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星際行星

指数 星際行星

星際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或稱為流浪行星(Rogue planet)、游牧行星(nomad planet)、自由浮動行星(free-floating planet)或孤兒行星(Orphan planet),粗略地說是不繞任何恆星公轉的行星,或只圍繞星系公轉的行星。雖然其不圍繞任何星體公轉,卻只具有行星質量。它們或是受到其他行星等天體的引力影響而被拋出原本繞著公轉的行星系統,或是在行星系統形成期間被彈射出來原行星,以致流浪於星系或宇宙之中。2011年科學家利用重力微透鏡法首度證實星際行星的存在,並推測銀河系內木星大小的星際行星數量有恆星的兩倍之多。 NASA JPL News Release, 2011-5-18雖然它們在星際中流浪,但不代表它們不能支持生命——儘管如此,其上存在的生命可能也只是如細菌般的微生物。 而並非被拋離行星系的巨大星際行星,則是以恆星形成的方式誕生。這種星際行星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定義為次棕矮星,如只有8个木星質量的蝘蜓座110913-773444。人類已知最接近地球的星際行星為距離地球80光年的PSO J318.5-22。.

33 关系: 劍魚座AB移動星群大气层天体列表天文学名词列表太阳系太陽系外行星世紀末婚禮全球災難危機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CFBDSIR 2149-0403蝘蜓座110913-773444行星行星定義行星列表行星系行星類型列表行星質量體银河系雙魚座GUbPSO J318.5-22PSR B1620-26cRogue planetRX J1131-1231S Ori 52WISE 0855–0714恆行星恆星形成棕矮星次棕矮星最小質量恆星列表星際彗星2012年11月2M1207b

劍魚座AB移動星群

劍魚座AB移動星群是與劍魚座AB一起在天空中移動的約30顆恆星組成的集團。移動星群的成員在年齡、組成(金屬量)和天空中的運動都極為相近,因此它們很可能是在同一個地點形成的。 這個集團距離地球約20秒差距,並且是已知最接近的共同移動星群,估計年齡是5,000萬或1億1,900萬歲。這個集團平均的空間速度組成是U.

新!!: 星際行星和劍魚座AB移動星群 · 查看更多 »

大气层

大氣層,均源自及也許是一層受到重力吸引聚攏在擁有巨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氣體,而如果重力夠大且氣體的溫度夠低,就能長期保留住。有些行星擁有許多不同的主要氣體,並且有非常深厚的大氣(參見氣體巨星)。 恆星大氣層這個名詞描述的是恆星外面的區域,典型的範圍是從不透明的光球開始向外的部份。相對來說是低溫的恆星,在它們外面的大氣層也許可以形成複合的分子。地球大氣層,不僅包含有多數有機體呼吸所使用的氧和植物與海藻和藍綠藻行光合作用所使用的二氧化碳,也保護生物的基因免於受到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它目前的組成是古大氣層生活在其中的有機體經過數億年的生物化學修改後的結果。.

新!!: 星際行星和大气层 · 查看更多 »

天体列表

天体(Astronomical object),又稱星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廣泛的解釋就是宇宙中的所有的個体。.

新!!: 星際行星和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名词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星際行星和天文学名词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星際行星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或系外行星,指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截至2018年5月5日,已經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總共有3767顆(另有超過2300顆尚未被確認),當中至少有77%是透過凌日現象發現的;這些行星分屬2816個行星系,其中有628個多行星系。克卜勒任務已經檢測到18,000顆行星候選者,包括262顆位於潛在適居帶的候選者。 在銀河系,估計有數十億顆恆星(若每顆恆星都至少有一顆行星,將導致有1,000億至4,000億顆行星),不只在恆星周圍有行星,也有自由移動的行星質量天體,而已知最靠近的系外行星是比鄰星b。 幾乎所有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內,但是有少量的銀河系外行星可能可以被檢測出來。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在2013年1月提出的一份報告中提到:估計在銀河系內「至少有170億顆」地球尺度的系外行星。 數百年來,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都認為在太陽系以外應該也有行星的存在,但是沒有辦法知道行星有多普遍,或是與太陽系行星的相似度又是如何。在19世紀,許多的偵測方法被提出來,但最終所有的天文學家得到的結果都是否定的。第一個被確認的檢測出現在1992年,發現有幾顆質量類似地球的天體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在主序帶恆星發現行星的第一個偵測結果出現在1995年,在鄰近的飛馬座51發現了以4天週期公轉一週的巨大行星。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自此之後偵測到的數量與效率迅速的增加。有些系外行星被大望遠鏡直接拍攝到影像,但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都是經由徑向速度測量檢出的。除了系外行星,「系外彗星」(在太陽系之外的彗星)也被發現,也許在銀河系內也是很普遍的。 最常見的系外行星是巨大的行星,相信是類似於木星或海王星,但這也反應了取樣偏差,因為大質量的行星比較容易被觀察到。一些相對比較輕的系外行星,質量只有地球的幾倍(現在所謂的超級地球);如眾所周知,在統計上的研究表明它們的數量應該超過巨大的行星。雖然現在已經發現一小撮包括地球大小和更小的行星,似乎表現出其它的地球類似體屬性。也存在著有這行星質量的天體環繞著棕矮星和不受到恆星拘束在太空中自由移動的行星;然而,「行星」這個名詞尚未應用在這些天體上。 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特別是軌道位於適居帶,極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表面的那些行星(還因此可能有生命),提高了搜尋外星生命的興趣。因此,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還包括適居行星,在太陽系外的行星適合承載生命的研究中,被考慮的因素相當廣泛。 在2013年1月7日,來自克卜勒任務太空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KOI-172.02,一顆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候選者,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適居帶中環繞著,可能是「存在著外星生命的主要候選者」。.

新!!: 星際行星和太陽系外行星 · 查看更多 »

世紀末婚禮

《世紀末婚禮》(Melancholia)是一套2011年的末日劇情片,由拉斯·馮·提爾編劇及執導,克斯汀·鄧斯特、夏洛特·甘斯柏格、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和基夫·修打蘭主演。電影圍繞着兩姊妹,講述其中一位的婚禮,及之後地球快要與一個星際行星相撞的故事。電影特別使用了理查德·瓦格纳的著名歌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序曲作為配樂。 拉斯·馮·提爾的最初靈感來自他過往罹患抑--鬱症的經驗,他察覺到抑--鬱症患者會在某些令人感到很大壓力的情況下保持冷靜。電影由丹麥電影公司製作,並由位於瑞典、法國及德國的公司聯合製作。電影於瑞典拍攝。 電影首映於2011年5月舉行的第64届戛纳电影节,克斯汀·鄧斯特同時獲得大會的最佳女演員獎。.

新!!: 星際行星和世紀末婚禮 · 查看更多 »

全球災難危機

全球災難危機(Global catastrophic risk)是一個概念,假設人類於未來將遭逢全球災難性的事件,導致現代文明毀滅、倒退或衰落,又稱為世界末日。 而任何能讓人類滅絕或永久減損人類發展性的事件,則可稱為人類的生存危機。 潛在的全球災難危機包括各種天災人禍。天災包括小行星撞擊、超級火山爆發、伽瑪射線暴、氣候變遷等,或磁暴發生,摧毀全球電子設備。甚至外星生命入侵地球,也可能導致人類 而隨著人類科技發展,人工智慧叛變、、等新科技都可能引發技術危機。無能的全球治理政策則可能在導致人類社會、政治、全球系統出現危機。例如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生物恐怖主義、,摧毀各種維生管線(如輸電網絡),毀壞人類文明。全球暖化、、人口過剩等危機,則因全球系統崩壞而出現,帶來物種滅絕與饑荒。.

新!!: 星際行星和全球災難危機 · 查看更多 »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行星下了定義,太陽系內的天體要成為行星的資格是:.

新!!: 星際行星和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 查看更多 »

CFBDSIR 2149-0403

CFBDSIR 2149-0403,全名CFBDSIR J214947.2-040308.9,可能为一颗星际行星或高金屬量的低質量棕矮星,在天球上位於劍魚座。起初發現它的團隊根據它的位置與自行,認為它是剑鱼座AB移动星群的成員星 ,但同一團隊稍後根據較新的觀測結果排除了這個可能性。也因此目前仍難以準確得知CFBDSIR 2149-0403的年齡與質量 。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CFBDSIR 2149-0403起初是形成於恆星周圍,後受到外力彈出成為星際行星。.

新!!: 星際行星和CFBDSIR 2149-0403 · 查看更多 »

蝘蜓座110913-773444

堰蜓座110913-773444(通常簡單表示為堰蜓座110913)是一個看似有原行星盤環繞的天體,它甚至比之前所知最小的棕矮星OTS 44還要小。科學家對這個天體的分類還沒有取得共識,是一顆次棕矮星(與行星)還是一顆流浪行星(與衛星)。 堰蜓座110913-773444是(Kevin Luhman)和賓夕凡尼亞大學的其他夥伴使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哈伯太空望遠鏡和兩架位於智利的望遠鏡共同發現的。.

新!!: 星際行星和蝘蜓座110913-773444 · 查看更多 »

行星

行星(planet;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由西向東)。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空间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2040攝氏度)。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内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類為类冥天体,属于矮行星的一种)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類已發現2000多顆太陽系外的行星。.

新!!: 星際行星和行星 · 查看更多 »

行星定義

行星定義直到2006年8月24日才有了一個比較明確且可以被接受的文字敘述。在這之前,尽管行星一詞已經被使用了數千年,但令人驚訝的是,科學界始終沒有給過行星明確的定義。進入21世紀後,行星的認定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主題,這才迫使天文學界不得不為行星做出定義。 數千年來,「行星」一詞只被用在太陽系內。當時天文學家尚未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任何行星。但從1992年起,人類陸續發現了許多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小天體,而且其中也不乏與冥王星大小相當者,這使得有資格成為行星的天體由原有的9顆增加至數打之多。1995年,科學家发现了第一个太阳系外行星飛馬座51b。之後,陸續發現的太阳系外行星已經有數百顆之多。這些新發現不僅增加了潛在行星的數量,且由於這些行星具有迥異的性質──有些大小足以成為恒星,有些又比我們的月球還小──使得長久以來模糊不清的行星概念,越来越有明確定義的必要性。 2005年,一顆外海王星天體,阋神星(當時編號為2003 UB313)的發現,使得對行星做明確定義的必要性升至頂點,因為它的質量比冥王星(在當時是已被定義為行星的天體中最小者)還要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由各國的天文學家組成負責為天體命名與分類的組織,在2006年對此問題做出了回應,發佈了行星的定義。依據這最新的定義,行星是環繞太陽(恆星)運行的天體,它們有足夠大的質量使自身因為重力而成為圓球體,並且能清除鄰近的小天體。未能清除軌道內小天體的則被納入一個新創的分類,稱做矮行星。除了以上兩類,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則被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按照以上定義,太陽系有八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冥王星被排除在外。至2007年7月為止,已獲承認的矮行星則有冥王星、穀神星和鬩神星,2008年7月才增加了第四顆鳥神星,又於同年9月增加了第五顆妊神星。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這項決議並無法弭平所有爭議,部分天文學家拒絕承認此一決議。.

新!!: 星際行星和行星定義 · 查看更多 »

行星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星際行星和行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行星系

行星系(planetary system),又称行星系統,是圍繞某恒星公轉的各種天體的集合,其中包括行星、衛星、小行星、流星體、彗星和宇宙塵埃。太陽和它的行星系統包括地球在內,合稱爲太陽系。.

新!!: 星際行星和行星系 · 查看更多 »

行星類型列表

下面是表列的行星類型:.

新!!: 星際行星和行星類型列表 · 查看更多 »

行星質量體

行星質量體(Planetary-mass objects),是一個質量落入行星定義範圍的天體:有足夠的質量,能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剛體力,因此能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接近圓球體),但不足以像恆星一樣維持核心的氘的融合。.

新!!: 星際行星和行星質量體 · 查看更多 »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新!!: 星際行星和银河系 · 查看更多 »

雙魚座GUb

雙魚座GUb(GU Piscium b、GU Psc b)是一顆以直接攝影方式發現的行星質量天體。它和母恆星雙魚座GU的軌道半長軸高達,並且在天球上的視角距離達到42角秒。該行星在天球上的座標為赤經,赤緯,距離地球約。.

新!!: 星際行星和雙魚座GUb · 查看更多 »

PSO J318.5-22

PSO J318.5-22 是一颗直接拍摄到的太阳系外物体,目前将其作为一颗星际行星对待,即不环绕任何恒星旋转的行星。其距地球大约80光年,属于绘架座移动星群的星体。该星体在2013年由泛星计划 PS1广角望远镜发现。据推测,该星体年龄为1200万年,和绘架座移动星群的年龄相同,质量为木星的6倍。.

新!!: 星際行星和PSO J318.5-22 · 查看更多 »

PSR B1620-26c

PSR B1620-26c,是一顆脈衝星行星,也是首個被證實的。它環繞編號PSR B1620-26的脈衝星公轉,該天體位於天蠍座,屬於球狀星團M4的一員,距離地球12,400光年。該行星曾被建議命名為「瑪土撒拉」(Methuselah),但由於此名稱通常不會用於天文學上,因此不被國際天文聯會接受。.

新!!: 星際行星和PSR B1620-26c · 查看更多 »

Rogue planet

#重定向 星際行星.

新!!: 星際行星和Rogue planet · 查看更多 »

RX J1131-1231

RX J1131-1231是一個距離地球約60億光年,並且核心有超大質量黑洞存在的類星體,在天球上位於巨爵座。 2014年,天文學家在該類星體發現它的X射線輻射來自於位於事件視界3倍半徑區域的吸積盤內。這項發現代表中心的黑洞旋轉速度極高,讓吸積盤可在極小半徑區域內存在。這也是天文學家得以第一次直接量測黑洞的旋轉速度。 這項發現是由密歇根大学天文學家魯本斯·雷斯(Rubens Reis)的團隊以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哈伯太空望遠鏡、歐洲太空總署的 XMM-牛顿卫星影像進行分析而獲得。該團隊觀測到X射線在黑洞周圍旋轉並且讓物質落入黑洞,使類星體發出強烈輻射的吸積盤最內側區域。藉由量測吸積盤的半徑,天文學家得以計算黑洞的旋轉速度,結果是幾乎達到光速的一半。如此高速旋轉顯示有大量氣體和塵埃正落入黑洞中。 然而,如果不是因為RX J1131-1231和地球之間有一個巨大橢圓星系這樣難得的位置關係,就可能無法進行黑洞旋轉速度量測。該橢圓星系成為讓該類星體的光放大為原本四倍的重力透鏡。如此強烈的重力透鏡效應也產生時間延遲,也就是說,該類星體的其中一個影像尖會比其他影像更早被觀測到。.

新!!: 星際行星和RX J1131-1231 · 查看更多 »

S Ori 52

S Ori 52是位於獵戶座參宿三星團(獵戶座δ星團)中,光譜類型L,性質尚不確定的一個天體。首度觀測到它的是毛納基山的凱克望遠鏡 ,估計它的質量在2-8木星質量之間。這個天體的確切性質仍有爭議,研究顯示它可能是次棕矮星,一顆流浪行星,或這只是單純已經衰老的棕矮星,躺在星群之前的前景星。.

新!!: 星際行星和S Ori 52 · 查看更多 »

WISE 0855–0714

WISE 0855–0714,完整編號WISE J085510.83–071442.5,是一顆距離地球7.175光年(2.2秒差距)的(次)棕矮星,天文學家分析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的資料後,於2014年宣布發現該天體。 ,它是已知的恆星和棕矮星中自行第三高(8.1″ yr–1),以及恆星視差第四大的天體(454 mas),這代表它是太陽系外距離太陽第四近的恆星系。它也是已知棕矮星或次棕矮星中溫度最低的,表面溫度只有。.

新!!: 星際行星和WISE 0855–0714 · 查看更多 »

恆行星

恆行星(Planetar)是指比次棕矮星還小的行星質量等級的天體,它的質量比太陽質量的0.004倍還要低(低於4倍木星質量),甚至可能比木星質量還低,溫度比行星略高。此類星體是以恆星形成的方式,經由氣體雲的坍縮形成,溫度是來自原恆星階段來自重力能量的加熱或摩擦造成的溫度,但因質量太小無法發生核融合反應,故無法進入主序星階段,原恆星階段結束後即開始冷卻。 另外,恆行星也可以指次棕矮星,或核融合完全停止的棕矮星,質量很小的紅矮星當氫耗盡時,若質量太小無法收縮變成白矮星,而形成一個冷卻的氣體天體,也可以稱做恆行星。 恆行星還有另外的定義,就是不繞任何恆星公轉、自由漂浮在宇宙或繞著星系中心公轉的星際行星,他們可以比上述天體還小,甚至低於地球質量(0.000006太陽質量),形成原因可能是是受到其他行星等天體的引力影響而被拋出原本繞著公轉的行星系統,或是在行星系統形成期間被彈射出來原行星。 已經提出了兩個定義,但也取得了在天文學和行星科學界廣泛使用。 恆行星(Planetar)一詞是由"planet"(行星) + "star"(恆星),意即體型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目前還沒有確定的中文翻譯,或中文翻譯還沒有共識,可以稱做恆行星、次恆星、超行星、矮次棕矮星。.

新!!: 星際行星和恆行星 · 查看更多 »

恆星形成

恆星形成是分子雲的高密度區崩潰成為球形的電漿形成恒星的過程。作為天文物理的一個分支,恆星形成的研究包括作為前導的星際物質和巨分子雲,到恆星形成過程,早期型恆星和行星形成則是直接的成果。恆星形成的理論,不僅是一顆單獨恆星的形成,還必須統計聯星和初始质量函数。.

新!!: 星際行星和恆星形成 · 查看更多 »

棕矮星

褐矮星又称--矮星,是質量太低,在核心不能維持大規模的氫融合反應,與主序恆星不同的次恆星。它們的質量據有最重的氣體巨星和最輕的恆星,質量上限大約在75至80 木星質量(MJ)。棕矮星的質量至少超過氘融合所需要的13 MJ,而超過〜65 MJ,鋰融合就可以進行。 在2013年3月,有一篇論文提出質量非常低的棕矮星和巨大行星的分界大約在〜13木星質量,引起了學界的討論。相似的研究涉及DENIS-P J082303.1-491201 b,在2014年3月發現的一個極低溫的聯星系統,質量較低的成員大約只有29木星質量,並且被列名為質量最大的系外行星。儘管如此,一個學派認為要基於形成;另一派認為要依據內部的物理。 棕矮星一樣可以依據光譜分類,主要的類型有M、L、T、和Y。不管它們的名稱,棕矮星有著不同的顏色。依據A.

新!!: 星際行星和棕矮星 · 查看更多 »

次棕矮星

次棕矮星(sub-brown dwarf)是一種與恆星及棕矮星形成方式相同(即透過星雲塌縮而成),但擁有行星等級質量的天體。它們的質量甚至比棕矮星的質量下限(大約木星質量的13倍)還要低,因此它們並非棕矮星,故名「次棕矮星」。不同於棕矮星的性質,它們的質量不足以進行氘的融合。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DEFINITION OF A "PLANET" (IAU).

新!!: 星際行星和次棕矮星 · 查看更多 »

最小質量恆星列表

這是一份有關最小質量恆星的列表,依木星質量與太陽質量的多寡來依序排列。 恆星質量是恆星最重要的一個要素。質量加上化學成分能確定一顆恆星的光度、實際上的大小和最後的命運。列在表上的恆星質量都小於1倍太陽質量,包括棕矮星與紅矮星。研究顯示大於13倍木星質量的天體會發生氘核聚變,而大於65倍木星質量的天體會產生鋰聚變,因此恆星的質量不會低於13倍木星質量。棕矮星是類恆星天體的一種,它們是所謂「失敗的恆星」(Failed Star),由於質量不足,不能像正常恆星那樣通過氫核聚變維持光度,無法成為主序星。但它們的內部及表面均呈對流狀態,不同的化學物質並不會在內部分層存在。研究表明褐矮星為處於13倍木星質量與75-80倍木星質量之間的天體。.

新!!: 星際行星和最小質量恆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星際彗星

星際彗星是位於星際空間中 ,並且不受恆星引力約束的彗星 。雖然尚未查明這種天體是否普遍存在,但確實有一些是存在的:行星的引力和經過的恆星會將歐特雲中的許多彗星從太陽系散射出去,相似的過程也可能在系外行星的系統中進行,因此可以期望有眾多不受恆星引力約束的彗星體。目前,對星際彗星的檢測只能從它經過太陽系時是否呈現明顯的雙曲線軌跡,才能與來自歐特雲的彗星區別開 (這顯示出它不受太陽引力約束)。已經觀察到一些不明顯的雙曲線軌道彗星,但這些軌跡的彗星被認為是從鬆散的歐特雲逃逸的,不能明確指認出它們原本是來自星際空間的彗星。 當前的歐特雲形成模型表明從歐特雲逃逸進入星際空間的彗星比留在歐特雲內的還要多,其倍數從3-100,其它的模擬也認為90-99%的彗星會被拋出。沒有理由相信其它恆星的彗星不會相似的被散射。 如果存在著星際彗星,它們應該會經常的拜訪內太陽系。它們會以任何的速度接近太陽系,並且多數會來自武仙座的區域,因為那是太陽運動所朝向的方向。沒有彗星的速度大於太陽系的逃逸速度的事實被用來規範它們在星際空間中的密度上限。Torbett在一份論文中指出密度不會超過每立方秒差距1013顆彗星,其他的分析,來自LINEAR的資料,上限是4.5 /AU3,或每立方秒差距1012顆彗星。 在罕見的情況下,星際彗星以日心軌道通過太陽系時會被捕獲。電腦模擬顯示木星是唯一有足夠質量可以捕獲彗星的行星,並且預計是每6,000萬年發生一次。梅克賀茲一號彗星可能是這種彗星的一個例子,因為它的化學變化不同於典型的太陽系彗星。.

新!!: 星際行星和星際彗星 · 查看更多 »

2012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星際行星和2012年11月 · 查看更多 »

2M1207b

2M1207b是一顆圍繞棕矮星2M1207的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大約為170光年,位於半人馬座。2M1207b也是第一顆以直接攝影法發現的系外行星,是由Gael Chauvin所領導的歐洲南天天文台觀測團隊在2004年9月於智利使用帕瑞納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所發現的A giant planet candidate near a young brown dwarf.

新!!: 星際行星和2M1207b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流浪行星星際行星質量體星际行星自由漂浮行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