动,后于此阵亡。他因为女儿内奥布勒的出嫁一事与吕坎拜斯发生争执,他的短诗在描写自然方面常有创新,在挽歌体、抑扬格等作品中均采用音步,他将自己的私事作为题材。他的作品多见于后世作家的引述以及一些草纸残篇。.

新!!: 殖民主义和阿尔基罗库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历史

阿尔及利亚历史发生在北部非洲。阿尔及利亚有肥沃的沿海平原,尤其是突尼斯的西边,常被称作马格里布(Maghreb,在阿拉伯语中有“西方”之意)。在古羅馬時期的努米底亞大致與阿尔及利亚範圍相當。 现代阿尔及利亚主要讲阿拉伯语,但有部分人使用新石器时代存留至今的本地语柏柏尔语,其历史中最大的影响来自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化,奥斯曼帝国和法国的殖民统治,以及独立斗争。.

新!!: 殖民主义和阿尔及利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阿布-卡西姆·卡沙尼

阿亞圖拉賽義德·阿布-卡西姆·穆斯塔法維·卡沙尼(波斯語:آیت‌الله سید ابوالقاسم مصطفوی کاشانی、英語:Abol-Ghasem Kashani;1882年-1962年3月14日)出生在德黑蘭,他是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著名穆斯林教士、前任伊朗議會主席。.

新!!: 殖民主义和阿布-卡西姆·卡沙尼 · 查看更多 »

阿兰·芬基尔克罗

阿兰·芬基尔克罗(Alain Finkielkraut,),法国哲学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其涉猎领域广泛,包括犹太身份与反犹主义、法国殖民主义、法国教育与移民同化、南斯拉夫内战等都是他笔下的话题。 1976年,27岁的芬基尔克罗就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文学系的助理教授。1989年至2014年期间,他曾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观念史教授。2014年4月当选法兰西学术院院士。.

新!!: 殖民主义和阿兰·芬基尔克罗 · 查看更多 »

阿提卡

阿提卡(Attiki)是希腊傳統的地理分區之一,自古希腊時期開始就開始使用這一稱號。.

新!!: 殖民主义和阿提卡 · 查看更多 »

阿比西尼亚猫

阿比西尼亚猫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家貓品種,属短毛猫种。體態優雅、出眾,眼睛閃著金色光澤,有王者風範。阿比西尼亞貓來源不清,傳說是起源於尼羅河沿岸地帶,該品種的貓活躍好動、性格外向、獨立性強。它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短毛貓種。.

新!!: 殖民主义和阿比西尼亚猫 · 查看更多 »

阿戈什蒂纽·内图

阿戈什蒂纽·内图(Agostinho Neto),全名安东尼奥·阿戈什蒂纽·内图(António Agostinho Neto,1922年-1979年),安哥拉政治人物。1975年安哥拉独立后,担任安哥拉首任总统,任期为1975年11月11日至1979年9月10日。在安哥拉独立战争中,为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生日被设为安哥拉国家英雄日。.

新!!: 殖民主义和阿戈什蒂纽·内图 · 查看更多 »

蘇利南

蘇利南共和國(Republiek Suriname;苏里南汤加语:Sranan;博杰普尔语:Sarnam)位於南美洲北部,北濱大西洋,南臨巴西,東臨法屬圭亞那,西臨圭亚那,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國名源於當地原住民蘇利南人。該國舊稱荷屬圭亞那,原為荷蘭在南美洲的殖民遺跡,1954年成為荷蘭王國海外自治省,1975年時獨立。苏里南無論以面积還是人口排名,都是南美洲最小的一个国家,也是西半球不屬於荷蘭王國組成體的地區中,唯一一個使用荷蘭語為官方語言的。首都帕拉马里博為蘇利南河河口的商港。苏里南是一个种族、语言、宗教上极為多元的国家,當中穆斯林人口占苏里南的13%,其比例在所有美洲国家中最高。.

新!!: 殖民主义和蘇利南 · 查看更多 »

蘇維埃帝國

蘇維埃帝國(Soviet Empire)是冷戰時一個非正式用語,用以形容蘇聯對一些較小國家的操控,這些國家雖然名義上獨立,但若它們嘗試擺脫蘇聯操控,則會遭到軍事入侵(如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政變)。随着1990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维埃帝国由此成为历史名词。 縱然蘇聯不受皇帝統治,並自稱反帝國主義,但有論者提出它和歷史上帝國的行徑相近。一些學者認為蘇聯是一個包含多民族帝國和民族國家的混合政體,也有學者認為蘇聯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一樣奉行殖民主義。有的人认为,苏联帝国的称呼源自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新!!: 殖民主义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蘇爾州

蘇爾州(Sool)是索馬里蘭共和国的实际管辖的地區,是構成索馬里的其中一個联邦州,首府設於拉斯阿諾得。這地區的反對殖民主義運動十分活踴。.

新!!: 殖民主义和蘇爾州 · 查看更多 »

赤道几内亚的西班牙语文学

赤道几内亚曾是西班牙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唯一的殖民地。在1778年到1968年間的西班牙殖民时期,赤道幾內亞發展出自己的西班牙语文学并維持至今,在非洲諸国独一无二。 与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的非洲文学相比,赤道几内亚的西班牙语非洲文学則較少人知曉。例如在1979年到1991年间出版的30部西班牙语文学选集中,美国摩根州立大学(Morgan State University)的恩巴利·恩剛教授(Dr.

新!!: 殖民主义和赤道几内亚的西班牙语文学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的历史

资本主义的历史和起源的问题是源于19世纪来自于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讨论。卡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历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主要特征,它是以资产阶级打败贵族阶级为标志,但是最终会被无产阶级所推翻。20世纪初的德国社会学家试图从文化上和宗教上对其起源予以解释。沃内·索巴是用犹太教的精神层面对其解释,马克斯·韦伯是用基督教的伦理学对其解释。近年来的历史学家,例如费尔南·布劳岱尔则致力于资本主义在人类文明中的演变的问题。资本主义自从中世纪来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起了很大作用。伴随着他的产生,资本主义的历史激起了很多的论战。例如一些政治和经济问题: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不平等、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剥削,还有民主、自由、发展、富裕这些词的大量的涌出。.

新!!: 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 · 查看更多 »

薩拉曼卡學派

薩拉曼卡學派(Escuela de Salamanca)是一個在文藝復興時期由西班牙神學家們所發展集合而成的學術流派,以神學家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等人的著作為主要根基。自從16世紀初期開始,隨著世俗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的出現,傳統天主教教會所一貫抱持的世界觀、以及有關人類和上帝啟示的概念逐漸受到挑戰。薩拉曼卡學派便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形成的。學派的名子來源於薩拉曼卡大學,維多利亞等人都在此大學任教。 包括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多明戈·索托(Domingo de Soto)、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Francisco Suárez)等自然法和倫理學的學者,建構了一個以神學和法學為基礎的學派,試圖將托馬斯·阿奎納的學說與新出現的經濟秩序相融合。學派研究的重點在於人類以及個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道德、經濟學、法律學等等),但學派內部在不同議題上也經常產生分歧,有時則導致相當激烈的爭議。 依據時間先後,薩拉曼卡學派又可以被分為兩個主要流派,薩拉曼卡派(Salmanticenses)以及科英布拉派(Conimbricenses),薩拉曼卡派開始於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1483–1546),並且在多明戈·索托(1494–1560)時達到最高峰。科英布拉派則是源於耶穌會信徒,當時耶穌會已經逐漸取代道明會成為天主教的主流修道會。來自耶穌會的成員包括了路易斯·摩里納(Luis Molina,1535–1600)、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1548–1617)、以及吉歐瓦尼·波特羅(Giovanni Botero)。科英布拉派的名稱是來自於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大學。.

新!!: 殖民主义和薩拉曼卡學派 · 查看更多 »

開羅會議

開羅會議(Cairo Conference),代號「六分儀」會議,亦稱第一次開羅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4次高峰會議之一,會期為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中國、英國、美國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三國領袖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委員長、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出席,商討反攻日本的戰略及戰後國際局勢的安排,制定盟軍合作反攻緬甸的戰略及援華方案,會後公佈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一切侵佔的土地,塑造戰後東亞的新局勢。開羅會議確立中國成為世界四強的地位,對中國政治上意義重大;戰略方面,雖然會上決議和承諾許多未予實行,行動計劃一再延期和更改,最終仍達成中、英、美三國聯手反攻緬甸的目的。.

新!!: 殖民主义和開羅會議 · 查看更多 »

门罗主义

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發表於1823年,是一项关于美洲大陆控制权的美国外交政策。 在声明称,欧洲国家如果进一步对北美和南美的土地进行殖民,对其政权进行干预,都将视为侵略行为,都将需要美国介入。同时声明,美国不干預现存的欧洲殖民地,也不会参与欧洲国家内部事务。当时,几乎所有拉丁美洲殖民地已经或正在取得独立,摆脱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殖民统治。所以美国与英国达成共识,希望借此以欧洲势力不再进入美洲。而“门罗主义”的说法最早是在1850年出现的。直到19世纪末,门罗的声明被视为定义美国基本外交政策的起始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意识形态之一。许多美国政治家和若干总统都曾援引该声明,包括格兰特、西奥多·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 這表明美利堅合眾國當時的觀點,即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事若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此觀點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發表於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諮文中。演說開頭遲疑,而後轉為充滿熱情。這是美國涉外事務之轉捩點,直到世界大戰的爆發才有所改變。 门罗主义的目的和影响持续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其间只有很小的变化。其主旨在于,让拉丁美洲刚独立的殖民地免受欧洲的干预,避免新世界沦为旧世界列强的战场,从而使美国能够不受干扰的施加影响力。该主义宣称,新旧世界两者的势力范围需要保持清晰的区隔。此學說初由約翰·昆西·亞當斯等諸人構思而成,以宣佈美利堅合眾國在道義上反對殖民主義;後經多方重新詮釋為種種廣義之說法;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即對其之擴充為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以門羅主義之羅斯福推論而知名)。.

新!!: 殖民主义和门罗主义 · 查看更多 »

闽南民系

閩南民系,簡稱閩南人,客家稱河老(Hô-ló),又稱福佬(Hok-ló)、學佬(Ha̍k-láu),是漢族七大民系中閩民系的分支之一。閩南裔人主要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南亞等華裔聚居地,若加上世界華僑總和則人口超過1億。狹義的閩南人指的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使用泉漳片者,約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廣東與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與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閩南移民;廣義的閩南人則包括了潮汕人、海陸豐話、浙南閩語、龙岩话、大田话、雷州话、海南話、中山閩語的使用者。在中國大陆福建省、臺灣各縣市(除了南桃園地區、新竹縣、苗栗縣)、东南亚国家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閩南裔人口大多是當地優勢族群。 今日在臺灣的泉漳後裔若以國語自稱,慣用詞多為「臺灣人」、「本省人」、「閩南人」,若以母語臺灣話自稱則有臺灣人、河洛人、本省人等稱法。臺灣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桃園市政府使用河洛人一詞,並舉辦桃園河洛文化節。而東南亞各國閩南裔則常以「福建人」做自稱。因臺灣人並非由單一族群及使用單一語言所組成,在需國語情境細分所屬族群時,亦會依來臺祖使用臺灣河洛人一詞。.

新!!: 殖民主义和闽南民系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帝國

葡萄牙帝國(Império Português)為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以及歐洲最早建立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1415年─1999年)。 葡萄牙在15世紀進行的大西洋探險和1415年對休达的征服標誌著葡萄牙成為海上強權的開始。其後,葡萄牙開始大力發展航海學校,以及加強地图学的知識。在一個世紀後,葡萄牙終於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往印度航線的國家。葡萄牙航海家如迪亞士,瓦斯科·達·伽馬,以及为西班牙国王服务的斐迪南·麥哲倫創下了不朽的航海歷史。 葡萄牙帝國國力在16世紀達至頂峰。但其後因為一度被鄰國西班牙联合统治,以及其他新興殖民帝國如英國、荷蘭和法國的競爭下,葡萄牙帝國開始走向衰落。18世紀後,葡萄牙便集中其在巴西及非洲殖民地的統治。而巴西殖民者為葡萄牙帶來的黃金重新振興了這個帝國。但無奈的是,1755年災難性的大地震卻嚴重打擊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國際地位,加上1822年巴西的獨立和1890年英國打擊了其在非洲的擴張企圖,都使得這個殖民帝國趨向衰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葡萄牙曾經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葡萄牙殖民地戰爭(1961年-1974年)。印度亦在1961年出兵并收复了葡萄牙位於印度的殖民地果阿和達曼-第烏兩地,這使得葡萄牙在亞洲只剩下澳門及东帝汶兩個殖民地。而經歷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政府放棄其殖民地,直至葡萄牙政府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後,葡萄牙帝國才正式宣告結束。.

新!!: 殖民主义和葡萄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裔巴西人

葡萄牙裔巴西人(Portuguese Brazilian,Luso-brasileiro)是指拥有葡萄牙人血统的巴西人。葡萄牙人移民到巴西最早追溯到大航海时代,自从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开辟了全球航线之后,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巴西国民中,一半的人口(50%)都是葡萄牙人后裔,他们主要是葡萄牙殖民者的后代或者后来的移民。同时也330,000葡萄牙人居住在巴西。根据葡萄牙的法律,任何巴西国民,只要父亲或母亲是葡萄牙人,他就可以拿到葡萄牙国籍,500万巴西人符合这个条件。.

新!!: 殖民主义和葡萄牙裔巴西人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葡语:Português,簡稱:葡語),是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葡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語言,使用地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索、東帝汶和澳门,共計九個國家或地區。超過兩億人口以葡萄牙语为母語。 由於葡萄牙從15世紀和16世紀開始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包括美洲的巴西、亞洲的澳門的殖民統治,葡萄牙語也成為某些地區最常用的第二外語,如西印度的達曼-第烏聯邦區,以及馬來西亞的马六甲州。 最古早的葡萄牙語,源於中世紀的加里西亞王國所使用的一支通俗拉丁語變體。今日的母語人口約為2.1億左右,若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則約為2.4億人,通常被列為母語人口世界第6或第7多的語言。葡萄牙語使用區域佔地相當廣泛,同時主要因為巴西眾多的人口,葡萄牙語也是南半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和拉丁美洲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語言。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葡語界目前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曾說:「世上沒有葡萄牙語這種語言,而是有很多語言使用葡語。.

新!!: 殖民主义和葡萄牙語 · 查看更多 »

蒼藍革命之女武神

是Media.Vision为PlayStation 4、Playstation Vita和Xbox One开发的角色扮演游戏,由世嘉负责日本和北美地区的发行,台湾和香港地区由索尼互动娱乐亚洲发行,欧洲地区由Deep Silver;游戏于2017年1月19日在亚洲发售,2017年内登陆欧美地区。游戏是战场女武神系列作品之一,采用全新世界观和角色。.

新!!: 殖民主义和蒼藍革命之女武神 · 查看更多 »

蒂博尼哥罗

蒂博尼哥罗王子(英语:Pangeran Diponegoro ) 是一位荷兰殖民时期的爪哇王子。他在爪哇战争中(1825-1830)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830年,荷兰统治者将其流放到望加錫。 蒂博尼哥罗是爪哇日惹宫廷的王子。19世纪早期,当荷兰殖民者统治印尼后,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导致了爪哇贵族领地缺少足够的食物。蒂博尼哥罗感到失去了威望,他预感到神赋予他对抗长期殖民者的权利,要发动一场对抗他们的圣战。.

新!!: 殖民主义和蒂博尼哥罗 · 查看更多 »

邊域世界

邊域世界是世界各地迪士尼樂園中的眾多園區之一。 主題為19世紀的美國西部大開發時期,整體色調為黃色,主要風景由沙漠、礦山、蒸汽鐵路、仙人掌、牛仔小鎮組成。邊域世界對應的的人文要素是是牛仔、美國早期殖民者、美國西部印第安人;此外這個園區內必定有紅色岩石所組成的巨雷山遊樂設施。 為了準確描繪西部古鎮,華特迪士尼派攝影師前往紐約州北哈德森的邊城,拍攝了一部以此為題材的影片,便於世界正是按照此影片的概念來創作的。 在全世界的迪士尼樂園中,只有上海迪士尼完全沒有和邊域世界或者和美國西部相關的主題;日本東京迪士尼和香港迪士尼雖然也沒有一個園區的名字叫做邊域世界,但是擁有主題幾乎相同的美國西部世界和灰熊山谷來做代替,這兩個園區和邊域世界的區別不大、只有個別設施的細節上有所不同,總體上和邊域世界幾乎一模一樣。.

新!!: 殖民主义和邊域世界 · 查看更多 »

那卜星

那卜(Naboo)是《星球大戰》中的一個虛構的星球。而這是個分成兩種社會的星球:在地表殖民的人類以及住在水中城市的剛岡人。那卜的人類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個主張維護教育、藝術、環保和科學成就的一個和平文化。那卜的主要經濟和政治中心在席德,也就是那卜皇宮所在地點。 因为帕尔帕廷皇帝是在纳布出生的,所以莉亞公主称那卜为“帝国的母星”。.

新!!: 殖民主义和那卜星 · 查看更多 »

肯·洛區

堅·盧治(Ken Loach;),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影視作品以寫實自然的技法與社會性題材,關注低下階層生活,勞工權益,以及宣扬社會主義理念而廣為人識。電影作品屢次獲得國際影展多個獎項,包括康城影展金棕櫚獎及威尼斯影展的終身成就獎。.

新!!: 殖民主义和肯·洛區 · 查看更多 »

邵語

漢人遷台之前的台灣南島語言分布圖(按 Blust, 1999)Blust, R. (1999).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 Zeitoun & P.J.K Li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pp. 31-94). Taipei: Academia Sinica..東台灣"蘭嶼島(深紅色)表示為使用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巴丹語群達悟語的區域. 邵語(邵文:Thau a lalawa)為台灣原住民邵族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第2群,黃美金,"劭語參考語法",遠流出版公司,台北,2000年3月.

新!!: 殖民主义和邵語 · 查看更多 »

锡金历史

在中国古代书籍中,过去的锡金多被记载并称为哲孟雄(;其他:Dremojong)。錫金這裡流傳很多神話,但世袭君主国成立前的歷史記載不多。.

新!!: 殖民主义和锡金历史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考察蘇聯

1923年,蔣中正以孫中山全權代表名義考察蘇聯,歷時約3個月,較全面考察蘇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對世界首個社會主義國家派出官方考察團。蔣中正在行程歸國後,對蘇聯做出了較為全面細緻的分析,認為蘇聯這個國家在政治上獨裁,在文化上不尊重傳統並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行使霸權主義,並預見蘇聯是對中國的威脅,以及蘇聯終將敗亡。蔣對蘇聯的不少分析和觀點後來都有應驗,可見蔣對外交和國際形勢的遠見卓識。而谓苏联“赤色帝国主义”,也是蒋的中文词汇发明。.

新!!: 殖民主义和蔣中正考察蘇聯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新!!: 殖民主义和鄭成功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是台灣一個訴求台灣原住民人權的人民團體,成立於1984年12月,發表「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創會會長為卑南族歌手胡德夫,其機關雜誌為《原住民》。已由創會元老決定宣布解散。.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 查看更多 »

臺灣島史觀

臺灣島史,或稱臺灣島史觀,是由臺灣歷史學者曹永和(1920-2014),於1990年所提出的一個臺灣史史觀概念與史學理論。曹永和參考法國年鑑學派的觀點,結合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形成整體性觀點,以時間為座標、將生活於臺灣的人民為主體,來看臺灣自身的歷史。曹永和認為,從史前時代起便有許多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在其中活動,他們在臺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臺灣史。, 台灣光華雜誌, 2010年5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他的觀點,對臺灣史與臺灣史學界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這種史學,涵括了在島內人群活躍生產的總體性結構,和綜觀長時間以來,臺灣透過海洋與外界建立的各種關係,以及臺灣在不同時間段落的世界潮流、國際情勢中的位置和角色,將臺灣史置於東亞乃至世界史的範疇做整體考察,也就是以國際的角度來看臺灣史。曹永和認為研究臺灣歷史應該超越政治史的限制,跳脫漢人觀點、國家單位,朝人民的、區域的歷史發展,以提升研究境界。他相信,「臺灣島史」的觀念有助於臺灣史研究跳脫出學界泛政治的解釋模式,而顯露臺灣史的真實面貌。.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島史觀 · 查看更多 »

臺灣五大家族

臺灣五大家族在傳統上,是指臺灣自日治時期一直到戰後時期,地方上曾顯赫一時的本省五大家族,由北至南分別為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五大家族 · 查看更多 »

臺灣建築

臺灣建築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腳樓式建築,到了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教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要塞、教堂,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而清代時期的建築主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對砲利的嚮往,砲台建築更加興盛,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西洋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了鋼筋混凝土技術,由於殖民地時期過度西化的建築;在光復後,台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與引入國際主流的後現代設計風格。在現代,臺灣的建築走向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建築都可普遍的看見。.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建築 · 查看更多 »

臺灣光復節

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舊稱光復紀念日,定於10月25日,是中華民國官方認為臺灣於1945年當日光復,因而制定的紀念性節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全國法規資料庫。.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光復節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籍情結

所謂的省籍情結,是指在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之後,在台灣出現的族群間爭議。中華民國政府在身份證記錄上,會記錄每個人所屬的籍貫。被登記為台灣省人的,稱本省人。而外省人指其籍貫登記為中国大陆各省、非台灣省的人,通常這個族群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的中國大陆人及其後代。 由於生活習慣、歷史記憶、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同,常導致兩種族群發生排斥。 不過在1980年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世代,由於身受西化和民主化的影響,省籍情結已經沒有老一輩那麼濃厚,即使是在台出身的外省第二或第三代現在也都以本省或台灣人自居。.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省籍情結 · 查看更多 »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為1624至1662年間,荷蘭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南臺灣歷時38年的殖民統治,影響力遍及整個臺灣西部。若將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兩者視為一體,則可視1622年荷蘭人建風櫃尾城堡為本時期的開端。 此時正逢地理大發現,歐洲強權紛紛前來東亞貿易,並建立殖民地,而荷蘭人為建立能與明朝、日本貿易的據點,遂於1624年佔領臺灣。在荷蘭人據臺以前,臺灣本島未有嚴格定義的漢人移民,大多數皆為短期僑居的漢人。荷蘭殖民當局為了開墾土地而急需勞動力,又缺乏本國移民發展殖民地,便招引大量漢人移民臺灣。當時荷蘭人為漢人建立了適合移居的環境,漢人雖然最多不過萬人,但也提供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而臺灣經濟就在荷漢相互依賴之下快速成長,因此有學者稱其為共構殖民。 在原住民的統治方面,起先荷蘭人以發展貿易為重,無力擴張。等到1635年起,荷蘭殖民當局對外貿易開始穩定,才發起征服行動,與麻豆社原住民部落訂定麻豆協約,確立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的封建關係。荷蘭人透過定期召開的地方會議(landdag),維繫雙方的封建關係,並任命原住民首長,確立原住民社會的正式領袖,以協助荷蘭人推行政令。透過地方會議,荷蘭人也將原本以個別村社為政治實體、彼此攻伐的原住民部落,統合成互相聯盟的聯合村(Verenigde Dorpen),置於荷蘭主權之下。荷蘭人便藉由攻擊聯合村的敵對部落,讓原住民出草,使得雙方的關係更為緊密歐陽泰 2007,頁359-362。 1640年代以後,臺灣殖民地的行政支出不斷地暴漲,收入也逐漸從轉口貿易轉移到本地稅收。為此,荷蘭人開始新增各種稅收,加上1650年後許多農民賴以維生的甘蔗業開始衰退,漢人對於荷蘭人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引爆了郭懷一事件。事件平息之後,荷蘭人並沒有更改整個殖民地的結構,依然以剝削漢人勞力為經濟發展基礎。然而鄭成功崛起於福建沿海,為荷蘭人創建的荷漢殖民地帶來新的變數,鄭成功於1661年進攻臺灣,翌年荷蘭人為其所擊敗,退出臺灣。.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為1626至1642年間,西班牙人於北台灣歷時16年的殖民統治。行政上屬於新西班牙菲律賓都督府。雖然台灣很靠近已是西班牙帝國版圖的呂宋島,西班牙人卻沒有佔領台灣,反而讓荷蘭人奪得先機。直到1626年,為了突破荷蘭人對馬尼拉的貿易封鎖,才出兵雞籠,並逐步征服北台灣。可是西班牙人無力驅逐荷蘭人,也無法賺取足夠的利潤來維持駐軍的花費,反而要靠馬尼拉補助北台灣的經營。因此馬尼拉經濟衰退以後,西班牙人就縮減駐軍,給了荷蘭人可乘之機。最後在1642年荷蘭人攻陷雞籠,結束西班牙人的統治。.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臺東農田水利會

臺灣臺東農田水利會為隸屬於行政院農委會旗下並負責管理臺灣臺東縣境內之灌溉水利設施的公法人行政單位,主要進行台東縣各大農業灌溉水利設施之管理、營運、維護、修繕等相關業務。 File:Taiwan Taitung Irrigation Association Logo.jpg|台東農田水利會標誌.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臺東農田水利會 · 查看更多 »

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文化協會,是台灣日治時期影響台灣甚鉅的一個團體。承接自同化會、新民會。.

新!!: 殖民主义和臺灣文化協會 · 查看更多 »

臺語通用拼音

臺語通用拼音(,簡稱:DT、臺通拼音/臺通,台羅拼音:,閩南拼音:、TGS:Тâигѝ ꚋоӈио̄ӈ ҧиӈим)。為根據中文通用拼音法所研創出之臺灣閩南語拼音法,屬於全音素文字之一種。董峰政,"臺語通用拼音字典",臺南市寧南語言文化協會,臺南市,2006年7月.

新!!: 殖民主义和臺語通用拼音 · 查看更多 »

金文泰

金文泰爵士,GCMG(Sir Cecil Clementi,),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0年至1934年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1925年至1930年任第17任香港總督。 金文泰在1899年加入香港政府,早年歷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巡理府、助理輔政司、行政立法兩局秘書、以及署理輔政司兼兩局當然官守議員等職;出任港督前,他曾先後擔任過英屬圭亞那政府秘書(後改名輔政司)和錫蘭輔政司。在港督任內,他成功緩和持續多時的省港大罷工,使香港從百業蕭條的局面逐漸恢復過來;此外,他重視社會基礎發展,除了主持興建九龍醫院、瑪麗醫院和修築城門水塘外,又熱心推崇中國文化,設立香港首家官立中文學校和支持香港大學增設中文系,該座官立中文學校後來更名為金文泰中學,以紀念他對中文教育的重視。金文泰與香港華民各界關係要好,任內爭取委任周壽臣爵士為行政局歷來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並准許新界鄉紳設立鄉議局管理地方事務,政績頗受稱譽。 在海峽殖民地總督與馬來亞高級專員任內,金文泰面對環球大蕭條下的經濟衰退,設法緊縮開支,又研究引入限制計劃,防止當地錫礦和橡膠業務因生產過剩而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急跌,成功減輕大蕭條對當地經濟造成的衝擊。同時間,他為新加坡主持多項大型基建,當中包括海軍基地、加冷機場、克利福碼頭和丹戎巴葛火車總站等,以配合當地的急速發展。可是,金文泰在任內提出的地方分權方案卻備受爭議,其中,馬來屬邦本土政界擔心方案會削奪他們長久以來享有的自主性、而馬來亞華人和印巴裔社群則擔心方案連同一系列推動馬來文化和馬來語的政策,會變相使當局施政進一步向馬來人傾斜。金文泰的方案雖然深具遠見,但最終卻因強大的阻力被迫妥協,未能一展抱負,連同他推動限制移民入境等被指針對華人的舉措,均成為他任內的瑕疵。 作為一名學者型總督,金文泰早年就讀牛津大學時經已顯露出在拉丁文方面的才華。在香港任職期間,他更迅速學會廣東話和官話,並憑藉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練得一手好書法,對中國詩詞也有深入的了解,是一位典型的漢學家和「中國通」。在公務之餘,他長年著作甚豐,題材涉足文學、歷史和地理等多個方面,學術造詣深受稱許,更被印度詩人泰戈爾評價為「在東方遇過最有修養的歐洲人」。金文泰還熱愛四處遊歷,曾走遍中國各省和深入印度等地,香港的不少郊野山徑,均由金文泰和他的妻子最先開闢而來。.

新!!: 殖民主义和金文泰 · 查看更多 »

苏里南中央银行

苏里南中央银行(Centrale Bank van Suriname,简称CBvS),设立於1957年4月1日,系苏里南共和国之中央银行,其总部设於苏里南共和国首都巴拉馬利波。现任行长为吉尔摩·霍夫德拉德,他於2010年9月开始任职。.

新!!: 殖民主义和苏里南中央银行 · 查看更多 »

苏格兰历史

苏格兰历史大约开始于一万多年前。考古学研究在现在的苏格兰地域内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证据与信息,但是并没有成文的历史资料。对于苏格兰的正式记载则要等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侵占。公元9至11世纪前后,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因为领土、宗教、政治等不同原因,苏格兰与南面的英格兰、西面的爱尔兰、欧洲大陆的法国、挪威等王国和势力之间有过错综复杂的联盟、婚姻和战争关系。公元十七和十八世纪,苏格兰王国最终与英格兰王国合并,形成了现在联合王国的主干。 历史上的苏格兰,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强烈的民族意识,涌现出一大批各界的杰出人物,对欧洲甚至世界近代史发展有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新!!: 殖民主义和苏格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若瑟·瓦斯

聖若瑟·瓦斯,(泰米尔语:புனித ஜோசப் வாஸ்,孔卡尼语:Bhagivont Zuze Vaz,僧伽罗语:Santha Juse Vaz Piyathuma,葡萄牙語:Santo José Vaz;),出生於葡屬印度時期果阿邦的小鎮贝瑙利姆,是一名羅馬天主教的神父以及奇蹟聖十字架會會祖,致力於錫蘭(現稱斯裡蘭卡)的福傳工作。 當時錫蘭島由信奉加爾文主義的荷蘭人統治,天主教的聖職人員不是被殺就是被驅逐出境,教堂遭到亵渎和破壞,信友們被死亡威脅嚇得驚慌四散,瓦斯神父得知如此情況,心中的傳教熱火敦促他奔向那座受苦的島嶼。瓦斯神父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的身份,秘密地執行牧職、聽告解,並在夜間舉行彌撒。在他傳教活動的後期,瓦斯神父與康提王國的國王成為了好友,並被允許自由傳教。直到瓦斯神父去世為止,天主教已在錫蘭島復興起來。 為紀念瓦斯神父的福傳工作,他被尊稱為“錫蘭的宗徒”。1995年1月21日於科倫坡,瓦斯神父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真福品。2015年1月14日,同樣於科倫坡的加勒菲斯绿地公園,教宗方濟各於國際牧靈訪問斯裡蘭卡期間主持弥撒圣祭中,將瓦斯神父封聖。.

新!!: 殖民主义和若瑟·瓦斯 · 查看更多 »

若昂·瓦斯·科尔特-雷阿尔

若昂·瓦斯·科尔特-雷阿尔,(João Vaz Corte-Real,;?-1496年)是一位葡萄牙殖民者和探险家。一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科尔特-雷阿尔便在一次航海探险途中发现了一片叫做“新鳕鱼之地”的陆地,这片土地被猜测实为今北美地区的一部分。 科尔特-雷阿尔曾是亚速尔群岛知名的殖民行政长官。1472年,圣若热岛被赠予科尔特-雷阿尔作为领地。1474年,他又调任至特塞拉岛,被维塞乌公爵夫人碧阿特丽丝公主任命为安格拉(今英雄港)总督。 16世纪的葡萄牙历史学家加斯帕·弗鲁图奥索在一本约著于1570至1580年间的名为《Saudades de terra》的著作中指出,是科尔特-雷阿尔发现了“Terra Nova do Bacalhau”(直译即为“新鳕鱼之地”),并猜测这片未经确认的土地即为北美的纽芬兰。弗鲁图奥索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这项发现功绩,科尔特-雷阿尔才被授予了特塞拉岛的安格拉总督职位。不过,这一说法在当时的其他历史资料中只字未提。由于弗鲁图奥索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一发现,其论点均建立在主观猜测的基础之上,后世历史学家并不普遍认同这一说法。 但无论如何,从小陪伴科尔特-雷阿尔一起航行的两个儿子米格尔和加斯帕·科尔特-雷阿尔,都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北美航海探险者。另外,据不完整的证据证明,葡萄牙曾和丹麦一同组织了联合航海探险,而科尔特-雷阿尔也随德国探险家迪德里克·皮宁和汉斯·波托尔斯特(可能还包括北欧探险家约翰·斯科尔夫斯)一同参与其中。.

新!!: 殖民主义和若昂·瓦斯·科尔特-雷阿尔 · 查看更多 »

若昂·迪亚士

若昂·迪亚士(João Dias)是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和殖民者。 1444年,葡萄牙派遣兰萨罗特·德拉古什率领6只轻快帆船组成的船队从拉古什出发,抵达位于非洲大陆西岸的阿尔金湾内的加尔萨斯岛进行了黑奴抓捕活动,并在航行中发现了阿尔金湾最大岛屿蒂德拉岛,若昂·迪亚士是该探险队的成员之一。除若昂·迪亚士外,随行参加此次航行的还有航海家吉尔·埃阿尼什和罗德里戈·阿尔瓦雷斯。 若昂·迪亚士儿子迪尼什·迪亚士和孙子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后来也都成为了活跃在非洲大陆西岸的航海家,巴尔托洛梅乌还为葡萄牙王室发现了好望角。.

新!!: 殖民主义和若昂·迪亚士 · 查看更多 »

英語文學

英語文學(English literature)指英語寫成的文學作品,作者不一定是來自英格蘭。如约瑟夫·康拉德是波蘭人,羅伯特·伯恩斯是蘇格蘭人。詹姆斯·喬伊斯來自愛爾蘭,愛倫·坡來自美國,薩爾曼·魯西迪來自印度等。在學術界,“英語文學”經常都在致力於“英語研究”的部門或項目中進行分析與批評。原因在於英格蘭的前殖民地都發展出了自己的英語文學,這些地方所使用的英語互相也有區別。所以英語文學隨著英語在世界上的變化而發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分支。 美國文學中的英語作品可以算作英語文學的一部分,但通常是按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處理;愛爾蘭文學也是如此(但本文涉及在英國活躍的愛爾蘭文學家)。而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雖然重複的部分很多,但包括來自大不列顛其他地區和語言的文學,所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新!!: 殖民主义和英語文學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殖民主义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雒邑

洛邑別稱成周,中國古地名,在今洛阳市。 西周周成王時,周公建成洛邑(今瀍河两岸),又称成周。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成周,从此又称王城。周敬王前510年修筑新都(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稱「西周」。.

新!!: 殖民主义和雒邑 · 查看更多 »

雅岡

雅岡(Yagan,),一名Noongar戰士,是澳洲原住民反抗歐洲移民運動早期的要人。他因為領導了許多襲擊白人的活動,有人懸紅捉拿他。後來他被箭射死。雅岡的死在澳洲西部民間傳說代表了原居民被殖民者的逼害。 雅岡的頭顱被帶到倫敦展覽。這個頭在博物館呆了超過一世紀,1964年才埋到一個不知名的墓地。1993年,確認了墓地的位置,四年後發掘出來,改葬澳洲。之後珀斯的原居民為它應該改葬何處這個議題爭論不休。2010年7月10日,珀斯举行仪式,重新安葬了雅岡的头颅。.

新!!: 殖民主义和雅岡 · 查看更多 »

雅科梅·德布鲁日

雅科梅·德布鲁日(Jácome de Bruges,Jacob van Brugge),是15世纪弗兰德斯贵族,是亚速尔群岛的首批殖民者之一,首任特塞拉岛总督。.

新!!: 殖民主义和雅科梅·德布鲁日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殖民主义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耶谢巴尔

耶谢巴尔印度小说家,一生有14部长篇和中篇小说、200余篇短篇小说,被誉为“当代最有造诣的印地语小说巨匠之一”。.

新!!: 殖民主义和耶谢巴尔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殖民主义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历史

根據許多考古发现,今天的耶路撒冷的开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四千年,关于该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前19世纪的埃及诅咒祷文和前14世纪的阿馬爾奈文書。 大约在西元前1000年,大卫王率领以色列人屠杀了耶布斯人,夺取了该城,向南扩建了城市并定都于此,更改成今天的名称「Yerushalayim(耶路撒拉冷)」。他將約櫃迁到耶路撒冷并为约柜建立会幕,还想进一步建造圣殿,却被耶和华的先知拿單所阻止。.

新!!: 殖民主义和耶路撒冷历史 · 查看更多 »

退步左派

退步左派(regressive left),也译作反动左派,有时也被称作“退步自由派”(regressive liberals),是一种用来形容一部分左派的负面称呼。这些左派被指责在政治上持一种反动观念,因認同文化多元和相对主义,容忍限制個人權利的意识形态(比如伊斯兰主义),但同時繼續攻擊右派和保守主義支持者,並限制他們發表意見的言論自由,如2017年部分左翼人士成功阻止部分另類右派支持者在學院進行演講。此外,批評者指責他們為捍衞自身的道德高地,會把不认同他們立場的人稱呼為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主義者,仇外,恐同,恐伊斯蘭等。 類似的左派在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被称为“白左”、其中最惡劣者甚至被稱為“聖母婊”,在香港被稱為「左膠」,在日本則稱為「和平白癡」;這些左派也是因為對敵對勢力友善而遭譏諷。.

新!!: 殖民主义和退步左派 · 查看更多 »

陳日君

陳日君樞機(His Eminence Cardinal Joseph Zen Ze-kiun, S.D.B.;)為天主教會樞機,慈幼會會士。出生於上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為躲避戰火移居香港,1961年晉鐸,天主教香港教區第六任正權主教;2006年被擢陞為樞機,是香港教區第二位獲此榮銜者。.

新!!: 殖民主义和陳日君 · 查看更多 »

陽犬號

是1984年發行的一個策略與動作遊戲。它是FTL遊戲公司發行的第一套遊戲,一開始是設計在蘋果二號電腦執行。1984年3月發行1.0版本,三個星期後發行除錯版本1.1;而包括內容加強與性能提升的版本2.0則是在1984年10月發行。在1985年12月,推出了在雅達利ST電腦執行的版本,不但有一些蘋果二號版本上沒有的特色,同時在畫面品質上也因雅達利ST電腦的特性而大幅地提升,並成為雅達利ST電腦推出當年最暢銷的遊戲。.

新!!: 殖民主义和陽犬號 · 查看更多 »

陈平 (经济学者)

平中國大陸经济学教授,網络紅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物理学博士,新左派經濟學家。曾任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現任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中心高級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當代經濟學基金會學術委員、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員。曾以網路節目「眉山論劍」講述經濟學竄紅一時。 1968年至1974年任成都铁路分局电工,业余研究理论物理,科学技术史和经济史,後因緣際會前往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為实习研究员,表現優異被借调筹备全国科学大会工作,後被聘为安徽省政协特邀委员。之後赴美留學多年,同時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第三届会长,1985年首先发现经济混沌的经验证据深入研究,十年後回國進入北京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一路升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後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新!!: 殖民主义和陈平 (经济学者) · 查看更多 »

SpaceX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般称SpaceX,是美国一家航天业制造商和太空运输服务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霍桑。SpaceX由特斯拉汽车CEO、前PayPal企业家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于2002年创办,目标是研发降低太空运输成本,并最终使宇宙殖民成为可能。 NASA于2006年向SpaceX授予了(COTS)合約,在该合約下SpaceX将设计并演示一个可以执行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的发射系统。截止2016年7月,SpaceX已经在(CRS)合約下进行了11次ISS补给任务。 NASA在2011年还向SpaceX授予了一份合約,用以在(CCDev)项目之下研发和演示一个经过载人评估的龙飞船,用以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航天员。 2011年,SpaceX开始了它的可重复使用发射系统技术研发项目。2015年12月,SpaceX成功将火箭的一级返回到发射场附近的一个着陆区并进行了垂直动力着陆,这是轨道级火箭中的首次。 在2016年4月8日的发射任务中,SpaceX成功在海上的无人着陆平台(Autonomous spaceport drone ship,ASDS)上让火箭一级垂直降落,并同时将一艘龙飞船送入低地球轨道。 2016年5月6日,SpaceX首次成功回收了执行GTO发射任务的火箭一级。2018年2月,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發射一輛電動跑車離開地球,標誌了獵鷹系列運載能力已經達到頂級水平。 SpaceX的成就包括:.

新!!: 殖民主义和SpaceX · 查看更多 »

W·E·B·杜波依斯

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W. )是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权运动者、泛非主义者、作家和编辑。杜波依斯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在一个相对包容、多元的环境中长大。他是哈佛大学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非裔美国人,毕业之后任职于亚特兰大大学,教授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杜波依斯是1909年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最初创建者之一。 杜波依斯因为领导尼亚加拉运动——非裔美国人为黑人寻求平等权利的运动——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反对布克·华盛顿倡导的“亚特兰大妥协案”,该协议要求南方的黑人服从于白人的政治规则并为之工作,以换取基本受教育权和致富机会。杜波依斯则坚持争取完整的公民权利和逐步增加的政治参与,他认为这些将由非裔美国人中的知识精英实现,他称这些人为“天才的十分之一”,因此杜波依斯认为非裔美国人需要先进的教育来发展其领导力。 种族主义是杜波依斯斗争的主要对象:他强烈反对私刑、吉姆·克劳法案以及在教育与就业中的种族歧视。杜波依斯的事业囊括了各地的有色人种,尤其是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做斗争的亚非同胞。他是泛非主义的强烈支持者,并且帮助组织了几次泛非主义大会,以推动非洲殖民地脱离欧洲强权统治。杜波依斯多次访问过欧洲、非洲和亚洲。一战后,他调查了美国黑人士兵在法国的经历,记录了在美国军队中普遍存在的种族偏见。 杜波依斯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文集《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是非裔美国文学中开创性的一部作品。他于1935年发表的巨著《美国的黑人重建》(Black Reconstruction in America)挑战了“黑人应该对重建时代的失败负责”的传统思想。在社会学领域,他写就了第一本系统性研究著作。他出版过3本自传,都体现了他对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深刻见解。在担任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刊物《危机》编辑期间,他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 杜波依斯相信,资本主义是种族主义的主要原因,他一生都怀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情。他是一个积极的和平运动者,支持核裁军。杜波依斯去世后一年,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体现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大部分目标。.

新!!: 殖民主义和W·E·B·杜波依斯 · 查看更多 »

X世代

X世代專指1966年~1980年出生的人。 這詞彙最先出現在傳奇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相片特輯(Photo-essay),他用這來形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一代。這特輯1953年於英國的picture post及美國的holiday刊出。羅伯特·卡帕自己的解釋:「我們稱這個未知的世代為x世代,這世代中,我們意識到,縱使我們滿腔熱誠,有些事情還是憑我們的財力及能力都做不來的。」(We named this unknown generation, The Generation X, and even in our first enthusiasm we realised that we had something far bigger than our talents and pockets could cope with)。作家John Ulrich曾定義,x世代通常是指欠缺身份認同、面對着前景不明朗、甚至惡劣的未來的一群青年。這個詞彙在1960年代中到1970年代中期都被使用,但定義就漸漸由當初的一整代人,轉為狹義的形容對搖滾及punk十分熱衷的英國白人青年。 這是1991年之後大為流行的一個生活型態名詞,源於1991年道格拉斯·柯普蘭(Douglas Coupland)出版的同名小說《X世代:速成文化的故事》。在小說當中,柯普蘭將1950年代後期和1960年代之間出生的世代,定義為X世代。也就是過去稱為嬰兒潮世代的下一世代。有很大一部份X世代的討論與解釋,都是針對在美國與加拿大地區在這個時間出生的世代。 根據以往研究,購房需求受諸多因素驅動,例如:利率,移民,房屋市場之投資價值。Y世代認為負擔能力為最重要因素,X世代則認為價格才是首要因素。Y世代較着重政府相關政策幫助,X世代更着重生活質素。.

新!!: 殖民主义和X世代 · 查看更多 »

X檔案 (電影)

X檔案(The X-Files),亦被人稱為X檔案:征服未來(The X-Files: Fight the Future),是一部1998年在美國上映的科幻驚悚片。本片由克里斯·卡特和擔任編劇,并由執導。本片是科幻電視劇《X檔案》的第一部改編電影,“X檔案”指的是一些虛構的尚未解決的案件,而電視劇《X檔案》講述了主角是如何解決這些案件的。電視劇中的四位主要演員:大卫·杜考夫尼、吉莲·安德森、米徹·佩勒吉、都在這部電影中登場。他們在片中分別飾演聯邦調查局特工、,聯邦調查局副局長和神秘人物癌人。這部電影的宣傳語及副標題都是“征服未來(Fight the Future)”。 影片講述了特工穆德和斯嘉麗從X檔案工作中調離之後,前往調查一起涉及建築物爆炸和銷毀犯罪證據的案件。他們發現這似乎是一個陰謀,涉及到政府試圖掩蓋地球將被外星人殖民的事實。根據《X檔案》的故事年表,本片的劇情發生在第五季和第六季之間,承接第五季中有關外星人傳說的故事而來。 克裡斯·卡特決定將原本電視劇版本里的外星人傳說予以拓展,借此來吸引那些非《X檔案》電視劇粉絲的觀眾能走進電影院。他和弗蘭克·斯伯特尼早在1996年便完成了電影劇本,但直到1997年才從20世紀福克斯公司得到預算并開拍本片。基本上本片的拍攝時間位於電視劇第四季到第五季之間。基本上電影版的劇組成員及演員和電視版一致,但是卡特也啟用了一些較有名氣的演員加盟本片,例如:和馬丁·蘭道。開始拍攝后,劇組成員將這個工作命名為“黒木計劃(Project Blackwood)”。繼續擔任電影版的音樂製作,并為本片增色不少。 本片於1998年6月19日在美國首映,得到了影評人的毀譽參半的積極評價。雖然本片的風格和效果大受好評,但是劇情卻備受詬病,不少觀眾都將這部電影作品僅僅視為電視劇的番外作品而已。直到十年後,本片的續作《X档案:我要相信》才上映。.

新!!: 殖民主义和X檔案 (電影) · 查看更多 »

柏立基

柏立基爵士,GCMG,OBE(Sir Robert "Robin" Brown Black,),英國殖民地官員,1952年至1955年任香港輔政司、1955年至1957年任第三任新加坡總督、以及自1958年至1964年任第23任香港總督。 在1930年加入馬來亞殖民地政府的柏立基,早年曾在海峽殖民地、千里達、北婆羅乃和香港等地供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在北婆羅乃組織游擊隊抵抗日軍,但隨後遭日軍俘獲囚禁。柏立基在二戰後出任新加坡總督,任內化解多場憲制危機,並參與自治談判和推動公務員本地化,為新加坡在1959年成為自治邦和在1963年脫離英國獨立作好準備。 在香港總督任內,柏立基見證港府財政自主,而隨著大批難民從中國大陸湧入香港,也為香港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連帶工業和本土經濟有顯著的增長。與此同時,為應付大批難民對社會構成的沉重壓力,柏立基著手推動社會建設,當中包括興建伊利沙伯醫院、香港大會堂和創辦香港中文大學,另外又推出「廉租屋計劃」,以積極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在擔任港督後期,香港連年水旱交侵,促使他興修水塘,並率先向大陸當局購買東江水以濟水荒。 柏立基在1964年卸任後甚少返港,而且保持傳統殖民地官員的作風,未曾撰寫回憶錄,但事實上,他對香港事務仍然十分關注。柏立基在1999年以93歲之齡去世,是繼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爵士後歷史上第二長壽的香港總督,也是歷史上最長壽的新加坡總督。他生前曾多次獲英廷授勳,在1962年更獲授予屬於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之中最高級別的GCMG勳銜,以肯定他多年來在殖民地的表現。.

新!!: 殖民主义和柏立基 · 查看更多 »

柳書琴

柳書琴(),是台灣文學中生代研究者。目前在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服務。「日據時期臺灣文學」、「殖民主義與文學生產」、「東亞殖民地比較文學」是其研究專長。.

新!!: 殖民主义和柳書琴 · 查看更多 »

枫糖

枫糖是由枫树木质部汁液制成的糖浆,通常与烤薄饼、华夫饼、燕麦片、法国吐司或糊一起食用,有时也会在烤面包时作为甜味剂加入。 在众多枫树种中,糖枫、红枫和黑枫是最常用的原材料,其它种类的枫树亦有少量使用。在寒冷的季节,枫树在树干和根部储存大量淀粉,这些淀粉在春天被转化为糖类储存在树干汁液中。制糖人在枫树树干上凿洞,枫树汁便会沿着洞口流出。制糖人将收集到的汁液加热,蒸发掉大部分水分后即得到浓缩的糖浆。 北美原住民最早发明了枫糖制作技术,随后到来的欧洲殖民者学习到这种技术并加以改进。现今加拿大魁北克省是全球最大的枫糖浆产地,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加拿大每年出口的糖浆价值超过1亿4千万加元。佛蒙特州是美国最大的糖浆产地,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5%。加拿大和美国的枫糖评级体系不同。在加拿大,含糖量不低于66%并且完全由糖枫生产的糖浆就可称为枫糖。但在美国,只有完全由枫树生产的糖浆才可被称为枫糖。.

新!!: 殖民主义和枫糖 · 查看更多 »

果敢族

果敢族(英文:Kokang)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緬甸官方少數民族的地位。在緬甸,他們被认為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县的中國漢人;而在中國,有人认为他們是明朝在緬甸的遺民。在緬甸,這些果敢族人還成立了果敢邦(即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是緬甸境內唯一由漢族為主體成立的地區組織。 果敢邦是由一個楊姓的土司家族所成立,他們聲稱是明朝永曆帝的遺民,在17世紀明亡時遷移至雲南省,然後再移居到中緬邊境的狹小土地上。雖然大英帝國在1885年併吞了上緬甸,使果敢族的主權轉移到英國,楊氏家族依然得以維持在區內的權力。緬甸獨立後,上、下緬甸統一,使果敢族失去權力,而原來的統治家族亦因此而流亡海外。近年來,果敢漢人一直受到緬甸政府的壓迫,不時發生緬甸軍隊攻擊果敢族的事件。.

新!!: 殖民主义和果敢族 · 查看更多 »

林有福

哈吉奧馬爾·林有福(,),原名林有福(Lim Yew Hock;Lîm Iú Hok),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華裔政治家,1948年至1963年間歷任新加坡立法局和立法議會議員,1956年至1959年出任第二任新加坡首席部長。 林有福出身草根,早年從萊佛士書院畢業後任職文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投身勞工運動,繼而從政,1947年加入進步黨,1949年轉投工黨,復於1954年與大衛·馬紹爾等合組勞工陣線。戰後的新加坡政局動盪,當地要求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背景下,新加坡於1955年實施《林德憲法》,勞工陣線旋於同年的立法議會大選中勝出,由馬紹爾出任首任首席部長,而林有福則任勞工及福利部長,任內曾兼任副首席部長。 未幾,馬紹爾與英政府進行的自治談判破裂後,於1956年6月宣佈辭職,並由林有福接任。在首席部長任內,林有福透過以高壓手段打擊境內左派活動,從而取得英方信任,促成他聯結各主要黨派與英方重開自治談判,復於1957年4月與英方達成新加坡全面自治的憲制協議,為新加坡自治邦在1959年成立奠定基礎。可是,林有福對左派的強硬作風,特別是他在1956年和1957年兩度鎮壓華校左派師生的行動,使他失去佔大多數的華裔選民支持;相反,在野的人民行動黨在李光耀等人領導下步步進逼,支持度大幅拋離林有福和勞工陣線。 在1959年,林有福與他新成立的新加坡人民聯盟在立法議會大選中被人民行動黨重挫,他只好在同年6月黯然卸任首席部長,無緣過渡到新成立的自治邦出任總理,而總理席位則落到李光耀手上。自此以後,林有福遂漸淡出新加坡政壇,1963年退出立法議會後,旋於翌年獲關係友好的馬來西亞總理東姑阿都拉曼起用為馬來西亞駐澳洲高級專員,但任內於1966年發生的離奇失蹤事件,使他在大馬政壇提早止步。晚年的林有福皈依伊斯蘭教,並遷到沙烏地阿拉伯過著低調的生活,從此絕跡新馬政壇。.

新!!: 殖民主义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搶救民族誌

搶救民族誌(Salvage ethnography)是人類學家在1960年代開始使用的一個術語,做為對19世紀民族誌與早期當代人類學的批評。這個術語是由格魯伯(Jacob Gruber)所創,他發現,在19世紀的民族誌研究者開始記錄被歐洲國家或美國所征服的人民的語言,搶救民族誌隨之產生。格魯伯表示,第一個正式聲明,承認殖民主義的一項重大影響是破壞現有的語言和生活方式,就是1837年的《英國專責土著委員會報告》(The report of the British Select Committee of Aborigines)。格魯伯引述學者的回應,1839年詹姆斯·考爾斯·普里查德(James Cowles Prichard)在英國科學協進會的報告: (1867年-1957年),一個重要的民族音樂學家,在搶救民族誌的學術傳統下進行工作。登斯莫爾錄製美國原住民的歌曲和歌詞,期望永久保留它們。 在這段時間,藝術家加重了專業人類學家的工作。在攝影師愛德華·柯蒂斯(1868年-1952年)之前,畫家(1796年-1872年)試圖捕捉他們認為即將消失的北美原住民傳統。柯蒂斯和卡特林都被指控採用藝術修飾,將一個場景加以美化,或是改變某些東西,讓它們顯得更像真實的「美國原住民」。愛德華·柯蒂斯在他關於北美印第安人的系列叢書的引言提到:「這些資訊就是要被蒐集起來...關於人類的一個偉大種族的生活模式,必須一口氣蒐集起來,否則機會就會消失」。這段話反映了這位藝術家對於記錄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的溫和專制關注,同時代表著當時流行和學術的情懷。 自從1950年代以來,搶救民族誌開始有條不紊地運用於視覺人類學,由許多導演以的形式呈現。例如在1960年代早期的法國、加拿大的Michel Brault與Pierre Perrault,或葡萄牙的 António Campos,後面在1970年代則有其他導演。 搶救民族誌往往納入電影與媒體研究課程中,做為一種影片風格,捕捉一個文明或一個人群的先前的生活方式。最佳例子是的《北方的南奴克》,弗萊赫提所導演的事件和場景,並沒有忠實再現因紐特人部族當時的生活方式,而是呈現他們「昔日的壯觀景象」。.

新!!: 殖民主义和搶救民族誌 · 查看更多 »

李勤岸

李勤岸(),臺南市新化區(大目降)人,原名李進發,也用過慕隱、牧尹和大目降等筆名發表華語散文及詩,1982年正式將筆名及本名改為李勤岸。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台語課程教授。是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及台灣語文拼音方式整合計畫的主持人,是台語改革進化史上的關鍵人物之一。.

新!!: 殖民主义和李勤岸 · 查看更多 »

東南亞武裝抗日

東南亞武裝抗日介紹日本於1941年12月8日偷襲珍珠港,以發動其大東亞戰爭起,迄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東南亞各地武裝抗擊日軍的經過。.

新!!: 殖民主义和東南亞武裝抗日 · 查看更多 »

東部發電廠清水機組

東部發電廠清水機組,為一座位於臺灣花蓮縣秀林鄉的小型水力發電廠,舊稱清水發電廠,台電公司東部發電廠進行組織改造後,該廠全名改名為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東部發電廠清水機組,民間另有清水水力發電廠、清水電廠等稱呼。廠區坐落在木瓜溪支流清水溪畔。於1939年啟用,是東部發電廠所管轄之發電機組中歷史最悠久者。係採川流式發電,有效落差為406公尺。.

新!!: 殖民主义和東部發電廠清水機組 · 查看更多 »

松前藩

松前藩()为日本江户时代渡岛国津輕郡(現在的北海道松前郡)曾经存在的藩。居城为松前福山城,因此該藩也被稱為福山藩。藩主在江户时代是松前氏。 后藩主在同一地修筑了松前福山城。遂以居城之名称之为福山藩。庆应4年、居城移至領内檜山郡厚沢部町的館城,因此明治时期称为館藩。家格为外样大名1万石、幕末升为3万石。.

新!!: 殖民主义和松前藩 · 查看更多 »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英文: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是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尔威·杜威发明的,对世界图书馆分类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已翻译成西班牙文、中文、法文、挪威文、土耳其文、日文、僧伽羅文、葡萄牙文、泰文等出版,并被许多英语国家的大多数图书馆、以及使用其它相应译文之国家的部分图书馆采用。在美国,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都采用这种分类法。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於1876年首次發表,歷經23次的大改版後,內容已有相當程度的修改與擴充。最新的版本為2011年版。該分類法以三位數字代表分類碼,共可分為10個大分類、100個中分類及1000個小分類。除了三位數分類外,一般會有兩位數字的附加碼,以代表不同的地區、時間、材料或其他特性的研究,分類碼與附加碼之間則以小數點.」隔開。例如 330 代表經濟學 +.9 代表地區別論述 +.04 代表歐洲.

新!!: 殖民主义和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 查看更多 »

格拉薩·馬謝爾

格拉薩·馬謝爾 (Graça Machel、,),娘家姓辛比尼(Simbine、)是莫三比克共和國政治家、人道主義者,現任世界衛生組織(PMNCH)主席。尚迦納人。她積極倡導保障婦女兒童權益,並在1997年因其人道主義工作而獲得大英帝國勳章。 她是莫三比克共和國前總統薩莫拉·馬謝爾與南非共和國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的遺孀,並在與他們結婚期間都曾擔任過該國的第一夫人。是《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的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擔任過兩個完全無關的國家之第一夫人的女性。.

新!!: 殖民主义和格拉薩·馬謝爾 · 查看更多 »

桃園市行政區劃

桃園市是中華民國最新成立的一個直轄市,由臺灣省桃園縣在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12月25日升格改制而來。 本市行政區劃目前分為12個區和1個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這些區之下又分為495個里。升格前為桃園縣的6個縣轄市、1個鎮、5個鄉、1個山地鄉,以及360個里、135個村。.

新!!: 殖民主义和桃園市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桑切斯·拉米斯省

桑切斯·拉米斯省(Sánchez Ramírez Province)- 多明尼加共和國中部的一個省。下轄4個自治市鎮(municipio),以及3個自治市政區(Municipal district),首府在卡特(Cotuí)。桑切斯·拉米斯在1952年脫離了杜瓦特省。.

新!!: 殖民主义和桑切斯·拉米斯省 · 查看更多 »

梦幻帝国2:拓荒时代

是Frog City Software开发的一款回合制策略游戏。游戏背景设定在16至18世纪的殖民时代,玩家将控制一个欧洲国家,通过内政、贸易、外交、战争等手段发展自己并最终称霸。该游戏是典型的4X游戏(探索、开拓、开发、征服)。.

新!!: 殖民主义和梦幻帝国2:拓荒时代 · 查看更多 »

森林法則

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或稱叢林的法則、森林法則、弱肉強食、狗咬狗、狗吃狗,是描述人類社會中所有人自私自利,靠暴力或商業競爭贏過其他人,不在乎法治和公平,競爭力較差的人就被淘汰。 1894年,英國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在他描寫印度叢林的兒童故事《叢林奇譚》中提及過叢林法則。在當時,某一些信仰種族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等的人物,視叢林法則為天條,應用到社會哲學、人類學、優生學、政治學、經濟學、投資學等多方面去,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等。 由於叢林法則具有不少有助於戲劇的元素,因此有不少電影編劇也引入到其劇情中來,例如《三体II:黑暗森林》、《黑社會》等。.

新!!: 殖民主义和森林法則 · 查看更多 »

楚楚可憐超能少女組

| 《楚楚可憐超能少女組》(絶対可憐チルドレン)是椎名高志的漫畫作品,並改編成電視動畫播出,後推出OVA特別篇「愛多憎生!被奪走的未來?」,同時宣布若OVA銷量佳即會推出第二期動畫,於漫畫第310回宣布動畫第二期製作計畫啟動。第二期動畫「THE UNLIMITED 兵部京介」於2013年1月7日播出。.

新!!: 殖民主义和楚楚可憐超能少女組 · 查看更多 »

槟城

槟城(Penang;Pulau Pinang) ,亦称槟州,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属之一,位于马来亚半岛西北侧。以槟威海峡為界,槟城分成槟岛和威省两部分,其中威省的东部和北部与吉打州为邻,南部与霹雳州为邻,而槟岛西部则与印尼苏门答腊岛隔马六甲海峡相对。 槟城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颇高,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重镇之一。1786年设立的首府乔治市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都会区,并于2008年同马六甲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受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获世界级城市评为自足级(Sufficiency Level City)城市。.

新!!: 殖民主义和槟城 · 查看更多 »

次殖民地

次殖民地指雖擁有行政機關、軍隊,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或保護國,另外也包含其他委任統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該次殖民地的形成遠自西元前,而15世紀-20世紀中期,範圍最為廣闊。例如,孫逸仙(孫中山)就曾於1924年的數場演講中,公開指稱中國其實就是個次殖民地。.

新!!: 殖民主义和次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欧亚族

欧亚族,为新加坡的一个少数族裔。人口占新加坡总人口的1%,其中以英中混血儿为主。欧亚族是欧洲(白人)和亚洲地区的亚裔(南亚裔如印度裔、华人等)结合后生下来的后代。欧亚族的名字源于于19世纪的一位在印度工作的殖民地官员。.

新!!: 殖民主义和欧亚族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殖民主义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殖民主义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歐裔美國人

歐裔美洲人(英文:European American)指血統源自歐洲人但現居於美國的歐洲移民。他們主要是歐洲殖民者的後代。 歐洲裔美國白人普遍是中產階層或富有,接受教育程度高並擁有高學歷,相对於其他種族美國人士在美國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很高。.

新!!: 殖民主义和歐裔美國人 · 查看更多 »

歐陽翥

歐陽翥(),字鐵翹,號天驕。生物學家,神經解剖學家,古典詩人,書法家。湖南望城(今長沙)人。.

新!!: 殖民主义和歐陽翥 · 查看更多 »

歐洲中心主義

歐洲中心主義(Eurocentrism),又称西方中心主义,是一種從歐洲的角度來看整個世界的一个隐含的信念,自觉或下意识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欧洲中心论者认为欧洲的文明是世界上最进步最典型的文明。根据欧洲中心主义的这种理论,欧洲以外的国家都是野蛮的,只能向欧洲学习并沿着欧洲的路子去发展。欧洲中心论者将他们的个案研究置于宗教的、种族的、环境的以及文化的假定的优越性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来解释世界。欧洲中心论可以分为“假定前提的欧洲中心论”、“文化传播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反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的巨大影响源自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强大影响,进步论、阶段论、目的论、普遍主义等理论倾向在世界史研究中的盛行和泛滥。同时,西方现代殖民主义“塑造”和“建构”了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内的世界历史图景。殖民主义韵影响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最重要的一点是,歪曲和贬低了非西方世界的成就和贡献。文化传播主义又制造了西方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话语霸权”。 很多国际标准(如本初子午线、公元纪元、拉丁字母)都包含欧洲中心主义。由于接受了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人、非洲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阐释也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评判,相对自身文明而言成为了一种装备了欧洲经验研究方法的“局外人”,这种“被俘意识”称为文明上的殖民状态。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原因。于是,在中国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形成了“现代与传统,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对立:如果走现代化之路就必须批判中国的传统,就必须完全地学习西方,东方是无价值的,传统是有碍于现代化的。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欧洲主导叙述,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並將其與現代化分清界線,就成为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這場運動主要出现于20世纪以后的非殖民化时期,特別是隨著世界大戰後新興移民國家的強勢,如北美、蘇聯等非西歐白人裡興起批判思潮。這導致傳統歐洲中心主義的衰落,西方思想並不再以歐洲為核心,主導者變成美國著重的文化觀,但隨著21世紀開始亞洲的文化崛起與歐洲的發展停滯,歐洲中心主義在歐洲白人心目中也受到了衝擊與懷念的複雜情感。.

新!!: 殖民主义和歐洲中心主義 · 查看更多 »

武装力量

武装力量(Armed forces)意為在政府支持下,一個國家拥有武器与兵力的组织性力量。武装力量與軍隊(military)經常被認為是同義詞,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這兩者間仍有所不同:武裝力量除了正規軍隊之外,還包括了非正規的準軍事部隊。武裝力量的存在,主要是作為政府達成政治目標的手段之一。 對於武裝力量的研究,稱為軍事學。.

新!!: 殖民主义和武装力量 · 查看更多 »

歷史人類學

歷史人類學,自1960年代開始出現和流行的學術名詞,受部份學者視為人類學的分支之一,源於人類學家愈來愈廣泛利用歷史文獻研究文化,並愈來愈重視文化變遷的歷史。歷史人類學研究文化在變遷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如何影響變遷,呈現當地人的歷史經驗與歷史意識,連結過去和現在,對影響人類行為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過程,作跨文化和比較性理解,帶動了整個人類學發展的歷史化趨勢。著名學者有馬歇爾·薩林斯、和等。.

新!!: 殖民主义和歷史人類學 · 查看更多 »

死亡空间系列

是美國藝電遊戲公司旗下的Visceral Games工作室所推出的一系列第三人称过肩射击游戏的總稱,系列發行於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XBox 360、Wii、iOS、Android平台。系列最初作品於2008年10月14日發行,並獲得了一致好評,被稱呼為是藝電公司史上所做出的「最恐怖的遊戲」。遊戲的成功使藝電公司繼續開發遊戲多個續作等衍生作品,而正統續作《絕命異次元2》於2011年1月25日发行。 系列中每一部遊戲都有各自的劇情和故事,通過第三人稱射擊的方式讓玩家體驗到遊戲裏的外星恐怖氣氛。遊戲劇情設定於26世紀的虛幻未來,同時也包括未來的服裝、武器、太空艙等。每部主要遊戲都圍繞著遊戲主人公—工程師艾薩克·克拉克(Issac Clarke),以及出現在他身邊的一系列外星怪物等恐怖事情。.

新!!: 殖民主义和死亡空间系列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殖民主义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殖民国家

#重定向 殖民主义.

新!!: 殖民主义和殖民国家 · 查看更多 »

殖民计划

《殖民计划》(也称《移民计划》),是光谱资讯 R6Bison 于1996年发行的一款DOS下的结合模拟经营的即时战略游戏,其续作《殖民计划2》于2001年发布在Windows平台上。玩家在游戏中扮演“洲际邦联”的移民指挥官,带领地球上的第一批移民在外太空建立殖民城市。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玩家需要妥善规划城市的建设、生产、开发、贸易等,还需要与电脑AI操纵的敌人竞争乃至战斗。游戏分为若干个关卡,玩家在时间限制内达到关卡的任务目标后即可过关。.

新!!: 殖民主义和殖民计划 · 查看更多 »

比照法

比照法(comparative method)或比较法是一套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語言學家用它來揭示語言間的源流關係。它的任務是通過同源詞的比較來證明兩種或多種切實存在或存在過的語言擁有共同的祖先(祖語)。同時,我們用它來歸納語言間同源詞的語音對映規則,推演一系列用以重構祖語的規則的語音演變。 19世紀時在對印歐諸語的研究過程中比照法逐漸發展起來,現今它已被主流的語言學家視作用以判斷兩種語言是否有親緣關係的標準,而與之對應的語彙統計類方法則被普遍認爲是不夠可靠的。但是,語言學界的一些新的理念,比如對傳統語言樹形譜系的修正,對比照法本身持批判態度,這導致了學界對比照法的構擬結果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

新!!: 殖民主义和比照法 · 查看更多 »

毛里求斯文化

毛里求斯因為族裔種類繁多,再加上殖民時期外來者統治影響的文化以及不受限制的多元信仰下,發展出獨特的文化特色。其中,有不少文化與當地旅遊業息息相關。.

新!!: 殖民主义和毛里求斯文化 · 查看更多 »

民主律師國際協會

民主律師國際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mocratic Lawyers,簡稱IADL)是法學家協會的一個國際組織。它自稱是個關心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人權組織。學者和美國政府認為它是一個共產黨掩護機構。.

新!!: 殖民主义和民主律師國際協會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殖民主义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民族國家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一種國家的形式與意識型態,不只是一個政治及地理的單一實體,在文化與族群上也是一個完整共同體。乃歐洲在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歐洲在18及19世紀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国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創的政體。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體,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民族国家是政體的一种形式;民族则是共同體的認同概念,其來源可以是共享的體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應此包括以公民民族主義及種族民族主義等不同的思維,主要取決於認同概念的形成要素。所謂的單一民族国家,所有公民共享同一价值、歷史、文化、或语言;不論是繼承前帝國/王國的統治範圍或者是當代全球化的移民現實來說,少有国家符合此類型。因此,當代民族国家常為多民族國家,而今日多元文化主義常用來形塑及爭取對體制的認同,而非民族,但按國家族群比例的多寡,一國對於外來移民的包容程度也會不同。.

新!!: 殖民主义和民族國家 · 查看更多 »

民族独立运动

民族独立运动,特指15世纪末期殖民主义在全世界传播以后,被殖民民族反抗欧洲,以及后来的北美洲、亚洲殖民帝国的行为,该独立运动激发了不发达国家以及未建立国家体制的地区的民族意识,最终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演变为第三世界。 19世纪美洲独立运动 1791年,海地爆发了反对宗主国法国的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影响深远。 1804年,海地再次爆发独立运动,发表海地独立宣言,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以及近代第一个黑人建立的共和国。 此后,拉丁美洲各地区纷纷发起武装暴动,与殖民军作战。 大哥伦比亚(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于1810年独立。 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发生多洛雷斯呼声事件,成为其民族独立运动的起点。 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今阿根廷)独立。同年,圣马丁从拉普拉塔联合省进军智利。 1817年,智利独立。 1819年,玻利瓦尔的军队在波亚卡击败西班牙殖民军,是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 1821年,秘鲁、墨西哥独立。 1822年,巴西独立,由葡萄牙王室成员佩德罗组建巴西帝国,佩德罗成为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 1824年,阿亚库巧战役。 1823年,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独立,联手组建中美联合省。 1825年,上秘鲁(今玻利维亚)独立。 1838年,中美联合省分裂为5国。 1844年,多米尼加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暂告一段落。 20世纪非洲独立运动 苏丹:1881年爆发马赫迪起义,反抗埃及与英国对其殖民统治。1885年喀土穆战役后占领英国苏丹总督府,击毙总督戈登。1900年,起义失败。 埃塞俄比亚:1896年在阿杜瓦战役中击败意大利军队,成为近代非洲国家独立前唯一一次战胜欧洲人的大型战役。 南非:布尔战争,荷兰裔南非人(布尔人)与入侵的英国开普殖民地军队作战(19世纪初——1902年),最终失败。英国于1910年建立南非联邦。 亚洲独立运动.

新!!: 殖民主义和民族独立运动 · 查看更多 »

民族自決

民族自决是指,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在没有外部压迫或干扰的情况下,人民可以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自決的權利稱為民族自決權,而其所依据的原则,称为民族自决原则;但其并没有说明自决权的实现方式,或者自决后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从原国家独立、与原国家组建联邦、成为保护国、某种程度上的自治亦或者与原国家完全同化。也没有说明,民族之间的界限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可以组成一个民族。事实上,关于哪些种群有合法的权利实行自决权,现在的法律条文和定义仍然有着太多的矛盾。Betty Miller Unterberger,,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2002.

新!!: 殖民主义和民族自決 · 查看更多 »

污名認同

污名認同指一個社群或族群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認同感,因而竭力排斥自己的母文化及表徵,並向另一文化迅速靠攏或同化。中文著作裏最早出現於臺灣人類學家謝世忠所著《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一書,此概念亦常以其他的字眼表達,如「自我負面標籤」等,但沒有產生和「污名認同」一樣的固定術語。.

新!!: 殖民主义和污名認同 · 查看更多 »

汇报 (报纸)

《汇报》,是上海第一份由国人所办中文日报,也是第一个试验股份制的中文报业。该报创刊于1874年6月16日(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先后经历《汇报》、《彙报》、《益报》三个阶段,历时一年半,于1875年12月4日(光绪元年十一月初七)停刊。.

新!!: 殖民主义和汇报 (报纸) · 查看更多 »

汉字拉丁化

漢字拉丁化是指将漢語改用拉丁字母书写。漢字本身是語素文字,拉丁化將把漢字废除,改造為拉丁字母书写的全音素文字。支持者希望以此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中國人民的識字率,亦有利於中西方交流。但是,中国后来进行的扫盲运动表明,并不需要拉丁化就可以扫除文盲,使得“汉字不利于扫盲”的观点失去理据。中国后来的发展也表明,汉字并不是国家崛起的阻碍。此外,“有利於中西方交流”的观点也广受批评,交流是双向的,西方人为什么不改用汉字,而是中国人自废汉字搞拉丁化?显然,这并不是交流,而是文化不自信、讨好西方人,被批评者称作“在国内也要照顾洋大人”。 但是事實上,由於拉丁字母與漢字是南轅北轍的兩種系統,拉丁化不僅會喪失漢字閱讀速度高的優點,也自斷文化的根源,加上大部分語言學者的反對,拉丁化過程並不順利,漢字沒有辦法被取代,而取折衷的「簡化字」方案,現在拉丁字母主要是替漢字進行標音或轉寫以做為輔助。.

新!!: 殖民主义和汉字拉丁化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Haus Hannover),是於1692年-1866年間統治德意志漢諾威地區與在1714年-1901年間統治英国的王朝。.

新!!: 殖民主义和汉诺威王朝 · 查看更多 »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新!!: 殖民主义和汉族 · 查看更多 »

沙姆地区

沙姆地区或沙姆(阿拉伯语:或,拉丁化:Bilād-al-Shām或al-Shām),是阿拉伯世界对于地中海东岸的整个累范特地区或大叙利亚地区的称呼,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所指亦有所不同。如今阿拉伯人所说的沙姆地区一般包括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国)。.

新!!: 殖民主义和沙姆地区 · 查看更多 »

沙特阿拉伯统一

沙特阿拉伯统一或沙特阿拉伯建国(تأسيس 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是1902年至1932年期间发生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一场军事与政治浪潮,以沙特王朝统治下的内志第三王国将半岛上绝大部分的部落和君主制国家兼併,以及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成立而告终。沙特王朝首领伊本·沙特是这场运动的主要领袖和推动者。 这场运动的起因要追溯到19世纪末,阿拉伯半岛上的崛起并建立舍迈尔山酋长国,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击败沙特王朝统治的内志第二王国,沙特王朝被迫流亡巴林和科威特。直到1902年,伊本·沙特带领沙特王朝夺回利雅得,沙特阿拉伯统一运动就此开始。在1913年至1926年间,沙特王朝利用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英国的支援,经过一系列的作战,领土范围已包括内志、哈萨绿洲、舍迈尔山和汉志,于1927年更名为内志与汉志王国。1932年,内志与汉志王国更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至今。.

新!!: 殖民主义和沙特阿拉伯统一 · 查看更多 »

波尔布特

波爾布特(,取自Politique Potentielle,意为“强大政治”;),原名沙洛特萨(),柬埔寨华人后代, 红色高棉最高领导人、柬埔寨共产党总书记,1976年至1979年間出任民主柬埔寨總理與橡膠種植工人工會代表。因為其主張的反苏政策,他的政权曾受到中国、美國、泰國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但由于之后奉行极左政策和大屠杀,后又普遍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波爾布特曾组织抵抗法国殖民與反西哈努克的运动,1975年带领发动红色高棉运动,推翻原来亲美国的朗诺政權,建立一党专政的独裁政府,试图仿效毛泽东的政策,实行全面人民公社。他在执政期间实行农业集体化,将所有城市居民强行驱赶到农村的集体农场劳动。在全国进行种族灭绝式大清洗,并下令屠杀持不同政见者。在他的统治下,货币被取消,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未实现,反而造成国家经济全面崩溃。在他統治期間,被处死或者饿死的人(包括共产党内的许多被怀疑对他不忠的领导人)約一百万到三百萬人,占當時約八百萬人口的四分之一。Heuveline, Patrick (2001).

新!!: 殖民主义和波尔布特 · 查看更多 »

泛阿拉伯主义

泛阿拉伯主义是一种旨在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运动。它与阿拉伯民族主义有紧密联系,该思潮认为阿拉伯人应该组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此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泛阿拉伯主义逐渐趋向世俗化和社会主义,强烈反对殖民主义和西方对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介入。它寻求组建联盟来抵御外力干扰,加强经济合作。泛阿拉伯主义是一种阿拉伯民族主义。 Category:阿拉伯 Category:民族主義 Category:泛阿拉伯民族主義 Category:泛運動.

新!!: 殖民主义和泛阿拉伯主义 · 查看更多 »

淡水河

淡水河(臺羅:Tām-tsuí-hô;四縣腔:Tam suiˋ hoˇ),別名淡江、稻江、契馬諾。是一條位於臺灣北部的河流。幹流長158.70公里,為臺灣第三長之河流,僅次於濁水溪及高屏溪;流域面積2,726.00平方公里,遍佈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宜蘭縣局部,亦為臺灣第三大,被列為中央管河川,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淡水河流域內人口近八百萬,幾占全國人口三成,工商業發達,是臺灣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淡水河發源自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品田山(標高3,529公尺)上。淡水河分別有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與新店溪流經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港仔嘴後即稱為淡水河,淡水河於關渡納入基隆河後,向北流向淡水油車口而注入臺灣海峽,一般所稱廣義的淡水河,是指整個淡水河水系而言;而狹義的淡水河,則是指江子翠到油車口河段。此段長度僅23.7公里,卻是台灣少數河面寬廣、流速穩定與可進行水運的河流。 早期淡水河肩負台北盆地的水運重任,近代以降的淡水河則兼具供給臺北都會區民生用水、農業灌溉、都市排水及防洪等功能,中下游則成為排水集汙之河道。淡水河流域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包括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趨勢,均與淡水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新!!: 殖民主义和淡水河 · 查看更多 »

淘金潮

淘金潮(又稱淘金熱;英語:Gold Rush)是指當一個地區戲劇性地發現了數量上擁有商業價值的黃金時,大量移民工人湧入這個地區的時期。通常特指始自1849年,贯穿19世纪5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发现大量黄金储量后的淘金浪潮。在这浪潮中的不仅有美国本地人,也有大量外籍移民,其中包括大量华人。.

新!!: 殖民主义和淘金潮 · 查看更多 »

渡渡鳥 (愛麗絲夢遊仙境)

渡渡鳥(Dodo)是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的兒童奇幻小說《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一個虛構人物,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登場。該角色構思自歷史上曾存在的真實物種渡渡鳥,也因為有卡羅小說的描繪,而使已絕種的渡渡鳥更為知名。.

新!!: 殖民主义和渡渡鳥 (愛麗絲夢遊仙境) · 查看更多 »

渡渡鸟

渡渡鳥(學名:Raphus cucullatus)又称毛里求斯愚鸠、愚鸠、孤鸽,是已灭绝的渡渡鸟属的唯一物种,属鸽形目鸠鸽科,仅产于南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模里西斯島上,是一种不会飞的鸟 。罗德里格斯渡渡鸟是本属的姐妹群,亦已灭绝。现在,与本属亲缘关系最近的现生种为(Caloenas nicobarica)。曾經错误地认为白色的渡渡鸟存在于留尼旺岛上。 这种鸟在1505年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裡,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減少。約在1660年代前後,彻底绝灭。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新!!: 殖民主义和渡渡鸟 · 查看更多 »

清風山號誌站

清風山號誌站()位於日本北海道勇拂郡占冠村字仁仁宇(ニニウ)2953,是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石勝線上的號誌站。.

新!!: 殖民主义和清風山號誌站 · 查看更多 »

溫源寧

温源宁()广东陆丰人。中华民国英文学家、翻译家、外交官、政治人物。蔡登山,以英文寫作的溫源寧教授(另眼看作家系列之十九),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9年3月號,第4-9页.

新!!: 殖民主义和溫源寧 · 查看更多 »

滾石家族遊太空

《滾石家族遊太空》是科幻作家羅伯特·海萊因於1952年所寫的一本科幻小說,同時屬一本輕鬆幽默小品。.

新!!: 殖民主义和滾石家族遊太空 · 查看更多 »

滿洲歷史

满洲歷史,可以被概括成三部份,分別是上古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上古满洲眾居着數個民族,包括游牧民族東胡、鮮卑;女真人的祖先肅慎及後來的挹婁;漢族;濊貊、扶餘、高句麗。中世满洲相繼經歷唐、遼、金、元、及明皇朝的統治,其中元明兩代更在歷史上首次統一整個滿洲。明朝末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满洲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象徵着满洲近世史的開端。一六四四年,清軍入關,隨後全面佔領华北及华南地區。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軍陆续消灭華北的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其後更將大清領土擴張至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迎來康雍乾盛世,滿洲被稱為「龍興之地」,即是清皇室的發源地的意思。 直至1911年清朝滅亡,1915年袁世凱稱帝後,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曾策劃滿蒙獨立運動,但由於局勢變化而未能實現。之後,奉系軍閥張作霖成為滿洲地區的實際控制者。日本在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滿洲國滅亡,滿洲地區被蘇軍佔領。因苏联遲遲归还满洲予中华民国及运走大量满洲国遗留之物资设备,导致中国爆发反苏运动,苏联最终于1946年5月撤出內满洲,并將其歸還給中國。1948年,国民政府在辽沈战役中失利,內滿洲地区被中國共產黨控制,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三省。現在滿洲分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管治,中国境內的滿洲地區稱內滿洲;俄羅斯境內的滿洲地區稱外滿洲。 「满洲」这个名称从十七世纪开始被使用。《满洲源流考》的作者把朝鲜半岛的古代族群也列为满洲分支。.

新!!: 殖民主义和滿洲歷史 · 查看更多 »

潘佩珠

潘佩珠(,),原名潘文珊(),因避維新帝諱,改名潘佩珠,別名是漢(),號巢南(),是20世紀初期越南的民族主義革命家,也是越南的愛國志士。.

新!!: 殖民主义和潘佩珠 · 查看更多 »

潘鼎新

潘鼎新(),字琴轩,安徽庐江广寒乡人,后迁居肥西三河。清朝政治、軍事人物。.

新!!: 殖民主义和潘鼎新 · 查看更多 »

澳門對外事務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對外事務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受《澳門基本法》第2章第13條及第7章約束其外交的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在澳門設有特派員公署,負責與澳門有關的外交事宜。此外多國於澳門特區設有外交代表機構,而特區政府接待外交人員的工作,如外國元首訪澳門,則由禮賓公關外事辦公室負責。.

新!!: 殖民主义和澳門對外事務 · 查看更多 »

澳門回歸

澳門回歸,也稱为澳門政權移交(Transferência de Poderes de Macau)、九九回歸、澳門主權移交中國,是指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澳門行使主權,同時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葡萄牙结束统治澳门的一系列事件。在20世紀結束前葡萄牙结束统治澳门,象徵西方國家統治亞洲480年的漫長日子和香港及澳門過渡時期完全終結,絕大部份澳門人和香港人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非华裔居民亦能继续享有澳门居民身份。 澳門是繼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後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二個特別行政區,特區內實行一國兩制,中國政府稱為「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並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葡萄牙人自明朝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於1583年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成立澳門議事會為葡萄牙社區進行自治管理。雖然明、清政府有加強對澳門的管治,但葡萄牙人的勢力逐漸擴大。1623年,葡萄牙開始任命澳門總督(簡稱澳督)負責澳門防務及一切有關事務,其後澳門總督的權力不斷擴充膨脹。及至1845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佈澳門為自由港,更拒绝向清朝政府缴纳地租銀。自1846年來,亞馬留將軍就任澳督後,在澳門推行一系列統治政策以擴張勢力,並關閉關閘。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政府先後簽訂《中葡里斯本草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後者為正式條約,條約中列明中國允許葡國“永居管理澳門”,亦同時規定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将澳门让与他国。.

新!!: 殖民主义和澳門回歸 · 查看更多 »

朝貢

朝贡(tributum),又稱進貢,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順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朝贡体系也称“宗藩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当中。.

新!!: 殖民主义和朝貢 · 查看更多 »

朝鲜历史

朝鲜历史指的是整個朝鮮半島的歷史。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之上就已有人类居住。其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4世纪进入鐵器时代。 韓國信史大約在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建立卫满朝鲜时建立。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中国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統治朝鮮半島北部四百多年。但到公元4世纪以后,中原勢力漸衰,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鮮半島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今日韓國人所稱的統一是在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朝--鮮半岛,朝鮮因為政治因素對此則有不同見解,不過無論如何,等到中古時代的高麗國(高麗也是韓國英文名Korea的來源)出現之後,韓民族國家的概念基本已經確立。904年,新罗僧人弓裔建立“后高句丽”。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其统治,改国号为“高丽”,后更滅新羅正式統一朝鮮半島。高丽王朝是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高丽在朝鲜半岛维持近500年的历史,直到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又維持500餘年,並在世宗時並創制朝鮮文字-諺文,在此同時儒教也大力發展並取代佛教的主導地位。後來於1592年與日本爆發戰爭而鎖國,西方勢力入侵日本後,日本也內部革新而成為殖民國家,甲午一役後在列強的操縱下朝鲜高宗改革建立大韓帝國正式脫離朝貢體系。但很快的於1910年“日韩合并”就遭滅亡。 1945年2月,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2国共同托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鮮半島被美苏分為南北兩塊分别占領,并分别建政,北部蘇聯勢力範圍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南部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苏联缺席下,当时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联合国安理会84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军支援南韩。1953年,联合国军支援的南韩同由中国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及北朝鲜最终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分裂至今。.

新!!: 殖民主义和朝鲜历史 · 查看更多 »

末路小狂花

《末路小狂花》又名《漫漫回家路》、《防兔篱笆》(Rabbit-Proof Fence),导演和编剧都是菲利普·诺伊斯,由埃弗林恩·桑普、簡尼夫·班納、蒂亚纳·桑斯伯里、劳拉·莫纳汉主演。.

新!!: 殖民主义和末路小狂花 · 查看更多 »

本多利明

本多利明(本多利明,),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之一,他早年涉足于天文学、数学与剑道,并开学授道。后转攻经济学与地理学,倡导日本对外开放,提升国力。他的著述以及译著甚丰,影响深远。他在1798年出版的《经世秘策》和《西域物语》等著作中认为,日本应以征服世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为终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日本以勘察加半岛、满洲、库页岛等地为主要扩张方向,并且主张学习欧洲,实行“开拓制度”(即殖民制度)。.

新!!: 殖民主义和本多利明 · 查看更多 »

本地治里

本地治里(泰米尔语:பாண்டிச்சேரி,印地语:पॉंडिचेरी,法语:Pondichéry,英文:Pondicherry,泰米尔语拉丁字母转译为作Puduchery),又譯為朋迪榭里,其名於泰米爾語中意為「新村」。本地治里既是印度的一個聯邦屬地的名稱,亦是該聯邦屬地轄下其中一個地區的名稱。為免混淆,前者可標明為本地治里聯邦屬地,後者可稱為本地治里市。.

新!!: 殖民主义和本地治里 · 查看更多 »

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又译为精粹主义,是一种认为任何的实体(如一只动物,一群人,一个物理对象,一个观念)都有一些必须具备的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同时会认为无法对现象作出最终解释的理论都是无用的,因为其不能反映客观事实Keith E.Stanovich (2006),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本质主义」这个术语是由卡尔·波普尔第一次提出的,在之前无论是持本质主义观点的学者或是质疑本质主义观点的学者都没有使用这个术语。 本质主义观念在西方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最早为人所知的关于所有的思考和观念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必要事实(理型)的理论是“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主张所有的对象都属于某一基本存在,基本存在决定了对象到底是什么。乔治·莱考夫概括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那些使得某个事物是什么的特性,失去了那些特性这些事物就不再是‘那’同一种东西了”Janicki 274.

新!!: 殖民主义和本质主义 · 查看更多 »

朱安达

朱安达·卡塔维查亚(巽他语:Djuanda Kartawidjaja,印度尼西亚语旧拼写法:Djoeanda Kartawidjaja,新拼写法:Juanda Kartawijaya)通常简称朱安达,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无党派政治家,属印尼巽他族,穆斯林。 朱安达生前多次进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内阁,担任过多部门的部长,是印尼第11任、第17届内阁总理,同时兼任国防部长,他所领导的内阁即朱安达内阁。由于朱安达卸任总理后苏加诺总统自称总理,苏加诺下台后苏哈托废除总理职位,故朱安达常被视为印尼历史上最后一任总理。卸任总理兼防长后,他任苏加诺内阁首席部长(第一部长)直至逝世,也是印尼史上唯一的首席部长。 朱安达任部长、总理和首席部长期间执行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把握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大方向,同时团结国内各党派和政治集团,打击各地分裂势力,重视经济建设,为印尼的独立、统一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批评者认为他是苏加诺的橡皮图章,而且他任职期间印尼的经济状况未见起色。.

新!!: 殖民主义和朱安达 · 查看更多 »

朱利叶斯·尼雷尔

朱利葉斯·尼雷爾(斯瓦希里语:Julius Kambarage Nyerere,),坦尚尼亞政治家,也是坦尚尼亞國父暨建國後的第一任坦尚尼亞总统,執政超過20年。.

新!!: 殖民主义和朱利叶斯·尼雷尔 · 查看更多 »

朴露子

朴露子(박노자、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Тихонов,)是一名出生蘇聯,歸化韓國籍的猶太裔左派歷史學者及社會評論家,現為挪威的奧斯陸大學教授。.

新!!: 殖民主义和朴露子 · 查看更多 »

月球殖民

月球殖民是一種人類永久居住在月球的構想。科幻小說作家與太空探測的支持者經常將月球視為人類從地球進行太空探索後,所必然產生的殖民地區。 人類在地球以外的天體殖民常是科幻小說的主題之一。隨著地球人口增加與科技進步,太空殖民的提議也被廣泛的討論與爭辯。因為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所以也被視為是首要的候選地區。.

新!!: 殖民主义和月球殖民 · 查看更多 »

望廈山

望廈山(Colina de Mong Há),原名蓮峰山;又稱蓮花山、黑鬼山,是位於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座小山,高60.7米,為澳門半島第五高山崗。望廈山被收錄《澳門文物名錄》,屬已評定之地點。葡萄牙殖民時期,山上建有望廈炮台,西南山腳則有簽訂《中美望廈條約》的望廈村。.

新!!: 殖民主义和望廈山 · 查看更多 »

望廈山市政公園

望廈山市政公園(或稱望廈山公園;俗稱黑鬼山公園)(Parque Municipal da Colina de Mong Há),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望廈山的公園。.

新!!: 殖民主义和望廈山市政公園 · 查看更多 »

望廈炮台

望廈炮台(或稱望廈山炮台、莲峰山炮台)是位於澳門望廈山市政公園之古老炮台。由於位處海拔60米高的望廈山上,故曾是葡萄牙殖民地時期的軍事防禦據點之一。.

新!!: 殖民主义和望廈炮台 · 查看更多 »

望廈村

望廈村(又名旺廈村、望霞村,葡萄牙文:Povoação de Mong-Há),是位於澳門望廈山附近,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其地理位置是通往早期澳門城的必經之路,早有汛兵營駐防。後至清光緒年間,澳葡政府藉開闢馬路將其取銷及占據。.

新!!: 殖民主义和望廈村 · 查看更多 »

戰象

戰象是經人類馴服和訓練後用於作戰用途的大象。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踐踏敵人以及利用高聳的象背向敵方施放投射兵器。士兵也可騎在象背上,形成象兵。战象通常是雄性,因为公象相對母象更加强健而凶猛。.

新!!: 殖民主义和戰象 · 查看更多 »

星际战争

《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是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8年发表的一部科幻小说。又翻译作《宇宙戰爭》、《星际战争》、《大战火星人》、《世界之战》或《地球争霸战》。.

新!!: 殖民主义和星际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古魯省

明古魯省(印尼文:Provinsi Bengkulu)是印尼在蘇門答臘島上的十個省份之一。省城為明古魯市。面積19,788.70平方公里。人口1,405,060(2000年統計數字。) 明古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稱明古連(英文:Bencoolen)。于1824年的《英荷條約》簽訂後,英國將此地讓給荷蘭殖民。.

新!!: 殖民主义和明古魯省 · 查看更多 »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是指清军入主中原前後包括清朝軍隊、明朝軍隊(包括南明政權)、農民武裝等多方勢力混戰所造成的屠殺事件。 以清军为例,清军为报复反抗者的激抗和推行剃发令所到之处,对当地人民实行民族屠杀政策,製造多起衝突和屠殺事件,如曾在扬州、桂林、昆明、嘉定实行屠城,就是汉族地主也不能幸免。多尔衮带军攻佔江南、岭南等地区,並且勾结荷兰殖民者,攻陷厦门。 另一方面,明军及民变军等亦在许多地方实行了屠殺政策,南明軍中也有人欲聯清剿匪,企圖聯合清軍打擊為反抗明朝而起義的農民軍,如揚州府在被清軍屠城之前亦曾經長時間和多次被明軍將領高傑和劉澤清屠殺洗劫,当时四川人幾乎被張獻忠,農民軍,南明軍,地主武裝,土匪和清軍殺絕,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进行大移民。。同时明朝十万皇族也惨遭清廷和農民軍的屠杀。 另外,明末清初發生的自然灾害和疾病(尤其是鼠疫)亦造成了人口的大量下降。如学者曹树基曾论明末人口锐减的主要因素有三:自然灾害、鼠疫大流行及社会动乱。 一些屠殺事件有外國人作記錄,例如扬州十日、屠川和鄭成功在福建東部沿海的屠殺洗劫行為有西方传教士的第三方文獻記載张先清《17世纪欧洲天主教文献中的郑成功家族故事》,《学术月刊》2008年3期,第131-142页:「1656年基督降臨節的第四個主日,大大小小超過3000艘的國姓的舢板從海口溯福安河而上。當他們剛一著陸,這些海寇們立即開始蠻橫地洗劫該地。他們搶奪一切東西,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殺戮。他們強姦婦女,抓捕壯丁。最後,他們放火燒毀了許多村鎮。遠遠就能望見陸地上令人可怖的濃煙。」,甚至庚寅之劫的目擊者有耶穌会士和荷蘭使臣等。 在軍事上,清朝以投降明軍為先導,數次大屠殺多是由李成棟等降將帶頭。由於中國內地許多城池頗為堅固,攻城時更重用漢軍中的砲兵,康熙以前共179名八旗漢軍世襲官員的功績,其中至少有45名明確指出他們曾以督放紅衣大砲立功,此功在八旗滿洲和蒙古當中則較少見黃一農《正史與野史、史實與傳說夾縫中的江陰之變 (1645) 》,〈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第一冊),2007年。 根據《中国人口史》和《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的數據,明朝天启六年期間中国的人口為9987.3万。到了顺治三年,中国人口下降到8848.6万。康熙元年,清朝基本统一了大陆,此时中国人口上升至9179.1万。此外,從萬曆中期、崇禎後期以及順治末年的人口數據中可見,明朝末年的人口降幅大於「清軍入關」期間。.

新!!: 殖民主义和明末清初屠殺事件 · 查看更多 »

昂山

翁山(緬甸語:,罗马化:Aung San;)是帶領緬甸脫離英國獨立的軍事領袖。 1942年,昂山接受日本的援助,協助日本攻打緬甸的英國殖民政府,以推行民主政治來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不久後,翁山懷疑日本會否給予緬甸獨立,於是改為與盟軍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大日本帝國軍無條件投降後,翁山作為英屬緬甸的最後一任總理,與英國展開有關緬甸獨立的談判。但在緬甸正式獨立前,翁山被暗殺身亡,此後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國父。 翁山的女兒是緬甸民主運動領導人、政黨全國民主聯盟主席翁山蘇姬。.

新!!: 殖民主义和昂山 · 查看更多 »

昂船洲

昂船洲(Stonecutters Island,亦有寫作Stonecutter's Island,亦作Ngong Shuen Chau),曾稱盎船洲及向島,位於香港境內,原為位於九龍半島西面的島嶼,經填海後已連陸。昂船洲的地形原本像一條翻轉的船,故稱昂(仰)船洲。 1990年代,香港政府在西九龍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1995年峻工的該期西九龍填海工程中,昂船洲最終與葵涌和長沙灣連成一起,從而成為九龍半島一部份。現時,昂船洲北部發展為葵涌八號貨櫃碼頭;東面是住宅區,還建有昂船洲污水處理廠,西九龍公路貫穿該處;南面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軍營。昂船洲本身屬深水埗區,但在軍營以西的填海區(包括昂船洲大橋)及北部貨櫃碼頭部分則屬於葵青區。.

新!!: 殖民主义和昂船洲 · 查看更多 »

海外華人

海外华人(或海外华裔)泛指自19世紀从中國移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或僑居海外的華人(华僑)。包括从明朝、清朝以来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不同时期的移民及后代。.

新!!: 殖民主义和海外華人 · 查看更多 »

海伦娜海牛

海伦娜海牛,或译赫勒拿海牛(英语:Manatee of Helena),是曾经生存于圣赫勒拿岛的一种神秘生物,据信,在该岛被殖民之前有一个大的海牛种群。与已知海牛不同,海伦娜海牛是半水生的,有时会像海豹一样登上陆地。 目前并无证据能证明它们的存在,只有两起目击报告在案。.

新!!: 殖民主义和海伦娜海牛 · 查看更多 »

海地文化

海地文化相當多元,主要偏向非洲的伏都教(巫毒)文化,在法國殖民海地時期,當地曾經被大量傳入天主教的信仰習慣。.

新!!: 殖民主义和海地文化 · 查看更多 »

海商王2

《海商王2》(Port Royale 2)是Ascaron Entertainment公司2004年开发的一款融入了战略战斗元素的模拟经营游戏,是《海商王》(Port Royale: Gold, Power and Pirates)的续集。其背景设定在16和17世纪殖民时期的加勒比海。玩家需要周旋在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四股殖民势力之间,组建船队进行贸易、战斗或是去完成各种任务,还可以在各港口修建生产设施和住宅,甚至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城镇。但无论如何动作,最终目的都是获取收入并赚取利润,最终成为加勒比海富可敌国的大亨。.

新!!: 殖民主义和海商王2 · 查看更多 »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英文: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或译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1890年由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作的关于海战史及海权理论的著作。本书详细阐述了海权在历史,尤其是1660年地理大发现至1783年世界史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同时论述了制海权的一些必要因素,着重阐述了致力于获得最大国家利益的沿海国家应当保持一直强大的舰队这一理论。学术界认为该书是目前关于海上战略最有影响力著作,而该书的观点以及建议的政策则迅速被当时的海洋大国所接受。该书所带来的很大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艦巨炮海军竞赛以及海军较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著作为马汉海权理论的重要著作,但该书的名称并非「海权论」。马汉关于海权论的著作共有四部,除本部以外另有:《海权对法国革命及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和《海军战略》。.

新!!: 殖民主义和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麥哲倫

費南多·德·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Fernando de Magallanes;),葡萄牙探险家,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死于与菲律賓当地部族的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环球,但他船上餘下的水手卻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

新!!: 殖民主义和斐迪南·麥哲倫 · 查看更多 »

斐濟

斐濟共和國(Republic of Fiji,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斐濟印地語:रिपब्लिक ऑफ फीजी)為位於南太平洋,瓦努阿圖以東、東加以西、吐瓦魯以南的群島國家,由330個島嶼組成(一半為無人島,而維提島和瓦努阿島兩個主要島嶼的人口佔全國的87%)。國家名稱是源自東加語中的「島嶼」,並且轉為斐濟文中的“Viti”。.

新!!: 殖民主义和斐濟 · 查看更多 »

斯里兰卡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主要是由上座部佛教学派组成,佛教徒约占斯里兰卡的70%人口。.

新!!: 殖民主义和斯里兰卡佛教 · 查看更多 »

新帝国主义

新帝國主義(New Imperialism)是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初世界強權,主要是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及意大利王國,以其軍事力量積極對外拓展殖民地及政治勢力。在1870年普法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四十多年間,是新帝國主義的全盛時期。.

新!!: 殖民主义和新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新!!: 殖民主义和新北市 · 查看更多 »

新党三杰

新党三杰或称新党三剑客,是新党党工侯汉廷、王炳忠和林明正三人的合称。因他们时常在媒体上发表支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反对美化殖民历史等立场言论,故而得名。 2017年12月19日,新党三杰与另一位新党党员陈斯俊被台湾调查局以违反国安法为由带走调查。因此,一些质疑调查局行为、支持被带走者的媒体也把陈斯俊和这三人合称为“新党四杰”。.

新!!: 殖民主义和新党三杰 · 查看更多 »

新移民

新移民又稱為新住民,指剛移民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士。部份新移民本身的謀生技能及適應能力不及本地人士,令新移民不少停留在社會較低階層,需要社會保障的支援。 新移民是相對於當地人而言,當地人有稱為原居民、原住民、當地土人等,例如美洲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是原居民,而白人則是美洲的「新移民」。 又例如香港人大部份的第一代,祖父和祖母上幾代不少也曾經是新移民,因為他們都不是香港開埠時期的香港原居民。 在印度殖民歷史上,移居當地的歐洲人就是新移民,他們不少是居於印度的上流社會。 新移民有多種類,例如投資移民、優才計劃、家庭團聚、政治庇護等。 當新移民居於當地,加上其他條件,之後則不再稱為「新移民」,例如通常合法居於香港超過七年。.

新!!: 殖民主义和新移民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土地战争

新西兰土地战争,又称为土地战争或毛利人战争,指1845年至1872年之间爆发在英国殖民者与新西兰土著毛利人之间的一系列武装冲突,战争的起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出售给英国殖民者的土地问题纠纷。 签署于1840年的怀唐伊条约授予了毛利部落对其土地,森林,捕鱼及宝藏无可争议的所有权,当时的毛利人与英国人接触已经有数十年,从欧洲殖民者那里,毛利人学会了使用一些现代技术,学校,教堂及农场,而殖民地政府为了确保这些资源不被他人利用,与毛利人签订协议,即新西兰的所有资源只能授予英国王室。但是新来的殖民者们并不领情,他们往往忽略毛利人的这些权利,逐渐地向殖民地政府施压,迫于压力,当地政府开始允许殖民者占有那些所有权不明的土地,这些土地中就包括了爆发于1820-1835年间,新西兰北岛的毛瑟枪战争之后留下来的大片无人区。毛利人因此开始了抵抗,并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发生。最终这场战争的结果以殖民地政府的胜利而告终,而战败的毛利人则被没收了大片的土地,毛利人社会因此而瓦解。.

新!!: 殖民主义和新西兰土地战争 · 查看更多 »

新殖民主义

新殖民主义(英語:Neocolonialism),,是從屬國的一類,指当代的殖民主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强占土地为形式的殖民主义已经转变为强占市场的经济殖民主义。殖民母國並不正式宣告當地為其領土,只以政治、經濟、交通等影響力背後控制當地,又或是打垮對方後改造對方體制。 2013年3月11日,尼日利亞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of Nigeria)行長在《金融時報》上寫道:“中國買走我們的初級產品,再把製成品賣給我們。從本質上說,這也是殖民主義。」對此,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鋒表示:「中國在非洲沒有一個軍事顧問、沒有一個軍事基地、也沒有任何士兵,既不像英美那樣明目張膽的殖民非洲,也沒有像前蘇聯那樣、用提供軍事顧問的方法來操縱非洲政府。但事實是,中國在亞非等國憑藉著其經濟與國際優勢,逐步的在許多國家內部發揮影響力,1979年早已派軍事顧問在坦尚尼亞,提供武器資源協助坦國對外作戰。2017年中國更在「非洲之角」國家吉布地成立首個海外軍事基地。。.

新!!: 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807-1953)

十九世纪早期,说英语的国家里发生了宗教大复兴(常被称为第二次大觉醒),因此促进了海外的宣教,于是英美国家的不少传教士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去传播基督教的信仰。十九世纪被称为宣教的伟大世纪。 1807年,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进入中国,之后陆陆续续有更多的传教士及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来到中国。传教士刚入中国的时候,清朝采取的依然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他们只能逗留在澳门与广州十三行。1842年签订条约之后,传教士们能够住在五个通商口岸。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得以进入内陆。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新教的传教事业发展很迅速。1860年只有60位新教传教士,到1900年已经有2500位传教士(包括他们的妻子儿女),其中1400位来自英国,1000位来自美国,100位来自欧洲,主要是北欧国家。到1920年代,新教的传教事业达到顶峰,之后由于中国内部的战争和动荡,情况不如以前。到1953年,所有在华新教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新!!: 殖民主义和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807-1953) · 查看更多 »

施玉麒

施玉麒法政牧師(Rev.

新!!: 殖民主义和施玉麒 · 查看更多 »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類學(對於人類的全貌視野研究)的其中四或五個分支之一。這個學科分支將文化視為有意義的科學概念。 文化人類學家探討人類的文化變異性,蒐集觀察結果,這往往透過名為田野調查工作的參與觀察,並檢視全球的經濟與政治過程對地方文化的影響。人類學對「文化」這個術語的最早清楚闡釋來自愛德華·伯內特·泰勒爵士,他在189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第一頁提出:「文化或文明,採取這個字彙的廣義民族誌意義來看,是做為社會成員的人們習得的複雜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它的能力與習性」。後來,文明(civilization)這個術語的定義,由戈登柴爾德(V.

新!!: 殖民主义和文化人类学 · 查看更多 »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播、宗教、经济、政府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 殖民主义和文化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语: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英语: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指不論何時都有领土處於白晝中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全球性霸权的帝国。而如今该词在一定的场合用来形容帝国主义,而未必特指某一统一的国家政体。目前西方還有嚴格物理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例如在世界各大洋保留島嶼海外領地的現代英國、法國等,在任何時候都有其領土或海外領地處於白晝中),但如果一國沒有足夠的國力去管理大片領土,也不是通常所說的傳統“日不落帝國”。.

新!!: 殖民主义和日不落帝国 · 查看更多 »

日越關係

日越關係(,),是指歷史上的日本和越南历代政权(包括日本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日本和越南在1973年9月21日建立外交關係,其後又在2009年宣佈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新!!: 殖民主义和日越關係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旗

日本国旗为一面白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形代表太阳。其正式名称为日章旗(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Nisshōki),在日本国内常以“日之丸”(日の丸,ひのまる,Hinomaru)稱之。 传说日本是天照大神创造的,而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公元8世纪时这面旗帜就开始为天皇使用,当时称作“天皇旗”。在欧洲列强前往亚洲殖民以前,日本处在江户幕府的锁国时期,贸易往来较少,国家意识淡薄,因此与中国、朝鮮同樣未有制定国旗。直到幕末时期,欧洲列强和美国的军舰前往日本列岛,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需要国旗进行识别,但是日本无旗可挂。1854年3月,《神奈川条约》签署;同年7月,江户幕府以老中阿部正弘之名发布通告,在民船、商船上使用日之丸旗。19世纪中叶开始,日章旗逐渐成为代表日本的旗帜,所有日本船只悬挂着的就是这面旗帜。1870年,日章旗正式定为日本海军旗帜,白色象征神圣、和平、纯洁及正义,红色则象征真挚、热忱、活力和博爱。 二战后50多年来,是否重新立法确立“日之丸”、“君之代”的国旗、国歌地位,在日本国内争议很大。1999年8月,日本国会才通过《国旗国歌法》,将“日之丸”和“君之代”分别定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

新!!: 殖民主义和日本国旗 · 查看更多 »

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

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尖閣諸島国有化),源于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施政。石原慎太郎为了获得东京都政府对钓鱼岛的直接性管辖和管理,发起日本国内民众捐款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活动。最终,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以20.5亿日元(人民币1.66亿元,新臺幣7億元)从栗原弘行手中收购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小岛、北小岛,在同年9月11日付款和登记。.

新!!: 殖民主义和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 · 查看更多 »

旧保守主义

旧保守主义 (Paleoconservatism),亦稱為傳統保守主義及憲政保守主義,是是主要存在于美国的一种保守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其宗旨是限制政府的權力,主張減 在21世纪,旧保守主义与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在军事干预及干涉主義立場對立,在移民,平权法案,对外援助等,以及社會及經濟领域的观点與自由派相对立,但旧保守主义反對自由贸易及支持贸易保護主义。.

新!!: 殖民主义和旧保守主义 · 查看更多 »

悉尼

悉尼(Sydney),又稱--,位於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带,是新南威爾斯州的首府,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會區人口5,005,400人(2016年)。在英語裏,市民俗稱雪梨人為「Sydneysider」。 悉尼是歐洲首個澳洲殖民聚落以及充当罪犯的流放地,1788年由英國第一艦隊的船長阿瑟·菲利普於雪梨湾建立。悉尼環傑克遜港(包括悉尼港)而建,曾被稱為「海港城市」。它是澳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國際主要旅遊勝地,以海灘、歌劇院和港灣大橋等聞名。雪梨长期以来都是生活品質极高的世界都市,曾獲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列為第一級世界都市+。悉尼举办过多項重要国际體育赛事,包括1938年英联邦运动会、2000年悉尼奧運會及2003年世界盃橄欖球賽。 主要机场为悉尼机场,主要港口为植物学湾。.

新!!: 殖民主义和悉尼 · 查看更多 »

悉尼奧林匹克公園

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又譯悉尼奧運公園;英文:Sydney Olympic Park)佔地640公頃(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官方網站) ,毗鄰澳洲新南威爾士州悉尼的霍姆布什灣(Homebush Bay)郊區,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比賽場地,現時用作舉辦各項體育與文化活動,如悉尼復活節嘉年華(Sydney Royal Easter Show)(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官方網站) 、悉尼節、Big Day Out及一些世界級體育競賽項目。悉尼奧林匹克公園設有奧林匹克公園火車線(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官方網站) 與火車站,悉尼港各個地點亦有固定航線往來悉尼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碼頭(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官方網站) 。 悉尼奧林匹克公園由悉尼奧林匹克公園管理局營運,原址原定發展成康寶樹灣地區一個大型的市區重建項目。後來,重建的總體規劃設計因應奧運會投標改建為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膳宿場地。.

新!!: 殖民主义和悉尼奧林匹克公園 · 查看更多 »

悉尼商業中心區

悉尼商業中心區(英文:Sydney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Sydney CBD)位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首府悉尼,是悉尼的市中心。悉尼商業中心區从歐洲首個殖民聚落──悉尼灣南延約2公里。其南北軸貫通北面的環形碼頭與南面的中央火車站,東西軸則從以風景闻名的绿地公园區(包括海德公園、禁苑、皇家植物園及東面的悉尼港的農場灣),延伸至情人港與西面的西部幹道高速公路(Western Distributor)。廣義的悉尼商業中心區有時還包括附近的郊區,如派蒙(Pyrmont)與烏魯木魯(Woolloomooloo)。.

新!!: 殖民主义和悉尼商業中心區 · 查看更多 »

政权

政权(regime)在政府、政治和外交领域是指国家的政体的统治体制,或者特定的行政管理当局;在社会学范畴是指社会的制度,或社会的秩序。 政权也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通常国家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又譯為政治實體。 国家政权具有相对自主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自主性程度也不同。对自主性的影响包括了社会危机、社会结构、行政权力。 对政权本质的探讨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典问题。早期的政治学者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政权的本质是至善。到了中世纪,奥古斯丁将政权视为“世俗之城”,认为世俗世界没有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了马基雅维里,而从洛克到潘恩,国家政权蜕变为“必要的恶”。马克思主义则从阶级的观点探讨政权的本质,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的本质,国家政权是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

新!!: 殖民主义和政权 · 查看更多 »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是研究价值取向的一门学科。它提出了“应然”(ought to be),重點在于提供一种应然的构想,对现实的政治进行理性的指引。政治哲學研究的是關於政体、正义、自由、財產、法律、和執法等权威的合法性基本問題如:這些概念是什麼?为什么需要他们?什么使一個政府具有合法性?政府缘何保護何种自由和權利?政府缘何而生、採取何种形式?何謂法律?公民需要負起何種義務?何时可以合法地推翻一個政權? 政治哲學有兩個重要的方面: 定義了所有权和管制資本運作的政治經濟學,以及由真相和證據决定法律判决的制度。各种司法理论至少部分来源于上述观点。.

新!!: 殖民主义和政治哲学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殖民主义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敲桌事件

敲桌事件,亦称尼基塔·赫鲁晓夫的敲桌事件,发生在1960年10月12日的联合国大会第902次会议期间。 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之所以敲鞋是因为菲律宾代表洛伦佐·萨姆朗在他演说时反驳及抨击苏联在东欧幹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并指责苏联虚伪,激怒了赫鲁晓夫。也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是在英国首相哈羅德·麥美倫发表同样指责他的言论后才拿鞋敲桌的。也有說法是赫鲁晓夫當時只有揮舞鞋子,並非拿鞋敲桌。 尽管各方都认为赫鲁晓夫被萨姆朗和麦克米兰的讲话激怒了,并大声斥责他们,但是却没有留存的摄影录像可以佐证。廣泛流傳的赫鲁晓夫挥舞鞋子的照片其實是假造的,是在赫鲁晓夫挥舞的空手上後製加入鞋子的影像。.

新!!: 殖民主义和敲桌事件 · 查看更多 »

扎卡里·泰勒

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第12任美国总统、美國陸軍退役少將。.

新!!: 殖民主义和扎卡里·泰勒 · 查看更多 »

扎吉德

扎吉德是19世纪末在俄国鞑靼人社会兴起的新式教育,后来在中亚等地穆斯林聚居区及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发展。“扎吉德”运动为穆斯林带来了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重视现代世俗知识,并带有泛突厥主义的民族复兴运动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宗教改革运动特点。潘志平,俄国鞑靼斯坦“扎吉德”运动与近代维吾尔启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2014(3):23-34从“扎吉德”教育改革衍生出文化、社会、宗教、生活方式、政治等方面改革,“扎吉德”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穆斯林社会带现代色彩的所有改革的代名词。张来仪,试论近代俄国穆斯林的扎吉德运动,世界历史2012(2):33-43.

新!!: 殖民主义和扎吉德 · 查看更多 »

扩张主义

扩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国家对外的政治政策,旨在通过单独或者兼用军事、外交及移民等手段,从而达到增加本国领土、殖民地或者主权,宣示霸权和扩大本国政治、经济及文化影响的效果。.

新!!: 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品钦

小托马斯·鲁格斯·品钦(英语: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是一名生于纽约的美国作家,以写晦涩复杂的後現代主義小说著称。品钦来自长岛,曾于美国海军服役两年,并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英语学位。在于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早期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后,他开始创作他赖以成名的长篇小说:《V.》(1963年),《叫卖第49组》(1966年),《万有引力之虹》(1973年),《葡萄园》(1990年),《梅森和迪克逊》(1997年)和《抵抗白昼》(2006年)。最新作品《放血尖端》于2013年9月17日出版。 品钦被许多读者和批评家视作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是麦克阿瑟奖和布克奖获得者,并几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小说和非小说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意旨、风格和主题,涉及到(但不仅仅限于)历史、自然科学和数学等不同领域。品钦也因对公开个人信息的排拒而知名:没有多少他的照片曾被公布,自1960年代开始流传着种种关于他住所和身份的传闻。.

新!!: 殖民主义和托马斯·品钦 · 查看更多 »

所羅門人

所羅門人(Solomons)分布在大洋洲美拉尼西亞上的所羅門群島,為島上的主體民族,屬澳大利亞人種美拉尼西亞類型,皮膚黝黑,頭發卷曲,部分人為金髮,闊臉寬鼻,頜部突出。曾受到歐洲國家殖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官方語言為英語,但以皮京語為主。現今政治脆弱,有族群衝突發生。.

新!!: 殖民主义和所羅門人 · 查看更多 »

拔萃男書院

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簡稱男拔萃、男拔和DBS)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所設辦的一所學校,為著名的香港傳統名校之一。學校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全港第三大的中學,面積僅次於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及北區的鳳溪第一中學。拔萃男書院成立於1869年,設有中學部及小學部(於2004年建成,全稱為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轄下22所補助學校之一,位於九龍旺角加多利山,鄰近亞皆老街和嘉道理道,是一所全日制男生學校。.

新!!: 殖民主义和拔萃男書院 · 查看更多 »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也稱為罗马字母)是多數歐洲語言采用的字母系统,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作為羅馬文明的成果之一,隨著征服推廣到西歐廣大地區。.

新!!: 殖民主义和拉丁字母 · 查看更多 »

拉丁字母發展史

拉丁字母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出現,經歷了大約2500年歷史的轉變,成為今時今日的樣式,是現時世上應用最廣泛的書寫系統。.

新!!: 殖民主义和拉丁字母發展史 · 查看更多 »

拉丁非洲

拉丁非洲(Afrique latine,África Latina)或罗曼语非洲指的是官方语言或主要语言属于罗曼语族,受影响的非洲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操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这四种罗曼语族语言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些语言并非非洲本土语言,它们的传播源自欧洲殖民主义对非洲的殖民扩张,是法兰西、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五个殖民帝国的遗产。 拉丁非洲诸国大多是法语圈国际组织或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的成员,其中有七国加入了拉丁语联盟。 东起埃及西至摩洛哥的北部非洲地区曾是罗马帝国属地,因而拉丁语在北非发展为变种,曾通行于今突尼斯共和国、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直到阿拉伯帝国征服这些地区后为阿拉伯语取代,最终于13世纪消亡。意大利语曾是原非洲意属各殖民地的官方语言,但如今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将其作为官方语言。.

新!!: 殖民主义和拉丁非洲 · 查看更多 »

拉科塔族

拉科塔(Lakota,Lakȟóta,),由七個蘇族部落形成的聯盟,使用拉科塔語,是美國西部一個美洲原住民民族,居住在今日的南、北達科他州。.

新!!: 殖民主义和拉科塔族 · 查看更多 »

拉明·珊拿

拉明·珊拿(1942年-)是耶魯大學但以理·威利斯·詹姆斯宣教和世界基督教教授 (英語:Daniel Willis James Professor of Missions and World Christianity)和歷史教授。.

新!!: 殖民主义和拉明·珊拿 · 查看更多 »

普世價值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是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

新!!: 殖民主义和普世價值 · 查看更多 »

普拉特修正案

普拉特修正案(The Platt Amendment)是于1901年2月由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签署的作为陆军拨款法案补充条款和古美(古巴-美国)关系的修正案,之后作为附录写入了古巴宪法,从而使法案对美国和古巴双方产生名义上的法律效力最终导致了古巴实际处于美国的被保护国地位,防止了其他老牌殖民国家染指古巴。因其法案以法案提出者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奥维尔·普拉特(Orville H. Platt)而命名。 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于改善与拉美各国关系和改善美国形象而推行睦邻政策,放弃了不得人心的军事干预方式,转向其他方法,如推行泛美主义,扶持稳定的当地政府,国民卫队的培训,经济和文化渗透,银行贷款与金融的监管和政治颠覆以保持其在拉丁美洲的影响。1934年,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支持下废除了該修正案,但继续保留和沿袭在古巴的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的权利。.

新!!: 殖民主义和普拉特修正案 · 查看更多 »

智利歷史

在公元前3000年前,智利开始有人类居住。15世纪,西班牙人开始征服此地,并且建立殖民地。直至1820年后,智利自西班牙独立。.

新!!: 殖民主义和智利歷史 · 查看更多 »

12世纪的文艺复兴

12世紀的文藝復興是歐洲中世紀早期和中期的一段社會、政治、經濟發生劇變,哲學和科學的源頭重新被找回的時期。雖然在黑死病和政治等其他因素迅速沒落,但為日後的科學、藝術、文化等領域埋下種子,成為15世紀義大利文學和藝術的變化以及17世紀的科學革命的墊腳石。.

新!!: 殖民主义和12世纪的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12月20日

12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4天(闰年第35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1天。.

新!!: 殖民主义和12月20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日

12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6天(闰年第33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9天。.

新!!: 殖民主义和12月2日 · 查看更多 »

1571年

没有描述。

新!!: 殖民主义和1571年 · 查看更多 »

1662年

没有描述。

新!!: 殖民主义和1662年 · 查看更多 »

16世纪

16世纪是指西元1501年1月1日至1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时期。16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宗教改革的時代,使各種新的神學思想出現。.

新!!: 殖民主义和16世纪 · 查看更多 »

17世纪

1601年1月1日至17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7世纪,也称巴洛克时期。17世纪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 伏尔泰称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科学史上,怀特海称之为“天才的世纪”。.

新!!: 殖民主义和17世纪 · 查看更多 »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

义务征兵法授权联邦政府组织征兵,组建一支更大规模的美国国家军队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在1916年12月起草,并且不久在1917年,就因为美德外交破裂而被送上了伍德罗·威尔逊的书桌。法案的最初起草人是休·约翰逊。最后,法案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尘归历史。它于1918年12月结束。但是法案却是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第一次大规模征兵法案,并且为后来数次战争的征兵法案提供了模板。.

新!!: 殖民主义和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 · 查看更多 »

19世纪

1801年1月1日至19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9世纪。該世紀屬於「不列顛治世」初期與全盛時期,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英國、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有着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連帶的,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並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另一方面,英國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並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迫使這些國家走向“現代化”。 此外,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並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 社會上,大量的社會衝突不停發生,使得社會主義勢力逐漸地得到擴張,這其中又以深深觸發下一世紀冷戰的馬克思主義最為著名。 在藝術上,上世紀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後來受到科學與工業革命的刺激,歐洲又開始朝向寫實主義發展,希望透過繪畫、文學、音樂與攝影等方式捕捉現實生活的各種情境與人物,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為著名。.

新!!: 殖民主义和19世纪 · 查看更多 »

2008年8月

没有描述。

新!!: 殖民主义和2008年8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殖民主义和2009年11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7月

没有描述。

新!!: 殖民主义和2010年7月 · 查看更多 »

2015年苏丹大选

2015年的苏丹大选举行于4月13日-16日,选出总统和国民议会成员。原定于4月2日,但推迟了11天。这是南苏丹分裂后举行的首次选举。 现任总统奥马尔·巴希尔(Omar al-Bashir)虽然遭到大多数党派反对抵制,仍以压倒性优势赢得总统选举。执政的全国大会党在国民议会426个席位中赢得多数。.

新!!: 殖民主义和2015年苏丹大选 · 查看更多 »

2017年

2017年經联合国大会指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也是俄國十月革命100週年。.

新!!: 殖民主义和2017年 · 查看更多 »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日本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導致二次大戰爆發,歐洲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強權的代理人戰爭直到世紀末,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新!!: 殖民主义和20世纪 · 查看更多 »

2千纪

2千纪,或称第2个千年,是指从10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1000年,包括了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文艺复兴、早近代(Early Modern Age)、殖民主义时代、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和民主的兴起,并于20世纪伴随着科学的影响、教育的推广、医疗和疫苗的普及达到鼎盛而结束。 中世纪(middle ages)指的是罗马帝国被倾覆的黑暗時期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孕育发展了封建社会。 尽管近几个世纪来,战争的规模空前巨大,十字軍東征、匈人的再崛起、突厥人與蒙古人的入侵、两次世界大战、乃至於高科技武器如原子弹等纷纷投入使用。但令人欣慰的有由全世界有志之政治人物的共同維護與發展、告诫暴力的宗教活动,再加上跨国界治疗伤病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以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進一步展現各國的民族國力。 新的技术不断从各国政府、個人、企業、学术机构進一步研发。活字、收音机、电视,以及全球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在分秒之间,以声音、图像以及印刷品等形式,来教育、娱乐及警示万千人类。 中國歷史自本千紀初的北宋以及周邊的遼、西夏、歷經南宋(周邊的金、西夏和蒙古)、元、明、清各朝代交替,直至本千紀最後推翻前清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从16世纪开始,亚洲、欧洲、非洲等许多人开始新世界,开始了日益进展的全球化进程。全球貿易產生許多集團等跨国公司的产生,同时在多个国家拥有办公室,甚至武裝力量。 世界人口在这千年的头七个世纪中增加了一倍,从公元1000年的2.888亿人增加到公元1100年的3.105亿,公元1200年的4.04亿,公元1300年的3.968亿,公元1400年的3.62亿,公元1500年的4.757亿,公元1600年的6亿人;在最后4个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在公元2000年时已超过60亿。.

新!!: 殖民主义和2千纪 · 查看更多 »

5号弗吉尼亚州州道

維吉尼亞州5號公路5運行在里士滿和威廉斯堡之間。它大部分的距離,一般都是與詹姆斯河的北部平行。它通過在1634年的維吉尼亞殖民地的8個郡(全都是為了紀念國王查理一世 (英國))。包括了查爾斯市縣和詹姆斯市縣。.

新!!: 殖民主义和5号弗吉尼亚州州道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殖民殖民主義殖民主義者殖民帝国殖民者拓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