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德意志國防軍

指数 德意志國防軍

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是 1935 年至 1945 年間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軍種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納粹黨的武裝党衛隊單位有時也從屬於國防軍。.

472 关系: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埃瓦爾德-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舒曼森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博士之舞华沙起义十次史達林突擊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卡尔·邓尼茨卡廷大屠殺卡爾可夫戰役卡爾·漢克卡賓槍騎兵卡昂戰役卡普政變印古什共和国卜平樓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南方集團軍史特拉斯堡號戰列艦史達林格勒級戰鬥巡洋艦合步樓公司吕贝克机场吉多·克諾普君特·布魯門特里特君特·馮·克魯格君特·格拉斯坦克大決戰 (電影)坦克世界塔林攻勢夏至行動大盧基戰役奥伯鲍姆桥奥地利犹太人历史奧斯卡·辛德勒奧托·恩斯特·雷莫奪橋遺恨女武神行動好戰友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威廉·布格多夫威廉·凱特爾威廉·馮·里布威廉·格利澤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威爾納·馮·弗里奇威瑪防衛軍威斯敏斯特宫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安德烈·高兹密接支援...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山地獵兵巴巴羅薩行動巴特赖兴哈尔巴登威勒进行曲巴黎蒙帕纳斯站巴格拉基昂行動上法蘭西大區不可思议行动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席克斯特租車中華民國與比利時關係丹麥佔領時期希特勒誓词希臘戰役东方战线 (苏联)希意戰爭布列斯特要塞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布羅迪戰役布達佩斯圍城戰布達佩斯攻勢七警案布蘭登堡部隊布雷斯特戰役七次反南斯拉夫遊擊隊攻勢下萨克森一体化一般親衛隊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亞琛戰役亞歷山大·許墨瑞庫圖佐夫行動庫爾特·馮·施萊謝爾康拉德·洛伦兹人民冲锋队库班哥萨克伊凡的少年時代伊特尔堡之战伊恩·史密斯伯恩哈特防線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弗里茨·拜尔莱因弗朗茨·馮·帕彭弗朗茲·哈爾德影子政府彼得·汉德克使命召唤 (游戏)彗星坦克但澤波蘭郵局保衛戰德奧合併德國國防軍德國刑事法第175條德國空軍野戰師德國聯邦國防軍德國聯邦國防軍第10裝甲師德國軍隊德國-亞美尼亞關係德國LGBT權益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德国对于西班牙内战的干涉德国国家民主党 (东德)德国抵抗运动德国总参谋部德米楊斯克包圍戰德累斯顿轰炸德黑蘭宣言德蘇軸心談判德意志帝國陸軍德意志國防軍第1滑雪步兵師德意志国铁路德意志国铁路137 155型柴油动车组保罗·利科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獎章保衛列寧格勒獎章保衛敖德薩獎章俯首山俄罗斯解放军圣马力诺历史圣洛北部-加来海峡國家人民軍 (東德)國家元首國家社會主義督導軍官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國民擲彈兵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利托梅日采列寧格勒圍城戰列昂尼德·庫利克刀刺在背传说喬治·勞埃德哥利亞遙控炸彈冬季風暴作戰冬季防線冲锋队 (纳粹党)军妓军医党卫队党卫队国家安全部入侵南斯拉夫之戰入侵義大利六號戰車元首 (納粹德國)克劳德·奥金莱克克勞塞維茨行動克勞斯親王 (荷蘭)克里米亞大橋克里米亞攻勢 (1944年)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克雷頓·艾布蘭勞利·托魯尼国军德械师四號坦克噴煙者B-26轰炸机B集團軍BT-7火箭獵豹級驅逐艦禁書列表离散数学秃鹰军团空降獵兵突出部之役突擊虎式窩瓦河蒸氣船運立陶宛國民大會立陶宛六月起義第1装甲师 (德国国防军)第502重戰車營第512重裝甲獵兵營第7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第三集中營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愛沙尼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占法国军事管辖区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对德意志人的驱逐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納粹德國納粹德國禁煙運動納粹德國空軍納粹德國陸軍納粹德國海軍納粹禮納甘M1895轉輪手槍索米M1931冲锋枪約翰·阿道夫·彭格爾國際機場維希法國縱深作戰縱深防禦约翰·戴森霍费尔约瑟夫·柏赫托德纳粹德国对中国人的迫害纳粹德国军衔列表继续战争维尔纳·默尔德斯罗兹 (波兰)罗曼·罗兰美國隊長美國陸軍第21軍美国驻捷克大使馆美国队长3美国陆军第442步兵团群 (軍隊)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義大利與盟國停戰羅馬尼亞戰役猛鷹突擊兵團 (電影)瓦尔特·冯·布劳希奇瓦尔特·莫德尔瓦爾特P38手槍瓦爾特PP手槍瓦西里·柴契夫甲基苯丙胺焦土政策狮鹫行动盧布林–布列斯特攻勢盧提西行動盖世太保登陸之日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白朗寧大威力手槍D-IXDDV体育场EMP44衝鋒槍莎士比亞書店莫辛-納甘步槍莫斯科保衛戰 (電影)莫斯科戰役莱旺遠洋白鰭鯊聖羅號航空母艦聖誕樹行動道格拉斯DC-6華沙猶太區起義萊比錫號輕巡洋艦鐵十字勳章鐵絲網上的小花頓河集團軍血染雪山堡 (电影)裝甲兵進行曲裝甲教導師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里西亞西里西亞攻勢西方戰線親衛隊上級小隊領袖親衛隊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親衛隊上級突擊隊領袖親衛隊上級領袖親衛隊下級小隊領袖親衛隊下級突擊隊領袖親衛隊分隊領袖親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親衛隊突擊隊員親衛隊突擊隊領袖親衛隊第33師 (法蘭西)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親衛隊高級突擊隊領袖親衛隊集團領袖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親衛隊旗隊領袖親衛隊旅隊領袖香港警務處马底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马里安·雷耶夫斯基高加索戰役高麗人集體流配魯爾包圍戰魯格手槍象式重驅逐戰車豪斯登堡宮貝爾格勒攻勢超重型坦克路德城维滕贝格鹿特丹車臣-俄羅斯衝突軍種對立軍用動物軸心國佔領希臘時期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軸心方案黃鼠狼III驅逐戰車鼬鼠 (装甲车)霍亨索伦桥霍本站阿纳姆战役阿爾弗雷德·約德爾阿爾諾德·蓋倫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之死阿拉斯戰役 (1940年)蘇羅通ST-5機炮蘇聯入侵波蘭赫爾曼·霍特赫柏茨·希庫爾斯赫曼-柏恩哈特·雷姆克薩爾攻勢藍色方案闪电战葉夫列莫夫葉利尼亞攻勢邊車蓝色师蔣緯國醫生審判野蜂式自走炮重坦克營重傷獎章重慶作戰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自行防空系统金永玉艾伦·图灵艾貝哈德·馮·馬肯森苏军316师苏联红军英國陸軍第2裝甲師英雄城市 (蘇聯)英雄连2英雄與將軍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虎式131虎II坦克虎I戰車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FG42伞兵步枪FN-49步槍G1坦克HHLHIAGJu 87俯衝轟炸機Kg M/40輕機槍KV-4坦克KwK36 88毫米戰車炮KwK43 88毫米戰車炮LeFH 18榴彈炮M1879帝國轉輪手槍M1911手槍M1式240毫米榴弹炮M1鋼盔M6重型坦克MP28衝鋒槍MP34冲锋枪MP35衝鋒槍MP41衝鋒槍P-40坦克PaK 36反坦克炮Pak 40反坦克炮Pak 43反坦克炮Panzerfaust 3反坦克榴彈PPD-40冲锋枪PPS衝鋒槍PPSh-41冲锋枪PTRS-41反坦克步枪RPG-40反坦克手榴彈Scho-Ka-KolaSd.Kfz.SdKfz 2StG44突击步枪SU-101自走炮T-34坦克在蘇聯以外國家中的使用情況T-43戰車T20中型戰車TT手槍Typ320WK人員車ViS wz. 35手槍ZSU-57-2防空坦克柏林市戰役柏林腓特烈大街车站恩尼格玛密码机恩斯特·布施恩斯特·申克東波美拉尼亞攻勢東普魯士攻勢桑德兰梅爾福德·史蒂文森楊景鍾樂斯梅林正步步兵上將 (德國)武器搬運車武裝親衛隊軍團色調武装党卫队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比得哥什比利時戰役毛瑟C96手槍決勝前線決勝時刻:戰爭世界汉斯-瓦伦丁·胡贝汉斯·冯·塞克特汉斯·朔尔波羅的海行動波羅的海攻勢波特薩莫-希爾內科斯攻勢波蘭第1裝甲師波蘭戰役法國外籍兵團第13團法國抵抗運動法國戰役法国外籍兵团洛塔爾·倫杜利克洛希尼島深層政府溫順行動漢斯·克雷布斯戰略大作戰戰機世界戰斧行動春達普K800摩托車海因茨·古德里安海因里希·希姆莱海恩茲·托爾伐特斐迪南·舍納爾斯大林格勒战役新罗西斯克旋風式防空坦克政治委員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敦克爾克號戰列艦慕尼黑火车总站慕尼黑行動扎拉级重巡洋舰托罗佩茨-霍尔姆进攻战役拉塞尼艾戰役拉乌尔·瓦伦贝格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替换式密码普魯士皇家陸軍10.5厘米38年式高射炮10.5厘米突擊榴彈砲4210公分35年式噴煙者1939年德国对立陶宛的最后通牒1940至1944年车臣叛乱1941年1945年1951年以前航天活动列表2002年21公分42年式噴煙者28/32公分41年式噴煙者3.7厘米KwK 38炮(t)30公分42年式噴煙者39型卵狀手榴彈4月16日5cm Pak 38反坦克炮5月10日5月2日5月9日7月20日密谋案7月5日9月8日 扩展索引 (422 更多) »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約本-威廉·格奧爾格·"埃爾溫"·馮·維茨勒本(Job-Wilhelm Georg "Erwin" von Witzleben;)是一名德國軍人並在1940年晉昇為元帥,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擔任指揮官,並參與了在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的密謀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 查看更多 »

埃瓦爾德-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舒曼森

埃瓦爾德-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舒曼森(Ewald-Heinrich von Kleist-Schmenzin;)是一名出版商,在二戰期間曾經是德意志國防軍陸軍中尉軍官,在1940年18歳時加入步兵團。他是的成員之一,他的父親曾經為了反抗納粹而對抗希特勒。他們父子兩人也一同參與7月20日密谋案,在生前他是最後一名生還者。.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埃瓦爾德-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舒曼森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是一名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纳粹德国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最终成为制订征服法国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计划的依据。在东线,他先后指挥了位于克里米亚和包围列宁格勒的军队,并随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的司令官。面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的苏联,他成功地阻止了苏联红军自斯大林格勒胜利之后的攻势,并成功地发动反击,夺取了哈尔科夫。最终因为和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职。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医疗原因被释放了,随后他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 查看更多 »

博士之舞

《博士之舞》(The Doctor Dances)是英國科幻電視劇《異世奇人》系列1的第10集,於2005年5月28日在BBC One頻道首播。本劇的編劇為史蒂芬·莫法特,負責執導。演員方面,除了常設的基斯杜化·艾克斯頓飾演博士和比莉·派佩飾演羅斯·泰勒(Rose Tyler)外,兒童演員所演的傑米、喬飾的南希,以及約翰·巴洛曼扮演的傑克·夏尼斯隊長也是主角。 這集繼承上集,解釋傑克對南希窮追不捨的原因,以及博士如何化解這場即將爆發的災難。劇集在首播時英國共有617萬人觀看,劇集除得到影評家的讚賞外,還贏得2006年的。.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博士之舞 · 查看更多 »

华沙起义

華沙起義(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家乡军反抗德國佔領軍等轴心国家的戰役,政治上的目的则解放华沙,使抵抗組織彰顯自身擁有波兰主权、而不是苏联扶持接管波兰的。這場戰役是在1944年8月1日開始的,是苏联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全国性的计划的一部分。波蘭家乡軍的的这次起义被安排在与蘇聯紅軍配合到達華沙的东部郊区和迫使德军撤离。然而,苏联却突然停止了行动,使得德军重振旗鼓,替苏联剿灭波兰在华沙的抵抗军。50,000波蘭家乡軍採用了游擊戰對抗25,000德軍,整个起義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軍投降。在波蘭方面有大約18,000名軍人和超過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傷。德軍方面有大約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傷。这场单一的军事行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中最大的一起。 雖然蘇聯紅軍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經達到维斯瓦河的東岸,但他们沒有向波蘭抵抗軍提供任何帮助。因為斯大林並不支持包括波蘭地下國在內效忠波蘭流亡政府的抵抗組織,而是打算扶持親蘇的波蘭抵抗組織。 然而蘇軍元帥朱可夫聲稱,“蘇軍部隊確曾盡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來援助起義者”,波蘭方面事先未通知蘇聯紅軍和已經親蘇的波蘭軍隊,起義後,斯大林命令“給布爾—科馬羅夫斯基派去兩名傘兵軍官,以便取得聯繫和協調行動,然而(起義領袖)卻不願接待他們”。 波蘭抵抗軍投降後,希特勒命令德軍將華沙,結果全城85%的地方都被毀壞。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進入華沙。.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华沙起义 · 查看更多 »

十次史達林突擊

十次史達林突擊(俄語:Десять сталинских ударов)是一個蘇聯史學名詞,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在1944年內所成功實施的十次戰略攻勢。這些攻勢成功地將軸心國勢力從蘇聯的領土驅趕出去,並造成德意志國防軍崩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十次史達林突擊 · 查看更多 »

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

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德语:Karl Dietrich Bracher,1922年3月13日—2016年9月19日)是德国政治科学和研究魏玛共和与纳粹德国的历史学家。布拉赫生于斯图加特,1948年获得蒂宾根大学古典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1949年到1950年间在哈佛大学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德国国防军中服役,并于1943年在突尼斯服役时被美军俘获。随后作为战俘被关在堪萨斯康考迪亚营。布拉赫1950年到1958年间在柏林自由大学讲学,并从1959年起在波恩大学任教。1951年,布拉赫与迪特里希·潘霍华的侄女多萝茜·施莱赫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Ruud van Dijk, "Bracher, Karl Dietrich," in Kelly Boyd, ed., The Encyclopedia of Historians and Historical Writing, Vol.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 · 查看更多 »

卡尔·邓尼茨

卡爾·鄧尼茲(Karl Dönitz,,)是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潛艇艦隊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德國總統。鄧尼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潛艇艦長,而後在兩場大戰的戰間期中建設與訓練海軍潛艇部隊,更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改良,搭配戰略規劃、通訊與協調攻擊衍生出潛艇戰術《狼群戰術》,在橫亙大戰全期的大西洋海戰中指揮潛艇艦隊,為德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與海軍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的情況相對的是潛艇的活躍,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請辭後,希特勒任命鄧尼茲繼任其職。由於長久共事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戰爭末期納粹領導階層的背叛,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鄧尼茲為其繼承人,身兼總統與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鄧尼茲擔任其職位約20多天,指揮德軍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10年有期徒刑,於1956年釋放。.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卡尔·邓尼茨 · 查看更多 »

卡廷大屠殺

卡廷大屠杀,又称“卡廷森林大屠杀”、“卡廷事件”或“卡廷惨案”(zbrodnia katyńska;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蘇軍入侵波蘭時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此次屠杀起源于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关于处决所有波兰军官成员的提议,正式文档于1940年3月5日由包括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在内的苏共中央政治局签署批准。遇害人数估计约为22,000人,最常见的数字为21,768人。 屠杀发生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特维尔)、哈尔科夫等地。受害者中约8,000人是1939年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俘,其余则是被指控为“情报人员、宪兵、破坏者、地主、工厂主、牧师及官员”而遭逮捕的平民。由于波兰的征兵制度规定除非获得当局豁免,所有大学毕业生必須服兵役,接受后备军官培训,苏联得以捕获大批波兰知识分子,其中还包括波兰籍的犹太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白俄罗斯人以及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卡廷大屠杀具体发生在位于卡廷森林(俄罗斯斯摩棱斯克以西约19公里,临近卡廷和格涅兹多沃的村庄)的科泽利斯克战俘营。在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的命令下,除在卡廷森林外,同时发生的屠杀还有在斯塔洛柏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战俘营的处决战俘行动 以及发生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处决政治犯行动。处决地点包括设于斯摩棱斯克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总部、当地一个屠场,以及加里宁、哈尔科夫、莫斯科等苏联城市的监狱。在这些屠杀之中,卡廷大屠杀规模最大。现代波兰对卡廷大屠杀的调查覆盖上述所有的屠杀。 1941年,德军入侵蘇聯並推進占领卡廷森林,蘇聯人的暴行才被軸心國發現。1943年,纳粹德国宣佈在卡廷森林发现集体墓地。德国的揭发,致使苏联与设于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苏联官方一直否认卡廷大屠杀,直到1990年才承认内务人民委员部实施并隐瞒了卡廷大屠杀 Text of the original TASS communique released on April 14, 1990。俄罗斯联邦检察总长的一项调查证实苏联需要为卡廷大屠杀负责,其中确认了1,803名波兰公民的死亡,但是拒绝将其承认为战争罪行或种族屠杀BBC International Reports (Former Soviet Union) March 11, 2005, ,并以屠杀参与者已经去世为由终止了调查。俄罗斯政府拒绝承认遇难者是斯大林压迫的受害者,使他们不能得到正式死后平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卡廷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卡爾可夫戰役

卡爾可夫戰役是德蘇戰爭中,德軍與蘇聯紅軍在卡爾可夫這座城市附近發生的4場戰役:.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卡爾可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卡爾·漢克

卡爾·奧古斯特·漢克(Karl August Hanke,)是一位納粹德國官員與最後一任親衛隊全國領袖,並曾於1941年至1945年間擔任。1945年6月8日,漢克遭捷克游擊隊射殺身亡。.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卡爾·漢克 · 查看更多 »

卡賓槍騎兵

卡賓槍騎兵隊(),是意大利共和國的國家憲兵,主要職責包括管理軍隊及協同意大利警察維持社會治安。在過去,卡賓槍騎兵曾經是意大利陸軍第一支組成部隊,但自2000年3月31日開始,這支極具陸軍傳統文化的部隊正式升格為意大利海陸空三軍之外的第四個獨立軍種,由國防部直接管轄和指揮,義大利的和平守護者 ─ Carabinieri 卡賓槍騎兵。 。.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卡賓槍騎兵 · 查看更多 »

卡昂戰役

卡昂戰役(康城之役,Battle for Caen)是1944年6月至8月的大君主作戰期間、盟軍與德軍在法國北部卡昂爆發的一連串戰役。盟軍原預計在D日當天攻佔法國諾曼第地區的最大城市卡昂,並要達到下述戰略目標:佔領其周圍的奧恩河和卡昂運河,這兩個河流形成的障礙能夠有效加強德軍的防守,必須先將其奪下、奪取被德軍作為調派部隊的交通樞紐 - 卡昂市、佔領該市與其四周的開闊地形,尤其是諾曼第以西的小林地域,將其用作機場。這場戰鬥阻滯了盟軍兩個月的時間,讓其於法國北部發起的閃擊戰攻勢延遲。儘管盟軍為拿下該城付出大量的傷亡,但最終贏得其戰略目標。當該城即將落入盟軍手中時,德軍開始大規模撤退,接著發生的法萊茲包圍戰令西線德軍的大部份有效戰力被毀、裝備大量損失。 在這場戰鬥中,卡昂許多歷史可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的建築物被摧毀殆盡,戰後該城的重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62年。現今幾乎沒有戰前的城市建築物保留下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卡昂戰役 · 查看更多 »

卡普政變

卡普政变 (Kapp-Putsch, 全称卡普-吕特维兹政变 Kapp-Lüttwitz-Putsch) 是一场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的政变,导火线是魏玛政府签署凡尔赛条约。 1919年初,正规军德国国防军大约有350,000人,当中250,000人更加入自由军团的不同组织。但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军队人数最多为100,000人。因此,政府需要遣散自由军团。 1920年3月,政府下令解散Marinebrigade Ehrhardt。它的领导人拒绝从命,向柏林国防军司令瓦尔特·冯·吕特维兹(Walther von Lüttwitz)将军求援,希望争取他支持。吕特维兹其实在1918至19年负责组织自由军团,又是热情的君主主义者,因此要求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国防部长古斯塔夫·诺斯克停止裁军计划。艾伯特拒绝后,吕特维兹就下令Marinebrigade Ehrhardt 进驻柏林。这支军队在3月13日占领柏林——因此,吕特维兹是策动政变的首脑。然而,政变的名义领袖是沃尔夫冈·卡普——来自东普鲁士、62岁的公务员和热情民族主义者。 其后,诺斯克下令正规军镇压政变,但是遇到阻碍。陆军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告诉他:「国防军不打国防军。」塞克特不支持政变,但也不打算镇压它。魏玛政府被迫放弃柏林,逃到斯图加特,然后号召德国工人以大罢工对抗政变。很多工人参与罢工,令国家陷入瘫痪,政变自是失败。卡普和吕特维兹逃到瑞典。 魏玛共和国能够在1920年逃过一劫,是因为工人阶级愿意支援政府;而且,大部分自由军团的将领都不支持政变,也许是认为政变不合时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卡普政變 · 查看更多 »

印古什共和国

印古什共和國(Respublika Ingushetiya;ГӀалгӀай Мохк,羅馬化:Ğalğaj Moxk),又譯殷古什共和國、英古什共和國。「印古什」這個名稱是源自一個古代聚落Ongusht,喬治亞語的「-eti」意為「之地」,因此印古什的名字意為「印古什人居住之地。」印古什共和國位於高加索地區,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2002年首府由納茲蘭遷至馬加斯,東接俄羅斯車臣共和國,西部和北部與北奧塞提亞-阿蘭共和國接壤,南以大高加索山脈分水嶺與喬治亞比鄰。印古什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中除了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塞凡堡以外最小的聯邦主體。在1992年6月4日成立之後,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一分為二。印古什的主要民族為印古什人(古凡那克人的後裔),人口為412,529人。 印古什是俄羅斯最貧窮和動盪的地區之一。鄰近的車臣共和國之軍事衝突也影響到印古什。此外,印古什也有嚴重的貪污和犯罪問題(包括政府部隊對平民的綁架和謀殺),也有反政府示威、對軍隊和行政機構的攻擊、俄軍的暴行與人權日益惡化等問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印古什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卜平樓

卜平物理實驗室(Pupin Physics Laboratories),又稱為卜平樓(Pupin Hall),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西120街538號,是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系及天文學系的所在地。卜平樓於1925年至1927年間建成,並在1935年以該年逝世的塞爾維亞裔美國發明家米海洛·卜平命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卜平樓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南斯拉夫戰線,亦被稱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波斯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文:Narodnooslobodilački rat,塞爾維亞-西里爾字母:Народноослободилачки рат,斯洛文尼亞語:Narodnoosvobodilni boj或Narodnoosvobodilna borba),是南斯拉夫抵抗運動力量,基本上是南斯拉夫遊擊隊,與軸心國軍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1年-1945年)在被佔領的南斯拉夫土地上進行的戰鬥。 南斯拉夫抵抗運動力量最初是分為兩支遊擊隊:由共產黨領導的南斯拉夫遊擊隊和保皇派的塞爾維亞遊擊隊(官方稱為南斯拉夫祖國軍),當時保皇派正在通敵轉向軸心國及失去國際上作為抵抗運動的支持 David Martin, Ally Betrayed: The Uncensored Story of Tito and Mihailovich,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46), 34.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 · 查看更多 »

南方集團軍

德國南方集團軍(Heeresgruppe Süd)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的一個集團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南方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史特拉斯堡號戰列艦

史特拉斯堡號戰列艦(Strasbourg)是法國敦克爾克級戰列艦的二號艦,其姊妹艦為敦克爾克號,本艦於1934年11月25日在聖納澤爾放置龍骨,1936年12月12日時下水,至1939年4月24日正式在法國海軍服役。其艦名取自於法國城市史特拉斯堡,主砲採用8門,並配置在2座四聯裝砲塔內,最高航速可達。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史特拉斯堡號與敦克爾克號共組法國海軍第一線總隊,戰爭初期時執行搜尋德國商船襲擊艦隊,以及商船護航任務。當法國投降後,英國皇家海軍發動凱比爾港海戰,史特拉斯堡號在戰鬥中成功從英國艦隊的包圍下逃脫,並在數艦護衛下迅速回到土倫。凱比爾港海戰後,維希法國在戰列艦上僅剩史特拉斯堡號狀況良好,因而本艦開始擔任維希法國在地中海艦隊的旗艦。當德軍策畫在1942年11月搶奪法國艦艇時,史特拉斯堡號隨駐錨在土倫港的法國艦艇一同鑿沉,其殘骸隨後被軸心國人員接管並拆解。戰後,史特拉斯堡號因不堪修復,其殘骸於1955年5月27日賣給拆船商報廢。.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史特拉斯堡號戰列艦 · 查看更多 »

史達林格勒級戰鬥巡洋艦

史達林格勒級戰鬥巡洋艦(тяжёлые крейсеры типа Сталинград),正式開發代號為82型重巡洋艦(Тяжёлые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82),是一款蘇聯於1941年間提出的戰鬥巡洋艦開發計畫。本級艦的設計尺寸較其前輩喀琅施塔得級戰鬥巡洋艦為小,造價也較為低廉;其原始的角色定位係為突破英國皇家海軍高速巡洋艦隊的封鎖而設計,故蘇聯軍方在開發過程中十分注重本級艦的噸位、航速與火力。在理想狀況下,本級艦的火力將優於任何速度表現相仿的艦艇,而其航速則將優於任何火力更為強大的敵軍艦隻。本級艦的開發工作於啟動不久後即因納粹德國入侵蘇聯而被迫暫停。 史達林格勒級的開發作業於1944年重啟。蘇聯軍方計畫將本級艦、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與當時同樣處於開發階段的航空母艦一同編為一支可與美國海軍抗衡的特遣艦隊。蘇聯海軍意識到史達林格勒級現有的設計規格將不足以勝任其在特遣艦隊中的角色定位,唯有提升全艦的總體性能方能達成目標。在蘇軍的規劃中,本級艦的角色為在天候不佳造成己方戰機無法升空禦敵時負責保護航空母艦,並擊退敵方攻擊。本級艦共規劃了四艘同級艦,首艦「史達林格勒號」於1951年在烏克蘭南部城市尼古拉耶夫動工。本級艦的開發與建造獲得當時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的鼎力支持,但卻遭為數眾多的海軍參謀部官員反對,因此在史達林於1953年逝世後本級艦的建造工程便嘎然而止。造艦工程遭取消之時,已然動工的二號樣本艦不得不中止建造,三號樣本艦則從未動工。蘇軍先是將部分完工的史達林格勒號轉為測試反艦飛彈的使用,最終於1962年左右將其拆解。.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史達林格勒級戰鬥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合步樓公司

工業產品商貿公司(Haudelsgesellsch aft fur Jndustrielle produkte,簡稱HAPRO),又稱合步樓公司,是1934年1月在德國柏林成立的公司,負責德國對中國的軍火銷售,以私有公司的形式避免其它國家的異議。1934年8月23日,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與合步樓公司簽訂了《中德原材料及農產品與工業及其他產品互換條約》,又稱「合步樓條約」,中國開始用鎢砂、錳砂等戰略物資換取德國軍火。 1936年4月,孔祥熙與德國經濟部長簽訂以貨易貨協定,德國在合步樓公司開立一億馬克的循環信用帳戶,同時德意志國防軍直接管轄合步樓公司。當年中國經由該公司獲得價值2,400萬馬克的軍火,1937年增加到8,200萬馬克。 1938年2月,合步樓條約作廢。1938年8月,中德雙方對合步樓公司的帳目進行清理,有關報告說明:自1934年8月中德易貨合同實施后,中方對德訂貨(包括軍火和軍工設備)總值為3.89億馬克,已實施的長期訂單為1.4億馬克,由德國運抵中國的軍火截至1937年10月止為5,000萬馬克。1937年11月,應中方緊急訂貨,德方又從其國防軍裝備中抽調了5,300萬馬克軍火啟運來華。12月,德方又啟運了兩批包括十幾架俯沖轟炸機共值4,400萬馬克的軍火來華。.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合步樓公司 · 查看更多 »

吕贝克机场

吕贝克机场(Flughafen Lübeck,)亦称吕贝克布兰肯湖机场(Flughafen Lübeck-Blankensee)或者汉堡吕贝克机场(Flughafen Hamburg-Lübeck),是一座位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吕贝克的区域性商用机场,主要服务于吕贝克及汉堡,为汉堡都会区第二大机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吕贝克机场 · 查看更多 »

吉多·克諾普

吉多·克諾普(Guido Knopp,)為一名德國記者和作家,出生於德國黑森特萊沙。克諾普在德國相當知名,因為他製作過許多電視紀錄片,大部分是關於第三帝國和國家社會主義,不過也製作過像是史達林主義等其他主題的紀錄片.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吉多·克諾普 · 查看更多 »

君特·布魯門特里特

君特·布魯門特里特 (德語:Günther Blumentrit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步兵上將,策劃1939年入侵波蘭的軍事行動。.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君特·布魯門特里特 · 查看更多 »

君特·馮·克魯格

君特·馮·克魯格(Günther Adolf Ferdinand “Hans” von Klug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的高級將領,他出生於波茲南的一個普魯士軍人世家;日後在德意志國防軍中晉升為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參謀部的軍官,曾於1916年參加凡爾登戰役。 1936年,他被晉用為陸軍上將。1937年奉命指揮第6軍團;該軍團後來改編為第4軍團。1939年他指揮該軍團攻入波蘭。儘管他反對進攻西線,但他仍在法國戰役中率領第4軍團進攻阿登。1940年7月被晉升為陸軍元帥後,他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羅薩行動中繼續指揮第4軍團;在這段時間他與古德里安因進攻戰術上的分岐及古德里安經常違反他的命令而雙方關係惡劣。 當馮·博克在1941年12月被解除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權後,克魯格被晉升為集團軍群司令官直至1943年10月受傷為止。克魯格經常乘坐飛機,來巡視麾下師團及有時在空中乘坐飛機以解除厭倦 — 一個非常规的方法。 1943年10月27日,克魯格因其座駕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上發生意外翻車而受重傷,他不能履行指揮職責;直至1944年7月,他受命替代馮·倫德施泰特為德國西歐戰場總司令。 德國抵抗運動領導人特萊斯科夫將軍是中央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克魯格亦間接參與了抵抗運動。他知道特萊斯科夫計劃在希特勒巡視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時,要射殺希特勒,所以事先通知了他的前任下屬馮·波斯拉格,而波斯拉格當時即是特萊斯科夫的下屬。在最後時刻,克魯格最後放棄了特萊斯科夫的刺殺計劃,波斯拉格其後推測這是因為希姆萊將陪同希特勒前往開會;克魯格擔心希姆萊也會被殺,而一旦希姆萊被除去,則將引爆武裝親衛隊及德意志國防軍陆军之間的一場慘烈的內戰。 當施陶芬貝格在7月20日密謀案中企圖行刺希特勒時,克魯格正身任德國西歐戰場司令在其位於拉羅什蓋恩城堡的司令部中。法國佔領軍司令馮·史圖爾普納格上將,及其同事馮·塞奧特少將 — 施陶芬貝格的姪兒 — 前往拜訪克魯格;史圖爾普納格來訪前,甫命令逮捕德軍駐防在巴黎的武裝親衛隊單位。由於克魯格當時已知希特勒仍然健在,所以拒絕提供任何協助,他說“可以,只要那头猪已经死了!”。在施陶芬貝格的計劃失敗後,他被希特勒召回柏林,但是認為希特勒會把他視為背叛者來懲罰,於是在返回德國途中服食氰化物自殺。他遺留一封信給希特勒,信中建議希特勒應該尋求和平及有需要時可以結束為鞏固權力而推展的鬥爭,希特勒將信交給約德爾並說:“這是很有力的證據,說明克魯格應該被處死。”.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君特·馮·克魯格 · 查看更多 »

君特·格拉斯

君特·威廉·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德國作家,出生於但澤自由市(今日波蘭格但斯克),也是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被廣泛的視是德國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他於1965年獲得格奧爾格·畢希納獎(Georg Büchner Prize),並於199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文學會榮譽院士,他在1995年獲得赫爾曼·凱斯滕獎。 君特·威廉·格拉斯最著名的作品是《铁皮鼓》,它是欧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的第一部作品(另外兩部作品是《貓與老鼠》與《狗年月》)。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被視為有左翼作家,而他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支持者。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認為他「以嬉戲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君特·格拉斯 · 查看更多 »

坦克大決戰 (電影)

《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是一部1965年上映戰爭片電影,導演是肯·安納金(Ken Annakin),集亨利·方達、勞勃·蕭、特利·薩瓦拉斯、勞勃·雷恩、Dana Andrews及查爾斯·布朗森多名明星演員。勞勃·蕭飾演国防军装甲兵上校旅長帶領德軍反攻盟軍,尤為此片靈魂台柱人物,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確有此人——武装黨衛軍約亨·派普上校.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坦克大決戰 (電影) · 查看更多 »

坦克世界

是由白俄羅斯戰遊網公司所開發的團隊制大型多人線上遊戲,亦為戰遊網首款免費網路遊戲。遊戲的主題為 1920 到 1970 年代左右的戰車對戰,玩家可以駕馭來自十一個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蘇聯、日本、中國、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波蘭及義大利)的戰車,目前共有約 300 多輛戰車可以使用。 遊戲在 2010 年於獨立國協地區推出,2011 年 4 月於北美、歐洲等地推出,於 2012 年在東南亞、南韓地區推出。而部分地區則由代理商負責營運,例如中國大陸的「空中網」、越南的「VTC Game」。目前包含代理商伺服器,共有七個伺服器(地區)營運中。 本遊戲成功取得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中的「同一時間及MMO伺服器中最多在線玩家(Most Players Online Simultaneously on One MMO Server)」紀錄。該紀錄註冊於2011年1月23日,共91,311名玩家連線俄羅斯伺服器。 透過戰遊網旗下的 Wargaming.net 遊戲平台,玩家可以使用該平台帳號登入此款遊戲以及其他兩款姊妹作品《戰機世界》與《戰艦世界》,並且共用加值帳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坦克世界 · 查看更多 »

塔林攻勢

塔林攻勢(Таллин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一場由蘇聯紅軍的、第8軍團以及波羅的海艦隊,針對德意志國防軍的納爾瓦分隊以及愛沙尼亞獨立軍所執行的戰役。這場戰役於1944年9月17日至26日進行。德軍在這場戰役組織了從愛沙尼亞撤退的行動,稱作奧斯特行動(Unternehmen "Aster")。 蘇軍於埃馬約吉河及塔爾圖附近展開進攻。德軍的防守使得納爾瓦分隊得以有秩序地從愛沙尼亞本土撤出。 9月18日,以為準,堅持愛沙尼亞獨立的愛沙尼亞政府從德軍手中收復了位於塔林的政府大樓。塔林在9月22日被德軍放棄,而列寧格勒方面軍在9月26日,攻下塔林及愛沙尼亞大部分地區,只剩離島地區尚未被占領。.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塔林攻勢 · 查看更多 »

夏至行動

夏至行動 (Unternehmen Sonnenwende),亦被稱為“斯塔加德坦克戰役”Beevor, p.91,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的一場裝甲攻勢行動,是最後一個同類行動。 原計劃作為主要攻勢,但最終只作為比較有限的攻擊,這行動被蘇聯紅軍擊退,但有助於說服蘇聯最高統帥部推遲計劃中對柏林的進攻。.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夏至行動 · 查看更多 »

大盧基戰役

大盧基戰役是德意志國防軍及蘇聯紅軍之間的一場戰役,於1942年至1943年冬季發生在蘇聯城市大盧基,它特別被值得注意的是德軍在解除包圍時戰術失敗與史達林格勒戰役相似,它不應該被誤會為更大的大盧基攻勢行動(在熱澤夫-維亞茲瑪戰略攻勢行動之一部份)而它屬於大盧基攻勢行動之一部份。.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大盧基戰役 · 查看更多 »

奥伯鲍姆桥

奥伯鲍姆桥(Oberbaumbrücke),或譯上樹橋,是柏林的施普雷河上的一座双层桥梁,该市的地标之一。它连接过去被柏林墙分割的腓特烈斯海因和克罗伊茨贝格两区,已经成为柏林统一的重要标志。.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奥伯鲍姆桥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犹太人历史

奥地利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犹太社团,可能起源于罗马征服以色列。在许多个世纪中,这个社团的政治地位曾经起起落落过多次:在某些时期,犹太社团很繁荣,享受政治平等,在另一些时期,犹太社团遭到集体屠杀、放逐和反犹迫害。犹太人大屠杀基本毁灭了奥地利的犹太社团,根据2001年人口统计,在奥地利只有8,140名犹太人,但是另一些估计介于9,000, 15,000到2万人之间。.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奥地利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奧斯卡·辛德勒

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是一位德国大亨、间谍,纳粹党成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如今位于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境内的地区开设搪瓷和弹药工厂,雇佣了许多犹太人作业,最终成功挽救了1100名工人免遭德国纳粹的屠杀。1982年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和1993年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都是以他为主题,反映了他起初作为一个机会主义者为了利润而在战争期间雇佣廉价工人开办工厂,但之后却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主动性和坚韧的奉献精神,千方百计挽救犹太人生命的故事。 辛德勒出生并成长于奥匈帝国摩拉維亞的斯維塔維,先后做过多种工作,后于1936年加入納粹德國的軍事情報局阿勃維爾。1938年的蘇台德區問題前,他已经开始为德国政府收集铁路和军队动向的情报,后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受到捷克政府拘捕,但之后根据1938年慕尼黑協定的条款予以释放。1939年辛德勒加入了纳粹党,继续为纳粹收集情报,并且在德波戰爭爆发前还在波兰境内工作。1939年,辛德勒在波兰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家搪瓷厂,最多的时候雇佣了约1750名工人,1944年时这些工人中有约1000名是犹太人。他在阿勃維爾的人脉帮助他保护自己工厂的犹太人免于被送进集中营。起初辛德勒的行为是受利益驱使,之后他开始不计代价地保护自己的工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德勒不得不向纳粹军官送去更大数额的贿赂,还有许多只有通过黑市才能获得的贵重礼物来保护工人的安全。由于1944年7月起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親衛隊开始关闭最东边的集中营,把存活的囚犯转移到西面的集中营。许多人在奥斯威辛和被杀。辛德勒说服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营统领、亲卫队上尉批准自己将工厂转移到苏台德地区,从而避免工人被送入毒气室处死。1944年10月,哥特的秘书把犹太区警察马赛尔·戈德伯格(Marcel Goldberg)警官提供的姓名整理后打印了一份1200名将转移到苏台德地区的犹太人名单。之后辛德勒继续给親衛隊军官送去贿赂避免工人被处死。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他的所有积蓄都已经在这些贿赂和为工人购买给养中耗尽。 战争结束后辛德勒回到了德国,并在那里依靠犹太人救援组织的援助金度日。收到了自己战时开销的部分补偿后,他和太太移居阿根廷,过起了农民的生活。1958年破产后,辛德勒独自回到德国尝试经营了多个行业,但都没有成功,不得不依靠自己在战争期间拯救的辛德勒犹太人救济过活。1963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他国际义人称号。1974年10月9日,奥斯卡·辛德勒在西德的希尔德斯海姆逝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奧斯卡·辛德勒 · 查看更多 »

奧托·恩斯特·雷莫

奧托·恩斯特·雷莫(德語:Otto Ernst Remer,()是德国的一名德军官员,在德國軍方主導的1944年7月20日密謀案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战争期间他受伤九次。战争结束后,他共同创立了社會主義帝國黨(SRP),并否定納粹大屠杀的存在。他被认为是战后纳粹地下的“教父”。.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奧托·恩斯特·雷莫 · 查看更多 »

奪橋遺恨

《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英國電影,奧斯卡金像獎得獎導演李查·愛丁保祿(Richard Attenborough)執導,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同盟國軍隊在西歐所遭遇的挫敗阿纳姆战役為藍本。.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奪橋遺恨 · 查看更多 »

女武神行動

女武神行動(Unternehmen Walküre)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制定的的代號,其大致內容為賦予在社會民生秩序崩潰時接管國家治安的權力。對納粹政權而言,肇致政府無法有效掌控社會的主要因素可能有盟軍轟炸與數百萬於德國工廠內工作的集體暴動等。 作為接管納粹政權計畫的一部分,包含弗里德里希·奧爾布里希特上將、少將與克勞斯·馮·史陶芬堡上校在內的納粹德國陸軍高階軍官修改了女武神行動的相關內容,計畫在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後解除親衛隊的武裝並逮捕納粹高層人員。在經過漫長而精心的準備後,暗殺希特勒的行動於1944年7月20日啟動,但不久後即以失敗告終。.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女武神行動 · 查看更多 »

好戰友

“Der gute Kamerad”(又名為“The good Comrade”;好戰友),較廣為人知的是“Ich hatt' einen Kameraden”(我曾有個戰友),為傳統德國武裝部隊對於殉職,陣亡以及過世的袍澤所唱頌的輓歌,自德國國防軍(Reichswehr)以前,歷經德國防衛軍(Wehrmacht),至今德國聯邦國防軍依舊傳唱。 此首輓歌由德國詩人路德維希·烏蘭特(Ludwig Uhland,生於4月26日,1787年;卒於11月13日,1862年)於1809年完成作品。這首詩一直到1825年才由作曲家佛利特立希·紀爾舍(Phillipp Friedrich Silcher, 生於6月27日,1789年;卒於8月26日,1860年)加上旋律合成一首完整的歌曲。 “好戰友”在德軍葬禮(military funeral)中一直擔任重要的程序,通常以傳唱“好戰友”才視為完整隆重的葬禮。除了德軍之外,奧地利軍方(Military of Austria),還有部分的法國部隊與智利陸軍(Chilean Army)也傳唱這首旋律簡單優美的輓歌作為葬禮儀式。 當“好戰友”樂曲響起的時候與會及在場人士(一般為軍方人士與同袍)以敬禮對往生者致意;另外一項傳統風俗就是隨同演奏國歌(例如德意志之歌)。民間葬禮也有採用“好戰友”作為輓歌的風俗,不過往生者生前通常與軍方有密切的關係或早年投身軍旅的緣故。至於德國兄弟會(Studentenverbindung)會友的葬禮上,與德國的國殤日(Volkstrauertag;在第一個降臨節前兩個星期天舉行)也會聽到這首好戰友歌曲。.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好戰友 · 查看更多 »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Wilhelm Gustloff)是一艘納粹德國郵輪,由布羅姆與沃斯船塢(Blohm + Voss)所建造,她的名字是來自納粹黨瑞士分部的領袖威廉·古斯特洛夫,於1937年5月5日下水。在二戰末期,此船用來載運遭蘇聯紅軍圍困在東普魯士的德國人(包括平民及少數官兵),最後在1945年1月30日於波羅的海被蘇軍潛艇發射三枚魚雷擊沉。遇難人數估計由5,300至9,931人不等艾雲·卡比斯(Irwin J. Kappes) 參考資料 提出遇難人數為5,348。他並沒有列出資料來源,但他推介下列兩本書: A. V. Sellwood, The Damned Don't Drown: The Sinking of the Wilhelm Gustloff; 及 Alfred-Maurice de Zayas, A Terrible Revenge: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the East European Germans 1944-1950.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 · 查看更多 »

威廉·布格多夫

威廉·埃曼努爾·布格多夫(德語:Wilhelm Emanuel Burgdorf,1895年2月15日 – 1945年5月2日)是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軍人,最終軍階為德意志國防軍步兵上將。1944年10月,布格多夫出任部長與阿道夫·希特勒的首席副官;同時由於身兼這兩項職務的原故,布格多夫在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被迫自殺一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945年5月2日,布格多夫於柏林戰役接近尾聲時在元首地堡開槍自盡。.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威廉·布格多夫 · 查看更多 »

威廉·凱特爾

威廉·凱特爾(德语:Wilhelm Bodewin Johann Gustav Keitel,),曾任德軍最高統帥部總長;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戰後在紐倫堡審訊被判絞刑處死。.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威廉·凱特爾 · 查看更多 »

威廉·馮·里布

威廉·冯·里布騎士(德語: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年9月5日–1956年4月2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一名陸軍元帥。.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威廉·馮·里布 · 查看更多 »

威廉·格利澤

威廉·格利澤(德語:Wilhelm Gliese,,)是一位德國天文學家,以研究近距恆星並製作星表聞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威廉·格利澤 · 查看更多 »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德语: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由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纪念德意志帝国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大帝(威廉二世為了淡化俾斯麥的德意志統一功業,特意尊崇威廉一世為大帝)。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严重,战后保留了教堂钟楼的残骸,并在周围建造了新教堂和钟楼、礼拜堂和前厅,旧建筑和新建筑的合二为一给人压迫感,作为警世战争的纪念。.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 查看更多 »

威爾納·馮·弗里奇

威爾納·馮·弗里奇男爵(Werner Freiherr von Fritsch,)是一位德國將軍,最終階級為一級上將,於1935年至1938年期間擔任納粹德國的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1938年因受維爾納·馮·勃洛姆堡元帥的醜聞牽連,被迫離開陸軍總司令的職位,由瓦爾特·馮·布勞希奇接任。1939年參與德國入侵波蘭的戰爭,於9月22日在華沙戰死,是第二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德軍將領。.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威爾納·馮·弗里奇 · 查看更多 »

威瑪防衛軍

國家防衛軍(Reichswehr)指1919年至1935年威瑪共和國的正規軍隊,它下轄有陸軍、海軍和秘密設立的空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協約國提出的《凡爾賽條約》,德國僅保有一支規模極小的軍隊,並在裝備上有極為嚴格的限制。然而德國軍方為了未來的戰事與重整軍備,在人事、戰術與裝備上加以訓練和研究,成了當時世界上平均素質最高的一支軍隊。存在僅16年時間的國家防衛軍由於納粹黨的掌權而被德國國防軍所取代,在阿道夫·希特勒激進的重新武裝政策下,德國軍隊由原先的十萬多人增長到數百萬之多,而威瑪時期的軍官團則成了新德軍的核心領導層,造就了後來二戰爆發後,德軍於初期的高質素與節節勝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威瑪防衛軍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宫

西敏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Houses of Parliament),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西敏宮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接近白廳範圍內的其他政府建築物。西敏宮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北角的钟楼就是著名的-zh-hans:大本钟; zh-hant:大笨鐘;-所在地。 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由19世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蹟,如西敏厅 (Westminster Hall)(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典仪,如国葬前的停灵等。 西敏宫及周边区域的掌控权几个世纪以来属于英王的代理人:掌礼大臣。1965年,通过与王室达成协议,上下两院获得控制权。但也依然有个别纪念厅室继续由掌礼大臣管理。 在1834年發生的火災幾乎將西敏宮完全燒毀,今天的宫殿于1830年代开始由建筑师查尔斯·巴里爵士和他的助手A.W.普金设计完成,并在此后进行了30余年的施工。该方案也将西敏厅和圣斯蒂芬堂遗蹟也纳入其中。进入20世纪,西敏宫进行过陆续的修缮,二战期间,曾遭到德军轰炸,部分建筑结构受损,此后又陆续进行过维修和小规模的结构调整。今天既是英国政府机构的代表建筑,也是伦敦当地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威斯敏斯特宫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俄文: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Власов,拉丁化:Andrej Andrejewitsch Wlassow,),苏联将领,中将。他作为苏军将领曾在苏德战争初期表现优异,却在被俘后选择投降德军并倒戈。这些使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高兹

安德烈·高兹, (André Gorz),是法国左翼作家,社会哲学家,记者。.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安德烈·高兹 · 查看更多 »

密接支援

密接支援(英文:Close Support)是一种軍事戰術上的術語。根據美國國防部2005年出版的军事與相關術語字典對「密接支援」的定義是:「密接支援是指被賦予支援任務的部隊,在足夠接近被支援部隊時,針對敵軍目標採取細密的整合或協調性的支援活動,以火力、運動或其他戰術行動來支援被支援的部隊。」其他的支援戰術包括「直接支援」(Direct Support)、「一般支援」(General Support)、「相互支援」(Mutual Support)。.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密接支援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ве́рник,)蘇聯政治人物,从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15日他曾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实际上的权力集中在苏共中央总书记兼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手中,什维尔尼克本人并没有多少权力。.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 查看更多 »

山地獵兵

山岳獵兵(德語:Gebirgsjäger)是一種德國及奧地利境內專職山地或高山區域作戰的輕裝步兵。「獵兵(Jäger,即獵人之意)」這個詞是德語國家用以指稱輕型步兵部隊的軍事術語。 奧地利的山地部隊起源於奧匈帝國時期的國家步槍兵團(Landesschützen)。德國的山地步兵則源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意志帝國的山岳兵團(Alpenkorps)。兩國的山地部隊皆以高山火絨草作為部隊象徵;這種傳統最早於1907年,由當時的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建立,從此該國內的所有國家步槍兵團士兵皆會將高山火絨草別在自己制服的衣領上。1915年3月間,當德國的山岳兵團前往支援於奧匈帝國南端抵禦義大利攻勢的國家步槍兵團時,為了感謝德軍的協助,奧匈帝國軍隊便將自己身上的高山火絨草贈予德國山岳兵團的士兵;德國的山地部隊亦自此開始以高山火絨草作為部隊徽章。山岳獵兵與空降獵兵經常被視為德國最精銳的步兵單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山地獵兵 · 查看更多 »

巴巴羅薩行動

巴巴羅薩行動(德语: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進攻蘇聯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來自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德蘇戰爭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 作戰原本的計畫是要快速攻克蘇聯的西方領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最後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捩點。最重要的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德蘇战争,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罹難。.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巴巴羅薩行動 · 查看更多 »

巴特赖兴哈尔

巴特赖兴哈尔(德语:Bad Reichenhall)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它是上巴伐利亚行政区贝希特斯加登县的县府所在地。它是一座疗养城市,拥有盐水泉。总面积41.92平方公里,总人口17513人,其中男性8008人,女性9505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418人/平方公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巴特赖兴哈尔 · 查看更多 »

巴登威勒进行曲

《巴登威勒进行曲》(Badonviller-Marsch 或 Badenweiler-Marsch)是一首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德国军队进行曲。该曲由德国军乐作曲家格奥尔格·弗斯特(Georg Fürst)于1914年创作,直到今天这首进行曲仍为德国联邦国防军所采用,但已罕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巴登威勒进行曲 · 查看更多 »

巴黎蒙帕纳斯站

巴黎蒙帕纳斯车站(Gare de Paris-Montparnasse)是法國國鐵在巴黎的七大列车始发站之一,位于巴黎市区南偏西的十四区。包含了多种铁路运输服务和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如巴黎地鐵,远郊铁路(Transilien),省际列车(TER),TGV等。就旅客人数而言(每年约有5000万人次),目前蒙帕纳斯车站是巴黎第四繁忙的铁路车站, 法兰西岛运输联合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巴黎蒙帕纳斯站 · 查看更多 »

巴格拉基昂行動

巴格拉基昂行動(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於俄羅斯將軍彼得·巴格拉基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4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並到8月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暫做重整。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其屬下3個軍團包括第4軍團、第3裝甲軍團及第9軍團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說:「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團軍的崩潰後,德軍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在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軍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巴格拉基昂行動 · 查看更多 »

上法蘭西大區

上法蘭西大區(Hauts-de-France)為法國大區,是根據2014年大區重劃,合併北部-加來海峽、皮卡第等兩個大區,2016年1月1日起生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上法蘭西大區 · 查看更多 »

不可思议行动

不可思议行动(Operation Unthinkable)是有关西方盟国和苏联间冲突的两份计划的代号。两份计划都是1945年由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制定,并由英国武装力量联合计划参谋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开发。 第一份計劃是對駐德蘇軍的突襲,當該行動被認為不可能實行時,原計畫被放棄。然而該代號被繼續使用,不過被替換為防禦計畫,第二份計畫是假設當美軍撤出歐洲大陸時,英軍如何防禦蘇軍往北海與大西洋方向的攻勢。 這份研究成為冷戰時期第一份有關與蘇聯發生戰爭的應急計畫。這兩個計劃在當時都屬於高度機密,直到1998年才公諸於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不可思议行动 · 查看更多 »

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

1911至1941年間,中國和德國之間從合作到交惡宣戰的關係,有重要歷史意義。中德合作使兩國结成一定程度之联盟,密切的合作使中国的工业和军备迅速進步,尤其是在中国抗日战争之前。此時期的中华民国一直在民国军阀割据與列强环伺下艰难生存。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国民革命军北伐,雖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抬頭。有鉴于此,中华民国急需現代军备和国防工业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则需要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促成兩國於20至30年代合作。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结束,僅不足4年,而且實質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能力,例如組建了國軍德械師。.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 · 查看更多 »

席克斯特租車

席克斯特租車(Sixt GmbH & Co.)乃德國一家經營汽車租賃的跨國公司,其母公司為股票上市的席克斯特集團(Sixt Aktiengesellschaft,ETR: SIX2)。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和以色列等市場,該公司的市佔率排名第一。.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席克斯特租車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比利時關係

中華民國與比利時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比利時王國之間的關係。1913-1971年,兩國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比利時在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組織上採取與歐洲聯盟一致立場,支持中華民國「有意義參與」。.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中華民國與比利時關係 · 查看更多 »

丹麥佔領時期

佔領時期(Besættelsen),亦稱德國佔領丹麥時期(Dänemark unter deutscher Besatzung),為纳粹德国佔領丹麥的時期,延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的大部份時段。德國的占领从1940年4月9日威瑟演习作战开始,至纳粹德国於1945年5月5日向盟军投降为止。与其他被占领国相比,1943年前丹麦绝大多数机构依然保持正常运作。丹麦政府和丹麦国王依旧能在民主和独裁系统中周旋,这一状态于1943年后丹麦政府反对将反德组织判处死刑开始迅速恶化。 仅3000丹麦人的死亡与占领直接相关(这一死亡统计不包括4000丹麦志愿军加入德国东线作战以及1072名商船士兵加入盟军作战)。总而言之,仅0.08%的丹麦总人口死于这次战争。与其他交战国相比,丹麦死亡率很低。 在抵抗运动的支持下,绝大多数的犹太裔丹麦人都得以幸存。.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丹麥佔領時期 · 查看更多 »

希特勒誓词

希特勒誓词,又名元首誓词(Führereid),指1934年至1945年纳粹德国的国防军官兵和公务员所使用的忠诚誓词。这一誓词取代了原有的1919年版国家防卫军誓词(Reichswehreid),其内容变为向希特勒本人效忠。.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希特勒誓词 · 查看更多 »

希臘戰役

希臘戰役(亦叫瑪莉塔作戰,Unternehmen Marita)Blau (1953),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希臘本土及阿爾巴尼亞南部的戰爭,戰爭是由同盟國(希臘及大英國協)與軸心國(納粹德國及義大利王國)之間對壘,包括克里特島戰役及數次海上戰役,希臘戰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爾幹戰場的大愛琴海部份。 希臘戰役一向被認為是希臘-義大利戰爭的延續,這場戰爭是義大利軍隊從1940年10月28日攻打希臘開始,在數個星期內義大利人被驅逐出希臘及希臘軍隊攻佔了阿爾巴尼亞南部大片領土,1941年3月義大利的主要反攻失敗,德國向其盟友出手援助,瑪莉塔作戰在1941年4月6日開始,大批德國軍隊經保加利亞入侵希臘以保障其南翼,希臘及英國聯軍頑強抵抗,但最终因人數及裝備上的劣勢而最後潰敗,雅典在4月27日陷落,不過大英國協撤出了軍隊大约50,000人,希臘的戰事在伯羅奔尼撒的卡拉馬塔陷落後以德國完全勝利而結束;整個戰事持續24天,不過無論德國及同盟國高層均對希臘士兵的勇敢表示欽佩。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德國在希臘的軍事行動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程有決定性的影響,它令德國推遲實施巴巴羅薩作戰,另有一些學者認為沒有影響及認為英國在希臘的干預毫無勝利希望的行動,是“政治上感情用事的決定”或一個“策略上的錯誤”。.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希臘戰役 · 查看更多 »

东方战线 (苏联)

二战初期,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借口与目的,陆续侵略东欧诸国所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参考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2003年3月1版,2012年12月14次印刷.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东方战线 (苏联) · 查看更多 »

希意戰爭

希義戰爭(Ελληνοϊταλικός Πόλεμος或Πόλεμος του Σαράντα,Guerra di Grecia)是義大利王國及希臘王國之間在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4月23日間爆發的軍事衝突,它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巴爾幹戰役的開始,從1941年4月6日納粹德國干預起,這場衝突被稱為希臘戰役。.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希意戰爭 · 查看更多 »

布列斯特要塞

布列斯特要塞(Брэсцкая крэпасць,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Twierdza brzeska)是一個位於白俄羅斯的19世紀炮台。1965年,該炮台獲頒英雄要塞的稱號,成為蘇聯境内唯一一座獲得本稱號的要塞。.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布列斯特要塞 · 查看更多 »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1941年6月22–29日,俄語:Оборона Брестской крепости)是巴巴羅薩行動的早期戰役之一。布列斯特要塞由蘇聯紅軍駐守,防衛德意志國防軍的進攻。蘇軍堅守該地的時間比預期的來的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更成為蘇聯抵禦外侮的精神象徵,於1965年更因1941年的防衛戰役而獲頒「英雄要塞」的稱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 查看更多 »

布羅迪戰役

布羅迪戰役(俄語:Битва за Дубно — Луцк — Броды,或稱杜布納戰役、杜布諾戰役、羅夫內戰役、羅夫內-布羅迪戰役,1941年6月23日~1941年6月30日)是一场在1941年6月23日到6月30日於杜布諾、盧茨克及布羅迪三座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爆发的裝甲部隊戰鬥,參戰双方分別是德意志國防軍第1裝甲集團軍旗下的第3軍團與第48摩托化兵團及蘇聯紅軍的第5與第6集團軍。在蘇聯軍事史中,這場戰役屬於「邊境防禦作戰」的一部分。雖然紅軍對德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蘇聯依然輸掉了這場戰役,並損失大量的坦克。即便蘇聯擁有數量及科技上的優勢,紅軍糟糕的後勤補給還有指揮系統的不完備,以及德軍掌握制空權等因素都在在確保了德軍在該場戰役中的勝利。這是巴巴羅薩作戰行動的初期階段最為緊湊的一場裝甲戰鬥,也是整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坦克戰役之一。.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布羅迪戰役 · 查看更多 »

布達佩斯圍城戰

布達佩斯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蘇軍在布達佩斯攻勢中圍攻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戰役,围困长达50天。 圍攻最早開始於1944年12月26日蘇軍包圍了當時由德意志國防軍及匈牙利軍防守的布達佩斯,守軍在1945年2月13日無條件投降,進攻的蘇軍是由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守軍包括了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 Heer)、武裝親衛隊及匈牙利軍(Honved或Honvédség)。 围城期间约有38,000名平民死于饥饿和军事行动,布達佩斯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圍城戰之一,此次围城是盟军向柏林推进过程中的一场策略性的胜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布達佩斯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布達佩斯攻勢

布達佩斯攻勢是蘇聯紅軍為消滅在匈牙利王國領土上的德意志國防軍及其軸心國盟軍的進攻,攻勢由1944年10月29日至布達佩斯陷落於1945年2月13日,德軍在納粹德國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下佔領匈牙利(鐵拳行動),以阻止背離軸心國陣形及保障德軍的南翼。.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布達佩斯攻勢 · 查看更多 »

七警案

七警案,又稱暗角七警事件、七警打人事件,乃於2014年10月14日香港雨傘運動期間,有七名警務人員將示威者及政治人物曾健超抬到添馬公園一個暗角毆打之事件。 2014年10月14日晚上,無綫電視、蘋果日報、亞洲電視和Now TV,以及香港警方的攝錄隊,在添馬公園海濱拍攝到七名涉案警察把雙手已被手銬反鎖背後的公民黨成員、社工曾健超抬到添馬公園一個政府泵房變電站外的陰暗角落。其後,曾健超在雙手上銬無力反抗或自我保護的情況下,遭五名警察拳打腳踢近四分鐘,另有兩名警察負責把風。新聞片段播出後,香港警察濫用職權的暴力行為引發香港社會及外界嘩然。 2017年2月14日,法庭裁定七名涉案警員罪名成立,並於2月17日各判處入獄兩年。兩個警察協會舉行集會支持涉事警員,被指是混淆是非,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東方日報,2017-02-24。而聲援犯案警員的集會中有人侮辱主審法官,警察員佐級協會更違反公安條例,於界限街的遊樂場舉行「會員大會」,逾三萬個現役警務人員、退休警務人員及家屬出席,當中亦包括部分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因此被批評實際上為政治集會。集會期間主持人不但帶領參與集結人士高呼粗言穢語,更因為有現職警察在講台上自比為遭受納粹逼害的猶太人,被以色列及德國的外交當局批評為極不恰當。 至於案件的主角曾健超,2016年5月30日,曾健超被控拒捕,被判囚五周,2017年3月20日因七警被定罪入獄,放棄上訴入獄服刑,一個月後獲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七警案 · 查看更多 »

布蘭登堡部隊

布蘭登堡(Brandenbur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一支特種部隊。該單位由德國情報機構「阿勃維爾」於1939年間建立,起初僅負責軍事情報偵蒐、滲透與敵後破壞等任務;其成員主要由受納粹主義思想感召的海外德意志裔志願人員組成,因此成員多半精通外語,通常也對任務地點或作戰區域的地形環境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布蘭登堡部隊通常由不同的陸軍單位指揮,並廣泛於東歐、非洲南部、阿富汗、中東與高加索等地區執行任務。戰爭後期,該部隊的部分單位亦奉命至南斯拉夫等地清剿在地的游擊隊。布蘭登堡部隊於戰爭結束前數個月被改編並整併為裝甲擲彈兵師。戰爭結束時,部分部隊成員於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向英軍投降,但仍有大量隊員憑藉優秀的反偵蒐技巧躲過了盟軍的追捕,最終去向不明。.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布蘭登堡部隊 · 查看更多 »

布雷斯特戰役

布列斯特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霸王行動期間,於7月27日開始盟軍突破諾曼第的眼鏡蛇行動中其中一場最激烈的戰役。 盟軍入侵歐洲大陸計劃的一部分,是攻佔沿岸港口設施,以確保及時運送大量戰爭物資供應入侵盟軍之所需(據估計,在1944年9月於大陸的37個盟軍師每天將需要26,000噸物資)。盟軍希望攻佔並投入使用的主要港口是在法國西北部的布雷斯特。.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布雷斯特戰役 · 查看更多 »

七次反南斯拉夫遊擊隊攻勢

七次反南斯拉夫遊擊隊攻勢,在前南斯拉夫的一些資料來源的七次敵人攻勢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Sedam neprijateljskih ofanziva / ofenziv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前南斯拉夫領土上由軸心國實施的共7次系列軍事行動,以攻擊南斯拉夫遊擊隊。分別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七次反南斯拉夫遊擊隊攻勢 · 查看更多 »

下萨克森

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位于德国西北部,与荷兰接壤。这个土地广袤的联邦州面积达47600平方公里,占地面积仅次于巴伐利亚-zh-hans:州; zh-hant:邦-,是德国第二大联邦州。--首府是汉诺威。.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下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一体化

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是一个纳粹术语,指纳粹政权将整个公众和私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一体化,建立协调并加以绝对控制的进程。该运动在1933年纳粹党夺权后发动,目标是到1934年终止国家和社会的多元化状态。 一体化的目的在于使国民参与到纳粹党建立的组织中。国民参与一体化的相关组织往往是非强制的,但通常会面临工作职位的压力。这一运动限制了个人的独立人格及自由思想发展,通过建立规则和秩序将大众统一起来。 该运动受1922年意大利的向罗马进军启发,墨索里尼藉此取得权力并控制了意大利的社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一体化 · 查看更多 »

一般親衛隊

一般親衛隊(德語:Allgemeine SS)是納粹德國的準軍事組織「親衛隊」旗下規模最為龐大的組成部份,由親衛隊中央行政部指揮統轄。一般親衛隊於1934年秋季正式創立以將其成員與親衛隊特別機動隊(武裝親衛隊的前身)以及骷髏總隊(負責納粹集中營的管理)的成員作出區別。 自1939年起,一般親衛隊也廣泛地在納粹德國佔領下的歐洲境內扶植在地的親衛隊單位。1940年起,納粹德國將這些在地單位合併為日耳曼親衛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始,多數的親衛隊成員均隸屬於一般親衛隊,但這種情況在武裝親衛隊開放外國德意志民族與非德意志族人民加入後有所改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一般親衛隊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а рада УРСР,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УССР)是1938年至1991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它于1938年成立,取代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 · 查看更多 »

亞琛戰役

亞琛戰役是指從1944年10月2日至21日發生在德國亞琛的一場戰役。時間來到1944年9月,德意志國防軍在法國被同盟国擊潰後,已漸次地撤退至德國。在法國的戰事中,德軍指揮官們估計他們的總兵力只約相當於25個足額師;而當時德軍一共有74個師的番號在法國作戰。儘管遭受到這些損失,德軍依然能撤退到齊格菲防線並重新組建自己部分的部隊,當時在整個西線方面,他們能夠作戰的兵力大約是230,000人。雖然不一定是訓練有素,也沒有良好裝備,這些德國守軍仍大規模地修築齊格菲防線的防禦工事。在9月份時候,在亞琛周圍守備該市的指揮官表示願意向進攻的美軍投降。但是他的投降信件被武裝親衛隊突擊搜查從亞琛撤離的平民時發現。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立即將該指揮官逮捕並以格哈德·維克的第246國民擲彈兵師換防亞琛。這樣一來美国陆军第1軍團將必須以武力攻佔該市。 美軍指揮官們以第1和第30步兵師為攻擊主力,在其它部隊的協助下包圍該市,在完全包圍時開始攻佔該市。負責防禦這個城市的是德國第81軍,其中包括4個步兵師和2支戰力不足的德軍坦克戰隊。在戰鬥中,德國守軍獲得另1個裝甲師及1個裝甲擲彈兵師的增援,並獲得武裝親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衞裝甲師共24,000人的增援。雖然美軍在人數上佔優勢,但是守軍能夠把數以十計的碉堡和工事羅列在這個城市周圍。 第30步兵師的進攻開始於10月2日並立即陷入了德軍防線之中。進攻之前的空中轟炸和預備炮擊並沒有對德軍防線造成重大損失,結果該師的攻擊在德軍防線北部陷入泥沼。第1步兵師在10月8日發動進攻,雖然被德軍持續的反擊牽制,但該師仍希望在48小時內攻佔該城。與此同時,雖然第30步兵師未能在10月12日與第1步兵師會合與完成對亞琛的包圍,第30步兵師繼續緩慢前進。結果,第1步兵師留下第26步兵團,並準備在會師前直接攻佔該城。奪佔該市的戰鬥在10月13日至21日之間發生,對平民造成重大損失。儘管德軍激烈抵抗,德軍將領維克於10月21日在亞琛向美軍投降,結束戰鬥。由10月2日至21日止第1軍團在亞琛遭受大約5,000人的傷亡,而德軍損失了大約5,000名士兵,另有5,600人被俘。.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亞琛戰役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許墨瑞

亞歷山大·許墨瑞(Alexander Schmorell),1917年9月16日生於俄羅斯奧倫堡,1943年7月13日於慕尼黑被處決。其為5個於1942年6月到1943年2月間,發起白玫瑰(Weiße Rose)反抗納粹運動的慕尼黑大學學生之一。.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亞歷山大·許墨瑞 · 查看更多 »

庫圖佐夫行動

庫圖佐夫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取自於沙皇時代的俄國名將庫圖佐夫,該人在1812年的俄法戰爭中保衛俄國而聞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庫圖佐夫行動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Kurt von Schleicher) 是一位德国将军,也是魏玛共和国的最後一任总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洛伦兹

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伦兹,FRS(Konrad Zacharias Lorenz,)是一位著名奧地利動物學家、鳥類學家、動物心理學家,也是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受他的老師奧斯卡·海因洛斯的影響,建立了現代動物行為學。1973年他和卡尔·冯·弗利、尼可拉斯·庭伯根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洛倫茲研究以灰雁和穴鳥(jackdaws)為主的動物本能行為,並重新發現了離巢鳥類的銘印作用,該現象最早在19世紀由道格拉斯·斯普拉丁(Douglas Spalding)所描述。 在1949年以前,他的研究领域一直被称为“动物心理学”,即后来的本能理论。在德语地区,他被视为该理论的创始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康拉德·洛伦兹 · 查看更多 »

人民冲锋队

人民冲锋队(Volkssturm)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最后阶段成立的国家民兵部队,其成员为16到60岁尚未被征召服役的健全男性公民。 该部队并非传统上由德意志國防軍负责建立,而是纳粹党根据希特勒在1944年9月25日发布的元首命令建立的。人民冲锋队于1944年10月18日纪念莱比锡战役131周年时组建,并在两天后正式宣布成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人民冲锋队 · 查看更多 »

库班哥萨克

库班哥萨克是居住在俄罗斯帝国库班州的哥萨克。大部分库班哥萨克的祖先来自两支18世纪晚期迁至北高加索地区的哥萨克。库班哥萨克西部军(管辖塔曼半岛及其东北部毗邻地区)是由乌克兰札波罗结哥萨克的黑海哥萨克军组成的。东部军及东南军由1777年从顿河流域迁来的高加索线哥萨克军组成。 库班哥萨克的建制、库班哥萨克军队及其行政部门组成了库班哥萨克这一整体。这一建制从1860年延续至1918年。俄罗斯内战期间,库班哥萨克建立了库班人民共和国并在内战的南部纷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库班哥萨克同时为苏联红军及德国国防军服务。1990年,俄罗斯政府再次设置了库班哥萨克军。.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库班哥萨克 · 查看更多 »

伊凡的少年時代

《伊凡的少年時代》(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英語:Ivan's Childhood)是蘇聯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作品,導演憑本片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並建立了蜚聲國際的地位,也是他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伊凡的少年時代》於1962年上映,根據1957年Vladimir Bogomolov的短篇小說所改編,描述蘇德戰爭中,12歲男孩伊凡在母親與姊姊被殺後加入游擊隊抵抗納粹德軍的經歷。.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伊凡的少年時代 · 查看更多 »

伊特尔堡之战

伊特尔堡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于奥地利提洛邦小镇伊特尔爆发的一场战斗。1945年5月4日,被关押于伊特尔堡的法国囚犯为抵御附近的武装党卫军,派人向美军求助。赶来支援的不仅有杰克·李上尉率领的美军第23装甲营先锋队,甚至还有少校指挥的德国国防军士兵。30人及4輛坦克的他们面对约150-200人及一門Flak 41 88mm和2們2cm Flak的武装党卫军部队,在伊特尔堡内顽强抵抗了一昼夜,直到5月5日下午美军大部队赶到,成功解除了武装党卫军的包围,战斗以盟军的胜利告终。伊特尔堡之战是二战期间美军和德军唯一一次并肩战斗,同时法国囚犯下至网球明星,上至前总理全部拿起武器为自由而战,因此许多报道称之为“二战最奇怪的战斗”。.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伊特尔堡之战 · 查看更多 »

伊恩·史密斯

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GCLM,ID(Ian Douglas Smith,),津巴布韋及前羅德西亞政治家,1964年4月至10月任南羅德西亞總理,1964年10月至1979年6月改任羅德西亞總理,任內於1965年11月11日發表《單方面獨立宣言》,宣告放棄英國自治殖民地的身份獨立,以設法維持白人少數管治,其後又在1970年宣佈成為共和國。史密斯單方面從英國獨立的行動未有得到國際承認,聯合國更對羅德西亞實行經濟制裁。 史密斯是在南羅德西亞土生土長的非洲白人,早年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南非羅德茲大學畢業後返回南羅德西亞經營農場。他在1948年投身政壇,當選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議員,1953年起改任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立法議會議員,到1962年參與創立羅德西亞人陣線,並成功當選重返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歷任財政部長等職。史密斯在1964年4月16日起取代溫斯頓·菲爾德出任南羅德西亞總理,是歷來首位出任總理的本土人士。 史密斯自1965年單方面宣佈獨立到1979年結束白人管治期間,由於絕大部份黑人都沒有投票權,他領導的羅德西亞陣線每次都得以在大選中勝出。在總理任內,史密斯大力鎮壓境內黑人民族主義者由1972年至1979年展開的羅德西亞游擊戰,最後面對戰爭、制裁,以及國際壓力的困擾,他在1978年達成了一份《內部解決方案》,促使黑人黨派聯合非洲民族議會的領袖埃布爾·穆佐雷瓦在1979年就任總理,並組成了由白人及黑人共治的聯合政府。 後來,隨著《蘭卡斯特府協定》在1979年的簽署、津巴布韋在1980年的立國,以及羅伯·穆加比當選首任津巴布韋總理,標誌著該國進入黑人多數管治的時代。至於史密斯則在津巴布韋立國後,一直擔任津巴布韋國會議員,到1987年遭穆加貝政權免去議員資格為止。此後他先後退居於津巴布韋和南非開普敦,對穆加貝的獨裁統治作出不少批評。 外界對史密斯毀譽參半,批評他的人指他推行種族隔離,透過剝奪黑人來維持白人在當地的利益;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史密斯任內面對國際制裁,仍然能夠帶動羅德西亞錄得穩定的經濟增長,而且國家經濟、基建發展和國民教育水平等都屬於非洲國家前列,國家維持穩定的狀況,與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後,在穆加貝獨裁腐敗統治下造成經濟崩潰、貨幣大幅貶值、民不聊生和國民生活大幅倒退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伊恩·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伯恩哈特防線

伯恩哈特防線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義大利的一條防線,在1943年12月到達該防線後,美國第5軍團直至1944年1月中才能突破該防線及及推進到另一條防線,古斯塔夫防線,該防線由德國第10軍團的其中一支部隊,德國第14裝甲軍防守的。 不同於其它橫越義大利全境的防線,它被建立在古斯塔夫防線前的一個突出地,主要位於蒙特·卡西諾與卡米諾山之間,被附近的卡米諾、拉迪分薩及馬吉奧里等山峰圍繞著,但是,在亞德里亞海岸一帶的古斯塔夫防線有時亦被稱為伯恩哈特防線。 該防線的防禦力沒有古斯塔夫防線那般堅強及只是被用來阻延盟軍向古斯塔夫防線的推進,聯同古斯塔夫防線及希特勒防線,組成了德軍的冬季防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伯恩哈特防線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

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德語:Friedrich Olbricht,)是一名德國將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7月20日密謀案刺殺希特勒計畫中擔任重要角色,隨著計畫失敗而在隔日被納粹黨槍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拜尔莱因

弗里茨·赫尔曼·米夏埃尔·拜尔莱因(Fritz Hermann Michael Bayerlein,)是一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德意志國防軍」的中將。拜尔莱因起初於含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所領導的德意志非洲軍在內的數個單位中擔任參謀官員,不久後相繼調任第3裝甲師、裝甲教導師與第53兵團等單位的指揮官。除此之外,拜尔莱因也是的受勳者之一。.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弗里茨·拜尔莱因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馮·帕彭

弗朗茨·冯·帕彭(Franz von Papen,),全名弗朗茨·约瑟夫·赫尔曼·米夏埃尔·玛丽亚·冯·帕彭 Franz Joseph Hermann Michael Maria von Papen),德国政治家和外交家,信奉天主教,曾在1932年担任德国总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弗朗茨·馮·帕彭 · 查看更多 »

弗朗茲·哈爾德

弗朗茲·哈爾德(Franz Halder,)是一名德國將領,在1938年至1942年9月期間於德意志國防軍中擔任陸軍參謀長,由於在戰略上頻繁地與阿道夫·希特勒衝突而被解職。在哈爾德的任期中,德國陸軍的事業到達巔峰,同時哈爾德也是一名反對希特勒與納粹政權的軍人,但一直未直接參與政變行動,活到了戰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弗朗茲·哈爾德 · 查看更多 »

影子政府

影子政府或影子内阁是一個「候任政府」,是一個有意圖接管政府的團體。.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影子政府 · 查看更多 »

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奥地利作家。生於格里芬。.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彼得·汉德克 · 查看更多 »

使命召唤 (游戏)

是一款以二戰为背景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採用了強化過的重返德軍總部之遊戲引擎(即再次強化過的雷神之錘III引擎)。這款遊戲模擬了盟軍士兵在二戰時的作戰情形。 《決勝時刻》的獨特之處在於單人故事中玩家並非如當時其他FPS的主角一般孤軍作戰,遊戲過程中大部份時間均有大量的NPC隊友支援。同時隊友之間的互動亦給予玩家一種投入感,而這點亦成為往後續作的賣點之一。而另外一大卖点就是游戏裡时常出现的对好莱坞战争大片场面的致敬。 《決勝時刻》的發售時間為2003年10月29日,開發工作由Infinity Ward進行,並由Activision負責出版。Mac OS X版的決勝時刻由Aspyr進行移植。2004年底,N-Gage版本的決勝時刻是由Nokia開發並由Activision出版。之後其它版本也陸續釋出,有典藏版(原聲帶與攻略)、年度最佳遊戲版(內含遊戲更新)以及豪華版(美國豪華版內容則是資料片和原聲帶,而歐洲豪華版內容則移除原聲帶)。 決勝時刻國際中文版於2003年12月25日在台發售,由松崗科技代理發行;中国大陆首先于2004年1月发行英文版,简体中文版则由上海育碧制作并于2004年7月14日发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使命召唤 (游戏) · 查看更多 »

彗星坦克

彗星坦克(英文:Tank Cruiser, Comet I, A34)是二戰末期英國研製的。彗星式為克倫威爾巡航戰車的後繼車型,研發時吸取了克倫威爾各種經驗教訓,改善過去已知的缺點,尤其在反戰車戰術層面;因此它成為英國戰爭期間內,少數具備可以抗橫納粹德國動物軍團戰車的重要武裝。儘管作為二戰末期才推出的型號,但在主砲以外的性能改良有限,整體技術意義上仍具有濃厚的過渡性色彩,二戰後開始遭百夫長坦克取代。但彗星戰車仍在英國陸軍中運用至1958年開始除役退居後備,已知之最後現役序列在緬甸陸軍中出現,在2007年時尚在服役狀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彗星坦克 · 查看更多 »

但澤波蘭郵局保衛戰

但澤波蘭郵局保衛戰(Gefecht um das polnische Postamt in Danzig、Obrona Poczty Polskiej w Gdańsku)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波蘭戰役的第一場戰鬥,發生於今日的格但斯克(Gdańsk)。 1939年9月1日,波蘭民兵在這棟建築物裡防守來自但澤國防黨衛隊(但澤市的黨衛隊)、當地的衝鋒隊和特殊單位──秩序警察(但澤警察)等單位的攻擊達15小時。除了四名逃出郵局的防守者外,其餘的反抗人士在投降之後,便於1939年10月5日被德國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並加以處死。.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但澤波蘭郵局保衛戰 · 查看更多 »

德奧合併

德奥合併(德语:Anschluss ,意指联合或政治联盟,也称为Anschluss Österreichs;同样指德奥合併) ,是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統一,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一个历史渊源是,奥地利和德国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组建的两个国家,因此当时的“统一”(合并)思潮能较容易地得到德奥两国公民的响应。 德国与奥地利合併,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扩张德国版图的第一步。德奥合併发生在萨尔区回归德国之后。1935年1月13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该区在国际联盟控制15年后举行公投,最后回归德国。德奥合併后,根据《慕尼黑协定》,德国獲得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先后侵略余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 事件发生前,德国先向奥地利施压,要求奥地利政府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地位,甚至让该黨参与奥国政府事务。1938年,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舒斯尼格为了保存奥地利的独立,宣布进行公投,来决定奥地利应否与德国合併。德国政府隨即向他施压,要他将权力交给奥国纳粹党。奥国纳粹党在3月11日以政变推翻了奥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 其他国家对事件反应温和。一战协约国实行外交抗议,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阻止合併之事,纵使《凡尔赛条约》阻止德国与奥地利合併。 奥地利在事件后失去独立国家之地位,直到德國戰敗後,兩國再度分家,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臨時政府成立,數月後得到二戰盟国的承认,延至1955年奧地利正式恢復主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奧合併 · 查看更多 »

德國國防軍

#重定向 德意志國防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德國刑事法第175條

德國刑事法第175條(正式缩写为§175 StGB)於1871年5月15日在德意志帝國時期頒佈,1994年3月10日被廢除。此條例將男人之間的同性性行為,以性悖軌法(Sodomy law)之名定為刑事罪行。 此條例曾作多次修訂。納粹德國於1935年,將該條例所適用的範圍更加擴大,並加強逮捕觸犯第175條的人士,導致數千人死於集中營——不論是有罪或無辜。東德於1950年將條例回復到前一版本,再於1968年進一步將條例有效範圍收窄至與18歲以下少年性交,並於1988年將該條例完全廢除;西德則一直沿用納粹時期的條例版本至1969年,1969年後只限適用於“有效案件”。條例於1973年進一步收窄,並於德國統一後的1994年完全撤銷。.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國刑事法第175條 · 查看更多 »

德國空軍野戰師

納粹德國空軍野戰師(德語:Luftwaffen-Felddivision)是納粹德國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種武裝部隊編制。.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國空軍野戰師 · 查看更多 »

德國聯邦國防軍

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武装部隊,由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及基础军(後勤、防諜、憲兵等支援部隊)、中央醫療軍(軍醫部隊)兩大跨軍種部隊組成。.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國聯邦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德國聯邦國防軍第10裝甲師

德意志聯邦國防軍第10裝甲師(德語:10.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國聯邦國防軍第10裝甲師 · 查看更多 »

德國軍隊

德國軍隊是指德國的軍事部隊,通常簡稱德軍,可以指:.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國軍隊 · 查看更多 »

德國-亞美尼亞關係

德國-亞美尼亞关系,是指歷史上的德國和亞美尼亞、以至現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亞美尼亞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德國和亞美尼亞在公元300年首次有往來,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時干戈相向;兩國建交以來,在經貿、軍事等多個領域俱有往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國-亞美尼亞關係 · 查看更多 »

德國LGBT權益

德國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權益的保障是歐洲各國相當完善的一個國家,最早在1898年,德國政界便已有廢除《刑事法第175條》的呼聲,該法將男同性戀者的同性性行為視為刑事罪行,並加以懲罰。1929年,德國國會委員會通過廢除刑事法第175條,但由於納粹黨的崛起及掌權,戰後保守派及宗教團體等阻撓,該法最終遲至1994年德國統一后才被完全廢除,但同性之間仍不能結婚;直到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通過婚姻平權法案,德國的同性伴侶才擁有婚姻權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國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

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是一项在二战中由纳粹德国秘密领导的研制核武器的项目,德國將其稱之為「鈾工程」(Uranprojekt)。这个项目开始于1939年,仅于核裂变被发现后的几个月,但又在几个月后中止,因为德国入侵波兰,很多科学家被编入德国国防军。但是,由于德国军队中管理上的调整,这个项目又在二战开始那天(1939年9月)重新启动。个项目最终发展为三个部分:核反应堆、铀和重水生产,以及铀同位素分离。最后,经过有关部分评估,核裂变对结束战争并没有太大的贡献,因此在1942年,德国国防军把项目转移到了Reich Research Council,同时继续提供赞助。从此,这个项目就被九个研究技工所分摊,造成项目发展放缓。另外,一些研究应用核裂变的科学家离开这个项目,转而去研究一些战争更需要的其他项目。 项目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Kurt Diebner, Abraham Esau, Walther Gerlach, 和 Erich Schumann。 在纳粹执政期间,德国学术界被严重政治化,许多物理学家、工程师和数学家在1933年就被驱逐出境,没有离境的犹太人也被很快地赶出了德国的研究机构,进一步扼杀学术界。大学的政治化,加上德国军队的兵源需求(尽管拥有有用的科学技能,很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被强征入伍),最后几乎消灭了一整代的德国科学家。 战争的最后,盟军各国竞相掠夺幸存下来的核子产业(包括人员、设施和材料),就好像他们抢夺V-2火箭计划一样。.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 · 查看更多 »

德国对于西班牙内战的干涉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开始后德国就开始了它的干涉行动。阿道夫·希特勒派遣了强大的空军以及装甲部队来支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和他的西班牙国民军。苏联派遣了少量的部队用来协助共和军政府,但英国和法国以及其它24个国家签署了禁运令以阻止任何军需品和士兵进入西班牙。尽管德国也是禁运令的签署国之一,但是它屡次违反条约。西班牙内战为装备着世界上最先进装备的德军提供了战斗经验。但与此同时,德国的干涉也增加了它卷入战争的风险,而德国还没有为这场战争做好准备。因此希特勒限制了他对西班牙的援助并转而怂恿墨索里尼派遣大量的意大利军队。佛朗哥的国民军最终赢得了胜利,他在成为德国非正式盟友的同时保持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立立场。这场在西班牙的冲突持续了三年并为即将在1939年爆发的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 有多个因素促使纳粹支持佛朗哥:其一,这能够将国际焦点从希特勒的中欧战略上移开;其次,一个亲德的法西斯主义西班牙会为法国带来威胁。此外,这场战争还为德军训练士兵并测试武器装备和战略提供了机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国对于西班牙内战的干涉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家民主党 (东德)

德国国家民主党(Nation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为NDPD)是一个东德政党。该党同其他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卫星党一样加入了国家阵线。 该党成立于1948年,旨在吸收原纳粹党党员、国防军成员及中产阶级,以期其支持统一社会党的政策。1990年该党解体并加入了全德国的德国自由民主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国国家民主党 (东德) · 查看更多 »

德国抵抗运动

德国抵抗运动(Widerstand)指的是在1933年至1945年间德国境内对纳粹党统治的抵抗。在这些抵抗运动中,有许多个人和组织积极参与到将阿道夫·希特勒赶下台并推翻他的政权的计划中死去。 “德国抵抗运动”一词并不代表在纳粹时期德国存在一个统一的抵抗运动。其他抵抗运动诸如、法國抵抗運動和都要更加统一协作一些,而德国的抵抗运动主要由较小且往往孤立的组织组成。这些组织往往无法进行政治动员,因此除了对纳粹成员(包括希特勒)进行攻击以及进行破坏活动之外,他们唯一的有效手段便是试图说服德意志國防軍领导人发动政變推翻政权——1944年对希特勒的刺杀计划便是其中一例。 近77,000名德国公民因为参与抵抗运动而被、軍事法庭或民事法庭处决,在这其中有许多人都在政府、军队或公共机关内工作,他们由此也能够参与到颠覆和密谋活动中来。除此之外,加拿大历史学家彼得·霍夫曼认为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被怀疑参与了抵抗运动而被投入集中营。德国历史学家汉斯·蒙森则认为德国的抵抗运动是“没有人民的抵抗运动”,真正参加抵抗纳粹运动的德国人数量是相当少的。德国抵抗运动的成员也包括非德意志民族的德国公民,例如波兰族裔的抵抗组织。.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国抵抗运动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参谋部

德国总参谋部(Großer Generalstab)是德国军队中对战争进行规划和决策的高级军事机构,由原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部发展而来,是现当代绝大多数军队总参谋部的样板。总参谋部的崛起和发展是德军与其对手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德军两个多世纪来最令人生畏的部分,也是近两个世纪以来军事史上最出色的参谋机构之一。 在狭义上,总参谋部是德军(及其前身普鲁士军队)的中枢,负责对战争各方面的研究,制定部队机动方案及战役实施方案,拟定作战和动员计划。总参谋部于1806年成立,但此时尚无官方称呼,奠基人为普鲁士将军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和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1821年首任总参谋长卡尔·冯·米夫林男爵上任,这也标志着总参谋部的正式成立。 在广义上,总参谋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军事理念、虽然当时的欧洲列强都先后设立总参谋部,但德军总参谋部因其完备严格的培训机制和靠实际表现而非出身门第作为奖惩标准而声名卓著。总参谋部的培训机制并不只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参谋人员,更为了培养出具有具有丰富知识、广阔视野和献身精神的战争机器的一部分。正式的参谋人员为终身制,在一线部队和参谋部之间轮换工作。参谋人员的军裤侧面有加宽的深红色带以区别于其他军官。德国的传统社会舆论和政治力量决定了军队组织框架的首长由贵族甚至是皇室担任,在欧洲其余国家也是普遍现象,但实际上由于总参谋部的特殊作用,参谋长在其专业领域和组织框架内拥有对作战方案和命令的否决权,只有少数极其顽固的部队首长敢于挑战这种否决权,如德皇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正因如此,每一次胜利后最大功臣一般都被认为是参谋系统的人员而非部队首长,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加强了总参谋部的地位。 总参谋部在当时拥有较少受政治势力控制的特权,并于1871年德国宪法颁布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认为总参谋部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并依照《凡尔赛和约》解散了总参谋部。此后总参谋部以“统帅部部队局”的形式生存下。1935年原部队局局长贝克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宣告了总参谋部的恢复,但在纳粹德国的体制下,总参谋部再未回到和以前一样的显赫地位。纳粹德国向同盟国投降后总参谋部再次解散。纽伦堡审判中总参谋部因战争罪被起诉,后被宣判无罪。.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国总参谋部 · 查看更多 »

德米楊斯克包圍戰

德米楊斯克包圍戰 (Demyansk Pocket; Festung Demjansk or Kessel von Demjansk; Демя́нский котё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蘇聯紅軍對在列寧格勒以南德米楊斯克附近的德意志國防軍進行的包圍戰,該包圍圈由1942年2月8日存在至4月21日,另一個更小型的包圍圈存在於西南面大約100公里的霍爾姆,這些包圍圈是由於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戰敗撤退後形成的。.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米楊斯克包圍戰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轰炸

德勒斯登轰炸(1945年2月13日-2月15日)是二战期间由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軍联合发动的针对德国东部城市德勒斯登的大规模空袭行动。7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被看成二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 英国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曾说:“德勒斯登被毁具有史诗般的悲剧性。这座象征着德国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城市曾经美得让人惊叹。而纳粹期间,它又成为德国的地狱。在这个意义上,就20世纪的战争恐怖而言,德勒斯登轰炸事件是一个绝对带有惩戒意味的悲剧”。.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累斯顿轰炸 · 查看更多 »

德黑蘭宣言

《三強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Three Powers,Декларация трёх держав,Erklärung der Drei Mächte),又稱《德黑蘭宣言》(Tehran Declaration,Тегеранская декларация,Teheran Erklärung),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領袖史達林於1943年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共同制定的宣言,其目的在於宣示擊敗納粹德國的決心,以及加強世界各國在戰後的團結合作。.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黑蘭宣言 · 查看更多 »

德蘇軸心談判

在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希特勒以及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經過兩天談判後簽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後一年,德蘇兩國曾就蘇聯作為第4個軸心國的可能性進行協商。 1940年11月12至14日,在兩天的協商後,德國給了蘇聯畫有四個軸心國(德、義、日、蘇)的勢力劃分草圖,在協商的途中,希特勒、莫洛托夫以及里賓特洛甫就德國與蘇聯的勢力範圍進行交涉:希特勒鼓勵蘇聯向南邊的印度以及伊朗發展,以便留給德國取得芬蘭資源的通路,希特勒還希望蘇聯將其勢力退出巴爾幹半島 ;然而莫洛托夫不願輕而答應,畢竟蘇聯一直希望在地中海擁有自己的溫水港且不希望德國將部隊留在芬蘭。 整個協商進行得並不順利。由於蘇聯預期德國的戰事會持續很久,所以當德國聲明英國會很快地被打敗,蘇聯對此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另外,史達林希望能夠保有對保加利亞以及南斯拉夫的影響力。上述等因素皆導致莫洛托夫在談判中持保守的態度。1940年11月25日,蘇聯方面向德國提交了由史達林起草的回覆,在回覆中,史達林在德國願意承認蘇聯在保加利亞以及伊拉克以及伊朗的影響力的條件下願意成為第四個軸心國。 不過德國並未回覆, 只留下了沒有結果的談判。對於史達林的回覆,希特勒向他的軍事首長表示道:「史達林要求越來越多的東西」「他是位冷血的敲詐者」以及「德國的勝利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我們必須讓她盡快向我們俯首稱臣」。德國於是在1941年打破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並向蘇聯入侵,蘇聯成為第四個軸心國之事再無被討論的可能。.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蘇軸心談判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陸軍

德意志帝國陸軍(Deutsches Heer)是德意志帝國的陸上作戰部隊,其德語原文直譯為「德意志的陸軍」。德意志帝國陸軍於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在普魯士王國的領導下成立,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遭到解散。.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意志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國防軍第1滑雪步兵師

德意志國防軍第1滑雪步兵師 (德語:1.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意志國防軍第1滑雪步兵師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国铁路

德意志国铁路(Deutsche Reichsbahn)又译作德国国营铁路或德意志帝国铁路,是德意志国于魏玛共和国时期至盟军占领时期前所运营的国营铁路。1945年后,德意志国铁路在苏联占领区的部分继续作为国营铁路由苏联军事当局代管直至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并保留沿用德意志国铁路的名称。而德意志国铁路在其它三个占领区的部分至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则被更名为德国联邦铁路。.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意志国铁路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国铁路137 155型柴油动车组

DRG Class SVT 137 是一種屬於流線型的柴聯車,它開始被使用於德意志国铁路 時期,並在二次大戰以後分別由屬於西德的 德国联邦铁路(後來DB將型號改為VT 04)與屬於東德的 德国国营铁路 所繼續使用。在當時,它創造了最高時速 160 km/h(100 mph)與平均時速達到 132 km/h的世界紀錄。因此它可以算是當時中歐的第一列柴油高速火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德意志国铁路137 155型柴油动车组 · 查看更多 »

保罗·利科

約翰·保羅·古斯塔夫·利科(Jean Paul Gustave Ricœur,),法國哲學家。保羅知名於結合現象學和解釋學,因此,他的思想是在主要解釋學的現象學家——马丁·海德格尔和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認同。2000年,保羅獲得了因「徹底改變了解釋學和現象學的方式,擴展了文本解釋的研究:包括擴闊了哲學的具體領域、宗教、精神分析、隐喻的理論、和敘述的理論」而獲得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保罗·利科 · 查看更多 »

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獎章

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Севастополя»,英語:Medal "For the Defence of Sevastopol")是蘇聯在1942年12月22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1年10月30日至1942年7月4日的塞瓦斯托波圍城戰期間對納粹德軍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5万多人被授予了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獎章。.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獎章 · 查看更多 »

保衛列寧格勒獎章

保衛列寧格勒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Ленинграда»,英語:Medal "For the Defence of Leningrad")是蘇聯在1942年12月22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由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共872日圍城期間對納粹德軍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147万人被授予了保卫列宁格勒奖章。.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保衛列寧格勒獎章 · 查看更多 »

保衛敖德薩獎章

保衛敖德薩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Одессы»;Medal "For the Defence of Odessa")是蘇聯在1942年12月22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1年8月8日至10月16日的苏德战争敖德薩圍城戰期間對納粹德軍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3万多人被授予了保衛敖德薩獎章,其中大部分为黑海舰队的水兵,以及在戰时参与防御工事建造工作、消防工作以及在工厂中工作为前线提供保障的蘇聯公民。.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保衛敖德薩獎章 · 查看更多 »

俯首山

俯首山 (Покло́нная гора́,字面意思是"鞠躬山";比喻意为"尊敬地屈服山"') ,高171.5米,是莫斯科最高点之一。它的两个顶峰曾被谢通河分隔开,后来一个顶峰在1987年被夷为平地。1936年开始,该地区是莫斯科的一部分。现在建有胜利公园,里面展览着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坦克和其他交通工具。 在历史上,这座山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因为它具有俄罗斯首都的最佳视野。它的名字来源于俄语,意为“俯首”,因为每个从西方来到首都的人都需要在这里致敬。1812年,在这里,拿破仑徒然地希望俄罗斯人能带给他克里姆林宫的钥匙。.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俯首山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解放军

俄罗斯解放军(Русская освободительная армия, РОА、Russische Befreiungsarmee),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战场上的一支军队,是为苏联高级将领弗拉索夫在投降纳粹德国之后以蘇聯戰俘與白俄流亡者(其中有多數是俄國內戰時的反共白軍軍人)所組成的军队。 1945年轴心国放弃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四处游弋的俄罗斯解放军率先攻克了这座城市。市民以为是苏联红军解放了他们的城市。此后红军到来,击溃了俄罗斯解放军,弗拉索夫被捕。.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俄罗斯解放军 · 查看更多 »

圣马力诺历史

最神圣的圣马力诺共和国(意大利语:la 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San Marino)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里米尼地区附近,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其早期历史不见于史籍。在公元3世纪下半叶,一个以采石为生的年轻基督教徒马力诺(Marinus)驾船离开其故乡——达尔马提亚的阿尔贝岛(今克罗地亚的拉布岛),在意大利的里米尼上岸,从此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圣马力诺历史。.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圣马力诺历史 · 查看更多 »

圣洛

圣洛(法语:Saint-Lô)位于法国下诺曼底大区,是芒什省的首府。.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圣洛 · 查看更多 »

北部-加来海峡

北部-加来海峡(Nord-Pas-de-Calais)是法国北部一個已不存在的大區,北與比利時接壤。面积12,413km²。下轄諾爾省(59)、加來海峽省(62)。其首府是里尔。北部-加来海峡位在皮卡第的北邊,其北邊和東邊和比利時相連,北邊是英吉利海峽,西北邊是北海。北部-加来海峡區域的大部份曾是低地国家中南尼德蘭的一部份,在神圣罗马帝国中勃艮第公國的統治下,後來先後被西班牙及奧地利統治。在1477年至1678年之間漸漸的成為法國的一部份,尤其是在路易十四在位的時期。歷史上在北部-加来海峡出現前,這個地區的行省為阿圖瓦、法國佛蘭德斯地區及,也有一部份屬於皮卡第,當時的居民仍常常使用這些以前的名稱。 北部-加来海峡的面積為12,414 km2,但其人口密度相當高,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0.8人,總人口410萬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是全法國人口第四多的地區,其中有83%住在城市中。其行政中心和最大城市是里尔,第二大城市是加來,是歐陸重要的經濟及交通中心,離英吉利海峽另一側,英國的多佛尔只有,在晴天時還可看到多佛白色懸崖,其他的主要市鎮有瓦朗謝訥、朗斯、杜埃、贝蒂讷、敦克爾克、莫伯日、濱海布洛涅、阿拉斯、康布雷及圣奥梅尔。.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北部-加来海峡 · 查看更多 »

國家人民軍 (東德)

國家人民軍(德語:Nationale Volksarmee,簡稱NVA)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軍隊,由陸軍(Landstreitkräfte)、人民海軍(Volksmarine)、空軍(Luftstreitkräfte)及邊防軍(Grenztruppen)所組成。.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國家人民軍 (東德) · 查看更多 »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國家元首 · 查看更多 »

國家社會主義督導軍官

國家社會主義督導軍官(Nationalsozialistischer Führungsoffizier,NSFO)是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國防軍設於部隊內的政治軍官制度,用於對國防軍軍官確保其軍事和領導事務上政治意識形態正確,督導軍官與蘇聯紅軍的政治委員頗為相似,但後者並不常規性的干涉軍事,而是僅管理政治問題。 國家社會主義督導軍官由阿道夫·希特勒於1943年12月22日下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加以成立,由納粹派陸軍上將(Hermann Reinecke)負責管轄該機關。1944年結束時,國防軍中共有47,000名兼職和1,100名全職的督導軍官。.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國家社會主義督導軍官 · 查看更多 »

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

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s Kraftfahrkorps,縮寫:NSKK),是1931年至1945年從屬於納粹黨下的準軍事組織。.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 · 查看更多 »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英語:High Command Trial,正式案號為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s.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 · 查看更多 »

國民擲彈兵

國民擲彈兵(德語:Volksgrenadier)是一種於1944年秋季後成立的納粹德國陸軍兵種,其出現主要是為了因應在巴格拉基昂行動中被殲滅的中央集團軍及在諾曼第損失的第五裝甲軍所造成的兵力空缺。「國民擲彈兵」這個名稱是為了建立部隊士氣而取的:「國民」與當時德國國內的民族主義相呼應,而「擲彈兵」則是軍事傳統中的菁英兵種。納粹德國於戰爭後期共成立了78支國民擲彈兵師。值得注意的是,國民擲彈兵不應與國民突擊隊混淆,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組織。.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國民擲彈兵 · 查看更多 »

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

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代號為:「魯緬采夫團長行動」,該名來自18世紀後期的俄國名將彼得·魯緬采夫元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實施的軍事行動之一,行動內容是由草原方面軍向別爾哥羅德地區進攻。 行動在1943年8月初展開,目的是跟進庫爾斯克會戰中南部防禦戰役對德國南方集團軍的勝利。行動開始即取得勝利及解放別爾哥羅德及卡爾可夫,1943年8月23日中午12時蘇軍沃羅湼日方面軍及草原方面軍的師團從德軍手中解放了卡爾可夫,守軍大部被徹底擊潰,這次是在德蘇戰爭中該城最後一次易手,行動迫使在烏克蘭的德軍撤過第聶伯河,從而讓蘇軍於1943年秋季解放基輔。 德軍稱本戰役為「第四次卡爾可夫戰役」。.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 · 查看更多 »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是蘇聯紅軍為了消滅在烏克蘭及波蘭東部的德意志國防軍而發動的進攻,行動在1944年7月中進行,在為期1個月之戰鬥中,蘇軍達成了目標,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在歷史上經常被同時期之巴格拉基昂行動的成功和德國中央集團軍的崩潰所掩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 查看更多 »

利托梅日采

利托梅日采 (捷克语:Litoměřice,德语:Leitmeritz,利特梅里茨)是位于捷克北部拉贝河与奥赫热河交汇处的一座城市,距离布拉格西北方约64公里,2004年人口为25,517人。 该地区所处的乌斯季州由于气候温和,适合水果和葡萄的生长,而被称作“波希米亚的花园”。.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利托梅日采 · 查看更多 »

列寧格勒圍城戰

列寧格勒圍城戰,或又名「封鎖列寧格勒」(блокада Ленинграда、Leningrader Blockad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為了攻佔蘇聯列寧格勒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圍攻從1941年9月9日開始直至1943年1月18日蘇軍才開闢了一條通往城市的狹窄通路,到了1944年1月27日才最終獲得解放,共計被圍872天。 解放列寧格勒的1月27日後來被俄羅斯政府列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列寧格勒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庫利克

列昂尼德·阿列克塞耶維奇·庫利克(Леони́д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ули́к,),俄羅斯礦物學家,他的研究主要是隕石。他是首位對通古斯大爆炸進行調查的科學家。 庫列克在1927年到達通古斯河地區,並在這個地區調查當時隕石撞擊的確切地點。他用隕石上的鐵可能有助于蘇聯发展工業的理由,說服蘇聯政府對科學調查隊給予資金。 庫列克的調查隊在1927年終於找到爆炸地點。讓他們驚訝的是,沒有發現任何隕石坑。燒焦枯死的樹橫跨了大約50公里。少數靠近爆炸中心的樹沒有傾倒,它們的樹枝和樹皮則被脫去。傾倒的樹則是向爆炸中心相反的方向傾倒。 庫利克發現一個小沼澤可能是隕石坑,但在排光其中的水後,他在底部發現一些樹木殘支,所以確定那不是隕石坑。1938年,庫列克又找人來航拍整個區域,顯示樹是以一個像蝴蝶的巨大形狀傾倒,然而他仍然沒有發現任何隕石坑。 二戰期間,這一次庫利克加入民兵組織對抗德國的侵略。後來,他被德軍俘虜、因斑疹傷寒在戰俘營死亡。.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列昂尼德·庫利克 · 查看更多 »

刀刺在背传说

刀刺在背传说(又译为匕首传说或背后一刀传说;德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流传的传言,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由于德国战败,不少德国民族主义者怀恨在心,就用这个传说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刀刺在背传说 · 查看更多 »

喬治·勞埃德

喬治·華特·塞爾溫·勞埃德(George Walter Selwyn Lloyd,)是二十世紀英國作曲家。長期受病患所困擾,令到他的作品產量並不多,但音樂卻十分平實近人,他會運用現代音樂創作手法,但保留濃厚的後浪漫時期風格。.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喬治·勞埃德 · 查看更多 »

哥利亞遙控炸彈

哥利亞遙控炸彈(Leichter Ladungsträger Goliath)(Sd.Kfz. 302/303a/303b)是二戰時德軍一種破壞用遙控炸彈。 此由德意志國防軍部署的履帶式遙控炸彈約4英呎長、2英呎寬、1英呎高,並攜帶了75到100公斤的高爆炸藥。哥利亞遙控炸彈可不少用途,例如直接炸毀坦克、建築物、橋樑及打亂隊形密集的步兵。.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哥利亞遙控炸彈 · 查看更多 »

冬季風暴作戰

冬季風暴作戰(德文:“Unternehmen Wintergewitter”)發生在1942年12月12日至12月23日,是德國第4裝甲軍團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為嘗試救出被包圍的軸心國軍隊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在11月底,蘇聯紅軍完成了天王星行動,包圍了在史達林格勒城內及附近之軸心國軍隊,在史達林格勒包圍圈中及圈外的德軍被重新配屬在由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指揮的頓河集團軍,當紅軍繼續增加其力量,分配盡可能多的兵力及裝備實施計劃中的土星行動,從而將德國A集團軍從其它德意志國防軍孤立起來時,德國空軍已經開始嘗試利用空中橋樑向史達林格勒城內的德軍進行補給,但是當德國空軍証明沒有能力執行其使命及情況變得明顯地只有一次成功的突圍出現戰況才有可能改變,曼施坦因決定籌劃及實施一次專門的救援行動。 原本曼施坦因已經有4個裝甲師增援,由於德軍不願意因重新配屬一定數量的裝甲師到頓河集團軍而削弱一些地區的防衛力量及其它一些部隊因蘇軍不斷的壓力而未能增援,為德國第6軍團打開一條通道的任務便落在包圍圈外圍的德國第4裝甲軍團身上,德軍遭到數個蘇聯軍團的抵抗,這些蘇軍正全力圍殲被包圍的德國軍隊及德軍攻勢進至下阿克塞河。 德軍的攻勢令蘇聯紅軍大感意外及在攻勢首日獲得頗大進展,先頭部隊得到空軍支援及擊退防守的蘇軍發動的不斷反擊,12月13日開始蘇軍對德軍不斷的抵抗減慢了德軍的攻勢進展,雖然最终德軍攻佔安加爾斯克-卡姆斯基附近地區,但紅軍在12月16日實施小土星行動,實施小土星行動的目的是擊敗在頓河集團軍左翼的義大利第8軍團,從而威脅曼施坦因整個頓河集團軍的安全,當抵抗及傷亡增加後,曼施坦因呼籲希特勒及第6軍團司令弗里德里希·保盧斯開始突圍行動;但他們均拒絕。而第4裝甲軍團在12月18日 - 12月19日間仍試圖為第6軍團打開一條走廊,但必須要在史達林格勒包圍圈內的部隊一同配合才行,結果曼施坦因在12月23日被命令停止進攻,平安夜當天第4裝甲軍團開始撤回到攻勢之起點,由於第6軍團未能突圍及德軍救援部隊突破蘇軍包圍圈的嘗試失敗,紅軍能夠繼續圍纖在史達林格勒城內的德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冬季風暴作戰 · 查看更多 »

冬季防線

冬季防線,是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義大利建立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它是在大戰中由托特機構建設而成,其中最重要的防禦工事,叫古斯塔夫防線,由從北面而來流入西面第勒尼安海的加利格里阿諾河經亞平寧山脈到東面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桑格羅河。 防線的中心是位於橫跨通過利里河谷,向北通往羅馬的6號公路上的卡西諾鎮,其山上有能俯瞰利里河谷的蒙特·卡西諾修道院,蒙特·卡西諾山令德軍能清楚觀察所有盟軍之進攻,在亞平寧山脈以西有2條輔助防線:在古斯塔夫防線前面是伯恩哈德防線及在後面5英哩的希特勒防線,冬季防線上的碉堡滿佈炮窖、混凝土地下碉堡、可轉動的機關槍砲座、有刺鐵絲網及地雷陣,它是德軍在羅馬以南最強大的防線,防線上佈署了德軍15個師,它令盟軍從1943年11月中至1944年5月底需經苦戰才能通過冬季防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冬季防線 · 查看更多 »

冲锋队 (纳粹党)

冲锋队(Sturmabteilung,SA)是希特勒于1923年创立的武装组织。组织负责人恩斯特·罗姆,成员穿黄褐色卡其布军装,右袖戴卐字袖标,因此或称褐衫队(Braunhemden)。创立初期负责维护党内会议,后被希特勒認為其勢力過大,發展扰乱黨內安定,以至啤酒馆政变后被短时间取消。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冲锋队成员数量已经超过德国国防军达到几十万人,长刀之夜之后开始衰弱,被希特勒冷落,成为普通国民组织。二战时负责维护德国本土与部分占领区之治安,1945年隨納粹德國戰敗瓦解,但大部分成員在纽倫堡审判中被判无罪。 Category:二戰德軍部隊 Category:納粹黨 Category:1923年建立 Category:1945年廢除 Category:党军.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冲锋队 (纳粹党) · 查看更多 »

军妓

军妓,古称营妓,是附属于军队的妓女。军妓包括「自愿」和「非自愿」(性奴隶)的情况,至於近代,「國際認證」的軍事性奴事件,除了包括日軍「慰安婦」之外,納粹德國(含國防軍、黨衛軍)的軍妓、蘇聯紅軍於他國之種種戰爭罪行、日本服侍驻日盟军的“小潘潘”(Pan pan girls)、南韓的「特別慰安所」、朴正熙時期的「基地村」與越戰韓軍之白虎師的惡形惡狀、南越的美軍慰安婦、中華民國的「特約茶室」(俗稱軍中樂園或831)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工團或歡樂組。這些性奴隸的戰爭罪行,起因都在於軍政首長對希望以「軍妓控制軍紀」。二戰期間,日軍為防止官兵於占領地域對居民性侵或性暴力等不法行為,而引起民眾的反日情緒、也為了防止性病造成戰鬥力下降、以及防諜的必要性,因此設立慰安所。德軍則更積極,部分戰區、部隊長更強制所屬官兵按期前往軍妓院(camp brothels),以滿足軍人的性需求,防止軍人姦淫民女,也避免性病傳播而影響戰鬥力。 這些軍事性奴之所以為國際所認證,就在於有官方記錄、甚至編列預算,以官方組織化的手法,將女性視為軍事工具,進行剝削。而中華民國國軍的「特約茶室」承襲此一陋習,以軍中電話分機「831」為代號,直至1992年才完全取消,是全世界最晚才廢除的軍事性奴隸。.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军妓 · 查看更多 »

军医

軍醫是負責軍人健康維護、疾病及意外預防等事務的軍職人員。軍醫都是受過專業醫療訓練,能夠與一般的單位隨行,於戰爭中為軍人隨時隨地進行醫療事務。.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军医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

親衛隊(Schutzstaffel,又譯黨衛隊,通稱「SS」,常以代表;)是納粹德國由阿道夫·希特勒與其所屬的納粹黨所領導的一支準軍事組織。親衛隊從納粹黨志願者組成的「會堂警備隊」(Saal-Schutz)開始,初期其負責維持該黨在慕尼黑舉行大會活動時的保安工作。1925年,海因里希·希姆萊加入該組織,同年通過重新整合而獨立出來成為直接隸屬於納粹黨部的組織,並最終將其重新起名為「黨衛隊」,在希姆萊的領導下,黨衛隊從一個小小的衛隊成長成為納粹德國最為龐大而顯赫的權利機構。自1929年至納粹政權瓦解的1945年期間,從1929年希姆萊正式掌控黨衛隊到1945年第三帝國崩潰之間的17年中,黨衛隊的職責從希特勒的私人護衛擴展到整個納粹帝國和其的情報蒐集,監視,保安和恐怖行動。 黨衛隊基本分作「一般親衛隊」、「武裝親衛隊」和「骷髏總隊」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一般黨衛隊」的主要任務為維護實行及一般性警察治安工作,而「武裝黨衛隊」則是由戰鬥部隊所組成的軍事組織。「骷髏總隊」則是負責各地集中營與滅絕營的運行管理並從事特別行動。除上述單位外,黨衛隊還控制着國家秘密警察即「蓋世太保」、「保安處」等下屬機構,其任務主要為監視國內活躍或潛在的政治敵人、並摧毀任何敵對勢力及其反納粹的行動,加強德國人民對納粹意識形態的支持與認同,除此之外提供國內和國外的情報資訊。 作為隸屬於納粹黨的組織之一,黨衛隊對二戰期間造成5百50萬到6百萬猶太人和其他受害者死亡的猶太人大屠殺負有主要責任。同時,黨衛隊下屬的部門和人員在二戰期間犯有戰爭罪及反人類罪行。該組織在統治期間從事商業活動的同時,壓迫和使用集中營囚犯以奴工的形式進行勞作為其牟利。納粹德國崩潰之後,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理下,黨衛隊被判定為犯罪組織。戰後的1948年,黨衛隊僅存的最高級別官員,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在國際法庭中被判反人類罪行成立,執行絞刑。.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党卫队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国家安全部

党卫队国家安全部(SS-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也译为国家保安总部、国家安全本部、国家保安总局、国家安全总局、帝国保安总部、帝国中央安全局、帝国保安总局)组建于1939年,由党卫队保安局与纳粹德国内政部下属的治安警察合并而成,是纳粹德国重要的情报与反情报部门,1945年5月德国投降时被解散。.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党卫队国家安全部 · 查看更多 »

入侵南斯拉夫之戰

南斯拉夫戰役(德方稱其為:「25號作戰」(Unternehmen 25),在南斯拉夫則被稱作「四月戰爭」(Aprilski ra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和匈牙利王國等軸心國於1941年4月6日入侵南斯拉夫王國的行動,最終南國軍隊於4月17日投降,軸心國分別佔領其領土。 入侵南斯拉夫的決定起源於德國即將展開對蘇聯的戰爭,為鞏固其側翼安全,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自1941年起即對東歐與巴爾幹諸國施壓,迫使它們加入軸心國軍事同盟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皆已加入,南斯拉夫領導人攝政王保羅親王為防止國家被軸心軍隊入侵,也於1941年3月4日親訪柏林答應加入,3月25日其外交部長簽署協約。隔天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發生了由空軍總司令杜尚·西莫維奇上將領導的軍事政變,擁立年僅18歲的彼得二世為國王,宣佈廢除3國協約,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希特勒對南斯拉夫的轉變既震驚又憤怒,下達了元首第25號訓令,指示德國國防軍作好「摧毀南斯拉夫」的準備。1941年4月6日軸心國開始其軍事行動,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的軍隊自南斯拉夫漫長的國境同時進攻,由於南斯拉夫國內複雜的民族問題,使得當軸心軍入侵後,許多克羅地亞族的平民與士兵不願為塞爾維亞人主掌大權的王國所奮鬥,加上武器落後、國境線漫長難以防禦等因素,導致南斯拉夫在軸心軍的攻擊下急速瓦解,德軍於4月13日攻佔貝爾格萊德,4月17日南斯拉夫軍即投降,軸心國佔領全國,南斯拉夫王國政府成員流亡英國倫敦。 希特勒將南斯拉夫分割,建立了親德的克羅地亞政權“克羅地亞獨立國”,並將其他領土交由意大利、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所佔領。隨後南斯拉夫境內許多團體組織了地下反抗勢力,開始了長達4年的南斯拉夫戰線。在此期間,南斯拉夫抵抗勢力中規模最大者為由约瑟普·布罗兹·铁托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與德拉查·米哈伊洛維奇領導的保皇派塞爾維亞游擊隊“南斯拉夫祖國軍”(又稱「切特尼克」)兩組織,軸心軍不斷對其發動圍剿作戰,並對任何協助游擊隊的南斯拉夫居民處以殘忍的報復行動。1944年9月蘇聯紅軍逼近,德軍撤離南斯拉夫領土,而狄托則取得了南斯拉夫全國的實質控制權,於戰後建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入侵南斯拉夫之戰 · 查看更多 »

入侵義大利

同盟國入侵義大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1943年9月入侵義大利本土的軍事行動,該行動由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率領的第15集團軍實施(由馬克·韋恩·克拉克指揮的美國第5軍團及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8軍團組成)。此行動是跟隨於西西里島登陸戰役的勝利而實施的,主要戰役是代號為雪崩作戰的在西海岸的薩萊諾登陸,另外還有兩個支援性的行動包括在卡拉布里亞登陸的海灣城行動及在塔蘭托登陸的鬧劇行動。.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入侵義大利 · 查看更多 »

六號戰車

六號戰車(Panzerkampfwagen VI)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的重戰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六號戰車 · 查看更多 »

元首 (納粹德國)

元首(Führer,)是納粹德國的國家元首名稱,實際上僅有阿道夫·希特勒擔任過此職位。德語原名「Führer」原解作領袖或嚮導,是很常用的德語單詞,且還是一系列(準)軍事組織和政府機關的職位名稱。由於納粹德國大幅使用的緣故,現今若提到「Führer」一詞,通常就是指希特勒。.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元首 (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克劳德·奥金莱克

克劳德·约翰·埃尔·奥金莱克(Field Marshal Claude John Eyre Auchinleck)(),是英國陆军元帅,在北非戰場聞名。丘吉爾無法等待,而發出命令立刻進攻北非的納粹德軍,但奥金莱克認為不是進攻時候而拒絕進攻而被丘吉爾免職。由蒙哥馬利將軍代替他的位置,最後蒙哥馬利用他部署的軍力打敗了隆美爾。.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克劳德·奥金莱克 · 查看更多 »

克勞塞維茨行動

克勞塞維茨行動,或稱為克勞塞維茨方案(Fall Clausewitz),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防衛首都柏林而設的計畫代號。該行動於1945年3月9日由納粹德國政府所發布的《帝國首都防衛行動的基本指令》(Grundsätzlicher Befehl für die Vorbereitungen zur Verteidigung der Reichshauptstadt)所建立。基本指令的第二點描述了克勞塞維茨行動的概略內容:「帝國首都的防衛任務必須戰至最後一兵一卒。」這被項指令被視為納粹政權抵擋蘇聯進犯的背水一戰。 基本指令將柏林劃分為九個戰略防禦區;柏林市區依其既有的政府區劃為八區,並按照拉丁字母「A」至「H」依序標記,再加上標記為「Z」的柏林市中心。此外,整個大柏林地區將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同心圓區域,分別是化外區域,其範圍大於城市邊界;外圍防禦圈,其範圍大致等於城市邊界;內層防禦圈,其範圍略大於路線;以及最內層的核心區域(Zitadelle),即標記為「Z」的柏林市中心。除了設置多重防禦圈外,基本指令還列舉了數項規定以便於戰事爆發時迅速將柏林轉變為前線城市:.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克勞塞維茨行動 · 查看更多 »

克勞斯親王 (荷蘭)

克勞斯·喬治·威廉·奧托·弗雷德里克·吉爾特·馮·阿姆斯伯格(Klaus-Georg Wilhelm Otto Friedrich Gerd von Amsberg;),通稱克勞斯親王,出身自德國,是荷蘭前女王畢翠克絲的丈夫,自1980年起到2002年他去世為止也是荷蘭王夫。.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克勞斯親王 (荷蘭)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大橋

克里米亞大橋(Крымский мост),舊稱刻赤海峽大橋(мост че́рез Ке́рченский проли́в),是一條曾經建成、損毀又重建的橋樑。它橫跨刻赤海峽連接俄羅斯塔曼半島的到前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的刻赤。在缺乏橋樑的時候兩岸的交通由汽車渡輪接駁俄羅斯的和克里米亞共和國的,早期更有鐵路渡輪服務,但後來因為技術問題而停辦。.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克里米亞大橋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攻勢 (1944年)

克里米亞攻勢(1944年4月8日—1944年5月12日)又稱為克里米亞戰役,是指蘇聯紅軍為解放被德意志國防軍佔領的克里米亞而實施的一系列攻勢。蘇軍的烏克蘭第4方面軍负责进攻德國南方集團軍下辖的第17軍團,後者包括德國和羅馬尼亞部队。戰役的結果是苏军在此次行動中解放了克里米亞半島,轴心国方面则实施了一次一次渡過黑海拙劣的撤離行動,而这導致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遭受嚴重的損失。.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克里米亞攻勢 (1944年)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Christoph Waltz,,),是一位出生于奥地利,且同时拥有德国国籍的电影演员Der Standard:, 8.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 查看更多 »

克雷頓·艾布蘭

小克雷頓·威廉姆斯·艾布拉姆斯(Creighton Williams Abrams, Jr.,),美国陆军上将,1968年至1972年越南战争期间任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随后又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克雷頓·艾布蘭 · 查看更多 »

勞利·托魯尼

勞利·阿蘭·托魯尼(Lauri Alan Törni,),英語名拉利·索恩(Larry Thorne),是一名芬蘭出身的軍人,經歷過二戰中的冬季戰爭、繼續戰爭及1960年代的越南戰爭。他因為在生涯中先後加入了芬蘭國防軍、納粹德國的武裝親衛隊和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綠扁帽),而得名「在三面國旗下戰鬥的士兵」(the soldier who fought under three flags)。.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勞利·托魯尼 · 查看更多 »

国军德械师

国民革命军中央教導團,是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間,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训练并改编组建的部队,又稱德械师、德制师、德制中央軍、德式中央軍、德制新式中央軍、中央軍德式裝備師、中央軍德式步兵師、德訓師。.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国军德械师 · 查看更多 »

四號坦克

四號坦克(Panzerkampfwagen IV,或稱IV號坦克)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且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四號戰車逐漸成為裝甲師裝備的主力車種。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較為容易改裝,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從投产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就數量、服役時間來看,這型戰車才是德國裝甲兵的主力,因此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四號坦克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四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噴煙者

噴煙者(Nebelwerfer,意指煙霧迫擊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研發的一系列投擲式武器。雖然噴煙者中的六管火箭炮較為有名,其系列卻甚至包括迫擊炮型或安裝在汽車上。這些武器最初的開發目標是分配給德意志國防軍的化學部隊(Nebeltruppen)。它們被賦予的名字:煙霧投擲器其實是一種假情報,專門提供給盟軍的間諜。雖然一開始就為噴煙者研發了一種高爆彈,但其於一開始主要用於發射毒氣彈或煙霧彈。它的薄壁內其可以比迫擊炮或火炮在相同重量的情況下發射更多氣體、液體或彈藥。除了巴爾幹戰役,噴煙者參與了德軍所有的戰役。其中一款噴煙者更甚至被改為防空用。其煙霧迫擊炮的意思也用來誤導來防止違反凡爾賽條約的國際聯盟觀測員,阻止他們發現此武器能發射煙霧彈之外的炸彈甚至是毒氣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噴煙者 · 查看更多 »

B-26轰炸机

B-26轰炸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伦·L·马丁公司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研发的双发中型轰炸机,官方绰号“掠夺者”。 由于高翼载带来的高起降速度以及人员缺乏经验,B-26在服役初期事故率居高不下,为其招来 “寡妇制造者”的恶名。随着改进设计和加强训练,B-26的损失率逐渐降低,至1944年,甚至成为美国陆航损失率最低的轰炸机United States Air Force.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B-26轰炸机 · 查看更多 »

B集團軍

B集團軍(Heeresgruppe B)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下的一個集團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B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BT-7

BT-7 BT (БТ)是“快速坦克”(Быстроходный танк, Bystrokhodny tank)的俄文首字母缩写。是苏联骑兵坦克-BT坦克的最后一型,在1935年至1940年间大量生产。此类坦克装备轻型装甲,但却有以其所处时代来看相对优良的火力和大大超过同时代其他坦克的机动性。BT坦克因其名称首字母发音而获得绰号Betka,或昵称为Betushka。 BT-7的继承者正是大名鼎鼎的T-34,后者于1940年面世,并将取代当时服役的所有苏联快速坦克、步兵坦克和中型坦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BT-7 · 查看更多 »

火箭

火箭或稱噴進器,是一種利用排出物質以製造反作用力而前進的載具,因火箭機構最早用於發射箭矢上,因此在中文稱為火箭。另外古代将箭頭附上可燃物質並點火的箭矢也叫火箭,但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內。.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火箭 · 查看更多 »

獵豹級驅逐艦

獵豹級驅逐艦(Classe Guépard)是一款於1920年代下水的法國海軍驅逐艦,同級艦共六艘。本級艦的設計與其前輩「」相仿,且擁有較大的艦身與略優於胡狼級的速度表現;最初三艘艦均以動物命名,餘下三艘則以字首為「V」的事物命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獵豹級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禁書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禁書列表 · 查看更多 »

离散数学

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是数学的几个分支的总称,研究基于离散空间而不是连续的数学结构。与連續变化的实数不同,离散数学的研究对象——例如整数、图和数学逻辑中的命题——不是連續变化的,而是拥有不等、分立的值。因此离散数学不包含微积分和分析等「连续数学」的内容。离散对象经常可以用整数来枚举。更一般地,离散数学被视为处理可数集合(与整数子集基数相同的集合,包括有理数集但不包括实数集)的数学分支。 。但是,“离散数学”不存在准确且普遍认可的定义。实际上,离散数学经常被定义为不包含连续变化量及相关概念的数学,甚少被定义为包含什么内容的数学。 离散数学中的对象集合可以是有限或者是无限的。有限数学一词通常指代离散数学处理有限集合的那些部分,特别是在与商业相关的领域。 隨著電腦科學的飛速發展,離散數學的重要性則日益彰顯。它為許多資訊科學課程提供了數學基礎,包括資料結構、演算法、資料庫理論、形式語言與作業系統等。如果沒有離散數學的相關數學基礎,學生在學習上述課程中,便會遇到較多的困難。此外,離散數學也包含了解決作業研究、化學、工程學、生物學等眾多領域的數學背景。由於運算對象是離散的,所以電腦科學的數學基礎基本上也是離散的。我們可以說電腦科學的數學語言就是離散數學。人們會使用離散數學裡面的槪念和表示方法,來研究和描述電腦科學下所有分支的對象和問題,如電腦運算、程式語言、密碼學、自動定理証明和軟件開發等。相反地,计算机的應用使離散數學的概念得以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如運籌學)。 虽然离散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离散对象,但是连续数学的分析方法往往也可以采用。数论就是离散和连续数学的交叉学科。同样的,有限拓扑(对有限拓扑空间的研究)从字面上可看作离散化和拓扑的交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离散数学 · 查看更多 »

秃鹰军团

秃鹰军团(德文:Legion Condor)是一支由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组织的军团,其成员来自当时德意志國防軍(包括空军、坦克、通讯、运输、海军和教练人员),其目的是在西班牙内战中支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法西斯西班牙國民軍。希特勒向西班牙派兵是秘密的,一开始世界公众并不知道。秃鹰军团的士兵在西班牙服役的时间可以算为在德国的服役期,而且他们获得的薪水比在德国高得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秃鹰军团 · 查看更多 »

空降獵兵

降獵兵(德語:)是德國傘兵規模最大的一支部隊,其「獵兵」原是獵人之意,至普魯士時期也指輕步兵部隊。空降獵兵成立於1935年,隸屬空軍,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後,在空軍一級上將克特·司徒登擴建培訓下,建立數個師級的傘兵部隊,參加了之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盟軍將德國的空降獵兵稱為綠色惡魔(Green Devils)。空降獵兵曾進行數次空降作戰,直到1941年的克里特島戰役,由於損失過大,希特勒下令禁止再進行大型的空降作戰,從此之後,德國傘兵在大戰中主要作為精銳地面部隊使用,還有進行幾次小規模的空降行動。納粹德國除了空降獵兵外,陸軍和武裝親衛隊皆有小規模的傘兵部隊,隸屬單位不同。戰後,納粹德國瓦解,東德的國家人民軍和西德聯邦國防軍皆各自擁有小型傘兵部隊;至兩德統一後的現代,德國擁有1個旅級的傘兵部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空降獵兵 · 查看更多 »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當時同盟國媒體依戰役爆發所地稱第二次亞爾丁戰役或亞爾丁之役,但盟軍將士依作戰經過稱之為突出部之役,而德國B集團軍則稱之為守護萊茵河作戰),發生於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納粹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欧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亞爾丁地區發動的攻勢。此次戰役與一些次作戰協調進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動(Operation Bodenplatte)和獅鷲行動(Operation Greif)等。德军此次作戰目標是突破英美盟軍戰線并将其一分为二、佔領安特衛普,包圍並消滅盟軍的4個軍團,迫使盟軍在軸心國占优势的條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 此次戰役的計劃是在極度秘密,。虽然「Ultra」(盟軍破譯德國祕密無線電通訊的组织)和美第3军的情报人员表明有迹象顯示德军会发动进攻,盟军仍然忽视了此次突袭的可能性。此外盟軍盲目自信、忙於進攻計畫、空中偵察不足、美國第1軍團相對缺乏戰鬥經驗,进一步为德軍的突擊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天气的限制,盟軍強大的空中力量无法施展,一定程度上致使盟军情報部門未能察覺即將发动的进攻。在此情况下,德軍出乎意料地向盟軍防線薄弱的部份發起進攻。而「突出部」指的正是德軍在戰鬥初始時在盟軍防線製造出來的「凸痕」。 美軍傷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3天,美軍第106步兵師3個團中有兩個團被迫投降。整體而言,突出部之役是美國在二戰所經歷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過其他任何戰役。對美國陸軍而言,參與突出部戰役的美军人數與敵軍人數皆超過美國在二戰前曾参与的任何衝突。作戰失敗後,德军許多有作戰經驗的部隊遭到重创,殘餘部隊則撤退至齊格菲防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突出部之役 · 查看更多 »

突擊虎式

突擊虎式(德文:Sturmmörser Tiger/Sturmpanzer VI),又稱「強虎式」,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款突擊炮。它以虎I坦克的底盤作為基礎,並使用380毫米SturmMörser「突擊迫砲」RW61 L/5.4這款大型的海軍用深水炸彈發射器。它原本是作為在市區作戰中為步兵提供重火力的支援,但在整場戰爭間卻只生產了18輛,全以受損的虎I坦克改造而成。 突擊虎式自走砲也被稱為「虎式迫砲」(Tiger-Mörser),「突擊迫砲虎」(Sturmmörser Tiger),或者是「六號突擊戰車」(Sturmpanzer VI)。(德文中的「Mörser」即為英文的「Mortar」之意)。.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突擊虎式 · 查看更多 »

窩瓦河蒸氣船運

窩瓦河流域是歐洲最長的河流,也是歐洲大陸主要的貿易命脈之一。蒸汽引擎技術的引進讓得更多的貨物可以被運輸到窩瓦河上游。窩瓦河首次開始有蒸汽輪船航行是在1821年。.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窩瓦河蒸氣船運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國民大會

立陶宛國民大會()是1917年9月18日至9月23日,由20名來自不同年齡、社會地位、職業和政治背景人士在經組成的,1918年7月11日以後則改組為立陶宛國務院。最初立陶宛國民大會其獲授權得以成為統管立陶宛人民的行政機關,並且以此為基礎建立獨立的國家立陶宛。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國民大會成員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並且將這天作為立陶宛國慶日,宣布立陶宛基於民主原則而獨立成主權國家。儘管1918年秋季至1919年春季德意志國防軍進駐立陶宛地區,然而立陶宛國民大會仍不斷從事獨立相關工作。之後除了擴大組織規模外,並且持續進行宣傳工作並直到1920年5月15日召開第一次會議為止。.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立陶宛國民大會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六月起義

六月起義(birželio sukilimas)是立陶宛歷史中,發生在介於1940年蘇聯佔領波羅的海國家和1941年6月之間的起義。在起義發生前一年,1940年6月15日,蘇聯紅軍入侵立陶宛並佔領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很快地被建立起來。接著蘇聯開始藉由政治上的鎮壓和紅色恐怖,消滅所有的反抗。當納粹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聯後,一些支持立陶宛獨立的組織發動反抗蘇聯當局的行動,他們宣布立陶宛獨立並建立了。立陶宛境內兩個主要的城市,考納斯以及維爾紐斯,在德意志國防軍抵達以前就被起義者佔領。德軍在進攻開始一個禮拜之內就攻佔了整個立陶宛。立陶宛人視德軍為將他們從蘇聯的壓迫中救出來的解放者。他們期待德軍會協助他們獨立,或是允許他們有某種程度的自治(類似斯洛伐克共和國_(1939–1945))。然而德國人沒有給立陶宛人這種支持,德國人希望以他們自己的機構取代立陶宛政府。奧斯蘭總督轄區於1941年7月下旬成立,立陶宛全境被劃入該地。而則被德國人剝奪了所有權力,最後在8月5日,宣告自動解體。.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立陶宛六月起義 · 查看更多 »

第1装甲师 (德国国防军)

德国国防军陆军第1装甲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防军陆军中的一支精锐装甲师,其师徽是白橡树。.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1装甲师 (德国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第502重戰車營

德意志國防軍第502重戰車營(Schwere Panzer-Abteilung 50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一支配備重型戰車的獨立裝甲營,主要參與東方戰線的戰鬥。該單位是德意志國防軍內第一支接收虎I戰車並將之用於戰鬥的部隊。第502重戰車營是戰爭期間最出色的德軍裝甲部隊之一,總共摧毀了1400輛坦克以及2000門火炮。.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502重戰車營 · 查看更多 »

第512重裝甲獵兵營

德意志國防軍第512重裝甲獵兵營(德語:Schwere Panzerjäger-Abteilung 51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數個月納粹德國的一支反戰車部隊。它是德意志國防軍內唯二獲得獵虎驅逐戰車的單位,同時也參與過西部戰線的戰鬥。 第512重裝甲獵兵營於1945年2月11日在奧地利多勒斯海姆(Döllersheim)倉促成軍,成員多半是第424重戰車營的老兵。第424重戰車營原先為第501重戰車營,是德國最早成立的重戰車營之一,並參與過北非及東部戰線的戰事。第512獵兵營於1945年2月16日接收第一輛獵虎驅逐戰車;到了3月13日時,該營已經擁有兩個連、共20輛獵虎,以及第三個以第511重戰車營成員為基礎編成的連。獵虎驅逐戰車是各參戰國在戰爭期間所製造過最重的裝甲戰鬥車輛之一,光底盤就重達72噸;搭載的128毫米主炮更是威力驚人。然而,它卻非常緩慢,其所使用的引擎原先是設計給57噸重的虎I戰車使用的,不過這具引擎光是在虎I戰車上都顯得馬力不足,更別提用來推動重達72噸的獵虎了。它的產量不多-大約僅製造了88輛-而且僅分配給兩個單位使用:第512與第653重裝甲獵兵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512重裝甲獵兵營 · 查看更多 »

第7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德國第7裝甲師(7.)是德意志國防軍的一個裝甲師,原為「第2輕裝師」(2.),在波蘭戰役後即改建為裝甲師,由於在埃爾溫·隆美爾少將指揮、於法國戰役中快速與捉摸不定的行動而被冠上了「幽靈師」的稱呼。之後第7裝甲師主要轉戰東線,一直到1945年柏林以北的戰鬥結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7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第三集中營

《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是美國在1963年上映的一部電影,導演是約翰·司圖加,主演包括史提夫·麥昆、詹姆斯·加纳、查尔斯·布朗森、詹姆士·柯本、李察·艾登堡祿。該電影改編自於1950年出版的同名書籍,是二戰期間的真實故事,描述一班盟軍戰俘從德軍在波蘭的戰俘營逃走的故事。劇中角色大多取自真實人物,有些角色則為數個真實人物的集合。劇中許多逃脫的細節有經修改,其中美國人角色在逃脫計畫階段與實際逃脫的部分大多為虛構。 電影於1963年6月20日在倫敦首映。.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三集中營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3次卡爾可夫戰役是德國南方集團軍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間在圍繞卡爾可夫對蘇聯紅軍的一系列攻勢行動。德軍的行動代號為頓涅茨克行動,而蘇軍則稱為頓涅茨克及卡爾可夫行動,德軍的反攻消滅了大約52個蘇軍師及重新佔領卡爾可夫和別爾哥羅德。 當德國第6軍團在史達林格勒被包圍後,蘇聯紅軍發動了更大規模攻勢以打擊德國南方集團軍的其它單位。1943年1月2日蘇軍發動星球行動,在1月至2月初間攻破德軍防線和攻佔卡爾可夫、別爾哥羅德及庫爾斯克。雖然蘇軍行動成功,但參戰單位補給線過份延伸。第6軍團在2月2日投降後,蘇軍中央方面軍轉向西面及在2月25日向德國南方集團軍及中央集團軍發動進攻。然而連續數月之作戰令蘇軍損失慘重,有些單位只剩下1,000至1,500人,2月19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利用新到增援的武裝親衛隊及兩個裝甲軍發動反攻。 雖然德國人戰力下降,德意志國防軍仍然側擊、包圍及打敗蘇軍在卡爾可夫南面的裝甲部隊。曼施坦因能在3月7日開始發動對卡爾可夫的進攻;雖然德軍總部命令從北--包圍卡爾可夫,但武裝親衛隊裝甲軍在3月11日直接進攻該城,引致武裝親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在3月15日攻佔該城前進行了4天激烈的逐屋爭奪戰。兩天後德軍又攻佔了別爾哥羅德,形成了一個突出部,導致了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戰役;雖然德軍的進攻令蘇軍付出了大約70,000人傷亡的代價,但由於在卡爾可夫的逐屋爭奪戰 ,德軍到3月底共損失參戰兵力的44%。.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

由威廉·凱特爾命名的第一次卡爾可夫戰役是德意志國防軍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最後階段之其中一場戰役,目的是攻佔卡爾可夫城,行動在1941年10月20日由德國南方集團軍中的第6軍團實施,蘇聯紅軍第38軍團被命令當市內工廠將機器轉移往東方時堅守該城。 10月22日所有工廠的生產機器已被送上火車,當時德軍距離鐵路線不足11英哩。 10月24日第6軍團及第17軍團分別從南北兩翼包圍該城,同日卡爾可夫落入德軍手中。.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命運的背景是基於1939年,蘇聯與德國之間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當中,秘密附加的規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愛沙尼亞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占法国军事管辖区

法国军事管辖区(Militärverwaltung in Frankreich;Occupation de la France par l'Allemagne)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立的,用于管辖位于法国西部和北部的占领区。这一地区在1942年11月由“占领区”(zone occupée)更名为“北区”(zone nord),而先前南部未被占领的“自由区”(zone libre)则更名为“南区”(zone sud)。 德国国防军通过闪电战击溃法国,并在此后的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中订立了占领管辖的条款。此时法方和德方均认为占领将只是暂时性的,并认为英国也将很快议和。在条款中,法方同意将其所有士兵作为战俘处置,直至一切冲突结束。 “法兰西国”(État français)取代了战败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主权和领土范围被限制于自由区。由于旧都巴黎坐落于占领区内,其政府所在地即迁移至奥弗涅的水疗城镇维希,由此此政权通称维希法国。 名义上维希政府对全法国具有管辖权,但占领区的军事管辖事实上为纳粹独裁。1942年11月11日,为应对同盟国于1942年11月8日对法属北非的入侵(火炬行动),德国和意大利入侵了自由区(),将军事管辖扩展至法国全境。维希政府仍旧存在,但其权力更加受限。 在诺曼底和普罗旺斯的登陆行动之后,法国获得解放,军事管辖也由此结束。名义上军事管辖由1940年5月持续至1944年12月,但事实上法国的大部分领土在1944年夏季即已全部解放。.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占法国军事管辖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

二次世界大战軸心國领袖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軸心國的一些政府首脑和军事将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对德意志人的驱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及战争结束时候,数百万德意志公民(不论民族或是否与纳粹德国有联系)以及德意志裔人(不论国籍)被迫从其他欧洲国家迁徙回德国。受到影响的范围包括前德意志帝国的东部领土(战后归波兰和苏联)以及纳粹德国占领区(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北部及其他中欧和东欧国家)。 至1950年,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被迫迁徙或被从中东欧驱逐出去,他们多数迁移到了战后的德国及盟军占领的奥地利。也有一些来源表明,倘若加上1950年后的迁徙人口和迁徙人口的子女,总数将会达到1400万人。此外,在冷战时期西德政府将纳粹在东欧和西欧占领区的地方官员和殖民者也视在其列,这部分人群数量达到100万。在总数中大部分都来自于德国的前东部领土:来自波兰和苏联的达到700万人,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达到300万人。德意志人口的迁移也是整个(本身达到2000万人)中数量最大的一部分。这些迁徙和驱逐的活动被不同人士认为是人口迁移、种族清洗乃至种族灭绝。 纳粹德国的长期目标是德意志化或灭绝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的当地人口。“东方总计划”旨在消灭超过4500万至7000万来自中东欧的“无法被德意志化的人口”,但这一计划随着战争的失败而最终未能实现。因此,战后的人口迁徙事实上是对于地缘政治和民族分布的重新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战争本身导致的,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欧洲政局的变化导致的,同时还是对于战时暴行的补偿。 由驱逐和迁徙行动导致的死亡人数存在一定的争议,从500,000人到220万人不等。现德国政府、德国公民教育部和德国红十字会都坚持将死亡人数置于200万至250万区间内。近年德国史学家将这一数字估计为473,000人,并认为190万人的估计是不可靠的。德国历史博物馆估计为60万人,不支持先前政府所估计的200万人的研究结果。 德意志人的迁徙发生在三个存在一定重叠的阶段中:第一阶段是1944年中期至1945年初德意志人在苏联红军推进下的主动撤离;第二阶段是在德国国防军失利之后的无组织遣散;第三阶段是在波茨坦协定重新划定中欧国界(范围主要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之后较为有组织和人道的迁移。此外许多德意志人被送往了关押营和劳改营。1950年,最主要的遣散行动已经完成,此时仍然生活在东欧的具有德意志血统的人估计在700,000人至270万人之间。.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对德意志人的驱逐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

2次卡爾可夫戰役(Schlacht bei Charkow,由威廉·凱特爾命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42年5月12日至5月28日,苏方称之为第1次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由於蘇聯紅軍在冬季的成功反攻,德意志國防軍自莫斯科周圍被逐退,同時蘇軍也耗盡了其後備力量,因此苏军决定奪回卡爾可夫來擴大戰果,鞏固其戰略主動權。 1942年5月12日,由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所指揮的蘇軍自冬季反攻時形成的「巴芬柯柏突出部」(Барвенковский выступ)向德國第6軍團發動攻勢。蘇軍在攻勢進行之初有成功的跡象,但隨後即被德軍強力的反擊而潰敗。由於蘇軍參謀人員以及最高統帥约瑟夫·斯大林误判了德國第6軍團的實力,同時也高估了己方新整訓部隊的實力,戰鬥經驗較豐富的德軍得以自苏军戰線上的兵力空隙處繞過,完成其鉗形攻勢,將蘇軍包圍殲滅。.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或譯第二次康白尼停戰協定,Armistice du 22 juin 1940;Waffenstillstand von Compiègne (1940))由法国与纳粹德国在1940年6月22日18点50分签订,签订的地点是法国贡比涅附近的一节火车车厢。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至6月21日的法国战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占领了法国北部大片领土,包围了全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港口,仅给法国政府留下南部领土。希特勒故意选择在贡比涅森林附近的火车车厢里签订停战协定,是因为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末时,德国就在此地此车厢向法国投降并签署康边停战协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 查看更多 »

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

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在蘇聯歷史上亦被稱為烏克蘭右岸解放行動,戰鬥由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4日,由烏克蘭第1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及烏克蘭第4方面軍所執行的戰略攻勢,對手是德國南方集團軍,蘇軍嘗試收復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摩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被軸心國所占領的部分。蘇軍在這次行動中推進到波蘭及羅馬尼亞,摧毀了18個德意志國防軍及羅馬尼亞師,並將其餘68個師的戰力削弱到只剩下剛建立時的一半不到Willmott, p. 374。.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煙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煙與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煙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煙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煙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煙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煙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煙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煙。在納粹統治下,吸煙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煙,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煙運動因素。禁煙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與種族主義。 納粹的禁煙運動包括於電車、公車與城市列車內實施禁煙,推動健康教育,在國防軍間限制香煙配給量,為士兵籌備醫學講座及提高煙稅等。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同時也對煙品廣告,及公共場所、限定餐館與咖啡館的吸煙,強力實施眾多限制。禁煙運動在納粹政權初期影響力不大,1933年至1939年間香煙的消費量亦有所成長,但軍職人員的吸煙量自1939年至1945年起逐年衰退。即使到了二十世紀末,戰後德國的禁煙運動仍無法達到納粹時期的績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空軍

納粹德國空軍(德語:Luftwaffe,意為德語的空中力量)是指1933年至1945年的德國空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在歐洲爆發時當時世上最強大、最先進和最具戰鬥經驗的一支空軍。納粹德國空軍於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撕毀了《凡爾賽條約》後正式成立,用途主要是為支援閃擊戰橫掃歐洲。其中,德國的飛機大部分皆為先進的設計,在技術上勝過1930年代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如Ju 87「斯圖卡」轟炸機和Bf 109戰鬥機即是當時德國空軍的代表性軍機。空軍是德軍在閃擊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提供了陸軍戰術性的密接支援,令德軍在戰爭頭九個月內以非常短的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其勝利進展直到1940年於不列顛空戰才被英國皇家空軍所停止,原因是當時的德國空軍缺乏戰略打擊能力。儘管這場空戰的失敗挫傷了德國空軍的氣勢,當希特勒於1941年6月為擴大「生存空间」而入侵蘇聯時,德國空軍在初期仍取得不小的戰果,其勝利一直到1942年至1943年的蘇聯冬天所中止。 由於德國並未在1941年或1942年取得對蘇聯的決定性勝利,德國空軍被迫陷入一場消耗戰中,作戰範圍也持續擴大到北非和大西洋。美國的參戰更使得英國皇家空軍迅速恢復實力,能對德國本土持續地空襲,德國將其反擊行動稱作「帝國保衛戰」,在這期間,德國空軍的力量持續被削弱,到了1944年中期基本上已消失,使得在西線反擊盟軍的德國陸軍缺乏空中支援。德國空軍以革命性的新式戰機持續戰鬥至戰爭最後幾天,如Me 262、Me 163和He 162,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納粹德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陸軍

納粹德國陸軍(德語:,意為陸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隸屬於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德意志國防軍的陸軍。德國陸軍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限制德國僅能保有的100,000名陸軍,《凡爾賽條約》亦在其裝備和機關上設有重重限制,將其打壓為警察性質的軍隊,但德國軍方透過與外國合作,暗地研究與發展若干軍事學說和武器,並培育100,000名陸軍的軍官團,將其打造為日後擴軍的骨幹,素質遠較同時期的各國陸軍優越。德國陸軍在此時發展尤其令人矚目的是裝甲部隊,在瓦爾特·馮·布勞齊區與海因茨·古德里安等人的推動下,即便德國此時並無坦克,但德軍已於未來將裝甲部隊視為重要的地位,並建立一套相當優越的作戰規範。 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宣佈撕毀《凡爾賽條約》,其陸軍即開始擴軍,建立了36個師,並大量生產裝甲車輛,進行現代化。希特勒憑著他國對德國軍事力量的恐懼而屢屢獲得外交上的勝利,一直到1939年8月波兰第二共和国拒絕其要求後,希特勒下令進攻該國,令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最终于1939年9月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陸軍作為其武裝力量的核心屢屢征戰,並以結合坦克、火砲與飛機進行快速协调聯合打擊的戰法,在戰爭初期獲得了快速而驚人的勝利,相繼打敗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佔領了西欧和中欧大多数国家領土。希特勒視僅存的敵國英國已不构成威胁和衰落,而德軍正處巔峰,故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規模空前的「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蘇聯,望於同年底打敗該國。 對蘇戰爭初期,德軍憑著訓練素質優越、作战經驗豐富和战斗力强而佔盡上風,不斷完成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圍殲敵作戰,俘虜苏军280萬士兵和裝備,展現極為輝煌的戰爭藝術。然而年底德軍於1941年10月2日、1941年12月1日、1942年1月7日的台风行动中失败,接著相繼於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蓝色行动惨败與1943年的7月5日、7月15日的城堡行动被蘇軍打敗,完全喪失主動權,後者開始大規模反攻。其他戰場上盟軍亦將德軍擊敗,1943年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使德軍失去战争的战略主動權,爾後盟軍登陸義大利半岛,德軍將其亚平宁半岛佔領阻止了盟军北上攻進德國,維持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1944年6月6日諾曼底戰役之后,東西線的德軍逐漸退回本土。1944年9月德軍動員剩餘的部隊發起最後的大規模突击进攻反擊,但仍失敗。最後德國於柏林战役战败后,在5月8日正式宣布投降,其陸軍則在1946年8月20日解散.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納粹德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海軍

納粹德國海軍(Kriegsmarine,意為戰爭海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期间的德國海軍。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魏玛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戰爭海軍起源於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當時明文規定其噸位總數和禁止潛艇的研製,但在威瑪共和國的海軍人員暗中推動下,與外國企業合作研究海軍科技。其後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廢除《凡爾賽條約》和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在重建的過程裡,德國海軍曾研製一個特殊的艦種:裝甲艦和執行大型造艦計畫:Z計畫。原本德國海軍預計1945年為開戰時間,計畫建立一支能與頭號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並消滅因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希特勒公海艦隊 通商破壞戰》,Richard Humble著,第6頁。。 起初德國海軍戰果頗多,擊沉不少同盟國商船,但因為希特勒對水面艦隊始終印象不佳,認為其建造緩慢且戰果小;而潛艇部隊建造速度快,還在法國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後,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的潛艇戰中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戰果。德國海軍隨著戰事的進行,開始將戰力中心自水面艦移往潛艇部隊的「噸位戰」,而前者逐漸轉為存在艦隊的功能。德國海軍的潛艇數量在戰爭爆發時是當時世界海軍列強中最少者,但因為潛艇總司令卡爾·鄧尼茨以狼群戰術、先進的通信制度和戰略規劃而取得所有交戰國潛艇部隊裡最大的戰績。到了1943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了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声呐、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衛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群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艇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群戰術,改以單艦巡弋的方式繼續作戰。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通氣管式潛艇,如XXI級潛艇和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納粹德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納粹禮

納粹禮(Hitlergruß),亦稱“德國式問候”(Deutscher Gruß),是纳粹德国的一种敬禮,动作为右臂和右手伸直並垂直於胸口或稍微舉起,手心向下。其形式起源于意大利法西斯支持者的敬禮方法,由羅馬式敬禮改造而来。通常敬礼时亦会说“希特勒万岁!”(Heil Hitler!)、“我的元首万岁!”(Heil, mein Führer!)或“勝利萬歲!”(Sieg heil!)。 纳粹党于1930年代开始使用纳粹礼,作为表达对希特勒忠诚和对德意志民族的荣耀。纳粹党上台之后,纳粹礼成为平民唯一的行礼方式Kershaw (2001) p.60,但德意志國防軍仍沿用传统的敬礼。7月20日密谋案后,国防军亦被要求行纳粹礼。 目前在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使用納粹禮均会触犯刑法。.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納粹禮 · 查看更多 »

納甘M1895轉輪手槍

納甘M1895(Револьвер системы Нагана,意為:納甘系統轉輪手槍)是由比利時工業家萊昂·納甘為俄羅斯帝國所研發的7發雙動式轉輪手槍,發射7.62×38mmR彈藥。與大部份轉輪手槍的運作原理不同,此槍採用了特殊的氣體密封式設計。在手槍的擊鎚被拉低後其彈巢會向前移動,同時亦封閉了彈巢與槍管之間的空隙,增加了子彈的初速,並容許武器能夠被消音(這種功能在一般的轉輪手槍並不常見)。納甘轉輪手槍更獲多國軍警採用,採用此槍的國家包括:瑞典(7.5 mm M1887)、挪威(M1893)、波蘭和希臘等。這些轉輪手槍與俄羅斯採用的十分類似,但並沒有加入氣動密封式的機制。.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納甘M1895轉輪手槍 · 查看更多 »

索米M1931冲锋枪

索米M1931,又称索米KP/-31(KP即Konepistooli,芬兰语中“自动手枪”之意),索米KP或索米M/31,是芬兰在二战期间设计的冲锋枪。它由M/22原型枪与KP/-26量产型改进而成并于1925年问世。“索米”(Suomi)在芬兰语中意为“芬兰”,因此有时M1931也被称为芬兰冲锋枪。.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索米M1931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約翰·阿道夫·彭格爾國際機場

約翰·阿道夫·彭格爾國際機場(),也稱帕拉马里博國際機場,是一座位於蘇里南首都巴拉馬利波南方45公里的國際機場,坐落在沙坑鎮內。機場為蘇里南重要的國際機場。.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約翰·阿道夫·彭格爾國際機場 · 查看更多 »

維希法國

维希法國(法语:Régime de Vichy),正式国名为法兰西国(l'État françai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納粹德國控制下的法国政府;它也被称为维希政权、维希政府,简称“维希”。1940年6月德国占领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故名。维希政府在被德国国防军占领的法国北部领土(即占领区)还保有一些权力;但是它主要统治包括维希在内的非占领区,也就是自由区,约占法国本土领土面积的40%。维希政府于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解放法国后覆灭。.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維希法國 · 查看更多 »

縱深作戰

縱深作戰(Deep battle),指的是陸戰上一種以攻擊為主要目標的戰術。對前線及後方的敵方部隊發動同時且連續的攻擊,以突破敵方防禦為目標,並在那之後包圍殲滅敵軍,便是其主要理論。此一戰術需要大量的戰力,以足夠的縱長對前線敵方部隊進行全方面的進攻,同時火炮與轟炸機對後方的敵方部隊展開轟炸,另外在可能的情況下,空降部隊則空投至後方要道處來切斷敵方退路。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便是縱深戰術(另譯:縱深戰略)得以理論化的重要人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縱深作戰 · 查看更多 »

縱深防禦

縱深防禦是為一種軍事戰略,有時也稱作彈性防禦或是深層防禦,是以全面深入的防禦去延遲而不是阻止前進中的敵人,透過放棄空間來換取時間與給予敵人額外的傷亡。有別於以一個單一而強大的防禦戰線去防禦敵人,縱深防禦試圖用下列方式阻擊敵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縱深防禦 · 查看更多 »

约翰·戴森霍费尔

约翰·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德国生物化學家,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了测定内在膜蛋白的第一个晶体结构,即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蛋白质和辅因子的膜结合复合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约翰·戴森霍费尔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柏赫托德

約瑟夫·柏赫托德(Joseph Berchtold,)是一位納粹黨的早期資深黨員,同時也是準軍事組織「衝鋒隊」與「親衛隊」的共同創建者。 柏赫托德早年服役於德意志帝國陸軍,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他加入了小型極端政治團體「德國工人黨」;該黨後來發展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柏赫托德也於1926年4月出任第二任親衛隊全國領袖,並持續擔任該職務至1927年3月為止。 在辭去全國領袖一職後,柏赫托德多數時間都在為納粹黨雜誌與期刊撰著。他倖存至戰後,但於戰爭結束時遭盟軍逮捕,不久後獲釋,隨後於1962年逝世。柏赫托德是最後一位逝世的親衛隊全國領袖,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倖存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全國領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约瑟夫·柏赫托德 · 查看更多 »

纳粹德国对中国人的迫害

德国境内的华人和华裔在1933年到1945年的纳粹德国时期尽管没遭到大规模的屠杀,但纳粹党政府仍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大规模迫害。尤其在中德关系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破裂后,纳粹德国政府原本对华人的监控和打压最终升级为直接迫害。绝大多数华人都被迫离开德国,剩下的则悉数遣送劳改营或集中营,遭到残酷虐待。截止二战结束,位于柏林、汉堡、不来梅的所有华人社区均被清除,德国境内基本上已经没有华人的存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纳粹德国对中国人的迫害 · 查看更多 »

纳粹德国军衔列表

此列表列出纳粹德国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各级军衔。.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纳粹德国军衔列表 · 查看更多 »

继续战争

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jatkosota,fortsättningskriget)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为繼續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而德國則認為這場戰爭對於蘇聯與德國的戰爭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對芬蘭提供了大量關鍵物資的補給。 這場戰爭於1941年6月25日開始也就是蘇德戰爭開始後3天,當天蘇軍對芬蘭境內發動空襲,緊接著芬軍開始進攻蘇聯,到了1941年9月芬軍已經占領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和東卡累利阿,在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0公里的戰線上停了下來。他們在這裡駐防長達兩年半。1944年蘇軍開始針對包含赫爾辛基在內,多個芬蘭城市發動空襲,並於同年6月發動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將芬軍在1941年佔領的土地加以收復。7月芬軍成功擋住蘇軍進一步的進攻。9月5日芬軍與蘇軍宣布停火。9月19日蘇芬雙方簽訂,結束了繼續戰爭。 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继续战争 · 查看更多 »

维尔纳·默尔德斯

维尔纳·默尔德尔斯(德語:Werner Mölders,又譯--、威尔那·莫--德士、威爾納·莫--德士、维纳·莫德斯、维纳·莫德尔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空軍飛行員以及西班牙內戰中知名的戰鬥機王牌飛行員,為人類航空史上第一位取得100次空戰勝利者—即擊落100架在空戰中遭遇的敵機,並因其成就而被授予重勳,並協助德國空軍發展出新式戰鬥機戰術—四指隊形,後來他在未駕駛飛機的情況下,死於一場空難之中。.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维尔纳·默尔德斯 · 查看更多 »

罗兹 (波兰)

罗兹(Łódź ;Lodsch,二战时期叫作Litzmannstadt/利兹曼施塔特,לאָדזש),又譯作洛次、烏茨,是波兰第三大城市,也是罗兹省的首府,位于波兰的中部。其市名的波兰语原意為「小船」,并出现在市旗和市徽之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罗兹 (波兰) · 查看更多 »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20世纪的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罗曼·罗兰 · 查看更多 »

美國隊長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本名為史蒂芬·羅傑斯(Steven Rogers),暱稱史蒂夫·羅傑斯(有时也被称为羅杰斯队长)(Steve Rogers),是出現在漫威漫畫中的虛構超级英雄。由(Joe Simon)及杰克·科比所創作,首次出現於《Captain America Comics》#1(1941年3月)。 美國--隊長經常都被視為美國精神的象徵。一开始只是作为为美国提升国家形象和宣传的用途。在1964年,他組成了漫威漫畫的英雄聯盟復仇者。在數年後,美國--隊長漫畫在不同國家獲得數百萬份的銷量。 在2016年5月26日的《Captain America: Steve Rogers》#1中,揭露為九頭蛇成員。後來則在《Captain America: Steve Rogers》#2裡解釋,美國隊長是被紅骷髏以宇宙魔方控制,植入錯誤的記憶。 在2011年,IGN的前100名漫画书超级英雄中排行第6。2012年則在「最偉大的五十名復仇者成員」中排名第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美國隊長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21軍

美国陆军第21军(XXI Corps)于1943年12月6日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波尔克军营组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第21军在1945年1月中旬参战,共进行了116天的战斗。美国陆军第20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指挥官为弗兰克·威廉·米尔本少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美國陸軍第21軍 · 查看更多 »

美国驻捷克大使馆

美国驻捷克大使馆(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Prague)是美國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設立的外交代表機構,位置是布拉格小城的弗拉斯卡街(Vlašská)與市場街(Tržiště)交會處一帶,館舍為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舍恩博恩宫(Schönborn Palace),带有广阔的花园。.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美国驻捷克大使馆 · 查看更多 »

美国队长3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是一部于2016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由羅素兄弟共同執導,克里斯多佛·馬庫斯与史蒂芬·麥費利编剧,漫威影業製作,華特迪士尼影業發行。本片改編自漫威漫畫旗下的角色美國隊長和馬克·米勒的2006年漫畫《內戰》的故事情節,為2014年電影《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的續集和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十三部作品。本片由多名演员共同出演,包括克里斯·伊凡、小勞勃·道尼、史嘉蕾·喬韓森、安東尼·麥基、保罗·路德、傑瑞米·雷納、賽巴斯汀·斯坦、艾蜜莉·芬凱普、查德維克·博斯曼、伊麗莎白·奧爾森、保羅·巴特尼、唐·奇鐸、湯姆·荷蘭、法蘭克·葛里洛、威廉·赫特以及丹尼爾·布爾。在這部電影中,美國隊長和鋼鐵人因一項管理異能者活動的法案而為此态度对立,進而各自組建了陣營來對抗彼此。 本片的开发始于2013年末,马库斯与麦克菲利从那时起开始创作剧本,使用了马克·米勒的2006年漫画作品《内战》概念。在《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剧本测试获得正面的回响后,罗素兄弟于2014年初确认将回归执导续集。2014年10月,片名公布,同月唐尼确认将加盟本片,其余演员在随后几月中均确认出演本片。影片的主要拍摄工作于2015年4月喬治亞州費耶特縣的开展,其余拍摄工作分别在波多黎各、柏林与冰岛进行。 本片使用數位IMAX攝影機拍攝,定於2016年5月6日以含3D、數位IMAX版在北美上映,而香港、澳門及台灣則於2016年4月27日以含3D、數位IMAX版上映。.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美国队长3 · 查看更多 »

美国陆军第442步兵团

442步兵戰鬥团(442nd Regimental Combat Team),是美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一個幾乎由組成的團級作戰單位,士兵主要由在美國出生的日裔美国人组成,儘管他們的許多家人在當時被囚禁。 442团正式编成于1943年4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欧洲战场戰鬥,主要包括在義大利、法國南部與德国在內的戰鬥。该部队最初人员约4000人,因伤亡人数众多,至二战结束补充的人员数量是原人数的2.5倍,总计约有14000人曾在二战期间在该部队服役,共获得9486枚紫星勋章。442团曾獲八次,且有21位成員獲得二戰荣誉勋章,暱稱為紫心部隊(Purple Heart Battalion)。.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美国陆军第442步兵团 · 查看更多 »

群 (軍隊)

群(Group)是一種軍事單位編制,通常出現在陸軍,有時也可能是海軍或空軍單位,其規模、職能在各種場合下也會有所不同。 在二戰時的納粹德軍中,是作為(如步兵、砲兵、裝甲兵等)的戰鬥單位,其規模相異程度很大,小者可為連級部隊、大者可為軍級部隊,但一般相當於營,部隊名稱通常取自群指揮官的姓氏,或是所屬的師。二戰之後的美國國防部用語中,則替「群」一詞制定了兩種不同的意義,一是「由數個營所構成的戰鬥部隊或支援部隊」、二為「編於特定任務的部隊之內、由數架軍用機或艦艇組成的組織」高井三郎『現代軍事用語』アリアドネ企画、2006年,後者的例子包括航母戰鬥群或航母打擊群。 在亞洲國家的軍隊中,使用「群」此一單位的包括了中華民國國軍和日本自衛隊的陸、海、空三大部隊。中華民國軍隊中的群相當於旅級或團級部隊,但通常是各自屬於單一兵種,編制屬性以勤務支援或戰鬥支援的兵科為主,例如「工兵群」、「化學兵群」、「飛彈群」、「資電群」等,除陸軍、空軍外,海軍陸戰隊也設有戍衛海軍基地的「防空警衛群」。群指揮官可為上校等階級。 日本自衛隊則是陸、海、空三部隊均有群的編制存在,但規模並不一致。陸上自衛隊的群介乎團級部隊和營級部隊之間,群長的階級是一佐(上校);海上自衛隊的各個群級部隊則是各種不同職能的艦隊單位,例如「護衛隊群」、「潛水隊群」,群司令的階級是海將補(少將)或一佐;航空自衛隊的群級部隊等同於西方空軍的大隊,種類包含「飛行群」、「高射群」等,群司令由一佐或二佐(中校)擔任。.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群 (軍隊)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

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1939年4月7日—4月12日)是法西斯義大利對阿爾巴尼亞王國採取的一個非常簡單的軍事行動,該衝突是義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之擴張政策的結果,阿爾巴尼亞很快便滅亡,其國王佐格一世流亡國外,而整個國家則變成義大利的被保护国。.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與盟國停戰

義大利與盟國停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3年9月8日的停戰協議,協議是由義大利及盟國共同簽訂,當時盟軍已經在義大利南部登陸。.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義大利與盟國停戰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戰役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羅馬尼亞戰役包括在1944年在羅馬尼亞及附近的數次軍事行動,是蘇德戰爭的一部分。蘇聯紅軍對德國-羅馬尼亞聯軍實施2次軍事行動以企圖收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打開通向巴爾幹的通道.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羅馬尼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猛鷹突擊兵團 (電影)

《天降雄鷹》(The Eagle Has Landed)是一部1976年拍摄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英国电影,它是特種作戰电影經典作。它讲述的是1943年时納粹德國以16名傘兵降落到英國境內化妝作自由波蘭軍,準備在英國首相邱吉爾行經附近時予以綁架但最后行动失败的故事。 此片採取罕見德軍角度觀點拍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德意志國防軍空降獵兵有極精緻描述及高度肯定。除勇猛作戰及盡忠愛國孤軍奮戰,更挺身而出由黨衛軍手上保護將被送至集中營的猶太人女子。.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猛鷹突擊兵團 (電影)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

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 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德国陆军元帅。.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瓦尔特·冯·布劳希奇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莫德尔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Otto Moritz Walter Model,),德国陆军元帅。.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瓦尔特·莫德尔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P38手槍

特P38(Walther P38)是由德國瓦爾特武器公司在1930年代為德意志國防軍研製的一種9毫米口徑半自動手槍,此槍在二戰期間被廣泛採用。儘管該槍的出現原先是為了取代成本昂貴的魯格P08手槍,然而直到二戰結束時也沒有完全取代。.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瓦爾特P38手槍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PP手槍

特PP (Walther PP)是由德國卡爾·瓦爾特運動槍有限公司制造的反沖作用操作半自動手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瓦爾特PP手槍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柴契夫

希里·格里高葉維奇·柴契夫上尉(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二戰時期蘇聯陸軍著名狙擊手,他在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杀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包括11名狙擊手),因此一戰成名。 据悉,截至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以傳統的莫辛-納甘步槍共擊殺32名軸心國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間,瓦西里總計擊殺大約242名敵軍。不過真實數目可能更高,部分學者認為甚至可能高達400人左右。.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瓦西里·柴契夫 · 查看更多 »

甲基苯丙胺

基苯丙胺或甲基安非他命(英語:Methamphetamine,全名是))是強效的中樞神經系統刺激劑,主要被用於娛樂用途,較少被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肥胖症,即便有也被當成第二線療法。甲基苯丙胺是在1893年發現,有二種对映异构:分別是左旋甲基苯丙胺(levo-methamphetamine)及右旋甲基苯丙胺(dextro-methamphetamine)。「甲基苯丙胺」一般是指左旋甲基苯丙胺及右旋甲基苯丙胺各佔一半的外消旋混合物。甲基安非他命較少被醫師處方,因為可能會,以及有用作春藥和欣快感促進劑等風險。而且已有療效相同,而對人體危害風險更低的替代藥物。 在美國能直接在市面上購買主成分為左旋甲基苯丙胺的吸入型因為它被視為非处方药。 甲基苯丙胺常因為它們的藥效動力學屬性而被非法交易,用於娛樂用途。非法使用甲基苯丙胺在亚洲部分地区、大洋洲和美国最为普遍。在美国,消旋以及左旋、右旋甲基苯丙胺均为。 Levomethamphetamine is available as an over-the-counter (OTC) drug for use as an inha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ly,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sale, and possession of methamphetamine is restricted or banned in many countries, due to its placement in schedule II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treaty. While dextromethamphetamine is a more potent drug, racemic methamphetamine is sometimes illicitly produced due to the relative ease of and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chemical precursors. In low doses, methamphetamine can elevate mood, increase alertness, concentration and energy in fatigued individuals, reduce appetite, and promote weight loss. At higher doses, it can induce, breakdown of skeletal muscle, and bleeding in the brain. Chronic high-dose use can precipitate unpredictable and rapid s, (e.g., paranoia, hallucinations, delirium, and delusions) and violent behavior. Recreationally, methamphetamine's ability to has been reported to lift mood and increase sexual desire to such an extent that users are able to engage in sexual activity continuously for several days. Methamphetamine is known to possess a high addiction liability (i.e., a high likelihood that long-term or high dose use will lead to compulsive drug use) and high dependence liability (i.e. a high likelihood that withdrawal symptoms will occur when methamphetamine use ceases). Heavy recreational use of methamphetamine may lead to a, which can persist for months beyond the typical withdrawal period. Unlike amphetamine, methamphetamine is to human midbrain neurons. It has also been shown to damage serotonin neurons in the CNS. This damage includes adverse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uch as reductions in grey matter volume in several brain regions and adverse changes in markers of metabolic integrity. Methamphetamine belongs to the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other s as a positional isomer of these compounds, which share the common chemical formula:.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甲基苯丙胺 · 查看更多 »

焦土政策

土政策(Scorched earth,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漢字中「焦土」的意思包括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古稱堅壁清野。這個戰術辭彙在現代使用上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這樣的行動有可能會被位於敵軍佔領區的軍隊繼續貫徹執行,甚至是位在自軍佔領區的軍隊。這個詞彙常與「刀耕火種」弄混,後者並非是軍事戰略,而是一種農耕技術。它有可能會包含,但不會與懲罰性的破壞敵人的資源這樣的行為相同,因為「焦土」是比較「戰略」而非「戰術」的技巧。.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焦土政策 · 查看更多 »

狮鹫行动

鹫行动(Unternehmen Greif,,意同格里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出部战役期间由阿道夫·希特勒亲自提出、納粹德國武装党卫军中校奥托·斯科尔兹尼策划实施的一次渗透行动。在行动中,会说英语的德军士兵身着盟军制服,使用缴获的盟军车辆装备混入盟军内部以刺探情报并扰乱秩序,配合装甲旅发起奇袭。行动的最终目的是夺取至少一座横跨默兹河的桥梁。由于缺乏足够的制服、装备、车辆和人员,这一目标未能实现。但无处不在的流言曾一度使盟军上下陷入混乱和恐慌。当奇袭失败后,斯科尔兹尼率其装甲旅进行了无果的强攻。在强攻之前,他们换回了德军的制服,以普通的战斗员身份参战。这也使他们在战后免于战争法的制裁。.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狮鹫行动 · 查看更多 »

盧布林–布列斯特攻勢

盧布林—布列斯特攻勢(Люблин‐Брест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1944年7月18日—8月2日)是由蘇軍實施的巴格拉基昂行動戰略性攻勢的一部分,以掃蕩在波蘭東部和中部的德軍。該攻勢由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左(南)翼實施及發生在1944年7月,與之對抗的是德國南烏克蘭及中央集團軍。 這次行動是伴隨著其他幾個攻勢而展開,特別是在南方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這幾個攻勢是在北面以掃除在大部分白俄羅斯的巴格拉基昂行動成功後數個星期後實施。 在達到其預期的目標後,該攻勢版繼續直至蘇聯軍隊在8月間進攻華沙(1944年8月2日至9月30日);但是蘇軍并沒有援助波蘭人的華沙起義,此事引起了一些爭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盧布林–布列斯特攻勢 · 查看更多 »

盧提西行動

盧提西行動(德语:Unternehmen Lüttich)是德國在諾曼第戰役中一次反攻行動的代號,它在1944年8月7日至8月13日於摩爾坦附近的美軍陣地展開(“Lüttich”在比利時城市列日的德語名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在1914年8月初在這裡贏得了勝利)。在美國和英國的諾曼第戰役歷史中,該進攻亦僅僅被稱當作“摩爾坦反攻”。 這次攻擊由阿道夫·希特勒下令實施,以消除美國第1軍團在眼鏡蛇行動和隨後幾個星期所取得的成果,及從阿夫藍士到達科唐坦半島海岸地區,以切斷已推進到布列塔尼巴頓率領的美國第3軍團單位。 德軍反攻部隊的主力是德國第47裝甲軍,包括一個半的武裝親衛隊裝甲師和兩個德意志國防軍裝甲師。雖然他們對美國第7軍的進攻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他們很快就被制止,在盟軍飛機攻擊下部隊受到嚴重損失,最終摧毀了將近一半參與攻擊的坦克。雖然在摩爾坦周圍的戰鬥持續了6天,但美軍在德軍反攻開始後一天內已重新獲得了主動。 當時德軍在前線的指揮官曾經警告希特勒攻勢是徒勞的,幾乎沒有攻擊成功的機會,及集中在其裝甲預備隊在西線的諾曼第前線不久將導致災難,因為他們的南面側翼被包和向東的戰線已崩潰,導致許多在諾曼第的德軍被圍困在法萊茲口袋內。.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盧提西行動 · 查看更多 »

盖世太保

密国家警察(Geheime Staatspolizei,缩写:GESTAPO,,汉语音译盖世太保,又译盖斯塔波),是纳粹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秘密国家警察由党卫队控制。它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秘密警察组织,后加入大量党卫队人员,一起实施“最终解决方案”。 1933年春希特勒出任威玛共和国总理,而赫尔曼·戈林接管普鲁士警察局。戈林於1933年4月26日成立政治警察組織蓋世太保,核心成員為普魯士警察。1934年在希特勒的調停下希姆萊的黨衛隊接管了蓋世太保。 二战爆发之后大量的盖世太保跟随德国国防军一同进入占领区,在那建立了众多辅警部队,这些辅警部队全部听命于盖世太保,成为其机构的一部分。蓋世太保秘密警察有“預防性逮捕權”。在納粹德國時期,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左派人士、異議人士、反抗軍及猶太人等都未經法律程序被蓋世太保投入集中營,其中大多數遭到拷問、虐待,以至於處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盖世太保 · 查看更多 »

登陸之日

《登陸之日》(마이웨이,My Way,即我的征途)是一部2011年末上映的日本、韓國合拍電影。姜帝圭執導,韓國CJ Entertainment及日本東映株式會社攝製及發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登陸之日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

《白俄羅斯共和國國歌》(Дзяржаўны гімн Рэспублікі Беларус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又称《我們白俄羅斯人》(Мы, беларусы;Мы, белорусы),此别名取自歌詞的第一行上半部分,並非白俄羅斯官方的稱謂。歌曲在1955年完成並成為當時的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歌。這首苏联时期的國歌由作詞,尼斯達·沙卡奴斯基作曲。在蘇聯解體後,國歌的曲調得以保留,並且於2002年7月2日通過總統法令採用了米哈斯·克里姆科維奇和所填寫的全新歌詞。歌詞表達出,現在友善的白俄羅斯、紀念過去的軍事鬥爭和期待著未來的寓意。由於曲調與白俄羅斯長久以來的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曲調得以保留。.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大威力手槍

白朗寧大威力手槍()是一把由美国著名枪械發明家约翰·勃朗宁作基礎上的設計、()和比利时赫尔斯塔尔的國營赫斯塔爾改進及完成以及FN生產的單動操作式半自動手槍,發射當時歐洲威力最強大的9×19毫米手枪子彈。白朗寧是在1926年開始設計,設計完成的數年前逝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白朗寧大威力手槍 · 查看更多 »

D-IX

D-IX是納粹德國於1944年以甲基苯丙胺為基礎所開發出的一種實驗性,主要應用於軍事用途。發現該藥物開發計畫的德國犯罪學家沃夫·坎柏(Wolf Kemper)表示「D-IX的目標是重新定義人體忍耐程度的極限。」 納粹德國的醫學家對D-IX的開發成果感到樂觀,並計畫大量供給德軍戰鬥部隊使用;然而戰爭在D-IX投入大規模量產前便已結束,該計畫因而未能實現。不過,確實有少數的德軍戰鬥人員曾經獲得此種藥物的有限配給。.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D-IX · 查看更多 »

DDV体育场

魯道夫·哈比格球場(Rudolf-Harbig-Stadion)是位於德國東部地區萨克森自由州首府德累斯顿的足球場,現時是德乙球會德累斯顿迪納摩的主場球場。球場以1930年代德國中距離跑手魯道夫·哈比格(Rudolf Harbig)命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DDV体育场 · 查看更多 »

EMP44衝鋒槍

EMP44衝鋒槍()是二战時期由納粹德國於1943年生產的原型及全金屬製冲锋枪,但被拒絕,發射9×19毫米魯格口徑手枪子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EMP44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莎士比亞書店

莎士比亞書店是一間著名書店,位於法國巴黎。.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莎士比亞書店 · 查看更多 »

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法文:Mosin-Nagant)步枪是由設計者俄國陸軍上校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李昂·納甘共同命名的手動步槍,在俄語圈國家也被普遍的称为莫辛步枪 (俄文: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多种型号的莫辛-納甘步枪在俄罗斯帝国军队以及苏联红军作为制式武器服役,各种型号的莫辛-納甘步枪在日俄戰爭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有投入使用,越南战争甚至阿富汗戰爭皆有出現。至今仍是民用步枪常见之型号。.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莫辛-納甘步槍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保衛戰 (電影)

《莫斯科保卫战》(俄語: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是一齣1985年的蘇聯電影;電影分為兩部分,以戲劇的形式呈現1941年莫斯科戰役和戰前所發生的事件。該電影是蘇聯、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和越南的,劇本為導演所撰,在盟軍戰勝納粹德國40週年、勝利日成為假期20週年和莫斯科成為英雄城市時製作。.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莫斯科保衛戰 (電影)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会戰(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Schlacht um Moskau)是蘇聯军事史學家給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中长达600公里地區進行的重要戰略性戰事的名称,戰役從1941年10月1日一直到1942年1月7日以及持续的攻势直至4月底,以12月5日为界分为防御阶段与反攻阶段。 起因是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莫斯科是轴心国入侵苏联的最重要的戰略性目標及政治目标。德國的戰略性進攻代號為颱風行動,它包括了兩個鉗形攻勢:一個由德國第3裝甲集團及第4裝甲集團攻擊在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寧方面軍,最終切斷莫斯科列寧格勒的鐵路線;另一個由德國第2裝甲軍團攻擊在莫斯科州南面、圖拉以南的西方面軍;同時德國第4軍團直接從正西面向莫斯科的莫扎伊斯克和纳罗-福明斯克方向前進。此外德軍另有一個獨立的計劃,代號為當弗坦行動,它被包括在德軍最後階段的进攻战役計劃中。 最初蘇軍在莫斯科州通過構築了3道防禦地帶,以及部署了新近編成的戰略預備隊和從西伯利亞與遠東軍區抽調而来的部隊。之後由於德軍的进攻战役被阻,蘇聯實施戰略性反攻及小規模进攻战役把德軍逐回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一线并于1942年1月8日-1943年3月22日在这里发生了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战役造成重大伤亡,不过也在過程中包圍了3個德國軍團(参见:德米扬斯克进攻战役、柳班进攻战役、托洛佩特茨—霍尔姆进攻战役、波尔科夫进攻战役、巴尔文科沃—罗泽瓦利亚进攻战役)。 在蘇聯的軍事歷史中,莫斯科戰役被認為是蘇軍首次大获全胜的进攻战役,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卻達到了真正標誌性的目標,即解除了德軍對己方首都莫斯科的威脅。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時刻,最終導致了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戰敗。 每个阶段又是由一系列战役组成:.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莫斯科戰役 · 查看更多 »

莱旺

莱旺(Les Vans,奥克语:Los Vans)是法国奧弗涅-羅納-阿爾卑斯大區阿尔代什省的一个市镇,属于拉尔让蒂埃区(Largentière)莱旺县(Les Vans)。该市镇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莱旺 · 查看更多 »

遠洋白鰭鯊

远洋白鳍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和温暖海域上层的大型鲨鱼。其敦实的身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狭长、尖端白而圆的鰭。 这种鲨鱼行动缓慢但很具攻击性,对于海难或海上空难事件的幸存者来说非常危险。研究表明远洋白鳍鲨的数量正急剧下降。其大片的鳍可制成魚翅,因而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白鳍鲨面临着越来越多渔业捕杀。.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遠洋白鰭鯊 · 查看更多 »

聖羅號航空母艦

聖羅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St.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聖羅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聖誕樹行動

聖誕樹行動(德語:Unternehmen Tannenbaum,或譯為冷杉行動),早先稱為綠色行動(德語:Unternehmen Grün),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制定入侵瑞士的計畫。計畫後來取消,從未實施。.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聖誕樹行動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DC-6

道格拉斯DC-6是由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在1946年到1958年间生产的一种活塞动力商用客机/运输机。最初是为從事軍事運輸而设计的,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道格拉斯公司便将DC-6改為民航運輸,在中远程航线上對抗洛克希德公司的星座式飛機。该型飞机一共生产了700余架,并且至今仍有一部分执行着货运,军事和森林火灾控制的任务。 DC-6的美国空军军用型号是C-118「举重霸王」,美国海军在1962年和空军统一编号之前则称其为R6D。.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道格拉斯DC-6 · 查看更多 »

華沙猶太區起義

華沙猶太人起義(波蘭語: Powstanie w getcie warszawskim 英文:Warsaw Ghetto Uprising)。希特勒為了要滅絕所有猶太人,在華沙地區也建立了猶太人居住區。1943年4月19日,猶太人群起反抗,結果是換來更快更狠的殺戮。短短3個星期之內殺了超過13,000人;另外,300,000人送到死亡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華沙猶太區起義 · 查看更多 »

萊比錫號輕巡洋艦

萊比錫號輕巡洋艦(Leipzig)是威瑪國家海軍(後為納粹德國海軍)萊比錫級輕巡洋艦的首艦,其姊妹艦為紐倫堡號。本艦於1928年4月動工,翌年10月間下水,隨後於1931年10月正式列裝威瑪國家海軍;其主要武裝為九門裝載於三個三聯裝炮塔中的150毫米艦炮,最大速度為。 萊比錫號在西班牙內戰中進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始,本艦在波羅的海與北海等地與其他艦艇執行護衛任務。1939年12月,本艦遭英國皇家海軍潛艇所發射的魚雷重創,嚴重受損;維修工作於隔年下旬完成,此後便返回服役單位擔任訓練艦。1941年,本艦參與了巴巴羅薩作戰,負責為德意志國防軍提供炮擊支援。1944年10月,萊比錫號與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發生碰撞;前者所受到的損害非常嚴重,海軍評估後認定已無法完全修復,遂僅以補丁封住損害處。1945年3月,本艦在哥騰哈芬支援該地的德國守軍抵禦蘇聯紅軍的推進;4月下旬又接載一批逃命的德國平民前往丹麥。戰後,萊比錫號被編入由盟軍管轄的,並持續作業至1946年7月間被拆解為止。.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萊比錫號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鐵十字勳章

鐵十字勳章(德語: Eisernes Kreuz)是由普魯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建立的德國軍事勳章,於1813年3月10日首次頒發。鐵十字勳章曾經在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多次德国参与的会战中頒發。不过鐵十字勳章自1945年5月之后就沒有再頒發過。 鐵十字勳章或許最會被世人聯想為納粹德國的勳章。然而铁十字本身源自条顿骑士的一个手十字饰物,大约自1870年以后成为德国三军的通用标志。鐵十字在德國文化中是有力的軍事象徵,並且於1955年被戰後重組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再次採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鐵十字勳章 · 查看更多 »

鐵絲網上的小花

《鐵絲網上的小花》(Rose Blanche)是一本於1983年出版的兒童圖畫書,由義大利插畫家繪圖及撰文。該書為英諾桑提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出版後先後獲得了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金蘋果獎及美國圖書館協會的Mildred Batchelder獎。.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鐵絲網上的小花 · 查看更多 »

頓河集團軍

頓河集團軍(Heeresgruppe Don)是一個德意志國防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短期存在的集團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頓河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血染雪山堡 (电影)

血染雪山堡(Where Eagles Dare)是1968年米高梅公司根据阿利斯泰尔·麦克林的同名小说拍摄的一部电影。.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血染雪山堡 (电影) · 查看更多 »

裝甲兵進行曲

《裝甲兵進行曲》(德語:Panzerlied,又译为《坦克之歌》),是納粹德國國防軍最著名的軍歌之一,於軍中裝甲兵部隊之間廣泛流傳。歌曲旋律來自18世紀奧地利軍樂《Luiskalied》,歌詞由德軍中尉庫爾特威勒(德語:Kurt Wiehle)於1935年6月28日在前往德國柯尼希斯布呂克(德語:Königsbrück)鎮途中創作。 戰後,歌曲一直被德國聯邦國防軍與奧地利軍隊所採用。現時,本曲也被智利陸軍所使用,同時法國外籍兵團軍歌Képi Blanc的旋律亦取自本曲,義大利陸軍部份的摩拖化與傘兵部隊也非正式地採用本曲。中華民國國軍也曾因其旋律能夠激勵軍心,特將之改編為「黃埔健兒」作為國軍軍歌。 在流行文化上,日本動漫影視也曾數次引用裝甲兵進行曲,並改編為日文歌詞。此外,本曲在線上遊戲戰車世界中,為玩家所熟悉並廣泛傳播。 在電視動畫《少女與戰車》中,該曲曾經作爲黑森峰高中隊登場的背景音樂出現。 此曲的第一段曾在1965年於電影《坦克大決戰》中的其中一幕演奏。.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裝甲兵進行曲 · 查看更多 »

裝甲教導師

裝甲教導師(Panzer Lehr Divis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隸屬於納粹德國陸軍的一支精銳裝甲部隊,最初於1943年為反制可能的盟軍登陸行動而由駐紮於德國境內的訓練與示範部隊共同整併編成。該師是德意志國防軍中唯一一支百分之百機械化的裝甲部隊。該師在數次作戰中幾近全滅,尤其是在眼鏡蛇行動期間;也因此至歐洲戰事結束時,該師已與1943年時創立的原始部隊大不相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裝甲教導師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2000年上映的意大利浪漫主义电影,由莫妮卡·貝魯奇和Giuseppe Sulfaro主演。电影导演兼编剧是朱賽貝·托納多雷,改编自Luciano Vincenzoni的小说。莫妮卡·贝鲁奇凭借在本片中的性感演出而成为备受国际瞩目的女神演员。.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攻勢

西里西亞攻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蘇軍對德軍兩階段的攻勢,下西里西亞攻勢由1945年2月8日至2月24日止,而上西里西亞攻勢由1945年3月15日至3月31日止,為了在進攻柏林掃除側翼的威脅,蘇軍先消滅在西里西亞地區的德軍。 剛剛完成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的,由伊萬·科涅夫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被命令向西面的西里西亞推進,目的保護正準備向柏林推進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左翼,同樣地,在北面發動東波美拉尼亞攻勢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奉命保護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右翼,這些保護側翼的行動推遲了原定在1945年2月至4月向柏林的攻勢,4月中東波美拉尼亞攻勢(由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部份單位執行)已經勝利完成,攻佔了重要城鎮什切青,史達林推遲向柏林推進的決定已經成為蘇軍將領及軍事歷史學家的爭論題目,其中一邊認為蘇軍是有機會在2月份更快及付出更少代價攻佔柏林,另一邊則認為蘇軍的側翼當時受到德軍的威脅,德軍可能在側翼成功發動反攻及令戰爭延長,史達林的決定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推遲令他可以攻佔奧地利大部份領土(維也納攻勢)。.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西里西亞攻勢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西方戰線是形容整個一戰或二戰中位於德國以西、協約國(一戰時期)或同盟國(二戰時期)以東邊境的軍事爭奪。這一種「武裝邊境爭奪」的形式在整個戰時被稱為「戰線」。 在兩次大戰的大部份時間,歐洲另一面亦同樣形成了東方戰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西方戰線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上級小隊領袖

親衛隊上級小隊領袖(Oberschar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一個階級,存在於1932年至1945年間。本階級最早由納粹黨準軍事部隊「衝鋒隊」於1920年代晚期至1930年代早期為因應組織不斷擴張的規模而創設。在衝鋒隊的編制中,上級小隊領袖地位高於小隊領袖,但低於。 由於親衛隊創立初期的階級系統均承襲自衝鋒隊,本階級亦於創設時成為其的一部分。起初,親衛隊上級小隊領袖與衝鋒隊上級小隊領袖的地位是對等的;但1934年長刀之夜後這種狀況有所改變。 長刀之夜後,親衛隊重編了其階級系統,部分承襲自早期衝鋒隊的階級亦不再沿用;親衛隊上級小隊領袖的地位獲得提升,其職等如今相當於。親衛隊所使用的官等標記亦從原先衝鋒隊所使用的帶一個銀色方形與一條銀色橫紋的黑底襟章改為帶兩個銀色方形而無銀色橫紋的黑底襟章。 在衝鋒隊中,上級小隊領袖通常負責指揮一個小隊,並聽命於排級士官。在親衛隊中,本階級所負擔的職責則較為多樣化,同階級人員在一般親衛隊與武裝親衛隊中的職務亦大不相同。 1938年,在親衛隊正式採用野戰灰色的制服後,上級小隊領袖開始配戴與德意志國防軍上士樣式相同的肩章。。.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上級小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

親衛隊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Obersturmbann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其職等相當於德意志國防軍中校。本階級創建於1933年5月,上位階級為親衛隊旗隊領袖;其襟章標記為黑底、四個銀色方形與一條銀色橫紋。此外,本階級也是使用親衛隊「SS」標記作為其中一枚襟章的最高階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上級突擊隊領袖

親衛隊上級突擊隊領袖(Obersturm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其職等相當於德意志國防軍中尉(德語稱為「Oberleutnant」)。本階級於1932年正式成為親衛隊階級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上級突擊隊領袖」這個階級同樣存在於納粹黨準軍事組織「衝鋒隊」中,獲授此階級者通常是負責管理50至100人規模的資淺連隊指揮官;而在親衛隊的編制中,此階級的軍官則會擔當如蓋世太保官員、集中營監察與武裝親衛隊下級指揮官等更加多樣化的職務。 上級突擊隊領袖以三個銀色方形與一條銀色橫紋組成的黑底襟章作為識別標記;其上位階級為親衛隊高級突擊隊領袖,下位階級則為親衛隊下級突擊隊領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上級突擊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上級領袖

親衛隊上級領袖(Ober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最早可追溯至納粹黨成立初期的1921年。值得注意的是,除親衛隊外,許多納粹黨的下級組織亦使用「上級領袖」的名稱作為其階級。1921年至1925年間,「上級領袖」這個名稱曾為衝鋒隊所採用,但至1926年才正式列入該組織的階級系統中。 上級領袖也是當時仍為衝鋒隊下級組織的親衛隊的軍階,但此階級於1925年創立時的名稱為「」;獲授此階級的軍官主要負責管理遍布於納粹德國各大區的親衛隊成員。1928年,本階級更名為上級領袖。1930年,親衛隊組織改組為由「集團」與「旅隊」為主的編制系統,上級領袖亦於同一時期成為親衛隊旅隊領袖的下位階級。至1932年時,上級領袖已成為親衛隊、衝鋒隊與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等組織的正式階級。 親衛隊上級領袖的識別標記為帶有兩片橡葉的黑底襟章,肩章與其他飾品則與德意志國防軍相同。1938年時,親衛隊上級領袖的地位開始因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武裝親衛隊前身)的崛起而有所轉變。由於「親衛隊旅隊領袖」的國防軍對應軍階為少將,而「親衛隊旗隊領袖」則對應國防軍上校,上級領袖並無適當的國防軍對應軍階,遂被認為其職等應相當於大校。但也有部分意見認為本階級應較類似於英國陸軍的准將。.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上級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下級小隊領袖

親衛隊下級小隊領袖(Unterschar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一個階級,存在於1934年至1945年間。本階級於造成親衛隊自納粹黨準軍事部隊「衝鋒隊」中分離的長刀之夜後創設。 下級小隊領袖的官等標記為帶有一個銀色方形的黑底襟章,肩章則與德意志國防軍下士所配掛的樣式相同,兩者的官等亦相當。.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下級小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下級突擊隊領袖

親衛隊下級突擊隊領袖(Untersturm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首創於1934年7月;其上位階級為親衛隊上級突擊隊領袖,下位階級則有二:在一般親衛隊中為親衛隊高級小隊領袖,在武裝親衛隊中則為親衛隊突擊隊領袖。本階級最早可追溯至衝鋒隊於1921年創立時即已存在的階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下級突擊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分隊領袖

親衛隊分隊領袖(Rotten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一個階級,首創於1932年;其官等高於親衛隊突擊隊員,但低於親衛隊下級小隊領袖。 分隊領袖的官等標記為帶兩條銀色橫紋的黑底襟章。在身著灰色的野戰制服時,分隊領袖亦會配戴與德意志國防軍上等兵樣式相同的臂章。.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分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

親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Sturmbannführer)是納粹德國的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其職等相當於德意志國防軍少校。德語原文中的「Sturmbann」是同為納粹黨準軍事組織的衝鋒隊與親衛隊早期的一種組織編制,其規模約略等於一個營。本階級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帝國陸軍的。 本階級於1928年正式成為親衛隊階級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最早創建的親衛隊軍階之一。突擊隊大隊領袖以黑底與四個銀色方形的襟章作為其識別標記。按照1928年的原始系統,本階級的上級軍階為親衛隊旗隊領袖,但這種情況於1932年新設親衛隊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這一階級時有所改變;此後突擊隊大隊領袖成為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的下行階級。.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突擊隊員

親衛隊突擊隊員(Sturmmann)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一個階級,首創於1921年。 本階級的德語原文「Sturmmann」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員的稱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突擊隊員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突擊隊領袖

親衛隊突擊隊領袖(SS-Sturmschar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部隊「武裝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為該組織所獨有,存在於1934年至1945年間。該階級是武裝親衛隊中職等最高的士官階級,相當於德意志國防軍的參謀上士。.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突擊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33師 (法蘭西)

親衛隊第33「查理曼」武裝擲彈兵師(法蘭西第1師)(33.)是武裝親衛隊的一個師團。該師成立於1944年,成員是其他德意志國防軍與武裝黨衛隊單位內的法國人志願者。該師於1944年人數最多時大約7400到11000人,但在1945年5月投降時只剩下60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第33師 (法蘭西)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

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德語:SS-Verfügungstruppe, SS-VT)是納粹黨於1934年所組建的戰鬥部隊,為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下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武裝親衛隊的前身。該部隊於1939年參與了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的行動;隔年改組為武裝親衛隊。 1938年8月17日,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下令表示特別機動部隊既非的一部份,也不是德意志國防軍的下級單位,而是可供元首本人調遣的軍事組織;但遇戰事爆發時,特別機動部隊將劃由陸軍指揮管轄。.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高級突擊隊領袖

親衛隊高級突擊隊領袖(Hauptsturm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在親衛隊的階級體系中,高級突擊隊領袖是中階軍官,其職等相當於德意志國防軍上尉(德語稱為「Hauptmann」)。 本階級最早可追溯至同為納粹黨準軍事組織的衝鋒隊所設立的階級「」。親衛隊於1930年至1934年間採用「突擊隊高級領袖」這一名稱;1934年長刀之夜後衝鋒隊失勢,親衛隊遂將該階級改為現名,但紋章標記等悉數照舊。而衝鋒隊則繼續使用「突擊隊高級領袖」至1945年為止。 親衛隊中部分最惡名昭彰的成員的最終階級均為高級突擊隊領袖,如奧斯威辛集中營醫生約瑟夫·門格勒、蓋世太保里昂地區首長、伯根-貝爾森集中營指揮官、「最終解決方案」主要執行人阿道夫·艾希曼的助手與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營指揮官等均為適例。 親衛隊高級突擊隊領袖以黑底、三個銀色方形與一條銀色橫紋的襟章作為其標記;另一側領襟則佩戴親衛隊的「SS」標記。本階級的上位階級為親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下位階級則為親衛隊上級突擊隊領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高級突擊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集團領袖

親衛隊集團領袖(Gruppen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於1925年由同為納粹黨準軍事組織的衝鋒隊首創。「集團領袖」這個名稱也被警察、消防隊與其他組織使用。 1930年,集團領袖正式成為之一;起初主要授予的指揮官以及親衛隊參謀部內的資深軍官。1932年,親衛隊重整,親衛隊集團改制為;此後集團領袖負責指揮地區總隊,而新設的「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則負責指揮「」。 起初在衝鋒隊、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與親衛隊內,集團領袖相當於一等將官,但1934年後其職等被認為與德意志國防軍中將相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武裝親衛隊在採用該階級時會將受階者稱為「親衛隊集團領袖與武裝親衛隊中將」(SS-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leutnant der Waffen-SS)。武裝親衛隊集團領袖使用了與國防軍中將樣式相同的肩章。 親衛隊集團領袖的識別標記員先為帶三片橡葉的黑底襟章;1930年至1942年間,親衛隊與衝鋒隊均使用相同樣式的襟章,但親衛隊於1942年4月新設「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階級時在標記樣式中增加了一個銀色方形以資識別。.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集團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

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SS-Oberst-Gruppen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存在於1942年至1945年間,是該組織中除「親衛隊全國領袖」外的最高階級;其職等相當於德意志國防軍一級上將。該階級在德語原文中的正式拼法為「Oberst-Gruppenführer」,以避免與其下位階級上級集團領袖的拼法「Obergruppenführer」混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旗隊領袖

親衛隊旗隊領袖(Standarten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首創於1925年,並於1928年成為納粹黨內部最早創建的軍官階級之一。本階級主要授予親衛隊與衝鋒隊中負責指揮「」--一種人員規模介於300至500人的團級組織-的軍官。 1929年,該階級被分為「一等旗隊領袖」與「二等旗隊領袖」兩個階級;不過隨著親衛隊與衝鋒隊規模的不斷擴張,其階級系統亦已發展出容納更多軍官職位的能力,故已沒有必要透過分割旗隊領袖階級的方式來擴充編制,該決定遂於1930年遭到廢棄。在武裝親衛隊中,本階級相當於德意志國防軍上校。 親衛隊旗隊領袖以一置於黑底襟章上的單片橡葉作為識別標記;本階級也是第一個不採用「SS」圖樣而以兩片相同襟章作為標記的階級。1938年時,本階級開始採用與德意志國防軍上校相同樣式的肩章。.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旗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旅隊領袖

親衛隊旅隊領袖(Brigade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存在於1932年至1945年間。同為納粹黨準軍事組織的衝鋒隊中亦設有此階級;其於1929年晚期至1930年間的稱呼為「」。 本階級最初係因應親衛隊規模的擴張而增設,主要授予親衛隊旅隊(SS-Brigaden)指揮官。1933年,親衛隊旅隊改制為親衛隊區隊(SS-Abschnitte),但本階級仍沿用舊名。 起初,旅隊領袖被定位為親衛隊的二等將官,其職等介於上級領袖與集團領袖之間。然而這種情況在武裝親衛隊與的勢力崛起後有所改變。在後兩個組織中,旅隊領袖相當於德意志國防軍或警政單位的少將,地位高於上校;而在德軍編制中,少將(Generalmajor)編階相當於美軍一星將官的准將。 旅隊領袖的識別標記最初為帶有兩片橡葉與一條銀色橫紋的黑底襟章,但於1942年4月增設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階級後改為黑底襟章帶三片橡葉。 SS Brigadeführer.jpg|肩章 HH-SS-Brigadefuhrer-Collar.png|襟章(1942年4月後使用) Genm-brgf.png |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親衛隊旅隊領袖 · 查看更多 »

香港警務處

香港警務處(Hong Kong Police Force,別名見下一段)於1844年5月1日成立,世上最早一批現代警察機關之一,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安局,為編制最龐大的香港政府部門(佔20.2%)及紀律部隊。聯合國毒品和犯罪辦公室統計香港平均每100萬人有4500警察,警民比例居全球第五名(僅次俄羅斯、土耳其等)。 虽然香港特別行政區有解放軍駐守,但解放軍並不能隨意離開駐地營地。因此,在不少國家和地區中部份是軍隊的職能,在香港均由警方擔任,如防守海岸,邊界巡邏和反恐行動。 現任警務處處長為盧偉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香港警務處 · 查看更多 »

马底

底(、,音译:),亦被译为马阿迪,是一个开罗南部的富裕的、多绿叶的郊区,在开罗市中心的沿尼罗河向上游12公里的东岸。马底处的尼罗河是平行于海滨大道的,即从北面进入开罗的海滨长廊和主要公路。在马底没有桥过尼罗河,最近的一座桥是位于市中心北边的路上的沿着环道的埃芒布(El Mounib)。 在2016年马底的人口上升到了5.6万人,该地区受许多国际外籍人士、主要的国际学校、体育俱乐部、文化机构例如埃及最高宪法法院和埃及国家地质博物馆等的欢迎,也是许多大使馆的所在地。(详情见下文中关于大使馆、学校、俱乐部等的信息。).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马底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克西米利安·馬里亞·約瑟夫·卡爾·加布里爾·拉莫拉爾·帝國男爵·馮·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1954年6月2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名德国元帅,也是資歷十分老的德國軍官之一。貴族出身,擁有「」一頭銜。二戰期間魏克斯率兵先後進攻波蘭、法國、巴爾幹和蘇聯,直到1945年3月被阿道夫·希特勒免職。戰爭結束後魏克斯於盟軍軍事法庭以不起訴判決而釋放,死於1954年。.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 查看更多 »

马里安·雷耶夫斯基

里安·亚当·雷耶夫斯基(Marian Adam Rejewski,),波兰数学家和密码学家,20世纪30年代领导波兰密码学家率先对德国使用的Enigma密码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破译。在破译过程中,雷耶夫斯基首次将严格的数学化方法应用到密码破译领域,这在密码学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成就。雷耶夫斯基等人在二战期间破译了大量来自德国的信息,他们的工作成为整个二战期间盟国破译德军Enigma密码的基础。雷耶夫斯基与波兰数学家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并称为密码研究领域的“波兰三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马里安·雷耶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戰役

加索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在高加索一系列戰役的統稱,在1942年,德意志國防軍實施老鼠行動,以集中兵力攻佔在亞塞拜然的油田地帶,德軍的攻勢在9月份於車臣共和國被紅軍阻止,部份原因是德軍抽調人力參與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於1943年1月發起反攻,主要軍事中心新羅西斯克於9月份被收復,到10月份在塔曼半島的德軍被肅清。 伊萬·屠格涅夫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數以千計的平民如何嘗試解救一些在里海的港口城市如馬哈奇卡拉及巴庫,莫斯科與外高加索的連繫是經過在土庫曼的克拉斯諾沃茨克。 由於時間不足,戰役證明撤出工業及煉油設施是不切實際的,在邁科普的油井在紅軍撤出前已被破壞,防止石油供應給德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高加索戰役 · 查看更多 »

高麗人集體流配

麗人集體流配(Депортация корейцев,Deportation of Koreans in the Soviet Union),最初在1926年設想,最後在1937年9月實施。幾乎整個蘇聯朝鮮族人口(171781人)在1937年10月被強行從俄羅斯遠東地區移動至哈薩克斯坦無人居住的地區。高麗人被驅逐的官方理由是為了遏制日本間諜滲透進入蘇聯遠東邊疆區。 1937年,内务人民委员會報告說有高麗人成為日本間諜。8月21日蘇聯命令他們選擇前往滿洲國或日治朝鲜,否則流配中亞。10月25日36442個家庭被驅逐出境,被驅逐的高麗人大多是種植水稻的農民和漁民,難以適應新家園的乾旱氣候,造成40000人死亡。.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高麗人集體流配 · 查看更多 »

魯爾包圍戰

魯爾突圍戰,以盟軍的觀點則為魯爾包圍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事即將結束之際,盟軍對納粹德國的大包圍之一,發生在德國工業重鎮魯爾。在此戰役中,德軍意圖突圍且欲將已駛入國土的盟軍趕出德國,最後則有約300,000名德軍投降成為俘虜,其中包含30名將官。.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魯爾包圍戰 · 查看更多 »

魯格手槍

魯格手槍(Pistole 08 Luger,又名Pistole Parabellum 1908、Parabellum-Pistole),是一種運用肘節式起落閉鎖機制的半自動手槍。該槍由奥地利人於1898年設計,並由以及毛瑟為首等多間工廠於1900年投入生產http://www.chuckhawks.com/dwm_luger.htm。魯格的部份設計原素是源自1893年推出的博查特C-93手槍,它在1900年5月獲得瑞士陸軍的採用,並在1908年被德國陸軍所採用。 魯格手槍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德軍的制式手槍,它在二戰過後仍然被東德的人民警察所使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魯格手槍 · 查看更多 »

象式重驅逐戰車

象式重驅逐戰車(Jagdpanzer Elefan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國防軍所使用的驅逐戰車。制式編號為Sd.Kfz.184。初期的名稱為8.8厘米43式2型反戰車砲搭載突擊砲(Sturmgeschütz mit 8.8cm Pak43/2)及虎(P)戰車驅逐車(Panzerjäger Tiger (P))『重駆逐戦車』、「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68頁。。後於1943年的一次會議中被正式命名為斐迪南(Ferdinand),而於1944年2月27日,在希特勒的建議下改稱為象式(Elefant)『重駆逐戦車』、「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98頁。。.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象式重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豪斯登堡宮

豪斯登堡宮(Paleis Huis ten Bosch),是荷兰王室三大宫殿之一(另两座是阿姆斯特丹王宫和努兒登堡宮),荷蘭王室的官邸,同時也是荷蘭君主位於荷蘭海牙的住家之一;荷蘭君主的辦公地點則是安排在同樣位於海牙的努兒登堡宮。豪斯登堡宮於1645年的9月2日在經由彼得·波斯特以及雅各布·范·坎彭一同設計後開始興建,而最早委託興建者為和其丈夫腓特烈五世,但是後來兩人遭到斐迪南二世的放逐。因此豪斯登堡宮在興建完成之後,反而直接轉交給荷蘭省督腓特烈·亨利以及其妻子當作夏天居所使用。而在腓特烈·亨利於1647年逝世後,艾瑪莉亞則為了表示對於丈夫的懷念而聘請了雅各布·喬登斯、、和等著名藝術家協助裝飾宮殿,並且由丹尼爾·馬羅特(Daniel Marot)設計新的飯廳。 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豪斯登堡宮的擁有者便不斷更換,其中包括奥伦治-拿索王朝、普魯士王室以及一些當地貴族,1795年法國佔領荷蘭後則將豪斯登堡宮轉交給巴達維亞共和國,其中拿破崙一世的姪子拿破崙三世在其父母擔任荷蘭國王時便曾居住其中。在荷蘭的威廉一世正式宣告成為荷蘭國王後便將豪斯登堡宮作為官邸之一,之後這個地方便成為王室幾名成員喜愛的處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女王威廉明娜便是於豪斯登堡宮當家。但是在194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意志國防軍入侵荷蘭,威廉明娜和其他王室成員紛紛逃往英國與加拿大。儘管納粹德國政府一度計畫拆除宮殿,但是在多人反對之下並沒有真正施行,不過受到戰亂的影響使得當時豪斯登堡宮亦已經嚴重損毀而無法居住。一直到1950年至1956年後荷蘭政府才展開復原恢復工作,之後荷蘭王室也重新居住其中,另外在1981年時荷蘭首相也一度將此當作主要住所。.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豪斯登堡宮 · 查看更多 »

貝爾格勒攻勢

貝爾格勒攻勢或貝爾格勒戰略攻勢行動(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Beogradska ofenziva/ofanziva; Белград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1944年9月14日 — 1944年11月24日)是蘇聯紅軍及南斯拉夫遊擊隊從德意志國防軍手中解放貝爾格勒的軍事進攻行動,兩軍最初各自行動,但最後卻合作在貝爾格勒地區消滅德軍。 參與進攻的是的蘇聯烏克蘭第3方面軍(包括保加利亞第2軍團)、在北面的部份烏克蘭第2方面軍及在西面的南斯拉夫遊擊隊之第1軍團,他們共同進攻部份的德國E集團軍(施內肯伯格及斯特恩軍群)包括塞爾維亞第5縱隊及塞爾維亞遊擊隊,目的是消滅在蘇瓦普拉尼納地區的德國E集團軍、在大摩拉瓦河以東的德國F集團軍及最終解放貝爾格勒。 第2個目標是切斷德國E集團軍從希臘、阿爾巴尼亞及南斯拉夫南部通過貝爾格勒到匈牙利王國包括塞薩洛尼基-貝爾格勒鐵路。.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貝爾格勒攻勢 · 查看更多 »

超重型坦克

超重型坦克(Super-Heavy Tank)是在軍備競賽中誕生、追求火力與防禦極限的產物,重量主要超過60吨以上為主,雖然一些超重型坦克被製造出來,但由於其往往不實用,而沒有正式量產。這類坦克大多數都缺乏機動性、策略流動性和機件可靠性。 二戰納粹德軍的領導人希特勒策劃以八號坦克鼠式上陣,而德軍設計過超越1,000噸的坦克計劃,包括了P-1000及P-1500,不過只是設計階段,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沒有成功製造出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超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路德城维滕贝格

路德城维滕贝格(),通稱維滕貝格(,又譯威登堡),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维滕贝格县的县城,位于该州的东部,易北河畔,德绍-罗斯劳以东,弗勒明以南,都本草原以北。离柏林西南约100千米,莱比锡东北约70千米。 在16世纪维滕贝格是德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历史和艺术中心之一。其老城是德意志宗教改革,也是歐洲宗教改革的起点,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建筑物在德国历史上拥有重要的意义。马丁·路德、菲利普·梅兰希通和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曾在这里工作。他们的遗迹长久以来就已经是游客必访的地方。路德楼、梅兰希通楼、市教堂、王宫教堂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过去维滕贝格一度是萨克森-维滕贝格王朝选帝侯的首府。工业革命后演变为化学工业的中心和柏林至莱比锡与马格德堡至德累斯顿的铁路的交叉点。.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路德城维滕贝格 · 查看更多 »

鹿特丹

鹿特丹(Rotterdam )是荷蘭南荷蘭省的城市,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位于荷兰的南荷蘭省,新马斯河畔。其名稱来自于在市中心注入新马斯河的小河鹿特河、以及荷蘭語的「壩」(Dam)。 鹿特丹长期为欧洲最大的海港,以集装箱运量计算,1980年代曾是世界上第一大港口,在2010年为世界第10。.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鹿特丹 · 查看更多 »

車臣-俄羅斯衝突

車臣-俄羅斯衝突(俄語:Чечен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轉寫:Chechenskiy konflikt)是一場俄羅斯政府(先前為蘇聯政府)與車臣民族主義者與伊斯蘭武裝份子間已經持續數個世紀,且多以武裝形式出現的區域性衝突。兩者間的敵對狀態可追溯至1785年,而導致衝突爆發的因素則更早。 俄羅斯帝國原先對北高加索地區不感興趣,僅將其作為與盟友喬治亞,以及波斯、鄂圖曼帝國等敵人的聯絡通道。然而,俄羅斯帝國在該地區越發頻繁的活動卻逐漸使局勢升溫,最終導致車臣民眾於1785年起身反抗俄羅斯帝國對該地區的干預;兩者在經歷多次小規模衝突後,更在1817年爆發了高加索戰爭。俄羅斯在付出了重大損失後,才得以於1864年勉強鎮壓住車臣叛亂份子。 在俄國內戰期間,車臣及其他高加索地區國家得以維持獨立數年,直到最終於1921年被蘇維埃化。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車臣人則將德國的入侵視為起義推翻蘇聯在該地區統治的良機。作為回應,蘇聯政府將叛亂的車臣人集體放逐至中亞;他們被迫待在那裡,直到1957年才得以返回故鄉。 俄羅斯政府與車臣最近一次的衝突發生於19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車臣分離主義者便趁勢於1991年宣布獨立。到了1994年下旬,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在經歷兩年的戰事後,俄羅斯軍隊自該區域撤出。1999年,武裝衝突再起,但俄羅斯政府很快便控制住了局面,戰事隨即於次年結束,而俄羅斯安全部隊也在該區域建立了完整的控制體系。.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車臣-俄羅斯衝突 · 查看更多 »

軍種對立

軍種對立是指一國軍隊內各個軍種(如陸軍、海軍、空軍)之間的不和、競爭等對立關係。在英語中,用以稱呼軍種對立的詞彙「Interservice rivalry」,亦可形容同一國的情治單位(如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之間的對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軍種對立 · 查看更多 »

軍用動物

軍用動物 (Military animal),泛指一切使用於戰爭和其他戰鬥相关活動的生物。役用動物於軍事中是指多種功能的軍用動物,如狗、豬、、駱駝、馬和其他被馴化的動物等,有時也被使用於運輸和上。大象、鴿子和老鼠在戰時也曾被使用,而海豚和海獅是現代積極利用的動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軍用動物 · 查看更多 »

軸心國佔領希臘時期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對希臘的佔領(Η Κατοχή,I Katochi,意為“佔領”)在德意軍隊入侵希臘之後,於1941年4月開始。佔領一直持續到1944年10月德軍從希臘大陸撤軍為止。然而有個別地區,譬如克里特島和其他一些島嶼,德國駐軍一直控制到1945年5月到6月。 法西斯意大利最初於1940年10月入侵希臘。攻勢不但不能持續,希臘軍還將義大利軍打回了阿爾巴尼亞。德國於是被迫把軍事重點從準備“巴巴羅薩行動”轉移到南歐的軍事干涉上來,來援助她的義大利盟友。由於希臘軍大部在阿爾巴尼亞前線阻擊義大利軍的進攻,一場德國閃擊戰於1941年4月打響。到了5月中旬希臘已被德軍佔領。德國就此開始統治希臘最重要的各地區,包括雅典以及塞薩洛尼基。希臘其他地區分給了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和保加利亞。希臘一淪陷,一個合作的希臘政府就即刻建立。 佔領給希臘平民人口帶來了極為艱苦的生活。僅在雅典一處就有超過300,000平民死於饑餓;另外德軍和他們的合作者針對平民的的報複事件數以萬計,希臘經濟也一片蕭條Mazower (2001), p. 155。與此同時,堪稱德國佔領下的歐洲抵抗力量運動之一的希臘抵抗力量也宣告成立。這些抵抗組織針對佔領軍開展遊擊戰,與合作者的治安團展開戰鬥,並且組織了大規模的諜報網絡。但是自1943年末這些抵抗組織也開始自相攻伐。 到了1944年10月希臘解放的時候,希臘處在一個政治上極端左右分化的狀態,這種狀態很快導致了內戰的爆發。內戰不僅給了許多重要的合作者逃避處罰的機會(因為他們反共),最終還讓他們變身成為戰後希臘的統治階層。.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軸心國佔領希臘時期 · 查看更多 »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軸心國的3個主要國家: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和意大利王國在戰勝後對瓜分世界的計劃,避免內部的矛盾並以德日建立的“新秩序”取代舊秩序。此計劃因為軸心國自1943年起節節敗退,所以導致最後無法實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 · 查看更多 »

軸心方案

軸心行動(Fall Achse,字面上意思為「軸心方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發動來佔領義大利半島的行動,最初名為「亞拉里克行動」(Unternehmen Alarich),但在貝尼托·墨索里尼被逮捕後,將此計畫名改為「軸心」。主要目標包括:解除義大利軍的武裝、重建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繳獲義大利可用的任何作戰資源與裝備、讓位在薩丁島與科西嘉島的德軍完整的撤出和穩固義大利的秩序。 1943年7月10日盟軍登陸西西里島,墨索里尼下台後義大利新政府執意與盟軍和談,德軍於是派出埃爾溫·隆美爾指揮的B集團軍南下佔領各地,9月10日德軍佔領羅馬、9月12日墨索里尼被德國空降獵兵與黨衛軍所救出,並在後來扶持了「義大利社會共和國」,為德國的傀儡政權,使前者繼續與德國一起對抗盟軍。根據B集團軍的報告,9月19日即俘虜了82名義軍將領、13,000名軍官和430,000名士兵。大部分的義軍船艦都逃過德軍的掌控,只有羅馬號戰鬥艦被德軍轟炸機所擊沉,而位於希臘的義軍則與德軍激戰,在戰鬥結束後約有4,500名義軍俘虜遭到殺害。 根據德軍統計共有1,006,370名義大利軍士兵解除武裝,依地區分佈分別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軸心方案 · 查看更多 »

黃鼠狼III驅逐戰車

黃鼠狼III驅逐戰車(德文:Marder III,也有貂鼠之稱)是納粹德國黃鼠狼系列的第三種型號,以LT-38戰車底盤為基礎所建造出來的,一直服役到大戰結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黃鼠狼III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鼬鼠 (装甲车)

(Wiesel)是德国开发的一款轻型空降装甲战斗车辆,更确切地说是一款轻装甲武器载车。其尺寸、樣式以及功能都与历史上的侦查超轻型坦克类似。“鼬鼠”曾多次參與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海外行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鼬鼠 (装甲车)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桥

霍亨索伦桥(德语:Hohenzollernbrücke)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跨越莱茵河的桥梁。它离源头688.5千米。这座桥是1907年至1911年建成的,原来由两座铁路桥和一座公路桥平行组成。1945年重建时只建造了两座铁路桥,后来又增添了第三座铁路桥。为了取代没有重建的公路桥在铁路桥的外侧增添了人行路和自行车路。 霍亨索伦桥和它旁边的科隆火车总站是德国和欧洲铁路网最重要的枢纽之一,是一座规模非常壮大的建筑物,是科隆市容和科隆大教堂的景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霍亨索伦桥 · 查看更多 »

霍本站

霍本站(Holborn tube station;)位於英國倫敦市中心,為倫敦地鐵皮卡迪利線和中央線唯一的轉乘站,站名取自卡姆登區的地名霍本。該車站處在與交叉口,鄰近大英博物館、、紅獅廣場、布盧姆茨伯里廣場和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等景點,並屬於。 霍本站在歷史上曾是多條鐵路工程的交會點,其於1906年啟用時是(GNP&BR;北皮布線)所屬車站,在1933年又為了變成中央倫敦鐵路(CLR;央鐵)與前者的轉乘樞紐,而對車站出入口和地下站區實施大規模改建,以容納兩線間的聯絡電扶梯。1994年前的霍本站還是稀疏的短程支線──奧德維奇支線的北端終點,並設置兩座供支線列車專用的月台,當支線停駛後,其中一個月台偶爾會挪用於外景拍攝、廣告及標誌測試等營運之外的用途。.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霍本站 · 查看更多 »

阿纳姆战役

安恆战役是1944年9月17日至9月26日盟军与纳粹德国(-zh-cn:德国国防军; zh-hk:德國國防軍;zh-mo:德國國防軍; zh-tw:德意志國防軍;-)在荷兰的安恆市及其周围进行的一场战役,它是市场花园行动的一部分。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与波兰的空降部队始终无法夺取纳粹德国控制的「安恆大桥」,也无法推进到安恆大桥,最后英国与波兰的空降部队被迫强行突围,战役结束时英国与波兰军队有1984人阵亡,6854人被俘,纳粹德国方面则有1300人阵亡,2000人受伤Middlebrook, p.439。 这场战役,事隔多年於1974年由他人撰寫成小說,1977年被拍成了同名电影《-zh-cn:遥远的桥; zh-hk:英雄塚; zh-tw:奪橋遺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阿纳姆战役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德語:Alfred Josef Ferdinand Jodl,)是一位納粹德國一級上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成為威廉·凱特爾的副手,負責制定二戰時德國許多軍事行動。在紐倫堡審判中他被判為戰犯,處以絞刑而死;卻在行刑6年後,被撤銷了於紐倫堡被指控的主要罪行,宣判無罪。.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 查看更多 »

阿爾諾德·蓋倫

阿爾諾德·蓋倫(Arnold Gehlen,)是德國重要的而且富有爭議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也是哲學人類學的主要代表,其立場被認為保守。 蓋倫受到尼科拉·哈特曼和馬克斯·舍勒的影響。.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阿爾諾德·蓋倫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之死

1945年4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的元首地堡内用手枪击中右侧太阳穴自杀身亡。: "...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阿道夫·希特勒之死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戰役 (1940年)

阿拉斯戰役 (194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戰役的一部份。這場戰役是盟軍在法國西北的小鎮阿拉斯附近向德軍的側翼展開的反擊。德軍向北推進至海岸,以便將向東推進至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此次反擊中,盟軍嘗試將德軍的先鋒部隊切斷,並阻止德軍後續部隊的推進。 雖然盟軍最初取得了成果,但他們最後仍然被德軍擊退,被迫撤退以避免被包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阿拉斯戰役 (1940年) · 查看更多 »

蘇羅通ST-5機炮

蘇羅通ST-5機炮(口徑:20毫米)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為了逃避凡爾賽條約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軍火工業的限制而在瑞士成立的子公司蘇羅通生產的一種防空機炮,此炮後來發展成為二次大戰時納粹德軍使用的Flak 30機炮,除了德國,此炮在抗戰時期也有用於中國國軍,國民政府在1935年(民國24年)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之下少量購入,經過中央軍試用後效果良好而大量購買而成為抗戰時期國軍主力防空機炮。 蘇羅通ST-5機炮可以裝上車輪以戰馬拖運移動,到發射陣地改裝在一個三腳架上並可360度轉動,射擊時也很穏定,唯一缺點就是鑲入時比較費時。.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蘇羅通ST-5機炮 · 查看更多 »

蘇聯入侵波蘭

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是指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39年9月17日開始沒有正式宣戰的軍事行動。這時是在納粹德國從西面入侵波蘭的16天後,蘇聯則是從東方實施入侵。入侵直至1939年10月6日結束及由德國和蘇聯瓜分和吞併整個波蘭第二共和國Gross pp.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蘇聯入侵波蘭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霍特

赫爾曼·霍特(Hermann Hot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德國一級上將,是著名的裝甲戰專家,於法國戰役、蘇德戰爭時指揮第4裝甲軍團參加德國對蘇聯全面作戰的巴巴羅薩作戰,及攻擊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颱風作戰」及稍晚的1942年東戰場德意志國防軍戰鬥及代號「藍色行動」之對蘇的夏季攻勢並於1942年11月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隸屬於被困在史達林格勒的德國第6軍團所指揮卻在代號為冬季風暴行動中拯救第6集團軍司令部失敗,但成功掩護救出在敖德薩數十萬德軍即時逃出蘇聯紅軍包圍殲滅;之後霍特於1943年夏天派至庫爾斯克戰役進行戰鬥,戰役結束冬天改派至基輔作戰;他領導第4裝甲軍團(管轄兩個裝甲軍及數個機械化步兵師)在庫爾斯克戰役創下最大編制坦克部隊坦克數量之世界紀錄,可是他卻在1943年被希特勒拔除司令官職銜召回國內;這支霍特領導德軍精銳部隊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1個月有休息。戰爭結束後他因戰犯罪被囚禁6年,出獄後成為軍事歷史作家。.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赫爾曼·霍特 · 查看更多 »

赫柏茨·希庫爾斯

赫柏茨·希庫爾斯(Herberts Cukurs,)是一名拉脫維亞飛行員與阿拉斯突擊隊成員,曾參與對的大屠殺。儘管大量目擊證人均表示希庫爾斯涉入多項戰爭罪行,但他卻從未為此受到審判Kaufman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Latvian Jews, at 81。1965年,希庫爾斯在烏拉圭遭以色列情報機構特工殺害 。負責此次暗殺任務的以色列特工隨後與該國記者共同撰寫並出版了《里加劊子手之死》(The Death of the Executioner of Riga)一書,並在內文中將西庫爾斯稱為「里加屠夫」;而這個稱呼隨後又為多個來源所引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赫柏茨·希庫爾斯 · 查看更多 »

赫曼-柏恩哈特·雷姆克

赫曼-柏恩哈特·「格哈特」·雷姆克(Hermann-Bernhard "Gerhard" Ramcke,),為德國將領,曾獲得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他是德意志國防軍中,少數同時擁有陸海空三軍資歷的將領。.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赫曼-柏恩哈特·雷姆克 · 查看更多 »

薩爾攻勢

薩爾攻勢是一個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在薩爾地區對德国国防军陆军第1集团军採取的軍事行動,攻勢之目的是援助當時被德軍攻擊的波蘭,然而攻勢後來被中止。 根據法國和波蘭的軍事協定:法國軍隊動員開始後3天籌備大規模攻勢並必須有效地控制法國邊界和德軍防線之間的地區,進而深入德國防線。 法國的進攻於9月7日在萊茵河谷開始,即法國對德國宣戰4天之後。當時德意志國防軍被集中進攻波蘭,法軍相对于駐守邊界的德軍有著決定性的數量優勢。不過法軍的行動對即將陷落的波蘭起不了任何有效幫助。11個法軍師面对德軍微弱的反抗沿著薩爾布呂肯一帶長32公里的地區前進,法軍前進深入了8公里,在德軍撤離、沒有任何抵抗的条件下攻佔了大約20個村莊,然而在法軍奪取了瓦恩特森林大約3平方英里滿佈地雷的德國領土之后,三心兩意的進攻被下令終止。 這次攻勢沒有迫使德軍向西線调兵,法军的全面攻擊由大約40個師實施,其中包括1個裝甲師、3個機械化師、78個砲兵團和40個坦克營。9月12日英法戰爭最高會議首次聚集在法國阿比維爾,會議決定一切進攻行動將被立即停止。 莫里斯·甘末林命令他的部隊在德軍的齊格飛防線前“不少於1公里”的地方停止,而波蘭對此決定一無所知,相反甘未林通知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元帥说他的一半師正與敵人接觸,而法軍的進攻已经迫使德意志國防軍最少6個師從波蘭撤走。翌日駐波蘭法國軍事代表團指揮官路易斯·筱柚將軍通知波蘭參謀長瓦茨瓦·斯塔契维奇將軍,計劃中在西部戰線的主要進攻必須被推遲到9月17日至9月20日。與此同時法軍師團奉命撤退到他們沿馬其諾防線的軍營,德軍也在9月16日至17日從波蘭戰線調回精銳部隊,重新拿回法軍在撤兵後放棄的土地,兩國邊界回復戰前狀態,假戰隨之開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薩爾攻勢 · 查看更多 »

藍色方案

藍色方案(Fall Blau)是德意志國防軍於1942年夏季在蘇聯南部實施的戰略性進攻行動的代號。 該行動是巴巴羅薩行動的延續。這次行動里德軍將兵分兩路,右翼的部隊進攻高加索地區的原油儲藏地;左翼的部隊則向斯大林格勒推進。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分成及B集團軍 ,A集團軍的任務是越過高加索山脈,奪取巴庫的油田,它在伏爾加河畔的腹背則由B集團軍負責掩護。6月28日,南方集團軍群的1,370,287人在2035架飛機,1934架坦克和突擊炮的支援下大舉進攻,一日內推進48公里。蘇軍誤以為德軍的戰略目標是莫斯科,其兵力縱有一百七十萬之眾也無法阻擋德國軍隊。蘇軍抵抗的崩潰讓德軍在7月6日攻佔沃羅涅日西部,7月26日抵達頓河並予以強渡。到了七八月之交,德軍補給線越拉越長,加上蘇軍預備隊輪番反攻,德軍向斯大林推進的速率逐漸減慢。 八月下旬,德軍在卡拉奇擊敗了蘇軍,戰鬥的中心遂轉入斯大林格勒城中。炮火,街巷戰,以及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幾乎將斯大林格勒夷為平地。激戰三個月之後,德軍在11月19日控制了斯大林格勒9成。 在南方,A集團軍在7月23日攻佔羅斯托夫,隨即挺進高加索地區。它在8月9日攻佔邁科普,獲得一片被蘇軍拆毀的油田,並在8月13日攻佔黑海邊上的埃利斯塔。蘇軍的猛烈抵抗加上後勤困難使德軍的行動衰變成零星的攻勢,並使其攻佔巴庫油田的目標落空。德國空軍的轟炸機炸毀了格羅茲尼的油田設施,但對於巴庫卻是鞭長莫及。 德軍在東南面的動向使盟軍不得不面德國和日本(當時日軍在緬甸節節勝利)在印度會師的可能性。但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天王星行動及土星行動中打敗了德意志國防軍,這次戰敗令軸心國從高加索撤退以免被包圍,最後只有沃羅涅日仍控制在軸心國軍隊手中。.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藍色方案 · 查看更多 »

闪电战

闪电战(Lightning War)(Blitzkrieg)又称闪击战,是一种军事学说,采用移动力量迅速地出其不意地进攻,以避免敌人组织起防御線。它脱胎于19世纪普鲁士参谋部的战术「开火渗透」(Fire and Infiltration)。 德意志國防軍在二战中大规模运用此战术,对波兰、法国和苏联的入侵非常有效,但在此之后失去優勢,因為闪电戰需要後方快速補給,必須开发特别的補給车辆、通信的新方法和分散化的指挥方式。所謂「閃電戰」這個名詞並非出自德國人之口,而是德軍在法國戰役結束後,美國的時代雜誌率先提出的新名詞。.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闪电战 · 查看更多 »

葉夫列莫夫

葉夫列莫夫 (俄語:Ефре́мов),是俄羅斯圖拉州南部的一個城市。2006年人口44,559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葉夫列莫夫 · 查看更多 »

葉利尼亞攻勢

蘇聯紅軍的葉利尼亞攻勢行動(1941年8月30日至9月8日)是蘇德戰爭最初階段中斯摩棱斯克戰役中的其中1場戰事。 這次進攻是針對德國第4軍團在對維亞濟馬 並最終指向莫斯科持續進攻的僵持階段時,在斯摩棱斯克東南葉利尼亞形成長達50 公里的半圓形突出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葉利尼亞攻勢 · 查看更多 »

邊車

邊車(Sidecar)是一種附有單輪的設備,加裝在摩托車、速克達或腳踏車的車側, 將車輛從二輪變成三輪的樣式,也稱為側車、挎斗或掛邊車。附加邊車的摩托車稱為「附側車摩托車」、「挎斗摩托車」或「邊三輪摩托車」,在中国俗称侉子(也作跨子),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一種高機動性的軍用交通工具,得到廣泛的運用,現在邊車因為相對家用車實用性不高而式微,但最常見的用途,則是作為殘疾人士的輔助交通工具。.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邊車 · 查看更多 »

蓝色师

蓝师(División Azul,Blaue Division),西班牙陆军正式名称为西班牙志愿师(División Española de Voluntarios),德军正式名称为步兵第250师(250.)是二战时期在德蘇戰爭给德军助战的一个西班牙志愿者师。佛朗哥既要报答西班牙内战德軍的支持,又要与西方同盟国保持和平,就约定该师只能与苏联军队作战。在經過輪調後,先後總計有45,482名西班牙軍人在東線服役,他們被授予了德國與西班牙兩國的獎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授予的勳章只屬於藍色師,不為其他師所擁有,是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蓝色师 · 查看更多 »

蔣緯國

蔣緯國(),幼名建鎬,號念堂,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裝甲兵科,生於日本東京,籍貫浙江省奉化縣,養父蔣中正,養母姚冶誠,兄蒋经国。生母是日本人重松金子,生父是戴傳賢(戴季陶)。曾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聯勤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蔣緯國 · 查看更多 »

醫生審判

醫生審判(Doctors' trial;Nürnberger Ärzteprozess),正式案號為美利堅合眾國訴卡爾·勃蘭特等人案(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Karl Brandt, et a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德國紐倫堡舉行的12場戰爭罪行審判中的第一場,由美國當局主導,被訴人為23位前納粹德國醫療從業人員。該場審判在紐倫堡審判後舉行,因此與其他審判合稱為「紐倫堡後續審判」,正式名稱為「紐倫堡軍事法庭戰爭罪行審判」(Trials of War Criminals before the Nuremberg Military Tribunals, NMT)。 23位被告中的22位為醫師,且遭指控涉入納粹人體實驗與T-4行動等非人道活動。不過,納粹醫生主要領導者之一的約瑟夫·門格勒卻在戰後成功逃出德國,因而缺席審判。 本次審判的法官均為美國籍;首席法官為來自華盛頓州的法官,並由來自佛羅里達州的法官與來自奧克拉荷馬州的法官共同審理,候補法官則由前美國司法部長特別助理維克特·斯瓦林根(Victor C. Swearingen)擔任。檢方的首席法律顧問為美國律師,首席檢察官則為詹姆斯·麥克哈尼(James M. McHaney)。檢方於1946年10月25日正式提起公訴;審判程序則自同年12月9日開始持續至翌年8月20日止。23位被告中,7人獲判無罪,另宣判7人死刑;餘下9人則處以10年至終生監禁不等的刑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醫生審判 · 查看更多 »

野蜂式自走炮

野蜂式自走炮(德文:Hu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三號/四號戰車混種車體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一款自走砲,主要武裝為一門150mm榴彈砲。由德意志國防軍從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戰結束。 賦編型號全稱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野蜂式自走炮 · 查看更多 »

重坦克營

重坦克營(德語:Schwere Panzerabteilung,縮寫:s.Pz.Ab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的一個營級裝甲部隊編制,這個營將重型坦克集中起來使用,作為一個獨立的戰鬥部隊,而非如以往的將其分配至各裝甲師單位。原是想編制為進攻單位,用來突破敵人之用,但德國在大戰後期被反攻,依照現實的考量,此單位轉而用在防禦、提供重火力支援和對敵人裝甲部隊突破時進行反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重坦克營 · 查看更多 »

重傷獎章

重傷獎章(德語: Das Verwundetenabzeichen)是德軍獎章嘉勉作戰重傷或是凍傷,全體士官兵包括:德國國防軍、德国防卫军、黨衛軍、德軍相關組織用人(此相關組織用人是自1943年後3月起增加獎勵條款,因應盟軍空襲頻頻轉烈,德國平民傷者增加)皆有資格得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它出現3樣款式:.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重傷獎章 · 查看更多 »

重慶作戰

重慶作戰(亦被稱為重慶行動、重慶計劃、四川作戰或五號作戰)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策畫之大規模作戰方案,原預定在1943年發動;該方案由中國派遣軍策畫以久的西安作戰擴大,試圖舉全中國派遣軍之力攻下重慶國民政府主要根據地四川省,完全解決中國戰場問題的用兵行動,最後因1943年後南洋戰場的潰敗而無足夠兵力實施。.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重慶作戰 · 查看更多 »

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

《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Tag der Freiheit: Unsere Wehrmacht)是由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于1935年执导的一部黑白紀錄片影片。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它拍攝1935年於紐倫堡的第七届納粹全國黨大會之紀錄片,侧重于德意志國防軍的拍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之日》曾被丢失过。但在1970年代部分影像被发现,随后完整的28分钟全片被修复好。.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自行防空系统

自行防空系统是指將防空機砲、高射砲或地對空飛彈等安裝於軍用車輛的機動防空武器,可分为自行高射炮(自行高炮)、自行防空导弹发射车、自行弹炮合一防空系统。由於現今大多數採用坦克作為載具,故又名防空坦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自行防空系统 · 查看更多 »

金永玉

金永玉(Young-Oak Kim;김영옥,),韓裔美國人、美國陸軍退役上校,是一位獲頒多項勳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退伍軍人,曾加入及第442步兵團,在法國及義大利擔任戰場指揮官,亦在韓國作戰時擔任情報官、指揮官。在2場戰爭中的軍功使其獲頒19個勳章。86歲時因癌症逝世 adapted from Myrna Oliver, LA Times.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金永玉 · 查看更多 »

艾伦·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OBE,FRS(Alan Mathison Turing,又译阿兰·图灵,Turing也常翻譯成--林或者杜林,)是英国計算機科學家、数学家、邏輯學家、密码分析学家和理论生物学家,他被视为计算机科学與人工智慧之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灵曾在“政府密码学校”(GC&CS,今政府通信总部)工作。政府密码学校位于布萊切利園,是英国顶级机密情报机构。图灵在这里从事密码破译工作,有一段时间,他领导了(Hut 8)小组,负责德国海军密码分析。 期间他设计了一些加速破译德国密码的技术,包括改进波兰战前研制的机器,一种可以找到恩尼格玛密码机设置的机电机器。 图灵在破译截获的编码信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使盟军能够在包括大西洋战役在内的许多重要交战中击败纳粹,并因此帮助赢得了战争。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例如图灵曾写过一篇名为《》的论文,提問「机器会思考吗?」(Can Machines Think?),作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测试方法,即图灵测试。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此外,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图灵是著名的男同性恋者,并因为其性倾向而遭到当时的英国政府迫害,职业生涯尽毁。他亦患有花粉过敏症。 图灵还是一位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他的马拉松最好成绩是2小時46分03秒(手動計時),比194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成绩慢11分钟。1948年的一次跨国赛跑比赛中,他跑赢了同年奥运会银牌得主。.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艾伦·图灵 · 查看更多 »

艾貝哈德·馮·馬肯森

埃貝哈德·馮·馬肯森(德文:Eberhard von Mackense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一名一級上將。.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艾貝哈德·馮·馬肯森 · 查看更多 »

苏军316师

苏军316师,又稱為潘菲洛夫师,為苏联红军在蘇德戰爭后组建的一支部队,成員多數為哈萨克人;莫斯科戰役開始后,316师由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调遷至莫斯科。316师以28名所屬的戰士在莫斯科戰役中與德军戰車同归于尽而聞名;而由於316师的师长為,316师被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授予的称号為“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苏军316师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第2裝甲師

2裝甲師是英國陸軍的一個裝甲師。該師成立於1939年。1941年5月10日,該師解散。但在1976年,該師又一度重建。不過,最終,1983年,該師轉型爲步兵師。.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英國陸軍第2裝甲師 · 查看更多 »

英雄城市 (蘇聯)

英雄城市(город-герой, місто-герой, горад-герой)是指於德蘇戰爭中擁有卓越成就的城市。本稱號被頒予12座城市。 另外還有一個稱號為英雄要塞,只頒予一個要塞。 所有英雄城市或要塞均獲頒列寧勳章,金星勳章以及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頒發的英雄城市證書。每座城市都有一座方尖碑。.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英雄城市 (蘇聯) · 查看更多 »

英雄连2

《英雄连2》是一款由遗迹娱乐开发,世嘉於2013年6月25日发行的即时战略游戏,本部作品與前作英雄连相同,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战场转移到了德國東线,著重在蘇聯紅軍與德意志國防軍在戰場上的角逐。登陆Microsoft Windows平台兩邊的。游戏由Essence 3.0引擎打造,是2006年《英雄连》的续作。而台灣由愛勝遊戲代理發行。 世嘉在2014年6月24日上市了另一款資料片《英雄連隊2:西線軍團》(Company of Heroes 2: The Western Front Armies),為兩方陣營增添了美軍和西線德軍兩方勢力。而第二部資料片《英雄連隊2:阿登突擊》(Company of Heroes 2: Ardennes Assault)於2014年11月18日上市,加入了美軍於突出部之役作戰的單人劇情。2015年9月13日上市了新一款新資料片《英雄連隊2:英國部隊》(Company of Heroes 2: the British forces),新增了英軍單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英雄连2 · 查看更多 »

英雄與將軍

是一款結合第一人稱射擊以及即時戰略的二戰模擬遊戲。由獨立遊戲工作室Reto-Moto開發和發表;該工作室為IO Interactive和刺客任務系列的原先創始者所創立。開發者稱之為『大型多人參與遊戲』,以其和大型多人線上遊戲有所區別,因為該遊戲在FPS戰場上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世界地圖上各勢力的領土消長。玩家可扮演納粹德國、盟軍以及蘇聯。遊戲中有步兵、戰車兵、飛行員、傘兵等職業可供選擇,玩家們透過彼此的合作佔領據點進而獲得勝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英雄與將軍 · 查看更多 »

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雅西-奇西瑙行動 或雅西—基什尼奧夫行動Glantz, pp.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 查看更多 »

虎式131

編號131的虎式戰車是一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突尼西亞被英國第48皇家戰車團(48th Royal Tank Regiment) 俘獲的德國虎I戰車。它目前被保存於英國伯文頓(Bovington)的戰車博物館內,是世界上僅存能夠正常運作的虎I戰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虎式131 · 查看更多 »

虎II坦克

六號戰車B型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 II,通稱「虎王坦克」或「虎II坦克」),是一款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研發的重型坦克。亦有資料將其簡稱爲「虎B」(Tiger B)Jentz and Doyle 1993, p. 16.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虎II坦克 · 查看更多 »

虎I戰車

虎I戰車(Panzerkampfwagen VI Ausf.),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裝親衛隊所使用的戰車,正式名稱為六號戰車(VI號戰車)。一般稱為虎式戰車,簡稱「虎式」或「Tiger」。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為止,一直是活躍於第一線的重戰車。.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虎I戰車 · 查看更多 »

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

軍總司令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通稱「OKH」)是1936年至1945年德意志國防軍陸軍部隊的最高指揮機構,在理論上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指揮。但實際上在1941年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歐洲西線作戰,「陸軍總司令部」則指揮東線作戰。 「陸軍總司令部」與「海軍總司令部」、「」鼎足而立分別指揮陸、海、空三軍,理論上三者皆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指揮管轄,不過因為海、空軍為技術專業軍種,希特勒在事務上難以置喙,故享有較大指揮自主權。 「陸軍總司令部」在1939年遷移至柏林南方佐森地區的地下化建築司令部,為了保密以「梅巴赫一號」(Maybach I)作為稱呼代號,另有「梅巴赫二號」(Maybach II)則是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在陸軍傳統上,總司令部不負責作戰計畫,這個任務由總參謀部進行,因此陸軍總參謀長才是全陸軍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FG42伞兵步枪

FG42傘兵步槍(Fallschirmjägergewehr 4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專門為傘兵設計的自動步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FG42伞兵步枪 · 查看更多 »

FN-49步槍

FN-49是比利時Fabrique Nationale工程師迪納多內塞弗(Dieudonne J. Saive)研製的一種半自動步槍,可以說是FN FAL自動步槍的前身。.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FN-49步槍 · 查看更多 »

G1坦克

G1坦克(法語:Char G1,Char即法語坦克之意)是法國於1930年代晚期開發的一款坦克,計畫取代D2中型坦克。自1936年起,數家參與計畫的公司發展了數輛原型車,但沒有一輛在1940年法國淪陷前開發完成。該計畫包含了某些法國當時最先進的戰車設計,而最終的完成型號將會與二戰時期各國主力坦克的性能相當,例如蘇聯的T-34坦克及美國的M4雪曼戰車,但依然保有某些新奇而獨特的設計,例如火炮穩定器,半自動裝彈機及光學測距儀。.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G1坦克 · 查看更多 »

HHL

HHL(德語Hafthohlladung之縮寫,附著承裝定量炸藥之意),為著名的反坦克武器,為附著式定量反坦克手榴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德意志國防軍單兵標準配備反坦克武器。 德國軍方為防此反坦克武器會被盟軍仿製反過來對付德軍自己的坦克,下令要把德軍自己的坦克表面覆上一層防磁塗層。.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HHL · 查看更多 »

HIAG

前武装党卫队老兵互助会(Hilfsgemeinschaft auf Gegenseitigkeit der Angehörigen der ehemaligen Waffen-SS,通稱「HIAG」) 是由武装党卫队前军官于1951年组建的德国二战老兵组织。.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HIAG · 查看更多 »

Ju 87俯衝轟炸機

Ju 87俯衝轟炸機(Junkers Ju 87)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空軍投入使用的一種俯衝轟炸機,一般通稱「斯圖卡」(Stuka),取自俯衝轟炸機的德文寫法「Sturzkampfflugzeug」的縮寫,由容克斯公司研製。Ju 87俯衝轟炸機最容易辨認的特徵就是它那雙彎曲的鷗翼型機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獨有低沉的尖嘯聲。它於二戰初期德國所發動的閃電戰中取得非常大的戰果,1940年後德國在非洲戰場及東部戰線大量投入這種轟炸機,尤其在東線戰場,更發揮出其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這種轟炸機不但給予地面目標大力的打擊,其獨有的發聲裝置所發出的尖嘯聲,亦為地面的士兵給予心理上的恫嚇,加強攻擊的效果。這種機型為德國空軍廣泛的使用,由1935年開始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Ju 87俯衝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Kg M/40輕機槍

Kg M/40(瑞典語:Kulsprutegevär M/40;解作「M/40式自动步枪」)是由位於瑞典自動武器公司(Svenska Automatvapen AB)設計及生產的轻机枪,並在1940年代獲瑞典陸軍所採用,發射口徑步枪子彈。德国克诺尔集团方面也生產了一小批該機槍,供德意志國防軍和武裝親衛隊所使用,發射彈藥改為7.92×57毫米毛瑟子彈,官方命名為MG35/36A,儘管該機槍被通稱為「克诺尔」。.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Kg M/40輕機槍 · 查看更多 »

KV-4坦克

KV-4坦克(俄語:КВ-4,代號901工程)是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提出的構想性突破戰車,是KV系列坦克之一。.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KV-4坦克 · 查看更多 »

KwK36 88毫米戰車炮

88 mm KwK 36 L/56 (8.8 cm KampfwagenKanone 36 L/56)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國防軍所使用的88毫米坦克炮。由克魯伯所研製,是虎I坦克的主武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KwK36 88毫米戰車炮 · 查看更多 »

KwK43 88毫米戰車炮

8.8 cm KwK 43 L/71 (德語:KampfWagenKanone—坦克炮)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克魯伯公司所設計,德意志國防軍所使用的一門坦克炮。它是虎II坦克的主武器,並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放在擁有可轉動炮塔的戰車上最具威力的一門炮。 PaK 43是這門炮的反坦克版。而PaK 43也安裝在各種車輛上,例如:獵豹驅逐戰車,犀牛式驅逐戰車和婓迪南/象式。其中,犀牛驅逐戰車是第一輛裝備KwK/Pak 43系列的車輛。 KwK/Pak 43系列內有:PaK 43 (十字形支架), PaK 43/41 (雙輪分離牽引式),PaK 43/1 (犀牛), and PaK 43/2 (婓迪南/象式), 以上的都使用一体式炮管;而PaK 43/3和PaK 43/4 (獵豹)以及KwK 43 (虎II) 則使用分节式炮管。.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KwK43 88毫米戰車炮 · 查看更多 »

LeFH 18榴彈炮

LeFH 18榴彈炮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配備的榴彈砲,也是德軍基礎野戰炮兵裝備,在二戰結束時生產了22,133門,配備在德國及其盟邦的師級炮兵營。 LeFH 18在俄國戰場的經驗顯示它的性能雖然優異,但過重不適合弋引,在1942年後德國陸續將火炮換裝在二線戰車底盤上,以自走炮的方式繼續在部隊服務。.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LeFH 18榴彈炮 · 查看更多 »

M1879帝國轉輪手槍

帝國轉輪手槍(德語:Reichsrevolver)或帝國委員會轉輪手槍1879和1883型是德意志國防軍於1879年到1908年期間裝備的制式手槍,該槍後來被著名的魯格P08半自動手槍所取代。 該轉輪手槍有兩種型號,分別為:1879和1883型,兩者唯一的差異之處就只有槍管長度而已。雖然此槍設計過時,但卻有著強大的火力,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有被使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M1879帝國轉輪手槍 · 查看更多 »

M1911手槍

M1911(45手槍)是一種在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由約翰·白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1940年美國軍方對M1911正式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45, M1911」,而對1924年推出的改進型M1911A1則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45, M1911A1」,越戰時期的M1911A1又更名為「Pistol, Caliber.45, Automatic, M1911A1」,在整個服役時期美國共生產了約270萬把M1911及M1911A1(不包括盟國授權生產),很可能是歷來累積產量最多的自動手槍。M1911系列亦是約翰·白朗寧以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來設計的著名產品,其各種特點也影響着其他在20世紀推出的手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M1911手槍 · 查看更多 »

M1式240毫米榴弹炮

M1式240毫米榴彈砲(240 mm howitzer M1),暱稱“黑龍”(Black Dragon),是一種曾在美國陸軍服役的榴彈砲。M1式240毫米榴彈砲是設計用來取代於美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且已過時的,M1918式於1911年由法國設計。美軍自1934年起開發新型240公厘榴彈炮,原型在1940年4月完成,美國原計劃於1941年起淘汰M1918,但實際上火炮制式化量產要到1943年5月才頒布。240毫米榴彈砲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過最具威力的火炮,可將360磅(160公斤)的高爆彈發射至25,225碼(23公里)之外。除了將戰艦艦炮改裝成的列車炮與岸防炮外,這是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擁有的射程最遠的火炮,這種火炮是野戰砲兵用來摧毀像是齊格菲防線等加強防禦的據點。它被設計成可與長射程的共用運輸工具與炮架。 目前,240毫米榴彈砲仍在中華民國陸軍中服役,主要部署於金門及馬祖前線的加強碉堡內。.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M1式240毫米榴弹炮 · 查看更多 »

M1鋼盔

M1鋼盔(M1 helmet)是一款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85年期間使用於美國軍隊中的戰鬥頭盔,之後由PASGT頭盔取代。美軍將M1頭盔作為制式裝備使用長達40年,並成為其著名的代表形象之一,其設計也在其他國的軍隊中研發出數個衍生版本,甚至使用至21世紀。 M1鋼盔十分受到軍品迷和收藏家的喜愛,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時期的版本,由於越來越難獲得,因此比其他時期的版本更受歡迎。若是殘留有部隊標識等特殊印記的鋼盔,例如傘兵用的或M2頭盔等,更是被視為珍品 olive-drab.com。.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M1鋼盔 · 查看更多 »

M6重型坦克

|spec_label.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M6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MP28衝鋒槍

MP28(,意為:28型衝鋒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後一枝由時為魏瑪共和國的所研發、黑內爾公司生產的冲锋枪,是MP18衝鋒槍的改進型,沿用其反沖作用和開放式槍機,但新增了快慢機和使用32發(和後來的20發)可拆卸式彈匣供彈,主要發射9×19毫米魯格手枪子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MP28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MP34冲锋枪

MP34(,意為:34型衝鋒槍)是一枝由奧地利斯泰爾兵工廠生產的冲锋枪,在1930年代至二戰期間被奧地利警察以及隨後的德國國防軍和武裝親衛隊所採用,而部分國家和組織在1970年代時仍在使用。此衝鋒槍發射的是9×19毫米魯格、9×23毫米斯泰爾和9×25毫米毛瑟出口型手枪子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MP34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MP35衝鋒槍

MP35(,意為:35型衝鋒槍)是一枝由納粹德國生產的冲锋枪,在二戰以前和期間被德國國防軍、武裝親衛隊和德國警察所採用。它在1930年代初由埃米爾·伯格曼(特奧多爾·伯格曼的兒子)所研發,並在蘇爾伯格曼兵工廠(也生產了第一枝衝鋒槍,MP18)生產。發射9×19毫米魯格手枪子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MP35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MP41衝鋒槍

MP41(,意為:41型衝鋒槍)是一款由納粹德國槍械設計師所研發、黑內爾公司生產的冲锋枪,外觀而言是MP40冲锋枪改用MP28衝鋒槍的木製槍托的修改型,發射9×19毫米魯格手枪子彈。 MP41是專門為出口和警察部門而生產。除了發配給武装党卫队和警察部隊外,亦提供給支持納粹德國的轴心国羅馬尼亞。.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MP41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P-40坦克

P-40坦克(又名P-26)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義大利所研製的一款坦克,裝備口徑75公釐的主砲和8公釐的布瑞達機槍,另外還有專用防空機槍可裝備。義大利官方將其稱作「Carro Armato P 26/40」,「Carro Armato」意為裝甲坦克,P指的是義大利語的「重(Pesante)」,26和40則分別為「重量(噸)」和設計通過的「年份(1940年)」。該坦克設計於1940年,義大利僅生產了少量P-40,之後因為義大利與盟軍停戰後被德軍佔領,該坦克改由其生產使用。P-40是義大利在二戰中最為重型的坦克,儘管意軍將其歸類為重坦克,但按英德蘇等國家的噸位標準,僅到中型坦克的級別走進博物館—坦克與裝甲戰車,第295頁。.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P-40坦克 · 查看更多 »

PaK 36反坦克炮

-- -- PaK 36(Panzerabwehrkanone 36)是一款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反坦克炮,其所使用的炮彈口徑為37毫米。PaK 36直至於1942年被5cm Pak 38反坦克炮所取代前為德意志國防軍的最主要反坦克武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PaK 36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Pak 40反坦克炮

-- -- 7.5 cm Pak 40 (7.5 cm Panzerabwehrkanone 40) 是由萊茵金屬於1939-1941年間研製的反坦克炮,它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主力反坦克武器 。.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Pak 40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Pak 43反坦克炮

Pak 43(德語:Panzerabwehrkanone 43) 是二戰中由克魯伯公司以萊茵金屬的8.8 cm Flak 41為藍本而開發的一門納粹德國的88mm反坦克炮。Pak 43 是德意志國防軍中具有可觀數量且威力強大的一門炮,也作為虎II坦克、象式驅逐戰車、獵豹驅逐戰車和犀牛驅逐戰車的主炮服役。而增強了的8.8cm炮彈可以在1000碼外正面擊穿所有盟軍坦克。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甲最厚的盟軍戰車IS系列戰車及驅逐戰車,在PaK 43面前是非常脆弱的,即令到二战结束时推出的最强防护苏制坦克IS-3也会在350米上被它击穿正面。.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Pak 43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Panzerfaust 3反坦克榴彈

Panzerfaust 3(,意為:裝甲拳/鐵拳,簡稱:PzF;又稱:鐵拳3或鐵拳3式)是由德国--在1978年6月至1985年研制和生產、1992年投入德國聯邦國防軍服役的現代化的一次性型無後座火箭筒,發射110毫米火箭彈頭。其在1973年第一次發出招標,以向西德步兵發配一種有效對付當代苏联裝甲部隊的武器,從而取代已經屬於舊型號的PzF 44 Lanze火箭發射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Panzerfaust 3反坦克榴彈 · 查看更多 »

PPD-40冲锋枪

PPD(,,意為:捷格加廖夫手提式機槍),是苏联在1934年的制造的7.62毫米口徑冲锋枪。此槍先由初期型的PPD-34改進成為中期型的PPD-34/38和後期型的PPD-40。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子彈,使用木製槍托,開放式槍機,使用者可以選擇射擊模式。.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PPD-40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PPS衝鋒槍

PPS衝鋒槍(ППС,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Судаева Pistolet-pulemyot Sudaeva,意为苏达耶夫冲锋枪)是一種由蘇聯研製的衝鋒槍,並被蘇聯紅軍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用於韓戰,隨後在越戰時北越軍队亦有使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PPS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PPSh-41冲锋枪

PPSh-41(ППШ/PPSh,,意為什帕金1941型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和「飽嗝槍」(Burp Gun)是一种苏联在二战期間制造的冲锋枪。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武器。该枪的设计目的是以一种较廉价的近距离速射武器取代造价高昂工艺复杂的PPD-40冲锋枪与PPD-1938冲锋枪。PPSh是一枝使用開放式槍機、反沖作用操作的可選射自動武器。 该枪为苏联红军步兵在二战中的标志性装备之一,到战争结束时已有约600万支交付部队使用。除此以外,PPSh-41並在二戰後在許多武裝衝突之中使用。而中國仿製自PPSh-41的50式衝鋒槍(共生產36,000支),一直到1970年仍然給在越南的越共使用。儘管蘇聯於1951年已經以AK-47突击步枪取代了PPSh-41,但之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被各種軍隊和民兵所使用,例如朝鮮戰爭和越戰,以及最近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战争的一些武裝衝突。根據200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百科全書(),PPSh-41目前仍然被非正規軍事力量所使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PPSh-41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PTRS-41反坦克步枪

PTRS-41(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ое самозарядное ружьё обр.,意為:西蒙諾夫系統半自動反坦克步槍1941年型)是一款蘇聯研製的半自動反坦克步槍,發射14.5×114毫米口徑槍彈,該槍與PTRD-41在同一年面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PTRS-41反坦克步枪 · 查看更多 »

RPG-40反坦克手榴彈

RPG-40反坦克手榴彈(俄語:ручная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 граната образца 1940 года, РПГ-40,意為1940年型反坦克手榴彈)是一款蘇聯於1940年開發的反坦克手榴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RPG-40反坦克手榴彈 · 查看更多 »

Scho-Ka-Kola

Scho-Ka-Kola是德国于1936年出品的一种黑巧克力,其名源于配方中的“巧克力(Schokolade)”、“咖啡(Kaffee)”和“可樂果(Kolanuss)”三个词的前缀。该款巧克力由于含有高含量的咖啡因,而具有强烈的提神功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Scho-Ka-Kola是德国国防军标准口糧之一,不仅受到士兵欢迎,也成为收藏家追捧的珍品。现时厂方仍大致以1930年代的配方和包装生产Scho-Ka-Kola,并以“能量巧克力”作宣传,在德国及少数其他国家发售。.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Scho-Ka-Kola · 查看更多 »

Sd.Kfz.

Sd.Kfz.(德語全稱:Sonderkraftfahrzeug),在德語中是「特殊用途車輛」或「特殊軍用載具」的意思,在二戰期間曾被德軍用來命名軍械。比如說,虎式坦克的軍械庫存號為「Sd.Kfz. 181」。.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Sd.Kfz. · 查看更多 »

SdKfz 2

SdKfz 2(,第2号特种车辆)是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用的一款半履带摩托车,由纳苏汽车公司设计制造,生产型号为“HK 101轻型履带摩托车()”。该车最初专为山地猎兵和空降猎兵开发,后因车体小巧、越野性强得到德国国防军各兵种的青睐,广泛应用于拖曳火炮、运输给养至牵引飞机等多种用途。从1940年起,这种小型的半履带车共生产了约8,345辆,其中大部分由巴登州北部内卡苏尔姆的纳苏工厂制造。不同于其他德国军车,该车在战后继续生产了550辆,直至1947年方才停产。.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SdKfz 2 · 查看更多 »

StG44突击步枪

StG44突击步枪(Sturmgewehr 44,定型投产时名為MP43),是现代步兵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它是第一支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以及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枪。.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StG44突击步枪 · 查看更多 »

SU-101自走炮

SU-101/102「烏拉爾馬許」(俄語:СУ-101/СУ-102 "Уралмаш")是一款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出的自走炮,主要分為SU-101及SU-102兩個版本;然而兩者除了主炮不同外,並無其他差異。SU-101/102是一款無炮塔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由位於葉卡捷琳堡的烏拉爾馬許設計局於1944年秋天至1945年春天間研製。它使用T-44戰車的底盤,並計畫用於取代甫於1944年下旬進入紅軍服役的SU-100。一輛SU-101及一輛SU-102原型車於1945年上旬被製造出來;其中,裝有100毫米D-10T戰車炮的版本被稱為SU-101(СУ-101),而裝有122毫米D-25S戰車炮的版本則被稱為SU-102(СУ-102)。雖然蘇聯原先有計畫要將SU-101/102投入量產,然而當納粹德國於1945年5月投降時,蘇聯官方認為對該自走炮的需求已不復存在,並將之終止,投產計畫也因而不了了之。SU-101/102名稱中的「SU」是俄語Samokhodnaya Ustanovka(俄語原文:самоход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的字首縮寫,指的即是「自走載具」。.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SU-101自走炮 · 查看更多 »

T-34坦克在蘇聯以外國家中的使用情況

本文記敘T-34坦克在蘇聯以外的國家的使用情況。 二戰後,蘇聯曾經向多國出口過T-34坦克。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曾繳獲過T-34坦克。因此,T-34坦克曾經爲許多國家使用過。直到2013年,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T-34坦克都仍處於現役狀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T-34坦克在蘇聯以外國家中的使用情況 · 查看更多 »

T-43戰車

T-43中型戰車是一款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的實驗性中型坦克。蘇聯軍方希望這款坦克能夠取代T-34戰車及KV-1坦克,成為紅軍的主力戰車。計畫中,T-43戰車將擁有比一般中型坦克更為厚重的裝甲,然而現有的T-34-85戰車便已經足夠反制德軍戰車,T-43戰車的開發計畫因而被取消。.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T-43戰車 · 查看更多 »

T20中型戰車

T20中型戰車(英語:T20 Medium Tank)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研製的一款的中戰車,計畫用於取代M4雪曼戰車。T20在經過長期發展後,衍生出M27中型坦克,並以這些開發基礎,最終發展出M26潘興坦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T20中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TT手槍

托卡列夫手槍(俄語:7,62-мм самозарядный пистолет Токарева образца 1930 года,意為:托卡列夫7.62 毫米半自動手槍1930年型)是前蘇聯製造的半自動手槍之一,於1930年定型,由費德爾·華西列維奇·托卡列夫設計,開發目的是用以取代沙俄時期的納甘M1895左輪手槍,有時又會被稱為TT(Тульский Токарева,意為:圖拉托卡列夫)。.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TT手槍 · 查看更多 »

Typ320WK人員車

奔馳汽車廠於1926年至1940年間曾推出一系列人員車輛,Typ320WK人員車為其中一款,此車不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其中一種車用車輛,也同樣是國民革命軍主力的軍用車輛。.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Typ320WK人員車 · 查看更多 »

ViS wz. 35手槍

Pistolet ViS wz.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ViS wz. 35手槍 · 查看更多 »

ZSU-57-2防空坦克

ZSU-57-2防空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蘇聯研發的防空坦克,鑑於二戰中德軍對地攻擊機對蘇軍地面部隊的威脅而蘇軍卻無有效可隨裝甲部隊一起行動的防空坦克,二戰後蘇軍要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同樣有強大的空中武力,故要研發ZSU-57-2防空坦克,1957年11月7日的红場勝利閱兵當中首次公開出場。.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ZSU-57-2防空坦克 · 查看更多 »

柏林市戰役

柏林市戰役是柏林戰役的最後階段。雖然在戰役中柏林被3支蘇聯紅軍圍攻,但不只是柏林,還有德國東部地區的易北河仍在德國手中,柏林市戰役詳細介紹了在柏林的戰鬥,及德國投降,全在德國首都內發生。 柏林戰役的結果在戰役中的初期階段已經決定。由於蘇軍封鎖柏林和阻擊他們的德軍被摧毀或被迫撤退,這個城市的命運是被包圍。然而,在柏林市內有許多激烈的戰鬥出現因為紅軍採取了市街戰及通過市中心的作戰方式。 1945年4月23日,首支蘇聯地面部隊滲透至柏林郊區。4月27日,柏林正式對外斷絕聯絡。市內的戰鬥持續至1945年5月2日。當日,柏林城防司令黑爾姆特·魏德林將軍向蘇聯第8親衛軍團司令瓦西里·崔可夫中將投降。崔可夫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的下屬。.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柏林市戰役 · 查看更多 »

柏林腓特烈大街车站

柏林腓特烈大街站(Bahnhof Berlin Friedrichstraße)是德国铁路的一座車站,设于德国首都柏林的米特区内、介于腓特烈大街与施普雷河之间,為德國鐵路車站分級中的81座二等车站之一。本站不僅是(東西高架幹線)和唯一的交會點,營運的区域列车、快铁(S-Bahn)和柏林运输公司经营的地铁(U-Bahn)亦在此設站。由于車站所处的位置邻近市中心的菩提树下大街、勃兰登堡门和德国国会大厦等著名景点,又可换乘公共汽车及路面街車等市内交通工具,而使其成为一个人潮眾多的繁忙交通樞紐。 腓特烈大街車站興建於187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因應旅次增加的需求而實施過數次擴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則由於站體受損,而在戰後進行翻修。冷戰及時期,本站雖然完全處在东德境內,但仍有西柏林的快鐵、地鐵和長途鐵道路線行經,因此成為一處主要的跨境關口accessdate,同時也是西柏林地鐵系統中唯一座落於東柏林的車站。兩德統一之後,腓特烈大街車站的利用人次也隨著列車服務增加而快速成長,2006年時,本站的日均区域鐵路旅客進出量冠绝全柏林,其次是动物园车站及亚历山大广场车站。 腓特烈大街車站在地上共设有3座站台,从南往北依次編为A、B、C站台。这些站台建在城铁的高架桥上,并由兩座所覆盖,较大的南側棚頂下為德鐵列车的A和B月台,较小的北側棚頂下則為快铁列车的C月台。D站台則位於車站西北側、與河岸平行的地下站體內,主要供南北隧道上運行的快铁列车停靠,而柏林运输公司经营的地鐵U6线也在車站東側的腓特烈大街地下設站。.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柏林腓特烈大街车站 · 查看更多 »

恩尼格玛密码机

在密码学史中,恩尼格玛密码机(德语:Enigma,又译哑谜机,或「谜」式密碼機)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确切地说,恩尼格玛是对二战时期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系列相似的加解密机器的统称,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型号,為密碼學對稱加密算法的流加密。 恩尼格玛密码机在1920年代早期开始被用于商业,一些国家的军队与政府也曾使用过它,其中的主要使用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纳粹德国。 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所有版本中,最著名的是德国使用的军用版本。尽管此机器的安全性较高,但盟军的密码学家们还是成功地破译了大量由这种机器加密的信息。1932年,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根据恩尼格玛机的原理破译了它。1939年中期,波兰政府将此破译方法告知了英国和法国,但直到1941年英國海軍捕獲德國U-110潛艇,得到密碼機和密碼本才成功破解。密码的破解使得納粹海軍對英美商船補給船的大量攻擊失效。盟军的情报部门将破译出来的密码称为ULTRA,这极大地帮助了西欧的盟军部队。ULTRA到底有多大贡献还在争论中,但是人们都普遍认为盟军在西欧的胜利能够提前两年,完全是因为恩尼格玛密码机被成功破译。 尽管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加密方面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经它加密的文件还是很难破解,盟军能够破译它的密码是因为德国还犯了其它一些大错误(如加密员的失误、使用步骤错误、机器或密码本被缴获等等)。.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恩尼格玛密码机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布施

恩斯特·布施 (Ernst Busc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陸軍元帥。在二戰中布施出名的並非他的戰功,而是在1944年6月他指揮中央集團軍於蘇軍發動的巴格拉基昂行動後完全崩潰的結果。.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恩斯特·布施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申克

恩斯特-君特·申克(德語:Ernst-Günther Schenck,1904年10月3日-1998年12月21日)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醫師與武裝親衛隊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申克在偶然的情況下會見了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申克在戰後寫了不少與戰時相關的回憶錄,大都具有高度歷史價值。根據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和的著作表示,恩斯特·申克在希特勒死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2004年德語電影《帝國毀滅》對此也有相關的描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恩斯特·申克 · 查看更多 »

東波美拉尼亞攻勢

東波美拉尼亞戰略攻勢(Восточно-Померан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蘇聯紅軍在德蘇戰爭對德意志國防軍實施的攻勢。這行動由1945年2月24日-1945年4月4日進行並攻佔了波美拉尼亞及西普魯士。 在蘇軍的角度,它涉及以下數個小型行動:.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東波美拉尼亞攻勢 · 查看更多 »

東普魯士攻勢

東普魯士攻勢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對德意志國防軍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攻勢由1945年1月13日-1945年4月25日,而有一些德軍單位直至5月9日才投降,柯尼斯堡戰役是攻勢的主要部分,該戰役以蘇聯紅軍全面勝利而結束。 東普魯士攻勢被德國歷史學家稱為第二次東普魯士攻勢,第一次東普魯士攻勢 (亦被稱為古姆賓娜行動)發生在1944年10月16日-1944年10月27日,由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一級上將指揮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以作為克萊佩達戰役的一部分實施,蘇軍在該行動中攻入東普魯士及波蘭30公里-60公里,但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該攻勢因而被推遲直至集結足夠的後備力量為止。.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東普魯士攻勢 · 查看更多 »

桑德兰

桑德蘭(Sunderland,, ),又譯--和--,是個位於英格蘭泰恩-威爾郡的大鎮。屬於桑德蘭市。 土生土長的桑德蘭人被稱作Mackem。.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桑德兰 · 查看更多 »

梅爾福德·史蒂文森

奧布里·梅爾福德·斯蒂德·史蒂文森爵士(,),英國大律師和法官,1957年至1979年擔任高等法院法官。 史蒂文森由1925年起成為執業大律師,戰前主要從事破產訴訟。二戰期間他在陸軍軍法署任職,任內曾主審納粹德軍U型潛艇擊沉希臘商船事件。他在戰後參與過多宗備受矚目的刑事案件,當中包括在1954年代表英政府反駁肯雅黑人政治領袖喬莫·肯雅塔的上訴申請、1955年為女殺人犯魯思·埃利斯擔任辯護律師、以及在1957年博德金·亞當斯醫生涉嫌連環謀殺案中代表控方等。 加入高等法院後,史蒂文森因其直率的言行和判處重刑的習慣而引起爭議。1969年,他向倫敦黑幫頭目克賴兄弟兩人各判處終身監禁,同時規定兩人必須服刑最少30年;翌年,他又向八名參與花園別墅暴動的劍橋大學學生判處監禁或送入感化院,其中更有判監長達18個月的學生,引來判刑過重的批評。法律界內更有戲言如果被告人遭史蒂文森裁定罪名成立,就直接把案件提出上訴。 外界對史蒂文森的毀譽不一,當他在1979年以76歲之齡從高等法院退休時,有輿論猜測他是被迫退休,理由是據說他不受個別傳媒和派別的歡迎。退休以後,他仍時常出席公開場合,直到晚年健康和視力倒退才逐漸淡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梅爾福德·史蒂文森 · 查看更多 »

楊景鍾

楊景鍾(音譯;양경종,1920年3月3日 – 1992年4月7日),朝鮮裔軍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曾經服役於大日本帝國陸軍、蘇聯紅軍以及德意志國防軍。然而,其事蹟是否真實還存在著一些爭議。Antony Beevor, 2 June 2012,, Daily Mail26 June 2012,, Huffington PostAmbrose, Stephen (1994).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楊景鍾 · 查看更多 »

樂斯梅林

樂斯梅林(Rosemaling)或稱樂施梅林、裝飾彩繪、玫瑰彩繪或花卉彩繪等,是一種發源自挪威鄉村地區的傳統民俗藝術,以其鮮明色彩、漩渦型紋路和花卉裝飾圖案為特徵,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於各類器具、服裝、建築外觀或室內裝潢的美化。儘管在字面意義上常被解讀為「玫瑰」,但其所使用的點綴圖案並不限於單一花種,甚至也可加入花草之外的元素。除了起源地挪威外,樂斯梅林彩繪也已隨著而流傳到美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樂斯梅林 · 查看更多 »

正步

正步,是指一种队伍行进的步法,主要应用于阅兵分列式中行进的军人。正步最初是普鲁士军队在19世纪初期在阅兵中使用的。如今,各个地区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但行进时的主要特征均为,每个人上身直立,两腿绷直和两脚着地用力,队伍遵循一定节奏整齐前进。这种行进方法意在展现军威,但由于训练费时费力也遭到非议。.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正步 · 查看更多 »

步兵上將 (德國)

步兵上將(General der Infanterie)是德國的一種軍階,存在於德意志帝國陸軍、威瑪防衛軍與德意志國防軍時代。在今日的德意志聯邦國防軍中,本階級相當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標準的「OF-6」軍階和其他國家的。在納粹德國時期,此軍階僅次於元帥和一級上將。 步兵上將屬於「」的一種,是同階級裡最常見的,德國陸軍其他同級的還有「騎兵上將」、「通信兵上將」、「工兵上將」、「山地兵上將」、「裝甲兵上將」、「砲兵上將」等等。 「步兵上將」軍銜亦存在於軍隊與芬蘭陸軍中。 Category:德国陆军 Category:德国军事史 Category:陆军上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步兵上將 (德國) · 查看更多 »

武器搬運車

武器运载车(Waffentra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纳粹德国所開發的一種自走反戰車砲。 雖然在二次大戰中纳粹德国的武器运载车有很多种,由不同公司同時開發,但生产数量都很少,其中阿德尔特公司(Ardelt)所設計製造的阿德尔特武器运载车(Geschutzwagen 638/18 SF PAK.43 Ardelt Waffentrager)数量最多。雖然德意志國防軍下訂了100輛左右,但是直至德國投降前仍無法全部完全交貨,實際生産数量不明,但推測完成的大約只有10輛左右。.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武器搬運車 · 查看更多 »

武裝親衛隊軍團色調

武裝親衛隊軍團色調,或稱為部隊職能色調(德語:),是納粹德國的準軍事組織武裝親衛隊用以區別其下人員職能、兵種或軍團的配色方式。 這種配色模式與1935年至1945年間納粹德國陸軍使用的色調相似;顏色主要出現在士兵肩章的邊緣。 下表列出親衛隊自1938年起至1945年止使用的軍團色調。; 註記: 親衛隊與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的襟章顏色為黑色;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上級汽車集團(Motorobergruppen)參謀本部與其他獨立集團的襟章顏色則為硃砂紅;高等參謀本部則使用胭脂紅。.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武裝親衛隊軍團色調 · 查看更多 »

武装党卫队

武裝黨衛隊(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简称Waffen-SS)是納粹德國親衛隊领导下的一支准军事部队,由親衛隊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发展而来,于1939年及1940年冬天开始使用“武裝親衛隊”这一名称。战争中武裝親衛隊在各级武装部隊中定位为“親衛隊全國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精锐部队,因此它在二战初期是德军装备最先进的部队,俗稱黑衫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武装党卫队 · 查看更多 »

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

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是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開始階段的其中一場邊境戰役,戰役從1941年6月22日至6月29日,它是德軍包圍蘇聯紅軍的其中一場大型包圍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 · 查看更多 »

比得哥什

比得哥什(Bydgoszcz,德语:Bromberg,布洛姆贝格,拉丁语:Bydgostia)是波兰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巴达河和维斯瓦河之上,人口369,151人(2004年)。自1999年起该市是庫亞維-波美拉尼亞省的首府,之前为比得哥什省(1947年-1998年)及再之前的波美拉尼亚省(1945年-1947年)的首府。 比得哥什是比得哥什-托伦都市圈的一部分,托伦距离比得哥什45公里,整个都市圈人口超过600,000人。2004年9月比得哥什的医学院加入了托伦大学,成为大学于比得哥什的UMK医学团体。.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比得哥什 · 查看更多 »

比利時戰役

比利時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軍于1940年5月10日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國的法国战役的一部分,历时18天,至5月28日以比利时军队投降结束。 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國防軍实施黄色方案(Fall Gelb)入侵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盟军采用事先制定的D计划(Dyle Plan),以期在比利时中部迎击德军主力。法国在5月10日至12日之间将最精锐的盟军部队部署在比利时后,德军采用曼施坦因计划,实施黄色方案的第二步:德軍绕过比利时中部的盟军主力,从比利时南部的阿登森林地区向英吉利海峡推进,并在5天后到达;形成对盟军的包围。比利时军队于1940年5月28日投降Shirer 1990, p. 729.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比利時戰役 · 查看更多 »

毛瑟C96手槍

毛瑟C96(Broomhandle(掃把柄)Mauser / Mauser C96),是一種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半自動手槍,后经改进,推出了全自动/半自动可转换型,因全自动型其槍套是一個可作为枪托的木製的盒子,所以在中國稱為「盒子炮」或「匣子槍」。另外在中国还有驳壳枪、快慢机、自来得、大镜面等别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毛瑟C96手槍 · 查看更多 »

決勝前線

,是由Best way開發的即時戰术遊戲,育碧软件发行。這遊戲是2004年的《士兵:二战英雄》的續集。有鑑於《士兵:二战英雄》可以控制一些小隊隊員單獨奮戰於敵境,《決勝前線》決心帶領玩家體驗高度且自主的人工智慧控制隊伍於大規模戰役中。此遊戲擁有全3D引擎可使玩家掌握戰況視角更甚於前代。開發者更加強了多人戰役於此遊戲,賦予更多的表現方式和選擇。遊戲發售於俄羅斯2006年9月8日(由1C Company代理),北美2006年9月12日。.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決勝前線 · 查看更多 »

決勝時刻:戰爭世界

是一款由Treyarch開發,美国动视發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平台包括PlayStation 3、XBox 360、Windows、Wii和NDS。這是決勝時刻系列的第五代游戏,時間從前作的現代戰爭返回第二次世界大戰。游戏于2008年11月11日在北美地区上市,11月14日在西欧地区上市。Windows Mobile、任天堂DS和PlayStation 2平台同名作的剧情流程不同,但也是二战背景。游戏的引擎是基于前作的增強版,使玩家得到更高的視聽享受。而本作的血腥度亦有所增加,例如人物被地雷炸到的話,可能會出現斷肢的情況。 PC與次世代主機的故事重點在於太平洋戰爭和東方戰線,阵营包括美军、日军、苏联、纳粹德国。整个游戏剧情以若干二战真实战役为蓝本,通过美国海军陆战队二等兵米勒和苏联红军二等兵迪米德里·彼得连科的角度讲述。多人游戏部分则如前作一样,有丰富的模式种类,并设置了军衔系统,让玩家在战斗中获得解锁武器和额外奖励。游戏新设置了合作模式,允许局域网上2人,或互联网上4人合作游戏。 在美国,游戏是发布当月的销量亚军,共售出141万份。在英国,游戏的第一周销量是《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的两倍,成为销量最快游戏中的第三名。游戏主要获得了积极的评价,特别是真实渲染出了战争阴暗、可怕的一面。然而,游戏也被认为不如《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成功。Game Rankings和Metacritic的统计数据显示游戏获得了来自各家媒体、平均85%的打分。 本游戏Xbox 360版本于2016年9月27日在Xbox One平台向下兼容。.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決勝時刻:戰爭世界 · 查看更多 »

汉斯-瓦伦丁·胡贝

汉斯-瓦伦丁·胡贝(德语:Hans-Valentin Hube,1890年10月29日瑙姆堡 - 1944年4月21日上萨尔茨堡),德国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国陆军。 1944年,胡贝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汉斯-瓦伦丁·胡贝 · 查看更多 »

汉斯·冯·塞克特

約翰內斯·弗里德里希·利奧波德·馮·塞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通稱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一級上將,以擔任威瑪共和國軍隊——「防衛軍」陸軍領袖後推行改革而聞名,亦曾為總參謀部之替代機關——「」的主任。 塞克特於1885年加入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東線、巴爾幹戰區以優異的參謀作業能力嶄露頭角,還一度做到土耳其軍參謀總長。塞克特在戰後成為軍隊的實際領袖。由於戰後德國因《凡爾賽條約》而限軍十萬人,他重新發揚傳統的普德學派軍事思想、規劃精英主義式的新式軍隊,將每一位軍官都培養為未來的高級指揮員,為日後的擴軍打下結實的基礎。塞克特也將軍隊從政治勢力中排除、超脫於政府,形成「國中之國」,並規避協約國對德國履行《凡爾賽條約》的監督,以各種方式訓練軍隊操作被明令禁止使用的毒氣、戰車、飛機等武器,同時大力推動德國與蘇聯同盟,最終促成兩國簽署《拉巴洛條約》進行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合作。由於對「防衛軍」建設有深遠的影響,塞克特也被稱為「防衛軍之父」(Vater der Reichswehr)。 塞克特自一次大戰起便與當時的名將、後於共和國擔任總統的保羅·馮·興登堡元帥關係不良,並與文人政府的國防部長奧托·格斯勒間存在矛盾,興登堡的當選也大幅削減了塞克特在德國軍隊中的影響力。1926年,塞克特在未過問興氏的情況下,禮儀性質地邀請身份敏感的前德國皇儲觀賞閱兵式,消息一外漏,旋即引發國內外的恐慌,最終使興登堡解除了塞克特的職務。1930年代初,塞克特赴華取代格奧爾格·魏澤爾擔任蔣中正第三任的德國軍事顧問團領導人和總顧問,對其軍隊和國防工業進行建設與改革,後因身體不適而於1935年3月返德,於翌年逝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汉斯·冯·塞克特 · 查看更多 »

汉斯·朔尔

汉斯·朔尔(Hans Scholl,)是一位纳粹德国时期的德国反抗组织成员。他出于人道主义和基督教教义的精神反对纳粹主义,因组织和参加白玫瑰的活动而被处死。.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汉斯·朔尔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海行動

波羅的海行動(俄語:Прибалтий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о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又名立陶宛-拉脫維亞防禦行動(俄語:O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 в Литве и Латвии),是蘇聯紅軍於1941年6月22日至7月9日間在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等地所實施的一連串防禦性作戰的總稱,該行動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自巴巴羅薩作戰開始以來的攻勢所做出的回應。.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波羅的海行動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海攻勢

波羅的海攻勢,蘇聯方面又稱為波羅的海戰略攻勢行動Duncan Anderson, Stephen Walsh, Lloyd Clark, "The Eastern Front", Zenith Imprint (2001), ISBN 0-7603-0923-X, p. 203Alexander Stilwell, Max Hastings, Sir (FRW), "The Second World War: A World in Flames", Osprey (2004, ISBN 1-84176-830-8, p. 343Д. M. Проэктор, "Агрессия и катастрофа. Высшее военное руководство фашистской Германии во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е", Глава восьмая. "Катастрофа", М.: Наука, 1972.Д. Муриев, Описание подготовки и проведения балтийской операции 1944 года,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 сентябрь 1984. Translation available, D. Muriyev, Preparations, Conduct of 1944 Baltic Operation Described, Military History Journal (USSR Report, Military affairs), 1984-9, pp. 22-28,是德意志國防軍及蘇聯紅軍在1944年夏季及秋季在波羅的海地區進行的一系列戰役統稱。 蘇軍的波羅的海第1、第2及第3方面軍與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北方集團軍對陣,一系列戰役的結果是中央集團軍與北方集團軍的連繫被切斷及造成在拉脫維亞的庫爾蘭包圍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波羅的海攻勢 · 查看更多 »

波特薩莫-希爾內科斯攻勢

波特薩莫-希爾內科斯攻勢是一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1944年由蘇聯紅軍對駐防於芬蘭北部及挪威的德意志國防軍所發動的一場進攻戰役。蘇軍這次進攻將位於北極地區的德軍擊敗,使其撤回挪威。這場戰役也是「史達林10次突擊」的第10次。這場戰役除了將德軍趕出挪威北部,也讓德軍從富含鎳礦的波特薩莫撤出。.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波特薩莫-希爾內科斯攻勢 · 查看更多 »

波蘭第1裝甲師

波蘭第一裝甲師 ( 波蘭語:1 Dywizja Pancerna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波蘭武裝部隊在西方的一個裝甲師 。 1942年2月在蘇格蘭的鄧斯創建,它由斯坦尼斯瓦夫·馬切克 少將指揮,峰值約有16000名士兵。 這個師在1944年8月在諾曼底戰役的最後階段曾經在“ 合計”和“尚布瓦之戰”中作戰,然後繼續在整個北歐戰役中作戰,主要是作為加拿大陸軍第1軍團的一部分 。.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波蘭第1裝甲師 · 查看更多 »

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又稱「德波戰爭」,而波蘭稱其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Kampania wrześniowa,德國則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德國軍隊分作北、南、西三個方向發動攻擊,並以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波軍損失慘重、欲撤出佈署於德波邊境的部隊,將其用於首都華沙以西的位置建立一條防線,等待軍事同盟國的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西方戰線發動攻擊,但擁有兵力絕對優勢的盟軍卻按兵不動。9月中旬,德軍兵臨華沙,波軍將大部分僅存的主力集結,於布楚拉河一線反擊德軍,一度逼迫後者抽調兵力應付,最終,德軍將波軍主力包圍殲滅,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9月17日,東方的蘇聯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議而入侵波蘭,開闢了第二戰場。波蘭政府認定原先守於東方「」進行固守的計劃已不可行,遂下令撤離所有部隊至中立的鄰國—羅馬尼亞。10月6日,最後一批波蘭軍隊於科克戰役被擊潰,德蘇兩軍佔領波蘭全國。儘管波蘭從未有代表全國的政府或組織出面宣佈投降過,但也已象徵了波蘭境內戰事的結束。 10月8日,經過短暫的軍政府管理後,德國直接將波蘭西部,包括西里西亞、大波蘭、波莫查、羅茲等曾為德意志帝國領土或有大量德裔人居住的地區併吞為國土,而前但澤自由市與其餘區域則由親衛隊上將的漢斯·法郎克所領導的波蘭總督府進行管理,對內施行「德國化」政策,在德國佔領期間,納粹親衛隊於波蘭境內建立了大量的集中營,關押猶太人、醫生、公務員、教會人員與地主等群眾,最後將其有系統地大量處決。在蘇聯1939年後的佔領區中,史達林則對波蘭人實行「俄羅斯化」,同樣殺害了波蘭社會精英與政治反對者,其中尤以屠殺兩萬名波蘭軍官的「卡廷森林屠殺案」最為出名。在德國佔領波蘭全國後,後者組織起地下抵抗勢力—「波蘭家鄉軍」於二戰期間進行游擊戰。逃到西方國家的數十萬波軍則另外組成一流亡政府,並加入了盟軍,於其他戰場繼續與軸心國戰鬥。二戰結束後,波蘭本土由波蘭統一工人黨所執政,與西方意識形態接近的流亡政府則無法回到波蘭,一直到東歐革命後才重回故土。 波蘭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軍的首次大規模陸上作戰,世界各國對於德軍迅速達成的勝利感到驚訝,進而產生許多誤解或有很大爭議的觀點,部份錯誤資訊仍在今日的出版品中可以見得,例如最有名的「波蘭騎兵向德國戰車衝鋒」、「德國空軍於一天內消滅波蘭空軍」等,實際上是眾多以訛傳訛的資訊加上的刻意宣传所造成的不正確印象。另外,有軍事歷史學家將本戰役視為德軍新型態作戰模式—「閃擊戰」首次使用的作戰,並視其為德軍吸收西方軍事家(B·H·李德哈特、J·C·富勒和夏爾·戴高樂等人)的戰車理論而發展的結果,同樣地,這個論點也受到了相當的批評。.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波蘭戰役 · 查看更多 »

法國外籍兵團第13團

法國外籍兵團第13團(法文:13e demi-brigade de Légion étrangère,成員大多為法國外籍兵團服役八年的精銳,原駐紮於吉布地共和國的首都吉布地市,现驻扎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法國外籍兵團第13團 · 查看更多 »

法國抵抗運動

法国抵抗运动(la Résistance)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抵抗纳粹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维希政权的统治而组织起来的抵抗运动。抵抗运动的单位主要是武装起来的小组织(在乡村地区称“”)Collins Weitz (1995), p. 50Kedward (1993), p. 30,他们以游击战方式进行武装对抗,同时发行地下报纸,传递第一手情报,救助落于敌后的盟军士兵和飞行员逃出战区。参加抵抗运动的人来自法国社会各个阶层,包括流亡分子、保守的罗马天主教徒(包括牧师),以及其他持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或共产主义观点的人。 法国抵抗运动在霸王行动和龙骑兵行动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大西洋壁垒”的防御状况和德国国防军序列及动向的军事情报,使得盟军能够在这两次行动之后迅速在法国境内推进,并计划、组织和执行了破坏电网、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等活动以抵抗纳粹统治Ellis, Allen, Warhurst (2004), pp.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法國抵抗運動 · 查看更多 »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進攻法國和低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從而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作戰分為2個階段:將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將其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的「黃色行動」,該行動中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 德軍第2階段的作戰是6月5日開始的「紅色行動」,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在戰爭呈一面倒之勢時,義大利於6月10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法國新任總理菲利普·贝当於6月17日發表--停戰宣言,並與德國簽署了停戰協定。對於軸心國來說,這場戰役是一個輝煌的勝利。法國被分為北部與西部的德國佔領區、東南部小區域的義大利佔領區和南方的附庸國「維希法國」,後者還在1942年11月10日被全面佔領,直到1944年盟軍登陸後才脫離德軍的控制,而低地三国則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才相繼被解放。.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法國戰役 · 查看更多 »

法国外籍兵团

外籍兵團(Légion Étrangère),為法國的正規部隊。自1831年,路易-菲利普一世批准建立至今。外籍兵團曾參與法國大小戰事,擁有相當重要的功績。軍團成員以招募外籍人士為主,但法國公民仍可以(文書上的)外國人身分加入。外籍人士在服務滿五年以後可以申請法國國籍,在確認受到足夠同化後便可取得國籍。不願意放棄原有國籍者,在契約結束後也可以得到法國居留權。 19世紀時兵團主要的工作是保護法國的海外殖民地,不過也參加過普法戰爭。而在歷史超過150年的今天,軍團已經成為法國軍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軍團總共為存在於法國的三個共和國和一個帝國服務過,參與過兩次世界大戰與其他中小戰爭,見證徵兵制的興衰,以及法國殖民地帝國的建立與坍塌。.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法国外籍兵团 · 查看更多 »

洛塔爾·倫杜利克

洛塔爾·倫杜利克博士(德語:Lothar Rendulic;克羅埃西亞語:Lothar Rendulić),,出生於維也納新城。.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洛塔爾·倫杜利克 · 查看更多 »

洛希尼島

洛希尼島(克羅埃西亞語:Lošinj、義大利語:Lussino、德語:Lötzing、拉丁語:Apsorrus、希臘語:Αψωρος)是克羅埃西亞的一個島嶼。位於亞德里亞海北部,克瓦內爾灣內。面積74.36平方公里,2001年時有人口8,134人。它几乎正好位于里耶卡南部,属于濱海和山區縣。 岛上有一条纵向的道路。从扎達爾和普拉等地有渡船去洛希尼島。.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洛希尼島 · 查看更多 »

深層政府

深層政府(Deep State,又譯為深國、深國論、深層集團、暗黑帝國、國中之國、陰森國度、暗勢力)是一個陰謀論,指非經民選,由軍事工業複合體/金融巨頭/情報機構所組成的,為保護其利益,幕後真正控制國家的集團。語源來自土耳其語「」,指鄂圖曼帝國垮台前就存在的秘密政治社團,後來被陰謀論者引用,指的是國家中的國家、政府中的政府。早期研究者以影子政府形容,有時是「新世界秩序」的同義詞。近年在美國已成為政治學術語,指政府背後真正的掌權機構。 2017年,唐納·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聯邦政府與技術官僚關係緊張,在野民主黨控制的州份如加州、華盛頓州及紐約州政府抵制川普政府大部分政策如移民及氣候变化等,以及社交網絡出現大量與川普領導的美國政府對抗的非官方帐户,該術語有日漸風行的趨勢。.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深層政府 · 查看更多 »

溫順行動

溫順行動是諾曼第戰役中加拿大軍和波蘭軍實施的最後總攻擊行動。這次行動的目標是奪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法國的市鎮法萊茲,並在此之後,攻佔小鎮特蘭與尚布瓦。這一行動由波蘭第1裝甲師和加拿大第1軍團攻擊德意志國防軍的B集團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西部戰線中最大的一次包圍。雖然攻勢初期時因在法萊茲以北只攻佔有限地區而進展緩慢,但由斯坦尼斯瓦·毛採克指揮的波蘭第1裝甲師以創新的戰術向尚布瓦前進,使法萊茲空隙在1944年8月19日被局部封閉,約150,000名德軍士兵被困在法萊斯口袋內。 雖然法萊茲空隙的距離已經縮小到只有數百碼,但波蘭第1裝甲師的兩個戰鬥群和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在蒙特奧梅爾(第262號山頭)一系列長期激烈的攻擊和防禦戰令法萊茲空隙無法快速關閉,讓成千上萬的德軍士兵逃離諾曼第。在為期兩天的連續作戰,波蘭軍隊使用火炮彈幕射擊和近身戰設法拖延7個德軍師的反攻。1944年8月21日加拿大第1軍團的單位與該戰役的波蘭軍倖存者換防及加拿大軍終於能夠與在另一面的美國第3軍團會師以封閉法萊茲口袋。這導致被困在法萊茲口袋內的德國第7軍團的剩餘單位被俘虜和投降。.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溫順行動 · 查看更多 »

漢斯·克雷布斯

漢斯·克雷布斯(德語:Hans Krebs,1898年3月4日 – 1945年5月2日)是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陸軍步兵上將。 克雷布斯是一名職業軍人,曾先後服役於德意志帝國陸軍、威瑪國家防衛軍與德意志國防軍中,並於1945年4月1日出任德意志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的末任參謀總長。在柏林戰役的最後階段中,克雷布斯曾試圖與進逼的蘇聯紅軍接觸,期望交涉投降條件,但未成功;他最終於1945年5月2日凌晨時分在元首地堡內自盡。.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漢斯·克雷布斯 · 查看更多 »

戰略大作戰

《戰略大作戰》(Kelly's Heroes)是1970年由米高梅公司製作,克林·伊斯威特、特利·薩瓦拉斯主演的戰爭喜劇片。.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戰略大作戰 · 查看更多 »

戰機世界

是一款以軍事航空黃金時代為背景的大型3D大型多人線上空戰遊戲。烏克蘭遊戲開發工作室 Persha Studia 開發,由戰遊網發行營運。2013 年 11 月正式推出於獨立國協、歐洲、北美 該遊戲為戰遊網旗下戰爭三部曲之一,遊戲背景從 1930 至韓戰期間,玩家將可以操控雙翼飛機到噴射機等多樣戰機,與其他玩家一同爭奪制空權而進行激烈的駁火空戰。 透過 戰遊網 旗下平台 Wargaming.net ,可以與《戰艦世界》以及《戰車世界》使用同一帳號遊玩並共用虛擬貨幣(金幣)。.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戰機世界 · 查看更多 »

戰斧行動

戰斧行動(group)是英軍在1941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場上所發起的一個攻勢,目標是剷除昔蘭尼加以東的納粹德軍與義大利軍, 另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除軸心軍對托布魯克的包圍。 這個作戰進行的並不順利,領頭的英軍攻擊了德軍的埃爾溫·隆美爾上將所構築的堅強陣地,在第1天內即損失了半數戰車,但僅攻下了預計奪取的3個目標地的一個。在隔天雖然取得進展並持續向西挺進,但又遭到德軍的反擊,其快速地攻入英軍的中路。到了第3天英軍面臨被德軍包圍殲滅的危機,趕緊向東撤退。 這場行動的失敗使得英軍中東總司令阿奇博尔德·韦维尔被克劳德·奥金莱克取代了職務。.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戰斧行動 · 查看更多 »

春達普K800摩托車

春達普K800摩托車是位在德國紐倫堡的春達普摩托車廠(Zündapp)於1933年推出的重型摩托車,此款摩托車採用了水平對臥四缸引擎,K800摩托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了作為納粹德軍的軍用摩托車,和日軍作戰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裝甲師團搜索營和偵察排也有使用,K800也可以加裝邊車,可在邊車加裝機槍而成為流動火力平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春達普K800摩托車 · 查看更多 »

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上將。古德里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新型戰爭型態:「閃擊戰」並屢屢擊敗敵軍,古德里安也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在波蘭戰役期間指揮了第19裝甲軍進行快速的突穿攻勢,與蘇聯軍隊會師。在1940年的西線戰役中,古德里安擔任A集團軍第19裝甲軍軍長,為西線主攻的裝甲兵力矛頭之一。攻勢發起後,古德里安指揮部隊通過了被盟軍認為戰車難以橫越的阿登森林,直駛英吉利海峽,將困於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消滅,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令德國乃至全世界體會到裝甲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古德里安出任中央集團軍的第2裝甲兵團司令,指揮德軍裝甲師完成多次包圍殲滅戰,直趨蘇聯首都莫斯科,但在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下,古德里安放棄其原先的目標,轉而率軍南下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基輔戰役」,這場戰役雖然以德軍的勝利結束,但因為延誤的時間而使德軍必須在極不利的冬季狀態下進攻莫斯科,古德里安也因此被免職。1943年德國於「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後,古德里安復出成為了裝甲兵總監,進行重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進而發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鬥「庫尔斯克會戰」,雖然德軍在戰場上佔盡優勢,將3倍人數於德軍的蘇軍打敗,但是由於美軍在西西里島登陸使得希特勒下令德軍回防。1944年7月古德里安出任陸軍參謀長,這是他所晉升到的最高職位,但於戰爭結束前不久被免職。 古德里安現今成為了德國發展裝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歷史學家稱作「閃擊戰之父」和「世界裝甲車之父」 ,同時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茨」(Schneller Heinz)的綽號。.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海因茨·古德里安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德語:,)是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政治头目,曾為內政部長、親衛隊首领,被認為对欧洲600萬名犹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0,000至500,000名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许多武裝親衛隊的战争罪行负有主要责任。二次大戰末期企圖與盟軍單獨談和失敗,被拘留期間服毒自殺。德國《明镜》週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來源:Der Spiegel,刊次:2008年11月3日。章節:Hitlers Vollstrecker – Aus dem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海因里希·希姆莱 · 查看更多 »

海恩茲·托爾伐特

艾文·科尼希(德文:Erwin König,英文:Erwin Koenig),生年不詳,死於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為國防軍的一名軍官,也被認為是「海恩茲.托爾伐特」(Heinz Thorvald)。.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海恩茲·托爾伐特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舍納爾

約翰·斐迪南·舍纳尔(Johann Ferdinand Schörner,)是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也是最後一位獲得鑽石橡葉騎士佩寶劍鐵十字勳章的高級將領和德意志國防軍陸軍總司令。舍納爾對自己軍隊極為嚴格,曾因不經軍事審判就直接處決士兵而頗受爭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舍納爾被送往蘇聯政治監獄服刑,期間西德媒體對其大篇幅報導,認為他已成為蘇聯軍官。舍納爾獲釋後,受到東德的工作邀請,他對此拒絕并前往西德,結果被當地法院起訴戰爭期間對麾下軍官的處決,最終判處4年監禁。.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斐迪南·舍納爾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对争夺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為止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 查看更多 »

新罗西斯克

新罗西斯克(俄语:Новоросси́йск,又译诺沃罗西斯克或新俄罗斯斯克)是俄罗斯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是该国在黑海的主要港口。新罗西斯克是苏联仅有的几个英雄城市之一,2005年估计人口281,400。.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新罗西斯克 · 查看更多 »

旋風式防空坦克

四號「旋風式」防空坦克(Flakpanzer IV Wirbelwin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軍以四號坦克底盤研製出的自走防空砲,因此亦被叫作「旋風式自走防空砲」,於1944年研製作為家具車式防空坦克的替代品。 在戰爭中的第一年,德軍對於發展自走高射炮缺乏興趣,但由於後來盟軍取得了空中優勢,就需要更好機動性和武裝的自走高射炮。 旋風式以拆去砲塔的四號坦克為底盤,換成開放式九角型炮塔,並裝備了四支2厘米Flak 38。雖然頂部封閉式的設計可防止敵軍投入手榴彈,但由於該車的四支高射炮在開火時會產生大量的濃煙,故採用開放式。東風式防空坦克的生產工作由西里西亞薩根的東方建築工程公司(Ostbau Werke)負責。 由於2厘米子彈在跟3.7厘米子彈比較時射程跟威力都較低,所以旋風式自走防空砲最終被裝備了37毫米 Flak 43高射炮的東風式自走防空砲所取代。 裝甲化和高射速的火力使它對攻擊地面人員目標時也有不錯的效果。 不過由於不少車輛是由送回維修的IV號G,H型修改而來,因為沒有砲塔電動迴轉裝置的關係,所以人工操作砲塔迴轉速度不足,導致常常無法緊追著射擊的目標飛機。 另外雖然砲塔內雖然能容納一名射手以及兩名裝填手,但是擔任指揮的分隊長卻無法搭乘,只能在車外指揮,導致安全性跟協調、溝通性不足,效率上反而比家具車式防空坦克差。 德軍共製造了87至105輛的旋風式防空坦克,但由於東建築工程公司和德意志國防軍紀錄的差異有出入,實際數字仍是未知。.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旋風式防空坦克 · 查看更多 »

政治委員

政治委員,簡稱政委,在部分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国家由於以「黨指揮槍」為治軍綱領,通常在營、團、旅、師、獨立支隊及相當機關設立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主要負責處理執政黨(共產黨)的主要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職位,目的是確保軍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 政治委員與同級的司令員或指揮員同為同級首長,實行的是雙首長制(如同中國一級行政區的首長與黨委書記)。所以,政治委員與军事指揮員或司令員擁有相同的權力,政治委員與指揮員等互相制衡。政治委員是共產黨在軍隊的代表。 历史上,政委(commissaire politique)首先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以帮助它对抗反革命思想和行为,确保共和党人(the Republican)的胜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政治委員 · 查看更多 »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Dunkerque-class)是法國海軍於1930年代建造的战列舰。本級艦是法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批建造完成的主力艦,代替在戰後因財務拮据而停工的諾曼第級戰列艦,以及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建的里昂級戰列艦,其主要目的在針對德國海軍的德意志級裝甲艦。艦上主要武器為8門在2座四聯裝砲塔內,裝甲帶最大厚度為。為了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本級艦的標準排水量較小,僅;火炮口徑也在限制以下,然而在航速上可達,是法國首款高速戰艦。因本級艦的特徵,除了被歸類為高速戰艦外,亦曾被歸類為小型戰艦、戰鬥巡洋艦等。 本級艦共建成2艘,分別為敦克爾克號與史特拉斯堡號,2艦在1937年與1939年陸續服役,並一同編入第一線總隊(1st Division of the Line),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分別與英國皇家海軍一同執行搜尋德國的商船襲擊艦隊。後來為了應付義大利,於1940年4月調往法屬北非基地凱比爾港。然而僅過2個月,法國陸軍在本土遭德軍擊敗,並向納粹德國投降,迫使在凱比爾港的法軍艦隊被迫停戰。同年7月,英國皇家海軍發動凱比爾港海戰,敦克爾克號在戰鬥中受到重創,但史特拉斯堡號成功地閃躲過英國艦隊的攻擊而先行逃回土倫。重創的敦克爾克號在凱比爾港進行臨時維修,直至1942年2月才返回土倫。 凱比爾港海戰後,史特拉斯堡號擔任維琪法國在地中海艦隊旗艦,敦克爾克號則被安排至乾塢進行大修。由於戰時物資短缺,敦克爾克號的維修工程進展緩慢,而史特拉斯堡號也較少出港。當同盟國成功於1942年11月初登陸北非後,德軍在同月迅速占領自由區作為報復,並準備搶奪停靠在土倫的維琪法國艦隊。為了避免德軍計畫得逞,法國海軍決定將所有艦艇鑿沉。2艘敦克爾克級最終成功被法國海軍鑿沉,其殘骸在1955年至1958年間報廢拆解。.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敦克爾克號戰列艦

敦克爾克號戰列艦(Dunkerque)是法國敦克爾克級戰列艦的首艦,其姊妹艦為史特拉斯堡號,本艦於1932年12月24日在布雷斯特兵工廠放置龍骨,1935年10月2日時下水,至1937年5月1日正式在法國海軍服役。這兩艘艦是法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批建造完成的主力艦,代替在戰後因財務拮据而停工的諾曼第級戰列艦,以及因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建的里昂級戰列艦。其艦名取自於法國城市敦克爾克,主砲採用8門,並配置在2座四聯裝砲塔內,最高航速可達。 剛服役不久的敦克爾克號,立刻代表法國出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敦克爾克號與史特拉斯堡號共組法國海軍第一線總隊,戰爭初期時執行搜尋德國商船襲擊艦隊,以及商船護航任務。當法國投降後,英國皇家海軍發動凱比爾港海戰,導致敦克爾克號受到重創,戰後經過臨時維修才得以回到土倫。然而當德軍策畫在1942年11月搶奪法國艦艇時,敦克爾克號隨駐錨在土倫港的法國艦艇一同鑿沉,其殘骸隨後被軸心國人員接管並拆解。戰後,敦克爾克號剩餘的殘骸到1955年前一直保留在土倫,並且在1958年時才賣給拆船商報廢。.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敦克爾克號戰列艦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火车总站

慕尼黑火车总站(München Hauptbahnhof)是一座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铁路车站。该尽头式车站的站房建筑连同轨道范围共占地约760,000平方米,在地面及地下分别设有32条及2条到发线,其股道数量为德国所有车站之最。此外,它还是德国铁路所划分的21座一等站之一。伴随着日均45万人次的旅客发送量,它与汉堡火车总站共同成为了德国使用最为频繁的车站。 慕尼黑的首座火车站始建于1839年,原址位于现车站以西约800米处,现车站则是自1849年起投入首次临时营运。随后它进行了多次改建及扩建,并逐渐发展成为巴伐利亚铁路网络中最为重要的枢纽车站。.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慕尼黑火车总站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行動

慕尼黑行動(Operaţiunea München)發生於1941年7月2日至24日,是一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由羅馬尼亞王國主導的德國-羅馬尼亞聯合攻勢,行動的主要目標是奪回一年前蘇聯從羅馬尼亞手中奪得的比薩拉比亞,該區域位於布科維納北方。在經歷24天的戰鬥後,行動以勝利收場。軸心國的部隊部署包含了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以及德意志國防軍的。行動過後,比薩拉比亞地區的猶太人便遭遇一連串的種族滅絕行動。 .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慕尼黑行動 · 查看更多 »

扎拉级重巡洋舰

扎拉级重巡洋舰()是意大利皇家海军在战间期设计的重巡洋舰,从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共建造四艘,分别为、、和。前三艘的外形基本一致,而波拉号为担任舰队旗舰,在司令塔的结构上有所不同。比起之前的,扎拉级是意大利重巡洋舰设计的一次重大改进,极速略有降低,而装甲大幅增加。在华盛顿海军条约有效期间,扎拉级是当时世界上防御水平最佳的重巡洋舰。但事实上,该级已违反了条约对重巡洋舰的吨位限制。 四艘扎拉级在战间期隶属于義大利皇家海軍主力舰队,经常在演習和海上阅兵中抛头露面。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表面上奉行的意大利派前往西班牙巡逻,则负责疏散驻西班牙的侨民。在1939年4月義大利吞并阿爾巴尼亞的军事行动中,扎拉级以舰炮支援陆军行动。意大利对英、法宣战后,四艘扎拉级活跃于地中海战场,和英國皇家海軍频繁交火,争夺制海權。1941年3月29日,两军舰队在马塔潘角短兵相接,扎拉级遭遇英军三艘战列舰偷袭。一夜之间,、和被击沉,只有逃过一劫。 在接下来的两年继续南征北战,参与了包括和等战事。1943年4月,她在一次美军大空袭被炸成重伤,拖到拉斯佩齐亚大修。同年9月,義大利投降,停在港口的戈里齐亚号被納粹德國接管。为防止德军用其阻塞港口,意大利派出蛙人,试图用将她击沉,但没有成功。戈里齐亚号瘫痪于港口内直至战争结束,并于1947年被意大利海军拆毁。.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扎拉级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托罗佩茨-霍尔姆进攻战役

托羅佩茨–霍爾姆攻勢(俄語:Торопецко-Холм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期間由蘇聯紅軍於伊爾門湖南方實施的戰略攻勢,攻勢自1942年1月9日開始一直持續到同年2月6日。該攻勢形成了霍爾姆口袋以及德米楊斯克口袋,包圍了德意志國防軍,並造成駐紮於安德烈亞波爾附近的德意志國防軍第189步兵團的毀滅。.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托罗佩茨-霍尔姆进攻战役 · 查看更多 »

拉塞尼艾戰役

拉塞尼艾戰役(俄語:Расейняй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是一場德意志國防軍(由埃里希·霍普納指揮)與蘇聯紅軍第3摩托化軍(由少將指揮)Glantz, Stumbling Colossus, 1998, p155-p156及第12摩托化軍(少將指揮)於立陶宛境內的考納斯西北方75公里處發生的一場裝甲戰鬥,戰役起因是蘇聯紅軍的西北方面軍指揮官庫茲涅佐夫希望消滅當時已經渡過尼曼河的德軍。戰役過後,蘇聯西北方面軍的裝甲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而德軍亦成功地為持續推進至道加瓦河的進攻之路掃除障礙。這是一場巴巴羅薩行動早期的重要戰役,蘇聯方面則稱之為邊境防禦作戰(1941年6月22日–27日),是波羅的海戰略防禦行動的一部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拉塞尼艾戰役 · 查看更多 »

拉乌尔·瓦伦贝格

羅爾·古斯塔夫·華倫堡(Raoul Gustaf Wallenberg,)是一位瑞典建筑师、商人、外交官和人道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成功地从纳粹占领的匈牙利拯救出数千名犹太人,使他们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因而广为人知。在1944年7月至12月间,羅爾·華倫堡是瑞典驻布达佩斯的特使,他给犹太人发放了保护护照,并在标记为瑞典领土的建筑内庇护犹太人,从而拯救了数万性命。 蘇聯红军围困布达佩斯期间,苏联当局于1945年1月17日以涉嫌从事间谍活动之名将羅爾·華倫堡拘留,随后他就失踪了。据后来报道,他在1947年7月17日去世,死时被囚禁在莫斯科的卢比扬卡,这是克格勃总部及其附属监狱的代称。苏联政府逮捕和关押華倫堡的动机,连同他死亡时的环境以及他与美国情报机构的可能关系,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拉乌尔·瓦伦贝格 · 查看更多 »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曼弗雷德·阿爾布雷希特·馮·里希特霍芬男爵(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是一名德國飛行員,被稱為王牌中的王牌,外号红男爵(der Rote Baron)。他也是戰鬥機聯隊指揮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擊落最多敵機的戰鬥機王牌,共擊落80架敵機之多。里希特霍芬出生于贵族家庭,亲戚中有许多知名人士。.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 查看更多 »

替换式密码

替換式密碼,又名取代加密法,是密碼學中按規律將文字加密的一種方式。替換式密碼中可以用不同字母數為一單元,例如每一個或兩個字母為一單元,然後再作加密。密文接收者解密時需用原加密方式解碼才可取得原文本。由於拼音文字中字的組成為有限的字母,以英語為例只有26個字母,組成可能的單元數較少,因此使用替換式密碼相對較為容易,而且亦可使用簡單機械進行加密;相反,非拼音文字如中文則因單元數非常大難以使用一般加密方式,必需建立密碼本,然後逐字替換。更何況某些非拼音文字中字字皆由不同大小的字根來組字,較難轉換,因此使用替換式密碼的示例比較少。 當以替換式密碼與(或稱轉位式密碼或移轉式密碼)相比較時,可以發現轉位式密碼只是改變明文中單元的位置,而單元本身沒有轉變;相反,替換式密碼只是轉換單元,但密文中單元的位置沒有改變。 替換式密碼亦有許多不同類型。如果每一個字母為一單元(或稱元素)進行加密操作,就可以稱之為“簡易替換密碼”(simple substitution cipher)或“單表加密”(monoalphabetic cipher),另又稱為單字母替換加密;以數個字母為一單元則稱為“多表加密”(polyalphabetic cipher)或“表格式加密”(polygraphic)。單表加密只可在一個單元中使用同一種替換加密,而多表加密則可在一個單元使用不同的加密方式,明文單元映射到密文上可以有好幾種可能性,反之亦然。.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替换式密码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皇家陸軍

普魯士陸軍 (Königlich Preußische Armee)是普魯士王國的陸軍,在普魯士成為歐洲列強的道路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普魯士陸軍起源于勃兰登堡侯国于三十年戰爭中惡劣的的雇傭軍。選帝侯腓特烈創建了一支小型的常備軍, 并且被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大量擴增。腓特烈大帝使得這只精銳的軍隊獲得了西里西亚战争的勝利,增加了普魯士王國的聲望。 在拿破侖戰爭開始的時候,普魯士陸軍已經落伍了,其訓練方法和裝備比起四十年前的腓特烈大帝并無進步,導致了普魯士在第四次反法同盟中輸給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但是在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的領導下,普魯士軍隊開始了改革,并最終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擊敗了拿破侖一世。 保守派最終再次取得了軍隊的控制權,并使其成為了保守派政府的保護者。 在十九世紀的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戰爭中,普魯士陸軍取得了勝利;導致普魯士得到了足夠使得德意志统一,創建德意志帝國的力量。普魯士陸軍也成為了德意志陸軍的核心, 并在一戰後被德国国防军取代。 Category:普魯士 Category:德国陆军 Category:德国军事史.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普魯士皇家陸軍 · 查看更多 »

10.5厘米38年式高射炮

10.5厘米38年式高射炮()是莱茵金属公司为德国国防军设计生产的一种重型高射炮,主要在固定工事中作战略防空用途。该高射炮有一种改进型Flak 39和海军舰载型SK C/33,各式型号共计生产约2,600门,大多活跃于二战后期的帝国防空战中。由于数量较少,加之性能不尽如人意,该炮的知名度远不及大名鼎鼎的88毫米高射炮。.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10.5厘米38年式高射炮 · 查看更多 »

10.5厘米突擊榴彈砲42

10.5公分突擊榴彈砲42(Sturmhaubitze 42,StuH 4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開發並投入使用的一款突擊砲。它以三號突擊砲的各型號為基礎,改造車體以搭載口徑更大的LeFH 18榴彈炮。.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10.5厘米突擊榴彈砲42 · 查看更多 »

10公分35年式噴煙者

10公分35年式噴煙者是一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所用的重型迫擊炮。就像美國的4.2寸M2迫擊炮,它本來用於傳送化學性彈藥,例如毒氣或煙霧彈。而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10厘米35年式噴煙者在一開始亦有配備高爆性彈藥。實際上,10厘米35年式噴煙者的設計非常傳統,可以說是按比例增大的GrW 34型81毫米迫擊炮。它可拆解成三塊而方便攜帶。管子部分重,底座重,而腳架則重。人員可以自行攜帶,但較遠的距離則可用手推車方便運送。每個迫擊砲小隊由一名班長,三名砲手和三個攜帶彈藥者所組成。 起初,10公分35年式噴煙者是配給至德意志國防軍屬下的化學部隊,是如美軍把M2迫擊炮配給至其。1941起由10公分40年式噴煙者和15公分41年式噴煙者多管火箭炮所代替。.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10公分35年式噴煙者 · 查看更多 »

1939年德国对立陶宛的最后通牒

1939年3月20日,纳粹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立陶宛外交部长发出口头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交还克莱佩达区(亦称梅梅尔领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脱离德国),否则德国国防军将对其发动入侵。立陶宛和德国关系長年紧张,克莱佩达区亲纳粹宣传活动盛行,德国扩张势头亦日渐加剧,因此德国最后通牒并不出意外。五日之前,纳粹德国刚刚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占领。1924年《》的四个签约国理当维护克莱佩达地区的政治现状,但四国均未采取实质行动。英国与法国延续了对德的绥靖政策,意大利和日本则公开支持德方主张。3月22日,立陶宛被迫接受通牒,克莱佩达区由此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获得的最后一块领土。立陶宛在经济上和名誉上受到严重打击,欧洲战前局势进一步恶化。.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1939年德国对立陶宛的最后通牒 · 查看更多 »

1940至1944年车臣叛乱

1940至1944年車臣叛亂是一個在車臣山區反抗蘇聯當局的行動。在1941年6月於哈桑·伊斯拉伊洛夫領導下展開,叛亂在1942年於德軍入侵北高加索時達到高峰,1944年初在驅逐車臣人和印古什人下結束。 然而山區的抵抗一直持續到1947年秋天,最後一名叛軍在1976年於70歲時被擊斃。 在反政府武裝叛亂期間,叛軍未曾控制過車臣平原和首府格羅茲尼。.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1940至1944年车臣叛乱 · 查看更多 »

1941年

请参看:.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1941年 · 查看更多 »

1945年

没有描述。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1945年 · 查看更多 »

1951年以前航天活动列表

||1944年6月 ||V2火箭 ||佩内明德 ||德国国防军 || ||德国国防军 || ||垂直发射试验 ||发射后不到十分钟 ||成功 ||人造物體首次越过-zh-hans:卡门线;zh-hant:卡尔曼线-,远地点: |- ||1944年6月 ||V2火箭 ||佩内明德 ||德国国防军 || ||德国国防军 ||亚轨道 ||垂直发射试验 ||发射后不到十分钟 ||失败 ||指导故障 |- ||1944年6月 ||V2火箭 ||佩内明德 ||德国国防军 || ||德国国防军 ||亚轨道 ||垂直发射试验 ||发射后不到十分钟 ||成功 ||远地点: |- ||1944年9月14日 ||V2火箭 ||佩內明德 ||德國國防軍 || ||德國國防軍 ||亞軌道 ||垂直試驗飛行 ||1944年9月14日 ||成功 ||首次有記錄的航天飛行遠地點: |- ||1944年12月7日,17:00 GMT ||V2火箭 ||佩內明德 ||德國國防軍 ||Ma-333 ||德國國防軍 ||亞軌道 ||垂直試驗飛行 ||1944年12月7日 ||成功 ||遠地點: |- ||1944年12月9日,17:10 GMT ||V2火箭 ||佩內明德 ||德國國防軍 || ||德國國防軍 ||亞軌道 ||垂直試驗飛行 ||1944年12月9日 ||成功 ||遠地點: |- ||1946年4月16日,21:47 GMT ||V2火箭 ||LC-33, 白沙 ||美军/通用电气 || ||美军/通用电气 ||亚轨道 ||宇宙射线的研究 ||1946年4月16日 ||失败 ||Hermes工程V2火箭的首次发射 |- ||1946年5月10日,21:15 GMT ||V2火箭 ||LC-33, 白沙 ||美军/通用电气 || ||美军/通用电气 ||亚轨道 ||化學釋放 ||1946年5月10日 ||成功 ||美国首次航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1951年以前航天活动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2年

二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于2002年2月27日公布提名名单,于同年4月21日星期日晚上于香港文化中心颁发,一共颁发了19个奖项。颁奖典礼司仪为曾志伟、叶童、张达明和彭晴;典礼由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取得播映权。.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2002年 · 查看更多 »

21公分42年式噴煙者

21公分42年式噴煙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種多管火箭炮。它服役於德意志國防軍中的化學部隊(Nebeltruppen)。作為與美軍的化學部隊的對應,德國化學部隊的工作主要是送遞毒氣或煙霧,而非炸藥。它於1942年至1945年期間參與除了挪威戰役之外的所有戰役。它亦被轉換讓納粹德國空軍使用。.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21公分42年式噴煙者 · 查看更多 »

28/32公分41年式噴煙者

28/32公分41年式噴煙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種多管火箭炮。它服役於德意志國防軍中的化學部隊(Nebeltruppen)。作為與美軍的的對應,德國化學部隊的工作主要是送遞毒氣或煙霧,而非炸藥。它於1941年至1945年期間參與除了巴爾幹戰役之外的所有戰役。.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28/32公分41年式噴煙者 · 查看更多 »

3.7厘米KwK 38炮(t)

The 3.7 cn ÚV vz.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3.7厘米KwK 38炮(t) · 查看更多 »

30公分42年式噴煙者

30公分42年式噴煙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種多管火箭炮。它服役於德意志國防軍中的化學部隊(Nebeltruppen)。作為與美軍的化學部隊的對應,德國化學部隊的工作主要是送遞毒氣或煙霧,而非炸藥。它於1943年至1945年期間參與除了挪威戰役及北非戰場之外的所有戰役。.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30公分42年式噴煙者 · 查看更多 »

39型卵狀手榴彈

39型卵狀手榴彈(Eihandgranate 39)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所產的手榴彈。它於1939年開始生產,直至戰爭結束為止。39型卵狀手榴彈使用的引信是跟43型柄式手榴彈的一樣的BZE 39式引爆器。要使用手榴彈時,先要打開其圓蓋,再拉動拉繩,再向敵軍投出。 圓蓋的顏色代表其引信的燃燒時間。通常情況下,會使用4秒左右的延遲引信。然而,如果這一枚手榴彈是用作一個固定的詭雷,將使用瞬時引信。當敵軍發現這顆看似被丟棄的手榴彈時,很可能會嘗試使用它們,但當他們拉掉拉繩之際,就會被炸成碎片。另一種使用這種詭雷情況是,手榴彈的瞬時引信連著一座建築物的門框。當門被打開時,手榴彈會馬上引爆。.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39型卵狀手榴彈 · 查看更多 »

4月16日

4月16日是阳历年的第106天(闰年是1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9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4月16日 · 查看更多 »

5cm Pak 38反坦克炮

-- -- 5cm Pak 38(L/60)是一個納粹德國的50mm口徑的反坦克炮。它于1938年由萊茵金屬公司研發,並且繼任了原有的3.7cm PaK 36反坦克炮,並且之後被75mm PaK 40 反坦克炮所替代。.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5cm Pak 38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5月10日

5月10日是阳历年的第130天(闰年是13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5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5月10日 · 查看更多 »

5月2日

5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22天(闰年第12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3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5月2日 · 查看更多 »

5月9日

5月9日是阳历年的第129天(闰年是13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6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5月9日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7月20日密谋案 · 查看更多 »

7月5日

7月5日是公曆年的第186天(閏年的第187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9天。.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7月5日 · 查看更多 »

9月8日

9月8日是阳历年的第251天(闰年是25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4天。 在英国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8日。.

新!!: 德意志國防軍和9月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Wehrmacht德國防衛軍德国国防军德国防卫军納粹德軍納粹軍納粹軍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