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上座部

指数 上座部

上座部(梵文:,巴利文:,藏文:Neten depa),又譯為他鞞羅部、體毘履部、他毗利部、他毘梨部,為佛教中的一個派系。上座部起源於第二集結之後遵守保守戒律的僧團,與大眾部並列為部派佛教時期最早的兩個分支。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繼承了上座部中分別說部傳統。.

84 关系: 力 (佛教)原始佛教研究假名 (佛教)十事印度佛教即身成佛增支部大天大天五事大乘上座部大乘佛教大眾部大結集小乘佛教巴利三藏上座部上座部佛教帝須中国佛教幼龙王朝二十二根彌勒菩薩佛土佛经佛陀跋陀罗佛教佛教历史佛教派别德加尼亞禪師德寶法師律宗律藏修羅北道派初期佛教分別說部商那和修八敬法四念住犢子部王舍城結集第二次结集維蘇納臘緣起缅族瑜伽師瑜伽行唯識學派甘吉布勒姆無記異部宗輪論...菲律賓宗教非我須陀洹馬哈希馬哈希 (緬甸)覺音解脫道論觉智寺觀 (佛教)说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部派佛教阿含經阿賴耶識阿育王阿毘達磨阿毘達磨發智論蘇盧釋微妙釋海濤雪山部根本分裂根本說一切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毘舍離比丘比丘尼波罗密法上部淨土末田底迦末法戒喜禪師支娄迦谶 扩展索引 (34 更多) »

力 (佛教)

力(巴利文、Bala),佛教術語,字面意義為力量,依靠這種力量,能斷除一切煩惱。在佛教中,對於力的分類有許多,最常見的是五力(巴利文、梵文:),又稱五學力,為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

新!!: 上座部和力 (佛教) · 查看更多 »

原始佛教研究

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佛教研究術語,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這個術語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也經常與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用。一般來說,這幾個術語,都是指向佛教部派開始分化以前的時期,也有學者將此時期泛稱為前部派佛教(Pre-sectarian Buddhism)。 此一時期分為前後兩期,一是佛陀住世到入滅當年的第一次結集,二是佛滅後到阿育王時部派分裂以前。廣義上,這兩階段都被稱為原始佛教,有學者主張細分,將第一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又稱最初期佛教(the earliest Buddhism)、佛陀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第二時期為狹義的原始佛教。有學者認為在文獻上難以區分這兩時期,主張無需細分。 佛教研究者主要透過比較文獻學、語言學與考古學資料,比對源自不同部派的文獻,探覓這些部派文獻當中,擁有的共同說法。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這種研究,還原出佛教最早階段的樣貌,了解部派間爭論與分立的由來,以了解佛教在歷史中的發展。.

新!!: 上座部和原始佛教研究 · 查看更多 »

假名 (佛教)

假名(prajñapti,pabbatti),音譯為波羅攝提,或攝提,又意譯為假、假立、假安立、假施設、虛假、假名字、施設、施設假名、立名、言說,佛教術語,在般若經傳統中廣泛被使用。.

新!!: 上座部和假名 (佛教) · 查看更多 »

十事

十事或十净,是佛教上座部諸律藏記載中,佛滅百年後毘舍離僧團所行的違背戒律規定的十件事情,又稱十事非法、十非事、十事不合律制。東西部僧團對“求乞金錢”非法與否有諍論,因而發起了七百集結。 大眾部《摩訶僧祇律》中,只有記載“求乞金銀”一事《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七百集法藏》:「佛般泥洹後。長老比丘在毘舍離沙堆僧伽藍。爾時諸比丘從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長壽世尊在時。得前食後食衣服供養。世尊泥洹後。我等孤兒誰當見與。汝可布施僧財物。如是哀聲而乞。時人或與一罽利沙槃二罽利沙槃乃至十罽利沙槃。至布薩時盛著瓫中。持拘鉢量分次第而與。時持律耶舍初至次得分。問言。此是何物。答言。次得罽利沙槃醫藥直。耶舍答言過去。問言何故過去施僧。耶舍答言不淨。諸比丘言。汝謗僧言不淨。此中應作舉羯磨。即便為作舉羯磨。」。東西部僧團對待戒律執行的不同態度,可能導致了日後佛教的根本分裂,西部僧團成立上座部,東部僧團成立大眾部。.

新!!: 上座部和十事 · 查看更多 »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發展的歷史及狀況。.

新!!: 上座部和印度佛教 · 查看更多 »

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又稱肉身得道、現身成佛、現生成佛,佛教術語,意指將一般凡人的色身,在這一生中,直接轉化成為佛的法身,而成佛。這是佛教追求的修行成果。除了密宗之外,即身成佛還深深地參與了淨土崇拜和禪宗。這在上座部佛教大寺派中也有所體現。.

新!!: 上座部和即身成佛 · 查看更多 »

增支部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又称《增一尼迦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為第一次結集所集結的經典, 但經數在佛滅後有所增減。 增支部收有三千八百一十三篇经文,分为十一集。每一集和数字有关,以数字的递增排定十一集的次序,其目的是便于记诵。 其对应的北传佛教经典为《增一阿含经》。.

新!!: 上座部和增支部 · 查看更多 »

大天

摩诃提婆(梵語:महादेव,Mahadeva),意譯為大天,他是印度佛教比丘,約生活在阿育王時代,將佛教傳播到南印度。他是大眾部早期領導者之一,《異部宗輪論》稱制多部以他為始祖。 在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記載中,大天提出五項新學說(大天五事),因而引起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對大天採取極負面態度。.

新!!: 上座部和大天 · 查看更多 »

大天五事

大天五事,是關於阿羅漢餘習和證道機緣的五種說法,最早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的記載 《發智論》:「諸起此見:有阿羅漢,天魔所嬈,漏失不淨。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無知。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無漏智見,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疑惑。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越度疑惑,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但由他度,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無障無背,現量慧眼,身證自在,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道及道支, 苦言所召。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大毘婆沙論》稱其是大天比丘所提出,因僧眾對五事的意見分歧而導致佛教根本分裂。《大毘婆沙論》稱支持五事者成立為大众部,《異部宗輪論》稱此次根本分裂發生在大約佛陀涅槃百年後,此後百年又有同名“大天”提出同樣“五事”,在印度南部創立制多部。.

新!!: 上座部和大天五事 · 查看更多 »

大乘上座部

大乘上座部,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一個名稱,但因玄奘沒有解釋其含義,引後世學者們對於「大乘上座部」是否是個獨立部派,進而來源、成員為何的爭議。學者如呂澂、水野弘元等認為此派即是指赤銅鍱部中的無畏山派,平川彰、季羨林認為這是大乘佛教興起初期對傳統部派僧團造成影響的例子之一。.

新!!: 上座部和大乘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眾部

大眾部(梵文:),音譯摩訶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聖大眾部,為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眾部與上座部的根本分裂是部派佛教的開端,而大乘佛教《文殊師利問經》稱「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學術界曾普遍認為大乘佛教從大眾部演變而來,現代則傾向認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

新!!: 上座部和大眾部 · 查看更多 »

大結集

大結集,出於南传佛教《岛史》的傳說,在第二次結集時代,被上座放逐者、毘舍离的跋耆族惡比丘集合了一万人,进行一次大型結集:《島史》稱萬人結集導致了上座部和大众部發生根本分裂,此後佛教也因教義和戒律分歧而產生不同部派,至佛滅滿二百年時就約有十八個部派。.

新!!: 上座部和大結集 · 查看更多 »

小乘佛教

小乘(हीनयान,)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低声闻乘、獨覺乘的统称,也被用來貶低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認為大乘經典是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的假佛法,「大乘」「小乘」這些名詞不是佛說。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950年成立大會。.

新!!: 上座部和小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巴利三藏

巴利三藏(Tipiṭaka;Pāli Canon),又作巴利文大藏經、南傳大藏經,指錫蘭上座部所傳用巴利語寫成之佛教三藏,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 其經藏部分分為五部:《長部》或稱《長尼柯耶》,《中部》或稱《中尼柯耶》,《相應部》或稱《相應尼柯耶》,《增支部》或稱《增支尼柯耶》,《小部》或稱《小尼柯耶》。前四部相當於漢傳的《阿含經》,但經數與內容較一致的只有雜阿含經,其他阿含與其他尼柯耶經數出入較大。漢傳對應小部的經典只有《法句經》等零星的經文。 巴利三藏分为律藏、经藏和论藏三大部分。南傳佛教 認為這些都是「佛語」。.

新!!: 上座部和巴利三藏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

上座部(梵文:,巴利文:,藏文:Neten depa),又譯為他鞞羅部、體毘履部、他毗利部、他毘梨部,為佛教中的一個派系。上座部起源於第二集結之後遵守保守戒律的僧團,與大眾部並列為部派佛教時期最早的兩個分支。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繼承了上座部中分別說部傳統。.

新!!: 上座部和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新!!: 上座部和上座部佛教 · 查看更多 »

帝須

帝須·目犍連子(),生於華氏城,印度佛教高僧。屬於上座部分別說系,為阿育王尊崇的上座長老,曾召集第三次結集。.

新!!: 上座部和帝須 · 查看更多 »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指的是在中國领土上所發展的佛教。这是一个地理位置上和行政区域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佛教宗派。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主要包括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有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流传。.

新!!: 上座部和中国佛教 · 查看更多 »

幼龙王朝

幼龙王朝(IAST:Śiśunāga,或译为龙种王朝、童龍王朝,音译为悉输那伽王朝;得名于其创建者悉输那伽)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一個王朝。关于这个王朝的真正历史,至今模糊不清,其起止年代和所包含的君主,也有几种互相矛盾的说法。.

新!!: 上座部和幼龙王朝 · 查看更多 »

二十二根

二十二根,佛教術語,是二十二種根的合稱,它們都是有“增上”義的最勝法 《鞞婆沙論》:「何以故名根?根有何義?答曰:增上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收義是根義,宗義是根義,最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妙義是根義,生義是根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何故名根?根是何義?答曰:威勢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異義是根義,喜觀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最義是根義,主義是根義。」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根?根是何義?答:增上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現義是根義,憙觀義是根義,端嚴義是根義,最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主義是根義。」 ,在部派佛教的傳統理論中曾經有著首要的地位。.

新!!: 上座部和二十二根 · 查看更多 »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文:मैत्रेय ;巴利文:),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新!!: 上座部和彌勒菩薩 · 查看更多 »

佛土

佛土,又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为佛教术语。指佛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古時印度有釋迦摩尼傳道解惑,中國僧人如玄奘,法顯等前往取經,故經文上亦有佛土,佛國,淨土,天竺稱呼。 日本語中,佛國指的是法國。見《佛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 佛土包括净土与秽土(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佛土因佛身的解释不同,遂有二种、三种、五种等说。.

新!!: 上座部和佛土 · 查看更多 »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新!!: 上座部和佛经 · 查看更多 »

佛陀跋陀罗

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又称佛驮跋陀罗、佛度跋陀罗、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為南北朝時期著名譯師。.

新!!: 上座部和佛陀跋陀罗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上座部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历史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創建,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是佛陀的簡稱,其意思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靈的清淨和覺悟,佛教認為世界是遵循因果循環,只有達到覺悟,才能超越生死輪迴。釋迦牟尼涅槃後,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 自從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流傳到中國东北,再傳播到韓國、日本及越南;唐朝時期傳入西藏,于是北傳佛教被后人分称汉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則以上座部佛教為主,則通過斯里蘭卡,傳播到緬甸、泰國、印尼、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到了現代,佛教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新!!: 上座部和佛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佛教派别

佛教宗派或派別指佛教作為一種思想或組織,當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後,所不可避免地分化出的各種各樣的派別。隨着兩千多年的傳播與發展,由於后人對佛法理解上、闡釋上的不同,以及佛教本身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在教理、教義、教規上作出的主動或被動的調整,佛教思想也不斷發展分化,信奉不同思想的佛教徒也自然地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派別。.

新!!: 上座部和佛教派别 · 查看更多 »

德加尼亞禪師

德加尼亞(Ashin U Tejaniya),緬甸內觀禪師。 德加尼亞禪師的內觀禪教學重點與緬甸流行的風格有所不同,他不是以一個主要對象作為注意的焦點,他認為禪修時存在心中的煩惱(貪,瞋和錯覺)可以巧妙地活動,降低禪修的效果,因此必須首先注意這些煩惱。.

新!!: 上座部和德加尼亞禪師 · 查看更多 »

德寶法師

德寶法師(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or Bhante G,又譯希尼波拉·賈那拉達那、希尼波拉·古納拉特南、海那波拉·瓜那瑞塔或觀勒拉坦拿),當代內觀大師,是北美地區地位最高的斯里蘭卡佛教上座部長老,也是西維吉尼亞修行協會(Bhavana Society)的創辦人,現任西維吉尼亞修行協會(Bhavana Society)住持。.

新!!: 上座部和德寶法師 · 查看更多 »

律宗

戒为师” 律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因着重研习毗奈耶及传持佛教戒律、严肃佛教戒规而得名,为唐朝高僧道宣所创,因其理论依据《四分律》,也称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后在终南山修行,律宗也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佛教三无漏学中,分“戒、定、慧”三个部分;戒律为三学之首,为佛教徒一切修持的基础。.

新!!: 上座部和律宗 · 查看更多 »

律藏

律藏(巴利语:-,梵語:),又稱毘奈耶藏,佛教術語,為三藏之一,是毗奈耶的集合,內容是有關佛教戒律的規定與討論。《律藏》被認為是僧伽的依怙。《律藏》講述制定戒律的原因及意義, 亦記載了從佛教創建之初逐漸發展的歷史, 佛陀的一生及教化情況。它間接地提供了古印度歷史、風俗習慣、古老藝術及科學等資料。.

新!!: 上座部和律藏 · 查看更多 »

修羅

蘇盧(စောလူး,Sawlu,),舊譯:修羅 緬甸君主及統治者,他於1077年-1084年統治緬甸。他為阿奴律陀之子,曾出兵討伐孟人耶曼干(Yamankan),修羅在白固地區的叛亂中被俘,蒲甘王國的大將江喜陀逃回蒲甘,後打敗耶曼干,繼承蒲甘王位。 Category:蒲甘王朝 Category:緬甸君主.

新!!: 上座部和修羅 · 查看更多 »

北道派

北道派(Uttrāpathaka),是佛教部派之一,在南傳《論事》的覺音註釋中,將一些觀點指出為這個部派所執。顧名思義,它就是印度北道的佛教部派,其起源不詳,歷來有許多說法,有來自大眾部,或上座部等不同的傳說。北道派曾提出許多創新的見解,例如在家阿羅漢、真如等,這些見解有許多成為大乘佛教的教義。.

新!!: 上座部和北道派 · 查看更多 »

初期佛教

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佛教史的最初階段,一般指從佛陀證道傳教或佛滅後開始,到根本分裂後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歷史階段,此時的教義與釋迦牟尼原始的教義相去不遠,被認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義。現存所有佛教典籍都是第三次結集之後記載下來的,因而初期佛教主要研究對象仍是部派佛教三藏。 現代佛教研究學者,又將此時期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這幾個術語經常被混用,學者經常賦與它們不同的定義。但亦有將根本佛教一詞用作佛陀傳道時期,而原始佛教一詞用作佛滅後100年左右的使用方法。.

新!!: 上座部和初期佛教 · 查看更多 »

分別說部

分別說部(巴利語: ,梵語: ),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源於本上座部,與大眾部、可住子部和說一切有部並列為佛教的最初四大派系。在《大毘婆沙論》中據宗義而歸結其下各部派為分別論者。.

新!!: 上座部和分別說部 · 查看更多 »

商那和修

商那和修(梵文:Śāṇavāsi, Sambhūta,Sanakavasa,或 Shanavasa),又譯為舍那婆斯、舍那婆數、舍那波私、舍那和修、奢搦迦、商諾迦縛娑。古印度佛教僧侶,相傳為阿難弟子,證阿羅漢果,是先上座部和大眾部共尊的早期大師。 漢傳佛教中,以他為印度第四祖,列為異世五師之一,禪宗西天二十八祖中以其為印度第三祖。.

新!!: 上座部和商那和修 · 查看更多 »

八敬法

八敬法(aṭṭha garudhamma),又名八重法、八尊法、八尊重法、八尊師法、八敬戒、八尊敬法、八不可越法,記錄於比丘尼的一六六條心懺悔戒之中,說明比丘尼要尊敬比丘。比丘尼有此八條戒涉及比丘, 而比丘戒中亦有涉及十修戒關於如何教誡比丘尼。此八條戒在上座部中廣泛被接受,認為這是比丘尼根本戒;大眾部明顯較不嚴格,戒律中雖有敬法,但沒有完整八條,也不認為這是根本戒。 因為現代女權運動,認為這八敬法其實代表了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因此提出「八敬法非佛制」與「廢除八敬法」的言論,其中以釋昭慧法師為代表。.

新!!: 上座部和八敬法 · 查看更多 »

四念住

四念住(satipaṭṭhāna,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為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新!!: 上座部和四念住 · 查看更多 »

犢子部

子部(梵文:),亦稱可住子部,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自先上座部分支,《大毘婆沙論》稱《發智論》評破了犢子部的根本宗義 迦多衍尼子《阿毘達磨發智論》:「云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有作是說:若五根,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大毘婆沙論》:「有作是說:『若五根,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問:誰作此說?答:是舊阿毘達磨者說。……有說:此是犢子部宗,彼部師執:世第一法,信等五根,以為自性。」 ,故此部起源比說一切有部更早,它同大眾部、分別說部和說一切有部一起並列為早期四大部派。.

新!!: 上座部和犢子部 · 查看更多 »

王舍城結集

五百结集,也通稱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佛陀釋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後,大迦葉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闍世王在王舍城毘婆羅山側七叶窟前興建的講堂,僧團舉行了第一次結集活動,為佛教經律的起源。 佛教各部派經典都記載了此次結集活動,但是其敍述多少有出入,也沒有考古或佛教之外的文獻加以佐證。.

新!!: 上座部和王舍城結集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结集

七百結集,也通稱為毘舍離結集、第二次结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釋迦文佛佛滅百年後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爾時世尊般涅槃後百歲。毘舍離跋闍子比丘。行十事。……彼於布薩日。檀越布施金銀。而共分之。」《巴利律藏·七百犍度》:爾時,世尊般涅槃百年,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毘舍離城出十事。……爾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布薩日,以水注滿銅鉢,置於比丘眾中,言毘舍離之諸優婆塞來者:「諸友!僧伽需要資具,與僧伽一迦利沙槃、半迦利沙槃、四分迦利沙槃、一摩沙迦!」《十誦律·七百比丘集滅惡法品》:「佛般涅槃後一百一十歲。毘耶離國十事出。……毘耶離諸比丘。又持憍薩羅國大金鉢。出憍薩羅國。入毘耶離國。次第乞錢。隨多少皆著鉢中。」《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七百集法》:「佛泥洹後百歲。毘舍離諸跋耆比丘始起十非法。……彼諸比丘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滿鉢水。集坐多人眾處。持鉢著前以為吉祥。要人求施。時諸白衣男女大小經過前者。便指鉢水言。此中吉祥。可與衣鉢革屣藥直。」 ,因毘舍離比丘行十事(大眾部記載為「求乞金錢」一事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七百集法藏》:「佛般泥洹後。長老比丘在毘舍離沙堆僧伽藍。爾時諸比丘從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長壽世尊在時。得前食後食衣服供養。世尊泥洹後。我等孤兒誰當見與。汝可布施僧財物。如是哀聲而乞。時人或與一罽利沙槃二罽利沙槃乃至十罽利沙槃。至布薩時盛著瓫中。持拘鉢量分次第而與。」 ),耶舍长老發起,七百比丘在毗舍离进行结集,進行羯磨表決其為非法,以保持戒律的嚴格執行。.

新!!: 上座部和第二次结集 · 查看更多 »

維蘇納臘

維蘇納臘(),南掌王國中期國王。 他是前國王查伽帕的王子。1480年被任命為萬象首長,1491年成為首相,1495年成為他最小的外甥國王松普的攝政,但在1500年廢了他,1501年登基。 他統治時期國內和平,文化繁榮,大批寺院建立起來,最有名的是維蘇寺,同時大量的巴利語上座部佛典被譯為老撾文。 1520年,在萬象逝世。.

新!!: 上座部和維蘇納臘 · 查看更多 »

緣起

緣起(梵語: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巴利語:),重要佛教術語,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此理即為緣起。除十二緣起外,還有九緣起和十緣起等說法。.

新!!: 上座部和緣起 · 查看更多 »

缅族

緬人(Bamar people;緬甸語:ဗမာလူမျိုး)是生活於緬甸的主體民族。緬人散居於緬甸全境,但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總數約為3000萬人,佔緬甸總人口數約68%。緬族人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並使用緬語,属于藏缅语族的缅语支,同時這是緬甸的官方語言。緬族人經常被不嚴謹的稱呼為“緬甸人”(英語:Burmese),然而這個詞語在現代的可以代指緬甸的任何公民,不論其實際民族為何。 缅族原来居于云南,唐朝迁入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即所称的“缅甸本部”。大約於11世紀崛起,取代沒落的骠人,擊敗克欽族、孟族等民族,逐步發展成為緬甸人口最多、最強勢的民族。而佛教的傳入也一定程度上統一了緬人的文化思想,有助於緬人群體的成形。 缅族在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

新!!: 上座部和缅族 · 查看更多 »

瑜伽師

在佛教中,瑜伽師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大毘婆沙論》中,為上座部中的一個小流派。佛教研究者認為它可能是瑜伽行唯識學派與佛教密宗的前身。.

新!!: 上座部和瑜伽師 · 查看更多 »

瑜伽行唯識學派

伽行派 (योगाचार,),又稱唯識派(विज्ञानवाद,)、唯識宗、唯識瑜伽行派、法相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推尊彌勒為始祖,至無著,世親時,正式建立唯識學派。此派根本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重要的論師還有陳那、護法、安慧、法稱等,此學派後與如來藏學派合流,那爛陀寺一度是其根據地。 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並列,為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之一。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唯識學派被稱為有宗 圓測《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親光釋曰:千年已前,佛法一味,過千年後,空有乖諍。佛滅沒已,一千年後,南印度界健至國中,有二菩薩,一時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為令有情悟入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薩,執空撥有,令除有執,護法菩薩,立有撥空,令除空執。……故今略述二種觀門:一者、清辨依諸《般若》,及龍猛宗,立一觀門,謂歷法遣相觀空門,立一切法,皆悉是空,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二者、護法依《深密》等,及彌勒宗,立一觀門,謂在識遮境辨空觀門,立一切法,通有及無,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因緣故有,圓成實性理有非無。.

新!!: 上座部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甘吉布勒姆

吉布勒姆(泰米尔语:Kanchipuram காஞ்சிபுரம்英语:Kanchipuram, Kanchi, or Kanchīpuram )也称香至位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曾是跋羅婆王朝 (Pallava) 的首都,是梵文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

新!!: 上座部和甘吉布勒姆 · 查看更多 »

無記

無記(अव्याकृत,,avyākata),佛教術語,意為無法分辨。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將所有事物都區分為善、惡與無記三性。 此外,釋迦牟尼曾提出一組一般性的哲學問題,這些被稱為無記的問題,沒有正確解答、沒有益處,因此釋迦牟尼不會回答。在漢傳佛教中,有十四無記的說法,此外又有十六無記。在巴利文三藏中,則稱十無記。.

新!!: 上座部和無記 · 查看更多 »

異部宗輪論

《異部宗輪論》,是記載部派佛教時期各派教義異同點的論書,題為世友菩薩撰。.

新!!: 上座部和異部宗輪論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宗教

菲律賓主要的宗教信仰為基督信仰。, Philippine Statistics Authority.

新!!: 上座部和菲律賓宗教 · 查看更多 »

非我

非我(Nirātman),佛教術語,對於我(ātman)的否定,為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與無我(Anātman)意義相近,但基於不同部派的立場詮釋,這兩個名詞之間又有一些差異。 上座部《集異門論》將非我列為四諦十六行相之一。非我也被列入現代南傳佛教的三相之中。.

新!!: 上座部和非我 · 查看更多 »

須陀洹

洹(Srotāpanna,Sotapanna),又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佛陀的四雙八輩聖弟子中的最初位階,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新!!: 上座部和須陀洹 · 查看更多 »

馬哈希

哈希可以指:.

新!!: 上座部和馬哈希 · 查看更多 »

馬哈希 (緬甸)

哈希·西亞多·吳·蘇班納 (မဟာစည်ဆရာတော် ဦးသောဘန,,Mahasi Sayadaw U Sobhana,),生於緬甸實皆省雪布(Shwebo),是一名緬甸上座部佛教的比丘及禪修導師,在推動西方及亞洲的毗婆舍那(Vipassana)禪修運動有重大的影響。其教授風格要求禪修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腹部的起、伏狀態,以及留意任何其他感受或想法。.

新!!: 上座部和馬哈希 (緬甸) · 查看更多 »

覺音

覺音(梵文 Buddhaghosa),又譯為佛音,傳說為西元五世紀時印度佛教僧侶,是南傳佛教史上的關鍵人物,對其評價趨於兩極化,讚賞者稱其是南傳佛教學說理論的再造者。.

新!!: 上座部和覺音 · 查看更多 »

解脫道論

《解脫道論》(Vimutti-magga),阿羅漢優波底沙(Upatissa)造,學者考證可能是於斯里蘭卡傳承的上座分別說部分支赤銅鍱部無畏山派的作品。.

新!!: 上座部和解脫道論 · 查看更多 »

觉智寺

觉智寺(Bodhinyana),是澳大利亞的一座上座部佛教寺院,屬於泰国森林传统。該寺位于西澳大利亚的瑟蓬坦,从珀斯向东南方开车約60分钟可達。.

新!!: 上座部和觉智寺 · 查看更多 »

觀 (佛教)

觀(विपश्यना,,Vipassanā),又譯為內觀,音譯為毗缽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術語,意為以智慧來觀察,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

新!!: 上座部和觀 (佛教) · 查看更多 »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語天城文:सर्वास्तिवाद,IAST:,Sabbatthivāda),简称为有部,音譯為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新!!: 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 · 查看更多 »

迦多衍尼子

迦旃延尼子(梵語:),又譯為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尼子,迦多演尼子,迦氎延尼子等,古印度佛教僧侶,相傳證阿羅漢果。他造《發智論》,創立了不同於舍利弗阿毘達磨的新阿毘達磨體系,被譽為是使說一切有部從上座部分立而出的開宗論師,他是很多重要佛教理論的最早提出者,對部派佛教發展演變施加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新!!: 上座部和迦多衍尼子 · 查看更多 »

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新!!: 上座部和部派佛教 · 查看更多 »

阿含經

阿含(梵文和巴利文:),又譯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經典,構成了部派佛教時期的經藏,在巴利三藏中稱為《尼柯耶》()。 漢譯四部《阿含經》是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時由天竺或西域來華的僧人誦出翻譯而來,和皆出自於銅鍱部的巴利經藏有所不同,而是來自於說一切有部、法藏部、大眾部等各種不同的佛教部派。此外,還有部份的阿含經保存在藏文大藏經以及殘留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當中。 漢譯阿含經與南傳巴利語記載的《尼柯耶》有對應關係。現代原始佛教研究者重建佛陀本初教義亦以阿含經為基礎之一。其內容多為當時佛與弟子、王公及外教人士等的言談,為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

新!!: 上座部和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आलयविज्ञान,) 北魏佛陀扇多譯無著《攝大乘論》:「如來經中說,謂阿犁耶識,以阿犁耶識語故,作阿犁耶識語說。如來於《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還彼經所說:『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 陳朝真諦譯無著《攝大乘論》:「世尊於何處說此識,及說此識名阿黎耶,如佛世尊《阿毘達磨略本》偈中說:『此界無始時。一切法依止。若有諸道有。及有得涅槃。』《阿毘達磨》中復說偈云:『諸法依藏住。一切種子識。故名阿黎耶。我為勝人說。』」 隋朝達磨笈多譯世親《攝大乘論釋論》:「論曰。世尊於何處說此阿梨耶識,名阿梨耶識。世尊於《阿毘達磨經》偈中說:『界體無始時。諸法共依止。由此有諸趣。及涅槃勝得。』……即彼經復說偈:『諸法所依住。一切種子識。故名梨耶識。我為勝人說。』」 唐朝玄奘譯無著《攝大乘論本》:「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即於此中,復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問何等是界義。答因義。種子義。本性義。種性義。微細義。任持義。是界義。」 玄奘譯世親《攝大乘論釋》:「此中能證阿賴耶識,其體定是阿賴耶識。……今界者,謂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現見世間於金鑛等說界名故。由此是因故,一切法等所依止因,體即是所依止義。由此有者,由一切法等所依有。諸趣者,於生死中所有諸趣。趣者,謂異熟果。由此果故,或是頑愚瘖瘂種類,或有勢力能了善說惡說法義,或能證得上勝證得。又為煩惱所依止性,由此故有猛利煩惱長時煩惱,如是四種異熟差別所依止故,無有堪能,應知翻此名有堪能,非唯諸趣由此而有。亦由此故證得涅槃,要由有雜染方得涅槃故。」 無性《攝大乘論無性釋》:「此引阿笈摩,證阿賴耶識名所知依。無始時者,初際無故。界者,因也,即種子也。是誰因種,謂一切法,此唯雜染,非是清淨故。後當言: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賴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所起等。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義,是所依義,非因性義,所依能依性各異故。若不爾者,界聲已了無假依言。」玄奘譯世親《攝大乘論釋》:「多聞熏習所依者,謂大乘法所熏自體。非阿賴耶識所攝者,謂能對治阿賴耶識故。如阿賴耶識成種子者,謂如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法因,此為一切清淨法因亦爾。如理作意所攝者,謂如理作意為自性。似法似義而生者,謂似法義相而生起時。」 北魏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然復彼何故,名阿犁耶識。有生法者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說為阿犁耶識。或復眾生依彼為我故,名阿犁耶識。」 陳朝真諦譯《攝大乘論》:「云何佛說此識,名阿黎耶。一切有生不淨品法,於中隱藏為果故,此識於諸法中隱藏為因故。復次諸眾生藏此識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識。」真諦譯世親《攝大乘論釋》:「論曰。一切有生不淨品法,於中隱藏為果故。釋曰。一切謂三世。三世中取正生能生不淨品法。謂翻五種淨品,名不淨品。論曰。此識於諸法中隱藏為因故。釋曰。諸法謂阿黎耶識果,即不淨品等。阿黎耶識藏住此果中為因。論曰。復次諸眾生,藏此識中,由取我相故,是故名阿黎耶識。釋曰。藏者以執義,約阿陀那識及意識,說眾生名,何以故,一切眾生無無我執。我執若起,緣何境,緣本識起,微細一類相續不斷故。」 隋朝達磨笈多譯世親《攝大乘論釋論》:「論曰。……然此識何因緣故,說名阿梨耶。一切有生染法,依住為果,此識亦依彼法為因故,名阿梨耶識。又眾生依住以為自我故。名阿梨耶識。釋曰。此識名阿梨耶者,謂諸法依住故。依住者,共轉故。有生者,謂有生起類皆名有生故。染法者,謂異於淨法故。眾生依住為自我者,執取故。」 唐朝玄奘譯無著《攝大乘論本》:「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玄奘譯世親《攝大乘論釋》:「今訓此識阿賴耶名。一切有生者,諸有生類皆名有生。雜染品法者,是遮清淨義。於中轉故,名為攝藏。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者,是執取義。」 無性《攝大乘論無性釋》:「能攝藏諸法者,謂是所熏,是習氣義。非如大等顯了法性,藏最勝中;阿賴耶識攝藏諸法,亦復如是;為簡彼義,是故復言,一切種子識,與一切種子俱生俱滅故,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為緣故,展轉攝藏,是故說名阿賴耶識。非如最勝即顯了性,顯自簡劣故。……一切雜染,庫藏所治,種子體性之所攝藏,能治彼故,非互相違為因果性,是正道理,然得為所依,若處有所治,亦有能治故。於此攝藏者,顯能持習氣,由非唯習氣名阿賴耶識,要能持習氣,如彼說意識。」「且有爾所熏習異計:或說六識展轉相熏。或說前念熏於後念。或說熏識剎那種類。如是一切皆不應理,是故唯說阿賴耶識是所熏習,非餘識者。」 玄奘《成唯識論》:「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賴耶名。非如勝性轉為大等,種子與果體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滅故。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亦為有情執藏為我,故說此識名阿賴耶。」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此正述阿賴耶名義,次簡外執,外執云:三德冥性將起轉變,名為勝性。轉為大等二十三諦,具如前敘。彼雖計有因果,而體定一是常。……此遮僧佉計為勝性,即自性體起用,名勝性。」「梵云僧佉,此翻為數,即智惠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名數論者。此師所造《金七十論》,謂有外道入金耳國,以鐵鍱腹、頂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議,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頌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論。彼論長行天親菩薩之所造也。……依金七十論立二十五諦。總略為三,次中為四,廣為二十五。彼論云:略為三者:謂變易、自性、我知。變易者,謂中間二十三諦,自性所作,名為變易。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勝性,用增勝故。我知者,神我也。中為四者:一本而非變易,謂即自性,能生大等故,名為本,不從他生故,非變易。二變易而非本,一說謂十六諦,即十一根及五大,總十六諦;又說但十一根,唯從他生名為變易,不能生他,是故非本。三亦本亦變易,一說謂七諦,即大、我慢及五唯量;又說并五大合十二法,謂從他生,復生他故。四非本非變易,謂神我諦。廣為二十五諦者,一自性、二大、三我慢、四五唯、五五大、六五知根、七五作業根、八心平等根、九我知者,於此九位開為二十五諦。問: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諸諦。三德者:梵云薩埵,此云有情,亦言勇健,今取勇義;梵云剌闍,此名為微,牛毛塵等皆名剌闍,亦名塵坌,今取塵義;梵云答摩,此名為闇,鈍闇之闇。三德應名勇、塵、闇也;若傍義翻:舊名染、麁、黑,今云黃、赤、黑;舊名喜、憂、闇,今名貪、嗔、癡;舊名樂、苦、癡,今言樂、苦、捨。外人問曰:此我知者,作受者耶?答是受者,三德作故。問:既非作者,用我何為?答曰:為領義故,義之言境,證於境也,我是知者,餘不能知。又從冥性既轉變已,我受用故。次第生者:自性本有,無為常住,唯能生他,非從他生。由我起思受用境界,從自性先生大,大者,增長之義,自性相增故,名為大,或名覺,亦名想、名遍滿、名智、名惠。從大生我執,我執者,自性起用觀察於我,知我須境,故名我執,初亦名轉異,亦名脂膩。」《金七十論》:「故知自性中有大。……故知因中有果。」 ,又譯為阿梨耶識,也稱為一切種子識() 無著《攝大乘論》:「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為別異住?為無別異?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 世親《攝大乘論釋》:「阿賴耶識中雜染法種子,為異?為不異?若爾何失?若有異者,彼諸種子應分分別,阿賴耶識剎那滅義,亦不應成,有別異故,由善、不善熏習力故,種子應成善、不善性,然許無記;若不異者,云何有多,此不應理。是故二說俱有過失。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乃至名一切種子識者,為避如前所說過失,故不定取異及不異。如是而生者,謂由如是品類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者,謂有能生雜染品法功能差別相應道理。由與生彼功能相應故,名一切種子識。於此義中有現譬喻,如大麥子於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種子性。若時陳久或火相應,此大麥果功能損壞,爾時麥相雖住如本,勢力壞故無種子性。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有生雜染諸法功能,由此功能相應故,說名一切種子識。」「剎那滅者,謂(內外)二種子皆生,無間定滅壞故。所以者何,不應常法為種子體,以一切時其性如本無差別故。」 、異熟識() 無著《攝大乘論》:「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何因緣故,善、不善法能感異熟,其異熟果無覆無記。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故。若異熟果善、不善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是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 世親《攝大乘論釋》:「『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自性』者。謂得自體異類熟故,諸法種子熏在中故。一切趣等者,謂五趣等。一切自體者,謂趣趣中,同分異分,種種差別。」 世親《大乘成業論》:「能續後有能執持身故。說此名阿陀那識。攝藏一切諸法種子故。復說名阿賴耶識。前生所引業異熟故。即此亦名異熟果識。」、阿陀那識() 無著《攝大乘論》:「復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世親《攝大乘論釋》:「執受一切有色諸根故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盡壽隨轉。』用此為釋,謂由眼等有色諸根,阿賴耶識所攝受故,非如死身青瘀等位。一切自體取所依故者,『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用此為釋,謂由此識是相續識故,於相續正結生時,能攝受生,一期自體亦為此識之所攝受。由阿賴耶識中,一期自體熏習住故,彼體起故,說名彼生。受彼生故,名取彼生。由能取故,執受自體。以是義故,阿賴耶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即「持身識」之義),即是第八識()、丈夫識。「阿賴耶識」是瑜伽行唯識學派主要依據《解深密經》而提出的學說,是這個學派的基本理論基礎之一。如來藏學派進而認為,阿賴耶識是三乘佛法的唯一所依之如來藏,即真如的因地別名之一。.

新!!: 上座部和阿賴耶識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上座部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阿毘達磨

阿毘達磨(Abhidharma,Abhidhamma),舊譯阿毘曇,簡稱毘曇,意譯為「無比法」、「對法」、「大法」,佛教著作分類之一,為論書的一種,結集為論藏,收入三藏之中。它通常是針對修多羅中的觀點,進行統整與探討。.

新!!: 上座部和阿毘達磨 · 查看更多 »

阿毘達磨發智論

《發智論》(Jñāna-prasthāna),又譯《發慧論》,也被稱為《智慧基本論》、《智安足處論》、《八犍度論》,佛教論書,作者為說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最初傳入漢地時曾誤解為十大弟子之一迦旃延所作。《發智論》是使說一切有部成為獨立教派的根本論書,因而更被稱為“身論”,其他與先上座部共通的論書則稱為“足論”。有人認為《發趣論》的地位與旨趣類似於此論書。.

新!!: 上座部和阿毘達磨發智論 · 查看更多 »

蘇盧

苏卢(စောလူး,Sawlu,), 緬甸君主及統治者,他於1077年-1084年統治緬甸。他為阿奴律陀之子,曾出兵討伐孟族耶曼干(Yamankan),修羅在勃固地區的叛亂中被俘,蒲甘王國的大將江喜陀逃回蒲甘,後打敗耶曼干,繼承蒲甘王位。 Category:緬甸君主.

新!!: 上座部和蘇盧 · 查看更多 »

釋微妙

釋微妙()德國教授,佛教比丘、法師、翻譯家,出生於德國黑森林(Hesse)州的巴特阿羅爾森(Bad Arolsen)市,原名埃克哈德·班格特(Eckhard Bangert),1960年於泰國上座部寺院剃度出家,巴利語法名Pāsādika,自1978年起,為法國巴黎郊區橋連城(Joinville-le-Pont)市的靈山寺佛學研究院主要成員,是寺院住持釋玄微大德的座上賓,並且多年在該院從事佛學研究及弘法事業。 自2016年10月起,任法國靈山佛學院院長。.

新!!: 上座部和釋微妙 · 查看更多 »

釋海濤

釋海濤法師(),俗名黃榮享,法名海濤,另一法號智海,生於台灣高雄市,佛教比丘,兼修禪宗、淨土宗、天台宗、東密、藏密與南傳佛教。生命電視台與中華護生協會創辦人。透過電視、心靈講座、以及傳授八關齋戒、護生、放生等活動,來推廣佛教。.

新!!: 上座部和釋海濤 · 查看更多 »

雪山部

雪山部或雪山住部,又名上座弟子部,部派佛教二十部之一,根源於本上座部,流傳於雪山地區。.

新!!: 上座部和雪山部 · 查看更多 »

根本分裂

在佛教史中,根本分裂是指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在佛教研究中,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 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一般相信,時間應在於七百集結之後,但在阿育王即位之前。.

新!!: 上座部和根本分裂 · 查看更多 »

根本說一切有部

根本說一切有部(梵語:मूलसर्वास्तिवाद,)是佛教部派之一,佛陀入滅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說一切有部從上座部分出,相對於犍陀羅國和迦濕彌羅國等地的傳承,在摩偷羅國的說一切有部後來又自稱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稱其為“持律者”。.

新!!: 上座部和根本說一切有部 · 查看更多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是佛教律藏中,根本說一切有部《八十誦律》 的一部份,共二十卷,由唐代高僧义净譯出。 根本说一切有部是佛教部派之一,佛灭后三百年,由部派佛教上座部所分出,“毗奈耶”是律藏的音譯,系规定戒律之典籍。此書記述释迦牟尼佛的祖先王統,入胎出生,早年生活,出家成道,早期傳教等事。因特別記載了提婆达多破壞僧團之事,故得此名。.

新!!: 上座部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 查看更多 »

毘舍離

毘舍離(梵文:वैशाली,,巴利文:),又譯為毗舍離、吠舍離、吠舍釐國、又以義譯稱廣嚴城,為釋迦文佛住世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北邊。曾經是跋耆國首都。.

新!!: 上座部和毘舍離 · 查看更多 »

比丘

比丘( भिक्षु,,bhikkhu),佛教術語,又譯為苾芻、苾礇、碹芻、備芻、比呼、比庫,意譯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饉、怖魔。佛教受具足戒之後的男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女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尼)。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為佛教四眾、五眾、七眾之一。漢地居民通常以和尚或沙門來作為比丘的通稱。.

新!!: 上座部和比丘 · 查看更多 »

比丘尼

比丘尼(bhikṣunī;巴利文 bhikkhunī),又譯為苾芻尼、比呼尼、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女,中文俗稱尼姑、尼師、女尼。比丘尼則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僧侶。「尼」在梵語中是指女性,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 受沙彌尼十戒的稱為沙彌尼。之后受了式叉摩那戒者,稱為式叉摩那,又名學法女。最后受具足戒者为比丘尼。.

新!!: 上座部和比丘尼 · 查看更多 »

波罗密

波羅蜜(पारमि,),即波羅蜜多(पारमिता ),佛教術語,是所有菩薩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新!!: 上座部和波罗密 · 查看更多 »

法上部

法上部(梵Dharmottari^ya,巴Dhammuttariya、Dhammuttarika,藏Chos-mchog-pah!i sde),音譯曇摩尉多利迦、達謨多梨與、達摩鬱多梨。 又作法勝部、法盛部、法尚部。 為部派佛教二十部之一,上座部之一派。.

新!!: 上座部和法上部 · 查看更多 »

淨土

淨土(Kṣetra),譯為剎、剎土,即地方或世界;是一个佛教術語。淨土即是清淨的地方,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在大乘佛教裏指的是任何一個佛菩萨为渡化有情眾生,以本愿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稱淨土。 對於淨土的信仰,產生了淨土崇拜。在漢傳佛教中,「淨土」一詞常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新!!: 上座部和淨土 · 查看更多 »

末田底迦

末田底迦(梵文:Madhyantika),又譯為摩闡提、末闡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末彈地、末田提、摩田提,印度佛教僧侶,證阿羅漢果,是先上座部和大眾部共尊的早期大師,為罽賓佛教的開創者。 按南傳佛教記載約於西元前260年前後,阿育王派他至罽賓傳教。漢傳佛教尊其為西方第三祖,列為異世五師之一。.

新!!: 上座部和末田底迦 · 查看更多 »

末法

末法(梵語:saddharma-vipralopa),佛教术语,正法絕滅之意,指佛法衰頹之時代,為一種佛教末世論。末法說影響了的演變,尤其是淨土宗深受影響。.

新!!: 上座部和末法 · 查看更多 »

戒喜禪師

戒喜禪師 (Sayādaw U Sīlānanda သီလာနန္ဒ, 1927年12月16日-2005年8月13日)是一名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僧人及毗婆舍那禪法導師。出生於緬甸城市曼德勒,他於1943年4月14日潑水節出家成為沙彌,當時年僅16歲。他在實皆山(Sagaing Hills)摩訶維佐達亞寺(Mahavijjodaya Chaung Monastery)的潘那瓦達大師(Sayadaw U Pannavata)座下剃度,法名戒喜(Sīlānanda)。在出家之前,他曾就讀美國浸會使團學校凱利中學(Kelly High School)。 1947年7月2日,他在同一所寺院受具足戒,四天後,他在曼德勒的帕亞宜寺(Payagyi monastery)重受比丘戒。從1946年至1948年,他通過緬甸政府所舉辦的三級宗教考試,並於1950年獲頒發法阿闍黎(Dhammacariya)和法幢至頂光榮法阿闍黎(Sasanadhaja Siripavara Dhammacariya)的頭銜。1950年,他於仰光的賈兜亞雪進寺(Kyaungtawya Shwegyin monastery)再次受戒。1954年,他通過曼德勒的聖典教法利益學會(Pariyattisasanahita Association)宗教考試,獲得尊貴的阿毗旺薩(-abhivamsa)銜頭,此銜頭標記在其名字的後方作字尾。他前往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考取英國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GCE A-Level),並於梵文及巴利文科目獲得優異的成績。在斯里蘭卡逗留的期間,他曾經有一次短暫返回緬甸,並在那次返緬的旅程學習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傳統的毗婆舍那禪法。 從1954至1956年,他擔任仰光第六次佛典結集(Sixth Buddhist council)的首席編輯,協助馬哈希尊者及明貢持三藏尊者(Mingun Tipitaka Sayadaw)結集巴利文佛經和注釋書。1960年,他成為其剃度出家的摩訶維佐達亞寺的方丈。1968年,他移居曼德勒的阿比亞拉瑪雪古德寺(Abyarama Shwegu Taik monastery)擔任那兒的方丈。他為美國上座部佛教學會(TBSA)的精神導師及該學會屬下的法喜精舍主持。他於實皆的阿徒托達勇巴利大學(Atothokdayone Pali University)及曼德勒大學(Mandalay University)教授佛教典籍及編輯佛教三藏的巴緬辭典。後來,他在曼德勒大學及國際上座部佛教傳教大學(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擔任教職。 1978年4月,他參與了馬哈希尊者的弘法教團前往美國三藩市講授佛法及指導禪修,及後馬哈希尊者批准戒喜禪師逗留在加州繼續弘法,促進美國上座部佛教的發展,在其指導下,加州的上座部佛教學會及如來禪修中心(Tathagatha Meditation Center)相繼於八十年代成立。1993年,他被委任為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Mahasi Sasana Yeiktha)顧問會的成員。 2005年8月13日,他因為腦癌於加州圓寂,終年78歲。.

新!!: 上座部和戒喜禪師 · 查看更多 »

支娄迦谶

支婁迦讖(),又叫支讖,生卒年不詳(大約2世紀)。东汉时來自月支(貴霜帝國)的佛教僧人。為最早将大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的譯經僧。 其本为月支國人,故稱為「支」,「婁迦讖」為梵語的音譯。在东汉桓帝末年(約167 CE)到洛阳,于汉灵帝时(178—189 CE)翻译《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經》等十餘部佛典,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支婁迦讖所譯術語多用音譯,少用意譯,譯文晦澀難懂,又以無為、自然、本無等老子及道家詞語來譯般若經,支敏度說他「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 安世高所译的佛经是上座部教典,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涉及般若、華嚴、寶積、涅槃等部。後來「般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

新!!: 上座部和支娄迦谶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他毘梨部他鞞羅部先上座部根本上座部本上座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