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古希臘天文學

指数 古希臘天文學

古希腊天文学是指古典时期用希腊语记录的天文学,涵盖古典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时代晚期等时期的天文学。它不局限于地理上的希腊或种族上的希腊人,因为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南征北战之后,希腊语已经成为希腊化世界学术界的通用语言。这一时期的希腊天文学又被称为希腊化天文学,而希腊化时期之前的希腊天文学则被称为古典希腊天文学。在希腊化和罗马时期,许多追随希腊传统的希腊和非希腊天文学家都曾在托勒密埃及的缪塞昂和亚历山大图书馆进行过研究。 古典希腊和希腊化时期天文学家发展的天文学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天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古希腊天文学从一开始就以寻求天象的理性、物理的解释为特征。北天的多数星座以及很多恒星、行星和小行星的名称都来源于古希腊天文学。古希腊天文学主要受到巴比伦天文学的影响,也部分受到的影响;其本身则影响了、阿拉伯伊斯兰天文学和西欧天文学。.

85 关系: 埃拉托斯特尼历法占星学印度-希臘王國古希腊数学古典时代古典时代晚期塞壬塞琉西亞的塞琉古大犬座大角星天狼星天文学史天文学大成天文学家天文學太阳太阳系奥德赛季节孔雀王朝宇宙宇宙学安提基特拉机械尼古拉·哥白尼巴比伦天文学中古伊斯蘭天文學希臘化時代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希腊神话希腊语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港亚里士多德以太伊利亚特伐罗诃密希罗俄刻阿诺斯土星地心说地球地球半径地理学喜帕恰斯前苏格拉底哲学四书五经四术火星獵戶座...球面天文学理想国第谷·布拉赫罗马神话牧夫座荷马食的周期西欧黄道阴阳历阿那克西曼德阿里斯塔克斯阿波罗尼奥斯阿拉托斯赫西俄德金星老普林尼逆行柏拉图恒星歲差 (天文)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主义水星木星本轮—均轮模型月球星座星表新星日心说摩伊赖数学托勒密托勒密王國 扩展索引 (35 更多) »

埃拉托斯特尼

埃拉托斯特尼(Ερατοσθένης|Eratosthénēs;Eratosthenes,,出生于昔兰尼,即现利比亚的夏哈特;逝世于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港),希腊数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的贡献主要是设计出经纬度系统,计算出地球的直径。.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埃拉托斯特尼 · 查看更多 »

历法

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计算时间的方法。 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其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西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曆,或称太阴历,其曆月是一个朔望月,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曆年为一个回归年,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所以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中国的农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 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历法 · 查看更多 »

占星学

#重定向 占星术.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占星学 · 查看更多 »

印度-希臘王國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有時又稱希臘-印度王國。 於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国家,起源於希臘-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後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印度部分與王國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國,並統稱希臘-印度王國。疆域橫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羅、今日的錫亞爾科特和查薩達 (Pushkalavati) 皆為當時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臘王國歷任30多位希臘化君主,並且經常相互交戰。 經歷兩世紀的統治,印度-希臘王國在語言、符號、宗教藝術和建築上把古印度、古希臘兩個豐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後再擴散影響其他地區,時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這種印度-希臘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藝術上。.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印度-希臘王國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数学

古希腊人是数学的奠基者,古希腊的数学在數學史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人提出了公理化体系、形式逻辑,使用逻辑证明、演绎法,强调量化和系统化,使数学成为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富有逻辑性的学科,开启了后世数学和科学的大门,现在世人所使用的数学和科学方法绝大部分直接来源于古希腊。.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古希腊数学 · 查看更多 »

古典时代

古典时代(或称为古典时期、古典古代、古风时期,Classical antiquity)是对(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一系列文明)的长期文化史的一个广义称谓。在这个时期中,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十分繁荣,对欧洲、北非、中东等地施加巨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古典时代起始于古希腊最早的文字记录,即公元前8-7世纪荷马史诗,一直延伸至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古典时代的结束伴随着古典时代晚期(公元300-600年)古典文化的崩溃,欧洲历史随后进入中世纪前期(公元600-1000年)。这段历史时期涵盖广袤的领土、多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分期。后世爱伦·坡的一句诗很好的诠释“古典时代”一词的含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受到古代东方文明影响的古希腊文化,以其艺术、哲学、社会、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古典时代。这些思想被古罗马人继承和效仿。这些来自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的语言、政治、教育系统、哲学、科学、艺术、建筑有巨大的影响:从当时现存的古典时代残片中,一场巨大的复兴运动在14世纪的欧洲逐渐成形,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各种领域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也在18-19世纪兴起。.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古典时代 · 查看更多 »

古典时代晚期

古典時代晚期又稱作古代晚期、晚古時期或近古代(Late Antiquity),是歷史學上的術語,意指古典古代到中世紀之間的期間,地區包含了歐洲的大部分和環地中海地區,歷史學者彼得·布朗(Peter Brown)把這段期間界定在2世纪到8世紀,一般而言這段時期的開端是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 (公元235年– 284年),在7世紀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席哈克略在位期間遭受穆斯林入侵結束。 羅馬在皇帝戴克里先在位時,社會、文化以及組織出现重大轉變,羅馬開始出現東西部的概念,在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除了基督教化,甚至有更大的舉措-遷都拜占廷,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當4世紀日耳曼人大舉遷徙使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時,蠻族也在各地建立王國,文化也呈現日耳曼-羅馬的形式,歐洲文化的基礎就在日耳曼族和基督教傳統混合而成。 歐洲的人口和知識科技也在此際慢慢轉變,社會崩潰直到文藝復興才開始恢復,而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到中世紀之間的時期,也是所謂的黑暗時期,也是近古代較狹義的定義。.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古典时代晚期 · 查看更多 »

塞壬

賽蓮(Siren)是希腊神话中人首鸟身(或鸟首人身、甚至跟人鱼相类)的女怪物,经常飞降在海中礁石或船舶之上,又被称为海妖或美人鸟。她们是河神埃克羅厄斯(Achelous)和斯忒洛珀(Sterope)的女儿(一说是埃克羅厄斯和缪斯女神之一的墨尔波墨涅或忒耳普西科瑞所生)。她们的别名是阿刻罗伊得斯(Acheloides),意即“阿刻罗俄斯的女儿们”。.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塞壬 · 查看更多 »

塞琉西亞的塞琉古

塞琉西亞的塞琉古或稱塞琉古(希臘語: Σέλευκος ,約前190年—?),他是希臘化的巴比倫天文學家,他承繼傳統的古希臘天文學,來發展他的理論。塞琉古可能來自底格里斯河畔塞琉西亞,那裡是美索不達米亞重要的希臘化中心,不然塞琉古就是來自紅海邊的塞琉西亞。他是希臘化時期最有名的日心論提倡者之一,並提出一套有關潮汐的理論。.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塞琉西亞的塞琉古 · 查看更多 »

大犬座

大犬座(Canis Major)是一个位于天球南部的星座,是现代88个星座和托勒密定义的48个星座之一。它在拉丁文中的名字是大犬(great dog),与之对应的是小犬(lesser dog),分别指大犬座和小犬座。此外,银河经过了大犬座区域,其边界内有好几个疏散星团,最著名的是M41。 大犬座内有天狼星,由于其距离太阳系较近(8.6光年),并且自身也具有一定亮度(绝对星等1.42),因此是地球上夜空中最亮的恒星。相比之下,该星座内其他较亮的恒星则是距离较远的高亮度恒星。 视星等为1.5的弧矢七(大犬座ε)是大犬座内第二亮的恒星,也是夜空中最强的极紫外辐射来源。 接下来较亮的是视星等为1.8的黄-白F型超巨星弧矢一(大犬座δ),视星等为2.0的蓝-白巨星军市一(大犬座β),视星等为2.4的蓝白超巨星弧矢二(大犬座η),视星等为3.0的白色光谱联星孙增一(大犬座ζ)。 该星座内还有红色特超巨星大犬座VY,是已知的最大的恒星之一,而同样位于该星座内的中子星 半径仅为5公里。.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大犬座 · 查看更多 »

大角星

大--星(α Boo / 牧夫座α)英文名Arcturus(),是牧夫座中最明亮的恆星。以肉眼觀看大角星,它是橘黃色的,視星等-0.04,是全夜空第3亮的恆星,僅次於-1.46等的天狼星與-0.86等的老人星。雖然半人馬座的南門二(半人馬座α星)視星等是-0.27等,但它是由-0.01等的α1和+1.33等的α2組成的聯星,個別的亮度都低於大角星,只因為它們太過接近,所以肉眼無法分辨出來。因此,南門二雖然是相當明亮的恆星,但半人馬α1比大角星暗了一些,只是全天第4亮的恆星。大角星和南門二都位在本星際雲(Local Interstellar Cloud)中。 大角星雖然位於北半球,但距離天球赤道的緯度少於20度,因此在南北兩個半球都能看見。大角星大約在4月30日的子夜中天,因此在北半球的春天,南半球的秋天可以看見這顆恆星。北半球的觀察者可以沿著北斗星弧狀的柄來找到大角星。順著這個弧線繼續延伸,也可以觀測到角宿一。大角星與室女座角宿一、獅子座五帝座一共同組成春季大三角,如果再加上獵犬座的常陳一就成為春季大鑽石。.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大角星 · 查看更多 »

天狼星

天狼星(Bd:α CMa)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其視星等為-1.46,幾乎為第二亮恆星老人星的兩倍。它的英文名稱為Sirius,讀法為/sɪɹiəs/,源自古希臘語的Σείριος。天狼星根據拜耳命名法的名稱為大犬座α星。我們肉眼以爲是一顆恆星的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個聯星系統,其中包括一顆光譜型A1V的白主序星和另一顆光譜型DA2的暗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Bd:α CMa B)。 天狼星如此之亮除了因爲其原本就很高的光度以外,還因爲它距離太陽很近。天狼星距離地球約2.6秒差距(約8.6光年),並是最近的恆星之一。天狼星A的質量為太陽的兩倍,而絕對星等為1.42等。它比太陽亮25倍,但光度明顯比其它亮星較暗,如對比老人星或參宿七。此雙星系統有約二億至三億年歷史,而初期是由兩顆藍色的亮星組成。更高質量的天狼星B耗盡了能源,成爲一顆紅巨星,然後又漸漸削去外層,約在一億二千萬年前坍塌成爲今天的白矮星狀態。 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中,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惡星。屈原在《九歌·東君》中寫到:「舉長矢兮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位於楚國西北的秦國;而蘇軾《江城子》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威脅北宋西北邊境的西夏。.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天狼星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史

天文学的历史非常久远,天文学可谓人类历史上古老的一门科学。从最初人类对于星象变化的认识开始,天文学就已经开始萌芽了。人们为了研究和制定各种时间或时令(例如:季节或者历法)而产生了天文学,甚至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占卜的——许多人以星象来进行占卜,即占星术。 可以说,天文学发展了那么长的时间,研究它的历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天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历史上记录的各种天文现象,更是当今某些天文研究领域的非常重要、非常珍贵的资料。正是由于一直以来不断的资料积累,才使得后来的天文学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因此天文学史也就成了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早期的天文學致力於發展在天球上可見的明亮天體的運行規律,特別是太陽、月球、恆星和肉眼可見行星。早期天文學研究的一個例子是太陽在地平線上的出沒在恆星中位置的週年變化,這可以用來建立農業的儀式或日曆。在某些文化中,天文的資料被用於占星學中的預測。 古代的天文學家已經能夠區分恆星和行星,在比較下,恆星經歷世紀的長時間依然是固定不變的,但行星在很短的時間就會移動位置。.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天文学史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大成

天文学大成(Almagest或翻譯為至大論)是埃及亚历山大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公元140年前后编纂的一部数学、天文学专著。该书英文名称源于阿拉伯语الكتاب المجسطي, al-kitabu-l-mijisti,意为“伟大的书”。天文学大成首先由希腊语写成,名为Μαθηματικἠ Σύνταξις(Mathematikē Sýntaxis, 数学论文,后书名改为Hē Megálē Sýntaxis,伟大论文)提出了恒星和行星的复杂运动路径。 直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该书提出的地心说模型被伊斯兰和欧洲社会接受长达一千多年。天文学大成是古希腊天文学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该书对数学学者也很有价值,因为它记载了古希腊数学家依巴谷已经遗失的著作。依巴谷论述了三角法,但是该著作已经丢失,数学家大体上使用托勒密的书籍来当做依巴谷著作和古希腊三角法的资料。.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天文学大成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太阳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奥德赛

《奥德赛》(ΟΔΥΣΣΕΙΑ,转写:Odýsseia,Odyssey)又译《奧狄賽》、《奥德修记》、或《奧德賽飄流記》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亚特》)。《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是盲诗人荷马所作。这部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是除《伊利亚特》外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一般认为,《奥德赛》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末的爱奥尼亚,即今希腊安纳托利亚的沿海地区。 《奥德赛》主要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修斯(或譯奧德賽斯,罗马神话中称为“尤利西斯”)在特洛伊陷落后返乡的故事。十年特洛依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又漂泊了十年,才回到了故乡伊萨卡。人们认为他已经死去,而他的妻子珀涅罗珀和儿子忒勒玛科斯必须面对一群放肆的求婚者,这些人相互竞争,以求与珀涅罗珀成婚。 如今,《奥德赛》已被译为多国语言,是公认的世界文学经典。许多学者认为,这部史诗是由一些诗人、歌手或口头创作而成的。至于当时口头表演的细节是什么样,这个故事是如何由口头诗歌变为书面著作,学者至今仍争论不休。《奥德赛》的用语是一种书面的诗话希腊语,混合了伊欧里斯语、爱奥尼亚语等多种希腊方言。全诗共有12110行,通篇使用。不仅是战士们的行动,诗歌的非线性的叙事方法,以及妇人和农奴们对事件发展的影响,都是《奥德赛》里引人注目的元素。在英文及其他很多语言中,单词“奥德赛”(odyssey)现在用来指代一段史诗般的征程。 《奥德赛》的结尾已经丢失。但是还有一个失落的续集,,据说是为斯巴达的修涅诵所著,而不是荷马。一种说法是被缪西斯或昔兰尼的犹哥蒙所藏。.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奥德赛 · 查看更多 »

季节

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不同的地区,其季节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对温带地區而言,一年分为四季,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于赤道地區只有旱季和雨季,或無季相之分。在極地,並非只有冬季,但春秋季不明顯,以北極為例,五月到九月為夏季,十月到隔年四月為冬季,即没有春季和秋季。.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季节 · 查看更多 »

孔雀王朝

孔雀帝國(梵语:मौर्य राजवंश,约前324年至约前185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擴張所形成的帝國,阿育王為當時主要推廣佛教的領導者,在歷史上具有一席之地。.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孔雀王朝 · 查看更多 »

宇宙

宇宙(Universe)是所有時間、空間與其包含的內容物所構成的統一體;它包含了行星、恆星、星系、星系際空間、次原子粒子以及所有的物質與能量,宇指空間,宙指時間。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其距離大約為;而整個宇宙的大小可能為無限大,但未有定論。物理理論的發展與對宇宙的觀察,引領著人類進行宇宙構成與演化的推論。 根據歷史記載,人類曾經提出宇宙學、天體演化學與,解釋人們對於宇宙的觀察。最早的理論為地心說,由古希臘哲學家與印度哲學家所提出。數世紀以來,逐漸精確的天文觀察,引領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以太陽系為主的日心說,以及經約翰內斯·克卜勒改良的橢圓軌道模型;最終艾薩克·牛頓的重力定律解釋了前述的理論。後來觀察方法逐漸改良,引領人類意識到太陽系位於數十億恆星所形成的星系,稱為銀河系;隨後更發現,銀河系只是眾多星系之一。在最大尺度範圍上,人們假定星系的分布,且各星系在各個方向之間的距離皆相同,這代表著宇宙既沒有邊緣,也沒有所謂的中心。透過星系分布與譜線的觀察,產生了許多現代物理宇宙學的理論。20世紀前期,人們發現到星系具有系統性的紅移現象,表明宇宙正在;藉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察,表明宇宙具有起源。最後,1990年代後期的觀察,發現宇宙的膨脹速率正在加快,顯示有可能存在一股未知的巨大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脹,稱做暗能量。而宇宙的大多數質量則以一種未知的形式存在著,稱做暗物質。 大爆炸理論是當前描述宇宙發展的宇宙學模型。目前主流模型,推測宇宙年齡為。大爆炸產生了空間與時間,充滿了定量的物質與能量;當宇宙開始膨脹時,物質與能量的密度也開始降低。在初期膨脹過後,宇宙開始大幅冷卻,引發第一波次原子粒子的組成,稍後則合成為簡單的原子。這些原始元素所組成的巨大星雲,藉由重力結合起來形成恆星。 目前有各種假說正競相描述著宇宙的終極命運。物理學家與哲學家仍不確定在大爆炸前是否存在任何事物;許多人拒絕推測與懷疑大爆炸之前的狀態是否可偵測。目前也存在各種多重宇宙的說法,其中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著與現今宇宙相似的眾多宇宙,而現今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宇宙 · 查看更多 »

宇宙学

宇宙學(英文:Cosmology)或宇宙論,這個詞源自於希臘文的κοσμολογία(cosmologia, κόσμος (cosmos) order + λογια (logia) discourse)。宇宙學是對宇宙整體的研究,並且延伸探討至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雖然宇宙學這個詞是最近才有的,人們對宇宙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牽涉到科學、哲學、神秘学以及宗教。.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宇宙学 · 查看更多 »

安提基特拉机械

安提基特拉機械(希臘文:O μηχανισμός των Αντικυθήρων, O mēchanismós tōn Antikythērōn,或譯為安提基瑟拉、安提基西拉)是古希腊时期為了計算天體在天空中的位置而設計的青銅機器,屬於模拟计算机 Quote: Imagine tossing a top-notch laptop into the sea, leaving scientists from a foreign culture to scratch their heads over its corroded remains centuries later.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安提基特拉机械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Mikołaj Kopernik,)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倡日心说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著的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它开启了哥白尼革命,并对推动科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哥白尼出生于皇家普魯士,该地区自1466年隶属于波兰王国。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医生,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后续几项都没有学历学位)。1517年,哥白尼总结了货币量化理论,成为当今经济学的重要基础之一。1519年,哥白尼在托马斯·格雷沙姆之前总结出了劣幣驅逐良幣理论的前身。.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尼古拉·哥白尼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天文学

西方天文学的起源可以在美索不达米亚中找到,在精密科学方面西方所有的努力都是与巴比伦晚期天文学家的工作直接相关的后代Aaboe, Asger.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巴比伦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中古伊斯蘭天文學

伊斯兰天文学(阿拉伯天文学)包括伊斯兰世界所做出的天文学成就,特别是在伊斯兰的黄金年代(8世纪-15世纪),这些著作主要用阿拉伯语书写。这些进步主要在中东,中亚,安达卢斯和北非,后来扩展到了远东和印度。这门科学在吸收外来科学和将外来元素转化成伊斯兰特色的科学方面与其他的伊斯兰科学别无二致。他们吸收来自希腊,波斯萨珊王朝和印度的成就最多并将这些作为他们的科学的基础。同时,伊斯兰天文学在后来对印度,拜占庭和欧洲天文学(可从12世纪的拉丁文译本中得出),甚至中国,马里的天文学都影响深远。 很多天空中的恒星,如毕宿五,河鼓二和很多天文学的术语,如照准仪,地平经度和高度方位仪,都来源于他们的阿拉伯名字。尽管一大部分伊斯兰天文学的著作(大概10000份手抄本)都没有被阅读过或编入目录,但我们已经可以根据资料还原一个比较精确的伊斯兰天文学的图景。.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中古伊斯蘭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在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之後不久開始。通常起始點視為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逝世開始,並結束於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前30年最後的繼業者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Green,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 p. xiii.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希臘化時代 · 查看更多 »

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

#重定向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希腊神话

希臘神話(希腊语:ἡ Ἑλληνικὴ Μυθολογία)即口頭或文字上一切有關古希臘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的神話。希臘神話是古希臘宗教的組成部分之一。現代的學者更傾向於研究神話,因為其實際上反映了古希臘的宗教和政治制度、文明以及這些神話產生的本質原因。一些神學家甚至認為古希臘人創造這些神話是為了解釋他們所遇到所有的事件。 希臘神話涵及大量傳說故事,其中很多都通過希臘藝術品來表現,比如古希臘的陶器繪畫和浮雕藝術。這些傳說意在解釋世界的本源和講述眾神和英雄們的生活和冒險以及對當時的生物的特殊看法。這些神話開始於口耳相傳,今日所知的希臘神話或傳說大多來源於古希臘文學。已知的最早的古希臘文學作品有荷馬的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著重描寫了和特洛伊戰爭相關的重大事件。基本上和荷馬是同時期的赫西俄德的兩部詩歌《神譜》和《工作與時日》包含了當時的學者對世界起源、神權統治和人類時代的延續以及人類疾苦和祭祀活動的起源的看法和認識。除了《荷馬史詩》之外,還可以從《》(抒情詩,公元前5世紀的悲劇作品)、希臘化時期的學術作品和詩歌以及羅馬帝國時期的作品,如普魯塔克和保薩尼亞斯的作品中發現希臘神話的踪跡。 現在希臘神話已經從很多藝術品上關於眾神和英雄故事的裝飾得到考古學上證明。公元前8世紀的陶器上的幾何設計鮮明地記錄特洛伊圍城的場景和赫拉克勒斯的冒險。在隨後的古風時期、古典希臘時期以及希臘化時期,大量得到了文學上的證據證明神話場景不斷湧現。 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化、藝術、文學和語言有著明顯而深遠的影響。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詩人和藝術家很多都從希臘神話中獲得靈感,並為其賦予現代意義。.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希腊神话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亚历山大大帝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图书馆

亞歷山大圖書館,又稱古亞歷山大圖書館,位於埃及亞歷山卓,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由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國王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世紀所建造,後來慘遭火災,因而被摧毀。它實際是什麼模樣無人知曉,因為它連一個石塊實物都沒有留下,今人只能從歷史文獻的零星記載中了解,而大量考古發掘似乎也無確鑿線索。在公元2002年於原址附近重新建立的新亞歷山大圖書館,則是地中海沿岸主要的圖書館及文化中心之一。它同時代表著對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紀念及振興學術文化的嘗試。.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亚历山大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港

亚历山大港(Αλεξάνδρεια;科普特语:Ⲣⲁⲕⲟⲧⲉ(Rakote);الإسكندرية),又譯亞歷山卓,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省省会,地中海岸的港口、非洲重要的海港。其地理位置是北纬31°12',东经29°15',离开罗西北208千米。尼罗河多支的、现已干枯的入海口位于亚历山大港东19千米处,古城卡诺珀斯的遗蹟就在那裡。今天亚历山大港有约334万居民。 亚历山大港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雖然埃及的伊斯兰教统治者在奠定了开罗为埃及的新首都后亚历山大港的地位不断下降。但在十九世紀末期,亞歷山大港躍升為世界主要的船運及交易中心之一,蓬勃的棉花業與連接紅海和地中海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帶給這個城市豐厚的利潤。 今天的亞歷山大港靠著從蘇伊士來的天然氣和石油運輸管線成為埃及的重要工業中心。這個城市同時也有著蓬勃的觀光業。.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亚历山大港 · 查看更多 »

亚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Aristotélēs,),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圖的學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音乐、生物學、經濟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形而上学。 亞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學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其影響力延伸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最終被牛頓物理學取代。在動物科學方面,他的一些意見仅在19世纪被确信是準確的。他的学术领域还包括早期关于形式逻辑理论的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合并到了现代形式逻辑理论裡。在形而上學方面,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神學思想在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傳統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世紀,它繼續影響着基督教神學,尤其是天主教教會的學術傳統。他的倫理學,虽然自始至终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后来也随着新兴現代美德倫理的到来获得了新生。今天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的各个方面。在經濟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對於經濟活動的分類與看法持續影響到中世紀與重農主義,直到被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派取代為止。雖然亞里士多德寫了許多論文和優雅的對話(西塞羅描述他的文學風格為“金河”),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他的著作现已失散,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原创作品保存了下來。.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亚里士多德 · 查看更多 »

以太

以太(Luminiferous aether、aether 或 ether)或譯為光乙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亞里斯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為五元素之一。19世紀的物理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曾被假想的電磁波的傳播媒質。但後來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表明“以太”存在,因此“以太”理论被科学界抛弃。.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以太 · 查看更多 »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希腊语:Ιλιάς,转写:Iliás)又译《伊利昂纪》(取自书名“伊利昂城下的故事”之意),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強弱弱格六音步史诗。故事的背景设在特洛伊战争,是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军队对特洛伊城(伊利昂)圍困了十年之久,故事讲述了国王阿伽门农与英雄阿喀琉斯之间的争执。 虽然故事只是讲述了战争最后一年几周内发生的事情,但《伊利亚特》提及或暗喻了许多关于围城的希腊传奇;在早先的事件中,例如勇士们为围攻集合,战争的由来,以及相关的顾虑等等都在故事开始之时出现。史诗的叙述随后给出了预言,例如阿基里斯将会遇到的不幸以及特洛伊的沦陷,这些预言在事件发生前给出,暗示生动鲜活,因此当故事到结尾处,史诗基本上诠释了整个特洛伊战争。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某种程度上是上下集的关系,常被认为是荷马的作品,它们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与《奥德赛》同为西方的经典之一。根据有荷马史诗人物图像的花瓶生产时期、其他引用此诗的希腊诗歌撰写日子推断,本史诗应大约完成于公元前750或725年。最近,根据语言演化的统计模型将其定位为公元前760到710年间。在现代通用版中,《伊利亚特》包含15,693行;文字是以荷马希腊文写成,混合了爱奥尼亚希腊文和其它古希腊文风。.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伊利亚特 · 查看更多 »

伐罗诃密希罗

伐罗诃密希罗(Varahamihira,)一作彘日,是古印度一位天文学家、数学家。是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二世王宫中的“九宝”之一。所著《五大历数全书汇编》(Pancasiddhatika)总结了当时印度的天文学主要成就。11世纪该书被阿拉伯学着比鲁尼翻译成阿拉伯文介绍到了阿拉伯世界。 V V V V.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伐罗诃密希罗 · 查看更多 »

俄刻阿诺斯

俄刻阿诺斯(古希腊语:Ὠκεανός;Oceanus),又譯歐開諾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泰坦,大洋河的河神。所谓大洋河是希腊人想象中环绕整个大地的巨大河流,代表世界上的全部海域。 在最原始的荷马史诗里,俄刻阿诺斯是原始神之一,与其妻忒堤斯一起为其他所有神的始祖。而后来被广为接受的赫西俄德的体系则把他划为由原始神产生的第二代神,为地母蓋亚与天神乌拉诺斯之子。按照赫西俄德,俄刻阿诺斯的妻子是他的妹妹忒堤斯,两人生下了3000个儿子和3000个女儿,这就是世界各地的河神与大洋神女(“俄刻阿尼得斯”)。 在泰坦战争爆发时,俄刻阿诺斯明智地置身事外,因此在奥林帕斯神推翻泰坦的统治后仍得以保有自己的全部权利。奥林帕斯神的首领宙斯的第一个妻子就是俄刻阿诺斯的女儿墨提斯(大洋神女之一)。埃斯库罗斯把俄刻阿诺斯描写成一个开明的人,他曾徒劳地试图使宙斯与普罗米修斯和解。在古典时代的希腊神话中,俄刻阿诺斯作为海洋主宰的地位被波塞頓取代。 在大多数欧洲语言里,“海洋”一词來自俄刻阿诺斯的名字。.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俄刻阿诺斯 · 查看更多 »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土星 · 查看更多 »

地心说

地心说(或稱天动说),是古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其他的星球都環繞著它而運行的學說。 由於古代人缺乏足夠的宇宙觀測數據,以及懷著以人為本的觀念,因此他們誤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其他的星體都是繞著它而運行的。古希臘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將地心說的模型發展完善,且為了解釋某些行星的逆行現象(即在某些時候,從地球上看那些星體的運動軌跡,有時這些星體會往反方向行走),因此他提出了本轮的理論,即這些星體除了繞地軌道外,還會沿著一些小軌道運轉。後來,天主教教會接納此為世界觀的「正統理論」。 托勒密的理論能初步的解釋從地球上所看到的現象,但是在文藝復興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支持日心說的證據逐漸出現,且有些證據無法以地心說解釋,地心說逐漸占了下風。在現代世界,支持地心說的人已經寥寥無幾。.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地心说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地球半径

由于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所以并不能用一个值来表达地球的实际半径。但由于地球的形状很接近球体,用6,357km到6,378km(≈3,950 - 3,963英里)的范围值可以涵盖需要的所有半径。从数种把地球当做球体的建模方法都可以得到一个较方便的平均半径,这个值为6371km(≈3,958.7613英里)。“半径”常用来表示一个球体的属性,但本文中它更多的指地球“中心”到假象的地球模型表面的距离。这个距离随着随着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本文主要主要把地球当做球体或者椭球体模型来对待。对于地球模型的更详细的讨论可以参见条目地球形状。 地球半径有时候会当做一个距离单位来使用,特别是在天文学和地质学当中。它用符号R_\oplus表示。.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地球半径 · 查看更多 »

地理学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占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製度技術)條件。.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喜帕恰斯

喜帕恰斯(ίππαρχος,Hipparkhos,),或译希帕求斯,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有“方位天文学之父”之稱。 公元前134年,他繪製出包含1025颗恒星的星图,并创立星等的概念,亦发现了岁差现象。。喜帕恰斯也被認為是三角函數的創始者。.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喜帕恰斯 · 查看更多 »

前苏格拉底哲学

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西方哲学中,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或者是和苏格拉底同时期的并未受苏格拉底影响的哲学流派。 我们有时候很难找到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用来支持他们各自论点的原话,尽管他们写出了十分重要的文本,但却都没有保留下来。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思想都是摘录自后来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或者一些偶然发现的残本中。 从那个时代开始,哲学家们反对过去对世界的神秘主义解释,他们试图通过理性进行重新诠释。他们追问诸如此类的问题:.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前苏格拉底哲学 · 查看更多 »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四书五经 · 查看更多 »

四术

四术或四艺(拉丁文:quadrivium,意为四条道路)指中世纪欧洲大学继三艺之后所教的四门学科,以完成博雅教育。四艺包括算术、几何、 音乐及天文。在学习四艺之前,要学习三艺,包括语法、逻辑和修辞;而在学习四艺之后,可以进一步学习哲学和神学。.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四术 · 查看更多 »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火星 · 查看更多 »

獵戶座

獵戶座(Orion)是一個非常顯著的星座,也許是夜空中最出名的一個。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它那些分佈在天赤道上耀眼的星,也是各地人都認得的星座,也因此獵戶座一直有著「星座之王」的美譽,形如獵人俄里翁站在波江座的河岸,身旁有他的兩頭獵犬大犬座和小犬座,與他一起追逐著金牛座。一些其他的獵物如天兔座都在他的附近。.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獵戶座 · 查看更多 »

球面天文学

球面天文學也稱為位置天文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用於確定在任何一個日期和時間由地球上的任意地點所看見的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這是天文學最古老的分支之一,依靠數學的球面幾何學和測量的天體測量學為工具,可以回溯至上古。觀測天體並且持續紀錄,對宗教、守時和航海都是很重要的工作。在天文學上,精確的測量天體位置的科學稱為天體測量學。 球面天文學的主要元素是座標系統和時間。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最常使用赤道座標系統,是以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為基礎建立的。天體在這個系統內的位置以赤經(α)和赤緯(δ)來標示。相對於地點和時間的位置則可以使用地平座標系統以高度和方位來表示。 在星表中臚列出來的星系和恆星的位置,都是在特定年份中的位置。由於歲差和章動的雙重影響,會使天體的位置隨著時間而改變,而這些與地球的運動有關的位置改變,都會在週期性的出版品上予以修正。 天體曆是確認太陽和行星位置使用的參考表,其中列出了這些天體在特定時間於天球上的位置,可以經由適當的轉換得到在其他座標中的位置。 人類以肉眼在最好的環境下約可見6,000顆恆星(全天計),但在任何時間都有一半是在地平線下看不見的。現代星圖中,人類把天球劃分成88個星座並有標準的星座邊界,每一顆恆星僅能歸屬於一個星座。星座在航海上非常有用,舉例如居於北半球,可利用北極星找到北方,因為它永遠位於天北極附近。.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球面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理想国

《理想國》(Πολιτεία;拉丁语:Res Publica)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王制》,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圖在大約西元前390年所寫成的作品,主要谈及了正义、秩序和正义的人及城邦所扮演的角色。它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政治理论著作之一。 《理想国》译本极多,英译本中最有名者为Benjamin Jowett於1871年所出之译本,1968年艾伦·布鲁姆的译本也被学界公认。而某些版本(如郭斌和、张竹明的2009年译本)在正文旁插入了柏拉图著作编号,以作为不同译本或学者引述时的公器。.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理想国 · 查看更多 »

第谷·布拉赫

谷·布拉赫(Tycho Brahe,),丹麥貴族,天文學家兼占星術士和煉金術士。他最著名的助手是克卜勒。.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第谷·布拉赫 · 查看更多 »

罗马神话

像古希腊神话这样的罗马神话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直到罗马共和国末期罗马的诗人才开始模仿希腊神话编写自己的神话,因此罗马人没有传說的、像希腊神话中那样的神之间的斗争之类的传说。 罗马人传统具有的是:.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罗马神话 · 查看更多 »

牧夫座

牧夫座(拉丁语:Boötes)是北天的一個星座,在天球上的位置跨越赤緯0°至+60°,赤經13時至16時。名稱源自希臘Βοώτης,Boōtēs,意思是牧羊人或農夫(照字義是駕牛者,源自拉丁文的bovis 與“cow”,轉化成boos)。在名稱中的"ö"是分音符號,不是母音,意思是每個'o'要明確的個別發音。 牧夫座是現代的88個星座之一,也是第二世紀的天文學家托勒密敘述的48個星座之一。它含了全夜空中的第四亮星,橙巨星的大角星。牧夫座也是其他許多亮星的家,包括8顆比4等亮的星和21顆5等以上的星,總共有29顆肉眼可以輕鬆看見的恆星。.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牧夫座 · 查看更多 »

荷马

荷马(Ὅμηρος,约),相传為古希腊的遊吟诗人,生于小亚细亚,失明,創作了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者统称《荷马史诗》。目前沒有确切证据证明荷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传说中被构造出来的人物。而关于《荷马史诗》,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当时经过几个世纪口头流传的诗作的结晶。.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荷马 · 查看更多 »

食的周期

#重定向 交食周期 周期.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食的周期 · 查看更多 »

西欧

西欧是指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习惯上,本区又可以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三部分。本区位于歐亞大陸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在冷战时期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西欧 · 查看更多 »

黄道

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准。另外,黄道也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共面(看起来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并不能经常被观测到,地球自转产生了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这掩盖了太阳相对其他星星运动的轨迹。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蚀(eclipse)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黄道 · 查看更多 »

阴阳历

阳合历,又稱太陰太陽曆,是为許多文化採用的曆法,其日期採朔望月以指示月球的相位,年則與太陽相關,且一年的月數必須是整數。大多採用太陽年以回歸年定義,也有採用恆星年定義者。採用陰陽合曆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季節,因此需要安排閏月來調整,大多數的年有12個月,閏年就會有13個月。 在天文學中是指兼顾月相週期和太陽週期運動所安排的曆法。平年有12个朔望月,十九歲為一章)安置七个閏月,使年的平均值大约与回归年相当。俗稱農民曆的夏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 農民曆是構成陰陽合曆的部分,連續十九年一套可名為陰陽章曆,連續七十六年一套可名為陰陽篰曆。阴阳合历制中單一各別的年,其月數、日數不夠穩定,依曆制的定義,欠缺年曆年年穩定循環的性質,沒有年曆的身份,不能直接稱某一本農民曆是陰陽合曆,也不便於以回歸年為循環的農作應用,一般稱農民曆可以兼顧陰曆和陽曆的優點,且簡單、易懂、好記,其實是欠缺系統思考導致的誤解。 現今公曆以回歸年為基礎,如果加註四分月相,一樣可以構成陰陽合曆,連續十九年一套一樣可名為陰陽章曆,連續七十六年一套名為陰陽篰曆,如此月相清楚,且兼顧一年一循環的節氣。.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阴阳历 · 查看更多 »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希腊语:Ἀναξίμανδρος,约),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学者、泰勒斯的学生。 据说,他是希腊第一个绘制地图的人,曾经担任过一个米利都殖民地的领袖。同时,他还是希腊最早的论文作家和最早的哲学著述家。.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阿那克西曼德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塔克斯

阿里斯塔克斯(,;约公元前310年-前23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 他生于古希腊萨摩斯岛。他是史上有记载的首位創立日心说的天文学者,他将太阳而不是地球放置在整个已知宇宙的中心,他也因此被称为“希腊的哥白尼”。他的观点并未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并被掩盖在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光芒之下,直到大約1800年以后,哥白尼才很好地发展和完善了他的理论。.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阿里斯塔克斯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尼奥斯

阿波罗尼奥斯(古希腊语:)(Apollonius of Perga)(前262年-前190年),又译为阿波罗尼乌斯,阿波罗尼等,古希腊几何学家,著有《圆锥曲线论》八卷,《论切触》(),等等。 在他的八卷本《圆锥曲线论》(第八卷失传)中,提出:.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阿波罗尼奥斯 · 查看更多 »

阿拉托斯

阿拉托斯(Ἄρατος,公元前315或310年─公元前240年),古希臘最具名望的詩人之一,以長詩《物象》(τὰ Φαινόμενα)傳世,該詩對研究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具有極大價值。 生於基利家的索里,後來當上馬其頓王安提柯二世的宮廷詩人,死於當時的馬其頓首都培拉(現屬希臘的中馬其頓行政區)。他將哲學家歐多克索斯(Εύδοξος)的天文著作改寫成韻文《物象》,詩長1,154行,採用六音步格律,大概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描述星座,下半記錄氣象。這首詩為他贏得了很大名聲,在古代流傳甚廣,不少羅馬作家都曾翻譯此詩,包括演說家西塞羅、顯赫的日耳曼尼庫斯(Iulius Caesar Claudianus Germanicus),連保羅在傳道時也曾引用(見〈使徒行傳〉17章28節)。.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阿拉托斯 · 查看更多 »

赫西俄德

赫西俄德(也譯作海希奧德、赫西奧德、希斯亞德,希腊语:Hesiod (/ˈhiːsiəd/ or /ˈhɛsiəd/; Ἡσίοδος)是古希腊诗人,他可能生活在前8世纪。从前5世纪开始文学史家就开始争论赫西俄德和荷马谁生活得更早,今天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荷马更早。被稱為「希臘教訓詩之父」。.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赫西俄德 · 查看更多 »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Jakosky, "Atmospheres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in Beatty, Petersen and Chaikin (eds), The New Solar System, 4th edition 1999, Sky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金星 · 查看更多 »

老普林尼

蓋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常稱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羅馬作家、博物学者、军人、政治家,以《自然史》(一译《博物志》)一書留名後世。其外甥为小普林尼。 老普林尼是罗马骑士与元老院议员加伊乌斯·凯奇利乌斯的外孫。他出生在科莫,而非訛傳的维罗纳。学过法律,任西班牙代理总督,后担任那不勒斯舰队司令。老普林尼在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不幸被火山噴出的毒氣毒死。 其一生著有7部著作,其中六本散失,僅剩片段。。.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老普林尼 · 查看更多 »

逆行

没有描述。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逆行 · 查看更多 »

柏拉图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学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賢」或「希臘三哲」。.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柏拉图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歲差 (天文)

歲差(axial precession,字面意義為「(自轉)軸進動」),在天文學中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重力作用導致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軸的方向逐漸漂移,追蹤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25,800年的週期掃掠出一個圓錐(在占星學稱為大年或柏拉圖年)。「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 在歷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討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在歷史上,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lanetarium, accessed 30 December 2008,記載喜帕恰斯發現分點歲差,雖然確實的時代和日期並不清楚,但由托勒密認為是他所做的天文觀測推測,期間在西元前147年至127年。 在19世紀的前半世紀,由於對行星之間引力計算能力的改進,人們發現黃道本身也有輕微的移動,在1863年之際這稱為行星歲差,而占主導地位的部份稱為日月歲差(lunisolar precession)。它們合起來稱為綜合歲差,並且取代了分點歲差。日月歲差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引發地軸相對於慣性空間的轉動。 行星歲差(actually an advance)是由於其它行星對地球和軌道面(黃道)的引力有小角度造成的,導致黃道面相對於慣性空間的移動。日月歲差比行星歲差強大了500倍。除了月球和太陽,其它行星也會造成地軸的運動在慣性空間中產生微小的變化,在對比時會造成對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的誤解,所以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將主要的部分重新命名為赤道歲差,而較微弱的成份命名為黃道歲差,但是兩者的合稱仍是綜合歲差。.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歲差 (天文) · 查看更多 »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Πυθαγόρας,约)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创立者。 他認為數學可以解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對數字癡迷到幾近崇拜;同時認為一切真理都可以用比例、平方及直角三角形去反映和證實:譬如主張平方數"100"意味「公正」。.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毕达哥拉斯 · 查看更多 »

毕达哥拉斯主义

毕达哥拉斯主义是一个用于描述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追随者所持的秘教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学说的术语。他們都深受數學所影響。毕达哥拉斯主义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對柏拉图主义有重要影響。毕达哥拉斯学说在之后的复兴导致现在称为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哲学学派。.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毕达哥拉斯主义 · 查看更多 »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水星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木星 · 查看更多 »

本轮—均轮模型

#重定向 均轮和本轮.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本轮—均轮模型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星座

弗雷德里克·德·威特在1670年绘制的星座图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自从古代以来,人类便把三五成群的恒星与他们神话中的人物或器具联系起来,称之为“星座”。星座几乎是所有文明中确定天空方位的手段,在航海领域应用颇广。对星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不同的文明对于其划分和命名都不尽相同。星座一直没有统一规定的精确边界,直到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为了统一繁杂的星座划分,用精確的邊界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正式的星座,使天空多数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傳統星座為基礎。与此相对地,有一些广泛流传但是沒有被认可为正式星座的星星的组合叫做星群,例如北斗七星(参见恒星统称列表)。 在三維的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不一定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在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而其实它们之间可能相距很远。如果我们身处银河中另一太阳系,我们看到的星空将会完全不同。自古以來,人们对于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星座 · 查看更多 »

星表

星表是天文學上的目錄。在天文學中,許多恆星都只有在星表中有簡單的編號;而為了許多不同的目的,有許多巨大的星表在費時多年後才編輯完成,但其中僅有少數的會經常被引用到。許多近年編輯完成的星表是使用電子格式編輯完成,可以直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天文資料中心或其他網站上免費下載。(參見文末的連結。) 隨著人們發明強大的新型望遠鏡,看到的星星也越來越多,可見星星的數量數以億計,因此現階段根本不可能把數百億顆恆星收錄在單一星表中,而使用不同性質的星表來分類。常用的星表有:HD/HDE,SAO,,AC,,ADS,BS,BSC,HR,GJ,Gliese,Gl,GCTP,HIP。.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星表 · 查看更多 »

新星

新星是激变变星的一类,是由吸積在白矮星表面的氫造成劇烈的核子爆炸的現象。这类星通常原本都很暗,难以发现,爆发时突然增亮,被认为是新产生的恒星,因此而得名。新星按光度下降速度分为快新星(NA)、中速新星(NAB)、慢新星(NB)和甚慢新星(NC),爆发时亮度会增加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倍,持续几星期或几年。但不能和Ia超新星或其它恆星的爆炸混淆,包括加州理工學院在2007年5月首度發現的發光紅新星。 目前在银河系中已发现超过200颗新星。.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新星 · 查看更多 »

日心说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日心说 · 查看更多 »

摩伊赖

摩伊赖(Moirae、The Fates)是希腊神话中命运三女神的总称。她们的希腊语名字Μοίραι来源于μοίρα,大意为部分、配额,延伸为生活和命运而对人的配给,因此她们的本意为分配者。她们通常于三位老妇人的形象出现,整天忙碌着纺织人与神命运的丝线。在罗马神话中,她们被称为帕耳开(Parcae)。在北歐神話中也能找到对应者:諾倫三女神。.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摩伊赖 · 查看更多 »

数学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數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一門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而產生。數學家們拓展這些概念,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從選定的公理及定義中建立起嚴謹推導出的定理。 基礎數學的知識與運用總是個人與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數學基本概念的完善,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內的古代數學文本便可觀見,而在古希臘那裡有更為嚴謹的處理。從那時開始,數學的發展便持續不斷地小幅進展,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因为新的科學發現和數學革新兩者的交互,致使數學的加速发展,直至今日。数学并成为許多國家及地區的教育範疇中的一部分。 今日,數學使用在不同的領域中,包括科學、工程、醫學和經濟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例如物理学的实质性发展中建立的某些理论激发数学家对于某些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數學家也研究純數學,就是數學本身的实质性內容,而不以任何實際應用為目標。雖然許多研究以純數學開始,但其过程中也發現許多應用之处。.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数学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

#重定向 克劳狄乌斯·托勒密.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托勒密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王國

托勒密王國(Πτολεμαϊκὴ βασιλεία)或稱托勒密埃及,是亞歷山大大帝逝世之後,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的一個希臘化王國。王國建立者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托勒密一世,他在公元前304年自立為國王並宣稱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直到公元前30年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兵败自杀為止,歷經274年。王國疆域最鼎盛時包含埃及、昔蘭尼、安那托利亞南部、敘利亞南部和一些愛琴海島嶼,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亞歷山卓是托勒密王國的首都,也是當時是希臘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貿易樞紐。 埃及托勒密王朝一裔中兄妹或姊弟通婚很多。男性後裔常稱托勒密,女性的名稱常有克利奥帕特拉、贝勒尼基和阿尔西诺伊。其中最後的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最爲後世所知的。托勒密王國因內部王室紛爭、境內埃及人叛亂、以及外國入侵等等種種原因逐漸衰弱,最終被羅馬共和國占領。但所留下的希臘化文明一直延續到埃及被穆斯林征服為止。.

新!!: 古希臘天文學和托勒密王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