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氟和氟甲烷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氟和氟甲烷之间的区别

氟 vs. 氟甲烷

氟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F,其原子序数为9,是最轻的卤素。其单质在标准状况下为浅黄色的双原子气体,有剧毒。作为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氟极度活泼,几乎与所有其它元素,包括某些惰性气体元素,都可以形成化合物。 在所有元素中,氟在宇宙中的丰度排名为24,在地壳中丰度排名13。萤石是氟的主要矿物来源,1529年该矿物的性质首次被描述。由于在冶炼中将萤石加入金属矿石可以降低矿石的熔点,萤石和氟包含有拉丁语中表示流动的词根fluo。尽管在1810年就已经认为存在氟这种元素,由于氟非常难以从其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并且分离过程也非常危险,直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亨利·莫瓦桑才采用低温电解的方法分离出氟单质。许多早期的实验者都因为他们分离氟单质的尝试受到伤害甚至去世。莫瓦桑的分离方法在现代生产中仍在使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曼哈顿工程以来,单质氟的最大应用就是合成铀浓缩所需的六氟化铀。 由于提纯氟单质的费用甚高,大多数的氟的商业应用都是使用其化合物,开采出的萤石中几乎一半都用于炼钢。其余的萤石转化为具有腐蚀性的氟化氢并用于合成有机氟化物,或者转化为在铝冶炼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冰晶石。有机氟化物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其主要用途是制冷剂、绝缘材料以及厨具(特氟龙)。诸如阿托伐他汀和氟西汀等药物也含有氟。由于氟离子能够抑制龋齿,氟化水和牙膏中也含有氟。全球与氟相关的化工业年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 气体是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00到20000倍。由于碳氟键强度极高,有机氟化合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够长期存在。在哺乳动物中,氟没有已知的代谢作用,而一些植物能够合成能够阻止食草动物的有机氟毒素。. 氟甲烷,也稱為甲基氟、氟利昂41、HFC-41,其化學式為CH3F,在常溫常壓下是無毒、可液化的可燃氣體,是甲烷的一氟取代物。氟甲烷用在半導體及電子產品的製程中,在射频场下氟甲烷會溶解氟離子,可選擇性的蝕刻矽化合物的薄膜,即反應性離子蝕刻(reactive-ion etching)。.

之间氟和氟甲烷相似

氟和氟甲烷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全球暖化潛勢四氟化碳甲烷键能氟利昂温室气体

全球暖化潛勢

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簡稱GWP),亦作全球升溫潛能值,是衡量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是將特定氣體和相同質量二氧化碳比較之下,造成全球暖化的相對能力。二氧化碳的全球暖化潛勢定義為1。全球暖化潛勢是溫室效應的影響因子之一。 計算全球暖化潛勢時,一般會以一段特定長度的評估期間為準(如一百年),提到全球暖化潛勢時也需一併說明其評估期間的長度。 在京都議定書中受到管制的物質有二種:一種是具有很高的全球暖化潛勢,另一種是全球暖化潛勢不大,但在地球大氣層中的濃度正快速上昇。.

全球暖化潛勢和氟 · 全球暖化潛勢和氟甲烷 · 查看更多 »

四氟化碳

四氟化碳,又称为四氟甲烷、Freon-14及R 14,是一種鹵代烴(化學式:CF4)。它既可以被視為一种鹵代烴、鹵代甲烷、全氟化碳,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无机化合物。 零下198 °C時,四氟化碳具有單斜的結構,晶格常数为a.

四氟化碳和氟 · 四氟化碳和氟甲烷 · 查看更多 »

碳(Carbon,拉丁文意為煤炭)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C,原子序数為6,位於元素週期表中的IV A族,屬於非金屬。每個碳原子有四顆能夠進行鍵合的電子,因此其化合價通常為4。自然產生的碳由三種同位素組成:12C和13C為穩定同位素,而14C則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碳是少數幾個自遠古就被發現的元素之一(見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碳的同素異形體有數種,最常見的包括:石墨、鑽石及無定形碳。這些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物理性質,包括外表、硬度、電導率等等,都具有極大的差異。在正常條件下,鑽石、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熱導率是已知材質中最高的。 所有碳的同素異形體在一般條件下都呈固态,其中石墨的熱力學穩定性最高。它們不易受化學侵蝕,甚至連氧都要在高溫下才可與其反應。碳在無機化合物中最常見的氧化態為+4,並在一氧化碳及過渡金屬羰基配合物中呈+2態。無機碳主要來自石灰石、白雲石和二氧化碳,但也大量出現在煤、泥炭、石油和甲烷水合物等有機礦藏中。碳是所有元素中化合物种类最多的,目前有近一千萬種已記錄的純有機化合物,但這只是理論上可以存在的化合物中的冰山一角。 碳的豐度在地球地殼中排列第15(见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並在全宇宙中排列第4(见化學元素豐度),名列氫、氦和氧之下。由於碳元素極為充沛,再加上它在地球環境下所能產生的聚合物種類極為繁多,因此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學根本。.

氟和碳 · 氟甲烷和碳 · 查看更多 »

甲烷

烷(化學式:;英文:Methane),是結構最簡單的烷類,由一個碳原子以及四個氫原子組成。它是最簡單的烴類也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在地球上有很高的相對豐度,使之成為很有發展潜力的一種燃料,但在標準狀態下收集以及存儲氣態的甲烷是一個十分有挑戰性的課題。 在自然狀態下,甲烷可以在地底下或者海底找到,而大氣中也含有甲烷,這些甲烷稱為大氣甲烷。在原始大氣中,甲烷是主要成分之一。自1750年以來,地球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約150%,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並佔總長壽命輻射以及全球所有溫室氣體的20%(不包括水蒸氣)。在太空中,不少星體的表面和大氣中也有甲烷。 甲烷的結構是由一個碳和四個氫原子透過sp3混成的方式化合而成,並且是所有烴類物質中,含碳量最小,且含氫量最大的碳氫化合物,因此甲烷分子的分子結構是一個正四面體的結構,碳大約位於該正四面體的幾何中心,氫位於其四個頂點,且四個碳氫鍵的鍵的鍵角相等、鍵長等長。標準狀態下的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一些有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時所產生的沼氣其實就是甲烷。.

氟和甲烷 · 氟甲烷和甲烷 · 查看更多 »

键能

键能通常指在标准状态下气态分子拆开成气态原子时,每种化學鍵所需能量的平均值。.

氟和键能 · 氟甲烷和键能 · 查看更多 »

氟利昂

氟利昂(Freon、、,亦稱氯氟烃、氟氯烷)是由生產之數種產品的註冊商標。這些物質通常是穩定、不可燃、中度毒性的氣體或液體,常作為冷媒或使用。早期的氟利昂因含有氯氟烴(CFCs)容易造成臭氧層空洞(如二氟一氯甲烷),目前改良的冷媒已將氯成分用氟取代,以減輕氯對臭氧層破壞的影響。並非所有製冷劑都被叫做氟利昂,只有科慕公司製造的R-12、R-13B1、R-22、R-502、R-503才被標記於氟利昂。 目前“氟利昂”已成為是一種常見的術語,就如“可樂”、“施樂”、“舒潔”等詞一樣,通常泛指任何碳氟化合物製冷劑。.

氟和氟利昂 · 氟利昂和氟甲烷 · 查看更多 »

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H,原子序為1。氫的原子量為,是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元素。單原子氫(H)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佔重子總質量的75%。等離子態的氫是主序星的主要成份。氫的最常見同位素是「氕」(此名稱甚少使用,符號為1H),含1個質子,不含中子;天然氫還含極少量的同位素「氘」(2H),含1個質子和1個中子。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佈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定諤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编写《博物新编》(1855年)时,把元素名翻译为“轻气”,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氫氣的工業生產主要使用天然氣的蒸汽重整過程,或通過能源消耗更高的水電解反應。大部份的氫氣都在生產地點直接使用,主要應用包括化石燃料處理(如裂化反應)和氨生產(一般用於化肥工業)。在冶金學上,氫氣會對許多金屬造成氫脆現象,使運輸管和儲存罐的設計更加複雜。.

氟和氢 · 氟甲烷和氢 · 查看更多 »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GHG)或稱溫室效應氣體,是指大气中促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自然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大約佔26%,其他還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亞氮(又稱笑氣,N2O)、以及人造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烴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縱使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碳循環中拿走,自從工業革命起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仍然導致大氣層內二氧化碳濃度由280ppm上升至400ppm。.

氟和温室气体 · 氟甲烷和温室气体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氟和氟甲烷之间的比较

氟有249个关系,而氟甲烷有1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3.01% = 8 / (249 + 17)。

参考

本文介绍氟和氟甲烷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