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指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國唐代以前文章總集,嚴可均(1762年—1843年)编,共七百四十六卷。.

41 关系: 嚴可均南京市南北朝太平御览丁福保中华书局三国广弘明集张之洞張溥北堂书钞北齐书列子唐朝全唐文元行恭王毓藻管锥编續高僧傳類書高湛魏收魏晋南北朝谢鲲資治通鑒錢鍾書钱大昕钱锺书蒙恬蒙毅邢邵艺文类聚李崇杜弼梅鼎祚樊遜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慧可慧皎慕容绍宗晋书

嚴可均

嚴可均(1762年—1843年)字景文,號鐵橋。清代学者。浙江烏程(現浙江湖州)人。.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嚴可均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御覽》。是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太平御覽》与《太平廣記》、《 文苑英華》以及《冊府元龜》合稱為“宋匯部四大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類書類。.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太平御览 · 查看更多 »

丁福保

丁福保(),字仲祐,號疇隱居士,籍貫江蘇常州,生於無錫。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佛教居士,翻譯家,古钱币、古籍收藏家,医生。.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丁福保 · 查看更多 »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中华书局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三国 · 查看更多 »

广弘明集

《廣弘明集》,三十卷,唐代道宣撰。 《廣弘明集》是接續僧祐《弘明集》的作品,各篇内容分十篇:一、歸正,二、辯惑,三、佛德,四、法義,五、僧行,六、慈惻,七、戒功,八、啟福,九、悔罪,十、統歸。道宣在統歸第十篇序表示“弘护法纲而开明有识”。萬曆十四年丙戌有吳惟明刻本。 Category:子部釋家類 Category:史傳部 Category:7世紀書籍.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广弘明集 · 查看更多 »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重臣。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據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歷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响。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砲台失守,张之洞會同两江总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张之洞 · 查看更多 »

張溥

張溥(注音:ㄓㄤ ㄆㄨˇ,拼音:Zhāng pǔ)(),字天如,太倉(屬今江蘇)人。明代文學家,復社領導人。 勤奮好學,讀書必手抄,抄後讀過即焚去,如此反覆七遍,《明史》記有張溥“七錄七焚”的佳話,抄書焚書反覆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授庶吉士。與同邑張采齊名,時稱“婁東二張”。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稱為復社,成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後來遍及全國,超過三千人,平時以文會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隔年又與吳偉業中進士。崇禎十年禮部員外郎吳昌時與張溥一起推舉周延儒復出。 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吳昌時對張溥下毒,張当夜就腹部剧痛而死,年四十。,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著作有《七錄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天启六年(1626年),写《五人墓碑记》收入《古文观止》。另著有《萬寶全書》,記述了當時博奕娛樂(如象棋棋譜、中式骨牌)的概況。.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張溥 · 查看更多 »

北堂书钞

《北堂書鈔》是一部隋代类事类類書,虞世南撰,凡19部,851子目,173卷(可能还有一卷目录),今本160卷。。被誉为中国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隋代虞世南擔任秘書郎時,引用南北朝以前古书800种,此書分为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19部,體例先立「类」,类下摘引字句作「标题」,标题之下引用古籍。所謂北堂即秘书省的後堂。刘禹锡《嘉言录》曰:“虞公之为秘书,于省后堂集群书中事可为文用者,号为《北堂书钞》。今北堂犹存,而《书钞》盛行于世”。至宋代已非全秩。.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北堂书钞 · 查看更多 »

北齐书

《北齐书》,唐朝史学家李百药撰,原名《齊書》,因與南齊歷史區別而更名,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國,前後约五十餘年史實,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同时期成书还有《梁书》、《陈书》、《周书》、《隋书》。这五部书。 唐太宗頗器重李百藥的才學,百藥先後於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和三年(629年)兩次奉詔繼續完成父撰《齊書》遺稿,並參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編年體《齊志》。《齊書》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經歷了三個朝代(北齊、隋、唐)、共六十多年時間。 後來《北齐书》遭受嚴重散佚。到南宋時,五十卷的《北齐书》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餘各卷,都是後人根據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由於《北史》當時並没有遭到散佚,故後人根据《北史》以補寫《北齐书》,在文字上非尽属百药原文,但在内容上則不失真實(因《北史》的北齐史部分多採自《北齐书》)。《北齐书》原名《齐书》,在宋朝时,为了区别于萧子显《南齐书》改为《北齐书》。 《北齊書》無志及表,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有〈北齊諸王世表〉、〈北齊異姓諸王世表〉、〈北齊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近人施和金《北齊地理志》5卷,蒙傳銘《補北齊書藝文志》不分卷,佚名《補北齊書疆域志》不分卷。.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北齐书 · 查看更多 »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由郑人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戰国时代。该書按章節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较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亡鈇者(亡鈇意鄰)”、“歧路亡羊”等。書中許多寓言都帶有足以警世的教訓,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唐代时,《冲虚真经》与《道德經》、《莊子》、《文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列子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全唐文

《欽定全唐文》,簡稱《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總集。全書一千卷,並卷首四卷,輯有唐朝、五代十國文章共18,488篇(一說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說3,035人)。.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全唐文 · 查看更多 »

元行恭

元行恭,河南郡洛阳县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后裔,元文遥之子。 元行恭美姿貌,北齐後主时为省右户郎。官至中书舍人,待诏文林馆。隋代开皇年間官位尚书郎。工書法,尤長於行书。徙瓜州卒。.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元行恭 · 查看更多 »

王毓藻

王毓藻,字魯薌,湖北黄岡人,清朝政治人物。 同治二年(1863年)進士,在禮部祠祭司行走。歷官主客司主事、儀制司員外郎、祠祭司郎中,升江蘇蘇松糧儲道,署江蘇按察使,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廣東鹽運使,次年改按察使,光緒十四年(1888年)升山東布政使。光緒十九年(1893年)改四川布政使。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五日(1897年3月7日)调任贵州巡抚。奏建武备学堂。 光緒十八年(1893年)王毓藻擔任粤运使時,張之洞命其刊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集二十多位文士,耗时八年。.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王毓藻 · 查看更多 »

管锥编

《管锥编》是钱锺书在 1960 和 70 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采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其中以《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种耗力最巨,占全书近半篇幅。1978 年 1 月又记,尚有论《全唐文》等书五种,因“多病意倦”尚未成编,“聊为异日之券。”書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兼及大量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管錐編》正式出版於 1979 年 9 月,由北京的中華書局印行。.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管锥编 · 查看更多 »

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又稱《唐高僧傳》,為一部成書唐朝,記錄梁初至中唐佛教的史料。計三十卷,唐道宣(596~667)撰。今收錄於大正藏第50冊 道宣认为慧皎《高僧传》中记载梁代的高僧过少,而需要作补辑的工作,于是经过相当时期的收集资料,写成《续高僧传》三十卷。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止,一百四十四年的期间,共写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即于贞观十九年完成。在成书后二十年间,陆续有所增补,又成后集《续高僧传》編入《續高僧傳》。 與《梁高僧传》、《宋高僧傳》、《大明高僧傳》,合稱四朝高僧傳。.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續高僧傳 · 查看更多 »

類書

類書是一種工具书类型,是对中国古代一类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籍的统称。又稱「部書」。发源于古代中国,后流传至古代日本。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类书相當於今日的百科全書;而中国学者则说法不一。清末民初的闻一多认为类书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不过是类似《兔園冊子》之流的浅陋书籍。也有人认为类书可划分为多个门类,并不是所有门类都可以算作是百科全书。现代的杜泽逊认为,类书与百科全书的主要区别在于,百科全书对各种知识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后撰写而成,属于著述;类书则仅仅将其他图书中的词句片段的原文,不加修改地分类汇集在一起,属于编辑。.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類書 · 查看更多 »

高湛

#重定向 齐武成帝.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高湛 · 查看更多 »

魏收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人,北齐史学家、文学家。.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魏收 · 查看更多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並存在有多个政权並存的局面,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到589年隋朝滅南陳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個國家又統称为六朝。.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谢鲲

谢鲲(),字幼舆,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陳郡謝氏士族,東晉鎮西將軍謝尚之父,太保谢安的伯父,两晋名士。官至豫章太守,故有稱謝豫章。.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谢鲲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錢鍾書

钱锺书()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鍾書,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曉暢多種外文,包括英、法、德語,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兼講座教授余光中分析當代中文時,常稱道錢西學列於中國人之第一流,兩岸三地之作家如陶傑、宋淇,行文之時,亦多交許讚之。 其妻杨绛为翻譯家、作家,女儿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堂弟钱锺韩为工程热物理学家。.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錢鍾書 · 查看更多 »

钱大昕

钱大昕(),字晓--,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钱大昕 · 查看更多 »

钱锺书

#重定向 錢鍾書.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钱锺书 · 查看更多 »

蒙恬

蒙恬(),中国秦朝名将,祖居齐国,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皆为秦國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苏,被趙高設計處決。.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蒙恬 · 查看更多 »

蒙毅

蒙毅,為秦朝大臣蒙恬之弟,主掌刑罰及監察朝臣(廷尉)。.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蒙毅 · 查看更多 »

邢邵

邢子才(),名邵,或作邢卲、邢劭,字子才,小字吉少。北魏、北齐辞赋家、散文家。河间郡鄚县(治今河北任丘)人。.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邢邵 · 查看更多 »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给事中欧阳询主编,其他參與人員還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餘人。武德七年(624年)成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稱“唐代四大类书”。.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艺文类聚 · 查看更多 »

李崇

李崇可以指下列的人:.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李崇 · 查看更多 »

杜弼

杜弼()字辅玄,东魏中山曲阳(今河北曲阳)人。 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杜弼自小聪敏好学,“讲授之祭,师每奇之”。以军功起家,官至胶州刺史,封长安县伯。北魏节闵帝时,由高歡执政。杜弼官行台郎中。一次杜弼力諫高歡,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高欢命令士兵张弓注矢,夹道罗列,又下令杜弼从其中走过。杜弼吓得浑身冒汗。這時高歡告訴他,“矢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槊虽按不刺,尔犹亡魄失胆。”這些軍事將領都是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即使贪污了點,也是情有可原,“岂可同之常人”。杜弼为官敢言直谏,遭奸佞嫉恨,高德政经常在高洋面前说杜的坏话。杜弼還告诉高洋,鲜卑人只会赶马拉车,治国還得用漢人。北齐天保十年(559年),被北齐皇帝高洋以收受贿赂為由所殺。北齐天统五年,受到平反,谥文肃。《北齐书》稱其:“卬卬辅玄,思极谈天,道亡时晦,身没名全。”有子杜台卿。.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杜弼 · 查看更多 »

梅鼎祚

梅鼎祚(),字禹金,號勝樂道人,宣城(今属安徽)人。 其父梅守德是嘉靖年间进士。自幼篤志好學,常廢寢忘食,宁国知府罗汝芳非常赏识他。十六歲廩諸生,以詩文名揚江南,所作皆“骨立蒼然,氣純而正,聲鏗以平,思麗而雅”,與沈懋學齊名。善交遊,與湯顯祖為莫逆交。萬曆時,申時行舉薦他,堅辭不受。建有天逸阁读书写作,常言“吾与书若鱼之于水,一刻失之,即无以为生”。 著作有诗文集《鹿裘石室集》六十五卷,笔记小说《青泥莲花记》、《才鬼记》,杂剧《昆仑奴》,传奇《玉合记》、《长命缕》、《玉导记》。编撰有《历代文纪》、《汉魏诗乘》、《古乐苑》、《唐乐苑》、《书记洞诠》等总集。.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梅鼎祚 · 查看更多 »

樊遜

樊遜(?-565年),字孝謙。北齊河东北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 早年好学不缀,有才名。二十二歲舉秀才,官颍州长史,天保五年(554年)正月,齐文宣帝欲封禅泰山,孝謙上疏批評道教、神仙皆為虚妄。天保七年(557年),与高乾和、马敬德等十一名秀才同校群书,共同勘定御府藏書。累遷至員外散騎侍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卒。.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樊遜 · 查看更多 »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本詩文總集,明代張溥編。 書共118卷,收錄自漢賈誼至隋薛道衡共103家的詩文,大致以一人為單位編成一集。此書是以張燮《七十二家集》為基礎編撰而成,每卷先列賦,再列文,後列詩,再列作者生平。每集卷首各有题辞,時有精彩之評價,但此書亦有粗疏之處,《四庫全書總目》說:“此編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但也列舉書中的錯誤和不當。 Category:集部總集類 Category:集部別集類 Category:明朝典籍.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 查看更多 »

慧可

慧可,又名僧可,俗名姬光,號神光,虎牢人(河南省滎陽縣),被尊為禪宗二祖。唐德宗謚其為大弘禪師,塔名大和之塔。有「正宗普覺大師」與「大祖禪師」之諡號。.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慧可 · 查看更多 »

慧皎

慧皎(497年—554年),南朝梁人,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 博通佛教經律,早年在會稽嘉祥寺傳道,春夏兩季講經傳法,秋冬兩季專心著述。承聖二年(553年)為避侯景兵亂,遷居湓城(今江西九江),仍不廢講說。次年二月逝世。葬於廬山禪閣寺墓。所著《涅槃經義疏》10卷和《梵網經疏》3卷,早佚。現存《高僧傳》14卷。 近代史家陳垣指出:“慧皎著書,提倡高蹈,故特改名僧為高僧。道宣戒律精嚴,對沙門不拜王者一事,爭之甚力,皆僧人之具有節概者,有專書名《沙門不應拜俗等事》。……赞宁之书,不提倡高蹈,与慧皎异;又沾染五代时乡愿习气,以媚世为当,故持论与道宣又异。”.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慧皎 · 查看更多 »

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人,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后。北魏恒州刺史慕容远之子,北魏、东魏名将。.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慕容绍宗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晋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全漢文全晋文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