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核素

指数 核素

核素(Nuclide)是具有特定原子量、原子序数和核能态,且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察到的一类原子。它是带有原子中的電子雲的某类特殊原子核,以其质量数、中子数以及核的能态为标识。.

55 关系: 原子半衰期卡西米爾·法揚斯同差素同中子素同位素同位素列表奥托·哈恩上翻中子中子毒物中子截面中子數低放射性废物化合物化學再处理铀六氟化鈾碱金属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輻射影響科学大纲稀有气体化合物热力学生物半衰期生物化学銪的同位素衰变产物质谱法车里雅宾斯克州背景輻射量子穿隧效應自旋迴訊釷的同位素长寿命裂变产物鋰-3雙質子恩里科·费米核嬗变核子核素圖核素列表核燃料次锕系元素...泰坦 (超級電腦)淀粉样变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定年法0號元素 扩展索引 (5 更多) »

原子

原子是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一個正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而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負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質子帶負電,從而使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個原子就是電中性的;否則,就是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從希臘語ἄτομος(atomos,“不可切分的”)轉化而來。很早以前,希臘和印度的哲學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紀時,化學家發現了物理學的根據:對於某些物質,不能通過化學手段將其繼續的分解。 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物理學家發現了亞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由此證明原子並不是不能進一步切分。 量子力學原理能夠為原子提供很好的模型。 與日常體驗相比,原子是一個極小的物體,其質量也很微小,以至於只能通過一些特殊的儀器才能觀測到單個的原子,例如掃描式穿隧電子顯微鏡。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亞原子和中子有著相近的質量。每一種元素至少有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可以進行放射性衰變。這直接導致核轉化,即亞原子核中的中子數或質子數發生變化。 原子佔據一組穩定的能級,或者稱為軌道。當它們吸收和放出​​中子的時候,中子也可以在不同能級之間跳躍,此時吸收或放出原子的能量與能級之間的能量差相等。電子決定了一個元素的化學屬性,並且對中子的磁性有著很大的影響。.

新!!: 核素和原子 · 查看更多 »

半衰期

半衰期(Half-life)是指某種特定物質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時間,半衰期是研究反应动力学的一个容易测定的重要参数,数学上可以证明,只有一级反应的半衰期是恒定的数值,且知悉一个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便可以计算出该反应的所有动力学参数,所以人们通常只关心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常见的一级反应有:放射性核素的衰变、一级化学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等。.

新!!: 核素和半衰期 · 查看更多 »

卡西米爾·法揚斯

卡西米爾·法揚斯(Kazimierz Fajans,Kasimir Fajans),波蘭猶太裔美國物理化學家,放射性科學先驅。其人生於1887年5月27日,逝于1975年5月18日。.

新!!: 核素和卡西米爾·法揚斯 · 查看更多 »

同差素

同差素(isodiaphers)在原子核物理学与放射化学中指原子序数不同但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相同的一类核素。例如和,它们的中子数(N)与质子数(Z)之差都是N − Z.

新!!: 核素和同差素 · 查看更多 »

同中子素

同中子素(),其定義是兩個不同質子數的核種,具有相同的中子數。例如:15N與16O都具有8個中子。此詞彙是由德國物理學家K.古根海瑪所創,是將英文同位素()中的「p」置換成代表中子的「n(neutron)」。 週期表的穩定核種中,有7種同中子素共具最高82個中子,其次是有5種同中子素具50個中子與20個中子。中子為魔數的同中子素,其穩定核種較多。.

新!!: 核素和同中子素 · 查看更多 »

同位素

同位素(Isotope)是某種特定化學元素之下的不同種類,同一種元素下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相同原子序數,質子數目相同,但中子數目卻不同。這些同位素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佔有同一個位置,因此得名。 例如氫元素中氘和氚,它們原子核中都有1個質子,但是它們的原子核中分別有0個中子、1個中子及2個中子,所以它們互為同位素。.

新!!: 核素和同位素 · 查看更多 »

同位素列表

同位素列表列出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的同位素。 此表由左到右按照原子序数的增长而排列,由下到上依照中子数目由少到多排列。 表格中的颜色表示各个同位素的半衰期(参见图例),表格边缘的颜色表示最稳定的核素的半衰期。.

新!!: 核素和同位素列表 · 查看更多 »

奥托·哈恩

奥托·哈恩(Otto Hahn,),生於法兰克福逝於格丁根,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曾获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 核素和奥托·哈恩 · 查看更多 »

上翻

上翻是指在恆星演化過程中,表面的對流層向下擴張至經歷核融合物質層的一個時期。結果是,核融合的產物混合到恆星大氣層的外層,使這些核素出現在恆星的光譜中。 第一次上翻出現在主序帶的恆星進入紅巨星分支(RGB)。與對流層混合的結果是在外層的大氣中出現氫融合反應的光譜簽名:12C/13C和C/N的比率降低,並且表面的鋰和鈹豐度也會降低。對一顆質量介於4-8太陽質量的恆星,當在核心的氦融合結束的時候,對流層混合了碳氮氧循環的產物,導致第二次的上翻。第二次上翻的結果使得表面對4He和14N的豐度增加,同時12C和16O減少。 第三次上翻出現在大質量恆星進入漸近巨星分支(AGB),和閃光沿著燃燒的氦殼層發生之後。這次的上翻導致氦、碳和S-過程的產物被帶至表面。結果是增加了碳相對於氧的豐度,創造出了碳星。.

新!!: 核素和上翻 · 查看更多 »

中子

| magnetic_moment.

新!!: 核素和中子 · 查看更多 »

中子毒物

中子毒物(Neutron poison)是一種具有大中子吸收截面的物質,由於會對連鎖反應造成負面影響,而被稱為「毒物」,常應用於反應堆物理計算中。在反應堆中,我們盡可能希望中子由可裂變物質吸收,使之發生核分裂。然而,一些物質具有強烈的中子捕獲現象,會導致降低反應器運轉的反應性。有些毒物會在反應器運轉過程中吸收中子而消耗掉,但有些則保持不變。 中子被短半衰期的核分裂產物吸收稱為「反應堆中毒」;中子被長半衰期或穩定的核分裂產物吸收稱為「反應器結渣」。.

新!!: 核素和中子毒物 · 查看更多 »

中子截面

中子截面(Neutron cross-section)常用於核物理學與粒子物理學中,表示入射中子與靶核交互作用的一種帶有機率意義的常數。單位以barn表示,等於10−24cm2。中子截面與中子通量、核反應速率計算有關,例如:計算一座核電廠的功率。.

新!!: 核素和中子截面 · 查看更多 »

中子數

中子數是一核種所具有中子的數目,常以符號N作標示。中子數會影響物質的物理性質,例如:錒系元素具有奇數中子的,常為可裂變物質,偶數則物性較安定,可裂變物質較少。 中子數很少被獨自被標記在化學式中,常會搭配質子數或質量數出現。例如:.

新!!: 核素和中子數 · 查看更多 »

低放射性废物

低放射性廢物(英文:Low-level waste,縮寫:LLW)是除中等放射性廢物、高放射性廢物、乏燃料、超鈾元素廢料以及濃縮鈾工廠邊角料(uranium mill tailings)之外所有放射性核廢料的總稱。如果低放射性廢物同其他有害化學品混在一起,則在處理、儲藏和廢棄處置時必須同時滿足低放射性廢物和有害化學品的監管要求。在技術上,各國對低放射性廢物的放射性有不同的數值定義。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劃分方面的指導。.

新!!: 核素和低放射性废物 · 查看更多 »

化合物

化合物(Chemical compound)是由兩種以上的元素以固定的質量比通过化學鍵结合在一起的化學物質。化合物可以由化學反應分解為更簡單的化學物質。像甲烷(CH4)、葡萄糖(C6H12O6)、硫酸鉛(PbSO4)及二氧化碳(CO2)都是化合物。 化合物是純物質分类下的一类,与元素和混合物相对。尽管有些情况下化合物的实际情况会与上述定义背离,如组成元素随制备方法而改变,内部结构并不均一,不同核素的分布并不固定等等,但一般仍认为它们属于化合物的范畴。另外,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摩尔比并不一定是整数,某一元素也可呈不同的价态,例如非整比化合物和混合价态化合物。 化學元素的單質即使由幾個原子形成雙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如H2, S8),也不是化合物。 除特别不活泼的稀有气体氦和氖外,其他所有稳定元素都已制成了化合物。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制备曾费了一些周折。第一個稀有气体化合物六氟合铂酸氙是在1962年才製備而得。.

新!!: 核素和化合物 · 查看更多 »

化學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礎自然科學。化學研究的對象涉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或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聯。傳統的化學常常都是關於兩種物質接觸、變化,即化學反應,又或者是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些變化有時會需要使用電磁波,當中電磁波負責激發化學作用。不過有時化學都不一定要關於物質之間的反應。光譜學研究物質與光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並不涉及化學反應。准确的说,化学的研究范围是包括分子、离子、原子、原子团在内的核-电子体系。 「化學」一詞,若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學問」之意。化学主要研究的是化学物质互相作用的科学。化學如同物理皆為自然科學之基礎科學。很多人稱化學為「中心科學」,因為化學為部分科學學門的核心,連接物理概念及其他科學,如材料科學、纳米技术、生物化學等。 研究化學的學者稱為化學家。在化學家的概念中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或比原子更細小的物質組成,如電子、中子和質子。但化学反应都是以原子或原子团为最小结构进行的。若干原子通过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可构成更复杂的结构,例如分子、離子或者晶體。 當代的化學已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學門,通常每一位化學家只專精於其中一、兩門。在中學課程中的化學,化學家稱為普通化學(Allgemeine Chemie,General Chemistry,Chimie Générale)。普通化學是化學的導論。普通化學課程提供初學者入門簡單的概念,相較於專業學門領域而言,並不甚深入和精確,但普通化學提供化學家直觀、圖像化的思維方式。即使是專業化學家,仍用這些簡單概念來解釋和思考一些複雜的知識。.

新!!: 核素和化學 · 查看更多 »

再处理铀

再處理鈾是指從乏燃料再處理過程中回收的鈾,鈾在再處理過程中回收的材料中占很大一部分。法國、英國和日本均有回收再處理鈾的商業企業。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生產武器級鈈時,亦回收再處理鈾。商業運行的輕水反應堆的乏燃料除包覆材料之外,通常只含有占縂重量4%的鈈、錒系元素和裂變產物。在過去幾十年,因爲美國三哩岛核泄漏事故和前蘇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當時美國、西歐等經濟發展和電力需求下降等原因,曾使世界天然鈾價格低廉,最低時不到10美元/磅。加之再處理鈾中可裂變材料的比例較低,再處理鈾可作為加拿大重水鈾反應爐的燃料。 過去幾年中,鈾價格有所回升。如果價格高到一定程度,再處理鈾可能會重新受到重視。經過再次鈾濃縮后,可以用做核燃料。比起天然鈾,濃縮程度需要高一些,以補償其中較多的236U。但是在日本發生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後,鈾价一度狂跌,直至現在也沒有漲回事故前的水平。再處理鈾的利用前景再次蒙上陰影。 有人曾經研究過在加拿大重水鈾反應爐中使用壓水堆和沸水堆中產生的再處理鈾。坎杜反應堆以未濃縮的天然鈾為燃料(鈾-235的天然丰度為0.72%)。而壓水堆和沸水堆的乏燃料所含鈾-235皆高於0.72%,因此可以直接用於坎杜反應堆,無須再濃縮步驟。在實驗中,來自壓水堆的乏燃料被切成小塊,壓制成燃料棒,直接用於坎杜的燃料循環。實驗取得相當的成功。.

新!!: 核素和再处理铀 · 查看更多 »

六氟化鈾

六氟化鈾(uranium hexafluoride)是一种铀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六氟化铀被用于制取浓缩铀,因此在核工业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标准状况下,六氟化铀为灰色的晶体。六氟化铀有很强的毒性,可与水剧烈反应,并且能腐蚀大多数金属。它與鋁反應溫和,在鋁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氟化铝薄膜,阻止反應進一步進行。.

新!!: 核素和六氟化鈾 · 查看更多 »

碱金属

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属一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

新!!: 核素和碱金属 · 查看更多 »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輻射影響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輻射影響是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洩漏之後,所造成的一系列輻射影響。.

新!!: 核素和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輻射影響 · 查看更多 »

科学大纲

以下大綱是科學的主題概述: 科学(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新!!: 核素和科学大纲 · 查看更多 »

稀有气体化合物

有气体化合物指含有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物。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层为闭壳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它们化合物的制备颇费了一些周折。 广义上看,稀有气体化合物可以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形成的众多包合物和水合物,现在一般认为1962年--得的六氟合铂酸氙是最早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因为它的成功合成不仅意味着稀有气体元素有可能形成化合物,而且推动了对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系统研究。氙的众多简单化合物也是在此不久之后发现的。.

新!!: 核素和稀有气体化合物 · 查看更多 »

热力学

热力学,全稱熱動力學(thermodynamique,Thermodynamik,thermodynamics,源於古希腊语θερμός及δύναμις)是研究热现象中物态转变和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物质的平衡状态以及与準平衡态的物理、化学过程。热力学定義許多巨觀的物理量(像溫度、內能、熵、壓強等),描述各物理量之間的關係。热力学描述數量非常多的微觀粒子的平均行為,其定律可以用統計力學推導而得。 熱力學可以總結為四條定律。 熱力學第零定律定義了温度這一物理量,指出了相互接觸的两个系統,熱流的方向。 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内能這一物理量的存在,並且與系統整體運動的動能和系統与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位能是不同的,區分出熱與功的轉換。 熱力學第二定律涉及的物理量是温度和熵。熵是研究不可逆过程引入的物理量,表征系統通過熱力學過程向外界最多可以做多少熱力學功。 熱力學第三定律認為,不可能透過有限過程使系統冷却到絕對零度。 熱力學可以應用在許多科學及工程的領域中,例如:引擎、相變化、化學反應、輸運現象甚至是黑洞。熱力學計算的結果不但對物理的其他領域很重要,對航空工程、航海工程、車輛工程、機械工程、細胞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化學工程及材料科學等科學技術領域也很重要,甚至也可以應用在經濟學中。 热力学是从18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理论,主要是研究功與热量之間的能量轉換;在此功定義為力與位移的內積;而熱則定義為在熱力系統邊界中,由溫度之差所造成的能量傳遞。兩者都不是存在於熱力系統內的性質,而是在熱力過程中所產生的。 熱力學的研究一開始是為了提昇蒸汽引擎的效率,早期尼古拉·卡諾有許多的貢獻,他認為若引擎效率提昇,法國有可能贏得拿破崙戰爭。出生於愛爾蘭的英國科學家開爾文在1854年首次提出了熱力學明確的定義: 一開始熱力學研究關注在熱機中工質(如蒸氣)的熱力學性質,後來延伸到化学过程中的能量轉移,例如在1840年科學家杰迈因·亨利·盖斯提出,有關化學反應的能量轉移的研究。化學熱力學中研究熵對化學反應的影響Gibbs, Willard, J. (1876).

新!!: 核素和热力学 · 查看更多 »

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英語:Biological Half-Life)是一個物質(如代謝物、藥、訊息分子、放射性核種)失去一半的藥理、生理、或放射性效應所需的時間。通常這個詞用來描述肝、腎或排泄過程將物質自身體中清除的效率。在臨床上,半衰期可以用來描述血漿中某個物質的濃度減半的時間(血漿半衰期)。取決於那是什麼物質,生物半衰期和血漿半衰期的關係可能非常複雜,有的物質可能在組織中纍積、和血漿蛋白結合、和代謝物或受器互動。 生物半衰期是藥代動力學的重要參數,常用的代表符號是t_。 有別物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半衰期,生物半衰期的反應速率並不是固定的常數,而是依據更複雜的化學動力學,可以用速率方程描述。.

新!!: 核素和生物半衰期 · 查看更多 »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也作 biological chemistry),顾名思义是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常常被简称为生化。它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各组分,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于化学生物学来说,则着重于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方法来解答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相关问题。 虽然存在着大量不同的生物分子,但实际上有很多大的复合物分子(称为“聚合物”)是由相似的亚基(称为“单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每一类生物聚合物分子都有自己的一套亚基类型。例如,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所组成,而脱氧核糖核酸(DNA)由4种核苷酸构成。生物化学研究集中于重要生物分子的化学性质,特别着重于酶促反应的化学机理。 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对细胞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的研究进行得相当深入。生物化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密码(DNA和RNA)、 蛋白质生物合成、跨膜运输(membrane transport)以及细胞信号转导。.

新!!: 核素和生物化学 · 查看更多 »

銪的同位素

銪(原子量:151.964(1))的同位素,其中有1個同位素是在觀測上穩定的。 自然形成的銪元素由兩種同位素組成:151Eu和153Eu,後者的豐度為52.2%,比前者稍高。153Eu是穩定同位素,但151Eu則會進行α衰變,半衰期為,即在1公斤自然銪樣本中大約每2分鐘發生一次α衰變事件。這一數值與理論預測值吻合。除了自然的放射性同位素151Eu以外,已知的人造放射性同位素共有35種,其中最穩定的有150Eu(半衰期為36.9年)、152Eu(13.516年)和154Eu(8.593年)。所有剩餘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都在4.7612年以下,且大部份小於12.2秒。銪共有8種亞穩態,最穩定的有150mEu(半衰期為12.8小時)、152m1Eu(9.3116小時)和152m2Eu(96分鐘)。.

新!!: 核素和銪的同位素 · 查看更多 »

衰变产物

在原子核物理學中,衰變產物(也稱至子同位素)是一個元素經過輻射衰變後剩下來的核素。輻射衰變通常涉及很多過程(衰變鏈)。例如,鈾238(U-238)衰變至釷234(Th-234),釷234(Th-234)再衰變成鏷234(Pa-234),而鏷234(Pa-234)再衰變成…,再衰變成鉛206(Pb-206)(穩定): \mbox \rightarrow \overbrace^ v 在這例子中,.

新!!: 核素和衰变产物 · 查看更多 »

质谱法

质谱(mass spectrometry,缩写:MS)是一种电离化学物质并根据其质荷比(质量-电荷比)对其进行排序的分析技术。简单来说,质谱测量样品内的质量。 质谱法被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并被用于纯样品和复杂混合物。 质谱是离子信号作为质荷比的函数的曲线图。这些频谱被用于确定样品的元素或,颗粒和分子的质量,并阐明分子的化学结构,如肽和其他化合物。 在典型的质谱法中,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的样品被电离,例如用电子轰击它。 这可能导致一些样品的分子破碎成带电的碎片。 然后,这些离子根据其质荷比被分离,通常通过加速它们并使其经受电场或磁场:相同质荷比的离子将经历相同数量的偏转。离子通过能够探测带电粒子的机制被探测到,例如一个电子倍增管。 结果被显示为作为质荷比的函数的已经探测离子的相对丰度的频谱。 样品中的原子或分子可以通过将已知质量与鉴定的质量相关联或通过特征分解模式来鉴定。.

新!!: 核素和质谱法 · 查看更多 »

车里雅宾斯克州

车里雅宾斯克州(Chelyabinskaya oblast)位於烏拉爾山脈東麓、西西伯利亞平原西南部,是俄羅斯聯邦主體。面積87,900平方公里,人口3,603,339(2002年)。首府车里雅宾斯克。 車里雅賓斯克州是烏拉爾聯邦區所轄的聯邦州,距莫斯科1919公里,面積約87,900平方公里,從北到南490公里,從西到東400公里,佔俄國全境0.5%。此區位於歐亞大陸的中心,烏拉爾南段,是亞洲與歐洲的分界點,車里雅賓斯克州東南部與哈薩克接壤。.

新!!: 核素和车里雅宾斯克州 · 查看更多 »

背景輻射

背景--輻射(),又稱本底--輻射,是在環境中持續存在,可以是源自人為排放或自然存在的輻射,主要的來源有:.

新!!: 核素和背景輻射 · 查看更多 »

鑪(Rutherfordium)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Rf,原子序為104。鑪是為紀念紐西蘭物理學家歐内斯特·盧瑟福而以他命名的。鑪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不出現在自然界中,但可以在實驗室內產生。其最穩定的已知同位素為267Rf,半衰期約為1.3小時。 在元素週期表中,鑪位於d區塊,是第一個錒系後元素。鑪屬於第7週期、4族。化學實驗已證實,鑪是比同為4族的鉿較重的化學同系物。人們對鑪的化學特性瞭解不全。鑪與其他的4族元素相似,不過某些計算指出,由於相對論性效應,它可能會具有很不同的化學屬性。 位於前蘇聯和美國加州的實驗室在1960年代分別製造出少量的鑪。由於雙方發現鑪的先後次序不清,因此蘇聯和美國科學家們對其命名產生了爭議;直到1997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才將鑪作為該元素的正式名稱。.

新!!: 核素和鑪 · 查看更多 »

鈹(舊譯作鋍、鑉、鋊)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Be,原子序為4,屬於鹼土金屬。鈹通常在宇宙射线散裂過程中產生,是宇宙中較為稀有的元素之一。所有自然界中的鈹都與其他元素結合,形成礦物,如綠柱石(海藍寶石、祖母綠)和金綠寶石等。單質鈹呈鋼灰色,輕、硬而易碎。 在鋁、銅、鐵和鎳中加入鈹作為合金材料,可以加強其物理性質。用鈹銅合金製成的工具十分堅硬,在敲擊鋼鐵表面時也不會產生火花。由於鈹的抗彎剛度、熱穩定性、熱導率都很高,密度卻很低(只有水的1.85倍),所以適合做航空航天材料,用於導彈、航天器和衛星之中。X射線等電離輻射能夠穿透低密度和低原子量的鈹,所以在X光儀器和粒子物理學實驗中都常用鈹作為窗口材料。鈹和氧化鈹可以很好地傳導熱量,因此被用於控制器械的溫度。 在處理鈹的時候,必須使用適當的措施控制粉塵,因為吸入含鈹粉塵會引致可致命的慢性過敏性鈹中毒。.

新!!: 核素和铍 · 查看更多 »

銪(Europium)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Eu,原子序為63。元素以歐洲(Europe)命名。銪是一種較堅硬的銀白色金屬,在空氣和水中容易氧化。它屬於典型的鑭系元素,氧化態通常為+3,但其+2態也並不鮮見。所有氧化態為+2的銪化合物都具有輕微的還原性。銪在生物體中沒有重要的功用,和其他重金屬相比毒性較低。銪的大部份應用都採用了其化合物的磷光特性,例如電視機的磷光體以及歐羅(欧元)紙幣的防偽磷光體等。.

新!!: 核素和铕 · 查看更多 »

锝(--)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原子序數是43,化學符號是Tc。其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是原子序最小的非穩定元素。地球上現存的大部分鍀都是人工製造的,自然界中僅有極少量存在。在鈾礦中,鍀是一種自發裂變產物;在鉬礦石中,鉬經中子俘獲后可以生成鍀。鍀是一種銀灰色的金屬晶體,其化學性質介於錳和錸之間。 在鍀發現以前,德米特里·門捷列夫就已經預測了它的許多性質。在他的周期表中,門捷列夫把這種尚未發現的元素叫做“類錳”,符號為Em。1937年,鍀(準確的說是鍀-97)成為第一個大部分由人工製造的元素。它的英文名來自希腊語τεχνητός,意為“人造”。 鍀的短壽命同位素鍀-99m具有γ放射性,廣泛用於核醫學。鍀-99僅具有β放射性。商業上,鍀的長壽命同位素是反應堆中鈾-235裂變的副產物,可以從乏燃料中提取得到。鍀最長壽命的同位素是鍀-98(半衰期為420萬年)。1952年,有人在壽命超過十億年的紅巨星中發現了鍀-98,讓人們認識到恆星可以製造重元素。.

新!!: 核素和锝 · 查看更多 »

量子穿隧效應

在量子力學裏,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指的是,像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夠穿入或穿越位勢壘的量子行為,儘管位勢壘的高度大於粒子的總能量。在經典力學裏,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使用量子力學理論卻可以給出合理解釋。 量子穿隧效應是太陽核聚變所倚賴的機制。量子穿隧效應限制了太陽燃燒的速率,是太陽聚變循環的瓶頸,因此維持太陽的長久壽命。許多現代器件的運作都倚賴這效應,例如,隧道二極管、場致發射、約瑟夫森結、等等。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鐘也應用到量子穿隧效應。量子穿隧理論也被應用在半導體物理學、超導體物理學等其它領域。 至2017年為止,由於對於量子穿隧效應在半導體、超導體等領域的研究或應用,已有5位物理學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核素和量子穿隧效應 · 查看更多 »

自旋迴訊

自旋回波,是磁共振現象中的一種訊號來源,相對於第一個射頻脈衝(RF pulse)激發後立刻出現的自由感應衰減(FID),自旋迴訊是透過第二個射頻脈衝之後,將失相的磁化向量重新聚焦(refocus)而長回來的訊號。「自旋迴訊」是項歷史名詞,若從意義上來看,稱之為射頻迴訊(RF echo)可能更為貼切,以其為射頻聚焦造成的迴訊,相對於利用梯度反轉達成聚焦的梯度迴訊(gradient echo)。.

新!!: 核素和自旋迴訊 · 查看更多 »

釷的同位素

釷(:232.0377)有6種天然存在的同位素,但沒有任何一種是穩定的。其中,最為穩定,半衰期長達140億年(1.4×1010),比地球的年齡和普遍接受的宇宙年齡還要長。天然的釷元素樣本幾乎都是由這個同位素構成,因此,釷曾經被認為是(僅有一種穩定同位素的元素)。然而,2013年,發現深海中的含量較高,因此IUPAC將釷歸類為。由於天然釷元素樣本中,和存在一定的比例,因此可以給出釷的,約為。 目前已觀測到的釷同位素中,最輕的為釷-209、最重的為釷-238。.

新!!: 核素和釷的同位素 · 查看更多 »

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為Ni,原子序數為28。它是一種有光澤的銀白色金屬,其銀白色帶一點淡金色。鎳屬於過渡金屬,質硬,具延展性。純鎳的化學活性相當高,這種活性可以在反應表面積最大化的粉末狀態下看到,但大塊的鎳金屬與周圍的空氣反應緩慢,因為其表面已形成了一層帶保護性質的氧化物。即使如此,由於鎳與氧之間的活性夠高,所以在地球表面還是很難找到自然的金屬鎳。地球表面的自然鎳都被封在較大的鎳鐵隕石裏面,這是因為隕石在太空的時候接觸不到氧氣的緣故。在地球上,這種自然鎳總會和鐵結合在一起,這點反映出它們都是超新星核合成主要的最終產物。一般認為地球的地核就是由鎳鐵混合物所組成的。 鎳的使用(天然的隕鎳鐵合金)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阿克塞尔·弗雷德里克·克龙斯泰特於1751年最早分離出鎳,並將它界定為化學元素,儘管他最初把鎳礦石誤認為銅的礦物。鎳的外語名字來自德國礦工傳說中同名的淘氣妖精(Nickel,與英語中魔鬼別稱"Old Nick"相近),這是由於鎳銅礦不能用煉銅的方法煉出銅來,所以被比擬成妖魔。鎳最經濟的主要來源為鐵礦石褐鐵礦,含鎳量一般為1-2%。鎳的其他重要礦物包括硅鎂鎳礦及鎳黃鐵礦。鎳的主要生產地包括加拿大的索德柏立區(一般認為該處是隕石撞擊坑)、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及俄羅斯的諾里爾斯克。 由於鎳在室溫時的氧化緩慢,所以一般視為具有耐腐蝕性。歷史上,因為這一點鎳被用作電鍍各種表面,例如金屬(如鐵及黃銅)、化學裝置內部及某些需要保持閃亮銀光的合金(例如鎳銀)。世界鎳生產量中的約6%仍被用於抗腐蝕純鎳電鍍。鎳曾經是硬幣的常見成份,但現時這方面已大致上被較便宜的鐵所取代,尤其是因為有些人的皮膚對鎳過敏。儘管如此,英國還是在皮膚科醫生的反對下,於2012年開始再使用鎳鑄造錢幣。 只有四種元素在室溫時具有鐵磁性,鎳就是其中一種。含鎳的鋁鎳鈷合金永久磁鐵,其磁力強度介乎於含鐵的永久磁鐵與稀土磁鐵之間。鎳在現代世界的的地位主要來自於它的各種合金。全世界鎳產量中的約60%被用於生產各種鎳鋼(特別是不鏽鋼)。其他常見的合金,還有一些的新的高溫合金,就幾乎就佔盡了餘下的世界鎳用量。用於製作化合物的化學用途只佔了鎳產量的不到3%。作為化合物,鎳在化學製造有好幾種特定的用途,例如作為氫化反應的催化劑。某些微生物和植物的酶用鎳作為活性位點,因此鎳是它們重要的養分。.

新!!: 核素和镍 · 查看更多 »

长寿命裂变产物

長壽命裂變產物一般指由核裂變反應产生的、半衰期超過20萬年的放射性物質。這並非精確的科學定義,比如有人把某些半衰期在20年至100年間的裂變產物也稱作長壽命裂變產物。另外的人則主張把這些半衰期在20年-100年間的裂變產物稱作中等壽命裂變產物。.

新!!: 核素和长寿命裂变产物 · 查看更多 »

鐨(Fermium)是一種人工合成元素,符號為Fm,原子序為100,屬於錒系元素。鐨是能夠用中子撞擊較輕元素而產生的最重元素,即是说它是最後一種能夠大量製成的元素。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仍沒有製成純鐨。鐨一共擁有19種已知的同位素,其中257Fm存留時間最長,半衰期為100.5天。 鐨是在1952年第一次氫彈爆炸後的輻射落塵中發現的,並以諾貝爾獎得主原子核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命名。其化學屬性符合較重錒系元素的典型性质,有著形成+3氧化態的趨勢,但也能夠形成+2態。由於產量極少,鐨在基礎科學研究之外暫無實際用途。與其他人工合成的同位素一樣,鐨極具放射性,毒性亦很强。.

新!!: 核素和镄 · 查看更多 »

鋰-3

鋰-3(英語:Lithium-3,),是鋰的同位素之一,元素符號為。是一種原子核僅由三顆質子所組成,沒有中子的核素。是一個理論存在的核素,尚未實際被觀測到。.

新!!: 核素和鋰-3 · 查看更多 »

雙質子

在物理學中,雙質子,是指僅含有2個質子、不包含任何中子的核素,是一種假想的氦同位素,因此又稱為氦-2(Helium-2,)。一般認為雙質子(或氦-2)無法穩定存在,是由於核力的自旋-自旋間耦合(spin-spin interaction)和包立不相容原理,導致的兩個質子自旋角動量相反,使得其可能擁有負的结合能。雖然不穩定,但仍有許多相關研究。亦有研究認為,若雙質子能穩定存在,則恆星的核反應將會變得更激烈,導致宇宙成為難以孕育生命的宇宙,對大霹靂和恆星核合成也會造成影響。.

新!!: 核素和雙質子 · 查看更多 »

恩里科·费米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他对量子力学、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统计力学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他还是原子弹的设计师和缔造者之一。 费米拥有数项核能相关专利,并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轰击产生的感生放射以及发现超铀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物理学日渐专门化后少数几位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皆能称作佼佼者的物理学家之一。 费米在统计力学领域做出了他第一个重大理论贡献。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1925年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依据这一原理对于理想气体系统进行了分析,所得到的统计形式现在通常称作费米–狄拉克统计。现在,人们将遵守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称为“费米子”。之后,泡利又对β衰变进行了分析。为使这一衰变过程能量守恒,泡利假设在产生电子时同时会产生一种电中性的粒子。这种粒子当时尚未观测到。费米对于这一粒子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它的理论模型,并将其称为“中微子”。他对β衰变进行理论分析而得到的理论模型后来被物理学家称作“”。这一理论后来发展为弱相互作用理论。弱相互作用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费米还对由中子诱发的感生放射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慢中子要比快中子易于俘获,并推导出来描述这一放射过程。在用慢中子对钍核以及铀核进行轰击后,他认为他得到了新的元素。尽管他因为这一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些元素后来被发现只是核裂变产物。 费米1938年逃离意大利,以避免他的夫人劳拉因为犹太裔出身而受到新通过的波及。他移民至美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曼哈顿计划。费米领导了他的团队设计并建造了芝加哥1号堆。这个反应堆1942年12月2日进行了,完成了首次人工自持续链式反应。他之后着手建造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和漢福德區的。这两个反应堆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进行了临界试验。他还领导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F部,致力于实现爱德华·泰勒设计的利用热核反应的“”。1945年7月16日,费米参与了三位一体核试,并利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了爆炸当量。 战后,费米参与了由罗伯特·奥本海默领导的一般顾问委员会,向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供核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议。在得知苏联1949年8月完成了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后,费米从道德以及技术层面都极力反对发展氢弹。他1954年在上为奥本海默作证。但奥本海默最终仍是被剥夺了。费米对于粒子物理,特别是π介子以及μ子的相关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测宇宙射线产生于星际空间中受磁场作用加速的物质。在他身后,有许许多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事物以及研究机构,其中包括:恩里科·費米獎、恩里科·费米研究所、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以及元素镄。.

新!!: 核素和恩里科·费米 · 查看更多 »

核嬗变

核嬗變是一種化學元素轉化成另外一種元素,或一種化學元素的某種同位素轉化為另一種同位素的过程。能夠引發核嬗變的核反應包括一個或多個粒子(如質子、中子以及原子核)與原子核發生碰撞后引發的反應,也包括原子核的自發衰變。 但反過來說,原子核的自發衰變或者與其他粒子的碰撞並不一定都導致核嬗變。比如,γ衰變以及同它有關的内轉換過程就不會導致核嬗變。核嬗變既可以自然發生,也可以人工引發。.

新!!: 核素和核嬗变 · 查看更多 »

核子

在化學和物理學裏,核子(nucleon)是組成原子核的粒子。每個原子核都擁有至少一個核子,每個原子又是由原子核與圍繞原子核的一個或多個電子所組成。核子共有兩種:中子和質子。任意原子同位素的質量數就是其核子的總數。因此有時人們也會稱這個數字為「核子數」。 在1960年代之前,核子被認為是基本粒子,不是由更小的部份組成的。今天我們知道核子是複合粒子,由三個夸克經強相互作用綑綁在一起組成。兩個或多個核子之間的交互作用稱為核力,最終這也是強交互作用引起的。(在發現夸克之前,「強交互作用」一詞只用於核子間的交互作用。) 核子研究屬於粒子物理學和核物理學的交叉領域。粒子物理學,特別是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解釋夸克及強交互作用屬性的公式。這些公式用定量方法解釋夸克是如何結合成為中子和質子(以及所有其他的強子)。然而,當多個核子組合為一個原子核(核素)時,這些基礎方程式變得非常難直接求解,必須使用核物理學的方法。核物理學利用近似法和模型來研究多個核子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用核殼層模型。這些模型能夠準確解釋核素的屬性,比如哪些核素會進行核衰變等。 質子和中子都是重子和費米子。質子和中子特別相似,除了中子不帶有電荷以外,中子的質量比質子僅僅高0.1%,它們的質量非常相近,因此它們可以視為同樣核子的兩種狀態,共同組成了一個同位旋二重態(),在抽象的同位旋空間做旋轉變換,就可以從中子變換為質子,或從質子變換為中子。這兩個幾乎相同的核子都感受到相等的強相互作用,這意味著強相互作用對於同位旋空間旋轉變換具有不變性。按照諾特定理,對於強相互作用,同位旋守恆。.

新!!: 核素和核子 · 查看更多 »

核素圖

核素图或核素表是一个二维图表。其中一维表示核素的中子数,另一维表示它的质子数。因此图中的每一点代表某个元素真实存在的或者假想的核素。相比于更关注化学性质的元素周期表,这套标度系统能够提供更多的同位素信息。.

新!!: 核素和核素圖 · 查看更多 »

核素列表

下表列出了所有天然同位素(包括半衰期極短的)以及902個的或半衰期大於一小時的所有核素。.

新!!: 核素和核素列表 · 查看更多 »

核燃料

核燃料(nuclear fuel)是指可被核反应堆利用,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实用核能的材料。核燃料既能指燃料本身,也能代指由燃料材料、结构材料和中子减速剂及中子反射材料等组成的燃料棒。 核燃料具有在所有实际燃料来源中最高的能量密度。.

新!!: 核素和核燃料 · 查看更多 »

次锕系元素

次錒系元素是指乏燃料中除鈾和鈈之外的錒系元素,包括鎿、鎇、鋦、锫、鐦、鎄和鐨。,比較重要的同位素有鎿-237、鎇-241、鎇-243、鋦-242到鋦-248,以及鐦-249到鐦-252。 而核動力產業主要應用的鈾和鈈則稱為主錒系元素。 在乏燃料儲存中,來自鈈和次錒系元素的放射性和熱量將在三百年到兩萬年間居主導地位。裂變產物中其它核素的半衰期要麽短於三百年,要麽長於兩萬年。 不同鈈的來源中,核電站乏燃料中所含鈈-241比軍事目的的反應堆中產生的鈈要多得多。鈈-241半衰期為14年,經β衰變轉變為鎇-241。對熱中子而言,鎇-241是不可裂變材料,但是快中子可以引發鎇-241的裂變。鎇-241只有在吸收兩個熱中子之後才能轉變為可裂變材料。因此,無論對於熱中子反應堆還是核武器,鈈-241和鎇-241的含量越低越好。鎇-241量的多少還可以用來鑑定未知來源的鈈,以及估算該樣品上一次經過化學純化的時間。 鎇通常被用作α輻射源和低能量γ輻射源。它還被用在煙霧報警器中。鈈-239和鈈-240經過中子俘獲後可以轉變為鈈-241,後者經過β衰變變為鎇-241。一般來説,隨著中子能量的增加,裂變反應的反應截面增大,而中子俘獲截面降低。因此若是用金屬氧化物燃料,沸水堆和壓水堆中鎇的產量要多於熱中子堆。 次錒系元素大多是人造元素,有極少量作爲衰變產物存在于自然界礦物中。但在核武器試驗裏,有少量次錒系元素存在于放射性落下灰中。比如,在美國熱核武器常春藤麥克的實驗場地,曾發現了鎇、鋦、锫、鐦、鎄和鐨等的同位素。.

新!!: 核素和次锕系元素 · 查看更多 »

氙(注音:ㄒㄧㄢ,漢語拼音:xiān;舊譯作氠、氥、𣱧)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為Xe,原子序為54。氙是一種無色、無味的稀有氣體。地球大氣層中含有痕量的氙。 雖然氙的化學活性很低,但是它仍然能夠進行化學反應,例如形成六氟合鉑酸氙──首個被合成的稀有氣體化合物。 自然產生的氙由8種穩定同位素組成。氙還有40多種能夠進行放射性衰變的不穩定同位素。氙同位素的相對比例對研究太陽系早期歷史有重要的作用。具放射性的氙-135是核反應爐中最重要的中子吸收劑,可通過碘-135的核衰变產生。 氙可用在閃光燈和弧燈中,或作全身麻醉藥。最早的准分子激光設計以氙的二聚體分子(Xe2)作為激光介質,而早期激光設計亦用氙閃光燈作激光抽運。氙還可以用來尋找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或作航天器離子推力器的推進劑。.

新!!: 核素和氙 · 查看更多 »

泰坦 (超級電腦)

泰坦(英文:Titan,實驗室代號「OCLF-3」)是一台由克雷公司承建的超級電腦,置放於美國能源部下屬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中,供各項科學研究專案使用。泰坦是由原來也置放於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美洲虎(英文:Jaguar)經過多次升級改裝而成。泰坦也是世界上第一台以通用圖形處理器(GPGPU)為主要資料處理單元的超級電腦,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美洲虎在2011年10月被宣布開始進行大幅升級,2012年10月,升級作業基本完工後這台超級電腦被更名為泰坦,並開始進行穩定性和效能測試,2013年中期方可供科學研究者們使用。升級的預算開始時是6千萬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由美國能源部提供。而後來根據克雷公司的公開資訊,整台泰坦超級電腦的費用最終是9千7百萬美元,為填補資金空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出了一小部分資金參與建造,以從主要出資方美國能源部的手上獲得一定的使用權。 泰坦使用由超微半導體提供的皓龍(Opteron)處理器連結輝達提供的Tesla運算用圖形處理器以進行協同運算,來在提供比美洲虎更高的運算效能之同時保持能源利用效率。整台泰坦共計18,688顆中央處理器和相同數量的圖形處理器,理論峰值效能是27petaFLOPS(每秒27×1015次浮點運算),然而,在2012年11月的LINPACK基準效能測試中卻僅取得17.59petaFLOPS的成績(每秒17.59×1015次浮點運算),直到2013年6月在Top500位列第一的排名被中國的天河二號取代。儘管如此,但無論從效能上抑或是能效比上來說,仍然要比同時期的其它超級電腦更勝一籌。 泰坦可用於任何目的的資料處理。然而,資料處理任務的優先級,需要基於三個方面的考量:任務計劃的重要度、任務計劃對異構運算的利用潛力以及任務計劃的運算程式源碼與其它超級電腦的相容性。經過篩選排程後,選中六個運算計劃,這六個「前鋒」計劃在泰坦開放使用後由泰坦依排程執行處理,這些處理任務多為關於奈米科技或氣候模型。不過其它沒被選為首先處理的任務計劃,仍會進行優先級排程,進入等候貯列,以待泰坦的運行處理。由於以圖形處理器來處理資料,基於圖形處理器擁有比中央處理器多得多的執行緒的理由,不少程式需要進行源碼變動處理以適應新的混合架構,這些處理常常需要有更高階的運算平行度,而這些變更甚至也可以在以中央處理器為主的超級電腦上獲得效能的提升。.

新!!: 核素和泰坦 (超級電腦) · 查看更多 »

淀粉样变

澱粉樣變(amyloidosis),亦作類澱粉沉積症, 在醫學的範疇,是指各種使澱粉樣蛋白在身體器官或組織內異常沉積的條件,是一群罕見疾病的總稱。澱粉樣蛋白是一種由於其二級結構出現變化,使其變成一種與β-摺疊類似的不溶解聚合形式。類澱粉沉積症的病徵視乎澱粉樣蛋白沉積的所在地而有所不同,而這些病的成因皆可能是後天的,亦可能是遺傳的。.

新!!: 核素和淀粉样变 · 查看更多 »

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radionuclide,或radioactive nuclide),一種具有放射性的核素。是一種原子核不穩定的原子,每個原子也有很多同位素,每組同位素的原子序雖然是相同,但是卻有著不同的原子量,如果這原子是有放射性的話,它會被稱為物理放射性核種或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會進行放射性衰變,從而放射出伽瑪射線,和次原子粒子。 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都把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應用在我們的食品、水和身體健康等事項上。不過他們也察覺到危險性,因而制訂使用的安全守則。有些放射性同位素是天然存在的,有些則是人工製造的,稱為人造放射性同位素。.

新!!: 核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 查看更多 »

放射性定年法

放射测年法是利用测定被测定物中某些放射性元素与其衰变产物的比率,之后应用这种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计算年代的方法,亦被稱為絕對定年法。.

新!!: 核素和放射性定年法 · 查看更多 »

0號元素

0號元素(Neutronium),有時又被稱為中子元素(Neutrium),是指原子中僅含中子,不含質子的一種元素,或純粹只由中子組成的物質。1926年物理學家安德利亞·馮·安德羅波夫發明了這個詞,那時甚至還沒有中子的概念。安得羅波夫將0號元素放在了元素周期表最開始,以代表其質子數比氫還要少。 然而,該術語的含義隨著時間發生了改變,從20世紀後半葉起,這個詞被用來指一種密度極大的物質,最早被用於科幻小说中,代表一種密度極大的奇特元素,直到在中子被發現後,0號元素已主要指代中子星内部存在的一種高密度、無質子的元素,目前多以多中子核物質來表示許多中子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核素,這種物質目前僅存在於中子星内部。直到現在,這個詞的使用尚有爭議。.

新!!: 核素和0號元素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核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