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傳統古柏帶天體

指数 傳統古柏帶天體

在天文學中,QB1天體(Cubewano)是指運行軌道在海王星之外,且不與大行星產生軌道共振的古柏帶天體。這類天體的半長軸在40-50天文單位之間,且不會切入海王星的軌道,有時也稱為傳統的古柏帶天體。軌道接近圓形(離心率在0.15以下) 這個奇特的名稱來自被發現的第一顆海王星外天體(除了冥王星與卡戎),(15760) 1992 QB1,此後發現的類似天體均稱作QB1天體(原文為「QB1-o's」或直接發音為「Cubewanos」)。 歸屬於QB1天體者如下:.

35 关系: 半人马小行星卡俄斯卡俄斯 (天体)天体列表天體命名太阳系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妊神星小行星120347小行星15760小行星15807小行星174567小行星20000小行星202421小行星341520小行星55565小行星55636小行星55637小行星88611小行星90377尼斯模型不規則衛星微型行星创神星冥族小天體冰矮星矮行星鸟神星迷蹤小行星離散盤QB1天体柯伊伯带深度黃道巡天海王星外天體列表新视野号

半人马小行星

半人馬小行星被歸類為軌道不穩定的小行星,並競相以神話中半人馬族的神祇命名。所以選擇這一族的名稱是因為它們的行為一半像小行星,另一半則像彗星。半人馬小行星的軌道會穿越或曾經穿越過一顆或數顆氣體巨星的軌道,並且有數百萬年的動力學生命期。 第一顆類似半人馬小行星的天體是在1920年發現的小行星944(Hidalgo),但是在1977年發現凱龍之前,它們並未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族群。已知最大的半人馬小行星是1997年發現的女凱龍星,它的直徑達到260公里,大小如同主帶中的一顆中等大小的小行星。 沒有半人馬小行星曾經被拍攝過近照,但有證據顯示在2004年被卡西尼號拍下特寫鏡頭的費貝可能是被土星捕獲的半人馬小行星。另一方面,哈伯太空望遠鏡也已經獲得一些飛龍星表面特徵的資訊。 ,三顆半人馬小行星被發現有彗星狀的彗髮活動:凱龍、厄開克洛斯(Echeclus)和,因此凱龍和厄開克洛斯暨歸屬於小行星也歸屬於彗星。其它的半人馬小行星,像是Okyrhoe被懷疑有類似彗星的活動。任何一顆受到攝動而接近太陽至足夠的距離內時,都可已被預期會成為彗星。.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半人马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卡俄斯

卡俄斯(Χάος,Chaos,字面意思是“裂缝”或“打哈欠”),即“混沌”的音譯,是希腊神话中的概念,没有形体,也没有明确的性别,它是一切空间及概念的开始,最早由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提到。.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卡俄斯 · 查看更多 »

卡俄斯 (天体)

卡俄斯(小行星19521,1998 WH24)是一顆外海王星天體,被分類為QB1天體。當時是被基特峰國立天文臺4米口徑的望遠鏡所發現的,後來以希臘神話中的原始神混沌(即卡俄斯)來命名該天體。 Category:海王星外天體 Category:QB1天體.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卡俄斯 (天体) · 查看更多 »

天体列表

天体(Astronomical object),又稱星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廣泛的解釋就是宇宙中的所有的個体。.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天體命名

天體命名就是為天文觀測所見到或發現的天體取名字。 在古老的時候,只有太陽、月球和數百顆恆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見的行星有名字。但在過去的數百年,天文學上辨認出來的天體數量已經從數百顆增加至數十億顆,而且每年還有更多的新天體不斷的被發現。天文學家需要一套辨識系統,能明確且不含糊的分辨出這些天體,同時對令人感興趣的天體給予特別的名字,而且這些名稱必須是有意義的,能夠呈現這些天體的特質。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是全球天文學家和其他的科學家認可,能為天體命名的唯一機構。為了能給予任何天體一個明確的名稱,該學會已經建立一套命名系統,能系統化的為各種不同的天體命名與排列順序。.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天體命名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

这是一张以逆序排列的太阳系天体半径列表。 太阳、木星、土星在这张表里使用平均半径测量容积。大部分的球形天体如大行星,使用赤道半径。对于不规则天体,使用三个方向的轴进行测量。 表格的顺序与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是不同的因为有些天体密度较大。如天王星比海王星大但质量却比海王星小,木卫三和土卫六比起水星要大的多但质量却不及水星的一半。.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 · 查看更多 »

妊神星

妊神星是柯伊伯带的一颗矮行星,正式名称为(136108) Haumea。妊神星是太阳系的第三大矮行星,它的质量是冥王星质量的三分之一。妊神星的质量要比地球小1,400倍(地球质量的0.07%)。2004年,迈克尔·E·布朗领导的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美国帕洛玛山天文台发现了该天体;2005年,领导的团队在西班牙内华达山脉天文台亦发现了该天体,但后者的声明遭到质疑。2008年9月1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将这颗天体定为矮行星,并以夏威夷生育之神为其命名。 在所有的已知矮行星中,妊神星具有独特的极度形变。尽管人们尚未直接观测到它的形状,但由光变曲线计算的结果表明,妊神星呈椭球形,其长半轴是短半轴的两倍。尽管如此,据推算其自身重力仍足以维持流体静力平衡,因此符合矮行星的定义。天文学家认为,妊神星之所以具备形状伸长、罕见的高速自转、高密度和高反照率(因其结晶水冰的表面)这些特点,是超级碰撞的结果;这让妊神星成为了碰撞家族中最大的成员,几颗大型的海王星外天体以及妊神星的两颗已知卫星亦是该家族的成员。.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妊神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20347

(120347)(Salacia),曾用臨時編號2004 SB60,是一颗海王星外天体,位於柯伊伯带,轨道半径略微大于冥王星。其直径约为850公里,是一颗较大的绕日小星体,被认为有可能成为一颗矮行星。该星体于2004年9月22日由Henry G. Roe、米高·E·布朗和Kristina M. Barkume发现。.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12034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5760

小行星(15760) 1992 QB1是繼冥王星與查龍之後,被發現的第一顆外海王星天體。在1992年發現之後,已經成為古柏帶中主要類別QB1天體的代表。 該物體是由位於夏威夷毛納基山天文台(Mauna Kea Observatory) 的大衛·朱維特(David C. Jewitt)和珍妮·劉 (Jane X. Luu) 共同發現的,最初提議命名為歡笑(Smiley),但因為小行星1613已有同樣的名字,因此它到現在為止只有正式的永久編號尚未有正式的名稱,而通常就簡稱為QB1。(雖然看似含糊不清,但不會與另5顆已經有永久編號的小行星—,,,, 和 —和其他無數尚未獲得永久編號的混淆。).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1576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5807

小行星15807是一個屬於QB1天體及海王星外天體的小行星,它由大衛·朱威特和Jun Chen在1994年4月15日發現,當時它的暫時編號為1994 GV9。 小行星15807是第二個被發現的QB1天體,而第一個被發現的是小行星15760。.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1580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74567

(174567) 瓦爾妲是一颗海王星外天体,绝对星等为3.4。它很有可能成为一颗矮行星。它由杰弗里·A·拉森于2003年6月21日通过太空监视望远镜发现。 它目前距离太阳47.5天文单位,将于2096年11月到达近日点。它在14次冲时已被观测到58次,最早的照片可追溯到1980年。 迈克尔·E·布朗自动更新的网站将它列为很有可能的矮行星,但它的直径至今还没有测得。.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17456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000

伐罗那是一顆巨大的古柏帶天體,正式名称是:20000 Varuna,读作VAIR uh nuh,由美国天文学家麥克米倫于2000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發現時的臨時名稱為2000 WR106,並且已經在1953年的乾板上追溯到其蹤跡,是矮行星的候選者之一。 伐罗那是印度神话中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 关于伐罗那的详细消息现在知道得很少,只能从天文望远镜中推测其直径约为1060公里。 科学家们正在对伐罗那进行进一步观测,以得到进一步详细的消息。.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2000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2421

,也可写作2005 UQ513,是一颗绝对星等为3.4的类冥矮行星。 迈克尔·E·布朗自动更新的网站将它列为很有可能的矮行星。上有少量冰存在的迹象。.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20242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41520

薨瞢神星(341520 Mors–Somnus),临时编号为2007 TY430,是柯伊伯带的外海王星天体、双小行星,归类于冥族小天体,直径大约100公里。 此星体发现于2007年10月14日,发现者为美国天文学家斯科特*谢泼德和乍得特鲁希略与斯巴鲁的望远镜,发现地为美国夏威夷Mauna Kea天文台。 此星体以罗马神话中死亡之神摩耳斯(Mors)与睡眠之神索摩努斯(Somnus)命名。.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34152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5565

197--> 小行星55565()是外海王星天體(TNO),它在2002年被米高·E·布朗等人發現,被分類為QB1天體。 它是矮行星候選者,並且它的位置靠近古柏斷崖。.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5556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5636

300-->.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5563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5637

25--> 小行星55637(也可以寫成)是在2002年10月30日由太空监视计划發現的一顆大外海王星天體。他的大小類似2002 TX300或伐罗那的尺寸,是一顆经典柯伊伯带天体(QB1天體,KBO)。.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5563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8611

造神星(88611 Teharonhiawako)是一顆外海王星天體(傳統古柏帶天體),其直徑為156–196公里。.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8861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377

賽德娜(英文:Sedna)為一顆外海王星天體,小行星編號為90377。它於2003年11月14日由天文學家布朗(加州理工學院)、特魯希略(雙子星天文臺)及拉比諾維茨(耶魯大學)共同發現,它被發現時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遠的天然天體。賽德娜目前距離太陽88天文單位 ,為海王星與太陽之間距離的3倍。在賽德娜大部分的公轉週期中,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比任何已知的矮行星候選都要遙遠。賽德娜是太陽系中颜色最紅的天體之一。它大部分由水、甲烷、氮冰及托林(Tholin)所構成。國際天文聯會目前並未將賽德娜視為矮行星,但是有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它應該是一顆矮行星 。 賽德娜的公轉軌道是一個離心率較大的橢圓,遠日點估計為937天文單位,所以它是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體之一,比大部份的長週期彗星都還要遠。賽德娜的公轉週期約為11,400年,近日點約為76天文單位,天文學家可以藉此推斷它的起源。小行星中心目前將賽德娜視為黃道離散天體,這類天體是因為海王星向外遷徙造成的引力擾動,从柯伊柏帶散射入高傾斜和高離心率的軌道內。但是這種分類已經引起爭議,因為賽德娜不曾接近海王星,所以海王星的引力擾動無法造成它的軌道如此橢圓。一些天文學家認為賽德娜是人類首度發現的首顆歐特雲天體,其他天文學家則認為賽德娜的橢圓軌道是一顆通過太陽系附近的恆星所造成的,它可能位在與诞生太陽的星團(一个疏散星團)之內,甚至有天文學家認為賽德娜是太陽從其他恆星系所捕捉到的天體。認為賽德娜的軌道是海王星外天體存在的證據。共同發現賽德娜和矮行星鬩神星,妊神星,和鸟神星的天文學家米高·E·布朗認為它是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外海王星天體中最重要的一顆,因為瞭解它的特殊公轉軌道可能可以得知太陽系的起源及早期的演化資訊 。.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小行星90377 · 查看更多 »

尼斯模型

尼斯模型(Nice model,()是一個太陽系動力演化理論。該理論以提出地,蔚藍海岸天文台所在的法國城市尼斯命名 。該模型的提出是為了解釋太陽系中的類木行星在原行星盤內氣體消散很久之後從原本排列緊湊的位置遷移到今日位置的機制,這個模型和先前其他太陽系形成的模型並不相同。這個模型的太陽系動力學模擬是用來解釋太陽系內許多事件,其中包含了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炸期、奥尔特云的形成、太陽系小天體的分布,例如柯伊伯带,木星與海王星的特洛伊天体,以及大量被海王星重力影響的共振海王星外天體。這個模型因為許多對太陽系天體觀測的結果符合其預測而獲得成功,並且是近年最被廣泛接受的太陽系早期演化模型;雖然它並沒有被行星科學家普遍接受。該模型其中一個限制就是外行星的衛星和柯伊伯带(參見下文)。.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尼斯模型 · 查看更多 »

不規則衛星

不規則衛星是天文學中以逆行軌道環繞著行星的天然衛星,通常有著較遠的距離、傾角、和離心率。他們被認為是行星捕獲的,不同於規則衛星是原生的。 從1997年起,已經發現93顆不規則衛星,環繞著4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1997年之前,包括土星最大的不規則衛星Phoebe、木星最大的不規則衛星Himalia,只有10顆是已知的。天王星最大的不規則衛星Sycorax是在1997年發現的。目前認為不規則衛星原本是在靠近現在位置環繞太陽的日心軌道上,而在母行星形成不久之後就被捕獲。一種替代的理論,認為它們來自古柏帶,但現在的觀測並不支持這種說法。.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不規則衛星 · 查看更多 »

微型行星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是直接環繞著我們的太陽的天體,但它們暨不是主要的行星,也不是原本所謂的彗星。微型行星可以是矮行星、小行星、特洛伊天體、半人馬小行星、古柏帶天體、和其它的海王星外天體。第一顆微型天體是在1801年發現的穀神星(矮行星,但從發現開始迄1851年,它都被視為一顆行星)。在小行星中心已經存有軌道資料的天體超過570,000顆。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這個名詞從19世紀就被用來描述這些天體。planetoid這個名詞也曾經被使用過,特別是針對較大(像行星)的天體,像是從2006年起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稱為矮行星的天體Planet, asteroid, minor planet: A case study in astronomical nomenclature, David W. Hughes, Brian G. Marsden,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 10, #1 (2007), pp.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微型行星 · 查看更多 »

创神星

創神星,正式名称为50000 Quaoar,中文音譯為--欧尔,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两位天文学家布朗和特鲁希略于2002年10月7日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欧尔”(Quaoar)一词,源自美国原住民通格瓦部族(Tongva)神话的创世之神,所以中文的正式译名為創神星。国际天文联会之前给予这颗天体临时编号为,也叫小行星50000。 天文學家对創神星的了解甚少,根据天文學家估計,創神星直径介於800至1300公里之間,約相等于地球的十分之一。根據天文學家初步计算,創神星距离地球约41至45天文单位,公轉一周需时286年。.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创神星 · 查看更多 »

冥族小天體

在天文學中,冥族小天體或类冥小天体(plutino)是與海王星有2:3的平均運動共振的海王星外天體,Plutinos這個名稱是在冥王星之後才有的,使用了義大利文表示小的附加語詞-ino,指像冥王星一樣被困在共振軌道中的小天體。名稱只提到軌道共振,並不涉及其他的物理性質,且原本僅用於描述比冥王星小的共振天體,但現在已將冥王星本身也包含在內。 冥族小天體分布在古柏帶的內層部分,現時已知的古柏帶天體中,有近四分一是冥族小天體。除了冥王星之外,第一顆冥族小天體是在1993年9月16日發現的1993 RO。 最大的幾顆冥族小天體,包括冥王星,有亡神星(90482,Orcus)、伊克西翁(28978,Ixion)、拉達曼迪斯(38083,Rhadamanthus)、和雨神星(38628,Huya)。.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冥族小天體 · 查看更多 »

冰矮星

冰矮星是比一般彗星的彗核大並比小行星擁有更多冰的天體。她們被認為有數百公里直徑的大小,並且在歐特雲和古柏帶中有非常多的數量。 冰矮星不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所認定的官方分類,並且涵蓋了比官方認定的類別:QB1天體和冥族小天體更大的範圍。 美国西南研究院的:en:Alan Stern相信除了海王星的衛星崔頓之外,還有許多我們未曾發現的冰矮星。Stern說有三顆直徑在1,000至2,000公里的冰矮星有著明顯的撞擊痕跡。天王星可能就是被冰矮星撞擊才使得自轉軸傾倒,海王星最大的衛星,崔頓,也可能曾被冰矮星撞擊過。.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冰矮星 · 查看更多 »

矮行星

行星(別稱中行星、準行星、侏儒行星)是具有行星級質量,但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的太陽系天體。也就是說,它是直接環繞著太陽,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通常是球體),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 矮行星這個項目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8月通過環繞太陽天體的三種分類定義的一部分,導致新增加了發現的比海王星離太陽更遠的天體,其大小足以和冥王星匹敵,並且最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例如鬩神星。200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行星定義上決議將矮行星排除在外,對此學界評價兩極。天文學家麥克·布朗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而他是鬩神星和其它新矮行星的發現者。但拒絕接受這樣定義的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卻是在1991年4月創造矮行星這個名詞的天文學家。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冥王星、、和。布朗批評官方的認可:「一個理性的人可能會認為,太陽系裡面只有5顆符合IAU定義的已知矮行星,但這些理性的人將無從修正。」 在另一份有數百顆已知的天體列在其中的清單,被懷疑都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估計在完整的探索過整個古柏帶之後,可能會發現200顆矮行星,而在探索過古柏帶以外的區域後,矮行星的總數可能超過10,000顆。個別的科學家認定的還有一些,麥克-布朗在2011年8月發表的清單中,從幾乎可以肯定到有可能是矮行星,就有390顆候選天體。布朗目前標示的11顆已知天體 -除5顆是已經被IAU認可的之外,還有(225088) 2007 OR10、、、、(307261) 2002 MS4和—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另外還有12顆是極有可能的Mike Brown, Accessed 2013-11-15。斯特恩也指出還有十多顆已知的矮行星Alan Stern,, August 24, 2012。 然而,只有兩顆天體,穀神星和冥王星,有足夠詳細的觀測資料可以確定它們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接受鬩神星是矮行星,是因為它比冥王星更大。他們附帶決議尚未命名的海王星外天體,它們的絕對星等必須大於 +1(這意味著假設幾何反照率 ≤ 1,直徑就必須≥838公里),就會據以假設是矮行星來命名。目前,只有鳥神星和妊神星是依據這個程序被承認是矮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沒有討論其它可能是矮行星天體的相關問題。 在其它行星系統的分類中,並未列出矮行星的特徵。.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矮行星 · 查看更多 »

鸟神星

鸟神星(Makemake/Maha-Maha,发音为: 或 ),正式名称为 (136472) Makemake,是太陽系內已知的第三大矮行星,亦是傳統古柏帶天體中最大的兩顆之一。鸟神星的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鳥神星有一颗衛星。鸟神星的平均溫度極低(約30 K(−243.2 °C)),这意味着它的表面覆蓋着甲烷与乙烷,并可能还存在固态氮。 最初被稱為的鸟神星(後来被编号为136472),是由迈克尔·E·布朗領導的团队在2005年3月31日發现的;2005年7月29日,他们公佈了该次發現。2008年6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鳥神星列入類冥矮行星的候選者名單內。類冥矮行星是海王星轨道外的矮行星的专属分類,當時只有冥王星和鬩神星屬於這個分類。2008年7月,鳥神星正式被列为類冥矮行星。.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鸟神星 · 查看更多 »

迷蹤小行星

迷蹤小行星或迷蹤行星是曾經觀測過但已失去它們蹤影的小行星。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曾經找回許多失蹤的小行星,但是仍有許多的小行星和其它類型的太陽系小天體仍然繼續留在失蹤的名單上lost asteroid.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迷蹤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離散盤

黃道離散天體 (scattered disc objects)是在太陽系最遠的區域(離散盤)內零星散佈著,主要由冰組成的小行星,是範圍更廣闊的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TNO))的一部分。離散盤最內側的部分與柯伊伯带重疊,但它的外緣向外伸展並比一般的古柏帶天體遠離了黃道的上下方。.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離散盤 · 查看更多 »

QB1天体

#重定向 傳統古柏帶天體.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QB1天体 · 查看更多 »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带,另譯庫柏帶、--,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单位)外側的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带的假說最先由美国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倫納德提出,十几年後杰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该观点。柯伊伯帶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處於距離太陽40至50天文单位低傾角的軌道上。該處過去一直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佈着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和確實結構尚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推測是其來源於太陽原行星盤上的碎片,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後只組成了微行星帶而非行星,太陽風和物質會在在此處減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如哈雷彗星。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就有天文學家認為其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內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紀末更有主張該其應被歸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應被當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將冥王星剔出行星類別,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后者比前者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體,而第二大知名的海王星外天体,則是在离散盘的阋神星。.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柯伊伯带 · 查看更多 »

深度黃道巡天

深度黃道巡天 (Deep Ecliptic Survey,DES)是使用國家光學天文台 (National Optical Astronomy Observatory,NOAO) 的設備發現古柏帶天體的一個專案計畫。 計畫開始於1998年,於2003年結束,主要的調查員是鮑柏·米利斯,經由這個計畫調查了550平方度內22.5等以上的天體,估計已經發現50%這種等級的天體。 這項調查還建立了平均古柏帶平面和介紹了古柏帶天體在動力學分類上新的正式定義 J. L. Elliot, S. D. Kern, K. B. Clancy, A. A. S. Gulbis, R. L. Millis, M. W. Buie, L. H. Wasserman, E. I. Chiang, A. B. Jordan, D. E. Trilling, and K. J. Meech The Deep Ecliptic Survey: A Search for Kuiper Belt Objects and Centaurs.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深度黃道巡天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外天體列表

这是一份外海王星天体(TNOs)列表 按发现日期的顺序,也包括某些还没有得小行星编号的著名的外海王星天体(TNOs)。.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海王星外天體列表 · 查看更多 »

新视野号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又譯新地平線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旨在探索矮行星冥王星(在發射時間仍然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和柯伊伯带的行星際機器人太空船任務,它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凱倫、尼克斯和許德拉的太空探測器。NASA可能還會批准它飛越一個或两個古柏帶天體。任務概要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所領導的一個團隊提出。 經過在發射地點的幾個延誤後,新視野號于2006年1月19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發射,直接進入地球和太陽逃逸軌道,在最後關閉引擎時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是16.26公里/秒,或58,536公里/小時(10.10英里/秒或36,373英里/小時)。因此,它是有史以來以最快的發射速度離開地球的人造物體。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飛越冥王星系统。随后,新視野號将繼續進入古柏帶。 經過與小行星132524 APL一個短暫的相遇後,新視野號飛往木星,在2007年2月28日使得其最接近木星的距離为。木星飛掠提供重力助推给新視野號的速度增加了。木星相遇也被用來作為新視野號科技性能的全面測試,傳回關於行星的大氣層,衛星和磁層的數據。在飛掠木星後,探測器繼續前往冥王星。在木星後的大部分旅行中,太空船是处于休眠模式度過,以保護太空船上的系統。在2006年9月,新視野號第一次拍攝了冥王星,其次是在2013年7月拍攝了區分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冥卫一作為兩個單獨的對象的圖像。無線電信號从新視野號太空船旅行到地球需要用4個多小時。 格林威治時間2015年7月14日上午11時49分,新視野號接近冥王星12,500公里,為旅程中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 它成為了第一艘探索冥王星的航天器。 協調世界時7月15日00時52分37秒(美國東部時間7月14日20時52分37秒),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收到了新視野號傳來的訊息,證實了探測器在預定的時間成功地飛越了冥王星,探測器各方面的運作一切正常,和先前預料的一樣。.

新!!: 傳統古柏帶天體和新视野号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传统古柏带天体传统凯伯带天体传统柯伊伯带天体傳統凱伯帶天體类QB1天体經典柯伊伯帶天體经典柯伊伯天体经典柯伊伯带天体類QB1天體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