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內陸國家

指数 內陸國家

內陸國家,或稱陸封國家、陸鎖國家(Landlocked Countries),指四面均與陸地接壤而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國家。2013年,全球共有48個內陸國家,其中包括2個雙重內陸國,即本國是內陸國家而且周圍鄰國也均為內陸國家的國家。 島國是內陸國家的相對概念,意指一個國家的四周皆鄰靠海洋而完全不與其他陸地接壤。.

111 关系: 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国防军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博茨瓦纳地理卢旺达南蘇丹各国海岸线长度列表吉尔吉斯斯坦塞尔维亚塘厦镇奥地利奥地利历史安岳江號事件安道尔安道尔国旗尼泊尔尼泊尔地理尼日尔島嶼國家巴勒斯坦巴拉圭巴拉顿湖上伏塔不丹地理中国-乌干达关系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運輸中華民國與寮國關係中非共和國布基纳法索地理布吕赫布吉納法索布匿人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地理亞美尼亞伏尔加微型国家土库曼斯坦土库曼斯坦地理北蘇丹王國包头至茂名粤境段高速公路國籍制海權列支敦斯登列支敦斯登地理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地理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内地...内陆海军凤城湖公海公約国家陆地面积列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图兰低地玻利維亞玻利维亚国旗硝石战争瑞士瑞士交通盧森堡 (消歧義)白俄罗斯白俄羅斯地理莫斯科大公国莱索托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萊索托交通风暴潮裏海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馬其頓共和國馬拉威糧食危機马里马来世界马拉维越南地理超級天兵之機車班長路沙卡辛巴威阿富汗阿富汗交通阿富汗地理阿富汗军事阿富汗经济赞比亚赫伯罗特邮轮開普敦蒲隆地蒙古国蒙古高原蒙特內哥羅共和國 (1992–2006)长安老挝老挝地理K132/133、K134/131次列车捷克条顿骑士团国残存国家列表波兰走廊波札那津巴布韦地理津巴布韦国防军温带沙漠海峽兩岸漢語發音差異列表斯威士兰斯威士蘭交通斯洛伐克摩尔多瓦数量级 (货币) 扩展索引 (61 更多) »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通称埃塞俄比亚(ኢትዮጵያ,,),是位於非洲之角的主權國家。北部與東北部與厄立特里亚接壤,東部與吉布提及索马里接壤,西部與苏丹及南苏丹接壤,南部與肯尼亚接壤。埃塞俄比亚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以及繼尼日利亚以后,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有接近1億居民。埃塞俄比亚土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首都及最大城市是亚的斯亚贝巴。 19世紀末列强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亚是唯一成功擊敗歐洲殖民勢力,保护並維持其君主制國统的非洲國家。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衣索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推翻以後,衣索比亚廢除君主制,建立由门格斯图掌握实权的军政府,并成為名义上的社會主義國家,直至1990年才宣布放棄社会主義制度。1991年,亲阿尔巴尼亚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通过武装斗争上台,执政至今。非洲联盟总部位于该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1980年代以前,埃塞俄比亚居住着大量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稱為贝塔以色列,在以色列立國後,他们便逐渐離開埃塞俄比亚移居以色列。.

新!!: 內陸國家和埃塞俄比亚 · 查看更多 »

埃塞俄比亚国防军

衣索比亞國防軍是衣索比亞的军队。目前,埃军的领袖是斯拉吉·菲尔格斯(Siraj Fegessa)。由于2000年的厄埃战争之厄立特里亚的一方的影响,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大小受到了波动,遂2002年埃军的兵力为400000人。这个数字是1991年德尔格政权灭亡时的数据。然而,这个数据还比真实数据少,2007年1月索马里战争时,埃军宣称有30萬的军队。 埃军由3个部分组成:衣索比亞陸軍、衣索比亞空軍、埃塞俄比亚警察部队和衣索比亞陸軍。因其为一个内陆国家,衣索比亞没有海军。但在1950年,埃塞俄比亚在红海占领了一道海岸线,遂1955年组建了埃塞俄比亚海军。直到1991年,厄立特里亚独立分离埃塞俄比亚内陆时,此军队才解散。埃塞俄比亚今日拥有几个维修武器的工业防御组织,它们大多数都是在德尔格政权下为建立军工混成集团制定计划的制造业机构。.

新!!: 內陸國家和埃塞俄比亚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指的是1961年至1991年期间厄立特里亚为脱离埃塞俄比亚而发起的独立战争。这场战争在埃塞俄比亚内战之前就已爆发,在内战之中仍然在继续。埃塞俄比亚内战结束后不久,厄立特里亚自治政府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发起公投,正式脱离埃塞俄比亚独立建国。 厄立特里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是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后来与埃塞俄比亚同时从意大利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埃塞俄比亚当局宣称厄立特里亚是埃塞俄比亚的领土,1950年代初,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组成了一个联盟,厄立特里亚作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获得联合国大会的承认。不过,厄立特里亚的独立运动势力一直存在着,并用武力斗争手段谋求独立,最著名的就是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 在1974年军人夺取埃塞俄比亚政权之后,埃塞俄比亚当局获得苏联的支持。直到1980年代苏联采用开放政策并开始经济改革为止,渐渐断绝了对埃塞俄比亚的帮助。1991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击败埃塞俄比亚军队,占领了厄立特里亚全境。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也在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的帮助下推翻了门格斯图独裁政权。1993年4月,在联合国主持下,厄立特里亚举行全民公投,几乎全体一致地支持从埃塞俄比亚独立。埃塞俄比亚承认了公投的合法性,厄立特里亚获得独立。.

新!!: 內陸國家和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博茨瓦纳地理

博茨瓦纳共和国是南部非洲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58.17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全景大部分属于卡拉哈里沙漠。国境东接津巴布韦,西连纳米比亚,北邻赞比亚,南界南非。.

新!!: 內陸國家和博茨瓦纳地理 · 查看更多 »

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Repubulika y'u Rwanda,République du Rwanda),简称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主权国家,坐落在赤道以南,与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卢旺达地处大湖地区,海拔较高,地理上以西部的山区和东部的热带草原为主,全国各地分布有多个湖泊。该国属温带到亚热带气候,每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 卢旺达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年轻人为主,密度在非洲国家中位居前列。卢旺达人主要分为三个族群: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其中特瓦族是该国生活在森林中的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后代,而在胡图族和图西族的起源上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結論,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由以前的种族社会衍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他们分别是从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迁移过来。基督教是该国第一大宗教,主要语言是卢旺达语,与法语和英语並列為该国的官方语言。卢旺达实行总统制政府,现任总统是卢旺达爱国阵线的保罗·卡加梅,于2000年上任。与邻国相比,如今的卢旺达贪污腐败的程度较低,不过人权组织报告称该国的反对派团体受到压制、言论自由也遭到恐吓和限制。该国自前殖民时期以来就一直由严格的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全国按2006年划定的边界分成五个省。此外,卢旺达的女性国会议员比例为世界最高。 卢旺达自石器和铁器时代就有人口在此狩猎采集,之后又有班图人迁入。这些人口起初聚集成氏族社会,之后形成王国。18世纪中期,卢旺达王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权力,后来还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1884年,德国开始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卢旺达也相应成为德国殖民地,之后又在1916年一战期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这两个欧洲国家都是通过卢旺达国王来统治该国,并延续其亲图西族政策。1959年,胡图族起兵造反,屠杀了大量图西族人,最终在1962年建立了一个以胡图族人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国家。1990年,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发起内战,随之而来的是1994年的种族灭绝,估计受胡图族极端分子屠杀的图西族人與温和派胡图族人有50至100万。最终卢旺达爱国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场种族灭绝才相应中止。 卢旺达的经济在1994年的大屠杀期间受到重创,不过此后得以复苏。国家经济主要依靠自给农业,咖啡和茶叶是主要的出口经济作物。该国旅游业增长迅速,如今已是占主导地位的外汇收入来源。卢旺达是仅有的两个能够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国家之一,许多游客都愿意为获得大猩猩的追踪许可支付高价。音乐和舞蹈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鼓乐和一种名为“intore”的民族舞蹈。全国各地都有传统工艺品制作,其中包括一种名为“imigongo”,使用牛粪制作的独特艺术品。.

新!!: 內陸國家和卢旺达 · 查看更多 »

南蘇丹

南蘇丹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Sudan;جنوب السودان),是非洲東北部一個內陸國家,2011年從蘇丹獨立。東面是埃塞俄比亞,南面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肯亞和烏干達,西面是中非共和國,北面是蘇丹。包含白尼羅河所形成廣闊的蘇德沼澤。目前首都是第一大城市朱巴,未來計畫將遷都到位置較居中的拉姆塞爾。 現代南蘇丹與蘇丹共和國的領土原為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佔據,後來成為英埃共管蘇丹,1956年蘇丹共和國獨立後成為其一部分,被劃分為南部10省。第一次蘇丹內戰後,蘇丹南方於1972年至1983年得到自治。第二次蘇丹內戰於1983年爆發,至2005年簽署《全面和平條約》,成立蘇丹南方自治政府。 2011年,南蘇丹獨立公投以98.83%通過,南蘇丹共和國於2011年7月9日0时宣告獨立,约有30个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代表参加南苏丹共和国的独立庆典仪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参加了成立仪式。2011年7月14日南苏丹共和国正式加入聯合國成为聯合國会员国。目前也為非洲聯盟、東非共同體等的成員國。2012年7月,簽署了日內瓦公約。南蘇丹獨立之後仍然有激烈的內部衝突,2014年以後在脆弱國家指數(前身為失敗國家指數)的評分一直是全球最高。.

新!!: 內陸國家和南蘇丹 · 查看更多 »

各国海岸线长度列表

这是一个各国/地区海岸线长度列表,单位为公里,数据来源为中情局的世界概况。海岸线为零的国家表明这个国家是一个内陆国。 海岸线的长度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测量方法。测量海岸线长度就像分形,不同的测量间隔(测量海岸线长度时最小的两点距离)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测量间隔越小(意味着测量越详细),海岸线长度越长。不同的测量间隔对相对曲折的海岸线的影响比相对平直的海岸线的影响要大得多。举例来说,从卫星图像上看,用500公里的測量間隔测量加拿大曲折的海岸線只有大概2萬公里長,还不到下面这个列表的十分之一。而用500公里的测量间隔量澳大利亚的海岸线大概有1.25万公里,大概是下面这个列表的一半。 海岸线和国家面积比用来测量1平方公里的国家面积对应多少米的海岸线。这个比例用来测量一个国家从其内部每个点到其海岸的容易程度。因此一个岛屿国家像马尔代夫或者一个国家拥有很曲折的海岸线像希腊,更有可能拥有高的除比,同时一个内陆国家像奥地利的除比则为0。 请注意:中情局的世界概况并没有说明测量结果所用的比例尺大小,也不知道是否所有的结果都是用的同样大小的比例尺。.

新!!: 內陸國家和各国海岸线长度列表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斯坦

--共和國(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薩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议会制。吉尔吉斯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 吉尔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其余为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新!!: 內陸國家和吉尔吉斯斯坦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新!!: 內陸國家和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塘厦镇

塘厦镇(旧称「塘头厦」),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东南面下辖的一个镇,是中国千强镇的前三,是珠三角乃至全国经济最发达的乡镇之一。该镇直属东莞地级市,与深圳市宝安区接壤。.

新!!: 內陸國家和塘厦镇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內陸國家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历史

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統治德意志地區的最大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急速衰弱,後來在民主化運動下成為讓人安享晚年的福利國。.

新!!: 內陸國家和奥地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安岳江號事件

安岳江號事件,又稱2008年中國軍火船事件,發生于2008年4月,一艘中國軍火貨船「安岳江-廣州號」由于懷疑銷往津巴布韋的武器會被羅伯特·穆加貝政府用于鎮壓反對派,而被南部非洲各國拒絕靠岸,最終被迫返航的一場外交風波。.

新!!: 內陸國家和安岳江號事件 · 查看更多 »

安道尔

安道尔公国(Principat d'Andorra),也译作安道拉親王國,袖珍国家之一,国土面积468平方公里。是西南欧的內陸親王國,位于比利牛斯山脉东南部,毗邻法国和西班牙。首都安道尔城(Andorra la Vella)。官方语言为加泰罗尼亚语,通用语言为西班牙语和法语。国内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安道尔高山峡谷遍布全境,全国平均海拔高达,是欧洲地势最高的国家。 安道尔宪法规定,安道尔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首相为政府首脑。安道尔没有军队和自卫队,只存在警察,所以国防由法国和西班牙一起负责。安道尔主要有两大党:安道尔民主党(Demòcrates per Andorra)和社会民主党(Partit Socialdemòcrata),安道尔民主主义者党现为安道尔的执政党。安道尔的旅游、商业及金融业极其发达,服务业在1950年代很快取代了传统农牧业,成为经济支柱。安道尔的旅遊業相當發達,亦為避稅天堂,因属山地气候,冬季寒冷漫长,高山积雪一年可达8个月,是個名副其实的滑雪胜地。也是全世界國民預期壽命第四長的國家。其國際代碼為AD。.

新!!: 內陸國家和安道尔 · 查看更多 »

安道尔国旗

安道尔国旗是西欧小内陆国安道尔公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国家的旗帜。此面旗是于1866年即為民間所用的旗幟。国旗是由蓝、黄、红三条垂直排列。其中蓝色与红色也是安道尔的北邻国法国旗帜上所拥有的颜色,黄色与红色也是安道尔的南邻国西班牙旗帜上所拥有的颜色。安道尔公国与其邻国法国与西班牙拥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国国旗上显示着两国的颜色也是一种妥协。有人则说当今的国旗源于拿破仑三世的皇旗。此面国旗的设计属欧洲与前欧洲殖民地地区的旗帜中所常见的。常常会与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乍得闹混淆。此旗本分出两套,一面是仅显示蓝、黄、红三色的民用旗。另一面中央显示着国徽,是政府旗。但由于民用旗容易与乍得与罗马尼亚的旗帜混淆,所以现今安道尔居民基本上都使用显示着国徽的政府旗。.

新!!: 內陸國家和安道尔国旗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內陸國家和尼泊尔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地理

尼泊尔是位于南亚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的内陆国家,版图呈长方形,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宽约85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北部与中国接壤,西、南、东三面为印度所环绕。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中部为山区和河谷,南部是平原,相对高度差之大为世界所罕见。最高点为北部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尼方称萨加玛塔峰),同时也是世界最高峰。另外,全球14座八千米以上山峰中有8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及其边境上。 尼泊尔气候主要分北部高山、中部温带、南部亚热带三个气候区。北部高山地区冬季最低气温为零下41℃,南部夏季最高气温为45℃。气候受南亚热带季风影响很大。尼泊尔气候一般分为两季,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冬季),每年4月至9月为雨季(夏季)。 境内河流多而湍急,大都发源于中国西藏,向南注入印度恒河的各大支流。主要有三大水系:東部的戈西河、中部的甘達基河(那拉雅尼河)及西部的加格拉河(格爾納利河);另外在東南端有一小塊地區屬於默哈嫩達河水系。.

新!!: 內陸國家和尼泊尔地理 · 查看更多 »

尼日尔

尼日尔共和国(République du Niger),是西非内陆国家之一,因尼日尔河得名,首都尼亚美。东临乍得,南界尼日利亚、贝宁,西部与布基纳法索和马里毗邻,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北与利比亚交界。边境总长5500公里。面积126.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zh-cn:最不发达国家; zh-hant:最低度開發國家-。.

新!!: 內陸國家和尼日尔 · 查看更多 »

島嶼國家

島嶼國家(或簡稱為島國)是指一個國家的主要的領土座落於一個或多個島嶼之上。2004年中旬為止,世界上共有49個島國,由於許多獨立與半獨立自治區都是位於島嶼之上且隨時都有可能改變政府狀態,因此這數字很有機會因此而增減。.

新!!: 內陸國家和島嶼國家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دولة فلسطين)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沙地帶,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区面积6242平方公里,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积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区363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在國際承認巴解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时,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67/19号决议。截至2015年9月,已经有136个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0.5%)承认巴勒斯坦國为一个獨立國家。.

新!!: 內陸國家和巴勒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拉圭

巴拉圭共和國(República del Paraguay,Tetã Paraguái)是南美洲內陸國家,地據巴拉圭河兩岸。其南邊國境完全與阿根廷接壤,東北與西北角則分別是巴西與玻利維亞,為南美洲國家聯盟成員國。首都為亞松森。.

新!!: 內陸國家和巴拉圭 · 查看更多 »

巴拉顿湖

巴拉頓湖(匈牙利語:Balaton),是匈牙利也是中歐最大的湖泊,由于匈牙利是一个内陆国家,所以巴拉頓湖有时也被戏称为“匈牙利的大海”。巴拉頓湖位于,面积59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2米,最深处12.2米。 巴拉頓湖区域夏季气温约在25摄氏度左右,气候宜人,因此成为匈牙利的度假胜地。冬季巴拉顿湖封冻后,湖面可以滑冰。.

新!!: 內陸國家和巴拉顿湖 · 查看更多 »

上伏塔

上沃尔特(Haute-Volta)是現在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在1958年至1984年間的旧國名。 上沃尔特自1895年起成為法國的殖民地,法屬西非的一部分。1958年12月11日,上沃尔特成為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5日,上沃尔特共和国正式獨立。 1984年,時任上沃尔特總統托馬·桑卡拉將國名改為現在的布吉納法索。.

新!!: 內陸國家和上伏塔 · 查看更多 »

不丹地理

不丹王国是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的一个内陆国家,西部与北部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东部为中国和印度的争议地区藏南。面积3.8万平方公里。 不丹大部分为山地和河谷,今南部为丘陵和平原地形。北部山区气候寒冷,中部河谷较温和,南部丘陵平原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丹境内河流密布,主要有当梅河、普纳昌河、旺河和阿莫河四大河流。不丹森林覆盖率达74%,其中有26%的地区被划定为保护地。.

新!!: 內陸國家和不丹地理 · 查看更多 »

中国-乌干达关系

中國-烏干達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烏干達(包括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烏干達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清朝已有中國古籍提及烏干達,並描述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俗;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干達在1962年10月18日正式建交,兩國有經貿和文化上的往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向烏干達提供援助。.

新!!: 內陸國家和中国-乌干达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運輸

中國的鐵路運輸始於清朝末年的上海淞沪铁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中國內地的鐵路總里程數已達14萬公里,拥有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铁路网、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系統。 在中國大陸,铁路是國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國大陸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中國大陸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人口聚集性強,聚集地距離相對集中,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且与北美不同,中國大陸的中小城市的航空客货运输发展的成本极高,所以经济、快捷的铁路普遍占有更大的优势,故铁路在中國大陸成为一种受广泛使用的运输方式。而由于中國大陸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铁路运输量的增长,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能源、矿物等重要物资的重要运输方式,目前中國大陸的铁路就承担了92%的木材、96%的原油、94%的煤炭、89%的鋼鐵及冶炼物资的运输任務。截至2015年底,中國大陸铁路的实际营业里程已经超过14万公里,占世界鐵路的16%,但換算運輸周轉量却占到世界的68%,体现出中國大陸铁路的周转调度与线路资源利用率的精准高效。目前,中國大陸运营时速超过250公里的普通鐵路客運專綫和高速鐵路客運專綫的运营总里程已經超过16,000公里,穩居世界各國家和地區的首位。同时,中國大陸(不含港澳地區)的电气化铁路总长度達到了5万公里以上,亦居世界的首位。 目前,中國大陸境内(僅内地地區,不含港澳地區)大部分的长距离货物运输、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由國家鐵路運輸承担。截至2015年底,全區铁路旅客运输的旅客发送量完成32.06亿人,比上年增加8.04亿人、增长31.6%。其中,国家铁路29.75亿人,增长28.3%;非控股合资铁路0.28亿人,增长18.4%;地方铁路0.03亿人,增长9.2%。全區的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23484.5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1946.274亿人公里、增长24.7%。其中,公營鐵路16375.93亿人公里,增长12.0%;非控股合资铁路58.16亿人公里,增长14.6%;地方铁路9.63亿人公里,增长8.2%,均位居世界第一。全區铁路总换算周转量完成58413.8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643.52亿吨公里、增长15.1%。其中,公營鐵路49564.2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7%;非控股合资铁路5638.2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6%;地方铁路361.5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2.1%。分别是印度的65.3倍、美國的22.3倍。虽然中国大陆铁路每天开行旅客列车达3400多列、货物列车85100多列(2015年底),但铁路運輸能力緊張仍然是其所面对的重要问题。至2015年底,中國大陸的铁路基本能满足全国貨運需求的90%左右;客运方面,由于近年来普通鐵路客運專綫及高速鐵路客運專綫的建设,普通和高速动车组的生产和运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峰客流时段的客运压力,截至2015年12月,全區旅客列车每天能提供超过960萬個席位(含普速鐵路旅客列車,棚車,路用列車,市郊列車,通勤列車,普通動車组列車,高速動車组列車和國際鐵路聯運列車),但目前日均輸送旅客已达到980萬人以上。非节假日的“一票难求”的情况不复存在,但是动车组列车超员的情况还会偶然出现,尤其在春運、暑運、節假日(如十一黄金周)等客流高峰時段超员仍然存在較多。人口与铁路里程的比例仍然有略微失衡,至2014年底中國大陸人均拥有铁路(含高速铁路,普速铁路,窄軌鐵路,山区铁路,森林铁路,工矿铁路以及国际联运口岸接綫铁路等)约为14cm。为了解除此一“瓶颈”,中國大陸在经历了若干年铁路建设之后,已经进入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平稳发展时期。截至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万公里以上。 中國大陸以鐵路連接的鄰近地區以及國家有:香港、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zh-hans:朝鲜;zh-hk:北韓;zh-tw:北韓;-、越南與-zh-hans:老挝;zh-hk:老撾;zh-tw:寮國;-(興建中)、緬甸(兴建中)等。.

新!!: 內陸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運輸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寮國關係

中華民國與寮國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寮人民民主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寮國於1958-1962年,是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斷交後,目前沒有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對寮國的相關事務由。.

新!!: 內陸國家和中華民國與寮國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非共和國

中非共和國(République centrafricaine;桑戈語:Ködörösêse tî Bêafrîka)位於中部非洲的國家,其前身為法屬烏班基-夏利領地(Territoire d'Oubangui-Chari),是法國位於非洲的殖民地之一。身為一內陸國家,中非從西邊起依順時針方向,分別為喀麥隆、乍得、蘇丹、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剛果共和國所包圍。中非成立於1958年12月,初期為半自治的政府型態,並且在1960年8月13日正式宣佈獨立。首都班--基(Bangui,或譯班--吉)位於烏班基河(Oubangui)沿岸的邊境城市。.

新!!: 內陸國家和中非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布基纳法索地理

布基纳法索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27.4万平方公里。国境东邻贝宁、尼日尔,南与科特迪瓦、加纳、多哥交界,西、北与马里接壤。.

新!!: 內陸國家和布基纳法索地理 · 查看更多 »

布吕赫

--(Brugge ),也译--(Bruges ),位于比利时西北部,是西弗兰德省省会和最大城市,人口117,224(2006年)。在欧洲也被誉为“北方的威尼斯”。.

新!!: 內陸國家和布吕赫 · 查看更多 »

布吉納法索

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西非內陸國家,全部國土都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旧称上沃尔特(Haute Volta),1984年8月改为现国名。首都瓦加杜古位於國土的正中央,是布基納法索最大城市,也是文化、經濟中心。布吉納法索為全球識字率低的國家,只有約兩成三的國民識字。低度開發国家之一。.

新!!: 內陸國家和布吉納法索 · 查看更多 »

布匿人

布匿人祈祷雕塑,约公元前3世纪 布匿人(Punics),指北非历史上的一个源于迦太基的讲西闪米特语的民族,他们是腓尼基移民和北非的柏柏尔人原住民融合产生。不像其他的腓尼基人,除了沿海据点,布匿人控制了北非内陆和跨撒哈拉贸易,并在当地建立了地主贵族政治统治。后来,布匿人的一支在伊比利亚建立了一个希腊化风格的帝国,该帝国可能在高卢西部也有据点。和其他腓尼基人一样,他们的城市文化和经济强烈依赖海洋。在海外,他们控制了柏柏尔北非(如现在突尼斯、的黎波里塔尼亚)的沿海地区、撒丁岛、科西嘉岛、西西里岛、巴利阿里、马耳他以及地中海西部的一些其他小岛,对于他们是否曾控制伊比利亚大西洋沿岸的岛屿们还存在争议。在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和内陆的各独立国家有着密切联系。他们的海军力量和贸易从地中海一直扩展到不列颠群岛、加那利群岛和西非。布匿人最著名的科技成就是无色玻璃的开发和利用湖相灰岩提纯铁水。 据大多数的布匿文化被前264年-前146年发生的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的布匿战争摧毁了。但直至公元325年至650年的基督教早期时,布匿人的语言、信仰和科技的痕迹在非洲还能发现。 在考古学和语言学方面,“布匿”用来指代源于迦太基的希腊化及后期文化和腓尼基语中一种不同于腓尼基人起源城市提尔的迦太基方言。腓尼基人也在北非西部(马格里布地区)和迦太基人统治的其他地区定居,但他们的文化和政治体系与布匿人的不同。在西至伊比利亚半岛,东到塞浦路斯的广大地区,都分布有布匿文化的遗迹。.

新!!: 內陸國家和布匿人 · 查看更多 »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根据世界各国或者地区实际行政区域(包括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也包括了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和海外属地、自治区与其他特殊政区)总面积大小所排列,列表内的数值单位均为平方公里(數據或者因為計算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非主权国家的实体或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用斜体标示。.

新!!: 內陸國家和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 · 查看更多 »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烏茲別克語名稱為拉丁文字的「O'zbekiston Respublikasi」和西--爾文字的「Ўзбекисто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и」),通稱--,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內陸國家,1991年从原苏联独立。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列支敦斯登)。.

新!!: 內陸國家和乌兹别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地理

亚美尼亚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亚洲西部高加索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接格鲁吉亚,东部与阿塞拜疆接壤,南与伊朗和阿塞拜疆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交界,西部与土耳其相邻。.

新!!: 內陸國家和亚美尼亚地理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內陸國家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伏尔加

伏尔加可以指:.

新!!: 內陸國家和伏尔加 · 查看更多 »

微型国家

微型国家(Microstate)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无严格定义,一般是指领土面积排在世界末游,海域管轄範圍不大的国家,其中一些由於領土問題而未被廣泛承認。一般來說微型国家因為其國土狹小,因而會飽受列強的威脅,因此一些微型国家盡可能在外交上保持中立國地位,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或是交換一些政治利益以求避免被其他強國所吞併。.

新!!: 內陸國家和微型国家 · 查看更多 »

土库曼斯坦

--(Türkmenistan/Түркменистан/تۆركمنيستآن)是一個中亞國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時期的名稱為土库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從蘇聯獨立。.

新!!: 內陸國家和土库曼斯坦 · 查看更多 »

土库曼斯坦地理

土库曼斯坦地形图 土庫曼斯坦位於伊朗以北,東南面和阿富汗接壤、東北面與烏茲別克為鄰、西北面是哈薩克,西邊毗鄰鹹水湖裏海,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49.12萬平方公里。,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第二最大中亞國家;在全世界排名第52,比西班牙略細,但比加州要大。 土庫曼斯坦全境大部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80%的領土被卡拉庫姆沙漠覆蓋,餘下的大多數都屬於橫跨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及哈薩克的圖蘭低地的範圍。南部和西部為科佩特山脈和帕羅特米茲山脈,最高點有2912米。位於最西方的土庫曼巴爾坎山脈及位於最東方的庫吉唐套山脈(Kugitang)是其他比較重要的高地。主要河流有阿姆河、捷詹河、穆爾加布河及阿特列克河等,主要分佈在東部。於1967年建成的卡拉庫姆運河長達1400公里,橫貫東南部並灌溉面積約30萬公頃。 土庫曼斯坦的衛星圖 土庫曼斯坦位處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時常受地震威脅。首都阿什哈巴德曾經在1948年10月6日發生災難性的地震,導致多人罹難。 土庫曼斯坦位處亞洲大陸的中心處,故此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這裡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年度平均溫度為14℃-16℃,日夜和冬夏的溫差很大,夏季氣溫長期高達35℃以上(在東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曾經有50℃的極端紀錄),冬季在接近阿富汗的山區Gushgy,氣溫亦可以低見-33℃。年降水量則由西北面沙漠的80毫米,遞增至東南山區的每年240毫米,雨季主要在春季(1月至5月)。科佩特山脈是全國降雨量最高的地區。 土庫曼斯坦靠近裡海的海岸線有1768公里長,貨物經水路出口須經過俄羅斯的伏爾加河和頓河。 主要城市除了首都阿什哈巴德以外,還有臨海的城市土庫曼巴希(Turkmenbaşy,舊名克拉斯諾沃斯克 Krasnovodsk)及達沙古茲(Daşoguz)。.

新!!: 內陸國家和土库曼斯坦地理 · 查看更多 »

北蘇丹王國

北蘇丹王國()是美國人耶利米·希頓(英语:Jeremiah Heaton)於2014年6月16日在無主土地比爾泰維勒建立的私人國家,其原因是為了「圓了女兒的公主夢」。 希頓宣稱要將北蘇丹王國打造成農業生產中心,並藉此與埃及和蘇丹建立友好關係。.

新!!: 內陸國家和北蘇丹王國 · 查看更多 »

包头至茂名粤境段高速公路

包头至茂名粤境段高速公路或称包茂高速茂名段,是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主干线包茂高速公路的最南段,为广西及相关内陆省份重要的出海通道之一,也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中的“第九纵”。其全线位于广东省茂名市境内,北起信宜市粤桂交界处的陈金顶,顺接岑水高速公路,往南经信宜市、高州市,终于电白区林头镇大昌口,与茂湛高速公路相连,全长122公里,计划共设互通立交12处,管理中心1处,服务区2处,停车区2处。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投资总额约人民币115亿元,将于2013年3月开始征地拆迁工作,启动工程建设,2015年12月30日上午9时建成通车。 根据《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2030年)的安排,包头至茂名粤境段高速公路原拟安排在2021~2030年间实施。鉴于茂名境内南北向仍未通高速公路,且内蒙古至广西段均已通车或在建的实际情况,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同意将该项目的建设时间提前,并于2008年8月26日正式启动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但由于该项目跨越高州水庫,环评工作曾一度受阻,直至2012年11月5日才获得中国环保部审批,得以继续推进建设。.

新!!: 內陸國家和包头至茂名粤境段高速公路 · 查看更多 »

國籍

國籍是指一個人屬於一個國家國民的法律資格,也是國家實行外交保護的依據。各國將國籍做為立法的重要內容,是從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開始的。《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國籍。任何人的國籍不得任意剝奪,亦不得否認其改變國籍的權利。.

新!!: 內陸國家和國籍 · 查看更多 »

制海權

制海權(Command of the sea, Thalassocracy),是一種軍事理論及地緣政治理論,指海軍兵力在一定時間、一定海域內所掌握的控制權。自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開始,瀕臨海洋並利用海權優勢的國家,開展一系列社會政治以及軍事等活動,誰能掌握海洋就能成為強國,催生全球帝國主義,代表國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

新!!: 內陸國家和制海權 · 查看更多 »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也译作列支敦斯登公國,舊譯力喜騰斯坦因,歐洲中部的內陸小國(聯合國區域集團定義為西歐國家),夾在瑞士與奧地利兩國間,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烏茲別克)。同时该国也是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山區小國,雖然土地狹小兼人口稀少,但卻擁有極高的國民收入水準,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60,000歐元,是一個以阿爾卑斯山美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準而著稱的富裕小國。.

新!!: 內陸國家和列支敦斯登 · 查看更多 »

列支敦斯登地理

列支敦斯登是欧洲西部的一個的內陸國家,與烏茲別克並列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 列支敦斯登坐落於歐洲阿爾卑斯山地的萊因河谷,其西邊是以萊因河作為邊界與瑞士相鄰,東側則是以屬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嶺地帶與奧地利為界。全國只有西側約三分之一的面積位在平坦的河谷裡,其餘地區大都屬於山地。 列支敦士登唯一的天然湖是Gampriner Seele湖,是由于1927年水浸的莱茵河侵蚀造成的。 該國境內唯一的可耕地集中在萊因河沿岸的沖積平原,曾經一度滿是沼澤的此地區經過人工的抽乾後變成農地,除了少數的農耕活動外,列國境內的農業還是以畜牧為主,主要农业区,是周围的莱茵河谷,种植玉米、马铃薯、大麦、小麦和蔬菜。首都瓦都茲座落於一塊可以俯視萊因河谷的高地上。 雖然是在阿爾卑斯山區,但由於有義大利半島吹拂而來南風,列支敦斯登仍属较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氣候,冬季時其東部與南部山區的坡面則非常適合從事滑雪等山地活動。列支敦士登夏季气温在20℃-28℃之间,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5℃。7月和8月雨量最多可达130-150毫米,而12月和1月降雨量最少为30-50毫米。 境南的雷堤康阿爾卑斯山脈(Rätikon Alps)坡度陡峭,境內最高峰為屬於三姊妹山脈(Drei Schwestern)之一的灰尖峰(Grauspitz),海拔2499公尺,是列支敦斯登與奧地利的分界。全国海拔最高的城市是Triesenberg,在886米以上。全国边境和瑞士接壤长41.2公里,对奥地利则是36.7公里。.

新!!: 內陸國家和列支敦斯登地理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內陸國家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地理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国家,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幅员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其面积几乎为其他四个中亚国家加起来的两倍之多。 哈萨克斯坦处于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荒漠和半荒漠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最北部是平原,中部为哈萨克丘陵,东部和东南部为阿尔泰山和天山。其中位于东南部哈、中、吉三国交界处的汗腾格里峰海拔7010米(一说6995米),为哈萨克斯坦最高点。西部是图兰低地和里海沿岸低地,卡拉吉耶洼地低于海平面132米,为哈萨克斯坦最低点。 全境大部分属内流流域,主要河流有锡尔河、乌拉尔河、伊希姆河、恩巴河和伊犁河等,大部分注入内陆湖泊。湖泊众多,其中有里海和咸海的一部分及巴尔喀什湖、斋桑泊等, 哈萨克斯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少雪。.

新!!: 內陸國家和哈萨克斯坦地理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旅游业

哈萨克斯坦的國土面積位居全球第九,是面積最大的內陸國。截至2014年,旅遊業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3%,不過哈薩克政府計劃令旅遊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在2030年增加到3%。哈薩克有山巒、湖泊的景色,也有古拉格,不過成本高昂、交通不便、服務質素欠佳等因素是增加到訪旅客人次的絆腳石。.

新!!: 內陸國家和哈萨克斯坦旅游业 · 查看更多 »

内地

內地可能有多種含意:.

新!!: 內陸國家和内地 · 查看更多 »

内陆海军

内陆海军,是内陆国家建立的象征性海军。内河海军平时的用途是保护国家水路(如河流、湖泊)安全。.

新!!: 內陸國家和内陆海军 · 查看更多 »

凤城湖

凤城湖,因地处县城北部又名北湖、北大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总水面约5000亩,是东起微山湖,西到西安,沿陇海线两侧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也是睢县最大的湖泊。.

新!!: 內陸國家和凤城湖 · 查看更多 »

公海公約

公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High Seas),亦稱聯合國公海公約,係聯合國召集的第二次海洋法會議,於1958年決議的四大海洋法公約之一。此公約之多數原則皆已包括在後來新增定的1982年海洋法公約之中。 公海公約系用以規範各國船隻、設施在公海上的活動,以確保公海向全世界開放並保障各國之合法利用。.

新!!: 內陸國家和公海公約 · 查看更多 »

国家陆地面积列表

这是一份根据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陆地面积(不含内水、海域等)大小所排列的国家(或地区)列表。以下列表内的数值单位均为平方公里(數據或因計算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也未必是最新及最準確的數據,但皆不包含在南极洲的领土)。关于国家(或地区)的总面积列表,请参见国家面积列表。.

新!!: 內陸國家和国家陆地面积列表 · 查看更多 »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英文: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简称WCS)是世界上著名的非营利性保护组织之一,成立于1895年,原名纽约动物学会,总部设在美国纽约。WCS致力于保护野生生物和自然栖息地,目前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4个国家开展工作。.

新!!: 內陸國家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 · 查看更多 »

图兰低地

图兰低地(俄语:Туранская Низменность)或称图兰平原(俄语:Туранская равнина),中国又译作“里海沿岸低地”,是中亚西部一个广袤的内陆低地。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千米,包括哈萨克西南部和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西北部。.

新!!: 內陸國家和图兰低地 · 查看更多 »

玻利維亞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Bulibya Wuliwiya,Wuliwya Suyu,Tetã Volívia)是南美洲的一個內陸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鄰國有巴西、秘魯、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五國,法定首都為蘇克雷,但實際上的政府所在地為拉巴斯,拉巴斯海拔高度超過3,600--,為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 欧洲殖民之前,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地区屬於印加帝国—美洲前哥伦布时期轄境最大的国家。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了该地区。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这个地方称为「上秘鲁」(Upper Peru),由秘鲁总督区管理。在1809年宣布独立、经过16年的战争后,1825年8月6日成立共和国,國名源於西蒙·玻利瓦尔。玻利维亚一直困于独裁、政治不稳和经济不佳。.

新!!: 內陸國家和玻利維亞 · 查看更多 »

玻利维亚国旗

玻利维亚国旗是代表南美洲内陆国家玻利维亚多民族国政府的旗帜。此面旗帜正式制定于1888年。由红黄绿三色横条组成。政府旗与军旗在黄条的正中央还镶有着玻利维亚的国徽。旗面上的红色象征着人民作战时的英勇气概;黄色象征着玻利维亚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绿色象征着玻利维亚的经济重点---农业。 虽然玻利维亚是一个内陆国,但还是保留着在因1879年至1883年硝石战争丧失其唯一滨海省份前的舰旗。此面舰旗主要被用在玻利维亚境内河湖中的船只上。 File:Flag of Bolivia.svg|民用旗 比例: 15:22 File:Flag of Bolivia (militar).svg|軍旗 比例: 15:22 File:Naval Ensign of Bolivia.svg|軍艦旗 比例: 2:3 File:Flag of Bolivia (state).svg|政府旗 比例:15:22.

新!!: 內陸國家和玻利维亚国旗 · 查看更多 »

硝石战争

硝石戰爭(Guerra del Salitre),亦稱太平洋戰爭 (Guerra del Pacífico) (1879–1883) 。这次戰爭中,秘魯和玻利維亞共同對抗智利。智利最終獲勝,奪得原本屬秘魯的塔拉帕卡省和阿利卡省(Arica),以及玻利維亞的滨海省(Litoral)。自此之後,玻利維亞失去出海口,成為內陸國。 在祕魯的華工為了爭取自由協助智軍作戰,但戰後智利卻將他們押解回祕魯莊園主的手中。 Category:玻利維亞戰爭 Category:秘鲁战争 Category:智利战争 Category:玻利維亞爭議地區 Category:智利爭議地區 Category:秘魯爭議地區 Category:玻利維亞-智利關係‎ Category:玻利維亞-秘魯關係‎ Category:智利-秘魯關係‎ Category:1879年南美洲 Category:1880年代南美洲 Category:1870年代战争 Category:1880年代战争.

新!!: 內陸國家和硝石战争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內陸國家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瑞士交通

士的交通發達,由於是一個內陸國家,對國外的交通主要依賴飛機和鐵路。.

新!!: 內陸國家和瑞士交通 · 查看更多 »

盧森堡 (消歧義)

盧森堡可以指:.

新!!: 內陸國家和盧森堡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translit;;bʲɪlɐˈrusʲ ),通称白俄罗斯,或稱白羅斯,是位于东欧的内陆国家,首都為明斯克,於1991年8月25日從苏联独立,於同年12月19日改稱“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东及北部与俄罗斯联邦为邻,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毗邻,国土面积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68.98万人(2008年) ,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被設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新!!: 內陸國家和白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白俄羅斯地理

白俄羅斯是一個內陸國,其國土面積有207,600平方公里,比英國或堪薩斯州要略小一些。白俄羅斯在北部和西北部與俄羅斯接壤,北部和拉脫維亞接壤,西北部和立陶宛接壤,西部和波蘭接壤,南部和烏克蘭接壤。白俄羅斯地形比較平坦,其國土最高點也只有346米。有許多冰河時期留下的湖泊,湖泊數量超過11,000個,有「萬湖之國」之稱。白俄羅斯還有大片國土都是無人居住的森林,這裡有許多珍稀生物生息。白俄羅斯有由於農藥過度使用而引發的土地污染問題。 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釋放出了大量核污染物質,其中有70%來到白俄羅斯,污染了白俄羅斯至少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積。1995年,清理核事故帶來的污染所花去的費用占白俄羅斯國家預算的14%。 白俄羅斯距離波羅的海約有160公里。白俄羅斯大多數地區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天的長度大約在105天到145天之間,夏天的長度約在150天。年均降水量約在550到700毫米,有時會明顯超出這一數字。一月份的平均氣溫約為−6°C ,七月份的平均氣溫約為18°C。.

新!!: 內陸國家和白俄羅斯地理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大公国

莫斯科公國(Velikoe Knjažestvo Moskovskoe;),準確翻譯為莫斯科大親王國,是一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世紀俄羅斯政權,於1283年至1547年存在。莫斯科公國作為一個政府,於俄羅斯的記錄,被很多西方資料認為起源於Muscovy。但是,這個名稱有時亦應用到沙皇俄国。 莫斯科公國最初的領土範圍是今天的俄國西北部,為一內陸國,但從蒙古帝國金帳汗國手中成功奪取大量領土以後,便宣稱為它的繼承者,其後亦宣稱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詡為「第三羅馬」。.

新!!: 內陸國家和莫斯科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莱索托

莱索托王国(Mmuso wa Lesotho,Kingdom of Lesotho),简称莱索托,位处非洲南部,是全世界最大国中国,全境完全被南非共和国包围,接壤边境线909公里长。因地处高原,莱索托也被称为“天空王国”。 莱索托这一国名的意思是“说塞索托语的人们”。其曾是欧洲的殖民地,所以欧洲惯称莱索托为巴苏陀兰。 莱索托是英联邦国家成员,1966年10月4日从英国独立。 其国土大小为30355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约1,942,008。 莱索托经济落后,为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约有49%的人口生活低于国际贫困线一天1.25美元,而且艾滋病情况严重失控。.

新!!: 內陸國家和莱索托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首字母縮略字:UNCLOS)指聯合國曾召開的三次海洋法會議,以及1982年第三次會議所決議的海洋法公約(LOS)。由於英語中的“Convention”同指「會議」與「公約」,所以此一詞彙可以同指該公約本文,以及總稱三次會議的內容。不過在中文語境中,「海洋法公約」一般是指1982年的決議條文。 海洋法公約與相關會議的行政管理為其秘書處,設置於聯合國海洋事務與海洋法總署(United Nations Division for Ocean Affairs and the Law of the Sea)。 關於海洋法公約的重要性,可以參考韓國與日本關於獨島及竹島的爭議;中国大陸與韓國關於蘇岩及離於島的爭議;中國與日本關於釣魚島的爭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與日本關於沖之鳥礁海域爭議、以及南中國海東南亞國家聯盟多個國家與中國及東盟內部對多個小島歸屬的爭議,多國均無視該海洋公約,或對內部之定義充滿意見。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虽然签署了该公约(並非正式的公約整體,指美國政府認為應遵守公約),但并未批准。.

新!!: 內陸國家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查看更多 »

萊索托交通

這個頁面介紹萊索托的交通。因是一個內陸國家,萊索托沒有港口,海港,但是有道路、空路和有限的鐵路服務。.

新!!: 內陸國家和萊索托交通 · 查看更多 »

风暴潮

风暴潮或稱暴潮(storm surge)是由熱帶氣旋、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漲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湧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如1953年2月发生在荷兰沿岸的强大风暴潮,使水位高出正常潮位3米多。洪水冲毁了防护堤,淹没土地80万英亩,导致2000余人死亡。又如1970年11月12-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一次风暴潮,曾导致30餘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无家可归。1962年,颱風溫黛在香港吐露港引發嚴重风暴潮。2013年,颱風海燕侵襲菲律賓禮智省獨魯萬市,導致1萬人以上死亡。.

新!!: 內陸國家和风暴潮 · 查看更多 »

裏海

裏海(Xəzər dənizi,دریای مازندران/دریای خزر,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Каспий теңізі,Hazar deňizi)位於亞洲与欧洲交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封闭内陆水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的面积有37萬1000平方公里(不包括卡腊博加兹哥耳湾),體積为7萬8200立方公里,最深處有,平均深度为。.

新!!: 內陸國家和裏海 · 查看更多 »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9月开工建设,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6月设立国家级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2017年成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部分。.

新!!: 內陸國家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属美洲)是指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西班牙在美洲拥有的殖民地的统称。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的三个世纪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分地區、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在19世纪初期,西属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动,西班牙因此丢失了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更使其丢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并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转化而成的新国家基本上都继承了西班牙的语言和宗教,并成为了现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还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属地区)。.

新!!: 內陸國家和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共和國

其頓共和國(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拉丁化:Republika Makedonija)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国家,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尔维亚,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 原屬於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塞尔维亚,1945年,建立馬其頓人民共和國;后更名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隸屬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體後獲得獨立。首都與最大都市是斯科普里。 自独立以来,马其顿由于国名问题和希臘发生争端:希腊反对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故联合国、欧盟与許多国际组织以及世界上部分国家现在将该国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font|Поранешна Југословенска 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 ПЈРМ;拉丁化:Poranešna Jugoslovenska Republika Makedonija, PJRM),马其顿共和国以此身分加入聯合國。截至2011年12月,有133个国家承认“马其顿共和国”这一名称,也有一些國家只承認「前南斯拉夫馬其頓」之名。 2018年,希臘与馬其頓共和國已就国名问题达成协议,马其顿总理佐兰·萨耶夫在6月12日在特别记者会上表示,该国的正式国名将更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但仍待全民公投表决通过。.

新!!: 內陸國家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馬拉威糧食危機

拉威糧食危機是指東非內陸國家馬拉威因為農作物欠收而造成的持續性糧食問題。從2005年起,糧食危機一直都是馬拉威的最主要問題,估計有超過500萬人口受影響,佔全國約1千萬人口的一半,當中主要集中在南部遠離水源的地方。馬拉威曾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全國约有55%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馬拉威的經濟長期倚賴農產品出口,农业人口超過90%,因而國家經濟很容易受農產品的國際價格影響。農民多被逼生產價值較高但不能食用的農產品(例如煙草)。如果那些不能食用的植物收成時候價格回落,又不能用作糧食,農民只能以低價出售收成品,這些收入不足夠解決基本需要,形成惡性循環。而在南部種植玉米的農民,由經常因為乾旱而導致農作物失收。現時,馬拉威每年出產的玉米只有125萬噸,佔全國每年玉米消耗量340萬噸的37%。 由於糧食危機的出現,马拉维現任總統兼经济学家宾古·瓦·穆塔里卡於2005年10月15日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新!!: 內陸國家和馬拉威糧食危機 · 查看更多 »

马里

里共和国(République du Mali)是位於西非的内陆国家,向北与阿尔及利亚、向东与尼日尔、向南与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向西南与几内亚、向西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接壤,是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它的北部边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数人集中在南部,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源于这裡。马里过去也被称为法属苏丹,它的名字来源于马里帝国。.

新!!: 內陸國家和马里 · 查看更多 »

马来世界

在现代,马来世界(Nusantara)是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南、菲南群岛、新加坡岛、文莱和东帝汶等几个传统南岛民族生活的地理文化区域,有时候也会包括科科斯(基林)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内。 马来世界原词是由中的nusa(岛屿)和antara(之間)两个词语组成,虽然在马来西亚语、菲律宾语和英语中被译为Alam Melayu、Dunia Melayu Nusantara和Malay world,不过Nusantara的使用普及率比起这几个词语都要高。 但在印度尼西亚,Nusantara的定义是指整个印度尼西亚国家,却不包括马来西亚、泰南、菲南、新加坡和文莱的国土在内,因此中文使用者也有将Nusantara作为印度尼西亚的昵称译为千岛群岛或千岛之国。.

新!!: 內陸國家和马来世界 · 查看更多 »

马拉维

拉维共和国(齊切瓦語:Dziko la Malaŵi;英語:Republic of Malawi),簡稱馬拉威,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鄰接贊比亞、莫桑比克及坦桑尼亞。國土位於南緯9°45'至17°16'、東經32°35'-35°24'之間。 其首都利隆圭位於马拉维的中部。.

新!!: 內陸國家和马拉维 · 查看更多 »

越南地理

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部,面积为331,688平方公里,其中25%已经开垦为耕地(1987年)。它濒临泰国湾、北部湾和南海,毗邻中国、老挝和柬埔寨。越南的国土形状呈S形,南北距离长达1,650公里,但是东西最狭窄处只有50公里宽。越南的海岸线长达3,260 公里(不包括岛屿),越南主张12 海里的领海界线,加上12海里作为毗邻安全区,以及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地理坐标.

新!!: 內陸國家和越南地理 · 查看更多 »

超級天兵之機車班長

是由金鰲勳導演的1998年搞笑電影,.

新!!: 內陸國家和超級天兵之機車班長 · 查看更多 »

路沙卡

卢萨卡(Lusaka)是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尚比亞的首都,路沙卡位於尚比亞的東南部,海拔約1400公尺的高原之上。由於尚比亞係一盛產銅礦的內陸國,路沙卡有鐵路通往鄰國坦尚尼亞以運銅出口,而有「銅都」之譽。 路沙卡係在1905年由歐洲殖民者所建,是以當地部落酋長之名命名。由於它位於國家的中部,在1935年,取代利文斯頓成為當時英屬殖民地北羅德西亞的最大城市。1964年成為新獨立的尚比亞首都。 File:Lusaka (Zambia) at dusk..jpg|沙塵暴 File:Zambia Supreme Court.JPG|最高法院 File:Lusaka01.jpg|自由碑 File:Lusaka National Museum.JPG|國立博物館 File:Lusaka International Airport.jpg|卢萨卡機場 File:Lusaka - Manda Hill Shopping Centre.JPG|馬妲丘 File:Lusaka1GFI.JPG|貧民區.

新!!: 內陸國家和路沙卡 · 查看更多 »

辛巴威

津巴布韋共和國(Republic of Zimbabwe)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地处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南接南非,西部和西南与博兹瓦纳接壤,西北与赞比亚接壤,东部和东北与莫桑比克相邻,尽管津巴布韦与纳米比亚无领土接壤,但是在赞比西河河岸两国仅相隔200余米相望。津巴布韦于1980年4月18日独立建国,面积39万平方公里,最大城市和首都为哈拉雷。 津巴布韦人口的組成在立國後變化巨大,獨立時總人口690萬,其中約30萬(當時約佔5.5%)是白人統治階級,但因為土地改革政策使白人大量移民他國後,目前白人僅剩不到數萬人,且多在歐美境外居留。由於黑人極高的生育力,津巴布韦人口暴增來到约1415万(2013年),黑人已經占总人口的99%以上,主要有绍纳族(占79%)和恩德贝莱族(占17%)两大民族。 津巴布韦有16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他主要语言还有修纳语和恩德贝莱语。 津巴布韋原本是名為羅德西亞的由白人统治的國家,這个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个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進入20世紀後由伊安·史密斯領導,接受南非政權的援助,展開白人少數統治並抵抗共產游擊隊而知名。羅德西亞因天候宜人,當時的物產多以農產品為主,當時白人農場主因此地富饒,有「阿非利加麵包籃」美譽,並建立了歐洲式首都哈拉雷,原名索尔兹伯里,是羅德斯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為非洲中部經濟大城之一。在1980年之後白人少數統治被推翻,進入了津巴布韦時代,但同時經濟卻遭遇嚴重通貨膨脹,產量已經下跌不足以供養國民,今改以從外國進口食品為主,官方則提到殖民是導致津巴布韦持續貧窮的主要原因。.

新!!: 內陸國家和辛巴威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內陸國家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交通

阿富汗交通泛指來往阿富汗各地或阿富汗至海外之間的空運、陸路等等。由於阿富汗屬內陸國家,海路無法抵達阿富汗,一般都是靠航空連接海外,而來往鄰國則靠公路、鐵道等等的陸路方式解決。由於長期戰亂,許多交通網絡都是在近幾年才啟用。2008年,阿富汗境內有731,607輛汽車。.

新!!: 內陸國家和阿富汗交通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地理

阿富汗地理位置位于中亚,北方各与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三国交接,东方和中国接壤,东南方与巴基斯坦交界,西方和伊朗交界。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家,从东北部到西南部横贯的兴都库什山脉将国家分开,形成一个瓦罕走廊。 阿富汗位于中亚、或者中亚的心脏;具体来讲,她在伊朗高原之上,面积647,500平方公里。这国家就像是被陆地给锁住一样,而且多山,境内包含了大部份的兴都库什山。国内有四条主要的河流:阿姆河、哈里路得河、喀布尔河和赫尔曼德河。还有几条较小的河流以及一对小湖。 地理坐标.

新!!: 內陸國家和阿富汗地理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军事

阿富汗國民軍由陸軍和空軍組成,作為一個內陸國,該國沒有海軍。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後,新政府的軍隊现在由国际社会协助训练。 阿富汗總統是國民軍的最高統帥,通過國防部指揮。 File:ANA at KMTC in 2009.jpg|裝備美國悍馬車的阿富汗國民軍 File:USMC-100412-M-2934T-003.jpg|美國扶植的阿富汗國民軍 File:Afghan soldiers.jpg|阿富汗國民軍閱兵.

新!!: 內陸國家和阿富汗军事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经济

自从塔利班政权在2001年倒台之后,阿富汗的经济前景得到了重大改善。这主要是由于超过2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农业的恢复,以及市场机制的重新建立。2003年农业的繁荣是由于四年旱灾的结束,但是干旱条件在2004年国家的南部又出现了。虽然过去几年经济进步,但是阿富汗这个内陆国家依然非常贫穷,它高度依赖于外援、农业和与邻国的贸易。他大概还需要十年的时间进行恢复并获得持续的经济援助,才能将阿富汗的生活水平从全球最低的状况摆脱出来。 大多数人还要继续忍受住房、洁净水、医疗保健和工作的缺乏,但是阿富汗政府和国际援助将按照优先的基本发展次序努力改善这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住房开发、教育、以及来年的工作规划和经济改革。阿富汗政治的稳定性增长以及延续的国际义务对阿富汗的重建使2005年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乐观的前景。占GDP1/3的罂粟种植的增长和鸦片贸易是喀布尔面临的最严重的政策挑战。地形上處於內陸不臨海先天註定其貿易不暢,也是長年貧困的原因。現任總統艾哈邁德扎伊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也許能扭轉數百年來海洋貿易的時代轉向大陸貿易,也許是阿富汗發展的契機。 File:A fruit vendor at the Kabul International AgFair-2009.jpg|喀布爾示範市集 File:Afghan pomegranate processing.jpg|水果加工廠 File:The Lumber Yards of Asadabad-2.jpg|鋸木廠 File:Trucks on the road in northern Afghanistan-2012.jpg|北疆公路 File:Tree map export afghanistan all show 2009.jpeg|出口品 File:Doost Marble Factory in Herat.jpg|大理石礦場.

新!!: 內陸國家和阿富汗经济 · 查看更多 »

赞比亚

赞比亚共和国(Republic of Zambia)是中部非洲的一个內陸國家。与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相邻。赞比亚的首都是卢萨卡。.

新!!: 內陸國家和赞比亚 · 查看更多 »

赫伯罗特邮轮

赫伯罗特邮轮有限公司(Hapag-Lloyd Kreuzfahrten GmbH)是一家从事邮轮旅游业务的德国公司,为途易集团全资拥有,其总部设于汉堡,现有4艘远洋邮轮。自2009年起,该公司还利用私人飞机提供环游飞行及探险旅游业务。.

新!!: 內陸國家和赫伯罗特邮轮 · 查看更多 »

開普敦

開普敦(英语:Cape Town;南非荷蘭語:Kaapstad /ˈkɑːpstɑt/;科萨语:iKapa)是南非人口排名第二大城市,也是開普敦都會城區組成部分、西開普省省会,開普敦為南非立法首都,因此國會及很多政府部門亦座落於該市。開普敦以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及碼頭聞名,知名的地標有被譽為“上帝之餐桌”的桌山,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匯點好望角。因其美麗的自然及地理環境,開普敦被稱為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亦成為南非其中一處旅遊勝地。 開普敦最初環繞碼頭發展,因為由荷兰開往東非、印度和亚洲的商船都會路經此地作補給,久而久之便成為欧洲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第一個長期聚居點。其後歐洲人亦建立了他們的第一所軍事基地好望堡,亦即good hope castle,在約翰內斯堡的建立及在德兰士瓦發現大量的黃金和鑽石之前,開普敦是非洲南部最大的城市。 開普敦擁有南非第二繁忙的機場开普敦国际机场,是世界旅客到南非的主要渠道之一。 根據2007年南非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開普敦共有350多萬人口。陸地面積為2,499平方公里,相對其他南非城市來說面積較大,人口密度較小(1,158/平方公里)。.

新!!: 內陸國家和開普敦 · 查看更多 »

蒲隆地

,正式名稱布隆迪共和國(Republika y'Uburundi, ;République du Burundi,),是一個位於東部非洲的小型內陸國家,其北、東、西面分別為卢旺达、坦桑尼亚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所包圍,其中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界有超過一半是座落在著名的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湖面上。 布隆迪的首都為布琼布拉(Bujumbura),是個位於坦干依喀湖湖畔的港口都市,最早是德屬東非的軍隊駐紮地,人口約有30萬(1994年時估計),是該國第一大城。布隆迪的官方語言有三種,包括英語、法語和基隆迪語。 布隆迪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且國內生產總值也較低於其他國家。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內戰、貪汙和人民教育程度不高,而且還流行著愛滋病。Eggers, 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undi, p. xlix.

新!!: 內陸國家和蒲隆地 · 查看更多 »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新!!: 內陸國家和蒙古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蒙古地区),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南界戈壁沙漠,包括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布里亚特共和國与外貝加爾邊疆區,中国东四盟地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南部邊緣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这一带有记载以来先后成为多个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等。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地区主要为蒙古族的活动区域,故被称为“蒙古高原”。.

新!!: 內陸國家和蒙古高原 · 查看更多 »

蒙特內哥羅共和國 (1992–2006)

蒙特內哥羅在1992年至2006年間分別是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及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下的一個政治實體;直到2006年蒙特內哥羅宣佈獨立,塞蒙正式解體為止。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後,剩餘的塞爾維亞及蒙特內哥羅乃決定放棄共產主義,確立民主體制,改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蒙特內哥羅就是南聯盟底下的一個政治實體,2003年又改為塞蒙,2006年蒙特內哥羅經公民投票確認,正式宣佈成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新!!: 內陸國家和蒙特內哥羅共和國 (1992–2006)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內陸國家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老挝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拉丁化:Sathalanalat Paxathipatai Paxaxon La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Populaire Lao),簡稱寮國(ເມືອງລາວ,--),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家。鄰國有西北部的緬甸、中國,東部的越南,南部的柬埔寨與西部的泰國。2015年10月人口約707萬人,首都永珍。 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国的一部分。14至18世纪是南掌王國,之后分裂成三個王國,並受暹罗和越南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日本佔領結束時曾短暫獨立,但不久即恢復法國統治。1949年獲得自治,1953年成為獨立國家。 寮國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新!!: 內陸國家和老挝 · 查看更多 »

老挝地理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云南省接壤,东面与越南为邻,西面和西南面分别与缅甸、泰国交界,南面与柬埔寨相接。老挝版图形状呈南北长而东西窄,全境地势北高南低,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一个多山的内陆国家,境内80%为山地和高原,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自北而南有会芬高原、镇宁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罗芬高原四大高原。其中镇宁高原又称川圹高原,海拔2000-2800米,为老挝最高地区,有老挝“屋顶”之称。平原主要分布在万象以南的湄公河沿岸。湄公河流经老挝西部,为老挝最大的河流。老挝全境除东北部外大部分属于湄公河流域。 老挝的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年平均气温在20~30℃。年均降水量1250~3750毫米。.

新!!: 內陸國家和老挝地理 · 查看更多 »

K132/133、K134/131次列车

K132/133、K134/131次列车是中国铁路运行于甘肃省会兰州至广东经济特区深圳之间的一对快速旅客列车,自2011年7月1日起按现车次开行,由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深圳车队负责客运任务,为该局承运里程最长客运线路。列车使用中国铁路25G型客车,沿陇海铁路、京九铁路及平南铁路运行,全程3100公里,跨越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七省。其中兰州站至深圳西站运行44小时14分,使用车次为K132/133次;深圳西站至兰州站运行43小时26分,使用车次为K134/131次。列车的开行为中国西部与南方沿海、内陆城市的多领域交流增加了一个新的通道,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 內陸國家和K132/133、K134/131次列车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內陸國家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条顿骑士团国

条顿骑士团国(德语:Deutschordensland)由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地区和古普鲁士人后于1224年建立,信仰罗马天主教,定首都為柯尼斯堡。1525年,宗教改革中,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普魯士公國侯爵兼条顿骑士团大团长阿爾布雷希特宣布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宗新教,普鲁士公国建立。.

新!!: 內陸國家和条顿骑士团国 · 查看更多 »

残存国家列表

残存国家列表,列舉歷史上及當代的殘存國家。.

新!!: 內陸國家和残存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波兰走廊

波兰走廊是德国在1919年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予波兰的一塊狹長领土,现在是波兰的领土。当时领土分配是基于三项考虑:.

新!!: 內陸國家和波兰走廊 · 查看更多 »

波札那

博茨瓦纳共和国(Republic of Botswana;Lefatshe la Botswana),通稱博茨瓦纳,是一個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其以擁有強大的個人自由而著稱,在新聞自由和個人財產權都有顯著優勢。全國國境皆為乾燥的台地地形,南鄰南非,西邊為納米比亞,東北與津巴布韦接壤。其國土北端只有在維多利亞瀑布附近與赞比亚接觸。該國獨立後沒有太多動亂變動,保留了西方殖民統治的政治、金融體系,特別是鑽石開採業,是投資環境較佳,在非洲發展水準可比上南非的熱點地區。.

新!!: 內陸國家和波札那 · 查看更多 »

津巴布韦地理

经纬度: 津巴布韦位於非洲东南部的熱帶地區,南濒南非、东邻莫桑比克、西界博茨瓦纳,北与赞比亚接壤,是一個内陆国家。 津巴布韋的國境橫跨境內以贊比西河及林波波河為邊界的高原地區。.

新!!: 內陸國家和津巴布韦地理 · 查看更多 »

津巴布韦国防军

津巴布韦国防军由津巴布韦国民军和津巴布韦空军组成。作为一个內陸國家,津巴布韦没有海军。现任最高指挥官是康斯坦蒂诺·奇文加将军。.

新!!: 內陸國家和津巴布韦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温带沙漠

温带沙漠(temperate desert, BWk)亦称中纬度沙漠,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内陆地区。.

新!!: 內陸國家和温带沙漠 · 查看更多 »

海峽兩岸漢語發音差異列表

海峽兩岸漢語發音差異列表是顯示出普通話與中華民國國語的讀音差異。2002年10月,李祥用電腦輔助比較《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7月第1版)和臺灣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1999年3月版)之中3500常用字的字音,發現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音項數目不等的)字有452個,有約13%不同李祥,2010,。.

新!!: 內陸國家和海峽兩岸漢語發音差異列表 · 查看更多 »

斯威士兰

斯威士兰王国(史瓦濟语:Umbuso weSwatini;官方Kingdom of Eswatini;普遍仍稱Swaziland),是非洲南部的一个內陸國,北、西、南三面為南非共和國所包圍,東北面與莫三比克為鄰。舊英語官方國名為「Swaziland」,其拼寫與歐洲的瑞士(Switzerland)相近,且同屬內陸國,因而有「非洲小瑞士」之稱。.

新!!: 內陸國家和斯威士兰 · 查看更多 »

斯威士蘭交通

没有描述。

新!!: 內陸國家和斯威士蘭交通 · 查看更多 »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共和国(Slovenská republika),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4.9万平方公里,约540万居民。西北邻捷克,北邻波兰,东邻乌克兰,南邻匈牙利,西南邻奥地利,首都和最大城市为布拉迪斯拉发。 斯洛伐克是一个议会民主制国家,官方语言为斯洛伐克语。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2004年5月1日起成为欧洲联盟的一员,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2009年1月1日起加入欧元区。.

新!!: 內陸國家和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摩尔多瓦

摩爾多瓦(Moldova, ),正式名稱是摩爾多瓦共和國(Republica Moldova),是一個東歐的內陸國家,首都是基希涅夫。摩爾多瓦西鄰羅馬尼亞,北面、東面、南面毗鄰烏克蘭。 今天的摩爾多瓦,大部分領土屬於中世紀的摩爾達維亞公國。摩爾達維亞公國在14世紀立國後,自16世紀開始淪爲奧斯曼帝國保護國。19世紀,摩爾達維亞的大塊領土(即比萨拉比亚地區)又割讓給沙皇俄國。領有其餘領土的摩爾達維亞其後參與組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20世紀俄國發生革命後,割讓給俄國的比萨拉比亚先是獨立,後又併入羅馬尼亞。1940年,蘇聯控制摩爾達維亞地區,組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爲蘇聯的第15個加盟共和國。雖然納粹德國一度攻佔摩爾達維亞地區並將之歸還給盟友羅馬尼亞,但1944年蘇聯又再度佔領該地,恢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制。蘇東劇變後,1991年,摩爾多瓦宣佈獨立,成立今天的摩爾多瓦共和國。摩爾多瓦獨立後因政治動盪、能源短缺等原因,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又因在內戰中戰敗,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地區事實上獨立至今,演變成德左問題。 摩爾多瓦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國民經濟依賴農業、釀酒業等第一產業。摩爾多瓦至今仍然是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人均年GDP僅有兩千餘美元。政治上,存在對反對派進行政治迫害的情況。摩爾多瓦國內亦面臨較嚴重的人口販賣問題。 1991年獨立後,摩爾多瓦先後加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歐安組織(OSCE)、獨聯體等國際組織。摩爾多瓦目前是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成員,與歐盟是東部夥伴關係。摩爾多瓦正尋求加入歐盟的機會。.

新!!: 內陸國家和摩尔多瓦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货币)

以下表示貨幣的數量級。.

新!!: 內陸國家和数量级 (货币)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内陆内陆国家內陸國陸封國家陸鎖國家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