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山世鑑

指数 中山世鑑

《中山世鑑》是琉球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史,為琉球立國的三部典籍之一,記錄了琉球開國的神話以及琉球王國從舜天王朝至第二尚氏王朝尚清王代歷史,並且對琉球所屬36島的情況進行了詳細描述。該書由琉球攝政尚盛主持,大臣向象賢執筆,於慶安三年(1650年)開始編撰。其中,卷首部分是用漢文書寫;正卷部分共5卷,則是用日本語寫成。.

44 关系: 南山王國向象賢君手摩大成 (琉球國王)天孫氏尚貞王尚質王中山世譜中山傳信錄中山王国三山時代久高島御嶽 (琉球)北山王國玉城球陽琉球历史琉球君主列表琉球五偉人琉球国琉球神道琉球歷史年表琉球族琉裝第一尚氏第二尚氏纪传体编年体西威護佐丸舜天舜馬順熙阿摩美久蔡鐸鄭迵英祖 (琉球國王)英祖王朝英慈通鑑體椿說弓張月正史沖繩縣日琉同祖論慶長琉球之役

南山王國

南山王國(;1337年-1429年)亦稱山南王國,是琉球群島三山時代割據沖繩本島南部的一個國家。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南山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城,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 相傳初代君主承察度是英祖王第五子大里按司的後代,1337年建國,都島添大里城(今沖繩縣南城市大里)。1383年,承察度首次向明朝朝貢。1385年,明太祖封承察度為「南山王」,賜鍍金銀印一枚。1398年,南山王汪英紫遷都於島尻大里城(今糸滿市高嶺)。 南山王國在三山三國中所佔有的領土最少。根據其王位更替頻繁的程度可以推斷,南山國處於長期內戰混亂之中。 1415年,他魯每接受明朝冊封,成為末代南山王。他魯每統治苛暴,耽於酒色,對待民眾和各地按司十分酷薄。中山王國的巴志趁機於1429年攻破島尻大里城,南山王國滅亡。自此,三山時代結束。.

新!!: 中山世鑑和南山王國 · 查看更多 »

向象賢

向象賢(;)即羽地按司朝秀()、羽地王子朝秀(),琉球國政治家。字文英,號通外。他是琉球第二尚氏的王族,原姓「吳」(),名乘「重家」。直到他死後的1691年,琉球王府將王族的分支統一改姓為「向」,名乘改為「朝」字輩,象賢的名乘才被改為「朝秀」。『沖縄県姓氏家系大辞典』23頁初為按司,後陞王子。1666年至1673年任琉球國攝政。親薩派人物,是「日琉同祖論」的提出者。.

新!!: 中山世鑑和向象賢 · 查看更多 »

君手摩

君手摩,亦稱君手,是琉球神道中的一位神祇。根據《中山世鑑》和《中山世譜》的說法,此神住在龍宮(大海的深淵、海的彼岸、地下),是大海和太陽的守護神,在琉球國家存亡之機降臨人間。此外,在有新國王即位時,君手摩也會降臨人間,憑依在聞得大君身上,祝福國王萬壽無疆。君手摩也會在此期間在人間隱藏身份遊歷二至七日,憑依在一個人身上說話,這個被附體的人被稱作御唄者。 君手摩一名,始見於向象賢編纂的《中山世鑑》。「君」是「祝女」的意思,「手摩」指的是祝女祈禱之際雙手合掌的意思。然而,君手摩相關的行事記載卻相當少見,因此有人認為「君手摩」不是一個神的名字,而是一個宗教儀式的名字。 早期,君手摩信仰在琉球神道中勢力很大,宗教勢力通過此信仰同世俗統治勢力對抗。祝女曾通過君手摩信仰讓尚宣威王退位,令尚真即位。尚真王即位後,將祝女的任命權收歸國王,這才壓制了祝女的勢力。 Category:琉球神祇 Category:琉球神話 Category:琉球神道 Category:太陽神 Category:海神.

新!!: 中山世鑑和君手摩 · 查看更多 »

大成 (琉球國王)

大成(;或,1300年至1308年在位),据《中山世鑑》、《中山世譜》等琉球國史書記載,為英祖王朝的第二代國王,英祖的長子。 |-style.

新!!: 中山世鑑和大成 (琉球國王) · 查看更多 »

天孫氏

天孫氏是传说中最初统治琉球的氏族,记载于《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陽》等史書。据说天帝之子阿摩美久被封到琉球,成为琉球的创世神,建立天孫王朝,他的25代子孙共统治琉球17802年。1186年,天孙氏第25代王为重臣利勇所弒,天孙王朝灭亡。后来浦添按司舜天平定叛乱,建立舜天王朝。有学者认为天孙氏传说酷似《古事記》中记载的传说,所以很多人支持向象賢的日琉同祖論。琉球正史《球陽記事》中記載,天孫氏教育人民耕種,授予人民衣裳,分琉球為三部、隋煬帝多次遣使來招撫而為其拒絕。 Category:琉球君主 Category:琉球傳說.

新!!: 中山世鑑和天孫氏 · 查看更多 »

尚貞王

尚貞(;)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一代國王,1669年至1709年在位。他是第十代國王尚質王之子。 童名思五郎金,名乘朝周。1650年(順治七年),被封為中城王子。1669年(康熙八年),尚質王逝世,尚貞繼位。尚貞王嗣位之後,重用攝政尚象賢(羽地王子朝秀),對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進行改革。尚象賢廢止了包括國王親至久高島祭禮在內的許多宗教活動,改革官制、服制、風俗習慣,對行政區劃進行重新劃分;又裁減了各典禮的費用,大量開採琉球的資源以發展經濟,使得琉球得以復興,但也為未來琉球資源枯竭埋下了伏筆。 1671年,尚貞王重修了首里城,並從大美御殿搬回首里城。翌年,下令在久米村創立至聖廟。這是琉球歷史上第一個孔廟,此後每年春秋都會進行祭祀,並成為慣例。《中山世譜·卷八·尚貞王》 尚貞王在位時,與先王一樣,維持著對清朝的朝貢關係;而在另一方面,與據守臺灣的明鄭勢力關係惡劣。為了獲取硫磺,明鄭將領蕭啓派遣海盜船,於1670年在福州五虎門外劫掠了琉球貢船。這個事件的幕後主謀是鄭經。琉球王府將此事通過薩摩藩告知江戶幕府,江戶幕府向進入長崎的台灣商人收取了三百兩白銀,並將其給予了琉球。《漂流事件與清代中日關係》,67~69頁《華夷變態·卷二》《中國的海賊》,101~104頁。 1672年,尚貞王遣耳目官向美德(名嘉真親雲上朝眾)、正議大夫蔡彬(喜友名親雲上)前往清朝朝貢,途中在定海縣(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區)再度遭遇蕭啓部下十三艘海賊船襲擊,奮力殺退海賊後滯留蘇州。翌年,因進貢使團聽說據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發動叛亂,便決定不再上京,迅速返回琉球報告此事。《球陽·卷之七》 三藩之亂期間,琉球不再向清朝朝貢。1676年,耿精忠派遣遊擊陳應昌來到琉球,要求購買硫磺。琉球遵照薩摩藩的指示,將硫磺送往福建。不過與薩摩藩的積極相對地是,琉球在三藩之亂中持觀望態度,尚貞王於翌年派遣正議大夫蔡國器(高良親方)出使清朝,探問清朝安否以及貢使消息。此次出使使康熙帝大為感動,深嘉琉球忠順之誠;從此之後,清廷給予琉球貢使種種優惠待遇。 清朝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平定三藩之亂;同年,尚貞王派遣耳目官向嗣孝(前川親方朝年)、正議大夫王明佐(國場親雲上懷楚)出使清朝求封;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遣翰林院檢討汪楫、內閣中書舍人林麟焻為正副冊封使至琉球,冊封尚貞為王。蔡肇功(湖城親方)隨向嗣孝的使團同至福州學習曆法;歸國之後,印刷《大清時憲曆》頒行國中。 1689年,尚貞王設立管理士族家譜的御系圖座。他命令所有士族都必須編寫家譜。每家的家譜謄寫兩份,一份留在御系圖座存檔,一份由王府押御朱印後有各家族自己保存。翌年,頒賜群臣姓氏、名諱。1691年,下令將所有王族旁系子孫全部改姓「向」,名乘頭則統一改為「朝」字。《球陽·卷之八·尚貞王》 1692年,鄂羕宗(宮城--登之親雲上元易)在薩摩藩學習了裱褙技術。1694年,泉崎村人廖澂(塩濱親雲上芝香)跟隨薩摩人弓次良學習了曬鹽技術,在長虹堤大量曬製食鹽,被封為親雲上,並賜「塩濱」名號;翌年琉球人關忠勇(大見武--登之親雲上憑武)在金城郡大樋川邊的自宅裡開設造紙作坊,根據其在蘇州學習的製紙法,成功製造了第一批球紙。此後,經過一系列改進,球紙成為琉球重要貢品。 1697年,尚貞王命唐榮總理官蔡鐸(志多伯親方天將)將《中山世鑑》譯為漢語,取名《中山世譜》。翌年,薩摩藩藩主島津綱貴要看《中山世鑑》,尚貞王令人謄寫後送往薩摩藩。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尚貞王追尊先祖尚稷、尚懿、尚久為王,祀於圓覺寺。同年,在那霸創立足輕館以安置薩摩藩派來的武士;翌年,在那霸創建大和橫目館。同年禁止京錢(中國錢幣)流通,改用琉球鑄造的鳩目錢。《球陽·附卷之二·尚貞王》 1709年,將上江戶使者的御使者(由王子擔任)改稱正使、附役者(由親方擔任)改稱副使。同年,首里城發生大火災,正殿、南殿、北殿全被燒毀;不久之後,琉球風暴屢起,旱災肆虐,最終導致了大饑荒,餓死了三千多人。饑荒使得琉球盜賊蜂起,社會動盪不安。《球陽·卷之九·尚貞王》也就是在這年,尚貞逝世。因世子尚純早卒,由世孫尚益繼位。.

新!!: 中山世鑑和尚貞王 · 查看更多 »

尚質王

尚質(;)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的第10代國王。1648年至1668年在位。童名思德金,是第8代國王尚豐的第四子,也是第9代國王尚賢的弟弟。 1637年,尚質接受佐敷間切的封地,稱佐敷王子;1645年改封中城間切之地。因護得久御殿尚亨(具志川王子朝盈)無嗣,尚質曾被過繼給尚亨當嗣子。1648年,兄尚賢王逝世。尚質被尚亨奉還王室,並繼承了王位。 1650年,尚質王令按司向象賢(羽地王子朝秀)開始編纂《中山世鑑》。《球陽·卷之六》同年,清朝遣梁庭漢出使琉球詔諭,但未能到達琉球。1651年,清朝使者謝必振攜琉球使者周國盛至琉球,詔諭尚質歸附。謝必振的船隻於翌年才到達琉球。此時反清復明勢力逐漸衰落,使得尚質開始考慮同清朝正式建立關係。「《華夷變態》與清、琉球冊封關係的形成」,川勝守尚質王下令久米村的人不准穿中華衣冠,全部改穿琉球衣冠,並從琉球國俗。 1653年(順治十年),尚質遣王舅馬宗毅、正議大夫蔡祚隆赴京師朝貢,慶祝順治帝登基,並繳納明朝頒發的印綬。翌年順治帝以兵科副禮官張學禮為冊封正使、行人司行人王垓為冊封副使,前往福建造船,準備前去冊封。但鄭成功勢力擁有制海權,故而無法出航。二位冊封使也受到了清廷的處罰。此後琉球以「海氣未靖」為由,不再向清廷朝貢。《中山世譜·卷八·尚質王》 1656年,尚質令平啓祥(當間親雲上重陳)利用薩摩藩的廢錢「加治木錢」,鑄造了「鳩目錢」(俗稱「當間錢」),取代京錢(中國錢幣),作為琉球的通用貨幣。不過由於鳩目錢質量極差容易磨損,使得鑄造費用龐大;後來尚質於1662年下令鳩目錢與京錢同為通用貨幣。《球陽·附卷之一》 1660年,首里城因火災而被焚毀,尚質王遷居於大美御殿。 1662年(康熙元年),鄭成功逝世,清朝逐漸擁有制海權。此時琉球與清朝的關係開始出現轉機。康熙帝令兵科副禮官張學禮、王垓戴罪,再度啟用為正副冊封使,前往琉球,冊封尚質為王。由於首里城尚未修復,這次冊封大典在大美御殿舉行。 為了向清廷謝恩,尚質遣王舅向國用(北谷親方朝暢)、紫金大夫金正春出使清朝;翌年,又派王舅英常春(惠祖親方重孝)、正議大夫林有才慶賀康熙帝的登基。行至梅花津(在今福建長樂市梅花鎮沿海一帶),遭到假扮中國海盜的琉球人的襲擊。英常春等人畏懼而逃;只有蔣思忠(喜屋武筑登之元持)奮力抵抗,被殺。金壺等貢品被劫。向國用、英常春歸國後,薩摩藩將犯罪者處決;又以向國用、英常春失職為由,將他們罷官處死。這就是北谷惠祖事件。 在這次事件之後,向象賢(羽地王子朝秀)在薩摩藩的扶持下成為攝政,並對琉球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668年,尚質逝世,其子尚貞繼位。.

新!!: 中山世鑑和尚質王 · 查看更多 »

中山世譜

《中山世譜》是琉球國的漢文官修史書。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攝政尚弘才等人奉尚貞王之命,以蔡鐸為中心,對《中山世鑒》進行漢譯和改訂,於1701年完成初版《中山世譜》(被稱為蔡鐸本《中山世譜》),獻給清朝康熙帝。蔡鐸本《中山世譜》記載了琉球國自天孫王朝至尚益王代發生的事情。共正卷5卷、附卷1卷。 雍正二年(1724年),由攝政尚徹主持,以蔡溫為中心,對蔡鐸本《中山世譜》進行加筆、修正,於翌年完成第二個版本的《中山世譜》,後世稱之為蔡溫本《中山世譜》。 現存的《中山世譜》共有本卷14卷(主要是收錄有關中國的事項)、附卷7卷(主要是收錄有關薩摩藩的事項),蔡溫本《中山世譜》的改訂只到本卷九卷,其後是由史官繼續修訂,直到1876年才被迫停止。附卷的部分可能也是由蔡溫所編修,後來又經唐榮都通事鄭秉哲之手改訂,成為現在的7卷。.

新!!: 中山世鑑和中山世譜 · 查看更多 »

中山傳信錄

《中山傳信錄》,中國清代徐葆光所撰的琉球國史書,共六卷,附《中山贈送詩文》一卷。徐葆光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農曆六月奉命出使琉球,至翌年(1720年)二月回國,在該國逗留達八個月。在此期間,徐葆光蒐集琉球史籍資料,遊覽山海,觀風問俗,並將這些見聞遊歷,編錄成《中山傳信錄》一書。此書對於研究琉球政治、社會、風俗、文化,以及中琉關係,有甚高參考價值。.

新!!: 中山世鑑和中山傳信錄 · 查看更多 »

中山王国

中山王國(;1314年—1429年)琉球群島三山時代的一個國家。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中山王國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 相傳中山國英祖王朝君主玉城是天孫氏的後代。1349年中山王西威死後,浦添按司察度推翻西威王的世子即位,建立察度王朝。察度在位期間,從海外大量購入鐵,製造武器和農具,使中山王國的國力強盛起來,為日後統一三山奠定了基礎。 對外關係上,1372年,察度派遣弟弟泰期赴明朝貢。明太祖以楊載為冊封使,封察度為「中山王」。 1406年,佐敷的巴志攻陷浦添城,推翻中山王武寧的統治,擁立父親思紹為王,建立第一尚氏王朝。1416年攻滅北山國,1429年滅南山國,統一沖繩本島,遷都首里城。明朝遣使冊封巴志為王,賜姓曰「尚」,賜國號「琉球」。 此後,中山王國正式更名為琉球王國,但中山作為琉球國的別稱依舊被使用。如琉球國官修史書《中山世鑑》、《中山世譜》,「中山」指的就是「琉球國」。1681年(清康熙21年),康熙帝賜尚貞王御書「中山世土」匾額,這裡的「中山」指的也是「琉球國」。而中國皇帝冊封琉球國王時的詔書中,都將琉球國王稱作「琉球國中山王」。.

新!!: 中山世鑑和中山王国 · 查看更多 »

三山時代

三山時代(1322年-1429年)琉球群島歷史上的一個時期。14世紀,沖繩本島先後出現了南山(又稱山南)、中山、北山(又稱山北)三国,分别位于冲绳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这个时期称为“三山时代”。 三国中,以中山最强,北山最弱。相互爭戰了近一百年。 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中山王國以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南山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北山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三國之中,中山最強,北山最弱。 1372年,明太祖派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中山王察度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派弟泰期出使明朝,向明朝稱臣。明太祖派楊載為冊封使,封之為王。隨後,北山王怕尼芝和南山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並接受明朝防御倭寇的任務。琉球列岛三个国家成为明王朝的藩属。 1392年,由于使者船只往来受到海浪危害,明太祖下令将闽人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移居琉球。为琉球政府建造大型船只。 1406年,中山王武寧被尚巴志推翻。1416年,尚巴志滅北山國。1429年滅南山,三山時代結束。.

新!!: 中山世鑑和三山時代 · 查看更多 »

久高島

久高島(;)是沖繩群島中的一個小島,位於沖繩島東部的海域上,距知念岬5.3公里。久高島現屬沖繩縣南城市管轄,從南城市知念安座真坐高速船15分鐘可到達,坐渡輪20分鐘到達。 久高島為一東北-西南走勢的細長小島,面積1.3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7.8公里,地勢平坦,最高點為17.4公尺。久高島的土質為赤土,保水力較差。另外,沿岸不斷生成珊瑚礁,產生潟湖。 根據《中山世鑑》的說法,天帝命琉球開闢之神阿摩美久降臨於久高島的カベール岬,並創立了沖繩群島。因此久高島被琉球人當作聖地進行崇拜。琉球王國時代,每當聞得大君就任之際,國王由聞得大君陪伴,來至島上進行禮拜。後來國王的巡禮活動在向象賢的改革中被廢止,改為聞得大君在齋場御嶽對久高島進行遙拜。1673年,改為由國王委派的代理人進行遙拜。.

新!!: 中山世鑑和久高島 · 查看更多 »

御嶽 (琉球)

御嶽()是古代琉球國的一種宗教設施,也叫「腰當森」(;)、「拜山(拝み山)」等等。御嶽是對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指定的琉球神道聖域的總稱。在琉球不同地方對「御嶽」的稱呼不同,沖繩本島及其附近的島嶼上稱之為「Utaki(うたき)」,宮古地區稱之為「Suku(すく)」,八重山地區則稱作「On(おん)」(近年來逐漸傾向於發音為「Utaki」)。.

新!!: 中山世鑑和御嶽 (琉球) · 查看更多 »

北山王國

北山王國(;約1322年-1416年)亦稱山北王國,是琉球群島三山時代的一個國家。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北山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 北山國的君主是英祖王的次子湧川按司的後代。14世紀初期,初代國王怕尼芝建立北山王國於今歸仁城,並相繼徵服周邊島嶼。1383年第一次向明朝朝貢。北山王國在三山時代的三個國家中佔有的領土最大,但根據其向明朝朝貢的規模和次數可以推斷,北山的實力卻是最為弱小的。 1416年,中山王國的巴志攻陷今歸仁城,北山王國滅亡。因北山地區地勢險要且民風慓悍,巴志任命次子尚忠為北山監守,以監視並統治北山居民。此官職一直到1665年才被廢止,末代北山監守向從憲(今歸仁按司朝幸)則於該年被遷往首里城居住。.

新!!: 中山世鑑和北山王國 · 查看更多 »

玉城

玉城(;)據琉球國史書《中山世鑑》、《中山世譜》記載,是琉球國英祖王朝的第四位國王,1314年至1336年在位。 玉城是先代國王英慈的第三子。英慈死後,長子、次子殉死,遂由第三子玉城繼位。 玉城在位期間,政治苛暴,荒於酒色,加重對百姓的剝削。百姓不堪重負,諸按司紛紛起兵反叛,外島酋長停止朝貢,三山時代開始。 1336年,玉城王病逝,由長子西威嗣位。 |-style.

新!!: 中山世鑑和玉城 · 查看更多 »

球陽

《球陽》是琉球國三部官修編年史之一,由漢文寫成。其名稱「球陽」是對琉球的美稱。《球陽》全稱《球陽記事》,在第二尚氏王朝時期簡稱《記事》,《球陽》是琉球處分之後的通稱。 1743年(乾隆八年),唐通事鄭秉哲(伊佐川親方佑實)等奉尚敬王之命編纂,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初步完成;後由從中國留學而歸的史官繼續編寫,直至1876年才被迫停止。 球陽是琉球三部典籍中記載最為詳盡的一部。原書共本卷22卷、附卷3卷;外卷(被命名為「遺老說傳」)3卷、附卷1卷,今部分已亡佚。其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琉球王家系譜、國事、政治、經濟、宗教、社會、文化、天文星象以及自然災異等方方面面,是沖繩學研究的重要史料。.

新!!: 中山世鑑和球陽 · 查看更多 »

琉球历史

琉球群島歷史是指琉球群島範圍内的歷史。.

新!!: 中山世鑑和琉球历史 · 查看更多 »

琉球君主列表

琉球歷史上曾分為中山國、山南國(南山國)、山北國(北山國)這三個國家。後來中山國統一了琉球群島,最後定名為琉球王國。本條目將琉球的歷代君主姓名跟在位時間一一列舉出來,但舜天王朝之前的天孫王朝君主姓名已經無可考證。 以下是琉球君主列表。加斜體者為後世尊崇的王,並未實際統治。.

新!!: 中山世鑑和琉球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琉球五偉人

《琉球五偉人》(琉球の五偉人)是由沖繩學學者伊波普猷與真境名安興共著,小澤書店於1916年出版。也被收錄於1961年沖繩時報社刊行的《伊波普猷選集(上巻)》、1975年和1993年平凡社《伊波普猷全集(第7巻)》、1993年琉球新報社《真境名安興全集(第4巻)》。.

新!!: 中山世鑑和琉球五偉人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中山世鑑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琉球神道

琉球神道是琉球(琉球群島)的傳統宗教信仰,因其崇拜龍宮(ニライカナイ)和御嶽,所以又稱為「龍宮信仰」、「御嶽信仰」。 琉球神道的核心是祖靈信仰,並與來訪神信仰、東方(太陽)信仰、妹神信仰混合而成琉球神道信仰。.

新!!: 中山世鑑和琉球神道 · 查看更多 »

琉球歷史年表

以下為琉球群島(沖繩、奄美)歷史大事年表。.

新!!: 中山世鑑和琉球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琉球族

琉球族(;)是琉球群島的土著民族,現多稱作うちなーんちゅー,或按所其生活的地域的不同(沖繩群島、先島群島與奄美群島)劃分,分別稱為沖繩人、先島人和奄美人,為現今日本第二大民族。 由於琉球群島在近代從獨立的民族國家成為日本的一部份,因而強調出身地的「沖繩人」、「先島人」、「奄美人」,在意義上不同於血統及文化論的「琉球族」,兩者不能畫上等號。目前日本的國勢調查中,並無所謂「琉球人」或「琉球民族」之類的統計項目存在,另外,沖繩縣民也不等同於所謂「琉球人」或「琉球民族」,所以,目前無法確認其定義或數目等。歷史上的琉球族主要分布於琉球群島(包括今沖繩縣和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另有部分人生活在日本本土和臺灣、以及其他一些海外地區。 琉球族的原生語言是琉球語,如今有些琉球族人已不會說琉球語,今日較通用的語言為日本語或沖繩辯(沖繩式日本語)。.

新!!: 中山世鑑和琉球族 · 查看更多 »

琉裝

琉裝(ウチナースガイ)是琉球民族的傳統民族服裝,16世紀時,琉球國時代確立了階級制度,服裝亦根據身份、階級分類。不同身份、階級的人所穿的服裝以色彩、模樣以及布料區別。由於琉球同時受到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影響,琉裝吸收了明制汉服以及江戶時代和服的特點 ,加上當地特有的民族色彩而形成。 現在所見的琉裝成形於琉球國時代,特徵是交領、右衽、衣袖較寬大、衣帶結於前方,庶民女性服飾偶有左衽《德之島事情》:「全島の內面繩間切喜念村の女子は衣裳を左襟にする。風あるも’近來右に換へたり。」。琉球國時代的琉裝,貴族、士族服裝、禮服以紅型(一種彩色的染色技法,也指這種技法所染的服裝)為主,色彩鮮豔,常服及庶民服裝多以芭蕉布製成,款式樸素。由於氣候溫暖,即使冬天也甚少穿棉襖等厚衣服 趙文楷《球俗》:「十月尚蕉衣(民冬、夏皆蕉布為衣)」。.

新!!: 中山世鑑和琉裝 · 查看更多 »

第一尚氏

一尚氏是對尚思紹王即位(1406年)到尚德王被殺(1469年)的63年間統治琉球國的王室及其姓氏的通稱。是琉球最早的一個統一王朝。正式名稱為尚氏,為了與第二尚氏做區別,一般稱其為第一尚氏,又稱佐敷王統。第一尚氏從初代尚思紹王到末代尚德王,共傳位七代。 相傳,第一尚氏王朝初代國王尚思紹王的父親鮫川大主是大城按司的女婿,生尚思紹王。尚思紹成年之後,被擁戴為佐敷按司。 當時正處於戰亂的三山時代,尚思紹見其子尚巴志善於治國,且有軍事才能,於是退隱,讓位給尚巴志。1406年,尚巴志起兵擊敗中山王武寧,攻佔浦添城。尚思紹被兒子擁立為名義上的國王。 1421年,尚思紹王死去,尚巴志王即位,國力十分強盛。於1416年和1429年先後攻滅北山國怕尼芝王朝和南山國大里王朝。次年接受明朝冊封,被賜姓「尚」,改國號為「琉球」。此後琉球國開始逐漸興盛起來。 1453年尚金福王死後,琉球國發生爭奪王位的內亂(「志魯布里之亂」),首里城幾乎全毀,琉球國國力被銷弱。但後來尚德王不思整頓國家,反而不斷對外用兵,終於引起大臣的不滿。1469年,琉球國發生內亂,尚德王被殺。法司欲立尚德王的世子為王,遭群臣的一致反對。尚德王妃見勢不妙,攜世子逃往真玉城,被軍士發現並殺死。群臣擁立與第一尚氏沒有任何血源關係的御物城御鎖側官金丸為君。自此,第一尚氏王朝滅亡。 尚德王第三子屋比久大屋子倖免於難,後任佐敷間切屋比久地頭職。屋比久大屋子的第四子照屋親雲上長太,出任兼城間切照屋地頭職,是為明氏龜谷家元祖。.

新!!: 中山世鑑和第一尚氏 · 查看更多 »

第二尚氏

二尚氏是對從始祖尚圓王即位的1469年(成化六年)到琉球廢藩置縣的1879年的410年間統治琉球國的王室及其姓氏的通称。是琉球最後的王朝。正式名稱為尚氏,為了與第一尚氏做區別,一般稱其為第二尚氏,又稱伊是名王統。第二尚氏從初代尚圓王到末代尚泰王,共傳位十九代。其王室家紋為「左三巴」,又稱「左御紋」().

新!!: 中山世鑑和第二尚氏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中山世鑑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國的《春秋》、《竹書紀年》、《左傳》、《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國史,《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等,越南的正史《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劉知幾《史通》曾說:“至於賢士貞女,高才俊德,事當沖要者,必盱衡而備言,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顏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也。” 其他地區類似形式的歷史書則稱為年代記,编年体也是年代記的一種。以下列舉各地主要的編年體史書。.

新!!: 中山世鑑和编年体 · 查看更多 »

西威

西威(;)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山世譜》記載,是琉球國英祖王朝第五代王,也是該王朝的末代國王。1337年至1349年在位。先代國王玉城長子。 西威王初繼位之時年約十歲,由母后執掌朝政。《中山世譜》對此時期的記載是「王母專權,牝雞亂政,賢者退隱,小人爭進。」西威王母后的昏庸導致了英祖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得人心。與此同時,浦添按司察度因「才德大著」而在各按司中逐漸有了威信。1349年,西威王病逝後,諸按司合力廢黜西威王的世子,將察度擁上了王位。英祖王朝滅亡。 |-style.

新!!: 中山世鑑和西威 · 查看更多 »

護佐丸

護佐丸(;)即中城按司護佐丸盛春。琉球國第一尚氏王朝時期的按司。唐名毛國鼎,號瑞享,名乘盛春。 護佐丸在第一尚氏王朝的建立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歷仕六代國王。後來在護佐丸阿麻和利之亂中因被控以謀反之罪而被迫自殺。在第二尚氏王朝時期他被當作被誣告殉國而死的忠臣看待,其後代毛氏豐見城殿內家族是第二尚氏王朝時期的望族。.

新!!: 中山世鑑和護佐丸 · 查看更多 »

舜天

舜天(;)據《中山世鑑》和《中山世譜》中記載,是琉球國舜天王朝建立者,神號尊敦。1187年至1237年在位。 根據《中山世鑑》記載,他是日本武將源為朝的兒子。保元之亂後,源為朝被流放伊豆國,因遇大風漂流至沖繩本島,並與當地豪族大里按司的妹妹結婚,生子尊敦(即後來的舜天)。尊敦15歲時即成為浦添按司。 1186年,天孫王朝第25代(末代)國王為重臣利勇所弒,琉球國大亂。舜天出兵平叛,誅滅利勇。因天孫王朝末代王無子,22歲的舜天遂於次年被群臣擁立為王。 舜天王事跡無從考證,又據有神話色彩,因此有些沖繩學學者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保元物語》中並沒有關於源為朝渡琉的記載,有些學者據此認為源為朝根本就沒有漂泊至琉球的經歷,因此舜天王為源為朝之子係後世附會。甚至有學者認為舜天王本人就是一個杜撰的人物,琉球第一個國王「不是舜天,而是英祖。.

新!!: 中山世鑑和舜天 · 查看更多 »

舜馬順熙

舜馬順熙()據《中山世鑑》和《中山世譜》中記載,是琉球國舜天王朝第二代國王,1238年至1248年在位。神號其益美。 舜馬順熙王是舜天王長子。據《中山世譜》記載,舜馬順熙王在位時期,政治開明,國家安泰。死後,由其子義本王繼位。 因舜天王朝事跡無從考證,而且初代舜天王的身世又據有神話色彩,有學者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懷疑舜馬順熙王其人係後世杜撰。 |-style.

新!!: 中山世鑑和舜馬順熙 · 查看更多 »

阿摩美久

阿摩美久(琉球语:あまみきよ)是琉球国最古的神话人物。1650年琉球国用日文自撰的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中有漢文的一段:“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由天帝赐予草木土石,做成岛屿。之后又求上天赐予人口,于是天帝将其子女二人赐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结合生三男二女,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延续一万七千年。 Category:琉球神祇 Category:琉球上古人物.

新!!: 中山世鑑和阿摩美久 · 查看更多 »

蔡鐸

蔡鐸(;)和名志多伯天將(),琉球國大臣。他是金城親雲上梁澤之子,1652年成為福嶺親雲上蔡錦的養子。童名思德()。 1677年奉尚貞王之命對《歷代寶案》進行修正。1697年對《中山世鑒》的漢文譯本進行補訂,並修撰《中山世譜》。生前多詩文,今已大部分殘缺。另有《中山詩文集》一部,收錄有他的作品。 蔡鐸欲立次子蔡溫(正妻真吳瑞之子)為嗣,遭真吳瑞反對,遂以長子蔡淵(側室眞多満之子)為嗣子。.

新!!: 中山世鑑和蔡鐸 · 查看更多 »

鄭迵

鄭迵(;)和名謝名親方利山(),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的政治、軍事人物。 鄭迵是福建長樂移民鄭肇祚的後裔。1540年出生於琉球國久米村的鄭氏湖城殿內家族裡,其父鄭祿任通事一職。16歲作為官生前往明朝,入學國子監達六年之久,歸國後任職於琉球國朝廷,負責管理向明朝朝貢的事務,領浦添間切謝名村地頭。1579年隨馬良弼赴明朝朝貢。親明派官生出身的鄭迵,在思想上與精通日本文化的三司官翁寄松(城間親方盛久)互相對立。1605年,翁寄松因為鄭迵的讒言被貶為地頭職。翌年,57歲的鄭迵被任命為新的三司官,成為琉球歷史上第一位擁有中國血統的三司官。 鄭迵在《喜安日記》里以「若那」的名字登場。根據喜安的描述,鄭迵是一位「身高六尺、膚色黝黑」的健壯男子。他是琉球王府中親明派的代表人物。 1591年,薩摩藩島津義弘致書尚寧王,指出豐臣秀吉欲出兵朝鮮,命令琉球在明年二月前,將7500人十個月的糧食運至薩摩藩的坊津,然後設法運往朝鮮。鄭迵認為這是十分無理的要求,主張強硬的拒絕這一要求;並且遣使向明朝報告,稱日本欲從朝鮮入侵中國。1598年,琉球的進貢船遇風漂至日本仙台,德川家康遣返了船隻,要求琉球遣使向日本謝恩,又遭鄭迵拒絕並厲聲斥責。 1609年,薩摩藩遣樺山久高入侵琉球。薩軍進犯那霸港時,鄭迵與毛繼祖(豐見城親方盛續)奉命防禦,分別據守那霸港附近的三重城和屋良座森城二城都是那霸港的衛城,建於公元1554年奮力抵抗,但最終那霸港被攻陷,鄭迵被俘。首里城被攻破後,鄭迵同尚寧王等貴族被虜至鹿兒島。此後鄭迵被囚禁。島津忠恆遣人勸降鄭迵,但他拒不投降。 1611年,島津忠恆企圖強迫尚寧王等人簽署《掟十五條》(掟十五ヶ条),臣服於江戶幕府並接受薩摩藩的支配,遭鄭迵的嚴詞拒絕和厲聲斥罵。憤怒的島津忠恆下令殺死鄭迵。其死因,共有兩種說法:一說被斬首,柯喬治《沖繩:一個島國的人民及歷史》(Okinawa, the history of an island people),Tuttle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65頁一說被烹刑處死。http://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595/10/59503210.pdf 鄭迵在臨刑前,尚寧王擔心無人可以委託朝貢之事。鄭迵向尚寧王推薦蔡堅(喜友名親雲上)有外交官的才能,因此在鄭迵死後,尚寧王任命蔡堅為總理唐榮司。 此外,相傳鄭迵精通唐手拳。薩摩藩欲將他殺死,因武藝高強,未能成功。後來數名武士合力上前,方才將他殺死。 鄭迵死後,其府第遭薩摩武士焚燬。其弟鄭週也遭薩摩通緝。謝名一族從此以後開始衰落。鄭週秘密出奔北中城隱居,今日的鄭氏島袋家即為鄭週的後代。.

新!!: 中山世鑑和鄭迵 · 查看更多 »

英祖 (琉球國王)

英祖(;)据《中山世鑑》、《中山世譜》等琉球國史書記載,為琉球國英祖王朝的建立者,神號英祖日子()。 據琉球國史書記載,英祖是伊祖城按司惠祖之子,惠祖則是傳說中的琉球最早王朝天孫王朝的后裔。1253年至1259年,英祖曾擔任舜天王朝義本王的攝政。義本「自稱不德」,禪位於英祖,英祖遂於1260年繼位,建立英祖王朝。 13世紀中葉,僧人禪鑑來到沖繩本島,英祖派人在浦添城之西建立極樂寺,以禪鑑為住持。佛教開始傳入琉球。 1264年(南宋景定五年),久米、慶良間、伊比屋等島第一次前來入貢。英祖王在泊村建立公館,以收貯諸島貢物。 1291年,元世祖遣副萬戶楊祥討伐琉球,未能到國。隨後,在元元貞二年(1296年),元成宗再次派遣福建省都鎭撫張浩,率水軍進攻琉球,國人合力拒戰,元兵搶一百二十餘人而返。 1299年,英祖逝世,葬於浦添極樂陵。其子大成繼位。 |-style.

新!!: 中山世鑑和英祖 (琉球國王) · 查看更多 »

英祖王朝

英祖王朝,是实际存在可能性较高的沖繩本岛最初王朝,传5代,历时90年。 根据中山世鑑.

新!!: 中山世鑑和英祖王朝 · 查看更多 »

英慈

英慈(;,1308年或1309年至1313年在位),据《中山世鑑》、《中山世譜》等琉球國史書記載,為英祖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大成的次子。英慈在位期間,將自己的弟弟封為勝連按司。 英慈死後,第三子玉城繼位。 |-style.

新!!: 中山世鑑和英慈 · 查看更多 »

通鑑體

通鑑體,東亞史書的體例之一,最早是踵《春秋》之編年體的形式存在,日後衍生出長編體、紀事本末體、綱目體等。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刊行以來,各類通鑑體及其衍生體裁著作不斷问世,如李焘作《續資治通鑑長編》即是通鑑體的另一分支“長編體”,甚至有專替《資治通鑑》作音注、《資治通鑑》的讀書札記等書籍刊行,蔚為通鑑學。.

新!!: 中山世鑑和通鑑體 · 查看更多 »

椿說弓張月

《椿說弓張月》是一部日本江戶時代的傳奇小說讀本,由曲亭馬琴作、葛飾北齋畫。該書的全稱為《鎮西八郎為外傳 椿說弓張月》。1807年-1811年刊行,共5篇。其講述的是鎮西八郎源為朝前往琉球、開創琉球王朝的故事。 椿說弓張月的前篇於1807年出版,以後逐漸出版了後篇、續篇、拾遺、殘篇,總計5篇29冊。前篇和後篇是根據《保元物語》的記載進行忠實描寫的,之後則是根據傳說編的(可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琉球《中山世鑑》的影響)。由於源為朝是《保元物語》中的悲劇英雄,該書頗為流行,與曲亭馬琴的另一部作品《南總里見八犬傳》同為代表作。 《椿說弓張月》中引用了大量中日古代文學著作的典故。其中包括平安時代的軍記物語《保元物語》、佐藤行信的《伊豆國海島風土記》、中國明末清初的《水滸後傳》、中國清朝徐葆光的《中山傳信錄》。其中該書前半部分參照了元祿時代水戶彰考館刊行的《參考保元物語》,後半部分相當部分參照了《水滸後傳》李俊渡海成為暹羅王的故事。同時,作者還活用了《中山傳信錄》中記載的琉球人名、地名和歷史事件等。 《椿說弓張月》曾在1914年和1955年兩次被編成電影。三島由紀夫曾在1969年創作將此作品編成歌舞伎,搬上了舞臺。.

新!!: 中山世鑑和椿說弓張月 · 查看更多 »

正史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詳实记录,有別於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於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约500万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新!!: 中山世鑑和正史 · 查看更多 »

沖繩縣

沖繩縣(,)是日本最西南側的一個縣,縣廳所在地是那霸市。沖繩縣由琉球群島中的沖繩群島、先島群島以及太平洋中的大東群島組成,隔海和九州的鹿兒島縣相鄰。全縣由160個島嶼組成,其中49個有人居住,面積約2,281平方公里,是日本陸地面積第四小的縣。但沖繩縣包括了廣大的海域面積,東西寬約1,000公里,南北長約400公里,算上海域面積的沖繩縣面積則相當於本州、四國、九州面積總和的一半。沖繩縣幾乎全境屬於亞熱帶氣候,部分地區更屬於熱帶氣候,是日本唯一的亞熱帶縣,全年氣候溫暖且降水充沛。 沖繩縣在古代是名為琉球國的獨立國家,但同時對中國和日本薩摩藩朝貢。在中日兩國均處於鎖國狀態的時期,琉球國作為中繼貿易點而有重要地位。明治維新之後,琉球國被日本政府強行吞併,成為琉球藩,後改為沖繩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沖繩縣是現在日本領土範圍內唯一發生地面戰的地區,導致大量人口死亡,縣土被戰火摧殘。戰後沖繩進入美國統治時期,並建設了大量美軍基地。1972年,美國將沖繩治权(非主权)移交日本,但大量美軍基地仍得到保留。現在美軍基地問題是沖繩縣政最主要問題。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沖繩縣的語言、飲食、風俗文化都和日本本土些許不同。沖繩的群島地形使得農業和製造業在沖繩經濟中佔比較低,而服務業則在沖繩經濟中有重要地位。沖繩還是空手道的發祥地。 沖繩縣的縣名取自於沖繩本島。「オキナワ」這一地名首次出現在文獻記載是在779年(奈良时代光仁天皇寶龜10年)《唐大和上東征傳》,當時漢字寫作阿兒奈波島。近代之後,日文文獻大多使用「沖繩」二字。.

新!!: 中山世鑑和沖繩縣 · 查看更多 »

日琉同祖論

日琉同祖論指日本人與琉球人(沖繩人)的起源是來自同一種族。.

新!!: 中山世鑑和日琉同祖論 · 查看更多 »

慶長琉球之役

慶長琉球之役,又稱薩摩侵入、島津侵入、琉球征伐、琉日戰爭、己酉倭亂、己酉薩摩之亂等,指的是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國的事件。這次戰役使琉球成為薩摩藩的附庸國,直到1879年琉球國被日本吞併為止。.

新!!: 中山世鑑和慶長琉球之役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山世鑒中山世鉴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