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哈布斯堡王朝

指数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577 关系: A.E.I.O.U.A·J·P·泰勒加利西亚 (东欧)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城堡剧院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埃斯特家族埃施特哈齐家族埃施特哈齐·帕尔历史群像博物馆十字军之王II卡尼奧拉公國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卡罗卢斯·克卢修斯卡爾·米夏埃爾·齊雷爾卡爾·馮·哈布斯堡卡爾一世 (奧匈帝國)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卡雷尔·波罗弗斯基卡沃利-弗兰凯蒂宫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卡洛斯二世 (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卡斯蒂利亞王權卡托-康布雷齐和约卡托维兹卢塞恩卢塞恩州卢布尔雅那卢森堡历史卢森堡君主列表卢森堡公国南荷蘭省南斯拉夫人叶卡捷琳娜二世双头鹰吕岑会战 (1632年)塞利姆二世塞格德塞波加公国塔赫玛斯普一世墨西哥君主列表墨西哥总统士瓦本公國士瓦本战争夏洛莱大同盟戰爭大德意志...大匈牙利大国大特权大親王外交革命外西凡尼亞公國 (鄂圖曼帝國)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奥属尼德兰奥地利奥地利 (消歧义)奥地利历史奥地利大公奥地利宗教奥地利德语奥地利公国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奥地利国家条约奥地利的安妮奥地利的安娜 (1573年-1598年)奥地利皇帝奥地利统治者列表奥地利首相奥匈帝国奥克塔维奥·皮科洛米尼-皮里亲王 (阿马尔菲公爵)奥芬堡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历史奥托 (奥地利)奥托三世 (下巴伐利亚)奥托一世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奧地利國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的埃莉諾奧地利的卡爾·皮烏斯大公 (托斯卡尼)奧地利的安東大公奧匈帝國海軍奧托·馮·哈布斯堡女皇帝威廉 (奧地利)威廉·泰爾威廉一世 (奥兰治)安妮女王夏宫安特卫普安霍夫教堂小协约国小约翰·施特劳斯尼道巴塞罗那伯爵巴塞隆納伯國巴伐利亚王后奥地利-埃斯特的玛丽亚·特蕾莎巴伐利亚统治者列表巴德伊舍巴勒納紹巴登選侯國巴登藩侯國巴本堡王朝上瓦爾登州上西里西亞上法蘭西大區帝國行政圈主廣場 (馬德里)布伦瑞克宣言布列塔尼人布列塔尼的安妮布莱德城堡布魯塞爾法語化布鲁肯撒尔博物馆布达城堡布达佩斯布拉班特公国布拉班特公爵布拉迪斯拉发布拉格布拉格历史布拉格條約 (1866年)布拉格拋窗事件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帕维亚之战帕爾馬公國帕津三十年戰爭乌得勒支省亚当·汪德鲁斯卡亚亨利 (克恩滕)亨利四世 (法兰西)伊丽莎白皇后伊什特万一世伊特鲁里亚王国伊莎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亚)伊莎贝拉二世伊麗莎白 (音樂劇)伊比利亞主義伟大的于格伏尔加德意志人伏伊伏丁那弗勞恩費爾德弗罗茨瓦夫弗莱堡弗赖堡大学弗里德里希大公 (捷欣公爵)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弗朗切斯科五世 (摩德纳)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弗朗茨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彼得·德鲁克何處是我家?佛兰德伯爵佛朗哥时期德布勒森德廷根战役德國殖民地德国德国历史德国君主列表德国国旗德法關係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德意志农民战争德意志统一德意志邦聯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匈牙利历史匈牙利君主列表匈牙利人名匈牙利国家铁路匈牙利国旗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匈牙利王国 (1301年–1526年)匈牙利王国 (1920–1946)匈牙利音樂匈牙利民主共和国匈牙利总统北部-加来海峡圓舞曲包贾尼·拉约什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國際泛歐聯盟國旗列表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利奧波德三世 (哈布斯堡)利奧波德一世 (哈布斯堡)利奧波德四世 (哈布斯堡)利沃夫列強列日采邑主教区列支敦士登历史列支敦斯登喀爾巴阡盧森尼亞命運之矛傑瑪佩斯戰役哥德語哈布斯堡 (瑞士)哈布斯堡 (消歧义)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哈布斯堡君主國哈布斯堡尼德兰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唐·卡洛斯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優生學儒勒·马扎然啟蒙時代內萊塔尼亞八十年戰爭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宗教克羅埃西亞王國克羅埃西亞歷史克萊門斯·梅特涅克里斯多夫·沙伊纳克里斯蒂安二世克里斯蒂安四世克恩顿州克拉瓦熱勃艮第公國勃艮第的瑪麗勃艮第统治者列表勒班陀戰役動物園因斯布鲁克国号国家国家利益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皮埃蒙特战役皮亚琴察的里雅斯特皇室皇家墓穴 (维也纳)皇家圖書館玛丽·安托瓦内特玛丽亚·卡洛琳娜玛丽亚·特蕾西亚獨立宣言列表琉森湖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神聖羅馬帝國旗神聖羅馬皇帝福克沙尼科佩尔科隆环城路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空位期穆罕默德三世 (奥斯曼帝国)第三羅馬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第一次卡佩尔战争第一次反法同盟第一次瓜分波兰第一次摩哈赤战役第二亞琛和約第二次俄土战争第二次百年战争米哈乌 (波兰国王)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約翰五世 (勃蘭登堡)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維也納維也納歷史约翰·绍贝尔约翰一世 (萨克森)约瑟夫·施特劳斯约瑟夫皇帝大街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维也纳之战维也纳嘉布遣会教堂维也纳炸牛排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绅士街 (维也纳)罗姆人罗贝托大公 (奥地利-埃斯特)罗斯柴尔德家族美泉宫美泉宮動物園美景宮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羅伯特·約翰·韋斯頓·埃文斯羅馬之劫 (1527年)省 (奥斯曼帝国)烏利希·慈運理烏克蘭歷史烏拉斯洛二世热那亚共和国瑞士瑞士历史瑪麗·路易莎瑪麗亞·特蕾西亞 (奧地利大公)瓦盧瓦王朝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茨拉夫二世熬夜 (我为喜剧狂)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特兰西瓦尼亚特蕾西亚学校特洛伊宫堡盧森堡王朝百科详编韦尔瑟家族聖史蒂芬王冠領聖日耳曼條約荷兰荷兰省督荷蘭人荷蘭國旗荷蘭共和國荷蘭歷史萊茵邦聯萨布隆圣母教堂萨非王朝裴多菲·山多尔西吉斯蒙德 (奧地利)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西屬尼德蘭西班牙西班牙君主列表西班牙帝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的玛丽-泰蕾兹西班牙珍宝船队西班牙歷史西班牙波旁王朝西盖特瓦尔战役西西里君主列表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西里西亞親王國馬可·德阿維亞諾馬佳莉塔·德雷莎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馬克西米連三世 (上奧地利)马加什一世马加什教堂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马西米连诺一世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高堡魯道夫一世 (波希米亞)魯道夫二世 (奧地利)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貢扎加家族費利佩一世 (卡斯蒂利亞)費迪南·馮·哈布斯堡费伦茨·戴阿克费迪南德贵族民主制路易十三路易十一路易十四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路易斯一世 (西班牙)黎塞留黑领带 (我为喜剧狂)黑黃聯盟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齐格蒙特·奥古斯特齐格蒙特三世齐格蒙特一世龐貝歐·吉烏斯提尼亞尼霍夫堡皇宮霍尔戈什霍亨索伦城堡霍伦奈格錫比烏茜茜公主 (電影)胡斯雕像部落公国阿塔纳斯·珂雪阿尔布雷希特大公 (奥地利)阿尔布雷希特七世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阿尔弗雷德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阿尔萨斯阿爾布雷希特三世 (奧地利)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奧地利)阿爾布雷希特六世 (奧地利)阿爾布雷希特四世 (奧地利)阿爾高州阿道夫 (卢森堡大公)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阿拉斯蘇台德地區赫伯特·冯·卡拉扬赫爾維蒂共和國赫爾曼一世 (勃蘭登堡)赫耳墨斯別墅薩克森-維滕堡公國薩瓦河門寧門葡萄牙君主列表葡萄牙國旗葡萄牙王國蒂米什瓦拉蒙扎的历史那不勒斯王国鄂圖曼帝國附屬國重盟战争金羊毛骑士团腓力三世 (西班牙)腓力二世 (西班牙)腓力四世 (西班牙)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腓特烈五世 (普法尔茨)腓特烈四世 (奧地利)艾哈迈德一世艾瑞克·霍布斯邦艾蕾諾爾·馮·哈布斯堡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苏联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雅盖洛王朝老塞爾維亞选帝侯查理大桥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一世 (匈牙利)查理一世 (英格蘭)查理二世 (內奧地利)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恩里克一世 (葡萄牙)恩斯特 (哈布斯堡)捷克捷克历史捷克君主列表捷克克鲁姆洛夫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歷史格奥尔格·冯·哈布斯堡格利维采格罗宁根省格罗马尼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格拉魯斯州楚措拉战役欧根大公 (奥地利)欧根亲王欧洲歐洲協調歐洲LGBT權益歷史國家旗幟列表比利牛斯條約比利时历史比瑟辛卡比托姆民主和平论汉诺威王朝沙勒罗瓦波希米亚波希米亞王國波傑布拉德的伊日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 (1569年-1648年)波旁-帕尔马的齐塔波旁王朝泽兰省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法國歷史法国军事史法西战争 (1635年)法蘭西的克洛德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洛约什一世洛林王朝濯足節朝代朝圣山学社戈里齊亞和格拉迪斯我们同心聚集浪漫英雄海尔德兰省海因里希·昆哈特海因里希·拉马西海牙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一世 (保加利亞)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二世 (上奧地利)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斯科特诉桑福德案斯特凡·巴托里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亞歷史新梅斯托施維茨州施蒂利亞公國施林根战役施派尔主教座堂文艺复兴日不落帝国摩德納和雷焦公國摩德纳宫摩拉維亞撒丁统治者列表意大利統一意大利战争敦刻尔克慕尼黑扎波尧伊·亚诺什扬·卡齐米日扬·胡斯扬·扎莫厄斯基托斯卡纳大区拿破崙戰爭拿破仑三世拜占庭-奧斯曼戰爭拉約什二世拉斯洛五世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普奥战争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普魯士10月24日11月15日11月1日11月6日1254年1282年1300年-1499年條約列表1452年1477年1482年1490年1500年-1599年條約列表1503年1515年1516年1556年1564年1600年-1699年條約列表1606年1640年1659年1665年1689年1705年1713年国事诏书1740年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848年匈牙利革命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1月11日1月5日2月22日3月15日4月14日6月19日9月19日9月21日9月9日 扩展索引 (527 更多) »

A.E.I.O.U.

A.E.I.O.U.,或AEIOU,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使用的格言,亦是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格言。这个格言是由腓特烈三世发明的,这位皇帝喜欢使用缩写的、带有神秘色彩的语言。 最初腓特烈三世并没有解释A.E.I.O.U.的意义,但是他在逝世前不久用德语解释了A.E.I.O.U.的真正含义,即“Alles Erdreich ist Österreich untertan”(德文,意为“世界属于奥地利”), 然而当时还有已经流传的其它的版本:.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A.E.I.O.U. · 查看更多 »

A·J·P·泰勒

艾倫·約翰·珀西瓦爾·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20世紀最著名和最具爭議性的英國歷史學家之一。他在1961年發行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一書,至今仍引起不少爭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A·J·P·泰勒 · 查看更多 »

加利西亚 (东欧)

加利西亚(乌克兰语:Галичина;波兰语:Galicja;俄语:Галиция;德语:Galizien;意第绪语:גאַליציע‎ )是中欧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名。原来被称为加利西亚的地区现在分别属于乌克兰和波兰。该地区为奥匈帝国最为贫困的省份。其名称来自于中世纪欧洲城市加利奇,最先于1206年的匈牙利史书中以“Galiciæ”的形式出现。蒙古征服俄罗斯后,加利西亚的丹尼尔亲王于1253年成为罗赛尼亚国王。1352年,加利西亚和沃里尼亚王国被波兰王国及罗塞尼亚总督领吞并。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王冠领地,并成立了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奥属波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加利西亚 (东欧) · 查看更多 »

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

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是一種民族主義思想,主張加泰羅尼亞應該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並且加強加泰羅尼亞人的文化團結。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起源於19世紀。在美西戰爭之後,由於戰爭使得加泰羅尼亞喪失了其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加上獨裁者佛朗哥極權統治時對加泰羅尼亞人的種種打壓,令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的支持率顯著提高。.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

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Independentisme català)是基於加泰隆尼亞民族主義而起的獨立運動,目標是使加泰隆尼亞切斷政治上隸屬於西班牙的現狀,成為獨立的共和制主權國家。其主要象徵物為星旗(Estelada)。 該地區的狀態經過多次變更,最近一次是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在1938年西班牙内战時廢除其自治權。佛朗哥1975年去世後,加泰隆尼亞政黨主要集中於自治而不是獨立。但是近期因為西班牙經濟衰退導致該區主張独立者比例上升。 該地區曾舉行過兩次公投,2014年的公投,80.7%贊成完全脫離西班牙獨立,投票率有41.6%;2017年的公投,92.01%贊成獨立,投票率有43%。 2017年10月27日,加泰罗尼亚议会宣布独立成立加泰隆尼亞共和國,10月30日西班牙政府实施宪法第155条,接管加泰隆尼亚自治区政府,加泰隆尼亚自治区政府主席卡莱斯·普吉德蒙在西班牙政府接管之前逃到比利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城堡剧院

城堡剧院(Burgtheater)是奥地利的国家剧院,世界上最重要的德语剧院之一。位于维也纳 。 城堡剧院成立于1741年,由哈布斯堡王朝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建立在皇宫之邻。有三部莫扎特歌剧在此首演:《后宫诱逃》(1782)、《费加罗的婚礼》(1786)和《女人皆如此》(1790)。1800年4月2日,第1號交響曲 (貝多芬)在此首演。 1888年10月14日,城堡剧院迁移到戒指路的新建筑。 1943年,纳粹时期,在城堡剧院上演威尼斯商人,以迎合当时的反犹太主义。 1945年3月12日,城堡剧院遭到空袭,严重受损,4月12日又发生火灾。 战后,在1953-1955年修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城堡剧院 · 查看更多 »

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

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Elisabetta Farnese;Isabel de Farnesio,)是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的第二任妻子,她對當時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她在1714年-1746年是實際上的(De facto)西班牙統治者,並於1759-1760年擔任攝政太后。Clarissa Campbell Orr: Queenship in Europe 1660-1815: The Role of the Consort.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 · 查看更多 »

埃斯特家族

埃斯特家族(Estensi,過去被稱為Este或d'Este),是一個歐洲貴族世家,家族名稱起源於義大利城鎮埃斯特,家族統治著費拉拉(1208-1598年)、摩德納和雷焦(1288年起)、法納諾(1352年起)、(1429或1451年起)、卡爾皮(1527年起)、科雷焦(1636年起)、(1711年起)、諾韋拉拉(1737年起)、馬薩和卡拉拉(1790年起),除費拉拉外,其他地區統治都於1796年被併入奇斯帕達納共和國,1814年家族復辟後於1847年統治了瓜斯塔拉,最終所有屬地在1859年併入中義大利聯合省。埃斯特家族成員包含了數位義大利親王、公爵、眾多天主教樞機、一位英國王后、一位薩丁尼亞王后、一位奧地利皇后及一位巴伐利亞王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埃斯特家族 · 查看更多 »

埃施特哈齐家族

埃施特哈齐家族(匈牙利语:Esterházy család;德语:Esterházy von Galantha;拉丁语:Estoras)是中世纪以来匈牙利一门阀世家。自17世纪起,该家族在哈布斯堡王朝和后来的奥匈帝国治下拥有大片土地。他们一直对哈布斯堡家族保持忠诚并于1626年获封伯爵。1712年,支系弗尔希滕施泰因家族进封侯爵(Fürst)。数个世纪以来该家族一直是匈牙利最具影响力、最富有的贵族之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埃施特哈齐家族 · 查看更多 »

埃施特哈齐·帕尔

埃施特哈齐·帕尔(匈牙利语:Esterházy Pál;德语:Paul Fürst Esterházy von Galantha;1635年9月8日-1713年3月26日)是第一代埃施特哈齐亲王(1687-1713)、匈牙利巴拉丁(1681-1713,巴拉丁为官职名)、奥地利帝国陆军元帅。他同时也是一位有学问的诗人、大键琴师以及作曲家。第一次奥土战争(1663-1664)和大土耳其战争期间,他活跃于各个战役之中。宗教方面,他保持强烈的反新教态度,曾与哈布斯堡家族联合开展反宗教改革运动。1687年,帕尔获得神圣罗马帝国亲王头衔。当年12月9日,作为巴拉丁,帕尔亲自将匈牙利圣冠加冕在哈布斯堡的约瑟夫一世头上,标志着哈布斯堡家族正式成为匈牙利的世袭国王。埃施特哈齐家族的兴盛可以归功于他。 在建筑师多梅尼科·卡洛内的帮助下,帕尔加固了他的弗尔希滕施泰因城堡。他在城堡中开辟了一处宝库,以及存放埃施特哈齐家族历代祖先肖像的画廊。 作为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他在艾森施塔特的宫廷中常设有歌者和演奏者。帕尔还自己创作了55首康塔塔《天堂的和谐》并融入德意志和匈牙利的音乐元素。.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埃施特哈齐·帕尔 · 查看更多 »

历史群像

《历史群像(れきしぐんぞう)》是日本一册专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人物与军事战争内容的双月刊插图杂志。1992年6月由学习研究社(现为学研ホールディングス)创刊,2009年10月后改由学研パブリッシング发行。1997年4月至2000年12月间曾一度改为季刊,2001年后变回双月刊。.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历史群像 · 查看更多 »

博物馆

博物館(拉丁语、德语、英语、荷兰语: Museum)又稱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築物或機構。 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位於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質的博物館位於較小城市、城鎮甚至鄉村。一般人歸納出博物館所富有之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 在古代的博物館,例如亞歷山卓的繆斯,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研究所。近代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與文物展示給中上階級。現在博物館遍佈世界各地,類型也非常多,對大眾有償或無償開放。.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十字军之王II

是Paradox Interactive开发发行的一款以中世纪中期至后期为背景的大型战略游戏,是《十字军之王》的续作。这款游戏的Windows版本在2012年2月14日发布,OS X版本则于5月24日发布。.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十字军之王II · 查看更多 »

卡尼奧拉公國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尼奧拉公國 · 查看更多 »

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

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Karl Phili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 (或Prince Charles Philip of Schwarzenberg) (1771年4月18日 – 1820年10月15日) 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 · 查看更多 »

卡罗卢斯·克卢修斯

卡罗卢斯·克卢修斯(Carolus Clusius)(又名夏尔·德莱克吕兹Charles de l'Écluse)(1526年2月19日阿拉斯 – 1609年4月4日莱顿)植物学家。曾為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御醫,也是植物學的權威。被招至萊顿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任職後,在校內設置萊顿植物園,並全力栽培和研究當時西歐所沒有的鬱金香。因此在西歐被稱為鬱金香之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罗卢斯·克卢修斯 · 查看更多 »

卡爾·米夏埃爾·齊雷爾

卡爾·米夏埃尔·齊雷爾 (Carl Michael Ziehrer,),奥地利作曲家,也是哈布斯堡王室最後一任宮廷舞會音樂總監 (KK Hoffballmusikdirektor),在世時一直是施特勞斯家族最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尤其令小約翰·施特勞斯和愛德華·施特勞斯倍感壓力。.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爾·米夏埃爾·齊雷爾 · 查看更多 »

卡爾·馮·哈布斯堡

卡爾·馮·哈布斯堡(Karl von Habsburg,),全名是卡尔·托马斯·罗伯特·玛丽亚·弗兰齐斯库斯·格奥尔格·巴曼·冯·哈布斯堡-洛林(Karl Thomas Robert Maria Franziskus Georg Bahnam von Habsburg-Lothringen),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家長和奧地利系金羊毛騎士團團長。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及匈牙利王國末代國王卡爾一世/四世的孫子。父親是奧匈帝國最後一位皇儲奧托·馮·哈布斯堡。 K K K.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爾·馮·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卡爾一世 (奧匈帝國)

卡爾一世(Karl I,),全名卡爾·弗朗茨·約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Karl Franz Joseph Ludwig Hubert Georg Maria von Habsburg-Lothringen)是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1916年—1918年)。作为奥地利皇帝,称卡尔一世;作为匈牙利国王,称卡洛伊四世(IV.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爾一世 (奧匈帝國) · 查看更多 »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Kazimierz IV Jagiellończyk,)雅盖隆王朝的波兰国王(1447年~1492年在位)。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与索菲亚·霍尔桑斯卡之幼子,生于克拉科夫。他在1440年以13歲之齡,被立陶宛貴族立為立陶宛大公(1440~1492年在位),後來又在其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於1444年11月10日與鄂圖曼土耳其激戰敗死後,迫使波蘭貴族在1447年接受他成為較強勢的波蘭國王,統治波蘭與立陶宛直到1492年過世之時。 他在十三年戰爭(1454-1466年)中徹底擊敗條頓騎士團,收復波美拉尼亞。他對國內貴族進行強勢鬥爭,對王權的強化與中央議會(瑟姆)的重要性具有鮮明作用(壓制教會勢力並使國王主導主教的選舉),但是因為對條頓騎士團作戰需要人力物力,被迫向中小貴族進行妥協(代價是損害中產階級的利益),使波蘭王權轉趨弱勢,貴族的黃金自由蓄勢待發。對比西歐逐漸流行的君主專制(絕對君主制),波蘭逆勢發展成貴族民主制的結果,最終與民族國家運動產生巨大衝突,在17世紀中葉爆發了毀滅性災難。 不過,卡齐米日四世在擴展雅蓋隆王朝的勢力上有很大進展,1471年他的長子——乌拉斯洛二世成為波希米亞國王;當強大的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白騎士」匈雅提之子)於1490年死後,匈牙利貴族立刻拋棄馬加什唯一的私生子,擁立乌拉斯洛二世兼任匈牙利國王,雅蓋隆王朝因此稱雄於中東歐(當時匈牙利是東歐次強,僅次於鄂圖曼土耳其)。不過波蘭與立陶宛在東、南方的勢力,卻因為莫斯科大公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而開始後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 查看更多 »

卡雷尔·波罗弗斯基

卡雷尔·哈夫利切克·波罗弗斯基(Karel Havlíček Borovský,),捷克讽刺诗人、新闻记者。他是当时捷克许多的报刊杂志的编辑或主编。他曾因积极参加反对统治捷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而遭受了迫害。他也因此而被誉为民族战士。他的主要诗作有政治讽刺世纪《蒂罗尔的挽歌》、《拉弗拉国王》以及《圣弗拉基米尔的洗礼》,还有许多政治讽刺短诗。他的诗针砭时弊,笔调辛辣,诗语朴素生动,受捷克民歌影响尤深。当他去世时,警察禁止人们向他献上代表荣誉的的荆棘花冠,但鲍日娜·聂姆曹娃不顾禁令,向他献上了荆棘花冠。 B B Category:19世纪记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雷尔·波罗弗斯基 · 查看更多 »

卡沃利-弗兰凯蒂宫

卡沃利-弗兰凯蒂宫(Palazzo Cavalli-Franchetti)是意大利威尼斯大运河畔的一座宫殿,离学院桥不远,毗邻巴巴罗宫。自1999年以来, 它一直是威尼托科学、艺术和人文学会(Istituto Veneto di Scienze, Lettere ed Arti)的所在地,经常举办文化活动。 这座宫殿建于1565年。在十九世纪它内部现代化,外观也改建为威尼斯哥特式风格。在1840年之后,年轻的奥地利费迪南大公(1821–1847)改建这座宫殿, ,旨在大运河沿线突出哈布斯堡王朝的存在感,因为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奥匈帝国获得了威尼斯的领土。费迪南大公尚未完婚即早早去世,在1847年,宫殿由亨利 (尚博伯爵)购买(被波旁王位正统派称为亨利五世)。他进一步修复宫殿;他的肖像在阳台上,背景是安康圣母圣殿,是在摩德纳公爵宫。 1878年,雷蒙多弗兰凯蒂男爵(1829–1905) 迎娶维也纳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安塞姆·所罗门·罗斯柴尔德之女撒拉·路易莎·罗斯柴尔德(1834–1924),购买了这座宫殿,并委托建筑师卡米罗博伊托,建造了宏伟的楼梯。1922年9月,弗兰凯蒂的遗孀将其出售。.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沃利-弗兰凯蒂宫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16年1月20日—1788年12月14日)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759年—1788年在位),即位前封号为帕尔马公爵(称卡洛一世,1731年—1735年)。他也是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七世,1735年—1759年)和西西里国王(称卡洛四世,1735年—1759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二世 (西班牙)

卡洛斯二世(Carlos II,)绰号“著魔者”(El Hechizado)。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西班牙国王(1665年-1700年在位)。他也是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二世)和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五世),勃艮第伯爵(1665年-1678年)、夏洛莱伯爵(1665年-1684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洛斯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

卡斯提爾伯國(County of Castile)的起源最早是阿斯圖里亞斯王國設立來強化東邊邊防的邊疆防禦單位(March)。最早的伯爵不是世襲的,任務是作為阿斯圖里亞斯國王的代理人。最早在867年時,隨著阿拉瓦(County of Alava)伯國的創立,卡斯提爾被再分割成數個更小的伯國,直到931年才再度合併。10世紀晚期,在名義上隸屬於萊昂王國的這段期間,卡斯提爾的伯爵們開始增長自身的自主權,並且逐漸在伊比利半島的政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1017年未成年的伯爵繼承及1029年該伯爵被暗殺,造成伯國落入潘普洛納王國與雷昂的控制之中,直到1037年潘普洛納王子斐迪南伯爵殺害雷昂的贝尔穆多三世並且主張他的王權,才將卡斯提爾抬升到王國的地位。1469年,卡斯蒂利亚的女继承人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王国的继承者斐迪南二世结婚,兩人即位後,两国从此合併。这两个国家形成了今天西班牙的主体。.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亞王權

卡斯蒂利亞王權(西班牙语:Corona de Castilla;拉丁语:Corona Castellae),又译作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複合君主國,形成于中世紀時期的1230年,由于費爾南多三世繼承了卡斯蒂利亞王國和托萊多王國、萊昂王國和加利西亞王國的王位而產生。 1469年起,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和阿拉貢聯合王國又形成共主邦聯,由天主教雙王聯合統治。1516年哈布斯堡的繼承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查理一世)同時繼承了這兩個王位。 18世紀上葉,來自波旁家族的费利佩五世贏得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隨著他的新基本法令的頒布,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和阿拉貢聯合王國開始逐漸接近一個統一的西班牙。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君主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斯蒂利亞王權 · 查看更多 »

卡托-康布雷齐和约

卡托-康布雷齐和约(英文:Peace of Cateau-Cambrésis,德语:Frieden von Cateau-Cambrésis)分为两次。.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托-康布雷齐和约 · 查看更多 »

卡托维兹

卡托维兹 (波兰语:Katowice 发音: katɔ'vʲitsɛ,德语:Kattowitz)位于波兰南部西里西亚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当地主要煤炭资源丰富,产煤占波兰全国的98%以上,因此有“波兰煤都”之称。 卡托维兹於1999年開始都是西里西亚省的行政首府和政府的所在地,以前是西里西亚省的正式首府。卡托维兹是上西里西亚工业区的主要城市,卡托維茲城市連綿區的主要部分。該市人口321,163人,而卡托維茲城市群則有3,487,000人口(2004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卡托维兹 · 查看更多 »

卢塞恩

琉森(Luzern),是瑞士中部卢塞恩州的首府,位于卢塞恩湖(Lake Lucerne)畔,在瑞士的德语区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卢塞恩 · 查看更多 »

卢塞恩州

--,又译--(Luzern;Lucerne;Lucerna;Lucerna)是瑞士的一個州域,位于瑞士的中央部。滨临卢塞恩湖。首府卢塞恩。2013年人口390349人。 Ständige und Nichtständige Wohnbevölkerung nach Region, Geschlecht, Nationalität und Alter 2014年8月18日访问是四森林州之一,四森林州包括琉森州、烏里州(Uri)、施維茨州(Schwyz)及以前的翁特瓦爾登州(Unterwalden,即今上瓦爾登半州(Obwalden)及下瓦爾登半州(Nidwalden))。.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卢塞恩州 · 查看更多 »

卢布尔雅那

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语、匈牙利语:Ljubljana),近似漢音為“溜布倆那”,德语稱莱巴赫(Laibach),意大利语稱盧比亞納(Lubiana),斯洛文尼亚的首都、該國最大城市和11個特別市之一。面积约170平方公里,人口27.86万(2007年统计)。 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该市是斯洛文尼亚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国会和总统的驻地。由于交通联系、产业集中、科研机构和产业传统等方面的优势,该市在斯洛文尼亚得以拥有首席经济地位。 卢布尔雅那地处阿尔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风景宜人。城市的建筑氛围明显受到了来自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强烈影响,位于河畔的市中心地带,遍布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古老建筑与桥梁,高地上始建于中世纪的城堡则俯瞰整个古城。卢布尔雅那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著名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在反传统的青年人中颇有影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卢布尔雅那 · 查看更多 »

卢森堡历史

卢森堡历史從中世纪时卢森堡城堡的修建开始,城堡建成之后,附近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城镇,成為了一大公國。卢森堡地理位置位于战略地点,法国、德国和荷兰都非常重视,因此卢森堡经常被不同国家佔領。19世纪後,卢森堡成为擁有独立政治權和地位的国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卢森堡历史 · 查看更多 »

卢森堡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卢森堡伯国伯爵、卢森堡公国公爵、卢森堡大公国大公的列表。卢森堡在中世纪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片封建领地,先后成为伯国和公国。直到1815年成为一个主权国家,现代的卢森堡国家是卢森堡大公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卢森堡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卢森堡公国

卢森堡公国(Lëtzebuerg;Luxemburg)是神圣罗马帝国成员国之一,亦为卢森堡王朝的发源地。卢森堡王朝于14世纪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同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争夺霸权。王朝亦为波希米亚王国继承人,继承了匈牙利王国,贡献了四位神圣罗马皇帝,直至其男性谱系绝嗣,根据1364年的布隆协定,其部分领土为哈布斯堡王朝所获。.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卢森堡公国 · 查看更多 »

南荷蘭省

南荷兰 (荷兰语) 是荷兰的一个省,省会城市是海牙。南荷兰省位于该国的西部,西临北海,与之毗邻的省份有北荷兰省、西兰省、乌特勒支省、北布拉班特省和海尔德兰省。南荷兰省是荷兰高人口密度最稠密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南荷兰省的主要城市有海牙 (Den Haag or s-Gravenhage) (荷兰政府和国际法庭的所在地皆位于该市)、鹿特丹。莱顿、代尔夫特、豪达的市中心拥有许多17世纪时的建筑物。卡特韦克的市中心位于海边,鹿特丹港是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新兴城市祖特爾梅爾是1970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其他新兴的城镇:艾瑟尔河畔卡佩勒(Capelle aan den IJssel)、赫勒富茨劳斯(Hellevoetsluis)、斯派克尼瑟(Spijkenisse)均座落于鹿特丹附近。 南荷兰省的ISO代码为ISO 3166-2:NL-ZH.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南荷蘭省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人(波斯尼亞語:Jugosloveni/Jugoslaveni;馬其頓語、塞爾維亞語,以西里爾字母書寫:Југословени,以拉丁字母書寫:Jugosloveni;克羅地亞語:Jugoslaveni;斯洛文尼亞語:Jugoslovani)是以南斯拉夫及其共同經驗為認同的族群,緣起於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地區,然而由於二十世紀末各南部斯拉夫民族民族主義興起,以及南斯拉夫國家瓦解,如今以「南斯拉夫人」為認同的人大多數居住於美國和其他國家,居住在前南斯拉夫地區的反而不多。.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南斯拉夫人 · 查看更多 »

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亦称叶卡捷琳娜大帝(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二世,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762年至1796年在位),也可能是最知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生于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斯德丁,出生名为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通过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俄罗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叶卡捷琳娜即位和在位时均时常依靠其宠幸贵族的协助,如和波将金。在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和乌沙科夫等将领支持之下,叶卡捷琳娜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通过军事及外交迅速扩张。在南方,俄罗斯通过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对黑海及亚速海的广阔区域进行了殖民(即新俄罗斯);在西方,叶卡捷琳娜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统治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最大面积的领土;在东部,俄罗斯开始对阿拉斯加进行殖民,俄属北美由此建立。 叶卡捷琳娜改革行政区划,诸多新城镇在其令下建立起来。她跟随其所景仰的彼得大帝的步伐,继续根据西欧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现代化革新,但征兵制及经济仍旧以为基础,国家及地主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农奴,由此导致了多次叛乱,农民及哥萨克的普加乔夫起义即为一例。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被称为“叶卡捷琳娜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及俄罗斯贵族的黄金时代。彼得三世在位时颁布,由叶卡捷琳娜确认延续的《贵族自由宣言》将贵族由强制兵役和国家公务中解放出来。叶卡捷琳娜推动诸多古典主义贵族建筑的建设,改变了俄国的面貌。她热心支持启蒙时代理念,由此获得开明专制君主一称。叶卡捷琳娜亦支持艺术事业,推动了的发展。这一时期所建立斯莫尔尼宫是欧洲首家由国家资助的女性高等教育机构。.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 查看更多 »

双头鹰

雙頭鷹是一個常見於歐洲各國徽章和旗幟的圖案。時至今日,雙頭鷹的圖案還留在若干斯拉夫和東歐國家的國徽或旗幟上,而他們的雙頭鷹則是引用自拜占庭帝國的國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双头鹰 · 查看更多 »

吕岑会战 (1632年)

呂岑会战是三十年战争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新教联盟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失去了他们最重要的领袖之一古斯塔夫二世,从而导致其军事行动陷入停滞.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吕岑会战 (1632年) · 查看更多 »

塞利姆二世

塞利姆二世(英語:Selim II, 土耳其語: II.Selim;),他也被稱為「金髮」塞利姆(Selim the Blond,塞利姆的頭髮與鬍鬚皆為淡金色)或者是「酒鬼」塞利姆(Selim the Drunkard),他從1566年擔任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直至1574年逝世為止。他是蘇萊曼一世及其妻许蕾姆苏丹之子,早年的塞利姆似乎不太可能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直到他父親最寵愛的哥哥死於天花,另一位同父異母的兄長穆斯塔法皇子被蘇萊曼一世下令處決,以及弟弟巴耶濟德皇子在塞利姆與他父親的協調之下被殺害後,塞利姆成功坐上了蘇丹的寶座。.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塞利姆二世 · 查看更多 »

塞格德

塞格德(匈牙利语:Szeged;塞尔维亚语:Сегедин;德语:Szegedin;波兰语:Segedyn;罗马尼亚语:Seghedin;斯洛伐克语:Segedín)是匈牙利的第四大城市,琼格拉德州首府,匈牙利东南部的中心城市。塞格德位于毛罗什河河口以南的蒂萨河畔,接近匈牙利南部边境。由于当地长时间有阳光,所以又被称为“阳光之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塞格德 · 查看更多 »

塞波加公国

塞波加公国(Principato di Seborga)是一個位於意大利西北部利古利亞的小城鎮塞波加的半獨立的亲王國。國家元首是塞波加君主。鄰近的邊境是獨立自主的摩納哥。1963年27歲的嬉皮青年西格諾·卡波恩在查阅村里老神父寫的村史后,發現村子起源於954年,在1079年-1729年之間曾是神聖羅馬帝國下屬的亲王國。眾村民决定「復興亲王國」。 2009年,亲王喬治一世駕崩,但原來喬治一世一直也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國民計劃在兩個月內從所有國民裡選出新的國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塞波加公国 · 查看更多 »

塔赫玛斯普一世

太美斯普一世(波斯语:طهماسب ;),伊朗萨非王朝的沙阿(国王)。1524年~1576年在位。 他是萨非王朝第一位沙阿伊斯迈尔一世之子,10岁继承王位,幼年时被奇茲爾巴什部落的首领们所控制。他在成人后不断与奇茲爾巴什人作斗争,抑制他们的一切企图,使波斯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太美斯普一世于1538年兼并希尔凡汗国,又于1551年把舍基并入波斯。1544年,他帮助印度莫卧儿皇帝胡马雍恢复帝位。太美斯普一世因此得到坎大哈作为回报。约在1548年,太美斯普一世把王朝的都城从大不里士迁至加兹温。 太美斯普一世在位时期,波斯连续不断地与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汗国(后改名布哈拉汗国)互相攻战。在初期的奧斯曼-薩非戰爭 (1532年-1555年)中,奥斯曼帝国最终取得了今天相当于伊拉克的那片土地,太美斯普只好在1530年代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締結哈布斯堡-波斯同盟,共同在軍事上對抗奧斯曼帝國。1553年,太美斯普一世抵御了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的进攻。1555年,太美斯普一世与奥斯曼帝国缔结了和约。 1565年,太美斯普一世取消关税。1576年死於加兹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塔赫玛斯普一世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君主列表

1822年,西班牙贵族后裔,土生白人阿古斯汀·德·伊图尔维德自称墨西哥皇帝,次年被推翻,逃亡欧洲。第一帝国终结。1824年返回墨西哥企图复辟君主制,不久被捕,处以枪决。.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墨西哥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总统

墨西哥总统(Presidente de los Estados Unidos Mexicanos)墨西哥实行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墨西哥軍隊总司令。办公地点位于国家宫。现任总统是培尼亞·涅托。.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墨西哥总统 · 查看更多 »

士瓦本公國

士瓦本公國是中世紀東法蘭克王國五個部落公國之一,公國的公爵是德意志地區最強大的諸侯。 士瓦本的名稱是來自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蘇維匯人,中世紀中期公國存在的時期有時亦與另一地名「阿勒曼尼亞」交替使用。阿勒曼尼亞地區位於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的地帶,於當地居住的部落稱為阿勒曼尼人。後來不斷有其他日耳曼部落遷入此地,直至11世紀開始這地開始流行使用「士瓦本」的名稱。 5世紀末法蘭克王國佔領當地後,法蘭克人委派了王權伯爵統治。10世紀初開始,阿勒曼尼亞地區的伯爵逐漸脫離正不斷衰落的東法蘭克王國卡洛林王朝,並不斷發生爭奪區內強權的鬥爭。最終來自拉埃提亞邊疆藩侯家族的伯爵布爾夏德獲廣泛承認為士瓦本公爵,這亦被視為士瓦本公國的開端。 統治士瓦本公國的家族之中,最為人記得的相信就是霍亨斯陶芬王朝。家族自1079年起統治士瓦本公國,一共統治了189年。在統治士瓦本的這段時間,很多士瓦本公爵亦同時身兼神聖羅馬皇帝。 11世紀末與12世紀初開始不斷有地區脫離公國形成新的國家,例如符騰堡伯國和巴登藩侯國等等。士瓦本公國一直存續至1268年,最後一任士瓦本公爵康拉丁被處決後,公國正式滅亡。公國之後被瓜分成多個國家。1273年羅馬人民的國王魯道夫一世嘗試恢復 士瓦本公爵的稱號,並將稱號授予其最小的兒子,日後的魯道夫二世。魯道夫二世之後再將稱號授予兒子約翰,但約翰1313年死後無嗣,這標誌著「士瓦本公爵」這個虛銜的結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士瓦本公國 · 查看更多 »

士瓦本战争

1499年的士瓦本战争(Schwabenkrieg)在德国又被称为瑞士战争(Schweizerkrieg),在奥地利又被称为恩嘎丁战争(Engadiner Krieg)。它是旧瑞士邦联与哈布斯堡家族间的最后一场大型武装冲突。这场战争始于为了控制格劳宾登的米施泰尔谷和温布拉伊尔山隘的一场地方冲突,之后双方都召集了自己的盟友来帮忙,事态便很快失控了。哈布斯堡请求士瓦本同盟支持自己,而格劳宾登三同盟自由州则转向了瑞士邦联。敌对行为很快从格劳宾登越过莱茵谷而扩散到了康斯坦茨湖,并且甚至扩散到了阿尔萨斯南部的桑德戈,而阿尔萨斯当时是哈布斯堡的前奥地利的最西部分。主要的参考一般来自莫拉尔德;战争过程一节的参考主要来自里茨勒尔的详细的编年史式记述。 这场战争的许多战役是在1499年的1月到7月间打的,并且除了很少的几场小规模战斗以外,所有的战斗都是老练的瑞士士兵击败了士瓦本和哈布斯堡军队。瑞士人自从在勃艮第战争胜利之后,就拥有着身经百战的战士和指挥官。而士瓦本方面,骑士与步兵之间互不信任,军队领导人之间意见不一,全体人员普遍不情愿打仗,甚至士瓦本的伯爵们被认为比起神圣罗马帝国的利益,更看重强大的哈布斯堡的利益。N·莫拉尔德: 欧洲舞台上的瑞士邦联, 316-326页, 施瓦伯公司 (编辑): 瑞士与瑞士人史, 施瓦伯公司 1986/2004; ISBN 3-7965-2067-7.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士瓦本战争 · 查看更多 »

夏洛莱

夏洛莱是法国东中部的一个地区。位于现在的索恩-卢瓦尔省西南。地区中心城镇为沙罗勒(Charolles)。该地区以夏洛莱羊、夏洛莱牛的发源地而著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夏洛莱 · 查看更多 »

大同盟戰爭

大同盟戰爭(又称九年战争)是一场发生于1688年至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的第三場重要戰爭(前兩場分別為權力轉移戰爭與法荷戰爭),這場戰爭是因為路易十四欲在歐洲作出大規模的擴張,因此遭到荷蘭、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和英國、西班牙等組成大同盟聯合對抗。戰爭的結果是各國被逼言和,但法國仍是歐洲最強的霸權,路易十四對西班牙帝國的野心,促成了數年後更大規模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為討好西班牙而歸還土地,促成最後對西班牙王位的佔領,只保留了西班牙國土的名義但實質已被法國佔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大同盟戰爭 · 查看更多 »

大德意志

大德意志(德语:Großdeutschland)是一个历史上的思潮。其作为德意志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在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列席会议上就讨论过。奥地利帝国最初提出了这一构想模型,希冀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且被其领导。这一模型与最终被普鲁士采用的小德意志统一解决方案所相对,且被抛弃。“小德意志”包括了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联国家,并听命于德意志北方普鲁士王国的霸权。 20世纪初,民族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开始兴起。又因为一战的和约《凡尔赛条约》和《聖日耳曼條約》对战败的德国惩罚过强,“大德意志”成为了一个与其反抗而带有愤怒感情的概念,并为德国和奥地利的右翼党派所用。他们的目标是共同建立一个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即除德奥外也包括周围以德裔人口为主的地区,无视法国和意大利的反对。纳粹主义者认为,德意志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为:在纳粹政权下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占据主体地位,并协助其他非日耳曼地区(主要指斯拉夫人地区)日耳曼化。 大德意志与泛德意志(Alldeutsche)意义不同。后者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集合。 二战后,《奥地利国家条约》声明奥地利需保持独立而不与德国政治结盟。大德意志一词也更多地与纳粹主义相关。.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大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大匈牙利

大匈牙利(匈牙利语:Nagy-Magyarország)是對1920年特里亞農條約之前匈牙利領土的非正式稱呼。1920年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匈牙利的官方政治目標是回復舊有的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放棄了這項目標。今天匈牙利境內只有少數人還有這樣的主張。在特里亞農條約下,匈牙利失去了72%的領土和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近300萬是匈牙利族。在外交領域上,匈牙利對修改條約的追求使得它在1920年代政治上孤立。1930年代,這項政策進入了納粹德國。 支持大匈牙利政策的論點有:周邊國家有匈牙利族佔多數的領土、有千年歷史的匈牙利王国傳統、或是為了潘諾尼亞平原地緣和經濟的整合。不過,有些匈牙利人只支持拿回匈牙利族佔多數的領土。 在轴心国的支持下,匈牙利在1938年和1940年的維也納仲裁裁決獲得前匈牙利王國中有匈牙利族的領土,並以武力在1939年得取喀爾巴阡盧森尼亞、1941年得取多民族的巴奇卡、巴兰尼亚、梅吉穆列、及普雷克穆爾基。二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的邊境又回到了特里亞農條約所定義的,除了三個額外的匈牙利的村莊被歸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如今所有歷史學家都用历史修正主义看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大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大国 · 查看更多 »

大特权

《大特权》 (,即)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四世于1358或1359年的一份文件,将奥地利从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公国提升为大公国。1156年,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了《小特权》,将原属巴伐利亚的提升为一个独立的公国,称奥地利公国。同样,1358或1359年的《大特权》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奥地利大公国。 这份文件极大影响了奥地利随后的政治发展,并在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之间建立了一道神圣罗马帝国内独一无二的联结。.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大特权 · 查看更多 »

大親王

大親王或大王爵(拉丁語:magnus princeps,希臘語:megas archon)是歐洲的一種爵位,常見於東歐國家。大親王的地位低於皇帝及國王,但高於王爵。女性則稱為大公主。 「大公爵」(英語:Grand Duke)是英語以及羅曼語族中對「大親王」(英語:Grand Prince)常見且已約定成俗的翻譯。在英語及羅曼語語境中,並不會特別區分身為國家統治君主的「親王」(例如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或是非統治者的「親王」封爵,以及因血緣而來的「王子」(例如劍橋公爵威廉王子)有何區別。然而,在德語、荷蘭語、斯拉夫語族以及斯堪地那維亞語族等語言中,「大親王」(女性為「大公主」)與「大公爵」(女性為「女大公爵」)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頭銜,其意義也大相逕庭(大公爵為爵位較君主低的世襲統治者)。 「大親王」這個頭銜曾在歷史上被用來稱呼「大親王國」的統治者。歷史上最後一個名義上的大親王國於1917年至1918年間消失,其原有的領土不是被併入其他君主制國家,就是獨立成為共和國。過去曾存在的其他大親王國,如立陶宛大公國、外凡西尼亞大公國以及芬蘭大公國,都曾被其他較大的君主政體統治長達數個世紀,因此「大親王」的頭銜通常會被統治者的皇家頭銜(如國王/沙皇)或是帝國頭銜(如皇帝)給取代。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大親王頭銜的是俄羅斯的伊凡四世,直到他於1547年以沙皇的稱號取代了大親王為止。然而,在伊凡四世尚未自稱沙皇以前,他在英語中依然被稱為「大公爵」(英語:Grand Duke),而非他的正式頭銜「大親王」(英語:Grand Prince)。.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大親王 · 查看更多 »

外交革命

外交革命(diplomatic revolution),泛指各国家、政权间因相互利益关系改变而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变革的举措。如无特定表述,特指18世纪50年代欧洲各大国间外交结盟政策大调整的历史事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外交革命 · 查看更多 »

外西凡尼亞公國 (鄂圖曼帝國)

特蘭西瓦尼亞公國(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Erdélyi Fejedelemség;Principatus Transsilvaniae;Principatul Transilvaniei 或 Principatul Ardealului)是1571年到1711年之間先後服屬於奥斯曼帝国及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诸侯国。統治者主要是匈牙利的親王。1711年,特兰西瓦尼亚公国正式併入哈布斯堡君主國,結束了公國的自主地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外西凡尼亞公國 (鄂圖曼帝國)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

奥古斯特三世,有时被以绰号称为撒克逊或臃肿者(August III.; August III.),在1733年到1763年间,为萨克森选王侯,称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Kurfürst Friedrich August II.),在1734年到1763年间,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綽號「肥胖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

(強壯的)奥古斯特二世(波兰语: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语: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1694年—1733年)及波兰国王(1697年—1706年,1709年—1733年)他被認為是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的宮廷輝煌的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因其身形魁梧、力大無窮而綽號「強力王」、「鐵腕」,據說可徒手折斷馬蹄鐵、單手破牆。他於年輕時(1687年)曾造訪過法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凡爾賽宮的華麗排場與路易十四的絕對王權非常仰慕,因此終生以路易十四為偶像。但是他一生的成就有限,只建立了薩克森的絕對君主制,並獲得王權虛設的波蘭王冠一頂;其領土與人口並無實質增加,可說是半吊子的雄圖霸業。.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奥属尼德兰

奥属尼德兰(Austria Netherlands)是继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1713年《乌得勒支》合约给予哈布斯堡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的南尼德兰领地。 1713年《乌得勒支》条约给予奥地利哈布斯堡西属尼德兰,那不勒斯王国、撒丁尼亚和米兰公国的剩余部分,以换取查理六世对法国波旁王室拥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原西属尼德兰的所有土地均改为奥属尼德兰。1744年法国入侵,除林堡和卢森堡外,奥属尼德兰皆落入法国人之手。1748年复归奥地利。在玛丽娅·特蕾莎统治时期,奥属尼德兰又开始繁荣起来。1787年以后由于约瑟夫二世的改革,触动了当地人的利益,发生由布拉班特领导的布拉班特革命(Brabant revolution)。1792年法国革命党开始入侵奥属尼德兰,1794年荷兰被法国占领,法国先后在此扶植了其傀儡政府巴达维亚共和国与荷兰王国,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南北尼德兰合并为荷兰联合王国,1831年南尼德兰独立为比利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属尼德兰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消歧义)

可以指现在的国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历史

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統治德意志地區的最大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急速衰弱,後來在民主化運動下成為讓人安享晚年的福利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大公

奧地利大公(Erzherzog,Archduke)是奧地利大公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的世袭爵位。它源自神圣罗马帝国,依照贵族等级,它在君主之下,但是它在德意志公爵之上。由奧地利大公或是女大公統治的領地稱為奧地利大公國,簡稱為大公國。代表奥地利大公的貴族象徵是,被保存在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大公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宗教

基督宗教是奧地利的主要宗教。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中,全國73.6%的人口是天主教信徒。根據天主教會的統計,截至2016年,天主教信徒的人數已經下降到58.8%。基督新教福音派的信徒人數更少,2001年約佔總人口的4.7%,到2016年約佔3.4%。自2001年以來,奧地利這兩個歷史上佔統治地位的宗教團體信徒人數下降不少。天主教教會指出信徒已經流失了14.8%,路德教會和歸正教會信徒流失1.3%。 由於外來移民增加, 近年來奧地利穆斯林人數有所增加,2001年有4.2%的人口自稱為穆斯林,到2010年穆斯林人口達到約5%至6.2%,2016年有7.9%的穆斯林人口。 正教會信徒佔奧地利人口總數的6%;伊斯蘭和正教會信徒兩個社群都代表近期奧地利的外來移民,特別是來自土耳其和巴爾幹半島的移民。在奧地利還有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和猶太人及其他宗教的信徒。 據估計維也納人口統計公司指出。,2016年奧地利的宗教信徒構成有64.2%的天主教信徒,16.9%無宗教,7.9%的穆斯林,4.8%的基督新教信徒,4.6%的正教會信徒和1.6%其他宗教。.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宗教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德语

奥地利德语(Österreichisches Deutsch),也叫奥地利标准德语(Österreichisches Standarddeutsch),或奧地利高地德語(Österreichisches Hochdeutsch),是標準德語的變種之一,使用於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波尔扎诺自治省。基于阿勒曼尼语和奥地利-巴伐利亚语方言发展而来的。 奥地利德语的标准形式被使用于官方文本以及学校中,这些标准是由奥地利教育艺术文化部管理並发行的《奥地利德语词典》(Österreichisches Wörterbuch)所规定的。 由于存在相同的方言基础,奥地利德语中的一部分词语也在德国巴伐利亚邦使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德语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公国

奥地利公国()是中世纪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1156年的帝国小特权,将(意即)()从的一个属国升格为一个独立的公国。1276年,巴本堡王朝的奥地利绝嗣后,罗马人民的国王鲁道夫一世继承了奥地利公国,哈布斯堡王朝由此攫取了奥地利。在随后数百年,奥地利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的核心。1359年,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在伪造帝国,僭称奥地利大公,奥地利公国始为奥地利大公国。1453年,奥地利大公腓特烈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公国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缩写ÖNB),共有740万藏书,是奥地利最大的图书馆。它位于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宮,.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国家条约

《奥地利国家条约》全称为《关于重建独立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此条约旨在结束二战期间的纳粹统治及战后四国占领的时期后,在奥地利重新建立一个主权的民主的共和国。 此条约于1955年5月15日在维也纳的贝维蒂宫签署,并于1955年6月27日生效。参与条约签署的国家除了奥地利外还有二战后占领奥地利的四个国家,它们分别为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国家条约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的安妮

奥地利的安妮(Anne d'Autriche,)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王后(1615~1643),路易十四的母亲。她是17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女性之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的安妮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的安娜 (1573年-1598年)

奥地利的安娜(波兰语:Anna Austriaczka,)也称哈布斯堡的安娜(波兰语:Anna Habsburżanka),奥地利大公妃,波兰和瑞典王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的安娜 (1573年-1598年)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皇帝

奥地利皇帝(德语:Kaiser von Österreich),中文简称奥皇,是奥地利的世袭皇帝头衔,于1804年由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奥地利大公弗朗茨二世所创(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为历代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君主们所使用,直到1918年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被推翻,成立奥地利共和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皇帝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这是一份奥地利自成为独立封地以来各代藩侯、公爵、大公以及皇帝的名单。.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首相

奥地利首相(Minister-President of Austria)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从1821年开始设立的政府首脑,首任首相是弗朗茨二世皇帝任命的克萊門斯·梅特涅亲王(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 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签订后,首相职能由外交大臣和凯撒和皇室共同部长会议(kaiserlich und königlich Ministers' Council)分担,奥地利和匈牙利则各自有自己的首相(奥地利称Ministers-President of Cisleithania,匈牙利称Ministers-President of Transleithania)。 1918年奥匈帝国在大战中失败,帝国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成立,政府首脑改称总理。.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首相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克塔维奥·皮科洛米尼-皮里亲王 (阿马尔菲公爵)

奥克塔维奥·皮科洛米尼-皮里亲王,第一代阿马尔菲公爵(Prince Octavio Piccolomini-Pieri, 1st Duke of Amalfi,),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 皮科洛米尼-皮里是佛罗伦萨贵族家庭出身。1616年16岁进入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军队,两年后1618年在波西米亚爆发了三十年战争,他在托斯卡纳大公率领下的骑兵团在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作战。 ---- category:巴伐利亚人 category: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克塔维奥·皮科洛米尼-皮里亲王 (阿马尔菲公爵) · 查看更多 »

奥芬堡

奥芬堡(Offenburg)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西部的城市,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东南约20千米,是奥特瑙县的首府,拥有将近60 000居民。发源自黑森林的金齐希河(Kinzig)从城中穿行而过,并在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附近汇入莱茵河。.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芬堡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历史

奥斯曼帝國的历史始于東羅馬帝國的衰落。1299年,奧斯曼土耳其人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稱蘇丹(即王),正式建立奧斯曼帝国,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使東西文明得以統合。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了拜占庭帝國。16世紀初是奧斯曼帝國的強盛時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的大部份領土。從塞利姆一世開始,蘇丹即自稱哈里發,雄踞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18世紀,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列強的角逐場。奧斯曼帝国於19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奥斯曼帝國因而分裂。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推翻帝國,擊退歐洲勢力,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的制度,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奥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托 (奥地利)

(快活的)奧托(),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爵(1330年-1339年與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共治),克恩滕公爵(1335年-1339年)。奧托是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第七子、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爵魯道夫三世、腓特烈三世、利奧波德一世及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的幼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托 (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托三世 (下巴伐利亚)

奥托三世(德语:Otto III,)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匈牙利国王(1305年~1308年在位)和下巴伐利亚公爵(1290年起)。 奥托三世是下巴伐利亚公爵亨利十三世的长子,母亲是匈牙利公主伊丽莎白(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之女)。在亨利十三世于1290年去世后,奥托三世与自己的两个兄弟路易三世和斯特凡一世一起统治下巴伐利亚。 在奥托三世在位时期,他致力于从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夺取施蒂里亚(在1180年之前,施蒂里亚曾是巴伐利亚公爵狮子亨利的辖地)。 1301年,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的最后一个男性成员安德烈三世(奥托三世的表舅)去世。匈牙利贵族分成三派,分别支持波希米亚王子瓦茨拉夫(贝拉四世的第五代孙)、法国贵族查理·罗贝尔(贝拉四世的另一个第五代孙)以及奥托三世(贝拉四世的外孙)继承匈牙利王位。在1301年到1308年之间,匈牙利实际上处于内战状态。 奥托三世最初拒绝接受王位,但失去贵族支持的瓦茨拉夫在1305年下台时把王位传给了他。然而,奥托三世的支持者比瓦茨拉夫还要少。1308年,他被反叛的匈牙利贵族监禁,被迫让位给查理·罗贝尔,后者遂成为匈牙利唯一的国王。 在奥托三世于匈牙利执政期间,巴伐利亚的事务由他的弟弟斯特凡管理。由于过多地卷入奥地利和匈牙利事务,奥托三世在巴伐利亚的地位遭到削弱并且给巴伐利亚带来了财政问题。 奥托三世于1312年在兰茨胡特去世,他在巴伐利亚的爵位由他的儿子亨利十五世继承。.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托三世 (下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奥托一世

奥托一世可以指:.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托一世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大公國

奧地利大公國(德文:Erzherzogtum Österreich),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邦國之一,為哈布斯堡君主國的權力核心,奧地利帝國的前身。將近七百年來,奧地利從一個藩侯國(Markgraftum)晉身為帝國的中心。.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國旗

奧地利國旗是一面由三條橫間所組成的國旗,最上處和最底處都是紅色,中間是白色。現時奧地利的國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旗之一。 奧地利國旗的來源有不少,而最多的說法是於1192年,公爵雷歐伯德五世帶領十字軍東征時,雷歐伯德五世在戰爭之中身穿的白色戰袍被血染成紅色,而中間腰帶的一部份依然是白色。東征返國後,雷歐伯德五世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讚頌,並頒贈紅、白、紅的勳章,表揚他的功勞。而這赤地中白旗也於這時開始使用,在1804年因成立奧地利帝國而停用。 一次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採用原來的三色旗,政府旗幟後來加上了雄鷹。.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國旗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是指1556年至1740年間統治奧地利,波希米亞,匈牙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公國,並坐擁神聖羅馬帝位的家族。其前身為哈布斯堡王朝,後因聯姻轉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的埃莉諾

奧地利的埃莉諾(Claude of France,),卡斯蒂利亞國王費利佩一世與妻子胡安娜一世的長女,初為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王后(1518~1521),後為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王后(1530~1547)。.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的埃莉諾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的卡爾·皮烏斯大公 (托斯卡尼)

奧地利的卡爾·皮烏斯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太子、托斯卡纳親王(Archduke Karl Pius of Austria, Prince Royal of Hungary and Bohemia, Prince of Tuscany;),本名卡洛斯·皮奧·德·哈布斯堡·洛林-德·波旁(Carlos Pío de Habsburgo-Lorena y de Borbón),是哈布斯堡王朝托斯卡纳分支的王室成員;也是哈布斯堡-波旁分支的者承認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八世(Carlos VIII)。.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的卡爾·皮烏斯大公 (托斯卡尼)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的安東大公

奧地利的安東大公(Archduke Anton of Austria;),本名安東·瑪利亞·弗朗茲·利奧波德·布蘭卡·卡爾·約瑟夫·納茨·拉斐爾·米高·瑪格麗特·尼西塔斯·馮·哈布斯堡-洛林(Anton Maria Franz Leopold Blanka Karl Joseph Ignaz Raphael Michael Margareta Nicetas von Habsburg-Lorraine),是哈布斯堡王朝托斯卡尼分支的王室成員;也是哈布斯堡-波旁分支的者承認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九世(Carlos IX)。.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的安東大公 · 查看更多 »

奧匈帝國海軍

奧匈帝國海軍(Kaiserlich und Koniglich Kriegsmarine,Császári és Királyi Haditengerészet,常縮寫為「k.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匈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奧托·馮·哈布斯堡

奧托·馮·哈布斯堡(Otto von Habsburg,),全名是弗蘭茨·約瑟夫·奧托·羅伯特·瑪麗亞·安東·卡爾·馬克斯·海因里希·西克斯圖斯·克薩韋爾·費利克斯·雷納圖斯·路德維希·加埃坦·皮烏斯·伊格納蒂烏斯·馮·哈布斯堡-洛林(Franz Josef Otto Robert Maria Anton Karl Max Heinrich Sixtus Xavier Felix René Ludwig Gaetano Pius Ignazius von Habsburg-Lothringen),在世時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家長,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及匈牙利王國末代國王卡爾一世的長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托·馮·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女皇帝

女皇帝,即女性的皇帝,是君主为皇帝的君主制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为女性时的称号,一般简称女皇,在中国和日本也可简称为女帝。开创日本飞鸟时代的女天皇推古天皇(西元592年登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這個存在一定爭議,因为根据确切的记载,日本自天武天皇才開始改稱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稱號應為大王),若不把天武天皇之前的日本天皇列入計算,则日本持統天皇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整个世界历史上被普遍承认的只有19位女皇帝(包括天武天皇之前的两位女天皇),远远少于男性皇帝,且女天皇必須仍為父系子女,这与父系社会确立以来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关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女皇帝 · 查看更多 »

威廉 (奧地利)

威廉()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及首領,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內奧地利公國)的統治者(1386年-1406年在位)。威廉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三世長子,出生於維也納。 威廉最初與匈牙利與波蘭國王拉約什一世的女兒雅德維加定婚,試圖以婚姻增加哈布斯堡王室在中歐的影響力及覬覦拉約什一世準備留給雅德維加的匈牙利王國。其後,雅德維加於1384年被選為波蘭女王,因波蘭與奧地利相隔很遠,波蘭希望為女王物色更合適的夫婿。當時14歲的威廉被迫與11歲的雅德維加取消婚約。取消婚約後,威廉與另一位出身於安茹家族的未來王位繼承人,日後的那不勒斯女王喬萬娜二世結婚,但是婚後並沒有子嗣,威廉亦未能活到喬萬娜二世繼承王位。 1386年,父親利奧波德三世為了取得瑞士及士瓦本兩地,在森帕赫與舊瑞士邦聯大戰,利奧波德三世在此戰役中戰死,威廉便繼承內奧地利公國王位,統治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等公國,而他的二弟利奧波德四世成為共同統治者,管轄阿爾薩斯南部、萊茵河流域的弗賴堡、士瓦本內的一些分散領地及蒂羅爾。 1394年,阿爾布雷希特系的阿爾布雷希特四世逝世。威廉嘗試以阿爾布雷希特五世年幼為名,接管阿爾布雷希特系的領地,但最終失敗。 1406年,威廉逝世,下葬於斯德望主教座堂,他並無留下子嗣。因為利奧波德四世亦無子嗣,根據1406年所訂的條約,兩名幼弟恩斯特及腓特烈四世成為共同統治者。利奧波德四世成為名義上的內奧地利公爵及利奧波德支系的族長,三弟恩斯特接管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而四弟腓特烈四世接管蒂羅爾。從此,內奧地利公國一分為二,分裂為施蒂里亞支系(恩斯特及其後人)和老蒂羅爾支系(腓特烈四世及其後人)。 W.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威廉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威廉·泰爾

威廉·泰爾(Wilhelm Tell、Guillaume Tell、Guglielmo Tell)是瑞士傳說中的英雄,14世紀居住於烏里州。.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威廉·泰爾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奥兰治)

威廉一世,奧蘭治親王(Willem I,也称沉默者威廉(Willem de Zwijger)、奥兰治的威廉(Willem van Oranje),)。奥兰治的威廉是尼德兰革命中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主要领导者、八十年战争领导人之一。曾任荷兰共和国第一任執政。 原为奥兰治亲王(Prins van Oranje);1565年组织“贵族同盟”,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对尼德兰的统治;后来逃亡德意志,招募佣兵,多次反攻尼德兰,都遭失败;1572年北方大起义后,8月在尼德兰北方各行省會議上被推选为总督;1584年遭西班牙间谍刺杀身亡。 去世後,次子拿騷的毛里茨成為領袖,繼續領導反抗勢力,後來又從長兄奧蘭治親王菲利普·威廉那裡繼承了奧蘭治親王的封號;威廉一世的幼子腓特烈·亨利後來在1625年繼承拿騷的毛里茨死後的奧蘭治親王與執政。 在荷兰,人们通常称其为“国父”。荷兰国歌《威廉颂》所咏唱的就是威廉。 Category:奥兰治亲王 Category:荷兰君主 Category:新教君主 Category:遇刺身亡的欧洲君主 Category:被谋杀的荷兰人 Category:在荷蘭被謀殺身亡者 Category:遇刺身亡的荷兰政治人物 Category:葬于代尔夫特新教堂王室墓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威廉一世 (奥兰治) · 查看更多 »

安妮女王夏宫

安妮女王夏宫(Letohrádek královny Anny,Belvedér)是布拉格城堡皇家花园的一座文艺复兴建筑。 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夏宫是在1538年–1565年,斐迪南一世为他的妻子安娜·雅盖隆而兴建。26尊神话雕塑,代表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权力。.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安妮女王夏宫 · 查看更多 »

安特卫普

安特卫普(Antwerpen;Antorf;Anvers,依法文譯盎凡爾,德语为安托尔夫)是比利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港口城市和法蘭德斯的首府。它有512,000 居民(2013年1月),市區面積204.51平方公里,是比利时第二大城市。都市區面積1449平方公里,人口1,190,769人(2008年1月)。.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安特卫普 · 查看更多 »

安霍夫教堂

安霍夫教堂(Kirche am Hof),又名九天使合唱教堂(Kirche zu den neun Chören der Engel)兴建于1386年到1403年,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内城)的安霍夫广场东侧。 在1386至1403年,建立了加尔默罗会将以前的罗曼式 Hofkapelle改建为哥特式教堂,有三个中殿。1554年,耶稣会获得这座教堂。1662年,由皇帝斐迪南三世的遗孀埃莱奥诺尔·贡扎加委托,Carlo Antonio Carlone规划,立面改建为巴洛克式。1773年,耶稣会被取缔,这座教堂改为驻军教堂。 1804年12月7日,在此宣布采用题为“奥地利皇帝”称号 ,1806年8月1日宣布神圣罗马帝国结束,哈布斯堡王朝已享有神圣罗马帝国皇位500多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安霍夫教堂 · 查看更多 »

小协约国

小協約國為1920年、1921年間,由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共同組成的一個同盟。同盟目的為了抑制匈牙利的民族統一主義及领土收复主义,以及阻止哈布斯堡王朝的重建。法國為支持這個同盟,與小協約國的盟國簽訂了多條條約。 小協約國於1920年建立,在1936年開始崩解,至1938年同盟已完全解散。法國曾認為小協約國是一個保障法國安全機會,因為她認為可以重建對德國的兩線夾擊威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小协约国 · 查看更多 »

小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因与其父同名,故通常称为约翰·施特劳斯二世或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以圆舞曲作品最为著名,如《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约翰·施特劳斯是著名音乐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他的两位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也是著名的音乐家。不过小约翰是整个家族中成就最大,名望最高的一位。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为19世纪维也纳圆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圆舞曲之王”的称号是由于他把华尔兹这种原本只属于农民的舞曲形式提升为了哈布斯堡宫廷中的一项高尚的娱乐形式。此外他的作品的艺术成就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们(例如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更为人所熟知。不仅是圆舞曲,他的一些波尔卡、进行曲以及轻歌剧也相当著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小约翰·施特劳斯 · 查看更多 »

尼道

尼道(Nidau)是瑞士伯恩州比尔县的一座城鎮。.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尼道 · 查看更多 »

巴塞罗那伯爵

巴塞罗那伯爵(加泰罗尼亚语:comtes de Barcelona;西班牙语:condes de Barcelona;法语:comtes de Barcelone)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贵族称号。开始时它是统治巴塞罗那城及周边地区的领主的称号,但从12世纪中叶起,这一头衔为阿拉贡历代国王所拥有。 巴塞罗那伯爵的封号起源于加洛林王朝时代,由于查理大帝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一小块地区,因而有必要在这个边远的领地设置藩侯守卫。这些藩侯就是早期的巴塞罗那伯爵,随着加洛林王朝的衰落,他们最终变成了完全独立的王公,仅仅在名义上仍是法兰西王国的诸侯。由于王朝联姻的结果,到12世纪,伯爵爵位由阿拉贡国王所继承。1258年阿拉贡与法国缔结科尔贝条约,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将巴塞罗那割让给阿拉贡国王海梅一世,以换取后者放弃对法国南部领土的要求;从此阿拉贡正式脱离法国,成为西班牙领土的一部分。.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巴塞罗那伯爵 · 查看更多 »

巴塞隆納伯國

巴塞隆納伯國最初是卡洛林王朝統治下早期設置的邊疆行政區域,正確說法是「巴塞隆納伯爵領地」,統治者是巴塞隆納伯爵家族,首府是巴塞隆納。隨著10世紀的結束,巴塞隆納的伯爵不再跟法國的卡洛林王朝宣誓效忠,世襲的統治者們與伊斯蘭教的後倭馬亞王朝及它的繼承國家進行了接連不斷的戰事。巴塞隆納伯爵透過聯姻及條約,吞併其他的加泰隆尼亞諸伯國並增長他們在歐西坦尼亞的影響力。巴塞隆納形成了過去短暫的加泰隆尼亞親王國的核心。 十二世紀,巴塞隆納伯爵拉蒙·貝倫格爾四世和鄰國亞拉岡王國的公主佩德羅尼拉結婚,巴塞隆納伯爵領地就和阿拉貢王國合在一起,成為阿拉貢王國的一部分,在西班牙裡被稱為Corona de Aragón(意思就是「阿拉貢的王冠」),王冠是佩德羅尼拉公主帶來的。1164年,巴塞隆納伯爵拉蒙·貝倫格爾四世跟亞拉岡王國公主佩德羅尼拉的兒子阿方索一世繼承了亞拉岡王國(作為阿方索二世)。從那時起,巴塞隆納伯國的歷史納入了亞拉岡王國之中,但巴塞隆納城依舊保持為王國內的一個顯要城市。.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巴塞隆納伯國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王后奥地利-埃斯特的玛丽亚·特蕾莎

奥地利-埃斯特的玛丽亚·特蕾西亚·亨丽埃特·多萝西(),巴伐利亚王后。她是奥地利-埃斯特的斐迪南大公和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女大公夫妇的独生女。她是最后一位巴伐利亚王后。 玛丽亚的祖父母是摩德纳公爵弗朗切斯科四世和萨伏伊的玛丽亚·碧翠丝公主,外祖父母是奥地利的约瑟夫·安顿大公和他的第三任妻子伍尔滕堡女公爵玛丽亚·多萝西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巴伐利亚王后奥地利-埃斯特的玛丽亚·特蕾莎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统治者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巴伐利亚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德伊舍

巴德伊舍(Bad Ischl)是奥地利的一座温泉小镇,位于上奥地利州南部的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中心,特劳恩河河畔。 1849年,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选择在此建立夏宫。1853年8月19日,弗朗茨·约瑟夫和茜茜公主在此举行订婚仪式。1854年,皇帝的母亲苏菲,将别墅送给皇帝作为结婚礼物。别墅成为皇室的夏季居所;弗朗茨约瑟夫称之为“地上的天堂”。 1914年7月28日,弗朗茨·约瑟夫在皇帝别墅签署对塞尔维亚王国宣战声明,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次日他就离开了巴德伊舍,再也没有返回。别墅仍然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产业,但是其中一部分对公众开放。.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巴德伊舍 · 查看更多 »

巴勒納紹

巴勒納紹(荷蘭文:Baarle-Nassau )是一個位於南荷蘭的基層政權和市鎮。至2007年,其人口有6,668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巴勒納紹 · 查看更多 »

巴登選侯國

巴登選侯國是1803年至1806年之間存在的神聖羅馬帝國邦國,1803年根據《帝國代表重要決議》巴登獲升為選侯國,當時的巴登藩侯卡爾·弗里德里希升為選帝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巴登選侯國 · 查看更多 »

巴登藩侯國

巴登藩侯國 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諸侯國。藩侯國位於今天德國西南部的萊茵河上游一帶。巴登於1112年正式成為一個藩侯,國祚持續到1803年。其後,藩侯國升格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選侯國。1806年,巴登選侯國接收了一些其他的領土,並升格為巴登大公國。巴登的統治者一直屬於士瓦本王朝的分支策林格王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巴登藩侯國 · 查看更多 »

巴本堡王朝

巴本堡王朝(巴奔堡王朝)是奥地利的公王朝。顾名思义,该王朝起家于法兰克尼亚(约当今日之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的巴本堡(巴奔堡)。在哈布斯堡王朝崛起之前,这个家族的成员在976年—1248年间先后以藩侯和公爵的身份统治奥地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巴本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上瓦爾登州

上瓦爾登州(德語:Obwalden;法語:Obwald;意大利語:Obvaldo;羅曼語:Sursilvania)是瑞士中部的一個州。人口33,330,首府位於薩爾嫩(Sarnen)。傳統上是個「半州」,但憲法中已無此分類。.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上瓦爾登州 · 查看更多 »

上西里西亞

上西里西亞(Horní Slezsko; Oberschlesien; Silesia Superior; Górny Śląsk; 西里西亞: Gůrny Ślůnsk)位於西里西亞區域之東南部;下西里西亞在西北邊。自九世紀以來,上西里西亞按照時間順序曾經屬於大摩拉維亞、波希米亞王國、波蘭、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普魯士王國以及後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目前上西里西亞被分割給波蘭和捷克共和國。 上西里西亞位於西里西亞高地, 在上奧得河與上層維斯瓦河之間。上西里西亞工業區總人口是三百四十八萬七千人。 奧波萊西里西亞、切申西里西亞、奧地利西里西亞在歷史都被歸納為上西里西亞地區。奧波萊西里西亞領土大部分屬奧波萊省。.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上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上法蘭西大區

上法蘭西大區(Hauts-de-France)為法國大區,是根據2014年大區重劃,合併北部-加來海峽、皮卡第等兩個大區,2016年1月1日起生效。.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上法蘭西大區 · 查看更多 »

帝國行政圈

帝国行政圈(Circulus imperii,复数形式Circuli imperii;Reichskreis,复数形式Reichskreise)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行政体系,囊括了其诸多成员国,但最初不包括选帝侯和哈布斯堡王朝世袭领地。1500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改进帝国的治理而推动改革,建立了这一体系,并一直沿用至1806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帝國行政圈 · 查看更多 »

主廣場 (馬德里)

主廣場(Plaza Mayor;亦譯马约尔广场或大廣場)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中心广场,临近太阳门广场,修建于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其形状为长方形,长129米,宽94米,周围环绕着三层住宅楼,有237个面临广场的阳台。它共有9个入口。主廣場的控制性建筑是麵包房之家(Casa de la Panadería),行使市政和文化功能,外墙布满了壁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主廣場 (馬德里) · 查看更多 »

布伦瑞克宣言

布伦瑞克宣言也称布伦斯威克宣言,是一份由普奥反法联军总司令布倫瑞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Charles William Ferdinand)在1792年7月25日致法国革命战争时期巴黎人民的一份公告。该布告威胁如果任何法国王室的成员受到任何伤害,法国平民将因此受到严厉的报复。这项布告的目的是为了恐吓巴黎,却反倒加剧了人民的革命热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伦瑞克宣言 · 查看更多 »

布列塔尼人

布列塔尼人(英文:Bretons,布列塔尼語:Breizh)是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上的民族。使用布列塔尼語,屬於印歐語系凱爾特語族不列顛語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列塔尼人 · 查看更多 »

布列塔尼的安妮

布列塔尼的安妮(Anne de Bretagne,布列塔尼语:Anna Breizh,)是布列塔尼女公爵(1488年至1514年),以及在1491-1498年、1499-1514年的法兰西王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列塔尼的安妮 · 查看更多 »

布莱德城堡

布莱德城堡(Blejski grad,Burg Veldes),是座落於斯洛文尼亚布莱德的中世纪城堡,俯瞰着布莱德湖。根据书面资料,它是斯洛文尼亚最古老的城堡,并且目前为斯洛文尼亚游客量最大的旅游景点之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莱德城堡 · 查看更多 »

布魯塞爾法語化

布魯塞爾法語化 (Francisation de Bruxelles、Verfransing van Brussel)是指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由僅使用荷蘭語單一語言,變成雙語城市,甚至多語城市,並以法語為通用語言的情況。整個進程的主要情況是本地的佛萊明人,數代之內以荷語變成主要使用法語,而法語和其他國家的移民也是法語化的重要因素。 整個進程早在18世紀已經漸漸開始,但比利時獨立加速了整個變化,特別是布魯塞爾成為了新獨立比利時的首都。雖然布魯塞爾本來是個荷蘭語佔多數的城市,但新成立的比利時將法語列為唯一官方語言,無論在政府、法庭、文化和教育都突然佔了主導地位。荷蘭語更被視為「社會地位低下」的語言,連其使用者都備受歧視,因此法語成為了社會階梯爬升的必備工具。19世紀时情况出現了更大規模的變化,一大群本來講荷語的市民學會了法文,之后由於荷蘭文社會地位低落,很多都不能傳到下一代,布魯塞爾單講法語人口由此激增。20世紀中葉時,只講法語人口已經超越法荷雙語人口。 自從1960年代語言分界定好後,布魯塞爾首都區19市鎮被列為官方的「雙語區」,而佛萊明地方的經濟起飛,導致荷蘭文人士學習法文的意欲大減。 但隨著20世紀下半葉開始,布魯塞爾愈來愈國際化,外來移民不單單帶來法文或者其他語言。 而布魯塞爾城區擴張,令郊區本來有些是佛萊明的荷語社區,但法文已經成為當地的眾數。 這個問題,連同布魯塞爾的未來建制,一直是比利時政治最敏感議題。.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魯塞爾法語化 · 查看更多 »

布鲁肯撒尔博物馆

布鲁肯撒尔博物馆(Muzeul Naţional Brukenthal)位于罗马尼亚锡比乌, 1790左右,由哈布斯堡王朝的特兰西瓦尼亚总督塞缪尔·冯·布鲁肯撒尔在其府邸内设立。1817年藏品正式向公众开放,为今日罗马尼亚境内最古老的博物馆。 布鲁肯撒尔博物馆位于布鲁肯撒尔宫等历史建筑内,包括6个部分: 布鲁肯撒尔图书馆。目前包括近30万册(手稿,外国善本,旧罗马尼亚语言的书籍,当代书籍和专门杂志)。 艺术画廊,包括约1200幅15世纪到18世纪欧洲各主要流派的绘画作品,包括佛兰芒和荷兰,德国和奥地利, 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流派。该画廊还包括雕刻、书籍、钱币和矿产。 历史博物馆位于一座哥特式建筑内,最初只关注锡比乌及其周围的历史,目前的关注范围已扩展到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南部地区。 药学博物馆位于一座1569年的历史建筑内,那是现今罗马尼亚境内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药房。 自然史博物馆的藏品超过100万件,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植物学、昆虫学、动物学(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学、鸟类)。 武器和狩猎工具博物馆反映了武器和狩猎工具的演变。.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鲁肯撒尔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布达城堡

布達城堡(匈牙利语: Budai Vár, 土耳其语: Budin Kalesi)(原来也称作“王宫”(匈牙利语: Királyi-palota)或“王家城堡”(匈牙利语: Királyi Vár))位於匈牙利布達佩斯城堡山之上,佔整個區域的3分2面積。布達城堡始建於1247年,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為了抵禦鞑靼人的入侵而興建。其後盧森堡國王西吉斯蒙德將原來的建築物改建為哥特式王宮。1541年至1686年期間,奧斯曼土耳其佔領了布達佩斯,布達城堡被用作軍營及清真寺。直至17世紀,哈布斯堡王朝趕走了土耳其,布達城堡被重建成巴洛克式。現時布達城堡成為了匈牙利的美術館及博物館,供遊人欣賞。布達城堡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达城堡 · 查看更多 »

布达佩斯

布達佩斯(匈牙利语:Budapest,发音:)是匈牙利首都,也是该国主要的政治、商業、運輸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也被認為是東歐一個重要的中繼站。布達佩斯的人口在1980年代中期曾达到高峰207万(布達佩斯都會區人口達到2,451,418人),目前僅有約170萬居民,它是欧洲联盟第七大城市。该市是在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右岸(西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左岸(東岸)城市佩斯合并而成的。此前没有布达佩斯这个称呼,过去人们一般将它称为佩斯-布达(Pest-Buda)。.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达佩斯 · 查看更多 »

布拉班特公国

布拉班特公国(Hertogdom Brabant),又作布拉邦特公国,是欧洲中世纪时低地地区的公国之一。 959年,布拉班特作为洛林公国的附庸出現,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成员之一。1183年,布拉班特被腓特烈一世提升为公国,其后该公国不断扩张,13世纪后形成以鲁汶和布魯塞爾為中心的一个强大领主。1430年,该公国绝嗣,被勃艮第公国的菲利普三世并吞。1477年,其统治权转入哈布斯堡王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拉班特公国 · 查看更多 »

布拉班特公爵

布拉班特公爵(法语:duc de Brabant)是布拉班特公国历代领主的称号,也是現在比利時爵位之一,慣例上由比利時王儲擁有稱號。 布拉班特是位于今比利时境内的一个公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于1184年将布拉班特领地封给鲁汶伯爵亨利,并授予后者公爵头衔,这是布拉班特公国历史的开端(此前该地领主的头衔为伯爵)。在中世纪,布拉班特只在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在实际上与法国关系密切。15世纪初,法国的勃艮第公爵家族获得了对布拉班特的统治权。而随着勃艮第家族在与法国王室的斗争中逐渐衰落并最终绝嗣,布拉班特又作为所谓勃艮第遗产的一部分通过联姻转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先属于西班牙分支,后又转给奥地利分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發结束了布拉班特公国的存在。其後稱號由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所擁有。時至今日,此稱號習慣上由比利時國王最年長的子女擁有,現任布拉班特公爵為王儲伊莉莎白公主,於2013年7月21日隨着祖父阿爾貝二世退位予其父親菲利普國王而獲得稱號,成為史上首位布拉班特女公爵。.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拉班特公爵 · 查看更多 »

布拉迪斯拉发

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舊稱Prešporok、Pressburg)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面积约367平方公里,人口为500,000人左右。布拉迪斯拉发位于斯洛伐克西南部,多瑙河的左畔,紧邻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边境,是世界上唯一同时與两个鄰國接壤的首都。 布拉迪斯拉发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该国总统府、国会和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文化中心,拥有数座大学、博物馆、歌剧院、美术馆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化与教育机构。斯洛伐克许多大型商业与金融机构的总部也设在布拉迪斯拉发。 该市在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德语名称普莱斯堡(Pressburg),而且曾经受到日耳曼、捷克、匈牙利、犹太和斯洛伐克等各种民族的强烈影响。 从1536年到1783年,该市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匈牙利王国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拥有许多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和德意志的历史人物,19世纪的斯洛伐克民族运动也以此为基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拉迪斯拉发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历史

布拉格的历史涵蓋了上千年,傳說中是由維謝赫拉德城堡發展而來。.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拉格历史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條約 (1866年)

布拉格和約是1866年8月23日普魯士在奧普戰爭後和奧地利所簽訂的和約。.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拉格條約 (1866年)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拋窗事件

布拉格拋窗事件(,,又譯布拉格擲窗事件)是發生於布拉格的歷史事件,為波希米亞人對羅馬教廷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反抗,共有兩次,分別發生於1419年與1618年,第一次事件引發了胡斯戰爭,第二次事件則成為三十年戰爭的原因。一般「布拉格拋窗事件」所指的是第二次。.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布拉格拋窗事件 · 查看更多 »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

帕爾加勒·易卜拉欣帕夏(Pargalı İbrahim Paşa;)他的名字含意為來自的易卜拉欣帕夏,他也被稱為「弗倫克」易卜拉欣帕夏(Frenk Ibrahim Pasha;「西方人」之意,綽號源自他歐洲風格的舉止與品味),他是蘇萊曼一世的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或總理)。 易卜拉欣出生於東正教家庭,他與蘇萊曼一世於年輕時成為了親密的朋友。1523年,蘇萊曼任命易卜拉欣為大維齊爾,取代由蘇萊曼的父親 – 塞利姆一世於1518年任命的皮里·穆罕默德帕夏,易卜拉欣總共擔任了13年的大維齊爾,他在帝國內擁有極大權威及影響力,但在1536年,易卜拉欣被蘇萊曼一世下令處決,財產也遭沒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 · 查看更多 »

帕维亚之战

帕维亚之战(英語:Battle of Pavia)发生于1525年2月24日,是意大利四年战争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此战中,法国王室统帅波旁公爵夏爾三世·德·波旁因与法国国王的家族矛盾,愤而出卖国家,投奔查理五世,率领部分法国军队及一支哈布斯堡王朝军队在帕维亚城下袭击由弗朗索瓦一世亲自带领的法国军队,法军被各个击破后大败,弗朗索瓦被夏尔三世俘虏后转交给查理五世,查理五世将他囚禁在马德里,而最终两国签署马德里协议,迫使弗朗索瓦一世為了取得自由,不惜割讓勃艮地(給查理)、布列塔尼(給英王亨利八世)等領土。但弗朗索瓦一世一回到法國,就宣布撕毀條約,不但拒絕割讓土地給查理和英國,還繼續出兵和查理作戰。 西班牙在帕维亚中大敗法國,使很多義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擔心查理五世將會繼續擴張勢力。很快地,教宗克萊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義大利一些重要城邦,以上帝的名義宣布,弗朗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所簽訂的割地條約無效;克萊孟七世還主動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1526-1529年)。 查理五世因此勃然大怒,加上查理漸漸厭倦克萊孟七世教宗干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係的事務,波旁公爵夏尔三世率领军队攻打罗马,在1527年攻陷羅馬,使教宗蒙羞。結果,以後克萊孟七世與繼任的教宗在與世俗勢力交往時,都顯得加倍謹慎,不敢違背西班牙國王。1529年法國在蘭德里亞諾戰役被西班牙再次擊敗,正式放棄米蘭予西班牙;教宗更與查理簽署巴塞隆那和約,結束並建立更和諧關係。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倫巴第)。.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帕维亚之战 · 查看更多 »

帕爾馬公國

帕爾馬公國建立於1545年,由原米蘭公國於波河以南,以帕爾馬為中心的一帶領土所組成,以作為教宗保祿三世的私生子皮埃·路易吉·法尔内塞的封地。 1556年第二任公爵奥塔维奥·法尔内塞更獲得了皮亞琴察,因此兼任皮亞琴察公爵,公國亦因而改稱為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e Piacenza)。 法尔内塞家族持續統治公國直至1731年家族絕嗣,這時候公國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與妻子帕爾馬郡主伊莎貝拉·法爾內塞所生的長子唐·卡洛斯所繼承,稱卡洛斯一世。卡洛斯統治公國直至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帕爾馬被割讓予查理六世以交換兩西西里王國。 哈布斯堡王朝只統治公國直至1748年,簽訂第二亞琛和約之後公國改由波旁王朝的成員,唐·卡洛斯的弟弟唐·腓力統治,菲利波一世更獲得瓜斯塔拉公國作領地。菲利波一世成為統治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Piacenza e Guastalla)的波旁-帕爾馬家族首任公爵。 1796年公國被拿破崙所率的法軍佔領,公國的政治陷入混亂。费迪南多公爵在法軍佔領下仍保持公爵頭銜直至1801年簽訂阿蘭費斯條約,波旁王朝與拿破崙達成協議以托斯卡納大公國作交換,換取帕爾馬公國併入法國。但费迪南多公爵仍然留在帕爾馬並死於1802年,可能是被毒殺。可是拿破崙對公國的前途尚未決定,他希望所有波旁王朝的君主保證會在將來對歐洲各國的戰爭中作為他的同盟。即使拿破崙已將法國的法律和行政系統傳入公國,但直至1808年拿破崙進攻西班牙之後才正式宣佈將公國併入法蘭西第一帝國。公國領土改為法國的托萊省。 1814年帕爾馬公國復辟,屬哈布斯堡王朝的拿破崙妻子奧地利的瑪麗·路易莎成為女公爵。在1847年瑪麗·路易莎逝世後,公國復歸為波旁-帕爾馬家族所統治,家族亦同時統治盧卡公國。在這之前,瓜斯塔拉已經改由摩德納公爵所繼承,併入摩德納公國。波旁-帕爾馬家族統治公國直至1859年,法國和薩丁尼亞王國於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法國稱法奧戰爭、意大利稱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波旁-帕爾馬家族在革命中被趕出公國。 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與托斯卡納大公國和摩德納公國於1859年12月組成了中意大利聯合省,後來於1860年3月舉行公民投票後再與薩丁尼亞王國合併成為意大利王國。 波旁-帕爾馬家族的後裔至今仍然宣稱為帕爾馬公爵。波旁-帕爾瑪的卡洛王子於2010年開始繼承稱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帕爾馬公國 · 查看更多 »

帕津

帕津 (義大利語:Pisino;德語: Mitterburg)是克羅埃西亞伊斯特拉半島上的一個城市。人口有4,986人(2001年)。帕津是伊斯特拉縣的首府所在地。帕津第一次見於記載於983年。在1374年成為哈布斯堡家族所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帕津 · 查看更多 »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三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乌得勒支省

乌得勒支省(Provincie Utrecht)是荷兰面积最小的省份,位于荷兰的中心,北临埃姆湖(Eemmeer),南与海尔德兰省接壤,其南为莱茵河,其西为南荷兰省,其西北紧邻北荷兰省。该省是國際標準化組織世界地区编号系统中的地区之一,编号为ISO 3166-2:NL-UT。该省的主要城市有:乌得勒支、阿默斯福特、费嫩达尔、尼沃海恩和宰斯特,其省会为乌得勒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乌得勒支省 · 查看更多 »

亚当·汪德鲁斯卡亚

亚当·汪德鲁斯卡亚(Adam Wandruszka,),是一名出生于乌克兰利沃夫的历史学家和新闻记者,逝世于奧地利维也纳。汪德鲁斯卡亚曾在维也纳当地及德国科隆的大学担任教授,曾出版的有关哈布斯堡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利奥波德二世的书籍是其代表作。 Category:乌克兰历史学家 Category:奥地利历史学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亚当·汪德鲁斯卡亚 · 查看更多 »

亨利 (克恩滕)

克恩滕的亨利六世(Jindřich Korutanský,)是克恩滕的一位公爵,曾經兩度在1306年及1307年兩度被選出來擔任波希米亞王國的君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亨利 (克恩滕)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 (法兰西)

(偉大的、賢明的)亨利四世(Henri IV,),本名“亨利·德·波旁”(“一说‘亨利·德·纳瓦尔’”),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三世·德·纳瓦尔1572年-1610年),继而成为法国国王(1589-1610),也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亨利四世原为雨格诺派信徒,为了继承法国王位,改信天主教。1610年在巴黎被刺身亡,人民普遍同情哀悼這位把法國從廢墟中重建的國王,讚譽為「賢明王亨利」(Bon roi Henri,或譯「賢君亨利」、「好王亨利」),並追稱為「亨利大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亨利四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皇后

伊丽莎白·阿马利亚·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德語也稱之為「奧匈帝國的伊麗莎白」(Elisabeth von Österreich-Ungarn)或俗称“奥地利的伊丽莎白”,是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妻子,即奥地利帝国皇后兼匈牙利--以及波希米亚及克罗地亚王后,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 伊丽莎白出生在巴伐利亞的一个贵族家庭,通常被家人與朋友暱称為茜茜(Sisi)。虽然伊丽莎白身为女公爵,在她16岁遇见弗朗茨之前,却享受着自然的教育生活模式。婚姻将她推入了正式的哈布斯堡王朝宫廷生活中,让她始料不及且感到志趣相异。婆婆苏菲公主在伊丽莎白女儿出生后即接管了她们,甚至在伊丽莎白不知晓的情况下为她们洗礼。因此在婚姻初期,她因女儿的抚养权与婆婆不和。雖然伊莉莎白在奧匈帝國的政治影響上有限,但她已經儼然成為一個文化偶像。伊麗莎白如同其在電影和戲劇製作一樣,被認為是一位在自由精神和傳統宮廷規矩徘徊的悲劇人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伊丽莎白皇后 · 查看更多 »

伊什特万一世

圣伊什特万一世(匈牙利语:I.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伊什特万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特鲁里亚王国

伊特鲁里亚王国 (,Regno di Etruria)是1801年至1807年在现意大利共和国托斯卡纳大区大部分地区建立的一个王国。其国名取自古罗马时期伊特鲁里亚文明存在时该地区的地名伊特鲁里亚。.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伊特鲁里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伊莎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亚)

伊莎贝一世(西班牙语:Isabel I la Católica,)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女王。她及丈夫费尔南多二世完成了收复失地运动,为日后他们的外孙查理五世统一西班牙帝國奠定了基础。其支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開拓美洲新大陸,為開拓發展西方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伊莎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伊莎贝拉二世

伊莎贝拉二世(Isabel II de Borbón,全名:Maria Isabel Luisa de Borbón y Borbón-Dos Sicilias,玛丽亚·伊莎贝拉·路易莎·德·波旁—波旁-两西西里,)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女王(1833年~1868年在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伊莎贝拉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麗莎白 (音樂劇)

『伊麗莎白』(原題:Elisabeth)為一部德語音樂劇。作品由麥可‧孔策(Michael Kunze)編劇及作詞,席維斯‧李維(Sylvester Levay)作曲。劇本取材自布莉吉特‧哈曼(Brigitte‧Hamann)所撰寫的傳記《伊麗莎白‧不情願的皇后》(Elisabeth, Kaiserin Wider Willen),故事圍繞在奧匈帝國皇后伊丽莎白皇后不幸的一生。本劇於1992年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伊麗莎白 (音樂劇) · 查看更多 »

伊比利亞主義

伊比利亞主義(西班牙語・葡萄牙語:Iberismo)是主張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政治上統合的思想。自19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知識分子中間開始有人提倡這一思想。 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語言、文化和歷史上有諸多共同之處。兩國的原住民都是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之後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份,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成為西哥特王國的一部份(西哥特王國早期還擁有現法國南部的部份土地)。之後因伊斯蘭勢力的進攻而成為安達盧斯的一部份,逃亡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基督教政权展開收復失地運動,逐漸擴大其在南部的領土。1143年,之後成為西班牙主體的卡斯蒂利亞王國承認葡萄牙的前身葡萄牙伯國的獨立,但在文化和語言上都幾乎與葡萄牙相同的加利西亞卻留在了卡斯蒂利亞。加利西亞現在雖仍然使用加利西亞語,但加利西亞語直到葡萄牙獨立為止和葡萄牙語形成了相同的語言共同體,兩者極為接近。即使是現在,葡萄牙人也和加利西亞人有著超越國家的親近感。 收復領土運動結束之後,兩國在大航海時代均在中南美和非洲、亞洲擁有殖民地并進行貿易,也向這些地區輸出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文化和天主教。1580年到1640年期間,哈布斯堡王朝曾兼任西班牙國王和葡萄牙國王,兩國實際上是共主邦聯的狀態,直到布拉干薩王朝成立葡萄牙才再度確保政治上的獨立。然而兩國都在17世紀之後没落,19世紀早期被拿破崙入侵佔領(葡萄牙在這一時期,王室逃到里約熱內盧),雖經過西班牙獨立戰爭獲得獨立,其余波影響到拉丁美洲,殖民地先後獨立。 此外,20世紀西班牙在西班牙內戰後進入弗朗哥獨裁體制時期,葡萄牙也在1930年代后進入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軍事獨裁體制。獨裁持續到197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民主化和經濟的發展,兩國都在1986年加入當時的歐洲共同體(EC、現歐洲聯盟(EU))。此外,如前所述,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亞地區使用和葡萄牙語非常相似的加利西亞語。另外,兩國都是天主教國家,在大航海時代都曾積極在海外進行傳教。 如上所述,雖因歷史經緯現在存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但兩國之間有諸多共同點,兩國通過政治統合實現力量最大化是伊比利亞主義的基本思想。 到19世紀為止,兩國的知識份子提出了各種方案以求政治統合,但未能實現。現今雖已不活躍,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曾提及西班牙應和葡萄牙實現政治統合,引發了一些議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伊比利亞主義 · 查看更多 »

伟大的于格

伟大的于格,又称大于格或于格大公(Hugues le Grand,Hugo Magnus,),是西法兰克王国的贵族和权臣,任法兰克公爵、巴黎伯爵,历仕加洛林王朝三代国王,为卡佩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伟大的于格 · 查看更多 »

伏尔加德意志人

伏尔加德意志人(Wolgadeutsche / Russlanddeutsche,Поволжские немцы)是生活在俄罗斯的南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拉托夫(伏尔加河下游港口)周边及其以南的德意志族人。他们保留了德意志的文化、语言、习俗以及宗教信仰。许多伏尔加德意志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移居到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其他一些国家。20世纪后期,许多余下的德意志族人也移居回德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伏尔加德意志人 · 查看更多 »

伏伊伏丁那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塞尔维亚语:Аутономна Покрајина Војводина/Autonomna Pokrajina Vojvodina;匈牙利语:Vajdaság Autonóm Tartomány;斯洛伐克语:Autonómna pokrajina Vojvodina;罗马尼亚语:Provincia Autonomă Voivodina;克罗地亚语:Autonomna Pokrajina Vojvodina;卢森尼亚语:Автономна Покраїна Войводина)是塞尔维亚北部的一个自治省。伏伊伏丁那民族构成复杂,其中塞尔维亚人为主体民族,馬扎爾人為第二大民族。伏伊伏丁那有六种官方语言。最大都市是诺维萨德。.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伏伊伏丁那 · 查看更多 »

弗勞恩費爾德

弗勞恩費爾德(Frauenfeld)是位於瑞士東北部的一座城市。弗勞恩費爾德是圖爾高州的首府所在地。最早於1246年出現於文獻中。1264年該城市成為哈布斯堡家族領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勞恩費爾德 · 查看更多 »

弗罗茨瓦夫

弗罗茨瓦夫(波兰语:Wrocław;德语:Breslau,中文譯為布雷斯勞、布列斯勞、洛克勞;捷克语:Vratislav;拉丁语:Wratislavia 或 Vratislavia),是波兰城市,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自1999年起是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该市人口约为637,075人(2016年),列波兰第四大城(次于华沙、克拉科夫和罗兹),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在波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弗罗茨瓦夫在其城市发展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一直是一个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兰、捷克、犹太等民族均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德语曾长期是占有优势地位的语言,该市的德语名称布雷斯勞(Breslau)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战以前该市曾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德国第六位,那時人口已达60多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领土调整和民族大迁徙中,该市是德国在战后失去的最大城市,原有的德国居民被迫西迁,而波兰东部因為割让给苏联,大批波蘭人湧入這座城市導致弗罗茨瓦夫在人口构成上基本上成为一个纯粹的波兰城市,但由于保留下来的以及战后重建的大量普鲁士、奥地利乃至波希米亚风格的建筑,该市在波兰境内仍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城市。.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罗茨瓦夫 · 查看更多 »

弗莱堡

弗莱堡(Freiburg im Breisgau,全称“布莱斯高的弗莱堡”)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直辖市,弗赖堡行政区首府。城市位于黑森林南部的最西端,人口约20万。 历史上,弗莱堡是黑森林西部,上莱茵河平原地区的交通枢纽。作为古老的大学城和天主教教区中心,弗莱堡有文艺复兴时期创建的弗莱堡大学,以及著名的中世纪弗赖堡大教堂。弗莱堡是巴登葡萄酒产区的中心。除了作为德国气候最温暖,阳光最灿烂的城市之外,它也以先进环保理念和高水平生活而闻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莱堡 · 查看更多 »

弗赖堡大学

弗萊堡大学(Universität Freiburg),全称为阿尔伯特-路德维希-弗萊堡大学(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是位於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弗萊堡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该校建校于1457年,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二所大学,也是德国最为古老的大学之一。学校由11个院系组成,有着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传统。 弗莱堡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国际学生约有16%。2007年10月至2012年5月为德国“精英大学”第二轮评选的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曾有许多西方学者在弗莱堡大学学习或任教,如马丁·海德格尔、马克思·韦伯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迄今学校共产生过13位莱布尼茨奖(德国最高科研荣誉)获得者以及19位諾貝爾獎得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赖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大公 (捷欣公爵)

弗雷德里希·玛丽亚·阿尔布雷希特·威廉·卡尔,奥地利帝国亲王和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皇家亲王,捷欣公爵(Friedrich Maria Albrecht Wilhelm Karl, Archduke and Prince Imperial of Austria, Prince Royal of Hungary and Bohemia, Duke of Teschen,),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德國元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成员,一战时期奧匈帝国陆军最高指挥官。 弗雷德里希是奥地利大公卡尔·斐迪南大公之子,1895年伯父捷欣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去世,他和他的兄弟继承了遗产和爵位。1914年7月11日弗雷德里希被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任命为奥匈军队最高统帅,12月8日他被晋升为陆军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l),1917年2月最高统帅由查理一世皇帝兼任。 Category:奧地利大公 Category:奥地利陆军元帅 Category:奥匈帝国皇族.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里德里希大公 (捷欣公爵)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 I,),全名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约瑟夫·玛利亚·安东·约翰·奈波穆克·阿洛易斯·克萨威尔(Friedrich August Joseph Maria Anton Johann Nepomuk Aloys Xaver),绰号:“公正者”(der Gerechte),第一任萨克森国王,1806年12月11日至1827年5月5日在位,1763年至1806年任萨克森选侯,称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1807年至1813年间兼任华沙公爵,称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一世(波兰文:Fryderyk August I)。.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 · 查看更多 »

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

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意大利语:Francesco I de' Medici,)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代托斯卡纳大公(1574年~1587年在位)。 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是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之子,母为西班牙贵族埃利诺拉·迪·托莱多。1564年起,代其父摄政。1565年12月18日,按照其父的意愿,弗朗切斯科与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的幼女奥地利的约翰娜结婚。事实证明,这是一桩不幸的婚姻,婚后的约翰娜思乡心切,而她的丈夫即无魅力又不忠诚。1578年,约翰娜去世时才30岁。 在夫人去世后,大公很快就和他的威尼斯情妇比安卡·凯佩罗结婚,当然首先要巧妙的除去她的丈夫。因为重婚的速度太快和美第奇家族的不良前科(大公的弟弟前不久才谋杀了自己的妻子),所以谣言四起。这段婚姻并没有孩子,但弗朗切斯科一世收养了比安卡前次婚姻带来的2个孩子:女儿帕莱格林娜和儿子安东尼奥。 弗朗切斯科一世和他的父亲一样残暴。但至少科西莫一世还能保持托斯卡纳的独立,而弗朗切斯科却好像他岳父的陪臣一样。1575年,他拒绝参加波兰国王的竞选。而且为了对皇帝进贡,他还对自己的领地居民课以重税。 弗朗切斯科一世也像其他美第奇一样热心于资助艺术和文化事业。 弗朗切斯科和他的妻子比安卡在同一天死去,研究显示他们可能是被毒死的。大公死后,因为没有子嗣,由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即位。 真正使弗朗切斯科一世青史留名的是他的女儿玛丽·德·美第奇,她于1600年成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王后,在法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弗朗切斯科五世 (摩德纳)

摩德纳、雷焦和瓜斯塔拉公爵弗朗切斯科五世,奥地利-埃斯特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室亲王、摩德纳、雷焦和米兰多拉公爵、瓜斯塔拉公爵、马萨公爵、卡拉拉亲王,弗朗切斯科·费迪南多·杰米尼亚诺·冯·哈布斯堡-洛林(),是一位执政贵族。自1847年起是摩德纳、雷焦和米兰多拉公爵、瓜斯塔拉公爵,1846年至1859年间是马萨公爵和卡拉拉亲王。他的父母是摩德纳公爵弗朗切斯科四世和萨伏伊公主玛丽亚·碧翠丝。他是摩德纳公国被并入意大利王国前最后的在任公爵。.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朗切斯科五世 (摩德纳)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

法蘭西斯·沃辛漢爵士(Sir Francis Walsingham;),英格兰政治家、特务首長,曾任伊莉莎白一世的首席秘书,並在整個歐洲建立了間諜網,是伊莉莎白一世當政時期重要的情報蒐集者。長於外交,其語言知識和組織間諜活動的能力在推行伊莉莎白女王外交政策方面具有無可估量的作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茨一世(Franz I;),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45年-1765年在位)。称帝前是洛林公爵(弗朗索瓦三世,1729年-1736年)。他也是1737年-1765年的托斯卡纳大公(称弗朗切斯科二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朗茨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茨二世(德语:Franz II,),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1806年在位),奥地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1804年—1835年在位,称弗朗茨一世,德语:Franz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奧波德二世与皇后西班牙的玛利亚·路易莎之子。 弗郎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早已失去實權。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意志諸城邦的分化,帝國的前景並不樂觀。第二次反法同盟結束後,神聖羅馬帝國喪失了全部意大利領地,瑞士更成立赫爾維蒂共和國,掠奪了奧地利大公國在阿爾卑斯山中部的領地。第三次反法同盟後,弗郎茨二世在奧斯特里茲戰役慘敗,神聖羅馬帝國首都維也納被法軍三次攻陷,奧地利軍被全殲,雙方簽訂普雷斯堡和約,萊茵邦聯創立,弗郎茨二世保留皇帝頭銜。在拿破崙稱“法国人的皇帝”三個月後,弗朗茨亦自稱奧地利皇帝以回應拿破崙,成立奧地利帝國。但再度被迫臣從於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提爾西特同盟中。不可干涉第七次俄土戰爭。 弗郎茨二世發起了四次反拿破仑的神聖同盟,都被拿破崙打敗,而且大大削弱了奧地利的國力,間接導致日後普魯士的崛起。1806年,拿破仑強行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歷八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滅亡,奧地利成為萊茵邦聯的一部分。弗郎茨二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瑪麗·路易莎嫁给拿破仑。從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大幅度衰落,無法恢復對全歐洲的影響力。 弗郎茨二世在1814年拿破崙倒台後,立即主持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在首相梅特涅領導下成立維也納體系和神聖同盟,企圖恢復歐洲的舊「秩序」,以抵消自由主義的影響,但被迫制定憲法,承認部分改革。在1848年革命後,維也納體系被推翻,弗郎茨二世用盡一生精力維繫的奧地利帝國崩潰,匈牙利、波希米亞、巴爾幹各國民族主義紛起。 法国大革命中被断头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是弗郎茨二世的姑姑。.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彼得·德鲁克

彼得·費迪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是一位奧地利出生的作家、管理顧問、以及大學教授,他專注於寫作有關管理学範疇的文章,「知識工作者」一詞經由彼得·杜拉克的作品變得廣為人知。他催生了管理這個學門,他同時預測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他被某些人譽為「现代管理学之父」。杜拉克的言論和政治立場一直屬於保守派。.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彼得·德鲁克 · 查看更多 »

何處是我家?

《何處是我家?》(捷克语:Kde domov můj?),捷克共和國國歌,由捷克編曲家法蘭提謝克·希克羅普(František Škroup)與劇作家約瑟夫·卡耶坦·提爾(Josef Kajetán Tyl)兩人所作。.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何處是我家? · 查看更多 »

佛兰德伯爵

弗兰德尔伯爵是中世纪欧洲一个独立的封建领地弗兰德尔伯国的领主的称号。该伯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荷兰南部、比利时及法国北部的某些省份。 弗兰德尔领地的统治者早期曾拥有藩侯的头衔,但从12世纪开始此头衔就不再使用了。历代弗兰德尔伯爵努力抵--法国国王的过度影响,并通过巧妙的外交和联姻手段,逐渐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埃诺、那慕尔、贝蒂讷、讷韦尔、欧塞尔和勒泰勒等大小领地,先后被弗兰德尔伯国兼并。 結果連弗兰德尔伯国自身,也遭受被聯姻兼併的命運:1369年,法蘭德斯领地女继承人玛格丽特三世与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结婚,法蘭德斯遂并入勃艮第公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佛兰德伯爵 · 查看更多 »

佛朗哥时期

佛朗哥时期(Era de Franco),指西班牙历史上自1939年至1975年间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实行独裁统治的时期。该时期西班牙的正式国号为西班牙国(Estado Español)。 1931年建立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于1936年陷入西班牙内战。内战一方是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支持的由佛朗哥将军率领的右翼反共和政府武装,另一方是苏联和墨西哥支持的左翼政府军及共产国际纵队。1939年4月1日,佛朗哥一方获得胜利,西班牙内战结束,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正式解体,佛朗哥成立独裁政权。在这段时期,西班牙在名义上恢复君主制但王位悬空,佛朗哥担任“摄政王”,王室仍获得特权及保护。 二战中,佛朗哥政府很少参与军事行动,尽量保持中立。但由于在二战前后和轴心国的种种联系,佛朗哥政府在战后受到了战胜国的排斥。但又因冷战的背景,以及佛朗哥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为了让佛朗哥政权得以延续,西班牙试图向美国一方靠拢。佛朗哥时期禁止成立独立政党和工会。50年代末,关于经济政策的法案的颁布,为西班牙大规模的外国投资开辟了道路。 1969年10月30日,佛朗哥将军政大权交由指定接班人胡安·卡洛斯监督管理,但这个独裁体制大致上维持到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国会公告胡安·卡洛斯王子成为西班牙国王,是为胡安·卡洛斯一世,并于11月27日举行了受膏登基的仪式,成为西班牙国王。在佛朗哥生前,卡洛斯一世曾答应这个政权会持续下去,但他病逝后随即实行民主改革,解除维持36年的党禁,带领西班牙走向民主。西班牙进入民主转型期。1978年12月30日西班牙国会制定新宪法,统治西班牙四十年的独裁政权正式垮台,而胡安·卡洛斯一世直到2014年6月19日退位由其子費利佩六世繼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佛朗哥时期 · 查看更多 »

德布勒森

德布勒森(匈牙利语:Debrecen;Debreţin;Debreczin)是匈牙利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是布达佩斯),豪伊杜-比豪尔州首府,位于布达佩斯以东约220千米的匈牙利大平原上。匈牙利足球強隊之一德布雷辛尼VSC的主場位於這裡,德布勒森也舉行過多項體育賽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布勒森 · 查看更多 »

德廷根战役

德廷根战役(德语: Schlacht bei Dettingen)发生于1743年6月16日,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其中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是直至现今为止,最后一次由英国国王亲自率军战斗的战役。英军与汉诺瓦、黑森等「国事遗诏军」(Pragmatic Army)(下称联军)共三万五千人,打败了由阿德里安·诺阿耶率领的二万六千名法军,虽然英法双方仍未宣战。联军称为「国事遗诏军」的原因是这支军队所属的数个国家都承认1713年国事遗诏及确认玛丽娅·特蕾西娅能继承哈布斯堡王朝。 联军最初于开战时有44,000人,包括16,000名英军、16,000名汉诺瓦军队、和小部分的奥、荷、和黑森军队。在战斗之前,法军切断了联军的补给线,联军因缺乏物资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令情况更坏的是,若撤退到哈瑙,在途中将要受到诺阿耶所率领的法军一连串的骚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廷根战役 · 查看更多 »

德國殖民地

德意志帝国殖民地(Deutsche Kolonien 或 Deutsches Kolonialreich)由霍亨索伦王朝的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后期建立。德国统一之前,一些德意志政权也曾经短暂建立过殖民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國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德国君主列表

德国君主列表给出了从843年《凡尔登条约》(该条约三分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导致了东法兰克王国的诞生)签订,到1910年德意志帝国帝制终结为止的统治德国地区的历代君主,也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各种德国地区邦联的领导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旗

德國國旗是由三條等寬的分別為德國國家代表色「黑、紅、金」色的橫條組成的三色旗。 黑、紅、金三色旗最早出現於19世紀早期,開始正式使用是在1848年德國革命。短命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1848–1850)提議使用三色旗為民主化德國聯邦的旗幟。一戰之後建立的威瑪共和國也使用三色旗為德國國旗。世界大戰後的東西德都將三色旗作為自己的國旗,直到1959年東德在三色旗上加上國徽前這兩個國家的旗幟是完全相同的。從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黑、紅、金三色旗再次成為德國國旗。 德國國旗也並非總是使用黑、紅、金三色作為其基色。1866年的普奧戰爭之後,普魯士王國領導的北德意志邦联採用黑、白、紅三色旗為聯邦旗。黑-白-紅三色旗後來也成為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旗,並一直使用到1918年一戰結束。1933年開始納粹德國也曾短期的使用過黑、白、紅三色旗。 三基色黑、紅、金和黑、白、紅在德國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常常獲得不同的解釋。現在黑、紅、金代表二戰後的共和民主政體體制,現在的德國聯邦和自由的聯合體:不僅僅是德國的自由,還包含了德國人民的民主自由。.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德法關係

德法關係是指法國和德國間的外交關係。历史上,法國和德國源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后产生的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最终演变成为法國和德國。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德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熱心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兩國,被稱為“歐洲雙核”。.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法關係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Republik Deutschösterreich or Deutsch-Österreich)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後,其境內說德語的人所短暫建立的政權。其德语名Deutschösterreich,意为“德意志奥地利”,原本为奥匈帝国时代帝国西部主要说德语的内莱塔尼亚(Cisleithanien)地区一个非官方的称谓。 随着一战临近尾声,1918年10月底奥匈帝国里的民族地区纷纷宣布独立,帝国的主体奥匈也解除了共主联邦关系。11月3日帝国军队与协约国军队达成停火协议,11月11日战争正式结束,奥地利君主被驱逐,奥地利的君主制寿终正寝。在战争结束之前,帝国议会以德语为母语的议员于10月21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将自己所代表的内莱塔尼亚地区正式命名为“德意志奥地利”。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在圣日耳曼昂莱签署了《圣日耳曼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于9月21日条约正式生效日起改名为奥地利共和国。 Category:奥地利历史政权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欧洲共和国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19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短命國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农民战争

德意志农民战争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地區一场1524年爆发的的农民起义,后来扩展到拜恩、普法茲、符騰堡、奥地利和瑞士等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通过提出《十二条款》起义农民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525年起义在士瓦本、法兰克尼亚、亞爾薩斯和图林根被镇压。1526年起义在萨克森和提洛被扑灭。在这次农民起义爆发前在英国和瑞士就已经爆发过类似的起义了。.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意志农民战争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之后,德意志诸侯于此日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人口即已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6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崛起,贵族之间便不断尝试进行联合,但由于各自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德意志的统一还暴露了新国家在宗教、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内部差异,表明1871年的统一仅仅是长期联合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讯中称“德意志”,而在帝国内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统领着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经存在的东法兰克独立君主制小国。这一领土多山,人口相对隔离,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发展出了基于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上的诸多差异。但19世纪的德意志同时也和全世界一样,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德意志人民的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帝国事实上解体。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旧帝国德语地区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而这一传统也通过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经历而得到了巩固加强。这些独立国家有各自的统治阶级、封建制度、传统以及地方法律。欧洲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传统、教育和语言统一的重要性。经济上,普鲁士于1818年创立关税同盟,并于日后扩张至全德意志邦联中,减少了各国间的竞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公务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在中欧推动了德语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但有时也带来一定的冲突。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外交上的势力范围体系,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这一“德意志二元”问题为统一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对于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本人是计划将1866年北德意志邦联扩大并包含所有德意志国家,从而建立一个统一体,还是仅仅希望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国际力量,史学界存在争议。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并推动了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组。对丹麦和法国民族主义的回应为德国统一提供了问题的聚焦点。在三场区域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尤其是普鲁士的胜利)推动了统一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尊。这一经历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共同成功遥相呼应(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战争)。在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来之后,二元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意志统一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

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語:Bulgarian Greek Catholic Church,保加利亞語:Български гръцки Католическата Църква)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在在保加利亞設立東方禮宗座代牧區(英語:Apostolic Exarchate)。.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历史

代的匈牙利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匈牙利君主的列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人名

匈牙利人名一般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有时也有第二名。匈牙利人姓名的排列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习惯相反,采用“东方姓名顺序”,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匈牙利语是欧洲仅有的几种使用东方姓名顺序的语言之一,其他还有巴斯克语和阿勒曼尼语。 由于匈牙利在历史上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日耳曼人又是匈牙利的少数民族之一,因此匈牙利人名中有一定数量的德语人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人名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国家铁路

匈牙利国家铁路(Magyar Államvasutak),简称MÁV,是匈牙利的是国营铁路公司。匈牙利也是国际铁路联盟的成员,其成员代码为55。.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国家铁路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国旗

匈牙利国旗(Magyarország zászlója)是红白绿横排三色旗。1848年匈牙利革命时起有此国旗样式,目前的样式于1957年10月1日正式启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国旗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

匈牙利王国,又称阿尔帕德匈牙利王国,是由匈牙利大公,阿尔帕德王朝的伊什特万一世于1000年或1001年加建立的王国。这是匈牙利历史上首个王国,存在于1000年(或1001年)-1301年。 伊什特万一世实行中央集权,并迫使匈牙利人民皈依基督教。尽管现有的文献强调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骑士与神职人员对匈牙利语言文字的贡献,但匈牙利语中大部分用于农业、宗教和国家的词汇都来源于斯拉夫语。 最初,新生的王国在内战和异教徒起义中风雨飘摇,而神圣罗马皇帝也对其虎视眈眈。经过拉斯洛一世 (1077-1095)和卡尔曼 (1095-1116)两任国王的统治,匈牙利王国逐渐繁盛起来,并在保证当地自治后占领了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他们的继任者,尤其是贝拉二世 (1131-1141)、贝拉三世 (1176-1196)、安德烈二世 (1205-1235)和贝拉四世 (1235-1270)统治期间,王国继续实行扩张政策,将势力延伸至巴尔干半岛和喀尔巴阡山脉以东,使匈牙利逐渐成为一个中欧强权。 因其丰富的未开垦土地、银、金和盐矿储备,匈牙利成为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殖民者的首选目标。这些移民主要是农民,但也包括工匠和商人。他们的到来对塑造中世纪匈牙利城市生活方式、习惯和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地处欧亚大陆商贸路线的十字路口,匈牙利塑造了融合多种文化的本土风情。罗曼式、哥特式和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比比皆是,拉丁文书写的文献也从侧面证明罗马天主教对匈牙利文化的影响,但东正教,甚至是非基督教的少数民族社群也存在于此。拉丁语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的官方语言,但王国内奉行的“语言多元化”保护了包括各种斯拉夫方言在内的许多方言。 阿尔帕德王室最初依托广袤的领地保证自身在国内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王领的不断分封,匈牙利逐渐产生了出现一种由小封建领主组成的阶层,称为“Royal Servants”。根据弗朗西斯·福山的观点,这一阶层迫使安德烈二世颁布《1222金玺诏书》,限制匈牙利国王的权力。福山认为这一诏书是欧洲史上首份宪政文献。1241-1242年,蒙古入侵匈牙利,王国遭到毁灭性打击。此后, 库曼人和雅兹人来到并定居于匈牙利中央平原,摩拉维亚、波兰和其他邻近国家也有殖民者到来。为防止蒙古人再度来袭,匈牙利国王大兴土木,建造了诸多堡垒,导致王国实际上被国内各强大诸侯分割为半自治的“省”。这些诸侯甚至有能力挑战安德烈三世 (1290-1301)的权威。1301年,随着安德烈三世无嗣而终,阿尔帕德王朝灭亡。他死后,匈牙利陷入短时间的无政府空位期,直到安茹王朝的查理一世继任为匈牙利国王,是为中世纪晚期匈牙利王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王国 (1301年–1526年)

匈牙利王国,或称中世纪晚期匈牙利王国,是的匈牙利王国末任君主安德烈三世无嗣而终后,存在于1301年到1526年的匈牙利王国。1301年,安德烈三世死后,王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空位期,三位对匈牙利有宣称权的王子文采尔,奥托与查理相互争夺其王位。最终,安茹王朝分支卡佩安茹的查理 (1308年–1342年)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开创匈牙利安茹王朝,称查理一世。他大力推动金银矿开采,使匈牙利逐步繁盛。到1490年,匈牙利产出约三分之一世界总产量的金和银。拉约什一世大帝 (1342年-1382年)统治期间,匈牙利的国力达到鼎盛。他领导匈牙利军队四处征伐,远至立陶宛,意大利南部及其他地区。 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 (1387年-1437年)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开始扩张到匈牙利的势力范围。接下来数十年,匈牙利都在天才军事家匈雅提·亚诺什的带领下对抗奥斯曼帝国。1456年,匈雅提在贝尔格莱德围城战中大败奥斯曼军队,为王国南部边界上带来超过半个世纪的和平。马蒂亚斯·科菲努斯 (1458年-1490年),匈牙利黑軍的领导人,是匈牙利史上首个没有前王朝血脉的国王,称马加什一世。他同时也被选为波西米亚国王和。在他的统治下,匈牙利成为第一个从意大利地区接受文艺复兴思潮的欧洲国家,代表建築與文化中心是其一手打造的科爾文納圖書館。1526年,雅盖隆王朝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于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战死,匈牙利被哈布斯堡、奥斯曼帝国与臣服奥斯曼的特兰西凡尼亚扎波尧伊·亚诺什三分,国土分裂为皇家匈牙利,和。.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王国 (1301年–1526年)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匈牙利王国(Magyar Királyság)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1920–1946)在中欧存在的一个国家。匈牙利王國雖然號稱是王國,但王位始終處於空缺狀態。在1919年擊潰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霍爾蒂·米克洛什擔任攝政職位直到1944年,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匈牙利王国在二战期间,加入了轴心国一方。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箭十字黨發起政變,匈牙利王國變為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蘇聯入侵匈牙利后,箭十字黨政權崩潰。匈牙利王國直到1946年匈牙利共和國(第二共和國)成立為止都在理論上存在。首都設為布達佩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音樂

匈牙利對民謠音樂的世界有相當多的貢獻,包含流行音樂及古典音樂。匈牙利民謠音樂同時也是匈牙利人自我認同中相當重要的支柱與象徵,也持續在鄰近地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像羅馬尼亞、斯洛伐克 、波蘭南部,尤其是在南斯洛伐克及川西凡尼亞的羅馬尼亞人所在地,因為這裡也是許多匈牙利人的故鄉。。另外在索博爾奇-索特馬爾-貝拉格州區域,以及緊鄰克羅埃西亞的外多瑙(Transdanubia)地區西南部,同樣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每年固定在莫哈奇市(Mohács)舉辦的Busójárás Carnival是當今匈牙利民謠界的大事,以往是以歷史悠久並享譽國際的Bogyiszló orchestra作為活動的代表團體。。 匈牙利的古典音樂長期以來就像是「在匈牙利的土地上流傳已久的音樂實驗,並運用其民謠音樂的廣泛流傳,加以開創出屬於自己具有深度、自知的音樂文化。」。儘管匈牙利上層階級長久以來與歐洲其他各國有密切聯繫,使得全歐洲的音樂觀念能湧入匈牙利,但位處鄉村的農民亦能夠保存並延續己身的傳統。正因如此,在19世紀末的匈牙利作曲家們才能從鄉村農民音樂中汲取養分,創作出不同以往的匈牙利特有古典音樂風格 。舉例來說-巴托克·貝拉與高大宜這兩位匈牙利最有名的作曲家,即因運用民謠元素在個人作品中而聞名。巴托克採集整個東歐地區(包括羅馬尼亞及斯洛伐克)的民謠歌曲,而高大宜則著重在找尋匈牙利音樂中具特色且不同於其他音樂的部分。 匈牙利在1944年這段共產黨統治時期,政府設有歌曲審查委員會。當時主張意識型態的淨化,並查核其認為有煽動民眾可能性的流行音樂。不過也從此時開始,匈牙利的音樂產業日漸復甦,在各種音樂領域培養出不少成功樂手-爵士樂方面像是小喇叭手魯道夫·湯席茲、鋼琴家與作曲家卡洛里·賓德,都將匈牙利民謠與現代音樂結合。另外還有費倫茨·賽布及瑪塔.塞巴斯蒂安。匈牙利搖滾樂的三個重要團體是-Illés、Metró與Omega仍受到大眾喜愛,特別是 Omega 在匈牙利本國及德國都很受到歡迎。老牌地下團體如Sziámi及Európa Kiadó到80年代仍廣受歡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音樂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民主共和國(匈牙利語:Magyar Népköztársaság),是奧匈帝國於1918年瓦解之後,所短暫成立的一個共和制政權。 匈牙利民主共和國是在1918年10月31日,於布達佩斯所發生的革命之後所建立、並於11月16日正式對外宣告,由米哈伊·卡罗利(Mihály Károlyi)出任總統;此舉象徵著哈布斯堡王朝對匈牙利長達數個世紀的統治正式結束。然而次年3月所發生的另一場革命後,匈牙利民主共和國隨即垮台、改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前後僅存在四個多月。 Category:匈牙利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共和國 Category:短命國家 Category:民主共和國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19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总统

匈牙利共和国总统是匈牙利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该国武装力量的总司令。匈牙利实行议会制,总理为政府首脑。.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总统 · 查看更多 »

北部-加来海峡

北部-加来海峡(Nord-Pas-de-Calais)是法国北部一個已不存在的大區,北與比利時接壤。面积12,413km²。下轄諾爾省(59)、加來海峽省(62)。其首府是里尔。北部-加来海峡位在皮卡第的北邊,其北邊和東邊和比利時相連,北邊是英吉利海峽,西北邊是北海。北部-加来海峡區域的大部份曾是低地国家中南尼德蘭的一部份,在神圣罗马帝国中勃艮第公國的統治下,後來先後被西班牙及奧地利統治。在1477年至1678年之間漸漸的成為法國的一部份,尤其是在路易十四在位的時期。歷史上在北部-加来海峡出現前,這個地區的行省為阿圖瓦、法國佛蘭德斯地區及,也有一部份屬於皮卡第,當時的居民仍常常使用這些以前的名稱。 北部-加来海峡的面積為12,414 km2,但其人口密度相當高,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0.8人,總人口410萬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是全法國人口第四多的地區,其中有83%住在城市中。其行政中心和最大城市是里尔,第二大城市是加來,是歐陸重要的經濟及交通中心,離英吉利海峽另一側,英國的多佛尔只有,在晴天時還可看到多佛白色懸崖,其他的主要市鎮有瓦朗謝訥、朗斯、杜埃、贝蒂讷、敦克爾克、莫伯日、濱海布洛涅、阿拉斯、康布雷及圣奥梅尔。.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北部-加来海峡 · 查看更多 »

圓舞曲

圓舞曲(Walzer,音譯「華爾茲/滋」)有別於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維也納作曲家的嚴肅作品,它和「輕歌劇」(operette)可說是19世紀民主化社會中,為適應一般群眾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輕音樂」;它們在維也納的誕生、興盛與衰竭,正好與整個19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榮枯息息相關,了解其社會背景有助於對維也納輕音樂的認知。.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圓舞曲 · 查看更多 »

包贾尼·拉约什

包贾尼·拉约什,内梅图伊瓦尔伯爵(Count Lajos Batthyány de Németújvár,) 匈牙利政治家,1848年匈牙利革命期间首届代议制政府首相,为马扎尔人独立而献身的烈士。.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包贾尼·拉约什 · 查看更多 »

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

国际君主主义者会议(英语:International Monarchist Conference,简写为IMC)是一个以宣传君主主義作为主要任务的国际组织,主张依靠君主的力量保护由于左翼兴起而日渐受到威胁的宗教、信仰等。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集合了世界各国主张恢复君主制的团体,包括德国的霍亨索伦家族、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家族、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越南阮朝以及尼泊尔王室等已被廢除的王室家族。 目前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有阿富汗、巴西、埃及、德国、塞尔维亚、也门等28个国家的君主团体会员。 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经常被左翼攻击为是在鼓吹保守和专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 · 查看更多 »

國際泛歐聯盟

国际泛欧联盟(International Paneuropean Union)是最始主张进行欧洲统一运动(European unification movement),或称泛欧运动(Paneuropean Movement,Pan-Europa Movement)的一个组织。.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國際泛歐聯盟 · 查看更多 »

國旗列表

錄 洲域排列.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國旗列表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全名利奥波德·依格纳茨·约瑟夫·巴尔塔萨·费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利奧波德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在他死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未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靠著盟友英國、荷蘭的幫助,依然瓜分了龐大的西班牙帝國,獲得大量領土並擊潰路易大帝的霸權和野心。 經過十多年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遺囑(傳位給法國王室腓力五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前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11年查理六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轉捩點,英、荷失去讓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作戰意願)。1705年利奧波德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雖然獲得大量的領土與人口,但戰果卻充滿遺憾(失去西班牙王位),不如大土耳其戰爭結局那樣的巨大勝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三世 (哈布斯堡)

利奧波德三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65年-1379年在位),施蒂里亞公爵、克恩滕公爵及蒂羅爾伯爵(1365年-1386年在位)。 利奧波德三世是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第四子,生於維也納。135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死後,由長子魯道夫四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國。1365年,魯道夫四世逝世,死後無嗣。魯道夫四世的二弟腓特烈三世亦已早於1362年逝世,奧地利大公之位由他的三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及利奧波德三世繼承。 1379年,根據諾伊堡條約,哈布斯堡王朝領地被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及利奧波德三世瓜分。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統治着下奧地利及大部份的上奧地利,而利奧波德三世統治着內奧地利,開始長達111年的領地分裂。 利奧波德三世亦在統治期間不斷擴展自己的領地,於1368年取得弗賴堡,於1375年取得費爾德基希及於1382年取得第里雅斯特。利奧波德三世為了取得瑞士及士瓦本兩地,在森帕赫與舊瑞士邦聯大戰,利奧波德三世在此戰役中戰死。由其子威廉及利奧波德四世繼承王位。 |- |- L L Category:阵亡军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利奧波德三世 (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一世 (哈布斯堡)

利奧波德一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爵(1308年-1326年與腓特烈三世共治)。利奧波德一世是羅馬人民的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第三子、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爵魯道夫三世及腓特烈三世的弟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利奧波德一世 (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四世 (哈布斯堡)

利奧波德四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及首領,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內奧地利公國)的統治者(1386年-1411年在位)。利奧波德四世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三世次子,出生於維也納。 1386年,父親利奧波德三世為了取得瑞士及士瓦本兩地,在森帕赫與舊瑞士邦聯大戰,利奧波德三世在此戰役中戰死,長兄威廉便繼承內奧地利公國王位,統治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等公國,任命利奧波德四世成為共同統治者。1391年以後,利奧波德四世成為管轄阿爾薩斯南部、萊茵河流域的弗賴堡、士瓦本內的一些分散領地的實際統治者,他需要面對瑞士人反對奧地利的統治。1396年至1406年間,他更管轄蒂羅爾。 1393年,利奧波德四世娶了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的女兒勃艮第的卡特琳。但是他們沒有子嗣。 1406年,威廉逝世,並無留下子嗣。因為利奧波德四世亦無子嗣,根據1406年所訂的條約,兩名幼弟恩斯特及腓特烈四世成為共同統治者。利奧波德四世成為名義上的內奧地利公爵及利奧波德支系的族長,恩斯特接管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而腓特烈四世接管蒂羅爾。從此,內奧地利公國一分為二,分裂為施蒂里亞支系(恩斯特及其後人)和老蒂羅爾支系(腓特烈四世及其後人)。 同年,利奧波德四世成為阿爾布雷希特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的監護人。因此,他與恩斯特發生爭執,於1407年引發兩人之間的內戰,直至1409年,此內戰才結束。 1411年,利奧波德四世於維也納逝世,下葬於斯德望主教座堂。恩斯特無可爭議地繼承利奧波德支系族長之位。 L.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利奧波德四世 (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利沃夫

利沃夫(Львів;Lwów;Lemberg,中文译为“伦贝格”;Львов)是烏克蘭西部的主要城市,有獅城之稱,利沃夫州首府。人口860,000 (2006年),其中乌克兰人占88%,俄罗斯人占8%,波兰人占1%,另外每天有20万人从郊区进城上班。 该市是乌克兰西部主要的工业与文化教育中心,拥有许多大型工厂、乌克兰最古老的大学和著名的利沃夫歌剧与芭蕾舞剧院。利沃夫的舊城區拥有许多珍贵的建筑,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遺產。利沃夫是烏克蘭民族文化的中心都市。利沃夫市內也有著眾多的劇場和博物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利沃夫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列日采邑主教区

列日采邑主教区(Prince-Bishopric of Liège)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低地国家之一,其包含了现代比利时的大部分疆域,由列日采邑主教统治。身为侯爵(Fürst),列日主教是神圣罗马帝国议会的一员,拥有帝国政治体的身份。于972年出任列日主教的诺特克尔于980年左右被皇帝奥托二世授予于伊伯国的世俗统治权,自此列日主教便获得采邑主教的身份。 自1500年起,列日采邑主教区便被纳入了下威悉-莱茵日耳曼圈,它的疆域包含了现代比利时列日省与林堡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分散在荷兰和比利时的部分飞地。1789至1791年间,教区转化成为列日共和国,后又变回采邑主教区。当1795年被法国所合并后,主教的世俗权力彻底失去。1815年,教区所属地域被纳入荷兰王国,并在十五年后再次分裂成为比利时。尽管在列日主教统治下的公国从未成为十七省或者南荷兰的一部分,自十六世纪起,其政治处于勃艮第公国和后来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强烈影响之下。 1559年,列日教区的1636个堂区集结成为八个会吏长及二十八个總鐸區。当时教区内最重要的几个城市包括:列日、贝灵恩、比尔曾、博尔赫隆、布雷、夏特雷等城市。在这其中,马斯特里赫特由列日采邑主教及布拉班特公爵共同管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列日采邑主教区 · 查看更多 »

列支敦士登历史

列支敦士登的最早形成来源于814年成立的列支敦士登公国。自1434年,与周边国家的边界就没有更改过。.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列支敦士登历史 · 查看更多 »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也译作列支敦斯登公國,舊譯力喜騰斯坦因,歐洲中部的內陸小國(聯合國區域集團定義為西歐國家),夾在瑞士與奧地利兩國間,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烏茲別克)。同时该国也是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山區小國,雖然土地狹小兼人口稀少,但卻擁有極高的國民收入水準,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60,000歐元,是一個以阿爾卑斯山美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準而著稱的富裕小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列支敦斯登 · 查看更多 »

喀爾巴阡盧森尼亞

喀爾巴阡盧森尼亞(Закарпаття、Kárpátalja földrajza、Podkarpatská Rus) 是位於中歐的一個歷史地區。喀爾巴阡盧森尼亞在歷史上曾長期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匈帝國解體之後,喀爾巴阡盧森尼亞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二戰之後蘇聯佔領了喀爾巴阡盧森尼亞。現在喀爾巴阡盧森尼亞的大部分地區屬烏克蘭外喀爾巴阡州管轄。.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喀爾巴阡盧森尼亞 · 查看更多 »

命運之矛

聖槍(Holy lance)又稱作是命運之矛(Spear of Destiny)、聖矛(Holy Spear)、隆基努斯之槍或朗基努斯槍(Lance of Longinus),相傳是耶稣在受十字架刑後,羅馬士兵為確認耶穌是否真的已經因刑而死,因此用一個長矛戳刺耶穌的側腹位置,此一長矛即成為命運之矛。他和聖杯、真十字架同是基督教著名的聖物。 當耶穌和另外兩個偷竊者一起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羅馬士兵把兩名偷竊者的腳骨打斷,以加速其死亡,而耶穌此時已然斷氣,一名羅馬士兵朗基努斯以長矛刺穿其側腹,此時血和水噴濺出來,證明耶穌已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命運之矛 · 查看更多 »

傑瑪佩斯戰役

傑瑪佩斯戰役(法語:Bataille de Jemappes)發生於1792年11月6日,是法國大革命戰爭中一場在比利時蒙斯附近的傑瑪佩斯的戰役,這是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的一次重大勝利,大量沒有經驗的志願軍在此擊敗了規模小得多的奧軍,建立他們的士氣與信心。 法國革命軍在查理·杜莫里茲將軍的指揮下迎戰特申公爵亞伯特率領的帝國軍隊。仗著人數眾多的優勢,杜莫里茲發動一連串針對山脊上奧軍陣型激昂卻不協調的攻擊,經過兩方多次交戰,帝國統帥特申公爵認為擊敗法軍已不可能,因此下令撤出戰場。 杜莫里茲希望挾著該役戰勝的餘威進攻奧屬尼德蘭,但之後尼爾溫登戰役的失敗迫使杜莫里茲撤退,直到1794年夏天法國才完全佔領奧屬尼德蘭。 Category:法國大革命戰爭 Category:法國戰役 Category:奧地利戰役.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傑瑪佩斯戰役 · 查看更多 »

哥德語

哥德語是一種由哥德人所使用的,已滅亡的日耳曼語族語言。它的內容主要是從一個4世紀聖經翻譯版本的6世紀抄本,也就是所謂的「銀色聖經抄本」(Codex Argenteus)裡頭得知的,哥德語也是唯一擁有相當數量語料的東日耳曼語言。其他的語言,包括勃根地語和汪達爾語等,僅能從歷史紀錄裡所遺留的姓名來得知其內容。 做為日耳曼語言,哥德語當然也是印歐語系的語言之一。它是有著存在證據的日耳曼語言當中最早的一種,但哥德語沒有現代的後裔存活下來。最早的哥德語文獻可追溯到四世紀的時候。在六世紀中期時,這個語言處於逐漸衰微的狀態,在某些程度上,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哥德人在軍事上敗於法蘭克人的手中、哥德人在義大利半島的被消滅、大規模地對主要使用拉丁語的天主教教會的皈依,以及地理上的孤立等。這個語言在伊比利亞半島上最晚一直存活到八世紀紀左右,而法蘭克人作家瓦拉福里德‧史特拉伯(Walafrid Strabo)寫到說哥德語在九世紀早期時,在下多瑙河地區和克里米亚的孤立山區依舊被使用著(另見克里米亞哥德語)。另外,在九世紀後出現於一些手稿裡的一些近似哥德語詞彙的用詞可能不是同一個語言的。 早期的語料證據的存在,使得它成為比較語言學裡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 注:在本篇文章裡所提到的哥德語單字,都會用羅馬字母轉寫來表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哥德語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 (瑞士)

哈布斯堡是瑞士阿爾高州Brugg區中的一個镇,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發源地。它位於阿勒河流域上,至2000年為止人口為368人。自治區的面積為2.23 km²,海拔470米。.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 (瑞士)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 (消歧义)

哈布斯堡可以指:.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是统治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部分公国和1804年至1918年间统治奥地利帝国和后期奥匈帝国的家族。 他的前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918年后帝国被肢解,奥地利成为共和国,王室被迫举家流亡海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君主國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Habsburg Monarchy),或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用来形容一系列曾经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系统在1287年至1918年間統治奧地利的、以及在150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的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制國家。而后,因為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被法國波旁王朝取代,以及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正系絕嗣、旁系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上位,所以在1700年(16世紀以後)這個名詞變為專指“發源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治的、集合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即現在的捷克)這三部分核心領土的”綜合體。另外,由於領土廣大、統治的民族眾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帝國這三者單獨羅列、或者合并起來也可以被總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君主國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尼德兰

哈布斯堡尼德兰(Habsburgse Nederlanden)是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和低地国家组成的一个采邑制共主邦联,之后成为西班牙帝国下的西属尼德兰。1482年随着瓦卢瓦王朝的勃艮第公爵勇士查理去世,勃艮第统治尼德兰时代也随之结束。1556年政权交替给予哈布斯堡家族,成立十七省联盟,隶属于西班牙帝国。1581年通过荷兰独立宣言,七省表示脱离西班牙的统治,余下的尼德兰南部组成奥属尼德兰,这部分最终1795年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吞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尼德兰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的家族成員曾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公爵、大公、皇帝,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國王,墨西哥皇帝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公爵。 該列表將詳細列出各位出任以上職位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其中的年期代表着各君主的在位期,而非生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唐·卡洛斯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

卡洛斯,阿斯圖里亞斯親王,亦被稱作唐·卡洛斯(Carlos de Austria;),他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長子和法定繼承人,其母親為葡萄牙的瑪麗亞·曼努埃拉,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的女兒。卡洛斯因為不穩定的精神狀態被腓力二世於1568年軟禁,半年後死於囚禁狀態之中。他的命運成為西班牙的黑色傳奇之一,也激發出劇作家例如弗里德里希·席勒的劇本和朱塞佩·威爾第的歌劇等創作。.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唐·卡洛斯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 · 查看更多 »

優生學

優生學,或稱善種學,是研究通过非自然或人為手段來改進國民遺傳基因素質的學術領域,主張操縱、控制特定人口的演化進度,以及演化的方向。.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優生學 · 查看更多 »

儒勒·马扎然

儒勒·马萨林樞機(Jules Cardinal Mazarin;出生时姓名朱里歐·萊蒙多·馬薩里諾(Giulio Raimondo Mazzarino),),又译马扎然,法国外交家、政治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宰相(1643~1661年)及枢机。任內結束三十年戰爭,並替法國獲得不少重要領土;但是1648年發生的投石黨之亂,使得仍與西班牙作戰的法國,陷入內憂外患中,國力大挫並暫時淪為二流國家。一直到1659年才取得對西班牙的勝利而結束戰爭,替之後路易十四的霸業打下初步的基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儒勒·马扎然 · 查看更多 »

啟蒙時代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Aufklärung),又稱啟蒙時代(Siècle des Lumières;Age of Enlightenment)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發生的一場哲學及文化運動,該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的基本問題。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媒體上的“启蒙”,開啟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發展歴程。德意志哲學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語,意為Dare to know,敢於求知)的启蒙精神來闡述人类的理性担当。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基督教神學權威為主作為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承接17世紀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的方法,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啟蒙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前後,浪漫主義接續並取代啟蒙運動思維成為19世紀的主流。不同於啟蒙運動相信知識及理性進步觀,有鑑於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的部份負面後果,浪漫主義思維主張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過了頭: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了知識改變了自然反而使人類變得更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了心之真誠。.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啟蒙時代 · 查看更多 »

內萊塔尼亞

內萊塔尼亞(Cisleithania,Cisleithanien,Ciszlajtánia, Předlitavsko)是奧匈帝國的北部與西部領土的泛稱,由奧地利所擁有。 內萊塔尼亞意為萊塔河以西,與萊塔河以東的匈牙利王國外萊塔尼亞相對。 內萊塔尼亞繼承了過去奧地利帝國的土地,由哈布斯堡家族以奥地利皇帝之名统治。 內萊塔尼亞的首都設在維也納。1910年,人口有28,571,900人(包括了位於帝國南境的布科維納和達爾馬提亞)。.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內萊塔尼亞 · 查看更多 »

八十年戰爭

八十年戰爭(,或;又稱荷蘭獨立戰爭;西班牙帝國稱之為低地國叛亂)發生於1568年—1648年,開始是反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菲利普二世在政治和宗教對低地十七省霸權的統治。 初始階段,菲利普二世部署的軍隊,恢復了反叛省份大部分的控制權。然而,在被放逐的威廉一世的領導下,北方各省繼續他們的抵抗,並成功地驅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並於1581年,成立了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 共和國的心臟地帶的威脅解除了,戰爭持續的在其他區域進行。 1609年簽訂協定,雙方在海外的掠奪爭戰從未停止。1621年,停戰協定屆滿,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與西班牙帝國之間的戰爭又起,就和歐洲各國在1619年啟動的三十年戰爭時間重疊。最終,達成1648年的「明斯特和約」(該條約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一部分),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正式被確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成為「荷蘭共和國」。 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帝國經歷了這場八十年战争,对后来的英國內戰和美国独立,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八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罗地亚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宗教

克羅地亞最多信仰的宗教是基督宗教,克羅地亞大多數人口宣稱自己是天主教基督徒。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86.28%的克羅地亞人是天主教信徒,而東正教信徒佔總人口的4.44%,穆斯林占1.47%,新教信徒佔人口的0.34%。3.81%的克羅地亞人是無宗教和無神論者,0.76%是不可知論者和宗教懷疑論者,2.17%未表態。在2005年歐盟統計調查中,克羅地亞67%的人口回答“他們相信有一位上帝”。在2009年的蓋洛普中,70%的回答是肯定的:“宗教是你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嗎?” ;然而克羅地亞只有24%的人定期參加宗教活動。.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罗地亚宗教 · 查看更多 »

克羅埃西亞王國

克羅埃西亞王國(Kraljevina Hrvatska,Regnum Croatiae,Königreich Kroatien)是哈布斯堡王朝在1527年至1868年期間存在的一個構成王國 。克羅埃西亞王國是聖史蒂芬王冠領的一部分,首都是薩格勒布。現在克羅埃西亞的領土大致相當於克羅埃西亞王國和達爾馬提亞王國、斯拉沃尼亞王國構成了現在克羅埃西亞的主要國土。1868年,克羅埃西亞王國和斯拉沃尼亞王國統合,成為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羅埃西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克羅埃西亞歷史

克罗地亚首先出现在历史上是8世纪。那时它以一个大公国形式存在。10世纪克罗地亚成为一个王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羅埃西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克萊門斯·梅特涅

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德意志出生的奥地利政治家,亦是所在时代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梅特涅生於科布伦茨的贵族家庭。父亲也是外交家。梅特涅曾就讀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见证过1790年利奥波德二世和1792年弗朗西斯二世的加冕礼。在英格蘭短暂游歷後,他被任命為尼德蘭公使,然就任第二年尼德蘭即被法國占领。   1795年與第一任妻子爱麗諾·馮·考尼特斯结婚,這段婚姻助他躍入维也纳社交圈。1825年原配夫人過世,1827年與男爵夫人安托瓦内特·来卡姆(Antoinette Leykam)结婚,她於1829年逝世;後又與伯爵夫人梅兰妮·西奇·费拉里(Melanie Zichy-Ferraris)於1831年结婚,她先梅特涅5年過世。1801年任奥地利驻萨克森公使,1803年任驻普鲁士公使,1806年改任驻巴黎公使。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   梅特涅之子理查德·冯·梅特涅也是出色外交家。他十二個婚生和非婚生的孩子多數沒他活得長。他是保守主义者,热衷维护大国均衡策略,尤其反对俄国对中欧的领土扩张,并力图削弱奥斯曼帝国。他讨厌自由主义并致力防止帝国崩溃,例如他强行镇压在北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叛乱;在国内他也推行相同的政策,他建立大范围的间谍网络和检查制度来维續动荡的局面。类似政策在他的策划下在德意志各邦得以推行,此即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法令。   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直至1848年革命被迫下野為止,他任内首要工作是缓和奥地利與法國的關係。他促成奥地利公主,女公爵瑪麗·路易莎與拿破倫的婚姻。然不久後,作為外相他推動奥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代表奥地利签署了枫丹白露条约,流放拿破倫。他是後拿破倫時代欧洲列强组成的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1815年6月)之主席。帝国在1813年10月授予他親王頭銜。“梅特涅体系”維繫着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联盟十数年之久。这是梅特涅在奥地利外交上的最高峰。此後,梅特涅逐渐被國际外交邊缘化。 1821年他擔任首相,歷經兩朝(弗朗西斯二世和他兒子费迪南一世)直到1848年费迪南一世遜位。此後,他经歷伦敦到布莱顿再到布鲁塞爾的短暂流亡生涯,1851年他再一次回到维也纳宫廷,成为费迪南一世的继任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1859年梅特涅逝世,享年86岁,乃同时代知名政治家之最。   歷史上對梅特涅政策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引领的“梅特涅时代”避免了欧洲大战,其外交才能有目共睹,他使得欧洲列强難以察覺奥地利军事、经济外强中乾的事實。他反对沙俄帝国野心的决策也被视为政绩。他因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整歐洲秩序,撲滅歐洲革命之火,被封上「消防隊長」的稱號。反对者認为,他坚持病态的保守主义政策仅仅是出于他的虚荣心和不犯错主义,他们认为梅特涅本可以为奥地利做得更多,而不是在1817年通过行政改革来镇压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使得最终德國在普魯士而非奧地利主導下統一。另有史学家指出,梅特涅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实权,真正的权力都在哈布斯堡君主手里。 1812年12月拿破仑在侵俄战争中失败后,梅特涅在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他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是复辟势力总代表,积极主张镇压欧洲各国革命。1821年5月,他任奥地利首相。1848年3月,奥地利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实行宪政。梅特涅被迫辞职,亡命英国,1849年迁居比利时,1851年返回奥地利,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 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梅特涅。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是在对国家制度的亲切关怀和对传统权威的适度尊重中,寻找政治生活一切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源泉。梅特涅对于欧洲的眼光也同样朝这个方向推进。梅特涅眷恋着旧秩序,殚精竭力地在各国之间玩弄权术,见风使舵,以期达到他渴望的一成不变。而事实上,他的大国均势政策,在他手中行之有效,以致落后的奥地利能一度跻身于欧洲强国。维也纳体系在旧秩序的气味中摇摆而至于平衡。.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萊門斯·梅特涅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多夫·沙伊纳

克里斯多夫·沙伊纳(Christopher Scheiner)是一位因戈尔施塔特耶稣会牧师、物理学家暨天文学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里斯多夫·沙伊纳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二世

克里斯蒂安二世(丹麦语:Christian 2.,)丹麦和挪威国王(1513年—1523年);瑞典国王(1520年—1521年)。他是最后一个以卡尔马联合的形式统治丹麦、挪威和瑞典三国的国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里斯蒂安二世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四世

克里斯蒂安四世(丹麦语:Christian IV. )出身于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国王和挪威国王(1588年~1648年在位)。他被认为是丹麦历史上最成功的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丹麦的知识和文化得到极大发展,而前期国势更臻于极盛。其在位年间适逢新旧教之间因历史遗留原因而大规模爆发的三十年战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里斯蒂安四世 · 查看更多 »

克恩顿州

克恩顿州(德语:Kärnten,斯洛文尼亚语:Koroška,英语:Carinthia),又译作“克恩滕州”或“卡林西亚州”,是奥地利最南面的一个州。.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恩顿州 · 查看更多 »

克拉瓦熱

克拉瓦熱,(德语:Deutsch Krawarn 德意志克拉瓦恩)是捷克的城鎮,位於該國東部奧帕瓦河畔,距離首府俄斯特拉發20公里,由摩拉維亞-西利西亞州負責管轄,面積19.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33米,2006年人口6,791。 该城历史上属于赫卢钦地区,原位于特罗保大公的领地,于1526年特罗保大公的领地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继承。1742年,在布雷斯劳和约上,特罗保大公领地中的赫卢钦随着西里西亚大部分领土被一起归入普鲁士,后来属于德意志帝国的上西里西亚。一战之后,该城未经公投随赫卢钦地区被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尽管该城主体民族是德意志人。二战前夕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把该城连同整个赫卢钦重新划归上西里西亚。二战之后,该城是捷克斯洛伐克大规模驱逐德意志人的唯一例外,该地区主体民族至今仍是德意志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克拉瓦熱 · 查看更多 »

勃艮第公國

勃艮第公國(Duché de Bourgogne;,又譯勃艮地王國)由於9世紀建立,包括法國中部和東部一些地區。在腓力二世(大膽者)當政時期(1363年—1404年),勃艮第公國的軍事和政治勢力有所擴展,亦獲得了佛蘭德、阿圖瓦、弗朗什孔泰(又稱勃艮第伯國)以及其他地區;在腓力三世(好人)當政時期(1419年—1467年),又獲得了布洛涅伯爵領地、盧森堡以及尼德蘭的一部分和皮卡第。勃艮第公國在查理公爵(大膽者)統治之下(1467年—1477年),勢力達到頂峰,並與法國爭雄。然而,1477年查理公爵在南錫戰役中被瑞士擊敗,公國逐漸被法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瓜分。 法国原勃艮第大区的大部分地区旧为勃艮第公国属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勃艮第公國 · 查看更多 »

勃艮第的瑪麗

勃艮第的瑪麗(Marie de Bourgougne,Maria van Bourgondië,),勃艮第公國瓦盧瓦王朝女爵(1477年起),勇士查理與妻子波旁的伊莎貝拉的獨生女。 瑪麗於1457年在布魯塞爾出生。她的教父是當時;流亡在勃艮第公國的法國王太子路易,路易以他的母親安茹的瑪麗的名字為她命名。當時的勃艮第公爵是瑪麗的祖父好人菲利普並不為瑪麗的誕生而喜悅,他連瑪麗的浸禮也沒有出席,因為他認為瑪麗只是他的孫女,並非男嗣。祖母葡萄牙的伊莎貝拉卻為她的孫女誕生而喜悅。 1467年,好人菲利普逝世,將勃艮第公國留給兒子勇士查理和他的只有10歲的後繼人瑪麗。因為瑪麗是勇士查理唯一的後嗣,將來可能會繼承富庶的勃艮第公國,所以瑪麗被很多王族公子所追求。5歲時,父親已經為她向未來的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二世提親,後來又與路易十一的弟弟貝瑞公爵查理談婚論嫁。當路易十一誕下兒子查理後,雖然查理比瑪麗年輕十三歲,仍然希望兩人成婚。 1477年,勇士查理與瑞士軍隊作戰時身亡,當時20歲的瑪麗因此即位為女爵。她為保住國家不為法蘭西王國所入侵,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利安,也就是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訂婚。同年成婚。 瑪麗因其美貌與能力而受到人民爱戴,她最大的貢獻是廢除過去的中央集權會議,改為低地諸國推派代表的合議制,賦予各國一定的自治權,可惜瑪麗在1482年3月27日死於騎馬意外,年僅25歲。.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勃艮第的瑪麗 · 查看更多 »

勃艮第统治者列表

勃艮第公爵(Fr.:duc de Bourgogne)是勃艮第公国统治者的头衔,843年由西法兰克王国的秃头查理创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勃艮第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勒班陀戰役

勒班陀戰役(勒潘托戰役,Batalla de Lepanto;Battaglia di Lepanto;İnebahtı Deniz Muharebesi,1571年10月7日),或譯勒潘托海戰、勒潘陀海戰,是以西班牙帝國、威尼斯共和國为主力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與鄂圖曼帝國海軍在希臘爱奥尼亚海展開的一場海戰。神聖同盟艦隊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鄂圖曼帝國海軍自勒班陀的海军港口出发向西,与自西西里墨西拿出发向东航行的神聖同盟舰队遭遇。 神圣同盟(Holy League)是由教宗庇护五世主导成立的联盟,包括许多欧洲天主教海洋国家。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威尼斯共和国的一致同意下,神聖同盟艦隊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同父異母的弟弟,奥地利的唐胡安統領。Paul K. Davis, 100 Decisive Battl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勒班陀战役是西方自古典时代以来最大的海战。在海战史上,勒班陀战役标志着历史上最后一场以桨帆船为主的大型海战。这场战役在本质上是一场“甲板上的步兵战斗”。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盖伦帆船和战列线战术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取代了桨帆船在海战中的主力战船地位,开启了“”。 神圣同盟的胜利对欧洲和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具有重要影响。勒班陀战役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军事扩张的转折点,尽管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后仍延续了一个世纪。由于在战术上的相似与同样保护欧洲免于帝国扩张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勒班陀战役被与萨拉米斯战役对比。在当时被宗教改革带来的宗教战争撕裂的欧洲,勒班陀战役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它巩固了腓力二世作为基督教信仰守卫者的地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勒班陀戰役 · 查看更多 »

動物園

動物園或動物(學)公園是指把一些野生或外來動物放於圍欄之類的地方內,供公眾觀賞的地方設施。發展到現代,動物園的規範與對專業的要求也漸趨嚴苛,除了需要能教育大眾之外,大多還同時具有保育機構的功能。 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有動物園,而動物園主要是用來吸引遊客的。在美國和加拿大,每年都有超過一億三千五百萬的人士參觀動物園,但不少的動物園都虧本經營,因此總要想辦法去節省開支。很多的非營利動物園,尤其是以保育生物學、教育和生物學研究為目標開設的,都是倚賴公共資金來維持。而動物學公園一詞是指生物學範疇的動物學。這詞語最初出於1828年的「倫敦動物學公園」(London Zoological Gardens),後來被倫敦人縮寫為“zoo”。.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動物園 · 查看更多 »

因斯布鲁克

因斯布鲁克(德语:Innsbruck)位于奥地利西部群山之间的因河畔,是蒂罗尔州的首府。穿越阿尔卑斯山通往意大利南蒂罗尔地区的布仑纳隘道从这里开始。因斯布鲁克的名字来自于因河和德语中的Brücke(桥)。因斯布魯克是奥地利第五大城市,整个都市地区约有18.4万居民。 因斯布鲁克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在此举办。 慈善组织SOS儿童村总部即位于因斯布鲁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因斯布鲁克 · 查看更多 »

国号

国号是一个國家的相关法定政权的正式官方名称。“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例如英国,可以说其现行“国号”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在国际上的俗称与自称还有“聯合王國”、“不列顛”、“英国”等多种。又如,1871年建立的德国,尽管经历了德意志帝国、世界大战的战败、联邦德国等等不同时期,德国对1949年重新建构起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性质在宪法层面有明确的解释,即,1949年所构建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延续,只是政府重构,而非另外建立的国家。也就说,德国依旧是1871年建立的德国,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只是现有政权的正式名称,即中文之“国号”。 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号的确立往往被作为一个朝代开始的历史标志,并不因其统治的地理区域的改变而改变;改朝換代即是原政权灭亡後由新政权取得了統治者的合法地位。,故每次朝代更替時會更改國號,類似於古人的別名、別號,做為代表當時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一旦国号改变,则往往不被视为同一个朝代。中国古代同时对于国号的应用有着严格的等级标准,例如封国的国名不能称为“国号”,不同等级的封国有不同的国名,以汉朝为例,有梁国,昌邑国,代国等,都不称作“国号”;藩国则可以拥有国号,并且有时须经由宗主国赐封或予以确认。受古代中国的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非常重视国号的确立;东亚古代的王朝,多在王朝之初便明确国号,以作为立国的基础,并不轻易改变。 相对而言,西方古代历史上没有特定的国号概念,而更重视王朝的延续。中世纪欧洲的主权国家或附庸国家,多依照该统治区域的历史地理及封建等级命名,如:法兰西王国,费拉拉公国,等。这些领土的“国名”并非其国号,而是仅仅作为一块领土的名称。领土的命名与领主的封建头衔和领土的地理区域绑定,不因领主家族的变更而改变,例如哈布斯堡家族长期控制着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公国等领土;然而一旦该领土地理范围或者领主的封建等级改变,其国名便会作相应变更,如在1471年被教宗保禄二世从费拉拉侯爵擢升为费拉拉公爵,其后该领地便被称为费拉拉公国。欧洲国家所以到了近代才多在宪法或相关法律中明确国号。 現代国际社会,确立国号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也就是说,通常现代国家的國號就是指出该國採用之政體,例如美国的国号为“美利坚合众国”,法国的国号为“法兰西共和国”;又比如,1945年二战战败之后,在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修正其国家体制后,把国号从“大日本帝国”,改为“日本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国号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或文化上的目标和抱负。这是一个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概念,而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就是现实主义学派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具有多个层面。首先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同样重要的是对财富和经济增长与权利的追求。许多国家,特别是现代,把保持国家的文化也看得非常重要。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国家利益相对宗教或道德被认为是第二位的。要發起或參與战争,统治者需要证明开战在宗教或道德上具有充足的合法理由。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是公认的倡导国家利益应为首位的第一位思想家。国家利益理论的第一次实践是三十年戰爭中的法国进行的,当时为了阻止神圣罗马帝国力量的增长,尽管法国属于天主教国家,却加入了新教一方。国家利益的观念很快便主宰了欧洲政治,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欧洲政治发生了猛烈的竞争。为了自身的利益,国家可以公然地发动战争。重商主义可以被看作是积极的追求国家利益的一个经济借口。 根据追求国家利益而调整的外交政策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基础。现实主义学派在维也纳会议时达到最高点,实行权利的均衡,就意味着在平衡几个主要和次要强国的国家利益。克萊門斯·梅特涅被誉为这种平衡的主要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但是梅特涅只不过或多或少地完全按照他的前任考尼茨·里特伯格早已作过的做,根據以前傳統的哈布斯堡王朝聯盟,并在国家利益,而不是宗教和传统的基础上重建国际关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灾难后,这些概念饱受批评,均势的概念为集体安全所取代,因此國際聯盟的所有成员应“视对一个国家的武装攻击为对缔约国全体的攻击”,这样可以永久地阻止使用暴力。國際聯盟并不奏效,部分原因是美国拒绝加入,部分原因是在实践中,阻止其他国家诉诸武力并不总是符合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导致了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复兴,后来发展出新现实主义,因为国际关系理论家重新强调了权利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许多国际关系理想主义理论家批评國際聯盟理想主义(与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形成对比)的弱点和在组织战争方面的低效,同时也批评重商主义的以邻为壑政策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的产生。根据霸权稳定理论,美国的国家利益被扩充,包括维持海上航线的开放,包括维持自由贸易的不断扩大。 今天,国家利益的概念通常与政治现实主义者有关,现实主义者希望将他们的政策与理想主义者的政策有所区分;理想主义者追求将道德加到外交政策中,或推进基于多边制度的解决方案,而多边制度会削弱国家的独立性。在什么是国家利益,什么不是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每个国家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论,这一术语既常常被用来证明孤立主义和和平主义的政策是正确的,也常常被用于证明干涉主义或好战的政策是正确的。 近来一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者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它是克萊門斯·梅特涅的狂热爱好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国家利益 · 查看更多 »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倫巴第-威尼托王國(意大利語:Regno Lombardo-Veneto,德語:Lombardo-Venezianisches Königreich)是一個位於意大利北部的王國,並由當時的奧地利帝國所控制。此王國是根據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中所作出之協定而建立。其後於1859年及1866年,倫巴第及威尼托漸次被割讓予薩丁尼亞王國及後來由薩丁尼亞主導的意大利王國,此一國家亦不復存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皮埃蒙特战役

埃蒙特战役,是1796年法国督政府为消除南面的军事威胁,派遣拿破仑所领导的法国意大利军团与皮埃蒙特-撒丁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发生的一场战役。.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皮埃蒙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皮亚琴察

亚琴察(意大利语:Piacenza,拉丁语:Placentia)是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的一座城市,它是皮亚琴察省的省会。作为地区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它设有天然气及石油提炼厂。此外它还生产水泥、食品、塑料、皮具以及农业机械。附近有一座空军基地。2013年的人口为100,413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皮亚琴察 · 查看更多 »

的里雅斯特

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或譯的里雅斯德、的港。是意大利东北部靠近斯洛文尼亚边境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的最深處,也是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和的里雅斯特省的首府。人口为207,069人(2001年)。 在1372年到1918年間,的里雅斯特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及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因而这座城市虽然在地理上显然属于南欧,但在语言、文化方面却具有明显的中欧特色,与其他意大利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1867年到1918年期间,的里雅斯特作为奥匈帝国的主要出海口,曾是地中海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和音乐与文学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崩溃,的里雅斯特并入意大利,随之经济文化衰落下去。 現今的里雅斯特是邊界城市的代表。的里雅斯特的人口混合了鄰區的人種。的里雅斯特市區占优势的方言稱為的里雅斯特語(的里雅斯特語:Triestin,意大利语:Triestino),是威尼斯方言在当地的变种;而在紧邻市区的部分近郊,已经开始使用斯洛維尼亞語。義大利語以及斯洛維尼亞語都被認為是本地語言,而弗留利語以及克羅埃西亞語也有少數人使用,由於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緣故,在該城也有很多人使用德語。 的里雅斯特的經濟主要依賴港口貿易以及与邻近地区的商業交易,是意大利邮船公司(Lloyd Triestino)的发祥地。在冷戰時期,的里雅斯特因为地处东西方对抗前沿成為次要港口,但目前正在重振它昔日的商業影響力。在2006年的里雅斯特被選為義大利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的里雅斯特的景点主要是众多奥匈帝國时代存留的新藝術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以其明显的中欧特色在意大利众多城市中独树一帜。该市还拥有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的里雅斯特大学。.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的里雅斯特 · 查看更多 »

皇室

皇室或王室,也稱為皇家或王家,是指在君主制国家运用權力进行统治的家族集团。一般代表家族中的不同輩份的成員以及一些旁系分支,通常有血緣關係,但並非必然。 不同国家的王室之间常见政治联姻。皇室不一定只在一家一地,並且有很多旁系。同一個皇室中不同房的成員可能統治不同的國家。欧洲地区,同一皇室的后代可能使用不同名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皇室 · 查看更多 »

皇家墓穴 (维也纳)

皇家墓穴(德语:Kaisergruft,通常称为Kapuzinergruft)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嘉布遣会教堂(德语:Kapuzinerkirche,正名天神之--堂)和修道院(兴建于1617年,1632年祝圣)的地下,座落在霍夫堡皇宫东面不远处的新集市广场(Neue Markt)。自从1633年起,这里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家族成员的主要安葬地。 存放在这里的一共有143位贵族的尸体,加上另外四人盛放在容器的心脏或火化的遗体(截至2009年)。其中包括12位皇帝和18位皇后。最近一位葬入皇家墓穴的,是2011年辭世的前奧匈帝國皇太子奧托·馮·哈布斯堡。 这里可以看到104个金属石棺和5个盛放心脏的容器,它们的风格各有不同,既有清教徒式的朴素类型,也有奢华的洛可可式。皇家墓穴是维也纳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直至今日,几十名居住于此的嘉布遣会修士除了要从事在维也纳的牧灵工作之外,仍然要担任监护和管理地下墓穴的传统角色。.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皇家墓穴 (维也纳) · 查看更多 »

皇家圖書館

皇家圖書館(Royal Library)是指:.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皇家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玛丽·安托瓦内特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或;; 原名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法·約翰娜,Maria Antonia Josepha Johanna;),早年為,後爲法國王后。她是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一世與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第十五個子女,在所有子女中排行倒數第二。1785年项链事件公諸于世后,安托瓦内特的民望滑入谷底。大革命發生後,她被称为“赤字夫人”(Madame Déficit)。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王室出逃未成,1792年9月21日,路易十六被废,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王室遭拘于圣殿塔内。安托瓦内特被控犯有叛国罪,路易十六处决九个月后,即1793年10月16日,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魂断断头台,享年38岁。.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玛丽·安托瓦内特 · 查看更多 »

玛丽亚·卡洛琳娜

玛丽亚·卡洛琳娜(本名:Maria Carolina Louise Josepha Johanna Antonia von Habsburg-Lothringen,在歷史上以Maria Carolina之名更為人所知;),出生時為奧地利女大公(Archduchess),之後成為那不勒斯(Naples)和西西里(Two Siclies)的王后。她在十六歲時與费迪南多一世結婚,並且是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喜愛的姐姐。 Category:奥地利君主女儿 Category:奥地利女大公 Category:意大利王后 Category: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M Category:玛丽亚·路易莎皇后勋章得主 Category:波旁-两西西里王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玛丽亚·卡洛琳娜 · 查看更多 »

玛丽亚·特蕾西亚

玛丽亚·特蕾西亚·沃尔布加·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哈布斯堡君主国史上唯一女性统治者,亦为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君主,统治范围覆盖奥地利、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波希米亚、特兰西瓦尼亚、曼托瓦、米兰、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奥属尼德兰及帕尔马。通过婚姻,其亦为洛林公爵夫人、托斯卡纳大公夫人及.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玛丽亚·特蕾西亚 · 查看更多 »

獨立宣言列表

立宣言是一個地區宣告獨立、成為主權國家的主張,通常是宣告脫離其他國家的部分或全體領土,或是自一個更大的國家中分離。 一些地區發表獨立宣言後,卻未能成功保持獨立,例如在原宗主國未同意的情況下宣告獨立,這些宣言又稱為「單方面獨立宣言」。根據國際法庭有關2008年科索沃獨立宣言的諮詢意見,宣告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獨立宣言列表 · 查看更多 »

琉森湖

琉森湖(英:Lake Lucerne,德:Vierwaldstättersee(四森林州湖))位於瑞士中部,處於四森林州之間。四森林州包括琉森州(Luzern)、烏里州(Uri)、施維茨州(Schwyz)及以前的翁特瓦爾登州(Unterwalden,即現在的上瓦爾登半州(Obwalden)及下瓦爾登半州(Nidwalden))。 湖泊面積大約115.2km²,是瑞士境內第五大湖泊。琉森湖夾在阿爾卑斯山的群峰之間,因此形狀顯得十分不規則。首先羅伊斯河(Reuss)在烏里州的Flüelen自南向北流入琉森湖,在烏里州境內的部份稱為Urnersee。然後湖水於施維茨州與Muota河匯流,湖形自此轉為東西向。然後加入自下瓦爾登半州流入的Engelberger Aa河,轉向北方,湖面突然收窄,進入琉森州後變闊成為十字形。十字形湖面的西南翼由上瓦爾登半州的Sarner Aa河流入,東北翼突入施維茨州,湖水進入西北翼於琉森市流出羅伊斯河。 因為湖岸邊有不少的高山,如皮拉圖斯峰、石丹峰、瑞吉峰等,湖光山色構成典型的瑞士風景,美不勝收。不論瑞士人或外國人,都被琉森湖壯麗的風景吸引到來,使之成為旅遊勝地,湖岸上有不少旅店及渡假設施。遊客可乘車環湖遊覽,但路線較為曲折,需花費較長的時間。另外有多條渡輪航線往來琉森湖上的各大城鎮。.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琉森湖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

下列为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Feldmarschall),1618年–1806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帝國旗

聖羅馬帝國旗(德文:Reichsbanner des Heiligen Römischen Reiches)一面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使用的旗幟,而非國旗。神聖羅馬帝國旗主要由黑色和金色組成,而旗幟的外貌則為金色背景上的一隻黑鷹。在13至14世紀時,旗幟上黑鷹的爪和喙被重設成紅色。自15世紀起,黑色的雙頭鷹取締了黑鷹。.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神聖羅馬帝國旗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福克沙尼

福克沙尼(Focşani,)是罗马尼亚东部的一座大城市。.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福克沙尼 · 查看更多 »

科佩尔

科佩尔(斯洛文尼亚语:Koper;意大利语:Capodistria),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与意大利的边境地区,亚得里亚海北端,是斯洛文尼亚全国唯一的商业港口。该市全境约311平方公里,人口47539人,斯洛文尼亚语和意大利语同为该市官方语言。 科佩尔早在希腊化时代便已建城,希腊语称之为Aegida,其拉丁语名称Capris更为流行,今日Koper一词便是Capris的变音。568年,附近罗马帝国城市的里雅斯特的大量市民为躲避伦巴德人入侵而逃来该市,使得该市开始繁荣。当时,该市处于东罗马帝国治下,其名字也为纪念查士丁尼二世而改为“查士丁诺波尔”。不久以后,该地被并入伦巴底王国,后又随着伦巴底被兼并入法兰克王国。 932年,科佩尔开始与威尼斯建立起稳定的贸易关系。虽然如此,当威尼斯和神圣罗马帝国发生冲突时,科佩尔却站在帝国一边。因此,康拉德二世于1035年授予科佩尔自治市镇的地位。但是,1232年,科佩尔被划入了阿奎莱拉大主教区,1278年随之并入威尼斯共和国,被更名为“Caput Histriae”,意为“伊斯特利亚之都”,今日Capodistria一词便来自于此。 哈布斯堡家族夺得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后,科佩尔作为的里雅斯特的一部分,被划成奥地利的领地。一战之后,被奥地利割让给意大利。二战之后,科佩尔作为第里雅斯特自由區的B区一部分,1954年被正式划入南斯拉夫,其意大利裔居民多半迁走。 1991年,随着斯洛文尼亚的独立,科佩尔成为其唯一的商业港口。.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科佩尔 · 查看更多 »

科隆环城路

科隆环城路(德语: Kölner Ringe)是科隆市中心一条半圆形,长约6公里的城市大道,该市最繁忙,最突出的街道系统, 科隆环城路是一条四车道的街道,属于9号联邦公路的一部分。 环城路环绕科隆老城区的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界,即昔日中世纪城墙的遗址上。它将内城分为其东侧的老城(Altstadt)和西侧的新城(Neustadt)。大部分的城墙在19世纪80年代已废弃,今天只有少数几段城墙存在于汉萨环城路和萨克森环城路。在中世纪曾经有12个城门,今天只有埃格尔施泰因门(在艾伯特广场)、哈恩门(在鲁道夫广场),以及塞韦林门(在克洛维广场)仍然存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科隆环城路 · 查看更多 »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كپرولی محمد پاشا,Köprüli Meḥmed Paşa;或;),又稱羅什尼克的穆罕默德帕夏。阿爾巴尼亞裔奧斯曼帝國權臣,科普魯律時期的創立者。通過打擊腐敗,整頓軍備,他扭轉了奧斯曼帝國的頹勢,擴展了奧斯曼的疆土,并擊敗了哥薩克、匈牙利人甚至威尼斯人。他的行政能力使他聲名遠播。其家族統治奧斯曼帝國長達半個世紀(十七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在科普魯律家族治下達到了其極盛。.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空位期

位期(Interregnum)是政府、組織或社會秩序中斷的時期。例如指一個君主離任和其繼承人繼任之間的時期。 除去議會制國家的懸峙國會以外,此名詞(interregnum)在英語中也可以指美國總統換屆期,這時總統雖還有權力,但已是跛腳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空位期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三世 (奥斯曼帝国)

穆罕默德三世(1566年5月26日—1603年12月22日),自1595年直到他逝世擔任奥斯曼帝国的蘇丹。 穆罕默德登位時將十六個弟弟處以絞刑,所以他在奥斯曼帝国的歷史上至今仍然惡名昭彰。他是一個懶散的蘇丹,把政府交給母親皇太后管理。他任內最重大的事件是在1596年至1605年在匈牙利發生的奧地利—奧斯曼帝国戰爭。 穆罕默德的軍隊在1596年佔領了匈牙利境內的埃格爾,並在Mezokeresztes戰役中打敗哈布斯堡王朝和川西凡尼亞的軍隊,但穆罕默德本人在戰役中途卻曾打算逃離戰場,不過被勸阻。 在穆罕默德三世的統治時期,雖然奥斯曼帝国看來正在衰落中,卻未有重大挫折。 穆罕默德三世 穆罕默德三世 Category:奥斯曼帝国苏丹.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穆罕默德三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第三羅馬

三罗马,是指欧洲一些声称是古罗马帝国(即「第一罗马」)继承者的城市、城邦、王国或大公国。这些城市、城邦、大公国或王国有的通过自己和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又称「第二罗马」)的联系来成构建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比如俄罗斯帝国);也有的通过自己和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比如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来建立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第三羅馬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

一代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KG,PC(John Churchill, 1st Duke of Marlborough,),英国军事家、政治家。靠著他妻子(Sarah Churchill, Duchess of Marlborough)與安妮女王的私密友誼,以及他個人卓越的軍事、外交才能,讓他在1702年成為英國最有權力的男人。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名利雙收,與戰友歐根親王共列為法國太陽王的兩大剋星,並使英國上升為一級的海陸強權,促成18世紀的繁榮興盛。但是他貪婪投機的性格,既使他成為安妮時代最有錢的英國男性,卻也減損他部分的聲望。(英)屈勒味林著,錢端升譯,《英國史》,頁643-644 在英國軍事史上,约翰·丘吉爾與納爾遜及威靈頓鼎足齊名,三人被看作是偉大的民族英雄。雖然一般觀點常把他和威灵顿公爵(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崙)相提並論,不過許多人更看重他的外交天分與政治智慧(如溫斯頓·邱吉爾)。前一項的論點是,馬爾博羅與威靈頓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们都有輝煌的军事生涯并取得政界高位,然後都失足於晚年的政壇;後一項觀點則頗受輝格黨史家屈勒味林的影響,屈勒味林對給予丘吉爾至高的評價,把他的軍事天才與外交天份,比作是威靈頓與外交大臣卡蘇里的綜合體(兩人在1815年各自於軍事、外交上有傑出表現)。.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卡佩尔战争

一次卡佩尔战争()是瑞士宗教改革期间旧瑞士邦联的新教与天主教州之间的一次武装冲突,发生于1529年。它得以在未打一枪的情况下和平结束,卡佩尔的第一个土地和平令()生效。 在慈运理的领导下,信仰新教的苏黎世州与市同其他新教州组成抵抗联盟“基督教公民联盟”(),其中还包括康斯坦茨和斯特拉斯堡。作为回应,天主教州则与奥地利的斐迪南结盟。 双方的冲突还涉及共有地区的情况,特别是图尔高州,那里的管理每年在各州间轮流两次,因此一直在天主教和新教统治间转换。几次的斡旋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例如1526年的巴登争议。 经过多次小冲突和双方的挑衅,1528年5月一名天主教神父在图尔高被处死,1519年新教牧师J·凯泽在施维茨被处于火刑。最后一根稻草则是在巴登设置了一位天主教地方行政官。苏黎世于6月8日宣战,占领了图尔高和圣加仑修道院领地,并向楚格州附近的卡佩尔行进。 在邦联议事会的斡旋下,勉强避免了战火。就在两军对垒(苏黎世与楚格之间的卡佩尔行军)、谈判进行之时,双方的士兵做了不互相挑衅的安排。卢塞恩的Johannes Salat作为目击者,记录下双方阵营的人怎样友好地交往,一起喝酒聊天。海因里希·布林格后来用“卡佩尔奶汤”(Kappeler Milchsuppe)这个词来形容两军之间的一个小轶事,说的是苏黎世这边提供面包,楚格提供牛奶。这成了邦联成员间和解与妥协的持久象征。 和平协议(Erster Landfriede)对天主教一方不是十分有利,他们不得不解散了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然而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仍基本没有缓解,两年后终于导致第二次卡佩尔战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第一次卡佩尔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反法同盟

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年至1797年)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對 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奧地利 宣戰,隨後幾個星期普魯士王國加入了奧地利參戰。 這些武力由陸地和海上入侵法蘭西,奧地利從奧地利尼德蘭進攻,普魯士由萊茵河攻擊,而大不列顛王國支持法蘭西各省級的反叛並在地中海圍攻南邊的土倫港。1793年3月18日,法蘭西在遭到挫敗以及內部旺代地區叛亂的紛爭,只能以嚴厲戰爭法的措施回應。 1793年4月6日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構成以及1793年8月的 徵招所有18至25歲身強力壯的男子。 新的法蘭西軍隊反擊,擊退侵略者並進擊超越法蘭西邊境。 1795年5月,法蘭西建立了巴達維亞共和國作為並以獲得普魯士的萊茵蘭。隨著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神聖羅馬帝國割讓奧地利尼德蘭給法蘭西,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幾個法蘭西。與西班牙單獨簽訂的第二個,隨後的督政府實施征服更多 神聖羅馬帝國 (日耳曼和奧地利)的計劃。 1796年,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卡爾大公扭轉局勢,但1796年4月12日剛上任的拿破崙在獲勝,全面進攻皮埃蒙特大區,接續在許多戰役獲勝,最終在1797年1月15日的里沃利會戰的決定性勝利,最終簽訂在1797年4月18日 和1797年10月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第一次的反法聯盟聯合崩解了,只剩大不列顛對法蘭西作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第一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瓜分波兰

一次瓜分波蘭(或稱為第一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發生在1772年,是1772年至1795年間,造成波蘭立陶宛聯邦滅亡的三次瓜分波蘭之中的第一次。這次瓜分背後的主要目的是扩展俄羅斯帝國勢力,以威慑普魯士王國及哈布斯堡。日渐衰弱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國土,包括其中已被俄羅斯統治的部分,遭到它比較強盛的鄰國——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的瓜分,而使上述三國在東歐重新达到權力平衡。由於波蘭無力保衛自身國土,再加上外國軍力早已駐紮在波蘭國內,於是波蘭國會(波蘭稱之為瑟姆,Sejm)在1773年由上述三個政權召開的中,承認了這次瓜分。.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第一次瓜分波兰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一次摩哈赤战役(mohácsi csata 或 mohácsi vész、Mohaç Savaşı 或 Mohaç Meydan Savaşı)发生于1526年8月29日,是土耳其第一次入侵匈牙利的战役。战役双方为拉约什二世率领的匈牙利王國军队及由苏莱曼一世率领的奥斯曼军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亞琛和約

《第二亞琛和約》,又称《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由法國、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簽定於1748年10月18日,是4月24日開始的第二次亞琛和會的結果,亦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終結。签署地点在法国亞琛的爱克斯·拉夏贝尔宫,由英國和法國代表主持了和會。 不過條約並無解決英國和法國在西印度群島,非洲和印度的貿易糾紛,為英法之间在七年戰爭中发生冲突埋下導火線。 而英國與西班牙的奴隸貿易糾紛,直至1750年簽定《馬德里和約》才完全的以解決。英國在條約中放棄了奴隸貿易的優先權,而西班牙政府需賠償英國10萬英鎊。 《第二亞琛和約》使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延續,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的覆亡。 对战争的终结,德国著名音乐家亨德尔曾为英国王室创作了《焰火音乐》(1749)。.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第二亞琛和約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俄土战争

二次俄土战争发生于1686年至1700年间。1683年,奥斯曼帝国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一部分匈牙利封建主对奥地利发动战争。1683年7月土军围困维也纳。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结成反奥斯曼帝国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盟。 1686年-1688年,奥军发起反击,先后占领土军控制的布达、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贝尔格莱德等地。1689年在维丁城附近的多瑙河上击败土耳其海军。 1695年及1696年俄皇彼得一世兩度进攻亚速海,被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的联军击败。 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进行的中大胜土军。同年,彼得派俄军占领了顿河河口。 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 1700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伊斯坦布尔和约》(《君士坦丁堡和约》),俄国获得亚速要塞,在黑海建立了第一个出海口。.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第二次俄土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百年战争

二次百年战争(the Second Hundred Years' War,1689年-1815年)是一些历史学家使用的历史分期术语,用以描述从约1689年至1815年间英国(起先为英格兰王国,后为大不列颠王国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与法国(先后为法兰西王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这个名词由在他的著作《英格兰的扩张:两场讲座》(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Two Courses of Lectures,1883年)中首次创造。 和“第一次百年战争”一样,第二次百年战争并不是一场单一而连贯的战争,而是由两个主要交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战争组成。这个名词也用来指代英法两个世界强国之间的竞争状态,而不仅是直接军事冲突。这是一场决定这两个殖民帝国未来的较量,而英國在1815年的最終勝利,確立其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英法在18世纪的一系列战争,通常将其他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更大同盟的一员卷入其中。除了在四国同盟战争中两国曾携手合作之外,在所有的欧洲的大规模冲突中,英法两国总是互相敌对。而其中的部分战争,如七年战争,有时会被视作“世界大战”——双方将战火烧到了印度、美洲等殖民地地区以及全球各大洋的航路上。.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第二次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米哈乌 (波兰国王)

米哈乌·科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 (Michał Korybut Wiśniowiecki、Mykolas I Kaributas Višnioveckis,1640年7月31日-1673年11月10日),亚雷马·维希尼奥维茨基与格蕾泽尔达·孔斯坦茨娅·扎莫厄斯卡之子,自1669年9月29日当选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直到1673年逝世。 1670年他与哈布斯堡王室的埃列奥诺拉·玛利亚结婚(波兰语:Eleonora Wiśniowiecka或Eleonora Habsburżanka),她在1653年于雷根斯堡出生,在1697年于维也纳去世,她的父亲是斐迪南三世,她的母亲是斐迪南的第三位妻子埃莉诺·贡扎加。 米哈乌·科雷布特以成为金羊毛骑士团成员的方式来体现他对哈布斯堡王室皇帝的效忠。.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米哈乌 (波兰国王) · 查看更多 »

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

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生於的施滕达尔(Stendal),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的里雅斯特逝世,德國考古學家與藝術學家。 他為考古學奠基。溫克爾曼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Flavio Biondo的追隨者,因此自稱義大利人文主義者。Biondo以前為古董收藏者,因此溫克爾曼的古物藝術的藝術史學方法也是跟隨著Biondo。溫克爾曼的藝術評價成為美學的基礎。 1768年,溫克爾曼到維也納接受瑪麗亞·特蕾西亞嘉奬,在返回羅馬居處的途中,在義大利的里雅斯特一間旅館內,因同行的旅人覬覦他手上的金币和银币,而把溫克爾曼殺害,後來溫克爾下葬於的里雅斯特大教堂。 Category:德國考古學家 Category:德國歷史學家 Category:德國藝術家 Category:在義大利被謀殺身亡者 Category:在國外被謀殺身亡德國人 Category:薩克森-安哈特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 · 查看更多 »

約翰五世 (勃蘭登堡)

約翰五世(),阿斯坎尼王朝勃蘭登堡-薩爾茲維德爾藩侯(1308年—1319年在位),被稱為「傑出的約翰」。勃蘭登堡藩侯赫爾曼一世與妻子哈布斯堡王朝羅馬人民的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女兒哈布斯堡的安妮的唯一兒子。 1308年,父親赫爾曼一世於圍攻呂布茨時戰死,約翰五世繼位成為勃蘭登堡-薩爾茲維德爾藩侯,與堂叔公奧托四世及亨利一世共治。1295年,約翰五世娶了格沃古夫及雜幹公爵亨利三世的女兒凱瑟琳(1327年逝世)為妻。他們沒有子女,約翰五世於1317年死後無嗣,阿斯坎尼王朝勃蘭登堡-薩爾茲維德爾系絕嗣。勃蘭登堡由勃蘭登堡-施滕達爾系的瓦爾德馬一世統治。 Category:勃蘭登堡藩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約翰五世 (勃蘭登堡)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约瑟夫一世(Josef I,),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05年—1711年在位)。他也是奥地利首席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他是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第三子,母为普法尔茨选侯小姐埃利诺·冯·诺伊堡。生于维也纳。1687年,登位成為匈牙利國王。1690年1月6日,再繼承羅馬人皇帝的稱號。 1705年,他繼承父親利奧波德一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他繼續進行其父與法国在1702年爆發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的將軍歐根親王及馬爾博羅公爵分別在意大利及德國與尼德蘭打敗法皇路易十四的軍隊。 在他统治期间,匈牙利在特兰西瓦尼亚亲王拉科齐·费伦茨二世领导下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1707年,费伦茨二世在法国支持下一度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对匈牙利的统治。约瑟夫一世对此坚决反对。帝国进行了无情的镇压,到1711年匈牙利人的武装斗争已完全停止。费伦茨二世逃亡国外,匈牙利再次完全屈服于奥地利的统治。 1711年,约瑟夫一世在维也纳死于天花。.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歷史

維也納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時代,後來羅馬帝國在這裡建立軍營(位於現在的內城區),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後來維也納在11世紀成為重要的貿易據點,並在13世紀成為巴本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19世紀時奧地利帝國及奧匈帝國的首都,並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維也納歷史 · 查看更多 »

约翰·绍贝尔

约翰·绍贝尔(Johann Schober,)奥地利政治家,三次担任奥地利总理。他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无法通过谈判使奥地利和德国统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约翰·绍贝尔 · 查看更多 »

约翰一世 (萨克森)

约翰一世(Johann I,),全名约翰·奈波穆克·玛丽亚·约瑟夫·安东·克萨韦尔·文森茨·阿洛伊·弗朗茨·德·保拉·斯坦尼斯瓦夫·博恩哈德·保罗·费利克斯·达马苏斯(Johann Nepomuk Maria Joseph Anton Xaver Vincenz Aloys Franz de Paula Stanislaus Bernhard Paul Felix Damasus),萨克森第四任国王(1854年-1873年在位)。他是萨克森王子马克西米利安和帕尔玛公主卡罗林娜最小的儿子,生于德累斯顿。 约翰一世在其兄长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国王1854年去世后继承了萨克森的王位。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后,约翰一世与巴伐利亚和汉诺威的王公一道支持奥地利。事实证明他作出的是错误的选择,战争仅仅进行了7周之后,奥地利军队即在萨多瓦战役中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围绕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土崩瓦解,约翰一世也被迫承认普鲁士才是德意志的主导力量,并让萨克森加入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约翰一世与普军并肩作战,帮助霍亨索伦家族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约翰一世 (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施特劳斯

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f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揮家,也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次子,常被親朋暱稱為佩皮(Pepi)。.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约瑟夫·施特劳斯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皇帝大街

约瑟夫皇帝大街(Kaiser-Joseph-Straße)是弗赖堡的一条购物街,长约900 米,从北到南穿过老城的中心区。它是德国最昂贵的地点之一。 这条街开始于弗赖堡北部的胜利纪念碑。在市中心贝托尔德井(Bertoldsbrunnen)十字路口,与西侧的贝托尔德街(Bertoldstraße)和东侧的盐街(Salzstraße)交汇,并设有信号灯管制交通。在老城的南郊,约瑟夫皇帝大街通过马丁门继续延伸到皇帝桥(Kaiserbrücke)。如同弗赖堡市中心许多街道一样,约瑟夫皇帝大街也有人工街溪穿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4年11月27日的空袭使得胜利纪念碑与马丁门之间的大多数建筑物被完全摧毁。因为电车在1901年开通,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设置骑楼街,作为行人和其他交通的空间,所以电车可以继续通过约瑟夫皇帝大街。在1972年11月, 这条街在德国率先成为交通宁静行人区域。只有2路、3路和5路电车和某些运载工具允许通行。但这些限制不包括马丁门以南的约瑟夫皇帝大街。.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约瑟夫皇帝大街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

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德语:Augustinerkirche)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堂,位于霍夫堡皇宫旁的约瑟夫广场,正面朝向西北方,长85米Estimat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provided by Google Earth ,宽20米。 1327年,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下令建造教堂和奥斯定会修道院,由建筑师迪特里希Landtner 设计,完成于1339年,1349年11月1日祝圣。由于邻近的霍夫堡皇宫扩展,奥古斯丁教堂逐渐演变为该建筑群的一部分。1634年,奥古斯丁教堂成为皇家的宫廷教堂。此后哈布斯堡王朝曾多次在此举行皇室婚礼。其中包括1736年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与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的婚礼,1810年女大公 Marie Louise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婚礼,以及1854年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巴伐利亚茜茜公主的婚礼。这座教堂尽管外表不太醒目,但是内部则相当豪华。 主祭坛右侧的洛雷托小礼拜堂的银瓮内安放着哈布斯堡家族54位成员的心脏,而他们的尸体被保存在东面不远处嘉布遣会教堂的皇帝墓穴。 弗朗茨·舒伯特曾在此指挥他创作的弥撒曲,安东·布鲁克纳的弥撒曲也在此举行世界首演。在21世纪,这座教堂以举办高品质的宗教音乐会而著称,尤其是在每周的主日弥撒有完整的管弦乐队和唱诗班。这座教堂还有两台管风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之战

维也纳之战(德语:Schlacht am Kahlenberg、波兰语:Bitwa pod Wiedniem或Odsiecz Wiedeńska、土耳其语:İkinci Viyana Kuşatması、乌克兰语:Віденська відсіч(Viděns'ka Vidsič))发生于1683年9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與波蘭王國聯軍對围困维也纳两个月的奥斯曼帝国军队進行的一場解圍之戰。这场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行动的戰役被視為奧斯曼帝國向外擴張的句點,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维也纳之战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嘉布遣会教堂

维也纳嘉布遣会教堂(又译“卡普齐纳教堂”;德语:Kapuzinerkirche)包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天主教教堂天使之后教堂和嘉布遣会修道院,位于市中心霍夫堡皇宫东面不远处的新集市广场,面向东南方,长35米,宽16米,兴建于1617年,1632年祝圣。 嘉布遣会教堂的地下有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墓穴(Kaisergruft)。.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维也纳嘉布遣会教堂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炸牛排

维也纳炸牛排(Wiener Schnitzel)是一種將小牛肉裹上-zh-tw:麵包粉;zh-hk:麵包屑;zh-cn:面包屑;-後酥炸而成的牛排料理,為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也被誉作奥地利的国菜。.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维也纳炸牛排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绅士街 (维也纳)

绅士街 (Herrengasse)是维也纳的一条街道,位于第一区內城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绅士街 (维也纳) · 查看更多 »

罗姆人

罗姆人(Roma)(常訛稱為吉普賽人或吉卜賽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不過,“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认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是“埃及”的音变。而大多数罗姆人也认为“吉普赛人”這個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並不使用。 其他地区对包括了:波希米亚人(法国)、黑塔诺(黑塔娜)(西班牙)、茨冈人(俄罗斯)、埃弗吉特人(阿尔巴尼亚)、罗里人(伊朗)、阿金加诺人(Atsinganoi,希腊)、阿什卡利人與。羅姆人称自己为罗姆(Rom),敘利亞和波斯吉卜賽人的「多姆人」(Dorn),在梵文中對應是「Doma」,現代印地語是「Dom」,意思是「靠歌舞為生的下等人」。在歐洲羅姆语中,“罗姆”的原意是“人”。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视和迫害。羅姆人犯罪率的確較高,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人贩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罗姆人 · 查看更多 »

罗贝托大公 (奥地利-埃斯特)

罗伯特·卡尔·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迈克尔·玛丽亚·安东·弗朗茨·斐迪南·约瑟夫·奥多·胡贝特·格奥尔格·皮乌斯·约翰尼斯·马库斯·德·阿维亚诺(Robert Karl Ludwig Maximilian Michael Maria Anton Franz Ferdinand Joseph Otto Hubert Georg Pius Johannes Marcus d'Aviano;)。奥地利大公,末代皇帝卡尔一世的次子。由伯祖父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里成为埃斯特支系族长,称:奥地利-埃斯特大公,帝国王子,匈牙利-波西米亚亲王;是摩德纳公爵。 1953年,与意大利奥斯塔公爵的长女萨伏伊的玛格丽塔公主在法国结婚,婚后有三子二女:.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罗贝托大公 (奥地利-埃斯特) · 查看更多 »

罗斯柴尔德家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德语:Rothschild)家族是一个始于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富有家族。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原本是一个为德国法兰克福自由市黑森-卡塞尔领伯国提供服务的犹太银行家,在18世纪60年代创建了自己的银行业务。不同于之前大部分为宫廷提供服务的犹太银行家,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成功地传承了自己的财富。他的五个儿子分别将业务拓展至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一个国际性的银行世家就此建立。 在19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家族,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富有的家族。家族财富分布在众多继承人手中,如今已涵盖极为广泛的领域,包括金融服务、地产、矿业、能源、混合农业、酿酒和非盈利机构。 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是阴谋论围绕滋生的对象,其中许多涉及反犹太主义,大多由新纳粹主义者传播。.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罗斯柴尔德家族 · 查看更多 »

美泉宫

美泉宫(Schloss Schönbrunn,又音译作申布伦宫)是座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美泉宫的名字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年至1619年在位),传说1612年他狩猎至位于Meidling和Hietzing之间的凯特堡,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1743年,奥地利女皇玛丽娅·特蕾西娅下令在此营建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总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美泉宫 · 查看更多 »

美泉宮動物園

美泉宮動物園(德文:Tiergarten Schönbrunn),或稱維也納動物園,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著名的美泉宮內的一個動物園,由哈布斯堡王朝於1752年建成,最初為皇家動物展覽館、在當地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園。 它是世界上少的有擁有「大熊貓館」的動物園,熊貓是中國於2003年租借給該動物園的,牠們的名字分別叫陽陽和龍徽。動物園另外的特別處有「雨林館」,在那裡遊客可以穿越一個模擬亞馬遜雨林的地方,還有一個「水族館」,讓遊客能模擬在亞馬遜河的洪水下穿越。此外2004年初,動物園也新開放了一個放有北極動物的北極館。 1906年7月14日,園內的首隻大象出生。 動物園由1992年起私有化,並轉由Helmut Pechlaner管理,他也是奧地利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主席,負責現代化動物園的多個部分和維持其經濟狀況。.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美泉宮動物園 · 查看更多 »

美景宮

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又音譯貝爾維第宮)是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個巴洛克建筑風格的宮殿。美景宮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将军歐根親王的宮殿。在歐根親王去世後,美景宮於1752年被賣給瑪麗婭·特蕾茜雅。現在的美景宮是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的所在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美景宮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k 表列出漫畫《義呆利 Axis Powers》中的登場角色。其中每一個角色均代表著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個性依其民族性也有所不同。作品本質屬於輕鬆搞笑類型,因此某種程度上迴避了尖銳的歷史問題,與真實歷史有較大程度的差異。 商業版廣播劇CD和電視動畫的配音員是共通的。 條目僅收錄日丸屋秀和的作品,並未收錄其他同人作品創造出的角色。和真實存在的政黨、國家、人物無直接關係。 原版爲日文維基百科-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的翻譯與適當補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約翰·韋斯頓·埃文斯

羅伯特·約翰·韋斯頓·埃文斯(英語:Robert John Weston Evans,1943年-)是威爾士學會(Learned Society of Wales)建立者及會員、英國學院會員,歷史學家。他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中歐和東歐的後中世紀歷史,特別是1526年至1918年的哈布斯堡王朝領地。他曾在切爾滕納姆的Dean Close School和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接受教育。Who's Who 2008, p.7371997年至2010年,在牛津大學任現代歷史學欽定講座教授。 他也是牛津大學奧里爾學院的成員。 他對歷史進程中語言所扮演的角色頗感興趣,現在的研究方向是1740年至1945年的匈牙利歷史,同時也涉及威爾士歷史,他是牛津大學威爾士語言學會的President of Cymdeithas Dafydd ap Gwilym。.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羅伯特·約翰·韋斯頓·埃文斯 · 查看更多 »

羅馬之劫 (1527年)

羅馬之劫發生於1527年5月6日,是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屬下的軍隊譁變後,在教宗國治下的羅馬進行的軍事行動。該次事件是查理五世(他同時也是西班牙國王,稱卡洛斯一世)與1526年-1529年的衝突中的重要勝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羅馬之劫 (1527年) · 查看更多 »

省 (奥斯曼帝国)

省或行省(,Eyalet,,埃亚莱特),或被称为贝勒贝伊里克或帕夏里克,奥斯曼帝国的1876年行政区划改革之前的第一级行政区划。 从1453年到19世纪初,奥斯曼的地方政府组织都很松散。该帝国的一级区划为省(Eyalet),由三马尾帕夏统领。由帝国宰相“大维齐尔”提名首都和各省所有的高级官员。在1861年至1866年间,各省被废除,为便于管理,其辖区被分为多个州(Vilayet,维拉耶)。 每个省份被划分为多个旗(突厥语称“”,阿拉伯语称“里瓦”),各旗长官为一马尾帕夏,称号为“米拉-利拉”或“桑贾克贝伊”。这个省份通常被欧洲人称为“帕夏里克”(或译为帕夏辖区)。帕夏被赋予了绝对的行政权力,在其省份之内,无论军事、经济还是治安、司法都受他管理。 by Forbes, A. Gruar.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省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烏利希·慈運理

烏利希·慈運理(慈運理又譯作茨溫利、茲文里,Huldrych Zwingli,Ulrich Zwingli,),基督教新教神學家,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者。 慈運理生於瑞士。當時是瑞士愛國主義剛興起的時候,瑞士傭兵制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慈運理進入了維也納大學和巴塞爾大學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義影響。當他在格拉魯斯與艾因西德倫擔任神父後,仍繼續他的學業,受到伊拉斯謨著作的影響。慈運理本身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券和崇拜馬利亞等傳統信仰。 1518年慈運理成為蘇黎士大教堂的神父,在那裡開始宣扬宗教改革的思想。1522年因為反對在大齋期的禁食,開始受到公眾關注。在著作中,他指出在教會階級的腐敗,提倡教士結婚,並攻擊禮拜場所使用聖像。1525年,慈運理推出了新的禮儀。對於嬰兒洗禮,慈運理曾與重洗派一起試圖廢除,但後來因政治因素妥協,導致與堅持進一步改革的重洗派決裂。因為慈運理與重洗派的衝突導致重洗派被迫害,歷史學家曾爭論他是否使蘇黎世成為一個神權政治的城邦。 之後宗教改革擴及瑞士邦聯其他地區,但有些城邦仍傾向維持天主教,瑞士邦聯因此依宗教分裂為支持宗教改革的城邦聯盟,以及支持天主教的城邦聯盟。1529年,戰爭尚未爆發。該年,慈運理與馬丁·路德在德國馬爾堡會面協商,企圖整合雙方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中,前14條半都達成共識,但最後討論聖餐禮時對聖餐意義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導致兩派整合失敗。馬丁·路德認為聖餐中基督的確實質降臨,是為同質說。而慈運理則認為聖餐只是一種紀念基督的象徵,即象徵說。 1531年,慈運理的聯盟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於是有五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士,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分戰死,年僅47歲。慈運理所留下的神學思想、禮儀還有教會制度,至今仍影響著許多新教教會,如重洗派。.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烏利希·慈運理 · 查看更多 »

烏克蘭歷史

乌克兰是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又稱為小俄羅斯、魯塞尼亞。是中世纪东斯拉夫人文化的中心,现代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就是以基辅为基地发展起来的。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斯基泰人已經在今天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活動。以後,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约公元14世纪,乌克兰逐渐形成了现代乌克兰民族。其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几度合并,直到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1917年-1921年,乌克兰经历了短暂的独立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全境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军解放了乌克兰全境,并将原属波兰领土的西乌克兰划归乌克兰。1954年,赫魯曉夫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統一300週年紀念日的名義,将克里米亚由俄羅斯划归给乌克兰,组成了现代乌克兰的疆域。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烏克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烏拉斯洛二世

烏拉斯洛二世(Vladislav Jagellonský, II., Władysław II Jagiellończyk, Vladislav Jagelović, Vladislav Jagelovský, Владислав ІІ Яґелончик,)。亞蓋隆王朝的波希米亞國王(1471年-1516年)稱為(弗拉迪斯拉夫四世)及匈牙利國王(1490年-1516年)。他亦是龍騎士團成員。波蘭國王及立陶宛大公卡齊米日四世與其妻子哈布斯堡的伊麗莎白的長子。其外祖父乃哈布斯堡王朝的羅馬人民的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波蘭國王約翰一世、亞歷山大一世及齊格蒙特一世的兄長。.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烏拉斯洛二世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共和国

热那亚共和国(Repúbrica de Zêna /re'pybrika 'de 'ze:na/,Res Publica Ianuensis,Repubblica di Genova;全名最尊贵的热那亚共和国,1798-1805年称利古里亚共和国)是一个大约在1100年开始建立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利古里亚地区的独立城邦,至1805年被拿破仑治下的法国吞并。虽然在拿破仑被打败后的1814年热那亚曾经复国,但热那亚之後只存在一段短时间,最终共和国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热那亚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瑞士历史

当今瑞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291年舊瑞士邦聯的建立。起初它包括三个州(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之后逐步扩大直到1815年的现今疆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瑞士历史 · 查看更多 »

瑪麗·路易莎

奧地利的瑪麗·路易莎(Maria Luise von Österreich,),原為奧地利女大公瑪麗·路易莎(Erzherzogin Maria Luise von Österreich),婚後成為法國皇后瑪麗·路易莎 (impératrice Marie Louise des Français)。1817年,受封為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女公爵。 她是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第二位妻子,並因此是法蘭西帝國皇后。她是瑪麗·安托瓦內特之姪孫女、羅馬王拿破崙二世之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瑪麗·路易莎 · 查看更多 »

瑪麗亞·特蕾西亞 (奧地利大公)

瑪麗亞·特蕾西亞·伊麗莎白·菲莉賓·路易絲·約瑟法·瓊安(Maria Theresa Elisabeth Philippine Louise Josepha Joan,),為奧地利女大公瑪麗·路易莎(Maria Theresia Elisabeth Philippine Louise Josephe Johanna),她是约瑟夫二世和妻子帕尔马公主伊莎贝拉的长女,而她的姑姑就是奢侈浪費,揮金如土的皇后瑪麗·安東娃妮特。1770年患胸膜炎夭亡。 M M M M.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瑪麗亞·特蕾西亞 (奧地利大公) · 查看更多 »

瓦盧瓦王朝

卢瓦王朝是卡佩王朝的支系,继卡佩家族后承继法国王权,并于1328至1589年间统治法兰西。家族地位较低的成员在阿朗松,安茹,勃艮第和奥尔良建立其支系。 瓦卢瓦家族源起于查理(1270-1325),法国国王腓力三世的三子。基于1316年當時的王位繼承規定(萨利克法典),王族女性及其男性后裔(如納瓦拉女王及英國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不得继承法国王位,因此查理之子繼位為腓力六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瓦盧瓦王朝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四世

迪斯瓦夫四世·瓦萨(Władysław IV Waza;Vladislaus IV Vasa或Ladislaus IV Vasa;Vladislovas IV Vaza;1595年6月9日—1648年5月20日),属于曾统治波兰和瑞典两国的瓦萨王室,自1632年11月8日起至1648年去世时止任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是反宗教改革时期的重要人物,因其宗教寬容的主張,處於与神職人員及貴族的緊張關係之中,也是歐洲現代早期選舉君主制的案例之一。他的能力與評價較其父為高,但面對的的困局卻比其父艱難十倍。他在位的十六年是「波蘭黃金時代」的尾聲,此時經濟條件因為天災與戰爭而不斷惡化,但是因為他的努力,各種社會與宗教大問題沒有在他生前引爆,而是拖延到他死後才開始清算。 瓦迪斯瓦夫四世是齐格蒙特三世·瓦萨(Zygmunt III Waza)与王后奥地利的安娜(亦被称为哈布斯堡的安娜)之子。1610年,方为青少年的瓦迪斯瓦夫被七波雅尔选为俄国沙皇,但因父王反对,俄国爆发人民起义,瓦迪斯瓦夫未能真正登上俄国皇位。不过,至1634年为止他一直使用莫斯科大公之衔。 瓦迪斯瓦夫1632年被选为波兰国王,成功领导波兰立陶宛联邦抵御外敌,其中属1632年至1634年间的斯摩棱斯克战争最为著名,其间他曾亲自作战。瓦迪斯瓦夫支持波兰宗教宽容,实行军事改革,譬如建立联邦海军。他也以艺术赞助人的身份著称。然而,他未能实现重夺瑞典王位,征服奥斯曼帝国博取声望,加强国王权力,对联邦施行改革的理想。 瓦迪斯瓦夫去世时未有合法男性后代,其弟约翰二世·卡齐米日·瓦萨(Jan Kazimierz Waza)成功登上波兰王位。瓦迪斯瓦夫的逝世标志着波兰立陶宛联邦相对稳定时期的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酝酿的冲突和矛盾最终浮出水面,使联邦遭受一连串灾难性打击,其中以有史最大的一次哥萨克起义赫梅利尼茨基起义(1648年)和瑞典的入侵(大洪水时代,1655年—1660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瓦迪斯瓦夫四世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二世

茨拉夫二世 Václav II.()普热米斯尔王朝的波希米亚国王(1278年-1305年在位)。 瓦茨拉夫二世为最强大的捷克君主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之子。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于杜恩克鲁特战役中阵亡后,7岁的瓦茨拉夫二世继承了波希米亚王位,由勃兰登堡藩侯奥托摄政。由于他父亲的失败,普热米斯尔王朝的绝大部分领地(包括奥地利、施蒂里亚和克恩滕)都被哈布斯堡王朝和其他德意志诸侯瓜分。 瓦茨拉夫二世在衰落的波希米亚巩固了王权。1300年,他进行货币改革,建立全国唯一的铸币厂。为支持其子瓦茨拉夫与安茹的查理(即后来的匈牙利国王查理一世)争夺匈牙利王位,瓦茨拉夫二世于1301年对法国发动匈牙利王位继承战争,瓦茨拉夫雖然登上匈牙利王位,但他返回波希米亞,只派大臣代理匈牙利事務。1300年,瓦茨拉夫二世当选为混乱的波兰王国的国王。1305年,瓦茨拉夫二世逝世,由其子瓦茨拉夫三世繼位。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68。 Category:捷克君主 Category:波兰君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瓦茨拉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熬夜 (我为喜剧狂)

《熬夜》(Up All Night)是美国情景喜剧《我为喜剧狂》第1季的第13集,由剧集主创人、执行制片人兼女主演蒂娜·菲编剧,迈克尔·英格勒执导,2007年2月8日通过全国广播公司在美国首播。本集节目的客串演员包括卡特里娜·宝登、瑞秋·德拉彻、凯斯·鲍威尔、马里克·潘考利、约翰·卢茨、雪莉·谢波德、瑞秋·汉密尔顿、朗尼·罗斯、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杰森·苏戴奇斯和马克·津默曼(Mark Zimmerman)。乔·贝哈在剧中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出场。 这一集的剧情主要集中在全国广播公司喜剧小品《TGS与崔西·乔丹》剧组在情人节这天的经历展开。首席编剧丽兹·莱蒙(Liz Lemon,蒂娜·菲饰)收到了一件神秘礼物;另一位编剧弗兰克·罗斯塔诺(Frank Rossitano,饰)表示自己很讨厌简娜·玛隆妮(Jenna Maroney,饰),后者是节目的一位女演员;制片人皮特·霍恩伯格(Pete Hornberger,饰)忘了这天是情人节,而且还正好是自己老婆保拉(Paula)的生日;多位编剧相信丽兹的火辣助理施乐·泽洛克斯对电视台的杂工跟班肯尼斯·帕塞尔(Kenneth Parcell,杰克·麦克布瑞尔饰)有好感,于是有意搓合;男演员崔西·乔丹(Tracy Jordan,崔西·摩根饰)打算和自己的老婆安吉共度一个浪漫夜晚;全国广播公司副总裁杰克·唐纳吉(Jack Donaghy,亚历克·鲍德温饰)和早已分居的比安卡正式离婚。.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熬夜 (我为喜剧狂) · 查看更多 »

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

特伦蒂诺-上阿迪杰或特伦蒂诺-南蒂罗尔(Trentino-Alto Adige ;Trentino-Südtirol; Trentin-Südtirol)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自治区。自治区由两个分区组成,分别是多数人说意大利语的特伦托省及多数人说德语的南蒂罗尔省。该区在直至1919年被意大利吞并前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1919年至1947年间该区被称为威尼西亚—特伦托天拿(Venezia Tridentina)。.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 · 查看更多 »

特兰西瓦尼亚

特兰西瓦尼亚(Transsilvania;Transilvania/Ardeal;Erdély;Siebenbürgen,中文译为锡本布尔根),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中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公国。 特兰西瓦尼亚原為匈牙利王國之領土,在奧斯曼帝國攻佔布達佩斯後,成為匈牙利貴族的避難所,抗拒土耳其文化入侵,在一戰後,因1920年簽訂的特里阿農條約,成為羅馬尼亞一部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特兰西瓦尼亚 · 查看更多 »

特蕾西亚学校

特蕾西亚学校(Theresianum)是奥地利维也纳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由玛丽亚·特蕾西亚创建于1746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特蕾西亚学校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宫堡

特洛伊宫堡 (trojský zámek)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城堡,位于该市西北部的特洛伊区(Troja),由斯特恩伯格伯爵兴建于1679年到1691年,19世纪归属布拉格市所有,举办市立美术馆的19世纪捷克美术展览。.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特洛伊宫堡 · 查看更多 »

盧森堡王朝

盧森堡王朝是一個中世紀德意志地區的王朝,其王室成員在1308年至1437年間三度成為神聖羅馬皇帝。1308年盧森堡伯爵亨利成為了羅馬人民的國王(rex Romanorum)中世紀時由德語地區的諸侯選出來的國王,實則只是名義上統治德意志、奧地利、波希米亞及意大利北部部份地區,獲羅馬教宗加冕後則可以稱為神聖羅馬皇帝。,並於1312年由教宗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他的兒子盧森堡的約翰則只是盧森堡伯爵及波希米亞國王。期間王朝成員斷斷續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並且兩度被競爭對手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奪得皇位稱號。在西吉斯蒙德皇帝死後,盧森堡王朝絕嗣,並被哈布斯堡王朝所接替。盧森堡王朝亦是亞爾丁-凡爾登王朝的分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盧森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百科详编

《百科详编》(Macropædia),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第三部分;另外两部分是《百科类目》(Propædia)和《百科细编》(Micropædia)。 2007版的百科详编(Macropædia)共17卷,699篇文章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每篇文章长度从2页到310页不等,平均为24页。所有文章几乎都有参考文献和署名贡献者,这些贡献者的名字在百科类目(Propædia)都按照首字母顺序予以列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百科详编 · 查看更多 »

韦尔瑟家族

韦尔瑟家族(又譯韋爾澤家族、维尔泽家族、韦尔沙尔家族等,Welser),是15、16世纪德意志著名的工商业和高利贷家族。在奥格斯堡,经营对外贸易和银行业务,其分支遍布整个西欧。曾对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波兰等国国王进行贷款,取得许多经济特权。与富格尔家族共同资助查理五世贿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取得掠夺美洲殖民地的权利,并在在委内瑞拉建立殖民地。17世纪初破产。.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韦尔瑟家族 · 查看更多 »

聖史蒂芬王冠領

聖史蒂芬王冠領(a Szent Korona Országai),又稱匈牙利高王國()是奧匈帝國內匈牙利王国的領土部分,又稱外萊塔尼亞Aldásy, Antal.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聖史蒂芬王冠領 · 查看更多 »

聖日耳曼條約

《圣日耳曼条约》(Vertrag von Saint-Germai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共和国于1919年9月10日在圣日耳曼昂莱签署的条约,正式名稱為圣日耳曼昂莱条约。条约的生效,宣布奥匈帝国正式解散。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王国的独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聖日耳曼條約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荷兰省督

荷兰省督(荷兰语:stadhouder ),又譯為「執政」、「執政官」、“事务长”或“代理官”,直译为“持地者”、“持有某人之地”,可能转借自德语“Statthalte'”、法语“lieutenant”,或中古拉丁语“locum tenens”。 是中世纪时期荷兰(以及当时属于荷兰的比利时)的一个行政职务,为荷兰共和国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省长)。而在18世纪期间,由于荷兰伯国(中文也可叫做“荷兰省”)在尼德兰七省中的中央地位,这一职位则发展为了整个荷兰共和国实际上的世袭国家元首,与国王已无异。在历史上,荷兰省督的位置因为各种原因曾经出现过空缺,此时则由荷兰大议长担任行政一职。 荷兰省督可以与法国头衔“Lieutenant”(“持地者”,“有一定地位的人”,“在上级不在场时拥有一定职务的人”)以及英格兰的十六世纪的“Lord Lieutenant”(“皇家代理官大人”)相比较。此外,这个职位在早期的荷兰共和国被分派来维持和平与省份的治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荷兰省督 · 查看更多 »

荷蘭人

尼德蘭人(Nederlanders),中文習慣稱為荷蘭人,是荷蘭的主體民族,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Autochtone population at 1 January 2006, Central Statistics Bureau, Integratiekaart 2006, This includes the Frisians as well.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荷蘭人 · 查看更多 »

荷蘭國旗

荷蘭國旗呈長方形,由三條水平色帶組成,由上至下的顏色為紅、白、藍,是現存最古老的三色旗。其中紅色代表勇氣,白色代表祝福及庇佑,藍色代表對祖國的忠誠。 荷蘭曾受西班牙統治,於16世紀時荷蘭之奧倫治親王沈默者威廉領導人民發動獨立戰爭,他們設計了一面橘、白、藍的三色旗,這三個顏色源至奧倫治家族徽章:藍色的底上有個白色的號角,並裝飾著橘色的繩索。在1630年後,因為色彩不夠鮮豔,在戰場與海上不易辨認,以及部分人民對奧倫治家族的獨裁統治感到不滿;國旗顏色逐漸由紅色取代橙色,並將藍色加深。 1937年2月19日,威廉明娜女王(Queen Wilhelmina)頒布法令正式規定荷蘭國旗的顏色是朱紅色、白色、鈷藍色,沿用至今。.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荷蘭國旗 · 查看更多 »

荷蘭共和國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又稱聯省共和國,中文俗稱荷蘭共和國,是1581年-1795年期間,在現在的荷蘭及比利時北部地區(弗兰德地區)所存在的一個國家,這段期間也是著名的荷兰黄金时代。其前身是1579年成立的烏得勒支同盟。1794年9月,法國軍隊開始入侵荷蘭,荷蘭共和國滅亡。1795年1月,法國在荷蘭共和國的領土上建立了一個名為巴達維亞共和國的傀儡國家。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是當時除了威尼斯共和國唯二有共和國之名的國家,七省在脫離西班牙王國獨立後仍維持自治傳統,並由奧蘭治家族作為名義上的執政統治者,領導階層為貴族與各地商會所組成的聯省議會統治,開明的商業風氣、司法制度、對宗教的寬容--都為當時其他歐洲各國無法比擬的先進。.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荷蘭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荷蘭歷史

羅馬帝國時期,荷蘭歸屬高盧行省以及下日耳曼行省,當時這塊地區有廣義的日耳曼部落,而南部有高盧人,高盧人後來佔領這塊地區並建立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時期,這些沿著北海的低地國家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之後伴隨哈布士堡家族的勢力興起,這個地區又轉為他們的勢力範圍,隨著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利浦二世在1581年7月26日出任西班牙國王,哈布士堡也一分為二,同時荷蘭爆發武裝起義「八十年戰爭」(1568年-1648年),在荷蘭在脫離西班牙哈布士堡王朝而獨立後也開始荷兰黄金时代。 1795年荷蘭被法國入侵而亡國,直到1815年滑鐵盧戰爭之後,諸國召開維也納會議,其中確立荷蘭由奧倫治家族統治,並確立荷蘭王國的建立,然而在這個時期自由主義的興起,王族的統治受到挑戰,在1840年-1848年間荷蘭逐步建立議會民主的體制,與此同時南尼德蘭爆發革命宣布獨立。 近代荷蘭王國在貿易上仍是巨大的殖民帝國,殖民統治維持荷蘭穩健的經濟,在二次大戰後荷蘭逐步邁入現代國家的歷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荷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萊茵邦聯

萊茵邦聯又稱萊茵聯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是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及奧地利弗朗茨一世於奧斯特里茨戰役敗於拿破崙後拿破侖所建立的國家,是1806年至1813年間於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實體,最初成員有16個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後來邦聯再加入了19個邦國,邦聯總共統治超過了一千五百萬人,對法國在東線的戰事有著戰略性的優勢。.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萊茵邦聯 · 查看更多 »

萨布隆圣母教堂

萨布隆圣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 du SablonOnze-Lieve-Vrouw ten Zavel)亦称圣母得胜堂(Notre-Dame des Victoires)是一座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萨布隆(Sablon)地区边缘的教堂,俯视着大、小萨布隆广场。 萨布隆地区如今是布鲁塞尔独家的古董店聚集区,有众多商店、画廊、咖啡馆和餐馆。该座哥特式建筑,包括一尊14世纪的圣母像——这是该堂得名的原因,是图尔与塔克西斯(Tour et Taxis)——16世纪比利时和奥地利之间邮政的发展者——的墓葬小圣堂之所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萨布隆圣母教堂 · 查看更多 »

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三帝国或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萨非王朝 · 查看更多 »

裴多菲·山多尔

裴多菲·山多尔(Petőfi Sándor 国际音标:,Alexander Petrovič,),匈牙利爱国诗人和英雄,自由主义革命者。他被认为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他还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歌曲《国民歌》(Nemzeti dal)的作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裴多菲·山多尔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奧地利)

西吉斯蒙德()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外奧地利大公(1439年-1490年在位)及蒂羅爾伯爵(1439年-1490年在位)。西吉斯蒙德是外奧地利大公及蒂羅爾伯爵腓特烈四世的獨生子。西吉斯蒙德出生於因斯布魯克。 1439年,父親腓特烈四世逝世,當時西吉斯蒙德只得12歲,遂由施蒂里亞支系的堂兄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五世攝政。1446年,當攝政結束時,腓特烈五世將權力交回西吉斯蒙德手中。西吉斯蒙德便繼承了外奧地利公國及蒂羅爾伯國,成為有實權的統治者。1449年,西吉斯蒙德娶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埃莉諾為妻。 在位期間西吉斯蒙德與布雷薩諾內教區主教尼古勞斯爭奪因河流域的控制權。1460年,西吉斯蒙德因囚禁尼古勞斯而遭受教皇庇護二世懲以絕罰。尼古勞斯其後逃亡,但是在西吉斯蒙德向教皇投降以獲得赦免前逝世。 1469年,西吉斯蒙德將在萊茵河及亞爾薩斯的領地售給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卻又於1474年將這些土地買回。其後,他卻加入瑞士聯邦聯軍與勃艮第公爵查理戰鬥。 1477年,腓特烈五世封西吉斯蒙德為大公。1480年,其妻埃莉諾逝世,西吉斯蒙德於1484年再娶薩克森公爵阿爾布雷希特的女兒年僅16歲的凱瑟琳。但是兩段婚姻皆無子嗣。 1470年代至1480年代初期,西吉斯蒙德進行激進的貨幣改革。蒂羅爾擁有銀礦得以增加財富鑄造銀幣,加上使用新的開採方法和技術,將大量停產的銀礦被重新投入生產,很快許多周邊國家亦跟隨重新開放舊礦山和鑄造類似的銀幣,蒂羅爾鑄造的銀幣成為歐美日後的銀幣始祖。西吉斯蒙德亦因此被稱為「富有的」。 因為西吉斯蒙德很容易受他的幕僚的錯誤建議而動搖,他於1487年3月與威尼斯共和國進行了一場無目的的羅韋雷托戰役。蒂羅爾軍隊突擊威尼斯共和國及佔領了威尼斯的一些銀礦。其後,西吉斯蒙德再進一步激怒威尼斯,他將130名前往在博岑(現時的博爾扎諾)市集的威尼斯商人囚禁及沒收他們的貨物。蒂羅爾軍隊跟着突擊通過卡利亞諾隘口,以大量炮擊圍困羅韋雷托的城堡,是其中一次最早進行大量炮擊的戰爭。戰爭持續到夏季,但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1490年,蒂羅爾居民叛亂,驅逐西吉斯蒙德而迎接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成為蒂羅爾的統治者。西吉斯蒙德是否自願將蒂羅爾讓與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卻不得而知。 1496年,西吉斯蒙德於因斯布魯克逝世。 S.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吉斯蒙德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西吉斯蒙德(德语:Sigismund von Luxemburg,捷克语:Zikmund,克罗地亚语:Žigmund,匈牙利语:Zsigmond,)是卢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年—1437年在位)。生于纽伦堡,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1378年—1388年,1411年—1415年),1411年被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同时还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國王(1387年—1437年在位)和波希米亚国王(1420年—1437年在位)。他被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會講多國語言(包括匈牙利語、德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並熱衷於參加馬上比武在內的騎士比賽。 他致力於終結教會大分裂,終於在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選出新任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大分裂;但是在康斯坦茨會議期間,因為捷克(當時為波希米亞王國)神學家胡斯被處死,導致了波希米亞長達十四年的胡斯戰爭,嚴重困擾著西吉斯蒙德晚年的生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西屬尼德蘭

西属尼德兰(Países Bajos españoles;Spaanse Nederlanden)是低地国家中的一部分神圣罗马帝国领地的统称,于1581年至1714年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为共主邦联关系。这一区域包括今日的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全部,以及法国和德国北部的部分地区。 1482年勃艮第的玛丽去世,绝嗣,前属勃艮第尼德兰的帝国领地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所继承。十七省组成了哈布斯堡尼德兰的核心部分,并于1556年在查理五世逊位时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继承。1581年,尼德兰部分地区宣布独立,组成荷兰共和国,剩余区域则继续为西班牙所统治,直至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屬尼德蘭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君主列表

這是一份西班牙君主的列表。嚴格來說,是現代定義下統一的西班牙的君主列表,此前在現今西班牙乃至葡萄牙領土上的君主國統治者,請參看下面的列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s españoles),是指西班牙在1506年至1700年間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時期,在西班牙當地又稱為奧地利王朝(Casa de Austria)。其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的成員。除了統治西班牙及其廣大的殖民地之外,還同時統治西屬尼德蘭與意大利部分公國,以及在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該王朝在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後絕嗣,由波旁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的玛丽-泰蕾兹

西班牙的瑪麗-泰蕾茲(María Teresa;Marie-Thérèse;),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第一任妻子,為法國和納瓦拉的王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国王腓力四世的女儿。 她以她的美德和虔誠為名,為路易十四誕下一位男性的王位繼承人才勉強能夠履行她作為王后的職責,因為她有五、六個孩子在襁褓期間夭折。在歷史記載中她經常被看作在她丈夫的強權下一個被憐惜的對象,主要是她無法選擇,只能默默忍受他許多非法的風流韻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的玛丽-泰蕾兹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珍宝船队

西班牙珍宝船队(Flota de Indias)是指从16世纪开始,由西班牙组织的,定期往返于西班牙本土和其海外殖民地之间,运送贵金属和其他特产品的大型船队。运输的货物包括金银、宝石、香辣料、烟草、丝绸等。 珍宝船队通常包含有两支:一支是加勒比珍宝船队,由西班牙本土前往美洲新大陆(主要停泊港口包括哈瓦那、韦拉克鲁斯、波托韦洛、卡塔赫纳)。另一支则往返于亚洲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被称为马尼拉船队,负责将亚洲的货物送到墨西哥。亚洲的货物到达墨西哥后会被集中运送到韦拉克鲁斯并最终由加勒比珍宝船队运回西班牙。.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珍宝船队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時期,其间经历第二个全球性帝国——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欧盟成员国的现状。 现代人类在大约三万五千年前即已经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其后数千年里,又有数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zh-hant:西哥德人; zh-hans:西哥特人-。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們为摩尔人)入侵,并几乎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里,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宗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對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地运动。随着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地运动的結果,使伊比利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雷多王國、穆爾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塞維利亞王國、格拉納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國、瓦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西班牙殖民帝国興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裡,西班牙諸國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和17世纪大部分时间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阴谋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廣濶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後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数场战争。西班牙諸國的欧洲战争換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统治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占据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混乱,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布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費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老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发血腥的内战。内战最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终结,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仍发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是现代西班牙显示在受欢迎的胡安·卡洛斯国王领导下、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健康、现代、民主的发展趋向,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現今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举办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歷史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波旁王朝

西班牙波旁王朝()是西班牙現今的王室,源於法國的波旁家族,自1700年至今斷續地統治西班牙。其家族分支還統治過那不勒斯、西西里等位於今日意大利境內的領地。自1964年至今統治盧森堡的波旁-帕爾瑪家族亦為其分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波旁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盖特瓦尔战役

西盖特瓦尔战役,是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一場戰役。 奥地利为夺回匈牙利和争夺巴尔干而同奥斯曼帝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苏莱曼大帝生前的最后一战。 奥地利军队初期曾占有一定优势,但在奥斯曼帝国优势兵力和火力的不断投入下最终失败。 此战巩固了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地区和匈牙利大部的统治。 Category:匈牙利戰役 Category:土耳其戰役 Category:奥地利战役 Category:1566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盖特瓦尔战役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西里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

西里西亚省 (Provinz Schlesien; Prowincja Śląsk) 是1815年至1919年之间普鲁士的一个省分; 该省的领土是普鲁士于18世纪的时候,西里西亚战争之中,从哈布斯堡王朝手上夺得的。西里西亚省的首都是布雷斯劳。在1919年魏玛共和国时期,西里西亚省分为上西里西亚和下西里西亚省。1938至1941年期间,两省又曾重新合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親王國

親王國(principality, princedom),是親王(prince)或公主(princess)的封国。親王是一個君主的稱號,名義上或實質上統治一個主權國。親王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古羅馬共和國,在中世紀封建制度時代有多個親王國出現。.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親王國 · 查看更多 »

馬可·德阿維亞諾

可·德阿維亞諾(Marco d'Aviano,原名卡尔洛·多梅尼克·克里斯托弗利,Carlo Domenico Cristofori,)是一位方濟嘉布遣會修士,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的一個小鎮,阿維亞諾。在戈里齊亞耶穌會的書院受教育的他從小對了信仰和殉道都感覺了興趣。十六嵗時,他嘗試達到威尼斯共和國根奧斯曼帝國當時戰鬥的克里特島,藉此希望向莫斯蘭人傳福音,把他們變成基督徒。他途中在卡波迪斯特里亞的方濟嘉布遣會修院避難。當時的方濟嘉布遣會會長認識馬可·德阿維亞諾的家人,所以會長歡迎了他、給他食物、讓他休息,隨之勸他回家。 他因遇見方濟嘉布遣會而受到好印象,覺得天主召叫他參入這個修會。1648年,他開始見習,而一年後終於成爲修士。他用父子的名字「馬可」,變成「馬可·德阿維亞諾修士」。1664年,他被批准環游威尼斯共和國和其他意大利國家傳福音,尤其是在將臨期和大齋期。1672年,他被選為貝盧諾修院和奧德爾佐修院的院長,因而增加了他的負責。 1676年,他祝福了一位十三年來臥床不起的修女,因此她奇跡般的被痊愈了。消息傳出,忽然來自所有社會階層的病者都來找他。 來找她的幫助的人其中有利奧波德一世,因爲他的妻子不能懷孕一個兒子。從1680年至到逝世時,馬可·德阿維亞諾成爲了利奧波德一世的親密的知己和顧問。他給這位優柔寡斷的皇帝在所有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軍事問題或靈修問題領導和建議。利奧波德常常被無窮的憂慮癱瘓他的判斷能力,所以馬可的強烈、活潑和有時候激烈的性格配合了利奧波德的很好。奧斯曼帝國來侵之前,馬可·德阿維亞諾被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選為皇帝的自我大使。馬可·德阿維亞諾是一個熱烈的傳道者和一個有天分的中間人,所以他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解決爭端、恢復和諧和激勵所有被波蘭國王揚三世領導的神聖同盟的軍隊,其中包括奧地利、波蘭、威尼斯共和國、教皇國。1683年,維也納之戰發生了,而神聖同盟成功打敗來侵的奧斯曼帝國。這一場戰是奧斯曼帝國最後一次來侵歐洲,也是一個長期的歐洲反擊征戰的開始,直至到奧斯曼帝國1918年分解爲止。所以,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決定性的戰鬥。這也停止了在維也納的奧斯曼帝國軍隊領導,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和庫普魯魯大維齊爾的奧斯曼復興時期。 從1683年至1689年爲止,馬可爲了促進帝國軍隊良好的關係並給士兵靈修援助而參與軍事行動,因而帶來1686年布達的解放和1688年貝爾格萊德的解放。他同時不停遵守一個嚴格靈修精神:所有不必的暴力和殘忍都令他討厭。因此,貝爾格萊德被包圍時,幾百名穆斯林士兵成功親自呼籲他,以免捕獲時被屠殺。 在歷史家的判斷中,馬可向利奧波德的影響特別有責任:又利於基督教會有利於哈布斯堡王朝。馬可曾經寫過一封信給皇帝,其實很激烈地批評他把利益付給自己其中一個兄弟。他提示皇帝,他這樣做簡直給他敵人更多理由批評他。 1699年8月13日,馬可·德阿維亞諾因癌症於奧地利維也納逝世。 2003年,他由若望·保祿二世宣福。.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馬可·德阿維亞諾 · 查看更多 »

馬佳莉塔·德雷莎

佳莉塔·德雷莎公主(西班牙语:Margarita Teresa de España、德语:Margarete Theresia von Spanien, 1651年7月12日,馬德里 西班牙 - 1673年3月12日,維也納 奧地利),是西班牙的公主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皇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馬佳莉塔·德雷莎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偉大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德文:Maximilian I,或譯馬克西米連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大公(1493年-1519年),也被稱作「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三世的長子,是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西班牙王卡洛斯一世)的祖父,亦是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利安通过自己和子女的婚姻,使得孙子成功地取得西班牙这个殖民帝国的王位,再加上自己的神圣罗马帝位,使查理五世成为欧洲的盟主,更令哈布斯堡王朝成为一「日不落帝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連三世 (上奧地利)

克西米連三世(又名條頓騎士團團長馬克西米連,),哈布斯堡王朝的內奧地利攝政(1593年-1595年)、蒂羅爾執政及外奧地利大公(1612年-1618年)。馬克西米連三世是奧地利大公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第四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及馬蒂亞斯的弟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馬克西米連三世 (上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马加什一世

匈雅提·马加什一世(匈牙利語:Hunyadi Mátyás,)是一位匈牙利及克羅地亞國王(號稱「科爾文納」),從1458年以十四歲之齡登基,至1490年身亡為止一直在統治整個帝國。期間以強大的雇用軍征服大貴族,並通過數次的軍事運動,他又成為了波希米亞之王(1469-1490)以及奧地利公爵(1486-1490年)。當他在1485年占領維也納之後,他看來即將建立一個匈牙利-奧地利的君主國,不久就會作出堅實的努力來控制神聖羅馬帝國。結果,他在1490年突然的死亡使所有計畫化為烏有,匈亞提王朝一代而終,所征服的土地立刻被把持國政的大貴族放棄。 匈雅提·马加什生于1443年,匈牙利摄政王匈雅提·亚诺什(「白騎士」)的次子,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的科罗茨瓦尔(今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屬於社會新貴,以家族紋章上的烏鴉圖案而號稱「科爾文納」(意指烏鴉)。匈雅提·亚诺什死后,匈牙利爆发了贵族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国王拉斯洛五世的叛乱。拉斯洛五世死后,一些地位较低的贵族和佩斯人民都支持时年14岁的马加什成为匈牙利国王。大贵族们认为年轻的国王便于控制,也支持他成为国王。 匈雅提·马加什于1458年1月20日被选为匈牙利国王。而这时的他被新上任的波希米亚国王波傑布拉德的伊日(又稱伊日·波杰布拉德)扣为人质,直到马加什娶了波杰布拉德的女儿才将其释放。15岁时,他正式登基称王。在位期间,贵族叛乱仍在继续,他于1463年平定叛乱,并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承认他为匈牙利国王。成年后,马加什留学意大利,并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推广到匈牙利,建立欧洲15世纪最大的收藏历史记录、哲学和科学成就的图书馆科尔文纳图书馆(Bibliotheca Corviniana)。马加什懂得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克罗地亚语、拉丁语,后来又学会了德语以及捷克语等许多斯拉夫语。 马加什平定了贵族们的叛乱,组织独立于大贵族的雇佣常备军“黑军”(匈牙利文:fekete sereg),以抵御外敌入侵(1480年代擴大至三萬人)。这时的匈牙利領土,是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也是最強的自主時期。马加什多次打败奥斯曼帝国。瓦拉几亚大公弗拉德三世向其称臣。1465年響應教宗發起的十字軍,討伐異端的胡斯派,率領聯軍对岳父波傑布拉德的伊日的捷克作战,於1469年在捷克天主教徒的支持,获得波希米亞國王的称号,在1471年之前,陸續占领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等地。1485年他打败了腓特烈三世皇帝,占领奥地利的一半地区和首都维也纳。匈牙利在此時攀至巔峰,確立其東歐第二強國的地位(第一強國是鄂圖曼土耳其);當時領土上的人口超過六百萬(匈牙利人占了四百萬),稅收超過一百萬佛羅林,僅次於奧斯曼帝國與西歐最強的法國(鄂圖曼稅收將近兩百萬佛羅林)。 马加什一世于1490年去世,他只有一名學究氣的私生子亚诺什,私生子不能继承王位。亚盖隆王朝的波希米亚国王乌拉斯洛二世继承了他的王位。从此,匈牙利日渐衰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马加什一世 · 查看更多 »

马加什教堂

加什教堂(Mátyás-templom)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座教堂,位于布达城堡区的心脏。根据教会资料,它最初建于1015年。目前的哥特式建筑兴建于14世纪下半叶,19世纪后期大修。它是布达中世纪第二大教堂。.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马加什教堂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1576年在位)。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 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童年接受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对新教显示出特别的好感,但最终出于政治前途的考虑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公开宣布信仰天主教。但他因为反对查理五世,赢得了新教派诸侯(Reichsfürsten)的好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马西米连诺一世

西米连诺一世(Maximiliano I,),原名斐迪南·马克西米连·约瑟夫·冯·哈布斯堡-洛林(Ferdinand Maximilian Josef von Habsburg-Lothringen),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成员,本是奥地利大公,1864年4月10日在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怂恿下,接受了墨西哥皇位,称墨西哥皇帝马西米连诺一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马西米连诺一世 · 查看更多 »

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马蒂亚斯(Matthias,1557年2月14日维也纳—1619年3月20日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12年—1619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608年—1619年在位,称“马蒂亚斯二世”)和波希米亚国王(1611年—1619年在位,称“马蒂亚斯二世”)。 馬蒂亞斯的父親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母親是查理五世的女儿瑪麗亞。其兄長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 由於魯道夫不願向奧斯曼帝國妥協,而且頑固地認爲他可以通過一次新十字軍東征統一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國家,1593年他開始了一場同土耳其的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606年,被稱爲“漫長的戰爭”(或“奧斯曼戰爭”、“十三年戰爭”),期間的1604年他所統治的匈牙利發生叛亂,1605年魯道夫被他的其他家庭成員迫使,將匈牙利事務的管理權交給了他的弟弟馬蒂亞斯,馬蒂亞斯在1606年艱難地分別同匈牙利叛亂者和土耳其人達成和平協定,魯道夫對此非常生氣,他認爲馬蒂亞斯所作出巨大的讓步只是爲了維持自己的權力,因此準備重新對土耳其開戰。但馬蒂亞斯爭取到了匈牙利叛亂者的支援,迫使魯道夫放棄了匈牙利、奧地利和摩拉維亞的王位給馬蒂亞斯。 與此同時,波希米亞新教派看准了神聖羅馬帝國最微弱的時機,提出更多宗教自由的要求,魯道夫在1609年簽署文件(Majestätsbriefe)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賦予信奉新教的波希米亞和西里西亞貴族以宗教信仰自由和特權,這一舉動成爲了後來1618年開始的三十年戰爭導火索。雖然波希米亞人的要求被滿足了,但是他們卻得寸進尺地施壓要求更多自由,魯道夫只得派兵鎮壓,波希米亞人轉而向馬蒂亞斯請求幫助,馬蒂亞斯將魯道夫囚禁在布拉格的城堡中,直到1611年魯道夫將波希米亞的王位讓與馬蒂亞斯。 被弟弟奪去所有實權的9個月後,魯道夫於1612年1月20日去世,去世時只剩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空頭銜,馬蒂亞斯在1612年6月13日繼承了魯道夫的皇位。 1617年,施蒂里亚大公查理二世之子斐迪南當選爲波希米亞國王。由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明顯支援,他繼承無嗣的馬提亞斯皇帝的皇位和匈牙利王位幾乎也成定局。 斐迪南頑固的宗教政策引起了新教信徒的極度不安;在登上王位後不久,斐迪南就撕毀了前皇帝魯道夫二世頒佈的在波希米亞准許宗教信仰自由的敕令。很快他在波希米亞便受到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反對。1618年5月22日,在布拉格發生了擲出窗外事件,波希米亞新教派爲了捍衛先前魯道夫文件賦予他們的權利,將兩名皇帝的使者扔出窗外,成爲波希米亞起義和整個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的開端。捷克貴族宣佈廢黜斐迪南二世,選出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爲國王。 1619年皇帝馬提亞斯去世,斐迪南二世順利地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和匈牙利王位。 |- |- |- M M M M.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 查看更多 »

高堡

堡(Vyšehrad),是一座位於捷克的城堡,建立於10世紀,坐落於伏尔塔瓦河邊的山丘上。 城堡裡面有圣伯多禄与保禄圣殿,以及高堡公墓, 長眠著許多捷克歷史上的知名人物。 於1883年, 高堡及其週邊區域成為首都布拉格的一部分。 此區是布拉格市的其中一個行政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高堡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一世 (波希米亞)

魯道夫一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爵(1298年-1307年在位)為魯道夫三世、波希米亞國王(1306年–1307年在位)、及名義上的波蘭國王(1306年–1307年在位)。魯道夫一世是羅馬人民的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長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魯道夫一世 (波希米亞)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二世 (奧地利)

魯道夫二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爵(1282年-1283年在位)、士瓦本公爵(1289年–1290年在位)。魯道夫二世是羅馬人民的國王魯道夫一世次子、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弟弟。 1282年12月,魯道夫一世將從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奪取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國領地交給他的兩名兒子阿爾布雷希特及魯道夫共同管理。但是於1283年6月簽訂的萊茵費爾登條約訂下當年11歲的魯道夫二世被迫放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國,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單獨管理,魯道夫二世沒有王位繼承權。根據條約內容,魯道夫二世將得到委任為士瓦本公爵(只是一個虛銜,1268年康拉丁被處決後,士瓦本已沒有實際君主)管理外奧地利的零散領地以作補償,但是魯道夫二世實際是從未得到這些領地。 1289年,魯道夫二世迎娶普熱米斯爾王朝奧托卡二世的女兒艾格尼絲,以將兩國和解。1290年,兩人生下一子約翰。同年,當魯道夫二世逗留在其妻舅的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在布拉格的宮廷時,突然去世,年僅20歲。 其兄長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一直沒有執行萊茵費爾登條約內對魯道夫二世的補償條款。因此於1308年,他的侄兒士瓦本公爵約翰殺害了阿爾布雷希特一世。 R.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魯道夫二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魯道夫四世(Rudolf IV;)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58年-1365年在位)。因為哈布斯堡家族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的金璽詔書中沒有成為選帝侯,魯道夫四世因此假製了大特權,試圖將奧地利升格為一個大公國,以期與金璽詔書上的七大選帝侯的權位互相抗衡,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魯道夫四世被後世稱為「創始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鲁道夫.冯.哈布斯堡 (Rudolf von Hapsburg,)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1273年10月24日于安亨教堂登基。 鲁道夫一世是阿尔萨斯南部和瑞士北部的领主,哈布斯堡伯爵的儿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鲁道夫二世(Rudolf II.,,生于维也纳,卒于布拉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76年—1612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称“鲁道夫”,1576年—1608年在位)、波希米亚国王(称“鲁道夫二世”,1576年—1611年在位)和奥地利大公(称“鲁道夫五世”,1576年—1608年)。 传统历史观点认为,鲁道夫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统治者,他的政治失误直接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他同时又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忠实爱好者,还热衷神秘艺术和知识,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

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德·科爾多瓦(Gonzalo Fernández de Córdoba;)西班牙民族英雄、著名軍事家。具有偉大的將軍(El Gran Capitán)稱號之西班牙將領。阿拉貢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王國將領,西班牙大方陣創始人,首位近代化常備軍的組建者。因在收復失地運動、意大利戰爭、中以少勝多,屢次擊敗當時歐陸兩大強權法蘭西王國和奧斯曼帝國而著名。他有一位同名姪孫,是八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時期之將領。.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 · 查看更多 »

貢扎加家族

貢扎加家族(Gonzaga),或譯貢薩加,是一個享譽歐洲的義大利貴族世家 ,於1328年到1707年統治義大利曼托瓦公國。除了曼托瓦,他們還統治了蒙費拉托、訥韋爾及其他一些歐洲領土。家族成員包括1位聖人(聖路易吉·貢扎加)、10位樞機、13位主教、2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及一位波蘭王后()。 貢扎加家族的藝術收藏是頗富盛名的,他們的收藏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於藝術文化欣賞的最高水平,在伊莎貝拉·埃斯特作為曼托瓦侯爵夫人時達到巔峰,家族收藏包括許多文藝復興及巴洛克藝術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但有許多收藏都因家族出現經濟困難在17世紀時賣給了英王查理二世。除了視覺藝術,貢扎加家族也支持文學及音樂創作。.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貢扎加家族 · 查看更多 »

費利佩一世 (卡斯蒂利亞)

费利佩一世(美男子)(西班牙语:Felipe I el Hermoso,)奥地利大公。他通过与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人疯女胡安娜的婚姻成为该王国的共同统治者之一,是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的始祖。 费利佩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之子,生于布鲁日(今比利时境内)。1482年其母亲勃艮第的玛丽去世后,费利佩在父亲监护下获得了外祖父勃艮第公爵大胆的夏尔留下的领地,即所谓勃艮第遗产(包括原勃艮第公国的一部分、尼德兰和弗朗什孔泰)。1492年他开始独立管理勃艮第。1496年10月20日,费利佩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的女儿胡安娜结婚。这宗婚姻是奥地利与西班牙结成针对法国的家族联盟的计划的一部分。由于费尔南多二世的独子胡安的死亡,未来统一的西班牙的王冠被传给了他的女儿胡安娜,从而最终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1502年费利佩伴同其妻接受了卡斯蒂利亚议会的宣誓效忠,随即返回了自己的领地佛兰德。由于费利佩的不忠和胡安娜的强烈嫉妒,他们的婚姻生活非常失败。这可能部分导致了胡安娜最终罹患精神病(因而她被称做“疯女胡安娜”)。不久费利佩与精神失常的胡安娜分居。 1504年伊莎贝拉一世去世后,费尔南多二世被宣布为已经明显疯癫的胡安娜的摄政,他随即准备兼并卡斯蒂利亚。然而卡斯蒂利亚贵族畏惧斐迪南的威力,拒绝了这个安排,并把费利佩召回西班牙宣布他为卡斯蒂利亚国王。费利佩与胡安娜于1506年4月28日带着一大群德国雇佣兵在西班牙登陆。费尔南多二世被这种行为所震惊,他在与费利佩进行了两次徒劳无益的会谈之后宣称他的女儿已被女婿绑架并监禁,他将使用一切手段来捍卫她的利益。 正当内战一触即发时,费利佩突然于1506年9月25日在布尔戈斯死于伤寒。这就确保了费尔南多二世对卡斯蒂利亚的权力,因而也保证了西班牙的统一。费尔南多死后,王位通过胡安娜由她与费利佩的儿子卡洛斯继承,在卡洛斯一世统治时代,西班牙是欧洲最强大的天主教国家。卡洛斯和其弟斐迪南先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Category:卡斯蒂利亚君主 Category:莱昂君主 F F F.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費利佩一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費迪南·馮·哈布斯堡

費迪南·兹沃尼米尔·馮·哈布斯堡(Ferdinand Zvonimir von Habsburg,),全名是費迪南·兹沃尼米尔·玛利亚·巴尔蒂斯·凯特·米夏埃尔·奥托·安塔尔·巴曼·莱昂哈德·馮·哈布斯堡-洛林(Ferdinand Zvonimir Maria Balthus Keith Michael Otto Antal Bahnam Leonhard von Habsburg-Lothringen),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家長卡爾·馮·哈布斯堡的長子,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及匈牙利王國末代國王卡爾一世/四世的曾孫子。他是掛名的奧地利大公(Archduke of Austria)。 F F Category:薩爾茨堡人 分類:奧地利賽車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費迪南·馮·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费伦茨·戴阿克

费伦茨·戴阿克·德·凯希道(英译: 弗朗西斯·戴阿克,;克罗地亚译:弗朗乔·戴阿克,1803年10月17日1876年1月28日)是著名匈牙利政治家,曾担任匈牙利王国司法部长。他被称作“匈牙利的智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费伦茨·戴阿克 · 查看更多 »

费迪南德

费迪南德(Ferdinand),日耳曼语族名字,在西班牙语中为费尔南多、埃尔南多、埃尔南(Fernando, Hernando, Hernán),在葡萄牙语中为“Fernão”費南,,在法语中为“Fernand”、“Ferdinand”費南、費迪南,意大利语中为“Ferdinando”費迪南多,可以指:.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费迪南德 · 查看更多 »

贵族民主制

贵族民主制(Aurea Libertas;Złota Wolność),有时翻译为黄金自由制,贵族自由制或贵族联盟(Szlachecka或Złota Wolność,áurea libertas)为一种在波兰王国和卢布林联合后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所采用的独一无二的贵族制政体。在这个政体中,所有拥有直接财产的贵族(施拉赤塔)的权力相当,并掌控强大的权利和特权。贵族控制立法机关(瑟姆—波兰议会)和联邦的获选君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贵族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三

路易十三(Louis XIII,)是法国波旁王朝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是亨利四世的长子,生于枫丹白露。幼年由其母玛丽·德·美第奇攝政。1615年与同是孩子的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安妮结婚。路易十三親自執政後與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須留的帮助,開始了法國的專制統治(1627年拉羅歇爾之圍的勝利是轉捩點)。在其统治期间,欧洲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争霸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即欧洲最强大的两个王朝——法国波旁王朝与伊比利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最后较量。最终法国取得胜利,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权,成为新的欧洲霸主。1643年5月14日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路易十三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一

路易十一(Louis XI,),綽號慎密者(le Prudent),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461年—1483年在位)。查理七世之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路易十一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路易十四 · 查看更多 »

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Ludwig IV der Bayern,),上巴伐利亚公爵(1302年起),罗马人民的国王(1314年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28年加冕)。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之子。他是统治巴伐利亚公国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成员,这个家族统治巴伐利亚至1918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一世 (西班牙)

路易斯一世(Luis I,全名:路易斯·费利佩·德波旁-萨伏伊,Luis Felipe de Borbón y Savoy,),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的长子,母亲为腓力的首位王后萨伏伊公主玛丽亚·路易莎。1724年1月继位为西班牙国王,在位仅7个月即驾崩,是在位最短的君主之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路易斯一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黎塞留

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的枢机。 他在法國政務決策中具有主導性的影響力;特别是三十年战争时,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努力,为法国获得了相当大利益。在他当政期间,法国专制制度得到完全巩固,为路易十四时代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他是黎塞留公爵的开创者。同时,为巩固中央集权制,黎塞留镇压农民起义、到处收买御用文人。被誉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黎塞留 · 查看更多 »

黑领带 (我为喜剧狂)

《黑领带》(Black Tie)是美国情景喜剧《我为喜剧狂》第1季的第12集,由唐·斯卡迪诺执导,凯·加农和剧集主创人、执行制片人兼女主演蒂娜·菲编剧,2007年2月1日通过全国广播公司在美国首播。客串出演本集的演员包括凯文·布朗、格里兹·查普曼、威尔·福特、埃普利·李·埃尔南德斯、保罗·雷宾斯和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在这一集中,全国广播公司副总裁杰克·唐纳吉(Jack Donaghy,亚历克·鲍德温饰)和电视节目《TGS与崔西·乔丹》的首席编剧丽兹·莱蒙(Liz Lemon,蒂娜·菲饰)一起参加一位外国王子的生日聚会,他们遇到了杰克的前妻比安卡。另一边,《TGS与崔西·乔丹》的头牌明星崔西·乔丹(Tracy Jordan,崔西·摩根饰)试图说服制片人皮特·霍恩伯格(Pete Hornberger,饰)背着太太参加一个狂乱聚会,而电视台的杂工跟班肯尼斯·帕塞尔(Kenneth Parcell,杰克·麦克布瑞尔饰)则劝他不要去。 《黑领带》获得了电视评论员较为正面的评价。根据尼尔森收视率调查的数据,这一集在美国首播时有570万户家庭观看,在18-49岁年龄段人群中的收视率为2.9 / 7。.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黑领带 (我为喜剧狂) · 查看更多 »

黑黃聯盟

黑黃聯盟(Schwarz-Gelbe Allianz, SGA)是奧地利君主主義運動,成立於2004年8月6日。該運動強烈受到奧托·馮·哈布斯堡的影響。他們主張恢復奧匈帝國的雙君主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黑黃聯盟 · 查看更多 »

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

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或黑森-达姆施塔特方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邦国。黑森-达姆施塔特由的幼支统治。1567年,黑森伯国伯爵逝世,他的四个儿子均分了领土。 由于以达姆施塔特作为首都,黑森王朝的幼支就被称为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拿破仑战争爆发后,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解散,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升格为黑森大公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 · 查看更多 »

齐格蒙特·奥古斯特

格蒙特·奥古斯特(Zygmunt II August,鲁塞尼亚语:Żygimont III Awgust I,Жыгімонт Аўгуст;Žygimantas III Augustas I,Sigismund II.;1520年8月1日-1572年7月7日),波兰国王与立陶宛大公,齐格蒙特一世和王后博娜·斯福尔扎独子,在1548年继承王位。齐格蒙特·奥古斯特三次成婚,但膝下仍无子女,令雅盖隆王朝男嗣断绝,使卢布林联合引入选举君主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齐格蒙特·奥古斯特 · 查看更多 »

齐格蒙特三世

格蒙特三世·瓦萨(Zygmunt III Waza,),在瑞典稱西吉斯蒙德(Sigismund),是波蘭-立陶宛聯邦国王(1587年-1632年)和瑞典國王(1592年-1599年)。在他45年的統治時期,波蘭-立陶宛聯邦是名副其實的東歐第二強國(奧斯曼帝國為東歐第一強);波蘭的霸權穩固地建立在東北歐地區,是基督世界中,人口僅次於西班牙帝國和法國的第三大國(人口將近一千一百萬)。 在現今的波蘭,齊格蒙特三世的評價仍有頗高的爭議。一方面在他堅持王權的統治下,波立聯邦在對外戰爭的成就當中,迎來國際地位、軍事與經濟影響力的頂峰期,是「波蘭黃金時代」的最後光輝;但另一方面是,他受耶穌會鼓動,把天主教激進的反宗教改革潮流引入聯邦,使得原本寬容合作的教派與貴族出現裂痕,並且浮現出導致後來聯邦衰落瓦解的預兆。現今波蘭通俗的歷史書籍,常常把聯邦衰落的源頭歸咎於他,但學術性的歷史學者卻認為這並非他的過錯,也不是他所能掌控,而較多是植基於聯邦體制原本分權傾向的巨大弱點(波蘭特有的貴族民主制)。 但是,齊格蒙特三世應該為後來的聯邦衰落負上多少責任,仍是一個高度爭議的話題,譬如他好大喜功、四處征戰的風格,有的學者就認為是缺乏目標、濫用國力的行為;因為四處征戰就是四面樹敵,雖然因此獲取不少俄國、瑞典的土地,顯著提升了波蘭的國際地位;但未來俄、瑞的國力復甦崛起後,不久就成為波蘭軍事上的夢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齐格蒙特三世 · 查看更多 »

齐格蒙特一世

格蒙特一世(Zygmunt I Stary;Žygimantas II Senasis;1467年1月1日—1548年4月1日),雅盖隆王朝成员,在1506年至1548年间为波兰国王与立陶宛大公。此前齐格蒙特一世已成为西里西亚公爵。 他把農奴制合法化,使波蘭農民被一定程度地束縛在貴族的莊園農場中。在1517年娶了斯福爾扎家族(義大利著名的米蘭統治者)的女性成員為第二任王后之後,他把文藝復興的文化引入波蘭,大力贊助藝術並引進義大利的建築師、藝術家與名廚,促成16世紀的波蘭黃金時代。.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齐格蒙特一世 · 查看更多 »

龐貝歐·吉烏斯提尼亞尼

貝歐·吉烏斯提尼亞尼(Pompeo Giustiniani),(),1569年生於阿雅克肖,是一個來自強大的義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军事将领,在威尼斯军队中服役,并且撰写军事著作,后來在与哈布斯堡王朝军队交战中身亡,灵柩被运回威尼斯安葬。.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龐貝歐·吉烏斯提尼亞尼 · 查看更多 »

霍夫堡皇宮

霍夫堡宮殿(德語:Hofburg)是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宮殿建筑。霍夫堡宮殿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皇帝冬宮。(夏宫是美泉宫)。今日的霍夫堡宮殿是奧地利的總統官邸所在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霍夫堡皇宮 · 查看更多 »

霍尔戈什

霍尔戈什(Хоргош, Horgoš,Horgos)是位于塞尔维亚北巴納特州卡尼扎一个村。它位于伏伊伏丁那自治省。该村人口为6,325人(2002年人口普查),匈牙利族占多数(83.82%)。 村庄附近是进入匈牙利的国家边界。.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霍尔戈什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城堡

霍亨索伦城堡(Burg Hohenzollern)是德国南部最著名的两大城堡之一,与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堡齐名于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霍亨索伦城堡 · 查看更多 »

霍伦奈格

霍伦奈格县,是奥地利施蒂利亞州德意志兰茨贝格市下属的一个县,坐落在施蒂利亞州苏姆河河谷。.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霍伦奈格 · 查看更多 »

錫比烏

錫比烏(羅馬尼亞語:Sibiu;德語:Hermannstadt,赫尔曼施塔特;匈牙利語:Nagyszeben)為羅馬尼亞錫比烏縣的首府,位於特兰西瓦尼亚南部,橫跨著奧爾特河(Olt)的支流奇濱河(Cibin)。.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錫比烏 · 查看更多 »

茜茜公主 (電影)

《茜茜公主》(Sissi)是奥地利拍摄的历史题材的德语三部曲电影。第一部公映于1955年,电影讲述了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1837年—1898年)的早年生活,故事改编自1952年出版的玛丽·布兰克-艾斯曼(Marie Blank-Eismann)的同名小说。由于第一部《茜茜公主》在票房收入上获得了巨大成功,1956年和1957年又相继拍摄并公映了续集《茜茜公主2:年轻的皇后》(Sissi – Die junge Kaiserin)和《茜茜公主3:皇后的命运》(Sissi – Schicksalsjahre einer Kaiserin)。 《茜茜公主》三部曲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德语电影之一,也是在德国获得最高票房收入的电影之一,第一部观众约6,538,000人,第二部观众约6,385,000人。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奥地利剧作家恩斯特·马利施卡(Ernst Marischka,1893年1月2日—1963年5月12日),饰演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茜茜)的是德国籍和法国籍维也纳女演员罗密·施奈德,饰演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是奥地利演员卡尔海因茨·伯姆。.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茜茜公主 (電影) · 查看更多 »

胡斯雕像

胡斯雕像(Pomník mistra Jana Husa)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舊城广场的一端,雕像描绘波希米亞的反教廷威權學者扬·胡斯、胜利的胡斯派勇士和新教徒,他们被迫流亡200年,而一位年轻的母亲象征国家的再生。这雕像揭幕于1915年,以纪念殉道500周年。雕像的设计者是,完全由捐款建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胡斯雕像 · 查看更多 »

部落公国

部落公国(,源于“部落”(Stamm),即日耳曼人中的法兰克,萨克森,巴伐利亚和士瓦本等部落)是911年卡洛林王朝绝嗣到十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间,德意志王国的组成形式。八世纪时,卡洛林家族的法兰克王国国王曾试图打乱各个日耳曼部落,但是随着其势力在九世纪后期的衰退,这些部落又开始各行其是,按照原来的部落领地形成了五个部落公国:巴伐利亚,弗兰肯(法兰克尼亚),洛林,萨克森和士瓦本(阿勒曼尼亚)。See Donald C. Jackman, The Konradiner: A Study in Genealogical Methodology, 1990,, citing Hans-Werner Guetz, "Dux" und "Ducatus." Begriffs- und verfassungs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en zur Enstehung des sogenannten "jüngeren Stammesherzogtums" an der Wende vom neunten zum zehnten Jahrhundert, 1977.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部落公国 · 查看更多 »

鈾(Uranium)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化學元素,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的錒系,化學符號為U,原子序為92。每個鈾原子有92個質子和92個電子,其中6個為價電子。鈾具有微放射性,其同位素都不稳定,并以鈾-238(146個中子)和鈾-235(143個中子)最为常见。鈾在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原子量第二高,仅次于钚。其密度比鉛高出大約70%,比金和鎢低。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萬分之一至百萬分之十左右的鈾。採礦工業從瀝青鈾礦等礦物中提取出鈾元素。 自然界中的鈾以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鈾-238(99.2739至99.2752%)、鈾-235(0.7198至0.7202%)、和微量的鈾-234(0.0050至0.0059%)。鈾在衰變的時候釋放出α粒子。鈾-238的半衰期為44.7億年,鈾-235的則為7.04億年,因此它们被用于估算地球的年齡。 鈾獨特的核子特性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鈾-235是唯一自发裂變的同位素。鈾-238在快速中子撞擊下能夠裂變,屬於增殖性材料,即能在核反應爐中經核嬗變成為可裂變的鈈-239。鈾-233也是一種用於核科技的可裂變同位素,可從自然釷元素製成。鈾-238自發裂變的機率极低,快中子撞擊可诱导其裂變;鈾-235和233可被慢中子撞击而裂变,如果其质量超过临界质量,就都能夠維持核連鎖反應,在核反应过程中的微小质量损失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这一特性使它们可用于生产核裂变武器与核能发电。耗尽后的鈾-235发电原料被称为貧鈾(含238U),可用做钢材添加剂,製造贫铀弹和裝甲。.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鈾 · 查看更多 »

阿塔纳斯·珂雪

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拉丁化也作Athanasius Kircherus Fuldensis,1602年5月2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蓋薩,1680年11月27日逝世于罗马市)是一位17世纪德国耶稣会成员和通才。他一生大多数时间在罗马的罗马学院任教和做研究工作。珂雪就非常广泛的内容发表了大量细致的论文,其中包括埃及学、地质学、医学、数学和音樂理論。他就埃及圣书体的研究为后来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称珂雪为“教宗在科学方面的救火队:他拥有特权和从事特别的工作,在科学进入新领域时,或者在教会面临科学的挑战的时候,他就到来了。”事实上珂雪在许多方面在他的当时是领先的,尤其在细菌学、医学、声学、天文学、力学和色彩理论。比如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小生物”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也是第一个设立有效防止鼠疫传播的规则的人。 珂雪的座右铭为In uno omnia(万物归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塔纳斯·珂雪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大公 (奥地利)

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鲁道夫,帝国亲王和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皇家亲王,捷欣公爵(Albrecht Friedrich Rudolf, Prince Imperial and Archduke of Austria, Prince Royal of Hungary and Bohemia, Duke of Teschen,),奥地利陆军元帅,匈牙利总督(1851-1860)。出身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 阿尔布雷希特是卡尔大公长子,1866年在库斯托扎战役(battle of Custozza)击败意大利人,1888年晋升为陆军元帅。 Category:奧地利大公 Category:奥地利陆军元帅 Category:奥匈帝国皇族.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尔布雷希特大公 (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七世

阿尔布雷希特七世(虔诚者)(德语:Albrecht VII der Fromme,)通称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 von Österreich),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首席大公,布拉班特公爵,低地国家的总督(1595年起)和至高无上的统治者(1598年起)。 阿尔布雷希特七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的第七子,生于维也纳的诺伊施塔特。 孩提时代,在母亲的刻意安排下,他们几兄弟生活在堂叔兼舅舅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内,并由一位耶稣会会士抚养教育。 1577年年仅18岁即被任命为西班牙托莱多大主教和枢机主教。 1581年、1585年—1595年,阿尔布雷希特是腓力二世的葡萄牙副王。 1596年起在西班牙任地方长官。 1595年阿尔布雷希特的三哥(腓力二世的尼德兰总督)去世后,腓力二世任命他为尼德兰总督,并迫使他与自己美丽干练的长女结婚,她也是二哥乖戾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魯道夫二世弃娶的未婚妻。 婚后,腓力二世于1598年把尼德兰划成一个名义上独立的主权国家由这对夫妇统治。 实际上由于低地国家高涨的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运动,阿尔布雷希特七世仅能控制这个国家的南部,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他同北方7个新教徒控制的省进行徒劳无效的战争。在军事行动不能取得成果的情况下,阿尔布雷希特七世被迫签订了一份12年停战协议(1609年),此后他与伊莎贝拉稳固地统治着尼德兰的10个天主教省份。 1621年,阿尔布雷希特七世在布鲁塞尔去世,享年61岁。 他的妻子继续统治这块地区。 由于近亲通婚,他们的子女全数早夭。.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尔布雷希特七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98年-1308年在位)。 1282年,阿尔布雷希特从父亲(鲁道夫一世)处获得奥地利和施蒂里亚领地。但是於1283年6月簽訂的萊茵費爾登條約訂下魯道夫二世需要放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國,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單獨管理,魯道夫二世沒有王位繼承權。根據條約內容,魯道夫二世將得到委任為士瓦本公爵(只是一個虛銜,1268年康拉丁被處決後,士瓦本已沒有實際君主)管理外奧地利的零散領地以作補償,但是魯道夫二世實際是從未得到這些領地。 魯道夫一世不能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爭取繼承羅馬人民的國王。鲁道夫一世于1291年去世后,德意志诸侯拒绝接受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他们选出拿骚的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在此之前,魯道夫一世於1290年密謀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繼承被謀殺的拉斯洛四世的匈牙利王位,亦遭受挫敗。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並未放棄王位。終於在1298年,由一些德意志諸侯支持下,推翻了阿道夫並取而代之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虽然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已于1303年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他从未加冕。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实行了一些对农奴、犹太人和商人有利的政策。他为自己的儿子鲁道夫三世争取到了波希米亚的王位(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王公爵位)。1307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企图吞并图林根,结果遭到败北。 1308年5月1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鎮壓士瓦本暴亂途中,於羅伊斯河附近的溫迪施,被魯道夫二世的兒子約翰行刺被殺,因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剥夺了約翰的继承权。因長子魯道夫三世早於1307年逝世,由次子腓特烈三世繼承奥地利公爵之位。 A A A.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德语:Albrecht I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称阿尔布雷希特五世,1404年~1439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437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437年起)。1438年他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未能加冕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是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四世之子,生于维也纳。他在1404年继承父亲的领地奥地利大公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支统治着内奥地利)。在长大成人--,阿尔布雷希特积极支持卢森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镇压胡斯运动。1422年,他与西吉斯蒙德的女儿和继承人卢森堡的伊丽莎白结婚。由于西吉斯蒙德没有男性子嗣,阿尔布雷希特因婚姻关系成为他在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继承人。除了他妻子与匈牙利古老的阿尔帕德王朝和波希米亚的古代王朝有血缘关系以外,阿尔布雷希特自己也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远房--裔,这就给他继承这两国的王位增添了依据。 在西吉斯蒙德于1437年去世--,阿尔布雷希特在次年1月1日加冕为匈牙利国王,6个月--又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1438年3月18日,德意志选侯在法兰克福选举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这意味着他有机会成为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权力局限于奥地利和匈牙利。他企图在波希米亚进一步扑灭胡斯运动,但那里的胡斯派仍拥有强大力量。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被圣杯派的领袖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打败,此--他不再试图控制波希米亚。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颁布了著名的美因茨国事诏书。这份诏书是皇帝与教皇之间的一个初步协定,旨在使德国基督教会受皇帝影响,并推迟对教会的进一步改革。 143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派军队入侵匈牙利,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他留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拉迪斯勞斯出生--繼承了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匈牙利贵族则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国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

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Albrecht Wenzel Eusebius von Wallenstein,Albrecht Václav Eusebius z Valdštejna,),是波希米亚(现今捷克一部分)杰出的军事家。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丹麦阶段以及瑞典阶段,华伦斯坦带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与反哈布斯堡联盟作战。他亦成为三十年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

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德,温迪施格雷茨亲王(Fürst zu Windisch-Graetz, also Windisch-Grätz, Windischgrätz and Windischgraetz,英语:Alfred Candidus Ferdinand, Prince of Windisch-Graetz,),奥地利陆军元帅。出身於奧地利施蒂里亚(Styria)的貴族家庭。 温迪施格雷茨生於布魯塞爾。1804年在哈布斯堡皇家陆军任槍騎兵軍官。他参加了拿破仑战争中所有的战争,以及莱比锡战役。1833年,他被任命为師長(Feldmarschall)。在随后的几年和平时期,他任波希米亞駐軍司令(1840年),驻守布拉格。1848年3月镇压维也纳的暴动,6月布拉格人民起義中他的妻子被流弹击中死去,他血腥鎮壓布拉格起義,被稱為“布拉格的劊子手”,宣布整个波西米亚戒严,10月晉陞为陸軍元帥。 1848年10月维也纳复发起义,他被传召率大批军队圍陷維也納,将共和派領袖R.布魯姆和起義領袖W.C.邁森豪爾等人判處死刑,並施展權勢促使奧皇斐迪南一世(1835~1848在位)退位,擁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為帝(1848~1916在位)。1849年被任命为首席指挥官,鎮壓匈牙利革命家拉乔斯·科苏特(Lajos Kossuth)領導的匈牙利起義軍,他取得了一些早期的成功,并重新占领了布达佩斯(1849年1月),后遭到失敗,被解職。1859年出任美因茨要塞司令官。1861年成為奧貴族院世襲成員。1862年3月21日卒於維也納。 ----.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尔弗雷德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Région Alsace;Elsass)是法国东部地区,以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古代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在17世纪以前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完全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給普鲁士,一战结束后重新被法国吞并,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占领,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白葡萄酒的著名产地。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 (奧地利)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65年-1395年在位)。 阿爾布雷希特四世是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第三子,生於維也納。135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死後,由長子魯道夫四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國。1365年,魯道夫四世逝世,死後無嗣。二弟腓特烈三世亦已於1362年逝世,奧地利大公之位由三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及四弟利奧波德三世繼承。 1377年,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參加討伐立陶宛及薩莫吉希亞的異教徒。1379年,根據諾伊堡條約,哈布斯堡王朝領地被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及利奧波德三世瓜分。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統治着下奧地利及大部份的上奧地利,而利奧波德三世統治着內奧地利,開始長達111年的領地分裂。 因阿爾布雷希特三世是一位學者,尤其精於數學,所以他在統治期間大力支持藝術及科學。他亦下令擴建維也納大學及粉飾維也納。 1395年,阿爾布雷希特三世逝世,下葬於斯德望主教座堂。由其子阿爾布雷希特四世繼承王位。 A A.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爾布雷希特三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奧地利)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Albrecht II,),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公爵(1330年-1358年在位),他被稱為「智者」。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兒子,出生於哈布斯堡的哈布斯堡城堡。1330年,其兄腓特烈三世去世,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與其弟奧托一同統治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更從其妻手上繼承阿爾薩斯等城市。 其後,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又成功向盧森堡的約翰提出對卡尼鄂拉及克恩滕統治權的要求。1335年,因為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在歐洲各國的教會領袖間有祟高的聲譽,教皇本篤十二世邀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調停羅馬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之間的爭執。1337年,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向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求助希望他出兵抵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及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入侵。但是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始終忠心於路易四世,直至路易四世去世。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創立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法,雖然此法在他死後已無人遵從,但他的後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將此阿爾布雷希特的繼承法更新成為直至1918年奧地利其中一條基本的法則。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又在維也納的斯德望主教座堂建造了哥特式的禮堂。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有短暫的癱瘓,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跛子阿爾布雷希特」("Albert the Lame")。但是他仍生下四名兒子: 長子魯道夫四世,繼承阿爾布雷希特為奧地利公爵(1358年-1365年在位)。 次子腓特烈三世,第二公爵,與魯道夫四世同時執政(1358年-1362年在位)。 三子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奧地利公爵(1365年-1395年在位)。 四子利奧波德三世,奧地利公爵(1365年-1379年在位)。 135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於維也納逝世。由長子魯道夫四世繼承奧地利公爵。 A A.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阿爾布雷希特六世 (奧地利)

阿爾布雷希特六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奧地利大公(1457年-1463年在位)及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公爵(內奧地利大公)(1424年-1463年在位)。阿爾布雷希特六世是奧地利大公恩斯特次子、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五世的弟弟。相比起其兄長腓特烈五世,阿爾布雷希特六世的個性充滿活力,卻傾向於輕率,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浪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爾布雷希特六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阿爾布雷希特四世 (奧地利)

阿爾布雷希特四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95年-1404年在位)。 阿爾布雷希特四世是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三世之子,生於維也納。1395年,他繼承了父親的領地奧地利大公國,統治着下奧地利及大部份的上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支利奧波德支系統治着內奧地利)。統治期間,阿爾布雷希特四世時常與盧森堡王朝的瓦茨拉夫四世及西吉斯蒙德爭拗。 1404年,阿爾布雷希特四世死於下奧地利的克洛斯特新堡,下葬於斯德望主教座堂。其子阿爾布雷希特五世繼承王位。阿爾布雷希特五世亦從其外曾祖母邁森的伊利莎白繼承了巴本堡。 A A.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爾布雷希特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阿爾高州

阿爾高州(Aargau,Argovie,Argovia,Argovia)是瑞士境內北邊的一個行政州域,位于阿勒河下游,北为德国、西为巴塞尔乡村半州和索洛图恩州、南为卢塞恩州、东为苏黎世州和楚格州。 阿尔高在1254年之前由霍亨斯陶芬王朝统治,1254年至1415年间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415年被瑞士联邦夺取,伯尔尼保留西南部分。1798年伯尔尼部分成为海尔维第共和国的阿尔高州,而其余部分则成为巴登州。1803年,这两部分合并成立了阿尔高州。 Category:瑞士行政區劃.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爾高州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 (卢森堡大公)

阿道夫一世(Adolf I),全名阿道夫·威廉·卡尔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卢森堡语,Adolph Wilhelm Carl August Friedrich,),最后一位拿骚公爵,第四任卢森堡大公,也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的舅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道夫 (卢森堡大公)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

阿道夫一世(Adolf I,约1250年—1298年7月2日),1292年至1298年间任罗马人民的国王,登基之前为拿骚伯爵,1276年起在任。 阿道夫是拿骚伯爵瓦尔拉姆二世与卡岑奈伦博根的阿德莱德(Adelheid of Katzenelnbogen)的次子。特里尔大主教狄特尔·冯·拿骚的弟弟。 神圣罗马帝国七选侯于1292年5月5日在法兰克福选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國王,他们认为阿道夫比鲁道夫一世的长子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更适合做国王。因为德国贵族们对迅速崛起的哈布斯堡王朝心怀疑虑,不愿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王室加于他们头上。既无号召力又无军事势力的阿道夫成了国王的最好人选。阿道夫于7月1日在亚琛举行了加冕礼。他即位后忙于应付选民的要求和阿尔布雷希特的争斗。1294年,阿道夫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结盟对付法国,因此得到英国的津贴。在英国的资助下,他多次击败国内的反对势力。选侯对其日益增长的势力感到不安,又将他废黜,选举阿尔布雷希特为对立国王。1298年7月2日,两军在格尔海姆附近的哈森比尔展开了一场骑士会战。阿道夫被打败,在战斗中阵亡。 阿道夫1271年与伊森堡-林堡的伊玛吉娜结婚,有五子三女:.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

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de Castilla,又名el Sabio(智者),),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在位时间为1252年-1284年。阿方索十世为斐迪南三世與霍亨斯陶芬家族出身的妻子的長子,在托萊多出生。他在位期间,同时担任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莱昂王国国王、加利西亚王国国王。因為他的外祖父士瓦本公爵菲利普曾是神聖羅馬皇帝的對立國王,所以阿方索十世曾经试圖競選神聖羅馬皇帝,但1257年和1272年两次竞选均告失败。 由西奧博爾德一世作為納瓦拉國王的選舉結束後,阿方索十世的父親斐迪南三世試圖安排他與西奧博爾德一世的女兒納瓦拉的布蘭奇結婚,但此舉並不成功。因此,在1240年,他娶了吉蘭代古斯曼,但後來他們被宣布婚姻無效,又宣布其子女皆為私生子。在同一時期(1240年至1250年),他和他的父親一起征服了幾個穆斯林在安達盧斯的據點,如穆爾西亞、阿利坎特和加迪斯。 1249年,阿方索十世迎娶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與匈牙利的約蘭德所生的女兒維奧蘭特,他們在三年前(1246年)訂婚。1252年,斐迪南三世逝世,阿方索十世繼承了他父親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的王位。次年(1253年),他入侵及佔領葡萄牙阿爾加維地區。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三世被迫割地,但他獲得阿方索十世提出的一項協議,條件是他同意娶阿方索十世的私生女比阿特麗斯;結婚後,被佔領的土地將被送回給他倆的繼承人。1263年,阿方索十世兌現承諾退回阿爾加維與葡萄牙。 1254年,阿方索十世簽署了與英國國王和阿基坦公爵亨利三世的聯盟條約,在戰爭中支持亨利三世對抗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在同一年,阿方索的妹妹,卡斯蒂利亞的埃莉諾與亨利三世的王位繼承人愛德華一世結婚。阿方索十世永遠放棄自稱擁有加斯科尼公國,由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與英格蘭和加斯科尼的埃莉諾的結婚開始,卡斯蒂利亞一直聲稱擁有此地。 1256年,在荷蘭的威廉二世去世後,阿方索通過他的母親是皇帝紅鬍子腓特烈的兒子士瓦本的菲利普的女兒而擁有霍亨斯陶芬家族後裔的身份,聲稱代表士瓦本主線去繼承羅馬人民國王的王位。阿方索其實是受到選帝侯的誤導,將選舉變成了複雜的計劃,浪費了大量金錢作為選舉費用,但從未真正擁有羅馬人民國王的地位。他的對手康沃爾的理查卻於1257年前往德國的亞琛加冕為羅馬人民國王。阿方索卻從來未有到德國。他最初的支持者教皇亞歷山大四世亦因阿方索的盟友而轉為不支持他。最後在理查去世後,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王子於1272年當選,由羅馬教皇格雷戈里十世宣布廢黜阿方索十世,1275年阿方索經過和教皇漫長的談判,終於放棄羅馬人民國王的頭銜。 為了獲得金錢去選舉,他將貨幣貶值,然後努力以關稅壓抑通漲。這樣他毀了領地內的小商家,亦冒犯了農民。他試圖通過零星的暴力行為嚇住貴族,但是他們終於在1272年背叛了阿方索十世。這次叛亂最終在1273年由阿方索十世的兒子斐迪南解決。 1273年,阿方索十世創建了梅斯塔,協會約有3000名的在卡斯蒂利亞牧羊人參與,這是作為對傳統羊毛出口國英格蘭減少羊毛出口所作出的反應。該組織後來成為國家中非常強大的勢力(因羊毛成為卡斯蒂利亞第一大出口商品),並最終被因為其特權而成為卡斯蒂利亞經濟的致命傷。再者,其中一個副作用是迅速擴大羊群被抽出送到卡斯蒂利亞的農田中放牧。 阿方索十世的長子斐迪南王子,在1275年死於抵抗摩洛哥和格拉納達入侵的戰鬥中,留下兩個仍是嬰兒的兒子。阿方索的第二個兒子桑喬王子,自稱是新的繼任者,基於他要求以卡斯蒂利亞傳統習俗,認為以血脈接近及父系資歷等都應優先於斐迪南王子的兒子。阿方索十世卻傾向於將王位傳給他的孫子,但是桑喬得到貴族的支持。一場慘烈的內戰爆發導致阿方索十世在1282年被迫接受桑喬作為他的繼承人,而不是他年輕的孫子,當時只有城市塞維利亞,穆爾西亞和巴達霍斯仍然對他效忠。阿方索十世當時試圖推動民族團結運動,卻使摩爾人支持了他的兒子和貴族,而當他自己與摩洛哥馬林王朝蘇丹阿布優素福結盟時,阿方索十世被譴責為宗教敵人。1284年,他在被打敗和被遺棄在塞維利亞而逝世,只留下一份排除桑喬繼承的遺囑,因而再引發內戰。 阿方索十世對文化貢獻很大,他的作品由拉丁文、希伯來文以及阿拉伯文的作品翻譯或改寫而成的。他也是當時歐洲最有學問的國王之一,所以被稱爲“智者”。他的國家成爲歐洲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阿方索十世建立托萊多翻譯學校,把許多東方作品翻譯成拉丁文。這所翻譯學校爲西班牙帶來文化的繁榮。他的主要作品有歷史著作《世界歷史》和《西班牙編年通史》。法學的巨著包括《法典七章》,阿方索十世將從羅馬法律條文中得到啓迪的東西進行整理收集並加以系統化。這部作品使人們瞭解到當時的生活習俗,它也是西班牙散文作品中的瑰寶。科學著作則有《阿方索星表》而娛樂方面的著作有《對弈集》。 Category:卡斯蒂利亞君主 Category:天文學相關人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

阿拉斯(法语:Arras,法语音更接近“阿哈hà斯”),法国北部-加来海峡大区加来海峡省的市镇,加来海峡省的省会,历史上阿图瓦地区的中心。当地的方言叫皮卡尔语,与法语相近,最显著的区别,只在大部份词尾的s:法語不发音,皮卡尔语发音。.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拉斯 · 查看更多 »

蘇台德地區

蘇台德地區(或譯蘇德台)(;;)是一个独特的历史名称,指1938年至1945年期间,(;)的居住地。它包括波西米亚、摩拉維亞与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位于苏台德山脉附近。 在13世纪时,日耳曼人迁居于此。在奥匈帝国时期,由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政策,德意志裔人口迅速增长。19世纪末,当地说德语的德意志人与捷克人产生冲突,萌生独立想法。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分裂,苏台德地区成为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此时此地已居住着300余万德意志人,为当地主体民族。1938年慕尼黑会议后,在英、法两国同意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割让苏台德地区给纳粹德国。这只是助长希特勒侵略中欧的野心。最后,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德国投降,地区重归捷克斯洛伐克,大多數德意志人遭驅逐出境,只剩下約24萬人。1993年捷克與斯洛伐克分裂,此地歸屬於捷克共和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蘇台德地區 · 查看更多 »

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出生于萨尔茨堡,是一位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年。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到1988年为止他发行超过1万张唱片约700款录音),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甚至部分現代樂派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赫伯特·冯·卡拉扬 · 查看更多 »

赫爾維蒂共和國

赫爾維蒂共和國(法语:République helvétique,德语:Helvetische Republik,意大利语:Repubblica elvetica)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在瑞士邦聯的领域上建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798年4月12日赫尔维第共和国成立,1803年3月10日解散。在瑞士历史中这段时间瑞士被称为赫尔维第。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古代的赫爾維蒂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赫爾維蒂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一世 (勃蘭登堡)

赫爾曼一世(),阿斯坎尼王朝勃蘭登堡-薩爾茲維德爾藩侯(1299年—1308年在位),被稱為「高大的赫爾曼」。勃蘭登堡藩侯奧托五世與妻子黑內貝格-科堡的朱迪思的長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赫爾曼一世 (勃蘭登堡) · 查看更多 »

赫耳墨斯別墅

赫耳墨斯別墅(Hermesvilla)是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處建築,曾是哈布斯堡貴族的狩獵區。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將這座別墅送給他的妻子伊麗莎白皇后,並稱其為「夢幻城堡」。別墅現在被維也納博物館使用 。.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赫耳墨斯別墅 · 查看更多 »

薩克森-維滕堡公國

薩克森-維滕堡公國(德語:Herzogtum Sachsen-Wittenberg)是中世紀中期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以維滕堡為中心的公國,出現在老薩克森公國解體之後。阿斯坎尼家族的公爵們擁有選侯資格,最終由1356年的金璽詔書確立為七大選侯之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薩克森-維滕堡公國 · 查看更多 »

薩瓦河

薩瓦河(塞爾維亞語:Сава,克羅埃西亞語:Sava,德語:Save, 匈牙利語:Száva)是流經東歐的一條河流。.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薩瓦河 · 查看更多 »

門寧門

寧門是一座戰爭紀念館。坐落於比利時西佛蘭德省的伊普爾(英語:Ypres; 法語:Ypres; 荷蘭語:Ieper)的東側。為比利時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第三次伊普爾戰役中的伊普爾突圍戰中未知英國和大英國協士兵的英靈。一次大戰期間,門寧門為士兵往前線作戰的必經之路,因此門寧門成為當地人心目中對於在喪生在一次大戰中士兵的象徵。建築物由Reginald Blomfield爵士設計,由(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CWGC)負責建造及維護。於1927年7月24日正式開幕。.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門寧門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君主列表

葡萄牙君主自1139年葡萄牙王国建立起开始执政,直至1910年10月5日革命后葡萄牙共和国建立,君主制被废除。 在近800年的葡萄牙君主制历史上,葡萄牙国王拥有诸多头衔,其中费尔南多一世和阿方索五世二人还对卡斯蒂利亚王位具有宣称。哈布斯堡王朝掌权时,西班牙国王和那不勒斯国王亦成为葡萄牙国王。布拉干萨王朝时期又增加了一系列的头衔,包括巴西国王和巴西皇帝。 1910年革命之后,葡萄牙在另一场革命中几乎复辟了君主制(),但在一个月后即再次宣告灭亡。曼努埃尔二世过世后,布拉干萨王朝的成为了葡萄牙王位的觊觎者,为其支持者拥为葡萄牙国王,但这一头衔在未得到葡萄牙国家和议会认可的情况下仅具象征性地位。葡萄牙政府称现任布拉干萨王朝代表人杜瓦尔特·皮奥为葡萄牙王位的正统继承人,但仅认可其头衔而非其葡萄牙国王头衔。 所有葡萄牙君主都为阿方索一世的后裔,但有一些直系血统已经断绝,由此数个不同王朝曾经在葡萄牙当政,包括:.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葡萄牙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國旗

葡萄牙國旗圖案為雙直條型,靠近旗桿五分之二為綠色,尾端其餘五分之三為紅色,雙條交間處飾有小型國徽(浑仪和葡萄牙盾牌)。该設計替代了葡萄牙王国時期的國旗,並於葡萄牙共和国成立后的1911年6月30日獲正式採用为共和国国旗,由葡萄牙画家、新闻记者兼政治家、及外交家兼作家组成的特別委員會从众多候选中确定的。 葡萄牙共和国國旗并没有继承王国国旗的蓝白背景色彩,而是改用绿红二色,强调新国家的共和制与君主主義的不同。自從1891年1月31日共和主義者起義失敗後,紅色和綠色成為葡萄牙共和黨及其相關運動的代表色彩,直至1915年10月5日共和革命成功。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政府宣傳指綠色代表民族希望,紅色代表为民族希望而献身者的鲜血,為国旗色彩賦予更多愛國情感,而不再强调其原本代表的政治含义。 葡萄牙共和国国旗彻底改变了历代國旗与皇室徽章緊密結合的传统。葡萄牙王国建立之初,阿方索一世采用白底藍十字的方形旗幟,其後演變至象征自由君主政體的皇室徽章在藍白直條的交間處上的旗帜。葡萄牙的一系列重大變革與政治事件,也促使了盾牌徽章的改變,造就成今日所見的設計。.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葡萄牙國旗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王國

葡萄牙王國(葡萄牙語:Reino de Portugal)為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1139年至1910年。這個王國在15世紀以後通常被稱為“葡萄牙帝國”,但這個名稱只是指其殖民帝國。這個王國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勃艮第王朝(Borgonha)、阿維什王朝(Avis)、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布拉干薩王朝(Bragança)及布拉干薩-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Bragança-Saxe-Coburgo-Gota)。.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葡萄牙王國 · 查看更多 »

蒂米什瓦拉

蒂米什瓦拉(罗马尼亚语:Timișoara,;匈牙利语:Temesvár;德语:Temeschburg,蒂米什堡;塞尔维亚语:Темишвар;巴纳特保加利亚语:Timišvár;土耳其语:Temeşvar),罗马尼亚西部主要城市,巴纳特地区的历史首都,现为蒂米什县首府,市区面积129.2平方公里,人口336,089人(2006年)。 蒂米什瓦拉得名于蒂米什河,虽然实际上流经该城的是贝加河。其人口以罗马尼亚人为主,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马扎尔人、德国人、塞尔维亚人,以及一些巴纳特保加利亚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犹太人和吉普赛人。该城长期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深受奥地利文化影响,有“小维也纳”之称。 蒂米什瓦拉是著名的教育和工业中心,以医药、机械和电子产品著名。它是第一个使用电灯作为街道照明的欧洲城市(1884年),传说市区内跨贝加河的桥梁是居斯塔夫·埃菲尔的杰作。 1989年,该城发生了蒂米什瓦拉事件,引发了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德国、意大利和塞尔维亚三国在蒂米什瓦拉设有总领事馆。.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蒂米什瓦拉 · 查看更多 »

蒙扎的历史

蒙扎的历史始于古罗马时代,正式命名为摩迪斯阿(Modicia), 但在蒙扎附近一带地区,考古证物显示有人居住的日期比古罗马更早。公元七世纪左右,蒙扎是伦哥巴度王国(Regno Longobardo)的夏季首都,在政治和艺术发展上都非常鼎盛。跟着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却能保持高度的自主权。至十一世纪,成为米兰的卫星城市。十三世纪则是一个自由市府。十四世纪被米兰的贵族家系维斯公提(Visconti)管辖。之后,受西班牙人和哈布斯堡王朝(Asburgico)统治,直到1859年成为撒丁王国(Regno di Sardegna)所属,至1861年受治于意大利王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蒙扎的历史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王国

那不勒斯王国(Regnum Neapolitanum,Regno di Napoli),是一个包括意大利半島部分和教皇国南部。时间从1282年至1816年。那不勒斯王国的创立是西西里晚祷战争的结果。当西西里岛发生起义以及被阿拉贡联合王国镇压之后,西西里分离成为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仍然官方称为西西里王国,这个是先前王国的名称。1816年,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重新联合成为兩西西里王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那不勒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鄂圖曼帝國附屬國

鄂圖曼帝國的附屬國是宗主權在樸特的附屬國,通常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外圍。樸特並沒有對這些附屬國有直接控制的機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鄂圖曼帝國附屬國 · 查看更多 »

重盟战争

重盟战争,或称再统一战争,留尼汪战争,是1683年至1684年期间法兰西王国与西班牙帝国及其盟友之间的一场相对较短暂的战争。这是一直坚持扩张主义的法王路易十四发动的第三场战争,在之前的1667年遗产战争和1672年法荷战争之后, 路易十四并没有停止法国向西方的扩张,反而设立了数个重盟议会(Chambres de réunion),进一步蚕食西属尼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西班牙最终对法国宣战,并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然而,重盟战争最终以《》结束,并没能阻止法国的继续扩张。.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重盟战争 · 查看更多 »

金羊毛骑士团

金羊毛騎士團(Orden del Toisón de Oro),又称金羊毛勳章,是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於1430年以英格蘭嘉德騎士團为典範創立的騎士勳位。後來,金羊毛騎士團的領主權隨勃艮第公國被併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該王朝绝嗣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波旁王朝均聲稱對金羊毛騎士團擁有領主權,導致騎士團出現奥地利和西班牙兩個分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金羊毛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腓力三世 (西班牙)

(虔誠者)腓力三世(Felipe III,)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98年—1621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二世,1598年—1621年)。他统治时期代表著西班牙國勢暫時的退縮,以及有意義的和平。 腓力三世是尚武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生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他的母亲是腓力二世的第四个妻子奥地利女大公安娜(腓力的堂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和他的妹妹之女)。腓力三世继承了他父亲对天主教的坚定信仰,却没有继承他的惊人才干。 实际上,腓力二世曾悲观地承认,上帝没有赐给他一个有能力管理他的巨大帝国的儿子,他甚至还预言到腓力三世的一生必将为宫廷宠臣所掌握。 这些预言可悲地一一兑现了。 在父亲去世后,即位的腓力三世把一切大权都交给了他最宠爱的大臣莱尔马公爵。 他几乎终生都受到这位朝臣的左右;后来莱尔马的儿子又成了他的新宠臣。 西班牙的经济在腓力三世执政时期经历了严重的衰退,并且她的海军也失去了以往无可匹敌的威力。西班牙在欧洲和美洲都面临着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與荷蘭的挑战,而国王却既无能力也无兴趣与之展开竞争。在天主教的爱尔兰人掀起独立运动的时候,腓力三世对他们施以支持,希冀以此来削弱英国;英西戰爭在1604年畫下句點,由腓力三世與新任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簽訂倫敦條約,英西兩國分別停止對愛爾蘭與西屬尼德蘭的軍事介入,且英國放棄它在公海上的劫掠行為。 腓力三世于1607年任命阿龙索·德·拉·丘亚为西班牙驻威尼斯共和国大使。 1609年,在扑灭尼德兰新教政权的努力宣告失败后,腓力三世默许姐夫尼德兰总督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七世与联省共和国缔结十二年停战协定。 腓力三世在个人生活中沉浸于宫廷游乐,他在这些活动上挥霍了无数的金钱。 但他在宗教信仰上却表现出真正的虔诚。总的来说,他缺乏管理他父亲留下来的巨大遗产的才智,在治国方面表现庸碌。1621年3月31日腓力三世去世于马德里,把一个外強中乾的西班牙帝國,留给了他的继承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腓力三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西班牙)

(謹慎的)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又譯腓力、菲利普、菲利波;)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费利佩一世(1581年起在位)。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费利佩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颠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腓力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腓力四世 (西班牙)

腓力四世(西班牙语:Felipe IV;,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国王,1621年至1665年在位。他同时是南尼德蘭的领主布拉班特公爵稱腓力五世,并兼任葡萄牙国王至1640年(葡萄牙称腓力三世;葡萄牙语:Filipe III)。他在任期间,西班牙帝国虽然仍领有广大国土,但已经继续走向衰落。他在位的时候(1648年)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腓力四世生于巴利亚多利德,是腓力三世的长子。 |- Category:西班牙君主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Category:巴塞罗那伯爵 Category:西西里君主 Category:那不勒斯君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腓力四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20年2月16日-1688年4月29日),霍亨索倫家族的族長,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1640年至1688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是勃蘭登堡選侯與妻子之子,1620年2月16日生於柏林。因其軍事和政治技巧卓越,被稱為「大選侯」(The Great Elector)。腓特烈·威廉是加爾文主義的忠實支持者,在位期間積極推廣商貿,在國內進行改革,使普魯士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生效後逐漸強大,從而成為中北歐的領導者之一,奠定其後繼者能將普魯士由公國進一步成為王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

美男子腓特烈(Friedrich III der Schöne,),奥地利公爵(1308年~1330年在位)和未被公认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314年~1326年)。 腓特烈三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次子。阿尔布雷希特于1308年被其侄谋杀后,腓特烈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奥地利的领地,但未能说服选侯让他继承德意志的王位。 腓特烈三世与其表兄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四世发生争执。1313年,他在加迈尔斯多夫战役中被路易击败。 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他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德意志王位继承者)于1314年去世后,4个选侯选举腓特烈三世为新的罗马人民的国王。腓特烈在科隆大主教的主持下进行了加冕仪式。然而,另外5个选侯选择了他的对手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即皇帝路易四世。战争再次在两人之间爆发。1322年,腓特烈三世在米尔多夫战役中被路易四世决定性地击败并被俘。 1325年腓特烈三世在承认路易四世的皇帝地位之后被释放。同年9月,路易四世宣布接受腓特烈三世为共同统治者;但在1326年后腓特烈的权力仅限于奥地利。 F F.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三世(1415年9月21日生於因斯布鲁克—1493年8月19日卒於林茨)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440年—1493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2年加冕)。他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是德意志的施蒂里亚公爵(1424年起)和奥地利大公(以腓特烈五世的名义,1453年起)。 腓特烈三世在1452年在罗马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于德国的一切都取决于那些各自为政的诸侯,腓特烈三世实际上不能在德意志内政方面做出任何决定。所以他把精力集中在扩大哈布斯堡王朝自身的领地上。到1464年,除蒂罗尔以外的全部奥地利领地已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480年代,腓特烈三世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几乎失去了全部的奥地利领地(包括维也纳)。 腓特烈三世晚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研究星象学和炼金术。 |- |- F F F F F.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五世 (普法尔茨)

腓特烈五世(冬王)(Friedrich V der Winterkönig,),普法尔茨选侯(1610年-1623年在位),英格蘭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三十年战争期间在位一年的波希米亚国王(1619年-1620年)。 腓特烈五世生於上普法爾茨安貝格附近的劳特罗芬狩獵宮,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四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之女路易莎·朱丽安娜。1610年父亲去世后继承选帝侯职位,1614年起亲政。著名的海德堡花園由其建成。1613年,他与英格蘭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斯图亚特结婚,他们最小的女儿索菲亚嫁给了第一个汉诺威选侯(正式名称是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索菲亚后因母亲的血缘关系成为英国王位继承人,因此他亦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祖先。 腓特烈五世是加尔文宗信徒。部分是受到妻子的怂恿,他积极参与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活动,并在诸侯们形成的新教联盟中取得了显赫的位置。当时德国各新教力量共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天主教至上政策,其中捷克人的活动终于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1619年8月波希米亚起义之后,尽管违背本人的意愿,腓特烈五世被捷克人推举为波希米亚国王,同年11月在布拉格正式加冕。然而仅仅一年之后,1620年11月8日捷克人在白山战役中的惨败即终结了腓特烈五世短暂的帝王生涯。他因此获得一个讽刺性的外号:“冬王”。 腓特烈五世逃往尼德兰。由于遭到皇帝斐迪南二世的驱逐,他的余生几乎都在流亡中度过,仰仗从前的盟友们的慷慨馈赠。1623年他的选侯称号连同普法尔茨领地都被皇帝剥夺。选侯头衔和上普法尔茨的土地被转封给了他的表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后者是哈布斯堡王室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主要支持者。下普法尔茨遭到西班牙占领军的搜刮。 腓特烈五世希望新教联盟的胜利能为他夺回领地,但从来没有实现。莱茵-普法尔茨的选侯国地位被巴伐利亚取代。1632年11月英格兰决定出兵援助他,但是为时已晚。他从10月初患了严重的瘟疫,11月29日在美因茨死于高烧。.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腓特烈五世 (普法尔茨)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四世 (奧地利)

腓特烈四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外奧地利大公(1402年-1439年在位)及蒂羅爾伯爵(1406年-1439年在位)。腓特烈四世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三世第四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腓特烈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德一世

艾哈迈德一世(土耳其语:I.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艾哈迈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艾瑞克·霍布斯邦

艾瑞克·約翰·歐內斯特·霍布斯邦,CH,FBA(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英國歷史學家及作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艾瑞克·霍布斯邦 · 查看更多 »

艾蕾諾爾·馮·哈布斯堡

艾蕾諾爾·馮·哈布斯堡(Eleonore von Habsburg,),全名是艾蕾諾爾·伊莲娜·玛丽亚·德尔·皮拉·艾欧娜·馮·哈布斯堡-洛林(Eleonore Jelena Maria del Pilar Iona von Habsburg-Lothringen),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家長卡爾·馮·哈布斯堡的長女,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及匈牙利王國末代國王卡爾一世的曾孫女。她是掛名的奧地利女大公(Archduchess of Austria)。 E E Category:薩爾茨堡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艾蕾諾爾·馮·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雅盖隆王朝时期是波兰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中世纪晚期延伸至近代早期。自立陶宛大公约盖拉(瓦迪斯瓦夫·雅盖沃)登上波兰王位起,雅盖隆王朝(1386年-1572年)逐步形成了波兰立陶宛联盟。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伙伴关系将立陶宛所控制的幅员辽阔的鲁塞尼亚地区纳入波兰势力范围,而历史也证明这种关系对波兰人和立陶宛人都有利,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这两个民族在这欧洲最大的政治实体之一中和平共存互相合作。 在波罗的海地区,波兰与条顿骑士团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其中,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爆发,条顿骑士团战败,1466年卡齐米日四世在位时双方签署具里程碑意义的索恩和约;这份和约促成后来的普鲁士公国的产生。波兰在南方应对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东面帮助立陶宛与莫斯科大公国作战。波兰与立陶宛的领土延伸至利沃尼亚的极北。 波兰逐渐发展为封建国家,农业占主导地位,而地主阶级也逐渐居统治地位。1505年,波兰瑟姆(国会)通过“无共识则无新议”法案,将君主的绝大部分立法权转交给瑟姆。这一事件标志着“贵族民主制”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国家由“自由且平等”的波兰贵族统治。 宗教革命运动在波兰有着长足进展,令波兰发展出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宗教宽容政策。欧洲的文艺复兴潮流为雅盖隆王朝晚期(齐格蒙特一世与齐格蒙特二世)带来极大的文化繁荣。.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 查看更多 »

雅盖洛王朝

雅蓋洛王朝(Jogailaičiai;Jagiellonowie),又譯亞蓋隆王朝、亞捷隆王朝、雅吉龍王朝,是一個源自立陶宛大公的格迪米納斯王朝的中歐王朝,於14世紀到16世紀時曾經統治今日的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加里寧格勒,以及部份的俄羅斯、匈牙利、捷克及斯洛伐克。 在中世紀後期的波蘭及立陶宛同時由該王朝管治,因此合稱為波蘭立陶宛聯邦,但其實兩國一直要到1569年才在行政上合併成為一個國家。另外,有一位亞蓋隆王朝的君主曾短暫同時管治波蘭及匈牙利(1440年到1444年),另外兩位曾同時統治波希米亞王國及匈牙利(1490年到1526年),之後成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東線。.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雅盖洛王朝 · 查看更多 »

老塞爾維亞

老塞爾維亞(Стара Србија,拉丁轉寫Stara Srbija)是一個用來描述中世紀塞爾維亞核心地帶的詞語,包括拉什卡地區、科索沃和馬其頓西北部。當地塞族人被稱為老塞爾維亞人(Старосрбијанци,Starosrbijanci)。.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老塞爾維亞 · 查看更多 »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查理大桥

查理大桥(Karlův most )是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市内,一座跨越伏尔塔瓦河的著名的历史桥梁。精确定位:。它由查理四世始建于1357年,完成于15世纪初。直到1841年,作为跨越伏尔塔瓦河的唯一桥梁,查理大桥是联接老城与布拉格城堡及邻近地区最重要的通道,也使得布拉格成为东西欧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该桥最初称为“石桥”(Kamenný most)或“布拉格桥”(Pražský most),直到1870年才命名为“查理大桥”。 查理大桥长516米,宽约10米,16个桥拱,两端有3座桥塔,其中两座位于布拉格小城一侧,一座位于布拉格老城一侧。老城桥塔经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令人惊讶的世俗哥特式建筑之一。该桥上安放有30座雕塑,其中多数为巴洛克风格,竖立于1700年前后。 在夜间,查理大桥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地方。但是在日间,却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热闹的地点,无数的游客经过此桥,身旁是画家、商亭主人和其他商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查理大桥 · 查看更多 »

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七世(Karl VII,原名为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或查理·阿尔伯特,Karl Albrecht,)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选侯(1726年-1745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42年-1745年在位)。他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仅有的两位皇帝之一(另一位是路易四世)。 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是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之子,生于布鲁塞尔。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分成两派,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的父亲属于支持西班牙与法国的一派,其家族在战争中被奥地利俘虏。卡尔·阿尔布雷希特被带到维也纳,在那里由耶稣会会士教育。1715年,由于两支都臣服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得以恢复统一。1717年,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参加皇帝查理六世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在战斗中指挥一支巴伐利亚军队。1726年,他继承了父亲的选侯爵位。 尽管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查理六世为确保其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奥地利的《1713年国事诏书》上签字,但在查理六世去世后,他是立即否认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的王公之一。玛丽亚·特蕾西亚在诸侯的一片反对声中登上了奥地利王位,结果引发了包括西班牙、法国、波兰在内的欧洲大国介入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1741年被承认为波希米亚国王(通常由奥地利首席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头衔)。1742年,德意志诸侯全体一致选举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缺乏争夺哈布斯堡领地的真正实力。他既没有大量的军队也没有钱;看来他是诸侯们利用来反对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旗帜。甚至就在查理七世的加冕礼进行之时,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军队正在进攻他的世袭领地巴伐利亚。有一段时间查理七世几乎陷入绝境,但是得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是玛丽亚·特蕾西亚最凶恶的敌人)的援助。不久,他的波希米亚国王头衔被波希米亚议会废黜。 1745年,四面楚歌的查理七世去世。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三世被迫放弃对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要求。皇帝的称号被玛丽亚·特蕾西亚巧妙地交给了自己的丈夫弗兰茨一世。.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匈牙利)

查理一世(匈牙利语:I.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查理一世 (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英格蘭)

查爾斯一世(Charles I,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12年其兄威尔士亲王去世后成为王储。所有本文中的日期,除了特殊指明的,都取自儒略历。)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他是唯一以国王身分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卷入了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他试图获得王室的收入,而议会则试图节制国王自以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对他的行为,认为他是残暴的独裁者。尤其是他干扰英格兰与苏格兰教会的活动,未征得议会同意就任意向民眾課税。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不信任他们国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外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例如(Richard Montagu)和威廉·劳德,他们都曾任查理一世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在查理一世最后的几年中,由于企图推翻英格兰与苏格兰国会的权威,他与国会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为英国内战。同时他又利用自己英国国教领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加尔文派清教徒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年 - 1645年)中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从而导致了第二次英国内战(1648年 - 1649年)查理一世再次被击败,随后他被拘捕,审判,定罪,并以叛国罪处死。君主制瓦解,英格兰成了共和国,名为英格兰联邦,由國會的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執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后继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复辟后才得以行使君主权力。.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查理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查理二世 (內奧地利)

查理二世(德語:Karl II Franz, ),哈布斯堡王朝的施蒂里亞、克恩滕和卡尼鄂拉執政(1564年-1590年)。查理二世是奧地利大公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第三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及蒂羅爾及大奧地利執政斐迪南二世的弟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查理二世 (內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六世(Karl V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六世,Charles VI)、罗马人民的国王(称卡尔六世,Karl VI)(1711年-1740年在位),匈牙利国王(称卡罗伊三世,III.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恩里克一世 (葡萄牙)

恩里克一世(),第十七位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1578年-1580年)。 他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第五子,母親是阿拉貢的瑪麗亞。若昂三世之弟、前任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之叔祖父。 恩里克本為樞機,由於若昂三世的子嗣大多在他去世前逝世,1557年當若昂三世之子若昂王子的遺腹子塞巴斯蒂昂在若昂三世死後繼位後,恩里克便是王位繼承人。1578年,當塞巴斯蒂昂一世戰死在非洲以後,因為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反覆商議後,大家決定推舉從前的攝政王、塞巴斯蒂安的叔祖父恩里克以66歲高齡還俗成為葡萄牙王國阿維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由於他沒有子嗣,恩里克繼位後本想娶妻而得到子嗣。但當時的教皇額我略十三世與哈布斯堡王室關係良好,所以不肯解除恩里克的誓言而准許他娶妻。由於其主教的身份,使他不可能娶妻有子嗣,所以他在位的這兩年也就是個過渡,王位繼承權的問題還是要解決。 王位的合適人選都是曼努埃爾的幾個孫子身上。其中呼聲最高的有三個人:曼努埃爾一世第六子杜阿爾特王子之次女布拉甘薩女公爵卡塔琳娜、曼努埃爾一世次子路易斯之私生子克拉托修道院院長安東尼奧和曼努埃爾一世的外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但是卡塔琳娜是個女人,安東尼奧是私生子出身,只有腓力二世實力最雄厚,擁有當時最強海軍“無敵艦隊”,論出身他也是曼努埃爾一世的根紅苗正的外孫。如果按当时习俗,正统的继承人应为杜阿尔特王子的已故长女玛丽亚遗下的长子拉努乔,但拉努乔的父亲帕尔马公国继承人亚历桑德罗是腓力二世的支持者,使得拉努乔的王位继承权未得支持,呼声甚至不如他的姨母卡塔琳娜。貴族和社會上的要人都傾向於腓力二世。而下層民眾堅決主張維護國家的完全獨立。這種局面使上層人物惶恐不安,因爲上一個朝代末年1383年的動亂和危機就是由於人民對王位繼承問題的不滿而引起的。如果這次再處理不當,很有可能又引起一場葡萄牙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 爲了和平解決王位繼承問題,恩里克一世邀請幾個擁有合法繼承權的王位候選人或他們的代表來參加爲解決王位繼承問題而召開的宮廷會議,並要求他們必須宣誓絕對服從將來提出的解決方案。但是腓力二世拒絕這項提議,並宣稱他的地位是無可爭議的。1579年,會議在缺少西班牙方面代表的情況下在阿爾梅林召開。在兩名葡萄牙候選人中,布拉甘薩女公爵在沒有支持者的情況下自動退出了競爭。這樣,克拉托修道院院長安東尼奧便受到了平民的擁戴。但是這種擁戴反而使他受到了貴族的猜忌和排擠。因爲他們害怕1383至1385年間的空位時期再出現。另一方面,恩里克一世也不喜歡他,還簽署了一道命令,以「為了我的王國和臣民的幸福安寧」為理由,逼迫安東尼奧離開葡萄牙。與此同時,腓力二世在兩國邊境囤積了重兵,等待著合適的機會。在貴族代表和平民代表的爭吵中,在西班牙人的武力威脅下,這場會議終究沒有整出個所以然來。1580年,紅衣主教恩里克逝世,在他的遺囑中沒有提及誰來繼承王位,只是任命了一個由五個人組成的聯合執政政府,在新國王產生之前暫時代行國王的職責。最終在他死後腓力二世派阿爾巴公爵率領西班牙軍隊攻入葡萄牙擊敗安東尼奧的軍隊,葡萄牙王位就因此轉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之下。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恩里克一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 (哈布斯堡)

恩斯特(德語:Ernst der Eiserne,)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及首領(1411年-1424年),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的統治者(內奧地利公國)(1406年-1424年在位)。恩斯特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三世的第三子,出生於施蒂里亞公國的穆爾河畔布魯克。 1386年,父親利奧波德三世為了取得瑞士及士瓦本兩地,在森帕赫與舊瑞士邦聯大戰,利奧波德三世在此戰役中戰死,長兄威廉便繼承內奧地利公國王位,統治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等公國,任命次兄利奧波德四世成為共同統治者。當時恩斯特及其弟腓特烈尚年幼,由其伯父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監護。 1401年,恩斯特參加羅馬人民的國王魯普雷希特聯合佛羅倫斯攻擊米蘭公國的戰爭。1406年,其長兄威廉逝世,並無留下子嗣。因為次兄利奧波德四世亦無子嗣,根據1406年所訂的條約,恩斯特及腓特烈四世一同成為共同統治者。利奧波德四世成為名義上的內奧地利公爵及利奧波德支系的族長,恩斯特接管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而腓特烈四世接管蒂羅爾。從此,內奧地利公國一分為二,分裂為施蒂里亞支系(恩斯特及其後人)和老蒂羅爾支系(腓特烈四世及其後人)。同年,利奧波德四世成為阿爾布雷希特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的監護人。因此,恩斯特與利奧波德四世發生爭執,於1407年引發兩人之間的內戰,直至1409年,此內戰才結束。 1411年,利奧波德四世於維也納逝世。恩斯特無可爭議地繼承利奧波德支系族長之位。1414年,恩斯特使用伯父魯道夫四世創立的奧地利大公頭銜,成為首先使用此頭銜的君主。 1424年,恩斯特於穆爾河畔布魯克逝世,下葬於熙篤會修院聖殿萊茵修院。恩斯特死後被冠以「鋼鐵」之名號。其長子腓特烈繼承其位,稱為腓特烈五世。1440年,腓特烈又繼承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出任羅馬人民的國王。1457年,他又繼承為奧地利大公。恩斯特及腓特烈成為其後哈布斯堡王朝各君主的祖先。 E.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恩斯特 (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历史

捷克历史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捷克的历史。.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捷克历史 · 查看更多 »

捷克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捷克君主的列表。 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和卢萨蒂亚在历史上都是以捷克人为主的波希米亚王国(前身是波希米亚公国)的领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捷克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捷克克鲁姆洛夫

契斯基庫倫洛夫(捷克语:Český Krumlov,德语:Krumau an der Moldau或Böhmisch Krumau,德文原名为莫尔道河畔的克鲁毛或者波西米亚的克鲁毛)是捷克共和国的一个小城镇。Krumau在德语中意为“高低不平的草地”。该镇有14,100名居民,位于南波希米亚地区(捷克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捷克克鲁姆洛夫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歷史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從哈布斯堡王朝獨立的國家Edited by Keith Sword The Times Guide to Eastern Europe Times Book, 1990 ISBN 0-7230-0348-3 p. 53。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經濟和科技發展水準上有較大的差距,但一個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使得兩個民族之間的經濟差距有所縮小。但兩者之間的文化鴻溝始終無法彌補,這也成為在建國75年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的原因。在20世紀初期,在奧匈帝國內建立一個捷克斯洛伐克實體,使得奧匈帝國成為三元帝國的思潮開始出現並成長。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在布拉格宣布獨立Stuart Hughes Contemporary Europe: a History Prentice-Hall, 1961 p. 108。1929年,捷克斯洛伐克曾是世界第十大工業國,也是戰間期東中歐唯一的議會民主制國家Timothy Garton Ash The Uses of Adversity Granta Books, 1991 ISBN 0-14-014038-7 p. 60,但捷克斯洛伐克始終面臨少數民族的問題。納粹德國興起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被德國佔領,之後捷克淪為德國的保護國,斯洛伐克也淪為德國的傀儡國。1944年9月21日,捷克斯洛伐克被蘇聯紅軍解放。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成為一個共產主義國家。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爆發布拉格之春,導致之後被蘇聯侵略。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爆發天鵝絨革命,終結了共產主義政權。然而共產主義政權倒台之後,捷克和斯洛伐克在文化和經濟路線上的分歧也浮出水面,最終導致捷克斯洛伐克在1992年解體,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捷克斯洛伐克歷史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冯·哈布斯堡

格奥尔格·冯·哈布斯堡(Georg von Habsburg,教名保罗·格奥尔格·玛丽亚·约瑟夫·多米尼库斯;),出生于德国施塔恩贝格,奥匈帝国末代皇储奥托·冯·哈布斯堡和妻子伊米莉亚·冯·奥尔登堡公爵夫人的小儿子。 在奥地利被称为格奥尔格·哈布斯堡-洛林,在匈牙利作为哈布斯堡·格奥尔格,并通过他的皇室名在奥地利被称为格奥尔格大公,是卡尔一世的孙子, 也是茜茜公主和丈夫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曾孙。格奥尔格是匈牙利红十字会主席,匈牙利巡回大使,金羊毛骑士团骑士。.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格奥尔格·冯·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格利维采

格利维采(波兰语:Gliwice;德语:Gleiwitz,格莱维茨)是波兰南部的一座工业城市,2004年人口200,361。 格利维采是位於西里西亚省的城市,位于卡托维茨以西约20千米,是波兰最大都会区上西里西亚都会联盟的中心之一,该都会区人口为3,487,000。该市在1999年以前属卡托维茨省。.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格利维采 · 查看更多 »

格罗宁根省

格罗宁根省(Groningen ;Gronings:Grönnen;Grinslân)是位于荷兰东北部的一个省,东邻德国下萨克森州、南接德伦特省、西靠弗里斯兰省、北濒瓦登海,首府格罗宁根。.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格罗宁根省 · 查看更多 »

格罗马尼

格罗马尼(Grosmagny)是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区贝尔福地区的一个市镇,属于贝尔福区吉罗马尼县。该市镇年时的人口为人。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12世纪,被称作Aggrum Masnil。该处最早处于蒙贝利亚尔伯爵影响之下,到14世纪则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后,该处同松德高(Sundgau,又译南郡)一同被售予给法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格罗马尼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

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Григо́рий Потёмкин,),俄羅斯帝國军事领袖、政客、贵族,葉卡捷琳娜二世著名情人之一,曾任克里米亞總督。他在签署旨在结束第六次俄土战争的《雅西合约》的过程中死去。 波将金生于一个中等收入的小贵族地主家庭。他在1762年的政变中第一次获得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青睐,随后又在第五次俄土战争(1768–1774)中表现突出。他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人,宠臣,并且很有可能被接纳为配偶。在他们的激情淡去后,他仍然是她一生的朋友和最受宠爱的臣子。叶卡捷琳娜二世授予他神圣罗马帝国一等侯爵头衔和俄罗斯帝国的公爵头衔以及其他许多封号:例如他还是帝国元帅和沙俄陆军以及非正规部队的最高长官。波将金的决定性成就包括吞并克里米亚(1783)和第六次俄土战争的胜利(1787–1792)。在他的组织推动下,为了纪念攻克奥斯曼帝国要塞伊斯梅尔,加甫里尔·杰尔查文和奥西普·科佐洛夫斯基创作了俄罗斯的第一首国歌“让胜利之声雷鸣”。 在1774年,波将金被任命为俄国新南部省份的总督。作为一个独裁者,他致力于对东欧大草原的殖民化,颇有争议地严酷对待当地的哥萨克居民。他建设了一系列城镇诸如赫尔松,尼古拉耶夫 (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和叶卡捷琳娜斯拉夫(今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在这一地区的港口成为他的新创建的黑海舰队的泊地。他治下的俄国南部常常与臭名昭著的「波将金村」(Потёмкинские деревни)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供来访官员参观的大型欺骗性的工程。在这样的形象工程中包括了面向街道模仿真正村庄的粉刷一新的房屋外墙,安居乐业,衣食富足的村民。波将金还以好色,嗜赌,贪财著称。他监督建造了许多历史性的建筑,包括位于圣彼得堡的塔夫利宫(Таврический дворец)。在波将金死后一个世纪,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在1905年俄国革命中名声大噪的波将金号战舰。在电影导演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的著名默片《战舰波将金号》中有对这艘战舰文学化的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 · 查看更多 »

格拉魯斯州

格拉魯斯州(德語:Glarus;法語:Glaris;意大利語:Glarona;羅曼語:Glaruna)是瑞士東部德語區的一個州,首府設於格拉魯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格拉魯斯州 · 查看更多 »

楚措拉战役

楚措拉战役在1620年10月7日于摩尔多瓦普鲁特河附近爆发,作战双方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得到摩尔达维亚叛军余部支持)与奥斯曼帝国(得到诺盖人支持),最终奥斯曼帝国一方取得胜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楚措拉战役 · 查看更多 »

欧根大公 (奥地利)

欧根·斐迪南·皮乌斯·本哈德·费利克斯·玛丽亚,匈牙利和波西米亚亲王(Archduke Eugen Ferdinand Pius Bernhard Felix Maria of Austria, Prince of Hungary and Bohemia,),奥地利陆军元帅,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成员,从1894年至1923年任最后一位哈布斯堡条顿骑士团大团长(Grandmaster of the Teutonic Order)。 欧根弗雷德里希是奥地利大公卡尔·斐迪南大公之子,1878年4月13日获金羊毛勋位。 Category:奧地利大公 category:奥地利陆军元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欧根大公 (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欧根亲王

弗朗索瓦-欧根,萨伏伊-卡里尼昂亲王(François-Eugène, Prince of Savoy-Carignan,意大利语:Principe Eugenio di Savoia,德语:Prinz Eugen von Savoyen,),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之一,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他與英國的約翰·邱吉爾、法國的維拉爾元帥,並列為歐洲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天才將領。.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欧根亲王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歐洲協調

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又稱為會議制度(Congress System),是1815年至1900年左右出現在歐洲的勢力均衡,保護各王國既得利益對抗民族主義和革命浪潮。其創建成員為英國、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她們均屬摧毀了拿破崙帝國的四國同盟的成員。稍後法國亦加入成為協調的第五個成員。最初,歐洲協調的領導人物為英國外交大臣卡蘇里子爵、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及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在19世紀時,歐洲協調的理念其實是藉由不同政治協定及外交經驗的累積,逐步建立及發展起來的,其中最重要的首推維也納會議及其相關的協定。廣義的維也納協定更包括儲蒙條約、1814年巴黎和約、1815年巴黎和約、維也納協定、神聖同盟、四國同盟。協調中曾經召開的會議,包括1814-15年在維也納、1818年在愛斯拉沙伯、1819年在卡斯巴德、1820年在特拉波、1821年在萊巴赫、1822年在凡羅拿、1830年、1832年和1838、1839年在倫敦。歐洲協調至克里米亞戰爭時開始瓦解。1878年柏林會議為最後之歐洲協調。由於各強國之間的衝突連連,致令協調難以達成,最終會議制度於一次大戰爆發時即告完全消失。.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歐洲協調 · 查看更多 »

歐洲LGBT權益

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在歐洲的權益受到歐洲聯盟與多國法律的保障。全球23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中,有14個在歐洲,同時英國的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與丹麥屬地格陵蘭也已經先後通過同性婚姻法,另有12個歐洲國家已承認民事結合或透過其它形式承認同性結合。儘管歐洲自羅馬帝國後期開始有一段很長的同性戀迫害歷史,但自20世紀中葉以來,歐洲各國陸續保障LGBT權益,是各大洲中對LGBT人士最友善的一洲。 但即便是對待LGBT人士相對友善的一洲,不少歐洲地區對於同性戀的看法依舊很保守,包括東歐、巴爾幹部分國家;教廷、俄羅斯和一些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共和國等地無法像西歐或北歐民眾那樣相對開放的對待同性戀人士,捷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賽普勒斯、斯洛維尼亞和希臘是少數有制定法律保障同性戀權利的巴爾幹和東歐國家,不過除希臘外,東歐國家不少是在共產党统治時期立法,而在共產党统治结束后,新的民主政府趨向保守,東歐各國對於同性戀權利並不如西歐或北歐那般重視,同時近年來部分東歐國家對於LGBT的權益出現了衰退的現象,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近期都通過修憲不承認同性婚姻,波蘭、俄羅斯和立陶宛也通過法律禁止向未成年人宣導有關同性戀的任何訊息等同壓縮該國LGBT的權益。但也有例外,阿爾巴尼亞昔日共產時期進行、捍衛各種同性戀行為是屬於違法且需要監禁,不過民主化後新政府逐漸為LGBT權利制定多項法律保障,而現任阿爾巴尼亞總理埃迪·拉馬更表示支持LGBT權利,該國的年青人較其他年齡層為接納同性戀者。另一方面,在歐洲各國人數日漸眾多的穆斯林及移民社群也幾乎非常排斥同性戀人士,成為另一問題。.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歐洲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歷史國家的旗幟為已不存在國家的國旗或代表旗。.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比利牛斯條約

比利牛斯条约(Treaty of the Pyrenees)是法國路易十四與西班牙腓力四世之間的条约,訂於1659年11月7日,它結束了1648年至1659年之間發生的法西战争。 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因沒有得到哈布斯堡的支援,而決定割讓邊界領土給法國以和平結束戰爭。該協定還包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和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莎之間的婚約,公主的嫁妆为50万金埃居,分三笔付清。1660年6月9日,婚礼在法国南部城市聖讓德呂举行。這婚約使未來的路易,成為歐洲權力最大的國王。 Category:17世纪欧洲和约 Category:法國條約 Category:西班牙條約 Category:西班牙-法國邊界 Category:法國-西班牙關係 Category:領土變更相關條約 Category:1659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比利牛斯條約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历史

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比利时都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在过去的2000年内,其见证了各种种族与文化的兴盛与衰败。也正因为这样,比利时是欧洲真正的种族熔炉,凯尔特人、罗马人、德意志人、法国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和奥地利人在此都留下了文化的痕迹。.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比利时历史 · 查看更多 »

比瑟辛卡

比瑟辛卡 (Brzezinka,;Březinka),德語譯稱為比爾克瑙(Birkenau),是一座位於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奧斯威辛縣的村落,距離縣治奧斯威辛大約 3 公里。 比瑟辛卡的名稱源起樺樹的波蘭語brzoza。1385年的文獻首度提及該村。該村初屬,1327年公國成為波希米亞王國屬下的采邑。1457年奧斯威辛公爵同意將公國售予波蘭王國,該年2月21日的文獻紀錄了比瑟辛卡村。 1564年,奧斯威辛公國正式成為波蘭西里西亞縣的一部份,至1772年隨第一次瓜分波蘭而成為奧地利屬下的加里西亞王國領土。1918年隨著德奧俄皆於一戰戰敗,波蘭復國,奧斯威辛及比瑟辛卡重新成為波蘭領土。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吞併奧斯威辛一帶,並在此建立奧斯威辛集中營進行對猶太人、羅曼人及其他民族的大屠殺,其中比瑟辛卡是設有毒氣室的滅絕營所在地。納粹德國戰敗後,波蘭重新接管此地,並將位於該村的滅絕營(奧斯威辛二號營)與相鄰的奧斯威辛一號營保留作為博物館,紀念大屠殺的死難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比瑟辛卡 · 查看更多 »

比托姆

比托姆(波兰语:Bytom;德语:Beuthen,中文名博伊滕)是波兰南部城市,原本属于卡托维兹省 (1975-98年),1999年开始屬于西里西亚省。是工業都市。.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比托姆 · 查看更多 »

民主和平论

民主和平論,簡稱民主和平,是一種國際關係、政治學、和哲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更正確的說,所有自由民主制國家)不會或極少與另一個民主國家發生戰爭。不過實際上,該理論並不意味著,民主國家就不會發動戰爭;也不保證,民主國家會比其他體制(比如,專制)的國家來的不好戰。 在這個理論的原始版本被提出後,許多更深入的相關研究也進一步發掘出民主與和平之間的關聯,民主國家之間也較少發生衝突、同時規模性的暴力行為也較少出現,相反的,政治外交的衝突會增加。.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民主和平论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Haus Hannover),是於1692年-1866年間統治德意志漢諾威地區與在1714年-1901年間統治英国的王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汉诺威王朝 · 查看更多 »

沙勒罗瓦

沙勒罗瓦(Charleroi)是位于比利时南部埃诺省的一座城市,人口201,300(2006年)。.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沙勒罗瓦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亞王國

波希米亞王國(České království;Königreich Böhmen;Regnum Bohemiae)是以前位於中歐的一個國家。其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捷克。在歷史上曾是神圣羅馬帝國內獨立的一員,許多國王皆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首都布拉格於14世紀末期曾為神聖羅馬帝國中心,1526年王國為哈布斯堡統治。波希米亞王國在1198年由國王奧圖卡一世成立,歷經查理四世的黃金時期、波希米亞戰爭、哈布斯堡統治,最後一任國王為卡萊爾五世(Karel V)。1918年一戰結束後,大部份地區被劃入當時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波希米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波傑布拉德的伊日

波傑布拉德的伊日(Jiří z Poděbrad;Georg von Podiebrad,),波希米亞國王(1458年-1471年)。 波傑布拉德的伊日出生於波希米亞一個貴族家庭。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在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於1437年去世後,阿爾布雷希特在1438年6月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但是他的權力只局限於奧地利和匈牙利。他企圖在波希米亞進一步撲滅胡斯運動,但那裡的胡斯派仍擁有強大力量。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被身為聖杯派領袖的伊日打敗,此後他不再試圖控制波希米亞。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逝世,他的遺腹子拉斯洛五世繼承了波希米亞國王的頭銜,但是他與母親伊麗莎白在奧地利被堂叔羅馬人民的國王腓特烈三世軟禁。1444年,伊日出任胡斯派餅酒同領派的領袖。他在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波希米亞成為權威人物。 1444年11月10日,匈牙利國王烏拉斯洛一世在抗擊鄂圖曼帝國的瓦爾納戰役中陣亡。匈牙利貴族決定讓拉斯洛五世繼承王位,他們派出使者到維也納要求腓特烈五世釋放伊麗莎白母子並歸還王冠,遭到後者拒絕。貴族們選舉匈雅提·亞諾什為匈牙利攝政,同時在波希米亞,波傑布拉德的伊日獲得了同樣的地位。 腓特烈三世鑑於當地局勢,乃於1451年將波希米亞的行政大權委任給伊日,波希米亞議會指派伊日擔任攝政。 1457年拉斯洛五世突然死去,伊日又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而匈雅提·亞諾什的次子馬加什一世亦被選為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被伊日扣為人質,直到馬加什娶了波傑布拉德的女兒才將其釋放。伊日身為胡斯教徒當選為波希米亞國王,為教廷和天主教鄰邦所不容。 雖然伊日於1462年組職基督教各國反土耳其聯盟,以提高了自己的國際聲譽。但是新任教皇保羅二世於1465年作出反擊,他組織一個反伊日的貴族同盟,翌年12月23日,對伊日進行絕罰處分,聲稱將其王位廢黜,並禁止天主教徒效忠伊日。 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於1465年響應教宗發起的十字軍,討伐異端的胡斯派,率領聯軍與岳父伊日統領的波希米亞軍作戰,波希米亞戰爭爆發。1469年5月3日,馬加什一世在波希米亞天主教徒的支持下,自立為波希米亞國王。在1471年之前,陸續佔領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等地。 1471年3月22日,伊日於布拉格逝世。他的支持者選出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的長子弗拉迪斯拉夫四世成為波希米亞國王,繼續與馬加什一世對抗。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14。 Category:捷克君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波傑布拉德的伊日 · 查看更多 »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為歐洲諸國以助波蘭立王為名,而滿足自身利益之戰。其肇始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駕崩後,王位空懸所致的王位爭奪戰。而最終演變為統治法国、西班牙及两西西里王国之波旁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大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 查看更多 »

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 (1569年-1648年)

在波兰与立陶宛两国的历史中,1569年至1648年间可以说是一个共同而完整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开始于1569年的卢布林联合,结束于1648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卢布林联合使波兰立陶宛联邦登上历史舞台,取代了先前存在于波兰和立陶宛两国之间的共主邦联,使两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两国联盟主要是由波兰贵族、波兰化的立陶宛贵族和鲁塞尼亚贵族通过中央议会与地方议会制度运作的,但是自1573年以后,便由经选举产生的国王领导。联邦贵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其他欧洲国家要高,与在欧洲其他地方盛行的绝对君主制政体相比,这些贵族所建立的早期民主政体更加先进。 联邦初创时,波兰正处在一个国力雄厚强大,国家繁荣昌盛,文明也不断发展的时期。波兰立陶宛联盟已成为欧洲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势力与必不可少的文化实体,将西方文化不断向东传播。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前半叶,波兰立陶宛联邦一直是中欧的大国,幅员达100万平方千米。 在宗教改革(新教勢力的劇增)于波兰取得成效(联邦在全欧独一无二的宗教宽容于1573年的華沙聯盟協約中达到极点)后,天主教会在耶穌會的先鋒開路下,從各方面发起反击——反宗教改革(特指1564-1648年的天主教反撲)使很多新教徒皈依回天主教,但也迫害了大量聯邦國內的「異教徒」(虔誠的東正教徒與新教徒)。联邦在同化联邦东部鲁塞尼亚人(東正教徒)的方面产生的分歧与遇到的困难越发明显。在早期(自16世纪末开始),这些分歧与困难在1596年宗教领域的布列斯特聯合中(強迫東正教徒承認教宗權威,轉化成東儀天主教徒),表露无疑。中央發布的這份宗教「联合」,使联邦的东正教徒分裂並奮起反抗;而在军事层面上,哥萨克(屬於拒絕教宗權威的東正教徒)的一系列起义也表明这种宗教-民族矛盾的严重程度。 联邦在国王斯特凡·巴托里治下武功强盛,但在瓦萨王朝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和瓦迪斯瓦夫四世治下,被卷入一系列王朝矛盾当中。联邦成为一系列国内冲突的发生地,而国王、手握重权的权贵和各种贵族派系是其中的主角。联邦与沙俄、瑞典和奥斯曼帝国作战。联邦的势力达到鼎盛的霸權地位時,她的一些强邻则正处在国运最为艰难的阶段。波兰-立陶宛国寻求在东北欧建立至高無上的霸主地位,特别是对沙俄的统治地位。三十年战争期间,联邦与哈布斯堡王朝结盟,但其并未直接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以下是1577-1641年聯邦對外影響力的概述: 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在1577年发动利沃尼亚战争,攻占利沃尼亚地区大部,使联邦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国王巴托利和扬·扎莫伊斯基反击成功,迫使沙俄与联邦签署1582年条约,并收复大部分曾被俄罗斯夺取的领土,而瑞军已在极北的爱沙尼亚地区扎根。齐格蒙特三世在1600年宣布爱沙尼亚是联邦领土,此言成了波兰与瑞典为争夺利沃尼亚所引发的战争的导火索;这场战争持续至1611年,胜负未定。 1600年,俄国进入政局动荡期,联邦提议与俄国缔结联盟。此举失败后,其他很多类似的尝试接踵而至,这些举动很多都非常大胆,但也都已失败告终,其中包括军事入侵、其他王朝和外交行动和阴谋。因为俄波两个社会和帝国之间的差异太过巨大,难以弥合,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619年的杜里诺休战后便停止了上述的一切尝试,达到其领土的最大面积。同时,其军力也因大规模军事行动而受到削弱。 1620年,在苏丹奥斯曼二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宣布向联邦宣战。联邦在楚措拉战役中惨败,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战死,面对奥斯曼-鞑靼的侵略军,联邦形势非常危急。随后,波兰-立陶宛开始动员军队,盖特曼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在霍滕战役(1621年)成功抵挡敌军的多次猛攻,而东南前线的局势也由此得到缓解。1633年至1634年间,联邦和奥斯曼波兰-奥斯曼战争重启战端,在这一时期,联邦的大片领土受到鞑靼袭击,不少居民被劫掠为奴。 162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袭击里加,重启波兰与瑞典间的战争,随后,瑞军占领利沃尼亚大部,控制波罗的海至普茨克一带,并封锁但泽。此时联邦疲于其他地方的战事,在1626年至1627年间,发起反击,利用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的军事才能与奥地利的援助。在欧洲几个强权的压力下,战争结束,双方签署阿尔特马克和约,瑞典得到的领土甚至比古斯塔夫·阿道夫所征服的还要多。 1632年,联邦与沙俄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战后双方势力并无太大变化。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继续收复瑞典占领的失地。随后,双方签署斯图赫姆斯多尔夫条约,结束敌对状态,瑞典从王室普鲁士的城市与港口中退出,但保留利沃尼亚大部。库尔兰仍然留在联邦内,负责立陶宛的波罗的海贸易。在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于1641年最后一次代表普鲁士向波兰国王称臣后,联邦对普鲁士及其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者的影响力日益减弱。.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 (1569年-1648年) · 查看更多 »

波旁-帕尔马的齐塔

塔·瑪麗亞·戴娜·格蕾絲·艾德歌達·米歇娜·拉菲娜·約瑟品娜·安東妮亞·路易莎·艾格妮絲(Zita Maria delle Grazie Adelgonda Micaela Raffaela Gabriella Giuseppina Antonia Luisa Agnese,),是波旁-帕爾馬公主,後來嫁給卡爾一世成為末代奥地利皇后兼匈牙利王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帕尔马的齐塔 · 查看更多 »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792、1815-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稱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字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波旁王朝的君主堪稱是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的群体:亨利四世遭暗杀身亡,路易十三42岁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终在一場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王朝 · 查看更多 »

泽兰省

泽兰省(Zeeland,其他译名:西兰(为英语的中文译名)或熱蘭(为荷兰语的台语中文译名))是荷兰的一个省份。该省位于该国的西南部,主要由岛屿组成,与其邻近的省份北有南荷兰省,东连北布拉班特省,西面靠海,南与比利时接壤。其省会为米德尔堡,人口约380,000,省域面积约2930 km²,几乎有1140 km²是水域面积。 該省大部分地区在水平面以下,最近的一次大洪水发生在1953年。旅游业是該省的支柱产业。阳光充足的沙滩使這裡成了人们度假的好去处,游客主要来自德国。一些地区在旅游旺季时人口达到了平时的四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泽兰省 · 查看更多 »

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

本表列出法國历代王后和皇后。由於法國「薩利克法典」嚴格規定君主必須是男性,因此歷史上從未出現一個實際上「女王」或者「女皇」(雖然其中一些女性曾攝政國家)。 987年以來,法國已出現五十三位君主配偶:四十九位王后、三位皇后和一位無封號女性曼特農夫人〔法語:Madame de Maintenon〕。丹麥的英格堡〔法語:Ingeburge de Danemark〕和布列塔尼的安妮〔法語:Anne de Bretagne〕兩人封后不止一次。在共和和帝國兩個時期,薩瓦之瑪麗-約瑟菲娜〔法語:Marie-Joséphine de Savoie〕法律上雖是王后,但實際上從未統治法國。 1285年至1328年,由於納瓦拉當朝女王胡安娜一世〔西班牙語:Juana I〕與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兩人婚姻和她們三個兒子路易十世、菲利普五世及夏爾四世三人繼承權,納瓦拉和法國兩國王冠一直聯合。因此,路易十世等三個國王配偶不僅是法國王后,而且同時也是納瓦拉王后。經亨利四世繼承納瓦拉王位,他配偶瓦盧瓦之瑪格麗特已是納瓦拉王后,也成為法國王后。.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

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西班牙语:Segunda Intervención Francesa en México),又稱為馬西米連諾事件或法墨戰爭,是一次由法蘭西第二帝國遠征軍對墨西哥發動的一次入侵,開始時曾獲得英國及西班牙的支持。這次入侵是由於墨西哥總統貝尼托·胡亞雷斯於1861年7月17日停止再向外國支付借款的利息,結果激怒了墨西哥最大的借款人,西班牙、英國及法國。這次行動的領袖是法皇拿破崙三世,三股勢力於同年10月31日簽訂了《》,整合力量準備從墨西哥取回她們之款項。至12月8日,西班牙艦隊及步兵自古巴出發,抵達了墨西哥灣的重要港口,韋拉克魯斯。 入侵行動令到墨西哥第二帝國出現,而大量保守派的墨西哥人亦支持這個帝國。帝國的出現(1864至1867年)中斷了胡亞雷斯的總統治期(1858至1871年)。墨西哥的保守派,以及大量墨西哥貴族,試圖恢復以往的君主制,他們在法軍的武力支援下(法軍之意圖只為墨西哥西北的富礦),協助了奧地利的大公,斐迪南·馬西米連諾即位成為皇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法國歷史

根据考古發现,法国曾誕生过舊石器時代的阿布维利文化,而巴士克人有可能為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 最早記載關於高盧地區(即今法國)的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但這些修昔底德所寫,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马赛)的資料也只限於粗略的介紹,而沒有指出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亚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年-前332年)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凱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凯尔特居民(κέλτοι)。亞里斯多德如同其他在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蠻族之風俗。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人大肆擴張,散佈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非常少。.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法国军事史

法国军事史是指从2,000多年前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中,在今天的法国、欧洲和欧洲海外殖民地上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反抗。法国发生的大事常常会影响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 高卢-罗马冲突从前400年一直延续到了前50年,罗马在凯撒的领导下取得了高卢战争的胜利。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一支名为法兰克人的日耳曼人分支在战胜其他民族后控制了高卢。法国的扩张在克洛维一世和查理大帝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在中世纪,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冲突,例如百年战争。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自罗马时代以来的第一支常备军队使法国成为了中世纪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只在意大利战争中输给了西班牙。16世纪的胡诺格战争(1562—1598年)一度使法国一蹶不振,但是在瑞典的帮助下,法国在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并再一次成为了西部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和18世纪初,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下扩大了法兰西王国的领土,但是此时法兰西王国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国力已达到极限了。 法国与英国在18世纪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與全球竞争,导致了1756—1763年七年战争。虽然法国最终战败,丧失了它的北美殖民地,但是它随后又帮助北美十三州从英国独立了出来,因此英国的损失也不小。然而國內的財政問題與政治纷争,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法国的势力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1813年10月中旬的莱比锡戰役和1814年3月,它的国力大幅退縮,甚至不如大革命之前(失去所有的境外領土與海外殖民地)。接下来就是殖民帝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法国共与俄国(1853年10月—1856年2月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1859年法奥战争)和普鲁士(1870年7月—1871年2月普法战争)发生了战争。 在1870年7月—1871年2月的普法戰爭中被打败之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一次成为了德国的劲敌。这次,法国和英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占领。盟军最终战胜了德国,战后法国也在德国境内有了一个占领区。两次世界大战化解了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并为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今天,法国军队经常出现在它从前的殖民地,并与法国在北约中的盟友一起在全球焦点地区执行任务。.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法西战争 (1635年)

典與神聖羅馬帝國尋求賠款之後,法國首位法國首相黎塞留向西班牙宣戰,因為法國領土被哈布斯堡王朝包圍,成為法國稱霸的最大障礙。這場衝突是法國對三十年戰爭的目標的延續,法軍很快入侵意大利北部,佔領西班牙哈布斯堡的領土,西班牙節節敗退。 法西戰爭於1659年在比利牛斯條約的簽訂下結束,法國得到比利牛斯山脈,並稱霸歐洲。 來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法西战争 (1635年)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的克洛德

法蘭西的克洛德(Claude of France,),法國國王路易十二與第二任妻子布列塔尼的安妮的長女,從母親手上繼承了布列塔尼公國,其後成為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的王后(1514~1524)。.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法蘭西的克洛德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987年至1792年,並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間復辟。 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建立卡佩王朝,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諸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是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直至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恐怖時代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1814年,法蘭西的王權復辟,直至1848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共和推翻王室統治,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整個王國共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Capétiens)、瓦盧瓦王朝(Valois)、波旁王朝(Bourbon)及奧爾良王朝(Orléans)。法蘭西王國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法蘭西王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洛约什一世

洛约什一世(大王)(匈牙利语:I.(Nagy)Lajos,)安茹王朝的匈牙利国王(1342年—1382年在位)和波兰国王(卢德维克,1370年起)。他被形容為匈牙利最强大的君主,「其王國領土和直達三片海洋」(指亞得里亞海、波羅的海以及黑海)。.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洛约什一世 · 查看更多 »

洛林王朝

洛林王朝是梅茨王朝的一个分支。该家族分支在1473年洛林公爵尼古拉斯一世无嗣而终后继承了洛林公国。1736年,通过洛林公爵弗朗茨一世与玛丽亚·特蕾莎的联姻,哈布斯堡王朝取得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胜利,洛林王朝也与哈布斯堡王朝合并,称为哈布斯堡王朝-洛林王朝。自1745年到帝国解散的1806年,弗朗茨一世、他的儿子约瑟夫二世和利奥波德二世,以及孙子弗朗茨二世是最后四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洛林王朝随后继续统治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直至1918年。 尽管洛林王朝的长系应为霍恩贝格公爵一系,王朝目前的族长与正统继承人还是1961年出生的卡尔·冯·哈布斯堡-洛林,他是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的长孙。Gordon Brook-Shepherd.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洛林王朝 · 查看更多 »

濯足節

濯足節(Maundy Thursday,意思是「授命星期四」,Dies Cenae Domini、意思是「設立聖餐日」,Giovedì Santo、意思是「神聖星期四」)為復活節前的星期四,乃基督教(廣義)紀念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設立了聖餐禮、濯足服事精神的重要日子。 在亞洲的菲律賓、印度部份邦與地區,歐洲的丹麥、挪威、西班牙部分地區,北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巴拉圭、烏拉圭等國,濯足節都是法定假日。.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濯足節 · 查看更多 »

朝代

朝代或王朝(dynasty)是指由同一個家族(皇室或王室)通過不同方式和形式,以君主制國家實施世襲統治的历史时期。例如中国、古埃及等国家都曾经使用王朝制。欧洲主要有卡洛林王朝、卡佩王朝、波旁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等。 Category:朝代 Category:歷史學 Category:君主制 Category:王室家族.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朝代 · 查看更多 »

朝圣山学社

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是一个由经济学家、企业领袖和其他古典自由主义支持者组成的国际性组织。该组织提倡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倡导开放社会的价值。朝圣山学社由弗里德里克·哈耶克于1947年4月10日创立。创立之初,该组织被命名为阿克顿-托克维尔学社。后因法兰克·奈特对使用两个“罗马天主教贵族”的名字来命名学社表示不满,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亦担心世人把阿克顿和托克维尔所犯的错误与学社联系起来,学社改用其集合地 ── 瑞士的度假圣地朝圣山命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朝圣山学社 · 查看更多 »

戈里齊亞和格拉迪斯

戈里齊亞和格拉迪斯(Gefürstete Grafschaft Görz und Gradisca;Principesca Contea di Gorizia e Gradisca;Poknežena grofija Goriška in Gradiščanska)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之一,屬於濱海奧地利的一部分,相當於現在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國境北部的地區。戈里齊亞和格拉迪斯這個名稱來自於這裡的兩大中心城市戈里齊亞和格拉迪斯卡迪松佐。.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戈里齊亞和格拉迪斯 · 查看更多 »

我们同心聚集

《我们同心聚集》(Wilt heden nu treden)是一首基督教赞美诗,原词由荷兰诗人创作于1597年,以纪念荷兰军队在蒂倫豪特戰役战胜西班牙军队。曲调使用荷兰传统民歌旋律。 此首赞美诗在北美常在感恩节演唱,在德国亦被用于军队宣誓场合。.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我们同心聚集 · 查看更多 »

浪漫英雄

『浪漫英雄』(エロイカより愛をこめて)是青池保子於1976年開始在秋田書店出版之少女漫畫雜誌「プリンセス」上長期連載至今的作品,曾在冷戰時期結束後中斷連載八年的時間,冷戰時期為第一部,連載再開時為第二部。2008年由原本連載的プリンセス雜誌移往同社的「プリンセスGOLD」上刊載,於2009年1月號開始新連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浪漫英雄 · 查看更多 »

海尔德兰省

海尔德兰省(荷兰语:Provincie Gelderland)是位于荷兰中部的一个省,首府阿纳姆,人口1,970,865(2005年)。海尔德兰东部和德国接壤,相邻的省份有上艾瑟尔省,弗莱福兰,乌德勒支,南荷兰省,林堡和北布拉邦省。 就土地面积而言,海尔德兰是荷兰最大的省,但如果包括水域面积,则弗里斯兰位居第一。首府城市为阿纳姆,最大的城市是奈梅亨。另外两个较小的重要城市是阿珀尔多伦和埃德。.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海尔德兰省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昆哈特

海因里希·昆哈特(Heinrich Khunrath;),又名 亨里库斯·昆哈特(Dr.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海因里希·昆哈特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拉马西

海因里希·拉马西 (Heinrich Lammasch),奥地利法学家、政治家。奥匈帝国奥地利部分的末代首相。1853年5月18日,拉马西出生于上奥地利的赛滕施特滕。他是犯罪学及国际法的教授,也是海牙国际法庭的成员。在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奥地利,拉马西是首位非贵族出身的首相。1920年1月6日病卒于萨尔茨堡。享年六十七。.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海因里希·拉马西 · 查看更多 »

海牙

海牙(Den Haag;),官方亦稱s-Gravenhage()是荷蘭南荷蘭省的省會,擁有人口52.6萬(2017年),也是繼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的荷蘭第三大城。海牙連其周邊的其他八個市鎮形成大海牙地區(Haaglanden),是鹿特丹–海牙都會區和蘭斯台德(Randstad)城市群的一部份。海牙市徽是鸛鳥徽。 海牙是荷蘭唯一一個鄰海的大城市,擁有十一公里長的海岸線,及兩個海灘度假勝地:席凡寧根和凱克敦。也因為位臨北海帶來便利的交通,海牙自十九世紀以來便是國際觀光勝地。 儘管海牙不是荷蘭的首都,但它是荷蘭的政治中心,中央政府、議會、與外國使館皆坐落於此地,也是荷蘭王室的居住地。此外,海牙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包括國際法庭和國際刑事法院。.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海牙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37年—1657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625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627年起)。他也是奥地利大公,称斐迪南四世。 斐迪南三世是斐迪南二世皇帝的长子,生于格拉茨。他的母亲是斐迪南二世的第一个妻子巴伐利亚的玛丽亚·安娜。作为皇帝,他的统治主要是与震撼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联系在一起。 在1634年帝国统帅阿尔布雷赫特·冯·瓦伦斯坦被皇帝指使的军官们杀害后,当时是奥地利大公的斐迪南被任命为参加三十年战争的帝国军队名义上的首脑。但是斐迪南在当时的宫廷中是属于主和派,他在促成帝国政府与德意志新教诸侯(尤其是萨克森)达成和解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斐迪南参与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谈判。 1637年父皇去世后,斐迪南三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由于整个德意志已经在战争中弄得民尽财穷,斐迪南三世急切希望能与最主要的参战国瑞典及其财政上的支持者法国实现和平,即使不得不在宗教问题上作出让步。但是他不遂所愿。战火继续蹂躏了德国11年,直到双方都筋疲力尽,在1648年终于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斐迪南三世曾3次结婚。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的堂姐西班牙公主(1606年 -1646年),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斐迪南,先于斐迪南三世去世;次子利奥波德,最终继承了皇位。在玛丽亚·安娜于1646年去世后,斐迪南三世与他的堂妹(蒂罗尔大公利奧波德五世之女)(1632年 -1646年)结婚。玛丽亚·利奥波德去世于1649年。斐迪南三世的最后一个配偶是曼托瓦公爵的女儿(1630年 -1686年),兩人的女兒包括埃萊諾,是弗朗茨一世的祖母。.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保加利亞)

斐迪南一世(Фердинанд I,),全名斐迪南·马克西米利安·卡尔·利奥波德·马利·萨克森-科堡-哥达斯基(Фердинанд Максимилиан Карл Леополд Мари Сакскобургготски)。保加利亞沙皇,保加利亚王国的开国君主。.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斐迪南一世 (保加利亞)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一世(德语:Ferdinand 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起;1558年加冕)。他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1526年起)。.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上奧地利)

斐迪南二世(),哈布斯堡王朝的蒂羅爾及大奧地利執政(1564年-1595年)。斐迪南二世是奧地利大公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次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弟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斐迪南二世 (上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哈布斯堡王朝施蒂里亚支系的代表人物,曾任施蒂里亚大公(1590年—1637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20年—1637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1618年—1625年,1620年被叛乱打断)和波希米亚国王(1617年—1619年,1620年—1637年)。由于他的不明智的宗教政策(狂热支持天主教,压制新教),导致了神聖羅馬帝國诸侯的公开反抗,从而引发了对欧洲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十年战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

斐迪南四世(德语:Ferdinand IV,)奥地利王储。他也是波希米亚国王(1646年起)和匈牙利国王(1647年起),1653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继承人)。 斐迪南四世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的长子,母亲为西班牙公主玛丽亚·安娜。他是利奥波德一世皇帝的哥哥。 1646年,斐迪南被其父指名为波希米亚的国王,1647年他又继承了父亲在匈牙利的王位。1653年5月31日斐迪南被选侯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显然这时斐迪南三世已决心让他继承皇位。同年6月18日,斐迪南四世在雷根斯堡加冕。 但是,斐迪南四世在1654年先于父亲去世。这就使得他的弟弟,未来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继承人。 |- |- F F F.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斯科特诉桑福德案

斯科特诉桑福德案,(Dred Scott v. Sandford,全称德雷德·斯科特诉桑福德案,简称斯科特案(Dred Scott case))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857年判决的一个关于奴隶制的案件,该案的判决严重损害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威望,更成为南北战争的关键起因之一。 黑人奴隶德雷德·斯科特随主人到过自由州伊利诺伊和自由准州(Territory)威斯康星,并居住了两年,随后回到蓄奴州密苏里。主人死后,斯科特提起诉讼要求获得自由,案件在密苏里州最高法院和联邦法院被驳回后,斯科特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美国最高法院审理期间由于《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Kansas-Nebraska Act)和“流血的堪萨斯”(Bleeding Kansas)的影响,此案被广泛关注,当选总统詹姆斯·布坎南和后来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都在公众场合表示将等待并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经过两次法庭辩论,最终9位大法官以7:2的票数维持原判,首席大法官罗杰·坦尼撰写了判决意见,长达55页,主要论述以下3点:.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斯科特诉桑福德案 · 查看更多 »

斯特凡·巴托里

斯特凡·巴托里(Stefan Batory,Báthory István,Steponas Batoras,Ştefan Báthory,Стефан Баторий,)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贵族(1571年-1586年),后来当选波兰国王(1576年-1586年)和立陶宛大公(1576年-1586年)。他是匈牙利贵族家族巴托里家族的一员。很多历史学家都認為,他是自波兰推行自由选王制以来,最伟大的波兰国王之一;有些人更認為,他比1683年打敗土耳其的扬三世更加偉大卓越,最偉大的選舉制國王當以他為尊。.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斯特凡·巴托里 · 查看更多 »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亞(Slovenija)是一個位於東南歐,毗鄰阿爾卑斯山的小國。全稱斯洛文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Slovenija),西鄰意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文尼亚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布爾雅那為首都及最大城市。 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獨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斯洛文尼亚 · 查看更多 »

斯洛文尼亞歷史

斯洛文尼亞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在青銅器時代早期,伊利里亞人就已經開始在這里居住。斯洛文尼亞曾被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將近1000年。1991年,斯洛文尼亞自南斯拉夫獨立。目前斯洛文尼亞已經加入了歐盟和北約。.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斯洛文尼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新梅斯托

新梅斯托市(斯洛文尼亞語:Novo Mesto,意思為「新市鎮」;德語:Rudolfswert),是在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的一個南部直轄城市和鎮。根據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統計局的估計,该区与克罗地亚接壤。新梅斯托市的總面積有包含到298.5平方千米。這直辖市通常被認定是下卡尼奧拉的經濟與文化中心。在2006年4月7日,新梅斯托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教管區的「主教座堂城」之市管區,哪些是盧布爾雅那教區的大主教管區。.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新梅斯托 · 查看更多 »

施維茨州

施維茨州(德語:Schwyz,法語:Schwytz,意大利語:Svitto,羅曼語:Sviz)是位於瑞士中部的一个州,首府是施維茨(Stadt Schwyz)。境內包含琉森湖(Vierwaldstättersee)、蘇黎世湖(Zürichsee)及楚格湖(Zugersee)的一部份,希爾河(Sihl)亦流經其中。境內地勢丘陵起伏,遍布森林與農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施維茨州 · 查看更多 »

施蒂利亞公國

施蒂利亞公國(Herzogtum Steiermark; Vojvodina Štajerska; Stájer Hercegség)是一個曾經存在於現今奧地利南部與斯洛文尼亞北部地區的公國。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前公國一直是帝國的一部分,之後公國成為奧匈帝國內萊塔尼亞的王冠領地直至1918年,隨著奧匈解體公國亦同時滅亡。.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施蒂利亞公國 · 查看更多 »

施林根战役

在施林根战役中,由让·维克多·莫罗指挥的法国莱茵摩泽尔方面军和由奥地利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地利军队交火,双方均宣称获得胜利。施林根村位于今天靠近德国的巴登-符腾堡、法国的上莱茵省和瑞士的巴塞爾城市州边境的罗拉赫县。 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施林根对法兰西共和国和哈布斯堡奥地利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点。此地的控制权关系到西南德意志诸邦和莱茵河口的安危。10月20日莫雷从弗莱堡撤退,并将军队驻扎在山脊上。险要的地势可以防止卡尔大公从法军右翼发动侧袭。而法军左翼紧靠莱茵河以防止被包抄,法军中部位于一个直径7英里(11公里)的半圆形高地上,可以居高临下指挥,防守无懈可击。因此,卡尔大公决定直接全力攻击法军侧翼,使得双方都伤亡惨重。 尽管法军和奥军都同时宣称获胜,军事历史学家总的来说认为奥军取得了战略优势。但是,法军秩序井然地撤退,几天以后又在于南盖渡过莱茵河。維也納在政治上和外交上陷入混乱,浪费了卡尔大公已取得的战略优势,并让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陷入莱茵河畔的两场围城战中,未能增援此时亟需兵力的北意大利。战役结束后,维也纳为此建了一座纪念碑,巴黎凯旋门也记下了此战。.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施林根战役 · 查看更多 »

施派尔主教座堂

施派尔主教座堂(Speyerer Dom),正式名称为圣母升天圣斯蒂芬圣殿皇帝主教座堂(Imperial 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Assumption and St Stephen)(拉丁文:Domus sanctae Mariae Spirae。德文:Dom zu Unserer lieben Frau in Speyer)即“施派尔皇帝教堂”(Kaiserdom zu Speyer),位于德國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城市施派尔,是天主教施派尔教区的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会宗座圣殿,用红色砂岩建造,是施派尔市的著名标志。在法國的克吕尼隐修院損毀之後,施派尔主教座堂成为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羅馬式教堂建築,在1981年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施派尔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语: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英语: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指不論何時都有领土處於白晝中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全球性霸权的帝国。而如今该词在一定的场合用来形容帝国主义,而未必特指某一统一的国家政体。目前西方還有嚴格物理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例如在世界各大洋保留島嶼海外領地的現代英國、法國等,在任何時候都有其領土或海外領地處於白晝中),但如果一國沒有足夠的國力去管理大片領土,也不是通常所說的傳統“日不落帝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日不落帝国 · 查看更多 »

摩德納和雷焦公國

摩德納和雷焦公國(Ducato di Modena e Reggio),是一個於1452-1859年,存在於義大利的獨立公國,公國除了於拿破崙統治時期短暫的被奇斯帕達納共和國及拿破崙義大利王國取代外,皆是由埃斯特家族及後來的奧地利-埃斯特家族統治,公國最後於1859年被合併至中義大利聯合省。.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摩德納和雷焦公國 · 查看更多 »

摩德纳宫

摩德纳宫(Palais Modena)是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历史建筑,位于内城区绅士街7号,介于维尔泽克宫和莫拉爾-克拉里宫之间。这座宫殿建于1811年,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摩德纳分支。 今天,奥地利内政部设于摩德纳宫。.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摩德纳宫 · 查看更多 »

摩拉維亞

摩拉维亚(Morava;Mähren;Moravia),为捷克东部一地区,得名于起源该地区的摩拉瓦河。.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摩拉維亞 · 查看更多 »

撒丁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撒丁岛各统治者的名单。.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撒丁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意为“复兴”,故中文文亦有譯为“复兴运动”)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意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都靈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 意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意大利統一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战争

義大利戰爭(Guerre d'Italia del XVI secolo)又稱哈布斯堡-瓦洛戰爭,是1494年至1559年間一系列戰爭的總稱,戰事地包括多數義大利城邦、教宗國、西歐各主要國家(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與蘇格蘭)以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戰爭起源於米蘭公國與那不勒斯王國間的糾紛,隨後迅速轉變為各參與國間爭奪權力與版圖的軍事衝突,伴隨聯盟、反聯盟,及頻繁的斷交與背叛。.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意大利战争 · 查看更多 »

敦刻尔克

--(法文:Dunkerque;Duinkerke(n))是法国北部诺尔省的臨海市镇,十公里之外便是法國與比利时边境。人口数约为71000(1990年)。--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敦刻尔克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慕尼黑 · 查看更多 »

扎波尧伊·亚诺什

扎波尧伊·亚诺什,或亚诺什·扎波尧伊,又译佐波尧·亚诺什,约翰·扎波利亚等(,,,,,)(1490年或1491年-1540年7月22日),是1526年至1540年间的匈牙利国王(称亚诺什一世或约翰一世)。 扎波尧伊·亚诺什与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都宣称自己是匈牙利国王。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后,雅盖隆王朝的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战死,匈牙利王国三分。斐迪南与亚诺什分别统治西北部的哈布斯堡匈牙利王国与东部的。亚诺什在加冕为王前是。.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扎波尧伊·亚诺什 · 查看更多 »

扬·卡齐米日

揚·卡齐米日·瓦薩(Jan Kazimierz Waza;Johann II.;Jonas Kazimieras Vaza,),王号揚·卡齐米日(Jan Kazimierz),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时代的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奥波莱和上西里西亚的公爵,及名义上的瑞典国王,从1648年到1660年都是他的统治时期。他的双亲分别是齐格蒙特三世·瓦萨(1566年—1632年)和奥地利的康丝坦茨(1588年—1631年)。他的哥哥,和波兰前任统治者是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萨。他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室统治者有关系,是瓦萨王室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波兰统治者。他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最后一位真正有繼承皇室血統的統治者。.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扬·卡齐米日 · 查看更多 »

扬·胡斯

扬·胡斯(Jan Hus;1371年捷克胡西内茨 - 1415年7月6日德国康士坦茲),也译作胡司,捷克基督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胡斯思想上受到威克里夫很深的影響,是宗教改革的先驅,認為一切應該以《聖經》為唯一的依歸,否定教皇的權威性,更是反對贖罪券,故被天主教会视为異端,將他處以破門律,又將他誘捕燒死。他的追随者被称为胡斯信徒,胡斯信徒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 胡斯因殉道留名於世,也是捷克民族主義的標竿。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正式為胡斯之死道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扬·胡斯 · 查看更多 »

扬·扎莫厄斯基

扬·扎莫厄斯基(Jan Zamoyski,亦称Jan Zamojski或Ioannes de Zamość) (1542年-1605年),是波兰立陶宛联邦贵族、第一位扎莫希奇公爵(“奥德南特”)。自1576年起担任王室秘书官、自1576年起担任王室次席大臣、自1578年起担任王室总理大臣、自1581年起担任大指挥官。自1580年至1585年任克拉科夫长老、亦曾担任贝乌兹、明齐热切、克热舒夫、克内申和德尔普斯克长老。扎莫厄斯基是先后两位国王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与斯特凡·巴托里的重要顾问,也是巴托里的王位继承人齐格蒙特三世的主要反对者之一。他是当时最具才能的外交官和政治家,是他这时候波兰政治的重要人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扬·扎莫厄斯基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纳大区

托斯卡纳(Toscana, ),也譯為--、塔斯卡尼,是意大利一个大区,拉齐奥位于其南,翁布里亚位于其东,艾米利亚-罗马涅和利古里亚在其北,西濒第勒尼安海。它经常被评价为意大利的最美丽的部分。其首府为佛罗伦萨。 托斯卡纳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艺术遗产而著称。已有6处被列为世界遗产:佛罗伦萨历史中心(1982年)、比萨主教座堂广场(1987年)、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1990年)、锡耶纳历史中心(1995年)、皮恩扎历史中心(1996年)和瓦尔道尔契亚(2004年)。 托斯卡纳实质上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发源地,它的艺术遗产包括建筑学、绘画及雕塑、被许多的博物馆收藏,而最知名的博物馆是位于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而很多小城市亦有这些博物馆。托斯卡纳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及但丁(意大利语之父)的出生地。托斯卡纳也以酿酒著名(例如吉安地酒),境内并有120受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 托斯卡纳最著名的旅游热点包括佛罗伦萨、锡耶纳、比萨、卢卡、利禾奴、馬薩、科雷特-色內西地区(Crete Senesi)、卢尼芝安和加法那拿地区及厄尔巴岛。.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托斯卡纳大区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三世

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即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出生时名为夏尔-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位总统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唯一一位皇帝,亦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亦是其妻約瑟芬皇后的外孫,拿破崙一世繼孫,(拿破崙三世之母為約瑟芬和前夫所生)他在1848年当选总统之后,在三年后发动了一次政变,获得成功。他随即在次年,亦即拿破仑一世登基第48周年称帝。1870年9月4日,他战败退位。他是法国第一个普選產生的总统和最后一个君主。 拿破仑三世知名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外推行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他企图消除欧洲协调对法国的制约,在欧洲范围内,重建法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兰西殖民帝国。拿破仑三世反对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制定的反动主义政策,支持民族主义,是一位广受欢迎的君主。在近东方面,他联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国,重建了法国在累范特地区的影响力,为法国取得了马龙尼基督徒保护者的称号。同时间,拿破仑三世在罗马部署部队,防范意大利吞并教皇国。后来他又击败了进犯教皇国的意大利志愿军上述举动为他赢得了国内天主教徒的支持。 在远东方面,拿破仑三世在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亞建立了法国殖民地。他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之中,维护了法国在华利益。不过,由拿破仑三世所发动的对朝战役,和他所派出的佐幕军事代表团一样,都遭到了失败。他在墨西哥进行的军事干涉,也在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国的外交压力之下,被迫结束。 在内政方面,拿破仑三世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取得平衡。不过,他一直在稳步推进改革。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法国经济繁荣,产业开始现代化。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幅度改造,为现代城市塑造了轮廓。 色当会战完结后三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拿破仑三世被迫流亡英国。1873年,他在英国病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拿破仑三世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奧斯曼戰爭

拜占庭-奧斯曼戰爭是奧斯曼土耳其人與拜占庭羅馬人的一連串軍事衝突,導致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及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拜占庭帝國在1204年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後,國內陷入分裂及混亂。羅姆蘇丹國乘虛而入,吞併小亞細亞西部的地區,直至尼西亞帝國將塞爾柱土耳其人擊退。1261年,尼西亞帝國在拉丁帝國手中重奪君士坦丁堡。不過,受到敵對國家伊庇魯斯專制國、塞爾維亞及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威脅,拜占庭帝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依然不穩,加上羅姆蘇丹國(拜占庭帝國在亞洲的對手)的勢力減弱,拜占庭帝國將在小亞細亞的軍隊轉移到歐洲,以維持拜占庭帝國對色雷斯的控制The Times compact history of the world,第70-71頁。羅姆蘇丹國的威脅減弱對拜占庭帝國來說並非幸事,狂熱的回教徒要拜占庭帝國付出代價來建立他們的勢力範圍。許多土耳其貝伊參與對拜占庭帝國及塞爾柱帝國地區的征服,當中又以奧斯曼一世的勢力對尼西亞帝國及君士坦丁堡最具威脅。1299年,奧斯曼一世確立了勢力後自稱蘇丹,其勢力範圍被稱為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一世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首五十年內,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的勢力消逝。約1380年,奧斯曼人得到拜占庭帝國控制的色雷斯地區。至1400年,曾經強大的拜占庭帝國只不過是一個摩里亞采邑的綜合體,掌控一些愛琴海島嶼及首都附近的小塊土地。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1402年的帖木兒入侵及1444年的瓦爾納戰役使拜占庭帝國仍得以苟延殘喘,直至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奧斯曼帝國的勝利使她成為地中海東部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拜占庭-奧斯曼戰爭 · 查看更多 »

拉約什二世

拉约什二世(II.,),1516-1526年在位,亚盖隆王朝的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称路德维克一世,Ludvík I)。.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拉約什二世 · 查看更多 »

拉斯洛五世

拉斯洛五世(遗腹子)(匈牙利语:V.(Utószülött)László,捷克语:Ladislav Pohrobek,德语:Ladislaus Postumus;)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国王(1444年起),波希米亚国王(1440年起)和奥地利大公。 拉斯洛五世是德意志、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五世)唯一的儿子。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当阿尔布雷希特死时,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正在怀孕,所以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等国的王位只有等孩子生下来之后才有人继承。这个孩子就是拉斯洛五世,他出生于父亲去世4个月之后,因此得到绰号“遗腹子”。 拉斯洛五世一出生就继承了奥地利大公的头衔,並有波希米亚国王的繼承權,而德意志选侯选择他的堂叔、内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五世来继任日耳曼國王,后者在145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拉斯洛的母亲还想为他保住匈牙利的王位,但是以匈雅提·亚诺什为首的匈牙利大贵族挫败了这个图谋,他们在巴塔谢克战役中击败了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派贵族。贵族们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匈牙利国王(即乌拉斯洛一世);伊丽莎白为了阻止烏拉斯洛一世的加冕把匈牙利的圣伊什特万皇冠偷了出来。伊丽莎白领着孩子去寻求腓特烈五世的庇护,结果后者为了获得在奥地利的统治权将他们软禁。 1444年11月10日,乌拉斯洛一世在抗击奥斯曼帝国的瓦尔纳战役中阵亡。匈牙利贵族决定让拉斯洛五世继承王位,他们派出使者到维也纳要求腓特烈五世释放伊丽莎白母子并归还王冠,遭到后者拒绝。贵族们选举匈雅提·亚诺什为匈牙利摄政,同时在波希米亚,波杰布拉德的伊日获得了同样的地位。 1452年,奥地利贵族冲入王宫强行释放了拉斯洛五世。拉斯洛五世在1453年10月28日正式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在拉斯洛五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匈牙利的实际统治者是匈雅提,后者成功地领导了一系列抵御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役。拉斯洛五世身边的重臣采列伯爵乌尔里希二世与匈雅提素来不和;在匈雅提于1456年死于鼠疫后,他诱使国王任命他接替匈雅提的职务。乌尔里希二世企图谋杀匈雅提的儿子匈雅提·拉斯洛,后者为了报复反过来把他刺杀了。拉斯洛五世愚蠢地将匈雅提·拉斯洛斩首,结果引起了一场政治风暴,他因此不得不逃往布拉格。1457年11月23日,拉斯洛五世在布拉格忽然病逝,当时他正准备与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的女儿玛格达莱娜公主结婚。當時的人懷疑小國王是被毒死的,不過近代藉由分析他的遺骸,拉斯洛可能死于腺鼠疫或白血病。 拉斯洛五世去世时年仅17岁,既未结婚也无子嗣。他在三个国家的王位分别由不同的人继承。腓特烈五世兼并了奥地利大公国;匈雅提的另一个儿子匈雅提·马加什继承匈牙利王位;波希米亚摄政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成为波希米亚国王。.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拉斯洛五世 · 查看更多 »

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

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Guerra di successione di Mantova e del Monferrato,1628-1631年),或稱曼托瓦爵位繼承戰爭,是一個發生於17世紀前期的戰爭,戰爭原因是因貢扎加家族的末代曼托瓦公爵於1627年12月在沒有合法繼承者的情況下去世而導致的。衝突的兩方是主張由貢扎加-訥韋爾繼承爵位並被教宗烏爾巴諾八世支持的法蘭西王國及威尼斯共和國聯軍,另一方則是反對此主張的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和薩伏依公國組成的聯軍,這場戰爭通常被包含在三十年戰爭的周圍戰爭之一,是法蘭西王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為了爭奪義大利北部的控制權而演變的衝突。.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又名七週戰爭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它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普奥战争 · 查看更多 »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Přemysl Otakar II.,)波希米亚国王(1253年-1278年在位)。他在位时期是波希米亚最强大的时代。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为瓦茨拉夫一世国王之子。他在即位后实行一系列加强王权和军队的改革,统一度量衡并接纳德国人向波希米亚移民。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统治下,国家边境扩张至亚得里亚海北岸,囊括了奥地利(1251年起)、施蒂里亚(1261年起)、克恩滕(1269年起)和卡尼鄂拉,暂时还包括匈牙利。这些领地大多数兼并自覆灭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地产。波希米亚成为中欧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强大的诸侯(也是七大选帝侯中唯一的大诸侯)。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参加了条顿骑士团对波罗的海地区立陶宛人和普鲁士人的远征,1255年建立的克拉洛维茨(源于捷克语国王一词,即今日的加里宁格勒)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在大空位时代即将结束之时,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竞争。其他竞争者包括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法国国王腓力三世和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伯爵(即后来的国王鲁道夫一世)。由于教皇格里高利十世及居心叵测的德意志诸侯的支持(他们都希望看到一个软弱的皇帝,又不希望德意志与外国合并),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遭到失败。 在鲁道夫一世当选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拒绝做封建采邑宣誓,导致前者在1274年11月于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对他提出控告。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3次拒绝出席重新分配采邑的帝国会议(这些会议可能会剥夺他的大多数地产)后,鲁道夫一世决定开战。德意志诸侯不愿看到一个非德国人成为皇帝又惧怕波希米亚势力的强大,而教皇由于自己的目的也宣布支持鲁道夫一世。反对国王集权的波希米亚封建领主们趁火打劫。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四面受敌;这时奥格斯堡帝国议会又将他废黜。在1275年的战争中失利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不得不放弃对奥地利、施蒂里亚和卡尼鄂拉的统治权(1276年)。1278年8月26日,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摩拉维亚与鲁道夫一世发生决战(杜恩克鲁特战役),后者的军队中包括德国诸侯及匈牙利国王拉斯洛四世的士兵。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战斗中阵亡。他的领地除捷克本土外几乎全部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16。 O O.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10月24日

10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7天(闰年第2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8天,離10月結束還有6日。.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0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5日

11月1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9天(闰年第32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6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1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日

11月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5天(闰年第30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0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1月1日 · 查看更多 »

11月6日

11月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0天(闰年第31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5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1月6日 · 查看更多 »

1254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254年 · 查看更多 »

1282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282年 · 查看更多 »

1300年-14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300年-14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300年-14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452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452年 · 查看更多 »

1477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477年 · 查看更多 »

1482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482年 · 查看更多 »

1490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490年 · 查看更多 »

1500年-15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500年-15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500年-15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503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503年 · 查看更多 »

1515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515年 · 查看更多 »

1516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516年 · 查看更多 »

1556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556年 · 查看更多 »

1564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564年 · 查看更多 »

1600年-16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600年-16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600年-16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606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606年 · 查看更多 »

1640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640年 · 查看更多 »

1659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659年 · 查看更多 »

1665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665年 · 查看更多 »

1689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689年 · 查看更多 »

1705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705年 · 查看更多 »

1713年国事诏书

1713年国事诏书 ()是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六世于1713年4月19日颁布的国事诏书,目的是确保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哈布斯堡王朝世袭领地,其中包括 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王国,波希米亚王国,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王国和奥属尼德兰。 查理六世和皇后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没有生下男性继承人。1711年查理的哥哥约瑟夫一世死后,查理更成为了哈布斯堡王朝仅存的男性。约瑟夫的女儿玛丽亚·约瑟斐亚此时是推定继承人。这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根据1703年的《相互继承协定》,约瑟夫和查理同意在王朝没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约瑟夫的女儿将优先于查理的女儿继承哈布斯堡的领地。尽管那个时候查理还没有生育,但这意味着如果随后他生不出男性继承人,继承权依然会落到哥哥约瑟夫一支。第二,由于帝国采用的萨利克法禁止女性继承遗产,查理六世需要采取非常措施以避免一场旷日持久的继承纠纷,因为其他宣称者将肯定质疑女性的继承权。 查理六世最终成功说服诸侯们接受1713国事诏书,确保了1717年出生的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然而,1740年查理六世死后,法国支持的巴伐利亚公爵查理·阿尔伯特公开质疑她的继承权,并联合帝国其他诸侯发动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战后,玛丽亚·特蕾西亚对哈布斯堡王朝领地的继承通过第二亚琛条约的签订得到确认。同时签订的菲森条约则确保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弗朗茨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皇帝。.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713年国事诏书 · 查看更多 »

1740年

没有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740年 · 查看更多 »

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教宗克勉十三世離世後樞機團於1769年2月15日至5月19日舉行的選舉秘密會議。這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共有46位樞機參加。樞機團在這次選舉秘密會議裏分裂成「親耶穌會」和「反耶穌會」兩個陣營。「親耶穌會」陣營的樞機在「反耶穌會」陣營的樞機未到達選舉舉行地之前試圖進行投票,從而令他們心目中的人選當選教宗。不過「親耶穌會」陣營這個計劃在其他樞機阻止下以失敗告終。法國和西班牙後來動用否決權來禁止某些樞機成為教宗。各樞機最後選出若望·雲先·安多尼·甘加內利樞機為克勉十三世的繼任人,他取「克勉十四世」為教宗尊號。.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848年匈牙利革命

1848年匈牙利革命是歐洲1848年革命的一部分,與1848年奧地利帝國革命緊密相連。在革命發生後,匈牙利王國從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帝國獨立。 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領導人是科蘇特·拉約什、伊斯特凡·塞切尼、裴多菲·山多爾、約瑟夫·貝姆。1848年匈牙利革命爆發的3月15日是匈牙利的國家法定節假日。.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848年匈牙利革命 · 查看更多 »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建立了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君主制帝国,即奥匈帝国。这种方案重新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不受奥地利帝国影响的匈牙利王国。由此,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奥地利帝国被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制下的奥匈帝国所取代。 1867年,奥地利帝国接连在意大利统一战争和普奥战争中失利,其国际地位相对下降。因此境内各民族要求自治的声浪也日益高涨。有呼声要求帝国改为联邦制,也有认为匈牙利应该独立的意见。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相妥协,建立奥匈二元帝国,以避免帝国的分裂。 匈牙利政治领导人在折衷方案谈判其间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恢复匈牙利王国传统的地位(法律上和政治上),而这是在匈牙利革命1848革命后失去的。 二是恢复1848年革命议会通过的改革法,即基于以在匈牙利建立起保障现代公民和政治权利,并施行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律。 按照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说法,"有三个人决定了这一折衷方案: 戴阿克、安德拉什和我自己。" 根据折衷方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被重组为一个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所组成的政合国。内莱塔尼亚地区(奥地利)和外莱塔尼亚地区(匈牙利)都受各自独立的议会和总理管辖。两国共有单一的国家元首即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和匈牙利王国的国王,并在其统治下共享同一个共有外交部、共有国防部和共有财政部。两国的武装部队合并,并以皇帝-国王作为最高指挥官。 两个地区的名称来源于莱塔河,既是多瑙河的一条支流,也是传统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国界。但实际上莱塔河并不完全是两国的分界线:“内”和“外”只是口头习惯上的区分,而不是准确的地理描述。.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 查看更多 »

1月11日

1月11日是公历年的第1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4天(闰年是355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月11日 · 查看更多 »

1月5日

1月5日是公历年的第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0天(闰年是361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1月5日 · 查看更多 »

2月22日

2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12天(闰年则还有313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2月22日 · 查看更多 »

3月15日

3月1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4天(闰年第7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1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3月15日 · 查看更多 »

4月14日

4月14日是公历年中的第104天(闰年的第10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1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4月14日 · 查看更多 »

6月19日

6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0天(闰年第17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5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6月19日 · 查看更多 »

9月19日

9月19日是阳历年的第262天(闰年是26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3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9月19日 · 查看更多 »

9月21日

9月2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4天(闰年第2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1天。.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9月21日 · 查看更多 »

9月9日

9月9日是阳历年的第252天(闰年是25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3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9日。.

新!!: 哈布斯堡王朝和9月9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哈布士堡王朝哈布斯堡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皇室哈布斯堡皇朝哈布斯堡王室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