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山国

指数 中山国

中山国,姬姓,春秋戰国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于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带,中山國當時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都于顧,後遷都于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為魏將樂羊第一次攻滅。至遲到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復國。中山王其間,北攻燕國,南侵趙國,國勢大為強盛。至中山王𫲨𧊒,屢屢遭趙國攻伐,領土大為縮小。公元前296年最終為趙國所滅。.

57 关系: 卫国卿士史记司馬喜吴起太行山姬姓定州市中山王墓中山王尚中山王国中山王Cuo中山王𫲨𧊒中山郡中山桓公中山武公中山成公中山文公中國东周三公乐羊平山县五台山五國相王周威烈王周宣王周文王唐县公孫衍燕国畢萬白狄荀吴荀寅西虢国魏国 (战国)魏武侯魏文侯鮮虞齐桓公赵县赵国藁城邢国鄭桓公虢仲河北省清水河滹沱河...戰國戰國人物列表戰國策戰國戰役列表易姓晉昭公晋州市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新!!: 中山国和卫国 · 查看更多 »

卿士

卿士是中國古官名。又作卿史、卿事。 商代甲骨文中有卿史这个官名的记载。在西周,卿士是三公、六卿的通称,為周王室執政之官。“士”通“事”,《说文·士部》云:“士,事也。” 《诗經·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又《春秋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此處有杜預注:“卿士,王卿之執政者。”《史記·周本紀》:“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 Category:三师三少三公 Category:公卿.

新!!: 中山国和卿士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中山国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司馬喜

司馬喜可以指:.

新!!: 中山国和司馬喜 · 查看更多 »

吴起

吳起(),中國戰國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

新!!: 中山国和吴起 · 查看更多 »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或作太形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新!!: 中山国和太行山 · 查看更多 »

姬姓

姬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周朝的国姓,同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

新!!: 中山国和姬姓 · 查看更多 »

定州市

定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直接管辖的县级市,位于保定市和石家莊市之间,北纬38°14ˊ至38°40ˊ,东经114°48ˊ至115°15ˊ之间,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

新!!: 中山国和定州市 · 查看更多 »

中山王墓

中山王墓是中國河北省平山縣出土的戰國時期中山國陵墓,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國家。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平山縣三汲鄉的南七汲村發掘一號、三號、四號、五號和六號等戰國時期墓葬,也出土了為數龐大的車馬坑與陪葬墓,並同時發現中山國的都城靈壽古城,發掘出的文物都具有北方民族文化特色,與戰國晚期的趙國、魏國文物相近,但又出現許多反映遊牧民族的帳幕構件、具有明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風格的青銅飾品,在世界各國展出時造成不小轟動。.

新!!: 中山国和中山王墓 · 查看更多 »

中山王尚

中山王尚,《呂氏春秋》作勝,為戰國中山國君主之一,中山國最後一任君主,趙國並他為王以作傀儡,在位3年。該國在前296年最終為趙国所滅。趙國人將他遷移至膚施,不知所終。.

新!!: 中山国和中山王尚 · 查看更多 »

中山王国

中山王國(;1314年—1429年)琉球群島三山時代的一個國家。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中山王國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 相傳中山國英祖王朝君主玉城是天孫氏的後代。1349年中山王西威死後,浦添按司察度推翻西威王的世子即位,建立察度王朝。察度在位期間,從海外大量購入鐵,製造武器和農具,使中山王國的國力強盛起來,為日後統一三山奠定了基礎。 對外關係上,1372年,察度派遣弟弟泰期赴明朝貢。明太祖以楊載為冊封使,封察度為「中山王」。 1406年,佐敷的巴志攻陷浦添城,推翻中山王武寧的統治,擁立父親思紹為王,建立第一尚氏王朝。1416年攻滅北山國,1429年滅南山國,統一沖繩本島,遷都首里城。明朝遣使冊封巴志為王,賜姓曰「尚」,賜國號「琉球」。 此後,中山王國正式更名為琉球王國,但中山作為琉球國的別稱依舊被使用。如琉球國官修史書《中山世鑑》、《中山世譜》,「中山」指的就是「琉球國」。1681年(清康熙21年),康熙帝賜尚貞王御書「中山世土」匾額,這裡的「中山」指的也是「琉球國」。而中國皇帝冊封琉球國王時的詔書中,都將琉球國王稱作「琉球國中山王」。.

新!!: 中山国和中山王国 · 查看更多 »

中山王Cuo

中山王(音同错),為戰國中山國君主之一,中山國第五任君主,在位約為18年左右。他為中山成公兒子,承襲中山成公的政權,在位期間為中山國最強盛的時期,利用周邊各國的矛盾以尋求生存。並北攻燕國,南侵趙國,中山的領土大為擴張。 1978年,於中國河北省平山縣三汲公社之中山王墓中,出土三件青銅器。依據中山王方壺銘文記載,中山十四年,相邦司馬賙統率三軍參與攻殺子之之役。此時間應為齊宣王六年。.

新!!: 中山国和中山王Cuo · 查看更多 »

中山王𫲨𧊒

中山王,為戰國中山國君主之一,中山國第六任君主,在位約為11年左右。依據𫲨𧊒壺銘文,他當為中山王的兒子。 由於中山國位於趙國之中,將趙國分為南北兩地,自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就不斷展開消灭中山國的戰爭。 前306年,趙侵中山,至寧葭(今河北石家莊市西北),北進幾十里。前305年,趙分二兩路進攻中山,武靈王軍攻取鄗、石邑、封龍、東垣;牛翦軍攻取丹丘、華陽二邑和鴟之塞,進逼中山腹地。中山割四邑求和。 前303年,趙再次發兵進攻中山。前301年,趙軍攻入中山國都靈壽,中山王逃往齊國。前300年,趙連續發兵進攻中山,攻取扶柳,中山東部邊地幾乎為趙所得。 中山五次戰敗,五次割地求和,中山領土大為縮小,實力也大為減弱。中山王𫲨𧊒最终死在齐国。.

新!!: 中山国和中山王𫲨𧊒 · 查看更多 »

中山郡

中山郡,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置中山國,屢改為郡。因其為戰國時中山國之地,故名中山。隋初廢。 秦時其地屬恒山郡(一名常山郡)。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分常山郡東部置中山國,封皇子劉勝為中山王。治所在盧奴縣(今河北省定州市)。漢武帝時,以推恩令分封十九個侯國入鄰郡。昭帝、宣帝時又分出三個侯國。宣帝五鳳三年(前55年),國除為中山郡。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徙清河王為中山王,復置中山國。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中山國除為郡。陽朔二年(前23年),徙信都王為中山王,復置國。綏和元年(前8年),以涿郡五縣益封中山國。王莽時國除。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封劉茂為中山王,復置中山國。建武十三年(37年)國除為郡,十七年封劉輔為中山王,復置國,領中山、常山兩郡。二十六年,徙中山王輔為沛王,中山國除為郡。三十年(55年),封劉焉為中山王,復置國。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分中山、河间、安平数县置博陵郡。靈帝熹平三年(174年),中山王絕嗣,國除為郡。魏、晉皆置中山國。十六國後燕定都於中山。北魏置中山郡,為定州州治。隋開皇中廢。大業中,以其地置博陵郡。.

新!!: 中山国和中山郡 · 查看更多 »

中山桓公

中山桓公,為戰國中山國君主之一,中山國第三任君主,他為中山武公兒子,承襲中山武公的政權。前406年,為魏將樂羊所滅。約前380年左右復國,初定都於顧,後遷於靈壽,分別於前377年、前376年在房子、中人兩地與趙國軍隊交戰,於南方修築長城以抵禦趙國。在位約30餘年。中山王即位後,追謚為桓王。.

新!!: 中山国和中山桓公 · 查看更多 »

中山武公

中山武公,為戰國中山國君主之一,中山國第二任君主,他為中山文公兒子,承襲中山文公的政權,在位為8年。.

新!!: 中山国和中山武公 · 查看更多 »

中山成公

中山成公,為戰國中山國君主之一,中山國第四任君主,他為中山桓公兒子,承襲中山桓公的政權,在位約為20餘年。中山王即位後,追謚為成王。.

新!!: 中山国和中山成公 · 查看更多 »

中山文公

中山文公,為戰國中山國君主之一,中山國第一任君主。在位大約為10-11年。.

新!!: 中山国和中山文公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中山国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新!!: 中山国和东周 · 查看更多 »

三公

三公是古代東亞的官名。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次高官员。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 《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 三師 。相對古人各朝對星座的認識見解不同,三師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對應。 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以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多數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新!!: 中山国和三公 · 查看更多 »

乐羊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的大将。是乐毅先祖。.

新!!: 中山国和乐羊 · 查看更多 »

平山县

平山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西部偏南,是石家庄市所辖的一个县。.

新!!: 中山国和平山县 · 查看更多 »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隅,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称为“金五台”,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它是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同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对外推出的35张旅游王牌产品之一,也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座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区总面积达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傳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因此汉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谐共处。五台山据传拥有寺庙128座,现存寺院共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中山国和五台山 · 查看更多 »

五國相王

五国相王,指的是古中国時期中的战国时代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 战国早期,各諸侯國之中仅有楚国及越国僭越称王。 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謀劃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新!!: 中山国和五國相王 · 查看更多 »

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姬'''姓,名午,為周考王之子,中国东周第二十代国王。 周考王十五年,崩,周威烈王即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緊接著是戰國時代的來臨,本年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的起點,司馬光還為三家分晉一事發表長篇的感言。二十四年(前402年),病死。葬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驕繼位。.

新!!: 中山国和周威烈王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

周宣王,姬姓,名靜,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新!!: 中山国和周宣王 · 查看更多 »

周文王

周太祖文皇帝,'''姬'''姓,名昌,中國商朝末期周氏族首领,兒子周武王追諡他為周文王,後世視之為道統的傳人之一。.

新!!: 中山国和周文王 · 查看更多 »

唐县

唐县,中国的一个县,地处河北省,隶属于保定市。唐县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聚居活动。境内地貌丰富,多山地,海拔在52-1869.8米之间,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其位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唐县毗邻京津,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资源充足。石灰石、石英石、花岗岩、大理石、金矿、铁矿等矿藏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谷子等。.

新!!: 中山国和唐县 · 查看更多 »

公孫衍

公孙衍,名衍,在陰晉邑(今華陰市東北)出生。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是戰國時期出身於魏國的縱橫家,和張儀同期,先後於秦國、魏國為官,為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公孫衍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張儀齊名的,但傳下來的事跡不多。《史記》有公孫衍傳,繫附於張儀傳。《戰國策》也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

新!!: 中山国和公孫衍 · 查看更多 »

燕国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国時期在中国北方的一個姬姓諸侯国,也作酀国、匽国或郾国,為戰国七雄之一,传国43王800年,於前222年被秦国消滅。.

新!!: 中山国和燕国 · 查看更多 »

畢萬

萬,姬姓,毕氏,周文王庶子毕公高的后裔,春秋時期晋国的大夫。 畢萬在晉獻公之下任事。晉獻公十六年,晉國以「趙夙為御,畢萬為右」,攻滅了小國霍國、耿國、古魏國,晉獻公把魏(今山西芮城县附近)封給畢萬,並封他為大夫。 晉獻公去世後,四子爭立為國君,引發內亂。畢萬生芒季,芒季子魏犨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是五贤之一,返国后继承魏氏。.

新!!: 中山国和畢萬 · 查看更多 »

白狄

白狄,亦作“白翟”,姬姓。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部落,属于狄人的一支,因尚白而得名,主要活动于陕西北部一带,包括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4个氏族。由于相关的历史资料较少,目前对该部落的了解有限。白狄处于秦晋两国中间,在秦晋两大国之间争霸的过程中时而参与其中一方,白狄与晋国也有姻亲关系,晋文公重耳逃亡时曾寄居的翟国即是白狄。《管子·小匡篇》也载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逾太行,与卑耳之貉拘秦夏”。公元前601年以后,白狄逐渐东迁,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离开陕北迁至今山西省东北部盂县至河北省石家庄周围地区,其中的鲜虞氏最终演化为中山国。现在学术界认为,从春秋中期偏晚开始的陕西清涧李家崖东周墓应当是河西白狄的遗存。.

新!!: 中山国和白狄 · 查看更多 »

荀吴

荀吴(),姓不详,'''中行'''氏,名吴,谥穆,又称中行吴、中行穆子、郑甥,荀偃的儿子,荀庚的孙子。.

新!!: 中山国和荀吴 · 查看更多 »

荀寅

荀寅,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荀氏、中行氏,又称中行寅,当时晋国的中行氏第五代家主,中行吴之子。 蔡昭侯被楚国所欺,求救于晋国。晋国联合了十七国伐楚,因中行寅和范鞅贪贿,蔡昭侯拒绝行贿,伐楚计划失败。蔡昭侯联合吴王阖闾,前506年,在柏举之战重创了楚国。 前497年,赵简子杀了自己的族子邯郸大夫赵午,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导致中行氏、范氏一同攻打赵氏的晋阳。 但智氏、魏氏、韩氏与中行氏、范氏不和,帮助赵氏。中行氏和范氏在晋国国内战败,占领朝歌,被齐国、鲁国、卫国、郑国、宋国乃至周天子支持。 前490年,中行寅和范吉射逃往齐国。谥号中行文子。.

新!!: 中山国和荀寅 · 查看更多 »

西虢国

西虢国,周朝姬姓诸侯国,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三子、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为别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所封的东虢国,称西虢。西虢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历代君主多在周天子手下担任重要职位。 西虢国的国都最初为虢(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后因规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袭扰迁至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地跨黄河两岸。上阳(今河南省陕县东南李家窑遗址)为国都,称南虢;下阳(又称夏阳、大阳,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盘南村遗址)为重要城邑,称北虢;原西虢故地存有一小虢国。由于西虢君主奉行追随周王室的政策,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虢国君主听命于周天子,屡次干涉晋国内政,直接影响到了南、北虢国的国力。晋国旁族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一支崛起后,南、北虢国于前655年被晋献公所灭。.

新!!: 中山国和西虢国 · 查看更多 »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新!!: 中山国和魏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魏武侯

魏武侯(? - 前370年)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名擊。前396年繼魏文侯位,前370年卒。.

新!!: 中山国和魏武侯 · 查看更多 »

魏文侯

魏文侯(),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中国戰国時魏国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稱侯改元,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与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周安王六年(前396年)卒。 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孝公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于《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学”。魏文侯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請教。又拜法家的李悝為宰相,以“食有勞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当”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国經過變法国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将败中山国,以吳起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璜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国初期的強国。.

新!!: 中山国和魏文侯 · 查看更多 »

鮮虞

虞氏,姬姓,是北狄的一个部落国。 鲜虞一名最早出现于史书《国语·郑语》。公元前774年,当时洛阳以北分布着周王朝的封国和北狄各部落,有卫、燕、鲜虞、潞、洛、泉、徐、蒲。除燕和卫是周的封国,其余均属狄部落。因其地处周王畿以北,称北狄。 西周衰弱后,周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狄人活跃起来,多次侵伐中原,前652年春攻擊邢國,前651年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 春秋时,狄人在河北中部,建立了三个小国。即:鲜虞(在今正定);肥國(在今蒿城);鼓國(在今晋州)。.

新!!: 中山国和鮮虞 · 查看更多 »

齐桓公

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齊氏(其祖先原為呂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公孫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79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餓死。 在位期間執政為國懿仲、高傒、管夷吾、仲孫湫、隰朋。.

新!!: 中山国和齐桓公 · 查看更多 »

赵县

赵县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的一个县,古为赵州之地,位于石家庄东南部。.

新!!: 中山国和赵县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新!!: 中山国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藁城

#重定向 藁城区.

新!!: 中山国和藁城 · 查看更多 »

邢国

邢國,即銘文記載的「井國」、「丼國」、「𨙷国」、「𨚢国」,中國歷史上商周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侯爵,國君為姬姓。《左傳》記載「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知為周公旦後裔。據《元和姓纂·十五青》、《通志·二六·二·以國為氏》、《古今姓氏書辨証·十五青》記載,為周公第四子,受封為邢侯。.

新!!: 中山国和邢国 · 查看更多 »

鄭桓公

鄭桓公(),'''姬'''姓,名友,或稱多父,或稱桓友,是中國西周時代鄭國的開國君主。《史记》和《東周列國志》称他是周厉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竹书纪年》则说他是宣王之子。 鄭桓公於前806年獲周宣王封於鄭(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区東北)。由於友得到百姓的愛戴,周幽王於前773年委任友為司徒。.

新!!: 中山国和鄭桓公 · 查看更多 »

虢仲

虢仲,周文王的弟弟,季歷的第二子,和弟弟虢叔皆是文王的卿士。周武王滅商後,封二位叔叔為虢國君主。其中虢仲被封在制地(今河南滎陽),稱東虢,另外虢叔被封在雍地(今陝西寶雞),稱西虢。東西虢國在王畿的左右,作為周王室藩屏。他的後裔有虢惠叔大林、虢叔旅(並見《虢叔旅鐘》)。.

新!!: 中山国和虢仲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中山国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清水河

清水河可以指:.

新!!: 中山国和清水河 · 查看更多 »

滹沱河

滹沱河(),古又作虖池()或滹池,是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下,向东流至河北献县与滏阳河汇合后成为子牙河。从发源地到子牙河口全长513.3公里,其中山西境内48.75公里。滹沱河流域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是石家庄的主要水源地。 滹沱河的主要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同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状排列,主要集中在黄壁庄以上。流域内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西部地处山西高原(黃土高原之一部)东缘山地和盆地,地势高,黄土分布较厚;中部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矿;东部为平原。流域内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重。流经山区、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86%,河流总落差达1800余米。瑶池以上为上游,沿五台山向西南流淌于带状盆地中,河槽宽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缓慢。瑶池至岗南为中游,流经太行山区,河谷深切,呈“V”形谷,宽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黄壁庄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道宽广,最宽可达6000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渐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且已基本断流。两岸筑有堤防。.

新!!: 中山国和滹沱河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中山国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戰國人物列表

本表列出曾在中國歷史戰國時代登場的人物,範圍從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至秦朝滅亡(前206年),參考多本史料,依照國別分類,並附錄記載該人物的文獻出處(君主除外),部分文獻如《史記》、《戰國策》則會作個簡稱。春秋五霸請參見春秋人物列表。.

新!!: 中山国和戰國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戰國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其原作者不詳。劉向因此書所记的多是東周後期时諸國混戰,纵横家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战国策》為國別體,全书按东周國、西周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韓国、燕国、宋国、衞國、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說客們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纵與連橫的实战演习手冊。本書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新!!: 中山国和戰國策 · 查看更多 »

戰國戰役列表

由於在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發生大大小小不同的戰役,如五國聯軍攻齊之戰、阏与之战、長平之戰等等,以下為西元前4世紀至前3世紀的戰事,由魏秦河西之戰至秦滅齊統一中國為止。.

新!!: 中山国和戰國戰役列表 · 查看更多 »

易姓

易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9位。.

新!!: 中山国和易姓 · 查看更多 »

晉昭公

晋昭公,姬姓,名夷,晉平公之子。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昭公為恢復霸業,與齊國爭奪霸主,召開平丘之會,會見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等十多國代表。會中齐、晋二國有衝突,齊國宰相晏嬰提出“盟無常主,惟有德者居焉”。晉將羊舌肸說:“德雖不足,而眾可用也。”晋国最後失去了盟主的地位。晉昭公時,趙簡子為正卿中军将,《史記》記載扁鵲為趙簡子看過病。 在位期間執政為:韓起、荀吳、范鞅、魏舒、荀躒。 Category:晋国君主 Category:姬姓.

新!!: 中山国和晉昭公 · 查看更多 »

晋州市

晋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石家庄市代管。位于石家庄市区以东五十公里。 晋州距天津港口300公里,距黄骅港240公里,距首都北京300公里。石家庄—黄骅高速公路、307国道和石德铁路横穿市域。200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29亿元。.

新!!: 中山国和晋州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山國中山国君主世系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