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廣州暴動

指数 廣州暴動

#重定向 广州起义 (1927年).

24 关系: 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广州历史广州起义纪念馆广州起义路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人民公园 (广州)张太雷張發奎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粵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贺绿汀黃琪翔舉事蔡申熙陳公博李伟森李福林李漢魂朱暉日12月12日12月14日1927年

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成立,初期接受第三國際的指揮和援助。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爆發長達10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 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澤東為首的本土派掌權。在抗日战争期间,與國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戰勝利後,中国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消滅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在1949年10月時,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正式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與戰敗的國民政府形成兩岸分治的局面。 自1980年代開始排除意識型態問題,中國共產黨開始与數個非共產主義的政黨維持交流,其中包含許多採取民主制度的一黨制國家執政黨,以及在其他國家佔有主導地位的社會民主主義政治團體。而在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瓦解東歐民主化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於1991年時開始強調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發展政黨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新!!: 廣州暴動和中國共產黨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新!!: 廣州暴動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广州历史

广州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新!!: 廣州暴動和广州历史 · 查看更多 »

广州起义纪念馆

广州起义纪念馆,即广州公社旧址,为原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廣東省會公安局,位于中国广州市起义路200号之一,是1927年12月時由中国共产党的张太雷领导发动的廣州暴動而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所在。.

新!!: 廣州暴動和广州起义纪念馆 · 查看更多 »

广州起义路

廣州起義路,通稱起義路,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位於人民公園以南,海珠橋以北。全長1220米,寬14-22米。以廣州解放紀念碑作起點,為南北向單行綫。.

新!!: 廣州暴動和广州起义路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位于中国广州市的中山三路以南、校场东路于较场西路之间,作为体育场馆初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为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场内有8条4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可容纳观众1.5万人,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场之一。.

新!!: 廣州暴動和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 查看更多 »

人民公园 (广州)

人民公园(俗称中央公园),位于廣東省广州市中心城區,是广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1921年10月12日启用。公园布局为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呈方形几何对称形式。院内古树众多。 北面为廣州市政府合署。地處公园路以北、府前路以南、东到吉祥路、西至连新路,面积4.46万平方米。公园南侧地底建有动漫星城及地铁1、2号线交汇的公园前站。北侧有广州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和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

新!!: 廣州暴動和人民公园 (广州) · 查看更多 »

张太雷

张太雷 张太雷(),原名张曾让,后改名张椿年,张太雷,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翻译,廣州暴動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人,在廣州暴動中被杀。 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发起组织“社会建设会”,后被大学开除。1920年8月赴北京,参加李大钊张申府组织的共产主义小组。后返回天津,组织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被派往俄国伊尔库茨克,任共产国际东方局中国科书记。6月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爾斯基来中国,筹备召开中共一大。6月23日,再度被派往俄国,代表中共出席莫斯科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介绍中学老同学、《晨报》驻莫斯科通讯员、东方大学俄文翻译瞿秋白,加入中共。1922年春回国。 1924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25年春调至广州工作;中共四大、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任湖北省委书记;1927年在八七会议上同陈独秀路线进行斗争,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任广东省委书记。 1927年12月11日领导廣州暴動,第二天下午两点多,张太雷与共产国际代表乘坐一辆敞篷汽车,在大北门附近遭遇市民武装枪击,身中三弹,倒在车内身亡。.

新!!: 廣州暴動和张太雷 · 查看更多 »

張發奎

張發奎(),字向華,原名发葵,又名逸斌。廣東省始興縣客家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名將,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义的軍隊為其部下。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先指揮淞滬抗戰,後來任第四戰區司令。1949年後居於香港。.

新!!: 廣州暴動和張發奎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其中一個番號,曾先後用在多支部隊身上。最先使用第五軍番號的是原「福軍」。抗戰開始後1939年後以第二百師為骨幹建立的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成為抗戰時聲名顯赫的部隊,曾編入征緬軍進入緬甸作戰。抗戰勝利後第五軍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1949年於-zh-tw:徐蚌會戰;zh-cn:淮海战役; zh-hk:淮海戰役;-中被殲滅(即邱清泉兵团)。之後重建,撤往金門。.

新!!: 廣州暴動和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粵系)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粵系),正式名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擴編而成。曾先後變為第一集團軍、第四路軍、第十二集團軍等。.

新!!: 廣州暴動和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粵系)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軍政時期建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 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成功,因而稱為「鐵軍」。 第四軍中,本來中國共產黨黨員甚多。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中國國民黨實行分共;部份由中国共产黨掌握部隊在南昌發動南昌兵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屬部隊。 之後第四軍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成為一二八事變中著名抗日部隊。部份於北伐時留守廣東部隊,則一直維持至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以至第二次國共內戰。.

新!!: 廣州暴動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贺绿汀

贺绿汀(),名楷,号抱真,湖南省邵东县人,中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名誉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上海音协名誉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名誉院长。1982年,国际音乐理事会第20届年会上,被选为国际音乐理事会终生荣誉会员,是中国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音乐家。 贺绿汀从事音乐工作76年,谱写了3部大合唱、6部不同形式的歌剧(其中两部与人合作)、5部话剧配乐、近200首歌曲、25首合唱曲、5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27部电影音乐和一些器乐独奏曲。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第一奖。歌曲《游击队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2003年9月为纪念贺绿汀而建造的贺绿汀音乐厅在上海音乐学院正式开业。音乐厅建筑面积4324平方米。其中剧场面积537平方米,层高14米。开畅式的专业音乐厅舞台面积为125平方米。可容纳三管制乐队演奏。舞台台宽(台口)14.9米,台深8.4米,音乐厅观众席742座,为一层观众席和二层两侧包厢席。.

新!!: 廣州暴動和贺绿汀 · 查看更多 »

黃琪翔

黃琪翔(),字御行,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人。中國軍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将加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1931年起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之領導,曾參加發動閩變。抗戰時先後任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司令、中国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曾擔任秘書長、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參加政協 ,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务委員等職。1957年鳴放時公開批評蘇聯,反右開始即被劃為右派,遭受迫害。文革時再受残酷人身攻击。1970年逝世。.

新!!: 廣州暴動和黃琪翔 · 查看更多 »

舉事

舉事,或稱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脫離或反抗現政權的行為,是中性詞;故此也可以作為褒義詞「起義」或貶義詞「暴動」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強調舉事者以使用武力為手段,可加上「武裝」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裝起事」、「武裝起義」或「武裝暴動」。.

新!!: 廣州暴動和舉事 · 查看更多 »

蔡申熙

蔡申熙(),原名蔡升熙,字旭初,湖南省醴陵县人,中國工農紅軍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蔡申熙早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营长、第二十军之团长,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部队第十一军24师参谋长。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1路总指挥、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十五军军长,其后率部进入鄂豫皖苏区。1931年起,历任红四军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等职,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1932年10月9日,在湖北黄安河口镇战斗中负伤身亡。.

新!!: 廣州暴動和蔡申熙 · 查看更多 »

陳公博

陳公博()。祖籍福建上杭,生於廣東南海縣(今廣州市),中國政治人物。曾經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大會中央執委。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隨汪精衛任南京政府立法院長,是汪兆銘政權第二號人物。汪精衞死後代理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抗戰勝利後逃往日本,最後被押解回中國,審訊後被槍決。.

新!!: 廣州暴動和陳公博 · 查看更多 »

李伟森

李偉森(),乳名偉生,亦名國緯,字北平,筆名李求實,化名林偉,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编辑。左聯五烈士之一,為五烈士中,唯一沒加入左聯之人。.

新!!: 廣州暴動和李伟森 · 查看更多 »

李福林

李福林(),字登同,中国广东廣州海珠區大塘村(原番禺縣大塘鄉)人。曾任建國粵軍第三軍軍長,第五軍軍長,兼任廣東全省警務處長、廣東全省民團統率處督辦、廣州市市政廳廳長、廣州市市長等職。.

新!!: 廣州暴動和李福林 · 查看更多 »

李漢魂

李漢魂(),字伯豪,中国廣東吳川市中山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參加北伐、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任戰時廣東省政府主席6年。抗戰以後,於蔣介石下野後曾一度於廣州任何應欽內閣、閻錫山內閣內政部長。1949年後赴美國,至1987年病逝紐約。.

新!!: 廣州暴動和李漢魂 · 查看更多 »

朱暉日

朱晖日()字步云,广东台山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4岁入台山县城高等小学读书,在校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光复台山之役。.

新!!: 廣州暴動和朱暉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2日

12月1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6天(闰年第34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天。.

新!!: 廣州暴動和12月12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4日

12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8天(闰年第34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7天。.

新!!: 廣州暴動和12月14日 · 查看更多 »

1927年

请参看:.

新!!: 廣州暴動和1927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