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印度洋

指数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毛漢英《印度洋》,《中國大百科全書》条目,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它的总面积大约为,包括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水量大约为。.

2904 关系: Ar 196水上侦察机劍尾海蛇屬加勒古杜德州加勒穆杜格加勒菲斯绿地加氏蝴蝶魚加氏棘花鮨加斯科内加拿大航空797號班機空難努加爾州努薩安邦島劳拉·德克尔劉仲敬劉氏光鱗魚基尔瓦基斯瓦尼基林巴群島基斯馬尤區基斯马尤埃及埃塞俄比亞航空961號班機空難埃姆登号小巡洋舰 (1908年)埃利冰川埃格蒙群島埃氏短稚鱈埃氏鱗魨埃氏長頜鮃厚单腰带虫厌战号战列舰厄加勒斯国家公园厄加勒斯角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側帶小公魚属側牙鱸側頭凹鼻魨側條濱海龍側斑凹鼻魨假眼海馬半帶鈍鰕虎魚半帶舌鰨半線天竺鯛博瓦隆區半裸銀斧魚半點九棘鱸博茨瓦纳地理半鋸齒鯊华丽眶灯鱼十字粘棘虫十二柱棘球虫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卡卡爾州...卡羅萊納瘦獅子魚卡爾尼科巴島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卡特主義卡魯河卡蘭區卡氏箭肛鱼卡氏絲鰭花鮨卡氏舌鰨卡斯喀得區卡拉奇卢奥族印太地区印尼側帶小公魚印尼窄額魨印尼燕鱼印度印度 (消歧义)印度历史印度南部印度南氏魚印度叫姑魚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地理印度後鰭錐齒鯊印度地理印度刺鯧印度燭光魚印度狗母鱼印度蝴蝶魚印度角鱗魨印度鯒印度躄魚印度齒口魚印度辮魚印度赤鮨印度铅螺印度若棘鮗印度虎鮋印度虹燈魚印度-塞舌爾關係印度-馬爾代夫關係印度-越南关系印度-肯尼亚关系印度枝球虫印度板块印度次大陸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印度洋奇鮟鱇印度洋委员会印度洋中洋脊印度洋副緋鯉印度洋空襲印度洋眶燈魚印度洋環流印度洋牛魚印度洋裸頰鯛印度洋馬夫魚印度洋鮃印度洋鱧鯙印度洋霞鯊印度洋鋸鱗魚印度洋東南海嶺印度洋棱鯷印度淵底蛇鰻印度澤鱔印度星衫鱼印度斑竹鲨印度文化圈印度擬三棘魨印明灯鱼卷曲耳紋珊瑚卵形彭納石首魚卵圓三鰭白鯧南半球南亚南亞棱鯷南云忠一南冰洋南硫黃島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南緯10度線南緯11度線南緯12度線南緯13度線南緯14度線南緯15度線南緯16度線南緯17度線南緯18度線南緯19度線南緯20度線南緯21度線南緯22度線南緯23度線南緯24度線南緯26度線南緯27度線南緯28度線南緯29度線南緯30度線南緯31度線南緯32度線南緯33度線南緯34度線南緯35度線南緯36度線南緯37度線南緯38度線南緯39度線南緯41度線南緯42度線南緯43度線南緯44度線南緯45度線南緯46度線南緯47度線南緯48度線南緯49度線南緯53度線南緯54度線南緯57度線南緯58度線南緯59度線南緯62度線南緯63度線南緯64度線南緯67度線南緯68度線南緯69度線南緯9度線南纬1度线南纬25度线南纬2度线南纬3度线南纬40度线南纬4度线南纬50度线南纬51度线南纬52度线南纬55度线南纬56度线南纬5度线南纬60度线南纬61度线南纬65度线南纬66度线南纬6度线南纬70度线南纬7度线南纬8度线南美側頸龜科南瓶鼻鯨南非南非历史南非側帶小公魚南非多指鮋南非小褐鱈南非小鯛南非瓦鰈南非馬鮫南非辮魚南非航空南非航空295號班機空難南非桌山国家公园南非深海狗母魚南非海魴南非擬鮟鱇南象海豹南露脊鯨南部珊瑚群島南赤道洋流南极南极光眼虫南极磷虾南极洲南森副緋鯉南極幅合帶南極繞極流南洋南澳大利亚州南澳條鰨南澳櫛鱗鰨南海南方大頷新鮋南方奇蟾魚南方作戰南方侏儒海馬南方田氏鯊南方航空 (留尼旺)单齿玉蟹单棘豹鲂鮄及达叶鲹及达尖犁头鳐叢林的法則口細鋤蛇鰻口螺古特提斯洋古蚶古达罗尔古氏魟可倫坡可爱菱蟹台灣南島語言台灣通訊業史氏土佐鮃史氏真巨口魚史氏燈眼魚司氏酋妇蟹双灯灯笼鱼双线紫胸鱼双色胡氏螺双斑狗母鱼发光炬灯鱼叉尾鮻叉舌鰕虎魚叉斑锉鳞鲀后光眶灯鱼后肛鱼吻鱗奈氏鱈同齒刺鯊同色蒜蛇鰻各國最低點列表吕号第五百一潜艇吉布提吉布提地理吉氏大淵鼬鳚吉氏三鰭褐鱈吉氏狗母魚吉氏舌鰨吉氏棘鲬吉氏擬鮋吉打副葉鰺坚固蛹螺坚齿螺科坎宁盆地坎氏叫姑魚坦噶坦噶尼喀坦桑尼亚坦桑尼亚地理坦桑尼亚经济坦氏刺尾魚塞卢斯禁猎区塞席爾島鬚鮋塞席爾副緋鯉塞席爾短額鮃塞席爾裸頰鯛塞席爾腔吻鱈塞爾夫島 (毛里裘斯)塞舌尔塞舌尔历史塞舌爾外島塞舌爾棘鱗魚塞耶紅娘魚塞拉莱塔卡瑪卡區塔納河塔那那利佛塔朱拉灣塔斯馬尼亞副獅子魚墨帶盔魚墨累河墨爾本海崖多帶刺尾魚多帶蝴蝶魚多刺可哥鮋多皺短身前肛鰻多管管球虫多線真巨口魚多環矛吻海龍多環無稜海龍多鱗奈氏鱈多鱗石斑魚多鱗盧博鮗多鱗鮗多鱗鰜鮃多鱗擬鮃多蘭氏褐蛇鰻多针针网虫多耙鮻多棱旋螺多棘索深鼬鳚多棘馬夫魚多氏緋鯉多氏舌鰨多斑九棘鱸多斑列齒蛇鰻多斑擬鱸复仇级战列舰大型逆衝區地震大博弈大口眶燈魚大口舌鰨大吻頦齒魚大孔胶球虫大尾叶鲹大尾纖柱魚大尾蛇鰻大分水岭大唇凹腹鱈大唇副獅子魚大硨磲大科摩罗岛大紋絲鰭鱈大眼南氏魚大眼左鮃大眼巴傑加州黑頭魚大眼平鯛大眼弱蜥魚大眼無線鰨大眼黑姑魚大眼雙線鮁大眼雙鋸魚大眼标灯鱼大盤短鮣大頦尖唇魚大頭多齒海鯰大頭紅鯒大頭瓦鰈大頷淵眼魚大頜普提魚大西洋大西洋仙海魴大西洋刺鯊大西洋膜首鱈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大西洋海戰 (1939年-1945年)大魚河大鰭尖鱸大鰭副鰻口魚大鱗南氏魚大鱗寬箬鰨大鱗冠鰈大鱗疣鱗魨大鱗裸齒隆頭魚大鱗魣大鱗鮻大鱗棘鱗魚大鱗方頭鯧大鳞短额鲆大鳞新灯鱼大鳞拟棘鲆大鳍珍灯鱼大鳳頭燕鷗大點裸胸鱔大鼻鰨大鼻長鰭蝠魚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大藍子魚大脊突吻鱈大蛤蜊大東方號大棘角鲂鮄大洋長鰭角鮟鱇大洋洲撞擊坑列表大港區 (毛里求斯)大流士一世大斑副仙女魚大日本帝國海軍天竺舵魚太平洋之嵐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方尾鯧太空戰爭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夸祖魯-納塔爾省夜遊澤鱔奎蒂維島奎氏笛鯛奎氏綠鰭魚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历史奧凱普區奧氏似弱棘魚奧氏兔銀鮫奧氏燈籠魚奧氏梭鱈女神擬棘茄魚奈氏眼眶魚奔巴岛奇卡彎線䲁奇夢角鮟鱇奇孔副獅子魚奇異點 (史前逃龍)妙高號護衛艦姆特瓦拉區威塔海峡威尔克斯地威廉·基德威廉·班布里奇孟加拉国地理孟加拉灣孟加拉豆娘魚孟加拉黑姑魚孟加拉棱鯷孤岛惊魂3孫氏鈍塘鱧孔斑尖鼻魨实武牙宝刀鱼属宽吻海豚宽尾斜齿鲨宽带饰纹螺宽珍珠贝宽额缨鲆安卓氏鰻鱗鱈安塞奧潘區安塞布瓦洛區安塞羅亞萊區安塞艾托瓦區安岛海狗安东诺夫安-32安德羅伊區安德森空军基地安的列斯塔氏鱼安芬細皮黑頭魚安達魯西亞號安達曼人安達曼群島硬皮鰕虎魚安齊拉納納省安达曼群岛安达曼语系安达曼海安東黑姑魚安氏小褐鱈安氏中喙鯨安氏羊舌鮃安氏癒齒鯛安氏虎鮋安氏條鰨安氏擬棘茄魚宋朝科技寡斑緋鯉寬額鱗鮋寶石高鰭刺尾魚寶石海豬魚对角蛤对马海峡海战富爾奈斯火山密線刺尾魚密點石斑魚密斑鰨小吻四鰭旗魚小孔新鰻小尼科巴爾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国家联盟小巽他群岛小丑魚小丑魚主題館小喙猎女神螺小军舰鸟小眼等鰭叉尾帶魚小眼瘦獅子魚小相手蟹小頭副孔鰕虎魚小鮋屬小鰭刺鯊小鱗犬牙南極魚小鱗燈孔鯛小鱗莫氏管肩魚小鱗淵眼魚小鳞沟鰕虎鱼小鳍尾灯鱼小鳍新灯鱼小麥帶區 (西澳)小齿葡萄核虫小齿锯鳐小齒黑頭魚小金刚蝾螺小連鰭喉盤魚小虎鯨小棘鯒小澤治三郎小明蚕小曲海龍尤氏腔吻鱈尤氏虎鮋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尼岡氏角魴鮄尼科巴县尼科巴群岛尼爾森新鮋尼爾氏普提魚尼氏小褐鱈尼氏土佐鮃尼氏深海黑魚尾紋鸚嘴魚尾紋擬毒鮋尾斑盔魚尖吻小眼蛇鰻尖吻舌鰨尖吻擬唇魚尖头斜齿鲨尖頭擬鮋尖鳍燕鳐尖齒紫魚尖藍帶紋鱸尖耳球虫少鰭深海帶魚山本五十六屈氏黑姑魚居氏牙䱛居氏盔魚岡氏鋸棘單棘魨岩本徹三岩新蠍魚岬小褐鱈岬鼠鱈䲗屬島側帶小公魚島嶼巡航导弹潜艇巢斑石斑魚巨尾魚科巨絲吻巨棘角鮟鱇巨蜥巴加莫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历史巴基斯坦小鮋巴基斯坦地理巴塔克人巴塔拉島巴士海峽羊舌鮃巴尼亞群島巴尔干化巴准群島巴倫島 (安達曼群島)巴納迪爾州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巴蝸牛科巴都群岛巴里州巴林巴比伦卷管螺巴氏眶灯鱼巴氏擬鮃巽他島弧巽他海峡帚尾擬蓑鮋丁蛎属丁氏双鳍电鳐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丝条凡塘鳢帝汶海中型圆方蟹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中华朝贡体系中南半島中天電視海外頻道中央光眼虫中島 (塞舌爾)中巴經濟走廊中國中國2010年11月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文化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部航海保证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索马里护航行动中国地理中国皇帝 (火山)中国鲳中缅油气管道中爪哇省中白蝴蝶魚中華白海豚中華民國軍事中華民國與南非關係中華民國與索馬利亞關係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中華民國與模里西斯關係中視新聞中謝貝利州中間刺鯧中間棘花鮨中東黑棘鯛中朱巴州串光鱼帶紋矛吻海龍帶絢鸚嘴魚常州号导弹护卫舰丹娜拟珠目鱼丹尼斯島丹傑島丹麥殖民地丹氏短稚鱈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东经100度线东经105度线东经110度线东经115度线东经125度线东经130度线东经135度线东经140度线东经145度线东经20度线东经25度线东经30度线东经35度线东经40度线东经45度线东经50度线东经55度线东经60度线东经65度线东经70度线东经75度线东经80度线东经85度线东经90度线东经95度线东爪哇省希莫尼东非东部南极洲希氏壮绵鳚希氏鰐鯒希氏櫛鱗鰨希氏擬花鮨希望号卫星东方鰆鲹七帶豆娘魚布紋白彫螺布羅氏舌鰨布萊尼姆礁布氏叉齒龍鰧布氏燭光魚布氏鯨布氏鰻海龍布氏軟泥鰻布氏黑頭魚布氏櫻鮨布氏新平鮋布氏擬蝮鯙布朗冰川七星底灯鱼七海布拉 (泰塔塔維塔郡)世界概况世界歷史世界河流列表世界洋世界淡水魚列表世界海洋列表专属经济区帕塞島帕爾馬 (莫桑比克)帕氏窄額魨帕氏無齒鯧帕氏裸胸鱔帕氏深海狗母魚帕泰島三叉小鳞虫三尖小鮋三帶眶棘鱸三帶無線鰨三佛齐三兄弟群島三線普提魚三角蝴蝶魚三髯鮃三點長鰭鸚鯛三點海豬魚三齿鲀三洋電機三斑鈍塘鱧下謝貝利州下朱巴州丛光鱼一带一路一七线一年战争一切尽失也门地理乞拉朋齐乐都区九紋鮨九棘綠鸚嘴魚平埔族群乳突天竺鲷乳突明蚕平頭魯氏魚平额厚纹蟹平棘腔吻鱈平新棘鮋幽帶腔吻鱈幾利博區广州历史广阔疣扇蟹乌鲨乌木海岸乌戎库隆国家公园亚丁湾亚洲亚洲撞击坑列表亞丁灣紅鯒亞丁灣斯氏前鰭鮋亞伯拉罕·林肯號航空母艦亞里環礁亨氏短額鮃庫克冰川 (凱爾蓋朗群島)庫金島庫氏大眼鯒庫氏黃姑魚亲缘蛹螺康塞普申島 (塞舌爾)康格多山康氏擬花鮨康普頓冰川二带双锯鱼二列鰓屬云南省云南铁路库氏天竺鲷五脊虎鮋庇隆氏擬單角魨井上成美代希瓦勒-芒特拉维尼代爾塞島以撒·華茲仰光省伊吹號巡洋戰艦伊尼雅索羅伊莉莎白港伊胡特里湖伊號第十八潛艦伊號第十潛艦伊號第七潛艦伊號第三潛艦伊號第二潛艦伊號第五百一潛艦伊號第四潛艦伊號第百五十九潛艦伊號第百六十二潛艦伊號第百六十五潛艦伊號第百六十四潛艦伊格爾群島伊洛瓦底江伊朗高原伊朗歷史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伊斯蘭黃金時代伊拉克通讯企鵝島 (克羅澤群島)伍氏突吻鱈伍氏無線鰨伐氏高體鯧传承字弧纹石斑鱼伯德島 (塞舌爾)伯克爾坑伯氏小褐鱈伯氏巴傑加州黑頭魚伯氏單頜鰻弱光吻鯒弱珍燈魚弱鱗小海魴伸口鱼似眼藍子魚似菱形刺蓋魚似鰺屬似鱤堅頭銀漢魚似杏粒突六棱箱魨弗里曼特爾弗雷格特島 (毛里裘斯)弗氏魔魨弗氏錐首魚弗拉克區彎紋細棘鰕虎魚彎紋錦魚低眼副獅子魚低褶胸鱼低鰭刺鯊佐屋羊舌鮃佐世保海軍基地佐法爾省佐法爾鸚嘴魚佩德罗·马斯克林佩罗·德阿伦克尔佩罗·达·科维良佩罗·迪亚士佩特拉佩魯斯巴紐斯島佩枯错佩氏庫隆長尾鱈佩氏棘花鮨彭伯氏軟雀鯛彼氏凹腹鱈使徒 (新世纪福音战士)侏尖鼻魨微紅蠕蛇鰻德克哈托格島德国级装甲舰德班眶棘鯒德班舌鰨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德蘇軸心談判德蘇沙鰈德氏眶燈魚德氏馬面魨德氏胸棘鯛德新海轮劫持事件德懷特·D·艾森豪號航空母艦徽章棘球虫徘徊小土星虫保羅·沃森信風土耳其圣但尼 (留尼汪)圣诞岛圣诞岛 (消歧义)圣文森特湾地中海航運公司地球撞击坑列表地理大发现地蜂草地震帶團結清真寺圖阿馬西納省圖蓋拉河圖氏胸棘鯛北印度洋氣旋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島 (塞舌爾)北緯10度線北緯11度線北緯12度線北緯13度線北緯14度線北緯15度線北緯16度線北緯17度線北緯18度線北緯19度線北緯20度線北緯21度線北緯22度線北緯23度線北緯24度線北緯26度線北緯27度線北緯28度線北緯8度線北緯9度線北纬1度线北纬25度线北纬2度线北纬3度线北纬4度线北纬5度线北纬6度线北纬7度线北苏门答腊省北森蒂納爾島圓眶擬棘鮃圓頭綠鸚嘴魚圓頭舌鰨圓鱗鮋屬圓鱗鰧圆犁头鳐圆瘤蚕圆长旋螺國際民航組織機場代碼僧帽蝴蝶魚僧帽水母屬僧伽羅人利齒海鯰刺太阳盘虫刺尖球虫刺圆顶蟹刺短桨蟹刺螺屬刘峻周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嘉士伯海岭嵴頰紅娘魚喬卡刺尻魚單帶尖唇魚單黃斑擬花鮨單棘可哥鮋單指虎鮋單斑無線鰨單斑重牙鯛喜盐草属喜马拉雅山脉喀里多尼亞鬼鮋喀拉拉條鰨喙猎女神螺属和尚蟹属傳頌承傳染病歷史傑奧似弱棘魚傑克遜短革單棘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哨兵號驅逐艦哈夫洛克島哈丰角哈氏尖吻單棘魨哈氏刀海龍哈氏角魴鮄唐寧氏鈍塘鱧唐朝唐朝經濟唱片蛤唇鮗儒艮儒艮科冠冕眶灯鱼内罗毕河凤鳚属凯尔盖朗群岛凱氏異色鱸凱拉尼河凸加夫蛤凹吻鲆凹吻蓝子鱼商业客机事故列表內紅珠目魚內陸國家內日峰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事故全新世八度海峡八線副唇魚八棘日球虫公主海葵公牛多彩海麒麟公牛鯊六帶線紋魚六神合體六角石斑魚六角棒星虫六棱棘箱魨六月初一兰州号导弹驱逐舰元爪战争先驱者P-30 (Y)号光彩标灯鱼光唇鲨光滑軟魚光手酋妇蟹克利馬內克罗泽群岛克羅森裸南極魚克魯茲短吻獅子魚克氏夢角鮟鱇克氏小鮋克氏錐首魚克拉地峡克拉克長鰭鸚鯛克拉運河前眶擬牙鯛前鎮漁港前肛鰻前肛舌珍魚副獅子魚副熱帶氣旋剃刀鱼剑吻鲸科剑穿盾虫剛果自由邦勃兰登堡号战列舰勃氏刺尾革單棘魨勃氏蝴蝶魚勃氏鰻海龍勃氏腔吻鱈勒贡特·德·列尔勒氏鸚嘴魚勒氏蘇彝士隆頭魚勒氏蓑鮋勇氏珊瑚鰕虎魚囊明蚕图兰低地图纹绶贝图阿马西纳四叶四门孔虫四刺鋸棘單棘魨四冠腔吻鱈四線舌鰨四線拉隆魚四须蚕四齿大额蟹四棘拟鲈四指馬鮁倫氏前角單棘魨皎漂港犬牙銀帶鯛犬齒新鯥皇帶魚皇冠蠑螺短吻奈氏鱈短吻小頜海龍短吻凱斯特銀漢魚短吻副單棘魨短吻青眼鱼短吻鰓嵴海龍短吻櫛鱗鰨短尾短刺圓魨短尾阿爾蜥燈魚短絲吻長角鮟鱇短頭肖孔海龍魚短頭蛇鰻短頭深海狗母魚短頭淵眼魚短颌灯笼鱼短體副鰻口魚短體擬棘鯛短鰭豬海龍短鰭蓑鮋屬短鰭蛇鰻短鳍斜齿鲨短距眶灯鱼短身石斑魚短胸蓑鮋短藍帶矛吻海龍短蛇鯖屬短蛇鲭短棘燭光魚矮頭短吻長尾鱈矮方頭鯧石山氏蛇鰻石紋豹鰨石豆兰属石松屬矛吻腔吻鱈矛盾海馬矛鯛玫瑰可哥鮋玫瑰毒鮋玫斑可哥鮋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环肋扁螺环沟格特蛤玳瑁瞻星粗頭鮋玉黍螺屬玛丽皇后地玛格丽特河 (西澳)火山火环齿冠球虫火红皱蟹火焰單棘躄魚灯笼山椒蝾螺灰三齿鲨灰銼鱗魨灰頭裸胸鱔灰裸胸鱔灰鮗灰鰭九棘鱸灰黑钟螺灰藍扁尾海蛇灿烂眶灯鱼獠牙鰕虎魚獅色叉鼻魨珊瑚礁珍帶魚珍珠副緋鯉珍珠水母珍鲹珠緋鯉班卡雀鯛班第氏裸胸鱔珀斯球虫琉球角魴鮄睛斑岩沙鰈睛斑短臂鰨睛斑無線鰨破尾綠鸚嘴魚砂引草属砂馬面魨硨磲亞科礁环冠水母礁棲軟雀鯛神女海鰶神舟一号神舟六号祖鲁王国福氏紅娘魚福氏美銀漢魚私人軍事服務公司科科斯島 (毛里裘斯)科科斯(基林)群島科科斯機場科西涅島科雄島科氏底潛魚科氏冠鰈科摩羅國際航空科摩羅航空秀丽二十盾虫秀丽浮蚕秀丽拟枣贝秀美叉吻魴鮄秀美淵眼魚秀美擬花鮨秀色海豬魚稚鱈稀帶蝴蝶魚穷母岗峰空中客车A310穆卡拉穆罕默德穆杜格州穆氏爐眼魚穆氏無鰾鮋突丘小葉海蛞蝓突粒眶棘牛尾魚突牙鯒窄帶矛吻海龍窄刺褶囊海鯰窄額魨窄身鰳窄腹海馬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95)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第一次蘇聯南極遠征第乌战役 (1509年)第五艦隊 (美國海軍)第六艦隊 (美國海軍)笙珊瑚等须浮蚕管海马简体中文篮点笛鲷簡單細棘鰕虎魚米吉肯达圣林米歇尔·霍华德米氏刺躄魚粟色突吻鱈精巧攀氏螺粗皮箱魨粗短灯笼鱼粗糙酋婦蟹粗甲裂额蟹粗鰭魚科粗鱗鯛科粗鳞灯笼鱼粗背鱂粗肋玉黍螺粗棘刺躄魚粗棘蜥䲗屬粒疣小鳞虫粉嘴鰹鳥糙突吻鱈糙炬燈魚糙燭光魚糙頭大頜新鮋糙首腔吻鱈納塔爾天竺鯛納塔爾尖鼻魨納塔爾左鮃納塔爾短額鮃納塔爾浪花銀漢魚納塔爾斑鮃納孔達姆島納爾遜島 (查戈斯群島)納爾遜號戰艦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特拉岛索馬利亞海盜索馬里石斑魚索馬里鰐鯒索马里紫红笛鲷紫眼球贝紫褐鸚嘴魚紫高鰭刺尾魚紫體軟雀鯛紫身仿石斑魚紫背冬鯛細尾油鰻細紋海豬魚細眼羊舌鮃細相模肩燈魚細鰹細鱗呂宋花鮨細鱗光鰓魚細點窄尾魟約氏凹腹鱈紅尾盔魚紅帶麗眼鯛紅帶鈍塘鱧紅帆鰭鮋紅嘴黑鵯紅笛鯛紅眼擬海豬魚紅無臀海龍紅頰錦魚紅額軟雀鯛紅鰭麗眼鯛紅豬嘴鯛紅鱗絲隆頭魚紅身絲隆頭魚紅胸棘鯛紅舌鰨紅腹絲隆頭魚紅色棘花鱸紅海尾鯙紅海平鯛紅海刺尾魚紅海四長棘鯛紅海短革單棘魨紅海無稜海龍紅海蝴蝶魚紅海鬚蟾魚紅海鸚嘴魚紅海航線紅海舌鰨紅海蘇彝士隆頭魚紅海重牙鯛紅海長鼻鰨紅海毒鮋紅海新棘鮋紅斑裸頰鯛紅扇羽鰓紋尾月蝶魚紋波石斑魚綠側蝴蝶魚綠圓頭鸚嘴魚綠絢鸚嘴魚維帕里島維蒂氏狗母魚維里擬銀眼鯛網倉氏硬皮鰕虎魚網紋冠鱗單棘魨網紋裸胸鱔網紋海蝠魚網鱗巴傑加州黑頭魚網斑舌鰨綾波號驅逐艦 (吹雪型)線尾突吻鱈線紋多指鮋線紋副單棘魨線斑副唇魚緣邊鰻鯰縱帶鰳縱帶擬海豬魚繁刺魨繁毛鳞虫繩紋海鰶繆勒羊舌鮃红尾热带鸟红嘴热带鸟红纹螺属红眼航班红脚鲣鸟红星梭子蟹红海红斑瓢蟹红斑蛹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约韦里·穆塞韦尼纳尔逊级战列舰纳文香草力娇酒纹带蝴蝶鱼纺轴长旋螺纺锤鰤纺锤蛇鲭线红纹螺纓瘤庫隆長尾鱈经纬度绿尾唇鱼绿眼招潮蟹绒毛仿银杏蟹细钻螺细枝海绵丸虫绀碧舰队罗地-恩道县罗摩衍那网纹绶贝美丽假花瓣蟹美丽中国美丽花瓣蟹美國各州縮寫列表美國獨立戰爭美國軍隊結構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美索不达米亚羞魨美麗南海龍美麗鼻魚美擬花鮨群島列表群体管球虫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羽紅珠目魚羅切凱曼區羅傑·米拉羅樂民羅氏圓鰺羅氏短鯒翁巴河翼龍目翼毒鮋翘光眶灯鱼真·飛鳥真珠美人鱼真芒巨口魚真裸皮鮋屬真裸皮鮋科真鯛真蹄螺属猩紅棘茄魚猪笼草属猫焦掌贝眶短刺鲀眶鱗鯛眼帶連鰭喉盤魚眼蚕眼點海豬魚眼斑裸胸鱔眉鬚海鮋看守长眼蟹烏干達經濟烏盧古魯山脈烏鰭石斑魚热带稃背虫热带风暴西普里安烈火-3弹道导弹烛光鱼爪哇岛爪哇穆氏暗光魚爪哇海沟爱德华王子群岛瘤鼻魚瘦擬盔魚絨皮拉爾單棘魨絨牙椎鯛絲尾大花鮨絲尾唇魚絲尾副唇魚絲尾海鰻絲綢之路 (消歧義)絲鬚真巨口魚絲鰭馬來鰈絲鰭鬼鮋絕對國防圈疣躄魚瑪麗安娜島瑪麗路易絲島環礁環遊世界環遊世界八十天瓊氏刺鮨瓦塔穆瓦米河瓦西尼島瓦氏宝螺瓦氏尖鼻魨瓦氏斜齿鲨瓦斯科·達伽馬瓜達富伊角甲米府無鰾鮋屬無鱗擬項鰭鮋無齒依氏黑頭魚無斑小鮋無斑裸胸鱔焦拉島熱帶風暴畫眉熱帶氣旋熱帶擾動燕尾海牛異鱗膜首鱈異鱗蛇鯖異鱗潘納石首魚異鱗海蛇留尼汪留尼旺岛国家公园留尼旺島癒齒鯛留尼旺副緋鯉留尼旺緋鯉留尼旺銀光魚留尼旺海馬留岛鹃鵙煤色副獅子魚物理海洋学特羅氏雅首海鯰特雷莎島特提斯洋特氏紫鱸特氏鰨特氏腔吻鱈牛犬鼠牛眼青鯥盤古大陸盧任達河盲蚕盲蛇盲蛇科直线蛇鲭登陸 (氣象學)發光擬花鮨白垩纪白宫群英白尾多棘鱗魨白尾奈氏鱈白尾副仙女魚白尾热带鸟白带泡螺白帶丹氏鮋白帶粒突六棱箱魨白彫螺屬白圓罩魚白玄鸥白緣石斑魚白緣眶棘鯒白鬚副緋鯉白鮣白點大咽齒鯛白點裸胸鱔白點藍子魚白點虎鯊白胸刺尾魚白舌若鰺白邊真鯊白肋蝴蝶魚白腹军舰鸟白色吻沙蚕白枝鰾石首魚白條叫姑魚白星石斑魚白斑军舰鸟白斑箬鰨白斑瓦鰈白斑擬鮋百科详编隐蔽嵌线螺花尾緋鯉花尾燕魟花园大道花点魟花点无刺鲼花高體鯧花身鯻花膠花斑短鰭蓑鮋花斑蛇鲻隱斑櫛鱗鰨花拉子米銼鱗奈氏鱈銼黃鱗魨隘无角螺芒光灯笼鱼隆納·雷根號航空母艦隆线背鳞虫隆背瓢蟹隆背麗眼鯛隆背黃鯽隆背雙線䲁銀發光鯛銀腹擬海豬魚銀色小褐鱈銀杏齒中喙鯨銀樹鬚魚韁副單棘魨韁紋似馬面單棘魨韦尔特号战列舰韦岛蟲狀蠕蛇鰻蟹鸻蟄棲櫛鱗鰨韋氏黃魴鮄莎湖陆棚鞍馬級巡洋戰艦鞍斑糙鮋莫三比克鬚鰻莫桑比克莫桑比克叫姑魚莫桑比克牙鰈莫桑比克海蠋魚莫氏弱蜥魚莫氏棘花鮨莫愛利島莫拉圖瓦莱比锡号小巡洋舰遊騎兵號航空母艦 (CV-61)遠洋白鰭鯊遠望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聖安娜島 (塞舌爾)聖誕島司蒂鮗聖誕島紅蟹聖誕島機場聖鬥士星矢角色列表聖蘭妮·格蒙特島聂荣臻聂氏无刺鲼道恩斯冰川道氏叫姑魚達爾肯列區達氏擬蟾魚荊眼刺尻魚荊棘叉鼻魨荊棘腔吻鱈荣光星螺草原草席钟螺属菊条笛鲷菱鳍乌贼菲亞納蘭楚阿省菲律賓雙線䲁菲利眶燈魚菲氏獅子魚菲氏瘦法螺鏽色切齒鯛鏽色鸚嘴魚鏽色腔吻鱈萊氏舌鰨萨珊王朝萨达萨武海鐮狀真鯊鐮盔蓑鮋鐮鰭鸚嘴魚鐮胸四長棘鯛非洲叫姑魚非洲大蝸牛非洲属国列表非洲之角非洲国家和地区列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非洲細銀漢魚非洲紅蜻蜓非洲經濟史非洲錘形石首魚非洲長鱸非洲河流列表非洲沙粒魟非洲法语青口青尾鋸棘單棘魨青綠鸚嘴魚青環海蛇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蝙蝠毛刺蟹蠟筆小新:不理不理王國的秘寶頦紋綠鸚嘴魚頭孔頦齒魚頰帶長鰭鸚鯛頸溝新平鮋領航鯨項鱗大頜新鮋顯赫笛鯛项器浮蚕须鳗鰕虎鱼顆粒月神蟹血身絲隆頭魚風季颜氏眶灯鱼颗粒犁头鳐裸吻單長尾鱈裸吻舟尾鱈裸亞海魴裸頭大尾鱈裸頭海豬魚裸體魯氏魚裸足皺蟹裸木裸木亚科飾妝大咽齒鯛飾妝奈拉布隆頭魚飾圈刺尾革單棘魨裂葉福祿桐飄浮瘦獅子魚飛行紀錄儀飛龍號航空母艦褐尾紋天竺鯛褐带鹑螺褐短鬚石首魚褐沙蛇鰻褐斑櫛眼鰕虎魚褶胸鱼西域隱棘杜父魚西域新平鮋西印度洋矛尾鱼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西南印度洋脊西南氣流西女國西島 (科科斯群島)西哥奈拉基地西爪哇省西部沙漠战役西欧西比路島西氏舌鰨西氏深海青眼魚西澳大利亚州西澳光尾海龍西澳副絨皮鮋西澳海馬馬埃大安塞區馬南扎里馬南扎里河馬亨氏擬鮃馬來西亞國際航空馬利蝴蝶魚馬六甲海戰馬其頓王國馬維爾湖馬爾地夫無線鰨馬爾地夫癒齒鯛馬爾地夫馬來鰈馬爾地夫歷史馬達加斯加奇觀馬達加斯加地理馬達加斯加蝴蝶魚馬達加斯加頰棘鮋馬達加斯加鮗馬達加斯加鰻鯰馬達加斯加蛇鰻馬都拉叉牙鰕虎魚馬里恩島馬里斯小褐鱈馬臉麗眼鯛馬耳他經濟馬林迪馬氏大咽齒鯛馬氏窄額魨馬氏羊舌鮃馬氏黑姑魚馬氏胸棘鯛馬氏舌鰨馬斯卡林島狗母魚馬斯卡林鸚鵡馬斯克林深海高原馬斯克林擬牙鯛馬拉巴爾 (海軍演習)馬拉巴棱鯷馬普托河馒状菱蟹香格里拉对话香港起飛香港氣候香港海洋公園香料贸易駝背綠鸚嘴魚駝背麗眼鯛駝背鈍牙鯛駝背海馬駝背海豚角副緋鯉角箱鲀角田覺治角蚕角鞭冠鮟鱇马埃岛马尔加什人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地理马亚-马亚国际机场马六甲海峡马穆楚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国家元首列表马赛人马来半岛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半岛马来西亚航空370号班机空难马来西亚武装部队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马氏漂浮海葵马斯克林群岛马拉巴裸胸鲹马拉松战役马普托詹姆斯·庫克詹內櫛鱗鰨骷髅岛髯擬鮋諾門小褐鱈諾氏光柱魚諾氏瓦鰈高粱屬高菱鲷高體鋸棘單棘魨高體柯氏海龍高鰭棘花鮨高鰭洞鯛高鼻海鰶高银斧鱼高雄市高雄市交通鬚小鮋鬚鯊科魚紋副唇魚魏森堡号战列舰魯菲吉河魯氏錦魚魔鬼蓑鮋魔鮋魅可哥鮋鮟鱇魚鮮紅副唇魚鮑科氏棘花鮨鮑氏新棘鮋鯡魚诺福克海军基地鯙科鰏科鰨形奈氏鱈调查者号海峡豚副獅子魚象鼻法螺豹紋尖鼻魨鱗頭鮋屬鱗頭淵眼魚鱗龍頭魚鱗腹角魴鮄貝尼奇耶島貝爾徹海蛇貝爾翁布雷區貝爾艾爾區貝特朗-弗朗索瓦·馬埃·德·拉布爾多內貝聖安那區貝馬里武河貝氏小褐鱈貝氏等鰭叉尾帶魚貝氏紅娘魚貝氏眶燈魚貝氏眼球貝貝氏錐首魚貝氏耳紋珊瑚貝氏擬牙鯛貝拉扎爾區貧棘窄額魨貪食天竺鯛鲸歌費氏小褐鱈費氏燈籠魚鳞角腹足蜗牛鳥海號重巡洋艦賽賽賈氏海馬贝尔哈德·罗格贝币货贝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越南地理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越南歷史超人:鋼鐵英雄超強颱風超級強國路氏無耙喉盤魚路易港路易港區鸠鸽科鹦鹉螺鹰击长空2鹰状无刺鲼鹿角珊瑚屬鹿角球虫麥克唐納群島麥克禮鼠麦喙猎女神螺麦克罗伯特森地麦氏犀鳕麗紋窄額魨麗飾六棱箱魨麗鮗軟擬花鮨黎峨點列蝴蝶魚黎胥留號戰列艦點斑裸胸鱔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黃天竺鯛黃尾刺蓋魚黃尾裸頰鯛黃尾鰧黃尾擬花鮨黃帶天竺鯛黃帶似馬面單棘魨黃帶擬毛背魚黃土魟黃紋魣黃蝴蝶魚黃頭蝴蝶魚黃褐阿波魚黃鰭石斑魚黃鰭癒齒鯛黃點梵鰕虎魚黃胸鰭刺尻魚黃背梅鯛黃肩擬海豬魚黃針鰭鮗黃臀副唇魚黃鋸鱗魚黃澤小沙丁魚黃斑窄額魨黑印真鲨黑口副仙女魚黑口鱼黑口槳躄魚黑叉尾海燕黑尾重牙鯛黑帶重牙鯛黑帶普提魚黑似深海鮭黑唇副獅子魚黑灰舌珍魚黑紋小條鰤黑緣刺鯊黑緣蝴蝶魚黑緣黃唇魚黑緣棘鯛黑翼眶棘鯒黑眉信天翁黑鞍腔吻鱈黑蝰魚黑頭鋸棘單棘魨黑頭海蛇黑體珍燈魚黑鰭眶棘鯒黑鰭蝴蝶魚黑鰭胸棘鯛黑鰓深海狗母魚黑鳍叶鲹黑鳍蛇鲭黑身海豬魚黑點左鮃黑點真巨口魚黑點銜鰕虎魚黑胸棘鯛黑肋副獅子魚黑長鯧黑腹馬面魨黑色副獅子魚黑色珍灯鱼黑河區黑潮寶螺黑指纹海兔黑斑双鳍电鳐黑斑異短刺魨黑斑蝴蝶魚黑斑蠕鳞虫黑斑条尾魟黑斑新平鮋黄带魣黄带海猪鱼黄翼刺尾鱼黄身海猪鱼黄果树瀑布鼻蚕齐氏魟轮球虫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龍占魚科龍德島龍首曲海龍龍骨海鹿龐波慕斯區辽宁号航空母舰达尔文 (澳大利亚)达累斯萨拉姆达累斯萨拉姆区辛巴威辛氏櫛鱗鰨龙头鱼龙目海峡迪亞尼海灘迪维西语迪氏副獅子魚迪氏癒齒鯛迪氏櫛鱗鰨迪戈加西亚岛迪斯克短吻獅子魚迴聲鸚鵡近苍圆帆鱼霍爾木茲海峽霍氏弱蜥魚霍氏突吻鱈霍氏腔吻鱈錐吻凹腹鱈錢斑鱗鮨蜥䲗科錦繡龍蝦錫卡河錫盧埃特島露纹角露脊鯨錳結核茶船古道霸鹟亚目范迪门湾錘頷魚科蜂巢石斑鱼胡拉奈氏鱈胶体虫胸光虹燈魚胸斑裂唇魚背斑燕鳐背斑牙花鮨郑和下西洋鈍吻副獅子魚舍爾海軍上將號裝甲艦航空交通管制航空器失蹤列表航海家航海家辛巴达船帆座事件舒氏豬齒魚蘭德氏長鱸蘭氏狗母魚蘭氏軟雀鯛阿加萊加群島阿劳特拉湖阿卡副革單棘魨阿卜杜勒庫里島阿姆斯特丹岛阿富鰕虎魚阿富汗人 (小說)阿尔达布拉环礁阿島信天翁阿布迪阿吉茲區阿德莱德阿米蘭特群島阿爾達布拉群島阿西-加拉纳河阿諾西區阿黛利地阿齊莫-阿齊那那那區阿齊那那那區阿钦安阿纳雨林阿那拉蘭基羅富區阿Q峨螺阿杜環礁阿比西尼亚猫阿氏紅娘魚阿氏羊舌鮃阿氏燈眼蜥魚阿氏銼鱗魨阿氏貝喙鯨阿氏雙鋸魚阿波羅多特斯一世阿波特爾群島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阿方斯群島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小鯛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帆船阿拉伯刺蓋魚阿拉伯副單棘魨阿拉伯羊舌鮃阿拉伯眶燈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地理阿拉伯角魴鮄阿拉伯鸚嘴魚阿拉伯板块阿拉伯海阿拉伯海天竺鯛阿拉伯海盆阿拉伯海鰶阿曼阿曼历史阿曼叫姑魚阿曼小眼蛇鰻阿曼地理阿曼石斑魚阿曼紅娘魚阿曼軟雀鯛阿曼重牙鯛阿曼蛙蟾魚阿曼深海擬三棘魨阿曼海豬魚阿曼斑鮃阿普第階滅絕事件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蘇伊士兔頭魨蘇達小褐鱈蘇門答臘蘇氏蘇通鱸赞比西河赤石斑魚赤道赤道逆流赤蠵龜赤鯥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赫立脫蛇鰻赫米蒂奇島赫氏真肩管魚赛义德·易卜拉欣王子国际机场薩姆哈島薩凡納區薩爾溫江薩瓦區薩韋河薩阿達尼國家公園薩氏櫛鱗鰨薩洛蒙群島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薄細鋤蛇鰻薄氏梭子蟹開普敦闊頭紅魴鮄闊船蛸藍尾箱魨藍嘴阿波魚藍珊瑚藍紋似馬面單棘魨藍紋高身雀鯛藍線笛鯛藍線紫胸魚藍瓶僧帽水母藍點大咽齒鯛藍點尖鼻魨藍點鰺藍點擬牙鯛藍棕石斑魚藍斑奧米加魨藏南地區藤原效應闪光灯笼鱼藻德济葡荷澳門戰役葡萄牙历史葡萄牙帝國葡萄牙齒口魚董里府葉眶燈魚葉鯡葉鱗刺鯊葉門裸胸鱔葛氏項鰭魚葛摩钝吻灯笼鱼钝锯鳐针尾鸭针鳞鰆鲹蒙巴萨蒙巴薩島蒙弗勒利區蒙地卡羅電視台蒙地貝羅海馬蒙特普埃茲邁氏胸棘鯛股贻贝属肩飾石斑魚肩斑大咽齒鯛肩斑狗母鱼肯尼亚肯尼亚地理肯尼亞綠鸚嘴魚肯尼亞水珍魚肯亞長頷鮃邵氏蟾蜍角鮟鱇肉球皱蟹肉鬚擬奇矮鮋蓝鲸铠壳穿盾虫铠鲨银光梭子蟹银河号事件铜铸熟若蟹铅灰裸胸鲹蓋多州蓋氏溝鰕虎魚蓋氏曲海龍蓋斑海豬魚蓋普提魚锤头双髻鲨锥齿鲨锯齿根球虫锯蓑鲉锉蛇锋利真齿鳞虫脊鸟蛤鄭和鄭陳桃醜尾鯙醜軟雀鯛醜沙鰈野生短浆蟹野毒疣鮋重返危機現場針鱗奈氏鱈自治或分離運動旗幟列表臭鼩臺灣臺灣建築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重要事件年表里奇群島里氏短刺圓魨里氏黃魴鮄里氏臂乌贼金丝车轮螺金带笛鲷金带拟羊鱼金帶矛吻海龍金帶錦魚金帶藍子魚金布拉海龍金伯利 (西澳)金兰湾军事基地金剛 (2005年電影)金軟雀鯛金點鮻金黃六棱箱魨金色冠鱗單棘魨金色副獅子魚金槍魚屬金氏阿波魚金浦国际机场臂飾天竺鯛臀斑月花鮨長吻帆蜥魚長吻馬鸚嘴魚長吻骨鰃長吻海蛇長吻新平鮋長尾短稚鱈長尾鯊長尾海龍長翅紅娘魚長絲鰭大花鮨長頭小沙丁魚長頭乳突鯒長體叫姑魚長體棱鯷長鬚緋鯉長鬚鰻鯰長鰨長鰭粘盲鰻長鰭褐蛇鰻長鰭淵珍魚長足捷蟻長身大眼鯛長鼻鰨長齒鋸犁鰻長胸擬珠目魚長臂左鮃長臂囊頭鮋長臀副仙女魚長腹鈍牙鯛長棘奈氏鱈長棘擬鮋長棘擬鱗鮋長指虎鮋长砗磲长须梯毛虫长颌鰆鲹长鳍虹灯鱼长距眶灯鱼长银斧鱼长臂无斑鱵长沙号导弹驱逐舰长春号导弹驱逐舰腹睛頭棘鮃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腋斑卡䱛腋斑凡鯔腋斑白姑魚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艾多奈拉姆·耶德遜艾尔弗雷德港艾哈迈德·本·马吉德艾氏尖牙鱸艾氏澳洲單棘魨艾氏擬羊魚鉛灰真鯊英吉利河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印度洋領地旗幟英國2009年10月英國皇家海軍英國航空9號班機事故英國海外領土英国途易飞航空英桑战争鋸齒腔吻鱈鋸背眶棘鯒雞冠多角海蛞蝓雨斑裸胸鱔雲紋裸皮鮋雲紋裸頰鯛雲紋鰓棘鱸雲鰣雷姆利亞大陸雷賽布遷移雷根氏條鰨雷氏單頜鰻雷氏鱭雜色盔魚雜色長鰭鸚鯛蛛针网虫雀尾唇魚雀尖嘴魚雙帶笛鯛雙帶鱸雙帶雙鋸魚雙帶棘鯛雙紫緣擬花鮨雙翼樹鬚魚雙角紅娘魚雙角樹鬚魚雙鰭似黍鯡雙棘石斑魚雙斑光鰓魚透明長鰭蝠魚透明浮蚕連尾細皮黑頭魚耳烏賊目耀眼底灯鱼虎紋線海龍虎鲨目陳祖義陶氏無齒鯧陷月鸟蛤陆缘海LCAM-01XA ArchangelMk.VII領主式輕型坦克ZGMF-X56S Impulse暹羅灣奇絨鮋折额蟹属暗圆帆鱼暗紋無線鰨暗紋條鰨暗體刺尾魚暗胸棘鯛暗色南氏魚暗色底尾鱈暗色鬚鰃暗色黑巨口魚暗斑項鰭魚查凱查凱查氏石斑魚查戈斯大淺灘查戈斯島軟雀鯛查戈斯人查戈斯群岛柬埔寨的黑暗时代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 (1905年)柯克伍德 (東開普省)柯氏星灯鱼柯托塔氏魚柔珠目鱼柄真寄居蟹枚氏鐄极光探险家接吻短額鮃林卡岛林吉阿里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林芝市林迪區林波波河枕赤鮨恩德比地捍衛戰士揚旛蝴蝶魚提琴蜥頭鮋提督之決斷III李氏眶灯鱼条纹双光鱼条纹蝴蝶鱼条纹鸡笼鲳条纹斑竹鲨来古冰川杰克·斯派罗東半球東島 (克羅澤群島)東亞分艦隊 (德國)東倫敦 (南非)東經120度線東經121度線東經94度線東經九十度洋脊東非小沙丁魚東非穆氏暗光魚東非深水鰨松巴海峽松鲷杜父底尾鱈杜氏鲾杜氏澳洲蟾魚核试验核武器擁有國列表根室珠目鱼根室氏囊頭鮋格德格紋條鰨格紋棘鱗魚格氏前頜蝴蝶魚格氏突吻鱈格氏異躄魚格氏盾形提灯虫格氏角魴鮄格拉西斯區栗色副獅子魚栉鳍乌贼桃鮻桃鸚嘴魚桑吉巴爾淵海龍桑吉巴蝴蝶魚桑给巴尔群岛桑給巴爾桑給巴爾瓦鰈桑給巴爾舌鰨桔色乳玉螺條尾燕魟條紋多指鮋條紋突吻鱈條紋牛眼鯛梭形凱斯特銀漢魚梭须半突虫梳篦梳連鰭喉盤魚梅里奈氏鱈梅氏細棘鰕虎魚梅氏新鱗鮋棱皮龜棱鬚蓑鮋棱鳀属棘吻新海魴棘平牙鰕虎魚棘冠螺棘眼天竺鯛棘鯊棘茄鱼棘棱六棱箱魨棕尾副獅子魚棕尾雙鋸魚棕蚶棕腹前肛鰻棕海馬椭锦灯鱼椰子蟹楠考里島楠普拉極黑黑口魚榧形笔螺模里西斯刺尻魚横带刺尾鱼横带粗唇鱼横带猪齿鱼横带鹦嘴鱼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橫口副獅子魚橫帶無稜海龍橫帶方頭魚橘頭蠕蛇鰻橙眶軟雀鯛橙点石斑鱼橙點九棘鱸橙色短鰕虎橙色虎鮋檜與平櫛鱗鰜鮃正鱷鯒歌詩達愛蘭歌娜號殖民地毒疣鮋毒鮋科比德靈邁爾角比氏裸蜥魚比氏新鰻毛肩浮蚕毛里裘斯大學毛里求斯毛里求斯國徽毛里求斯国旗毛扭法螺氣象衛星氣旋加菲洛氣旋赫德赫德水半球水危机水系水蚕水母柱树水文学永樂通寶民都洛海峽气旋可辛尼气旋哈利气旋艾丽塔江豚汉中市汉朝汉朝和罗马的关系河魨毒素沃氏瓦鰈沃氏脂眼鯡沃氏若梅鯛沃拉莫尔河沙丁脂眼鯡沙克尔顿冰架沙烏地阿拉伯世界遺產名錄沙特阿拉伯航空163號班機空難沙鮻沙虎鯊沙捞越海豚沙棲副獅子魚泡螺波塞申島波多黎各海沟波紋海豬魚波紋擬牙鯛波羅的海艦隊波特蘭型海圖波特格勞德區波特氏舌鰨波牙鯛波音747意外事件列表波氏副緋鯉波氏石斑魚波氏窄顱帶魚波氏緋鯉波泰士隕石坑波斯波斯氏線鮋波斯湾泥蚶泰勒氏尖鼻魨泰米尔纳德邦泰米尔语泰雷斯島泰来藻属泰氏鈍鰕虎魚泰洛海馬泳蚕法夸爾群島法属印度洋诸岛法土法韋-非圖韋那尼區法兰西港法国法国大革命战争法国海外部分法螺 (动物)法語方言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法蘭西殖民帝國法蘭西斯科·德·亞美達泛大洋洋流淡紅連鰭喉盤魚淡黑裸頭魚深口巨棘角鮟鱇深尾鳗深棕副獅子魚深水田氏鯊深水無鬚鱈深水金线鱼深水新鱗鮋深海突吻潛魚深海蜥魚淺尾纖柱魚淺黑前唇隆頭魚淺色雙鋸魚淺棕奧米加魨渡渡鳥 (愛麗絲夢遊仙境)渡渡鸟温古贾岛港口列表港口国监督湯斯長鱸湛江港溫鹽環流溫氏鰻鯛準糙鱗條鰨準胸棘鯛準新平鮋滇缅公路漢氏棘茄魚漢斯裸胸鱔漂泊浮蚕潜龙二号潘加尼潘加尼河潘氏沙帶魚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防军澳大利亚行政区划澳大利亞城市列表澳大利亞地理澳大利亞紅杜父魚澳大利亞瓣棘單棘魨澳大利亞鯨尾魚澳大利亞陸軍澳大拉西亞澳屬印度洋領地澳洲似馬面單棘魨澳洲似雅雀鯛澳洲粗尾鱈澳洲無稜海龍澳洲鳞沙蚕澳洲東岸澳洲板塊澳洲棘環海龍澳洲淵珍魚濟吉河濱海區濕婆隕石坑木村兵太郎未知的南方大陸本格拉鐵路本氏肖孔海龍魚朱塞佩·德·史帝法諾朱巴河朱里恩灣 (西澳大利亞州)月灯鱼月球1号月球探测任务列表月腹刺鲀朗帕河區朗氏中喙鯨有眉月的旗幟圖集最上级重巡洋舰惠氏大頜新鮋截尾藍子魚截尾櫛齒刺尾魚戴维·利文斯通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戴氏多齒鰳戴氏棱鯷戈登河戈蘭脂眼鯡戈蘭氏尾鯙戈蘭氏下銀漢魚戈氏凹腹鱈戈氏副獅子魚星太阳盘虫星云巨口鱼星球虫星紋二列鰓星螺屬星斑叉鼻鲀明古魯省明亞副緋鯉明月侧鳃明斯克號航空母艦明打威海峽春蓬府春日號裝甲巡洋艦昂布爾島昂儒昂岛易氏金扇虫浪强错海功號試驗船海峡海峡殖民地海島冠海龍海峽列表海峽殖民地總督海平面海人树属海人树科海军舰队海啸海因氏鰨海倫氏侏儒海馬海王子海灣似青鱗魚海獅科海绵球虫海绵星虫海環行動海燕沙群海葵海牛目海盗海菖蒲属海鼠鳞沙蚕海氏突吻鱈海氏白姑魚海沟海沟列表海洋之盾號離岸支援船海星海斗士浅黑尾灯鱼斐迪南·麥哲倫斯坦尼氏小鮋斯里兰卡岛斯里兰卡地理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宗教斯里蘭卡副絨皮鮋斯氏可哥鮋斯氏小鮋斯氏尖鼻魨斯氏瘦獅子魚斯氏鰨斯氏軟雀鯛斯氏櫛鱗鰨斯氏无齿蛤新加坡新幾內亞擬棱鬚蓑鮋新西蘭高體鯧新近纪方尾白姑魚方盘首蚕方格织纹螺方斑海猪鱼施氏珍燈魚施氏異色鱸斜蝴蝶魚斜頜棱鯷斜齿圆帆鱼斜肋齿蜷斜棘䲗屬斑头刺尾鱼斑尾赤鮨斑尾拟鲈斑帝光魚斑带天竺鲷斑紋刺蓋魚斑紋黃姑魚斑紋雷鰕虎魚斑紋新平鮋斑翅圆鳞鲉斑点鸡笼鲳斑点海猪鱼斑頭似馬面單棘魨斑駁條鰨斑鰭叫姑魚斑鰭似青鱗魚斑鰭異色鱸斑鰭蓑鮋斑鰭長鰭鸚鯛斑鰭棘線鯒斑豹鰨斑鳍若鲹斑點似青鱗魚斑點紅鮋斑點馬面魨斑點暗澳鮨斑金䱵斑柄天竺鲷无刺空球虫无瘤蚕无齿蛤无针浮蚕无沟双髻鲨日本的鯛日本脊龍蝦日惹特区时区信息数据库旗鰭棘花鮨摩加迪休摩鹿加天竺鯛摩根島摩氏豹鰨撞擊事件擬多齒蛇鯔擬鮋屬擬赤鼻棱鯷擬星螺屬擬海龍愛德華王子島 (南非)懷氏瘦獅子魚懷氏脂眼鯡懷氏棱鯷教宗預言扁吻腹囊海龍扁體真裸皮鮋扭蜗牛科托勒密王國托马斯·图托氏擬花鮨托洛姆林島扇卷虫扇棘腔吻鱈拟刺尾鲷拟灯笼鱼拱光眼虫拳折额蟹拿破崙戰爭拜占庭帝国拉克代夫海拉穆島拉穆群島拉氏線鮋拉氏腔吻鱈拉普拉塔河口海战曲紋唇魚曳尾鹱曼納灣曼達島怪蝴蝶魚普吉寶螺普吉府普安特拉儒區普萊桑斯區普氏鬚鰻普拉兰岛普拉特島 (塞舌爾)普拉特島 (毛里裘斯)普拉蘭大安塞區晴斑擬矛尾鰕虎魚晶明蚕晋安县 (西晋)11月23日11月28日12月26日1548年攻佔亞丁1901年5月18日日食1903年9月21日日食1904年3月17日日食1905年3月6日日食1908年12月23日日食1910年5月9日日食1912年10月10日日食1913年9月30日日食1915年2月14日日食1916年7月30日日食1920年5月18日日食1922年9月21日日食1923年3月17日日食1926年1月14日日食1929年11月1日日食1929年5月9日日食1934年8月10日日食1935年12月25日日食1936年12月13日日食1940年10月1日日食1943年8月1日日食1945年1月14日日食1948年11月1日日食1948年5月9日日食1950年3月18日日食1954年12月25日日食1955年12月14日日食1955年6月20日日食1958年4月19日日食1959年4月8日日食1960年3月27日日食1966年11月12日日食1969年3月18日日食1970年波拉气旋1972年1月16日日食1973年6月30日日食1974年6月20日日食1976年10月23日日食1977年4月18日日食1980年2月16日日食1983年6月11日日食1986年4月9日日食1987年1987年3月29日日食1988年3月18日日食1988年9月11日日食1989年8月31日日食199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91年1月15日日食199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92年6月30日日食199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9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94年11月3日日食199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9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9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9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98年8月22日日食199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99年2月16日日食199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19世紀日食列表2000年2月5日日食200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1年6月21日日食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200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2002年12月4日日食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200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3年11月23日日食200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200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5年10月3日日食2005年7月200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5年苏门答腊地震2006年5月爪哇地震2006年9月22日日食200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7年6月2007年9月2007年9月蘇門答臘地震200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7-20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08年1月200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9年12月2009年1月26日日食2009年3月2009年9月2009年中国大陆200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0年1月2010年1月15日日食2010年6月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201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2年4月2012年4月蘇門答臘近海地震201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3年6月201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2014年3月2014年4月29日日食2014年5月201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5年2015年7月中國201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6年11月2016年3月9日日食2016年9月1日日食201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7年1月201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7年西爪哇地震2018年5月201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23年4月20日日食2026年2月17日日食2027年8月2日日食2028年7月22日日食2030年11月25日日食2031年5月21日日食2032年5月9日日食2037年7月13日日食2038年12月26日日食20世紀日食列表21世紀日食列表2號國道 (南非)3號國道 (南非)45×90点56號國道 (南非)7月11日8月11日 扩展索引 (2854 更多) »

Ar 196水上侦察机

Ar 196是一种由德国阿拉多飞机制造厂设计生产的舰载型水上侦察机。Ar 196由1936年起开始生产,并于1937年在德国海军的招标中胜出,自此成为纳粹德国海军舰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标准舰载水上飞机。.

新!!: 印度洋和Ar 196水上侦察机 · 查看更多 »

劍尾海蛇屬

劍尾海蛇屬(學名:Aipysurus)是蛇亞目眼鏡蛇科下的一個有毒海蛇屬,主要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間的暖洋海域。目前共有7個品種已被確認。.

新!!: 印度洋和劍尾海蛇屬 · 查看更多 »

加勒古杜德州

加勒古杜德州(索馬里語:Galguduud)是索馬里中部的一個州,西鄰埃塞俄比亞,東臨印度洋。面積46,126平方公里。首府杜薩馬雷卜。 Galguduud * Category:加勒穆杜格.

新!!: 印度洋和加勒古杜德州 · 查看更多 »

加勒穆杜格

加勒穆杜格国(英語:Galmudug State),是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成员国之一,位于索馬里中部。“加勒穆杜格”一词来源于由加勒古杜德州和穆杜格州,该政权控制这两州的部分地区。.

新!!: 印度洋和加勒穆杜格 · 查看更多 »

加勒菲斯绿地

加勒菲斯绿地(ගාලු මුවදොර පිටිය、காலிமுகத் திடல்)是斯里兰卡科伦坡的金融和商业区中心沿着印度洋海岸绵延半公里的海滨大道,1859年由当时的英属锡兰总督亨利·沃德爵士开辟,并且也用于赛马和高尔夫球场。 加勒菲斯绿地在最初比今天大得多,目前占地5公顷,目前为科伦坡最大的开放空间。此处有两个大型酒店:锡兰洲际酒店和加勒菲斯酒店,为斯里兰卡最古老的和最受欢迎的酒店之一,拥有旧世界的旧家具、手工雕刻门、阳台和高高的天花板。 此处的斯里兰卡广播公司是南亚最古老的电台。.

新!!: 印度洋和加勒菲斯绿地 · 查看更多 »

加氏蝴蝶魚

加氏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加氏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加氏棘花鮨

加氏棘花鮨,又稱加氏棘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46-64公尺,體長可達3.2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加氏棘花鮨 · 查看更多 »

加斯科内

加斯科内(Gascoyne),是西澳大利亚九个行政区之一,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加斯科内在印度洋的海岸线长约500千米,向内陆衍生近500 km,总面积约138,000 km² (含岛屿)。.

新!!: 印度洋和加斯科内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航空797號班機空難

加拿大航空797號班機是加拿大航空在1983年6月2日前的一班由美國達拉斯至加拿大蒙特婁的定期航班。就在1983年6月2日當天,一架DC-9-32型客機執行此航班時,飛機的廁所發生火警,濃煙充斥著整架飛機。雖然飛機最後成功迫降,可是降落後發生的大火卻令機上23名乘客來不及逃生死亡。.

新!!: 印度洋和加拿大航空797號班機空難 · 查看更多 »

努加爾州

努加爾州(索馬里語:Nugaal)是索馬里北部的一個州,西鄰埃塞俄比亞,東臨印度洋。面積26,180平方公里。首府加羅韋也是目前控制當地的邦特蘭的首都。 Nugaal *.

新!!: 印度洋和努加爾州 · 查看更多 »

努薩安邦島

努薩安邦島(Nusa Kambangan)是印尼的一個小島,位於爪哇島以南印度洋上,僅以一海峽與爪哇島上的芝拉扎相望。面積121平方公里,人口約3,000。行政上屬中爪哇省。 島上自荷蘭殖民時期就建有監獄,囚禁罪犯及政治犯。1905年殖民地當局把該島列為禁區。獨立後仍沿用為囚禁重犯的地方,包括印尼共產黨成員及同情者,直到1996年開放觀光。至2017年九所監獄中仍有四所監獄在運作中。.

新!!: 印度洋和努薩安邦島 · 查看更多 »

劳拉·德克尔

蘿拉·德克爾(英文:Laura Dekker,),出生於紐西蘭最北方的港口旺阿雷,當時她父母正進行七年的環球航海旅程中,在她五歲之前都居住在海上。 在2012年 當時才16歲的蘿拉成為世界最年輕獨自駕駛帆船環球一周的航海家。 經歷519天長達43452公里旅程。.

新!!: 印度洋和劳拉·德克尔 · 查看更多 »

劉仲敬

劉仲敬(),出生于新疆奇台,祖籍四川资中,棄醫從文,政治评论人士、作家,網名「數卷殘編」,以獨特的历史观著称,專注发明诸夏民族。现居美国。.

新!!: 印度洋和劉仲敬 · 查看更多 »

劉氏光鱗魚

劉氏光鱗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帆蜥魚亞目魣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劉氏光鱗魚 · 查看更多 »

基尔瓦基斯瓦尼

基尔瓦基斯瓦尼,又译作基盧瓦基西瓦尼,為坦桑尼亚的一处古代遺跡群,位于坦桑尼亚东部海岸的小岛上,1981年与松戈马拉联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新!!: 印度洋和基尔瓦基斯瓦尼 · 查看更多 »

基林巴群島

基林巴群島(Quirimbas)是東非國家莫桑比克的群島,位於該國東北部的印度洋海域,由約30個珊瑚島組成,行政方面由德爾加杜角省負責管轄,主要經濟活動有漁業,人口約50,000。.

新!!: 印度洋和基林巴群島 · 查看更多 »

基斯馬尤區

基斯馬尤區(Degmada Kismaayo)是索馬利亞的一個區,位於該國南部的下朱巴州,首府為基斯馬尤。.

新!!: 印度洋和基斯馬尤區 · 查看更多 »

基斯马尤

基斯马尤(Kismaayo;كيسمايو,;Chisimaio),索马里南部印度洋沿岸一港市,位于摩加迪沙西南的朱巴河河口,人口估计约为201,000人(2002年)。2005年8月,成立。 索马里内战开始后,基斯马尤便沦为各派军阀混战之地,1994年底,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从基斯马尤撤退,当地彻底陷入混战。2008年8月后,基斯马尤被伊斯兰青年运动占领,成为其进攻摩加迪沙的后方基地。 2012年9月,肯亞軍及索馬里政府軍進攻基斯馬尤,伊斯蘭武裝分子棄守撤退。.

新!!: 印度洋和基斯马尤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印度洋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塞俄比亞航空961號班機空難

埃塞俄比亞航空961號班機(ET961),是埃塞俄比亞航空由亞的斯亞貝巴經內羅畢、布拉柴維爾、拉各斯飛往阿比讓的一班定期航班。1996年11月23日,該班機在阿迪斯阿貝巴博樂國際機場和內羅畢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之間被三名尋求政治庇護的埃塞俄比亞人騎劫,在接近科摩羅的印度洋因燃料耗盡墜毀,機上17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中,有125人死亡。如不計九一一襲擊事件中的地面死亡人數,該事件為涉及波音767-200客機的第二嚴重事故,僅次於2002年發生在韓國的中国国际航空129号班机空难。該事件在九一一襲擊事件前也是致死人數最多的劫機事件。.

新!!: 印度洋和埃塞俄比亞航空961號班機空難 · 查看更多 »

埃姆登号小巡洋舰 (1908年)

埃姆登号轻巡洋舰(SMS Emden)(台灣譯名:恩登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一艘轻巡洋舰。埃姆登号于1914年下半年在印度洋上袭击协约国舰船,在被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悉尼号轻巡洋舰击成重伤而搁浅前,共击沉和捕获30艘协约国商船和战舰。.

新!!: 印度洋和埃姆登号小巡洋舰 (1908年) · 查看更多 »

埃利冰川

埃利冰川是南極洲的冰川,位於印度洋南部的赫德島東北部,東南面是康普頓冰川,在1949年以澳大利亞探險隊的生物學家命名。.

新!!: 印度洋和埃利冰川 · 查看更多 »

埃格蒙群島

埃格蒙群島是印度洋的群島,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丹傑島30公里,屬於查戈斯群島的一部分,行政方面由英屬印度洋領地負責管轄,由7座島嶼組成,面積4平方公里。.

新!!: 印度洋和埃格蒙群島 · 查看更多 »

埃氏短稚鱈

埃氏短稚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東非海域,為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638-977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埃氏短稚鱈 · 查看更多 »

埃氏鱗魨

埃氏鱗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鱗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印度海域,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埃氏鱗魨 · 查看更多 »

埃氏長頜鮃

埃氏長頜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250-255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埃氏長頜鮃 · 查看更多 »

厚单腰带虫

厚单腰带虫(学名:Monozonium pachystylum)为门孔虫科单腰带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以及中国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厚单腰带虫 · 查看更多 »

厌战号战列舰

厌战号战列舰(HMS Warspite)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该舰于1913年11月26日在下水,至今仍是皇家海军最负盛名的舰只之一。二战期间厌战号因得到安德魯·康寧漢爵士赞誉而获得绰号“可敬的老女士”。 厌战号与其他同级舰一样由两人共同设计。其中之一为約翰·費舍爾爵士,他在史上第一艘无畏舰「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ought)」下水时便是第一海务大臣。另一位为温斯顿·邱吉尔,当时的海军部长,也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从设计到建造的首要角色,他劝说已退休的费舍尔爵士重出江湖,并受到后者造舰思想的影响。.

新!!: 印度洋和厌战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厄加勒斯国家公园

厄加勒斯国家公园是南非国家公园之一,位于西开普南奥弗贝格地区的厄加勒斯角平原上,距开普敦东南部约200千米。公园沿着甘斯拜和斯特瑞斯拜之间的海岸平原延伸,包含南非南端的厄加勒斯角。至2009年1月占地面积为20,959km²(51,790英亩)。.

新!!: 印度洋和厄加勒斯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厄加勒斯角

厄加勒斯角(Cabo das Agulhas,又譯阿古拉斯角)是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位於南緯34度49分42秒,東經20度00分33秒,厄加勒斯角同時被定義為印度洋與大西洋的交界,在历史上厄加勒斯角是一个著名的危险海区。.

新!!: 印度洋和厄加勒斯角 · 查看更多 »

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

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或聖嬰-南方振盪)是发生在横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一种气候类型,大约每5年发生一次。南方振盪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区域海面温度(厄尔尼诺事件时变暖,拉尼娜事件时变冷)和西太平洋赤道区域的海面上气压的变动。这两种变动是相互联系的:东太平洋的暖洋阶段,即厄尔尼诺,伴随着西太平洋的高海面气压;东太平洋的变冷阶段,即拉尼娜,伴随着西太平洋的低海面气压。导致这种变动的机制仍在研究中。 这种气候类型变动的极端时期,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会在世界很多区域引起极端的天气(比如洪水和干旱)。依靠农业和渔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太平洋沿岸的国家,所受影响最大。厄尔尼诺-南方振盪比较流行的称呼常常省略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指“小男孩”,指的是,因为南美太平洋的变暖时期通常都在圣诞节附近。.

新!!: 印度洋和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 · 查看更多 »

側帶小公魚属

侧带小公鱼属(学名:Stolephorus)是鲱形目鳀科的一属,俗称小公鱼、小江鱼、江鱼仔,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与印度洋,已知至少有20种。.

新!!: 印度洋和側帶小公魚属 · 查看更多 »

側牙鱸

侧牙鲈(学名:Variola louti),又稱星鱠,俗名為月尾鱸、玫瑰紅斑,为鮨科侧牙鲈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到太平洋中部以及南海诸岛、台湾澎湖列岛等,常栖息于热带珊瑚礁的沿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

新!!: 印度洋和側牙鱸 · 查看更多 »

側頭凹鼻魨

側頭凹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南緯6度至南非Xora河口;西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熱帶海域及半鹹水域,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植被生長且靜止的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側頭凹鼻魨 · 查看更多 »

側條濱海龍

側條濱海龍(学名:Bhanotia fasciolata),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3-25公尺,頭部下面具有不明顯深色橫帶,體長可達9公分,棲息在泥底質海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側條濱海龍 · 查看更多 »

側斑凹鼻魨

側斑凹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德斑至Xora河口熱帶海域,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側斑凹鼻魨 · 查看更多 »

假眼海馬

假眼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鯊魚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公尺,體長可達10.8公分,棲息在水淺的藻礁區,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假眼海馬 · 查看更多 »

半帶鈍鰕虎魚

半帶鈍鰕虎魚(学名:Amblygobius semicinctus)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莫三比克、馬爾地夫、安達曼群島、印尼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生活在礁沙混合區海域,通常成對出現,會掘砂築巢,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半帶鈍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半帶舌鰨

半帶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印度東部及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12-18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半帶舌鰨 · 查看更多 »

半線天竺鯛

半線天竺鯛,俗名目擇仔、大目側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個種。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長崎县。.

新!!: 印度洋和半線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博瓦隆區

博瓦隆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北部,北毗格拉西斯區,東臨安塞艾托瓦區,南接蒙巴克斯頓區和聖路易區,西鄰印度洋,面積為4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797。.

新!!: 印度洋和博瓦隆區 · 查看更多 »

半裸銀斧魚

半裸銀斧鱼(学名:Argyropelecus hemigymnus,又稱单刺银斧鱼)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银斧鱼属的其中一種鱼类。.

新!!: 印度洋和半裸銀斧魚 · 查看更多 »

半點九棘鱸

半點九棘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4-55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魚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半點九棘鱸 · 查看更多 »

博茨瓦纳地理

博茨瓦纳共和国是南部非洲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58.17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全景大部分属于卡拉哈里沙漠。国境东接津巴布韦,西连纳米比亚,北邻赞比亚,南界南非。.

新!!: 印度洋和博茨瓦纳地理 · 查看更多 »

半鋸齒鯊

半鋸齒鯊(英文:Snaggletooth shark,學名:Hemipristis elongatus,亦稱半沙條鯊、歪牙鯊),沙條鮫科半鋸齒鯊屬,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地區。半鋸齒鯊喜生活於溫暖之海岸邊。.

新!!: 印度洋和半鋸齒鯊 · 查看更多 »

华丽眶灯鱼

华丽眶灯鱼(学名:Diaphus perspicillatus)为灯笼鱼科眶灯鱼属的鱼类,俗名刺边眶灯鱼。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常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以及垂直分布约1000-0米,體長可達7.1公分。.

新!!: 印度洋和华丽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十字粘棘虫

十字粘棘虫(学名:Acanthocolla cruciata)为编棘虫科粘棘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十字粘棘虫 · 查看更多 »

十二柱棘球虫

十二柱棘球虫(学名:Acanthosphaera dodecastyla)为星球虫科棘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以及西沙群岛等。.

新!!: 印度洋和十二柱棘球虫 · 查看更多 »

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

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一作圣布兰登群岛,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由16座位于一座大浅滩上的小岛、礁组成,行政上隶属于毛里求斯。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为马斯克林群岛的一部分,群岛陆地总面积为1.3 km²,整个浅滩南北长50公里,宽5公里,面积190 km²。各岛上无常住居民,有渔民不定期来岛上作业。 Category:毛里求斯岛屿 K.

新!!: 印度洋和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 · 查看更多 »

卡卡爾州

卡卡爾州(Karkaar)是索馬里東北的部一個州,東臨印度洋,南面毗連努加爾州,西面與薩那格州和蘇爾州接壤,首府為卡得侯(Qardho)。 卡卡爾州現時由邦特蘭國控制,人口接近350,000,居民主要依賴禽牧業和捕漁業維生。 Category:索馬里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卡卡爾州 · 查看更多 »

卡羅萊納瘦獅子魚

卡羅萊納瘦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50公尺,體長可達3.9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卡羅萊納瘦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卡爾尼科巴島

卡爾尼科巴島是印度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屬於尼科巴群島的一部分,由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負責管轄,長15.9公里、寬13.1公里,面積126.91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60米,2001年人口29,145。 Category:印度島嶼.

新!!: 印度洋和卡爾尼科巴島 · 查看更多 »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USS Carl Vinson CVN-70)是一艘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十艘同級艦中的三號艦。1980年正式下水的卡爾文森號是美國海軍第一艘新船下水時,其命名由來的主人公還在世的航空母艦。卡尔·文森是來自佐治亞州的知名眾議員,長年擔任眾議院軍事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以及其前身之一的海軍委員會之主席,達25年之久。他也是最早洞悉核動力航空母艦對未來海權擴張的重要性,因此積極推動此類船艦建造的重要推手。為了紀念文森眾議員對於美國海軍的貢獻,軍方特地將新建造的航空母艦以他為名,也使得他成為第一位非歷屆美國總統或軍事將領身份但卻能獲得如此殊榮的人。 1980年本艦完工下水時,文森眾議員親自參加了新船的,他於次年去世,享年97歲。.

新!!: 印度洋和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卡特主義

卡特主義(英語:Carter Doctrine)是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於1980年1月23日的國情咨文中所提出的外交政策,其內容是美國將於有必要時對波斯灣用兵以保衛其國家利益。 這項政策是美國政府對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回應,美國希望藉此政策阻撓蘇聯在波斯灣地區的霸權。 以下文句由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所寫,稍後也成為卡特總統的演說內容一部分:我們的立場非常明確:任何企圖掌控波斯灣地區的外來勢力都會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嚴重威脅,而美國將會以任何必要的手段排除這種威脅,其中包括軍事行動。布里辛斯基仿照杜魯門主義的措詞,並堅持將上述文句列入總統的演說中,以「向蘇聯傳達其不應插手波斯灣地區事務的明確立場」。 《石油世紀》(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一書的作者丹尼爾·葉爾金(Daniel Yergin)表示卡特主義與1903年的英國政府宣言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時任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的亨利·派提-費茲莫里斯爵士(Henry Petty-Fitzmaurice)警告德國與俄國「任何國家或勢力在波斯灣修建港口或碉堡的行為都會被英國視為對其利益的嚴重威脅,而我們將會以任何可用的手段反制這種威脅。.

新!!: 印度洋和卡特主義 · 查看更多 »

卡魯河

卡魯河(කළු ගඟ;語義:黑河,英語:Kalu River),是斯里蘭卡西南部的一條河流。幹流河長,發源於亞當峰,向西偏南流,於注入印度洋。黑河流經拉特納普勒區及卡盧特勒區,並經過拉特納普勒市。中央省的廣大森林與辛哈拉加森林保護區是該河主要的水源。.

新!!: 印度洋和卡魯河 · 查看更多 »

卡蘭區

卡蘭區(Degmada Kaaraan)是索馬利亞的一個區,位於該國東南方的巴納迪爾州,與西比斯區、雅各希德區、阿布迪亞吉茲區、胡里瓦區相鄰,東側則和印度洋相接。 卡蘭地方政府辦公室曾在因非洲聯盟部隊與持聖戰恐怖主義的索馬利亞青年黨之間的交戰而被摧毀,後在2013年重建。.

新!!: 印度洋和卡蘭區 · 查看更多 »

卡氏箭肛鱼

卡氏箭肛鱼,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後肛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700公尺,體長可達23.2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卡氏箭肛鱼 · 查看更多 »

卡氏絲鰭花鮨

卡氏絲鰭花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廣泛分布於西印度洋,東至馬爾地夫;南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4-30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成群生活在外海礁坡,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卡氏絲鰭花鮨 · 查看更多 »

卡氏舌鰨

卡氏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魚類,分布於印度洋波斯灣至印度海域,棲息深度27-420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卡氏舌鰨 · 查看更多 »

卡斯喀得區

卡斯喀得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東部,北毗印度洋,東臨普安特拉儒區和安塞奧潘區,南接奧凱普區和安塞布瓦洛區,西鄰馬埃大安塞區,面積為10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439。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卡斯喀得區 · 查看更多 »

卡拉奇

卡拉奇(烏爾都語:كراچى,信德語:ڪراچي)位於印度河三角洲西北部,瀕臨阿拉伯海;面積3527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500萬。2013年4月「世界城市區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發布第9屆調查報告,世界大都市依照人口數排名,巴基斯坦喀拉蚩(Karachi)2080萬人,排名第7。。卡拉奇是巴基斯坦信德省的首府,為該國最大城市和港口,亦是主要銀行業、工業、經濟及商業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及十大大型都會區。巴基斯坦大型企業也集中於喀拉蚩,包括紡織、運輸、汽車製造、娛樂、藝術、時尚、廣告、出版、軟體開發、醫學研究等領域的企業。喀拉蚩亦為南亞及穆斯林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樞紐。 喀拉蚩屬第2級世界都市,為當地最大及繁忙港口-喀拉蚩港及卡西姆港的所在地,於伊斯蘭堡建為巴基斯坦首都以前,喀拉蚩曾為該國首都。於巴基斯坦獨立後,數十萬印度穆斯林難民(莫哈吉爾人)進入喀拉蚩,喀拉蚩人口快速成長。.

新!!: 印度洋和卡拉奇 · 查看更多 »

卢奥族

盧歐族群(Luo peoples)屬東非一個民族,主要分布於肯亞西部,是肯亞境內第三大民族(佔境內人口比例13%),使用盧歐下語支,以農業、漁業、畜牧業為主,喜愛音樂,是許多音樂風格的發源地,文化背景深受班圖文化影響。.

新!!: 印度洋和卢奥族 · 查看更多 »

印可以指:.

新!!: 印度洋和印 · 查看更多 »

印太地区

印太地区(Indo-Pacific)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被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领导人使用,并在部分场合用于取代亚太地区的概念。.

新!!: 印度洋和印太地区 · 查看更多 »

印尼側帶小公魚

印尼側帶小公魚(学名:Stolephorus tri,又稱印尼小公鱼,俗名公鱼)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侧带小公鱼属的其中一種鱼类。.

新!!: 印度洋和印尼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印尼窄額魨

印尼窄額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印尼及澳洲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50-60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沿岸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印尼窄額魨 · 查看更多 »

印尼燕鱼

印尼燕鱼(学名:Platax batavian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刺尾魚亞目白鲳科的一種,俗名万隆燕鱼。.

新!!: 印度洋和印尼燕鱼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印度洋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 (消歧义)

印度可能指现代国家: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India),是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英联邦的会员国之一。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

新!!: 印度洋和印度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印度洋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印度南部

印度南部是指在今日印度共和國南部的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爾纳德邦四個邦以及拉克沙群岛和本地治里兩個联邦属地組成的範圍,共佔整個印度的面積達19.31%。在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歌詞裡的一句「以至达罗毗荼」(draviḍa)所指的就是這裡。 印度南部位於德干高原以南的半島,西面被阿拉伯海包圍,南面是印度洋,東面是孟加拉灣。當地的地理多樣:它被東、西高止山脈兩邊包夾,中心地帶是高原。戈達瓦里河、克里希納河、棟格珀德拉河及卡弗里河均為當地重要的非常年水源。 印度南部居民的日常語言絕大多數均屬於达罗毗荼语系,不論是泰卢固语、泰米尔语、卡纳达语、马拉雅拉姆语還是图鲁语。在印度南部過往的歷史中,它曾經被不同的王朝所統治過;而這些王朝所管治的地域亦延伸至整個南亞,甚至東南亞。在印度鄰近的斯里蘭卡、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及馬來西亞均曾受過來自印度南部的王朝的影響。後來,在大英帝國於南亞擴張其勢力時,印度南部亦被英屬東印度公司殖民化,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並被整合到大英帝國之內。 印度独立之後, 雖然國家經歷數十年的動蘯歲月,但印度南部各邦的經濟發展在過往三十年均比全國平均增長率為高。雖然印度南部各邦在部份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均有改善.

新!!: 印度洋和印度南部 · 查看更多 »

印度南氏魚

印度南氏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小口兔鮭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域,棲息深度0-430公尺,體長可達10.7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印度南氏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叫姑魚

印度叫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的斯里蘭卡及印度東南部海域,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印度叫姑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印度洋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地理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地处南纬11°至北纬6°,东经95°至141°之间,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是有人定居的岛屿),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号称“千岛之国”。 印尼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陆地面积为1,904,443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不包括专属经济区)3,166,1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716公里。主要岛屿有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与文莱和马来西亚共有)、新几内亚岛(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共有)和苏拉威西岛等。各岛屿之间构成许多海峡和内海,其中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等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内海主要有爪哇海、苏拉威西海、弗洛勒斯海和班达海等。 印尼各岛屿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沿海有狭长的平原。主要的大河位于北部的加里曼丹岛,其中卡普阿斯河全长1143公里,为印尼最长的河流。此外印尼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其中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火山口湖多巴湖面积1130平方公里,为印尼最大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湖。位於巴布亚岛巴布亞省顶峰县西南的查亚峰海拔4,884公尺,是印尼及大洋洲的最高峰。 印尼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洲板块之间,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全国共有火山400多座,其中活火山150多座。著名的活火山有默拉皮火山、喀拉喀托火山、马拉皮火山等。 印尼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分旱季和雨季两季。年平均降雨量2000多毫米。.

新!!: 印度洋和印度尼西亚地理 · 查看更多 »

印度後鰭錐齒鯊

印度後鰭錐齒鯊(學名Carcharias tricuspidatus),又名三峰砂錐齒鯊或三峰錐齒鯊,是一種錐齒鯊,分佈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牠們長達3.7米。 印度後鰭錐齒鯊是卵胎生的,牠們的胚胎會吃卵黃及其他的卵子。 有指印度後鰭錐齒鯊其實就是同屬的沙虎鯊,而非另一個物種。.

新!!: 印度洋和印度後鰭錐齒鯊 · 查看更多 »

印度地理

印度地理极为多种多样,地貌从顶上盖雪的山脉到沙漠,平原,丘陵和高原。气候从最南方的赤道气候,到喜马拉雅山脉的苔原气候。印度從岡瓦那大陸中的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中分離并向北移動,來到今日印度板塊的位置,组成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印度的大部份國土都位於印度洋上的半島上,西南是阿拉伯海,東南是孟加拉灣,具有超过70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 印度北部区域由喜马拉雅山脉与中国、不丹和尼泊尔定界,西北部以塔尔沙漠和旁遮普平原(Punjab Plain)与巴基斯坦相邻。最东北部以位入大片原始森林的钦丘陵(Chin Hills)和枯门岭与缅甸为界。以卡西丘陵和卢赛丘陵与孟加拉为界。 印度的最高点因为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而有争议性;印度声称最高点(位于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乔戈里峰,海拔高度8,611米;印度實際控制地區的最高峰是干城章嘉峰,海拔高度8,598米。.

新!!: 印度洋和印度地理 · 查看更多 »

印度刺鯧

印度刺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長鯧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印度洋區,包括印度、葉門、索馬利亞海域,棲息深度179-300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成小群活動,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印度刺鯧 · 查看更多 »

印度燭光魚

印度燭光鱼(学名:Polyipnus indicus)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東非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50-500公尺,會進行垂直性洄游,體長可達6公分。.

新!!: 印度洋和印度燭光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狗母鱼

印度狗母鱼(学名:Synodus indicus)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狗母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一般生活于热带海洋50米水深的海区中,體長可達3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马德拉斯。 它体长可达33公分,在20-100公尺深之海域生活。.

新!!: 印度洋和印度狗母鱼 · 查看更多 »

印度蝴蝶魚

印度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印度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角鱗魨

印度角鱗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鱗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區,從紅海、東非至印尼蘇門答臘海域,棲息深度1-30公尺,本魚體藍色及紫羅蘭色,尾鰭邊緣白色,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珊瑚生長茂盛的臨海礁坡,藻類、海綿、甲殼類等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印度角鱗魨 · 查看更多 »

印度鯒

印度鯒,又稱印度牛尾魚、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印度鯒 · 查看更多 »

印度躄魚

印度躄魚是輻鰭魚綱鮟鱇目躄魚亞目躄魚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東非、亞丁灣、塞席爾群島至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約25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印度躄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齒口魚

印度齒口魚(学名:Evermannella indica)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齒口魚科齒口魚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魚類,深度500-800公尺,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體長可達11.9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印度齒口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辮魚

印度辮魚為輻鰭魚綱辮魚目辮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馬爾地夫及安達曼海海域,棲息深度344-494公尺,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37公分。.

新!!: 印度洋和印度辮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赤鮨

印度赤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印度馬德拉斯海域,棲息深度179-187公尺,體長可達66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印度赤鮨 · 查看更多 »

印度铅螺

印度鉛螺(學名:Turbinella pyrum)是印度洋中非常大的海蝸牛,屬於拳螺科。.

新!!: 印度洋和印度铅螺 · 查看更多 »

印度若棘鮗

印度若棘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七夕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東非、塞席爾群島、南非、阿曼、印度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7公尺,體長可達5公分,棲息在安靜、海草生長的海域,屬肉食性,雄魚有護卵的行為。.

新!!: 印度洋和印度若棘鮗 · 查看更多 »

印度虎鮋

印度虎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曼灣、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5-117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印度虎鮋 · 查看更多 »

印度虹燈魚

印度虹灯鱼(学名:Bolinichthys indicu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虹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及印度洋等海域,屬深海魚類,深度25-900公尺,背鰭軟條12-14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2-14枚,體長可達4.5公分。.

新!!: 印度洋和印度虹燈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塞舌爾關係

印度-塞舌爾關係,是指印度共和國和塞舌爾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印度在塞舌爾首都維多利亞設有高級專員公署,塞舌爾亦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也設高級專員公署。.

新!!: 印度洋和印度-塞舌爾關係 · 查看更多 »

印度-馬爾代夫關係

印度-馬爾代夫關係,是指印度共和國和馬爾地夫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兩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合作關係友好而密切;印度協助維護馬爾代夫的國家安全,並在印度洋建立了戰略利益聯盟。.

新!!: 印度洋和印度-馬爾代夫關係 · 查看更多 »

印度-越南关系

印度-越南关系(),主要指印度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雙邊關係,目前兩國關係緊密。.

新!!: 印度洋和印度-越南关系 · 查看更多 »

印度-肯尼亚关系

印度-肯尼亞關係,是指印度共和國和肯雅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

新!!: 印度洋和印度-肯尼亚关系 · 查看更多 »

印度枝球虫

印度枝球虫(学名:Cladococcus indicus)为星球虫科枝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以及西沙群岛等。.

新!!: 印度洋和印度枝球虫 · 查看更多 »

印度板块

印度板块(英文:Indian Plate)为次级的大陸板块,属于印度-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印度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自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和亚洲撞合,这一时期,印度板块移动了约2,000-3,000公里距离,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的速度要快。 欧亚板块南缘,沿印度与尼泊尔剪切带(orogenic belt),由沉积物挤压凸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现在向东北每年移动5厘米,而欧亚板块每年向北移动2厘米,因此导致欧亚板块变形,而印度板块每年被压缩4毫米。.

新!!: 印度洋和印度板块 · 查看更多 »

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陆(又稱南亚次大陆或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澳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新!!: 印度洋和印度次大陸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太平洋海域

印度洋-太平洋海域(Indo-Pacific)或称印度-太平洋暖水区,是生物地理學世界海洋动物区系的一个分区。区域大约位于北纬40度至南纬40度之间,其东南部因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界明显向北偏颇。该分区也是世界海洋动物区系中面积最大者,包括印度洋、太平洋的绝大部分水域。也有划分方法未将美洲西海岸的区域划入印度-太平洋暖水区中,这样划分的该区域名称也被称作“印度洋-西太平洋区”(Indo-West Pacific)。 這個名稱在海洋生物學、魚類學和其他相關學科都很有用,因為有很多海洋棲息地在馬達加斯加、日本和大洋洲之間連接不斷,在這個範圍裏有一些物種在大西洋是找不到的。.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太平洋海域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奇鮟鱇

印度洋奇鮟鱇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奇鮟鱇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大西洋及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1440公尺,體長可達8.5公分,生活習性不明,不具任何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奇鮟鱇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委员会

印度洋委员会(Indian Ocean Commission,缩写IOC;Commission de l'Océan Indien,缩写COI),是印度洋岛国成立的国际组织。.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中洋脊

印度洋中洋脊(Central Indian Ridge)是分开非洲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边界,穿越印度洋西部地区。印度洋中洋脊的北段也叫嘉士伯岭。 印度洋中洋脊向北从罗德里格斯岛三联点至欧文断裂带的一个点。 Category: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中洋脊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副緋鯉

印度洋副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Saya de Malha 岸堤,棲息深度92-148公尺,體長可達19.8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副緋鯉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空襲

印度洋空襲是日本帝國海軍第1航空艦隊在1942年3月31日至4月10日對盟軍在印度洋的艦艇和海軍基地的海上空襲行動。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的決定性戰役。由南雲忠一指揮的日軍迫使同盟國(主要是英國皇家海軍)部隊撤退到東非,使日本在印度洋東部占優。.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空襲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眶燈魚

印度洋眶灯鱼(学名:Diaphus mascarensi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237-800公尺,體長可達14.4公分。.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眶燈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環流

在印度洋,因季風盛行,因而洋流也產生季節性的改變。在北半球冬季,印度洋中盛行東北季風,因此在阿拉伯海具有由東北向西南的洋流,稱為東北季風洋流;在北半球夏季,因西南季風盛行,所以洋流方向轉變一百八十度,從西南流向東北,稱為西南季風洋流,此種受季風所左右的洋流稱為季風洋流(Monsoon Current)。印度洋的赤道逆流在赤道以南自西向東流,在冬季較夏季明顯。而印度洋的南赤道洋流西流至非洲沿岸轉向南流,經莫三比克海峽,稱為莫三比克洋流(Mozambique Current),屬暖流性質,然後在非洲南端併入西風漂流,東流至澳洲西南,一部分水流沿澳洲西岸轉向北流,稱為西澳洋流。 I I I.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環流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牛魚

印度洋牛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南極魚亞目牛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南部的聖保羅島海域,屬底棲性魚類。.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牛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裸頰鯛

印度洋裸頰鯛,又稱印度洋龍占,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龍占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東非至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0公尺,本魚身體的顏色是棕褐色或淺黃色,頭是棕色,魚鰭白色或微黃,背鰭的邊緣微紅或微黃,背鰭硬棘10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8枚,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岩岸礁石區,屬肉食性,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裸頰鯛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馬夫魚

印度洋馬夫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馬夫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鮃

印度洋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北部外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88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鮃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鱧鯙

印度洋鱧鯙,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留尼旺海域,棲息深度約55公尺,體長可達19.1公分,生活在岩石海岸,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鱧鯙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霞鯊

印度洋霞鯊(學名Centroscyllium ornatum)是霞鯊屬下所知甚少的一種深海鯊魚,分佈在印度洋、阿拉伯海及孟加拉灣的大陸棚,水深520-1260米處。牠們可以長達30厘米,都是卵胎生的。 Category:霞鯊屬.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霞鯊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鋸鱗魚

印度洋鋸鱗魚,又稱塞舌尔锯鳞鱼,為輻鰭魚綱金眼鯛目金鱗魚亞目金鱗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塞席爾群島、留尼旺、馬達加斯加、英屬印度洋領地等海域,棲息深度2-21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在礁石區。.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鋸鱗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東南海嶺

印度洋東南海嶺位於印度洋南部離散邊界的海床,把北面的印度-澳洲板塊和南面的南極洲板塊分開,從印度洋南部的羅德里格斯三向聯結構造(Rodrigues Triple Point)經過澳大利亞以南的南冰洋,一直伸延至太平洋西南部的麥夸里三向聯結構造。.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東南海嶺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棱鯷

印度洋棱鯷(学名:Thryssa gautami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端左右眼上緣水平。頜骨適中,略微超出鰓蓋邊緣,呈橢圓形。鰓裂後面上部具暗斑;一雙背部暗線,從後頸到尾鰭延伸,臀鰭軟條34-37枚,體長可達21.5公分,棲息在沿海,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印度洋棱鯷 · 查看更多 »

印度淵底蛇鰻

印度淵底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3°36'S, 97°37'E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168公尺,為深海底棲性魚類,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印度淵底蛇鰻 · 查看更多 »

印度澤鱔

印度澤鱔,又稱印度勾吻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印度海域,體長可達22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珊瑚礁、岩礁區,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印度澤鱔 · 查看更多 »

印度星衫鱼

印度星衫鱼(学名:Astronesthes indicus)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巨口鱼科星衫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3000-100米,本魚身體黑色,在鰓蓋與間鰓蓋骨上具有相當大的發光區塊而且沿著下頜的下緣延伸,序列發光器很少且分開,身體中等細長與細長,下巴觸鬚長且細,其頂端擴大了細鰓蓋或腫大的球莖形狀,上顎齒是梳狀體長可達21公分。.

新!!: 印度洋和印度星衫鱼 · 查看更多 »

印度斑竹鲨

印度斑竹鲨(学名:Chiloscyllium indicum),又名印度狗鮫、狗沙、沙條,为须鲨科斑竹鲨属的鱼类。分布于西太平洋的日本、韩国、菲律宾沿海、及印度洋北部沿海以及台湾西南及东北海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 印度斑竹鲨是卵生,可能长到65公分。.

新!!: 印度洋和印度斑竹鲨 · 查看更多 »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又稱南亚文化圈、梵文文化圈),主要指自古以来在文化、语言、政治、宗教、建筑等方面受印度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印度文化圈主要位于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后者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南部。而東南亞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前同样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另外還包括了幾個印度洋岛屿国家、阿富汗和中国西南地區(即包括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和四川省西部)非汉民族聚居的地区。越南北部以及广西云南贵州的壮族布依族,由於自古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因而並不屬於印度文化圈,而屬於東亞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漢字文化圈)。地区内总人口达17亿。这些地区具有相似的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体系、建筑、音乐、宗教信仰(婆罗门教和上座部佛教等)等。.

新!!: 印度洋和印度文化圈 · 查看更多 »

印度擬三棘魨

印度擬三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擬三刺魨亞目擬三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96-98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印度擬三棘魨 · 查看更多 »

印明灯鱼

印明灯鱼(学名:Diogenichthys panurgu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明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一般生活于热带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366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

新!!: 印度洋和印明灯鱼 · 查看更多 »

卷曲耳紋珊瑚

卷曲耳紋珊瑚(學名:Oulophyllia crispa)是屬於石珊瑚目菊珊瑚科耳紋珊瑚屬的一種珊瑚,主要分佈於印度洋與東太平洋部分海域。目前與卷曲耳紋珊瑚同為耳紋珊瑚屬的珊瑚只有兩種,為貝氏耳紋珊瑚(Oulophyllia bennettae)與李氏耳紋珊瑚(Oulophyllia levis),卷曲耳紋珊瑚與李氏耳紋珊瑚的特徵較為相似。.

新!!: 印度洋和卷曲耳紋珊瑚 · 查看更多 »

卵形彭納石首魚

卵形彭納石首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東印度洋區,從孟加拉灣至緬甸海域,體長可達60公尺,棲息在沿海海域。.

新!!: 印度洋和卵形彭納石首魚 · 查看更多 »

卵圓三鰭白鯧

卵圓三鰭白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白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索馬利亞至南非Algoa灣海域,本魚身體呈菱形而側扁,體色銀色,有深色的交叉條紋但隨著成長消失,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9-21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5-17枚,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卵圓三鰭白鯧 · 查看更多 »

南半球

南半球(Southern Hemisphere)是指赤道以南的半个地球。 南半球主要包括的地區有亚洲印度尼西亞南部、非洲中部及南部、大洋洲絕大部分、南美洲大部分、南極洲全部。 在南半球,夏季为12月至2月,冬季为6月至8月,与北半球四季相反。 南半球的海洋有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印度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更多地大于陆地面积,除了南极洲的极度寒冷外,南半球的气候相对北半球的气候要温和些。也因为如此,再加上气流多东西环流,南半球的污染要比北半球少很多。 在南半球,朝北向阳。.

新!!: 印度洋和南半球 · 查看更多 »

南亚

南亚(South Asia)是創造的術語,以替換百年老詞「印度次大陸」,這老詞用來代表亞洲大陸的南部地區,主要是位於印度板塊和向南投射到印度洋的地方。是亚洲的一个亚区(subregion),泛指喜瑪拉雅山脈以南的地域,有時亦包括東西部鄰近的周邊國家,總面積達495万平方公里(含阿富汗)。從測繪學來看,南亞以印度板塊為主體,從海平面升起成為印度次大陆及興都庫什地區。按順時針方向,環繞南亞的,從西到東,有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印度洋。 南亚次大陆包含了世界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达17亿左右,使其成為世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但同时也是继非洲撒哈拉地区后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由於政治及宗教上的分別,當地的政局都不太穩定。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亦因為這些理由而曾多次開戰,阿富汗、孟加拉国、尼泊爾、不丹、马尔代夫和斯里蘭卡境內也因宗教衝突和政治鬥爭而不平靜。現時區內有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主理區內經濟合作。.

新!!: 印度洋和南亚 · 查看更多 »

南亞棱鯷

南亞棱鯷(学名:Thryssa polybranchial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及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在後頸的一個明顯的隆起; 在眼的上面邊緣上面的吻尖。 顎骨短, 不完全或正好延伸到鰓蓋的邊緣; 第一個上顎骨細小的, 橢圓形。 在鰓裂的上半部後面的一個黑色斑塊,臀鰭軟條26-28枚,體長可達17公分,棲息在沿海,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南亞棱鯷 · 查看更多 »

南云忠一

南雲忠一(),生於日本山形縣,大日本帝国海軍大將(死后追晋),太平洋戰爭時,任日本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长官,率领艦隊參與偷袭珍珠港及中途岛海战而闻名于世。.

新!!: 印度洋和南云忠一 · 查看更多 »

南冰洋

南冰洋(Southern Ocean或Antarctic Ocean),亦称南极海或南大洋,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也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大致在南纬60度线以南。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极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视为「南极海」,但因为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國際海道測量組織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小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但大於北冰洋。 在学术界依旧有科學家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中国大陆普遍不承认南冰洋,中国大陆出版的课本、地图等(如200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均不标记南冰洋。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南極幅合帶(一个随着季度变动的海洋区域)是南冰洋与其他大洋的分界线,而非南纬60度线。澳大利亚政府则认为澳大利亚以南的海域即属于南冰洋。.

新!!: 印度洋和南冰洋 · 查看更多 »

南硫黃島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

南硫磺島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南硫黄島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是一個日本基於的自然環境保全地域(1975年〈昭和50年〉5月17日指定)。南硫磺島(東京都小笠原村)整個區域被指定,因為保存良好大自然的原始生態,極少數受到人類所影響,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之中,南硫黄島是唯一訪問被限制的區域。.

新!!: 印度洋和南硫黃島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 · 查看更多 »

南緯10度線

南緯1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0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南美洲,南緯10度線界定了巴西以及秘魯的其中一部份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緯10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1度線

南緯1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11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2度線

南緯1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1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3度線

南緯1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13度線界定了安哥拉以及尚比亞的一部份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緯1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4度線

南緯1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1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5度線

南緯1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5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15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6度線

南緯1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16度線界定了津巴布韋和莫三比克的一部份邊.

新!!: 印度洋和南緯16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7度線

南緯1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1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8度線

南緯1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1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9度線

南緯1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1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0度線

南緯2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0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20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1度線

南緯2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21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2度線

南緯2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22度線形成了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的其中一部份的邊界;在南美洲,南緯22度線形成了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其中兩部份的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緯2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3度線

南緯2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2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4度線

南緯2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2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6度線

南緯2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26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7度線

南緯2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3小時52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24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2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8度線

南緯2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3小時57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19分鐘。 在阿根廷,南緯28度線界定了查科省以及聖大非省的部份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緯2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9度線

南緯2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1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16分鐘。 在澳大利亞,南緯29度線界定了昆士蘭省以及新南威爾斯州的大部份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緯2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0度線

南緯3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3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5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13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83.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36.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緯30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1度線

南緯3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13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4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31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2度線

南緯3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19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58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3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3度線

南緯3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24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54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3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4度線

南緯3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28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50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3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5度線

南緯3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5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31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48分鐘。 在阿根廷,南緯35度線界定了科爾多瓦省以及拉潘帕省的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緯35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6度線

南緯3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37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43分鐘。 在阿根廷,南緯36度線界定了拉潘帕省與門多薩省以及聖路易斯省的部份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緯36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7度線

南緯3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42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36分鐘。同時,此緯線亦是電影《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的拍攝場地。.

新!!: 印度洋和南緯3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8度線

南緯3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48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31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3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9度線

南緯3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55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25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74.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27.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緯3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1度線

南緯4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1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5小時8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13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41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2度線

南緯4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2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5小時15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7分鐘。 因為南緯42度線經過新西蘭,烈酒品牌42 Below以此命名。.

新!!: 印度洋和南緯4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3度線

南緯4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3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 澳大拉西亞、南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在冬至時,太陽在70.83度的仰角上。 夏至時,南緯43度線的晝長15小時22分,冬至時則為9時0分。.

新!!: 印度洋和南緯4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4度線

南緯4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4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5小時29分鐘,夏至則為8小時53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4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5度線

南緯4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簡單而言,南緯45度線是赤道和南極的中點所成的集合;但由於地球是扁橢球體,實際中介線位在南緯45度線以南約16.2公里(10.1英哩)處。 夏至(12月)時,南緯33度線的晝長15小時37分,冬至(6月)時則為8時46分。 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在1949年5月31日由美國與哥斯大黎加兩國簽訂成立條約,旨在保育及管理東太平洋熱帶海域鮪類資源,其公約管轄範圍的南界即為南緯45度線。.

新!!: 印度洋和南緯45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6度線

南緯4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55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25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7.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20.17度。 在阿根廷,南緯46度線界定了丘布特省以及聖克魯斯省的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緯46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7度線

南緯4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5小時54分鐘,夏至則為8小時31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6.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9.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緯4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8度線

南緯4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3分鐘,夏至則為8小時22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5.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8.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緯4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9度線

南緯4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12分鐘,夏至則為8小時14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4.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7.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緯4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3度線

南緯5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54分鐘,夏至則為7小時34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0.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3.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緯5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4度線

南緯5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7小時9分鐘,夏至則為7小時22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59.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2.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緯5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7度線

南緯5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7度的纬线。此緯線的特點為沒有一塊陸地位於此緯線所經之處,即此緯線所經之處皆為海洋。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7小時53分鐘,夏至則為6小時43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5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8度線

南緯5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8度的纬线。此緯線的特點為沒有一塊陸地位於此緯線所經之處,即此緯線所經之處皆為海洋。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8小時11分鐘,夏至則為6小時27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5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9度線

南緯5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9度的纬线。此緯線唯一經過的陸地為布里斯托爾島。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8小時30分鐘,夏至則為6小時10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5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2度線

南緯6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62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南冰洋和南极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9小時45分鐘,夏至則為5小時9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6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3度線

南緯6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63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南冰洋和南极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20小時19分鐘,夏至則為4小時42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6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4度線

南緯6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64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南冰洋和南极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21小時1分鐘,夏至則為4小時12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緯6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7度線

南緯6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7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6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8度線

南緯6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8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6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9度線

南緯6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9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6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9度線

南緯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緯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纬1度线

南緯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1度線界定了坦桑尼亞的北界、烏干達的南界,以及肯亞的一小部分南界。.

新!!: 印度洋和南纬1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25度线

南纬2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2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纬25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2度线

南緯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纬2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3度线

南緯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纬3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40度线

南纬40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4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纬40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4度线

南緯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纬4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0度线

南纬50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5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此緯線橫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個緯線中,太陽於夏天時最長出沒16小時22分鐘,以及冬天最短出沒8小時4分鐘。於12月21日,太陽最高位於天上63.83度,以及於6月21日,最低位於天上16.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纬50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1度线

南緯5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33分鐘,夏至則為7小時55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2.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5.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纬51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2度线

南緯5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44分鐘,夏至則為7小時44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1.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4.17度。 在南美洲,南緯52度線界定了智利和阿根廷一小部份的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纬52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5度线

南纬55度线 是地球赤道平面5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橫越 大西洋、 印度洋、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個緯線中,太陽於夏天時最長出沒17小時22分鐘,以及冬天最短出沒 7小時 10分鐘。.

新!!: 印度洋和南纬55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6度线

南緯5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6度的纬线。此緯線的特點為沒有一塊陸地位於此緯線所經之處,即此緯線所經之處皆為海洋。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7小時37分鐘,夏至則為6小時57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57.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0.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纬56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度线

南緯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纬5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60度线

南纬60度线 是地球赤道平面6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的特點為沒有一塊陸地位於此緯線所經之處—即此緯線所經之處皆為海洋。最接近南纬60度线的陸地為位於南方的南奧克尼群島中的科羅內申島,而這塊陸地是位於緯線南方54公里,而南桑威奇群島的庫克群島則位於緯線北方約57公里。 此緯線是南冰洋的邊界, 和南極條約體系的有效範圍邊界。此緯線亦標記著南極無核武地帶的邊界。 在這個緯線中,太陽於夏天時最長出沒18小時52分鐘,以及冬天出沒5小時52分鐘。於12月21日,太陽最高位於天上53.83度,以及於6月21日,最低位於天上6.17度。.

新!!: 印度洋和南纬60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61度线

南纬61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61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上沒有陸地,其所經之處皆為南冰洋。.

新!!: 印度洋和南纬61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65度线

南纬6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6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印度洋和南纬65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66度线

南緯6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6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在這條緯線上,12月13日至12月30日並不會有太陽出現。.

新!!: 印度洋和南纬66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6度线

南緯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南纬6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70度线

南纬70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7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印度洋和南纬70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7度线

南緯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8度線界定了安哥拉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其中一部份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纬7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8度线

南緯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8度線界定了安哥拉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其中兩部份邊界。.

新!!: 印度洋和南纬8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美側頸龜科

南美側頸龜科(Podocnemididae),又名美非側頸龜科,是側頸龜亞目下的一個科。這個科的品種的原居地位於南美洲北部及非洲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水生,於溪流或流動的水源生活。其外殼已因為水生環境而變得流線型。.

新!!: 印度洋和南美側頸龜科 · 查看更多 »

南瓶鼻鯨

南瓶鼻鯨(学名Hyperoodon planifrons)又称南极瓶鼻鲸和平头鲸。其遠不如其近親北瓶鼻鯨來得有名。牠們似乎從未成為商業捕鯨的對象,也未有任何特定的田野調查。因此,人們對牠們的了解大多來自於對擱淺個體的解剖,或是科學家在調查其他鯨豚時意外的目擊記錄。已知南瓶鼻鯨僅分布於南半球,但過去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熱帶海域觀察到的“熱帶瓶鼻鯨”(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是否就是南瓶鼻鯨,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界。雖然這些目擊記錄外型非常像南瓶鼻鯨,不過有部分學者認為應屬他種,可能是難以捉摸的朗氏中喙鯨(Longman's Beaked Whale)。.

新!!: 印度洋和南瓶鼻鯨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印度洋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南非历史

在南非历史中,在几个不同的民族群体之间一直存在的互动和冲突占有主导地位。科伊桑人等原住民居住在该地区达数千年之久。然而目前人口中的大部分为移民。土著南非黑人是大约一千年前来自于北部非洲移民的后裔。南非白人则主要是来自荷兰和英国的欧洲移民的后裔。有色人种中的一部分来自于东印度群岛,还有很大部分十九世纪末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的劳工后裔。南非历史不仅包括目前建立于非洲南部的南非国的历史,还涵盖了科伊桑人,殖民统治之前的几班图王朝,荷兰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所谓的布尔共和国(包括奥兰治自由邦和南非共和国)。1948年以后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1994年南非首次平等选举之后非洲人国民大会上台执政。.

新!!: 印度洋和南非历史 · 查看更多 »

南非側帶小公魚

南非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北部至南非伊莉莎白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上頷突出,超過前鰓蓋,臀鰭短,起於背鰭基部中點,臀鰭軟條18-19枚,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印度洋和南非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南非多指鮋

南非多指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至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35-75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南非多指鮋 · 查看更多 »

南非小褐鱈

南非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433-500公尺,體長可達24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南非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南非小鯛

南非小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南非莫塞爾灣至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海域,屬雜食性,以藻類、甲殼類、蠕蟲、軟體動物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南非小鯛 · 查看更多 »

南非瓦鰈

南非瓦鰈(学名:Poecilopsetta natalensis),又名奈脫瓦鰈;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瓦鰈科瓦鰈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至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250-450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南非瓦鰈 · 查看更多 »

南非馬鮫

南非馬鮫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鯖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東非、葛摩、留尼旺、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等海域,棲息深度50-200公尺,體長可達120公分,棲息在沿岸海域,每年3月至9月會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魚類、魷魚、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南非馬鮫 · 查看更多 »

南非辮魚

南非辮魚為輻鰭魚綱辮魚目辮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開普敦海域,棲息深度145-660公尺,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60公分。.

新!!: 印度洋和南非辮魚 · 查看更多 »

南非航空

南非航空(英語:South African Airways;南非語:Suid-Afrikaanse Lugdiens),是南非最大的國際航空公司。以開普敦和約翰内斯堡為樞紐,南非航空公司是少數有利潤的非洲航空公司之一。在95年以前機上常見南非語名縮寫SAL(Suid-Afrikaanse Lugdiens的縮寫),但現在在飛機上只會出現South African塗裝字樣。.

新!!: 印度洋和南非航空 · 查看更多 »

南非航空295號班機空難

南非航空295號班機(SA295)是一架從臺灣中正國際機場(今桃園國際機場)起飛的南非航空波音747-244BM(Combi)班機,預定中途降落模里西斯的普莱桑斯國際機場(Plaisance Airport,在事故同年改名為西沃萨古尔·拉姆古兰爵士国际机场(Sir Seewoosagur Ramgoolam International Airport)))加油,最終目的地是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國際機場。1987年11月28日,班機在模里西斯東南250公里的印度洋上空起火並墜毀,機上159人全數罹難,是1987年死亡人數第二多、也是南非航空成立以來最慘重的空難。.

新!!: 印度洋和南非航空295號班機空難 · 查看更多 »

南非桌山国家公园

南非桌山国家公园前身为开普半岛国家公园,地处南非开普敦,1998年5月29日成立,旨在为保护桌山生态链的自然环境,尤其是珍稀的凡波斯植被。公园由南非国家公园管理。 公园拥有两个著名的景观地貌:国家公园名字的由来——桌山,以及非洲最靠西南端的好望角。.

新!!: 印度洋和南非桌山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南非深海狗母魚

南非深海狗母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爐眼魚科的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拉伯海及拉克代夫海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可達2086公尺,體長可達20.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南非深海狗母魚 · 查看更多 »

南非海魴

南非海魴是輻鰭魚綱海魴目的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開普敦海域,棲息深度35-200公尺,體銀灰色,背鰭基部有一黑色圓斑,背鰭硬棘9-10枚;背鰭軟條22-24枚;臀鰭硬棘4枚;臀鰭軟條20-22枚,體長可達90公分,棲息在中底層水域,屬肉食性,以頭足類、魚類及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南非海魴 · 查看更多 »

南非擬鮟鱇

南非擬鮟鱇(学名:Lophiodes insidiator)又名納塔爾擬鮟鱇,為輻鰭魚綱鮟鱇目鮟鱇亞目鮟鱇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南非納塔爾至馬達加斯加北部海域,棲息深度200-60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魚類為食,不具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南非擬鮟鱇 · 查看更多 »

南象海豹

南象海豹(學名:Mirounga leonina),又名南象形海豹,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地区,是象海豹属下的两种海豹之一。它不仅是最庞大的鳍足类动物,而且还是迄今为止食肉目最大的成员。该海豹的名字源自它巨大的体型和成年雄性的大鼻子,用于发出非常响亮吼声,尤其在交配季节。.

新!!: 印度洋和南象海豹 · 查看更多 »

南露脊鯨

南露脊鯨(Eubalaena australis),又名黑露脊鯨,為真露脊鯨屬(已知有3種)的其中一種,目前估計大約有10,000隻南露脊鯨生活在南半球的溫寒帶海域。.

新!!: 印度洋和南露脊鯨 · 查看更多 »

南部珊瑚群島

南部珊瑚群島是塞舌爾的群島,位於印度洋海域,由普拉特島和奎蒂維島組成,兩座島嶼相距171公里,總面積9.96平方公里,鄰近海域有珊瑚礁,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印度洋群島 Category:塞舌爾島嶼.

新!!: 印度洋和南部珊瑚群島 · 查看更多 »

南赤道洋流

南赤道洋流(South Equatorial Current),或稱為南赤道暖流,為一個顯著的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洋流,在赤度至南緯20度間由東向西流。南赤道洋流在大西洋及太平洋向北伸延至北緯5度。.

新!!: 印度洋和南赤道洋流 · 查看更多 »

南极

南極(south pole)是根據地球的旋轉方式決定的最南點。它通常表示地理上的南極區域,有一個固定的位置。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概念,南緯60度以南的地區稱為南極,它是南大洋及其島嶼和南極大陸的總稱,總面積約6500萬平方公里。.

新!!: 印度洋和南极 · 查看更多 »

南极光眼虫

南极光眼虫(学名:Actinomma antarcticum)为星球虫科光眼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南极及邻近海区、印度洋以及中国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南极光眼虫 · 查看更多 »

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學名:Euphausia superba),又名大磷蝦或南極大磷蝦,是一種生活在南冰洋的南极洲水域的磷虾。南极磷虾是似虾的无脊椎动物,並以群集方式生活,有时密度达到每立方米10,000—30,000隻。 牠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為食物,從中將初级生产而來的能量,轉化來维持其遠洋帶的生命周期。 牠们长成達6厘米长,2克重,有6年的壽命。牠们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若以生物質能来说,牠們可能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物种 (大约共有5亿吨)。.

新!!: 印度洋和南极磷虾 · 查看更多 »

南极洲

南极洲(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極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大洋洲的两倍。除了南极半岛最北端的部分区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的冰层覆盖着。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是唯一橫跨所有經線的洲,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它沿岸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内陆地区更少。到了第三季(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时,南极洲的平均温度低至-63℃,最低温度可達-89.2℃。南極洲的本地物种有各类藻類、细菌、真菌、植物(包括苔藓)、原生生物以及一些可以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例如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蟎等。南极洲沒有永久居民,但每年居住在這裡的科研人员有一千至五千人。 儘管很久之前已經有關於「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的神話故事與臆想,但直至1820年,俄羅斯探險家米哈伊尔·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乘着沃斯托克號和战船来到芬布爾冰架时,人类才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由於南极洲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十九世纪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 南极洲现在是法律意义上的共管领土,由南极条约体系的成员国协商管辖。1959年,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随后有38个国家签署。該條約意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保護南極生物地理分布区,并禁止在南极洲进行的一切军事活动、核爆炸试验以及处理放射物的行为。截至2016年,南极洲已建有135座常设科學考察站,陆续吸引了四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到這裡進行科學實驗。.

新!!: 印度洋和南极洲 · 查看更多 »

南森副緋鯉

南森副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莫三比克海域,棲息深度36-51公尺,體長可達13.9公分,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南森副緋鯉 · 查看更多 »

南極幅合帶

南極幅合帶(Antarctic Convergence)是環繞南極一週的曲線,是寒冷的南極海和北側較為溫暖的亞南極海海水匯集的水團(oceanic front),在氣象學上則和南極鋒(Antarctic Polar Front, APF)一致。海水溫度越過南極鋒溫度突然下降2~3度,海水中的鹽分濃度也有差異。 南極幅合帶並非如緯度是由人工設定的線,而是如同森林界線(Tree line)般自然的分界線。南極幅合帶除了在水文學上分隔兩個領域外,更是南極特有的海洋生物相連而不同的氣候區域。南極幅合帶寬度約32~48公里,位於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南緯48度到61度間。因為季節與經度的差異,幅合帶所在的緯度多少會有偏移,但是差異不會超過30分以上。南極的海水在幅合帶沉到亞南極的海水之下,混合後湧升起來,因此海水的生產力較高(特別是南极磷虾)。 南極幅合帶以北的區域稱為「極地鋒區(Polar Front Zone)」,極地鋒區的北界則稱為「亞南極鋒」。南極幅合帶和亞南極鋒都是「南極環流」的一部分,往東方奔去的強勁洋流。北極因為被陸地包圍,沒有產生類似南極幅合帶的現象。.

新!!: 印度洋和南極幅合帶 · 查看更多 »

南極繞極流

南極繞極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或稱為西風漂流、南極環流,為一個環繞南極洲由西向東的洋流。南極繞極流為南冰洋的主要循環系統特徵。這令溫暖的海水隔離南極洲,令其大陸維持其巨大冰原。 南極繞極流被水手們廣泛認知多年。傑克·倫敦的 "Make Westing" 深刻地刻劃出快帆船(clipper ship)上水手們在紐約至加利福尼亞的航線上繞過合恩角的困難。.

新!!: 印度洋和南極繞極流 · 查看更多 »

南洋

南洋,是自明朝起之中國中心稱呼,指南中國海附近之東南亞諸國,包括馬來群島、新加坡和印尼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中國大陸以南之州省。 南洋概念與西洋、東洋、北洋相對應。西洋指馬六甲海峽以西印度洋地區,還包括歐洲或更遠,清朝起特指歐美國家;東洋特指日本。中國古代漢族開始移居南洋,明朝時期及明亡後,大量移民湧入該區域謀生、定居,叫做「下南洋」、「南洋華人」。漢族曾建立過蘭芳共和國等一系列政權。.

新!!: 印度洋和南洋 · 查看更多 »

南澳大利亚州

--(South Australia,缩写为SA),簡稱--,位於澳大利亚中南部,与澳大利亚大陆的其他五州接壤,是澳大利亚联邦的一州,其下劃分為69個地方政府區域。 南澳大利亚南濱印度洋,轄境总面积约1,043,514平方公里,为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的1/8、六州中的第三大州(不包括北領地),其中50%以上是牧地;包括坎加鲁岛(袋鼠岛)和數个较小的岛屿。州內有6.5%的土地成立为国家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人口约1,580,000人(2007年),每平方公--人口密度约为1.5人,是唯一与澳大利亚大陆上所有州都接壤的一州。 南澳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如小麦、羊毛、大麦、水果、葡萄酒、牛肉、羊肉等。 府城阿德雷得市人口116万人,为澳大利亚继悉尼、墨尔本、布里斯本、珀斯后的人口第五大城市,气候为地中海型气候,夏季干爽,冬季短暂多雨。.

新!!: 印度洋和南澳大利亚州 · 查看更多 »

南澳條鰨

南澳條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北部海域,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沙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南澳條鰨 · 查看更多 »

南澳櫛鱗鰨

南澳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20-3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南澳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南海

南海,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国南海,是位於东南亚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陆、台灣、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及中南半岛各國所环绕,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南海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外,南海据信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海域牵涉到许多周邊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新!!: 印度洋和南海 · 查看更多 »

南方大頷新鮋

南方大頜新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10-137公尺,體長可達7.9公分,棲息在砂石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南方大頷新鮋 · 查看更多 »

南方奇蟾魚

南方奇蟾魚(学名:Allenbatrachus meridionalis),為輻鰭魚綱蟾魚目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馬達加斯加及留尼旺鹹水及半鹹水水域,體長可達18.9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廣鹽性,棲息在沿岸、河口或紅樹林區。.

新!!: 印度洋和南方奇蟾魚 · 查看更多 »

南方作戰

南方作戰(Southern Operation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大日本帝國進攻東南亞各地的作戰行動。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從進攻英屬馬來西亞半島到1942年5月攻陷緬甸為止。南方作戰除了巴丹半島上美軍的抵抗較預期長外,日軍完整達成了作戰目標。.

新!!: 印度洋和南方作戰 · 查看更多 »

南方侏儒海馬

南方侏儒海馬(学名:Idiotropiscis australe),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及南澳大利亞海域,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大陸棚,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南方侏儒海馬 · 查看更多 »

南方田氏鯊

南方田氏鯊(學名Deania quadrispinosum)是一種所知甚少的深海鯊魚,分佈在納米比亞至莫桑比克的大西洋及印度洋,並南澳洲的南太平洋。 南方田氏鯊有極長及起角的吻,沒有臀鰭,兩條背鰭大小相近,第一背鰭在較前的位置,而第二背鰭的鰭端較長,皮膚上有像草耙狀的小齒。牠們的身體呈深褐色及可長達1.14米。 南方田氏鯊是卵胎生的。 南方田氏鯊生活在水深150-732米處,以硬骨魚為食物。.

新!!: 印度洋和南方田氏鯊 · 查看更多 »

南方航空 (留尼旺)

南方航空(Air Austral)是總部位於法国海外省留尼旺聖瑪麗羅蘭加洛斯機場的一家法国航空公司,羅蘭加洛斯機場是其枢纽机场,辟有飞往法國、南非、澳洲、新喀裡多尼亞以及一些印度洋島國的定期航班。2010年有僱员900名 TourMag.com 2010年6月2日。於2010年11月4日。.

新!!: 印度洋和南方航空 (留尼旺) · 查看更多 »

单齿玉蟹

单齿玉蟹(学名:Euclosiana unidentata),舊屬玉蟹科玉蟹属;2010年黃麒麟等新建Euclosiana屬,本物種亦被劃歸這個新的屬。.

新!!: 印度洋和单齿玉蟹 · 查看更多 »

单棘豹鲂鮄

单棘豹鲂鮄(学名:Daicocus peterseni)为豹鲂鮄科单棘豹鲂鮄属的鱼类。分布于日本、印度洋、南非洲以及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崎。.

新!!: 印度洋和单棘豹鲂鮄 · 查看更多 »

及达叶鲹

及达叶鲹(学名:Caranx djeddaba)为鲹科鲹属的鱼类,俗名多棱鲹。分布于印度洋、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以及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及达叶鲹 · 查看更多 »

及达尖犁头鳐

及达尖犁头鳐(学名:Rhynchobatus djiddensis)为尖犁头鳐科尖犁头鳐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东非、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

新!!: 印度洋和及达尖犁头鳐 · 查看更多 »

叢林的法則

《叢林的法則》(;Law of the Jungle)最初全稱為《金炳萬的叢林法則》(),是韓國SBS電視台的一檔野外挑戰實境綜藝節目。第一季於2011年10月21日開始逢韓國時間星期五晚上11:05放送;第二季從2012年5月6日開始逢星期日下午5:00開始放送(作為《星期天真好》第一部節目播出),每集約80分鐘;而2012年11月16日的第二季最終回、2012年12月28日開始放送的第三季及2014年2月28日開始放送至今的第四季則於星期五晚上10:00放送。 2014年6月11日,衍生節目《都市的法則紐約篇》開始試播。 2015年4月12日,安徽衛視宣佈將與SBS合作,開拍中國版《叢林的法則》,並命名為《我們的法則》。.

新!!: 印度洋和叢林的法則 · 查看更多 »

口細鋤蛇鰻

口細鋤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公尺,體長可達43.8公分,棲息在沙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口細鋤蛇鰻 · 查看更多 »

口螺

口螺(学名:Stomatia phymotis)是一個海螺的物種,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的一種。本物種舊屬原始腹足目的口螺科口螺属,但現時口螺科已被降為鐘螺目鐘螺科之下的口螺亞科。.

新!!: 印度洋和口螺 · 查看更多 »

古特提斯洋

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 Ocean)是個史前海洋,存在於古生代到三疊紀,位於匈奴地體與岡瓦那大陸之間,位置相當於現今的印度洋與南亞地區。 在奧陶紀晚期,匈奴地體分裂成為歐匈地體及亞匈地體,並自岡瓦那大陸分離,古特提斯洋開始形成。阿瓦隆尼亞大陸也自岡瓦那大陸分離,形成瑞亞克洋。 在志留紀晚期,華北陸塊、華南陸塊自岡瓦納大陸分離,使得原特提斯洋開始縮小,古特提斯洋更為擴張。 泥盆紀,匈奴地體南方出現隱沒帶,古特提斯洋的海洋地殼開始隱沒。岡瓦那大陸往北移動。 在石炭紀晚期,華北陸塊與西伯利亞-哈薩克大陸碰撞,原特提斯洋閉合、消失。歐美大陸與歐匈地體開始碰撞,產生阿利根尼造山運動與華力西造山運動,瑞亞克洋逐漸消失,古特提斯洋西半部開始閉合。 在二疊紀晚期,辛梅利亞大陸(土耳其、伊朗、西藏、印度支那)自盤古大陸南部分裂。辛梅利亞大陸與盤古大陸東南部之間形成新的海洋,名為特提斯洋。 在三疊紀,因為辛梅利亞大陸的北移,古特提斯洋成為狹窄的海道。在侏羅紀早期,古特提斯洋閉合,其海洋地殼侵入至辛梅利亞板塊下方。黑海被認為具有古特提斯洋的海洋地殼殘餘部份。.

新!!: 印度洋和古特提斯洋 · 查看更多 »

古蚶

古蚶或古毛蚶(学名:Anadara antiquata),又名舟毛蚶(学名:Anadara scapha),是魁蛤目魁蛤科粗饰蚶属的一种。.

新!!: 印度洋和古蚶 · 查看更多 »

古达罗尔

古达罗尔(泰米尔语:Cuddalore கடலூர்)位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东部,屬古達羅爾縣,接壤本地治里,濒临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古达罗尔 · 查看更多 »

古氏魟

古氏魟(学名:Dasyatis kuhlii)为魟科魟屬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日本南部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Vanicoro、新几内亚、印度。.

新!!: 印度洋和古氏魟 · 查看更多 »

可倫坡

,位於錫蘭島西南岸、瀕印度洋,是斯里蘭卡的最大城市與商業中心,同时也是西部省的行政中心。而斯里蘭卡的政治首都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Sri jayawardenapura-kotte)位於其郊區,但因距離過近,近年來許多國際的官方資料仍記載可倫坡為斯里蘭卡的首都,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可倫坡的名稱來自僧伽羅語的Kola-amba-thota,意為「芒果港」,其後葡萄牙人將其拼寫成Colombo以紀念哥倫布。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科伦坡市区人口为752,993人,都会区则多达5,600,000人。科伦坡是一个繁忙且充满生气的城市,有着现代化和殖民时期残留下来的建筑及生活风格。科伦坡直到1982年为斯里兰卡的首都。 如同许多其他城市,科伦坡的郊区范围远超过其行政区界限,并包含了许多其他市区或郊区的行政区,例如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代希瓦勒-芒特拉維尼、科洛那瓦(Kolonnawa)、卡杜维拉(Kaduwela)和科迪卡瓦他塔穆勒利亚瓦(Kotikawatta Mulleriyawa)。斯里兰卡主要的行政办公室、餐厅和娱乐场所都位于此。.

新!!: 印度洋和可倫坡 · 查看更多 »

可爱菱蟹

可爱菱蟹(学名:Niobafia erosa)为菱蟹科的动物,舊屬菱蟹属,今歸Niobafia屬,是其下的唯一一個物種。分布從東非到中太平洋,包括科蒂维岛、印度洋以及中国大陆的南沙群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于珊瑚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部海域。.

新!!: 印度洋和可爱菱蟹 · 查看更多 »

台灣南島語言

臺灣南島語(Formosan languages),又稱為福爾摩沙語群,是一個語言分類稱呼,指台灣島內所有原住民族群之語言,分類上均屬於南島語系,並可再細分成「泰雅語群」、「排灣語群」以及「鄒語群」等三個語群,一共有28種語言,以'''族語羅馬字'''為正寫法,使用人口約17萬人。另外,世居於蘭嶼的達悟族,雖官方同屬台灣原住民族,但其所使用之達悟語分類上實為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之巴丹語群,故不在此條目列項。若指稱台灣與蘭嶼兩島之所有原住民語言,方作台灣原住民族語,日治時期稱高砂語。 台灣南島語言在整個南島語系中佔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古南島語中所出現的動、植物群,常見於臺灣島內不同的地形及氣候區內,這些證據顯示臺灣南島語言十分古老。以這些語言研究上的證據作為基礎,甚至有相當多的語言學家相信台灣是整個南島民族的「祖居地」之一。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即表明「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南島語系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分布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南到紐西蘭,其中臺灣是南島語系民族分佈的最北端」。.

新!!: 印度洋和台灣南島語言 · 查看更多 »

台灣通訊業

台灣的通訊產業始於清代末期,歷經日治時代及民國時期的演變,至今已發展超過百年。.

新!!: 印度洋和台灣通訊業 · 查看更多 »

史氏土佐鮃

史氏土佐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124-230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史氏土佐鮃 · 查看更多 »

史氏真巨口魚

史氏真巨口魚(学名:Eustomias schmidti)为輻鰭魚綱巨口鱼目巨口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太平洋及印度洋亞熱帶至溫帶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50-150公尺,體長可達21.2公分。.

新!!: 印度洋和史氏真巨口魚 · 查看更多 »

史氏燈眼魚

史氏燈眼魚,為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燈眼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紅海、葛摩、留尼旺、阿曼、馬爾地夫等海域,棲息深度7-25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臨海礁坡或有遮蔽的礁石區,夜行性。.

新!!: 印度洋和史氏燈眼魚 · 查看更多 »

司氏酋妇蟹

司氏酋妇蟹(学名:Eriphia smithi)为扇蟹科酋妇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澳大利亚、经印度洋至红海、非洲东岸及南岸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岛、福建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低潮线的岩石缝洞中或珊瑚礁丛中。.

新!!: 印度洋和司氏酋妇蟹 · 查看更多 »

双灯灯笼鱼

双灯灯笼鱼(学名:Myctophum lychnobium)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灯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多生活于热带海区以及垂直分布约1000-0米,體長可達3.8公分。.

新!!: 印度洋和双灯灯笼鱼 · 查看更多 »

双线紫胸鱼

双线紫胸鱼(学名:Stethojulis renardi)为隆头鱼科紫胸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到太平洋西部昆士兰、北至日本琉球群岛以及南海诸岛等。 此鱼体长约15公分。.

新!!: 印度洋和双线紫胸鱼 · 查看更多 »

双色胡氏螺

双色胡氏螺(学名:Gullela bicolor),又名雙色草包蝸牛或雙色綑蝸牛,为柄眼目扭蜗牛科胡氏螺属的动物是一種微形的掠食螺。.

新!!: 印度洋和双色胡氏螺 · 查看更多 »

双斑狗母鱼

双斑狗母鱼(学名:Synodus binotatus),又名吻斑狗母魚、狗母梭、錦鱗蜥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狗母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台湾海峡等,多见于温暖海洋水深20米的海区中,體長可達18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珊瑚礁,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

新!!: 印度洋和双斑狗母鱼 · 查看更多 »

发光炬灯鱼

发光炬灯鱼(学名:Lampadena luminosa)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炬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50-850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0°57′30″S、89°03′30″W。.

新!!: 印度洋和发光炬灯鱼 · 查看更多 »

叉尾鮻

叉尾鮻為輻鰭魚綱鯔形目鯔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瀕危保育類動物,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聖約翰港海域,棲息在沿岸海域。.

新!!: 印度洋和叉尾鮻 · 查看更多 »

叉舌鰕虎魚

叉舌鰕虎魚(学名:Glossogobius giuris),又名舌鰕虎魚、正叉舌鰕虎,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魚科叉舌鰕虎魚屬的鱼类,俗名沙条、古豚。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南至太平洋南部各岛屿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及上述海区的沿岸河流中等海域,屬于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其一般生活于浅海滩涂、海边礁石以及河口咸淡水或淡水中,本魚頭部扁平,下頜突出,身體灰白色沒有縱向的線紋,背鰭具有形成縱向的斑紋,腹鰭是灰色,背鰭硬棘7枚;背鰭軟條8-9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8-9枚,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沿海砂石底質,水質清澈或混濁的河口區、溪流、池塘等水域,以昆蟲、甲殼類及小魚為食,可做為食用魚、養殖魚及觀賞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恒河。.

新!!: 印度洋和叉舌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叉斑锉鳞鲀

叉斑锉鳞鲀(学名:Rhinecanthus aculeatus),又名鴛鴦砲彈、尖吻棘魨,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鳞鲀科锉鳞鲀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及印度洋等热带海域,以及非洲西岸、太平洋东达夏威夷群岛、东南达邓尔贵斯群岛及大赫的岛、南达澳洲的昆士兰沿岸、西以及西沙群岛海域等,属于暖水性鱼类,棲息深度0-50公尺。本物種的棲息地主要分布在珊瑚礁周圍,常在附近的區域覓食。在繁殖季節時會以產卵處為中心,進行領域性的巡游以保護其後代。雄性及雌性均有各自的棲息範圍,以小型的魚類或甲殼類動物、或藻類等其他有機物質為食物,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位在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叉斑锉鳞鲀 · 查看更多 »

后光眶灯鱼

后光眶灯鱼(学名:Diaphus signatus),又名叉尾眶灯鱼,为眶灯鱼属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100-1400公尺,體長可達4公分。.

新!!: 印度洋和后光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后肛鱼

后肛鱼(学名:Opisthoproctus soleatus)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后肛鱼科后肛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4000-0米,本魚體側邊深色,頭部下面與後面的眼部有大的黑色素細胞,吻半透明,體長可達10.5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后肛鱼 · 查看更多 »

吻鱗奈氏鱈

裸吻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安達曼海海域,棲息在中水層,約水深353至897公尺,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吻鱗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同齒刺鯊

同齒刺鯊(學名Centrophorus uyato)是軟骨魚綱板鰓亞綱角鯊目刺鯊科刺鯊屬下的細小深海鯊魚。.

新!!: 印度洋和同齒刺鯊 · 查看更多 »

同色蒜蛇鰻

同色蒜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泰國半鹹水水域、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公尺,體長可達3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同色蒜蛇鰻 · 查看更多 »

各國最低點列表

各國最低點列表列出世界各國或地區的最低點。資料來源主要來自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

新!!: 印度洋和各國最低點列表 · 查看更多 »

吕号第五百一潜艇

吕号第五百一潜艇(日语:呂号第五百一潜水艦)是日本海军的一艘潛艇。.

新!!: 印度洋和吕号第五百一潜艇 · 查看更多 »

吉布提

吉布提共和國(جمهوريه جيبوتي;République de Djibouti;阿法爾語:Gabuutih)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的國家,北与厄立特里亚为邻,西部、西南及南部与埃塞俄比亚毗连,东南同索马里接壤,東北隔着紅海的曼德海峽和葉門相望。 吉布提東臨红海,商船經由蘇彝士運河进入地中海, 或經阿拉伯海通往波斯灣、印度洋的要冲曼德海峡等,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吉布提的經濟主要倚靠轉口貨物及出租土地賺取外匯。目前,吉布提有駐外美軍在非洲最大的基地和法軍最大駐外基地;日本自衛隊、中國解放軍也在吉布提建立自己的目前海外唯一军事基地(中方稱保障基地)。但其国内大部份地方位處沙漠,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加上政局不稳,所以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国家之一。.

新!!: 印度洋和吉布提 · 查看更多 »

吉布提地理

吉布提,位于非洲东部非洲之角东北海岸,亚丁湾西岸,南与索马里为邻,北接厄立特里亚,西和西南与埃塞俄比亚交界。面积2.32万平方千米。扼守亚丁湾和红海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新华网,2016年2月1日查阅.

新!!: 印度洋和吉布提地理 · 查看更多 »

吉氏大淵鼬鳚

吉氏大淵鼬鳚,为輻鰭魚綱鼬魚目鼬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南非開普敦至馬達加斯加間的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637至2239公尺。本魚頭部平坦,吻遠長過眼,具有強勁地的鰓蓋棘,胸鰭短的而且圓,側線明顯,尾前椎15至16個,背鰭軟條103至110枚;臀鰭軟條82至88枚;脊椎骨60至64個,體長可達85公分,為稀有種,不具有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吉氏大淵鼬鳚 · 查看更多 »

吉氏三鰭褐鱈

吉氏三鰭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印度洋、印尼、澳洲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100-1000公尺,體長可達33公分,棲息在大陸坡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吉氏三鰭褐鱈 · 查看更多 »

吉氏狗母魚

吉氏狗母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印度海域,棲息深度約100公尺,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吉氏狗母魚 · 查看更多 »

吉氏舌鰨

吉氏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至南非納塔爾海域,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吉氏舌鰨 · 查看更多 »

吉氏棘鲬

吉氏棘鲬(学名:Hoplichthys gilberti)为棘鲬科棘鲬属的鱼类。分布于日本南部、西部太平洋、印度洋、台湾岛,包括东海、南海等海域,属于近海小型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Suruga湾。.

新!!: 印度洋和吉氏棘鲬 · 查看更多 »

吉氏擬鮋

吉氏擬鮋(学名:Scorpaenopsis gilchristi)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6公尺,體長可達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吉氏擬鮋 · 查看更多 »

吉打副葉鰺

吉打副葉鰺(shrimp scad又名 Alepes djedaba、 slender yellowtail kingfish)俗稱甘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種,,是一種分佈廣泛的魚類,從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礁區與近海沿岸都可見其蹤跡,常聚集成群游動,以蝦子、水蚤為主食。體呈長橢圓形,眼瞼有大量脂性,體背為藍綠色,腹部屬於銀白,鰓蓋後緣上方有一黑斑,再上去還有一白點,體長可達40公分,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吉打副葉鰺 · 查看更多 »

坚固蛹螺

坚固蛹螺(学名:Pupa solidula),又名斑点硬捻螺,为捻螺科蛹螺属的动物。.

新!!: 印度洋和坚固蛹螺 · 查看更多 »

坚齿螺科

坚齿螺科(學名:Camaenidae),又名南亚蜗牛科,是旋蜗牛总科(Helicoidea)之下的一個科,全為陸生會呼吸空氣的有肺類腹足綱軟體動物。一般常見的蝸牛大都屬於本科,而本科亦是柄眼類支序中物種多樣性最高的一科。 本科物種的棲息地都在東亞及澳大拉西亞的熱帶地區。舊有文獻認為高腰蝸牛科(Pleurodontidae)是本科的異名,但現時分子系統發生學已認為這兩個科實屬不同物種,而且地域分佈亦不相同。.

新!!: 印度洋和坚齿螺科 · 查看更多 »

坎宁盆地

坎宁盆地(Canning Basin)亦译甘宁盆地,也称荒漠自流盆地(Desert Artesian Basin),是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西北部一个干旱的沉积盆地,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北起菲茨罗伊河,南至德格雷河,西抵印度洋海岸,东以东经128°为界,属于大沙沙漠西北部分。腹地多沙丘,间有黏土平地,有自流泉。因盆地下面有地壳下陷,多地震活动。富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布利纳油田位于该地区。.

新!!: 印度洋和坎宁盆地 · 查看更多 »

坎氏叫姑魚

坎氏叫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馬來西亞海域,體長可達10.2公分,棲息在沿海及河口區。.

新!!: 印度洋和坎氏叫姑魚 · 查看更多 »

坦噶

坦噶(斯瓦希里语:Tanga)是坦桑尼亚最北的海港城市,坦噶区首府。该城2002年人口达243,580,是该国最大城市之一。坦噶濒临印度洋,接近肯尼亚边境,主要出口剑麻、咖啡、茶和棉花。该城也是重要的铁路枢纽,连接坦桑尼亚北部内陆与沿岸地区,并通过坦桑尼亚铁路公司的铁路支线连接非洲大湖地区和坦国经济重镇达累斯萨拉姆。.

新!!: 印度洋和坦噶 · 查看更多 »

坦噶尼喀

坦噶尼喀(斯瓦希里語:Tanganyika)是非洲东部国家坦桑尼亚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是桑给巴尔。.

新!!: 印度洋和坦噶尼喀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位于赤道以南的东非国家,本土地处维多利亚湖和印度洋之间,北邻烏干達和肯亞,西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南与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连,西南与尚比亞接壤。1964年4月26日,坦干伊加与尚吉巴合併,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首都為多多馬。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仍為坦桑尼亞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三蘭港也為坦桑尼亞的主要港口。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坦桑尼亚面积94.5万平方公里,人口5350万(2015年),分属126个民族。总统是约翰·蓬贝·约瑟夫·马古富利,于2015年10月当选。.

新!!: 印度洋和坦桑尼亚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地理

坦桑尼亚地图 坦桑尼亚地图 坦桑尼亚地图 坦桑尼亞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雅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zh:剛果民主共和國; zh-hans:刚果(金); zh-hant:民主剛果;-为邻,东濒印度洋。大陆海岸线长840公里。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1—25℃。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6℃。 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的吉力馬札羅山,海拔5,895--,為非洲最高峰。 坦桑尼亞湖有坦噶尼喀湖, 维多利亚湖和马拉维湖.

新!!: 印度洋和坦桑尼亚地理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经济

2006年坦桑尼亚出口情况 坦國的經濟十分依賴佔該國出口85%、國內生產總值一半的農業,當地就業人口之中的90%都是從事農業工作。可是,受地形和氣候影響,該國的可耕地僅佔全部土地的4%。工業僅限於輕工業消費品和輔助農業生產。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都曾給予資金恢復坦桑尼亞每況愈下的經濟情況。.

新!!: 印度洋和坦桑尼亚经济 · 查看更多 »

坦氏刺尾魚

坦氏刺尾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坦氏刺尾魚 · 查看更多 »

塞卢斯禁猎区

塞卢斯禁猎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动物保护区之一,位于坦桑尼亚南部。本保护区的名称来源于著名的猎人和早期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弗雷德里克·塞卢斯,他由于在一战期间与德国人对抗,于1917年在位于本区的贝奥贝奥去世。苏格兰探险家、制图家基斯·约翰斯顿在1879年也死于该地,死因是与约瑟夫·汤姆逊共同领导RSGS探险队进行非洲大湖区探险。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本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印度洋和塞卢斯禁猎区 · 查看更多 »

塞席爾島鬚鮋

塞席爾島鬚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68公尺,體長可達5.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塞席爾島鬚鮋 · 查看更多 »

塞席爾副緋鯉

塞席爾副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紅海、坦尚尼亞、巴林、塞席爾群島等海域,棲息深度12-15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岩礁區,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塞席爾副緋鯉 · 查看更多 »

塞席爾短額鮃

塞席爾短額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68公尺,體長可達7.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塞席爾短額鮃 · 查看更多 »

塞席爾裸頰鯛

塞席爾裸頰鯛,又稱塞席爾龍占,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龍占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海草床、珊瑚礁及鄰近沙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棘皮動物、魚類等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塞席爾裸頰鯛 · 查看更多 »

塞席爾腔吻鱈

塞席爾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塞席爾群島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950-1900公尺,體長可達52.5公分,棲息在大陸坡,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塞席爾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塞爾夫島 (毛里裘斯)

塞爾夫島是毛里裘斯的島嶼,位於該國東部的印度洋海域,屬於馬斯克林群島的一部分,長1.2公里、寬0.6公里,該島是熱門的旅遊地點,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毛里求斯島嶼.

新!!: 印度洋和塞爾夫島 (毛里裘斯) · 查看更多 »

塞舌尔

塞舌爾共和國(塞舌尔克里奥尔语:Repiblik Sesel;République des Seychelles;Republic of Seychelles)是位於非洲大陸東南方,印度洋中西部一個群岛国家。大英國協成員國之一。首都維多利亞。.

新!!: 印度洋和塞舌尔 · 查看更多 »

塞舌尔历史

塞舌尔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其文字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

新!!: 印度洋和塞舌尔历史 · 查看更多 »

塞舌爾外島

塞舌爾外島泛指處於馬斯克林深海高原以外的塞舌爾島群,位於印度洋海域,由南部珊瑚群島、阿米蘭特群島、阿方斯群島、阿爾達布拉群島和法夸爾群島組成,總土地面積211.8平方公里,佔該國土地面積46%。.

新!!: 印度洋和塞舌爾外島 · 查看更多 »

塞舌爾棘鱗魚

塞舌爾棘鱗魚為輻鰭魚綱金眼鯛目金鱗魚亞目金鱗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阿曼、塞席爾群島、留尼旺、葛摩、馬達加斯加、英屬印度洋領地海域,棲息深度2-6公尺,體長可達27公分,棲息在水淺的珊瑚礁區。.

新!!: 印度洋和塞舌爾棘鱗魚 · 查看更多 »

塞耶紅娘魚

塞耶紅娘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50-115公尺,體長可達10.4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塞耶紅娘魚 · 查看更多 »

塞拉莱

塞拉莱(صلالة),又译萨拉拉或撒拉拉,阿曼第二大城市,佐法爾省首府,位于阿曼南部沿海,马斯喀特以南1000余公里处。人口178,469人(2005年)。 塞拉莱气候深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并不同于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盛产水果。塞拉莱还是著名的“香料之都”,其出产的乳香世界闻名。该城还是阿曼现任君主卡布斯·本·赛义德的出生地。 S.

新!!: 印度洋和塞拉莱 · 查看更多 »

塔卡瑪卡區

塔卡瑪卡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最南端,北毗貝拉扎爾區和安塞羅亞萊區,其餘三面是印度洋,面積為14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2,589。.

新!!: 印度洋和塔卡瑪卡區 · 查看更多 »

塔納河

塔納河(Tana River)是非洲國家肯尼亞最長的河流,河流全長800公里,自尼耶利以西的阿伯德爾山脈發源地向東流,繞過肯雅山流經水庫,朝北進入國家公園後轉向東南方,最終注入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塔納河 · 查看更多 »

塔那那利佛

塔那那利佛(;以前在法語中稱為Tananarive ,有時簡稱Tana),是印度洋島國馬達加斯加的首都。該城市位於馬達加斯加島中心,海拔,自18世紀以來就是該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在歷史上則曾是梅里納人的首都,而梅里納人現在也是該市最多的人種,人口達210萬(2013年)。該國所有18種馬拉加什民族有都在此居住,此外較多的外國人包含中國、印度和法國人。塔那那利佛是馬達加斯加的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化中心。總統府、上議院和最高法院均位於此地。.

新!!: 印度洋和塔那那利佛 · 查看更多 »

塔朱拉灣

塔朱拉灣(الخليج للدمار)是印度洋亞丁灣的海灣,位於曼德海峽以南的非洲之角,除了南岸的一部分屬於索馬利亞外,其海岸線大部分屬於吉布提領土。塔朱拉灣的港口包括奧博克、塔朱拉和吉布提市。 Category:印度洋海灣 Category:亞丁灣 Category:紅海 Category:吉布地海灣 Category:索馬利亞海灣 Category:吉布地-索馬利亞邊界.

新!!: 印度洋和塔朱拉灣 · 查看更多 »

塔斯馬尼亞副獅子魚

塔斯馬尼亞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島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000-1100公尺,體長可達20.1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塔斯馬尼亞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墨帶盔魚

墨帶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曼佐法爾島及馬西拉島海域,棲息深度2-20公尺,體長可達43.5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墨帶盔魚 · 查看更多 »

墨累河

墨累河(英語:Murray River)是澳大利亞最長的河流,長度為2,995公里(1,861英里),發源於澳大利亞最高的山脈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山脈(Australian Alps,大分水嶺的一部分)。墨累河往西北方流,構成維多利亞州與新南威爾斯州的邊界。墨累河在最後500公里往南移動,進入南澳大利亞州,經由亚历山德里娜湖(Lake Alexandrina),於阿德萊德附近的古爾瓦(Goolwa)入海(印度洋)。 根據2010年的資料顯示,墨累河流域接收當地降水量的58%。墨累河也許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灌溉區域,也是糧食的主要供應區。.

新!!: 印度洋和墨累河 · 查看更多 »

墨爾本海崖

墨爾本海崖是南極洲的海崖,位於印度洋南部的赫德島北部,處於比德靈邁爾角以南2.4公里,海拔高度385米,以澳大利亞城市命名。 Category:南極洲懸崖.

新!!: 印度洋和墨爾本海崖 · 查看更多 »

多帶刺尾魚

多帶刺尾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多帶刺尾魚 · 查看更多 »

多帶蝴蝶魚

多帶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多帶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多刺可哥鮋

多刺可哥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馬來西亞海域,體長可達7.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多刺可哥鮋 · 查看更多 »

多皺短身前肛鰻

多皺短身前肛鰻,又稱後肛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通鰓鰻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多皺短身前肛鰻 · 查看更多 »

多管管球虫

多管管球虫(学名:Siphonosphaera polysiphonia)为胶球虫科管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区、巴西海岸、印度洋,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多管管球虫 · 查看更多 »

多線真巨口魚

多線真巨口魚(学名:Eustomias multifilis)为輻鰭魚綱巨口鱼目巨口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西澳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0-1000公尺,體長可達14.5公分。.

新!!: 印度洋和多線真巨口魚 · 查看更多 »

多環矛吻海龍

多環矛吻海龍(学名:Doryrhamphus multiannulatu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東非、南非、留尼旺、塞席爾群島、葉門、模里西斯、馬爾地夫等海域,棲息深度3-45公尺,體長可達19公分,棲息在珊瑚礁縫隙及洞穴,通常成對出現,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多環矛吻海龍 · 查看更多 »

多環無稜海龍

多環無稜海龍(学名:Lissocampus caudali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海域,棲息深度37-212公尺,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岩石底質水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多環無稜海龍 · 查看更多 »

多鱗奈氏鱈

多鱗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孟加拉灣、桑吉巴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353-786公尺,體長可達14.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多鱗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多鱗石斑魚

多鱗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亞丁灣、阿曼灣、波斯灣、巴基斯坦、印度西部等海域,棲息深度33-100公尺,體長可達61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多鱗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多鱗盧博鮗

多鱗盧博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太平洋至東印度洋海域,深度0-65公尺,在水中體色呈現粉紅色,體長可達7.5公分,背鰭硬棘2枚;背鰭軟條25-26枚;臀鰭硬棘1-2枚;臀鰭軟條15-16枚,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沿海珊瑚礁峭壁,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多鱗盧博鮗 · 查看更多 »

多鱗鮗

多鱗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七夕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東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屬肉食性,雄魚有護卵的行為。.

新!!: 印度洋和多鱗鮗 · 查看更多 »

多鱗鰜鮃

多鱗鰜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134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多鱗鰜鮃 · 查看更多 »

多鱗擬鮃

多鱗擬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59-64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多鱗擬鮃 · 查看更多 »

多蘭氏褐蛇鰻

多蘭氏褐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印度及斯里蘭卡海域,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沿岸潟湖及河口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多蘭氏褐蛇鰻 · 查看更多 »

多针针网虫

多针针网虫(学名:Stylodictya multispina)为孔盘虫科针网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多针针网虫 · 查看更多 »

多耙鮻

多耙鮻為輻鰭魚綱鯔形目鯔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波斯灣至印度海域,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沿岸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多耙鮻 · 查看更多 »

多棱旋螺

多棱旋螺(学名:Latirus polygonus),是新腹足目旋螺科Latirus的一種海螺。常栖息在潮间带岩礁。.

新!!: 印度洋和多棱旋螺 · 查看更多 »

多棘索深鼬鳚

多棘索深鼬鳚,又名多棘索深鼬魚、鼬魚,为輻鰭魚綱鼬魚目鼬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1500至2000公尺。本魚吻膨脹,眼遠小於吻,鰓蓋棘弱或不存在,沒有棘的前鰓蓋骨而且在後部地幾乎擴大達到鰓蓋的後緣,偽鰓絲狀突起2條,體長可達44.7公分,為稀有種,不具有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多棘索深鼬鳚 · 查看更多 »

多棘馬夫魚

多棘馬夫魚,又稱多棘立旗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多棘馬夫魚 · 查看更多 »

多氏緋鯉

多氏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區的波斯灣及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5公尺,本魚體銀色,觸鬚白色,第一背鰭淡黃色,背鰭硬棘8枚;背鰭軟條9枚,體長可達20公分,為底棲性魚類,成群活動,屬肉食性,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多氏緋鯉 · 查看更多 »

多氏舌鰨

多氏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蘇伊士運河海域,體長可達12.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多氏舌鰨 · 查看更多 »

多斑九棘鱸

多斑九棘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泰國及印尼海域,棲息深度3-13公尺,體長可達18.8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多斑九棘鱸 · 查看更多 »

多斑列齒蛇鰻

多斑列齒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11-322公尺,體長可達62.5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多斑列齒蛇鰻 · 查看更多 »

多斑擬鱸

多斑擬鱸,又稱多斑虎鱚,俗名海狗甘仔、舉目魚、沙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鱷鱚亞目虎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多斑擬鱸 · 查看更多 »

复仇级战列舰

复仇级战列舰(Revenge-class battleship)是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该级舰同级5艘.

新!!: 印度洋和复仇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大型逆衝區地震

大型逆衝區地震發生在聚合板塊邊緣的隱沒帶,是已知唯一能産生矩震級可以超過9.0Mw特大型地震的板塊活動,自1900年起5次規模超過9.0的地震都是大型逆衝區地震。大型逆衝區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中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隱沒帶,它們通常導致海嘯。.

新!!: 印度洋和大型逆衝區地震 · 查看更多 »

大博弈

大博弈(The Great Game;Турниры теней,即“影子競賽”之意),或译作大竞争、大競力,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政治術語,特指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爭奪中亞控制之戰略衝突。“大博弈”一語之提出者,一般認為是亚瑟·康诺利,後因英国小说家鲁德亚德·吉卜林之小说《Kim》而流传开来。 傳統上之大博弈時期約為1813年至1907年《英俄條约》时止。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大博弈展開了較为緩和之第二階段。.

新!!: 印度洋和大博弈 · 查看更多 »

大口眶燈魚

大口眶灯鱼(学名:Diaphus antonbruun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50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

新!!: 印度洋和大口眶燈魚 · 查看更多 »

大口舌鰨

大口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印度半鹹水、海域,體長可達17.3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底層水域,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大口舌鰨 · 查看更多 »

大吻頦齒魚

大吻頦齒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管肩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與西北太平洋海域,深度980-2100公尺,體長可達32.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吻頦齒魚 · 查看更多 »

大孔胶球虫

大孔胶球虫(学名:Collosphaera macropora)为胶球虫科胶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以及中国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大孔胶球虫 · 查看更多 »

大尾叶鲹

大尾叶鲹(学名:Caranx macrurus)为鲹科鲹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太平洋热带海区、非洲东岸,包括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大尾叶鲹 · 查看更多 »

大尾纖柱魚

大尾纖柱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帆蜥魚亞目魣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深度約18-330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尾纖柱魚 · 查看更多 »

大尾蛇鰻

大尾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馬來西亞檳城海域,體長可達91.4公分,棲息在泥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尾蛇鰻 · 查看更多 »

大分水岭

大分水岭(英語:Great Dividing Range),亦音譯作大狄維亭山脈,是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爾士州以北山脉和高原的总称,位于澳洲東岸,自新南威尔士州以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北起约克角半岛,南至维多利亚州,长3,500公里,宽約200至300公里,海拔一般约800至1,000米。最高峰科修斯科山为澳大利亞最高点,海拔2,228米,山地东坡较陡,西部缓斜。.

新!!: 印度洋和大分水岭 · 查看更多 »

大唇凹腹鱈

大唇凹腹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及南非北部海域,屬深海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在421-832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唇凹腹鱈 · 查看更多 »

大唇副獅子魚

大唇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海域,棲息深度992-1000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唇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大硨磲

大硨磲(学名:Tridacna gigas),又称巨蚌、库氏砗磲,是最大型的雙殼貝類動物。棲息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珊瑚礁。最重可達200公斤,殼寬可達1.2公尺。 在傳說中,巨蚌常被誤解為“殺人蚌”或“食人蚌”,《美國海軍潛水手冊》甚至曾經詳述如果被巨蚌所夾住要如何切斷其內收肌脫困。然而事實上巨蚌並不特別有侵略性或特別危險,更不是肉食性貝類。巨蚌的確有能力合起雙殼,但這是一種防禦性行為。而且因為受到刺激關閉,牠必須先噴水,排出濾食中的海水,時間足足有10幾秒之多,並非陷阱式的夾合。 台灣又叫 五爪貝.

新!!: 印度洋和大硨磲 · 查看更多 »

大科摩罗岛

大科摩罗岛(Grande Comore),全称为大科摩罗岛自治岛。科摩罗最大岛屿,位于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峡北端,首府莫罗尼。全岛面积1,148平方公里,人口据估计为约345000人。.

新!!: 印度洋和大科摩罗岛 · 查看更多 »

大紋絲鰭鱈

大紋絲鰭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留尼旺島與模里西斯海域,深度300-400公尺,為深海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25.4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紋絲鰭鱈 · 查看更多 »

大眼南氏魚

大眼南氏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小口兔鮭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北大西洋冰島、格陵蘭、加拿大、愛爾蘭等、西印度洋南非、坦尚尼亞海域,棲息深度0-1400公尺,體長可達24.5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眼南氏魚 · 查看更多 »

大眼左鮃

大眼左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緬甸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89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眼左鮃 · 查看更多 »

大眼巴傑加州黑頭魚

大眼巴傑加州黑頭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大西洋格陵蘭南部與冰島到亞速群島、西大西洋加拿大至赤道、東南太平洋智利及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150-3200公尺,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眼巴傑加州黑頭魚 · 查看更多 »

大眼平鯛

大眼平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索馬利亞至南非海域,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河口區,屬肉食性,以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大眼平鯛 · 查看更多 »

大眼弱蜥魚

大眼弱蜥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崖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的南非及西南太平洋紐西蘭外海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可達0-750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眼弱蜥魚 · 查看更多 »

大眼無線鰨

大眼無線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曼灣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眼無線鰨 · 查看更多 »

大眼黑姑魚

大眼黑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巴基斯坦信德省及印度孟買海域,體長可達21.6公分,棲息在沿海。.

新!!: 印度洋和大眼黑姑魚 · 查看更多 »

大眼雙線鮁

大眼雙線鮁(学名:Grammatorcynus bilineatus)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鯖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安達曼海;西太平洋區,從日本琉球群島至澳洲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公尺,體長可達100公分,棲息在沿岸珊瑚礁及岩礁區的開闊水域,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大眼雙線鮁 · 查看更多 »

大眼雙鋸魚

大眼雙鋸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大眼雙鋸魚 · 查看更多 »

大眼标灯鱼

大眼标灯鱼(学名:Symbolophorus boop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标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的表层,棲息深度可達500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海。.

新!!: 印度洋和大眼标灯鱼 · 查看更多 »

大盤短鮣

大盤短鮣,又稱菱印魚,俗名菱小判,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鮣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大盤短鮣 · 查看更多 »

大頦尖唇魚

大頦尖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及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1-20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頦尖唇魚 · 查看更多 »

大頭多齒海鯰

大頭多齒海鯰為輻鰭魚綱鯰形目海鯰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淡水、半鹹水、海域,棲息深度10-195公尺,體長可達18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可作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大頭多齒海鯰 · 查看更多 »

大頭紅鯒

大頭紅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赤鯒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印尼南部及澳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50-280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生活沙泥底質的大陸棚及大陸坡,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頭紅鯒 · 查看更多 »

大頭瓦鰈

大頭瓦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瓦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550-555公尺,體長可達10.2公分,棲息在大陸坡,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頭瓦鰈 · 查看更多 »

大頷淵眼魚

大頷淵眼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阿拉伯海、中東太平洋瓜地馬拉外海及東北大西洋伊伯利亞海盆海域,棲息深度3940-4820公尺,體長可達24.2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頷淵眼魚 · 查看更多 »

大頜普提魚

大頜普提魚,又稱大頜狐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索馬利亞、肯亞至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25-65公尺,體長可達62公分,棲息在岩石底質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大頜普提魚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印度洋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仙海魴

大西洋仙海魴為輻鰭魚綱海魴目高的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的南非、西南太平洋的澳洲及紐西蘭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220-1550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大西洋仙海魴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刺鯊

大西洋刺鯊(學名Centrophorus granulosus)是一種普遍的大型深海鯊魚。大西洋刺鯊沒有臀鰭,兩條背鰭都有鰭棘,吻長而闊,小齒較疏,尾鰭尖而且長。最大的大西洋刺鯊長1.5米。牠俐分佈於墨西哥灣北、從薩伊北部至法國的東大西洋、近馬達加斯加及亞達伯拉的印度洋、及日本本州的太平洋。.

新!!: 印度洋和大西洋刺鯊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膜首鱈

大西洋膜首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葡萄牙至安哥拉,包括地中海;西大西洋佛羅里達海峽至墨西哥;印度洋亞丁灣、馬爾地夫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100-1400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以橈腳類等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西洋膜首鱈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學名:Glaucus atlanticus),也叫“蓝龙”、“蓝天使”、“蓝海燕”、“蓑海牛”等,是一種藍色、小型的遠洋翼蓑海蛞蝓,海生腹足綱海神鰓科軟體動物。這些海蛞蝓都是浮游生物:牠們上下顛倒的,利用水的表面張力來維持在水面,讓風和洋流把牠們帶往其他地方去。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身體上的顏色可幫助牠們偽裝:牠們藍色的一面向天,與海水的顏色融合在一起,使海上的獵食者找不到牠們;而牠們向海底的一面則是銀灰色,與海面上折射天空的顏色融合在一起,令海裡的獵食者也找不到牠們。 本物種以其他中上層的浮游生物為食,包括有毒的管水母葡萄牙戰艦。這種海蛞蝓會在進食過刺胞動物之後,把其儲存在從其自身組織內,以防禦捕食。人類處理這些海蛞蝓時有機會會被這些儲起來的刺胞刺中,令人感到非常痛苦。.

新!!: 印度洋和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海戰 (1939年-1945年)

大西洋戰役(Battle of the Atlantic,該詞出自於溫斯頓·邱吉爾)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於大西洋的盟軍與納粹德國海軍針對海上通航線的一連串攻防作戰,時間從二戰開始至德國投降為止、縱貫整場二戰歐洲戰場,為歷史上規模最大、連續性最長的海空戰鬥。.

新!!: 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戰 (1939年-1945年) · 查看更多 »

大魚河

大魚河(Great Fish River;Groot-Visrivier) 是一條流經南非東開普省的河流,長。為了與納米比亞的魚河相區別而稱“大魚河”。它原名因凡特河,得名自1480年代來此地探險的若昂·因凡特。 19世紀時它是開普殖民地的界河,在科薩戰爭時是科薩人和荷蘭及英格蘭殖民者爭奪的前線要衝。.

新!!: 印度洋和大魚河 · 查看更多 »

大鰭尖鱸

大鰭尖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尖嘴鱸科的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海域,為溫帶海水魚,棲息在軟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鰭尖鱸 · 查看更多 »

大鰭副鰻口魚

大鰭副鰻口魚為輻鰭魚綱鯨頭魚目奇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從葡萄牙南部至馬德拉群島及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1400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

新!!: 印度洋和大鰭副鰻口魚 · 查看更多 »

大鱗南氏魚

大鱗南氏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小口兔鮭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外海海域,棲息深度458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鱗南氏魚 · 查看更多 »

大鱗寬箬鰨

大鱗寬箬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的印度、印尼及馬來西亞海域,體長可達22.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鱗寬箬鰨 · 查看更多 »

大鱗冠鰈

大鱗冠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冠鰈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南非、緬甸海域,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鱗冠鰈 · 查看更多 »

大鱗疣鱗魨

大鱗疣鱗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鱗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及阿曼灣海域,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鱗疣鱗魨 · 查看更多 »

大鱗裸齒隆頭魚

大鱗裸齒隆頭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莫三比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0公尺,體長可達18.5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鱗裸齒隆頭魚 · 查看更多 »

大鱗魣

大鱗魣(学名:Sphyraena barracuda,又稱大魣、巴拉金梭魚,俗名針梭、竹梭、吹鱼),为金梭魚科魣屬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大鱗魣 · 查看更多 »

大鱗鮻

大鳞鮻(学名:Liza macrolepis),也称大鱗鯔、大鱗鯔魚(台灣學術界使用),俗名塭豆、豆仔魚、小烏,為輻鰭魚綱鯔形目鯔科鮻屬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大鱗鮻 · 查看更多 »

大鱗棘鱗魚

大鱗棘鱗魚為輻鰭魚綱金眼鯛目金鱗魚亞目金鱗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紅海、東非、模里西斯、留尼旺、英屬印度洋領地等海域,棲息深度4-22公尺,體長可達9公分,棲息在礁石區。.

新!!: 印度洋和大鱗棘鱗魚 · 查看更多 »

大鱗方頭鯧

大鱗方頭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圓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0公尺,體長可達14.6公分,棲息在中底層水域,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大鱗方頭鯧 · 查看更多 »

大鳞短额鲆

大鳞短额鲆(学名:Engyprosopon macrolepis),俗名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为輻鰭魚綱鰈形目鲆科的一種,為熱帶海水魚,棲息深度3-91公尺,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至馬爾地夫;中西太平洋菲律賓至珊瑚海,北至台灣海域,體長可達5.9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鳞短额鲆 · 查看更多 »

大鳞新灯鱼

大鳞新灯鱼(学名:Neoscopelus macrolepidotus)为新灯鱼科新灯鱼属的鱼类。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有,以及东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大西洋马德拉岛。 它体长可达25公分,在300-1180公尺深之海域生活。.

新!!: 印度洋和大鳞新灯鱼 · 查看更多 »

大鳞拟棘鲆

大鳞拟棘鲆(学名:Citharoides macrolepis)为棘鲆科拟棘鲆属的鱼类。分布于西印度洋肯亞至南非,属于中小型暖水性底层海鱼。其主要生活于在低纬度海区,棲息深度182-200公尺,背鰭軟條65-72枚;臀鰭軟條45-50枚,本魚有眼睛的一邊暗黃色顏色在身體與背鰭與臀鰭上有深色的斑點或斑塊;在末端的背鰭與臀鰭鰭條基底梗上有2個黑色的斑點,體長可達25公分,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大鳞拟棘鲆 · 查看更多 »

大鳍珍灯鱼

大鳍珍灯鱼(学名:Lampanyctus macropteru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珍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2091公尺,體長可達6.8公分。.

新!!: 印度洋和大鳍珍灯鱼 · 查看更多 »

大鳳頭燕鷗

大凤头燕鸥(學名:Thalasseus bergii),又名--,具羽冠的燕鸥,为燕鷗科凤头燕鸥属的鸟类。羽冠具灰色杂斑。捕食鱼类為生。遍及印度洋沿海,以及波斯灣,馬祖、基隆、宜蘭亦有分布。.

新!!: 印度洋和大鳳頭燕鷗 · 查看更多 »

大點裸胸鱔

大點裸胸鱔,又稱大點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及索馬利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1公尺,體長可達59.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點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大鼻鰨

大鼻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至南非半鹹水、海域,棲息深度1-60公尺,體長可達17公分,棲息在河口區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鼻鰨 · 查看更多 »

大鼻長鰭蝠魚

大鼻長鰭蝠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棘茄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印度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344-403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鼻長鰭蝠魚 · 查看更多 »

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

《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是由日本光荣株式会社于1999年在Windows平台发行的一款角色扮演战略游戏(后来被移植到任天堂DS和PlayStation之上),也是大航海时代系列的第五作(包括《大航海时代外传》)。 游戏延续了该系列的特色,在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位商会首领,率领一支远航舰队进行贸易、私掠、交战、探险等。可操作的主角人物是4位(威力加强版中又增加了3位),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不再继续以欧洲为世界观的中心。本作大致时间背景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人在新大陆、非洲、亚洲等地开展殖民和贸易活动,与此同时,原来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在受到新兴航海国家的挑战。 游戏在作画和音乐上延续了光荣以往游戏的高水平,而本作中独特的“霸者之证”系统将几名主角的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然而亦有美中不足处,例如航海视图较为粗糙,使人难以感受航海途中的波澜壮阔。而相较于大航海时代系列的前几作,游戏的整体难度偏低,使人很难体验到前几代作品中那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生存危机,这也使得该系列的拥趸对《大航海时代IV》褒贬不一。但与此同时,更富休闲性、欣赏意味的游戏方式却吸引了很多意在休闲的玩家的加入。.

新!!: 印度洋和大航海时代IV PORTO ESTADO · 查看更多 »

大藍子魚

大藍子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藍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包括安達曼群島、泰國、印度、印尼等海域,並引進地中海,棲息深度3-30公尺,本魚眼睛的條紋深褐色到黑色,一個寬的白色弧從峽部與第二個的基底的胸延續至第4個背棘,身體褐色或灰色後面背面,腹面略白,棘矮胖,不是很尖銳而有毒,背鰭硬棘13枚; 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臀鰭軟條9枚;脊椎骨23個,體長可達24公分,棲息在珊瑚礁海域,成魚成對活動,以藻類為食,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大藍子魚 · 查看更多 »

大脊突吻鱈

大脊突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海域,體長可達11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552-108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脊突吻鱈 · 查看更多 »

大蛤蜊

大蛤蜊(学名:Mactra grandis)为蛤蜊科蛤蜊属的动物。分布于東非印度洋的桑给巴尔、马斯克林群岛及南中國海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于潮间带及浅海的泥沙滩表面。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尼拉湾。.

新!!: 印度洋和大蛤蜊 · 查看更多 »

大東方號

大東方號(Great Eastern)是一艘在19世紀所建造的巨型遊輪,設計者是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它的載客量達4000人,船長690英尺,是当时世界上最長的船,能夠裝五萬噸煤,需要二百多名燒煤工人日以繼夜地工作以提供動力,四個蒸氣引擎共產生超過8000匹馬力。 英國廣播公司在一部於2003年開始播映的紀錄片中把大東方號列為「工業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

新!!: 印度洋和大東方號 · 查看更多 »

大棘角鲂鮄

大棘角鲂鮄(学名:Pterygotrigla hemisticta)为鲂鮄科角鲂鮄屬的鱼类,俗名角鱼、尖刺角、眼角、金目神角、角仔。分布于日本、印度洋以及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屬于底层海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崎。.

新!!: 印度洋和大棘角鲂鮄 · 查看更多 »

大洋長鰭角鮟鱇

大洋長鰭鮟鱇(学名:Caulophryne pelagica),又名莖角鮟鱇、深海鮟鱇、柄鮟鱇,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長鰭鮟鱇科莖角鮟鱇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500公尺,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洋長鰭角鮟鱇 · 查看更多 »

大洋洲撞擊坑列表

大洋洲撞擊坑列表列出所有在大洋洲的撞擊坑,這些撞擊坑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坑直徑只能從撞擊坑的中心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新!!: 印度洋和大洋洲撞擊坑列表 · 查看更多 »

大港區 (毛里求斯)

大港區(Grand Port)是毛里求斯東南部的一個區。 大港區的首府本來位於羅斯貝拉(Rose-Belle),近年西遷往區內最大城市馬可邦(Mahébourg)。馬可邦過往亦曾是毛里求斯的首都所在地。國家的唯一一個機場就在馬可邦的Plaine Magnien鎮。 大港區的名稱源於當地是荷蘭人當年登陸毛里求斯時第一個看見的地方。它是一個以馬可邦為中心的海岸城市,位於大港灣(Grand Port Bay)內。當荷蘭人建立了大港之後,被法國人佔領了。直到現在,大港鎮都是當地過往殖民地時期的見證。 大港區的北部是滿佈林谷和河流的多山地帶;東部地勢較高,與中部的高原相接,其清涼的氣候是茶葉的合適種植地點。南部平原是一個平面上,其中一部分位於國際機場。南部是一片大平原,有部份平原成為了國際機場的部份。 大港區有許多酒店和渡假村,以保證遊客有舒適的住宿。該區最有名的海灘是藍灣(Blue Bay),是島上最好的一個浴場,有木麻黃樹在周圍以半圓形包圍着海灘。藍灣位於距離馬可邦不遠處的東南海岸,藍灣綿延的白色沙灘,與又深、又清澈的淺藍色浴池。當地亦是風帆及滑浪的好地方。當地建築,亦反映了過去殖民地時代的痕跡。 1810年,法國的護衛艦隊與英國艦隊在大港戰役對決,在柏斯島附近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Category:毛里裘斯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大港區 (毛里求斯) · 查看更多 »

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古波斯楔形文字:𐎭𐎠𐎼𐎹𐎺𐎢𐏁 ();داریوش;Δαρείος;),即大流士大帝,波斯安息省长希斯塔斯佩斯的儿子,阿尔萨米斯之孙,阿里亚兰尼斯曾孙,泰斯帕斯四世孙,阿契美尼斯五世孙。公元前521年至前48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君主。《圣经》的中文译本译作“大利乌”。.

新!!: 印度洋和大流士一世 · 查看更多 »

大斑副仙女魚

大斑副仙女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副仙女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外海海域,深度178-290公尺,體長可達9.8公分,背鰭軟條11枚;臀鰭軟條8-9枚,為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大斑副仙女魚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日本军的海上武裝力量,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二次大戰後日本也称其为“旧日本海軍”、“旧帝国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7年(昭和22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新!!: 印度洋和大日本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天竺舵魚

天竺舵魚,又稱長鰭舵魚,俗名白毛、開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舵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拉伯海。.

新!!: 印度洋和天竺舵魚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之嵐

『太平洋之嵐』(はわい・みっどうぇいだいかいくうせん たいへいようのあらし)是1960年4月26日上映的日本戰爭電影,描述日美太平洋戰爭,從珍珠港事變到中途島海戰的經過,當時在美國上映時非常受歡迎,在電影《中途島》的許多戰爭畫面皆是剪接此片而來。.

新!!: 印度洋和太平洋之嵐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

太平洋舰队(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ТОФ),苏联時代舊名红旗太平洋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й 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КТОФ),是俄罗斯海军的一部分,驻扎在太平洋,任务是保护苏联及后来俄罗斯的东亚边界。舰队的总部為海參崴,而堪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則是該艦隊另一个重要基地。 在苏联时期太平洋舰队的总指挥也负责管理和命令苏联的印度洋舰队以及印度洋内的舰队基地。 太平洋艦隊的主要作戰使命是应对日本、美國、韓國、朝鮮和中國的武裝力量。.

新!!: 印度洋和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印度洋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方尾鯧

太平洋方尾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方尾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熱帶海域,為外洋性魚類,屬肉食性,以水母及櫛水母為食。.

新!!: 印度洋和太平洋方尾鯧 · 查看更多 »

太空戰爭

太空戰爭指將太空作為戰場的想定情況,因為人類史上至今未發生實質太空戰爭。 冷战后期,洲际弹道导弹成为美苏间核威慑的主力,反导弹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首次提出了在外太空拦截敌方的洲际导弹和航天器,其技术设想包括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 冷战结束后,太空资产渐渐成为许多大国的重要设施,人造卫星的侦查和卫星定位功能对资讯化战场时代重要性无可比拟,从军队调动到精准武器导引都需要太空设施,甚至有太空武器的研发问世;可以在轨道上击落导弹和飞机,然而由于军事保密性,目前多数平民对于太空武器到底发展(甚至布署)到何程度依然有大量未可知讯息。 因此攻擊太空設施對於戰爭中的優勢有巨大重要性,因而也衍生出如何防禦太空設施的技術,若能癱瘓敵軍的太空能力同時自己卻保有太空能力無疑具有重大戰場優勢,這也是太空戰爭的想定基礎。.

新!!: 印度洋和太空戰爭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本列表包括任務成功以及試圖到達地球以外的所有探測器,其中的目標任務包括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甚至是太陽系外的探測。其中有一些任務僅飛掠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由於探測地球本身的探測器數量龐雜、利用多次重力拋射的探測器軌道複雜,所以未加觀測地球、飛掠地球的探測器並未列入。另外,本列表目前也未將已取消或是未來可能發射的探測器列入,因為可能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截至2016年4月為止,共有248艘探測器被設定為太陽系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有些攜帶許多小探測器,但大部分為單一的探測器,其中143艘探測器成功;7艘探測器部分成功;98艘探測器失敗。.

新!!: 印度洋和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 查看更多 »

夸祖魯-納塔爾省

夸祖魯-納塔爾省 (KwaZulu-Natal,常簡稱KZN)是南非共和國的一個省,西鄰賴索托,北鄰莫三比克和斯威士蘭,東面印度洋。1994年由納塔爾省和夸祖魯合併而成。面積 92,100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 9,426,019人。首府彼得馬里茨堡,最大城市德班.

新!!: 印度洋和夸祖魯-納塔爾省 · 查看更多 »

夜遊澤鱔

夜遊澤鱔,又稱夜遊勾吻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Aliwal Shoal海域,體長可達22.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夜遊澤鱔 · 查看更多 »

奎蒂維島

奎蒂維島是東非國家塞舌爾的珊瑚島,位於馬埃島以南290公里的印度洋,長9.7公里、寬1.6公里,面積9.31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1米,島上有機場設施,居民人口252。.

新!!: 印度洋和奎蒂維島 · 查看更多 »

奎氏笛鯛

奎氏笛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笛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孟加拉灣等海域,棲息深度70-10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岩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奎氏笛鯛 · 查看更多 »

奎氏綠鰭魚

奎氏綠鰭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南部至南非Table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0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奎氏綠鰭魚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印度洋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历史

奥斯曼帝國的历史始于東羅馬帝國的衰落。1299年,奧斯曼土耳其人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稱蘇丹(即王),正式建立奧斯曼帝国,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使東西文明得以統合。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了拜占庭帝國。16世紀初是奧斯曼帝國的強盛時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的大部份領土。從塞利姆一世開始,蘇丹即自稱哈里發,雄踞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18世紀,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列強的角逐場。奧斯曼帝国於19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奥斯曼帝國因而分裂。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推翻帝國,擊退歐洲勢力,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的制度,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奥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印度洋和奥斯曼帝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奧凱普區

奧凱普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東部,北毗卡斯喀得區和安塞奧潘區,東臨印度洋,南接安塞羅亞萊區,西鄰安塞布瓦洛區,面積為8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2,997。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奧凱普區 · 查看更多 »

奧氏似弱棘魚

奧氏似弱棘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軟棘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厄利垂亞海域,棲息深度18-80公尺,體長可達14.1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奧氏似弱棘魚 · 查看更多 »

奧氏兔銀鮫

奧氏兔銀鮫,為軟骨魚綱銀鮫目短鼻銀鮫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奧氏兔銀鮫 · 查看更多 »

奧氏燈籠魚

奧氏燈籠鱼(学名:Myctophum ovcharov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于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海域,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7.2公分。.

新!!: 印度洋和奧氏燈籠魚 · 查看更多 »

奧氏梭鱈

奧氏梭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120-1153公尺,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奧氏梭鱈 · 查看更多 »

女神擬棘茄魚

女神擬棘茄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棘茄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外海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約1551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女神擬棘茄魚 · 查看更多 »

奈氏眼眶魚

奈氏眶灯鱼(学名:Diaphus knapp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122-664公尺,體長可達17.3公分。.

新!!: 印度洋和奈氏眼眶魚 · 查看更多 »

奔巴岛

奔巴岛(Pemba Island),是坦桑尼亚在印度洋中一岛屿,位于桑给巴尔岛以北50公里,西距坦桑尼亚大陆部分50公里,面积980平方公里,人口362,000。行政区划分为北奔巴区和南奔巴区。.

新!!: 印度洋和奔巴岛 · 查看更多 »

奇卡彎線䲁

奇卡彎線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三鰭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棲息在珊瑚礁區或岩礁區。.

新!!: 印度洋和奇卡彎線䲁 · 查看更多 »

奇夢角鮟鱇

奇夢角鮟鱇,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夢角鮟鱇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約1500公尺,體長可達3.2公分。.

新!!: 印度洋和奇夢角鮟鱇 · 查看更多 »

奇孔副獅子魚

奇孔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海域,棲息深度1040-1050公尺,體長可達16.2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奇孔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奇異點 (史前逃龍)

一季第四集出現的異常磁區 異常磁區是由英國獨立電視台的科幻電視劇史前逃龍所虛構的現象。異常磁區是一種的時空大門,能夠通往整個歷史的任何時代,例如是過去或是未來。異常磁區的外觀如同浮在半空的發光玻璃碎片,有時看似三角形狀,有時像球體形狀。這些時空裂縫就如同史前逃龍一劇的主線,因為所有劇中未來或現在的生物,均是經由異常磁區入侵現代,而劇中的角色們就要去處理這些生物。不過,直到現在為止,劇集仍未透露到異常磁區的出現原因。.

新!!: 印度洋和奇異點 (史前逃龍) · 查看更多 »

妙高號護衛艦

妙高號護衛艦(みょうこう,JDS Myōkō,舷號DDG-175)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金剛級護衛艦的三號艦;其艦名得名自新潟縣妙高市境內的妙高山,也是大日本帝國海軍與海上自衛隊中繼妙高號重巡洋艦後第二艘以該山命名的艦艇。.

新!!: 印度洋和妙高號護衛艦 · 查看更多 »

姆特瓦拉區

姆特瓦拉區是坦桑尼亞的26行政區之一,位於該國東南部,首府姆特瓦拉,北面是林迪區,西臨魯伍馬區,東面是印度洋,南接莫桑比克,面积16,70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128,523。.

新!!: 印度洋和姆特瓦拉區 · 查看更多 »

威塔海峡

威塔海峡(Selat Wetar)是位于东南亚小巽他群岛东部的一个海峡,北部为韦塔岛和南部为帝汶岛,同时也分隔了印度尼西亚和东帝汶两国。最窄处宽约36公里。海峡西部为东帝汶的阿陶罗岛,并于翁拜海峡相连,东部与班达海相连。该海峡为美国军舰包括核动力潜艇进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

新!!: 印度洋和威塔海峡 · 查看更多 »

威尔克斯地

威尔克斯地(Wilkes Land)为东南极洲的一个地区,位于玛丽皇后地同乔治五世地之间,濒临印度洋;覆有冰层,沿岸为陡立的冰壁;海拔1800-2900米。 1838-1842年,美国人首先到达该地。 威尔克斯地可以分为5个部分:.

新!!: 印度洋和威尔克斯地 · 查看更多 »

威廉·基德

威廉·基德(William Kidd,),俗稱「船長基德」,蘇格蘭船長,因海盜罪被處決,但其至死仍堅決否認。 據傳基德出生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但其自稱出生於蘇格蘭格林諾克,有現代研究指其出生於鄧迪。在他5歲時,其父親過世,之後全家移民紐約殖民地。 在大同盟戰爭期間,基德奉命捕獲了一艘敵方私掠船,之後他也獲得當地總督的許可證,在加勒比海地區進行武裝私掠活動。 1695年12月11日,基德接受紐約、馬薩諸塞和新罕布什爾總督,首任貝洛蒙特伯爵的請求,對印度洋中的海盜和法國船隻開展攻擊,為此,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向基德發放了私掠許可證,並規定其虜獲的10%歸英國王室所有。次年9月,基德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活動。但是不幸的是,基德在印度洋中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找到海盜。據愛德華·巴羅,一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長聲稱,困窘之下的基德襲擊了一艘由東印度公司保護的莫臥兒帝國使者船。 很快,基德被宣佈為海盜。1698年,基德打著法國旗號襲擊了一艘船籍為亞美尼亞的商船——奎達商人號,該船持有法國東印度公司的通行證,載有大量絲綢、黃金等貴重商品。當發現商船的船長是一位英國人後,基德勸說其船員將該船放行,但是其船員拒絕了,認為根據私掠許可證,他們完全可以合法劫掠任何在法國保護下的商船。基德最終向船員讓步。 當奎達商人號被劫的消息傳到倫敦後,基德的海盜罪名被坐實,英國政府開出高額懸賞追捕基德。1698年4月1日,基德在馬達加斯加遇到了海盜羅伯特·庫利福德,其大部分船員都叛離他投靠庫利福德,僅有13人留了下來,與其踏上回鄉之路。 基德回到加勒比海之後,得知自己已經被列入海盜名單,於是他棄船前往紐約,希望能為自己辯解,據傳在到達紐約之前,基德將其財寶埋藏在長島西端的加迪納斯島上。貝洛蒙特伯爵得知基德返回的消息時正在波士頓,他擔心自己受到基德的牽連,於是在1699年7月6日將其誘騙到波士頓加以逮捕,立即下獄。在獄中基德受到了殘酷的折磨,據稱精神失常。 一年多後,基德才在英國國會的一再要求下被解送倫敦接受審判,被判處死刑。在等候行刑期間,基德還設法從新門監獄中送出兩封信給威廉三世,希望他能為其澄清冤屈,但是最終這兩封信也石沉大海。1701年5月23日,基德被處以絞刑。其屍體以瀝青浸泡後被示眾長達兩年之久。 基德死後成為傳奇人物,關於其寶藏的傳說經久不衰。 2007年奎达商人号被发现,2011年6月一门炮被送到印第安纳州儿童博物馆展出。.

新!!: 印度洋和威廉·基德 · 查看更多 »

威廉·班布里奇

威廉·班布里奇(William Bainbridge,),美国海军准将,曾指挥过宪法号护卫舰和费城号护卫舰等军舰,参加过第一次巴巴里战争、第二次巴巴里战争和1812年战争等。.

新!!: 印度洋和威廉·班布里奇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地理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位于南亚东部,东南部与缅甸接壤,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连,南临孟加拉湾。面积147,570平方公里。全国80%以上的领土属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地区,属于肥沃、平坦的冲积平原。全国大部分地势低洼,河流湖泊密布。世界上河流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地带。东南部为吉大港丘陵,平均海拔300~600米。孟加拉国最高点毛多克穆阿尔山就位于这一地区。 海岸线长550公里,海岸多小岛和沙洲。大小河流230多條。 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湿热多雨,為世界上降雨量最多、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年平均气温为26.5℃。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常年受到旱灾、热带气旋和洪水等多种气候灾害影响。當雨季來臨,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排水不易,每年都會有巨大的洪災。.

新!!: 印度洋和孟加拉国地理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灣

孟加拉灣在印度洋的位置 孟加拉湾(、、)是印度洋北部的一个海湾,西临印度半岛,东临中南半岛,北临缅甸和孟加拉国,南在斯里兰卡至苏门达腊岛一线与印度洋本体相交,经马六甲海峡与暹罗湾和南海相连。宽约1600公里,面积217万平方公里;水深2000-4000米,南部较深;盐度30-34‰。 沿岸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印度和缅甸的一些主要河流均流入孟加拉湾,著名的大河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克里希纳河等等。孟加拉湾中著名的岛屿包括斯里兰卡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普吉岛等。 孟加拉湾沿岸贸易发达,主要港口有:印度的加尔各答、金奈、本地治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的仰光、毛淡棉、泰国的普吉、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印度尼西亚的班达亚齐、斯里兰卡的贾夫纳等等。 Category:印度洋海湾 Category:南亚地理.

新!!: 印度洋和孟加拉灣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豆娘魚

孟加拉豆娘魚,又稱孟加拉雀鯛,俗名乌鳞篷、孟加拉雀鲷,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

新!!: 印度洋和孟加拉豆娘魚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黑姑魚

孟加拉黑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斯里蘭卡海域,棲息在沿海。.

新!!: 印度洋和孟加拉黑姑魚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棱鯷

孟加拉棱鯷(学名:Thryssa spiniden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孟加拉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眼上緣水平。上頜適中,突出一點超越鰓蓋,臀鰭軟條41-45枚,體長可達16.5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印度洋和孟加拉棱鯷 · 查看更多 »

孤岛惊魂3

是一款开放世界第一人称动作冒险游戏,由育碧蒙特利尔联合育碧Massive、育碧红色风暴、育碧上海和育碧回聲开发,育碧软件发行于Microsoft Windows、Xbox 360和PlayStation 3平台.

新!!: 印度洋和孤岛惊魂3 · 查看更多 »

孫氏鈍塘鱧

孫氏鈍塘鱧,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塞席爾群島海域,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深度可達15公尺,為底棲性魚類,生活於清澈水域的礁沙混合區,與槍蝦共生,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孫氏鈍塘鱧 · 查看更多 »

孔斑尖鼻魨

孔斑尖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92公尺,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孔斑尖鼻魨 · 查看更多 »

实武牙

实武牙(Sibolga)是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西部海岸的海港城市。其面向于印度洋,是去往尼亚斯岛的一个中转港。在2004年印度洋地震中遭受重创。 Category:印尼城市 Category:北苏门答腊省.

新!!: 印度洋和实武牙 · 查看更多 »

宝刀鱼属

宝刀鱼科為輻鰭魚綱鯡形目的其中一科。.

新!!: 印度洋和宝刀鱼属 · 查看更多 »

宽吻海豚

宽吻海豚(学名:Tursiops truncatus)是鲸目海豚科寬吻海豚屬的一种,又称尖吻海豚、瓶鼻海豚、樽鼻海豚、大海豚。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黑海、红海等温带和热带海洋中。宽吻海豚常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区域活动。.

新!!: 印度洋和宽吻海豚 · 查看更多 »

宽尾斜齿鲨

宽尾斜齿鲨(学名:Scoliodon laticaudus)为軟骨魚綱真鯊目真鲨科斜齿鲨属的鱼类。.

新!!: 印度洋和宽尾斜齿鲨 · 查看更多 »

宽带饰纹螺

宽带饰纹螺(学名:Aplustrum amplustre)为泡螺科饰纹螺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热带太平洋、夏威夷、日本、菲律宾、新西兰、澳大利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属于暖水性种。其常生活于潮间带低潮线石头下、海藻间-潮下带水深10米的细砂质底。.

新!!: 印度洋和宽带饰纹螺 · 查看更多 »

宽珍珠贝

宽珍珠贝(学名:Pteria gregata),又名大肚鶯蛤、膨肚鶯蛤,是莺蛤目莺蛤科莺蛤属的一种。.

新!!: 印度洋和宽珍珠贝 · 查看更多 »

宽额缨鲆

宽额缨鲆(学名:Crossorhombus valderostratus),又名寬額青纓鮃,为鮃科缨鲆属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斯里蘭卡、印度;中西太平洋菲律賓海域,棲息深度35-146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宽额缨鲆 · 查看更多 »

安卓氏鰻鱗鱈

安卓氏鰻鱗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南極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非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980-1010公尺,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44.5公分。.

新!!: 印度洋和安卓氏鰻鱗鱈 · 查看更多 »

安塞奧潘區

安塞奧潘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東岸,北毗普安特拉儒區,東臨印度洋,南接奧凱普區,西鄰普安特拉儒區,面積為2平方公里,2009年居民人數是3,590。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安塞奧潘區 · 查看更多 »

安塞布瓦洛區

安塞布瓦洛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中部,北毗卡斯喀得區,東臨奧凱普區,南接貝拉扎爾區,西鄰印度洋,面積為11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994。.

新!!: 印度洋和安塞布瓦洛區 · 查看更多 »

安塞羅亞萊區

安塞羅亞萊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南部,北毗安塞布瓦洛區和奧凱普區,東臨印度洋,南接塔卡瑪卡區,西鄰貝拉扎爾區,面積為6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688。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安塞羅亞萊區 · 查看更多 »

安塞艾托瓦區

安塞艾托瓦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北部,北毗格拉西斯區,東臨印度洋,南接英吉利河,西鄰博瓦隆區,面積為5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4,272。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安塞艾托瓦區 · 查看更多 »

安岛海狗

安岛海狗(学名:Arctocephalus tropicalis),又名幅北毛皮海狮或亚南极海狗。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南部。最早在1872年由Gray命名,模式标本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因此学名种名为“tropicalis”(热带)。.

新!!: 印度洋和安岛海狗 · 查看更多 »

安东诺夫安-32

安东诺夫 An-32 (北约绰号 Cline)是苏联的双发涡桨军用运输机。.

新!!: 印度洋和安东诺夫安-32 · 查看更多 »

安德羅伊區

安德羅伊區是馬達加斯加的22個區之一,位於該國南端,北面和東面是阿諾西區,南接印度洋,西鄰阿齊莫-安德列發那區,首府是安布文貝,下分4縣,面積19,317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約476,600。 Category:馬達加斯加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安德羅伊區 · 查看更多 »

安德森空军基地

安德森空軍基地(英語:Andersen Air Force Base)是位於美國關島北部的一個空軍基地,為美國太平洋空軍第36聯隊的屯駐地。安德森基地上同時有行動小組、維修小組、任務支援小組及醫療小組。 現時基地主要支援美軍在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區的後勤工作。.

新!!: 印度洋和安德森空军基地 · 查看更多 »

安的列斯塔氏鱼

安的列斯塔氏鱼(学名:Talismania antillarum)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头鱼科塔氏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以及东海等海域,深度455-1460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大西洋。.

新!!: 印度洋和安的列斯塔氏鱼 · 查看更多 »

安芬細皮黑頭魚

安芬細皮黑頭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海域,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安芬細皮黑頭魚 · 查看更多 »

安達魯西亞號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安達魯西亞號 · 查看更多 »

安達曼人

安達曼人(英語:Andamanese),分布於印度東南方的安達曼群島上,有安達曼語,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安達曼人目前主要分為四個部落,分別為大安達曼人(Great Andamanese)、加洛瓦人(Jarawa)、翁奇人(Onge)和桑提內爾人(Sentinelese)。居處制度採行兩可制,婚姻實施交表婚及一夫一妻制,家庭內部實行雙邊繼嗣。經濟生產方式為打獵和採集。安達曼人相信泛靈信仰,主要的儀式包括成年禮及葬禮。「安達曼」(Andaman)的名稱源自於印度阿利安人的猴子神「哈奴曼」(Hanuman)。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安達曼群島在過去被視為哈奴曼的土地,因此馬來人將島上的原住民稱為Handuman,並演變為今日的安達曼(Andaman)。Sen, Probhat Kumar, 1962, Land & peoples of the Andamans: a geographical & socio-economical study with a short account of the Nicobar Islands, Calcutta: The Post-Graduate Book Mart.

新!!: 印度洋和安達曼人 · 查看更多 »

安達曼群島硬皮鰕虎魚

安達曼群島硬皮鰕虎魚(学名:Callogobius andamanensi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安達曼群島中部海域,體長可達5.4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安達曼群島硬皮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安齊拉納納省

安齊拉納納省(Antsiranana)是馬達加斯加的一個省,位於該國東北部,東臨印度洋,西臨莫桑比克海峽。面積43,406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1,188,425人。首府安齊拉納納。下分9縣。 A.

新!!: 印度洋和安齊拉納納省 · 查看更多 »

安达曼群岛

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s、अण्डमान द्वीप समूह)是印度洋北部的群岛,位于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交界处,北距缅甸本土197公里,南距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547公里。该群岛由576个岛屿组成,总面积6408平方公里,人口314,084人,最大城市为布莱尔港。主要島嶼有北安達曼島、中安達曼島、南安達曼島、小安達曼島等。目前该群岛的大部分与较南的尼科巴群岛同属印度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联邦属地,只有北部的少数岛屿(如科科群岛)属缅甸。.

新!!: 印度洋和安达曼群岛 · 查看更多 »

安达曼语系

安达曼语系是由印度洋上安达曼群岛居民的语言所构成的语系,共分两大语区。多数语言被归入大安达曼语族和南部的语区,而南部 Ongan, Sentinelese 等语言,所知不多,暂难分类。 自1860年代起,英国殖民地政府,把安达曼群岛作为羁留囚犯的地方後,印度裔和克倫族人口上升,安达曼群岛的原居民不断减少,以致使用安达曼语系的人数下降。现在大部分安达曼语已经消亡,餘下的也只有数十至数百名使用者。 桑提内尔语可被视为希望,因为尽管只有数百使用者,当地居民顽强地抵抗着外来文化的侵略。.

新!!: 印度洋和安达曼语系 · 查看更多 »

安达曼海

安達曼海(Andaman Sea;अंडमान सागर; ทะเลอันดามัน, ),又名緬甸海(Burma Sea;မြန်မာပင်လယ်, ),是一個孟加拉灣東南部的水體,位於印度洋東北,南北長約1100公里,東西寬約600公里,面積約。安達曼海的西面是印度的安達曼群島,東面是馬來半島,北依泰國和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東南面與著名的麻六甲海峽相連,是南中国海與印度洋間的重要水道。亦於2017年6月7日發生空難,導致29人死亡,93人失蹤 安達曼海各處水深差距極大,但是只有不到5%的海域水深超過,最深處在靠近安達曼群島的一系列海底深谷,水深超過。表面水溫冬季為27.5攝氏度,夏季為30攝氏度,波動很小。 在安達曼海海底沿南北走向有一道地震斷層,在其西邊是緬甸板塊,東邊是巽他板塊。當地的許多島嶼是火山島,不過目前只有一座島上還有火山活動。 安達曼海傳統上是沿岸各國漁業及貨物運輸的交通要道,海域內的珊瑚礁與島嶼也是熱門的旅遊地點。2004年12月26日發的印度洋大地震引起的嚴重海嘯,對當地的漁業及旅遊業的基礎建設造成嚴重破壞。.

新!!: 印度洋和安达曼海 · 查看更多 »

安東黑姑魚

安東黑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孟加拉灣海域,棲息深度16-64公尺,體長可達19.7公分,棲息在沿海。.

新!!: 印度洋和安東黑姑魚 · 查看更多 »

安氏小褐鱈

安氏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10°18'N、56°07'E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可達415公尺,體長可達2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安氏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安氏中喙鯨

安氏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bowdoini)旧称安竹氏喙鲸,又称突齿喙鲸,波多因氏喙鲸和高顶喙鲸。其已知的研究資料極少,可能在南極聚合帶(Antarctic Convergence)北方呈環極區分布。在其分布範圍內有35次以上的發現記錄,但全部都是擱淺的個體,大部分在紐西蘭與澳洲發現。命名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曾擔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他在任內以此博物館的委託者與捐獻者George S. Bowdoin之名為此物種命名。.

新!!: 印度洋和安氏中喙鯨 · 查看更多 »

安氏羊舌鮃

安氏羊舌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温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6-38公尺,體長可達22.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安氏羊舌鮃 · 查看更多 »

安氏癒齒鯛

安氏癒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癒齒鯛科的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亞丁灣海域,深度190-290公尺,體長可達15.7公分,棲息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安氏癒齒鯛 · 查看更多 »

安氏虎鮋

安氏虎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55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安氏虎鮋 · 查看更多 »

安氏條鰨

安氏條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印度海域,棲息在沿岸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安氏條鰨 · 查看更多 »

安氏擬棘茄魚

安氏擬棘茄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棘茄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瑪斯科林島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3800-4000公尺,體長可達4.6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安氏擬棘茄魚 · 查看更多 »

宋朝科技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960年—1279年)出现了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的活字印刷术诞生於宋朝。虽然宋朝时期已同时掌握指南针、造纸、火药、活字印刷等技术,但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却不一定发生在宋朝,如四大发明之中的印刷术一直到1440年德国谷登堡的鉛字活字印刷术出现和印刷术开始在欧洲传播以后,世界各地居民的識字率才开始攀升,而中国也在1833年引入此类鉛字活字印刷术,并取代传统的印刷术。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Needham,第一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歷来都拥有先进精巧的机械工程技术。宋朝天文学家苏颂认为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成功是以古代发明家张衡以及其他早期机械专家的成就为基础的。Needham,第四卷,第二分册,466页。宋朝出现了世界最早的一台“水运”天文钟,此外還有精確繪制並保存至今的石刻《天文图》、《墬理圖》與《帝王紹運圖》,这是继公元前2世纪希腊安提基特拉机械天文钟仪器的又一次改革。活字印刷术的应用能比原来已经广为流传的雕版印刷更好地传播知识。而新的武器,如火药的应用使宋朝能抵抗外来者的侵略,直到13世纪后期才被蒙古族忽必烈击败。 宋朝有部分先进的土木工程、航海术和冶金学方面的发明。这些发明和纸币都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世界的伊斯兰黄金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促進了人类的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并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而原始的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在这地方出现,伊斯兰世界發展出市場經濟及商家資本主義的雛形,一些人稱之為「伊斯蘭資本主義」,其商业资本主义(merchant capitalism)对后世欧洲的商业革命产于巨大影响。Jairus Banaji (2007), "Islam,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Journ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5 (1), p. 47-74, Brill Publishers.

新!!: 印度洋和宋朝科技 · 查看更多 »

寡斑緋鯉

寡斑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的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3公尺,體長可達17公分,生活在礁石區,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寡斑緋鯉 · 查看更多 »

寬額鱗鮋

寬額鱗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30公尺,體長可達12.5公分,棲息在沿岸河口、海灣,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寬額鱗鮋 · 查看更多 »

寶石高鰭刺尾魚

寶石高鰭刺尾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海域,包括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留尼旺,棲息深度10-61公尺,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岩礁區及珊瑚礁區,以藻類為食,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寶石高鰭刺尾魚 · 查看更多 »

寶石海豬魚

寶石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莫三比克南部及南非海域,棲息深度5-15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海藻生長的礁石區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寶石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对角蛤

对角蛤(学名:Antigona lamellaris),又名花籃簾蛤,是帘蛤目帘蛤科Antigona屬的一种 。.

新!!: 印度洋和对角蛤 · 查看更多 »

对马海峡海战

对马海峡海战(日本海海戦,Цуси́мское мор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1905年5月27日—28日),简称对马海战,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大日本帝國與俄罗斯帝国在對馬海峽进行的一场海战,由大日本帝国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联合舰队对阵俄罗斯帝国海军中将齐诺维·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戰役以日方大获全胜而告终。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中三分之二的舰只被摧毀,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方仅损失三艘鱼雷艇。这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之一。日本聯合艦隊使用殲滅了俄罗斯帝国第二太平洋艦隊 。.

新!!: 印度洋和对马海峡海战 · 查看更多 »

富爾奈斯火山

富爾奈斯火山是法屬印度洋火山島留尼旺的火山,位於該島東部,海拔高度2,632米,頂部有寬8公里的破火山口,最近一次火山噴發在2015年8月2日發生。.

新!!: 印度洋和富爾奈斯火山 · 查看更多 »

密線刺尾魚

密線刺尾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密線刺尾魚 · 查看更多 »

密點石斑魚

密點石斑魚,又稱網紋石斑魚,俗名為石斑、過仔魚、珠鱠,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塞舌尔。.

新!!: 印度洋和密點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密斑鰨

密斑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北部海域,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沙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密斑鰨 · 查看更多 »

小吻四鰭旗魚

小吻四鰭旗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旗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熱帶至溫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0公尺,本魚背面深藍色,藍色側邊上點綴著褐色,下面銀白色;第一背鰭深色無斑紋的藍色又其他的鰭褐色或深褐色;臀鰭基底有淡色銀白色,背鰭軟條51-57枚;臀鰭軟條18-23枚,體長可達230公分,主要棲息在中上層水域,屬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小吻四鰭旗魚 · 查看更多 »

小孔新鰻

小孔新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小孔新鰻 · 查看更多 »

小尼科巴爾島

小尼科巴爾島是印度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卡徹爾島70公里,屬於尼科巴群島的一部分,長24公里、寬14公里,面積159.02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435米,2001年人口432。 Category:印度島嶼.

新!!: 印度洋和小尼科巴爾島 · 查看更多 »

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簡稱:SIDS)是指一些小型低海岸的国家。这些国家普遍遇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戰,包括领土面积较小、日益增长的人口、有限的资金、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弱和过分依赖国际贸易。它们的经济发展因为高额的通讯、能源、运输费用,过小的领土面积导致的昂贵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基础设施数量少而被限制。 「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被定义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集团。1994年制定的巴巴多斯行动纲领旨在帮助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裡只有新加坡被視為發達國家。其他國家都被視為发展中国家或最不發達国家。.

新!!: 印度洋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 查看更多 »

小岛屿国家联盟

小岛屿国家联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AOSIS) 是一个低海岸国家与小岛屿国家的政府间组织,成立于1990年,其宗旨是加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SIDS)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声音。AOSIS早在1994年《京都议定书》谈判中推出第一份草案之后便已相当活跃。 截至2008年3月,AOSIS共有来自全世界的39个成员及4个观察员,其中有37个联合国会员。该联盟代表了28%的发展中国家,以及20%的联合国会员总数。.

新!!: 印度洋和小岛屿国家联盟 · 查看更多 »

小巽他群岛

小巽他群岛(Lesser Sunda Islands),又名努沙登加拉群岛(印尼语:Nusa Tenggara),是马来群岛中的一群岛,位于爪哇岛以东的印度洋和帝汶海之间,与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等组成的大巽他群岛(Greater Sunda Islands)相对。 小巽他群岛绝大部分属印度尼西亚,分属巴厘省、东努沙登加拉省和西努沙登加拉省管辖。帝汶岛部分地区属东帝汶。.

新!!: 印度洋和小巽他群岛 · 查看更多 »

小丑魚

小丑魚(Clownfish或anemonefish)是對雀鯛科底下的海葵魚亞科(Amphiprioninae)魚類的俗稱,是一種熱帶海水魚。已知有30物種,一種來自棘頰雀鯛屬(Premnas),其餘來自雙鋸魚屬(Amphiprion)。小丑魚與海葵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因此又稱海葵魚(Anemonefish)。帶毒刺的海葵保護小丑魚,海葵則吃小丑魚消化後的殘渣,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小丑魚最長可長至18公分,最小僅10公分。.

新!!: 印度洋和小丑魚 · 查看更多 »

小丑魚主題館

小丑魚主題館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成功鎮成功漁港旁的海洋生物展覽中心,又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附設水族生態展示館,其前身為國立臺東海洋生物展覽館(簡稱臺東海生館),然而因承攬營運之企業不堪虧損提前解約,目前由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代為營運,並改名為小丑魚主題館,公辦公營方式營運至今。.

新!!: 印度洋和小丑魚主題館 · 查看更多 »

小喙猎女神螺

小喙猎女神螺(学名:Purpurcapsula exigua),又名桃紅蛹螺,桃色玉螺等,为猎女神螺科之下的一個海螺物種的动物,屬於迷你貝的一種。 本物種舊屬石榴螺科或猎女神螺科的喙猎女神螺属,今屬Purpurcapsula屬。.

新!!: 印度洋和小喙猎女神螺 · 查看更多 »

小军舰鸟

小军舰鸟(学名:Fregata minor)为军舰鸟科军舰鸟属的鸟类,又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亞熱帶海域以及周遭陸域,也有小群體分布於大西洋西南部。可見於中国大陆沿海的广东至江苏,偶见于河北。曾於台湾出現。一般生活于海岛以及筑巢于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东部。.

新!!: 印度洋和小军舰鸟 · 查看更多 »

小眼等鰭叉尾帶魚

小眼等鰭叉尾帶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帶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熱帶海域,棲息深度810-1022公尺,本魚身體非常地被延長,吻部有大尖牙狀的齒,身體是黑色與彩虹色調的銅色。內口和鰓腔黑色。背鰭硬棘41-43枚;背鰭軟條53-55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43-46枚;脊椎骨99-102個,體長可達100公分,棲息在大陸坡。.

新!!: 印度洋和小眼等鰭叉尾帶魚 · 查看更多 »

小眼瘦獅子魚

小眼瘦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克羅澤群島海域,棲息深度275-2275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小眼瘦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小相手蟹

小相手蟹(学名:Nanosesarma minutum),亦作小型小相手蟹,方蟹總科相手蟹科小相手蟹属的物種。舊屬方蟹科小相手蟹属,現從新分類作相手蟹科。分布于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浙江、河北等地,在非洲印度洋沿岸的马达加斯加、索馬里及坦桑尼亞亦有出沒。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栖息于低潮线岩石旁。.

新!!: 印度洋和小相手蟹 · 查看更多 »

小頭副孔鰕虎魚

小頭副孔鰕虎魚(学名:Paratrypauchen microcephalus),別名櫛赤鯊,为鳗鰕虎鱼科栉孔鰕虎鱼属的鱼类,俗名木乃。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東非、南非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北至日本、朝鮮半島海域、半鹹水域,體長可達18公分,棲息在沿岸沙泥、礫石底質海域、河口區,掘洞而居,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Sungi-duri。.

新!!: 印度洋和小頭副孔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小鮋屬

小鮋屬(學名:Scorpaenodes)為鮋科下的一屬,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

新!!: 印度洋和小鮋屬 · 查看更多 »

小鰭刺鯊

小鰭刺鯊(學名Centrophorus moluccensis),又名皺皮尖鰭鮫,為輻鰭魚綱板鰓亞綱角鯊目刺鯊科的其中一種,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深海鯊魚。.

新!!: 印度洋和小鰭刺鯊 · 查看更多 »

小鱗犬牙南極魚

小鱗犬牙南極魚(學名:Dissostichus eleginoides;Patagonian toothfish),又稱巴塔哥尼亞齒魚、智利海鱸魚 (Chilean Sea Bass)、美露鱈(Mero)、白鱈魚、圓鱈、南極圓鱈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南極魚亞目南極魚科的其中一種,體長可達215公分,為深海魚類,可做為食用魚。生活在溫度約的到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以及南大洋的海底山和大陸架附近。 在美國紐約亞洲超市出售的這種魚都稱為“桂花魚”。而且價格很貴,每磅冰凍的桂花魚高達18-20美元。這種魚之所以如此貴重,一是因為産於深海而無污染;二是沒有其它魚常見的細魚刺,只有一根脊椎骨;三是肉質白而嫩,吃起來口感爽滑,味道極為鮮美。因此堪稱世間罕見的“美味佳餚”。然而,美味的代價導致嚴重的生態浩劫,電影《最後的藍海》揭露了南極圈面臨的危機,其中包括了巴塔哥尼亞齒魚的濫捕。 在台灣,這種魚雖非鱈形目的魚種,但因鱈魚名氣更旺,在民間便有人以南極鱈魚之名販售。故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明令從2017年1月1日起,不得將智利海鱸魚等非鱈形目魚種標示為鱈魚販售。.

新!!: 印度洋和小鱗犬牙南極魚 · 查看更多 »

小鱗燈孔鯛

小鱗燈孔鲷,为輻鰭魚綱奇鯛目大鱗鲷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南太平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1717公尺,體長可達4.1公分。.

新!!: 印度洋和小鱗燈孔鯛 · 查看更多 »

小鱗莫氏管肩魚

小鱗莫氏管肩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管肩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大西洋及西印度洋海域,深度500-2000公尺,體長可達25.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小鱗莫氏管肩魚 · 查看更多 »

小鱗淵眼魚

小鱗淵眼魚(学名:Bathytroctes microlepis),又名黑頭魚,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淵眼魚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大西洋愛爾蘭西南方外海、法國比斯開灣向南至那米比亞;南中國海、東南太平洋與東印度洋熱帶海域,棲息深度0-4900公尺,體長可達32.3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小鱗淵眼魚 · 查看更多 »

小鳞沟鰕虎鱼

小鳞沟鰕虎鱼(学名:Oxyurichthys microlepi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鱼科沟鰕虎鱼属的鱼类,俗名小瓣尖尾鱼。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等海域,属于亚热带近岸鱼类,棲息深度可達75公尺,本魚體紫羅蘭色,背鰭、臀鰭與尾鰭粉紅色,背鰭硬棘7枚;背鰭軟條12-13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13枚,體長可達13.5公分。其多生活于温带以及亦进入河口中,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Sumanap、Madura。.

新!!: 印度洋和小鳞沟鰕虎鱼 · 查看更多 »

小鳍尾灯鱼

小鳍尾灯鱼(学名:Triphoturus micropterus)为灯笼鱼科尾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1000-0米。.

新!!: 印度洋和小鳍尾灯鱼 · 查看更多 »

小鳍新灯鱼

小鳍新灯鱼(学名:Neoscopelus microchir)为新灯鱼科新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有、台湾岛以及东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新!!: 印度洋和小鳍新灯鱼 · 查看更多 »

小麥帶區 (西澳)

麥帶區是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的九大地區之一,西部與府城伯斯大都會接壤;範圍有154862平方公--,居民有72,000人。區內人口(16,000人)主要集中於諾瑟姆、納羅金、梅里登和穆拉等4鎮上,其餘散布於各地方。.

新!!: 印度洋和小麥帶區 (西澳) · 查看更多 »

小齿葡萄核虫

小齿葡萄核虫(学名:Gigartacon denticulatus)为葡萄核虫科葡萄核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小齿葡萄核虫 · 查看更多 »

小齿锯鳐

小齿锯鳐(学名:Pristis microdon)为锯鳐科锯鳐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东北部大西洋热带区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Rostrum。.

新!!: 印度洋和小齿锯鳐 · 查看更多 »

小齒黑頭魚

小齒黑頭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印度洋印度海脊海域,棲息深度1500-1760公尺,體長可達30.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小齒黑頭魚 · 查看更多 »

小金刚蝾螺

小金刚蝾螺(学名:Liotina peronii),又名南岛方格螺,是原始腹足目蝾螺科胀脉螺属的一种。.

新!!: 印度洋和小金刚蝾螺 · 查看更多 »

小連鰭喉盤魚

小連鰭喉盤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喉盤魚亞目喉盤魚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西印度洋留尼旺;太平洋印尼至庫克群島海域,體長可達4.5公分,屬底棲性魚類,棲息在潮池或礁石平台。.

新!!: 印度洋和小連鰭喉盤魚 · 查看更多 »

小虎鯨

小虎鯨(拉丁语学名:Feresa attenuata)是鲸目海豚科中一种體型比较小、海上也比较少见的动物,属于小虎鲸属(Feresa),是该属内唯一的一种。其名字来源是因骨骼外形与虎鲸类似,但是体形比虎鲸小。小虎鲸攻擊性強,在夏威夷和南非被圈养的两群小虎鲸甚至有攻擊人員和其他海豚的紀錄,但是在日本被驯养的小虎鲸群没有发生这个现象。在鯨豚擱淺復健的救援中,小虎鯨往往也是需要特別注意人員安全的種類。 到 1950 年代内人类对小虎鲸的了解仅有两具大英博物馆中的颅骨。最早对牠们的描写来自于 1874 年约翰·爱德华·格雷。1954 年一名日本鲸学家报道了 1952 年本州捕鲸人描写的“罕见的海豚”,他写到他考察的个体颅骨与博物馆中的一样,而其体型类似虎鲸,由此产生了小虎鲸这个名称。 小虎鲸学名中的 attentuata 是拉丁语“楔”的意思,指的是从头部到尾部身躯逐渐变细的样子。.

新!!: 印度洋和小虎鯨 · 查看更多 »

小棘鯒

小棘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海域,屬底棲性魚類,喜砂泥質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小棘鯒 · 查看更多 »

小澤治三郎

小澤治三郎(日文:おざわ じさぶろう,英文:Jisaburo Ozawa,),宮崎縣人,大日本帝国海军中將,日本海军第一機動艦隊司令,並統帥艦隊參與菲律賓海海戰,他也是最後一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新!!: 印度洋和小澤治三郎 · 查看更多 »

小明蚕

小明蚕(学名:Vanadis minuta)为眼蚕科明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包括东海黑潮区、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小明蚕 · 查看更多 »

小曲海龍

小曲海龍(学名:Campichthys nanu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莫三比克海域,體長可達2.5公分,為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小曲海龍 · 查看更多 »

尤氏腔吻鱈

尤氏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印度洋塞席爾群島海域,深度800-1900公尺,體長可達54.1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尤氏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尤氏虎鮋

尤氏虎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26-33公尺,體長可達13.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尤氏虎鮋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1893年-1943年),荷蘭裔美國人,地緣戰略學家,國際關係學者,被稱為「圍堵政策之教父」。他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古典現實主義的發起者之一,將東歐政治思想帶入美國。曾在耶魯大學國際研究所任職。他教學重點放在地緣政治學。49歲死於癌症。 斯皮克曼出過兩本談外交政策的書。一是1942年美國即將加入二次大戰時的《世界政治中的美國戰略:美國與權力平衡》。他從關切權力平衡的角度說明美國企圖以海洋阻隔敵人的孤立主義政策必敗。他希望避免美國像一次大戰一樣企圖置身事外。第二本書《》是在死後一年出版,其中闡述了他的地緣策略,認為歐亞權力平衡會直接影響美國。 從斯皮克曼的地理學與外交著述看來,他支持地理決定論。.

新!!: 印度洋和尼古拉斯·斯皮克曼 · 查看更多 »

尼岡氏角魴鮄

尼岡氏角魴鮄,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肯亞海域,棲息深度156-187公尺,體長可達13.9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尼岡氏角魴鮄 · 查看更多 »

尼科巴县

尼科巴县是印度联邦属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所辖的3个县之一。尼科巴县辖有整个尼科巴群岛。该县面积1841 km²,总人口42,068(2001年)。该县行政中心位于卡尔尼古巴岛。.

新!!: 印度洋和尼科巴县 · 查看更多 »

尼科巴群岛

尼科巴群岛(Nicobar Islands),印度洋中一群岛,位于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之间,北为安达曼群岛,南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目前与安达曼群岛同属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联邦直辖区管辖。群岛由22个岛屿组成,面积1841平方公里,人口42026人。其中大尼科巴岛即为郑和下西洋时所到之翠兰屿。 Category: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Category:印度洋群岛 Category:印度群岛.

新!!: 印度洋和尼科巴群岛 · 查看更多 »

尼爾森新鮋

尼爾森新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100-405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尼爾森新鮋 · 查看更多 »

尼爾氏普提魚

尼爾氏普提魚,又稱尼爾氏狐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印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西岸等海域,棲息深度5-18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沿海潟湖、珊瑚礁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尼爾氏普提魚 · 查看更多 »

尼氏小褐鱈

尼氏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200-305公尺,體長可達24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尼氏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尼氏土佐鮃

尼氏土佐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124-230公尺,體長可達17.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尼氏土佐鮃 · 查看更多 »

尼氏深海黑魚

尼氏深海黑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管肩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中東大西洋及印度洋海域,深度1500-2000公尺,體長可達29.1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尼氏深海黑魚 · 查看更多 »

尾紋鸚嘴魚

尾紋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8-40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外海獨立的礁坡,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尾紋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尾紋擬毒鮋

尾紋擬毒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半鹹水及海域,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尾紋擬毒鮋 · 查看更多 »

尾斑盔魚

尾斑盔魚(学名:Coris caudimacula),又名尾斑鸚鯛、柳冷仔,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盔魚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印度洋區,從紅海、東非至澳洲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57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海草生長茂盛的沙底質海域,以片腳類、多毛類、腹足類等為食,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尾斑盔魚 · 查看更多 »

尖吻小眼蛇鰻

尖吻小眼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南非海域,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底層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尖吻小眼蛇鰻 · 查看更多 »

尖吻舌鰨

尖吻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及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220-1425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沙底質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尖吻舌鰨 · 查看更多 »

尖吻擬唇魚

尖吻擬唇魚又稱八帶擬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留尼旺及模里西斯海域,棲息深度15-37公尺,體長可達7.8公分,棲息在珊瑚生長的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尖吻擬唇魚 · 查看更多 »

尖头斜齿鲨

尖头斜齿鲨(学名:Scoliodon sorrakowah)为真鲨科斜齿鲨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以及东海南部的中部、东海北部等海域,生活习性为暖水性。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Vizagapatam。.

新!!: 印度洋和尖头斜齿鲨 · 查看更多 »

尖頭擬鮋

尖頭擬鮋(学名:Scorpaenopsis oxycephala)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擬鮋屬下的一个种。俗名尖頭石狗公、石獅子、虎魚、石崇、石狗公、沙薑虎、石降、過溝仔、臭頭格仔,為熱帶海水魚,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紅海、南非至馬里亞納群島,北起台灣,南迄密克羅尼西亞海域,棲息深度1-250公尺,體長可達36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岩礁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File:Tassled scorpionfish at Shaab Claudia.JPG|Tassled beard of S. oxycephala (Red Sea, Egypt) File:Tassled scorpionfish at Manta Alley.JPG| Side view of S. oxycephala (Komodo, Indonesia) File:Tassled scorpionfish at Nusa Kode.JPG|Top view of S. oxycephala (Komodo, Indonesia).

新!!: 印度洋和尖頭擬鮋 · 查看更多 »

尖鳍燕鳐

尖鳍燕鳐(学名:Cypselurus speculiger)为飞鱼科燕鳐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以及西沙群岛海域等,属于大洋性上层鱼类。.

新!!: 印度洋和尖鳍燕鳐 · 查看更多 »

尖齒紫魚

尖齒紫魚,又稱尖齒姬鯛、紫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笛鯛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尖齒紫魚 · 查看更多 »

尖藍帶紋鱸

尖藍帶紋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麗花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Socotra島海域,深度175-377公尺,為熱帶海水魚,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尖藍帶紋鱸 · 查看更多 »

尖耳球虫

尖耳球虫(学名:Otosphaera auriculata)为胶球虫科耳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中太平洋、印度洋,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尖耳球虫 · 查看更多 »

少鰭深海帶魚

少鰭深海帶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带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阿拉伯海及孟加拉灣等海域,棲息深度在水深0至1000公尺,本魚體銀色,顎與鰓蓋黑色,背鰭硬棘31至34枚;背鰭軟條68至74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64至67枚;脊椎骨105至109個,體長可達51公分,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及烏賊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少鰭深海帶魚 · 查看更多 »

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旧日本海軍軍人,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军中历任重要职位,进行了多项重大变更与改革,尤其是亲手组建了日本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太平洋战争早期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并策划或指挥了数次战役,例如偷襲珍珠港以及中途岛战役。山本在搭乘飞机前往所罗门群岛前线视察的路上遭美军P-38闪电式战斗机拦截,座机(一式大型陸上運輸機)被击落。山本之死对日本军队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

新!!: 印度洋和山本五十六 · 查看更多 »

屈氏黑姑魚

屈氏黑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孟加拉灣印度馬德拉斯外海海域,棲息深度約300公尺,體長可達21.9公分。.

新!!: 印度洋和屈氏黑姑魚 · 查看更多 »

居氏牙䱛

居氏牙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的印度及巴基斯坦海域,體長可達39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腹足類、橈腳類、魚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居氏牙䱛 · 查看更多 »

居氏盔魚

居氏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紅海、東非至斯里蘭卡、安達曼海海域,棲息深度4-46公尺,體長可達38公分,棲息在沙石混合的珊瑚礁海域,屬肉食性,以海膽、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居氏盔魚 · 查看更多 »

岡氏鋸棘單棘魨

岡氏鋸棘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及半鹹水域,棲息深度5-15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沿岸礁石區及河口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岡氏鋸棘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岩本徹三

岩本彻三(いわもと てつぞ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的“零式战斗机”驾驶员,通称“最强的零战驾驶员”和“零戰虎徹”,日軍宣稱其生平總共擊落了盟軍(包括在1938年在中国大陆战场中取得的战果)202架飛機(居二战日本海军王牌战斗机飞行员击落数排行榜之首)。.

新!!: 印度洋和岩本徹三 · 查看更多 »

岩新蠍魚

岩新蠍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舵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海域,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沿海礁岩區,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岩新蠍魚 · 查看更多 »

岬小褐鱈

岬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南非東倫敦至納米比亞及西印度洋肯亞海域,深度45-700公尺,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18公分,棲息在大陸棚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岬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岬鼠鱈

岬鼠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至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850-1480公尺,體長可達4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岬鼠鱈 · 查看更多 »

䲗屬

䲗屬(學名:Callionymus)為䲗科下的一個屬,主要分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少數在大西洋。.

新!!: 印度洋和䲗屬 · 查看更多 »

島側帶小公魚

島側帶小公魚,又稱島嶼小公魚,俗名魩仔,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島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島嶼

島嶼或島是指於海洋中或湖泊中被水体圍繞的陆地区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面积更大的澳大利亚大陆不被视为岛屿,而視為大陸)。在狹小的地域集中2個或以上的島嶼,即成「島嶼群」,大規模的島嶼群稱作「群島」或「諸島」,列狀排列的群島即為「列島」。而如果一個國家的整個國土都坐落在一個或數個島之上,則此國家可以被稱為島嶼國家,簡稱“島國”。.

新!!: 印度洋和島嶼 · 查看更多 »

巡航导弹潜艇

巡航导弹潜艇(Guided Missile Submarine,舰船类别代号為SSG/SSGN,其中「N」字代表核动力)是一种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攻击力量的攻击性潜艇。在冷战东西方阵营中都有巡航导弹潜艇这个潜艇类型,但其作战任务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的巡航导弹潜艇主要装备巡航导弹,可以作为二次核打击力量或者战术打击力量的一部分。而苏俄的巡航导弹潜艇则装备反舰导弹,以攻击航舰战斗群等水面战舰为主。.

新!!: 印度洋和巡航导弹潜艇 · 查看更多 »

巢斑石斑魚

巢斑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包括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印尼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30公尺,體長可達32公分,生活在水淺的珊瑚礁、岩礁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巢斑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巨尾魚科

巨尾魚科(学名:Giganturidae)俗稱遠視魚或管眼仙魚,英文通稱望遠鏡魚(Telescopefish),是輻鰭魚綱仙女魚目的其中一科,其下只有一屬巨尾魚屬(学名:Gigantura)。其屬名是以 gigant(希臘文:巨大)+ oura(希臘文:尾)構成,即「巨大的尾」之意。 巨尾魚科的魚類主要分布於熱帶至亞熱帶海域,範圍包括太平洋、大西洋與印度洋三座主要的洋。為深海魚的一種,主要生活於深海的中層帶(根據出現紀錄統計,生活的水域深度約 17 至 3000 公尺深,但通常在 500 到 3000 公尺深的深海中較為常見)。.

新!!: 印度洋和巨尾魚科 · 查看更多 »

巨絲吻巨棘角鮟鱇

巨絲吻巨棘角鮟鱇(学名:Rhynchactis macrothrix)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巨棘角鮟鱇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大西洋及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2000公尺,雌魚體長可達13公分。.

新!!: 印度洋和巨絲吻巨棘角鮟鱇 · 查看更多 »

巨蜥

巨蜥是巨蜥屬(学名:Varanus)的蜥蜴,包括了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龍及最長的薩氏巨蜥。牠們的最近親是蛇蜥科及毒蜥屬。.

新!!: 印度洋和巨蜥 · 查看更多 »

巴加莫約

巴加莫約(Bagamoyo,也被拼写为:Bagamojo)是坦桑尼亞的城鎮,位於達累斯薩拉姆以北75公里,毗鄰桑給巴爾。始建于公元18世纪,曾经是德属东非的首都,是東非印度洋沿岸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现今,巴加莫约是濱海區的首府,居民人數約30,000,最近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新!!: 印度洋和巴加莫約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印度洋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历史

巴基斯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是南亚文明的發源地。.

新!!: 印度洋和巴基斯坦历史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小鮋

巴基斯坦小鮋(學名:Scorpaenodes investigatoris)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巴基斯坦海域,棲息深度170公尺,體長可達7.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巴基斯坦小鮋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地理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国土面积803,940平方公里;毗邻国家有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巴处在北纬23度30分至36度45分,东经61度至75度31分之间,南北长1,600多公里,主要山脉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最长河流印度河自北向南几乎穿贯巴全境,和其四条主要支流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和萨特勒季河一起被称为“五水”;西部边境的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是传统上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必经要道。印度河平原为巴最富庶的农业区,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灌溉网络。接近海平面的喀奇湿地为陆地最低点,位于中、巴边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至高点;由于地势高低差异,造成气候的多样化。受欧亚与印度二大板块撞击的影响,使得巴基斯坦成为地震多发区。.

新!!: 印度洋和巴基斯坦地理 · 查看更多 »

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Batak) 是主要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民族。分为阿拉斯族(Alas)、可魯特族(Kluet)、新葛吉爾族(Singkil)、卡羅族(Karo)、代里族/帕克帕克族(Dairi/Pakpak)、西馬隆貢族(Simalungun)、托巴族(Toba)、昂科拉族(Angkola)、曼代林族(Mandailing)等數個民系,各民系具有相關卻獨特的語言與習俗。他們使用、馬來語、印尼語,總人口約六百萬至八百萬人,主要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傳統信仰。.

新!!: 印度洋和巴塔克人 · 查看更多 »

巴塔拉島

巴塔拉島是馬爾代夫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屬於亞里環礁的一部分,長0.15公里、寬0.3公里,面0.3平方公里,該島有旅遊度假區,從首都馬累乘坐水上飛機需時約20分鐘,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馬爾代夫島嶼.

新!!: 印度洋和巴塔拉島 · 查看更多 »

巴士海峽羊舌鮃

巴士海峽羊舌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半鹹水域海域,棲息深度10-70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沙底質底層水域或河口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巴士海峽羊舌鮃 · 查看更多 »

巴尼亞群島

巴尼亞群島是印度尼西亞的群島,由99個小型島嶼組成,位於蘇門答臘西岸對開29公里、尼亞斯島以北的印度洋海域,面積319平方公里,大部分島嶼沒有人居住。巴尼亞群島在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震央位於群島以北數百公里,約300名居民死亡。.

新!!: 印度洋和巴尼亞群島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化

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是一个常带有贬义的地缘政治学术语,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政区分裂成多个互相敌对的国家或政区的过程。.

新!!: 印度洋和巴尔干化 · 查看更多 »

巴准群島

巴准群島(Jasiiradaha Jubbada Hoose;Bajuni Islands)是印度洋的島嶼,由六個主要島嶼組成,位於东非國家索马里南岸,由下朱巴州基斯馬尤區負責管轄,該群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英屬东非保护国的一部分,戰後被割讓予意大利。 Category:印度洋群島 Category:索馬利亞島嶼.

新!!: 印度洋和巴准群島 · 查看更多 »

巴倫島 (安達曼群島)

巴倫島是印度洋的火山島,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納爾貢達姆島150公里,屬於安達曼群島的一部分,長3.5公里、寬2.9公里,面積8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354米,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巴倫島 (安達曼群島) · 查看更多 »

巴納迪爾州

巴納迪爾州(索馬里語:Banaadir)是索馬里南部的一個州,東臨印度洋。面積370平方公里。首府摩加迪沙是索馬里內戰前的首都。.

新!!: 印度洋和巴納迪爾州 · 查看更多 »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

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olomeu Dias,)是一名葡萄牙贵族和著名航海家,他于1487年带领船队航行至非洲大陆最南端并发现好望角,为葡萄牙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 印度洋和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 · 查看更多 »

巴蝸牛科

扁蜗牛科(学名:Bradybaenidae),又名巴蝸牛科,原是柄眼目之下的一個科。現時已合併到堅齒螺科(Camaenidae)。.

新!!: 印度洋和巴蝸牛科 · 查看更多 »

巴都群岛

巴都群岛是印度尼西亞的群島,位於蘇門答臘西面尼亞斯島和西比路島之間的印度洋,由北蘇門答臘省管轄,三個主要島嶼皮尼島、塔納馬薩島和塔納巴拉島面積相若,另有48個較小島嶼,其中少於一半的島嶼有人居住。 Category:群島 Category:印尼島嶼.

新!!: 印度洋和巴都群岛 · 查看更多 »

巴里州

巴里州(索馬里語:Bari)是索馬里東北部的一個州,北臨亞丁灣,東臨印度洋。哈豐角是非洲的最東端。面積70,088平方公里。首府博薩索。目前由邦特蘭所控制。 Bari * Category:亞丁灣.

新!!: 印度洋和巴里州 · 查看更多 »

巴林

巴林王国(مملكة البحرين ),簡稱巴林(;‏البحرين ;‏بحرین ),是一個鄰近波斯灣西岸的島國,首都麥納麥。巴林島為巴林最大的島嶼,共有55公里長,18公里寬。沙烏地阿拉伯位於巴林西部,並可經由法赫德国王大桥連接;伊朗則位在巴林北方200公里處;卡達半島位於東南側。氣候屬熱帶沙漠氣候。2010年,巴林總人口為1,234,571人,其中包括666,172名外籍人口。 巴林為迪爾門文明發跡之處。 西元628年,巴林成為伊斯蘭教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阿拉伯人統治後,葡萄牙於1521年占領巴林,又於1602年被薩非王朝的阿拔斯大帝驅逐。1783年,從卡扎尔王朝奪取巴林,並由阿勒哈利法家族建立王朝並統治至今,艾哈邁德·阿爾法塔為巴林第一位哈基姆(統治者)。19世紀後期, 巴林與英國制訂合約,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国保护。1971年,英国人撤出,英国在当地的九个殖民地酋长国中,巴林和卡塔尔独立建国成为酋長(埃米尔)國;余下七个酋长国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於2002年宣布改為王國。 巴林為首個步入後石油經濟的波斯灣國家。但目前巴林經濟並非單純依賴石油;自20世紀後期,巴林已投入巨資發展金融和旅遊事業。該國首都麥納麥,是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所在地。巴林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第44位),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2001年,巴林成為主要非北约盟友的成員,美國海軍的第五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麥納麥,随时监视着波斯灣以及印度洋的动靜。.

新!!: 印度洋和巴林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卷管螺

巴比倫捲管螺(学名:Turris babylonia)是一個海螺的物種,一種屬於新腹足類支序的捲管螺科捲管螺屬的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巴比伦卷管螺 · 查看更多 »

巴氏眶灯鱼

巴氏眶灯鱼(学名:Diaphus parr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眶灯鱼属的鱼类,俗名头盖眶灯鱼。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以及垂直分布约1000-0米,體長可達6.5公分。.

新!!: 印度洋和巴氏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巴氏擬鮃

巴氏擬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巴氏擬鮃 · 查看更多 »

巽他島弧

巽他島弧是由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巽他海峽、小巽他群島等組成的火山弧,島上的火山鏈是該區的主要地形。 巽他島弧地處於板塊活動區域,位於印度地下的巽他板塊、緬甸板塊兩個東歐亞板塊與形成印度洋和孟加拉灣海床的印度-澳洲板塊兩者之間互相聚合。巽他島弧出現所有地球動力學的特徵,是一個典型的火山島弧。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澳洲板塊沿著巽他島弧隱沒於巽他板塊和緬甸板塊以下,爪哇海溝中的隱沒帶變形,造成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巽他島弧上有世界上最危險和爆炸性的火山,松巴哇島上坦博拉火山在1815年的爆發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火山爆發。這道隱沒帶也形成世界上最大型的活火山多巴湖,該火山曾經發生人類歷史上最大型的火山爆發指數達8級的火山爆發,產生超過2,800立方公里的岩漿。 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巨響傳至5,000公里以外的地方仍可聽見,是有記錄以來已知最巨大的聲音。數以十萬計的人因上述和其他火山如帕潘達揚火山、加隆貢火山、克盧德火山爆發而喪命。.

新!!: 印度洋和巽他島弧 · 查看更多 »

巽他海峡

巽他海峡(英文:Sunda Strait;印尼语:Selat Sunda)是印尼爪哇岛与苏门答腊之间的海峡,连接爪哇海与印度洋。 巽他海峡呈东北/西南向,西部靠近爪哇海沟因此非常深,但海峡东部最窄处仅24公里宽,最浅处仅20米深,因而沙州、强潮汐和人造的障碍物如爪哇岛近岸油井,都使船只导航困难。虽然如此,巽他海峡在数个世纪以来都是重要的航道,尤其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把它用作通往印尼香料群島(英语:Spice Islands)的通道。浅而窄的海峡,加上不够精确的海图,使现代大型船舶难以通行,而相邻的马六甲海峡最窄处2.8公里、航道最浅处25米,并不比巽他海峡更好。Donald B. Freema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Gateway Or Gauntlet?.

新!!: 印度洋和巽他海峡 · 查看更多 »

帚尾擬蓑鮋

帚尾擬蓑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印度西部海域,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帚尾擬蓑鮋 · 查看更多 »

丁蛎属

丁蛎属(学名:Malleus)是莺蛤目丁蛎科的一個屬。.

新!!: 印度洋和丁蛎属 · 查看更多 »

丁氏双鳍电鳐

丁氏双鳍电鳐(学名:Narcine timlei)为电鳐科双鳍电鳐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Tranquebar。.

新!!: 印度洋和丁氏双鳍电鳐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稱「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綽號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西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許狀,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組成。实际上此特许狀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於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新!!: 印度洋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丝条凡塘鳢

丝条凡塘鳢(学名:Valenciennea strigat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魚科凡塘鳢属的鱼类,又名紅帶范氏塘鱧、丝条美塘鳢。.

新!!: 印度洋和丝条凡塘鳢 · 查看更多 »

帝汶海

帝汶海(英語:Timor Sea,Laut Timor, Mar de Timor)位于帝汶岛与澳大利亚西北部之间,西面是浩瀚的印度洋,东接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南北宽约550公里,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海中央有博拿巴海盆 ,海盆东北有一狭谷与帝汶海槽相连,平均海深约406米,最深处有3200米。帝汶海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重要的石油产区。 這一片海域有許多的珊瑚礁,無人島和驚人的油氣儲備。 現在這裡被2009年的石油洩漏所污染,其影響可能會持續25年。這裡也是印尼蘇拉威西省望加錫人採集海參的傳統地方。.

新!!: 印度洋和帝汶海 · 查看更多 »

中型圆方蟹

中型圆方蟹(学名:Cyclograpsus intermedius)为方蟹科圆方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洋、台湾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高潮线的石下或卵石间。.

新!!: 印度洋和中型圆方蟹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一个多样化的通信系统,连接该国所有地区的互联网、电话、电报、电台和电视台。其通讯格式并不是西方国家常见的高级格式,但是它的通讯系统包含了世界最尖端的技术并为未来新式网络建立了基础。2014年全世界光缆安装总量达到3.11亿纤芯公里,其中1.56亿在中国,即中国光缆市场世界占有率为50%。而2015年中国光缆需求已增至2.01亿纤芯公里,高达世界预计需求量3.64亿纤芯公里的55%。.

新!!: 印度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 · 查看更多 »

中华朝贡体系

中國朝貢體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这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國際關係體系。东亚朝貢體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星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往外推拓(详见: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權列表)。政治名義上藩屬國都向中國稱臣,中國不管各藩屬國之間的關係,所以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星狀架構。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曾以进贡与赏赐的名义进行贸易,称为朝贡贸易。贡品同时也如齐桓公伐楚,藉口之一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包茅。 而在某些时期,中原王朝由于种种原因也向其他强势的民族或国家进贡。.

新!!: 印度洋和中华朝贡体系 · 查看更多 »

中南半島

中南半岛(中印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印支半岛,L'indochine; Indochina 或Indo-China),指亞洲東南部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的半島,因位于中国以南、印度以东而得名。中南半島包括今日的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马来半岛等地。.

新!!: 印度洋和中南半島 · 查看更多 »

中天電視海外頻道

中天電視海外頻道 - 亞洲 / 北美是由中天電視擁有的一條在台灣以外地區所播放的電視頻道,面向亞太和美洲地區,其电视呼号名称分别为中天亞洲台、中天北美台,兩個频道所播放的節目內容並不相同。.

新!!: 印度洋和中天電視海外頻道 · 查看更多 »

中央光眼虫

中央光眼虫(学名:Actinomma medianum)为星球虫科光眼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南极海以及中国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中央光眼虫 · 查看更多 »

中島 (塞舌爾)

中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馬埃島4.5公里,長0.48公里、寬0.3公里,面積0.09平方公里,該島被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島上人口僅1人。.

新!!: 印度洋和中島 (塞舌爾) · 查看更多 »

中巴經濟走廊

中巴經濟走廊(پاک چین اقتصادی راہداری;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英文縮寫:CPEC),是指一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與巴基斯坦合作的大型工程計劃,长达3000公里,投资460亿美元。也将成为一带一路的枢纽和旗舰项目。.

新!!: 印度洋和中巴經濟走廊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印度洋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2010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中國2010年11月 · 查看更多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主要負責研究極地的研究中心,其基地位於上海,轄下管理5座極地研究站,其中4座位於南極,分别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1座位於北極,为黄河站;另外亦管理其破冰船雪龍號。.

新!!: 印度洋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化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導,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西洋文化自明代時傳入中國,在清末和民國初年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觀念和馬列主義思想等文化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總而要之,或謂自太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在中國大陸,隨著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逐漸興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中国的政治文化主要经历了四次较大的转型,商周之变确立了男尊女卑制度、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礼节,周秦之变确立了君主集权制度、官僚体制和“儒表法里”的政治文化体系,宋元之变使得传统的专制模式日趋僵化并开始严重禁锢思想和阻碍社会的进步,晚清至21世纪则是中国从封建专制社会向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的曲折的过渡阶段(尚未完成)。.

新!!: 印度洋和中國文化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的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舰队之一。机关驻地位于湛江市。.

新!!: 印度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部航海保证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部航海保证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道测量局),局机关驻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中路19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部下属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海道测量机构和该国唯一法定的官方航海图书出版机构。.

新!!: 印度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部航海保证局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索马里护航行动

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從2008年底开始在亚丁湾索马里海盗频发海域开始的一项军事行动。这项行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846号决议及其后续决议,并参照有关国家做法,得到索马里政府同意后进行的。此行动的主要内容是:保护航行该海域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 中国海军第一批索马里护航编队于2008年12月26日从海南三亚军港启航,并于2009年1月6日到达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正式开始护航。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已完成500余批、5000余艘中外商船的护航任务。。2016年8月,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是由哈爾濱号导弹驱逐舰、邯鄲号导弹护卫舰、東平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第二十四批护航编队。.

新!!: 印度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索马里护航行动 · 查看更多 »

中国地理

中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在美国之前或之后,参见国家面积列表)。其中陆地面积为世界第二,仅次于俄罗斯。 中国疆域东西跨越62度、五个时区,约5200公里,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也有“最东端是黑瞎子岛中国控制区”的说法),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中国大陆使用统一的“北京时间”;南北跨越近50度,约5500公里。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最南端的为南海南部的曾母暗沙;最大的群岛为舟山群岛;山东半岛为最大的半岛,其次为辽东半岛;渤海和琼州海峡为中国的内海;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轄22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另外还有2个特别行政区,位于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 由于疆域的宽广和地理的大跨度,中国几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自西而东,逐级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高达65%,全世界8000公尺以上的12座山峰中国就有7座;山脉多呈东西和西北一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和横断山等山脉,与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公尺,为世界第一高峰,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155米为最低点。中国的四大高原分别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为最大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别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为面积最大的盆地,柴达木盆地为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别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中国陆地的河流、湖泊众多,但它们主要属于太平洋海洋水系,这决定了水流向东的基本走向;其次为西南部部分区域属于印度洋水系,西部部分地区存在内陆独立水系;西北部几条河流属于北冰洋水系。河流分为外流河与和内流河,南部、东部和北部河流均为外流河,南方河流水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北方除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规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为中国最大内流河。长江、黄河和珠江分别为中国第一、二和三大河流,其中长江为世界第三大河流。中国湖泊众多,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部,五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均分布于长江流域;青海湖为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纳木错为第二大咸水湖。 秦岭-淮河构成的连线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与气候的分界线,但人们习惯上以长江作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由于地形和位置差异,大致分为三大自然区,一是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区,二是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区,三是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区。.

新!!: 印度洋和中国地理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 (火山)

“中国皇帝”(英文:Emperor of China)是印度尼西亚班达海西部海域中的一座海底火山。这座火山拥有盾状的外形,从海底到其顶部有1,500米左右(约5,000英尺)。.

新!!: 印度洋和中国皇帝 (火山) · 查看更多 »

中国鲳

中国鲳(学名:Pampus chinensis),又稱中華鯧、華鯧、斗鯧,为鲳科鲳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日本海以及南中国海、东中国海南部、台湾海峡等海域,属于近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 本魚背部灰褐色,兩側銀白,鰭銀灰,體高而側扁,尾柄短,缺乏盾狀鱗屑或肉質龍骨。吻鈍圓,額頭幾乎是筆直的,眼小,口小,亞中位,向後、向下彎曲,側線高,下面的背輪廓到尾柄,背鰭軟條43-50枚;臀鰭軟條39-42枚,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泥底質海域,偶爾會出現在河口,會成小群活動,屬肉食性,以水母、櫛水母、浮游生物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中国鲳 · 查看更多 »

中缅油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是连接中国西南地区和缅甸的原油及天然气输送管道。全长793公里,起点为若开邦皎漂,设有6座站場工藝設備,在缅甸境内途经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经南坎进入中国瑞丽。2013年7月28日,开始向中国输气。.

新!!: 印度洋和中缅油气管道 · 查看更多 »

中爪哇省

中爪哇省(印尼語:Jawa Tengah)是印尼的一個省,位於爪哇島的中部,首府是三寶瓏。現任省長是甘查爾·普拉諾沃,由副省長代理。.

新!!: 印度洋和中爪哇省 · 查看更多 »

中白蝴蝶魚

中白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中白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臺灣種的「臺灣白海豚」(Taiwanese Humpback Dolphin,學名: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俗稱為媽祖魚,屬鯨目海豚科,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的亞種,身長由一米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線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現及鹹淡水及沼澤一帶,例如長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口、漢江和珠江等,分布極之廣泛。西方文獻有關中華白海豚的最早紀錄是在1637年由探險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在珠江口發現的紀錄,而中國的最早紀錄是在唐朝。名為白海豚,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是呈白色,年輕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得3679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一位。.

新!!: 印度洋和中華白海豚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軍事

中華民國的軍事發展,從建國開始,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國共內戰政府遷台等時期,乃至於今日兩岸隔海分治,皆與當時之政治情勢息息相關。現今中華民國之國防力量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以及《國防法》第8條的規定,中華民國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其建軍備戰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2017年中華民國軍事綜合力量在全球排名中排名第19名。.

新!!: 印度洋和中華民國軍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南非關係

中華民國與南非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南非共和國(通稱南非、斐)之間的關係。兩國於1949-1997年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於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 1990年代後,20多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僅剩4個較為重要的友邦國家,分別為沙烏地阿拉伯、梵蒂岡、韓國和南非,之後沙烏地阿拉伯(1990年)和韓國(1992年)先後與中華民國斷交。1998年1月1日與南非斷交後,自此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具國際重要地位的只有梵蒂岡。.

新!!: 印度洋和中華民國與南非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索馬利亞關係

中華民國與索馬利亞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兩國無正式外交關係,目前也沒有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對索馬利亞的相關事務由、駐杜拜臺北商務辦事處。.

新!!: 印度洋和中華民國與索馬利亞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是指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雙邊之關係史。随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实际上與台灣的关系重疊。.

新!!: 印度洋和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模里西斯關係

中華民國與模里西斯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模里西斯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兩國無正式外交關係,目前也沒有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對模里西斯的相關事務由。.

新!!: 印度洋和中華民國與模里西斯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視新聞

中視新聞(CTV NEWS)是中國電視公司(中視)新聞部製播的電視新聞節目的總稱。現今中視新聞的主要合作對象為中天新聞(因為兩者隸屬於旺旺中時媒體集團)。.

新!!: 印度洋和中視新聞 · 查看更多 »

中謝貝利州

中謝貝利州(索馬里語:Shabeellaha Dhexe)是索馬里東南部的一個州,東臨印度洋。謝貝利河在西部流過。面積22,663平方公里。首府喬哈爾。 Shabeellaha Dhexe *.

新!!: 印度洋和中謝貝利州 · 查看更多 »

中間刺鯧

中間刺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長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肯亞海域,棲息深度230-293公尺,體長可達13.3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

新!!: 印度洋和中間刺鯧 · 查看更多 »

中間棘花鮨

中間棘花鮨,又稱中間棘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190-290公尺,體長可達8.9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中間棘花鮨 · 查看更多 »

中東黑棘鯛

中東黑棘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波斯灣海域,體長可達32.2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中東黑棘鯛 · 查看更多 »

中朱巴州

中朱巴州(索馬里語:Jubbada Dhexe)是索馬里南部的一個州,東臨印度洋。朱巴河在中部流過。面積9,836平方公里。首府布阿萊。 J *.

新!!: 印度洋和中朱巴州 · 查看更多 »

串光鱼

串光鱼(学名:Vinciguerria nimbara)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光器魚科串光鱼属的鱼类,俗名串灯鱼。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2000-0--,體長可達4.8公分,會進行垂直行洄游,以橈腳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串光鱼 · 查看更多 »

帶紋矛吻海龍

帶紋矛吻海龍(学名:Doryrhamphus dactyliophorus),又稱黑環海龍,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亞目海龍科矛吻海龙属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帶紋矛吻海龍 · 查看更多 »

帶絢鸚嘴魚

帶絢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12-170公尺,本魚紅褐色的到褐色的背面,腹側白色,頭部有白色的斑點,在下巴上的一條淡紅的橫跨條紋,淡紅的虹膜,微白色的胸鰭,基部紅褐色,在微白色的腹鰭上具3條狹窄的不規則紅褐色斑紋,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枚,體長可達33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及礫石底質海域,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帶絢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常州号导弹护卫舰

“常州”号导弹护卫舰(舷号549)简称“常州”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八艘054A型导弹护卫舰,可单独或协同海军其他兵力攻击敌水面舰艇、潜艇,具有较强的远程警戒和防空作战能力。常州舰由沪东造船厂于2010年1月命名,2010年5月18日下水,2011年5月30日入列,现服役于东海舰队驱逐舰第六支队。常州舰舰名取自江苏省常州市,其入列命名授旗仪式于2011年5月30日在浙江省舟山市某军港举行。.

新!!: 印度洋和常州号导弹护卫舰 · 查看更多 »

丹娜拟珠目鱼

丹娜拟珠目鱼(学名:Scopelarchoides danae)为珠目鱼科拟珠目鱼属的鱼类,俗名拟珠目鱼。分布魚热带印度洋、大西洋、西中部太平洋及南海等海域,深度0-1850公尺,體長可達12.3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雌雄同體,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丹娜拟珠目鱼 · 查看更多 »

丹尼斯島

丹尼斯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馬埃島87公里,長2公里、寬1公里,面積1.1平方公里,北面的燈塔建於1910年,島上有大量椰子樹和木麻黃。.

新!!: 印度洋和丹尼斯島 · 查看更多 »

丹傑島

丹傑島是印度洋的島嶼,位於查戈斯大淺灘,屬於查戈斯群島的一部分,由英屬印度洋領地負責管轄,長2公里、寬0.6公里,面積0.66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丹傑島 · 查看更多 »

丹麥殖民地

丹麥殖民地為丹麥-挪威共同統治的殖民地帝國。基於種種因素,丹麥早已經在13世紀開始了對其他地方的統治。它在與挪威的結盟中得到了挪威領土、格陵兰、法罗群岛、蘇格蘭的奧克尼群島、設得蘭群島和冰島等地。然而,17世紀歐洲各國的海上強權逐漸崛起,這使得弱勢的丹麥開始失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殖民統治。因此,它轉向把目光投放在經營非洲、加勒比海和印度的貿易站和殖民地。 當時的丹麥-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開始為丹麥制定海外貿易政策,正趕上此時歐洲重商主义的浪潮。丹麥在1620年建立起在印度南岸的特蘭奎巴殖民地。到了近代,丹麥真正控制的只有格陵蘭一帶,但是丹麥已經在1953年停止了其對格陵蘭的殖民統治,而格陵蘭現在已經是丹麥的一個自治省。而法羅群島也在1948年實現了自治。但在近年來,格陵蘭要求獨立的情緒高漲,這使得丹麥對格陵蘭的控制日漸式微。.

新!!: 印度洋和丹麥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丹氏短稚鱈

丹氏短稚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葉門海域,為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398-42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丹氏短稚鱈 · 查看更多 »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ráter de Chicxulub),又譯奇虛樂隕石坑或契克苏勒伯陨石坑,是一個位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撞擊隕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這個隕石坑的名稱,取自於隕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蘇魯伯;希克蘇魯伯在馬雅語意為「惡魔的尾巴」。根據推測,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擊地形。希克蘇魯伯隕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規模排名第一的,規模相當於100萬億噸黃色炸藥(1014TNT當量)。 在1970年代晚期,地質學家Glen Penfield在猶加敦半島從事石油探勘工作時,發現此隕石坑。目前已在該地區發現衝擊石英、重力異常、玻璃隕石等地質證據,可證明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由撞擊事件造成。從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年代約為6,500萬年前,時當白堊紀與古近紀交接時期。由於該隕石坑的規模與年代,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常被認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成因,並造成恐龍等生物的滅絕;但也有科學家提出當時另有其他的滅絕因素Bakker interview.

新!!: 印度洋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 查看更多 »

东经100度线

东经100度线是本初子午线向东100度的经线,是为东经100°。此经线由北极点起穿过北冰洋、亚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极洲直到南极点。 东经100度线与西经80度线形成一个大圆。.

新!!: 印度洋和东经10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105度线

東經10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0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0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05度線與西經7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10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110度线

東經11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1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1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10度線與西經7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11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115度线

東經11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1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1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於南太平洋,東經115度線與澳大拉西亞、南緯60度線之間為南太平洋无核区一部份,而東經115度線為南太平洋无核区的西部邊界。 東經115度線與西經6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11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125度线

東經12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2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2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澳大拉西亞、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25度線與西經5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12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130度线

東經13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3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3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澳大拉西亞、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30度線與西經5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13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135度线

東經13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3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3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太平洋、澳大拉西亞、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35度線與西經4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13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140度线

東經14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4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4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太平洋、澳大拉西亞、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40度線與西經4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14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145度线

東經14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4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4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太平洋、澳大拉西亞、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45度線與西經3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14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20度线

東經2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2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2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20度線與西經16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於非洲,東經20度線是納米比亞與波札那及南非國界之一。於印度洋,東經20度線是印度洋與大西洋交界處。於南極洲,東經20度線是新士瓦本與毛德皇后地的界線。.

新!!: 印度洋和东经2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25度线

東經2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2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2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25度線與西經15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於非洲,東經25度線是利比亞與埃及及蘇丹的國界。.

新!!: 印度洋和东经2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30度线

東經3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3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3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土耳其、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30度線與西經15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3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35度线

東經3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3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3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亞洲、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35度線與西經14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3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40度线

東經4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4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4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亞洲、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40度線與西經14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4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45度线

東經4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4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4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亞洲、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45度線與西經13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4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50度线

東經5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5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5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亞洲、非洲、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50度線與西經13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5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55度线

東經5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5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5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55度線與西經12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5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60度线

東經6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6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6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60度線與西經12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6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65度线

東經6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6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6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歐洲、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65度線與西經11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6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70度线

東經7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7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7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70度線與西經11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二次大戰期間,東經70度線曾是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法西斯義大利提議瓜分亞洲勢力範圍的分界線。.

新!!: 印度洋和东经7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75度线

東經7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7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7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75度線與西經10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7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80度线

東經8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8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8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80度線與西經10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8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85度线

東經8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8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8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85度線與西經9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8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90度线

東經9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9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9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於印度洋,東經九十度洋脊以此經線命名。 東經90度線與西經9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90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经95度线

東經9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9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9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95度線與西經8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东经95度线 · 查看更多 »

东爪哇省

東爪哇省(印尼语:Jawa Timur)是印度尼西亚省份之一。它的省府是泗水。該省面積共47,922平方公里,西部與中爪哇省相連,管轄島嶼有馬都拉島、卡里摩爪哇群島、巴韦安島、康厄安群島;卡里摩爪哇群島面积约110.117平方公里。.

新!!: 印度洋和东爪哇省 · 查看更多 »

希莫尼

希莫尼是東非國家肯雅的城鎮,由濱海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東南部印度洋沿岸,毗鄰與坦桑尼亞接壤的邊境,二氧化鈦經鎮上的港口出口國外。 Category:肯亞城市.

新!!: 印度洋和希莫尼 · 查看更多 »

东非

东非即东部非洲地区,根據聯合國的次分區共有19個国家或屬地:.

新!!: 印度洋和东非 · 查看更多 »

东部南极洲

东部南极洲也称大南极洲,指南极洲横贯南极山脉靠近印度洋和大西洋一侧地区,约占整个南极大陆的三分之二,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麦克罗伯特森地、瑪麗皇后地、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兰、乔治五世地、维多利亚地等地区。大部分位于东半球,故此,它的名字已經被接受了一個多世紀。该地区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寒冷,干燥的地区。其地勢通常高於西部南極洲,包括中心的甘布爾澤夫山脈。.

新!!: 印度洋和东部南极洲 · 查看更多 »

希氏壮绵鳚

希氏壮绵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绵鳚亞目绵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孟加拉灣及安達曼群島西北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2000-4780公尺,體長可達23.6公分。.

新!!: 印度洋和希氏壮绵鳚 · 查看更多 »

希氏鰐鯒

希氏鱷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肯亞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280公尺,喜砂泥質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希氏鰐鯒 · 查看更多 »

希氏櫛鱗鰨

希氏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海域,棲息深度15-39公尺,體長可達8.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希氏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希氏擬花鮨

希氏擬花鮨,又稱希氏擬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及阿卡巴灣海域,棲息深度15-67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生活在礁石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希氏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希望号卫星

希望号(Omid,امید,意为“希望” )是伊朗首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说2009年2月2日成功发射了一颗用于科研和通讯的数据处理人造卫星。伊朗自行研制的 “信使号 2”(Safir)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卫星已经被送入低地轨道。本次发射恰逄伊朗革命的30周年庆典,总统内贾德出席了发射仪式,并开启卫星传送信号“Allāhu Akbar”(真主至大)。他说发射这颗卫星是为了向全世界传播“一神论,和平和公正”。伊朗外交部长马努切赫尔·穆塔基说发射这颗卫星完全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纯粹是为了和平的目的”。 希望号是伊朗的第二颗在轨卫星。2005年俄罗斯为伊朗制造并发射了一颗名为Sina-1的卫星。希望号卫星装载有卫星控制装置及动力供应系统,可用于收集情报和对设备进行检验。但很多功能还没全部激活。伊朗表示发射卫星是为了改进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技术和监测自然灾害等用途,但是西方分析家则认为此举将等于为该国增加了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

新!!: 印度洋和希望号卫星 · 查看更多 »

东方鰆鲹

东方鰆鲹(学名:Chorinemus orientalis)为鲹科鰆鲹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日本、台湾岛以及南海诸岛、广东沿海等,属于暖水性中上层鱼类。.

新!!: 印度洋和东方鰆鲹 · 查看更多 »

七帶豆娘魚

七帶豆娘魚(学名:Abudefduf septemfasciatus),又稱七帶雀鯛,七纹豆娘鱼,俗名厚殼仔、立身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一種鱼类。.

新!!: 印度洋和七帶豆娘魚 · 查看更多 »

布紋白彫螺

布紋白彫螺(學名:Vanikoro cancellata),又名布紋白雕螺或僧帽瓦尼沟螺(Vanikoro cidaris),是白彫螺科白彫螺屬下的一個物種,都是微小的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布紋白彫螺 · 查看更多 »

布羅氏舌鰨

布羅氏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及南部海域,體長可達24.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布羅氏舌鰨 · 查看更多 »

布萊尼姆礁

布萊尼姆礁(Blenheim Reef)是印度洋的環礁,屬於查戈斯群島的一部分,由英屬印度洋領地負責管轄,長11公里、寬4公里,面積36.8平方公里,潟湖面積8.5平方公里。整個環礁僅有東部的若干部分露出海面,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布萊尼姆礁 · 查看更多 »

布氏叉齒龍鰧

布氏叉齒龍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鱷鱚亞目叉齒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及東大西洋區,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150至2326公尺,體長可達4.4公分。.

新!!: 印度洋和布氏叉齒龍鰧 · 查看更多 »

布氏燭光魚

布氏燭光鱼(学名:Polyipnus bruuni)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肯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0公尺,體長可達2公分,為深海魚類,會進行垂直性洄游。.

新!!: 印度洋和布氏燭光魚 · 查看更多 »

布氏鯨

布氏鯨(学名:Balaenoptera brydei),属於鬚鯨亞目中的须鲸科;目前分類尚稱為【布氏鯨種群】,可能有兩個亞種 (B. brydei or B. edeni)或種類的分化,但在外型差異與DNA的證據上還需要更多定義,所以暫時歸為同一種群。以下說明時 布氏鯨為 (Bryde's whale, Balaenoptera brydei) ,鯷鯨為(Eden's whale, Balaenoptera edeni)。 由於分類上的未確定性,所以下列各項資訊都還有變動的可能,尤其是分布範圍和族群數量...等。 目前已知的包含有: 主要分布在全球溫熱帶水域。 食性在不同地點相當多樣 ,主要以魚類 (沙丁魚,鯷科..等) 和大型浮游動物為主,也有吃甲殼類 和頭足類的紀錄。 在布氏鯨的種群中,以往被稱為侏儒布氏鯨(Pygmy Bryde's whale) 於2003年已經由日本鯨類學家獨立為單一種類- 大村鯨 (角島鯨,Omura's whale,學名:Balaenoptera omurai)) 。.

新!!: 印度洋和布氏鯨 · 查看更多 »

布氏鰻海龍

布氏鰻海龍(学名:Bulbonaricus brucei),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第一次紀錄是在1971年西印度洋非洲的坦尚尼亞,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坦尚尼亞Pangani及Maziwi島海域,棲息深度約1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卵胎生。2014年3月在台灣墾丁西半島珊瑚叢中發現,為全球第二次發現,距第一次發現地有數千公里遠。。.

新!!: 印度洋和布氏鰻海龍 · 查看更多 »

布氏軟泥鰻

布氏軟泥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通鰓鰻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東大西洋及西印度洋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580-2023公尺,體長可達79.2公分,生活在大陸坡。.

新!!: 印度洋和布氏軟泥鰻 · 查看更多 »

布氏黑頭魚

布氏黑頭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馬納爾灣海域,棲息深度1900-200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布氏黑頭魚 · 查看更多 »

布氏櫻鮨

布氏櫻鮨,又稱布氏珠斑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曼馬斯喀特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9公尺,體長可達19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布氏櫻鮨 · 查看更多 »

布氏新平鮋

布氏新平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10-100公尺,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沿海礁石區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布氏新平鮋 · 查看更多 »

布氏擬蝮鯙

布氏擬蝮鯙,又稱擬蛇鱔,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西印度洋至薩摩亞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5公尺,體長可達10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棲息在沙石底質的珊瑚礁區及潟湖,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布氏擬蝮鯙 · 查看更多 »

布朗冰川

布朗冰川(Brown Glacier)是澳大利亞的冰川,位於印度洋南部,處於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厚度約55米,該冰川在1948年澳大利亞的探險隊發現,以隊中的生物學家命名。.

新!!: 印度洋和布朗冰川 · 查看更多 »

七星底灯鱼

七星底灯鱼(学名:Benthosema pterotum)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底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菲律宾、日本、台湾岛以及东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屬深海魚類,深度10-300公尺,體長可達7公分,背鰭軟條13-14枚;臀鰭軟條17-22枚,主要在晚上覓食,以各種甲殼類幼蟲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七星底灯鱼 · 查看更多 »

七海

七海(Seven Seas)一词为一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意思所指代的海大不一样,或指特定的某七个海(或内陆湖),或只作为地球上所有水域的总称。也可译作“七大洋”,指地球上的七个大洋。该词汇常见于欧洲语言,如成语“七海扬帆”(英语:Sail the Seven Seas)中,该词是可以航行水体的总称。 该用语有其明显的历史痕迹,显然目前认定为“海”的水体远多于七个。.

新!!: 印度洋和七海 · 查看更多 »

布拉 (泰塔塔維塔郡)

布拉是肯尼亞的城鎮,位於該國南部泰塔山地區,由濱海省的泰塔塔維塔郡負責管轄,距離印度洋約96公里,處於姆瓦塔泰以西。.

新!!: 印度洋和布拉 (泰塔塔維塔郡) · 查看更多 »

世界概况

《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又譯作《世界各國紀實年鑑》;)是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出版的調查報告,發佈世界各國及地區的概況,例如人口、地理、政治及經濟等各方面的統計數據。因中央情報局属美國政府部门,所以其資料格式、體例、內容皆需符合美國政府的官方需要及立場。資料則是由美國國務院、美國人口調查局、國防部等部門及其轄下的相關單位提供。如同其他美國聯邦政府作品一樣,本報告內容均屬公有領域資源。.

新!!: 印度洋和世界概况 · 查看更多 »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又稱人類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世界历史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根据不同的地区,可分为不同地区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根据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为不同事物的历史,例如環境史、航空史。.

新!!: 印度洋和世界歷史 · 查看更多 »

世界河流列表

世界河流列表列出世界上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河流。由于河流的長度往往會因源頭和河口的位置而有不同的量度;再加上沿途可能經過湖泊和其他水利系統而令量度更加困難,因此以下列表中的数据仅供參考。.

新!!: 印度洋和世界河流列表 · 查看更多 »

世界洋

世界大洋(World Ocean)是個接連全球海洋或海灣、海峽的系統。除了內流河及鹹水湖外,它包含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水域。 世界大洋的連結性和統一性所致海中物質的交流對於海洋學相當重要。習慣上,世界大洋會因大陸或其它特點而被分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等五大洋。而在早期分類上,南冰洋常常會被歸類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而有四大洋之稱。另外北冰洋在傳統分類上常寫作「北極海」,歸於大西洋之中。 在古代就建立出了「世界大洋亙古以另一種形式存於這地球上」的觀念。俄國海洋學家尤利·米哈伊洛维奇·绍卡利斯基(Ю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окальский)也在20世紀初就描述了世界大洋的基本觀念──唯一、連貫且包圍著地球的大洋。 連綿的世界海洋可能形象化的圍繞著南冰洋,而從南冰洋向北延伸到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則能看作為海灣。再進一步向北,大西洋聯入北冰洋,再由白令海重新接回太平洋:.

新!!: 印度洋和世界洋 · 查看更多 »

世界淡水魚列表

世界上的淡水魚共約10700種,雖然種類比海水魚少了大約四千種,但淡水僅佔陸地面積不及百分之三,且湖泊及河川等可供淡水魚棲息的棲地,更不到百分之一,由此可看出其物種的豐富性,而在氣候溫和的南美洲淡水魚種類多樣的程度實在驚人,甚至凌駕於兩棲類、爬蟲類、鳥類以及哺乳類之上,尤其在亞馬遜河中,就有超過兩千種的淡水魚類。 淡水魚可分為:初級淡水魚、次級淡水魚以及周緣性淡水魚,其中以初級性淡水魚的種類最多,其次為次級淡水魚,而後為周緣性淡水魚。以科學分類法來看,有頷總綱(Gnatha)中的硬骨魚總綱(Osteichthyes)佔最多數,而硬骨魚綱中的輻鳍魚綱(Actinopterygii)為數最多,包含了近萬種的淡水魚類,其他像肺魚(Dipnoi)、多鰭魚(Polypterus)及矛尾魚(Latimeria)等包含大部分古老魚種所屬的肉鰭魚綱(Sarcopterygii),最多也只有幾十種出頭而已。.

新!!: 印度洋和世界淡水魚列表 · 查看更多 »

世界海洋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世界海洋列表 · 查看更多 »

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缩写为EEZ),又稱經濟海域,是指国际海洋法中为解决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因海域争端而提出的一个区域概念。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370.4公里),除去离另一个国家更近的点。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其它国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其他符合国际法的用途(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等)。该国对其专属经济区的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拥有开发利用或准许它国利用的专有权。經濟海域並非領土的範疇,卻是國家主權的延伸。 聯合國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會議做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約》決議,對於專屬經濟區有詳細規定。該公約已有160國批准簽署,目前僅有美國、朝鮮、伊朗、泰國、利比亞等尚未批准。.

新!!: 印度洋和专属经济区 · 查看更多 »

帕塞島

帕塞島是毛里裘斯的島嶼,位於該國東南部印度洋海域,長0.25公里、寬0.17公里,面積0.04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1810年8月20日至25日期間,英國企圖從法國奪去該島主權,從而引發戰爭。 Category:毛里求斯島嶼.

新!!: 印度洋和帕塞島 · 查看更多 »

帕爾馬 (莫桑比克)

帕爾馬是東非國家莫桑比克的城鎮,由德爾加杜角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北端的印度洋沿岸,毗鄰與坦桑尼亞接壤的邊境,該鎮以編織品、地毯和附近島嶼聞名。 帕爾馬北部的三角地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戰本來是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區被南方的莫桑比克吞併至今。 Category:莫桑比克城市.

新!!: 印度洋和帕爾馬 (莫桑比克) · 查看更多 »

帕氏窄額魨

帕氏窄額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帕氏窄額魨 · 查看更多 »

帕氏無齒鯧

帕氏無齒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無齒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坦尚尼亞海域,棲息深度205-250公尺,體長可達18.8公分,棲息在泥底質的深水域,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帕氏無齒鯧 · 查看更多 »

帕氏裸胸鱔

帕氏裸胸鱔,又稱帕氏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沃爾特斯淺灘海域,棲息深度18-40公尺,體長可達6.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帕氏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帕氏深海狗母魚

帕氏深海狗母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爐眼魚科的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印尼爪哇海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560-875公尺,體長可達15.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帕氏深海狗母魚 · 查看更多 »

帕泰島

帕泰島(Pate Island)是印度洋的島嶼,位於東非國家肯雅北岸,是拉穆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毗鄰與索馬里接壤的邊界,由濱海省負責管轄,島上的主要城鎮是重要的歷史和考古地點。 Category:印度洋島嶼 Category:肯亞島嶼 Category:拉穆群島 分類:海岸省 (肯亞).

新!!: 印度洋和帕泰島 · 查看更多 »

三叉小鳞虫

三叉小鳞虫(学名:Hermonia hystrix)为鳞沙蚕科小鳞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红海、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包括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三叉小鳞虫 · 查看更多 »

三尖小鮋

三尖小鮋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索馬利亞與肯亞海域,棲息深度73-176公尺,體長可達5.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三尖小鮋 · 查看更多 »

三帶眶棘鱸

三帶眶棘鱸,又稱黃帶赤尾冬,俗名紅尾冬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金線魚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三帶眶棘鱸 · 查看更多 »

三帶無線鰨

三帶無線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阿曼灣至印度西部海域,棲息深度220-737公尺,體長可達11.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三帶無線鰨 · 查看更多 »

三佛齐

三佛齐(阿拉伯语:سريفيجايا,爪哇语:ꦯꦿꦶꦮꦶꦗꦪ,),中国古籍又称室利佛逝(梵文:श्रीविजय )、佛逝、旧港,在阿拉伯文獻則稱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是公元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的古国,683年以梵文撰写的格度干武吉碑,是最早的室利佛逝本国记载。室利佛逝无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写。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新!!: 印度洋和三佛齐 · 查看更多 »

三兄弟群島

三兄弟群島是印度洋的群島,屬於查戈斯群島的一部分,由3座島嶼組成,行政方面由英屬印度洋領地負責管轄,距離伊格爾群島以東20公里,總面積0.37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三兄弟群島 · 查看更多 »

三線普提魚

三線普提魚,又稱無紋狐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阿曼灣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73-200公尺,體長可達28公分,棲息在礁石區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三線普提魚 · 查看更多 »

三角蝴蝶魚

三角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三角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三髯鮃

三髯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6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三髯鮃 · 查看更多 »

三點長鰭鸚鯛

三點長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的阿卡巴灣及蘇伊士灣海域,體長可達7.9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三點長鰭鸚鯛 · 查看更多 »

三點海豬魚

三點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南非索德瓦納灣至馬爾地夫海域,棲息深度15-56公尺,體長可達9.5公分,棲息在臨海礁石、潟湖,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三點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三齿鲀

三齿鲀(学名:Triodon macropterus)为輻鰭魚綱鲀形目四齒魨亞目三齿鲀科下唯一属三齿鲀属下的唯一的现存鱼类,又名長鰭三齒魨。按照化石记录,这个科下其它物种从始新世开始出现。现在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如台湾岛附近等,棲息深度50-300公尺,體長可達54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毛里求斯 。 三齿鲀体型独特,肚子上有一片和身体差不多大的皮,皮上还有一个像眼睛的斑。感觉危险时它吸进海水,涨满这张皮,使得体积翻倍,吓走猎户。(英文).

新!!: 印度洋和三齿鲀 · 查看更多 »

三洋電機

三洋電機公司(三洋電機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電子公司,成立之初以生產电器為主,後經營不善由松下电器併購,目前全品牌已被松下停用,成為歷史。.

新!!: 印度洋和三洋電機 · 查看更多 »

三斑鈍塘鱧

三斑鈍塘鱧,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包括紅海、阿曼灣及波斯灣等海域,體長可達9公分,棲息深度2-17公尺,為底棲性魚類,生活於清澈水域的礁沙混合區,與槍蝦共生。.

新!!: 印度洋和三斑鈍塘鱧 · 查看更多 »

下謝貝利州

下謝貝利州(索馬里語:Shabeellaha Hoose,阿拉伯语:)是索馬里東南部的一個州,東臨印度洋。謝貝利河自東往西流過。面積25,285平方公里。下謝貝利州有约140万居民。首府馬爾卡约有35万居民。 它位于摩加迪沙以南。过去它和中謝貝利州一起属于巴納迪爾州,当时摩加迪沙是其首府。其它城市还有阿夫戈耶、布拉瓦、戈里奥莱、巴拉韦等。 下謝貝利州最重要的部落是哈威耶族和迪尔族,此外还有相当多拉汉温族少数民族。此外还有少数操班图语的人群,他们使用不同的索马里语方言。 由于武装冲突以及从首都摩加迪沙逃来的难民使得这个传统上被称为“索马里的面包箱”的地区的粮食状况恶化。.

新!!: 印度洋和下謝貝利州 · 查看更多 »

下朱巴州

下朱巴州(索馬里語:Jubbada Hoose)是索馬里最南部的一個州,西鄰肯尼亞,東臨印度洋。朱巴河在本省入海。面積42,876平方公里。首府基斯馬尤。 J *.

新!!: 印度洋和下朱巴州 · 查看更多 »

丛光鱼

丛光鱼(学名:Valenciennellus tripunctulatus)为輻鰭魚綱褶胸鱼科丛光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1000-300公尺,體長可達3.1公分。.

新!!: 印度洋和丛光鱼 · 查看更多 »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简称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缩写B&R),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2013年倡议并主导的跨国经济带。 一带一路范围涵盖历史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行经的中国、中亚、北亚和西亚、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政府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实现沿线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陆海空交流网络。同时使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水平更有效的提升,建立高品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域网。以使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的深入,人文交流更加的广泛。.

新!!: 印度洋和一带一路 · 查看更多 »

一七线

一七线广义指地球表面北纬或南纬十七度的一条横线。狭义指1954年日内瓦会议决议将当时已脱离法国殖民政权的越南自北纬17度暂时地分割成南北越南两个政体的軍事分界線(越南语:vĩ tuyến 17或vĩ tuyến 17độ bắc)。待年后全国选出新政府后再合并,但1955年吳廷琰在美国的扶持下发动了政变,废除了由保大皇帝控制的越南国建立了越南共和国,预定的全国公投没有进行,反而引爆了越南战争。 这条线实际上并非与地理的北纬17度线向吻合,而是稍微靠南。自今日的越南廣治省濱海河至Bo Ho Su镇,往西直至越南与老挝的边界。按照日内瓦会议的决定,一七线两边各5公里宽的范围为非軍事區(共同警备区)。 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滅南越、1976年兩越統一後,該線自然不復存在。.

新!!: 印度洋和一七线 · 查看更多 »

一年战争

一年戰爭(U.C.0079年—U.C.0080年),是在虚构的《机动战士GUNDAM》历史宇宙世纪中发生的一场战争,是整个宇宙世纪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交战双方是地球联邦与宇宙殖民卫星的吉翁公國,吉恩公國方面称之为「吉翁独立战争」。战争范围遍布整个地球圈,地球及宇宙殖民卫星的所有人几乎都被卷入战争漩涡。.

新!!: 印度洋和一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一切尽失

《一切尽失》(All Is Lost)是一部2013年J·C·陈多尔编剧并执导的美国海上生存电影,是陈多尔的第二部作品,在2013年坎城影展上首映;影片获得很好的口碑,包括表演与摄影。 2012年年中开拍,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罗萨里托海滩的巴哈摄影棚拍摄了两个月,此摄影棚是为拍摄1997年电影《泰坦尼克号》而建的。雷德福为了拍摄本片也吃了许多苦头。.

新!!: 印度洋和一切尽失 · 查看更多 »

也门地理

也门共和国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西南端,扼红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北接沙特阿拉伯,东部与阿曼接壤。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也门内陆地区多山地高原,西部的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是全国也是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最高点。东部主要有迈赫拉特山。东北部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沿海地区有狭窄的平原。除山地外多属热带草原、沙漠气候。.

新!!: 印度洋和也门地理 · 查看更多 »

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英文:Cherrapunji ),当地名称 Sohra,是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的一个小城镇,海拔1484米,人口10,086人(2001年)。它是世界上曾经在一年和一月内降水最多的地区,有“世界雨极”之称。 乞拉朋齐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南亚孟加拉湾北岸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恒河的下游,坐落在东西走向的卡西丘陵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与梅加拉亚邦首府西隆相距约51千米。乞拉朋齐所处的梅加拉亚邦以前曾属阿萨姆邦,但1972年起从阿萨姆邦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邦。.

新!!: 印度洋和乞拉朋齐 · 查看更多 »

乐都区

乐都区是中国青海省海东市下属的一个市辖区。是海东市政府所在地,海东市中心城区。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北边甘肃省,东南边民和县,西北边互助土族自治县,南边化隆回族自治县,西边平安县。面积2821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9万。邮政编码810700,区政府驻碾伯镇。古称湟水县。.

新!!: 印度洋和乐都区 · 查看更多 »

九紋鮨

九紋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馬達加斯加、安達曼群島、聖保羅群島等海域,體長可達32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九紋鮨 · 查看更多 »

九棘綠鸚嘴魚

九棘綠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棲息在西印度洋區,包括模里西斯、英屬印度洋領地等海域,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九棘綠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平埔族群

平埔族群(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過往稱之平埔族,是外來政權對台灣原住民族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對應的另一稱呼為高山族。後因隨著學術界、文化界進一步研究,認知其為多數民族集合而非僅單一民族,故當今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群,多數以「平埔族群」來泛稱。多數平埔族群至今皆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為原住民族,除了部分當前歸籍排灣族之馬卡道族及花東原歸籍阿美族之噶瑪蘭族等族人以外。 平埔族群往昔在荷蘭、西班牙統治時稱為「土著」;清領時期,則大多稱為化番、熟番,與生番、野番等詞相對。因化番、熟番多住在「平地草埔」,故又稱平埔仔、埔仔人、平埔番(Pêⁿ-po͘-hoan;Pepohoan),其中「平埔」一詞代表「平原」或「平地」之意。到了日治時期則於《臺灣蕃人事情》一書中將臺灣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平埔族,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至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起平埔族後代大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獲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臺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埔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但平埔族群曾一度誤以為同為「平埔族」這個民族,後來才逐漸重新細分。 賽夏族及邵族也曾一度被歸為平埔族群,可見「平埔族」、「熟番」、「化番」及「生番」等分類,皆為外來政權依統治方便,未依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所做的分類,造成當代的平埔正名或平埔復名運動。.

新!!: 印度洋和平埔族群 · 查看更多 »

乳突天竺鲷

乳突天竺鲷(学名:Papillapogon auritus)为天竺鲷科乳突天竺鲷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西部至大洋洲昆士兰以及南海诸岛、海南岛等海域等,属于热带珊瑚礁小型鱼。.

新!!: 印度洋和乳突天竺鲷 · 查看更多 »

乳突明蚕

乳突明蚕(学名:Vanadis longissima)为眼蚕科明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远至南极海域边缘,包括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乳突明蚕 · 查看更多 »

平頭魯氏魚

平頭魯氏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大西洋蘇格蘭西部、馬得拉群島、亞速群島向南至賴比瑞亞;印度洋南非外海;東南太平洋智利海域,深度595-1450公尺,體長可達32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平頭魯氏魚 · 查看更多 »

平额厚纹蟹

平额厚纹蟹(学名:Pachygrapsus planifrons)为方蟹科厚纹蟹属的动物。分布于克利珀頓島、夏威夷、圣诞岛、印度尼西亚、印度洋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生活于潮间带的浅水中。.

新!!: 印度洋和平额厚纹蟹 · 查看更多 »

平棘腔吻鱈

平棘腔吻鱈又稱平棘鬚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平棘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平新棘鮋

平新棘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斯里蘭卡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平新棘鮋 · 查看更多 »

幽帶腔吻鱈

幽帶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297-717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幽帶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幾利博區

幾利博區(Degmada Jilib)是索馬利亞的一個區,位於該國南部的中朱巴州,首府為。.

新!!: 印度洋和幾利博區 · 查看更多 »

广州历史

广州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新!!: 印度洋和广州历史 · 查看更多 »

广阔疣扇蟹

广阔疣扇蟹(学名:Daira perlata)为扇蟹科疣扇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经印度洋至红海及东非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珊湖礁浅水中。.

新!!: 印度洋和广阔疣扇蟹 · 查看更多 »

乌鲨

烏鯊(学名:Etmopterus lucifer),又名亮烏鯊、燈籠棘鮫,是板鰓亞綱角鯊目燈籠棘鮫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乌鲨 · 查看更多 »

乌木海岸

乌木海岸是印度半岛东南部海岸的名称,又译为科罗曼德尔海岸。一般认为其名称来源于泰米尔语词汇Chola Mandalam现在乌木海岸分别由 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和本地治里中央直辖区管辖。.

新!!: 印度洋和乌木海岸 · 查看更多 »

乌戎库隆国家公园

乌戎库隆国家公园(Taman Nasional Ujung Kulon)位于印度尼西亚万丹省,爪哇岛的最西端,毗邻印度洋。这个国家公园包括喀拉喀托火山以及巴娜依丹(Panaitan)、汉都伦(Handeuleum)、贝坞藏(Peucang)等其他一些岛屿。公园总面积为1206平方公里(包括443平方公里的海洋),主体部分是朝向巽他海峡突出的乌戎库隆半岛。 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并引发了一场海啸,毁灭了巴娜依丹岛海岸地区的村庄与作物,同时也在当地土地上覆盖上了一层厚约30厘米的火山灰。这次灾难引发了附近居民的大疏散,从而致使这个地区成为许多动物、植物物种的天堂。.

新!!: 印度洋和乌戎库隆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亚丁湾

亚丁湾(Gulf of Aden;Golfe d'Aden;خليج عدن;索马里语:Khaleejka Cadan)指位於也门和索马里之间的一片阿拉伯海水域,通过曼德海峡与北方的红海相连。尤如苏伊士运河,亚丁湾是船隻快捷往來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經站,又是波斯湾石油输往欧洲和北美洲的重要水路。由于该地区海盗猖獗,所以亚丁湾又被稱為“海盗巷”。.

新!!: 印度洋和亚丁湾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印度洋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亚洲撞击坑列表

亞洲撞擊坑列表列出所有在亞洲的撞擊坑,這些撞擊坑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坑直徑只能從撞擊坑的的中心來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新!!: 印度洋和亚洲撞击坑列表 · 查看更多 »

亞丁灣紅鯒

亞丁灣紅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赤鯒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約225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亞丁灣紅鯒 · 查看更多 »

亞丁灣斯氏前鰭鮋

亞丁灣斯氏前鰭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亞丁灣、阿曼灣、印度西南部等海域,棲息深度24-300公尺,體長可達21.5公分,棲息在沿岸沙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亞丁灣斯氏前鰭鮋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林肯號航空母艦

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USS Abraham Lincoln CVN-72),或林肯號航空母艦,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五號艦,由紐波特紐斯造船廠(Newport News Shipyard)承造,起造於1984年,1988年下水。林肯號是以帶領美國走過南北戰爭的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為名,是美國海軍第二艘使用這名字的船艦——第一艘以林肯為名的軍艦是1960年時下水的喬治.華盛頓級核動力彈道潛艦──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 SSBN-602)。.

新!!: 印度洋和亞伯拉罕·林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亞里環礁

亞里環礁是馬爾代夫的環礁,位於印度洋海域,由105座島嶼組成,長89公里、寬30公里,土地面積69平方公里,潟湖面積2,252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2,056。 Category:馬爾代夫島嶼.

新!!: 印度洋和亞里環礁 · 查看更多 »

亨氏短額鮃

亨氏短額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187-254公尺,體長可達11.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亨氏短額鮃 · 查看更多 »

庫克冰川 (凱爾蓋朗群島)

庫克冰川是南極洲的冰川,位於印度洋南部,處於凱爾蓋朗群島,最終注入聖安德魯斯灣,面積約500平方公里,由法屬南部領地管轄。.

新!!: 印度洋和庫克冰川 (凱爾蓋朗群島) · 查看更多 »

庫金島

庫金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普拉蘭島約4公里,長0.7公里、寬0.5公里,面積0.27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58米,該島被劃入自然保護區範圍,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塞舌爾島嶼.

新!!: 印度洋和庫金島 · 查看更多 »

庫氏大眼鯒

庫氏大眼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塞席爾群島海域,屬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30公分,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庫氏大眼鯒 · 查看更多 »

庫氏黃姑魚

庫氏黃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東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尼、越南、菲律賓等海域,棲息在沿海、河口區。.

新!!: 印度洋和庫氏黃姑魚 · 查看更多 »

亲缘蛹螺

亲缘蛹螺(学名:Pupa affinis)为捻螺科蛹螺属的动物。.

新!!: 印度洋和亲缘蛹螺 · 查看更多 »

康塞普申島 (塞舌爾)

康塞普申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馬埃島約2公里,由波特格勞德區負責管轄,長1.55公里、寬0.6公里,面積0.6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康塞普申島 (塞舌爾) · 查看更多 »

康格多山

康格多山 (英文也译作Kanggardo Rize)是东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座山,距西边的图龙拉山口(Tulung La,又译作土伦山口)26公里,离北边有人的村子---西藏错那县卡达乡西午村30公里。中国认为此山位于西藏错那县境内,印度认为位于中国西藏错那县及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藏南)东卡门县边境实控线(LAC)的交界处。 海拔,印度宣称其为阿鲁纳恰尔邦的最高峰。.

新!!: 印度洋和康格多山 · 查看更多 »

康氏擬花鮨

康氏擬花鮨,又稱康氏擬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海域,棲息深度40-56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康氏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康普頓冰川

康普頓冰川是南極洲的冰川,位於印度洋南部的赫德島東北部,處於布朗冰川西北面,全長6公里,在1860年由美國捕海豹船長繪入地圖。.

新!!: 印度洋和康普頓冰川 · 查看更多 »

二带双锯鱼

二带双锯鱼(学名:Amphiprion bicinct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鲷科双锯鱼属的鱼类。.

新!!: 印度洋和二带双锯鱼 · 查看更多 »

二列鰓屬

二列鰓屬(學名:Bornella)是海蛞蝓的一個属,皆為裸鰓類枝背海牛總科二列鰓海牛科的物種。 由於本屬物種較少獲研究,所以其生物學特徵大多數都不清楚,只知道這些物種都以水螅纲物種為食。.

新!!: 印度洋和二列鰓屬 · 查看更多 »

云南省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省份,省会昆明。云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战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区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770.5万(2016年),占全国人口3.35%,排名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与三个国家相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新!!: 印度洋和云南省 · 查看更多 »

云南铁路

云南铁路包括在中国云南省境内建设、运营、规划以及已停用的铁路线。云南省第一条铁路昆河铁路于1910年通车,是中国的第一条国际铁路,后又相继通车几条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接。至2009年底,云南省铁路营业里程为2308.4公里,排名全国第18位。按照规划,云南将在2020年形成”八入滇,四出境“的铁路格局。.

新!!: 印度洋和云南铁路 · 查看更多 »

库氏天竺鲷

库氏天竺鲷(学名:Apogon cookii),俗名大目側仔,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鲷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库氏天竺鲷 · 查看更多 »

五脊虎鮋

五脊虎鮋,又稱白尾虎鮋、五脊毒鮋,俗名虎魚、鬼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五脊虎鮋 · 查看更多 »

庇隆氏擬單角魨

庇隆氏擬單角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東印度洋的印尼及澳洲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10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庇隆氏擬單角魨 · 查看更多 »

井上成美

井上成美(いのうえ しげよし,),宮城縣仙台市人,大日本帝國海軍史上最后一位晋升的海军大将。.

新!!: 印度洋和井上成美 · 查看更多 »

代希瓦勒-芒特拉维尼

代希瓦勒-芒特拉维尼(தெகிவளை-கல்கிசை、දෙහිවල-ගල්කිස්ස)是斯里兰卡西南部一座港口城市。位于首都科伦坡南部,濒临印度洋。原为科伦坡郊外住宅区,包括代希瓦勒、芒特拉维尼和加尔基沙等区。后为方便行政管理而划为一座城市。芒特拉维尼为著名的海滨疗养地,著名的斯里兰卡国家动物园则位于代希瓦勒。.

新!!: 印度洋和代希瓦勒-芒特拉维尼 · 查看更多 »

代爾塞島

代爾塞島是也門的島嶼,位於索科特拉島西南38公里的印度洋海域,距離薩姆哈島17公里,長7.12公里、寬2.25公里,面積5.412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392米,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也門島嶼.

新!!: 印度洋和代爾塞島 · 查看更多 »

以撒·華茲

以撒·華茲(Isaac Watts,)是英国17世纪一位多产的圣诗作者,一生创作了大约750首圣诗,被称为“英文圣诗之父”。他的许多圣诗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并且已经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

新!!: 印度洋和以撒·華茲 · 查看更多 »

仰光省

仰光省 (ရန္‌ကုန္‌တုိင္‌း)是緬甸的一個省,位於該國中南部平原區的東南角 (另外在印度洋上的科科群岛亦屬於本省)。面積10,170平方公里,1999年人口5,420,000人。首府仰光是舊都,但維持著最大的城市和商業中心的地位。其中仰光下分4個分区、35個區。在仰光境外还有端迪,高穆等城镇。 Y.

新!!: 印度洋和仰光省 · 查看更多 »

伊吹號巡洋戰艦

伊吹(いぶき)是大日本帝國海軍鞍馬級巡洋戰艦的二號艦,建於1907年5月22日;其艦名得名自坐落於岐阜縣與滋賀縣之間的伊吹山。1912年8月28日,該艦與其姊妹艦鞍馬號一同被改列為戰鬥巡洋艦。 .

新!!: 印度洋和伊吹號巡洋戰艦 · 查看更多 »

伊尼雅索羅

伊尼雅索羅是莫桑比克的城鎮,位於該國東南部,由伊尼揚巴內省負責管轄,是伊尼雅索羅區的首府,處於印度洋沿岸,該鎮人口約43,000。.

新!!: 印度洋和伊尼雅索羅 · 查看更多 »

伊莉莎白港

伊莉莎白港(Port Elizabeth),南非的一個港口城市,時常被簡稱「PE」, 被譽「友好的城市」及「多風的城市」取綽號,在南非是主要海港之一。.

新!!: 印度洋和伊莉莎白港 · 查看更多 »

伊胡特里湖

伊胡特里湖是馬達加斯加的鹹水湖,位於該國西南部,距離印度洋約37公里,受半乾旱氣候影響,湖泊面積按季節變化,由小至96平方公里大至112平方公里不等,海拔高度50米,平均深度3.8米,.

新!!: 印度洋和伊胡特里湖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十八潛艦

伊号第一八潜水艦(イごうだいじゅうはちせんすいかん)是大日本帝国海軍伊一六型潜水艦的二号艦。.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十八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十潛艦

伊号第一〇潜水艦(いごうだいじゅうせんすいかん)是日本海軍潜水艦。伊九型潜水艦(巡潜甲型)的2号舰。1944年(昭和19年)在塞班岛附近战沉。.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十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七潛艦

伊号第七潜水艦(いごうだいななせんすいかん)是大日本帝国伊七型潜水艦的一号舰。.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七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三潛艦

伊号第三潜水艦(いごうだいさんせんすいかん)是一艘日本海軍潜水艦。伊一型潜水艦(巡潜1型)的3号舰。1942年在向瓜达尔卡纳尔島的运送任务途中受到魚雷艇的攻击而沉没。.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三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二潛艦

伊号第二潜水艦(いごうだいにせんすいかん)是一艘大日本帝国海軍的潜水艦。伊一型潜水艦(巡潜1型)的2号舰。1944年从拉包尔向楚克航行的途中被击沉。.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二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五百一潛艦

伊号第五〇一潜水舰(いごうだいごひゃくいちせんすいかん)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一艘潜水艇。.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五百一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四潛艦

伊号第四潜水艦(いごうだいよんせんすいかん)是一艘日本海軍的潜水艦。伊一型潜水艦(巡潜1型)的4号舰。1942年ブナへ的輸送任務途中受到美国潜艇的攻击而沉没。.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四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百五十九潛艦

伊号第一五九潜水艦(いごうだいひゃくごじゅうくせんすいかん)是日本海軍潜水艦。伊一五六型潜水艦(海大III型b)的3号舰。竣工時艦名为伊号第五九潜水艦。.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百五十九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百六十二潛艦

伊号第一六二潜水艦(いごうだいひゃくろくじゅうにせんすいかん)是日本海軍的一艘潜水艦。伊一六二型潜水艦(海大IV型)的2号舰。竣工時的艦名为伊号第六二潜水艦。.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百六十二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百六十五潛艦

伊号第一六五潜水艦(いごうだいひゃくろくじゅうごせんすいかん)是日本海軍的一艘潜水艦。伊一六五型潜水艦(海大V型)的1号舰。竣工時的艦名为伊号第六五潜水艦。.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百六十五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號第百六十四潛艦

伊号第一六四潜水艦(いごうだいひゃくろくじゅうよんせんすいかん)是日本海軍的一艘潜水艦。伊一六二型潜水艦(海大IV型)的3号舰。竣工時的艦名为伊号第六四潜水艦。在战没以後改名(亡失認定前),实际未以伊164之名进行活动。.

新!!: 印度洋和伊號第百六十四潛艦 · 查看更多 »

伊格爾群島

伊格爾群島是印度洋的群島,屬於查戈斯群島的一部分,由2座島嶼組成,行政方面由英屬印度洋領地負責管轄,距離三兄弟群島以西約20公里,總面積2.5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伊格爾群島 · 查看更多 »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ဧရာဝတီျမစ္,erawa.ti mrac,;英語原稱Irrawaddy,現稱Ayeyarwady),簡稱伊江,缅甸第一大河,長2,288公里,流域面积420,934平方公里。上游分两支,东支称恩梅开江,起源于中国西藏察隅;西支称迈立开江,起源於緬甸克欽邦,在缅甸密支那以北会合后,從北到南贯穿缅甸,在仰光附近流入印度洋孟加拉湾。 伊洛瓦底江雖然並非緬甸最長的河流,但由於其航運及灌溉價值,故屬該國最重要的河流。.

新!!: 印度洋和伊洛瓦底江 · 查看更多 »

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 University of Texa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07),它是由於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其東部邊界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將伊朗與印度分開;其西部邊界是扎格羅斯山脈,它將伊朗高原與底格里斯河谷分開;其南部邊界是印度洋和波斯灣;其北部邊界是阿拉斯河、里海、科彼特山鏈、阿姆河以南的帕羅帕米蘇斯山。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濶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從伊朗高原各山脈內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這個乾燥貧瘠的盆地之中。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區。伊朗高原的總面積有370萬平方公里。 按照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征明顯的自然地區:.

新!!: 印度洋和伊朗高原 · 查看更多 »

伊朗歷史

伊朗历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及錫爾河,北起高加索、裡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蘭自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份。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的薩珊帝國。 自從其成為超級大國的一部份時起, 波斯便一直擁有此稱呼,其領域範圍及佔有者數世紀來一直在變化。儘管她先後為希臘人, 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入侵并佔領并常常捲入更加強大的國家的事務中,波斯卻一直保持其國家認同,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實體。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 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并成為了一個帝國。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937172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Article: Media 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伊朗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633–656)及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伊朗的伊斯蘭化發生於八至十世紀,導致了祆教在波斯的最終衰退。然而,之前的波斯文化傳統並沒有失去,而是被新的伊斯蘭政權及其文明大量吸收。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異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于1501年為薩非王朝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王朝將什葉派作為國教,R.M. Savory, Safavids, Encyclopedia of Islam, 2nd edition是為伊斯蘭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伊朗由沙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23 January 2008.

新!!: 印度洋和伊朗歷史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

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是伊斯蘭世界一種傳統貿易,整個伊斯蘭世界都有此活動,於伊斯蘭教創教前已流行,王公、酋長甚至是富裕的自由人都可能擁有大量的奴隸、女奴。在伊斯蘭世界的奴隸與美洲的蓄奴不同,一些伊斯蘭奴隸的身分更接近管家。 在古代的阿拉伯,販賣人口並不違法。當時因為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需要大量的奴隸來幫助農業生產,奴隶貿易实际上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奴隸即貨物,可以用黃金、白銀或各種通貨購買,甚至用蠶絲、香料、菸草、茶葉、咖啡豆等各種民生物資「以物易奴」。阿拉伯人曾掠捕或販賣世界上各地區和種族的人口,多為黑人。奴隸的貿易,并非只有黑奴,阿拉伯世界同样亦有白人被卖为奴隸,尤其是斯拉夫人,中世紀很多奴隶在与欧洲作战时从天主教国家掠来。《天方夜譚》的故事中多次提及白奴。 伊斯蘭教創教後並未禁止蓄奴,阿拉伯人經商之餘,將黑奴经由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及印度洋卖到北非、南欧、中亚、南亚等地,也可能帶回阿拉伯。歷史學家估計,在650年和1900年之間,有1,000萬至1,800萬來自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人被阿拉伯奴隸販子捕捉、奴役和出售,他們通常不販賣穆斯林,只販賣異教徒(不同教派的穆斯林也被販賣)。早期伊斯兰西苏丹国(今西非),包括加纳(750–1076)、马里(1235–1645)、塞古(1712–1861),和桑海(1275–1591),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隸。在9-10世纪,黑奴可能构成下伊拉克至少一半的人口。与此同时,该地很多奴隶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运来。 伊本·白图泰诉说自己曾多次被赠与或卖为奴隶。十四世纪伟大的学者伊本·赫勒敦写道:“黑人国度的规矩是屈服于奴隶制,因为黑人根本没有人性和财产,与愚蠢的动物十分相似。”奴隶在伊斯兰世界的边境被捕获或购买,运送到各大主要城市,在那里的奴隶市场被销售到各地。 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鄂圖曼戰爭後建立了蘇丹亲兵耶尼切里,将数以千计的基督徒小男孩带入德夫希尔梅系统。他们待遇优厚,但是被政府认定是合法奴隶,不允许私自结婚。他们不再被买卖。帝国给予他们重要的行政和军事职位。这个系统开始于1365年;到了1826年有约135,000亲兵,系统隨即废止。在勒班陀战役后有12,000名基督徒船奴被捕,从奥斯曼舰队那里获得自由。东欧受到了一系列鞑靼袭击,目标是掠夺物资和人员。1474-1569年间,波兰立陶宛记录了75次克里米亚鞑靼掠夺。 伊斯蘭世界在1500-1700年间从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进口约200万奴隶。戴劳·P·凯撒写道:“1774年吉尔吉斯-哈萨克人部落對俄罗斯帝国定居点捕获了1573人,只有半数成功被赎出。剩下的要不是被杀害,就是成為奴隸(報復俄國在哈薩克汗國北部建設堡壘線)。”中亞的土庫曼人生計其中一個來源是販奴。 直到十八世纪晚期,克里米亚汗国依然与奥斯曼帝国和中东维持着数量庞大的贩奴贸易。在1800-1909年间,约有200,000斯拉夫人(主要是切尔克斯人),被送或賣至奥斯曼帝国。被捕的俄罗斯和波斯奴隶被送往位于中亚中心的希瓦汗国奴隶市场。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早期,布哈拉乌兹别克国有约900,000名奴隶。W.

新!!: 印度洋和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黃金時代

伊斯蘭黃金時代(阿拉伯語:حضارة إسلامية)又稱伊斯蘭復興,其时间跨度在習慣上是指公元762年—13世紀之間的500年,近來的一些學術研究將之延展至15世紀。在這段時期,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及商人輩出,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上保留並促進了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並在基礎之上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作家-zh-tw:霍華·透納;zh-cn:霍华德·特纳;zh-hk:侯活·特納;-寫道:「穆斯林藝術家、科學家、傑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創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直接及間接地影響到各個大陸上的社會。.

新!!: 印度洋和伊斯蘭黃金時代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通讯

本条目是有关伊拉克的通讯状况。.

新!!: 印度洋和伊拉克通讯 · 查看更多 »

企鵝島 (克羅澤群島)

企鵝島(法語:Île des Pingouins)是法屬南部領地的島嶼,位於科雄島東南30公里的印度洋南部,屬於克羅澤群島的一部分,長4公里、寬1公里,面積3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340米,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法屬南部領地.

新!!: 印度洋和企鵝島 (克羅澤群島) · 查看更多 »

伍氏突吻鱈

伍氏突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半島北部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1240-1829公尺,體長可達5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伍氏突吻鱈 · 查看更多 »

伍氏無線鰨

伍氏無線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印度洋安達曼群島海域,棲息深度247-1046公尺,體長可達13.6公分,棲息在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伍氏無線鰨 · 查看更多 »

伐氏高體鯧

伐氏高體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長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從幾內亞灣至南非;西印度洋及西南太平洋紐西蘭等海域,棲息深度40-500公尺,屬深海魚類,體長可達100公分,屬肉食性,以頭足類、海鞘、小魚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伐氏高體鯧 · 查看更多 »

传承字

传承字(traditional Hanzi《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主要是隸變之後的楷書字體)沿用至今的漢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汉字简化过程中,传承字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加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这些传承字既不属于简化字,也不属于繁体字。中国大陆目前使用的规范汉字主要包括简化字和未经简化的传承字。在某些时候,未被简化的传承字和繁体字会被笼统的称为“繁体字”,传承字和简化字会被笼统的称为“简化字”。 大部分的汉字都是传承字。GB 2312中的传承字有四千多个,约占2/3。而《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收录的8105个字中有不到六千个传承字,超过2/3。 中国大陆目前主要使用的规范汉字使用新字形。.

新!!: 印度洋和传承字 · 查看更多 »

弧纹石斑鱼

弧纹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cometae)为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北达日本南部以及南海诸岛海域等,属于底层鱼类。其常见于多岩礁的深海中。.

新!!: 印度洋和弧纹石斑鱼 · 查看更多 »

伯德島 (塞舌爾)

伯德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馬埃島約100公里,長1.4公里、寬0.8公里,面積0.82平方公里,該島於1756年被發現,是多種鳥類和海龜的棲息地。.

新!!: 印度洋和伯德島 (塞舌爾) · 查看更多 »

伯克爾坑

伯克爾坑是全新世撞擊工作群發現,被假設為撞擊坑的一個海底地形。它們認為是一顆彗星或隕石在近代(西元前2,800-3,000年)的撞擊事件所造成的,估計直徑有30公里(18英里)Martos, S.N., H.D. Elkinton, E.F. Bryant, V. Gusiakov, and D. Breger (2006)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新!!: 印度洋和伯克爾坑 · 查看更多 »

伯氏小褐鱈

伯氏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33°09'S, 43°48'E海域,深度460-695公尺,為深海魚類,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伯氏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伯氏巴傑加州黑頭魚

伯氏巴傑加州黑頭魚(学名:Bajacalifornia burragei),又名伯氏巴傑加州平頭魚、黑頭魚,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巴傑加州平頭魚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沙烏地阿拉伯、東太平洋美國與智利海域,深度1061-1080公尺,體長可達18.1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伯氏巴傑加州黑頭魚 · 查看更多 »

伯氏單頜鰻

伯氏單頜鰻為輻鰭魚綱囊鰓鰻目單頜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5°12.79'N, 49°00.98'E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1080-1430公尺,體長可達5.8公分。.

新!!: 印度洋和伯氏單頜鰻 · 查看更多 »

弱光吻鯒

弱光吻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澳洲南部海域,為特有種,屬底棲性魚類,背鰭硬棘8枚;背枚軟條12枚;臀鰭軟條12枚,體長可達29.2公分,喜砂泥質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弱光吻鯒 · 查看更多 »

弱珍燈魚

弱珍灯鱼(学名:Lampanyctus pusillu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南太平洋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40-850公尺,體長可達4.3公分。.

新!!: 印度洋和弱珍燈魚 · 查看更多 »

弱鱗小海魴

弱鱗小海魴為輻鰭魚綱海魴目甲眼的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莫三比克及南非、西南太平洋的紐西蘭海域,棲息深度330-700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泥底質海域。.

新!!: 印度洋和弱鱗小海魴 · 查看更多 »

伸口鱼

伸口鱼(学名:Epibulus insidiator)为輻鰭魚綱隆頭魚亞目隆头鱼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伸口鱼 · 查看更多 »

似眼藍子魚

似眼藍子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藍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馬爾地夫及斯米蘭群島海域,棲息深度1-30公尺,體長可達31公分,棲息在珊瑚礁或礁石區海域,成魚成對活動,以藻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似眼藍子魚 · 查看更多 »

似菱形刺蓋魚

似菱形刺蓋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似菱形刺蓋魚 · 查看更多 »

似鰺屬

似鰺屬為鰺科的一個屬,又稱皇后魚,原產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新!!: 印度洋和似鰺屬 · 查看更多 »

似鱤堅頭銀漢魚

似鱤堅頭銀漢魚,為輻鰭魚綱銀漢魚目銀漢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體長可達9公分,為亞熱帶魚類,主要棲息在大陸棚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似鱤堅頭銀漢魚 · 查看更多 »

似杏粒突六棱箱魨

似杏粒突六棱箱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箱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5-10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於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似杏粒突六棱箱魨 · 查看更多 »

弗里曼特爾

费利曼图(Fremantle,簡稱「費利歐」Freo)為澳大利亚西澳的一個海港城市,位於府城伯斯西南方,澳大利亚西海岸天鵝河入海口。1829年,成为天鹅河畔的第一个居民点。1929年,被设立为市,今约有2.6万人口。 城市的名字来自于一名英国海军军官查尔斯·费利曼图,他宣称占据西澳大利亚,并设立了这个移民点。本市市内保有良好的历史建筑和其它历史地标。.

新!!: 印度洋和弗里曼特爾 · 查看更多 »

弗雷格特島 (毛里裘斯)

弗雷格特島是毛里裘斯的島嶼,位於該國羅德里格斯島西南面印度洋海域,屬於馬斯克林群島的一部分,長0.54公里、寬0.37公里,面積0.1平方公里。 Category:毛里求斯島嶼.

新!!: 印度洋和弗雷格特島 (毛里裘斯) · 查看更多 »

弗氏魔魨

弗氏魔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擬三刺魨亞目擬三棘魨科的其中一種,東印度洋孟加拉灣海域,棲息深度291公尺,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弗氏魔魨 · 查看更多 »

弗氏錐首魚

弗氏錐首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大西洋亞速群島、印度洋南緯11°25'、東經88°52'與太平洋北緯19°49'、東經151°48'海域,棲息深度1370-1660公尺,體長可達37.2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弗氏錐首魚 · 查看更多 »

弗拉克區

弗拉克區是非洲東部島國毛里裘斯的9個區之一,位於該國東部,北鄰朗帕河区,東毗印度洋,南接大港區,西臨莫卡區。弗拉克区面积298平方公里,是毛里求斯面积最大的行政区。2000年人口126,839。 首府設於弗拉克中心村,其市场是旅行者经常造访的目的地。一个叫做清水洞(trou d'eau douce)的小村庄也经常有旅行者前往,从这里可以摆渡到旅游胜地鹿岛。 而弗拉克区最吸引旅行者的无疑是充满异国情调的沙滩以及美丽的潟湖。因而,沿着海滩建造了许多度假村。 Category:毛里裘斯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弗拉克區 · 查看更多 »

彎紋細棘鰕虎魚

彎紋細棘鰕虎魚,为輻鰭魚綱虾虎鱼亚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莫三比克至南非及西北太平洋區的日本海域,本魚體尾柄及尾部具有深色橫帶,背鰭硬棘5;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9枚,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河口及沿岸的泥底質淺水處。.

新!!: 印度洋和彎紋細棘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彎紋錦魚

彎紋錦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海域,棲息深度0-2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棲息在沿海的潟湖、岩礁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彎紋錦魚 · 查看更多 »

低眼副獅子魚

低眼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南澳大利亞海域,棲息深度1080-1110公尺,體長可達16.3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低眼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低褶胸鱼

低褶胸鱼(学名:Sternoptyx obscura)为輻鰭魚綱褶胸鱼科褶胸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西沙群岛等海域等,属于底层小型鱼类。其常见于约生活于1000公尺左右深海,體長可達4.5公分。.

新!!: 印度洋和低褶胸鱼 · 查看更多 »

低鰭刺鯊

低鰭刺鯊(學名Centrophorus lusitanicus),又名尖鰭鮫,為軟骨魚綱板鰓亞綱角鯊目刺鯊科的魚類。是一大型深海鯊魚。.

新!!: 印度洋和低鰭刺鯊 · 查看更多 »

佐屋羊舌鮃

佐屋羊舌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191-254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佐屋羊舌鮃 · 查看更多 »

佐世保海軍基地

佐世保海軍基地是位於日本九州島西部佐世保市佐世保港的一座美軍軍事基地,也是駐日美軍和日本自衛隊的設施。此處設有美國海軍的佐世保美國艦隊基地(United States Fleet Activities Sasebo)和海上自衛隊的佐世保基地(;JMSDF Sasebo Naval Base)。該港替美國太平洋艦隊在東亞的前線部署單位或來訪艦艇提供後勤支援等服務。.

新!!: 印度洋和佐世保海軍基地 · 查看更多 »

佐法爾省

佐法爾省(ظفار)是阿曼苏丹国面积最大的一個省,位於該國西南部。北鄰沙特阿拉伯王国,西鄰也門共和國。面積99,30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250,000人。首府塞拉萊同时也是该地区最大的城市。佐法尔省是阿拉伯半島少數受印度洋季風影響的地區之一。乳香是當地的傳統產品。 Z.

新!!: 印度洋和佐法爾省 · 查看更多 »

佐法爾鸚嘴魚

佐法爾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海域,棲息深度約8公尺,體長可達50分,棲息在岩石海域,以藻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佐法爾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佩德罗·马斯克林

佩德羅·馬斯克林(Pedro Mascarenhas ,),葡萄牙探險家和殖民地管理者,他於1512年發現迪戈加西亚岛,是第一位發現這個印度洋群島的歐洲人。他也於同年到達過毛里裘斯,但他大概不是第一位到達毛里裘斯的葡萄牙航海家,因為迪奧戈·迪亞士(Diogo Dias)和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先前的探險航行或者早已發現了毛里裘斯。 馬斯克林於1525至1526年期間出任馬六甲(時為葡萄牙的殖民地)的地方首長。1528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迪奧戈·羅德--格斯(Diogo Rodrigues,羅德里格斯島以他命名)將-zh-hans:留尼汪;zh-hk:留尼汪;zh-tw:留尼旺;-、毛里裘斯和羅德--格斯等島命名為馬斯克林群島(Mascarene Islands),以記念馬斯克林。 於1554至1555年他去世之前,馬斯克林出任葡萄牙在亞洲佔領地首都-果阿的總督。馬斯克林去世後,總督之位由弗朗西斯科·巴列度(Francisco Barreto)接任。.

新!!: 印度洋和佩德罗·马斯克林 · 查看更多 »

佩罗·德阿伦克尔

佩罗·德阿伦克尔(Pêro de Alenquer,)是15世纪葡萄牙探险家和航海家。地理大发现时代经验最丰富的领航员之一,他分别追随迪亚士和达伽马到达了好望角和印度。.

新!!: 印度洋和佩罗·德阿伦克尔 · 查看更多 »

佩罗·达·科维良

佩罗·达·科维良(Pedro or Pêro da Covilh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航海家。他受葡萄牙国王委派去发现肉桂产地,以及通往埃塞俄比亚的陆上通路。他航海到了印度,并向葡萄牙送回了报告,其中有瓦斯科·达·伽马采纳的最佳航海路线的建议。后来于1490年到达了埃塞俄比亚。虽然他得到当地国王的礼遇,但是,他在软禁中度过了余生。.

新!!: 印度洋和佩罗·达·科维良 · 查看更多 »

佩罗·迪亚士

佩罗·迪亚士(Pêro Dias)是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和探险家。他是发现好望角的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的兄弟。.

新!!: 印度洋和佩罗·迪亚士 · 查看更多 »

佩特拉

佩特拉(希腊语:Πέτρα,阿拉伯语:)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阿拉伯谷东侧的一条狭窄的峡谷内。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 很可能《旧约全书》中称的“西拉”(意义也是岩石)。阿拉伯傳統認為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Josephus認為死海古卷中,佩特拉就是被称为“Rekem”。.

新!!: 印度洋和佩特拉 · 查看更多 »

佩魯斯巴紐斯島

佩魯斯巴紐斯島是印度洋的環礁,屬於查戈斯群島的一部分,由英屬印度洋領地負責管轄,由32個島嶼組成,面積13平方公里,潟湖面積503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佩魯斯巴紐斯島 · 查看更多 »

佩枯错

佩枯错()也作佩古错、泊古错、拉错新错,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南部吉隆县境内,地处希夏邦马峰以北60公里,雅鲁藏布江以南40公里处,海拔4580米,面积284.4平方公里,为日喀则地区最大的湖泊。湖区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较为丰沛。湖区年均气温2℃,年降水量300~400毫米。湖水主要依靠湖面降水和冰雪融水径流补给,主要入湖河流是东南岸入湖的巴日雄曲。.

新!!: 印度洋和佩枯错 · 查看更多 »

佩氏庫隆長尾鱈

佩氏庫隆長尾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外海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可達748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佩氏庫隆長尾鱈 · 查看更多 »

佩氏棘花鮨

佩氏棘花鮨,又稱佩氏棘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及南非海域,棲息深度50-95公尺,體長可達4.8公分,生活在礁石區,成對活動,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佩氏棘花鮨 · 查看更多 »

彭伯氏軟雀鯛

彭伯氏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及南非海域,深度10-27公尺,體長可達5公分,背鰭硬棘2枚;背鰭軟條22-23枚;臀鰭硬棘2-3枚;臀鰭軟條13-14枚,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珊瑚礁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彭伯氏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彼氏凹腹鱈

彼氏凹腹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索馬利亞、肯亞、安達曼海至印尼海域,屬深海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在296-1019公尺,體長可達4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彼氏凹腹鱈 · 查看更多 »

使徒 (新世纪福音战士)

使徒是在日本動畫《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作品中登場的虛構的敌性生命體。由庵野秀明导演作品并指导设计工作。 原作《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包括人类(第十八使徒)在内,共有18个使徒(一般指首次来袭的第三使徒到最后的使者第十七使徒)。贞本义行绘制的同名漫画版中使徒数量做了删减。福音戰士新劇場版中使徒数量亦做了删减、但也有新型使徒登场。 各个使徒的形态和能力各异。是一个高度抽象化、观念性的敌人,被认为是登场人物们的危机感的具象化。使徒的设定不论是抽象还是具象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新!!: 印度洋和使徒 (新世纪福音战士) · 查看更多 »

侏尖鼻魨

侏尖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棲息深度2-30公尺,棲息在珊瑚礁,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侏尖鼻魨 · 查看更多 »

微紅蠕蛇鰻

微紅蠕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微紅蠕蛇鰻 · 查看更多 »

德克哈托格島

德克哈托格島是澳大利亞的島嶼,位於西澳大利亞鯊魚灣,在珀斯以北850公里,島嶼長約80公里、寬3至15公里,面積620平方公里,是西澳大利亞最大和最西端的島嶼。.

新!!: 印度洋和德克哈托格島 · 查看更多 »

德国级装甲舰

德意志级装甲舰(Panzerschiffe der Deutschland-Klasse)是德国海军在1930年代為符合《凡尔赛和约》限制而設計出的一款排水量一万吨级装甲舰。同級艦共三艘,其特徵是具有巡洋艦等級的噸位、戰艦等級的主炮、以及超越各國軍艦水準的續航力。.

新!!: 印度洋和德国级装甲舰 · 查看更多 »

德班眶棘鯒

德班眶棘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至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20-70公尺,屬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17公分,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德班眶棘鯒 · 查看更多 »

德班舌鰨

德班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至南非德班的半淡鹹水海域,本魚身體與鰭上側面淡褐色且有深色的斑點與斑塊;在有眼睛的一邊上具有2條側線,背鰭軟條98-105枚;臀鰭軟條78-84枚,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德班舌鰨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陛下之舰德累斯顿号(SMS Dresden)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两艘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命名。它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承建,于1906年开始、1907年10月、至1908年11月完工。舰只投入使用的时间因在期间接连发生的意外而被迫推迟,其中包括它与另一艘需要进行大修的船舶发生了碰撞。与此前的柯尼斯堡级一样,德累斯顿号的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德累斯顿号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海外基地值勤。入役后,它先是于1909年的期间出访美国,然后返回德国在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服役了三年。1913年,舰只转配至;在墨西哥革命期间,又被派往加勒比地区保护德国国民。1914年中,德累斯顿号将墨西哥前独裁者带至牙买加,由英国人在那里给予他庇护。舰只本应于1914年7月返回德国进行定期维修,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该计划告吹。当敌对行动开始时,德累斯顿号受命在大西洋的南美海域执行任务,然后于9月转移至太平洋,并加入了由海军中将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领的东亚分舰队。舰只随东亚分舰队参加了两场重大战役。第一次是11月爆发的,期间德累斯顿号曾与英国轻巡洋舰交火;第二次则是随后于12月爆发的,德累斯顿号成为唯一幸免于难的德国军舰。它躲避了英国追击者达数月之久,直至1915年3月驶入马斯地岛。当时舰只的发动机磨损严重,锅炉内的煤炭也几乎消耗殆尽;舰长与当地的智利政府取得联系,以期在冲突期间获得收留。然而,它在那里遭到英国巡洋舰围困,其中包括老对手格拉斯哥号;英国人无视智利的中立政策而向德舰开火。德国人遂凿沉了德累斯顿号,其出逃的大部分船员在战争期间都被拘禁在智利。舰只残骸至今仍然留在港湾,但包括其舰钟和罗盘在内的一些文物则已经归还德国。.

新!!: 印度洋和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

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Dresden-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20世纪初所建造的两艘小巡洋舰的。它由首舰德累斯顿号和埃姆登号所共同组成。两艘舰均于1906年开始;德累斯顿号在1907年,埃姆登号于1908年紧随其后。它们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投入舰队使用。这些舰只的设计是在前身柯尼斯堡级的基础上作出了渐进式改良,有稍大的体积和更快的航速,但装备有相同的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而作为对新式涡轮技术进行持续试验的一部分,德累斯顿号和埃姆登号分别由蒸汽轮机和三胀蒸汽机提供动力。 两艘同级舰都曾广泛应用于海外基地;埃姆登号在入役后被分配至东亚分舰队,德累斯顿号则于1913年被派往加勒比地区。德累斯顿号曾计划于1914年8月返回德国进行定期维修,但这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取消。因此,它被用作进行,直至与海军中将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领的东亚分舰队会合。德累斯顿号随后相继参加了1914年11月的和12月的。它是在后次交战中唯一幸免于难的德国舰只,并继续在逃达数月之久。1915年3月,德累斯顿号终因发动机磨损而驶入了智利岛屿马斯地岛。两艘英国巡洋舰不顾智利的中立政策,于德累斯顿号抛锚时攻击该舰;为了避免被强占,德国人遂凿沉了他们的舰只。 与此同时,埃姆登号已经脱离了东亚分舰队,在印度洋独立进行破交战。它曾俘虏或击沉了多艘协约国船只,其中包括后来被改造为鸬鹚号辅助巡洋舰的俄国商船。1914年9月,埃姆登号突袭槟榔屿,截获了俄国防护巡洋舰和法国驱逐舰,并迅速将这两艘舰摧毁。此后不久,埃姆登号在科科斯群岛附近遭到澳大利亚轻巡洋舰悉尼号的截击,并在激烈的交战后被迫。.

新!!: 印度洋和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德蘇軸心談判

在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希特勒以及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經過兩天談判後簽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後一年,德蘇兩國曾就蘇聯作為第4個軸心國的可能性進行協商。 1940年11月12至14日,在兩天的協商後,德國給了蘇聯畫有四個軸心國(德、義、日、蘇)的勢力劃分草圖,在協商的途中,希特勒、莫洛托夫以及里賓特洛甫就德國與蘇聯的勢力範圍進行交涉:希特勒鼓勵蘇聯向南邊的印度以及伊朗發展,以便留給德國取得芬蘭資源的通路,希特勒還希望蘇聯將其勢力退出巴爾幹半島 ;然而莫洛托夫不願輕而答應,畢竟蘇聯一直希望在地中海擁有自己的溫水港且不希望德國將部隊留在芬蘭。 整個協商進行得並不順利。由於蘇聯預期德國的戰事會持續很久,所以當德國聲明英國會很快地被打敗,蘇聯對此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另外,史達林希望能夠保有對保加利亞以及南斯拉夫的影響力。上述等因素皆導致莫洛托夫在談判中持保守的態度。1940年11月25日,蘇聯方面向德國提交了由史達林起草的回覆,在回覆中,史達林在德國願意承認蘇聯在保加利亞以及伊拉克以及伊朗的影響力的條件下願意成為第四個軸心國。 不過德國並未回覆, 只留下了沒有結果的談判。對於史達林的回覆,希特勒向他的軍事首長表示道:「史達林要求越來越多的東西」「他是位冷血的敲詐者」以及「德國的勝利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我們必須讓她盡快向我們俯首稱臣」。德國於是在1941年打破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並向蘇聯入侵,蘇聯成為第四個軸心國之事再無被討論的可能。.

新!!: 印度洋和德蘇軸心談判 · 查看更多 »

德蘇沙鰈

德蘇沙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冠鰈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外海海域,棲息深度310-350公尺,體長可達7.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德蘇沙鰈 · 查看更多 »

德氏眶燈魚

德氏眶灯鱼(学名:Diaphus drachmann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300公尺。.

新!!: 印度洋和德氏眶燈魚 · 查看更多 »

德氏馬面魨

德氏馬面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東印度洋的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70公尺,體長可達28公分,棲息在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德氏馬面魨 · 查看更多 »

德氏胸棘鯛

德氏胸棘鯛,是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燧鯛科的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葉門海域,棲息深度在330至445公尺,體長可達13.1公分,目前無任何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德氏胸棘鯛 · 查看更多 »

德新海轮劫持事件

德新海轮劫持事件是指2009年10月19日下午中国籍散货轮在印度洋被劫持的事件。“德新海”轮是一艘中国籍散货轮,船上有25名船员,船上的货物是煤。“德新海”轮是在塞舌尔岛东北320海里、摩加迪沙东偏南980海里处(南纬1度49分3.9秒,东经60度4分49秒),向公司报告有武装海盗分子登船,随后失去联系。最后通话时间为北京时间10月19日16时35分。.

新!!: 印度洋和德新海轮劫持事件 · 查看更多 »

德懷特·D·艾森豪號航空母艦

德懷特·D·艾森豪號航空母艦(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或簡稱為艾森豪號航空母艦,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二號艦。艦名承襲自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第34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因此也與艾森豪總統一樣,經常被暱稱為「艾克」(Ike)。.

新!!: 印度洋和德懷特·D·艾森豪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徽章棘球虫

徽章棘球虫(学名:Acanthosphaera insignis)为星球虫科棘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南大西洋、印度洋、中太平洋,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徽章棘球虫 · 查看更多 »

徘徊小土星虫

徘徊小土星虫(学名:Saturnulus planetes)为针球虫科小土星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巽他海峡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徘徊小土星虫 · 查看更多 »

保羅·沃森

保羅·沃森(Paul Watson,),為加拿大和美國的公民。是海洋野生動物保育家也是環境保護活動家,海洋守護者協會的創立者,對於海洋守護側重於反狩獵以及直接行動。他提倡素食主義,以及生物中心主義而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他被視為是激進的海洋守護人士,包括美國、加拿大、挪威、日本、哥斯大黎加等國的政府都對他採取法律行動。.

新!!: 印度洋和保羅·沃森 · 查看更多 »

信風

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低空從亞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壓帶的風,北半球吹的是東北信風,而南半球吹的是東南信風。信風經常會增加熱帶風暴的威力,影響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地區。 信風年年反覆穩定出現,猶如潮汐有信,因此稱為「信風」。古代商人們也利用信風的規律性做航海貿易,因此信風才稱做「貿易風」。 西方古代商人们常借助信风吹送,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这一点导致 Trade wind 有时候被译成“贸易风”,但这是望文生义,是不对的。Trade这个词并非现代英语中贸易的意思,而是来自中古英语,相当于path、track的意思。所以,trade wind原意是“在常轨上的风”的意思。400多年前,当航海探险家麦哲仑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半球的西风带向太平洋驶去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原来,这是信风帮了他们的大忙。 信风对于船只的航行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新!!: 印度洋和信風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印度洋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圣但尼 (留尼汪)

圣但尼(法语:Saint-Denis)位于印度洋留尼汪岛,是法国海外大区留尼汪的首府。 S Category:属地首府.

新!!: 印度洋和圣但尼 (留尼汪) · 查看更多 »

圣诞岛

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是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東北部的海外領地,為火山島,面積135平方公里。北距印尼首都雅加達約500公里,東南距澳大利亞西岸首府伯斯約2600公里,東距另一澳大利亞海外領地科科斯(基林)群島975公里。聖誕島有人口約2,072人,大部分居住在岛北部的飛魚灣、銀城、半山和Drumsite。聖誕島是世界上少數除大中華地區及新加坡以外華人佔人口大多數的地區,官方語言為英語。.

新!!: 印度洋和圣诞岛 · 查看更多 »

圣诞岛 (消歧义)

圣诞岛可以指:.

新!!: 印度洋和圣诞岛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圣文森特湾

圣文森特湾(Gulf St Vincent)位于澳大利亚南部,西为约克半岛,东靠澳洲大陆,西南和东南分别通过调查者号海峡和巴克斯泰斯海峡与印度洋相通,长约145公里,宽约73公里。大部分海岸为低平的沙质海岸,东南岸阿德莱德附近的德赖溪为重要的产盐基地,阿德莱德还是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和重要港口。 海湾由1802年航行到此的英国探险家马修·福林达斯以英国皇家海军上将第一代圣文森特伯爵约翰·杰维斯的爵号命名。.

新!!: 印度洋和圣文森特湾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航運公司

地中海航運公司(MSC, 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mpany S.A.)是全球以運輸能力計第二大航運公司。由於該公司沒有上市,沒有任何披露公司財務資料的責任,公司對其自身的描述均變得不可稽查。地中海航運公司擁有490隻貨櫃船,總承載力為3,100,100TEU。 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mpany.

新!!: 印度洋和地中海航運公司 · 查看更多 »

地球撞击坑列表

地球撞击坑列表列出所有在地球並直徑不小於20公里的撞擊坑,這些撞擊坑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坑直徑只能從撞擊坑的中心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新!!: 印度洋和地球撞击坑列表 · 查看更多 »

地理大发现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海權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在几个世纪中,这一情况都是数学家和航海者们面临的难题,亦为当时的帝国崛起制造了障碍。经度测定已成为了当务之急:远洋航行缺乏精确测量工具的支持,从而无法准确测定航船的位置。直接导致了时间和负重量上的浪费,以及频繁发生的船只失事事故。这一问题直到18世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后才得以解决。自那以后,在任何时刻离港的任何船只,都可通过比较航船的当地时间与本初子午线的时间,直接计算出航船所在的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导致坏血病在船员间的传播。,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张箭,31-32页.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後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新!!: 印度洋和地理大发现 · 查看更多 »

地蜂草

地蜂草(学名:Geosiris aphylla)是一种寄生植物,只生长在马达加斯加岛和一些印度洋的岛屿上。地蜂草没有叶绿素,其根茎细长,有鳞片状皮;茎有分支;叶退化呈鳞片状;花小,为淡紫色。.

新!!: 印度洋和地蜂草 · 查看更多 »

地震帶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发生及分布的地方。地球上主要有四處地震帶。地震帶皆位於板块交界处或者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

新!!: 印度洋和地震帶 · 查看更多 »

團結清真寺

團結清真寺(مسجد فخر الدين زنكي、Masjidka Isbaheysiga)是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一家清真寺。 清真寺建於1987年,由沙烏地阿拉伯法赫德國王基金會出資。索馬里內戰爆發不久被迫關閉,2006年伊斯蘭法庭聯盟重開清真寺,並向商界籌募維修經費。2015年獲國際社會承認的索馬里聯邦政府大致完成了修繕工作。 清真寺眺望印度洋,可容納10,000人進行聚禮,是索馬里規模最大的清真寺。.

新!!: 印度洋和團結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圖阿馬西納省

圖阿馬西納省(Toamasina)是馬達加斯加的一個省,位於東部沿海,面臨印度洋。面積71,911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2,593,063人。首府圖阿馬西納。下分18縣。 T.

新!!: 印度洋和圖阿馬西納省 · 查看更多 »

圖蓋拉河

圖蓋拉河(Tugela River)是南非的河川,位於該國夸祖魯-納塔爾省,發源自龍山山脈,流經全球第二高瀑布圖蓋拉瀑布,最終注入印度洋,河道全長502公里,流域面積約29,100平方公里。 Tugela.

新!!: 印度洋和圖蓋拉河 · 查看更多 »

圖氏胸棘鯛

圖氏胸棘鯛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燧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870-888公尺,體長可達16.2公分,棲息在深水域,無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圖氏胸棘鯛 · 查看更多 »

北印度洋氣旋季

北印度洋氣旋季指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每年約有4個風暴被命名。此氣旋季之風暴通常都會於4月至12月期間形成。 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印度氣象部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此外,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超強颱風」,所有風暴均沒有名字。.

新!!: 印度洋和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印度洋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北島 (塞舌爾)

北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馬埃島32公里,長2.2公里、寬1.4公里,面積2.01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80米,該島有4個沙灘,島上人口148人。.

新!!: 印度洋和北島 (塞舌爾) · 查看更多 »

北緯10度線

北緯1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0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印度次大陸、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43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33分鐘。 該線構成了几内亚和塞拉利昂邊界的一段。印度洋中的十度海峽以該線命名。.

新!!: 印度洋和北緯10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1度線

北緯1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1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46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29分鐘。 在泰国,1966年的一項內閣決議限制非泰国公司在該線以北勘探或開採礦產。.

新!!: 印度洋和北緯11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2度線

北緯1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2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50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25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12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3度線

北緯1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3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53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22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13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4度線

北緯1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4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57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18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14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5度線

北緯1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5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1978至1987年的中,此線劃分了衝突雙方的控制區域,亦稱「紅線」。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1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14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15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6度線

北緯1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6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5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11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16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7度線

北緯1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7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該緯線曾確定了越南的南北分界線。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9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7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17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8度線

北緯1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8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13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3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18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9度線

北緯1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9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17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59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19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0度線

北緯2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0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該線構成了利比亚和蘇丹邊界的一段,在蘇丹內部又是北方州和北达尔富尔州的分界線。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17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59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20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1度線

北緯2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1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25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51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21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2度線

北緯2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2度的一條緯線,橫跨非洲、亞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非洲,北緯22度線是埃及與蘇丹的國界線。 夏至時,北緯22度線的為13小時29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47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22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3度線

北緯2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3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33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43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23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4度線

北緯2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4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37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39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24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6度線

北緯2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6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該線構成了西撒哈拉和毛里塔尼亚邊界的一段。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46分鐘,正午太阳高度角87.83°,冬至晝長則為10小時31分鐘,正午太阳高度角40.17°。.

新!!: 印度洋和北緯26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7度線

北緯2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7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51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26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27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8度線

北緯2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8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墨西哥該線是下加利福尼亞州和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的邊界。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55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22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28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8度線

北緯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8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35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40分鐘。 該線構成了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邊界的一段。印度洋中的八度海峽以該線命名。.

新!!: 印度洋和北緯8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9度線

北緯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9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39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36分鐘。.

新!!: 印度洋和北緯9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纬1度线

北纬1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该纬线构成赤道几內亚与加蓬的部分边界。.

新!!: 印度洋和北纬1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25度线

北纬25度线是地球上的一条纬线,横跨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与大西洋。 毛里塔尼亚与马里在北部的国界线即根据该纬线确定。 该纬线夏至时白昼长为13小时42分钟,冬至时则为10小时35分钟。 自本初子午线向东,北纬25度线依次经过:.

新!!: 印度洋和北纬25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2度线

北纬2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北纬2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3度线

北纬3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3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北纬3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4度线

北纬4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印度洋和北纬4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5度线

北纬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5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太平洋在此纬线处达到最宽,约为。.

新!!: 印度洋和北纬5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6度线

北纬6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6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南美洲和大西洋。.

新!!: 印度洋和北纬6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7度线

北緯7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7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南美洲和大西洋。.

新!!: 印度洋和北纬7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苏门答腊省

北苏门答腊省(印尼语:Sumatera Utara)是印度尼西亚省份之一。它的省府是棉兰。該省面積共71,680平方公里,西北與亞齊省接壤,南面與西蘇門答臘省相連,東南與廖內省為鄰。北蘇門答臘省的管轄範圍包含遠處於印度洋的多個島嶼,包括尼亞斯群島(Nias)。.

新!!: 印度洋和北苏门答腊省 · 查看更多 »

北森蒂納爾島

北森蒂納爾島是印度洋的島嶼,位於孟加拉灣海域,屬於安達曼群島的一部分,由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負責管轄,長12公里、寬10公里,面積59.67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98米,2005年,該岛有250-300人口。它是印度的一个實际自治地方。 歷史 在歷史上,19世紀時期翁奇人被帶到島上,但因語言不通而無法交流。森蒂納爾人亦被形容擁有強烈的民族文化。.

新!!: 印度洋和北森蒂納爾島 · 查看更多 »

圓眶擬棘鮃

圓眶擬棘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棘鮃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棲息深度288公尺,棲息在沙泥底質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圓眶擬棘鮃 · 查看更多 »

圓頭綠鸚嘴魚

圓頭綠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東非、紅海、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留尼旺、塞席爾群島、葉門、阿曼、馬爾地夫、可可群島、聖誕島、印尼東南部、安達曼群島等海域,棲息深度2-35公尺,體長可達70公分,棲息在潟湖及海草床,以小群活動,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圓頭綠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圓頭舌鰨

圓頭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巴基斯坦至印度馬德拉斯布海域,棲息深度27-420公尺,體長可達38.9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大陸棚底層水域,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圓頭舌鰨 · 查看更多 »

圓鱗鮋屬

圓鱗鮋屬(學名:Parascorpaena)為鮋科下原生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一屬。.

新!!: 印度洋和圓鱗鮋屬 · 查看更多 »

圓鱗鰧

圓鱗鰧,为輻鰭魚綱鱸形目膽星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圓鱗鰧 · 查看更多 »

圆犁头鳐

圆犁头鳐(学名:Rhina ancylostoma)为圆犁头鳐科圆犁头鳐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东非、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菲律宾、日本以及南海和东海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沿海。.

新!!: 印度洋和圆犁头鳐 · 查看更多 »

圆瘤蚕

圆瘤蚕(学名:Travsiopsis lobifera)为盲蚕科瘤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括东海黑潮区、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圆瘤蚕 · 查看更多 »

圆长旋螺

圆长旋螺(学名:Fusinus forceps)是海螺的一個物種,是一種旋螺科纺锤螺属的腹足纲新腹足類支序的软体动物,可食用。.

新!!: 印度洋和圆长旋螺 · 查看更多 »

國際民航組織機場代碼

国际民航组织机场代码(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Airport Code,縮寫:ICAO code),是國際民航組織為世界上所有機場所訂定的識別代碼,由4個英文字母組成。ICAO機場代碼通常用于空中交通管理及飛行策劃等。 國際民間航空組織機場代碼與一般公眾及旅行社所使用的IATA機場代碼並不相同。.

新!!: 印度洋和國際民航組織機場代碼 · 查看更多 »

僧帽蝴蝶魚

僧帽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僧帽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僧帽水母屬

僧帽水母屬(學名:Physalia)是一屬管水母,是僧帽水母科下的唯一屬。它們是由專門化的水螅體及水母體所組成的群落,分佈在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海面。它們有一個充氣的鰾來維持浮力,並擁有很長及有毒的觸鬚來捕捉獵物。鰾上有像帆的構造,幫助它們隨風而盪,但有時也會擱淺在沙灘上。它們觸鬚上的刺細胞在潮濕環境下可以維持達數星期或數個月。 僧帽水母屬的物種可以從鰾的大小及觸鬚的多寡來分辨。藍瓶僧帽水母的分佈不及僧帽水母的廣泛,體型也略遜。藍瓶僧帽水母未曾造成任何死亡事故,但僧帽水母就曾導致死亡。 僧帽水母屬最初是由讓-巴普蒂斯特·拉馬克於1801年得到描述。.

新!!: 印度洋和僧帽水母屬 · 查看更多 »

僧伽羅人

僧伽羅人(僧伽羅語:සිංහල ජාතිය Sinhala Jathiya)是斯里蘭卡的主體民族。斯里蘭卡島的西南部便是僧伽羅人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區。長年處在熱帶氣候當中的僧伽羅人,在住房及飲食方面都有著適應氣候而發展出的特色。僧伽羅人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並於1956年成為《斯里蘭卡憲法》上承認的官方語言。在歷史發展方面,僧伽羅人與同處斯里蘭卡島上的少數民族—泰米爾人一直在土地、工作權等議題上有所摩擦,因此也成為南亞地區著名的民族衝突。在宗教信仰方面,僧伽羅人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因此斯里蘭卡到處可見佛寺、佛像,節慶也多以佛教慶典為主。.

新!!: 印度洋和僧伽羅人 · 查看更多 »

利齒海鯰

利齒海鯰,為輻鰭魚綱鯰形目海鯰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中東海域,屬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利齒海鯰 · 查看更多 »

刺太阳盘虫

刺太阳盘虫(学名:Heliodiscus echiniscus)为镜盘虫科太阳盘虫属的动物。分布于中太平洋、印度洋,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刺太阳盘虫 · 查看更多 »

刺尖球虫

刺尖球虫(学名:Acrosphaera spinosa)为胶球虫科尖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地中海、印度洋,包括东海、海南岛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刺尖球虫 · 查看更多 »

刺圆顶蟹

刺圆顶蟹(学名:Domecia hispida)为扇蟹科圆顶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波利尼西亚、塔希提、新喀里多尼亚、苏禄海经印度洋至红海及非洲东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栖息于珊瑚礁浅水中。.

新!!: 印度洋和刺圆顶蟹 · 查看更多 »

刺短桨蟹

刺短桨蟹(学名:Thalamita spinifera)为梭子蟹科短桨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苏瓦迪瓦岛、拉克代夫群岛、马尔代夫群岛、马达加斯加以及中国大陆的南沙群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水深 30-80米、泥以及沙质或石礁底。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80至-3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苏瓦迪瓦岛、拉克代夫群岛、马尔代夫群岛。.

新!!: 印度洋和刺短桨蟹 · 查看更多 »

刺螺屬

刺螺屬(學名:Guildfordia)是一個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的屬。舊屬原始腹足目,現時刺螺屬是鐘螺目鐘螺總科蠑螺科之下的一個科。.

新!!: 印度洋和刺螺屬 · 查看更多 »

刘峻周

刘峻周()祖籍湖南,客籍广东高要。中国茶叶专家。格鲁吉亚种茶创始人之一。.

新!!: 印度洋和刘峻周 · 查看更多 »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老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 Sr.,)是一位美國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五星上将。尼米茲早期以研究潛艇為主,而後成為美軍中柴油引擎技術的專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尼米茲擔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等職務,主導對日作戰,軍事歷史學家艾德溫·帕爾瑪·霍利(Edwin Palmer Hoyt)因而評論:「海爾賽能在一場海戰中取勝,斯普魯恩斯能在一場戰役中取勝,而尼米茲能在一場戰爭中取勝。」戰後,尼米茲擔任海軍作戰部長,一直至1947年退役為止。 尼米茲於1966年逝世。美國海軍為紀念尼米茲,而將其去世之後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當時最新銳的航空母艦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以他為名,也就是日後的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此外,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及加州舊金山有以他為名的尼米茲高速公路。.

新!!: 印度洋和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 查看更多 »

嘉士伯海岭

嘉士伯海岭(Carlsberg Ridge)是位于印度洋西南的海床的一种发散的构造板块边界。它是印度洋中洋脊的北面一部分,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澳洲板块之间。 嘉士伯海岭在南印度洋罗德里格斯三联点至欧文三联点之间。 海岭的名字由嘉士伯啤酒公司命名,由于发现此海岭的探测队是由其公司资助。.

新!!: 印度洋和嘉士伯海岭 · 查看更多 »

嵴頰紅娘魚

嵴頰紅娘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東非及南非海域,棲息深度230-335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沙泥底質的大陸棚,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嵴頰紅娘魚 · 查看更多 »

喬卡刺尻魚

喬卡刺尻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喬卡刺尻魚 · 查看更多 »

單帶尖唇魚

單帶尖唇魚(学名:Oxycheilinus unifasciatus),又名單帶龍;汕散仔、闊嘴郎、單帶鸚鯛、玫瑰鸚鯛,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尖唇魚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東印度洋及太平洋區,從聖誕島至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北起琉球群島,南迄新喀里多尼亞、澳洲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160公尺,體長可達46公分,棲息在潟湖及珊瑚礁區,通常獨居性,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等為食,可作為觀賞魚及食用魚,另外有雪卡魚毒的紀錄。.

新!!: 印度洋和單帶尖唇魚 · 查看更多 »

單黃斑擬花鮨

單黃斑擬花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海域,體長可達5.3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單黃斑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單棘可哥鮋

單棘可哥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及坦尚尼亞外海海域,棲息深度37-48公尺,體長可達3.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單棘可哥鮋 · 查看更多 »

單指虎鮋

單指虎鮋(学名:Minous monodactylus),又稱單指毒鮋,俗名鬼魚、虎魚、软虎、虎仔,在中國大陸的「虎鮋」常指本物種。为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毒鲉科虎鲉属的其中一種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Saxo、Berolini。.

新!!: 印度洋和單指虎鮋 · 查看更多 »

單斑無線鰨

單斑無線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海域,棲息深度65-11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單斑無線鰨 · 查看更多 »

單斑重牙鯛

單斑重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波斯灣及印度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5-15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岩石底質海域,屬雜食性,以藻類及甲殼類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單斑重牙鯛 · 查看更多 »

喜盐草属

喜盐草属(学名:Halophila)是水鳖科下的一个属,为沉水草本植物。该属共有4种,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加勒比海。.

新!!: 印度洋和喜盐草属 · 查看更多 »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हिमालय IAST:hīmalaya,“雪域”之意;;हिमाल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总面积约594,400平方公里。 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上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中還有一百多座高度超過7200米的山峰,而喜马拉雅山脉以外的最高峰是世界第二高峰、位於喀喇昆仑山脉的喬戈里峰,高度8611米。喜马拉雅山脉對南亞文化有許多的影響,許多山脈中的高山是佛教及印度教的聖地。 喜马拉雅山脉也有一些較低而走勢平行的山麓,第一山麓在最南邊,高約一千米,稱為西瓦利克山脈,再往北即是高二千到三千米的。 喜马拉雅山脉橫跨了五個國家: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及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在前三個國家的國境內。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方是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仑山脉,北邊是西藏高原,南邊則是印度河-恆河平原。 世界上的主要河川中,印度河、恆河及雅魯藏布江(下游是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是發源自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發源自岡仁波齊峰附近,而恆河發源自印度的北阿坎德邦。這些河的流域中居住了約六億人。.

新!!: 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脉 · 查看更多 »

喀里多尼亞鬼鮋

喀里多尼亞鬼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安達曼群島及尼科巴群島、西太平洋澳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新喀理多尼亞海域,棲息深度15-60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砂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喀里多尼亞鬼鮋 · 查看更多 »

喀拉拉條鰨

喀拉拉條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印度海域,棲息在沿岸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喀拉拉條鰨 · 查看更多 »

喙猎女神螺属

喙猎女神螺属(学名:Trivirostra)为猎女神螺科之下的一個屬。.

新!!: 印度洋和喙猎女神螺属 · 查看更多 »

和尚蟹属

和尚蟹屬(学名:Mictyris)为和尚蟹科动物的一個屬。分布于日本、中國大陸(广西、广东、福建等地)香港、台灣、菲律宾、马来群岛、新加坡及印尼部分地區(卡拉克隆島、巴韋安島及安汶岛)、新喀里多尼亚、塔斯马尼亚、澳大利亚及印度洋的尼科巴與安达曼。 生活在潮间带沙土的地道或河口的泥滩上,退潮时出来活动。雌雄间没有明显差异,需将腹部打开才能分辨。平均体重约为2克,能够直立行走。 和尚蟹屬物種的可預測特性,使之用於製作 。.

新!!: 印度洋和和尚蟹属 · 查看更多 »

傳頌承

傳頌承慶祝匯演於2006年2月1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Hall3舉行。該匯演是慶祝鮑思高慈幼會來華百年,慈幼會特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以紀盛事。該匯演共分日場和夜場,前中華會省省會長韓大輝神父和總會長查偉思神父兩場均有到場;夜場就有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曾蔭權和天主教教區樞機主教陳日君到場。門票並沒有公開發售,只贈給慈幼大家庭的各個院校。.

新!!: 印度洋和傳頌承 · 查看更多 »

傳染病歷史

傳染病歷史记述在世界历史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的传染病。.

新!!: 印度洋和傳染病歷史 · 查看更多 »

傑奧似弱棘魚

傑奧似弱棘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軟棘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80-116公尺,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傑奧似弱棘魚 · 查看更多 »

傑克遜短革單棘魨

傑克遜短革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及半鹹水水域,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沿海及河口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傑克遜短革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发生于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当时执行STS-107任务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纳上空再入大气层。该事故造成机上所有7名宇航员遇难。哥伦比亚号的残骸从达拉斯郊外一直散落到泰勒,部分残骸落入路易斯安纳。 航天飞机外储箱上的绝热材料碎片在发射时因空气动力脱落并击中哥伦比亚号左翼前缘,损坏了再入时提供保护的航天飞机热防护系统,哥伦比亚号因此失事。哥伦比亚号在轨道上时,一些NASA工程师怀疑左翼已经受损,但是管理人员限制了进一步调查。 NASA原先的航天飞机设计规范指出,外储箱不应散落泡沫塑料或其它碎片;因此航天飞机遭到碎片撞击是需要于准许发射前解决的安全问题。工程师发现泡沫塑料散落和碎片撞击不可避免且无法解决,根据此类情况不是安全威胁或可接受风险的假定,发射通常获得批准。大多数航天飞机发射都有泡沫碎片撞击和防热瓦伤痕的记录。STS-107前的中,外储箱脚架斜坡上的泡沫塑料脱落并撞击到了左固体助推器底部与外储箱的连接环上,撞击产生了3英寸宽、3英寸深的凹痕。此次任务后,NASA分析了撞击情况并假定外储箱可安全飞行,泡沫塑料不会产生威胁到飞行安全的新问题。哥伦比亚号仍在轨道上时,该理由在任务管理团队主席的要求下重新评估。哈姆和航天飞机计划经理都出席了2002年10月31日决定继续航天飞机发射的会议。 在STS-107再入阶段,高温气体穿透损伤部位并摧毁了内部机翼结构,迅速导致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乘员遗体和若干航天飞机碎片在一次涉及得克萨斯、路易斯安纳、阿肯色的地面搜索中找到。 STS-107任务是第113次航天飞机发射,曾被推迟18次 ,其原定发射日期为2001年1月11日,实际发射日期为2003年1月16日(此为的原定发射日期)。在2002年7月19日前的一个月前,航天飞机因推进剂管线裂推迟发射。事故发生6个月后,认为该推迟与此次灾难无关。 事故调查委员会的建议书指出了若干技术和管理问题。同挑战者号事故一样,航天飞机此后停飞两年。国际空间站建造暂停,在STS-114前29个月内完全依靠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补给,在STS-121前41个月内替换人员也完全依靠俄航天局。在航天飞机复飞后,主要操作变化包括了彻底的在轨热防护系统检查和为在发现不可修复的损害时待命的救援任务。航天飞机此后也只能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在必要时以其作为避难所。稍后NASA为修复位于高海拔低倾角轨道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STS-125开出例外。.

新!!: 印度洋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 · 查看更多 »

哨兵號驅逐艦

哨兵號驅逐艦(舷號H51)是一艘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驅逐艦,為S級驅逐艦的6號艦。她是英軍第15艘以哨兵(Scout)為名的軍艦。 哨兵號在1917年於蘇格蘭克萊德班克開始建造,在1918年下水服役,但未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哨兵號被派往,並在1928年調往中國艦隊。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哨兵號分別在香港及新加坡駐守,負責佈置水雷及反潛巡航。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入侵香港。哨兵號在當晚由香港調回新加坡,並加入東洋艦隊,輾轉在馬來亞等地參與護航任務。隨著英軍落敗,哨兵號在1942年後主要在印度洋海域負責護航,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止。戰後哨兵號返回英國退役,並在1946年出售拆解。.

新!!: 印度洋和哨兵號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哈夫洛克島

哈夫洛克島是印度洋的島嶼,位於孟加拉灣海域,距離布萊爾港57公里,由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負責管轄,面積113.93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5,354。.

新!!: 印度洋和哈夫洛克島 · 查看更多 »

哈丰角

哈丰角(Xaafuun),是非洲大陆的最东点,位于索马里东北部哈丰半岛的顶端,东邻印度洋,目前实际属于邦特兰的管辖下。.

新!!: 印度洋和哈丰角 · 查看更多 »

哈氏尖吻單棘魨

哈氏尖吻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體長可達7公分,棲息在沿岸珊瑚礁,以珊瑚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哈氏尖吻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哈氏刀海龍

哈氏刀海龍,又稱刁海龍,俗名海龍、楊枝魚、簸箕魚、木箕貼仔、石貼仔,為輻鰭魚綱海龍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哈氏刀海龍 · 查看更多 »

哈氏角魴鮄

哈氏角魴鮄,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馬爾地夫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30公尺,體長可達8.9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哈氏角魴鮄 · 查看更多 »

唐寧氏鈍塘鱧

唐寧氏鈍塘鱧,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波斯灣及印尼等海域,體長可達14公分,為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13-20公尺,生活在沙石混合區並與槍蝦共生。.

新!!: 印度洋和唐寧氏鈍塘鱧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印度洋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朝經濟

唐朝時期的經濟,一般稱為唐代經濟,是指七世紀到十世紀初唐帝國統治的中原、江南、四川與嶺南等地區的經濟發展。一般認為此時期是中國經濟由上古逐漸轉為中世的關鍵時期。.

新!!: 印度洋和唐朝經濟 · 查看更多 »

唱片蛤

唱片蛤(学名:Semele carnicolor)为唱片蛤科唱片蛤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台灣澎湖的大倉島與北部及內海海域、台南市的安平,還有印度洋沿岸,例如:坦桑尼亞。 WoRMS認為丘克氏唱片蛤(Semele jukesii)跟本物種只是唱片蛤的同義詞。.

新!!: 印度洋和唱片蛤 · 查看更多 »

唇鮗

唇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七夕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紅海、葛摩、馬達加斯加、阿曼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8公尺,體長可達9公分,棲息在礫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雄魚有護卵的行為。.

新!!: 印度洋和唇鮗 · 查看更多 »

儒艮

儒艮(学名:Dugong dugon)為海牛目儒艮科草食性海生動物,类似其海牛科(Trichechidae)近亲,但棲息地不盡相同,牠們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於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的物種。 和海牛科的圆尾鳍不同,儒艮的尾鰭近似於海豚的Y形尾,突出嘴外的長牙則近似其遠親大象,不過仍有很多人仍會混稱海牛。 雖然牠們的分布範圍廣泛,某些地區仍有相當的數量,但在人類持續的獵殺、棲地減少以及困在漁網中溺斃的意外等已嚴重威脅到牠們的生存。 某些地區稱牠們為海牛、海豬、或海駱駝。.

新!!: 印度洋和儒艮 · 查看更多 »

儒艮科

儒艮科(学名:Dugongidae)是海牛目之下的一個科,包括儒艮(Dugong dugon)和已滅絕了的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牠們與其近親海牛科動物的差別除了頭骨的部分特徵外,最明顯的部位在於尾巴,儒艮科的尾巴近似於鯨目的尾鰭,由中央分岔呈V字形,而海牛科則擁有團扇一般的圓槳狀尾。 儒艮是本科唯一的現生種,其族群分散,大致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周邊淺海地區,最西達東非與馬達加斯加,北至日本的沖繩群島,往東可達菲律賓與帛琉。目前除了澳洲附近海域以外,其他地區的族群數量皆不多。與經常上溯至大河流域的海牛不同,儒艮僅在海水中活動,以海草為主要食物,有時也會食用藻類。一般生活於近岸淺海地區,但有時可在遠洋發現。 大海牛是本科另一存活至近代的物種,但與儒艮不同屬。大海牛的體型比儒艮來得大,可達8公尺左右,曾生存於白令海,為海牛目中唯一遠離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物種。18世紀時由於人類的獵殺,發現後僅27年間便宣告滅絕。.

新!!: 印度洋和儒艮科 · 查看更多 »

冠冕眶灯鱼

冠冕眶灯鱼(学名:Diaphus diademophilu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眶灯鱼属的鱼类,俗名多耙眶灯鱼。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0-1080公尺。.

新!!: 印度洋和冠冕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内罗毕河

内罗毕河(Nairobi River)流经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内罗毕河流域”里的几条平行东流小河中的干流。所有内罗毕河流域的河水都会流向内罗毕东部,注入阿西河,最终流入印度洋。这些河流大多狭窄、污染严重。内罗毕河自西流入北部城市中心,在那里被部分渠化为运河。.

新!!: 印度洋和内罗毕河 · 查看更多 »

凤鳚属

唇齒鳚屬(),鳚科所屬,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等。.

新!!: 印度洋和凤鳚属 · 查看更多 »

凯尔盖朗群岛

凯尔盖朗群岛(Îles Kerguelen(通用),Archipel des Kerguelen(官方称呼) 音标 ),为印度洋南部一群岛,属于法国海外领地法属南方和南极领地管辖,主要居民点(首府)为法兰西港。总面积7,215平方公里,被300多个小岛屿环绕,其中主岛Grande Terre面积6,675平方公里。群岛位于无人居住的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西北450公里,距离马达加斯加岛超过3,300公里。 群岛在1772年2月12日被法国探险家伊夫·凯尔盖朗-特雷马克发现,1776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再次来到该岛,并以凯尔盖朗之名为其命名。由于岛上一片荒凉,库克为其取别名“荒野之岛”(Desolation Island)。 群岛上雖然沒有永久居民,但法國方面在此處編制了45至100位科學家與工程師從事研究工作;岛上没有机场,一切和外界的运输均需要通过海运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亦在此设有航天测控站。 群岛属寒带苔原气候,一月和二月是最热的时期,但气温也低于10度,岛上经常被积雪覆盖,西部有最大的冰川,面积403平方千米。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全球变暖许多冰川已永久退缩,一些小的甚至已经消失。 群岛位于两千万年前沉没的大陆(凯尔盖朗海台)顶端,在澳大利亚和印度都发现了与凯尔盖朗类似的沉积岩,表明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陆地。群岛周围的海域波涛汹涌,常年不冻。 除了主岛Grande Terre外,主要島嶼还包括有福煦島、聖蘭妮·格蒙特島等。.

新!!: 印度洋和凯尔盖朗群岛 · 查看更多 »

凱氏異色鱸

凱氏異色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東非、葛摩及馬達加斯加北部海域,深度0-9公尺,為熱帶海水魚,體長可達3.1公分,棲息在礁石區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于阿古拉斯洋流中发现。.

新!!: 印度洋和凱氏異色鱸 · 查看更多 »

凱拉尼河

凱拉尼河(කැළණි ගඟ,英語:Kelani River),是斯里蘭卡西南部的一條河流,幹流河長,為該國第四長河。它發源於亞當峰北側山區,向西蜿蜒流至可倫坡北郊注入印度洋,流經努沃勒埃利耶區、拉特納普勒區、凱格勒區、加姆珀哈區及可倫坡區。.

新!!: 印度洋和凱拉尼河 · 查看更多 »

凸加夫蛤

加夫蛤(学名:Gafrarium pectinatum)、 凸加夫蛤(学名:Gafrarium tumidum),又名 斜肋縱簾蛤或 厚殼縱簾蛤, 是帘蛤目帘蛤科厚壳蛤属的一种,可食用。這兩個物種的花紋顏色略有不同,較舊的文獻依然視之為兩個不同的物種。.

新!!: 印度洋和凸加夫蛤 · 查看更多 »

凹吻鲆

凹吻鲆(学名:Bothus mancus,又稱蒙鲆,俗名比目魚、扁魚、蒙鲽、残鲆、异鳞鲆)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鲆科鲆属的一種鱼类。.

新!!: 印度洋和凹吻鲆 · 查看更多 »

凹吻蓝子鱼

凹吻蓝子鱼(学名:Siganus corallin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蓝子鱼科蓝子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到澳大利亚、北至日本南部以及西沙群岛海域等,多生活于热带沿岸以及岛屿的岩礁和珊瑚丛中。 它体长可达35公分,一般为20公分。 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凹吻蓝子鱼 · 查看更多 »

商业客机事故列表

以下是商業客機事故列表。.

新!!: 印度洋和商业客机事故列表 · 查看更多 »

內紅珠目魚

內紅珠目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帆蜥魚亞目珠目魚科的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深度0-657公尺,體長可達3.7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雌雄同體,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內紅珠目魚 · 查看更多 »

內陸國家

內陸國家,或稱陸封國家、陸鎖國家(Landlocked Countries),指四面均與陸地接壤而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國家。2013年,全球共有48個內陸國家,其中包括2個雙重內陸國,即本國是內陸國家而且周圍鄰國也均為內陸國家的國家。 島國是內陸國家的相對概念,意指一個國家的四周皆鄰靠海洋而完全不與其他陸地接壤。.

新!!: 印度洋和內陸國家 · 查看更多 »

內日峰

內日峰是印度洋西南部留尼旺島上的死火山,位於馬達加斯加以東約800公里,海拔高度3,069米,該山地勢陡峭,山上約100座瀑布,最近一次火山噴發在20,000年前發生。.

新!!: 印度洋和內日峰 · 查看更多 »

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事故

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 (US Airways Flight 1549)是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亞機場起飛,中途停留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道格拉斯国际机场,前往华盛顿州西塔科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商业客运航班。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巴士A320-214負責該航線,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個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駕駛艙機組人員在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該航班于升空6分钟后紧急迫降于曼哈顿中城哈德逊河河面,結果機上共155人全數生還,該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河奇蹟”或“哈德遜奇蹟”。.

新!!: 印度洋和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事故 · 查看更多 »

全新世

全新世(Holocene)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1700年前开始。根据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全新世一直持续至今,但也有人提出工業革命後應該另分為人類世。其名称源自希腊语“ὅλος”(holos,完全的)和“καινός”(kainos,新的),意即“完全新近的”。 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详细研究全新世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至关重要。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化的主要材料包括高纬度和高海拔冰芯,湖泊沉积物纪录,树轮,石笋及其他洞穴沉积物,高沉积速率的深海沉积物等。 格陵兰岛的冰芯记录提供了年纪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它显示了自新仙女木事件以后全新世气温很稳定。但这种稳定的气温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有很多研究表明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同样很明显,并且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目前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原因仍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新!!: 印度洋和全新世 · 查看更多 »

八度海峡

八度海峡(Eight Degree Channel)是一个位于印度洋东部的海峡。东北距印度大陆460公里。在印度米尼科伊岛和马尔代夫伊哈万迪富卢环礁之间。也就是印度与马尔代夫的国界线。 八度海峡得名于英国海军,因为它位于北纬8度。 B.

新!!: 印度洋和八度海峡 · 查看更多 »

八線副唇魚

八線副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5-45公尺,本魚成魚體側具有8條深色縱紋,尾鰭圓形,體長可達9公分,棲息在臨海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八線副唇魚 · 查看更多 »

八棘日球虫

八棘日球虫(学名:Heliosphaera octacantha)为星球虫科日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以及西沙群岛等。.

新!!: 印度洋和八棘日球虫 · 查看更多 »

公主海葵

公主海葵(学名:Heteractis magnifica)是海葵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洋海域。公主海葵會與各種小丑魚共生,特別是公子小丑魚。 公主海葵曾經在Pixar的海底總動員中出現過。 Category:海葵目.

新!!: 印度洋和公主海葵 · 查看更多 »

公牛多彩海麒麟

公牛多彩海麒麟(學名:Hypselodoris bullocki),俗稱紫海牛、紫海兔或音譯作布拉克多彩海蛞蝓 ,高澤海麒麟屬的小型海蛞蝓,分布範圍廣布於東印度洋與熱帶西太平洋,遠達昆士蘭南方。體長約2至4公分,具有細緻的體色,外套膜緣呈白色環帶狀,裸鰓橘黃色,觸角紫紅色,腹足與體色相同,呈紫紅或乳白色。本種的外觀具有變異性,進行相關的初步調查時,常簡單的以「公牛組」(bullocki group)來稱呼與本種相關的這類品種或變異型。本種與 Hypselodoris apolegma 近似,不過,本種與H.

新!!: 印度洋和公牛多彩海麒麟 · 查看更多 »

公牛鯊

公牛鲨(學名是Carcharhinus leucas),又稱低鰭真鯊、白真鯊或公牛白眼鮫,在非洲及尼加拉瓜分別稱為赞比西鯊及尼加拉瓜鯊,是一種溫暖及沿岸淺水帶常見的鯊魚。公牛鯊最特別的是牠那不能預測(一般都是攻擊性)的行為。 不像其他的海鯊,公牛鯊可以在淡水中活動。牠們可以在河流出沒。因此,牠們差不多都是造成近岸攻擊人類的元兇,包括很多被認為是其他物種造成的個案。但是,公牛鯊並非真正的淡水鯊魚。.

新!!: 印度洋和公牛鯊 · 查看更多 »

六帶線紋魚

六帶線紋魚,又稱六線黑鱸,俗名為包公,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六帶線紋魚 · 查看更多 »

六神合體

《六神合體》(原題:六神合体ゴッドマーズ)是以日本漫畫家橫山光輝原作漫畫《MARS》(マーズ)為藍本,大幅改編的機械人動畫。1981年10月2日至1982年12月24日在日本首播,共64集。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也早於1985年5月首播。台灣中國電視公司於1989年3月31日至1990年6月29日以《雷霆王》譯名播出。中國大陸地區在1994年至95年播放的也是台灣的中文配音版本。.

新!!: 印度洋和六神合體 · 查看更多 »

六角石斑魚

六角石斑魚,俗名為六角格仔、石斑、花點格、鱸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塔希提岛。.

新!!: 印度洋和六角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六角棒星虫

六角棒星虫(学名:Rhopalastrum hexaceros)为孔盘虫科棒星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斯里兰卡以及西沙群岛等。.

新!!: 印度洋和六角棒星虫 · 查看更多 »

六棱棘箱魨

六棱棘箱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箱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模里西斯及塞席爾群島間的海域,棲息深度125-250公尺,體長可達14.3公分,棲息於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六棱棘箱魨 · 查看更多 »

六月初一

六月初一朔,农历六月第一天。.

新!!: 印度洋和六月初一 · 查看更多 »

兰州号导弹驱逐舰

“兰州”号导弹驱逐舰(舷号170)简称“兰州”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2C型导弹驱逐舰第一批次首舰,也是解放军海军首艘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及垂直发射系统的第三代导弹驱逐舰,可单独或协同海军其他兵力攻击水面舰艇、潜艇,具有较强的远程警戒探测和区域防空作战能力。兰州舰于2001年6月由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2003年4月下水,2005年8月入列,现服役于南海舰队驱逐舰第九支队。兰州舰舰名取自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其入列命名授旗仪式于2005年10月1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

新!!: 印度洋和兰州号导弹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元爪战争

元爪战争,指元朝元世祖晚年对爪哇岛的入侵战争。 13世纪爪哇岛上信诃沙里国崛起。1290年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Kertanagara)将三佛齐逐出爪哇。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亚萨(Kertarajasa)创立强大的满者伯夷王朝,以满者伯夷城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随后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被叛将贾亚卡特望(Jayakatwang)杀害。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战舰组成的海军,从福建行省泉州渡海,登陆爪哇岛,联合满者伯夷王克塔拉亚萨攻打信诃沙里国叛将贾亚卡特望,灭信诃沙里国。满者伯夷国王克塔拉亚萨随后反戈,打退元军,统一爪哇。《元史》称满者伯夷为“麻偌巴歇”,是爪哇国的国都。.

新!!: 印度洋和元爪战争 · 查看更多 »

先驱者P-30 (Y)号

先驱者P-30 (Y)号是先驱者计划中一个失败的月球探测器,该探测器的规格同早前的先驱者P-3号完全相同。1960年9月25日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在飞行至距地球表面370公里处一二级分离,根据遥感系统的信息这时第二级火箭出现了故障,其氧化剂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此时火箭的速度尚未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于是不久之后探测器开始坠入地球大气层,据推测它可能落在了印度洋上的某个地方。.

新!!: 印度洋和先驱者P-30 (Y)号 · 查看更多 »

光彩标灯鱼

光彩标灯鱼(学名:Symbolophorus evermanni)为灯笼鱼科标灯鱼属的鱼类,俗名彩标灯鱼、红标灯鱼。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多栖息于热带海域。.

新!!: 印度洋和光彩标灯鱼 · 查看更多 »

光唇鲨

光唇鲨(学名:Eridacnis radcliffei),又名花尾貓鮫,为皱唇鲨科光唇鲨属的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坦桑尼亚、亚丁湾、印度、安达曼群岛、越南、菲律宾海域以及台湾西南海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光唇鲨是最小的现存鲨鱼之一,体长只达到24公分,生活深度为70米至760米。.

新!!: 印度洋和光唇鲨 · 查看更多 »

光滑軟魚

光滑軟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發光鯛科的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北部海域,深度143-256公尺,體長可達15.9公分,棲息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光滑軟魚 · 查看更多 »

光手酋妇蟹

光手酋妇蟹(学名:Eriphia sebana)为酋婦蟹科酋妇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洋、红海、南非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广东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生活于沿岸带的岩石缝洞中或珊瑚礁丛中。根據菲律賓農業研究局(BAR)的月報,光手酋婦蟹有毒,不能食用。.

新!!: 印度洋和光手酋妇蟹 · 查看更多 »

克利馬內

克利馬內是莫桑比克東部的港口,也是贊比西亞省的首府,位於首都馬普托東北1,000公里,距離印度洋20公里,是該國的第四大城市面積117平方公里,出產棕櫚油和茶葉,2007年人口192,876。.

新!!: 印度洋和克利馬內 · 查看更多 »

克罗泽群岛

克罗泽群岛(Archipel Crozet),是印度洋南部的一组群岛,属于法属南部领地的一部分。该群岛主要由5组火山岛,即科雄島、企鵝島 (克羅澤群島)、阿波特爾群島、波塞申島和東島 (克羅澤群島)组成,总面积352平方公里。现已成为自然保护区 克罗泽群岛无常住人口,是企鹅的集聚地之一,共有四种企鹅,还有海豹和虎鲸出没,法国在其上设有观测站。岛上降水量极多,年均下雨天数超过300天,每年风速超过100公里/小时的也有100天。.

新!!: 印度洋和克罗泽群岛 · 查看更多 »

克羅森裸南極魚

克羅森裸南極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南極魚亞目棘劫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克羅澤群島海域,體長可達9.2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克羅森裸南極魚 · 查看更多 »

克魯茲短吻獅子魚

克魯茲短吻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克羅澤群島海域,棲息深度4258-4290公尺,為深海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10公分,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克魯茲短吻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克氏夢角鮟鱇

克氏夢角鮟鱇,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夢角鮟鱇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太平洋區的澳洲、東南大西洋大約30°S,5°E.、印度洋凱爾蓋朗群島西方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0-2000公尺,雌魚體長可達11.1公分,雄魚體長可達2公分,生活習性不明,不具任何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克氏夢角鮟鱇 · 查看更多 »

克氏小鮋

克氏小鮋(学名:Scorpaenodes kelloggi),又名石狗公、石頭魚,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小鮋屬下的一个种,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至夏威夷群島、社會群島,北起台灣,南迄澳洲海域,棲息深度6-24公尺,體長可達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底層水域,具有毒棘。.

新!!: 印度洋和克氏小鮋 · 查看更多 »

克氏錐首魚

克氏錐首魚(学名:Conocara kreffti),又名黑頭魚,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錐首魚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域,深度1150-1700公尺,體長可達38.6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克氏錐首魚 · 查看更多 »

克拉地峡

克拉地峡(Kra Isthmus)為泰國連結馬來半島的地區,最窄處只有56公里,最高處為海拔75米。南一書局 高二下地理教師用書.

新!!: 印度洋和克拉地峡 · 查看更多 »

克拉克長鰭鸚鯛

克拉克長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埃及的紅海海域,體長可達6.4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克拉克長鰭鸚鯛 · 查看更多 »

克拉運河

克拉運河是一條規劃中的運河,全長102公里,位於泰國南部春蓬府和拉廊府所在的克拉地峡,介乎北緯7度至10度之間,是馬來半島的最窄處。 東面是南海,西面則是安達曼海。克拉運河開通後,預計船隻往來印度洋和中国南海,將無須通過馬來半島最南處的马六甲海峡,航程可以縮短超過一千公里,從而大幅減少運輸時間和降低海運成本,對依賴中東地區油氣供應的東亞國家(尤其是懼怕美軍封鎖麻六甲海峽的中國大陸),更具有能源運輸安全的意義。.

新!!: 印度洋和克拉運河 · 查看更多 »

前眶擬牙鯛

前眶擬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20-100公尺,體長可達90公分,棲息在深海珊瑚礁海域,屬肉食性,以龍蝦、螃蟹、魚類、魷魚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前眶擬牙鯛 · 查看更多 »

前鎮漁港

前鎮漁港位於臺灣南部的高雄市前鎮區,是高雄港港區內的多個漁港之一。該港屬於遠洋漁業基地,是臺灣行政院農委會所歸類的「第一類漁港」之一,作業範圍包含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等洋區,是全臺灣漁獲量最多、也是船舶噸位最大的漁港。作業區內設有高雄市政府海洋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水產試驗所、海巡署以及漁業廣播電臺等單位。.

新!!: 印度洋和前鎮漁港 · 查看更多 »

前肛鰻

前肛鰻(学名:Dysomma anguillare),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通鰓鰻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前肛鰻 · 查看更多 »

前肛舌珍魚

前肛舌珍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水珍魚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拉伯海海域,深度75-174公尺,體長可達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前肛舌珍魚 · 查看更多 »

副獅子魚

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海域,棲息深度1040-1050公尺,體長可達16.2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副熱帶氣旋

--,又稱--,是一個與鋒面不相關的低氣壓,特性介乎熱帶氣旋及溫帶氣旋之間,通常是高空冷心低氣壓伸延至地面或高緯冷心低氣壓割離至低緯形成的。在合適的環境下,副熱帶氣旋有機會轉化為熱帶氣旋或溫帶氣旋。.

新!!: 印度洋和副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剃刀鱼

剃刀鱼(学名:Solenostomus paradoxu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剃刀鱼科剃刀鱼属的鱼类。.

新!!: 印度洋和剃刀鱼 · 查看更多 »

剑吻鲸科

剑吻鲸科(學名Ziphiidae),又稱喙鲸科,在鲸目中是最不為人所知的一群動物。喙鯨(Beaked Whale)這個詞最早見於古挪威語“nebhval”,意為“有喙的鯨”,包含本科所有的成員,而其中瓶鼻鯨屬(Hyperoodon)與貝喙鯨屬(Berardius)這2屬的喙鯨有時又合稱為瓶鼻鯨(bottlenose whales)。喙鯨相當難以觀察,其中數種尚未發現活體,僅少數物種有較深入的研究資料。關於喙鯨的分類一直是暫時性與未定,常有新種發表或舊種的改正,現生種共計有6屬20餘種。 喙鯨的共同特徵最明顯的就是嘴喙,在比例上比擁有長嘴喙的海豚來得短,但較其他鯨類都來得長。所有喙鯨在喉嚨部位均有一對呈V字型的深溝,此溝槽有時又稱為“喉腹摺”,但與鬚鯨科成員擁有的喉腹摺在構造上大不相同,一般所說的喉腹摺是指後者。喙鯨的胸鰭小,趾骨短而手臂部分(撓骨與尺骨)相對較長;部分種類擁有稱之為“胸鰭窩”(flipper pocket)的構造,在胸鰭內側體壁處有輕微的凹陷,使胸鰭可以往內縮,可能是為了減少阻力,但由於外觀上極不顯著,只有擱淺或死亡個體才能察覺其存在。尾鰭占相當大的比例,中央通常沒有凹刻(少數種類有輕微的凹陷)。辨別各種喙鯨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牙齒的大小、形狀,與著生在下顎的位置。大部分種類僅保有1對牙齒,只有成年雄鯨的牙齒會發育到突出牙床,某些種類其成年雄鯨的牙齒在嘴巴閉上時會外露,至於雌鯨與未成年雄鯨是看不到牙齒的。成年雄鯨身上常有細長的傷痕,在全身呈十字形交叉分布,由此判斷牙齒可能是用來打鬥的武器。 一般而言,喙鯨是深層的潛水者,很少接近海面,最主要的發現深度在至少300公尺深的地方。大多數種類似乎以海洋中層或深海的槍烏賊與魚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剑吻鲸科 · 查看更多 »

剑穿盾虫

剑穿盾虫(学名:Dorataspis gladiata)为穿盾虫科穿盾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以及西沙群岛等。.

新!!: 印度洋和剑穿盾虫 · 查看更多 »

剛果自由邦

剛果自由邦(État indépendant du Congo,剛果獨立邦)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他也是該地唯一的股東和董事長。剛果自由邦出產橡膠、銅,境內的盧阿拉巴河流域也蘊藏多種金屬礦產。剛果自由邦包含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全境,因掠奪自然資源等引發的諸多爭議,導致該地於1908年由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領地交由比利時政府統治,更名比屬剛果。.

新!!: 印度洋和剛果自由邦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SMS Brandenburg)为德意志帝国于19世纪90年代初所建造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主导舰,以当时的勃兰登堡省命名。它是德国首批前无畏舰之一,同级姊妹舰还包括有韦尔特号、魏森堡号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而在此之前,海军仅装备有岸防舰和铁甲巡防舰。舰只于1890年5月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1891年9月21日,并至1893年11月19日投入使用。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在德国舰队的前十年役期中,勃兰登堡号都跟随第一支队服役。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这一时期主要局限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指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重大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于1900-1901年间被派遣至中国。至20世纪初,四艘同级舰均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勃兰登堡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便已显得过时,仅执行有限度的任务,首先是充当岸防舰。1915年12月,它退出现役并被改造为使用。当战争结束后,舰只于1920年在但泽拆解报废。.

新!!: 印度洋和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勃氏刺尾革單棘魨

勃氏刺尾革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沿岸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勃氏刺尾革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勃氏蝴蝶魚

勃氏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勃氏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勃氏鰻海龍

勃氏鰻海龍(学名:Bulbonaricus brauni),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從蘇門答臘至澳洲西部及中西太平洋區的帛琉海域,棲息深度1-1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勃氏鰻海龍 · 查看更多 »

勃氏腔吻鱈

勃氏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的安哥拉至南非、莫三比克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400-1200公尺,本魚頭大、眼大,吻部尖形,腹鰭及臀鰭間具發光器官,頭部下方具有鱗片,體白褐色,嘴及鰓腔為黑色,背鰭硬棘2枚;背鰭軟條112-114枚;臀鰭軟條105枚,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勃氏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勒贡特·德·列尔

勒贡特·德·列尔(Charles Marie René Leconte de Lisle,),法国高蹈派诗人。.

新!!: 印度洋和勒贡特·德·列尔 · 查看更多 »

勒氏鸚嘴魚

勒氏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東非、南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等海域,棲息深度2-18公尺,體長可達51公分,棲息在珊瑚礁,以藻類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勒氏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勒氏蘇彝士隆頭魚

勒氏蘇彝士隆頭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北部海域,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底層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勒氏蘇彝士隆頭魚 · 查看更多 »

勒氏蓑鮋

勒氏蓑鲉(學名:Pterois russelii)為鮋科蓑鮋屬的其中一種。又稱羅素氏蓑鮋,俗名獅子魚、國公、虎魚。.

新!!: 印度洋和勒氏蓑鮋 · 查看更多 »

勇氏珊瑚鰕虎魚

勇氏珊瑚鰕虎魚,又稱頦突珊瑚鰕虎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虾虎鱼亚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勇氏珊瑚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囊明蚕

囊明蚕(学名:Vanadis fuspunctata)为眼蚕科明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南北大西洋、太平洋,包括东海黑潮区、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囊明蚕 · 查看更多 »

图兰低地

图兰低地(俄语:Туранская Низменность)或称图兰平原(俄语:Туранская равнина),中国又译作“里海沿岸低地”,是中亚西部一个广袤的内陆低地。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千米,包括哈萨克西南部和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西北部。.

新!!: 印度洋和图兰低地 · 查看更多 »

图纹绶贝

图纹绶贝(学名:Mauritia mappa)为宝贝科绶贝属的动物。分布北自日本南部向南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东自土阿莫土群岛向西经群岛所罗门等群岛至印度洋诸岛到东非沿岸、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等地,生活习性为暖水性。其主要生活于热带或亚热带珊瑚礁间或礁石块下面以及常生活在水深3-6英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非洲洋。.

新!!: 印度洋和图纹绶贝 · 查看更多 »

图阿马西纳

图阿马西纳,又稱為塔馬塔夫(馬達加斯加語:Toamasina, 法语:Tamatave)位于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洋沿岸,是图阿马西纳省的首府,距离首都塔那那利佛353km,也是该国重要的海港,人口为206,390人(2005年)。位于该市的塔马塔夫大学是马达加斯加三座大学之一。.

新!!: 印度洋和图阿马西纳 · 查看更多 »

四叶四门孔虫

四叶四门孔虫(学名:Tetrapyle quadriloba)为门孔虫科四门孔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包括东海、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四叶四门孔虫 · 查看更多 »

四刺鋸棘單棘魨

四刺鋸棘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35-165公尺,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四刺鋸棘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四冠腔吻鱈

四冠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馬爾地夫及安達曼海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344-741公尺,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四冠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四線舌鰨

四線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至南非德班海域,體長可達3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四線舌鰨 · 查看更多 »

四線拉隆魚

四線拉隆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及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0-15公尺,體長可達11.5公分,棲息在珊瑚生長茂密的珊瑚礁,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四線拉隆魚 · 查看更多 »

四须蚕

四须蚕(学名:Maupasia caeca)为盘首蚕科四须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包括南海等海域,属于广温性世界分布。.

新!!: 印度洋和四须蚕 · 查看更多 »

四齿大额蟹

四齿大额蟹(学名:Metopograpsus quadridentatus)为方蟹科大额蟹属的动物。分布于马六甲、爪哇、巴厘巴板、加里曼丹、新几内亚、印度洋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见于低潮线的岩石缝中或石块下。.

新!!: 印度洋和四齿大额蟹 · 查看更多 »

四棘拟鲈

四棘拟鲈(学名:Parapercis quadrispinosus),又稱斑紋擬鱸,俗名海狗甘仔、舉目魚、沙鱸,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鱷鱚亞目虎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四棘拟鲈 · 查看更多 »

四指馬鮁

四指馬鮁(鮁,音霸),或四絲馬鮁,也稱為印度鮭,俗名鯃魚 (午魚、午仔魚)、竹午筍鮁(午筍、竹午、大午)、馬友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馬鮁科的其中一個種。這個著名水產養殖高經濟魚類,主要出現在沿海水域,鬆散淺泥底。群棲性魚類,常成群洄游,有時游入河口或紅樹林內覓食。高度脆弱的成年物種在冬季進入河流。成魚捕食蝦和魚,青少年魚捕食蝦和糠蝦。.

新!!: 印度洋和四指馬鮁 · 查看更多 »

倫氏前角單棘魨

倫氏前角單棘魨,又稱倫氏前角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及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8-25公尺,本魚頭部與身體褐色,相當大的黑色的鰓斑塊在眼後面邊緣的鰓縫,深褐色的虹膜,灰白、暗褐色的唇,背鰭硬棘1枚;背鰭軟條29-31枚;臀鰭軟條27-28枚,體長可達6.7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倫氏前角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皎漂港

漂港位于缅甸若开邦皎漂县,是兰里岛和大陆构成的一个南北向的狭长海港。归所有。2007年,缅甸军政府曾提出在全国建设包括皎漂港在内的六个经济特区,并授权国内最大的民营公司与云南能投联合外经股份有限公司协商皎漂的非能源开发。.

新!!: 印度洋和皎漂港 · 查看更多 »

犬牙銀帶鯛

牙銀帶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南非納塔爾至桌灣海域,棲息深度20-200公尺,體長可達90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犬牙銀帶鯛 · 查看更多 »

犬齒新鯥

齒新鯥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發光鯛科的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深度100-550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犬齒新鯥 · 查看更多 »

皇帶魚

皇带魚(學名:Regalecus glesne),又称龍宮使者、海龍王、白龍王、龍王魚、大带魚、大鲱魚王、搖桨魚、地震魚,為輻鰭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皇帶魚 · 查看更多 »

皇冠蠑螺

皇冠蠑螺(学名:Turbo cidaris)为蠑螺科蠑螺屬下的一个种。本屬有兩個亞屬:.

新!!: 印度洋和皇冠蠑螺 · 查看更多 »

短吻奈氏鱈

短吻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安達曼海海域,棲息在中水層,約水深897公尺,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吻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短吻小頜海龍

短吻小頜海龍(学名:Micrognathus brevirostris brevirostris),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公尺,體長可達67.5公分,棲息在海藻床,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短吻小頜海龍 · 查看更多 »

短吻凱斯特銀漢魚

短吻凱斯特銀漢魚,為輻鰭魚綱銀漢魚目銀漢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體長可達10公分,為亞熱帶魚類,主要棲息在沿岸有遮蔽的港灣,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吻凱斯特銀漢魚 · 查看更多 »

短吻副單棘魨

短吻副單棘魨,又稱短吻副單角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區,從孟加拉灣至斐濟海域,體長可達11.3公分,棲息在沙底質有遮蔽物的水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吻副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短吻青眼鱼

短吻青眼鱼(学名:Chlorophthalmus agassizi)为青眼鱼科青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一般生活于热带海洋水深100米的海区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地中海。.

新!!: 印度洋和短吻青眼鱼 · 查看更多 »

短吻鰓嵴海龍

短吻鰓嵴海龍(学名:Minyichthys brachyrhinus),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蘇門答臘島及太平洋區的菲律賓、斐濟及夏威夷群島海域,棲息深度72-137公尺,體長可達4.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短吻鰓嵴海龍 · 查看更多 »

短吻櫛鱗鰨

短吻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葛摩海域,棲息深度6-18公尺,體長可達4.4公分,棲息在沙、礫石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吻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短尾短刺圓魨

短尾短刺圓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及半鹹水域,棲息深度可達20公尺,體長可達28.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為夜行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尾短刺圓魨 · 查看更多 »

短尾阿爾蜥燈魚

短尾阿爾蜥燈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崖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熱帶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0-3000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橈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雌雄同體,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尾阿爾蜥燈魚 · 查看更多 »

短絲吻長角鮟鱇

巨絲吻巨棘角鮟鱇(学名:Rhynchactis microthrix)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巨棘角鮟鱇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2250公尺,雌魚體長可達13.2公分。.

新!!: 印度洋和短絲吻長角鮟鱇 · 查看更多 »

短頭肖孔海龍魚

短頭肖孔海龍魚(学名:Siokunichthys breviceps),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莫三比克及西太平洋的印尼、菲律賓及澳洲昆士蘭等海域,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礫石底質的礁石區。.

新!!: 印度洋和短頭肖孔海龍魚 · 查看更多 »

短頭蛇鰻

短頭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莫三比克海域,體長可達4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頭蛇鰻 · 查看更多 »

短頭深海狗母魚

短頭深海狗母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爐眼魚科的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從地中海至幾內亞灣;西大西洋區,從美國至加勒比海、巴西;西印度洋莫三比克、南非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可以透過腹鰭與尾鰭的特化鰭條直立於遠海沉積物上,逆著海流張開胸鰭,透過胸鰭上的延伸鰭條來感測獵物,以蝦、小魚或小型甲殼類為主食。為雌雄同體,至少有18個種類屬於深海狗母魚屬,其中有數種與短頭深海狗母魚擁有類似的外表與行為,短頭深海狗母魚數其中最大者,一般體長約為,最長可達。.

新!!: 印度洋和短頭深海狗母魚 · 查看更多 »

短頭淵眼魚

短頭淵眼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650公尺,體長可達30.3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頭淵眼魚 · 查看更多 »

短颌灯笼鱼

短颌灯笼鱼(学名:Myctophum brachygnathum)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灯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為深海魚類。.

新!!: 印度洋和短颌灯笼鱼 · 查看更多 »

短體副鰻口魚

短體副鰻口魚為輻鰭魚綱鯨頭魚目奇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太平洋及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1400公尺,體長可達4.6公分。.

新!!: 印度洋和短體副鰻口魚 · 查看更多 »

短體擬棘鯛

線紋擬棘鯛為輻鰭魚綱金眼鯛目金眼鯛亞目金眼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德班海域,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深水域,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短體擬棘鯛 · 查看更多 »

短鰭豬海龍

短鰭豬海龍(学名:Choeroichthys smithi),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可達8公尺,體長可達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短鰭豬海龍 · 查看更多 »

短鰭蓑鮋屬

短鰭蓑鮋屬(學名:Dendrochirus)較為人熟知的的名稱是矮獅子魚,為鮋科下原生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一屬。.

新!!: 印度洋和短鰭蓑鮋屬 · 查看更多 »

短鰭蛇鰻

短鰭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355-580公尺,體長可達46.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鰭蛇鰻 · 查看更多 »

短鳍斜齿鲨

短鳍斜齿鲨(学名:Scoliodon palasorrah)为真鲨科斜齿鲨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日本南部和朝鲜釜山以及南海等海域,生活习性为暖水性。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Vizagapatam、Madras。.

新!!: 印度洋和短鳍斜齿鲨 · 查看更多 »

短距眶灯鱼

短距眶灯鱼(学名:Diaphus mollis)为灯笼鱼科眶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50-600公尺,體長可達6.6公分。.

新!!: 印度洋和短距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短身石斑魚

短身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帝汶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30公尺,體長可達12.5公分,生活在大陸棚,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身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短胸蓑鮋

短胸蓑鮋(學名:Pterois brevipectoralis),為鮋科蓑鮋屬的其中一種,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10°02'S, 61°37'E海域,棲息深度70-80公尺,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短胸蓑鮋 · 查看更多 »

短藍帶矛吻海龍

短藍矛吻海龍(学名:Doryrhamphus excisus abbreviatu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公尺,體長可達4.3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及潮池,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短藍帶矛吻海龍 · 查看更多 »

短蛇鯖屬

短蛇鯖屬(學名:Rexea),又名短帶鰆屬,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蛇鯖科的其中一個屬,分布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

新!!: 印度洋和短蛇鯖屬 · 查看更多 »

短蛇鲭

南短蛇鯖(学名:Rexea prometheoides),亦作短蛇鲭,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蛇鯖科短蛇鲭属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国东海、日本、日本以南太平洋沿岸、西太平洋温、热带海域、夏威夷群島、印尼、印度洋北部模里西斯一帶等海域,棲息深度100-800公尺,體長可達110公分,棲息在中底層水域,屬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西兰。.

新!!: 印度洋和短蛇鲭 · 查看更多 »

短棘燭光魚

短棘燭光鱼(学名:Polyipnus nuttingi)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坦尚尼亞及桑吉巴及中西太平洋區的夏威夷群島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384-658公尺,會進行垂直性洄游,體長可達8.3公分。.

新!!: 印度洋和短棘燭光魚 · 查看更多 »

矮頭短吻長尾鱈

頭短吻長尾鱈(学名:Sphagemacrurus pumiliceps),又名鱈魚,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短吻長尾鱈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外海、中西太平洋菲律賓海域,深度732-1880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

新!!: 印度洋和矮頭短吻長尾鱈 · 查看更多 »

矮方頭鯧

方頭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圓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5公尺,體長可達12.1公分,棲息在中底層水域,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矮方頭鯧 · 查看更多 »

石山氏蛇鰻

石山氏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258-400公尺,體長可達43.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石山氏蛇鰻 · 查看更多 »

石紋豹鰨

石紋豹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德班及波斯灣至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1-15公尺,體長可達26公分,棲息在沿岸沙泥底質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石紋豹鰨 · 查看更多 »

石豆兰属

石豆兰属(学名:Bulbophyllum)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附生兰。该属共有超過2000种,分布于热带地區的非洲,南亞洲,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島,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各個島嶼。.

新!!: 印度洋和石豆兰属 · 查看更多 »

石松屬

石松屬(学名:Lycopodium)是石松科中的一屬,無花,有維管束,陸生或附生;莖為多分枝、直立、平臥或匍匐;葉小,簡單,針狀或鱗狀,且濃密地覆蓋住莖及支幹。葉中有單一、無分支的維管束,稱做小葉。孢子囊為腎形,之中的孢子為同形孢子,長在直立莖末端呈錐狀的葉子(孢子葉)的葉片上緣。 扁枝石松屬(Diphasiastrum)、小石松屬(Lycopodiella)及石杉屬(Huperzia)曾被歸類於石松屬中,但現在皆分別分成了不同的屬。還有一些學者分出很多的屬來,如包含玉柏的 Dendrolycopodium 及包含杉葉蔓石松的 Spinulum。 石松屬及扁枝石松屬的部分物種的孢子被稱為石松子,可用做草藥使用。.

新!!: 印度洋和石松屬 · 查看更多 »

矛吻腔吻鱈

矛吻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深度可達290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大陸棚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矛吻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矛盾海馬

矛盾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2公尺,體長可達6.5公分,棲息在大陸棚,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矛盾海馬 · 查看更多 »

矛鯛

矛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波斯灣至印度海域,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沿岸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矛鯛 · 查看更多 »

玫瑰可哥鮋

玫瑰可哥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馬爾地夫及印度海域,體長可達4.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玫瑰可哥鮋 · 查看更多 »

玫瑰毒鮋

玫瑰毒鮋又稱毒鮋、腫瘤毒鮋,俗名老虎魚,是輻鰭魚綱鮋形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玫瑰毒鮋 · 查看更多 »

玫斑可哥鮋

玫斑可哥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海域,體長可達2.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玫斑可哥鮋 · 查看更多 »

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

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或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简称环印联盟,英语:The Indian Ocean Rim-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简称:IOR-ARC),最初被称为环印度洋设想(英语:The Indian Ocean Rim Initiative),是印度洋沿岸18个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组织,属于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最初于1995年3月在毛里求斯成立,并于1997年6、7月间正式开始运作。 该联盟发布关于贸易和投资状况的信息,以帮助环印度洋地区的企业界更好地了解本地区内的贸易和投资障碍。这些信息的交换是为了拓展区域内贸易。.

新!!: 印度洋和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 · 查看更多 »

环肋扁螺

环肋扁螺(学名:Circulus cingulifera)是一個海螺的物種,舊屬中腹足目扁螺科Pygmaeorota屬,今屬齒輪螺科Circulus屬,是一種迷你貝的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环肋扁螺 · 查看更多 »

环沟格特蛤

环沟格特蛤(学名:Katelysis rimularis)为帘蛤科格特蛤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日本、澳洲北部、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见于浅海泥沙质海底以及潮间带泥沙中。.

新!!: 印度洋和环沟格特蛤 · 查看更多 »

玳瑁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於海龟科的一种海龜,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瑁、蝳蝐、--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此物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於大西洋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亞洲的海域。 玳瑁的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於划水的桨状鳍足,而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鷹喙般的嘴,以及躯体後部锯齿般的缘盾。虽然玳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这些海绵中的部分物种对於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质;且由於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 玳瑁的甲壳上有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花纹,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可作为首饰、雕塑等饰品的原材料,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工艺水平在唐代已达顶峰,日本的玳瑁工艺也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正是由於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导致玳瑁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持续减少,已有灭绝的危险,目前两个玳瑁亚种的保护现状均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極危状态。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常会猎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壳可入中药,因此玳瑁的保护有很大困难。目前玳瑁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新!!: 印度洋和玳瑁 · 查看更多 »

瞻星粗頭鮋

瞻星粗頭鮋,又名鰧頭鮋、石狗公、石頭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起印度,至印尼,北至香港與中國南部半鹹水海域,棲息深度2-25公尺,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瞻星粗頭鮋 · 查看更多 »

玉黍螺屬

玉黍螺屬(学名:Littoraria),又名濱螺屬,为玉黍螺科之下的一个屬,舊屬中腹足目,今已重新分類為玉黍螺目玉黍螺總科的成員。 本屬有超過50個物種,然而有廿多個品種現時認為其實只是變化多端的粗紋玉黍螺(Littorina scabra)的異名物種。 本屬的物種大多數都在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及東太平洋的熱帶海域生活,通常於當地的熱帶紅樹林的樹幹、樹身或地表根(托根)之上,高達潮脹位數米以上。這些海螺以在紅樹林生長的海藻、附生植物、菌類、矽藻和葉子的表面為食。一般生活於較高位置的物種,其外殼也相對較薄,但色彩更豐富。 Littoraria aberrans是本屬唯一會發生囊內變態的卵胎生物種。.

新!!: 印度洋和玉黍螺屬 · 查看更多 »

玛丽皇后地

玛丽皇后地(Queen Mary Land)一译马里地, 南极洲的一部分。位于南极大陆东部,濒印度洋的一部分地区。约相当于东经92°~102°之间。于1912年2月由澳大利亚人发现,以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皇后命名。.

新!!: 印度洋和玛丽皇后地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河 (西澳)

格麗特河(英語:Margaret River)是位於西澳大利亞州西南區,在珀斯以南277公里的一个城镇。此镇建造在同名的河流瑪格麗特河附近。瑪格麗特河隸屬於奥古斯塔 - 玛格丽特河郡。 瑪格麗特河的周边地区為玛格丽特河葡萄酒产区。玛格丽特河葡萄酒产区的葡萄酒产業及旅遊業非常旺盛,每年更吸引逾500,000遊客。而這個地區在發展葡萄酒产業及旅遊業前,其主要工業為林業和农业。.

新!!: 印度洋和玛格丽特河 (西澳) · 查看更多 »

火山

火山是地表下在岩浆库中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行星的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质结构。 地球上的火山发生是因为地壳被分裂成17个主要的和刚性的地壳板块,它们漂浮在地幔的一个更热和更软的层。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現喷发事件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还有一种泥火山,它在科学上严格来说不属于火山,但是许多社会大众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种类型。 火山爆发可能会造成许多危害,不仅在火山爆发附近。其中一个危险是火山灰可能对飞机构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喷气发动机,其中灰尘颗粒可以在高温下熔化; 熔化的颗粒随后粘附到涡轮机叶片并改变它们的形状,从而中断涡轮发动机的操作。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有地震。大型爆发可能会影响温度,因为火山灰和硫酸液滴遮挡太阳并冷却地球的低层大气(或对流层); 然而,它们也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从而使高层大气(或平流层)变暖。 历史上,火山冬天造成了灾难性的饥荒。 虽然火山喷发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同时它也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可以促进宝石的形成;扩大陆地的面积(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作为观光旅游考察景点,推动旅游业,如日本的富士山。 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学科称为火山学。.

新!!: 印度洋和火山 · 查看更多 »

火环齿冠球虫

火环齿冠球虫(学名:Choenicosphaera flammabunda)为胶球虫科冠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中太平洋、印度洋,包括东海、海南岛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火环齿冠球虫 · 查看更多 »

火红皱蟹

火红皱蟹(学名:Leptodius exaratus),又名溝痕皺蟹,为扇蟹科皱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泰国、经印度洋抵红海及非洲东岸、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广东、福建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岩岸带的石下及石缝中或珊瑚礁的浅水中。 甲身呈近五邊形,寬2公分,含眼窩外齒共5齒,齒狀不明顯。.

新!!: 印度洋和火红皱蟹 · 查看更多 »

火焰單棘躄魚

火焰單棘躄魚(學名:Chaunax flammeus),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單棘躄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底棲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760-81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火焰單棘躄魚 · 查看更多 »

灯笼山椒蝾螺

灯笼山椒蝾螺(学名:Leptothyra rubricincta)是一種迷你貝尺寸的海螺物種。舊屬原始腹足目蝾螺科,今屬鐘螺總科縮口螺科。本物種有鈣質的。.

新!!: 印度洋和灯笼山椒蝾螺 · 查看更多 »

灰三齿鲨

三齿鲨(学名:Triaenodon obesus),又譯三齿鲨,又称白顶礁鲨(whitetip reef shark)、白头礁鲨(注意:勿与遠洋白鰭鯊混淆),是真鲨科灰三齿鲨属的唯一成员。.

新!!: 印度洋和灰三齿鲨 · 查看更多 »

灰銼鱗魨

銼鱗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鱗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留尼旺及馬爾地夫海域,體長可達16.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灰銼鱗魨 · 查看更多 »

灰頭裸胸鱔

頭裸胸鱔,又稱灰頭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6公尺,體長可達40.7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礁石區,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灰頭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灰裸胸鱔

裸胸鱔,又稱灰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廣泛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公尺,體長可達6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沿海淺水的珊瑚礁、岩礁區,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灰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灰鮗

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七夕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及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5-30公尺,體長可達17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屬肉食性,雄魚有護卵的行為,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灰鮗 · 查看更多 »

灰鰭九棘鱸

鰭九棘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東非至蘇門答臘海域,棲息深度可達60公尺,體長可達28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魚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灰鰭九棘鱸 · 查看更多 »

灰黑钟螺

黑钟螺(学名:Euchelus atratus),又名 黑強齒螺(学名:Angaria atrata),是一個海螺物種 舊屬棘冠螺科棘冠螺屬下的或原始腹足目钟螺科Euchelus,今屬family Chilodontidae。.

新!!: 印度洋和灰黑钟螺 · 查看更多 »

灰藍扁尾海蛇

蓝灰扁尾海蛇(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又名黃唇青斑海蛇,是蛇亞目眼鏡蛇科扁尾海蛇屬下的一種有毒海蛇,俗名灰海蛇、火烧蛇。主要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的海域,孟加拉湾到马来半岛沿海、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菲律宾、斐济、汤加、日本沿海以及台湾沿海等地。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新!!: 印度洋和灰藍扁尾海蛇 · 查看更多 »

灿烂眶灯鱼

灿烂眶灯鱼(学名:Diaphus fulgen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眶灯鱼属的鱼类,俗名照耀眶灯鱼。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海区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1000-0米,體長可達4.5公分。.

新!!: 印度洋和灿烂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獠牙鰕虎魚

牙缰鰕虎鱼(学名:Amoya signata)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莫三比克至留尼旺海域,本魚側邊有深色的斑點沿著中線;在上面的胸鰭基底上,雄性有深色的斑點; 第一背鰭在鰭後面的基底與一個黑色的斑點;腹鰭有一條黑色的條紋,體長可達5.5公分,背鰭硬棘7枚;背鰭軟條8-9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9枚。.

新!!: 印度洋和獠牙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獅色叉鼻魨

獅色叉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印度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獅色叉鼻魨 · 查看更多 »

珊瑚礁

礁(Coral reef)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萬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等,估计占海洋物种数的25%Mulhall M (Spring 2009) Duke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Forum 19:321–351.

新!!: 印度洋和珊瑚礁 · 查看更多 »

珍帶魚

珍帶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带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從紅海至印度海域,棲息深度250-350公尺,本魚身體極度拉長扁平,並逐漸變細到一個點。嘴非常大,腹鰭及尾鰭缺,體珍珠白,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106-116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80枚,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深水域,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珍帶魚 · 查看更多 »

珍珠副緋鯉

珍珠副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波斯灣、阿曼灣、巴基斯坦西部海域,棲息深度1-55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生活在砂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珍珠副緋鯉 · 查看更多 »

珍珠水母

珍珠水母(学名:Mastigias papua),又名巴布亚硝水母。有著明顯的傘結構,身上有明顯的白點,傘的邊緣有8隻觸手。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

新!!: 印度洋和珍珠水母 · 查看更多 »

珍鲹

珍鲹(学名:Caranx ignobilis,又名白面弄鱼、浪人鰺、牛港鰺、牛港瓜仔、牛公瓜仔、流氓瓜仔,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鲹科鲹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红海、东至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及半鹹水域,為熱帶魚類,棲息深度10-188公尺,本魚頭部與身體背面暗金色,腹面銀色,鰭通常灰色到黑色,胸部基部沒有鱗片,胸鰭鐮刀狀,臀鰭有2根分離的棘,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7-22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5-17枚,體長可達170公分,成魚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潟湖及臨海礁石區,稚魚出現在河口區,以甲殼類及魚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觀賞魚、養殖魚及遊釣魚,具有雪卡魚毒的紀錄。.

新!!: 印度洋和珍鲹 · 查看更多 »

珠緋鯉

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印度洋區,包括紅海、東非、斯里蘭卡、澳洲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8-50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生活在礁石區,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珠緋鯉 · 查看更多 »

班卡雀鯛

班卡雀鯛,又稱細點齒鯛,俗名為厚殼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班卡雀鯛 · 查看更多 »

班第氏裸胸鱔

班第氏裸胸鱔,又稱班第氏裸胸鯙、錢鰻、薯鰻、虎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馬爾地夫及太平洋的台灣、紐西蘭至夏威夷群島海域,棲息深度30-303公尺,本魚體淡灰色,並布滿Y字型的斑紋,體長可達100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岩石底質、海綿生長的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罕見。.

新!!: 印度洋和班第氏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珀斯

斯(Perth)是西澳大利亞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亞第四大城市。根據2008年6月的人口統計,珀斯都會區的人口共有202萬人,是澳洲第四大城市,人口增长率高於國家統計的平均水平。 由於地處澳洲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地區,擁有溫和的氣候與天鵝河岸的別緻景色,使珀斯得以成為非常受歡迎的觀光旅遊目的地。 珀斯擁有廣闊的居住空間及高水準的生活質素,於每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都是名列前茅,反映出珀斯無論居住環境,生活質素及社會福利等都是极佳的城市。珀斯人的友善态度世界公认,曾於2003年獲得世界最友善城市称号,得到世界性的讚賞及認同。.

新!!: 印度洋和珀斯 · 查看更多 »

球虫

球虫(学名:Sphaerozoum fuscum)为球虫科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包括东海、海南岛等海域,常生活于表层。.

新!!: 印度洋和球虫 · 查看更多 »

琉球角魴鮄

琉球角魴鮄又稱琉球棘角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琉球角魴鮄 · 查看更多 »

睛斑岩沙鰈

睛斑岩沙鰈(學名:Psammodiscus ocellatus)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菱鰈科岩沙鰈屬的唯一一個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西北部及印尼海域,棲息深度22-385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沙底質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睛斑岩沙鰈 · 查看更多 »

睛斑短臂鰨

睛斑短臂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中東大西洋區,從伊比利半島西南部至幾內亞灣、地中海、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30-300公尺,本魚體略為灰色,身體後半部具有4個鑲白邊的黑色眼斑、前半部具有深色模糊斑點,背鰭軟條62-70枚;臀鰭軟條64-75枚,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睛斑短臂鰨 · 查看更多 »

睛斑無線鰨

睛斑無線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至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430-640公尺,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睛斑無線鰨 · 查看更多 »

破尾綠鸚嘴魚

尾綠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5-20公尺,體長可達44.2公分,棲息在岩礁區,以小群活動。.

新!!: 印度洋和破尾綠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砂引草属

引草属(学名:Messerschmidia)是紫草科下的一个属,为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3种,分布于美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中美、欧洲及温带地区、太平洋及印度洋岛屿。.

新!!: 印度洋和砂引草属 · 查看更多 »

砂馬面魨

面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西印度洋海域,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砂馬面魨 · 查看更多 »

硨磲亞科

砗磲亚科(學名:Tridacninae)是一個體型巨大的海洋雙殼綱軟體動物物種分類單元。本分類元過往曾經屬於真瓣鳃目(Eulamelliranciiia),是硨磲總科之下唯一的一個科,現時是簾蛤目鳥蛤科中的一亞科。 本科物種绝大部分种类是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许多种类和甲藻类共生。.

新!!: 印度洋和硨磲亞科 · 查看更多 »

礁环冠水母

礁环冠水母(學名:Atolla wyvillei)是钵水母纲冠水母目领状水母科环冠水母属之下的一個深海水母物種。本物種分佈於全世界各地的海洋裡;但《中国动物志》認為本物種只出現於在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的菲律宾海、安达曼海、及日本的北海道至本州中部一带深水海域。本物種的種小名源於是為了紀念的首席科學家查尔斯·威维尔·汤姆森(Charles Wyville Thomson)爵士。.

新!!: 印度洋和礁环冠水母 · 查看更多 »

礁棲軟雀鯛

礁棲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葛摩、馬達加斯加北部及塞席爾群島海域,深度0-18公尺,體長可達3.1公分,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珊瑚礁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礁棲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神女海鰶

女海鰶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波斯灣及巴基斯坦海域,體長可達15.2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神女海鰶 · 查看更多 »

神舟一号

舟一号飞船,起初被称为“神舟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此次飞行对中国航天意义重大。 飞船入轨后,地面的各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遠望號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同地,还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 北京时间11月21日凌晨3时,地面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神舟一号飞船于北京时间11月21日03点41分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飞船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 飞船返回舱现收藏于中国科技馆。.

新!!: 印度洋和神舟一号 · 查看更多 »

神舟六号

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新!!: 印度洋和神舟六号 · 查看更多 »

祖鲁王国

魯王國(Zulu Kingdom),又稱祖魯王朝,是南非海岸邊的王國,鄰近印度洋,且界在圖蓋拉河和蓬戈拉河之間。這個小王國逐漸控制了今天南非洲的誇祖魯-納塔爾省。後在1870年代與英國發生一系列衝突,祖魯王國在戰爭初期的伊山德瓦納戰役取得勝利,然而在英國的優勢武力下,祖魯王國仍逃不過覆滅的噩運。祖魯王國後來被納入,最後併入南非聯邦。.

新!!: 印度洋和祖鲁王国 · 查看更多 »

福氏紅娘魚

福氏紅娘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東非、南非、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巴基斯坦等海域,棲息深度50-175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泥底質的大陸棚,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福氏紅娘魚 · 查看更多 »

福氏美銀漢魚

福氏美銀漢魚,為輻鰭魚綱銀漢魚目銀漢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體長可達13.3公分,為熱帶魚類,棲息在珊瑚礁海域,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福氏美銀漢魚 · 查看更多 »

私人軍事服務公司

私人軍事服務公司(private military company,縮寫:PMC),是專門提供保安武装力量的私人公司。由於已經企業化,即所謂的法人,所以私人軍事服務公司,和過去的概念上的傭兵在國際法中的規定已不完全相符,雖然可能包含了交戰人員、傭兵、非戰鬥人員等,但私人軍事公司並非只有軍人,公司的一般雇員眾多,即使其提供的部分服務內容與僱傭兵相近,也不能混為一談。因為更多可能是參與非戰場前線的後方安全,除了在以控制的佔領地代替士兵維持治安,代為訓練新兵等業務,在某些犯罪率高企的非洲國家,例如南非也有不少私人軍事公司等受僱於富裕人家或社區,起到的是較相似於警察的巡邏保安作用,或者是防暴動設施的安裝等。.

新!!: 印度洋和私人軍事服務公司 · 查看更多 »

科科斯島 (毛里裘斯)

科科斯島是毛里裘斯的島嶼,位於羅德里格斯島以西的印度洋海域,屬於馬斯克林群島的一部分,長1.5公里、寬0.15公里,面積0.2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毛里求斯島嶼.

新!!: 印度洋和科科斯島 (毛里裘斯) · 查看更多 »

科科斯(基林)群島

科科斯(基林)群岛(Cocos (Keeling) Islands)是澳大利亚位於印度洋的海外领地,位於澳大利亞本土與印尼之間的南緯12°0′00″ 東經96°30′00″。群島面积達14.2平方公里;人口有628人(至2005年7月),由27座珊瑚島組成。仅家岛(Home Island)和西岛(West Island)有人居住。科科斯(基林)群岛的行政中心位于西岛。 本群島的國家及地區頂級域為.cc。.

新!!: 印度洋和科科斯(基林)群島 · 查看更多 »

科科斯機場

科科斯機場(Cocos (Keeling) Islands Airport,)是一座位於澳大利亞印度洋外領地科科斯群島的機場,其主要民航業務為該島與同屬澳大利亞外領地的聖誕島之聖誕島機場的來往航班。.

新!!: 印度洋和科科斯機場 · 查看更多 »

科西涅島

科西涅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普拉蘭島約6公里,面積0.25平方公里,該島在1787年被法國殖民地開拓者發現,自1992年被劃入自然保護區範圍,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科西涅島 · 查看更多 »

科雄島

科雄島是法屬南部領地的島嶼,位於企鵝島東北30公里的印度洋南部,屬於克羅澤群島的一部分,長10公里、寬9公里,面積67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770米,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法屬南部領地.

新!!: 印度洋和科雄島 · 查看更多 »

科氏底潛魚

科氏底潛魚為輻鰭魚綱鼬魚目鼬魚亞目隱魚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西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75-175公尺,體長可達14.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大陸棚,罕見。.

新!!: 印度洋和科氏底潛魚 · 查看更多 »

科氏冠鰈

科氏冠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冠鰈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留尼旺島海域,棲息深度210-227公尺,體長可達9.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科氏冠鰈 · 查看更多 »

科摩羅國際航空

科摩羅國際航空是一間科摩羅的航空公司,現已結業。結業前,提供國際航線往法國和中東,以及東非、南部非洲和印度洋國家。.

新!!: 印度洋和科摩羅國際航空 · 查看更多 »

科摩羅航空

科摩羅航空是一間位於科摩羅的私人航空公司。提供國內和國外的航班。所有目的地都是非洲東岸和印度洋國家等。樞紐機場是賽義德·易卜拉欣王子國際機場和昂儒昂機場。.

新!!: 印度洋和科摩羅航空 · 查看更多 »

秀丽二十盾虫

丽二十盾虫(学名:Icosaspis elegans)为穿盾虫科二十盾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以及西沙群岛等。.

新!!: 印度洋和秀丽二十盾虫 · 查看更多 »

秀丽浮蚕

丽浮蚕(学名:Tomopteris elegans)为浮蚕科浮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括台湾海峡、东海、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秀丽浮蚕 · 查看更多 »

秀丽拟枣贝

丽拟枣贝(学名:Ficadusta pulchella)为宝贝科的动物,俗名紫贝齿。舊屬拟枣贝属,今屬Ficadusta屬。.

新!!: 印度洋和秀丽拟枣贝 · 查看更多 »

秀美叉吻魴鮄

美叉吻魴鮄,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黃魴鮄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南非德班至安達曼海及中西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550-658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秀美叉吻魴鮄 · 查看更多 »

秀美淵眼魚

美淵眼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南緯8°26.4'S, 東經59°29'海域,棲息深度1220-1300公尺,體長可達30.3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秀美淵眼魚 · 查看更多 »

秀美擬花鮨

美擬花鮨,又稱秀美擬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印度海域,棲息深度約71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秀美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秀色海豬魚

色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明打威群島及泰國東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3公尺,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海藻生長的礁石區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秀色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稚鱈

,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冰島至非洲西部,包括地中海、西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太平洋澳洲、紐西蘭至智利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450-2500公尺,本魚眼相當大且大於吻的長度,體色通常為灰色,體長可達80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稚鱈 · 查看更多 »

稀帶蝴蝶魚

帶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稀帶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穷母岗峰

穷母岗峰,藏语称“穷母岗日”,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最南端,处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境内,海拔7048米。.

新!!: 印度洋和穷母岗峰 · 查看更多 »

空中客车A310

中巴士A310是一款中程廣體客機,由空中巴士工業公司制造,由A300型發展而來。 A310-300的巡航距離超越了所有A300家族的型號,A310-200超越了除A300-600之外所有其他型號。正因為這個特性,所以A310被廣泛用於跨越大西洋的航線。A300和A310系列是空中巴士的主要盈利產品,它們之間有著良好的互操作性,A300-600和A310--需要14天的訓練就可以具有足夠操作其他型號的能力。.

新!!: 印度洋和空中客车A310 · 查看更多 »

穆卡拉

卡拉 (Al Mukalla,المكلا) 是也门的一个主要亚丁湾沿岸的海港城市,距离阿拉伯海比较近,位于亚丁以东480公里。它是哈德拉毛省的首府,2007年人口有32万。重要港口。有鱼罐头、制革、木船、榨油等工厂。城市的海滨浴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附近有里揚機場。.

新!!: 印度洋和穆卡拉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

罕默德(阿拉伯语: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新!!: 印度洋和穆罕默德 · 查看更多 »

穆杜格州

杜格州(索馬里語:Mudug)是索馬里中部的一個州,西鄰埃塞俄比亞,東臨印度洋。面積46,126平方公里。首府加勒卡約(Gaalkacyo)。目前由邦特蘭所控制。.

新!!: 印度洋和穆杜格州 · 查看更多 »

穆氏爐眼魚

氏爐眼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爐眼魚科的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外海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3310-496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穆氏爐眼魚 · 查看更多 »

穆氏無鰾鮋

氏無鰾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南太平洋Gough;西島及Tristan da Cunha西印度洋St.Paul及Amsterdam群島海域,棲息深度400-978公尺,體長可達30.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卵胎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穆氏無鰾鮋 · 查看更多 »

突丘小葉海蛞蝓

突丘小葉海蛞蝓(學名:Phyllidiella pustulosa),亦作突丘小葉海蛞蝓,是一個裸鰓類海蛞蝓的物种,屬於葉海蛞蝓科的無殻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

新!!: 印度洋和突丘小葉海蛞蝓 · 查看更多 »

突粒眶棘牛尾魚

突粒眶棘牛尾魚(学名:Sorsogona tuberculata),又名瘤眶棘鯒、竹甲、狗祈仔、牛尾,为牛尾魚科眶棘鯒屬下的一个种。.

新!!: 印度洋和突粒眶棘牛尾魚 · 查看更多 »

突牙鯒

突牙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西澳洲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6至7公尺,喜砂泥質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突牙鯒 · 查看更多 »

窄帶矛吻海龍

帶矛吻海龍(学名:Doryrhamphus bicarinatu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南非、莫三比克、馬爾地夫等海域,棲息深度6-50公尺,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礁石區,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窄帶矛吻海龍 · 查看更多 »

窄刺褶囊海鯰

刺褶囊海鯰為輻鰭魚綱鯰形目海鯰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東非至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20-50公尺,體長可達36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區,屬肉食性,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窄刺褶囊海鯰 · 查看更多 »

窄額魨

額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東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淺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窄額魨 · 查看更多 »

窄身鰳

身鰳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鋸腹鰳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深度8-10公尺,體長可達23.8公分,棲息在海洋表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窄身鰳 · 查看更多 »

窄腹海馬

腹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澳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3-63公尺,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有遮蔽的礁石區,體色隨環境而變化,有灰白色、橘紅色、黃色等色彩,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窄腹海馬 · 查看更多 »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95)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HMS Hermes)是英国皇家海军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是英国海军于1917年订购的,是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被认为是现代航空母舰的始祖。“竞技神”号于1918年开工建造,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结构布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建造工程进度缓慢,1923年才完工服役,采用蒸汽轮机为动力,航速为25节,采用全新的设计:封闭式的舰首,将舰桥、桅杆和烟囱合并成大型舰岛位于全通式飞行甲板的右侧。当时载机数量为20架,随着舰载飞机尺寸加大,载机数量下降到16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4月在印度洋锡兰,“竞技神”号被日军海军第1航空艦隊航空母舰编队的舰载飞机击沉。.

新!!: 印度洋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95) · 查看更多 »

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

1航空艦隊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一個艦隊,沿革上轄有航空母艦及基地航空部隊。.

新!!: 印度洋和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 · 查看更多 »

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

美国第七舰队(United States Seventh Fleet)是美國海軍旗下的遠洋艦隊之一,隶属于美國印太司令部属下的太平洋舰队。第七艦隊司令部设在日本的横须贺港,驻地包括日本佐世保基地、冲绳和韩国釜山、浦项、镇海基地、新加坡及菲律賓等地,是目前美国最大的海外前線投送部队。第七艦隊的主要任務包括威嚇敵國、與盟國合作保护海上通道、协防美國友邦領土以及在必要时动用武力,也经常充当美国对外進行军事行動時的機動艦隊,被盟国誉为“西太平洋自由之盾”。.

新!!: 印度洋和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蘇聯南極遠征

一次南極探險是於1955年至1957年的蘇聯南極遠征,由米哈伊爾·索莫夫領導,包括127位遠征隊員、75位其他人員。 以三艘柴電動力船作為運輸工具,分別是「鄂畢」號、「勒拿」號和冷凍船「七」號,前兩艘為載運人員的破冰船,最後一艘為補給運輸艦。「鄂畢」號於1955年11月30日從加里寧格勒出發。 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南極主基地米爾內站,用來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其他任務包括偵查沃斯托克站和蘇維埃站建立位置、印度洋水文資料等。.

新!!: 印度洋和第一次蘇聯南極遠征 · 查看更多 »

第乌战役 (1509年)

乌战役,有时又叫第二次。它是葡萄牙帝国与奥斯曼人、威尼斯共和国和拉古萨共和国(杜布罗夫尼克)支持下的古吉拉特苏丹国苏丹、埃及马木留克布尔吉苏丹国和卡利卡特扎莫林国的一支联合舰队在1509年2月3日,在印度第乌港附近的阿拉伯海上打的一场海战。Rogers, Clifford J. Readings on the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of Early Modern Europe, San Francisco:Westview Press, 1995, pp. 299–333 at 克利福德·J·罗杰斯.

新!!: 印度洋和第乌战役 (1509年) · 查看更多 »

第五艦隊 (美國海軍)

美國第五艦隊(United States Fifth Fleet),是美國海軍六大艦隊之一。轄區範圍從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到東非肯亞的印度洋海域一帶,司令部設置在麥納麥,位於巴林。人員、機械材料由太平洋艦隊及大西洋艦隊提供,負責中東地區船支的安全。現任艦隊司令官是美國中央海軍司令官威廉·哥特尼。.

新!!: 印度洋和第五艦隊 (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第六艦隊 (美國海軍)

美國第六艦隊(United States Sixth Fleet),是美國海軍六大艦隊之一。轄區範圍是環繞歐洲和非洲的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一帶。基於戰略考量,艦隊司令部於2005年從英國倫敦南移至義大利的拿坡里海軍支援設施。現任艦隊司令官是弗蘭克·克雷格·潘多夫。.

新!!: 印度洋和第六艦隊 (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笙珊瑚

笙珊瑚(Tubipora musica)是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特有的一種珊瑚。它們是軟珊瑚,但有堅硬的碳酸鈣骨骼,形狀像笙管。每條管內都有一連串的珊瑚蟲,每條珊瑚蟲都有像羽毛狀的觸手。日間它們會伸長觸手,在受到騷擾時會收縮。 笙珊瑚的骨骼是鮮紅色的,並由大量綠色或灰色的珊瑚蟲所覆蓋。整群珊瑚蟲加起可達1米,個別的闊度一般都少於3毫米及只長幾毫米。它們只生活在淺水區及遮蔽的地方。它們是吃浮游生物的。它們的近親有其他的軟珊瑚及海扇。.

新!!: 印度洋和笙珊瑚 · 查看更多 »

等须浮蚕

等须浮蚕(学名:Tomopteris duccii)为浮蚕科浮蚕属的动物。分布于红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括东海、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等须浮蚕 · 查看更多 »

管海马

管海马(学名:Hippocampus kuda)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龙科海马属的鱼类,俗名库达海马。其繁殖過程獨特,交配時雌性將卵子轉移到雄性管海馬的育兒袋中。受精作用何時進行仍然不明,但經受精後的合子至少會留在受兒袋中四至五星期,直至雄性管海馬將它們噴出為止。.

新!!: 印度洋和管海马 · 查看更多 »

简体中文

体中文(Simplified Chinese,網頁語言代碼:zh-Hans),传统上使用GB2312、GBK或GB18030编码(但亦有使用UTF-8等编码),作为计算机术语在计算机媒介上被广泛使用,如各种软件操作界面或文档的“简体中文版”。而“繁体中文版”(又称“正体中文版”,通常使用“BIG5编码”)是另一个独立中文版本,跟简体中文版互不相容。 「簡體字」是中華民國《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參考《简化字总表》)。由於使用簡體中文软件的主要是针对中国大陆用户,故而这里的“簡體中文”事实上等同于“GB2312编码”或“GB18030编码”,意即絕大部份軟件的“簡體中文版”采用中国普通话的汉字编码,特别是IT术语的翻譯,与海外之简体中文也不尽相同。 中国大陸官方标准「汉字」的正式稱呼是「規範漢字」(包括簡化字和传承字),目前简化字主要在中国大陆、新加坡以及少部分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中使用。至于马来西亚,当地各大华文报刊和官方文字采取“简繁并用”(即标题繁体,内容简体),而当地华校则教授简体中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官方将简化之前的本字称作“繁体字”。由于人们对“简化字”、“简体字”与“简体中文”等术语的混淆,简体中文也常被泛指以「規範漢字」书写的现代标准汉语。在这种情况下,“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都没有需要遵从任何一个地方的语文规范。而在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下,只能视作个人的用字用语习惯不同,而非作为两种语文标准。 在中國大陸,仍有一些漢字並未被簡化而继续沿用,這些與繁體中文共通的漢字被称为传承字。.

新!!: 印度洋和简体中文 · 查看更多 »

篮点笛鲷

#重定向 海雞母笛鯛 篮点笛鲷(学名:Lutjanus rivulatus)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俗名海鸡母笛鲷。分布于红海、印度洋、菲律宾、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爪哇、红海。.

新!!: 印度洋和篮点笛鲷 · 查看更多 »

簡單細棘鰕虎魚

簡單細棘鰕虎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虾虎鱼亚目鰕虎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坦尚尼亞及桑吉巴島等海域,棲息在河口及沿岸的沙泥底質淺水處,體長可達10公分。.

新!!: 印度洋和簡單細棘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米吉肯达圣林

米吉肯达卡亚圣林是肯尼亚沿海地区11个独立的森林,长约200千米。当地是米吉肯达人长期的居住区 ,包括九个民族。森林居住区防卫森严,表现了当地人同一性、连续性和凝聚力的生活特点 ,于2008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新!!: 印度洋和米吉肯达圣林 · 查看更多 »

米歇尔·霍华德

米歇尔·雅尼娜·霍华德(Michelle Janine Howard,)是退役美国海军上将。 霍华德是美国海军首位女性上将,首位非洲裔女性上将,首位擔任戰鬥部隊司令的女上將,同时也是第一位指挥美军军舰的非洲裔女指挥官,指挥拉什莫尔山号船坞登陆舰。 2013年12月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霍华德晋升上将并担任副海军作战部长,于2014年7月1日正式就职。 2016年6月7日,擔任美國駐歐海軍及美國駐非海軍司令。 2017年12月1日,霍華德退役,結束了近30年的海軍軍旅生涯。.

新!!: 印度洋和米歇尔·霍华德 · 查看更多 »

米氏刺躄魚

米氏刺躄魚是輻鰭魚綱鮟鱇目躄魚亞目躄魚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區,從澳洲南部威爾遜岬至塔斯馬尼亞島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30-70公尺,體長可達11.1公分,棲息在沿海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米氏刺躄魚 · 查看更多 »

粟色突吻鱈

粟色突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海域,深度可達1760公尺,體長可達74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粟色突吻鱈 · 查看更多 »

精巧攀氏螺

精巧攀氏螺(學名:Perrinia concinna)是一個海螺的物種,为陀螺總科唇齒螺科攀氏螺属的腹足纲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精巧攀氏螺 · 查看更多 »

粗皮箱魨

粗皮箱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箱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區模里西斯及留尼旺海域,棲息深度15-30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於臨海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粗皮箱魨 · 查看更多 »

粗短灯笼鱼

粗短灯笼鱼(学名:Myctophum selenops)为灯笼鱼科灯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属于深海小型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大西洋。粗短灯笼鱼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40-500公尺,體長可達7.5公分。.

新!!: 印度洋和粗短灯笼鱼 · 查看更多 »

粗糙酋婦蟹

粗糙酋婦蟹(有毒)(Eriphia scabricula)Dana, 1852:又名Eriphia gonagra或Eriphia pilumnoides,是酋婦蟹總科酋婦蟹科酋妇蟹属的一個品種,生活範圍非常廣闊,可於台灣南部、南中國海、西印度洋、紅海及南太平洋的珊瑚礁及礁岩地區的潮間帶及淺水域發現。.

新!!: 印度洋和粗糙酋婦蟹 · 查看更多 »

粗甲裂额蟹

粗甲裂额蟹(学名:Schizophrys aspera)为蜘蛛蟹科裂额蟹属的动物。广泛分布于从夏威夷经澳大利亚至非洲东岸及南岸的印度洋、太平洋暖水区以及日本,中国大陆的广东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栖息于沿岸带的海底岩石间及潮间珊瑚礁沙质底。.

新!!: 印度洋和粗甲裂额蟹 · 查看更多 »

粗鰭魚科

粗鳍魚科是輻鳍魚綱月魚目的其中一科。粗鳍鱼鱼体细长,银灰色。系肉食性鱼,上下颌长满锯齿般尖锐的扁牙,牙床坚硬。属暖水性近海洄游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沿岸。.

新!!: 印度洋和粗鰭魚科 · 查看更多 »

粗鱗鯛科

粗鱗鯛科為輻鰭魚綱奇鯛目的其中一科。其下僅有一屬一種,即刺金眼鯛(Hispidoberyx ambagiosus),本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560-1019公尺,體長可達18.2公分。.

新!!: 印度洋和粗鱗鯛科 · 查看更多 »

粗鳞灯笼鱼

粗鳞灯笼鱼(学名:Myctophum asperum)为灯笼鱼科灯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常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粗鳞灯笼鱼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0-750公尺,體長可達8.5公分。.

新!!: 印度洋和粗鳞灯笼鱼 · 查看更多 »

粗背鱂

粗背鱂為輻鰭魚綱鯉齒目鯉齒鱂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粗背鱂 · 查看更多 »

粗肋玉黍螺

粗肋玉黍螺(学名:Echinolittorina biangulata),是玉黍螺科的一個物種。.

新!!: 印度洋和粗肋玉黍螺 · 查看更多 »

粗棘刺躄魚

粗棘刺躄魚是輻鰭魚綱鮟鱇目躄魚亞目躄魚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區,從澳洲南部袋鼠島至塔斯馬尼亞島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0-20公尺,體長可達7公分,棲息在沿海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粗棘刺躄魚 · 查看更多 »

粗棘蜥䲗屬

粗棘蜥䲗屬(學名:Centrodraco)為鱸形目蜥䲗科下的一個屬,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深水區。.

新!!: 印度洋和粗棘蜥䲗屬 · 查看更多 »

粒疣小鳞虫

粒疣小鳞虫(学名:Hermonia acantholepis)为鳞沙蚕科小鳞虫属的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洋,包括海南岛、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粒疣小鳞虫 · 查看更多 »

粉嘴鰹鳥

粉嘴鰹鳥(學名:Papasula abbotti),又名阿波特鰹鳥,是一種瀕危的鰹鳥。牠們只分佈在聖誕島,是阿波特鰹鳥屬唯一種。其名字是紀念於1892年在聖母升天島發現牠們的William Louis Abbott。.

新!!: 印度洋和粉嘴鰹鳥 · 查看更多 »

糙突吻鱈

糙突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尼及印度洋澳洲西北部海域,深度1500-2290公尺,體長可達51.5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以頭足類、甲殼類等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糙突吻鱈 · 查看更多 »

糙炬燈魚

糙炬灯鱼(学名:Lampadena anomala)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于東大西洋、東太平洋及西印度洋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330-2000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屬肉食性,以磷蝦及橈角類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糙炬燈魚 · 查看更多 »

糙燭光魚

糙燭光鱼(学名:Polyipnus asper)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包括安達曼海及馬來半島東部海域,棲息深度384公尺,體長可達6.2公分,為深海魚類,會進行垂直性洄游。.

新!!: 印度洋和糙燭光魚 · 查看更多 »

糙頭大頜新鮋

糙頭大頜新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為特有種,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沿海礁石區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糙頭大頜新鮋 · 查看更多 »

糙首腔吻鱈

糙首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及諾福克島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622-1350公尺,體長可達50.8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糙首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納塔爾天竺鯛

納塔爾天竺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納塔爾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納塔爾尖鼻魨

納塔爾尖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南非、莫三比克、留尼旺、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等海域,棲息深度0-15公尺,體長可達8.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納塔爾尖鼻魨 · 查看更多 »

納塔爾左鮃

納塔爾左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330-42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納塔爾左鮃 · 查看更多 »

納塔爾短額鮃

納塔爾短額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6公分,棲息在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納塔爾短額鮃 · 查看更多 »

納塔爾浪花銀漢魚

納塔爾浪花銀漢魚,為輻鰭魚綱銀漢魚目擬銀漢魚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瀕危保育類動物,分布於印度洋南非海域,為亞熱帶海水魚,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激浪區的表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納塔爾浪花銀漢魚 · 查看更多 »

納塔爾斑鮃

納塔爾斑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牙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至印度東南部海域,棲息深度60-260公尺,體長可15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納塔爾斑鮃 · 查看更多 »

納孔達姆島

納孔達姆島是印度洋的火山島,位於印度洋海域,屬於安達曼群島的一部分,長4.2公里、寬2.4公里,面積6.81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710米,2001年人口僅17人。.

新!!: 印度洋和納孔達姆島 · 查看更多 »

納爾遜島 (查戈斯群島)

納爾遜島是印度洋的島嶼,屬於查戈斯群島的一部分,由英屬印度洋領地負責管轄,距離薩洛蒙群島40公里,長2公里、寬0.41公里,面積0.4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納爾遜島 (查戈斯群島) · 查看更多 »

納爾遜號戰艦

纳尔逊号战列舰(英语:HMS Nelson)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中的一艘。其被命名为纳尔逊以纪念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纳尔逊号于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8月15日建成服役,于1949年3月15日被拆解。.

新!!: 印度洋和納爾遜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

索庫魯·穆罕默德帕夏(Sokollu Mehmed Paşa;),鄂圖曼帝國政治家,出身於波士尼亞的東正教徒家庭,索庫魯在年幼時被帶離家鄉,並通過鄂圖曼的德夫希爾梅制度培養成一名耶尼切里。德夫希爾梅制度從基督教家庭裡挑選出男孩,這些孩童們會被強迫皈依伊斯蘭教,並經歷嚴格的教育與訓練,成為鄂圖曼帝國中的菁英官僚與士兵,索庫魯是他們之中最傑出者(成為相當於鄂圖曼帝國宰相的大維齊爾)。 索庫魯通過鄂圖曼帝國的制度,先後擔任蘇丹侍衛隊指揮官(1543年-1546年),卡普丹帕夏(1546年-1551年),魯米利亞總督(1551年-1555年),第三維齊爾(1555年-1561年),第二維齊爾(1561年-1565年)和大維齊爾(1565年-1579年)前後經歷三名蘇丹的統治時期,分別為:蘇萊曼一世、塞利姆二世與穆拉德三世Imamović, Mustafa (1996).

新!!: 印度洋和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索科特拉岛

索科特拉岛(阿拉伯語:سقطرى,Suquṭra),是非洲之角以东,印度洋西部一群岛,位于北纬12.18°~12.42°与东经53.19°~54.33°之间,阿拉伯海与亚丁湾的交接处,属也门索科特拉省。距离阿拉伯半岛以南约350公里,距索马里250公里,距也门340公里。 索科特拉群岛由索科特拉岛、阿卜杜勒庫里島、薩姆哈島和代爾塞島4个岛屿组成,群岛面积3650平方公里。主岛长132公里,宽49.7公里,面积3635平方公里。因与大陆隔离1800万年,而被称为是“地球上最像外星的地方”。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登录名称为索科特拉群岛。.

新!!: 印度洋和索科特拉岛 · 查看更多 »

索馬利亞海盜

索馬里海盜(burcad badeed Soomaali ah),泛指在東非紅海與阿拉伯海之間,索馬里外海亞丁灣附近打劫商船、劫持人質并進行勒索的海盜。自21世纪初索马里内战第二阶段爆发起,当地海盗活动开始猖獗并严重影响国际航运,情况堪忧。 联合国调查其原委,为外国渔船趁索马里内乱进入其海域大肆非法捕捞,并且一些欧美国家船只趁乱在此海域倾倒包括核废料在内的各种有毒废料,使得当地渔业经济遭受破坏。而索马里由于连年内战,海岸警卫力量严重缺失,无法抵抗外国船只。2004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则彻底摧毁了索马里沿海地区本已虚弱的经济。作为回应,部分渔民开始组织对当地渔业进行武装保护,最终演变成为海盗。根据2009年Wardheer新闻的一份调查显示,索马里70%的沿海居民强烈认同,海盗作为一种国防形式保护了当地水域。由一些海盗组织的名称(如“国家志愿海岸警卫队”)也可以看出,海盗的前身实际上为渔民自发组织的民兵。然而在发现了抢劫的巨额利润后,当地武装部队的主要动机则发生了改变。 2006年起,以美国海军为首的25国海军组成了第150号联合任务部队(Combined Task Force 150),在亚丁湾水域划出了“海事安全巡逻区”。包括中国、印度、伊朗和俄罗斯等其他国家与此同时也纷纷派出海军,前往海盗多发水域巡逻并保护商船。在各国的严厉打击下,自2012年起在印度洋活跃的海盗几乎消失。.

新!!: 印度洋和索馬利亞海盜 · 查看更多 »

索馬里石斑魚

索馬里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索馬利亞海域,棲息深度70-80公尺,體長可達80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索馬里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索馬里鰐鯒

索馬里鱷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索馬利亞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30公尺,喜砂泥質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索馬里鰐鯒 · 查看更多 »

索马里

索馬里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Somalia is the country's name per Article 1 of the.

新!!: 印度洋和索马里 · 查看更多 »

紫红笛鲷

紫红笛鲷(学名: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南太平洋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近底层鱼类。其多生活于贝壳、泥沙底质海区、或岩礁、珊瑚礁附近水深80米以内海区以及有时进入河口或海湾。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拉伯。.

新!!: 印度洋和紫红笛鲷 · 查看更多 »

紫眼球贝

紫眼球贝(学名:Erosaria poraria),又稱紫花宝螺(Cypraea poraria),为宝贝科眼球贝属的动物。.

新!!: 印度洋和紫眼球贝 · 查看更多 »

紫褐鸚嘴魚

紫褐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索馬利亞海域,棲息深度2-20公尺,體長可達38公分,棲息在沙底質、珊瑚礁海域,成小群或成對活動,以藻類為食,可成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紫褐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紫高鰭刺尾魚

紫高鰭刺尾魚,俗称紫吊,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公尺,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成群活動,以藻類為食,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紫高鰭刺尾魚 · 查看更多 »

紫體軟雀鯛

紫體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坦尚尼亞及莫三比克海域,深度20-75公尺,體長可達6公分,背鰭硬棘2枚;背鰭軟條22-23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3-14枚,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珊瑚礁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紫體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紫身仿石斑魚

紫身仿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海域,體長可達56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紫身仿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紫背冬鯛

紫背冬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30-200公尺,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海岩石海域,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紫背冬鯛 · 查看更多 »

細尾油鰻

細尾油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約6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細尾油鰻 · 查看更多 »

細紋海豬魚

細紋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2-15公尺,體長可達10.4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細紋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細眼羊舌鮃

細眼羊舌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大利亞西部海域,棲息深度5-60公尺,體長可達13.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細眼羊舌鮃 · 查看更多 »

細相模肩燈魚

細相模肩燈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管肩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深度400-1800公尺,體長可達20.3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細相模肩燈魚 · 查看更多 »

細鰹

細鰹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鯖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半球熱帶及溫帶的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亦可见于加利福尼亚海岸,體長可達105公分,為大洋性魚類,在表層水域成小群活動,屬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細鰹 · 查看更多 »

細鱗呂宋花鮨

細鱗呂宋花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Aldabra及Agalega群島海域,棲息深度25-40公尺,體長可達6.3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細鱗呂宋花鮨 · 查看更多 »

細鱗光鰓魚

細鱗光鰓魚(学名:Chromis lepidolepis),又稱細鱗光鰓雀鯛,俗名為厚殼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細鱗光鰓魚 · 查看更多 »

細點窄尾魟

細點窄尾魟(學名:Himantura granulata),是魟科窄尾魟屬的一個物種。.

新!!: 印度洋和細點窄尾魟 · 查看更多 »

約氏凹腹鱈

約氏凹腹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海域,屬深海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在540-810公尺,體長可達47.5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約氏凹腹鱈 · 查看更多 »

紅尾盔魚

紅尾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東非至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2-5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海草生長的礁石區海域,屬肉食性,以腹足類、海膽、軟體動物等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及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紅尾盔魚 · 查看更多 »

紅帶麗眼鯛

紅帶麗眼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Algoa灣海域,棲息深度20-100公尺,體長可達100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屬肉食性,以貝類、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紅帶麗眼鯛 · 查看更多 »

紅帶鈍塘鱧

紅帶鈍塘鱧,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紅帶鈍塘鱧 · 查看更多 »

紅帆鰭鮋

紅帆鰭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坦尚尼亞至南非海域,本魚體深褐色,有白色與黃色或黑色的斑紋,背鰭硬棘15枚;背鰭軟條8-9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5枚,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水淺、海草生長的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帆鰭鮋 · 查看更多 »

紅嘴黑鵯

紅嘴黑鵯 (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屬於雀形目鵯科。棲息地從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島嶼到亞洲的南部熱帶區印度、斯里蘭卡東部、中國南部與台灣。 在廣大的地區中有數種亞種,大部份是身體羽色的差異。 此鳥種可發現於闊葉樹森林和耕地區,築巢於樹木或灌木,一鳥窩有2至4個蛋。 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公分,有長尾巴,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皆有,而指名亞種的頭部甚至為白色。嘴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鬆冠羽。 公母鳥外型相似,亞成鳥無黑色鬆冠羽。 紅嘴黑鵯的食物有種子和昆蟲,經常成群或棲或飛尋找食物。特別是喜歡莓果。紅嘴黑鵯相當喧鬧,常發出大聲的“喵-、喵-”或“小氣鬼、小氣鬼”或“嘰喳、嘰喳”叫聲。.

新!!: 印度洋和紅嘴黑鵯 · 查看更多 »

紅笛鯛

紅笛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笛鯛科的其中一種。亦称「 红鱼 」,体延长,侧扁。长 30 ~ 40 厘米。鲜红色,腹部稍浅。吻钝尖,口大,体被栉鳞。 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東非至阿拉伯海海域,棲息深度9-100公尺,生活在珊瑚礁、岩礁海域,屬肉食性,以 虾、蟹、乌贼和小鱼为食。可做為食用魚、遊釣魚及觀賞魚。 中国产区为 南海 和 东海南部,为经济鱼类。.

新!!: 印度洋和紅笛鯛 · 查看更多 »

紅眼擬海豬魚

紅眼擬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及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52-57公尺,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臨海礁石區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紅眼擬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紅無臀海龍

紅無臀海龍(学名:Notiocampus ruber),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南澳大利亞、新威爾斯及塔斯馬尼亞島等海域,棲息深度5-20公尺,體長可達16.4公分,棲息在內灣區。.

新!!: 印度洋和紅無臀海龍 · 查看更多 »

紅頰錦魚

紅頰錦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及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4-25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珊瑚生長的岩礁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紅頰錦魚 · 查看更多 »

紅額軟雀鯛

紅額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至莫三比克海域,體長可達6.1公分,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額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紅鰭麗眼鯛

紅鰭麗眼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海域,棲息深度30-100公尺,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海岩石海域,屬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類、蠕蟲、小魚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紅鰭麗眼鯛 · 查看更多 »

紅豬嘴鯛

紅豬嘴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20公尺,體長可達36公分,棲息在珊瑚礁海域,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紅豬嘴鯛 · 查看更多 »

紅鱗絲隆頭魚

紅鱗絲隆頭魚(Rosy-scales fairy-wrasse),又稱紅鱗絲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爾地夫及查戈斯群島海域,棲息深度41-48公尺,體長可達7.2公分,棲息在珊瑚礁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鱗絲隆頭魚 · 查看更多 »

紅身絲隆頭魚

紅身絲隆頭魚,又稱紅身絲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印尼蘇門答臘島及明打威群島海域,棲息深度10-30公尺,本魚雌魚尾鰭略圓或截形;雄魚尾鰭邊緣有雙凹痕,雄魚體色微白色到白粉紅色,雌魚體紅色,腹部白色,尾柄具有一個黑色的斑點,體長可達6.3公分,棲息在外海礁坡碎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身絲隆頭魚 · 查看更多 »

紅胸棘鯛

紅胸棘鯛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燧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大西洋及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100-1175公尺,體長可達42公分,棲息在深水域,無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紅胸棘鯛 · 查看更多 »

紅舌鰨

紅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印度西部海域,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大陸棚底層水域,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紅舌鰨 · 查看更多 »

紅腹絲隆頭魚

紅腹絲隆頭魚,又稱紅腹絲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紅海北部、阿曼、斯里蘭卡等海域,棲息深度3-43公尺,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海域,以浮游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紅腹絲隆頭魚 · 查看更多 »

紅色棘花鱸

紅色棘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海域,棲息深度68-114公尺,體長可達5.6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色棘花鱸 · 查看更多 »

紅海尾鯙

紅海尾鯙,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8公尺,體長可達17.8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海尾鯙 · 查看更多 »

紅海平鯛

紅海平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0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淺海域,屬肉食性,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紅海平鯛 · 查看更多 »

紅海刺尾魚

紅海刺尾魚,俗称紅海騎士倒吊,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身上的斑紋容易和紋倒吊搞混,但後者主要分布太平洋一帶。.

新!!: 印度洋和紅海刺尾魚 · 查看更多 »

紅海四長棘鯛

紅海四長棘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海域,棲息在沿海海域。.

新!!: 印度洋和紅海四長棘鯛 · 查看更多 »

紅海短革單棘魨

紅海短革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海短革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紅海無稜海龍

紅海無稜海龍(学名:Lissocampus bannwarthi),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Suez及Aqaba灣海域,棲息深度37-212公尺,體長可達13.2公分,棲息在沙石底質水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紅海無稜海龍 · 查看更多 »

紅海蝴蝶魚

紅海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紅海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紅海鬚蟾魚

紅海鬚蟾魚(学名:Barchatus cirrhosus),為輻鰭魚綱蟾魚目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海域,體長可達3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紅海鬚蟾魚 · 查看更多 »

紅海鸚嘴魚

紅海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1-15公尺,體長可達33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紅海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紅海航線

紅海航線,國際海道運輸重要航線,船隻通航於東亞與西歐,紅海航線與好望角航線並為兩大重要歐亞航線。.

新!!: 印度洋和紅海航線 · 查看更多 »

紅海舌鰨

紅海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海域,體長可達9.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海舌鰨 · 查看更多 »

紅海蘇彝士隆頭魚

紅海蘇彝士隆頭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50-130公尺,體長可達12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海蘇彝士隆頭魚 · 查看更多 »

紅海重牙鯛

紅海重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1-8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礁沙交界處海域,屬雜食性,以藻類、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紅海重牙鯛 · 查看更多 »

紅海長鼻鰨

紅海長鼻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阿卡巴灣及厄利垂亞Dahlak列島海域,棲息深度0-10公尺,體長可達10.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海長鼻鰨 · 查看更多 »

紅海毒鮋

紅海毒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及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4-18公尺,體長可達13.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紅海毒鮋 · 查看更多 »

紅海新棘鮋

紅海新棘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南部海域,棲息深度228-235公尺,體長可達6.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紅海新棘鮋 · 查看更多 »

紅斑裸頰鯛

紅斑裸頰鯛,又稱紅斑龍占,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龍占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北部、安達曼群島、印尼西南部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20公尺,體長可達76公分,生活在深水礁石區,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等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紅斑裸頰鯛 · 查看更多 »

紅扇羽鰓

紅扇羽鰓(學名:Flabellina rubrolineata),又名紅扇鰓海蛞蝓,是裸鰓目枝鰓亞目之下的一個海蛞蝓的物種、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扇羽鰓科扇羽鰓屬的成員,但WoRMS認為應被歸於屬Coryphellina屬。.

新!!: 印度洋和紅扇羽鰓 · 查看更多 »

紋尾月蝶魚

紋尾月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紋尾月蝶魚 · 查看更多 »

紋波石斑魚

紋波石斑魚,俗名為石斑、過仔魚、花狗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紋波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綠側蝴蝶魚

綠側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綠側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綠圓頭鸚嘴魚

綠圓頭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印尼、泰國、可可群島等海域,棲息深度3-25公尺,體長可達45分,棲息在水淺的珊瑚礁、岩礁海域,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綠圓頭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綠絢鸚嘴魚

綠絢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公尺,本魚頭部與身體灰褐色有較深色的鱗片邊緣,腹側灰白。在鰓蓋與區域上的在鱗片上的很多的深色斑點環繞了胸鰭。稚魚尾鰭中圓,成魚邊緣有雙凹痕; 胸鰭基底淡黃色,其他部分沒有顏色; 灰白的腹鰭有2條淡紅的橫帶,在中心與在基底的附近,虹膜橘色,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枚,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及岩礁區,屬草食性,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綠絢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維帕里島

維帕里島是印度洋的島嶼,屬於安達曼群島的一部分,由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負責管轄,長0.95公里、寬0.42公里,面積0.3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32米,2001年人口僅4人。.

新!!: 印度洋和維帕里島 · 查看更多 »

維蒂氏狗母魚

維蒂氏狗母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馬達加斯加東北部海域,棲息深度36-40公尺,體長可達13.1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維蒂氏狗母魚 · 查看更多 »

維里擬銀眼鯛

維里擬銀眼鯛為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黑銀眼鯛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東印度洋的Mentawai海脊及西太平洋的南中國海及帝汶海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340-1300公尺,體長可達23.3公分,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維里擬銀眼鯛 · 查看更多 »

網倉氏硬皮鰕虎魚

網倉氏硬皮鰕虎魚(学名:Callogobius amikami)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鱼科硬皮鰕虎魚属的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阿卡巴灣及阿曼馬斯喀特海域,體長可達3.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amikami.

新!!: 印度洋和網倉氏硬皮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網紋冠鱗單棘魨

網紋冠鱗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西印度洋紅海至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20-50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沿海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網紋冠鱗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網紋裸胸鱔

網紋裸胸鱔,又名疏條紋裸胸鯙,俗名薯鰻、錢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網紋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網紋海蝠魚

網紋海蝠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棘茄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東北部的索馬利亞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375-420公尺,體長可達6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網紋海蝠魚 · 查看更多 »

網鱗巴傑加州黑頭魚

網鱗巴傑加州黑頭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棲息深度0-2000公尺,體長可達21.6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網鱗巴傑加州黑頭魚 · 查看更多 »

網斑舌鰨

網斑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索馬利亞至南非納塔爾、塞席爾群島海域,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沿岸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網斑舌鰨 · 查看更多 »

綾波號驅逐艦 (吹雪型)

綾波()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特型驅逐艦(吹雪型)第11號艦。於日本海軍中曾經有兩艦使用該名稱作為艦名。 雖然是特型驅逐艦第11號艦,但實際上為吹雪型的改良艦,在「特型II型驅逐艦(綾波型)」的分類下為一號艦。與吹雪型(I型)最主要的分別為煙囪的形狀,以及的主砲類型。.

新!!: 印度洋和綾波號驅逐艦 (吹雪型) · 查看更多 »

線尾突吻鱈

線尾突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東印度洋澳洲、西南太平洋紐西蘭及南冰洋海域,體長可達40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2500-500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線尾突吻鱈 · 查看更多 »

線紋多指鮋

線紋多指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阿曼南方 Salalah外海海域,棲息深度41-42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線紋多指鮋 · 查看更多 »

線紋副單棘魨

線紋副單棘魨,又稱線紋副單角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占吉巴及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0-78公尺,體長可達8.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線紋副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線斑副唇魚

線斑副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及葛摩海域,棲息深度12-40公尺,本魚雄性色彩比雌性鮮豔,體型也較大;雄性的顏色在求偶期的時候顏色更鮮豔,鱗片有深褐色的斑紋;頭部上具黃色的斑紋,並延伸至胸部及腹部,體鮮橘色,體長可達7公分,棲息在珊瑚碎石底質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線斑副唇魚 · 查看更多 »

緣邊鰻鯰

緣邊鰻鯰,為輻鰭魚綱鯰形目鰻鯰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東非、南非至印度海域、半鹹水、淡水水域,體長可達41公分,生活在沿海、河口區,為底棲性魚類,會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甲殼類、軟體動物、魚類等為食,背鰭和腹鰭有毒,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緣邊鰻鯰 · 查看更多 »

縱帶鰳

縱帶鰳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鋸腹鰳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區.

新!!: 印度洋和縱帶鰳 · 查看更多 »

縱帶擬海豬魚

縱帶擬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爾地夫海域,棲息深度5-35公尺,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礫石底質的礁石坡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縱帶擬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繁刺魨

繁刺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繁刺魨 · 查看更多 »

繁毛鳞虫

繁毛鳞虫(学名:Thormora jukesii)为多鳞虫科繁毛鳞虫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洋、东非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繁毛鳞虫 · 查看更多 »

繩紋海鰶

繩紋海鰶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波斯灣海域,體長可達11.6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繩紋海鰶 · 查看更多 »

繆勒羊舌鮃

繆勒羊舌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5-200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繆勒羊舌鮃 · 查看更多 »

红尾热带鸟

红尾热带鸟(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为鹲科鹲属的鸟类,俗名红尾鹲。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部分、南从大洋洲、北至日本、台湾岛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毛里求斯。.

新!!: 印度洋和红尾热带鸟 · 查看更多 »

红嘴热带鸟

红嘴热带鸟(学名:Phaethon aethereus)为鹲科鹲属的鸟类,俗名短尾热带鸟、红嘴鹲。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等热带和亚热带部分以及中国大陆的曾见于西沙群岛等地,多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大西洋阿森松岛。.

新!!: 印度洋和红嘴热带鸟 · 查看更多 »

红纹螺属

红纹螺属 (學名:Bullina)是一個海洋泡螺的屬,是红纹螺科之下的一個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的分類單元。.

新!!: 印度洋和红纹螺属 · 查看更多 »

红眼航班

红眼航班(Red-eye flight)是指在深夜至凌晨时段运行,並於翌日清晨至早上抵達目的地,飛航時間少於正常睡眠需求(8小时)的客運航班。红眼航班最早在1959年出现于美国,因为乘客下飛機时多睡眼惺忪,像兔子一樣紅著眼睛上下飛機,红眼航班因此得名。但如果是約八小時以上的紅眼航班,對可以在飛機上熟睡的旅客來說反而較佳,因這種航班可以給予旅客充足睡眠,还可以節省旅客的時間及住宿費用;在另一方面,如果兩地時差過大,旅客為了調整時差就產生了類似熬夜的身心負擔。 事實上,由於红眼航班的飛行時間欠佳,通常只能吸引經濟艙乘客選乘,對於追求生活品味、能為航空公司提供較高收益的頭等、商務旅客而言,红眼航班是相當惡劣的飛行安排。因此,红眼航班的頭等、商務客艙上座率通常極度慘淡,而一旦航空公司對經濟艙的客量預算失準,客運上則隨時有虧本的可能。然而,紅眼時段是貨運的黃金時段,航空公司可以以客機的腹艙裝載貨物爭取收益,尤其是運送數量少、時間短,但收益相當高的急件貨物,利用紅眼航班不僅可以減省使用大型貨機的高昂營運成本,還可以開拓經濟艙的市場,提高收益。因此,對於部分依賴貨運業務的主要航空公司(如國泰航空、大韓航空等),红眼航班是他們十分喜歡的飛行安排,一方面可賺取急件貨物的收益,另一方面則以極廉價的機票價錢安排旅行團乘坐航班,賺取更多利潤。近年來,甚至出現了以客機營運但不載客的红眼航班,以及在凌晨時分起飛/降落的載客紅眼航班等異象。.

新!!: 印度洋和红眼航班 · 查看更多 »

红脚鲣鸟

红脚鲣鸟(學名:Sula sula)是鰹鳥科下的一種大型海鳥。善於飛行,但在起飛及降落時卻並不靈活。.

新!!: 印度洋和红脚鲣鸟 · 查看更多 »

红星梭子蟹

红星梭子蟹(学名:Portunus sanguinolentus、red-spotted swimming crab、紅點泳蟹/三點蟹/三點蠘仔(三點市仔))为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群岛、印度洋直至南非沿海的整个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见于10-30米深的泥沙质海底。.

新!!: 印度洋和红星梭子蟹 · 查看更多 »

红海

红海(البحر الأحمر;יַם סוּף;Mer Rouge;Red Sea)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狭长型,长约2250公里,最宽355公里,均深490公尺,最深2211公尺,面积438,000平方公里。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紅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新!!: 印度洋和红海 · 查看更多 »

红斑瓢蟹

红斑瓢蟹(学名:Carpilius maculatus)为扇蟹科瓢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澳大利亚、经印度洋至红海及非洲东岸、台湾(達悟語:cinodotodo)以及中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岩石岸或珊瑚礁的浅水中。.

新!!: 印度洋和红斑瓢蟹 · 查看更多 »

红斑蛹螺

红斑蛹螺(学名:Pupa coccinata)为捻螺科蛹螺属的动物。.

新!!: 印度洋和红斑蛹螺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新!!: 印度洋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约韦里·穆塞韦尼

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乌干达政治人物,獨裁者,終身总统。 穆塞韦尼曾参与推翻当时总统伊迪·阿敏(1971-1979年)的战争,以及导致米尔顿·奥博特总统(1980-1985年)让位的叛乱。烏干達獨立数十年来,政府管理不善,叛乱和内战频仍。穆塞韦尼上任后,使乌干达的局势稳定下来,经济得以发展(除北部地区)。穆塞韦尼政府也使乌干达成为非洲防治艾滋病成效最大的国家之一,受到西方世界赞誉;但他在任期内,介入刚果民主共和国内战以及其他非洲大湖地区的冲突,損及他的名譽。圣灵抵抗军在乌干达北部的叛乱使局势不稳,并继续成为世界上其中一个最严重的人道危机。穆塞韦尼政府最近的一些做法,例如在2006年选举前,取消总统任期限制,以及对政敌的骚扰,引起了当地政治评论人士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 2014年接受美國CNN電視獨家訪問時,他透露個人的觀感:「同性戀者是很噁心的」,在烏干達,同性戀是刑事罪行,「犯罪」者會被判至多十四年監禁。 在穆塞韦尼看来,性行为是个选择问题,同性恋是“非自然”的,不能算作是人权。穆塞韦尼1996年在总统选举中首次获胜,2001年赢得连任。乌干达2005年实行多党制后,穆塞韦尼在2006年和2011年两次大选中继续获胜。2016年,他再度坐上总统宝座,但反对派指认他恐吓选民且存在舞弊行为。.

新!!: 印度洋和约韦里·穆塞韦尼 · 查看更多 »

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Nelson-class battleship)是英国在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建造的一型35000噸級、裝備16英吋主砲的战列舰。也是過去放棄的N3級戰艦之縮小改良版,該型共有納爾遜號、羅德尼號兩艘。.

新!!: 印度洋和纳尔逊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纳文香草力娇酒

纳文香草力娇酒是Marnier Lapostolle出品的一款草本力娇酒,采用100%马达加斯加产天然香草酿造。马达加斯加产天然香草号称含有超过250种天然香味,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香料,其昂贵指数仅次于藏红花。 纳文的名字来自出产香草的马达加斯加的Navana市(本地方言发音为“NAH-vahn”),也有人认为NAVAN取自于天然香草的首字母 (NAtural VANilla)。.

新!!: 印度洋和纳文香草力娇酒 · 查看更多 »

纹带蝴蝶鱼

纹带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falcula)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纹带蝴蝶鱼 · 查看更多 »

纺轴长旋螺

纺轴长旋螺(学名:Fusinus colus)是一個海螺的物種,是一種新腹足類支序旋螺科纺锤螺属的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纺轴长旋螺 · 查看更多 »

纺锤鰤

纺锤鰤(学名:Elagatis bipinnulatus)为鲹科纺锤鰤属的鱼类,俗名双带鲹。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热带海区、台湾岛以及南海诸岛、澎湖列岛等海域、广东沿岸等,属于暖水性中上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

新!!: 印度洋和纺锤鰤 · 查看更多 »

纺锤蛇鲭

纺锤蛇鲭(学名:Promethichthys promethe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蛇鲭科纺锤蛇鲭属的鱼类。分布于日本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温热带海域,包括西沙群岛海域、东海等海域,棲息深度80-800公尺,體長可達100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赫勒纳海峡。棲息在大陸坡,屬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餌魚及遊釣魚,有雪卡魚中毒的報告。.

新!!: 印度洋和纺锤蛇鲭 · 查看更多 »

线红纹螺

线红纹螺(学名:Bullina lineata),又名豔捻螺,为捻螺總科豔捻螺科红纹螺属的一種海螺动物。.

新!!: 印度洋和线红纹螺 · 查看更多 »

纓瘤庫隆長尾鱈

纓瘤庫隆長尾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西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585-130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纓瘤庫隆長尾鱈 · 查看更多 »

经纬度

經緯度是經度與緯度的合稱組成一個座標系統。又称为地理座標系統,它是一種利用三度空間的球面來定義地球上的空間的球面坐標系統,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

新!!: 印度洋和经纬度 · 查看更多 »

绿尾唇鱼

绿尾唇鱼(学名:Cheilinus chlorur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头鱼科唇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區,從東非至法屬波里尼西亞海域,棲息深度1-30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沿海沙石底質的潟湖、珊瑚礁區,以底棲性甲殼類、軟體動物等為食,可作為觀賞魚及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绿尾唇鱼 · 查看更多 »

绿眼招潮蟹

绿眼招潮(学名:Uca chlorophthalmus)为沙蟹科招潮蟹属的动物。分部于印度洋、从肯尼亚至科科斯群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生活于潮间带。.

新!!: 印度洋和绿眼招潮蟹 · 查看更多 »

绒毛仿银杏蟹

绒毛仿银杏蟹(学名:Actaeodes tomentosa)为扇蟹科仿银杏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洋、非洲东岸、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海南岛、福建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栖息于沿岸带的岩石缝中或珊瑚礁的浅水中。.

新!!: 印度洋和绒毛仿银杏蟹 · 查看更多 »

细钻螺

细钻螺(学名:Opeas gracile)为钻头螺科钻螺属的动物。.

新!!: 印度洋和细钻螺 · 查看更多 »

细枝海绵丸虫

细枝海绵丸虫(学名:Spongopila gracilis)为星球虫科海绵丸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以及西沙群岛等。.

新!!: 印度洋和细枝海绵丸虫 · 查看更多 »

绀碧舰队

《绀碧舰队》是日本荒卷義雄所写的一部架空历史小说與科幻小說。場景位於後世世界,擁有前世第二次世界大戰記憶的轉世日本軍軍人們(以山本五十六轉世的高野五十六、陸軍中將大高彌三郎與紺碧艦隊司令官前原一征為中心)展開全然不同的科幻歷史。.

新!!: 印度洋和绀碧舰队 · 查看更多 »

罗地-恩道县

罗地-恩道县(印尼语:Kabupaten Rote Ndao)是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省的一个县,县治位于巴阿,主要领土是罗地岛、恩道岛等,位于帝汶岛的西南边。罗地-恩道县成立于2002年,从古邦县中分出。2010年普查,全县有人口119,711人。 罗地-恩道县四周被海域围绕,南和西是印度洋,北部是萨武海,东部是普夸夫海峡(Pukuafu)。.

新!!: 印度洋和罗地-恩道县 · 查看更多 »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梵语:रामायण,,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另一部是《摩訶婆羅多》。作者是诗人蚁垤,或譯跋彌(Valmiki),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拘薩羅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罗摩衍那最早成书於公元前300年(至西元三世紀定稿),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原书依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和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878,142年,印度传统的历书都是根据这种推算编制的,但是并不为现代历史学家所接受。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蚁垤,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20世紀70年代中國梵文學者季羨林、黃寶生翻譯《羅摩衍那》。.

新!!: 印度洋和罗摩衍那 · 查看更多 »

网纹绶贝

网纹绶贝(学名:Mauritia scurra)又稱网目宝螺(Cypraea scurra),为宝贝科绶贝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可見於台湾岛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北部湾等地,属于暖海产。牠們一般栖息于潮下带的浅海,常生活在腔肠动物叶滨珊瑚或类似的珊瑚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安汶。.

新!!: 印度洋和网纹绶贝 · 查看更多 »

美丽假花瓣蟹

美丽假花瓣蟹(学名:Pseudoliomera speciosa)为扇蟹科假花瓣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经印度洋至红海及非洲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珊瑚礁浅水中。.

新!!: 印度洋和美丽假花瓣蟹 · 查看更多 »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Wild China)是一部有关中国自然主题的6集自然纪录片,由、中视传媒与Travel Channel合作拍摄完成,整部影片采用高清格式制作。2008年5月11日在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首播。英国广播公司持有本片在英国的著作权,其他地区著作权由中视传媒持有。 该片以新颖的视角、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出色的拍摄,展示了中国山河风光日益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英文标题名可直译为“野性/野外中国”(英文版的片头标题画面另有标识“锦绣中华”),但中国大陆方面将中文名定作“美丽--中国”。 该片在香港無線電視于2008年8月26日播出,译名為《Sharp 发现新大陆》,粤语音轨由陳志雲及廖碧兒旁白。在首播两年有余之后,该片于2011年1月1日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开台节目播出。 该片是BBC自然历史部“野性”系列纪录片的一部。.

新!!: 印度洋和美丽中国 · 查看更多 »

美丽花瓣蟹

美丽花瓣蟹(学名:Liomera bella)为扇蟹科花瓣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经印度洋至红海及东非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生活于珊瑚礁浅水中。.

新!!: 印度洋和美丽花瓣蟹 · 查看更多 »

美國各州縮寫列表

以下是一個可自由排序的表格,提供了代表美國行政區劃的各種代碼和縮寫。這些編碼和縮寫被用在郵政地址、資料處理、一般縮寫、民眾登記註冊娛樂用船隻等方面。此外本表格也列出了三個與美國之間有自由聯盟協定的獨立國家之縮寫,以及其他曾使用過的郵政區號。.

新!!: 印度洋和美國各州縮寫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新!!: 印度洋和美國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美國軍隊結構

美国军队结构是美軍从总统(全軍統帥)到基層士兵的指挥系统结构。美国军队是由国防部组织,管理由各指挥官领导的诸多部队的复杂联合指挥控制结构。下面是各主要部队、指挥部、国防部各机构的不完全列表,包括文职以及军事指挥系统。.

新!!: 印度洋和美國軍隊結構 · 查看更多 »

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

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Indo-Pacific Command,缩写:USINDOPACOM),--,原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缩写:USPACOM),是美軍最早成立的聯合作戰司令部,也是目前9個聯合司令部中規模最大、責任區最廣的一個,下轄人數約30萬,佔美國現役軍人總數的20%。.

新!!: 印度洋和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新!!: 印度洋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羞魨

羞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可可群島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羞魨 · 查看更多 »

美麗南海龍

美麗南海龍(学名:Nannocampus elegans),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南非及莫三比克海域,棲息深度9-18公尺,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及潮池,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美麗南海龍 · 查看更多 »

美麗鼻魚

美麗鼻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印度洋熱帶海域,棲息深度3-36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珊瑚礁區,以藻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美麗鼻魚 · 查看更多 »

美擬花鮨

美擬花鮨,又稱美擬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模里西斯、馬爾地夫、塞席爾群島、英屬印度洋領地海域,棲息深度33-35公尺,體長可達7公分,棲息在深水礁石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美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群島列表

本表所列内容为世界各个主要群岛或岛屿群:.

新!!: 印度洋和群島列表 · 查看更多 »

群体管球虫

群体管球虫(学名:Siphonosphaera socialis)为胶球虫科管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东大西洋热带或亚热带区、佛德角群岛、加那列群岛、印度洋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群体管球虫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k 表列出漫畫《義呆利 Axis Powers》中的登場角色。其中每一個角色均代表著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個性依其民族性也有所不同。作品本質屬於輕鬆搞笑類型,因此某種程度上迴避了尖銳的歷史問題,與真實歷史有較大程度的差異。 商業版廣播劇CD和電視動畫的配音員是共通的。 條目僅收錄日丸屋秀和的作品,並未收錄其他同人作品創造出的角色。和真實存在的政黨、國家、人物無直接關係。 原版爲日文維基百科-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的翻譯與適當補充。.

新!!: 印度洋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羽紅珠目魚

羽紅珠目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帆蜥魚亞目珠目魚科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羽紅珠目魚 · 查看更多 »

羅切凱曼區

羅切凱曼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中部,北面和東面是印度洋,南接卡斯喀得區,西鄰雷瑪麥爾區和普萊桑斯區,面積為3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2,652。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羅切凱曼區 · 查看更多 »

羅傑·米拉

阿尔伯特·罗杰·米拉(Albert Roger Miller,)是喀麦隆著名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他是最早在国际赛场有出色表现的非洲球星之一,他三次代表喀麦隆国家队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上,米拉在大多数球星已经选择退役的年龄,38岁之际确立了国际足坛的球星地位,在那一年的1990年世界杯上米拉射入4个进球帮助喀麦隆队打入世界杯8强,也就是在这届世界杯上大龄的他博得了「米拉大叔」的尊称。.

新!!: 印度洋和羅傑·米拉 · 查看更多 »

羅樂民

羅樂民爵士,KCMG,OBE(Sir Hugh Selby Norman-Walker,),英國殖民地官員,1965年至1966年任貝專納蘭保護領女皇陛下專員、1967年至1969年任塞舌爾群島總督及三軍總司令兼英屬印度洋領地專員、以及由1969年至1973年任香港輔政司兼行政及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 羅樂民在1938年至1948年間任職於英屬印度政府,1949年加入殖民地部後,先後在非洲尼亞薩蘭出任政務主任和助理秘書長等職,1953年一度獲借調到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內閣。他在1954年重返尼亞薩蘭任發展司,此後歷任副財政司和庫務司。尼亞薩蘭在1964年獨立為馬拉威後,他繼續留在政府供職至1965年為止。羅樂民在1965年調往南非以北的貝專納蘭保護領出任女皇陛下專員,1966年元旦獲封爵士,同年9月見證當地獨立為博茨瓦納。羅樂民在翌年再轉往塞舌爾群島出任總督兼三軍總司令,未幾於1969年就任香港輔政司,接替出任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的祈濟時爵士,任內一度有傳言指他會接替戴麟趾爵士出任港督,但港督一位最後由外交官麥理浩爵士出任。 羅樂民爵士在1973年卸任香港輔政司後,原本會調任曼島總督,但他不會攜眷上任的消息傳至曼島後,引起當地強烈反響,幾經爭持,事件最後以羅樂民放棄任命告終,此後羅樂民退出地方服務,不再獲任何相關任命。晚年的羅樂民返回英格蘭定居,曾在1976年擔任懷特島郡級架構計劃小組主席。.

新!!: 印度洋和羅樂民 · 查看更多 »

羅氏圓鰺

羅氏圓鰺,又稱紅鰭圓鰺、紅瓜鰺,俗名為紅赤尾、硬尾,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羅氏圓鰺 · 查看更多 »

羅氏短鯒

羅氏短鲬,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短鯒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南部至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200-600公尺,體長可達24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羅氏短鯒 · 查看更多 »

翁巴河

翁巴河(Umba River)是坦桑尼亞的河流,位於該國東北部坦噶區,發源自烏桑巴拉山脈海拔高度2,000米處,进入肯尼亞邊境后在隆加隆加注入印度洋,流域面積7,130平方公里, Category: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肯亞河流 Category:坦桑尼亞河流.

新!!: 印度洋和翁巴河 · 查看更多 »

翼龍目

翼龍目(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翼龍類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群能採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牠們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 。較早物種的頜部佈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某些晚期物種缺乏牙齒。目前已在某些標本的身體、部分雙翼發現絲狀結構痕跡,顯示翼龍類可能已演化出毛髮。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動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在大眾媒體、大眾讀物中,翼龍類常被當成飛行的恐龍,但這是錯誤的。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並不包括翼龍類、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這群中生代飛行動物通常被大眾俗稱為翼手龍(Pterodactyls),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這個名稱衍自於翼手龍屬(Pterodactylus)以及翼手龍亞.

新!!: 印度洋和翼龍目 · 查看更多 »

翼毒鮋

翼毒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北部至所羅門群島海域,棲息深度1-20公尺,體長可達10.2公分,棲息在礁石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翼毒鮋 · 查看更多 »

翘光眶灯鱼

翘光眶灯鱼(学名:Diaphus regan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眶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75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

新!!: 印度洋和翘光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真·飛鳥

真·飛鳥 (シン・アスカ),為2004年開始播放的日本電視動畫機動戰士GUNDAM SEED DESTINY的第一男主人翁。為該角色擔任配音的聲優是鈴村健一。.

新!!: 印度洋和真·飛鳥 · 查看更多 »

真珠美人鱼

《真珠美人魚》(日文:マーメイドメロディーぴちぴちピッチ),為一部以魔法少女為主題的日本漫畫作品,由講談社發行。原作為横手美智子以及少女漫畫家花森小桃所創作的漫畫,以及依此改編的同名電視動畫,由及愛知電視台製作。中文版本方面,香港漫畫版由天下出版社發行,臺灣漫畫版由長鴻出版社發行,動畫版則分別於香港的無綫電視翡翠台,以及臺灣的東森幼幼台、華視、momo親子台播放。.

新!!: 印度洋和真珠美人鱼 · 查看更多 »

真芒巨口魚

真芒巨口魚(学名:Eupogonesthes xenicus)为輻鰭魚綱巨口鱼目巨口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200-600公尺,本魚身體褐色或黑色;成對的尾鰭沒有顏色;脂鰭色彩豔麗,下巴觸鬚長,體長可達11.4公分。.

新!!: 印度洋和真芒巨口魚 · 查看更多 »

真裸皮鮋屬

真裸皮鮋屬(學名:Tetraroge)是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之下一個屬,其品種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均有出現。.

新!!: 印度洋和真裸皮鮋屬 · 查看更多 »

真裸皮鮋科

真裸皮鮋科(學名:Tetrarogidae)是鮋形目鮋亞目之下一個原生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魚類科分類。牠們與鮋科關係密切,所以一些比較舊的分類依然把本科的生物劃歸鮋科,而把本科定義為鮋科的同義詞。在ITIS及Nelson,鬚蓑鮋科(Apistidae)、平頭鮋科(Plectrogenidae)、還有Parascorpaena armata (Rüppell)被歸入鮋科,平鮋科(Sebastidae)、新平鮋科(Neosebastidae)、囊頭鮋科(Setarchidae)和真裸皮鮋科(Tetrarogidae)被認為只是鮋科的同義詞;但在FishBase及Eschmeyer則分開。。本科物種與其他鮋形目一樣,其背鰭底下的腺體含有神經毒素。但與其他科物種不同的是:本科的生物一般都在的海底上生活。.

新!!: 印度洋和真裸皮鮋科 · 查看更多 »

真鯛

鯛魚(学名:Pagrus major),俗稱正鯛、赤鯛、正赤鯛、真赤鯛、嘉鱲(嘉,或作佳、加、家等。鱲,或作魶、納、蠟、臘等)、沙鱲、紅鱲、赤鱲、加吉魚、銅盆魚,是輻鰭魚綱鱸形目鯛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真鯛 · 查看更多 »

真蹄螺属

真蹄螺属(學名:Euchelus)是一個Chilodontaidae科腹足綱軟體動物海螺的屬。本屬舊屬鐘螺科及陀螺總科。.

新!!: 印度洋和真蹄螺属 · 查看更多 »

猩紅棘茄魚

猩紅棘茄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棘茄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留尼旺、馬爾地夫、印尼、安達曼群島、澳洲西部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可達494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大陸坡,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猩紅棘茄魚 · 查看更多 »

猪笼草属

豬籠草為豬籠草屬(学名:)植物的統稱,是猪笼草科的唯一属,也是多种能够捕食昆虫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其為地生植物,是攀援狀的亞灌木。豬籠草拥有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这类能够通过捕捉和消化昆虫等小动物来获取营养的植物被称为食蟲植物。.

新!!: 印度洋和猪笼草属 · 查看更多 »

猫焦掌贝

猫焦掌贝(学名:Melicerona felina),又名花貓寶螺,为宝贝科的动物。舊屬焦掌贝属,今屬Melicerona屬。.

新!!: 印度洋和猫焦掌贝 · 查看更多 »

眶短刺鲀

短刺鲀(学名:Chilomycterus orbicularis)为刺鲀科短刺鲀属的鱼类。分布于非洲、印度洋、马六甲以及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属于温热带海洋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好望角、摩鹿加群岛。.

新!!: 印度洋和眶短刺鲀 · 查看更多 »

眶鱗鯛

鱗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納塔爾至開普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80公尺,體長可達150公分,棲息在沿海岩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螃蟹、龍蝦、海膽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眶鱗鯛 · 查看更多 »

眼帶連鰭喉盤魚

帶連鰭喉盤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喉盤魚亞目喉盤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坦尚尼亞至南非海域,體長可達5公分,屬底棲性魚類。.

新!!: 印度洋和眼帶連鰭喉盤魚 · 查看更多 »

眼蚕

蚕(学名:Alciopina parasitica)为眼蚕科眼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包括东海黑潮区、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上层海区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眼蚕 · 查看更多 »

眼點海豬魚

點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波斯灣、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3-25公尺,體長可達12.8公分,棲息在沿海珊瑚礁、潟湖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眼點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眼斑裸胸鱔

斑裸胸鱔,又稱眼斑裸胸鯙、錢鰻、薯鰻、虎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馬爾地夫及聖誕島,太平洋區,包括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至馬克薩斯群島海域,棲息深度5-15公尺,體長可達44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陡峭的向海礁坡,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眼斑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眉鬚海鮋

眉鬚海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46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眉鬚海鮋 · 查看更多 »

看守长眼蟹

看守长眼蟹(学名:Podophthalmus vigil)为梭子蟹科长眼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萨摩亚、塔希提、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红海、印度洋、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于有水草的沙泥质浅海底。.

新!!: 印度洋和看守长眼蟹 · 查看更多 »

烏干達經濟

烏干達經濟有很大的潛力,正準備快速增長和發展。該國賦有大量天然資源,包括大片肥沃的土地、穩定的降雨、礦物的蘊藏,如果發展商業養殖可以養活所有非洲人民。然而,該國在獨立後政治長期動盪和經濟管理不穩定,經濟持續萎縮,成為世界上最貧窮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雖然該國西部發現蘊藏大量石油,但能源需求一直超過國內能源生產。 在伊迪·阿敏執政的動盪時期過後,烏干達在1981年實施一項經濟復甦計劃,並獲得可觀的外國援助。1984年中過後,財政和貨幣政策過度擴張,加上內亂再度爆發,導致經濟表現受挫。.

新!!: 印度洋和烏干達經濟 · 查看更多 »

烏盧古魯山脈

烏盧古魯山脈是東非國家坦桑尼亞東部的山脈,距離印度洋約200公里,毗鄰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全長約50英里,山脈東部每年平均降雨量超過3,000毫米,最高點海拔高度2,630米,山區人口超過150,000。 Category:非洲山脈 Category:坦桑尼亞地理.

新!!: 印度洋和烏盧古魯山脈 · 查看更多 »

烏鰭石斑魚

烏鰭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瀕危保育類動物,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從法國比斯開灣至南非、西南大西洋區,包括巴西、烏拉圭、阿根廷、西印度洋區,包括馬達加斯加南部、莫三比克、留尼旺海域,棲息深度8-300公尺,體長可達150公分,棲息在岩石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螃蟹、章魚、魚類等為食,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烏鰭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热带稃背虫

热带稃背虫(学名:Paleanotus debilis)为金扇虫科稃背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大西洋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热带稃背虫 · 查看更多 »

热带风暴西普里安

强烈热带风暴西普里安(Severe Tropical Storm Cyprien,JTWC命名:08S)于2001年12月30日形成,是一场持续时间很短,对马达加斯加构成轻度破坏的热带气旋。由于外界环境总体有利,系统迅速增强,于2002年1月2日达到风力时速100公里的最高强度(法国气象局数据,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数据则是95公里)。这天下午,风暴略有减弱并登陆穆龙贝,最后在1月3日清晨消散。热带风暴西普里安一共摧毁了957套建筑物损失总额约为11.6亿马达加斯加法郎(相当于2002年的18万1000美元)。这场灾难没有造成人员丧生,但有两人失踪。.

新!!: 印度洋和热带风暴西普里安 · 查看更多 »

烈火-3弹道导弹

火-3,印度自行研发的射程为3500公里的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能够携带15KT的核弹头。 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称,“烈火-3”型导弹可以覆盖包括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的中国大部分地区, 印度一位高官说是 “针对印度头号敌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 印度洋和烈火-3弹道导弹 · 查看更多 »

烛光鱼

烛光鱼(学名:Polyipnus spinosus)为輻鰭魚綱褶胸鱼科烛光鱼属的鱼类,俗名丰年狗母。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印度尼西亚、非洲西岸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500米以内。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和加里曼丹之间。 烛光鱼的体长可达8.5公分,在0-500公尺深之海域生活。它的腹部和腹侧有多行发光器,如一排排蜡烛。.

新!!: 印度洋和烛光鱼 · 查看更多 »

爪哇岛

哇岛的地图(18世纪初) 爪哇島(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语:ᮏᮝ;Java),位於印度尼西亚,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則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全島面積126,700平方公里,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約1700萬,而且還在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是世界前十密度最高的地方。.

新!!: 印度洋和爪哇岛 · 查看更多 »

爪哇穆氏暗光魚

哇穆氏暗光鱼(学名:Maurolicus javanicus)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印尼及中西太平洋的珊瑚海北部海域,棲息深度50-400公尺,體長可達4.4公分,為深海魚類,會進行垂直性洄游,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小魚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爪哇穆氏暗光魚 · 查看更多 »

爪哇海沟

哇海沟也称巽他海沟,是位于印度洋东北的一条长2,600公里的海沟,其最深处达7,725米(南纬10°19',东经109°58',离日惹约320千米)。长时间中它被认作是印度洋中最深的海沟。但后来的考察数据证明位於澳洲柏斯西南偏西1,125公里之蒂阿曼蒂那海沟(Diamantina Trench)还要深(8,047米)。因此爪哇海沟是印度洋第二深的海沟。 爪哇海沟是东部的缅甸板块和巽他板块与西部的印度板块的接缝处。这三个板块在这里的变形以及隱沒帶造成了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爆发的致命海啸。 对最近在爪哇海沟发生的一系列地震活动的分析数据说明当地可能在近期内(也许在10年内)爆发其它的灾难性滑动。为此国际社会决定沿印度洋海岸设立一个海啸预警系统。.

新!!: 印度洋和爪哇海沟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王子群岛

爱德华王子群岛(Prince Edward Islands)是兩個隸屬於南非的印度洋小岛所组成之群島,靠近南极洲。.

新!!: 印度洋和爱德华王子群岛 · 查看更多 »

瘤鼻魚

鼻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莫三比克、模里西斯、葛摩、塞席爾群島;中西太平洋的澳洲、關島等海域,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成群活動,以藻類為食。.

新!!: 印度洋和瘤鼻魚 · 查看更多 »

瘦擬盔魚

擬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安達曼群島海域,棲息深度10-25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沙石底質、海草生長的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瘦擬盔魚 · 查看更多 »

絨皮拉爾單棘魨

絨皮拉爾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印度Mannar灣海域,棲息深度約5公尺,體長可達7.2公分,棲息在海草生長的淺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絨皮拉爾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絨牙椎鯛

絨牙椎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馬達加斯加南部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60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岩石底質海域,屬雜食性,以甲殼類、海藻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絨牙椎鯛 · 查看更多 »

絲尾大花鮨

絲尾大花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東倫敦海域,棲息深度88-183公尺,體長可達37.4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絲尾大花鮨 · 查看更多 »

絲尾唇魚

絲尾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5-15公尺,體長可達21.8公分,棲息在沿海礁石區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絲尾唇魚 · 查看更多 »

絲尾副唇魚

絲尾副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及葛摩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2公尺,體長可達8.5公分,棲息在沿海礁坡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絲尾副唇魚 · 查看更多 »

絲尾海鰻

絲尾海鰻(学名:Gavialiceps taeniola),又名鱷頭鰻,为海鰻科胡椒鯛屬下的一个种。.

新!!: 印度洋和絲尾海鰻 · 查看更多 »

絲綢之路 (消歧義)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以长安为起点。 絲綢之路还可以指:.

新!!: 印度洋和絲綢之路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絲鬚真巨口魚

絲鬚真巨口魚(学名:Eustomias fissibarbis)为輻鰭魚綱巨口鱼目巨口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大西洋、中西太平洋及西印度洋海域,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19.3公分。.

新!!: 印度洋和絲鬚真巨口魚 · 查看更多 »

絲鰭馬來鰈

絲鰭馬來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瓦鰈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至印度海域,棲息深度20-406公尺,有眼睛的一邊深褐色,有黑色模糊交叉條紋的斑點與斑塊; 深色橫帶在尾鰭基底之上,背鰭軟條55-60;臀鰭軟條46-49枚,體長可達1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絲鰭馬來鰈 · 查看更多 »

絲鰭鬼鮋

絲鰭鬼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東非至馬爾地夫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5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礁沙石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絲鰭鬼鮋 · 查看更多 »

絕對國防圈

絕對國防圈(ぜったいこくぼうけん)是太平洋戰爭後期,處於守勢的大日本帝國為了本土防衛及繼續戰爭,設定絕對必須確保的重要地域。.

新!!: 印度洋和絕對國防圈 · 查看更多 »

疣躄魚

疣躄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躄魚亞目臂鈎躄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澳洲南部海域,體長可達9.3公分,棲息在近海,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疣躄魚 · 查看更多 »

瑪麗安娜島

麗安娜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費利西泰島3.8公里,長1.9公里、寬0.8公里,面積0.96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30米。.

新!!: 印度洋和瑪麗安娜島 · 查看更多 »

瑪麗路易絲島

麗路易絲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馬埃島280公里,屬於阿米蘭特群島的一部分,長1.25公里、寬0.65公里,面積0.52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3米,島上人口僅15人。 Category:塞舌爾島嶼.

新!!: 印度洋和瑪麗路易絲島 · 查看更多 »

環礁

礁,是由珊瑚礁形成的環狀或部分環狀島嶼,中間圍繞著潟湖。由於形成過程與環境的變異,環礁的輪廓除了圓形之外,亦有橢圓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 大部分的環礁分佈於太平洋與印度洋,而大西洋的環礁數量相對少了很多。.

新!!: 印度洋和環礁 · 查看更多 »

環遊世界

遊世界通常是指透過旅行的方式環繞地球,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環繞世界的紀錄是1519年由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自西班牙展開的航海行動,他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後最終於1522年返回大西洋。.

新!!: 印度洋和環遊世界 · 查看更多 »

環遊世界八十天

《環遊世界八十天》(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是由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所寫的古典冒險小說,於1873年出版。 注意:每間出版社的故事版本可能有不同之處。.

新!!: 印度洋和環遊世界八十天 · 查看更多 »

瓊氏刺鮨

氏刺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海域,棲息深度23-14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中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瓊氏刺鮨 · 查看更多 »

瓦塔穆

瓦塔穆是東非國家肯雅的城鎮,由濱海省負責管轄,位於印度洋沿岸,是瓦塔穆海洋國家公園的一部分,距離馬林迪約25公里,是熱門的旅遊地點,主要經濟活動有旅遊業和漁業,人口約5,000。 Category:肯亞城市.

新!!: 印度洋和瓦塔穆 · 查看更多 »

瓦米河

米河(Wami River)是坦桑尼亞東部的河流,位於濱海區和莫羅戈羅區,從發源地往東流,最終在桑給巴爾以西注入印度洋是坦桑尼亞唯一位於海岸的國家公園薩阿達尼國家公園的南面界線,集水區面積43,946平方公里,其徑流將因森林砍伐和氣候變化逐步減少。.

新!!: 印度洋和瓦米河 · 查看更多 »

瓦西尼島

瓦西尼島(Wasini Island)是東非國家肯亞的島嶼,位於該國南部的印度洋,長5公里、寬1公里,該島的嬰兒死亡率為全國最高,主要經濟活動是漁業,人口約1,500。 Category:印度洋島嶼 Category:肯亞島嶼.

新!!: 印度洋和瓦西尼島 · 查看更多 »

瓦氏宝螺

氏宝螺(学名:Contradusta walkeri),又名紫口拟枣贝,为腹足纲宝贝科的海洋軟體動物。舊屬宝螺属及拟枣贝属,今被劃歸Contradusta屬。.

新!!: 印度洋和瓦氏宝螺 · 查看更多 »

瓦氏尖鼻魨

氏尖鼻魨(学名:Canthigaster valentini,又稱橫帶扁背魨,俗名日本婆)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科扁背鲀属的一種鱼类。.

新!!: 印度洋和瓦氏尖鼻魨 · 查看更多 »

瓦氏斜齿鲨

氏斜齿鲨(学名:Scoliodon walbeehmi)为真鲨科斜齿鲨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也见之于日本南部和朝鲜西南部沿海以及南海和东海南部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Bintang岛。.

新!!: 印度洋和瓦氏斜齿鲨 · 查看更多 »

瓦斯科·達伽馬

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是葡萄牙探險家,初代维迪格拉伯爵,中文譯名多簡稱「達伽馬」或「達迦馬」,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的人(1498年),该航路绕过地中海沿岸及危险的阿拉伯半岛,为日后葡萄牙对外殖民扩张铺平道路。達伽馬全程的航程是當時最長的航程,長度比沿著赤道繞地球一圈的距離要長。 在達伽馬發現印度的一百年後,英國、荷蘭及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挑戰葡萄牙在非洲、印度洋及遠東海權的獨霸局面,也開始另一波歐洲國家的亞洲殖民行動。 達伽馬在1498年5月20日抵達印度的科澤科德,在印度进行香料貿易,藉由貿易提昇葡萄牙帝國的經濟,香料一開始是以黑胡椒和桂皮為主,并很快加入了欧洲人没有见过的其他香料,葡萄牙因此成為經濟強權。 達伽馬二次率領艦隊前往印度,分別是第一次和第四次的航行,也是達伽馬的第一次及第二次航行。他因為對葡萄牙的貢獻成為葡屬印度總督,在1519年受封為一世。今天來看他仍然是一個優秀的探險家。葡萄牙的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就是為歌頌瓦斯科·達伽馬而作。他的第一次印度之旅視為第一波全球多元文化浪潮的開始。 後世史家認為達伽馬是在航海家亨利之後唯一成功開拓葡萄牙海上貿易的探險家,除了他首先連起非洲與亞洲的航線,他對於政治和戰爭的精明也使得葡萄牙取得海上貿易角頭的地位,葡萄牙文學中「全國史詩」national epic,就有相當一部分在描寫達伽馬的遠航。在麥可·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瓦斯科·達伽馬名列第86名。.

新!!: 印度洋和瓦斯科·達伽馬 · 查看更多 »

瓜達富伊角

達富伊角(Gees Gwardafuy)是位於東北非國家索馬利亞巴里州的一個海岬。瓜達富伊角位於接近亞丁灣、印度洋中之葉門屬索科特拉島的內側。Alan R. Longhurst, Ecological Geography of the Sea, (Academic Press: 2007), pp.297-298.

新!!: 印度洋和瓜達富伊角 · 查看更多 »

甲米府

米府(กระบี่,Changwat Krabi)是泰國南部一個行政區,西北接攀牙府, 南鄰董里府,在东北及正北面与素叻府有很长的共同界线 ,东鄰洛坤府,西側則是隔著攀牙灣與對岸的普吉府遥相呼应。 由於近年愈來愈多人前往泰國普吉島度假,使得普吉某些区域如巴东海滩(Patong Beach)、嘎挞海滩(Kata Beach)人满为患。不少嚮往寧靜假期的人選擇去鄰近普吉的披披島(เกาะ พีพี;Phi Phi Islands)度假。 披披島 (Koh Phi Phi) 恰恰屬於甲米府,電影《沙灘》(The Beach)就是在小披披岛上的馬亞灣(อำเภอเมือง;Maya Bay)取景的。.

新!!: 印度洋和甲米府 · 查看更多 »

無鰾鮋屬

無鰾鮋屬(學名:Helicolenus)為平鮋科平鮋亞科下的一屬。分佈在印度洋、大西洋及太平洋。.

新!!: 印度洋和無鰾鮋屬 · 查看更多 »

無鱗擬項鰭鮋

無鱗擬項鰭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本魚身體淡褐色,具有深褐色不規則斑點,有一身褐色橫帶通過眼睛,背鰭灰白色,在背鰭下方中央具有大片深褐色斑塊,背鰭硬棘12枚;背鰭軟條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5-6枚,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岸沙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無鱗擬項鰭鮋 · 查看更多 »

無齒依氏黑頭魚

無齒依氏黑頭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大西洋摩洛哥、馬得拉群島與亞速群島;西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700-2000公尺,體長可達20.3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無齒依氏黑頭魚 · 查看更多 »

無斑小鮋

無斑小鮋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沃爾特淺灘海域,棲息深度40-49公尺,體長可達8.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無斑小鮋 · 查看更多 »

無斑裸胸鱔

無斑裸胸鱔,又稱無斑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莫三比克、模里西斯、阿曼等海域,棲息深度23-339公尺,本魚體淡黃色,腹部顏色較淺,背緣淡藍色,體長可達46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沙、礫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無斑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焦拉島

拉島是印度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屬於尼科巴群島的一部分,長2.5公里、寬2公里,面積8.28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04.5米,2001年人口1,336。 Category:印度島嶼.

新!!: 印度洋和焦拉島 · 查看更多 »

熱帶風暴畫眉

热带风暴画眉是2001年太平洋台风季期间形成的最后一场风暴,于12月26日在南海北纬1.4°至1.5°海域发展形成,是有紀錄開始,除了強烈氣旋風暴阿耆尼外,第二靠近赤道生成的熱帶氣旋。系统迅速增强并沿马来西亚西馬最东南端登陆,然后迅速减弱,于12月28日在苏门答腊上空消散,其残留最终在北印度洋重新组织。 画眉的正式分类为热带风暴,但各气象机构对其强度并未达成一致,部分机构认为气旋最大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40公里,并且有风眼存在,因此属于台风。风暴在马来西亚东部引发洪灾和山体滑坡,造成5人丧生,经济损失约360万美元(200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画眉”之后成为日本气象厅自21世纪开始为太平洋台风命名以来退役的第一个风暴名称,用“琵琶”代替。.

新!!: 印度洋和熱帶風暴畫眉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新!!: 印度洋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熱帶擾動

熱帶擾動(Tropical disturbance)是低壓區的一種,有機會可發展成熱帶氣旋,但並不視為熱帶氣旋的其中一個分級。熱帶擾動只是一個熱帶氣旋的雛形,當環境適合時,熱帶擾動有可能發展為一個熱帶低氣壓。.

新!!: 印度洋和熱帶擾動 · 查看更多 »

燕尾海牛

燕尾海牛(学名:Chelidonura hirundinina)为拟海牛科燕尾海牛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南非东岸、毛里求斯岛、马绍尔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属于暖水性种类。其多见于潮间带石头下、海藻、珊瑚礁间。.

新!!: 印度洋和燕尾海牛 · 查看更多 »

異鱗膜首鱈

鱗膜首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安達曼群島至馬來半島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異鱗膜首鱈 · 查看更多 »

異鱗蛇鯖

鱗蛇鯖,又名鱗網帶鰆,學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中文俗稱油魚、玉梭魚,又名白玉豚,英文俗稱 Escolar、Oilfish、Black Oilfish、rudderfish、white tuna,是輻鰭魚綱鱸形目帶鰆科異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

新!!: 印度洋和異鱗蛇鯖 · 查看更多 »

異鱗潘納石首魚

鱗潘納石首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印度洋區,包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孟加拉等海域,體長可達21.4公分,棲息在沿岸海域。.

新!!: 印度洋和異鱗潘納石首魚 · 查看更多 »

異鱗海蛇

鱗海蛇屬(學名:Thalassophis)是蛇亞目海蛇科下的一種有毒單型蛇屬,屬下只有異鱗海蛇(Thalassophis anomalus)一種海蛇,主要分布於南中國海、印度洋及印尼群島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異鱗海蛇 · 查看更多 »

留尼汪

留尼汪(La Réunion)是一座印度洋西部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火山島。為法国的海外大区之一,位置為。下辖一个省,即留尼汪省。東邊約190公里是模里西斯群島,西邊則與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相距650公里。 留尼旺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07公里。除沿岸有狭窄平原外,均属山地和高原,島上高峰約3,019公尺,是為火山峰(鄰近內日峰死火山,標高3069公尺)。沿岸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內部山地為高山氣候,溫和涼爽。最熱月平均氣溫26℃,最冷月20℃。5至11月為乾季,11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 有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可能已在留尼汪島定居。1513年,留尼旺島被葡萄牙人發現。1649年,法國开始統治,在島上建立航海站,1810年由英國佔領,1815年英國將該島交還給法國,1848年定名為留尼旺島,1946年法國宣布留尼旺為海外省,目前是法国的海外大区之一。 除了留尼旺島外,留尼旺海外大区還統轄了5個島嶼︰新胡安島、歐羅巴島、印度礁、格洛里厄斯群島和特羅姆蘭島。前四個島之主權與馬達加斯加有爭議,最後一個島與模里西斯有爭議。 島上人口密度很高。除了法國白人外,還有華人、印度人和黑人,但由於法國禁止在人口普查中紀錄種族分布,各族的人口並無具體統計。 法語是官方語言,少數人通曉英語。94%人信奉天主教。首府(Préfecture)是位於島北岸的聖丹尼。 留尼汪岛的传统菜餚包括米饭, 豆类, 肉或者鱼, 尖椒。輔以香料,如说莪,柠檬草, 酸豆, 咖喱等。由於人口組成多元,料理呈現相當多樣,如用咖哩是受印度移民影響, 炒面是受中國移民影响, 用木薯或玉米做蛋糕則係非洲移民所致。 由於大多留尼汪岛的食品进口自法国, 现時亦有不少料理與法國本土一般。 經濟以農業、漁業、旅遊業為主,農業上主要種植經濟作物甘蔗、香草和天竺葵等,用以生產蔗糖、天竺葵精油;後者是許多法製精油與香水的產地。工業化程度較低,製糖為主要工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法國援助。貨幣使用歐元。 留尼旺島有小歐洲之稱,是度假勝地,留尼旺最著名的就是火山,目前仍有活火山拉夫艾斯經常爆發,而且噴出岩漿往往持續數月之久,為重要觀光景點。.

新!!: 印度洋和留尼汪 · 查看更多 »

留尼旺岛国家公园

留尼旺岛国家公园位于法国留尼旺岛,于2007年3月5日成立。该公园保护了雷奥尼(Les Hauts)地区性生态系统,面积占全岛的约42%。特色的地方性物种包括留岛鹃鵙和留尼汪岛天壁虎。 公园的筹办可追溯到1985年,在2004年的一次公共调查中,留尼旺岛批准建立这个国家公园。它于2007年正式开放。公园的火山景观,包括活火山富爾奈斯火山,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除了保护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之外,公园的使命是分享知识和欢迎游客,并与当地社区合作。它是远足和登山的热门目的地。 公园的经济发展引发了争议,特别是地热能的开发。2016年,区域市政委员会计划将国家公园降级为区域自然公园,以避免过度旅游开发。 Category:法国国家公园 Category:IUCN分类II Category:2007年設立的保護區.

新!!: 印度洋和留尼旺岛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留尼旺島癒齒鯛

留尼旺島癒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癒齒鯛科的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留尼旺島海域,深度240-275公尺,體長可達9.9公分,棲息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留尼旺島癒齒鯛 · 查看更多 »

留尼旺副緋鯉

留尼旺副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留尼旺及模里西斯海域,體長可達16.5公分,生活在沿海珊瑚礁、岩礁區,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留尼旺副緋鯉 · 查看更多 »

留尼旺緋鯉

留尼旺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區,包括馬達加斯加、留尼旺、馬達加斯加等海域,棲息深度100-400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留尼旺緋鯉 · 查看更多 »

留尼旺銀光魚

留尼旺銀光鱼(学名:Argyripnus hulleyi)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留尼旺島海域,體長可達7.3公分。.

新!!: 印度洋和留尼旺銀光魚 · 查看更多 »

留尼旺海馬

留尼旺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留尼旺、模里西斯及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6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海草床,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留尼旺海馬 · 查看更多 »

留岛鹃鵙

留岛鹃鵙(学名:Coracina newtoni)是山椒鸟科鸦鹃鵙属的一个极危物种,生活在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仅出现在岛北部的两小片森林中。 留岛鹃鵙是一种小型的树栖鸟。雌雄鸟的羽毛是同种异形的。雄鸟周身羽毛为灰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暗;头部较深,且有着面具似的外观。雌鸟则大为不同,头上部为深褐色,白色眼线下方则为条纹状。该物种的鸣叫声为清朗的哨音“tui tui tui”,当地的和法语中的名称“tuit-tuit”正是源于该鸣叫声。.

新!!: 印度洋和留岛鹃鵙 · 查看更多 »

煤色副獅子魚

色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西部海域,棲息深度1024-1080公尺,體長可達13.3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煤色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與鄰近之大氣的各种物理性质,以及牽涉海洋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主要研究主題包括海流、潮汐、波浪、海水循環、海水及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質、海水與大氣間的關係等。物理海洋学是海洋学的几个子领域之一,其他包括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學可以細分為描述性海洋學和動態物理海洋學 。描述性物理海洋學旨在通過觀察和復雜數值模型研究海洋,描述盡可能精確的流體運動。動態物理海洋學則主要側重於控制流體運動的過程,強調理論研究和數值模型。 這些與氣象學共同是(GFD)大型領域的一部分。.

新!!: 印度洋和物理海洋学 · 查看更多 »

特羅氏雅首海鯰

特羅氏雅首海鯰為輻鰭魚綱鯰形目海鯰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南非海域,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沿岸溫暖的淺海域,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特羅氏雅首海鯰 · 查看更多 »

特雷莎島

特雷莎島是印度的島嶼,位於格莫爾達島以西的印度洋海域,屬於尼科巴群島的一部分,長19.6公里、寬5.4公里,面積101.26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50米,2001年人口2,043。 Category:印度島嶼.

新!!: 印度洋和特雷莎島 · 查看更多 »

特提斯洋

特提斯洋(Tethys Ocean)又名古地中海,是個中生代時期的海洋,位於勞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

新!!: 印度洋和特提斯洋 · 查看更多 »

特氏紫鱸

特氏紫鱸又稱琉璃黑鱸、紫鱸,俗名黃帶肥皂魚、紫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特氏紫鱸 · 查看更多 »

特氏鰨

特氏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坦尚尼亞至南非開普敦海域,體長可達11.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特氏鰨 · 查看更多 »

特氏腔吻鱈

特氏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及莫三比克海域,深度421-552公尺,體長可達44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特氏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牛犬鼠

牛犬鼠(Rattus nativitatis)是棲息在印度洋聖誕島高山及密林內的大家鼠。牠們的尾巴短小,背部有一層2厘米厚的脂肪。牠們以細小的群族居住,在樹根或樹孔內築巢。牠們懶洋洋的,日間從不攀樹。最後見到牠們是於1903年。牠們的滅絕可能是因黑鼠帶來的傳染病所造成的。.

新!!: 印度洋和牛犬鼠 · 查看更多 »

牛眼青鯥

牛眼青鯥(学名:Scombrops boops),又名牛眼鯥、牛尾鯥,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鯥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牛眼青鯥 · 查看更多 »

盤古大陸

古大陸(Pangaea 或 Pangea),又稱“超大陸”、“泛大陆”,原文為希臘語 Παγγαία,是 πᾶν(全部)和 γαῖα(陸地)的合字,即「全陸地」。盤古大陸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3.35-1.75亿年存在大片陸地。而這個名字是由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所提出的。 罗迪尼亚大陆解体形成了冈瓦纳大陆(又分为东冈瓦纳大陆包括澳洲与南极洲克拉通,与西冈瓦纳大陆),以及劳亚大陆,以及单独的西伯利亚地块、波罗的地块等。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為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經過三個階段的分裂,形成現今大陸的分布情形: 第一階段: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中葉。 第二階段:由於今北美東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動,將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階段:南美和北美的分離,形成墨西哥灣,南極和馬達加斯加邊界的火山活動,使西印度洋逐漸生成。 由於板塊運動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大陸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稱為终極盤古大陸(Pangea Ultima 或 Pangea Proxima),預測在二億五千萬年後形成。 包圍盤古大陸的海洋稱為泛大洋或盤古大洋(Panthalassa)。 Pangea animation 03.gif|盘古大陆分解动态示意图 Pangäa.jpg|北美、南美、非、歐四洲,可互相接和在一起.

新!!: 印度洋和盤古大陸 · 查看更多 »

盧任達河

盧任達河(Rio Lugenda)是莫桑比克北部的河流,從阿馬蘭巴湖和丘塔湖發源,河道全長300公里,是魯伏馬河最大的支流,流經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接壤的邊界,最終注入印度洋,河谷海拔高度240米,河岸的礦物資源豐富,包括石英和花崗岩。.

新!!: 印度洋和盧任達河 · 查看更多 »

盲蚕

蚕(学名:Typhloscolex muelleri)为盲蚕科盲蚕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括东海黑潮区、台湾海峡、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盲蚕 · 查看更多 »

盲蛇

蛇。安靜時乍看和蚯蚓沒兩樣,但活動時,動作模式明顯不同。 盲蛇(學名:Typhlops)亦称铁丝蛇,是蛇亞目盲蛇科下的一個屬。.

新!!: 印度洋和盲蛇 · 查看更多 »

盲蛇科

蛇科是蛇亞目下包含所有盲蛇的科,科內的蛇類主要分佈於非洲、亞洲及美洲的熱帶地區。由於盲蛇主要生活於地下,所以牠們的嘴部鱗片相當突出,呈鐵鏟狀,便於穿梭地底。盲蛇的眼睛被鱗片覆蓋著,只有上顎有牙齒,尾巴末端有一塊角狀的鱗片。大部分盲蛇都是卵生的,目前有6個屬共204個品種已被確認。.

新!!: 印度洋和盲蛇科 · 查看更多 »

直线蛇鲭

线蛇鲭(学名:Nesiarchus nasutus)为蛇鲭科直线蛇鲭属的鱼类。分布于日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新西兰的广大海域,包括东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德拉。.

新!!: 印度洋和直线蛇鲭 · 查看更多 »

登陸 (氣象學)

登陸,為氣象學術語,意思為在海上形成的風眼越過海岸線。 北半球的颱風或颶風形成后,會在大氣環流和科里奧利力的影響下逆時針旋轉,從熱帶海面向西方或西北方運動。南半球的颶風則順時針旋轉,向東方或東南方運動。 在西北太平洋和中國南海形成的颱風向西北方運動時,可能穿過台灣海峽在中國東南沿海登陸,或在台灣登陸,或轉向日本登陸,或在南亞次大陸、東南亞登陸;少數颱風徑直向北在中國遼寧、山東登陸。在北印度洋形成的颱風可能在南亞或西亞登陸。 在大西洋、加勒比海、東北太平洋形成的颶風可能在太平洋諸島、美國、墨西哥等處登陸。在南印度洋與南太平洋形成的颶風可能在澳大利亞或東南亞登陸。 風暴靠近陸地或登陸時,風暴附近風力強大,會給地面房屋、設施帶來破壞。.

新!!: 印度洋和登陸 (氣象學) · 查看更多 »

發光擬花鮨

光擬花鮨,又稱發光擬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馬爾地夫及泰國斯米蘭島海域,棲息深度10-30公尺,體長可達9公分,生活在礁石區,為底棲性魚類,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印度洋和發光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新!!: 印度洋和白垩纪 · 查看更多 »

白宫群英

《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是一部以政治為題材的美國電視連續劇,於1999年至2006年期間分七季放送播映,由原創人艾伦·索金擔任前四季的劇本創作與監製工作,後兩季的監製工作改由擔任。本剧场景设定在美国总统官邸白宫的西翼,該處是虛構人物美國民主黨總統約書亞·巴特勒的椭圆形办公室和总统高级幕僚办公区所在地。 《白宮風雲》由華納兄弟電視製作公司製作,1999年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頻道首播,其後在全球各地電視頻道上播出,播映七年後於2006年5月14日畫下句點。 《白宮風雲》曾經取得不少正面評價,其中包括來自政治學教授與前白宮高級幕僚的肯定,《白宮風雲》獲獎無數,一共得過兩項金球獎,26項艾美獎,其中包括連續四年的最佳電視連續劇獎(2000年至2003年)"" IMDB.com.

新!!: 印度洋和白宫群英 · 查看更多 »

白尾多棘鱗魨

白尾多棘鱗魨,又稱白尾鼓氣鱗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鱗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至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2-20公尺,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珊瑚碎石的開放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白尾多棘鱗魨 · 查看更多 »

白尾奈氏鱈

白尾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688-854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白尾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白尾副仙女魚

白尾副仙女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副仙女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堤海域,深度40至254公尺,體長可達5.4公分,雄魚腹鰭黑色、尾鰭白色,背鰭軟條10-11枚;臀鰭軟條9-10枚,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白尾副仙女魚 · 查看更多 »

白尾热带鸟

白尾鹲(学名:Phaethon lepturus)为鹲科鹲属的鸟类,俗名白尾热带鸟、长尾热带鸟。分布于遍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台湾岛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毛里求斯。.

新!!: 印度洋和白尾热带鸟 · 查看更多 »

白带泡螺

白带泡螺(学名:Hydatina albocincta),又稱三带泡螺,为泡螺科泡螺属的动物。舊屬後鰓目或头楯目,今屬異鰓類支序的下異鰓類非正式群組。.

新!!: 印度洋和白带泡螺 · 查看更多 »

白帶丹氏鮋

白帶丹氏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為特有種,棲息在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白帶丹氏鮋 · 查看更多 »

白帶粒突六棱箱魨

白帶粒突六棱箱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箱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0-220公尺,體長可達33公分,棲息於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白帶粒突六棱箱魨 · 查看更多 »

白彫螺屬

白彫螺屬(学名:Vanikoro),亦作白雕螺屬或音譯作瓦尼溝螺屬,都是體型很小的海螺,是白彫螺科下的一個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的屬。.

新!!: 印度洋和白彫螺屬 · 查看更多 »

白圓罩魚

白圓罩鱼(学名:Cyclothone alba)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鑽光魚科的其中一種,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与中部、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800米,屬深海魚類。.

新!!: 印度洋和白圓罩魚 · 查看更多 »

白玄鸥

白玄鸥(学名:Gygis alba)又名白燕鷗,是一種小型鸥科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南大西洋的亞森松島。.

新!!: 印度洋和白玄鸥 · 查看更多 »

白緣石斑魚

白緣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 Quissico至南非東倫敦海域,棲息深度10-100公尺,體長可達100公分,棲息在岩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白緣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白緣眶棘鯒

白緣眶棘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莫三比克海域,棲息深度59-61公尺,屬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12.5公分,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白緣眶棘鯒 · 查看更多 »

白鬚副緋鯉

白鬚副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南非及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40-81公尺,體長可達22.3公分,生活在礁沙區,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白鬚副緋鯉 · 查看更多 »

白鮣

白鮣,又稱白短印魚,俗名印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鮣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白鮣 · 查看更多 »

白點大咽齒鯛

白點大咽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東非至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潟湖或有掩蔽的臨海礁石,通常單獨或埕對活動,以沙石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受驚嚇時會躲入沙中,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白點大咽齒鯛 · 查看更多 »

白點裸胸鱔

白點裸胸鱔,又稱白點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Algoa灣海域,棲息深度20-70公尺,體長可達130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白點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白點藍子魚

白點藍子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藍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南非、東非、葛摩、英屬印度洋領地、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留尼旺、塞席爾群島、伊朗等海域,棲息深度20-50公尺,體長可達27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以藻類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白點藍子魚 · 查看更多 »

白點虎鯊

白點虎鯊(學名Heterodontus ramalheira)是虎鯊屬下的一個物種,生活於西印度洋介乎緯度22°N至26°S,水深40-275米處。牠們可以生長達64厘米。 白點虎鯊可以在大陸棚外及最高的陡坡中發現。牠們以蟹為食,且都是卵生的。.

新!!: 印度洋和白點虎鯊 · 查看更多 »

白胸刺尾魚

白胸刺尾魚,俗稱粉藍倒吊,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白胸刺尾魚 · 查看更多 »

白舌若鰺

白舌若鰺(学名:Carangoides talamparoides),又名甘仔魚,为鰺科若鰺屬下的一个种。白舌若鰺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水域,西至 阿曼灣,东至日本和澳大利亚。这一物种与马拉巴若鲹很像,但是与后者数目不同,舌头颜色是白色到浅灰色。白舌若鰺体型较小,最大长度为30厘米。白舌若鰺栖息于大陆架沿岸深度达140米水域,物种关系上常与鲹科关系密切。白舌若鰺捕食各种小鱼、甲壳亚门动物和头足纲动物等。白舌若鰺的生殖生物学还所知甚少。白舌若鰺在渔业里没有太重要的地位,可被垂钓或被水底或手工渔具捕捞。.

新!!: 印度洋和白舌若鰺 · 查看更多 »

白邊真鯊

白边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又名白边鳍白眼蛟),是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真鯊目真鲨的一种,其身形大而细长。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它们经常可以在离岸较远的岛屿和珊瑚礁附近被发现。最深可以潜至水下800米。白边真鲨类似于一种更大型鲨鱼:黑尾真鲨 (C. amblyrhynchos)。不过可以通过鳍上明显的白边来辨认白边真鲨。其俗名也正是来自于此。白边真鲨最长可以达到3米。 白边真鲨是一个具有侵略性且强壮的捕食者。它捕食许多种硬骨鱼以及鹞鲼,小型鲨鱼和头足类动物。它们在和大小相当的其他真鲨竞争食物时占据优势。较大的白边真鲨在和其他同类的冲突中往往容易受到严重伤害。和真鲨科的其他成员一样,白边真鲨是胎生的。雌性鲨鱼在夏季产下1至11条幼鲨。白边真鲨由于经常主动靠近潜水员而被认为是对人类有潜在危险的。商业捕捞的白边真鲨其肉和鳍可以食用,不过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说明它们的生存状态。.

新!!: 印度洋和白邊真鯊 · 查看更多 »

白肋蝴蝶魚

白肋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白肋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白腹军舰鸟

白腹軍艦鳥(學名:Fregata andrewsi)是一种热带大型海鸟,属于军舰鸟科。其主要分布于印度洋,以圣诞岛为繁殖地。捕食水面和浅滩中的鱼类;经常抢夺其他海鸟所捕获的鱼,故又被称为“海盗鸟”。.

新!!: 印度洋和白腹军舰鸟 · 查看更多 »

白色吻沙蚕

白色吻沙蚕(学名:Glycera alba)为吻沙蚕科吻沙蚕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中國渤海、黄海和东海,以及印度洋(包括紅海)、大西洋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白色吻沙蚕 · 查看更多 »

白枝鰾石首魚

白枝鰾石首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及巴基斯坦等海域,體長可達90公分,棲息在沿海,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白枝鰾石首魚 · 查看更多 »

白條叫姑魚

白條叫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巴基斯坦至馬來半島海域,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海及河口區,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白條叫姑魚 · 查看更多 »

白星石斑魚

白星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從紅海至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1-20公尺,體長可達52公分,生活在珊瑚礁、潟湖,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白星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白斑军舰鸟

白斑军舰鸟(学名:Fregata ariel)为军舰鸟科军舰鸟属的鸟类。廣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以及南美洲東岸,多栖息于海岛以及筑巢于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的雷恩島。.

新!!: 印度洋和白斑军舰鸟 · 查看更多 »

白斑箬鰨

白斑箬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印度東部、孟加拉及緬甸半鹹水域、海域,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岸淺水域、河口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白斑箬鰨 · 查看更多 »

白斑瓦鰈

白斑瓦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瓦鰈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馬爾地夫海域,棲息深度256-293公尺,體長可達9.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白斑瓦鰈 · 查看更多 »

白斑擬鮋

白斑擬鮋(学名:Scorpaenopsis lactomaculata)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體長可達28公分,棲息在砂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白斑擬鮋 · 查看更多 »

百科详编

《百科详编》(Macropædia),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第三部分;另外两部分是《百科类目》(Propædia)和《百科细编》(Micropædia)。 2007版的百科详编(Macropædia)共17卷,699篇文章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每篇文章长度从2页到310页不等,平均为24页。所有文章几乎都有参考文献和署名贡献者,这些贡献者的名字在百科类目(Propædia)都按照首字母顺序予以列明。.

新!!: 印度洋和百科详编 · 查看更多 »

隐蔽嵌线螺

蔽嵌线螺(学名:Gelagna succincta)一種捕食性海螺的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物種,屬於法螺科梭法螺亞科。.

新!!: 印度洋和隐蔽嵌线螺 · 查看更多 »

花尾緋鯉

花尾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區,從厄利垂亞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20-99公尺,體長可達13.5公分,生活在礁石區,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花尾緋鯉 · 查看更多 »

花尾燕魟

花尾燕魟(学名:Gymnura poecilura)为燕魟科燕魟屬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日本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Vizagapatam。.

新!!: 印度洋和花尾燕魟 · 查看更多 »

花园大道

花园大道是南非海岸东南部的延伸地区。从西开普的莫塞尔湾延伸至沿着流经保罗沙尔桥上N2号滨海公路的斯托姆河,到达邻接东开普的最西端。名字源自此地葱郁、生态多样化的植被,以及遍布在海岸上的大量池塘和湖泊。公园包括的城镇有克尼斯纳、普利登堡湾和自然谷,以及花园大道最大的城市和主要行政中心乔治市。 花园大道系属海洋性气候,夏季气候温和,冬季凉爽适宜。吉尼斯纪录记载,它拥有南非最为温和的气候,也是仅次于夏威夷世界气候第二温和的地方。冬季气温极少低于10℃,夏季则甚少高于28℃。全年皆有降雨,春季则达到峰值,从印度洋吹来的潮湿的海风,沿着内陆海岸奥特尼夸山脉和齐齐卡马山脉上升并释放降水。 大道夹在上文提及的山脉和印度洋之前。奥特尼夸和齐齐卡马的当地森林是凡波斯角和温带林的独特混合区,还提供了徒步旅行路线和生他旅游景点。从凡波斯—森林—湿地的栖息地范围上,可以发现近300种鸟类。 10个自然保护区环绕着该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此外还有独特的海洋保护区,是软珊瑚、海豚、海豹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家园。沿着花园大道的各个海湾是濒临灭绝的南露脊鲸的家园,在冬季和春季(7月至12月),南露脊鲸达到此地产仔。.

新!!: 印度洋和花园大道 · 查看更多 »

花点魟

花点魟(学名:Dasyatis uarnak)为魟科魟屬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南洋群岛、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和东海南部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拉伯。.

新!!: 印度洋和花点魟 · 查看更多 »

花点无刺鲼

花点无刺鲼(学名:Aetomylaeus maculatus),又名星點圓吻燕魟、魴仔,为鲼科无刺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和东海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Panang。.

新!!: 印度洋和花点无刺鲼 · 查看更多 »

花高體鯧

花高體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長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1030-1110公尺,屬深海魚類,體長可達30公分,成魚棲息在中上層水域,幼魚則躲在水母觸鬚中。.

新!!: 印度洋和花高體鯧 · 查看更多 »

花身鯻

花身鯻(学名:Terapon jarbua)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鯻科的其中一個種的魚類。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红海、东至澳大利亚、北至朝鲜、日本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近底层鱼类。牠們常生活于沙底、石砾底或礁石附近的沿岸浅海区,可生活于咸淡水或海水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

新!!: 印度洋和花身鯻 · 查看更多 »

花膠

花膠,又稱魚肚,是一種由大型海魚的魚鰾所製煉而成的大塊白色膠狀物體,為中國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屬於海味的一種,即「鮑參翅肚」中的「肚」。 在一些亞洲國家包括中國菜中被用作烹飪材料,一般品質的主要是用來加入燉湯,加強口感和黏稠度,品質高者亦可用來做成菜餚。.

新!!: 印度洋和花膠 · 查看更多 »

花斑短鰭蓑鮋

花斑短鳍蓑鮋又名花斑短狮子魚、斑马纹多臂蓑鮋、短须狮子鱼,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科的一种。.

新!!: 印度洋和花斑短鰭蓑鮋 · 查看更多 »

花斑蛇鲻

花斑蛇鲻(学名:Saurida undosquamis)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蛇鲻属的鱼类,俗名九棍。分布于非洲东岸、红海、印度洋、太平洋、澳洲、朝鲜、日本、美洲东岸、台湾岛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棲息深度1-350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花斑蛇鲻的肉可供食用。.

新!!: 印度洋和花斑蛇鲻 · 查看更多 »

隱斑櫛鱗鰨

隱斑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聖誕島海域,棲息深度15-25公尺,體長可達4.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隱斑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花拉子米

花拉子米全名是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本·穆薩·花拉子米(Abū ʿAbdallāh Muḥammad ibn Mūsā al-Khwārizmī,約780年-約850年),他是一位波斯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地理學家,也是巴格達智慧之家的學者。 他的《代數學》(Kitab al-Jabr wa-l-Muqabala)是第一本解決一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系統著作,他因而被稱為代數的創造者,與丟番圖享名。十二世紀,花拉子米在印度數字方面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十進制因此傳入西方世界。此外,他修訂了托勒密的《地理》,並著有天文學及占星學方面的書籍。 从一些词就可以看出他对数学的重要贡献,「代數」(algebra)一詞出自阿拉伯文拉丁轉寫「al-jabr」,「al-jabr」是用以解決一元二次方程的兩個辦法之一。--(Algorism、Algorithm)出自「Algoritmi」,這是花拉子米(al-Khwārizmī)的拉丁文譯名,而西班牙語「guarismo」及葡萄牙語「algarismo」亦是由此名字而來,這兩個詞語都解作數字。.

新!!: 印度洋和花拉子米 · 查看更多 »

銼鱗奈氏鱈

銼鱗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銼鱗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銼黃鱗魨

銼黃鱗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鱗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模里西斯及留尼旺海域,棲息在珊瑚礁、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銼黃鱗魨 · 查看更多 »

隘无角螺

无角螺(学名:Akera soluta),又名空蟬貝,为无角螺科无角螺属的动物。 本物種黑田認為日本及鄰近海域的物種與其他地區的物種在螺塔的大小有些微差別,所以為日本的物種給予另一個學名(学名:Akera constricta)。現時普遍意見認為這兩個物種沒有分別。.

新!!: 印度洋和隘无角螺 · 查看更多 »

芒光灯笼鱼

芒光灯笼鱼(学名:Myctophum affinis)为灯笼鱼科灯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属于深海小型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8°44'N、21°W。.

新!!: 印度洋和芒光灯笼鱼 · 查看更多 »

隆納·雷根號航空母艦

隆納·雷根號航空母艦(USS Ronald Reagan CVN-76),或直接簡称雷根號航空母艦,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九號艦,也是美國在進入21世纪以後第一艘成軍的航空母艦。2001年時完工下水的雷根號是以美國第40任總統隆納·雷根為名,雷根總統是帶領美國結束冷戰時期、非常受美國人民愛戴的國家領袖,也是第一位本人還在世時便以其名為軍艦命名的前美國總統。不過由於新艦下水時雷根本人因病無法參加下水儀式,因此是由前第一夫人萳西·雷根(Nancy Reagan)代表出席,2003年7月12日在諾福克海軍基地正式服役,取代星座號航空母艦(USS Constellation CV-64),雷根本人則在隔年2004年6月5日去世,享年93歲。.

新!!: 印度洋和隆納·雷根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隆线背鳞虫

隆线背鳞虫(学名:''Lepidonotus carinulatus''.)为多鳞虫科背鳞虫属的动物。.

新!!: 印度洋和隆线背鳞虫 · 查看更多 »

隆背瓢蟹

隆背瓢蟹(学名:Carpilius convexus)为扇蟹科瓢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波利尼西亚、印度洋、红海、东非、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见于岩石沿岸或珊瑚礁的浅水中。.

新!!: 印度洋和隆背瓢蟹 · 查看更多 »

隆背麗眼鯛

隆背麗眼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10-100公尺,體長可達8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屬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類、蠕蟲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隆背麗眼鯛 · 查看更多 »

隆背黃鯽

隆背黃鯽(学名:Setipinna paxton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西澳大利亞北部海域,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沿海,會進行迴游。.

新!!: 印度洋和隆背黃鯽 · 查看更多 »

隆背雙線䲁

隆背雙線䲁,為輻鰭魚綱鱸形目三鰭䲁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棲息在岩岸,以藻類為食,不具食用價值。.

新!!: 印度洋和隆背雙線䲁 · 查看更多 »

銀發光鯛

銀發光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發光鯛科的一種,為熱帶淡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泰國海域,體長可達10.8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銀發光鯛 · 查看更多 »

銀腹擬海豬魚

銀腹擬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塞席爾群島及坦尚尼亞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銀腹擬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銀色小褐鱈

銀色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海域,為熱帶海水魚,深度可達234公尺,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銀色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銀杏齒中喙鯨

銀杏齒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ginkgodens)旧称银杏齿喙鲸,又称日本喙鲸和银杏喙鲸。僅在1958年有過正式的描述報告,在本就罕為人知的喙鯨科中更是資料極少的幾個物種之一,雖然日本沿岸的捕鯨者在獵捕柯氏喙鯨時曾捕獲少量的銀杏齒中喙鯨與其他種喙鯨(多為胡氏中喙鯨)。為此種中喙鯨命名的日本科學家指出,牠們的牙齒形似銀杏的葉子,俗名即由此而來。科學家曾檢驗少數捕鯨者捕獲的個體,但關於銀杏齒中喙鯨的大部分研究資料仍取自擱淺屍體。.

新!!: 印度洋和銀杏齒中喙鯨 · 查看更多 »

銀樹鬚魚

銀樹鬚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鬚角鮟鱇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東印度洋熱帶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1750公尺,雌魚體長可達6.1公分,雄魚體長可達1.2公分,屬肉食性,雄魚寄生在雌魚身上。.

新!!: 印度洋和銀樹鬚魚 · 查看更多 »

韁副單棘魨

韁副單棘魨,又稱韁副單角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肯亞至南非德班海域,體長可達8.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韁副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韁紋似馬面單棘魨

韁紋似馬面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20公尺,體長可達51公分,棲息在外海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韁紋似馬面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韦尔特号战列舰

韦尔特号战列舰(SMS Wörth)是德意志帝国建造的首个远洋战列舰——勃兰登堡级的第二艘,是为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胜利而命名。其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魏森堡号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1892年8月6日,并至1893年10月31日投入舰队使用。韦尔特号及其三艘姊妹舰是当时仅有的装备有六门大口径重炮的战列舰,而非其它海军常用的双炮塔四门炮配置。 韦尔特号在职业生涯的前十年都跟随德国舰队服役,参加和平时期常规的例行训练巡航和演练。它于1900年曾随帝国海军远征至中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但当舰队抵达时,北京之围已经解除,使得韦尔特号在中国几乎没有执行任何直接行动。1906年,由于更新更强大的舰只取代了勃兰登堡级的前线战列舰地位,韦尔特号只得作储备安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已过时和能力有限的韦尔特号于头两年在帝国海军内充当岸防舰,但没有参与任何行动。至1916年,它进一步沦为,并在战争结束前一直担当此职。尽管有计划在战后将其改造为一艘货船,但韦尔特号最终于1919年在但泽拆解报废。.

新!!: 印度洋和韦尔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韦岛

韦岛(Pulau Weh)是苏门答腊西北方的一座小型活火山岛屿。它最初与苏门答腊本土相连,后来由于该岛火山在更新世时期的最近一次喷发与苏门答腊隔海相望。该岛位于安达曼海。岛上最大的城市是沙璜,是印度尼西亚最西端的港口。 该岛因其多元的生态系统而著名;印尼政府将该岛及附近海域构成的60 km²的区域划定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海岸附近发现了珍惜物种巨口鲨,而且该岛是瓦尔哈拉蟾蜍的唯一栖息地。岛附近的珊瑚礁区因鱼类种类的丰富而知名。.

新!!: 印度洋和韦岛 · 查看更多 »

蟲狀蠕蛇鰻

蟲狀蠕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斯里蘭卡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蟲狀蠕蛇鰻 · 查看更多 »

蟹鸻

蟹鸻(学名:Dromas ardeola)是鸻形目的单型科蟹鸻科中的唯一一种。分布于印度洋的西部和北部海岸。通体大部纯白色,后背和翅膀的初级飞羽以及喙为黑色。以蟹为主食,也吃软体动物和蠕虫等,在沙地的洞穴中筑巢,是鹬鸻类中唯一在洞穴中筑巢的种类。叫声嘈杂。.

新!!: 印度洋和蟹鸻 · 查看更多 »

蟄棲櫛鱗鰨

蟄棲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海域,棲息深度70-271公尺,體長可達7.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蟄棲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韋氏黃魴鮄

韋氏黃魴鮄,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黃魴鮄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索馬利亞至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76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韋氏黃魴鮄 · 查看更多 »

莎湖陆棚

莎湖陆棚(Sahul Shelf;),又譯萨赫尔陆棚或萨赫勒陆棚,是澳大利亚洲的延伸,位處於澳大利亚大陆海岸以外,新几内亚及其附属岛屿是这个陆棚的一部分。 这核心周围,本地区的其馀部分则是陆棚外缘一系列连续褶皱运动逐步形成的,更强烈和广泛的造山幕发生于中生代时期。位于许多板块的会合处,故而地质运动颇为剧烈,火山活动相当的活跃,整個地区各处散布著二百多座火山,其中约七十座在印度尼西亚,过去一百五十年间曾喷发过。在四个主要冰期,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过一百公尺(300呎),巽他与莎湖两陆棚露出海面,陆棚地面大河奔流,当时的动物和古人类可藉陆桥穿越此处。当一萬七千年前冰盖融解後,巽他陆棚一部分被淹没,山脉和较高的地方成了浅海浸入的岛屿或半岛。 莎湖陆棚的主體又名帝汶海莎湖陸棚,面積有31萬平方公里,從澳大利亚往西北方延伸,形成現時帝汶海的海床,直達帝汶島,直到帝汶海槽為止開始向下沉。莎湖陆棚的另一部分阿拉弗拉陸棚的面積有93萬平方公里,從澳大利亞的北岸延伸,形成了阿拉弗拉海的海床,直到新畿內亞。莎湖陆棚有時亦包括羅雷依陸棚,面積有31萬平方公里,從澳大利亞的西北岸往印度洋延伸,最南直到西北峽。.

新!!: 印度洋和莎湖陆棚 · 查看更多 »

鞍馬級巡洋戰艦

鞍馬級巡洋戰艦(くらま)是20世紀初期隸屬於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裝甲巡洋艦艦級,同級艦共兩艘,分別為鞍馬號與伊吹號。本級艦建造於1904年至1905年間,其設計思維反映了日本海軍在日俄戰爭中所汲取的經驗;本級艦的設計目的是與戰艦並列而行,因此同級的兩艘艦均裝備了與現役日本戰艦火力同等、甚至更為強大的主砲。然而,由於戰鬥巡洋艦的發展在本級艦建造完成前越臻成熟,以致於當鞍馬號與其姊妹艦伊吹號下水時均因無法與裝甲更為優越、武裝更為完備且速度更快的他國戰鬥巡洋艦匹敵而變得過時。 兩艘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均無多少建樹,且均未能成功獵捕德意志帝國海軍佈署於太平洋地區的東亞分艦隊與運輸船團。1923年同級艦兩艘均依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被出售拆解。.

新!!: 印度洋和鞍馬級巡洋戰艦 · 查看更多 »

鞍斑糙鮋

鞍斑糙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西南部海域,棲息深度602-1080公尺,體長可達21.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鞍斑糙鮋 · 查看更多 »

莫三比克鬚鰻

莫三比克鬚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及馬達加斯加海域,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於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莫三比克鬚鰻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舊譯作莫三鼻給,位於非洲南部,临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以葡萄牙语作為官方語言,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身分而獨立。2017年普查人口為28,861,863人(初步數字)。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係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其經濟低落,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再加上曾為社会主义國家,國內經濟等數值常被拿來與人口相似的朝鲜比較。.

新!!: 印度洋和莫桑比克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叫姑魚

莫桑比克叫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肯亞至莫三比克海域,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莫桑比克叫姑魚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牙鰈

莫桑比克牙鰈(學名:Paralichthodes algoensis)是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牙鰈科其下僅有的一個屬的一個物種,是一種 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與東南大西洋的莫桑比克及南非,海域棲息深度1-100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的沙泥底質,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莫桑比克牙鰈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海蠋魚

莫桑比克海蠋魚(学名:Halicampus zavorensi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莫三比克及阿曼海域,棲息深度5-10公尺,本魚腹部在每個環上軀幹有淡褐色橫帶,背鰭軟條22-23枚;臀鰭軟條3-4枚,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或岩礁區,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莫桑比克海蠋魚 · 查看更多 »

莫氏弱蜥魚

莫氏弱蜥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崖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加勒比海、西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熱帶至亞熱帶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可達0-300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莫氏弱蜥魚 · 查看更多 »

莫氏棘花鮨

莫氏棘花鮨,又稱莫氏棘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約250公尺,體長可達5.8公分,生活在大陸棚,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莫氏棘花鮨 · 查看更多 »

莫愛利島

莫愛利島是非洲島國科摩羅的三個島嶼之一,位於大科摩羅島以南50公里的印度洋沿岸,首府是豐博尼,居民主要信奉遜尼派,面積290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約38,000。 Category:科摩羅島嶼 Category:印度洋島嶼.

新!!: 印度洋和莫愛利島 · 查看更多 »

莫拉圖瓦

莫拉圖瓦是斯里蘭卡的城鎮,位於該國西南部印度洋沿岸,由西部省的可倫坡區負責管轄,距離首都科倫坡18公里,始建於1966年,海拔高度28米,2001年人口177,190。.

新!!: 印度洋和莫拉圖瓦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莱比锡号(SMS Leipzi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六号舰,以德国城市莱比锡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904年开始、1905年3月、至1906年4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节。 莱比锡号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东亚基地度过;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它正在墨西哥沿岸巡航。重返东亚分舰队后,它前往南美海域参加,随分舰队在那里战胜并击沉了两艘英国装甲巡洋舰。一个月后,它又参与了,这一次则是东亚分舰队遭摧毁。莱比锡号在受到英国巡洋舰和的追击后沉没;其大部分船员在战斗中罹难,仅18人生还。.

新!!: 印度洋和莱比锡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 (CV-61)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USS Ranger,CV/CVA-61),是美国海军福莱斯特級的3号舰,该级舰于上世纪50年代建造,属于常规动力的超级航母第一个服役的舰级。「遊騎兵號」是美海军同名军舰的第7艘。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于1957年服役,在太平洋地区游弋,特别是参与越战期间赢得了13颗战星标记。在接近退役期间也曾在印度洋和波斯湾服役,最终于1993年退役。曾存放于华盛顿州布雷默顿军港。2015年3月5日,該船被拖离布雷默顿海军基地,前往得克萨斯州的布朗斯维尔进行拆解。.

新!!: 印度洋和遊騎兵號航空母艦 (CV-61) · 查看更多 »

遠洋白鰭鯊

远洋白鳍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和温暖海域上层的大型鲨鱼。其敦实的身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狭长、尖端白而圆的鰭。 这种鲨鱼行动缓慢但很具攻击性,对于海难或海上空难事件的幸存者来说非常危险。研究表明远洋白鳍鲨的数量正急剧下降。其大片的鳍可制成魚翅,因而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白鳍鲨面临着越来越多渔业捕杀。.

新!!: 印度洋和遠洋白鰭鯊 · 查看更多 »

遠望號

遠望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系列航天远洋测量船及运载火箭運輸船,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下属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远望号分为航天远洋测量船、运载火箭运输船。航天远洋测量船包括远望一号至远望七号,目前航天远洋测控任务由远望三号、五号、六号、七号四艘测量船共同担任,均能在南緯/北緯60度以內的任何海域進行测控任務。运载火箭运输船包括远望二十一号、远望二十二号,共同担任自天津的运载火箭製造基地至海南省文昌市清瀾港的运载火箭運輸任務,运输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及長征七號火箭。有关远望号的历史可参见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条目。.

新!!: 印度洋和遠望號 · 查看更多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新!!: 印度洋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查看更多 »

聖安娜島 (塞舌爾)

聖安娜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馬埃島4公里,長2.1公里、寬1.7公里,面積2.19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46米,該島在1742年被法國探險家發現,現時被劃入國家公園範圍。.

新!!: 印度洋和聖安娜島 (塞舌爾) · 查看更多 »

聖誕島司蒂鮗

聖誕島司蒂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七夕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聖誕島海域,棲息深度30-40公尺,棲息在珊瑚礁,屬肉食性,雄魚有護卵的行為。.

新!!: 印度洋和聖誕島司蒂鮗 · 查看更多 »

聖誕島紅蟹

聖誕島紅蟹(Gecarcoidea natalis),是一種僅在印度洋上聖誕島和科科斯(基林)群島才有的陸蟹。雖然只見於相對小的地區,但據估計可能有約一億兩千萬隻紅蟹生活在那裡,是聖誕島上14種陸蟹中最多的種類。 聖誕島紅蟹主要是吃落下的葉跟花为生,但偶爾也會吃其他的動物,包括其他的紅蟹(見同類相食),如果有機會的話。 甲殼最大可達116mm長,圓形,包含鰓。螯通常是一樣的大小,除非其中一支受傷或脫落;在這種情況下,傷肢會再生,並在再生期間顯得比較小。 雄蟹一般比雌蟹大,雌蟹通常有較小的螯。雌蟹的寬臍在長到第三年才變得比較明顯。他們居住在地洞以避免日曬,因為他們仍用鰓呼吸,乾死可能對他們是極大的危險(但牠們不擅游泳,如落入深水可能淹死)。 聖誕島紅蟹以他們的每年往海遷徙以產卵聞名。在遷徙中,螃蟹群如此密集地佈滿往海岸的路徑,因此甚至可以從空中看到這一奇景。義工們將陸上的螃蟹剷離道路。雖無心造成螃蟹的傷害,但數不清的螃蟹之中仍有部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傷害。 但自從2000年代中期,由於地球氣候不斷變暖,使大約50年前隨貨船到達的非洲長腳蟻(长足捷蚁,Yellow crazy ant)為患,大大威脅了聖誕島紅蟹的生存空間,使當地的聖誕島紅蟹數量大大減少。估計多年來當地有1.5到2千萬隻聖誕島紅蟹因為受到長腳蟻超蚁群襲擊而被殺。.

新!!: 印度洋和聖誕島紅蟹 · 查看更多 »

聖誕島機場

聖誕島機場(IATA代碼:XCH,ICAO代碼:XPXM)是一座位於澳大利亞外領地聖誕島的機場,主要民航業務為聖誕島往返澳大利亞本土之國內線航班。.

新!!: 印度洋和聖誕島機場 · 查看更多 »

聖鬥士星矢角色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聖鬥士星矢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聖蘭妮·格蒙特島

聖蘭妮·格蒙特島(法語:Île Saint-Lanne Gramont)是印度洋凱爾蓋朗群島中的一個細長無人島,行政上由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管轄。聖蘭妮·格蒙特島總面積約45.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80米,最長的軸線長約13公里、寬3公里。 該島與鄰近的一些島嶼被國際鳥盟列為重点鸟区。.

新!!: 印度洋和聖蘭妮·格蒙特島 · 查看更多 »

聂荣臻

聂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鄉石院子人(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于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他参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委,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参加平型关战役,并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等职,指挥平津战役等作战,攻占华北全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聂荣臻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主抓“两弹一星”研制,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牵扯进“二月逆流”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继续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在北京逝世。.

新!!: 印度洋和聂荣臻 · 查看更多 »

聂氏无刺鲼

聂氏无刺鲼(学名:Aetomylaeus nichofi)为鲼科无刺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南洋群岛、澳洲东南部、日本南部以及南海和东海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印度群岛。.

新!!: 印度洋和聂氏无刺鲼 · 查看更多 »

道恩斯冰川

道恩斯冰川是南極洲的冰川,位於印度洋南部的赫德島北部,處於埃利冰川'以西,該冰川以澳大利亞探險隊的生物學家命名。.

新!!: 印度洋和道恩斯冰川 · 查看更多 »

道氏叫姑魚

道氏叫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巴基斯坦至安達曼群島海域,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屬肉食性,以小魚、無脊椎動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道氏叫姑魚 · 查看更多 »

達爾肯列區

達爾肯列區(Degmada Dharkenley)是索馬利亞的一個區,位於該國東南方的巴納迪爾州,東與瓦達幾爾區相鄰,西與索勒州相接,南臨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達爾肯列區 · 查看更多 »

達氏擬蟾魚

達氏擬蟾魚(学名:Batrachomoeus dahli),為輻鰭魚綱蟾魚目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澳洲海域,為底棲性魚類。.

新!!: 印度洋和達氏擬蟾魚 · 查看更多 »

荊眼刺尻魚

荊眼刺尻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荊眼刺尻魚 · 查看更多 »

荊棘叉鼻魨

荊棘叉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馬來西亞檳城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荊棘叉鼻魨 · 查看更多 »

荊棘腔吻鱈

荊棘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納米比亞及南非外海、西印度洋莫三比克外海及西南太平洋紐西蘭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800-1500公尺,本魚頭大、眼大,吻尖形,體褐色,背鰭軟條92-93枚;臀鰭軟條90枚,體長可達50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荊棘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荣光星螺

荣光星螺(学名: Bolma henica),又名光荣拟星螺,是一個海螺的屬,是蝾螺科的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舊屬星螺屬,今屬擬星螺屬(Bolma)。.

新!!: 印度洋和荣光星螺 · 查看更多 »

草原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可為家畜、野生動物提供生存場所的地區。 天山草原, 是屬於草原地帶。 這個草原的地勢平坦空曠,氣候較乾燥,雨量較少。.

新!!: 印度洋和草原 · 查看更多 »

草席钟螺属

草席钟螺属(学名:Monodonta),是原始腹足目钟螺科的一属。 拉马克于1801年将本属从林奈的钟螺属(Trochus)中分离出来,以草席钟螺(Monodonta labio)为模式种。 本屬的學名直譯就是「單齒螺」,而這名稱也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文獻最普遍使用的譯名。然而,「單齒螺」這個譯名有歧義:還有另一個螺的屬也可譯作「單齒螺」;但本屬的台灣譯名「草席钟螺属」並不會引起歧義,所以本條採取了這個譯名。.

新!!: 印度洋和草席钟螺属 · 查看更多 »

菊条笛鲷

菊条笛鲷(学名:Lutjanus chrysotaenia)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雅加达、爪哇。.

新!!: 印度洋和菊条笛鲷 · 查看更多 »

菱鳍乌贼

菱鳍乌贼(学名:Thysanoteuthis rhombus)为菱鳍乌贼科菱鳍乌贼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群岛、小笠原群岛、马来群岛、印度洋、南非、马德拉群岛、地中海、波多黎岛海域,包括南海等海域,生活环境为海水,多栖息于海水表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地中海。.

新!!: 印度洋和菱鳍乌贼 · 查看更多 »

菲亞納蘭楚阿省

菲亞納蘭楚阿省(Fianarantsoa)是馬達加斯加的一個省,位於該國東南部,東臨印度洋。面積103,272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3,366,291人。首府菲亞納蘭楚阿。下分24縣。 F.

新!!: 印度洋和菲亞納蘭楚阿省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雙線䲁

菲律賓雙線䲁(学名:Enneapterygius philippinus),又名狗鰷、三鰭䲁,為輻鰭魚綱鱸形目三鰭䲁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棲息在岩岸,以藻類為食,不具食用價值。.

新!!: 印度洋和菲律賓雙線䲁 · 查看更多 »

菲利眶燈魚

菲利眶灯鱼(学名:Diaphus phillips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0-1330公尺,體長可達7.7公分。.

新!!: 印度洋和菲利眶燈魚 · 查看更多 »

菲氏獅子魚

菲氏獅子鱼,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狮子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在水深25至30公尺的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菲氏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菲氏瘦法螺

菲氏瘦法螺(学名:Reticutriton pfeifferianum)是一种海洋掠食性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物種,舊屬前鰓亞綱中腹足目或异足目的法螺科梭法螺属Reticutriton亞屬,今屬玉黍螺類法螺科梭法螺亞科的Reticutriton屬。.

新!!: 印度洋和菲氏瘦法螺 · 查看更多 »

鏽色切齒鯛

鏽色切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從莫三比克至南非好望角海域,棲息深度20-50公尺,體長可達65公分,棲息在沿海岩石底質海域,屬雜食性,以藻類、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鏽色切齒鯛 · 查看更多 »

鏽色鸚嘴魚

鏽色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及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1-60公尺,體長可達41公分,棲息在臨海礁坡,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鏽色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鏽色腔吻鱈

鏽色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420-691公尺,體長可達37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鏽色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萊氏舌鰨

萊氏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至莫三比克海域,棲息深度0-1公尺,體長可達46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大陸棚底層水域,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萊氏舌鰨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印度洋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萨达

萨达(Sada),是法国位于印度洋上的海外属地马约特岛的主要市镇之一。.

新!!: 印度洋和萨达 · 查看更多 »

萨武海

萨武海(印尼语:Laut Sawu)是印尼萨武岛以北的一片海洋,被东面的罗第岛和帝汶岛、北及西北面的弗洛勒斯岛和东北面的松巴岛包围。萨武海南部及西部连接印度洋;北部连接弗洛勒斯海;南部连接班达海。 Sawu.

新!!: 印度洋和萨武海 · 查看更多 »

鐮狀真鯊

絲鯊(學名:Carcharhinus falciformis)又名鐮狀真鯊、平滑白眼鮫,為真鯊屬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鐮狀真鯊 · 查看更多 »

鐮盔蓑鮋

鐮盔蓑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索馬利亞及印度海域,棲息深度47-243公尺,體長可達9.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鐮盔蓑鮋 · 查看更多 »

鐮鰭鸚嘴魚

鐮鰭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阿曼、莫三比克、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海域,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臨海礁坡,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鐮鰭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鐮胸四長棘鯛

鐮胸四長棘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公尺,體長可達70公分,棲息在沿海礁石區,屬肉食性,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鐮胸四長棘鯛 · 查看更多 »

非洲叫姑魚

非洲叫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南非、莫三比克及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

新!!: 印度洋和非洲叫姑魚 · 查看更多 »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學名:Achatina fulica)是腹足纲动物,为陸棲蝸牛。俗名褐云玛瑙螺、菜螺。日治時期因為食用考量,由下條久馬一教授從新加坡引進台灣,但因為缺乏管理,造成外來種入侵,嚴重影響台灣田間生態。.

新!!: 印度洋和非洲大蝸牛 · 查看更多 »

非洲属国列表

以下是位於非洲的屬國列表,當中包括名稱(官方名稱)、國旗、首都、貨幣、官方語言、面積 (km²)、人口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PP)及地圖 。 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洲,包括鄰近島嶼在內,大約為30,221,532平方公里(即11,668,545平方英里),佔地球上的總面積6%,陸地面積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印度洋和非洲属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非洲之角

非洲之角(Geeska Afrika;የአፍሪካ ቀንድ;القرن الأفريقي),有时按照其地理位置,又称东北非洲,作为一个半岛,则又称索马里半岛。非洲之角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东非的一个半岛,在亚丁湾南岸,向东伸入阿拉伯海数百公里。它是非洲大陆最东的地区,非洲大陆最东端的哈丰角也位于这个地区。 作为一个更大的地区概念,非洲之角包括了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等国家Robert Stock, 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Second Edition: A Geographical Interpretation, (The Guilford Press: 2004), p. 26Michael Hodd, East Africa Handbook, 7th Edition, (Passport Books: 2002), p. 21: "To the north are the countries of the Horn of Africa comprising Ethiopia, Eritrea, Djibouti and Somalia."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Jacob E. Safra,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02), p.61: "The northern mountainous area, known as the Horn of Africa, comprises Djibouti, Ethiopia, Eritrea, and Somalia."Sandra Fullerton Joireman,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Horn of Africa, (Universal-Publishers: 1997), p.1: "The Horn of Africa encompasses the countries of Ethiopia, Eritrea, Djibouti and Somalia.

新!!: 印度洋和非洲之角 · 查看更多 »

非洲国家和地区列表

以下是位於非洲的國家及境外領土列表,當中包括名稱(官方名稱)、國旗、首都、貨幣、官方語言、面積(km²)、人口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PP)及地圖。(境外領土會以淺藍色背景顯示。) 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洲,包括鄰近島嶼在內,大約為30,221,532平方公里(即11,668,545平方米),佔地球上的總面積6%,陸地面積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印度洋和非洲国家和地区列表 · 查看更多 »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集团(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States,缩写ACP),简称“非加太”,是一个国家集团(截至2008年有79个成员:48个非洲成员,16个加勒比成员,以及15个太平洋成员),1975年通过《乔治敦协定》成立。该集团的主要目标是在其成员国中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并且促进其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进一步一体化。除古巴外,所有成员国都与欧洲联盟签订了《科托努协定》。 《科托努协定》于2000年6月在贝宁科托努签订。该协定是《洛梅公约》的后继者。它与《洛梅公约》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其伙伴关系扩大至新行动者如市民社会,私营部门,工会和地方当局。这些将被包括在协商和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从而获得财政资源,并包括在规划的实施中。 许多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是非加太国家;《洛梅公约》于1995年在毛里求斯进行了第4次修订,给予该协定中的岛屿国家以特别关照。.

新!!: 印度洋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 · 查看更多 »

非洲細銀漢魚

非洲細銀漢魚,為輻鰭魚綱銀漢魚目精器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南非納塔爾至印度海域,深度0-1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為熱帶魚類,棲息在沿岸淺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非洲細銀漢魚 · 查看更多 »

非洲紅蜻蜓

非洲紅蜻蜓(學名Trithemis kirbyi),原產於非洲納米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科摩羅、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亦常見於南歐、中東、印度洋島嶼。棲息於亞熱帶或熱帶潮濕低地森林。 Category:蜻蜓科.

新!!: 印度洋和非洲紅蜻蜓 · 查看更多 »

非洲經濟史

今天普遍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每當人類社會形成,經濟活動也是如此。最原始的人類是狩獵收集者並住在小家庭的族群裡。接著會出現相當的貿易活動,其距離也可能相隔頗遠。考古學家發現當中貿易的奢侈貨品比如貴金屬及貝殼橫跨整個大陸。.

新!!: 印度洋和非洲經濟史 · 查看更多 »

非洲錘形石首魚

非洲錘形石首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東大西洋安哥拉至南非、西印度洋莫三比克至南非、澳洲東部等海域,棲息深度15-200公尺,體長可達130公分,棲息在沿海沙泥底質,稚魚在河口區活動,成魚在中上層水域活動,屬肉食性,以魚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非洲錘形石首魚 · 查看更多 »

非洲長鱸

非洲長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吉布地至坦尚尼亞Pemba島海域,棲息深度8-48公尺,體長可達8公分,生活在藻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非洲長鱸 · 查看更多 »

非洲河流列表

非洲的河流,以河流的出海口為基準,自尼羅河起以逆時針的方式陳列。.

新!!: 印度洋和非洲河流列表 · 查看更多 »

非洲沙粒魟

非洲沙粒魟(学名:Urogymnus africanus)为魟科沙粒魟屬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昆士兰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几内亚。.

新!!: 印度洋和非洲沙粒魟 · 查看更多 »

非洲法语

非洲法语是31个法语非洲国家(图中所示蓝色国家)中大约1.15亿非洲人使用的各种法语变体的总称 published by the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

新!!: 印度洋和非洲法语 · 查看更多 »

青口

青口(学名:Perna viridis),,俗稱「孔雀蛤」,隸屬贻贝目壳菜蛤科股贻贝属的动物。.

新!!: 印度洋和青口 · 查看更多 »

青尾鋸棘單棘魨

青尾鋸棘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22-82公尺,體長可達42公分,棲息在沿岸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青尾鋸棘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青綠鸚嘴魚

青綠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西印度洋區的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桑吉巴、南非納塔爾海域,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岩礁區海域,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青綠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青環海蛇

青環海蛇(學名:Hydrophis cyanocinctus)是蛇亞目眼鏡蛇科海蛇屬下的一種有毒海蛇,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新!!: 印度洋和青環海蛇 · 查看更多 »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是一部於2016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以DC漫畫人物蝙蝠俠和超人為題材,由華納兄弟與聯合製作,並且也是2013年的電影《超人:鋼鐵英雄》之續集,本片則為DC擴展宇宙的第二部作品。電影仍由查克·史奈德執導,大衛·S·高耶與克里斯·泰瑞歐撰寫劇本,並由亨利·卡維爾、班·艾佛列克、艾美·亞當斯、傑西·艾森柏格、傑瑞米·艾朗、黛安·蓮恩、勞倫斯·費許朋、荷莉·杭特以及蓋兒·加朵主演。本片是史上首部超人與蝙蝠俠合作的電影,主要講述超人和蝙蝠俠兩位英雄,在邪惡商人雷克斯·路瑟誤導加上縱使之下展開了鬥爭,而電影裏也首次在大銀幕中介紹了其他正義聯盟英雄神力女超人、鋼骨、水行俠和閃電俠。 本片於2013年的聖地亞哥國際動漫展上對大眾宣布,在2013年6月的《超人:鋼鐵英雄》上映後,史奈德和高耶再次回歸參與製作,電影於2013年10月19日開始在東洛杉磯學院開拍,並額外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取景,於2014年12月拍攝完成。該片定於2016年3月25日在美國上映(含2D、3D、4DX、胶片IMAX 2D、激光IMAX 2D、激光IMAX 3D、數位IMAX 3D)。 電影最終總票房收入為8.73億美元。電影上映後獲得了兩極的評價,主要批評敘事、剪輯和過於黑暗嚴肅的情節,但演員的表現、視覺效果和史詩感分別獲得了讚賞。.

新!!: 印度洋和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 查看更多 »

蝙蝠毛刺蟹

蝙蝠毛刺蟹(学名:Pilumnus vespertilio)为毛刺蟹科毛刺蟹属的动物,舊屬扇蟹科。分布于日本、夏威夷、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印度洋、红海、非洲东岸及南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栖息于沿岸带的石块下石缝中或珊瑚礁的浅水中。 全身背面密覆著長短不等的土棕色剛毛,分布在頭胸甲邊緣及步足表面的剛毛較長。額分兩葉,前緣下傾。前側緣在外眼窩角之後具三齒,以末齒最尖銳。螯足不等大,掌部內、外側面下半部及腹面光滑無毛,具珠狀顆粒。螯足指節黑色至棕黑色,掌部光裸部分白色。.

新!!: 印度洋和蝙蝠毛刺蟹 · 查看更多 »

蠟筆小新:不理不理王國的秘寶

蜡笔小新:不理不理王國的秘寶(日语: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 ブリブリ王国の秘宝,平假名:えいが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 ブリブリおうこくのひほう)是日本于1994年4月23日上映的蜡笔小新电影。是蜡笔小新的第2部电影版。.

新!!: 印度洋和蠟筆小新:不理不理王國的秘寶 · 查看更多 »

頦紋綠鸚嘴魚

頦紋綠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及亞丁灣海域,體長可達31公分,棲息在礁石區,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頦紋綠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頭孔頦齒魚

頭孔頦齒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管肩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大西洋、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深度1000-1450公尺,體長可達24.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頭孔頦齒魚 · 查看更多 »

頰帶長鰭鸚鯛

帶長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坦尚尼亞桑吉巴至莫三比克英哈卡島海域,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海藻床,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頰帶長鰭鸚鯛 · 查看更多 »

頸溝新平鮋

溝新平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15-593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沿岸軟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頸溝新平鮋 · 查看更多 »

領航鯨

航鯨是圓頭鯨屬下的兩個物種,即長肢領航鯨及短肢領航鯨。雖然牠們的行為很像鯨魚,但卻是屬於海豚科的。.

新!!: 印度洋和領航鯨 · 查看更多 »

項鱗大頜新鮋

項鱗大頜新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為特有種,棲息在沿岸岩礁區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項鱗大頜新鮋 · 查看更多 »

顯赫笛鯛

顯赫笛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笛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南非、留尼旺、模里西斯等海域,棲息深度10-50尺,體長可達25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屬肉食性,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顯赫笛鯛 · 查看更多 »

项器浮蚕

项器浮蚕(学名:Tomopteris dunckeri)为浮蚕科浮蚕属的动物。分布于红海、印度洋、新几内亚以及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上层水域。.

新!!: 印度洋和项器浮蚕 · 查看更多 »

须鳗鰕虎鱼

须鳗鰕虎鱼(学名:Taenioides cirrat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鱼科鳗鰕虎鱼属的鱼类。.

新!!: 印度洋和须鳗鰕虎鱼 · 查看更多 »

顆粒月神蟹

顆粒月神蟹(学名:Ashtoret granulosa),舊稱顆粒黎明蟹(Matuta granulosa),原屬馒头蟹科黎明蟹属,今屬饅頭蟹總科黎明蟹科月神蟹屬。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洋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岛等地區,顆粒月神蟹多生活于海水地帶。.

新!!: 印度洋和顆粒月神蟹 · 查看更多 »

血身絲隆頭魚

血身絲隆頭魚,又稱血身絲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海域,棲息深度3-43公尺,體長可達6.7公分,棲息在珊瑚礁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血身絲隆頭魚 · 查看更多 »

風季

季是一年中風相對較大或風災比較頻繁的期間,一般是指颱風(西太平洋)、颶風(大西洋及印度洋)、龍捲風、季候風等。例如,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風季,最有可能受到熱帶氣旋吹襲。.

新!!: 印度洋和風季 · 查看更多 »

颜氏眶灯鱼

氏眶灯鱼(学名:Diaphus jensen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眶灯鱼属的鱼类,俗名同列眶灯鱼。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生活于热带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350-1389公尺,體長可達5公分。.

新!!: 印度洋和颜氏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颗粒犁头鳐

颗粒犁头鳐(学名:Scobatus granulatus)为犁头鳐科颗粒犁头鳐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和东海南部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新!!: 印度洋和颗粒犁头鳐 · 查看更多 »

裸吻單長尾鱈

裸吻單長尾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外海、西南太平洋紐西蘭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690-1590公尺,體長可達57.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裸吻單長尾鱈 · 查看更多 »

裸吻舟尾鱈

裸吻舟尾鱈(学名:Kumba gymnorhynchus),又名鱈魚,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舟尾鱈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深度1260-1370公尺,體長可達49.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裸吻舟尾鱈 · 查看更多 »

裸亞海魴

裸亞海魴是輻鰭魚綱海魴目的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從索馬利亞至南非海域;東大西洋從比斯開灣至納米比亞;西大西洋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至阿根廷海域,棲息深度60-500公尺,體為銀色,魚鰭鰭膜為黑色,側線明顯,體長可達80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裸亞海魴 · 查看更多 »

裸頭大尾鱈

裸頭大尾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Ninety East海脊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可達1660公尺,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裸頭大尾鱈 · 查看更多 »

裸頭海豬魚

裸頭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海域,棲息深度0-2公尺,體長可達13.5公分,棲息在沿岸水淺的岩礁區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裸頭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裸體魯氏魚

裸體魯氏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印尼蘇門答臘海域,深度750公尺,體長可達14.4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裸體魯氏魚 · 查看更多 »

裸足皺蟹

裸足皺蟹(学名:Leptodius nudipes),为扇蟹科皱蟹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生活於珊瑚礁的浅水中。 頭胸甲的甲身略呈近六邊形,表面有細凹點,眼窩外齒分成四葉,合共約10齒。.

新!!: 印度洋和裸足皺蟹 · 查看更多 »

裸木

裸木(学名:Psiloxylon mauricianum)又名亮皮树,属桃金娘目桃金娘科,是裸木属的唯一物种。.

新!!: 印度洋和裸木 · 查看更多 »

裸木亚科

裸木亚科(学名:Psiloxyloideae)又名亮皮树亚科,是桃金娘目桃金娘科的一个演化支,包含2属4种。.

新!!: 印度洋和裸木亚科 · 查看更多 »

飾妝大咽齒鯛

飾妝大咽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太平洋區,從安達曼海至美屬薩摩亞,北起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8-32公尺,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礁沙混合區,成小群活動,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飾妝大咽齒鯛 · 查看更多 »

飾妝奈拉布隆頭魚

飾妝奈拉布隆頭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崔斯坦火山群、Gough與Vema海洋山脊及西印度洋St.

新!!: 印度洋和飾妝奈拉布隆頭魚 · 查看更多 »

飾圈刺尾革單棘魨

飾圈刺尾革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沿岸礁石區及海草床,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飾圈刺尾革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裂葉福祿桐

裂葉福祿桐(Ming Aralia;Polyscias fruticosa (L.) Harms),又名裂碎錦福祿桐、南洋参、羽葉福祿桐;俗稱:富貴樹,是一種五加科南洋參屬的常綠灌木,生長於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區,從印度到馬來西亞、波里尼西亞皆有發現。.

新!!: 印度洋和裂葉福祿桐 · 查看更多 »

飄浮瘦獅子魚

浮瘦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1110-1120公尺,體長可達9.9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飄浮瘦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飛行紀錄儀

飛行記錄器(Flight Recorder),俗稱黑盒(實為橘色),是安裝在航空器上,用於航空事故調查、維修或及飛行試驗用途。安裝的位置在空難時最常被完整保留下來的機尾上。1953年,世界上第一個飛航記錄器由澳洲研究實驗室的戴維·沃倫博士 ,新华网,2010年08月02日发明。 很多的空難發生後只有飛航記錄器能夠向調查人員提供飛機出事故前各系統的運作情況,因為空難時通常發生在一瞬間,飛行員和全部乘客都同時遇難而缺乏當事人的證詞,調查事故的原因會有很大困難,而飛航記錄器則可以向人們提供飛機失事瞬間和失事前一段時間裏,飛機的飛行狀況、機上設備的工作情況等;駕駛艙通話記錄器能幫助人們根據機上人員的各種對話分析事故原因,以便對事故作出正確的結論。.

新!!: 印度洋和飛行紀錄儀 · 查看更多 »

飛龍號航空母艦

飛龍號是日本帝國海軍的一艘航空母艦,與蒼龍一樣屬於第二次船艦補充計畫(丸二計畫)中建造的艦艇之一,原本是設計成跟蒼龍號相同的第二號同級艦,不過在有了加賀號的改裝經驗與蒼龍號的施工經驗之後,對飛龍號有更多加強修正的設計。由於完工後與原先最早設計變化很多,最後飛龍與蒼龍的艦型已相差甚遠,於是便獨立成為飛龍級航艦。.

新!!: 印度洋和飛龍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褐尾紋天竺鯛

褐尾紋天竺鯛,又名褐尾天竺鯛、褐條天竺鯛,俗名大目側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個種。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莫桑比克。.

新!!: 印度洋和褐尾紋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褐带鹑螺

褐带鹑螺(学名:Tonna sulcosa)是鹑螺科鹑螺属的一种海螺。鹑螺科舊屬异足目,今屬玉黍螺類支序。.

新!!: 印度洋和褐带鹑螺 · 查看更多 »

褐短鬚石首魚

褐短鬚石首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東大西洋及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20-200公尺,體長可達100公分,棲息在沿岸沙底質或岩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蝦子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褐短鬚石首魚 · 查看更多 »

褐沙蛇鰻

褐沙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從伊比利半島至南非;西印度洋的莫三比克南部;西太平洋的日本及澳洲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0公尺,體長可達250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海域,會將身體埋藏於沙泥中,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褐沙蛇鰻 · 查看更多 »

褐斑櫛眼鰕虎魚

褐斑櫛眼鰕虎魚(学名:Ctenogobiops crocine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科櫛眼鰕虎魚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從東非至澳洲大堡礁,北起日本琉球群島海域,分布於1-15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礁石區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褐斑櫛眼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褶胸鱼

褶胸鱼(学名:Sternoptyx diaphana)为輻鰭魚綱褶胸鱼科褶胸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温带的深海区域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屬深海魚類,垂直分布约2700-10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牙买加。屬肉食性,以橈腳類、磷蝦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褶胸鱼 · 查看更多 »

西域隱棘杜父魚

西域隱棘杜父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隱棘杜父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棲息深度350-704公尺,體長可達11.1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西域隱棘杜父魚 · 查看更多 »

西域新平鮋

西域新平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中西部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100-185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棲息在大陸棚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西域新平鮋 · 查看更多 »

西印度洋矛尾鱼

西印度洋矛尾魚(学名:Latimeria chalumnae),又稱東非矛尾魚,是腔棘魚目矛尾魚屬的其中一種。原以為總鰭魚已經全面滅絕,但于1938年漁民捕魚時竟發現了活體,後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獲,故被稱為“活化石”。目前主要分佈于印度洋西南沿海。矛尾魚一般生活在約400米深的海水中。 該物種已被評定為極危。.

新!!: 印度洋和西印度洋矛尾鱼 · 查看更多 »

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是每年週期發生在西南印度洋(赤道以南、東經90度線以西及非洲海岸以東的區域)上的風季。區域內熱帶氣旋一般於11月至翌年4月之間生成。.

新!!: 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西南印度洋脊

西南印度洋脊 (SWIR) 是沿著印度洋西南的海床分割板塊邊界的構造,它將南極板塊和非洲板塊以南北向分離。 SWIR延展在西南印度洋的羅德里格斯三相點和南大西洋的布維三聯接合點之間。.

新!!: 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脊 · 查看更多 »

西南氣流

西南氣流,是北半球夏季的西南季風低壓在副熱帶高壓引導作用下所帶來印度洋、南海等海洋暖濕氣流,風向呈西南風,故稱為西南氣流。在台灣由於西南氣流常伴隨颱風引進,此時西南氣流為海風由海洋帶來大量水氣,遇上台灣中央山脈後中臺灣、南部成為迎風面,暖濕氣流受到地形抬升常造成迎風面大量降雨,甚至造成水災。.

新!!: 印度洋和西南氣流 · 查看更多 »

西女國

西女國,古代女國名,位於印度西南印度洋中,約存於中國南北朝至唐代,《大唐西域記》載:“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無男子,多珍貨,附屬拂懊,拂懊王歲遭丈夫配焉,其俗產男例皆不舉。”亦是《西遊記》中女兒國的原型。.

新!!: 印度洋和西女國 · 查看更多 »

西島 (科科斯群島)

西島是澳大利亞海外領地科科斯群島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該國大陸2,100公里,面積6.2平方公里,島上有141名居民,約六成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新!!: 印度洋和西島 (科科斯群島) · 查看更多 »

西哥奈拉基地

--(NATO Base Sigonella,),或譯--,是一座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北約軍用機場及大型後勤基地,由美國海軍和義大利空軍共用,美方稱作西哥奈拉海軍航空基地(Naval Air Station Sigonella)、義方稱作西哥奈拉空軍基地(Base aerea di Sigonella)。使用單位包含美軍的40多個司令部和單位,以及。該基地位於西西里第二大城——卡塔尼亞西南方約16公里、埃特納火山以南約40公里處,因為其接近地中海中心的優良戰略位置,而有「地中海樞紐」(The Hub of the Med)的美稱,在支援美海軍第六艦隊、美國及盟國部隊在該區的行動上十分方便。同時也是美國本土與西亞、印度洋之間,美國軍機起降最頻繁的中繼站之一。 使用該基起降地的飛行器種類包括了美國空軍的C-130、C-17及C-5運輸機、KC-135及KC-10空中加油機,還有美國海軍的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C-2灰狗式運輸機、C-130運輸機、道格拉斯DC-9、及義大利海空兩軍的等。 目前美國駐西哥奈拉海軍航空基地的人員共有4,000人,包含了官兵、文職人員和軍眷。該基地同時也是美國海軍第二大的安全司令部,僅次於巴林的,基地安全人員主要由底特律海軍戰備支援中心(NOSC Detroit,密西根州)所下轄的一個海軍後備司令部提供。而在駐基地的40個美軍單位中,較大的單位包括了一個P-3C巡邏機中隊、一個海軍電腦與通信區主控站(Naval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tation),以及海軍醫院。該醫院建於1992年,在此之前,西哥奈拉基地僅有一間診所,而最近的海軍醫院遠在那不勒斯。 西哥奈拉海軍航空基地大致分為2區:I區(NAS I)及II區(NAS II)。I區是原本的美軍基地,但現在僅作為一個支援設施,並附設了海軍販賣部、學校和一部份的軍眷住宅區(主要供准將、海軍航空基地司令官、副司令官居住),及大部份的休閒、娛樂設施。而II區則是跑道和司令部的所在地,目前專門做為後勤基地使用。.

新!!: 印度洋和西哥奈拉基地 · 查看更多 »

西爪哇省

西爪哇 (Jawa Barat) 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个省,首府為万隆。.

新!!: 印度洋和西爪哇省 · 查看更多 »

西部沙漠战役

西部沙漠战役(英文:Western Desert Campaign),也被称为沙漠战争(Desert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最初阶段。战役很大程度上受到补给和运输状况的影响。围绕马耳他行动的盟军力量对轴心国的护航船队的封锁是非常关键的。盟军的封锁阻止了德国指挥官埃尔温·隆美尔得到在危急状况下所急需的燃料和增援。1942年初美国提供了一支小型空中轰炸机分队来支援该战役,把它称为埃及-利比亚战役。 从一开始西部沙漠战役就是一场持续的拉锯战。1940年9月第一场攻势「入侵埃及」是由驻在利比亚的義大利军队发动,对抗驻扎在中立国埃及的英联邦军队。1940年12月義大利的攻势被阻止,英国发动反击。一个为期5天的袭击转变成为罗盘行动,给義大利军队带来了重大损失。義大利的轴心国盟友納粹德國提供了一支陆军和空军的部队以阻止全面失败,使德国成为了居于支配地位的盟友。 轴心国军队对盟军发动了兩次更大规模的攻击。每次轴心国军队都逼迫盟军后退至埃及,但每次盟军都发起反击并收回失地。在第2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轴心国攻势中,盟军被驱赶至埃及腹地;然而盟军在阿拉曼获胜,然后向西追赶轴心国军队,将之完全赶出利比亚。轴心国军队被迫撤退到突尼斯。当西部沙漠战役实际结束以后,英国第8集团军和隆美尔的军队在开始于1942年11月底的突尼斯战役中相遇。.

新!!: 印度洋和西部沙漠战役 · 查看更多 »

西欧

西欧是指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习惯上,本区又可以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三部分。本区位于歐亞大陸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在冷战时期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

新!!: 印度洋和西欧 · 查看更多 »

西比路島

西比路島是印度尼西亞的島嶼,位於蘇門答臘以西150公里的印度洋,是明打威群島最大和最北端的島嶼,大部分土地被熱帶雨林覆蓋。1981年成為生物圈保護區,1993年起島嶼西部成立佔地1,905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西比路島受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影響,但是沒有死亡報告,有報道指該島在地震後上升2米。.

新!!: 印度洋和西比路島 · 查看更多 »

西氏舌鰨

西氏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約225公尺,體長可達1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西氏舌鰨 · 查看更多 »

西氏深海青眼魚

西氏深海青眼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爐眼魚科的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維德角群島、亞速群島及奈及利亞;西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索馬利亞至坦尚尼亞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2980-4200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西氏深海青眼魚 · 查看更多 »

西澳大利亚州

西澳大利亚州(Western Australia、WA),简称--、西澳,是澳大利亚联邦的一个州,位於澳大利亚西部,今劃分為142個地方政府區域,幅員廣達2,525,500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1/3,是面積最廣大之州。由於內陸有三大沙漠區,而人口僅有211萬,佔全澳總人口的1/10。 西澳洲的首府及最大城市是珀斯(Perth)。该州採用UTC+8時區,與東亞大多數國家的時區相近。但西澳於2006年12月3日起,在夏季期間試行為期三年的夏令時間,爾後經州內公民投票而取消。 雖然西澳離東岸的主要地區較為遙遠,然而由於濱臨印度洋,與印度、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南亞及東南亞國家相當接近,因此州府亦可視為澳洲與東南亞、南亞、非洲、中東展開合作關係的橋頭堡。 首府珀斯是許多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島國富人或學子常來渡假和留學的地方。而珀斯更在2004年膺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第五名,在全澳僅次於墨爾本。目前伯斯都會區人口約197萬人,為澳洲第四大都市,澳洲政府預估在2028年將會超越布里斯本成為全澳第三大城(澳洲統計局 2013年)。.

新!!: 印度洋和西澳大利亚州 · 查看更多 »

西澳光尾海龍

西澳光尾海龍(学名:Festucalex scalari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海域,體長可達18公分,棲息在海草床,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西澳光尾海龍 · 查看更多 »

西澳副絨皮鮋

西澳副絨皮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澳洲鯊魚灣海域,棲息在沿岸軟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西澳副絨皮鮋 · 查看更多 »

西澳海馬

西澳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澳洲西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25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礁石區邊緣或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冬季會遷徙到較深水域。.

新!!: 印度洋和西澳海馬 · 查看更多 »

馬埃大安塞區

馬埃大安塞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西部,北毗普萊桑斯區和雷瑪麥爾區,東臨卡斯喀得區,南接安塞布瓦洛區,西鄰印度洋,面積為15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2,587。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馬埃大安塞區 · 查看更多 »

馬南扎里

馬南扎里是馬達加斯加的城鎮,由法土法韋-非圖韋那尼區負責管轄,位於該國東南部印度洋沿岸,海拔高度10米,主要農產品有香草和咖啡,2010年人口29,600。 Category:馬達加斯加城市.

新!!: 印度洋和馬南扎里 · 查看更多 »

馬南扎里河

馬南扎里河(Mananjary)是馬達加斯加的河流,位於該國南部,發源自凡德里亞納東南的海拔高度1,500米處,最終注入東面的印度洋,河道全長212公里,流域面積6,780平方公里。 Mananjary.

新!!: 印度洋和馬南扎里河 · 查看更多 »

馬亨氏擬鮃

亨氏擬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25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亨氏擬鮃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國際航空

來西亞國際航空(或称:马来西亚航空;Malaysia Airlines Berhad;Penerbangan Malaysia Berhad;;MAS:),简称马航和MAS,是馬來西亞的国家航空公司,也是馬來西亞的载旗航空公司和马来西亚规模第二大的航空公司,马航也是亚洲最早一批成立的航空公司。曾获Skytrax五星級航空公司評價(现状态显示为“有待复核”)。营运基地、总部办公室以及主要枢纽机场设于吉隆坡国际机场,次要樞紐设于古晉國際機場和亞庇國際機場。马航主要經營馬來西亞国内航线以及橫跨亞洲、歐洲、澳洲及中东的國際航線。 馬來西亞航空还有一些与航空有关的子公司,包括飛螢航空、馬航飛翼航空和負責馬來西亞航空貨運航線的馬來西亞航空貨運。其中飛螢航空主要专营大馬國內航班以及東南亞航班,而馬航飛翼航空則以營運東馬內陸航線为主。 馬來西亞航空曾是東南亞最傑出的航空公司,在2015年前是全东南亚擁有最多机队和最多航线的航空公司。马航曾是马来西亚的荣耀,無論在國內或國際都獲獎無數,這包括Skytrax評價馬航為全球最佳空中服务人员的航空公司、全球最佳經濟艙、全球最佳商務艙、全球最佳頭等艙、五星级航空公司奖项和曾获得的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獎以及亞洲最佳航空公司獎等等的獎項。马航也是全球唯一一家8次获得最佳空中服务人员奖项的航空公司。马航在2014年前的飞安记录非常良好并且在航空界中已广为人知,尤其是在服务质素方面。 馬航在2012年受澳洲航空邀请,并在2013年2月1日正式加入寰宇一家航空聯盟,成为联盟的正式成员蘇松濤,,中央網路報,2013-01-31。此外马航也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和亚洲万里通等国际组织的成员。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基金国库控股持有馬航100%股权,因此马航是马来西亚政府所拥有但非国营的航空公司。目前马航暂时从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停牌并进行内部大重组和裁员计划已达到收支平衡,公司日常运作则不受影响。.

新!!: 印度洋和馬來西亞國際航空 · 查看更多 »

馬利蝴蝶魚

利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

新!!: 印度洋和馬利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馬六甲海戰

六甲海戰(ペナン沖海戦,Battle of the Malacca Strai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5年5月16日夜於马来半岛北西岸,马六甲海峡內槟島沖發生的日本海軍與英國海軍間的海戰(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的水上戰闘。.

新!!: 印度洋和馬六甲海戰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王國

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 亞歷山大帝國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裏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新!!: 印度洋和馬其頓王國 · 查看更多 »

馬維爾湖

維爾湖是南極洲的湖泊,位於凱爾蓋朗群島,處於庫爾貝半島,面積50平方公里,集水區面積22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米,由法屬南部領地負責管轄。.

新!!: 印度洋和馬維爾湖 · 查看更多 »

馬爾地夫無線鰨

地夫無線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馬爾地夫海域,棲息深度256-293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爾地夫無線鰨 · 查看更多 »

馬爾地夫癒齒鯛

地夫癒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癒齒鯛科的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馬爾地夫海域,深度可達218公尺,體長可達14.4公分,棲息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爾地夫癒齒鯛 · 查看更多 »

馬爾地夫馬來鰈

地夫馬來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瓦鰈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馬爾地夫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29公尺,體長可達10.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爾地夫馬來鰈 · 查看更多 »

馬爾地夫歷史

尔代夫自有歷史以來,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地,因為它位於印度洋主要的航線位置上。馬爾地夫附近的鄰國是斯里蘭卡及印度,這兩國的文化及商業和馬爾地夫緊密的連繫在一起近好幾個世紀,馬爾地夫提供了當時遍及亞洲及部份東非沿海地區作為貨幣的貝殼主要來源。 16世紀之後,在殖民浪潮下,歐洲人佔領了許多印度洋上的貿易地點,馬爾地夫當然也無法置身於事外,第一個先來到的是葡萄牙人,再來是荷蘭人和法國人偶爾也來干預當地的政治,然而在前幾個外來歐洲人的干預之後,在19世紀時,馬爾地夫成為英國的保護國,而英國人對於馬爾地夫君主的統治,亦給予充分的認受性。 馬爾地夫在1965年時脫離英國得到獨立,然而,獨立之後該國仍將阿杜環礁內的甘島(Gan Island)上的空軍基地提供給英國人使用至1976年,當英國人在1976年完全撤出該空軍基地時,剛好該年是冷戰一觸即發的高鋒期,國際上都在關注此空軍基地未來的動向為何。蘇聯當局曾研擬向馬爾地夫當局租借此空軍基地,但都遭到馬爾地夫政府多次的拒絕。 馬爾地夫共和國在1990年之前所面臨的挑戰是快速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步伐來提供國家在有限的漁業、農業、旅遊業的基礎資源;另外一方面更令人關心的項目就是長期的因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因為馬爾地夫當地低窪的珊瑚島很多,所以將造成災難性的傷害,這也是未來當局政府所要面臨的重大課題。.

新!!: 印度洋和馬爾地夫歷史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奇觀

《--》(Madagascar)為英國廣播公司與動物星球頻道聯合製作的自然紀錄片,由大衞·愛登堡旁白,2011年2月9日起於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及高清台首播,共3集。本片介紹位處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之自然景觀及其富饒的野生生態。本片每集皆附上10分鐘的《馬達加斯加:奇觀背後》(Madagascar Diaries),展示攝製隊的拍攝手法及技巧。 本片另有一套後續紀錄片《巨蛋尋根》(Attenborough and the Giant Egg),於2011年3月首播。共一小時的節目中,大衞·愛登堡回到馬達加斯加研究島上已絕種的象鳥。象鳥曾被認為是世上最大的鳥類,而牠們生存的證據仍保留於島上。1961年,大衞·愛登堡拍攝《動物園探奇》時,曾利用收集到的碎片拼湊出完整的象鳥蛋。 海外播放方面,香港無綫電視明珠台於2012年9月4日起逢星期二晚9時半首播,粵語旁白為張炳強,而高清翡翠台於2013年2月10日起逢星期日晚7時播放。.

新!!: 印度洋和馬達加斯加奇觀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地理

達加斯加是位於非洲東南部,印度洋中的一個島國。馬達加斯加是世界面積第四大島,島上最高點是馬魯穆庫特魯山,海拔2,880公尺。首都是安塔那那利佛。馬達加斯加總面積為,其中是土地,是水域。 全島可分為三部份:中部從北至南的高原地帶,高原東側至沿海的帶狀低地及高原西側緩慢傾斜的西部平原。東側有阿勞特拉湖盤地及曼吉魯河谷地。 島上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高原。東部河流相對較短而湍急,主要有馬納納拉河、曼古魯河等,流入印度洋。西部河流相對較長及平緩,主要有貝齊布卡河、曼戈基河、馬尼亞河、馬哈瓦維河等,流入莫桑比克海峽。島上最大的湖泊是阿勞特拉湖。.

新!!: 印度洋和馬達加斯加地理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蝴蝶魚

達加斯加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馬達加斯加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頰棘鮋

達加斯加頰棘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頰棘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東非到馬爾地夫與查戈斯群島海域,體長可達5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達加斯加頰棘鮋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鮗

達加斯加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七夕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2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屬肉食性,雄魚有護卵的行為。.

新!!: 印度洋和馬達加斯加鮗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鰻鯰

達加斯加鰻鯰,為輻鰭魚綱鯰形目鰻鯰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達加斯加鰻鯰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蛇鰻

達加斯加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及模里西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3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達加斯加蛇鰻 · 查看更多 »

馬都拉叉牙鰕虎魚

都拉叉牙鰕虎鱼(学名:Apocryptodon madurensis),又稱臥齒鯊,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印度東岸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抵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體長可達9公分,棲息在河口及潮間帶淡水及半鹹水處,以矽藻為食,會掘洞而居。.

新!!: 印度洋和馬都拉叉牙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馬里恩島

馬里恩島是南非的島嶼,位於印度洋南部海域,屬於愛德華王子群島的一部分,由西開普省負責管轄,長25公里、寬18公里,面積290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242米,島上無人居住。無樹木僅有稀疏苔原,為地球上少見的高雨量荒漠區。 Category:印度洋島嶼 Category:南非島嶼 sv:Prins Edwardöarna#Marion Island.

新!!: 印度洋和馬里恩島 · 查看更多 »

馬里斯小褐鱈

里斯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730-1470公尺,體長可達10.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里斯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馬臉麗眼鯛

臉麗眼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Sodwana灣至東倫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0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屬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類、蠕蟲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馬臉麗眼鯛 · 查看更多 »

馬耳他經濟

耳他經濟的優勢包括石灰岩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和勞動人口生產力高。馬耳他只生產食品需求的兩成左右,淡水供應有量有限,沒有國內的能源來源。該國經濟依賴於外貿、製造業(尤其是電子產品)、旅遊業和金融服務。在2003年,該國接待超過120萬名遊客。 馬耳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3,200美元,富裕程度處於歐盟國家中游位置。該國在2004年加入歐盟,政府的新政策改善大額預算赤字的關鍵問題,在2008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2010年,馬耳他的平均年度總收入為21,446歐元,比歐盟平均水平26,497歐元低約5,000歐元。 拿破崙戰爭(1800至1815年)期間,馬耳他的經濟繁榮,成為主要貿易體系的中心點。在1808年,三分之二從馬耳他托運的貨物運往地中海東部地區和埃及,後來一半貨物以的里雅斯特為目的地。貨物主要是英國和其殖民地生產的商品。馬耳他的經濟因而變得蓬勃,許多工匠如織工在港口業找到新工作。 1820年,在希臘爆發納瓦里諾海戰期間,英國艦隊把總部設在馬耳他。1839年,半島東方輪船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把馬耳他作為埃及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停靠港。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進入馬耳他港口的貨運大幅增加,經濟大大受益,進入一個特殊時期。地中海成為「貿易的環球高速公路」,一些船舶在前往印度洋和遠東地區途中,停靠該國補給煤炭及各種必需品。 1871年到1881年期間,該國約八千名工人在碼頭工作,也有銀行開業。至1882年,馬耳他經濟達到繁榮高峰。 然而經濟蓬勃情況並不持久。19世紀末,經濟開始下滑,至1940年代出現嚴重經濟危機,主要原因是燃油大型船舶的發明,船舶不用在停泊該國的格蘭港(Grand Harbour)補給燃料,英國政府不得不擴充船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馬耳他的戰略重要性達到最低點。現代空戰科技和原子彈的發明改變軍事基地的重要性。英國失去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從海軍造船廠撤出,船廠被改造為商業造船和船舶修理。.

新!!: 印度洋和馬耳他經濟 · 查看更多 »

馬林迪

林迪(Malindi),古稱麻林地,為一個座落於非洲東岸肯尼亞加拉納河河口,濱臨印度洋的港灣都市,距肯亞第二大城市蒙巴薩約一百二十公里。馬林迪的人口至今約有二十萬人,而它亦是馬林迪大區的首府。 馬林迪的旅遊業為市內的主要行業,每年皆有不少歐洲遊客到訪此地。此城內有國內航班及高速公路到達蒙巴薩及拉穆等其他國內城市。而當地亦有為數不少的旅遊名勝如馬林迪海洋國家公園及海邊的度假屋等。.

新!!: 印度洋和馬林迪 · 查看更多 »

馬氏大咽齒鯛

氏大咽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4-16公尺,體長可達9.5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氏大咽齒鯛 · 查看更多 »

馬氏窄額魨

氏窄額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氏窄額魨 · 查看更多 »

馬氏羊舌鮃

氏羊舌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棲息深度363-383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氏羊舌鮃 · 查看更多 »

馬氏黑姑魚

氏黑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73-91公尺,體長可達16.2公分。.

新!!: 印度洋和馬氏黑姑魚 · 查看更多 »

馬氏胸棘鯛

氏胸棘鯛,是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燧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510至520公尺,體長可達12.2公分。.

新!!: 印度洋和馬氏胸棘鯛 · 查看更多 »

馬氏舌鰨

氏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Delagoa至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32公尺,本魚上側面全身褐色,尾鰭、背鰭與臀鰭後面的部分黑色,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氏舌鰨 · 查看更多 »

馬斯卡林島狗母魚

斯卡林島狗母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Mascarene海脊海域,棲息深度58-61公尺,體長可達13.7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馬斯卡林島狗母魚 · 查看更多 »

馬斯卡林鸚鵡

斯卡林鸚鵡(学名:Mascarinus mascarinus)是留尼旺馬斯克林群島或毛里裘斯一種已滅絕的鸚鵡。牠們最初是於1674年被描述。於18世紀後半葉,留尼旺的一些鳥類被送往法國飼養,而馬斯卡林鸚鵡於此時被發現。當時存留的有三個標本,現存則只有兩個標本及一些後來發現的骨頭。這兩個標本現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及維也納的自然史博物館。 馬斯卡林鸚鵡呈中等大小,體型及形狀如折衷鸚鵡,但尾巴較長。牠們的上身呈深褐灰色,下身較淺色。尾羽呈白色,頭部呈薰耳草灰色。紅色的喙邊有一環黑色羽毛。腳部呈紅褐色。 於1638年,彼得·文迪(Peter Mundy)在其著作中指曾指過「紅色的鸚鵡」;在1670年代初,Johann Christian Hoffmann描述了一種「喙彎曲及頭呈藍色的紅色烏鴉」為Indiaensche ravens。范·涅克(Jacob Corneliszoon van Neck)1958年的報告描繪了這種鳥類,指牠們的體型較迴聲鸚鵡大兩倍,且是呈兩種或三種顏色的,不過圖像本身卻與真正的馬斯卡林鸚鵡有所出入。以上的描述多被用於指毛里裘斯鸚鵡是多色的,且是獨立的物種。不過毛里裘斯鸚鵡卻很有可能不會飛,故此以上的報告應該是指馬斯卡林鸚鵡,但仍有待更完整的化石紀錄才能確定。.

新!!: 印度洋和馬斯卡林鸚鵡 · 查看更多 »

馬斯克林深海高原

斯克林深海高原是印度洋的海底高原,位於馬達加斯加北面和東面,從塞舌爾向南延伸2000公里至留尼旺,面積逾115,000平方公里,深度8至150米,在其邊緣以外是4000米深的深海平原。.

新!!: 印度洋和馬斯克林深海高原 · 查看更多 »

馬斯克林擬牙鯛

斯克林擬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塞席爾群島、Mascarene群島海域,棲息深度258-305公尺,本魚口大,下頜強大,頭部和身體均勻的橘紅色,背部,腹部顏色較淺,鰭透明的橘紅色,體長可達60公分,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馬斯克林擬牙鯛 · 查看更多 »

馬拉巴爾 (海軍演習)

拉巴尔(Malabar)是一项美国、印度、日本海上联合军事演习。马拉巴尔海军演习创始于1992年,每年举行一次。起初只有美国、印度两国参与,主要内容为海上救援、联合反恐等课目。后来,军演规模扩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曾受邀参加,演习内容也向联合作战转变。2015年起,日本成为马拉巴尔军演的正式成员,马拉巴尔成为美、印、日三国联合军演。日本加入之后,马拉巴尔军演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域轮流进行。.

新!!: 印度洋和馬拉巴爾 (海軍演習) · 查看更多 »

馬拉巴棱鯷

拉巴棱鯷(学名:Thryssa malabaric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安達曼群島、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顎骨中等;第一個上顎骨小,呈橢圓形; 頜齒小。在鰓裂的上半部後面的一個黑色斑塊;在頰、鰓蓋、顎骨與偶鰭上具小的斑點; 鰓弓帶淡紅色的橘色,在鰓蓋黃色與黃金之內;臀鰭的內側深黃色,邊緣微白色,臀鰭軟條34-38枚,體長可達17.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區,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馬拉巴棱鯷 · 查看更多 »

馬普托河

馬普托河(Maputo River,Rio Maputo)是非洲南部的河流,位於南非、斯威士蘭和莫桑比克境內,發源自南非龍山山脈,向東流經斯威士蘭,最終在莫桑比克的馬普托灣注入印度洋。 Category: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史瓦濟蘭河流 Category:南非河流 Category:莫三比克-南非邊界 Category:南非-史瓦濟蘭邊界.

新!!: 印度洋和馬普托河 · 查看更多 »

馒状菱蟹

馒状菱蟹(学名:Pseudolambrus calappoides)为菱蟹科的动物,舊屬菱蟹属(Parthenope),今屬一個獨立的擬緊握蟹属(Pseudolambrus)。發現於印度洋的塞舌爾群島,分布于日本、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印度、红海、马达加斯加的西北部岛屿,包括南海、北部湾等海域,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栖息于30-50米深的泥沙底或具贝壳的沙底。.

新!!: 印度洋和馒状菱蟹 · 查看更多 »

香格里拉对话

与会国家 香格里拉对话或香格里拉对话会()是由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以及新加坡国防部亚洲安全峰会办公室携手组织的年度论坛。2002年首办,其后每年六月上旬前后在新加坡市中心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故得名“香格里拉对话”。参与论坛的包括亚太地区28个国家的国防代表、軍方將領、政界人士等。论坛旨在加深亚太国家之间在安全防务领域的互信。2013年5月31日,第1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开幕,论坛议题涉及到南中国海问题。.

新!!: 印度洋和香格里拉对话 · 查看更多 »

香港起飛

香港起飛(英語:Inspiration,航空器註冊編號:B-KOO)是首架在香港組裝和註冊的小型飛機,也是香港首架完成環球飛行的民間組裝飛機。經歷七年時間的組裝後,「香港起飛」於2015年11月15日在香港國際機場試飛成功,經過七個月的測試後取得飛行認證,隨即於2016年8月從香港起飛展開環球之旅,途經20個國家和地區,於2016年11月在香港降落,成功完成為期78天,航程達五萬公里的環球飛行旅程。.

新!!: 印度洋和香港起飛 · 查看更多 »

香港氣候

香港位於中國華南地區,背靠中國大陸,面向南中國海,形成典型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地的溫帶季風氣候。春季清涼但相當潮濕及多霧,夏季炎熱並多雨,偶爾遭受熱帶氣旋侵襲;秋季涼爽、乾燥及陽光充沛;冬季則低溫乾燥,若是因為大陸性氣候的冷空氣南下,氣溫則會降至嚴寒的水平,但市區甚少會有雨夾雪、霰、凍雨、結冰及結霜(但較常會在高地和新界內陸地區出現)天氣現象,降雪機會更是極低,而2000年代有雨夾雪的紀錄年份則有2005、2014及2016年。不過因極地旋渦、阻塞高壓帶來的強烈寒潮而令香港冬季出現異常寒冷的天氣近年並不罕見。另外香港市區年雨量超過2,300毫米,為大中華地區年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香港市區高樓大廈密佈、人煙稠密,相反新界不少鄉郊地區仍綠草如茵、人跡罕至。因此,市區和部份新界地區(如元朗、屯門等高密度新市鎮)和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容易受熱島效應影響。 另外,香港及鄰近地區汽車及工業排放的廢氣導致全球暖化,極端天氣更頻密出現,使香港夏季變得更炎熱、秋季陰暗及潮濕日子逐漸增多、冬季偏冷機會愈來愈高,煙霞密佈的日子越來越長,寒冷日數亦較1990年代至2000年代顯著增加。.

新!!: 印度洋和香港氣候 · 查看更多 »

香港海洋公園

香港海洋公園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黃竹坑黃竹坑道180號,佔地逾91.5公頃,是一座集海陸動物展覽、機動遊戲和大型表演於一身的主題公園,1971年成立後在1972年7月動工,於1977年1月10日開幕,其後政府通過《海洋公園條例》,成為獨立的非牟利機構,並且需要自負盈虧。 香港海洋公園依山而建,主要分為高峰樂園及海濱樂園,以纜車和海洋列車連接。高峰樂園與大樹灣間則由一條全香港第二長的戶外扶手電梯貫通。2005年,海洋公園啟動耗資55.5億港元的《全新發展計劃》,全園景點及機動遊戲由原來約35個增至80個,分為八大主題區域(亞洲動物天地、夢幻水都、威威天地、熱帶雨林天地、動感天地、海洋天地、急流天地及冰極天地),並且躋身為世界級主題公園,成為全球最受歡迎及最多入場人次的主題公園之一,於2012年獲頒全球最佳主題公園(The Applause Award)大獎。 隨着海洋公園近年積極開拓新景點及加入多種國寶級動物,公園於2011年的入場人次已突破5百萬;2012年4月26日,海洋公園連續9年打破入場人次紀錄,突破6百萬,更於同年6月突破710萬人次,其中首10個月海外及香港遊客的入場人次分別上升15%及25%;2012年全年入場人次達破紀錄的750萬,比較2011年增加9%;當中一半旅客來自中國大陸,一成半為外國,其餘為香港本地。由開業至今,海洋公園已接待超過一億四千萬名遊客。.

新!!: 印度洋和香港海洋公園 · 查看更多 »

香料贸易

香料贸易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对香料的渴望直接催生了地理大发现。从遥远的东方运送香料到欧洲的贸易线路被称为香料之路。香料作为当时最贵重的商品之一,其价值几与黄金相当。英语中“Spice”(香料)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pecies”,常用来指代贵重但量小的物品。 在16世纪,葡萄牙统治了东印度的香料贸易,17世纪的霸主是荷兰,而18世纪则是英国。.

新!!: 印度洋和香料贸易 · 查看更多 »

駝背綠鸚嘴魚

駝背綠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體長可達70公分,棲息在礁石區,成群活動,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有雪卡魚中毒的報告。.

新!!: 印度洋和駝背綠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駝背麗眼鯛

駝背麗眼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開普敦海域,棲息深度20-50公尺,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屬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類、蠕蟲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駝背麗眼鯛 · 查看更多 »

駝背鈍牙鯛

駝背鈍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至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8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沿海礁石海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軟體動物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駝背鈍牙鯛 · 查看更多 »

駝背海馬

駝背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桑吉巴島、莫三比克及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5公尺,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沙底質海草生長的海域,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駝背海馬 · 查看更多 »

駝背海豚

駝背海豚是駝海豚屬(学名:Sousa)的海豚。牠們的特徵是其明顯的駝及較長的背鰭。牠們在近西非的海岸及由南美洲至澳洲的印度洋海岸出沒。.

新!!: 印度洋和駝背海豚 · 查看更多 »

角副緋鯉

角副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7公尺,體長可達14.3公分,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角副緋鯉 · 查看更多 »

角箱鲀

角箱鲀(学名:Lactoria cornutus),俗名長牛角、箱河魨、牛角、牛角狄,为輻鰭魚綱魨形目箱鲀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角箱鲀 · 查看更多 »

角田覺治

角田覺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中將司令官,最後於天寧島戰役自殺。.

新!!: 印度洋和角田覺治 · 查看更多 »

角蚕

角蚕(学名:Torrea candida)为眼蚕科角蚕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海、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包括东海黑潮区、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上层海区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角蚕 · 查看更多 »

角鞭冠鮟鱇

角鞭冠鮟鱇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鞭冠鮟鱇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中西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0-1900公尺,體長可達20.8公分,生活習性不明,不具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角鞭冠鮟鱇 · 查看更多 »

马埃岛

埃岛(Mahé),是塞舌尔最大的岛屿,也是其首都维多利亚的所在地,其面积155-zh-hans:平方千米;zh-hk:平方千米;zh-tw: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0%。马埃岛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印度洋上重要的海底电缆枢纽站。 1609年,英国人首次抵达马埃岛。之后直到1742年法国人拉扎尔·皮科探险之前没有欧洲人来探访过。1812年之前,马埃岛一直为法国所有,之后成为英国殖民地。1976年,塞舌尔独立,马埃岛也脱离了英国统治。.

新!!: 印度洋和马埃岛 · 查看更多 »

马尔加什人

尔加什人(,)是对马达加斯加居住民族的总称。马尔加什人的祖先在公元前3世纪到5世纪之间乘船从印度尼西亚群岛地区来到马达加斯加,此一系列迁徙成为南岛语系民族最晚的永久性远距离迁徙,同时马达加斯加成为南岛语言距离其东南亚发源地最遥远的分布地区之一。在5世纪后,部分班图人迁徙到马达加斯加的西部沿海平原。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梅里纳王国国王及其继任者通过一系列战争,基本统一了东部高原的大部分地区。1895年,梅里纳王国首都安塔那那利佛被法国军队占领,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国殖民地。.

新!!: 印度洋和马尔加什人 · 查看更多 »

马尔代夫

尔代夫共和国(Dhivehi Raajjeyge Jumhooriyya),通稱馬爾地夫(ދިވެހިރާއްޖެ),古称溜山,位於斯里蘭卡及印度西南偏南對出的印度洋水域約500公里處,由一系列南北長820公里,東西寬120公里,包含了26個環礁的約1,192座珊瑚島組成。英屬印度洋領地迪戈加西亞島位於其南方印度洋水域約900公里處,其上有美國在印度洋的重要海空軍與航母基地。 2016年10月14日,馬爾代夫宣佈退出英聯邦。.

新!!: 印度洋和马尔代夫 · 查看更多 »

马尔代夫地理

尔代夫共和国是一个位于南亚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与印度和斯里兰卡隔海相望。马尔代夫由分布在9万平方公里海域内的1192个珊瑚岛组成,其中119个岛屿有人居住。南北长820公里,东西宽130公里。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岛屿平均面积为1~2平方公里,最大岛屿为拉姆环礁中的甘岛。 马尔代夫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平均海拔高度为1.5米,自然陆地表面最高点仅2.4米。马尔代夫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马尔代夫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28℃。气候受季风影响,分旱季(11月到次年4月)和雨季(5月至10月),年降水量2143毫米。.

新!!: 印度洋和马尔代夫地理 · 查看更多 »

马亚-马亚国际机场

亚-马亚机场(Aéroport international Maya-Maya,)是一座位于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的机场。2004年吞吐量为447,699名乘客。 目前正在建设新航站楼及第二条跑道,一期工程现已完成,预计2011年全部竣工。.

新!!: 印度洋和马亚-马亚国际机场 · 查看更多 »

马六甲海峡

六甲海峡(Strait of Malacca;Selat Melaka),是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 马六甲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南海)。海峡全长约1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2.8公里,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 马六甲海峡因沿岸有马来西亚一古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

新!!: 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 · 查看更多 »

马穆楚

楚(Mamoudzou)是坐落于印度洋上法国海外领地马约特岛的首府,也是马约特岛上人口最多的市镇。 城市位于大陆地岛(Grande-Terre)上,马约特岛早年的首府是位于小陆地岛(Petite-Terre)的藻德济,马穆楚在1977年成为了新首府。 马约特岛位于莫桑比克海峡之中,左临莫桑比克,右靠马达加斯加。.

新!!: 印度洋和马穆楚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新!!: 印度洋和马达加斯加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国家元首列表

这是一个关于非洲东海岸的印度洋岛屿国家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历任国家元首的列表。.

新!!: 印度洋和马达加斯加国家元首列表 · 查看更多 »

马赛人

赛人(Maasai),是东部非洲现在依然活跃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9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如今的马赛人一方面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当地的旅游业中。.

新!!: 印度洋和马赛人 · 查看更多 »

马来半岛

来半岛(Malay Peninsula,Semenanjung Tanah Melayu)位于亚洲大陆最南端,是東南亞中南半岛的一個主要半島,与苏门答腊岛隔着马六甲海峡,是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 半島走向大致從北至南,最狹窄之處在克拉地峽,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當地的一個要塞。蒂迪旺沙山脈構成了半島的主體。 半岛上有马来西亚、泰国、缅甸3个国家:緬甸國土的最南部位於半島的西北,半島中部、東北部屬於泰國,餘下的南部又稱馬來西亞半岛、馬來亞或西马。環繞半島的水體從東北起,按順時針順序分別為:暹羅灣、南中國海(與砂拉越、汶萊、纳闽、沙巴相對)、柔佛海峡(與新加坡、廖內群島相對)、馬六甲海峽(與蘇門答臘相對)及安達曼海。.

新!!: 印度洋和马来半岛 · 查看更多 »

马来群岛

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過去曾有「東印度」、「印度群島」、「印度尼亞西群島」等名稱。是一组散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上,位於东南亚大陸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群島。該群島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群岛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 、文莱、新加坡、东帝汶"."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新!!: 印度洋和马来群岛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半岛

来西亚半岛(Semenanjung Malaysia)通称马来半岛(Semenanjung Tanah Melayu)、西马(Malaysia Barat),旧称马来亚(Malaya),是马来西亚国土在马来半岛的一部分,总面積。它北邻泰国,南与新加坡通过新柔长堤和马新第二通道相连。它隔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相望。南中国海将其与东马隔开。马来西亚半岛占马来西亚人口和经济的大部分,大约80%。截至2015年,半岛人口约为2500万。.

新!!: 印度洋和马来西亚半岛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航空370号班机空难

來西亞航空370號班機失踪事件,指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由吉隆坡前往北京的MH370号班機兼中國南方航空CZ748失蹤事件。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08:00)凌晨0:41,馬航MH370号班機(與南航CZ748代碼共享)從吉隆坡國際機場起飛,機上共載有239人,當中大部份乘客为中國公民。該班機原定计划于北京时间(UTC+08:00)6:30抵达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但起飛後不足一小時便在馬來西亞與越南海域的交界處、土珠島(也譯「土朱島」)以南约140海里及哥打巴鲁东北东约90海里处与馬國梳邦空管中心(Air Traffic Control Centre Subang)失去联系。 随后,根据数据分析,推定的飞机失踪位置被多次修改,最终认为航機進入并于南印度洋失联。2015年1月29日,即客機宣布失聯的10個月後,馬來西亞民航局代表马来西亚政府正式確認航班失事,並認定機上239人由失蹤改為全數罹難。但相關證據直到2015年7月29日,一塊疑似大型飛機襟副翼殘骸在法属留尼汪岛被尋獲,人們才首次掌握到墜毀的線索,上面有一組波音專屬的維修編號,經初步丈量後判斷屬於波音777型客机,最終被送往法國本土的圖盧茲(DGA Techniques aéronautiques)實驗室進行分析,後於同年8月6日由馬來西亞首相納吉間接證實該零件屬於MH370。9月3日,法國巴黎檢察院宣布結果,確定該樣本是編號9M-MRO的波音777機翼。搜救工作后期由澳大利亞主導,中马两国参与,以水下搜救为主,另一方面打撈漂流零件的工作也在東非各法屬島嶼進行著。官方主導的水下搜救工作于2017年1月17日暫時性中止。截至2017年,该空难为商业航班事故史上,唯一未能确定具体失事地点的事故。2018年1月10日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与美国民间的海洋无限(Ocean Infinity)探勘公司合作,由该公司自1月17日起进行为期90日的水下搜救,寻找飞机残骸地点和黑盒子。2018年5月29日,由于仍然未能找到MH370客机的残骇,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宣布搜索工作停止。.

新!!: 印度洋和马来西亚航空370号班机空难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武装部队

来西亚武装部队(Malaysian Armed Forces(MAF);Angkatan Tentera Malaysia(ATM))扮演的角色是保卫马来西亚国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随时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威胁;在国家内部发生动乱时,维持公共秩序;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给予援助;同时它也参于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维和行动。馬來西亞在全球軍事综合力量排名中排名第28名。 马来西亚武装部队细分为以下三个分支:.

新!!: 印度洋和马来西亚武装部队 · 查看更多 »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來-玻里尼西亞語族是南島語系以下的一個分支。在過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有時候也被當作是南島語系的同義詞。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語言人口分佈很廣,散佈於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南部地區,西至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智利的復活節島,北至夏威夷和台灣的蘭嶼,南至新西蘭。.

新!!: 印度洋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 查看更多 »

马氏漂浮海葵

氏漂浮海葵(学名:Bolocera mcmurrichi)为海葵科漂浮海葵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包括南海等海域,常附着在漂浮于海面或固着于海藻上。.

新!!: 印度洋和马氏漂浮海葵 · 查看更多 »

马斯克林群岛

斯克林群岛(Mascarene Islands),是位于印度洋中马达加斯加以东洋面上的一个火山岛群,由留尼汪、毛里求斯和罗德里格斯岛等岛屿组成。该群岛由葡萄牙航海家迪奥古·罗德里格斯在1512年命名,以纪念其同胞航海家佩德羅·馬斯克林。 马斯克林群岛形成于数百万年内,其实是印度洋底马斯克林高原中的数座海底火山露出海面而形成,由于远离大陆,马斯克林群岛上的生物群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新!!: 印度洋和马斯克林群岛 · 查看更多 »

马拉巴裸胸鲹

拉巴裸胸鲹(学名:Caranx malabaricus)为鲹科鲹属的鱼类,俗名裸胸鲹、巴卑。分布于印度洋、红海至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沿海等,属于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其多栖息于多栖息洄游于水深60米以内的近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Tranquebar。.

新!!: 印度洋和马拉巴裸胸鲹 · 查看更多 »

马拉松战役

拉松战役(希腊语Μάχη τοῦ Μαραθῶνος, Machē tou Marathōnos)发生在公元前490年的一場戰役,古希臘城邦聯軍對抗波斯帝國,最終由雅典與斯巴達領導的希臘聯軍獲勝。.

新!!: 印度洋和马拉松战役 · 查看更多 »

马普托

普托(葡萄牙语:Maputo)是莫桑比克的最大城市和首都,亦是同名省份马普托市省(Província de Cidade de Maputo)的首府。由於地處印度洋岸,城市的經濟在港口周圍發展起來。根据2007年的统计,人口为1766184。马普托市被马普托省包围。.

新!!: 印度洋和马普托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庫克

海軍上校詹姆斯·庫克,FRS,RN(Captain James Cook,),人稱庫克船長(Captain Cook),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航海家、探險家、製圖師,他曾經三度奉命出海前往太平洋,帶領船員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岸和夏威夷群島的歐洲人,也創下首次有歐洲船隻環繞紐西蘭航行的紀錄。 庫克年少時曾於英國商船隊服役,1755年加入皇家海軍後,他參與過七年戰爭,後來又在魁北克圍城戰役期間協助繪製聖勞倫斯河河口大部份地區的地圖,戰後在1760年代為紐芬蘭島製作多張精細的地圖。庫克繪製地圖的才能獲得海軍部和皇家學會的青睞,促成他在1766年獲委任為HMS奮進號司令,首度出海往太平洋探索。 庫克曾經三度出海前往太平洋地區,在數千公里的航程途中深入不少地球上未為西方所知的地帶。透過運用測經儀,他為紐西蘭與夏威夷之間的太平洋島嶼繪製大量地圖,地圖的精確度和規模皆為前人所不能及的。在探索旅途中,庫克也為不少新發現的島嶼和事物命名,大部份經他繪製的島嶼和海岸線地圖,都是首次出現於西方的地圖集和航海圖集內。在歷次的航海旅程中,他展現出集合航海技術、測量和繪圖技術、逆境自強能力和危機領導能力等各方面的才華。 1779年,庫克和他的船員在第三次探索太平洋期間,與夏威夷島上的島民發生打鬥,他在事件中遇害身亡。庫克對航海科學和地理學方面的知識作出貢獻,他對後繼者的影響一直持續至20世紀,不少地方均建有紀念碑和雕像以表揚庫克的成就。不過,他的探索成就同時啟引了西方國家後來對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化,使當地原居民的生活面貌和方式產生巨大轉變,這方面的影響長久以來都是政界和學術界的爭論焦點。.

新!!: 印度洋和詹姆斯·庫克 · 查看更多 »

詹內櫛鱗鰨

詹內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模里西斯海域,棲息深度8-15公尺,體長可達5.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詹內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骷髅岛

骷髅岛(Skull Island)是一座在印度洋中未经发掘的虛構岛屿,首次出现於1933年的电影《金刚》中,之后又在其续集和两部重拍電影中出现。虚构怪兽金刚被形容為在这座岛嶼上被发现;该岛嶼上还有大量史前动物。在电影中,该岛被描绘成位于苏门答腊岛附近。 2017年電影《金刚:骷髅岛》裡骷髅岛的相關場景實際上是在越南取景的。.

新!!: 印度洋和骷髅岛 · 查看更多 »

髯擬鮋

髯擬鮋(学名:Scorpaenopsis barbata)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至索馬利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公尺,本魚體深紅色或深褐紅色,具有白色及黑色斑塊,上面的鰓蓋棘寬,成對的眼間骨脊突出,背鰭硬棘12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5枚,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礁石區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髯擬鮋 · 查看更多 »

諾門小褐鱈

諾門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占吉巴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238-293公尺,體長可達16.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諾門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諾氏光柱魚

諾氏光柱魚(学名: Luciosudis normani)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崖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南大西洋、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熱帶至亞熱帶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500-800公尺,體長可達20.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雌雄同體,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諾氏光柱魚 · 查看更多 »

諾氏瓦鰈

諾氏瓦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瓦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130-300公尺,體長可達15.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諾氏瓦鰈 · 查看更多 »

高粱屬

粱属大约包含30种,属于禾本科中的,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部份的品種是澳洲的原生種,有些則擴展到非洲、亞洲、中美洲以及印度洋及太平洋的一些島上。 高粱属中一個品种为粮食作物,大部分品种主要用于牧草。高粱属可栽培在世界很多溫帶氣候的地區,也可以在許多地方自然生長。.

新!!: 印度洋和高粱屬 · 查看更多 »

高菱鲷

菱鲷(学名:Antigonia capro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羊魴科菱鲷属的鱼类。分布于南非、锡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洲、日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有以及南海和东海等,棲息深度50-900公尺,體橘紅色,體具有3條紅色橫帶,體長可達30.5公分,可作為食用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德拉海巴巴多斯。 它体长可达30.5公分,在50至900公尺深之海域生活。.

新!!: 印度洋和高菱鲷 · 查看更多 »

高體鋸棘單棘魨

鋸棘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4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沿岸礁石區及河口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高體鋸棘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高體柯氏海龍

柯氏海龍(学名:Kaupus costatu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南澳大利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12.9公分,棲息在海草床,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高體柯氏海龍 · 查看更多 »

高鰭棘花鮨

鰭棘花鮨,又稱高鰭棘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肯亞及南非海域,棲息深度80-267公尺,體長可達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高鰭棘花鮨 · 查看更多 »

高鰭洞鯛

鰭洞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洞鱸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高鰭洞鯛 · 查看更多 »

高鼻海鰶

鼻海鰶,又名圓吻海鰶、高鼻水滑,俗名油魚、黃腸魚、海鯽仔,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高鼻海鰶 · 查看更多 »

高银斧鱼

银斧鱼(学名:Argyropelecus sladeni)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银斧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2000-0公尺,體長可達7公分。 屬肉食性,以橈腳類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高银斧鱼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印度洋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交通

交通係指臺灣的高雄都會區在每逢尖峰時段或假日,經常會有大量人潮、車潮於市區內或市郊之間流動,因此市區的交通流量十分龐大,導致市區內許多重要幹道、中山高速公路(國道十號—高雄交流道段)經常出現交通阻塞的情形。大眾運輸部分,目前營運中的高雄市公車路線共有223條,其中快線公車10條,主次幹線公車53條,社區公車88條,捷運接駁公車45條,公路客運6條;高雄捷運系統方面,高雄捷運紅線與高雄捷運橘線皆在2008年正式通車;輕軌系統方面,高雄捷運環狀輕軌於2015年開始分段通車,預計2019年全線完工通車。 對外交通方面,除了有多條國道與省道通往全台各地之外,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與臺灣高速鐵路也都行經高雄市並設站。國際交通部分,目前空運與海運分別以高雄國際機場與高雄港為主要據點。.

新!!: 印度洋和高雄市交通 · 查看更多 »

鬚小鮋

鬚小鮋(学名:Scorpaenodes hirsutus),又名少鱗小鮋、石狗公、石頭魚,为鮋科小鮋屬下的一个种。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紅海、東非至馬克薩斯群島、皮特凱恩群島,北起琉球群島、夏威夷群島,南至澳洲海域,棲息深度8-54公尺,體長可達5.6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岩礁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鬚小鮋 · 查看更多 »

鬚鯊科

鬚鯊科(學名Orectolobidae)是鬚鮫目中鬚鮫亞目的其中一科。.

新!!: 印度洋和鬚鯊科 · 查看更多 »

魚紋副唇魚

魚紋副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5公尺,體長可達5.7公分,棲息在沙石底質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魚紋副唇魚 · 查看更多 »

魏森堡号战列舰

魏森堡号战列舰(SMS Weißenburg)是德意志帝国的首批远洋战列舰之一,是为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胜利而命名。它是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的第三艘,其它姊妹舰还包括有、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1891年并至1894年完工。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在德国舰队的前十年役期中,魏森堡号跟随第一支队服役。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这一时期主要局限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指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重大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于1900-1901年间被派遣至中国。舰只于1904-19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1910年,魏森堡号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根据16世纪著名的奥斯曼海军将领而更名为图尔古特·雷斯号(Turgut Reis)。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主要是为奥斯曼的地面部队提供火炮支持。它也参与了与希腊海军的两次海上交锋——1912年12月的以及次月的,两场战役均以奥斯曼海军的失败告终。在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图尔古特·雷斯号曾对达达尼尔海峡沿岸的防御工事提供支持直到1915年中期,并于1915年8月退役至战争结束。战后按照和约,舰只本应割让给大日本帝国作为战争赔偿,但由于土耳其獨立戰爭的爆发,最终没有完成交割,而是继续留在土耳其,并加入新生的。从1924年至1933年间,它作为被重新启用,然后又在1950年以前担任,直至拆解报废。.

新!!: 印度洋和魏森堡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魯菲吉河

魯菲吉河(Rufiji River)是非洲坦桑尼亞的河流,河道全長約600公里,發源自坦桑尼亞西南部,而河口在馬菲亞島附近注入印度洋,主要的支流有大魯阿哈河,可讓船隻航行的河道長約100公里。 魯菲吉河位於達累斯薩拉姆以南約200公里,河口的三角洲擁有全球最大的紅樹林。.

新!!: 印度洋和魯菲吉河 · 查看更多 »

魯氏錦魚

魯氏錦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臨海礁坡,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魯氏錦魚 · 查看更多 »

魔鬼蓑鮋

--蓑鮋又名翱翔--蓑鮋(鮋音同由),是蓑鮋亞科蓑鮋屬的一種珊瑚礁魚,和多種蓑鮋亞科魚類常因其特殊外型一同被稱作獅子魚(但與獅子魚科之魚種並非近緣)、蝴蝶魚、紅鬚魚。.

新!!: 印度洋和魔鬼蓑鮋 · 查看更多 »

魔鮋

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海域,棲息深度3-17公尺,體長可達8.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魔鮋 · 查看更多 »

魅可哥鮋

魅可哥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聖誕島、澳洲西部;西太平洋琉球群島、馬紹爾群島、關島海域,棲息深度4-40公尺,體長可達7.1公分,棲息在臨海礁石的砂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魅可哥鮋 · 查看更多 »

鮟鱇魚

鮟鱇目(学名:Lophiiformes)俗称鮟鱇魚,又名琵琶魚、結巴魚,是硬骨魚,於世界各大海洋均有分佈,如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鮟鱇魚 · 查看更多 »

鮮紅副唇魚

鮮紅副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肯亞、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21-50公尺,本魚雄性成魚體淡橘色,腹部顏色變化成黃色; 眼後具3條淡紫色的縱向條紋,至身體延伸成4條縱紋,背鰭後部黃色,有一個寬的邊緣藍色的紅色區塊,絲狀突起為紅色,背鰭基部具一個大的深褐色斑點,尾梗上具一深褐色小斑點,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1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枚,體長可達5.9公分,棲息在碎石底質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鮮紅副唇魚 · 查看更多 »

鮑科氏棘花鮨

鮑科氏棘花鮨,又稱鮑科氏棘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及Saya de Malha堤海域,棲息深度125-191公尺,體長可達8.2公分,生活在岩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鮑科氏棘花鮨 · 查看更多 »

鮑氏新棘鮋

鮑氏新棘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Saint Paul及 Amsterdam群島海域,棲息深度50-510公尺,體長可達10.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鮑氏新棘鮋 · 查看更多 »

鯡魚

鯡魚是大部分鯡科魚的通稱。牠們多在暗沙或岸邊聯群游弋。其中,最常見,而且具高商業價值的鯡魚有3種,皆屬於鯡屬,其捕獲量佔了鯡魚總捕獲量約90%。其中,三種鯡屬魚中捕獲量最多的為大西洋鯡,佔比過半。這三種魚一般在北大平洋、北大西洋、波羅的海和南美洲西岸的淺水溫帶區出沒。此外,也有一些被稱作鯡魚的魚類在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孟加拉灣一帶出沒。 歷史上,鯡魚在歐洲漁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對此魚的研究在二十世紀早期為漁業學提供了長足進步的基礎。此外,牠們曾長年為重要的食用魚,常以燻、醃處理保存。.

新!!: 印度洋和鯡魚 · 查看更多 »

诺福克海军基地

诺福克海军基地(Naval Station Norfolk,NS Norfolk,亦稱Norfolk Naval Base)是美国海军設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一处軍港,也是世界最大的海军基地,有14座码头和11座机库,可容纳75艘船舶和134架飞机,占據了漢普頓錨地約4英里(6公里)的濱水區域和7英里(11公里)的碼頭空間。本基地替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麾下艦艇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行动提供支援。.

新!!: 印度洋和诺福克海军基地 · 查看更多 »

鯙科

鯙科(学名:Muraenidae,Moray eel)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的一個科。 廣東一带 (及其他一些地區?) 所說的「油𩺬」即屬於此科。.

新!!: 印度洋和鯙科 · 查看更多 »

鰏科

鰏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一個科。.

新!!: 印度洋和鰏科 · 查看更多 »

鰨形奈氏鱈

形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830-1500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鰨形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鰻魚是指屬於鰻鱺目( Anguilliformes())分類下的物種總稱,包含20科111屬總共大約800種。,但其實在分類上屬於。部分鰻魚和鮭魚一樣具有--特性。 另外有些魚類如八目鰻、電鰻、黃鱔等,長相類似鰻魚而容易被誤認,但在分類上屬於完全獨立於鰻魚外的演化支。.

新!!: 印度洋和鰻 · 查看更多 »

调查者号海峡

调查者号海峡(Investigator Strait)位于澳大利亚南部,坎加鲁岛与约克半岛之间,西通印度洋,东接圣文森特湾和巴克斯泰斯海峡,长约100公里,宽约50公里。调查者号海峡是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重要的出海通道。 海峡由1802年航行至此的英国探险家马修·福林达斯以其船名命名。.

新!!: 印度洋和调查者号海峡 · 查看更多 »

豚副獅子魚

豚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海域,棲息深度992-1000公尺,體長可達12.7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豚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象鼻法螺

象鼻法螺(学名:Lotoria lotoria)是法螺科梭法螺属的一個大型海螺貝殼物種。舊屬梭法螺属的一种,今屬象鼻法螺屬。.

新!!: 印度洋和象鼻法螺 · 查看更多 »

豹紋尖鼻魨

豹紋尖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聖誕島;西太平洋菲律賓、關島、安彭海域,棲息深度30-50公尺,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豹紋尖鼻魨 · 查看更多 »

鱗頭鮋屬

鱗頭鮋屬(學名:Sebastapistes)為鮋科下原生於太平洋及印度洋的一屬。.

新!!: 印度洋和鱗頭鮋屬 · 查看更多 »

鱗頭淵眼魚

鱗頭淵眼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南方與莫三比克外海、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西北大西洋及中西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1000-2060公尺,體長可達30.6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鱗頭淵眼魚 · 查看更多 »

鱗龍頭魚

鱗龍頭魚,又稱鱗鐮齒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印度海域,棲息深度439-505公尺,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鱗龍頭魚 · 查看更多 »

鱗腹角魴鮄

鱗腹角魴鮄,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海域,棲息深度80-185公尺,體長可達22.1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鱗腹角魴鮄 · 查看更多 »

貝尼奇耶島

貝尼奇耶島是毛里裘斯的島嶼,位於該國西南部的印度洋海域,距離莫納山數公里,屬於馬斯克林群島的一部分,長2公里、寬0.5公里,面積0.65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毛里求斯島嶼.

新!!: 印度洋和貝尼奇耶島 · 查看更多 »

貝爾徹海蛇

貝爾徹海蛇(學名:Hydrophis belcheri)是蛇亞目眼鏡蛇科海蛇屬下的一種有毒海蛇,是全球毒素最強的蛇類,目前未確認任何亞種。.

新!!: 印度洋和貝爾徹海蛇 · 查看更多 »

貝爾翁布雷區

貝爾翁布雷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西部,北毗印度洋,東臨博瓦隆區,南面和西面是波特格勞德區,面積為9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538。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貝爾翁布雷區 · 查看更多 »

貝爾艾爾區

貝爾艾爾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中部,北毗聖路易區、蒙巴克斯頓區和英吉利河,東臨蒙弗勒利區和印度洋,南接普萊桑斯區,西鄰普安特拉儒區,面積為4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2,900。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貝爾艾爾區 · 查看更多 »

貝特朗-弗朗索瓦·馬埃·德·拉布爾多內

貝特朗-弗朗索瓦·馬埃·德·拉布爾多內(Bertrand-François Mahé de La Bourdonnais),1699年2月11日生於法國聖馬洛,1753年11月10日歿於巴黎,是一位法國海軍軍官和地方長官,服役於法國東印度公司。.

新!!: 印度洋和貝特朗-弗朗索瓦·馬埃·德·拉布爾多內 · 查看更多 »

貝聖安那區

貝聖安那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以北44公里的第二大島普拉蘭島北部,南毗普拉蘭大安塞區,其餘三面是印度洋,面積為25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665。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貝聖安那區 · 查看更多 »

貝馬里武河

貝馬里武河(Bemarivo)是馬達加斯加的河流,位於該國西北部,發源自首都塔那那利佛以北770公里的海拔高度2,100米處,最終注入印度洋,河道全長140公里,流域面積5,400平方公里。 Bemarivo.

新!!: 印度洋和貝馬里武河 · 查看更多 »

貝氏小褐鱈

貝氏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12°16'N,53°08'E海域,深度可達380公尺,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貝氏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貝氏等鰭叉尾帶魚

貝氏等鰭叉尾帶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带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于東印度洋區的澳洲海域,棲息深度在水深712至843公尺,背鰭硬棘42至43枚;背鰭軟條54至56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44至45枚;脊椎骨104至105個,體長可達77公分。.

新!!: 印度洋和貝氏等鰭叉尾帶魚 · 查看更多 »

貝氏紅娘魚

貝氏紅娘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亞丁灣至索馬利亞海域,棲息深度20-300公尺,體長可達12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貝氏紅娘魚 · 查看更多 »

貝氏眶燈魚

貝氏眶灯鱼(学名:Diaphus basileus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120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

新!!: 印度洋和貝氏眶燈魚 · 查看更多 »

貝氏眼球貝

貝氏寶螺(学名:Erosaria beckii),又名保罗贝,是宝贝科的动物,舊屬宝螺属,今屬眼球贝属。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台湾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新!!: 印度洋和貝氏眼球貝 · 查看更多 »

貝氏錐首魚

貝氏錐首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拉伯海海域,棲息深度2300-2380公尺,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貝氏錐首魚 · 查看更多 »

貝氏耳紋珊瑚

貝氏耳紋珊瑚(學名:Oulophyllia bennettae)是屬於石珊瑚目菊珊瑚科耳紋珊瑚屬的一種珊瑚,主要分佈於西印度洋與東太平洋部分海域。目前與貝氏耳紋珊瑚同為耳紋珊瑚屬的珊瑚只有兩種,為卷曲耳紋珊瑚(Oulophyllia crispa)與李氏耳紋珊瑚(Oulophyllia levis)。.

新!!: 印度洋和貝氏耳紋珊瑚 · 查看更多 »

貝氏擬牙鯛

貝氏擬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模里西斯及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80-100公尺,體長可達27.9公分,棲息在沿海礁石或沙底質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貝氏擬牙鯛 · 查看更多 »

貝拉扎爾區

貝拉扎爾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南部,北毗安塞布瓦洛區,東臨安塞羅亞萊區,南接塔卡瑪卡區,西鄰印度洋,面積為12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2,957。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貝拉扎爾區 · 查看更多 »

貧棘窄額魨

貧棘窄額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印尼及澳洲西北部海域,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沿岸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貧棘窄額魨 · 查看更多 »

貪食天竺鯛

貪食天竺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貪食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鲸歌

歌或鲸语或稱作鯨詠指的是人类通过仪器在鲸类交流时搜集到的声音。由于某些种类的鲸(比如座頭鯨)常常发出的声音模式是可预测而重复的,所以鲸类学家将其比喻为人类世界中的“歌”声。 不同的鲸类产生的声音方法是不同的。无论如何,由于水对光线的吸收造成视力困难,以及相较空气来说较慢的水流速度使得嗅觉也无用武之地。因此所有的鲸,海豚以及齿鲸亚目动物都比它们的陆地兄弟更加依赖于声音进行交流沟通。由于人类航海产生的大量环境噪声对海洋动物这一重要破坏性影响已经引起环保主义者们的关注。.

新!!: 印度洋和鲸歌 · 查看更多 »

費氏小褐鱈

費氏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Error海脊海域,深度可達415公尺,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費氏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費氏燈籠魚

費氏燈籠鱼(学名:Myctophum fissunov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于西印度洋區的桑吉巴及模里西斯東南等海域,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7公分。.

新!!: 印度洋和費氏燈籠魚 · 查看更多 »

鳞角腹足蜗牛

鳞角腹足蜗牛(学名:Chrysomallon squamiferum)是一种生活在深海热泉的蜗牛。其是鳞角腹足蜗牛属(Chrysomallon)的单型种。.

新!!: 印度洋和鳞角腹足蜗牛 · 查看更多 »

鳥海號重巡洋艦

鳥海(ちょうかい)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為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高雄型3號艦#聯合艦隊軍艦銘銘伝96頁。艦名來源為秋田與山形縣境內的鳥海山。艦内神社是從鳥海山大物忌神社分祀出來。使用該名稱的日本海軍艦船共有2艘。另外,這名稱亦由海上自衛隊的金剛型護衛艦(こんごう型護衛艦)4號艦「鳥海(ちょうかい)」所繼承。 在公文上為日本最後竣工的重巡洋艦(一等巡洋艦)(最上型、利根型於計劃時為輕巡洋艦(二等巡洋艦),而直到喪失為止在公文上未曾作出過更改)。.

新!!: 印度洋和鳥海號重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賽賽

賽賽是莫桑比克南部的城市,也是加扎省的首府,位於林波波河注入印度洋的河口,距離首都馬普托約200公里,海拔高度9米,市內有商店、市場、餐廳、酒吧、加油站、銀行、郵局等,2007年人口116,343。.

新!!: 印度洋和賽賽 · 查看更多 »

賈氏海馬

賈氏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及阿拉伯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賈氏海馬 · 查看更多 »

贝尔哈德·罗格

贝尔哈德·罗格(Bernhard Rogge,)是一名德国海军将领,以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指挥武装商船在破交战中大胜而闻名。.

新!!: 印度洋和贝尔哈德·罗格 · 查看更多 »

贝币

贝币,一种曾在很多地区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古代最原始的货币之一。贝币通常是完整贝壳或者人为加工的特定形状。由于贝壳本身是一种装饰品,其最初是作为交换的商品出现的,其作为商品和货币的区别一直是个争论的话题。 在几乎每一块大陆,包括亚洲、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都有贝币发现。被最广泛的用作货币的贝壳是货贝(Monetaria moneta),这一物种广泛存在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水区。 中文中,“贝币”除了上述被用作货币的天然海贝之外,还包括仿造贝壳形状制造的其他材质的货币,如陶贝、玉贝、骨贝、铜贝等。.

新!!: 印度洋和贝币 · 查看更多 »

货贝

货贝(又称黄宝螺,俗名白贝齿,学名:Monetaria moneta,舊名:Cypraea moneta)是小型海螺的一个物种,为宝贝科货贝属的一种腹足纲软体动物。; accessed: October 20, 2010 货贝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水区,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浅水的池塘内,退潮后,常隐藏在礁石块下面或礁石缝隙内,属于暖海产。 货贝的模式产地是马尔代夫岛。 该物种被称为“货贝”是因为其贝壳在金属货币广泛使用之前曾被很多太平洋及印度洋国家用作交换媒介,为一种常见的原始货币。.

新!!: 印度洋和货贝 · 查看更多 »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1952至1970年埃及實際最高領導人。 纳赛尔被认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阿拉伯领导人之一。他執政期間,曾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倡导者。.

新!!: 印度洋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 查看更多 »

越南地理

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部,面积为331,688平方公里,其中25%已经开垦为耕地(1987年)。它濒临泰国湾、北部湾和南海,毗邻中国、老挝和柬埔寨。越南的国土形状呈S形,南北距离长达1,650公里,但是东西最狭窄处只有50公里宽。越南的海岸线长达3,260 公里(不包括岛屿),越南主张12 海里的领海界线,加上12海里作为毗邻安全区,以及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地理坐标.

新!!: 印度洋和越南地理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前207年或前111年-39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統治的一個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前111年,西漢攻滅南越國後,設南越舊地為交州,並置九個郡縣:南海郡、合浦郡、蒼梧郡、鬱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為了便於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貿易,漢廷非常關注在肥沃的紅河三角洲的統治。在前1世紀時,漢朝在交州的統治十分寬鬆,雒越的君長在自己的部族裡依舊保持著他們世襲的權力。然而在公元1世紀後,漢朝執行同化政策,鼓勵越人與漢人通婚,並加強了稅收,將越南直接置於漢朝統治之下。公元40年(東漢建武十六年),交州爆發了由徵氏姐妹領導的越南人大起義,第一次北屬時期結束。.

新!!: 印度洋和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新!!: 印度洋和越南歷史 · 查看更多 »

超人:鋼鐵英雄

《--》(Man of Steel)是一部2013年美國超級英雄電影,改編自DC漫畫的經典人物超人的重啟電影。本片為DC擴展宇宙的第一部作品,電影於2013年6月14日上映。導演為查克·史奈德,由克里斯多福·諾蘭製作,大衛·S·高耶編寫故事大綱,並由亨利·卡維爾、艾美·亞當斯、麥可·夏儂、黛安·蓮恩、勞倫斯·費許朋、安潔·陶依、凯文·科斯特纳、、克里斯托弗·米洛尼以及羅素·高爾主演。本片大量運用灰暗色調,以及如同電玩遊戲的風格拍攝,故事則敘述在地球生長的氪星之子克拉克·肯特從小就為自己的能力所苦,長大後則四處打工並尋找和自己的父母及族人相關的消息,但不料之後氪星的薩德將軍意外現身,並且還打算強行占領地球,而這也使得克拉克不得不挺身而出化身為「超人」與其對抗。 《超人:鋼鐵英雄》主要劇組成員於2013年6月10日出席在美國的首映,同年6月14日全面上映(含3D、IMAX、4D)。本片票房極為成功,全球總票房收入超過6.68億美元,但影評反應兩極,支持者認為本片在敘事手法、演員演技、視覺效果以及角色塑造上卓然有成,而另一派批評者則認為本片節奏遲緩且缺乏驚喜。續集《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再次由查克·史奈德執導,2016年3月25日上映。.

新!!: 印度洋和超人:鋼鐵英雄 · 查看更多 »

超強颱風

超級颱風、超強颱風或超級強烈颱風(Super Typhoon,中國氣象局使用縮寫SuperTY,香港天文台使用縮寫SuperT.,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使用縮寫STY),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最猛烈的分級。此級並非世界氣象組織之建議分級,但設立此級的官方氣象部門為數不少,只是下限定義不一,低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160公里,高至每小時240公里。.

新!!: 印度洋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超級強國

超級強國(Hyperpower),或特級大國是一個主導或支配所有其餘國家的行動的國家。一個超級強國在傳統看法下是高級於超級大國。超級強國的定義及使用都有變數。 有些人提議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中國朝代、蒙古帝國、孔雀帝國和大英帝國均為超級強國。因為這些國家在當時世界上擁有特別強的國力及影響力,因此被稱為超級強國。在有關國際關係文獻中,使用霸權主義的人較為普遍。 自從蘇聯於1991年解體後,美国已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強國。.

新!!: 印度洋和超級強國 · 查看更多 »

路氏無耙喉盤魚

路氏無耙喉盤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喉盤魚亞目喉盤魚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南部海域,體長可達2.1公分,屬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潮間帶。.

新!!: 印度洋和路氏無耙喉盤魚 · 查看更多 »

路易港

路易港 ()位于毛里求斯岛西部的路易港区,面朝印度洋,是毛里求斯的首都,同时也是该国最大的城市和主要港口。根据2010年12月的人口统计,路易港总人口为148,416人。.

新!!: 印度洋和路易港 · 查看更多 »

路易港區

路易港區是非洲東部島國毛里裘斯的9個區之一,位於該國西部,北面和東面是龐波慕斯區,南接莫卡區,西臨印度洋,首府設於路易港,面積42.7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28,851。 Category:毛里裘斯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路易港區 · 查看更多 »

鸠鸽科

鸽科(學名:Columb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鸽形目中的一个科,一般稱為鸠或者鴿。有許多種類,其中有47屬,其下共有大約320個物種。常常被稱呼為白鴿或鴿子的常见物种是原鴿(Columba livia)。 特徵是酒樽身形,脖子短小,有瘦長的嘴,牠喝水的時候,將嘴至鼻孔的範圍浸入水中吸吮,雄性和雌性從外表看不太出來,只是雄性在身材方面顯得有力,在行為及表情上顯的較為主動。鴿子的肌肉有益於在空中移動,他們有強健的胸骨保護心、肺臟,裡的骨頭是空心的,牠們會吃許多小石頭幫助消化,他們有大約一萬根羽毛,體型輕巧,最快可以大約每小時一百公里的速度飛行。鴿子以如玉米、白米、花生、豆子等種子、果實和其他柔軟的植物維生,属於食果动物,牠們並不挑食,也可以吃飼料。喜愛用幼小樹枝築巢。每次生蛋兩隻,由父母輪流孵化。 牠們活躍於澳新界及東洋界一帶,已經絕種的巨鳥渡渡鳥也属于本科。鴿子嘴巴上半部的地方有磁體偵測器,因此他們能夠偵測強大磁體的範圍。.

新!!: 印度洋和鸠鸽科 · 查看更多 »

鹏,又称大鹏、鹏鸟、鲲鹏,是世界许多传说中其大无比的神鳥。.

新!!: 印度洋和鹏 · 查看更多 »

鹦鹉螺

鹦鹉螺,海洋软体动物,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達曼海,東至斐濟等地區均有發現。位於鸚鵡螺主要產地的法屬新喀里多尼亞,還以鸚鵡螺做為國徽的主要圖案。鹦鹉螺是四大名螺之一。 現存种群数量少。因生活環境須有數個大氣壓的水壓,故难人工饲养。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在帕劳共和国内的深海中尚有鹦鹉螺的栖息地。.

新!!: 印度洋和鹦鹉螺 · 查看更多 »

鹰击长空2

是一款由育碧罗马尼亚公司开发,育碧公司发行的一款多平台的街机风格的飞行游戏。其前作为《鹰击长空》。.

新!!: 印度洋和鹰击长空2 · 查看更多 »

鹰状无刺鲼

无刺鲼(学名:Aetomylaeus milvus),又名鷹形圓吻燕魟、魴仔,为鲼科无刺鲼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

新!!: 印度洋和鹰状无刺鲼 · 查看更多 »

鹿角珊瑚屬

軸孔珊瑚屬中,有超過150個品種,佔全世界已有記錄的石珊瑚品種數目的20%,於印度洋-太平洋一帶水域生長的珊瑚礁,軸孔珊瑚是數量多的珊瑚品種。 分類:珊瑚礁 nl:Acroporidae.

新!!: 印度洋和鹿角珊瑚屬 · 查看更多 »

鹿角球虫

鹿角球虫(学名:Elaphococcus cervicornis)为星球虫科鹿角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西沙群岛等。.

新!!: 印度洋和鹿角球虫 · 查看更多 »

麥克唐納群島

麥克唐納群島是澳大利亞的群島,位於印度洋,屬於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的一部分,由3座島嶼組成,最高點海拔高度230米,最近一次火山噴發在2005年發生。.

新!!: 印度洋和麥克唐納群島 · 查看更多 »

麥克禮鼠

麥克禮鼠(Rattus macleari),又名麥氏家鼠,是印度洋聖誕島上生活的大型大家鼠。牠們曾經很豐富,晚上很易見到牠們的蹤影。牠們令聖誕島紅蟹的數量下降。入侵的黑鼠所帶來的傳染病令麥克禮鼠消失。最後是於1903年見到牠們。牠們也會與大家鼠雜交。.

新!!: 印度洋和麥克禮鼠 · 查看更多 »

麦喙猎女神螺

麦喙猎女神螺(学名:''Trivirosta hordacea''.)是一種小型的海螺,为猎女神螺科喙猎女神螺属的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麦喙猎女神螺 · 查看更多 »

麦克罗伯特森地

麦克罗伯特森地(Mac.)位于东南极洲,北临印度洋,范围从威廉·斯科斯比湾向东延伸至德利角,东部包括了查尔斯王子山脉北部地区。麦克罗伯特森地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组成的一支探险队(1929-1931)以赞助人,墨尔本商人及慈善家麦克弗森·罗伯特森的名字命名的。沿海有澳大利亚的莫森站等科学考察站。.

新!!: 印度洋和麦克罗伯特森地 · 查看更多 »

麦氏犀鳕

麦氏犀鳕(学名:Bregmaceros macclellandii)为輻鰭魚綱鱈形目犀鳕科犀鳕属的鱼类,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如浙江大陈岛到台湾东港、广东东南澳、广西北海市及海南岛等,另分布東印度洋至泰國南部,属于热带及亚热带温水性远洋及较深海区上层小浮鱼类,深度0-2000公尺,體長可達9.6公分,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恒河河口区。.

新!!: 印度洋和麦氏犀鳕 · 查看更多 »

麗紋窄額魨

麗紋窄額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麗紋窄額魨 · 查看更多 »

麗飾六棱箱魨

麗飾六棱箱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箱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5-60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於沿岸較淺的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麗飾六棱箱魨 · 查看更多 »

麗鮗

麗鮗(学名:Calloplesiops altivelis),又稱瑰麗鮗、瑰麗七夕魚、近美七夕魚、孔雀七夕魚、海水鬥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麗鮗 · 查看更多 »

軟擬花鮨

軟擬花鮨,又稱軟擬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14-30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生活在岩石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軟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黎峨

夏爾·里戈爾·德·讓烏伊利(Charles Rigault de Genouilly;)越南史料稱之為黎峨,是法蘭西第二帝國海軍中將。他曾參與克里米亞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但他最為世人所知的事蹟是他率領法西聯軍征服越南的南圻,為後來法國建立印度支那殖民地奠定基礎。 讓烏伊利出生在滨海夏朗德省罗什福尔,其父母的家庭都有海軍背景。1825年,讓烏伊利進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學習。1827年,以海军军官候补生的身份加入摩里亞遠征軍,參加希臘獨立戰爭。翌年參與清剿希臘沿岸海盜的軍事行動。 1830年,升海軍中尉,參加遠征阿爾及爾的法軍。1831年,參加色薩利君主的軍隊。1832年,比利時沿岸被封鎖期間,讓烏伊利參加了比利時獨立戰爭。1834年,升海軍上尉。 1843年,率護衛艦Victorieuse號前往印度洋、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並參加探索黃海的行動。1847年4月25日,讓烏伊利與奥古斯丁·德·拉皮埃尔上校(Augustin de Lapierre),分別率領Victorieuse號和Gloire號來到沱㶞(今峴港),要求越南阮朝同意傳教士自由傳教,越南軍艦的攻擊。法國軍艦隨即反擊,將越南軍艦全部擊沉並揚長而去。這就是歷史上的炮擊沱㶞。7月,Victorieuse號在朝鮮沿岸擱淺,但被法國政府免於追究責任。 1848年6月升上校。他成為海軍大臣Joseph Grégoire Cazy的首席顾问。 1853年,被Ville de Paris號艦長任命為該艦隊的旗艦艦長,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1854年4月22日,參與炮擊敖德薩的戰鬥,後又參加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1857年,讓烏伊利以護衛艦Némésis號艦長的身份,跟隨莱昂纳尔·沙内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他曾參加封鎖澳門之戰以及广州城战役,後侵入海河口,攻取天津。 11月,兩名西班牙傳教士被越南朝廷下令殺害。敏体尼前往越南首都順化交涉,但失敗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因此決定懲治越南。翌年9月,法國與西班牙組織聯軍,由讓烏伊利率領,入侵越南,並佔領了沱㶞。但聯軍隨即在沱㶞遭到阮知方率領的越南軍隊的圍攻,於是在1859年1月拋棄沱㶞,攻取西貢(今胡志明市)。讓烏伊利在越南的軍事行動被法國政府認為是失敗的,11月,讓烏伊利被法國召回國內,改由弗朗西斯·帕热代替他的位置。 1867年,取代普羅斯佩·德·夏斯盧-羅巴,成為海軍大臣。1869年成為戰爭部長,但不久就被埃德蒙·勒伯夫取代。 法國在色當戰役戰敗之後,讓烏伊利限制了法國海軍的行動,讓海軍士兵保衛首都巴黎。不久辭職,退休到西班牙養老。1873年死於西班牙巴塞羅那。 Category:法國軍事人物 Category:克里米亞戰爭法國軍事人物 Category:第二次鴉片戰爭人物 Category: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校友.

新!!: 印度洋和黎峨 · 查看更多 »

點列蝴蝶魚

點列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點列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黎胥留號戰列艦

黎塞留号战列舰(Richelieu)是黎塞留级战列舰的首舰,该级别也是法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同時也是世界首艘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建造的現代戰艦,整體設計類似於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放大版。本艦以法国第一任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命名,于1935年在布雷斯特动工,該艦建造目的主要是為了對抗義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並是法國首艘標準排水量達35,000噸的作戰船艦,其前甲板以超射布局装设2座四联装砲塔,后甲板则不设主炮,取而代之是以品字形排列的3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在裝甲與水下保護,堪稱是當時當代水準,只略遜於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然而在防空上,該艦防空砲砲塔較少,並且只有光學射控系統。在航速上,試運行時其航速比歐洲同世代的戰艦還要快一些,並優於當時美國的高速戰艦。 1940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黎塞留号在布雷斯特基本建成,完工时舰上的主要设备已安装完毕,但都未经过调试。1940年6月15日,英法聯軍在陸上遭到嚴重打擊,為避免被德軍捕獲,黎塞留号离开布雷斯特船塢,並朝法屬西非达喀尔前進。6月18日,黎希留號抵达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並加入維希法國一方。在1940年達喀爾戰役期間,黎希留號成功阻止英軍與自由法國的入侵。1943年火炬行動後,黎希留號归入盟军指挥下,並開往美國紐約布魯克林造船廠進行整修。1944年到1945年期間,黎希留號前往印度洋與英國皇家海軍會合,並歸入英國遠東艦隊指揮。1945年,黎希留號回歸法軍,並抵達法屬印度支那。黎希留號最後服役至1960年代。.

新!!: 印度洋和黎胥留號戰列艦 · 查看更多 »

點斑裸胸鱔

點斑裸胸鱔,又稱斑條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64公尺,體長可達90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沿海水淺的珊瑚礁及岩礁區,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點斑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軸心國的3個主要國家: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和意大利王國在戰勝後對瓜分世界的計劃,避免內部的矛盾並以德日建立的“新秩序”取代舊秩序。此計劃因為軸心國自1943年起節節敗退,所以導致最後無法實行。.

新!!: 印度洋和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 · 查看更多 »

黃天竺鯛

黃天竺鯛,又名环天竺鲷、環尾天竺鯛,俗名大目側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黃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黃尾刺蓋魚

黃尾刺蓋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黃尾刺蓋魚 · 查看更多 »

黃尾裸頰鯛

黃尾裸頰鯛,又稱黃尾龍占,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龍占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2-100公尺,本魚體色為黃色到綠色、藍色,越往腹部顏色越淡,體側通常有9-10個暗淡的黃綠色或棕色的條紋,頭部紫灰色,胸鰭基部,具一紅色條紋,有時延伸廣泛的胸鰭基部上方和下方的鰓蓋的邊緣,背鰭鰭膜紅色,背鰭硬棘10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8枚,體長可達65公分,棲息在海草床、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魚類、軟體動物、海綿等為食,可作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黃尾裸頰鯛 · 查看更多 »

黃尾鰧

黃尾鰧,为輻鰭魚綱鱸形目膽星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黃尾鰧 · 查看更多 »

黃尾擬花鮨

黃尾擬花鮨,又稱黃尾擬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東非至聖誕島海域,棲息深度4-40公尺,體長可達12公分,生活在向海礁坡,為底棲性魚類,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黃尾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黃帶天竺鯛

黃帶天竺鯛,又名橙帶天竺鯛,俗名大目側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黃帶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黃帶似馬面單棘魨

黃帶似馬面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15-5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黃帶似馬面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黃帶擬毛背魚

黃帶擬毛背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鱼目合齒魚亞目擬毛背魚科的其中一種,印度洋Saya de Malha海域,棲息深度87-110公尺,體長可達6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黃帶擬毛背魚 · 查看更多 »

黃土魟

黃土魟(学名:Dasyatis bennettii,又稱黄魟,俗名白肉鯆、黃魟、笨氏土魟),是軟骨魚綱燕魟目魟科魟屬的一種鱼类。.

新!!: 印度洋和黃土魟 · 查看更多 »

黃紋魣

黃紋魣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金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海,屬肉食性,以魚類為食,具利齒,易造成創傷。.

新!!: 印度洋和黃紋魣 · 查看更多 »

黃蝴蝶魚

黃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黃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黃頭蝴蝶魚

黃頭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黃頭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黃褐阿波魚

黃褐阿波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黃褐阿波魚 · 查看更多 »

黃鰭石斑魚

黃鰭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亞丁灣至南非Alfred港,東至蘇門答臘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0-150公尺,體長可達90公分,稚魚生活在淺水礁石區,成魚棲息在深水珊瑚礁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章魚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黃鰭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黃鰭癒齒鯛

黃鰭癒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癒齒鯛科的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印度海域,深度150-240公尺,體長可達14.5公分,棲息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黃鰭癒齒鯛 · 查看更多 »

黃點梵鰕虎魚

黃點梵鰕虎魚,为輻鰭魚綱虾虎鱼亚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體長可達8.5公分。.

新!!: 印度洋和黃點梵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黃胸鰭刺尻魚

黃胸鰭刺尻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黃胸鰭刺尻魚 · 查看更多 »

黃背梅鯛

黃背梅鯛(学名:Caesio xanthonotus),又稱黃背烏尾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烏尾鮗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黃背梅鯛 · 查看更多 »

黃肩擬海豬魚

黃肩擬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5公尺,體長可達6.5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黃肩擬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黃針鰭鮗

黃針鰭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七夕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海域,棲息深度9-12公尺,體長可達2.6公分,棲息在近海的礁石區,屬肉食性,雄魚有護卵的行為。.

新!!: 印度洋和黃針鰭鮗 · 查看更多 »

黃臀副唇魚

黃臀副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西北部及印尼海域,棲息深度6-35公尺,體長可達8.5公分,棲息在河口或沿海礁坡海域,成小群活動,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黃臀副唇魚 · 查看更多 »

黃鋸鱗魚

黃鋸鱗魚為輻鰭魚綱金眼鯛目金鱗魚亞目金鱗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1-18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

新!!: 印度洋和黃鋸鱗魚 · 查看更多 »

黃澤小沙丁魚

黃澤小沙丁魚,又稱黃小砂丁,俗名青鱗仔,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黃澤小沙丁魚 · 查看更多 »

黃斑窄額魨

黃斑窄額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北部及肯亞海域,棲息深度3-57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黃斑窄額魨 · 查看更多 »

黑印真鲨

黑印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menisorrah)为真鲨科真鲨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西南太平洋以及南海、也到达中国东海和黄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澳大利亚、红海。.

新!!: 印度洋和黑印真鲨 · 查看更多 »

黑口副仙女魚

黑口副仙女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副仙女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體長可達31.9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口副仙女魚 · 查看更多 »

黑口鱼

黑口鱼(学名:Narcetes lloydi)为黑头鱼科黑口鱼属的鱼类。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海、东海冲绳海槽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吕岛东岸。.

新!!: 印度洋和黑口鱼 · 查看更多 »

黑口槳躄魚

黑口槳躄魚(學名:Chaunacops melanostomus),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單棘躄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底棲魚類,分布於印度洋14°-30°S及86°-114°E海域,棲息深度1320-1760公尺,體長可達7.2公分,棲息在大陸坡,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口槳躄魚 · 查看更多 »

黑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学名:Oceanodroma monorhis)为海燕科叉尾海燕属的鸟类,俗名宜厚的海燕。分布于太平洋北部经日本、朝鲜、中国渤海及黄海和南海、以至印度洋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偶见于山东以南的沿海各省、直抵广东、台湾以北的岛屿等地,大多为远洋性海鸟,亦见于近陆岛屿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厦门附近。.

新!!: 印度洋和黑叉尾海燕 · 查看更多 »

黑尾重牙鯛

黑尾重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的安哥拉至莫三比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中底層海域,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黑尾重牙鯛 · 查看更多 »

黑帶重牙鯛

橫帶重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南部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沿海岩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魚類及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黑帶重牙鯛 · 查看更多 »

黑帶普提魚

黑帶普提魚,又稱黑帶狐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模里西斯、留尼旺海域,棲息深度10-40公尺,本魚最大特徵在成魚身體後半部近尾柄處有一寬黑條紋,體長可達32公分,棲息在臨海礁石區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黑帶普提魚 · 查看更多 »

黑似深海鮭

黑似深海鮭,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小口兔鮭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100-1500公尺,體長可達9.3公分,棲息在大洋中層水域,會進行垂直性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似深海鮭 · 查看更多 »

黑唇副獅子魚

黑唇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西部海域,棲息深度1120-1220公尺,體長可達11.4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唇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黑灰舌珍魚

黑灰舌珍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水珍魚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拉伯海海域,深度150-302公尺,體長可達19.5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灰舌珍魚 · 查看更多 »

黑紋小條鰤

黑紋小條鰤,又稱小甘鰺,俗名為黑甘、油甘、軟骨甘,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黑紋小條鰤 · 查看更多 »

黑緣刺鯊

黑緣刺鯊(學名Centrophorus atromarginatus),又名黑緣尖鰭鮫,是刺鯊屬下的一種鯊魚。.

新!!: 印度洋和黑緣刺鯊 · 查看更多 »

黑緣蝴蝶魚

黑緣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黑緣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黑緣黃唇魚

黑緣黃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印度西孟加拉邦及緬甸海域,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沿岸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黑緣黃唇魚 · 查看更多 »

黑緣棘鯛

黑緣棘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海域,體長可達14.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黑緣棘鯛 · 查看更多 »

黑翼眶棘鯒

黑翼眶棘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亞丁灣至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27-80公尺,屬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20公分,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翼眶棘鯒 · 查看更多 »

黑眉信天翁

黑眉信天翁(學名:Thalassarche melanophrys)是一種大型及分佈最廣和普遍的信天翁。.

新!!: 印度洋和黑眉信天翁 · 查看更多 »

黑鞍腔吻鱈

黑鞍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肯亞、坦尚尼亞外海、安達曼海等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293-400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鞍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黑蝰魚

黑蝰魚(学名:Chauliodus pammelas)为輻鰭魚綱巨口鱼目巨口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阿曼灣、阿拉伯海及馬爾地夫等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400-2500公尺,體長可達19.5公分。.

新!!: 印度洋和黑蝰魚 · 查看更多 »

黑頭鋸棘單棘魨

黑頭鋸棘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0-250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大陸棚水域,通常成對出現,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頭鋸棘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黑頭海蛇

黑頭海蛇(學名:Hydrophis melanocephalus)是蛇亞目眼鏡蛇科海蛇屬下的一種有毒海蛇,主要分布於南中國海、澳洲及日本之間的海域,是日本的受保護動物。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新!!: 印度洋和黑頭海蛇 · 查看更多 »

黑體珍燈魚

黑體珍燈鱼(学名:Nannobrachium nigrum)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于太平洋及印度洋熱帶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100-1015公尺,體長可達11.1公分。.

新!!: 印度洋和黑體珍燈魚 · 查看更多 »

黑鰭眶棘鯒

黑鰭眶棘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阿曼灣至安達曼海海域,棲息深度15-117公尺,屬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14.5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鰭眶棘鯒 · 查看更多 »

黑鰭蝴蝶魚

黑鰭蝴蝶魚,又稱阿拉伯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黑鰭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黑鰭胸棘鯛

黑鰭胸棘鯛,是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燧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菲律賓、東大西洋及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600至150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

新!!: 印度洋和黑鰭胸棘鯛 · 查看更多 »

黑鰓深海狗母魚

黑鰓深海狗母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爐眼魚科的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及馬達加斯加外海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700-1600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鰓深海狗母魚 · 查看更多 »

黑鳍叶鲹

黑鳍叶鲹(学名:Caranx malam)为鲹科鲹属的鱼类,俗名黄尾鱼。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日本、太平洋热带海区,包括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黑鳍叶鲹 · 查看更多 »

黑鳍蛇鲭

黑鳍蛇鲭(学名:Thyrsitoides marleyi),又名尖身魣、日文名稱為長太刀梭子魚(ナガタチカマス),因滿口利牙與鋒利的背鰭而有著全身凶器之肉食魚的稱號,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蛇鲭科黑鳍蛇鲭属的鱼类。分布于西部太平洋的温、热带海域、印度洋,包括南海诸岛海域、东海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0公尺,體長可達200公分,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頭足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纳塔尔、南非。.

新!!: 印度洋和黑鳍蛇鲭 · 查看更多 »

黑身海豬魚

黑身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海域,棲息深度9-10公尺,體長可達12.1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身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黑點左鮃

黑點左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日本海域,棲息深度100-290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點左鮃 · 查看更多 »

黑點真巨口魚

黑點真巨口魚(学名:Eustomias melanostigma)为輻鰭魚綱巨口鱼目巨口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0-1000公尺,體長可達13.6公分。.

新!!: 印度洋和黑點真巨口魚 · 查看更多 »

黑點銜鰕虎魚

黑點銜鰕虎魚(学名:Istigobius nigroocellat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鱼科銜鰕虎魚属的鱼类。分布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與澳洲北部地區、西太平洋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澳洲昆士蘭省、新加勒多尼亞、美屬薩摩亞群島、所羅門群島海域,棲息深度2-10公尺,棲息在沿岸水質混濁的底層水域,可做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黑點銜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黑胸棘鯛

黑胸棘鯛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燧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27°30'N至10°10'N及1°26'S至26'14°S海域;西印度洋南非Transkei外海,棲息深度70-100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深水域,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黑胸棘鯛 · 查看更多 »

黑肋副獅子魚

黑肋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1042-1370公尺,體長可達20.4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肋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黑長鯧

黑長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長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北大西洋、印度洋、西南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40-1050公尺,體深褐色至黑色,體具有縱紋,隨年齡成長而逐漸消失,背鰭硬棘5枚;背鰭軟條37-41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0-24枚,體長可達150公分,棲息在中底層水域,可能成小群活動,屬肉食性,以小魚、甲殼類、魷魚、浮游生物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黑長鯧 · 查看更多 »

黑腹馬面魨

黑腹馬面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西印度洋的阿曼灣及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30-200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腹馬面魨 · 查看更多 »

黑色副獅子魚

黑色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西部海域,棲息深度992-1000公尺,體長可達12.4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色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黑色珍灯鱼

黑色珍灯鱼(学名:Lampanyctus niger)为灯笼鱼科珍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

新!!: 印度洋和黑色珍灯鱼 · 查看更多 »

黑河區

黑河區(Black River)是毛里求斯西岸的一個區,以其塔馬蘭瀑布及前首府塔馬蘭的滑浪渡假村而聞名。現時該區的首府為巴姆布斯(Bambous)。黑河區以面積計是毛里求斯第三大的區,包括有該國獨特的熱帶雨林、黑河上的黑河峽及夏馬的彩土。在冬季,黑河區的森林是獵鹿的勝地。 「黑河」的名稱源於當地是整個島最乾燥的地方,當地的雨量比島上其他地方都要少。基於這個原因,當地不少漁村都慢慢轉型成為渡假村,例如:其前首府塔馬蘭、該國第二大沙灘弗利康弗拉克等。塔馬蘭亦是七月到八月時唯一可以滑浪的地方。 弗利康弗拉克(Flic-en-Flac)除了是毛里求斯第二大沙灘以外,亦是該國所有沙灘裡最長的一個。在位於島上西部的沙灘上,遊人可以在沙灘上欣賞落日的美景。與其北部全國最大沙灘大灣所比,由於弗利康弗拉克在發展前時當土原住民舉行葬禮儀式的地方,使得在弗利康弗利克的發展有很多的規劃,以防舊有的文化基礎被破壞。.

新!!: 印度洋和黑河區 · 查看更多 »

黑潮寶螺

黑潮寶螺(学名:Palmadusta contaminata)为一個海螺的物種,是寶螺科下的腹足綱軟體動物。舊屬寶螺屬,今屬焦掌贝属。.

新!!: 印度洋和黑潮寶螺 · 查看更多 »

黑指纹海兔

黑指纹海兔(学名:Aplysia dactylolmela)为海兔科海兔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西沙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于海藻间。.

新!!: 印度洋和黑指纹海兔 · 查看更多 »

黑斑双鳍电鳐

黑斑双鳍电鳐(学名:Narcine maculata)为电鳐科双鳍电鳐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黑斑双鳍电鳐 · 查看更多 »

黑斑異短刺魨

黑斑異短刺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二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40-270公尺,棲息在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黑斑異短刺魨 · 查看更多 »

黑斑蝴蝶魚

黑斑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黑斑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黑斑蠕鳞虫

黑斑蠕鳞虫(学名:Acoetes melanonota)为蠕鳞虫科蠕鳞虫属的动物。分布于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洋,包括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黑斑蠕鳞虫 · 查看更多 »

黑斑条尾魟

黑斑条尾魟(学名:Taeniura melanospilos)为魟科條尾魟屬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雅加达、爪哇。.

新!!: 印度洋和黑斑条尾魟 · 查看更多 »

黑斑新平鮋

黑斑新平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30-556公尺,體長可達36公分,棲息在沿岸礁石區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黑斑新平鮋 · 查看更多 »

黄带魣

带魣(学名:Sphyraena helleri)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魣科魣屬的鱼类,俗名吹鱼。廣泛分布在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15-104公尺,體長可達80公分。 棲息在珊瑚礁及岩礁區,主要在夜間活動,成群行動,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黄带魣 · 查看更多 »

黄带海猪鱼

带海猪鱼(学名:Halichoeres pelicieri),又名柳冷仔、派氏海豬魚、派氏儒艮鯛,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海豬魚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及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公尺,體長可達4.9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黄带海猪鱼 · 查看更多 »

黄翼刺尾鱼

翼刺尾鱼(学名:Acanthurus xanthopterus)为刺尾鱼科刺尾鱼属的鱼类,又稱黃鰭刺尾鯛、黃鰭刺尾魚,俗名粗皮仔。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塞舌尔。.

新!!: 印度洋和黄翼刺尾鱼 · 查看更多 »

黄身海猪鱼

黃身海豬魚(学名:Halichoeres chrysus),又名金色海豬魚 ,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聖誕島、西太平洋區,從日本南部至索羅門群島海域,棲息深度2-70公尺,本魚身體鮮黃色,頭部與胸橘黃色,在眼後面有一個斑點,頭部有不規則的淡綠色的條紋,雄魚的背鰭在第一個棘間膜具有一個大的黑色又邊緣白色的斑點,雌性具有一個第二的黑色,淡黃色的-鑲邊了斑點,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2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1-12枚,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沙石底質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黄身海猪鱼 · 查看更多 »

黄果树瀑布

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号称“亚洲第一大瀑布”。虽然其一级主瀑布实际上以流量和宽度计算不及老挝的孔恩瀑布,与国内瀑布相比也在流量次于黄河壶口瀑布,和宽度次于广西德天瀑布。但还是以其雄奇壮阔的一级主瀑布、连环密布的瀑布群而闻名于海内外,十分壮丽。并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而其瀑布群包含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其中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瀑布。于2007年5月,经中国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查验收,黄果树瀑布景区成为首批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一。.

新!!: 印度洋和黄果树瀑布 · 查看更多 »

鼻蚕

鼻蚕(学名:Rhynchonerella gracilis)为眼蚕科鼻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包括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上层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鼻蚕 · 查看更多 »

齐氏魟

氏魟(学名:Dasyatis gerrardi)为魟科魟屬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日本南部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新!!: 印度洋和齐氏魟 · 查看更多 »

轮球虫

轮球虫(学名:Sphaerozoum verticillum)为球虫科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海南岛等,常生活于表层。.

新!!: 印度洋和轮球虫 · 查看更多 »

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

尽管澳大利亚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主战场都很遥远,但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仍然很频繁。在1940年至1945年之间,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共有54艘海军舰艇及潜艇在澳大利亚水域袭击过盟军的船只,港口及其它设施。轴心国在此进行的最有名的袭击是1941年11月德国辅助巡洋舰击沉悉尼号轻巡洋舰、1942年2月19日日本海军战机对达尔文的轰炸、及1942年5月日本袖珍潜艇对悉尼港的攻击。除这些攻击以外,轴心国的潜艇及水雷在澳大利亚水域还击沉及击伤了许多盟军商船。日本潜艇还对几个澳大利亚港口进行了炮击,从潜艇母舰起飞的日本战机也对澳大利亚的各个主要城市进行过轰炸。 1942年上半年,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达到了顶峰,澳大利亚海岸周围已有日本潜艇在巡逻,而澳大利亚北部的几个城市也遭到了的攻击。但到了1942年后半年,澳大利亚水域就只剩下少量的德国武装商船了。1943年上半年,日本海军的潜艇恢复了对澳大利亚的进攻,但随着日本开始转入防御作战,这些进攻不久就又取消了。到了1944年和1945年,只有少量的轴心国海军舰只还在澳大利亚水域执行任务,而它们造成的破坏也微乎其微。 与其它战场相比,德国与日本向澳大利亚水域派遣的水面舰只及潜艇的总数相對較少,它们对盟军的进攻也是断断续续的,因此,轴心国并没有给驻扎于澳大利亚的盟军造成多大伤害。而尽管盟军用于保卫澳大利亚海域的舰队规模庞大,它们却没有对西南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发展造成多大影响。.

新!!: 印度洋和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 · 查看更多 »

龍占魚科

龍占魚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一個科。.

新!!: 印度洋和龍占魚科 · 查看更多 »

龍德島

龍德島是毛里裘斯的火山島,位於印度洋海域,屬於馬斯克林群島的一部分,面積1.69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80米,該島自1957年被劃入自然保護區範圍,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毛里求斯島嶼.

新!!: 印度洋和龍德島 · 查看更多 »

龍首曲海龍

龍首曲海龍(学名:Campichthys tricarinatu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西部海域,棲息在岩石底質的海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龍首曲海龍 · 查看更多 »

龍骨海鹿

龍骨海鹿(学名:Dolabella auricularia),又名截尾海兔或陳氏海兔,是一種大型的海蛞蝓,为海鹿科黃花瓣螺屬下的一个後鰓類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物種。.

新!!: 印度洋和龍骨海鹿 · 查看更多 »

龐波慕斯區

龐波慕斯區是非洲東部島國毛里裘斯的9個區之一,位於該國西北部,北鄰印度洋,東毗朗帕河區,南接弗拉克區和莫卡區,西臨路易港區,首府設於特里奧萊,面積179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122,352。 Category:毛里裘斯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龐波慕斯區 · 查看更多 »

辽宁号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正式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號:16),是一艘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航空母舰,是中国第一代及第一艘航空母艦,亦是首艘和唯一一艘001型航空母舰。该舰舰名源自其建造地辽宁省。 辽宁舰原为计划服役于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2号舰“里加号”,1988年11月25日下水,1990年7月更名为“瓦良格號”。后因苏联解体,处于67.3%完工的状态搁置,未能建成服役。1998年3月19日,前解放军军人,香港商人徐增平以专为此成立的私营澳门创律公司名义出面,以2000万美元报价,经拍卖中标瓦良格号及其全套设计图纸,并随即支付10%首款200万美元。其后由华夏证券公司、有军方背景的东方汇中公司、国企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参与其中,投入大量资金和主管澳门创律公司运营。 2000年6月14日,“瓦良格”号航母离开黑海造船厂,但其在運返中國大陸時受到土耳其共和国政府的阻撓,直到2002年3月3日方获准利用拖船将尚未完成舾装无自航动力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舰拖回中国大连。200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向澳門創律公司支付8.78億元人民币。随后自2005年起由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对其进行续建及改造。 2012年9月25日,该舰在大连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為“辽宁舰”。此后在2013年与2016年两次赴南海进行远洋训练。2016年11月,解放軍宣布遼寧号航母戰鬥群已具備作战能力。2017年,辽宁舰访问香港,并对公众开放。2018年1月4日夜,辽宁舰穿越台湾海峡赴南海训练。.

新!!: 印度洋和辽宁号航空母舰 · 查看更多 »

达尔文 (澳大利亚)

达尔文(英語:Darwin),又譯達爾溫,是位于澳大利亚西北海岸的主要城市,北領地的首府,第16大城市,人口約14万4千人(2014年),属于热带气候,经常受到雷暴和龙卷风的侵袭,最早有记录的熱帶氣旋发生在1867年,1974年12月25日的強烈熱帶氣旋特雷西几乎毁灭了整个城市。达尔文也是唯一经歷過現代战争的澳大利亚城市。1942年2月19日,日本飛機对达尔文进行了两次轰炸,此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尔文遭受過63次轰炸。 达尔文是澳大利亚原住民居民最集中的城市,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是从东南亚和东亚移居的移民,所以达尔文被称为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首府”,由于它距离亚洲最近,所以是重要的出口港口,主要出口活牲畜(牛、羊)和矿物。达尔文也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北部海岸巡逻艇的基地。.

新!!: 印度洋和达尔文 (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达累斯萨拉姆

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意为“和平之家”--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旧都,与同名省份的首府,堪称是坦桑尼亚的经济首都。面积162.5平方公里,都会区人口2,456,100(2005年统计数据)。市区分为Ilala、Kinondoni和Temeke三区,与两个郊区(Masaki和Mikocheni)。.

新!!: 印度洋和达累斯萨拉姆 · 查看更多 »

达累斯萨拉姆区

達累斯薩拉姆區是坦桑尼亞的26行政區之一,位於該國東部,首府達累斯薩拉姆,東臨印度洋,南面、西面和北面是濱海區,面积1,393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487,288,是全國最富有和人口稠密的地區。 Category:坦桑尼亞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达累斯萨拉姆区 · 查看更多 »

辛巴威

津巴布韋共和國(Republic of Zimbabwe)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地处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南接南非,西部和西南与博兹瓦纳接壤,西北与赞比亚接壤,东部和东北与莫桑比克相邻,尽管津巴布韦与纳米比亚无领土接壤,但是在赞比西河河岸两国仅相隔200余米相望。津巴布韦于1980年4月18日独立建国,面积39万平方公里,最大城市和首都为哈拉雷。 津巴布韦人口的組成在立國後變化巨大,獨立時總人口690萬,其中約30萬(當時約佔5.5%)是白人統治階級,但因為土地改革政策使白人大量移民他國後,目前白人僅剩不到數萬人,且多在歐美境外居留。由於黑人極高的生育力,津巴布韦人口暴增來到约1415万(2013年),黑人已經占总人口的99%以上,主要有绍纳族(占79%)和恩德贝莱族(占17%)两大民族。 津巴布韦有16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他主要语言还有修纳语和恩德贝莱语。 津巴布韋原本是名為羅德西亞的由白人统治的國家,這个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个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進入20世紀後由伊安·史密斯領導,接受南非政權的援助,展開白人少數統治並抵抗共產游擊隊而知名。羅德西亞因天候宜人,當時的物產多以農產品為主,當時白人農場主因此地富饒,有「阿非利加麵包籃」美譽,並建立了歐洲式首都哈拉雷,原名索尔兹伯里,是羅德斯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為非洲中部經濟大城之一。在1980年之後白人少數統治被推翻,進入了津巴布韦時代,但同時經濟卻遭遇嚴重通貨膨脹,產量已經下跌不足以供養國民,今改以從外國進口食品為主,官方則提到殖民是導致津巴布韦持續貧窮的主要原因。.

新!!: 印度洋和辛巴威 · 查看更多 »

辛氏櫛鱗鰨

辛氏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體長可達7.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辛氏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龙头鱼

龙头鱼(学名:Harpadon nehereus),又稱印度鐮齒魚,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龙头鱼属的鱼类。.

新!!: 印度洋和龙头鱼 · 查看更多 »

龙目海峡

龙目海峡(Lombok Strait),位於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島的西努沙登加拉省,是一個位處龙目岛和巴厘岛之间的海峡,北接爪哇海,南接印度洋。吉利群岛位於海峽靠近龙目岛的一方,在龙目岛的西北部。 海峽的最窄點位於南部的開口,在龙目岛和珀尼達島之間,相距18公里;北部的開口約40公里寬。整個海峽全長約60公里。由於海峽的水深有250 m,比馬六甲海峽還要深,所以成为巨型油轮通行的黄金水道。.

新!!: 印度洋和龙目海峡 · 查看更多 »

迪亞尼海灘

迪亞尼海灘是東非國家肯雅的海灘度假村,位於該國東部印度洋沿岸,處於蒙巴薩以南35公里,海灘全長約25公里,離岸的珊湖礁是遊客的潛水勝地。 Category:肯亞地理.

新!!: 印度洋和迪亞尼海灘 · 查看更多 »

迪维西语

迪维西语(ދިވެހި, or ދިވެހިބަސް),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使用地区在马尔代夫,也是马尔代夫指定的官方语言,且有大约35万的使用者。同时,位于印度拉克沙群岛中央直辖区最南端的米尼科伊岛也有1万左右的母语使用者,但主要是迪维西语的一种方言“Mahl”。迪维西语的拉丁化名称“Divehi”是在英语中出现的,此单词根据迪维西语的“马累拉丁(Malé Latin)”方案的读音转写出来,这个词现已被确立为迪维西语名称的官方拼写方法,也是马尔代夫的常用拼法。而迪维西语的书面语则由“它拿字母(Thaana)”书写。 迪维西语有数种主要的方言:马累方言(Malé)、Huvadhu方言、Mulaku方言、Addu方言、 Haddhunmathee方言和Maliku方言。而迪维西语的标准语是马累方言,也就是将首都马累的语言作为标准语文。而Maliku方言主要使用区域在印度的米尼科伊岛,官方名称为“Mahl”。因此,许多人在提及印度米尼科伊岛的迪维西语时,都采用了上述的单词来指代该方言。 迪维西语脱胎于Maharashtri Prakrit语(中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其形态和语音也与马拉地语(印度语言)、孔卡尼语(印度语言)、僧伽罗语(斯里兰卡语言)较为相似,但互相并不能实现交流。在演化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语言都曾对迪维西语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最主要的影响是来自阿拉伯语,其次来自法语、波斯语、葡萄牙语、印度斯坦语和英语。但影响往往是双向的,如英语单词“atoll”(中文:环礁),以及“dhoni”(中文:礁际帆船)就是取自迪维西语词汇atolu和dōni。.

新!!: 印度洋和迪维西语 · 查看更多 »

迪氏副獅子魚

迪氏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南澳大利亞海域,棲息深度1118-1175公尺,體長可達19.2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迪氏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迪氏癒齒鯛

迪氏癒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癒齒鯛科的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阿卡巴灣海域,深度可達150公尺,體長可達16.5公分,棲息岩石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迪氏癒齒鯛 · 查看更多 »

迪氏櫛鱗鰨

迪氏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從肯亞至英屬印度洋領地,南至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0-35公尺,體長可達10.4公分,棲息在水質清澈的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迪氏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迪戈加西亚岛

迪亞哥加西亞島(Diego Garcia)是查戈斯群岛的主岛,也是英属印度洋领地首府所在地,距离印度最南端1900公里。位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国际水域,战略地位重要。查戈斯群島所属島嶼/礁都是英屬印度洋領地。.

新!!: 印度洋和迪戈加西亚岛 · 查看更多 »

迪斯克短吻獅子魚

迪斯克短吻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克羅澤群島海域,棲息深度4267-4270公尺,為深海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7公分,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迪斯克短吻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迴聲鸚鵡

迴聲鸚鵡(学名:Psittacula eques echo)是南印度洋近馬達加斯加島嶼上唯一生存的鸚鵡屬。.

新!!: 印度洋和迴聲鸚鵡 · 查看更多 »

近苍圆帆鱼

近苍圆帆鱼(学名:Cyclothone pseudopallida)为钻光鱼科圆帆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1000-100米。.

新!!: 印度洋和近苍圆帆鱼 · 查看更多 »

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مضيق هرمز,تنگه هرمز)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亦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湾的水道。海峽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峽的南岸是阿曼的飞地穆桑代姆省,其南面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海峽中間偏近伊朗的一邊有一個大島叫做格什姆島,隸屬於伊朗。現時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新!!: 印度洋和霍爾木茲海峽 · 查看更多 »

霍氏弱蜥魚

霍氏弱蜥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青眼魚亞目崖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可達0-60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霍氏弱蜥魚 · 查看更多 »

霍氏突吻鱈

霍氏突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阿拉伯海西部及孟加拉灣海域,體長可達41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2300-282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霍氏突吻鱈 · 查看更多 »

霍氏腔吻鱈

霍氏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480-700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霍氏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錐吻凹腹鱈

錐吻凹腹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至南非德班海域,屬深海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在395-960公尺,體長可達41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魚類、烏賊等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錐吻凹腹鱈 · 查看更多 »

錢斑鱗鮨

錢斑鱗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阿曼灣、阿拉伯半島南部、葛摩、馬達加斯加、肯亞至南非德班海域,本魚體及魚鰭黑色,並具有許多白斑,胸鰭大,鱗片光滑,體長可達85公分,生活在珊瑚礁、礁石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魚類等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錢斑鱗鮨 · 查看更多 »

蜥䲗科

蜥䲗科(學名:Draconettidae)為鱸形目䲗亞目下的一小科。皆為海水魚,分佈在西太平洋(日本至夏威夷)、印度洋及大西洋,主要在熱帶及暖溫帶。他們是小魚,體型最大的魚種也只約12公分長。為底棲魚,通常是兩性異形。.

新!!: 印度洋和蜥䲗科 · 查看更多 »

錦繡龍蝦

锦绣龙虾(学名:Panulirus ornatus)俗名龍蝦、山蝦、大和蝦、沙蝦等。.

新!!: 印度洋和錦繡龍蝦 · 查看更多 »

錫卡河

錫卡河(Thika River)是非洲的一条河流,屬於塔納河的支流,發源自阿伯德爾山脈,流經肯亞中部,为肯尼亚重要的水电输送河流,是肯尼亞首都和最大城市内罗毕最主要的水源地。.

新!!: 印度洋和錫卡河 · 查看更多 »

錫盧埃特島

錫盧埃特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馬埃島20公里,長5.7公里、寬4.3公里,面積19.9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752米,島上人口150人。.

新!!: 印度洋和錫盧埃特島 · 查看更多 »

露纹角

露纹角 (Cape Leeuwin,)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西南端。露纹角通常會與附近的纳多鲁列斯角(Cape Naturaliste)歸納為同一個海岬。露纹角亦是三大海岬之一。 露纹角再往南的海域,是一些小島、岩礁,以及聖阿卢恩群岛。而最接近的定居點,是位於露纹角北方的奥古斯塔。露纹角的東南方則是露纹角灯塔所在位置。 澳大利亞主張露纹角是印度洋與南冰洋的接觸點,但大部份其他國家都主張南冰洋是位於南緯60度線以南。.

新!!: 印度洋和露纹角 · 查看更多 »

露脊鯨

露脊鯨屬於鬚鯨,為露脊鯨科(Balaenidae)中的一類,分類學上稱為真露脊鯨屬(Eubalaena)。「露脊鯨」亦可用來泛指整個露脊鯨科,其中的弓頭鯨另外歸於露脊鯨屬(Balaena),本條目所介紹的露脊鯨,主要是指真露脊鯨屬(關於弓頭鯨的更多資訊見弓頭鯨)。 露脊鯨可長達18米,重100公頓。牠們的身體大部分呈黑色,在牠們的頭部有特殊的硬皮(粗糙而有斑點的皮)。牠們在英語中之所以被稱為「right whales」是因為捕鯨者認為牠們正是他們的捕獵對象,因為牠們會在陸地的視線範圍內游泳,在被殺死後會浮上水面。現在,人類不再大量獵殺鯨,取而代之的是賞鯨活動。 三種露脊鯨都分別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約300條北大西洋露脊鯨生活在北大西洋;約200條北太平洋露脊鯨生活在北太平洋;約7,500條南露脊鯨分佈於南半球的南部。另外,分佈於北冰洋的弓頭鯨約有8,000到9,200條。.

新!!: 印度洋和露脊鯨 · 查看更多 »

錳結核

錳結核(Manganese nodules),亦稱為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為海底岩石凝固物,由鐵或錳的氫氧化物以一個核心凝固而產生。其核心可能極其微小,並有可能因為結晶作用而完全轉變為錳礦物。當錳結核為肉眼可見時,它可以是細小的微化石(放散蟲門 Radiolaria 或有孔蟲門 Foraminifera 生物)外殼、磷酸化的鯊魚牙、玄武岩殘骸或早期凝固物的碎片。 錳結核的大小差距很大,由微小得只能用顯微鏡見到至大的球狀物大於二十厘米闊。但大部分錳結核的直徑為5至10厘米,約為一個馬鈴薯的大小。其表面平滑,部分則較粗糙,椭圆狀(多疙瘩的)或不規則的。其底部因為埋藏在沉積物下而比頂部更為粗糙。.

新!!: 印度洋和錳結核 · 查看更多 »

茶船古道

茶船古道,是六堡茶从六堡乡的合口街码头,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十三行,再远销国内各省区和香港、澳门、东南亚、印度洋各国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运茶叶通道。通过“茶船古道”,六堡茶走出深山,越洋过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并使梧州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2017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的贺信中还首次将“茶船古道、茶马古道”与“一带一路”并提。.

新!!: 印度洋和茶船古道 · 查看更多 »

霸鹟亚目

鹟亚目(学名:Tyranni)也叫叫禽亚目,是雀形目的一个亚目,包括13科,分布于印度洋沿岸和美洲的热带地区。.

新!!: 印度洋和霸鹟亚目 · 查看更多 »

范迪门湾

范迪门湾(Van Diemen Gulf)为印度洋帝汶海东部的一个海湾,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阿纳姆地西北,长145公里,宽80公里,东北为科堡半岛,西北为梅尔维尔岛。西通过克拉伦斯海峡,北通过邓达斯海峡与公海相通。有南阿利盖特河、东阿利盖特河和玛丽河在南岸注入范迪门湾。 1644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航行到此,以荷属东印度总督安东尼·范·迪门的姓氏命名。1802年,英国航海家马修·福林达斯绘制了海湾地图。.

新!!: 印度洋和范迪门湾 · 查看更多 »

錘頷魚科

锤颌鱼(学名:Omosudis lowii,英文名:Hammerjaw),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下的一科(锤颌鱼科),本科目前已知僅一屬一種。生活的水域深度最深達約 4000 公尺(通常棲息於 100 至 1000 公尺之間)。.

新!!: 印度洋和錘頷魚科 · 查看更多 »

蜂巢石斑鱼

#重定向 網紋石斑魚 蜂巢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merra)为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俗名:网纹石斑鱼、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石斑、过鱼、花石斑等。分布于红海、非洲东岸、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澎湖列岛等海域,属于暖水性底层鱼类。其一般生活于礁盘浅水海区,是珊瑚礁盘内最常见的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水海域,在中国分布于南海。  .

新!!: 印度洋和蜂巢石斑鱼 · 查看更多 »

胡拉奈氏鱈

胡拉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500-1320公尺,體長可達37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胡拉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胶体虫

胶体虫(学名:Collozoum inerme)为胶体虫科胶体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括东海等海域,一般生活于一般分布于热带海洋表层。.

新!!: 印度洋和胶体虫 · 查看更多 »

胸光虹燈魚

胸光虹灯鱼(学名:Bolinichthys photothorax)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虹灯鱼属的鱼类。分布於大西洋及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深度可達40-750公尺,本魚背鰭軟條12-14枚;臀鰭軟條13-15枚,體長可達7.3公分。.

新!!: 印度洋和胸光虹燈魚 · 查看更多 »

胸斑裂唇魚

胸斑裂唇魚(学名:Labroides pectoralis),又名魚醫生、柳冷仔、胸斑擬隆鯛、胸斑裂唇鯛,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裂唇魚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東印度洋太平洋區,從可可群島至皮特凱恩群島海域,北起博寧群島,南迄澳洲大堡礁海域,棲息深度2-30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及潟湖,單獨或成對活動,會啄食其他魚類身上的寄生蟲,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胸斑裂唇魚 · 查看更多 »

背斑燕鳐

背斑燕鳐(学名:Cypselurus bahiensis)为飞鱼科燕鳐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夏威夷、南洋群岛、红海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背斑燕鳐 · 查看更多 »

背斑牙花鮨

背斑牙花鮨,又稱背斑金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堤海域,棲息深度120-190公尺,體長可達13.4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背斑牙花鮨 · 查看更多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跨越了東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及東非各地,被認爲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项目。从1405年(明永樂三年)到1433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餘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這段時期是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八十年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的總航程達到七萬多海里,長度相當於地球圓周的三倍有餘。 郑和船隊曾经航行至東海、南海、泰國灣,繞過馬六甲海峡進入安達曼海及孟加拉灣,再繞過整個南印度至阿拉伯海、波斯湾,從亞丁灣進入紅海,亦有航行至東非馬達加斯加北部更远的海域,到达沿海三十多個國家及島嶼,包括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暹羅;印度的古裏、榜葛剌;阿拉伯半岛的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東非的木骨都束、莫桑比克贝拉港。郑和舰队的七次遠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1402年至1424年)開始,而最後的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年(1425年至1435年)開始。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远航行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肯尼亚。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海圖。.

新!!: 印度洋和郑和下西洋 · 查看更多 »

鈍吻副獅子魚

鈍吻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東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270-1290公尺,體長可達13.7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鈍吻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舍爾海軍上將號裝甲艦

舍爾海軍上將號裝甲艦(德語:Admiral Scheer)是納粹德國海軍的一艘德意志級裝甲艦(德國將其劃分為裝甲艦,英國則稱它們為「袖珍戰艦」,另外還有被劃分為重巡洋艦的爭議)。該艦名字取自於德國一戰的公海艦隊司令—萊因哈特·舍爾上將。.

新!!: 印度洋和舍爾海軍上將號裝甲艦 · 查看更多 »

航空交通管制

-- 航空交通管制(英文:Air traffic control,縮寫:ATC)是指由在地面的航空交通管制員協調和指導空域或機場內不同航空器的航行路線和飛航模式以防止飛航器在地面或者空中發生意外和確保他們均可以運作暢順,達至最大效率。除此之外,航空交通管制的系統還會提供例如天氣、航空交通流量、NOTAM和機場特別安排等的資料以協助飛行員和航空公司等作出相應的安排。踏入21世紀,隨着和航空活動有關的恐怖襲擊的增加,航空交通管制系統還擔當領空防衛和保護國土安全的角色,有些國家甚至是由空軍來運作航空交通管制系統(例如巴西空軍)。飛機在沒有航空交通管制的情况下仍可以飛行,但管制的存在能有效確保飛行器的在空飛行安全。.

新!!: 印度洋和航空交通管制 · 查看更多 »

航空器失蹤列表

Category:航空事故列表.

新!!: 印度洋和航空器失蹤列表 · 查看更多 »

航海家

航海家是指精於航海的人,其發展在地理大發現時代達到頂盛,扮演了地理發现者的主角。在從前,人類缺乏天文與地理知識,甚至認為大地的盡頭是無底深淵,再加上沒有精確的定位系統及堅固可靠的航海設備,所以遠洋航行是絕對的冒險行為,因此當時的航海家也被視為探險家。.

新!!: 印度洋和航海家 · 查看更多 »

航海家辛巴达

航海家辛巴达(السندباد البحري),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记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一位著名的英雄、航海家,他自巴士拉出发,游遍七海,有无数的奇遇。他航海从东非到南亚,他经歷神奇的冒险旅程去过魔法笼罩的地方,遇见了各种怪兽,碰到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现象。 辛巴达的故事应当是基于阿拉伯水手在印度洋中航行的实际体验,同时也受到了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印度《五卷书》和古波斯民间传说的影响。.

新!!: 印度洋和航海家辛巴达 · 查看更多 »

船帆座事件

船帆座事件,又称维拉事件或南大西洋闪光事件,指美国核爆炸探测卫星船帆座号(Vela)于1979年9月22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零时53分探测到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处发生“双闪”的事件。这次事件引起多个组织的数年调查,成为以色列可能拥有核武器的“证据”之一,但事件的原因至今仍是谜团。.

新!!: 印度洋和船帆座事件 · 查看更多 »

舒氏豬齒魚

舒氏豬齒魚,香港稱為青衣魚,又稱黑斑豬齒魚、青衣寒鯛,俗名四齒仔、西齒、石老、青威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蘇拉威西島。.

新!!: 印度洋和舒氏豬齒魚 · 查看更多 »

蘭德氏長鱸

蘭德氏長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阿拉伯海海域,棲息深度170-260公尺,體長可達13.2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蘭德氏長鱸 · 查看更多 »

蘭氏狗母魚

蘭氏狗母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蘭氏狗母魚 · 查看更多 »

蘭氏軟雀鯛

蘭氏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模里西斯海域,深度7-18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珊瑚礁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蘭氏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阿加萊加群島

阿加萊加群島是位於印度洋的群島,由兩個島嶼組成,位於毛里裘斯以北1,100公里,由該國管轄,座標位置,總面積24平方公里。北島長12.5公里、闊1.5公里,面積14.3平方公里;南島長7公里、闊4.5公里,面積9.7平方里。.

新!!: 印度洋和阿加萊加群島 · 查看更多 »

阿劳特拉湖

阿劳特拉湖(Lac Alaotra)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湖泊。位于图阿马西纳省,在中央高原的北部。湖所在的洼地由数个较浅的淡水湖组成,是全岛最重要的稻米生产地的中心。 该湖是一个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包括数种极其稀有的物种,也是渔业基地。湖区及湿地覆盖7223平方公里,湖面面积900平方公里。2003年2月2日,国际湿地公约宣布阿劳特拉湖为世界重要湿地。 阿劳特拉湖的生态问题十分严重,非洲大陆来的物种入侵,人类过度开垦等都威胁着当地的生态。2010年,阿劳特拉鷿鷈灭绝。其他多种物种也濒临灭绝。 Ambato河流经该湖,并在381公里外流入印度洋。 Category:馬達加斯加湖泊 Category:濕地.

新!!: 印度洋和阿劳特拉湖 · 查看更多 »

阿卡副革單棘魨

阿卡副革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以珊瑚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卡副革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勒庫里島

阿卜杜勒庫里島是也門的島嶼,位於瓜達富伊角以東95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屬於索科特拉島的一部分,長36公里、寬5.8公里,面積133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56米,2004年人口僅300。中国明朝称之为比剌。 Category:也門島嶼.

新!!: 印度洋和阿卜杜勒庫里島 · 查看更多 »

阿姆斯特丹岛

阿姆斯特丹岛(Île Amsterdam)为法國法屬南部領地岛屿,位于印度洋中,。 该岛属于火山岛,上次喷发在1792年,现今处于非活动期。该岛面积为55平方公里,最远两端相距10公里,島上最高點是海拔867米的Mont de la Dives。该岛为亚南极带岛屿中少有的有树木覆盖的岛屿之一。该岛由西班牙探险家胡安·塞巴斯蒂安·埃爾卡諾(Juan Sebastián Elcano)于1522年3月18日发现。当时未加命名,后由荷兰船长安东尼·范·迪门(Anthonie van Diemen)在1633年以他的船名命名,名字阿姆斯特丹也是荷兰首都,目前有25人居住。 2006年3月6日在该岛东南270公里处發生里氏6.2级海底地震。 File:Martin de Viviès depuis l'hélico.jpg|居民地 File:Vue_depuis_le_Marion_Dufresne.jpg|東端的峭壁 File:Amsterdam ASTER.jpg|空拍阿姆斯特丹岛.

新!!: 印度洋和阿姆斯特丹岛 · 查看更多 »

阿富鰕虎魚

阿富鰕虎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虾虎鱼亚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西部海域,為特有種,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河口、河川夏由及沿岸湖泊。.

新!!: 印度洋和阿富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人 (小說)

《阿富汗人》(The Afghan)是英国政治惊悚小说大师弗雷德里克·福赛思(英文:Frederick Forsyth)的作品。英文原版出版于2006年,之后被译为中文并于2009年在中国出版。.

新!!: 印度洋和阿富汗人 (小說)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布拉环礁

阿尔达布拉环礁(Aldabra),又称阿尔达布拉群岛,是世界第二大珊瑚环礁,印度洋上塞舌尔群岛的一部分。由于地理位置极其孤立而无人居住,阿尔达布拉环礁几乎完全没有受到人类的破坏。有-zh-hans:阿尔达布拉象龟;zh-hant:亞達伯拉象龜;-等独特生物,1982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

新!!: 印度洋和阿尔达布拉环礁 · 查看更多 »

阿島信天翁

阿島信天翁(學名:Diomedea amsterdamensis)是一種大型信天翁,生活在法屬南部領地中的阿姆斯特丹島上,而且只局限在該島的 Plateau des Tourbières(“沼泽高原”) 繁殖。阿島信天翁一直被視為广泛分布的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的一個亞種,直至1983年才被分離出來視作一獨立種。.

新!!: 印度洋和阿島信天翁 · 查看更多 »

阿布迪阿吉茲區

阿布迪阿吉茲區(Degmada Cabdicasiis;عبد العزيز ضلع)是索馬利亞的一個區,位於該國東南方的巴納迪爾州,東北與卡蘭區相鄰,西與西比斯區相鄰,西南與山佳尼區相鄰,南部與東部與印度洋相接。.

新!!: 印度洋和阿布迪阿吉茲區 · 查看更多 »

阿德莱德

阿德莱德(Adelaide)是澳大利亚聯邦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商业和文化中心,是南澳第一大城,澳大利亚第五大城,人口逾130万。阿德莱德是一座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城市,位于阿德莱德平原上,弗勒里厄半岛以北,圣文森特湾以东9.6公里处。是一个轄域修长的城市,从海滨到山丘宽约20公里,长约90公里。 阿德莱德是以威廉四世的王后阿德莱德(Adelaide of Saxe-Meiningen)命名的,它建城于1836年,计划作为当时在澳洲唯一可以自由殖民的英国領土的州府。威廉·莱特上校是阿德莱德的建城者之一,他设计了这座城市,将它建立在托伦斯河(River Torrens)附近。莱特受威廉·佩恩和田园城市运动的影响,所设计的城市呈棋盘状,建筑区之间有宽敞的大街和公共广场,城市周围有公园环绕。阿德莱德素以宗教自由、政治开明和市民自由著称,直到1970年代阿德莱德仍是一个清教城市。1970年代的一系列改革重新恢复了过去的文化。今天的阿德雷得以其许多节日、葡萄酒、艺术和体育竞赛著称,有许多政府和金融机構及南澳大利亚州最大的中心商務區。许多这些机关位於市中心的北台地。.

新!!: 印度洋和阿德莱德 · 查看更多 »

阿米蘭特群島

阿米蘭特群島是東非國家塞舌爾的群島,位於印度洋,由8個島嶼和3個環礁組成,總土地面積9.91平方公里,華士古達嘉馬在1502年第二次前往印度途中發現該群島。.

新!!: 印度洋和阿米蘭特群島 · 查看更多 »

阿爾達布拉群島

阿爾達布拉群島是東非國家塞舌爾的群島,位於馬達加斯加以北360公里的印度洋南部,由2個島嶼(阿桑普申島、阿斯托夫島)和2個環礁(阿爾達布拉環礁、科斯莫萊多環礁)組成,土地總面積175.91平方公里。 Category:群島 Category:塞舌爾地理.

新!!: 印度洋和阿爾達布拉群島 · 查看更多 »

阿西-加拉纳河

阿西-加拉纳河(Athi-Galana-Sabaki River)是肯尼亚第二长河(仅次于塔納河),总长为390 km,流域面积约为70,000 km²。在上游这条河被称为“阿西河”—Athi River,而在靠近印度洋的下游则被称为“加拉纳河”—Galana River(也被称为Sabaki River)。 File:GalanaRiverKenya.jpg|肯尼亚阿西河一景 File:Fourteen falls Thika,Kenya.JPG|錫卡附近的瀑布 File:Flickr - don macauley - A drongo at Sabaki River.jpg|河边的一只卷尾鸟.

新!!: 印度洋和阿西-加拉纳河 · 查看更多 »

阿諾西區

阿諾西區是馬達加斯加的22個區之一,位於該國東南部,北臨阿齊莫-阿齊那那那區和伊霍羅貝區,東毗印度洋,南接安德羅伊區,西鄰阿齊莫-安德列發那區,首府是陶拉納魯,下分3縣,面積25,73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約544,200。 Category:馬達加斯加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阿諾西區 · 查看更多 »

阿黛利地

阿黛利地(法語:Terre Adélie)是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不同于其它组成部分,法国对阿黛利地的主权没有得到国际普遍承认。阿黛利地为南極洲近印度洋的一角,面積432,000平方公里,主要為冰蓋高原。.

新!!: 印度洋和阿黛利地 · 查看更多 »

阿齊莫-阿齊那那那區

阿齊莫-阿齊那那那區是馬達加斯加的22個區之一,位於該國南部,北臨法土法韋-非圖韋那尼區,東毗印度洋,南接阿諾西區,西鄰伊霍羅貝區,首府是法拉凡加納,下分5縣,面積18,863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約621,200。 Category:馬達加斯加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阿齊莫-阿齊那那那區 · 查看更多 »

阿齊那那那區

阿齊那那那區是馬達加斯加的22個區之一,位於該國東部,北臨阿那拉蘭基羅富區,東毗印度洋,南接法土法韋-非圖韋那尼區,西鄰阿拉奧特拉-曼古羅區,首府是圖阿馬西納,下分7縣,面積21,93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約1,117,100。 Category:馬達加斯加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阿齊那那那區 · 查看更多 »

阿钦安阿纳雨林

阿钦安阿纳雨林(英語:Rainforests of the Atsinanana;法語:Les forêts humides de l'Atsinanana)位于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东北部,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

新!!: 印度洋和阿钦安阿纳雨林 · 查看更多 »

阿那拉蘭基羅富區

阿那拉蘭基羅富區是馬達加斯加的22個區之一,位於該國東部,北臨薩瓦區,東毗印度洋,南接阿齊那那那區,西鄰阿拉奧特拉-曼古羅區和索非亞區,首府是費努阿里武-阿齊納納,下分6縣,面積21,930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約860,800。 Category:馬達加斯加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阿那拉蘭基羅富區 · 查看更多 »

阿Q峨螺

尖鱼篮螺(学名:Nassaria acuminata),又名阿Q峨螺,舊屬新腹足目峨螺科海因螺屬,今屬峨螺科鱼篮螺属。 有其他文獻認為中华海因螺(学名:Nassaria sinensis,又名中華峨螺)是本物種的同種異名,但未有提供在分子生物學上的證明,只是形態上在其縱肋及口蓋有所不同。現依從WoRMS,依然視為不同物種。.

新!!: 印度洋和阿Q峨螺 · 查看更多 »

阿杜環礁

阿杜環礁是馬爾代夫的環礁,位於印度洋海域,是該國最南面的環礁,由23座島嶼組成,土地面積9.41平方公里,潟湖面積76.71平方公里,潟湖最大水深78.6米,人口28,000。 其中Villingili島嶼設有香格里拉酒店,也是阿杜環礁唯一的酒店。 Category:馬爾代夫島嶼.

新!!: 印度洋和阿杜環礁 · 查看更多 »

阿比西尼亚猫

阿比西尼亚猫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家貓品種,属短毛猫种。體態優雅、出眾,眼睛閃著金色光澤,有王者風範。阿比西尼亞貓來源不清,傳說是起源於尼羅河沿岸地帶,該品種的貓活躍好動、性格外向、獨立性強。它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短毛貓種。.

新!!: 印度洋和阿比西尼亚猫 · 查看更多 »

阿氏紅娘魚

阿氏紅娘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及西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25公尺,體長可達12.4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阿氏紅娘魚 · 查看更多 »

阿氏羊舌鮃

阿氏羊舌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塔斯馬尼亞島海域,體長可達16.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氏羊舌鮃 · 查看更多 »

阿氏燈眼蜥魚

阿氏燈眼蜥魚(学名:Ipnops agassizi),又名阿氏爐眼魚或燈眼蜥魚,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燈眼蜥魚科爐眼魚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分布於東大西洋及印度洋、太平洋熱帶至亞熱帶海域,深度1392-4163公尺,體長可達14.5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氏燈眼蜥魚 · 查看更多 »

阿氏銼鱗魨

阿氏銼鱗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鱗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及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約15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水淺的沙地及珊瑚礁碎石區,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氏銼鱗魨 · 查看更多 »

阿氏貝喙鯨

阿氏貝喙鯨(學名Berardius arnuxii,旧称阿诺氏喙鲸,又称南方四齿鲸、南方喙鲸、新西兰喙鲸、南方巨瓶鼻鲸和南方鼠鲸),是大型的喙鯨類,在南半球呈環南極分布,與生存於北半球的親戚貝氏喙鯨(Berardius bairdii)相當近似,早年甚至有不少學者懷疑兩者是否為分隔的兩個物種。上述2種喙鯨一般認為無法在海中區分,似乎僅能以分布位置的不同來辨別。由少數擱淺或被困在冰層內的個體測量結果,阿氏貝喙鯨似乎不會成長至貝氏喙鯨的大小(12米以上)。.

新!!: 印度洋和阿氏貝喙鯨 · 查看更多 »

阿氏雙鋸魚

阿氏雙鋸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斯里蘭卡。.

新!!: 印度洋和阿氏雙鋸魚 · 查看更多 »

阿波羅多特斯一世

阿波羅多特斯一世(救主)(希臘語: Απολλόδοτος ο Σωτήρ),印度-希臘王國國王。統治印度-希臘王國西部和南部,範圍從旁遮普的塔克西拉到信德,甚至可能到巴利加薩。.

新!!: 印度洋和阿波羅多特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波特爾群島

阿波特爾群島是法屬南部領地的群島,位於科雄島以北10公里的印度洋南部,屬於克羅澤群島的一部分,總面積2.01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89米,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阿波特爾群島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

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有时称为“东方凯撒”、“海上雄狮”和“葡萄牙战神”,是一位葡萄牙贵族,海军将领,其军事和政治活动形成了在印度洋的葡萄牙殖民帝国。通常认为他是依靠成功的策略征服世界的军事天才。他在去世前不久被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授予第一位“果阿公爵”的称号,成为第一位并非出身王室的葡萄牙公爵,和第一个葡萄牙海外领地的贵族头衔。他试图控制所有从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红海、波斯湾、太平洋的海军航线,将其由土耳其帝国及其穆斯林与印度人盟友的“内海”,变成葡萄牙人的“内海”(拉丁语:Mare Nostrum) 。.

新!!: 印度洋和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 · 查看更多 »

阿方斯群島

阿方斯群島是東非國家塞舌爾的群島,位於首都維多利亞西南403公里的印度洋南部,由阿方斯環礁和聖弗朗索瓦環礁組成,土地總面積少於2平方公里。.

新!!: 印度洋和阿方斯群島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文:شبه الجزيرة العربية)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向西它与非洲的边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向南它伸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向东它与伊朗隔波斯湾和阿曼湾相望。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科威特、约旦、伊拉克、以色列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为最大。 阿拉伯半岛常年受副高壓帶及信风带控制,非常干燥,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本区有七个没有河流的国家。半岛沿波斯湾周围有大量石油储藏,给阿拉伯半岛上临波斯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创教人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半岛上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欧亚非大陆。今天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半岛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小鯛

阿拉伯小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波斯灣至索馬利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0公尺,體長可達37公分,棲息在各種底質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小鯛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帆船

阿拉伯帆船(داو)是帆船的一种,在红海及印度洋区域使用尤其普遍,历史学家多认为起源于阿拉伯国家。其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对三角帆的使用,特别善于在逆风之下行驶。 分类:帆船.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帆船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刺蓋魚

阿拉伯刺蓋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刺蓋魚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副單棘魨

阿拉伯副單棘魨,又稱阿拉伯副單角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1-35公尺,體長可達6.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副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羊舌鮃

阿拉伯羊舌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亞丁灣至阿曼南部海域,棲息深度83-220公尺,體長可達10.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羊舌鮃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眶燈魚

阿拉伯眶灯鱼(学名:Diaphus arabicu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阿拉伯海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468公尺。.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眶燈魚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地理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地处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冲。西和南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和东北与阿曼毗连,北面濒临波斯湾。境内地势低平,境内绝大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荒漠。仅东北部哈迦山脉地区为山地,哈迦山脉以东阿曼湾沿岸为巴廷纳海岸。全境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年降水量仅75毫米左右。.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地理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角魴鮄

阿拉伯角魴鮄,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阿曼及阿拉伯海東部海域,棲息深度26-210公尺,體長可達19.8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大陸棚及大陸坡,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角魴鮄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鸚嘴魚

阿拉伯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亞丁灣至巴基斯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板块

阿拉伯板块是过去几百万年以来一直向北移动,而与北美洲板塊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的三个板块之一(另两个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这三个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一系列板块碎片的生成,以及西起比利牛斯山脉、经过南欧和中东、东至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南亚诸山脉的巨大山系的隆起。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它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 阿拉伯板块包括了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向北延伸至土耳其。它的边界是:.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板块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海

阿拉伯海(بحر العرب)為印度洋的一部分。位于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同印度半岛之间。北部为波斯湾和阿曼湾,西部经亚丁湾通红海。面积为38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性交通要道。.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海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海天竺鯛

阿拉伯海天竺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海盆

阿拉伯海盆是印度洋阿拉伯海南部的海底盆地,南隔卡尔斯伯格海岭与索马里海盆相邻,东南为马尔代夫群岛,东北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北为伊朗,西靠阿拉伯半岛。最深处达5875米。除东南缘外,海盆底部大部分为由印度河泥沙组成的大冲积扇所覆盖。.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盆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海鰶

阿拉伯海鰶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亞丁灣至阿曼灣海域,體長可達16.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阿拉伯海鰶 · 查看更多 »

阿曼

阿曼苏丹国(阿拉伯语:سلطنة عُمان),简称阿曼,是位於西南亚洲,阿拉伯半岛东南沿海的国家,北部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接壤,西面毗邻沙地阿拉伯,西南靠近也门。阿曼的海岸南部和东部临阿拉伯海,东北方则抵阿曼湾。 阿曼地区在上古时代称作“马干”,中国明朝時称其为“祖法儿”。17世纪晚期,阿曼成为印度洋强国,与葡萄牙、英国争夺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控制权。19世纪是阿曼的鼎盛时期,领土横跨霍尔木兹海峡,延伸至现今的伊朗和巴基斯坦,南至东非沿海地区及桑给巴尔群岛。20世纪,阿曼逐渐沦为英国保护国。历史上,阿曼的首都马斯喀特是波斯湾、印度洋地区的主要贸易港口。 阿曼为君主专制国家。苏丹卡布斯·本·赛义德·阿勒赛义德自1970年以来一直是阿曼的世袭领袖,目前是中东地区在位时间最长,世界第三长的现任统治者。 阿曼石油储量居全球第25位。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阿曼列为世界上在过去40年里发展最完善的国家。有别于邻国以石油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体,阿曼的经济主要依赖于旅游业和鱼、枣椰子、农产品贸易。阿曼被世界银行定义为高收入经济体,2017年的全球和平指数中,阿曼位列第70名。.

新!!: 印度洋和阿曼 · 查看更多 »

阿曼历史

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东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新!!: 印度洋和阿曼历史 · 查看更多 »

阿曼叫姑魚

阿曼叫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的阿曼海域,棲息深度45-60公尺,體長可達15.8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阿曼叫姑魚 · 查看更多 »

阿曼小眼蛇鰻

阿曼小眼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73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在底層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曼小眼蛇鰻 · 查看更多 »

阿曼地理

阿曼苏丹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沿海,扼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门户。西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南与也门接壤,有飞地在穆桑代姆半岛北段,扼霍尔木兹海峡,东临阿曼湾、阿拉伯海。海岸线长1700公里。境内大部分是海拔200~500米的高原。东北部为哈贾尔山脉,其主峰沙姆山海拔3075米,为全国最高峰。中部是平原,多沙漠。西南部为佐法尔高原,临海为山地。内地为缓倾的纳季德高原,沿海为狭长平原。 除东北部山地外,均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分两季,5月至10月为热季,气温高达4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为凉季,气温约为24℃。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

新!!: 印度洋和阿曼地理 · 查看更多 »

阿曼石斑魚

阿曼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阿曼至索馬利亞海域,棲息深度6-88公尺,體長可達52公分,生活在岩石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阿曼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阿曼紅娘魚

阿曼紅娘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亞丁灣至印度南部海域,棲息深度56-329公尺,體長可達13.5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阿曼紅娘魚 · 查看更多 »

阿曼軟雀鯛

阿曼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曼南部海域,深度可達21公尺,體長可達3.7公分,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沙石底質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曼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阿曼重牙鯛

阿曼重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5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阿曼重牙鯛 · 查看更多 »

阿曼蛙蟾魚

阿曼蛙蟾魚(学名:Bifax lacinia),為輻鰭魚綱蟾魚目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海域,棲息深度6-8公尺,體長可達3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

新!!: 印度洋和阿曼蛙蟾魚 · 查看更多 »

阿曼深海擬三棘魨

阿曼深海擬三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擬三刺魨亞目擬三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肯亞外海海域,棲息深度291公尺,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曼深海擬三棘魨 · 查看更多 »

阿曼海豬魚

阿曼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海域,棲息深度7-12公尺,體長可達8.2公分,棲息在礁沙混合區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曼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阿曼斑鮃

阿曼斑鮃(學名:Pseudorhombus annulatus)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牙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曼馬斯喀特外海海域,棲息深度23-55公尺,體長可達10.5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阿曼斑鮃 · 查看更多 »

阿普第階滅絕事件

阿普第階滅絕事件(Aptian extinction)是個發生於白堊紀早期的小規模滅絕事件,年代為約1億1700萬年前到1億1600萬年前,大約是阿普第階中期。根據地層中的證據,阿普第階滅絕事件對海洋生物造成較大的影響,對陸地生物則較小。 位於印度孟加拉地區的Rahjamal暗色岩火山爆發,可能是阿普第階滅絕事件的原因。Rahjamal暗色岩是由凱爾蓋朗熱柱的火山爆發形成的(在這個時期,印度位於現今的南印度洋地帶)。.

新!!: 印度洋和阿普第階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

阿普拉瓦西·加特(Aapravasi Ghat),是位于印度洋上毛里求斯岛路易港的一个综合性建筑群,包括英国首次采用将来自英属印度的自由劳动力通过契约合同的形式运送到各殖民地的中转站。在1849至1923年间,共有约五十万的印度契约佣工通过这一地区最终被运送到大英帝国的各个种植园。海外印度人在早期的英国殖民社会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记。在今天的毛里求斯,有68%的人口为印度后裔。因此,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成为毛里求斯历史和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参照点。 虽然未加抑制的城市基础设施在20世纪中叶开始建设,但是当年这些完整的建筑群目前只剩下了三个石制建筑的遗址。今天,这些遗址列入毛里求斯的国家历史文物名录,受毛里求斯国家文物法律的保护。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认可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而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阿普拉瓦西·加特信托基金是此遗址的管理部门,现正尝试将此遗址逐步修复到19世纪60年代的状态。.

新!!: 印度洋和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 · 查看更多 »

蘇伊士兔頭魨

蘇伊士兔頭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的蘇伊士運河海域,體長可達1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蘇伊士兔頭魨 · 查看更多 »

蘇達小褐鱈

蘇達小褐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782公尺,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蘇達小褐鱈 · 查看更多 »

蘇門答臘

蘇門答臘(Sumatera)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

新!!: 印度洋和蘇門答臘 · 查看更多 »

蘇氏蘇通鱸

蘇氏蘇通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坦尚尼亞及葛摩海域,棲息深度1-61公尺,體長可達7.8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蘇氏蘇通鱸 · 查看更多 »

赞比西河

赞比西河(Zambezi River)是非洲第四长的河流,也是从非洲大陆流入印度洋的最长河流,当地方言意为“巨大的河流”。 赞比西河是非洲南部的大河,源于赞比亚西北部,距刚果河的源头约1千米;河流上游有一部分經過安哥拉,但大部分位於赞比亚境内海拔约1000米的巴罗茨高原,经过纳米比亚及博茨瓦纳的边境后,到达长130多千米的巴托卡峡谷(Batoka Canyon)时形成了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然后沿赞比亚与津巴布韦的边境线冲过卡-里-巴峡谷(Kariba Canyon)进入莫桑比克境内的平原,水流开始趋缓,成为非洲东南部主要的航运河道,最后在欣代附近注入莫桑比克海峡。 赞比西河全长2574千米,流域面积139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6万立方米/秒,干流河道中共有72处瀑布,河流水力的总蕴藏量约1.37亿千瓦。.

新!!: 印度洋和赞比西河 · 查看更多 »

赤石斑魚

赤石斑魚,又稱黑邊石斑魚,俗名為石斑、格仔魚、赤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

新!!: 印度洋和赤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新!!: 印度洋和赤道 · 查看更多 »

赤道逆流

赤道逆流(Equatorial Counter Current)為一個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顯著洋流,在北緯5度由西向東流。赤道逆流源於在各個海洋的北赤道洋流及南赤道洋流的水流平衡。.

新!!: 印度洋和赤道逆流 · 查看更多 »

赤蠵龜

赤龜(學名:Caretta caretta),又稱為紅海龜、蠵龜、日頭龜、八卦龜、火龜,是海龜科蠵龜屬下的唯一一个種,分布於世界各地。赤蠵龜能生長的最大長度平均为90cm,但是有發現超過280cm的標本。成年赤蠵龜重約135kg,最重曾發現過超過450kg的標本。皮膚顏色從黃色到棕色,殼通常是紅棕色。在成年之前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成年海龜性別最明顯的差異是公海龜有著比母海龜粗的尾巴,以及較短的胸甲。 赤蠵龜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都曾被發現。赤蠵龜大部分都在鹽水和河口棲息地生活,母赤蠵龜會短暫的上岸產卵。赤蠵龜繁殖率很低,母赤蠵龜平均產下四窩卵,在接下來的兩三年內不會接著產卵。赤蠵龜在17到33歲間性成熟,平均壽命為47到67歲。 赤蠵龜是雜食性的,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赤蠵龜大而有力的下顎可以有效地支解它的獵物。幼赤蠵龜有許多的天敵;龜卵特別受到陸生掠食者的威脅。一旦赤蠵龜長至成年,他們龐大的體型就會為大型海洋掠食者帶來不便,例如鯊魚。 赤蠵龜被認為是瀕危動物,受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保護。許多赤蠵龜的死亡是漁具造成的。赤蠵龜被拖底漁網纏住後將會窒息死亡。為了提供海龜逃生,目前已經實施了加裝海龜逃脫裝置,期望降低死亡率。失去適合築巢的海灘和外來種的入侵也對赤蠵龜數量造成損失。為了保育赤蠵龜需要國際合作,因為赤蠵龜是全球分布的,而重要的築巢地點分散在各國。 赤蠵龜和綠蠵龜,是最常被漁具困住的海龜。.

新!!: 印度洋和赤蠵龜 · 查看更多 »

赤鯥

赤鯥(学名:Doederleinia berycoides),又名赤鮭、紅臭魚、紅鱸、紅喉,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發光鯛科赤鯥屬下的鱼类。分布于西太平洋的朝鲜、日本以及中国东海、黄海等海域,以及印度洋的溫帶水域。肉食性,以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常見於水深100到600公尺的海底,最長可生長至整條長0.4公尺。在商業上,赤鯥是重要的食用魚,一般利用延繩釣或底拖網捕獲,肉質細膩,無論是壽司還是刺身,都屬於高檔魚。 本物种是單種屬,模式产地在日本。.

新!!: 印度洋和赤鯥 · 查看更多 »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Heard Island and McDonald Islands,簡稱:HIMI),印度洋無人居住的荒島,1947年起納入澳洲海外領地,1997年獲選為世界自然遺產(亞洲、大洋洲地區)。 赫德島以南約1600公里達南極洲邊沿。除去南極洲和面積小於1000平公方公里的島嶼不算,赫德島方圓3700公里內都是海洋,不見陸地。岛上拥有比较稀少的原始状态岛屿生态系统,其中大本山的莫森峰海拔2745米,是澳大利亚最高峰。 赫德島80%都为冰川覆盖,麥克唐納島的火山沉睡了75000年,于1992年再次喷发,最近一次是2005年8月10日,火山喷发几乎摧毁了岛上所有植被。但喷发也使岛的面积提升到2.45平方千米。.

新!!: 印度洋和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 · 查看更多 »

赫立脫蛇鰻

赫立脫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60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赫立脫蛇鰻 · 查看更多 »

赫米蒂奇島

赫米蒂奇島是毛里裘斯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屬於馬斯克林群島的一部分,長0.36公里、寬0.23公里,是熱門的旅遊地點,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毛里求斯島嶼.

新!!: 印度洋和赫米蒂奇島 · 查看更多 »

赫氏真肩管魚

赫氏真肩管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管肩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拉伯海海域,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赫氏真肩管魚 · 查看更多 »

赛义德·易卜拉欣王子国际机场

赛义德·易卜拉欣王子国际机场(阿拉伯文:,法文:Aéroport international Prince Saïd Ibrahim;)又称莫罗尼国际机场(阿拉伯文:)或哈哈亚机场(法文:Aéroport de Hahaya),是科摩罗联盟首都莫罗尼的国际机场,是该国最主要的机场,也是科摩罗航空的枢纽机场,以该国历史上的大科摩罗苏丹赛义德·阿里·本·赛义德·奥马尔之子、前法属科摩罗总督赛义德·易卜拉欣王子的名字命名。.

新!!: 印度洋和赛义德·易卜拉欣王子国际机场 · 查看更多 »

薩姆哈島

薩姆哈島是也門的島嶼,位於阿卜杜勒庫里島以東70公里的印度洋海域,由哈德拉毛省負責管轄,長11.9公里、寬5.5公里,面積40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780米,2004年人口僅100。 Category:也門島嶼.

新!!: 印度洋和薩姆哈島 · 查看更多 »

薩凡納區

薩凡納區是非洲東部島國毛里裘斯的9個區之一,位於該國南部,北鄰威廉平原區,東毗大港區,南接印度洋,西臨黑河區,首府設於蘇亞克,面積243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66,356。 Category:毛里裘斯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薩凡納區 · 查看更多 »

薩爾溫江

薩爾溫江(သံလွင်မြစ်,),全长3,562公里,流域面积266,037平方公里。薩爾溫江發源中国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流經中國雲南省後進入緬甸,當中一度成為緬甸與泰國的界河,最後於緬甸毛淡棉附近分流注入印度洋。薩爾溫江上游中國境內河段稱為怒江。.

新!!: 印度洋和薩爾溫江 · 查看更多 »

薩瓦區

薩瓦區是馬達加斯加的22個區之一,位於該國東北部,北面和東面是印度洋,南接阿那拉蘭基羅富區和索非亞區,西鄰第亞那區,首府是桑巴瓦,下分4縣,面積25,518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約805,300。.

新!!: 印度洋和薩瓦區 · 查看更多 »

薩韋河

薩韋河(Save)是非洲東南部的河流,流經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河道全長400米,發源自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以南約80公里,在莫桑比克與倫迪河匯流,最終注入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薩韋河 · 查看更多 »

薩阿達尼國家公園

薩阿達尼國家公園(Saadani National Park)是坦桑尼亞第十三座國家公園,位於濱海區和莫羅戈羅區的印度洋沿岸,距離達累斯薩拉姆100公里,面積1,100平方公里,成立於2005年,園區以森林和熱帶草原林地為主,野生動物有長頸鹿、角馬、羚羊、大象、獅子和豹。.

新!!: 印度洋和薩阿達尼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薩氏櫛鱗鰨

薩氏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安達曼海海域,棲息深度2-9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薩氏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薩洛蒙群島

薩洛蒙群島是印度洋的環礁,屬於查戈斯群島的一部分,由英屬印度洋領地負責管轄,由11座島嶼組成,面積3.5平方公里,潟湖面積36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薩洛蒙群島 · 查看更多 »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USS Saratoga CV-3)是美國海軍旗下第三艘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各類船艦之中,第五艘承襲「Saratoga」之名的艦隻。原本是以列星頓級戰鬥巡洋艦(Lexington class Battlecruiser)三號艦的身份,於1920年9月25日安放龍骨起造。薩拉托加號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署之故,在建造到一半的1922年7月1日被改為航空母艦使用,並且換上CV-3的艦體編號,於1925年4月7日完工下水。薩拉托加號是美國海軍少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造好,並且安然度過大戰戰火的航空母艦之一(另兩艘分別是企業號與遊騎兵號),但在二戰後除役的薩拉托加號被美國軍方列入十字路行動(Operation Crossroads)的參與名單內,在位於比基尼環礁的核子武器試驗中,因為原子弹的破壞而沉沒,並於1946年8月15日自海軍艦隻名單中剔除。.

新!!: 印度洋和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 · 查看更多 »

薄細鋤蛇鰻

薄細鋤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海域,體長可達53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區,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薄細鋤蛇鰻 · 查看更多 »

薄氏梭子蟹

薄氏梭子蟹(学名:Portunus brockii)为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安达曼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印度洋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水深30米左右的泥沙底。.

新!!: 印度洋和薄氏梭子蟹 · 查看更多 »

開普敦

開普敦(英语:Cape Town;南非荷蘭語:Kaapstad /ˈkɑːpstɑt/;科萨语:iKapa)是南非人口排名第二大城市,也是開普敦都會城區組成部分、西開普省省会,開普敦為南非立法首都,因此國會及很多政府部門亦座落於該市。開普敦以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及碼頭聞名,知名的地標有被譽為“上帝之餐桌”的桌山,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匯點好望角。因其美麗的自然及地理環境,開普敦被稱為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亦成為南非其中一處旅遊勝地。 開普敦最初環繞碼頭發展,因為由荷兰開往東非、印度和亚洲的商船都會路經此地作補給,久而久之便成為欧洲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第一個長期聚居點。其後歐洲人亦建立了他們的第一所軍事基地好望堡,亦即good hope castle,在約翰內斯堡的建立及在德兰士瓦發現大量的黃金和鑽石之前,開普敦是非洲南部最大的城市。 開普敦擁有南非第二繁忙的機場开普敦国际机场,是世界旅客到南非的主要渠道之一。 根據2007年南非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開普敦共有350多萬人口。陸地面積為2,499平方公里,相對其他南非城市來說面積較大,人口密度較小(1,158/平方公里)。.

新!!: 印度洋和開普敦 · 查看更多 »

闊頭紅魴鮄

闊頭紅魴鮄,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黃魴鮄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及西太平洋區,從南非Mossel灣至莫三比克Delagoa灣、印度、台灣海域,棲息深度58-300公尺,體長可達48.7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闊頭紅魴鮄 · 查看更多 »

闊船蛸

闊船蛸(學名:Argonauta hians),中國大陸稱錦葵船蛸,也称舡鱼,属头足纲船蛸科的物種。 通俗名稱源自於褐白色的卵盒,中國廣東地區稱呼它為「灰海馬巢」。本物種的雌性,就像所有船蛸一樣,製造薄紙般的卵盒以利於章魚盤繞在內,就這方面來說很像是隻鸚鵡螺居住在它的貝殼裡(由此而得到一個稱呼:「紙鸚鵡螺」)。卵盒具有寬闊的龍骨,帶給了它方形外觀的特徵,少量圓形的結瘤順著龍骨分佈,並且較少有超過 40 條平滑紋脈橫越卵盒的側邊。卵盒全長通常是在大約 80 毫米,然而例外的標本可以超過 120 毫米;世界紀錄尺寸是台灣產的 121.5 毫米標本。.

新!!: 印度洋和闊船蛸 · 查看更多 »

藍尾箱魨

藍尾箱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箱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波斯灣海域,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於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藍尾箱魨 · 查看更多 »

藍嘴阿波魚

藍嘴阿波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藍嘴阿波魚 · 查看更多 »

藍珊瑚

藍珊瑚(学名:Heliopora coerulea),又名蒼珊瑚,是蒼珊瑚目下的唯一一種珊瑚,也是八放珊瑚亞綱中唯一會長出大型骨骼的珊瑚。它們的骨骼是由霰石所組成,與石珊瑚目的相似。珊瑚蟲在骨骼內的筒子中生活,由一層骨骼外的薄組織連結。它們廣泛分佈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組成淺水的珊瑚礁。 藍珊瑚呈藍色,色彩特別,加上它們較能抵禦不同的環境,故經常是熱帶水族館內的展品。 東南亞地區及義大利會從藍珊瑚抽取一種糖漿,加在珍珠奶茶中飲用。 為CITES附錄II物.

新!!: 印度洋和藍珊瑚 · 查看更多 »

藍紋似馬面單棘魨

藍紋似馬面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西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公尺,體長可達34公分,棲息在外海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藍紋似馬面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藍紋高身雀鯛

胸斑眶鋸雀鯛(学名:Stegastes fasciolatus),又稱藍紋高身雀鯛、太平洋真雀鯛,俗名為厚殼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藍紋高身雀鯛 · 查看更多 »

藍線笛鯛

藍線笛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笛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阿拉伯半島海域,棲息深度10-20公尺,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水質清澈的珊瑚礁,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藍線笛鯛 · 查看更多 »

藍線紫胸魚

藍線紫胸鱼,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头鱼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藍線紫胸魚 · 查看更多 »

藍瓶僧帽水母

藍瓶僧帽水母(學名:Physalia utriculus)是一種分佈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管水母。它們的氣鰾令它們可以浮在水面上,讓水流、潮汐及其上的帆推動它們。它們有一條長的觸鬚,觸鬚上有有毒的刺細胞及沉在水中,用來捕捉獵物。 藍瓶僧帽水母比僧帽水母較為細小,而且只有單一條觸鬚。.

新!!: 印度洋和藍瓶僧帽水母 · 查看更多 »

藍點大咽齒鯛

藍點大咽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南非、模里西斯、留尼旺、馬達加斯加等海域,棲息深度10-40公尺,本魚雌性身體褐色在每個鱗片上有圓的藍色斑點,頭部黃色到黃褐色與黑邊藍色條紋;雄性身體與尾鰭黃褐色且有鑲黑邊的藍色斑點,頭部暗橘色或黃色,並有深色邊緣的藍色條紋,體長可達11.5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藍點大咽齒鯛 · 查看更多 »

藍點尖鼻魨

藍點尖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紅海海域,棲息深度10-80公尺,體長可達10.4公分,棲息在沙石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藍點尖鼻魨 · 查看更多 »

藍點鰺

蓝点鲹(bluespotted trevally,学名:Caranx bucculentus)又稱大口鰺、擬浪人鰺,俗名為甘仔魚、瓜仔,是一种数量较大的海洋鱼类,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蓝点鲹分布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北至台湾,南至澳大利亚。蓝点鲹是一种沿岸魚,生活在多泥沙和多海藻的环境,常见于比较大的海湾。蓝点鯵的明显特征是身体上部有深蓝色的斑点,蓝点鲹幼年时捕食底栖性鱼和螃蟹和虾等各种甲壳亚门動物,成年后食物以鱼为主。蓝点鲹是澳大利亚北部卡奔塔利亚湾最常见的食肉鱼类之一,被认为是一些经济虾类最重要的天敌。 蓝点鲹长到110毫米长和1岁的时候达到性成熟,产卵高峰期为春季。雌雄性蓝点鲹生长速度约为每年82.2毫米,已知能长到的最大长度为66厘米。蓝点鲹是捕虾作业的常见副产品,但由于商业价值低而常被抛弃。蓝点鲹是一种普通的食用鱼,偶尔会被钓到。.

新!!: 印度洋和藍點鰺 · 查看更多 »

藍點擬牙鯛

藍點擬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礁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藍點擬牙鯛 · 查看更多 »

藍棕石斑魚

藍棕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波斯灣至莫三比克南部,東至西澳大利亞海域,棲息深度1-100公尺,體長可達100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藍棕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藍斑奧米加魨

藍斑奧米加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藍斑奧米加魨 · 查看更多 »

藏南地區

藏南地區是中印边界东段的一個爭議地區,面积约为6.5万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該地區之西是不丹領土,之東是緬甸,向南是印度的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向北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實際控制地區。 印度与中国的实际控制区以英藏西姆拉會議劃定的「麦克马洪线」為分界線,中國和印度均宣稱對該地區擁有主權。目前該地區處於印度實際控制之下,藏南地區即為阿鲁纳恰尔邦的大部分的地区。西藏流亡政府的精神領袖十四世達賴喇嘛亦承認印度對阿魯納恰爾邦的主權,將其排除在「大藏區」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承認該邦的合法性,並將藏南地區其歸入西藏自治區的山南市错那县、隆子县以及林芝市墨脱县、察隅县。 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山南市、林芝市,包括了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墨脱、察隅四县的大部分及郎县、米林两县少许国土。藏南地区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

新!!: 印度洋和藏南地區 · 查看更多 »

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是指兩個距離不遠的水旋渦或大氣旋渦(例如熱帶氣旋),因為渦度、質量及相對位置的不同,而互相影響的狀態。藤原效應最早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咲平在1921至31年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水工實驗及研究發表,主要解釋當兩個颱風同時形成並互相靠近時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因而得名。其發現兩個接近的水旋渦的運動軌跡,會以兩者連線的中心為圓心,繞著圓心互相旋轉。而大氣旋渦亦出現類似情況。 由於藤原咲平在太平洋戰爭時任日本中央氣象台(今日本氣象廳)台長,任內和參與研發气球炸弹,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裁定為戰犯,故有些機構會以政治正確因素而改稱雙--颱風效應(binary interaction)。.

新!!: 印度洋和藤原效應 · 查看更多 »

闪光灯笼鱼

闪光灯笼鱼(学名:Myctophum nitidulum)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灯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常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以及垂直分布约1000-0米,體長可達8.3公分。.

新!!: 印度洋和闪光灯笼鱼 · 查看更多 »

藻德济

藻德济(Dzaoudzi),法国海外属地马约特岛的主要城市之一(科摩罗对马约特有领土要求),位于马约特岛东侧的帕曼济岛(小陆地岛)上,面积6.66平方公里,人口12308人(2002年统计)。1977年前,藻德济曾是马约特岛的行政首府。 藻德济市郊有机场和港口,是印度洋上主要的航空、航海补给站之一。.

新!!: 印度洋和藻德济 · 查看更多 »

葡荷澳門戰役

葡荷澳門戰役是發生在1622年(明天啟二年)6月22日至6月24日間,由荷蘭提督賴啫臣(Cornelis Reyerszoon)統率的荷蘭海軍,入侵由葡萄牙帝國管治的澳門,是葡荷戰爭中發生於遠東的其中一場戰役。是次澳門葡軍獲得了完全的勝利,此後荷蘭打消佔領澳門的念頭,轉而佔領台灣。.

新!!: 印度洋和葡荷澳門戰役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历史

代里斯本的高楼大厦 1986年,苏亚雷斯成为60年来的第一位文人总统。1986年加入欧共体,1999年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之一。.

新!!: 印度洋和葡萄牙历史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帝國

葡萄牙帝國(Império Português)為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以及歐洲最早建立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1415年─1999年)。 葡萄牙在15世紀進行的大西洋探險和1415年對休达的征服標誌著葡萄牙成為海上強權的開始。其後,葡萄牙開始大力發展航海學校,以及加強地图学的知識。在一個世紀後,葡萄牙終於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往印度航線的國家。葡萄牙航海家如迪亞士,瓦斯科·達·伽馬,以及为西班牙国王服务的斐迪南·麥哲倫創下了不朽的航海歷史。 葡萄牙帝國國力在16世紀達至頂峰。但其後因為一度被鄰國西班牙联合统治,以及其他新興殖民帝國如英國、荷蘭和法國的競爭下,葡萄牙帝國開始走向衰落。18世紀後,葡萄牙便集中其在巴西及非洲殖民地的統治。而巴西殖民者為葡萄牙帶來的黃金重新振興了這個帝國。但無奈的是,1755年災難性的大地震卻嚴重打擊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國際地位,加上1822年巴西的獨立和1890年英國打擊了其在非洲的擴張企圖,都使得這個殖民帝國趨向衰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葡萄牙曾經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葡萄牙殖民地戰爭(1961年-1974年)。印度亦在1961年出兵并收复了葡萄牙位於印度的殖民地果阿和達曼-第烏兩地,這使得葡萄牙在亞洲只剩下澳門及东帝汶兩個殖民地。而經歷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政府放棄其殖民地,直至葡萄牙政府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後,葡萄牙帝國才正式宣告結束。.

新!!: 印度洋和葡萄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齒口魚

葡萄牙齿口鱼(学名:Evermannella balbo)为齿口鱼科齿口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多生活于热带海域,深度100-1000公尺,體長可達16.9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葡萄牙齒口魚 · 查看更多 »

董里府

董里府(ตรัง,RTGS:Trang),西北邻甲米府(กระบี่,Krabi),北面是洛坤府(นครศรีธรรมราช,Nakhon Si Thammarat),东面邻博他侖府(พัทลุง,Phatthalung),东南側邻沙敦府(สตูล,Satun),西南面则是安达曼海。.

新!!: 印度洋和董里府 · 查看更多 »

葉眶燈魚

葉眶灯鱼(学名:Diaphus lobatu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

新!!: 印度洋和葉眶燈魚 · 查看更多 »

葉鯡

葉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印度洋北部至澳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河口區,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葉鯡 · 查看更多 »

葉鱗刺鯊

葉鱗刺鯊(學名:Centrophorus squamosus),又名葉鱗尖鰭鮫,是軟骨魚綱板鰓亞綱角鯊目刺鯊科刺鯊屬下的一種鯊魚。.

新!!: 印度洋和葉鱗刺鯊 · 查看更多 »

葉門裸胸鱔

葉門裸胸鱔,又稱葉門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葉門海域,棲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葉門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葛氏項鰭魚

葛氏項鰭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及聖誕島海域,棲息深度8-120公尺,體長可達14.3公分,棲息在沙底質開放海域,受驚嚇時會躲於沙中,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葛氏項鰭魚 · 查看更多 »

葛摩

科摩罗(Comores;جزر القمر), 全称科摩罗联盟(Union des Comores;الاتّحاد القمريّ),是非洲一个位于印度洋上的阿拉伯国家岛国,位于莫桑比克海峡北部,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之间。主要领土为三座火山岛:大科摩罗島、莫埃利岛(Mohéli)以及昂儒昂岛(Anjouan)。另外科摩罗联盟政府宣称法国统治的马约特岛也属于科摩罗。科摩罗的领土还包括了其他许多小型岛屿。国名科摩罗来源于阿拉伯语al-qamar,意为月亮,在科摩罗的国旗上可以看到月亮的标志。.

新!!: 印度洋和葛摩 · 查看更多 »

钝吻灯笼鱼

钝吻灯笼鱼(学名:Myctophum obtusirostri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灯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区,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0-700公尺,體長可達9公分。.

新!!: 印度洋和钝吻灯笼鱼 · 查看更多 »

钝锯鳐

钝锯鳐(学名:Anoxypristis cuspidatus),也稱作尖齿锯鳐及鈍鋸鱝,为锯鳐科的鱼类,也是單屬種。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以及东海南部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Rostrum。.

新!!: 印度洋和钝锯鳐 · 查看更多 »

针尾鸭

针尾鸭(學名:Anas acuta)又名--、长尾凫、长闹、拖枪鸭、中鸭,是一種廣泛分佈于北半球的大型鴨屬生物,因其雄鳥有針狀的細長尾羽而得名。與很多分佈廣泛的鳥類不同,針尾鴨沒有亞種。.

新!!: 印度洋和针尾鸭 · 查看更多 »

针鳞鰆鲹

针鳞鰆鲹(学名:Chorinemus moadetta)为鲹科鰆鲹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区、非洲东岸,包括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针鳞鰆鲹 · 查看更多 »

蒙巴萨

蒙巴萨(Mombasa)是肯尼亞第二大城市,位於印度洋海岸中非洲東岸的城市,是肯尼亞的主要港口。旅遊業是蒙巴萨的重要收入來源,其水質清澈砂質細膩的海灘,吸引了不少歐洲和以色列人前往度假。.

新!!: 印度洋和蒙巴萨 · 查看更多 »

蒙巴薩島

蒙巴薩島(Mombasa Island)是東非國家肯亞的島嶼,位於該國南部的印度洋,長5公里、寬3公里,面積約14.1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5米,島上城市有蒙巴薩,1999年人口146,334。 Category:印度洋島嶼 Category:肯亞島嶼 Category:海岸省 (肯亞).

新!!: 印度洋和蒙巴薩島 · 查看更多 »

蒙弗勒利區

蒙弗勒利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中部,北面和西面是貝爾艾爾區,東臨印度洋,南接普萊桑斯區,面積為2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611。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蒙弗勒利區 · 查看更多 »

蒙地卡羅電視台

蒙地卡羅電視台(Télé Monte Carlo,又稱TMC Monte Carlo,一般簡稱TMC),為摩納哥的一個普通娛樂頻道,其也代表摩納哥參與歐洲歌唱大賽。.

新!!: 印度洋和蒙地卡羅電視台 · 查看更多 »

蒙地貝羅海馬

蒙地貝羅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蒙地貝羅群島海域,本魚背鰭軟條18-19枚,體環11個,尾環37個,體長可達7.8公分,棲息在大陸棚,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蒙地貝羅海馬 · 查看更多 »

蒙特普埃茲

蒙特普埃茲是東非國家莫桑比克的城市,由德爾加杜角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北部,鄰近馬拉維湖和印度洋沿岸,每年平均雨降量945毫米,2007年人口估計約76,004。 Category:莫桑比克城市.

新!!: 印度洋和蒙特普埃茲 · 查看更多 »

邁氏胸棘鯛

邁氏胸棘鯛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燧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區,從南非好望角至Delagoa灣海域,棲息深度273-525公尺,體長可達14.7公分,棲息在深水域,無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邁氏胸棘鯛 · 查看更多 »

股贻贝属

股贻贝属(学名:Perna),又名淡菜蛤屬,为贻贝科的一個屬。.

新!!: 印度洋和股贻贝属 · 查看更多 »

肩飾石斑魚

肩飾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巴基斯坦海域,棲息深度5-50公尺,體長可達38公分,生活在水淺的沙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肩飾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肩斑大咽齒鯛

肩斑大咽齒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及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4-16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肩斑大咽齒鯛 · 查看更多 »

肩斑狗母鱼

肩斑狗母鱼(学名:Synodus hoshinonis)又名狗母梭、錦鱗蜥魚,为狗母鱼科狗母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常见于热带海洋水深10米的海区中,體長可達26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海。.

新!!: 印度洋和肩斑狗母鱼 · 查看更多 »

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國(Jamhuri ya Kenya,Republic of Kenya,,或)位於非洲東部,濒临印度洋,與索馬里、埃塞俄比亚、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亚接壤,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肯尼亚人口约4679万,一共有42个民族,分成班图、尼罗和库施特三大语系,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全国分为47个县市,首都为内罗毕。 肯雅曾是英国殖民地,1963年12月12日從英國獨立。东非大裂谷将肯尼亚分为两半,恰好与横贯全国的赤道相交叉,肯尼亚因此获得了“东非十字架”的称号。肯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受基础设施投资及私人消费增长的影响,肯尼亚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为614.1億美元,经济增长率达5.6%。 肯尼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和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联合国人居署及联合国环境署(又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新!!: 印度洋和肯尼亚 · 查看更多 »

肯尼亚地理

肯尼亚的地理差異很大,肯尼亚有靠印度洋的海岸線,其中包括的沼澤,肯尼亚也有广阔的平原及众多的丘陵。 中肯尼亚和西肯尼亚的地理特徵有肯亞大裂谷、肯亞最高的肯尼亚山及位在肯亞及烏干達邊界的埃爾貢山。西肯尼亚的是東非雨林的遺跡。的大小比卡卡梅加森林大很多,是東非最大的複合林。非洲最高的乞力马扎罗山也在肯尼亚。.

新!!: 印度洋和肯尼亚地理 · 查看更多 »

肯尼亞綠鸚嘴魚

肯尼亞綠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肯亞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1-15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礁沙底質海域,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肯尼亞綠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肯尼亞水珍魚

肯尼亞水珍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水珍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至南非海域,水深可達590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肯尼亞水珍魚 · 查看更多 »

肯亞長頷鮃

肯亞長頜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外海海域,棲息深度35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肯亞長頷鮃 · 查看更多 »

邵氏蟾蜍角鮟鱇

邵氏蟾蜍角鮟鱇(学名:Bufoceratias shaoi),又名深海鮟鱇,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雙角鮟鱇科蟾蜍角鮟鱇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峽、西太平洋台灣東北部海域,棲息深度0-1200公尺,雌魚體長可達10.1公分,生活習性不明,不具任何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邵氏蟾蜍角鮟鱇 · 查看更多 »

肉球皱蟹

肉球皱蟹(学名:Leptodius sanguineus)为扇蟹科皱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经印度洋至红海及非洲东岸、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见于沿岸带的岩石下及石缝中或珊瑚礁浅水中。.

新!!: 印度洋和肉球皱蟹 · 查看更多 »

肉鬚擬奇矮鮋

肉鬚擬奇矮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棲息深度0-13公尺,體長可達9.7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肉鬚擬奇矮鮋 · 查看更多 »

蓝鲸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屬於须鲸小目的海洋哺乳動物。藍鯨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長超過33米,重達200公噸以上。 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青灰色,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新!!: 印度洋和蓝鲸 · 查看更多 »

铠壳穿盾虫

铠壳穿盾虫(学名:Dorataspis loricata)为穿盾虫科穿盾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大西洋、俾斯麦群岛、印度洋、那波利湾和第勒尼安海以及中国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铠壳穿盾虫 · 查看更多 »

铠鲨

铠鲨(学名:Dalatias licha),又稱黑鮫,为軟骨魚綱角鯊目铠鲨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铠鲨 · 查看更多 »

银光梭子蟹

银光梭子蟹(学名:Portunus argentatus)为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大洋洲西部、波利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经印度洋至马达加斯加、红海、东非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见于水深30-100米的泥沙质海底。.

新!!: 印度洋和银光梭子蟹 · 查看更多 »

银河号事件

银河号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的一次外交冲突,发生在1993年7月至9月间。“银河号”(Yinhe)是一艘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所属中东航线上的一艘集装箱班轮,固定航线为天津新港—上海—香港—新加坡—雅加达—迪拜—达曼—科威特。南方日报,"银河号事件20周年:受美军登船屈辱船员痛哭",环球网,2013-08-26 09:56.

新!!: 印度洋和银河号事件 · 查看更多 »

铜铸熟若蟹

铜铸熟若蟹(学名:Zosimus aeneus),俗名埋扇蟹,为扇蟹科熟若蟹属的动物。分布於太平洋的日本、琉球、台湾南部和各離島岩礁(達悟語:citow)、東南亞各國、西沙群岛、海南岛、夏威夷、大溪地及印度洋的红海、非洲东岸及南岸以及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热带浅海的珊瑚礁丛中。因為具有劇毒,在琉球又被稱為「眼鏡蛇蟹」。 铜铸熟若蟹的體長、大小與招潮蟹幾乎相同。其頭胸甲殼呈橫卵圓形,背面隆起分區明顯,表面光滑。甲長約 6 cm,甲幅約 9 cm。全身顏色以銀灰至白色為底,加上帶啡色的獨特花紋。本物種為著名的有毒生物,有可能致命,因為其肌肉及外殼均含有神經毒素類的河魨毒素和麻痺性貝毒:當中以螯腳的毒素最強,蟹殼其次,內臟和肌肉毒性較弱;台灣產者主要為河魨毒,琉球和菲律賓產者主要為麻痺性貝毒。.

新!!: 印度洋和铜铸熟若蟹 · 查看更多 »

铅灰裸胸鲹

铅灰裸胸鲹(学名:Caranx plumbeus)为鲹科鲹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区,包括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铅灰裸胸鲹 · 查看更多 »

蓋多州

蓋多州(索馬里語:Geedo)是索馬里南部的一個州,北鄰埃塞俄比亞,西鄰肯尼亞,东邻索马里的巴科勒州和拜州,南邻中朱巴州和下朱巴州。朱巴河自北往南流經本州。面積60,389平方公里。首府加爾巴哈雷。蓋多州是1980年代设立的,此前它是上朱巴州的一部分。从1890年至1960年在殖民时期它的南部和朱巴河的西域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和意大利为争夺非洲之角的这个部分曾经进行过两次战争。自从1990年代初在摩加迪休索马里内战爆发后在过去二十年里蓋多州的人口剧增,达近一百万人。.

新!!: 印度洋和蓋多州 · 查看更多 »

蓋氏溝鰕虎魚

蓋氏溝鰕虎魚(学名:Oxyurichthys guibei),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科溝鰕虎魚屬下的一个种,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留尼旺島海域,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蓋氏溝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蓋氏曲海龍

蓋氏曲海龍(学名:Campichthys galei),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西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8公尺,體長可達5.4公分,棲息在岩石底質的內灣,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蓋氏曲海龍 · 查看更多 »

蓋斑海豬魚

蓋斑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10-55公尺,體長可達24公分,棲息在礫石區或陡峭礁壁,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蓋斑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蓋普提魚

蓋普提魚,又稱蓋狐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紅海至聖誕島海域,棲息深度35-70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棲息在外海陡坡的碎石區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蓋普提魚 · 查看更多 »

锤头双髻鲨

锤头双髻鲨(学名:Sphyrna zygaena),又名丫髻鮫、犛頭沙、雙髻鯊、雙髻仔为双髻鲨科双髻鲨科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区以及东海、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美国。.

新!!: 印度洋和锤头双髻鲨 · 查看更多 »

锥齿鲨

錐齒鯊(學名Odontaspididae或Carchariidae),是鼠鯊目下的一科鯊魚,北美地區稱為沙虎鯊,大洋洲地區則稱為捷齒鯊鮫。牠們主要分佈在大西洋的兩岸、西印度洋及緬因灣。這個科下共有2屬及4個物種。.

新!!: 印度洋和锥齿鲨 · 查看更多 »

锯齿根球虫

锯齿根球虫(学名:Rhizosphaera serrata)为星球虫科根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中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锯齿根球虫 · 查看更多 »

锯蓑鲉

锯蓑鲉(学名:Brachypterois serrulata),又稱鋸稜短棘簑鮋,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鲉科锯蓑鲉属的鱼类,俗名鸡英鱼。為熱帶海水魚,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菲律宾以及中国南海、东海、台湾海峡等海域,棲息深度6-82公尺,體長可達15.5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且有遮蔽的沿海、河口區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海。.

新!!: 印度洋和锯蓑鲉 · 查看更多 »

锉蛇

锉蛇是海蛇的一种,為游蛇科(Colubridae)銼蛇屬(Mehelya), 无毒。体长60厘米至1米,体表呈黄褐色。分布于菲律宾以南、澳大利亚以北,印度洋以东。 相关说法最早见于1984年的《化石》第1期《海蛇古今谈》,宋盛宪作 但是未有佐证,锉蛇属中未见海生种类,疑为误传。 参考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SZZ198401011.htm category:蛇亞目.

新!!: 印度洋和锉蛇 · 查看更多 »

锋利真齿鳞虫

锋利真齿鳞虫(学名:Eupanthalis edriophthalma)为蠕鳞虫科真齿鳞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锋利真齿鳞虫 · 查看更多 »

脊鸟蛤

脊鸟蛤(学名:Fragum fragum),又名白莓鳥尾蛤,是鸟尾蛤科心形鳥尾蛤亞科脊鸟蛤属的一個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物種。舊屬帘蛤目,今屬鳥蛤目。本物種是脊鳥蛤屬的模式種,分佈於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

新!!: 印度洋和脊鸟蛤 · 查看更多 »

鄭和

鄭和(),原姓馬,回族人,其阿拉伯名為哈兒只·馬哈茂德·贍思丁(حاجی محمود شمس الدين‎ Hajji Mahmud Shamsuddin),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與正統哈里發-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的後裔,小名三宝,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阳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成祖賜姓鄭,故稱鄭和。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访问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足繞地球三週有餘,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近一個世紀。.

新!!: 印度洋和鄭和 · 查看更多 »

鄭陳桃

小桃阿嬤,本名鄭陳桃,冠夫姓,臺灣台北市大同區人,臺籍慰安妇。.

新!!: 印度洋和鄭陳桃 · 查看更多 »

醜尾鯙

醜尾鯙,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島、太平洋區,包括東加、夏威夷群島、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等海域,棲息深度8-18公尺,體長可達19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潟湖、臨海礁石,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醜尾鯙 · 查看更多 »

醜軟雀鯛

醜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馬爾地夫海域,體長可達3.9公分,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珊瑚礁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醜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醜沙鰈

醜沙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冠鰈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9公尺,體長可達12.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醜沙鰈 · 查看更多 »

野生短浆蟹

野生短浆蟹(学名:Thalamita admete)为梭子蟹科短浆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塔希提、澳大利亚、印度洋、红海、坦桑尼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潮间带大陆沿岸与珊瑚礁区处。.

新!!: 印度洋和野生短浆蟹 · 查看更多 »

野毒疣鮋

野毒疣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野毒疣鮋 · 查看更多 »

重返危機現場

《重返危機現場》(Seconds From Disaster)是在國家地理頻道播放的一個電視紀錄片系列,由英國Darlow Smithson Productions製作共三季45集。2007年3月7日播放了最後一集後,被同一製作公司製作的新節目《》取代。但之后又於2011年9月在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第四季。 重返危機現場的最大特色是以生還者(或是受難者遺孀等)回想經過配以官方資料,在相似場景中或以電腦成像技术以順序形式重演事件發生的經過至發生意外的一刻,並分析每場事故的起因和經過對事件的影響。 此外,在第一季第八集開始加入由素人演員所演繹的模擬劇來讓事件過程可以更加真實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新!!: 印度洋和重返危機現場 · 查看更多 »

針鱗奈氏鱈

針鱗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安達曼海、孟加拉灣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可達455公尺,體長可達27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針鱗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自治或分離運動旗幟列表

本表為全世界分離或自治運動旗幟列表,其中括弧內容為該運動所在位置或分佈。.

新!!: 印度洋和自治或分離運動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臭鼩

臭鼩(学名:Suncus murinus)即錢鼠,为鼩鼱科臭鼩属的动物。主要栖息于森林、田野以及家舍,是华南、南亚及东南亚一带常见的家居动物之一。.

新!!: 印度洋和臭鼩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印度洋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建築

臺灣建築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腳樓式建築,到了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教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要塞、教堂,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而清代時期的建築主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對砲利的嚮往,砲台建築更加興盛,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西洋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了鋼筋混凝土技術,由於殖民地時期過度西化的建築;在光復後,台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與引入國際主流的後現代設計風格。在現代,臺灣的建築走向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建築都可普遍的看見。.

新!!: 印度洋和臺灣建築 · 查看更多 »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重要事件年表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重要事件年表是一份收錄桃園國際機場發展及遭遇的重大事件的列表。.

新!!: 印度洋和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重要事件年表 · 查看更多 »

里奇群島

里奇群島是印度的群島,位於印度洋海域,屬於安達曼群島的一部分,由4個主島和7個小島組成,行政方面由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負責管轄,2001年人口約8,200。 Category:群島 Category:印度島嶼.

新!!: 印度洋和里奇群島 · 查看更多 »

里氏短刺圓魨

里氏短刺圓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西南太平洋的紐西蘭海域,棲息深度1-50公尺,體長可達28.9公分,棲息在沿岸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里氏短刺圓魨 · 查看更多 »

里氏黃魴鮄

里氏黃魴鮄,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黃魴鮄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260-732公尺,體長可達7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里氏黃魴鮄 · 查看更多 »

里氏臂乌贼

里氏臂乌贼(学名:Brachioteuthis riisei)为臂乌贼科臂乌贼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南部、琉球群岛、班达海、所罗门群岛、澳大利亚东部、新西兰东南部、夏威夷群岛、智利西部、德雷克海峡、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峡、南非、,包括东海、南海等海域,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栖息于200-3000米以及1000米多。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000至-2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大西洋。.

新!!: 印度洋和里氏臂乌贼 · 查看更多 »

金丝车轮螺

金丝车轮螺(学名:Psilaxis oxytropis),是异腹足目车轮螺科Psilaxis的一种。.

新!!: 印度洋和金丝车轮螺 · 查看更多 »

金带笛鲷

金带笛鲷(学名:Lutjanus vaigiensis)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分布于非洲东岸、印度洋、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Waigeo岛。.

新!!: 印度洋和金带笛鲷 · 查看更多 »

金带拟羊鱼

金带拟羊鱼,又稱福氏副緋鯉,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俗名海鲤。.

新!!: 印度洋和金带拟羊鱼 · 查看更多 »

金帶矛吻海龍

金帶矛吻海龍(学名:Doryrhamphus aurolineatu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阿曼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1公尺,體長可達3.4公分,棲息在洞穴或礁石區,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金帶矛吻海龍 · 查看更多 »

金帶錦魚

金帶錦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東非至南非奧歌亞灣海域,棲息深度1-30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在沿海的潟湖、岩礁海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金帶錦魚 · 查看更多 »

金帶藍子魚

金帶藍子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藍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紅海、東非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公尺,本魚上體灰色,綠色或褐色,下體銀色;虹膜虹彩銀或金色,棘細長有毒,背鰭硬棘13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臀鰭軟條9枚;脊椎骨23枚,體長可達27公分,棲息在淺水域,成群活動,以藻類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金帶藍子魚 · 查看更多 »

金布拉海龍

金布拉海龍(学名:Kimblaeus bassensi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巴斯海峽及塔斯曼海海域,棲息深度58-74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背鰭軟條15-16枚,棲息在礫石底質海域或大陸棚,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金布拉海龍 · 查看更多 »

金伯利 (西澳)

金伯利(Kimberley)是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的九个地区之一,位于西澳州的北部,西临印度洋,北临帝汶海,南为大沙沙漠和塔纳米沙漠,东则与澳大利亚北领地接壤。 该地区以位于南非的金伯利钻石矿区命名,因这两个区域在地形、风景和资源方面均有类似之处。 2015年6月3日,卧龙岗大学副教授Kat Szabo女士表示,在此處北部海岸的一處考古遺址進行挖掘工作時,發現了一顆直徑5公厘的天然珍珠,外觀近似球體,顏色粉紅帶金色,推測這顆珍珠的年齡超過2000歲。.

新!!: 印度洋和金伯利 (西澳) · 查看更多 »

金兰湾军事基地

金兰湾(Vịnh Cam Ranh 字喃:淎柑欞,音同“捧甘靈”、Cam Ranh Bay),是越南中南部慶和省境內的一個港灣、面向南中國海的一個優良港。位置在东经109度、北緯12度。金兰湾群山环抱,南北都有陆地包围,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由两个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内港金兰,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15米,湾口仅宽1300米,外港平巴,水深10-22米,湾口宽约4000米,口外水深30米以上。水深可停泊航空母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水港之一,它同时位于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水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該港灣內建有金兰湾军事基地,是越南的重要军港,建于慶和省境內、越南东南部海岸向前突出的弧形顶点。.

新!!: 印度洋和金兰湾军事基地 · 查看更多 »

金剛 (2005年電影)

是2005年上映的冒險電影,作為1933年上映的經典同名電影《金剛》的翻拍,描述人類來到一座秘境島嶼拍攝電影時,遇見島嶼上的巨大猩猩「金剛」。電影由彼得·傑克森所執導,娜歐蜜·華茲、傑克·布萊克、安卓亞·布洛迪和安迪·瑟克斯等演員演出。 電影在紐西蘭進行拍攝,於2005年12月14日時在北美上映,最後獲得5.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不但票房取得優異成績,還作為2005年票房第五高的電影,家庭DVD發行也獲得將近1億美元的收入。電影獲得多數讚賞多數評價稱讚其視覺效果、演出、以及奇觀感都超越1933年電影版本。 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電影分別獲得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三個獎項,包括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新!!: 印度洋和金剛 (2005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金軟雀鯛

金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深度2-30公尺,體長可達3.9公分,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金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金點鮻

金點鮻為輻鰭魚綱鯔形目鯔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海域,棲息在沿岸海域、河口、潟湖,體長可達16公分,以藻類、有機碎屑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養殖魚。.

新!!: 印度洋和金點鮻 · 查看更多 »

金黃六棱箱魨

金黃六棱箱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箱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10-200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於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金黃六棱箱魨 · 查看更多 »

金色冠鱗單棘魨

金色冠鱗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西印度洋占吉巴至南非耐斯納海域,棲息深度2-15公尺,本魚體呈綠灰色,在身體側邊上有分散的不規則的斑塊; 背鰭軟條、臀鰭與胸鰭灰白,尾鰭有2條深色的彎曲交叉的橫帶,背鰭硬棘2枚;背鰭軟條28-34枚;臀鰭軟條30-34枚,體長可達28公分,棲息在海草床及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金色冠鱗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金色副獅子魚

金色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海域,棲息深度992-1000公尺,體長可達13.1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金色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金槍魚屬

金槍魚屬(学名:Thunnus)又名鮪屬,通称鮪魚()、金槍魚、吞拿魚,是一種鯖科的海洋生物。鮪魚有8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體積巨大,最大的體長達3.5米,重達600至700公斤,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公斤重。鮪魚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條50公斤重雌魚,每年可產卵500萬粒之多。但是因為成長速度慢,魚群總數量在濫捕中持續下降,從前有捕捉過三、四十歲的大體型鮪魚,但到目前十多歲的中型鮪魚也已經很少。 鮪魚的肉色為紅色,這是因為鮪魚的肌肉中含有了大量的肌红蛋白所致。有些鮪魚,例如藍鰭鮪(T.

新!!: 印度洋和金槍魚屬 · 查看更多 »

金氏阿波魚

金氏阿波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金氏阿波魚 · 查看更多 »

金浦国际机场

金浦國際機場(;)是一座位於韓國首爾江西區的機場,座落於漢江南岸,與仁川國際機場並列為首爾兩座機場之一。過去曾做為國際機場為韩国首都圈服務,在仁川國際機場落成後,轉而成為國內線及少數國際線航班的機場。 過去金浦機場還是國際機場時,總共有三個廳舍,分別是一個國內線廳舍,及兩個國際線廳舍。現時,國內線廳舍已拆卸,並將改建為商場。一號廳舍改為國內線廳舍,而二號國際線廳舍改作出入境用途。該機場現除了供國內航班使用外,亦提供飛往日本、中國大陸、臺灣等鄰近國家和地区的國際定期航班。.

新!!: 印度洋和金浦国际机场 · 查看更多 »

臂飾天竺鯛

臂飾天竺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臂飾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臀斑月花鮨

臀斑月花鮨,又稱臀斑月花鱸、斑花鱸,俗名為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臀斑月花鮨 · 查看更多 »

長吻帆蜥魚

長吻帆蜥魚(学名:Alepisaurus ferox),又名帆蜥魚,俗稱狗母或長吻鰭槍魚,是帆蜥魚科帆蜥魚屬的模式種,生活於水深約3000公尺以下的海域(通常生活於150至1830公尺之間)。.

新!!: 印度洋和長吻帆蜥魚 · 查看更多 »

長吻馬鸚嘴魚

長吻馬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東非、紅海、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葉門、沙烏地阿拉伯、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等海域,棲息深度1-25公尺,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海珊瑚礁區,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長吻馬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長吻骨鰃

長吻骨鰃為輻鰭魚綱金眼鯛目金鱗魚亞目金鱗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莫三比克、留尼旺、模里西斯及太平洋的琉球群島、夏威夷群島、大溪地島等海域,棲息深度146-400公尺,體長可達32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長吻骨鰃 · 查看更多 »

長吻海蛇

長吻海蛇屬(學名:Pelamis),又稱黃腹海蛇、黑背海蛇,是蛇亞目海蛇科下的一個單型有毒蛇屬,屬下只有長吻海蛇(P.

新!!: 印度洋和長吻海蛇 · 查看更多 »

長吻新平鮋

長吻新平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西北部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170-250公尺,體長可達16.9公分,棲息在大陸棚及大陸坡,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吻新平鮋 · 查看更多 »

長尾短稚鱈

長尾短稚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稚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海脊海域,為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尾短稚鱈 · 查看更多 »

長尾鯊

长尾鲨(學名Alopias),是鼠鲨目下的一科,又稱狐鮫科,分佈於世界各地溫帶及熱帶的海域。長尾鯊科下只有一屬及三個物種。.

新!!: 印度洋和長尾鯊 · 查看更多 »

長尾海龍

長尾海龍(学名:Leptoichthys fistulariu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南澳大利亞海域,體長可達63公分,棲息在海草床,卵胎生,為體型最大的海龍。.

新!!: 印度洋和長尾海龍 · 查看更多 »

長翅紅娘魚

長翅紅娘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安達曼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3公尺,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長翅紅娘魚 · 查看更多 »

長絲鰭大花鮨

長絲鰭大花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泰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0公尺,體長可達29.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絲鰭大花鮨 · 查看更多 »

長頭小沙丁魚

長頭小沙丁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亞丁灣、阿曼灣、印度等海域,棲息深度20-200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的洄游性魚類,成群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繁殖期在8-9月,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長頭小沙丁魚 · 查看更多 »

長頭乳突鯒

長頭乳突鯒,又稱長頭乳突牛尾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馬達加斯加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1-15公尺,本魚體上半部為褐色或綠色的斑駁花紋,腹部白色,尾部具有3-4個暗帶,其他的鰭有大又黑的斑點,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1枚;臀鰭軟條11枚,體長可達70公分,生活在珊瑚礁或沙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長頭乳突鯒 · 查看更多 »

長體叫姑魚

長體叫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印度西岸及斯里蘭卡海域,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屬肉食性,以蠕蟲及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長體叫姑魚 · 查看更多 »

長體棱鯷

長體棱鯷(学名:Thryssa stenosom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孟加拉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上頜長,延伸到胸鰭基部或略有超出,呈橢圓形,下顎具大牙齒。背後沒有鰓裂上部的暗斑;一雙暗線沿背部,臀鰭軟條40-45枚,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喜群游。.

新!!: 印度洋和長體棱鯷 · 查看更多 »

長鬚緋鯉

長鬚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的斯里蘭卡及印度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公尺,體長可達14公分,生活在礁石區,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長鬚緋鯉 · 查看更多 »

長鬚鰻鯰

長鬚鰻鯰,為輻鰭魚綱鯰形目鰻鯰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南非Kosi Bay至Knysna海域、半鹹水、淡水水域,體長可達51公分,生活在沿海、河口區,屬肉食性,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長鬚鰻鯰 · 查看更多 »

長鰨

長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波斯灣至斯里蘭卡、印度海域,棲息深度8-28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岸沙泥底質底層水域,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長鰨 · 查看更多 »

長鰭粘盲鰻

長鰭黏盲鳗,为盲鳗科黏盲鳗属的鱼类。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南澳洲海域,屬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14至40公尺,體長可達62.7 公分,棲息在泥底質海域。.

新!!: 印度洋和長鰭粘盲鰻 · 查看更多 »

長鰭褐蛇鰻

長鰭褐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印度、斯里蘭卡及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及薩摩亞群島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長鰭褐蛇鰻 · 查看更多 »

長鰭淵珍魚

長鰭淵珍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小口兔鮭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至東南大西洋海域,棲息深度0-400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大洋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鰭淵珍魚 · 查看更多 »

長足捷蟻

長足捷蟻(學名:Anoplolepis gracilipes),英文俗名:yellow crazy ant(黃瘋蟻)、long-legged ant(長腿蟻)或 Maldive ant(馬爾代夫蟻),中文译名有細足--捷蟻、長足--捷蟻、長腳捷蟻、長角捷蟻,是捷蟻屬下的一種螞蟻,因為偶然引入澳大利亞和聖誕島,而對二地的生態系統造成了災難性影響。牠不僅是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 也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入侵螞蟻之一,長約。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新!!: 印度洋和長足捷蟻 · 查看更多 »

長身大眼鯛

長身大眼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及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35-250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中底層水域。.

新!!: 印度洋和長身大眼鯛 · 查看更多 »

長鼻鰨

長鼻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留尼旺及模里西斯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鼻鰨 · 查看更多 »

長齒鋸犁鰻

長齒鋸犁鰻,又稱長齒鋸齒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鋸齒鰻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長齒鋸犁鰻 · 查看更多 »

長胸擬珠目魚

長胸擬珠目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帆蜥魚亞目珠目魚科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熱帶海域,屬深海魚類,深度300-500公尺,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胸擬珠目魚 · 查看更多 »

長臂左鮃

長臂左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莫三比克、南非海域,棲息深度180-310公尺,體長可達1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臂左鮃 · 查看更多 »

長臂囊頭鮋

長臂囊頭鮋,又稱囊頭鮋,俗名為赤鮋,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囊頭鮋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長臂囊頭鮋 · 查看更多 »

長臀副仙女魚

長臀副仙女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副仙女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深度150-312公尺,體長可達16.2公分,背鰭軟條9枚;臀鰭軟條11枚,為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臀副仙女魚 · 查看更多 »

長腹鈍牙鯛

長腹鈍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迪拉果阿灣至南非東倫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80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屬雜食性,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藻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長腹鈍牙鯛 · 查看更多 »

長棘奈氏鱈

長棘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南非、莫三比克及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中國、澳洲等海域,棲息在中水層,水深約560至900公尺,體長可達28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棘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長棘擬鮋

長棘擬鮋(学名:Scorpaenopsis longispina)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模里西斯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6-27公尺,體長可達9.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棘擬鮋 · 查看更多 »

長棘擬鱗鮋

長棘擬鱗鮋(Paracentropogon longispinis),又名長棘赤鮋(Hypodytes longispinis),是一種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鲉科擬鱗鮋屬(赤鲉属)的細小鱼类,俗名印度拟棘须鲉。分布於印度洋中部至西太平洋海域,為熱帶海水魚,棲息深度可達70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珊瑚礁或泥底質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長棘擬鱗鮋 · 查看更多 »

長指虎鮋

長指虎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86-126公尺,體長可達10.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長指虎鮋 · 查看更多 »

长砗磲

是帘蛤目砗磲蛤科砗磲蛤属的一种。常栖息在浅海珊瑚礁、岩石底。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東非、紅海以東,及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亞以西、澳洲以北和日本九州、紀伊海域以南的潮間帶至淺海--珊瑚礁。.

新!!: 印度洋和长砗磲 · 查看更多 »

长须梯毛虫

长须梯毛虫(学名:Scalisetosus longicirrus)为多鳞虫科梯毛鳞虫属的动物。分布于红海、印度洋、斯里兰卡、日本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长须梯毛虫 · 查看更多 »

长颌鰆鲹

长颌鰆鲹(学名:Chorinemus lysan)为鲹科鰆鲹属的鱼类,俗名江三。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包括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长颌鰆鲹 · 查看更多 »

长鳍虹灯鱼

长鳍虹灯鱼(学名:Bolinichthys longipes)为灯笼鱼科虹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在50-725公尺,本魚背鰭軟條11-13枚;臀鰭軟條13-15枚;脊椎骨32-35個,體長可達5公分。.

新!!: 印度洋和长鳍虹灯鱼 · 查看更多 »

长距眶灯鱼

长距眶灯鱼(学名:Diaphus aliciae)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眶灯鱼属的鱼类,俗名长鳍眶灯鱼。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台湾岛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體長可達6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新!!: 印度洋和长距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长银斧鱼

长银斧鱼(学名:Argyropelecus affinis)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银斧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1300-0公尺,體長可達8.4公分。 會進行垂直性洄游,屬肉食性,以磷蝦、橈腳類、被囊動物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长银斧鱼 · 查看更多 »

长臂无斑鱵

长臂无斑鱵(学名:Hemiramphus lutkei)为鱵科鱵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海域、东起非洲东部、西至菲律宾、北至日本南部琉球以及北起丹东、南至台湾基隆海南等海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尼拉。.

新!!: 印度洋和长臂无斑鱵 · 查看更多 »

长沙号导弹驱逐舰

“长沙”号导弹驱逐舰(舷号173)简称“长沙”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二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可单独或协同海军其他兵力攻击水面舰艇、潜艇,具有较强的区域防空和对海作战能力。长沙舰由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于2012年12月19日下水,2015年8月12日入列,现服役于南海舰队驱逐舰第九支队。长沙舰舰名取自湖南省省会长沙市,其入列命名授旗仪式于2015年8月12日在海南省三亚市某军港举行。.

新!!: 印度洋和长沙号导弹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长春号导弹驱逐舰

“长春”号导弹驱逐舰(舷号150)简称“长春”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三艘052C型导弹驱逐舰,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及垂直发射系统,可单独或协同海军其他兵力攻击水面舰艇、潜艇,具有较强的远程警戒探测和区域防空作战能力。长春舰是江南造船厂搬迁至新厂区、运用新模式监造的第一条大型驱逐舰。与第一批次052C型驱逐舰相比,长春舰等第二批次的052C型驱逐舰全舰编制精简30人。长春舰于2008年10月由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2010年11月27日下水,2013年1月31日入列,现服役于东海舰队驱逐舰第六支队。长春舰舰名取自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入列命名授旗仪式于2013年1月31日在浙江省舟山市举行。.

新!!: 印度洋和长春号导弹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腹睛頭棘鮃

腹睛頭棘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牙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區,從阿曼灣至安達曼海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腹睛頭棘鮃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SMS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是德意志帝国的首批远洋战列舰之一,以17世纪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威廉所命名。它是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的第四艘,其它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韦尔特号和魏森堡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威廉港的开始,1891年并至1893年完工,造价高达1123万马克。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从1894年起至1900年担任德国舰队的旗舰。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它在德国舰队生涯中所参与的现役任务十分有限。因此,其职业生涯主要专注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领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大型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派遣至中国。舰只于1904-19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更名为巴巴罗萨·海雷丁号(Barbaros Hayreddin)。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主要是为色雷斯的奥斯曼地面部队提供火炮支持。它也参与了与希腊海军的两次海上交锋——1912年12月的以及次月的,两场战役均以奥斯曼海军的失败告终。由于长期处于严重失修的状态,这艘老旧的战列舰在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加入同盟国后,被拆除了部分武装。1915年8月8日,该舰在达达尼尔海峡遭英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并沉没,造成多人罹难。.

新!!: 印度洋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腋斑卡䱛

腋斑卡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區,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海域,體長可達27公分,棲息在沿海,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腋斑卡䱛 · 查看更多 »

腋斑凡鯔

腋斑凡鯔為輻鰭魚綱鯔形目鯔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海域,包括馬達加斯加,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河口區,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腋斑凡鯔 · 查看更多 »

腋斑白姑魚

腋斑白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瀕危保育類動物,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0公尺,本魚體銀色;鰭灰色或褐色,胸鰭基底上端有黑色斑點,背鰭硬棘11枚;背鰭軟條26-30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7條,體長可達200公分,棲息環境從河口至大陸坡都可發現其蹤跡,主要在夜間混濁水域活動,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頭足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腋斑白姑魚 · 查看更多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USS Essex CV-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艾塞克斯為名的軍艦,紀念1799年麻薩諸塞州的艾塞克斯縣居民捐贈第一艘艾塞克斯艦給美國政府。由於在二戰表現出色,艦上水兵稱之為海軍最善戰之軍艦(The Fightingest Ship in the Navy)。 艾塞克斯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數月後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艾塞克斯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艾塞克斯號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艾塞克斯號退役停放,並在稍後進行代號SCB-27A現代化改建。1951年艾塞克斯號完成改建後再次服役,並進行了兩次韓戰巡航;期間艾塞克斯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9。韓戰後艾塞克斯號進行代號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並在稍後調往大西洋艦隊。1960年艾塞克斯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9。除大型戰爭外,艾塞克斯號也介入了多場冷戰危機,包括豬灣事件及古巴導彈危機;亦有份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回收了太陽神7號的指揮艙。 艾塞克斯號在1969年退役;於1973年除籍;最終在1975年出售拆解。.

新!!: 印度洋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艾多奈拉姆·耶德遜

艾多奈拉姆·耶德遜(Adoniram Judson,)是一位美國傳教士。也是一位終身奉獻於緬甸的宣教士(1813年)。.

新!!: 印度洋和艾多奈拉姆·耶德遜 · 查看更多 »

艾尔弗雷德港

艾尔弗雷德港(Port Alfred),南非东开普省的一个港口小镇,位于印度洋沿岸、科維河河口。.

新!!: 印度洋和艾尔弗雷德港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德·本·马吉德

艾哈迈德·本·马吉德(阿拉伯语:),通称伊本·马吉德,著名阿拉伯航海家。 马吉德1421年左右出生于今日哈伊马角,17岁便开始水手生涯,由于他的勇气和经验,常被尊称为“Shihan Al Dein”(“怒海之狮”),被奉为阿拉伯海员之祖。据信,瓦斯科·达·伽马的船队正是在马吉德的领航之下,才顺利越过印度洋,从马林迪抵达印度卡利卡特。 马吉德一生写有大量诗篇和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航海原则和规则实用信息手册》(--)。 Category:阿拉伯人 Category:航海家.

新!!: 印度洋和艾哈迈德·本·马吉德 · 查看更多 »

艾氏尖牙鱸

艾氏尖牙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發光鯛科的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亞丁灣至肯亞海域,深度60-600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艾氏尖牙鱸 · 查看更多 »

艾氏澳洲單棘魨

艾氏澳洲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至新南威爾斯省海域,棲息深度0-360公尺,本魚體色微白色、灰土黃色和灰褐色或淡紅,沿著側邊常有四個褐色斑紋,第二背鰭與臀鰭黃色,尾鰭鰭條土黃色,其間的薄膜暗色,腹鰭不發達,背鰭硬棘2枚、背鰭軟條30-36枚、臀鰭軟條30-34枚,體長可達100公分,成魚棲息在大陸棚及大陸坡,幼魚會季節性地出現在沿海,以甲殼類、海綿、軟體動物及魚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艾氏澳洲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艾氏擬羊魚

艾氏擬羊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東非、南非、阿曼、塞席爾群島、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等海域,體長可達24.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

新!!: 印度洋和艾氏擬羊魚 · 查看更多 »

鉛灰真鯊

鉛灰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plumbeus),又稱高鰭白眼鮫,为軟骨魚綱真鯊目真鲨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鉛灰真鯊 · 查看更多 »

英吉利河

英吉利河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中部,北毗安塞艾托瓦區,東臨印度洋,南接貝爾艾爾區,西鄰蒙巴克斯頓區,面積為1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624。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英吉利河 · 查看更多 »

英屬印度洋領地

英屬印度洋領地(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常縮寫為BIOT)是英國在印度洋的海外領土,包含了查戈斯群岛(Chagos Archipelago)及總數達2300個大大小小的熱帶島嶼,總土地面積約60平方公里。 整個屬地位於馬爾地夫南方,介乎非洲東岸與印尼的中間,約在南緯6度及東經71度30分的海面上。群島最南端的-zh-hans:迪戈加西亚; zh-hant:迪亞哥加西亞;-島(Diego Garcia I.),也是屬地中最大的一個島,佔了整個印度洋正中心的戰略位置,英國與美國在此島上合作,非法驅逐全部原居民,共同建立了一個軍事基地,並主要由美軍運作,作為海軍艦隊的中繼補給站。除了軍港外,該島上也建立了一個規格完整的軍用機場,像B-52這類超大型戰略轟炸機也能順利起降。在美國對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戰爭期間,迪亞哥加西亞島就成為了戰略轟炸機的前線基地,進行遠距離空中支援。.

新!!: 印度洋和英屬印度洋領地 · 查看更多 »

英屬印度洋領地旗幟

英属印度洋领地旗帜与其他英国属地和殖民地相似,旗帜上方靠近旗杆一侧有米字旗,象征着英国的领地。蓝色与白色波浪状条纹象征印度洋,共计蓝色条纹6条。棕榈树象征热带植物(英属印度洋领地位于热带地区),王冠象征皇室。 此外,此旗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旗相像。.

新!!: 印度洋和英屬印度洋領地旗幟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英國2009年10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印度洋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航空9號班機事故

英國航空009號班機(BA009),又稱「雅加達事件」,是英國航空一班原定由倫敦希思羅機場飛往紐西蘭奧克蘭國際機場,中途停孟買、清奈、吉隆坡、柏斯及墨爾本的班機。當日,航班由一架註冊編號G-BDXH的波音747-200飛行。這架班機在印尼附近的空域飛入一片火山灰雲,導致四具引擎全部熄火,所幸最終平安降落雅加達哈利姆·珀达纳库苏马国际机场。.

新!!: 印度洋和英國航空9號班機事故 · 查看更多 »

英國海外領土

英國海外領土(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是主权归于英国,但并不属于联合王国建制的14块海外領土。它们是大英帝国的残余部分,部分领土经投票表决继续成为英国领土,其余领土则尚未取得完全独立,更有一處領土的原居民全部被驅逐出境。 这14块领土包括安圭拉、英属南极领地、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福克兰群岛、直布罗陀、蒙特塞拉特、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皮特凯恩群岛、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和阿克罗蒂里和德凯利亚。其中在南极洲声称的英属领地并不被其他国家所承认。这14块领土的总面积共约1,728,000平方公里(其中不被其他国家承认的南极洲英属领地170万9400平方公里),人口共约260,000人。 “英国海外领土”一詞源於《2002年英国海外领土法案》,取代了《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使用的稱呼「英國屬土」或「英国属地」(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y)。1981年前,这些领地被称为「殖民地」(colonies)或「直辖殖民地」(Crown colonies)。英国海外领土也会被称为联合王国的海外领土,若上下文意明顯,更可以直稱海外領土。 根西岛和泽西岛(合称海峡群岛)以及马恩岛,都被称为王权属地,虽然也属于英国王室主权之下,但是其与联合王国的宪政关系与海外领土完全不同,英國的14塊海外領土只單純是海外領土,並不是英國的屬地。英国海外领土和皇家属地也与英联邦国家地位不同,后者是由于与大英帝国的关系而加入英联邦的主权国家。.

新!!: 印度洋和英國海外領土 · 查看更多 »

英国途易飞航空

英国途易飞航空(TUI Airways)原名为湯姆森航空(Thomson Airways),是世界上最大的包機航空公司,提供定期和包機航班由英國飛往歐洲、非洲、亞洲和北美洲。在2008年11月1日,航空公司正式以湯姆森航空開始營運,同時把湯姆森飛行航空和首選航空合併並重塑品牌。英国途易飞航空的總部位於英國盧頓。在2010年,航空公司客運量為1090萬,成為全英國客運量第三的航空公司,僅次於易捷航空和英國航空。 英国途易飞航空有限公司以英國民航局類別A的營業執照來在20坐位或以上的飛機上運送乘客、貨運和郵件。.

新!!: 印度洋和英国途易飞航空 · 查看更多 »

英桑战争

英桑战争是于1896年8月27日发生于英国和桑给巴尔苏丹国之间的战争。战事总共持续了38至45分钟,为史上有记载的最短战争。 1896年8月25日,亲英的桑给巴尔苏丹去世。接替王位的是哈立德·本·巴伽什,而非英方倾向的。根据1886年英桑协定,苏丹即位需获得英国领事准许,但哈立德并未获得许可。英国以此为战争借口向哈立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放下武器并离开王宫。哈立德召集王宫卫兵并封锁了王宫。 东非时间8月27日9时00分,最后通牒期限已过。英方于海港区域集结三艘巡洋舰、两艘巡逻舰、150名海军陆战隊員和海軍士兵,另有900名桑给巴尔士兵。皇家海军部队由海军少将指挥,亲英桑给巴尔部队则由桑给巴尔陆军准将指挥(马修斯亦为桑给巴尔首席部长)。近2,800名桑给巴尔人保卫王宫,多数为征召平民,但亦包括苏丹王宫卫兵及数百名仆从和奴隶。守军亦拥有数门火炮和机枪,置于王宫前方,指向英国舰船。9时02分炮击开始,王宫起火,守军火炮作废。英军在海上交锋中击沉桑给巴尔皇家游艇以及两艘小型舰船。亲英桑给巴尔军向王宫推进,受到机枪射击,但未受任何损失。王宫旗帜后遭击落,冲突于9时40分结束。 苏丹一方伤亡近500人,而英方仅有一名海軍士兵负伤。哈立德逃至德国领事馆寻求庇护,然后逃亡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大陆部分)。英国迅速立哈茂德为苏丹,建立亲英傀儡政权。桑给巴尔苏丹国就此丧失主权,英国对其影响逐渐加深。.

新!!: 印度洋和英桑战争 · 查看更多 »

鋸齒腔吻鱈

鋸齒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至南非、馬達加斯加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64-335公尺,體長可達28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鋸齒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鋸背眶棘鯒

鋸背眶棘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莫三比克海域,棲息深度1-100公尺,屬底棲性魚類,體長可達22公分,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鋸背眶棘鯒 · 查看更多 »

雞冠多角海蛞蝓

鸡冠多角海蛞蝓(學名:Nembrotha cristata)是一個多彩的海蛞蝓物種,屬於多角海蛞蝓科之下的一個海洋裸鰓目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雞冠多角海蛞蝓 · 查看更多 »

雨斑裸胸鱔

斑裸胸鱔,又稱雨斑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雨斑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雲紋裸皮鮋

雲紋裸皮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半鹹水、海域,棲息深度2-26公尺,體長可達22.5公分,棲息在沿岸淺水域,夜行性,以甲殼類及魚類為食,繁殖期約8至9月,生活習性不明, 前鰓蓋骨與背鰭棘具有毒腺。.

新!!: 印度洋和雲紋裸皮鮋 · 查看更多 »

雲紋裸頰鯛

雲紋裸頰鯛,又稱雲紋龍占,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龍占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波斯灣至留尼旺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公尺,本魚身體的顏色是暗灰色或棕黃色,頭部是棕灰色,胸鰭和腹鰭白色、粉紅色,背鰭和臀鰭是斑駁的白色或微黃色有紅邊,背鰭硬棘10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8枚,體長可達40公分,白天棲息在珊瑚礁附近的沙底質海域,成小群活動,夜間單獨在礁石區活動,屬肉食性,以棘皮動物、軟體動物、甲殼類等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雲紋裸頰鯛 · 查看更多 »

雲紋鰓棘鱸

雲紋鰓棘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從肯亞至南非、葛摩、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英屬印度洋領地等海域,棲息深度3-62公尺,體長可達96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雲紋鰓棘鱸 · 查看更多 »

雲鰣

雲鰣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波斯灣至緬甸海域、淡水、半鹹水水域,棲息深度可達20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沿海的迴游性魚類,也會進入河流、河口區,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雲鰣 · 查看更多 »

雷姆利亞大陸

雷姆利亞大陸(Lemuria;),又譯利莫里亞大陸或狐猴洲,是假設的大陸,位於印度洋海域,介乎馬達加斯加島、泰米爾納德邦及西澳之間。 早年根据陆桥假说,若在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度之间无狐猴洲作為陆桥的话,狐猴(Lemur)不能具有现在的分布状态,然而雷姆利亞大陸的存在假設於板塊活動學說盛行後不再被重視,因為大陸所在地並沒有地殼運動的痕跡。.

新!!: 印度洋和雷姆利亞大陸 · 查看更多 »

雷賽布遷移

雷賽布遷移(Lessepsian migration)是一個生物學的名詞,得名於蘇伊士運河的建造者雷賽布,指生物物種在運河開通後,透過運河從印度洋的紅海入侵地中海,又或倒過來從地中海侵入紅海。.

新!!: 印度洋和雷賽布遷移 · 查看更多 »

雷根氏條鰨

雷根氏條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納塔爾海域,棲息深度40-50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軟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雷根氏條鰨 · 查看更多 »

雷氏單頜鰻

雷氏單頜鰻為輻鰭魚綱囊鰓鰻目單頜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1500-3910公尺,,體長可達11.2公分。.

新!!: 印度洋和雷氏單頜鰻 · 查看更多 »

雷氏鱭

雷氏鱭(学名:Coilia reynald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緬甸、斯里蘭卡、越南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短,未達到鰓蓋,胸鰭鰭條細長,約有13個細絲,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雷氏鱭 · 查看更多 »

雜色盔魚

色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60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沙石底質的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雜色盔魚 · 查看更多 »

雜色長鰭鸚鯛

色長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模里西斯海域,體長可達5.8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雜色長鰭鸚鯛 · 查看更多 »

蛛针网虫

蛛针网虫(学名:Stylodictya arachnia)为孔盘虫科针网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蛛针网虫 · 查看更多 »

雀尾唇魚

尾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紅海至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2-30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沿海礁沙區海域,以軟體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雀尾唇魚 · 查看更多 »

雀尖嘴魚

尖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東非至安達曼海海域,棲息深度1-35公尺,體長可達32公分,棲息在珊瑚生長豐富的潟湖、礁石區海域,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及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雀尖嘴魚 · 查看更多 »

雙帶笛鯛

雙帶笛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笛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印尼蘇門答臘、西伯里斯及澳洲西部Kuri灣海域,棲息深度40-8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單獨或小群活動,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雙帶笛鯛 · 查看更多 »

雙帶鱸

雙帶鱸(学名:Diploprion bifasciatum),又名雙帶黃鱸、皇帝魚、火燒腰、拆西仔、酸監仔、虱梅魚,为鮨科黃鱸屬下的一个种。.

新!!: 印度洋和雙帶鱸 · 查看更多 »

雙帶雙鋸魚

雙帶雙鋸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雙帶雙鋸魚 · 查看更多 »

雙帶棘鯛

雙帶棘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海域,棲息深度2-20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沿海礁石區,偶爾會進入海灣或河口,成小群活動,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雙帶棘鯛 · 查看更多 »

雙紫緣擬花鮨

雙紫緣擬花鮨,又稱雙斑擬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馬爾地夫至印尼海域,棲息深度35-65公尺,體長可達7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區,成群活動,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雙紫緣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雙翼樹鬚魚

雙翼樹鬚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鬚角鮟鱇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東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0-2000公尺,雌魚體長可達3.8公分,生活習性不明,不具任何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雙翼樹鬚魚 · 查看更多 »

雙角紅娘魚

雙角紅娘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9-115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雙角紅娘魚 · 查看更多 »

雙角樹鬚魚

雙角樹鬚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鬚角鮟鱇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西北大西洋及東南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620-1220公尺,雌魚體長可達18.5公分,雄魚體長可達3公分,屬肉食性,雄魚寄生在雌魚身上。.

新!!: 印度洋和雙角樹鬚魚 · 查看更多 »

雙鰭似黍鯡

雙鰭似黍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肯亞及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沿海,可做為食用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雙鰭似黍鯡 · 查看更多 »

雙棘石斑魚

雙棘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阿曼灣至印度馬德拉斯、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10-30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生活在沙泥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雙棘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雙斑光鰓魚

雙斑光鰓魚(学名:Chromis margaritifer),又稱兩色光鰓雀鯛,俗名為厚殼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雙斑光鰓魚 · 查看更多 »

透明長鰭蝠魚

透明長鰭蝠魚(學名:Dibranchus accinctus),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棘茄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1510-1600公尺,體長可達17.5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透明長鰭蝠魚 · 查看更多 »

透明浮蚕

透明浮蚕(学名:Tomopteris krampi)为浮蚕科浮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南北大西洋、印度洋,包括台湾海峡、东海、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透明浮蚕 · 查看更多 »

連尾細皮黑頭魚

連尾細皮黑頭魚(学名:Leptoderma retropinna),又名連尾細皮平頭魚、黑頭魚,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細皮黑頭魚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菲律賓及琉球海溝,棲息深度600-1100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連尾細皮黑頭魚 · 查看更多 »

耳烏賊目

耳烏賊目(學名:Sepiolida)是頭足綱的一個分類,跟墨魚目的關係密切。與烏賊目的物種比較,耳烏賊目物種的外套膜比較圓,而且沒有烏賊骨;體形也較其他十腕總目的物種為小(雄性的外套膜長度介乎 1 cm 至 8 cm),所以又名餃子烏賊。與其他十腕總目的物種一樣,有八條手臂和兩條觸手。 耳烏賊目生活於太平洋的淺海岸,有部份亦會於印度洋及南非西部的開普半島出現。他們的移動方式,除了可使用其肉鰭,還可以透過噴射推進。.

新!!: 印度洋和耳烏賊目 · 查看更多 »

耀眼底灯鱼

耀眼底灯鱼(学名:Benthosema suborbitale)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底灯鱼属的鱼类,俗名下眶底灯鱼。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一般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本魚背鰭軟條12-14枚;臀鰭軟條16-19枚;脊椎骨33-35個,體長可達3.9公分,屬深海魚類,深度50-2500公尺,屬夜間覓食,以浮游動物為食。.

新!!: 印度洋和耀眼底灯鱼 · 查看更多 »

虎紋線海龍

虎紋線海龍(学名:Filicampus tigri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區的西澳大利亞及新南威爾斯等海域,體長可達29.6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的水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虎紋線海龍 · 查看更多 »

虎鲨目

虎鲨目(學名Heterodontiformes),又稱為異齒鮫目,是板鳃亞綱中的一个比较小的目,包含一個虎鯊科、一個虎鯊屬。.

新!!: 印度洋和虎鲨目 · 查看更多 »

陳祖義

陳祖義(?-1407年),祖籍廣東潮州,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海盜集團之首領。1407年農曆9月,第一次下西洋的鄭和寶船艦隊把在東南亞流竄的陳祖義押送至明朝北京受審,當眾將陳祖義斬首示眾。.

新!!: 印度洋和陳祖義 · 查看更多 »

陶氏無齒鯧

陶氏無齒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無齒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本魚體細長,眼部周圍脂肪組織發達,體被大鱗,背鰭硬棘11枚;背鰭軟條15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15枚,體長可達80公分,棲息在中底層水域。.

新!!: 印度洋和陶氏無齒鯧 · 查看更多 »

陷月鸟蛤

陷月鸟蛤(学名:Lunulicardia retusa),又名三角雞心蛤及曲顶心鸟蛤,是鳥蛤目鳥尾蛤科脊鳥蛤亞科陷月鸟蛤属的一個种。.

新!!: 印度洋和陷月鸟蛤 · 查看更多 »

陆缘海

陆缘海指的是大海的四周大部分是由半岛、岛屿或者陆地所环绕的大海。 世界主要陆缘海列表如下:.

新!!: 印度洋和陆缘海 · 查看更多 »

LCAM-01XA Archangel

LCAM-01XA Archangel,即大天使號,為日本科幻動畫作品《機動戰士鋼彈SEED》和《機動戰士鋼彈SEED Destiny》中的戰艦。.

新!!: 印度洋和LCAM-01XA Archangel · 查看更多 »

Mk.VII領主式輕型坦克

Mk.VII輕型坦克(A17)(),又名領主(),是一款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於1930年代晚期生產的輕型坦克,曾在二戰中服役。這款產品推出時是維克斯公司為英軍生產的一系列輕型坦克的最新型。它安裝了一門火力較強的QF 2磅炮來改善同公司前一代Mk VIB輕型坦克的性能。英國陸軍部最初訂購了70輛領主坦克,稍後增加到220輛。由於一些因素耽擱了生產進度,導致最後僅生產了100到177輛。 由於設計上的缺陷,加上陸軍部決定不在英國裝甲師中使用輕型坦克,使得它沒能參加北非戰役。儘管有20輛透過《租借法案》提供予蘇聯,大多數領主坦克都被留在了英國。1941年初期,英國皇家裝甲軍團(Royal Armoured Corps)新組建的三個用于海外兩栖作戰的连队,其中一个裝備了領主坦克。1942年5月,一小批領主坦克參加了。1942年6月,在確定其設計方案使之可以用作可空运的轻型坦克以支援英國空降部隊后,领主坦克被配属给了。它們由專門設計的運輸并投送至地面。但滑翔機數量不足使得它們未能參加1943年的西西里島戰役。它們转而被編入的第六空降裝甲偵察團。 第六空降師曾在1944年6月的諾曼第登陸戰之前的空降作战中(即)中使用大約20輛領主坦克。雖然它們藉助滑翔機成功降落,但是表現卻不盡人意。有一些坦克因事故而損毀,而那些參加戰鬥的坦克在裝甲和火力上都劣于德軍的裝甲戰鬥車輛。行动开始數天後,領主坦克不再參予与德军装甲部队的直接戰鬥,而僅用來提供火力支援。到1944年8月,大部份参与作战的領主坦克已由克倫威爾坦克替代。1944年12月,剩下的也被M22蝗蟲式輕型坦克取代。 此後,領主坦克再也沒有參加過作戰,1946年時被認為已經過時;最後一輛領主坦克在1950年退役。領主坦克還有幾種衍生型,包括阿萊克托自行火炮和Mk.VIII輕型坦克,但這些車輛都從未被英軍投入现役使用。.

新!!: 印度洋和Mk.VII領主式輕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ZGMF-X56S Impulse

ZGMF-X56S Impulse 脈衝鋼彈為日本機械科幻動畫作品機動戰士鋼彈SEED DESTINY中虛構的有人式人型機器兵器(MS),主人翁真·飛鳥搭乘之座機,故事後半改由露娜瑪麗亞·霍克駕駛。機體名「Impulse」為英語的「脈--衝」之意,機體設計為大河原邦男。.

新!!: 印度洋和ZGMF-X56S Impulse · 查看更多 »

暹羅灣奇絨鮋

暹羅灣奇絨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暹羅灣海域,棲息深度33-79公尺,體長可達2.8公分,棲息在軟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暹羅灣奇絨鮋 · 查看更多 »

折额蟹属

折额蟹属(学名:Micippa)是十足目蜘蛛蟹總科的一個屬,原屬蜘蛛蟹科宝石蟹亚科,今屬宝石蟹科(Mithracidae MacLeay, 1838)。其物種體較厚實而圓,足細長,行動遲緩。多數食腐肉。.

新!!: 印度洋和折额蟹属 · 查看更多 »

暗圆帆鱼

暗圆帆鱼(学名:Cyclothone obscura)为钻光鱼科圆帆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以及垂直分布约3000-100米。.

新!!: 印度洋和暗圆帆鱼 · 查看更多 »

暗紋無線鰨

暗紋無線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東非海域,棲息深度638公尺,體長可達16.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暗紋無線鰨 · 查看更多 »

暗紋條鰨

暗紋條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巴林海域,體長可達9.7公分,棲息在沙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暗紋條鰨 · 查看更多 »

暗體刺尾魚

暗體刺尾魚,俗名虎紋倒吊,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暗體刺尾魚 · 查看更多 »

暗胸棘鯛

暗胸棘鯛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燧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莫三比克Delagoa灣海域,棲息深度825-885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深水域。.

新!!: 印度洋和暗胸棘鯛 · 查看更多 »

暗色南氏魚

暗色南氏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小口兔鮭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拉伯半島海域,棲息深度0-490公尺,體長可達15.2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暗色南氏魚 · 查看更多 »

暗色底尾鱈

暗色底尾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亞丁灣及馬爾地夫等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在797至1295公尺,體長可達36公分。.

新!!: 印度洋和暗色底尾鱈 · 查看更多 »

暗色鬚鰃

暗色鬚鰃為輻鰭魚綱鬚鰃目鬚鰃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葉門及印度等海域,棲息深度19-435公尺,體長可達23.5公分,棲息在大陸坡。.

新!!: 印度洋和暗色鬚鰃 · 查看更多 »

暗色黑巨口魚

暗色黑巨口魚(学名:Melanostomias niger)为輻鰭魚綱巨口鱼目巨口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南太平洋的紐西蘭及東南大西洋納米比亞至南非海域,為深海魚類,體長可達26公分。.

新!!: 印度洋和暗色黑巨口魚 · 查看更多 »

暗斑項鰭魚

暗斑項鰭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安達曼群島海域,棲息深度10-25公尺,體長可達13.2公分,棲息在沙底質開放海域,受驚嚇時會躲於沙中,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暗斑項鰭魚 · 查看更多 »

查凱查凱

查凱查凱是坦桑尼亞的城市,位於印度洋的奔巴島上,該地區主要出產丁香和椰子居民人口47,759。奔巴島唯一的機場位於查凱查凱東南面約7公里。 Category:坦桑尼亞城市.

新!!: 印度洋和查凱查凱 · 查看更多 »

查氏石斑魚

查氏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南非及印度西部海域,棲息深度9-300公尺,體長可達137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查氏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查戈斯大淺灘

查戈斯大淺灘是印度洋的環礁,位於馬爾代夫以南約500公里,屬於查戈斯群島的一部分,由英屬印度洋領地負責管轄,由7座島嶼組成,長150公里、寬100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潟湖面積12,642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環礁,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查戈斯大淺灘 · 查看更多 »

查戈斯島軟雀鯛

查戈斯島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查戈斯島海域,深度0-40公尺,體長可達3.1公分,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珊瑚礁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查戈斯島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查戈斯人

查戈斯人是一個克里奧爾族群,原本生活在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島,融合了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印度和法國的血統。他們從前主要住在迪戈加西亞島和查戈斯群島的其他兩組島嶼接近兩個世紀,直到1960年代末被英國政府驅逐到二千公里以外的毛里裘斯和塞舌爾。.

新!!: 印度洋和查戈斯人 · 查看更多 »

查戈斯群岛

查戈斯群岛(Chagos Archipelago),是印度洋中部的一个群岛,由7个环礁共60餘岛组成,位于马尔代夫正南方约500公里处,為英属印度洋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群岛总面积63.17平方公里,主岛迪戈加西亚岛面积27.20平方公里,包括潟湖在内佔据海域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636,600平方公里,行政上歸英属印度洋领地管轄。 该群岛最早由瓦斯科·达·伽马发现,18世纪初作为毛里求斯的一部分被法国占领。1814年,根据维也纳和约,法国将该群岛割让给英国,作为塞舌尔的一部分。1903年8月31日,英国将其从塞舌尔划出,重归毛里求斯管理。在1965年,英國將查戈斯群岛從毛里裘斯分割出來,成立了英属印度洋领地来管理该群岛。有些國際法律專家說這個分割是非法的,因爲國際法並不允許在未獨立前便將國家分割。但是,毛里裘斯殖民地自治政府則接受了此次分割,換取三百萬英鎊賠償金,及英國承諾在防衛用途結束後,會將查戈斯群島歸還。1967年,英国同美国签订条约,在迪戈加西亚岛上修建了空军和海军基地。在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迪戈加西亚岛基地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該基地也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用作秘密審問和非常規引渡恐怖分子嫌疑人。 为修建军事基地,1965年至1973年間,英国用粗暴手段将全部岛民强行迁离群島,这引起了岛民的不断抗议。2000年,英国高等法院裁决政府的这一行径违法,允许查戈斯人自由返回除迪戈加西亚岛之外的其他诸岛(美国以军事防卫需要为名,禁止平民踏足迪戈加西亚岛)。2004年英國政府運用皇家特權頒布樞密院命令,永遠禁止查戈斯人回到家園,2010年更將查戈斯群島劃作海洋保護區,背後目的在使查戈斯人難以再爭取回家。 毛里裘斯對英國在查戈斯群岛的主權存有爭議。2015年,常設仲裁法院判毛里裘斯政府勝訴,裁定英國設立查戈斯海洋保護區是違反國際法,但是英國並沒有執行裁決。2017年6月23日,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將英國與毛里裘斯對查戈斯群島的爭議提交到國際法院,對分割查戈斯群島的法律後果提供諮詢意見,94國贊成,只有15國反對,歐盟很多國家投棄權票。.

新!!: 印度洋和查戈斯群岛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的黑暗时代

柬埔寨的黑暗时代覆盖了柬埔寨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历史。柬埔寨在这一时期中不断地衰落并丧失领土。柬埔寨在十六世纪期间曾享有过短时期的繁荣,这是因为那些建都于洞里萨湖以东南地区的湄公河沿线的国王们,曾促进了与亚洲其他地区的贸易。在这一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险者和传教士们也首次造访了这个国家。但是暹罗人在1594年对新都洛韦的征服,标志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又开始走向衰退,并且柬埔寨成为了它的两个渐渐强大的邻国——暹罗和越南——之间的权力斗争中的一个马前卒。 越南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拓居行为导致了它在十七世纪末吞并了这个地区。柬埔寨因而失去了它的一些最富饶的领土并且被切断了与海洋的连接。由于越南下定决心要吞并高棉人的土地并迫使那些居民们接受越南文化,因此,如此的外来侵蚀持续了十九世纪的整个前半叶。.

新!!: 印度洋和柬埔寨的黑暗时代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 (1905年)

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Königsber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四艘小巡洋舰的。它由首舰柯尼斯堡号、纽伦堡号、斯图加特号和斯德丁号所共同组成。这些舰只是前身不来梅级的改良版本,有稍大的体积和更快的航速,并装备有相同的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四艘同级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广泛运用。柯尼斯堡号在印度洋进行,然后受困魯菲吉河并遭英国军舰击沉。尽管如此,其舰炮在经过德国陆军改造后仍被用于德属东非。纽伦堡号作为东亚分舰队的一份子,参加了和。在前一次战斗中,它击沉了英国装甲巡洋舰;而在后一次中则遭对方的所击沉。斯图加特号和斯德丁号在战争期间留在德国水域,并共同参与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它们与英国舰队进行了近距离的夜战,但均未受到严重破坏。两艘姊妹舰在战争后期都退出了现役,其中斯德丁号转为担任,而斯图加特号则被用作水上飞机母舰。它们都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并在战后作为被割让予英国。两艘舰最终于1920年代拆解报废。.

新!!: 印度洋和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 (1905年) · 查看更多 »

柯克伍德 (東開普省)

柯克伍德是南非的城鎮,位於該國東南部,由東開普省負責管轄,距離印度洋80公里,面積3.0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100米,2001年人口2,74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900人。 Category:南非城市.

新!!: 印度洋和柯克伍德 (東開普省) · 查看更多 »

柯氏星灯鱼

柯氏星灯鱼(学名:Gonichthys cocco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星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海等,常生活于广泛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0-1000公尺,體長可達6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意大利的墨西拿。.

新!!: 印度洋和柯氏星灯鱼 · 查看更多 »

柯托塔氏魚

柯托塔氏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海域,深度800-1050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柯托塔氏魚 · 查看更多 »

柔珠目鱼

柔珠目鱼(学名:Scopelarchus analis)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珠目鱼科珠目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之间等,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深海海区,深度0-820公尺,體長可達12.6公分,雌雄同體,幼魚為浮游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柔珠目鱼 · 查看更多 »

柄真寄居蟹

柄真寄居蟹(学名:Dardanus pedunculatus)为寄居蟹的一種。分布于印度洋海域,包含了夏威夷、日本和澳洲。 柄真寄居蟹會與海葵共生,特別是螅形美麗海葵。柄真寄居蟹是常被養來當寵物的寄居蟹之一。.

新!!: 印度洋和柄真寄居蟹 · 查看更多 »

枚氏鐄

枚妙妃(;),名枚氏鐄(),越南阮朝維新帝阮福晃的妃嬪。 枚氏鐄是承天府香茶縣安寧總金龍社(今屬承天順化省順化市香龍坊金龍村)人,禮部尚書枚克敦長女,成泰十一年(1899年)出生。維新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16年1月30日),枚氏鐄被選入維新帝後宮。維新十年(1916年)三月,枚氏鐄被冊封為二階妙妃()。四月,維新帝被廢,法屬殖民政府將維新帝流放至印度洋留尼汪島。維新帝選擇與枚氏鐄離婚,並建議其改嫁,但遭到了枚氏鐄的拒絕。 1980年,枚氏鐄在順化市去世。.

新!!: 印度洋和枚氏鐄 · 查看更多 »

极光

極光(Aurora)是在高緯度(北極和南極)的天空中,帶電的高能粒子和高層大氣(熱層)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帶電粒子來自磁層和太陽風,在地球上,它們被地球的磁場帶進大氣層。大多數的極光發生在所謂的“極光帶”,在觀察上,這是在所有的經度上距離地磁極10°至20°,緯度寬約3°至6°的帶狀區域。太陽風受到地球的磁場導引直接進入大氣層。當磁暴發生時,在較低的緯度也會出現極光。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在英、法等许多西方语言中,人们遵照伽利略的习惯,直接用奥罗拉(Aurora)女神的名字来称呼极光现象。.

新!!: 印度洋和极光 · 查看更多 »

探险家

探险家是为了探测新事物等目的而深入危险或不为人知的地方进行探索的人。探险者通常是来自一个国家或文明最先到达某地方的人。也可以指冒险家、旅行家或者职业航海家、飞行员等等。 探险的目的因人而异,可能包括军事、商业、学术、旅行、宗教等各种因素。.

新!!: 印度洋和探险家 · 查看更多 »

接吻短額鮃

接吻短額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棲息深度12-36公尺,體長可達10.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接吻短額鮃 · 查看更多 »

林卡岛

林卡島(印尼語:Rincah,又稱Rinca或Rindja)是位於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省,鄰近科莫多島的一個小島。該島以一種體長3米(10英尺)的巨蜥──科莫多龍聞名。林卡島也有不少野豬、水牛和鳥類棲息。 林卡島面積198平方公里。 島上自然環境優美,人煙稀少,不少遊客專程前來觀賞科莫多龍。公園管理處設有小艇從Labuanbajo開出,接載遊客登上弗洛勒斯島。.

新!!: 印度洋和林卡岛 · 查看更多 »

林吉阿里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林吉阿里選區(Division of Lingiari)是澳大利亞北領地的下議院選區,包括達爾文港以外的北領地廣大地區、印度洋上的聖誕島和科科斯(基林)群島。面積1,352,731平方公里。 選區始於2000年,選區名紀念原住民權利活動家文森特·林吉阿里。本區是工黨的安全選區。自創設以來當區的議員是沃倫·斯諾登。 L.

新!!: 印度洋和林吉阿里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查看更多 »

林芝市

林芝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政府驻巴宜区八一镇。林芝市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其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山南两市相连,东部和北部分别与昌都市、那曲市相连,南部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墨脱县、察隅县的南部实际由印度阿鲁纳恰尔邦控制,边界问题仍未解决。 截至2002年,林芝市中国实际控制区域的总人口为15万6千,其中藏族占85%,汉族占7%,门巴族占5%,此外还有珞巴族、僜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林芝市的平均海拔为3100米,东西方向长646.7千米,南北方向宽353.2千米,总面积116175平方千米。.

新!!: 印度洋和林芝市 · 查看更多 »

林迪區

林迪區是坦桑尼亞的26行政區之一,位於該國東南部,首府林迪,北接濱海區,西臨莫羅戈羅區,西南是魯伍馬區,南面是姆特瓦拉區,東接印度洋,面积66,046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791,306。 Category:坦桑尼亞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林迪區 · 查看更多 »

林波波河

林波波河(Limpopo)是南部非洲--入印度洋的第二大河流,長1,750公里,流域面積415,000平方公里。 起源於博茨瓦納和南非共和國交界地區,先往北,再往東、南(並形成了南非和博茨瓦納及津巴布韋的國界),最後在莫桑比克的賽賽以下--入印度洋。主要支流有象河、沙謝河等。 Category: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南非河流 Category:津巴布韋河流 Category:博茨瓦納河流 Category:莫三比克海峽 Category:波札那-南非邊界 Category:南非-辛巴威邊界.

新!!: 印度洋和林波波河 · 查看更多 »

枕赤鮨

枕赤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印度西南部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枕赤鮨 · 查看更多 »

恩德比地

恩德比地(Enderby Land)位于南极洲印度洋南岸,范围西起毛德皇后地的奥拉夫王子海岸,向东延伸至肯普海岸的爱德华八世湾。内陆多为冰层覆盖的高原,海岸多崎岖的山峰。1831年英国航海家约翰·比斯科首先到达此地,并以其雇主的名字命名该地区。沿海有俄罗斯的青年站等科学考察站。.

新!!: 印度洋和恩德比地 · 查看更多 »

捍衛戰士

《捍衛戰士》(Top Gun),1986年出品的美国电影,是一齣以航空母艦與美國海軍戰鬥机武器學校(United States Navy Fighter Weapons School,暱稱為「Top Gun」,也就是片名的由來)為背景的勵志動作電影。該片上映後締造了1億7千6百萬美元的美國國內票房與3億5千3百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績,被譽為是自《火狐狸》(Firefox)之後,最成功的一部空戰電影。 由於電影的大受歡迎,連帶掀起包括雷朋太陽眼鏡、之類周邊商品的熱賣。除此之外,也激勵了大批美國青年投考與空軍飛行員學校。.

新!!: 印度洋和捍衛戰士 · 查看更多 »

揚旛蝴蝶魚

揚旛蝴蝶魚(学名:Chaetodon auriga),又稱絲蝴蝶魚,俗名人字蝶,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揚旛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提琴蜥頭鮋

提琴蜥頭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5-60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提琴蜥頭鮋 · 查看更多 »

提督之決斷III

是光榮在1994年推出的一個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的回合制策略遊戲,為提督之決斷系列的第三個作品。.

新!!: 印度洋和提督之決斷III · 查看更多 »

李氏眶灯鱼

李氏眶灯鱼(学名:Diaphus richardson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眶灯鱼属的鱼类,俗名线状眶灯鱼。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一般生活于热带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350-1000公尺,體長可達6公分。.

新!!: 印度洋和李氏眶灯鱼 · 查看更多 »

条纹双光鱼

条纹双光鱼(学名:Diplophos teania)为钻光鱼科双光鱼属的鱼类,俗名条带多光鱼、细双钻光鱼。分布于印度洋、阿拉伯海、太平洋、大西洋、台湾岛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大西洋。.

新!!: 印度洋和条纹双光鱼 · 查看更多 »

条纹蝴蝶鱼

条纹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条纹蝴蝶鱼 · 查看更多 »

条纹鸡笼鲳

条纹鸡笼鲳(学名:Drepane longimana),又名蜈蚣鲳、婆心鲳、烟袋鲳、鸡鲳、龟花鲳、香鲳、條紋簾鯛,为鸡笼鲳属的鱼类。.

新!!: 印度洋和条纹鸡笼鲳 · 查看更多 »

条纹斑竹鲨

条纹斑竹鲨(学名:Chiloscyllium plagiosum),又名斑竹狗鮫,俗名狗鯊,为軟骨魚綱鬚鯊目天竺鲨科斑竹鲨属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条纹斑竹鲨 · 查看更多 »

来古冰川

来古冰川为一组冰川的统称,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镇境内,紧邻然乌湖,来古冰川包括美西、亚隆、若骄、东嘎、雄加和牛马冰川,該冰川群中亚隆冰川最为壮观。“亚隆冰川”长12公里,从岗日嘎布山海拔6606米的主峰延伸至海拔4千米的岗日嘎布湖;氣候上,地处印度洋季风向青藏高原输送冷空气的主要通道,降水充分,有利于冰川的发育,屬于海洋性冰川。 Category:西藏地理 Category:中国冰川.

新!!: 印度洋和来古冰川 · 查看更多 »

杰克·斯派罗

積克·史派羅(Jack Sparrow)是加勒比海盗系列電影中的角色,由约翰尼·德普飾演。角色最早出現於《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中,後來又於續集《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神鬼奇航:死無對證》中出現。2006年,一本以他名字命名的兒童故事書講述了他年輕時候的生平事跡,而這故事隨後被引入了迪士尼樂園中的主題公園,繼而影響了電影的創作此。角色同时也大量在電影相關的電玩遊戲中出現。 積克·史派羅是加勒比海的海盜首領,同時也是九大海盜首領之一,喜歡別人稱他為「積克船長」。他向往自由生活(隨意喝朗姆酒、引诱港口的美女...等),以及超自然的東西和珍貴財寶感到十分滿足。雖然他憑小聰明欺詐他人,但他大多數會利用智慧或談判的方式取勝,而不使用武力。每當他在危難時都會計劃自己的逃跑路線,但在必須戰鬥時他會表現得很英勇。在《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中,他一直想要奪回他的大副——狡猾的海盗哈克特·巴博沙搶走的「」,並且他也設法逃避他對所欠下的血債,跟东印度公司作戰。儘管他桀傲不馴,且不守道德與規則,但他仍然是一個加勒比海上出色的海盗英雄。 角色最初的構思是把史派羅描繪成另一海盜英雄鄧維廉的一個淘氣嚮導,但约翰尼·德普出色的演技使這創意改變了。他的人物性格可能是源於Pepe Lepew與凯斯·理查兹,而這個出色的角色設定為约翰尼·德普赢得了第一個奥斯卡奖的提名。史派羅最终成為了一個極具個性的反英雄人物,而且在第三部中,凯斯·理查兹還出面飾演他的父親。.

新!!: 印度洋和杰克·斯派罗 · 查看更多 »

東半球

東半球是地球上本初子午线以東,180度经线以西的半球。 由于歐洲及非洲的西部在西經,為避免被本初子午線分割,所以東半球及西半球的分界線有时也被定义为西經20°及東經160°。依照此分法,東半球的陸地有亞洲絕大部份、南極洲部份、歐洲、非洲、澳大利亞、以及許多其它島嶼。海洋有太平洋西部、大西洋東部、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東半球 · 查看更多 »

東島 (克羅澤群島)

東島(Île de l'Est)是法屬南部領地的島嶼,位於波塞申島以東20公里的印度洋南部,屬於克羅澤群島的一部分,長18公里、寬8公里,面積130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090米。 Category:法屬南部領地.

新!!: 印度洋和東島 (克羅澤群島) · 查看更多 »

東亞分艦隊 (德國)

東亞分艦隊(Ostasiatische Kreuzergeschwader,正式名稱為東亞巡洋艦分艦隊)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於1890年代中期至1914年间活动于太平洋地区的一支艦隊,也是德国海軍除了「公海艦隊」外最為龐大的海外派遣艦隊。.

新!!: 印度洋和東亞分艦隊 (德國) · 查看更多 »

東倫敦 (南非)

東倫敦(East London、Oos-Londen)是南非共和国東開普省的城市,位於印度洋岸。西至开普敦、北至首都比勒陀利亚各800公里。渔业较为发达,另有羊毛、皮革、肉乳制品等工业。東倫敦是南非唯一的河港,目前有超過40萬人口,大都会区有超過140萬人,是東開普省的第二大城。.

新!!: 印度洋和東倫敦 (南非) · 查看更多 »

東經120度線

東經12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以東120度的一條經線,自北極為始,橫跨北冰洋、亞洲、印度洋、澳洲、南大洋和南極洲,終於南極。它和西經60度線合為一個大圓。 東經120度為UTC+8時區。.

新!!: 印度洋和東經120度線 · 查看更多 »

東經121度線

東經121度線是本初子午線以東121度的一條經線,自北極為始,橫跨北冰洋、亞洲、太平洋、印度洋、澳洲、南大洋和南極洲,終於南極。它和西經59度線合為一個大圓。 它是中華民國領土(臺灣、琉球嶼、綠島、蘭嶼及龜山島等地區)的國家坐標系統,以橫麥卡托投影經差二度分帶方式,所設定之中央子午線。.

新!!: 印度洋和東經121度線 · 查看更多 »

東經94度線

东经94度线是本初子午线向东94度的经线,是为东经94°。此经线由北极点起穿过北冰洋、亚洲、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极洲直到南极点。 东经94度线和形成一個大圓。.

新!!: 印度洋和東經94度線 · 查看更多 »

東經九十度洋脊

東經九十度洋脊是印度洋的洋脊,位於北面的安達曼群島和南面的印度洋東南海嶺之間,全長約5,000公里,平均寬度200公里,北部和南部分別在4,320萬年和8,180萬年形成。.

新!!: 印度洋和東經九十度洋脊 · 查看更多 »

東非小沙丁魚

東非小沙丁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索馬利亞、肯亞、坦尚尼亞海域,棲息深度1-60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東非小沙丁魚 · 查看更多 »

東非穆氏暗光魚

東非穆氏暗光鱼(学名:Maurolicus kornilovorum)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0公尺,體長可達3.2公分,為深海魚類,會進行垂直性洄游,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小魚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東非穆氏暗光魚 · 查看更多 »

東非深水鰨

東非深水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印度洋馬達加斯加西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10公尺,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東非深水鰨 · 查看更多 »

松巴海峽

松巴海峽(Selat Sumba)是印度尼西亞的海峽,位於松巴島與主要島嶼(如弗洛勒斯島和松巴哇島)和小型島嶼(如科莫多島和林卡島)之間,長約280公里,闊約40至88公里,連接薩武海和印度洋,是重要的水路。 Sumba.

新!!: 印度洋和松巴海峽 · 查看更多 »

松鲷

松鲷(学名:Lobotes surinamensis),为松鲷科松鲷属的鱼类,俗名黑猪肚、打铁鲈、黑仔枣。 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朝鲜、日本、南美以及中国沿海等,属热带浅海鱼类。其多栖息於温带、喜在海面漂浮物的阴影下栖息、或在海水泡沫下面游泳、多在水的上层活动以及不潜入下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南美洲的苏里南和圭亚那。.

新!!: 印度洋和松鲷 · 查看更多 »

杜父底尾鱈

杜父底尾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印度洋區,包括南非及莫三比克海域;西南太平洋區,包括澳洲及紐西蘭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大陸坡,深度在1000至1600公尺,體長可達24公分。.

新!!: 印度洋和杜父底尾鱈 · 查看更多 »

杜氏鲾

杜氏鲾(学名:Leiognathus dussumieri)为鲾科鲾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南洋群岛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主要生活于热带海近岸地区。.

新!!: 印度洋和杜氏鲾 · 查看更多 »

杜氏澳洲蟾魚

杜氏澳洲蟾魚(学名:Colletteichthys dussumieri),為輻鰭魚綱蟾魚目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波斯灣至印度海域,體長可達27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喜泥底質海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杜氏澳洲蟾魚 · 查看更多 »

核试验

核試驗(nuclear test),又稱核試爆,是为了军事研究和科学研究目的,對核爆炸装置或核子武器在预定条件下作出實際的爆破試驗。不少國家在20世紀均發展出核武並試驗,有關部門可透過這些試驗去瞭解這些武器如何運作。其主要目的是:鉴定核爆炸装置的威力及其他性能,验证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为改进核武器设计或定型生产提供依据;在核爆炸环境下研究核爆炸现象学和各种杀伤破坏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核爆炸的和平利用等。它是一项规模很大、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科学试验。然而在歷史上大部分的核試驗中,多半帶有政治上威嚇的意味。.

新!!: 印度洋和核试验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擁有國列表

前全世界一共有8個主權國家已經成功試爆核武器,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內容則認定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為「核武器擁有國」,其中各國成功獲得核武器的先後次序分別為美國、俄羅斯(繼承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自從1972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訂之後,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北韓3个未簽署該條約之國家也陸續展開自己的核武器計劃。北韓雖曾於1985年正式同意《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然而在2003年宣布退出協議內容。此外以色列也被廣泛認為具有核武器的存在,但以色列政府則一直拒絕證實或者否認這一消息,不過也曾經間接透露已經進行了核武器試驗。對於這些已經確認擁有核武器或者被廣泛認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時候也會將它們稱作「核武俱樂部」。.

新!!: 印度洋和核武器擁有國列表 · 查看更多 »

根室珠目鱼

根室珠目鱼(学名:Scopelarchus guentheri)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珠目鱼科珠目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东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4000-600米,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雌雄同體,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根室珠目鱼 · 查看更多 »

根室氏囊頭鮋

根室氏囊頭鮋(学名:Setarches guentheri)为鲉形目囊頭鮋科囊头鲉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孟加拉湾及安达曼群岛、中国南海、日本东京和高知的深海内、南太平洋斐济群岛、西大西洋的西印度群岛的巴巴突岛和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等海域,棲息深度150-780公尺,属于热带的深海近底层鱼类,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軟底質海域,以甲殼類、片腳類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具有毒性。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斐济群岛。.

新!!: 印度洋和根室氏囊頭鮋 · 查看更多 »

格德

格德是東非國家肯雅的村落,位於該國東部印度洋沿岸,位於馬林迪以南約16英里,村內有博物館和蝴蝶園,是旅客的熱門旅遊地點,市區人口約600。.

新!!: 印度洋和格德 · 查看更多 »

格紋條鰨

格紋條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公尺,體長可達27公分,棲息在沙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格紋條鰨 · 查看更多 »

格紋棘鱗魚

格紋棘鱗魚為輻鰭魚綱金眼鯛目金鱗魚亞目金鱗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留尼旺、塞席爾群島、英屬印度洋領地、葛摩及中東太平洋的萊恩群島海域,棲息深度6-10公尺,體長可達11.3公分,棲息在水淺的礁石區。.

新!!: 印度洋和格紋棘鱗魚 · 查看更多 »

格氏前頜蝴蝶魚

格氏前頜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格氏前頜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格氏突吻鱈

格氏突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西印度洋及西南太平洋海域,體長可達40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1034-128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格氏突吻鱈 · 查看更多 »

格氏異躄魚

格氏異躄魚是輻鰭魚綱鮟鱇目躄魚亞目躄魚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區,包括澳洲西部、小犬島至袋鼠島海域,為特有種,體長可達19公分,棲息在沿岸礁石區至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格氏異躄魚 · 查看更多 »

格氏盾形提灯虫

格氏盾形提灯虫(学名:Lychnaspi giltschi)为穿盾虫科盾形提灯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格氏盾形提灯虫 · 查看更多 »

格氏角魴鮄

格氏角魴鮄,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模里西斯及留尼旺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格氏角魴鮄 · 查看更多 »

格拉西斯區

格拉西斯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北端,南接安塞艾托瓦區和博瓦隆區,其餘三面是印度洋,面積為7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576。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格拉西斯區 · 查看更多 »

栗色副獅子魚

栗色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海域,體長可達8.2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栗色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栉鳍乌贼

栉鳍乌贼(学名:Ctenopteryx siculus)为栉鳍乌贼科栉鳍乌贼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九州岛南端、琉球群岛、印度洋、佛得角群岛西北外海、亚速尔群岛西南、南部和北部外海、地中海以及中国大陆的西沙群岛西部、中沙群岛东南部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生活于深海。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00至-3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地中海。.

新!!: 印度洋和栉鳍乌贼 · 查看更多 »

桃鮻

桃鮻為輻鰭魚綱鯔形目鯔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卡達、巴林海域,棲息在沿岸海域、河口、潟湖,體長可達30公分,以藻類、有機碎屑為食。.

新!!: 印度洋和桃鮻 · 查看更多 »

桃鸚嘴魚

桃鸚嘴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波斯灣至阿曼南部海域,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礁石區海域,以藻類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桃鸚嘴魚 · 查看更多 »

桑吉巴爾淵海龍

桑吉巴爾淵海龍(学名:Bryx analicarensa),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紅海、桑吉巴、塞席爾群島、阿曼灣、波斯灣及巴基斯坦等海域,體長可達12.5公分,棲息在潮間帶,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桑吉巴爾淵海龍 · 查看更多 »

桑吉巴蝴蝶魚

桑吉巴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桑吉巴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桑给巴尔群岛

桑给巴尔群岛,又译作桑给巴群岛,是位于东非东部印度洋上的一系列岛屿,包括两个主要的岛,周边环绕大量的小岛。.

新!!: 印度洋和桑给巴尔群岛 · 查看更多 »

桑給巴爾

桑給巴爾(Jamhuri ya Watu wa Zanzibar、زنگبار; from زنگبار "Coast of Blacks"; + ),早期也譯作桑其巴魯,是位於東非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東部的一个半自治区,它包括印度洋上的桑给巴尔群岛,距离大陆25-50公里,包括了许多小岛和两个主要大岛:温古贾岛(主岛,通常非正式地被称为“桑給巴爾岛”,面积1651km²),另一个是奔巴岛(面积980km²)。桑給巴爾一度為独立的岛屿,与阿拉伯世界有着悠久的贸易史,它与坦噶尼喀于1964年合并组成了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的首府位于安古迦岛上的桑给巴尔市,它的老区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世界遗产。近年間興起的旅遊新熱點。島上融匯着非洲傳統黑人文化、伊斯蘭文化及印度文化的混合,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桑给巴尔的主要工业包括香料、棕榈属酒椰以及旅游业。因其在世界丁香生产中的重要性(其曾是世界第一大生产地)而获得了香料群岛的称号(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也有此称谓),其他还有肉豆蔻、桂皮和黑胡椒。其生态环境以拥有特有的桑给巴尔疣猴和桑给巴尔豹而闻名于世。 “桑给巴尔”(Zanzibar)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波斯语 زنگبار(Zangi-bar,“黑人海岸”);最终是来源于阿拉伯语中具有同样意思的 بر الزنج,然而在阿拉伯语里却是被称为 زنجبار(Zanji-bar)。.

新!!: 印度洋和桑給巴爾 · 查看更多 »

桑給巴爾瓦鰈

桑給巴爾瓦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瓦鰈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桑吉巴海域,棲息深度183-457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桑給巴爾瓦鰈 · 查看更多 »

桑給巴爾舌鰨

桑給巴爾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至南非開普敦西部海域,棲息深度183-293公尺,體長可達32公分,棲息在沿岸底層水域,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桑給巴爾舌鰨 · 查看更多 »

桔色乳玉螺

桔色乳玉螺(学名:Polinices aurantius),又名黄金玉螺,是一個捕食性海螺的物種,屬於玉螺科乳玉螺属的一種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桔色乳玉螺 · 查看更多 »

條尾燕魟

菱鳶魟(学名:Aetoplatea zonura)为軟骨魚綱燕魟目燕魟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條尾燕魟 · 查看更多 »

條紋多指鮋

條紋多指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毒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亞丁灣海域,棲息深度26-33公尺,體長可達15.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條紋多指鮋 · 查看更多 »

條紋突吻鱈

條紋突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及印度洋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823-1738公尺,體長可達5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條紋突吻鱈 · 查看更多 »

條紋牛眼鯛

條紋牛眼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灣海域,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

新!!: 印度洋和條紋牛眼鯛 · 查看更多 »

梭形凱斯特銀漢魚

梭形凱斯特銀漢魚,為輻鰭魚綱銀漢魚目銀漢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體長可達15公分,為亞熱帶魚類,主要棲息在沿岸淺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梭形凱斯特銀漢魚 · 查看更多 »

梭须半突虫

梭须半突虫(学名:Phyllodoce madeirensis)为叶须虫科叶须虫属的动物。分布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大西洋东岸、地中海、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南部、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印度、越南、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南海沿岸等地,一般栖息于热带水域。.

新!!: 印度洋和梭须半突虫 · 查看更多 »

梳篦

梳,又稱梳子,古代又稱櫛,是整理頭髮的工具通常形狀扁平,並帶有很多齒。有些梳設有手柄,有些則沒有。昔日的梳通常以木製造,如棗木梳子、梅木梳子、黄杨木梳,也有骨梳、牙梳、角梳(牛角)、金屬梳,現時已大多改用塑膠。密齒的梳稱為篦。除了整理頭髮外,一些梳亦可作髮飾之用。中國古代以及日本傳統女性髮型常會插梳作為裝飾。.

新!!: 印度洋和梳篦 · 查看更多 »

梳連鰭喉盤魚

梳連鰭喉盤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喉盤魚亞目喉盤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巴基斯坦海域,體長可達3.8公分,屬底棲性魚類。.

新!!: 印度洋和梳連鰭喉盤魚 · 查看更多 »

梅里奈氏鱈

梅里奈氏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568-886公尺,體長可達24.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梅里奈氏鱈 · 查看更多 »

梅氏細棘鰕虎魚

梅氏細棘鰕虎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虾虎鱼亚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海域,棲息在河口及沿岸的泥底質淺水處。.

新!!: 印度洋和梅氏細棘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梅氏新鱗鮋

梅氏新鱗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棲息深度363-383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梅氏新鱗鮋 · 查看更多 »

棱皮龜

棱皮龜(學名:Dermochelys coriacea)又称革龜、皮革海龜,是龜鱉目中體型最大的動物,也是所有活海龜中最大的,最大體長可達3米,龜殼長2米餘;體重可述800-900公斤。.

新!!: 印度洋和棱皮龜 · 查看更多 »

棱鬚蓑鮋

棱鬚蓑鮋(學名:Apistus carinatus),俗名國公、白虎,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舊屬鮋科 ,今歸入鬚蓑鮋科鬚蓑鮋屬,是一個單種屬。.

新!!: 印度洋和棱鬚蓑鮋 · 查看更多 »

棱鳀属

棱鳀属(学名:Thryssa)是鲱形目、鳀科的一属鱼类。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生活于近海中上层。 包括:.

新!!: 印度洋和棱鳀属 · 查看更多 »

棘吻新海魴

棘吻新海魴為輻鰭魚綱海魴目高的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790-900公尺,體長可達15.2公分,棲息在大陸坡。.

新!!: 印度洋和棘吻新海魴 · 查看更多 »

棘平牙鰕虎魚

棘平牙鰕虎鱼(学名:Apocryptes bato)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印度、孟加拉及緬甸海域,體長可達26公分,棲息在河口及潮間帶,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棘平牙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棘冠螺

棘冠螺(学名:Angaria delphinus),又名海豚強齒螺或海豚螺,是一個海螺的物種,屬於棘冠螺科棘冠螺属的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棘冠螺 · 查看更多 »

棘眼天竺鯛

棘眼天竺鯛,又名套缰天竺鲷、套天竺鯛,俗名大目側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棘眼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棘鯊

棘鯊(學名Echinorhinus brucus)是軟骨魚綱角鯊目笠鱗鮫科棘鯊屬下的一種,表面佈滿像棘的小齒。.

新!!: 印度洋和棘鯊 · 查看更多 »

棘茄鱼

棘茄鱼(学名:Halieutaea stellata)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鱼亞目棘茄魚科棘茄鱼属的鱼类。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洋北部沿岸、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于近海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棲息深度50-40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其多栖息于喜潜伏于海湾滩涂以及沙泥底质的浅海底部。可作药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它体长可达30公分。.

新!!: 印度洋和棘茄鱼 · 查看更多 »

棘棱六棱箱魨

棘棱六棱箱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箱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60-200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於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棘棱六棱箱魨 · 查看更多 »

棕尾副獅子魚

棕尾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海域,棲息深度2585-3040公尺,體長可達12.7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棕尾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棕尾雙鋸魚

棕尾雙鋸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棕尾雙鋸魚 · 查看更多 »

棕蚶

棕蚶(学名:Barbatia fusca) 是魁蛤目魁蛤科鬍魁蛤属的一种。常栖息在潮间带至潮下带。 WoRMS認為本物種是紅杏鬍魁蛤的同種異名。.

新!!: 印度洋和棕蚶 · 查看更多 »

棕腹前肛鰻

棕腹前肛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通鰓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750-1425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生活在大陸坡。.

新!!: 印度洋和棕腹前肛鰻 · 查看更多 »

棕海馬

棕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紅海、東非、南非、沙烏地阿拉伯、模里西斯、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公尺,體長可達14.4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成對出現,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棕海馬 · 查看更多 »

椭锦灯鱼

椭锦灯鱼(学名:Centrobranchus choerocephalus)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锦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多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1050公尺。.

新!!: 印度洋和椭锦灯鱼 · 查看更多 »

椰子蟹

椰子蟹(學名:Birgus latro)又稱八卦蟹,是十足目陸寄居蟹科的节肢动物及無脊椎動物。 其體重最高可達6公斤,是現存最大型的陸生甲殼动物。椰子蟹善於爬樹,能爬到樹頂覓食。有人稱椰子蟹為強盜蟹,傳言牠們會從民居和帳篷中偷竊罐和銀器之類的東西,因此椰子蟹在世界上的族群已經愈來愈少了,台灣已將椰子蟹列入臺灣保育物種列表中。.

新!!: 印度洋和椰子蟹 · 查看更多 »

楠考里島

楠考里島是印度的島嶼,位於卡爾尼科巴島東南160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屬於尼科巴群島的一部分,長11.7公里、寬7.5公里,面積67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62米,2001年人口1,111。.

新!!: 印度洋和楠考里島 · 查看更多 »

楠普拉

楠普拉是莫桑比克第三大城市,也是楠普拉省的首府,位於首都馬普托東北1,393公里,距離印度洋海岸130公里,面積3,650公里,生產棉花、蔬菜、玉米、花生和木材,2007年人口471,717,.

新!!: 印度洋和楠普拉 · 查看更多 »

極黑黑口魚

極黑黑口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中東大西洋、印度洋海域,深度1300-2600公尺,體長可達29.1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極黑黑口魚 · 查看更多 »

榧形笔螺

榧形笔螺(学名:Imbricaria olivaeformis)是一個海螺的物種,屬於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之下的笔螺科小笔螺属。.

新!!: 印度洋和榧形笔螺 · 查看更多 »

模里西斯刺尻魚

模里西斯刺尻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模里西斯刺尻魚 · 查看更多 »

横带刺尾鱼

横带刺尾鱼又名条纹刺尾鱼(学名:Acanthurus triostegus)为刺尾鱼科刺尾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波利尼西亚和夏威夷、南到澳大利亚、北至日本南部、台湾岛以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南亚。 它体长可达27公分,在0-90公尺深之海域生活。.

新!!: 印度洋和横带刺尾鱼 · 查看更多 »

横带粗唇鱼

横带粗唇鱼(学名:Hemigymnus fasciatus)为隆头鱼科粗唇鱼属的鱼类,俗名条纹半裸鱼。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台湾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南岛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新!!: 印度洋和横带粗唇鱼 · 查看更多 »

横带猪齿鱼

横带猪齿鱼(学名:Choerodon fasciatus,又稱七帶寒鯛,俗名七带猪齿鱼、四齒仔、西齒)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猪齿鱼属的其中一種鱼类。.

新!!: 印度洋和横带猪齿鱼 · 查看更多 »

横带鹦嘴鱼

横带鹦嘴鱼(学名:Scarus scaber)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鹦嘴鱼科鹦嘴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中部岛屿至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北达日本琉球群岛以及南海诸岛等,属于珊瑚礁鱼类,棲息深度1-20公尺,體長可達37公分。其常生活于礁盘或礁边缘,可做為食用魚。 它体长可达37公分,在1-20公尺深之海域生活。.

新!!: 印度洋和横带鹦嘴鱼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

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主要內容為日本動畫作品《機動戰士GUNDAM SEED》與第二季《機動戰士GUNDAM SEED DESTINY》所登場的人物。.

新!!: 印度洋和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橫口副獅子魚

橫口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海域,棲息深度987-993公尺,體長可達13.7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橫口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橫帶無稜海龍

橫帶無稜海龍(学名:Lissocampus runa),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澳洲南部海域,體長可達9.4公分,棲息在海藻床,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橫帶無稜海龍 · 查看更多 »

橫帶方頭魚

橫帶方頭魚,又稱橫帶馬頭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軟棘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至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90-612公尺,本魚體粉紅色,從頭部至尾部具有一黑色縱帶,尾鰭黃色,背鰭硬棘7枚;背鰭軟條16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12枚,體長可達40公分,生活在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橫帶方頭魚 · 查看更多 »

橘頭蠕蛇鰻

橘頭蠕蛇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南非、莫三比克、留尼旺、模里西斯等海域,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橘頭蠕蛇鰻 · 查看更多 »

橙眶軟雀鯛

橙眶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開克杜凱拉攸島(Cargados Carajos)海域,為特有種,深度0-21公尺,體長可達4.7公分,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陡峭的珊瑚礁岩壁,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橙眶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橙点石斑鱼

橙点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bleekeri),又稱布氏石斑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如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體長可達76公分,属于岩礁鱼类,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它体长可达76公分,在30-104公尺深之海域生活。.

新!!: 印度洋和橙点石斑鱼 · 查看更多 »

橙點九棘鱸

橙點九棘鱸又稱紅點九刺鮨,俗名為石斑、花鱠,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橙點九棘鱸 · 查看更多 »

橙色短鰕虎

橙色短鰕虎(学名:Gobiodon citrinus),又名橙色葉鰕虎魚,为鰕虎科葉鰕虎魚屬下的一个种。.

新!!: 印度洋和橙色短鰕虎 · 查看更多 »

橙色虎鮋

橙色虎鮋(学名:Minous coccineus),又名獨指虎鮋、鬼虎魚、貓魚、魚虎、虎魚、石狗公,为毒鮋科虎鮋屬下的一个种。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南非、紅海、阿拉伯海至暹羅灣海域,棲息深度20-80公尺,體長可達10.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橙色虎鮋 · 查看更多 »

檜與平

檜 與平(日文:ひのき よへい,)為日本德島縣出身的舊日本陸軍戰鬥機飛行員,最終階級為少佐。 曾經是著名的加藤隼戰鬥隊一員,在與敵戰鬥機空戰中失去右腳小腿,裝上義肢後回歸戰線,因此被稱為義肢王牌、鐵腿王牌。.

新!!: 印度洋和檜與平 · 查看更多 »

櫛鱗鰜鮃

櫛鱗鰜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西部海域,棲息深度140-333公尺,體長可達7.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櫛鱗鰜鮃 · 查看更多 »

正鱷鯒

正鱷鯒,又稱鰐形牛尾魚、鰐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正鱷鯒 · 查看更多 »

歌詩達愛蘭歌娜號

歌詩達愛蘭歌娜號(MS Costa Allegra)是一艘豪華游輪,由貨櫃船MS Annie Johnson改造而來,長187米、排水量2.84萬噸,有399間客房和2個泳池,並有緩步徑、健身房、水療室、劇院和賭場等,船內有多件印象派藝術品。它是歌詩達郵輪船隊中的船隻,1992年為歌詩達郵輪公司首航。2012年2月在印度洋遇上火災之後宣佈停止服務,並會被出售或報廢。.

新!!: 印度洋和歌詩達愛蘭歌娜號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印度洋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毒疣鮋

毒疣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至南非海域,體長可達8.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毒疣鮋 · 查看更多 »

毒鮋科

毒鮋科(学名:Synanceiidae)是輻鰭魚綱鮋形目的一個科,只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發現。毒鮋科品種大多數生活在海洋,但亦有少數在淡水或鹹淡水交界處生活。日常俗稱「石頭魚」的魚類,大多數都被歸入本科。 毒鮋科的主要成員是毒鮋屬(Synanceia Bloch & Schneider)。毒鮋科獨立成科以前,其物種均被劃歸鮋科。牠的品種在眾多有毒魚類中,其毒液所含有的神經毒素是最強的。其毒液透過其針似的背鰭底部的腺體分泌,再通過其背鰭注射進動物的體內。一般來說,毒鮋科生物的背鰭有13支刺。由於毒鮋科生物善於偽裝,夜行性,又時常扮成海床上的石頭,所以除了日本鬼鮋以外,其他毒鮋科的物種亦有時被稱為「石頭魚」。 毒鮋科的模式種是Synanceia verrucosa。.

新!!: 印度洋和毒鮋科 · 查看更多 »

比德靈邁爾角

比德靈邁爾角是南極洲的海岬,位於印度洋南部的赫德島北部,是梅凱尼克灣入口處的東部,由德國探險家埃里希·馮·德里加爾斯基率領的探險隊以隨隊的氣象學家命名。.

新!!: 印度洋和比德靈邁爾角 · 查看更多 »

比氏裸蜥魚

比氏裸蜥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帆蜥魚亞目魣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0-615公尺,體長可達3.7公分,棲息在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比氏裸蜥魚 · 查看更多 »

比氏新鰻

比氏新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巴基斯坦、印度、越南、印尼等海域,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及誘餌。.

新!!: 印度洋和比氏新鰻 · 查看更多 »

毛肩浮蚕

毛肩浮蚕(学名:Tomopteris cavallii)为浮蚕科浮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北大西洋、太平洋,包括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毛肩浮蚕 · 查看更多 »

毛里裘斯大學

毛里裘斯大學(University of Mauritius、Université de Maurice、मॉरीशस के विश्वविद्यालय)是印度洋島國毛里裘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同時也是以入學人數及課程數量計算該國最具規模的大學。這所公立大學的主校園位於莫卡區Réduit。1972年3月24日,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在其丈夫愛丁堡公爵陪同下為毛里裘斯大學主持揭幕儀式。 大學原本只有三個書院,分別為農業、行政和工業科技書院,後來擴展至五個院系,包括農業、工程、法律及管理、科學和社會科學及人文等。此外又設有醫學研究及科學中心、遙距教育中心、資訊科技及系統中心和顧問中心。 毛里裘斯大學過年十數年經歷快速增長,並以入學人數每年增加百分之十的勢頭持續發展。課程也由證書/文憑課程逐漸升格為大學本科、教學碩士課程和研究生課程。.

新!!: 印度洋和毛里裘斯大學 · 查看更多 »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共和国(Republic of Mauritius;République de Maurice;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Repiblik Moris)位于印度洋的西南方,於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以东约900公里,距非洲大陆2,200公里。除毛里求斯本岛外,其国土还包括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罗德里格斯岛以及阿加莱加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罗德里格斯岛以及毛里求斯岛西南方200公里的法属留尼汪岛共同组成了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首都是路易港。 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夺取了毛里求斯的统治权,统治直到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为止。独立后的毛里求斯以议会共和制立国,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非洲联盟、法语圈国际组织、英联邦等国际组织成员。 毛里求斯没有原住民,现在的人口由多样种族组成:印度裔、非洲裔、亞裔以及法裔。毛里求斯的主要语言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法语和英语。英语是法定官方语言,但流通的主要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和法语。报纸和电视节目也主要使用法语。此外,亚洲语言也在亚裔人群中通行。 毛里求斯岛曾经是世界上仅有的渡渡鸟栖息地,但在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不到80年,就因为殖民者的捕猎而灭绝。.

新!!: 印度洋和毛里求斯 · 查看更多 »

毛里求斯國徽

毛里求斯國徽為盾徽。四個圖案分別是帆船、棕櫚、鑰匙和象徵毛里求斯是「印度洋明星」的圖案:一顆白色五角星立於藍地白色三角之上。綬帶的格言書有拉丁語「印度洋的鑰匙和明星」。盾徽由渡渡鳥和帝汶鹿守護著,而甘蔗是當地主要的農作物。 Category:毛里求斯 M.

新!!: 印度洋和毛里求斯國徽 · 查看更多 »

毛里求斯国旗

毛里求斯国旗由紅、藍、黃、綠四個平行相等的長方形構成。紅色象徵為獨立自由而鬥爭,藍色表示毛里求斯位于藍色的南印度洋,黃色象徵獨立的光芒照耀島國,綠色表示國家的農業和四季常青。.

新!!: 印度洋和毛里求斯国旗 · 查看更多 »

毛扭法螺

毛扭法螺(学名:Distorsio reticularis),又名网纹扭螺(学名:Distorsio reticulata),是一種中型的海螺物種,屬於扭法螺科扭法螺属的一種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毛扭法螺 · 查看更多 »

氣象衛星

Category:氣象衛星 Category:天氣 Category:地球观测卫星.

新!!: 印度洋和氣象衛星 · 查看更多 »

氣旋加菲洛

特強熱帶氣旋加菲洛(Very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Gafilo;)是西南印度洋有史以來氣壓最低、巔峰風力第二強(僅次於2015年尤尼思)之熱帶氣旋。加菲洛规模异常庞大猛烈,是2003-2004年氣旋季最致命、最具破壞性的熱帶氣旋,导致馬達加斯加至少237人丧生,並造成大約2.5億美元(2004年)的損失,成為該島國自有效記錄以來最慘重風暴。 加菲洛從迪戈加西亞島南方形成,3月3日增強至中等熱帶風暴,3月4日成為熱帶氣旋,更在3月6日達到特強熱帶氣旋。3月7日早晨,加菲洛登陸馬達加斯加,穿越馬達加斯加後於莫三比克海峽重組直至3月9日再次登陸馬達加斯加。在陸地上打轉3天以後,該系統於3月13日抵達印度洋,並在3月14日轉化為副熱帶低氣壓。.

新!!: 印度洋和氣旋加菲洛 · 查看更多 »

氣旋赫德赫德

特強氣旋風暴赫德赫德(Very Severe Cyclonic Storm Hudhud,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編號:03B)是201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第二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赫德赫德」(هدهد)一名由阿曼提供,意指佛法僧目鳥類中的戴勝。 赫德赫德是本年北印度洋最強的熱帶氣旋之一。赫德赫德是繼2013年氣旋費林以來,孟加拉灣中最強的熱帶氣旋之一。.

新!!: 印度洋和氣旋赫德赫德 · 查看更多 »

水半球

水半球是地球上以東經178°28',南緯47°13'爲中心的半球。該中心點在紐西蘭的約在海面上。水半球是相對於陸半球的半球。 水半球僅有全球七分之一的陸地,包括大洋洲、南極洲、東南亞小部份、以及南美洲南部。太平洋及印度洋大部份在水半球。水半球的海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但陸半球的海洋面積仍然大於陸地面積。.

新!!: 印度洋和水半球 · 查看更多 »

水危机

水危機是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用來泛指自1970年以來世界性的水資源相對人類需求的狀況,主要的危機來源是可用水的匱乏以及水體污染。 地球的淡水資源有限,主要出現在蓄水層、表面流和大氣層中。海水有時被誤認為是可用水,但其實由於將鹹水轉化為飲用水需要巨大的能量,所以世界上只有極少部分淡水是來自海水淡化.。 不少現象均顯示出水危機的存在:.

新!!: 印度洋和水危机 · 查看更多 »

水系

水系是指海洋、河流、湖泊等构成的水网系统,多依照江河、湖泊的支流和源流逐级形成的网状结构划分。.

新!!: 印度洋和水系 · 查看更多 »

水蚕

水蚕(学名:Naiades cantrainii)为眼蚕科水蚕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海、加利福尼亚沿岸、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包括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水蚕 · 查看更多 »

水母柱树

水母柱树(学名:Medusagyne oppositifolia)又名伞果树、环柱树或水母果,自成一个单型属,只生长在印度洋中塞舌尔群岛的马埃岛,是当地的特有种。一度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70年重新被发现。.

新!!: 印度洋和水母柱树 · 查看更多 »

水文学

水文学属于地理學,研究的是关于地球--面、土壤中、岩石下和大气中水的发生、循环、含量、分布、物理化学特性、影响以及与所有生物之间关系的科学。.

新!!: 印度洋和水文学 · 查看更多 »

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在位時所鑄的年號錢,形式為小平錢,光背無文(日本仿製的永樂錢,錢背則有「治」、「木」等字;相對於中國鑄造的永樂通寶日本仿鑄的永樂通寶由於鑄造量不多導致其收藏價值相對較高),直徑2.5厘米。.

新!!: 印度洋和永樂通寶 · 查看更多 »

民都洛海峽

民都洛海峽是菲律賓的海峽,連接南海和蘇祿海,分隔民都洛和布桑加島,最狹處寬約80公里,該海峽是大型船隻來往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其中一條航道。 Category:菲律賓海峽.

新!!: 印度洋和民都洛海峽 · 查看更多 »

气旋可辛尼

热带气旋可辛尼是2002年5月西南印度洋第一场强度达到热带气旋标准——相当于飓风的最低标准——并实现登陆的风暴,也是活跃程度相当高的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期间最后一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源于5月2日赤道附近的一条低压槽,该低压槽经马登-朱利安振荡增强,已经催生出另外3场风暴。系统起初向东南移动,之后因受逐渐增强的高压脊影响转向西南。5月6日,可辛尼强化成热带气旋,之后又出现减弱,气象部门预计系统不会再度增强。但到了5月9日,可辛尼已发展出风眼并重新增强至热带气旋标准,达到风力时速130公里的最高强度后从安齐拉纳纳东南方向约60公里吹袭马达加斯加。可辛尼在穿越马达加斯加期间逐渐减弱,之后转向南下再度袭击该国,然后在5月11日逐渐消散。 马达加斯加普降暴雨,第2大城市图阿马西纳在3天时间内的总计降雨量达891毫米。该国东部因暴雨引发多场泥石流和洪灾,水稻和玉米作物受到破坏,约5000人无家可归。全国至少33座桥梁被毁,许多道路受损,还有33人遇难,1200人受伤。气旋吹袭之时,马达加斯加正陷入政治危机,该国2001年总统大选的两大候选人都宣称自己获胜,在选举中落败的在任总统宣布迁都图阿马西纳,动荡的政治环境对救灾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新!!: 印度洋和气旋可辛尼 · 查看更多 »

气旋哈利

特强热带气旋哈利(Very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Hary)于3月5日由季风槽发展形成,是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最强烈的热带气旋。风暴起初总体向西移动并逐渐增强,并在3月7日由于外界环境有利而迅速强化,发展出风眼和层次分明的外流。达到第一波最高强度后,气旋转朝西南方向的马达加斯加前进,在此期间因眼墙置换短暂减弱。3月10日,哈利再度强化,在马达加斯加以东近海达到风速每小时220公里的最高强度,成为2000年后西南印度洋的第一场特强热带气旋。 达到最高强度后,哈利因与陆地相互影响而减弱,并从安塔拉哈东南方向吹袭马达加斯加。在陆地上空转向南下后,气旋很快重回大海。该国共有3人丧生,其中1人触电身亡。岛上有4座桥梁被毁,还有局部地区遭受严重的农作物损失。但考虑到风暴的强度,这样的破坏程度尚属轻微。短暂袭击马达加斯加后,哈利加速向东南前进,其环流的东部边缘从留尼汪上空经过。岛上山区降雨量高达1344毫米,但与海岸沿线地区相比还是少得多。降水引发洪灾,夺走了1人的生命,还有2万人失去供电。3月13日,哈利转变成温带气旋,但仍然是强烈的中纬度风暴,之后还继续存在了数天之久。.

新!!: 印度洋和气旋哈利 · 查看更多 »

气旋艾丽塔

气旋艾丽塔(Cyclone Elita)是场异乎寻常的热带气旋,先后三次在非洲东南部岛屿国家马达加斯加登陆。系统于2004年1月24日在莫桑比克海峡发展形成,是2003-2004年西南印度洋气旋季期间第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增强至热带气旋强度后于1月28日吹袭马达加斯加西北部,在穿越该岛期间减弱成热带低气压,然后进入西南印度洋并转向西进,于1月31日从马达加斯加东部登岸。再度穿过该岛后,气旋回到莫桑比克海峡并再度强化,然后转向东南,于2月3日沿马达加斯加西南部登陆。两天后,艾丽塔开始转变成温带气旋,系统残留的动向仍然飘忽不定,最终于2月13日逐渐消散。 风暴产生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马达加斯加有成千上万的房屋受损或被毁。该国5万多人无家可归,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马哈赞加省和图利亚拉省。气旋引发的洪灾导致超过450平方公里的农地被毁,其中还有重要的粮食作物。艾丽塔夺走岛上33人的生命,这里的灾情还在约两个月后因气旋加菲洛袭击而进一步加剧。风暴还给莫桑比克和马拉维带去降水并造成破坏,系统的外围风场也在塞舌尔、毛里求斯和留尼汪产生阵风和强烈的海浪。.

新!!: 印度洋和气旋艾丽塔 · 查看更多 »

江豚

江豚(学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又稱江豬、烏忌、露脊鼠海豚,是一种小型齿鲸类哺乳动物,学术上分为“江豚”(N.)和“窄脊江豚”(N.

新!!: 印度洋和江豚 · 查看更多 »

汉中市

汉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经济以农业、旅游业、采矿业为主,工业产值较低。与甘肃、四川毗邻。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为盆地。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1964年前旧名“沔縣”)、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6万(2016年)。地方方言为汉中话,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

新!!: 印度洋和汉中市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印度洋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是指漢帝國和罗马帝国这两个帝国之间的关系。 虽然汉朝和罗马帝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两端,但是两大帝国之间依然有小幅度的接触,不过,贵霜帝国等一些国家在地理上阻隔了汉朝和罗马之间的交流,这导致了两国对对方的了解并不是非常透彻。 97年(永元九年),东汉名将班超曾經试图派遣甘英由陆路出使罗马,但是由于安息国的阻挠,甘英没有成功抵达罗马。汉朝的史书中也记载了罗马皇帝安敦宁·毕尤曾經派遣使者出访汉朝,他的继任者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也曾經派遣过使者,并于166年(延熹九年)登陆汉朝日南郡后前往洛阳。Pulleybank (1999), p. 78 汉朝与罗马帝国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进行商业贸易,汉朝出口精美的丝绸到罗马,而罗马则出口玻璃器皿和高品质的衣服布料到汉朝。 在古典時期的文獻中,塞里斯這個拉丁名詞意思浮移不定,而且可以涵蓋自印度、中亞以至中國的亞洲人,導致西方對古中國的辨識出現嚴重的扭曲。Schoff (1915), p. 237在中國的紀錄中,羅馬帝國被命名為大秦,即甘英所言「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明顯地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认为罗马帝国就像另一個中国一样位於世界的另一端。“秦”最初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范围以外比较落后的西方诸侯国,其文化、经济和修养都比周边山戎,犬戎、狄人高。漢學家蒲立本認為「需要強調的是,在最初,『大秦』這中國概念乃受到對西方的古代虛構想像而被混淆」。公元96年—192年为罗马治世,又叫作五贤帝时期或五贤帝时代,即罗马帝国的顶峰时期。.

新!!: 印度洋和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 查看更多 »

河魨毒素

河魨毒素(英文:Tetrodotoxin,縮寫:TTX)是一種強力的神經毒素,目前並沒有有效的解毒劑,它會和神經細胞的細胞膜上的快速鈉離子通道結合,令神經中的動作電位受阻截。 它的名字來自魨形目,因為此目下的魚類大多帶有這種毒素,包括河魨、陰齒魨、翻車魨及鱗魨等。雖然這種毒素常見於這些魚類和其他生物體內,事實上它是由魚類體內一種名爲河魨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假交替单胞菌又名交替假单胞杆菌)的細菌所產生,其作用原理在1960年代早期由以傑大學的猶橋敏夫博士發現。.

新!!: 印度洋和河魨毒素 · 查看更多 »

沃氏瓦鰈

沃氏瓦鰈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瓦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莫三比克及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60-51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沃氏瓦鰈 · 查看更多 »

沃氏脂眼鯡

沃氏脂眼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索馬利亞至南非海域,深度可達26公尺,體長可達18.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沃氏脂眼鯡 · 查看更多 »

沃氏若梅鯛

沃氏若梅鯛,又稱沃氏擬烏尾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笛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8-40公尺,體長可達42.9公分,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沃氏若梅鯛 · 查看更多 »

沃拉莫尔河

沃拉莫尔河是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加斯科内的一条季节性河流,全长363千米。 该河流发源于McLeod Pyramid,在西部与Wooramel River North、Bilung Creek、 One Gum Creek、Nyarra Creek等六条支流汇合.

新!!: 印度洋和沃拉莫尔河 · 查看更多 »

沙丁脂眼鯡

沙丁脂眼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至莫三比克;西大西洋加拿大芬地灣、新斯科細亞省至墨西哥灣、圭亞那;西太平洋日本、阿拉弗拉海、澳洲南部;東太平洋秘魯及智利海域,棲息深度50-150公尺,體長可達33公分,棲息在大陸棚邊緣海域,以橈腳類及磷蝦為食,生活習性不明,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沙丁脂眼鯡 · 查看更多 »

沙克尔顿冰架

沙克尔顿冰架(Shackleton Ice Shelf)位于东南极洲玛丽皇后地的印度洋海岸,1911年至1914年澳大利亚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率领的探险队首次到达,并以爱尔兰南极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名字命名。俄罗斯的南极科考站和平站位于冰架西部。.

新!!: 印度洋和沙克尔顿冰架 · 查看更多 »

沙烏地阿拉伯世界遺產名錄

由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並於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沙烏地阿拉伯在1978年8月7日批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不過到2008年後才開始有歷史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截至2017年,沙烏地阿拉伯已有4處世界遺產,而這4處皆為文化遺產,還有10處在預選名單內。最先登錄的沙烏地阿拉伯世界遺產是石谷考古遺址,該遺跡於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近期登錄的世界遺產則是,該遺跡於201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新!!: 印度洋和沙烏地阿拉伯世界遺產名錄 · 查看更多 »

沙特阿拉伯航空163號班機空難

沙烏地阿拉伯航空163號班機是沙烏地阿拉伯航空公司一班定期航班,由巴基斯坦卡拉奇經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前往吉達。1980年8月19日,一架洛歇L1011-200三星式執行此航班,載著287名乘客及14名機員,在哈立德國王國際機場起飛後即報告貨艙起火。最後飛機雖成功折返,但機上共301人依然無一生還。這是航空史上第四慘重(當時第二慘重)的單一飛機空難,僅次於1974年的土耳其航空981號班機空難、1977年的特內里費空難、1985年的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和印度航空182號班機空難。.

新!!: 印度洋和沙特阿拉伯航空163號班機空難 · 查看更多 »

沙鮻

沙鮻(Sillaginidae),俗稱沙腸仔,是一種鱸目的海鱼,亦泛指所有屬於沙鮻科的魚類。沙鮻科又名鱚科。 沙鮻魚的身体呈细长的圆柱形,頭部作錐體狀,魚鱗和口部都較小。沙鮻魚的特性是极容易受惊吓,而且受惊吓時會躲進海底的沙泥裡。沙鮻魚杂食,攝食泥地的小蝦、甲殼類、多毛類等底棲動物。 沙鮻常見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淺海海床。由於沙鮻魚通常背部都較深色,但魚肚則是白色,所以在澳大利亞及印度的人,會把當地常見的一種沙鮻魚稱為Whiting。.

新!!: 印度洋和沙鮻 · 查看更多 »

沙虎鯊

沙虎鯊(學名Carcharias taurus),又名戟齒砂鮫或戟齒錐齒鯊,是一種生活在海岸海域的大型鯊魚。沙虎鯊的外表兇猛,有強勁的游泳能力,不過牠卻保持沉靜及游动较缓慢。除非受到挑釁,否則牠並不帶有攻擊性。.

新!!: 印度洋和沙虎鯊 · 查看更多 »

沙捞越海豚

弗氏海豚(学名:Lagenodelphis hosei)为海豚科壇喙海豚属下唯一的动物,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深处,但也会出没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台湾海域等地,多见于热带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婆罗洲。.

新!!: 印度洋和沙捞越海豚 · 查看更多 »

沙棲副獅子魚

沙棲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海域,棲息深度1384-1416公尺,體長可達14.9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沙棲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泡螺

密纹泡螺(学名:Hydatina physis),也直接稱作泡螺,为泡螺科泡螺屬的一種海螺。.

新!!: 印度洋和泡螺 · 查看更多 »

波塞申島

波塞申島(法語:Île de la Possession)是法屬南部領地的島嶼,位於印度洋南部,屬於克羅澤群島的一部分,長19公里、寬14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934米。 Category:法屬南部領地.

新!!: 印度洋和波塞申島 · 查看更多 »

波多黎各海沟

波多黎各海溝是一個在大西洋與加勒比海之間的海溝(最深處:8,605 meters(即28,232 ft))。此海溝與兩個地帶的相互作用有關。一個是沿著小安的列斯群島的火山弧(Volcanic arc)向南的隱沒帶;另一個地帶是一個主要的轉換斷層(Transform fault)或板塊邊界區域,其位置在古巴與伊斯帕尼奧拉島之間,穿過開曼海溝直至中美洲岸邊。科學研究得出如在斷層沿線發生地震可以產生顯著海嘯的結論。.

新!!: 印度洋和波多黎各海沟 · 查看更多 »

波紋海豬魚

波紋海豬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東非至安達曼海海域,棲息深度2-31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水淺的珊瑚礁、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波紋海豬魚 · 查看更多 »

波紋擬牙鯛

波紋擬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至南非德班海域,體長可達120公分,棲息在岩礁區海域,屬肉食性,以魚類、魷魚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波紋擬牙鯛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海艦隊

波羅的海艦隊(Балтийский флот)在苏联时期叫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Дважды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й Балтийский флот)是蘇聯與現在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現役海軍艦隊;在蘇聯時代此艦隊兩次榮膺紅旗勳章,艦隊司令部設在加里寧格勒。兩大主要基地為:加里寧格勒,與位於芬蘭灣的喀琅施塔得。.

新!!: 印度洋和波羅的海艦隊 · 查看更多 »

波特蘭型海圖

波特蘭海圖(portolan chart)是寫實地描繪港口和海岸線的航海圖。自13世紀開始,由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開始製作這種航海圖。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的西班牙或葡萄牙作為本國的機密,描繪了一系列大西洋與印度洋海岸線的這種海圖。這些資料對於航海事業較晚起步的英格蘭和荷蘭而言是具有無上價值的珍寶。portlan一字源自義大利語的形容詞portolano,意思是「和港口或海灣相關」。.

新!!: 印度洋和波特蘭型海圖 · 查看更多 »

波特格勞德區

波特格勞德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西部,北毗貝爾翁布雷區、博瓦隆區和聖路易區,東臨貝爾艾爾區,南面和西面是印度洋,面積為25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2,174。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波特格勞德區 · 查看更多 »

波特氏舌鰨

波特氏舌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舌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波特氏舌鰨 · 查看更多 »

波牙鯛

波牙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紅海、波斯灣至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10-10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海泥底質海域,屬雜食性,以藻類、甲殼類、蠕蟲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波牙鯛 · 查看更多 »

波音747意外事件列表

本列表收錄了各版本的波音747自啟用以來所曾經牽涉到的航空意外事件。 由於生產數量多,也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主力長程客機,牽涉到波音747的航空意外數量繁多,機身與人員損傷的總數也最多。雖然如此,大部分的747意外大都起因於人為疏失或外部因素,真正與飛機設計瑕疵有關的事件只有幾宗,例如1989年的聯合航空811號班機事件,與1996年的美國環球航空800號班機事件等。 截至2007年5月為止,共有45架747型機因為意外而損毀報銷,牽涉到3,707條人命損失。 以下為各宗事故依照年份排列整理而成的列表:.

新!!: 印度洋和波音747意外事件列表 · 查看更多 »

波氏副緋鯉

波氏副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留尼旺海域,棲息深度150-250公尺,體長可達15.2公分,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波氏副緋鯉 · 查看更多 »

波氏石斑魚

波氏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20-50公尺,體長可達100公分,生活在礁石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波氏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波氏窄顱帶魚

卜氏深海帶魚(学名:Evoxymetopon poeyi),又名波氏窄顱帶魚、叉尾帶魚,为帶魚科窄顱帶魚屬下的一个种。發現於西印度洋的模里西斯及西北太平洋的琉球群島海域,本魚身體長、側扁胸鰭呈三角形。身體是銀白色,各鰭淺棕色,鰓蓋襯黑色,背鰭軟條128-132枚,體長可達200公分。.

新!!: 印度洋和波氏窄顱帶魚 · 查看更多 »

波氏緋鯉

波氏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區,從紅海至阿曼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8-100公尺,體長可達19公分,生活在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新!!: 印度洋和波氏緋鯉 · 查看更多 »

波泰士隕石坑

波泰士隕石坑是一個位於烏克蘭基洛夫格勒州的隕石坑,直徑24公里,以氬放射性定年法推測,形成的時間約在距今65.17 ± 0.64百萬年前,與在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相近,同為疑似造成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隕石坑。 除了波泰士隕石坑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之外,世界各地還有幾個在距今約6千5百萬年所形成的撞擊痕跡,如英國外海的銀坑隕石坑、印度洋的濕婆隕石坑等。這些年代相近的隕石坑暗示了當時可能有一連串的撞擊事件相繼發生。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因潮汐力而分裂,數個碎片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陸續撞擊木星,顯示連續撞擊事件確實是有可能的。.

新!!: 印度洋和波泰士隕石坑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印度洋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氏線鮋

波斯氏線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Saya de Malha bank海域,棲息深度143-230公尺,體長可達7.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波斯氏線鮋 · 查看更多 »

波斯湾

波斯湾(خلیج فارس),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與伊朗高原之間,简称海湾。 南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连,总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長990公里,寬58-338公里;平均深約30米,最深約100米;盐度38-40‰。它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的地方。北至東北至東方與伊朗相鄰,西北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西南方為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

新!!: 印度洋和波斯湾 · 查看更多 »

泥蚶

泥蚶(學名:Tegillarca granosa),俗称有血蚶、银蚶、花蚶、粒蚶、血螺、瓦垄哈、螄蚶等, 是一種蚶目蚶科泥蚶屬的海洋双壳纲软体动物。.

新!!: 印度洋和泥蚶 · 查看更多 »

泰勒氏尖鼻魨

泰勒氏尖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區模里西斯、葛摩、馬爾地夫與塞席爾群島等海域,棲息深度1-40公尺,體長可達9公分,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潟湖、臨海礁石區,以藻類、海綿及等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泰勒氏尖鼻魨 · 查看更多 »

泰米尔纳德邦

泰米尔纳德邦(泰米尔语:தமிழ் நாடு,印地语:तमिलनाडु,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南部的一个邦,南临印度洋,东隔孟加拉湾与斯里兰卡相望,西与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接壤,北接安得拉邦。面积13万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約7215万,居民主要是泰米尔族,官方语言是泰米尔语,首府是清奈。.

新!!: 印度洋和泰米尔纳德邦 · 查看更多 »

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தமிழ் ;Tamil language;IPA:)是一種有超過二千年歷史的語言,屬於达罗毗荼语系,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它是泰米尔纳德邦和本地治里的官方語言。在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不少印度裔居民也是說泰米爾語的,他們散布於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斐濟等地。根據統計,在1996年,泰米爾語在全球的語言人口中排第18位,有語言人口7400萬人。 坦米爾語這個名稱相信來自梵文“Dravida”(達羅毗荼)的讀音變化。泰米尔语有超过2000年的文学传统,而不同于欧洲的拉丁文和罗曼语族,这个传统一直没有断过。犹如中文的文言文一样,至今古泰米尔文还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被使用。例如,泰米尔小学生一直到现在还用1世纪的字母韵文 átticúdi 来学字母。.

新!!: 印度洋和泰米尔语 · 查看更多 »

泰雷斯島

泰雷斯島是塞舌爾的島嶼,位於印度洋海域,距離馬埃島1公里,長1.6公里、寬0.7公里,面積0.74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60米,該島的沙灘全長700米,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塞舌爾島嶼.

新!!: 印度洋和泰雷斯島 · 查看更多 »

泰来藻属

泰来藻属(学名:Thalassia)是水鳖科下的一个属,为海生、沉水草本植物。该属仅有Thalassia hemprichii一种,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大西洋。.

新!!: 印度洋和泰来藻属 · 查看更多 »

泰氏鈍鰕虎魚

泰氏鈍鰕虎魚(学名:Amblygobius tekomaji)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莫三比克及塞席爾群島海域,生活在礁沙混合區海域,通常成對出現,會掘砂築巢,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泰氏鈍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泰洛海馬

泰洛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塞席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43-48公尺,體長可達6.1公分,棲息在礁沙混合區海域,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泰洛海馬 · 查看更多 »

泳蚕

泳蚕(学名:Plotohelmis capitata)为眼蚕科泳蚕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海、地中海、印度洋、南北大西洋、西北太平洋,包括东海黑潮区、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上层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泳蚕 · 查看更多 »

法夸爾群島

法夸爾群島(Groupe Farquhar)是東非國家塞舌爾的群島,位於首都維多利亞西南約700公里的印度洋南部,由2個環礁(法夸爾環礁、普羅維登斯環礁)和1個島嶼(聖皮埃爾島)組成,土地總面積11平方公里。 Category:群島 Category:塞舌爾地理.

新!!: 印度洋和法夸爾群島 · 查看更多 »

法属印度洋诸岛

法屬印度洋諸島(Îles Éparses或Îles éparses de l'océan indien)包含印度洋中5组岛屿,分别为印度礁、欧罗巴岛、光荣群岛、新胡安岛、特罗姆兰岛。总面积38.6平方公里,无常住居民。行政上属于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群岛中有4个岛屿与周边国家存在主权争议。.

新!!: 印度洋和法属印度洋诸岛 · 查看更多 »

法土法韋-非圖韋那尼區

法土法韋-非圖韋那尼區是馬達加斯加的22個區之一,位於該國東部,北臨阿齊那那那區,東毗印度洋,南接阿齊莫-阿齊那那那區,西鄰上馬齊亞特拉區和阿莫羅尼馬尼亞區,首府是馬納卡拉,下分6縣,面積19,60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約1,097,700。 Category:馬達加斯加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法土法韋-非圖韋那尼區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港

法兰西港(Port-aux-Français)是法国海外領土凱爾蓋朗群島的首府,位在印度洋上的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法兰西港有60名冬季居民,夏季可能达120人以上。 法蘭西港是整個凱爾蓋朗群島中最適合飛機起降的地點,也因此成為該群島首府。1955年到1957年間曾有法國公司自澳洲進口設備,在當地進行海豹獵捕。海豹屠宰場在1960年關閉,其設備在2005年時被送至留尼旺島。.

新!!: 印度洋和法兰西港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印度洋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战争

法国大革命战争()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和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战争在军事史上有重大意义,是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战争”。在民族主义激励下的法国公民组成的軍隊打败了歐洲各国的职业军人,显示了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队开创了以普遍征兵制,就地补给制和多兵种合成编制为核心的现代军事体制,成为现代军事体制的先导。新兴的民族主义和军事制度,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使得席卷全民的残酷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新!!: 印度洋和法国大革命战争 · 查看更多 »

法国海外部分

法国海外部分(France d'outre-mer)是除欧洲法国本土外的法兰西共和国领土。通常称法国海外省及大区和集体(départements et régions et collectivités d'outre-mer,DROM-COM ),或者法国海外省及领地( départements et territoires d'outre-mer, DOM-TOM)。这一部分继承自原先的法兰西殖民帝国,分布于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以及印度洋,实行着和本土不相同的政治和司法制度。.

新!!: 印度洋和法国海外部分 · 查看更多 »

法螺 (动物)

-- 大法螺(学名:Charonia tritonis),一般只叫作法螺,是法螺科大法螺属一种非常大型的的海洋腹足綱软体动物。法螺科舊屬异足目,今屬鶉螺總科。.

新!!: 印度洋和法螺 (动物) · 查看更多 »

法語方言

法語在法國和世界其他地區有多種變體(方言)。法國人一般使用以巴黎的法語為標準的"本土法語"(français de France),但法國南部人亦使用受奧克語影響的所謂的"南部法語"(français méridional)。歐洲的法語變體有比利時法語、瑞士法語和義大利瓦萊達奧斯塔地區的奧斯塔法語(Francophonie en Vallée d'Aoste)。在加拿大,法語與英語同為官方語言,法語方言主要有魁北克法語和阿卡迪亞法語。在黎巴嫩,法語直到1941年為止是官方語言之一,當地的法語方言為黎巴嫩法語。其他地區亦有法語的方言,詳見下述。本篇主要敘述法語的不同方言,而法國本土尚有多種其他語言存在,如奧依語、法蘭克-普羅旺斯語和奧克語。法語衍生的克里奧爾語也被認為是不同的語言。.

新!!: 印度洋和法語方言 · 查看更多 »

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

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簡稱),简称法语国家组织,也有译名为法语圈国际组织,是以法語作為第一語言、或受法國文化顯著影響的國家地區所共同組成的國際組織,創立於1970年,總部設於法國巴黎。截至2018年初,有58个成员国或地区、26个观察员国或地区,共84个国家和政府成员,超过联合国成员数的三分之一,覆盖了五大洲超过9亿人口。大部分成员或观察员曾为法国殖民地或历史上被法国占领过。该组织首任秘書長为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2015年,曾任第27任加拿大總督的米歇尔·让出任该组织第三任也是现任秘书长。.

新!!: 印度洋和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指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諸多殖民地。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了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在1919至1939年这个巅峰时期,它横跨了123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把法国本土也计算在内的话,它的面积就达到1289.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8.6%。這些殖民地在20世紀陸續獨立後,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佈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總面積只有12.315万平方公里,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

新!!: 印度洋和法蘭西殖民帝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斯科·德·亞美達

法蘭西斯科·德·亞美達 (Francisco de Almeida,,)是葡萄牙貴族、探險家。在印度洋擴大葡萄牙的勢力,擔任葡屬印度的初代「印度副王」。.

新!!: 印度洋和法蘭西斯科·德·亞美達 · 查看更多 »

泛大洋

泛大洋(Panthalassa,或Panthalassic Ocean)又譯泛古洋、盤古大洋,在希臘文中意為「所有的海洋」,是個史前巨型海洋,存在於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環繞者盤古大陸。泛大洋包含太平洋與特提斯洋的前身。隨者特提斯洋的隔離、盤古大陸的分裂(導致大西洋、北極海、印度洋的出現),殘餘的泛大洋演變成為太平洋,因此泛大洋又稱古太平洋(Paleo-Pacific)。.

新!!: 印度洋和泛大洋 · 查看更多 »

洋即大洋,是地球海洋的主体,为海洋的中心部分。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其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少。世界上的大洋共有4个,按照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水覆蓋了地球約71%~72%的表面積(~3.6 km2),可以分為數個主要的洋及一些較小的海。地球上97%的水都在海洋中,但海洋学者認為人類只探索了海洋中的5%。海洋的的總體積約13億立方公里(3.1億立方英里),平均深度約。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要成份,也是地球所有已知生命的起源,是碳循環之一,也影響氣候及天氣形態。海洋是23萬已知物種的棲地,而大部份的深海都尚未探索過.估計會有超過200萬種海洋物種。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在冥古宙時就已存在,是生命起源的推動力。.

新!!: 印度洋和洋 · 查看更多 »

洋流

洋流亦称海流,是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惟有在陸地沿岸,會因潮汐、地形及河水的注入等影響其變化。.

新!!: 印度洋和洋流 · 查看更多 »

淡紅連鰭喉盤魚

淡紅連鰭喉盤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喉盤魚亞目喉盤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埃及海域,體長可達3.7公分,屬底棲性魚類。.

新!!: 印度洋和淡紅連鰭喉盤魚 · 查看更多 »

淡黑裸頭魚

淡黑裸頭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大西洋摩洛哥到那米比亞、西大西洋墨西哥灣、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0-2740公尺,體長可達33.7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淡黑裸頭魚 · 查看更多 »

深口巨棘角鮟鱇

深口巨棘角鮟鱇,又稱深口大角鮟鱇,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巨棘角鮟鱇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太平洋日本、夏威夷群島、美國加州外海及東印度洋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500-1535公尺,雌魚體長可達41公分。.

新!!: 印度洋和深口巨棘角鮟鱇 · 查看更多 »

深尾鳗

深尾鳗(学名:Bathyuroconger vicinus)为康吉鳗科深尾鳗属的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大西洋佛行角群岛。.

新!!: 印度洋和深尾鳗 · 查看更多 »

深棕副獅子魚

深棕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海域,棲息深度2585-3040公尺,體長可達15.1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深棕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深水田氏鯊

深水田氏鯊(學名Deania profundorum),又名劍頭田氏鯊,為軟骨魚綱板鰓亞綱角鯊目刺鯊科的其中一種,是一種細少及所知甚少的深海鯊魚,屬於田氏鯊屬。.

新!!: 印度洋和深水田氏鯊 · 查看更多 »

深水無鬚鱈

深水無鬚鱈(学名:Merluccius paradoxus),為無鬚鱈科無鬚鱈屬的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納米比亞至南非東倫敦及西印度洋馬達加斯加海脊海域,為深海魚類,深度200-1000公尺,體長可達11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魚類、頭足類、糠蝦等為食,生活習性不明,為高經濟價值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深水無鬚鱈 · 查看更多 »

深水金线鱼

深水金线鱼(学名:Nemipterus bathybius)为金线鱼科金线鱼属的鱼类,俗名底金线鱼。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包括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属于暖水性底层鱼类。其多见于水深90-120米以上、低温高盐、底质为沙泥和沙质的海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新!!: 印度洋和深水金线鱼 · 查看更多 »

深水新鱗鮋

深水新鱗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東非海域,體長可達7.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深水新鱗鮋 · 查看更多 »

深海突吻潛魚

深海突吻潛魚為輻鰭魚綱鼬魚目鼬魚亞目隱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印度洋及太平洋區,包括澳洲、智利、南非、莫三比克、紐西蘭等海域,體長可達21.5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深海突吻潛魚 · 查看更多 »

深海蜥魚

深海蜥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巨尾魚亞目深海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大西洋、南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深度600-3500公尺,體長可達64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屬肉食性,以魚類及磷蝦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深海蜥魚 · 查看更多 »

淺尾纖柱魚

淺尾纖柱魚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帆蜥魚亞目魣蜥魚科的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蘇門答臘海域,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淺尾纖柱魚 · 查看更多 »

淺黑前唇隆頭魚

淺黑前唇隆頭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馬爾地夫海域,體長可達9.4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淺黑前唇隆頭魚 · 查看更多 »

淺色雙鋸魚

淺色雙鋸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淺色雙鋸魚 · 查看更多 »

淺棕奧米加魨

淺棕奧米加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46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淺棕奧米加魨 · 查看更多 »

渡渡鳥 (愛麗絲夢遊仙境)

渡渡鳥(Dodo)是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的兒童奇幻小說《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一個虛構人物,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登場。該角色構思自歷史上曾存在的真實物種渡渡鳥,也因為有卡羅小說的描繪,而使已絕種的渡渡鳥更為知名。.

新!!: 印度洋和渡渡鳥 (愛麗絲夢遊仙境) · 查看更多 »

渡渡鸟

渡渡鳥(學名:Raphus cucullatus)又称毛里求斯愚鸠、愚鸠、孤鸽,是已灭绝的渡渡鸟属的唯一物种,属鸽形目鸠鸽科,仅产于南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模里西斯島上,是一种不会飞的鸟 。罗德里格斯渡渡鸟是本属的姐妹群,亦已灭绝。现在,与本属亲缘关系最近的现生种为(Caloenas nicobarica)。曾經错误地认为白色的渡渡鸟存在于留尼旺岛上。 这种鸟在1505年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裡,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減少。約在1660年代前後,彻底绝灭。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新!!: 印度洋和渡渡鸟 · 查看更多 »

温古贾岛

温古贾岛(Unguja),通常非正式地称为桑给巴尔岛,是印度洋上桑给巴尔群岛的主岛,位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上人口相对稠密。2011年9月10日从该岛出发驶往奔巴岛的一艘渡轮发生沉船事故,导致至少190多人死亡。.

新!!: 印度洋和温古贾岛 · 查看更多 »

港口列表

這是世界的港口列表,根據港口所在的海域或河流流域分類:.

新!!: 印度洋和港口列表 · 查看更多 »

港口国监督

港口国监督(Port State Control (PSC)) , 或称为港口监,是在本国港口对外国船舶的安全监督和检查的机构。 检查是由港口国监督审查官员核实各项安全检查的。目的是在测试船舶上的船长和其上船员的能力,船舶状况与及它上面各項设备的工作状况是否遵照或符合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即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MARPOL、STCW等等)的要求,并且测试船上人员是否被管理達至国际海事法的合格標準。.

新!!: 印度洋和港口国监督 · 查看更多 »

湯斯長鱸

湯斯長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聖誕島、中西太平洋的帛琉、斐濟、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等海域,棲息深度11-50公尺,體長可達6.5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湯斯長鱸 · 查看更多 »

湛江港

湛江港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湛江市,港口东临南海,南望海南岛,西靠北部湾,北倚大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个现代化港口,中国与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洋沿岸和欧洲国家之间航程最短的外贸港口。.

新!!: 印度洋和湛江港 · 查看更多 »

溫鹽環流

溫鹽環流(英文: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縮寫:THC),又稱深海洋流、「輸送洋流」、「深海環流」等,是一個依靠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這個系統的運作現況是,以風力驅動的海面水流如墨西哥灣暖流等將赤道的暖流帶往北大西洋,暖流在高緯度處被冷卻後下沉到海底,這些高密度的水接著流入洋盆南下前往其他的暖洋位加熱循環,一次溫鹽循環耗時大約1600年,在這個過程中洋流運輸的不單是能量(溫度 / 熱能),當中還包括地球固態及氣體資源等,不過溫鹽環流最受人類關注的是其全球恆溫的功能。溫鹽環流推測主要是由於北大西洋及南冰洋之間的鹽分及溫差對流而觸發的。.

新!!: 印度洋和溫鹽環流 · 查看更多 »

溫氏鰻鯛

溫氏鰻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海域,深度0-1公尺,背鰭硬棘1枚、背鰭軟條57-61枚;臀鰭硬棘0枚;臀鰭軟條47-50枚,體長可達11.9公分,為亞熱帶海水魚,棲息在潮間帶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溫氏鰻鯛 · 查看更多 »

準糙鱗條鰨

準糙鱗條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35-60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軟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準糙鱗條鰨 · 查看更多 »

準胸棘鯛

準胸棘鯛,是輻鰭魚綱金眼鯛目燧鯛亞目燧鯛科的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安達曼海海域,棲息深度在290至330公尺,體長可達12.3公分, 目前無任何經濟價值。.

新!!: 印度洋和準胸棘鯛 · 查看更多 »

準新平鮋

準新平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2-140公尺,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沿岸礁石區及大陸棚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準新平鮋 · 查看更多 »

滇缅公路

align.

新!!: 印度洋和滇缅公路 · 查看更多 »

漢氏棘茄魚

漢氏棘茄魚,為輻鰭魚綱鮟鱇目棘茄魚亞目棘茄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200-250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漢氏棘茄魚 · 查看更多 »

漢斯裸胸鱔

漢斯裸胸鱔,又稱漢斯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大葛摩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43公尺,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漢斯裸胸鱔 · 查看更多 »

漂泊浮蚕

漂泊浮蚕(学名:Tomopteris planktonis)为浮蚕科浮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包括南海等海域,多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中。.

新!!: 印度洋和漂泊浮蚕 · 查看更多 »

潜龙二号

潜龙二号中国自主研制的无人无缆水下航行器,为中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深海技术研究课题之一,于2016年1月10日在西南印度洋完成首次探测任务。可用来完成海底照相、测量微地形地貌、探测热液异常等探测任务。.

新!!: 印度洋和潜龙二号 · 查看更多 »

潘加尼

潘加尼是坦桑尼亞東北部的城鎮,由坦噶區負責管轄,位於坦噶以南45公里的印度洋海岸,潘加尼河河口,人口約8,000。在1990年代,潘加尼的海灘被重新發現作為旅遊目的地,但由於基礎設施落後,遊客人數增加不多。 Category:坦桑尼亞城市.

新!!: 印度洋和潘加尼 · 查看更多 »

潘加尼河

潘加尼河(Pangani River)是坦桑尼亞東北部的河流,發源自乞力馬扎羅山,流經吉佩湖,最終在潘加尼注入印度洋,河道全長500公里,流域面積56,300平方公里。 Category:坦桑尼亞河流.

新!!: 印度洋和潘加尼河 · 查看更多 »

潘氏沙帶魚

潘氏沙帶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带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印度東部及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可達80公尺,本魚身體極度拉長側扁,並逐漸變細到一個點,體色為鋼鐵般的藍色,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121-131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74-84枚,體長可達92公分,棲息在沿海或河口,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小魚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潘氏沙帶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印度洋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国防军

澳洲國防軍(英文:Australian Defence Force,縮寫ADF)負責澳洲國防的軍事組織,包括澳洲陸軍,澳洲皇家海軍和澳洲皇家空軍,總共有80,561名官兵在役(包括55,068名常規軍和25,493名預備役士兵),其中澳洲皇家海軍為現今太平洋地區整體實力最為強大的一隻海軍力量,配備紐澳軍團級巡防艦和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柴電潛艇柯林斯級潛艇。皇家海軍於1940年代曾配備有墨爾本號航空母艦,該艦於1980年代退役。國防軍總司令人選經內閣提出,由總督委任,負責軍隊日常行動。而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則由國防部及其部長負責。 2010年-2011年澳洲的年度軍費開支為257億美元,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14位,但其只佔據全球軍費總支出的1.2%。澳洲國防軍在二戰後一直有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世界各地的救災和各地武裝衝突的維和任務;截止2009年,大約有3,300名澳洲國防軍分佈在包括所羅門群島,阿富汗,東帝汶等12個國家和地區執行維和任務。 澳洲軍事上的親密盟友包括:英國、美國、德國、北約諸國與日本。1971年,澳洲與英國、紐西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共同簽署五國聯防(FPDA)協定。通過該協定,澳洲與英國以及紐西蘭將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任何一方受到軍事滋擾時共同幫助防禦,澳洲通過該協定迅速的擴大了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並逐漸開始將自己的軍事以及經濟勢力擴展至東南亞地區,成為一個政治以及軍事上的多邊國家。.

新!!: 印度洋和澳大利亚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行政区划

澳大利亚联邦由六个州及若干领地組成,澳洲本土主要由5個州和兩個自治領地組成,餘下一個州為塔斯曼尼亞州,由島嶼所組成。此6個州和兩個自治領地的自治政府為澳洲8個州級政府。澳洲本土亦包括一個較小的非自治領地(傑維斯灣)。此外,澳洲有6個島嶼領地(稱為海外領地),以及南極洲領地。海外領地和南極洲領地都由聯邦政府直接管轄,當地只有地方政府級別的機構,不過由於歷史原因諾福克島雖然不是自治領地,但當地地方政府有較大的自主權。 由於澳大利亞的州是本身具有主權的聯邦成員,因此不是“行政區劃”。領地的劃分則基於聯邦政府立法,因此屬於行政區劃。 其他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領地包括:.

新!!: 印度洋和澳大利亚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城市列表

以下是澳大利亞城市的列表,以州分序:.

新!!: 印度洋和澳大利亞城市列表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地理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土地面积7,686,85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小的大陸,也是世界面積第六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擁有長達25,760公里的海岸線和面積達8,148,250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澳大利亞的海上鄰國包括了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萬那杜、新喀里多尼亞和新西蘭。 澳大利亞全國可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三個地區。中部是遼闊的沙漠,乾旱少雨;而大分水嶺以東則降水較為充沛。澳大利亞人口密度低(3人/平方公里),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與東南部海岸。澳大利亞為全球17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東北部海岸有世界聞名的自然遺產大堡礁,最大的離島塔斯馬尼亞島則位于南部海域。.

新!!: 印度洋和澳大利亞地理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紅杜父魚

澳大利亞紅杜父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隱棘杜父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548-1170公尺,體長可達41.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澳大利亞紅杜父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瓣棘單棘魨

澳大利亞瓣棘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東印度洋的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2-15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海草床及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澳大利亞瓣棘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鯨尾魚

澳大利亞鯨尾魚,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1316-1700公尺,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大陸坡,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澳大利亞鯨尾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陸軍

澳大利亞陸軍(Australian Army),為澳大利亞的地面武裝部隊。與皇家澳洲海軍、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構成澳大利亞的國防力量。.

新!!: 印度洋和澳大利亞陸軍 · 查看更多 »

澳大拉西亞

澳大拉西亚(Australasia)一般指大洋洲的一个地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岛屿。 Australasia一詞是由法国學者布羅塞()於1756年出版的《Histoire des navigations aux terres australes》一書中提出的,取自拉丁文,意思是「亚洲南部」,並將其区別自玻里尼西亞(至东面)和东南太平洋(Magellanica)地区。也不包括密克罗尼西亚(至东北面)。.

新!!: 印度洋和澳大拉西亞 · 查看更多 »

澳屬印度洋領地

澳屬印度洋領地(Australian Indian Ocean Territories)是澳大利亚於1995年成立的行政單位,包括澳洲在印度洋擁有主權的兩個島嶼:.

新!!: 印度洋和澳屬印度洋領地 · 查看更多 »

澳洲似馬面單棘魨

澳洲似馬面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岩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澳洲似馬面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澳洲似雅雀鯛

澳洲似雅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亞海域,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礁石區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澳洲似雅雀鯛 · 查看更多 »

澳洲粗尾鱈

澳洲粗尾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屬深海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在770-1293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澳洲粗尾鱈 · 查看更多 »

澳洲無稜海龍

澳洲無稜海龍(学名:Lissocampus fatiloquus),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洲海域,體長可達7.9公分,棲息在大陸棚,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澳洲無稜海龍 · 查看更多 »

澳洲鳞沙蚕

澳洲鳞沙蚕(学名:Aphrodita australis)为鳞沙蚕科鳞沙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东北部、日本以及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澳洲鳞沙蚕 · 查看更多 »

澳洲東岸

澳洲東岸(East Coast of Australia),又被稱為澳洲東部地區(Eastern states of Australia)以及南太平洋海岸,是指位於澳洲大陸東部的海岸地區,東向面臨南太平洋,北部面向太平洋赤道地區,南部為南印度洋。該區域目前包括了位於大分水嶺以東的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以及首都地區。澳洲東岸是澳洲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主要大都會大多數都位於澳洲東岸,位於東岸的世界級大都會悉尼和墨爾本亦是澳洲工業,商業,科技,文化,教育,交通和藝術中心。.

新!!: 印度洋和澳洲東岸 · 查看更多 »

澳洲板塊

澳洲板塊是南半球一個主要板塊,原為岡瓦那大陸的一部分,直到大約1億年前,因印度板塊開始向北移動,澳洲板塊才與印度板塊、南極洲板塊相連。8500萬年前,澳洲板塊開始與南極洲板塊分開,到大約4500萬年前才完全分離。隨後,澳洲板塊與印度板塊在印度洋下方相互接合,形成印度-澳洲板塊。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兩個板塊將會再次分裂,預估完全分離至少需300萬年或更長的時間。目前,澳洲板塊包括整個澳大利亞洲與塔斯馬尼亞島,以及一部分的新幾內亞、紐西蘭、印度洋。.

新!!: 印度洋和澳洲板塊 · 查看更多 »

澳洲棘環海龍

澳洲棘環海龍(学名:Maroubra perserrata),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澳澳洲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5公尺,體長可達7.2公分,棲息在岩礁區,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澳洲棘環海龍 · 查看更多 »

澳洲淵珍魚

澳洲淵珍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小口兔鮭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棲息深度50-1000公尺,體長可達20.8公分,棲息在大洋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澳洲淵珍魚 · 查看更多 »

濟吉河

濟吉河(Zigi River)是東非國家坦桑尼亞的河流,位於該國東部坦噶區,河道全長約100公里,發源自烏桑巴拉山脈海拔高度1,130米處,最終在坦噶以北40公里注入印度洋。 Category:坦桑尼亞河流.

新!!: 印度洋和濟吉河 · 查看更多 »

濱海區

濱海區是坦桑尼亞的26行政區之一,位於該國東部,首府基巴哈,北面是坦噶區,東臨達累斯薩拉姆區和印度洋,南面是林迪區,西接莫羅戈羅區,面积32,40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889,154。.

新!!: 印度洋和濱海區 · 查看更多 »

濕婆隕石坑

濕婆隕石坑是位於印度洋洋底的一個大型地質構造,位置在孟買之西。由古生物學家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以印度教中的破壞與再造之神-濕婆命名。 濕婆隕石坑形成的年代大約在6千500萬年前,與世上其他數個大型撞擊坑大致同期,可能與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有關。該構造長約600公里,寬約400公里,撞擊坑的外觀因海洋板塊運動而已不完整。距撞擊坑的規模來推斷,造成撞擊坑的小行星或彗星直徑可能達40公里。 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發生時,印度大陸的位置約在印度洋上的,大量高熱的岩漿從地幔湧出,大片的玄武岩熔岩流覆蓋陸地,形成後來的德干高原。因此,鄰近的濕婆隕石坑構造也有可能並非是星體撞擊的產物,而是超大規模火山活動的遺跡。 濕婆隕石坑的肇因仍在爭論中。若造成濕婆坑確實是隕石撞擊遺跡,則尚有多重撞擊假說的疑慮待釐清。.

新!!: 印度洋和濕婆隕石坑 · 查看更多 »

木村兵太郎

木村兵太郎(日语:木村 兵太郎,),日本埼玉县人。日本帝国时代军人,二战期间在中国和东南亚犯下多起屠杀平民的战争罪行,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并执行。 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炮兵科和和陆军大学,曾任日本参谋本部部员、日本驻德国大使馆武官、陆军大学教官,野炮第22联队长、整备局统制课长、日本大本营野战兵器长官等职,着力提高日本的火炮杀伤力,是日本陆军的“炮兵专家”。 1929年伦敦裁军会议时,他作为随员参加了会议,积极主张日本摆脱西方国家的约束,鼓吹自主发展军备。 1939年3月9日,木村兵太郎升任日本军第32师团师团长,晋升为上将。 1940年升任关东军参谋长。木村还担任过近卫内阁、东条内阁的陆军省次长。 1944年7月被派赴缅甸任日本派遣军总司令。.

新!!: 印度洋和木村兵太郎 · 查看更多 »

未知的南方大陸

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是15世紀至18世紀時,於欧洲地图上出現的假想大陸。明代《坤舆万国全图》将连成一体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标为墨瓦蠟泥加(Magallanica / Magellanica,意为「麥哲倫洲」)。 未知的南方大陸這個想法最初是由-zh-cn:亚里士多德;zh-tw:亞里斯多德;-提出來的,這個觀念後來由托勒密進一步擴展,他並相信印度洋就位在南方大陸的附近,因為這樣才能與北半球的大陸達成平衡John Noble Wilford: The Mapmakers, the Story of the Great Pioneers in Cartography from Antiquity to Space Age, p. 139, Vintage Books, Random House 1982, ISBN 0-394-75303-8。這個平衡大陸的理論早在5世紀就被馬克羅比烏斯的地圖所記錄下來,並在他的地圖上使用了「Australis」一詞。 澳大利亚的英文「Australia」源於拉丁文「australis」(南方)。.

新!!: 印度洋和未知的南方大陸 · 查看更多 »

本格拉鐵路

本格拉鐵路(Caminho de Ferro de Benguela)是由本格拉鐵路公司(Caminho de Ferro de Benguela CFB)經營的、連接位於安哥拉大西洋岸的洛比托和贊比亞及剛果民主共和國加丹加的鐵路。 經過贊比亞可以到達印度洋岸的莫桑比克貝拉和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因此是非洲橫貫鐵路的一部分。另外又可以間接連接南非。.

新!!: 印度洋和本格拉鐵路 · 查看更多 »

本氏肖孔海龍魚

本氏肖孔海龍魚(学名:Siokunichthys bentuviai),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體長可達6.1公分,棲息在礁沙混合區。.

新!!: 印度洋和本氏肖孔海龍魚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德·史帝法諾

朱塞佩·德·史帝法諾(Giuseppe Di Stefano,),義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劇唱家,歌唱生涯頂峰時期橫跨194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而史帝法諾與著名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的長期合作,還有因此而生的緋聞也令他聲名大噪於一時。.

新!!: 印度洋和朱塞佩·德·史帝法諾 · 查看更多 »

朱巴河

朱巴河(Webi Jubba,Jubba River)又譯作久巴河,是索馬里南部的河流,在與埃塞俄比亞的邊境發源(達瓦河與Ganale Doria河匯合點),向南流入印度洋。朱巴河流域主要是疏林草原(savanna),該地區土地肥沃,野生動物有長頸鹿、獵豹、獅子、豹、鬣狗、水牛、河馬、鱷魚、瞪羚、駱駝和駝鳥。 朱巴河地區是索馬里最多雨水的地區,雨季在3月下旬至5月,1960年和1997的水災奪走大量性命。.

新!!: 印度洋和朱巴河 · 查看更多 »

朱里恩灣 (西澳大利亞州)

朱里恩灣是澳大利亞的城鎮,位於該國西南部印度洋沿岸,由西澳大利亞州的小麥帶區負責管轄,處於珀斯以北220公里,每年平均降雨量538毫米。.

新!!: 印度洋和朱里恩灣 (西澳大利亞州) · 查看更多 »

月灯鱼

月灯鱼(学名:Taaningichthys bathyphila)为灯笼鱼科月灯鱼属的鱼类,俗名深海月灯鱼。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常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新!!: 印度洋和月灯鱼 · 查看更多 »

月球1号

月球1号(俄语:Луна-1),亦稱夢(Мечта)、E-1 4號和第一宇宙船,是苏联、也是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号”命名的探测器中的第一个成员。它是第一个接近月球的航天器,也是第一个围绕太阳公转的航天器。但是,月球1号原本卻是一個月球撞擊器,即其任務為撞向月球,但最終在6000多公里的上空掠過月球,並成為第一個脫離地球引力的航天器。.

新!!: 印度洋和月球1号 · 查看更多 »

月球探测任务列表

本表尽量彻底地记录世界各国的航天工程中,有史以来以探测月球为目的而发射出的探测器的简略概况。.

新!!: 印度洋和月球探测任务列表 · 查看更多 »

月腹刺鲀

月腹刺鲀(学名:Gastrophysus lunaris)为鲀科腹刺鲀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马来群岛、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拉巴。.

新!!: 印度洋和月腹刺鲀 · 查看更多 »

朗帕河區

朗帕河區是非洲東部島國毛里裘斯的9個區之一,位於該國東北部,北面和東面是印度洋,南接弗拉克區,西臨龐波慕斯區,首府設於馬普,面積148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98,854。 Category:毛里裘斯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朗帕河區 · 查看更多 »

朗氏中喙鯨

朗氏中喙鯨(學名:Indopacetus pacificus)旧称朗文氏喙鲸或朗曼氏喙鲸,又称朗氏喙鯨、太平洋喙鲸或印太洋喙鲸。其可說是鯨目中最神祕的物種,現有標本只有兩個風化了的頭骨,沒有已證實的活體觀察記錄,甚至連完整屍體都不曾見過。最初由亞伯特·朗文(H.

新!!: 印度洋和朗氏中喙鯨 · 查看更多 »

有眉月的旗幟圖集

這是一個收集在國旗上有眉月圖樣設計的圖集。.

新!!: 印度洋和有眉月的旗幟圖集 · 查看更多 »

最上级重巡洋舰

最上級重巡洋舰為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重巡洋艦,因倫敦海軍條約內規範的總噸位限制,因此採用輕巡洋艦的名義建造,配備輕巡洋艦的155公厘艦炮,也採用輕巡洋艦的河川命名法則;直到日本退出倫敦海軍條約後,本級艦更換回原始設計的203公厘艦炮,恢復重巡洋艦標準。 本級艦共建造4艘,後兩艘因友鶴事件及第四艦隊事件導致設計有做些微修正,所以有軍事研究者獨立出來稱鈴谷級,但實際戰力差距並不明顯。.

新!!: 印度洋和最上级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惠氏大頜新鮋

惠氏大頜新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20-140公尺,體長可達7公分,棲息在沿海礁石區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惠氏大頜新鮋 · 查看更多 »

截尾藍子魚

截尾藍子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藍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紅海、東非、南非、波斯灣、阿拉伯海等海域,並引進地中海,棲息深度2-4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沙石底質的海域,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以藻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截尾藍子魚 · 查看更多 »

截尾櫛齒刺尾魚

截尾櫛齒刺尾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印度洋熱帶海域,棲息深度1-21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單小群獨活動。.

新!!: 印度洋和截尾櫛齒刺尾魚 · 查看更多 »

戴维·利文斯通

戴维·利文斯通(;),英国探险家、传教士,维多利亚瀑布和马拉维湖的发现者,非洲探险的最伟大人物之一。 李文斯頓一生致力向非洲土著傳揚基督教,以慰藉非洲土著的心靈,並深入非洲大陸各處設立布道會,收效甚微;然而,他穿梭非洲內陸各個部落其間依賴奴隸販子的武裝保護,雖無力拯救被擄獲的奴隸,更堅定了他的信念:認為必須引入基督教、通商、文明到非洲的內陸才可能絕禁奴隸貿易。李文斯頓於1858—1864年持續六年,得到每皇家地理學會贊助的兩次探勘——以結果來論斷:受限於他的能力及經驗,不能管理一個大型項目,是一個不稱職的領導者——政府終止了預算,探勘計畫以失敗告終。他個人繼續第二次的探勘尼羅河源頭的任務,最終未能找到非洲尼羅河的集水區,也未能完全拯救黑奴,但他深刻認識及呼籲,使世界注意到非洲奴隸販賣的悲慘,喚醒人類的良知,最終能在十九世紀結束前將英國議會於1833年8月28日通過()法令,在日不落帝國的各殖民政府實施,在「意識上」終結了與人類文明共存的奴隸制度。 李文斯頓在1873年客死異鄉,先前的探險中收養教化的兩個僕人——朱馬()和蘇西()——他們兩人將他的屍體曬乾成木乃伊,連同他的日記,跋涉一千多英里,交給英國教會運回英國安葬。.

新!!: 印度洋和戴维·利文斯通 · 查看更多 »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Charles de Gaulle R91)是一艘隸屬於法國海軍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除了是法國目前正在操作中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艦外,也是法國海軍的旗艦。正式成軍於2001年5月18日,戴高樂號是法國史上擁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艦,其命名源自於法國著名的軍事將領與政治家夏爾·戴高樂。戴高樂號不只是法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第一艘不屬於美國海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

新!!: 印度洋和戴高樂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戴氏多齒鰳

戴氏多齒鰳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鋸腹鰳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印度南部半鹹水、海域,深度0-50公尺,體長可達13.5公分,棲息在中表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戴氏多齒鰳 · 查看更多 »

戴氏棱鯷

戴氏棱鯷(学名:Thryssa day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印度西部至巴基斯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眼的水平集中稍微向上。顎骨長,延伸到胸鰭基底;第一個上顎骨細小,呈橢圓形;顎中的牙齒增大。第一個胸鰭鰭條的頂端延長變成一個短的絲狀突起了。鰓弓帶淡紅的橘色,基鰓骨黑色,鰓蓋之內白黃色或金色,體長可達21.5公分,臀鰭軟條41-46枚,棲息在沿海。.

新!!: 印度洋和戴氏棱鯷 · 查看更多 »

戈登河

戈登河(Gordon River),位於澳洲塔斯馬尼亞州西部之河流,源出里奇蒙湖,在麥加利港(Macquarie)注入印度洋,全長約115哩。主要支流有富蘭克林、韋奇(Wedge)、丹尼森(Denison)等河。.

新!!: 印度洋和戈登河 · 查看更多 »

戈蘭脂眼鯡

戈蘭脂眼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20.8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戈蘭脂眼鯡 · 查看更多 »

戈蘭氏尾鯙

戈蘭氏尾鯙,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公尺,體長可達45.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戈蘭氏尾鯙 · 查看更多 »

戈蘭氏下銀漢魚

戈蘭氏下銀漢魚,為輻鰭魚綱銀漢魚目銀漢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以色列阿卡巴灣海域,體長可達7.6公分,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沿岸淺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戈蘭氏下銀漢魚 · 查看更多 »

戈氏凹腹鱈

戈氏凹腹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海域,屬深海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在376-45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大陸坡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戈氏凹腹鱈 · 查看更多 »

戈氏副獅子魚

戈氏副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東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140-1160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戈氏副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星太阳盘虫

星太阳盘虫(学名:Heliodiscus asteriscus)为镜盘虫科太阳盘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星太阳盘虫 · 查看更多 »

星云巨口鱼

星云巨口鱼(学名:Stomias nebulosus)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巨口鱼科巨口鱼属的鱼类,俗名金龙巨口鱼。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屬深海魚類,棲息深度640-730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

新!!: 印度洋和星云巨口鱼 · 查看更多 »

星球虫

星球虫(学名:Astrosphaera hexagonalis)为星球虫科星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日本,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星球虫 · 查看更多 »

星紋二列鰓

星纹二列鳃(學名:Bornella stellifer),又名星斑二列鰓或指状二列鳃(Bornella digitata),是二列鰓海牛科二列鰓屬的一個海蛞蝓物種,屬於一種裸鰓目的腹足綱軟體動物。.

新!!: 印度洋和星紋二列鰓 · 查看更多 »

星螺屬

星螺屬(學名:Astralium)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之下的一個屬,皆為海洋生活的海螺。本物種舊屬原始腹足目的星螺科,今屬鐘螺目鐘螺總科的蝾螺科。.

新!!: 印度洋和星螺屬 · 查看更多 »

星斑叉鼻鲀

星斑叉鼻鲀(学名:Arothron stellatus)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鲀科叉鼻鲀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及印度洋、西达红海西北端的苏伊士港、西南达非洲南端伊利莎白港以西的克奈斯那、往东经印度及马来半岛诸海、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台湾,包括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海洋底层鱼类;棲息深度3-58公尺,體長可達120公分,稚魚棲息在海草生長的礁岩內側,成魚則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潟湖、臨海礁石,生活習性不明,有劇毒。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毛里求斯。.

新!!: 印度洋和星斑叉鼻鲀 · 查看更多 »

明古魯省

明古魯省(印尼文:Provinsi Bengkulu)是印尼在蘇門答臘島上的十個省份之一。省城為明古魯市。面積19,788.70平方公里。人口1,405,060(2000年統計數字。) 明古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稱明古連(英文:Bencoolen)。于1824年的《英荷條約》簽訂後,英國將此地讓給荷蘭殖民。.

新!!: 印度洋和明古魯省 · 查看更多 »

明亞副緋鯉

明亞副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莫三比克、塞席爾群島、印度海域,棲息深度43-55公尺,體長可達23公分,屬肉食性。.

新!!: 印度洋和明亞副緋鯉 · 查看更多 »

明月侧鳃

明月侧鳃(学名:Euselenops luniceps)是一個海蛞蝓的物種,側鰓目無殼側鰓科Euselenops的一种腹足綱軟體動物。 Euselenops luniceps is the type species of the genus Euselenops and Euselenops luniceps is the only species in the genus Euselenops.

新!!: 印度洋和明月侧鳃 · 查看更多 »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俄語:«Минск»),為基輔級航空母艦(工程1143)之二號艦(工程1143.2),以前蘇聯白俄羅斯之首府明斯克命名。1978年至1993年先後服役於蘇聯太平洋艦隊和俄國太平洋艦隊。1995年出售予韓國。1998年被拖至中國大陸深圳作軍事主題公園。2013年,大连永嘉集团买下明思克号航空母艦后,与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签订航母旅游度假区投资协议。2016年4月,航艦被移往舟山進行艦體整修,5月5日停泊於江蘇南通。南通明思克航母世界将分两期开发,总投资共约100亿元。一期开发主题为航母世界,其中包括航母公园、大型水秀舞台剧、玛丽莲梦露广场;二期开发主题为梦幻世界,打造全世界最大的体验式梦幻乐园。其中,航母主题公园项目一期航母世界预计2017年开业。.

新!!: 印度洋和明斯克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明打威海峽

明打威海峽是印度尼西亞的海峽,位於蘇門答臘島和明打威群島之間的印度洋海域,由西蘇門答臘省負責管轄,長430公里、寬100至150公里。 Category:印尼海峽.

新!!: 印度洋和明打威海峽 · 查看更多 »

春蓬府

春蓬府(ชุมพร,RTGS:Chumphon)又时而被译为尖喷,是泰國南部的府份。西面与缅甸接壤,北面和南面分别是泰国的班武里府(Prachuap Khiri Khan)和素叻他尼府(Surat Thani),西南面是拉廊府(Ranong),东面则是泰国湾(旧称暹罗湾)。 “春蓬府”(ชุมพร)这个字在泰文中的意思是‘行军中途歇脚之地’,可见其在战争中地理位置之极其重要,为历代兵家所争。.

新!!: 印度洋和春蓬府 · 查看更多 »

春日號裝甲巡洋艦

春日号装甲巡洋舰()是旧日本海军的一等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コマ64(原本95頁)『春日(かすが)【二代】 艦種一等巡洋艦 一檣(信號用)日進と姉妹艦なり 艦名考初代「春日」の項(p.7)参照。艦歴此艦は元亞爾然丁國の軍艦「リヴァダヴヰア」なり、伊太利に於て建造中、明治36年12月30日帝國政府之を購入す、同37年1月1日「春日」と命名、同月7日領収、同年2月16日横須賀着(回航委員長中佐鈴木貫太郎)、同37・8年戰役に從軍(第一戰隊):同37年10月黄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大佐大井上久麿)、同38年5月日本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大佐加藤定吉)、大正3年乃至9年戰役(日獨)に從軍:同3年10月第三艦隊に属し中南支方面の航路警戒通商保護に任ず(艦長大佐奥田貞基地、同坂本重國)、同5年7月特別任務の爲め日進と共に浦鹽に回航、特殊貨物搭載、加奈陀「エスカイモルト」に回航(艦長大佐中里重次)、同6年4月第一特務艦隊に属し支那海・印度洋方面の作戰及び通商保護任務に服す(艦長大佐大谷幸四郎、同宇佐川知義)、同9年5月北米合衆國「メーン」州合併百年祭々典参加の爲め「ポートランド」に回航(艦長大佐寺岡平吾)、同12月第二遣外艦隊に属し南洋方面警備(艦長大佐高橋宗三郎)、同10年一等海防艦に編入。同10年9月東亞露領沿岸警備の爲め派遣さる、此の任務中三笠救難作業に從事(艦長同前)、同14年12月1日運用術練習艦と定めらる。昭和6・7年事變(日支)從軍、同9年1月内外日蝕観測隊57名を南洋「ローソップ」島に輸送するの任務に從事、同年10月1日海軍航海學校設立に依り運用術練習艦の任務を解かれ、同校附属練習艦となる。―要目― 長357呎/幅61.5呎/吃水25.25呎/排水量7,750噸/機關 汽筩直立三聯成汽機3基 艦政式罐12臺/馬力13,500/速力20/乗組人員525/船材 |兵装 10吋砲 1/8吋砲 2/6吋砲 14/12听砲 20/3听砲 6/マキシム機砲 2/發射管 4/起工 明治35-3-10/進水 同35-10-12/竣工 同37-1-7/建造所伊國アンサルド社』,为春日级装甲巡洋舰(日方称为“春日型”)首舰#達明治37年1月p.1『達第二號 軍艦及水雷艇類別等級別表中巡洋艦一等ノ欄内ニ「春日」「日進」ヲ追加ス 明治三十七年一月一日 海軍大臣 男爵山本権兵衛』。春日号与其姊妹舰日进号一同为日本政府赶在日俄战争爆发前,与俄罗斯帝国竞购而得,并在此后参加了日俄战争中包括黄海海战以及对马海峡海战(日方称“日本海海戦”)在内的多次主要海战。1921年(大正10年)9月1日,日本海军将已经落伍的春日号改变舰艇类别为海防舰#達大正10年9月p.1『達第百六十四號 艦艇類別等級別表中左ノ通改正ス 大正十年九月一日 海軍大臣男爵 加藤友三郎|戰艦ノ欄内「敷島、朝日、三笠、肥前、」ヲ、巡洋艦一等ノ欄内「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内「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削ル|海防艦一等ノ欄内「周防」ノ次ニ「、敷島、朝日、三笠、肥前、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内「武藏」ノ次ニ「、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加フ』#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コマ149(原本237頁)『春日(かすが)〔再出〕 艦種海防艦 艦名考 艦歴}既に「日清戰役後、日露戰役迄の艦艇」の部に出づ(p.95)。對島(つしま)〔再出〕 艦種海防艦〔註】寫眞・要目共「日清戰役後、日露戰役迄の艦艇の部参照(p.94) ―要目―(略)』,此后一直作为练习舰进行运用。1945年(昭和20年)7月18日,在太平洋战争即将结束时,春日号在横须贺空袭中受到重创坐沉。 本舰得名于奈良县的#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コマ15(原本7頁)『春日(かすが)【初代】 艦種通報艦 三檣「トップスル・スクーナー」 艦名考山名に採る、春日山は大和國添上郡春日郷(今奈良市)の東に聳ち、一邑の主山なり、古より神霊の宅と爲す。北は若草山、南は高圓山、左右に脇侍するものの如し、山下に春日神社あり。 艦歴文久3年(1863)英國に於て竣工、元来鹿兒島藩の軍艦、明治3年同藩より献納、明治10年西南戰役從軍、明治27年2月除籍。(要目略)』。本舰为日本海军中第二艘使用“春日”一名的军舰。初代春日号为幕末的一艘3桅通报舰,1863(文久3年)在英国竣工,为原鹿儿岛藩的军舰,1870年(明治3年)由鹿儿岛藩献给明治政府,1877年参加了西南战争,1894年除籍。 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另有一艘客轮“春日丸”,日本海军在战争爆发后将其改装为航空母舰,并重新命名为大鹰。.

新!!: 印度洋和春日號裝甲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昂布爾島

昂布爾島是印度洋島國毛里裘斯的島嶼,屬於馬斯克林群島的一部分,位於該國東北面的印度洋,距離主島約400米,面積1.4平方公里,島上有棕櫚和紅樹林生長。 Category:印度洋岛屿 Category:毛里求斯島嶼.

新!!: 印度洋和昂布爾島 · 查看更多 »

昂儒昂岛

昂儒昂岛(法语:Anjouan)位于印度洋西部,是科摩罗联盟中的一个自治岛,首府穆察穆杜,面积424平方公里,人口259,100(2003年)。 1997年10月,昂儒昂岛宣布独立并希望加入法国。此后在多方斡旋下,昂儒昂岛一直保持着在科摩罗国内的自治地位。 2008年3月25日,科摩罗政府军和非洲联盟援军对被反叛军控制的昂儒昂岛发动进攻。政府軍成功推翻了島上的自治政府。.

新!!: 印度洋和昂儒昂岛 · 查看更多 »

易氏金扇虫

易氏金扇虫(学名:Chrysopetalum ehlersi)为金扇虫科金扇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红海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易氏金扇虫 · 查看更多 »

浪强错

浪强错()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境内,地处聂拉木县西北部,波绒乡东南7公里,喜马拉雅山北坡的断陷盆地内。湖面海拔4648米,面积28.4平方公里。湖区气候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年均气温2℃左右,年均降水量300~400毫米。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集水区面积209.6平方公里。.

新!!: 印度洋和浪强错 · 查看更多 »

海,是指佔地球表面积70.8%的咸水区域。海洋调节着地球的气候并在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人类从史前时期就开始在大海中旅行并探索未知的海域,但现代真正的海洋学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挑战者号远征。海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或五个大的部分和其余的小的部分,其中大洋的主流分划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而较小的分划---"海"则数量众多,如地中海。 由于大陆漂移,现今北半球几乎被陆地和海洋平分(约2:3的比例),而南半球多是海洋 (约1:4.7的比例)。Reddy, M.P.M..

新!!: 印度洋和海 · 查看更多 »

海功號試驗船

海功號是中華民國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投資建造的漁業試驗船。.

新!!: 印度洋和海功號試驗船 · 查看更多 »

海峡

海峡是夹在两片陆地之间,联系两个海或洋的水区,它一般深度较大,水流较急。海峡是自然形成的,人造的联海道称为运河。如海峽兩岸有比較多的港口或碼頭,又稱之為港。大多数海峡是在经济、战略上很重要的地区,很多海峡有“黄金水道”“海上生命线”之类的称呼。很多战争爆发于海峡区,因为多人想要控制海洋运输线。.

新!!: 印度洋和海峡 · 查看更多 »

海峡殖民地

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是大英帝國於1826年至1946年對於馬六甲海峽週邊及鄰近地區各殖民地的管理建制。最初由新加坡(星加坡)、檳城和馬六甲(麻六甲)三個重要英屬港口組成,因此被当时當地華人稱為三州府或者叻嶼呷,之後海峽殖民地涵蓋範圍及於天定及納閩。.

新!!: 印度洋和海峡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海島冠海龍

海島冠海龍(学名:Corythoichthys insularis),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葛摩、塞席爾群島及馬爾地夫等海域,棲息深度20-43公尺,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海島冠海龍 · 查看更多 »

海峽列表

本條目依照地理方式列出世界各地的海峽列表:.

新!!: 印度洋和海峽列表 · 查看更多 »

海峽殖民地總督

海峽殖民地總督(Governor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又稱三洲府總督,是殖民地時期英國派駐海峽殖民地的英皇代表。早於1826年的時候,英國東印度公司將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三個轄地合併成海峽殖民地,並置海峽殖民地總督一職。至1858年,海峽殖民地轉屬於英屬印度,至1867年復由英國殖民地部管理,並在同年獨立為皇室殖民地。 在1867年起,海峽殖民地總督還同時管轄印度洋的聖誕島和科科斯群島,而且還同時兼任馬來亞和汶萊兩地之高級專員。至1906年,北婆羅洲沙巴的納閩港也劃歸海峽殖民地總督管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科科斯群島外,海峽殖民地所有領土全為日軍佔領。至戰後,海峽殖民地一度成立軍政府,而海峽殖民地總督一職名義上繼續存在,惟未幾到1946年,海峽殖民地為英政府解散,總督之職遂隨之廢置。海峽殖民地總督廢置後,新加坡置星洲總督一職,並成為獨立的皇室殖民地,同時管轄科科斯群島和聖誕島。而檳城與馬六甲則與馬來亞聯盟的九個州合組為馬來聯邦,納閩則劃歸英屬北婆羅洲。.

新!!: 印度洋和海峽殖民地總督 · 查看更多 »

海平面

海平面(Sea level)是地球單一或多個海洋表面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測量諸如海拔等高度。平均海平面(MSL)是一種垂直基準,一個標準化的大地測量參考點。例如製圖和航海中的海圖基準面,或是航空中測量標準海平面的大氣壓力,以便校準飛機的飛行高度。一個常見且簡單的意思,海平面標準是特定位置的平均低潮和平均高潮之間的中點。 由于牵涉到一些复杂且困难的测量,使得精确确定海平面成为一个困难的工作。测量海平面的仪器叫做,一般微风所导致的海面的波浪可以通过平均的方法消除掉,潮汐所导致的海平面的升高和跌落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后取平均值的方法消除掉。海平面的测量总是相对于陆地的测量,因此海平面的变化可以是真正地由于海面的变化导致的,也可以是由于陆地的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在地質年代上已經有很大的變化。 仔細測量平均海平面的變化可以深入了解持續的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廣泛被引用為全球變暖的證據。 通常所謂的海拔就是指平均海拔(Above mean sea level,AMSL)。.

新!!: 印度洋和海平面 · 查看更多 »

海人树属

海人树属(学名:Suriana)是海人树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该属仅有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一种,通常分布于太平洋至印度洋热带地区的小孤岛或珊瑚岛上。.

新!!: 印度洋和海人树属 · 查看更多 »

海人树科

海人树科(学名:Surianaceae)共包括5属8种,分布在热带海洋沿岸,主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珊瑚礁和小岛上,中国有1属分布在西沙群岛上。海人树是西沙群岛的先锋树种。.

新!!: 印度洋和海人树科 · 查看更多 »

海军舰队

海军舰队(Naval fleet)是海军的高级作战兵力集团,有较固定的作战水域,担负某一战略方向海上作战任务的海军战略战役集团;通常是海军中最高级别的建制单位。海军舰队一般都以作战海区的名字命名的,但美国海军也用数字来为海军舰队命名。 海军舰队包括水面舰艇、潜艇、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岸防兵以及各种勤务保障部队等兵种部队,并设有舰队陸岸單位。 海军舰队的指挥官,传统上军衔是海军上将,战时甚至是海军元帥或海军五星上將。但很多海军舰队由于规模较小,是由海军中将甚至是海军少将指挥的。传统上,海军舰队由分舰队(Squadron)组成。分舰队有自己的指挥官。分舰队分为若干个支队(Division)。在風帆時代,舰队中的舰只按照在战斗线上的位置被划分到前锋分舰队、中部分舰队、后部分舰队,分别由海军中将、海军上将、海军少将担任指挥官。战舰开始使用蒸汽机的近现代时期,分舰队大多都由同类型的战舰组成,比如战列舰分舰队或巡洋舰分舰队。因此按作战任务临时编组多种类型舰船的兵力集团成为特混舰队。 现代海军舰队的有的设有下属的舰队,如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下属第三艦隊与第七艦隊;有的下设海军基地,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苏联海军;有的设有区舰队、分舰队或按任务编组的特混舰队。更低层级的舰艇编制单位有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分队、小队等。 海军舰队受海军总部领导。有的国家海军舰队在作战上归战区司令部指挥。例如,美国陆海空军军事行动受各个战区的联合作战司令部指挥,部署在印度洋波斯湾的美国海军舰艇的作战行动受美国中央司令部(USCENTCOM)指挥,在印度洋的美国海军第五艦隊无作战指挥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與南越海軍在1974年爆發的西沙海战,也是由广州军区直接指挥参战舰艇编队的海上指挥所,南海艦隊、榆林海军基地都没有指挥权。 很多国家的海軍只拥有一个舰队,所以在这些国家,“艦隊”往往与“海军”同义。例如,英國皇家海軍设有「皇家海軍艦隊」,下辖第1、第2、第3分艦隊及等,因此在英国“fleet”一词常常指代英國海軍。 临时性的多國联合艦隊在海軍歷史上很常见。比如1571年,在勒班陀战役中几个国家组成了神圣同盟舰队。在现代,北约在很多次行动中组织多國聯合艦隊,比如说在2001年在地中海舉辦的「」(Operation Active Endeavour)。.

新!!: 印度洋和海军舰队 · 查看更多 »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自然現象,称之为海啸。.

新!!: 印度洋和海啸 · 查看更多 »

海因氏鰨

海因氏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海域,棲息在沿岸沙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海因氏鰨 · 查看更多 »

海倫氏侏儒海馬

海倫氏侏儒海馬(学名:Idiotropiscis larsonae),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的Alpha島及Monte Bello群島海域,棲息深度3-9公尺,體長不超過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海倫氏侏儒海馬 · 查看更多 »

海王子

《海王子》(原題:海のトリトン),為根據手塚治虫原作漫畫加以改編而成的動畫作品。.

新!!: 印度洋和海王子 · 查看更多 »

海灣似青鱗魚

海灣似青鱗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

新!!: 印度洋和海灣似青鱗魚 · 查看更多 »

海獅科

海狮科(拉丁语学名:Otariidae)是食肉目动物中的一个科,是长有外耳的鳍足动物,总共有14种。而那些长有内耳的鳍足动物则被称为真海豹,即海豹科(Phocidae)。 海狮科包括体形比较大的鳍足动物,如在世界各大洋多岩礁的海岸组成很大群的海狗和海狮。与海豹科的动物相比海狮科的动物还保留着比较好的、适应陆上生活的特征。 在生物分类学中这个科是1825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建立的,其拉丁语学名来自于原型标本南美海獅。.

新!!: 印度洋和海獅科 · 查看更多 »

海绵球虫

海绵球虫(学名:Spongosphaera streptacantha)为星球虫科海绵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海绵球虫 · 查看更多 »

海绵星虫

海绵星虫(学名:Spongaster tetras)为海绵盘虫科海绵星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括东海、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海绵星虫 · 查看更多 »

海環行動

海環行動(英語:Operation Sea Orbit)是由企業號航空母艦、長堤號飛彈巡洋艦與所組成的美國海軍第一特遣艦隊於1964年所執行的環球航行任務。參與該次任務的艦艇均為核動力驅動,並在未曾補充燃料的情況下完成費時65天、航行30,216英哩(48,345公里)的航程。.

新!!: 印度洋和海環行動 · 查看更多 »

海燕沙群海葵

海燕沙群海葵(学名:Palythoa nelliae)为鞘群海葵科沙群海葵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南非、印度洋以及南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

新!!: 印度洋和海燕沙群海葵 · 查看更多 »

海牛目

海牛目(学名:Sirenia)在海洋哺乳動物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群,所屬物種均為植食性,以海草與其他水生植物為食。現存共有四種海牛目動物,分為兩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及儒艮科(Dugongidae)。海牛科包含3種生存在大西洋水域的海牛;儒艮科则包含生存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儒艮(Dugong dugon)及已灭绝的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大海牛一直在白令海生存至18世紀才因人類獵捕而滅絕。.

新!!: 印度洋和海牛目 · 查看更多 »

海盗

海盜或稱海賊,是海上的強盜。指在沿海或海上搶劫其他船隻財產的人,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海盜大部分被認定為犯罪行為,但也有部分的人認為海盜是維護國家主權的英雄,歷史上許多海盜船長亦跟當代政府有關聯。.

新!!: 印度洋和海盗 · 查看更多 »

海菖蒲属

海菖蒲属(学名:Enhalus)是水鳖科下的一个属,为海生、沉水草本植物。该属仅有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一种,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一带海岸。.

新!!: 印度洋和海菖蒲属 · 查看更多 »

海鼠鳞沙蚕

海鼠鳞沙蚕(学名:Aphrodita talpa)为鳞沙蚕科鳞沙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东北部、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以及中国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海鼠鳞沙蚕 · 查看更多 »

海氏突吻鱈

海氏突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拉克代夫海及索馬利亞外海海域,體長可達13.3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865-230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海氏突吻鱈 · 查看更多 »

海氏白姑魚

海氏白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阿拉伯海及阿曼海海域,體長可達60公分,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海氏白姑魚 · 查看更多 »

海沟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海沟多分布于活动的海洋板块边缘,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一般认为它是地球板块相互挤压作 世界大洋约有30条海沟,其中主要的有17条,属于太平洋的就有14条,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也都位于海沟附近。地球上最深也最知名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它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南侧,深度大约11,034米。.

新!!: 印度洋和海沟 · 查看更多 »

海沟列表

以下是地球上海沟的列表:.

新!!: 印度洋和海沟列表 · 查看更多 »

海洋之盾號離岸支援船

海洋之盾號(ADV Ocean Shield)是一艘由澳洲皇家海軍所擁有、操作的(Offshore Support Vessel),主要用於國內外發生災難時、進行人道救援與救災任務時的工作母船,與在南印度洋進行偵察與監督任何海上犯罪活動的海上平台。2014年3月8日,一架航班編號MH370的馬來西亞航空波音777-200ER客機在自吉隆坡飛往中國北京途中失蹤,根據事證分析研判客機可能墜毀於南印度洋,周遭國家紛紛派遣各類軍用與民用船隻參與搜索任務。其中澳洲海軍派出的海洋之盾號因為偵測到疑似失事客機飛航資料紀錄器(黑盒子)發出的海底聲波訊號,而成為各國媒體關注與報導的焦點。.

新!!: 印度洋和海洋之盾號離岸支援船 · 查看更多 »

海星

海星是棘皮动物下的一个纲的动物的名称。一般海星有五条腕,从身体中间伸出。海星的骨骼不能动,靠牠的移动。在牠胳膊上的水管系统上有很多凸出的小,用来吸水和抓食物。海星缺乏腦部的構造。大約1500種海星出現在世界上所有的海洋的海床上,從熱帶到寒帶極地水域。牠們被發現從在潮間帶向下到在海洋表面之下6000米(20,000英尺)的深淵。 海星的嘴在身体下面。牠的消化系统包括两个胃,其中一个可以从身体里面射出,在体外包住并且消化食物。有的海星靠着牠的水管系统的韧性,可以打开贝壳,然后把胃插入贝壳里直接消化壳里的肉。海星这种外部消化的功能使牠可以吃比牠嘴大很多的动物,包括各种贝类和海參,节肢动物和小鱼。半消化的食物送入体内的另一个胃继续消化吸收。因为海星需要很大的消化能力,牠们的胳膊裏也有很多消化管。 海星屬於能迅速再生的動物之一。如果一隻海星的一隻觸手被切斷的話,過一段短時間,海星便能長回觸手,而少数海星切下的觸手本身也會長成一隻海星,具有与蚯蚓、蜥蜴、龍蝦、水螅纲生物、蝸牛和再生力最強大的涡虫等生物的特点。有時海星更加會故意甩掉觸手作防衛之用。 另外,有小部分人誤解海星的身體很堅硬,但其實海星的身體是軟的。.

新!!: 印度洋和海星 · 查看更多 »

海斗士

海鬥士,動畫聖鬥士星矢海皇篇的原創角色。.

新!!: 印度洋和海斗士 · 查看更多 »

浅黑尾灯鱼

浅黑尾灯鱼(学名:Triphoturus nigrescens)为灯笼鱼科尾灯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多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棲息深度100-1000公尺體長可達4公分。.

新!!: 印度洋和浅黑尾灯鱼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麥哲倫

費南多·德·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Fernando de Magallanes;),葡萄牙探险家,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死于与菲律賓当地部族的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环球,但他船上餘下的水手卻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

新!!: 印度洋和斐迪南·麥哲倫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氏小鮋

斯坦尼氏小鮋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海域,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斯坦尼氏小鮋 · 查看更多 »

斯里兰卡岛

斯里兰卡岛是印度洋上的一座岛屿,位于印度次大陆东南方,距离印度的东南海岸约31公里,两者之间是保克海峡。岛的东边是孟加拉湾,西南方为马尔代夫群岛。整个岛屿大致呈梨形,北部是平原,中南部为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有亚当峰。 斯里兰卡岛属于南亚季风区,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岛为斯里兰卡一国独占。岛上也拥有很多宝石矿脉。由于接近赤道,终年如夏。.

新!!: 印度洋和斯里兰卡岛 · 查看更多 »

斯里兰卡地理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南亚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由斯里兰卡岛及其附近岛屿组成,东临孟加拉湾,西隔马纳尔湾和保克海峡与印度相望,南为印度洋。 主体斯里兰卡岛大致呈梨形,中部、南部是高原,其中的皮杜鲁塔拉格勒山海拔2524米,为全国最高点。北部和沿海是平原。河流短小湍急,其中发源于斯里兰卡岛中部马哈威利河流向东北,最终汇入亭可马里湾,全长335公里,为斯里兰卡最大河流。 斯里兰卡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炎热,年平均气温28℃。西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东北部较干燥,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

新!!: 印度洋和斯里兰卡地理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 印度洋和斯里蘭卡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宗教

斯里蘭卡是一個多元文化、多民族、多語言和多宗教信仰的國家。截至2011年的人口普查,斯里蘭卡有70.19%是上座部佛教徒,12.6%是印度教徒,9.7%是穆斯林(主要是遜尼派),7.4%是基督徒(6.1%是天主教,1.3%是其他基督宗教)。根據蓋洛普調查顯示,2008年斯里蘭卡是全球第三大宗教國家,斯里蘭卡有99%的人認為宗教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 印度洋和斯里蘭卡宗教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副絨皮鮋

斯里蘭卡副絨皮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斯里蘭卡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斯里蘭卡副絨皮鮋 · 查看更多 »

斯氏可哥鮋

斯氏可哥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絨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及東印度洋安達曼群島海域,體長可達5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斯氏可哥鮋 · 查看更多 »

斯氏小鮋

斯氏小鮋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棲息在沿岸礁石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斯氏小鮋 · 查看更多 »

斯氏尖鼻魨

斯氏尖鼻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南非至馬爾地夫海域,棲息深度20-40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棲息在外海礁坡,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斯氏尖鼻魨 · 查看更多 »

斯氏瘦獅子魚

斯氏瘦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印度西南部海脊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50公尺,體長可達3.7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斯氏瘦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斯氏鰨

斯氏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1-7公尺,體長可達12.3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海草生長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斯氏鰨 · 查看更多 »

斯氏軟雀鯛

斯氏軟雀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模里西斯海域,深度6-26公尺,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珊瑚礁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斯氏軟雀鯛 · 查看更多 »

斯氏櫛鱗鰨

斯氏櫛鱗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Dahlak列島海域,體長可達3.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斯氏櫛鱗鰨 · 查看更多 »

斯氏无齿蛤

| taxon.

新!!: 印度洋和斯氏无齿蛤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印度洋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新幾內亞擬棱鬚蓑鮋

新幾內亞擬棱鬚蓑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鬚蓑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阿拉弗拉海及澳洲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9-49公尺,體長可達19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新幾內亞擬棱鬚蓑鮋 · 查看更多 »

新西蘭高體鯧

新西蘭高體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長鯧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太平洋的澳洲、紐西蘭;東太平洋秘魯、智利;西印度洋的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00公尺,屬深海魚類,體長可達90公分,棲息在大陸坡。.

新!!: 印度洋和新西蘭高體鯧 · 查看更多 »

新近纪

新近纪(Neogene,符号N),旧称晚第三纪,是地质年代中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3.03±0.05百万年,持续了21.4百萬年。.

新!!: 印度洋和新近纪 · 查看更多 »

方尾白姑魚

方尾白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馬達加斯加、從莫三比克至南非伊莉莎白港海域,棲息深度15-300公尺,體長可達71公分,棲息在沿海沙泥底質海域,冬季為繁殖期,屬肉食性,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印度洋和方尾白姑魚 · 查看更多 »

方盘首蚕

方盘首蚕(学名:Lopadorhynchus uncinatus)为盘首蚕科盘首蚕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包括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方盘首蚕 · 查看更多 »

方格织纹螺

方格织纹螺(学名:Nassarius conoidalis),又名球织纹螺,是新腹足目织纹螺科织纹螺属的一种海螺。常栖息在潮下带或潮间带沙底地区。.

新!!: 印度洋和方格织纹螺 · 查看更多 »

方斑海猪鱼

圃海海猪鱼,又稱雲斑海豬魚、方斑海豬魚,俗名黃花龍,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头鱼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方斑海猪鱼 · 查看更多 »

施氏珍燈魚

施氏珍灯鱼(学名:Lampanyctus steinbecki)为輻鰭魚綱燈籠魚目灯笼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80-100公尺,體長可達3.8公分。.

新!!: 印度洋和施氏珍燈魚 · 查看更多 »

施氏異色鱸

施氏異色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Saint Brandon's礁海域,深度0-11公尺,為熱帶海水魚,體長可達2.8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施氏異色鱸 · 查看更多 »

斜蝴蝶魚

斜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斜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斜頜棱鯷

斜頜棱鯷(学名:Thryssa purav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緬甸、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及巴基斯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頜骨適中,大多數中途胸鰭基部突出;第一超頜骨小而斜口角度,下頜牙齒略有擴大。鰓裂和淡淡的暗線沿背部的上部後面的一個模糊的暗斑,臀鰭軟條38-44枚,體長可達15.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區,可容忍鹽度較低的水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斜頜棱鯷 · 查看更多 »

斜齿圆帆鱼

斜齿圆帆鱼(学名:Cyclothone acclinidens)为钻光鱼科圆帆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2000-100米。.

新!!: 印度洋和斜齿圆帆鱼 · 查看更多 »

斜肋齿蜷

斜肋齿蜷(学名:Sermyla riqueti)为跑螺科齿蜷属的动物,俗名川蜷螺。分布于印度洋西岸、菲律宾、日本琉球群岛、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东等地,多生活于淡水及受海洋潮汐影响的咸淡水水域以及稻田灌溉沟渠。.

新!!: 印度洋和斜肋齿蜷 · 查看更多 »

斜棘䲗屬

斜棘䲗屬(學名:Repomucenus)為䲗科下一個原生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一個屬,此屬亦包含一種淡水魚香斜棘䲗(R.

新!!: 印度洋和斜棘䲗屬 · 查看更多 »

斑头刺尾鱼

斑头刺尾鱼(学名:Acanthurus maculiceps)又名頭斑刺尾鯛、黑帶倒吊,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鱼科刺尾鱼属的鱼类,俗名头斑刺尾鲷。.

新!!: 印度洋和斑头刺尾鱼 · 查看更多 »

斑尾赤鮨

斑尾赤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印度海域,棲息深度100-320公尺,體長可達12.9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斑尾赤鮨 · 查看更多 »

斑尾拟鲈

斑尾拟鲈(学名:Parapercis hexophthalma)为拟鲈科拟鲈属的鱼类,俗名斑尾鲈形滕。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以及西沙群岛等,主要生活于热带珊瑚礁及珊瑚沙滩区域的热带浅海内。.

新!!: 印度洋和斑尾拟鲈 · 查看更多 »

斑帝光魚

斑帝光鱼(学名:Danaphos oculatus)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棲息可達914公尺,體長可達5.7公分,為深海魚類,會進行垂直性洄游,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小魚等為食。.

新!!: 印度洋和斑帝光魚 · 查看更多 »

斑带天竺鲷

斑带天竺鲷(学名:Apogon orbicularis)为天竺鲷科天竺鲷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的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一带以及南海诸岛海域等。.

新!!: 印度洋和斑带天竺鲷 · 查看更多 »

斑紋刺蓋魚

斑紋刺蓋魚,俗名半月神仙,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斑紋刺蓋魚 · 查看更多 »

斑紋黃姑魚

斑紋黃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印度洋區的印度及斯里蘭卡海域,棲息在沿海、河口區,體長可達30公分,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斑紋黃姑魚 · 查看更多 »

斑紋雷鰕虎魚

斑紋雷鰕虎魚,为輻鰭魚綱虾虎鱼亚目鰕虎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斑紋雷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斑紋新平鮋

斑紋新平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新平鮋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為特有種,棲息深度45-288公尺,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大陸棚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具有毒性。.

新!!: 印度洋和斑紋新平鮋 · 查看更多 »

斑翅圆鳞鲉

斑翅圆鳞鲉(学名:Parascorpaena mcadamsi),又稱斑鰭圓鱗鮋、石狗公、紅雞仔、獅甕,为鲉科圆鳞鲉属的鱼类。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至Ducie群島,北起琉球群島,南迄馬紹爾群島海域,棲息深度7-40公尺,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礁石區底層水域,夜行性,生活習性不明。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新!!: 印度洋和斑翅圆鳞鲉 · 查看更多 »

斑点鸡笼鲳

斑点鸡笼鲳(学名:Drepane punctata),又名花鲳、臭屎鲳、鸡笼鲳、鸡鲳、龟笼鲳、浆打鲳、斑點簾鯛,为輻鰭魚綱鱸形目簾鯛科鸡笼鲳属的鱼类。.

新!!: 印度洋和斑点鸡笼鲳 · 查看更多 »

斑点海猪鱼

斑点海猪鱼(学名:Halichoeres margaritaceus),又稱彩虹海豬魚、柳冷仔、虹彩儒艮鯛,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海豬魚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東非、南非、馬達加斯加、塞席爾群島等海域,棲息深度6-43公尺,本魚頭橙黃色並伴隨一條綠色條紋,眼後具一黑點,身體褐色,雌魚背部具紅色條紋,體長可達11.5公分,棲息在沙石底質的礁石區,可作為觀賞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头鱼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斑点海猪鱼 · 查看更多 »

斑頭似馬面單棘魨

斑頭似馬面單棘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印度洋澳洲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成魚棲息在岩礁區,稚魚發現於河口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斑頭似馬面單棘魨 · 查看更多 »

斑駁條鰨

斑駁條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印度海域,棲息深度274公尺,棲息在沿岸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斑駁條鰨 · 查看更多 »

斑鰭叫姑魚

斑鰭叫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印度洋區的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泥底質海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斑鰭叫姑魚 · 查看更多 »

斑鰭似青鱗魚

斑鰭似青鱗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肯亞、桑吉巴、馬達加斯加、留尼旺等海域,體長可達8.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

新!!: 印度洋和斑鰭似青鱗魚 · 查看更多 »

斑鰭異色鱸

斑鰭異色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擬雀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深度0-18公尺,為熱帶海水魚,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斑鰭異色鱸 · 查看更多 »

斑鰭蓑鮋

斑鰭蓑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區,從紅海至南非再到印尼蘇門答臘島海域,另外也發現於地中海東部,棲息深度可達60公尺,本魚體色淡紅色至黃褐色,頭部及身體有許多細深色的橫帶,背鰭硬棘13枚;背鰭軟條9-11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6-7枚,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在沿岸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鰭棘有劇毒,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斑鰭蓑鮋 · 查看更多 »

斑鰭長鰭鸚鯛

斑鰭長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坦尚尼亞至南非德班海域,棲息深度2-12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海藻床,生活習性不明,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觀賞魚。.

新!!: 印度洋和斑鰭長鰭鸚鯛 · 查看更多 »

斑鰭棘線鯒

斑鰭棘線鯒,又稱斑鰭棘線牛尾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30-94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生活在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斑鰭棘線鯒 · 查看更多 »

斑豹鰨

斑豹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阿拉伯海及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6-47公尺,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斑豹鰨 · 查看更多 »

斑鳍若鲹

斑鳍若鲹(学名:Caranx praeustus)为鲹科鲹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斑鳍若鲹 · 查看更多 »

斑點似青鱗魚

斑點似青鱗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紅海海域,體長可達8.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斑點似青鱗魚 · 查看更多 »

斑點紅鮋

斑點紅鮋(学名:Iracundus signifer),又名斑紀鮋、石狗公、石頭魚,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紅鮋屬下的一个种,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太平洋,包括莫三比克、留尼旺、模里西斯、南非、琉球群島、台灣至社會群島、庫克群島、夏威夷群島等海域,棲息深度20-110公尺,體長可達13公分,分布於沙石底質的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夏威夷群岛。.

新!!: 印度洋和斑點紅鮋 · 查看更多 »

斑點馬面魨

斑點馬面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單棘魨科的其中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西印度洋區,包括留尼旺、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等海域,棲息深度130-150公尺,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大陸棚,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斑點馬面魨 · 查看更多 »

斑點暗澳鮨

斑點暗澳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模里西斯、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等海域,棲息深度35-50公尺,體長可達6公分,生活在水流快速的礫石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斑點暗澳鮨 · 查看更多 »

斑金䱵

斑金䱵(学名:Cirrhitichthys aprinus),俗名短嘴格,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䱵科的一種。.

新!!: 印度洋和斑金䱵 · 查看更多 »

斑柄天竺鲷

斑柄天竺鲷(学名:Apogon fleurieu)又稱黄身天竺鲷,俗名大目側仔,为天竺鲷科天竺鲷属的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

新!!: 印度洋和斑柄天竺鲷 · 查看更多 »

无刺空球虫

无刺空球虫(学名:Cenosphaera inermis)为光滑球虫科空球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无刺空球虫 · 查看更多 »

无瘤蚕

无瘤蚕(学名:Travsiopsis dubia)为盲蚕科瘤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南北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括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无瘤蚕 · 查看更多 »

无齿蛤

无齿蛤(学名:Anodontia edentula),又名無齒滿月蛤,是满月蛤目满月蛤科白球蛤亞科無齒蛤屬的一种。.

新!!: 印度洋和无齿蛤 · 查看更多 »

无针浮蚕

无针浮蚕(学名:Tomopteris rolasi)为浮蚕科浮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括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上层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无针浮蚕 · 查看更多 »

无沟双髻鲨

无沟双髻鲨(学名:Sphyrna mokarran),又名八鰭丫髻鮫,为双髻鲨属真鲨科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以及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Massauah、红海。.

新!!: 印度洋和无沟双髻鲨 · 查看更多 »

日本的鯛

日本海魴(學名:Zeus faber),又稱鏡魚、鏡鯧、遠東海魴、馬頭鯛、的鯛、魴魚、豆的鯛,是輻鰭魚綱海魴目的其中一種。在台灣的高級餐廳菜單中稱為鲂魚,英文俗名為John Dory,音譯為多利魚。 台灣坊間低價、去骨去皮的多利魚、魴魚或雪斑魚,皆為東南亞、越南淡水養殖的低眼無齒𩷶和博氏巨鯰(學名:Pangasius bocourti,俗稱「巴沙魚」,也被用来假冒為龍脷魚),假冒高價的深海產魴魚(以日本馬頭鯛每公斤400元為例,每片250公克的魴魚約100元,若以巴沙魚頂替,每片250公克的鯰魚只要25元),使很多人誤以為「鯰魚」就是魴魚、多利魚或國宴魚。最簡單的分辨方法是日本的鯛的魚片帶有魚皮,呈三角形;鯰魚的魚片沒有魚皮,呈長條形(長舌狀)。.

新!!: 印度洋和日本的鯛 · 查看更多 »

日本脊龍蝦

日本脊龍蝦(學名:Linuparus trigonus)。俗名: 龙虾、红龙虾 ,日語漢字寫作箱海老 。.

新!!: 印度洋和日本脊龍蝦 · 查看更多 »

日惹特区

日惹特区(Daerah Istimewa Yogyakarta,爪哇语:Dhaérah Istiméwa Ngayogyakarta)位於爪哇島中南部,南向印度洋,是印尼一個省,首府日惹,是該國唯一仍然有蘇丹統治的省份。尽管日惹是印尼的一个独立政治实体,但是無論是文化上或歷史上都是中爪哇省的一部分。面積3,185.80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2003年)。.

新!!: 印度洋和日惹特区 · 查看更多 »

时区信息数据库

时区信息数据库,又称TZ database、Zoneinfo database,是一个主要应用于电脑程序以及操作系统的,可协作编辑世界时区信息的数据库。由于该数据库由David Olson创立,因而有些地方也将其称作Olson数据库。数据库由Paul Eggert进行编辑和维护。 它的显著特色是由上面提到的Paul Eggert设计的一套通用时区命名规则,例如"America/New_York"和"Europe/Paris"。 数据库试图记录自1970年(Unix元年)以来时区和城市的变化 , 并且还包含一些时间的转换,例如夏令时和闰秒。.

新!!: 印度洋和时区信息数据库 · 查看更多 »

旗鰭棘花鮨

旗鰭棘花鮨,又稱旗鰭棘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阿曼灣海域,棲息深度49-63公尺,體長可達8.2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旗鰭棘花鮨 · 查看更多 »

摩加迪休

摩加迪休(مقديشو,羅馬轉寫:Maqadīshū;Muqdisho;Mogadishu,意指「国王的宝座」),當地人也常以舊名哈馬(Xamar,早期拼音為Hamar)稱呼之,中國古稱木骨都束,是一位於東部非洲偏北的印度洋岸海港城市,也是索馬利亞第一大城市。摩加迪休原本應是非洲東岸名列前幾名的大城與索馬利亞的首都,但因長年的內戰與軍閥割據而陷入無政府狀態,無法實際施行首都應有的行政中心功能,索馬利亞因此另以拜多亞作為臨時首都。.

新!!: 印度洋和摩加迪休 · 查看更多 »

摩鹿加天竺鯛

摩鹿加天竺鯛,又稱蘇拉威西天竺鯛、麻六天竺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印度洋和摩鹿加天竺鯛 · 查看更多 »

摩根島

摩根島是南極洲的島嶼,位於印度洋南部的赫德島北部,處於比德靈邁爾角以東2公里,在1860年被繪入地圖,現時由南極條約體系管理。.

新!!: 印度洋和摩根島 · 查看更多 »

摩氏豹鰨

摩氏豹鰨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鰨亞目鰨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印度洋肯亞至南非索德瓦納灣海域,棲息深度1-10公尺,體長可達1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摩氏豹鰨 · 查看更多 »

撞擊事件

天文學上的撞擊事件(Impact event)是指地球或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其他天體互相碰撞的事件。根據歷史記載,有數百個在特定地區造成死傷以及財物損失的小型撞擊事件(包含火流星爆炸)被記錄下來。在海洋發生的撞擊事件可能造成海嘯對海洋和海岸造成損害。 最近的一次重大撞擊事件發生在700 BC爱沙尼亚的卡里,形成卡里隕石坑。 自從撞擊事件研究成為現在科學界的顯學後,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撞擊事件是重要的情節和背景知識。.

新!!: 印度洋和撞擊事件 · 查看更多 »

擬多齒蛇鯔

擬多齒蛇鯔,為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合齒魚亞目合齒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的印度海域,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擬多齒蛇鯔 · 查看更多 »

擬鮋屬

擬鮋屬(學名:Scorpaenopsis)為鮋科下原生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的一個屬。.

新!!: 印度洋和擬鮋屬 · 查看更多 »

擬赤鼻棱鯷

擬赤鼻棱鯷(学名:Thryssa kammalensoide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東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顎骨短,頂端尖的而且正好對鰓蓋的邊緣達到;第一個上顎骨不存在,在下鰓耙上的鋸齒不形成一叢。體具一黑的鞍狀斑,延伸至在鰓裂的上半部後面的區域的後頸上,臀鰭軟條31-32枚,體長可達11.2公分,棲息在河口區,可做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擬赤鼻棱鯷 · 查看更多 »

擬星螺屬

擬星螺屬(學名:Bolma)是一個包括有中型到大型海螺的一個屬,其物種都有鈣質的,皆為蠑螺科的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

新!!: 印度洋和擬星螺屬 · 查看更多 »

擬海龍

擬海龍,又稱棘海龍,為輻鰭魚綱海龍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擬海龍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王子島 (南非)

愛德華王子島是南非的島嶼,位於印度洋南部海域,屬於愛德華王子群島的一部分,由西開普省負責管轄,長11公里、寬6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672米,島上無人居住。 Category:南非島嶼.

新!!: 印度洋和愛德華王子島 (南非) · 查看更多 »

懷氏瘦獅子魚

懷氏瘦獅子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獅子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900-920公尺,體長可達9.1公分,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懷氏瘦獅子魚 · 查看更多 »

懷氏脂眼鯡

懷氏脂眼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至東南大西洋海域,棲息深度0-200公尺,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生活習性不明,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懷氏脂眼鯡 · 查看更多 »

懷氏棱鯷

懷氏棱鯷(学名:Thryssa whitehead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頜骨溫和,其尖端超越鰓蓋邊緣;背後上部鰓裂缺且具有非常模糊的斑點,臀鰭軟條40-43枚,體長可達15.8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可作為食用魚。.

新!!: 印度洋和懷氏棱鯷 · 查看更多 »

教宗預言

教宗预言(Prophetia Sancti Malachiae Archiepiscopi, de Summis Pontificibus),或称圣馬拉奇预言,出自据說有预知能力的12世纪爱尔兰的阿馬总主教(Saint Malachy)。他25岁时成了一名神父,30岁上成了主教,创设了爱尔兰第一所基督会修道院,据传他在1139年到罗马访问期间,经历了关于未来的异象,看到最后的审判之前112位教宗的影像,他随后列出了一长串的人物清单。他把这些幻觉写在5页羊皮纸上,把手稿交给当时的教宗英诺森二世。教宗读了上面的内容,然后密封在档案馆裏,直到1590年,馬哈德哈克死后被尊称为圣馬拉奇。1595年一位叫Arnold de Wyon的传教士在他其著作《Lignum Vitæ》内首次记录了这个预言。名单裏圣马拉奇以拉丁文留下了这几位教宗的相关线索,这就是圣马拉奇预言或教宗预言的由来,预言裏没有留下这些教宗的名字,而是留下足供辨认的人物特徵,或是有关国家、臂章、勳章等线索的暗喻。.

新!!: 印度洋和教宗預言 · 查看更多 »

扁吻腹囊海龍

扁吻腹囊海龍(学名:Microphis argulus),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模里西斯、葛摩;太平洋區,從印尼至法屬波里尼西亞海域,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沿岸河流、河口的半鹹水域,卵胎生。.

新!!: 印度洋和扁吻腹囊海龍 · 查看更多 »

扁體真裸皮鮋

扁體真裸皮鮋(學名:Richardsonichthys leucogaster,舊稱Tetraroge leucogaster),又名達爾里真裸皮鮋(學名:Tetraroge darnleyensis),是一種原生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珊瑚礁的魚類,屬於鮋亞目真裸皮鮋科。舊的分類歸入真裸皮鮋屬,現時獨立成為一個屬,為熱帶海水魚,棲息深度8-90公尺,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沿岸沙泥沉積的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扁體真裸皮鮋 · 查看更多 »

扭蜗牛科

扭轴蜗牛科(學名:Streptaxidae),亦作扭蜗牛科,是一個陸生蝸牛的科。根據亞目2005年的《布歇特和洛克羅伊的腹足類分類》,本科是有肺類腹足綱軟體動物之下的柄眼目瑪瑙螺亞目的成員。 本科物種的一大特色,是其殼口都長有齒狀突出。.

新!!: 印度洋和扭蜗牛科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王國

托勒密王國(Πτολεμαϊκὴ βασιλεία)或稱托勒密埃及,是亞歷山大大帝逝世之後,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的一個希臘化王國。王國建立者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托勒密一世,他在公元前304年自立為國王並宣稱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直到公元前30年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兵败自杀為止,歷經274年。王國疆域最鼎盛時包含埃及、昔蘭尼、安那托利亞南部、敘利亞南部和一些愛琴海島嶼,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亞歷山卓是托勒密王國的首都,也是當時是希臘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貿易樞紐。 埃及托勒密王朝一裔中兄妹或姊弟通婚很多。男性後裔常稱托勒密,女性的名稱常有克利奥帕特拉、贝勒尼基和阿尔西诺伊。其中最後的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最爲後世所知的。托勒密王國因內部王室紛爭、境內埃及人叛亂、以及外國入侵等等種種原因逐漸衰弱,最終被羅馬共和國占領。但所留下的希臘化文明一直延續到埃及被穆斯林征服為止。.

新!!: 印度洋和托勒密王國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图

托馬斯·圖(Thomas Tew,)是17世纪的希臘私掠船长,出身於羅德島,於1692年入股经营70吨的友谊号快帆船,成武装民运船的船长;並透過賄賂官員取得襲擊法國港口的私掠許可證,但一出海托馬斯便打定主意違背委任狀的約定,拉攏船員沿达伽马的航線往印度洋前進,因此他也被稱作海盗中的达伽马。 托馬斯·圖在紅海劫持一艘莫卧兒帝國的寶船,制服了船上300名印度士兵,獲得船上的許多財寶,隨後更貪婪地沿着阿拉伯和印度的海岸線展开长达22000海里的疯狂劫掠,甚至绑架土邦邦主,勒索大批象牙與印度出產的香料,1694年4月在滿載而歸回希臘,單是船上的見習水手都能分到1200英鎊的厚利,使托馬斯·圖一躍為希臘的知名人物。 托馬斯·圖的成功讓同時期的海盜發覺東方的海岸線更有利可圖,使原本壟斷與東方貿易的英國、荷蘭、法國所轄東印度公司跟印度的莫卧兒帝國成為海盜眼中的肥羊展開掠奪攻擊,改變了世界海盜的發展版圖。 而托馬斯·圖也未因一次成功便放棄海盜事業,很快便在於1694年11月再度航向印度洋,但在翌1695年9月時,托馬斯·圖就在紅海上跟一艘印度船發生戰鬥時,遭到對方亂槍打死。 Category:海盜.

新!!: 印度洋和托马斯·图 · 查看更多 »

托氏擬花鮨

托氏擬花鮨,又稱托氏擬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15-63公尺,體長可達9公分,棲息在岩石底部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托氏擬花鮨 · 查看更多 »

托洛姆林島

托洛姆林島(Tromelin Island,;Île Tromelin,)是一個位於印度洋上的島嶼,地勢低平,面積僅0.8平方公里(約200英畝),位於馬達加斯加以東約(地理座標:)。托洛姆林島是法國海外領地,但鄰近的毛里裘斯和塞舌爾都宣稱擁有其主權。島上沒有港口或停泊處,故此難以經海路抵岸;對外交通多靠島上長1.2公里(3,900英尺)的簡陋跑道。 托洛姆林是個地勢低窪、灌木叢生、四周被珊瑚礁圍繞的沙洲,長約1,700米(1.1英里)、闊約700米(0.43英里),最高點海拔。這個島為不少海鳥及海龜築巢哺幼之地。.

新!!: 印度洋和托洛姆林島 · 查看更多 »

扇卷虫

扇卷虫(学名:Bhawania cryptocephala)为金扇虫科卷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扇卷虫 · 查看更多 »

扇棘腔吻鱈

扇棘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海域,體長可達47.5公分,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扇棘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拟刺尾鲷

擬刺尾鯛(学名:Paracanthurus hepatus),又名藍倒吊、黃尾副刺尾魚、副刺尾魚、蓝刀鲷、剝皮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是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一种鱼类。.

新!!: 印度洋和拟刺尾鲷 · 查看更多 »

拟灯笼鱼

拟灯笼鱼(学名:Scopelengys tristis)为新灯鱼科拟灯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拉伯海。.

新!!: 印度洋和拟灯笼鱼 · 查看更多 »

拱光眼虫

拱光眼虫(学名:Actinomma arcadophorum)为星球虫科光眼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洋、中太平洋,包括东海、西沙群岛等海域。.

新!!: 印度洋和拱光眼虫 · 查看更多 »

拳折额蟹

拳折额蟹(学名:Micippa philyra)为蜘蛛蟹科折额蟹属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从中太平洋经东亚至非洲东岸以及日本、中国大陆的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于潮间带至20米深的海滨。.

新!!: 印度洋和拳折额蟹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印度洋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印度洋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拉克代夫海

拉克代夫海是印度洋北部的一個海,位於印度、馬爾代夫和斯里蘭卡之間的海域,面積786,0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29米,最大水深4,131米,有多處珊瑚礁。.

新!!: 印度洋和拉克代夫海 · 查看更多 »

拉穆島

拉穆島(Lamu Island)是印度洋的島嶼,位於東非國家肯雅北岸,屬於拉穆群島的一部分,由濱海省負責管轄,該鎮長10公里、寬6公里,島上的拉穆鎮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Category:印度洋島嶼 Category:肯亞島嶼 Category:拉穆群島 分類:海岸省 (肯亞).

新!!: 印度洋和拉穆島 · 查看更多 »

拉穆群島

拉穆群島(Lamu Archipelago)是印度洋群島,位於東非國家肯雅北岸,毗鄰與索馬里接壤的邊境,由5個島嶼組成,拉穆島上的拉穆鎮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Category:印度洋群島 * Category:肯亞島嶼 分類:海岸省 (肯亞).

新!!: 印度洋和拉穆群島 · 查看更多 »

拉氏線鮋

拉氏線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真裸皮鮋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洋印度海域,棲息深度145-274公尺,體長可達8.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拉氏線鮋 · 查看更多 »

拉氏腔吻鱈

拉氏腔吻鱈,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西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海域,屬深海底棲性魚類,深度可達1140公尺,本體長可達62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拉氏腔吻鱈 · 查看更多 »

拉普拉塔河口海战

拉普拉塔河口海战(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1939年12月13日)是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海上战斗。德国海军的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于当年9月开始在南大西洋及印度洋进行破交战,攻击盟国商船,吸引了大量盟军军舰。在此次海战中,格拉夫·斯佩号在阿根廷及乌拉圭外海的拉普拉塔河河口海域遭遇3艘盟军巡洋舰——皇家海军的埃克塞特号、阿贾克斯号及新西兰海军的阿基里斯号的拦截。在随后的战斗中,埃克塞特号遭到重创,其余2艘轻巡洋舰均受到损伤。然而,由于格拉夫·斯佩号判断失误前往了蒙得维的亚港进行补给,英军便趁此机会利用欺诈和政治手段迫使德军将军舰凿沉。.

新!!: 印度洋和拉普拉塔河口海战 · 查看更多 »

曲紋唇魚

曲紋唇魚(學名:Cheilinus undulatus),(又稱波紋鸚鯛、波紋唇魚),常俗稱蘇眉鱼,也有拿破崙鱼、龍王鯛、海哥龍王及大片仔等別名,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目前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保護,列為附錄II的物種,表示於所有、管理及進行貿易時,均受到許可證制度管制。 主要棲息區域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台灣以及南海诸岛等,幼鱼多生活于礁盘内侧浅水中以及成鱼常见于礁盘外侧较深的海域。.

新!!: 印度洋和曲紋唇魚 · 查看更多 »

曳尾鹱

鸡蛋。 曳尾鹱(学名:Puffinus pacificus)为鹱科剪水鹱属的鸟类,又名--,俗名长尾水鸟、楔尾鹱。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台湾岛等地,常见于远洋的岛屿以及产卵于洞穴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克马德克群岛。.

新!!: 印度洋和曳尾鹱 · 查看更多 »

曼納灣

曼納灣(Gulf of Mannar,मन्नार की खाड़ी,மன்னார் வளைகுடா)是位於印度洋上印度與斯里蘭卡之間的一片海域,以羅摩橋與保克海峽為界。該海灣目前由管理,管理範圍自杜蒂戈林至。.

新!!: 印度洋和曼納灣 · 查看更多 »

曼達島

曼達島(Manda Island)是印度洋的島嶼,位於東非國家肯雅北岸,屬於拉穆群島的一部分。當地自9世紀開始就依靠塔克瓦的港口對外進行貿易。現時島嶼由濱海省負責管轄,該島長13.3公里、寬9.6公里,農產品有玉米、木薯、芝麻和棉花。 由於當地地處於非洲大陸靠近印度洋的地帶,所以當地自古以來就已是貿易重鎮。有科學家在當地曾出土明朝永樂年間的銅幣和銀幣,足以證明當地在明初已經與中國有貿易往來。.

新!!: 印度洋和曼達島 · 查看更多 »

怪蝴蝶魚

怪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

新!!: 印度洋和怪蝴蝶魚 · 查看更多 »

普吉寶螺

普吉寶螺(學名:Erosaria gangranosa),又名戀吉寶螺(學名:Erosaria gangranosa reentsii ),是一個寶螺科海螺的腹足綱軟體動物物種。過往戀吉寶螺被視為普吉寶螺的亞種,但WoRMS這個「亞種」只是指名亞種的異名。.

新!!: 印度洋和普吉寶螺 · 查看更多 »

普吉府

普吉府(ภูเก็ต,RTGS:Phuket)是泰國77個一級行政區之一,府治為與行政區同名的普吉市。該行政區全境以普吉島再加上32個離島為範圍。普吉島是泰國境內最大的島嶼,位於泰國南部安達曼海海域上,也是唯一一個擁有自己獨立一級行政區劃的島嶼。普吉是世界知名的熱帶觀光勝地,其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替泰國帶來不小的財富。.

新!!: 印度洋和普吉府 · 查看更多 »

普安特拉儒區

普安特拉儒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東部,北面和東面是印度洋,南接安塞奧潘區,西鄰卡斯喀得區,面積為4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2,715。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普安特拉儒區 · 查看更多 »

普萊桑斯區

普萊桑斯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的中部,北毗貝爾艾爾區、蒙弗勒利區和印度洋,東臨羅切凱曼區和雷瑪麥爾區,南接馬埃大安塞區,西鄰波特格勞德區,面積為3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399。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普萊桑斯區 · 查看更多 »

普氏鬚鰻

普氏鬚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蛇鰻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從坦尚尼亞至南非海域及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體長可達39公分,棲息於底層水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普氏鬚鰻 · 查看更多 »

普拉兰岛

普拉兰岛(Praslin),塞舌尔第二大岛,面积38平方公里,位于群岛主岛马埃岛以北44公里,人口约6500人。 普拉兰岛在18世纪时是印度洋上有名的海盗藏身地,现在则以美丽的沙滩著名,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新!!: 印度洋和普拉兰岛 · 查看更多 »

普拉特島 (塞舌爾)

普拉特島是東非國家塞舌爾的島嶼,位於馬埃島以南135公里的印度洋,長1,250米、寬550米,面積0.65平方公里,該島被熱帶雨林覆蓋,島上有機場設施。 Category:塞舌爾地理.

新!!: 印度洋和普拉特島 (塞舌爾) · 查看更多 »

普拉特島 (毛里裘斯)

普拉特島是毛里裘斯的火山島,位於龍德島以西13公里的印度洋海域,面積2.53平方公里,該島有燈標、墳場和小型軍事基地,島上無人居住。.

新!!: 印度洋和普拉特島 (毛里裘斯) · 查看更多 »

普拉蘭大安塞區

普拉蘭大安塞區是塞舌爾的25個行政區之一,位於主島馬埃島以北44公里的第二大島普拉蘭島南部,北毗貝聖安那區,其餘三面是印度洋,面積為14平方公里,2002年居民人數是3,335。 Category:塞舌爾行政區劃.

新!!: 印度洋和普拉蘭大安塞區 · 查看更多 »

晴斑擬矛尾鰕虎魚

晴斑擬矛尾鰕虎魚(学名:Parachaeturichthys ocellatus),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鰕虎亞目鰕虎科擬矛尾鰕虎魚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西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海域,為熱帶海水魚,棲息在深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印度洋和晴斑擬矛尾鰕虎魚 · 查看更多 »

晶明蚕

晶明蚕(学名:Vanadis crystallina)为眼蚕科明蚕属的动物。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包括东海黑潮区、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上层水域暖水种。.

新!!: 印度洋和晶明蚕 · 查看更多 »

晋安县 (西晋)

晋安县,中国古县名。 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泉州市南安丰州镇。属晋安郡。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为南安县。南梁天监元年(502年)至南陈天嘉五年(564年)间分别为梁安郡、南安郡治。南梁时为中国交通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的重要海港。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南朝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福建古代县份 Category:泉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南安市 Category:282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589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印度洋和晋安县 (西晋) · 查看更多 »

11月23日

11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7天(闰年第32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8天。.

新!!: 印度洋和11月23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8日

11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2天(闰年第33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3天。.

新!!: 印度洋和11月28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6日

12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0天(闰年第36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5天。.

新!!: 印度洋和12月26日 · 查看更多 »

1548年攻佔亞丁

1548年攻佔亞丁(),是一起完成於皮瑞・雷斯(,本名Ahmed Muhiddin Piri)領導下的奥斯曼帝國軍隊企圖於1548年2月26日自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亞丁的港口時的軍事行動。 亞丁在1538年即已被哈德姆·蘇萊曼·帕夏所領導的奥斯曼帝國軍隊佔予蘇萊曼一世,以提供奥斯曼帝國一個為奇襲葡萄牙在印度西岸資產而成立的根據地。The history of Aden, 1839-72 by Zaka Hanna Kour p.2 在航向印度的過程中,奥斯曼帝國於1538年9月的迪烏圍攻戰一役敗給葡萄牙,但於隨後回到亞丁並以100尊火炮加強固守該地。蘇萊曼帕夏企圖在這個根據地掌控整個也門以及薩那。然而,亞丁人起而反抗奥斯曼帝國並迎來葡萄牙人,因此葡萄牙人得以掌控該城直到皮瑞・雷斯將其攻下時。 皮瑞・雷斯亦將在此後於1552年攻佔馬斯喀特的行動中再度擊敗葡萄牙人。.

新!!: 印度洋和1548年攻佔亞丁 · 查看更多 »

1901年5月18日日食

1901年5月18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01年5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法屬馬達加斯加、留尼汪、英屬模里西斯、荷屬東印度、英屬紐幾內亞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東南部、亚洲東南部、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此次日全食是自1886年8月29日以來最長的一次,而1919年5月29日就會有更長的日全食發生。.

新!!: 印度洋和1901年5月1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03年9月21日日食

1903年9月2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03年9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南极洲威爾克斯地和維多利亞地,日偏食則覆蓋了南极洲的一部分、非洲東南部、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中南部。.

新!!: 印度洋和1903年9月2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04年3月17日日食

1904年3月17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04年3月17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德屬東非、葡屬東非、法屬葛摩、英屬塞席爾、英屬模里西斯、英屬印度洋領地、荷屬東印度、暹羅、法屬印度支那、西沙群岛、美屬菲律賓、日本,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東半部、亚洲東南半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04年3月17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05年3月6日日食

1905年3月6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05年3月6日(西半球的日偏食區域大多爲3月5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亞、新赫布里底,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東南部、馬來群島東南半部、澳大拉西亞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05年3月6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08年12月23日日食

1908年12月23日日食是一次全環食,發生於协调世界时1908年12月2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本影末端與地表距離很小時,由於地表呈弧形,食帶中心附近地表被本影覆蓋,形成日全食,而食帶中心較遠的區域內本影未能接觸地表,使地表被偽本影覆蓋,形成日環食。這種同一次日食中先後出現全食和環食的稱為全環食。與單純的日全食和日環食類似,全環食的本影和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也會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西,日全食未經過陸地,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大部、非洲南部、整個南极洲。.

新!!: 印度洋和1908年12月23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0年5月9日日食

1910年5月9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10年5月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南极洲威爾克斯地和澳大利亚,日偏食則覆蓋了澳大利亚、馬來群島中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10年5月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2年10月10日日食

1912年10月10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协调世界时1912年10月1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巴西,日偏食則覆蓋了拉丁美洲大部分、非洲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12年10月1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3年9月30日日食

1913年9月30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1913年9月30日(西半球大多爲9月2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南,出現在非洲東南部和南极洲的一部分。.

新!!: 印度洋和1913年9月3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5年2月14日日食

1915年2月14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15年2月14日(當天也是春節,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2月1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澳大利亚、荷屬東印度、德屬新幾內亞、日本南洋廳,日偏食則覆蓋了馬來群島、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15年2月14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16年7月30日日食

1916年7月30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16年7月30日(西半球爲7月2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澳大利亚,日偏食則覆蓋了澳大利亚、馬來群島大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16年7月3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20年5月18日日食

1920年5月18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1920年5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南,出現在澳大利亚大部、印度洋中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20年5月1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22年9月21日日食

1922年9月2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22年9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埃塞俄比亚、義屬索馬利蘭、英屬馬爾地夫、海峡殖民地圣诞岛、澳大利亚,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東部、亚洲南部、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22年9月2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23年3月17日日食

1923年3月17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协调世界时1923年3月17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智利、阿根廷、福克兰群岛、垂斯坦昆哈戈夫岛、西南非洲、貝專納、南羅德西亞、葡屬東非、尼亞薩蘭、法屬馬達加斯加,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中南部、非洲中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23年3月17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26年1月14日日食

1926年1月14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26年1月14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法屬赤道非洲、比屬剛果、英埃蘇丹、英屬烏干達、英屬肯亞、義屬索馬利蘭、英屬塞席爾、荷屬東印度、北婆羅洲、美屬菲律賓,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中東部、亚洲中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26年1月14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29年11月1日日食

1929年11月1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29年11月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西屬撒哈拉、法屬西非、英屬黃金海岸、法屬多哥蘭、葡屬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法屬赤道非洲、比屬剛果、北羅德西亞、英屬坦干伊加、英屬塞席爾,日偏食則覆蓋了歐亞大陸西南部、整個非洲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29年11月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29年5月9日日食

1929年5月9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29年5月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荷屬東印度、馬來聯邦、暹羅、法屬印度支那、南沙群島、美屬菲律賓、日本南洋廳,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東南部、亚洲東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29年5月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34年8月10日日食

1934年8月10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34年8月1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葡屬西非、西南非洲、北羅德西亞、貝專納、尼亞薩蘭、南非、葡屬東非,日偏食則覆蓋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34年8月1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35年12月25日日食

1935年12月25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35年12月25日(東半球大多爲12月26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南极洲維多利亞地、威爾克斯地、麥克羅伯特森地、恩德比地、毛德皇后地,日偏食則覆蓋了幾乎整個南极洲、新西兰絕大部分、南美洲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通常每年有2次日食,而1935年共有5次,是20世紀唯一發生日食最多的一年。其中包括4次日偏食和1次日環食。本次日食是其中第五次,即最後一次,也是其中唯一一次日環食。.

新!!: 印度洋和1935年12月25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36年12月13日日食

1936年12月13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36年12月13日(東半球爲12月14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皮特凯恩群岛,日偏食則覆蓋了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中南部諸島嶼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36年12月13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40年10月1日日食

1940年10月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40年10月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哥伦比亚、巴西、委內瑞拉、南非,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大部分、非洲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40年10月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43年8月1日日食

1943年8月1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43年8月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法屬馬達加斯加的阿姆斯特丹島,日偏食則覆蓋了馬來群島的大部分、澳大拉西亞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43年8月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45年1月14日日食

1945年1月14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45年1月14日(西半球大多爲1月1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南非和澳大利亚兩國,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東南部、澳大拉西亞、南极洲絕大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45年1月14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48年11月1日日食

1948年11月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48年11月1日(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10月3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比屬剛果、英屬烏干達、英屬肯亞、英屬塞席爾、英屬模里西斯,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中東部、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48年11月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48年5月9日日食

1948年5月9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48年5月9日(西半球大多為5月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卡爾尼科巴島、缅甸、暹羅、法屬印度支那、北越、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苏联、阿拉斯加領地,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的大部分區域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48年5月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50年3月18日日食

1950年3月18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协调世界时1950年3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南极洲毛德皇后地,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南端、非洲西南部及南极洲的一部分。.

新!!: 印度洋和1950年3月1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54年12月25日日食

1954年12月25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54年12月25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西南非洲、南非、阿什莫尔和卡捷群岛、印尼、葡屬帝汶,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約在赤道以南的部分、东南亚大部、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54年12月25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55年12月14日日食

1955年12月14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55年12月14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法屬赤道非洲、利比亞、英埃蘇丹、衣索比亞、法屬索馬利蘭、英屬索馬利蘭、索馬利蘭託管地、英屬馬爾代夫、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國、北越、南越、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琉球列島,日偏食則覆蓋了欧洲東部、亚洲大部、非洲中東部及周邊部分地區。此次日環食是公元168年12月17日至3080年1月14日的29個多世紀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新!!: 印度洋和1955年12月14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55年6月20日日食

1955年6月20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55年6月20日(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為6月1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英屬塞席爾、英屬馬爾地夫、錫蘭、印度安達曼群島、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國、南越、南海諸島、菲律宾、太平洋群島託管地、巴布亞紐幾內亞領地、英屬索羅門群島,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中南部、非洲東部、澳大利亚東北半部及周邊部分地區。此次日全食是自1080年6月20日以來最長的一次,這一紀錄直到2150年6月25日才會打破。.

新!!: 印度洋和1955年6月2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58年4月19日日食

1958年4月19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58年4月19日(西半球為4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英屬馬爾地夫、印度尼科巴群島、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北越、南越、中国大陆、香港、臺灣、琉球列島、日本,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的大部分區域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58年4月1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59年4月8日日食

1959年4月8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59年4月8日(西半球爲4月7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澳大利亚、巴布亞紐幾內亞領地、英屬索羅門群島、吉爾伯特及埃里斯群島、托克劳、美屬薩摩亞,日偏食則覆蓋了马来群岛的大部分、澳大拉西亞、美拉尼西亚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59年4月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60年3月27日日食

1960年3月27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1960年3月27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南,出現在澳大利亚大部分、东部南极洲和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60年3月27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66年11月12日日食

1966年11月12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66年11月12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秘鲁、智利、玻利維亞、阿根廷、巴拉圭、巴西,日偏食則覆蓋了拉丁美洲大部分、非洲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多國科學家前往南美洲觀測了日全食,而双子座12号的任務成員也在太空拍攝到了日食照片。.

新!!: 印度洋和1966年11月12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69年3月18日日食

1969年3月18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69年3月18日(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3月17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印度尼西亞和太平洋群島託管地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东南亚、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69年3月1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70年波拉气旋

1970年波拉气旋是一场发生于1970年11月12日的热带气旋。它毁灭性地袭击了东巴基斯坦(现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迄今为止,它仍然是最为致命的热带气旋,也是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共有超过五十万人在风暴中丧生,主要是由于暴风雨潮汐淹没了恒河三角洲许多低洼的岛屿。这次旋风是1970年北印度洋气旋季节的第六次气旋风暴,也是本季节最强的。 这场气旋于11月8日在孟加拉湾中央湾形成。接着开始北移并且加剧。至11月11日,气旋风速达到185公里/小时(115英里/小时),并于次日下午登陆东巴基斯坦(现为孟加拉国)海岸。风暴潮摧毁了众多离岸岛屿,以及这一地区的村庄和农作物。.

新!!: 印度洋和1970年波拉气旋 · 查看更多 »

1972年1月16日日食

1972年1月16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72年1月16日(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一小部分爲1月15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南极洲玛丽·伯德地、維多利亞地、威爾克斯地,日偏食則覆蓋了整個南极洲、南美洲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72年1月16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73年6月30日日食

1973年6月30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73年6月3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巴西、圭亚那、荷屬圭亞那、葡屬維德角、毛里塔尼亚、马里、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中非、蘇丹、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和英屬塞舌尔,日偏食則覆蓋了大西洋兩岸至西印度洋之間的區域。此次日全食在地面的最長持續時間是1955年6月20日以來最長的,這一紀錄直到2150年6月25日才會打破。而為了延長日全食觀測時間,美国、英国、法国科學家使用協和式超音速客機從空中觀測,飛機上的全食共持續了74分鐘,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單次日全食觀測時間最長的紀錄。.

新!!: 印度洋和1973年6月3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74年6月20日日食

1974年6月20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74年6月2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法屬南部和南極領地阿姆斯特丹岛和澳大利亚,日偏食則覆蓋了马达加斯加至澳大利亚一帶的廣大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74年6月2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76年10月23日日食

1976年10月23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76年10月2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坦桑尼亚、塞舌尔、澳大利亚,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東南部至澳大拉西亞、印度洋大部分及其沿岸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76年10月23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77年4月18日日食

1977年4月18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77年4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西南非洲、安哥拉、赞比亚、薩伊、坦桑尼亚、塞舌尔、英屬印度洋領地,日偏食則覆蓋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亚洲西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77年4月1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80年2月16日日食

1980年2月16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80年2月16日,當天也是春節。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安哥拉、薩伊、坦桑尼亚、肯尼亚、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和中国,日偏食則覆蓋了幾乎整個非洲和亚洲中南部的廣大區域。.

新!!: 印度洋和1980年2月16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83年6月11日日食

1983年6月1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83年6月11日(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6月1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圣诞岛、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東南部、澳大拉西亞及周邊部分地區。許多國家的觀測隊前往全食帶內觀測了日全食,但印尼政府卻以「日食期間的陽光導致失明」爲由,禁止本國人直接觀測日食,導致親眼看到此次日全食的印尼人寥寥無幾。.

新!!: 印度洋和1983年6月1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86年4月9日日食

1986年4月9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1986年4月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南,出現在澳大拉西亞絕大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86年4月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87年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1987年 · 查看更多 »

1987年3月29日日食

1987年3月29日日食是一次全環食,發生於1987年3月2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本影末端與地表距離很小時,由於地表呈弧形,食帶中心附近地表被本影覆蓋,形成日全食,而食帶中心較遠的區域內本影未能接觸地表,使地表被偽本影覆蓋,形成日環食。這種同一次日食中先後出現全食和環食的稱為全環食。與單純的日全食和日環食類似,全環食的本影和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也會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阿根廷、加蓬、赤道几内亚、喀麦隆、中非、蘇丹、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日全食未經過陸地,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中南部、非洲絕大部分、中东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87年3月2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88年3月18日日食

1988年3月18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88年3月18日(西半球爲3月17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印尼和菲律宾兩國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中東部、大洋洲西北部、北美洲西北部。.

新!!: 印度洋和1988年3月18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88年9月11日日食

1988年9月11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88年9月1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索马里和澳大利亚麦夸里岛兩地很小的一部分,日偏食則覆蓋了西至東非大裂谷附近、北至喜马拉雅山脉附近、東至马来群岛西半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南至南极洲的廣大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88年9月1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89年8月31日日食

1989年8月31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1989年8月3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南,出現在非洲南部、南极洲靠近印度洋的部分等地。.

新!!: 印度洋和1989年8月3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9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1年1月15日日食

1991年1月15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91年1月15日(東半球爲1月16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屬玻里尼西亞,日偏食則覆蓋了大洋洲的大部分區域和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91年1月15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9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2年6月30日日食

1992年6月30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92年6月3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巴西和乌拉圭兩國很小的一部分,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大部、非洲西南半部和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92年6月3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9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4年11月3日日食

1994年11月3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94年11月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秘鲁、智利、玻利維亞、阿根廷、巴拉圭、巴西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的戈夫岛,日偏食則覆蓋了拉丁美洲大部、非洲南部和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94年11月3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9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8年8月22日日食

1998年8月22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98年8月22日(西半球爲8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印尼、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東南部和大洋洲大部。.

新!!: 印度洋和1998年8月22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9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9年2月16日日食

1999年2月16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协调世界时1999年2月16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南非爱德华王子群岛和澳大利亚,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南部、马来群岛、大洋洲西部、南极洲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99年2月16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9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199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199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199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19世紀日食列表

19世紀日食列表列出了19世紀所有的日食日期、時間、地點、類型、沙羅周期及持續時間。在19世紀,總共發生了242次日食,其中有87次不帶其他種類日食的日偏食,77次日環食,63次日全食和15次全環食。在這之中,1805年是出現最多日食的年分,一共出現了5次日食,該年1月以及12月則分別出現了2次日食。在1851年7月28日發生的日全食更是人類史上首個被攝影紀錄的日食。 發生於1850年8月7日的日食是本世紀最長的日全食,全食維持6分50秒;而日全食最多可持續7分32秒。最長日環食則是1883年10月30日的日食,環食持續10分17秒;日環食最多可持續12分29秒。此外,1807年6月6日之全環食與1807年11月29日之全環食、1825年6月16日之全環食與1825年12月9日之全環食、1827年10月20日之全環食與1828年4月14日之全環食、以及1845年10月30日之全環食與1846年4月25日之全環食相距皆不足一年。另外,日食沙羅週期152與日食沙羅週期153依次於本世紀開始,而日食沙羅週期112、日食沙羅週期107、日食沙羅週期113與日食沙羅週期109則依次於本世紀結束。 本列表包含19世紀日食發生的日期、食甚時間、其沙羅周期、該日食的類型、食分。如果是全食、環食或全環食,亦會提供其全(環)食持續時間及影子直徑。此外,此列表還包含各日食的日甚地點(以經緯度表示)及可見地區。.

新!!: 印度洋和19世紀日食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0年2月5日日食

2000年2月5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發生於协调世界时2000年2月5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由於月球偏北或偏南,本影及僞本影從地球以北或以南經過而未接觸地表,只有半影覆蓋了地球北端或南端部分區域,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偏食月球偏南,出現在南极洲絕大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 通常每年有2次日食,而2000年共有4次,全都是日偏食。本次日食是其中第一次。.

新!!: 印度洋和2000年2月5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1年6月21日日食

2001年6月2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01年6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安哥拉、赞比亚、辛巴威、莫桑比克、马拉维、马达加斯加,日偏食則覆蓋了北至撒哈拉沙漠、南至大西洋最南端、西至南美洲中西部、東至印度洋中部的區域。.

新!!: 印度洋和2001年6月2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1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1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印度洋和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

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是继1992年以来西南印度洋最早有风暴获得命名的气旋季。西南印度洋盆地东北部形成多场风暴,另外还有多场源于澳大利亚周边海域。西南印度洋是指赤道以南,东经90°以西的印度洋,这里平均每个气旋季会形成9场风暴,这次数量略高,有11场。气旋季期间共有73天有热带天气系统存在,远高于58天的平均值。 西南印度洋盆地的热带气旋由位于留尼汪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监测。气旋季于2001年11月1日开始,2002年4月30日结束,并且在毛里求斯和塞舌尔两地还要持续到5月15日。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西南印度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但从实际情况看,本季正式开始前及结束后都有风暴形成。全季首场风暴得名“安德烈”(Andre),于10月下旬在澳大利亚海域形成,在该海域逗留期间获名热带气旋亚历克斯。气旋哈利是本季最强烈的风暴,也是21世纪形成的首场特强热带气旋,哈利袭击马达加斯加并造成3人遇难,但总体破坏程度小于预期。2002年1月,气旋迪娜重创马斯克林群岛,留尼汪受灾特别严重,降雨量高达2102毫米。作为本季最后一场风暴,气旋可辛尼吹袭了正处政治危机中的马达加斯加,夺走了33人的生命。.

新!!: 印度洋和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2年12月4日日食

2002年12月4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02年12月4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安哥拉、赞比亚、纳米比亚、波札那、辛巴威、南非、莫桑比克、澳大利亚,日偏食則覆蓋了撒哈拉以南非洲至澳大利亚之間的區域及部分周邊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02年12月4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相对而言较为活跃,有多个热带气旋对菲律宾、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成影响。全季每个月都有热带天气活动,其中又以7至10月间形成的风暴数量最多。全年经正式和非正式确认存在的热带低气压有37个,其中26个获得命名,15个发展成台风。 1月10日,热带风暴塔巴在菲律宾以东海域发展形成,提前拉开台风季序幕。两个月后,台风米娜成为有纪录以来首场在3月成形的强台风。6月,台风查特安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带去暴雨,夺走48人的生命,成为楚克州有纪录以来最致命的自然灾害。风暴接下来重创关岛,然后又袭击日本。8月,台风鹿莎成为43年来在大韩民国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台风,导致238人遇难,经济损失高达42亿美元(2002年美元)。10月,台风海高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吹袭东京都的第三强台风。台风凤仙是本季最后一场风暴,也是有纪录以来造成关岛损失最严重的气旋之一,经济损失达7亿美元,最终在12月11日消散。 西太平洋是指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太平洋;如果是在国际日期以东、赤道以北形成的风暴,则会称为飓风,见2002年太平洋飓风季。西太平洋形成的热带风暴由日本气象厅命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为这片海域的热带低气压编号时,会在数字后面加上字母“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会对进入或是在其预警责任海域形成的热带低气压命名,这样,同一场风暴就可能会有两个名称,这类情况会在下文中同时列出两个名称,其中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的命名以括弧括出。.

新!!: 印度洋和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3年11月23日日食

2003年11月23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03年11月23日(東半球大多爲11月24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南极洲威爾克斯地和毛德皇后地,日偏食則覆蓋了整個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部分區域及周邊部分地區。這是人類在南极洲觀測的首次日全食。.

新!!: 印度洋和2003年11月23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簡稱印度洋海嘯或南亞大海嘯,科學界稱為蘇門答臘-安達曼地震)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当地时间(雅加达、曼谷)UTC+7上午7時58分55秒,震央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西160千米,震源深度为30千米Nalbant, S., Steacy, S., Sieh, K., Natawidjaja, D., and McCloskey, J. "." Nature. Vol.

新!!: 印度洋和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 查看更多 »

200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5年10月3日日食

2005年10月3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2005年10月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西亞、利比亚、乍得、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塞舌尔,日偏食則覆蓋了幾乎全部的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以及部分周邊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05年10月3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5年7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05年7月 · 查看更多 »

200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5年苏门答腊地震

2005年蘇門答臘大地震发生在2005年3月28日UTC时间16:09:37(当地时间23:09:37),震中位于,離印度洋海面30公里深的海床。震央距離北蘇門答臘首府實武牙市以西約200公里,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西北1400公里,強度為黎克特制8.2級。美國地質調查局採用矩震級算法推出此次地震為8.7級後來下修至8.6級。地震亦影響到距離震央1000公里的泰國首都曼谷()。這次地震可能是2004年平安夜印度洋大地震的餘震,持續了兩分鐘。地震已造成印尼12人喪生,數百家房屋倒塌。 震感在全苏门答腊岛都可感觉到,班达亚齐省现在普遍缺少电力,经过2004年海啸的经历,成千的人群逃离他们的住所涌上高地。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也有很多人逃离高楼。 在印尼尼亞斯島,远离苏门答腊海岸的区域,成百座建筑物据报在地震中受损,多人被困碎石之下。印尼副总统尤淑夫·卡拉(Jusuf Kalla)一度表示在尼尔斯岛恐怕有多達2000人遇难,但他稱此乃根據建築物受損情況估計,而非從點算屍體數目得出。.

新!!: 印度洋和2005年苏门答腊地震 · 查看更多 »

2006年5月爪哇地震

2006年爪哇地震发生在2006年5月27日印尼当地时间5时54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6日22时54分),震中位于爪哇島南部日惹市南方的印度洋中,震级为6.3級。大约5百万人居住在离震中50公里以内的区域,确认的伤亡在2006年五月28日已达到数千人。受地震影响,默拉皮火山的活动也加剧了。此次地震為爪哇島上的斷層受到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以及2005年蘇門答臘地震劇烈影響,引發地底下斷層水平錯動所致。 Category:印尼地震 Category:2006年印尼 Category:2006年地震 Category:2006年5月 de:Java (Insel)#Geologie.

新!!: 印度洋和2006年5月爪哇地震 · 查看更多 »

2006年9月22日日食

2006年9月22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2006年9月22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圭亚那、巴西、蘇利南、法屬圭亞那,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的絕大部分、非洲的西南半部、南极洲靠近大西洋的一半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06年9月22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7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07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07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07年9月 · 查看更多 »

2007年9月蘇門答臘地震

2007年9月蘇門答臘地震發生在UTC時間2007年9月12日9時10分(印尼西部當地時間18時10分),並連震三次2007年9月12日,TVBS新聞台,震央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南部附近海域(南緯4.4度,東經101.6度),即印尼首都雅加達之西北偏西約610公里。其後及翌日發生多次大餘震,在地震發生15分鐘後的餘震更超越6.5級。 香港天文台表示震級為黎克特制7.9(其後跟著美國地質調查局),台灣中央氣象局則表示是為8.2,然而美國地質調查局則表示是為8.0,其後修正為8.4美國地質調查局在2008年再次把此地震修正到8.5;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隨即發出海嘯警告。 此次地震亦屬於2004年蘇門答臘地震引發的超大地震震群之一(2005年蘇門答臘地震亦是其地震群),其來源與巽他爪哇海溝遭受印澳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應力斷裂有關。.

新!!: 印度洋和2007年9月蘇門答臘地震 · 查看更多 »

200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2007年是首个观测到多于一个达到萨菲尔-辛普森强度等级下的五级的热带气旋的北印度洋气旋季:本年度北印度洋有两个热带气旋达到了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强度,分别是阿拉伯海的古努和孟加拉湾的锡德。这两个气旋也分别是两个洋区首个获得命名的五级热带气旋。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7-20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07-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和西經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新!!: 印度洋和2007-20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8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08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0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9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09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1月26日日食

2009年1月26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2009年1月26日,當天也是春節。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科科斯(基林)群島、印尼、马来西亚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中南部、亚洲東南部、大洋洲西部、東南極洲及部分周邊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09年1月26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9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09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09年9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中国大陆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09年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200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0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0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10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1月15日日食

2010年1月15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2010年1月15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乍得、中非、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索马里、塞舌尔、马尔代夫、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国、缅甸、中國,日偏食則覆蓋了歐亞大陸和非洲兩大陸的大部分及部分周邊地區。此次日環食的最長持續時間為11分10.7秒,是1992年1月4日以來最長的日環食,這一紀錄直到3043年12月23日才會打破。.

新!!: 印度洋和2010年1月15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10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10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而本年的第一個熱帶風暴則於三月形成,唯颱風活躍季於七月頭則尚未開始。而第一個被命名的風暴熱帶風暴奧麥斯則在3月24日被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風暴。值得一提的是,本年是日本氣象廳有紀錄而來最少命名風暴的一年。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10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印度洋和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1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1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11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2年4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12年4月 · 查看更多 »

2012年4月蘇門答臘近海地震

2012年4月蘇門答臘近海地震是2012年4月11日印尼時間下午15时38分於印度尼西亚蘇門答臘以西近海海域(即印度洋海域)發生的矩震级(Mw)達8.6级的地震。震央位于印尼亞齊特別行政區首府班达亚齐西南約435公里的海域,震源深度為20.0公里;是次地震是自1900年來第10大的地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在地震發生後隨即向28個國家發出海嘯注意報,最終測得最高達1.06米的海嘯。.

新!!: 印度洋和2012年4月蘇門答臘近海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12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3年6月

; 武裝衝突.

新!!: 印度洋和2013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1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氣旋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超強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13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13年11月15日開始,並將在2014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將在2014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模里西斯就會為它命名。.

新!!: 印度洋和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4年3月

; 武裝衝突.

新!!: 印度洋和2014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14年4月29日日食

2014年4月29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2014年4月2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僅經過了南极洲維多利亞地極小部分區域,日偏食則覆蓋了澳大利亚、南印度洋、南极洲靠近印度洋的區域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14年4月2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14年5月

; 政治選舉.

新!!: 印度洋和2014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1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氣旋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超強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1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5年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15年 · 查看更多 »

2015年7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15年7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氣旋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超強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1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6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16年11月 · 查看更多 »

2016年3月9日日食

2016年3月9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16年3月9日(西半球爲3月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印度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兩國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東南部、大洋洲大部和北美洲西北部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16年3月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16年9月1日日食

2016年9月1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2016年9月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赤道几内亚、加蓬、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留尼汪,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大部分區域和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16年9月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1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氣旋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超強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1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7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17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1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氣旋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超強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1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7年西爪哇地震

2017年西爪哇地震,是2017年12月16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打横县西南部海域的一场地震。是次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08.02度,南纬7.73度,震级为MW 6.5级,震源深度约为91.9千米。 美国地质调查局指出,本次地震是一场走滑型地震,震中处于印度洋板块中部附近。在此次地震中,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大部地区震感强烈。主震发生后,附近又发生多次余震。印尼政府在地震发生后曾一度发布海啸警报,但随后取消。当次地震在印尼全国共计夺走了3人的生命,另外还造成7名居民受伤。.

新!!: 印度洋和2017年西爪哇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8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印度洋和2018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1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氣旋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超強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印度洋和201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23年4月20日日食

2023年4月20日日食是一次全環食,將發生於2023年4月20日(西半球部分區域爲4月1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本影末端與地表距離很小時,由於地表呈弧形,食帶中心附近地表被本影覆蓋,形成日全食,而食帶中心較遠的區域內本影未能接觸地表,使地表被偽本影覆蓋,形成日環食。這種同一次日食中先後出現全食和環食的稱為全環食。與單純的日全食和日環食類似,全環食的本影和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也會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只經過了極短的海洋,日全食經過了澳大利亚本土及其海外領地阿什莫尔和卡捷群岛、東帝汶、印尼,日偏食則覆蓋了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西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23年4月2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26年2月17日日食

2026年2月17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將發生於2026年2月17日(南極洲緊鄰國際日期變更線西側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2月18日,緊鄰國際日期變更線東側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2月16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東部南極洲,日偏食則覆蓋了南極洲絕大部分、南美洲南端、非洲南部。.

新!!: 印度洋和2026年2月17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27年8月2日日食

2027年8月2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將發生於2027年8月2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將會經過西班牙、直布羅陀、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埃及、蘇丹、沙特阿拉伯、葉門、索馬利亞、英屬印度洋領地,日偏食則將覆蓋非洲北部、歐洲大部、亞洲西南半部及周邊部分地區。此次日全食是21世紀持續時間第二長的日全食,僅次於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又由於2009年日全食最長時間出現在遙遠的海上和極偏遠的島嶼,本次日全食是容易到達的陸地上全世紀最長的日全食。本次日全食的時長紀錄直到2114年6月3日才會打破。.

新!!: 印度洋和2027年8月2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28年7月22日日食

2028年7月22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將發生於2028年7月22日(西半球爲7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將會經過科科斯(基林)群島、聖誕島、澳大利亚本土、新西蘭,日偏食則將覆蓋亞洲東南部、大洋洲西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28年7月22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30年11月25日日食

2030年11月25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將發生於2030年11月25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將會經過納米比亞、波札那、南非、莱索托、澳大利亚,日偏食則將覆蓋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30年11月25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31年5月21日日食

2031年5月21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將發生於2031年5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安哥拉、納米比亞、赞比亚、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亚、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中南部、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

新!!: 印度洋和2031年5月2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32年5月9日日食

2032年5月9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將發生於2032年5月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未經過任何陸地,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和南極洲的一部分。.

新!!: 印度洋和2032年5月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37年7月13日日食

2037年7月13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將發生於2037年7月13日(西半球爲7月12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將會經過澳大利亚和新西蘭,日偏食則將覆蓋東南亞南半部、大洋洲西南部和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37年7月13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38年12月26日日食

2038年12月26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將發生於2038年12月26日(西半球爲12月25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將會經過澳大利亚和新西蘭,日偏食則將覆蓋東南亞中南部、大洋洲中南部和周邊部分地區。.

新!!: 印度洋和2038年12月26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世紀日食列表

20世紀日食列表是一個介紹20世紀的日食列表。在20世紀,總共發生了228日日食,其中有78次日偏食,73次日環食,71次日全食和6次全環食。.

新!!: 印度洋和20世紀日食列表 · 查看更多 »

21世紀日食列表

21世紀日食列表列出21世紀所有的日食日期、時間、地點、類型、沙羅周期及持續時間。在21世紀共發生224次日食,其中有77次不帶其他日食的日偏食,72次日環食,68次日全食和7次全環食。此外,在這些日食當中,有兩次日環食及一次日全食會偏離日食中心。另外,有82年一年內發生2次日食,有12年一年內發生3次日食,及有6年一年內發生4次日食。發生最多日食的年份,分別是2011年、2029年、2047年、2065年、2076年及2094年,各將發生四次日食。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是本世紀最長的日全食,食甚維持6分39秒;而日全食最多可持續7分32秒。最長日環食則是2010年1月15日的日食,食甚持續11分8秒;日環食最多可持續12分29秒。此外,2049年11月25日之全環食與2050年5月20日之全環食相距不足一年。 本列表包含21世紀日食發生的日期、食甚時間、其沙羅周期、該日食的類型、食分。如果是全食、環食或全環食,亦會提供(食甚)持續時間及影子直徑。此外,列表還包含各日食的日甚地點(以經緯度表示)及可見地區。.

新!!: 印度洋和21世紀日食列表 · 查看更多 »

2號國道 (南非)

2號國道(N2)是南非一條幹線公路,自西部最大城市開普敦開始,沿印度洋岸線往東,經伊莉莎白港、東倫敦(東倫敦至謝普斯通港之間轉入內陸)、德班,在理查茲貝後轉入內陸,至埃爾默洛止。全長2,232公里。 Category:南非公路.

新!!: 印度洋和2號國道 (南非) · 查看更多 »

3號國道 (南非)

3號國道(N3)是南非一條幹線公路,自最大城市約翰尼斯堡開始,至印度洋岸港市德班止。全長569公里。 Category:南非公路.

新!!: 印度洋和3號國道 (南非) · 查看更多 »

45×90点

45×90点是地球上位于两极与赤道正中以及本初子午线与180度经线正中位置的四个点。 四个点中最知名的是,地处美国威斯康辛州里特布罗克(Rietbrock)。马拉松县公园委员会在此处设立了一座标志。随着个人GPS设备的普及,该标志上的说明进行了修改,以澄清真正的45×90点应位于标志后方约1063英尺(324米)处,而标志建于此处的原因则是由于其靠近公路。 另一个位于陆地上的45×90点是,地处中国新疆靠近蒙古边界的荒凉地区,位于乌鲁木齐东北约240公里。2004年4月13日,一位美国人格雷格·迈克尔斯(Greg Michaels)与一位中国出租车司机Ru Rong Zhao一同从距其110公里的奇台出发到达此地,并在经纬汇合工程中进行了记录。他们的访问表明此处没有任何指示的标志。 另外两个45×90点则是分别位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与。.

新!!: 印度洋和45×90点 · 查看更多 »

5

5(五)是4与6之间的自然数,是第3個質數。.

新!!: 印度洋和5 · 查看更多 »

6號國道 (南非)

6號國道(N6)是南非一條幹線公路,北起布隆方丹,在北阿瓦利爾越過奧蘭治河、至印度洋岸的東倫敦止。全長567公里。 Category:南非公路.

新!!: 印度洋和6號國道 (南非) · 查看更多 »

7月11日

7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192天(闰年是19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3天。.

新!!: 印度洋和7月11日 · 查看更多 »

8月11日

8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223天(闰年是22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2天。.

新!!: 印度洋和8月11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北印度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