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右岸烏克蘭

指数 右岸烏克蘭

右岸烏克蘭 (Правобережна Україна、Правобережная Украина、Ukraina Prawobrzeżna)是指第聶伯河以西的烏克蘭地區。根據1667年訂立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基輔以外的右岸烏克蘭歸波蘭立陶宛聯邦所有。1672至1699年期間先後被鄂圖曼土耳其佔領。1793年因瓜分波蘭歸於俄羅斯帝國。 1839年被分為基輔省、波多利亞省和沃利尼亞省。.

9 关系: 叶卡捷琳娜二世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左岸烏克蘭布恰奇條約德列夫利安人科普魯律時期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斯沃博達烏克蘭扬三世·索别斯基

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亦称叶卡捷琳娜大帝(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二世,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762年至1796年在位),也可能是最知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生于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斯德丁,出生名为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通过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俄罗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叶卡捷琳娜即位和在位时均时常依靠其宠幸贵族的协助,如和波将金。在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和乌沙科夫等将领支持之下,叶卡捷琳娜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通过军事及外交迅速扩张。在南方,俄罗斯通过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对黑海及亚速海的广阔区域进行了殖民(即新俄罗斯);在西方,叶卡捷琳娜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统治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最大面积的领土;在东部,俄罗斯开始对阿拉斯加进行殖民,俄属北美由此建立。 叶卡捷琳娜改革行政区划,诸多新城镇在其令下建立起来。她跟随其所景仰的彼得大帝的步伐,继续根据西欧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现代化革新,但征兵制及经济仍旧以为基础,国家及地主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农奴,由此导致了多次叛乱,农民及哥萨克的普加乔夫起义即为一例。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被称为“叶卡捷琳娜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及俄罗斯贵族的黄金时代。彼得三世在位时颁布,由叶卡捷琳娜确认延续的《贵族自由宣言》将贵族由强制兵役和国家公务中解放出来。叶卡捷琳娜推动诸多古典主义贵族建筑的建设,改变了俄国的面貌。她热心支持启蒙时代理念,由此获得开明专制君主一称。叶卡捷琳娜亦支持艺术事业,推动了的发展。这一时期所建立斯莫尔尼宫是欧洲首家由国家资助的女性高等教育机构。.

新!!: 右岸烏克蘭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

(強壯的)奥古斯特二世(波兰语: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语: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1694年—1733年)及波兰国王(1697年—1706年,1709年—1733年)他被認為是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的宮廷輝煌的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因其身形魁梧、力大無窮而綽號「強力王」、「鐵腕」,據說可徒手折斷馬蹄鐵、單手破牆。他於年輕時(1687年)曾造訪過法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凡爾賽宮的華麗排場與路易十四的絕對王權非常仰慕,因此終生以路易十四為偶像。但是他一生的成就有限,只建立了薩克森的絕對君主制,並獲得王權虛設的波蘭王冠一頂;其領土與人口並無實質增加,可說是半吊子的雄圖霸業。.

新!!: 右岸烏克蘭和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左岸烏克蘭

左岸烏克蘭 (Лівобережна Україна、Левобережная Украина、Ukraina Lewobrzeżna)是指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地區。1654年根據《佩列亞斯拉夫條約》成為沙俄 (1721年改稱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並建立了哥薩克將軍區,實行自治。.

新!!: 右岸烏克蘭和左岸烏克蘭 · 查看更多 »

布恰奇條約

布恰奇條約,是奧斯曼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在1672年10月18日簽訂的和平條約,結束第一階段波蘭-土耳其戰爭。國王米哈乌·科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因無法招募適當的軍隊應對奧斯曼帝國和利沃夫一帶的哥薩克,故同意停戰。 在此條約中,波蘭須割讓波多爾省予奧斯曼帝國,支付22000個塔勒的歲貢和割讓布拉茨瓦夫省及基辅省予右岸烏克蘭哥薩克。 兩國在1673年春天恢復敵對行動,因波蘭立陶宛聯邦眾議院從未批准該條約,在1676年被修訂為茹拉夫諾條約。 category:鄂圖曼帝國條約.

新!!: 右岸烏克蘭和布恰奇條約 · 查看更多 »

德列夫利安人

德列夫利安人,是一個6-10世纪生活在波里西亞和右岸烏克蘭的東斯拉夫人部落。 他們的名字來的斯拉夫詞語древо,樹,他們住在木屋中。 他們有自己的城邦,直到883年開始向羅斯人奥列格進貢。 在奥列格死後,德列夫利安人停止向羅斯人進貢。伊戈尔在945年前往他們部落索貢時因過分貪婪被殺,其遺孀奥丽加對德列夫利安人實行報復,從此一厥不挀。 最後一次提到他們是1136年一份文件。 category:斯拉夫民族.

新!!: 右岸烏克蘭和德列夫利安人 · 查看更多 »

科普魯律時期

科普魯律時期(英語:Köprülü era,1656年-1703年)是指奧斯曼帝國由大維奇爾主政的一段時期,主政的大維奇爾主要來自科普魯律家族,科普魯律家族是帝國著名的官吏世家。出自科普魯律家族的大維奇爾有才幹,具有野心而殘酷。他們檢察官員,並著手進行軍事改革。 在這時期,重要的領導人物輩出,包括非常保守的大維奇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及其立場較為溫和的兒子科普魯律·法扎勒·艾哈迈德帕夏。在他們的領導下,帝國興盛。即使國內官員派系的鬥爭及官僚與軍方的爭執嚴重,十七世紀的奧斯曼帝國仍然能夠把疆域擴至極盛,得到克里特島、烏克蘭南部及波多利亞。 1683年,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在維也納之戰敗予約翰三世率領的波蘭及神聖羅馬帝國聯軍,使地區均勢被打破,有利於歐洲各國。1699年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導致大土耳其戰爭的終結,奧斯曼帝國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右岸烏克蘭及幾乎整個奧斯曼匈牙利予奧地利、波蘭及威尼斯。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要承認奧地利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 穆斯塔法二世被反叛的禁衛軍迫使遜位,最後一位科普魯律大維奇爾亦下台。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政權落入軍事官員手中。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被稱為鬱金香時期,因伊斯坦堡在這時期流行種植鬱金香。.

新!!: 右岸烏克蘭和科普魯律時期 · 查看更多 »

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

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在蘇聯歷史上亦被稱為烏克蘭右岸解放行動,戰鬥由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4日,由烏克蘭第1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及烏克蘭第4方面軍所執行的戰略攻勢,對手是德國南方集團軍,蘇軍嘗試收復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摩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被軸心國所占領的部分。蘇軍在這次行動中推進到波蘭及羅馬尼亞,摧毀了18個德意志國防軍及羅馬尼亞師,並將其餘68個師的戰力削弱到只剩下剛建立時的一半不到Willmott, p. 374。.

新!!: 右岸烏克蘭和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 · 查看更多 »

斯沃博達烏克蘭

斯沃博達烏克蘭(Слобiдська Україна、Слобожанщина)是烏克蘭一個歷史地區,在17至18世紀之間作為沙俄西南部的邊疆發展起來。 原來這裡是克里米亞汗國入侵沙俄的基地。在俄國逐步取得上風之後,便成為哥薩克騎兵的拓殖地。除此之外,左岸烏克蘭和右岸烏克蘭的農民和市民也被遷移到這裡。斯沃博達在斯拉夫語是「自由」的意思,而且也用來描述拓荒者的聚落。殖民者可以在某段時期內免繳稅捐雜費。 在1650至1765年間這裡按哥薩克的習慣分為五個軍團區,直到1765年7月28日葉卡捷琳娜二世才廢除了軍團和哥薩克的特權,改組成省。1835年被哈爾科夫省所取代。 斯沃博達烏克蘭包括了現今烏克蘭的哈爾科夫州全州,蘇梅州、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的一部分,以及俄羅斯的別爾哥羅德州、庫爾斯克州和沃羅涅日州的一部份。.

新!!: 右岸烏克蘭和斯沃博達烏克蘭 · 查看更多 »

扬三世·索别斯基

扬三世(Jan III;;又译约翰三世 ),全名扬三世·索别斯基(Jan III Sobieski),從1674年開始同時擔任波蘭國王及立陶宛大公,直到1696年離世。扬三世在位的二十二年間,是聯邦最穩定的時期,這尤其在波蘭-瑞典戰爭完結及赫梅爾尼茨基起義之後,更為重要。索别斯基以一位優良的軍事指揮家而知名,特別是他曾於1683年維也納之戰戰勝意圖侵略歐洲的鄂圖曼帝國而廣受波蘭人民的敬愛,打開波蘭中興的一頁;並成為了基督世界的大英雄,甚至被教皇美譽為「基督教的救星」。連其手下敗將土耳其人都敬畏地稱其為「利奇斯坦(波蘭古稱)雄獅」。.

新!!: 右岸烏克蘭和扬三世·索别斯基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