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刚恒毅

指数 刚恒毅

刚恒毅(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是義大利籍天主教枢机主教,為第一位驻华宗座代表、主徒会会祖,並曾擔任圣座傳信部的秘书长。他是改寫現代中國天主教發展的重要人物。.

78 关系: 十字架大同市天主教天主教南京总教区天主教台州教区天主教太原总教区天主教宁波教区天主教宣化教区天主教安国教区天主教保定教区天主教北京总教区天主教献县教区天主教蒲圻教区天主教汾阳教区天主教汉口总教区天主教海门教区天津条约孙德桢宣化宗座传信大学宗座额我略大学上海市中华民国-圣座关系中华民族中國中国天主教中梵关系主徒会主教五卅运动庇護十一世开封河南总修院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保教权修会圣言会圣母圣心会傳教神职祭司福音罗马罗文藻美洲羅馬教廷遣使會聖座萬民福音部非基督教运动顾维钧...领事馆辅仁大学胡若山阜姆赵怀义蔡宁里耶卡若石总修院若望二十三世耶稣耶稣会陈国砥枢机枢机主教波尔托格鲁阿罗波代諾內波代諾內省法国朱开敏成和德海外華人方济各会文化意大利意大利王國教宗教廷教会 扩展索引 (28 更多) »

十字架

十字架曾作為一種古代死刑的刑具。《新約聖經》希臘文版聖經記載耶稣曾被猶太教宗教領袖拘送到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之後被判處此刑。所以基督十字也是基督教重要的象徵。在歐美文學中,一般用十字架比喻苦難。 作為刑具的十字架,曾流行使用于巴比倫波斯帝國、大馬士革王國、猶大王國、以色列王國、迦太基和古羅馬等地,常用以處死叛逆者、異教徒、奴隸和沒有公民權的人。在當時的社會,這種死刑方式是一種忌諱。由於消耗的資源很大,一年通常只會處死數人,對象是極度重犯。西元337年,羅馬凱撒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禁用此刑具。現除了每年在菲律賓的復活節,願體驗耶穌被釘死的信徒還使用此刑具作为一种仪式。.

新!!: 刚恒毅和十字架 · 查看更多 »

大同市

大同市,简称同或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魏都”“煤都”和“凤凰城”之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北部边缘,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总人口331.81万,市区人口174万。大同古称平城、云中。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

新!!: 刚恒毅和大同市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南京总教区

天主教南京总教区(中國官方教會稱為南京教區)是天主教在中国南京市设立的一个教区,也是江苏省境內的四個教區之一。.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南京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台州教区

台州教区是天主教在中国浙江省东部设立的一个教区。座堂耶稣圣心堂位于海门老街。.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台州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太原总教区

  天主教太原教区(Archidioecesis Taeiüenensis)是天主教在中国山西省建立的最大的一个教区。.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太原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宁波教区

天主教宁波教区是天主教会在中国浙江省东部设置的一个教区,辖境为宁波市、绍兴市和舟山市。目前划分为宁波、慈溪、绍兴、舟山四个总铎区。.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宁波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宣化教区

天主教宣化教区(Dioecesis Siüenhoavensis)是天主教在中国河北省建立的一个教区。.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宣化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安国教区

天主教安国教区是中国第一批6个国籍教区中教友人数较多的一个。 1923年,经保定的富成功主教同意,教廷从保定教区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蠡县監牧區,辖安国县,博野县,高阳县一半区域,任丘县一部分,蠡县,束鹿县,深泽县和辛集市。主教座堂设在蠡縣高家莊。第一任國籍主教是第一批赴羅馬由教宗親自祝聖的六位主教之一孫德楨。后来,孫主教在安國縣城西關购买了150公頃土地,興建主教公署及小修道院。蠡縣監牧區改称安国教区。又委托雷鸣远神父创办了2个修會:真福院(耀漢小兄弟会)和對面的「德來小妹妹會院」。由於雷鳴遠神父的加入而聲名遠播。 1949年,安国教区有教友33200人,现在,则有教友20000人,神父15位,。.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安国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保定教区

天主教保定教区(Dioecesis Paotimensis)是天主教在中国河北省建立的一个重要教区。 1910年2月14日,从直隶北境代牧区中分出直隶中境代牧区(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Chi-Li)。1924年12月3日,以主教座堂所在地改名为保定代牧区(Apostolic Vicariate of Baoding )。1946年4月11日,教廷在中国废除传教区体制,正式建立圣统制,于是设立正式的保定教区(Diocese of Baoding),隶属于北京总教区。 自1910年以来,保定教区的主教座堂一直设在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位于保定城中心部位,毗邻直隶总督署。 1923年分出安国教区。.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保定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北京总教区

天主教北京总教区,中國官方教會稱為天主教北京教區,是天主教在中国北京市设立的教区,也是今日中国天主教的一个重要教区。主教座堂目前设在宣武门天主堂。.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北京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献县教区

天主教献县教区(拉丁文:Dioecesis Scienscienensis)是罗马天主教在中国河北省东南部设立的一个重要教区。.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献县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蒲圻教区

蒲圻教区是罗马天主教会在中国湖北省东南部设立的一个教区。.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蒲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汾阳教区

  天主教汾阳教区(拉丁文:Dioecesis Feniamensis)是天主教在中国山西省建立的一个著名教区,中国第一批6个国籍教区之一。.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汾阳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汉口总教区

天主教汉口总教区(Archidioecesis Hancheuvensis)是罗马天主教在中国湖北省设立的一个教区。.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汉口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海门教区

天主教海门教区(Dioecesis Haemenensis)是天主教在中国江苏省东南部设立的一个教区。也是中国第一批由本国国籍主教负责的教区之一。.

新!!: 刚恒毅和天主教海门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津条约

《天津條約》包括《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法天津条约》,是指西元1858年 (清咸豐8年) 清朝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聯軍戰敗後與俄國、美國、英國、法國在天津海光寺所簽訂的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朝委派大學士桂良和各國代表談判並簽約。真確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新!!: 刚恒毅和天津条约 · 查看更多 »

孙德桢

#重定向 孫德禎.

新!!: 刚恒毅和孙德桢 · 查看更多 »

宣化

宣化,可以指:.

新!!: 刚恒毅和宣化 · 查看更多 »

宗座传信大学

宗座傳信大學(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Pontificia università urbaniana;縮寫:PUU), 又名烏爾班大學。著名的天主教宗座大學,歷史悠久,專門從事神職人員和傳教士的培育。它位於意大利羅馬賈尼科洛山山頂。.

新!!: 刚恒毅和宗座传信大学 · 查看更多 »

宗座额我略大学

宗座額我略大學(Pontificia Universitas Gregoriana,Pontificia Università Gregoriana,縮寫:PUG),著名的天主教大學,位於意大利羅馬。.

新!!: 刚恒毅和宗座额我略大学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刚恒毅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圣座关系

中華民國-聖座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罗马天主教会聖座(今多以聖座行政機構教廷、或其所在地梵蒂岡代稱)之間的外交關係,通稱台梵關係。聖座在外交上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代表整個中國,而非海峽兩岸的分治現狀。 目前教廷是中華民國自2001年與馬其頓斷交後唯一保持正式外交關係的歐洲國家,雙方均互設大使館;中華民國在教廷派駐大使,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館也與其他國家的使館相同,不是設在梵蒂冈而位於罗马,聖座則在台北派駐參贊代辦,使館名稱為「駐華大使館」。雖因政治因素令教廷駐華使節職稱有所變化,然而台梵關係基於共享自由、人權、和平及博愛等普世價值,使邦誼保持密切友好。.

新!!: 刚恒毅和中华民国-圣座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族

中華民族,是一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亦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該詞最早在晚清由建構和完善「維新派」的民族理論的梁啟超所提出,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理論的前提,是在現階段承認中國境內各歷史-文化群體之間原本存在的差異和多元現象,但同時也樂見其一體化的趨勢,希望建立有如美國的國家,在未來成為無差別的大民族。 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威脅,中國知識分子出現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其中一部分人將中國的危機歸咎於中國內部「異族」的統治,不滿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岐視政策。這種認知在20世紀初發展成為漢民族主義 ,形成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黨」,而維新派則警告革命派的「排滿」種族革命主張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和列強干預的危險。另外,清末留日滿族和蒙古族人士及清朝官員在「國民」觀念的啟示下,對於中國族群關係「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影響了中華民國建立後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出现了最为严重的民族矛盾,由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紛紛參與革命,日益威脅著滿清統治權。為了度過自身低潮的統治時期,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君主專制轉化為君主立憲的共識,「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並且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與維新派相對立的是頑固派,兩者的實質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辛亥革命後,主張種族革命的革命派放棄種族復仇主義的主張,接受新成立的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的立國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觀念和「五族共和」政策吳啟訥,。 中華民國建國後,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更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而廣為人知。當今中華民國學術界主張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憲法定義中國現今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在歷史淵源上,中華民族可追源到漢族的神話炎黄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在某些情況下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華人或未必有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故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其定義可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在族群內涵及地理範圍上或有差異。 關於中華民族的概念變遷,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

新!!: 刚恒毅和中华民族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刚恒毅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天主教

天主教(或天主教會)在中国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元朝時開始有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但大規模的發展則始於清末。現今中國天主教會建有聖統制(起始於1946年),但因國共內戰於1949年起執政的共產黨政府以「三自」方針控制與限制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導致聖座目前對中國天主教會無法實施完全的管轄;聖座也僅與國共內戰後從中國大陸遷往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未和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交。.

新!!: 刚恒毅和中国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中梵关系

中梵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罗马天主教会聖座(今多以聖座行政機構教廷、或其所在地梵蒂岡代稱)及/或天主教的關係,可追溯至明朝中葉耶穌會派遣傳教士來華開始,如利瑪竇、南懷仁等。清朝建立初期,天主教傳教士與朝廷關係良好,之後由於傳教士和修會間的勾心鬥角,導致部分教士捲入宮廷政爭,最終造成雍正即位後明令禁教,直到道光年間始解禁,禁教期歷時約一百年。清末至中華民國建立初年間,天主教在中國蓬勃發展,教廷終在1942年與中華民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

新!!: 刚恒毅和中梵关系 · 查看更多 »

主徒会

主徒會(Congregatio Discipulorum Domini,簡稱CDD),是一個隸屬天主教會的男性修會,也是中國的第一個本土修會。該組織由剛恆毅樞機創辦於河北宣化,後因國共內戰被迫撤出中國大陸。現今,其總會院設於臺北陽明山山仔后。.

新!!: 刚恒毅和主徒会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刚恒毅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是中國於北洋政府治下反帝国主义和反当政的民国军阀势力的一场运动,由中国国民党上海執行部(時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策劃及領導的第一个重大群众运动。 事件發展至1925年5月30日,青岛、上海等地工人遊行抗議日本棉紗廠非法開除及毆打工人,遭到開槍鎮壓,引發流血事件,是為五卅慘案(又稱青沪惨案、五卅大屠殺)。.

新!!: 刚恒毅和五卅运动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一世

教宗庇護十一世(Pius PP. ,),原名安布羅吉奧·達米亞諾·阿契爾‧拉蒂(Ambrogio Damiano Achille Ratti)。.

新!!: 刚恒毅和庇護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开封河南总修院

#重定向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

新!!: 刚恒毅和开封河南总修院 · 查看更多 »

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

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一度被称天主之母堂,俗称徐家汇大堂或徐家汇天主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58号。该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1960年时,该教堂成为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教堂曾经遭受严重损毁并被挪作他用;1979年得到整修,并于当年11月恢复宗教功能。以“徐家汇天主堂”为名称,该教堂于1989年9月25日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后于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刚恒毅和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保教权

保教权,由罗马教廷授予的由世俗政权承担的保护天主教在非天主教国家传播的权利和义务。.

新!!: 刚恒毅和保教权 · 查看更多 »

修会

#重定向 修道 (基督教).

新!!: 刚恒毅和修会 · 查看更多 »

圣言会

圣言会(Societas Verbi Divini,缩写SVD;Gesellschaft des Göttlichen Wortes;Society of the Divine Word)是一个国际性的天主教传教修会。1875年由杨生神父创立。與中國聖職單位,耶穌會成立台灣輔仁大學。.

新!!: 刚恒毅和圣言会 · 查看更多 »

圣母圣心会

圣母圣心会(Congregatio Immaculati Cordis Mariae;Congrégation du Coeur Immaculé de Marie;Congregatie van het Onbevlekte Hart van Maria),简称C.I.C.M.,俗称“斯格脱神父”(Scheut Fathers),是起源于比利时的一个国际性天主教传教修会。1862年由南怀义(小南怀仁,Theofiel Verbist,1823年-1868年)神父创立于布鲁塞尔郊外的斯格脱(Scheut)。该会在中国、蒙古、菲律宾和比属刚果传教。 1865年,南怀义率首批该会的韩默理等4名不顾一切热切献身于传教使命的传教士到达内蒙古长城外侧的西湾子村(后来发展成河北省崇礼县城),从遣使会手中接管了蒙古代牧区。虽然3年后,1868年2月23日,南怀义在前往热河滦平县的老虎沟的途中感染斑疹伤寒病故。创立不久的传教会失去了刚进入中年的创始人,似乎前途非常渺茫,但生存下来的人在草原上坚持了下来,并且他们的事迹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圣母圣心会的传教队伍。此后他们陆续在塞外开辟了7个教区:西湾子教区、绥远教区(主教座堂位于二十四顷地,1924年迁往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热河教区、宁夏教区(包括后来陕北的三边地带,主教座堂位于三盛公,即今磴口县)、大同教区、集宁教区(主教座堂位于玫瑰营)和赤峰教区。他们经常买进大片土地,吸引内地的汉人迁来耕种,建立教堂,购买出租土地。 此外,甘肃和新疆也是由圣母圣心会开辟的教区。1878年,韩默理前往河西走廊,开辟了甘肃教区。1883年,3位圣母圣心会的会士经过3个月的长途跋涉,深入新疆伊犁,照顾因信仰被流放到那里去的教友。20世纪,甘肃和新疆的教务转交给圣言会负责。 在1900年7月發生的義和團運動中,绥远教区的韩默理主教被残忍的杀害。 到1955年最后一名会士离开中国时,圣母圣心会共有神职人员239人(先后来华的共有679位会士),教徒23.5万;创办中小学校960所,孤儿院、育婴堂19所,养老院1l所,诊疗所24处。该会还创办了比利时卢汶大学的中文系,培训来华的传教士。1956年,该会会士转移至台湾,在台中主持圣神修院及一些教堂。 2000年,世界各地有1,202位该会传教士,遍布于非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及欧洲,在28个国家中生活和工作。亚洲:台湾、蒙古、香港、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和日本;非洲:刚果、喀麦隆、赞比亚、塞内加尔和安哥拉;美洲: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危地马拉、巴西、墨西哥和美国;欧洲:比利时、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国。.

新!!: 刚恒毅和圣母圣心会 · 查看更多 »

傳教

#重定向 传教士.

新!!: 刚恒毅和傳教 · 查看更多 »

神职

#重定向 圣职者.

新!!: 刚恒毅和神职 · 查看更多 »

祭司

祭司,依信仰或神職層級而有不同的稱呼,如祭師、司祭等,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坛上为共祭或主祭的神职人员。祭司在早期社会中已经出现(如巫覡宗敎)。根据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羅馬天主教中祭司(司铎)除了要主持彌撒及婚禮外,為垂危者禱告、告解甚至驅魔也是祭司的職務,或协助主教管理教务。祭司(司铎)通常也是一个教堂的负责人。.

新!!: 刚恒毅和祭司 · 查看更多 »

福音

福音即εὐαγγέλιον,为“好消息”之意。中译为福音。.

新!!: 刚恒毅和福音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刚恒毅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文藻

羅文藻主教(Bishop Gregory Luo Wen-zao,出生已无考,约1611至1616年间于福建省福安县罗家巷村出生,1691年2月27日,清康熙三十年辛未正月三十,逝世于江苏南京)是天主教首位中国籍神父和主教。明末清初人,字汝鼎,号我存。拉丁名为Gregorio Lopez。.

新!!: 刚恒毅和罗文藻 · 查看更多 »

美洲

美利堅洲(英文:Americas),简称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面積達4254.9万平方公里,佔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地面积的28.4%。人文地理则将之分为盎格鲁美洲(大多使用英語)和拉丁美洲(大多使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多数原住民已经被欧洲移民有组织屠杀,已经不是主要居民。对于欧洲人来说,美洲最初并不为所知,后被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並误认为是印度,以致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流传之今。后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并沿用至今。 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向美洲移民,后来荷兰、英国、法国也向那里移民。1776年,美洲诞生第一个西方殖民独立国家——美国。.

新!!: 刚恒毅和美洲 · 查看更多 »

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Curia Romana;中文常直稱為教廷)是聖座的行政机构。它是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也与教宗一起构成了天主教会的中央领导机构。其為天主教會的日常運作與達成目標提供必要的中樞組織。現今多以其所在地「梵蒂冈」代稱。.

新!!: 刚恒毅和羅馬教廷 · 查看更多 »

遣使會

遣使會(Congregatio Missionis,天主教會中經常縮寫為C.M.,Congregation of Priests of the Mission),又稱拉匝祿會(Lazarites,Lazarists 或 Lazarians前身為痳瘋院)創立。1633年1月12日教宗乌尔班八世批准。 現有4000名會士分佈在全球86個國家。.

新!!: 刚恒毅和遣使會 · 查看更多 »

聖座

聖座(Sancta Sedes)是羅馬主教(即众所周知的教宗)的,也是天主教會内超乎众教座之上的主教教座。就此,从外交上和其他方面而言,圣座之言行代表了整个天主教会,也獲国际法的其他主体视为主权实体,由教宗领导,可与其缔结外交关系。其行政機構為羅馬教廷(中文常直稱為「教廷」),为天主教会的运行和达到其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并提供所需的组织保障。 由於聖座的所在地及現今之主權管轄範圍為梵蒂冈城国,各界常以「梵蒂岡」代稱聖座;但嚴格來說,圣座不同于梵蒂冈城国,后者迟至1929年方才出现,而圣座的历史可远溯至基督教會发展早期。在國際关系中,各国大使不是獲梵蒂冈城国而是獲圣座所接受;圣座向各国和国际组织派出的外交代表處或使节,是代表圣座而非所谓梵蒂冈城国。.

新!!: 刚恒毅和聖座 · 查看更多 »

萬民福音部

萬民福音部(Congregatio pro Gentium Evangelizatione)是羅馬教廷的之一,為天主教會的最高宣教機構,隸屬於教廷國務院。原名傳信部(Sacra 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意為「傳佈信仰聖部」),另譯傳道議會、傳道總會,由教宗額我略十五世於1622年成立,負責與天主教會有關的宣教活動。受到原名「Propaganda」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變成負面用語的影響,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2年時將此機構改為現名。.

新!!: 刚恒毅和萬民福音部 · 查看更多 »

非基督教运动

非基督教运动是由中国知识界众多派别於1922年到1927年发动,由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战线上的反帝国主义运动。非基督教人士出自繼承中國文化的國民黨、主張共產主義的共產黨或是主張““凝成國民意識,發揚本國文化”、“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國家主義派,也廣泛分佈於眾多思想派別。非基督教运动尽管充满了斗争,但对中国而言,通过此项运动,收回了教育主權。基督教青年會主導的體育事業在非基督教運動的衝擊下也徹底沒落,中國愛國人士收回體育權的主張得以實現。.

新!!: 刚恒毅和非基督教运动 · 查看更多 »

顾维钧

顧維鈞(外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字少川,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華民國外交家。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1912年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歷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署理大總統、國民政府駐法國、英國大使,駐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中国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 1985年病逝於美國紐約。.

新!!: 刚恒毅和顾维钧 · 查看更多 »

领事馆

领事馆是代表一個国家派駐外國處理外交事務的机构,有時也兼作领事的住所,通常设立在首都以外的城市,如較多僑民居住、或是該國國民經常前往的城市。通常負責簽證發放、文書認證、僑民保護和協助(如補發護照)等事務。其與大使館的不同之處,在於駐在國的大使只能有一位,因此大使館相應僅能設置一座,且多位於首都;而領事可以有數名,因此領事館可視情況在多個城市設置。.

新!!: 刚恒毅和领事馆 · 查看更多 »

辅仁大学

#重定向 輔仁大學.

新!!: 刚恒毅和辅仁大学 · 查看更多 »

胡若山

胡若山主教(Bishop Joseph Hu Jo-shan,1881年2月2日―1962年8月18日),第一批6名中国籍天主教主教之一,教名若瑟。 胡若山生于浙江定海,是天主教家庭的孤儿,由传教士抚养成人,先后进入定海小修院、宁波大修院、嘉兴文生总修院。1906年10月6日入遣使会,1909年6月5日晋升神父。1926年8月10日,浙江成立台州代牧区,他被委任为主教。10月28日,他和其他5名中国新任主教一同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由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为主教。 H胡 H胡 H胡 R.

新!!: 刚恒毅和胡若山 · 查看更多 »

阜姆

#重定向 里耶卡.

新!!: 刚恒毅和阜姆 · 查看更多 »

赵怀义

赵怀义主教(),圣名斐理伯,天主教第一批六名中国籍主教之一。生于北京长辛店一老教友家庭。1893年入北京北堂小修院。1904年2月27日晋鐸。此后在宣化、新安殷勤传教10余年,又任北京毓英中学校长。1923年1月8日,出任第一任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的华文秘书。1926年5月10日,教廷从北京教区中分出口北十县(宣化、万全、龙关、赤城、怀来、阳原、怀安、蔚县、延庆、涿鹿)成立宣化教区,赵怀义被任命为代牧,邻瓦卡主教衔(Vescovo tit.di Vage)。同年10月28日耶稣君王节,在梵蒂冈由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1927年10月14日,赵怀义在宣化去世。 Z赵 Z赵 H怀.

新!!: 刚恒毅和赵怀义 · 查看更多 »

蔡宁

蔡宁(Mario Zanin,)是梵蒂冈外交家。.

新!!: 刚恒毅和蔡宁 · 查看更多 »

里耶卡

里耶卡(又名阜姆,克罗地亚语:Rijeka,意大利語:Fiume)位于亚得里亚海克瓦内尔湾畔,是克罗地亚第三大城市和主要的海港城市,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144,043(2006年)。 该城的两个名字,Rijeka和Fiume在各自的语言里都是“河流”的意思,可以比较俄语:река和拉丁语:flumen。 因里耶卡港為深水良港,且戰略位置重要,成為義大利、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等各勢力爭奪的目標,擁有者和居民人口組成也因此在歷史上多次改變,在二戰後,意大利被迫把阜姆割讓給南斯拉夫(今克羅地亞)。 現今里耶卡的經濟主力為造船業與海運業。.

新!!: 刚恒毅和里耶卡 · 查看更多 »

若石总修院

若石总修院是1860年至1958年天主教为培养在中国河北省东南部地区传教的神职人员,修学神哲学的一所大修道院,为天主教在该省东南部所设的4个教区(献县、永年、大名和景县)联合设立。由于政局动荡,该修院曾数次迁徙。.

新!!: 刚恒毅和若石总修院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三世

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Sanctus Ioannes PP.,),原名安杰洛·朱塞佩·龙嘉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于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岀任羅馬教宗,是歷代教宗中頗受敬重的一位。曾召開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提倡“清廉教會”,1963年4月发布著名教宗通谕《和平于世》。.

新!!: 刚恒毅和若望二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刚恒毅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刚恒毅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陈国砥

陳國砥主教(Bishop Louis Chen Guo-zhi,),圣名类思,第一批6名中国籍主教之一。山西潞安安阳村人。.

新!!: 刚恒毅和陈国砥 · 查看更多 »

枢机

#重定向 樞機.

新!!: 刚恒毅和枢机 · 查看更多 »

枢机主教

#重定向 樞機.

新!!: 刚恒毅和枢机主教 · 查看更多 »

波尔托格鲁阿罗

波尔托格鲁阿罗(Portogruaro),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区威尼斯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02.22平方公里,人口25406人,人口密度248.5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27029。.

新!!: 刚恒毅和波尔托格鲁阿罗 · 查看更多 »

波代諾內

波代諾內(義大利語:Pordenone.)是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波代諾內省的一個城市。波代諾內是波代諾內省的省府所在地。家具生產是波代諾內的重要產業。.

新!!: 刚恒毅和波代諾內 · 查看更多 »

波代諾內省

波代諾內省 (Provincia di Pordenone)是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的一個省。面積2,273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86,307人。首府波代諾內。 下分51市鎮。 P P.

新!!: 刚恒毅和波代諾內省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刚恒毅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朱开敏

朱开敏主教(Bishop Simon Zhu Kai-min,),名希孟,字铭德,号季球,常用号开敏,圣名西满,原籍江苏省青浦县诸巷,生于上海南市董家渡,天主教海门教区首任国籍主教,是罗文藻之后第一批中国籍天主教主教之一,也是中华民国教育家、慈善家、汉学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

新!!: 刚恒毅和朱开敏 · 查看更多 »

成和德

成和德主教(Bishop Odoric Cheng He-de,),圣名奥多利各,第一批6名中国籍天主教主教之一。湖北老河口人,在谷城茶园沟方济各会接受初等教育。1883年去意大利留学。1894年8月7日入方济各会,攻读神哲学。1900年6月毕业于高达拿玛嘉利达修院(St.Margherita de Cortona)。1903年1月返国后,主持茶园沟修院14年,并在汉口修院讲授哲学两年。1924年3月2日,被教廷任命为新设立的湖北蒲圻教区首任中国籍监牧。1926年6月1日,晋升为代牧主教,同年10月28日在罗马由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1928年在湖南衡阳去世。 C成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天主教主教 Category:成姓.

新!!: 刚恒毅和成和德 · 查看更多 »

海外華人

海外华人(或海外华裔)泛指自19世紀从中國移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或僑居海外的華人(华僑)。包括从明朝、清朝以来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不同时期的移民及后代。.

新!!: 刚恒毅和海外華人 · 查看更多 »

方济各会

方济各会(Ordine francescano)又稱方濟會或小兄弟会,或译法兰西斯会、佛蘭西斯會是一個跟隨聖方濟亞西西教導及靈修方式的修會,是天主教托钵修会派别之一。。其拉丁语會名稱為「Ordo Fratrum Minorum」(簡寫為OFM),是「小兄弟会」的意思(方济会提倡过清贫生活,互称“小兄弟”)。另外,在不同地方的舊天主教會、聖公會及路德會均有方濟會。.

新!!: 刚恒毅和方济各会 · 查看更多 »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对“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新!!: 刚恒毅和文化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刚恒毅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王國

#重定向 意大利王国.

新!!: 刚恒毅和意大利王國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刚恒毅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刚恒毅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刚恒毅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