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客家山歌

指数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一種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流行于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的客家人当中,主要靠口頭創作,随意而出,是客家音樂的代表。 歌詞形式多為七字仔,講求平仄、押韻,但並非全部的字都嚴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興、融合客家人生活題材且擅用隱喻與雙關。.

34 关系: 十送红军 (歌曲)台灣民謠台灣日治時期大廣弦客家裔臺灣人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山歌中山市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广东省兴宁行政督察区石岡區銅鑼灣香港文化香港早期農村社會賴碧霞趙麗雲黃遵憲龙川县迪毅堂蘇桐苗栗縣陳秋霖柏塘镇桃園市桃園市文化資產梅州市椰胡河源市1930年代臺灣2015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2015年臺灣

十送红军 (歌曲)

《十送红军》常被认为是一首江西民歌,但其实该曲是由张士燮、朱正本根据陈裕光整理的兴国客家山歌《送郎调》(采茶戏中的《长歌》)改编创作的一首江西民歌风格的歌曲。电视连续剧《长征》曾使用此曲作为插曲和片尾曲。 该曲虽名为“十送红军”,但只有“六送”(一、三、五、七、九、十),并非歌曲曾被删减,而是创作时只写了“六送”。为的是避免歌曲显得太于“絮烦”了。但即使只有“六送”该曲仍比较长(要想完整唱下来,要近15分钟)。后来创编《东方红》时,也是因为曲长的问题没被使用。,凤凰网,2011-05-03,2011-05-06导入。.

新!!: 客家山歌和十送红军 (歌曲)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謠

台灣民謠是流傳在台灣的眾多民歌謠,集結許多傳統文化與鄉土氣息的歌謠,是由台灣社會文化、生活內涵、與民族習俗所合成的歌謠。多數的民謠都是經由民間集體創作而成,並經由口語代代相傳,因此內容與台灣社會傳統有著相當大的關聯。由於多數歌謠都是經由口傳,所以許多民謠都無從考據作者。.

新!!: 客家山歌和台灣民謠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客家山歌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大廣弦

大廣弦,在台灣、中國閩南(漳州、泉州、廈門)、潮汕(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海陸豐,特別是陸豐)流行的胡琴類民族樂器,又寫做大管弦或大筒弦,琴筒的材質又讓它被叫做兰投弦、藍投弦或林投弦。 簡稱廣弦、管弦或筒弦;兰投、藍投或林投。.

新!!: 客家山歌和大廣弦 · 查看更多 »

客家裔臺灣人

臺灣客家人,是指具有漢族客家民系認同的臺灣人,為臺灣第二大族群。其母語為臺灣客家話,歷經早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皆能通行於台灣的客家地區,在日治時期也仍為台灣大多數客家族群的母語。但在1949年臺灣進入戰後時期後,中華民國政府積極推行國語運動,台灣的許多客家人都改以中華民國國語為母語,还有一些客家人後裔则改用在地占多數的台灣閩南語,於是台灣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幅減少;現今中華民國政府設有客家委員會主管相關的族群事務,並推行母語運動,在學校中設立客語課程,以保存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在提及「台灣客家人」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客家移民,通常歸類在台灣戰後移民的行列中,如:前空軍司令彭勝竹上將、電影導演侯孝賢、舞台劇導演賴聲川等,又稱為外省客家人。.

新!!: 客家山歌和客家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phfs),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也沒有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新!!: 客家山歌和客家民系 · 查看更多 »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亞洲地區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話、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時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族、瑤族、畲族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廣東地區的南粵文化(即嶺南文化或稱廣東文化),而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則融入了吳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長期居住在丘陵地環境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稱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為:保守、穩重、節儉。.

新!!: 客家山歌和客家文化 · 查看更多 »

山歌

山歌是一种中国民歌的类型,是农民、牧民在山野、田间即兴演唱的民歌,歌词不固定,多表现劳动和爱情,和地方方言结合较密切,音乐形式直率、淳朴,音调高亢,节奏自由,充满激情。其表现形式既有独唱,也有对唱或一唱众合。 山歌的地域性较强,在各地名称也不同,如在陕西北部称“信天游”,在青海为“花儿”,在安徽称为“慢赶牛”,在四川叫“晨歌”,山西北部为“山曲”,贵州为“飞歌”,云南为“赶马调”等等。但猶以客家山歌最著名。.

新!!: 客家山歌和山歌 · 查看更多 »

中山市

中山市(官方音译:Zhongshan;传统外文:Chungsh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 中山旧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近代以来,涌现了中华民国国父兼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等名人。1925年,为纪念刚刚去世的孙中山,香山易名为中山。 中山市总面积为1,783.67平方公里,南部是以五桂山为主的低山丘陵区,北部是平原河网区。常住总人口314.23萬人(2010年人口普查),民族以汉族为主,通用语言为中山話、粤语和普通話,還有一小部分本地人講閩語或客家話。 中山市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城市。中山市凭着城市绿化率高、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等条件,近几年陆续荣获联合国和中国政府的一些城市荣誉,在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设位于中国城市的前列。.

新!!: 客家山歌和中山市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列表:.

新!!: 客家山歌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

重要傳統藝術,是指由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中央主管機關即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就已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審查登錄的「傳統藝術」中擇其重要者審查指定並辦理公告的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

新!!: 客家山歌和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客家山歌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兴宁行政督察区

兴宁行政督察区,是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以兴宁为行政驻所,下辖:龙川县、五华县、梅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连平县、和平县,及治所所在的兴宁县,共9县。由于治所兴宁县,古代属于循州,1912年(民国元年),隶属国民政府设立广东省潮循道;故兴宁行政督察区,又名循州行政督察区,简称“循州区”。.

新!!: 客家山歌和兴宁行政督察区 · 查看更多 »

石岡區

石岡區(臺灣客家語大埔腔:shagˋ gong+ ki+),位於臺灣臺中市的一個市轄區,位置在臺中市中部偏北。西與豐原區相鄰,南與新社區銜接,東及北與東勢區以大甲溪為界,設有石岡水壩。區內氣候屬亞熱帶氣候,熱而濕潤,特產有鶯歌桃、椪柑、葡萄、楊桃、柿子、高接梨及柳松茸等。.

新!!: 客家山歌和石岡區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

銅鑼灣(Causeway Bay)位於香港島區,是一個購物、娛樂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來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堅拿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銅鑼灣主要分為東面的住宅區及西面的購物娛樂商場區,銅鑼灣、跑馬地一帶早期本屬東區,在香港區議會分區監察政府事務上,1982年區議會把銅鑼灣北及銅鑼灣南劃入東區,把銅鑼灣中劃入灣仔區,於1990年代亦新增屬東區的銅鑼灣東選區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門的運作下,以及香港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分區下(港島中),仍然是以於1963年法定分區為基礎而進行,整個銅鑼灣仍然屬於同一劃區。立法會於2014年1月22日通過的《二○一三年區議會條例修訂令》,原屬東區的「維園」及「天后」兩個選區,於2016年開始改劃入灣仔區議會的範圍,自此整個銅鑼灣均屬於灣仔區。 香港自開埠至今即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閩籍華商一直以銅鑼灣作為基地經營轉口貿易,至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的首富及華商仍大量持有銅鑼灣的商場以至辦公室作為總部,使香港作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得益於內地港澳個人遊政策下龐大的內地旅客人流,銅鑼灣的商鋪租金更曾於2012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取代其之前連續11年的「全球最昂貴商鋪地段」的地位。現時銅鑼灣租金每平方呎為2,630美元,為第五大道的9成,卻是東京銀座的2倍。而在香港各商業地段,租金排名依次為銅鑼灣、中環、尖沙咀,但隨着2014年後訪港內地旅客人數減少及內地旅客消費習慣的改變,銅鑼灣的租金不斷回落,到2016年時更比高峰期下跌超過五成,不過銅鑼灣至今仍然維持其香港主要旅遊購物區的地位。與此同時,銅鑼灣亦被評選在“中國十大商業街”之列,與著名的上海南京東路,北京王府井等等地區相媲美。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區內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新!!: 客家山歌和銅鑼灣 · 查看更多 »

香港文化

香港文化饒有特色,屬遠東文化版圖之內,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而在過去百多年間香港曾經成為英國殖民地,故此同時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釀造成華洋融合的獨特文化。從19世紀的轉口港,到21世紀的國際都會,世界各地的文化也持續影響香港文化。.

新!!: 客家山歌和香港文化 · 查看更多 »

香港早期農村社會

没有描述。

新!!: 客家山歌和香港早期農村社會 · 查看更多 »

賴碧霞

賴碧霞,本名賴鸞櫻,台灣新竹縣橫山鄉人,客家山歌、民謠女歌手,趙麗雲之母。.

新!!: 客家山歌和賴碧霞 · 查看更多 »

趙麗雲

趙麗雲(Nancy Chao,),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新竹縣竹東人,曾任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國民大會代表、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新!!: 客家山歌和趙麗雲 · 查看更多 »

黃遵憲

黃遵憲(錢仲聯編:《近代詩三百首》,香港:天地圖書,2002年。),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生於廣東嘉應州,客家人。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新!!: 客家山歌和黃遵憲 · 查看更多 »

龙川县

龙川县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今属河源市管辖。龙川有着222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四个古县之一。南越国开国君主赵佗是龙川县的首任县令。以赵佗命名的龙川古县城“佗城”至今遗留有赵佗军队使用过的“越王井”等遗迹。.

新!!: 客家山歌和龙川县 · 查看更多 »

迪毅堂

迪毅堂,又稱迪義堂,俗稱元帥廟,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流芳里的厲祠,由板橋林家在咸豐年間的泉漳械鬥後建立,祭祀戰死的武師、壯勇。.

新!!: 客家山歌和迪毅堂 · 查看更多 »

蘇桐

蘇桐,本名蘇同,台灣琴師、作曲家,善演奏揚琴。 1910年2月19日生,1974年11月26日在台北市九號水門租處去世。 本是歌仔戲揚琴師,后到古倫美亞唱片(Columbia)、勝利(Victor)2家唱片公司創作台語流行歌曲。 1936年,與陳秋霖、陳水柳參加「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共同研製出「鼓吹弦」(古吹弦),也就是「鐵弦」,國語叫做「喇叭弦」或「喇叭琴」,現在歌仔戲音樂、客家山歌和客家戲曲音樂還使用,歌仔戲喇叭弦定弦比照廣東高胡,客家音樂喇叭弦定弦純4度或純5度。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他成為僅有的3位被日本人留用的台灣戲曲樂師(蘇桐、陳秋霖、陳水柳)其中1位,參加日軍的「明光新劇團」(文藝工作隊;藝工隊;文工團性質),給宣傳劇伴奏。 1960年代成立的台視正聲天馬歌劇團后,他和陳冠華、許再添是主要樂師,捧紅了楊麗花。 曾擔任多部電視歌仔戲的音樂指導,《三進士》、《萬古流芳》等戲有唱片行世。 簡永福、李國治是他的學生。 譜曲作品廣為傳唱,很有影響。 專為歌仔戲編寫的曲調以外,他的多首流行歌曲作品(《青春嶺》、《農村曲》、《雙雁影》等)也被歌仔戲引用。.

新!!: 客家山歌和蘇桐 · 查看更多 »

苗栗縣

苗栗縣(官方中文羅馬字名稱:Miaoli County,Biâu-le̍k-koān;hlhp),是中華民國臺灣的縣,有山城之別稱,於臺灣本島中部,東倚雪山山脈,西濱臺灣海峽,北部中港溪地帶與新竹縣市接壤形成竹苗生活圈,南部大安溪地帶與臺中市相鄰互動頻繁,領域範圍雖然方整適中,但由於地勢崎嶇多山地阻隔,交通廊道受限而各鄉鎮交流不易,在發展上有諸多挑戰。 在地緣關係上,苗栗縣介於臺灣本島的中部與北部交界地帶,不同的單位會依據其需求而將本縣歸屬到中部或北部。例如行政院國發會將本縣劃歸為臺灣中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本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此外本縣於2006年1月時加入「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並簽署了《北臺區域合作宣言》,2016年1月則與中部縣市簽署《中彰投苗區域治理宣言》。.

新!!: 客家山歌和苗栗縣 · 查看更多 »

陳秋霖

陳秋霖(),台灣琴師、作詞人、作曲家、樂器工藝家、唱片製作人、電影製片人、編導,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廳士林支廳社仔區,善演奏大管弦和殼子弦、嗩吶(台語「吹」)等樂器。 他是古倫美亞唱片(Columbia)公司的主要樂師和作曲員,錄製許多戲歌和流行音樂唱片。曾得到第二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也是知名作詞、作曲家郭大誠的姑丈。.

新!!: 客家山歌和陳秋霖 · 查看更多 »

柏塘镇

柏塘镇(客家话:būg tŏng 英语:Baitang,缩写BT)是中国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一个大镇。柏塘镇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周边有3座特大城市,244省道贯穿全镇,交通便利,是惠州市的旅游强镇、广东省教育强镇。.

新!!: 客家山歌和柏塘镇 · 查看更多 »

桃園市

桃園市是臺灣的直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的都市,屬於「首都生活圈」、「桃竹苗生活圈」的一員,在部分商業投資中,也被認為是大台北地區的組成之一。桃園市全市面積1,220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20.2萬人,其西面臺灣海峽、東臨臺灣省宜蘭縣、北接新北市、南與臺灣省新竹縣為界。活動人口約250萬人、外籍居民約12萬人,是中華民國設籍人口第五多的直轄市。 桃園市的核心區為桃園區與中壢區,並依族群分布及生活圈分為北桃園和南桃園。北桃園屬於首都生活圈,南桃園則是屬於桃竹苗生活圈 。由於毗鄰臺北都會區及多項重大公共建設、投資皆位於桃園,再加上擁有臺灣規模最大的國際機場,使得桃園市近年來發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縣市人口移入、形成桃園中壢都會區。桃園呈現為閩、客、原住民族等多族群融合之貌,也因為工業發達,同時也是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外籍勞工人數最多的直轄市,同時也是越南裔新住民最多的城市。.

新!!: 客家山歌和桃園市 · 查看更多 »

桃園市文化資產

桃園市文化資產是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科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裡的九類有形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國寶、重要古物、一般古物〉與自然地景)、五類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歷史、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保存技術及保存者與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將桃園市市域內登錄的文化資產。桃園地區開發史從清治時期開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了清朝、日治與民國時期。.

新!!: 客家山歌和桃園市文化資產 · 查看更多 »

梅州市

梅州(官方音译:Meizhou,传统外文[邮政式拼音]:Meichow、Kayi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闽、赣三省交界處,东北部与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市接壤,西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南部与广东省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梅州市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在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梅州獲尊为“世界客都”。 梅州名称由来有所争议。有说当地多梅,有“十里梅花”之称;據清康熙《程鄉縣志》说此地为汉初将領梅绢之封邑。但这些说法均未有确切依据。而据《光绪嘉应州志》,梅州是因本地有“梅峰”山、“梅溪”水而得名。.

新!!: 客家山歌和梅州市 · 查看更多 »

椰胡

椰胡是廣東、福建、台灣等地流行的弓弦樂器,粵語、客語、潮語、台語等語種的口語和書面語稱為「冇弦」,「冇」潮語、台語讀pah(帶鼻音);粵語、客語讀mou。 椰胡以椰子殼為琴筒,面板為桐木,琴馬為貝殼製。音色低沉、渾厚。廣東音樂、粵謳、粵劇、地水南音等重要的伴奏樂器。在潮乐中作为主音樂器,亦用於潮州箏曲的伴奏;而在粵劇、粵曲、潮樂裡是胡琴的第2把手。 客家音樂,尤其是客家山歌和客家八音以及延伸發展出來的客家戲曲,椰胡是非常重要的特性伴奏樂器,搭配客語稱為「二弦」的殼子弦演奏。 北管、歌仔音樂和戲曲,有時以冇弦代替大管弦,做胡琴的第2把手。 在传统的潮乐独奏、潮州弦詩或潮州箏曲伴奏中,只可以一弓奏一音,連音是被禁止的。 Category:胡琴 Category:南音.

新!!: 客家山歌和椰胡 · 查看更多 »

河源市

河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部与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是为“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的粤东北交通枢纽。 河源市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客家先民的始源地,而水面面积达370平方公里的万绿湖位于境内,故被誉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河源市总面积15642平方公里,2009年末常住人口295.35万。.

新!!: 客家山歌和河源市 · 查看更多 »

1930年代臺灣

1930年代臺灣仍處於日治時期,此時是臺灣工業化的重要轉折點。尤其中日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民主、經濟發展、文化論述都因接納西方文明後,呈現蓬勃情景。 在政治方面,台灣政壇於1930年代初期延續日本民主的風潮,實施民主。再以經濟發展為例,台灣原本是個以農業為發展重心,在礦產資源不甚豐富情況下,利用本身肥沃土壤與水利資源,創作十分適合發展農業的經濟環境。直至日治時期開始至1930年代前,日本政府仍將台灣視為以農業為導向的「糖產供應地」。1930年代,此觀念大幅改變。而會讓台灣經濟從農業導向發展成工業導向,日本的南進南洋戰略具有相當關鍵性要素。因此就算七七事變後,專注台灣的工業化發展並以經濟政策面促成台灣生產力擴充計劃的戰略方針始終沒變。 就文化而言,1930年代,台灣已普遍具有電燈、電話、自來水、飛機等文明器物,顯示受到西方文明思潮巨大的衝擊。在此同時,西式教育的公學校也於各地普遍設立。另外,西方先進娛樂像電影、留聲機與唱片,也於該年代被日本人引進台灣,眾多因素,讓台灣逐漸形成新的都市流行文化。 不過,被《Viva Tonal 跳舞時代》紀錄片比喻為「跳舞時代」的此時期,卻在日本發動中日戰爭後,成為絕響。而台灣1930年代正如該紀錄片所最後描繪的-「跳舞時代在戰火中落幕」。.

新!!: 客家山歌和1930年代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5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5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5年1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客家山歌和2015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5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客家山歌和2015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梅州客家山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