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指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是一个私人的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以及促进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成立于1910年,由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创立,与任何政治团体无关。.

18 关系: 史天健安德鲁·卡内基安德斯·艾斯仑德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丁学良中國即將崩潰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常设仲裁法院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珍妮·肯尼迪·史密斯理查德·哈斯罗伯特·卡根裴敏欣馬其頓黎巴嫩內戰李世默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

史天健

史天健(),政治学家,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史天健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卡内基

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20世纪初的世界钢铁大王。.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安德鲁·卡内基 · 查看更多 »

安德斯·艾斯仑德

安德斯·艾斯仑德(Anders Åslund )是一位瑞典经济学家,他主要兴趣在于从集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变。艾斯仑德曾担任过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的经济顾问,并从2003年起担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俄罗斯与欧亚项目主任 。艾斯仑德曾提倡东欧与俄罗斯尽早进行全面激进的经济改革。自2006年起,艾斯仑德担任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安德斯·艾斯仑德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美国哲学家、外交官和教育家。他和简·亚当斯一起获得了1931年诺贝尔和平奖。巴特勒1887年创办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并于1902年到1945年期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25年到1945年期间担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会长。.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 查看更多 »

丁学良

丁学良(),安徽宣城人,政治社会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澳洲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同时兼任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荣誉教授或顾问教授。因在2005年10月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提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丁学良 · 查看更多 »

中國即將崩潰

《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是2001年美籍華人章家敦發表的著作,英文版在2001年8月由藍燈書屋發行,中文版在2002年由雅言文化發行,是跟眾多的看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前景的樂觀著作成對比的聳動預言,預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體制因種種問題而將在少至五年、大至十年內崩潰,稱為「中國崩潰論」。跟日本中嶋嶺雄的「中國分裂論」論點相近。.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中國即將崩潰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已开发出核武器、生化武器、等离子体武器、高能激光武器、次声波武器以及远程弹道导弹等高端武器技术的国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沙漠上空成功引爆。中国于1984年参加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在1996年签订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于1997年批准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中国對外宣稱是五大有核国家中拥有核武器数量最少的;截至2009年,美国科学家联盟估计其拥有180枚常备核弹头和240枚核弹头总量。.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 查看更多 »

常设仲裁法院

常设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PCA);Cour permanente d'arbitrage (CPA)),是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仲裁机构。常设仲裁法院不等同联合国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及其所取代的国际联盟常设国际法院,三者为不同的机构。 常设仲裁法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常设法院,它只有一份由成员国提出的仲裁员名单。如果成员国将其争端诉诸仲裁,便可在名单中选定仲裁员,再由选定的仲裁员推选首席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在国际常设法院和国际法院建立后,常设仲裁法院长期缺乏案源,其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减小。 常设仲裁法院的国际局,相当于书记官处,并向仲裁法院范围以外的仲裁法庭提供技术或行政协助。常设仲裁法院由一个名册上的法学家(每个缔约国最多四人,这些人共同组成该国的“国家团体”)组成,争端的当事方可以从中挑选仲裁庭成员。在仲裁开始前,各方必须商定各种实际事项和程序。程序不公开,费用由当事方承担。仲裁结果也可以不公开。.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常设仲裁法院 · 查看更多 »

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

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Frank Johnson Goodnow, Ph.D., LL.B.,),美国教育家及法学家。.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 · 查看更多 »

珍妮·肯尼迪·史密斯

珍妮·肯尼迪·史密斯(),是一位美國外交官、美國駐愛爾蘭共和共国大使。她是老約瑟夫·肯尼迪和露絲·肯尼迪的第八個孩子,她的兄弟姐妹包括總統约翰·肯尼迪,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資深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和特奧會創始人 在1993-1998年任駐愛爾蘭大使期間,珍妮·肯尼迪作為比爾·克林頓總統在都柏林的特使對北愛爾蘭和平進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她成功的說服了美國政府向新芬黨領袖亞當斯發放了簽證,這直接導致了1994年愛爾蘭共和軍簽署停戰協定。1998年愛爾蘭總統瑪麗·麥克艾利斯向她頒發愛爾蘭榮譽公民稱號來表彰她為北愛爾蘭和平所做的努力。 珍妮·肯尼迪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旨在提供給殘疾人一個參與進藝術的平台的非盈利組織,Very Special Arts)的創始人.在2011年奧巴馬總統授予她总统自由勋章來表彰她為特殊藝術和殘疾人所做的努力。.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珍妮·肯尼迪·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哈斯

查德·--·哈斯(Richard Nathan Haass,),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犹太人。2003年7月至今,任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此前曾就任美国国务院和前国务卿克林·鲍威尔的幕僚。美国参议院已批准他成为大使職位的候选人,同时他还曾是代表美国的阿富汗前景斡旋者,并且接替乔治·米切尔成为美国对北爱尔兰问题特别使节,这也使他获得了国务院所颁发的杰出服务奖。2003年底,接替他成为特使。 1989年至1993年,理查德·哈斯是老布什的特别助理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近东和南亚事务的高级主管。1991年,哈斯因在沙漠盾牌行动和沙漠风暴行动中帮助发展和解释美国的政策而荣获总统公民勋章。在这之前,他曾担任过国务院和美国国防部的多个职务,同时也曾是参议院的立法幕僚。 哈斯另外的职务也包括布鲁金斯学会副主席和外交政策研究主任、国际关系研究客座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会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教授,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哈斯1973年在欧柏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取得罗氏奖学金,在牛津大学先后获得了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 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哈斯对共和党和民主党都提过外交政策议题上的建议,但因基于对外关系委员会无党派的立场,他没有公开表明自己支持哪位候选人。 哈斯是12本书的作者,11本有关对外政策,另一本则是有关管理学。他与妻子苏珊生活在纽约,并有两个孩子:山姆和弗朗西斯卡。.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理查德·哈斯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卡根

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1958年9月26日-),生于希腊雅典,是一名美国历史学家、作家、专栏作者和外交政策评论员。卡根通常被认为是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将自己定义为一名“自由干涉主义者”。 卡根是新保守主义色彩的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同时也是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以及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会员。他曾经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做外交政策顾问,也向民主党人,比如总统奥巴马任内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做过顾问。他为《华盛顿邮报》每月撰写国际事务的专栏,亦是《新共和》杂志的特约编辑。.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罗伯特·卡根 · 查看更多 »

裴敏欣

裴敏欣(Minxin Pei,)是一位美籍華人,美国政治学家,專長是中国政治经济、中美关系及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目前擔任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学教授、凯克国际战略研究中心(Kec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主任。裴敏欣长期以來一直在《中国季刊》、《今日中国》、《外交官》、《外交杂志》等期刊發表學術文章,他也为許多报刊撰写评论,為CNN等媒體提供專業意見。.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裴敏欣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內戰

黎巴嫩内战(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Lebanese Civil War)是一场持续自1975年至1990年期间的一场全面内战。这场内战总共导致了大约120,000人丧生,至今在黎巴嫩国内仍有76,000人依旧因这场内战流离失所,还有大约100万人因这场内战逃离至国外。 在内战之前黎巴嫩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地中海沿岸逊尼派占多数,在黎巴嫩南部什叶派占主导地位,而黎巴嫩政府则由马龙派基督徒占主导。在1920年至1943年法属叙利亚托管地时期,各党派和教派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但是,在黎巴嫩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以及许多泛阿拉伯主义分子和左翼派别,这些人反对亲西方政府。以色列的建国以及大约十万名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使得黎巴嫩国内的政治平衡被打破,穆斯林群体的力量得到加强,冷战对黎巴嫩产生了巨大的分裂性影响。在1958年黎巴嫩政治危机期间,各派的力量进一步对立。马龙派基督教势力站在西方国家阵营,而泛阿拉伯团体及左翼阵营站在与苏联结盟的阿拉伯国家阵营。 巴解组织在黑色九月事件之后被约旦驱逐到黎巴嫩,使得巴勒斯坦难民群体开始军事化。这引发了黎巴嫩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军备竞赛,并且为黎巴嫩长期陷入地区冲突创造了条件。马龙派基督教团体和巴勒斯坦武装派别在1975年爆发武装冲突,之后左翼团体、泛阿拉伯团体和穆斯林团体与巴勒斯坦人结盟。在冲突中各联盟之间频繁且突然地转变着:到战争结束时,几乎每个党派都已经相互结盟并最终互相背叛过一次。此外外国势力,例如叙利亚和以色列在内战爆发后加入了进来并且与不同派别并肩作战。维和部队,例如多国驻黎部队和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也都曾在黎巴嫩驻扎过。 1976年经阿拉伯联盟的调解,有过短暂的停火,但内战又迅速再次展开;战火集中在黎巴嫩南部,那里自1969年起由巴解控制,后来南部由以色列占领,北部由叙利亚控制。1980年代前景越发灰暗,贝鲁特的大部份地方在以色列入侵并驱逐巴解武装人员时被破坏了。战争更演变成民族和宗教的屠杀。1983年贝鲁特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299名美国和法国的维和部队士兵被炸死。 1989年塔伊夫协定的制定标志着黎巴嫩内战开始进入尾声。但此时以色列仍然占据黎巴嫩南部,扶植南黎巴嫩军,将该地区作为一个防范反以色列武装袭击的缓冲区。以色列军终在2000年撤离,南黎巴嫩军随即瓦解。直至2005年黎巴嫩反对派和有力的外交干涉(美、法、联合国)连手以逼走叙利亚,叙利亚那时候才从黎国撤军。 1989年1月一个有阿盟指派的委员会开始着实制定结束冲突的方案。1991年3月黎巴嫩议会通过了一项大赦法案,赦免了法案通过之前黎巴嫩国内所有的政治犯。1991年5月除了黎巴嫩真主党以外的各民兵武装都被解散,黎巴嫩政府军开始重建为一支黎巴嫩国内唯一的不属于任何党派的武装力量。但黎巴嫩内战结束之后,黎国内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黎巴嫩內戰 · 查看更多 »

李世默

李世默(Eric Xun Li, ),中国风险投资家及政治学学者。中国大陆时政媒体观察者网的创始人。.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李世默 · 查看更多 »

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

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於2004年10月31日舉行。如果無人得到過半數選票就將會於11月21日舉行第二輪投票。本次選舉是烏克蘭在1991年從前蘇聯獨立之後的第四次總統選舉。 2004年11月21日,由反對派領導人尤先科與時任總理亞努科維奇進入第二輪投票決一勝負。這次選舉是於一個極度緊張的政治氣氛下舉行,因為傳媒多數報導當局恐嚇選民和反對派候選人尤先科懷疑被對手落毒陷害而身中二噁英劇毒。 根據烏克蘭選舉法,两轮选举制適用於總統選舉中,候選人必須贏得所有的選票的過半數(50%以上)才會當選。第一輪投票2004年10月31日舉行,由於沒有候選人獲得50%以上的選票,得票最高的兩名候選人,尤先科和亞努科維奇會進入決勝輪投票中。第二輪投票於11月21日舉行。根據烏克蘭中央選舉委員會在11月23日公佈之結果,第二輪投票中亞努科維奇獲得最多票數而勝出了本場選舉。但選舉結果被尤先科和其支持者與很多國際觀察員指本場選舉涉及舞弊成份,而對是次選舉結果不予承認。 而這次事件導致烏克蘭爆發政治危機,被稱為「橙色革命」。和平示威者呼籲當局應重新舉行第二輪投票選舉。最後烏克蘭最高法院正式下令取消第二輪投票結果,並下令須重新舉行第二輪投票。 12月26日,第二輪投票經重新舉行,結果由尤先科勝出。國際觀察員的報告指出經重新舉行的第二輪投票比前一次的第二輪投票更公平。.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

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是蘇格蘭政府於2014年9月18日舉行的一場公民投票,目的是讓蘇格蘭選民決定是否從英國獨立。法案於2013年3月21日被提出,于同年11月14日在苏格兰议会通過,于同年12月17日获得御准。公投中的問題由選舉委員會提出,題目為:“苏格兰是否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Should Scotland be an independent country?),而選民只能夠回答「是」或者「不是」。所有年逾16歲的苏格兰居民都可以參與投票,參與人數共逾400万。公投於當地時間(歐洲西部夏令時間,UTC+1)9月18日上午7點開始,至同日晚上10點結束,公果于翌日早晨对外公布,结果为55%反对独立、45%支持独立。根据此结果,苏格兰留在联合王国内。.

新!!: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