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指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Հայկական 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個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產黨政權成立于1920年11月29日,这天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控制了亚美尼亚政权。同年12月1日,首相西蒙·弗拉特西恩放弃了政权。之后亚美尼亚更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时期有时也被称作亚美尼亚第二共和,紧接在短命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之后。 从1828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亚美尼亚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并被埃里温省的边界所限制。在土库曼彻条约的第四章写道,埃里温汗国(今日大部分的中亚美尼亚),以往曾隶属波斯,1828年被并入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政府宣布原帝国内的少数民族可以独立自主。于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宣布独立并分别成立共和国。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遭受的亚美尼亚种族屠杀以及后来的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中,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已到了毁灭边缘。当1920年布尔什维克进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苏维埃统治下,亚美尼亚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中心转变。1990年8月23日,它更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但它仍保留在苏联统治之下,直到1991年正式宣布独立。.

78 关系: 劳动红旗勋章埃里温歌剧院士兵與大象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季格兰·格沃尔格·马尔季罗相久姆里亚历山大·塔马尼扬亚美尼亚历史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亚美尼亚国旗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亚美因·塔赫塔江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字母亞美尼亞國內的反阿塞拜疆情緒亞美尼亞總理亞美尼亞蘇維埃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文化亞美尼亞旗幟列表亞拉拉特山亨里希·姆希塔良人民陣線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保衛高加索獎章俄语国家和地区列表冬季战争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八一九事件共和国列表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維克托·安巴楚勉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维德孔·吉斯林瓦尔丹·阿杰米扬瓦兹根·萨尔基相瓦兹根·马努基扬马尔季罗斯·萨良謝爾蓋·梅爾格良谢尔盖·帕拉杰诺夫近海外阿塞拜疆人民政府阿威梯克·伊萨克扬阿瓦兹·阿拉克巴洛夫...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阿拉·阿布拉哈米安阿拉木图宣言蘇維埃帝國赫拉茲丹開放政策葉里溫艾因阿拉伯苏维埃亚美尼亚苏联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苏联人民艺术家苏联共产党苏联行政区划苏联铁路运输杨诚 (企业家)構成國歐菲亞·漢巴祖恩歐洲國家行政區旗幟列表歷史國家旗幟列表沙瓦尔什·弗拉基米罗维奇·卡拉佩特延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戈爾·加斯帕里恩我们是我们的山新聯盟條約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扩展索引 (28 更多) »

劳动红旗勋章

劳动红旗勋章(背面),1943年后2型 劳动红旗勋章(Орден Трудового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Order of the Red Banner of Labour)是苏联及早期的苏维埃俄国的平民勋章,以嘉奖苏联、苏维埃俄国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人民及机构,在生产、科学、文化、文学、艺术、教育、医疗、社会等劳动及公共服务方面,对苏联及社会所作的功绩。此种勋章是颁授予有功军人的红旗勋章的平民版本。到苏联解体为止,共有120多万人及机构获颁此勋章。.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劳动红旗勋章 · 查看更多 »

埃里温歌剧院

埃里温歌剧院,全称亚美尼亚亚历山大·斯潘迪亚里扬国家模范歌剧芭蕾舞剧院(Ալեքսանդր Սպենդիարյանի անվան օպերայի և բալետի ազգային ակադեմիական թատրոն Aleksandr Spendiaryani anvan ōperayi yev baleti azgayin akademiakan t'atron),坐落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一个国家歌剧院,1933年1月20日正式开放,首场是的歌剧《》。该剧院由亚美尼亚建筑师亚历山大·塔马尼扬设计。它包括两个大厅:拥有1400座位的阿拉姆·哈恰图良音乐厅和拥有1200座位的亚历山大·斯潘迪亚里扬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埃里温歌剧院 · 查看更多 »

士兵與大象

《士兵與大象》(Զինվորն ու փիղը,Солдат и слон),是一部1970年代的蘇聯黑白電影。.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士兵與大象 · 查看更多 »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Закавка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缩写为ЗСФСР)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四個加盟共和國,也是第二個聯邦共和國。从1922年到1936年间存在,它由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组成,在苏联它也被简称为外高加索。 外高加索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其最初的管轄區域就是今天的阿布哈茲一帶。外高加索於1922年12月30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聯邦共和國,名稱由外高加索自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爲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該聯邦共和國於1936年12月5日蘇聯一級行政區改制后被撤銷。 1917年俄罗斯帝国解体后高加索地区的省份建立了一个自己名为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的联邦。但其组成部分之间的不和和与土耳其的战争于1918年4月导致了这个联邦共和国的分裂。 此后数年中这些地区被内战破坏,在苏联红军的干涉下其三个组成部分于1922年3月12日在第比利斯宣布成立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加入苏联。但是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共产党对这个联盟非常不满,因此在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影响下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又分解为其组成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分别各自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季格兰·格沃尔格·马尔季罗相

季格兰·格沃尔格·马尔季罗相(Tigran Gevorg Martirosyan,)生于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久姆里,是一名亚美尼亚男子举重运动员。曾获2010年世界举重锦标赛77公斤级冠军。 Category:亚美尼亚运动员 Category: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重運動員.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季格兰·格沃尔格·马尔季罗相 · 查看更多 »

久姆里

久姆里(亚美尼亚语:Գյումրի;英语:Gyumri)位于亚美尼亚西北部,距离首都埃里温120公里,是希拉克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人口150,917人,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城市的名字在其历史上变换了多次。最初称为Kumayri或Gyumri,然后改为“亚历山德罗波尔”(1840年-1924年),再后来是列宁纳坎(1924年-1990年),最后是久姆里。.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久姆里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塔马尼扬

亚历山大·奥加涅索维奇·塔马尼扬(,,),俄罗斯帝国、苏联时期的亚美尼亚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出生于俄罗斯的库班州,后移居亚美尼亚,是埃里温的规划者,和俄罗斯、亚美尼亚两国很多建筑的作者。塔马尼扬曾于1926年获得亚美尼亚人民建筑师,并在去世后的1942年获得了第二届斯大林奖。.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历山大·塔马尼扬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历史

亚美尼亚位于由亞拉臘山环绕的高地。亚美尼亚国家最初的名字是哈伊克,之后为Hayastan,意为哈伊克人的土地。亚美尼亚--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传统上亚美尼亚的疆域在今天的高加索地区和土耳其东部广大区域。.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美尼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

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Լեռնա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իւն,Leřnahayastani Hanrapetut'yun)也被叫做休尼克自治共和国、山地亞美尼亞共和國,是于1921年在南高加索存在的一个短命的国家,简称为山地亚美尼亚(Լեռնահայաստան,Leřnahayastan)。.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

亚美尼亚共产党(亚美尼亚语:Հայաստանի կոմունիստական կուսակցություն;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Армен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0年。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该党举行第二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共产党自行解散的决定。党的原领导层另行创建了亚美尼亚民主党。同年,新的亚美尼亚共产党成立,该党自称苏联时代的亚美尼亚共产党的继承者。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亚美尼亚政党 Category: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Category:亚美尼亚政治史 Category:亞洲已解散共產黨 Category:1920年建立的政党 Category:1991年解散的政黨.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

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Հայաստանի ազգային պատկերասրահ Hayastani azgayin patkerasrah),亚美尼亚共和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该馆不仅藏有全球最多的亚美尼亚艺术品,还有大量俄罗斯的和西欧的艺术品。该馆也是独联体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坐落在首都埃里温共和国广场的一座八层大楼里面,这座大楼是首都的最知名的地标之一。国家美术馆只占有大楼的三到八层,最底下的两层是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国旗

亚美尼亚国旗,即亚美尼亚三色旗,由三个等宽水平长条组成,最上面是红色,中间为蓝色,底部为黃色,每个长条宽20厘米。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于1990年8月24日采用了当前的国旗。2006年6月15日,亚美尼亚议会通过了《亚美尼亚共和国国旗法》。 在历史上,亚美尼亚国旗经历了许多变迁。在古代,亚美尼亚王朝的旗帜是由不同象征的动物图案构成。在20世纪,则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苏维埃旗帜。.Armenianheritage.com.於2007年1月5日查阅..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美尼亚国旗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Հայկական ՍՍՀ օրհներգ)是亚美尼亚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时的国歌,使用于1944年至1991年。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诗人亚美纳茨·萨尔基相(笔名“萨尔曼”)。曲作者是亚美尼亚族作曲家阿拉姆·哈恰图良,他以芭蕾舞剧《斯巴达克斯》、《加雅涅》(后者是《马刀舞曲》的出处)以及一些协奏曲闻名于世,其作品往往富于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特色。 和几乎所有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歌一样,这首歌也颂扬了列宁、十月革命、共产主义和苏联共产党,以及与俄罗斯人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友谊与团结。在斯大林被苏共批判前,歌词中包含关于对其个人崇拜的语句。歌词中的“哈亚斯坦”(Hayastan)是亚美尼亚的自称,而“数世纪的苦难”概括了包含失地、异族统治、大地震和种族屠杀的亚美尼亚历史,这首歌悲壮的曲调也与之有关。 在1991年脱离苏联以后,亚美尼亚以《我们的祖国》取代了它的国歌地位。.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 查看更多 »

亚美因·塔赫塔江

亚美因·列奥诺维奇·塔赫塔江(Армен Леонович Тахтаджян,Առմեն Թախտաջյան,中文旧也译为塔赫他间,),于1910年出生于舒沙(今属阿塞拜疆),是一位前苏联亚美尼亚裔的植物学家。他是20世纪植物进化、植物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其他研究兴趣还包括被子植物植物形态学、古植物学和高加索植物区系。 1932年他毕业于第比利斯的苏维埃全国亚热带作物研究院。1938-1948年间,他是埃里温国立大学的系主任,其中1944-1948年间他还兼任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植物研究院主任。1949年-1961年任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教授。1962年起供职于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的科马洛夫植物研究所,并从1976年起任研究所所长,直至1986年退休。在研究所工作期间,他于1940年首次提出一个被子植物的新分类大纲,这个大纲强调了植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1950年之前,他的系统一直不为欧美的植物学家所知。1950年代后期,他和著名美国植物学家阿瑟·克朗奎斯特建立了通信联系和合作关系,克朗奎斯特提出的克朗奎斯特系统即深受塔赫塔江和科马洛夫研究所其他植物学家的影响。 被子植物分类的塔赫塔江系统将被子植物处理为一个门(phylum),即木兰植物门(Magnoliophyta),下分两个纲,木兰纲(Magnoliopsida,即双子叶植物)和百合纲(Liliopsida,即单子叶植物)。这两个纲再分为亚纲,之下依次是超目、目和科。塔赫塔江系统和克朗奎斯特系统相似,但在较高阶元上的处理比较复杂。他偏爱将一些小目和小科分出,以使每个类群的性状和进化关系更易于掌握。塔赫塔江系统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使用该系统的机构有蒙特利尔植物园等。 塔赫塔江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植物区系系统,并参与了《亚美尼亚植物志》(第1-6卷,1954-73)和《苏联被子植物化石》(Fossil Flowering Plants of the USSR(第1卷,1974)的撰写。 塔赫塔江在1971年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还是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苏维埃全国植物协会主席(1973),国际植物分类学协会主席(1975),芬兰科学与文学研究院会员(1971),德国博物学院“列奥波蒂纳”会员(1972)和其他许多科学机构的会员。 塔赫塔江一直反对李森科的学说,是敢于公开反对李森科学说的少数前苏联生物学家之一,并因此在1990年被戈尔巴乔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 2009年11月13日在圣彼得堡逝世,葬于圣彼得堡斯摩棱斯克公墓亚美尼亚区。.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美因·塔赫塔江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字母

亞美尼亞字母是一種字母,從5世紀開始用來書寫亞美尼亞語,当时有36个字母。到19世紀為止,古典亞美尼亞語都是文學語言。19世紀以後,亞美尼亞字母用來書寫兩種現代、文學和口語的方言東亞美尼亞語和西亞美尼亞語。兩者都在同一時期創造出來。 亞美尼亞語中,“字母”稱為 այբուբեն(古典亞美尼亞語和東亞美尼亞語:或西亞美尼亞語:),以首兩個字母命名。共38个。.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字母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國內的反阿塞拜疆情緒

亞美尼亞國內的反阿塞拜疆情緒主要是源於之間關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未解決領土衝突。由於領土衝突目前仍未有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愈益激進,反阿塞拜疆情緒亦進一步深化。有指沙俄和蘇聯以抨擊某一個民族來鞏固中央統治,這正是兩國衝突的起源。.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國內的反阿塞拜疆情緒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總理

歷任亞美尼亞總理如下:.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總理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蘇維埃

#重定向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蘇維埃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啟用於1937年,至1992年亞美尼亞國徽啟用為止。 由兩個同心圓組成。內圓中央為旭日初升於阿拉臘山之象。上方有紅色五角星和鎚子與鐮刀,象徵社會主義的勝利。周圍有麥穗和葡萄裝飾。外圓有亞美尼亞語書寫的國名、下面飾帶以俄語和亞美尼亞語書寫的蘇聯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该国徽设计当时遭到了土耳其的反对,因为国徽上的阿拉臘山位于土耳其境内。克里姆林宫的回应为虽然土耳其国旗上有新月图案,但并不意味着土耳其声明月球为他们的领土。.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Флаг Армянской ССР)是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使用的國旗。第一版啟用於1922年2月2日,而最後一個版本啟用於1952年12月17日。 最初的國旗左上角有國名西里爾字母縮寫。1936年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解體後的版本改用亞美尼亞字母,又加上鐮刀和錘子圖案。最後一個版本三色旗樣式仿照蘇聯國旗,中間有佔旗高四分之一的藍色橫條。蘇聯瓦解後刪除鐮刀錘子和五角星,下部變成黃色的三色旗成為現在的亞美尼亞國旗。 Category: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象征 Category:亚美尼亚旗帜 Category: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 Category:水平三色旗.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亚美尼亚语:Դեմոկրատական 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其法律上的名稱為亚美尼亚共和国。史称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是亞美尼亞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共和國。它的存在时期是从1918年至1920年。1917年俄国革命导致俄罗斯帝国的覆灭,亚美尼亚革命联盟乘机建立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其议会的203个席位中有103个由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占据。它成立时它的北边邻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西边邻奥斯曼帝国,南边邻波斯帝国,东边邻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1918年新成立的共和国在高加索战役中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导致了《巴统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是该共和国的第一个国际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奥斯曼帝国战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建议扩张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使得它包括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这个建议最后导致《色佛尔条约》的签署。但是实际上这个条约从未生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由《亚历山卓普条约》、《卡尔斯条约》和《洛桑条约》决定。 1920年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包括今天亚美尼亚的大多数地区、卡尔斯、厄德尔和阿尔达汉的部分。与阿塞拜疆之间关于纳希切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休尼克的领土争议。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称拥有洛里的主权,但是这个地区当时受格鲁吉亚管理。亚美尼亚军队占据了与阿塞拜疆有争议的地区并能够维护当地的稳定,而阿塞拜疆则继续宣称拥有这些地区的主权。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的问题。独立亚美尼亚国家崩溃后苏俄红军占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将它合并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Dr.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文化

亞美尼亞文化,是指外高加索國家亞美尼亞的文化和風俗;當地的文化涵蓋很多元素,例如、建築、等,這些元素都是基於亞美尼亞的地理環境。 亞美尼亞在1922至1936年為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自此至苏联在1991年解體,亞美尼亞文化長期受到蘇聯的影響。除此以外,亞美尼亞文化亦受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同時感染到格魯吉亞、意大利飲食等外國文化。 苏联解體後,獨立的亞美尼亞經濟疲弱、嚴重,社會氣氛惡化,窒礙文化藝術的發展。亞美尼亞共和國設有,負責向公眾解釋和執行涉及文化的政策,當前的文化部部長為。亞美尼亞政府向年青一代推廣文化保育的工作得到國際亞美尼亞社群的支持;此外,亞美尼亞境內有超過4000件不同時期的古蹟,也有很多文藝作品,故有「露天博物館」之稱。.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文化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旗幟列表

這是與亞美尼亞共和國相關的旗幟列表。.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亞拉拉特山

亞拉臘山(Ağrı Dağı;Արարատ),坐落在土耳其厄德爾省的東北邊界附近,為土耳其的最高峰,距伊朗國界僅16公--,而距亞美尼亞國界也僅32公--,甚至可眺望亞美尼亞的首都埃里溫,其因基督教的聖經《創世記》一篇中記載,著名的挪亞方舟在大洪水後,最後停泊的地方就在亞拉臘山上,因此也使得亞拉臘山在亞伯拉罕宗教遠近馳名。.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拉拉特山 · 查看更多 »

亨里希·姆希塔良

亨里希·哈姆雷特·姆希塔良(Հենրիխ Համլետի Մխիթարյան,),是一名亚美尼亚職業足球员,現時效力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球隊阿仙奴及亚美尼亚国家足球队。司職攻擊中场、翼鋒。 米希達恩為佩歷克的青訓球員,先後於2009年至2013年間效力頓涅茨克冶金工人和頓內次克礦工兩支烏克蘭球隊。2013年,他轉會至德國甲組足球聯賽球隊多特蒙德,效力3年後轉投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球隊曼聯。2018年1月,在一笔球员直接交换的交易中正式转投阿仙奴,而桑切斯则转投曼联。 在國家隊方面,米希達恩於2007年1月起為國家隊披甲,上陣了70場,攻入25球。他是國家隊歷史上入球最多的球員,亦是球隊現時的隊長。2016年,米希達恩成為亞美尼亞國家隊首個完成帽子戲法的球員。 米希達恩自2009年至2017年間,8次獲得的獎項,仅2010年未获此奖。他亦於2012年成為烏克蘭聯賽最佳球員。2012-13賽季,他以25個聯賽入球成為當季聯賽的神射手,成為烏克蘭足球超級聯賽自1992年创办以來單季入球最多的球員。2012年,米希達恩獲得的獎項,他成為首位獲得代表後蘇聯國家最佳足球員獎的亞美尼亞人。次年,他再度獲獎,成為繼舍甫琴科和阿爾沙文後,贏得此獎項多於1次的球員。2015-16賽季,米希達恩於效力多蒙特時,成為當季德甲聯賽助攻王。.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亨里希·姆希塔良 · 查看更多 »

人民陣線

人民阵线是1930年代中期开始的不同政治集团的广泛联盟,通常由左派、中间派组成,甚至包括自由主义者( "资产阶级民主派")、社会民主党。Kermit E. McKenzie, Comintern and World Revolution, 1928-1943: The Shaping of a Doctrine. London 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159.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人民陣線 · 查看更多 »

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伊万·赫里斯托福罗维奇·巴格拉米扬(或称霍夫汉内斯·哈恰图罗维奇·巴格拉米扬,Christapory)Բաղրամյան;西里尔化:Оване́с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грамя́н;拉丁化:Hovhannes Khachaturi Baghramyan ),亚美尼亚族,蘇聯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陸軍總司令、蘇聯元帥。194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他是第一位非斯拉夫民族將軍成為蘇聯方面军司令員,也是數位蘇聯亞美尼亞族將軍裡擔任歷練最多指揮官職位將官,也是當時15位蘇聯亞美尼亞將軍裡唯一苏軍元帥;他的同村同族同乡巴巴贾尼扬后任苏联装甲兵主帅(相当于大将)。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巴格拉米楊曾指揮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 戰後,巴格拉米楊擔任拉脫維亞與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代表、蘇聯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年,他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他当选党的中央委員。由於巴格拉米楊在戰時有所貢獻,令其在蘇聯全国與亞美尼亞均贏得了廣泛的尊重与讚揚。.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 查看更多 »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Հովհաննես Ստեփանի Իսակով,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Исаков,1894年8月22日 – 1967年10月11日)是一位亞美尼亞裔蘇聯將軍,曾為蘇聯海軍總司令、海軍副部長,最高軍銜為蘇聯海軍元帥。伊薩科夫在蘇聯海軍的發展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伊薩科夫除了其軍事生涯外,他也是一位海洋學家,為隸屬蘇聯科學院委員會成員和作家,也是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科學院榮譽成員 Baghdasaryan A. and Ashot H. Harutyunyan.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 查看更多 »

保衛高加索獎章

保衛高加索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Кавказа»)是蘇聯在1944年5月1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2年7月25日到1943年10月9日高加索戰役對德國軍隊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87萬軍民獲得此獎章,其中大部分是黑海舰队的水兵-他们组成了海军步兵(即其他國家的海軍陸戰隊)投入陸上的戰鬥。除此之外还包括参与保卫高加索的平民和保卫苏联主要石油产地不受轴心国侵略的其他人員。.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保衛高加索獎章 · 查看更多 »

俄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这是一个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列表。.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 查看更多 »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冬季战争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Всесоюзный Ленински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Союз Молодёжи (ВЛКСМ) ),又译作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簡稱苏联共青团(Комсомол),是蘇聯共產黨的青年組織,成立于1918年10月29日,从1922年开始使用这个名字。.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 查看更多 »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八一九事件 · 查看更多 »

共和国列表

这是一个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的列表,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通常叫做共和国。 從古至今世界上有許多共和國。一個共和國體制的政府能包含許多不同種類的政治與經濟系統,自獨裁體制到民主,以及市場經濟到計劃經濟。.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共和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Нахчыван Мухтар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是蘇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立於1921年。在蘇聯解體之後,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成為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 Category:蘇聯自治共和國 Category:納希契凡自治共和國.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Dağlıq Qarabağ、Nagorno Karabakh),是位於南高加索的一個內陸地區,介於下卡拉巴赫與贊格祖爾之間,包含小高加索山脈的東南支脈。該地區多屬山地與森林。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普遍被國際承認為亞塞拜疆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地區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實際統治。該國係以前亞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範圍為基礎所建立,實質獨立但尚未被普遍承認。自1988年發生起,亞塞拜疆就無法對該地區行使政權。1994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結束以後,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調停下,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疆政府代表已經針對該地區的爭議狀態舉行過多次和平會談。 該地區範圍通常被視為等同於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行政區邊界,涵蓋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然而歷史上的該地區面積,則涵蓋約8,223平方公里。.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 查看更多 »

維克托·安巴楚勉

維克托·安巴楚勉(Վիկտոր Համբարձումյան,ISO 9985:Viktor Hambardzumyan,俄化名:Виктор Амазаспович Амбарцумян,俄語羅馬化:Viktor Amazaspovich Ambartsumian,維克托·阿馬扎斯波維奇·阿姆巴楚米揚,),亞美尼亞天文物理學家,是理論天文物理學的奠基者。他的研究主要是在恆星天文學和星雲、恆星系統動力學、恆星與星系的天體演化學,並在數學物理上作出貢獻。 安巴楚勉於1961到1964年擔任國際天文聯會會長、並曾經兩次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1966年-1972年)。他也擔任過蘇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美国国家学院和印度科學院外籍院士。而他獲得的多個獎項中有史達林獎(1946年、1950年)、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68年、1978年)、俄羅斯聯邦國家獎、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太平洋天文學會布魯斯獎、亞美尼亞國家英雄。安巴楚勉是布拉堪天文台的建立者。.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維克托·安巴楚勉 · 查看更多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Qarabağ müharibəsi,Արցախյան ազատամարտ,中文报道有时简称纳卡战争或纳-卡战争)是一场于1988年2月至1994年5月之间发生在阿塞拜疆西南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上的由亚美尼亚共和国支持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主要民族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共和国之间的武装冲突。在战争进行中,阿塞拜疆尝试--止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分裂主义运动,同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陷入了旷日持久而又未正式宣战的卡拉巴赫山地战中。当地议会投票赞成与阿塞拜疆统一,但是卡拉巴赫大多数人口在全民公决中投票赞成独立。与亚美尼亚统一的要求在1980年代后期变得日益强烈,运动开始时进行相对平和,但是在之后的几个月中,随着苏联解体趋势日益明显,逐渐成为两民族之间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进行种族清洗 。 1988年2月20日,阿塞拜疆自治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议会投票决定本地区与亚美尼亚统一,不久之后双方即爆发種族冲突。领土争端的最终结果是这一地区宣布从阿塞拜疆分离。 苏联解体的大环境助长了亚美尼亚人在阿塞拜疆的分裂运动。在阿塞拜疆宣布从苏联独立并撤销该飞地的自治权的同时,占多数的亚美尼亚人投票从阿塞拜疆分离,并在这一过程中宣布该地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冲突在1992年冬末全面爆发。包括欧安组织在内的旨在达成双方共同参与的解决方案的国际斡旋失败。1993年春,亚美尼亚部队夺取了飞地外缘,使该地区的其他国家有被卷入的危险。至1994年战争结束为止,亚美尼亚全面控制着该地大部分地区,还占领即控制着飞地之外阿塞拜疆约9%的领土。多达23万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和80万亚美尼亚和卡拉巴赫的阿塞拜疆人由于冲突流离失所。 Military involvement denied by the Armenian government.(亚美尼亚政府否认军事介入)1994年5月雙方在俄国斡旋下签署停火协议。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后参加了由欧安组织明斯克小组主持的和平谈判。.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 查看更多 »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德孔·吉斯林 · 查看更多 »

瓦尔丹·阿杰米扬

尔丹·姆克尔奇·阿杰米扬(,),苏联亚美尼亚戏剧导演和演员,曾于1965年被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在1975年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尔丹·阿杰米扬 · 查看更多 »

瓦兹根·萨尔基相

兹根·萨尔基相(Vazgen Sargsyan,Վազգեն Սարգսյան) 亚美尼亚军事指挥官,政治家和作家。.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兹根·萨尔基相 · 查看更多 »

瓦兹根·马努基扬

兹根·马努基扬(Vazgen Manukyan,亚美尼亚语: Վազգեն Մանուկյան,)1990年至1991年担任亚美尼亚总理,1992年至1993年曾代理国防部长。 马努基扬出生于前苏联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列宁纳坎(现在的久姆里),拥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已婚,有三个孩子。 他1988年12月由于是卡拉巴赫委员会成员而在莫斯科被捕,在监狱关押了六个月。1990年8月13日他成为总理,但在1991年11月22日辞职。1991年亚美尼亚从苏联获得独立后,他当选为议会全国民主联盟议员,在1996、1998和2003年三次竞选亚美尼亚总统失利。马努基扬是全国民主联盟主席。 在2008年2月总统大选中,马努基扬再次作为全国民主联盟候选人参加竞选,根据最终的官方结果以1.3%的选票名列第五。.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兹根·马努基扬 · 查看更多 »

马尔季罗斯·萨良

尔季罗斯·谢尔盖耶维奇·萨良(Мартиро́с Серге́евич Сарья́н,Մարտիրոս Սարգսի Սարյան,),俄罗斯帝国、苏联时期的亚美尼亚风景画画家、图形师和剧院设计师。 成员(1947年),苏联人民画家(1960年),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65年),列宁奖(1961年)和苏联国家奖(1941年)获得者。 萨良的作品在亚美尼亚绘画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马尔季罗斯·萨良 · 查看更多 »

謝爾蓋·梅爾格良

謝爾蓋·梅爾格良(Սերգեյ Մերգելյան,),是一名亞美尼亞數學家,曾在埃里溫國立大學和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就讀,提出了。.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謝爾蓋·梅爾格良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謝爾蓋·帕拉贊諾夫(亞美尼亞語:Սարգիս Հովսեփի Փարաջանյան,Sargis Hovsepi Parajanyan;喬治亞語:სერგეი (სერგო) ფარაჯანოვი;俄语:Сергей Иосифович Параджанов,),電影導演,出生於蘇聯時期的喬治亞首府,父母皆為亞美尼亞族。他拍攝的電影風格特殊,他不拍攝自然鏡頭,而是以一幕一幕的表演型式,讓演員以不自然的動作做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賦予電影強烈藝術性與詩意。他被認為是20世纪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 查看更多 »

近海外

中亚五国 近海外或俄罗斯的近邻(俄语:,直译:“近海外”、“近国外”)是俄罗斯的特有词汇,指前苏联解体后,除俄罗斯联邦以外的新兴独立的14个共和国。因这14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是俄罗斯联邦的近邻国家,且在多方面与俄罗斯有着紧密的关系,俄罗斯以半国外、半国内的眼光,统称这些国家为俄罗斯的“近海外”。这些国家除了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土库曼斯坦以外都是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成员国。14个近邻共和国又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分为四组: 这些国家多与俄联邦接壤,但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则不然。另外与俄联邦临近的非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日本、朝鲜、中国、蒙古、波兰、芬兰、挪威和隔海相望的美國及加拿大虽是近邻,但因其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对俄罗斯公民出入来往的限制,并不算作俄罗斯的“近海外”,而称呼为“远海外”()。波罗的海三国从苏联独立后,广泛实行脱俄政策,各方面向欧盟、美国靠拢,所以也有人将这三国称作“远海外”。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的多数俄罗斯族公民陆续遣返回俄罗斯联邦,但截至2010年底,“近海外”各个共和国境内仍然有许多俄罗斯族生活居住,甚至还有不少加入当地国籍的(或双重国籍如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的一些公司以商业投资或市场对象使用“近海外”来称呼这些国家,而俄政府的用法则出于政治辐射力的考虑。俄罗斯外交部长安德烈·弗·科济列夫()以及俄罗斯政府的其他官员都曾使用过“近海外”这个代名词。时任俄总统的普京曾声称这些国家在俄罗斯的勢力範圍之内。在“近海外”的14个国家中因“近海外”代名词附有的俄帝国主义等负面的隐涵词义而多在使用时添加双引号表示所谓。.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近海外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人民政府

阿塞拜疆人民政府 (APG; Azərbaycan Milli Hökuməti, حکومت خودمختار آذربایجان, 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ое народ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Azerbajdzhanskoe narodnoe pravitel'stvo) 是一个短暂的未被普遍承认的国家,属于单方面宣布独立。 在伊朗北部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12月。在伊朗阿塞拜疆成立,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大不里士的城市。 它的建立和消亡是伊朗危机的一部分,它是冷战的先驱。.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塞拜疆人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阿威梯克·伊萨克扬

阿威梯克·沙科维奇·伊萨克扬(Ավետիք Սահակի Իսահակյան;Аветик Саа́кович Исаакя́н;),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的亚美尼亚著名的抒情诗人、作家和公共活动家。伊萨克扬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在22岁时出版第一本抒情诗集《歌声与创伤》。伊萨克扬曾于1946年获得了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威梯克·伊萨克扬 · 查看更多 »

阿瓦兹·阿拉克巴洛夫

阿瓦兹·阿拉克巴洛夫·阿克巴尔·奥格卢(Əvəz Ələkbərov Əkbər oğlu,)是一位阿塞拜疆政治家。 1981年至1984年任财务计划部高级评税主任,1984年至1991年任经济部副部长,1991年曾为苏联养老基金会阿塞拜疆分支主席。1992年至1999年任阿塞拜疆国家社会保障基金会主席。1999年7月至2006年4月任阿塞拜疆财政部长。2000年5月起事新阿塞拜疆党政治委员会委员。 A Category:苏联政府官员 Category:阿塞拜疆政府官员 Category:阿塞拜疆穆斯林.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瓦兹·阿拉克巴洛夫 · 查看更多 »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哈马扎斯普·哈恰图罗维奇·巴巴贾尼扬 (Համազասպ Խաչատուրի Բաբաջանյան;西里尔化:Амазасп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баджанян;拉丁化:Hamazasp Khachaturi Babadzhanian (1906年2月18日 – 1977年11月1日),亚美尼亚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员(1928年入党),苏联装甲兵主帅。蘇德戰爭時期,历任步兵团长、机械化旅旅长、坦克军军长。战后历任敖德萨军区司令、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院长、苏军坦克兵主任。.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 查看更多 »

阿拉·阿布拉哈米安

阿拉·阿布拉哈米安(Ara Abrahamian、),生於蘇聯亞美尼亞久姆里。是瑞典前摔跤運動員。曾在76公斤級及84公斤級的世界摔跤錦標賽贏得冠軍。在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贏得一面銀牌,在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一面銅牌,不過在頒獎儀式上將銅牌棄掉,表示不滿準決賽裁判的判決,並離開頌獎典禮,國際奧委會決定將銅牌沒收。.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拉·阿布拉哈米安 · 查看更多 »

阿拉木图宣言

《阿拉木圖宣言》,於1991年12月21日,由蘇聯11個共和國(波羅的海3國和喬治亞除外)的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舉行的首腦會議上所簽署之宣言。.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拉木图宣言 · 查看更多 »

蘇維埃帝國

蘇維埃帝國(Soviet Empire)是冷戰時一個非正式用語,用以形容蘇聯對一些較小國家的操控,這些國家雖然名義上獨立,但若它們嘗試擺脫蘇聯操控,則會遭到軍事入侵(如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政變)。随着1990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维埃帝国由此成为历史名词。 縱然蘇聯不受皇帝統治,並自稱反帝國主義,但有論者提出它和歷史上帝國的行徑相近。一些學者認為蘇聯是一個包含多民族帝國和民族國家的混合政體,也有學者認為蘇聯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一樣奉行殖民主義。有的人认为,苏联帝国的称呼源自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赫拉茲丹

赫拉茲丹(Հրազդան),是亞美尼亞科泰克省的首府,在1959年建城;截至2011年,赫拉茲丹在法律上有52,808名居民,事實上的人口則是43,926人。.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赫拉茲丹 · 查看更多 »

開放政策

开放政策(гла́сность 解作“开放性”或“公开性”)是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開放政策 · 查看更多 »

葉里溫

葉里溫(Yerevan)是西亚國家亞美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在西方有葉里萬(Erivan)、葉烈布尼(Erebuni)、葉烈溫(Ereun)、耶烈萬等多種稱呼。常見的名稱表記有「Erewan」、「Ayrivan」、「Erevan」等。 葉里溫人口約106万人(2004年統計)。主要產業為機械製造及金属工業、红葡萄酒及白兰地釀造、煙草製造等。(Hrazdan River)流經市內,北望著名的亞拉拉特山。若以文獻記載為準,該城是現存世界最古老的都市之一。 埃里温的兹瓦尔特诺茨国际机场是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主要机场。于1949年开始运行,有轨电车则因为高昂的运营成本而被关闭。葉里溫地鐵共有一条线路,负责着全城的地铁交通。铁路方面,只有一条国际线路通往邻国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将亚美尼亚和伊朗直接连接的新铁路仍在建设中。当地的公共交通高度私有化,小巴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的。 埃里温共有250余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200余所,私有学校50所左右。此外,埃里温在苏维埃的统治下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主要中心。医疗方面,埃里温的数家医院通过现代技术改善了自己并开始提供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服务,利克沃尔(Liqvor)制药厂是亚美尼亚最大的药品生产商。能源方面,赫拉兹丹河附近建立了数座水力发电厂,当地还建有一些火力发电厂。互联网方面,亚美尼亚的3家移动电话服务商均位于埃尔温,许多中小企业也参与了互联网服务。.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葉里溫 · 查看更多 »

艾因阿拉伯

艾因阿拉伯(عين العرب,ʿAyn al-ʿArab)库尔德语称科巴尼(Kobanê),是由敘利亞阿勒頗省管轄的城鎮,位於該國北部,距離首府阿勒頗150公里,毗鄰與土耳其接壤的邊境,海拔高度520米,2007年人口54,681。叙利亚内战之后,该处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艾因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苏维埃亚美尼亚

#重定向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亚美尼亚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具有极大的共通性,都以共产主义的代表符号镰刀锤子和红星作为主要特征,在国徽下部也全部拥有升阳标识(尽管实际上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之东,可以解释为日落),被小麦花环所围绕(卡累利阿-芬兰使用的是黑麦花环)。用各国语言和俄语写就于绶带上的苏联国家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也会缠绕于两侧。 除去这些主题外,各国国徽特征主要为地形地貌、经济特点和文化特征。 下表列出各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前所使用的国徽。为了方便对比,各继承政权今日所使用的国徽也在表中展示。可以看出一些亚洲国家今日的国徽与苏维埃时期的国徽存在一些相似之處,而欧洲国家则普遍使用它们在苏维埃时期前的传统标识。白俄罗斯在1991至1995年曾使用传统的柏康理亚骑士徽章作为国徽,不过之后采用的新国徽与苏维埃时期相近。另外,自行宣布独立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被认为是摩尔多瓦共和国的一部分,不被普遍承认)的国徽是在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 · 查看更多 »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大多基于苏联国旗设计。除格鲁吉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使用红色的镰刀锤子以外,所有旗帜都带有金色的镰刀锤子和金边红星图案并采用红地。 直到1930年代,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仍大多是红旗,仅以左上角的金色国名缩写作为区分。1940年代起添加了镰刀锤子和红星图案。 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由于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加入联合国,为增加加盟共和国旗帜的辨识度,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47年1月20日发布了《关于联盟共和国旗帜》的决议,要求国旗以红色为主,在旗帜上添加镰刀锤子及金边红星。大部分的加盟共和国只是添加了简单的条纹。但格鲁吉亚由于五星位于蓝色太阳图案中,故去掉了红星的金边。 根据苏联宪法第八章约定的顺序,50年代以降各个加盟共和国的旗帜如下:.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苏联人民艺术家

苏联人民艺术家(Наро́дный арти́ст СССР,阴性:Народная артистка СССР),又译苏联国家艺术家,是苏联时期授予表演艺术工作者的一个荣誉称号。1936年至1991年间,共有1007人被授予此称号。.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人民艺术家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苏联行政区划

蘇聯行政區劃主要架構如下.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苏联铁路运输

苏联铁路是一個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亦是苏联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铁路运营里程长达14.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居世界首位,总长5.3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复线铁路区段总长5.38万公里,同样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当年完成货物运输量逾40亿吨,运送旅客43亿人。苏联铁路以仅占全世界12%的营业里程,承担全国55%的货物周转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相当于完成世界铁路运输的53%货物周转量和25%的旅客周转量。 在苏联国民经济中,铁路运输作为基础部门之一,占有特殊的地位。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苏联交通部统一管理,全国划分为32个铁路局及180个铁路分局,每个铁路局平均管辖约4000~6000公里的铁路,每个铁路分局平均管辖约700至1,000公里的铁路。苏联铁路拥有近400万职工,约占苏联全部工作人口的3.5%。除此之外,苏联八个城市的地下铁道亦属于苏联的国家铁路系统范围。.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铁路运输 · 查看更多 »

杨诚 (企业家)

杨诚(Дави́д Ян、Դավիթ Յան、David Yang,),是一名华裔俄罗斯人,祖籍上海,现任ABBYY公司董事会主席。.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杨诚 (企业家) · 查看更多 »

構成國

構成國(constituent country)是某些国家的官方用語,意指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更大的政治實體的組成部分。「構成國」這一詞並沒有法律定義,僅在不同的場合按上文下理和照字面解釋,例如一個作為聯邦、邦聯或共主邦聯一分子的國家。 構成國雖然和联邦制或邦联制下轄的「邦」或「州」很類似,但是實際上其地位不一定跟「邦」或「州」相同。後者是具有相當獨立地位的政治實體,有自己的州憲法,只要內容不違反聯邦憲法,則其行政立法聯邦政府無權干涉;但以英國的構成國為例,雖然其各自有特殊文化、政治地位,也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但實際上英國仍為一单一制國家,各構成國並沒有獲得联邦制裡的「州」的地位。.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構成國 · 查看更多 »

歐菲亞·漢巴祖恩

歐菲亞·漢巴祖恩(Ofelya Karapeti Hambardzumyan、Օֆելյա Կարապետի Համբարձումյան,1925年1月9日 – 2016年6月13日)是亞美尼亞的民謠歌手。.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歐菲亞·漢巴祖恩 · 查看更多 »

歐洲國家行政區旗幟列表

没有描述。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歐洲國家行政區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歷史國家的旗幟為已不存在國家的國旗或代表旗。.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沙瓦尔什·弗拉基米罗维奇·卡拉佩特延

沙瓦尔什·弗拉基米罗维奇·卡拉佩特延(Շավարշ Կարապետյան,1953年5月19日出生于瓦纳佐尔)是一名已退役原苏联亚美尼亚蹼泳运动员,11次世界纪录保持者、17次世界冠军、13次欧洲冠军和7次苏联冠军。俄罗斯跳水协会名誉会长,,10次蹼泳世界纪录打破者.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沙瓦尔什·弗拉基米罗维奇·卡拉佩特延 · 查看更多 »

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

《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Outline of the Post-War New World Map)是一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佈的地圖。.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 · 查看更多 »

戈爾·加斯帕里恩

戈爾·加斯帕里恩(Գոհար Գասպարյան;Gohar Gasparyan; –)是亞美尼亞的歌劇演唱者,被世人稱作「亞美尼亞的夜鶯」。 她出生於开罗的亞美尼亞籍家庭。加斯帕里恩在當地就讀一所音樂學院。1948年他與來自中東地區的其他上千位亞美尼亞人移民到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長年的職業生涯中,她總共在埃里温歌剧院演出了23齣不同的歌劇以及許多的音樂會。她也在執教。加斯帕里恩也曾經是苏联人民艺术家、社會主義的工作英雄、以及聖梅斯羅布的指令承擔者。 戈爾·加斯帕里恩後來在葉裡溫過世並埋葬於。.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戈爾·加斯帕里恩 · 查看更多 »

我们是我们的山

我们是我们的山(Մենք ենք, մեր սարերը,Menk' enk' mer sarerə),坐落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首都斯捷潘纳克特市北部阿斯克兰大道旁边小山上的一座大型,是该国和该国山区人民的象征。未被普遍承认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一般被认为是阿塞拜疆的一部分,但其主要居民都是亚美尼亚人,于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宣告独立。.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我们是我们的山 · 查看更多 »

新聯盟條約

新聯盟條約(Новый союзный договор)是指在1991年时苏联政府公布的新的共和国联盟办法,使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成为全新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уверенны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後來又改稱“主权国家联盟”(Союз Суверен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其目的是试图保持苏联的完整,但实际上条约实施后不久,即发生了八一九事件并因此加速了苏联解体。.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新聯盟條約 · 查看更多 »

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

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是蘇聯的第一次全聯盟人口普查,由蘇聯中央統計局(ЦСУ СССР)負責。普查從1926年12月17日開始,在鄉村為期14日,在城市為期7日。調查項目包括:性別、年齡、民族、母語、出生地、婚姻狀況、讀寫能力、身心障礙、職業、工作狀況等。本次普查共花費7百萬盧布,1928-29年出版大部份調查結果,全56冊。 本次普查是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後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在此之前還有兩次局部人口調查,分別是1920年與1923年人口調查。1920年人口調查舉行於俄國內戰與波蘇戰爭期間,因此調查範圍並不包含大部份的外高加索、烏克蘭、白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中亞與北極地區。1923年人口調查則僅限於城市地區。在俄國革命前的唯一一次普查是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 本次普查為政府提供豐富的民族誌資料,依據列寧的民族區域自治理論劃分行政區,協助俄羅斯社會從帝制轉型為蘇維埃制,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民族共同體「蘇維埃人」。.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开始于1937年1月6日,原本預定在1933年執行,但由於五年前發生的大饑荒,使得这成了苏联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被销毁,负责人被作为"破坏者"送进古拉格,同樣任何團體任意私自調查也會被當作反蘇分子而入獄,因为其结果表明苏联人口远少于预期。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СССР 1937 года.

新!!: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