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加利西亚 (中欧)

指数 加利西亚 (中欧)

#重定向 加利西亚 (东欧).

37 关系: 加利西亚加利西亚的丹尼尔卡爾·門格爾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奧地利帝國好兵帥克小波兰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乌克兰乌克兰铁路乌克兰族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伊格纳齐·达申斯基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克雷沃联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约瑟夫·毕苏斯基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罗曼·德莫夫斯基羅馬尼亞羅馬尼亞石油工業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瓦迪斯瓦夫·雷蒙特莫迪盖阿尔顿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艾萨克·多伊彻波兰前东部领土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明道加斯家族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

加利西亚

加利西亚可能有以下含义:.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加利西亚 · 查看更多 »

加利西亚的丹尼尔

加利西亚的丹尼尔一世或丹尼尔·罗曼诺维奇或达尼洛·哈利奇克伊(Данило I Галицький,Danylo Halyc'kyi;1201年–1264年)是加利西亚(哈利奇)國王(1205年-1255年)、普热梅希尔國王(1211年)和弗拉基米爾大親王(1212年-1231年)。他在1253年受德罗希琴一位罗马大主教加冕为第一位鲁塞尼亚国王(1253年-1264年)。.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加利西亚的丹尼尔 · 查看更多 »

卡爾·門格爾

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 ),生於奧匈帝國新松奇(今屬波蘭)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創始人。.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卡爾·門格爾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

奥古斯特三世,有时被以绰号称为撒克逊或臃肿者(August III.; August III.),在1733年到1763年间,为萨克森选王侯,称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Kurfürst Friedrich August II.),在1734年到1763年间,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綽號「肥胖王」。.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好兵帥克

《好兵帥克》(Osudy dobrého vojáka Švejka za světové války),又譯《好兵帥克歷險記》,是捷克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謝克(Jaroslav Hasek)一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他計劃要完成六部,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中完成《好兵帥克》的前三部與第四部的起頭,還没有完成第四部時,哈謝克便于1923年1月3日因结核逝世。他的一个朋友卡尔·范涅克幫忙续成,但品質和风格与哈谢克原作不甚相符,结尾顯得虛假而且平庸,許多譯本都沒有採用這段故事。 主人翁帥克(Švejk)是一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捷克籍普通士兵,他出身市民,看似愚蠢而实际上極富機智並帶有痞氣。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走向末路的奥匈帝国的种种弊病,并对当时社会和军队中所存在腐败、丑恶的现象和天主教教士们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本书笔法幽默,对白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帅克乐观、幽默的态度也使他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好兵帥克 · 查看更多 »

小波兰

小波兰(Małopolska,Polonia Minor)是波兰的历史地区之一,位于波兰的东南角。该地区不能与小波兰省相混淆,该省只包括小波兰历史地区的一部分。.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小波兰 · 查看更多 »

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俄语:Восточный фронт 或 Втор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俄罗斯帝国(后来为苏维埃俄国)和罗马尼亚王国之间的战事。与长期呈现胶着状态的西线战事相比,东线战事的战局变化速度要快得多。德国奥匈两国军队在对俄作战中,长期处在优势状态。最后以双方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割让大片领土(后来因德奥战败,苏俄拒绝履行该条约)告终。.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铁路

乌克兰铁路(Ukrainska zaliznitsya)是乌克兰的国营铁路。铁路运输是乌克兰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国内铁路网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铁路总里程超过22,300公里,位居欧洲第三位、世界第十三位。截至2009年,乌克兰铁路拥有1340个车站、129个客运枢纽车站、57个机务段和48个车辆段,承担了全国52%的货物运输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铁路系统拥有近40万职工,约占全国劳动人口的2%。 乌克兰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乌克兰基础建设部下辖的乌克兰国家铁路运输总局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网根据经济区域划分为六个铁路局,包括顿涅茨克铁路局、利沃夫铁路局、敖德萨铁路局、南方铁路局、西南铁路局和第聂伯河沿岸铁路局。.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乌克兰铁路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族

乌克兰族(українці,拉丁化:ukrayintsi)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分支,乌克兰的主体民族。有时候乌克兰族也会被称作乌克兰卢森尼亚人或是哥萨克等现已不常使用的名字。而根据乌克兰宪法的定义,“乌克兰人”一词不论民族指所有乌克兰公民。 乌克兰族母语为乌克兰语,分西南、东南和北方3大方言。.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乌克兰族 · 查看更多 »

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

揚·約瑟夫·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Jan Józef Ignacy Łukasiewicz,,),波蘭藥劑師、化學家,石油工業的先驅者,於1856年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煉油廠。武卡謝維奇其他的成就還有發現如何從油苗中取得的原油精煉出煤油,以及於1853年發明現代形式的煤油燈和在歐洲引進現代化的街燈,更於1854年建立波蘭境內第一口油井。 武卡謝維奇相當富有,並且是加利西亚一帶最有名的慈善家之一。因為他支持加利西亞一帶的經濟發展,當地有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是他使用他的萊茵盾鋪設了當地所有柏油路。.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 · 查看更多 »

伊格纳齐·达申斯基

伊格纳齐·埃瓦雷斯特·达申斯基(Ignacy Ewaryst Daszyński,;1866年10月26日于兹巴拉日—1936年10月31日)是波兰政治家、记者与波兰卢布林政府(成立于1918年)的总理。 达申斯基与其他人一同成立波兰社会民主党(波兰语缩写:PPSD),该党后来更名为波兰社会党(PPS)。他还在1929年参与创建了中左翼阵线(Centrolew)。达申斯基尽管在1926年5月政变时支持约瑟夫·毕苏斯基,但后来加入了反毕苏斯基阵营。 身为记者与地下工作者,达申斯基曾使用过假名“达谢克”(Daszek)、“热戈塔”(Żegota)和“伊格尼斯”(Ignis)。.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伊格纳齐·达申斯基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

圣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Vladimir Sviatoslavich,Св.Влади́мир Святосла́вич, 弗拉基米尔一世受洗后取教名瓦西里;约955年至960年之间—1015年7月15日)古罗斯政治家、军事活动家,诺夫哥罗德王公(969年—977年),基辅大公(978年—1015年)。他是留里克王朝早期最重要的成员。.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 · 查看更多 »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Русско-польская война (1654—1667)、Wojna polsko-rosyjska (1654–1667)))亦称为十三年战争或第一次北方战争,这时沙皇俄國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之间爆发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冲突。1655年至1660年间,第二次北方战争也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爆发,因此这几场战争在波兰并称为洪水之战。这场战争以俄罗斯的重大领土扩张结束,标志着俄国崛起的开始。.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 查看更多 »

克雷沃联合

严格意义上讲,克雷沃联合(Unia w Krewie,Krėvos sutartis)或克雷瓦法案是立陶宛大公约盖拉在1385年8月14日于克雷瓦城堡所做的一系列承诺,以迎娶未成年却统治波兰的女王雅德维加。这个法案的研究范围十分有限,因此在史学界,“克雷沃联合”一词并非仅指某个具体的文件,而是指在1385年至1386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在1385年的谈判后,约盖拉皈依基督教,迎娶雅德维加,并在1386年加冕为波兰国王。此次联合在波兰与立陶宛的历史中都为决定性事件;它开启了两国共享一段历史的时代,这个时代长达四个世纪。到1569年,波兰立陶宛君合国形成新国家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个联邦一直存在到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时。.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克雷沃联合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

以下是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 查看更多 »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年5月7日-1813年10月19日)是一位波兰领导人,将军,战争部长及军队首领,被赐予帝国元帅头衔。.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罗曼·德莫夫斯基

罗曼·斯坦尼斯瓦夫·德莫夫斯基(Roman Stanisław Dmowski;1864年8月9日于华沙-1939年1月2日于波兰德罗兹多沃)是波兰政治家与民族民主政治集团("Endecja")的首席思想家和共同创建者。 德莫夫斯基开创的民族民主政治运动在50年的时间内一定程度地左右了波兰的历史与政治,并成为战间期波兰最强大的政治集团之一。德莫夫斯基虽然一生都是争议性人物,但在使波兰恢复独立的方面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与约瑟夫·毕苏斯基并称为波兰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罗曼·德莫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

罗马尼亞(România),位於東歐洲。羅馬尼亞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保加利亞在南,北邊與东北則是乌克兰與摩尔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多瑙河幾乎佔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並且從該國东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羅馬尼亞的首都為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所流經的平原地帶上,是羅馬尼亞第一大城與工商業城市。值得提到的是,羅馬尼亞的女子組體操曾经相當強,與美國、俄羅斯、中國並駕齊驅,到目前為止獲得過70個世界冠軍。.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羅馬尼亞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石油工業

羅馬尼亞石油工業是指於羅馬尼亞境內出產的石油與其相關工業。羅馬尼亞自19世紀年中發現了石油,工業革命後,政府利用國外企業的投資開發,成了該國重要的經濟產業,也是曾是歐洲最大的產油區。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因為石油而成為雙方交戰的爭奪目標,特別是德國。產量在冷戰時期70年代達到了高峰,隨後開始因為油田枯竭,羅馬尼亞石油產量一度下降到需要進口的程度,到現代產量已可出口至歐洲各國。.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羅馬尼亞石油工業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

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Edward Rydz-Śmigły,)是波兰的政治家、军事家、画家、诗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波苏战争期间晉升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任「」,並在德波戰爭中任波軍總司令。 雷兹在战间期間是一位聲望甚高的公众人物,一次大戰期間指揮和領導随后的波苏战争為其主要功績,在1935年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帥死后,雷茲成了波兰军队的「」和總司令,並在此職位上領導了二戰爆發的第一場戰事——德波戰爭。 原有的地位使得雷兹-希米格维 '“实际上”控制了在战时的所有国防事务。起初他并没有确保身边有任何有组织的政治集团,但后来他放弃了无关的观察家这样的角色,并且在他的观点和表态中变得更加公开,他的演讲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政治色彩来。 在毕苏斯基逝世后,通过与其他统治精英拥有较少的政治关系并利用他们之间的内斗,他逐渐登上了国家权利的最高层。然而在他任内的特征中却显现出严重的国内问题和失败的外交政策。 统治精英们试图从这些问题中吸引雷兹-希米格维——毕苏斯基的继承者的注意,以促使他为制造使整个社会陷入自然去爱国的狂热状态中而进行个人的政治宣传并大量使用口号标语,导致在他的领导下,波兰被带领着倾向国家近乎无法承受的地缘政治的情势。https://digital.lib.washington.edu/researchworks/bitstream/handle/1773/22699/Rydz-Smigly.pdf?sequence.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 · 查看更多 »

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

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革命派)的军事组织——乌克兰起义军在纳粹占领下的瓦莱尼亚发动的种族清洗行动,始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并于一九四四年末结束。该组织试图在苏德战争的乱局中,用暴力手段让乌克兰得到独立地位。大屠杀在一九四三年七月至八月,也就是乌克兰起义军指挥官迪米特罗·克里亚赫基辅斯基命令将所有十六岁至六十岁的波兰男性人口杀戮后达到巅峰。尽管命令杀害的是壮年波兰男子,但是主要的受害者为波兰族妇孺。大屠杀导致瓦莱尼亚四至六万波兰人死亡,而在东加利西亚这个数字大约是两万五千至四万。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革命派)在一九四三年三月举行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目标为从未来的乌克兰国的领土中清洗所有的非乌克兰裔居民。实际上,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激进派)的活动并没有限制在清洗波兰族平民的范围之内,他们还希望清除所有在该地区的所有持久性的波兰居民曾经存在的痕迹。一九四四年一份乌克兰起义军的命令宣称:“要清除所有与波兰人有关的痕迹。毁坏所有天主教堂和其他波兰礼拜堂的墙壁。摧毁果园和庭院里面的树从而使当地没有任何人生活的迹象。……要注意一点事实,当这片土地上有任何与波兰有关的东西存在,波兰人就有借口重新占有这片土地。” Category:乌克兰灾难 Category:乌克兰政治事件 Category:乌克兰族群 Category:20世纪欧洲屠杀事件 Category:1943年欧洲 Category:1944年欧洲 Category:种族大屠杀.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

迪斯瓦夫·埃乌盖纽什·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波兰军事与政治领导人。他出生于图舒夫-纳罗多维村,现属波兰东南部喀尔巴阡山省,但在当时处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而奥匈帝国正是18世纪瓜分波兰的三个国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建立并参与了几个意图让波兰重新独立的地下组织。他在一战时作为波兰军团的士兵,后来在波苏战争(1919年-1921年)中为波兰军队服役,屡建战功。西科尔斯基在波苏战争的华沙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原本苏军认为可以轻易获胜,但在这场战役中惊异于波兰的反击,并被这次反击牵制。 在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最初几年,西科尔斯基担任总理(1922年-1923年)和外交部长(1923年-1924年)等职。在约瑟夫·毕苏斯基发动五月政变(1926年),建立“萨纳齐亚”政府后,被新政权打入冷宫。直到1939年为止(包括1939年),他一直是反对派,并写了几部关于兵法和波兰外交关系的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科尔斯基成为波兰流亡政府总理,波兰军队总司令,是波兰外交事业上的有力拥护者。他支持重新建立波兰和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波苏关系曾在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发动波兰战役时遭到严重破坏。因为西科尔斯基坚持要求国际红十字会调查卡廷大屠杀,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1943年4月宣布断绝波苏关系。 1943年7月,西科尔斯基乘坐的飞机在从直布罗陀起飞后就立刻坠入水中,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西科尔斯基的死因尚存争议,空难和他的去世被人掺入了很大成分的阴谋论因素。调查人员后来得出结论,称西科尔斯基之死只与空难有关。(详细情况参见章节死亡的争议)。.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雷蒙特

迪斯瓦夫·斯坦尼斯瓦夫·雷蒙特(Władysław Stanisław Reymont,),原名斯坦尼斯瓦夫·瓦迪斯瓦夫·雷伊门特(Stanisław Władysław Rejment),是一名波兰作家。他是19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雷蒙特的洗礼证书中列出他的本姓为“雷伊门特”(Rejment)。在首次出版作品时他改掉了自己的姓名;据猜测,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在被俄罗斯占领的波兰地区未经沙皇审查机构允许而在加利西亚出版作品所带来的麻烦。热衷于雷蒙特作品的Kazimierz Wyka认为,改名的原因还可能是为了避免与“rejmentować”一词产生联系,该词在一些波兰方言中的意思是“诅咒”。.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瓦迪斯瓦夫·雷蒙特 · 查看更多 »

莫迪盖阿尔顿

莫迪盖·阿尔顿(מרדכי ארדון,),以色列画家。.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莫迪盖阿尔顿 · 查看更多 »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Західно-Українська Народна Республика、Zakhidno-Ukrayinska Narodna Respublyka 或 ЗУНР、ZUNR)是在1918年10月18日至1919年7月短暫出現在加利西亞東部的共和國,領土範圍覆蓋布科維納和喀爾巴阡魯塞尼亞部分地區及利維夫、普熱梅希爾、科羅亞、史坦尼斯拉維夫(即現時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等城市。紋章以藍色作背景,中間為一頭朝左的黃色獅子。國旗的顏色是藍、黃。.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艾萨克·多伊彻

艾萨克·多伊彻(Isaac Deutscher,)是一位出生在波兰,后在二战爆发时迁居英国的犹太马克思主义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他最为人知的身份便是列昂·托洛茨基和约瑟夫·斯大林的传记作者和苏联时事评论家。他的三卷本托洛茨基传纪《先知三部曲》在英国的新左翼中有着巨大影响,迄今仍是举世公认的研究托洛茨基的最权威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艾萨克·多伊彻 · 查看更多 »

波兰前东部领土

波兰前东部领土(Kresy,本意为“边疆”,也指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上的东部边界)是指波兰东部历史边界附近的一片区域,该地区现属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波兰最后一次拥有这片土地是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是第二共和国1920年从乌克兰、白俄罗斯(在波苏战争后获得)和立陶宛(直接获得)得到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才失去这片领土。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这些领土大体与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相当。其中,寇松线是1919年12月由同名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作为波兰东部边界的,波兰人一开始接受该线,但随后又在波苏战争中越过该线。1939年9月,在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占领了这些领土,并将其并入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这三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中。随后西方盟国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承认苏联拥有这些领土。苏联解体后,分到波兰原领土的三个国家获得独立,并依然保留这些土地。.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波兰前东部领土 · 查看更多 »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Julius Axelrod,),美国生物化学家。他与伯纳德·卡茨、乌尔夫·冯·奥伊勒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 · 查看更多 »

明道加斯家族

明道加斯家族是立陶宛大公国的第一个王室,该王室以立陶宛第一位已知,且毋庸置疑的君主明道加斯为中心。他在1253年加冕为立陶宛国王,在10年后遇刺身亡。他已知的家族关系只延续到他的子辈,而他的重孙则杳无音信,也没有资料可以显示他的家族与格迪米尼兹王室,这个从约1285年布蒂盖迪斯开始,到1572年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结束这一段时间内,统治立陶宛和波兰的王室有什么关系。 为了重建整个族谱,历史学家不得不做出大量假设,因为关于立陶宛历史早期的文献极为匮乏。而16到17世纪的系谱,特别是贝霍维茨编年史的那个系谱,将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它将传说和事实混在一起。关于帕莱莫尼德家族,这个来自罗马帝国,后定居在立陶宛,使公国崛起的贵族家族的传说在这些系谱中最为流行,分布也最为广泛。真实的历史资料则来自于俄罗斯和利沃尼亚的编年史,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希帕提亚编年史。.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明道加斯家族 · 查看更多 »

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

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Святополк II Изяславич,),古罗斯王公。他曾为波洛茨克王公(1069年~1071年在位),诺夫哥罗德公爵(1078年~1088年在位),图罗夫王公(1088年~1093年在位),基辅大公(1093年~1113年在位)。 斯维亚托波尔克·伊贾斯拉维奇为基辅大公伊贾斯拉夫一世·雅罗斯拉维奇的私生子,教名为米哈伊尔。他在1069年获得波洛茨克为自己的领地,这块地盘是他的父亲从被其推翻的王公弗谢斯拉夫·布里亚奇斯拉维奇手中获取的。 在罗斯诸王公争权夺利、混战不休的时代,斯维亚托波尔克·伊贾斯拉维奇数次与他的侄子、切尔尼戈夫王公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结盟。他曾与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共同进攻草原游牧民族波洛韦茨人,后者是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位于边区的领地的最大威胁。然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很多时候也是斯维亚托波尔克·伊贾斯拉维奇最强大的对手。 1096年,斯维亚托波尔克·伊贾斯拉维奇与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共同出兵攻打切尔尼戈夫王公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刚刚从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处夺回切尔尼戈夫(他曾在1070年代短暂统治过这一地区),因此拒绝出席可能对他不利的全罗斯王公大会;斯维亚托波尔克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遂利用这一借口进行征讨,打败奥列格并剥夺了他的领地。 1098年,斯维亚托波尔克·伊贾斯拉维奇在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要求下对加利西亚展开军事行动,夺取了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公爵达维德·伊戈列维奇的领地;但他在企图进一步侵吞其他王公的领土时被加利奇王公沃洛达里·罗斯季斯拉维奇击败。 从1093年起,斯维亚托波尔克·伊贾斯拉维奇获得基辅大公之位。在基辅食盐短缺时,斯维亚托波尔克·伊贾斯拉维奇也囤积食盐,企图谋取暴利,导致民怨沸腾。在他死后,基辅立刻发生了人民起义,这次起义使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获得了大公的公位。 斯维亚托波尔克·伊贾斯拉维奇曾主持装修基辅圣米哈伊尔修道院,在那里安置了圣德米特里的马赛克圣像。.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 · 查看更多 »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Jan Henryk Dąbrowski,也称为Jean Henri Dombrowski或Johann Heinrich Dombrowski;1755年8月 29 日—1818年7月6日)是波兰将军和民族英雄。.

新!!: 加利西亚 (中欧)和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