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70年臺灣

指数 1970年臺灣

没有描述。

213 关系: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华沙南北高速公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共產黨台灣獨立運動同盟国大韩民国孫運璿安全两个中国中华文化中央研究院中央通訊社中將中山高速公路中山樓 (台北市)中國電視公司中國電視週刊中國民主社會黨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航空中華航空206號班機空難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法務部中華救助總會中非共和國布袋戲一个中国乌拉圭亚洲运动会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佐藤荣作彭孟緝彭明敏何凤山徐亨土耳其北京市國立臺灣大學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國民大會周书楷呂芳上傳記文學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四二四刺殺蔣經國案玻利維亞...王任遠理查德·尼克松科學月刊立法委員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紀政總統府參軍長美元美国副总统美国国务卿美国国防部美国总统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行政院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马拉维詹天增高魁元謝緯謝雪紅謝東榮魏道明魏濟民警備總司令部谷正綱費驊賴名湯越南共和国黎玉璽黨外運動黃俊雄黃文雄錢思亮胡世熙郭國基蔡同榮蔣中正鄭金河自由臺中港臺北市臺北市議會臺灣電視公司英国雲州大儒俠退伍軍人陳布雷陽明山國家公園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YouTube楊西崑歡樂假期民族自決江炳興泰源事件洛杉矶最高檢察署新西兰新臺幣日本首相意大利愛知揆一曾宪揆曾文水庫晶晶10月10月13日11月12日11月6日12月11日1900年臺灣1901年臺灣1916年臺灣1938年臺灣1943年臺灣1949年臺灣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1月1月11日1月14日1月15日1月19日1月1日1月20日1月23日1月2日1月31日1月3日1月5日1月9日2月2月13日2月1日2月22日2月24日2月26日2月28日2月5日2月8日3月3月10日3月16日3月1日3月29日3月2日3月31日3月4日4月4月12日4月13日4月16日4月18日4月20日4月21日4月22日4月24日4月28日4月3日4月5日4月7日5月5月13日5月18日5月1日5月20日5月28日5月2日5月6日5月7日5月8日5月9日6月6月13日6月14日6月17日6月18日6月1日6月22日6月25日6月29日6月3日6月4日6月7日6月8日7月7月10日7月12日7月15日7月1日7月21日7月22日7月3日7月4日7月6日7月7日7月8日8月8月12日8月17日8月21日9月26日 扩展索引 (163 更多)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是美国的首都,原稱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缩写为 D.C.),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等。中文通常簡稱華府。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大多數美国聯邦政府機關、與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並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最富裕、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該地區201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爲181,185美元,冠绝全美。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開始紐約被定為美國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暫代首都。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權充十年首都的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屬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兩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長方形区域,不仅包括了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了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經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弗吉尼亚。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合稱。.

新!!: 1970年臺灣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查看更多 »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新!!: 1970年臺灣和华沙 · 查看更多 »

南北高速公路

南北高速公路可以指:.

新!!: 1970年臺灣和南北高速公路 · 查看更多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oj)是台灣的基督新教長老宗組織,為普世教會協會、台灣教會合作協會成員。成立於1951年,但其歷史可追溯至1865年在高雄旗津建立的臺灣第一間新教教會。其會徽主要由長老宗的共同標誌「」,加上會名的臺語白話字組合而成。如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立場非常鮮明,即堅定地主張台灣獨立,並與台灣的獨派政黨關係緊密。.

新!!: 1970年臺灣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共產黨

台灣共產黨(1928年4月15日-1931年9月),简称台共,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在共产国际指導下,台灣青年於上海法租界成立该政党。根據共产国际對於各國支部「一國一黨」的組織原則規定,台共隸屬於日本共產黨領導的「臺灣民族支部」。由於日共於1945年以前在日本屬於非法,台共在台灣日治時期,也被台灣總督府視為非法政黨而加以取締。台灣共產黨是日治時期唯一明確提出台灣獨立、台灣革命主張的政治組織,而且成功滲透台灣農民組合及台灣文化協會,影響了192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1931年9月,台灣共產黨黨員遭大舉逮捕入獄,台灣共產黨停止運作,宣告覆滅。.

新!!: 1970年臺灣和台灣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新!!: 1970年臺灣和台灣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同盟国

同盟国可以指:.

新!!: 1970年臺灣和同盟国 · 查看更多 »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新!!: 1970年臺灣和大韩民国 · 查看更多 »

孫運璿

孫運璿()是中華民國政治家、技術官僚、工程師,籍貫山東省蓬萊縣。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二戰後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派任至臺灣修復電力,曾前後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在臺灣素有「永遠的行政院長」之稱。在將近20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他推行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臺灣早期科技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臺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臺灣經濟的推手」《孫運璿傳》,楊艾俐著,天下雜誌社,1989年4月10日初版,ISBN 978-957-9079-01-3之一,也是臺灣經濟貢獻重要人物之一。 1984年2月24日,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因罹患腦溢血而一度病危,不久因身體狀況不理想而辭職下臺。經過漫長的恢復,孫運璿中風後的病情仍不甚理想,只能以輪椅代步。儘管喪失了部份語言和行動能力,且已淡出政治圈,他仍然受到中國國民黨乃至臺灣政壇內的景仰,曾於4年內以國民黨大老身份,兩度替該黨總統候選人連戰站臺助選。2006年2月,他因併發症於臺北市病逝,享壽92歲。.

新!!: 1970年臺灣和孫運璿 · 查看更多 »

安全

安全(Safety)是一種狀態,最簡單的定義是沒有危險,較詳細的定義是指受到保護,不受到各種類型的故障、損壞、錯誤、意外、或是其他不情願事件的影響,這些類型包括身體、社會、靈性、財務、政治、情感、職業、心理及教育等方面。安全也可以定義為可以控制特定已被識別的,使風險在一定可接受的水準以下,因此也可以減少一些造成健康或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安全可以包括對人或對所有物的保護。.

新!!: 1970年臺灣和安全 · 查看更多 »

两个中国

兩个中國是一種近現代描述兩岸關係或者國共關係的政治用語,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政治現实上作为两个主权国家或政治实体。.

新!!: 1970年臺灣和两个中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新!!: 1970年臺灣和中华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新!!: 1970年臺灣和中央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Central News Agency,略稱CNA)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5年轉型為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新!!: 1970年臺灣和中央通訊社 · 查看更多 »

中將

中將是許多國家軍隊中的職銜,介於少將和上將之間。這個職銜的來源可追溯至中世紀中,在戰場上接受上將的命令,再傳達下去的那個人。中文里的中将一词是来自于日本军制,日本军制中的中将来自于日本古代官职。 在美國等國,陸軍、空軍及陸戰隊的中将称为Lieutenant General,海军中将称为Vice Admiral;英国空军中将则特称为Air Marshal。 在中華民國國軍、中国人民解放军、俄羅斯聯邦軍及英国皇家海军(2001年后改为3星)等国中将的军衔标志为两颗星,在美国军队及韩国國軍、德國聯邦國防軍及日本自衛隊等受美军影响较深的軍隊中,中将級別的军衔标志通常為三颗星,而法国军队及其他前法属殖民地国家,中将军衔标志为四颗星。 中華民國國軍中将主要主要担任军长的职务,以及區域指揮官、司令官等。德國聯邦國防軍除了一般中將外,尚存在有「軍醫中將」此一特定軍銜名稱(陸、空軍軍醫中將稱Generaloberstabsarzt,海軍軍醫中將稱Admiraloberstabsarzt)。 在美國建國初期,中將為美國陸軍的最高軍銜。因為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生前所擔任的最高軍銜就是中將。.

新!!: 1970年臺灣和中將 · 查看更多 »

中山高速公路

中山高速公路,編號為中華民國國道一號(英語譯名:Sun Yat-sen Freeway/National Highway No.),簡稱中山高、國道一號,是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因此一般俗稱為第一高速公路(簡稱一高),連接臺灣西部各大都市、城鎮,以及臺灣南北兩大港口高雄港與基隆港,為臺灣西部走廊、乃至臺灣陸上交通最重要的大動脈。全長,是臺灣第二長的高速公路,僅次於福爾摩沙高速公路;但與前者相比,串聯區域以都會區為主,因此交通上也較繁忙。該公路是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以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為名。.

新!!: 1970年臺灣和中山高速公路 · 查看更多 »

中山樓 (台北市)

#重定向 中山樓 (臺北市).

新!!: 1970年臺灣和中山樓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中國電視公司

中國電視公司(China Television Company, Ltd.)簡稱「中視」或「CTV」,是中華民國第二家成立的電視媒體公司,為臺灣五家無線電視台之一,與臺灣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並稱為「老三台」。.

新!!: 1970年臺灣和中國電視公司 · 查看更多 »

中國電視週刊

《中國電視週刊》(China TV Weekly)是中國電視公司(中視)第一本電視期刊,發行單位是「中國電視週刊社」(1979年7月1日改隸中視出版部),1969年10月24日創刊,第1至92期為25開本,第93至113期為16開本,第114期起為32開本。第62期起,換用中視美術組組員鄧吉雄設計的第二代刊頭,原「週刊」二字改為「周刊」,同時每月第一期各刊印一份全彩月曆夾頁,全彩月曆夾頁左下側有SMPTE檢驗圖給讀者自行調整電視機顯示色彩。 《中國電視周刊》主要報導中視及其節目、基本歌星、基本演員等的相關訊息,平均一至二頁報導台視、教育電視廣播電台或華視的相關訊息。 1969年9月8日,《聯合報》報導,即將隨中視創刊的《中國電視週刊》已決定為20開本大小,其後因傳聞台視《電視周刊》有意從32開本改版為略呈寬形的20開本,中視搶先在各報紙發了預告出版《中國電視週刊》的消息以顯示20開本是出於它的創意。 1979年4月8日,《中國電視周刊》發行第494期,換用第三代刊頭。1979年12月30日,《中國電視周刊》發行第532期,改名《中視周刊》(英文名稱不變),但停刊前夕又改回《中國電視周刊》。1982年,《中國電視周刊》停刊,總發行期數超過600期。.

新!!: 1970年臺灣和中國電視週刊 · 查看更多 »

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簡稱民社黨,由中國國家社會黨及中國民主憲政黨在1946年於上海市合併組成。在大陸時期曾參與制憲,並於1949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在戒嚴時期,民社黨曾是中華民國三個合法政黨之一,初期雖然尚有些微影響力,但因內部派系林立,外受中國國民黨分化控制,與中國青年黨等在野黨派並無法有效制衡執政黨。1980年代後期黨禁解除之後,部份黨員相繼分裂另組政黨,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台籍人士則轉入民主進步黨。199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國會全面改選後,民社黨更徹底失去席次、並迅速泡沫化,今在臺灣政壇已無實質影響力。.

新!!: 1970年臺灣和中國民主社會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中華奧會,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負責處理中華民國在奧運、亞運等國際體育賽事的聯繫工作,並加強與國際奧會及國內外各運動團體聯繫,維護奧林匹克之名稱、標誌及會徽。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參加奧運及國際體育賽事時,使用「中華臺北」做為參賽代表團的名稱。.

新!!: 1970年臺灣和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1970年臺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航空

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簡稱華航,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航空公司,也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民用航空業者,為華航集團的核心企業。其主要轉運中心為桃園國際機場,總部則設於緊臨桃園國際機場的華航園區。目前以經營國際航線以及兩岸航線為主(包含客運與貨運),航點遍佈30個國家地區。華航在成立之初亦有經營國內航線,惟考量企業內部資源及營運重心整合,自1998年全部轉由子公司華信航空經營。旗下還擁有低成本航空公司臺灣虎航,以搶攻臺灣出發或轉運的低成本航空市場。 華航在1959年由中華民國政府為首出資創辦,目前以間接持股方式擁有多數股權。華航是臺灣航空業共享代碼合作的先驅業者,目前與22家國際航空業者合作經營多條共享代碼航線。而為了使航網效益極大化,華航於2011年9月28日加入天合聯盟,是首間加入國際航空聯盟的台灣籍航空公司。.

新!!: 1970年臺灣和中華航空 · 查看更多 »

中華航空206號班機空難

中華航空206號班機空難、是1970年發生於台灣台北市的客機墜毀事故。.

新!!: 1970年臺灣和中華航空206號班機空難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Taiwan External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簡稱TAITRA),簡稱外貿協會或貿協,是中華民國經濟部結合其轄境內工商團體在1970年成立的公益財團法人,以協助各界拓展對外貿易為設立宗旨。 目前,外貿協會除位在臺北的總部外,設有桃園、新竹、臺中、臺南及高雄等5個國內辦事處和遍佈全球各地的60個據點;此外,該組織也陸續設立臺灣貿易中心、臺北世界貿易中心等姐妹機構。.

新!!: 1970年臺灣和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簡稱僑委會)是中華民國有關僑民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設立於1926年,原先隸屬於國民政府,1932年才改隸屬行政院;僑務工作隨著國家情勢及海外僑社的演變,不斷地調整、創新,並服務廣及海外各地僑胞。.

新!!: 1970年臺灣和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法務部

法務部為中華民國最高司法行政機關。本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博愛特區內,與司法院為鄰,隔重慶南路與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相望。 除本部之外,法務部另轄調查局、廉政署、最高檢察署、臺灣高等檢察署、福建高等檢察署金門分署、行政執行署、矯正署、司法官學院、法醫研究所以及所屬機關28個檢察機關與77個矯正機關等一共124個機關,本部暨所屬機關員工約一萬八仟餘人。.

新!!: 1970年臺灣和中華民國法務部 · 查看更多 »

中華救助總會

中華救助總會,原名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簡稱救總,成立於1950年4月4日,為當時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以「以胞愛發揚民族精神,以救濟團結反共力量」為宗旨,反共復國理念下的一個組織。其業務受中華民國內政部監督指導並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委託,以人道主義為出發點,專門辦理救濟中國大陸流亡人士之救濟活動,包括募款、空飄、接運及安置因中國共產黨暴政而流落海外的大陸人士等。救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年間相當活躍。 總會於1991年更名為中國災胞救助總會,2000年起改為現名。.

新!!: 1970年臺灣和中華救助總會 · 查看更多 »

中非共和國

中非共和國(République centrafricaine;桑戈語:Ködörösêse tî Bêafrîka)位於中部非洲的國家,其前身為法屬烏班基-夏利領地(Territoire d'Oubangui-Chari),是法國位於非洲的殖民地之一。身為一內陸國家,中非從西邊起依順時針方向,分別為喀麥隆、乍得、蘇丹、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剛果共和國所包圍。中非成立於1958年12月,初期為半自治的政府型態,並且在1960年8月13日正式宣佈獨立。首都班--基(Bangui,或譯班--吉)位於烏班基河(Oubangui)沿岸的邊境城市。.

新!!: 1970年臺灣和中非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戏,是一種起源于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宁德福鼎市亦有流传,当地人称之为大拇指戏。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台灣的發展最為蓬勃。布袋戲在臺灣所扮演的角色,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時令、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維繫既定社會階層的穩定性有相當緊密的關聯性。.

新!!: 1970年臺灣和布袋戲 · 查看更多 »

一个中国

一個中國,是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政治論述和國際外交政策,目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宣稱擁有全中國主權,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國際社會中,依照其建交的對象,分別對這個論述有不同理解。 当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177个國家均承認或者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宣示,形成現今國際上的主流見解,聯合國大会第2758號決議也反映這個論點。 中華民國的18个邦交國則尊重中華民國政府的見解,外交上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雙方往來文書中不使用“中國”字樣而以“华”或“台”作为简称。 此政治共識的存在使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與其中一方建交必伴隨著與另一方終止外交關係。多數政府間國際組織亦因僅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拒絕中華民國的入會申請。.

新!!: 1970年臺灣和一个中国 · 查看更多 »

乌拉圭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通称乌拉圭(Uruguay,),南美洲东南部国家,西邻阿根廷,东与北邻巴西,南濒拉普拉塔河,东南濒大西洋。乌拉圭人口达近342万,其中近180万居于其首都和最大城市蒙得维的亚及其都市区。乌拉圭领土面积约为,为南美洲第二小,仅大于苏里南。 查鲁亚族人在乌拉圭地区定居时间近四千年。1680年,葡萄牙殖民者抵达并建立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亦为这一区域内最古老的欧洲定居点。18世纪初西班牙在此建立军事据点蒙得维的亚,对这一区域开始进行争夺。1811年至1828年,在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及巴西四国角斗之中,乌拉圭获得独立地位。在19世纪乌拉圭频繁受到外国影响及入侵,其军队在国内政治常年扮演重要角色,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20世纪末期。现代乌拉圭为一民主制立宪共和国,其总统为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 在拉丁美洲国家中,乌拉圭于民主程度、和平程度、清廉程度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uruguay/19452/pdfs/UruguaysRankingsJune2013.pdf及电子政务 方面均排列首位,并于新闻自由、中产阶级规模及富裕程度上列南美洲首位。乌拉圭对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人均贡献量居世界第一。在经济自由度、收入均衡、人均收入及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方面,乌拉圭亦居区域第二位。在全美洲范围内,乌拉圭的人类发展指数、GDP增长、创新能力及基础设施建设居大洲第三。联合国将乌拉圭归为高收入国家(最高层级)。在电子参与程度上,乌拉圭居世界第三。乌拉圭亦为世界重要的羊毛、稻米、大豆、冷冻牛肉、麦芽和牛奶出口国。 2013年,《经济学人》将乌拉圭列为“世界年度国家”,并对其大麻生产、销售及使用合法化举措做出认同;同性婚姻及堕胎亦为合法。由此,乌拉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自由及社会进步的国家之一,在个人权利、宽容及包容尺度上均居世界前列。.

新!!: 1970年臺灣和乌拉圭 · 查看更多 »

亚洲运动会

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亚运;英语译名:Asian Games,简写为Asiad)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代表整个亚洲的体育运动水准。其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地区性大型综合运动会,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亚奥理事会)主办,每四年一届。其前身是远东运动会和西亚运动会,第一届亚洲运动会原定于1949年2月在印度的新德里举行,由于主办国筹备等原因延至1951年举行,目前共举办17届。.

新!!: 1970年臺灣和亚洲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重定向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

新!!: 1970年臺灣和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 查看更多 »

佐藤荣作

佐藤榮作(,),日本政治家,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同時也是日本連續任期中任期最久的首相,執政達7年8個月,其親兄岸信介亦曾為總理大臣。他也是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叔公。岸信介、佐藤榮作、安倍晋三被稱為「一家三宰相」。佐藤榮作在197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此外也是迄今唯一擔任連任3次的自民黨總裁。 1924年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開始在鐵道省任職。1946年為鐵道總局長官,1947年為運輸省次官。1948年加入自由黨(自民黨的前身之一)。在吉田茂任內閣總理大臣時,吉田大量開除黨人派,官僚派得勢,特別是佐藤和池田勇人多番獲得提拔。1948年獲吉田任命為內閣官房長官,1949年1月成為眾議院議員(其後連任了11次),1949年2月任自由黨政調會長。1954年造船丑闻事件中,幸得時任總理大臣吉田茂要求犬養健法務大臣發動檢察指揮權,免於被捕,但吉田内阁因此倒台。 佐藤時期的日本為高速成長期的黃金時代,任內政績斐然,除了連接東京和神戶的東名高速公路和名神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外,還核定了山陽新幹線的興建。佐藤除了維持著平均10%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外,透過斡旋成功從美國手上拿回沖繩的統治權,納入日本領土。比起前任池田勇人著手於經濟外,佐藤處理了其他更錯綜複雜的政治性問題,也獲得成功。1969年日本GDP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佐藤在外交上極力偏向中華民國,反對毛澤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也是最後一個於任內訪問台灣的日本首相,然而佐藤後期因為田中角榮迅速崛起,無法指定其屬意的接班人福田赳夫繼任自民黨總裁,繼而造成70年代日本政局不穩甚至角福戰爭的開端。.

新!!: 1970年臺灣和佐藤荣作 · 查看更多 »

彭孟緝

彭孟緝(),字明熙,湖北武昌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新!!: 1970年臺灣和彭孟緝 · 查看更多 »

彭明敏

彭明敏(),國立臺灣大學退休教授,為國際法權威及台灣獨立運動領袖之一,祖籍高雄市,生於台中大甲,為基督徒。客家與平埔族混血兒,林媽利教授的遺傳學研究指出彭氏的父系祖先有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血統,母系則具有北亞的血統,且有客家血統。.

新!!: 1970年臺灣和彭明敏 · 查看更多 »

何凤山

何凤山,湖南益阳人,中華民國外交官,因在二战初期拯救过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聯合國誉其为「中國的辛德勒」。.

新!!: 1970年臺灣和何凤山 · 查看更多 »

徐亨

徐亨(),廣東省花縣人,生於廣州,中華民國運動員、海軍少將、企業家、體育人士、政治人物,天主教輔仁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年輕時為傑出運動員,曾同時擔任足球、排球雙棲國手。1934年參加第10屆遠東運動會,獲得足球金牌與排球銀牌。軍校畢業後任職海軍,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於香港任陳策副官,協助陳策及英軍突圍,獲英王授OBE勳章 ,曾擔任永寧艦艦長,以少將退役後經營事業頗有成就,並致力於推廣體育。1970年至1988年擔任國際奧會委員。1973年至1987年以英屬香港選區僑居國外僑民身份被遴選擔任第一屆第一、二、三、四次增額立法委員。.

新!!: 1970年臺灣和徐亨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1970年臺灣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1970年臺灣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1970年臺灣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重定向 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新!!: 1970年臺灣和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國民大會

国民大会(簡稱國大)是依据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代表中华民国全国国民于中枢行使政权的机构,曾为中华民国五权宪政体制中的最高权力机关。國民大會由國民大會代表(簡稱國大代表、國代)組成,其最重要職權為選舉總統與副總統,这与美國選舉人團、韓國總統朴正熙時代的統一主體國民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朝鮮的最高人民會議、前蘇聯的最高蘇維埃等代议制立法機構類似。2005年6月7日,國民大會通過立法院提出的憲法修正案,凍結與國民大會相關條文,使國民大會停止運作,改變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架構。 在法理上,《中華民國憲法》原文雖未改動,但依據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所修訂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憲法半數本文已經停止適用,將國民大會的職權轉移到其他機構或直接交付人民來行使;但因為《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有效期限為國家統一前,所以與國民大會相關的《國民大會組織法》、《國民大會職權行使法》、《國民大會同意權行使法》等相關法律仍然沒有廢止。國民大會凍結後,2012年3月第8屆立法院院會由台灣團結聯盟黨團提出上述三法的廢止案,但因屆期不連續原則,並未完成審查。.

新!!: 1970年臺灣和國民大會 · 查看更多 »

周书楷

周書楷(),中華民國外交家,湖北安陆人。.

新!!: 1970年臺灣和周书楷 · 查看更多 »

呂芳上

呂芳上,民國史學者,生於臺灣桃園。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專長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近代婦女史、國民革命史、中國國民黨黨史。前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新!!: 1970年臺灣和呂芳上 · 查看更多 »

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可能具有下列意義:.

新!!: 1970年臺灣和傳記文學 · 查看更多 »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法语:Comité International Olympique,CIO;英语: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是一个非政府、非營利的国际体育组织,总部位于瑞士洛桑。由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894年6月23日建立,首任主席是泽麦特里乌斯·维凯拉斯。目前有100个委员和32个荣誉委员。 国际奥委会组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它组织的首届夏季奥运会于1896年于希腊雅典举行,首届冬奥会于1924年在法国霞慕尼举行,首屆青奧會於2010年在新加坡舉行。 国际奥委会依照《奥林匹克宪章》领导奥林匹克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五环会徽的专管机构,和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有关奥林匹克运动问题的最高权力机关;对每4年举办一次的奥运会拥有一切权力;它与其成员国或地区,以及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相互承认。其第一负责人即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由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选出,另设副主席4人,委员6名;工作語言为法语和英语,另外还使用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

新!!: 1970年臺灣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四二四刺殺蔣經國案

四二四刺殺蔣經國案,是1970年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訪問美國期間,於4月24日在紐約市廣場飯店門口被留學生黃文雄槍擊刺殺未遂的事件。.

新!!: 1970年臺灣和四二四刺殺蔣經國案 · 查看更多 »

玻利維亞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Bulibya Wuliwiya,Wuliwya Suyu,Tetã Volívia)是南美洲的一個內陸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鄰國有巴西、秘魯、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五國,法定首都為蘇克雷,但實際上的政府所在地為拉巴斯,拉巴斯海拔高度超過3,600--,為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 欧洲殖民之前,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地区屬於印加帝国—美洲前哥伦布时期轄境最大的国家。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了该地区。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这个地方称为「上秘鲁」(Upper Peru),由秘鲁总督区管理。在1809年宣布独立、经过16年的战争后,1825年8月6日成立共和国,國名源於西蒙·玻利瓦尔。玻利维亚一直困于独裁、政治不稳和经济不佳。.

新!!: 1970年臺灣和玻利維亞 · 查看更多 »

王任遠

王任遠,(),河北清苑人,曾任中華民國法務部部長。出生軍旅。.

新!!: 1970年臺灣和王任遠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新!!: 1970年臺灣和理查德·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是在臺灣發行的一套介紹今日各科科學的月刊。擁有四十多年歷史的《科學月刊》於1970年1月1日正式出版。當時,一群留美的台灣學生,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興辦這份科學雜誌。.

新!!: 1970年臺灣和科學月刊 · 查看更多 »

立法委員

#重定向 立法院#立法委員.

新!!: 1970年臺灣和立法委員 · 查看更多 »

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

美国第七舰队(United States Seventh Fleet)是美國海軍旗下的遠洋艦隊之一,隶属于美國印太司令部属下的太平洋舰队。第七艦隊司令部设在日本的横须贺港,驻地包括日本佐世保基地、冲绳和韩国釜山、浦项、镇海基地、新加坡及菲律賓等地,是目前美国最大的海外前線投送部队。第七艦隊的主要任務包括威嚇敵國、與盟國合作保护海上通道、协防美國友邦領土以及在必要时动用武力,也经常充当美国对外進行军事行動時的機動艦隊,被盟国誉为“西太平洋自由之盾”。.

新!!: 1970年臺灣和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紀政

紀政出生在日治台灣新竹州新竹市牛埔(今新竹市香山區牛埔--)農村,父親紀清池有臺灣原住民道卡斯族血統,母親紀王尾女士是新埔客家人。她是一位田徑運動員,爆發力強,專長於短跑、跨欄、跳高、跳遠等田徑運動。現任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總統府國策顧問、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 在1968年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墨西哥城墨西哥奧運代表中華民國奪得田徑女子80公尺跨欄銅牌,這是亞洲女子第一位在國際田徑賽事短跑中獲獎的運動選手。更是代表中華民國女性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得的第一枚獎牌。 女子田徑一百公尺決賽更曾經以10.98秒刷新亞洲女選手紀錄,至今無人能及。其爆發力堪稱亞洲第一。她也是繼楊傳廣在1960年羅馬奧運獲得男子十項全能銀牌後,第二位獲得奧運獎牌及晉級決賽的台灣運動員。下一位進入田徑決賽的是遠在44年後的鉛球張銘煌(扣掉無預賽、複賽制度的的馬拉松)。 國際媒體稱她為「飛躍的羚羊」、「黃色的閃電」。1977年,紀政返台接全國田徑協會總幹事一職,她此職一直作到1989年。1989年她成為田協的理事長,於1993年卸任。1981年到1990年間,紀政以清新良好的形象被中國國民黨徵召,在台北市參選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第三次增額選舉,當選立法委員,並兩度連任。2010、2011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新!!: 1970年臺灣和紀政 · 查看更多 »

總統府參軍長

#重定向 中華民國總統府侍衛長.

新!!: 1970年臺灣和總統府參軍長 · 查看更多 »

美元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ISO 4217代码:USD),又稱美圓、美金,(美國)聯邦儲備票據,是美国作為存款債務的官方货币。它的出现是由于《1792年铸币法案》的通过。它同时也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目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美元通常可以使用符号“$”来表示,而用来表示美分的标志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美元取的ISO 4217标准代号为USD。.

新!!: 1970年臺灣和美元 · 查看更多 »

美国副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副总统,简称美国副总统,是美国总统的第一继任人选。当在任的美国总统出缺(於任内死亡、辞职或者遭到弹劾)时,副总统将继任,成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目前美國聯邦政府行政機關中,只有總統及副總統兩個職位是由選舉產生的。根据美国宪法的第一條第三款第四節,副总统兼任「美国参议院议长」一职。通常情况下,其在参议院不具有投票权,仅当参议院的100位议员表决结果为平局时,副总统的投票有實際决定權,即關鍵性的一票。因此,副總統是整個聯邦政府內唯一屬于兩個权力機關(立法、行政)的官員。副总统可能会被总统委任以其他权力,但是美国宪法规定,副总统不得拥有行政实权,所以在这些时候,副总统仅仅是作为总统的代表人来行使相关权力。总而言之,副总统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其办公室位于白宫西厢办公室。1974年开始,副总统一家的居所位于美国海军天文台。 美國現任副總統為邁克·彭斯。.

新!!: 1970年臺灣和美国副总统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务卿

美國國務卿(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直译为国务部长,是美國國務院的首長,同時為美國內閣成员,主管美国外交事务,相当于美国外交部长,但是其地位要比其他内阁部长高,是所有內閣成員中的首席。.

新!!: 1970年臺灣和美国国务卿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防部

美国国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簡稱DOD或DoD)是美國聯邦行政部門之一,主要負責統合國防與陸海空軍(美軍),其總部大樓位於五角大楼(The Pentagon),因此人们也常用五角大楼作為美國國防部的代稱。国防部的行政首長是國防部長,依照美国法律由文官擔任。美國國防部設有三個軍事部門:陆军部、海军部與空軍部,涵蓋除海岸防衛隊外的所有美國軍隊。除此之外,美國國防部亦設有若干國防幕僚與研究單位,同時管轄各軍校。 1947年,美国政府將軍隊管理中央化,將軍事指揮權統一交由新成立的「國家軍事機構」(National Military Establishment),除了將陆军部與海军部交由其管轄之外,同时将美國陸軍航空軍升格为独立的美國空軍,建立一个直屬於該機構的空军部。至1949年8月10日,國家軍事機構才更名為國防部。美国国防部现在的组织是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1986年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Goldwater-Nichols Act of 1986)。按照这个法案,军事命令是从美国总统通过美国国防部长直接到美国战区司令官。參謀長聯席會議有责任管理美国武器和後备军人,参谋长聯席會議主席也担任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席军事顾问,但是参联会没有指挥权。.

新!!: 1970年臺灣和美国国防部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新!!: 1970年臺灣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

#重定向 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

新!!: 1970年臺灣和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简称亚太经社会(ESCAP),为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下属的区域委员会之一,總部位於泰國曼谷,其任務為「是通过开展区域和亚区域的合作和一体化」,是「联合国负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一个区域性职能部门」。 ,聯合國亚太经社会有53個成員國,9個準成員,聯合國亞太經社會是聯合國在亞太地區最全面,規模最大的地區性機構,由亞太地區各國和地區政府所組成的国际组织。亞太經社會在三項主題領域活躍:減少貧困、全球化管理和處理持續及和新興的社會問題,以達成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目的。 亚太经社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委员会,每年均定期举行部长级会议,由秘书处為日常办事机构,而秘书处最高官员为执行秘书,由联合国秘书长任命。.

新!!: 1970年臺灣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新!!: 1970年臺灣和行政院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簡稱經建會)曾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48年到2014年設立有關經濟建設的最高主管機關,隸屬於行政院;2014年1月22日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合併改制為國家發展委員會。.

新!!: 1970年臺灣和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簡稱新聞局)為中華民國行政院曾經設置的附屬機關,具有部會級地位。成立於1947年5月2日,後隨著政府遷台而有多次的縮編與恢復。其主要負責行政院的公共關係、政策宣傳、形象推廣、政府發言等工作,因而有「政府化妝師」之別稱;除此之外,並負有協助大眾傳播產業發展的任務。為配合行政院組織調整,新聞局於2012年5月20日裁撤,改為在行政院本部內設置發言人辦公室。.

新!!: 1970年臺灣和行政院新聞局 · 查看更多 »

马拉维

拉维共和国(齊切瓦語:Dziko la Malaŵi;英語:Republic of Malawi),簡稱馬拉威,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鄰接贊比亞、莫桑比克及坦桑尼亞。國土位於南緯9°45'至17°16'、東經32°35'-35°24'之間。 其首都利隆圭位於马拉维的中部。.

新!!: 1970年臺灣和马拉维 · 查看更多 »

詹天增

詹天增(),臺灣政治犯,台北縣金山鄉人。海軍陸戰隊上等通信兵,1961年因發表台灣獨立言論,遭判刑12年。獄中曾翻譯日本前總理夫人的文章〈首相夫人甘苦談〉,刊載於《拾穗》237期(1970年1月)。1970年2月,與江炳興、鄭金河等共同領導泰源革命而遭槍決,年僅32歲。.

新!!: 1970年臺灣和詹天增 · 查看更多 »

高魁元

魁元(),字煜辰,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山東省嶧縣人,畢業於陸軍官校4期、美國陸軍參謀大學,曾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

新!!: 1970年臺灣和高魁元 · 查看更多 »

謝緯

謝緯,臺灣南投縣南投市人,外科醫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為第二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被譽為「臺灣史懷哲」。.

新!!: 1970年臺灣和謝緯 · 查看更多 »

謝雪紅

謝雪紅,原名謝氏阿女(),台灣彰化人,日治時期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創始黨員之一、中國共產黨黨員、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首任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八大民主黨派的參政政治人物之一。謝雪紅後來陸續出任中共中央華東局軍政委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1954年當選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發起的反右運動中被打成臺盟頭號大右派。謝雪紅於1970年病逝北京。 謝被稱為是台灣社會主義革命先驅,因而被譽為「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也是二二八事件中堅持對國民政府採取武力抵抗之台中二七部隊的參與組織者。二七部隊抵抗國軍失敗之後,轉赴廈門,後赴香港。 謝雪紅一生的組織關係,是謝雪紅相關研究熱門問題。據謝雪紅自述,她於1925年二赴上海時期,黃中美當介紹人,謝於上海住家經黃中美告知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卻無證人、無入黨儀式,因此謝雪紅的黨籍資格發生爭議。直到謝雪紅過世多年之後,於1986年在中共所正式認可的謝雪紅生平上,才同時追認了謝雪紅黨齡。謝雪紅在台灣共產黨建黨之後,黨籍轉為台共,但是台灣共產黨於1931年覆滅瓦解,而謝雪紅直到1947年下半年在香港才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參與創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其後在反右期间被打成右派,歷經點名批鬥晚景十分淒涼。謝雪紅身故後幾年文革瓦解,左派支持者被整肅,她雖然於1986年得到平反,但中共中央的悼詞仍說她曾犯過錯誤,因此有論者認為這是「不完全」平反。.

新!!: 1970年臺灣和謝雪紅 · 查看更多 »

謝東榮

謝東榮(1943-1970),臺灣嘉義市人。陸軍士官學校學生。於湖口當裝甲兵時,在廁所寫「軍隊是人民公社,大家要忍耐」,因而涉及『書寫反動文字』,而單獨成案。初審被判7年,執行4年;『泰源事件』發生時,還剩3年刑期。監禁於泰源義監,白天在獄外當外役。負責內部的聯繫工作,擔任傳達訊息的角色。據家人認屍時,身中4槍。時年二十七歲,為五位就義烈士之中最年輕。泰源事件,為1970年發生於台灣台東縣東河鄉泰源谷地泰源監獄的事件,參與者有參與台灣獨立運動的政治犯、駐守該監獄的警衛和當地臺灣原住民。官方定義此事件是暴動,台獨人士則認為是台獨武裝起義。 台灣教師聯盟、台灣國家聯盟、台灣嘉義社等民間團體亦於2013年6月舉辦嘉義首場泰源事件五烈士紀念追思會,獻花歌詠「勇敢的台灣人」,並呼籲以台灣為主體寫歷史,而非任由外來殖民政權讓青史盡成灰,台灣人要以網路2.0突破封鎖台灣歷史的教科書。謝東榮的4位妹妹也與會,憶起領回哥哥遺體時的情狀,不禁熱淚盈眶。謝東榮妹妹謝秋櫻說,哥哥服陸軍兵役時投入台獨運動,被軍中輔導員指認在廁所寫反動標語「國家是共匪的奴隸,軍中是人民公社」,遭判刑7年。在泰源監獄服刑時,哥哥想結合獄中近300位政治犯,利用衛兵交班越獄,占領台東電台宣傳訴求。她說,行動因衛兵提早交班失敗,哥哥逃入山中,不久被抓回,1970年被槍決,死前高喊「台灣獨立萬歲」。身為政治受難者家屬,在社會上飽受歧視、排斥與異樣眼光。人人為了自保,都不敢與他們來往…。謝秋櫻所說的,就是台灣在白色恐怖下,政治受難者家屬一致走過的路。遺書直到42年後才送交家屬手中,「哥哥死了,仍有很多人秉持他的精神奮鬥」。.

新!!: 1970年臺灣和謝東榮 · 查看更多 »

魏道明

魏道明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2464页,字伯聰,江西省九江府德化县(今江西省九江市区)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外交官。中国现代史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878页.

新!!: 1970年臺灣和魏道明 · 查看更多 »

魏濟民

* 魏濟民 (嘉靖進士),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明朝政治人物。.

新!!: 1970年臺灣和魏濟民 · 查看更多 »

警備總司令部

#重定向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新!!: 1970年臺灣和警備總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谷正綱

谷正綱(),字叔常,贵州省安顺府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早年属於中国国民党改組派,晚年号称「反共鐵人」。谷氏三兄弟(兄谷正倫,弟谷正鼎)同時擔任中國國民黨及中华民国政府要职。.

新!!: 1970年臺灣和谷正綱 · 查看更多 »

費驊

費驊(),字之驊,生於中國江蘇省松江縣(今上海市松江區),祖籍安徽省合肥縣(今肥東縣),台灣政治人物,曾任財政部長。.

新!!: 1970年臺灣和費驊 · 查看更多 »

賴名湯

賴名湯() ,號曉庵,中華民國空軍一級上將,本籍江西省石城縣,前參謀總長、聯勤總司令、空軍總司令。.

新!!: 1970年臺灣和賴名湯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和国

越南共和国()常简称为南越,是越南南方越南国政权通过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而改制建立的总统制共和国,首都为西贡(今胡志明市),首任总统为吴廷琰,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87个国家的外交承认。越南战争中,南越与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1975年為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滅。 越南在1887年成为法国殖民地,二战期间又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建立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法国爆发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9年,反共势力在越南南方扶持阮朝废帝保大帝成立越南国,与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对峙。1955年,首相吴廷琰通过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取代保大帝成为南越的国家元首,建立越南共和国。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美国称之为“越共”)成立,号召推翻越南共和国政权,在南方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事颠覆活动,北越政府则通过胡志明小道对其进行支援。南越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的控制,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因而决定在南越实施“特种战争”清剿越共。1963年11月1日南越军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並槍殺了吳廷琰,新上台的军政府不甚稳定,南越政局一时陷入持续约一年半的混乱局面。期间的1964年发生北部湾事件,美国的林登·约翰逊总统派兵对北越作战,越战全面升级。直至1965年6月14日阮文绍上台执政,南越政局才有所缓和。 1973年美国、北越、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签署《巴黎和平协约》,不久后美军基本撤离越南,越战成为南北越双方的决战。1975年,越南人民军发动春季攻勢、攻占首都西贡,越南共和国灭亡。越共之后建立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并改西贡为胡志明市。1976年,在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下,越南南方共和国与之合并,统一为如今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新!!: 1970年臺灣和越南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黎玉璽

黎玉璽(),別號薪傳,中華民國海軍一級上將,四川達縣人,曾任參謀總長與海軍總司令。.

新!!: 1970年臺灣和黎玉璽 · 查看更多 »

黨外運動

外運動,一般指臺灣的政黨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之前,非國民黨人士以類似政黨形式進行之民主運動。因當時一黨執政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和威權統治,剝奪及打壓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亦包括組織政黨。反對派及獨立人士在尚未成立政黨前,以黨外(Tóng-goā)為名,推動台灣民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黨外運動領袖主要是反國民黨的人士,並不等同于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 「黨外」,指的是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而「黨外」一詞大量的使用,則約自康寧祥、黃信介開始。.

新!!: 1970年臺灣和黨外運動 · 查看更多 »

黃俊雄

黃俊雄(),出身臺灣雲林縣虎尾鎮,台灣知名頂尖布袋戲操偶、口白和戲劇製作大師,亦為知名布袋戲大師黃海岱的次子,曾連任兩屆台灣省戲劇公會理事長。14歲起,隨父學習布袋戲,其作品《雲州大儒俠》是台灣電視布袋戲的知名經典作品,自創布袋戲拍攝技術,獨樹一格。曾獲多樣榮譽和獎項。.

新!!: 1970年臺灣和黃俊雄 · 查看更多 »

黃文雄

黃文雄可能是指:.

新!!: 1970年臺灣和黃文雄 · 查看更多 »

錢思亮

錢思亮(),字惠疇,生於河南省新野縣,祖籍浙江餘杭,化学家、教育家,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曾擔任北大化學系主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第五任校長、輔仁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委員、院士、院長。.

新!!: 1970年臺灣和錢思亮 · 查看更多 »

胡世熙

胡世熙(),字子熙,浙江吴兴人,中华民国外交官,清末民初政要胡惟德次子。 胡世熙曾担任过外交部科员,中华民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副领事,中华民国驻西班牙、古巴、多米尼加等公使馆三等秘书等职,后升任驻多米尼加公使馆二等秘书代理馆务。1947年又任中华民国驻哥伦比亚大使馆一等秘书。1950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秘鲁大使馆参事、总领事。后又任中华民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参事,驻阿根廷大使馆参事、代办。1966年至1970年间出任中华民国驻乌拉圭大使。回台后继续在外交部任职。1992年去世。.

新!!: 1970年臺灣和胡世熙 · 查看更多 »

郭國基

*本條目敘述的不是電視劇角色。 1969年競選立法委員時在宣傳車上以大砲凸顯敢言無懼形象拜票的臺灣民主運動先驅郭國基 郭國基(Koeh Kok-ki;)是台灣的政治人物。出生於東港(今屏東縣東港鎮)。 擔任台灣省議員期間,郭國基問政強悍,與吳三連、李萬居、郭雨新、李源棧、許世賢並稱為省議會「五龍一鳳」。他曾經說過「賜我光榮死於議壇」,結果一語成讖,當選立法委員第一年的開議初期因癌症而病故。 郭國基在台灣省參議會最著名的事蹟是,在1950年於省參議會中質詢台大校長傅斯年後,傅因校務勞累下台後腦溢血病逝,代理議長李萬居接受《台灣新生報》訪問時表示傅斯年「棄世」時遭記者誤傳為「氣死」,導致台大學生遊行至省參議會要求交出郭國基的事件。.

新!!: 1970年臺灣和郭國基 · 查看更多 »

蔡同榮

蔡同榮(Chai Trong-rong,),中華民國 (台灣)政治人物,已故資深立法委員,曾任美國臺獨聯盟創盟主席、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教授、民間全民電視公司董事長、民主進步黨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民進黨中央執行委員、民進黨中央常務委員。為早期臺灣獨立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以及公民投票的主要推動者。.

新!!: 1970年臺灣和蔡同榮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1970年臺灣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鄭金河

鄭金河(),臺灣政治犯,雲林縣虎尾人。陸軍一等兵,1961年因發表台灣獨立言論,遭判刑15年。1970年與江炳興等共同領導泰源事件而遭槍決,過世時年僅32歲。.

新!!: 1970年臺灣和鄭金河 · 查看更多 »

自由

自由(和製漢語:,Freedom, 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各国宪法规定的言论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當然還有諸多的自由意志例如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但因學術上對於自由之概念多有不同,且自由與胡作非為僅一線之隔,因此在法律概念上則以憲法來保障人的自由權,並同時賦予其國民守護享有各該憲法保障之各種自由權利之義務。 自由在民主政治中又体现为一种精神,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但是會守護那有選擇之自由的精神。.

新!!: 1970年臺灣和自由 · 查看更多 »

臺中港

臺中港是位於臺灣臺中市的一個國際商港,十大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距離北部基隆港和南部高雄港各約110海里。港區總面積為4,438公頃,水域面積958公頃,陸地面積3,480公頃;港區全境橫跨龍井區、梧棲區、清水區,港內大部分設施皆位於梧棲區,管理單位為臺灣港務公司臺中港務分公司。日治時期曾有新高港的建港計畫,因二戰爆發而停頓,至1970年代才正式建港。目前因吞吐量大幅成長為臺灣第二大港,世界第97名,也是中臺灣的航運門戶。.

新!!: 1970年臺灣和臺中港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1970年臺灣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議會

臺北市議會是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的最高立法機關,也是全市首要的民意機關。.

新!!: 1970年臺灣和臺北市議會 · 查看更多 »

臺灣電視公司

臺灣電視公司(簡稱台視、TTV)是中華民國第一家電視台,為臺灣五家無線電視台之一,成立於1962年4月28日,同年10月3日開始試播、10月10日正式開播。與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合稱為「老三臺」。.

新!!: 1970年臺灣和臺灣電視公司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1970年臺灣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雲州大儒俠

《雲州大儒俠》是由黃俊雄領導的劇團所創造,於臺灣電視公司風靡一時的電視布袋戲,播出期間曾經締造出收視率高達90%以上的紀錄。改編自清代章回小說《野叟曝言》,但由於本書在日治時代被列為禁書,因此黃海岱將小說劇本改編為《忠孝義勇傳》,劇中的主角征日明朝名將文素臣、隨身家僕、做生意的劉大郎等角色,變成為國除奸的儒俠史炎雲、庸兒、言語詼諧的劉三,黃俊雄先生再將史炎雲易名為史豔文。 內容為主角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帶領中原群俠對抗藏鏡人等反派人物的故事,著名角色有:史豔文、苦海女神龍、劉三、怪老子、哈買二齒、藏鏡人、秦假仙等。後來,因此劇大受歡迎,結果於1974年6月遭致政府以「影響農工作息」為由下令禁播而收場。但據黃俊雄在2009年的回憶表示:「其實當年沒有真的下令『禁播』,而是停播。因為當時的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委秦孝儀、秘書長宋楚瑜等人認為臺語劇播出與當時推行國語運動有衝突,要求電視臺審劇本,通過才能拍,但每次送劇本都不過,最後只好停播。」 香港亞洲電視曾購入2000年所拍攝的版本,以《大儒俠史豔文》之名配上粵語播放。.

新!!: 1970年臺灣和雲州大儒俠 · 查看更多 »

退伍軍人

退伍軍人(Veteran),指服完常備役或預備役之後,退伍離開軍隊,恢復一般公民身份,至社會工作的人。在台灣又稱為榮民。在韓語中,參加過特定戰事的退伍軍人(如各國的韓戰、越戰老兵)亦特別稱作參戰勇士(참전 용사)。.

新!!: 1970年臺灣和退伍軍人 · 查看更多 »

陳布雷

布雷(),原名陈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其為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后受蔣中正赏识,弃文从政。被称为「蔣中正之文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慈谿县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自杀。.

新!!: 1970年臺灣和陳布雷 · 查看更多 »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中華民國設置的第三個國家公園,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成立之大屯國立公園(1937-1945)。位於臺北都會區近郊,行政區域 包括臺北市北投區、士林區,新北市的萬里區、金山區、石門區、三芝區、淡水區一帶;地理上則屬於大屯火山彙區域,1985年9月1日公告計畫,1985年9月16日成立管理處,轄內面積經過三次通盤檢討,至2013年為11,338公頃。.

新!!: 1970年臺灣和陽明山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

北美航空F-100超級軍刀式噴射戰鬥機(F-100 Super Sabre),於1954年至1971年服役於美國空軍。是為世紀系列之首型戰機,也是第一種實用化的超音速戰機以及首種廣泛利用鈦合金製造的戰機。 F-100最初是作為接替F-86的超音速戰機,然而在其服役生涯中主要定位為戰鬥轟炸機。越戰中,F-100作為野鼬任務的打擊任務被2馬赫級的F-105雷長戰鬥機所取代;但F-100仍持續的活躍於南越上空,廣泛地擔任密接支援機的任務,直到被更勝任的A-7海盜II次音速攻擊機取而代之為止。F-100亦服役於北約諸國空軍及其他美國盟邦。.

新!!: 1970年臺灣和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YouTube

YouTube(非官方中文名:油管、優兔、优图)是源自美國的影片分享網站,讓使用者上載、觀看及分享及評論影片。公司於2005年2月15日註冊,網站的口號為「Broadcast Yourself」(表現你自己),網站的標誌意念來自早期電視顯示器(阴极射线管)。 2005年,YouTube由陳士駿、、賈德·卡林姆等人創立,賈德·卡林姆作为网站创始者亦是YouTube最早影片《我在動物園》的上传者。2006年11月,Google公司以16.5億美元收購YouTube,並把其當做一間子公司來經營。Google公司最初对于如何通过YouTube盈利,一直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被收購後的YouTube依然風靡全球網路使用者。花旗銀行分析師認爲,以2012年整年計算,Google可能从YouTube获得24亿美元的净收入。无Google账号的用户仍可以直接觀看YouTube中的视频,但无法上传视频及無法留言。註冊用戶則可以無限數量上傳影片。當影片多次被舉報,經過審查,核實後,含有暴力或裸露的内容可能會被定為“18歲以上註冊用户可以觀看”,而色情内容以及侵犯版权的内容(比如仍在上映或发行影碟的电影,电视剧或动画片)會被刪除,另外也禁止特定的買賣主題影片。 加利福尼亚州聖布里諾是YouTube總公司的所在,網站藉由HTML5 WebM影片 來播放各式各樣由上傳者製成的影片內容,包括電影剪輯、電視短片、预告片、音樂錄影帶等,以及其他上傳者自製的業餘影片,如VLOG、原創的影片等。大部分YouTube的上傳者為個人,但也有一些媒體公司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VEVO以及其他團體與YouTube有合作夥伴計劃,上傳自家公司所錄製的影片。 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影音網站的翹楚,不單在影音娛樂市場上吸引觀眾,又成功把龐大流量轉變為社群平台,並激發網上創作產業,例如每年YouTube名人的演出等收看人數與廣告收入都相當驚人,同時企業則申請官方帳號用作廣告與線上傳媒渠道、NGO的推廣公關等等,成為又一段矽谷文化新創成功的經營典範,當然也是因為Google的硬體支援,才能承受龐大的資訊量而發展起來,還有恰好的創業時機換來的知名度與其爆紅效應。儘管目前有大量用戶支持,但同類型網站激烈競爭下內容生產更變得重要,因此近幾年眼光開始轉向網上知名製作者,YouTube對這些擁有數百萬訂閱的人十分器重,並聯繫博主來提供獎盃回饋與官方聚會活動邀請、以及更高的薪資分紅等等(這類職業化的博客經營者被稱為Youtuber),追求高點擊率已經成為許多人獲取財富的方式之一,第一個突破十億點閱率的男歌手是PSY(Gangnam Style),第一個突破十億點閱率的女歌手是姬蒂·佩芮。2015年9月,PewDiePie成为第一个观看次数超过100亿次的YouTube频道。 2015年7月17日,谷歌发布截至6月30日的201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现在YouTube有超过10亿用户,世界上所有上网的人群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天在YouTube合计消费几亿个小时的时间观看视频,现在YouTube的观看时间同比增长60%,这是几年来最高增长水平。 2017年6月6日,《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公布,YouTube名列第65位。.

新!!: 1970年臺灣和YouTube · 查看更多 »

楊西崑

楊西崑(),字宿佛,生於中國江蘇省奉賢縣 ,中華民國外交官,曾任外交部次長、後出使西非與南非,人稱非洲先生。楊西崑曾說「外交形同作戰」,他在60年代已預見,中華民國未來外交艱險,中共勢必步步侵蝕,因而策略地向蔣介石建議派出農耕隊,幫助這些窮困的新興獨立國。, 自由時報, 2008-05-27, 中央通訊社, 2015年12月03日.

新!!: 1970年臺灣和楊西崑 · 查看更多 »

歡樂假期

《歡樂假期》是中國電視公司(中視)星期六或星期日午間綜藝節目之一,1970年4月5日開播,1989年3月5日停播。.

新!!: 1970年臺灣和歡樂假期 · 查看更多 »

民族自決

民族自决是指,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在没有外部压迫或干扰的情况下,人民可以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自決的權利稱為民族自決權,而其所依据的原则,称为民族自决原则;但其并没有说明自决权的实现方式,或者自决后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从原国家独立、与原国家组建联邦、成为保护国、某种程度上的自治亦或者与原国家完全同化。也没有说明,民族之间的界限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可以组成一个民族。事实上,关于哪些种群有合法的权利实行自决权,现在的法律条文和定义仍然有着太多的矛盾。Betty Miller Unterberger,,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2002.

新!!: 1970年臺灣和民族自決 · 查看更多 »

江炳興

江炳興(),臺灣臺中大里人,畢業於臺中一中,陸軍軍官學校第33期學生,基督教徒。因參與臺灣獨立運動入獄,後因策畫與其他政治犯共同劫械越獄(許多獄中政治犯與支持者稱為「起義」)、並聯合獄外人士武裝革命推翻國民黨政府而再次遭逮捕,後由總統蔣中正親自批示槍決,是為「泰源事件」。這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第一件已達付諸行動階段的武裝革命,也是臺灣戰後時期繼1958年海軍士官學校校友臺獨案、1958年黃埔軍校臺籍校友臺獨案、1961年「蘇東啟案」等大小案件後再一次計畫以武力號召臺灣獨立的事件。,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 自由時報, 2011-7-4 江炳興被資深臺灣獨立運動人士史明等讚為「革命烈士」、「建國烈士」或「泰源烈士」等。由台灣文史政治學界以紀念為台灣付出、犧牲生命的義人為宗旨的「台灣英雄館」即將其列入。參與白色恐怖受難者口述訪談的黨外文史工作者林世煜則將其譽為「自高中時代就決死志,歷十數年不動搖的人格者。」林世煜,, 想想 Thinking Taiwan, Oct 16, 2012.

新!!: 1970年臺灣和江炳興 · 查看更多 »

泰源事件

泰源事件,為1970年發生於臺灣台東縣東河鄉泰源谷地泰源監獄的事件,其中參與者主要為臺灣獨立運動的政治犯、駐守該監獄的衛兵和當地原住民,當時還有人負責後續劫獄、搶佔廣播電台等工作,這是一場有組織但迅速被中華民國國軍(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警察與當地原住民聯合鎮壓成功的武裝臺獨行動。時任國民黨當局官方定義此事件是暴動「泰源暴動」,臺灣獨立運動人士則認為是武裝起義「泰源起義」。.

新!!: 1970年臺灣和泰源事件 · 查看更多 »

洛杉矶

洛杉磯(City of Los Angeles,缩写为L.A.),簡稱洛城,當地華僑亦稱羅省,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都市,也是洛杉矶县的县治,人口約397萬,為加州第一大城,同時也是美國人口第二大都市,僅次於紐約市。全市面积为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公里)。由洛杉矶、長灘、安那翰3市組成的洛杉磯都會區擁有約1331萬的人口,涵蓋範圍更廣的大洛杉磯地區則達到1870萬,兩者在統計上均次於紐約都會區,為全美國第二大都會區。 洛杉矶在1781年由西屬上加利福尼亞總督建立。它曾先後屬於西班牙與墨西哥,但在1848年美墨战争結束後,墨西哥將包括洛杉磯在內的上加利福尼亞地區割让给美国。1850年4月4日,洛杉矶正式建市,比加州加入聯邦的時間早了5個月。時至今日,洛杉磯已發展成為全世界的文化、科学、技术、体育、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各种专业与文化领域的机构。整個大洛杉磯地區在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构成了洛杉矶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的基础。截至2014年,洛杉磯的達860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新!!: 1970年臺灣和洛杉矶 · 查看更多 »

最高檢察署

最高檢察署,簡稱最高檢,是中華民國最高檢察機關,辦理最終審之檢察事務,另設特別偵查組辦理政府高階官員涉嫌特定重大刑事案件的偵查。最高檢察署的首長為檢察總長。.

新!!: 1970年臺灣和最高檢察署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新!!: 1970年臺灣和新西兰 · 查看更多 »

新臺幣

新臺幣,簡稱臺幣,是中華民國現行的法定貨幣,於1949年6月15日起發行流通,當時定位為限定臺灣使用的區域貨幣,目前則在整個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區域(臺灣地區)均可流通使用。原始發行機構為臺灣銀行,2000年起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收回負責。基本單位為圓(簡作元)。貨幣代碼採行ISO 4217標準編為TWD,符號為NT$或NTD,並使用NT$100、NTD100之類方法表示(中間無空格)。 新臺幣現行的發行幣值自民國70年(1981年)起使用,硬幣單位包括:0.5圓(五角)、1圓、5圓、10圓、20圓及50圓,紙鈔單位有:10圓、50圓、100圓、200圓、500圓、1000圓與2000圓,塑膠鈔單位則為50圓。換算基準為:1圓=10角=100分。5角硬幣(角圓)至今已不常使用,日常生活只有郵票、汽油等在計算單價時會用到角,實際上的價金交付會四捨五入至1圓,例如3.5圓郵票的售價四捨五入為4圓,存款利息也是四捨五入至1圓。角圓雖然仍可流通使用,現在多為收藏用,故價值比面額還要貴。.

新!!: 1970年臺灣和新臺幣 · 查看更多 »

日本首相

#重定向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新!!: 1970年臺灣和日本首相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1970年臺灣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愛知揆一

愛知揆一(),日本政治家,初為參議員、後為眾議員。曾先後擔任大藏大臣、外務大臣、內閣官房長官、文部大臣兼科學技術廳長官等職。 在外務大臣任內與美國交涉沖繩問題,雙方最終在1972年簽署沖繩返還協定,使沖繩回歸日本。 Category:日本外務大臣 Category:日本財務大臣 Category:日本文部大臣 Category:日本內閣官房長官 Category:第二次岸內閣閣僚 Category:第三次池田內閣閣僚 Category:第一次佐藤內閣閣僚 Category:第二次佐藤內閣閣僚 Category:第三次佐藤內閣閣僚 Category:第二次田中角榮內閣閣僚 Category:日本參議院議員 1950–1956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49–1952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2–1953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3–1955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5–1958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8–1960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0–1963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3–1966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7–1969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9–1972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72–1976 Category:日本自由黨 (1945年—1955年)黨員 Category:日本自由民主黨黨員 Category:東京都出身人物 Category:東京大學校友.

新!!: 1970年臺灣和愛知揆一 · 查看更多 »

曾宪揆

曾宪揆(),湖北汉川人,中华民国外交官。 曾宪揆早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律系,后赴西班牙留学,获马德里中央大学政治系学士学位。曾在南越自由太平洋社任职,1959年赴台。此后历任外交部礼宾司专员、主任秘书、交际科长、副司长等职。1966年任中华民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参事,1970年升为公使衔参事。同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玻利维亚大使。1975年至1987年出任中华民国驻巴拿马大使,1987年12月逝世。.

新!!: 1970年臺灣和曾宪揆 · 查看更多 »

曾文水庫

曾文水庫壩址位於台灣嘉義縣大埔鄉,集水區在嘉義縣大埔鄉境內曾文溪上游大埔溪上,水庫管理局則在臺南市楠西區。為台灣最大的水庫與湖泊,滿水位面積17.14平方公里,其興建之目的主要為提供嘉南地區灌溉用水,另具發電、防洪和觀光的功能,是個多目標利用的水庫。於1967年開始建造,1973年完工。.

新!!: 1970年臺灣和曾文水庫 · 查看更多 »

晶晶

《晶晶》是中國電視公司(中視)製作的台灣第一部電視連續劇。製作人是翁炳榮,策劃是文奎。.

新!!: 1970年臺灣和晶晶 · 查看更多 »

10月

10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十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10月是秋季的第三个月,本月节气:寒露、霜降。.

新!!: 1970年臺灣和10月 · 查看更多 »

10月13日

10月1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6天(闰年第28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9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0月13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2日

11月1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6天(闰年第31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9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1月12日 · 查看更多 »

11月6日

11月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0天(闰年第31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5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1月6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1日

12月1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5天(闰年第34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2月11日 · 查看更多 »

1900年臺灣

1900年臺灣的臺東廳增設了出張所.

新!!: 1970年臺灣和1900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01年臺灣

1901年臺灣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改行二十廳制。.

新!!: 1970年臺灣和1901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16年臺灣

1916年台灣舉辦了臺灣勸業共進會。.

新!!: 1970年臺灣和1916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38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1970年臺灣和1938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43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1970年臺灣和1943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49年臺灣

1949年臺灣進行了幣制改革,開始發行新臺幣。此外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也在這一年遷到臺灣。使得自二戰結束後相隔四年,臺灣再度與中國大陸分離,並延續至今。也造成臺灣問題。.

新!!: 1970年臺灣和1949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於1969年12月20日舉行,為1948年之後,中華民國在自由地區舉行的第一次中央公職性質的立法委員選舉。 該立法委員選舉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舉行,共11名名額。.

新!!: 1970年臺灣和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1月

1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一个月,是全年第一個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1月是冬季的第三个月。該月的节气:小寒、大寒; 在南半球,1月是夏季的第三个月。 英文中的1月(January)来源于古罗马的双面神雅努斯(Janus)。 1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 · 查看更多 »

1月11日

1月11日是公历年的第1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4天(闰年是355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11日 · 查看更多 »

1月14日

1月14日是公历年的第1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1天(闰年是35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14日 · 查看更多 »

1月15日

1月15日是公历年的第1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0天(闰年是351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月19日

1月19日是阳历年的第1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6天(闰年是34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19日 · 查看更多 »

1月1日

1月1日是公历年的第一天,距离全年结束还有364天(闰年则还有365天)。因为這天是一年的開始故稱之為「元旦」。.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1日 · 查看更多 »

1月20日

1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5天(闰年是346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20日 · 查看更多 »

1月23日

1月23日是阳历年的第2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2天(闰年是343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23日 · 查看更多 »

1月2日

1月2日是公历年的第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3天(闰年是364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2日 · 查看更多 »

1月31日

1月31日是阳历年的第3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4天(闰年是335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31日 · 查看更多 »

1月3日

1月3日是公历年的第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2天(闰年是363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3日 · 查看更多 »

1月5日

1月5日是公历年的第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0天(闰年是361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5日 · 查看更多 »

1月9日

1月9日是公历年的第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6天(闰年是35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1月9日 · 查看更多 »

2月

2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在历史上,曾经有3次,2月出现30天。(请参见:2月30日) 在北半球,2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有:立春、雨水 英文中的2月(February)来源于古罗马的Februus(斋戒月),也可能是源自于萨拜恩。 2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70年臺灣和2月 · 查看更多 »

2月13日

2月13日在公历当中是第44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1天(闰年则是32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2月13日 · 查看更多 »

2月1日

2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3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3天(闰年是334天)。.

新!!: 1970年臺灣和2月1日 · 查看更多 »

2月22日

2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12天(闰年则还有313天)。.

新!!: 1970年臺灣和2月22日 · 查看更多 »

2月24日

2月24日是阳历年中的第55天,距一年的结束还有310天(闰年则还有311天)。.

新!!: 1970年臺灣和2月24日 · 查看更多 »

2月26日

2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8天(闰年则还有309天)。.

新!!: 1970年臺灣和2月26日 · 查看更多 »

2月28日

2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6天(闰年则还有30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2月28日 · 查看更多 »

2月5日

2月5日是阳历年的第3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9天(闰年是330天)。.

新!!: 1970年臺灣和2月5日 · 查看更多 »

2月8日

2月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26天(闰年则还有32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2月8日 · 查看更多 »

3月

3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三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3月是春季的第二个月,本月节气有:惊蛰、春分。 英文中的3月(March)来源于古罗马战神玛尔斯。 3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70年臺灣和3月 · 查看更多 »

3月10日

3月1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9天(闰年第7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6天。.

新!!: 1970年臺灣和3月10日 · 查看更多 »

3月16日

3月1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5天(闰年第7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0天。.

新!!: 1970年臺灣和3月16日 · 查看更多 »

3月1日

3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0天(闰年第6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5天。.

新!!: 1970年臺灣和3月1日 · 查看更多 »

3月29日

3月2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8天(闰年第8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7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3月29日 · 查看更多 »

3月2日

3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1天(闰年第6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4天。.

新!!: 1970年臺灣和3月2日 · 查看更多 »

3月31日

3月3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0天(闰年第9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75天。.

新!!: 1970年臺灣和3月31日 · 查看更多 »

3月4日

3月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3天(闰年第6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3月4日 · 查看更多 »

4月

4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四個月,是全年第一個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4月是春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的節氣:清明、谷雨 英文中的4月(April)來源於單詞aperire,表示「開」,可能意味著植物在春天開始生長。.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 · 查看更多 »

4月12日

4月12日是公历年中的第102天(闰年的第10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3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12日 · 查看更多 »

4月13日

4月13日是公历年中的第103天(闰年的第10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13日 · 查看更多 »

4月16日

4月16日是阳历年的第106天(闰年是1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9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16日 · 查看更多 »

4月18日

4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08天(闰年第10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18日 · 查看更多 »

4月20日

4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0天(闰年第11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5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20日 · 查看更多 »

4月21日

4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1天(闰年第11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4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21日 · 查看更多 »

4月22日

4月22日在一年当中是第112天(闰年则是113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3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22日 · 查看更多 »

4月24日

4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4天(闰年第11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1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24日 · 查看更多 »

4月28日

4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8天(闰年第11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28日 · 查看更多 »

4月3日

4月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3天(闰年第9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7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3日 · 查看更多 »

4月5日

4月5日是公历年中的第95天(闰年的第9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0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5日 · 查看更多 »

4月7日

4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7天(闰年第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8天。.

新!!: 1970年臺灣和4月7日 · 查看更多 »

5月

5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五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5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这个月有两个节气:立夏、小满。 英文5月名稱(May)可能源自罗马神话豐收繁殖女神迈亞,或来源于在5月庆祝节日的Bona Dea女神,或来自拉丁语詞maiores(意为"较年长者")。.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 · 查看更多 »

5月13日

5月1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3天(闰年第13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3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13日 · 查看更多 »

5月18日

5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8天(闰年第13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18日 · 查看更多 »

5月1日

5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121天(闰年是12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44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1日 · 查看更多 »

5月20日

5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0天(闰年第14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5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20日 · 查看更多 »

5月28日

5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8天(闰年第14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28日 · 查看更多 »

5月2日

5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22天(闰年第12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3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2日 · 查看更多 »

5月6日

5月6日是陽曆一年的第126天(闰年是12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9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6日 · 查看更多 »

5月7日

5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127天(闰年是12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8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7日 · 查看更多 »

5月8日

5月8日是阳历年的第128天(闰年是12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8日 · 查看更多 »

5月9日

5月9日是阳历年的第129天(闰年是13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6天。.

新!!: 1970年臺灣和5月9日 · 查看更多 »

6月

6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六个月,是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6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本月的节气:芒种、夏至。 英文中的6月(June)来源于古罗马女神朱诺,朱庇特的妻子,或来自拉丁语詞iuniores(意为"较年轻者")。 6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 · 查看更多 »

6月13日

6月1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4天(闰年第1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1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13日 · 查看更多 »

6月14日

6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5天(闰年第16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0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14日 · 查看更多 »

6月17日

6月1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8天(闰年第16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17日 · 查看更多 »

6月18日

6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9天(闰年第17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6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18日 · 查看更多 »

6月1日

6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2天(闰年第15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3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1日 · 查看更多 »

6月22日

6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3天(闰年第17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22日 · 查看更多 »

6月25日

6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6天(闰年中第177天),离一年的终结还有189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25日 · 查看更多 »

6月29日

6月29日是阳历年中的第180天(闰年是181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5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29日 · 查看更多 »

6月3日

6月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4天(闰年第15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1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3日 · 查看更多 »

6月4日

6月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5天(闰年第15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0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4日 · 查看更多 »

6月7日

6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8天(闰年第159天),離全年結束還有20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7日 · 查看更多 »

6月8日

6月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9天(闰年第16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6天。.

新!!: 1970年臺灣和6月8日 · 查看更多 »

7月

7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七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7月是夏季的第三个月,本月有两个节气:小暑、大暑。 英文中的7月(July)来源于古罗马的儒略·凱撒大將(凱撒並未稱帝),他死后人们将他的名字Julius命名为7月。.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 · 查看更多 »

7月10日

7月10日是阳历年的第191天(闰年是19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4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10日 · 查看更多 »

7月12日

7月12日是阳历年的第193天(闰年是19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12日 · 查看更多 »

7月15日

7月15日是阳历年的第196天(闰年是19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9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15日 · 查看更多 »

7月1日

7月1日是7月的第一天,也是阳历年的第182天(闰年是18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3天。是下半年和第三季的開始。.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1日 · 查看更多 »

7月21日

7月21日是阳历年的第202天(闰年是20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3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21日 · 查看更多 »

7月22日

7月22日是阳历年的第203天(闰年是20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22日 · 查看更多 »

7月3日

7月3日是阳历年的第184天(闰年是18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1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3日 · 查看更多 »

7月4日

7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185天(闰年是18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0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4日 · 查看更多 »

7月6日

7月6日是公曆年的第187天(閏年的第188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8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6日 · 查看更多 »

7月7日

7月7日是公曆年的第188天(閏年的第189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7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7日 · 查看更多 »

7月8日

7月8日是公曆年的第189天(閏年的第190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6天。.

新!!: 1970年臺灣和7月8日 · 查看更多 »

8月

8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八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8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立秋、处暑。 英文中的8月(August)来源于古罗马的奥古斯都。 8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70年臺灣和8月 · 查看更多 »

8月12日

8月12日是阳历年的第224天(闰年是22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1天。.

新!!: 1970年臺灣和8月12日 · 查看更多 »

8月17日

8月17日是阳历年的第229天(闰年是23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6天。.

新!!: 1970年臺灣和8月17日 · 查看更多 »

8月21日

8月21日是阳历年的第233天(闰年是23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2天。.

新!!: 1970年臺灣和8月21日 · 查看更多 »

9月26日

9月2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9天(闰年第27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6天。.

新!!: 1970年臺灣和9月26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