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溼地狸藻

指数 溼地狸藻

溼地狸藻(學名:Utricularia uliginosa),又称濕地挖耳草、亚洲狸藻、齿萼挖耳草,為狸藻屬多年生小型陸生食虫植物。其种加词“uliginosa”来源于拉丁文“uligo”,意为“湿地,沼泽”,指其生长于沼泽中。溼地狸藻分布于东南亚(缅甸、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爪哇、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斯里蘭卡、泰國及越南)、大洋洲(新幾內亞、帛琉、關島、新喀里多尼亞及澳大利亞)。溼地狸藻陆生或半水生于低海拔的河畔砂质土壤中或溪边的岩石间。1804年,马丁·瓦尔最先发表了湿地狸藻的描述。Taylor, Peter.

55 关系: 印度印度尼西亚多年生植物夏洛特 (植物作家)大洋洲學名中國中草藥丹尼尔·奥利弗丹尼尔·索兰德东南亚三花狸藻帛琉乔治·边沁形态学种加词種下分類群简单重复序列间多态性紫水晶狸藻约瑟夫·班克斯缅甸真双子叶植物爪哇岛狸藻属——分类学专著狸藻屬狸藻科蚌實狸藻節韓國菊类植物被子植物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食虫植物马丁·瓦尔马来西亚高山狸藻越南黄芩属關島脣形目長距狸藻長葉狸藻雙瓣狸藻亞屬雙裂苞狸藻陆生植物查尔斯·拜伦·克拉克柬埔寨植物泰国洪堡狸藻澳大利亚...斯里蘭卡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日本拉丁语 扩展索引 (5 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溼地狸藻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溼地狸藻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多年生植物

多年生植物是指壽命超過兩年的植物。由於木本植物皆為多年生,本詞通常僅指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又稱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草等。 多年生植物依氣候不同而有多種型態。在氣候溫和的地區,植物終年生長不落葉,稱為常綠植物;在季節變化明顯的地區,植物在溫暖的季節生長開花,到了冬天時,木本植物的樹葉會枯黃掉落,稱為落葉植物,草本植物則是僅保留地下莖或根部分進入休眠狀態,稱為宿根草。此外有些地區的氣候變化是以乾、溼季來劃分,當地的植物又會有不同的生命週期。 有些植物雖然有數年壽命,但生命中僅開花結果一次,然後便枯萎死亡,稱為單次開花植物,如龍舌蘭與竹,木本植物的董棕、贝叶棕亦為此類。 學名:Crossostephiumchinense(L.)Making.

新!!: 溼地狸藻和多年生植物 · 查看更多 »

夏洛特 (植物作家)

夏洛特(),生於台灣台北夏洛特,《食蟲植物觀賞與栽培圖鑑》,封底 作者簡介。,植物作家,花藝設計者,常前往世界各個植物原生棲地去探險,撰寫了數本雨林植物與食蟲植物的專書,多次於園藝雜誌上刊稿,也數次接受媒體與雜誌的採訪。於2007年出版了台灣首本中文的食蟲植物專書《食蟲植物觀賞與栽培圖鑑》。 自稱十歲時開始種花,對於植物有狂熱喜好:.

新!!: 溼地狸藻和夏洛特 (植物作家) · 查看更多 »

大洋洲

大洋洲(Oceania),是位於南半球的一個大洲,主要分为两部分,澳大利亚与太平洋各岛屿,占全球總陸地面積的6%。.

新!!: 溼地狸藻和大洋洲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溼地狸藻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溼地狸藻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草藥

中草藥是下列兩個意涵的合稱:.

新!!: 溼地狸藻和中草藥 · 查看更多 »

丹尼尔·奥利弗

丹尼尔·奥利弗(Daniel Oliver,),英国植物学家。.

新!!: 溼地狸藻和丹尼尔·奥利弗 · 查看更多 »

丹尼尔·索兰德

丹尼尔·索兰德(Daniel Carlsson Solander、Daniel Charles Solander,)为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的学徒.

新!!: 溼地狸藻和丹尼尔·索兰德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新!!: 溼地狸藻和东南亚 · 查看更多 »

三花狸藻

三花狸藻(学名:Utricularia triflora)为狸藻属一年生陆生食虫植物。其种加词“triflora”来源于拉丁文“tri-”和“flos”,意为“三”和“手指”,指其每枝花茎偶尔具三朵花。三花狸藻为澳大利亚北领地达尔文东南部的特有种。Taylor, Peter.

新!!: 溼地狸藻和三花狸藻 · 查看更多 »

帛琉

帕劳(Palau,旧称Belau或Pelew),也称--,正式名称是帕劳共和国,(Republic of Palau;帕勞語:Beluu er a Belau),是位于西太平洋的岛国。全国有约340座岛屿,属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加罗林群岛的西链,总面积为466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岛屿是科罗尔。首都恩吉鲁穆德位于临近岛屿巴伯尔道布岛,隶属于梅莱凯奥克州。帕劳的海上邻国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约3,000年以前,来自菲律宾的移民最先在这里定居;直到约900年以前,当地人种都属于尼格利陀人。群岛在16世纪初被欧洲人发现,1574年成为西属东印度群岛的一部分。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被击败;1899年,根据德国-西班牙条约(英语:German–Spanish Treaty),群岛被出售予德意志帝国,隶属于德属新几内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帕劳被日本帝国海军占领,随后被国际联盟归入日治南洋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战事的一部分,美军与日军在此进行过多次小规模战斗,包括主要的佩莱利乌战役。1947年,帕劳同其它几个太平洋群岛一起成为美属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的一部分。1979年,帕劳公投反对加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根据与美国之间的自由联合协定,帕劳在1994年完全独立。.

新!!: 溼地狸藻和帛琉 · 查看更多 »

乔治·边沁

乔治·边沁(George Bentham,),英国植物学家。.

新!!: 溼地狸藻和乔治·边沁 · 查看更多 »

形态学

形态学可以指以下学系:.

新!!: 溼地狸藻和形态学 · 查看更多 »

种加词

种加词(英文:specific epithet),又称种小名,指双名法中物种名的第二部分,另一部分为属名。 在植物学名命名法中,“种名”指的是物种的完整学名,而在动物学名命名法中,“种名”既可以指种本名,也可以指学名。 在语法上,双名法学名(三名法学名也是如此)必须被视作拉丁语词组,所以种名常被称作“拉丁名”,不过更准确的说法是“学名”。在拉丁语法中,种加词可以是:.

新!!: 溼地狸藻和种加词 · 查看更多 »

種下分類群

在植物命名中,種下分類群(infraspecific taxon)是在層級之下的一個物種分類單元。「換句話說,在單一物種的範圍內,之後的等於是下一級」(i.e. within a species, infra.

新!!: 溼地狸藻和種下分類群 · 查看更多 »

简单重复序列间多态性

在分子生物学中,简单重复序列间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具有两种含义:一是DNA分子由于核苷酸序列中的不同而产生的的一種可以用来相互区别的性质;二是一种实验技术,利用这种性质来比较不同的DNA分子在多态性上的差异。.

新!!: 溼地狸藻和简单重复序列间多态性 · 查看更多 »

紫水晶狸藻

紫水晶狸藻(學名:Utricularia amethystina),又称佛罗里达紫狸藻,為狸藻屬陸生食虫植物。其分佈於玻利維亞、巴西Rivadavia, Fernando.

新!!: 溼地狸藻和紫水晶狸藻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班克斯

约瑟夫·班克斯爵士,Bt,GCB,PRS(,),英国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曾长期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参与澳大利亚的发现和开发,还资助了当时很多年轻的植物学家。 班克斯是从1776年加入了到纽芬兰-拉布拉多的远征探险开始出名的。他参与了詹姆斯·库克船长的第一次航行(1768-1771年),途经了巴西,大溪地岛,在那之后6个月又到了新西兰,澳大利亚,最后功成名就的回去了。他担任皇家学会会长超过41年。他建议英王乔治三世,通过把全世界的植物学家收集到的植物收藏到邱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使邱园变成世界上具有领导地位的植物园。 班克斯提倡英国在新南威尔士州建立殖民地并使整个澳大利亚殖民化,同时,把植物湾建成一个囚犯的收容中心,还建议英国政府在所有澳大利亚事务上皆按照这种方法行事。他把桉树,刺槐和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属—拔克西木属(Banksia)的植物引入西方世界。 大约有80种植物的名字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也是非洲协会(African Association)的创始领导者和一个致力于帮助建立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业余爱好者协会(Society of Dilettanti)。 约瑟夫·班克斯早年曾在哈罗公学和伊顿公学就读,1760年至1763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1761年,他从其父亲那里继承了一笔丰厚的财产,之后四处旅行采集植物标本,参加了詹姆斯·库克的第一次航行(1768~1771)。 约瑟夫·班克斯专门研究了经济植物的引进。他首先提出了有袋类哺乳动物比有胎盘的哺乳动物更为原始的观点。他资助过很多植物学家前往各地去搜集植物。他在伦敦的家也成为当时杰出科学家交流思想的场所。1766年,班克斯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并于1778年成为该学会主席,直至去世。1820年6月19日,班克斯在伦敦附近的艾尔沃斯逝世。1781年,班克斯被封为從男爵。.

新!!: 溼地狸藻和约瑟夫·班克斯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新!!: 溼地狸藻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真双子叶植物

真双子叶植物(学名:eudicots)是被子植物的分支之一,由道利(Doyle)和霍顿(Hotton)在1991年提出来的,是划分被子植物门中“非木兰类双子叶植物”,也就是说花粉具有三孔的植物类群。包括了绝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纲中的种类,其他没有包括进去的双子叶植物被称为“类双子叶植物”(并系群)。.

新!!: 溼地狸藻和真双子叶植物 · 查看更多 »

爪哇岛

哇岛的地图(18世纪初) 爪哇島(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语:ᮏᮝ;Java),位於印度尼西亚,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則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全島面積126,700平方公里,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約1700萬,而且還在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是世界前十密度最高的地方。.

新!!: 溼地狸藻和爪哇岛 · 查看更多 »

狸藻属——分类学专著

《狸藻属——分类学专著》(The genus Utricularia - a taxonomic monograph)是由彼得·泰勒创作的关于狸藻属食虫植物的专著。其作为《邱园报附加系列》的第十四部分由女皇陛下文儀辦公室于1989年出版。.

新!!: 溼地狸藻和狸藻属——分类学专著 · 查看更多 »

狸藻屬

藻屬(学名:Utricularia)是食虫植物中最龐大的一屬,由233種植物所組成,Bruce Salmon,"Carnivorous Plants of New Zealand", Ecosphere publications, 2001除了南極洲,狸藻橫越了所有大陸洲,存在於鮮活的水域以及潮濕的泥土。培育狸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觀賞它們的花,常與那些金魚草和蘭花作對照。.

新!!: 溼地狸藻和狸藻屬 · 查看更多 »

狸藻科

藻科(学名:Lentibulariaceae)多年生沉水或漂浮之雙子葉植物,該科植物共有4屬,170種,全世界均有分布,為相當普遍之捕蟲植物。在中國或台灣,該科草本植物有2屬19 種,無根性,冬芽不明顯,捕蟲囊通常生於葉片上,如台灣之黃花狸藻、挖耳草。 四萼狸藻屬與雙瓣狸藻屬曾經是狸藻科下的二個屬,目前已經將這二個屬併入狸藻屬內。狸藻科先前是分類為玄參目下的一個科,而APG分類法主張應將玄參目下的科合併至唇形目內。.

新!!: 溼地狸藻和狸藻科 · 查看更多 »

蚌實狸藻節

蚌實狸藻節(学名:Utricularia sect.

新!!: 溼地狸藻和蚌實狸藻節 · 查看更多 »

韓國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溼地狸藻和韓國 · 查看更多 »

菊类植物

菊类植物(学名:asterids)是在APG 分类法、APG II分类法、APG III分类法及APG IV分类法所确立的被子植物分支之一,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个植物类群,和蔷薇分支一起组成真双子叶植物分支中的主要部分。 菊分支中的植物种类主要包括1981年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分到菊亚纲的种类以及一些合瓣花类植物。由于这种分类法更能正确地表示植物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因而被多数的植物学家所采用。 菊分支包括:.

新!!: 溼地狸藻和菊类植物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名開花植物或有花植物,生物學分類稱被--子植--物門,是有胚植物中為數最多且最為人所知的一種,是植物界最多樣化的種類,约有304000種。同時開花植物是現時地球上演化最先進及優勢的植物種類。開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合稱為種子植物。開花植物可以由一系列的衍徵將其與其他的種子植物相區隔開來。.

新!!: 溼地狸藻和被子植物 · 查看更多 »

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

《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是台湾植物作家夏洛特2007年出版的食虫植物著作。其为台灣第一本食蟲植物圖鑑。其综述了食虫植物的捕虫方式、原生地、食虫植物图鉴、种植及病虫害防治。其中共介绍了15类食虫植物,共约300种。.

新!!: 溼地狸藻和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 · 查看更多 »

食虫植物

食肉植物(carnivorous plants),又名食蟲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s),指能够诱捕昆虫或其他小動物,并能够分泌消化液将其消化以补充自身养分的植物。其典型的代表如猪笼草和捕蝇草等。根據品種不同,有些食蟲器官較大者甚至可捕食小型蛙类、蜥蜴和鸟。 大部分的食虫植物生長在陽光照射充足的溼地。目前發現並確定具有食蟲性的植物已有600種以上。.

新!!: 溼地狸藻和食虫植物 · 查看更多 »

马丁·瓦尔

丁·海因里希森·瓦尔 (Martin Henrichsen Vahl,)为丹麦-挪威动物学家及植物学家。.

新!!: 溼地狸藻和马丁·瓦尔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溼地狸藻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高山狸藻

山狸藻(學名:Utricularia alpina)為狸藻屬中型的陸生或附生多年生食虫植物。其种加词“alpina”来源于拉丁文“alpinus”,意为“高山”,指其原生地环境。其分布于安的列斯群島和南美洲北部。在安的列斯群島其存在于多米尼克、格瑞納達、瓜德羅普、牙買加、馬提尼克、蒙特塞拉特、薩巴、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島以及千里達島。在南美洲北部其存在于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以及委內瑞拉。Taylor, Peter.

新!!: 溼地狸藻和高山狸藻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溼地狸藻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黄芩属

芩属(学名:Scutellari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或亚灌木植物,少数为灌木植物,匍匍上升或披散至直立。该属共有约3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其中黄芩(S.

新!!: 溼地狸藻和黄芩属 · 查看更多 »

關島

島(Guam;查莫罗語:Guåhan,全稱為Territory of Guam)為美國的非合併建制属地,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為美國五個建立平民政府的屬地之一。." DOI Office of Insular Affairs.

新!!: 溼地狸藻和關島 · 查看更多 »

脣形目

唇形目(學名:),原「玄参目」(學名:)已合併入本目,是一類真雙子葉植物,有木本和草本,其中玄参科常含有生物碱和糖苷,所以很多种都可以作为药用,也有一些观赏植物花卉。.

新!!: 溼地狸藻和脣形目 · 查看更多 »

長距狸藻

(學名:Utricularia caerulea),又称,折苞挖耳草,密花狸藻,蓝挖耳草,為狸藻屬非常小型至中型食虫植物。其种加词“caerulea”来源于拉丁文“caeruleus”,意为“深蓝色”,指其蓝色的花冠。长距狸藻分布广泛,存在于熱帶非洲、亞洲以及大洋洲。其生长于溪流附近,沼泽,潮湿草地等开阔地的石头表面潮湿的浅层土壤中。海拔分布范围为40米至2100米处。1753年,卡爾·林奈最先描述了長距狸藻。Taylor, Peter.

新!!: 溼地狸藻和長距狸藻 · 查看更多 »

長葉狸藻

長葉狸藻(Utricularia longifolia)為狸藻屬多年生大型的食虫植物。其种加词“longifolia”来源于拉丁文“longe”和“folium”,意为“长”和“叶片”,指其长型叶片。长叶狸藻陆生植物或岩生植物,為巴西特有種。Taylor, Peter.

新!!: 溼地狸藻和長葉狸藻 · 查看更多 »

雙瓣狸藻亞屬

雙瓣狸藻亞屬(学名:Utricularia subg.)是狸藻屬中的一個亞屬。 本亚屬的最初描述是在1874年由所發表。在彼得·泰勒的1989年本屬的專題論文上,他將本亞屬降低成異名,置於蚌實狸藻節中。由於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的見解,這項判定後來被撤銷,並連帶的恢復了本亞屬。Taylor, Peter.

新!!: 溼地狸藻和雙瓣狸藻亞屬 · 查看更多 »

雙裂苞狸藻

雙裂苞狸藻(學名:Utricularia calycifida)為狸藻屬多年生小型至中型的陸生食虫植物。其种加词“calycifida”来源于“calyx”和拉丁文“fidum”,意为“花萼点”,指其二裂的花萼。双裂苞狸藻为南美洲北部的特有種,其存在于巴西、蓋亞那、蘇利南及委內瑞拉。Taylor, Peter.

新!!: 溼地狸藻和雙裂苞狸藻 · 查看更多 »

陆生植物

陆生植物一般指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能适应干旱的环境。与水生植物相比,陆生植物拥有庞大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植物学与进化生物学中,陆生植物一般特指有胚植物,包括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

新!!: 溼地狸藻和陆生植物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拜伦·克拉克

查尔斯·拜伦·克拉克(Charles Baron Clarke,)为英国植物学家。他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特纳·保尔特·克拉克之长子。他就读于伦敦,以及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与王后学院。而后,在1856年,他开始在林肯律师学院学习法律。1860年,他被接纳为律师。.

新!!: 溼地狸藻和查尔斯·拜伦·克拉克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

柬埔寨王国(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Preăh Réachéanachâk Kâmpŭchéa),简称柬埔寨(កម្ពុជា,Kâmpŭchéa),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首都金邊,為联合国会员国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柬埔寨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领土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稱金邊湖)。.

新!!: 溼地狸藻和柬埔寨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溼地狸藻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溼地狸藻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洪堡狸藻

洪堡狸藻(學名:Utricularia humboldtii)為狸藻屬多年生大型食虫植物。其种加词“humboldtii”来源于德国植物采集者A·冯洪堡。彼得·泰勒将其描述为“水生-附生”、半水生或陆生狸藻。洪堡狸藻为南美洲的特有种,存在于巴西、圭亚那和委内瑞拉。1840年,罗伯特·赫尔曼·尚伯克正式描述了洪堡狸藻。其通常生长于部分凤梨的具水叶腋内,包括布罗基凤梨。其也可以附生于树干上,或半水生或陆生于稀树草原内的浅水及潮湿土壤中。其分布于海拔1200米至2500米处,最低可在海拔300米处发现。其四季开花。Taylor, Peter.

新!!: 溼地狸藻和洪堡狸藻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溼地狸藻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 溼地狸藻和斯里蘭卡 · 查看更多 »

新幾內亞

新畿內亞(New Guinea;巴布亞皮欽語:Niugini;Papua)位於澳大利亞北面,是世界上第二大島嶼。有時,本島亦被稱為「巴布亞」,但有時巴布亞亦單指本島的一部份。此外,印尼官方过去稱呼本島為「伊里安岛」( Pulau Irian),至2002年开始才称为巴布亚岛(Pulau Papua)。 19世紀受歐洲國家殖民侵略,國界大致上沿用昔日德、荷佔領地一分為二:位於東經141度以東的,屬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由1975年開始脫離澳大利亞成為獨立的國家;位於東經141度以西的,屬於印尼的巴布亞省和西巴布亞省。這部份一直都有分離活動,要求從印尼獨立。.

新!!: 溼地狸藻和新幾內亞 · 查看更多 »

新喀里多尼亞

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位於南回歸線附近,是法國在大洋洲西南部的一個特别集体(Collectivité sui generis)。該地區整體主要由新喀里多尼亞島和洛亞蒂群島组成。作爲法國的海外属地之一,除官方語言法語以外,美拉尼西亞語和玻里尼西亞語亦通用於此。.

新!!: 溼地狸藻和新喀里多尼亞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溼地狸藻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溼地狸藻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U. uliginosa湿地狸藻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