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芬黨

指数 新芬黨

新芬黨(Sinn Féin,中文意譯為“我們”),是一個愛爾蘭(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政黨,由前愛爾蘭總統阿瑟·格里菲斯在1905年建立。 新芬黨也是愛爾蘭共和軍的官方政治組織,主張建立一個囊括整个愛爾蘭島的共和国,包括北愛爾蘭和目前的愛爾蘭共和國。.

98 关系: 加泰隆尼亞共和國 (2017年)南愛爾蘭反天主教复活节起义大衛·勞合·喬治威尔士党工人党 (爱尔兰)左翼民粹主義中阿爾斯特 (英國國會選區)市长官邸 (都柏林)帕内尔广场帕特·杜赫提亨利·休斯·威尔逊康諾特省弗馬納和南蒂龍 (英國國會選區)北爱尔兰北爱尔兰首席部长和副首席部长北爱尔兰问题北愛爾蘭議會北愛爾蘭超級足球聯賽國民議會 (愛爾蘭)國民議會表決英愛條約國會開幕大典兩黨制共和新芬黨国家分裂倫斯特省玛格丽特·撒切尔珍妮·肯尼迪·史密斯社会民主工党福伊爾 (英國國會選區)第58屆英國大選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蒙巴頓紐里和阿馬 (英國國會選區)约翰·梅杰爱尔兰爱尔兰众议院爱尔兰内战爱尔兰共和军爱尔兰统一党爱尔兰独立战争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临时政府主席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菲德尔·卡斯特罗之死領先者當選西貝爾法斯特 (英國國會選區)西蒂龍 (英國國會選區)西洛錫安問題马丁·麦吉尼斯...鲍里斯·约翰逊迈克尔·柯林斯阿瑟·格里菲斯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起來 (政黨)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英國2010年11月英國2012年6月英國去留歐盟公投英国英国下议院英国议会英国政党列表英国政治英爱条约PSF暗杀格里·亚当斯極左派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歐洲政治民主和平论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统一党 (北爱尔兰)温斯顿·丘吉尔流血星期日愛爾蘭反對黨領袖愛爾蘭參議院愛爾蘭歷史愛爾蘭政黨列表1905年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1996年曼徹斯特爆炸案1997年英國大選2005年12月2005年英国大选2007年1月2007年3月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2010年英國大選2010年英国政府难产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 (愛爾蘭)2015年英國大選2016年愛爾蘭大選2017年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2017年北愛爾蘭大選2017年英國大選 扩展索引 (48 更多) »

加泰隆尼亞共和國 (2017年)

加泰隆尼亞共和国(República Catalana)是位於南歐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的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共和制國家,於2017年10月27日宣布建立。 加泰隆尼亞原為西班牙的自治區(一級行政區),其建國依據來自2017年10月1日舉行並獲得通過的獨立公投。公投通過後,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卡萊斯·普伊格德蒙特率領政府官員於同月11日在加泰隆尼亞議會簽署《加泰隆尼亞獨立宣言》,但未立即生效。2017年10月27日,加泰隆尼亞議會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独立建國,但被西班牙政府指為違憲行為,西班牙首相拉霍伊亦宣佈根據《西班牙憲法》第155條接管加泰隆尼亞並凍結自治權。目前在比利時設有流亡政府。.

新!!: 新芬黨和加泰隆尼亞共和國 (2017年) · 查看更多 »

南愛爾蘭

南愛爾蘭(Deisceart Éireann)是聯合王國一個短暫存在的自治區,1921年5月3日宣布成立,但從來沒有實質的建立起來,於1922年12月6日正式解散。.

新!!: 新芬黨和南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反天主教

反天主教是一种针对天主教徒的歧视、敌意或偏见,也可用来指针对天主教會的宗教迫害。 在16世紀初期,天主教會在欧洲长期的权势受到了挑战和竞争,激起针对教宗和天主教神职人员权力的敌对态度。这种敌意称为反教权主义(anti-clericalism)。宗教改革又带来对其属灵权威提出异议,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此後新教徒為主的國家曾禁止天主教活動。 当代的反天主教表现为许多形式,包括对天主教少数派的迫害,政府攻击天主教信仰、歧视,和恶意攻击神职人员與信徒。加上世俗主義的興起,反天主教的行動包括批評教廷的保守取態,如反對使用保險套等避孕行為、墮胎權和同性戀權利,也有人籍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犯兒童等醜聞批評天主教。.

新!!: 新芬黨和反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复活节起义

复活节起义(英语:Easter Rising,爱尔兰语:Éirí Amach na Cásca)是爱尔兰在1916年复活节週當時发生的一场武裝暴动。1916年四月由愛爾蘭共和派發起行動,結束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建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而英國則嚴重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自愛爾蘭1798年起義以來最重大的起義,也是愛爾蘭革命時期的第一次武裝行動。 这场起义是一次由武装的爱尔兰共和派以武力发动的为从英国获得独立的尝试。它是自从1798年起义以来爱尔兰最重大的起义。起义大部分为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组织,从1916年4月24日持续到4月30日。爱尔兰志愿军的成员,在教师兼律师的帕特里克·皮尔斯的领导下,合并了由詹姆斯·康诺利领导的较小的爱尔兰国民军,在都柏林占据了关键据点,宣布爱尔兰共和国从英国独立。起义在六天之后遭到镇压,起义领袖被交送军事法庭并被处死刑。尽管军事上是失败的,起义可以被认为是通往爱尔兰共和国的最终成立道路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新!!: 新芬黨和复活节起义 · 查看更多 »

大衛·勞合·喬治

大衛·勞萊·喬治,第一代德威弗爾的勞萊-喬治伯爵,OM,PC(David Lloyd George, 1st Earl Lloyd-George of Dwyfor,),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间领导战时内阁,在1926年至1931年间担任自由党党魁。 在担任公职期间,他引入多个改革,为现代福利国家立下基石。劳合·乔治是最后一位自由党首相,他的主要支持者并非自由党人,却是保守党人。自由党后来分裂,不再是一个主要的政党。十年后,他再度担任自由党党魁,却再无能力重返唐宁街10号。 劳合·乔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大英帝国击败德国及其盟友,这是他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他是巴黎和会的主要与会者之一。劳合·乔治是20世纪的自由主义的标志,被认为是福利国家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认为他是20世纪的英国首相中,对英国公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位,因为他在一次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在一次大战后重塑欧洲,在一次大战前引入社会福利制度。 有很多英国首相是訟務律師,但只有劳合·乔治是事務律師。他也是唯一一位威尔士人英国首相,也是唯一一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以威尔士语为第一语言的英国首相。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劳合·乔治的评价在历届英国首相中位列第三。他入选2002年的调查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新!!: 新芬黨和大衛·勞合·喬治 · 查看更多 »

威尔士党

威尔士党(Plaid Cymru – the Party of Wales,“Plaid Cymru”是威尔士语,“the Party of Wales”是英语,意思都是“威尔士党”),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地方政党。現在以在欧盟中建立独立国威尔士建国作为政党的最終目的。 該党一直争取威尔士独立,信奉威尔士民族主義和民主社会主義,目前支持工党在威尔士的少數派政府。.

新!!: 新芬黨和威尔士党 · 查看更多 »

工人党 (爱尔兰)

工人党(爱尔兰语:Páirtí na nOibrithe)是爱尔兰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起源于新芬党和爱尔兰共和军。它形成于1970年,初名正式新芬党(又称正式爱尔兰共和军);1977年改称新芬工人党;1982年改用现名。它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爱尔兰共和主义。它的政治立场是左翼到极左。主席是Michael Donnelly,总书记是John Lowry。总部位于都柏林。它是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和共产党和工人党倡议的成员。它现有2名地方议员。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爱尔兰政党 Category:北爱尔兰政党 Category:跨国政党.

新!!: 新芬黨和工人党 (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左翼民粹主義

左翼民粹主义(Left-wing populism)是一套拒絕現有政治共識,結合自由放任主義與反菁英主義的政治哲學。之所以稱為左翼是因他們推崇社會平等與相關的政府方案、反對資本主義和全球化,以及隱含的排外主義思想。 因為各黨之間的意識形態、組織與領導人言論的差異,要將左派民粹主義劃入單一的政治體系是十分困難的,也沒有一個有意義的分類或是分類的集合存在。.

新!!: 新芬黨和左翼民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中阿爾斯特 (英國國會選區)

中阿爾斯特(Mid Ulster),英國國會一郡選區,位於北愛爾蘭,包括庫克斯敦區和馬拉費爾特區全部及鄧甘嫩-南蒂龍區一部,創設於1950年。因位於阿爾斯特省中部而得名。 自1997年新設西蒂龍選區以來,本區親愛爾蘭和親英選民比例大約是63:35。2010年大選中新芬黨的馬丁·麥吉尼斯以52.0%選票勝出該區三度連任。 2013年補選,新芬黨的Francie Molloy當選。2015年英國大選,Francie Molloy成功連任。.

新!!: 新芬黨和中阿爾斯特 (英國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市长官邸 (都柏林)

都柏林市长官邸(Mansion House,Teach an Ard-Mhéara)位于道森街,由地产商约书亚道森(道森街以其命名)建于1710年,1715年开始成为市长官邸,直至今日。 市长官邸最出名的特色包括“圆厅”,1919年1月21日第一届爱尔兰国会在此宣布爱尔兰独立宣言。.

新!!: 新芬黨和市长官邸 (都柏林) · 查看更多 »

帕内尔广场

帕内尔广场(英语:Parnell Square,爱尔兰语:Cearnóg Parnell)是爱尔兰都柏林一个重要的乔治风格广场,位于奥康内尔街北端,蒙乔伊广场以西。 帕内尔广场原名“拉特兰广场”(Rutland Square),后以查尔斯·斯图尔特·帕内尔和广场南侧的帕内尔街重新命名。广场三面环绕着带露台的乔治风格房屋。广场南部有著名的圆形医院(Rotunda Hospital)。北侧有纪念花园(Garden of Remembrance)。在广场东南角,奥康内尔街转角,坐落着Gate 剧院,原来是圆形医院的一部分。 在广场北侧,有休巷美术馆(Hugh Lane Gallery),由威廉·钱伯斯设计在乔治时期。同一侧还有都柏林作家博物馆和爱尔兰作家中心。引人注目的哥特复兴式的芬勒特长老会教堂建于19世纪60年代。詹姆斯·乔伊斯中心位于附近的北大乔治街,也以乔治风格房屋著称。都柏林最负盛名的餐厅之一,“第一章”(Chapter One),位于帕内尔广场北侧,介于休巷美术馆和作家博物馆之间。广场南侧是康威酒吧,1916年复活节起义后皮尔斯在酒吧外向英军投降。新芬党都柏林总部设于广场西侧。.

新!!: 新芬黨和帕内尔广场 · 查看更多 »

帕特·杜赫提

帕特·杜赫提(Pat Doherty,)是一位北愛爾蘭政治家,黨籍是新芬黨。在1998年至2012年,他是北愛爾蘭議會的議員。1998年至2009年,他曾擔任新芬黨的副總裁。他從2001年至2017年是西蒂龍選出的英國下議院議員。.

新!!: 新芬黨和帕特·杜赫提 · 查看更多 »

亨利·休斯·威尔逊

亨利·休斯·威尔逊爵士;GCB,DSO,(Sir Henry Hughes Wilson;),英國陸軍元帥。生于爱尔兰朗福德郡埃奇沃斯。早期他靠著後門關係成為朗福德郡民兵軍官,之後調往印度。1887年他跟著部隊參與第三次英緬戰爭時被打傷左眼,嚴重的傷勢使他被迫回愛爾蘭休養一整年,由於傷口未曾癒合造成的毀容,他被人戲稱為「英國陸軍最醜的男人」。 經過幾年在參謀學院的進修,1907年威爾遜擔任坎伯利參謀学院院长。於院長任中他大力鼓吹德國威脅論,警告學生日後德軍必定經由比利時入侵法國。同時他推動英國陸軍與法國陸軍,特別是參謀本部之間的合作。戰前曾多次訪問同為陸軍大學校長的費迪南·福煦,兩人因此結為莫逆之交。1910年任英國陸軍部軍事作戰局長,負責規劃戰前所有與法國協同作戰的計畫細節,其中他準確預測到德軍將以五分之四的兵力從右翼越過比利時和俄國動員速度的緩慢,從而說服內閣決定當戰爭爆發時,英國必須派遣遠征軍與法軍聯合作戰而非海軍熱衷的封鎖戰略。 1914年曾任約翰·弗倫奇將軍在戰役中的顧問,但之後與海格等陸軍將領交惡而未獲重用。1918年擔任帝國參謀總長。1919年晉陞元帥,曾是英國史上最年輕的非王室出身陸軍元帥(此紀錄於1944年被哈羅德·亞歷山大打破)。 1922年威爾遜离开军队后任下议院议员,並成為男爵。戰後的幾年內他獲頒大量的勳章彰顯其殊榮,另外,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都柏林三一學院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都先後賦予他榮譽學位。他主张武力镇压爱尔兰民族主义组织新芬党,1922年在伦敦被两名新芬党员暗杀。 Category:英国人 Category:英國軍事人物 Category:英國陸軍元帥 Category:巴斯騎士 Category:英國遇刺身亡者 Category:杰出服务勋章得主.

新!!: 新芬黨和亨利·休斯·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康諾特省

康諾特省 (Connacht,英治時期舊稱 Connaught;愛爾蘭語:Connachta,意思是「康的後人之地」,又稱Cúige Chonnacht,即「康諾特,第五個省」),是愛爾蘭四個歷史省份之一,位於愛爾蘭島西部。下分5郡。 面積17,713.18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503,083人。.

新!!: 新芬黨和康諾特省 · 查看更多 »

弗馬納和南蒂龍 (英國國會選區)

弗馬納和西蒂龍(Fermanagh and South Tyrone),英國國會一郡選區,位於北愛爾蘭,包括弗馬納區全部及鄧甘嫩-南蒂龍區一部。創設於1950年。 本區屬親愛爾蘭選區,但在1955年新芬黨的候選人被裁定當選無效,而由北愛爾蘭統一黨的候選人取得議席。1970年親愛爾蘭政黨共同推荐單一候選人重奪議席,但其後社會民主及勞工黨獨立參選,導致親英派在1974年2月再勝,八個月後才再靠補選收復議席。1983年親英派再一次因社民工黨參選而漁翁得利。2001年當選、新芬黨的米歇爾·吉爾德紐在2010年大選中以四票之微二度連任成功。 2015年英國大選時,阿爾斯特統一黨的Tom Elliott當選。.

新!!: 新芬黨和弗馬納和南蒂龍 (英國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Tuaisceart Éireann;Norlin Airlann)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新!!: 新芬黨和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首席部长和副首席部长

北爱尔兰首席部长和副首席部长(First Minister and deputy First Minister),是北爱尔兰的具有相同地位的兩個政府首长。根据《贝尔法斯特协议》,1998年成立北爱尔兰地方自治政府,由北爱尔兰议会选举产生,是北爱尔兰议会的行政机关。2002年-2007年因北愛衝突,職位一度取消,由英國政府直接管治。首席部长和副首席部长负责北爱尔兰的地方自治事务,自設立以來,因聯合派政黨在北爱尔兰议会維持多數,因此首席部長一直由聯合派政黨出任,而副首部部長則為民族派政黨出任。.

新!!: 新芬黨和北爱尔兰首席部长和副首席部长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Na Trioblóidí)简称为北爱问题,是指由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是持续不断在爱尔兰发生的周期性暴力冲突,该冲突在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对北爱问题的观点繁杂不一,称其是一场多方冲突、游击战或低強度戰爭,甚至是一场内战。参与者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准军事组织、、英国陆军及其他人员,超过3,500人因为冲突而丧生。 這場暴力衝突始於一場抗議歧視天主教愛國者的新教政府的社會運動Dominic Bryan.

新!!: 新芬黨和北爱尔兰问题 · 查看更多 »

北愛爾蘭議會

北愛爾蘭議會為北愛爾蘭分權自治政府之立法機關。有权能於英国国会成文法外另行立法,且能任命北愛爾蘭執行委員。坐落於貝爾法斯特維多利亞選區的議會大廈內。.

新!!: 新芬黨和北愛爾蘭議會 · 查看更多 »

北愛爾蘭超級足球聯賽

北愛爾蘭超級足球聯賽(NIFL Premiership,前稱IFA Premiership、Irish Premier League及更早前的Irish Football League),是北愛爾蘭或未分裂前全愛爾蘭島的頂級足球聯賽,每年球季結束後,冠軍球隊獲頒「吉布森盃」(Gibson Cup)以作紀念。现时由于冠名赞助原因全称为称为丹斯克银行超级联赛。.

新!!: 新芬黨和北愛爾蘭超級足球聯賽 · 查看更多 »

國民議會 (愛爾蘭)

國民議會是1919年至1922年,在愛爾蘭共和國設立的一院制立法機構,最早是由在選出的73名新芬黨國會議員組成。他們在《》中拒絕承認位在西敏宮的英國國會,而是選擇在都柏林建立獨立的立法機構。經由該宣言組成的第一次國民議會,隨即在同年年初爆發愛爾蘭獨立戰爭。.

新!!: 新芬黨和國民議會 (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國民議會表決英愛條約

國民議會表決英愛條約是指愛爾蘭國民議會針對《英愛條約》進行表決。1921年12月6日,英國和愛爾蘭雙方在倫敦簽署《英愛條約》,愛爾蘭國民議會在經過辯論後,在1922年1月7日針對條約批准投票表決,最終以64票支持、57票反對通過,同時包括和3名成員則未投票。新芬黨在條約投票後分裂成,從而導致1922年6月至1923年5月爆發愛爾蘭內戰。.

新!!: 新芬黨和國民議會表決英愛條約 · 查看更多 »

國會開幕大典

國會開幕大典(State Opening of Parliament)是英國通常在每年5月或6月,於上議院議事廳舉行的儀典。在儀典中,兩院議員會聚首一堂,恭聽君主致辭,標誌著新一屆國會會期的正式開始;至於遇著有國會大選的年份,有關儀典則會緊接在大選後的首次國會會議召開前進行。 現任英國國君伊利沙伯二世自1952年登基以來,除了在1959年及1963年因分別懷有安德魯王子及愛德華王子而未克出席外,歷年每屆的國會會期都是由她親自主持開幕。在那兩次伊利沙伯二世沒有出席的國會開幕大典中,一個以坎特伯雷大主教為主席的上議院專員曾受託負責主持國會會期揭幕,而女皇致辭則由大法官代行。.

新!!: 新芬黨和國會開幕大典 · 查看更多 »

兩黨制

兩黨制,指政黨體系由兩大政黨組成,兩黨皆有相近的競選實力,能夠勝選,可以組成政府。其他政黨沒有獲得足夠選票及議席支持組織政府的實力。也有学者将兩黨制視作多党制的一个特例。典型案例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不少隨英國奉行西敏制的前英國殖民地國家也有不少是傾向兩黨制。通常兩黨制國家的兩黨意識型態分屬左右,分別是傾向市場經濟與嚴格保障私有財產權的右派、保守派,和主張國家介入市場經濟並強調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左派、自由派。.

新!!: 新芬黨和兩黨制 · 查看更多 »

共和新芬黨

共和新芬黨(Féin Poblachtach;Republican Sinn Féin,縮寫為RSF)是一個未向愛爾蘭政府登記的左翼小黨雖然活躍,但他們拒絕向愛爾蘭或北愛爾蘭政府登記,1986年分裂自新芬黨。該黨視自己為真正的或傳統的愛爾蘭共和主義者,但主流媒體均視其為異議共和主義(亦即不支持近來的和平協議)。共和新芬黨拒絕停止對英國軍警暴力行動,並與傳承愛爾蘭共和軍(Continuity RIA)有所關連。該黨認為1916年復活節起義中宣布成立的愛爾蘭共和國持續存在且傳承愛爾蘭共和軍議會才是合法的政府,因此就算當選,其成員也會拒絕在北愛爾蘭議會和爱尔兰议会就任。.

新!!: 新芬黨和共和新芬黨 · 查看更多 »

国家分裂

政治上的國家分裂是指國家的主權受到另一政治實體干擾而無法於部份地區正常運作。此一情況往往會受到各種地方分裂主義壓力或強權國家壓力而促使其地區實行獨立。政治上的分裂是相對於「政治統一」而言。.

新!!: 新芬黨和国家分裂 · 查看更多 »

倫斯特省

利揚省 (Leinster;愛爾蘭語:Laighin/ Laigin),是愛爾蘭四個歷史省份之一,位於愛爾蘭島東部。下分12郡,當中包括了原來也是一個省的中土郡和西美夫郡。.

新!!: 新芬黨和倫斯特省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新!!: 新芬黨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珍妮·肯尼迪·史密斯

珍妮·肯尼迪·史密斯(),是一位美國外交官、美國駐愛爾蘭共和共国大使。她是老約瑟夫·肯尼迪和露絲·肯尼迪的第八個孩子,她的兄弟姐妹包括總統约翰·肯尼迪,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資深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和特奧會創始人 在1993-1998年任駐愛爾蘭大使期間,珍妮·肯尼迪作為比爾·克林頓總統在都柏林的特使對北愛爾蘭和平進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她成功的說服了美國政府向新芬黨領袖亞當斯發放了簽證,這直接導致了1994年愛爾蘭共和軍簽署停戰協定。1998年愛爾蘭總統瑪麗·麥克艾利斯向她頒發愛爾蘭榮譽公民稱號來表彰她為北愛爾蘭和平所做的努力。 珍妮·肯尼迪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旨在提供給殘疾人一個參與進藝術的平台的非盈利組織,Very Special Arts)的創始人.在2011年奧巴馬總統授予她总统自由勋章來表彰她為特殊藝術和殘疾人所做的努力。.

新!!: 新芬黨和珍妮·肯尼迪·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社会民主工党

会民主工党(Páirtí Sóisialta Daonlathach an Lucht Oibre)是北愛爾蘭的第三大黨,也是屬於社會黨國際的社會民主黨。.

新!!: 新芬黨和社会民主工党 · 查看更多 »

福伊爾 (英國國會選區)

福伊爾(Foyle),英國國會一郡選區,包括北愛爾蘭德里區一部。創設於1983年。2008年德里區一部被轉到東倫敦德里選區。選區以福伊爾河命名,是為了避免親英和親愛選民之間對倫敦德里(德里)的名稱之爭。 該區為一親愛爾蘭選區。自創設以來長期支持社會民主及勞工黨。2010年大選中該黨黨魁馬克·杜爾肯以44.7%選票勝出該區成功連任。2017年大選則由新芬黨勝出。.

新!!: 新芬黨和福伊爾 (英國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第58屆英國大選

英國的下一屆大選計劃在2022年5月5日(星期五)或之前在2011年定期議會法下舉行。如果下議院超過三分之二通過提前大選議案,對政府投下不信任票或其他特殊情況,選舉便會提早舉行。但是隨著2017年產生了懸峙議會,提前選舉的機會更大。.

新!!: 新芬黨和第58屆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蒙巴頓

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弗朗西斯·阿尔伯特·维克托·尼古拉斯·蒙巴顿 KG GCB OM GCSI GCIE GCVO DSO PC FRS(Louis Francis Albert Victor Nicholas Mountbatten, 1st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 曾任英國皇家海军元帅、末任印度副王與印度总督。他同時是英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舅舅。1979年被爱尔兰共和军刺杀,享壽79岁。.

新!!: 新芬黨和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蒙巴頓 · 查看更多 »

紐里和阿馬 (英國國會選區)

紐里和阿馬(Newry and Armagh),英國國會一郡選區,包括北愛爾蘭阿馬區全部及紐里-莫恩區一部,創設於1983年。 該區是親愛爾蘭的選民佔大約六成,但在1983年卻是親英的北愛爾蘭統一黨候選人當選。2010年大選中新芬黨康納·墨菲以42.0%選票勝出該區成功連任。.

新!!: 新芬黨和紐里和阿馬 (英國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约翰·梅杰

卓安爵士,KG,CH (Sir John Major,)是一名英国政治家,於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和英国保守党党魁。他曾於1987年至1990年间在玛格利特·撒切尔內閣相继出任英國財政部秘書長、外交大臣及財政大臣。1979年至2001年间,馬卓安为亨丁顿的国会议员。2001年英国大选前,馬卓安宣布退休,淡出英国政壇。自玛格丽特·撒切尔于2013年离世,他成为了最年长的在世前首相。 马卓安生于萨里郡薩頓,成长于布里克斯顿。他曾为一名保险文员,在成为渣打银行行政人员前更为工作。.

新!!: 新芬黨和约翰·梅杰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

爱尔兰(Ireland;Éire),通称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Poblacht na hÉireann),是一个西欧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海岸外的爱尔兰岛,约占该岛南部的5/6面积。剩餘东北部的1/6面积属于英国,称北爱尔兰。首都位於愛爾蘭島東部的都柏林。愛爾蘭在2011年共計有458萬人口,是一個議會共和制國家。此外愛爾蘭也是歐洲聯盟、歐洲理事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等国际組織的成員。 愛爾蘭共和國成立於1922年的愛爾蘭自由邦,結束了大英帝國的統治,愛爾蘭獨立戰爭後簽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獨立,但東北方的領土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形成了北愛爾蘭。.

新!!: 新芬黨和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众议院

爱尔兰众议院(Dáil Éireann,)是爱尔兰议院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五年至少直选一次,选举基于比例代表制,以单一可转移票制为手段。在爱尔兰宪法框架内,它有权通过任何法律,并提名及罢免总理。自1922年开始议院会议在都柏林伦斯特大楼召开。.

新!!: 新芬黨和爱尔兰众议院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内战

爱尔兰内战(英语:Irish Civil War,爱尔兰语:Cogadh Cathartha na hÉireann,1922年6月28日—1923年5月24日),是一场1921年12月6日签署的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今天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前身)的英爱条约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的冲突。条约的反对者反对保留英国与爱尔兰之间的宪政联系和北爱尔兰六郡未被包括于自由邦之内。内战伤亡远大于之前的爱尔兰独立战争之伤亡,并在爱尔兰社会留下深刻裂痕,它对今日爱尔兰政治的影响仍显而易见。.

新!!: 新芬黨和爱尔兰内战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共和军(英文:Irish Republican Army,簡稱IRA;愛爾蘭語:Óglaigh na hÉireann),曾为爱尔兰独立,後为统一北爱尔兰而战斗的组织。中文圈常指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但以下組織皆稱為愛爾蘭共和軍:.

新!!: 新芬黨和爱尔兰共和军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统一党

爱尔兰统一党(Fine Gael,,直譯為「爱尔兰家庭」或「愛爾蘭部落」)是爱尔兰共和国自由保守主義及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爱尔兰议会第一大政党,统一党拥有30000名成员,也是爱尔兰目前的执政党。.

新!!: 新芬黨和爱尔兰统一党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独立战争(英语: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爱尔兰语:Cogadh na Saoirse)又称英爱战争(英语:Anglo-Irish War;爱尔兰语:Cogadh Angla-Éireannach),是一场爱尔兰共和军在爱尔兰发动的游击战,以反对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爱尔兰的统治。战争理由起因於1918年由大多数爱尔兰籍英国国会议员建立的第一届爱尔兰国会的合法性之質疑。战争从1919年1月21日始,自1921年7月11日休战协议止。 参加这场战争的爱尔兰共和军经常被称作“”(英语:Old IRA),以区别于之后使用同样名称的其他组织。.

新!!: 新芬黨和爱尔兰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自由邦

爱尔兰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Saorstát Éireann)()是由爱尔兰32郡中由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代表于1921年12月6日在伦敦签署的《爱尔兰自由邦协定》(或《英愛條約》)规定的从英國分裂出来的26郡组成的国家。爱尔兰自由邦从1922年12月6日产生,取代两个同时并存但名义上又敌对的国家:由1920年爱尔兰政府法规定的,1922年一月起由一个叫做迈克尔·柯林斯领导的临时政府统治的,“法理上”的南愛爾蘭;以及一个由爱尔兰国会在1919年建立的,由爱尔兰国会议长亚瑟·格利菲斯领导的“事实上的”爱尔兰共和国。(1922年8月,两个国家由于各自领导人的死亡合并生效;两个头衔同时被W.T.科斯格雷夫拥有。).

新!!: 新芬黨和爱尔兰自由邦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自由邦临时政府主席

爱尔兰自由邦临时政府主席是1922年1月创立的一个过渡职位,这个职位一直持续到1922年12月爱尔兰自由邦成立。 爱尔兰共和国的国民议会在1921年12月通过了英爱条约,并成立了合法政府,迈克尔·柯林斯任临时政府主席,他也是阿瑟·格里菲斯政府的财政部长。 阿瑟·格里菲斯和迈克尔·柯林斯在1922年去世后,科斯格雷夫成为了爱尔兰临时政府主席。.

新!!: 新芬黨和爱尔兰自由邦临时政府主席 · 查看更多 »

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

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泰盧固語:వరాహగిరి వేంకట గిరి;Varahagiri Venkata Giri,简称V.

新!!: 新芬黨和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 · 查看更多 »

菲德尔·卡斯特罗之死

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古巴革命领袖,原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古巴部长会议主席于2016年11月25日22时29分(UTC-5)离世,享年90岁。随后,他的弟弟、长期以来的副手,现任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在古巴国家电视台宣读了他的死讯,并在最后念出古巴革命的著名口号:“直到最后的胜利!(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国际反应非常迅速,其中大部分为赞美之辞,只有丹麦、法国、德国、新西兰和英国的政府官员以及美国的立法机构例外。.

新!!: 新芬黨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之死 · 查看更多 »

領先者當選

先者當選(First Past the Post,FPTP),亦稱簡單多数制,指在單一選區中,選民只需投票一次,所有候選人中最多票者當選,不論票數多寡。约三分之一的國家使用此選舉制度。.

新!!: 新芬黨和領先者當選 · 查看更多 »

西貝爾法斯特 (英國國會選區)

西貝爾法斯特(Belfast West),英國國會一自治市選區,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部,並包括利斯本區一部。創設於1885年,1918年被廢,1922年恢復。 第一次設立時愛爾蘭議會黨多數時間據有議席。恢復後先後由親英派、工黨,再到親英派佔優。1966年以後變成親愛爾蘭選區,近年由新芬黨和社會民主及勞工黨交替掌握議席。2010年大選中新芬黨格里·亞當斯以71.1%選票勝出該區第三度連任。2011年補選由新芬黨Paul Maskey勝出。2015年英國大選時,Paul Maskey成功連任。 因為新芬黨議員當選後拒絕向英國君主宣誓效忠,所以不能參加英國國會辯論、投票。.

新!!: 新芬黨和西貝爾法斯特 (英國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西蒂龍 (英國國會選區)

西蒂龍(West Tyrone),英國國會一郡選區,位於北愛爾蘭,包括奧馬區和斯特拉班區全部。創設於1997年。 本區屬親愛爾蘭選區,但由於親英的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在民調落後下放棄競逐議席,另一個親英政黨北愛爾蘭統一黨在1997年擊敗新芬黨和社會民主及勞工黨取得議席。2001年新芬黨的帕特·杜赫提勝出,而在2010年大選中他以48.4%選票勝出該區二度連任成功。.

新!!: 新芬黨和西蒂龍 (英國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西洛錫安問題

西洛錫安問題(英語:West Lothian question)是英國當前在國會管轄範圍的一大吊詭困局。這個問題是由時任蘇格蘭西洛錫安選區的工黨議員譚姆·戴利埃爾(Tam Dalyell)於1977年11月4日在全英國會下議院辯論《1978年蘇格蘭法案》和《1978年威爾士法案》兩個權利下放的議案時首次提出: 「不知道各位英格蘭的選民和議員,到底能夠忍耐這個情況多久……至少119位來自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議員,在全英政治發揮重大,甚至決定性的影響力,而自己對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相同議題毫無發言權?」 戴利埃爾議員在此次發言中進一步指出,這兩個議案通過後的極端情況可以是,以後來自西洛錫安(West Lothian)的議員可以就英格蘭中部西布羅米奇選區(West Bromwich)的議題投票,卻不能就自己選區的問題在全英國會中表決。 北愛爾蘭統一黨議員埃諾奇·鮑威爾(Enoch Powell)在回應戴利埃爾議員時說道: 「我們最終弄明白來自西洛錫安的議員想暗示的,讓我們把這議題叫做『西洛錫安問題』。」 「西洛錫安問題」一詞便出自此處。而之所以稱之為問題,可能是議員們認為,這個議題性質有如19世紀困擾英國政壇的東方問題和北愛爾蘭問題一般嚴重。.

新!!: 新芬黨和西洛錫安問題 · 查看更多 »

马丁·麦吉尼斯

丁·麦吉尼斯(James Martin Pacellill McGuinness;Séamus Máirtín Pacelli Mag Aonghusa;),出生於北愛爾蘭德里,是北愛爾蘭議會議員、英國下議院議員 (皆代表中阿爾斯特選區)、屬新芬黨。2007年5月8日至2017年1月9日任職北愛爾蘭第一副部長。 2017年3月21日,麦吉尼斯因心臟病於德里逝世。.

新!!: 新芬黨和马丁·麦吉尼斯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约翰逊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又譯莊漢生;)是英國政治人物、、作家及記者。他自2016年7月13日起擔任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以及自2015年起為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擔任國會議員。他曾於2001年至2008年為亨利選區擔任國會議員,及於2008年至2016年擔任大倫敦市長。他是保守黨黨員,一國保守主義者,支持經濟自由及社會自由的政策。 他在紐約市出生,父母均為英國人,家境富裕。約翰遜曾於、及伊頓公學就讀,並於牛津大學修讀古典學,於1986年當選。約翰遜曾於《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擔任記者,於《每日電訊報》撰寫歐洲懷疑主義的文章。他於1999至2005年在《旁觀者》擔任主編輯。加入保守黨後,他於2001年在亨利當選國會議員,並於夏偉明和大衛·金馬倫領導下加入影子內閣。他的政治立場大部分與保守黨相同,不過在如LGBT權利等問題上的立場則偏向自由主義。他經常在電視上露面,並繼續撰寫書籍和專欄,是英國最受注目的政客之一。 約翰遜於中擊敗肯·利文斯通成為大倫敦市長,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他首个任內實行禁止在公共交通公具內飲酒、支持金融業發展和建設公共交通設施包括新伦敦巴士、桑坦德自行车和泰晤士河缆车。2012年他,任內舉行2012年倫敦奧運。他於2015年英國大選於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當選國會議員。2016年卸任市長後,於脫歐公投中支持脫離歐洲聯盟,並成為脫離派的领袖人物之一。 約翰遜於英國是一名備受爭議的人物。支持者指他性格幽默,能吸引非傳統保守黨選民。但他亦同時被批評奉行精英主義、排外、任人唯親、懒惰和不誠實。他是數本傳記的传主和虛構小說中的主角。.

新!!: 新芬黨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柯林斯

迈克尔·约翰·“米克”·柯林斯(英语:Michael John "Mick" Collins,爱尔兰语名:Mícheál Seán Ó Coileáin;1890年10月16日—1922年8月22日)是爱尔兰革命领导人,爱尔兰共和国财政部长,爱尔兰共和军情报首長,英爱条约谈判爱尔兰代表团成员,爱尔兰临时政府主席和爱尔兰国民军总司令。他在1922年8月于爱尔兰内战中被枪击身亡。大多数爱尔兰政治党派都承认他对现代爱尔兰国家的建立做出的贡献,政治党派“爱尔兰统一党”(Fine Gael)的成员和支持者们特别将其作为运动的创始人来纪念;该党原名“盖尔联盟”(Cumann na nGaedhael))。.

新!!: 新芬黨和迈克尔·柯林斯 · 查看更多 »

阿瑟·格里菲斯

阿瑟·格里菲思(Art Ó Gríobhtha;)是新芬党的创始人及第三任领导人。1922年1月至8月他担任爱尔兰下议院主席,并且是1921年在伦敦缔结英爱条约时的爱尔兰代表。.

新!!: 新芬黨和阿瑟·格里菲斯 · 查看更多 »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

南茜·威彻·阿斯特,阿斯特子爵夫人,CH(Nancy Witcher Astor, Viscountess Astor,),英国首位女下议院议员,沃尔道夫·阿斯特,第二代阿斯特子爵(Waldorf Astor, 2nd Viscount Astor)之妻。.

新!!: 新芬黨和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 · 查看更多 »

起來 (政黨)

起來(Éirígí,意思為「起來反抗」、「起義」的第二人複數祈使型)是愛爾蘭極左翼政黨,最先在2006年4月由都柏林的一小群新芬黨活動份子成立的一個政治活動團體,2007年5月該團體舉行會議時決議通過成立正式政黨,2009年舉行的會議則決議向愛爾蘭政府登記為政黨。 2009年北愛爾蘭鄧甘嫩議會議員Barry Monteith和愛爾蘭共和國都柏林市議會議員Louise Minihan皆退出原先的新芬黨改加入起來,使其在地方議會獲得2席。.

新!!: 新芬黨和起來 (政黨) · 查看更多 »

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

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Provisional Irish Republican Army,中文圈亦稱北愛爾蘭共和軍,簡稱北愛共和軍)是曾為統一北愛爾蘭而戰鬥的組織,源自於愛爾蘭共和軍中的。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是北愛爾蘭問題時期,最大及最活躍的共和派集團。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認為自己是愛爾蘭共和軍最初的繼承者,自稱愛爾蘭共和軍(英文:Irish Republican Army,簡稱IRA;愛爾蘭語:Óglaigh na hÉireann)。中文圈也常以「愛爾蘭共和軍」稱之。 愛爾蘭共和軍於1997年7月在新芬黨因重新進入北愛爾蘭和平談判後停止運作。它支持1998年耶穌受難日協定。 2005年7月28日,愛爾蘭共和軍正式下令终止武装斗争。它要求所有的爱尔兰共和军单位必须放弃使用武器,只通过和平的方式,协助发展纯政治和民主计划。2005年9月26日,監督組織宣布愛爾蘭共和軍已經完成所有棄械過程,全部武器被列為「永久不可使用」或「永久無用」。 目前包括從臨時派分裂出來的(Continuity IRA)、(Real IRA)等仍有零星活動。.

新!!: 新芬黨和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新芬黨和英國2010年11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2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新芬黨和英國2012年6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去留歐盟公投

英国去留欧盟公投(The United Kingdom European Union membership referendum)是英國國内就其歐盟成員資格去留問題於2016年6月23日舉行的公投。通稱「英脫歐公投」(Brexit vote),英國國内又簡稱「歐盟公投」(EU referendum)。 在2015年英國大選後,首相戴维·卡梅伦為兌現競選時承諾,提出在不遲於2017年年終前舉行公民投票,決定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欧洲联盟。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於2015年5月27日的國會開幕大典上也提到舉行公投的計劃。同月政府向下議院提交舉行公投的法案。最终于2016年2月正式公布公投时间定为同年6月23日。公投仅有一个问题:“联合王國应当继续留在欧洲联盟内还是应当退出欧洲联盟?”("")。在本次公投中有权投票的人士包括所有年满18岁且居住在联合王国及直布罗陀的英國公民、爱尔兰公民和英联邦公民,以及上议院议员和過去15年內曾經登記為選民而現在海外居住的英國公民。与大选不同,除居住在英國、爱尔兰、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英國國民之外,在皇家屬地和其他欧盟成員國居住的英國公民均无权参加本次公投。.

新!!: 新芬黨和英國去留歐盟公投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新芬黨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下议院

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平民院或庶民院,是英國國會的下議院。 英國國會由三大部份組成,它們分別是君主、作為上院的上議院,以及作為下院的下議院,當中又以下議院最具影響力。下議院是一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機構,目前內有650名成員,稱為國會議員,常用的英文簡寫則是「MP」(Members of Parliament)。下議院議員是經由多數制選出,國會每屆不可長於5年,5年之內就要宣佈解散,而國會解散之時,也就是下議院議員任期的終結。自1950年來每一位下議院議員都是由一個選區的選民選出,議員當選後,也就在議會代表該選區。現今聯合王國政府的內閣閣臣,絕大部份皆來自下院,而自1902年起,歷任的首相也同樣是下議院議員。惟在1963年的時候,來自上議院的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伯爵獲任命為英國首相,不過,他在任命後不久,即放棄了貴族爵位,並成功以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之身份選入下議院。 下議院大約在14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歷史上,下議院的權力曾遠遜於上議院,時至今日,下議院在兩院中佔主導地位。現時下議院的立法權力能夠超越上議院,而根據《1911年國會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上院駁回大部份法案的權力被削減為僅僅拖延法案通過。此外,英國政府亦需要向下議院負責,首相如果失去了下議院的支持,就要下野。 下議院之官式全稱為「尊貴的與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議院議員」(The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坊間一直以為,下議院的英文「House of Commons」中,「Commons」一字乃來自英文「commoners」(解為庶民),反映下議院議員盡皆庶民出身,以區別由貴族所掌的上議院。不過,這種解釋背後沒有史實支持,其實「Commons」一字語出諾曼法語的「communes」,意指議員們所代表的地區,具地理意味。上、下兩議院皆設於倫敦西敏市西敏宮內,而每次會議時,議事廳內必置有一權杖,以彰顯王權。 下議院的有關資料現存放於下議院圖書館。.

新!!: 新芬黨和英国下议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议会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聯合王国議会(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中文简称为英国国会或英国议会,是英国和英國海外領地(独自享有议会主权(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的最高立法机关。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它还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靈职议员(Lords Spiritual,即英国国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俗職议员(Lords Temporal,即贵族成员)。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是由选举产生。上议院和下议院位于大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宫(即国会大厦)不同的房间内。 国会是由早期为君主提出治国建议的政务会发展而来。理论上国会的权力并不归属于国会,而属于“君临国会”(Queen-in-Parliament,或国王:King-in-Parliament)。尽管有争议,国会中的女王仍常被认为是完整的君主主权。现代的国会权力属于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下议院;君主仅作为象征意义的领袖,而由非选举产生的上议院,其权力也十分有限。 由于以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其立法机构以英国国会为原型,英国国会通常被称作“国会之母”。但这却是对约翰·布赖特(John Bright)的错误引用。实际上,他是在1865年1月18日一篇支持建立国会政府的先锋国家扩大投票权利的文章中谈到“英格兰是国会之母”。.

新!!: 新芬黨和英国议会 · 查看更多 »

英国政党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新芬黨和英国政党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国政治

英國的政治框架是君主立宪制之下的議會民主,其中君主是國家元首,現任為伊丽莎白二世,而首相是政府首長,現任為文翠珊,行政權由英國政府行使,代表君主並經過君主的同意。立法權授於國會的兩院,上議院和下議院,以及蘇格蘭議會、威爾斯議會和北愛爾蘭議會。司法權獨立於行政和立法機關,最高法庭是英国最高法院。 英国没有成文的宪法,但宪法惯例(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s)具有宪法的作用;各种成文法和普通法共同组成了所谓的英国宪法。.

新!!: 新芬黨和英国政治 · 查看更多 »

英爱条约

《英爱条约》(英語:Anglo-Irish Treaty;愛爾蘭語:An Conradh Angla-Éireannach),是英国与爱尔兰代表于1921年签订的划分爱尔兰岛归属的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属英国的爱尔兰争取独立的斗争更加高涨。新芬党在都柏林召开国民议会,发表独立宣言,宣布成立共和国,并开展游击战争。1921年夏,英国自由党的大衛·勞合·喬治政府被迫与爱尔兰签订停战协定。1921年7月双方在伦敦开始谈判,与新芬党谈判代表阿瑟·格里菲斯和迈克尔·柯林斯于12月6日签订此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把原先统一的爱尔兰岛分割为两部分,南部26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则划归英国。自由邦名义上享有自治自决的全权。但其对外政策和一部分内政仍置于英国监督之下。自由邦必须效忠英王,议会通过的法律,需经英国总督批准方能生效。 此外,英国藉口防务需要,继续控制某些港口。1922年1月7日,爱尔兰国民议会以64票对57票通过,1月14日,予以正式批准。据此条约,在爱尔兰南部实现有限的自治,基本结束了长达70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但是北爱尔兰被人为地分割出去。 爱尔兰南北分裂后,自治政府军与共和军之间爆发内战,即為愛爾蘭內戰,后来英军加入战争。 Category:20世纪爱尔兰 Category:1920年代英國 Category:英國條約 Category:愛爾蘭條約 Category:20世纪和约 Category:1921年条约 Category:愛爾蘭-英國關係 Category:1921年12月.

新!!: 新芬黨和英爱条约 · 查看更多 »

PSF

PSF 可指.

新!!: 新芬黨和PSF · 查看更多 »

暗杀

暗杀或称行刺,密裁指因為一些原因而进行的谋杀,常常是政治因素。执行暗杀的人被称为刺客。一些恐怖组织(最早为中世纪的阿萨辛派,其后则有近代的爱尔兰新芬党、意大利烧炭党、俄罗斯民意党和中国斧头帮等)常派出刺客謀刺各国元首、重要領袖。同樣地,许多国家的情报機構或秘密警察也都秘密地訓練刺客,例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俄國的國安會(KGB)、英國的軍情六處(MI6)、以色列的情報特勤局(Mossad)和中國的國安部(MSS)等,用以刺殺敵國或恐怖组织的高階领导人及持不同政見者。 在政治與軍事謀略上,暗殺的目的是藉由結束敵對勢力首腦的生命,以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恫嚇或瓦解敵方士氣、混亂或癱瘓敵方指揮系統。在執行方法上,常見的有刺殺、射殺、毒殺、斬殺、自殺式炸彈攻擊等,但情报單位執行時,重要目標常以製造車禍、空難、疾病、火災、失足、溺水、電擊、食物中毒、親友互殘等方式,將景況安排為意外,且為安排該等景況,常造成目標親屬及其他不相干的人員傷亡,隱藏目標則以綁架至秘密處所執行,屍體銷毀後往往無法尋獲。查緝偵察人員最終多僅能以失蹤結案。另外有時為摧殺目標,常以誘餌誘引目標,誘餌往往藉由犧牲,使目標暴露蹤跡或共同毀滅,以達暗殺之目的。.

新!!: 新芬黨和暗杀 · 查看更多 »

格里·亚当斯

傑阿羅伊德·麥克·亞當(Gearóid Mac Ádhaimh;),英語名字為傑拉德·「格里」·亞當斯(Gerard "Gerry" Adams),是政治家、新芬黨领袖和自至今的愛爾蘭下議院議員。 1983年至1992年和1997年至2011年期間,他也是英国国会西貝爾法斯特選區的下議院議員。 自1983年以來,他一直是新芬黨黨魁。自那時以來,新芬黨一直是愛爾蘭共和國的第四大黨、北愛爾蘭第二大黨與當地最大愛爾蘭民族主義政黨。1984年,亞當斯在一次阿爾斯特防衛協會策劃、包括的幾個槍手執行的企圖暗殺身負重傷,此後在1980年代末開始,亞當斯成為的重要人物:他最初接觸社會民主工黨主席約翰·休姆;並隨後與和英國政府接觸。 2005年,表示結束其武裝活動,並宣布致力於民主政治;而亞當斯改變了新芬黨傳統對愛爾蘭國會及1986年以後以權力分享建立的北愛爾蘭議會的政策,加入愛尔兰的两个议会,但在英國國会的议题上,新芬党坚守不向英女王宣誓效忠的政策,维持棄权而不參加英國國会。 2014年,亞當斯因疑似與有關而被逮捕審問四天,後來警察未起訴釋放了他,並將文件彙編送至http://www.bbc.com/news/uk-northern-ireland-27278039 quotes:"A file will be sent to the Public Prosecution Service, police said as he was released.

新!!: 新芬黨和格里·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極左派

極左派(Far-left politics),又称极左翼,是描述團體或個人政治立場在政治光譜中的位置極左。「極左」和「極右」也常意味著極端主義(Extremism)。有些極左團體不希望在現有制度架構下執政,這可能是與其他左傾團體不同之處。在某些國家,極左派是指共產主義、社會無政府主義、無政府共產主義、左翼共產主義、無政府工團主義等,而女權主義和環境保護主義的一些分支也包含於極左派中。 「極左」和「極右」的名稱一直存在著爭議,因為這稱呼是依照其政治立場來界定政治光譜上所在的位置。然而這是主觀的判斷,而且人們常常假設,比中間派還要激進的觀點就是極端或錯誤的。.

新!!: 新芬黨和極左派 · 查看更多 »

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

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European United Left/Nordic Green Left,缩写为GUE/NGL)是歐洲議會内的一个左翼党团,成立于1995年1月6日,由欧洲联合左翼联盟党团和“北欧绿色左翼”党团合并而成。.

新!!: 新芬黨和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 · 查看更多 »

歐洲政治

欧洲政治主要探讨欧洲大陆上政治的持续发展,在这个话题上,欧洲比任何其他大洲都来得具体,因为它牵涉到众多因素。例如,区域内各个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以及在当代形势下不断推进的欧洲各国间的政治统一。 现时的欧洲政治可以追溯到所有在这个大陆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同样的,地理、经济以及文化也同样对现今欧洲的政治轮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铁幕降下及东欧剧变以来,当代欧洲政治主要由欧洲联盟占据主导地位。冷战以后,欧盟的持续东扩已经囊括了不少原先东方集团的国家,而截至2013年,欧盟成员国的总数则已经达到了28个。其中在2016年,英國經全民公投後決定退出歐盟,但具体退出程序仍未正式开始。.

新!!: 新芬黨和歐洲政治 · 查看更多 »

民主和平论

民主和平論,簡稱民主和平,是一種國際關係、政治學、和哲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更正確的說,所有自由民主制國家)不會或極少與另一個民主國家發生戰爭。不過實際上,該理論並不意味著,民主國家就不會發動戰爭;也不保證,民主國家會比其他體制(比如,專制)的國家來的不好戰。 在這個理論的原始版本被提出後,許多更深入的相關研究也進一步發掘出民主與和平之間的關聯,民主國家之間也較少發生衝突、同時規模性的暴力行為也較少出現,相反的,政治外交的衝突會增加。.

新!!: 新芬黨和民主和平论 · 查看更多 »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是一種把现代民主宪政和社会主义经济合为一体的政治意識形態。由于何为“民主”、何为“社会主义”存在很大争议,民主社会主义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民主”通常意味着普选、多党制、司法独立、政治自由,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一党专政。而社会主义经济则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模式可以为计划经济、参与型经济或者市场社会主义。在实际执政过程中,许多民主社会主义者允许了多样型经济发展,并没有完全取缔市场经济,并着重于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和财富的再分配。民主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它比一般的社會民主主義更为左倾;大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在政治光谱上属于左翼,少部分则属于极左翼。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也参加社會民主主義者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民主党。.

新!!: 新芬黨和民主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民主统一党 (北爱尔兰)

民主统一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缩写为DUP),北愛爾蘭親英政黨,成立於1971年。.

新!!: 新芬黨和民主统一党 (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新芬黨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流血星期日

流血星期日(英语:Bloody Sunday;爱尔兰语:Domhnach na Fola)是指1972年1月30日,在北爱尔兰德里博格赛德地区发生英国伞兵向正在游行的市民开枪,造成14人死亡,13人受伤的事件。包括记者和旁观者在内的很多人证明当时遭到枪击的人都没有携带武器。 英国政府对这次事件进行了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叫做“威傑里法庭”,开脱了英国政府和大部分英国士兵的责任,但其公正性遭到了很多人士的批评。第二次调查已於2010年年中完成,薩維爾勛爵亦於2010年6月15日公開共十冊長達五千頁的調查報告,指出死傷者當時並不構成任何威脅,被射殺的平民都是無辜的。因此英軍當時射殺平民的舉動並不合法。.

新!!: 新芬黨和流血星期日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反對黨領袖

愛爾蘭反對黨領袖(英語: The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愛爾蘭語: Ceannaire an Fhreasúra)是愛爾蘭共和國下議院非執政黨聯盟的領袖。理論上, 他是整個反對派陣營的領袖。現任愛爾蘭反對黨領袖是愛爾蘭統一黨 (Fine Gael)黨魁安達·康尼 (Enda Kenny)。.

新!!: 新芬黨和愛爾蘭反對黨領袖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參議院

愛爾蘭参议院(Seanad Éireann,)是愛爾蘭的上議院。與下議院不同的是,上議院議員不直接當選,而是選擇其他方式組成上議院議員。它的權力是遠遠弱於眾議院,上議院只能拖延它不同意的法律的立法進度,而不是徹底否決他們。2011年3月的政府承諾,將廢除參議院列為長遠憲法改革計劃的一部分。.

新!!: 新芬黨和愛爾蘭參議院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歷史

愛爾蘭历史起始於西元前6600年前後,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开始。约前300年当地的人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可能与此同时随着凯尔特人向爱尔兰的迁徙凯尔特语来到爱尔兰,后来凯尔特语与当地人的语言混合后形成了爱尔兰语。 4世纪和5世纪爱尔兰基督化后在爱尔兰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但随着维京人的入侵这个文化受到冲击。1169年和1171年诺曼人占领爱尔兰,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的文化和政治中占支配作用。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由许多王国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兰才完全占领爱尔兰。 1801年以前,爱尔兰由一个由新教徒支配的爱尔兰议会统治,这个议会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新教徒在爱尔兰属少数人。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在政治和武力斗争后,1921年,爱尔兰岛南部的26个郡从英国独立,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争执至今未能解决,从1960年代开始这个争执恶化为危机,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922年后爱尔兰南部在此后的几个十年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大量居民外移。从1990年代开始,爱尔兰共和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新!!: 新芬黨和愛爾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政黨列表

本列表列出愛爾蘭的政黨。.

新!!: 新芬黨和愛爾蘭政黨列表 · 查看更多 »

1905年

没有描述。

新!!: 新芬黨和1905年 · 查看更多 »

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

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1981 Irish hunger strike)发生于北爱尔兰问题中,它将一场为期五年的共和派囚犯抗议活动推向顶峰。这一抗议活动始于1976年的毛毯示威(blanket protest),当时英国政府取消了准军事组织囚犯的特殊政治犯地位(Special Category Status)。1978年,在若干离开牢房清理便壶的囚犯受到攻击的事件之后,这一抗议示威升级为秽物示威(dirty protest),囚犯们拒绝清洗,并且在牢房墙壁上涂满排泄物。1980年,七名囚犯参与了持续53天的第一次绝食抗议。 1981年的第二次绝食抗议运动是囚犯同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最后摊牌。一名参与绝食的囚犯博比·桑兹在绝食运动期间当选为下院议员,这激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兴趣。此次绝食运动在包括博比·桑兹在内的十名囚犯死去之后停止。有100,000人参加了桑兹的葬礼。这一抗议事件使得民族主义更为激进,并促使新芬党成为一个主流政党。.

新!!: 新芬黨和1981年爱尔兰绝食抗议 · 查看更多 »

1996年曼徹斯特爆炸案

曼彻斯特爆炸案是爱尔兰共和军(IRA)于1996年6月15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市中心发起的一場恐怖袭击。事件中,一枚炸弹被人放置在面包车裏。在炸彈引爆前約90分鐘,愛爾蘭共和軍曾打電話作事先警告,令至少7.5萬因而撤離的人倖免於難。雖無人在爆炸中喪生,但由於拆彈小組未能及時移除炸彈,故仍造成212人受伤。 這是自二戰以來,於英國發生的最大一宗炸彈襲擊,它以市中心的基礎設施為襲擊目標,保險公司估計事件招致約7亿英鎊的經濟損失。當時,英格蘭正主辦1996年歐洲足球錦標賽,而翌日將進行俄羅斯對德國的比賽。.

新!!: 新芬黨和1996年曼徹斯特爆炸案 · 查看更多 »

1997年英國大選

1997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1997)於1997年5月1日舉行,時任首相馬卓安於3月17日宣布解散國會及舉行大選。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59個選區進行,使用簡單多數制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英国下议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英国首相。 選舉前民意調查顯示工黨的民望領先保守黨,而工黨於大選亦大獲全勝,保守黨遭逢自1832年以來最大選舉敗績。貝理雅帶領工黨取得勝利,終止保守黨連續18年的執政。1988年成立的自民黨取得成立以來最多的議席,取得46席,但仍無法取代工黨及保守黨二大政黨的地位。.

新!!: 新芬黨和1997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2005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新芬黨和2005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05年英国大选

2005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2005)於2005年5月5日舉行。在首相-zh-hans:托尼·布莱尔;zh-hk:貝理雅;zh-tw:托尼·布萊爾;-請求之下,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於4月11日宣布解散國會。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46個選區(英格蘭有529個選區,蘇格蘭59個選區,威爾士40個選區,北愛爾蘭18個選區)進行,仍使用簡單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下議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首相。 選舉結果,布莱尔領導工黨取得三連勝,成為工黨在位最久的英國首相,但工黨在議席和選票大輻減少,僅憑簡單多數制的選舉制度維持多數黨地位。布莱尔受黨內的下台壓力增加,最終他於2007年6月27日提前下台,由財政大臣戈登·布朗接任。.

新!!: 新芬黨和2005年英国大选 · 查看更多 »

2007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新芬黨和2007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07年3月

;3月31日.

新!!: 新芬黨和2007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

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於2009年6月4日至7日在歐盟的27個成員國中舉行。 本屆歐洲議會由超過5億的歐盟選民,選舉出736席歐洲議會議員 (MEPs)及18席觀察議員("virtual MEPs")。 ,這屆選舉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跨國選舉。.

新!!: 新芬黨和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0年英國大選

2010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2010)於2010年5月6日舉行,全英國各選區為新一屆下議院選出全院議員。首相白高敦於4月12日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提出解散國會。 根據選區邊界委員會對英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選區的檢討,新一屆下議院議席總數由646席增加至650席,但這個檢討不包括蘇格蘭選區,至於蘇格蘭對上一次的選區邊界檢討,則已在2005年大選前夕進行。 在今次大選,執政工黨尋求第四度勝出大選,延續工黨自1997年以來的執政,並趁機會重拾近年不斷下滑的民望。在野保守黨方面則希望籍今次大選,重奪自1990年代失去的政壇領導地位,尋求擊倒工黨上台掌政。至於下議院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雖然亦以上台掌政為最終目標,但受實力所限,只能設法從兩大黨的競爭中得益,一旦大選只能組成一個沒有多數黨的國會,該黨將可進一步強化其制衡角色。 除三大政黨以外,受到2007年蘇格蘭議會選舉勝出所鼓舞,主張蘇格蘭脫離英國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亦希望在大選取得20席,以反映他們的政治訴求。同樣地,主張威爾斯脫離英國獨立的威爾斯黨也有意在威爾斯各選區有更好的表現,蘇格蘭和威爾斯的議席由工黨佔優。另外,不少在地方選舉和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取得零星議席的政黨,包括英國獨立黨、綠黨等,都表態希望在大選分一杯羹。 這次也是白高敦在2007年接替宣佈辭職的貝理雅出任英國首相以來,首次舉行的大選,亦是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與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上任以來首個大選。 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为自利物浦伯爵以来最年輕的英国首相。.

新!!: 新芬黨和2010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2010年英国政府难产

2010年英国政府难产指的是2010年英国大选后的5月7日至12日间三个英国主要政党的政治博弈事件。5月6日举行的大选导致英国36年来首次出现悬浮议会,引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组建首个联合政府的一系列谈判。 由戈登·布朗领导的工党政府在大选中落败,失去13年的执政权。由戴维·卡梅伦领导的反对党保守党赢得最多席位,但是未达到执政所需的多数。因此,两党的高层人士开始与尼克·克莱格领导的自由民主党进行一连串的会晤,以求与自民党组建一个联合政府。 作为第三大党的领导人,克莱格曾宣布自由民主党将会与获得更多议会议席的党派举行会谈。与保守党举行的一系列会议在大选结果出炉后不久便开始,即便在周末仍继续进行。但自民党也与工党举行了会谈,苏格兰民族党表示愿意与工党和自民党组成“彩虹联合政府”,但戈登·布朗留任首相却成为工党与自民党达成协议的障碍。 尽管布朗在5月10日宣布辞任工党领袖,但是工党仍未能与自由民主党达成协议;后者则于第二天与保守党达成协议。布朗于5月11日傍晚辞去首相职务,而由戴维·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自由民主联合政府当晚即上任。自民党召集的国会党团和执行机关联席会议经过连夜讨论并在12日凌晨以“绝大多数”批准了联合协议,12日下午,两党共同发表了保守党 - 自由民主党联合协议,将协议条款公之于众。卡梅伦任首相,同时任命克莱格为副首相。.

新!!: 新芬黨和2010年英国政府难产 · 查看更多 »

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

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第八屆)於2014年5月22至25日在所有歐盟成員國境內進行,選舉時間是由歐盟理事會確定,也是里斯本條約正式批准並生效後的第一次選舉,上屆選舉因愛爾蘭未批准里斯本條約而按照尼斯條約內的規定進行議會選舉。選舉之際恰逢基督教的五旬節,部份成員國院校學生放假。與上屆選舉情況相同部份國家、地方藉此選舉順勢同步改選政府和議會。比利時國會換屆,以及德國、意大利、聯合王國、希臘的地方、鄉鎮換屆選舉。本屆選舉投票率為42.51%,扭轉多屆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下降的頹勢。.

新!!: 新芬黨和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 (愛爾蘭)

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其中愛爾蘭在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與地方選舉和兩次補選(都柏林西部和朗福德韋斯特法西斯)舉行。 選舉是以單記可讓渡投票制的方式進行的。 5月25日星期日開始計票,並持續到5月27日星期二。.

新!!: 新芬黨和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 (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2015年英國大選

2015年英國大選是英國國會下議院第55次大選,在2015年5月7日舉行,選出第56屆英國國會。這次大選除了改選英國下議院的全部議席之外,也會進行地方選舉。選舉結果,保守黨成功連任,大衛·卡梅倫組建保守黨23年來首個多數黨政府。.

新!!: 新芬黨和2015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2016年愛爾蘭大選

2016年愛爾蘭大選在2016年2月26日举行,以選出爱尔兰议会下議院40個選區的157個議席。.

新!!: 新芬黨和2016年愛爾蘭大選 · 查看更多 »

2017年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

2017年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于2017年10月1日举行,以決定加泰罗尼亚是否脫離西班牙而獨立。此次公投由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發起,經自治區議會核准後舉行;西班牙政府則依據憲法法院判決認定此公投為非法,拒絕承認投票結果,同時動用公權力阻止公投進行。雖然投票率僅約43%,但加泰隆尼亞方面先行透過修法將公投改採相對多數決,因此以贊成票達204萬張、約佔得票率92.01%而獲得通過。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政府在議會認可投票結果後自行宣布加泰隆尼亞獨立。 2017年10月10日,加泰罗尼亚政府主席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在加泰罗尼亚议会发表讲话称,尽管已经通过公投赢得独立的权利,但将暂缓加泰罗尼亚独立进程,并寻求与西班牙政府谈判,但最終仍於10月27日正式宣佈獨立。.

新!!: 新芬黨和2017年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 · 查看更多 »

2017年北愛爾蘭大選

2017年北愛爾蘭大選於2017年3月2日舉行,自本届起,將選出90名北愛爾蘭議會議員,比原本的108名為少。是次選舉為提早大選,提早大選的原因則是因爲副首席部長馬丁·麥吉尼斯不滿首席部長范愛玲拒因可再生熱能計劃醜聞下台,於2017年1月9日宣布辭職,導致執政聯盟解散。这次大選前,議會内共有八個政黨。.

新!!: 新芬黨和2017年北愛爾蘭大選 · 查看更多 »

2017年英國大選

2017年英國大選是英國國會下議院大選,於2017年6月8日舉行。這次大選將改選英國下議院的全部議席,产生第57届英国国会。下議院議員在4月19日投票同意解散國會,首相文翠珊於4月25日向英女皇提出解散國會。 本次選舉適用2011年以來的新法律,必須尋求下議院的同意才能夠解散國會。依照《2011年國會固定任期法令》,英國大選的選舉日期固定為每五年的五月第一個星期四,若在該法規定的原訂日期以外的日子舉行大選,將需要下議院進行投票並獲得三分之二多數通過。2017年4月19日,下議院以522票支持、13票反對通過提早舉行大選。法定的原訂大選日期,原本應該在2020年5月7日。自2015年以来完全执政的保守党(2010年至2015年与自民党联合执政),力图捍卫17人的多数席位,工党则为官方反对党。第三大党是苏格兰民族党,2015年赢得59个苏格兰选区中的56个。第四大党为自由民主党,第五大党为民主统一党,各自有9个和8个议席。 屬保守黨的首相文翠珊在解釋下議院的解散動議時表示,英國脫歐談判前後,需要穩固且強而有力的政府來對外談判,而大選則是要整合國會以維護國家利益。本次大选英国脱欧谈判将成为主要议题,此外经济、教育、就业和国民卫生服务亦为选民关心的议题。在大选刚刚宣布时,民调显示特蕾莎·梅领导的保守党对杰里米·科尔宾领导的工党有巨大优势,但接近投票日时优势大幅縮小。 大選后,第一大黨保守黨失去多数党地位,由于无政党取得多数议席,产生懸峙國會。保守黨獲民主統一黨支持組建少數派政府。雖然如此,但保守黨的得票則是自1992年來最高,而工黨的得票亦是自2001年最高,兩黨得票合共82%,英國實際上重回兩黨制。.

新!!: 新芬黨和2017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新芬党爱尔兰新芬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