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洛佐夫斯基

指数 洛佐夫斯基

洛佐夫斯基,全名索洛蒙·阿布拉莫维奇·洛佐夫斯基(Соломон Абрамович Лозовский,),化名阿列克谢·洛佐夫斯基(Алексей Лозовский),本名索洛蒙·阿布拉莫维奇·德里佐(Соломон Абрамович Дридзо),是一名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员、布尔什维克革命家,苏联政府高级官员,曾担任主席团成员、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和局长。他还担任过国际关系部的主席。.

38 关系: 十月革命双筒望远镜奥西普·皮亚特尼茨基契切林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世界知识出版社以色列建國伊爾庫茨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立宪会议俄罗斯帝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圣彼得堡北京出版社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列宁喀山哈爾科夫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克里米亚第三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米哈伊尔·帕夫洛维奇·托姆斯基约瑟夫·斯坦尼斯拉沃维奇·温什利希特莫斯科州赤色职工国际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苏联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苏联外交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最高苏维埃洛佐瓦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大林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新!!: 洛佐夫斯基和十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双筒望远镜

双筒望远镜(或直接簡稱雙筒鏡,也稱之為野外鏡)是将两个相同的或者镜像对称的望远镜并排連在一个架子上使得它们始终对准同一方向而制成的望远镜。使用者可透过它同时以双眼观察远处景象。双筒望远镜比单筒望远镜提供更高的深度和距离感。雙筒鏡也可以成由兩個短的折射望遠鏡組合,用於觀看遙遠目標的設備。 最常见的双筒望远镜的大小正好适合双手托拿,它包括内部的反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缩短望远镜的长度,使它短于透镜的焦距。此外它还可以增大物镜之间的距离来改善深度感。所有常见的双筒望远镜是伽利略式的,或者使用稜镜来呈现一个正像。 大的双筒望远镜比较重,不易稳定地拿住,因此一般被固定在三腳架上或其它支柱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过非常大的(10吨),其物镜的距离相当远的(15米)大型双筒望远镜来确定25公里以外的海上目标的距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筒望远镜是位于美国亞利桑那州的大雙筒望遠鏡(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LBT)。.

新!!: 洛佐夫斯基和双筒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奥西普·皮亚特尼茨基

奥西普·皮亚特尼茨基(Осип Аронович Пятницкий; 1882年 – 1938年10月30日)俄罗斯革命家,曾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掌管共产国际,是共产国际重要领导人之一。苏联大清洗期间,皮亚特尼茨基被处决,1956年获得平反。 Category: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员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Category:老布尔什维克 Category:被苏联处决的犹太人 Category:立陶宛犹太人 Category:大整肃受难者.

新!!: 洛佐夫斯基和奥西普·皮亚特尼茨基 · 查看更多 »

契切林

#重定向 格奥尔基·契切林.

新!!: 洛佐夫斯基和契切林 · 查看更多 »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总部位于上海福建中路193号19-21楼,是一家出版各学科各专业图书的综合性出版机构,是中国著名的出版社之一,现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员单位。.

新!!: 洛佐夫斯基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ublishing House),是一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社,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芙蓉里南街六号院1楼18层。.

新!!: 洛佐夫斯基和中共党史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開,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邓中夏、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陈延年、彭湃、方志敏、恽代英、罗亦农、项英、董必武、陈潭秋、苏兆征、向警予、蔡畅、向忠发、罗章龙、贺昌、阮啸仙、王荷波、彭述之、王明等人等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米夫等人也出席了大会。国民党领导汪精卫、徐谦等也列席会议。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件,捕杀共产党员。此后,全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即原来的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 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涉及中国各阶级、土地、无产阶级领导权、军事、国共两党关系等11个问题。 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罗易作了题为《中国革命问题和无产阶级的作用》的讲话。代表们对陈独秀的错误进行了批评。会前,瞿秋白针对陈独秀、彭述之等的机会主义理论和政策,写成了《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一书,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会上他把该书发给大家,并作了系统发言。 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随后举行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总书记。大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3人组成。.

新!!: 洛佐夫斯基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新!!: 洛佐夫斯基和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的书刊出版社,源自胡愈之和邹韬奋(邹韬奋也是三联书店的创始人)于1934年创办的《世界知识》杂志,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权威性国际问题书刊出版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世界知识出版社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学者、作者队伍,同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波兰、俄罗斯、印度、巴西、科威特、韩国、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建立了版权贸易关系。有学术编辑部、市场编辑部和国际问题等图书编辑室及音像出版社、印刷厂。 世界知识出版社现有职工200余人,其中编辑出版人员占80%,具有高级专业职称40多人。编辑人员一般都掌握外语,能翻译和加工英、法、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多种外文稿件。 世界知识出版社已出版图书近4000种,近年来每年出版300余种,内容涉及国际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人文社科综合类及英语普及读物。有译著,也有专著;有传记,也有纪实文学作品。其中许多是国家和行业重点图书、国内外一流学者的优秀成果,如《战后大国外交史系列》、《国际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国外交》、《冷战史》、《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还出版了一批引进版权的海外名著佳作中译本,如《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国际关系经典论著系列》、《国家大战略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系列》、《费正清文集》、《尼克松文集》、《基辛格回忆录》等,在知识界和广大的青年读者中赢得好评,因此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出版社着力出版传播经典论著的同时,关注普通读者需求,推出了许多受欢迎的大众读物,如《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外国习俗丛书》、《探索古文明系列》等。近年来,配合新东方学校、英语沙龙学校的教学,出版社的英语图书出版蓬勃发展,成为图书市场的重要力量,英语图书重印率达70%。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人物传记和回忆录,囊括了百余名当代国际著名人物:尼克松、基辛格、老布什、里根、戴高乐、希拉克、科尔、施密特、密特朗、萨达姆、侯赛因、卡扎菲、佩雷斯、米洛舍维奇、杜鲁门、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 现世界知识出版社有《世界知识》、《世界知识画报》、《世界博览》、《英语沙龙》、《英语文摘》、《世界知识年鉴》六个杂志编辑部和国际问题、综合、新东方英语、阿拉伯文学等图书编辑室及音像出版社。.

新!!: 洛佐夫斯基和世界知识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建國

#重定向 以色列独立宣言.

新!!: 洛佐夫斯基和以色列建國 · 查看更多 »

伊爾庫茨克

伊爾庫茨克(Ирку́тск),是一個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重要都市,亦是伊爾庫茨克州的首府,人口約59萬。伊爾庫茨克雖然距離莫斯科以東5,185公里(鐵路距離),由於它位處於東亞及中亞之間,貿易的往來使這個都市的人口從1900年的不足5萬人上升至1975年的50萬。.

新!!: 洛佐夫斯基和伊爾庫茨克 · 查看更多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缩写为РСДРП)是由一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所組成的社会主义政党,前身为1883年由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薇拉·查苏利奇、巴威尔·阿克雪里罗德等在瑞士日内瓦建立的劳动解放社。1898年在明斯克由几个政党组织联合成立。1903年,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1917年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夺取俄國政权,最终演变为苏联共产党。 1903年至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下设国外局、俄罗斯中央局,分别领导海外与俄国内的党组织活动。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政党.

新!!: 洛佐夫斯基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 查看更多 »

俄国立宪会议

俄国立宪会议(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拉丁轉寫:Vserossiiskoe Uchreditelnoe sobranie) 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推翻俄羅斯帝國后而产生的一个宪政民主议会。这个民主的议会在1918年1月5日(儒略历)16时由民选代表召开,但翌日凌晨5时即遭列寧等布尔什维克強制解散,歷史上仅仅存在了13个小时。.

新!!: 洛佐夫斯基和俄国立宪会议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洛佐夫斯基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新!!: 洛佐夫斯基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新!!: 洛佐夫斯基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是一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性地方出版社,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6号。.

新!!: 洛佐夫斯基和北京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

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448頁,「Karakhan, Lev Mikhailovich」條。(Ле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арахан,亞美尼亞語:Կարախանյան Լեւոն Միքայելի,拉丁轉寫:Lev Mikhailovich Karakhan,),蘇聯外交官,亚美尼亚人,生於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死於莫斯科。 1917年起成為俄國共產黨黨員。同年與越飛、托洛茨基一起擔任《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裡的俄方代表團的秘書。1918-1920任苏俄外交事务全权代表。1919年7月对中国发表《加拉罕宣言》,声明放弃俄罗斯帝国时期对华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然而此宣言并无国际法意义最终被斯大林否决。1927-1934年,再次擔任外事人民委员。1921年出任蘇聯駐波蘭大使。 1924年7月31日-1926年9月10日,他擔任苏联駐中國大使,在1924年代表蘇方與北洋政府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1925年1月20日,加拉罕与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签署《日苏基本条约》,2月26日在北京互换批准书。1926年9月,因中东铁路问题,在张作霖的强烈抗议下,加拉罕撤离中国。 1934年後擔任駐土耳其大使。 1937年在大清洗中被逮捕处死。.

新!!: 洛佐夫斯基和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 · 查看更多 »

列宁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新!!: 洛佐夫斯基和列宁 · 查看更多 »

喀山

喀山(Каза́нь;Казан,俄语拉丁化:Kazan'),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城市。根据俄罗斯2010年人口调查,居民为1,143,600人,为俄国第八大城市。喀山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伏尔加河与卡赞卡河的交汇处。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同为俄罗斯的三座A级历史文化城市。2009年,俄罗斯专利局宣布喀山为俄罗斯运动之都。喀山克里姆林宫为世界遗产。.

新!!: 洛佐夫斯基和喀山 · 查看更多 »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Харків,哈爾基夫;Харьков)位於烏克蘭東北部,人口1,455,000(2005年),面積303平方公里,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哈爾科夫州的首府,也是該國重工業、文化、教育中心。该市以俄语人口为主,并于2006年将俄语订为地区官方语言。.

新!!: 洛佐夫斯基和哈爾科夫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重定向 苏联共产党.

新!!: 洛佐夫斯基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半岛(又译克里木半岛;Krymskiy poluostrov;Krymskyi nivostriv;Къырым ярымадасы, Qırım yarımadası),简称克里米亚,是黑海北岸的一个几乎完全被海包围的半岛。東部為刻赤半島,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之西,人口约235万(2007年估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包含几乎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行政上与位于半岛西南方的塞瓦斯托波爾直辖市分离。自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以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于2014年3月11日宣布联合塞瓦斯托波爾從烏克蘭獨立。首都是辛菲罗波尔,最大都市是塞瓦斯托波爾。 該自治共和國在俄軍支持下於2014年3月16日舉辦全區域性的歸屬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7日,克里米亞公投最終結果公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爾的投票率均超过八成,共约97%的選民支持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但烏克蘭政府、美國、歐盟以及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認此公投。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一項與克里米亞有關接納克里米亞共和國加入俄罗斯並組建新的俄罗斯聯邦主體的條約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4月11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将克里米亚地区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写入条文。.

新!!: 洛佐夫斯基和克里米亚 · 查看更多 »

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新!!: 洛佐夫斯基和第三国际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洛佐夫斯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帕夫洛维奇·托姆斯基

米哈伊尔·帕夫洛维奇·托姆斯基(Михаил Павлович Томский,)是一位俄国工厂工人、工会领导者、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Category:老布尔什维克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Category:自殺政治人物 Category:自殺社會運動者 Category:蘇聯自殺者 Category:右翼反对派.

新!!: 洛佐夫斯基和米哈伊尔·帕夫洛维奇·托姆斯基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斯坦尼斯拉沃维奇·温什利希特

约瑟夫·斯坦尼斯拉沃维奇·温什利希特(Ио́сиф (Юзеф) Станисла́вович У́ншлихт,)他是波兰裔的犹太人,他是全俄肃反委员会副主席、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副主席。.

新!!: 洛佐夫斯基和约瑟夫·斯坦尼斯拉沃维奇·温什利希特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州

莫斯科州(Moskovskaya oblast)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周圍,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中央聯邦管區。成立於1929年1月14日,首府莫斯科市。 面積45,799平方公里,人口6,618,538 (2002年)。 莫斯科州位于东欧平原的中心,伏尔加河、奥卡河、克利亚季马和莫斯科河流经此州。西北临特维尔州、东北临弗拉基米尔州、东南接梁赞州、南倚图拉州、西南与卡卢加州接壤,西北与斯摩棱斯克州相接。莫斯科市被其环抱在内,与雅罗斯拉夫尔州在该州也存在较短的边界。 该州行政区域由14个地区,44个城市、2个类城市定居点和5个保密行政区构成。 莫斯科州的州名来自于被其环绕的莫斯科市。然而,莫斯科市是俄罗斯联邦的独立行政主体,莫斯科州和莫斯科直辖市的政府行政中心及政府办公地均位于莫斯科市。2007年,莫斯科州的大部分行政部门,已经被迁往位于距离莫斯科环城公路350米远的克拉斯诺戈尔斯克的新政府办公大楼内。.

新!!: 洛佐夫斯基和莫斯科州 · 查看更多 »

赤色职工国际

赤色职工国际(英文缩写为RILU,Красны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 профсоюзов),是共产国际创立的国际工会组织,与社会民主党创办的主张的国际工会联合会(“阿姆斯特丹国际”)对抗。1930年代面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威胁,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各国建立最广泛的,赤色职工国际于1937年解散。.

新!!: 洛佐夫斯基和赤色职工国际 · 查看更多 »

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

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Екатеринослав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範圍大致包括烏克蘭東南部的盧甘斯克州、頓涅茨克州、扎波羅熱州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一部分。面積63,393平方公里,1897年人口2,113,674人。首府葉卡捷琳諾斯拉夫。 1803年建省。1923年撤銷。.

新!!: 洛佐夫斯基和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洛佐夫斯基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

#重定向 苏联外交部.

新!!: 洛佐夫斯基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外交部

苏联外部关系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внешних сношений СССР)建立于1923年。在1946年前,苏联这一重要组织称为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о иностранным делам),拉丁化后简称为Narkomindel;1946年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该部门通称为苏联外交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全联盟级别的外交人民委员会,在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后的1923年7月16日成立,是建立于1917年所成立的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基础之上的。部门在1946年前由人民委员领导,由外交部长领导至1991年,1991年曾称外部关系部。每个外交部长均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提名推荐,并由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确认通过担任,成为部长会议成员。 Category:苏联政府 Category:苏联外交 Category:各国外交部门.

新!!: 洛佐夫斯基和苏联外交部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Центр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ЦК КПСС),简称苏共中央(ЦК),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权力组织。早期也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章,在两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之间的闭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管理全党及政府事务。中央委员会成员每五年由党代会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政治局由苏共中央选出并对其报告。苏共中央同时选举出苏共中央书记,并组成苏共中央书记处,同时也选举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1919-1952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组织局也以同样的方法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一年召开大会两次,每次集会时间持续一至两天。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苏共中央的权力由于它并不经常召开的大会和庞大的委员数量所限制,实权掌握在政治局内。中央委员会的定位更像是一个“橡皮图章”,用来造成一个达成共识的效果以赋予政治局决议的合法性。在诸如制定新的长期计划,或是选举新的党总书记等大型活动召开前,会召开一次全体特别会议。 自1917至1934年间,中央委员会由于讨论政治问题,更像是一个议会。但是由于中央内部许多委员对斯大林的反对声音时有产生,最终导致斯大林在苏共十七大与十八大之间(1934至1939年)发动了大清洗运动。因此直至斯大林死前,苏共中央的地位基本被无视。 斯大林死后,苏联进入了一段时期的集体领导制,并因此重启了中央委员会使其发挥作用。1957年,中央委员会反对了主席团(即政治局)提出的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赫鲁晓夫在朱可夫元帅的协助下,得到了中央委员会的支持,并将对手指为反党集团。七年后的1964年,苏共中央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通过了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 1985年3月的选举,改革派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这是苏共中央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在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中央委员会随着苏联共产党而解散。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机构 Category:中央委员会.

新!!: 洛佐夫斯基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最高苏维埃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苏联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CCCP),是苏联根据1936年和1988年《苏联宪法》所设立的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的领袖为主席团主席;它还包括民族院和联盟院。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均各有相同苏联的民族院议员。联盟院则按人口比例产生,两院均采取直接选举制度。最高苏维埃在位于莫斯科的大克里姆林宮召开会议。 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后的最高立法机关也多承袭了最高苏维埃的名称,但体制架构大多与苏联时期的立法机关并无直接联系,仅保留原称。目前原苏联各共和国的立法机关多已使用本地民族的称呼,例如俄罗斯联邦会议下院改称国家杜马、哈萨克斯坦立法机关下院改称马日利斯,而实行一院制的乌克兰国会则称拉达(俄语仍称为“最高苏维埃”)。.

新!!: 洛佐夫斯基和苏联最高苏维埃 · 查看更多 »

洛佐瓦亚

#重定向 洛佐瓦.

新!!: 洛佐夫斯基和洛佐瓦亚 · 查看更多 »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丹麥語:Skandinaviske halvø,瑞典語:Skandinaviska halvön,挪威語:Den skandinaviske halvøy,芬兰語:Skandinavian niemimaa),位于欧洲西北角,其濒临波罗的海、挪威海及北欧巴伦支海,与俄罗斯和芬兰北部接壤,北至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两个国家即西部的挪威和南边的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横恒于两个国家之间,整个半岛长1850公里,面积75万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半岛,半岛西部属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岛屿和峡湾;东、南部地势较平整,半岛的气候属温带气候,其北端严寒。.

新!!: 洛佐夫斯基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洛佐夫斯基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索罗蒙·阿布拉莫维奇·洛佐夫斯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